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历史科研课题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课堂演示实验是教师为配合课堂教学而对学生所做的表演示范实验。成功的演示实验,常常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鲜明印象,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初中物理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师要高度重视物理课堂演示实验课教学,并且要求提高到探索科学知识、发展物理创新意识的高度来认识,对此,作为物理教师的我引起了高度重视,多年的物理教学实践,对如何上好初中物理课堂演示实验有如下两大体验。
一、演示实验基本要求
1、演示实验要有明确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考虑要不要演示实验,选择什么样的演示实验,什么时间演示实验,以及如何设计演示都要以突出教学重点和解决教学难点为目标。使课堂教学内容与演示操作恰当地配合,充分地启发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在演示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特别是要在思想上明确演示实验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
2、演示实验要精心设计。演示实验设计要准确无误,操作步骤要合理,时间安排要得当,可见度要大,趣味性要强。在设计实验时,要注意不断地改进实验仪器、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使尝示效果更加明显。比如做“空气推动塞子内能关减小”的演示实验,若按教材上演示,效果不理想,通过改进,演示效果很理想,再就是要对演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充分估计,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3、演示实验要充分准备。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演示实验成功的保证,要按照教学目标,根据演示实验的设计和实际条件,合理安排,认真做好实验器材和一些必备辅助教具的准备工作,教师要亲自操作,熟悉仪器的使用性能,了解实验的准确程度,估计实验所需时间,视察演示环境等等,做好预备实验,确保教师的操作规范娴熟,同时可以尽时发现演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及时对实验进行改进。
4、演示实验要操作规范。演示实验是其它形式实验的先导,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演示实验教学中,器材的选择装配和布局要规范整洁,井井有条,演示桌上只放置与实验有关的器材,暂时不用的器材应放在学生视野以外,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实验操作要规范,并符合最佳程序,使学生感到欢快、流畅、整个操作过程不能出现一点差错和疏漏,确保实验成功。
5、演示实验要明显直观。因为是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所以必须使现象明显,能否使每个学生都看到演示的现象,是教师心目中有无学生的表现。为使现象明显,仪器尺寸要足够大,测量仪表的刻度线要适当粗些,电学实验可利用支架把无件立体放置后进行演示,光学实验要在有遮光设备的实验室进行。
6、演示实验要引导启发。演示前,要给学生讲明做演示实验的目的、要求和步骤,以及怎样观察实验,以便于学生心中有数,做到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演示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演示后,让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在讲解演示实验时,要使讲述语言与演示操作配合起来,消除学生不必要的疑问,语言要有启发性、指导性,根据学生情况和授课内容来设置悬念,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重要的观察内容上,减少学生在观察上的盲目性、积极引导学生去获得感性认识,并把学生获得的感性认识总结提高,使之形成概念和理论。
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材是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地编排的,知识内容与能力发展都是循序渐进。教师要把握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与原有知识的联系以及学生已有能力与探究所需能力的相互作用。如果在教学中忽视了这两方面的衔接,就达不到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出新知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演示中要把握住新知与旧知的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去进行探究,切不可超越拔高,给学生制造学习障碍。另外,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把学生知与不知、深知与浅知之间的问题带到教学中去,创设课堂演示情境,促进学生参与思考、努力探究。
二、物理课堂演示实验的特点
1、越味性。演示实验简单方便,生动形象,极富有趣味性和探究性,尤其对初中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极易唤起他们的直觉兴趣。
2、灵活性。一是演示实验所需要的器材比较简单,“坛坛罐罐”,废弃物料都是演示实验的好材料,并且用来说明同一个物理现象的演示实验可能有多种方案。二是操作比较方便。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边演边讲述,或是边演示边讨论的方式进行,也可以先演示后讲解,或者先讲解后演示。
3、时间性。演示实验是教师为了讲清某一个物理概念或某一个物理规律而调协的一种教学手段,这就要求演示实验供选择时,在不影响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应尽量考虑选择比较节省时间的演示实验去完成,整个演示实验的全过程应让学生感到流畅、紧凑、无拖泥带水之嫌。
4、简单性。演示时间和教学环境的限制,演示实验不包含复杂的实验器材、复杂的实验操作技巧和复杂性的实验操作过程,演示结果一目了然。提倡简单的目的是有利于突出物理原理,排除非本质因素的干扰。
5、直观性。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讲台附近进行操作的,具有示范和指导意义,因此演示实验所用的仪器可见度大,便于学生观察仪器和外形、构造特点及仪表的刻度,仪器装配和布局一目了然,美感性强。使学生观察后能留下深刻印象。
篇2
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教学内容的特点,有时候可将整堂课创设为一个完整的模拟情境,让学生在整个情境中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贯穿课堂始终,完成一堂课的体验式学习。
二、知识竞赛体验式学习
地理学科有很多地理小常识,如果对小常识进行简单机械的记忆,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效率低下。针对这一现象,可根据电视上的《开心辞典》、《一站到底》等比较受欢迎的节目开展相应的知识竞赛,这样便能让学生在“赛中学”“学中赛”,寓教于乐,极大地激发其学习热情,成为积极主动的知识探求者,在“我要学”“我爱学”的氛围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愉快地接受知识,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学习的种种乐趣。
三、课堂辩论体验式学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的《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中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这就是说,教师不要把自己的见解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而是把矛盾交给学生去讨论。例如“人口增长快好,还是慢好呢?北京的四合院是拆还是留?”等问题可交由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辩论。
四、课堂游戏体验式学习
针对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通过寓教于乐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玩中体验、感悟地理知识,可以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如“经纬网”与“中国省级行政区划”的知识历来是初中教学中的难点,前者抽象,后者枯燥。针对这两课内容,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游戏竞赛比传统的教学效果好很多。
在“经纬网”的教学中,教师首先组织学生进行基本原理的学习,然后将学生带到室外广场(用石灰画好局部经纬网),学生分组抽签进行游戏竞赛,如通过“寻找地标”“查找路线”“播报地标”等游戏项目加深对经纬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在“中国省级行政区划”的教学中,利用中国政区拼图进行多种形式拼图竞赛游戏,能够加深学生对中国省级行政区分布的识记。
五、体验式学习对师生的要求
1.体验式学习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在体验式学习中扮演着多种角色,如领导者、协调者和教练者等等。
首先,教师既是教练,又是学员。在体验式学习中,教师要制定活动目标和活动方案,机智地创设情境、引导讨论、提炼精髓和延伸主题,无一不需要教师具备较好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智慧。同时,这类活动特别强调全体学生的参与和互动。为了较好地维护团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气氛,教师又要降低自己的高度,做学生的学习伙伴,要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并把这种理解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让学生知道。
篇3
1 激发兴趣是前提
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应培养学生由直觉兴趣、操作兴趣、逐步转化为因果认识兴趣和概括性认识兴趣。这就要求教师除借助于生动风趣的语言,有趣的神秘的物理现象、伟大的物理学家和物理学史上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还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物理的积极动机和主动探索物理问题的习惯,以使学生长久地保持对物理的兴趣。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要求学生对比沸腾前后气泡的大小变化,并提出思考问题:为什么水在沸腾前气泡先大后小,没到水面就消失了;而沸腾时气泡先小后大,到水面处破裂开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查阅资料,寻找答案,从而增强了学生主动探索物理规律的兴趣和能力。
2 学会合理安排实验课内容
