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美丽乡村典型案例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美丽乡村典型案例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美丽乡村典型案例

篇1

二、继续贯彻执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

    在2017年取得的成效的基础上,继续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工作责任制,认真梳理本部门、本单位负责执行的法律法规,建立普法责任清单制度,纳入绩效考评范畴,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确保工作落实。推动形成宪法及宪法性文件宣传普及由人大机关牵头负责,民法、刑法、诉讼法等基本法律宣传普及由司法机关牵头负责,部门性法律法规由行政执法机关为主负责的“大普法”格局。结合“12·4”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治宣传日及行业宣传日、宣传周等主题活动,每年开展或参与大型法治宣传活动不少于2次。

三、持续健全完善以案释法制度

篇2

篇3

(2019年3月26日)

2015年,XX县被列入第二批全国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县、全省8个试点县之后,按照“需求导向、因地制宜、政企合作、机制创新”总体思路,立足实际,开拓创新,试点工作取得较大成效,作为全省利用益农信息社平台发展农产品电商上行成效显著的典型在全国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工作会议上做典型交流,作为全县特色工作之一在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场推进会议上作典型交流,作为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在全省数字农业培训班上做典型经验交流。一是覆盖广。在全县22个乡镇设立236个村级简易信息服务站与45个标准型信息服务站,在省级示范社与龙头企业设立5个专业型信息服务站,覆盖全县所有村(社区)的所有群众,实现了群众不出村就可以了解三农政策信息、展示销售农产品和享受各类便民服务。二是平台好。开通“XX县三农通”综合服务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广电网络电视首页,建立XX县三农通运营中心,实现电脑、电视、手机三屏操作,逐步培育成为区域信息服务品牌,有效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三是效益佳。目前,全县农村电子商务涵盖XX县芦柑、佛手茶、蔬菜、笋干、面线等特色产品50类500多种,产品销售全国各大城市,尤其是XX县芦柑、XX县佛手远销国外,2018年网络销售额达XX亿元。四是典型靓。在试点过程中,涌现出一批示范典型,如XX村益农信息社在2018年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展示整省推进示范成效,XX村信息服务站被评为农业部全国百佳益农信息社,XX村信息服务站XXX被评为全国信息进村入户村级信息员典型案例。

一、狠抓“七个一”,确保有序实施

从组织领导、工作方案、项目运营、服务平台、工作队伍和服务保障等六方面发力,确保各项试点工作有序推进。一是成立一个领导机构。为确保把信息进村入户打造成为“互联网+”行动在农村落地的示范工程,2016年3月成立以县长为组长的XX县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与任务分工,为项目顺利实施奠定良好基础。二是制定一套工作方案。结合实际,2016年3月制定下发工作方案《XX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X县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为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顺利推进提供有力的保障。三是确定一个项目运营商。经过多方研究与商讨,确定了项目运营商,2016年4月签订运营协议、6月签订补充协议,2017年12月签订再补充协议。四是开发一批服务平台。建立XX县三农通运营中心,2016年6月开发“XX县三农通”综合服务平台,开通“XX县三农通”微信公众平台,2016年8月开发广电网络电视的“XX县三农通”首页,根据工作需要及时调整充实、完善平台服务功能。五是筛选一批信息站与信息员。2016年3月起,逐一调查筛选具备“有场所、有人员、有设备(电脑与电视)、有宽带”条件、人流相对集中的站点,至2016年7月确定村级标准型信息服务站45个、专业型信息服务站5个、简易型信息服务站236个;挑选“有文化、懂信息、能服务、会经营”、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等办公设备和互联网、有“责任心、沟通能力强、服务态度好”的信息服务站信息员50名。六是遴选一批服务商。积极与平安保险、移动、电信、邮政、农信社等多家服务商洽谈合作事宜,按照优中选优的原则,目前已精心筛选经济实力雄厚、技术力量强大的平安保险公司作为服务商,还有多家服务商正在进一步接洽。七是打通最后一公里。依托“智慧党建+”云平台,开发建设了包括美丽乡村、阳光在线、便民服务、远程教育等四大版块的平台,将农业政务、农技服务信息、农产品商务、信息进村入户等内容通过电视送入农户家中,在全县所有美丽乡村的党员用户开通美丽乡村云平台互动功能;目前,全县已开通该平台服务的农村党员超过1万户以上,切切实实地推进农业农村信息进村入户。

二、狠抓“四提供”,推广三农服务

1、提供公益服务。积极推广“电话、电脑、手机”三位一体的“12316”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协助村民下载手机客户端,通过软件向专家咨询,共享了全省专家和政策、基地、品牌、市场、服务等资源,病虫纺治、农业技术、特色农业等服务,协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困难,通过网络就能获得专家远程视频服务、农业技术培训、查寻农业政策、农业咨询、生产技术等信息,累计提供各类公益服务XX万人次,实现了群众不出村就可以了解三农政策信息、展示销售农产品和享受各类服务。

2、提供便民服务。为村民提供代缴通信费用,代办金融小贷、保险、票务、医疗挂号、社保、民政福利、惠民补贴查询、法律咨询等各类便民服务,累计提供各类全民服务金额XX万元,逐步培育成为区域信息服务品牌,有效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

3、提供电商服务。提供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休闲农业及生活用品等代购服务;主动联系村民,成立乡村特色合作社,整合县里、村里的特色产品进行统一的推广和宣传,主动了解相关的生产经营情况及市场供求信息,并做好信息采集上传到三农信息平台,帮助村民在网上销售农副产品,提供物流代办等服务,累计销售农副产品XXX万元以上,增加村民经济收入。

4、提供培训体验。开展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培训,提供农业信息技术和产品体验,向村民传授网购和开设网店的经验、技巧,已累计组织各类培训50场次以上、受训3000人次以上。

篇4

我国对于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实行区分不同层面的保护,至少应在非物质层面与物质层面开展保护。乡村传统文化是乡村社会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和风俗习惯的总和,是乡村社会人类生产与生活的总汇,影响和支配着乡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乡村传统文化的核心是非物质形态的(比如,乡规民约、民间故事与传说、乡村文体活动、民间手工艺术、乡土农事活动等),而乡村传统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又是物质形态的(比如,乡村山水风貌、乡村聚落、乡村建筑、乡土服饰等)。在非物质层面,保护与传承的内容又分为思想层面和行为层面。思想层面包括:乡村生活的独特价值、乡规民约、宗族组织与文化、孝文化、民歌与民谣、民间故事与传说等;行为层面包括:农耕方式、乡土农事活动、民间文体活动、民间手工艺术、传统节庆活动等。在物质层面,保护与传承的内容包括:乡村自然风貌、乡村传统聚落、乡村历史建筑、不同地域的传统乡村服饰和民族服饰等。

3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对策思路

3.1寻求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与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的协调

从经济角度看,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和经济发展关系复杂。在物质生活水平低下的年代,出于满足生存之需,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往往让位于经济发展;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消费越来越受到重视,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经济价值逐渐展示出来,保护与传承和经济发展之间维系一种互促关系就成为可能。从生态角度看,乡村传统文化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挖掘这些智慧有助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实现乡村绿色发展。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在经济、生态、文化、社会等方面具有多重作用,对于美丽乡村建设意义重大。总之,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和乡村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但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背景之下,两者之间可以形成一种互促关系,能实现在乡村经济发展中保护与传承、在保护与传承中促进发展。

3.2探寻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新模式

比较与借鉴发达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经验,吸收国内不同地域保护与传承乡村传统文化的成功经验,探寻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科学规律、利益平衡杠杆、有效发展路径和政府承担的角色以及干预的手段等,归纳总结出保护与传承我国乡村传统文化的新模式。具体可以通过选择典型乡村开展案例分析,深入了解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新型模式,以促进我国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

3.3构建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新机制

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系统地加以研究。在探寻保护与传承的新型模式的基础上,还要针对多重目标构建多重机制,并进一步确立政策支持体系和具体政府建议。针对乡村传统文化破碎化和主体性逐渐消失的现状,要构建乡村传统文化认同的重建机制;针对城市文化等外来文化对乡村传统文化的冲击,要构建乡村文化自信的培育机制;以维系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和乡村经济发展的互促关系为目标,要构建以乡村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机制;针对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成果会逐渐被周边村镇效仿并分享经济利益的现实,要构建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成果的地域共享机制;针对政府在引导我国乡村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要构建政府在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机制。

篇5

党的“十”之后,美丽乡村建设便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大量乡村的外观为之一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也能记得住乡愁”成为普遍追求。但也应看到,在整个社会经济转型的背景下,乡村建设难以一劳永逸,乡村人口外流、乡村空心化、乡村内生活力缺失、乡村文化传承断裂等问题依然严峻。并且这些问题触及更庞大的社会系统,只有超越乡村,才能解决乡村的问题。

那么,作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模式的有益探索,特色小镇对新时期乡村问题的解决又价值何在?既然特色小镇的建设必然和乡村有着交集,那么小镇的建设对乡村而言,其在乡村地区的产业重构、空间梳理、文化保护、治理机制等层面的作用机制是怎样的?这些都是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的建设必须思考的。

笔者认为,在建设特色小镇的背景下,美丽乡村迎来了重塑内生动力的新机遇;乡村地区的特色小镇建设,其建设也多需立足于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而在消费升级、文旅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的建设都需要坚持创新的逻辑。

一、整合乡村内外资源的重要平台

从目前的实践和案例看,特色小镇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嵌入都市型的,地处大都市圈之内,另一种是远离都市的,处在相对偏远的传统乡镇、乡村地区。前者的典型是杭州的基金小镇、梦想小镇等,它们虽名为小镇,但并未脱离大都市圈,而是借助现代交通和城市相连,紧密地嵌入到大都市板块之内。

目前,在广州、成都等许多大型城市,其都市圈范围内也都布局着特色小镇。这些小镇是大都市在完成工业化之后,进行城市化升级和信息化建设的产物。高效的交通体系和互联网信息网络等,让城郊也可以摆脱“边缘”的地理限制,很便利地接入大都市的协作体系。

而在远离大都市的乡镇、乡村地区所建设的特色小镇,则根本无法嵌入到大都市的体系之中,虽然能够不同程度地抓住现代交通、互联网的机遇,但城市里既有的服务配套以及资本、人才等要素,很难向这类小镇自然地溢流。那么,这种纯粹是在乡村空间里特色小镇的建设,其在逻辑上和嵌入大都市型的小镇是不同的:乡村地区的特色小镇建设,不仅无法接受来自大都市的辐射,还要自己构建发展动能,主动从外面匹配资源,驱动小镇和周边乡村的联动发展。

从国家已经公布的特色小镇名单来看,这种远离都市的、生长于乡村地区的特色小镇的比例还不小――毕竟全国范围内可以依托凭靠的大都市数量还是有限的,而广阔的西部与乡村地区,其特色小镇的建设所能依托的主要资源禀赋并非来自最近的城市的竞争力,而是来自乡村原有的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

过去的乡村是处在一种“城区―建制乡镇―乡村”这样的市镇村体系里,这种体系自然是由行政权力引导的,其中的建制乡镇在产业上对乡村并没有必然的引导整合功能。而越来越多的特色小镇在乡村地区的建设,使传统的市镇村体系被“城区―特色小镇―乡村”的新体系所取代。

