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企业税收筹划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医药企业税收筹划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医药企业税收筹划

篇1

一、医药企业税收筹划概述

税收筹划主要是指纳税主体为了实现节税,在国家税务法律规定允许的框架范围内所制定的一系列的节税规划,通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融资投资以及财务处理等一系列的经济活动进行统一的筹划,进而实现企业节税收益的最大化。税收筹划在具体实施上重点强调的是采用税收优惠政策来实现税负的降低,是一种合理合法的行为,这与逃税以及避税有着很大的区别。在医药企业内部开展税收筹划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降低纳税负担。在医药企业的税务处理上,经常出现由于纳税主体计算错误、没有申请税收优惠或者是没有报备可扣除项目,造成医药企业出现多纳税的情况。采取税收筹划要求纳税主体准确的掌握税务法律以及税收政策,运用法律手段以及财务处理,制定额度最低的整体纳税方案,维护纳税主体的合法利益。

(二)实现资金时间价值的最大化。当前很多的医药企业处于连锁经营或者是大量开设子公司的经营管理模式,这种较为分散的经营管理模式会由于纳税时间的不一致,造成医药企业的总收入与实际收入之间出现差异。实施纳税筹划管理则可以充分依靠医药企业会计核算的灵活性,优化纳税时间,即选择最迟的纳税方案,确保纳税资金产生相应的资金时间价值。

(三)防范纳税风险。通过采取税收筹划管理,可以确保纳税人税务帐目清晰、申报方式正确、税款缴纳足额、及时,防范企业出现多纳税以及偷逃税款行为,避免企业由于税收方面的问题承受法律处罚,实现医药企业的涉税零风险,进而降低医药企业不必要的损失,确保医药企业财务核算管理的规范化。

(四)效益的最大化。在医药企业内部开展税务筹划,其目的并不仅仅是实现最大的纳税降低额度,而是实现医药企业总体经济效益收入的最大化。在进行企业税收筹划的过程中,需要采用成本效益综合分析的方式,对税收筹划的净收益进行计算明确,确保医药企业总体经济收益的最大化。

二、当前医药企业税收筹划的主要技术方法

(一)税收扣除技术。税收扣除技术就是通过实现税前扣除额以及冲抵额的最大化,确保在同等收入额的前提下,降低医药企业的计税基础,进而实现医药企业应纳税额的降低。对于医药企业扣除技术主要是在医药企业的业务招待费、广告宣传费等具有可扣除项目的方面,按照税法规定的扣除比例进行税收筹划,减少医药企业的应缴税额。采用扣除技术进行医药企业税收筹划的关键在于确保税收扣除项目、扣除金额的最大化,扣除时间的最早化,同时通过转让定价对医药企业的费用进行合理的调节。

(二)递延纳税技术。递延纳税技术顾名思义就是依靠延期缴纳税款来实现医药企业的节税技术,采取递延纳税技术虽然不能降低医药企业的纳税额度,但是可以实现纳税时间的合理推迟,这就相当于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加了医药企业的周转资金,增加了资金运作以及时间价值的收益。采用递延纳税技术进行医药企业的税收筹划,关键是要确保医药企业递延纳税项目、递延纳税金额、递延纳税时间的最大化。

(三)税率降低技术。税率是医药企业税额计算的尺度,税率反映了税务机关对于纳税主体税额的征收比例,因此是税负的衡量标准。当前我国现行的税率主要有比例税率、超额累进税率、定额税率、超率累进税率等,单一税种很可能会存在多个税率,因此在税收筹划中要根据不同的业务内容对税率进行充分的考虑,通过降低税率来实现纳税额度的降低。

(四)税收优惠技术。税收优惠是税收筹划最基本的节税技术,主要是利用国家在免税、减税、亏损抵补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降低医药企业的纳税总额。税收优惠政策实施的关键是医药企业的税收筹划管理部门必须全面、准确的了解医药行业税务方面的各种优惠政策以及使用条件,综合采取各种措施巧妙适用税收优惠政策。

三、医药企业的税收筹划具体实施策略

(一)明确医药企业实收筹划的总体指导原则。对于医药企业税收筹划实施,应该遵循全面、系统的原则,以整体税负的降低作为目标筹划,同时兼顾企业的成本与收益,不能由于单纯为降低某一项税负造成其他税负的增加,导致税收筹划方案的可行性较低。在税收筹划过程中,还应该将其与企业整体战略发展目标相结合,尤其是在涉及到企业的长远发展策略的制定上,应该着眼于企业的扩大发展以及利润最大化,而不仅仅是企业税负的最小化,确保税收筹划能够完全服从于医药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

