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银行业务特点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银行业务特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银行业务特点

篇1

上述挑战给整个中国银行业带来了进行数据治理这样一个总的、战略性的要求,银行从业者对解决该问题的必要性也达成了共识。为此国内相当多的银行已经开展数据治理工作,在行内建立了包括管理层在内的数据治理委员会,对资金人员等资源大力投入,在行外积极寻找咨询专家和解决方案。然而只有极少数银行能通过上述工作使数据质量得到本质的提升,在多数银行我们依然会观察到如下现象:再次实施一个贯穿若干业务条线的项目时,仍然需要银行多部门联合再次开展一次大规模数据梳理和改动操作,这说明数据质量不佳的这个痼疾依然存在。

银行数据治理过程的考察

在此我们考察一下银行进行数据治理的一般过程,该过程包含以下几个不可或缺的主要步骤:(1)开展战略咨询。(2)建立包括高层在内的数据治理委员会,建立数据治理组织架构。(3)设定数据治理实施路线和目标、制订工作计划。(4)动员相关部门、按照计划开展具体数据治理工作。步骤(1)和(2)属于目标设定环节,步骤(3)和(4)属于执行环节。同时在开展工作中步骤(1)和(2)务虚性强一些,而步骤(3)和(4)倾向拿出具体落地实施物。如前所述数据问题是国内银行业面临的整体问题,上升到治理行的战略高度并不为过,步骤(1)和(2)是银行数据治理的两个充分条件,它们是推动力而不是绊脚石。总的看来大多数开展数据治理的银行都能在战略上加以重视,因此步骤(3)和(4)恰当与否决定了数据治理单位的执行力,成为决定数据治理效果的关键。

应该看到国内银行信息化水平迅速提高是近几年的事情,随之而来的数据质量问题也是突然出现的,而且是整体出现在银行业面前,因此国内银行落实设定数据治理实施路线和目标这一步骤时,往往引入外脑交给咨询公司。然而咨询公司同样没有成功的国内银行的经验可以借鉴,它们给银行开出的药方往往是借鉴信息化比较早的发达国家银行的经验,或者借鉴信息化程度最深的信息技术行业自身的数据治理经验。然而发达国家将信用机制作为社会规范的一个重要原则已经建立了上百年,在制度上约束人们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提供诚实有效的信息,从源头上解决了数据问题,因而发达国家银行数据接近其原貌,质量普遍较高。与发达国家不同,长时间来我国银行仅被当作渠道而且主要是企业金融往来的途径。对于社会自然人的信息,行政、公安等系统掌握的信息质量在某些方面要高于银行,这决定发达国家银行数据治理对我国银行业具有有限的参考意义。而且信息科技行业的特点是数据即业务,数据处理手段单纯,用以实施信息项目的数据往往同构性强、存在一个产品中,准确性、合规性、一致性、唯一性、及时性、完备性这些高度抽象的特性既可以作为衡量产品数据质量的标准又是信息产品实施的内在自我约束,但对于使用信息产品的功能处理的外来数据不存在上述约束。银行的数据源于业务的需求,是信息产品处理的对象之一,并且以一个系统众多、数据源分散、数据异构性强的集合的形式出现。因此信息科技行业那样单纯的数据治理方法以及质量衡量标准施加于银行业效果并不明显。

国内银行业数据治理的另一个症结是在执行过程中往往被实施部门扭曲为一项以实体代替实质、以主观代替客观的任务。由于步骤3中给出的数据治理实施路线往往脱离国内银行的客观条件,导致数据治理具体实施部门对于应该调动的资源和着手点没有头绪,索性使用懒汉原则——以建设一个系统为主线和数据治理完成标志。数据治理的最终效果本应由行内外进行客观的评估,但不恰当的方法和手段使得数据治理这项需要银行全体员工知道其职责并不折不扣地加以执行的战略协作退化为一个有形无实的系统实施任务。

结合业务进行数据治理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国内银行业数据治理工作难以取得满意效果的一个主因是缺乏结合国内银行业务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和方法进而使执行力大打折扣,尤其是脱离了银行数据是为业务服务这一根本出发点,脱离了业务是动态发展这一特点

认识到上述问题后,在数据治理工作中,我们仔细研究了数据的载体,银行业务系统的构造和分类,分析了数据流与关键数据质量控制点的关系,厘清了数据生命周期各阶段流经的业务部门并据此规划了一个责任清晰的数据治理机制。

银行的主要信息系统

系统是银行数据的展现实体,系统建立的缘由及重要性与其服务的主要业务紧密相关,即使那些为全行服务的系统,例如报表,数据也被分成不同的模块赋予各种权限为不同的业务和部门所享有。按照对内职能银行所有业务部门可以分为前台、、后台三部分,银行的主要系统也可以这样划分。

图1是一个现代银行的主要信息科技系统构成图。前台部门和系统在银行业务中主要起到了交易渠道作用,一般包括运营部、电子银行部、国际业务部等,它们主要开展面向大众的现金类业务,注重账务的准确性,对应的系统有柜面、信用卡、电子银行、ATM等系统。部门和系统主要起到流程审批的作用,一般包括信贷部、投资部、小企业部等,它们不用直接与大众打交道,主要从事与信用相关的业务,必须谨慎评估每项业务的潜在风险,注重流程和专业人员参与控制,对应的主要系统有计划财务、信贷系统、个贷系统等。后台部门一般起到支撑作用,主要有综合管理、人力资源、法律合规等部门,这些部门要求系统主要对银行进行内部控制,不开展直接为银行产生利润的业务,它们对应的平台有档案管理、人力资源、法律合规等系统。

需要注意数据仅仅是存在于系统中,不应该犯将系统等同于数据的错误。系统建立后多数情况下是稳定的。但是数据不同,它受到业务的驱动在各个节点和系统中流动,同一个数据流经不同的节点和系统具有不同的重要性。例如客户的一笔存款业务,只要卡号和姓名准确就可以确保业务的进行,其他数据信息是次要的,但是如果产品推销关于客户联系方式的数据就成为必不可少的信息。所以业务不但赋予数据重要性,还赋予它流动性。

数据流向与数据治理关键节点

银行不可能单纯为了数据质量进行所有业务系统的重构,比较切合实际的做法是从数据流中找到最重要的环节作为数据质量控制的重点和工作着手点,将数据治理由点及面的推展开。图2是前、中、后台业务的数据流和重要节点的关系图。

图2(A)展示一个典型的来自前台业务的数据流,该数据流中有多个数据源和分发点以及一个汇集点,由数据源采集数据汇总到汇聚点处理后再分给分发点(使用点)使用。各个数据源相互之间地位是平等的,各分发点也是平等的。业务上会要求数据源和使用节点容易扩展,这就约束汇聚点达到相对稳定,如果扩展汇聚点必然会对前后两端的业务造成巨大的影响。大量数据汇集而且较稳定这个特点说明汇聚点是前台业务的关键点,在该点建立规则进行数据质量的控制是适宜的。

对于来自业务的数据流如图2(B)所示,该流中有多个数据源,多个中间审批节点和一个终审节点,各数据源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中间审批节点之间是串联的。一个成功的业务从数据源来的数据必须逐级经过中间审批节点,也就是每个中间审批节点都是一个信息汇聚节点,但是业务上要求这类汇聚节点要容易扩展,终审节点在业务上具有最重要的意义,决定了业务进行与否。一个数据源就对应了一个流程,也就是图中数据源n的数据不会在审批点中进入到由数据源1形成的流程1中去。还需要注意的是在该流程中数据流是双向的,关于客户的数据从前向后流动,审批意见数据从后向前流动,这就存在数据在两个审批节点来回流动的可能:后向审批节点认为客户信息不准确加以退回,由数据源补充客户数据再次发出审批申请,如流程n所示。审批节点串联的安排顺序即暗含数据控制的内在要求,在一个审批节点被关注业务,数据如果含糊不清业务必然无法被审核通过,从而要求前级逐级回退从源头校正业务数据,因此处在最后位置的终审节点无疑是数据质量管理的管控重点,但这仅仅是狭义的业务只是包含了客户的信息。前文我们指出数据可能存在没有到终审节点在两个一般审批节点流动的可能,审批的业务信息每次都会回溯到第一个审批节点,同时所有的客户信息也会进入第一个审批节点,它含的数据量最大,所以第一个审批节点的数据质量控制同样也是重点。

图2(C)展示的是后台数据流程,它一般包括一个数据源、一个汇聚点和多个分发点。数据流向是单向从源流向分发点,各个分发点地位是平等的,数据源与各分发点相比明显有控制的意味。因此对后台系统的数据质量控制重点是数据源的控制。

按照数据生命周期划定治理职责

按照数据自身的生命周期,数据流中的各节点又可以归纳为产生环节、集成环节和使用环节,如图3所示。图中标示出数据质量问题的产生主要发生在数据产生环节,少量产生在集成环节,但是数据质量问题的发现恰恰相反。这是因为数据产生环节很少认为自己是错的,它占有的数据量相对而言比较少,缺乏进行校正所需的比较对象,而且数据产生环节的第一要务往往是确保业务的进行从而产生价值,它们一般对数据进行分析的需求也不强烈。而信息集成环节和信息使用环节价值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对数据分析后找到业务规律对工作进行改进及对竞争态势进行预判,而且这两个环节都有大量的数据用以进行分析校正,因此这两个环节能够大量的检测到数据治理问题。数据的集成环节一般是科技部门,处理数据是它们的专长和职责,经过分析校正后会使生产环节产生的数据问题有所减少,但是由于对业务理解的偏差,它们产生的数据问题仍较使用环节要高。使用环节进行数据分析应用往往会使用全部历史数据中的一部分,而数据集成环节往往会从这个历史周期考察数据,并且从其他方面印证数据,这导致数据集成环节发现问题的数量较使用环节发现的多。

根据这三个环节产生和发现数据质量问题的规律我们认为,在数据质量管理中数据集成环节对数据量拥有最多、考察面最广、统筹最全面,应该行使检查、报告、跟踪数据质量的控制职能;数据使用环节对于数据质量具有出于业务的最权威的判定,应行使定义评估数据质量的反馈职能;数据产生环节是最广大的客户原始数据的直接接触者也是从源头防范数据问题最有效的环节,应行使预防修正数据问题的执行职能。

仅仅是划分职责并不能确保数据治理工作的执行力。我们还知道不同环节的利益追求是不同的,在没有干预的状态下,银行数据产生环节就是关心业务的进行,预防及修正数据是一项靠责任心的工作。而信息集成环节和信息使用环节显然更倾向通过数据分析得到结果被认可,不愿为数据检测、考核工作而操劳,甚至将之视为与数据产生环节可能发生冲突需要回避的一件事。不同环节不同诉求使得数据治理工作脱节,必然削弱执行的效果。有必要使用一套办法使得所有环节将数据工作最大可能统一到一个中心上去。绩效考核就是这样一套较好的方法,考核数据产生环节给出的数据是否使分析效果得到明显提升,考核集成环节和使用环节是否检查监督实施到位。

