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固定资产要素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固定资产要素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固定资产要素

篇1

二、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当前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较以前在计划、采购、日常管理等环节上强化了措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应该看到,在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方面仍存在很多的缺陷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控制环境不完善。目前,较多的企业对于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等都制定了相关制度,但相关制度并不是很完整,如材料采购与审批由一人完成、现金与出纳由一人兼任,处置业务由同一部门执行,均未实现固定资产不相容岗位的分离。任何一项业务如果全部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担任,既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又可能掩盖其错误和舞弊行为。

(二)风险评估不健全。较多企业的风险评估工作还比较薄弱,没有建立起完整统一的公司风险预控体系。对固定资产相关业务风险意识不强,对社会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没有充分认识,企业风险评估及预测的手段缺乏,未进行有效地预防与处理,甚至只凭管理者的感觉盲目决策,导致投资决策的失误以及固定资产进入企业各风险环节发生错弊。

(三)控制活动缺乏必要的针对性。由于企业只追求固定资产高规模,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研究,决策环节往往草率行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对风险认识不足等原因,都会导致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决策失误使投资项目不能如期建设,预期的收益不能实现,投资无法按期收回,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危机。固定资产报废处置部分政策规定不科学,过于僵化。

(四)信息与沟通不完整、不及时。固定资产内部和外部信息在企业内部没有统一规划和管理,相互之间缺少沟通和信息传递,形成企业资产管理中现实存在的“信息孤岛”,致使因违反行业政策项目叫停、在建工程不能及时转固、折旧计提不合理。

(五)监督无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程序性执行不力。如在建设材料的购买未经比值比价及适当审批环节,固定资产处置也未执行合理竞价及审批;二是缺少有效的监督体系。监事会形同虚设、财务监督被架空、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难以发挥实质性作用,内部控制制度难以有效运行,内部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不健全。

三、基于内部控制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改进建议

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在加强固定资产内控管理研究中已提出了很多合理的对策建议,比如要大力加强企业员工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及反腐倡廉教育;严格会计管理制度,增强会计信息披露真实性,等等。这些,本文不再重复论述,仅从内部控制角度提出改进建议。

(一)从控制环境的角度。企业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发展。对于企业而言,内外环境同样重要。内部控制的控制环境就是企业在各内部控制关键点、关键人员的组织机构与行为准则。针对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管理层首先要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设置或完善采购、验收、保管、预算及财务部门,明确岗位与职责,相互独立,不得越权,互相监督。明确各部门职责后,管理者要坚决执行其制定的内部控制要求。任何一项业务如果全部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担任,既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又可能掩盖其错误和弊端行为。不相容职务分离的核心是“内部牵制”,它要求每项经济业务都要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或人员的处理,使得单个人或部门的工作必须与其他人或部门的工作相一致或相联系,并受其监督和制约。固定资产的管理人员要实行不相容职务的相互分离制度,合理设置相关的工作岗位,职责分明、相互制约,确保资产安全完整。

(二)从风险控制的角度。风险管理对于我国绝大多数企业来说仍是一个新概念。在企业管理中处于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工程项目实施等方面风险意识不强,风险管理工作薄弱,是造成相应重大风险事件的重要原因。开展全面的风险管理,同时兼顾企业内外部风险,不仅是出资人对企业的要求,也是企业自身参与市场竞争,确保其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需要。

在明确企业目标的前提下,在对企业总体风险进行初步分类的基础上,进行风险管理。具体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时,可分为计划准备、实施运行、检查评价、监督比较四个相互关联的阶段来进行。

(三)从控制程序的角度。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决策、购置到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处置都有一系列的业务流程。科学合理的流程设计能够有效地指导业务人员的工作,使其能够识别业务执行中的风险控制点,人工审批流程得到切实执行,防止某些程序的遗漏。按程序办事,避免因操作标准不统一而造成业务处理的随意性,因个人理解差异、人与人之间衔接不到位等不确定因素对工作进程造成干扰。同时,在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出现问题时,易于找到事故原因,避免出现内部扯皮现象。固定资产流程管理,是对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的一个全新的再认识、再提炼,打破过去职能部门责权不明晰的弊端,有利于规范化管理。

(四)从信息与沟通的角度。良好的信息系统应建立多层次的沟通方式,包括企业内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以及横向的沟通,和企业内外部的信息与沟通。信息化建设过程必须坚持“可靠、实用、科学”的理念和原则,贯彻“持续优化、整体推进”的管理思想,运用“逐步实施、不断提高”的实施方法,将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分阶段实施,整体建设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具体实施要通过“搭建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固定资产管理业务信息化、推进横向业务的信息化三个阶段。”

篇2

一、实行加速折旧是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

市场经济是一种充满竞争的经济,公司迫于市场而不得不把许多设备和机器提前报废,这就会形成大量的无形损耗。减少以致避免这种无形损耗给公司带来损失的惟一方法,就是加速折旧。采取加速折旧,不仅使公司避免损失,还可以尽快收回资金,使公司有充足的资金购置或开发新型设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公司发展的后劲。加速折旧不仅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而且也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加速折旧一方面使折旧费用尽快进入成本,分散了风险;另一方面又使费用尽快转化为资产,增强了公司承担风险的能力,因而促进了市场经济风险机制的形成。

二、实行加速折旧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走向世界市场的需要

目前,西方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大都采用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方法,详细情况列示如下:

美国:直线法、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

英国:主要采用余额递减法,机器设备最高折旧率25%;

澳大利亚:采取高折旧率,大多数固定资产年标准折旧率为20%~33%;

日本:允许选择直线法,机器设备年标准折旧率10%;允许选择余额递减法,机器设备折旧率20.6%,经政府批准可加提折旧34%~55%.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西方主要国家大多采用加速折旧法,即使不使用这种方法的国家,其固定资产折旧率尤其是机器设备的折旧率也大大高于我国目前的水平。由于我国的折旧方法和折旧率目前尚未与国际接轨,必然影响我国商品的竞争能力,不利于走向世界市场。实行加速折旧,是我国经济体制向国际惯例靠拢的必要步骤。