在新的体系当中,特色小镇能够扮演着传统建制镇所不具备或不必然具备的平台价值,包括作为乡村地区匹配外界资源、促进传统产业转型、特色产业发展、就地城镇化、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等多个层面的平台,尤其是对周边的乡村有着产业整合和辐射带动作用。

在新的阶段下,美丽乡村的建设必须思考一系列新的命}。包括新时期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的培育、乡村在地文化的挖掘保护、乡村自然生态、乡村治理机制的提升和完善、乡村开放性重塑。但也要看到,乡村问题是整个社会系统问题在乡村地区的投射,其解决需要从社会协作的层面思考,只有乡村内外形成合力,才有可能推动新时期的乡村建设。

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对立体制,使得城乡之间的市场要素难以按供需实际高效地流通匹配。城市工商资本想要下乡,面对的是难以资本化的乡村资源,有心而无力。想要让城市资本更多的到乡村地区投资,就必然要求农民对于自己的财产有更自由的处置权。

2016年10月,中办、国办的《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提出完善农村土地的“三权分置”办法,不断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充分发挥“三权”的各自功能和整体效用。

笔者认为,特色小镇势必是整合乡村内外资源的重要平台。一方面,乡村地区的特色小镇建设,必然要立足于乡村地区原有产业的转型升级,必须充分挖掘利用乡村原有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人才基础。另一方面,特色小镇将通过集聚资本、人才、创新创业等要素,成为乡村地区对接外部资源的重要平台。

二、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价值

城乡之间要素流动的制度屏障有望被逐步化解,以及特色小镇在乡村地区的建设,这些对乡村建设而言,都意味着绝佳的时代契机。特色小镇对美丽乡村建设的价值是多个层面的,主要包括如下几个层面:

1.特色小镇是就地城镇化的重要平台

例如,笔者曾经在陕西西咸新区调研的茯茶小镇,一年有数百万的客流量。茯茶小镇通过发展观光、餐饮、土特产销售等,解决了当地农民的就业以及返乡创业的问题。而深圳华侨城新提出的战略路径是“文化+旅游+城镇化”,在城镇化层面,通过系列产品的打造和产业发展,带动当地人就业。

2.特色小镇是乡村文化符号进行表达的重要支撑

乡村地区遗存着大量的文化遗产,但许多具有挖掘潜力的文化符号,依托传统乡村的载体,很难得到有效的传播和利用,更谈不上IP打造、国际化表达、产业链延伸。而借助特色小镇的平台,将能够支撑起产城人文的融合发展,对在地文化的挖掘利用等方面也有着更大的想象空间。

例如云南楚雄州彝人古镇,是以彝族的文化作为特色的文旅小镇,以小镇的平台,把彝族文化、生活方式进行系统呈现,小镇本身是一个旅游产品,也是文旅产业集聚地,更是承载和传播彝族文化的重要支撑。

3.特色小镇是乡村地区产业重塑的关键平台

此前笔者曾到惠州一个市区调研,当地正在策划一个生命健康小镇,依托当地山川河流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并整合本地的医院和外来的资本,试图打造大健康产业小镇,形成大健康、旅游、文化、创意等链条清晰的集聚地,乡村农民也能借此解决就业问题。

作为产业带动型的小镇,特色小镇必然会对相应地区的产业生态进行重塑。在农业现代化、文旅产业升级背景下,休闲农业、特色农业等都将迎来发展的春天。如今很多地方都已意识到,仅依托原有的乡村地区,的确可以推进一些产业发展,但由于乡村地区的体量限制,所能容纳的人口、所能承载的投资密度也是有限的,因而难以支撑一个更为完整的产业链的形成。而目前的产业投资的趋势则是,从投资某个项目转向投资产业链。

4.特色小镇是乡村旅游资源整合和游客集散的依托

从文化旅游产业的角度来看,特色小镇对于乡村地区的旅游资源有着整合和游客集散的重要价值。整体而言,乡村地区的旅游资源是丰富的,却也是分散的、整合不足的,毕竟一个村落所能承载的客流量非常有限。但特色小镇则能承担起周边乡村地区旅游资源整合和游客集散的功能。

例如林芝的鲁朗小镇,目前已开业迎客。鲁朗是川藏线上一个著名的景点,由于过去没有像样的配套,游客想要停留过夜但没有像样的酒店,很多游客只能是路过。鲁朗小镇建好之后,有了一个高水准的接待服务平台,是至少方圆数十公里乡村地区的旅游集散中心,对周边乡村旅游形成带动作用,并且在事实上带动了牧民的民宿发展。

很多景区也发现,旅游景点景区的游客容量是有上限的,但是在景区附近建一个特色小镇,便有着更大的集散和接待能力,小镇就可以形成一个集散中心,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也延长了游客的停留时间。

5.特色小镇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路径

特色小镇和休闲农业关系密切,《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第十三条“加快特色镇发展”一节中提出,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信息产业、先进制造、民俗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魅力小镇,带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就近城镇化。特色小镇通过发展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等,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集群,将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路径。

三、乡村地区特色小镇的创新逻辑

乡村地区特色小镇的建设,不同于工业园区的建设,也不是一个纯粹的社区营造,既不是建制乡镇的建设,也有别于嵌入都市型的特色小镇。笔者认为,特色小镇建设应该坚持以下逻辑:

1.产城人融合发展逻辑

人是特色小镇的居民,更是城镇建设的客户。特色小镇是产城人集聚融合的空间,以较好的城镇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为居民提供生态优美、生活便利的居住空间。同时,也需注重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因为只有产业的繁荣,才能带动外来人口和人才在小镇里的集聚。当前,乡村地区的休闲农业、特色农业、文化旅游、特色民宿、文化创意、健康养生等产业迎来了发展机遇,特色小镇能否构建一个具有活力的产业生态,考验着其是能否构建起自己的价值闭环。

2.超越土地和地产的逻辑

过去20多年里面,我国很多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变成了地产,地产主导下的工业地产、旅游地产、文化地产等概念,很多时候其落地之后,相应的产业没有发展起来,但大地上的建筑不断地生长。到今天,地产已经进入了过剩阶段,土地财政也已难驱动城市新区的发展,更何况是在乡村地区。因而乡村地区的特色小镇建设,必须超越地产辑,否则会导致地产和其它目标产业的双输。

3.坚持市场化的逻辑

特色小镇的建设,动辄要投30亿、50亿甚至上百亿的项目,产业的打造也大量的需要企业家的参与。而大量人口的到来入住,更是无数个体自由选择的结果。因此特色小镇的建设和运营,都不是行政权力单方的“任性”就能够实现的。因而乡村地区的特色小镇建设,必须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坚持市场化之路,此外别无他途。

4.在地文化的挖掘

在地的才是世界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地文化的全球化表达是特色小镇的机遇。特色小镇的“特色”来源,将有很大部分来自乡村沉淀的文化资源。而对这些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利用,将是一个特色小镇区别于其它地区、构建自身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5.互联网的逻辑

借助互联网连接一切的价值,大量的冗余产权将被释放出来,并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市场供需的匹配交易。互联网对于包括旅游产业在内的很多产业的介入也是如此,传统意义上的非旅游资源因此被激活。比如,以前农家房屋并非旅游资源,但借助Airbnb这样的平台,主人空出来的房间和时间拿出来和游客分享,成就了民宿的兴起。另外,互联网在营销层面对特色小镇的驱动价值也是很大。

6.社会建设的逻辑

篇6

在中国,近年乡村旅游正处于快速增长的高峰期。它的兴起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放松的场所。乡村旅游不同与其他旅游产品,它的实质内涵主要是体验乡村生活和深入了解乡村。刘德谦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地方旅游规划指南》对乡村旅游的界定是“旅游者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该村庄也可以作为旅游者探索附近地区的基地。”可见乡村旅游的涵义应包括两个方面,即:乡村旅游的范围和活动内容。首先,从乡村旅游的范围来看,乡村旅游主体行为应发生在乡村地区,其行政建制应落实到村、屯,而不应包括都市人眼中的县城、县级市及以上建制单位。其次,从乡村旅游的活动内容来看,乡村旅游应是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农业生产及其环境为基础开展起来的旅游活动。其活动内容是以乡村生活、生产为特色的,也是以其为限制的。如果对于乡村旅游的研究过于泛化,则既会混淆不同形式旅游活动的开发,也会影响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认识、记忆和需求。许多建立在城市地域的农业观光园、或者地理位置在乡村,但其游览活动内容与农村生活、农业生产毫不相干的风景名胜区是不能划为乡

二、国内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典型案例研究

我国的乡村旅游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起步。在我国乡村旅游的开发中,其发展通常是通过一定的探索阶段,由初期的村村相似到现在的各有特色。90年代末至今,我国乡村旅游已经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其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也各有不同,本文依据乡村旅游的内涵,结合我国乡村旅游开发的资源类型和成功案例将乡村旅游开发分成了种模式,并做以相应探讨。

需要明确的是以下几种模式并不是单一的、绝对的,大部分乡村旅游的成功是多种模式的融合,但往往有一种方向为主导,这一种主导方向往往就是其发展的独到之处。

(一)生态―观光型

此种类型的乡村通常将“生态-观光-休闲-专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了乡村旅游的综合旅游功能。具体可以分为两个方向:

1.以生态科技为活力

该类型的乡村旅游开发主要体现在在生态产业的开发方面,科技含量较高。而这一点也正满足了特定旅游市场的需求,如修学旅游市场的开展。这一类型乡村旅游的开发在其旅游产品设计中通常至少包含两大主题,即生态旅游和观光农业,有的还可结合具体的地域性和乡村性开展特色旅游项目。发展较早的宁波腾头村是这一类型的旅游开发中比较成功的例子,其成功之处在于保持“乡村性”的基础上,腾头把最适合环境保护的苗木业、绿色蔬菜业、生态旅游业作为全力发展的产业。和其他乡村旅游不同的是,腾头走的是以“旅游养生态、以生态促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其具体旅游项目的开展中,创立了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和谐旅游”的特点。

2.以自然风光为基准

这一类型的乡村自然景观丰富,游客在选择其作为旅游目的地时多是因为其自然审美价值,或开阔视野,或陶冶情操,但其开发中也多结合各有特色的乡风民俗。纵观当前乡村旅游开发较为成功的村落,其成功之处一方面在于其丰厚的景观资源,另一方面则在于借助乡土资源成功的造势。前者往往具有资源的独占性和垄断性,其审美价值相当于风景名胜区,但又并非单纯的风景名胜区。如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婺源的自然景观包括多种组合,如山、水、竹、石、滩、舟渡、古民居等,有着世外桃源般的意境,形成一个独特而美丽的田园风光游览区。目前,婺源已成为江西省金牌旅游产品。后者则是充分利用本土资源,结合乡村特色塑造乡村旅游的品牌,如原本名不见经传的重庆走马镇金马村凭借一年一度的桃花节让乡亲们的生活步步登高。在连续举办了多届“走马观花文化旅游节”之后,走马镇已经今非昔比。

