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综合实践探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设计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应区别与一般的数学教学活动,通常设计问题情境,以明确个人职责、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展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和各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精神。在实际操作中,学生提高了动手、动脑的能力,积累数学的经验,同时培养学生的交往、合作意识。综合实践活动是联系各学科知识与综合综合应用的一个载体,设计方案要突出“综合”这个特点。
二、活动应以学科内容为基础,操作应用为抓手,学科“实践”为目的
要有效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就要注重应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制定与设计是课程开发的核心,一要以学科内容为基础,操作应用为抓手,要结合教材的进度和生活实际,确立研究主题,设计活动方案。方案要易于学生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在活动过程中指导学生根据问题确立新的自己的主题,并逐步把选题权交给学生。如三年级学生在学习了24时记时法后,我设计了《我的周末一天》活动,要求学生走访一两位高三的哥哥姐姐,了解他们的周末时间安排情况,再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制作一张属于自己的周末一天的时间表,并通过交流,从中受到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的教育。再如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环境污染、污水处理、噪声整治、节约能源等热点问题的关注,分别列出实践活动方案,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应用已有的学科知识,对自己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展开调查研究。学生在实践中,自己收集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学会了应用学科知识,初步具有合作意识、交流的艺术,学会用数学眼光研究现实生活。
二要立足于“小”,因为越小就越容易深入,这样就会避免“只做表面文章,不深不透”的现象;要合理地选择内容和时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如“春游”中的数学问题,以学生春游活动设计为题材,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大客车每辆40座,包车1000元:小客车每辆15座,包车420元;如果有90人出行,请你设计一个租车最省钱的方案。经历了实践活动,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离不开数学知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实践活动的主要学习方式是研究性学习。它与一般的数学活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般的数学活动教学是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而综合实践活动则是综合运用知识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新课标中就提到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所以我对“实践”的理解是:教师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索,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活动应以生活为背景,促进发展为方向,创新意识为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的重要手段和保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对学生未来发展负责的一项艰巨工程。综合实践活动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注意创设愉悦的情境,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全体学生参与;问题设计富有启发性、趣味性、开放性和挑战性。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数学的生活性、实用性、思维的多样性、创造性,让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水融。
又如,在学习了千克的认识的知识后,我设计了《称一称》活动,让学生经历称物体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千克的实际意义,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还通过称体重,了解自己的身体发育状况,知道身体发育与营养、运动相关,让他们自己去查找资料,定体育锻炼计划,与家长商讨营养合理的一周菜谱;这次活动,改变了许多学生挑食、偏食的不良社会习惯,许多同学加强了锻炼;学生学会了收集材料、查找材料、与人合作。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到了实处。
篇2
二、“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策略
综合与实践这一内容的教学,重在实践、重在综合,它可以发展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有助于教师转变教学方式、转变教育观念,可以说对师生双方综合能力的培养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实施,提高教学实效性。
1.转变观念,加强学习和教学研究,树立学生为本的思想
教师要转变育人观念,不要因为这一内容不考试,就不引起重视,要树立学生为本的思想,重视实践操作,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际中就要求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研读教参教材,弄懂综合与实践这一内容的编排意图,把握其本质。但是仅靠教师自身的努力还是不够的,各级教研部门及学校要开展相关的专题教学研究,组织相关培训,组织赛课及其他形式的观摩交流活动,建立相关专题研究的资源库,借助网络平台,让所有数学教师相互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开发课程资源
无论是哪一个版本的教材,在选取综合与实践的素材时,不可能照顾到所有的地区和所有的人,有的素材适合城市学生实践操作,有的则适合农村,有的又都觉得不是很适合,具体实施起来困难重重。我认为可以从以下途径解决:(1)要求教师在认真研读教参的基础上灵活处理,可以大胆对教材进行改编,创造性地使用教材;(2)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可以自行设计和选取适合本地学生实际的教学素材,认真组织并加以实施;(3)教材编写者、教研部门可以考虑通过多种途径收集素材,设置一些不同的题材供城市和农村学校教师和学生自主选择;(4)各学校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地设计一些综合性实践活动。
3.教学中把握本质,有效实施
“综合与实践”其本质是重在实践与综合。重在实践是指在活动中,注重学生自主参与、全过程参与,重视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重在综合是指在活动中,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内部知识的联系和综合应用。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具体实施时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综合与实践的学习内容以及知识应用的综合性,它不是单一的某一个知识点的教学。
(2)教学中选好问题,做好活动的规范设计,注意活动的操作性,注重细节,放手让学生自主操作,教师可以相机点拨加以引导,活动过程中进行正确评价,因此,绝不能将这一内容上成“看图说话”。
(3)活动过程要明确体现探究性,教师要营造轻松愉悦的活动氛围,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要重视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包括思维的经验以及操作的经验,让学生逐步形成技能,师生共同进行活动的反思与评价。
篇3
一、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主要依靠开展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语文教材内涵丰富,是学生最直接的教育载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开展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如在学完《我叫神舟号》这篇课文后,教师设计了收集、整理图片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画出自己心中的太空,想象自己坐在月亮船上,遨游太空。接着告诉学生,太空已经不再是人类的梦想。引导学生从哥哥姐姐用过的教材或是报纸上,搜集图片如“人造卫星”、“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等。然后剪下来,在班上用一两句话解说图片中的内容。又如在《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课后,笔者开展了以“学习英雄,我奋进”为主题的活动。让学生搜集英雄事迹,并在班级以故事的形式向全班同学分享。然后让学生评价,评出班级“故事大王”。这就提高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
