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传统文化案例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传统文化案例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传统文化案例

篇1

一、传统文化融入地理课堂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时期,初中地理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应该注意知识与实践并重。教师需要抓住“从做中学”的思想精髓,避免传统枯燥的教学对学生的限制,在体验性学习环境中使得学生更好地保持注意力的集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不断参与讨论的过程中能很好地让学生保持兴趣,加之他们的好奇心重,使得讨论气氛一般比较活跃。但因为学生的学习、交流和理解等能力差异较大,还需要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时刻保持辅助角色,让学生的讨论进程更加有条理、有秩序,而不是完全以玩耍为主。另外,对传统文化的取舍和选材等工作要做好。在民居、服饰、古诗词等地方特色文化的选择上教师要做好分析,把适合初中学生的传统文化元素纳入课堂,不适应的应该及时舍去。

二、实际应用情况分析

在进行初中地理教学前,教师需要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身心情况和兴趣,结合当地的民居、服饰等地方特色文化,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设计能容纳多种文化的探究活动。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督促学生全面参与活动的讨论,把学习的目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步骤和方法,带着目的参加活动,在活动中解决问题,掌握地理知识。同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掌握合作学习、交流等技巧。

1.传统诗歌、传统建筑等在地理课堂中的运用

教师首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学生身边的传统建筑,把当地建筑和古代、国外等建筑进行比较,将传统建筑文化与地理紧密结合起来。其次,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领会当地建筑和其他国家的差别,进行小组交流,讨论自己喜欢的建筑,做好发言总结和归纳。最后,教师指名学生将小组和个人对当地传统建筑的想法和居住体验分享给全班学生。这样就使得学生广泛参与传统文化的地理课堂活动中,进而让学生敢于创造性地分析当地建筑与气候、降水、气温等方面的联系,促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再如,教师可以把古代诗歌引入课堂,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样的诗句帮助学生树立海拔与气温的关系。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句诗帮助学生理解降雨的相关知识;也可以用“秋高气爽”等词汇帮助学生理解天气与地理联系。

2.借助传统服饰,加强地理与传统服装文化的联系

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引入传统服装文化,借助服装差异讲解不同地方的气候情况。比如,在我国新疆地区因为深处内陆,降水少而温差大,所以当地人们中午时的服装是薄而轻的纱布,到了晚上或者早上则是厚厚的棉袄。这种方式既能让学生产生探究新疆气候的兴趣,又能让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一举两得。进而,教师在进行探究活动设计时就可以把青藏地区的服装情况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分析新疆地区和青藏地区服装的差异,从而得出青藏地区和新疆地区气候上的差异。在学生学习中国地理地形相关知识时,我们可以借助一些传统民谣等引导学生的学习思维,比如,在讲解西南地区地形时,教师可把《云南十八怪》这个民谣用了起来,这样,课堂既有趣又能促进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另外在讲解蒙古高原时则引入了“风吹草低见牛羊”诗句,以此促进学生学习,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得到发展。

篇2

1 电子文件档案化管理的概述

电子档案管理是在传统纸质档案管理的基础之上被广泛开发应用出来的,从电子文件档案的本质体征来看,它是利用电子计算机等网络手段对档案进行管理、归纳和分类的一种形式,这种办公自动化的管理方式可以有效的使电子文件完成自动化和社会化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能为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提供实时准确、方便快捷、高效的档案信息内容[1]。

医院档案部门经过用电子计算机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档案信息内容集中管理,并把档案中的内容进行系统保存,存储成符合要求的电子档案。然后再由相关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分类和整理存储到磁盘中,在必要的情况下要对其进行备份保存。电子文件档案化管理,需要对使用者进行确认,然后为档案部门提供方便的信息内容查询途径。

2 电子文件档案化管理的特点

电子文件档案是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它是指通过电子计算机网络磁盘等设备进行存储和分类。电子档案既与传统纸质档案相对应,又与其相互关联,电子档案是通用的电子图像文件集合,通常是以案卷为单位的。电子文件档案中主要包含电子图表、报表、文件以及电子图书等。

电子文件档案化管理和传统的档案管理存在差别,因为电子档案一定要经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复杂的编程和解码之后才能被供给使用。电子档案中的内容可以被粘贴复制存储到不同的媒介之中,比如优盘、磁盘等。当医疗工作者想对其进行利用时,就可以利用电脑等设备对它进行调出然后查阅出相关的档案信息内容。与传统档案化管理相比,电子文件档案化管理有如下几个特点:①传统的纸质档案内容比较直观,医护人员不用借助其他设备进行查阅。而对电子档案进行查阅时,一定要借助现代化的办公设备,比如电脑、手机等才能查阅利用。②传统的纸质档案在进行传送交接时,需要通过人工进行传送。而电子档案就可以直接利用电子计算机等设备进行传送和处理。③传统的档案在使用时,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影响。但电子档案的使用可以达到共享性,不受时间、空间以及距离等问题的影响。④传统的纸质档案的保存环境比较复杂,而且需要占用一定的空间。而电子档案则不同,它不需要相应的保存场地,但是电子档案在进行保存时需要防磁性能条件比较强[2]。

3 电子文件档案和传统档案管理之间的不同之处

3.1在归档方式上的区别 传统档案管理在归档时需要医院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整合、编码和分类,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它有相应的载体,在工作人员进行编辑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更改起来比较困难。而电子档案则不同,它需要工作人员使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技术编码,操作起来比较节省时间,但是电子档案的载体却不能固定,工作人员在操作的过程中可以不留痕迹的对信息内容进行修改,这样就会使得原始性的文件缺乏可靠性。为此,电子档案在归档的过程中,要在传统档案管理的经验基础上进行身份和信息验证,减少在传输过程中出现错误,以此来确保档案文件的真实准确性[3]。

3.2在归档时间上的差别 传统文件档案管理在归档时间上比较单一,需要系统的时间规定和期限。而电子档案在文件整合后,医院档案管理人员可以对其进行随时归档,还可以对计算机等设备进行设置归档日期,在某一时期进行统一归档,文件形成以后计算机网络会自动整合和分类,方便使用者查阅和使用。电子档案的随时归档性,能够减少文件漏归等问题的出现,快速便捷,提高档案利用效率。

3.3在文件分类、编目等管理方式上的区别 传统档案管理在分类和编目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进行人工系统操作,需要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劳动强度较大。而电子文件档案管理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可以直接对档案文件进行分类和编目。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在编辑过程中可以安装检索工具,以方便日后医护人员对档案信息的检索和查询,进而减少档案工作人员的劳动时间。

3.4在保管方式上区别 传统档案管理在保管方式上,需要相关的档案存储室,档案工作人员需要对档案管理存储室进行定期检查并打扫。而电子档案管理需要工作人员把档案文件信息存储到档案管理中心的相关设备中或刻入到光盘中由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保管和整理,占用空间小保存时间久[4]。

3.5在查询使用方式上的区别 传统档案管理在查询使用时,需要医院档案管理人员进入档案室进行翻阅查找,查阅的过程比较复杂。电子文件档案在查询和使用时,它只需要档案工作人员注册相关登记手续,然后在档案管理中心进行登陆就可以对档案文件进行查阅和使用。

4 结论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为电子文件档案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但是从医院的档案管理来看,电子档案管理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档案管理,传统档案管理方式要为电子档案管理提供基础经验。尽管目前的电子文件档案化管理在医院档案管理中存在着一定优势,但是电子档案在管理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弊端,需要传统档案管理对其进行辅助,才能够使得档案文件更好的服务于医院工作人员。因此,即使电子档案和传统档案存在差别,但是要让他们共同发展服务于医院工作的需要中。

参考文献:

[1]王碧英.论电子文件档案化管理与传统档案管理的区别[J].管理与财富,2011,09:43.