(二)建立完善有效的医药企业纳税筹划体系。首先,应该结合医药企业的实际情况,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税收筹划机构,可以采取预财务管理部门合并办公或者是单独管理的模式,对企业的所有税务业务进行统一的管理。其次,应该针对医药企业的税务筹划指定标准化的税收管理流程,即形成税收筹划因素分析、环境分析、目标制定、税收筹划技术选择以及税收筹划方案的制定与评价流程,对医药的税收筹划工作进行统一标准化的管理。第三,应该创新完善医药企业的事前税收筹划评估制度,在进行企业的重大经济决策之前预先进行税收筹划,以提高医药企业的经济决策的科学性。第四,应该不断的对医药企业的税收筹划技术进行完善,同时进一步的拓展操作平台,尤其是强化对于免税技术以及税收临界点的设计运用,确保税收筹划方案的最佳。

(三)分阶段的实施医药企业的税收筹划管理。对于医药企业的税收筹划,应该根据医药企业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分别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税收筹划管理。在筹资阶段,应该考虑资金成本和收益进行资本结构的税收筹划,同时加强对经营租赁筹资方式的运用来达到节税的目的。在医药企业的投资阶段,则应该在投资区域、设立分支机构的形式等方面综合考虑税收优惠政策以及适用税率的相关情况,通过在国家税收政策予以倾斜的地区进行投资以及选择分公司的组织形式来享受税收优惠、降低税率。在销售阶段,则重点需要考虑视同销售、收取代销手续费、合同买断、合同租赁等不同形式进行相应的税收筹划。

四、结语

税收筹划作为医药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医药企业经营成本降低的重要措施。医药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应当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不同税种之间的关联性,按照医药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采取多种合法的税收筹划方案,降低医药企业的税负,实现企业成本的降低与经营效益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篇2

一、税收筹划的基本理论

1.税收筹划的内涵

税收筹划又称税务筹划、纳税筹划,是指纳税人在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事先对企业的各项业务活动进行策划,在多种纳税的方案中进行最优选择,在实现纳税金额最小化的同时,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一种理财活动。

2.税收筹划的基本原则

企业进行实际的税收筹划操作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整体性原则。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应着眼于企业整体财务目标的实现,从企业的整体利益出发,防止顾此失彼。(2)合法性原则。企业应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合理范围内进行税收筹划,时刻关注有关税收相关法律的最新变化,使税收筹划做到与时俱进。(3)风险防范原则。税收筹划在给企业节约成本带来税收利益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一方面,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另一方面,税收筹划行为一般发生在税法边缘。第四,成本效益原则。企业在获得税收利益的同时也产生了相应的成本。

3.税收筹划的目标

由于每个企业的规模大小、组织形式、管理水平以及产权结构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税收筹划所要实现的目标各不相同。有的企业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减轻税收负担;有的企业是为了实现纳税零风险;也有的企业为了获得资金时间价值。不同企业税收筹划的具体目标各不相同,但是其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税后利润最大化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二、税收筹划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税收筹划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必要性

税收筹划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税收筹划有利于企业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企业在做出各项财务计划之前,需要根据生产经营状况以及相关的税收政策进行筹划,制定出最优的决策。(2)税收筹划贯穿于企业整个财务管理决策的各个环节,是企业进行财务决策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筹资决策中、投资决策中、生产经营决策中、利润分配决策中都需要进行税收筹划。(3)税收筹划关系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就是使成本最低化、企业价值最大化,那么其中纳税的多少会给企业的价值造成重大影响。只有通过税收筹划才能有助于实现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

2.税收筹划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可行性

国家对税收筹划制定相关的政策、人们对于税收筹划观念的转变以及完善的税收制度都使得税收筹划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具备可行性。(1)国家的税收政策为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有多种纳税方案时,企业可根据政策规定做出有利于企业的税负选择。(2)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开始认识到税收筹划在当今财务管理中的作用,开始利用筹划的思路开展工作。(3)相关法律对逃税、偷税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界定,使企业消除了税收筹划的思想障碍。(4)我国的税法和税收制度正沿着法制化、体系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提供了可行的外部环境,这为企业的税收筹划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当前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税收筹划需要注意的问题

税收筹划是企业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选择利益最大化的纳税方案的过程,是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维护企业自身权益的一种复杂的决策过程。它不仅涉及企业内部的各项理财和生产经营活动,还与政府部门、税务机关有着紧密的关系。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税收筹划必须遵循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

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税收筹划要在法律法规所许可的范围和框架内进行,依法对税收筹划的各种方案进行最优化选择。企业的税收筹划是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为背景,在一定的法律环境和时间内制定多种方案,并从中选择有利于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和价值最大化的税收方案。一方面,企业的财务人员制定的税收筹划方案不能与相关的财务会计法规相冲突;另一方面,税收筹划还要时刻关注国家有关于税负方面的法律法规的修正与变更,并能够据此调整税收筹划方案,保障企业获得最大的税负收益。