篇2

首批试点银行各具特色

去年,银监会公布了国务院批准的首批5家民营银行名单,民营银行试点工作正式启动。目前第一批民营银行即深圳前海微众银行、上海华瑞银行、温州民商银行、天津金城银行、浙江网商银行已全部开业,5家试点银行无一例外的立足股东自身优势选择各具特色的市场定位和产品服务。

具体来看,深圳前海微众银行和浙江网商银行主打互联网概念,做“纯互联网”银行,服务小微用户、不设物理网点、不做现金业务。

据了解,最早开业的微众银行已发行首只产品“微粒贷”,额度在20万元以下,年化利率约7%~18%,并已向20多万名用户推送此产品,截至目前总共发放贷款5.8亿元。

网商银行相关负责人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网商银行是中国第一家完全跑在“云”上的银行。不做500万元以上的贷款,不做“二八法则”里20%的头部客户,而是以互联网的方式,服务“长尾”客户。

“基于蚂蚁金服研发的网商银行系统,未来将实现3分钟在电脑上填写并提交贷款申请,1秒钟之内贷款发放到账户,过程中零人工干预。”该行工作人员说。

截至2015年4月底,蚂蚁金服已经累计为160多万家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者解决融资需求,累计投放贷款超过4000亿元,整体不良率低于1.5%。根据网商银行方面计划,未来蚂蚁金融小贷业务将转移到网商银行进行。此外,网商银行将于7月发行首只产品,“利率将比微粒贷低”。

上海华瑞银行、天津金城银行和温州民商银行则走的是接近传统银行的发展途径,设有实体网点,采用“微利运营”的理念。前两者都设立在相应的自贸区内,着力满足跨境业务需求,不同的华瑞银行试行“投贷联动”模式,金城银行强调“公存公贷”。民商银行则着眼于供应链金融服务。

当前民营银行面临盈利与模式创新两者的权衡和取舍,虽然短期盈利并不是主要任务,但是从长远来看,盈利才是银行持续发展的根本。华瑞银行方面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其未来服务形式将由“信贷中介角色”向“服务中介角色”转变,相应的盈利模式也创新为“利差收益型”向“交易服务型”转变。

拥抱传统银行

从5家试点银行筹建获批开始,“搅局者”、“鲶鱼效应”的说法不断被提及。业内认为对传统银行将产生一定冲击。对此一位民营银行从业者表示,民营银行和传统银行并不对立,民营银行业务领域很多是传统银行不愿或不曾涉及的领域,与传统银行合作大于竞争。

多家民营银行都强调同业合作,网商银行方面认为,其希望做一个轻资产、平台化的交易型银行,为传统银行输送客户和风险控制能力、大数据分析能力。

面对近两年盈利能力持续下降、不良攀升的传统银行,早已纷纷布局互联网等创新业务。对于后来者,多数传统银行从业者表示,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会导致未来竞争加剧,但是并不畏惧挑战,当前担心的是高管和优秀人才向民营银行流失。

或引发民营银行筹建潮

当前我国民间资本在银行等金融领域已占据重要地位。银监会统计,截至目前,民间资本参与组建农村商业银行758家,参股城市商业银行134家,重组信托公司33家,民间资本占比分别达85%、56%、45%。

篇3

一、电子银行业务简介

2006年3月1日起实施的《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中有关于电子银行的定义,文中指出:电子银行业务是“商业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利用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通讯通道或开放型公众网络,以及银行为特定自助服务设施或客户建立的专用网络,向客户提供的银行服务。”从中我们可以归结一下电子银行业务的特点:一是具有全天候的特点,全体24小时连续运行为客户服务;二是任意地点的特点,客户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获得服务;三是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特点;四是程序化的服务模式。

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开始兴起了银行卡、ATM、POS等的应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也在这一时期开始萌芽发展。截止到2012年的统计数字显示,我国的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已经达到了54万亿。通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电子银行业务体系逐步完善,服务水平逐步提高,规模持续高速增长,相关的信息系统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电子银行业务在运营、安全、服务水平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出现了我国目前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新现状,即“竞争激烈、新品迭出、效益显著、前景喜人”。

三、我国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制约因素

1.目标客户群体模糊,营销机制不健全

我国各大银行中高、底端客户资源比例相差悬殊,低端客户资源比例过大,资源结构形势不乐观。电子银行业务在制定营销方案之时,首先要确定的问题就是:产品究竟由谁来购买。但现实则不同。我国目前的各大银行和中小银行在电子银行业务营销过程中,普遍存在畏难的心态,导致对各种客户资源一概而论局面的出现,目标客户群体定位不准。

另一方面,我国电子银行业务在营销宣传上存在投机和短期行为,影响了电子银行业务产品的市场认知度和深层次推广力度,无法让客户对电子银行业务产品真正了解,也就无法促使客户认购。

2.产品创新力度不足、特色欠缺,功能尚待完善

我国电子银行业务目前还处于通过把一部分传统的柜台业务电子化的阶段,还谈不上真正的产品创新、特色经营。而且就产品来说,部分产品的优势与特色无法与大环境下电子化技术的普及相结合,从而导致产品更新换代缓慢。

3.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措施不足

电子银行业务就目前而言是作为传统银行业务的补充而存在的,其效益优势还不明显,这在效益考核方面是一个弱点,往往在以效益、存款指标为考核内容的前提下,无法让基层真正重视,更无从谈推广。这种考核方式的影响,造成对电子银行业务重视不够,口号喊的响,但缺乏主动推广的动力和意识,从而使得电子银行业务的优势无法发挥和放大。

4.产品服务不到位,缺乏售后服务专业人才

近几年发展迅猛,银行缺乏大面积的专业人才,手机银行、个人网银等遇到的问题,往往只能一层转一层的反映,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客户反馈的意见无法得到解答。而在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往往就会影响到客户的适用热情。这一方面受到电子银行业务机制不健全的影响,最为重要的则是电子银行业务缺乏专业的售后服务人才,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

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的对策

1.转变观念,加强重视

电子银行业务作为银行业务发展的方向和未来竞争力的决定因素,银行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明确发展思路,转变经营方式,增强盈利能力,实现战略转型。高度重视电子银行业务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建设,加快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步伐。

2.加强领导,落实措施

银行要把电子银行业务作为吸引客户和开拓市场的重要工具,加强领导的同时,要给以政策倾斜。要在加强业务发展的同时,加强管理,落实各项措施,形成统一的电子银行业务规范、流程和标准。

3.完善产品功能,加快更新脚步

随着竞争的加剧,产品创新速度的快慢和科技含量的大小决定了企业的盛衰成败。科学、技术、生产之间以及各门科学和各项技术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空前加快,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就目前我国电子银行业务创新机制不完善,特色不明显的现状,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引进新技术、新理念,推出新产品,畅通产品经营渠道,通过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来创造效益。

4.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塑造品牌形象

所谓品牌就是指产品能够打动消费者的核心价值。针对电子银行业务的品牌形象来说,最为核心的价值就是方便快捷。让消费者亲身感受到这种业务的方便快捷的特点,从而驱动着消费者认同这种产品服务,进一步的喜欢上甚至是爱上这种业务。

要把电子银行作为宣传推广的重点和中心,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来宣传电子银行产品和业务,扩大电子银行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认知度,形成品牌效应。

5.重视队伍建设,加强员工培训

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离不开人这个因素,高素养、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是其发展的支撑。因此,要不断通过市场变化或者需要,来对员工进行分层次、分岗位的培训,从而通过学习让员工各项素质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何新生,等.网络支付与结算[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篇4

一、私人银行业务的特点

私人银行(privatebanking)的发展已有400余年的历史,它通过客户经理向拥有高额净资产的私人客户及其家庭提供以财富管理为核心的、高质量、专业化金融及相关服务获取收入。私人银行业务具有五大特点:一是客户的特殊性。其目标客户群不是一般大众客户,而是高额净资产客户(HNWIs);二是服务多元化、个性化。私人银行提供了多元化的产品结构和个性化的服务方式来满足客户的需求;三是信息不对称程度高,易导致利益冲突。由于银行无法完全掌握客户的准确信息和客户无法了解私人银行业务的相关信息,存在较高程度的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利益冲突问题的产生;四是服务期限长、私密性高;五是账户复杂、交易金额巨大。私人银行业务和理财业务不是同一个范畴,私人银行业务更为广泛,包括投资、融资、保险、咨询顾问等多项业务在内,跨多部门、多业务领域;而理财是纵向的,理财服务只是私人银行业务的一小部分内容,所以不能将私人银行业务规范划归到理财业务框架之中。

二、私人银行业务的风险的特点

私人银行业务是一项高风险业务,需要较高的风险管理能力。与理财业务相比,私人银行业务风险特点表现为:一是面临的风险多。由于私人银行业务的产品和服务范围远远丰富于理财业务,因此其面临风险更多。二是风险发生的概率大。私人银行业务更复杂,存在更多的潜在风险事件和风险点,需要较高的风险管理水平。但作为一项新兴业务,银行相应的内控管理较弱,因此更容易引发风险。三是风险复杂,有较强的关联性。私人银行业务集多种风险于一体,各种风险的抵补或交叉关系更为复杂,更容易相互传染、转化。四是风险计量难度大。由于私人银行业务是针对极少数的客户,面临合规风险、声誉风险等许多新型风险,传统的计量方法较难预测和计算。五是从风险分类来看,操作风险与合规风险是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面临的最大风险。

私人银行业务由于其组织形式和业务特点,导致了其风险生成有如下特殊的原因:一是私人银行业务与利益冲突。私人银行的存在和发展降低了市场的交易费用,改善了市场和投资者间的信息不对称,促进了市场的发展。但私人银行的中介地位决定其难以规避利益冲突,由于私人银行获得信息的机会和能力远胜于客户,客户不得不依赖私人银行提供的信息进行决策,当一项交易为客户服务而可以有两种解决方式时,私人银行可能会选择从自己的利益角度看更为有利的方式,进而引发“利益冲突”。“回扣”是利益冲突的典型表现形式。私人银行可能会选择给予自己回扣多的产品与服务推荐给客户。私人银行给客户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时,利益主体也随之多元化,利益冲突就更为激烈。二是私人银行业务与合谋行为。在私人银行业务中,合谋主要是指私人银行可能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协助客户从事“洗钱”等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损害社会福利。