篇3

纵观李安电影,都在讲“压抑与欲望”,却加进了不少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充满喜剧色彩的细节,使所有的悲伤和快乐都维持在一定的“度”中,体现了东方文化中喜怒不形于色的温柔敦厚。《喜宴》中年轻人联合起来欺瞒高父高母,结果弄巧成拙假结婚真怀孕的剧情极富喜剧色彩。《饮食男女》中,大女儿对爱情的杜撰和自我困扰以及鼓起勇气后对爱情的急不可耐。《理智与情感》中艾莉诺、玛丽安两姐妹的恋爱总是暴露在詹宁斯太太等好事者的众目睽睽之下,并且他们关注别人私生活的兴趣被戏剧化的夸张。《绿巨人》中的动作场面让人感觉不到暴力,庞然大物轻盈地跳跃奔跑,充满儿童般的天真。这些喜剧情节,给完整平实的叙事增加了跳跃的灵动,让观众在整部影片的观赏过程中保持着趣味。李安没有把影片处理成悲剧,没有“把真善美的东西撕裂给人看”的那份惨烈,而是用喜剧色彩的故事来表现悲伤,挑起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点感伤情绪,留给人们思考的空间。

2.东方审美手法妙用。

李安影片中流露出的东方式渲染。为整幅画面增添了无穷的艺术感染力,传达出整体的艺术感觉。比如《冰风暴》中李安对那场30年罕见的自然现象的描绘,就为影片涂抹上动人心魄的悲剧色彩,将影片的感染力推向。《绿巨人》整部影片都以绿色为主色调,从整体上形成一个现代基因科技的氛围,从而激发人们的思考。《卧虎藏龙》的拍摄,前半部影片中使用略带橙色的色调与淡淡的冷艳月光相吻合,随后茫茫戈壁的闪回镜头中突然转换成一种浓烈的红黄色,那是玉娇龙与情人之间的一段历险经历,最后的三分之一影片中融入一种变幻无常的绿色调,以渲染发生在竹林中武打动作的中国江南。《断臂山》中,这种渲染更是达到顶峰。清丽高远的蓝天、巍峨雄壮的山脉、郁郁葱葱的森林、一望无垠的草场和清澈见底的溪流。两个孤独寂寥的牛仔在这里相识、相知,最后相恋到至死都不分开的绝美画面,加上恰到好处的配音,让观众始终沉浸在一种超越凡尘的唯美爱情体验中。

3.东方元素天然跃现。

李安影片中的东方文化符号屡见不鲜。太极拳、中国书法、中国饮食文化、婚宴习俗,由此构成了浓郁的中国文化风情。太极推手的面从始至终贯穿于《推手》整部影片中。《喜宴》各自安排了一场结婚宴会作为东方文化奇观出现。《卧虎藏龙》里中国武术、京韵大鼓鼓点都成为影片重要的卖点,并且将水墨画似的山水意境作为武打场面的背景而展现比来。李安在不经意间展现象征中国传统文化的小桥流水、深宅大院、幽远山水。李安的影片始终在东方文化的背景下来叙事,节奏有张有弛,如行云流水恰到好处,让观众在情节的渗透中深深回味和思考。

二、构建多元化文化共存与交融

1.构筑多元文化认同。

从李安的电影中可以看到他对多元文化的体认和解读,以及由此显现的开阔宽容的文化姿态。李安着意挖掘不同文化之间的共同性,采用“共存互补”的方式,打通不同文化间的审美隔阂,获得多元文化的接受认同。同时又凸现自身的文化特性,体现了儒家文化“和而不同”的智慧,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若即若离”的境界沉淀在人物塑造、影像运用以及影片的整体格调和审美风格上。他是第一个在美国好莱坞及世界影坛取得巨大成功的华裔导演,2006年因电影《断背山》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金球奖最佳导演奖,成为华语世界电影人的旗帜。李安的电影亦中亦西、宜古宜今,既富文化底蕴艺术趣味,又是票房热片,在华语世界和西方主流社会都得到很好的认同。

2.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李安所有的电影是他对生活,对传统,对文化长久以来一直在积累在感悟的一次集体释放。他的电影在华人看来相当西化,西方的观众却觉得具有东方原味。《断背山》中,那恬静的美国西部草原风光,山坡、森林、河流一如中国的田园诗般直触心底。而《卧虎藏龙》也同样将唯美的画面和飘逸的武打相结合,赋予“侠”的内涵以绵长的韵味。李安的“中国文化思维”有的缓慢、含蓄的表现手法本身就很富于中国化的诗意和文学性。美国西部不再粗犷而代之以中国古典的世外桃源,牛仔的含蓄与中国人的温文尔雅融为一体。

3.西为中用、中为西用。

一部《卧虎藏龙》仅从片名中我们便寻到了“虎从风,龙从云”的意象,更从片中看到了古典中国融入了“风吹帘动故人来”的情致里,向世人展现了一个绵长而有质感的中国,而其中的人物又似乎在古希腊古罗马以及文艺复兴的意大利观其背影。也正是他作品里的经典东方气质和美学态度,从影像结构的内部颠覆了西方以强化人物和戏剧冲突的外在表征为核心的经典叙事传统,打造了有着东方神韵之美的一系列影片,只不过它的使命不是征服而是融合。“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李安也许正是这样一位来自东方征服山顶的攀登者。

三、对跨文化传播的启示

篇4

2009年5月,沈阳小贩夏俊峰与执法人员发生争执,导致两死一重伤的案子,于2011年5月,辽宁高院终审维持死刑判决。2013年9月25日,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夏俊峰被执行死刑。

夏俊峰乃一个为生计奔波的社会底层民众,作为平民百姓的代表,此案备受官方、媒体、学界及民众等各方关注。夏俊峰被执行死刑,舆论界同情的呼声压过了法律理性的声音。甚至有网友关注了类似案件中官与民的不同结局:2013年6月,贵州民警枪杀2名村民案,获刑8年;2011年11月,辽阳市城管打死人案,主犯获刑11年,两从犯获刑3年。还有网友质疑死刑面前并非人人平等,如薄谷开来和夏俊峰均被法院裁定谋杀罪名成立,前者是精英阶层,后者则是普通百姓,然而夏俊峰被执行死刑,薄谷开来仍在服刑。