(二)民族民俗型

民俗文化观光是依托乡村居民、人文遗迹、古建筑、文物、家居生活物件等物质形态以及地方民间文艺、民俗节庆活动、地方民间文化庙会等文化形态,开展可参与的观光游览活动。我国民俗乡村旅游的开展主要依托独到的民族民俗风情,比较成功的有云南、贵州的乡村和北京的民俗村等。此类地区开展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物就是原生态的民风民俗,而这也正是其乡村旅游开发的亮点。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当前这类乡村旅游开发的制约因素主要是交通条件、卫生条件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等。在贵州乡村旅游开发较为成功的乡村都存在一个共同的优势,即具有完好的自然生态村落景观及保持完好的农村传统习俗,同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如黔东南巴拉河流域乡村旅游和安顺屯堡乡村旅游的发展已形成规模,在接待国内外游人时颇受好评。这两处旅游区成功的关键就是避免乡村城镇化和商业化。

(三)休闲娱乐型

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游客对旅游过程中的感受已不再满足于观光、审美,自我意识的觉醒使游客越来越多的参与到旅游过程中来,并借助旅游环境自己创造快乐的休闲体验。乡村旅游是现代都市人为了缓解工作生活压力、利用假日外出进行令精神和身体放松的一种较高层次的旅游形式,娱乐需求成为旅游者基本的旅游需求之一。国外在开发乡村旅游时积极开发娱乐性强、互动参与性大、表现形式新颖的休闲娱乐项目以满足游客多层次需求。该类型的乡村旅游主要以 “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院、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品”为特色,注重游客在旅游过程的休闲体验,以成都“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通常属于这一类型。针对“农家乐”发展的特殊性,需要注意的是“农家乐”的发展不能过于粗放化。如我国部分乡村农家乐的主打项目只是吃饭和打麻将,这样的旅游开发一没有特色,二没有生命力,很容易被替代,另外也需要继续完善旅游环境的整治工作,加强农家乐休闲旅游设施的建设,并加强细节的管理工作,包括卫生、交通、娱乐各个方面。

(四)复合开发型

乡村与城市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原生态性和它的原野性。在具体的乡村旅游开发中,结合不同的资源特色,往往存在复合开发这一特征。即依据资源特色,组合出多种复合型乡村旅游空间为人们所感知,并开展体验、游憩活动,唤起人们对乡村空间的场所意识、乡土意识,赋予乡村空间新活力与生命力,以实现乡村旅游开发的最终目标。如北京市周边乡村的乡村旅游最早也是和民俗旅游结合在一起,但它的旅游吸引力不仅仅依靠民族民俗,而是以历史古迹或自然风景区、森林公园、地址公园为依托,在对需求的适应类型上,属于复合型。

(五)特色资源型

这种类型是对上述几种模式的一种补充,这类乡村旅游开发的依据除了一般的乡土资源之外,还拥有独到的资源特征,且多是历史、人文资源。如我国的红色旅游根据地,以其拥有的浓郁革命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另外一些具有独特个性的乡村也属此列,如濮阳的东北庄村是全国闻名的杂技之乡,号称“上至九十九,下到刚会走,东北庄耍杂技,人人有一手。”凭借其独特的旅游资源,东北庄村的旅游业也逐渐开展起来。

三、我国乡村旅游开发的应用策略分析

(一)立足根本,保持乡土特色

乡村旅游的“立命之本”就在于不同于城市居民日常居住环境的差异性,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应注意对其“乡土性”的保持,使“乡土”、“乡趣”、“乡味”真正成为乡村旅游的特色。

1.“乡土”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乡土”即为保持乡村旅游的地域特征。在旅游乡村的设施建设方面,应力图在保持其特色的基础上改善相应接待设施。

2.“乡趣”

“乡趣”主要体现在乡村旅游中游客亲自参与的部分,如原始农具的使用、“渔家乐”中对海产品的捕捞和垂钓,生态观光园中农产品的采摘等。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应保证游客自由、舒适、干净、专业等多种快乐体验的获得。

3.“乡味”

“乡味”主要反映在乡村旅游六要素中“吃”――“农家菜”特色的保持这一方面。从各种反馈来看,乡村旅游者对农家菜的要求不在于“精”,而在于“香”,所谓“乡土香”正是体现了农家菜的特色。除乡土特色外,农家菜的基本保证则是干净、卫生,这一点是极其重要的。

(二)政府适当引导扶持

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可采用多种模式,但就目前来看,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必不可少,政府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其着重要的作用,如制定多项惠农政策、加强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以农促旅,以旅带农。如从宏观调控上,北京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设立了可行的行业规范,使北京市的乡村旅游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和规模化,其乡村游的品位和档次将因此得以提升。有的乡村还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政府投资开发的公有模式、或政府主导模式等。

(三)明确乡村旅游的收益者

乡村旅游的收益者应包含当地居民,政府需要通过相应措施保护当地农民的利益。只有农民在旅游发展中致富了,才能更好地激发农民有保护自己文化的积极性,乡村旅游才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交通要畅,卫生要净。

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往往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就近原则在其目的地的选择中往往体现得很明显。尤其在乡村旅游的初期发展阶段,交通往往成为第一影响因素。另外,游客对乡村旅游的最大担心之处往往就是卫生条件,这种担心或是期待贯穿整个旅游过程,大到食宿、道路交通,小到厕所。

(五)依托资源,结合客源,准确定位。

乡村旅游的开发多以近距离中心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在其旅游产品的设计中应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需求,游览时间通常为一日一夜,活动内容的设计应突出游客的亲自参与和自娱自乐。对于资源特征突出,旅游影响力达到全国甚至世界范围的旅游乡村在其旅游产品的设计中可充分展现其独特的地域和乡土资源特色,主要依托附近中心城市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联合开发,其产品的地方乡土性和综合性更浓,在时间的安排上可稍长一些。

四、结论与启示

对乡村旅游的分类标准不同,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就不一样。本文主要结合资源的类型和游客的参与程度对乡村旅游类型进行了划分。鉴于旅游资源,尤其是乡村旅游资源具有较强的动态发展特征,因此开发模式没有最佳的模式,没有万能的模式,也没有终极的模式。整体来看,乡村旅游现已成为新世纪我国乡村发展、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 年我国的旅游主题为中国和谐城乡游,其宣传口号是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这充分肯定了乡村旅游对于我国农村经济以及城乡互动的作用。但我国乡村旅游仍处于初级阶段,而且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乡村都可以开展乡村旅游并获得成功,其影响因素众多,如特色、资源、环境、人文文化等。故乡村旅游的开发不能一轰而上,在同一地域环境内尤忌产品雷同。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有统一的旅游规划,在具体开发中应有层次、有方向、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21(3):12-19

[2]世界旅游组织.《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地方旅游规划指南》[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7. 55.

[3]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学刊,1999,14(2):38-42

[4]刘丽君,郭宏杰.我国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8,36( 16) :6907- 6908)

[5]吕连琴,刘爱荣.我国乡村旅游高级化的产品设计导向[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21(4):69-72

[6]孟琳琳.空间导向型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科技创新导报,2009 年第5期:182

[7]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第二期:38-42

[8]乡村旅游:中国寻求开发与保护的平衡点,新华网,2004年10月19日

篇7

“十三五”时期,我市聚力壮大现代农业优势主导产业,着力深化农村改革,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不断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全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粮食生产稳定,“菜篮子”产品充足,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高效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总值明显提升,农村改革不断深化,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为“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市素有“鱼米之乡”“茶叶之乡”“生猪之乡”的美誉,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长沙市的菜篮子后勤保障基地。粮食生产连续七年获全国先进,成为全国三个超级杂交稻“百千万”高产攻关示范工程基地县之一,烟叶产量稳居全省第二,生猪出栏量稳居全省第一。

 

20xx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xxxxx亿元,农民人平均收入xxxx元。

 

【农业更强】发挥特色优势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7月23日,来到资福镇合星村,连片的稻谷在骄阳的映衬下,金黄璀璨,十分夺目。每一株沉甸甸的稻穗都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收割机轰鸣作业,所到之处,饱满的稻穗倒伏、装袋,农户们忙得不亦乐乎。

 

“我现在一小时可以收割5亩,一天可以收割50来亩,今年早稻已经差不多收完了,就只剩这10来亩了。”种粮大户刘永军擦着额头上黄豆般大的汗珠,从收割机上走下来,一边喝水一边开心地告诉记者:“今年早稻种植300多亩,早稻平均每亩合700斤左右,看到今年增产、粮食丰收,我感到非常高兴,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老百姓的支持。”刘永军表示,今年气候好的话,晚稻可以达到1000多斤一亩,两季加起来20多万元纯利润不成问题。

 

“今年资福镇为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以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为目标,积极扩大早稻种植面积,大力推广集中育秧,提供免费种子,加强技术指导,做好种粮大户的示范,实现了早稻生产的丰收。”资福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周金国告诉记者,该镇以早稻专业化集中育秧为抓手,通过送种集中育秧,免费为种植大户进行室内育秧,提高早稻产量和抗性。尽力遏制抛荒、“双改单”和直播现象。

 

“今年宁乡市粮食播种面积165.96万亩,其中早稻种植面积55.36万亩、一季稻种植面积36.8万亩、晚稻种植面积58.9万亩。比去年提高了8%左右,去年粮食产量为68万吨,今年达到72.5万吨。”据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科长尹建军介绍,“十三五”期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在全省名列前茅,新增种粮大户350个,规模经营流转土地总面积增加了6万多亩。蔬菜种植面积70.2万亩,年产值14.8亿元;水果14.5万亩,年产值1.8 亿元;茶叶5.7万亩,年产值1.979亿元;烟叶3.67万亩,年产值6.57亿元。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十三五”期间,我市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发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定产量、调优结构;以粮油绿色高质高效创建为抓手,推进粮油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建设,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加快大中型灌区及其田间配套设施建设,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构建起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

 

我市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现了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控,确保市民能吃上放心粮、放心肉、放心菜。围绕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我市积极应对非洲猪瘟,全力恢复生猪产能,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正大集团进行生猪产业链合作,形成产业项目示范带动。休闲农业企业由2015年的278家增至366家,营业总收入由原来的5.5亿元增至8.7亿元。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和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在全省处于前列。农机总动力182万千瓦,与“十二五”末相比增长了11万千瓦,主要农作物农机化综合水平增长了8.3个百分点,农机行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24亿元。

 

目前,全市拥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365家,实现总产值512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翻了一番,实现“三品一标”认证产品108个,并获评首批湖南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创建县,宁乡现代农业产业园获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宁乡农业科技园获批国家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成功创建国家示范农业产业强镇和省农业产业强镇各1个。“宁乡花猪”获评全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乡村更美】聚力乡村振兴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5月15日,天空晴朗,万里无云。记者走进双江口镇槎梓桥村,映入眼帘的是白墙黛瓦的房舍、一尘不染的庭院,一条条平整宽敞的沥青道路交叉纵横,与四周散布的农家相映成景,犹如置身在一幅美丽的乡村山水画中。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市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示范、整体推进”的原则,以农村“五治”为主抓手,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把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大力实施“全域洁净、秩序整治、设施夯实、乡风文明”四大行动,农村面貌焕然一新,颜值与魅力不断提升,美丽乡村生态宜居,真正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重要手段。为此,我市把加强党建工作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坚持党建引领,德治、法治、自治“三治”并进,以德治“春风化雨”、以法治“定分止争”、以自治“共治共享”,夯实乡村治理根基。着力整体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完成改厕12万座,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92%;建成乡镇、村垃圾回收分拣中心253个,农村垃圾减量达45%,250个涉农村(社区)全部成功创建长沙市垃圾分类示范村;沩山乡、灰汤镇、夏铎铺镇成功创建国家级卫生乡镇,金洲镇关山社区获评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花明楼镇杨林桥村获评全国环境整治示范村;创建省级卫生乡镇4个,省美丽乡村示范村15个、精品村2个,长沙市美丽乡村示范村37个、特色村30个,宁乡市本级美丽乡村218个,打造美丽屋场204个。我市先后获评“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激励县”“湖南省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县”“湖南省乡村振兴先进县”。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有了颜值和气质,我市瞄准发展“绿色经济”,深化文旅农旅融合,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实现由“美丽环境”到“美丽经济”的华丽转变。

 

【农民更富】盘活资源资产全力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特别感谢李书记,介绍我到中草药种植基地做事,鼓励我种植中草药!”12月4日,青山桥镇心田村已脱贫群众闵小初告诉记者,三年来,他不光还了10万余元债务,手头上还有了余钱,日子越过越好了。“早脱贫了!现在,我不光在这里做事赚钱,家里还有400多棵果树、药材树,收入很稳定!”