二、走近自然,感悟生活
在语文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以学生的感受、体验为核心。要想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尽可能获得更多的知识与能力,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通过亲身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门实践性课程。笔者先是设计了问题,然后再引导学生去探索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教学,学生学习不会偏离,也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语言清丽典雅,散文色彩浓厚。在课前笔者布置学生自己查找资料,或是向别人请教。对一些自然现象作基本的了解。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拓宽了学习渠道,学习热情高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引导学生关注社环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自然界是神秘而伟大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真实领略大自然的魅力,学生对自然便能产生喜爱之情。从而产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周边环境逐渐恶化,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危害。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与生活相关的课题。比如在《云雀的心愿》课后,笔者组织学生调查了周边的自然环境情况。特别是学校周边小河的环保情况。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学校周边小河今非昔比的原因。并且提出了保护小河的建议,最终形成简单的调查报告。通过这一实践形式,丰富语文教学内容,体验了真是的自然环境。在观察与研究自然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意识到环境与人们生活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认识到人们不恰当的生产、生活方式,会给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同时,还了解一定的环境保护常识,掌握了基本的环境保护技能。开展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说是一箭双雕,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在得到提高的同时,其环保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四、延伸课文、拓展教学
课文的眼神与教学的拓展,能给为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这种教学立足教材,又高于教材。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教材,适当地延伸,就能训练学生的综合性实践技能。比如在《用冰取火》时,先让学生了解凸透镜的原理。鼓励学生在课外根据原理进行自己的小发明制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语文教学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要从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参与其中。从小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科学的良好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结语:
总之,开展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有助于构建开放的语文教育模式,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不断探索各种教学方法、教学途径,使得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呈现多元化。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培养综合性实践能力的主阵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得到发展与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瑞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河南教育,2002 (2) .
[2] 钟永辉.浅谈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J].中国民族教育,2010(Z1).
篇4
综合实践活动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它着眼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关注着教师的教育自主和教育实践的创造与发展,促进了学校评价体制的变革和校园文化的重建。也正是其课程使命的综合性,使它成为新课程实施中的难点。实践证明,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三化”策略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校本化――挖掘资源
学校是学生重要的生活场所,利用丰厚的校本资源开展有特色的主题活动。一所学校,本身就是一笔校本课程的资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是教育最微妙的领域之一。挖掘校园文化资源,可以营造生机盎然的课程生态环境,实现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具有初步的环境意识的培养目标。
1.挖掘文化历史资源,开发综合实践课程。
我县素有“养殖强县”之称,大部分家庭都从事养殖工作,大家对养殖比较熟悉,很适合作为课程资源让学生进行研究。我们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有侧重点的进行研究,比如有的学生比较了解鸭的生活习性,有的学生对养虾有系统的了解;有的对鱼的品种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对于在调查中出现的难题,可让学生直接请教家长,也可到当地的养殖户去学习了解,有条件的还可以进行实际操作。这样,既可以增长知识,也可以使学生们为自己家乡所拥有的特色而感到自豪,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挖掘学校特色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特色建设是学校充满活力的体现,学校特色资源是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良好载体。如:我校每年都开展科技节,整个学校充满奇思幻想的气氛。学校可以利用这一特色,建立科技资料集。操场上一群群学生拿着集装箱在水池中适航,他们正在研究怎样放,怎样开才能又快又好的开到终点……在综合实践主题活动中,就可以将这些内容融入其中,增强了学生活动的趣味性。当然,综合实践活动特色资源的开发,不只是为了追求一种时尚,因为它没有停留在图解的层面,而是充分保障了内化的条件。因此,它是赏心悦目的,是永远具有推动力的。
二、系列化――丰富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开发是一项具有广阔发展空间的教学实践工作,从开发课堂教学资源入手,可以丰富和完善课程教学体系,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全面提升办学思想、办学品位和办学水平。所以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之前,教师可以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把握,理解各个主题之间的联系,实行主题系列化。
1.目的活动系列化
执教《牙齿》一课后,可结合学生的爱卫生的活动,在简单培训后,开展学生参与的卫生系列活动,此外,在教学中还可以提炼出“个人卫生主题系列”、“班级环境主题系列”等等,将学生勤劳动、做个良好公民等内容列入学生学习的主题系列,从而丰富了主题内涵,增强了教育效果。
2.特色活动系列化
学校在开齐必修课的同时,必须充分认识到新课程背景下选修课资源的开发前景广阔。现在的学生不同于以往,他们有着多彩的个性,有多样的需求,有时候他们接受信息的能力和容量远远超过了我们教师,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一个开放的、立体的、民主的课程体系。如,有许多男生喜欢打篮球,女生喜欢跳绳,所以学校就开展“2+1”活动,让这些孩子的过剩精力能够得到合理的宣泄,并让学生通过组织跳绳、打篮球等活动,谈自己在活动中的体会,感受到体育精神的充盈和艺术文化的魅力。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
三、生态化――生成主题
开发研究资源,丰富综合实践活动探究课程。研究,是一个现代人所必备的素质。通过研究,能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兴趣,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
1.活动过程生态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集生成性、活动性、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于一体,学生活动的空间、自由度比学科课堂更广阔,在活动中更能培养学生活动兴趣,体验活动过程中发展实践精神,从而养成学生细致严谨的科学探究态度、思维方式及言行习惯。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预案,使活动更自然,达到教育无恒的目的。
2.活动评价生态化
篇5