此案能引起公众的同情,还在于夏俊峰被临刑前曾要求与家人合影遭拒,法理不外乎人情,且死囚刑前与家人合影早有先例。如若让他在最后时刻与自己的妻儿合照,那么司法正义也能在此时展示人性光辉,民众也许还能感受到司法的人性化,进而相信法治还存在正义。

二、传统的“礼”与现代的“法”

中国传统的“礼”。中国以“礼仪之邦”而闻名,礼治所维护和倡导的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如果说周公创造了“礼”文化,那么孔子则开创了更深层的文化即仁学,在德礼与政刑的关系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反对重刑、酷刑,甚至对死刑持否定态度。礼在传统社会中常与法并行,有“礼法兼治”、“礼刑并举”之理念。将刑罚纳入礼这个道德的范畴,能给社会带来一些人性化的导向。中国古代法律文化本就是一种伦理道德型的法律文化,礼法合一,在今天法治的现代化进程中仍是宝贵的精神资源。

现代的“法”。法治社会的建设发展到现在,各类法律都在不断的通过修正案、司法解释等形式逐渐完善。法条中也处处透着尊老爱幼等人性化的执法思想;新刑诉中关于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的规定,这与沉默权是否受保护直接相关;一般案件中近亲属有拒绝出庭作证的权利,虽然不享有拒绝作证权,但也已然在一定程度上向中国“亲亲相隐”的传统靠拢。

传统的礼与现代的法的协调。中国古代的礼在现代社会中部分演化成民间法、民族习惯法等形式。然在司法实践中,总会存在制定法与民族习惯之间的冲突,即传统的礼与现代法律的冲突。究其原因,传统的礼非常重视礼之下的人伦纲常。而现代的执法处处依据法律明文规定,我们不能否认其体现着法律理性,但在今天的执法中,仍会遇到一些法无明确规定的道德伦理上的灰色地带,我们该如何取舍?

笔者认为,中国传统的礼教已延续了几千年,即使到现在,它对中国的立法及司法仍具指导价值。因此,在当下的执法环节中,应该在法律理性之外尊崇传统的礼法文化,多一点儿人性关怀,让刑犯感受到人间仍有温暖。

三、“无讼”价值观下的社会矛盾调解机制――刑事和解制度

“无讼”思想及其历史可行性。“无讼”是存在于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价值理念及人类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属于精神和理想的范畴。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并系统论证“无讼”思想的是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后来法家的“以刑去刑”和道家的无为而治与孔子的“无讼”殊途同归。

“无讼”观在当时有其实施的可行性:首先,当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其次,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最后,天道和谐的宇宙观以及对秩序和稳定的追求,以致统治者大力宣传教化、劝讼、止讼,甚至实行愚民政策以达到“无讼”的目的。

刑事和解制度承继“无讼”价值观念。“无讼”观在古代有其可行性,但在当今社会,有人认为“无讼”道路是永远行不通的。笔者认为,尽管“无讼”价值观已不再适应时代的需求,但其所蕴含的智慧和精神追求仍然具有时代价值。现代的法治建设仍可秉承无讼理念,为司法实践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努力,如中国传统“重调解”对于今天的人民调解制度就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国现在虽有刑事和解制度,在2013年新刑诉的修订中,亦将刑事自诉和解扩大到适用轻微刑事案件,但笔者认为刑事和解的力度还可以适当扩大,比如以人身伤害为主的刑案,都可以主持和解,并且在刑事和解中,应强化原谅,弱化赔偿。

有人认为当事人会滥用和解制度规避法律,或高额赔偿拒不认罪,或漫天要价。但笔者认为,无论是出于哪种目的,都应把它看成一个正常现象,进而加以引导,刑事和解的目的绝对不是简单的以钱买刑或以钱买命的问题,而是通过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对话与协商,形成相互的沟通与理解,最终使犯罪所造成的后果得到妥善的解决。所以,我们应该用积极的态度看待刑事和解,做好和解工作,发挥它的正面价值,减少刑案导致两败俱伤的局面。

当今的法治建设中,虽不能将礼的内容纳入现代法制体系,但礼的价值、精神在法治中仍应得到弘扬。司法人员在处理案件时,应秉承“无讼”价值观,尽最大努力促成刑事和解,或免罚或减刑,特别是涉及到生命刑的案件,应从人性化角度多方面考虑。

篇5

作为我国的文化精粹,传统优秀文化中涵盖了多种知识,包括不同的民族风情和习俗,在渊源留长的文化发展历程中创作了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这些都可以体现我国文化发展即为繁荣,为后人的学习和鉴赏提供了素材。而在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下,要求应以学生综合文化素质为培养目标,这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的作用相吻合。所以当前很多小学均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融入了一部分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中可以学习到很多传统的民族风俗习惯,了解古人流传下来的礼仪。

虽然很多院校开展了传统优秀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相整合的教学工作,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影响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用的发挥。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中通常以阅读古诗、鉴赏古诗文的方式来讲解传统文化,而鉴赏和阅读的只是古诗的一部分或几段话,存在传统文化教育过于片面的问题,学生根本无法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再加上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思维相对固定,也没有将传统文化的内容运用到培养学生文化素质方面,整体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2.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2.1 将传统文化内容合理的穿插到教学课堂中。针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优秀文化的教学问题,教师一定要做出调整和改变,将传统文化内容合理的穿插到教学课堂中,在保障教学任务完成的基础上,逐步提升和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者,语文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语文课本教材,对教材中古诗词和文章详细的讲解给学生,让学生理解文章中蕴含的优秀文化,并达到陶冶情操和提升个人品位的效果。例如:李绅的《锄禾》一诗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久别故乡的深切怀念;王安石的《泊般瓜洲》一诗中写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恋恋不舍以及客居异乡的无奈与痛楚;苏轼的《题西林壁》中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了西湖美丽谊人的风景;李白的《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等等。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握好传统优秀文化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所占的比例,将语文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科学的搭配,避免优秀传统文化所占的比重过少或过多,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共同为增强学生情操和思想品质而服务。

2.2 合理的选取传统文化教学案例。在将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时,应采取更加新颖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文化教育案例,结合案例来分析其中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和意义。蕴含传统文化的教学案例通常应用的都是古诗词,对小学来说比较难理解,教师应对古诗词的内容、意象进行详细的阐述,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这种结合实际教学案例的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可以让小学生获取语文课本外的知识,对学生知识面的扩展非常有利。

2.3 对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教学模式的设置和运用也同传统文化教育、小学语文整合教学的效率有直接的关系,如果运用的教学模式不合理,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还可能会使学生产生错误的观念,认为传统优秀文化教育非常枯燥、乏味。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对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结合传统优秀文化的具体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教学情境下传统文化散发的魅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将传统文化以一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调动学生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的主观能动性,并加深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篇6

(二)中华传统文化,如何继承

媒体环境下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其宗旨是:古为今用。其形式,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1)深入式如书法专访,节目当深入到中国传统书法历史背景,书法渊源,书法传承,美学欣赏等;

2)穿越式如历史文化古迹,还原历史场景,政治风貌,经济分析,文化内涵等;

