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医入门知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医入门知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医入门知识

篇1

这些年,没有刻意的过哪些纪念日。只要彼此还爱着对方,每一天都是值得纪念的。

在我面前你可以放下所有的伪装,像个孩子似的,把喜怒哀乐写在脸上。不必讨好任何人,只做自己就成了。

篇2

    社会是家庭的组合,家庭是爱情的组合,孩子是家庭的延续,反过来思考,孩子是否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是否平稳发展,而孩子的教育起点在于父母,学校是其教育的延续和走向社会的起点,所以家庭和学校对孩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身为社会一份子,肯定希望每个家庭都能和睦融洽,父母享受子女带给的充实,子女享受父母给予的关怀。但现实是变化的,爱情很多时候也在变,不管是感情的淡漠;不管是责任心的减弱;不管是受外届的诱惑,离婚就意味着一个家庭的破裂,就意味着把孩子带到了悲惨的境地。也许离异双方可以重新组合家庭,也许孩子依然会有人照顾,但这就可以了吗,走进孩子的内心,养育他们的人可曾想过他们的决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伤害,又可曾想过这种伤害引起的副作用足以把一个健康的孩子给毁了,他们可曾注意到当孩子在情绪上易怒暴躁、性格上孤僻自卑、行为上任性妄为时,是什么致使他们这样呢,是对父母的失望,是对家的渴望和对自己未来的迷茫。

    中职学校,长久以来给民众的观念就是不好好读书,调皮搞蛋分子的集中营,他们使家长失望,被社会看轻。是的,作为老师也必须承认:中职学校的学生是调皮些,是学习差些,但这就是全部的理解吗,他们中就没有优秀的人才吗,我想只是我们未真正走进他们的世界,去好好发掘吧。而他们中的特殊群体—离异家庭的孩子,他们的境地更特殊,可我们又有谁去真正关注过他们了呢?

    走进中职学校的离异家庭的孩子,从我这几年的观察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因为父母离异家庭困难的:因为父母都不想照顾而送到学校想学校开着的;因为父母离异饱受打击,在初中成绩实在太差的。而在学校中,很多孩子会性格孤僻,厌恶学习,不尊重老师同学,喜欢和社会上的人混在一起,甚至有些会走上犯罪道路。

    现状是另人担忧的,尤其是在中职学校。一方面,作为学生,因为受社会普遍舆论的影响和当前我国教育布局的现状,孩子自身很多时候也会把走进中职院校当作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或者是对自己前途的一种否定,而那些离异家庭的孩子,更会自卑、抑郁,并对周围的一切漠然和对自己的放纵。

    另一方面,作为中职学校,作为中职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担负着对离异家庭子女教育、辅导的重任,同时,由于大部分孩子都是寄宿在学校的,所以他们高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基本上都是在学校度过的,真正接触他们,了解他们的还是教他们的老师,他们第一可信任的肯定是班主任,由此可以看出,老师在这三年的教育方法、方式对他们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在这里,我只想从中职教师的身份出发,从中职学校教育出发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们必须真正了解这一群体的性格、情绪、意志品质、情感理想等方面。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初中时,他们的父母就离异了,而到中职学校就读,成绩肯定是不怎么理想的,那我想他们在初中时就会遇到这几种情况:父母要离婚时,家庭如战场的氛围:父母离异后失去家的痛心和社会舆论的压力及同学之间可能出现的嘲笑、讥讽。而这些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打击是何其大,那最直接的影响,我想就是孩子性格的改变和成绩的下滑吧。而这直接导致他们因为成绩差而进不了重点高中只能到中职学校求学。这对他们的信心无疑又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所以,很多人不是报着来求学的心态而是来玩玩的心态进学校的,这从一开始就埋下了隐患。进学校后,相对于重点高中,中职学校的学习气氛是没那么浓厚,学习氛围是没那么好,加上班级里的调皮搞蛋分子增多,所以很容易走到一起而更不想学习,加上中职学校的管理相对松散,所以很容易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且学生还会暴露出孤僻、冷漠、敏感、自暴自弃等心理问题。

    在掌握了他们的基本情况后,我想我们必须就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始行动了:

    1.建立离异家庭学生档案,从起点就抓好

    学校要争对本校离异家庭数量的现状,指派学生处专门从入学起就开始建立离异家庭学生的档案,并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的了解、跟踪,并详细记录。并要选派在中职学校从教多年,充满爱心、有一定心理学基础、有较强的自我控制与忍耐能力、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和人格魅力的教师负责心理疏导,同时对班主任也要进行针对性培训,考虑到中职院校管理相对松散,对学生要求相对较低,所以在这里必须克服缺点,老师自身就要改变,要以他们亲人的身份去走进他们,找他们谈心。

   2.正确引导,走出心理误区

    前面我己经谈到了,孩子在初中就因为父母离异而导致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来到中职院校,他们可以说长大了很多,但这个年龄阶段却更是让人担心的阶段,他们处于僧懂阶段,处于产生自我强烈意识阶段,但如果引导不当,很容易走上弯路,同时,由于他们是带着某种颓废的心态进学校的,所以老师从一开始就要了解情况,寻找时机,及时与这些同学深度交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意识上的偏差,学会宽容他人,走出心理误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发挥集体效力,化友情为亲情

    在这点上,我觉得对整个转化,影响特别大.中职学校的学生相对于重点高中的学生,那种集体意思、爱心意识、学习意识是有些弱,而离异家庭的孩子在学校里和同学相处的时间却是最长的,受同学氛围的影响也是最大的,稍不注意,可能就会被不要好的同学带坏,或者由于他们本身有些自暴自弃和心里充满不满,反过来会影响整个班级.面对这个复杂情况,我想班主任和班干部的作用就要充分发挥出来。一方面,班主任要加强管理教育力度,选派作风好,纪律性强的学生当班干部,积极去引导形成友好互助的班氛围,相互照顾支持,不要讽刺、取笑离异家庭学生,对调皮搞蛋的学生要严肃处理,决不姑息:另一方面,动员热情、有同情心的同学主动与离异家庭学生交往,相互促进.同时对思想已经产生偏差的离异家庭的学生不能以斥骂为主,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耐心、细致的进行沟通。也只有这样,才能让离异家庭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真情友爱的班集体里,感受到充满阳光的生活,投身于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班集体中,并也在班级良好的氛围下,潜移默化中转变自己的不好习性,淡化亲情缺失造成的负面影响。走上积极的求学之路。

    4.创造活动环境,发挥个性特长,用鼓励和认可消除自卑。

    离异家庭的孩子在初中就因为父母离异而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心里对自己的能力和作为持否定态度,所以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种心态。要精心组织并积极鼓励离异家庭学生参加班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和社会活动并组织一系列展现个性的比赛,借助这些活动,为他们提供展示自身价值,树立自尊形象的舞台。并在活动中发掘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有意识的把一些组织活动交给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同时要严肃纪律,防止别的学生打击、讽刺他们,为他们构筑一个重塑信心的舞台。

篇3

一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规模和层次是体现该国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实力和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而留学生教育也是促进国家之间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因此,我国留学生教育工作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中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接收留学生始于上世纪50年代,后因“”而中断。改革开放后呈现持续稳步增长的趋势。目前,约有12700余名留学生在华学习中医药,占总留学生人数的12%,居自然科学教育界招收留学人数之首。在所有招收留学生的专业中,仅次于汉语语言学和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居第三位。中医药已经成为来华留学生中最热门的专业之一,高等中医药对外教育已经走到了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前沿。

一、中医对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对外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种矛盾和问题也不断凸显出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汉语水平低下

汉语水平低下,是制约对外教育教学质量的“瓶颈”。

根据我国的教育制度,对外中医药学历教育的学制学籍管理、课程设置、教学大纲、考试、考查标准等,均实施与本国学生趋同管理的办法;在教学方式上,采取与国内学生合班同步上课。根据目前的有关规定,留学生汉语水平必须达到HSK6级以上时方可申请进入本科学习。在理论上讲,这种语言能力应该能够适应教师用汉语教学,可以与国内学生合班同步上课。但事实上,由于中医药学固有的专业术语和教学上的语言特点,达到HSK6级的留学生也很难适应中医药教育,听不懂,记不住,学习困难极大。这是造成部分留学生学习成绩差、考试不及格,以致于厌学、退学,或改学其他专业的重要原因。

2.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是留学生入门中医药教育的“关”。

国内学生自幼开始就时时刻刻在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中国传统文化背景有着深刻的了解和特殊的感情。如天人相应、道法自然、整体观念、太极生两仪、阴阳五行、精气神等,并形成了与此相适应的思维模式。因此,很容易接受现行国内中医教育的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然而,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思维方式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入学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很多学生如坠云里雾中,茫茫然不知所措。然而,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的“基因”,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临床各科的理法方药,均不能脱离中国传统文化而单独存在。因此,如何闯过文化交融关,这是留学生入门中医药教育无法绕过的一道“关”,很多人因此产生畏难情绪,甚至望而却步。