在深入落实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综合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学科知识的整合过程。所以,要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拓展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范围,要从课上向课外延伸,尤其是读书活动,能够更好地推进学生知识面的拓展,提高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兴趣。在鼓励学生自主读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班会定期举行阅读交流活动,推荐好书,交流读书方法。在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够学到好的读书方法,了解到多方面的知识,而且还提高了语文素养,大大提高了审美情趣、创新精神、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这样,读书就成了一种享受。而且最重要的是,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更强烈的兴趣,对于加强他们今后自主学习的行为是非常有益的。
二、在社会生活中,遵循生活化的理念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教学活动
生活是学习的源泉,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来说,就是从生活中去发现更多的语文现象,在生活中运用在课堂上所学的语文知识。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生活的作用,发挥生活在语文教学中不可替代的资源扩展作用。所以,语文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深入学生的生活,这就需要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况,如果学生在现实生活当中有一些坏的习惯,那么,教师就可以和学生家长一起设计一些综合实践教学活动,改变学生的错误习惯,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有的学生有挑食的毛病,这使得学生缺乏营养,发育不良,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在讲述课文的过程中,适当地穿插一些这样的内容,并且给学生安排这样的家庭作业,让学生记录自己一天三顿饭都吃了些什么,吃这些食物的感受如何。然后再让学生回到课堂上,将自己的感受分享出来。学生之间通过相互影响,那些挑食的学生可能就会有所触动而改变。
三、通过小组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
篇6
二、改进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程教学的对策
第一,对于小学数学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通常是言传身教,即教师在讲?_上授课,学生在讲台下听课,而教师所讲的内容大多也是根据以往的授课经验以及书本知识进行讲解,所以,为了使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程能够顺利实施,首先就需要转变师生共同的观念问题,数学综合实践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首先来说,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知识讲解,教师言传身教的教学方式,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方式是通过实践来让学生学习到知识,这对于学生来说,尤其是小学生有着极大的好处,首先,小学生还处在心理和智力发育不成熟的阶段,对于一切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这种好奇心往往能够加深孩子们的记忆程度,所以,通过这种实践教学让孩子们学习的速度更快,同时,由于是实践教学,大多的实践教学方式也能够让孩子们喜欢,而不会引起孩子的反感,通过这种教学就能够改变孩子们对于传统教学的观念,不仅如此,学校也需要适当的组织教师进行授课,传授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深入剖析知识点等等。
第二,对于数学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来说,首先应当确立一个明确任课方向,数学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学校为辅助的这样一个理念,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摒弃原有的教学方式,即严厉苛责等决不能出现,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引导学生去接受实践活动课程,其次就需要确立教学主题,虽然原有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大多出现过类似的知识和学习主题,例如《自行车里的数学》、《房子中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等等,然而教师却并没有将此进行深入剖析教给学生,例如房子中的数学,人们都知道三角支撑的建筑是任何图形中最坚固的,然而为什么坚固,怎样的三角形才更坚固等等,教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都不会深入剖析,最终导致这类的课程以失败告终,因此在综合实践课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引入相应的活动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明确活动的目的之后,让学生们自行讨论,然后教师再去讲解,并且纠正学生们在讨论过程中一个个的问题,一些实践课程可能还需要学生之间进行探索然后总结探索后的资料进行陈述总结,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这种探索和合作的精神,这样,才能够使综合实践活动的小学数学课程深入人心。
篇7
[作者简介]周春燕(1978―),女,安徽淮南人,本科,安徽省淮南市谢家集区第四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近年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已如春风扑面般进入课堂,走向教学前沿。崔峦老师说:“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提出,是为了改变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态,是为了改变课本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的状况,更是为了克服偏重接受性学习的弊端,旨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面对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充分地意识到,要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以语文学习作为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着眼点放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让综合性学习散发浓郁的“语文味”。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有效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即以学生需要掌握的语文知识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原有的知识能力水平,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师在活动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文本资源、生活资源和地方资源作为综合性学习的内容。
一、充分开发教学资源
(一)立足文本资源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载体,教师要善于结合文本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前安排学生搜集整理材料;课堂教学强调学生新旧知识的融合和各学科间知识的整合;课后提取教材中的知识点或价值观等进行拓展性研究。这样常规、长效的综合实践活动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开发利用教材文本资源的方式有以下几种。第一,对课文内容进行再度创作,例如,把《陶罐和铁罐》《渔夫的故事》这样故事性强的课文改编成剧本并表演出来;第二,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研究,让高年级学生收集、整理学过的关于思乡的古诗词,用画、诵、唱、舞的方式展现诗歌的文化魅力;第三,对课文进行延伸和拓展,例如,在学生学习过《矛和盾的集合》一文后,开展以“生活中的集优思维”为题的综合性学习。
(二)沟通生活实际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如果说生活是一泓丰盈不竭的源泉,综合实践活动就是沟通学生与生活的一条溪流。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指导学生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把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能力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真正做到“学生活的语文,过语文的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还应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开展多种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把校本资源作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广阔天地;也可以走进大自然,用语文的视野发现美、表达美;还可以积极联系家长,促进学校和家庭共同创造活动条件,让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走向家庭、走向社会。