3)嵌入式如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既能诵读经典著作,欣赏其思想内涵和韵味,又能结合当今,汲取营养,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

4)开放式形式多样,事件本身内含传统因素,或事件中可挖掘出传统因子,或事件可用传统元素加以分析等等。在节目中,可用其一或几种方式糅合到一起。实践证明,媒体环境中,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增加节目的厚重感。

(三)中华传统文化,如何发展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必须在继承中发展,否则,便没有生命力。在继承中发展,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传统文化与当下结合媒体下的传统文化宣传,重在宣传,切入点在当下。这种结合应该是有机、自然和有效的。忌空话连篇,泛泛而论。

2)传统文化与时代结合任何宣传都会有时代烙印。作为媒体人,应该在时代洪流中,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3)传统文化须汲取新的营养一个民族的文化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需要不断汲取外来营养。同样中华传统文化必须汲取其它优秀民族文化的精华,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

4)引领传统文化向前发展媒体人有责任和义务引领传统文化向前发展。所以媒体人须具有:一定高度、广阔的视野和超前意识,通过节目引导传统文化向前发展。

二、媒体环境下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透视和辐射

(一)案例透视

目前,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传播,有喜亦有忧。喜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互助友爱,传递正能量;忧主要表现在:吸引眼球而忘记深层次分析和引导。以下是几则报道分析:

案例一:盐城广播电视台爱心传递系列活动:最美孝心家庭评选活动;公益圆梦行动;“广电温暖教室”;暖冬微公益活动等。深度分析:

1)孝在中华传统文化里,百善孝为先。子女赡养老人,是责任,是义务,是美德。弘扬孝心美德,是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2)仁在中国传统道德价值体系中,仁是最基本、也是最高的道德目标。仁是指怜悯之心、仁慈博爱之心。盐城电视台的记者、主持人来到一些社会弱势群体中间,帮助他们圆梦,传播爱意和温暖,让他们看到希望,树立信心,奔向幸福。

3)爱“广电温暖教室”是为困难家庭的孩子送温暖。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在他们幼小稚嫩的心间撒播爱的种子,在不远的将来必定可以收获一片广阔无垠的善良之林。

案例二:2014年2月10日,两位准备到盐城农业银行汇款的老人,由于在银行门接不慎,导致两万元纸币瞬间散落并飞舞在大风中,众人纷纷伸出援手拣拾。深度分析:

1)诚信是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对一个国家来说,是治国的根本。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一个全民族共同认可的普世准则。通过此案例宣传,倡导不贪不占、诚实守信、崇尚道义的美好品德。

2)修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基础,如果人人行好心、做善事,互助友爱、和谐温馨的社会风气很快就会形成。

3)道义在成语里,有舍生取义,义薄云天。当义与利矛盾时,当取义舍利。我们的社会,应弘扬正气。得利不损人,是道义的最低要求。以上案例说明,节目中融入传统文化因子,进行深度分析,则增加节目的厚重感,引发人们思考和共鸣。

(二)能量辐射

上述案例,如果深度分析做到此,可以说节目已经有一定内涵和深度。作为媒体人,我认为仅此还不够,还应进一步提升。把汇聚的正能量辐射出去,影响到更大范围。以上述案例为例。盐城台邀请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来盐联合采访了此次盐城市民拾金不昧的事迹。2月10日18:35盐城电视台《盐城新闻》2月12日18:00央视新闻频道《共同关注》2月12日22:00央视《晚间新闻》2月15日央视19:00《新闻联播》(江苏盐城《众人“追风”2万元失而复得》)2月18日央视19:40《焦点访谈》(“文明天下”系列报道以《面对散落的钞票》为题进行了重点报道)其它媒体:《凤凰网天下》进行了报道。本省省台报道,其它省台报道,其它报刊媒体报道等等。真可谓:小小一则报道,能量辐射全国。

三、媒体环境下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责任和使命

宣传中华传统文化,是媒体人的责任和义务。媒体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学习提升,变中华传统文化为媒体宣传资源

博学众采,自我提高。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庞杂,博大精深,媒体人应该夯实基础,自我提高———古文化的提高、修为的提高、认识水平的提高。只有做到肚中有货,用时才会有神来之笔。只有资源库中的东西多了,媒体宣传的资源才丰富。自然嫁接,为我所用。媒体中宣传中华传统文化,将中华传统文化自然地嫁接到媒体中,融合到媒体中。过程中应做到顺其自然,恰到好处,千万别牵强附会。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中华传统文化的许多理念,如“天人合一”宇宙观,它所包含的价值因素应当为现代人重视、继承和运用,它的内含是宇宙间万事万物对立统一、和谐发展的普遍规律,既是总体的观念,统一的观念,也是发展的观念,人本的观念,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二)提高境界,引导受众遵守中华传统文化准则

推崇高尚价值观。国家越来越重视国民传统价值观的回归和建立。中央在1月4日召开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上提出,要努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形成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强大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明确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弘扬共同理想、凝聚精神力量、建设道德风尚,使我们国家、民族、人民在思想和精神上强起来。提高价值判断力。着力增强人们的价值判断力,要坚持从小抓起,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贯穿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弘扬中华文化思想精华、道德精髓,努力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提升价值判断力。增强道德责任感。世界在发展,道德却在退步甚至沦丧,这是当今全世界都该关心并警醒的问题。作为媒体人,更应有这样的责任和意识,更多地关注人的精神层面的走向和发展,引导及干预人们的道德倾向和走向。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实践,来解答人们的忧虑和困惑,安抚心灵,传承文化,增强民族自信,教育后代,重拾民族文化的精髓,构建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体系。

篇7

本节课讲述的内容是“中华法系、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是有关法律的内容。在课前准备的过程中,最大的难题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能否与教学内容不相冲突、不喧宾夺主。怎么才能体现民族精神呢?

中华法系的“以礼入法、礼刑结合”的特点是中国古代社会注重“礼”的传统在法律中的表现,尤其是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后,这一特色更是鲜明地体现在历代历朝的法律中。为了更好地解释以上特征,这节课的重点设计为中华法系的特点。怎样才能够实现在讲述中华法系的特点时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呢?同时也能够通过对中华法系的学习,产生为中华博大、优秀的传统文明而自豪的情感,坚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弘扬民族文化而努力的信念。

另外,学生在初中的语文和历史学科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儒家思想的一些内容,也学习过有关儒家的名言名句和建立情况。因而对于儒家是不陌生的,但是对于中华法系却是全然不知道的。要让学生对中华法系的特点有全面的了解,就要充分运用学生对儒家思想的知识储备,让学生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