3.教学模式问题

教学模式僵化,是留学生入门中医药教育的“槛”。

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就我校近几年培养的学生而言,包括韩国、日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印度、巴基斯坦、德国、瑞士、比利时、法国、俄罗斯、土耳其、美国、加拿大、巴西、阿根廷、台湾、香港、澳门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具有各自不同的教育背景,各个国家和地区又有不同的中医药政策,因此他们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有着不同的要求,加之学生素质良莠不等、学习动机不一、年龄参差不齐、学习能力差别显著,很难在短时间内接受国内的现行的教学方式与批量教学的僵化模式。这是留学生入门中医药教育的“槛”,也是影响中医对外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近年来,国内高等中医院校的教学改革推陈出新,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这些改革大多针对中国学生而进行,没有考虑到留学生的特点,这样的培养模式很难培养出具有专业知识、临床经验以及临床思维合格的外国留学生中医人才。

4.教材问题

教材难读,是影响中医对外教育教学质量的“痼疾”。

自中医药对外教育开展以来,留学生教学一直采用国内统编的中医药教材,且与中国学生共同上课。由于中医学是以古代哲学(阴阳五行)为先导,吸收了古代天文、历法、地理、数学等多种自然科学知识,以哲学思辨和形象感观去认识人体和疾病的一门学科,加之传统的、固有的中医教材编写模式,致使教材结构繁杂,概念模糊,论理艰涩,没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以及思维方式的留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接受这种思维方式,更难以读懂这类文理参半的教材。这是影响中医对外教育教学质量的“痼疾”。

二、中医对外教育教学改革思路

中医药对外教育的教学质量,是中医高等院校对外教育发展的生命线。随着我国对外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解决上述存在的诸多问题,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改进留学生中医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外培养出合格的、优秀的中医药人才,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进一步发展我国中医药对外教育,使之良性发展的迫切需要。

1.教学模式创新

留学生与国内学生共同上课,虽然在趋同管理方面有着较多的优势,但难以形成具有针对性、特色的教学模式。根据外国留学生的特点及语言、文化背景、未来发展方向等实际情况,将留学生单独编班,单独授课,打破了以往留学生与国内学生共同上课、批量教学的固有模式。采取课堂统一讲授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实例教学,开设各类入门讲座,以浅显实用的例案说明中医理论深奥的内涵。坚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复杂、抽象的教学内容简易化、直观化、实用化,让国外学者乐于接受、易于理解。在成绩评定上,坚持综合评定原则,将平时作业完成情况、课堂测验、期中考试与期末考试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也符合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考核习惯,易于留学生接受。引导学生跨越了批量教学模式的“槛”。

2.构建符合留学生中医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

中医学是古代哲学、自然科学和临床经验融合一体的科学,对于具有母国思维的外国留学生来说学习起来较为困难。针对这一特点,我们总结我校近二十年的对外教育教学实践,充分借鉴韩国、日本构建课程体系的方式方法,全面改革专业必修课、选修课以及隐性课程,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增加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加强选修课与隐性课程建设,组建相关的课程群,包括将汉语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解决“语言瓶颈”问题;增设中国民俗、中国概况,以解决“文化差异”问题;增设太极拳、气功等传统体育保健课程,以解决“学以致用”问题;开设各类入门讲座、中医名词术语白话讲座,以解决留学生初学中医“入门难”的问题,创造良好的校内文化和学术氛围,帮助留学生突破语言“瓶颈”,闯过文化交融“关”。

3.加强留学生中医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

临床实践是中医学得以继承和发展的核心,是培养中医临床思维的关键。留学生在学习中医药的过程中总希望在很短时间就能尽快掌握许多有效的中医临床技术,而对理论学习有畏难情绪。为此,我们应积极鼓励留学生尽早接触中医临床,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尽早接触病人,尝试中医理法方药完整结合的诊断治疗过程,并将此作为考核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早期较多的实践见习,能有效地解决留学生对中医药学的感性认识,培养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增强求知欲,并能够主动为临床中遇到的困惑寻找答案,提高中医理论教学的效果。

篇4

避讳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语言文化现象。在医古文中对传统医学也是有相当的影响的,如《本草纲目•薯蓣》中记载:“薯蓣因唐代宗名预,避讳改为薯药,又因宋英宗讳署,改为山药。”避讳制度虽然有它不利的一面,但是在文献研究中,避讳往往也是帮助了解确定文献的时代等的依据之一。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变化也是比较大的,了解历代度量衡的标准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古籍时正确理解古代医家所创方剂的真实用量情况。如秦汉时期,一两相当于现代的15g左右,唐宋时期则相当于40克左右,而不是现代的一两等于30g,若不知道其中的差别而误照搬原方,就可能会造成临床上的错误。另外中医文献中会出现大量中医特有的计量单位,如“方寸匕”、“钱匕”、“刀圭”、“盅”、“盏”等,仔细揣摩其中的含义才能真正领会古人用药的精髓。

《医古文》选文中不乏大量的典故。恰当地引用典故可以增加文章的表现力,避免平铺直叙,所以为古人所常用。如《类经•序》所载之“他山之石”、“断流之水”、“壁影荧光”、“竹头木屑”等。在讲解这些内容时,要详细地为学生介绍这些典故的出处、含义、引申义等,以便学生能准确理解。

教学育人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为学生指引门径。有了正确的开端,才会有更好的发展。传统文化常识的积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减少日后阅读古籍时的壁垒,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完善其知识层面。

2《医古文》中彰显的传统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兼同道家、佛家思想,并由此而衍生出相应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伦理道德观等。传统的道德观在《医古文》选文中无处不在。因为在许多大医的眼中,医德是首位的,有才无德是成不了大医的。无论是朱震亨穷昼夜习《局方》,还是孙思邈要求用心精微的人定要“博极医源,精勤不倦”,都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一种表现。而孙思邈在讲述医者的道德标准时,融合了佛家慈悲、万物平等的观点,但最后还是回归到儒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

朱丹溪等儒医虽置身于医学,其初衷也是因医学能“推及物之仁”来实现其“厚德载物,仁者爱人”的追求。更将“格物致知”、“内省、慎独、践履”等作为道德实践的要义。医生的职业道德不会脱离作为个体本身的价值观与道德观而单独存在。因此,将传统文化道德中正向的能量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学生,促成其优秀品德的形成,是比宣讲更有效的手段。

医患关系自古就很敏感,所以有“六不治”的提出,有华佗的不幸遭遇,更有李中梓的“不失人情论”的感慨。因此在教学中强调“随俗为便”的现实性意义,提示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沟通技巧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有意识强化沟通能力和技巧的培养,利用在学期间依然有较高的可塑性的优势,完善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格。

篇5

1现行《中医基础理论》形成性评价体系的问题与不足

1.1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评价薄弱化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在任何学科中都是教学的核心目标所在。结合中医学自身特点,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其它科目更为重要。但现行《中医基础理论》评价体系中,对此并没有充分的体现。受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当前本课程的考试仍以闭卷为主,开卷较少;笔试为主,专题汇报或答辩较少;单一识记类考试题目为主,综合分析运用类考试题目少或无。这样的考核方式操作简单,便于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但知识覆盖面狭窄,考核代表性较差,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学习态度等多方面情况[3],更无法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所以中医要发展和进步,必须在中医入门之时,就高度重视对学习者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和评价,以激发其创新精神。1.2中医思维评价边缘化中医临证诊疗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认知主体—医生认知感悟能力的高低,或者说医者思维水平和能力的高低。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同时,对中医学习者思维能力和水平的评价也就是对其学习过程中分析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评价,这与形成性评价既注重学习效果,也注重学习过程的主旨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教学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学生中医思维的培养,在教学评价中更应重视和突出学生中医思维能力的评价。这是中医人才培养最为基础也最为核心的环节所在。但在目前的评价体系中,包括注重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在内,对此基本没有体现或没有充分明确的体现。1.3信息(知识)获取评价忽略化信息(知识)获取能力是指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21世纪是信息世纪,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知识)获取能力是高素质人才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学习已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创新的前提是充分了解本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及最新动态。换言之,要创新就必须有足够的信息获取能力。中医学是多学科体系交叉渗透的产物,内容广博深奥,要做到临证自如,同样需要扎实全面的知识积累及与时俱进的知识获取能力。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即是中医广博积累深入获取知识的典范。因此,在学习中医之初,就应将信息(知识)获取能力的评价纳入学习评价体系,并给与足够的重视。但目前总体来看,包括《中医基础理论》在内的中医课程信息含量及知识覆盖面明显不足,对这方面能力的评价也基本没有体现。