初中物理课本上安排了不少小实验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自动跳过这些内容,而应该将实验环节纳入到正常教学计划里。实验证明,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观察动手做实验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其学习兴趣。想象和亲眼见的差距有时候很大,如同在现实中见到明星和在报纸杂志电视上见到明星的感觉不同一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合理穿插一些简单易操作的实验内容,如瓶吞鸡蛋等。通过实验内容让学生了解实验原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上课所讲的内容。
3 学会用小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很多学生对一门学科感兴趣,首先是因为绝的它好玩,有趣。除了普通的教学激励法,教师还可以运用实验的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演示一下结晶过程,将一枚晶核放在冷却的溶液里,让学生观察记录一个晶核是如何一点点庞大变成一个结晶体的。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演示一下有关压强的实验,如将一张燃着的纸扔进瓶子里,在瓶口放一个鸡蛋,鸡蛋因为瓶子内部的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强的缘故就会掉进瓶子里。再者,教师在讲解有关力的内容时,也可以让学生动手,做有关于弹簧测力计的实验,让学生学会动手实验,学会如何规范实验操作,如何运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拉力。不在专门的实验室很多实验没法进行,但是通过小实验的演示,也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实验课的魅力,让学生体会到亲自动手的快乐,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4 教师要多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演示
物理学上有许多抽象的概念,学生很难凭空想象理解,例如牛顿第一定律。众所周知,伽利略在比萨斜塔进行的实验名噪一时,但学生还是很难理解一片羽毛和一个铁球如何能够在同一个高度落下,然后同一时间落地。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模仿该实验原理进行实验演示。教师可以设置一个斜坡,斜坡下放一块较长而且表面光滑的木板,理论情况下,一辆小车从斜坡上滑下去,只要木板越光滑,它就可以滑得更远。还有专门的气垫平板,平板两侧都安装着弹簧,弹簧中间有一个小球,如果气垫上的摩擦系数足够小,小球做的来回匀速运动就可能永远不停下。除了力学实验,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演示一下电路连接实验,许多学生很难将实物图和简化电路图连接起来,甚至弄错接口,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学生根本不知道其中的原理,不了解线路中电流运行的路线,不明白左右接口的区别。尤其是讲到滑动变阻器,串联并联电路的时候,滑动变阻器的安装问题也让学生困惑不已。这时教师可以将一个简单的电路模型拿来给学生进行演示,告诉学生如何连接实物图,如何使得开关闭合后小灯泡亮起来。通过这些实验演示,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原理,了解物理运动的规律,从而帮助学生掌握一些重难点,提高其学习成绩。
5 学会帮助学生划分学习小组,让其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当今素质教育永恒的主题,而在有限时间内,有些实验一个人完成势必会影响课时安排,影响学生完成实验的质量。如一节普通的电路连接实验,教师在上课的时候需要安排学生进入实验室,需要花一部分时间讲解实验安排,告诉学生实验的具体操作流程,告诉学生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然后才让学生进行实验。如此一来肯定会浪费大量时间。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合理划分学习小组,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不同小组竞争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实验效率,让其在竞争中实现双赢,在合作中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课堂上利用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行之有效的,学生不仅能够在实验过程中了解具体的实验原理,还能感受到物理世界的奇妙。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注意合理安排实验内容,帮学生规划安排实验,帮学生划分学习小组,让其学会与人合作,良性竞争,从不断提高其动手能力,只有通过训练有素的实验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物理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只有加强实验教学,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学生。而这种能力正是将来成为合格劳动者技能素质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4
一、解决分组实验课在时间上难以控制的问题
时间难以把握在学生身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情况是学生不按老师的要求做,往往急于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盲目地进行实验,结果导致第一次实验失败,往往需要再重复一次甚至几次,最终完不成实验;另一种情况是小组成员之间不能互相分担责任,有的做实验,有的看热闹,动手操作者少,能力较强的学生成了小组实验的实施者和小组结论的代言人。
例如:《浮力》这一节中要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要通过造船比赛得出结论,有的小组盲目地让自己的船下水,结果船中还没有装物体就沉到容器底部了,导致第一次实验失败,不得不进行第二次甚第三第四次实验,必将延误实验时间。
为了更好地把握探究时间,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让学生做好充分预习,明确要达到的目的,想好达到目的的方法,注意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同组之间学生由组长负责分好工,要能相互配合。其次授课教师要突出实验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想好实验操作中的细节,提醒学生实验过程中该注意的问题,减少实验的盲目性。此外要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使更多学生参与实验,集体动手,集体观察分析进而得出结论,削弱实验过程和结论的垄断性。
教师要勇于打破固有观念,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让接受新知识快、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发挥他们的引领示范作用,大力提倡生帮生。同时教师不要试图在一节课里解决所有问题,有必要可以把一节课的内容分成两节,把理论讲透,把实验做实。是否乐于如此操作,可以作为评价教师对学生实验重视程度高低的一个标准。最后教师要加强巡视,及时制止危险操作,及时制止错误操作,这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发现个别问题及时解决,特别是对于共性错误应引导学生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解决。老师在意识里要允许学生犯错,并善于用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避免再范类似错误。
二、把握好探究问题的深度
在一些实验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没有止境,往往在实验时偏离课题探究重点,该得出的实验结论没有得出,使实验成了一种兴趣实验;还有一种情况是探究的内容太深,学生经过很长时间仍没法得出所需结论,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不得不终止合作探究,直接告知结论。实验草草了事,学生往往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例如在探究用称重法测浮力时,很多同学观察到了测力计示数的变化,至于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逐渐浸入―完全浸没)中测力计示数的变化规律并没有看出,浮力大小与深度的关系一点也没有探究,实验看上去很成功,但真正的本质问题并没有浮出水面。
为更好地把握探究问题的尺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让实验具有更强的目的性和适度性。其次教师应该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不要认为实验的准备工作是实验员的事,与自己无关。亲身参与实验的准备可以掌握仪器的情况,在指导学生时方可有的放矢。亲自参与实验的准备可能发现新问题,激发新灵感,从而产生新的实验方案,同时能选取实验效果更好的器材。
三、适时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
实验时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旁观者多参与者少整个实验看上去冷冷清清:另一种情况是表面上看上去热热闹闹,实际上实质性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例如:在探究浮力等于什么时,由于小组成员之间配合不好,实验过程中会听到物体碰量筒壁的咔咔声,有的小组甚至会损坏实验器材,这里需要一个同学借助外力扶住物体,一个观察测力计示数的变化,同时要一个同学不断记录测量结果,防止数据遗漏。
为了在探究过程中更好地体现合作精神,我认为在分组实验教学过程中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强化同学们的参与意识。教师要亲自参与学生分组,成员构成要优、中、差相结合,具体实验中要了解各小组的任务及分配状况,让每位学生都动起来。2.满足多样化学习方式。虽然明确分了组但不应拘泥,下位串位均应不受到干预,只要学生是在动手动脑学知识。3.老师要做的就是设计好实验课的每一个环节,使实验由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转变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完成实验并从实验中有所领悟,让每个学生满怀成就感地走出实验室。
四、从我做起,提升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原则。学习过程中要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而且要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与欲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反思和评价能力。使他们亲历探究过程,从中获取知识,掌握知识,课堂教学效益较高。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学设计中一节课的引入至关重要,使教学在“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让学生迫切地想进行实验探究。以《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这节课的引入为例。引入新课
师:老师手里拿着两个白炽灯泡,一个是100W的,一个是40W的,接在电路中哪个更亮呢?
