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短期经营决策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引言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企业多年积累的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数据逐渐成为企业的一项重要战略资产。云会计作为一种高效率、低成本、易维护的会计信息化建设模式,能够为大数据技术在中小企业短期经营决策中的应用实施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受到中小企业的普遍关注。短期经营决策通常是指决策产生的结果只涉及一年以内的经营业务,并只对该期间内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影响的决策,主要涉及生产决策和定价决策两方面。借助云会计平台,企业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与企业生产和定价相关的海量数据,通过大数据处理技术帮助企业决策生产什么类型的产品、产品的生产数量和产品如何生产,以及企业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产品的最合适价格。
多年来,学者们从决策的理论、方法、模型等方面对中小企业短期经营决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周凌等(2014)在考虑企业季节性产品周期性生产和销售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多元线性生产模型,使得企业的生产决策更加客观。燕伟等(2014)将库存管理决策和应收账款管理决策视作企业生产决策中相互联系的两部分,采用DCF法分别构建了三阶段商业信用条件下,生产商成本现值最小化和利润现值最大化的生产决策模型。范丽繁等(2014)强调制造型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分析了竞争企业间的生产决策和定价决策过程,并从需求学习的角度建立了竞争企业的最优控制模型。冯颖等(2012)在需求率线性依赖于销售价格的情形下,针对有限销售周期内一次订购模式下单一易变质产品在连续时间上的最优动态定价决策问题,以最大化产品销售周期内总的销售利润为目标,利用最优控制理论分别建立了易变质产品的动态定价模型。赵江安(2012)通过分析茅台酒频频涨价的案例,借助数学模型对产品定价决策进行了实证研究,并阐述了数学模型的运用对于产品定价决策的作用。杨申燕等(2014)在比较分析信息产品与传统物流服务产品定价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两级物流服务供应链中的定价模型,并针对物流信息服务产品分析了企业的定价决策流程。
纵观现有研究,发现企业短期经营决策研究文献主要从微观层面借助数学模型研究企业生产决策和定价决策的具体方法措施,很少涉及信息系统和数据方面的短期经营决策研究。事实上,由于云会计和大数据技术能够为中小企业的短期经营决策提供强大的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支撑,所以从数据的视角去决策企业的生产和定价过程将会更科学有效。鉴于此,本文基于大数据、云会计背景,在分析中小企业短期经营决策内容及其影响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云会计的中小企业短期经营决策框架模型,分析并阐述了大数据、云会计技术在中小企业生产决策和定价决策中的应用实施。
二、大数据时代云会计对中小企业短期经营决策的影响分析
短期经营决策是中小企业日常经营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涉及生产决策、定价决策、库存决策等决策内容。为了研究的方便,并考虑中小企业经营活动中主要的短期经营决策内容,根据决策的内容来分类,建立了图1所示的中小企业短期经营决策组成框架。
如图1所示,生产决策和定价决策是中小企业短期经营决策最主要的两个内容。其中,生产决策包括新产品开发决策、亏损产品生产决策、追加订货决策和零配件取得决策等,而定价决策主要根据所采用的方法分为以成本为导向的定价决策、以需求为导向的定价决策和以特殊情况为导向的定价决策。在大数据时代,企业通过云会计平台,可以实时、准确地获取与企业生产决策和定价决策相关的海量数据,并依据决策的内容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分析、数据处理和数据挖掘,以实现企业短期经营决策的科学化。
(一)对中小企业生产决策的影响
在中小企业生产决策过程中,新产品开发决策按是否有专属成本投入可以划分为不追加专属成本的新产品开发决策和追加专属成本的新产品开发决策。对于不追加专属成本的新产品开发决策,可以借助边际收益分析法提供支持,但是新开发产品的预计单价确定对传统会计处理提出了挑战。对于追加专属成本的新产品开发决策,企业需要确定新产品开发的专属成本,而传统的会计处理对这个数据的精准确定存在较大的困难。在大数据时代的云会计环境下,企业可以获取的数据不再仅仅局限于企业本身,对行业数据的及时把握能够帮助企业客观、精准地确定新产品预计价格和开发过程中的专属成本。
亏损产品生产决策需要分析亏损产品的边际收益。如果边际收益大于零,那么亏损产品的生产可以补偿固定成本,这样就可以继续生产。但是,边际收益的计算需要预估亏损产品生产之后可能带来的销售收入,传统的会计处理在这个数据的取得上并非是完全准确的。因为按照亏损产品生产以前的市场价格来预估亏损产品生产以后的价格并按此价格判断收入是存在较高经营风险的。在大数据时代的云会计环境下,企业通过云会计平台可以实现和相关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行业数据的取得成为了可能。企业可以按需购买企业亏损产品生产决策所需的相关数据,通过对亏损产品的整体行业数据进行分析,结合市场环境下价格和销量预测就能降低亏损产品生产带来的风险。
中小企业在追加订货决策过程中通常会借助差量分析法,在不需要增加新的生产设备的情况下,将合作企业的出价与追加订货的单位变动成本进行比较,如果能够补偿企业生产成本的订货就可以追加。追加订货决策过程也需要判断单位变动成本的数额。企业可以借助云会计平台获取市场上其他企业进行该类订货的生产成本,进而核算产品的单位变动成本,这样就比传统的单位变动成本确定方法更加准确、可靠。
零配件取得决策主要是判断自制还是外购,这个决策过程主要考虑成本的高低。其中,自制过程需要考虑生产工人的工资和生产设备的引进等其他相关费用,外购过程需要考虑零部件的买价、运输费和差旅费等费用。传统的零配件决策主要是比较上述两种方式的成本大小,其中成本较小的就是合理的决策结果,但是自制过程的成本核算往往不太准确。借助大数据和云会计技术,企业能够通过市场需求分析预测未来此类零部件的需求,如果这个需求是存在的并且较为庞大,那么生产设备的引进所带来的成本增加就不能简单地在本期进行归集。对于中小企业的生产决策,借助大数据和云会计技术,企业还能够实时、动态地获取企业和行业的发展趋势与变化,从而准确地预判未来一定期限内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优化和完善中小企业的生产决策过程。
(二)对中小企业定价决策的影响
对于中小企业的定价决策,按照决策过程采用的方法可以分为以成本为导向的定价决策、以需求为导向的定价决策和以特殊情况为导向的定价决策。以成本为导向的定价决策是指在产品单位成本的基础上,加上预期利润作为产品的销售价格,但是这个决策过程中所需的单位成本实际是很难准确分配的,因为单位成本的确定需要将各成本费用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但是成本费用的合理归集对于传统会计处理而言是比较困难的。在大数据时代云会计环境下,企业对原材料从入库到出库的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可以做到成本、费用的准确归集,保证了单位成本确定的准确性,体现了以成本为导向的定价决策的可靠性。
以需求为导向的定价决策不再以成本核算为基础,而是强调对产品需求量的准确预估,这个决策需要对产品销售地区、产品销售时间、消费者偏好等影响因素进行预判,这就使得以需求为导向的定价决策一直以来都存在着较大的困难。云会计背景下,中小企业通过购买云端的信息,借助大数据处理工具分析企业产品未来的销售情况,对同地区、同时段的其他产品销量进行比对,最终合理预判市场需求,为以需求为导向的定价决策提供支持。
中小企业以特殊情况为导向的定价决策是指企业面临生产能力、市场需求发生改变或者为了扩大或维护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而进行的定价决策。这个决策对市场环境的要求更为严格,它需要企业在了解市场消费者个人偏好的同时,能够较为准确地掌握同类产品的定价策略。借助大数据和云会计,企业能够了解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并通过市场调查或者其他行业的相关数据了解消费者的个人偏好情况。同类产品的定价可以对比分析竞争企业的历年定价策略,并结合目前的市场环境进行预判,最终实现可靠、有效的产品定价决策。
三、基于云会计的中小企业短期经营决策框架模型构建
云会计环境下中小企业的短期经营决策不再仅仅局限于企业财务部门提供的相关数据,基于云会计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对企业所在行业内与企业短期经营决策相关的各种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进行采集和处理,可以转化为被企业管理者直接使用的决策信息。基于大数据、云会计背景,结合中小企业短期经营决策内容,根据云会计的体系架构,本文建立了大数据时代基于云会计的中小企业短期经营决策框架模型,如图2所示。
根据云会计的IaaS、HaaS、DaaS、PaaS、SaaS体系结构层次,图2展示了中小企业短期经营决策的基本框架,下面分别对中小企业的生产决策和定价决策过程进行阐述。
(一)基于云会计的中小企业生产决策
基于云会计的中小企业生产决策实施过程,企业需要对新产品是否开发、亏损产品是否生产、是否追加订货、零部件的取得方式等具体内容进行决策。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对于专属成本的确定需要成本核算系统的支持,企业产品生产过程中关于原材料采购、生产工人工资发放、制造费用计提、固定资产的折旧等内容需要各部门将相关的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通过大数据处理技术上传至云系统中的生产主题模块当中,进而转化为DaaS中的“生产数据”,“生产数据”从云系统上升到云应用层面就可以使得中小企业在进行新产品开发决策、亏损产品生产决策时直接获取产品的专属成本数据。零部件取得是自制还是外购决策,对于自制生产中的设备成本直接计入当期存在一定的疑问,企业日后生产经营是否继续存在对该零部件的需求,决策过程中需要作出判断。在云会计环境下,企业的历史订单、以往的生产信息和市场上关于该类零部件的需求信息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处理后传递到“生产主题”模块,这样企业就可以合理预判未来该零部件的需求情况,并应用于企业的零配件取得决策。中小企业追加订货决策实施过程中,企业需要评估自身的剩余生产力能否按时完成订货需求,但是传统会计难以实现对剩余生产力的有效评估,可能会因此而放弃其他的生产机会,云会计环境下,企业能够根据市场信息,合理推算企业短期内的预计订单,实现企业追加订货决策的智能化。
(二)基于云会计的中小企业产品定价决策
基于云会计的中小企业定价决策实施过程,市场上关于消费者购买偏好的各种类型的统计数据通过云会计平台实现采集,并借助大数据技术处理后传输到“市场营销主题”模块后,数据被分类、归纳到DaaS中的“同行业数据”、“相关行业数据”、“销售数据”。整合后的数据经过PaaS中的数据管理服务和组建服务,汇总了企业所处市场环境下的消费者偏好数据,但是对该数据的运用必须依靠大数据技术处理后,才能转化为对企业产品市场需求量的判断。对于以成本为导向的中小企业定价决策,数据从云系统到云应用的过渡同样经历了大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产品生产过程中材料的采购成本、生产工人的工资、制造费用等相关成本费用在发生时按照一定的标准在企业各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这些成本费用的核算需要借助云会计平台实现企业各个业务信息系统的无缝衔接才能够实现数据的获取。借助大数据、云会计技术能够准确地获取产品的单位成本以及产品生产过程中的预计成本,进而准确地归集和分配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产品成本。大数据和云会计技术的应用,能够从成本核算和市场分析等多个角度完善和优化中小企业的产品定价决策。
四、结语
大数据、云会计技术为中小企业实现科学的短期经营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撑。本文分析了大数据时代云会计对中小企业短期经营决策中生产决策和定价决策两方面的影响,并结合大数据、云会计的技术特征,构建了基于云会计的中小企业短期经营决策框架模型,详细阐述了新产品开发决策、亏损产品生产决策、追加订货决策、零配件取得决策、以需求为导向的定价决策、以成本为导向的定价决策、特殊情况导向下的定价决策等短期经营决策内容在云会计环境下的具体应用。期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中小企业的短期经营决策提供全新的模式和思路。
【参考文献】
[1] 程平,何雪峰.“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应用[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1):55-60.