2.税收筹划应注意防范风险

税收筹划与企业其他方面的决策一样存在风险。一个既定的税收筹划方案常常会受到政策条件、客观条件、法律条件的变化的影响而对节税的效果产生大的影响,甚至导致无法在企业内部实施。一方面,企业的税收筹划要加强工作人员要加强税收筹划风险意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制定相应的风险应急方案;另一方面,大量收集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税收政策的变动、税务部门行政执法情况、市场竞争状况等方面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另外,还要对企业财务部门的人员进行风险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培训,使他们掌握风险防范方法。

3.税收筹划应树立正确的认识

企业工作人员对税收筹划存在着错误的认识,有的人认为只有国家和相关的税务征管部门才进行税收筹划,与企业没有太大的关系;有的人认为税收筹划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与其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这上面,不如专心搞经营,做好市场和管理;也有的人认为税收筹划就是逃税、偷税和漏税,是一种违反法律的行为。针对当前存在的这些错误认识,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进行宣传,大力宣传税收筹划与逃税、偷税、漏税的区别,并重点宣传税收筹划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和存在的风险;另一方面,税务征管人员也要在执法活动中让纳税人知道其享有税收筹划的权利。另外,税务中介机构要通过介绍税收筹划的成功案例,比较进行税收筹划和不进行税收筹划的区别,从而增强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税收筹划的思想和意识,从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税收筹划理念。

4.税收筹划应关注成本效益分析

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取得经济效益。然而,不论什么样的筹划方案都具有两面性,企业在取得税收利益的同时,必然会为该筹划方案的实施付出额外的成本与费用,也会因为选择此方案而放弃其他方案损失机会收益。一份合理对企业有利的筹划方案,应该是取得利益大于发生的费用和损失。若所花费的成本或损失大于从中所取得利益,那么该税收筹划就是失败的方案。成功的税收筹划应该是从众多的方案中选择能取得更多的税收收益付出最小的成本和损失的方案。

四、结语

税收筹划是一个企业走向理性、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企业纳税意识与纳税理念不断增强的体现,是企业减轻税务、降低成本、增加税收收益的基本权益,是当今企业财务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当前企业的财务管理中的税收筹划要遵循国家相关的税法和政策规定,要注意防范风险,要树立正确的认识和理念,要关注成本-效益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节税增收”。

参考文献:

[1]林凯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税收筹划问题[J].中国商贸,2013(07).

篇3

二、医药企业纳税筹划措施

医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着复杂形势,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想实现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实现科学的企业纳税筹划就必须要从各个方面采取多种措施来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水平。为了实现高水平的企业纳税筹划,在今后应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精确把握税法政策。企业纳税筹划方案的制定主要是根据企业税法法律政策的各项规定来进行制定的。因而要想制定出科学的纳税筹划方案就需要仔细研读税收法律政策。在制定那手锤方案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国家政策的变动、税法水利的变动趋势、国家规定的非税收奖励等因素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影响。为了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该综合衡量纳税方案,最大限度地增强企业经济效益。

2.重视纳税人账簿的完整性,适时调整方案。账簿凭证是企业重要的原始记录和凭据,是企业纳税的重要依据。企业应该高度重视账簿的完整性,只有保证账簿的完整性才能够实现对筹划方案的科学评价。筹划方案本身是否合理主要是根据会计凭证和记录来进行评价的。如果账簿记录不健全,企业所需要交纳的税款将会受有税务机关来确定,此时企业制定的纳税筹划方案将会失败,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导致处罚。因而纳税人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必须要严格遵循有关财务规定,要有效保证财务账簿和凭证的完整性。此外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还需要坚持一定的灵活性。纳税人所处环境是在实时变动着的,纳税筹划的主客观条件都是在时刻变化中的。在实际工作纳税筹划过程中为了保证纳税筹划方案的科学性就需要及时适度调整筹划方案。坚持一定的灵活性有助于企业跟随国家税制、税法和相关政策的改变来进行调整。坚持灵活性有助于纳税筹划目标的实现。

3.逐步提升纳税人员的自身素质。新形势下对医药企业纳税筹划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纳税筹划工作本身就是一项高层次的理财活动,这项活动是集会计、财务、金融等专业知识为一体的。要想适应复杂的工作,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就必须要具备专业素质,要具有项目统筹谋划能力以及各部门合作配合协作能力。因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就必须要高度重视纳税人员的自身素质,要加强对纳税筹划人员的培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医药企业可以适当聘请专业地纳税筹划机构来进行评估筹划。

三、实际案例

篇4

2003全市27家列统药品生产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情况统计表(单位:亿元)(略)

