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化学硫及其化合物笔记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化学硫及其化合物笔记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化学硫及其化合物笔记

篇1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2.022

高三一轮复习是学生打基础的关键时期,高三复习课时间紧、内容多,如何进行高效的课堂复习是提升高三课堂效率的关键,教师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课堂教学方法,其中思维导图的运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思维导图是由英国人托尼・布赞(Tony Buzan)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开始时它作为一种新的记笔记的方法出现,后来经过演变运用,思维导图已经在教师备课、上课等方面崭露头角。本文就思维导图复习法在“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专题复习中的应用开展了一节县级公开课,得到同行的认同。

一、教学案例――“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专题复习

“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是高考考纲中的重要内容,该节内容包括硫化氢、硫单质、二氧化硫、亚硫酸、亚硫酸盐、三氧化硫、硫酸、硫酸盐等内容,涉及到的物质多,化学方程式多,学生难以记忆。高三复习课时间紧,课堂容量大,能力要求高,如何帮助学生快速、牢固地记住这些知识点,是我们每位高三化学教师最关心的,也最头痛的问题。思维导图的运用为我们的课堂带来了福音。如图1所示,图中列出了主要的含硫物质及其转化关系。

该图从硫元素的化合价和含硫物质的类别两个维度对含硫物质的转化关系进行了梳理,学生一目了然。通过观察图中箭头所示的转化关系,知道不同价态的含硫物质之间的转化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从低价态向高价态转化需要加氧化剂,从高价态向低价态转化需要加还原剂。知道相同价态的含硫物质之间的转化通过非氧化还原反应实现,这样学生在记忆方程式的时候就有理可依了,就不用机械地死记硬背。

抓住图1,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推测或记住图中各物质的化学性质。

第一,根据物质所属类别推测物质的化学通性,落实分类观。如,SO2属于酸性氧化物,应该具备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即可以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可以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可以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这样SO2作为酸性氧化物的化学通性就记住了。再如,稀H2SO4属于酸,应该具备酸的通性,即可以使酸碱指示剂变色,可以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氢气,可以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可以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可以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以此类推,图中其他典型的含硫物质也可以用此法推测化学通性。

第二,根据物质中硫元素的价态推测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落实得失观,如SO2,硫元素+4价,是硫元素的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当SO2遇到还原剂(如H2S等)则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成硫单质,当SO2遇到氧化剂(如H2O2、O2、卤素单质、MnO4-等)则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成含+6价硫元素的物质,如SO3、H2SO4、SO42-。再如,浓硫酸,硫元素为+6价,是硫元素的最高价态,不能再升高了,只有氧化性,当它遇到还原剂时,发生还原反应,硫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到+4价,甚至更低价态。以此类推,图中其他典型的含硫物质也可以用此法推测其氧化性、还原性。

第三,记住化学特性。普遍性中有特殊性,物质除了通性,还可能具有某些特性,物质的化学通性、氧化性和还原性可以预测,但是物质的特性就没办法推测了,只能记住。如,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具有漂白性。通过预测通性、氧化性和还原性,牢记特性,我们就掌握了物质的化学性质。通过已有的知识来学习记忆新知识,即在旧知上生长新知,既复习了原有的知识,又学习了新的知识。要是我们高三化学老师能够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进行复习,必定能够帮助学生顺利拿下元素化合物知识。

除了元素化合物知识,考纲中的其他知识点也可以运用思维导图法进行复习,如,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可以采用图2进行复习。

二、教学反思

高三一轮复习教学需要解决“对路和到位”问题。“对路”即复习内容必须是确有必要,“到位”即学生在能力上有所提升。要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教师必须在备课上下功夫,既要懂得取舍,又要为课堂内容找到合适的复习方法,思维导图在高中化学复习课教学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是一线化学教师对化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探索性尝试,受到了广大学生的青睐。

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高三一轮复习,不仅能减轻学生学习化学的负担,还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研究化学的积极性和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再到“学会学习”。思维导图是教学手段的一大创新性探索和实践,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足,优化了复习课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渠道,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篇2

1.火山喷发时,含硫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2.解释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及防治;

3.SO2与Cl2按照体积比1:1通入品红溶液中,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4.“黑雪糕”实验中的刺激性气味何来?