[2] 程平,赵子晓.云会计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及供应商选择策略[J].会计之友,2014(11):117-119.
[3] 周凌,杜文.基于柔性产能的季节性产品生产决策模型[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4,20(11):2863-2868.
[4] 燕伟,刘西友.基于DCF法的生产商最优生产决策模型[J].系统工程,2014,32(7):94-100.
[5] 范丽繁,王满四,周颖.基于需求学习的竞争企业的定价和生产决策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88-95.
篇2
管理会计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主要服务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其内容非常广泛。关于管理会计的内容到底应该包括什么,说法不一而足,并且随着管理会计的不断发展、完善,其内容还会不断地发展变化。就目前来看,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
1.规划与决策会计
规划与决策会计是以企业经营目标为依据,在预测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一系列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分析评价各种决策的经济效果,为各级管理人员提供所需信息的会计方法。主要包括预测分析、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和全面预算。
2.控制与业绩评价会计
控制与业绩评价会计是以全面预算为依据,通过标准成本制度,实施有效的成本控制;通过划分责任建立责任会计,对企业内部各单位实施控制考核和评价,以保证企业的各个环节和各项经营活动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主要包括标准成本系统和责任会计。
篇3
内含报酬率法,则是根据各备选方案的内含报酬率是否高于资金成本,来确定该方案是否可行的一种决策分析方法。若内含报酬率大于资金成本,说明该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大于零,那么该方案可行;若内含报酬率小于资金成本,说明该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小于零,那么该方案不可行。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排斥的备选方案的内含报酬率均大于资金成本,那么应根据具体情况选取最优方案。下面将通过举例来说明如何计算内含报酬率,如何采用内含报酬率法来进行单个投资方案是否可行的决策分析。
[例1]某公司拟进行一项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成本为12%,投资分2次投入,第一年年初投资400000元,第一年年末投资200000元;建设期2年,生产经营期6年,生产经营期间(第3年至第8年)每年的现金净流量分别为200000元、240000元、280000元、260000元、200000元、180000元。
该投资方案未来每年的现金净流量不等,用逐次测试法计算其内含报酬率。
先用16%的折现率进行第一次测试,计算其净现值:
净现值=(200000×0.641+240000×0.552+280000×0.476+260000×0.410+
200000×0.354+180000×0.305)-(400000+200000×0.862)=626260-572400=53860(元)
用16%的折现率计算的净现值为正数,说明该折现率低于内含报酬率,再次测试时应稍稍提高折现率。
用18%的折现率进行第二次测试,计算其净现值:
净现值=(200000×0.609+240000×0.516+280000×0.437+260000×0.370+
200000×0.314+180000×0.266)-(400000+200000×0.847)=574880-569400=5480(元)
用18%的折现率计算的净现值仍然为正数,说明估计的折现率仍然低于内含报酬率,应再次提高折现率进行第三次测试。
用20%的折现率进行第三次测试,计算其净现值:
净现值=(200000×0.579+240000×0.482+280000×0.402+260000×0.335
+200000×0.279+180000×0.233)-(400000+200000×0.833)=528880-566600=-37720(元)
用20%的折现率计算的净现值为负数,说明该折现率高于内含报酬率。由此可知,该投资方案的内含报酬率介于18%与20%之间。采用插值法计算出内含报酬率具体数据:
内含报酬率=18%+{(5480-0)/[5480-(-37720)]}×(20%-18%)=18%+0.25%=18.25%
由于该投资方案的内含报酬率为18.25%,高于该公司的资金成本12%,所以该投资方案可行。
如果用净现值法进行该投资方案是否可行的决策分析,那么能否得到与内含报酬法相同的结论呢?
净现值=未来报酬的总现值-投资额的现值=(200000×0.712+2400000×0.636+280000×0.567+260000×0.507+200000×0.452+180000×0.404)-(400000+200000×0.893)=748740-578600=170140(元)
由于该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大于零,故该投资方案可行。可见,对于单个长期投资方案是否可行的决策分析,内含报酬率与净现值法得出的结论是完全一致的,即内含报酬率大于资金成本的方案,其净现值必须大于零,反之亦然。
二、多个投资方案中最优方案决策分析
从多个相互排斥的投资方案中选取最优方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不少人认为在诸多可行方案中内含报酬率最高的方案为最优方案,对此观点本人不敢苟同,我认为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时内含报酬率最高的方案确实是最优方案,但有时内含报酬率最高的方案未必就是最优方案,问题的关键是应该以什么为标准来选择最优方案,一旦确定了合理的择优标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一)在投资额相同的情况下选取最优方案。在投资额与项目计算期均相同的情况下,对于从若干个相互排斥的投资方案中选取最优方案的决策分析,内含报酬率法与净现值法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即在各种方案中内含报酬率最高的方案,其净现值必然最大;反之,内含报酬率最低的方案,其净现值必然最小。现举例说明:
[例2]某公司现有A、B、C三个相互排斥的固定资产投资方案可供选择,三方案均为期初一次性投资,投资额均为800000元,无建设期,生产经营期为6年,每年的现金净流量如下表所示,该公司的资金成本为10%。
三个方案具体情况不同,计算内含报酬率的方法和步骤也不尽相同。
A方案生产经营期每年年末现金净流量均相等,可用简便方法计算其内含报酬率:年金现值系数=8000/2000=4。查表知,内含报酬率介于12%与14%之间,其对应的年金现值系数分别为4.111与3.889,用插值法求得其内含报酬率为13%。
B方案生产经营期每年年末的现金净流量不等,应采用逐次测试法计算其内含报酬率。第一次测试用12%的折现率,计算的净现值为7520元;第二次测试采用14%的折现率,计算的净现值为-38800元;最后采用插值法求得B方案的内含报酬率为12.32%。
C方案生产经营期每年年末的现金净流量也不相等,也应采用逐次测试法计算其内含报酬率。第一次测试采12%的折现率,计算的净现值为108340元;第二次测试采用14%的折现率,计算的净现值为63400元;第三次测试采用16%的折现率,计算的净现值为22380元;第四次测试采用18%的折现率,计算的净现值为-15480元;最后采用插值法求得C方案的内含报酬率为17.2%。
从以上计算结果可知,C方案的内含报酬率最高,A方案次之,B方案最低。由于三个方案的投资额相同,故可以确定最优方案为内容报酬率最高的C方案。如果采用净现值来选择最优方案,是否可以得到相同的结论呢?