生:100W的(生活经验,功率大的亮)。
师:好,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教师演示实验一:两灯并联)。
生:观察到确实是100W的亮。
师:同学们的观察说明大家的经验是对的,功率大的灯泡亮。再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演示实验二:串联)
生:(观察到40W的亮)
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到底是功率大的亮,还是功率小的亮呢?答案就在今天的实验课里。
在这段引入中,通过提前准备好的实验演示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出现矛盾,带着问题进行实验探究,为本节课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总之,学生的分组实验能以其生动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保护好学生的学生兴趣,把实验中的好奇好玩心理引导到科学探究上;要通过实验现象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对所学书本知识进行论证,以巩固知识,掌握规律。同时,作为实验课上的引导者,教师要不断加强自我学习、自我反思,提升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使教学语言更加科学规范、精简;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中摸索出新的理论,以提高自身的分组课堂执教能力,使课堂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唐敏.从新课程改革看教师执行力.师资建设.
篇5
一、利用日常生活用品直接替代实验用品
如果没有合适的课程资源,可以由那些特征和性能近似的其他资源代替,课程资源具有替代性。中学科学实验创造技法中的替代法是通过对原型的观察研究,洞悉其材料结构、工艺造型、功能原理等,在原型的引发下进行创新的一种技法。替代法不是消极的顶替和被动的替换,而是主动、积极地创造。利用替代品做实验能打破常规实验的条条框框,启发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利用日常生活用品可直接替代的实验仪器:白色厚薄均匀的瓷汤匙可作代蒸发皿,用于一般固体的加热,少量溶液的加热、蒸干等;口大、口边光整、无色、大小适宜的药瓶、罐头瓶等,都可作集气瓶;用塑料吸管或水性笔芯代替导管;用泡沫塑料代试管架;包装药片的塑料凹槽可作井穴板;光亮的纽扣、灯泡、表蒙子、罐头盒等,根据上述物体表面是凹或凸的可以成为凸面镜或凹面镜;老花镜代替凸透镜等。
利用日常生活用品可直接替代的实验药品:废旧干电池外壳剥下洗净替代锌,废旧干电池中剥取的石墨棒替代石墨;破铝锅、铝壶、青霉素等瓶口剥取铝片;精装香烟的铝箔代替铝箔;铝质废电线中剥取铝丝;铜质废电线中剥取铜丝;大理石可替代碳酸钙;食用小苏打可替代碳酸氢钠;厨房用精盐可替代氯化钠;厨房用醋可替代醋酸;豆油、菜油、猪油可替代油脂。
二、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自制实验用品
学校实验室应提供一些常用工具盒,为师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廉价的材料自制教具,进行科学实验提供便利。有些制作精巧的自制教具和创意新颖的实验器具不是登不了大雅之堂,而是可以作为学校的常规仪器保留下来。它们不仅有助于科学实验教学,而且可以激发广大师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给学生以亲切感和成就感。正如麦克斯韦所说:“演示实验的教育价值常常是与仪器的性能成反比,学生用自己自制的仪器,即使在用的过程中总是出错,却常常比用细心调整的仪器易于学到更多的东西。”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也曾说过:“自制的仪器永远比买来的好。”有些药品也可以利用一些身边易得的原材料自制。尽管不是很纯净,但用于一般实验还是可以的。
可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自制的实验仪器:利用墨水瓶(代灯座)、汽水瓶盖(固定灯芯)、塑料瓶盖(代灯罩)、废铁皮(代防风罩),可做成很实用的酒精灯;取下废灯泡上的金属套(可在酒精灯上转动着烧一会儿),再小心取出灯泡中的玻璃柱。金属套内外涂一层漆,干后配上皮塞和导气管,把金属套用油灰黏合在玻璃泡上,即可做成代烧瓶;用眼药水软塑料管或其他类似的软管,在管口上套上一支拉尖的细玻璃管,就是一支非常实用的滴管;用大小适宜的圆玻璃瓶,截取上面部分,可以做成漏斗;用油灰或熔蜡把大号废旧注射器的顶端的小孔堵住,配上水泥座或厚木座,就成了一个很实用的小量筒;用普通食品塑料袋制储气袋,储用都很方便;简单的木质天平可以自制:用木条作横梁,用一段废锯条磨成刀口作支点,在横梁上等臂两端各挂一个塑料盘子作托盘。砝码可用硬币(三个一分硬币作2克砝码,三个五分硬币作5克砝码,误差不大)、空药瓶(盛上相当的沙砾,可当10克、20克、50克的砝码)和砖头(切成所需的重量,例如100克、200克、500克、1000克)来代用。如自制简易显微镜的材料完全可以废物利用,可以选用圆形花镜片两个、马粪纸1张(鞋盒即可)、三合板或薄木板1块,小镜片1个,铁丝和圆钉若干,乳胶和小木条。
可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自制的实验药品:用稻草等烧制少量即得草灰;用柳树枝自己烧制,研细即为炭粉:取蛋壳数个洗净、晾干、捣碎,可制得碳酸钙:用铜丝在水焰上燃烧,表面可生成氧化铜;一些花草、果实及蔬菜如卷紫心菜、紫萝卜、红萝卜、紫罗兰花等均含有育翅酸碱指示剂作用的色素,可以用这些植物来自制酸碱指示剂。
近年科学实验改革正在向着贴近生活的方向进行,从生活性、实用性和符合年龄特点的角度来考虑设计实验是很有必要的。要善于从熟悉的环境和事例中发掘实验课程资源,丰富教材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加深对周围事物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
参考文献:
篇6
日常生活用品来源于学生生活,且易取、易得,是对学校实验室资源的补充。日常生活用品开发成为实验课程资源,能把学生的学习视点从书本逐渐引向生活,引向更广阔的自然时空,使学生对科学现象获得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科学知识就存在于生活之中。
一、利用日常生活用品直接替代实验用品
如果没有合适的课程资源,可以由那些特征和性能近似的其他资源代替,课程资源具有替代性。中学科学实验创造技法中的替代法是通过对原型的观察研究,洞悉其材料结构、工艺造型、功能原理等,在原型的引发下进行创新的一种技法。替代法不是消极的顶替和被动的替换,而是主动、积极地创造。利用替代品做实验能打破常规实验的条条框框,启发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利用日常生活用品可直接替代的实验仪器:白色厚薄均匀的瓷汤匙可作代蒸发皿,用于一般固体的加热,少量溶液的加热、蒸干等;口大、口边光整、无色、大小适宜的药瓶、罐头瓶等,都可作集气瓶;用塑料吸管或水性笔芯代替导管;用泡沫塑料代试管架;包装药片的塑料凹槽可作井穴板;光亮的纽扣、灯泡、表蒙子、罐头盒等,根据上述物体表面是凹或凸的可以成为凸面镜或凹面镜;老花镜代替凸透镜等。
利用日常生活用品可直接替代的实验药品:废旧干电池外壳剥下洗净替代锌,废旧干电池中剥取的石墨棒替代石墨;破铝锅、铝壶、青霉素等瓶口剥取铝片;精装香烟的铝箔代替铝箔;铝质废电线中剥取铝丝;铜质废电线中剥取铜丝;大理石可替代碳酸钙;食用小苏打可替代碳酸氢钠;厨房用精盐可替代氯化钠;厨房用醋可替代醋酸;豆油、菜油、猪油可替代油脂。
二、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自制实验用品
学校实验室应提供一些常用工具盒,为师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廉价的材料自制教具,进行科学实验提供便利。有些制作精巧的自制教具和创意新颖的实验器具不是登不了大雅之堂,而是可以作为学校的常规仪器保留下来。它们不仅有助于科学实验教学,而且可以激发广大师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给学生以亲切感和成就感。正如麦克斯韦所说:“演示实验的教育价值常常是与仪器的性能成反比,学生用自己自制的仪器,即使在用的过程中总是出错,却常常比用细心调整的仪器易于学到更多的东西。”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也曾说过:“自制的仪器永远比买来的好。”有些药品也可以利用一些身边易得的原材料自制。尽管不是很纯净,但用于一般实验还是可以的。
可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自制的实验仪器:利用墨水瓶(代灯座)、汽水瓶盖(固定灯芯)、塑料瓶盖(代灯罩)、废铁皮(代防风罩),可做成很实用的酒精灯;取下废灯泡上的金属套(可在酒精灯上转动着烧一会儿),再小心取出灯泡中的玻璃柱。金属套内外涂一层漆,干后配上皮塞和导气管,把金属套用油灰黏合在玻璃泡上,即可做成代烧瓶;用眼药水软塑料管或其他类似的软管,在管口上套上一支拉尖的细玻璃管,就是一支非常实用的滴管;用大小适宜的圆玻璃瓶,截取上面部分,可以做成漏斗;用油灰或熔蜡把大号废旧注射器的顶端的小孔堵住,配上水泥座或厚木座,就成了一个很实用的小量筒;用普通食品塑料袋制储气袋,储用都很方便;简单的木质天平可以自制:用木条作横梁,用一段废锯条磨成刀口作支点,在横梁上等臂两端各挂一个塑料盘子作托盘。砝码可用硬币(三个一分硬币作2克砝码,三个五分硬币作5克砝码,误差不大)、空药瓶(盛上相当的沙砾,可当10克、20克、50克的砝码)和砖头(切成所需的重量,例如100克、200克、500克、1000克)来代用。如自制简易显微镜的材料完全可以废物利用,可以选用圆形花镜片两个、马粪纸1张(鞋盒即可)、三合板或薄木板1块,小镜片1个,铁丝和圆钉若干,乳胶和小木条。