 

心田村山势险要,人烟稀少,农村“留不住”和“干不了”矛盾凸显,农田抛荒和山地无人管现象明显。驻村第一书记李志纯带领扶贫工作队积极谋划,及时调整农业结构,将贫困户无劳动力耕种的闲置土地进行流转,引进康庭中药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经济作物种植、生态养殖为一体的多元化农业,使村民成为享有“租金、薪金”的“双金”村民。

 

“十三五”以来,我市上下坚持以产业扶贫为根本,协同推进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做优主导产业、壮大特色产业、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完善落实“一户一策”精准脱贫措施,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创新经营主体吸引贫困农户参与产业发展,逐村逐户、逐人逐项落实产业扶贫政策措施;全面构建“一对一”结对帮扶、“全脱产”驻村帮扶和“千企联千户”立体帮扶体系;31个省定贫困村已于2017年底全部出列,2020年底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53561人全部实现脱贫;易地扶贫搬迁连续四年获全省第一,农村危房改造成为全国示范。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十三五”期间,我市深化农村改革、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脱贫攻坚等一系列惠农、富农政策落实落地见效,盘活了农村沉睡资源,带动了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集聚,多渠道增加农民的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

 

同时,我市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鹊山模式”入选2016年中国十大年度改革案例,村企共建“双江口模式”、镇村统筹“老粮仓模式”等集体经济发展成功经验得到上级主要领导充分肯定;各村因地制宜,涌现出“产业服务型”“土地合作型”“资源开发型”“乡村旅游型”“物业经营型”等一批集体经济发展典型;276个涉改村(社区)全部成立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132个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薄弱村”全面实现“去薄脱空”。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放眼楚沩大地,全市人民正奋力描绘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画卷。

 

过去五年,我市农业农村有了很大变化,农民收入实现了稳步提升,但是“三农”短板依然存在。展望前路,我市信心百倍、不胜不还。市委全会擘画了宁乡未来五年以及十五年的发展新蓝图,明确指出要加强现代农业建设,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升级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推动百亿花猪产业发展,为我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找准了定位、明确了路径。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辉煌“十三五”收官在即,壮阔“十四五”又将起航。站在新起点上,我市必将昂首阔步、足音铿锵,奋力在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上展现新作为、新担当,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实现新突破、新成效,在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上取得新发展、新辉煌!

 

市民心声

 

“现在政策这么好,如果自己好吃懒做的话,是很难走出贫困的。一方面要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另一方面还要依靠自己的双手来改善生活,这才是用实际行动回报党和政府的关切。”靠着坚韧的毅力、乐观的心态和勤劳的双手,横市镇合金村璜塘组肢体残疾村民(已脱贫)发展种植业,年收入超40万元,成为2020年度湖南省残疾人“阳光致富示范户(带头人)”。他表示:“希望所有的困难家庭能用好产业扶贫好政策,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致富的丰收果实,早日脱贫致富,享受幸福生活!”

篇8

对于乡域旅游产品品牌设计和传播,个人认为主要围绕三点:产品、创意和媒体。具体展开来讲就是产品定位策略、创意策略、媒体策略和客群策略。

(一)产品定位策略

首先要为旅游产品作产品定位,找出其“独特的消费主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卖点。对于产品本身卖点的挖掘自然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在旅游市场领域内,旅游产品的消费将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消费者的消费状态实属理性消费。此刻,消费者几乎将所有注意力集中于旅游产品所带来的消费体验本身,例如:旅游产品本身及配套设施等能让他们产生安全感、信赖感乃至满足感的实实在在的东西。

那么,如何表现安全感、信赖感和满足感是关键问题。这里要注意不同地方国家的消费者的理解管理是不一样的,日本消费者习惯于“产品说明”,当你向他推荐一条旅游线路或景点时,他们习惯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配套设施等“产品细节”。而中国消费者喜欢“以理服人”,更加关注这个旅游景点能满足我们什么需求,风景、民俗还是养生体验?“朱家-百照”精品旅游线路主要针对的是国内千岛湖游客的深度游需求,为此提出了“一核两翼”总体品牌定位,在核心升级,纵向深挖,打造“摄影基地2.0品牌”的同时,横向推广“绿色生态农业体验”和“当地特色民俗游”两个卖点。

(二)创意策略

找到产品的卖点之后,接下来要思考“谁”是主要的沟通对象?如何将“生产者的语言―卖什么?”转化为“消费者的语言――说什么?”换言之,就是“讲故事”的力量。

故事本身是具有客观性的,但讲故事的那个人是具有主观性的。因此,同一个故事让不同的人讲就会得到不同的效果。基于旅游产品的特征和功能,个人认为还是要绘声绘色的讲。在本研究对象打造过程中,除了讲述有800多年历史的朱家民俗-赛猪头外,策划团队还设计了“三小品牌故事”,对金峰乡的品牌构建要素“小石头、小溪、小蜜蜂”分别做了故事演绎。

(三)媒体策略

选择媒体的同时对于经费的控制,无论是产品开发商还是广告公司必须考虑的。由于经费有限,寻找异业结盟,以发挥传播综效,更可以达到跨媒体相乘的效益。对于乡域旅游来讲,尤其是寻找异业结盟,可以带来双赢的成效。例如:与互联网产业的结盟,与影视业的结盟,与地产业的结盟等。设计可以是一种乘法,跨界相乘。

(四)客群策略

在商业社会下,市场细分到哪一个层,我们都要了解。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市场只需点到为止,不需要细分。需要分类的是目标客群,这里的目标客群涉及两部分:自身的和竞争对手的,我们都要了解。对于目标客群我们是要往深里做透而不是要在横向层面铺开。

二、农村社会管理机制

金峰乡“朱家-百照”精品旅游线路的改造提升不仅涉及道路拓宽、房屋改造、景观提升等村落建筑形态的改动,还涉及到旅游业态引发的村与村之间利益分配和协调等社会问题,都是关系到农村社会管理机制的敏感问题。为此,本课题对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创新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给我们的思考也是多方面的。

(一)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推进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创新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推进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的指导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在推进社会管理机制创新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注重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决民生问题是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突破口,也是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的载体。二是在制度设计、政策制定过程中充分遵循“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在制度设计中尊重民意,要积极问政于民,提高决策的公开性、民主性、法治性和科学性。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朱家-百照”精品旅游线路的改造提升实践过程中,涉及到产业业态规划、建筑规划等需要触动农民本身利益的时候,一定要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正确定位政府职能,发挥基层政府的引导作用

首先,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从政府与公民关系角度分析,服务型政府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这就要求政府在社会管理过程中,抛弃“官本位”思想,尊重社会管理主体的多元性,树立政府和社会共同管理的思想。在乡村生态旅游的实践中,政府不能“大包大揽”,要从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领域退出,为社会、市场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留下足够空间。以本案为例,要充分发挥各级摄影协会、旅行社、地产开发商和“回归村民“的的意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公益性社会团体,实现农村社会互助合作,参与村务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其次,培养创新典型,激励带动机制创新。通过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的个别典型,使机制创新的积极因素转化成倍增的社会效应,在农村基层掀起管理机制创新的浪潮,提高大家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为此,基层政府必须具备以下几种能力:一是敏锐的发现能力。能够及时发现农村社会管理中出现的具有特色的机制创新案例。二是较高的培育能力。对发现的管理机制创新案例,帮助及时总结提升,体现创造性,把握规律性。从个别创新典型中总结出普遍的经验,以便推广。三是给力的推广能力。要通过新闻媒体,举办管理机制创新典型座谈会、报告会、理论研讨会、现场会等各种手段宣传,制定相关政策,强力推广农村社会管理的创新经验。

最后,完善项目资金审批使用监督机制,预防基层腐败滋生。精品旅游线路的打造必然涉及到大量的专项资金,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法定程序审批,规范村干部跑、拉、要项目行为,杜绝腐败现象。同时加强政府对农村项目资金使用监督,务必保证专款专用。

(三)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激发广大村民参与热情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力量源泉。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完善农村社会管理,最根本的目的就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农民群众各项权益,唯有如此,才能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出农村社会管理的各种模式,实现社会管理机制创新。因此,要落地乡村旅游规划,要实现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机制创新,就必须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篇9

一、研究综述

(一)概念界定有机农业是指运用现代技术改进传统种植与养殖方法[1],摒弃运用化学合成的化肥、农药、各种添加剂等物质,规避生产中使用基因工程得出的生物和衍生品。乡村旅游业的主要客源市场为城镇居民,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等成为游客共同的追求,有机农业能为游客提供更纯净、更天然的有机绿色食品,极大地满足游客对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因此,乡村有机农业旅游可以界定为在生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某一种或几种有机农业产业形式,具备吸引游客欣赏、游玩、体验和购买的业态旅游产品。乡村有机农业旅游内涵包含三个要素:一是有机农业产业形式具备生态旅游特质;二是这种产业形式是建立在有机农业基础之上,具备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特征;三是具备旅游吸引物特点,能激发人们旅游的兴趣,提供旅游条件。三要素之间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形成一个环状有机良性持续发展循环体(见图1)。

(二)研究现状乡村旅游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振兴,它与有机农业旅游息息相关,如郭微微提出生态农业旅游作为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相互交叉融合的产物,是实现农业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路径之一[2]。李存霞等提到生态农业旅游,是集乡村体验、农业生态观光、生态农业建设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旅游形式[3]。另外,方培娟通过实地调研提出有机农业与乡村旅游都是依托良好的生态条件而发展的产业模式,生态条件是其发展壮大的“生命线”[4],满慧对无锡市有机农业的体验式旅游发展现状及规划作了阐述[5]。综上所述,前人学者对于乡村旅游、乡村有机农业旅游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已有涉及,但缺乏进一步的专项研究与具体发展战略。