三、我国现有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对私人银行业务实施的监管主要是依照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监管进行的。尽管他们都是商业银行个人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监管手段、指标设定等方面都有很多相似性,但对私人银行来讲,它毕竟与理财业务有不同的业务特点,面临不同的风险,因此,对它的监管还应考虑其经营模式的特殊性,否则监管就极可能出现低效率的情况。具体来说,私人银行业务在风险监管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不健全。我国目前没有针对私人银行监管规定。商业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暂时采用理财业务的监管规定,这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理财业务只是私人银行业务的一小部分,因而不能将私人银行业务划归到理财业务框架之中。二是上述的管理规定与办法,或主要针对某一种产品,或主要针对某一种风险,而私人银行业务是一种产品多元化且具有复杂风险的业务,这些规章制度不能替代对私人银行业务的监管。

(二)监管主体多元化,重复监管与监管真空并存。从监管部门来看,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进行监管。但从整个业务范围看,涉及的部门更多。如,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反洗钱,国家外汇管理局管理外汇,证监会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等。商业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须与不同监管部门沟通,得到不同部门的许可,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监管职能的重复与真空,造成商业银行的被监管成本提高或是逃避监管。因此,私人银行这一金融创新实际上对现有的分业监管体制提出了挑战。

(三)缺乏风险监管,监管能力和效率处于较低水平。目前,对于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准入条件、客户构成、产品定价等方面没有统一的法律法规可循,对风险性监管和规范性监管涉及不多,特别是缺乏有效的控制措施来抑制利益冲突与共谋行为引发的风险。从风险监管角度分析,这样的监管措施往往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一旦私人银行业务出现经营风险,监管部门只能被动地事后处理,这影响了私人银行业务的稳健发展。

(四)与国际监管标准还没有接轨。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私人银行业务已从传统的自律型监管向政府型监管方向转化,各国监管机构出于保护消费者、控制业务风险的角度提高了私人银行业务的监管要求。如,欧盟2007年11月1日开始生效的“金融工具市场法规”,几乎涉及到私人银行业务的方方面面。国内目前较为宽松的监管要求易使中国成为私人银行业务的“监管洼地”,对业务发展迅速、业务范围相对复杂的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难以真正起到防范风险的作用。

四、改进私人银行业务监管的建议

(一)制定私人银行监管条例,加强协同监管。监管的宗旨并不是要消灭所有的金融风险,而是要将金融风险控制在合理的可承受的范围内。银监会应尽快制订私人银行业务监管条例,在私人银行业务的市场准入条件、业务范围、信息披露、监管流程等方面参考国外立法做出相应规定,使金融监管有法可依。同时,应加强与其他金融监管机构的协助监管和补充监管,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及时提供监管对象的活动情况和通报监管要求的变化与考虑。

(二)加强私人银行业务市场准入监管。监管当局应通过一系列定性和量化指标,加强私人银行业务的市场准入监管。其中,最重要的市场准入标准有三方面:一是银行的准入标准。由于银行经营私人银行业务后其操作风险、合规风险加大了,因此可考虑对经营私人银行业务的银行提出资本充足率要求、合规记录要求、经营范围要求等,以保证银行的安全与稳健经营。二是从业人员的准入标准。制订从业人员行为规范,对高层管理人员、客户关系经理的任职资格提出严格要求,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可能造成的风险。三是客户的准入标准。监管当局应规定私人银行客户的最低个人净资产要求,并要求商业银行实施“认识你的顾客”(KYC)的测试。

(三)强化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合规监管和风险监管并举。私人银行最大的责任是充分的信息披露、确保交易的公正及良好的风险控制。监管当局的监管不能有效替代私人银行内部的风险管理与合规职能,监管当局应对私人银行的业务流程、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信息披露提出具体要求,规范各服务提供方的行为,明确各自的法律责任,促使服务提供商高度重视业务流程,严密监控主要的风险集中及其传递,保护消费者利益。

篇5

(二)电子交易易操作、速度快。传统柜台业务需要客户亲自前往银行,通过填写纸质业务单办理相关业务。而业务单的须填写信息繁琐,致使客户花费在填写业务单上的时间过多,降低了银行的业务办理效率。而电子银行的交易过程为无纸化,用户须填写信息较少,操作步骤简洁且易学,更重要的是业务办理的速度快,为客户的生活提供了便捷服务,因此深受客户们的喜爱。

二、国内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新兴业务,电子银行业务在迅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一)同业间竞争日益激烈,产品创新尤显重要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均来自于贷款,对电子银行业务产品创新的投入普遍不足,因此该市场的产品差异性不足。因此,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商业银行需要提供更具特色需求度更大能为客户提供更多便利服务的产品,只有这样银行才有在竞争中获得优势的可能。

(二)依靠互联网进行业务办理,存在一定的技术风险和操作风险与传统银行业务不同,电子银行业务处于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其依托的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具有共享性、开放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促使银行的业务系统渗透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电子银行的产品创新如工商银行的“融e购”、兴业银行的“兴业宝”、“兴业红”及“智盈宝”等使政府、银行、企业、个人之见的数据交换越来越频繁,同时黑客技术、密码破解技术也在不断发展,给银行带来的威胁越来越大,致使银行面临着技术风险的严峻考验。

三、积极发展电子银行业务以提升商业银行绩效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电子银行业务安全性消费者对电子银行业务产品及相关交易过程安全性的担忧成为我国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阻碍之一,因此,为了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提升其对银行绩效的贡献程度,商业银行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采取先进的网络安全保护措施来加强电子银行业务的安全性,例如采用统一的认证体系、多重身份验证等来消除网上银行消费者对安全性的担忧。

篇6

财富的集中和富裕阶层的增加是私人银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潜力巨大,一方面是市场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国内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专门向这部分高净值客户提供高质量全方位服务的私人银行。金融机构的私人银行业务收入由于相对收入稳定,利润率高等特点,必将成为内外资金融机构争夺的热点。

一、私人银行业务的基本界定

私人银行业务所提供的是从继承遗产开始到接受教育,为其打理庞大的继承财产,然后协助接管企业、运营企业,一直顾问到客户年老体衰,辞世前安排遗产。这是专门面向富有阶层的个人财产投资与管理服务,这项业务的特点是根据客户需求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务。服务涵盖资产管理、投资、信托、税务及遗产安排、收藏、拍卖等广泛领域,由专职财富管理顾问提供一对一服务及个性化理财产品组合。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私人银行业务和国内目前通常提及的银行零售业务、个人理财服务都有着明显的区别。其核心是资产管理,以高层次人才为支撑,研究分析为手段,专业化经营为特色,立足于制定一整套解决客户金融服务问题方案,来满足客户复杂多样的需求、提升商业银行与客户合作价值,延长客户关系价值链。

二、我国发展私人业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我国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必要性

西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的比例已远超过利息收入,个别大银行的中间收入甚至占总收入的70%以上,成为利润的主要来源。作为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对于提高国有商业银行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社会财富增加是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基础

我国社会财富增加是从两方面来体现的,一是财富总量增长,二是财富集中度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提高,随着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居民私人财富不断积累,个人金融资产持续增长,截至2007年三季度末,我国城乡居民个人金融资产高达50万亿元。与此同时,财富集中化趋势也很明显,富裕家庭的存款已经占到中国个人银行存款的60%以上。中国的富裕人口集中度非常高,体现在财富集中度上,目前约有25万人,掌握着185亿美元的外汇。而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的富豪拥有的外汇占全中国外汇储蓄总额的60%;不到0.5%的家庭拥有全国个人财富的60%以上。现金大约占他们全部财富的71%,而全球平均水平是34.6%,总而言之,社会财富格局的变化为商业银行拓展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并将极大催生对私人银行业务的需求。

2.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是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从长远来讲,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必然趋势,随着银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存贷差将逐步缩小,极大的削弱了我国银行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传统垄断利润,商业银行必须在激烈的竞争中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私人银行业务以其批量大、风险低、业务范围广、经营收入稳定的特点日益得到各大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青睐,并得到迅猛发展。2007年全球私人银行平均税前利润率为39.96%,远远高于存贷业务,各大金融机构注重私人银行业务,也是因为其高额回报率。

3.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是与外资银行竞争的需要

自2006年12月底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以来,汇丰银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东亚银行、恒生银行、日本瑞穗银行、新加坡星展银行、荷兰银行共8家外资银行向银监会提交申请,在中国境内注册为外资法人银行。这意味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自由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市场中更完全的市场竞争环境正在形成。

(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现状

1.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已初露端倪

为了提升私人银行的服务水平,国内各银行纷纷从高端理财服务展开竞争。2005年6月6日,中国建设银行成立高端客户部,率先在国有银行中设置了一个专门针对特定客户群体的总行一级管理部门。高端客户部负责主管全行“富裕客户”的营销管理,其客户的流动性金融资产门槛达到300万人民币元以上,而一般大众理财业务的经营管理,则分置于原有的个人银行部;2005年4月11日,招商银行“财富管理账户”正式面市,传承招商银行一贯“鼠标十水泥”模式的营销理念,它将银行卡、账户管理、资金调度等业务整合在一个账户上,并突出了综合投资理财的服务功能。中国民生银行则以重金购入一套客户信息管理系统(CRM),并欲寻找业内顶尖的合作伙伴,在此CRM的基础上开发非常先进的个人财富管理业务平台,图谋以高起点进军个人理财业务市场;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已经开始发展起来。

2.我国商业人银行私人业务水平低

对国内银行来说,所开展的私人金融业务整体还比较初级,仅仅停留在概念的炒作上,缺乏实质内容,业务概念狭窄、品种匾乏、无法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以及理财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比较突出。

私人银行业务的核心是资产管理,包括丰富的个人金融产品和服务,银行既要综合考虑客户在税务、保险、房地产、艺术品投资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又要分析客户的财产结构,为客户提供长期财产组合方案。这些产品和服务在我国目前都很缺乏,不能为外资私人银行业务拓展提供有效的工具。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各项私人银行业务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规模上的差距非常明显。

3.银行缺少私人银行要求的人才机制

私人银行业务是国内新兴的金融业务,是知识密集型行业,要求知识面广、业务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敢于竞争、开拓性强、懂技术、会管理、善营销的复合型人才,其决策层、管理层以及一线窗口人员均须具备相应的能力,掌握相关的业务理论及操作技能,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人才还不能完全适应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需要进一步的培训和提高。一般来说,私人银行为客户配备一对一的专职客户经理,每个客户经理身后都有一个投资团队做服务支持;通过一个客户经理,客户可以打理分布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基金市场和房地产、大宗商品、私人股本等各类金融资产。但在中国,这还完全做不到。4.营销体系不健全,售后服务不到位