可能有的教师认为,这不就是听写化学方程式吗?笔者认为,这不仅仅是听写化学方程式。将化学反应设计在情境中,学生想到的不仅仅是死的化学方程式,而且还是鲜活的生产生活实际。

以上环节的题目,可以事先设计在学案上,也可以用实物投影。学生的答案用实物投影可以节省时间,教师及时纠错,训练规范书写,效率很高,效果很好。

在2011年高考中,许多题目中都涉及到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考查。例如:

2011年山东卷28题(1):NO2可用水吸收,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2011年山东卷29题(1):实验室可用无水乙醇处理少量残留的金属钠,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3)Na2S溶液长期放置有硫析出,原因为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二、二轮复习的形式服从内容

具体做法是将专题细化,落实到日常讲评课中。集体备课时,根据试题内容选取合适的拓展点,进行小专题复习。将复习过的专题及时记录,对照考纲设计后续专题,防止知识点的遗漏。

【例题】 A、B、C、X均为中学化学中常见的纯净物或其水溶液,它们之间有如下转化关系(副产物已略去)。试回答:

(1)若X是强氧化性单质,则A不可能是( )。

A.S B.N2 C.P D.Mg E.Al

(2)若X是常见金属单质,向C的水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产生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则B的化学式为 ;C溶液在贮存时应加入少量X,理由是_____;检验此C溶液中金属元素价态的操作方法是 。

(3)若A、B、C为含有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X为强电解质,A溶液与C溶液反应生成B,则B的化学式为____,X的化学式可能为 (写出不同类物质),反应①的离子方程式为 。

答案:

(1)d;e。

(2)FeCl3;2Fe3++Fe=3Fe2+;防止Fe2+被氧化;用试管取少量C溶液,滴加KSCN溶液,无颜色变化,再滴加氯水(或硝酸),溶液呈红色,证明原溶液中有Fe2+存在。

(3)Al(OH)3或NaOH或KOH;HCl(或其他强酸);

Al3++3OH-Al=(OH)3 AlO2-+H++H2O=Al(OH)3(其他正确答案也可)

【总结】该题是以连续反应为考查形式来考察元素化合物知识,能发生连续反应的物质,总结起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可以考察连续氧化

X为氧气,则A可以是变价非金属元素的单质或者氢化物,若A为C或CH4,则B为CO,C为CO2;若A为N2或NH3,则B为NO,C为NO2;若A为S或H2S,则B为SO2,C为SO3;A也可以是有机物,如CH3CH2OH,则B为CH3CHO,C为CH3COOH;A也可以是活泼金属,如Na,则B为Na2O,C为Na2O2。

2.可以考察“铝三角”

若X为NaOH溶液,则A为Al3+,B为Al(OH)3,C为

〔Al(OH)4〕-;

若X为HCl溶液,则A为〔Al(OH)4〕-,B为Al(OH)3,C为Al3+;

若X为Al3+溶液,则A为NaOH,B为〔Al(OH)4〕-,C

为Al(OH)3;

若X为〔Al(OH)4〕-溶液,则A为HCl,B为Al3+,C为

Al(OH)3。

3.还可以考察部分多元弱酸(或酸酐)与可溶性一元碱的反应

若X为CO2/SO2溶液,则A为NaOH,B为Na2CO3/Na2SO3,C为NaHCO3/NaHSO3;

若X为NaOH溶液,则A为CO2/SO2,B为NaHCO3/NaHSO3,C为Na2CO3/Na2SO3;

若X为H2S溶液,则A为NaOH,B为Na2S,C为NaHS;