二、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课前制定的目标,我首先引用《唐律疏议》中“十恶”“八议”的内容,希望通过对条文的解读,了解其所体现的中国古代的道德规范,进而归纳这些规范,最终引出“礼”的概念。学生很快就能回答出“忠君、孝道”,也知道这些内容就是“礼”的体现。同时设计了三个案例,第一个讲述的是父亲包庇杀人的儿子,第二个讲述的是为父亲报仇的女子,第三个讲述的是居丧嫁娶的故事。这三个案例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中华法系的特征,希望学生在对案例的讨论和思考中理解“礼”的思想在中华法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三个案例确实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提出:“甲爱子心切,不应该有罪”“乙杀了人因该充军”“判决有罪就太没有人情味了”“父母去世时结婚就是对父母的不孝”等观点,还积极地扮演法官的角色。当听到为父报仇的女子得到丰厚的奖赏的时候,全班同学一片惊叹。但是听了我的解释后又不禁点头称是。

接着在分析案例的基础上,我再一次询问大家“以德服人”“《春秋》决狱”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一个学术流派的思想?“儒家思想。”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那么快就能回答出,这说明学生对于儒家思想的一些内容已经十分熟悉了。

讲述“西汉中期儒法结合”时,我提出第一个问题:“儒家思想是由谁建立的?”学生大声答道:“孔子,还有孟子。”“对!”我心中暗暗赞许,“孟子也是儒家一个重要的思想家。”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儒家有哪些优秀的传统思想直到今天还在影响我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非常好。”我由衷地感到高兴,看得出同学们回忆了自己曾经学过的和看过的课文,但是遗憾的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却没有提及。然后提出第三个问题:“儒家思想中也有很多反映了封建专制统治,你们知道哪些?”学生没有回答。于是我按照事先准备的内容介绍了“三纲”,似乎没有能够引起共鸣,一片摇头,还是一片摇头。

三、自我反思

很快一节课就过去了,对于整节课的过程和在课堂中学生的表现值得反思。

篇8

一、优化教学模式

为了使优秀传统文化能够真正渗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文化教学情境或是把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这也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找到优秀传统文化和小学语文课堂的结合点,从而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中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在《孔子拜师》的学习中。该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既体现出了孔子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同时还渗透出了学无止境的思想。为了更好的开展教学,教师应当准备一些有关孔子的资料,并要求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孔子的资料。另外,该篇文章的教学目标是①学生能够认识7个生字;②有感情朗读课文;③了解故事梗概;④积累文中佳句,能够字典或其它方式理解词句意思。其后在课堂开始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谈话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在本单元中既可以了解古代神话故事,也可以欣赏古代建筑,并认识古代思想家。那么今天我们主要是认识一位大思想家。之后,教师可以将有关孔子的图片或视频展示给学生,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课前收集到的孔子资料进行相互交流。其后可以通过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研读课文、了解品行两个环节完成课堂的讲授。最后教师还应当进行课堂反思:对于该教学案例,可以从两各方面反思:一是利用情境帮助学生词语。文中的“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与生活实际生活联系并不紧密,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时应当先让学生进行现象。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更好体会情感,还能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二是课堂主线。显然,该教学设计中,教师只是以一条主线贯穿全文,致使在进行孔子品行的分析时,没有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前提应是优化教学设计。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在课堂真正感受到,并学习到优秀传统文化。

二、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是来自于生活。在当下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生活化教学中,既能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关键的是还能够增强课堂的学习气氛,从而使学生充分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例如在口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充分应用到口语教学中。如这样一个教学案例:教学目标为: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保证语句通顺;发现词语的构词特点,并通过观察图画和词语,了解十二生肖这一传统文化;另外,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应当准备好教学课件、十二生肖等邮票挂图,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知识课堂学习中。之后在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如设置主题为:闪光的钥匙新闻会,并制定一系列相应的规则。接下来,让学生将近期了解到的传统文化以新闻行形式展示给大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主题新闻会。随后,教师在课堂结束之际再进行奖励评定。最后,完成教学之后,教师还应当进行反思:①新闻会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那个环节设计的不合理影响了教学效果。②活动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③十二生肖传统文化是否真正地渗入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该案例,教师在要求学生进行十二生肖资料的交流时,应当考虑到学生在课下是否完成了资料的收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时应当注意新课改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可以既能使学生感受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又能够真正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水平。

三、延伸到课外学习

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继承性的特点。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融入传统文化,也要在课外融入文化,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另外,课余作为课堂的延续,应当与课堂教学保持同步,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中秋、春节、清明等传统节日,最具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人们对于传统节日也非常喜爱。而教师可以在讲解与节日有关的文章时融入传统文化,而后在课下布置灵活的课外活动。或者是在节日之时,创设一些新颖、有趣的学习活动,以便学生能够深入与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如让学生收集一些与节日相关的故事或是民间习俗。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将课堂上传统文化的学习延伸到课下。如在上述《孔子拜师》的例子中,在学生完成课堂的学习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查阅书籍等途径来搜集有关孔子的其它故事以及他的著作。之后再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互动,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最终达到让学生学习优秀传统的目标。由此可见,教师应当重视利用课外时间,结合教学实际,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外学习活动中,从而让学生了解到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既能助力于语文课堂的开展,又能使学生真正接受传统文化,从而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何况,随着新课改的改革,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知识越来越多。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重视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中。

作者:张美玲 单位: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放路第三小学

参考文献:

篇9

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主要以古文教学为主,包括古诗词和寓言故事,传统文化的渗透较差。小学生的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对古文的理解常出现断章取义的现象,传统文化的渗透会出现障碍。小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缺乏传统文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上缺乏情感的熏陶,在教学中只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而没有关于文化内涵和传统文化的挖掘。语文教学不仅是引导学生认识汉字,积累词汇,传递阅读技能,而且是传统文化思想传播和延伸的重要基地,丰富学生的思想素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小学语文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不断得到扩展,学生发展多元化的需求给传统文化的渗透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资料的搜集,视频、音乐、动画等多样化形式增加学生视觉体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境美、语言美;通过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引导学生参与到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中,增加学生的实践体验,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渗透需要突破应试教育的束缚,与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和新理念结合在一起,为传统文化的渗透提供支撑。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有效策略

(一) 优化教材案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优化和扩展教材内容,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渗透其中,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好,尤其是古诗词的教学中,注重将古诗词中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都引导出来,让学生在美的感受中进行体会。例如,在《咏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舒缓的音乐和春天优美的图片,带领大家走近诗意的课堂,感受春天的美。然后通过语言,贺知章用两句话就把春天的美好描绘了出来,大家想听吗?教师引导学生闭起眼来倾听配乐诗朗诵感受诗歌的美,并交流你听到了怎样的春景图,引导学生进行感性体验,寻找春天的气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诗词分析就会更吸引学生,更加主动地展开思考,理解诗词的内涵。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词的仿写,续写自己的春景图,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体裁――诗词,体会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美。

(二) 融入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文本内容本就是作者一种思想的传递,包含着多元化的文化,作为教师不仅仅是告诉学生文化是什么,而且要注重文化思想的渗透,注重学生文化情感的熏陶,这就需要教师挖掘教材内容中的传统文化。例如,在《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包括黄河的发源地,流经哪些省份,最后注入何地,全长等基础信息,黄河为中国的发展和中国人民的生存带来哪些资源,黄河改道又给人民带来了哪些灾难,造成这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并通过制作微课视频增加学生的视觉体验。教师借助实验室采用黄河水流向动态演示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立体的地质图片,看黄河水的贡献和可能存在的隐患,这样就更有视觉冲击,学生的学习也会更加积极和主动,有效地对母亲河的文化进行了渗透,感受黄河文化。