2改进意见及建议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入门课和基础课,要使形成性评价在内的教学评价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应做到:2.1评价客观化多元化作为教师应该明确形成性评价成绩的运用不是为了给学生一个量化的分数或等级,而是要在全面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之上,促进和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换言之,评价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和鼓励学生,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这个角度上讲,评价应在关注个体差异性的同时,力求客观化多元化。因此,应将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多方面相结合,才能对学生做出相对客观全面的评价。首先应结合《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特点和地位作用,通过校内外调查研究开展教学评价讨论,如召开教师及学生座谈会等形式,组织师生深入分析探讨,以确立本课程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可根据课程特点,以考核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为目的自主命题。再次,评价的方式也可以采取自评,学生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的方式和方法,在实现客观全面评价学生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欣赏自己、欣赏别人。此外,各高等中医院校之间,亦应加强沟通交流,在促使形成形评价客观化多元化的基础之上,使之更加趋于科学化,有效化。2.2以中医思维为导向注重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与评价思维能力是理解力、论证力、判断力等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能力。思维能力比知识本身更加重要。爱因斯坦曾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指导理论及诊疗手段的医学体系。思维方式也与现代医学有着较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高度重视中医思维方式方法的培养,如重合轻分,重用轻体,重象轻形,重时轻空,重悟轻测等。而中医思维的过程,也就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对中医思维的评价,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评价。因此在教学评价过程中,也应注重这一方面的评价。并将对学生中医思维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评价这一主线贯穿学习评价始终。如此一方面可帮助学生逐步构建起中医思维模式,强化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中医临床奠定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帮助学生解除中西医思维方法的反差与碰撞带来的学习困惑。2.3拓宽信息获取途径强化信息(知识)获取评价信息(知识)获取能力的培养不仅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信息化时代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学习,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中医学是理法方药密切结合的信息集合体系。因此,中医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在课堂内外增加信息传递量,拓宽知识覆盖面。具体可根据课程学习需要,选定学习主题,教师提供与主题相关的资源目录、资料搜集方法及途径(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网络资源等),指导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分类和筛选综合,并以电子文稿、电子幻灯片等形式制成作品,向全体同学进行展示[4]。同时,教师及同学相互间可对此进行评价,并按适度比例纳入形成性评价成绩中。如此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最为持久和深刻的学习。同时信息获取过程中十分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激发。这对以“遵经守典”为特点的中医学而言,意义更加重大。温病大家吴鞠通曾说过“遵经太过,死于句下”。总之,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奠基科目,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它发挥着整体调节,信息反馈等多方面的作用。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的集中体现,应力求客观全面而有效,以发挥其在中医教学中的导向作用。

作者:包海燕 单位: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篇6

1.1.2培养具创新思维的个性化人才应避免模式化教育尽管现今高等教育改革的理念是倡导“学术研究”和“职业技能培训”的分流,为企业提供大量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但现今中医学要实现现代化,对其理论的攻坚仍属现阶段的主要任务。现今对中医学的教育,经验传承早已走在了理论深入研讨的前面。回顾中医学发展史,至明清时期,中医学经验总结早已形成了一部部的全书、类书、丛书,但中医学理论提升却遇到了瓶颈,难以升华,难以与近代自然科学接轨,其直接后果是导致近代中医学出现了生存危机。故而,中医学高等院校教育现今仍然应有别于模式化的职业技术教育,应如浙江省“两会”上代表建议的“鼓励学生在共同基础上,差异性发展,个性化发展”[2]。对此,文史哲等传统思想文化底蕴的倡导,当在学生个性化发展中举足轻重。

1.1.3自然和社科科学各领域均需哲学精神的普照现今,社会、文化、哲学领域学术研究处于倍受冷落、令人尴尬的地位,殊不知,历史上许多大师级的自然科学家,其辉煌成就的取得或提出有价值的预言与其哲学素养是密不可分的:如爱因斯坦曾表示他得益于哲学思索不少于他得益于自然科学训练[3]。诚然,许多具体科学如教育学、历史学、文学及以理论物理学、数学等为代表的自然科学各领域,其流光溢彩均得益于哲学精神的普照。中医学是最具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基因传承,且能融自然与人文一体的一门学科。虽然京剧、书画、武术、中医为四大国粹,但只有中医学融儒、释、道、兵、武、艺、天文、历法等人文与自然科学于一炉。由此,中医学术发展及中医学教育均不可或缺文史哲底蕴的铺垫和源头活水的注入。

1.2古代汉语等传统文化功底为中医学子成才之基础现今中医教育界存在着极大的困惑,即:现今中医学科班教育培养的人才,为何还比不上民国时期一些自学成才的中医家,如恽铁樵。其原因现已达成共识,如潘毅教授所云:中国近代在引入西方科学时,对中国优秀本土文化采取了“浮云”化态度[1]。中医学子既缺乏文化积淀,又欠缺中医人应有的思维方式。现今虽有《医古文》课程的开设,但对于高中阶段古典文化底蕴只有幼稚园水平的中医本科学子,仅靠几十节课堂教育是打不通已接近淤阻湮塞的中医学思想文化经脉的。现今的中医学子,即使是本科生,其文化储备中对“《周易》、《道德经》、《孙子兵法》、《论语》等中华文明的精神支柱”[1]也鲜有涉及,从而对“原味中医”看不懂,故潘毅教授著书立说,着眼于中医学子现今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向中医人渗透、剖析原味中医学理,而这一些在民国时期本是“秀才学医,如菜作齑”,小菜一碟的。中医硕士研究生学子虽然对阴阳五行等学理已初通,但还谈不上游刃有余,研究学术亦经常会碰壁,写作论文说理也难透彻,只好以西医学认识作为论据。当然,西医学研究成果未尝不可作为一种“微观象”来丰富中医学术,但一般硕士生其论文并未使其真正融入中医学乃至系统科学学理中去,拼凑的学术并不是透彻的学术,“半中半西”,并不是“和而不同”的中西医之融通。总而言之,中医学术研究及学术论文写作皆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功底与积淀,其深浅厚薄决定了中医学子将来是否可成为大才。

1.3历史与逻辑的研究方法可使中医学研究更具“景深”历史是一面镜子,与人以借鉴;历史亦是时空之长河,予人以时空的坐标。任何人或事物只有被放在历史的坐标上,才能变得立体起来。中医学的历史是厚重的,任何中医学术研究均不能脱离开历史而投机取巧。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中医临床研究的第一步则是临床文献研究,如青蒿素治疗疟疾和砒霜中提取的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即是典型的例证。而以临床文献为起始纳入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证据体”的构建过程,则属逻辑研究方法。形式逻辑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所倡导的,尽管原味中医学其础理论最常用的是象思维方法,但作为临床实证研究,遵循逻辑方法是不可或缺的,如同潘毅教授所言:中医是道理合一的医学[1]。

1.4中国古典哲学成就了中医学术及教育的智慧高度潘毅教授认为,中医学不纯粹是一门知识之学,它更接近智慧之学,它的底气、根源或谓“深海下的海床”即是中国古典哲学文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阴阳和”即是中医科学与文化之灵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之演示是基源于对中国文化的深彻领悟。中国古代先贤立“道”目的之一是“推天道以明人事”,中医学法之即是“推天道以明医事”。中医学的学理和技术只有在道统领下才有生机与活力。

篇7

1重基础

《内经》是本经典著作,成书年代久远,文字古奥,义理深邃,很多学生刚接触时都觉得很难学,也没耐心学,更别说是背诵经典,况且内经理论来源久远,学生对内经里的理论感觉陌生,一旦产生质疑心理就很难再深入学习下去,甚至会对学习内经产生反感,从而觉得内经很死板、不灵活。笔者认为对于刚入门的本科新生,在为他们开设《内经》课之前,先要让学生对中医有一个了解。比如先学习好《中医基础理论》,让学生对中医学有一个笼统的看法,再开设《内经》课,这样让学生有一个过渡平台,不至于一下子就步入经典的学习中。学习内经前,《中医基础理论》即是基础,只有基础打好了,才能继续向前走。《中医基础理论》可以在大一第一学期开始,而《内经》就可以在大二开设。

2熟悉文言文,提高阅读古典医籍的能力.