净现值(A)=200000×4.355-800000=871000-800000=71000(元)
净现值(B)=(160000×0.909+180000×0.826+200000×0.751+240000×0.683+220000×0.621+200000×0.565)-800000
=857860-800000=57860(元)
净现值(C)=(280000×0.909+240000×0.826+220000×0.751+200000×0.683+180000×0.621+160000×0.565)-800000
=956760-800000=156760(元)
从以上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三个方案中C方案的净现值最大,A方案次之,B方案最小,方案优劣的排序与内含报酬率完全一致。
由此可见,在投资额相同的情况下,由含报酬率与净现值法可以得到相同的结论。
(二)在投资额不同的情况下选取最优方案。在投资额不同的情况下,从若干个备选方案中选取最优方案,采用不同的决策分析方法可能会得到相互矛盾的结论。我认为解决矛盾的关键是选择什么样的标准来确定方案的优劣,一旦标准选对了,人们就可以把真正最优的方案找出来,从而不至于作出错误的决策。
众所周知,一个方案的好坏,主要是看经济效益的高低。撇开社会效益不论,在若干个备选方案中经济效益最高的方案无疑是最优方案,这是决策分析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短期经营决策如此,长期投资决策也如此。经济效益的高低,主要是通过收入与成本的比较体现出来的。对于两个备选方案而言,通过计算比较它们的差别收入与差别成本,就可以从中选出较优的那个方案,这就是短期经营决策分析中的所谓的“差别分析法”。我的看法是,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应用于短期经营决策分析,也可以应用于长期投资决策分析,特别是应用于在投资额不同的情况下从若干个方案中选取最优方案的决策分析。
在将差别分析法应用于长期投资决策分析时,要注意收入与成本的含义不同于短期经营决策分析中的收入与成本。我认为,应将长期投资决策分析中的收入界定为“未来报酬的总现值”,既不包含投资额在内投资方案未来现金净流量的现值之和;应将成本界定为“投资额的现值”。这样界定收入与成本的含义,即不违反收入与成本的本质特性,又充分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这个重要因素,而且还能给解决上面提到的问题带来新的思路。
[例3]假设某公司现有A、B、C三个相互排斥的投资方案,三个方案均为一次性投资,投资额分别为30000元、60000元和90000元,投资于建设起点一次投入,无建设期,生产经营期为3年,每年的现金净流量如下表所示,该公司的资金成本为9%。
现将经过计算的各方案的有关数据列示如下:
从上面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净现值法与内含报酬率法得出相互矛盾的结论。本例中,A方案的内含报酬率最高,但其净现值却最小;C方案的内含报酬率最低,但其净现值却最大。到底应该确认哪个方案为最优方案呢?我们不妨采用差别分析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B方案与A方案的差别收入=70868-37965=32903(元)
B方案与A方案的差别成本=60000-30000=30000(元)
篇4
变动成本法是会计学中常见的一种核算方法,人们又习惯将变动成本法称为边际成本法或者直接成本法等。变动成本法顾名思义是一种成本计算方法,经常被应用于企业成本管理中。变动成本法的计算原理较为简单,即核算人员首先需要分析成本性态,然后在此基础上核算成本构成,例如,直接工人、直接材料、可变性的制造费等生产成本;维护费用、广告费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等期间成本。生产成本和期间成本之和即是变动成本法计算的企业管理成本。
2.成本管理概述
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构成部分。企业成本管理以减少成本消耗,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为管理理念,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管理环节。成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不仅可以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同时有助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企业成本管理主要由成本规划、成本决策、成本计算、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等环节构成,且不同环节的管理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成本的整体管理,所以企业需要对上述各个环节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让每个环节都可以发挥其在成本管理中的作用,让企业成本管理达到最优状态。
二、变动成本法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变动成本法是企业成本管理中常用的一种计算方法,且在成本管理中变动成本法被应用到各个环节,例如,成本规划环节、成本决策环节、成本计算环节、成本控制坏节和业绩评价环节等。下文将从变动法人手探究其在成本管理各个环节中的应用。
1.成本规划环节的应用
成本规划环节是成本管理的首要环节,通过预测的方式规划企业下一阶段的预测成本。在成本规划环节中,核算人员需要在变动成本法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成本预测。假设业务量对固定成本产生影响甚微,核算人员采用酌量型和约束型对固定成本进行分类,从而通过变动成本法规划企业管理成本。约束型成本规划和酌量型成本规划是变动成本法常用的两种核算假设,约束型成本规划一般由会计相关人员决定固定成本,且固定成本与往年相比变动幅度较小;酌量型成本规划以管理费用、维护费用、广告费用为固定成本,酌量型成本规划中固定成本受企业领导者的决定,所以固定成本与往期相比变动幅度较大;在成本规划环节结合应用变动成本法中的酌量型和约束型两种核算方法,既可以保证预测生产成本的稳定性,同时又可以对非生产成本进行合理预测。由此可见,企业应用变动成本法可以顺利完成企业成本管理中的成本规划。
2.成本决策环节的应用
成本决策在成本管理中主要表现在对生产资料、消耗资料的选购决策,例如,生产资料选购的途径、种类和数量等;消耗资料选购的质量、售后和使用寿命等。企业在选购生产资料和消耗资料时往往需要对其成本进行考虑,这些成本皆属于变动成本,所以在成本决策环节可以采用成本变动法。除此之外,在企业产品销售过程中,领导者往往面临选择亏损品继续生产还是放弃生产的决策,在决策过程中领导者需要考虑产品单价与单位变动成本之间的关系,此时领导者可以采用成本变动法对企业盈利进行核算,如果在固定成本稳定的情况下,产品单价远远低于单位变动成本,那么继续生产亏损品将会让企业承受财产损失,领导者可以果断放弃亏损品生产。由此可见,变动成本法可以应用到成本决策环节的方方面面。
3.成本计算环节的应用
成本计算环节有助于成本预测目标的落实,所以在成本计算环节核算人员需要根据成本预测制定成本管理方案,在方案制定过程中核算人员通常应用变动成本法。在变动成本法的指 导下,核算人员第一步先明确企业不同部门和个人的成本目标,然后根据变动成本法的计算公式控制各种变动成本,例如,培训成本,人工成本、设备更新成本、材料成本等,通过一系列核算方式计算出具体成本款项,完成成本管理中的成本计算。
4.成本控制环节的应用
众所周知/成本控制即对企业各种成本的控制,例如,人工成本的控制;生产资料成本的控制,销售成本的控制等。上述成本皆属于变动成本,所以在成本控制环节可以应用变动成本法。通过变动陈本法对工人成本、生产资料成本、销售成本进行跟踪,分析出以上成本变动的成因,从而采取一定措施减少其成本上涨的可能性条件,最终达到成本的有效控制。由此可见,在成本控制环节应用变动成本法可以有效控制企业各项成本。
5.业绩评价环节的应用
业绩评价是成本管理的最终环节,在该环节中同样需要应用变动成本法。企业各个部门的成本目标是业绩评价参考标准之一,核算人员可以通过变动成本法计算出不同部门成本目标的执行情况’然后与规划成本目标进行一系列分析和对比,在衡量过程中得出考核结果,从而完成企业成本的业绩评价。
三、变动成本法在成本管理应用中的优缺点
1.变动成本法在成本管理应用中优点
(1)成本管理中应用变动成本法可以有效避免企业部门“扯皮”现象的发生,让各个部门明确自身的部门职责,按照成本目标完成部门任务。例如,生产部门和采购部门需要合作完成生产成本的控制,应用变动成本法既可以避免生产部门过度浪费生产资料,同时有可以控制采购部门的采购成本,最终,让生产部门和采购部门共同为节约生产成本而努力。
(2)变动成本法是企业短期经营决策的“法宝”。在成本管理中应用变动成本法可以有效核算出固定成本、边际贡献、变
成本等,这些成本资料可以提供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重要数据,例如,销售数据、利润数据、业务量数据等,这些数据有助于企业及时发现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有助于企业对短期经营进行预测。
(3)变动成本法有助于简化成本管理工作,成本管理中应用变动成本法会把固定成本纳人到期间成本,减少了核算人员计算成本的环节和项目,有助提高成本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加强固定成本的稳定性。
(4)变动成本法有助于领导者实施“以销定产”的科学生产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批量式的生产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经济的发展,所以企业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品生产。变动成本法有助于增强企业对销售损益的敏感度,从而指导企业进行理性生产’降低企业因盲目生产造成的经济损失,是企业实现成本控制的有效手段。
2.变动成本法在成本管理应用中的缺点
(1)产品成本观念与会计准则相悖。在会计准则中,企业成本消耗既包括固定成本又包括变动成本,但变动成本法对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进行了区分,同时对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进行假设估算,容易降低成本管理核算的精确度。
(2)变动成本法是企业短期经营决策的“法宝”,但不利于企业进行长期经营决策。产品生产支出低于销售收人是企业生产廣营的发展目标,也是企业发展的生存之道,但变动成本法在核算过程中无法为企业提供全面的成本资料,不利于领导者根据成本资料作出长期的经营决策,这是变动成本法在成本管理应用中的主要缺点。
(3)应用变动成本法会影响企业收益变动。如果企业一直沿用完全成本法,一旦改变应用变动成本法将会改变企业的收益情况。因为变动成本法并未把固定成本归人到存货之中,而是列人到企业当期成本中,所以成本管理应用变动成本法会造成企业当期利润减少,不利于企业股东的分红,也影响企业所得税的缴纳。
四、弥补变动成本法在成本管理应用中缺点的有效途径
1.现行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结合使用
由前文得知,变动成本法在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一定缺点,所以为了弥补变动成本法的缺点,企业可以同时应用现行成本法,即现行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结合使用。例如,企业内部账应用现行成本法,弥补变动成本法在账内核算复杂的缺点,同时账外应用变动成本法,发挥变动成本法的积极作用。
2.变动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结合使用
篇5
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是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两门主干核心课程,在这两门课程的内容和方法体系之间存在着较多的交叉和重叠,这样不仅导致了高校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还给求知的学生们带来较大的学习困难,给教师的课堂教学也带来了困惑。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的相关课程教材作为载体进行分析,从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职能出发,通过分析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课程当前的开设情况及这两门课程相互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出发,提出对这两门课程进行整合的基本构想。