三、加速折旧较好地体现了会计准则中的配比原则和稳健原则,有利于完善我国的会计核算体系

固定资产在其投入使用的初期,生产效率较高,能给公司带来较多的收入,因而在这个时期应多提些折旧。随着固定资产使用时间的延长,其效率逐渐降低,产生的收入相应减少,与其相对应提取的折旧就应减少。这样做,完全符合收入与其相应成本、费用的配比原则。会计核算中的稳健性原则,又称谨慎性原则,它要求公司的会计核算在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的条件下,应充分估计可能承担的损失和风险,并力争将其减少到最低程度。因而加速折旧的实施,可以使投入的资金更快地收回,这样能减少甚至杜绝公司的损失。

四、固定资产加速折旧能减轻公司所得税负,缓解资金紧张的矛盾

采用加速折旧法在固定资产使用早期多提折旧,增加了当期的成本费用,相应也减少了收益,从而减轻了公司前几年的所得税负担。这也就是说用加速折旧法延迟了所得税的交纳时间,从货币资金的时间价值角度考虑,为公司争得了一定时期的无利息贷款,对于一些税负过高的公司来说,部分也缓解了资金供应紧张的矛盾,有利于公司设备的更新改造,同时降低了筹资成本,这对公司是十分有利的。

加速折旧要求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公司要具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加速折旧对公司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公司能够提前收回固定资产的大部分投资,加快设备更新改造步伐,提高经济效益,也可减少和较快地弥补公司在通货膨胀条件下发生的价值损失;另一方面,在最初几年提取折旧较多,必然使产品成本较高,利润相对减少,使公司的短期经济效益受到影响。因此,加速折旧对公司有利又有弊。当前,我国的公司具备了实行加速折旧所要求的条件。因此,力争尽快在更多的公司中试行加速折旧。加速折旧还要求国家财政具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加速折旧对国家财政也有两方面的影响:从短期来看,可能减少收入,这是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存在的矛盾。通过加速折旧,提高劳动生产率,正是使财政走出困境的一条重要出路。

综上所述,在我国实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有其可行性,也有其必要性。通过折旧方法的改变,可以使众多的不赢利公司、亏损公司甚至走向破产的资不抵债的公司重逢生路,走出低谷,走向辉煌。

参考文献:

篇3

一、会计计量模式的一般性表达

美国会计学家莫斯特(Most)认为,会计计量有两个要素:一是定量的财产或属性;二是为定量该财产或属性所采用的尺度。还有三要素(计量属性、计量单位和计量模式)、五要素(计量尺度、计量单位、计量属性、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我们认为,会计计量模式由四个要素组成:被计量对象、时间序列、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被计量对象就是计量的客体,如应收账款与固定资产,同样归属于资产要素,但其管理目标的区别就非常明显,就需要用不同计量属性来表达。因此,被计量对象与计量属性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时间因素是指被计量对象在不同时点的价值不同。计量单位有名义货币单位与一般购买力单位,在符合货币计量基本假设基础上,一般选择“币值稳定”的名义货币单位。计量属性是用来表述被计量对象的某些方面的特性,如物体的长度、高度、重量、质量、工作量、维修次数、价值量等。从会计计量目标来看,除了因为货币具有其他计量单位所不具有的“通约性”(一般等价物),会计主要从被计量对象价值变化的角度考核企业的经营业绩,因而就要反映会计要素的金额变化过程及其结果。而计量固定资产价值量变化的属性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历史成本,二是现行价值。因为重置成本也是以现行价值为基础计算出来的,而其他的计量属性更是从不同角度反映现行价值的产生方式。按上述模式列举固定资产的会计计量模式如表1。

二、企业会计计量模式应用标准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由财务报告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等项目构成,这些项目是约束会计计量的条件。会计计量模式的应用除了要依据一定的标准外,还要符合被计量对象的属性,固定资产计量模式的应用也不例外。

(一)符合财务报告目标

财务报告目标对规范会计行为起着导向性作用,一般有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会计计量包括固定资产计量应该努力满足这些目标,实现股东财富的最大化,促进持续投资与持续发展。

(二)符合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是对会计核算的手段所做的合理设定。如经营租入固定资产与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应用的会计计量模式就不相同,前者以付出租金形式配比因资产使用而流入经济利益,而后者以折旧的方式配比因控制资产寿命而流入经济利益。

(三)符合会计基础

企业会计的计量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也就是说固定资产的取得、折旧、更新改造、处置等资金运动过程,都应按照实际发生的权利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义务作为收入和费用计量的基础。

(四)符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实现会计目标的会计信息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质量特征,这些特征是会计计量进而也是固定资产会计计量选择的标准之一。其中可靠性与相关性是最为重要的,当然还包括成本效益原则。

三、企业固定资产计量属性的选择

企业固定资产计量按照时间序列一般有取得计量、持有计量、处置计量这三种状态,这些不同状态、不同计量属性的数据汇总在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项目体现了混合计量的结果。下面就固定资产运动的三个环节分项讨论其计量属性如何选择。

(一)固定资产的取得计量

企业取得固定资产的方式有外购、建造、融资租入、接受投资、接受捐赠、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企业合并等等。取得方式不同,初始计量采用的计量属性也不尽相同。

1.外购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企业外购固定资产是否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判断一般包括不需要安装和需要安装两种方式。购入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在购入日就可以使用,其入账价值就是取得成本。购入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在购入固定资产取得成本的基础上加上安装费、调试费等支出,作为购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

2.建造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建造固定资产分为自营与出包两种方式,都需要通过“在建工程”归集其成本。企业为在建工程准备的各种物资,应根据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增值税税额、运输费、保险费等相关税费,作为实际产生的成本。

3.存在弃置的费用的固定资产的初始计算。某些特殊行业的特定固定资产,在初始计算时,需要用固定资产的建造成本和弃置费用的现值之和作为入账价值,以弃置的费用的现值作为预计负债。

(二)固定资产的持有计量

固定资产的持有计量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和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大修理等后续支出。其计量目的不同,分别应用到历史成本、公允价值和可收回金额等混合计量模式。