若X为NaOH溶液,则A为H2S,B为NaHS,C为Na2S。

继续拓展符合以下转化关系的化学反应:单质+化合物=单质+化合物。通过以上训练,将元素化合物内容纳入这一框图中,变换形式复习了元素化合物。

三、分类研究近四年山东高考题

对近四年的选择题分析研究发现,八个题目中通常是一个STS内容的考题(2007年第9题,2008年第9、10题,2009年第9题)、一个元素周期表、一个元素周期律考题(必有,主要为选修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同学设计),一个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考题(必有,主要为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同学设计)。

当时预测2011年也应该有这三类题,果真如此。例如,2011年高考山东卷9题、10题、11题、13题。分析发现,每年选择题中都有数据和图像的定量处理题(2007年15题——多不反应计算;2008年15题——沉淀溶解平衡曲线;2009年——强酸、弱酸PH随溶液体积变化曲线;2010年——沉淀溶解平衡曲线)。预测2011年15题也可能是一个数据和图像的定量处理题,结果出乎意料。

总体看选择题侧重于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知识覆盖面大,难易搭配合理。第9、10、11、13题相对简单,第12、14题属中等难度,第15题涉及原电池、电解池、金属的防护,思维容量较大,相对较难。第9题以化学与生产、生活为主题,涉及到煤和石油的利用、常见物质的性质及用途、同位素和同素异形体、胶体的性质等。第10题以硅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应用为主题,涉及到自然界中硅元素的存在、单质、氧化物、氢化物的性质与应用等。第11题考查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第12题考查常见金属的单质、氧化物和盐的性质,并和电化学、盐类的水解相结合。第13题考查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第14题主要考查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影响因素。第15题着重考查电化学知识,涉及电解池、原电池、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相关化学计算。

篇3

一、高一学生对化学学习不适应的原因

(一)学生的化学知识和经验准备不

初中教材涉及的化学基础知识容量少但是知识面广,内容浅显,类似常识介绍;知识点零散,缺乏系统性,并且基本不涉及化学原理。如:“物质的量”“元素周期律”“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这些内容历来被认为是造成学生分化、学习困难的重点知识,但是教材将它们全部编排在必修一的第一章和第二章,没有给学生一个从心理到方法的适应的时间,也没有帮助他们做好消化和理解这些知识的背景准备。

(二)学生的化学学习动机不强烈

高一学生刚结束紧张的中考,并且在没有任何学习压力的情况下度过了两个多月的非常放松的假期,因此不少学生思想松懈,缺乏学习紧迫感。有很多学生进入高中后暂时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学习没有原动力。学生对初高中化学学习差别认识不足、思想准备不充分,进入高中化学学习后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困难,出现畏难情绪,继而对化学学习产生厌学情绪等;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只停留在表象,不探究知识的内在联系,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最终造成较大知识缺陷,使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产生困难。

二、针对原因提出:把握入学初三个月,培养预习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任何学科的学习和理解都不像在白纸上画画,学要涉及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包括正规学习前的非正规学习和科学概念学习前的日常概念,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和信息。即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建构主义者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依据建构注意学习理论,结合高一新生化学学习状态准备不足的实际情况,要改变高一学生化学学习状况,为滞后的化学学习打下基础,策略之一就是把握高一入学前期,培养高一新生化学学习的预习习惯和能力。

课前预习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活动的重要环节。通常来说,预习的作用有三:一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教材的核心知识点;二是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为新课程的展开提供必要的支持;三是让学生发现新教材中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提高学习者的化学学习动机,增强求知欲望。但在目前普通高中教学实践中预习并未落实,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大多数学生未能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二是学生未能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三是目前广东地区广泛使用的人教版必修教材《化学一》《化学二》在“教材内容主线”和“章节核心知识点”的呈现不是很明晰,学生对阅读教材产生了较高的认知负荷。①笔者在近几年使用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必修二的教学活动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实践,形成了指导学生预习的一套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实践表明,培养高一新生的预习习惯关键在于把握初入学的三个月,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逐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一)第一个月