㈡骨干企业作用突出。以扬子江药业集团为龙头,加上江山制药、济川制药、苏中药业等四大企业构成了泰州医药板块的主体,四家企业的产品生产集中度占全市的94.01%。其中扬子江药业集团2003年完成销售60.5亿元,利税10.5亿元,入库增值税3.5亿元,连续六年在全国6300多家医药企业中列前五强,去年综合竞争力测评列第一,利税排名居第二;江山制药是全国VC“四强”中的“老大”,也是全国医药工业出口十强企业之一;扬子江、江山、济川三家企业均跻身2003年全省医药十强企业之列;江山制药、济川制药和苏中制药2003年利税均超过1亿元。2003年“四强”企业入库增值税达4.47亿元,比上年增收1.27亿元,入库增值税占全市工业增值税总额的15.8%,增收额占当年全市国税收入增量的24.35%。

四户药品生产企业2003年度主要经济税收指标(略)

㈢重点产品市场扩大。截止去年底,全市共有年销售额过亿元的医药产品10个,3000万到亿元的产品10个,1000万至3000万的产品27个,8%的重点产品占全市药品销售总额的60%。

㈣技改改制力度增强。近三年来,泰州医药产业共投入技改资金15.8亿元,其中:2003年当年投入6.2亿元,GMP改造投入7.5亿元,扬子江药业三年投入近10亿元;实施了一批国债项目和“双高一优”项目;10家企业进行了资产收购、兼并或重组;今年,扬子江药业城和苏中药业园已先后启动建设。上述举措进一步优化了生产要素配置,促进了医药产品结构调整。目前,全市98%的药品是从GMP车间生产出来的,产品合格率提高到97%以上。

㈤技术创新初见成效。目前泰州医药企业共有博士后工作站2个,药物研究机构7家,中高级药物研发人才150多人,与全国50多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近三年全市累计有67个药品剂型通过认证,累计获得新药证书56份,其中一类新药13个,二类新药10个,在全省名列前茅。

二、泰州医药工业面临的形势与发展走势

㈠从国内医药工业发展动态看:截止2003年,全国医药经济已经连续五年保持稳定增长,五年间产品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8.4%,实现利润年均增长28.8%,但今年以年,国内医药工业出现了新的发展态势:一是受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上半年产销增幅均有所回落;二是医药产业“两极分化”加剧,生产集中度和效益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排前60位的医药企业销售收入占全国6000多家企业的32.9%,沿海七省市占全国销售的52%,利润的60%,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成为转移生产和产业聚集的中心;三是重组做强、资本经营成为大势所趋,一批目光深邃的先导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积极寻找联合、兼并或参股、控股的对象,实现超常规的资源聚集;四是全球排名前20强的跨国医药企业已全部进驻我国设立合资公司,合资公司药品已占国内医院用药的45%左右,国外制药企业还在我国设立了纵多的原创型研发机构,目前仅上海就有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约80家,我国加入WTO以后,进口药品关税将下降10-15个百分点,对“洋药”的高关税壁垒即将消除,国内医药企业必将面临更加强劲的市场竞争;五是国家关于药品价格调整政策的不断出台,整顿医药购销领域不正之风的措施,GMP改造后扩大产能的压力等,导致医药行业必将产生一轮新的“洗牌”。随后国内医药产业将步入新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阶段。

㈡从全省医药工业发展现状看:全省各地医药工业“群雄竞起”的格面基本形成。如苏州市外向型医药工业发展迅猛,葛兰素史克、礼来、普强、碧迪、百特等国际知名的跨国医药公司纷纷落户,已形成两个医药外资企业群,2003年有6家企业进入全国医药企业利税前100强,而我市只有3家;无锡市固定资产超过5亿元的大型医药企业已有一家,有3家企业进入全国医药企业利税前100强,已经形成新区医药工业园、马山生物医药工业园和惠山生命科技园等三个制药企业密集区;南京市因区位、环境和人材优势,发展基础和发展势头十分强劲;连云港的新医药产业基地发展也十分迅速,有4家企业进入全国医药企业利税前100强,恒瑞、正大天晴、中金等已成为旺盛的经济增长群。

㈢从泰州医药工业运行质态看:在总体形势和经济总量暂居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发展隐忧:一是多数医药企业规模仍然过小、布局过于分散,产业集中度不高,竞争实力较弱,与此相关联,一些企业股权结构不甚合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相对滞后;二是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自主创新能力欠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域窄,表现为"仿制"品多、老产品多、新产品少;三是利用现有优质资产嫁接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程度较低,全市医药工业利用外资不仅总量较低(数据?),而且水平不高,特别是与大型跨国医药企业的合作仍然是空白;四是国际市场开发力度不够,特别是缺乏联合开拓国际市场的意识与机制;五是受政策和市场因素的影响,今年以来主要企业产品价格下调、销售增速下滑、税收总量减低的迹象有所显现。

三、泰州医药工业纳税能力估算分析

㈠2003年纳税能力静态分析

1、理论分析(计算推断)