可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自制的实验药品:用稻草等烧制少量即得草灰;用柳树枝自己烧制,研细即为炭粉:取蛋壳数个洗净、晾干、捣碎,可制得碳酸钙:用铜丝在水焰上燃烧,表面可生成氧化铜;一些花草、果实及蔬菜如卷紫心菜、紫萝卜、红萝卜、紫罗兰花等均含有育翅酸碱指示剂作用的色素,可以用这些植物来自制酸碱指示剂。
篇7
笔者在所任教的七年四班的学生中就历史学习兴趣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调查问卷,分析调查问卷,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绝大多数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单一,基本依赖教师的讲解和死记硬背;教材内容空洞,学生课外知识积累少,在课堂上很少与教师互动;教师教法传统,基本上是一言堂。
二、针对问题,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针对调查问卷中学生所反映的问题,笔者采取了一系列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
(一)多媒体教学激趣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课件能活跃课堂气氛,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历史,主动掌握历史知识。如在讲授《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时,我通过电子地图,配上活动箭头把长安到西域的路线加以演示,同时每到重要的地点(如敦煌等地)再附上重要的图片资料;另外,让学生观看“张骞通西域的视频”来体会张骞的爱国精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拓宽了学生的课外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课程资源开发激趣
依据课程标准,取舍、拓宽教材内容。笔者在讲课的过程中,注重给学生补充和舍弃一些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文史不分家,史地不分家,我在历史教学中充分进行学科渗透,将地理、音乐、诗歌和典故等引入课堂,使历史课堂趣味盎然,充满生机。在讲《三国鼎立》一课时,我用《三国演义》的主题曲进行导入,既烘托了课堂氛围,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信息展示教学激趣
在讲授历史知识时,我运用多种手段再现历史,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距离他们极其遥远而难以记忆的历史知识。运用图片、实物、模型和投影等直观材料的展示与解说,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他们更容易接受知识,也可以把较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学习。在讲到唐代的曲辕犁时,我根据教材的图片自制了曲辕犁的模型在讲课时进行了展示,引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课下有的学生也试着做,并把做好的模型拿给我看,我在课堂上对这些学生给予充分的鼓励,学生学习历史的劲头越来越高。
(四)多种教学活动激趣
我教学中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让学生编演历史剧本,举办历史知识抢答竞赛、历史谜语竞猜,开展辩论会等。在学习“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时,我在黑板上写出一些成语,如“退避三舍”“朝秦暮楚”“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等,让学生讲这些成语的典故和出处。通过这些活动的举行,激发了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的了解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通过以上多种途径的探索,我最终形成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三、课题实验的影响
篇8
提问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提问一直以来都是地理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也一直受到国内外相关学者、教师的高度重视。精心地设计、合理地利用各种不同类型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学习,并能真正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交流的活动中来,从而增加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为了唤起地理教师对课堂提问的关注,对地理课堂提问重新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如何设计和利用不同类型的提问,才能构建起对课堂提问策略的教学知识体系,真正地以学生为中心,优化地理课堂提问,确立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我们值得研究的问题。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目前对课堂提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问的分类、各类问题出现的频率、提问方式和技巧,以及提问后的等待时间等方面。在我国有关课堂提问的研究中,有学者对高中地理课堂提问的现状及有效性的课堂观察与调查比较多,结果显示,提问问题类型的比例不当;地理高中教师对有效提问的认识与了解不够深刻,缺乏有效提问的整体设计意识;问题的指向不明确;教师对学生回答反馈有待改进;在实际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几乎没有提问。但是,对初中地理课堂提问类型的专门论述比较少。
3.研究过程
3.1研究对象
将临汾六中地理教师魏国丽老师的一节《走进巴西》教学实录内容作为研究对象。了解初中地理课教师提问类型的情况,探讨如何充分利用提问来促进高中地理教学。
3.2研究工具
《问题类型编码表》:参照布卢姆(1956)教育分类理论的六个层次,从简单、具体的最低层次到复杂、抽象的最高层次分别是:Knowledge、Understanding、Application、Analysis、Synthesis、Evalnation。根据此理论,布鲁姆从学生思维层次将提问分为认知、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水平的提问[3]。我使用1认知、2理解、3应用、4分析、5综合、6评价水平的提问进行编码。
《问题类型编码表》:根据教师在课堂上提问的不同教学目的,谢志贤(2006)把课堂提问方式分成以下三种提问类型:任务式提问、练习或复习式提问、交互式提问。任务式提问,即以教师有目的地设计一定的任务,并使学生在回答过程中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的提问。练习式和复习式提问都是对知识的巩固与提高。交叉式提问就是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通过温故而知新,把一段时间前所学的知识与新学的知识结合起来提问的方法。我使用任务式提问、练习或复习式提问、交互式提问进行编码。
3.3研究方法
课堂观察法
3.4数据收集、分析
2013年5月29日在临汾六中进行了《走进巴西》的授课观察。本研究对这节课进行了随堂的录音,以便转化成文本文档。(见附录一)然后,利用《问题类型编码表》统计出每种提问类型的数量,计算出占教师提问总数的比率。(见附录二)最后对统计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结论。
4.结果
4.1学生思维层次的分类
从表1中可以看出,教师总共提问36个,其中认知水平的提问有19个,占到提问的52%;理解水平的提问有9个,占到提问的25%;分析水平的提问有4个,占比为11%;应用水平的提问和综合水平的提问分别有2个,共占比为6%;而最高层次的评价水平提问一个也没有。说明教师低认知水平的提问占绝大多数。教师作出这种选择主要趋向于了解和检验学生对于地理基础知识也就是最基本的地理教学内容的了解与掌握,所以教师选择了77%认知水平和理解水平的提问。
4.2回答对象的分类
从表2中可以看出,教师对于学生全体提问的百分比为61%,个别提问为22%,转嫁提问为11%,没有回答的为6%。全体提问明显多于个别提问。全体提问可以促进全体学生一起思考问题,而个别提问可以有助于教师吸引单个学生的注意力,并一对一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所以,不管是全体提问还是个别提问,都有其相对的优点,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其优点,以发挥课堂提问的最大优势。
4.3提问内容的分类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开放性问题仅有5个,仅占总共提问的15%,比重较小。很大比重的提问还是封闭性问题。教师提问大多选择封闭性问题,原因在于该类问题答案唯一,教师容易在课堂中把握。而开放性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难以控制,但是能够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所以也有少量的开放性问题的提问。
4.4提问目的的分类