(三) 用民族风俗吸引学生

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稳定性和鲜明性的民族性,包含着中国不同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将这些延伸到课外学习中,鼓励学生在课下感受中国文化。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中国传统节日,传统节日的由来、风俗、食品等都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例如,在《北京的春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内容出发引导学生了解春节的文化,“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搜集对联、贴窗花和倒贴“福”字、除夕守岁、开门爆竹、神兽“年”、拜年、蒸年糕、压岁钱,引导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了解每一个背后搜包含的文化,并借助课堂上的小组分享来实现文化内容的分享,通过制作板报增加学生的认识。同时,在课下引导学生动手来写春联,感受用毛笔书写出来的祝福,感受春联的对仗,通过剪窗花来感受民族剪纸文化等等,并组织学生进行作品的展示,让学生真正了解中国文化,在节日的传承中也将中国的文化传递下来。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要与素质教育的改革相结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增加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优化教材案例,增加案例中文化情境美、语言美和情感美的营造;扩展和延伸教材内容,融入传统文化;挖掘民俗文化,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学生文化的积累。

参考文献:

篇10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涵盖范围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涵盖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蕴藏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总而言之,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看到它就能联想到中国,这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世代相传,无论是物质形态还是思想文化,无论是材料还是颜色,无论是建筑还是服饰,都给后人留下了丰富宝贵的、可供借鉴的设计资源。

1、动植物类,包括麒麟、龙、凤、鹤、龟、大熊猫;梅兰竹菊(梅花、兰花、竹子、)、松、柏、牡丹等等,由于印刷工艺技术的提高,在外观上很多工业产品都会有一些画龙点睛的图案,这样不仅使得产品外观更具个性化,也提高了产品的文化品位。

2、服饰类,唐装、深衣、襦裙、直裰、绣花鞋、老虎头鞋、旗袍、伪唐装、肚兜、斗笠、皇冠、凤冠、丝绸等,还记得阿莱西的设计师StefanoGio—vannoni设计的“TheChinFamily一清宫系列”吗,这套设计作品是设计师根据清宫的人物服饰和肖像设计的调味瓶、计时器、研磨罐等,使得中国历史文化与时尚家居完美融合。

3、乐器类,包括筝、笛子、二胡、鼓、锣、古琴、琵琶、箫、埙、唢呐、芦笙,还有一些板类乐器,如响板、梆子、木鱼等。这些中国传统乐器历史悠久,很多乐器的形态都是经典之作,现代工业产品的外形设计可以加以借鉴。

4、琴棋书画类,琴棋书画在中国古代常用来形容文人骚客(包括一些名门闺秀)修身所需掌握的技能,现在来表示人的文化素养。棋类包括中国象棋、中国围棋、麻将以及与棋类相关的对弈、棋子、棋盘等;书包括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等;画包括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等。很多现代的平面设计和影视设计作品都从古代的绘画中汲取灵感获得成功。

5、器物类,玉(玉佩、玉雕等)、瓷器、中国结、景泰蓝、中国漆器、彩陶、紫砂壶、蜡染、兵器、青铜器、古玩、鼎、金元宝、如意、烛台、红灯笼、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芭蕉扇、桃花扇、罗盘、八卦、司南等,这些器物的形态都可以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6、民俗民风类,对联、门神、年画、鞭炮、饺子、舞狮、中秋月饼等。

7、民间艺术和工艺类,如剪纸、风筝、中国刺绣、中国结、泥人面塑、龙凤纹样、回纹、祥云图案、风眼、千层底、檐、鹫、脸谱、皮影、武术等。最经典的一个设计便是祥云火炬了。

8、建筑类,长城、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井、石狮、民宅、秦砖汉瓦、兵马俑等。

9、思想文化类,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别是儒家(孔盂思想)、道家(老子、庄子)等思想对现代产品设计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比如庄子阐述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教育人们应该与自然和睦相处,体现在产品设计上就应该讲求绿色设计,讲求简约为美的理念。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案例

中国传统文化的运用在产品设计中已经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为产品带来高附加值,也已成为本土企业打造高端品牌的重要武器。

2008年方正推出的卓越$2008就以中国红和牡丹的图案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在我国,兰花给人以极高洁、清雅的优美形象,同样是方正2008年推出的卓越i500台式机的机箱前滑盖处印有兰花图案,给人以典雅的感觉。与此相仿的,2008年初,联想公司了一款奥运会火炬典藏版笔记本电脑,这款产品的外壳以中国印象的“漆红色”色彩与“祥云图案交相辉映,蕴含着吉祥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视觉效果冲击力十足,整体机身小巧、轻薄、精致。笔记本表面仿漆盒工艺,更体现了华贵高雅的品质。

在形态上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设计案例也有很多,比如TCL女性品牌蒙宝欧(MBO)“旗袍”系列手机,该系列是意大利设计团队专门为中国女性打造的,以古典民俗的旗袍元素为核心,集合了中国特色元素比如灯笼、折扇、中国结、窗棂、丝绸等,手机的外观非常个性非常女性化。手机的背面有的还采用了旗袍上面的盘扣式样,很是新颖。

由此可见,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在国内应用广泛,在国外的设计中也备受推崇,这也说明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2006年度德国红点设计概念奖中,最受瞩目的红点设计概念至尊奖授予了源自德国制造而又蕴涵着“八卦”理念的“阴阳”椅。中国传统的阴阳八卦与家具设计相融合,不仅时尚美观,在人机和功能上也较为完善。

在材料方面,瓷器、竹子等比较有中国特色的材料在产品设计中应用较为广泛。

此类产品设计案例不胜枚举。国际着名的汽车设计大师乔治亚罗说:“设计的内涵就是文化。”没有文化内涵的产品设计是没有生命力的,中国传统文化蕴涵深厚,将其精华应用到产品设计中,将使产品设计具有很好的文化支撑。

三、传统文化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于工业产品设计不能仅仅是简单的在表面堆砌,既不能刻意追求或者硬贴在产品造型上,又不能把传统文化泛滥使用;而是应该从符号学的角度从深层次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结合产品的特点和功能,提炼出某种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内容,从而进行创作。在外观设计上,在深入认识和了解传统图形符号的基础上逐步对其挖掘、变化、改造,结合产品的特点,与外来元素完美融合成为时尚的设计;

在形态设计上,在对产品有充分的理解,从而借鉴中国传统的器物的形态或部分形态加以改造,从而成为产品的一个有特色的设计元素。如诺基亚6108,笔化作剑,构思巧妙,整体像一个背剑武士,造型有气势,另外一个成功的案例就是祥云火炬,创意灵感来自“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祥云的文化概念在中国具有上千年的时间跨度,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其造型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