目前仍有商业银行对营销的认识存在偏差,没有设置专门的营销部门,没有配备专业的市场营销人员和完备的营销网络来进行个人金融产品的销售。随着电子化进程的加快和科技的应用,个人金融产品往往具备一定的技术含量,需要通过具体形象的演示才能够得到客户的认可和接受,而往往由于宣传方式及营销手段的落后,使银行推出的新产品往往无人问津。此外,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不断创新,相关的业务咨询、功能介绍、金融导购等售后服务却严重滞后,使得许多居民个人对个人金融服务项目一知半解,无法真正享有服务。

5.客户对对金融机构的信任程度不高

在西方,全权委托理财是盈利最大、成本最低的服务项目,因此往往被作为推销的重点和客户服务的目标。但在中国,金融机构的专业理财水平和信誉还没有达到令客户全权委托的程度。

6.开展私人银行的一些基础性工作尚未做好

例如,我国尚未建立个人信用评估机构,也没有全社会统一的个人信用评估标准,银行间信息无法共享,整个金融系统又缺乏一套合理的个人信用衡量监督制度.因此,商业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承担着相当大的风险。

三、国外私人银行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截止2007年,全球私人银行业共管理着超过7万亿美元的资产,分布在日内瓦、苏黎世、伦敦、纽约、迈阿密、新加坡和香港等金融中心。其中,瑞士是最早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国家,也是当今世界的离岸私人银行中心,其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历史对我们具有较多的参考价值。美国的私人银行业务虽然开始时间较瑞士晚,但美国却是当前世界最大的在岸私人银行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代表着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趋势,通过了解和分析西方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为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得出以下启示:

(一)发展以零售业务为基础的私人银行业务

美国20世纪发展私人银行的环境与目前的中国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如金融行业的分业监管,居民个人财富大幅增加,个人理财方兴未艾等。从2004年开始,我国银行业务出现了大举由批发向零售转移的趋势,个人理财业务得到迅猛发展,个人理财产品不断丰富,各商业银行开发了大量的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通过这些年来的发展,我国各商业银行都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个人理财业务经验,为将来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我国应以发展在岸私人业务为主

瑞士是全球富人的“避税天堂”,几个世纪以来能够一直保持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绝非偶然。仔细审视瑞士私人银行的成功要素,显然其中有很多条件都是目前的中国所不具备的,比如说政治中立,客户保密制度,低税收体制,货币的自由兑换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良好的

银行业声誉等,而这些都是开展离岸私人银行业务所必不可少的,所以客观的说,我国银行

业的现状,决定了我们暂时尚不具备开展离岸私人银行业务所必须的一些基本条件。

四、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策略

由于我国市场的特殊性,全套照搬目前西方的服务模式、业务种类和组织架构是不可行的,发展西方意义上的“私人银行业务”在短期内也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采取措施,逐步提供西方成熟的“个人银行服务”。

(一)增强产品创新

由于国内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比较晚,在产品创新方面也应该循序渐进。首先应该完善各种产品体系,包括:优化普通银行产品服务、完善资产管理服务、提供专业化高端产品、咨询顾问服务等。

(二)加强配套体系的建设

首先,是建立市场营销新机制。银行的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对客户资源的竞争,在今后的私人银行业务中,银行必须争取相当的富裕私人客户群,而为获得这组客户群,就必须尽快建立一套主动的市场营销新机制,并配套建立目标客户动态档案跟踪管理制度。

其次,是建立金融产品信息反馈体系和客户信息资源的开发运用体系.由于现代商业银行更加注重客户对银行的贡献度,因此国内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应适应发展,从以产品管理为主转向以客户管理为主,从无差异服务转变为差异化服务。

(三)加快培养和引进私人银行业务专业人才

目前国际私人银行业务中的许多产品都涉及相关的专业人才,如证券人才、会计师人才等。对我国银行来说,当务之急是应该加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私人银行业务从业队伍,积极引入和完善国际个人理财规划师(CFP)资格认证制度,同时,更重要的是还要解决我国金融机构如何保证私人银行业务私密性的问题,这些都将成为未来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健康发展的关键。

(四)加强风险控制

2004年9月,花旗银行因涉嫌从事洗钱等多项违法业务被日本金融厅勒令关闭其在日本的私人银行业务。2004年10月,花旗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在韩国也受到了监管机构的调查。因此,面对未来中国私人银行的迅猛发展,必须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监管经验,依法规范私人银行业务,严格控制经营风险。

(五)加强混业合作,拓展金融产品

篇7

其一是电子银行业务的服务费收入服务费是指向客户提供电子银行渠道服务而收取的费用,主要包括网上银行、Call Center(电话银行)等的年服务费收入。由于电子银行是面向大众服务的一种技术性含量较高的金融服务渠道,在渠道建设及资源维护方面占用了银行成本,而且它在分流传统柜台大量非现金交易的同时,转化了银行经营成本,银行要通过收取服务费来逐步补偿投入成本并获取相应的利润,这是电子银行业务取得中间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其二是结算手续费收入手续费收入,指客户通过上述电子银行渠道进行交易结算时,按照规定费率收取的手续费。结算手续费是指客户使用电子银行服务渠道办理资金转移性质交易,按规定费率支付的交易结算费用,这是电子银行业务获取中间业务收入的另一主要来源。

其三是其它中间业务收入这包括客户通过电子银行渠道办理外汇买卖、基金业务、代缴费等收取的个人外汇买卖点差收入、买卖基金和债券的手续费收入、代缴费手续费收入、与移动或联通等运营商的通信费分成收入等,这些项目也能为电子银行业务创造可观的收入。

电子银行业务在取得一定的市场规模以前,是很难盈利的。发展电子银行业务一开始关注的焦点是市场规模,而不是收益。电子银行业务只有在取得足够的市场地位后才有可能盈利,在此之前主要是靠低价或免费来争取客户,培养客户消费习惯,迅速扩大市场份额,从而实现“锁定”用户群,再通过产品升级、相关服务收费等来取得收益。

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了核心竞争力

为提高价值创造能力和保持持续增长能力,银行在业务发展方式上必须由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必须运用高新科技手段争取客户、赢得市场。大力发展电子银行,正是为了逐步提高效益贡献度,服从于银行以提高盈利能力为核心的总体规划。同时,电子银行业务的充分发展,可以有效转移柜面查询、转账等高频低效的传统业务,有效降低银行的经营成本,电子银行无边限的优势特点,可以在少增加网点和人员的前提下持续扩大经营规模,大大节省了网点的人力成本和开设机构的场租、业务管理费等非人力成本。

电子银行业务降低银行经营成本的效果最终反映在银行的经营成果之中,但在目前以产品为线索进行价值管理的综合经营计划中却无法体现。这里,将电子银行降低经营成本为银行带来的效益定义为成本控制效益。

从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趋势上看,推广电子渠道服务的最初目的主要是引入更方便、更低廉的渠道从而降低银行的总体运营成本。引入成本控制效益分析的具体做法是:首先计算出电子银行业务网点约当量,再通过电子银行约当网点的经营成本与电子银行业务可比经营成本相比较得到成本控制效益。

电子银行业务网点约当量

电子银行业务网点约当量是指完成电子银行业务同等的工作量需要的营业网点个数。将电子银行业务的工作量除以单个网点办理各项业务的平均工作量,就会得到电子银行业务网点约当量。

电子银行业务类型和营业网点的业务既有共性,又各具功能和特色。二者处理的业务类型结构明显不同,考虑到劳动复杂程度不同的业务类型所耗费的成本不同,需要将网点和电子银行业务交易笔数经过一定的系数调整,转化为具有可比性的工作量,在可比工作量基础上分析电子银行业务网点约当量。

可以从业务处理时间和工作量两个角度来分析电子银行业务网点约当量。下面以工作量分析为例,介绍电子银行业务网点约当量分析方法。以工作量作电为子银行业务网点约当量分析的基本思路是:柜员办理的各项业务依据操作时间、操作步骤、操作风险、操作难易程度等因素确定不同的权重系数,柜员的每项业务都有特定的定额系数,将电子银行各种类型交易笔数分别与柜员定额系数相乘即可得到电子银行业务工作量,电子银行业务工作量与网点平均工作量相比可得到电子银行业务网点约当量。

不管是以业务处理时间还是以工作量为基础测算电子银行业务网点约当量,虽然考虑了业务复杂程度不一的因素影响,但由于具体运用时需要网点和电子银行两方面的大量数据作支撑,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评价电子银行业务网点约当量可以采用简化的办法,即不考虑业务的劳动复杂程度,直接用电子银行业务交易笔数与单个网点平均交易笔数进行比较。

事实上,电子银行已经不仅仅是银行柜面服务的延伸,它正在逐渐变为银行的一项单独服务,甚至是独立的产品,它不仅是对银行现有柜面业务的移植,而且具有多渠道整合功能、产品创新平台以及客户关系纽带等诸多内涵。作为一种新型的服务窗口和业务处理平台,电子银行在为客户提供服务和产品销售方面与营业网点既有共性,也存在许多方面的差异,电子银行业务网点约当量指标也仅仅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电子银行业务对银行业务的贡献度。

电子银行对网点的成本控制效益

首先需要明确电子银行和网点的经营成本范畴。网点的经营成本包括人力成本(工资和除劳动保险费外的福利费)、非人力成本(劳动保险费和业务管理费)和固定资产折旧费,具体指产品正式上线后的运营维护费用和营销费用,本着可比的原则,电子银行上线之前的调研、立项、需求、设计、编程、测试等一系列费用,以及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的开发和维护费用均不列入网点和电子银行的经营成本。

当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其功能先进、低成本运营的优势将会逐步显现。电子银行约当网点的经营成本与其可比经营成本之间的差。可视为电子银行节约的成本,我们称其为电子银行业务的成本控制效益。

篇8

一、私人银行业务的基本界定

私人银行业务所提供的是从继承遗产开始到接受教育,为其打理庞大的继承财产,然后协助接管企业、运营企业,一直顾问到客户年老体衰,辞世前安排遗产。这是专门面向富有阶层的个人财产投资与管理服务,这项业务的特点是根据客户需求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务。服务涵盖资产管理、投资、信托、税务及遗产安排、收藏、拍卖等广泛领域,由专职财富管理顾问提供一对一服务及个性化理财产品组合。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私人银行业务和国内目前通常提及的银行零售业务、个人理财服务都有着明显的区别。其核心是资产管理,以高层次人才为支撑,研究分析为手段,专业化经营为特色,立足于制定一整套解决客户金融服务问题方案,来满足客户复杂多样的需求、提升商业银行与客户合作价值,延长客户关系价值链。

二、我国发展私人业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我国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必要性

西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的比例已远超过利息收入,个别大银行的中间收入甚至占总收入的70%以上,成为利润的主要来源。作为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对于提高国有商业银行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社会财富增加是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基础

