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理论与实践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的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是对人类自身社会历史活动本质的一种概括。实践,又称为“社会实践”,是人类有目的的进行社会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与人本身的一切实际活动。实践的基本形式是生产活动、科学实验和处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一系列实际活动。生产生活是最为基本的实践活动,其包含了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个层次,实践是人的感性的物质活动;第二个层次,实践是人的对象性活动;第三个层次,实践是主观存在客观的有目的的活动。在实践与理论的关系上,理论来源于实践,对实践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同时,理论必须受到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理论,看其是否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并伴随实践的发展而进行自身的发展;实践是理论的归宿点和出发点,实践对理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是比较复杂的,如果把理论与实践过于简单化,就会出现两种倾向性的错误:一种是片面的强调理论的重要性;另一种片面的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只有把理论与实践充分的结合起来,才能正确的认识世界,改变世界。
2、整个社会自上而下对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
从社会层面上来看,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地方经济建设,随着全国GDP的增长,逐渐搞活了市场经济,并且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但是由于没有政府的统一规划和资源调配,很难整合学校和其他社会结构的力量。
从学校层面上来看,“重视智力教育、轻视德志教育”仍然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我国有部分普通高校只重视升学率、就业率,对学生在道德方面的培养却远远不够,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在我国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认识是前提,领导是关键”。实践证明,没有领导重视的地方,思想政治教育是很难取得进步的。
从家庭层面上来看,受我国高校扩招的影响,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形势的严峻,高校的学生们希望在有限的教育资源面前利用各种机会增加自己进入社会的砝码。增加自己的“硬件”条件,相对而言,对自己思想道德素质这类“软件”就不是很重视。
综上所示,可以看出,整个社会自上而下对道德实践活动还是不够重视,这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1、教学中的理论指导
任何一项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有效的理论指导,没有理论指导就会使教学思路产生盲目性。从调查结果中来看,“您认为教学活动需要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作为指导么?”53.01%的学生认为“有必要”,25.3%的学生认为“可有可无”,只有21.69%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从调查显示,说明了大多数的学生还是希望在教学过程中得到理论指导。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多少理论指导?同样做了相应的调查,“您参见的社会活动中,有思想政治课理论作为指导的有多少?”有30.12%的学生表示有理论指导,有36.04%的学生认为有没有理论指导不是很清楚,有33.84%的学生认为没有理论指导,从调查显示,说明了大多数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还没有感受到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指导。
2、传统的教学和考核评价方式与教学的发展
长期以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平台”,将学生作为客观的存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我国普通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不能有效的体现教学中的价值和意义。
从教师问卷调查中能够了解到,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考核方式:采用“理论笔试”的占30.95%,在实际考核中,理论与实践的比重为“10:1”的占18.82%,而“实践不占份额”的占25.88%,从这些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仍然有1/3的学校采用传统的教学和考核评价方式,明显的阻碍了教学的发展道路。
三、我国普通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制度层面
1、教学组织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思想政治课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问题一直都在制约着思想政治课教学持续发展,由于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还没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操作流程,也没有被纳入正规的教学体系中,所以,教育部也没有在思想政治课教学方面做出详细的制度规定,这就导致了各个高校对待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态度不同。
由于教学管理组织的松散,主观随意性比较大,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就会出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状况,缺乏必要的制度和规范。有些普通高校和教师在进行教学安排过程中,往往是敷衍了事,走形式、搞过场,能应付应付,应付不了就对付,从而导致了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可见,缺乏思想政治教学组织管理制度,能够严重的影响到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2、教学经费落实
教育经费的问题,能够决定教学的开展是否顺利,如果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经费难以解决,就会给教师的积极性带来一定的负面应影响,从而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对学生不利的教育理念。所以,教学经费要严格的按照规定和计划进行有效的落实,并将教学经费制度化,才能提升教师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更好的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撑。
四、我国普通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战略层面
1、教学的学科体系建设
我国普通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学科体系建设是统领教学发展的“龙头”,是教学有计划、有组织、有秩序开展的重要保证,是教学向纵深发方向发展的坚强后盾。但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科学体系、学术观点、研究方法还处于起步阶段,教学成果的研究、人才的培养还相对滞后。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在不同程度上还存在着较为模糊的认识,对自身的任务规划还不是足够的清楚。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进行教育,以及对民族精神、公民道德、个人素质进行教育。思想政治课的目标是以思想政治理论为出发点,对教学的内容、手段、形式进行整体调控的过程。思政教学的目标可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并根据高校不同年级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立具体的教学任务。教学方案和教学手段,充分的发挥出我国普通高校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和中介功能,让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条不紊的开展。
2、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因素,对于教学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并达到预期的目的有着直接的关系;对于我国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能否提高起到关键作用;对于我国教育事业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以及我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方针能否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建立一支能够爱岗敬业、开拓创新的师资队伍,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健康发展能够起到领带性的作用。然而,在当前我国普通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教师队伍中,存在着数量不高、质量不高、素质不高的综合现象,教师队伍需要进一步优化。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的一部分教师由于自身能力和知识结构的限制,不能够满足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学的需要,因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项学科,它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广泛的理解,多样的爱好,对现实要具有超强的分析、辨别、判断能力,并具有现代的教育理念,能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
五、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进一步的加强和改进思政教学,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是当前形势下必然要进行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刘兆华,张艳君.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7,(03).
[2]王美荣,张耀荣. 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效性的探索[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4).