在思想文化方面,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对物的设计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思想。比如墨子的“非乐、节用”思想,阐明了对物的设计不能过于繁杂,庄子的“返璞归真”思想,阐述了生态自然、绿色设计的思想,韩非子的“物以致用”,强调了产品的功能最大化的思想,等等。所有这些先民的造物思想虽然在当时没有针对产品的设计提出,但对现在的工业产品设计的影响却非常深远。

篇11

1.完美的简约风

从我国的传统建筑装饰风格来看,其对室内布置较为重视,不论是色调的协调还是家具的统一,更有陈设的造型等,她将传统的装饰中的“神”和“形”演绎的淋漓尽致,尤其以明、请为主,多采用对称的空间构图方式,笔彩庄重而简练,空间气氛宁静雅致而简朴。从现代建筑的装饰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大量的运用装饰手段,如彩画、雕刻、书法和工艺美术等营造一种完美的意境。

与传统的建筑相比,现代的饿装饰设计中呈现的风格是去掉了一些繁琐元素的设计,采用最直白的装饰语言,营造出独特的韵味,赋予空间宁静祥和的感觉,对于现代建筑装饰的设计师来说,其最主要的目的是把握空间的整体性,营造空间情绪,选择与之祥和配合的物品和家具,相对而言,其更具难度。简约不等于简单,简约是一种时尚,是演绎的另一种完美,是设计的一个高境界。现代装饰必须建立在现代建筑的基础上,必须充分考虑到建筑物中的物体和谐,达到简单却完美的融合,这是现代装饰设计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设计风格――简约大气。

2.成功案例

从我国的现代装饰设计现状中我们可以发现,运用传统文化元素的神韵的案例正在逐渐增多,我国的传统元素在其装饰中体现的更加完美,显现其独特的魅力,促进了我国装饰风格的转变。从我国众多运用中国传统元素的案例分析中,我们发现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其中最具典型的就是坐落于北京的“九华山庄”,其实传统文化与现代装饰艺术完美融合的典范,首先,其地理位置属于龙脉,符合中国传统的风水学,从具体的建筑中,我们总能感受身临其境,似乎穿越,在点滴之间都可以发现传统的韵味流淌,意蕴深刻。这是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典型应用,其传神且生动,其丰富且具体,其时尚且古典,为我国应用传统文化元素设计现代建筑奠定了基础。

3.文化融合

不论是传统建筑还是现代建筑,都需要文化的融合,建筑装饰是艺术与技术合作的体现。随着社会发展的演变,时代的进步,新技术不断的涌现,新工艺、新材料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和意识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这对传统的建筑形式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建筑的人文因素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要素的结合一直是困扰设计人员的一个问题,而随着全球化交流的互相增多,文化趋同成为世界发展的共同趋势,它打破了传统的隔阂,让人们充分享受现代建筑为人们带来的利益。

作为我国建筑最具代表性的藏式建筑,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丰富的文化底蕴,深刻的宗教内涵,深深的吸引着人们,人们不断的模仿,不断地学习,其融合了多个地区的文化风格,建造了属于自己独有的文化建筑,这是值得建筑师深思的一个问题,如何建造属于自己的建筑,打造独特的文化建筑。

4.现代装饰设计的深刻思考

从世界的装饰设计发展历史来看,其都是一步步走来的,都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尽管各国的审美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是他们的发展理念是相同的,都是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自己所需的,结合当代的发展思想,创造束现代建筑装饰设计的风格,其最关键的因素是如何正式传统,如何发展,如何创造未来。现代装饰作为一种艺术,更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文化,是在特定时期内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反映,从这个角度来分析,我们发现现代装饰要想走出独具特色的道路,要想设计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许坚持与时俱进,必须注重文化内涵的融入,文化元素的渗透可以提高建筑的价值。

传统与现代并不都是对立的,也不是互不干涉的,他们也是可以互相融合在一个空间内,可以呈现融合的完美。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旗袍,尽管其特定属于某个时代,但是其在某个场合中却仍具有不可替代的美,仍然是无法匹敌的,钢筋混凝土的今天四合院仍然独处一隅,享受少有的宁静。中外元素的完美融合仍然可以为世人交出美丽的作品,仍然可以出现让世人惊叹的杰作。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完美融合,一旦形成,必将带来轰动,甚至是绝配,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中也可以生根发芽,发扬光大。

随着全球交流的不断增多,文化发展呈现一种多元化的趋势,现代装饰设计要想融入现代的大固态,必须要注意更多的国际设计元素,注重沟通,加强交流,不断的挖掘传统文化要素,进行互相的补充,只有如此,才能设计出最佳的作品,才能建造属于现代装饰的风格。然而,目前许多装饰设计从业者的现状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矛盾,即“设计引导人”与“人引导设计”。所以发扬传统文化在设计中的创新化利用是现代装饰设计面临的很重要的一个课题,经济的发展,现代技术的提高,装饰设计也在延伸。

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建筑的室内功能复杂多变,人们对所居住的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注重环境氛围,人文气息,文化底蕴等精神追求。建筑装饰从材料到设备,甚至是门窗构件都是不断地推陈出新,还要向紧跟时代的发展脚步,我们必须要突出特色,而且人们的追求是在不断地变化的,我们必须不断地改造传统,不断地创造新鲜,将传统文化中的古典元素与现代装饰风格高度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