二、发展乡村有机农业旅游的必要性

有机农业生产的绿色有机产品,不仅满足了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它也能实实在在地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农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一)旅游吸引力价值大发展乡村有机农业旅游,前期的投入多、成本高、产量低,但长期性、循环性的有机生产体系一旦建立,其最终的生产效益往往高于常规的生产,后继的发展潜力也较足。有机农产品的营养价值较高,口感较好,产品对于游客更具有吸引力,其价格往往是常规农业的2-3倍,综合效益明显高于常规农业。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很大一部分为城镇居民,发展乡村特有的有机农业,并融入观赏、种植、采摘、技术讲解等旅游要素,为开展乡村旅游业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

(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过度依赖化肥、农药、动植物生长的添加剂和调节剂等,虽然农作物的产量有所提高了,但是长期的化学种植方式导致土壤有机物减少、土壤结块化、贫瘠化等现象突出,害虫的耐药性越来越强,农药的使用量越来越大,最后农作物的生长也将越来越困难,产量必将减少。发展有机农业旅游将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使生产和销售实现一体,有机农产品所依赖的生产环境可以得到有效的恢复和改善,通过建立和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保护和解决生态环境恶化的最好办法。

三、发展乡村有机农业旅游的瓶颈

有机农业虽然已提出多年,但是有机农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多地有机农业旅游更只是零星存在,尚无大规模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缺乏相应配套政策有机农业旅游的实施需要前期的高成本与低回报,每个生产环节和过程都可能存在反复的投入,没有技术支持与政策扶持,农民在经济上承受能力有限,现实的生活使他们缺乏勇气开展有机农业旅游生产。另外,有机农业旅游发展好的农户,因其投入的资金较多,没有相应的奖励与典型经验分享,也使得有机农业旅游发展举步维艰。

(二)缺乏相应的布局与规划有机农业旅游是一个系统,单个别农户建立的有机农业小循环系统,也会由于周边的环境影响,使该小循环系统存在成本成倍提高,产品质量和数量也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必须进行统一、合理、有序地布局和规划,实现功能的集中化,布局的合理化,措施的力度化,同时规避有机农业产品的时间寿命,发展初级加工有机产品,让游客摘得开心、吃得放心、带得顺心。

(三)缺乏技术支持与科研投入有机农业旅游是一个对技术要求比较高的新兴旅游形式,农民的知识文化程度有限,专业技术缺乏,无相应的技术员点对点进行支持与跟踪,及时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将很难形成一个系统,而系统的缺失导致有机农业旅游将不能持续发展。另外,有机农业旅游体系尚不完善,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进行技术的更新与系统的优化。(四)缺乏广阔的销售路径产品销售首先为乡村游客,实现现摘、现售、游售一体化,由于有机农业的采摘环节,大部分缺乏基础配套,使游客的可进入性较低;其次,有机农业生产的产品缺乏系统展示,游客难以在现场辨别,造成销售市场比较狭窄的问题出现;最后,有机农业初期加工产品缺乏品牌,建立口碑与品牌效应尚需时日。

四、乡村有机农业旅游的发展建议———以漳州为视角

乡村有机农业旅游的发展应摒弃以前无序、无规划、无支持的发展路径,依靠栅格分析法实现点、线、面系统性结合,即“明确战略定位,发展一个示范点、带动一条线、形成一个面”的指导思想,带动和发展有机农业旅游产业(见附表1)。通过运用栅格进行分析,找到各要素之间的匹配关系,我们用“+”表示要素之间有匹配关系,用“-”表示要素之前无法找到契合点。各要素之间的匹配如下表所示(见表1、2)。本文接下来以漳州为视角,结合漳州的良好的乡村旅游资源运用栅格分析法,提出漳州有机农业旅游发展若干战略措施。

(一)SO战略1.明确战略定位。漳州位于九龙江入海口冲积平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宜人,适合农作物生长。漳州之所以被称为“花果之乡”,是由于良好的地理环境,是福建省五大平原中最大的平原,气候温和湿润,物产丰富[6]。在进行产品开发时,应结合乡村实际情况开发各类产品,目前较受欢迎的有机产品旅游形式为参与体验型,主要有:(1)娱乐体验,结合具有地方特色的闽南民俗风情、节庆活动、历史文化,在有机农场可以打造多元主题活动,游客可以通过观看各类演出或参与各种娱乐活动使自己在工作中形成的紧张神经得以松弛,让会心的微笑抚慰心灵的种种不快,从而达到愉悦身心、放松自我的目的;(2)教育体验,游客在旅游中见识到的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点,总会以其独特的自然知识或文化底蕴、悠久的历史传统、高超的技艺等令人耳目一新,学习自然而然地就融入旅游的全过程当中。有机农场面向核心家庭开展了形形的亲子活动;(3)逃避体验,工作的压力、日常生活的烦恼、人际交往的复杂、生活空间的拥挤与喧闹使人们希望能定期到尚未城市化的地方修心养性,忘却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双重压力,寻找生活中摆脱束缚的真实自我,远离都市,与田野、清风为邻,净化心灵;(4)审美体验,美好的事物令人心情舒畅、精神愉悦,游客在感受姿态各异的名山大川、人文建筑的高超艺术之美的同时,就是获得从身体到精神的放松、通畅、忘我感觉的过程。2.树立品牌,多渠道推广。漳州农业曾经是该地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支柱产业,通过明确定位进一步巩固“世界柚乡的平和溪蜜柚”“中国青梅之乡”的诏安县、世界四大名柚———坪山柚、文旦柚故乡的华安县、“中国芦笋之乡”的东山县等有机农产品品牌。同时,漳州又有“东南花都”的美誉,盛产享誉海内外的水仙花、“花中君子”兰花,马口花卉生产基地是“闽南花卉市场”主要举办地,成为福建现代农业发展的楷模。另外,集中打造林下荔枝、云霄枇杷、五寨百香果、长泰柑桔、程溪菠萝等有机农产品品牌。在广泛利用网络、杂志、报纸、电视等传播渠道,打响“美丽乡村”有机农业旅游的品牌知名度,农民在学好有机农业种植的同时,也应当积极学习网络销售手段,如淘宝、微信营销等方式,形成全员一体的营销网络,从而使有机农产品产有所卖,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篇10

现在,当我们游走于这座村庄之中,可以发现整个村子的改造都特别注重对美的发现与保留,而不是一味地用新代替旧。千百年形成的村落布局,凝固了历史沧桑和邻里关系;石砌矮墙,草搭长亭,体现着村庄的肌理;雨水冲刷,让砖石变得温润,留下了时间的痕迹。在这里,村庄最细微的美都受到了尊重。

郝堂村的乡建规划

郝堂村的整体规划是在借鉴“五山模式”的经验之上寻求新农村建设的新范式。规划的核心理念是改变以往“先生活后生产”、“先发展后治理”的模式,首要改善因长期掠夺性的生产生活方式而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同时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益,提高生活质量。从对环境与生命的关怀入手,把文明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把环保的理念和科学的方法融入到村民的衣食住行当中,让每一个老百姓都参与到家乡的建设与发展中来,使村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考虑到可操作性,设计者们并不停留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理念,而是从农民的基础生活入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正是当地老百姓听得懂的生态宣言。当环境得到改善,村民才愿意接受村子的规划改造。因此,规划的整体策略从环境整治和保护更新开始,具体分为以下12条:村民自治、文化修复、建筑艺术、水利交通、生态环境、乡村规划、民俗文化、健康与生计、有机农业、金融互助、乡村旅游、乡村岗位培训。试图通过实践,把中央新农村建设精神具体化,成为推动三农问题的典范。具体的规划实施方案有以下几点:垃圾分类、中水回收、街景街道、河流整治、村规民约,可谓是“住宅+道路+供水+排水+供电+布局+土壤植被”的全面改良。

郝堂村总面积16km2,2007年总人口2140人,中心村户数约140户,而改扩建户数约占到总户数的三分之一,其中以孙君参与设计的郝堂村1号院、2号院、3号院为代表。另外,新建建筑多为公共建筑,如郝堂村小学、村民养老院等,其中又以台湾建筑师谢英俊的风雨桥、岸芷宣茶室、郝堂村小学生态厕所为代表。以上两类建筑从建造材料到建构方式都不尽相同,反映出对乡村建设的差异化思考,而且所有的作品都和谐地与整个村落融为一体。下面选取其中的三个典型案例――2号院、3号院、风雨桥进行具体调查和深入研究。

郝堂村2号院

郝堂村2号院起名为“如莲茶斋”,顾名思义,房间的功能是提供喝茶和斋饭的场所。房屋布局为经典的L形,入口在西侧。门口的招牌朴素而别致:一个小小的屋檐搭着一个竖匾,角铁连接着竖匾和一根不直的原木立杆,菱形的木招牌用螺纹麻绳扭系在竖匾之下。

和村子的其他院落一样,2号院的围墙设计低矮,但材料使用丰富。错位堆砌的条石与红砖打底,上面的木桩一根根整齐摆放,据说是用来生火做饭的,圆木之上还有防止雨水直接渗透的瓦片。在改建过程中,设计师相当慎重地保留并整理了旧有的每一处夯土墙面,重新用混合一定配比水泥的夯土作为面层进行修复。而对于上层完全毁损的局部,则采用200mm×400mm的预制夯土块进行砌筑。

2号院的窗户也很有特色。暗红色的花岗岩毛面打底,堆砌到70cm左右,开始用夯土接着往上垒筑,开口的地方是窗户。由于原先的夯土墙厚度超过了35cm,15mm×15mm的木材也无法完全压顶,所以采用双樘木在上面再盖顶板的做法。窗户本身用杉木做成10mm×10mm的格子窗,上面继续用双樘木做过梁。过梁上面则选用施工简单的40mm×25mm的预制夯土砖。由于是夯土,屋檐是一定要出挑的。直接选用弯的木头来出挑屋檐的做法在豫南当地十分普遍,和长江以南的垂直式挑檐做法不尽相同。

事实上,2号院设计精确地描绘了农村生活的每一项配置和场景:保留下来的杨树;坐在屋檐下用餐的三两个人;来回奔跑的狗儿和地上啄食的鸡;内室里被蚊帐围护的甜睡小孩;天气不佳时,室外的茶道搬回主厅内,光线透过厚厚夯土墙上的木窗聚焦在榆木制成的茶几之上;院子的中庭就是一个岩石磨制而成的茶台,理茶的清水从石台的凹缝流过,滴落在地上,通过透水砖的缝隙流入到泥土当中;下雨天,雨水从屋檐淅淅沥沥滴落下来,打在墙角暗沟的青石板上……

郝堂村3号院

3号院与2号院相比,改造手法更加纯熟。从院落尺度来看,3号院略小于2号院。1号院和2号院的入口均布置在乡村的主路上,而3号院强调“隐”,院落的入口则隐藏在曲折的小路之中。穿过两侧茂盛的植物,一个木作坡檐的入口半隐半现,入口两侧还有改造之前的夯土围墙。