高一新生入学第一个月是学生们“手忙脚乱”的一个月,由于心理、知识、技能上的准备不足,大多数高一新生被纷至沓来的学习、生活上的变化弄得手足无措,而这一时期高一化学正是必修一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学习阶段,所涉及的基本实验操作、混合物分离方法、物质的量及其计算、离子反应、氧化还原等内容,都是对高中化学学习起至关重要的核心基础知识点。如前所述,此时大多数学生不会预习,没有预习习惯,没有预习时间等等问题尤为突出。因此这一阶段指导学生预习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预习放在课堂上进行

这是针对“没有预习时间”而设的。这个时期每节课我都会给学生留出5~7分钟的预习时间,将要预习的问题通过投影或板书

呈现给学生。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从时间上予以保证,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先预习后听课是一个程序,课前预习不是可有可无的事。

2.预习提纲设问尽量简短、明晰,解答明确易得

由于学生知识能力水平所限,这一时期的预习设问要简短,指向要明晰,通过阅读教材,简单思考即可得到答案。降低预习“门槛”,让学生觉得预习“卓有成效”,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从而进一步强化他们的预习意识。例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一节第一课时我给出的预习问题是:

(1)物质的量是什么?其主要单位是什么?

(2)阿伏伽德罗常数是什么?其近似值是多少?

(3)什么是微观粒子?1023是个很大的数,能说“1023个苹果”吗?

(4)一种物质的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什么?

这样的预习问题浅显易懂,学生很容易在阅读过程中解决问题,同时也对本课时的核心内容起到提示作用。

(二)第二个月

经过一个月的训练,学生对课前预习的作用、操作模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对高中学习生活整体上逐渐适应。此时必修一的学习也逐渐转入对元素化合物的学习。这个阶段的学习内容知识信息量大,实验探究多,课堂容量显著增加,而经过前一阶段的训练,学生已认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掌握了一定的预习方法,预习时间和内容也应该相应调整。预习时间逐渐移向课外,一般我会提前发给学生预习提纲(一个自然节发一次),同时预习提纲中问题的思维深度与广度逐渐加大。如第三章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的预习提纲是这样设计的。

阅读教材,完成下列有关问题。

1.完成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FeCl3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

②Na2CO3溶液中加入足量稀盐酸

③NaHCO3溶液中滴入稀盐酸

④FeSO4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

⑤Fe(OH)3有溶于稀盐酸

2.本节共涉及哪几种化合物?涉及哪几种金属元素?

3.铝元素的化合物的突出性质是什么?铁元素化合物的突出性质是什么?能否举例说明?

设计这几个问题的目的是:①唤醒相关旧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准备;②通过预习对核心知识、技能进行强化,如氧化还原、离子方程式书写等;③培养学生整理能力。元素化合物教学的突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对化学物质进行分类,归纳整理相关物质性质并形成规律的能力。

(三)第三个月

经过前两个月的训练,大部分学生已明确了预习的目的要求,掌握了预习的方法。此时我的指导策略也逐渐转向放手让学生自己预习,预习的范围也由一个课时、一个小节逐渐放大到某一知识主题或一个章节。这一阶段我通常是在新章节开始前给出整章预习提纲,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理解本章的主要内容脉络,各小节与课时前的预习则交由学生自主完成,要求学生写出预习笔记,由科代表组织检查落实。

如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预习提纲:

1.硅、氯、硫、氮在周期表的位置及原子结构特点

2.硅

(1)书中介绍了哪些含硅元素的物质?

(2)二氧化硅能溶于哪些溶液?写出反应方程式。

(3)硅酸的状态和酸性如何?

(4)硅酸盐产品主要有哪些?

3.氯

(1)氯气的主要化学性质表现为强氧化性,具体有哪些表现?

(2)氯气与次氯酸哪种物质有漂白作用?如何证明?

4.硫和氮的氧化物

(1)二氧化硫有哪些性质?怎样转化为三氧化硫?

(2)氮的常见氧化物有哪些?它们如何相互转化?

(3)硫和氮的氧化物对大气有何影响?生活中的来源有哪些?

5.氨、硝酸和硫酸

(1)氨的突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分别是什么?

(2)实验室如何制氨气?