一、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内容重叠现象及课程教学分析
1.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内容重叠现象。在目前市面上发行的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教材里面,比较容易看到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在内容上存在很多重复与交叉。这些交叉集中表现在管理会计课程包含了成本会计的一些内容,比如在全面预算中包含了成本的相关预算,在短期经营决策分析中也包含了成本的决策分析,在责任会计中包含了责任成本预算和控制。另外,作为管理会计基本内容的标准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很明显也是成本会计的核算内容。换而言之,也可以理解为在成本会计中也包含了相当部分管理会计的内容。举个例子来说,在一些西方成本会计的教材中将资本支出预算或者投资的决策分析这些在管理会计教材中的内容列入了其中。再有,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的管理、战略成本的管理等,管理会计教材与成本会计教材均把它们列为了自己的教材内容。
2.课程教学内容分析。研究发现,管理会计其核算的实质是利用成本会计的资料和其他相关资料,借助会计方法、统计方法以及数学的一些方法进行预测、决策、管理、控制,并且对现实的执行结果实行绩效考核,其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和促进各种积极因素,从而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提高经济效益。管理会计的课程教学目录列举如下:⑴管理会计的概述;⑵成本性态的分析;⑶变动成本法;⑷本量利关系的相关分析;⑸生产经营预测;⑹短期经营决策;⑺投资经营决策;⑻生产经营的全面预算;⑼标准成本系统;⑽责任会计;⑾存货的控制;⑿作业成本法;⒀财务状况分析;⒁战略管理会计。现代的成本会计是根据成本核算的资料和其他的一些相关资料,采用现代数计原理与方法,建立起数字化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用来帮助人们形成最低的成本要求,从而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预算、决策、规范、管理、考核、促使企业生产经营以最低的成本进行运行,实现最优化的生产效益,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并增强其竞争力。成本会计的课程教学目录如下:⑴成本会计概论;⑵成本计算的基本原理;⑶成本核算的方法(包括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和作业成本法);⑷成本控制,成本控制的方法(包含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⑸预算控制、定额成本控制、标准成本控制、存货成本控制;⑹成本的财务报表分析;⑺成本的绩效考核;⑻战略成本管理。
3.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教学课时安排。课题组通过对省内重点高校、普通高校、职业高校,又把它们划分为综合类的院校、财经类的院校,调研其课程开设情况。江西省高校的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一般在会计与财务管理专业作为必修课程。每门课程一般课时设为每周3至4个课时,并且在一些非会计与财务管理专业在跨专业选修时,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也成为主要的课程,课时数也一般在每周2至3个课时。
这两门学科内容自成体系,从各大高校的课时安排来看,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是非常重要的主干课程,在高校的课程教学过程中,任课的教师如果不是同一个老师去完成这两门课程的话,为了让教学课程保持其内容的完整性,一般都不会去简化或者减少各自的教学课程,不可避免会有相同的教学内容在同一专业教学课程中重叠。
二、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1.可以避免课堂教学内容的交叉与重叠,节省教学资源。根据课题组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分析,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在内容编排方面有很多的重复,比如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成本的预测、成本的决策、以及标准成本控制和责任中心的相关业绩考核等等。对两门课程进行整合以后形成成本与管理会计可以将交叉重叠的部分加于合并,这样的话就可以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合理,完整性也更好,最重要的是让高校的教学资源得到了最有效的利用。
2.可以合理地安排课程的教学内容,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这两门课程在分开教授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两门课程的授课教师由于沟通的不充分,导致一些内容重复地讲,或者一些内容都忽略掉,教学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两门课程一般是安排在前后两个学期传授,成本会计先开设,管理会计在后一个学期开设,这样会造成学生对这两门课程的知识衔接性有障碍,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将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就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3.可以优化课程的体系,提高课程的地位。一直以来,对于会计和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财务会计在课程建设中受到的关注更多,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相对来说就少很多。通过这两门课程的整合,成本管理会计课程的地位将会得到较大的提高,对于学院课程建设来说,也会得到更多的重视,从而可以优化会计与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三、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整合之后的构想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为了避免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在课程内容上的重叠与交叉,应将这两门课程合并,将其称之为成本管理会计。
1.成本管理会计的课程内容设置。整合后的成本管理会计课程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内容:第一部分是理论篇。这篇是开篇,在这里主要进行一些学科历史背景的追溯,学科研究范围的界定以及一些理论知识的铺垫。第二部分确定为成本核算篇。这篇主要以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以及产品成本的核算为主题,主要内容包括成本会计的核算原理、产品成本的核算方法(主要有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作业成本法及变动成本法等),生产费用的核算(基本部门与辅助部门的生产费用归集与分配,联产品与副产品成本的归集与分配等)。第三部分是成本的管理篇。这部分以生产成本核算的财务信息为基础,借助一些分析方法为核算主体的战略管理服务,其内容主要包括:本量利分析、作业成本管理、管理预算、短期经营决策、长期的投资决策、平衡积分卡、全面预算、责任中心等。
2.成本管理会计的课程教学安排。成本管理会计课程是对原有课程――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所以,整合之后的课程更加合理,更加系统。教学内容由于含盖了两门课程,内容也相对较多,一个学期要完成这么多的教学内容,在课时安排上就应增加,课题组的试点班是每周6个课时数,分两次上,这6个课时,是每周5课时的理论课,1个课时的上机操作课,以保证教学任务的按质按量完成。
3.成本管理会计的教材设计。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教学时间安排的设置,课题组调研过程中给实验班使用的教材也是经过了千挑万选,最终选择了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吴革编著的一本《成本与管理会计》。从长期课程发展来看,建议由国家教育部或者会计学会等相关机构组织教材的编写工作。不建议各高校自行编写,以避免形成一些良莠不齐的教材充斥市场,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课题组强烈建议,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实践操作性,教材在编排过程中要丰富案例部分和增加教学的实践环节。
篇6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信息虽然都是企业管理当局提供的,但管理会计信息主要为企业内部管理阶层服务,会计信息的制造者和使用者是统一的,没有必要像规范财务会计信息那样规范管理会计信息。管理会计信息带有单个性的特征,即只能为某一个特定的企业单位内部使用,而没有社会性。这是管理会计原则得不到社会关注的根本原则,但是非曲直并不能说管理会计没有会计原则。如果说财务会计原则具有统一性、强制性和性的特征,那么管理会计原则具有单一性、可选择性(即柔性)和自觉性的特征。
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的出发点,对会计原则具有方向性的指导作用。管理会计目标可以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基本目标是通过提供管理会计信息,协助管理当局作出具体改进经营管理,提高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决策。具体目标是:通过提供规则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协助管理当局确定各项经营目标。通过提供决策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协助管理当局合理地配置经济资源。通过提供控制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协助管理当局调节和控制经济活动。通过提供评价考核业绩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协助管理当局考核和评价各个责任单位的经营业绩。管理会计原则是在管理会计目标的指导下制定的,是实现目标的规范或规则。管理会计人员在管理会计时只有遵循这些原则,才能实现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进而实现其总目标。既然管理会计目标有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那么实现目标所遵循的原则也应该有基本原则(刚性原则)和具体原则(即柔性原则)。
会计假设是会计原则的前提和约束条件,管理会计假设一般有经营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委托关系等。这里只讨论管理会计主体假设和管理会计原则之间的关系。管理会计主体是在兼顾企业整体的条件下,主要以车间、班组、责任单位作为会计主体,来履行管理会计职能,实现管理会计目标。企业内部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职能部门和责任单位,这些部门和责任单位具有不同的职能和目标,它们所需要的管理会计信息各有不同,因而加工信息过程中遵循的原则就有差别,即企业内部各部门和责任单位,在遵循管理会计的一般原则的前提下,结合各自部门、责任单位的职能、目标和管理会计方法的不同,又遵循着管理会计的具体原则,即可选择的、自觉的柔性原则。