[3]李忠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分析及措施[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01)
篇2
一、高职学生思政课厌学的现状
某些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厌学,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不明重要性。
某些高职学生思政课的厌学,首先反映在不明思政课的重要性。这种情绪反映的是一种高职学生对思政课“先入为主”的主观、片面的认识问题,也是一种高职学生对思政课“欲拔不能”的、负面情感问题,更是某些高职学生对思政课“听之任之”的惯性、持续的意志问题。
(二)思想逃课。
某些高职学生思政课厌学在课堂的反映集中在逃课上,由于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管理相对较为严格,所以公开逃课的现象几乎很少发生。这里的逃课是指某些学生在思政课课堂上的思想逃课,即人到心不到,甚至眼、耳、口、脑都不到的现象。
(三)行为应付。
某些高职学生思政课厌学最终反映在学生对思政课的应付行为上,如果抛开学生在课堂上的思想逃课行为,学生对思政课的应付行为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活动应付,学生对思政课安排的课堂活动,往往以少数几个“积极分子”的主动参与。二是作业应付,对于完成思政课的作业可谓是自有招数,一部分网上下载,一部分抄袭别人,一部分自我乱造,不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脚踏实地地高质量地完成;三是考试应付,某些高职学生仍抱“60分万岁”的心态和“临时磨枪不快也光”做法。
二、某些高职学生思政课厌学的成因
(一)起点低,认识缺位。
起点低,是某些高职学生思政课厌学的历史原因。一方面,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一直上思政课,而在中小学阶段由于客观上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思政课往往沦为“豆芽课”,从学校到老师再到学生,形成一种轻视、忽略的态度。因此,学生一直以来接受的思政课是缺乏活力与生机的,长期的“审美疲劳”,导致某些高职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厌学思政课,到了高职阶段,这种厌学之风因为没有升学压力而达到了顶点。另一方面,某些高职学生一般在高中阶段学习水平较低,往往在学习能力、学习风气、学习喜好和学习习惯上是欠缺于本科学生的。尤其,对于思政课,他们的知识储备十分欠缺,而大学思政课是全国材,既有理论性,又有深度,很多内容对于高职学生来讲比较有难度。
认识缺位,是某些高职学生思政课厌学的现实原因。在问卷调查中,某些高职学生在课程认识上普遍呈现出功利思想和实用主义。相较本科学生,某些高职学生更重视专业课的学习,以及要考级的公共课,比如计算机、英语等。因为,一方面,他们认为自身的就业压力可能比本科生大,更应该把专业学好,另一方面,他们还认为思政课对就业起不到多少作用。基于某些高职学生如此主观、片面、肤浅的对思政课的认识,厌学就自然生发。
(二)高职院校不重视,建设缺位。
思政课在某些高职院校中,不被重视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提高思政课对高职学生的吸引力是无作为的。主要从两个层面说,一是,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学校专业学科的发展,对于公共学科并非同等对待,尤其对于思政课,就学校层面也是一种“说起来重视,做起来轻视”。二是,高职院校中专业课教师对思政课的偏见,影响到思政课在学校中的发展,因为专业教育是高职院校的强势群体。当前很多高职院校,都是从早期的中职学校升格而来的,不少专业课教师简单地把大学生思政课等同于中小学思政课,他们从思想、语言和行为上挤占思政课,使之始终较为弱势。
由于种种原因,思政课在一些高职院校不被重视,自然使得对思政课的相关建设缺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客观限制了思政课对学生吸引力的潜力挖掘。具体而言:一是,部门建设欠缺。虽然各高职院校应要求设立了独立的思政部二级机构,但相配套的经费保障很多学校并没有落实,比如生均15元的思政课专项经费往往没用于此;二是队伍建设欠缺。一则师资队伍弱小,教学任务繁重,难获得外出学习、培训、考察等机会,教学水平的提升空间小;二则人才引进乏力,学校往往以辅导员、行政人员乃至外聘教师的大量兼课替代对思政课新人的招纳。三是课程建设欠缺。由于前两者的欠缺,导致一些高职院校在思政课领域没有自己的学术影响力和学科带头人,更难以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思政课精品课程,往往照搬别人或者得过且过。
(三)一些高职教师有倦怠,教学缺位。
高职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倦怠具有内外两重原因。从内因来看,一些高职思政课教师缺少作为教师的成就感和自尊感;和中学思政课教师比,他们没有升学率对他们教学成果的客观评价;和本科思政课教师比,他们感受不到同为高校教师的尊严和待遇。从外因来看,高职院校普遍的呈现出重科研轻教学的局面,无论是对教师的评价还是职称评定都把科研成绩放在了第一位,但是高职思想课教师与同校的专业课教师比,在科研项目、科研成绩上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因此,当科研上难以突出而教学上又得不到学校的认同,高职思想课教师的职业倦怠就自然而生。
高职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缺位具有主客观因素。客观上,目前,高职院校由于受诸多条件的限制还没有像本科院校一样实现“选课制”,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不能通过学生的自由选择真正体现。同时,师生比的严重不足,导致教师不得不上更多的课,出现“上好上不好一个样,上多上少却大不一样”的局面。因此,高职思政课教师往往注重了量,却难提高质。主观因素,由于评价机制、薪酬机制、激励机制等原因的限制,高职思政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于教学改革、教法创新缺乏积极性。加上一部分思政课教师的自我认同感较低,对课程的认识度并不高,对学生的了解也不深入,使得教学没有实现育人的目的。
三、高职学生思政课厌学的对策
(一)学校强化——德育为先,整顿学风。
学生厌学从根本上讲是学风问题,但学生的学风问题不单单是学生方面的,从学校层面涉及校风,从班级层面涉及班风。笔者认为,只有校风班风正学风才能正。因此,要端正高职学生思政课的学风,必须首要从端正校风班风入手,由校及班及个体,真正做到从理念到行动的“德育为先,立德树人”。
要做到这些,根本的是高职院校要真正重视思政课,采取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帮助思政课提高在师生中的分量和地位。第一,学校要始终在全新师生中贯彻和强化“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发动全员参与,把教师的师德师风和学生的学德学风建设放在首位。第二,学校要坚持把“德”放在学生评价体系中的首位,在评优评干、毕业推荐、入党、实习等各个环节中要构建学生的“德”的科学评价机制,以遏制学生中“重才轻德”的思想。第三,学校要不断夯实思政课在学生德育工作中主渠道、主阵地的地位,消除学校中存在的各种对思政学科的歧视和偏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思政课与其他必修课的同等重要性。第四,学校要督促各院、系部进行学生学风建设,以长效性的正学风、促学习的机制扭转高职学生在思政课上的各种不良风气和行为。
(二)教师细化——以生为本,激发兴趣。
学生厌学反映了学生的课程情感状况,但学生的课程情感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笔者认为,要让学生不厌学首先要让学生从情感上接受并且真心喜爱这门课程,而这不是课程自身能达到的,必须通过任课教师进行积极而有效的培养。因此,思政课教师一定要从高职学生情感的细腻处入手,把以生为本落实到实处,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能改变学生厌学的现状。
第一,职学生群体,因材施教。高职学生的构成参差不齐,文科理科也不一样,甚至不同专业背景下的学生也差别很大。这就要求高职思政课教师细分学生类型,深入到任课的各个班级了解学生的思想困惑和实际需求,在教学中多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实际为切入点。比如,主动兼任一个班级的辅导员,就能在学生工作中更好地接触和了解学生;比如,笔者所在学校以女学生居多,女生的感性认识偏强,情感更丰富一些,所以在教学上多以案例入手、进行情景模拟更能激发她们的学习兴趣。
第二,细化自身教案课件,精细施教。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课件的优良与否直接影响对学生的吸引力,因此,思政课教师一定要在课件的细化和美化上加强备课。一是课件形式要新颖,注意简洁。既要有自己独特的课件风格,又要追求每一章的不同式样,避免“以一敌十”、一劳永逸的做法。二是课件内容要生动,力求丰富。不能简单地进行材料的堆砌,要十分注意在适合的位置采用最适合的材料阐释教材内容。三是课件讲解要活泼,善于启发。要改变“灌讲”的粗放,善于在“设问—归纳推理—质疑—总结”诸环节中进行精细的“互论”。
(三)教学优化——践行为主,增强互动。
学生厌学反映了教师的育人手段欠缺,思政课教师的育人手段不欠缺在理论教学上而是欠缺在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上。“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思政课教学无论形式和内容怎么创新,都最终归结在理论如何与实际进行有机结合。因此,思政课教学的优化,应积极围绕理论有效联系实际展开。
第一,优化教学路径,“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走出去”,是指让高职学生在课外、在校外、在书本之外能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教育。一是在校内的学生活动中,增强学生思政课相关内容的设置,如辩论赛、读书会等,最近的“中国梦”活动中就可以考查学生的思政课知识学习情况。二是在校外的实践活动中,安排参观体验、实地考察、社会调查、小论文撰写等多形式的学生践行项目,使学生在“做中学”,比如,笔者所在学校利用思政课组织大一学生参观“歌乐山烈士陵园”,使他们亲身见到了“江姐”的狱中生活,效果远比书本和教师介绍来得直接和深入心灵。“引进来”,是指让一些专家学者、行业精英、学生楷模、先进人物进思想课堂,增强对学生进行显性思想教育。通过这些对学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人物,面对面地与学生交流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内心体会,对学生起到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比如,“最美乡村医生”周月华,是笔者学校早年毕业生,虽然她的事例思政课教师早已进课堂、进教材,但要进学生头脑远不及邀请她到学校做的一场“杰出校友”报告会。
第二,优化教学模式,变“单向灌输”为“双向推动”。所谓教学的“双向推动”,是指思政课上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互动,从而推动教与学的良性相长,实现双向受益。这种师生的“双向推动”形式是多样的,有讨论式、活动式、问答式、情景式等,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进行选取和创新。总之,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知。比如,笔者讲爱国主义时,在爱祖国的大好山河时,设计了“介绍自己的家乡”这一活动,由于学生以川渝两地的居多,所以课堂以川渝之外的学生介绍为主,而笔者也给他们介绍了重庆。学生积极性很高,也使得“爱祖国的大好山河”这一内容更为具体和亲切。这就是典型的“双向推动”,学生介绍、老师也介绍;学生介绍时老师想知要提问,老师介绍时学生也好奇也要提问;学生和老师都会反思家乡可不可爱,祖国可不可爱?从而实现了真正的学生“知之,好之,乐之”。
改变某些高职学生思政课厌学现状是一个长期任务,也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在此过程中,思政课教师一定要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篇3
近几年来,按照5号文件的要求,各高校积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成为新课程体系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任务。围绕高职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研究,众多学者、专家以及高职思政课一线教师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可以基本归结为以下几种模式:
(1)行动导向模式
主张知识不是通过教师授予,而是学习者在特定情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与合作,利用必要的课程材料,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的。“行动导向教学”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针对职业目标,在与该职业的典型工作过程相应的主动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及经验体系。
(2)志愿服务为主的多元化模式
主张通过志愿服务进行实践课教学,包括三大板块和六种形式。三大板块指认识性实践、调查性实践和服务性实践。六种形式包括项目、服务、兴趣小组活动、讲座、参观和调查。让学生通过听、查、看、做形成感性认识,然后运用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为理性认识。
(3)任务教学驱动模式
教师将每个教学主题内容对应四个学习任务,即四要――要会制作课件、要会设计调查问卷和活动方案、要会撰写调研报告、要会演示成果。
(4)双基地模式
学校在企业建立的实习实训基地具备双重功能,既是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又是思政教育基地。此模式以双基地为依托,以校企合作为主要方式培养具备较强专业素质及思想政治素养的高职人才。
在高职院校,虽然思政课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现实中实践教学状况不够理想,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思政课实践教学认识层面出现偏差
一是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存在着问题。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代教学模式应该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但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沿袭应试教育的模式,局限于课堂教学的理论“灌输”,总体上没有把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主要内容;二是对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认识上存在着片面性。认为思政课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培养目标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这一目标相差太远而无足轻重。
