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乐理教学方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乐理教学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乐理教学方法

篇1

1.对于中小学的音乐课,很多老师都会注重课堂的学习气氛,为了活跃课堂,想了很多的办法帮助学生学习。可是面对着专业班的乐理学习,有些老师却认为学生不需要为了兴趣而学,因为这是高考的必考课,只要按照高考的教学大纲灌输知识给学生就行了。因为老师的不重视,学生们也更偏重于声乐、器乐演奏技能技巧的锻炼,认为乐理知识只是“小儿科”。这是第一个误区。

乐理是理论比较强的基础理论课,其中的某些概念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本来考生就不喜欢学,觉得难,学起来枯燥。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知道所有的学习动力在于兴趣,要让学生用心去学,每堂课都要有“新鲜感”。我觉得课前的组织非常重要。例如在课前,用2分钟进行与音乐有关的小游戏、听辨、竞赛、表演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奋情绪。

乐理教学的第二个认识误区是把它过于简单化,有些老师没有好好地学习高考的考试大纲,认为乐理都是相通的,讲到哪里是哪里,没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训练计划。针对我校学生的情况,我把乐理知识的学习计划为两个学年,最后一个学期就进入系统的复习当中。备考紧扣考纲,训练狠抓重点。每年的考试大纲都有轻微的变化,《考试大纲》规定的乐理考试内容包括:(1)音与音高;(2)音律;(3)记谱法;(4)节奏;(5)音程;(6)和弦;(7)西洋大小调式;(8)中国民族调式;(9)各种常用省略记号、演奏法记号、速度力度标记、装饰音及其他术语;(10)五线谱与简谱的互译。从《考试大纲》的试卷题型结构可以看出,构成音阶占的比重最多,构成和弦、音程、译谱、音值组合等次之,这些都是重点内容,它在试卷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并同时与其他非重点的部分相关联。熟练地掌握这些重点内容是考生考出好成绩的关键。笔者就是抓住这些重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扎扎实实地开展教学工作和备考工作的,因而取得较好的成绩。

二、讲究准确性,方法要多样

知识的准确性、正确性,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推敲。首先对教学内容的每一个概念、定义都要掌握准确。比如根音与低音这两个名词学生比较容易混淆,有人把它当成一个名词,说根音就是低音,这是不对的,在原位和弦中,根音也是低音,在转位和弦中,根音就不再是低音了。对待乐理中的一切名词、概念都要认真研究,仔细推敲,要准确讲解,绝不能马虎从事。

对概念相似的内容,可以对比讲。在基本乐理中有些名词概念极易混淆,如音列与音阶、根音与低音、节拍与拍子、稳定音程与协和音程、变化音级与调式变音、宫调式与大调式等,对这些易混难分的概念,最好用对比的方法来讲授,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及相异点。如稳定音程与协和音程,凡稳定音程必是协和音程(1-5,1-3),但协和音程不一定是稳定音程(如1-4,3-7)。

由于高考的试卷题量多,时间短,不少考生做题速度太慢,因为完成试卷时间不够,或者来不及检查。要提高解题速度,必须有高效的解题方法。

如,快速分辨音程。音程的名称是由两个音之间所包含的度数和音数决定的,二者缺一不可,但如果在确定音程名称时,都要算清它的音数才能确定名称,也是件颇麻烦的事。我总结一个窍门,叫“抛开音数辨音程”。具体讲就是,确认音程不用计算音数,只要弄清该音程包含几个半音级即可知晓。对六、七度音程来讲,包含一个半音级的是大音程,包含两个半音级的是小音程。如1-6、2-7等包含一个半音级,是大六度;3-i,6-4包含两个半音级,是小六度。再如1-7,4-3包含一个半音级,是大七度;2-i,3-2等包含两个半音级,是小七度。二、三度音程的大小极易辨认,似乎不需多讲。但给学生讲时,赘言一句也有必要,即“包含一个半音级的是小音程,不包含半音级的是大音程。”对于四、五度音程来讲,包含一个半音级的是纯音程,如5-i,5-2;包含两个半音级的是减音程如7-4,不包含半音级的是增音程,如4-7,运用抛开音数辨音程的方法教学,易教易懂,简便快捷,效果较好。

又如,迅速写出“以某音作为某一级音,写出调式的音阶”。解决这类问题的窍门在于找主音。

例如,以C作为调式的Ⅵ级音,写出自然大调与和声大调的音阶。

写出自然大调音阶的步骤:首先找出主音:C作为自然大调的第Ⅵ级音,主音必然是它上方的小三度,即bE。再次,主音是bE,即bE自然大调,写出bE自然大调的音阶即可。

三、指导学生学习要加强各种不同题型的训练,以全面提高应考能力

同一理论、同一概念,反映在习题或试题上,可以是多种形式的,即我们常说的题型是多种多样的。学生要真正全面提高自己的应考能力,对于各种题型都要准确地完成,这是每位考生必须努力做到的。如果考生只会做这种形式的题,而不会完成那种形式的题,这是不适应音乐高考需要的。在我们的实践当中,就出现过解题方法一样,但是问法不相同,结果有很多学生就理解不了了,以为自己不会做了。根据我省《考试大纲》精神,高考乐理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还有分析题等,所以要让学生做到,不管哪一题型都要有把握做好。在教学中,同一问题我常让学生完成不同题型的训练。

篇2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加强,音乐教育在各层次学校的教学中逐渐受到重视,对音乐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音乐课中不单纯教学生唱歌,还要向学生讲授乐理知识。基本乐理是音乐教育中的一门基础课,是作为合格音乐教师必须掌握的内容。如何加强乐理课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引导学生学好这门基础课,是教师面临的新问题。在基本乐理课的教学中,由于教学时间有限,要想讲解透彻,并能达到使学生更好地应用于音乐实践中去的目的是有一定困难的,在基本乐理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要想上好基本乐理课,必须掌握好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抓住重点,掌握规律,强调内容系统化。