(三)挖掘地方特色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都蕴藏着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地域文化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创造性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淮南区域内的“寿州窑的兴衰”“豆腐文化”“蔡楚遗珍”“神秀八公山”“花鼓灯艺术”等特色乡土资源,皆可作为学生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取材来源,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大着力点。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电视和电影中的焦点人物或新闻事件,组织学生了解、讨论和作专题演讲,培养学生用理智、冷静的目光看待“热点”,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开拓实践方法,将语文教学与实践活动有机融合。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语文实践的平台,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实践活动中得到长足发展。
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学习能力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既是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一,又是一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改变了学生以往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由学生自己确定学习内容、制订学习计划和选择学习形式。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指导者和促进者,重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做出调整,把握学生学习的方向和节奏。
(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以问题为核心,以任务为内容,以目标为导向。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让学生从活动的主题和目标出发,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将问题贯穿活动过程的始终。其次,将解决问题作为活动的主要任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师可以事先提示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利用网络、图书资源查找资料,向他人进行求助等。当问题确有难度而学生又找不到合适的解决办法时,教师也可以适当给予帮助。最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发现新方法,并且在不断地尝试中对优化方法,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之一。”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分组,让学生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个人的力量有限,需要通过与他人合作才能最终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在必要的时候学会妥协和服从大局,以实现大家的共同目标。
篇8
一、引言
综合实践活动是让学生联系社会,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它以学生自主性、探究性、研究性学习为基础,以个人或小组合作为主要方式,以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为资源,使学生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与思维训练、科技制作、科学探索、创造科技和综合能力为活动形式,无论哪一种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直接与具体事物接触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成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载体。
二、综合实践课对小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小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载体,《活动资料》是根据课程改革基本精神,突出了研究性学习,特别注重组织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获取直接经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活动资料》在活动形式上包含五个系列:思维训练系列,科技制作系列,科学探索系列,创造科技系列和综合能力系列。这五种活动形式,无论是哪一种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直接经验的积累。这样使学生能够在直接与具体事物接触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同时还能让学生直接经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事物的基本过程、遵循了创造发明的一般规律,能够真正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质。
三、提升综合实践课对小学生探究能力的策略
1、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 传统的教学中,也是提倡与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它前提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在此基础上结合。而综合实践活动与社会实践的相结合则是全新意义上的结合。从内容看,“主题”是从生活、社会实际中产生的,是发生在学生生活中事情或现象。从过程看,实现“主题”规定的目标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和实验室实验操作就可以完成的,必须让学生围绕主题,去参加社会实践,到真实的世界中进行各种感受和体验。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过程,就是社会实践的过程。在实践中形成技能,在实践中解决现实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参与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
2、在社区体验中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家庭、社会是活生生的课堂,学生自我服务内容在家庭中体现得最充分,父母的家务劳动或一技之长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利用家庭里的这些潜在的教育资源,发挥其隐性的教育力量,形成教育的整体合力。同时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的各种公益活动,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服务。服务的过程就是能力提高、领悟劳动价值的过程,并以此达到学生关心他人,参与社会活动,服务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打破了学校围墙的束缚,走出学校建立起学校社区二位一体的综合教育园区,在服务于社会之时,不断开发社会教育资源,有利于资源共享。
3、以科技创新为依托发展探究能力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主要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目的。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小学阶段的发明创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把创造教育渗透于生活性活动之中,是一切教育根本目的所在。在教学中,教师应到学生中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亲自体验。由于发明创造学习内容的重新整合、综合,学生在完成某一主题时,或是观察记录,或是动手实践操作、制作,或是尝试实验。在一定的意义上,增加了学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营造活动氛围,拓展学生的思维。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综合实践课开展的国策和能够在,如果学生仅有探究的兴趣,而缺乏探究的能力,那么综合实践课的教学目标达成会受到影响。因此,要更好的培养小学生的探究能力,需要在综合实践课程开展的过程中,不断的探寻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在实现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探究能力发展,为小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9