(2)思政课实践教学操作环节不畅
一是组织管理混乱,考评机制缺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运作有赖于高效的教学管理,目前在教学管理上存在着机制不健全,不合理、措施不力等情况。再次,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高职院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考核与评价缺乏科学性、规范性和多样性。在对学生的评价上,往往以参加活动的次数、任课教师的意见为依据,评价方式单一。在对教师的评价上,往往重视实践形式的评价,缺少对实践效果的评价。评价机制不健全严重影响最终的实践效果;二是缺乏系统的实践教学大纲,课时、经费、人员难以保证。很多高职院校要么是没有,要么是依附思政课理论教学大纲来设计实践教学,对实践教学的目标、路径、方法和效果等缺乏研究,其导致结果必然是对实践教学缺乏长远思考,其课时、经费、人员也无从保障;三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没有真正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篇4
Educational Status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o Train Students' Ability to Respond to Emergencies and Countermeasures
HUANG Jiping
(Guangxi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 Baise, Guangxi 53140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our campus emergencies increasingly diverse and frequently exhibit the characteristics, not only a serious threat to an individual's health and life, back to harm the entire social life and influence. This article from the status quo of college students start to respond to emergencies analysis, detailed analysi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ability to respond to emergencies education status, and starts from improv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explore college education countermeasures to respond to emergencies.
Key words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emergencies; educational status
1 当前高校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现状分析
当前,面对高度频发的高校突发事件,大学生在应对这些突发事件时表现出诸多的问题和不足:(1)对突发事件的认识不清楚、不准确。很多大学生认为突发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概率很小,所以即使学校开设了相关的课程或组织相关的训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这些都反映了大学生在对突发事件的态度上存在严重认识不足的问题。(2)缺乏处理突发事件的基本常识和技能。受到中国长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大多数学生的知识受到很大的限制,而且往往无法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践当中。加上相对安全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对于学习和掌握处理突发事件基本常识和技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无法深刻体会和准确认识。(3)对突发事件的识别和判定能力差,价值选择易出现偏差。缺少社会阅历的大学生,没有足够的判断力,容易受到有心人士的煽动和影响,从而将一些错误的行为当成准则,价值选择出现偏差。(4)没有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当突发事件出现时,由于没有足够的准备,很多大学生都表现出极度的惊慌,有时甚至是夸大了事件的危害程度。(5)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严重。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的相对安逸使他们的独立性、受挫能力、意志力等相对较差,且他们片面强调“个性张扬”、事事以自我为中心等一系列因素使得大学生心理疾病在大学校园有愈演愈烈的倾向。
2 高校思政课培养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教育现状分析
(1)高校思政工作人员与学生的师生比不断扩大,使得思政工作的开展力不从心。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各大高校扩招人数不断扩大,各高校的在校生人数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学生增加了,但学生思政工作人员却未相应增加,致使思政工作人员与学生的师生比不断扩大,思政工作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
(2)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专业化程度不尽理想。目前高校的突发事件频发,并呈现出突发性、危害性、公共性、扩散性及复杂性的特点,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较宽的学科背景及较高的教学水平,更需要具有对突发事件高度敏锐的洞察力、应对力及传授力,才能够同时满足思政课理论与实践教学的需要。而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专业化程度并不理想,表现在上课的主要是兼职教师和年轻教师,受知识结构、年龄、阅历等因素制约,加上授课教师缺乏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系统化和连续化的专业培训,使得思政课教师在培养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教育方面不尽如人意。
(3)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使得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极其薄弱。长时间以来,高校思政课程体系中,高度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政治理论素养的塑造与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但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尤其在培养学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教育方面更是少之又少,使得学生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惊慌失措,无法应对,以致造成严重后果。
(4)高校思政课在培养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不够重视。目前许多高校思政课在培养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不够重视,加上大学生对突发事件没有明确的认知,也没有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致使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就容易对大学生心理造成极大的冲击与伤害,还会在大学生心里形成阴影进而发展成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3 高校思政课培养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教育对策
(1)加强源头建设力度,选拔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专业化程度和教学水平。选拔思政教育工作者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队伍建设的前提条件,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专业化程度和教学水平,是提高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必要保障。高校各部门应按照业务水平高、政治敏锐性强、心理素养过硬的标准和要求,选拔优秀思政教育的管理者,同时通过系统化和连续化的专业培训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专业化程度和教学水平,为增强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2)完善思政教育内容,增强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日常性与时代性。根据高校突发事件的时代特征,及时补充和拓展思政教育的内容。一是要补充应急教育知识,特别是增加新的应对危机的技巧与技能知识,提高实际应用性和可操作性。二是要开办学校独具特色风格的课程,针对突发事件的突发性、复杂性和破坏性特点,积极探索一些“突发灾害紧急避险”、“应急危机政策法规”和“应急事件处理机制”等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提高大学生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三是增加应急实践教育课程,开展诸如火灾、地震、食品安全和群体冲突等突发事件的模拟演练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突发事件的实际应对力和处置力。
(3)完善应急教育培训,促进大学生思政教育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实效性与针对性。高校思政课要丰富和完善应急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一方面要经常性地开展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应急培训活动,将应急理论知识内化到实践中,提高大学生面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另一方面要不断改进和创新教育培训方式方法,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4)完善校园网络宣传,开辟高校思政课培养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教育的新阵地与新渠道。网络媒体技术广泛普及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模式,各高校可通过校园网站、校园网络论坛、应急教育专栏、QQ群等形式,开辟思政课培养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课外课堂,为学生提供对策服务咨询与应急技能咨询,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控制和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与发展。
(5)加强大学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可通过突发事件操作训练、模拟突发事件演练、心理疏导及突发事件处理总结座谈会等形式,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从而提升高校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抗“危”和抗“挫”能力。
项目名称:“高职院校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13JGA461
参考文献
篇5
1.理论上,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一命题的基本问题进行哲学研究和分析,有助于正确处理基本问题与其他问题之间的辩证关系;有助于构建并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理论构架体系。
2.实践上,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问题及其路径选择问题,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当中的培育和践行,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的实现和教学实效性的提高,有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
3.学科建设方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宣传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阵地,属于理论二级学科范畴,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问题及其路径,有助于丰富理论二级学科建设的内容,从而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
二、国内外关于本问题研究的现状
本课题研究既需要梳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又要梳理国内外关于意识形态建设和意识形态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均能为本课题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关于意识形态教育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研究