《内经》的文字都是文言文,对于现代的学生,刚接触不免会觉得深奥难懂,所以学生要多了解文言文,同时老师也要适时地加以指导。另外,课堂上教室讲授的内容有限,整本《内经》不可能一个学期就可以学习得完,中医是门古老的医学,学生要想学得好,就一定要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除了学习《内经》,其他古籍古书也要有所涉猎,这样才能提高阅读古典医籍的能力。看经典讲求看原文,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了解古人的思想,更好地学习古人的理论。

3多联系,厚德博学

《内经》不是一本单纯的中医书籍,里面也涵盖了其他内容,如历法、气象、哲学、社会学、生物学、地理、天文等,可以说《内经》就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浓缩。因此我们学习内经可以从里面学到很多宝贵的知识,但同时也会产生很多疑问。学生要学好《内经》,就要多联系,多了解与《内经》理论相关的知识如中国古代天文学、气象学、历法学、地理学等。只有厚德博学才能更好读懂《内经》,读懂中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恰当地联系其他古代知识,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浓厚兴趣。学校在开设课程时可以多开设些与《内经》密切相关的学科,就如上面所说的《古代天文学》、《古代文化常识》等,让学生更了解中国文化,这样学习《内经》就不会觉得《内经》死板。

4重实践,理论联系实际

《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虽然与当时社会的变革、哲学思想的渗透、自然科学技术的影响不可分割,但作为医学论文的汇编,它的形成更与当时医疗实践的积累以有密切关系,因此老师讲课时一定要结合临床进行阐发。学生学习《内经》期间,要多实践,早临床,理论联系实际。可以选择去医院见习,看看名医是如何看病辩证,体会《内经》对临床的价值,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内经》的兴趣。在见习过程中如果碰到难题就应该主动查找资料或者请教老师。

5多创新

《内经》作为中医古典医籍,对后代医家的学术阐述有很多大的影响。当代中医学生要发扬传统,还要有所创新。对中医学要有所继承,还要有所发展,因此当代学生肩上的责任更加重。如果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单纯只以理论知识授课,学生很难有所发挥。因此,当代的《内经》教学中,要改革《内经》课程的教学模式。

5.1感官多重学习老师在教学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口、眼、受、耳、脑等一起参与学习,通过感官的多重学习,加深印象,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5.2学生上台讲课先把整个班分成几个组,老师给每个组布置讨论课的内容,学生在利用课外时间收集资料,组员与组员互相讨论,各抒己见,最后让学生发挥电脑特长,把资料做成多媒体。讨论课上每组派1~2个组员到台上代替老师讲课,台下其他学生做好笔记,思考并提出问题。学生讲课完毕后,台下学生要提出问题,台上的学生回答问题,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3拓展学生视野老师也可以邀请外院教授专家做学术讲座,拓展学生视野。老师在课外也要多查阅收集学术资料,并争取在课堂上多为学生讲解。

5.4改变传统考试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一卷定乾坤”,为了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化,学校应该改变传统的考试模式。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并且以面试的方式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此部分的成绩可当做平时成绩,或者是让学生自己找感兴趣的内容作为论文的切入点,启发学生去思考,去辩论,也能够使学生学会怎么自主学习。

5.5敢于挑战权威作为学生,要精读《内经》中的文章,要以辩证的思路去理解《内经》,理解中医,敢于向经典提出质疑,敢于向权威学术提出挑战,并在学习经典理论上有所创新,这样才能挑起“继承与发展”的重担 。现代医学迅速,中医与西医结合不一定就是无为的结合,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与西医中的知识联系起来,有联系才有比较,但要注意要以中医的学习为主。

《内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对中医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内经》教学方法新颖灵活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内经》的教学模式,让经典的教学模式与时俱进,让学生更好地读懂中医。

参考文献

篇8

1、中医馆:现中医医师(中级职称)2人,执业助理医师1人、中西医结合专业三支一扶人员1名,所有人员均达到本科学历。

2、进一步完善了中医馆门诊工作,现分设中医科、中医皮肤科、中医骨伤科(理疗科)、中药熏蒸室、中药房、中药煎药室等。

3、截止11月底中医馆(中医全科、理疗科、皮肤科)门诊就诊总人次5183,其中运用中医药技术治疗3110人次。

(二)中药房建设

加强了中药房工作,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把好药品质量关,提高中药调剂水平,设立并进一步规范了中药及成药库房规章制度。常用中药颗粒、饮片品种达300种以上,并根据需求,不断完善中药品种和数量;中药房调剂人员均具有专业资格。

(三)人员培训

1、组织全院西医医务人员参与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1次,将培训工作纳入本年度继续医学教育范围予以考核。

2、我院及全部卫生室共计派出15名专业人员及参加了全县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不断提高了中医药理论及临床技能。

3、开展了中医药特色治疗(连续两年开展了“冬病夏治”)和康复理疗。

二、“十三五”中医药发展成绩和工作经验

(一)中医内科

从事中医内科及中医全科诊疗工作的医生具有10年的诊疗经验,擅长内科心脑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疾病的辩证施治、预防。 为此,我院中医科获得安徽省卫健委首批授予的“特色专科”。

(二)中医针灸理疗

拥有全自动牵引床、TDP治疗仪、中药熏蒸治疗床、干扰电治疗仪、电针等器械共10余台件。能熟练诊治腰椎间盘突出、脑血栓后遗症、急慢性腰肌劳损、肩周炎、颈椎病、坐骨神经痛等疾病,治愈显效率达80%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综合运用率达95%以上。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中医药工作硬件设施薄弱,财政投入力度不足,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上未把基层中医药人员做实做细。

(二)卫生院中医药类人才匮乏、从事中医药工作人员不能及时得到临床经验丰富和技术专长的中医专家和中药师带徒授业。

(三)村卫生室中医药工作发展缓慢,缺乏指导,中医药专业人才匮乏,制约了农村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四)中药颗粒、饮片未及时纳入门诊住院医保报销范畴;未实行中药零差率,加重人群就医成本。

四、“十四五”中医药工作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我院要继续对中医药工保持高度重视,积极稳妥完善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

(二)继续采取了派送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省内外进行短期中西医结合专业培训,进一步提了我院中西医结合科目水平。

(三) 在中药饮片的管理工作方面,科学拟定购药计划、严格从正规渠道购入中药饮片、在药品入库时严把质量关、加强库存中药饮片的管理,确保向患者销售合格的、无霉变、质量上乘的中药饮片,保障用药安全。 不断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理论水平和技能操作。

五、下年度中医药工作计划及意见建议

(一)不断加大中医药硬件设施建设力度。积极争取支持,增加资金投入,引进设备,选派业务骨干到省内外中医院进修。使中医馆成为我院又一特色科室、新的业务收入增长点。

(二)加强对高层次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及时补充新鲜血液。积极争取县人民政府、县卫健委及县劳动人事部门的支持,补充中医专科人才。有效扭转我院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学历层次较低的局面。完善人才奖励机制,对基层中医药人员予以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优先考虑。

篇9

学生 看到这些来信之后,我也认为目前在社区或乡村开展中医药工作确实困难,虽然卫生部设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很重视中医药深入到基层医疗单位,发挥中国传统医药的作用,但目前具体的措施不多,硬件配置也缺少,中医药知识的普及教育,中医药师的培训等都有待于发展和提高。请老师谈谈这方面的看法。

老师 你说的问题,我也曾考虑多年,因为我也是一名中医,而且是从乡村医院走出来的中医,对中医药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有自己的观点,40多年的中医药临床经历,经历过“”,以及“”的中医药教育。我认为,中医药要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生根、开花、结果,关键的问题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做一个合格的中医全科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中医药的作用。

学生 “全科医生”这个名字我听到过,但这是指西医的全科医生,中医的全科医生怎样做?如何去培养?老师有什么设想吗?

老师 我再三思考认为应该从5个方面做起:善于运用“一把草”,学习用好“一根针”,学好中医“辨证”,兼顾西医“辨病”,继承发扬“全科中医”。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在社区卫生服务的中医全科医生,中医药才能在社区发挥作用。“一把草”,其实是要多用、善用中草药,既要用中药又要用西药来治疗社区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一根针”,就是要学习一些针灸、推拿的知识,使中医所特有的针灸、推拿疗法深入基层,不花钱或少花钱就能治病。同时,也是一种极好的自我疗法。学好中医“辨证”,就是能知道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辨证论治,中医所特有“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治疗方法。兼顾西医“辨病”,所谓兼顾,即除了中医辨证论治外,还要了解现代医学中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因为,西医均是以“病”为单位进行治疗,凡明确诊断为某种病之后,就会有特殊的治疗药物或方法进行治疗,在没有特殊药物或方法时,应用常规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这些治疗药物和方法同一疾病都是一样的、统一的。继承发扬“全科中医”,虽然现今有“全科”这个新名字,其实自古以来,中医就是“全科”行医的,如华佗、扁鹊、张仲景、李时珍等。所以我们今天说“全科中医”是一个继承发扬的问题。

学生 老师提出的5个问题中,我想“一把草,一根针”治病,听说是“”时期提出来的,那时提出“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在全国农村培训赤脚医生,“一把草,一根针”是大力提倡和推广的中医药治疗方法,也是当时赤脚医生主要的治病方法。今天老师又提出来,而且作了一些简介,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吗?