综上所述,管理会计信息具有单个性,管理会计原则也具有一定的选择性。管理会计原则即有贯穿管理会计所有、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和责任单位都必须遵循的一般会计原则,即刚性会计原则;又有因企业内部各部门、责任单位的职能、目标不同,应用的管理会计方法内容不同而遵循的具体管理会计原则,也称为柔性原则,从而形成一套有一定层次的,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管理会计原则体系。
二、管理会计刚性和柔性原则的具体内容
(一)管理会计的刚性原则,也称管理会计的一般原则和指导性原则,它的特点是贯穿管理会计所有内容的始终。企业内部每个部门、每个责任单位,不论其管理会计的职能和目标如何,都要遵循管理会计的刚性原则。它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全面效益原则。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企业的微观经济效益和国家的宏观经济效益的统一。系统分析原则。它要求每个责任中心的目标、决策、计划,既要实现本责任中心的效益,也要协调与相关责任中心有关指标的关系,更要与企业的总体目标一致。信息的成本效益原则。管理会计根据信息成本和信息收益的比较结果来确定是否要加工输出信息。灵活性原则。指管理会计可根据不同情况以灵活多样的方法取得所需要的信息。激励性原则。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有助于企业员工的努力方向与企业的总体目标一致,并激励企业员工为完成既定目标而努力。相关性原则。指管理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与企业管理当局所作的决策密切相关。可靠性原则。指管理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对于内部信息的使用者能达到很高的信赖程度。可接受性原则。是指管理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通俗易懂,便于内部管理阶层使用。及时性原则。指管理会计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地加工和传输各种管理会计信息。以上九条,前五条是管理会计信息在加工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一般原则,后四条是对管理会计信息提出的质量要求。
(二)管理会计的柔性原则,包括规划与决策会计所遵循的一般原则和控制与业绩评价会计所遵循的一般原则。前者又下属规划会计原则和决策会计原则,后者又下属成本控制原则和责任会计原则。
1、规划与决策会计的一般原则有:第一,目标管理原则。要求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要有目标,不但要有时间上的长短期目标,而且要有层次上的全厂目标和各车间班组的责任目标,从而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目标。第二,价值实现原则。管理会计不但要为企业提供如何提高内部生产效率的会计信息,而且要提供如何实现这些产品价值的会计信息。第三,合理使用资源原则。管理会计在提供规划和决策会计信息时,必须考虑现有资源能否满足目标的实现及方案的要求,以及现有资源能否得到充分利用等。
在规划与决策一般原则之下,又下属有规划会计原则和决策会计原则。
规划会计原则有:目标利润最大原则。本量利的所有都是围绕着目标利润最大而展开的。综合平衡原则。全面预算把各个部门的分目标综合在一起,组成的总体目标,为此,要对各个部门的活动综合平衡,全面安排。预算编制要积极可靠,留有余地。积极可靠是指充分估计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不要把预算指标定得过低或过高。总成本与业务量依存关系的原则。可把总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大类。收入和费用配比原则。这是变动成本法所遵循的原则。
决策会计原则有:正确预测原则。预测是短期经营决策和长期投资决策的基本前提。最优化原则。管理会计无论是短期经营决策,还是长期投资决策,都要选择备选方案中效益最好的方案。成本相关性原则。在短期经营决策中,只考虑与决策方案有直接联系的、能导致不同方案差异的相关成本,而不考虑非相关成本。稳健性原则。长期投资决策具有资金量大、时间长、不可逆转的特点,决定了长期投资必须遵循稳键性原则,它包括货币时间价值原则、投资风险报酬原则以及考虑通货膨胀的原则。
2、控制与业绩评价会计的一般原则有:第一,整体性原则。它要求把成本与质量,把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和消费者利益,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当作一个整体来处理。第二,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在成本控制和责任会计中,要求控制有权,控制有责,对控制的结果要赏罚分明。第三,例外管理原则。就是在成本控制和责任会计中,管理当局应负责处理脱离标准、差异较大的“例外”事项。在控制与业绩评价会计一般原则下,又下属有成本控制原则和责任会计原则。成本控制原则有:全面原则。指成本控制要全员控制、全过程控制、全方位控制。分级归口管理原则。企业的成本目标,要层层分解,层层归口,层层落实,落实到各车间、部门、工段、小组、个人,形成一个成本控制系统。成本控制三结合原则。就是以目标成本为依据,把明确目标、实行调节和业绩考核三者结合起来。
篇7
目前,因为高校对管理会计的实验教学不太重视,所以管理会计的实验教材相对比较少,从目前的实验教材情况来看,一是数量比较少,二是在为数不多的管理会计的实验教材中,模拟的实验项目不能成为一个体系,形成一整套的资料,更多的实验项目就像是单独列举的一个一个的例子。要加强管理会计的实验教学建设,首先必须要加强管理会计实验教学的教材建设。管理会计的实验教材必须要能够融合管理会计的理论与管理会计的方法和技能,在实验教材中,要能够通过文字和图片比较详细地介绍管理会计基本方法的应用过程及其在EXCEL中一些应用。另外,还必须要有相应的实验系统来演示管理会计模型在EXCEL表中运用的全过程。除此之外,还必须创建相应的管理会计模型的模板来训练学生掌握并完成管理会计预测、决策、控制和考核等相关职能。
3加强管理会计实验教学的内容建设
管理会计行使着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考核的职能,因此在管理会计的实验教学中也应该围绕着它的基本职能来安排实验内容,具体包括了成本形态分析及变动成本法、本量力分析、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存货决策、标准成本、全面预算等几个方面的模拟实验。相对于已有的理论课的学习,管理会计的实验课程中,在本量利分析中,可增加非线性的本量利分析,销售预测可增加多元线性回归的预测模型;存货决策中,在基本模型的基础上可对其进行扩展,增加存在数量折扣的经济订货批量模型与存货陆续入库的经济订货批量模型;在短期经营决策力中,可增加产品的组合决策模型、价格需求弹性模型等内容。另外,在进行实验教学时,由于管理会计涉及到的计算方法有时比较复杂,因此,还应该促使学生掌握EXCEL工作表的各种功能,能将其应用于管理会计的实际工作中去,决策管理会计的实际问题,如,可以进行因素变动的假设分析、结果变动的假设分析等,同时,为以后会计人员能够建立出符合实际需要的管理会计的模型奠定基础。
4要有完善的管理会计教学模式
4.1要构建各个实验项目
要根据管理会计的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各个实验项目,从而在获得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模拟的实验项目来巩固管理会计的专业技能。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理论讲解的方式,更加注重的是让学生自主参加模拟项目的学习,并探究项目的各项内容,不再是单纯的接受型的学习。
4.2进行案例教学
在管理会计的教学内容中,对于变动成本法、经营预测、经营决策、投资决策、全面预算等模块的内容,可以通过案例的方式来进行教学,通过场景展现管理会计人员可能遇到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案例的学习和自己的分析,来解决案例中的相关问题,并获取一定的技能。
篇8
篇9
一、 差量分析法与贡献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一)差量分析法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差量分析法是比较不同方案的差量收入、差量成本,进而计算差量利润并据此做出方案选择的分析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差量收入(ΔR)=方案A的收入(RA)-方案B的收入(RB)
差量成本(ΔC)=方案A的成本(CA)-方案B的成本(CB)
差量损益(ΔP)=差量收入(ΔR)-差量成本(ΔC)
当差量损益(ΔP)>0时,方案A优于方案B,选方案A;
当差量损益(ΔP)
当差量损益(ΔP)=0时,方案A与方案B无差别。
(二)贡献分析法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贡献分析法是通过计算不同方案的贡献毛益进而选择方案的分析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在无专属成本等其他成本的情况下:
贡献毛益(CM)=销售收入-变动成本
如有专属成本,则在计算贡献毛益的基础上,还需计算剩余贡献毛益:
剩余贡献毛益=贡献毛益-专属成本
(剩余)贡献毛益>0,方案可行;
如有多个可行方案,选择(剩余)贡献毛益最大的方案。
二、 差量分析法与贡献分析法的应用
例1:某企业拟进行经营策略调整,现有A、B两个方案可供选择(由于资源能力的限制,企业只能在两方案中选择其中一个),两方案的收益及成本状况如表1。
会计处理解析:
差量分析法:
差量收入(ΔR)=方案A的收入(RA)-方案B的收入(RB) =300×1 000-240×1 500=-60 000(元)
差量成本(ΔC)=方案A的成本(CA)-方案B的成本(CB)=200×1 000-180×1 500=-70 000(元)
差量损益(ΔP)=差量收入(ΔR)-差量成本(ΔC)= -60 000-(-70 000)=10 000(元)
由于差量损益(ΔP)=10 000>0,表明方案A优于方案B,选方案A。
贡献分析法:
A方案的贡献(CMA)=RA-CVA =300×1 000-200× 1 000=100 000(元)
B方案的贡献(CMB)=RB-CVB =240×1 500-180× 1 500=90 000(元)
由于A方案的贡献毛益(CMA)=100 000(元)>0,B方案的贡献毛益(CMB)=90 000(元)>0,故方案A与方案B均为可行方案,但选择方案A比选择方案B可多获10 000元的利润,故方案A优于方案B,选方案A。
由于方案决策时只涉及变动成本,故两种方法均较为简单。
如涉及专属成本则计算要复杂一些。
例2:续上例,如用A方案,需增加专属成本50 000元;采用B方案,需增加专属成本30 000元。则采用差量分析法求解差量收入不变仍为-60 000元,差量成本计算如下:
差量成本(ΔC)=方案A的成本(CA)-方案B的成本(CB)=200×1 000+50 000-(180×1 500+30 000) =-50 000(元)
差量损益(ΔP)=差量收入(ΔR)-差量成本(ΔC)= -60 000-(-50 000)=-10 000(元)
由于差量损益(ΔP)=-10 000
如采用贡献分析法,则需在前例计算各方案贡献毛益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计算剩余贡献毛益,进而进行方案选择。
A的剩余贡献毛益=A的贡献毛益-A的专属成本= 100 000-50 000=50 000(元)
B的剩余贡献毛益=B的贡献毛益-B的专属成本= 90 000-30 000=60 000(元)
由于A方案的剩余贡献毛益=50 000(元)>0,B方案的剩余贡献毛益=60 000(元)>0,故方案A与方案B均为可行方案,但选择方案A比选择方案B少获10 000元的利润,故方案B优于方案A,选方案B。
由此可见,在简单的方案决策中,两种方法应用起来差别不大。
三、两种方法在生产决策中应用的局限性
(一)差量分析法的局限性
1.在备选方案只有两个时,差量分析法的应用较为简单,但如果涉及到多个方案选择决策时,采用差量分析法t要比较多次。
例3:某企业拟进行新产品开发,现有A、B、C三个互斥产品方案可供选择,开发三种产品都要用到某种资源,该资源供应是有限的,企业能动用的该资源最大量为30 000千克,三方案的资源消耗及收入、成本数据如表2。
试用差量分析法做出企业应开发何种产品的决策?