表4的数据中显示,教师的任务型提问(58%)的使用率比较高,说明教师在课堂实际教学中注意到了任务型提问的重要性,这也符合了我国提倡任务型教学的教育思想,教师把着眼点放在使学生完成某种任务而设计问题。
5.结论与建议
根据以上的课堂观察在课堂提问类型中的低认知水平的问题多、全体提问的多、开放性问题少这些不足,提出以下可供一线教师参考的教学建议,希望能给一线地理教师一定的启示。
5.1注重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尽量多提一些综合、评价类问题
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教师的职责是使其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应该对学生提出复杂而真实、全面的问题。他有义务挖掘或发现这些问题,而且认识到答案的多样性,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方法产生多重观点,这显然是要求教师多提出锻炼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问题。教师适当地运用评价问题可以让学生把地理习题中出现的信息和观点与教师提供的信息进行对比,并能结合学生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形成各种判断,使学生具备独立的判断能力,从而达到锻炼学生独立思维的目的。
5.2选择问题时注意全体和个别提问相结合
在本研究观察中发现,有时,在课堂上教师会先找出回答问题的学生,然后再提出问题,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由于回答问题的对象已经指定,其余的学生就会采取忽视的态度而不去思考问题;相反被提问到的学生由于突然被老师点到,而产生了思维的紧张感,思路跟不上问题,无法形成有效的师生间的互动,耗掉了课堂的时间,也降低了教学的效率。教师应该将提问的时间顺序换一下:先提出问题,再指定回答问题的学生。
5.3开放型问题与封闭性结合使用,增加开放性问题的数量
教师在课堂上也应多提一些开放型问题。《课程标准》提倡地理课堂应该形成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应该形成一种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地理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汪美明.英语课堂提问的类型[J].湖南教育,2002,18.
[2]雷霞.初中物理课堂提问有效性及策略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
[3]李明.中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06:11-13.
[4]段志贵.优化课堂提问的六个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3,(8).
[5]张铃.中学英语课堂提问方式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12.
[6]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7]丁旭红.优化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果[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3,(5).
[8]张岳.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课堂提问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9.
[9]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9
我们大多学生对物理有恐惧心理。原因之一,实验器材的缺乏很难让每个学生亲自操作一些实验,教师大多是将物理定律规律强塞给学生使其死记硬背。因而学生不能灵活处理物理现象,理论和现象也不能加以联系,从而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常说:“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实验形象生动、真实、直观。所以,老师要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尽一切可能带领学生自制一些小实验,为学生展现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和创设一些活生生的物理情境。在讲光现象时,我指导学生模拟自制小孔照相机。学生兴致高涨,自己进行探究小孔成像的大小与物距,像距的关系。既扩展了他们的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对于光沿直线传播理解的更为透彻。所以老师应尽可能的将课本上的任何细节搬上课堂进行演示。
2 课前准备要充分,做到心中有数
演示实验时,老师必须认真备课,亲自动手做几遍。不能马马虎虎,认为以前做过,或见别人做过而懒于动手,打一次无准备的仗。如果上课时实验现象不明显或失败,而强塞给学生实验结论,那么教学效果则会大打折扣,也给学生传递一种不严谨的学习态度。在学生以后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演示前要多次实验,必须把准确无误的物理现象清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每个学生都能看的清楚,使学生确信定律、概念的客观准确性。同时也培养他们严谨探究的科学态度。不断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使学生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做碘升华和凝华时,我第一次放碘过多,导致出现黑色碘蒸气,与书上所讲紫色碘蒸气相违背。经过再次实验放入少许碘时进行加热,现象明显,效果显著。不用讲解学生自己就能从实验现象归纳出:升华要吸热,凝华放热。可见,实验会明确告知学生所学知识,从而减轻老师讲解和学生死记硬本的负担。
3 实验时让学生大胆参与,细心观察,培养相互合作精神
学生分组实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自主的实验探究,他们体会到学科学的乐趣。要帮助学生克服怕出错,怕思考,怕麻烦的思想。做到“学生力所能及,教师避之,学生所难及,教师助之,学生所不及,教师为之”的新课程理念。使学生顺利进行实验探究,这样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在学生首次接触实验器材时,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认识仪器的规格和性能,观察铭牌或说明书,弄清测量范围、最小刻度值、零点及调节方法、使用方法,根据实验的要求选择合适的仪器。掌握了这些,才能保证实验精确完成和实验的安全性。例如,温度测量时,如果没选择合适的,超过量程将会使温度计破裂。如果将实验室温度计和体温计一样用力下甩,这样会损坏温度计。在使用电流表时,没弄清它的使用方法,如果没将它和用电器连接而直接逾电源相接,这样会烧坏它,或没看好“+”“-”极,这样会让损坏指针等。所以使用仪器时一定要认真选择和使用。
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工作中,个人和团体中交流与合作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要在探究活动中,要注意这方面的培养。在活动中要分工明确――操作员、记录员。同时组内要进行角色的转换,注意发挥每个同学的作用,不能遗漏任何人,也不能让少数学生代替他们。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动脑的过程,也发挥了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又充分体现了工作中的分工逾协作,为以后的工作和他人的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拓展迁移,积极利用好课外时间
我们要利用和开辟好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既可完善、丰富课堂知识,又可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实验,也可参观活动等。比如“凸透镜烧蚂蚁”,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又能满足学生对友谊的渴望;还可以让学生运用我们所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物理现象。例如“质量的测量”,学生可以在市场看看哪些仪器是用来测质量的,再看看常见食品的质量是多少,这样他们对质量的多少就有了些明确的概念。
篇10
在新课程教学管理中,通过开展自主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说在地图要素课程教学过程中。首先我们要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社区和学校出发来学习常规地图知识,让学生自己来描述社区的位置和对自己卧室的测量,并以此来画出自己卧室的平面图,再对方向和比例进行详细标注,使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过程中体会到地图标注的重点所在,这样会对学生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就是让学生自己来动手设计,做自己的规划主张,并以自己的想法自行设计卧室,还要让家长提供帮助,按照学生的设计对自己的卧室进行重新布局。在此独立创新学习中,学生可以加强自己的动手能力,了解更多的知识范畴,并且使得学生与父母之间增加了必要的情感交流,可谓百利无害。