在新一轮教改中,素质教育被提上议程。在迫切呼吁中国教育应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发展的浪潮声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运而生。对当代小学生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还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当代小学生掌握教科书中内容的同时,更好地融入大自然和社会实践中去,从而了解自然、了解社会;还能使当代小学生劳逸结合,培养勤动手、勤思考、勇于创新、勇于挑战新知识的能力,从而主动爱上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的重要内容,是在新的课程改革促进下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它顺应当代学生教育尤其是注重素质教育的改革思潮。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中,我们对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呼吁教师应当尽快转变传统角色的定位,以小学教学活动中的钻研者和创造者的身份来充当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者。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第三部分中的内容里阐述了这样一段话:“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指导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与实施的课程。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着眼于宏观指导并研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管理并提供必要的专业支持。学校要根据纲要所设定的基本框架规划学生活动的基本类型、基本内容和具体活动方案。”
因而,有的学者认为:不可以没有教材,课程以一定的课程资源为前提,然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设计者对课程资源问题却没有给予较好的解决,设课之初即过分强调要由学校教师和学生自行开发,为防止活动的学科化倾向,对应不应为学生编制使用教材的问题更是讳莫如深,使得课程资源建设问题始终成为制约课程发展的重要因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际上便沦为“三无”课程(无教材、无教师、无课程标准)的状态,当然也就更谈不上课程的健康发展了。
二、当代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现状
在现阶段的教育中,各学校都极其重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当代教育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验,并取得了一些成绩。“综合实践活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3~9年级和普通高中阶段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但是,87%的教师觉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程不好教、难教,实施起来有困难。归根结底的问题在于活动计划性太粗略,落实性和可执行性同样有待加强。其次,这种问题的出现在于教师自身对课程的安排的可实施性及教师对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有着密切的关系。学校要量体裁衣对课程的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灵活教学手段。培训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的培训需要一个长期的、阶段性的规划。
1.自主收集并整理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确保综合实践活动准备充分
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内容和材料的选择要求尽量符合现代小学生的思维特点,难度要适中,课题不能过于复杂,也不可以过于肤浅。过于复杂的综合实践活动容易导致小学生活动积极性的挫伤,不利于对小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容易气馁,形成消极、悲观的生活态度。反之,如果实践活动太简单,小学生很容易完成教师布置的实践活动,则容易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空洞,达不到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的初衷,还浪费学生和教师的宝贵时间。
2.创建指导教师小组,提倡学生选择指导教师
把综合实践教师进行分组,改变了传统的给学生分配教师的教学安排方式,由学生来选择教师。鼓励学生全员参与到活动中,以分成小组的方式展开活动。这样能够提高小学生对综合实践课程的更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规范化策略的实施办法
相对于传统的学科课程形式,它不但针对教师和学生的课程观,教学观及对教程的设计理念及学生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学校的教学实施能力,甚至相关行政部门对课程管理的能力也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
我们知道,制订科学而新颖的小学生综合实践的活动方案是上好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键。一个比较成功的课程实践活动方案,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在整个实践活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乐趣,在活动过程中探索新的学习方法,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勇于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想办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因此,一个科学的实践活动方案的设置,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前提和保障。
1.活动资源的选择要贴近生活,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出台和素质教育提倡之前,小学教学活动场地几乎都局限于教室内。封闭的教室就像一堵大的围墙,把小学生与外界社会和大自然相隔开来。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像一条纽带,为小学生认识世界、融入大自然开辟了一条渠道。因此,对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的选择要尽量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思维,不能太过于复杂。贴近生活并融入生活,才能指导生活并在生活中启迪学生。譬如说:准备一堂综合实践课程,了解农民伯伯如何辛勤劳动种植粮食以及感受植物生长历程。组织活动时,我们需要学生带好自己熟悉的种子,如:黄豆、花生等。用分组法将参与活动的学生进行相应分组,一组可以选用一个小盆子,取好土壤,把种子埋在土壤里。另一组则用透明的瓶子等小容器,将容器里倒一部分水,将种子放在水里。前一组可以通过对土壤的收集等准备工作提高对大自然的认识,感受到农民伯伯劳动的辛苦,体会到我们平时一日三餐吃的粮食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后一组则在不断地观察中感受种子从发芽到长出嫩绿的新苗这个阶段,记录种子成长过程的同时,感受生命的伟大力量。
除此之外,也可以组织小学生展开一些参观、走访、调查之类型的活动,从而使他们在简单的观察、交流、沟通中,形成自己思考问题的习惯。
2.活动目标要合适,能够对综合实践的整个活动过程进行指导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最核心的就是活动目标。活动目标是贯穿于整个实践活动的必不可少的灵魂。因此,活动方案中体现的活动目标必须得当,能够贯穿于整个实践活动的过程。
3.活动的准备工作要充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和有效开展,充分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必不可少。有了有效的准备工作保证为前提,教师才能够顺利地将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下去。
4.活动过程要考虑全面,时间分配要合理
要首先确定好活动环节。一般来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过程要有活动导入、合作探索、交流总结、实际操作、展示评论和开拓创新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六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制约。教师要按照这六方面的比重安排好时间,对活动合理展开。建议活动讲解的时间占活动的比重略小(建议讲评环节占10%),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成为综合实践课堂中的主体。
综上所分析,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必然会被各学校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去,而且会越来越规范化。这就要求我们的小学教师能够很好地制订出活动方案,来实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田慧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反思[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04.