(3)哪些反应能典型地体现出硝酸和硫酸的强氧化性?

通过这种提纲式的预习指导,一方面能使学生全面了解对应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出元素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的基本学习方法。

注释:①吴先强,王泽敏,祝炎。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高中化学必修教材调查研究.化学教学,2010(7):31。

参考文献:

[1]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方法论原理.1版.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篇4

高三化学复习,主要是以学生自主复习为主。老师的备课重点放在对学生深入了解、层次划分和有针对性的辅导上;规划不同层次学生复习的侧重点,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这个时期,老师只要简短地规划好复习计划,激发学生、引领学生,让学生自主复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

三、教学创新和变革

新课标背景下的化学教学方式,应该顺应新高考的变革,全面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如何使高三化学复习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笔者探索以下两种教学方式的创新。

1.回忆式的教学创新――以点带面,整体把握知识点,构建网络化知识体系。高三化学复习以回忆基础知识为主,要求对所学化学知识都要有详尽深入的了解。以往的复习,只是机械地“梳理回顾”高三辅导用书,再讲几个例题,配合大量习题练习。这种回忆式复习的方法,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简单地停留在重复的基础上,导致学生对知识理解不透彻,思维僵化。如对SO2知识点的复习,要将SO2的知识放到化学整体知识(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酸性氧化物、氧化还原反应等)的框架下去理解,还要在知识的实际生活性和社会应用性的大环境下去把握。

新的回忆式复习,要积极地开发学生整体-局部的思想方法。将复习的知识能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结构。

案例1:以新课标高考化学复习要点《硫及其重要化合物》这一节来复习SO2知识。

以下两个高考指导文件深刻地反映出,新课标改革后,更考学生的综合理解和判断能力。即,新课标后的高考,对知识理解和应用,要求更灵活,更深入。

针对新课标的要求,笔者的教学方法也相应地作出了改变。同样以SO2知识为模版,通过整体概括,相互比较的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

这样的教学设计目的,主要是为了从整体上,让学生掌握二氧化硫的主要性质,唤醒学生对知识的回忆式的复习。这样能很好地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点,提高他们的综合理解能力。

2.针对式教学复习法――优化解题速度,开拓学生解题思维。笔者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措施,用“三步骤”法攻克易错题。(1)明确题目考点,弄清解题入口(2)整体回忆知识点,数形结合认识问题(3)针对薄弱点,加强针对训练,做好笔记。

篇5

1.有意识地培养和激发

学习中我们要多参与、多联系实际,认识学习化学的意义,了解所学知识的用途,使之产生占有知识、掌握知识的迫切愿望,使学习化学的兴趣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

2.善于发现新奇和奥妙

新奇的事物容易引起兴趣,这是人们认识新事物的倾向,表现出对新奇事物的浓厚兴趣。所以,在学习中我们要善于观察并开动脑筋,发现新奇和奥妙所在,从而激发自己学习的兴趣。

3.积极进取,争取好成绩

成绩是促进兴趣发展的保证。在学习中我们要刻苦钻研、学懂学会相关知识,从中去品尝成功的甜果,从而增进学习的信心和力量,并使浓厚的学习兴趣不断延伸和发展。

4.增加课外阅读扩大知识面

课外阅读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补充,有效的课外阅读能使我们增长知识、扩大视野、激发求知欲望和发展兴趣爱好。

总之,按照化学学习兴趣的发展规律我们应逐步提高学习兴趣,以对我们的化学学习起推动和促进作用。

二、了解学科特点

学习一门新学科,了解其特点可使我们做到心中有数,进而正确面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化学学科的特点可概括为“多”、“散”:“多”是指化学知识内容多,实验多,概念多,化学用语多,物质间变化多,描述性内容多等;“散”是指这么多零碎的知识又是分散于各单元之中,并且大量知识需要识记。这些使得初学者往往认为化学好学、易懂但难记。其实,这些知识虽然多而散,但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内在联系和规律,记忆也有方法和技巧。要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这需要我们在今后学习中不断去探索和积累,从而取得优异成绩。