老师 同志提出把医疗工作的重点面向农村、工矿、边陲、山区等缺医少药的地方,今天我们也大力提倡并实施,我们要坚持做好它,当今《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充分体现了在社区、农村应用中医药的重要性。但这里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剔除其中极“左”成分,树立正确的认识。我曾在“”时期培训过广大赤脚医生,深深地体会到“一把草,一根针”在农村、社区的重要作用,在20世纪70年代,农村缺医少药的情况下起了很大作用。“”时期曾亲自用新鲜鱼腥草(又称蕺菜)外敷、内服成功治愈红、肿、热、痛的背部痈肿患者(详见《琐琐药话》149页,笔者编著,金盾出版社出版)。

那么这种情况当今是否适用呢?现在可以说更被人们所重视、更适用,因为人们追求天然、绿色,返璞归真的自然疗法。2009年在《中国社区医师》杂志开设的栏目――花卉果蔬药园,介绍了许多可以食用的中草药,而且是药食兼优之品,如马齿苋、荠菜、枸杞苗、山楂等。看似寻常之品,但有很好医疗效果。下面我举1个例子来说明。

患者,61岁,2010年2月春节回乡过年,女儿家盖房子他做帮工,因劳累过度,饮食不调,以至1个月来食欲不振,饮食无味,厌食,消瘦,四肢酸重。不愿意去医院治疗(因需自费,无医保)。要我给予诊治,我看了一下舌苔等,给了他6片北山楂干品,嘱其每天2片(约3g),沸水冲泡饮服。3天后告之:胃口大开,诸症若失,效若桴鼓。

这个案例,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山楂的功效,过去认为北山楂以食用为主,南山楂以药用为主,用量上多在10~30g,有时还更大,现在通过自己实践,体会到北山楂不但优于食用,食之酸甜可口,而且还是一味健脾和胃,消食活血的好药。在用量上,用于治病以5~10g为宜,过量会引起胃脘不适。由此可见,社区、乡村很有必要推广应用中草药。

学生 您的一番话,说明了当今在社区、乡村都很需要用“一把草”来治病,而且简、便、验、廉,它对于巩固和发展社区医疗意义重大,但如何去采集中草药,哪里有中草药卖,尤其是新鲜的中草药,什么地方去找,这些难度都太大啊!

老师 “事在人为”,“自己动手,药在手边”,即使在大城市或城镇社区也可以种植中草药,而且一举数得。一是绿化环境,以草药代花卉,而许多花卉皆是药,在我为老年大学讲授《花卉养生保健》课中,一直强调“无花不是药,百花皆治病”,所以在小区绿化带、自家阳台上、露台里、房前屋后、别墅花园等皆是草药的安身之处。二是绿色药食,有利健康,小痛小病,信手拈来,既可食用,又能药用,如金银花、、荷花、白毛夏枯草(即筋骨草)、红景天、三七、马兰头、艾叶、荠菜、地丁草、清明菜(即佛耳草)、栀子花、月季花、橘类等,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治病保健的中草药。三是调节空气,创造和改善小气候和小环境,使自己生活之所,空气新鲜,增加阴离子,因为空气中的阴离子称为空气中的维生素,可以使自己的居住小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空气清新。种植爬山虎、常春藤、牵牛花、丝瓜等,还可种植一些既净化空气,又清热解毒的仙人掌类、吊兰类植物。它们不仅可入药,而且能调节空气,还能美化环境和居室。

这些天然的中草药,我主张“三自”,即自种、自采、自疗。自种,即有目的地种植一些中草药,如清热解毒为主的金银花、白毛夏枯草、野、蒲公英、鱼腥草等,养阴生津为主的麦冬草、天冬、何首乌、芦荟、石斛等。自采,即去野外,如绿化带,或山上采集所需要的草药,如山栀、络石藤、枸杞、虎杖、茵陈、青蒿、苏叶等。自疗,即自我治疗,作为自己保健养生的一种方法,这样的全程治疗既环保又放心,当然也可给他人治疗,为民服务,值得提倡。

学生 老师的许多中草药知识给我开了眼界,今后我自己动手去种中草药,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但“一根针”又如何学习和开展,这不是针推医生的事吗?我们难道还要学习吗?

老师 针灸治病国外也觉得神奇,它不但能治好病,而且不需要药物。在美国前几年中医药不能执业行医,他们对我们中医药不了解,而针灸却可行医,这说明针灸治病的好处多、有疗效,所以作为社区医生也要学会针灸、推拿。我认为基层医生要掌握基本的内容和操作手法。基本内容:十四经脉(手足各六经合任督二脉)的循行要了解,基本穴位要记住,如四总穴[肚腹三里(足三里)留,腰背委中(委中穴)求,头面取列缺(列缺穴),面口合谷(合谷穴)收]。还要知道,以痛为穴的阿是穴。针灸操作手法、注意事项及意外事故处理,最好请专业针推医师带教一段时间,以确保有一定的感性知识,不至于临阵手足无措。我曾治一七旬老人,“起则头晕,平卧则安”的病证,虽用了中药,最后以灸百会穴收功(详见《琐琐药话》310页)。说明针灸疗法的效果明确。还有,平时我常用于小儿不明原因高热的外治疗法:生山栀5~10g研细末,加适量麦粉,用醋调敷内穴(双),3天为度,若不退热,需其他治疗。几十年临床应用效果很好,可谓简、便、验、廉的好方法,值得在社区卫生服务站中推广应用。又如足三里穴,其对消化系统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胃痛、胃肠不适,可针灸足三里。平时用冷灸或艾火灸,有健脾强身作用,有谚曰:“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说明经常化脓灸足三里对身体有好处。

学生 听了老师对针灸的讲述,使我对针灸有了一定兴趣。针灸治病是中医的一大内容,过去你也说过《黄帝内经》中《灵枢经》是专讲针灸学的,故后世又称其为“针经”。是否针灸治病也要辨证论治?

老师 你这个问题,就是我们在社区中医药应用中重点要讲的问题,也是中医药治疗的核心,用中医药治病一定要懂得中医的治病原则――辨证论治。这与现代医学辨病论治有很大的差别,也是两种医学的本质特征。辨证与论治是通过中医的诊断方法,即通过四诊(望、问、闻、切),收集临床的各种症状特点,并用各种辨证方法(包括八纲、脏腑、六经、卫气营血、三焦、气血津液等辨证方法),然后进行综合分析,以决定治疗方法并定出治疗用方,最后列出方药的辨治过程。如何中医辨证论治,就要认真学习《中医诊断学》,为此,笔者为满足基层读者和医务工作者需要,应北京金盾出版社之约,编著了《中医诊断入门》,该书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内容新颖,它除了传统的中医诊断方法外,还增加了中医特殊诊断法,如指甲诊断、耳郭视诊、掌纹诊断、腹诊等新的内容。几年来受到广大读者欢迎,至今已印行14万册,并在台湾、港澳地区合作出版,我认为很适宜社区医生学习。关于治疗,我著有《新编方剂记忆法》,这两本书的最大特色是以介绍记忆法方式,讲述方剂与中药的知识。所以很适应学习方剂与中药感到困难者。在《新编方剂记忆法》中还特设了“专病专方”一章,以满足中西医学习的需要,尤其是西医,他们希望得到“什么病,用什么中药方”。其实,追本溯源,“辨病”非西医所特有,中医很早就有“病”的认识,如东汉张仲景的白头翁汤(黄连、黄柏、秦皮、白头翁)治痢疾,后世用常山饮治疟疾……这些都是独立的病。由此可见,只不过中医强调辨证,西医注重辨病。

学生 西医一旦明确诊断了某一种疾病之后就有特殊的治疗药物,或常规的治疗方案,就能治愈疾病,如急性肺炎用听诊,或叩诊,经化验、X线检查明确诊断后用抗生素治疗一般能很快治愈。所以,我认为在社区卫生服务中西医结合是很重要的,老师您认为如何?