1.固定资产经济寿命的计量。固定资产的经济寿命是由固定资产的预期经济利益实现方式决定的,这种实现方式可以用预计期间表示,也可以用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的数量表示。按照《国际会计准则》(IAS 16)对不动产、厂房和设备项目允许采用两种计量模式:成本模式和重估价模式。成本模式的固定资产折旧总额等于原始成本减去净残值,这是一种静态的折旧观。重估价模式的固定资产折旧总额是基于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以原始成本减去残值和减值损失。

2.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当固定资产存在可能发生减值迹象时,应当进行减值测试,估计可收回金额。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的计量:(1)计算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将“净额”“现值”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比较,如果“净额”和“现值”其中一项超过了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则不存在减值,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等于其账面价值;(2)如果“净额”和“现值”都低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较高者为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较高者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的差额来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后不能够转回。

3.更新与大修理固定资产的计量。固定资产投入使用一段时间后,为了适应技术进步,或提高或维护固定资产的生产服务能力,需要对固定资产进行更新、维护、大修、改建、扩建或改良等,这些支出在扣除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后,如果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就应当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

(三)固定资产的处置计量

固定资产的处置包括固定资产的持有待售、出售、对外投资、转让、报废或毁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固定资产处于终止状态时就不符合固定资产的定义,改变了既定的固定资产用途,这时把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转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1.出售固定资产的计量。出售固定资产需要将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发生的相关税费及其他费用转入固定资产清理科目的借方,将出售固定资产的价款、残料价值、变价收入以及保险公司、过失人赔偿计入固定资产清理科目的贷方,最后将净利得或净损失转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由此可以判断出售固定资产的计量是用当下的净额来计算。

2.对外投资固定资产的计算。企业把固定资产对外进行投资,固定资产的主要风险和报酬都已转移给被投资方,并期望获得回报,具有商业的性质,若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公允的话,固定资产价值的计量属性就为公允价值;假如不具备商业性质,例如母公司对子公司用固定资产进行长期股权投资,则按照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计量。

四、固定资产会计计量属性选择后果讨论

(一)混合计量模式的允当性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选择历史成本为基础是因为会计信息质量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可靠性,而选用其他计量属性时也必须满足可靠性原则,也就是说只有具备了可靠性的计量属性才能选择使用,因为这时获得的数据是可以验证的,并且与被计量对象之间存在逻辑关系,也才具有允当性、有效性。黄晓榕(2006)就几种常用计量属性应用的后果进行了比较,见表2。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防范

会计信息是对会计对象的资金运动或价值运动的确认、计量与报告,其中计量处于核心环节。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准则及具体准则对选用计量属性有严格规定,已经从制度层面防范可能产生的偏差。因此,会计人员要加强对这方面的学习,清晰理解准则,规范会计计量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结语

本文对固定资产的取得计量、持有计量和处置计量,横向构建了固定资产计量的四要素模式,即被计量对象(固定资产)、时间序列、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纵向构建了符合计量标准的混合计量模式,形成了计量属性-选择标准-计量模式-应用规范-后果检验的逻辑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孝林.会计基本理论比较[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274.

[2]赵武德.会计计量理论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66.

[3]周红,王建新,张铁铸.国际会计准则[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206.

[4]黄晓榕.会计计量若干问题探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59.

[5]陈辉.论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203-209.

[6]李秀真.会计计量属性的应用[J].商业会计,2013(24)

作者简介:

篇4

1.固定资产核算

(1)固定资产计提修购基金后没有反映固定资产净值,从而造成医院资产不实,会计信息失真。当前《医院财务制度》规定,医院固定资产按账面价值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用于固定资产的更新和大型修缮。其实质是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反映在“专用基金——修购基金”里,但没有设置相应的“累计折旧”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减项,以反映固定资产净值和累计提取修购基金(累计折旧)。从而造成医院资产不实,会计信息失真。

(2)未达到固定规定标准的耐用物资管理混乱。当前《医院财务制度》固定资产的标准是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业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使用期限是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也应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按这个固定资产标准,医院购买的大批家具办公桌等物资,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的标准,应作为固定资产管理,那小批或单独购买的家具办公桌等物资就可不作固定资产管理。这就造成家具办公桌等有些是固定资产,有些又不是固定资产,容易造成固定资产管理混乱,账实不符。

(3)为改善就医环境而进行的门诊楼、住院病房等固定资产装修应允许增加固定资产账面价值。随着人民群众对健康的要求逐步提高,医院除了提供优质的医疗技术服务,还要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医院一些门诊楼,住院病房大多是十多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旧建筑物,固定资产原值较低,对其装修不属于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建、扩展项目,按当前的《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其装修费是不能增加固定资产原值的,这就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价值。

(4)没有设置“固定资产减值”会计科目,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价值。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有些原来贵重的医疗设备仪器已明显减值。如果这些实际上已经发生减值的固定资产,还按购置时确认的原值在固定资产账面反映,那固定资产价值明显失真,有违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原则。

2.医院会计报表欠缺现金流量表

当前医院会计报表主要有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医疗收支明细表、药品收支明细表、基金变动情况表等,而作为经济活动规模巨大的医院,有的每年现金流量多达10亿元以上,医院会计报表体系中缺少了反映医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变动情况的重要报表现金流量表,使医院会计报表不能全面真实反映医院的经济活动。

二、完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的对策

1.增设“累计折旧”会计科目针对医院固定资产计提修购基金后没有反映固定资产净值,从而造成医院资产不实,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建议医院会计增设“累计折旧”科目,具体核算办法参照企业会计制度。

2.建议医院会计在“固定资产”科目下增设“固定资产装修”明细科目核算医院门诊楼、住院病房装修维护费用针对医院门诊楼、住院病房装修不属于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建、扩建项目,按当前的《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其装修费是不能增加固定资产核算,确保固定资产真实性。