决策分析:
由于涉及三种方案比较,从中选出最优。所以必须依次比较,逐个排除。
由于生产产品可动用的资源有限,因此必须首先确定该资源能够生产的三种产品的产品量分别为多少。
A产品的产量QA=资源总量÷单位产品资源消耗量=30 000÷30=1 000(件)
B产品的产量QB=30 000÷20=1 500(件)
C产品的产量QC=30 000÷15=2 000(件)
首先对A、B两个方案进行取舍
差量收入(ΔR)=方案A的收入(RA)-方案B的收入(RB)=460×1 000-320×1 500=-20 000(元)
差量成本(ΔC)=方案A的成本(CA)-方案B的成本(CB)=300×1 000-180×1 500 =30 000(元)
差量损益(ΔP)=差量收入(ΔR)-差量成本(ΔC)= -20 000-30 000 =-50 000(元)
由于差量损益(ΔP)=-50 000
差量收入(ΔR)=方案B的收入(RB)-方案C的收入(RC)=320×1 500-200×2 000=80 000(元)
差量成本(ΔC)=方案B的成本(CB)-方案C的成本(CC)=180×1 500-100×2 000 =70 000(元)
差量损益(ΔP)=差量收入(ΔR)-差量成本(ΔC)= 80 000-70 000 =10 000(元)
由于差量损益(ΔP)=10 000>0,表明方案B优于方案C,排除方案C。
因此,经过两次比较排除方案A、C后,最终选择方案B。
可见,两个方案进行选择时,采用差量分析法要计算一次差量收入、差量成本、差量损益,进而做出方案选择决策;三个方案进行选择时则要计算两次差量收入、差量成本、差量损益,最终做出方案选择决策;推而广之,N个方案进行选择时,要计算(N-1)次差量收入、差量成本、差量损益,并最终做出方案选择。可见,多个方案进行选择决策时应用差量分析法比较麻烦,这是差量分析法的局限性之一。
(2) 利用差量分析法进行方案决策时还要对最终选定的方案进行可行性验证。利用差量分析法进行方案决策时,只对各方案之间的优劣性进行了比较,而对于方案本身是否可行则没有论证。因此,如不对最终选定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价,可能导致最终选定的并非可行方案,进而导致决策失误。
例4:某企业现有生产能力200 000机器工时,但实际开工率只有原生产能力的80%,为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生产能力,企业拟利用剩余生产能力进行新产品开发,现有A、B两种新产品开发方案可供选择,产品有关资料如表3所示。假设两种新产品开发中动用资源的成分大致相同,另开发A产品需增加研发费用20 000元,开发B产品需增研发费用15 000元。见表3。
假定企业只能开发其中一种产品,运用差量分析法做出开发何种产品的决策。
由于机器工时是生产产品的限制条件,故应先计算出剩余生产能力生产两种产品的产量。
A产品的产量QA=资源总量÷单位产品资源消耗量=200 000×20%÷80=500(件)
B产品的产量QB=40 000÷50=800(件)
差量收入(ΔR)=方案A的收入(RA)-方案B的收入(RB)=1 000×500-600×800 =20 000(元)
差量成本(ΔC)=方案A的成本(CA)-方案B的成本(CB)=700×500+200 000-(450×800+15 0000)=40 000(元)
差量损益(ΔP)=差量收入(ΔR)-差量成本(ΔC)= 20 000-40 000 =-20 000(元)
由于差量损益(ΔP)=-20 000
但经仔细推敲,利用贡献分析法对方案B本身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选择方案B也是有问题的,问题表现在方案B本身是不可行的。
B方案的贡献毛益(CMB)=RB-CVB=600×800-450×800=120 000(元)
B的剩余贡献毛益=B的贡献毛益-B的专属成本 = 120 000-150 000=-30 000(元)
B方案的剩余贡献毛益=-30 000(元)
(二)贡献分析法的局限性
贡献分析法的局限性表现在其成本的归集不是很清晰,从前述的公式中可以看出,贡献分析法在计算当期贡献时把变动成本、专属成本考虑在内,而对其他与决策有关的成本则未予以充分考虑,导致此法在应用时易出现成本归属不清晰,进而出现决策失误的问题,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贡献分析法也要做出相应的改进。
四、 差量分析法与贡献分析法应用的改进建议
(一)差量分析法的改进
由于差量分析法的局限性可能导致最后选定的方案不具备可行性,故在利用差量分析法做出方案选择时应对比较后的优选方案做进一步的可行性验证,只有具备可行性的方案才能是最终选定的方案。
例5:某企业利用现有生产能力开发新产品,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两方案的收益及成本状况见下页表4。
要求:利用差量分析法做出以下Q策:(1)假定企业原有生产能力无法转移,做出选择何种方案的决策;(2)如不开发新产品,企业生产能力可对外出租,年可获租金 50 000元,另采用甲方案需增加专属成本80 000元,采用乙方案需增加专属成本70 000元,试做出选择何种方案的决策。
决策分析:
(1)差量收入(ΔR)=方案甲的收入(R甲)-方案乙的收入(R乙) =100×5 000-60×8 000=20 000(元)
差量成本(ΔC)=方案甲的成本(C甲)-方案乙的成本(C乙)=80×5 000-48×8 000=16 000(元)
差量损益(ΔP)=差量收入(ΔR)-差量成本(ΔC)= 20 000-16 000 =4 000(元)
由于差量损益(ΔP)=4 000>0,表明方案甲优于方案乙。
另方案甲的贡献毛益=(100-80)×5 000=100 000(元)>0,故方案甲为可行方案,即方案甲为最终选定方案,选择甲方案可使企业利润增加100 000元。
(2)差量收入(ΔR)=方案甲的收入(R甲)-方案乙的收入(R乙)=100×5 000-60×8 000=20 000(元)
差量成本(ΔC)=方案甲的成本(C甲)-方案乙的成本(C乙) =(80×5 000+50 000+80 000)-(48×8 000+50 000+ 70 000)=26 000(元)
差量损益(ΔP)=差量收入(ΔR)-差量成本(ΔC) = 20 000-26 000 =-6 000(元)
由于差量利润(ΔP)=-6 000
此时方案乙的贡献毛益=(60-48)×8 000-50 000- 70 000=-24 000(元)
(二)贡献分析法的改进
贡献实际是方案实施后给企业带来的利润增量,故方案可行与否取决于增量利润是否大于零,而方案间的取舍最终取决于各可行方案增量利润的比较。因此可以通过增量收入与增量成本的比较,进而计算增量利润评价方案的可行性并作出取舍选择。
增量利润=增量收入-增量成本
其中增量收入为有关决策实施后的收入增加量,增量成本为有关决策方案实施后的成本增加量,即所有与决策方案有关的收入和成本都可以归集到增量收入和增量成本中来,采用此法简化了计算,同时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
例6:某企业现有剩余生产能力可用来生产A产品或B产品。如生产A产品,每年可实现A产品销售2 000件,A产品单价200元,单位变动成本150元,但由于A产品生产的特殊性企业需从外部聘用甲技术人员,年费用 60 000元;如生产B产品 ,每年可实现销售1 500件,但需增加专属设备70 000元,B产品单价280元,单位变动成本200元。
试采用贡献分析法做出企业应生产何种产品的决策。
分析:如生产A产品,除单位产品增加150元的变动成本外,每年60 000元的聘用甲技术人员的费用也要计入到增量成本中;如生产B产品,单位产品变动成本200元,专属设备费用70 000元也应计入增量成本中。
决策分析:
生产A产品的增量利润=生产A产品的增量收入-生产A产品的增量成本 =200×2 000-(150×2 000+60 000)= 40 000(元)
生产B产品的增量利润=生产B产品的增量收入-生产B产品的增量成本=280×1 500-(200×1 500+70 000)= 50 000(元)
A的增量利润=40 000元>0,B的增量利=50 000元>0,A、B两个方案均为可行方案,但由于B的增量利润大于A的增量利润,故应选择增量利润大的B方案。
综上,比较差量分析法与贡献分析法在生产决策中的具体应用,笔者认为贡献分析法较差量分析法应用起来要相对简单一些,故贡献分析法较差量分析法应用更为广泛,更为实用。
五、 结语
差量分析法与贡献分析法同为生产决策的基本方法,其应用各有局限性。相较而言,改进后的贡献分析法通过增量收入与增量成本的比较,进而计算增量利润的方法;差量分析法通过计算差量收入、差量成本,进而计算差量利润,并应进行选定方案可行性评价的方法更为简单;现在贡献分析法改进后也更加实用,应用也更为广泛。
参考文献:
[1]周航.管理会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篇10
一、企业当前所处背景下的财务危机成因分析
(一)财务管理外部环境复杂多变
企业财务管理外部环境影响因素中最为主要的因素就是市场,即市场环境日趋复杂多变,所以企业风险具备不确定性,风险发生时间有可能提前发生或者滞后,导致企业经营损益程度忽高忽低。另外,当前市场通货膨胀现象也非常普遍,加之后金融时代的莅临,不少企业组织机构内部商品、货物严重积压,从而导致用于项目经营周转的资金成效很难变现,并且随之时间推移,导致货币性资金大幅度贬值,商品实物相对升值,最终导致企业投资项目经营成本加剧,外部投资环境令人堪忧。但是,企业财务危机形成期间也具备一定的不确定性与客观性。也就是说,企业有可能在项目投资经营过程中获得市场商机,即重大机遇。所以当前不少企业组织机构为了让自身基础经济竞争实力得以保证,并能够规避经营风险,就努力适应外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加强基本管理职能的不断改进,从而才能实现其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创收经营利润,实现稳定经营。
(二)企业管理者对财务危机形成所具备的客观性了解不足
企业一旦立足市场就必须努力强化财务管理活动的执行成效。由此我们也可看出,企业各项财务活动是以市场作为载体进行的,因此也就有了财务风险,并有可能导致财务危机形成,同时其本身也与财务风险在市场中客观性存在有直接联系。尤其当前形势下,市场竞争环境愈发激烈,企业财务风险还客观存在,企业也就必须强化财务管理的基本管理职能。然而,当前我国不少企业管理者往往对财务风险不能全面地客观认识,同时不少买方市场存在着大量滞销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往往与企业急功近利有直接关系,企业经营人往往较为片面性的了解财务风险,即不少经营人认为占据当前市场、扩大市场经营规模就能壮大经济实力,但实则不然,因为企业在加大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同样也会伴随诸多赊销过来的销售产品,所以也就进一步导致了企业应收账款赊销规模的加剧,久而久之也就导致了企业经营风险的加大。换句话来讲,企业之间赊销规模的加大,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控制举措则说明企业经营人财务风险意识不足,进而诱发了企业之间的盲目赊销,堆积了大量应收账款;有些企业往往能收回部分应收账款,但是另一些企业却无法收回,直至应收账款变为坏账。因此,最为根本的直接原因就是企业经营人对财务风险客观性了解不够,不能有效对各项资产作出评估以及对来往交易客户作出细致评价,致使应收账款堆积,直至坏账产生,加剧了理财投资风险。可以说,这是由于企业最终内部管理因素加之市场形势变化不能及时作出预测与分析的共同作用影响,才促成了财务经营危机形成。
(三)财务决策失误
财务决策失误是企业经营理财风险加剧的另一重要原因。而有效避免财务决策失误的前提就是正确、科学决策的下达。当前,我国不少企业组织机构财务下达决策往往缺乏科学性,即凭借本位观念、主观意识下达的决策尤为普遍;另外,企业会计行为主体失真也会导致企业经营决策失误,其中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因素就是人为利益观念的扭曲成为主要诱因。也就是说,往往不少企业为了获取短期经营效益,盲目虚增企业业绩资产信息,以此兑现自身的短期经营利润。但是,由于财务资产虚增信息华而不实,或是根本不能有效长期确保经营收益,导致企业决策势必会出现不符企业实际经营需求的现象,最终预期收益既定目标不能有效完成,加剧了理财投资风险,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二、实行举措
(一)科学分析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及其变化
当前企业,为了合理规避理财投资风险,就要加强自身财务管理环境下的应变能力与适应能力。也就是说,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下的各项财务管理活动内容,要随着企业外部环境及内在因素的变化而及时作出更新,以此才能不断完善财务管理系统,最大限度降低理财投资风险损益程度。因此,为了企业为了满足内需、适应财务管理宏观环境,应当不断优化财务管理配置结构,在财务管理人力储备方面,应加大人力投资建设,积极培养先进财务管理人员,即充分利用好人本管理思想,逐步健全人员管理体系机制;强化财务日常基础工作处理;建立考核测评机制与奖惩举措等,不断激励工作职工完成财务各项业务,并以财务会计行为主体监督体制等加以约束,从而最终促进企业逐步提高适财务环境下的应变能力与适应能力,规避理财风险。
(二)提高财务工作职工的风险意识