老师 你的认识我认为很好。确实在社区卫生服务中西医不但不能少,而且要加强,既要加强硬件建设,又要加强软件建设。硬件主要是医疗设备之类,软件主要是提高医务人员的知识水平。在这里我们要说的是软件,就是要学习好西医西药及现代科技知识,除了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培训外,自己要自觉主动地汲取新知。这里还需知道一个问题,有些西医已经诊断明确的疾病,也有特殊治疗药物,但还是不能治愈。2010年3月报道,结核病近年来有上升趋势。这个问题说明了,尽管有抗结核杆菌的特殊药物,而且在不断更新,结核病又能明确诊断,为什么不能根治呢?除了社会、自然等因素外,我认为必须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因为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思想是“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同样是肺结核病,有不同治疗方法,在20世纪70年代,我曾总结过1例空洞型肺结核的治病经过。男性老人,年逾七旬,身体羸弱,咳嗽痰血,自认为生机无望。有人告之去深山老林独居养心修身,并多食补肺之品,如阿胶、莲子、百合等,还常服红枣煎平地木(又称紫金牛)的中草药。1年后下山,面色红润,身体康复,去医院X线复查,空洞竟然消失了。在这1年多里没用过任何抗结核的西药,只服补肺食品和中草药,且没有间断过。所以,许多疾病,尤其是慢性病,或顽固性疾病,你一定不要忘记中医的辨证论治,做到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医全科医生。

篇10

西医快,中医慢?西医副作用大,中医副作用小?生活中,我们时常听到类似的言论。作为两大医学体系,西医学与中医学的激烈碰撞从未停止。关于二者孰优孰劣,至今未有定论。学生对此也极为关注、兴趣颇浓。而这恰恰正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的兴趣支点。所以,教师可拓宽授课思维,在传授中医理论知识的同时,适时把中、西医学在基础理论、病症诊断、临床治疗中的差异展示给学生看,让他们了解双方的优势与劣势,不但能满足其好奇心理,更能让学生科学辨证地看待两者在疾病诊疗中异同。

根据重要性和实用性,结合大纲要求,将教材内容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类。仅需了解的教材内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自学;要求理解的内容,教师要向学生简明扼要的说明,让学生熟知其中的医学原理,不作深挖、不加难度本文由收集整理;要求掌握的内容,教师要系统地全方位讲解,力求学生能抓住重点、全面过手。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这一过程中,理论联系实践的指导思想不可或缺,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为优先。另外,针对《中医护理学》、《中医学》、《中医学基础》三门课程内容之间知识交叉、内容重复的现状,有必要优化整合这三门中医基础课程,使其知识内容上的联系及分工更加合理化,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思维创新。

创新教法,多元施教

“选择对某节课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告诉我们:如果教师教学方式单一,缺少变化,学生定然会有单调刻板、兴趣日减之感,最终严重影响课堂效果。因此,教学方法是否灵活是活跃课堂、提升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

笔者在多年的实际教学中发现,将启发引导法、归纳总结法、分组讨论法、、趣味记忆法、寓教于乐法、中西合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对于提升学生中医素质,提高学习水平有明显效果。比如用名句“为伊消得人憔悴”来印证“思为脾之志、思伤脾”,用典故“范进中举”来说明“喜为心之志、喜伤心 ”,这种寓教于乐自然能让学生一点就通且过目不忘;比如在讲解“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时,向学生说明“木火土金水”五者相邻即是相生,相隔即是相克,学生很容易记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识记麻黄汤的四味主药:甘草、麻黄、桂枝、杏仁时,依其谐音,把它翻译成“干妈贵姓”,这样的趣味记忆相信学生想忘记都难。

善用资源,形成合力

篇11

一、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中医院校英语专业肩负着培养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人才的历史使命,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21世纪中医药国际化趋势的、能开展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翻译、商贸、教学等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以山东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遵循“三模块说”。即《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规定的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模块、英语专业知识课程模块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模块。具体分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以及相关知识选修课。这种传统的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实践教学模块的缺失。目前的实践教学模块主要依赖于大四下学期的实习。然而,学生离校实习阶段,教师给予实习指导的途径较少,效果不佳,难于监督,导致很多学生的实习流于形式,教师也很难掌握用人单位真实的反馈情况。二是专业特色的就业导向不突出。中医英语特色的职业发展道路尚未形成,虽然中医英语课程设置特色鲜明,但利用这一特色找到工作的学生凤毛麟角。

二、调查分析

为了了解学生对就业导向型课程的需求,笔者对山东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2011级60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以期发现课程设置的优点和不足,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就业指导型课程体系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调查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开设就业导向型课程的必要性;就业导向型课程专业方向的设置需求;具体课程的设置需求及建议。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宏观认识不足。受访学生对课程设置基本持肯定态度,认为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以及专业选修课程的学分设置比较合理。但有高达80%的学生不了解《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英语专业培养目标,60%的学生不了解学院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可见学生缺少对专业学习的宏观把握。只有让学生明确培养目标,充分了解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目的与意义,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的放矢地参与到学习和实践中来。

2.设置就业导向型课程的迫切性。学生的就业意向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英语教育(33.33%),对外贸易(23.33%), 公务员或事业单位(20%),翻译(10%),中医药对外传播(3.33%)。

有一半的受访学生认为具有实际操作性的课程学分太少,这一结果印证了关于实践教育课程模块缺失的现状。对于目前的专业教学模式能否很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有68.3%的学生选择“一般”。96.7%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就业导向型课程。可见就业导向型课程的设置十分迫切。经过了实习阶段,学生有了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初步了解了自身未来职业规划道路中的优势与不足,对于就业导向型课程的专业方向设置,学生给出了以下结果:46.67%的学生选择英语教育方向,41.67%的学生选择经贸类英语方向。虽然有50%的受访学生认为有必要设置中医英语专业方向,但想选择中医英语方向的学生却仅占3.33%。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原因有两点:一是现有的中医英语课程已经满足了学生的需求,他们更加迫切需要课设经贸类英语和英语教育方向课程;二是中医英语就业面较窄,英语学生往往不具备中医基础知识,即使是对中医英语课程感兴趣,也会因为中医基础的欠缺而使学习知识变为死记硬背,应付考试。

针对问卷给出的经贸英语方向、英语教学方向、中医英语方向,学生又进一步提出了对相关就业导向型课程的需求。有82%的学生选择了国际贸易,76.7%的学生选择了教育学,学生认为与就业息息相关的课程还包括: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中医英语课程等。

3.职业资格培训纳入课程设置的必要性。职业资格证书是学生求职的重要敲门砖,对英语专业学生来说,针对未来职业规划,可以考取各类资格证书。翻译资格证、教师资格证、商务英语等级证书这三种资格证书是受访学生认为对就业最有帮助的“砝码”。可见突出就业导向,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将职业资格证书的实践技能训练纳入就业导向型课程体系设置有一定的必要性。

三、关于就业导向型课程设置的建议

1.课程要突出中医英语特色。目前,主要在大学三年级开始中医英语、医学英语写作等课程,中规中矩。针对问卷中学生反应的问题,建议在中医英语方向做以下调整:一是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中医基础课程,开课学院为基础医学院,由中医学院教师用中文讲授。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知识,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中医理论基础,了解中医知识,对中医药的学习产生兴趣。到大学三年级开始学习中医英语相关课程,是对中医基础课程很好的衔接和扩展。避免学生在不了解中医药的情况下学习中医英语知识,陷入死记硬背的误区。二是加大中医文献翻译及相关科技类英语翻译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医学英语翻译及写作水平。帮助更多的学生真正有能力胜任中医药对外文化交流的工作。

2.开设经贸类英语课程。这一方向的课程主要有:商务英语,国际贸易。目前开设的商务英语课程受到学生的好评,问卷中有56.7%的学生认为商务英语中级或高级证书对其就业帮助很大,因此商务英语课程变得尤为受欢迎。然而从事对外经贸类的工作仅有商务英语知识是不够的,基本的国际贸易知识必不可少。目前学校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开设有医药国际贸易课程,师资力量雄厚,授课经验丰富。经贸类英语方向的学生可以选修医药国际贸易课程来丰富自己的国际贸易知识。不仅如此,医药国际贸易课程与中医英语特色课程还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3.开设英语教学类课程。针对这一方向的课程主要有: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英语教学法。其中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开课学院为人文社科学院。英语教学法的开课学院为外国语学院。有了这些课程作为支撑,有利于学生顺利考取教师资格证。在实习和就业中能够更加得心应手。目前,有41.7%的学生在实习时选择了教育培训机构,并有46.7%的学生最终与教育培训机构签约。虽然这一比例很大,但是由于是中医院校,与学院有实习合作的学校和教育机构相对较少。因此,在开设英语教学方向课程的同时,学院应积极联系实习单位,为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

4.开设研究方法入门课程。这一课程是对论文写作课程的有效补充,让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时能比较了解常用的研究方法,并能将其应用到论文写作中。38.3%的同学选择毕业后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尤其对于即将升学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专业理论知识有着极大的兴趣,但是这种潜在的兴趣没有得到很好地激发。有高达40%的学生表示完全不了解研究方法。以此为基础,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和深造中很难出成果。反之,如果在本科阶段增设相关专业的入门课程,可以有效改善英语专业学生理论知识薄弱的情况,为他们今后的研究和学习提供更好的平台。