以全市列统药品生产企业(27户均为一般纳税人)为对象,按照纳税能力分析的理论方法,以工业增加值扣减净出口和存货增加值,来推算内销产品的增值税税基,按当年实际出口额与现行出口退税率来推算出口退税总额,由此可得出2003年度药品生产企业增值税纳税能力。

根据统计部门资料显示:2003年度,医药制造业列统工业增加值324754.5万元,存货增加值11940.8万元;根据国税部门统计这27户企业净出口价值66781.88万元(按约等于出口销售额计)。由此进行计算:

①内销产品增值税税基=324754.5-11940.8-66781.88=246031.82万元

②以增值税17%的税率作为标准税率,这内销部分纳税能力为

246031.82*17%=41825.41万元

③以13%作为出口退税标准税率,推算出口退税总额为

66781.88*13%=8681.64万元

④推算出2003年度药品生产企业增值税纳税能力为

41825.41+8681.64=50507.05万元

2、实证分析(纳税实绩)

根据国税征管信息系统数据查询显示:2003年度,27户医药行业列统企业共申报应征增值税43232万元,共办理出口退税2924万元。

3、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结果的对比,医药企业的实际纳税能力(46156万元)虽低于理论纳税能力(50507万元),但两者还是比较接近的,表明在实际征管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外部因素,对医药企业的纳税能力产生影响。

㈡泰州医药企业税源走势分析

1、主要企业近五年税收增幅及收入弹性走势分析。

主要企业1999-2003年增值税入库情况(单位:万元)(略)

通过比较主要企业(四户)5年来增值税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比值(即增值税的弹性系数),我们可以看出,医药行业主要企业近年来增值税弹性系数均在2.5以上,远远高于1的标准,表明医药行业增值税的弹性相当大,其增长速度大大快于经济增长速度;同时,由于该弹性系数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表明医药行业增值税的弹性空间正逐步缩小,受内部结构调整、外部宏观调控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其增长幅度已逐步放缓,趋近于经济增长幅度。

2、2004年1-6月主要药品生产企业销售、税金情况分析

通过2004年1-6月主要药品生产企业销售、税金情况(上表略)可以看出,这四户企业无论实现销售还是实现税金的同比增幅均普遍低于上年同期增幅,滞涨现象已经开始显现。扬子江药业集团增幅趋缓的原因一是抗生素销售额占其全部销售额的比重达45%以上,主产品的降价必然带来销项税额减少,从而直接影响当期应纳税额;二是原材料价格上涨,进项税额增加,1-6月申报抵扣进项税额2277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32万元,增长23%。济川制药由于该企业产能扩大,截至2003年底该厂所有产品全部通过了GMP认证,2004年已研发4种新产品,加之该厂狠抓营销队伍的建设,在全国设立了178个办事处,销售数量也随之增加。

此外,由于重点企业一些大型技改项目启动较晚,施工时间较长,预计今后三年医药工业销售增速将有所减低,医药行业税收增长对泰州国税增长的贡献度也将有所减弱。

3、药品生产企业增值税税负水平分析

2003年,药品生产列统企业(27户)实现销售53.93亿元,实现增值税应纳税额7.79亿元,总体税负为14.44%。其中主要四户企业的(内销)税负分别为:扬子江药业15.37%,江山制药9.75%,济川制药14.92%,苏中制药14.19%。药品生产企业税负相对较高的原因:一是价格机制的影响,由于现行的国家药品价格管理相对比较宽松,除列入医保的药品实行最高限价(最高限价也有较大利润空间)外,其它药品放开管理,由市场机制调节,目前全行业定价普遍较高;二是抵扣限制较多,由于药品生产企业的研发周期长,研发费用、试验成本以及技术改造投入都很大,却并不能在增值税进项部分抵扣,间接增加税负;三是流通体制的影响,当前药品流通环节的费用较高是普遍现象,高费用带来高价格,因而造成税负居高不下。因此,对我市药品生产企业来说,在目前药品降价空间十分有限的形势下,如果没有一些配套的改革措施出台,如实现消费型增值税政策、进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鼓励自主技术创新等,税负普遍偏高的现象在一段时间内不会有较大改变。

四、推进医药工业经济税源可持续较快发展的对策思考

1、推进技术创新,增强发展后劲。国家应加大对医药科技的投入,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研制,在科研立项、经费补助、新药审批及固定资产投资上给予必要支持,并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医药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鼓励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对企业用于研究开发重大医药科技课题和国家一、二类新药的资金投入,在制定所得税政策时应考虑合理的税收优惠抵免。政府应积极探索引入风险投资机制,设立医药产业基金,广泛吸纳各种社会资金,共同促进新药科研开发;在招商引资的方向上,应注意把重点放在与跨国公司及其研发机构的合资合作上。