穿过3号院的木门,L形房屋组合的空白之处便是比想象之中还要小的院落。仔细观察,可以看到这个院落被设计者精致地分为三个院子:竹园、青园、树园。顺着柱廊依次进入厢房、正厅、侧室、厨房观察一圈,才发现院子的布置与房间的格局大有技巧。

说设计者孙君是热爱生活的艺术家一点不为过,靠近主路的那一侧,密密实实地用碗口粗的竹子隔绝室外噪音与视线;紧挨着柱廊和厨房的外侧有一块菜园,清明时节脆黄的油菜花开得正好;继续前进几米进入侧室,是主人的书房,推开侧窗,可以看到一处嫩绿的芭蕉和后面碗口粗的一棵枣树。

窗户是光、风与人的对话,3号院所有的设计精华都体现在窗户这个建筑构件上,它浓缩了最多样化的行为要素。设计者在重新定义和设计窗户的时候,充分考虑了周围延伸出去的行为,以及室内外设计的整体联动,最后将焦点聚集在“窗”上,以捕捉空间内外的丰富表情。

郝堂村原来绝大部分的窗扇就是窗扇格子本身,杉木棂格中间固定玻璃,只可以向外看过去(传统的村屋由于可以通过门樘下的空隙来通风,不太需要通过窗户开合来通风)。设计者在对窗进行改造时,打破传统制式的固定概念,在1800mm×1800mm的窗洞中又开了一个满樘合页的小窗。坐在窗户边的书桌前,小窗可以打开,并看到外面的景色,风也可以进来,还可以闻得到青草香味,偶尔飞过的蜜蜂也会让寂静的空间充满生气。

在这里,我发现了被现代主义建筑所低估了的“窗”的新价值。这里的窗户是现实的,也是有诗意的,在符合所在环境的风土气候、社会宗族习俗乃至窗户的具体用途之外,还通过集合窗外已经存在的自然世界,让人们感受到窗户带来的接触世界的想象力,体验与世界融合的诗意氛围。这正是3号院书房的那扇窗带给我的体验。

郝堂村风雨桥

在大多数乡村建设的案例中,本着能耗低与造价低的双重考虑,建筑材料基本都来源于本地,而建造方式则采用可实施性强的当地传统工艺。郝堂村的建造也不例外,采用传统聚落民居的构建方式,材料也大多选自当地的石材、木材、夯土、粘结砖等。然而,台湾建筑师谢英俊在郝堂村的建筑实践,则用现代化的工业材料――钢材,与工业化的建构方式――轻钢体系,带给了郝堂村一些新鲜的东西。他主要设计并建造了三座建筑物:横跨溪流的风雨桥,莅临水池的岸芷轩茶室,以及郝堂村中学的生态厕所。

相比于前面的两个建筑案例,建筑师谢英俊的设计可谓是“高技派”。他的团队常民建筑致力于强化轻型钢结构系统的研发,提供施工便捷、建造快速、成本低廉、环保节能的轻钢体系。在郝堂村实践中,采用强化轻钢结构做房屋或建筑的骨架,并搭配轻型板材,其余材料则就地取材,施工时利用简单的工具即可建造。这种工业化的成规模的建筑预制标准构件,由于本身的材料及构造特性,可以减轻整体的荷载从而降低造价。更重要的是,这种建造体系在专业人员的施工指导下,农民可自主参与施工建设和后期装修,使村民在建造房屋的时候成为生产者而不是消费者。既节省了建造成本,也激发出后期自主的多样性,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

风雨桥位于中心街的尽端,横跨南北的溪流,对面便是茶山。据说风雨桥原先的位置靠近岸芷轩茶室,后来村民觉得这个桥实在便利,甚为喜爱,便整体拆迁过来,现在的位置更加靠近村落的中心。我前去参观的那天,烟雨蒙蒙,流水潺潺,湿润的空气从水面上升,似乎要将风雨桥完全隐藏起来。轻盈是我对风雨桥最直接的感受,这与其钢结构桁架的材料构造选用不无关系。

整座桥体横跨在南北小河之上,两端下部首先做了U形开口的桥墩。中间两跨特意向外侧凸出一部分距离,想必是用来驻足观景的。70mm×15mm的扁木横铺在桥面之上,走上去很舒适。弧形屋盖的内部用当地的芦苇杆附着在结构层表面,充满自然的乡土气息。

由于屋面材料采用了波纹工程塑瓦,阳光有时会透进局部半透明的顶窗,并穿过薄薄的芦苇面层,斑斑点点地打在桥面之上。竖向支撑钢架的上方还用交叉钢片(30mm×50mm×3mm)两两进行连接加固。为了减轻竖向纵梁的重量,每一边由两个U形扁钢绑扎成一个整体。为了给冰冷的轻钢结构桥体增加一些温暖感,U钢缺口部位则采用木材作封堵面层,并用螺栓固定,节点甚是精巧。

风雨桥的轻盈体现在桥面之下。通常的桥是通过支座或加固梁架结构来保证支撑足够的竖向荷载。然而,郝堂村风雨桥的桥面构造厚度不超过30cm。原因在于屋面,从结构上看,拱形的屋面不仅能起到遮风避雨的作用,又能作为桥体整体结构桁架的一部分而存在(桁架上弦)。为了防止扭转,通过钢架之间的斜杆进行拉结。这样,结构本身即为建筑形式,屋面与桥面的距离构成了结构厚度,自然完成了15m多的桥梁跨度。

郝堂村风雨桥的建造采用成品的预制结构。建造材料的每一根杆件甚至螺丝个数,都会在前期的模型与图纸中精确计算。钢材均是在外地工厂设计并生产的,就连主体结构中的螺丝都不是本土制造的。然而,建成后的风雨桥毫无矫揉造作之感,这得益于常民建筑对于轻钢体系的多年研究,以及其对施工过程的驾轻就熟。

对乡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注重环境系统的改造

上述3个建筑案例,不论采用的是哪一种建造方式,都是放弃了单纯的文化和形式诉求。大多数乡建都在造价控制的基础上着重建造工艺的可行性,优先解决内在的环境系统治理,如孙君的水处理体系和谢英俊的尿粪分离体系,这种以有限的造价结合技术性手段的设计建造方法也是乡村建设的重要特点之一。

例如,郝堂村1号院中的一整套环境整治系统,结合景观被隐秘地布置在院子里的各个角落。人畜的粪便用化粪池收集转化为有机肥料;污水流入沼气池以收集沼气;厨房的洗菜水通过埋在地下的过滤池流进院子前面的景观水池。又如,郝堂村小学的生态厕所则是采用了尿粪分离的绿色技术。这种不用水冲、粪便自动干燥、储粪箱滑轮设计、可回收作为有机肥料的一体化生态技术,其意义不仅在于清洁卫生,更重要的是提高农村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卫生水平。

村民参与,共建乡村

美丽乡村的建设需扔掉形式的历史包袱,传统和现代化并不矛盾,无论是梳理组织过的本土性,还是移植介入来的当代性,都强调一种参与性。这种村民共建的生产行为的建造文化,无论最终的建筑形态为何,都会被生机勃勃的乡土所包容。

这与谢英俊的常民建筑所倡导的“开放系统、适用技术、简化构法、居民参与”不谋而合。在开放系统的多样化基础上,建造行为势必会与传统工艺相结合。通过简化构法让住民得以协力造屋,关注建筑日常性的体现与表达,才可以造出喜闻乐见的田园居屋。

传统的传承与发展

篇11

继续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为民服务的意识,增强执法监督的力度;

2.抓好内部建设,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使我站的工作趋于规范化、制度化,更好地服务社会,如进一步完善档案管理制度等;

3.继续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专业业务素质

通过组织内部定期的理论和业务学习,参加外部培训、考察等多种不同的学习形式,如通过安排参加各种区、市举办的学习培训,强化我站的学习活动,活跃学习气氛,培养作风过硬、业务精湛的骨干,提高了监督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二、20XX年度工作完成情况

1.办理报监登记手续方面

到目前为止,我局共办理了83个项目的新开工程报监手续,建筑面积424426m2,总投资约84589.46万元,全部在承诺期限内按相关规定办理完毕。目前在建工程建筑面积约82万平方米,人均监督面积约11万平方米。

2.质量和安全监督方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强制性条文标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对报监的工程项目,采用定期抽查和不定期巡查的方式,将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的执法监督检查结合进行。20XX年度上半年,我站严格执行区住建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桂建管[2011]8号)的精神,对在建工程的工程项目进行质量、安全执法监督检查共551次,专项检查4次,全面落实施工现场的各项管理制度,特别加强对保障性住房和校舍安居工程的质量安全监督:

(1)在质量监督执法方面:加强对受监工程参建各方责任主体质量行为的监督,对工程实体的关键部位和重点工程部位,如对地基基础、转换层与屋面钢筋隐蔽工程、主体结构等影响结构安全的重点工程和关键部位实行重点监督,确保工程结构安全;同时,在监督过程中,做好监督记录,并对发现问题及时签发质量整改通知书,限期、督促其整改落实。半年来,监督地基基础验收、主体结构验收及竣工验收等共82次,发现工程质量隐患3起,发出质量整改通知书3份,限期整改,施工单位都按要求给予落实。监督竣工验收25项,建筑面积13.5万 m2,投资7.5亿元,一次验收合格率为100%;

(2)在安全监督执法方面:在日常监督管理的同时,结合“安全生产月”活动的要求,特别是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期间,加强对施工现场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的监督检查,重点对基坑支护、施工现场临时用电、高处作业、外脚手架、临边洞口、起重设备等危险源实施重点监督检查,并积极配合区、市、县开展建筑行业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的大检查工作,对在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给予指出,对一些存在较严重安全隐患的工地都能及时下发安全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落实。到目前为止,总共下发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37份,其中停工整改通知书5份,起重机械设备停止使用整改通知书4份,限期整改,约谈安全生产管理比较差的施工企业3次。

对于质量和安全的监督执法,坚决实施“差异化”管理的原则,对于一些管理不到位或管理较差的工程项目,多检查、多抽查、多巡查、多指导,而相对较好的,则更多对重点部位、关键部位的抽查;同时加强对各种节假日前后的安全大检查等等,由于措施得力,监督到位,20XX年我县受监的工程项目未发生过任何质量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在建工程项目的质量和安全生产处于受控状态。

3.工程竣工验收备案方面

加强对本单位档案工作和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工作的管理,特别是对各种材料的来往做好登记备案。对已进行竣工验收但未备案的工程,开展摸底调查,督促业主依法尽快办理竣工备案手续。到目前为止,办理工程竣工验收备案手续18项,全部在规定的期限内办理完毕。但是因为建设单位对于工程竣工验收备案不够重视,到目前为止,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率不是很理想。

4.开展实施“美丽武鸣.清洁乡村”各项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

(1)我局对 “美丽武鸣.清洁乡村”进行广泛宣传,将“美丽武鸣.清洁乡村”的有关文件发给各个工地,不断提高其文明施工的意识,并要求施工工地进行自检自查自改;