详略适宜,抓住重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重点处要讲得详细些,这就是抓住关键,有主次之分。

掌握规律,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关键性作用。不管多么重要的内容,总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总是有规律可循的。如原位和弦和转位和弦的问题,其实就是以什么音为低音的问题。以根音为低音,就一定是原位和弦,以三音为低音,就一定是第一转位,这就是规律。把大三和弦的原位、转位讲清楚了,就可以举一反三了。对音乐理论基本内容,笔者主要参考李重光编写的《音乐基本理论》及张志文等编写的《基本乐理教程》。按照音乐体系、音律、音符与休止符、节奏与节拍、音程;大小调体系、民族调式、和弦、调的关系与转调等顺序给学生讲解,这样,使学生感到系统性强,逻辑清楚,重点突出,知识前后连贯,便于学习、掌握与运用。

同样的内容,在教法上也有难易区别。以“调”为例。由基本音级构成的音列的音高位置叫做“调”,听起来就难于理解,如果这句话可以这样给学生们讲,调式的音高位置叫“调”,这样听起来通俗易懂,便于接受。

二、理论概念与实际练习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这是人类认识和学习活动的普遍规律。在教学中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学生才能学得生动、具体,领会得深,记得住,才能体会到理论的重要作用。如在讲音程时,说C到F是纯四度,是协和音程,C到 #E是增三度,不协和音程,学生怎么也无法领会。特别是结合钢琴键盘,两个音程又是用的完全相同的两个琴键,学生便无法理解。这时如果结合调式音阶,通过适当的谱例听一听,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并能留下深刻印象。学生体会到了增减音程的不协和,不仅是理论上的,而且从听觉上也清楚地感受到它的不协和。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一定要讲清楚理论产生于实践,反过来理论又可以指导实践。这种实践――理论――实践的公式,可以比较完整地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基本乐理是前人对音乐记谱和表现手段的经验性总结。其中概念繁多,要使每个学生理解和掌握,是不能死记硬背的。如讲各种音符的时值的关系,各种升、降系统的调号等,就主要靠启发学生根据规律,自己进行推算,这样容易掌握和记忆,这种发散性的思维活动,能转化学生的智能,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有助于达到理解和掌握音乐基本理论的目的。

基本乐理虽是一门理论课,但在基本技能的要求上,也必须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因此,在基本乐理教学中,无论是节奏、节拍、音程、和弦,还是调式音阶、转调等,都必须加强实践。这样,所学的理论知识才能得到巩固,并能熟练地应用。

技能技巧的熟练掌握在基本乐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边讲边练就很有必要。如在讲五声调式五个音的时候,说明宫、商、角、徵、羽四个音;说出以D为角的宫、商、徵、羽四个音等等。新旧联系对基本乐理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基本乐理的许多内容,如音、音程、和弦、调式音阶;调式中的音程及和弦、旋律都是一脉相承的。

新旧联系的做法,既可以复习巩固旧的知识,又便于接受新的知识,还可以使知识系统化,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方法。如讲和声调式的特性音程及其解决,就可以联系什么是和声调式?和声调式有几种?什么是和声调式的特性音程?和声调式的特性音程都产生在哪些调式音级上?不协和音程如何解决?增音程与减音程的解决有什么不同?等等。把以上问题都搞清楚了,和声调式的特性音程应如何解决,也就迎刃而解了。在基本乐理教学过程中,一味地在课堂上解释各类问题,难免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单一。因此,必须安排一定的辅导时间,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做一些习题,以便巩固知识、发现问题。对有些易混淆的乐理概念如调、调式、调性等,可在辅导时通过大家讨论来各抒己见,最后由教师进行小结。

篇3

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整体阅读教学模式,我们采用了“导入激趣、情植氛围、读中求知、练中强化”的教学思路,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英语阅读的能力。

二 整体阅读教学模式的课前准备阶段

1.教师认真深入细致的备课是首要条件

课前教师应认真研读和准确把握教材,挖掘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详略比例,精心设计每个教学步骤,认真准备各种补充材料。

2.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思考与探索是实施英语整体阅读课教学的前提条件

对学生的预习应提出明确的要求。学生预习的三个层次:(1)读会生词;(2)读通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新单词所在的语段,了解具体含义;(3)要求学生不仅要预习单词,更要划出课文中出现的新句型和反复出现的重要词组。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反复的阅读增强语感,通过语段来理解文章,并找出课文的重点,提高听课的效率,变被动为主动。

三 整体阅读教学模式的课时分配

一般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以理解为主,可以结合录音、课内练习、图片进行以理解课文为主题的训练。第二课时以分析课文重点为主,这节课是重点知识的理解与训练。

四 整体阅读的教学模式:导―读―用

1.导

课文内容正式开始前的“热身运动”(warming-up activities),用来导入课文。教师和学生的自由交谈(free talks)或学生之间的对话(free dialogues)让学生以一种放松的状态进入课文的积极学习。