四、结语

根据调查可以得知,在中医院校英语专业中设置就业导向型课程很有必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总而言之,中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一定要遵循英语专业教育的规律,需要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断调整完善,最终提高中医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丁冲.刍议强化中医药教育国家化趋势下的中医英语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

[2]王雪玲,江凤霞,陈桂琴.就业导向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机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3]金利民.注重人文内涵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

篇12

前些日子,迷罗离开了北京,到佛教律宗的祖庭—终南山净业寺闭关静修七日。在山上,他过起了纯僧侣式的生活。每日清晨五点半,他就起床打扫寺庙,跟着庙里的和尚诵经练功,也会翻山越岭,寻访隐居深山的高僧。在净业寺里,吃的是纯粹的素食,学的是僧人们的养生之道,三个小时的瑜伽练习和五个小时的静坐,则是他每日的必修功课。“乘春风自在,入林壑深幽处,处绝谷佳境中,听梵呗声声,是内在净化的好机会。”迷罗说。

从国学到中医

采访时正值清明时节,雨水丰沛、春暖花开。迷罗便应和节气,在元和堂里亲手熬制了清明润脾和胃药茶,教授学员们针对清明时节所设的养生课程。迷罗的养生课程很独特,不是纯粹的中医讲堂,也不是简单的瑜伽健身训练。在他的课上,你可以一边听着古琴的悠扬琴声,一边品着药茶的甘香。这一天,他在课上先是讲授了一种和脾健胃开穴法,接着又教了一招祛湿排毒秘方,再来一个养颜古法秘诀,最后是介绍一套清明养生餐谱,当然,其中还少不了一些帮助养气健身的瑜伽套路……简单说来,关于养生的各种技巧,在迷罗的课程里都能觅得。

人们给迷罗的头衔是“京城最帅瑜伽导师”,平日里,刚过而立之年的他看上去更像是一个时尚型男,掩不住的是眉宇之间的英气。人们经常看到他身着一袭中式服装,以养生专家的身份,出现在电视机的镜头前。迷罗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家人便让他开始研习国学。一手漂亮的书法和国画自然是不在话下,至于国学经典《弟子规》、《道德经》等,更是他从小便日日研读的书籍。

国学的研习使迷罗对中医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在迷罗看来,中医不仅仅是一门医学,它属于国学的一部分。“很多中医的经典,包括《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神农本草经》,都是古时候的医药经验总结。需要有国学的功底,才能够把它们研究深透。”因此,在迷罗的课堂上,最基本的一门课程便是研习《黄帝内经》等古著经典,“这是养生入门的基础,也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迷罗看来,养生能将疾病扼杀于萌芽之前。“人们都有自我疗愈康复的能力,中医的治疗正是调动自我内在的疗愈能力。通过中医的调理,把内在的身体正气养足,就可以对付各种疾病。”在家乡,迷罗的家族是当地有名的长寿世家—他家中老人们的平均年龄都在90岁以上。迷罗的姥爷便是一位老中医,家中的老人们大多都懂中医,平时也特别注重养生,体质非常好。在这样的环境里耳濡目染,迷罗也逐渐爱上了中医。

元瑜伽的养生之道

虽然早早地接触到了中医,但迷罗对于中医仍是一知半解。真正开始摸到中医入门,还源于迷罗小时候得过的一场大病。迷罗是早产儿,自幼身体便非常孱弱。而小时候,又因一次高烧引发了心肌炎,让他的身体变得更加糟糕。为了使迷罗有强健的体魄,家人便让他拜了当地有名气的一位师傅学习武术。师傅见迷罗心脏不好,便不再教他武术,而让他转向学习动作轻柔、修身养心的瑜伽。另一方面,师傅对中医造诣颇深,迷罗便跟着他学习中医之道,“从小,师傅就给我讲中医的道理,我给师傅捣药、配各种药丸,他给乡亲们看病的时候,我就在一旁跟着学。”跟随师傅研习瑜伽和中医后,迷罗的身体好了起来—各项身体指标逐渐在改善,早搏、心律不齐等心脏问题也都迎刃而解。“身体不好的时候,每个月都得感冒一次。回头看看这五年来,我连感冒都没有再得过。”

很多人不能理解,迷罗这样的年轻人,为什么会爱上中医这种传统而古老的职业?迷罗笑说自己并非另类,只是中医世家的氛围影响了自己。虽然身为教师的母亲并未继承姥爷的衣钵,但她将学医的期望寄托在迷罗的身上。本就对中医很感兴趣的迷罗,在父母的支持下,一步一步走上了自己的中医之路。

“以前总觉得中医就是拿草药看病,但现在我认为中医是一门更加超前的医学。”有了师傅的言传身教,迷罗的中医之路豁然开朗。上了大学,迷罗开始接受更为系统的中医学习。由于专业是中西医结合,迷罗接触到了很多国家级的名医,也中西融合地平衡了自己的知识体系。迷罗坦言,学习了系统医术之后,自己对中医的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很难解释诸如经络、气血这样的说法,但这并不是迷信。要更深入地了解中医的奥妙,必须更好地去学习、去挖掘。”迷罗说。

如何将中医发扬光大,同时推广养生的理念?迷罗的答案是,改良。二十多年的中医研习和瑜伽训练,让迷罗发现了当中的联系。于是,他试图把中医和瑜伽结合到一起,以期达到养生的目的。他给自己这个天马行空的“创造”起了一个名字:元瑜伽。顾名思义,元即元气,元瑜伽即养元的瑜伽。“元气可以指代我们的基本能量。如果处于元气充足的状态,那么我们的精气神就会很好。”迷罗介绍,中医古书中有记载,于人而言,元气犹如树之根。“如果树的根坏掉了,这棵树就会逐渐枯萎死亡。”迷罗所做的,便是借用瑜伽的练习姿势和气息调节以养元气,同时配合中医,将养生学渗透到生活的各方各面。

在迷罗看来,元瑜伽不是一种锻炼方式,而是一种健康的活法。和普通瑜伽相比,元瑜伽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用中医来指导、按照二十四个节气的变化来养生:在迷罗的字典中,“养生”即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这个词背后,涵盖的是饮食习惯、经络穴位乃至于瑜伽动作的相互配合。“元瑜伽训练的时间和频率都是无限制的,因为它直接融入在生活之中。哪怕你在等公交地铁的时候,也可以配合着呼吸抬抬脚跟,促进腿的血液循环之余,还能减轻心脏的负担和压力。”

向老天爷要健康

每天清晨一睁眼,迷罗便从床上跳到瑜伽垫上,进行一个小时的瑜伽晨练。晨练过后,他便开始自己一天的生活和工作。到了下午的五点到七点之间,他又会来到禅修室,进行自己的瑜伽练习—用他的话说,这是一天之中的体温最高点,身体对于疼痛感和疲劳感的感觉度会降低,最适合肢体的运动。

谈到自己的养生观,迷罗笑言“按时吃饭、早睡早起”便是最基本的要求:“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细节,都在影响着我们的健康。我的养生观很简单,就是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习惯的力量可以很巨大,但同时也可以很容易被我们忽视,所以每个人都要有好的习惯。”他将自己的养生观带给了更多人。六年前,迷罗创办了元和堂。来到这里学习养生之道的学员大都是企业的高管和白领,当中也不乏政商圈的精英人士。由于经常在电视台录制养生类节目,还有门户网站特地为迷罗开设了健康讲堂。许多电视台主持人与他接触后,都对元瑜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此成为了他的学生。因为对养生之道的共同兴趣,演员方青卓和迷罗成为了好友,不拍戏的时候,方青卓便经常来到元和堂,跟着迷罗练一练瑜伽。

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是现代人平日里最常面对的困难。迷罗的学员几乎都是有着一定社会地位的高端人群,所面对的压力尤为巨大。迷罗的解决方法是,定期带着学员们去外地,海边、山间、森林里……在大自然的环境里练习,亲身体验天人相应的感觉。

篇13

Abstract:The attitude of practitioner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to run a private TCM clinic is an important factor which affect private TCM healthcare offered.This work aims at reflecting the TCM practitioners’ attitudes by using questionnaires.The research found that TCM practitioners are willing to run private TCM clinic.And the greatest obstacle to running a private TCM clinic is the admittance qualification from the government.And the majority of the surveys respondents are agreed to buying personal medical practice liability insurance and accepting continuing education.