(2)安排部署对全县在建工程施工工地进行巡查治理,上半年共派出136人次进行巡查整治,共查处车辆带泥、撒漏污染路面12起,工地不设围栏12起、不及时清理临街施工场地7起、建筑材料乱堆9起,针对查处出现的问题,进行严管重罚,达不到要求的,下发整改通知,责令其限期整改,我局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复查,督促责任单位整改到位。文明施工和工地乱象有了明显的改善,工地的整体形象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5.建立健全各种档案制度,做好各种文件、资料往来的签收和发放,及时归档;做好站内的会议记录。

6.积极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1)积极开展建筑工地“安全生产月”活动

分别组织县属及驻县各施工、监理企业等有关单位的人员参加建设系统第一、二、三季度安全生产例会和安全生产工作布置会,明确各季度的安全生产工作重点和要求,提高各有关单位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确保文明施工和施工安全;

(2)积极参加并全面完成 “城乡清洁工程”的各项工作任务;

(3)开展“元旦”、“三月三”、“五.一”等重大节日节前专项安全大检查等等。

7.配合区、市等上级部门的各项调研工作;

8.转发《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深入开展全国工程质量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建质〔2013〕149号)、《XX区深入开展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 (桂建管〔2014〕3号)和《关于开展2014年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专项治理活动的通知》 (桂建管〔2014〕27号)、《20XX年预防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安全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南建质安[20XX]31号)、《XX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工程高处作业安全管理的通知》(南建质[20XX]36号)、《XX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立即开展全市地毯式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大检查“飓风行动”工作方案》(南建质安[20XX]38号)等等文件到辖区内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房地产开商共96份/次,并组织学习,有效地帮助施工、监理企业、房地产开发商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和难题;

9.20XX年对建筑原材料及建筑实体进行监督抽测,从源头保证建设工程施工质量

为进一步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防止不合格建筑材料流入工地,保证我县建设工程质量,根据《广西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抽样检测管理办法》(桂建质[2009]8号)、《关于开展2013年全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抽测工作的通知》(桂建质安监字[2013]17号)和我局20XX年年度工作计划,我局专门制定工程质量监督检测方案,按方案对全县在建工程进行监督抽测:

(1)计划抽查抽测钢材共152组,水泥共12组,砖共16组;

(2)加大对重点工程实体质量监督抽测。对工程结构实体混凝土强度抽测共16组;钢筋数量、钢筋间距、钢筋保护层厚度等进行抽测。

分页阅读第1页:乡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工作总结第2页:积极开展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活动

10.积极开展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活动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方案>的通知》(建市﹝2014﹞130号)和自治区住建厅《关于要求成立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领导机构和全面开展自查自纠的通知》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XX县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方案》和《XX县住建局开展20XX年建筑市场和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及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落实情况实施检查工作方案》,并按方案具体内容进行实施质量治理;

11.全推行开工前质量安全承诺和竣工后永久性标牌制度

工程项目开工前,工程建设五方主体项目负责人必须签署质量安全责任承诺书,承诺承担质量终身责任和保证施工安全;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须在建筑物主要通道或入户口等明显部位设置永久性标牌,载明五方主体参建单位名称和项目负责人姓名等信息,接受社会监督。凡不按规定提交质量安全责任承诺书的,主管部门不予办理施工许可;未设置工程竣工永久性标牌的,不予办理竣工验收备案。共补签授权书、承诺书的工程50多项,新办理质量安全监督的83个在建工程项目均已签署授权书、承诺书。

13.为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推动和促进我县建筑工程安全文明施工水平,一直以来都积极组织施工、监理企业参加争创区、市级安全文明工地称号的活动。20XX年质安站组织、推荐申报区、市级安全文明的工程项目有两个:分别是县人民医院门诊病房综合大楼和福瑞中央公园小区。

14.9月22-28日,为加强建筑工地施工安全管理,有效防止建筑工地安全事故发生,杜绝一切事故隐患,根据广西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关于主动公开曝光典型问题工程照片的通知》(桂建质安监[20XX]73号)、XX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立即开展全市在建工程全覆盖安全生产大检查的紧急通知》(南建质[20XX]118号)的文件要求,质安站成立由潘学站长担任组长,全体监督站组成建筑安全生产检查工作小组对在建工程施工工地进行安全生产大检查,特别是对安全生产管理差、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措施不到位的项目进行了重点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上报上级部门集中曝光。

15.根据区住建厅文件《关于开展全区建筑施工生产安全事故典型案例巡讲活动的通知》(桂建管【20XX】86号文)的要求,县住建局于20XX年10月10日邀请市建委的质量安全科科长蔡聪到我县开展巡讲活动。县质安站组织辖区内的各建设单位、房地产开发企业、施工企业、监理企业的一名负责人,施工单位的项目经理、安全员、技术负责人以及监理单位的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安全员等共132人参加了会议。

16.根据区住建厅文件《关于开展全区建筑施工生产安全事故典型案例巡讲活动的通知》(桂建管【20XX】86号文)、《关于开展XX市建筑施工生产安全事故典型案例巡讲活动的通知》、《XX县开展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典型案例巡讲活动的通知》的要求,县住建局由李正斌副局长带队,派出共7名质安站监督员组成巡讲员于20XX年10月19日-23日到我县在建工地各项目部开展巡讲活动。县质安站组织辖区内的各建设单位、房地产开发企业、施工企业、监理企业的一名负责人,施工单位的项目经理、安全员、技术负责人和监理单位的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安全员以及劳务班组组长等共532人参加了巡讲活动。

17.7月13日接到广西第二届农民工技能选拔比赛场地布置及比赛用具筹备的任务,我站对工作任务科学的分工,在全体监督员加班加点的努力工作下,仅用三天的时间就完成艰巨的任务,确保了7月16日的比赛能够顺利;期间还组织XX县在建建筑工地农民工进行技能选拔比赛最终选出12组次优秀选手参加比赛。

篇12

农产品全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可以创新,具体来讲,则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1 种植、种质(资源)创新

种植创新指不断更新、提升种植技术,从而产生新的种植品种,如冰淇淋西瓜、迷你苹果、紫色土豆等。新型种植模式最常见的为“移花接木”,比如嫁接、异花授粉等,由此可培育出月季树、李杏等。

2 农产品品牌打造

无论是品牌标志、品牌口号还是形象代言,农产品品牌的打造都应独具匠心。按照农产品的性质,农产品品牌的塑造大体有两种类型:一是原生农产品的品牌塑造,如:佳沛奇异果、加州杏仁、知谷稻米、神户牛肉等;二是深加工农产品,如:汇源果汁、三元奶制品、张裕葡萄酒等。另外,其他行业产品的成功塑造,也可借鉴应用到农产品上来。

3 包装流行创意

包装是一切产品的外部形式,好的包装对于农产品的市场推广和营销都是功不可没的。创新包装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给普通农产品加上新颖的包装物,如茶叶包装,设计成衣柜的效果,小衣架挂起茶叶包,方便又美观;不同水果形象的果汁包装盒,既使果汁口味一目了然,也使其更加生动化;二是利用模具从根本上改变农产品的外观形态,如方形西瓜、娃娃型人参果。

4 流通购销形式

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不断涌现出新形式和新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类:

(1)“农超对接”。指由农户向超市、菜市场和便民店直供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方式。即农产品与超市直接对接,市场需要什么,农民就生产什么,既可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同时,还可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北京纳入“农超对接”体系的超市主要有物美、京客隆、超市发、家乐福、沃尔玛、华冠、华堂商场和永辉超市等)。

(2)“农旅一体”。它以农家旅游将城市居民吸引到农村,在享受生态绿色美景的同时,通过体验等方式切身感受到绿色农产品的价值所在,催生其品牌意识,进而产生需求动机,在形成订单之后,农产品再通过销售平台和物流配送中心抵达每个社区和家庭,实现产消直通,城乡联动。(如北京门头沟区斋堂镇、山西晋城)。

(3)“电子商务”。指在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农产品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从而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如发发28农产品交易网、CCBOT、沱沱工社)。

(4)“专卖店”。其指专一经营某类农产品的专营店,如鑫忆品香干果专卖店。

5 泛农业产品创新

各种器具如蔬菜嫁接机器、植物生长灯、太阳能杀虫灯、水果采摘器、遥控机、果蔬净化机等。除上述之外,还有许多农产品谋新的衍生物,例如利用农产品元素打造创新的文化产品。虚拟的如动漫游中大量应用果蔬形象,“果蔬连连看”、“植物大战僵尸”、“水果部落”;敦摄影师CarlWarner亲手搭建的美食果蔬梦幻王国。实体的如游乐设施、园林景观、异形建筑、果蔬人……。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休闲时间将会越来越多,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世外桃源,乡村旅游使现代人能够体验到宁静的生活,让身体与心灵放松,乡村旅游是一个非常好的诗意的栖居方式,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经济增长点。乡村旅游必然是未来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形式,而高水平、精准化的度假产品必将受到市场青睐,为乡村旅游注入春风。

6 日本“一村一品”5个成功案例

6.1 案例1

6.1.1 雪子寿司

大分县本匠村一位名叫高桥文子的妇女本来是开理发店的,“建设丰之国学校”给了该村3个参加培训的名额,其中要一名妇女,村里就让她去,培训结束后,她回到村里,组织部分村民成立了一个“家乡本匠会”,准备做点什么有创意的事情,一开始他们想到的是组织“元祖/家乡特产邮寄”活动,即将当地出产的农产品包装装箱后邮寄给在外地工作的当地藉人,可以借此宣传本地的农产品,但这只是一种简单的包装装箱,高桥文子觉得很不满足,她想应该还要利用这些材料加工制作成美味食品更有意思。

于是,“家乡本匠会”会员反复思考、试验,试做成了“香鱼寿司”、“竹笋寿司”这样一些以前没有过的寿司,但并没有名气。2001年,一个香菇种植者提出可否利用当地产的香菇制作成什么食品,还有人建议将制作的食品再送到林业厅举办的食品竞赛去参加评比,高桥文子采纳了他们的建议,用萝卜、大叶和香菇混合制作成寿司饭,取名“雪子寿司”,并参加了林业厅的食品竞赛,夺得第一名,后又被选送代表大分县参加全国竞赛,又夺得第一名,立即引起了媒体关注,被媒体大势宣传报道,从此,毫不知名的一种寿司便成为本匠村乃至大分县的名牌产品,被摆放到高速公路休息区、铁路站点和高级百货店作为名特产品销售,还吸引了很多旅游者慕名前来当地旅游观光,不仅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同时也增加了就业岗位。

这个案例说明,如果能够通过创意将本地已有的资源进行再加工,转化为产品、商品,并再进一步通过品牌塑造,做成全国知名的品牌商品,其价值和效益将得到大大提升。创意如果能够与品牌塑造相结合,就能发挥协同效应,否则,仅有创意而不做品牌,创意的作用得不到很好发挥。另外,人才培养是发展创意农业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本案例中的高桥文子如果不去参加“建设丰之国学校”的培训,她可能永远也不会想到要组织村民利用本地的农产品做出一种享誉全国的寿司,而仅仅守着自己的理发店做一辈子理发师。去参加过“建设丰之国学校”培训的人都说,参加培训最大的收获是结识了很多各行各业以及各地有独自想法的领军人物,还得到了县知事亲口鼓励,大家相互交流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能够得到很多启发,培训结束后在实践中又能相互支援。