篇10
一、创设氛围,激发探究兴趣
好的学习氛围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在活动中,给每一位学生展示自己的空间。教师首先应该创设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在教师满心的期待中积极学习,主动探究,从而发挥学生的潜能。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的汽车越来越多,在本校学生中,就可以开展以“生活中的汽车”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不少孩子每天都是家长开车接送上放学,很多家庭都开上了汽车,可是孩子们对汽车的了解有多少?老师就可以以此为切入口,以平等对话的方式交流关于汽车的知识,很多同学兴致盎然,孩子们在交流中就会思考:汽车的种类有哪些?汽车与环境有什么关系?怎样减少汽车尾气对人体的危害等等。这时,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想要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可以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孩子们很容易就对这次实践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当老师进行这样的兴趣引导时,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当孩子的学习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时,孩子这堂实践课就一定能上得更加带劲,自己能自主地去学习,自主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求异创新,拓展探究思路
在本校的校训上,要求孩子们“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需要学会创新,只有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于创新之中,才能把生活扩大化,才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色彩。因此,让孩子们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家乡的特产》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学生们通过读书了解、看有关的电视节目、上网查资料、实地考察、超市调查等多种途径对家乡的特产进行了调查研究,对家乡特产的种类、特点、历史、影响等方面有了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们以不同的方式呈现了他们的研究成果,有手抄报、图文打印资料,还有的同学在生活中积累的关于家乡特产的商标做成了形式新颖的剪贴报,在交流探究过程中学生们热情洋溢,结合自己的独特感受让我们深入了解了家乡的特产,从而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在随后展销家乡特产的活动中,孩子们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活动,孩子思维都很活跃,想象力也十分丰富,运用编儿歌、设计广告语、画宣传画等特别的方式方法对家乡的特产进行了大力宣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又培养学生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创新无处不在,在探究活动中不断渗透创新意识的培养,活跃创新思维,就会迸发出孩子创新的火花,点燃创新的火炬。
三、交流构建,培养合作能力
合作意识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孩子的人际交往与合作等良好品质的形成。
现代教育要求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无论是学习过程还是学习结果,学会与人共享是我们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学生合作学习也是综合实践课的重要特征。教师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如一起讨论、交流等,通过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促进师与生、生与生、生与教材等多方面的互动沟通,让学生养成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来看待问题的习惯,知道问题总是多方面的,只要我们善于观察与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一定会比困难多。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通过对不同意见的聆听和互动,给予肯定、赞赏和接纳,使学生能更主动地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性,意识到如何更好地前进。
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会与同学共处,学会团结互助、合作创新,通过合作学习,在团结共进中明白“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的意识。通过合作探究,发展学生学会交流、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从而在开放的探究学习情境中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注重过程,关注实践能力
成长是一种过程,正是因为注重了孩子学习的过程,孩子在自主实践活动中得到了更多知识。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参加学习,探索途径,以求达到学习的目标。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我不是失败了一百次,而是成功了一百次。”可见,在“失败”的背后,一定有着更深远的意义。假若没有这一百次失败,哪有这最后一次成功。可见,孩子学习中的“过程”远远比“结果”要重要。
篇11
一、思想上要重视,扎实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很多学校都是前所未有的工作,因此,在思想上要把这项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来抓。无论是教育行政领导还是学校领导要适中坚持把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整体推进学校新课改实验的重点来抓,并在行动上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第一,要积极选派老师参加相关培训,既有利于培养课程骨干,也利于校领导和老师迅速进入角色。第二,在全校展开专题会议,学习和宣传课改精神,掌握实践活动课开展的目标所在,并集思广益,讨论和确定课程开设事宜。第三,为开展实践活动课提供物资供应、人员配备、条件设置等全面保障,确保这项活动顺利开展。第四,学校要成立领导小组,设立工作专干,开展专题性的研究,组织各项学习交流活动,加强相关政策的宣传工作。第五,确定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指导方针,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从制度上保障活动课的顺利开展,将开展实践活动课落到实处。
二、落实课程设置要求,确保教学到位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落脚点还是在教学上,因此学校要把综合实践活动课列入学期重点工作计划。第一,要把综合实践活动课放在和其他课程一样的高度,要求集体备课,注重专题研究,严格教学检查。第二,要保证足够的课时,开齐课程,更新教学理念,打造高效课堂,要保证学生社会实践课每学期不少于两周。第三,组织编写教材,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常态化。第四,建立学生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和教师个人资料数据库,完善学生个人成长档案,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和综合素质评价的网上操作系统。第五,在课堂教学上,首先要保障课程开齐开足,不能停开或少开,按要求配齐教师、课表、教材,其次要重视教学方式的改进和观念的创新,以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教学目标。三、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教师是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质量的关键,因此一定要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下功夫。在教师配置上,第一,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师资力量跟得上。在师资配置上,要优先安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骨干力量,这是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基础条件;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在课程管理上,在教师考核方案上增加了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考核,促进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方面的探索实践的积极性和规范性。另外,组织开展多种方式的教师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培训和交流的方式有外出学习和校内开展讲座和座谈会等等,以促进教师在心理上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视,以及对开展活动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的充分了解和深入研究。