篇12

(1)调研论证,明确思路。我们通过闽南文化专题调查、德育专题理论研究、专家论证等方式,确定基于闽南文化精神的德育教学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然后,组建校本编写队伍,明确工作分工,编订德育教师工作手册,启动德育教师队伍培训。由于教师们此前对课程标准的认识还很肤浅,甚至对其体例、内容还很陌生,我们在制定《德育校本课程标准》之前,便先组织教师研究新颁布的国家课程标准,特别是对《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通过开展编写队伍的校本建设理论学习和编写工作培训,统一思想,提高大家的校本课程建设能力和水平。在此基础上,结合德育校本课程的特点与要求,确定了《德育校本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第一部分为前言,从总体上阐明德育校本课程的性质、特点、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第二部分为课程目标,分别阐明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类目标;第三部分为内容标准,分专题提出具体目标、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第四部分为实施建议,分别对教材编写、活动实施、活动评价以及课程资源开发提出比较翔实的要求与建议。这为整个德育校本开发活动提供了基本依据与准绳。(2)收集材料,编写课程。组织德育课程编写队伍,开展课程开发研讨会,划分任务,分类对闽南文化进行收集整理,初步形成典型案例文稿。我们还与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东南花都闽南文化展馆、泉州师范学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收集并编写通俗易懂的闽南文化知识读本,归纳有关励志和创新的闽南文化精神的案例。针对当前中职学生的特点,我们尽量规避闽南文化知识中的学术性文稿,而主要以案例和活动内容为主融入德育教学中,并编写德育校本课程。德育校本课程简述如下:序言第一章闽南先贤:爱国与爱乡篇以郑成功、“开漳圣王”陈元光等闽南历史名人的实例,编写德育课程。第二章闽南印象:传统与现代之感悟篇围绕厦漳泉等典型闽南文化古迹编写闽南印象,突出传统文化感知与心灵的感悟。第三章闽南现代名人堂:励志与德行篇以中国近现代文学家林语堂的实例编写励志教育课程;以教育家、慈善家陈嘉庚的实例,编写德行教育课程,等等。第四章闽台同根同源:爱拼创业启示篇结合闽台人文和企业文化实例介绍,以创业就业为导向,启发学生的爱拼思想和创业激情。(3)设计学习情境与课堂活动。设计学习情境,重点突出德育课堂的活动化,依据编写的闽南文化内容和所体现的精神品质,通过活动的形式展现出来。以闽南文化为基础,创新教学方式,开展以闽南文化精神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比如:开展以闽南印象为主题的情景活动,如海报设计比赛、闽南语歌曲习唱、闽南文化历史讲堂。实地考察漳州历史古街、漳州文庙、漳台宗亲文化族谱对接馆、林语堂纪念馆、闽南文化展示馆等风景名胜古迹,品尝漳州的特色小吃,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感知闽南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编写要突出具体实例配合德育活动,加入学生参与的情景教学环节,创新德育课程。(4)闽台互动交流,突显特色。我们还积极开辟闽台文化沟通渠道,与台湾高校、出版社、研究机构、台资企业建立联系,收集台湾地区的闽南文化读本、案例,对校本课程进行修改和扩充。针对闽南区域闽台合作优势和丰富的台资企业资源,结合中职学校学生特点,对校本课程中的企业管理模式进行修改和完善。在校本课程中增加台资企业文化,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有关学习阶段、顶岗实习和就业阶段的知识,进一步提升校本课程的深度和实践性。(5)修改和完善。我们确立了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分步实施、逐渐完善的原则。我们先在低年级新生中进行试点,先指定有经验的教师根据德育读本中的内容和活动方案进行操作,摸索出经验后,再给其他教师上观摩课,课后大家交流研讨,对校本课程中的不足之处加以修改完善。在活动模式基本定型后,予以全面推广,广泛运用。我们还把校本课程交给有关专家、教师、家长乃至社会有关人士去阅读,请他们提出修改意见。通过具体教学实践和专家评估,寻找校本课程的不足,适时组织教师对受教育学生进行跟踪调研,对校本课程进行完善。通过不断总结德育校本课程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在校本课程中及时加入对德育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成果。通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确立课题、总结经验、指导实践、完善校本,形成我校自身的德育特色。

篇13

现代社会,人们的文化审美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而日益增长,依仗独特的传统文化的支撑,中国优秀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才立足于世界环境艺术设计之林。借鉴西方设计理念而不靠拢,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创新和发展了现代环境艺术设计。[1]例如,环境陶瓷作为陶瓷艺术应用于环境设计的理念受到人们的重视。陶瓷作为中国令世界瞩目的一项承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其薄如纸,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磬。因独特的材料特性,陶瓷越来越成为现代环境设计中不可或缺的材料。在环境设计中运用传统陶瓷艺术,达到了生动传奇的艺术化效果。

1传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

1.1中国传统文化的涵义

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古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被广泛运用于服装、绘画、建筑等中。其独特的民族风代表着民族形象和国家尊严。在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流行着讲究无为的道家思想和讲究对立统一、中庸和谐的儒家思想等各种各样的文化理论和文化学派。

1.2环境艺术设计的范畴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实用艺术,所涉及的学科很广泛,包括城市规划学、建筑学、环境行为学、设计美学、环境生态学等。环境艺术设计是依据环境而存在的艺术形式,对于建筑室内外的空间环境,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进行整合设计,达到依存环境、融合环境的艺术效果。环境艺术通过一定的组织、围合手段对空间界面进行艺术处理,运用各种布置和造型设计语言以及各类配置,使建筑物的室内外空间环境体现出特定的氛围和一定的风格,以满足人们的功能使用及视觉审美上的需要。随着传统文化的推动,起步较晚的环境艺术设计集艺术、科技、经济以及传统文化于一体,与时俱进,并实现了实用性和审美性的有机统一。

2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的创新应用

2.1继承与创新传统文化

现代设计师们不断发掘自身的创新潜力,以良好的创意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得以体现,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例如,在日本美秀美术馆的设计案例中,著名的世界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就巧妙地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陶渊明的诗作《桃花源记》,借助西方的现代设计手法和理念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有机结合,并进行重组和重建,不仅给予现代人舒服的视觉享受,而且释放了传统文化。[2]以艺术设计的形式和手段,提炼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因素,然后将其充分融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给人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

2.2在显要位置突出传统文化

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在显效的位置,即在显要的位置突出传统文化,可以产生以一当十甚至以一当百的独特艺术效果。如一个房间的设计,虽然到处充满着现代艺术设计元素,整体呈现的是现代艺术风格,但是如果在显要处恰到其处地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便能传达出传统灵魂的思想。例如,南京诸子艺术馆内景的设计案例,就充分体现了这样的设计原则。从艺术馆的整体布局来看,不管是屋顶的圆形大灯池还是富有立体感的木皮地板等,都洋溢着现代气息。独具匠心的设计者将一个扇面形的硬景花窗样式的传统漏窗用于自然采光。在传统漏窗的陪衬下,室内充满着大量的现代环境设计元素,形成了鲜明的传统漏窗为主,现代环境设计元素为从的主从关系,并在古色古香的艺术馆内达到了和谐、自然、舒适的统一。

2.3融入传统文化精髓

中国地大物博,传统文化亦是博大精深。作为世界主要的文化形态之一,中国文化也是全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适应于中国社会在思维方式、地理环境、民族心理、经济结构以及语言文字等方面的特殊性。例如,早已形成的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家庭伦理纲常的精髓就可以注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之中。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我国的设计师集思广益,以美学为标准,发挥审美的作用,采纳中国传统文化中主张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恰到其处地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渗透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实践中,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风格,鲜明地体现了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的有机统一。

3传统文化之陶瓷创意的应用于环境设计

陶瓷艺术作为独立的艺术品形式,除了发挥着装饰和点缀环境的作用,还具有审美艺术价值,更是以实用的形式满足了人们的使用需求。陶瓷艺术与环境设计的结合传达着一种独特的美感联系。环境空间如室内空间,由诸多材料和设计元素组成,各种材料和元素之间既要彼此有联系,还要在整体布局上达到风格统一。陶瓷艺术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产品之一,它是一门古老而深沉的艺术,亦是一门现代而动感的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中国传统陶瓷艺术,赋予了环境设计以生机和灵魂。中国传统文化之陶瓷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在满足了现代人的审美要求的同时,也凸显了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艺术情趣和艺术思想。[3]通过对传统陶艺和陶瓷材料的研究,能够发现其在环境设计领域中具有的应用优势。在生活节奏和工业化进程快速的时代,将陶瓷艺术应用于环境设计中,能够给人带来自然、原始的感觉。

4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是传统精髓的精神内核的自然反映和对民族传统文化深厚情感的自然流露。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师应运用创造性思维,借助现代环境载体对传统文化进行重组或重建,最终设计出既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又符合现代人审美观的优秀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应不断地发掘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准确的定位和构思,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传播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肖璇.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