比如现行企业财务制度规定:资产必须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资产必须是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在这两条标准中,恰恰缺少了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即作为资产必须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因此,开办费、待处理财产损失、实际上已经没有任何价值的存货、技术上已经淘汰的设备、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严重恶化且不能取得投资收益甚至是造成投资损失的对外投资、已经被其他新技术所替代的无形资产等,按照现行企业财务制度的规定均确认为资产,由此导致企业资产不实,企业提供的财务信息也失去应有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建议参照《企业会计标准——固定资产》规定,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如果使可能流入企业经济利益超过了原先的估计,如延长了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或者使产品质量实质性提高,或者使产品成本实质性降低,则应当计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

因此建议在“固定资产”科目下增设“固定资产装修”明细科目,以反映因固定资产装修而增加的价值,保证固定资产价值的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篇5

2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2.1购置资产环节缺少控制机制高校固定资产在购置时缺少有效地控制,高校资产管理经常出现的问题是资产档案不完善不健全,高校对资产的真实家底并不清楚,因此很容易出现账单与真实情况不符合的现象;另外高校花费钱财购置一些高校固定资产,预算部门强调的是控制与分配经费,解决存量分布不均衡的现象,对既有的资产存量缺少了解与掌握。因此高校在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有关主要部门掌握信息与实际信息之间存在误差,对实际既有的固定资产存量了解比较片面,真实情况不了解,很容易出现重复购置,或者是购置一些实际用途不大的资产。

2.2固定资产没有统一的协调机构高校管理固定资产方式应该采取归口管理方式,各个部门各司其职,高校仪器设备归设备管理部门管理,高校的桌椅家具等由后勤部门管理,高校的各种期刊杂志等等由图书馆管理等等,不同部门各自担负起各自的职能,但是不同职能部门又是由不同校领导分别管理的,这样就造成了多头管理固定资产的局面,缺少统一协调的管理,形成混乱的多头管理局面,最后甚至形成无人管甚至是无法管的局面,严重阻碍着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正常顺利开展。

2.3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高校购置的固定资产使用一般情况下效率都比较低,资产使用不充分,因此资产闲置起来,资产的购置、使用与处理三方面都会出现这些问题,另外高校所购置的产品或者是服务与实际价值并不是非常相符,给国有固定资产造成了损失;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损坏或者是丢失情况;资产处理环节中,因为采用多种渠道处理,从而流失了资产,或者是资产处理方式不当,例如低价出售,或者是没有到报废期的对其进行提前报废等等。

2.4固定资产管理手段落后现在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社会,信息化技术已经进入了社会应用的各个领域与方面,信息化管理已经进入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新手段管理方式下,更加重视的是计算机系统的统计功能与数据管理,但是忽视了固定资产的正常业务流程,没有对其进行很好控制。固定资产管理的各个主体单位之间是独立的,缺少公用系统,信息也无法做到共享,因此沟通交流也就缺少了,很容易就出现相互排斥状况。多数高校在管理固定资产时,分不清主次,这样管理人员的精力就很容易被分散,重要资产变化与内容也就不能及时详细地了解,资产管理的效率也就随之降低。

2.5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比较淡薄高校一般对科研工作都比较重视,对资产管理比较轻视,并且长期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高校领导重点关注的是高校教育,忽视了高校资产管理这方面的工作。高校资产管理的工作人员多数也不是专业出身,在管理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忽视或者是轻视资产心理,没有按照严格的规章制度执行,对违规违章行为没有及时禁止与处罚,没有尽好自己的责任,高校原来制定的规章制度失去了规范约束作用。

3协同创新概念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具体实践应用

3.1构建专业统一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高校固定资产多头管理的局面与问题应该及时地解决,应该实施统一的国有资产统一管理机制,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以及责任到人的管理原则。高校应该采取以下管理措施:高校内部组织固定资产管理委员会,校长担任主任,跟随管理委员会相应的还要设置固定资产管理处,另外还要设置非常具体的管理处与管理部门,例如设备处、后勤处以及基建处等等。这些专业管理部门需要派专人进行专职固定地管理,不仅要管理固定资产实物,还要管理其价值,高校的财务处长归口负责处理财务监督,以上的这些管理部门与领导需要集中起来,积极进行合作交流,并选派一个分校长进行统一领导与管理。协同创新有效地汇聚资源与要素,各个创新主体间需要突破间隔壁垒,将各自主体的人才、资本与信息技术等要素释放并结合在一起,激发各自的活力,从而实现深度合作,基于协同创新的这个含义,应该聚集高校有关部门人才与资源,构建一个专业化创新性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实行统一管理。

3.2重视投资决策,做好预算管理工作高校固定资产决策制度建设工作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固定资产管理处与相应的各个归口管理部门一同形成固定资产决策小组,按照高校规则、资金花费需求与资产的存储情况等因素分析重大固定资产,对投资资产详细地分析,这些事实依据就是高校固定资产决策的重要依据。高校领导应该同学校其他负责人进行沟通商量,将资金应该投入到那些安全效益高的领域,避免资金花费在重复购置与成本过高的资产上,将资产预算与资产处置工作协调配合好,进行合理地匹配,统一资产配置管理与财务预算,形成一种信息资源共享的管理框架体系,构建完善的增量资产,建立有效配置与增量预算机制。高校开展正式的预算编制工作时,对其资产情况要有一个全面了解,在一定基础上进行过资产预算的编制。投资决策工作的开展必须使多方参与进去,整合资源并进行深度合作,做出多方共赢的投资决策,实现共同的目标。

3.3固定资产实行区别有偿使用制度高校固定资产需要分们别类进行区别化管理,有偿使用制度也要区别实行,非经营性资产应该采取行政管理方式,高校的行政办公楼与教学楼等都是一些固定的资产,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因此对这些资产需要采取行政手段进行管理;对于那些准经营性固定资产,高校科研工作的开展应该使用基金管理方式,这些工作使用的是公共产品属性的东西,高校的技术产品研发需要这些资产,高校花费投资之后也能够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高校对此最好也是采用基金管理方式;采用市场化管理方式管理经营性资产,采用这种方式管理时,应该与一些企业进行商讨,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共赢。高校现在采用的多是多种形式下的校办产业,具有明显的市场经济特点与性质,管理应该采取市场经济导向方式,确保固定资产的升值与保值。