篇5

一、医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财务管理是医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项核心内容,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新医改背景下,医药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竞争挑战,努力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体现。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医药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随之发生深刻变化。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必须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树立崭新形象,而财务管理正是其中一项核心内容。财务管理关系医药企业日常研发与营销工作的有序开展,没有稳健的财务支持,合理的资金分配,企业就难以实现正常运转。科学化的财务管理体现出企业经营管理的实力和水平,更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坚强后盾。另一方面,财务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息息相关。目前医药行业的市场竞争近乎白热化,特别是随着进口关税的下降,大量国外药品进入国内市场,市场风险加剧,医药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因此受到影响。为实现扩张和发展,企业必须有效控制财务风险,为日常运营提供稳定的资金保证。一旦财务风险转化为现实,如资金链断裂,应收账款成为坏账,就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甚至给企业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第三,财务管理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医药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有目共睹,但同时企业发展过程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财务管理混乱。另外规范化制度化的流通体系对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同样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此国家出台相应的医改政策,要求医药企业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能力,增强内部竞争力。所以财务管理工作的完善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不仅要在竞争中努力创造经济效益,还必须关注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二、医药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产生

尽管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迅速,但医药企业的改革进程却相对滞后,企业财务管理风险问题不容忽视。财务管理观念落后,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不严,财务信息失真,财务人员素质不齐都是风险产生的重要来源。第一,财务管理观念落后。医药企业很多是由原先的国有企业转型而来,管理观念很大程度上沿袭了国有企业的传统,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财务预警机制的建立,将财务管理等同于会计工作,财务监管力度不足,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而且为应对市场竞争挑战,医药企业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占领市场份额,片面强调经济效益的创造,忽视内部财务管理工作,其陈旧的观念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第二,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是工作开展的基础和依据,但医药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并不完善,有的企业本身缺乏制度建设,没有切实可行的财务制度及考评制度,财务管理工作较为混乱,出现风险问题难以追究责任人,从而给企业造成损失。有的企业在财务制度中没有明确规范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管理,实际工作主要集中于有形资产的维护,对无形资产管理没能给予应有的重视,缺少对资产的全盘管理,财务管理发挥的效能有限。第三,内部控制不严。内部控制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关键,尤其是成本、费用、应收账款等方面,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正常运转。医药企业在原材料采购、药品生产、市场营销环节投入的成本居高不下,因而企业利润空间势必会受到影响。医疗卫生事业改革过程中,药品价格因国家管控不断下降,科研经费增加,与此同时,企业对应收账款的控制不力,应收账款比例较高,医院结账周期长,企业财务风险随之增加。第四,财务信息失真。财务信息是医药企业制定决策的重要依据,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直接决定决策的科学性,甚至是企业规避风险的基石。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医药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往往大打折扣。例如企业的部分收入项目没有纳入应有的科目记录,导致资产和费用的核算不能依据真实的财务信息。还有的企业出于对外信息披露、争取贷款、税收缴纳等方面的考虑,制作虚假财务报表,夸大或缩减盈余,这些都会增加企业决策的风险。第五,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齐。医药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财务工作主要停留在财务信息的记录,缺少前瞻性、系统性的管理能力,例如财务预算、税收筹划等工作并未有效开展。另外,当今社会信息化已经遍布各行各业,在企业财务管理中不可或缺。但是受财务人员管理理念、计算机技能等因素的限制,医药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尚不能深入开展,有的企业虽然购买了软件,实际只是应用其中的部分模块,财务人员素质与当前的管理要求之间存在差距。

三、医药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防范

针对当前工作中的问题,医药企业应当紧跟时代步伐,积极转变观念,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完善财务信息管理,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新医改潮流,实现新时期的良性循环发展。第一,树立崭新的管理理念。医药企业改革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在推动企业财务管理改革的同时,也将服务于企业未来的发展。因此,医药企业应当顺应改革潮流,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在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中发挥的作用,进而转变观念,完善企业财务管理职能,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企业领导更要积极宣传财务管理理念,使全员建立起财务风险防范意识,主动配合财务部门的工作。第二,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为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医药企业应立足当前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实际环境,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形成标准化的操作模版,规范财务流程,规避财务漏洞。而且为保证财务管理制度能够严格执行,企业应将财务管理制度落实与绩效考评关联起来,制定系统的考评指标,明确权责,强化各部门员工的责任意识,防止财务管理制度流于形式,进而提升医药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第三,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为防范财务风险,确保日常运营具备充足的资金,医药企业应从预算开始,进一步强化内部控制工作。企业应结合当前的市场环境以及未来发展的目标,系统规划下一年度各项投入,严格对预算执行的考核。在此基础上,企业应建立专门的成本管理系统,实时控制成本费用的支出。日常采购注意选择优质供应商,构建长期合作关系,尽量降低采购及物流成本。另外在应收账款控制方面,医药企业可创建用户信用评价机制,通过评估客户信用水平,更好地管理应收账款,防止坏账发生给企业带来损失。第四,完善财务信息管理。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不仅是医药企业科学决策的前提,而且能够为财务预警提供有效的支持。企业领导应当客观认识当前医药行业竞争的现状,立足长远发展,科学管理财务信息,充分发挥真实财务信息的价值。为此,企业应规范现有的财务管理系统,深入开展财务信息化建设,将各项财务信息记录纳入到规范化轨道,并从中选择可以准确体现企业经营活动、成本投入等方面的指标,以此反映企业运转的稳定性和风险性。第五,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医药企业应聘请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具备专业学历基础和相关工作经验的财务人员,组建起高素质的财务管理队伍,深入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切实为企业稳健运营和战略决策提供支持,确保企业财务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同时医药企业还应重视对财务人员的教育培训,鼓励财务人员不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财务管理技能、计算机技术以及相关的经济、法律知识,拓宽视野,从而增强财务风险评估与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马海霞.医药企业财务管理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J].时代金融,2015(26).