国外学者不仅始终关注意识形态问题,而且也十分关注意识形态的教育问题,主要集中于德育课程理论和德育课程实践的研究上。对如何把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作了一些研究,并有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如杜威的《教育的道德原理》、查赞・巴里的《当代道德教育理论》等,基本观点认为,把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是道德教育理论的核心,在教学方法上,反对灌输,强调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继而党的十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二十四个字,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也随之繁荣起来。国内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教育的研究成果十分丰硕。如韩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周中之和石中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探索》等等。论文方面数以万计,如陈力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国外学术维度》、周中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韩振峰的《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途径》,等等。研究的主要内容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质和内容、必要性与可能性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经验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教育的路径和方法等。
2、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理论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成果也十分丰富。如周琪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个转向及实现》,刘峥《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等,这些研究主要聚焦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意义、方法、对策以及路径方面的研究。
(1)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关系研究
做这方面基本问题研究的成果还比较少,其中钊旭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系研究》一文中做了初步的探讨,他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具有相当紧密的联系,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辩证统一的。[1]
(2)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难点及存在的问题研究
薛明珠、陈树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考》一文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难点进行了深入地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增加了融入的难度;要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层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进行重新定位和梳理;教学方法陈旧、形式单一;教学效果评价困难。并提出了具体恶实施途径: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拓展第二课堂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行多元化评价方法。[2]
陈延斌、周 斌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与思考》这篇文章中,分析了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信仰存在一定程度、范围的弱化;实用主义增强与理想信念弱化交织;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性的认识显现出两重性的倾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有待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亟待改进的问题与环节,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对于实现有效融入具有极大的意义。
(3)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施路径研究
胡绿叶、何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路径探索》一文中提出三条路径选择:以提升教师素质槠鸬悖展开理论研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为主线,精选教学内;以大学生认知律为导向,创新教学方法。以校内外教学资液为载体,拓展教学途径。邵 银 、余 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侧重点》分别从四门思政课特点出发,提出了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侧重点问题:“基础”课重在帮助大学生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结构,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资源;“原理”课教学重在帮助大学生理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南;“纲要”课教学侧重于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宽广的历史视野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概论”课教学重在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属性,提高大学生对价值观的鉴别和选择能力。陈宗章在《社 会 主 义 核 心 价 值 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一文中设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现路径:规范化路径,即合理规范设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计划大纲,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依据,使之成为总体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组织、有秩序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效果,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要有制度化的考核评估机制;生活化路径,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体现生活内容,在生活叙事中展开实践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成为大学生生活的新常态;社会化路径,即搭建社会化的教学实践平台,展开广泛的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加强大学生面向社会的志愿者活动等。王占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研究》一文中,提出以下几条途径: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及内容体系,从根本上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所感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从手段上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所认同;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撑体系,从环境上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所接受。
三、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以上国内外关于意识形态基本范畴、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开展本课题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支持。但是已有的研究尚存在不足:
1、鲜有对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点及局限进行研究。
2、主要集中于“融入的路径和策略等方法论上”的研究,体现出一种急于求成的倾向,而对一些基本的理论维度和文化维度问题缺乏细致的思考和探索。
3、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条件研究不足,对融入过程中存在的困难缺乏足够的重视。
4、技术性路径研究呈现出简单重复的研究状态,缺乏可操作性的创新。
5、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存在误区的思考。
篇6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现状分析
1.高职院校教师对思政课教学工作不够重视
开展思政课有利于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帮助学生确定科学的人生目标,对自己进行重新定位。同时了解到国家的各种政策方针,有助于学生规划好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要求学生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思政课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从理论上来讲,这门课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支持。然而近些年来,高职院校存在着很强的功利主义教学观念,例如,重智育、轻德育;重实践、轻思想等等。学校过于看重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却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教育。在思政教育缺失的情形下,学生无法对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进行深刻认识。
2.高职学生本身对思政课缺乏学习兴趣
现阶段,高职院校在校学生的年龄段,处于1992年到1994年之间。由于90后的学生处于心理全面发展时期,在此阶段个性会比较突出。有部分学生通过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然而他们却只注重专业知识与技术,忽视了自身的道德建设。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很多高职院校学生认为思政课属于副科,不用认真听讲,还经常在课堂上玩手机、睡觉或者与周边同学闲聊,致使思政课教学教学效果迟迟得不到提高。
3.教师没有及时更新教学手段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老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占据了主导地位,将书本中的理论知识、观点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则被动的接受这些理论知识。教师完全忽略了学生的思维特性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不利于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起来,对顺利实现这门课的教学目标也很不利。此外,由于缺乏先进的教学设备,也直接影响到了思政课教学效果。例如,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室,并没有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致使课堂缺乏直观性、趣味性和感染力,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增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主要措施
1.高职院校本身要加强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
美国联邦快递在招聘员工的时候更加注重员工的思想道德,只有具备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的才会得到该公司的重用。美国联邦快递公司认为:员工的道德品质远远比他的专业知识重要。因为倘若员工出现有智无德的现象,则会对企业构成直接性的威胁。曾说过:如果不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人格培养等,最终会产生片面性,所产生的片面性会影响到一个人一生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本着对学生以及社会负责的态度,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学校可以经常性地组织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制作思想道德宣传栏,规范学生的思想与行为。
2.提升思政课教师的“软实力”
高职院校的思政课老师都是公共课教师,他们所带的学生具有流动性,学生所学的专业也是不同的,不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倘若能够将思政课教师每学期所教授的学生专业、年级固定下来,就有助于教师了解到学生的特点,从而进行因材施教,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政课教师还可以转变自身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手段,让每位学生都喜欢上这门学科。同时,作为思政课教师,在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同时,也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领导应该积极鼓励思政课教师,积极展开社会调研以及多研究相关课题,深入解社会状况,并将掌握到的信息运用于课堂,借助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增强课堂的渲染力和说服力,吸引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