四、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践主体是小学生,因此要针对小学生的特点,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使小学生通过参与各项活动,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同时也强化了教师和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创造有利于活动开展的校园氛围。比如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可以将课程的每项内容都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和交往、协调能力,可以利用节假日搞好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在开展每项活动前都要确定好主题,活动的展开要充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以确保活动目标的顺利实现。
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注重实效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校开展这项课程的基础条件各不相同,因此,要搞一刀切、模式化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不能盲目上马,各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有目标、有特色、有步骤的展开,制定的目标不能不切实际,开展的方法不能过于僵化,实施的步骤要平稳有序。比如在确立活动的目标上,学校要做到“一次规划,分期进行,循序渐进”;每学期开学,要制定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计划,作为开展活动课程的指导方针,针对学科的特点灵活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针对农村小学教学基础资源相对落后的现状,要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学校软、硬件建设;要重视人员培训、课程设置、学生评价、设备配备、教学研究、样本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力求社会实践活动课的开展起步扎实、过程落实、效果厚实。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我们当前课改工作的一项重大工程,也是很多学校面临的难题和艰巨任务。因此我们必须要从思想上重视它、行动上落实它,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真正成为新课改的突破点和亮点,以推进课改工作的有序深入进行。
篇1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要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立理念也提醒我们教育离不开生活。从学生生活中选题 “微主题”选题的根本。
1.立足学生的家庭生活
我校地属开发区,半数以上的学生来自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爸爸、妈妈工作非常繁忙,孩子们很多时候、很多事都需要自己处理,自理能力相对较高,自己煮饭是常有的事情。根据学生的生活特征我在高年级学生中开展了题为“我的一道拿手菜”活动,第一课,主要是交流和报菜名,先让学生在班级里交流自己的烧菜经验,接着让学生自己填报自己的拿手菜,对于那些没有烧过菜孩子,就鼓励他积极尝试进行“我的第一道菜”活动。由老师联系家长,请家长作为孩子的课外辅导员参与活动,利用早上完成自己的拿手菜带到学校,让其他同学来品尝自己的拿手菜,最后评出最受欢迎菜式、敢于创新菜式、健康菜式等对活动进行一个总结。通过这次一次烧菜展示和体验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2.立足学生的学校生活
学校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我区安全教育平台的119消防安全教育,我开展了“安全撤离我能行”的微主题活动。学生结合安全平台学到的消防知识,为我们学校各个班级的设计安全撤离的路线。活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安全知识,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二、沿“兴趣”之大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综合实践活动中“微主题”的开发要立足于学生的兴趣爱好。
1.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结合我校“传统节日文化”大主题的开展,在清明节期间开展了“放飞风筝、放飞梦想”微主题活动,第一课时,让学生以写作或者绘画的形式将自己的梦想写下来或画出来。第二课时,将自己的“梦想”系在风筝上,进行放风筝活动。这次的“微主题”活动有效地将学习融入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中。
2.关注学生的热门话题
浙江卫视“奔跑吧兄弟”节目受到了各个年龄层次学生的热捧,我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开展了“我的撕名牌游戏”。第一课时,交流与设计。学生交流“撕名牌”活动的优缺点,分析危险的地方,接着在小组中讨论、对“撕名牌”游戏进行改良,加上一些趣味的问答题和数学题,答出题目的方可撕对方的名牌,并且规定撕的动作,尽量安全。第二课时,体验与感悟。学生们体验自己设计的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可以改进自己设计时的不足,最后将自己的活动体验写下来。活动中学生对自己设计的游戏津津乐道,玩得不亦乐乎,安全性也提高了。
三、叩“能力”之大门,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中指出“能力目标”包括: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规划能力、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反思与自我管理能力,并且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笔者认为“微主题”的开发要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能力发挥。
1.关注学生的能力缺口
独生子女时代学生们的合作能力严重不足,在活动中孩子们往往表现的过分以自我为中心,不懂谦让和合作。根据学生这一能力的缺口,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设计“夹弹珠比赛”这样的微主题活动,学生们6人一组,每人一根筷子,两两合作,夹出盆里的弹珠,规定时间内最多的获胜。在弹珠一次一次滑落中,学生们懂得了互相鼓劲、加油。当弹珠成功夹出的时候,合作能力也植根在了学生的心中。
篇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20-0009-03
[作者简介]王爱玲(1980―),女,江苏南京人,本科,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麒麟中心小学教师,小学一级。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实践运用的实践性活动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小学三年级以上开设本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机组成和基础,让学生通过活动的开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小学阶段的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探究兴趣,促进学生智慧潜能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为着眼点,创设一种适合学生兴趣和自我发展的开放性学习时空,为学生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理解与生活相关的自然问题或社会问题,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应用于实践的机会。根据《课程改革纲要》,自三年级以上,各年级段应有适合学生年龄和认知能力的课程分解目标。
一、当前现状
(一)学校部分教师对课程的认识不足,课程计划落实不力
按照课程计划和要求,三年级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校、家庭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问题,填写简易的活动计划表;学习观察、访谈、讨论、记录、收集资料等简单的研究方法;重视经历与体验的过程;能用日记、图画、小报、照片、倡议书、口头报告等方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而当笔者第一次走进四年级的课堂时,班里有一大半的学生已经拿着自己的《劳动与技术》材料袋,做起了手工,还有少数没有做的是因为没有带材料袋或制作工具。问起来才知道,学生对“综合课”的理解就是做手工。这样的现象屡禁不止,每节课都有孩子“执着”地拿出制作材料,甚至偷偷摸摸地在课桌抽屉里剪、贴。果然,没过几节课,就有学生说:“老师,材料袋里的作业我全做完了,这节课我可以写其他的作业吗?”原来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就是这样。学生的活动能力有了断层或缺失,就更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去弥补。