2.读

读,包括略读(skimming)、详读(scanning)、精读(language-points):(1)帮助学生解决词汇问题。常用的方法有:提供直观的图片、分类教学、动作表演、编故事串联生词、单词游戏、单词构词法,或听发音写单词。(2)Skimming (Reading quickly only to catch the main idea.):快速浏览文章,对文章有初步的印象。培养学生专注而快速阅读的习惯,指导学生阅读时养成以意群或词汇为单位的阅读习惯。(3)Scanning(Reading quickly to find the specific information):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一遍,掌握文章的主要情节,理清文章的线索。这一环节可以养成对文章内容准确、精细把握的习惯,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略读、详读相结合进行教学的优势:既训练学生系统的语言知识,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扩大词汇量,培养一定的阅读技巧,发展了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4)Language-points即找出文中结构复杂、比较难理解的句子和语言点,教师进行讲解,并组织模仿、巩固、复习、使用等操练环节。

3.用

第一,分析课文结构,找出主题句或归纳段落主题,找出段落的中心句或是概括段落大意,悟出某些句、段的内涵,评价文章特色和对比文化的差异等。学生对课文有了全面的认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并且培养了语感。

第二,复述课文。教师可给出文章的关键词,或者板书设计网络,引导学生快速掌握文章的主干。

第三,背诵课文。在背诵过程中,体会英语的表达方式。体会表达方式并不是学习一个一个的孤立的单词,而是把整个短语或句子作为一个单位来看待、来学习,从而学会运用。

第四,生活融入学习。这一环节可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小组讨论、拓展。

五 整体教学阅读模式应注意的问题――“快四”、“慢三”

1.“快四”

“快四”即:第一,教师导入新课快。传统的整体教学,教师总要花5~10分钟时间对要阅读的材料进行整体概述,这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应通过创设情境,或利用插图,或通过对话,刺激学生的阅读欲望,简明扼要地导入新课。第二,学生略读(skimming)全文快。为了提高学生阅读速度,教师对要阅读的文章都限定一定的时间,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全文,然后回答问题。第三,回答问题快。在学生略读阅读材料后老师常给出一些“Yes/No”问题,要求学生快速回答,以加深对所读文章的印象和理解。第四,复述文章快。在学生精读和老师精讲之后,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复述文章大意,以此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英语表达能力。分层要求,分段掌握,鼓励学生人人开口。

篇4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2—0078—01

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头戏,阅读教学直接决定高中英语教学成功与否。因此,在实施新课改中,必须摒弃以往的 “满堂灌、英译汉”的传统阅读教学模式,而应采用整体阅读与任务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综合应用各种有效的英语阅读方法或技巧,提升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1.运用略读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理解语篇主旨要义的能力。说明文和议论文一般都有主题句,其段落通常由四个部分组成:主题句、发展句、过渡句、结论句。主题句一般是段落起始句,但也有可能出现在段落的中间或结尾部分,是对本短文或某段落进行概括或总结,掌握文章中心思想是阅读的关键。教师可采用整体阅读模式,要求学生运用略读技巧理解短文大意,训练学生理解语篇主旨要义的阅读能力。如以下提问方式:The best title/headline for this passage is .What is mainly told in this paragraph? What is the main idea/topic/subject of the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best states the theme of the passage?

2.运用扫读阅读方法,提高学生完成阅读任务细节事实的能力。整体阅读后,学生可根据文章结构将阅读材料分成段落或部分,然后在某一段或某一部分找任务细节事实。图表性或分类性的短文,不妨采用扫读方法抓住题干中关键词或具体信息语,达到问题快速高效解决。近几年高考阅读理解中考查阅读任务细节事实的试题呈现增加趋势,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可运用此阅读策略来完成这一阅读教学任务。可采用以下提问方式: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Choose the right order of the events given in the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mentioned/included in the passage?

篇5

(一)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在创新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是:有强烈的创新意向,对创新有积极的态度,并且能够自身调整,以稳定的状态长期投入到创新中。创新的意向从何而来?可以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情况,即想要创新与不得不创新。想要创新的学生能从创新中得到利益:精神满足和物质满足。物质方面较为清晰,可以明确知道如何让学生得到满足,较易实现。在创造过程中涉及的精神活动有,对现状的不满、对某一事物的喜爱、解决困难的喜悦、创造美好事物的成就感、被其他人认同的喜悦、面临挫折的沮丧、被阻挠后的愤怒或沮丧等。在这些精神活动的综合影响下,有人能够获得满足,愿意主动创新。

被动创新是指在人处在不利环境的影响下,不得不创新,以改变不利的情况。比如一道数学题,有多种解法,老师限制使用最常见的解法,学生不得不考虑使用新的方法。创新意识是一种稳定的精神状态,如果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创新的状态下,这种创新意识是不会长期稳定的,因为使学生被动创新的环境不可能一直稳定存在。在创新中获得满足后,从被动创新发展为主动创新,这是教育的目的。

(二)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分别为在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具备的思维能力与精神力量,用于克服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困难包括:自身遇到思维方面的困难,外界力量干预、阻挠。

首先对思维方面的困难进行分析。创新是用已有的知识创造未知的事物。这个过程可以借用化学知识来说明:有机物有成千上万种,而它们的产生只需要碳、氢、氧三种本质的元素按照规则组合。创新首先需要把事物的本质抽离出来,然后找到本质元素之间的联系,发现制约它们行为的规则;用这种规则把这些元素按照自己的意愿组合;解决组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完善发现的理论规则,再次尝试组合。完成这些需要穿透事物本质的理解力、敏锐的洞察力、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并通过不断训练来获得。

一个新事物的产生会受到一部分人的追捧,同样会受到一部分人的排斥。作为新事物的创造者,想要把这件事物分享给其他人。分享自己的快乐,获得认同或借此实现某一目的。但是分享是有风险的,需要预测分析风险,宣传新事物的优点,获得社会强势力量的支持,避免因此遭受打击,这是为人处事的智慧。