3.4做好账目管理的协同机制高校会计编制工作中很容易出现一些账目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情况,为了改善这种局面,应该将账目与实物管理结合起来,以往高校的各部门各自单独地管理其资产,单独地管理效率与质量都是非常低下的,现在应该本着协同创新精神,高校各个资产管理部门应该既独立有合作,各部门之间开展有效的信息传递与沟通,发挥各自的优势与特点。高校应将资产实物与价值形态协调统一起来,并定期核对资产价值与资产实物形态,编制出固定资产的余额调节表格,将账项与账物不符合的地方找出来,编制新报表。除此之外,固定资产损耗也应该算入折旧费用中,合理地核算成本,评价资产的使用效率。

篇6

正确、深刻理解新准则中对固定资产判定的要素,加以灵活运用“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笔者认为可以为新时期企业解决以下问题:

篇7

资产管理普遍存在县、乡脱节,增加减少不能随时监控和制约,年末报表时才发现变化,只是事后知晓。要想做到资产管理的信息共享,实现县对乡镇和对部门资产的远程监控。第一,要从源头构建对资产使用、配置、处分等运行的监管机制,使资产管理由随意性、松散型向强制性、规范型转变。第二,要从会计电算化的角度上使资产管理的软件和会计核算软件整合于一体并能相互链接,进而使资产管理和会计核算同步进行。现实工作中,一笔经济业务,只关注如何进行会计核算,会计核算结束后,此项业务的其它信息资料却无人问津,使资产的管理资料难以查询和核实,造成资产管理缺位。风于此种情况,我对该软件的初步设想应该是:一笔经济业务的核算,首先应满足会计核算的操作,对资产核算脱离会计核算后自动转入资产管理系统,完成资产管理系统的操作后,再从会计核算上反映,即资产核算与会计核算同步操作。以固定资产为例,固定资产是资产管理的重点和难点,针对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按“会计法”要求,按资产分类的最低标准设置下限,属于下限范围的、没达到固定资产核算标准的只进行日常的会计核算,不在固定资产中登记和反映;超过下限范围的,符合固定资产核算标准的,在会计核算时自动链接到资产管理系统,使资产管理系统的运行与财务核算操作同步,从而使资产信息得到准确反映。

2 会计核算与资产管理的要素要相同

在日常工作中,会计核算与资产管理在软件设计上应统一资产的分类口径,就是会计核算与资产管理的要素要相同,使其既有科学性和规范性,又更具操作性和连续性,做到内容详细完备,归类定性准确,并将资产的要素按会计核算的要求移植到财务上来,即财务核算的资产要素,就是按资产的分类标准所设置的,两者完全一致,而对资产的其他要素,则在资产管理系统中详细反映。如形成时间、地点、内容摘要、经办人员、审批人员等要素,其形成时间应具体到年、月、日,金额保留两位小数,使财务与资产的信息两者能进行比对分析。鉴于固定资产的分类复杂且口径不统一,必须细化统一固定资产的分类标准,固定资产由现在的二级科目核算细化为三级科目预算。固定资产为一级科目,下设的子目为二级科目,如房屋及建筑物、一般设备、专用设备、文物及陈列品、图书,以及其他固定资产六大类。二级科目下设子目为三级明细科目,如房屋及建筑物又可分为办公用房、经营用房、职工宿舍等。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地点应细化到办公室、会议室、档案室等具体地点,是个人使用、几人共用还是集体公用;使用人和保管责任人姓名及该资产自身的一些特殊属性,都应力求反映;对大宗固定资产分类编号,拍照存档,按乡镇、资产类别、资产名称、形成时间编号,进行重点管理。由此可见,会计核算与资产管理的要素相同,就能将日常会计核算与资产管理有机的溶合为一体,在日常工作中会计核算的同时达到资产管理的目的。

3 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要同步进行

篇8

1.在单位实施固定资产的具体方式

1.1岗位分工控制

1.1.1分清产权关系,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产权不明晰导致的责任界定模糊是造成固定资产管理弱化的最根本原因,所以要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首先必须分清产权关系,明确责任范围,将责任细化、落实到单位直至个人。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岗位责任制,对达到标准起点的固定资产进行分类编号、登记入账。

1.1.2要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要求,合理设计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在兼顾运营效率的同时形成一整套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制衡机制。不相容职务主要包括预算编审、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稽核检查等职务。各单位应当配备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的人员办理固定资产业务。单位对办理固定资产业务的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定期进行岗位轮换。

1.1.3对于一个固定资产业务的全过程不得由同单位的一部门或个人全负责。

1.2授权批准控制

1.2.1将所有固定资产业务都纳入授权批准的范围;将固定资产业务的相关人员分为审批人和经办人,并明确审批人和经办人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

1.2.2应根据固定资产的重要性和金额大小确定不同的授权批准层次。

1.2.3应规定每一类固定资产业务的审批程序,以便按程序办理审批,经避免越级审批、违规审批的情况发生。对于审批人超越授权范围审批的固定资产业务,经办人有权拒绝办理,并及时向审批人的上级授权部门报告。

1.2.4规定被授权人在履行权力时应对哪些方面负责,应避免责任不清的情况出现。

1.3预算控制

预算制度是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中最重要的部分。通常,大中型企业应编制旨在预测与控制固定资产增减和合理运用资金的年度预算;单位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审核资产存量,根据事业发展规划和经费预算,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研究编制年度购建计划(拟购建资产的品目、数量,测算经费额度)。小规模企业即使没有正规的预算,对固定资产的购建也要事先加以计划。

1.4购建控制

购建固定资产由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及使用部门共同参与论证、招标等环节的工作。对大、中型购建项目宜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政府采购除外);零星采购实行双人采购制。固定资产购建活动中,要建立必要的合同管理制度、法律咨询制度、严格签定并依法履行合同。基建项目的竣工决算要经过中介机构审核并出具报告。