二、注重学生知识信息搜集方面素质的提高
新课程教学中所涉及的信息量非常大,其中的图片和资料内容对学生来说非常具备吸引力,但是通常学生在知识吸收方面会感觉杂乱无章,在老师正确的学习指导下,学生应该掌握怎样在大量的信息中理清头脑,并获取与自身学习息息相关的有用内容,还要对许多无用知识实施过滤,这对于现行时代学生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本领。在现行课程教学中需要重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地域区间交流这方面的教学中,让学生走进周边商场并对商品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各种商品的产地和特点,以及这些特产的来源和当地自然环境之间的某种潜在关联。学生在大量的商品信息调查中,自然会获取第一手资料并得出正确答案,这一过程使学生学会了如何通过自己动手来获得答案,这可以让学生自身产生荣誉感,最终所学的知识也就会永远铭记在心。
三、提高对于知识的质疑度,使学生牢记独立创新
新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属于综合性的互换模式,而在这个基础上学生的学习观念也是十分全面以及个性化的。比如说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有对知识的理解与想象能力,每个学生的最终结果都是不同的。而老师没必要强求一时结论的正确与否,而是为学生作出正确的引导工作,使学生的学习思路沿正确方向持续向前探索,最后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其实我们更应该去赏识学生的这个探索学习过程,因为这时他们得到的不仅仅只有一个答案而已,这是使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的空间平台。如果我们能够正确了解到了这一点,那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就不仅局限在学生对部分知识点的学习情况,我们会更加关注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监控和引导。学生所学内容有时还可以给老师带来某种灵感启发,比如说老师讲到地球是宇宙中目前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时,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疑问:木星属于另外一个地球,其自然环境与地球十分接近,还拿出基础科普读物供大家观看,这就使我们从中又学到了许多之前不曾了解的新知识。
四、提高对于学习内容的结合度
每个学科都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老师也不能单纯为了教学而教学。长期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提高对于本学科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之间的相互关联,并且还要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新型课程的实施中,老师的自身观念在不断发生变化,老师在教育中的角色也在悄悄变革,学生主置逐渐地显现出来,落实素质教育将成为必然。不过此新课程的实施对于老师的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老师教学素质有待提高
新课程教育改革要求老师教学素质必须有所提高,首先要求老师更新自身观念,逐步接受新生事物,教学过程中要抛开陈旧的教学理念,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步形成新的结构,紧紧掌握每个学生的发展契机。再就是要求老师继续学习提高,增加自身知识储备,不局限单个学科、打破原有的知识体系结构,努力学习新知识,以确保有备无患,为学生提供指导时才能游刃有余,这样在遇到其他学科的知识时才不会缩手缩脚而无从开展教学工作。自新课程开展至今,虽然教材内容不多,但是却越来越感觉自身知识的匮乏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第一,老师继续提高学习知识必须落到实处,对于老师的素质提高会起到促进作用。再就是提倡本校教研工作,对新课程里面出现的问题,教学过程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实施专项研究工作,使老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得以有效提高。
(二)教学资源有待补充
在新课程具体教学中,老师通常对于新教材内容的综合性、开放性以及灵活性非常认可。不过老师想要讲好这样的课程,除了提高自身的素质以外,还要配备大量的配套教具和音像器材资料等,最好还要有与之相应的实践基地,而绝大多数学校对于这些资源都极其匮乏。目前,现代信息技术和校园网络已经在市直学校普及,但是想要发挥其具体价值,还需要老师的教学理念得以改革。
(三)课程改革呼唤小班教学
新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并且大多以实践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此这般,其大班教育就会成为改革的瓶颈。大班的活动开展困难重重,并且还对老师与学生的要求大大提高,想要严格控制课堂纪律,那么学习效果就无从保证,如果要达到活动的深入开展,那就有可能引发课堂骚动,尤其是学生素质不尽相同,甚至还会有学生趁机捣乱,这样就无法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11
复习课是对学生已学过的知识、技能、方法等进行回顾与再现、巩固与提升性教学的一种课型。复习课教学效果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学生整个物理学科的学习效果及物理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复习课的教学效果决定了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对物理复习课进行深入地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目前物理复习课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目标不明确。不少教师的复习课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或等同于新授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无新意,无提升,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水平仍停留在新授课的层面上。
2.复习课上成“重复课”。教师或“旧课旧上”,或“旧课新上”,或“串讲教材”等,与新授课的不同只是加快了进度。
3.复习课上成“习题课”。有些教师只是根据教材内容选择若干习题,学生做后教师再“逐题订正”,学生“重复练”、“机械练”现象严重。
4.对学情及课标要求分析不准,教学缺乏针对性。有些教师只是泛泛地“串教材”,对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不清楚,不能很好地把握课标及中考的要求。
5.学生不能充分参与教学过程。有些教师下大力讲解精心为学生总结的“知识要点”,然后讲例题,之后做习题,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学习积极性、创造性被扼杀。
二、物理复习课的特点分析
1.重复性。复习活动是学生对已学过知识的重复和再现,但不是机械、简单的重复。
2.综合性。复习课关注知识的前后联系,注重综合运用各部分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概括性。复习课注重对学生已学过知识的概括与总结,关注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注重解题规律的总结与解题策略的提升。
4.系统性。复习课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形成,关注体系内知识、技能、方法的完善、联系与贯通。
5.大容量。复习课时间紧,任务大。复习课往往涉及较多的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典型例题等,这些内容在教材中的跨度较大,从而使课堂内容增多。
6.快节奏。由于待复习的内容较多,教师就必须抓住并有效利用每节课有限的时间,指导学生复习更多的内容。同时,教师需紧紧围绕复习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具体问题精讲重点、难点、疑点、总结方法与规律等。故复习课追求“低投入,高产出”,快节奏,高效率。
三、物理复习课的教学原则
1.主体性原则。复习课跟其它课型一样,学生仍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学生参与”环节,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如课本让学生阅读,思路让学生分析,方法让学生总结,疑问让学生讨论,错误让学生指正,实验让学生操作,知识结构让学生归纳等。
2.基础性原则。夯实基础才能建起高楼大厦。物理复习要特别关注“五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基本实验。实践证明,扎实的“五基”是提升学生物理综合能力的有力保障。
3.系统性原则。物理复习要注重构建知识体系,并善于将有关知识放在体系中理解与应用,这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与知识的综合应用。