我国社会财富增加是从两方面来体现的,一是财富总量增长,二是财富集中度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提高,随着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居民私人财富不断积累,个人金融资产持续增长,截至2007年三季度末,我国城乡居民个人金融资产高达50万亿元。与此同时,财富集中化趋势也很明显,富裕家庭的存款已经占到中国个人银行存款的60%以上。中国的富裕人口集中度非常高,体现在财富集中度上,目前约有25万人,掌握着185亿美元的外汇。而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的富豪拥有的外汇占全中国外汇储蓄总额的60%;不到0.5%的家庭拥有全国个人财富的60%以上。现金大约占他们全部财富的71%,而全球平均水平是34.6%,总而言之,社会财富格局的变化为商业银行拓展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并将极大催生对私人银行业务的需求。

2.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是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从长远来讲,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必然趋势,随着银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存贷差将逐步缩小,极大的削弱了我国银行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传统垄断利润,商业银行必须在激烈的竞争中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私人银行业务以其批量大、风险低、业务范围广、经营收入稳定的特点日益得到各大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青睐,并得到迅猛发展。2007年全球私人银行平均税前利润率为39.96%,远远高于存贷业务,各大金融机构注重私人银行业务,也是因为其高额回报率。

3.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是与外资银行竞争的需要

自2006年12月底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以来,汇丰银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东亚银行、恒生银行、日本瑞穗银行、新加坡星展银行、荷兰银行共8家外资银行向银监会提交申请,在中国境内注册为外资法人银行。这意味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自由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市场中更完全的市场竞争环境正在形成。

(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现状

1.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已初露端倪

为了提升私人银行的服务水平,国内各银行纷纷从高端理财服务展开竞争。2005年6月6日,中国建设银行成立高端客户部,率先在国有银行中设置了一个专门针对特定客户群体的总行一级管理部门。高端客户部负责主管全行“富裕客户”的营销管理,其客户的流动性金融资产门槛达到300万人民币元以上,而一般大众理财业务的经营管理,则分置于原有的个人银行部;2005年4月11日,招商银行“财富管理账户”正式面市,传承招商银行一贯“鼠标十水泥”模式的营销理念,它将银行卡、账户管理、资金调度等业务整合在一个账户上,并突出了综合投资理财的服务功能。中国民生银行则以重金购入一套客户信息管理系统(CRM),并欲寻找业内顶尖的合作伙伴,在此CRM的基础上开发非常先进的个人财富管理业务平台,图谋以高起点进军个人理财业务市场;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已经开始发展起来。

2.我国商业人银行私人业务水平低

对国内银行来说,所开展的私人金融业务整体还比较初级,仅仅停留在概念的炒作上,缺乏实质内容,业务概念狭窄、品种匾乏、无法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以及理财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比较突出。

私人银行业务的核心是资产管理,包括丰富的个人金融产品和服务,银行既要综合考虑客户在税务、保险、房地产、艺术品投资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又要分析客户的财产结构,为客户提供长期财产组合方案。这些产品和服务在我国目前都很缺乏,不能为外资私人银行业务拓展提供有效的工具。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各项私人银行业务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规模上的差距非常明显。

3.银行缺少私人银行要求的人才机制

私人银行业务是国内新兴的金融业务,是知识密集型行业,要求知识面广、业务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敢于竞争、开拓性强、懂技术、会管理、善营销的复合型人才,其决策层、管理层以及一线窗口人员均须具备相应的能力,掌握相关的业务理论及操作技能,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人才还不能完全适应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需要进一步的培训和提高。一般来说,私人银行为客户配备一对一的专职客户经理,每个客户经理身后都有一个投资团队做服务支持;通过一个客户经理,客户可以打理分布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基金市场和房地产、大宗商品、私人股本等各类金融资产。但在中国,这还完全做不到。

4.营销体系不健全,售后服务不到位

目前仍有商业银行对营销的认识存在偏差,没有设置专门的营销部门,没有配备专业的市场营销人员和完备的营销网络来进行个人金融产品的销售。随着电子化进程的加快和科技的应用,个人金融产品往往具备一定的技术含量,需要通过具体形象的演示才能够得到客户的认可和接受,而往往由于宣传方式及营销手段的落后,使银行推出的新产品往往无人问津。此外,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不断创新,相关的业务咨询、功能介绍、金融导购等售后服务却严重滞后,使得许多居民个人对个人金融服务项目一知半解,无法真正享有服务。

5.客户对对金融机构的信任程度不高

在西方,全权委托理财是盈利最大、成本最低的服务项目,因此往往被作为推销的重点和客户服务的目标。但在中国,金融机构的专业理财水平和信誉还没有达到令客户全权委托的程度。

6.开展私人银行的一些基础性工作尚未做好

例如,我国尚未建立个人信用评估机构,也没有全社会统一的个人信用评估标准,银行间信息无法共享,整个金融系统又缺乏一套合理的个人信用衡量监督制度.因此,商业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承担着相当大的风险。

三、国外私人银行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截止2007年,全球私人银行业共管理着超过7万亿美元的资产,分布在日内瓦、苏黎世、伦敦、纽约、迈阿密、新加坡和香港等金融中心。其中,瑞士是最早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国家,也是当今世界的离岸私人银行中心,其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历史对我们具有较多的参考价值。美国的私人银行业务虽然开始时间较瑞士晚,但美国却是当前世界最大的在岸私人银行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代表着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趋势,通过了解和分析西方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为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得出以下启示:

(一)发展以零售业务为基础的私人银行业务

美国20世纪发展私人银行的环境与目前的中国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如金融行业的分业监管,居民个人财富大幅增加,个人理财方兴未艾等。从2004年开始,我国银行业务出现了大举由批发向零售转移的趋势,个人理财业务得到迅猛发展,个人理财产品不断丰富,各商业银行开发了大量的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通过这些年来的发展,我国各商业银行都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个人理财业务经验,为将来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我国应以发展在岸私人业务为主

瑞士是全球富人的“避税天堂”,几个世纪以来能够一直保持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绝非偶然。仔细审视瑞士私人银行的成功要素,显然其中有很多条件都是目前的中国所不具备的,比如说政治中立,客户保密制度,低税收体制,货币的自由兑换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良好的

银行业声誉等,而这些都是开展离岸私人银行业务所必不可少的,所以客观的说,我国银行

业的现状,决定了我们暂时尚不具备开展离岸私人银行业务所必须的一些基本条件。

四、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策略

由于我国市场的特殊性,全套照搬目前西方的服务模式、业务种类和组织架构是不可行的,发展西方意义上的“私人银行业务”在短期内也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采取措施,逐步提供西方成熟的“个人银行服务”。

(一)增强产品创新

由于国内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比较晚,在产品创新方面也应该循序渐进。首先应该完善各种产品体系,包括:优化普通银行产品服务、完善资产管理服务、提供专业化高端产品、咨询顾问服务等。

(二)加强配套体系的建设

首先,是建立市场营销新机制。银行的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对客户资源的竞争,在今后的私人银行业务中,银行必须争取相当的富裕私人客户群,而为获得这组客户群,就必须尽快建立一套主动的市场营销新机制,并配套建立目标客户动态档案跟踪管理制度。新晨

其次,是建立金融产品信息反馈体系和客户信息资源的开发运用体系.由于现代商业银行更加注重客户对银行的贡献度,因此国内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应适应发展,从以产品管理为主转向以客户管理为主,从无差异服务转变为差异化服务。

(三)加快培养和引进私人银行业务专业人才

目前国际私人银行业务中的许多产品都涉及相关的专业人才,如证券人才、会计师人才等。对我国银行来说,当务之急是应该加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私人银行业务从业队伍,积极引入和完善国际个人理财规划师(CFP)资格认证制度,同时,更重要的是还要解决我国金融机构如何保证私人银行业务私密性的问题,这些都将成为未来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健康发展的关键。

(四)加强风险控制

2004年9月,花旗银行因涉嫌从事洗钱等多项违法业务被日本金融厅勒令关闭其在日本的私人银行业务。2004年10月,花旗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在韩国也受到了监管机构的调查。因此,面对未来中国私人银行的迅猛发展,必须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监管经验,依法规范私人银行业务,严格控制经营风险。

(五)加强混业合作,拓展金融产品

在混业经营已成为我国金融业大势所趋的情况下,各商业银行必须努力加强与保险、证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其他非金融机构的合作,进一步拓展服务的范围,提升服务的层次。商业银行应按照营销管理的思想,以差别服务为特色,以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和软件为依托,由银行专家型人才根据客户需求,对各种个人金融产品进行有针对性的业务组合和创新,开发出能够满足中高层个人客户增值、保值资产及安全、方便投资需求的个人综合金融产品,努力为客户提供综合化、全能化、个性化的私人银行服务。

(六)多形式全方位进行产品销售

在银行的各种业务中,由于私人银行私密性、个性化的特点,其对营销的要求也是最高的,可以说,如果没有卓有成效的营销,发展私人银行只能是纸上谈兵。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私人银行的产品大多是新产品,被人们所接受更要建立在营销的基础上。

参考文献:

[1]杜芹平,张洪营.商业银行服务营销[M].上海:上海财经人学出版社,2005.

[2]任丁秋.私人银行业与资产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连建辉.走近私人银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王金龙.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篇9

二、私人银行业务洗钱风险分析

(一)制度缺失风险

一是法规缺失风险。反洗钱“一法四规”未根据私人银行业务特点制定更严格的管理措施。银行业监管部门也没有针对私人银行业务制定专门的管理制度,各商业银行主要依据《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对私人银行业务进行管理,但该办法对私人银行业务的反洗钱工作体现不足。二是内控不力风险。由于监管法规不够具体,各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处于自由发展阶段,在私人银行客户带来的巨大经营利益驱动下,各行倾向于采取法规要求的最低管理标准。在内外部管理制度的缺失下,私人银行业务存在较大的洗钱风险。

(二)业务操作风险

一是初次与私人银行客户建立业务关系时,出于对客户隐私和吸纳客户的考虑,商业银行一般只对客户开展基本身份识别,对客户的身份背景和资金来源难以做到深入了解,非法资金容易通过私人银行渠道进入金融体系,达到洗钱目的。二是与客户建立业务关系后,商业银行比较注重与客户业务关系的维护,对客户的持续识别和交易监控存在不足,带来潜在的洗钱风险。三是商业银行对私人银行客户设计开发了一系列专项产品满足其多样化、个性化的投资需求,但洗钱风险防控制度与措施配套不足,对客户的资金来源缺乏深入调查,产品销售环节存在洗钱风险。

(三)合谋洗钱风险

私人银行客户享有专属客户经理服务,客户购买理财产品、预约服务时均通过专属客户经理完成。在业务开展中,商业银行要求客户经理与客户建立密切的信任关系。客户交易情况除客户经理外,对银行其它工作人员都严格保密,容易导致客户经理与客户合谋洗钱的风险。