二、音乐教学方法的选择

篇6

阅读教学要重视智力发展,因为智力的基础是知识,然而它的核心却是思维。不经过思维的知识,是不可能被消化以至吸收的,更不可能转化为智力与能力。如何把阅读教学与学生智力发展和思维能力培养相结合,使自己在教学中能自觉地有计划地对学生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体会谈几点浅见:

一、加强语言训练,启发学生思维

思维和语言是统一体的两个方面。离开了思维,则不能发展语言;离开了语言,思维则没有什么意义。新颁发教学大纲中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因此,阅读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注意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的教学与训练来实现。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记金华双龙洞》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我授课时先让学生理解“溪声变调子”是什么意思后,便提出一个问题:“溪声为什么时时变换调子?看谁能从语句之间意思的联系方面进行回答。”我引导学生通过多读善思,使他们弄清楚了这段话中的层层关系――溪声变调子是因为溪水有缓有急;溪水有缓有急是因为溪流有宽有窄;溪流有宽有窄是因为山势的坡度有有低。学生在搞楚了“溪声”、“缓急”、“宽窄”、“山势”之间的内在联系后,理解了课文,认识了课文所描述的事物。为了加深巩固学生对这种因果关系和事物联系的理解与认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又设计了“因果倒置”换个说法的训练。即“一路迎着溪流,溪声时时变换调子,因为随着山势……”尔后,又启发学生思考,谁还能换个说法?有的学生则说“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声时时变换调子,因为溪流时而……”。这种借题(句)发挥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所以,在训练过程中,把字、词、句之间的联系同事物之间的联系结合起来,把理解意思和搞联系结合起来;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通过“三结合”,既使学生读熟了课文,发展了思维,又能使学生懂得快,记得牢,遣词造句时变得灵活。

二、狠抓忽略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学生在学习中,对明显的、表面的问题容易发现,对课文重点部分也知道要细读,但往往会忽略对文章的开头、结尾的一些结构知识和写作上的一些表现方法。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看图学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课的开头,先对这幅图的背景作了描写。图上背景的意义,文中描写背景的目的,学生是不会注意到的。但是要让学生理解画家列宾创作这幅画的意图,理解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对开头的背景描写的理解是不应忽略的。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弄课文开头描写了伏尔加河上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以后,我设计这样的问题:既然课文是写纤夫的沉重劳动,苦难的生活,为什么文章开头还要用两行半文字来描写伏尔加河的美丽风景?略去不写行不行?这些描写与反映纤夫的苦难生活有什么联系?并让学生想一想,当画家看到伏尔河上的美丽风光,又看到这些穿着破烂,以拉纤为生的纤夫时,心里会想些什么?这样就把学生思维引导到了一个意境,学生就会去体会列宾创作的思想感情,使画面的背景与文中的背景在头脑中留下鲜明的印象,从而理解这种背景的描写对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作用。

所以,我感到抓住易被学生忽略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是开拓思路,培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情感的重要一环。

三、抓住课文难点,培养思维能力

学生对课文中含义深刻或含而不露的语句的理解是个难点。在教学中如何用启发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来理解这样的句子,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呢?我认为这是教师在课前需要着重考虑的一点,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有“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学生对“爸爸会打她的”这一句不能正确理解,有的学生不相信!爸爸会这么狠吗?学生会产生这种想法是因为他们不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女孩的爸爸真的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吗?如果小女孩把火柴卖掉,爸爸会打她吗?接着让学生联系在旧中国劳动人民卖儿卖女的悲惨遭遇,引导学生从旧中国劳动人民的苦难中去推想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这样由近及远地联系,推想,使学生在感情上产生了对小女孩及她父亲的同情、怜悯和理解,使学生懂得了小女孩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还得要小女孩挣钱过日子,明白了在那种社会制度下穷苦的劳动人民的孩子为何得不到大人的疼爱。

总之,抓住课文的难点,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联系、推想、判断,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难点,读懂课文内容,这样长期训练下去,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得到提。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抓住认识事物与理解语言文字之间的密切联系,灵活变动教学方法,高度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全国知名教师培训课件-文与道、人文与工具[OL].互联网-小学课件-道客巴巴。

[2]201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全集[OL].互联网-讲义教程-道客巴巴。

[3]初中数学课堂导入语言之我见[OL].互联网-教育-道客巴巴。

[4]心理学自考试题[OL].互联网-豆丁网。

[5]浅淡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OL].互联网-豆丁网。

[6]浅谈语文课堂上的师生互动[OL].互联网-语言教育。

篇7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学生应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可见,阅读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技能,阅读在英语学习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语言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听、说、读、写、译是相互联系而又彼此独立的心理过程。其中读是中间环节。抓住这个中间环节,从“读”入手是英语学习的良好途径。

英语阅读作为语言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言输入的主要环节之一,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主要教学目标之一。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动力不足,方法不当。认真探究其中原因,这与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的方式有很大关系。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一般比较注重词句操练,对语篇理解关注比较少;比较重视阅读结果,不太关注过程指导;侧重语法知识点的讲解,而对于阅读方法的培养,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与判断能力的训练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改进教学方法

1、问答法

从初二开始,多数阅读文章设有“课前问题”(Pre-read questions),目的是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并就有关话题展开讨论。然后通过阅读验证自己的推测,吸取信息,掌握新知识,丰富经验。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和学生共同讨论“课前问题”。再就课文内容提出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边读边寻找答案。要求学生阅读时尽可能地掌握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大意,并鼓励他们在阅读时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意思,学会使用字典或教科书附录中的词汇表及注释,适时表扬善动脑筋和使用词典的学生。学生读完课文并找到答案后,鼓励他们大胆举手回答,同时帮助他们解决阅读中遇到的语法困难。再让学生细读课文,就课文内容提出更多的问题,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复述法