篇6

一、企业涉税风险管理界定

涉税风险产生的原因在于企业税务战略上的不确定性,公司管理层通过成本-收益来权衡企业的税务决策,但是不同的决策会影响到企业未来要负担的税收额度,同样及时是相同的决策内容也可能因为纳税主观部门的主观操作或者是外部客观环境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负担税额。企业缺乏较高水平的管理能力时,其管理人员所考虑到的涉税风险往往是漏税和晚交税,其风险在于违反了国家政策会受到相关政策的制裁,并且冲击损害企业的商誉,给企业带来财务压力。但实际管理运营中,涉税风险关系企业风险管理战略的设计和企业的发展,远不是如此简单,现阶段对涉税风险的界定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方面是企业在日程经营活动活动中会通过各种有效手段,进行合理避税,但是这些规避税务的手段一旦失败可能会给企业造成一些损失;另一方面,企业在运营中可能会因为对法律的不完全理解,甚至是故意违法,导致企业少缴税负,使未来企业利益呈现流出趋势。

二、企业成本费用的特点及对税负的影响

以制造型企业为例,通过统计发现传统的制造型企业,因为缺乏制品的创新性和文化内核,其销售呈现非常强的季节波动性,例如衣服制造企业春秋季销量增加、啤酒制造企业夏季销量增加等;医药企业某些产品也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如春夏之交感冒药的需求会大大增加。综合来看,制造型企业的经营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制造型企业前期资本大量投入到固定资产配置中,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设置生产设备,以满足未来企业进入正规运营后实现规模化生产,同时降低企业的边际成本并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随着近几年科技进步,很多制造型企业开始了名为“二次创业”的企业转型,大幅度减少人力上的成本投入,提高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统计显示制造企业的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平均指数大概在40%以上。因此,对于制造型企业而言,其固定资产的折旧,往往会造成时间性差异,形成所得税的调整。

二是传统制造型企业的营销费用高。制造型企业的生产产品的种类虽然存在很多不同,但绝大多数都是属于快速消费品或者季节性消费品,假如企业在营运过程中销售渠道出现堵塞,商品很可能会变质或存库到明年,销售压力很大。而且制造型企业因为规模化生产,产品很难仅仅在一个狭小的地区就被消耗,因此企业必须要投入大量的运输费用来完成产品输出,否则企业只能将战略保存在300公里合理竞争区内。通常,制造企业的销售费用大概占主营业务的10%左右。由于营销费用受到季节性的影响,导致不同时间段,利润的影响也很大,从而企业的税负波动较大。

三是生产产品的价格差异较大,制造型企业因为固定资产占比高,其流动性风险水平高于平均水平,因此为了保证商品不会变质或存库,往往产品设置了多重价格机制。对于企业而言,多重价格机制既保证了成本的弥补,也形成了企业的阶梯式税负。

三、企业涉税管理的现存问题

(一)没有充分认识税务风险

由于企业的管理水平还停留在传统管理模式,企业管理层面对涉税管理方面的意识较弱。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WTO相关贸易协议的进一步放开,我国制造型企业面临的竞争大幅度增强,一方面要面对国外更加廉价质优的商品竞争,另一方面要面对已经实现区域竞争力完全整合的大企业竞争,腹背受敌的制造型企业为了突破狭小的利润空间,假如不愿意进入现代化管理就必须在短期利益上进行激进战略,这时候会因为不重视涉税风险、对税务管理存在侥幸心理,导致近年来大量中小企业爆发税务危机。同样,假如企业在管理中没有及时掌握最新的税收优惠和补贴政策,因为缺乏足够的意识而没有及时上报主管机构,也会导致企业的税务负担增重,企业利润流失。这些显示出,企业管理层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搞清楚相关税务法规,没有充分理解税务风险的双向性,不懂得加强涉税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依法少缴纳税款。