三、海南省私人银行业务反洗钱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私人银行业务反洗钱内控制度不够健全

在海南3家已开办私人银行业务的商业银行中均未制定专门的私人银行业务反洗钱内控制度,也没有在私人银行业务操作规程中充分体现反洗钱工作要求,而是将私人银行业务等同于一般理财业务,在反洗钱内控制度上执行相同的标准,不足以有效防范私人银行业务的洗钱风险。

(二)对私人银行客户的尽职调查不够深入

海南省的私人银行业务能够对客户的基本身份信息进行识别和登记,但对于客户的收入状况、资金来源合法性等一些核心信息则难以获取。从反洗钱角度来说,严格的尽职调查工作是有效防范私人银行客户洗钱风险的第一道屏障,商业银行应尽其所能地了解客户全面的身份信息,包括其身份背景、资金来源、资金的实际受益人和控制人等,海南省的私人银行业务在这方面存在明显欠缺。

(三)私人银行业务的可疑交易报告流程有待完善

如个别银行的私人银行客户经理与反洗钱岗位人员对私人银行业务异常交易的共同分析力度不足,对于出现的异常交易更多是由反洗钱岗位人员进行判断分析,作为最了解客户的私人银行客户经理在反洗钱工作中的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不利于形成高质量的可疑交易报告。

(四)私人银行业务人员的反洗钱意识和知识不强

部分私人银行业务人员对在提供私人银行服务时开展反洗钱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认为在办理结算账户开立等环节已对私人银行客户开展了身份识别,所以在提供私人银行服务时便可适当弱化识别和监控措施。对于一些基本的反洗钱业务知识,部分私人银行业务人员也不太熟悉,各商业银行对私人银行业务人员的反洗钱培训工作有待加强。

四、提高私人银行业务反洗钱工作的政策建议

(一)商业银行层面

1.健全私人银行业务反洗钱内控制度。应针对私人银行业务特点,制定专门的反洗钱内控制度或将反洗钱工作要求嵌入业务操作规程中,并且标准要高于一般理财业务。在设计和拓展私人银行业务时,应考虑洗钱风险控制和防范措施。

2.强化对私人银行客户的尽职调查。在接纳客户时,应收集及记录客户开户目的和理由、财富来源、估计资产净值、资金来源方式、保荐人或其他可提供信誉证明资料的途径等信息[1]。在建立业务关系后,定期更新、完善和检查客户档案,以确保资料内容的有效性和完整性。此外,应建立客户风险管理制度,确定客户不同的风险等级,分类识别、分级审批,对于高风险客户执行更为严格的身份识别制度。

3.完善私人银行业务可疑交易分析报告流程。私人银行部门应明确制定可疑交易报告工作流程,对客户的资金进行实时监测,善于总结私人银行业务异常交易的特点,不断探索交易监测模型,敏锐地发现可疑交易。充分发挥私人银行客户经理的作用,加大客户经理与反洗钱岗位人员信息共享与共同分析力度,切实提高可疑交易报告的质量。

4.加强私人银行业务人员的培训和内部监督。进一步加强对私人银行客户经理的培训和指导,不断提高客户经理的职业道德水平和反洗钱知识技能。赋予反洗钱部门独立的监督检查权力,能有效获悉私人银行客户信息和交易数据,并定期对私人银行业务反洗钱工作实施内部稽核,及时发现和防范洗钱风险。

(二)人民银行层面

1.协助健全私人银行业务反洗钱内控制度。一方面,考虑在《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等反洗钱部门规章中进一步明确私人银行业务的反洗钱工作要求,为商业银行健全私人银行业务反洗钱内控制度提供法规参考。另一方面,通过窗口指导、现场走访、集中培训、针对性培训等方式加大对私人银行业务的反洗钱工作指导,协助完善其反洗钱内控制度,确保其制度能够充分体现反洗钱工作要求。

2.强化对私人银行业务的反洗钱监管。在风险为本的理念下,合理分配反洗钱监管资源,将监管重点投向私人银行业务等银行高风险业务。督促商业银行加强私人银行业务的反洗钱工作,勤勉尽责地履行各项反洗钱义务,并适时组织开展对私人银行业务的专项检查,确保私人银行业务反洗钱工作合规有效。

3.督促商业银行完善内部反洗钱工作流程。督促各商业银行切实发挥反洗钱组织机构的作用,完善内部反洗钱工作流程,明确各业务条线反洗钱工作职责分工与配合,并制定具体的考核标准,直接与部门绩效和人员晋职相挂钩,促使各业务条线主动去开展反洗钱工作,切实提高私人银行业务条线反洗钱工作的有效性。

4.加大反洗钱专题宣传和培训工作力度。可组织各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客户经理定期开展反洗钱工作交流会,由反洗钱工作开展较好的代表在会上作经验交流。同时,选取典型案例,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反洗钱专题宣传,并针对性培训反洗钱工作开展薄弱的机构,从而提高私人银行从业人员整体的反洗钱意识和技能。

(三)行业监管部门层面

篇10

物流银行业务的全称是物流银行质押贷款业务,简称物流银行,是指银行以市场畅销、价格稳定、流通性强且符合质押品要求的商品质押作为授信条件,运用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将银行的资金流与企业的物流有机结合,向公司客户提供集融资、结算等多项服务于一体的银行综合服务业务。

(一)物流银行业务的特征。1.物流银行业务的业务特征。物流银行业务是一般动产质押业务的升华,与一般的动产质押业务的业务特征相比,具有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远程化和广泛性的特点。标准化是指物流产品的质量和包装标准都以国家标准和协议约定的标准由物流公司验收;规范化则指所有动产质押品都按统

一、规范的质押程序由第三方物流公司看管,确保质押的有效性;信息化的特点主要指所有的质押品看管,都借助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有关业务管理人员都可通过互联网,检查质押品的情况;由于借助物流公司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确保了该行在全国各地开展异地业务,并能保证资金快速汇划和物流及时运送,因此,此业务具有远程化的特征;而广泛性是指该业务服务客户可是大、中、小型各类企业,既可以是制造业,也可以是流通业,总之只要这些企业具有符合条件的物流产品,银行都可以提供此项服务。2.物流银行业务的信用特征。物流银行业务能为需要资金的企业提供数倍于原有交易规模的信用额度,这种业务模式具有信用放大效应。如果按照一般的物流银行业务中的保证金比率为三分之一计算,对于一般的流通企业来说,物流银行业务可以使其销售额扩大了近50%,商品周转时间缩短三分之一左右;如果整个销售网络全面采用物流银行业务,对于生产商来说,将使其整体销售额扩大50%左右。3.物流银行业务的风险特征。物流银行业务的风险具有复杂性、多样性、难测量性和难控制性的特点。这主要是由质押商品的授信条件本身所决定的。

(二)物流银行业务的创新点与银行风险。物流银行业务可为企业提供部分产品装卸、储存、运输、销售流通费用,而这些流通费用约占商品价格50%,同时还会减少约占整个生产过程90%的物流时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该业务打破了的传统思维方式,为商业银行获取更大的市场和利润回报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也创新地引用物流(动产)质押来解决部分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因为物流银行业务服务的对象比较特别。物流银行业务的服务对象为缺少土地、房产等固定资产却拥有较多流动资产的企业,这类企业往往难以满足现行银行融资中的担保条件。物流银行业务相对于传统思维方式下的抵押贷款的不同之处也正是这项业务本身的创新点,对于银行来说,这种创新可以大大的降低银行资产的非市场风险。目前国内各大商业银行大都存在着过分依赖大客户、贷款授信额度过于集中的问题,从马柯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来看,这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做法无疑会给银行带来很大的市场和信用风险。以某上市银行为例,其最大的l0家客户贷款比率接近50%,年均比率高达61-8%,大大超出了中央银行指引标准。银行借助于物流企业的规范性和整体实力,开展“物流银行业务”业务,就能调整资产结构降低授信风险,确保贷款资金安全,而且银行还突破区域限制与外地的生产商发生联系,拓展了银行的业务范围,在此基础之上开拓和发展一批优质的新客户群体,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提高资产的收益性。

二、物流银行业务发展的前景。

(一)中小企业发展为物流银行业务发展带来的机遇。物流银行服务的对象中多数为中小企业,尤其是一些商贸企业,这些企业大都缺乏土地、厂房、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来抵押,因此难以满足贷款担保条件而常常遭遇融资困境,但他们拥有较多的诸如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或经销商品等流动性资产,而物流银行业务可以以此类资产为抵押为企业提高信用,甚至还可以把处于运输过程中的流动物资作质押,比如厂方发给经销商的货物,在运输过程中整个都可以被质押。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对GDP和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已分别达到63%和74%,然而在全部信贷资产中,中小企业的比率尚不到30%,也就是说,国有部门利用了70%以上的银行信贷,而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却不到30%。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空间也为物流银行业务发展提供了机遇。

(二)我国物流业发展使得物流银行业务发展前景广阔。拥有目前全球最富有经济活力的物流区域和最大的消费市场,我国的物流市场潜力和发展都非常看好。我国当前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0%左右,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10%)高出1倍。世界500强中的400多家企业在华进行了投资,这其中90%左右的外资企业都选择了物流外包,占中国市场全部物流外包企业总数的70%。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对物流外包的认知和需求,都促使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不断呈现增长趋势。当前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为600亿元人民币左右,预计今后几年年均增长率将达25%,良好的市场发展使得我国的物流银行业务前景广阔。

三、物流银行业务的发展现状

作为我国金融产品创新的新突破,2004年6月物流银行业务被广东发展银行最早正式推出,这项业务在推出之时得到了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的全力支持,广东发展银行在全国10个城市进行了试点推广,其阶段性成果表明物流银行业务成为了受许多企业欢迎的一种有效的理财工具,在开展此项业务最初的半年间广东发展银行已向20多家企业提供了该项服务,业务总金额过40亿元。2005年广发银行通过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等物流公司,已与一汽贸易总公司、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全国棉花交易市场有限责任公司、嘉里粮油商务拓展(深圳)有限公司和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集团)公司进行全面物流银行业务合作,支持了200多家经销商和10000名终端用户,并带来存款近20亿元。

在北方地区,自2004年山东省的烟台海通物流的一笔1500万元的仓单质押融资开始后,山东省的许多物流公司(中储青岛公司、中外运青岛公司、博远、环鲁、烟台海通、临沂立晨等公司)主动联系银行和客户,在银行的支持下物流银行业务得以展开,其中临沂立晨公司已为山东新光纺织、百华鞋业、华祥塑料、力健粮油、卡特重工、鲁南纸业等生产企业提供了物流金融服务,2005年融资额为1682万多美元,2006年上半年依靠“物流银行”业务的功能为生产企业融资2000万美元。