Key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Practitioner;Private clinic;Attitude

个体中医诊所是最经济、最高效、又最符合非营利性要求的医疗机构类型,中医执业医师作为社会办医的重要力量,其对于开办诊所的意愿是社会办中医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了解中医执业医师开业的意愿,课题组联合“医学界”杂志,利用腾讯微信平台,向中医执业师进行了专题调查。

1对象和方法

通过咨询专家,采用自编调研问卷《中医执业医师个体开业意愿的调查问卷》,组织全国各地获得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证的医生通过微信平台进行问卷调查,回答不完整的问卷系统会自动排除,共回收有效问卷1581份。

在1581位被调查的中医执业医师中,住院医师占42.50%,主治医师占36.12%,副主任中医师占15.69%,主任中医师占5.69%,符合了医生层级结构的正态分布,即初级职称的住院医师人数最多,中级职称的主治医师占比约三分之一,高级职称的医师最少,且其中正高级职称又远低于副高级职称医师,这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次微信平台调研的客观公正性。

获得中医执业医师资格年限上,3年以内的占27.26%,3~5年的占15.75%,5~10年的占22.77%,10年以上但尚未退休的占32.32%,已退休的占1.90%。因《执业医师法》是自1999年5月1日起才开始施行的,因此在没有设置15年以上这一类别选项。从构成比例上看,以获中医执业医师资格“10年以上但尚未退休”的人数最多,占32.32%,而这一部分也是最有医学和社会经验、最有可能会下海的医师人群,这组数据进一步反映了本次调研结果具有反映现实的意义。

2结果

2.1开办意愿与服务形式对开办中医诊所的意愿调查中,83%的受访者表示有独立或合伙开办中医诊所想法;还有82%受访者认为目前国内中医诊所过少,11%受访者认为数量适中,7%受访者认为数量已经过多。

在开办诊所困难的估计方面,45%的受访者认为,目前制约民办中医诊所发展的最大障碍是卫生主管部门设置的准入门槛过高,其次是医保政策对中医诊所支持力度不足,还有27%的受访者认为,主要制约因素是优质的中医人才受制于人事制度,流动性低。

对中医诊所只能开展纯中医服务的信心调查,73%的受访者表示,对传统中医诊疗很有信心还是会考虑开办中医诊所。他们能接受“中医诊所只能从事传统中医诊疗,不得使用西药,不得开展手术治疗”的有关规定。对不同职称的中医执业医师的纯中医服务信心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不同职称的中医执业医师的纯中医服务信心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2.2开办条件的意向对诊所开办地的选择意向,部分地区的卫生管理部门要求中医诊所的用地必须是商铺或办公用地,而民宅不能用于办诊所。而受访者认为,如能自由选择办诊所之场所,41%会选择使用成本低的民宅,41%会选择办公用地,仅有18%会选择使用商铺。

卫生主管部门要求中医诊所必须配备护理人员,70%的受访者认为这是不合理的;卫生主管部门要求中医诊所必须配备中药饮片区及中药师,66%的受访者觉得不合理,认为病人完全可以持中药处方在社会其它药店购药。

2.3责任保险与职业发展对于强制医师购买个人医疗执业责任保险,83%的受访者认为必须购买,此举能与国际接轨,能为解决医疗纠纷提供制度性的保障。17%则担心购买医疗执业责任险会增加经营成本,认为不应强制购买。

如果实行医师继续教育制度和资格证的考核和计扣分制度,76%的受访者表示赞同,认为可以通过学习,加强自律,24%的受访者则表示不同意,担心个人开业后工作压力大,没时间学习和参加考试。

2.4具体建议在开放性问答题中,回答中“需要政府”、“社会支持”两个词频出现得最多,词频达到259次,其次是“降低准入门槛,简化程序”、“加强监管,规范市场,保证医疗质量”、“医保支持”、“中西医公平对待”、“放开政策,简政放权”等。

3讨论

3.1中医执业医师对开办传统中医诊所的支持度高调查显示,中医执业医师对于开放社会办中医诊所的支持度很高,作为开办传统中医诊所的中坚力量,中医执业医师的支持能够使社会办中医得到有序良好的发展。而且大部分中医执业医师认为目前国家政策尚未落地,缺乏切实可行的政策支持。社会上的中医诊所过少,说明中医诊所的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积极推进。此外,对于开办只能使用传统疗法的中医诊所,七成的中医执业医师都还是对传统中医诊疗很有信心,认为即便只能使用传统中医药手段,仍有信心能解决患者的问题。中医执业医师的这一态度能够促进中医诊所与西医诊所分开管理,突出中医特色。

但是,部分的中医师还是希望中医诊所能够开展部分西医的诊疗项目,因为我国中医执业医师不管是在本科五年的学习过程中或执业资格的考取中,都需要经过西医理论和技能操作的考核,执业中医师具备开展西医诊疗活动基础。在这种现代医学教育的背景下,纯中医药的治疗方式被淡化。但是调查同时显示,职称越高的中医执业医师的纯中医服务的信心越高,说明纯中医药疗法在长期的诊疗实践中,其诊疗效果是被肯定的。

3.2中医执业医师开业的主要顾虑对社会开办中医诊所的障碍认知调查中,“准入障碍”是最受诟病的。在卫生条件和设备配置上国家对中医诊所和西医诊没有区别要求,中医是经验医学,西医是实验医学,在诊所这一点就体现出极大的差异,如果政府不能在经营项目和定价收费上能体现出中医和西医的差别的话,就可以考虑在准入时体现差别,让中医诊所更容易申办,因为中医诊所具备了设备简单,环境污染低,废物少的许多西医无法比拟的优势。

医保没有对中医传统诊疗科目进行覆盖,对社会开办中医诊所造成障碍,因为很大一部分的患者会偏向于选择到有医保覆盖的医疗机构进行就医,医保覆盖既是一种经济上的支持,也是一种对医疗机构诚信的一种认可。

中医人才流动障碍是社会办中医诊所的第三大障碍,优质的中医人才大多在公立医院任职,劳保、晋升、课题、职称等等事物已经将医生和医院捆绑在一起,医生无法自由流动,医生不愿放弃前途到民办机构来,民办医疗机构很难获得优质的中医人才,造成发展上的困局。

3.3关于经营场所的选择倾向租金是中医诊所经营成本的一个主要部分,特别是对于闹市中的商铺来说,为了节约成本,大部分受访者都偏向于选择租金较低的办公用地或民宅来开办中医诊所。因为普通的中医诊疗活动设备简单,办公用地具有租金相对低廉,还配备公用的卫生间,保洁成本低等优势。而民宅的租金成本是最低廉的,受欢迎程度与办公用地一致。

3.4护理人员、中药饮片区及中药师配备非必须中医与西医相比,具有简、便、易、廉的特征,而且中医的发展一直都是以中医师为主体,通过望闻问切诊断病情,采用中药等传统手段进行治疗。而护理人员主要是西医学发展的产物,传统中医学里并没有这一学科,中医护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中医医院的成立,从中医医学中分化出来的学科[1]。对于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中医诊所,特别是还限制使用西药和输液的机构,护理人员的作用并不大,提请有关部门在修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时应区别对待。

中医药不分家,几千年来如此,中医诊所是否配备中药房,由开办者决定,但即便是配备中药房,也完全不需要强制配备执业中药师,而只需要配备一名药师即可。现今社会分工极细、市场极发达,处方的去向主办者是无法控制的,既然如此,就不需要将是否配备中药饮片区作为开办中医诊所的必备条件,也是另一种层面的对诊所准入门槛的降低。

3.5个人医疗执业责任保险需求大由于医疗的不确定性,在西方国家,医疗责任保险与医疗服务业是不可分割的。没有投医疗责任险的医生开业会冒风险。而在我国,因为一直以来医生都是体制内的人,发生了医疗事故或医疗纠纷通常都由医院出面处理,而不是医生个人,所以个人医疗执业责任保险并没有得到重视与发展。然而,从我国目前的医患关系和医疗环境出发,中医执业医师如果想开办个体中医诊所,失去了医院组织层面的保障,个人医疗执业责任保险的需求是很大的,本调查也显示中医执业医师对购买个人医疗执业责任保险的意愿是积极的。

3.6实行医师继续教育制度和资格证的考核计扣分制度支持度高全面开放社会资本办医,需要配套强化医师的专业技能及医保法律法规知识的持续学习和更新,改变既往“重准入,轻保质”的行政审批做法,可以学习香港、澳门的全科医师继续教育制度,借鉴驾驶员驾驶证的考核和计扣分制度。医师通过继续再教育提高自身的技能,对于中医师自身的发展和中医整体医疗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次调查显示,绝大部分(76%)的中医执业医师接受执业后的继续教育模式,这种积极的态度对继续教育机制的建立和发展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此外,由于中医教育的特殊性,师承教育形式曾经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要模式,也是中医中药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主要因素[2]。目前,受到法律、政策承认的教育模式主要学院教育模式,师承制缺少广泛的承认与开展,不少中医师希望能通过受官方承认的师承模式,获得医疗技术的提升与发展,事实上国家卫生部2007年2月1日已经开始实施《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这反映了目前临床医师和诊所对政策的不敏感,也反应了需要构建一个能够实现点对点的医政信息平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