1.5验收控制

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参加,根据不同的取得方式(包括:外购、自行建造、接受捐赠、外单位调入等),将实物与购货合同、供应商的发货单及捐赠方等提供的有关凭据、资料进行核对,核对无误后方可办理验收手续,出具验收报告(验收单);财会人员根据验收单及时登账。对经营性租入、借用、代管的固定资产,应设立备查登记簿专门登记,验收时相关部门和财务部门必须明确固定资产的产权归属,如检查房屋产权证、车辆行车(运营)证等权属证明文件,对于权属不清的固定资产需及时补办相关手续或专门提供依据,经明确后方可验收入账。

自建工程,当建造的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应当自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日起,根据工程预算、造价或工程实际成本等,按估计的价值转入固定资产,待办理了竣工决算手续后再作调整。

1.6保险控制

为防范和控制固定资产的意外风险,单位应建立健全资产投保制度。在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下,选择合适种类的保险。单位必须首先明确投保固定资产的范围和标准,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等拟定投保方案,经单位负责人或其授权人批准后办理单位手续。

1.7(七)转移使用控制

各个业务部门获得使用固定资产的授权后,向固定资产管理人员提出固定资产转移申请,之后进行有关的固定资产出库业务。管理人员要把握好核对环节,即对准备出库的固定资产数量、规格、使用部门等要素进行核对,防止出现错误。其次是固定资产出库登记制度,即每一项固定资产的出库业务都要登记使用部门名称、固定资产转移时间等要素。固定资产使用完毕后,使用部门和仓库管理部门交接固定资产要有记录,以及固定资产转移入库要有记录和责任人交接要有记录。。

认真做好固定资产折旧、减值等相关会计核算。。折旧费用按规定计算,固定资产记账员在每月对折旧费用的变动作出分析。

2.进行执法检查和监督并建立奖惩制度

单位当建立健全对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制度,明确监督检查机构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单位实施固定资产的具体方式进行检查和监督检查,把固有资产的真实完整和保值增值作为监督的重点,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单位强化内部管理,完善固定资产内控制度,建立健全自我约束机制。

建立单位固定资产保值考核奖惩制度、领导干部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使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落到实处。将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作为组织部门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单位法人与部门负责人签订《资产管理责任书》,促使单位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到管好固定资产的重要性,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职责范围,将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定期考核责任履行情况。

篇9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转变的可行性

    1、企业会计和非盈利性的事业单位会计是构成现代会计的两大体系,事业单位会计属于预算会计的一种.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预算会计的职能也随之相应拓宽和发展,预算单位会计主体地位不断地变化和加强,非盈利组织的事业单位作为一个独立的特殊体系,与企业会计的差别逐渐减少,二者有着逐渐趋同的发展方向。

    2、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存在诸多的相同点.首先是两种制度的会计前提相同,主要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业务活动、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在会计核算的原则方面,二者也遵循着大体相同的原则,例如真实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等;两者在会计要素方面虽然有着一定的差异,但是两者在内容和方法大体一致,例如企业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六项。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项。各要素的界定、内容及特征相同。另外,在会计科目的设置、各会计科目核算的内容以及财务分析方法的应用上具有一致性。

    3、随着我国经济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事业单位从单纯由国家拨付经费收支向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向补贴、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管理模式转变,收支项目和内容呈多元化发展,逐渐强调成本核算,注重现金收付与资金使用效率并重。在企业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所规定的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在信息质量要求、报表要素确认和计量原则、报告方法和内容等方面来看,其对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等方面的规定也大同小异,各项核算原则、方法基本一致,报表构成也基本相同,所有者权益、利润、净资产和结余实际上是资产和负债以及收入和支出计量的结果,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企业与事业单位不仅在核算和报告原则上有一致性的理论指导,而且在确认、计量方法上也有一致性的原则。

    二、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篇10

    随着我国财会制度改革力度的逐步加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进行了改制,与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将会直接面对来自国际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事业单位走向市场,实行企业化管理势在必行。由于企业会计制度更利于事业单位竞争和体制改革的要求,因此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进行转变是必然的趋势。根据新的仕业财务通则》规定,改制后的事业单位比照适用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进行会计一核算。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进行转变过程中,事业单位原有的一些财务、会计管理理念需要重新认识,有些财务、会计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转变的可行性

    1、企业会计和非盈利性的事业单位会计是构成现代会计的两大体系,事业单位会计属于预算会计的一种.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预算会计的职能也随之相应拓宽和发展,预算单位会计主体地位不断地变化和加强,非盈利组织的事业单位作为一个独立的特殊体系,与企业会计的差别逐渐减少,二者有着逐渐趋同的发展方向。

    2、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存在诸多的相同点.首先是两种制度的会计前提相同,主要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业务活动、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在会计核算的原则方面,二者也遵循着大体相同的原则,例如真实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等;两者在会计要素方面虽然有着一定的差异,但是两者在内容和方法大体一致,例如企业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六项。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项。各要素的界定、内容及特征相同。另外,在会计科目的设置、各会计科目核算的内容以及财务分析方法的应用上具有一致性。

    3、随着我国经济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事业单位从单纯由国家拨付经费收支向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向补贴、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管理模式转变,收支项目和内容呈多元化发展,逐渐强调成本核算,注重现金收付与资金使用效率并重。在企业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所规定的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在信息质量要求、报表要素确认和计量原则、报告方法和内容等方面来看,其对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等方面的规定也大同小异,各项核算原则、方法基本一致,报表构成也基本相同,所有者权益、利润、净资产和结余实际上是资产和负债以及收入和支出计量的结果,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企业与事业单位不仅在核算和报告原则上有一致性的理论指导,而且在确认、计量方法上也有一致性的原则。

篇11

1.固定资产核算

(1)固定资产计提修购基金后没有反映固定资产净值,从而造成医院资产不实,会计信息失真。当前《医院财务制度》规定,医院固定资产按账面价值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用于固定资产的更新和大型修缮。其实质是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反映在“专用基金――修购基金”里,但没有设置相应的“累计折旧”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减项,以反映固定资产净值和累计提取修购基金(累计折旧)。从而造成医院资产不实,会计信息失真。