对语法现象少、句法简单的课文,可采用复述式教学法。即让学生默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意思,然后用自己的话简要地复述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练习口语。在一个同学复述时,其他同学既可以接受听的训练,又可以和自己的复述内容进行比较,进一步改进。使用这种方法时,可以配合图片给学生以提示,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

复述一般有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三种形式。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英语基础提出不同的复述要求。初一、初二年级由于概括能力不强,只能要求他们详细复述,即按照课文的顺序和内容,较详细地进行复述。为了防止把复述变成背诵,可以先编提纲再复述。提纲可以是词语式的,还可以是问题式的。到了初三年级,学生有了初步的概括理解能力。可以提出简要复述文章内容的要求,即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较简洁地进行复述。简要复述有助于培养学生概括能力,也为学生进入高中进行创造性复述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扩大词汇量

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学生的理解和阅读速度。扩大词汇量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前提。所以,对于每个英语学习者,都要熟练掌握一定量的词,才能更好地进行阅读。词汇量的获得,首先是课本上的必须掌握。在记单词时不要单独记生词,那样很容易忘,最好把它放在句子或文章中一起记忆。把单词同整句话一起记,不仅记住了单词的意思,也记住了它的用法。其次,广泛阅读是扩大词汇量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在泛读时不要求对内容完全掌握,能看懂、能接受信息、进行简单总结,能就所读内容进行问答就行。广泛阅读可以是老师向学生指定阅读材料,然后统一检查、提问。也可以是学生自己阅读,老师不可以撒手不管,放任自流,在读物选择方面老师应给予指导,作到有布置、有指导、有检查。可以让学生们通过比赛看书多少、难易程度、词汇量的大小来激发读书的乐趣。

三、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篇8

如教学二年级《狐狸和乌鸦》时,教师为了搞课堂活动,指三名学生在黑板前进行狐狸和乌鸦对话的表演,目的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阅读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配合不明显,只是对内容的再现、从活动方式上看,只有少数人参加,不能面向全体,在培养思维上广度不大。在交换意见时,我们共同探讨了方法:①熟读课文。②分组讨论。③以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④抽小组板前表演。⑤根据表演进行小组评议。⑥教师结合教学目标对教学中的重点词、句从认识到表演进行指导,最终使活动和阅读有机结合。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比较适宜搞这样的活动,比如《狼和小羊》《谁的本领大》《狐假虎威》《狼和鹿》《九色鹿》等。

二、活动和阅读结合,重点落到目标

阅读教学活动中,结合阅读教学目的,对活动过程中每一个细节动作、神态、表情都要进行认真思考,尽量符合儿童心理,做到目标化、规范化,如《狐狸和乌鸦》一课,要认真组织学生讨论课文重要内容,把握课文的来龙去脉,重点词语,如“狐狸笑着”“您”“亲爱的”“漂亮”“爱听”等在表演中的语气和表情,进而体现出表演狐狸奉承乌鸦的语句的特点,体现狐狸的狡猾;“叼起来、钻进洞里”,表现狐狸动作之迅速,说明狐狸早有准备。加强对语句、语气的理解,进而在表演中教师要提出对词语理解透彻,语言完整连贯,叙述准确,表演生动形象的要求。

三、活动中注意培养多种能力

首先,活动要有趣味性,有趣味性是搞好活动的前提。当然,在活动有趣味的同时,要尽可能地让活动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活动中,要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主体地位,真正做到寓教于乐,面向全体学生;其次,要加强认识能力,表演能力的培养,突出自学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在活动中,要根据阅读教学的要求给予必要的指导,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阅读、质疑,用自己的认识能力、表演能力来理解关键词语,体会思想感情,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发挥主体地位,活动有创造性

篇9

Zhang Peng-fei

【Abstract】Our teaching method, ever-changing, but a moment can't escape from, either 《outline 》, a moment can't escape from teaching material, either.Many teaching method, all should from the teaching material scoop out come out, teaching material give our teaching work put forward some a new of mission, we should create completion some a new appointee duty of teaching method.

【Key words】Music teaching;Create thinking;Pleased smell joy see

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最好教的是死知识,教者只需“照本宣科”,但效果也是最差的;而最难教的则是最活的“教学教法”,即教会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精力,学会最多的知识的方法。因为它是要因人、因地、因时、因条件而异的,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对教师水平的一种全面、综合性的考察。它需要我们教师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灵活掌握。

那么,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应从哪里来呢?我根据自己10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找到了10种小学音乐教学方法的“来路”,写在下面,以抛砖引玉,愿能给同行们一点启发。

1.从学生游戏中来

作为一名有心的教师,我常常仔细观察学生们做游戏,发现他们在游戏中常用“口诀法”。如:“请你像我这样做,我就像你这样做!”这是小学生游戏中喜闻乐见的一种方法。我就将此运用到音乐教学之中来。

2.从学生的爱好中来

小学生的爱好是很多的,例如,他们爱念儿歌。于是,我就常常运用“儿歌法”教学生记那些难记的音乐概念,学那些平时觉得枯燥无味的乐理知

3.从学生的生活中来

小学生的生活与青年人、成年人都不同,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捕捉特征,是能将其运用到小学音乐教学中来的。

4.从学生的“已知”中来

教育小学生的一种基本方法是从他们的“已知”、“先知”入手,引入到“未知”、“后知”中来。我在教小学一年级学生唱《洗手绢》一歌时发现,学生们很爱唱这首歌。一年级的小学生 看着黑板上的画,开心地笑着,一会儿就把这首歌背唱出来了。