(二)家庭背景造成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
1.学生的知识面远远不够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生源复杂。各家长辈都宠着家里的独苗苗,不放心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农村的学生,除了电视,很少有了解外界的机会,农村的家长又不能像城里的家长一样,节假日可以带孩子外出郊游。例如,笔者在进行“我是小导游”活动时,播放了一段介绍南京的视频,里面有南京的名胜古迹和特产,班里的孩子竟然看呆了。看孩子们不太了解,笔者又赶紧出示了大量的景点图片,逐个介绍。不过,孩子们对景点的了解很多都仅限于学校每学期组织的“社会实践”。全班47人,除了去过雨花台、弘阳广场、动物园的人比较多,去过其他的各大景点如梅园新村、莫愁湖、中山陵等游玩的人不超过10人,全班竟然有6人没有去玩过我出示的任何一个景点,占总数的12.7%。在学生不了解旅游景点的情况下,教师很难开展本次活动。结果课程计划中要进行的旅游路线设计只能临时变成了景点介绍。
2.受家庭条件限制,活动开展的有效性不能保证
在一次“走进技术世界”的活动调查中,需要学生了解我们生活中的各种技术的应用,完成一个有关衣、食、住、行四方面的先进产品的调查。经过一个星期的调查,班里47人中有3人没有填写调查表格;36人只填写了书上举例的四种技术产品,没有其他的例子;只有8人在食品栏里填了方便面、压缩饼干,在出行方面填写了摩托车等少数技术产品。这一次的调查基本没有完成活动目标。究其原因,学生问家长,家长不知道;查网络,家里能上网的倒有34人,但家长不支持,还有10人不能上网,3人家里没有电脑。可见,许多学生受家庭条件限制,不能很好地完成调查任务。
3.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认识不足
现在的农村学生生活条件、教育条件虽然越来越好,家长也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不会出现让孩子辍学的现象,但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还局限于只看考试分数。因此,作为“副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农村小学难以开展和落实。节假日里,家庭条件好的学生被家长安排去补习班,条件不太好的则待在家里“确保安全”。学生向家长说起综合实践活动课,家长的第一问题就是“升学的时候考不考”,如果不属于升学考试的范畴,家长根本就不会支持孩子去访问、调查和上网查阅资料了。这样的状况下,困难的是老师,耽误的是孩子。
二、探究与对策
(一)以活动促提升,发展学生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由于受特定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的影响,国内外各不相同。但世界各国及地区都非常强调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各种优秀品质。学生能力的提升需要在不同的活动中循序渐进,各学段的目标都体现在学生与自然、与社会和与自我的关系三个方面。每个年级的课程目标基本体现螺旋上升、分段实现的特征。学生在每一次活动的过程中,都应该有机会增进知识、开阔视野、共同合作、主动探究、陶冶情操、发展个性。
1.根据学生学段和年龄,合理设计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学生动手实践,综合运用各科知识,但这是建立在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之上的。当然也可以边活动边学习,在活动中进步。不管怎样,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仍然制约着活动的有效开展。例如在一次有关食品安全的活动中,笔者问学生:“你对食品安全了解吗?不了解怎么办?”学生一致大声地说:“可以上网查。”笔者于是就说:“那今天的作业就是回家上网查阅食品安全的相关资料。”到了第二天,笔者发现交上来的作业只有两三个符合要求,有所收获。其他的学生不是没有收获,就是不会查。其实,上百度搜索资料也是有一定技巧的,打上去的关键词不同,搜到的结果也不一样。更重要的是要从搜到的结果中甄选出适合自己所需的,这就需要学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课和语文课上学到的各种知识。因此,教师对学生在活动前的各种知识水平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确保活动开展的有效性。
2.注重学生主动参与的生成性活动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性和生成性注重学习者与具体情境的交互作用,因此,在活动中随时都有可能出现让人意想不到的情况。学生在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会产生自己的目标,同时随着问题的解决和兴趣的满足,还将会产生出新的问题。教师要首先认识到这些新问题产生的必然性,并通过这些新问题将活动引向新的领域。例如,在引导学生探究“我们的书包”这一课题时,其中一个子课题是“书包的安全性”。学生在研究这个问题时想到我们现在学校、家庭生活中有不少不利于我们青少年成长因素,因此而引入“我们的校园安全”这一新课题。
(二)多方面了解学生情况,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由于遗传、成长背景等因素,学生的个性倾向和心理特征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个性。任何一种个性只要引导得当,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获得最大成功。在班级活动遇到困难后,笔者向其他学科的老师寻求了帮助,多方面了解学生。更是从班主任那里要来了班级的学情调查分析,从中进一步了解学生。参与调查的44人中(1人休学,2人新转进)从思维类型来分,分析型思维31人,总体把握型思维0人,均衡思维型13人;从认知倾向来分,听觉型2人,视觉型5人,动觉型2人,没有明显倾向35人;从学习快乐度方面来分,快乐19人,比较快乐23人,不快乐2人,班级学习快乐度94.45%。这些数据,对活动的设计、小组划分、组内分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合理分组,促进合作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合作交往的过程,是让师生在社会这一广阔的天地中进行多边、多向、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它能够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社会活动结合起来,把个人行为和群体要求协调起来,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懂得尊重和理解他人,学会与他人沟通,形成民主意识和团队精神。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让学生在合作交往中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1.精心设计活动
教师在活动设计中,要体现学生的合作,体现小组和大组的联系。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活动的每个环节大约用时,需要合作学习内容,合作学习的时间,等等。
2.指导组内分工
通常,学生按照各种活动计划,小组时常会有变动。但对于班级内的学生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等,教师要事先做好摸底。当各组出现学力不均衡时,教师要能适当进行调整,当然,尊重学生的选择是首要的。对于活动中组员相对比较固定的情况,教师可以建议学生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3.以评价促发展
好的评价方式与方法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好的评价应重视两个“相结合”: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例如在合作学习结束后,利用短暂时间,由各个小组作出自我评价,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奖励。教师只有重视两个“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四)争取多方合作,扩大活动空间
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活动的范围可能很大,仅靠学校的力量,有时很难完成任务。教师要尽可能争取社会有关部门和学生家长的支持,鼓励一部分学生家长在可能的前提下,参与学生校外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如果让家长感受到孩子在积极地参与学校、班级组织的有益活动,即使他们不支持,最起码也不会反对。因此,与家长的沟通尤为重要。要让家长多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他们更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进而支持教师的工作,甚至参与到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