(2)未达到固定规定标准的耐用物资管理混乱。当前《医院财务制度》固定资产的标准是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业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使用期限是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也应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按这个固定资产标准,医院购买的大批家具办公桌等物资,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的标准,应作为固定资产管理,那小批或单独购买的家具办公桌等物资就可不作固定资产管理。这就造成家具办公桌等有些是固定资产,有些又不是固定资产,容易造成固定资产管理混乱,账实不符。

(3)为改善就医环境而进行的门诊楼、住院病房等固定资产装修应允许增加固定资产账面价值。随着人民群众对健康的要求逐步提高,医院除了提供优质的医疗技术服务,还要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医院一些门诊楼,住院病房大多是十多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旧建筑物,固定资产原值较低,对其装修不属于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建、扩展项目,按当前的《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其装修费是不能增加固定资产原值的,这就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价值。

(4)没有设置“固定资产减值”会计科目,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价值。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有些原来贵重的医疗设备仪器已明显减值。如果这些实际上已经发生减值的固定资产,还按购置时确认的原值在固定资产账面反映,那固定资产价值明显失真,有违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原则。

2.医院会计报表欠缺现金流量表

当前医院会计报表主要有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医疗收支明细表、药品收支明细表、基金变动情况表等,而作为经济活动规模巨大的医院,有的每年现金流量多达10亿元以上,医院会计报表体系中缺少了反映医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变动情况的重要报表现金流量表,使医院会计报表不能全面真实反映医院的经济活动。

二、完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的对策

1.增设“累计折旧”会计科目

针对医院固定资产计提修购基金后没有反映固定资产净值,从而造成医院资产不实,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建议医院会计增设“累计折旧”科目,具体核算办法参照企业会计制度。

2.建议医院会计在“固定资产”科目下增设“固定资产装修”明细科目核算医院门诊楼、住院病房装修维护费用

针对医院门诊楼、住院病房装修不属于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建、扩建项目,按当前的《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其装修费是不能增加固定资产核算,确保固定资产真实性。

比如现行企业财务制度规定:资产必须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资产必须是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在这两条标准中,恰恰缺少了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即作为资产必须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因此,开办费、待处理财产损失、实际上已经没有任何价值的存货、技术上已经淘汰的设备、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严重恶化且不能取得投资收益甚至是造成投资损失的对外投资、已经被其他新技术所替代的无形资产等,按照现行企业财务制度的规定均确认为资产,由此导致企业资产不实,企业提供的财务信息也失去应有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建议参照《企业会计标准――固定资产》规定,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如果使可能流入企业经济利益超过了原先的估计,如延长了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或者使产品质量实质性提高,或者使产品成本实质性降低,则应当计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

因此建议在“固定资产”科目下增设“固定资产装修”明细科目,以反映因固定资产装修而增加的价值,保证固定资产价值的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3.应增设“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会计科目,以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价值

建议医院会计参照《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办法,增加“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会计科目进行核算,以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价值。发生固定资产减值时借记“其他支出――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

4.建议医院会计报表增设现金流量表以反映医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变动情况。

篇12

    1.固定资产核算

    (1)固定资产计提修购基金后没有反映固定资产净值,从而造成医院资产不实,会计信息失真。当前《医院财务制度》规定,医院固定资产按账面价值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用于固定资产的更新和大型修缮。其实质是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反映在“专用基金——修购基金”里,但没有设置相应的“累计折旧”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减项,以反映固定资产净值和累计提取修购基金(累计折旧)。从而造成医院资产不实,会计信息失真。

    (2)未达到固定规定标准的耐用物资管理混乱。当前《医院财务制度》固定资产的标准是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业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使用期限是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也应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按这个固定资产标准,医院购买的大批家具办公桌等物资,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的标准,应作为固定资产管理,那小批或单独购买的家具办公桌等物资就可不作固定资产管理。这就造成家具办公桌等有些是固定资产,有些又不是固定资产,容易造成固定资产管理混乱,账实不符。

    (3)为改善就医环境而进行的门诊楼、住院病房等固定资产装修应允许增加固定资产账面价值。随着人民群众对健康的要求逐步提高,医院除了提供优质的医疗技术服务,还要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医院一些门诊楼,住院病房大多是十多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旧建筑物,固定资产原值较低,对其装修不属于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建、扩展项目,按当前的《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其装修费是不能增加固定资产原值的,这就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价值。

    (4)没有设置“固定资产减值”会计科目,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价值。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有些原来贵重的医疗设备仪器已明显减值。如果这些实际上已经发生减值的固定资产,还按购置时确认的原值在固定资产账面反映,那固定资产价值明显失真,有违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原则。

    2.医院会计报表欠缺现金流量表

    当前医院会计报表主要有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医疗收支明细表、药品收支明细表、基金变动情况表等,而作为经济活动规模巨大的医院,有的每年现金流量多达10亿元以上,医院会计报表体系中缺少了反映医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变动情况的重要报表现金流量表,使医院会计报表不能全面真实反映医院的经济活动。

    二、完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的对策

    1.增设“累计折旧”会计科目

    针对医院固定资产计提修购基金后没有反映固定资产净值,从而造成医院资产不实,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建议医院会计增设“累计折旧”科目,具体核算办法参照企业会计制度。

    2.建议医院会计在“固定资产”科目下增设“固定资产装修”明细科目核算医院门诊楼、住院病房装修维护费用

    针对医院门诊楼、住院病房装修不属于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建、扩建项目,按当前的《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其装修费是不能增加固定资产核算,确保固定资产真实性。

    比如现行企业财务制度规定:资产必须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资产必须是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在这两条标准中,恰恰缺少了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即作为资产必须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因此,开办费、待处理财产损失、实际上已经没有任何价值的存货、技术上已经淘汰的设备、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严重恶化且不能取得投资收益甚至是造成投资损失的对外投资、已经被其他新技术所替代的无形资产等,按照现行企业财务制度的规定均确认为资产,由此导致企业资产不实,企业提供的财务信息也失去应有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建议参照《企业会计标准——固定资产》规定,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如果使可能流入企业经济利益超过了原先的估计,如延长了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或者使产品质量实质性提高,或者使产品成本实质性降低,则应当计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