从全国来看,目前已经有多家银行开展了物流银行业务,走在该项业务最前沿的银行有:广发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等多家银行,近期他们为客户提供的动产质押融资的服务越来越多。总体上来说,我国物流银行业务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中主要的问题就是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非理性定价、操作不够规范、业务品种相对较少、服务意识淡薄,尤其是国有大银行对此项业务的重视不够。

四、我国物流银行业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引导各类主体加入物流银行业务市场。各类金融机构应该在物流银行业务市场发展的战略分析上,根据自己面临的市场机会和威胁来比较分析自身发展该项业务的优劣势,不能盲目的开展和发展此项业务。从可提供物流银行业务的金融主体来看,有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金融机构在物流银行业务上可采用积极的市场扩张战略。目前物流银行业务已经在国内货币市场开创了良好的局面,但提供此业务的主要金融机构为商业银行,而物流公司、担保公司、财务公司、投资公司、以及信托公司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此项业务的竞争中来,作为分食者的各类金融主体的增加将会使物流银行业务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篇11

一、私人银行业务概述

私人银行是一项古老的金融服务,起源于16世纪的欧洲,因其私密、专享、安全、专业的特性,受到贵族和富人阶层的追捧,并在400多年的成长中不断完善,已从少数贵族的财富管理服务逐步发展成为各国高端富裕群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私人银行进入中国较晚,2007年3月,中国银行私人银行部在北京设立,自此拉开了中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序幕,因而2007年也被称为中国私人银行的元年。伴随着中国富裕人群的高速增长,私人银行在中国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十年蓬勃发展时期。“顺天时”——经营转型。近年来,面对公司业务营业贡献减少、不良贷款爆发的困境,商业银行开启了从“大公司、大投行”到“大零售、大资管”的经营转型,私人银行业务便是转型的突破口和利器。“借地利”——财富爆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30年,家庭可投资资产(包括离岸资产,但不包括房地产、奢侈品等)大于600万元的高净值人群规模逐年扩大。2010年至2016年,中国高净值人群数量的年均增长率为20%。随着中国经济减速换档,预计到2020年底,中国私人财富将保持12%的年均增长率。“应人和”——需求旺盛。伴随着财富的迅速积累,高净值人群对财富管理的需求不断升级,由追求财富升值转向增值保值、资产配置、家族信托、财富传承等。私人银行专业、高端、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满足了高净值人群的需求。(一)私人银行业务概念私人银行业务是指以私人银行客户(指金融资产达到600万元人民币及以上的客户,各家商业银行定义口径略有不同)本人、家族及其企业为对象,围绕投资、融资和非金融服务开展的涵盖财富管理、资产配置、顾问咨询、跨境金融、财富传承、增值服务等的全方位综合性金融服务。近年来,私人银行业务服务范围不断发展,扩展至子女教育、医疗、税务、保险、遗产安排、收藏、拍卖等广泛领域。(二)私人银行业务特点对于客户而言,相较于普通零售金融服务,私人银行业务具有高端、专业、个性、私密的特点。私人银行客户拥有专属理财产品、一对一专业财富顾问及高端、私享、安全的业务办理环境,享受“从摇篮到坟墓”的全方位服务。对于商业银行而言,相较于传统银行业务,私人银行业务具有轻资产、高流通、重回报的特点,因此也被誉为“财富管理皇冠上的明珠”。私人银行业务信用风险小、经济资本占用水平低、资本回报率高,而且高整合度和强渗透力在商业银行内部资源整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三)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经过近十年的快速、稳健发展,私人银行业务依托在客户、渠道、资源、专业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其市场领军地位进一步凸显。1.私人银行客户高速增长。截至2016年6月末,我国商业银行服务的私人银行客户超过50.1万户,较2015年末增长12.44%。工商银行以22.16%的增速占据第一位,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以两位数的增速保持高速增长(见图1)。2.管理资产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16年6月末,我国商业银行管理的私人银行客户资产规模超过7.1万亿元,较2015年末增长13.15%。招商银行发挥零售银行优势,私人银行客户管理资产达14,237亿元、户均资产2638万元,在商业银行中占据领先地位,工商银行以12,329亿元管户资产排名第二位。各家银行私人银行客户管理资产规模持续扩大,增速明显,见图2。3.中间业务收入逐年提高。从公布私人银行业务收入的三家上市银行年报中可以看出,随着私人银行业务的推进,其为商业银行创造的中间业务收入逐年提高,但是利润贡献率还是较低,远低于全球私人银行领域巨头瑞银集团对整个集团25%的利润贡献率,见表1。

二、私人银行业务的主要风险

面对日益多元化的财富管理需求,私人银行业务开展了业务、流程、产品和服务等方面的多项创新,在提高竞争优势、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一)市场风险相较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私人银行业务提供的产品涉及范围广泛,横跨货币、债券、股票、基金、保险、外汇、金融衍生品、商品等多个市场。随着市场间联系日趋紧密,同质性增强,私人银行业务除了面临单个市场波动风险,更面临着风险跨市场传播所造成的“蝶变效应”影响。2016年,国内资本市场经历了年初股票熔断、年末债灾,固定收益市场平均回报率仅1.28%,权益市场平均回报-11%的极端环境,各家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产品收益率回撤明显。(二)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因借款人或交易对手未按照约定履行义务而使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私人银行业务的信用风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资产配置标的所面临的信用风险;二是私人银行客户发生银行融资业务所面临的信用风险。(三)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的内部程序、人为失误、科技系统缺陷和不利事件等造成损失的风险。作为一项新兴业务,操作风险普遍存在于私人银行业务的运营和管理中。例如,以不实言论诱导客户购买理财产品,向客户推荐不符合其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夸大理财收益,违规代客交易等。(四)道德风险私人银行业务的道德风险涉及相关从业人员和私行客户。为获取不当利益,从业人员推荐客户购买非本银行发行或的产品,引发道德风险。私人银行客户递交虚假资产资料,利用银行为私人银行客户提供的信用卡和融资便利等进行大额套现,资金用途违规流向房地产、资本市场等。(五)声誉风险声誉风险是指由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客户、同业、股东、投资者或监管层等利益相关方对商业银行负面评价的风险。例如,“累计期权合约”所导致的私人银行理财亏损事件给星展银行的声誉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随着收益率下行,私人银行理财产品未按期兑付或未达到预期收益率,引发多起客户投诉,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声誉风险。

三、私人银行业务的内部审计重点

结合近年来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和审计实践,组织与机制、流程与控制、系统与安全、挑战与机遇是私人银行业务内部审计重点关注的领域。(一)组织与机制1.组织架构。关注商业银行私人银行组织模式和机构设立的清晰性与合理性。重点关注:组织模式和机构设立是否满足总(行)机构战略发展规划;机构间发展规划、制度执行和落实是否协调统一;分(行)机构是否从业务培训、人员配置、工作安排等层面有效落实总(行)机构政策。2.制度体系。关注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制度建设的完备性和可操作性。重点关注:是否制定私人银行业务制度体系;制度是否符合私人银行战略发展;制度是否覆盖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的全流程。3.职责分工。关注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职责分工的明确性和合理性。重点关注:私人银行机构、部门、人员间的职责分工和协作配合情况;前中后台岗位分离和制衡情况;是否存在多头管理和管理盲区。4.人员队伍。关注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人员配备的合理性和专业性。重点关注:总分(行)机构是否配置了专门的私人银行业务从业人员;从业人员是否具备相关从业资质;是否制定相应的人员考核激励办法。(二)流程与控制1.产品管理。关注私人银行业务产品管理的合规性和风险控制的有效性。重点关注:自营产品管理资金投资决策、交易运作、风险监测情况;产品合作机构遴选、准入、评价、退出等管理情况。2.客户管理。关注私人银行业务客户管理的合规性和有效性。重点关注:私人银行客户准入、维护、退出等管理情况;私人银行客户反洗钱、尽职调查情况;私人银行客户质量、结构、贡献度、满意度等客户发展和服务情况。3.销售管理。关注私人银行业务销售管理的合规性和风险控制的有效性。重点关注:私人银行产品销售、信息披露的合规性;销售人员资质、业务处理的合规性;是否存在因违规销售导致客户投诉甚至诉讼的事件。4.运营管理。关注私人银行业务运营管理的有效性。重点关注:私人银行业务全流程管理情况;私人银行自营与产品在内部交易和存在潜在利益冲突领域的风险隔离控制情况;私人银行产品增值服务的运营情况。(三)系统与安全1.系统支持。关注私人银行业务系统支持的有效性。重点关注:私人银行业务现有系统是否涵盖全部业务领域和流程,是否满足产品和客户管理及业务发展的需要;是否存在对重要业务风险控制环节监测、预警、硬控制和报告的功能。2.资金安全。关注私人银行业务投资品管理和客户资金管理的安全性。重点关注:私人银行投资品运作表现的监测机制;面对市场波动,是否存在实时预警和回撤机制;私人银行融资资金用途的合规性。3.信息安全。关注私人银行业务信息安全控制的有效性。重点关注:客户签约、交易、投融资及服务信息的保密性;私人银行业务相关从业人员保密管理和检查情况;系统连接、交易传输的安全控制情况;业务办理场所的私密性。(四)挑战与机遇1.优势与机遇。关注商业银数据来源:公司网站,公司年报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优势所在和未来机遇。重点关注:私人银行业务在产品收益、增值服务、客户发展、资产提升等方面在同业中的优势;私人银行业务未来发展的契机、条件和利好因素。2.瓶颈与挑战。关注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困难瓶颈和未来挑战。重点关注:私人银行业务在产品收益、增值服务、客户发展、资产提升等方面在同业中的劣势;私人银行业务目前发展的困难瓶颈和未来面临的压力挑战。

篇12

从汇丰、JP摩根、花旗、瑞士银行等提供的私人银行业务来看,其业务范围可谓包罗社会生活各个层面,有财务咨询、委托理财、外汇、税收、代收工资费用等,通过网络还可进一步提供旅游、信息、交通和娱乐等全方位公共服务。更具特色的是,从发达国家的现状来看,部分私人银行业务还提供艺术品收藏投资建议、继承事宜、离婚和财产保护、移民、赛马、上市等本不属于金融领域的服务。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私人银行业务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高质客户。其服务的对象一般是拥有大量财富的人,不然的话银行也无法完成财富的分散投资;二是创造。它的目的就是要摆脱银行业务的局限,用创造性的方法利用现有工具,帮助它的客户和他们的家庭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复杂的现实问题。目前国内还不存在真正的私人银行业务,但存在多种多样的个人理财业务,如中国银行的中银理财的贵宾服务、建设银行的高端客户俱乐部等,这些业务都含有以上两个特点,可谓是中国私人银行的雏形吧。