3.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现阶段,大部分思政课教师仍然沿用以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枯燥乏味的课堂,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要按照不同的章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当老师要讲解、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这一内容时,可以借助史论教学法,通过视频片段以及图片展示,将历时呈现在学生面前,在这种氛围中让学生学习其中的理论知识。再比如:当老师要讲解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时,要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举例子让学生了解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同时,还可以组织讨论、辩论、演讲等活动,用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高职院校思政工作者,要根据社会的变化发展形势,加强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并不断的更新教学方式,对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加以改善,增强思政课堂的教学效率,从而培养出大量对国家社会有用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7
目前,国内外研究校企合作办学的内容很多,而且我国很多高职院校也是按照校企合作这种办学模式来进行高职学生的人才培养。研究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在过去几年里已经有了不少成果,这些成果包括总结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经验、研究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对于人才的培养有哪些利好之处,也研究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进一步深入的瓶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利好之处有:
(1)使受教育者全面掌握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这有利于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2)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正是对传统以课本和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提出的挑战,它遵从了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有机地结合起来,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大大缩短学生从毕业到上岗的时间。这有利于推动高职教育的改革和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3) 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遵循了职业教育本身的发展规律,加强了高职教育和企业的紧密联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以及教学过程等方面的实践性和办学过程的社会性,使校企合作充满活力,从而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现在发展所遇到的瓶颈有:
(1)外部条件的不健全制约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具体来说,现有法律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权、责、利缺乏明确的、可操作性强的规定;校企合作缺乏平台,缺少吸引企业参与的有效载体;在学校和企业的合作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
(2)高等职业学校自身争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动性不高适应性较差,高职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不能与企业建立有效健全的合作机制;课程开发也不能适应岗位的需求。这使得高职缺乏吸引企业的能力和水平。
(3)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不高,原因在于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特别是很多企业追求眼前的利益最大化,不能意识到校企合作办学给其企业带去的贡献,再加上很多技术人员企业可以在社会上很轻易的聘请到,因此,企业没有动力去自己花很长时间培养高职的学生。
(4)学生在企业实习工作的时候,学生从学生转换到工人的时间较长,适应期长,这加大了企业的成本;另外,学生自身素质和技能水平较差,工作能力低,再加上很多企业把学生当廉价劳动力,不能对学生的劳动给出合理的报酬,这些都阻碍了校企合作更进一步的发展。
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这样一种状况下,高职的课程便不太好设计,特别是像思政课这种课程,在传统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现在学生的学习场地转移到企业,校企合作之间还存在这么多的问题,思政课该如何在学生实习的时候继续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目前,国内有部分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并不系统,大部分是对经验的积累,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力图找到解决的方法。
总结出来的问题有:
(1)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本人,整个社会,高职院校的管理者都不太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
(2)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没有适应校企合作这种办学模式,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也与工学结合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
(3)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整合社会的有效资源,而是把思想教育的任务都认为是思政课教师的任务,这种把责任都推给思政课教师的做法也不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针对这些问题,研究者提出了不少建议,这些建议包括:
(1)对于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素质,同时扩大思政课教育的主体,把思政教育群体从思政课教师扩展到企业和社会。
(2)重构思政教育模块,构建适合工学结合的思政课课程体系,这个课程体系要更加强调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培养,适应企业的生产特点,综合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在平时加大企业与学校的互动,扩大思政实践教学的比例,适当减少理论教学时间。
(3)转变教育职能,在学生实习期间,不只对学生进行各方面道德的教育,要转而对学生的生活,思想状况进行了解,从只重视教育转变为服务与教育并重,切实让学生感觉到学校和社会带给他们的温暖。
篇8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只停留在理论阶段,随着人们教学理念的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新形势下加强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社会认同感的培养,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经过对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入调查,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都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但是在平常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水平,最终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
我们要想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不妨先来了解一下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状。新时期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了巨大变化,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人们的思想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为重要。在三十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明显进步,随着人们教育理念的变化,人们对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也越来越重视。近些年来,实践教学在我国高职院校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当然,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充分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认识不足,不够重视;二是没有明文规定,随意性很强;三是教学过程中有形式主义的倾向;四是师资力量弱;五是没有专门的考核体系;六是没有专门的实践教学基地。接下来,笔者就来详细论述这六个方面。
(一)认识不足,不够重视。笔者经过对我国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调查发现有许多院校对思想政治工作不够重视,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认识不足,没有充分意识到它的重大意义。教师和学生两者都对实践教学认识不足。笔者在对一些高职院校进行调查的时候发现有许多教师都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的必要性表示怀疑,他们认为没有必要进行实践教学。进行专门的教学不仅仅没有意义,相反还会增加教学成本,这是教学过程中最大的阻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没有从根本上重视起来。
(二)没有明文规定,随意性差。目前我国的实践教学国家并没有明文规定该怎么样进行教学,只是就一些原则性问题进行了说明。这就给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带来很大的随意性。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教学计划如何安排,谁来负责实践教学。针对这些问题,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基本上保持着非常混乱的局面。
(三)有形式主义的倾向。在平常教学过程中没有从根本上重视思想政治实践教学,在平常教学中把停留于形式层面。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没有想办法予以认真解决,相反却只注重形式。
(四)师资力量薄弱。由于高职院校对于实践教学不重视,导致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非常弱。还有一个原因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教师教学经验还很薄弱。目前国内专业的实践教学人才还相当缺乏。笔者经过考察发现我国师生比例严重不协调,一个教师要教导20多学生,在户外教学中学生素质得不到提高,学生自身安全也无法得到保证。
资金力量的薄弱是典型问题,资金力量的薄弱主要是存量资金的缺少,以及国家各项专门针对思想政治实践教学的政策落实不到位。
(五)考核体系不健全。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由于自身不规范,教学工作者的不重视,最终使得高职院校没有专门的考核体系。在高职院校中,考核体系是评估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科学公正的考核体系,有助于正确的评价教学效果。笔者经过对我国高职院校进行调查,发现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考核体系不健全。突出表现在衡量学生素质的指标单一,方法有误。在考核过程不能综合全面的反应学生的实践教学素质。
(六)实践教学基地少。在高职院校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实践教学,可是笔者经过考察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却没有专门的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非常少,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注意同外界的沟通。与图书馆等公共设施的联系较少。
二、解决我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上文详细论述了我国高职院校中存在的的问题,接下来笔者就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专门对策。要想真正解决这些问题,提升教学水平。笔者认为就必须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高职院校要对思想政治实践教学保持高度重视,要从根本上保持对实践教学的重视。高职院校广大教学工作者要专门就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进行教学研讨,要集中全校智慧和力量,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教师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还不够,必须要学生也充分意识到思想政治实践教学的重要,要把思想政治实践教学划入到学生的综合成绩中,并且适当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占分比重。