5.从学生的思维特点中来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因此,我们应该时时注意运用他们的形象思维去启发他们的 抽象思维。例如:我教学生唱好顿音记号,就用一个乒乓球在桌上抛几下,让他们细心体会乒乓球落下的声音 是“短促、有力、清脆、有弹性”,学生再唱就不难了。 同学们闭上眼睛时,头脑里展开了丰富的联想,睁开眼睛后就有了生动的体味,再唱感情就不同了。

6.从生产劳动中来

小学生虽然不直接参加生产劳动,但他们往往很喜欢观察大人们进行生产劳动,并能记住一些劳动场景。 我就巧妙地运用这一点,教学生学习音乐。

7.从另一事物中迁移过来

“迁移法”是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巧妙地运用这种方法。也能解决许多难题。例如,我教学生视唱、合唱时,学生往往唱不准。于是我就让学生先吹,后唱。这种方法在合唱教学中尤其见效。

8.从教学难点中来

在小学音乐教学难点中,运用“重复讲解,反复示范”的方法,有时未必能解决问题。而创造一种巧妙的 教学方法往往能使难点迎刃而解。

9.从教材中挖掘出来

我们的教学方法,千变万化,但一刻也不能脱离《大纲》,一刻也不能脱离教材。许多教学方法,都应从教材中挖掘出来,教材给我们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某一新的任务,我们就应创造出完成某一新任务的教学方法来 。

10.从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中来

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是成功地创造和运用教学方法的重要条件之一。反之,一个自身素质较差的教师, 就是有了很好的教学方法,也不可能运用自如。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很多,无穷无尽。可以说:教学难点有多少,学生生活有多少,教学方法就应有多少。要想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来,我们当老师的就要做到以下四条:

①热爱小学音乐教育事业。

②学习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方法。

③牢记“留心处处皆学问”这一真理。

篇10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按照语言学习

规律,学生必须吸收相当数量 的语言材料和经过一定量的语言实践,才能获得

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不单纯是对 语言知识的积累

和使用,它还包括对所学语言知识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知识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因

此,英语教学 必须增加语言实践的量,使学生获得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不断

加强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掌握为交际 运用英语的能力,从而提高英语

教学的质量。阅读是我国学生接触外语信息、参加外语实践的重要途径。因而 提

高阅读能力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方式。

    我校是一所新办学校,93年秋正式开班。由于种种原因,开办之初英语教

学状况堪忧。 95年中考综合指示 W值在全市排名十九(全市共21所中学),学

校在思索,教师在反思。为此,学校提出"向教改要质量,向教改 要效益"的

口号。基于这种认识,学校英语教研组响应市、县两级教研部门倡导,积极加入

了"初中英语阅读 实验"教学研究行列,于96年3月开始了阅读教学第一轮实

验。

    二、实验假设与理论依据

    (一)课题假设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阅读教学,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

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 法,形成科学的阅读技巧,能够促进学生听说读

写全面发展,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二)理论背景

    1、语言学研究成果

    语言学研究结果证明:①人类有学习语言的能力;②人类学习语言有一定规

律可循,并且按照一定阶段发 展成熟;③人类学习语言有以下几条规律性原则:

第一是量变质变原则;第二是内因与外因的原则;第三是个 别差异原则;第四

是认知与情感机制渗透的原则。总之,语言能力的形成需要大量的实践,需要多

方面的训练 。

    2、"情感"学说

    情感可以激发热情,而没有热情往往难以产生兴趣和动力。著名外语教学法

专家H.H.Stern说过, 情感对 外语学习的作用至少与认知技能同等重要,甚至

更重要些。教学中,教师的热情可以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热 情。学生的学习

热情高,可以产生学习语言的"内驱力";没有情感的投入,学生的良好学习潜

力和积极性就 难以开启。

    3、教育心理学理论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

动。言语运动在阅读中占有重 要的地位,即使在默读时,也往往伴随着言语运

动器官的潜在发音动作。因此,阅读是与言语运动器官的发音 动作相互联系的,

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阅读过程中,一方面将文字符号转化为发音动作;

另一方面, 通过分析综合活动来理解文字符号所表达的意思。为顺利地进行这

种分析综合活动,要求学生事先具备一定条 件:①有一定词汇与语法技能;②

有相应生活经验与专业知识;③联系课文了解来龙去脉;④了解作品背景、 中

心思想。

    三、实验方法

    (一)实验周期

    第一轮:初二下至初三上止,周期一年。

    第二轮:初二下至初三下止,周期一年半。

    (二)实验对象

    1.第一轮实验:九四级4个平行班,初二(3)、初二(4 )为实验班,另外

两个班为对比班,实验时间从 1996年3月至1997年3月,历时一年。

    2.第二轮实验:九五级7个平行班,初二(6)、初二(1)、 初二(4)为实

验班,其它班为对比班。 时 间:1997年3月——1998年7月,历时一年半。

    (三)实验变量

    自变量:科学的外语阅读教学

    因变量: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综合提高

    相关变量:教师、学生、教学条件

    班级学生均由招生范围正常入学,正常编班,均为平行班,实验中班级学生

不随意增减,保持人数稳定。 教师配备未作任何挑选,其工作量不变,教材均

采用JEFC教材及配套材料,未做任何增减。

    (四)实验目的

    1.改革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探索科学的阅读教学方法。

    2.正确利用丰富的阅读材料,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外国文化,扩大知识面。

    3.有机渗透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情感、理想、前途教育。

    4.全面培养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形成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五)实验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以社会语言学理论为依据,运用功能法教学原理,遵

循教育规律,保证该实验顺利 开展。

篇11

依据以上材料可以提出下列问题:

(1)鲁尔区被称为“德国工业心脏”的区位因素是什么?