4.针对性原则。物理复习特别是结业时的总复习,要特别强调“两个针对”:一是针对《课程标准》及《中考文化考试说明》的要求。一般说来,中考要求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中考要求到什么程度,复习课教学就应该让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二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摸准学情,弄清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薄弱环节、知识死角、思维障碍等,从而确定教学的起点和着力点。“学生实际”与“中考要求”的对接是搞好物理复习教学的重要原则。
5.重点性原则。复习课内容多,时间紧,不能面面俱到,教师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重要概念及规律的辨析与应用、解题方法的总结与提炼、类型问题的解题规律、典型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典型实验的原理与操作等,要作为复习课教学的重点。
6.提高性原则。复习的目的在于巩固和提高,没有提高的“复习”不算成功的复习。因此,复习课一定要使学生深化理解概念和规律,构建知识体系,沟通知识联系,总结方法规律,强化综合应用,提升创新能力。
7.选择性原则。习题教学是复习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教师要讲的例题,还是学生要做的习题,均需经过教师的精心选择,要选(组、编)那些能体现本单元知识的综合应用、承载方法和规律的典型题及类型题,使学生通过解题掌握必要的方法,会一题而能解一类题;重视“一题多解”与“多题归一”,做到“以一当十”,触类旁通。
8.思练结合原则。“课堂训练”中“思”与“练”的结合是提高训练效果的有效途径。缺乏思维的训练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因此,训练时要让学生的大脑动起来,做到以思为基,思练结合,以练促思,以思强练,力戒和避免没有思维含量或思维含量低下的机械训练与重复训练。
四、物理复习课的教学目标设计
复习课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着眼于落实复习课“温故知新、查漏补缺、弥补不足、巩固提高”等功能,特别是要有所“提高”。
1.梳理知识,查漏补缺,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
2.深化理解,沟通联系,能综合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学会分析解题思路,归纳总结解题规律与方法,提升答题策略。
4.强化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教学,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每节课都要在上述总目标的引领下,依据课程标准与中考要求、命题改革趋势和学生实际等,设计好明确、具体、可测的具体目标。
五、物理复习课的一般教学模式
1.教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与要求,并以一组基础训练题引导学生复习巩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思想等。题型以填空、选择题为主。
2.通过学生阅读课本、小组讨论、交流、相互补充等,将知识形成网络与结构,在此基础上完成基础训练题,学生按学习小组将自己总结的知识结构与训练题答案展示到黑板上,教师巡视辅导。
3.教师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重点提示与点拨,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等。
4.典型例题提升性训练。教师所选例题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并能体现本单元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疑点、易混点、知识联系点等,并承载一定的方法与规律。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讨论、“兵教兵”等尝试解决。
5.教师对学生所做的题目进行讲评。学生通过讨论仍“不会做”的题目要作为教师讲评的重点。对例题的讲评要注重总结方法与规律,对类型题要形成答题策略。
6.达标训练。关注“目标达成”即关注课堂效果,它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教学。选取训练题要兼顾基础题、中档题和综合题等。
7.布置巩固性作业。
六、复习课“讲”与“练”的内容与方法
“讲”与“练”是复习课的重要环节。教师“讲”要“精”,要结合具体问题讲到“点子”上,讲到“关键”处。“练”不是越多越好,“练”要体现“选择性”、“针对性”、“典型性”、“方法性”和“类型化”。
1.讲思路、讲方法、讲规律。复习中学生遇到“不会做”的“难题”,往往不是相关的知识点没掌握,而是对物理情景不清楚,解题思路不清晰,不会应用相应的方法等。教师讲解时不能“就题论题”,不能满足于学生会做“这道题”,而是透过具体问题讲思路,讲方法,讲规律。
案例1:如图1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滑动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电压表V1示数变小,电压表V2示数变大,电流表示数变小
B.电压表V1示数变大,电压表V2示数变小,电流表示数变小
C.电压表V1示数变小,电压表V2示数变小,电流表示数变小
D.电压表V1示数变大,电压表V2示数变大,电流表示数变大 (北京市中考题)
对这道题,教师要用“大视野”的观点来处理,即将本题放在“大整体”中,指出这是“电表示数变化问题”的类型之一,先分析本题得出正确答案B,再适当补充几道或做适当变换,总结出解这类题的一般方法:(1)判断电路的连接方式;(2)判断电流表测通过“谁”的电流及电压表测“谁”两端的电压;(3)根据滑动变阻器滑片的移动,开关的通、断或连接方式的变化,判断电路中总电阻的变化;(4)根据欧姆定律和电源电压不变判断总电流的变化;(5)根据总电流的变化判断各部分电路电压、电流的变化。学生掌握了以上方法,此类问题就能顺利解答。
2.讲易混点、易错点、易忘点。物理学概念多、规律多、方法多,相似、易混、易错、易忘的现象、概念、规律、方法亦多。复习时教师要结合具体事例,在学生交流、讨论的基础上采取“比较中辨异同”的方法为学生解疑释难,使学生透彻理解,牢固掌握。
案例2:重力和压力是一对易混淆的概念,可列表辨析如下。
这样的对比辨析,学生理解深刻,记忆久远。
3.练综合,练应用,明联系。强化知识间的联系,注重综合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中考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应作为课堂训练的重点。
案例3:如图2甲所示是小华同学设计的一种测定油箱内油量的装置,其中R0为定值电阻,R为压敏电阻,其阻值随所受压力变化的图像如图2乙所示。油量表由量程为0~3V的电压表改装而成。已知油箱重80N,压敏电阻R能够承受的最大压力为800N。电源电压保持6V不变(g取10N/kg)
(1)若压敏电阻与油箱的接触面积是4×10-4m2,则压敏电阻能承受的最大压强为多大?
(2)若油箱内油的密度为0.8×103kg/m3,则此油箱最多可装多少立方米的油?
(3)若压敏电阻受到最大压力时,电压表的示数达到最大值,则定值电阻R0的阻值为多大?
(4)为了判断此油量表的刻度是否均匀,需了解R0两端的电压U0与油量V的关系,请推导此关系式。(无锡市中考题)
此题涉及密度、压力与压强、质量与重力的关系、欧姆定律、串联电路的规律及数学中的图象、函数等知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教师讲解时要着重讲清装置的物理原理(物理过程)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题目中油箱油量的变化导致油箱对压敏电阻压力的变化,进而引起压敏电阻阻值的变化,这一变化又使串联电路的电流变化,从而使定值电阻R0两端的电压变化。因此,用电压表测出R0两端的电压,即可测定油箱内的油量,解题时逆推回去即可。本题是“用电表测量力”类型中的一种,题目一般给出作用在“变阻器”上的力与其阻值的关系,这一关系往往以图像或表格形式给出,读懂图像含义是正确解题的关键之一。
4.练变式,练发散,求创新。中考命题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创新”离不开扎实的基本知识、技能与方法。实践证明,注重对新情景问题的分析,加强题型的变式与发散训练是提升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案例4:图3是一个电路状态可调的基本电路,给出电源电压U,定值电阻R0及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值即可求出电压表的示数(具体数据略)。适当变换可演变为许多形式新颖、很具应用性的创新题。
变式1:将R改为压敏电阻(如案例3图2甲),给出压敏电阻的阻值随压力变化的关系(图像或表格),计算出压敏电阻的阻值即可知道压力的大小。此即为电子压力计(电子秤)的原理。案例3图2甲实际为基本可调电路的变式之一,其实质为一电子压力计,只是压力来自油箱及箱内的油。
变式2:PTC是一种新型的半导体陶瓷材料,它的发热效率较高,PTC有一人为设定的温度。当它的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时,其电阻值随它的温度升高而变小;当它的温度高于设定温度时,其电阻值随它的温度升高而变大。如图4所示的陶瓷电热水壶就使用了这种材料。它的工作电路如图5所示,R0是定值电阻,其阻值不受温度的影响。RT是PTC的电阻,它的阻值与温度的关系如图6所示。该电热水壶在RT设定温度状态工作时,电路消耗的总功率为1100W。
(1)R0的阻值为多少?