(二)要专门制定明确的实践教学规定。上文提到我国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中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高职院校要专门就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予以明确规定,只有充分明确了各项规定之后,才能防止实践教学中随意性过强的问题。
(三)在实践教学中要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倾向。要真正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精心设计实践教学课程,要通过多种形式来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教师队伍存在着编制小、人员少、素质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高职院校要保持高度重视,要大力进行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大力引进外来人才,另一方面是要定期对高职院校教师进行专业培训。要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篇9
一、信息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时代,让人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高校教学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还需要不断的创新和进步。发现问题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信息时代高校思政课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于思政课教学时效性重视不够
教学是一个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探索的过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总结和改善教学观念,不断地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当前,部分学校对思政课的时效性认识不够,教学方式的改进缓慢,很多采用的都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理想。重视课堂的时效性,能一定程度上提高课程的完成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对于思政课教学时效性认识不够
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对待课程没有一个良好的、积极的态度。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时效性的提高不仅要从教师的角度着手,积极转变教学模式。还要从转变学生的思想态度方面下功夫,要让学生了解到思政课的重要性,转变课堂态度,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只有认识到思政课教学中时效性的问题才能逐步的实现课堂效率的提高,思政课也才会更加的受学生的欢迎。
高校思政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师生对思政课重视不够和认识不够两个方面。从现象中分析问题,是为了给解决问题找到途径和方法。
二、信息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时效性探索
怎样更好地进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促进教学时效性的提高,是高校思政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高校教学的实际,对信息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时效性的探索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1.教学形式多元化
信息时代,先进的教学设备产生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但是很多高校对这些多媒体教学设备没有充分的使用。很多教学停留在文档的阶段,课堂上录音、影像使用的并不多。而且为了赶教学进度,很多老师在课堂上绝大部分精力都用在讲自己的课件上,跟学生的互动不多,这样课堂的气氛不够活跃,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主动的去学习会比老师单纯的知识的灌输效果要好得多。课堂多元化,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给与学生发表自己言论的机会。用丰富的教学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吸引更多的学生。
2.教学内容丰富化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不应该是拘泥于课本知识的学习,而应该是是结合当时的时事政治,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大家进行讨论,在对问题的讨论中贯穿知识的学习。很多学生对课本知识觉得枯燥,但是却愿意在课堂上和大家分享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不同思想的交流,才能迸发出更精彩的内容,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包含课本知识却不拘泥于课本知识,课堂的气氛活跃。一节课下来,大家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会更加地深刻,教学内容丰富化是用课外那些能吸引学生的内容来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去学习课本的知识,用新鲜的内容来引发大家发言的积极性。
3.加强教学交流
教学不应该是一个课堂的事,老师要走出课堂加强教学交流。通过跟其他学校、其他老师的交流,获得更新的高校思政教学的方式方法。可以定期开展一些教学研讨会,大家讨论一下怎样的教学是更适合学生、能提高教学效果的。通过交流来拓展思维,进行教学的创新。此外也可以跟学生交流,了解怎样的教学方式是学生更喜欢,更愿意去接受的。信息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要不断地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的时效性,探索更加适合的、更高效的教学模式。
三、结语
高校是培育人才的地方,对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品德的培养,而思政课就是这样一个对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很重要的课程。高校思政课教学在信息时代,要结合时代的特征,针对学生的特点,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给学生带来尽量大的影响。提高对高校思政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积极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寓教于乐,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下进行教学,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不断地拓展思维。更多地去交流,去获得更实用、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为高校人才的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10
时事政策教育是获取国内外最新信息的重要渠道。在社会飞速变化发展、信息技术日益成熟的社会背景下,掌握社会发展走向,是高校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对于缺乏社会经验又即将步入社会的高校学生来说,及时了解社会动态,从而调整自己的定位,增强自身综合素质,对不久的将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是十分必要的。高校思政课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起着重要作用,将时事政策教育融入高效思政课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的良好习惯,提高思想政治思维能力,还可以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本文就如何将时事政策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进行探讨,并提出几点建议。
一、时政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性
时事政策教学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全局思维的人。时事政策反映的问题方方面面需要辩证客观地看待。高校学生社会经验不足、人生历练不够,对问题的认识容易停留在表面现象,甚至容易出现极端认识,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时政教育的思辨性对锻炼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全面思考思维习惯起着重要作用。
时政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时事新闻是社会现状的动态反映,折射出社会的人情冷暖,刺激学生发散思维进行思考,主动寻找事情发生因果,从而更好地了解这个社会和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学校是一个避风港,相对于社会隔绝,感受不到社会的问题、压力,容易形成一种盲目乐观、不思进取的病态价值观。时政教育是现实的一面平光镜,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有条不紊地自主学习,成为具有社会竞争力、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才。
二、时政教育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现状
(一)对时政教学资料选择随意。
时事热点丰富广泛而繁杂,变化迅速,不同学生有不同兴趣点。如何筛选符合教学标准,又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贴近的信息,是教师设计教学内容必须考量的问题。其中很多教师选择材料十分随意,教师中存在对新闻热点不关注的现象,导致时政资料过时、缺乏时效性和教学性。对资料不加以整理、分类,时事与教材之间、时事与时事之间缺乏关联性和规律,照搬照宣采用“填鸭式”教学,让学生产生时政知识并不重要的错误认识,忽视学生的实际需求,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和形式创新性不足,欠缺实践教学。
时政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课程,没有具体课本章节可以遵循,时政资料的广泛性依赖于教师的甄别和整理。教学形式主要是教师当堂讲述和分析,全程都是教师阐述事实,没有对学生的关注点进行了解,资料的选择是教师一个人的事,导致教学资料缺乏适用性。教师的侧重点在于教导学生了解时事新闻,缺乏对时事新闻现象的本质探讨。经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长期使用同一个案例,不仅没有实际意义,更降低学生学习热情。
时政教育实践性强。高校思政课时政教育通常是封闭式教育,局限于在课堂上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缺少社会实践检验,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探究停留在表面,必然导致学生对实际问题思考的偏颇,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认识。
三、将思政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措施
(一)增强思政教学素材的针对性。
思政材料的选择影响学生积极性和整个课堂质量。教师要增强对时事的把握力度,关注重要的、权威的媒体,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思政课教学要求,筛选出有价值、与课程内容关联度高的内容,保证信息的准确度、代表性。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注入新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创新教学方式、增加实践环节。
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学健全了教学硬件设施,运用科技性强的教学硬件,通过电子白板或者多媒体创设情景模拟事件现场,将时事热点以更加立体、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学生在了解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对事件的敏感度,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讨论中。另外结合小群体教学模式,将学生科学合理地划分成几个辩论小组,选择当前最具代表性的话题,开展正反方辩论。通过举办辩论赛刺激学生主动查找信息,寻找支持论点的材料,在辩论过程中增强辩论能力和论辩思维,学会辩证思考。
设立实践基地,开展实践课题研究,带领学生从课堂走向户外,让扁平化的本本教学转化为立体的实践教学。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随着新课改,时政教学方法需要结合实际进行改革和创新,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结语
时事政策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同时有助于丰富教材内容,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通过时政教学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了解社会现状、市场经济的变化发展、国家政策的改革和创新,并以全面客观的眼光看待当前我国国家进步与不足,如就业问题、房价问题、问题等。高校要以学生为主体,将时政教育科学地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增强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常玉华.时事政策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方法研究[J].价值工程,2014,08:278-279.