(二)涉税风险管理未被纳入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中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企业必须要建立一定的风险管理体系,让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具备较强的抵御风险能力,税务会关联到企业的每一具体环节,因此内部控制必须要覆盖到企业的生产、管理、供应链条、人力资源、薪资统筹和信息纰漏等具体环节。现阶段,很多制造型企业多是上世纪创建,很多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不高或为小型家族性企业,这些企业因为不足够重视涉税风险,而不设置相关涉税事项管理部门甚至是专门的涉税责任人,而是由企业内部的财务会计部门主要负责,因为涉税事项的资本投入较少导致涉税项目的职责不清楚。由于我国企业成长到半成熟期,很多制造型企业纷纷设立专门的涉税管理岗位,但是职责假如仅仅停留在报税工作上,这样的涉税管理并没有拓展到企业整体风险管理过程中。

(三)涉税战略决策存在瑕疵问题

假如没有遇到重大情势变迁或企业战略改革,制造型企业的全年管理战略都是具备方向性并且大致相同的,因此企业往往会事先很长时间制定好涉税筹划的相关工作安排,提早完成规划与布局。虽然现代管理模式的确要求提前预期,但是因为制造型企业固定资本高、季节性波动强的特点,涉税筹划工作有一定的失败风险。在完成筹划预定的经济事实发生确认后,《税法》、《会计法》中规定的业务性质和法律关系给企业留下的税务筹划的调整空间就很少了。为了避免支出或少缴税负而强行调整税收筹划内容,很多企业会选择修改业务行政甚至是故意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这种行为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税务风险,如补觉税款、滞纳金甚至要受到相关法律的惩戒,自身的整体战略发展也要受到掣肘。

(四)涉税风险管理战略不具备可操作性

不完善的企业内部生态和公司治理,经常导致的结果是风险管理方法时效性较短,在长期发展中不具备持续性。实际运营过程中,企业经常会进行突击性税务工作调整,例如税务机关突击检查企业税收情况等,很对企业处理这样的不确定风险时往往是采用传统管理模式,比如通过寻租行为进行处理。这种危机应对方法趋向于“拆东墙补西墙”或者“灭火式”方法,其只能解决短期问题,并且实际成本和虚拟成本都很高,长远来看会给企业埋下重大违法的“火药桶”,很难预料到企业什么时候会遇到点爆它的火星。因此企业在处理这种税务风险时,应当做的是制定有效且可操作的涉税风险管理战略,并且在实际运作中不断检验和完善,抛弃过去“人情税”、“关系税”的腐败思维模式,建立涉税行为违法和不确定风险的“防火墙”。

四、企业涉税管理的相关建议

(一)提高企业涉税风险的管理意识

现代化企业必须要树立现代化的涉税风险管理意识,并及时学习相关财税法规的最新动向,在企业内部宣传“依法纳税光荣,偷逃税收可耻”的观念。风险规避的意识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对外事务中,企业不要因为短期利润而选择市场上社会信用较低、有不良税务纪律的企业进行交易,防范风险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是企业的对内事务中,企业必须要将企业经营中可能发生的涉税风险及时预测,将不确定性作为企业的战略管理内容。这些意识要求企业管理层增强风险管理思维,不能仅仅将其作为公司财务的管理环节,而是应当培养相关能力的责任人,强化企业和税务机关的交流。

(二)建立独立的涉税管理部门

制造型企业因为其固定资产比重较高,一般持续经营时间较长,因此市场上的制造企业多数已经形成了内部的管理风格,因此要建设相应的独立涉税机关必须符合企业内部的制度和格局。企业应当在内部设置具有一定研究能力、对各个关节税种都可以管控的涉税风险管理部门,充分摸清楚不同地域的税务政策、搞明白政府能给予企业的税务优惠政策,由于制造型企业的独特性必须要增强涉税风险的统筹能力。在管理运营中,企业管理者要将风险管理思维与税务缴纳充分结合,降低企业的税务负担和经营风险,从而增强企业的区域竞争力。

(三)建立有效涉税风险管理目标

企业的长期战略中必须要包含具有一致性的涉税风险管理战略,因此一定必须要建立具有明确目标的管理制度。制造型企业的固定资产占比例高,其流动性风险压力较大,因此设定涉税风险管理战略必须要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担能力和偏好,并企业要考虑到股东权益、员工权益的相关者的利益,这些都是企业确定涉税风险目标的主要依据。在制定目标时,相关责任人必须要对能够涉及的法律法规充分了解,制造型企业的每一个生产和销售环节都要清楚,因此涉税管理部门必须要有一定的宏观管理能力,在营运中做到合理避税、涉税风险识别并降低。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