中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前景

根据国外经验,私人银行是银行零售业务最有前途的业务。从下面两点来看,它也将在中国银行业的零售业务中独领。

首先,私人银行能为银行带来高额利润。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使其成为各家银行必争之地。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课题组编制的2005年中国最大50家商业银行排名,在商业银行业绩表现最佳的一年里,50家大银行税前平均资本利润率和资产利润率分别是23.12%和0.89%。而据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对有关资料的统计分析,欧洲私人银行业务平均利润率高达30%,其年均盈利增长率更高达12%~15%,远优于一般的零售银行业务。在2005年,汇丰银行公布的私人银行业务税前利润达到9.1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利润6.97亿美元上升了31%。因此,私人银行业务的利润率远高于传统的银行业务,它无疑将成为中国商业银行利润率最高、成长最快且最有前景的战略核心业务。

其次,这种高端银行业务的需求市场已经在中国形成。中国经济的连续高速发展,使社会富裕人数剧增,私人银行业务具有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2006全球财富报告》,中国共有25万户百万富翁家庭,排名已居全球第六。再看《福布斯2005中国富豪榜》,2005年上榜财富超过10亿美元的富豪人数远远超过2004年,这是量的变化。然后看看质的变化,2005年上榜200名富豪最低资产6.5亿元,而2006年第200名的门槛已经增加到10亿元。这些拥有巨额财富的人都需要让他的资产得到合理投资,实现保值增值的目的。但目前,国内面临的实际情况,却是银行只能提供的可谓简陋的个人理财业务。

供需间的巨大差异和诱人的前景,孕育着银行业可拥有的巨大利润空间。面对私人银行业务基本为零,即将完全开放的中国市场,外资银行已经在着手抢占这一领域。在2006年年初,美国花旗银行有限公司上海分行私人银行部宣告成立,并且以1000万美元的高昂门槛初涉中国私人银行领域。全球最古老的银行世家法国爱德蒙得洛希尔银行,也经银监会批准在上海设立了代表处,专门为富豪们提供财富管理的私人银行服务。

面对外资银行的高歌猛进,中国银行业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首先是国内金融人才缺乏。在中国的金融市场中,私人银行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与外资银行相比,中资银行缺少或根本就没有私人银行家。私人银行家需要既熟悉资产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还精通法律及税务相关知识的人才。同时,如果要出色地开展私人银行业务,还需要更多的来自不同的学业和职业背景中高级管理人员,如具备工商管理硕士、法律博士等学位,注册财务分析师、注册公共会计师、律师等专业资格,及资产管理、证券投资、法律、税务、客户关系管理、慈善事业等方面的从业经历。国外的私人银行家甚至要求对艺术品和奢侈品有足够的鉴赏能力,因为他们经常会遇到这些方面的投资咨询。所以外资银行在宣传它们私人银行业务时,常常会说它们的人员有10年以上的优秀从业经历,可这对于从零做起的中资银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二是组织体系改革的滞后,不适合私人银行业务对资源综合利用的需要。三是监管制度的制约,私人银行业务需要银行推出大量的跨市场、复合性金融产品,需要先进的监管制度来控制其风险。这些问题都需要银行在实践中切实解决。

中资银行如何开展私人银行业务

外资银行在私人银行方面的优势是无庸置疑的,中资银行还是一个“初学者”,两者之间的差距在短期内是难以缩小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中资银行有自己的优势。

首先,在银行业这样的服务领域,金融产品并不是赢得客户的最终决定因素。金融产品的本身不具有专利权,对产品的复制也很容易实现。与外资银行相比,中资银行现在的有利条件是在国内市场建立的长期稳定的人际关系。靠人脉来开展业务常常作为市场化不完全的表现,但在私人银行业务中,如何利用好现有渠道来开展业务,避免前期从头开始建立客户对银行的信任感,对中资银行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中资银行的一个先天优势。

从国外经验来看,私人银行业务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项员工与客户间的个人游戏,而不是所谓的团队行为。私人银行家同客户的关系是高度个人化的。通常客户的信任不是对某一银行品牌的信任,而是对该银行家专业能力、人品和职业操守的信任,这样才可能委托开展涉及客户大量隐私的私人银行业务。

在中国强调人际关系的文化中,业务和私人关系的结合只会更紧密。自古以来,我们就有不露富的传统。现在,中国又充满了财富原罪说,这种氛围里要中国的富人把资产完全交由陌生人管理,是难以想象的。如果资产的管理人不是与自己交情深厚的人,中国的富人恐怕宁愿把资产放在银行收取低利息,或着自己冒险进行风险投资。中资银行与富人之间有着长期的联系。这些人从掘得第一桶金开始,就和中资银行打上了交道,一直持续至今。可以说在长期的业务关系中,中资银行已经赢得了富人们的信任。当然,要清楚得认识到富人们这种信任并非一成不变,而只是在过去特定环境中产生的,未来还需要中资银行继续谨慎得维持。另一方面,从银行业务本身的特点来看,维持老客户的成本也要少于挖掘新客户产生的成本。同样,外资银行要想建立这种人脉,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所以,中资银行现在应该利用这种先天优势,建立起自己的私人银行业务客户群,为日后业务扩展奠定基础。这里还需注意的一点是,上述的信任常常和银行中某个具体的人相联系,比如某个业务人员。随着该人员的流动,这种资源就会随之消失,因此培养并留住一批业务人才是十分重要的。

其次,中资银行现在可以利用的第二个有力条件,是中国金融业的市场化程度还不够高。这为中资银行留出了准备和磨练的时间。

根据《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对外资银行实行国民待遇,这不仅意味着外资银行可以开展人民币业务,也意味着他们将与中资银行一样接受中国现实情况的约束。在境外的私人银行业务中,需要利用大量的金融衍生工具来降低投资风险。但是在中国,许多金融业务目前还不能开展。

篇13

一、私人银行的特点

(一)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这是其最显著的特点。普通的零售银行业务甚至包括个人理财业务提供的是针对某一群体设计的无差别化的同质服务。而高端客户需要的是个性化的服务。因此,国外的商业银行在为客户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服务时,均配备包括财务顾问和投资管理人员在内的专业化团队,从而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服务,并更多地考虑和规划客户较长一段时期甚至一生的金融需求。

(二)注重忠诚和保密

私人银行服务的客户对象大多为亿万财富。这些客户出于各种原因往往保持低调,并要求私人银行保证其信息的私密性。国外的私人银行家往往是客户值得信赖的助手,在诸如合理避税、遗产管理等特别服务领域为客户提供私密,以保证财产的安全性并实现保值和增值。另一方面,国外的私人银行常常固定地为某一客户家族的几代传人提供服务,体现了对客户的忠诚。

(三)具有较高的利润率和较低的资本金要求

据统计,美国私人银行业务每年的平均利润率都高达35%,年平均盈利增长12%-15%,远远高于一般的银行零售业务。2004年,花旗集团在香港的私人银行业务盈利甚至占到当地全部盈利的20%。同时,私人银行无需动用银行自身资金,业务风险较小,被巴塞尔协议列为风险权重较低的表外业务。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对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资本金要求很低。国外商业银行据此有很强的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动力,并视其为战略业务。

二、我国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前景和困难

(一)私人银行业务在我国的市场前景分析

首先,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国内已经出现了富裕阶层。他们的资金管理需求为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客户基础。由于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以及文化传统的影响,对富裕阶层的具体数目目前尚不清楚。按照国外专业研究机构的估计,拥有100万元以上资产的国人保守估计应在300万人以上。可见客户群体还是比较庞大的,具备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条件。

其次,由于央行控制信贷规模投放以及市场竞争激烈等原因,我国银行业许多传统业务的发展趋缓。甚至出现了下降趋势,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目前,具备较大盈利潜力的零售银行业务尤其是私人银行业务已成为国际主流商业银行重点发展的业务。私人银行业务符合国内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私人银行业由于服务于高端客户,因而业务利润丰厚,且盈利主要来自稳定的费用收入,受市场波动的影响不大。在华的外资银行对这一市场已是垂涎三尺。因此,我国银行业必须跟上国际银行业务的这一发展趋势,决不可拱手让出私人银行业务市场。

(二)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困难

第一,分业经营限制了银行开发灵活的跨部门的金融工具。国外的私人银行业务都是跨越投资银行和保险等多个金融部门,而国内银行由于相应制约,难以开发相关产品。但是也可以采取变通的办法。第一种途径是借助于银信合作,即通过和信托公司开展相关业务合作来绕开限制,设计出适合特定客户需求的产品。目前,中国银监会对符合资质条件的银信合作采取允许的态度。第二种途径则是通过获得QDII(合格境内投资者)资格的方式向海外投资,从而合法地投资于海外市场。目前,我国已有近20家商业银行获得了QDII资格,可以投资于海外证券市场。虽然不能直接投资国内市场,但投资于海外证券市场至少可以增强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产品设计能力。

第二,缺乏配套的高素质业务人才。私人银行业务属于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其业务不同于一般的高端理财。它的服务对象是高端客户群体,业务涵盖非常广泛,涉及到银行、证券、外汇等许多市场以及税务、法律等专业知识,从而要求知识面广阔、实践经验丰富的复合型人才。所有的从业人员都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操作技能。纵观目前国内银行业,现有人才尚不能满足开展零售银行业务的需要,更不用说适应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需要了。人才的匮乏直接导致相关业务的开展迟缓。

第三,对私人银行的认识不足。许多银行对私人银行业务缺乏深入了解,不知道如何合适地开展营销活动。其实私人银行的业务开展模式与传统的业务模式截然不同。银行必须首先依靠差别化服务和情感式营销来获取客户好感,同时牢记以客户为中心,提供客户需要的服务。银行在营销中要注意树立品牌,因为品牌对于私人银行业务今后的拓展至关重要。

三、关于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若干建议

(一)组建事业部体制,尽快建立完整的个人金融信息数据资料库,准确定位目标客户群

私人银行业务必须采取事业部体制,整合所有相关资源以更好地满足客户。同时只有掌握了目标客户的信息,才能开发出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目标客户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包括负债和信贷等一系列银行服务,甚至包括个人资产状况及风险偏好等信息。国际银行业一直存在着“二八定律”,即20%的客户创造银行80%的利润。私人银行业务非常符合这条规律。因此,私人银行业务只有熟悉客户的个人金融信息,才能提供优质服务,满足客户需求。

(二)开发个性化产品与服务

私人银行应在充分了解客户需求的基础上,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例如,对于稳健型的客户,产品设计应以保值为主;而对于激进型的客户提供的产品则应当是以增值为目标的。国内银行应当借鉴国外同行的经验,引进新的金融产品,同时加快业务创新,开发新的顾客群体。西方商业银行所创新的住宅股权贷款、多币种杠杆贷款、现金管理方案等创新型金融产品都可以被中资银行拿来借鉴和运用。

(三)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