[2]孙悦,常玉华.对时事政策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过程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29:121-123.
篇11
1.2理论基础
教师始终是知识的传授者,对于学生的教育来说,教师仍是起着主导作用,信息化技术只是作为教师教学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对知识进行加工和包装,从而方便学生接受知识,建构主义理论是信息化教学的基础上,以学生为基础,调动其主动性与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2.信息化教学法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2.1教学改革初见成效
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部门便发出了倡导,将信息技术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近些年来,国家教育委员会更是不断出台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意见,鼓励信息化的教学方法。教育部社科司在这些年不断地建设出一批又一批的高校思政理论课程网站以及一些数据资料网站以方便学生和老师的查询与学习,在我国的高校教学中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共享。虽然做出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课堂的互动性仍然较差,学生对于资料库的应用也比较少,仍然有一些需要进步的地方。
2.2教学模式改革不够深入
2.2.1信息化教学法没能真正融入到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之中
一方面是教师本身对于信息的把握问题,信息技术是一项高科技,教师本身未能做到为我所用,没有将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全面的发挥出来,对于信息化数据资料的处理水平有待提升;另一方面是信息化教学的本意是将思政理论课这种缺乏活力的课程生动化,提升其趣味性,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然而在实际的应用中课堂氛围有待提升,同时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创造。
2.2.2缺乏有效共享机制
现阶段,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课程运行的市场机制还没有建立完善,信息化教学目前还没有完全推动课程的机制改革朝着公益化的方向发展,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在这方面仍需采取一定的措施。
2.2.3缺乏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的缺乏主要是由于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没有真正的将课程改革做到实处,对于思政课教学模式变革的宏观规划改革多属自发行为,资源零碎,可借鉴经验又不多,并且政策要求和高校的硬件设施还不够配套,现有的改革顶层设计和范本都比较缺乏。
3.信息化教学法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3.1提升教师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信息化教学的水平
3.1.1 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师对于信息的处理能力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在进行思政理论教学之前,对于网络信息资源的筛选,针对有用的资源进行加工后使用;另一方面是要求教师能够熟练的掌握信息技术工具,能够灵活的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思政理论课教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当中,提高课堂效率以及学生听课的积极性。
3.1.2信息意识的提升
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时效性与理论性都比较强,作为一名称职的教师应当要善于捕捉有效信息,及时掌握一手信息资料,关注实时动态,敏锐感知信息,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融入新鲜的信息,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3.2建设网络课程学习空间
网络学习能够使学生自由调整学习时间,也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有效改善课堂教学的缺陷与不足,使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朝着立体化的方向发展,虽然网络信息繁杂,并且真假难辨,但只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为我所用,在思政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学生的满意程度将会大大提高,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3开发优质教学资源
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加入图片、文字、声音等资源能够有效提升课堂的趣味性,信息化教学将网络平台上的资源提供到了课程的学习之中,数量庞大‘类型多样化的教学资源能够不断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使课程教学既生动有趣,又蕴含丰富的知识信息,不断开发出优质的教学资源仍是目前为止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措施。
篇12
1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发展现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平台也步入了全面建设新时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从内容上看,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充分利用网络信息量大的优势,通过整合各种途径的资料,紧密联系时事,资源共享,不仅使教学内容更为具体和丰富,同时也实现了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时效性。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搜索和查阅学习资料,思维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理论,这极大的增强了思政课的吸引力。从形式上看,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由原来单一的形式转变为现在的图、文、音、频多种形式相结合,形式的多样化使得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教学更具活力,当前很多高校已经广泛采用微课、慕课等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施教,线上线下紧密结合,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弥补了传统思政课教学方式的缺陷。从效果上看,通过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紧密结合,学生对于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认知程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不仅有利于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同时也有利于党关于“立德树人”工作的实施。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是建立在互联网之上,以互联网为依托,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日渐完善,成绩显著,但在应用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具体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网络平台内容流于形式。当前有很多高校网络平台的内容仅仅局限于思政课四门主干课的教学课件和文档形式的讲稿,信息量小,资源不足。有的高校网络平台虽然内容比较丰富,但是时事不能做到及时更新,这直接导致平台访问量低,不能满足学生深入学习的需要。其次,网络平台功能不够完善。大多数高校教育主体仍然注重理论学习和测试,平台内容往往侧重于考试大纲和复习资料,力求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现实需要,思政课教学平台的功能并没有真的发挥思政课学习教育的主旨,偏离网络教学初衷,这致使平台建设侧重于对学生的测试和考核,其它功能未能有效开发。最后,网络平台互动性不强。思政课教学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来完成更为具有实效性,互动的强度,信息量的大小,反馈的及时性都会直接影响到网络平台的效果。当前,很多高校的网络教学平台,教师不能有效的组织安排互动。平台中虽然有网上论坛、答疑讨论功能,但是学生的关注度也极低,这使得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2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在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全面分析影响思政课网络平台的因素是非常必要的。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在应用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具有复杂性和多方面性,本文认为主要由平台建设、学校政策、教师因素、学生因素构成。从平台建设上看,网络平台建设的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平台效果的发挥。当前多数高校的网络平台操作流程十分繁琐、复杂,这在无形中浪费了教师和学生操作网络平台的有效时间;有些教学资源缺乏针对性、时效性不强,内容枯燥陈旧且平台功能不完备,这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教学平台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优质的网络平台需要定期的网络管理和维护,一般情况下,人们更侧重于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而忽视了平台后期的管理和维护,从而降低了网络平台的使用率,所以说平台自身的建设是影响其发挥效用的重要因素。从学校政策上看,多数高校对于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仍处在观念建设而非深入实践阶段。受一系列体制机制的影响,当前思政课教学工作一直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中央层面高度重视,而部分地方高校却是极度不重视甚至是“蔑视”,这直接造成了思政课网络平台建设缺少相应的政策支持,基础经费不足,网络平台建设所需的软硬件设施不完备,思政课教师缺少相关的技术培训,这些因素都大大加深了思政课教育平台建设走向合理化的难度。从教师因素来看,教师对于网络平台的重视程度,组织和宣传能力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网络平台的利用率。受社会多元化因素的影响,有部分思政课教师仅把教学作为一份工作,而忽视了思政课教师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宣传先锋的角色,对于平台建设不够重视,不能及时与学生互动、答疑解惑,甚至对于学生持冷漠态度;部分教师由于学历和年龄等条件的限制,不能熟练操作平台,及时更新、上传新的教学资源,这些因素都会对网络平台的建设带来影响。从学生因素来看,学生对于教学平台的认知度并不高。从原则上讲,学生对于教学平台应该具有很大的依赖性,但是由于平台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很大程度不能满足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求索,学生往往选择通过其他方式搜索资料,交流沟通;除此之外,部分大学生对于思政课课程本身的认知度也不高,思政课教学内容又与初高中课本知识向重复,这也降低了学生对于网络平台内容的关注度。
3推进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建议
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相辅相成,网络教学平台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虽然存在很多问题,大多高校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但是其远景和对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意义要远比克服当前的困难更有意义。思政课程教学改革非一朝一夕能顺利完成,网络教学平台作为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需要思政工作者以及社会各方因素的共同努力才能不断完善。基于对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和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全面推进教育平台建设。第一,制定完备的平台建设制度。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是思政课建设的一项长期重大课题。为实现这一目标,各高校应制定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制度,以纲促发展。高校要以文件的形式摆正教学与科研的地位,制定鼓励和惩罚政策,将教师对于网络平台的建设和使用情况列入教师年度考核,激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自觉加入到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当中。此外,学校应对教师开展必要的技术和理论培训,让教师亲身感受网络教学平台的优越性,坚定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的信念,激发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的动力。第二,完善网络教学平台。“打铁还需自身硬”,网络教学平台的广泛应用需要网络平台加强自身建设。在网络平台的使用上,技术开发公司要尽量将平台操作简单化,稍有电脑常识的人就可以掌握,这样减少了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更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接受。同时,网络平台应加强后台的更新和维护,设置专门负责人员,对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网速慢,服务器不稳定等问题要做到及时解决。此外,还应加强网络平台技术防范和管理,对网络平台安全防护、信息过滤,信息适时进行检测与跟踪。第三,加强网络平台宣传工作。学校应整合报刊、广播、电视等各种传统媒体资源,加大力度宣传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形成网络平台正面舆论强势和育人良好环境。教师应充分利用角色优势,加强对于学生的宣传工作,在课堂上积极主动提出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课下利用网络平台积极与学生互动交流,答疑解惑,组织学生学习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同时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积极讨论,通过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就业等专题教育,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引用:
篇13
一、高职学院思政课教学的现状
笔者自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况问卷调查问卷》,于2015年3月对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路职院、湖南大众传媒职院、长沙职院四所高职院校进行调查,被调查学生有2013级和2014级,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389份,被调查的学生2013级有124人,占总人数的32%;2014级有265人,占总人数的68%。被调查的学生涉及会计、汽车维修、旅游管理、国际贸易、文秘、音乐表演等专业,有59.5%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必要,超过一半的学生肯定思政理论课在其成才方面的价值,调查数据具有代表性。现状表现如下:
(一)教学内容空洞、理论脱离实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方面的调查中,63%的学生认为思政课缺乏实践教学,53.8%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比较空洞,理论脱离实际。思政理论课有较强的理论性,必须联系社会热点、国内外事件等进行教学,同时实践教学不可少,要彻底打破传统的“满堂灌”式、“填鸭式”教学。同时,在调查中,21.3%的高职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用并有所了解,26.54%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兴趣,76%的学生清楚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的时间并认为中国传统节日重要,可见高职学生对中国创通文化知识感兴趣,高职学院必须重视和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对思政课教学的渗透。
(二)教学方法单调、课堂气氛不活跃。在调查中发现,60.1%的学生认为教师教学方法比较单调,14.9%的学生对思政课有兴趣,2.1%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是学校的规定没有兴趣也要学习,因此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建议调查时,56.7%的学生认为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增加实践教学活动,增强教师授课的趣味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体系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课堂讲授法,这种教学方法有优点,但它的缺点是只发挥教师的主体地位,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如果只采取讲授法,会使教师重视理论灌输,照本宣科,缺乏与现实的联系,不接地气,使学生对思政课更加没兴趣,教师讲台上声嘶力竭,学生不听课干自己的事情,最终教师也丧失教学的积极性。
(三)学生学习被动、缺少积极主动。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兴趣,是高职学院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制约教学实效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调查中发现,有49.7%的学生认为思政课对自己未来就业没多大影响。主要原因是,当前高职学生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遇事即以功利的心态对待,认为思政课不如专业课对自己的求职择业有用,学不学一样,学习缺少积极主动,因此思政课堂上出现学生玩手机游戏、看电影、学习专业课知识等现象,而沉溺于手机中的这类学生,不喜欢与人交往,人际关系紧张。这就需要思政教师除了讲授自证理论知识之外还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如讲述《论语》,使学生明白孔子与弟子曾经探讨过六种人际关系,并提出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高职学院思政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而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精髓所在,引导学生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对增强思政课的文化内涵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是帮助高职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政素质和优良的道德品质,使他们形成健康完美的品格,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中华民族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形成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共同的精神家园。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课教学有着密切联系,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可以有效对大高职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可以加强学生自身修养,使其树立远大理想,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还能拓展思政课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在传统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最终提高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第二、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伴随文化多元化和全球化的发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仍具有深远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涉及道德领域和社会层面的各个方面。如孔子提出和为贵,就是我们一直在提倡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前在校高职学生均为90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独立意识较强,但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自尊心很强,只要遇到挫折就会心灰意冷、怨天尤人,更有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思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传播正能量,帮助大学生树立和谐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
第三、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丰富的内容和素材。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内容,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教学素材。比如说,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教育的重要目标,而中华民族无疑有着优秀的爱国主义传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天下为公 克己奉公等精神,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因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就能不断地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教学方法
思政课教学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发挥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引领作用,除了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改进考试考核方法外,还必须高度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创新,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教学方法,以提高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一)直面现实问题与与解决问题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博大精深,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是真实反映社会各个方面。高职学生是思想比较活跃的群体,他们会比较关注各种社会问题及与自身成长成才的问题。思政教师一定要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讲真话,不回避矛盾,单纯的理论讲授并不会让学生记忆深刻,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多交流,了解学生关注的问题,回答学生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与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有哪些方面的关联,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与思政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并解决自己的疑惑。
(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通俗读物,辅助理论知识教学方法。思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教学相关通俗读物,如《国学》、《弟子规》等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会产生一定积极效果的读物,思政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需要,借鉴吸收教学相关通俗读物的内容对有关理论进行阐述解释说明,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所学内容理解和掌握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教”中“学”,自己参与到思政课教学当中,这样会使思政理论课教学真正的“入学生的耳、脑、心”,以更好的提高思政教学效果。
(三)互动式教学方法,拓展教学新路径。传统的思政理论课教学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体,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育教学的对象即客体,这样学生在授课的过程中被动接受理论知识。而学生有思想,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因此,现在思政教学理论课教育教学主体不仅仅是指教育者,同时还包括受教育者,即学生,在思政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主体性与主导作用,又激发学生主体性,尊重其学习主体地位,通过师生之间与学生之间平等交流、沟通、探讨以促进师生交流与融合,实现教学相长目的的教学方法。思政教师在思政教学安排中安排实践教学环节,而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作为实践教学的一部分,如以重大传统民族文化节日为契机,对学生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熏陶民俗民风。利用中国传统的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有特定意义的重大传统节日开展活动,通过9月3日胜利纪念日活动传承民族文化展演等形式,广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民族精神的真谛,加深对思政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更好提高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本文系2014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会中青年教师专项研究课题: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研究(编号是14A07)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竹(1983―),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法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