(2)鲁尔区为什么会由繁荣到衰落?

(3)鲁尔区经济从衰落转向繁荣采取了哪些治理措施?

(4)结合你学过的知识分析传统工业生产的特点。

材料2:美国的“硅谷’”是高技术工业发展的先驱和典范,位于旧金山的东南,在低山和海湾之间,由若干彼此相连的中小城镇组成。1950年这里还是布满果园和温室的纯农业区,现在是美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富裕的地区,在这片美国城市区的土地上,有三条高速公路系统和密如蛛网的公路和街道在宽阔道路和街道两旁,浓密的绿荫下分布着多彩多样的建筑物,数千家电子工业企业和多所大学科研机构就掩映在这田园诗般的优美环境中,她是美国以至世界电子工业中心。

70年代末,由于“硅谷”的土地被占用殆尽,许多企业把新工厂建到内地的得克萨斯等州,以及东南亚、墨西哥等地。依据以上材料,可以提出下列问题:

(1)美国的“硅谷”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2)美国的“硅谷”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你学过的知识分析美国的“硅谷”电子工业生产的特点有哪些?

(4)试分析新兴工业基地的区位优势是什么?

以上两个方面的材料来自教材中的知识背景,对学生回顾教材的主要知识点具有启发作用,如若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材料,能圆满地解决所给的问题,学生也就基本掌握了有关传统工业和新兴工业区位选择及生产特点的知识,要想使学生更加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培养综合分析和创新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深入浅出地继续提出以下问题:

(1)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资料分析,传统工业和新兴工业的区位变化原因有何不同?

(2)新兴工业能否完全取代传统工业?

(3)认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如何在一个区域进行传统工业和新兴工业的区位选择?

学生在综合分析传统工业和新兴工业区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剖析,找出影响二者区位变化的主要原因的异同。相同处: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最佳的社会和环境效益。不同处:传统工业因生产技术滞后,环境质量低下导致了社会效益的下降,影响了经济效益,甚至导致一些传统企业破产,传统工业要想持续发展,必须进行内部结构改造和技术创新,工业区位受环境和社会因素影响而变化;而新兴工业具有技术优势,生产周期短,见效快,利润高,发展迅速,在同样的社会经济和优越环境条件下,区位变化受地价影响很大。由于传统工业和新兴工业在社会生产的地域分工不尽相同,其产品在社会的功能不尽相同,因此新兴工业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工业。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在一个区域进行传统工业和新兴工业的区位选择,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综合分析影响该区生产的各种因素,进行科学地可行性论证,因地制宜,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兼顾社会、环境效益。

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以上问题,既锻炼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巩固了知识,为解决现实问题打下基础。

二、利用新材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材料3:法国洛林地区是传统的煤炭、钢铁等重工业基地,进入60年代以后,煤炭、钢铁等行业逐渐走入低谷,洛林地区面临严峻考验。法国国土整治与地区行动署联合洛林地区的官员和专家对形势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传统工业可以继续发展,但已经不可能成为当地经济的龙头,因此必须建造能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新火车头”;第二,洛林地区经过多年建设,基础设施好,与国内外联系广泛,作为法国工业基地的名声较大,科技力量较强,完全具备支柱产业转型的基本条件。依据以上材料,可以提出下列问题:

(1)法国洛林地区煤炭、钢铁等行业逐渐走入低谷的原因是什么?

(2)综合分析法国洛林地区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你认为哪些工业部门作为该地区新的经济“火车头”?

(3)钢铁企业为了生存与发展,会分别向哪四个与企业原产品没有相关性的领域扩展?

(4)企业的这种增长战略是(  )它可以减少(  )冲击。

篇12

一、岳麓版历史教材的特征

岳麓书社是湖南省古籍专业出版社,虽然创立仅仅三十多年,但是其在历史古籍方面的图书编写却在海内外都有广泛的影响。岳麓版初中历史教材编写思想与其他版本教材有所不同,其编写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1.贯彻落实课程标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精神,主要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知识的教育,进行情感方面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素质教育,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岳麓版教材主要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国际意识的教育、人格教育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教育等三个方面实现历史课程思想素质教育的功能的。2.在教材编写中,实施删繁就简、减负的标准,以改变传统历史教材中多、繁、难、旧的面貌。岳麓版历史教材十分重视内容的精简,往往去掉无关紧要的内容,挑出重要的部分编入教材。在删繁就简的编写中,准确把握弹性和稳定性相结合的原则,重视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经验,实现了内容简洁明快、丰富完整的要求,达到了简明而不空缺的效果。3.通过新教材催生新的教学方法。教材是老师教学过程中的第一手资料,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等都需要依据教材来选择。岳麓版教材的编写,就很注重教材对教学方法的催生。比如教材的编写注重情景教学,通过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注重师生的沟通互动,注重师生对话的情景,而且便教利学,可操作性强。这些教材编写注意的方面紧紧与我国现在初中历史教育的要求相结合。4.教本与学本的结合。历史本是一门非常有趣生动的学科,但是在传统教材编写中,内容呆板、枯燥、乏味,导致学生没有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岳麓版历史教材编写特别注意了这个问题。岳麓版教材力求生动形象,将有血有肉、多姿多彩的历史事件充分显现出来。在内容中穿插了大量历史的生动情节,而且还写入了生动的史料,配上丰富的插图。这些都增加了课本的艺术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习过程也成为审美的过程。