(2)当RT的温度为130℃时,电路中RT的实际功率为多少?(山西省中考题)
篇12
随着我国教育进程的飞速发展,课题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领域已经不可或缺,以下从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作用与重要性和实践性进行探索分析。
1 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重要意义
1.1 课题学习可以提高复习效率
众所周知,复习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可是我们的效率却没有提上去。要解决这个问题,课题学习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因为它将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整体性、综合性一一体现,并且体现了学习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和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强调了知识的综合性与探索性,同时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1.2 课题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在传统的中国教育中,应试教育占很大一部分。学生通常接受的是填鸭式教育,很少有自主探索知识的机会。而在课题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遇到没有学习过的知识,但又必须要用时,这就需要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探究,从而增加学生们对新知识自主探究的兴趣。
1.3课题学习是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纽带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我们学习的数学与现实生活有什么关系呢?关于这个问题,课题学习可以给我们答案,因为它是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纽带。课题学习能将课堂上的数学与生活中的数学相联系,交织出现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统计与概率这三块内容。可见,课题学习可以使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1.4 课题学习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题学习是一种开放性的、注重实践与过程的学习方法。由于这种开放性,学生们可以不受局限,自由地发挥个人的想象力,从而得到多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每次学习都能让老师和学生有意外的收获。
2 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理论探究
2.1 从建构主义的角度分析
因为个人自己决定世界对建构主义赋予的意义,所以个人经验不同,对外部世界也有不同的理解。虽然建构主义有很多流派,并且研究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但大多数建构主义学者有以下共识:
(1)学生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外界信息,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学生根据原有的认知结构有选择性的并且主动的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其意义。
(2)课本的知识是对现象的解释,并不是准确表征,学生是在对这些知识学习的理解的基础上自己做出一些检验和调整。因此知识可视为合理化的个人经验,而不能说明世界的真理。
(3)学生的学习可以由社会的互动性来促进,交流合作、自我调整和修正是知识建构的过程
(4)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多元化的,使得学生在对象意义的建构也是多角度、多维度的。
2.2 从生态教学观分析
课题内容必须尊重知识的生成规律和学生学习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结构是数学课题学习中的设计特点之一。一切为了学生是生态教学观的宗旨,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自由开放地独立自主地学习,在课题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学会感悟,并且能体味生活,开心地在生活中学习。
教学课题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学生能可持续发展,为了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知识、能力和习惯。
3 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教学实践
在课题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
3.1 提供实践探索的机会
对于“课题学习”的实施,我们不能急功近利,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交流与实践。很多课题学习对学生和老师都有挑战性,教师在对学生的指导要更具体一些。我们可以指定计划来确保学生有实践与探索的机会。
一般可以按下面四个步骤来解决问题:
(1)分析问题:理解请问题的意思,准确地将问题与其他问题区分开,弄清问题的条件与要求的结论等
(2)设计方案:运用相关的数学知识以及方法拟定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思路,从中选择最佳的假设。
(3)执行方案:研究分析与该问题相关的全部资料进行实验,具体实施已制定的计划。
(4)反思总结:检查整个课题学习的过程,检验答案是否符合实际,思考改进并且尝试不同的方法,最后进行总结。
3.2 提高学生课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课题学习的多元化与自由度加大,使得学生在课堂中完成大多数的课题学习,在课前少部分需要辅助。这使得老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在较大的自由空间里自主并愉快的开展学习过程。因为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思考课题学习,还需要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应该从学生在课题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来进行评价。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的数学思维、策略水平、品质予以关注。鼓励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信心与主动性,关注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
教师应对学生在课题学习中的积极表现予以适时中肯的评价,让学生体验到活动后的成功感,使他们更加积极参与课题学习。与此同时,还能够使学生把学习兴趣转移到书本和其他科目上,达到课题学习的目的。
3.3 把握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方法
在数学学科教学中体现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方法是数学课题学习的主要目的,这使传统的教学过程演变成一种科研的过程,让教师在传播知识、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共同参与并体验研究性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向。
要切实实现教学目标重在过程。课题学习应以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对解决问题过程的理解为基础,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仅有正确的解答是不够的。
参考文献:
篇13
物理课堂实验活动能够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转换为具体、形象的物理现象,给初中学生更为直观的理解,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难以理解的难点.如果脱离了具体的实验活动,单靠讲授抽象的物理规律和概念,教师很难将物理现象讲清楚,学生也很难理解老师所讲授的内容.初中学生在思维方式等方面,还不够成熟,具体的实验活动比抽象的讲授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2物理课堂实验活动能够培养初中学生学习物理课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任何学生都会关注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物理课堂实验活动具有形象、真实、生动等特点,很多实验现象能够给学生带来巨大的感知冲击.物理课堂实验活动比老师教授枯燥的知识更具吸引力,能够直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物理课堂实验活动还能刺激学生的操作欲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就参与到物理实验活动中来.物理课堂实验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加强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记忆,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自身的知识架构.
1.3物理课堂实验活动能够培养初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方法
物理课堂实验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方法.相比教师的讲授,物理课堂实验活动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更有效果.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试验能力.初中生在物理课堂实验活动中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物理课堂实验活动的操作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学生在物理课堂实验活动中,对提出的物理问题进行观察和实验的整个过程,学生思维都处于十分活跃的阶段,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创新实验方法,对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也有显著作用.
(3)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和物理思想.物理课堂实验活动是训练学生科学方法和物理思想的重要方式,只有置身于实验,才能帮助学生领悟物理思想,才能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物理课堂实验活动的整个过程掺不得半点假,要求学生必须尊重客观事实,必须认真地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这对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有着重要作用.
2影响物理课堂实验效果的主要原因
随着物理课堂实验活动在物理教学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很多实验问题都因为实验的设计问题或是实验教学条件不足,导致物理课堂实验效果不理想,这对提高物理课堂实验教学效率产生了重大影响.造成物理课堂实验效果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实验准备不充分,实验成功率低
在物理课堂实验活动开始之前,老师必须进行精心的准备.充分的准备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基础,是提高物理课堂实验效果的保障.某些教师不重视前期的实验准备工作,导致在实验演示中屡次出错或出现偏差,这不但耽误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同时还会引起学生对实验的怀疑,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对老师的教学能力产生质疑,对老师的教学工作失去信心.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必须要在实验之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比如实验主题的设计、实验器具的准备等.
2.2实验操作不规范,总结表达不清楚
老师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使用的仪器不标准,对仪器的操作不规范,实验操作的步骤不正确等,都会导致实验结果与书本上的描述存在着极大的偏差,这也会导致物理课堂实验效果降低.比如在使用天平的过程中,某些老师为图方便直接用手取放砝码、拨码;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时,没有事先观察指针是否在零刻度的位置上等,都会造成实验结果出现偏差.另外,有些老师在对实验结果的总结时,语言表达含糊不清,导致学生对实验的认识不深刻,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验习惯等方面极为不利.
2.3忽视学生参与的重要性
老师在实验准备和操作阶段,忽视了学生参与的重要性,也是影响物理课堂实验效果的原因.不论是实验的准备阶段,还是老师的演示阶段,老师不能只顾着自己做,还要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尤其是实验的演示阶段.很多老师都忽视了学生参与的重要性,害怕因为学生的参与导致实验出现偏差,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老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出现错误或是失误是在所难免的,学生只有在失败中才能获得教训,只有在失败中才能寻找到成功的方法.因此,老师要大胆放手,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3提高物理课堂实验效果的主要措施
3.1改变教学观念,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物理课堂实验活动
要提高物理课堂实验效果,老师就必须将传统的“师本位”的观念彻底改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老师应该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交流.比如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共同参与实验或是让学生主导实验,老师从旁协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参与实验的主动性、积极性.
3.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物理课堂实验活动的积极性
老师要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开展物理课堂实验活动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物理实验,老师从旁指导.通过类似的方法,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
3.3改进教学仪器,提高物理课堂实验活动的成功率
教学仪器的质量是提高物理课堂实验活动成功率的保证.老师要保证物理课堂实验活动的成功率,就必须对可见度低、直观性差的实验仪器进行改造,以提高实验效果.同时,老师也要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制简单教具代替或更新实验,以此提高物理课堂实验活动的成功率,提高实验效果.
3.4改善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技术提高物理课堂实验活动的效果
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不断应用于教育工作中.相对于初中生这个年龄阶段,正是学生求知欲望极为强烈的年纪.通过多媒体技术改善教学手段,不但能够提高物理课堂实验效果,同时还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老师在物理课堂实验教学中,要善用各种科学技术,改善教学手段,提高物理课堂实验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