企业应通过会计政策和会计策略来解决当前所处背景下的企业财务风险问题。而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
(三)完善投资者治理结构、提升公司治理能力
企业为了规避财务风险,必须确保自身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合理与执行管理控制环境健康。也就是说,如果机构投资者自身治理状况较差,其管理人员必然因为谋取自身的利益而不能够进行积极和理性的投资,因此机构投资者自身治理结构的完善是促进其进长期积极投资与规避财务危机的重要条件。通过系统具体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解决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使其经营活动自觉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降低成本,实现经理利益与股东利益的一致和公司价值的最大化。
(四)科学处理财务风险、正确下达经营决策
首先,企业应当遵从谨慎性原则,建立风险基金,即在损失发生以前以预提方式或其他形式建立一项专门用于防范风险损失的基金。如工业企业按一定规定和标准提取坏账准备金。商业企业可提取商品削价准备金,这是弥补风险损失的一种有效方法。其次,一旦在投资理财环节中出现重大经济损失,应当利用已经建立的风险基金进行补救,即从基金项目中逐步列支,分批次投入经营成本中,以此缓解使用资金不足所致的各项业务活动不利影响现象发生。再次,企业要建立起资金效益监督机制,即有关部门要定期组织考核活动,对相应资产管理比率进行考核;加强流动资金的投放和管理,提高流动资产的周转率,进而提高企业的变现能力,增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还要盘活存量资产,加快闲置设备的处理,将收回的资金偿还债务。最后,要合理分析资金结构,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以此才能为企业提供科学经营决策。
(五)完善我国相关法规条例、构建健康外部环境
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需要靠一系列相关的配套法律制度的促进和推动。必须为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国外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历程已经显示了这种必要性。现在各国政府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在法律政策制定时有了相应的考虑。我国也应在研究本国实际情况的前提下,鼓励机构投资者在建立资产组合时,从注重长期效益出发,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或通过立法使机构投资者直接面对所持股份公司,把所有的机构投资者至于统一的要求下,要求机构股东真正行使投票权。
结 语:
总之,对于企业投资理财与规避财务风险而言,应当高度重视调整自身基本财务管理职能,结合市场变化对管理机制的各项内容作出及时更新,并且在财务各项活动实行中进行全程预警,从而才能规避财务风险,降低财务危机形成几率,实现提升自身运作资金的变现能力,最终促进企业实现健康发展与稳定经营。(作者单位:株洲时代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谢德安. 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如何防范[J]. 会计师,2009,(03)
篇11
变动成本法是把产品生产过程中直接耗用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包括在生产成本中,而固定制造费用计入期间费用,归入当期损益。其理论依据是固定制造费用在一定范围内不因产量变化而增减,因此不应递延到下期。与变动成本法相对应的是完全成本法。在完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计入产品成本,其理论依据是固定制造费用发生在生产领域,与直接材料并无直接区别固定制造费用,因此应作为产品成本的一部分。
二. 成本核算方法比较分析
(一).变动成本法
企业采取变动成本核算成本的主要原因有:(1)提供每种产品的盈利能力。变动成本法是按成本性态划分为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两大类。其贡献损益式为:
销售收入—变动成本=边际贡献
边际贡献—固定成本=税前利润
每种产品的盈利能力可以通过边际贡献表示。边际贡献是用于在补偿整个企业的固定成本后还有余额的部分即表示利润。因此,变动成本法能体现各产品对企业贡献的大小。(2)为企业短期经营决策提供有价值的资料cssci期刊目录。由上诉分析可知,变动成本法通过边际贡献的观念反映产品的盈利能力,直接揭示了业务量、成本以及利润之间的关系。企业在短期内生产经营能力很难改变,以贡献损益式为基础的本—利—量(CVP)分析是企业合理计划和有效控制经营过程的重要方法,因此采用变动成本法能为企业决策提供极大的数据资料。
然而,变动成本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成本观念与会计准则不符。我国现行会计准则没有把制造费用划分为变动制造费用与固定性制造费用,而把全部制造费用归入产品成本中。而变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被计入当期损益,所计算出的当期利润与完全成本法下有时会产生差异,进而影响报表使用者决策。因此现行会计准则要求企业使用完全成本法编制对外报表。
(二).完全成本法
企业采用完全成本法是必要的。现行会计准则及税法要求把制造费用归入产品成本。因此,企业采用完全成本法核算产品成本,便于企业期末编制对外财务报表以及纳税申报。
完全成本法也有其缺点。根据损益式的计算方法:
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毛利
销售毛利—期间费用=税前利润
销售成本的计算方法是当期产量与包含固定制造费用的单位产品成本乘积,同时当企业产量大于销量的时候其固定制造费用停留在存货中,容易会出现产量改变而影响利润固定制造费用,从而企业盲目扩大生产而无助于企业发展,或者造成利润与销量成反比例出项的情况,与现行市场经济客观要求相背离。
(三).小结
因此,将两者结合起来可以同时满足对内决策以及对外披露的要求。由于企业要根据日常情况变化而作出调整,而对外披露一年可能只需要一次或两次,所以应建立以变动成本法为主、同时通过适当的调整达到披露要求的成本核算系统。
三. 成本核算方法差异分析
例:ABC公司在2X10年1—3月生产一种新产品D,其销售及成本费用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项目
1月份
2月份
3月份
期初存货(单位:件)
200
本期生产(单位:件)
600
800
400
本期销售(单位:件)
600
600
600
期末存货(单位:件)
200
销售单价(单位:元)
20
20
20
单位直接材料(单位:元)
3
3
3
单位直接人工(单位:元)
2
2
2
单位变动制造费用(单位:元)
2
2
2
固定制造费用(单位:元)
1200
1200
1200
管理及销售费用(单位:元)
200
200
200
变动成本法下产品单位成本
7
7
7
固定成本法下产品单位成本
篇12
对财务和其他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分析和评价,为企业管理者正确决策和有效地改善生产经营服务。财务会计主要通过定期提供财务报表,为企业投资人、管理者、债权人和政府管理部门等服务。
1.2方式方法灵活多样管理会计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对财务会计等相关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对不同经营方案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对比,以便得出更科学、高效的经营方案,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而财务会计的记账、核算和报表方法基本都是法定的、统一的、固定的。
1.3兼顾全局与局部两个方面管理会计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必须同时兼顾企业所处环境的全局与生产经营细节两个方面。财务会计主要是以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提供集中、概括性的资料,综合评价和考核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1.4面向未来管理会计既使用历史数据,也使用各种反映未来发展的预测、计划和目标有关的数据,它将这些数据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加工、处理,以便协助管理人员事先把未来的业务筹划工作做好。财务会计一般只反映实际完成的事项,侧重于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作历史性的描述。
1.5多种科学方法的应用管理会计把高等数学、运筹学、数理统计学中和电子办公软件的方法吸收、引进到管理会计中来,能把复杂的经济活动用简明的数据模型表述出来,并进行科学的加工处理,揭示有关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有关变量联系、规律,以便为管理人员正确地进行经营决策,提供依据。而财务会计应用的数学方法范围较小,一般只涉及到初等数学。由于管理会计具备了这些优势,在财务会计的核算系统及其他管理系统的支持下,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
2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2.1管理会计能够结合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协助企业管理者制定战略方案。企业战略是根据环境的变化、本身的资源和实力选择适合的经营领域和产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通过差异化在竞争中取胜。换言之,企业战略是一个管理者对产品和市场在竞争领域的定位选择问题,包括企业的经营范围、经营能力和管理机制三个方面。管理会计能以企业战略为出发点,以取得整体竞争优势为主要目标,以分析研究企业、顾客和竞争对手所组成的“战略三角”为核心,揭示企业在整个行业中的地位及其发展前景。同时,管理会计能够发掘企业自身的优势,通过向管理者提供全面的、多元的信息和方案,促进企业发挥品牌优势、成本优势、价格优势、技术优势、服务优势或规模优势等核心竞争力,增强持续经营能力。
2.2管理会计将管理和会计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全面的、及时的信息服务。管理会计是在财务会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突破了财务会计固有的局限性,在企业规划与控制两大方面发挥财务会计无法实现的作用。规划是通过编制各种计划和预算实现的,对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全面的筹划;控制则主要是通过落实责任、考核绩效和分析计划执行情况,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进行控制。由于管理会计是管理科学与会计科学结合的产物,其主要目的是协助管理者规划企业长期、短期的经营目标,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合理配置企业资源,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以期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因此,管理会计能够着眼于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如通过目标的确定、预算的编制、决策方案的出台等,为管理者对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提供信息服务。
2.3管理会计能够根据企业的管理需要和业务特点等,参与建立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标准及评价系统,有助于改善经营管理。管理会计既可以站在企业战略的高度关注企业的全局性,又可以从企业的某一个工作岗位出发,注重一个工作细节的重要性。现代企业,特别是制造型企业,通常要建立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标准及评价系统,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营运成本、改善经营管理等,管理会计贯穿于目标管理标准和绩效考核系统制定、执行及评价全过程,发挥着其他管理职能无法替代的作用。目标管理的核心就是确定合理可行的目标,这就需要目标制定者了解每个岗位的职责、需求和目标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制定的目标力求用较少的条文,简明的文字,规定每个岗位应该做的事情,应达到的标准,应遵守的规范等。绩效考核就是有目的、有组织地对企业员工及其工作成果与岗位目标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价,做出奖赏及改进意见。这需要从事绩效考核的人员准确掌握考核标准及考核对象的具体情况。单纯的财务管理或者单纯的业务管理都无法将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的工作做好,由于管理会计具备财务管理、业务管理、战略视野,而且能够灵活应用多种表达方式,才成为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体系的积极推动力和创新力。