6.2 案例2

6.2.1 品尝肥牛大喊大叫大会

大分县的“丰后牛”是日本有名的食用肉牛品种之一,据称其肥嫩的口感堪称世界一流,价格很贵,产量很少。而汤布院是日本闻名的温泉胜地,几十年以前周边也有很多农家饲养耕牛,但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耕牛已经越来越少,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为了有效利用原来饲养耕牛留下来的大片草地,当地人自发开展了“一头牛牧场”运动,他们以20万日元为一个认养单位,以居住在大都市的居民为对象,开展了认养肉牛的活动,他们以当地的特色产品作为利息每年寄给认养肉牛的主人。

后来,从1976年开始,这种认养活动发展为每年一度举办“品尝肥牛大喊大叫大会”。即每年秋天,饲养肉牛的农家邀请认养肉牛的主人(可以带小孩,别的人也可以参加,全部实行人数限定收费制)到牧场来欢聚,现场烧烤品尝肉牛,酒足饭饱之后,再根据抽签选出100人依次向着蓝天在噪音测定器跟前大喊大叫,把自己平常不敢、不愿说的一些心愿、牢骚、不满等喊出来,根据噪音大小、喊叫的内容是否独特有趣等评选优胜者,发给奖品,凡聚会参与者都可以通过抽奖获得奖品,奖品都是大家喜欢的当地产葡萄酒、调味品、大米、烧酒以及当地的酒店住宿打折券等实用的东西,活动持续一周左右。这样的活动受到了城乡居民的欢迎,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振兴了当地的畜产业,使闲置的草地得到了再利用,同时也促进了旅游业,使都市居民能够有机会与乡村居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亲近自然,还给了都市居民们一个宣泄紧张情绪的机会。

6.3 案例3

6.3.1 世田谷区民健康

群马县川场村总面积85.29 km2,人口3 800人,从东京市中心驱车走关越高速或乘新干线列车约2 h可达。该村以发展“农业+观光业”为基本政策,主要靠创意与自主自立进行村落建设和发展。他们认为,要发展“农业+观光业”,离不开城乡交流与融合,离不开品牌建设,为此川场村于1981年与东京都世田谷区结为姐妹关系,由两区村政府出资设立公益性企业运营管理“世田谷区民健康村”,通过开办森林教室、农业教室、木工教室、茅草屋教室、世田谷和纸造型大学,开展山村留学活动以及苹果树认种制、梯田认植制、宿营等富于创意的活动,从自然环境、农林业、教育、文化、体育、观光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城乡交流。世田谷区民将川场村作为第二故乡,区政府经常组织区民到川场村观光旅游、购物,而川场村民则通过周末在世田谷区的各个公园、超市以及各种节庆和文化活动中举办川场村物产展示销售会,向世田谷区民提供“安全、安心”的农产品而创出了品牌农产品,扩大了销路,观光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2004年川场村年接待游客人数从1985年的4万人增加到了66万人。

该案例是一个典型的城乡交流促进绿色休闲和创意农业发展的案例。“绿色休闲”即都市居民到农村去度假,这种度假方式已经从原来的当天往返型发展为长、短期住宿型,以前的当天往返型一般以购买直销农产品为主,而长、短期住宿型则还包括了农林水产业和农山渔村生活体验等多种形式。本案例中大都市的一个区与山村结为姐妹关系,是一种创意,这使城乡联系更加紧密,使农村的资源利用能够更贴近城市居民的需求而设计安排,使农产品有了一个稳定的销路,发展观光业客源也有了保证。其“健康村”设计的各类设施和活动也富于创意,且种类丰富,能够满足大都市居民不同哟巍⒉煌爱好人士的各方面需求。各类活动充分考虑到了日本城市居民的爱好与农村自然环境、条件的结合,不仅仅停留于住宿、餐饮、娱乐、采摘体验,而加入了大量知识性、技术性、文化、体育元素的活动、使都市居民不管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乡村度假、休闲、品尝农家菜、购物、农林业体验、实际种植、技艺学习与实践、体育比赛、志愿者活动等。通过各类活动,区民与村民面对面交流交心,使城乡交流变行政主导为民众之间的真诚人际交往,大都市居民可以放心食用自己认种的苹果、大米、租赁菜园种植的蔬菜以及自己去参观过的田地、面对面交谈过的人种植的农产品等,区、村联手共同出资设立的公益性企业,盈利还能够返还给双方的居民。这样的创意农业模式真正使城乡两方面的居民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6.4 案例4

6.4.1 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

新县越后妻有地区(又称“十日町广域地区”)地处新县南部,包括1市1村4镇。为扩大城乡交流、增进外界对该地区的了解、搞活地方经济,1996年,该地区的6个市镇村联合制定了以“艺术”为突破口的“十日町地区理想乡村建设计划――建立越后妻有地区艺术圈构想”,该构想由举办“大地艺术节”、大自然体验交流文化设施(舞台)整备、修建“鲜花之路”、发现越后妻有8万民众的优点等4个项目组成,其中,每3年举办一届“大地艺术节”是重中之重。

大地艺术节是指将6个市镇村共计762 km2的大地视为美术馆,当地居民与国内外来访的客人在这个没有屋顶也没有墙壁的美术馆里一边欣赏将大自然中的青山、梯田、森林以及当地风土、历史融为一体而创作的大地艺术作品一边进行交流的活动。艺术节期间,广场、散步游道、小溪等都被当做一件一件的艺术作品而创造制作,这样,每举办一届艺术节,这些艺术作品作为当地人民的财富就增加一些并被保存下来。艺术节期间,还同时举办地球环境研讨会、美术建筑夏令营、艺术剧场(演剧、舞蹈、音乐会)等活动。2000年的第一届从7-9月,历时53天,来自32个国家的艺术家的148件作品参加艺术节展示,到访观众达到163 000人;2003年的第二届历时50 d,除了展示以大地为舞台创作的艺术作品之外,第二届艺术节还收到并放映了国外参展的电视短片作品,建成了由世界著名建筑家参与设计的3个交流设施,到访观众达到了205 000人,比第一届大幅增加。

据艺术节组委会统计,两届艺术节的经济波及效果(建设投资和消费支出),第一届为127亿日元,第二届达到了188亿日元。当然,艺术节不仅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方面显现了很强的波及效果,同时也促进了越后期有地区的乡村面貌改变、国内、国际知名度提升以及城乡交流。

6.5 案例5

6.5.1 兵库县多可町八千代区(原八千代镇)住宿型市民农园(获2004年第二届“往来!日本大奖”冠军“内阁总理大臣奖”)

当今日本有许多人退休后一方面向往回归自然的田园生活,希望到农村从事一些农业劳动,一方面又不愿意彻底放弃都市的便利生活而整天干农活,一种满足这部分人新的生活方式需求的“市民农园”便应运而生,市民可以仅仅在周末离开大都市到农村去,在大自然中种种蔬菜、大米,享受“周末农业劳动”的乐趣。在日本,自1993年开始到现在已经有大约50家市民农园,共计有1 000块地,租用者随着“乡村生活热”的扩散而日渐增多,兵库县多可町八千代区可以说是日本市民农园的先驱者。八千代区(原八千代镇)位于神户市东北约45 km处,从神户市驱车1.5 h、大阪市驱车2 h左右可达,该地区没有什么有名的观光资源,他们充分利用了靠近京都、大阪、神户几个大城市近郊的优越地理位置,以“造文化氛围浓郁的美丽山村”为目标,利用山间沟谷等闲置农地,于1993年设立住宿型“八千代市民农园”,2002年又设立了自由区画住宿型“大家市民农园”,后再设立了“大和市民农园”。

篇13

基于这种状况,《田野》栏目近年来有针对性地把节目重心放在鼓励农民勤劳致富、科技致富、创新致富的观念和思路上。通过《千方百计》《致富有道》等子栏目,寻找新点子、推广新项目、介绍新做法,培育了一批有市场潜力的特色农产品,发掘了一批有推广价值的创富典型。像“大学生农民”戴良方成功引种红阳猕猴桃的事例经节目播出后,栏目组接到了要求学习、考察的观众来电两百多个,直接促使戴良方从一个种植大户转型为果苗供应商和技术输出商,从而带动了更多农户通过猕猴桃这棵“摇钱树”发家致富。节目中重点发力的是对项目市场前景的分析,致富经营理念的推广,而具体的农业技术传授可以通过农户之间点对点辅导交流和健全的农技服务网络有效解决。栏目解剖分析成功案例的目的,不是给农民“怎么种、怎么养”的“鱼”,而是“种什么、养什么”的“渔”。

栏目在为农业生产和农民致富“卖力吆喝”的同时,也不忘因地制宜、因时而异的原则,对个别创新做法还会“说长道短”,泼泼善意的“冷水”,希望农民在“种好、养好”的基础上,更要“卖好”。像宁海的“鸟巢大棚”、象山的“活树造型”等案例,除了肯定其创新思路外,还从项目投入产出的比例上对市场前景进行了客观分析,该“叫停”时就及时“叫停”。

形态转型升级:从符合“口味”到注重“口感”

很多记者和编导认为,只要栏目“为农”、题材“涉农”、采访“有农”,就是对农节目,而且一说到“三农”,似乎总是和思想保守、观念落后甚至愚昧无知联系在一起。这种简单化的界定恰恰忽视了广大农民的主体需求,看似处处是“农”,实则心中无“农”。

电视对农节目在符合“三农口味”的大前提下,必须进一步注重“口感”的提升,增加节目的互动性和可看性,满足富裕后的农村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田野》栏目的子栏目《上山下乡》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在这个板块中,宁波农村优美的田园风光、丰富的特色农产品、浓郁的民风民俗和形式多样的农时节庆竞相展现。在《海岛西瓜赛蜜甜》节目中,设置了吃西瓜比赛、西瓜上站人、举着西瓜知识问答、西瓜甜度测试等一系列互动环节。既充分展示了高塘岛西瓜的优异品质,为这个特色农产品销售带来了高附加值,又通过当地农民的互动参与,将节目变成快乐的西瓜大Party(聚会)。

在收视和市场主导电视产业竞争的今天,做一档窄播类的对象性节目无疑空间有限,前景堪忧。电视对农节目如果能增加互动性和可看性,不但能更好地满足农村观众的文化娱乐需求,还能更多地吸引城市观众的眼球。《田野》栏目近年来通过主持人体验式寻访、组织城市观众下乡互动等多种形式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探索,成效明显。一方面提高了城市观众对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关注度,从而让一些原来的小产业变成当地的农业主导产业。如对宁海胡陈乡的美丽乡村风光的介绍,吸引了大批城市游客。现在该乡已经把旅游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进行规划开发,栏目报道过的一些地方名特产和小吃,也吸引了许多城市观众,他们打电话咨询什么地方有卖,想买来品尝。这些成功的案例切切实实地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另一方面,这种带有游览、休闲、品尝、寻访特色的互动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城市观众关注节目。在以城市人群为主要目标的收视调查中,《田野》栏目近两年的收视率和市场份额均能稳定在全台自办栏目中等偏上位置。

风格转型升级:从“拍电视”到“唠家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