二、岳麓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的探析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并不受到相关教学单位和老师的重视,历史课堂如死水一潭,没有生机。老师主导课堂,主导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学生缺乏兴趣,初中历史教学难以取得效果。岳麓版教材编写思想和内容的改变,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了契机。1.培养历史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历史学习中,兴趣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历史教学的目的。岳麓版初中历史教材内容新颖,各个历史事件形象生动,各个历史人物栩栩如生,以故事化的手法多姿多彩地进行内容的编写,改变了以往枯燥乏味、沉闷刻板的叙述。史料的引用和故事插图的编排,增强了课本的艺术性,强烈吸引着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努力按照教材的指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将课堂气氛带动起来,比如可以采用安排学生针对某一历史事件进行话剧表演等形式,充分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兴趣地学习,并获得历史知识和个人能力的提升。2.教学贴近实际生活,注重实践活动。每门课程学到的知识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使其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应用能力的提高,就应该要求初中历史教学尽量贴近切生活,贴近实际。历史与现实本就是一体,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岳麓版教材在内容上就很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结合。比如,讲到都江堰的建设,就可以引导学生探索都江堰在现在生活中的作用;讲到屈原,就引导学生思考现在端午节习俗的来历和文化;讲到四大发明,就引导学生考虑四大发明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等等。实践与学习不可分离,必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岳麓版教材中史料、插图的配置,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查找相关文献,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总而言之,初中历史教学虽然复杂困难,但不容忽视。岳麓版历史教材的编写,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路径。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把握教材内容的精髓和编写的思想,以此引导学生科学地进行历史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和眼光,得到个人能力和素质的发展,促进品德和修养的提升,实现初中历史教育的真正目的。

作者:俸球英 单位:恭城瑶族自治县民族中学

参考文献:

篇13

一、正确理解“审美”

(一) 审美的内涵

审美是指对事物,特别是艺术品的美丑的欣赏与鉴别。音乐学科中主要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与鉴别。

审美,本质上是以感性的形式所呈现的“人的一种自我享受”(马克思)。一个是“感性形式”,一个是“自我享受”,这是完整地理解审美活动的实质和内涵的两个互为条件的相辅相成的关键因素。没有“感性形式”的“自我享受”,是理智的认识活动;没有“自我享受”的“形式”的感觉,多半是“囿于粗陋的实际需要的感觉”,而不具有充分的美学上的意义。

(二) 审美多层面的活动

1.第一个层面是“感官的快适”。这是审美主体由审美对象的感性形式的审美属性所引起的“赏心悦目”的。这是比较表层的美感。

2.第二个层面是“心灵的启迪”。这是审美主体在审美对象的感性形式的审美属性所引起的“赏心悦目”的多次复现的基础上,进而引起的“怡情悦性”的审美效果。这是向高级层次的美感过渡的中间层次。

3.第三个层面是“人生的体验”。这是审美主体在健康的审美趣味、健全的审美能力、纯正的审美要求、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理想的自觉指引下,透过“感官的快适”和“心灵的启迪”,实现审美主体向生命感悟、宇宙体验飞跃的一种高级审美层面。

二、建构以审美为核心的理论依据

(一) “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在课标中的体现

以美育为基本属性的音乐学科,在其教育、教学形式与过程中,与其他学科有着显著的区别,那就是:淡化教育活动中那种裸的知识传递过程,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并视这种活动本身为教育目的之一。新课程标准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其目的是为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类变得文雅和充满爱心。因此,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教材,及至教学的全部过程都必须体现这种理念。

音乐美,即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基础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决定了基础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二) 影响音乐审美的要素

影响音乐审美的要素很多,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等方面。教学内容必须具备立意美、情景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方面的因素;教学方法必须遵循一定的审美原则;作为美的传导者的音乐教师也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规范;在音乐教学中还必须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创设审美化的教学环境;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还得遵循美的规律。下面仅从教学方法方面试作简要分析。

三、合理化建构音乐教学方法审美理念

音乐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有着与一般学科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为:从感性人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重视教育的潜效应。

(一) 体验美

音乐教学的参与原则的基本涵义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与教育氛围,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从而使他们获得音乐审美体验。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音乐艺术主要还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而没有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的人,是不可能获得这样一种体验的。因此,音乐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没有学生主体的参与,就难有真正的音乐教学。

音乐艺术在很大程度上说就是那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仅凭教师口头传授,而没有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哪怕是音乐知识、音乐技能技巧,学生也是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的,更不用说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与再创作了。只有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与音乐融为一体,自己主动地去探寻、领悟、体验时,对音乐知识技能的真正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对音乐的欣赏与创造,才会成为可能。

贯彻参与原则进行音乐教学,要求教师尽量地把音乐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音乐活动,包括音乐鉴赏活动、音乐表现活动、音乐创作活动等,同时还应将有关的音乐基本文化知识内容融进音乐活动之中,让学生顺带地学习。在音乐教学的活动中,要确保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活动的主角而不只是观众,教师是策划人和欣赏者而不是裁判员或评委。教师应为学生的参与活动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把学生从那种听讲式、没有多少移动余地的座位中解放出来。

(二) 情感美

从心理学上讲,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它是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从艺术价值上看,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是最容易激发和调动情感的,并能很好地体现个人的修养。在实践教学中,情感体验是可以获得和培养的。因此,在音乐课中,学生可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得到情感的体验、抒发,并培养一定的认识、评价、鉴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情感体验疏通了教师与音乐、学生与音乐、教师与学生之间多方面的渠道。情感体验与自然流露相配合,与音乐紧密相联,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产生了情感的呼应,就有了对音乐知识内容的积累,对音乐兴趣的提高,从而寻找到适合于自己,并与自己性格相吻合或有差异的音乐去聆听,感悟。音乐大门的开启,要靠教师选择好钥匙。情感的调动和培养则是教学中最好的选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