    因此建议在“固定资产”科目下增设“固定资产装修”明细科目,以反映因固定资产装修而增加的价值,保证固定资产价值的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3.应增设“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会计科目,以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价值

    建议医院会计参照《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办法,增加“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会计科目进行核算,以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价值。发生固定资产减值时借记“其他支出——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

    4.建议医院会计报表增设现金流量表以反映医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变动情况。

篇13

1 引 言

生产函数是描述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的某种组合同它可能的最大产出量之间的依存关系的数学表达式。这里的“投入的生产要素”是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对产出量产生贡献的生产要素,包括了技术、资本、劳动等投入要素;“可能的最大产出量”指这种要素组合应该形成的产出量,而不一定是实际产出量。本文正是运用生产函数来分析北京市地区GDP和资本、劳动力等投入要素的数量关系。

2 模型的构建

2.1 变量选取和数据调整

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选取北京市1990―2007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为因变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和从业人员为自变量。根据地区GDP频减指数和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对名义GDP和名义固定资产投资进行调整,得到实际GDP和实际固定资产投资,调整后的数据见表1。其中Y表示:北京市地区GDP;L表示: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K表示:北京市从业人员。

2.2 方法简介

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美国数学家柯布(Charles W. Cobb)与经济学家道格拉斯(Paul Douglas)根据历史统计资料,研究了1899―1922年美国的资本与劳动力数量对制造业产量的影响后提出来的,其形式为Y=AK^αL^β。式中:L代表劳动力投入量;K代表资本投入量;Y代表产出量;A为效率系数,是广义技术进步水平的反映,为正常数;参数α,β分别是资本与劳务的产出弹性,为小于1 的正数。这里取消了方程一阶齐次的假设,允许要素产出弹性之和大于1 或者小于1,由参数的估计结果决定。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具有较为广泛的适用范围,它可用来描述一国总的投入产出关系,也可用来模拟单个企业或部门的生产情况,在经济理论研究与政策分析评价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2.3 构建模型

估计北京市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AK^αL^β,其中Y表示北京市地区GDP;L表示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K表示北京市从业人员。首先对模型线性化,两边取对数LnY=LnA+αLnK+βLnL,利用E-views软件绘制的LnK、LnL与LnY的图形,见下图,可以看出LnY与LnK、LnL存在线性关系,可以进行线性回归。

线性回归图

2.3.1 样本回归方程

将表1输入E-views软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得到的结果见表2。

(2)方程显著性检验

①F检验

在α=5%的显著性水平下,服从自由度为(2,15)F分布,查F分布表的F0.05(2,15)=3.68估计出的F值=194.19548>3.68,所以拒绝0假设:α=0,β=0,即模型的线性关系成立,模型通过方程显著性检验。P值的含义:使0假设被拒绝的最小的显著水平。

②t检验

在α=5%的显著水平下,服从自由度为15的t分布,查t分布表得t[SX(]a[]2[SX)]=2.131。估计出的t值分别为(-1.55981)、(10.56384)、(2.359725)。即[JB(|]1[JB)|]>2.131,所以α通过了5%显著性水平检验,拒绝0假设α=0;[JB(|][AKt^]2[JB)|]>2.131,所以β通过了5%显著性水平检验,拒绝0假设β=0 ;而[JB(|][AKt^]0[JB)|]>2.131,所以LnA也通过了5%显著性水平检验,拒绝0假设LnA=0。P值的含义:使0假设被拒绝的最小的显著水平。

2.3.3 违背古典假设的情况检验

(1)多重共线性的判定

模型的R2值与F值均较大,且格参数的t值均通过了α=5%显著性检验(见表4),且E-views软件显示的相关系数矩阵(见表3),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很小,故认为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2)异方差的判定(怀特异方差检验)

违背古典假设的情形之一是随即干扰项的异方差性,即相对于不同的样本点,也就是相对于不同的解释变量观测值,随即干扰项具有不同的方差,检验异方差,也就是检验随机干扰项的方差与解释变量观测值之间的相关性。本文运用怀特检验来检验异方差,检验结果见表4。

2.3.4 自相关的判定(D.W.检验)

在α=5%的显著水平下,k=3,n=18的D.W.检验的上下限查表得dl=1.05,du=1.53,D.W.值为d=2.387463(见表4)du

2.4 结论分析

2.4.1 方程设定良好

该回归模型的拟合值和调整后的拟合值均很好且通过了t统计和F统计检验,同时回归模型不违背经典假设,说明该多元回归模型从理论模型的设计到样本的数据的收集是比较合理和成功的。

2.4.2 方程经济意义分析

固定资产投资、从业人数的要素产出弹性系数均为正数。即在其他投入要素不变的情况下,该要素每增长1%所引起的北京地区GDP增加的百分数均为正数。固定资产投入每提高1%,北京地区GDP 实际增长率则可提高0.76%;从业人数每增加1%,北京地区GDP 实际增长率则可提高0.77%。α+β≈1.5,即资产与劳动的产出弹性之和近似为1.5,表明北京市在1990―2007年经济呈现规模报酬递增的状态。根据固定资产投资和从业人数要素产出弹性系数大小,可以发现两者对北京地区GDP 增长的推动作用基本相同,说明二者对北京地区DGP增长率的贡献同等重要。

3 政策建议

从模型回归的结果可以看到,固定资产、从业人数的产出弹性虽然都为正数,但两者对北京地区GDP增长率的促进作用均不是很明显。说明对固定资产的投资还存在着投资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从业人数的分配也存在各产业分配不合理的现象,所以北京市在固定资产投资和从业人员的分配上应该进一步加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合理投入和调配。政府在制定固定资产投资政策时因充分考虑投资在各产业的合理投入并出台一些限制性的条款,保证产业政策的实施。在从业人数的分配上,因深入研究各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情况,恰当引导劳动力的分流,发挥劳动力的最大效率。

参考文献:

[1]易丹辉. 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