2.4管理会计能够采用多种数据模型,便于企业管理者直观地掌握各项信息。我国现代企业管理者和业务主管的素质参差不齐,懂市场、搞业务的人居多,他们不愿也没时间和精力阅读枯燥的文字和数字报告,但是他们又需要了解相关的信息。管理会计有着丰富的信息处理工具和 数据加工方法,能够把复杂的业务流程或文字报告用简明易懂的数据模型或图表展示各种业务流程、经济指标的现状及变动趋势,辅以简明扼要的说明,供管理人员决策时参考,也方便业务主管们了解问题所在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5管理会计注重沟通,有助于提高现代企业的内部协作关系及在外界的形象。21世纪是信息时代,也是沟通的时代。管理会计科学顺应了这个时代的发展需求,注重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应用。丰富而准确的信息,是正确而迅速决策的保障。一个企业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它的产品和服务能否跟上时代的要求,首先在于该企业能否及时掌握必要信息,能否正确地加工和处理信息,能否迅速地在员工之间传递和分享信息,特别是能否把信息融合到产品和生产服务过程之中,融合到企业的整个经营与管理工作之中。信息系统的有效性,不仅需要有强大的信息网络和信息收集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出色的信息分析、加工、传递和利用的能力。管理会计突破了财务会计的被动管理的局限性,置身于企业信息系统中,与内部各部门之间及管理层之间保持通常的沟通关系,有助于部门之间的理解与配合、信息共享,在对外谈判及市场开拓中彰显企业的合力,促进了企业内部协作并提升了企业在外界的形象。
3我国现代企业管理会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我国现代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还很落后,制约了管理会计的应用和发展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尚处于转轨时期,传统的管理思维方式仍在发挥作用。至今许多企业尚未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仅凭经验管理企业,管理方式、方法陈旧,对市场环境适应性差。另外,管理人员缺乏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知识、能力贫乏,企业还不能完全按照市场规则运作,致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与国外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在这样的企业环境中,管理会计人才、理念和方法无法得到引用和关注,更不可能得到充分应用和发展。
3.2管理会计在国内没有被普遍应用从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来看。我国企业运用得比较多的是责任会计,并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如量本利分析等短期经营决策、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等决策会计方法,在我国企业中的运用还不是很普遍。有调查表明,我国企业在短期经营决策中采用量本利分析模型的占55.4%。而使用敏感性分析的仅为13.2%,尚有31.4%不采用。所用的长期投资决策方法则比较分散,主要是回收期法、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及其他方法。从总体上看,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运用还不是很普遍。
3.3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我国的管理会计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一定应用,大多数企业没有应用管理会计。没有应用管理会计的原因不只是因为企业不了解管理会计,还跟管理会计理论或方法与企业实际需要不吻合相关。即使有些企业应用了管理会计,只侧重传统的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如责任中心、目标管理及业绩考核等,而新型的管理会计如战略管理会计、信息管理会计理论,尚处于从西方国家向中国引进的阶段,不完全符合中国现代企业的现状。
3.4管理会计人员队伍还很微弱,在企业管理中角色还很尴尬相对于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管理会计工作人员在我国的认知度和影响力相对较弱。据初步统计,国内持有注册管理会计师资格证书的人不足8000个,而国内财务会计工作者目前约有1500万,其中具备高级会计职能的人仅40万,具备中级职能的人约500万,国内大部分企业只能靠具备高级职能和部分具备中级职能的财务会计人员履行管理会计的职能。但是,国内企业超过85%的财务人士担任财务会计(核算会计)职位,他们80%以上的时间用于记录与核算,充当着“账房先生”的角色。即使企业聘用了财务总经理、财务总监或财务董事,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也难以发挥管理会计的职责,更多地充当着筹资的工具、数字的机器。
4现代企业充分发挥管理会计作用的途径
4.1建立科学的组织架构,确立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的职责知识化、信息化已成为现代企业新的管理理念,这一理念首先冲击着企业的组织结构,使其由传统的金字塔型转向扁平形、网状型甚至无中心的组织形式,这是组织结构分权化的趋势。随着这种趋势的推进,企业对管理会计的需求日益迫切。因此,现代企业必须适时调整组织架构,使之更趋科学有效,明确管理会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确立管理会计人员的职责。
4.2确定清晰的战略目标,便于管理会计据以制定工作重点管理会计直接为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认为:“管理的重心在于经营,经营的重心在于决策,决策的关键在于预测。”管理会计之所以重要,就在于这一职位起到了预测经济前景的关键作用。管理会计人员在企业总目标与经营方针的基础上,在考虑了经济规律作用的前提下,在经营条件约束的条件下,选择最合理、最合适的量化模型,有目的地对企业未来的市场份额、销售价格、成本、利润、资源配置以及资金流动的变动趋势做出预测,帮助企业管理者进行正确的经营决策。
篇13
从历史渊源角度看,现代意义上的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均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处于迅速发展的时代,工业化浪潮纷至沓来,各种形式的企业不断出现,规模迅速膨胀,促使管理理论走向成熟并被广泛应用于企业之中。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泰罗制度,为配合泰罗科学管理的需要,成本会计引进了“先算后干”的标准成本法和预测控制,而这也被公认为管理会计雏形的形成。同时,为满足生产不断发展而对资金的需要,形成了以资金筹集和有关证券发行为核心的理财理论,标志着财务管理的初步形成。二战之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生产力迅猛发展,同时众多新学科、新理论的涌现也为三门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天地,尤其是行为科学。数量管理学派等理论被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大量吸收采用。此时,财务管理的重点以资金筹集、运用转向涉及多方面利益关系的分配,如广泛实行预测、加强预算控制,建立责任中心。WWW.133229.COM管理会计增加了预测、决策方面的内容,完成了由执行型向决策型转变。成本会计积极发展成绩预测与决策,提出了目标成本、质量成本、作业成本等概念。显而易见,早期的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它们具有相同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
二、三学科内容体系交差重复现状
目前,成本会计的内容一般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等。管理会计的内容一般包括成本性态、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法、预测分析、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全面预算、标准成本法、责任会计等。财务管理的内容一般包括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收益管理、财务预算、财务控制、财务分析等内容。由此可见:
(一)在内容体系上,管理会计可以说是成本会计在内容上的延伸,它始终体现了“成本”这条主导线,以成本性态研究为出发点,中间包括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法、成本预算、决策成本、标准成本法等,最后以研究责任成本为终,上述成本内容涵盖管理会计近60%的篇幅,可见管理会计是以研究成本为主体内容的学科,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在内容和研究对象上有着最近的“血缘”关系。
(二)从方法论看,事前规划(预测、决策、预算)和事中控制是管理会计的两大支点,而这两大方法的本质属性是管理方法而不是会计方法,这些管理方法的原理和应用已经体现在财务管理的事前规划和事中控制方法中了。凡是管理会计中超出成本的内容如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全面预算、责任会计等都属于财务管理的内容,其方法也是财务管理的方法。可见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在方法论和很多内容上有着很近的“血缘”关系。
(三)成本会计中的成本控制和财务管理的财务控制也有重复,如责任成本、目标成本控制、标准成本系统、预算制度等。
三、三学科内容重复交叉的原因
首先,目前从各院校对教材的编写情况来看,缺乏统一的教材编写指导规范,国家教育部或财政部或中国会计学会均未制定出教材编写的统一标准和大纲,导致各院校以自我为中心,各自为政。
其次,由于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相同,即二者都以企业的资金运动或价值运动为研究对象,具体范畴均涵盖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会计要素,且均以数量化分析方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从而导致了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交叉重复在所难免。
第三,由于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多种多样、千变万化、没有边际,因而,为之服务的管理会计的相关理
转贴于
论和方法必然显得较为繁杂和难以规范,这就导致了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至今还没有得到准确的界定,这恰好给了研究者们更大的扩展空间,他们不断地扩展其研究领域,把触角伸到成本会计的各个部分,造成了其内容与成本会计的交叉重复同时,现在的成本会计已不再单单是对产品的成本进行核算,它已扩展到利用不同的成本信息进行企业内部管理,包括成本的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考核等;随着新制造环境的出现,一些现代化的成本管理观念,如质量成本管理、价值链分析、目标成本管理、作业成本法等也成为会计人员必须研究的领域。另外,财务管理以加强企业资金管理为目的,其工作环节不仅包括财务的预测、决策、预算,同时还包括财务的控制及分析。显然三个学科的部分职能明显一致,由此导致教材内容重复是难以避免的。
四、改革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