三、重视课堂学习

课堂学习目前是我们学习的主要形式,所以上好每一节课对提高学习效果很重要。就如何上好每节课特提出“三会”供参考。

1.听会―会听

聚精会神是听课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努力做到把老师讲的内容听懂、听会。但仅做到这一点是不够的,应在此基础上做到会听。

(1)预习是第一步。预习是听课的准备,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可以了解当堂课所学知识的内容,做到上课时有的放矢。预习中总会有读懂和读不懂、理解和不能理解、似懂非懂和理解不深不透等的内容,这些往往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知识的要点和学习中的弱点,都是听课的重点,上课时要特别注意老师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讲述。

(2)听中要质疑。提出问题是学习的开始,问题的解决是学习的进步。听课中要不断质疑、设问。如学习CO2的制取时,可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来实现,追问一下,浓盐酸、硫酸和硝酸是否可以代替稀盐酸?其他碳酸盐是否可以代替大理石?这样逐渐形成追问和解答的习惯,对提高听课效果是极为有利的。

(3)听中要思考。听课中思考什么呢?如讲述某一概念时,应思考:这概念是如何提出来的,其内涵是什么,有何特点和意义,其中关键的字、词是什么,与前述的概念有何区别和联系等。又如讲述某一规律时,应思考:它是如何归纳总结出来的,其依据是什么,适用的条件、范围是什么等。这样听中有思,可促使我们在学习之中处于主动听课之中,对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4)听好“两头”。这是特别强调的一点,即听好“开头”和“结尾”。因为开头一般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老师往往用简短的话语讲述上节的重点以引出新课;而结尾一般是每节课的总结和概括。它们都是精华所在,不可轻视,切莫因刚上课和快下课而放松。

2.看会―会看

化学中的实验是很多的,听课中除了理解实验原理、学会动手操作外,更应会观察且善于观察。

(1)明确观察目的。实验是为了形成概念、验证和探索科学原理,所以观察时要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注意观察所用仪器和试剂,仪器如何安装、操作等。如果是物质性质实验,应特别注意物质反应前后的色、态、味等的变化。

(2)善于比较和联系。化学实验多,实验现象繁杂,只靠单纯的记忆是不行的,一定要进行前后的联系和比较。如做氧气性质的实验时,同是固态的镁和硫,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却不同(镁是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硫是蓝紫色火焰、生成气体),搞清楚弄明白其中原因就会对我们记忆其燃烧现象有很大帮助。

(3)注意和思考相结合。对实验不能只看不想,要把看和思考结合起来,这样的观察会更细致、更深刻、更准确。

可见,观察非一日之功,需要经过多次的实践,在实践中去领悟、去体验,从而不断进步并养成观察的良好习惯,达到形成能力。

3.记住―会记

在课堂上一般要记笔记,记什么呢?不少同学是老师在黑板上写什么就记什么,或者老师让记什么就记什么,这只能是死记,不能说是会记。怎样才能做到会记呢?

(1)记下老师讲课的提纲。提纲应包括当堂课的几个问题,知识的重点、难点和要点。

(2)记下关键的问题。我们应记下老师是从几个方面讲述问题的,关键在何处。如讲述某概念时,我们要记下它的组成因素,关键的字、词,所指对象等。如学习碱与盐的反应时,用右图所示图示法记笔记即可记录其中的关键,这样既简单明确又便于识记。

(3)记下不懂或疑惑的问题。课堂上对于老师讲述的问题,可能会有我们听不懂或似懂非懂的地方,这时不要让这些疑惑分散你的注意力,可先记下来,课后再请教老师或同学。

记笔记有助于理解和记忆,但必须服从听课,以满足复习的需要为原则,应当详略得当、条理清楚,以自己能理解为好。

总之,在课堂上能做到会听、会看和会记,就能大大提高学习效果,更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认真阅读教材

教材是依据国家新的课程标准而编写的,是老师教学的依据,也是同学们获得知识的源泉,应认真阅读、学会去读。那么,又该如何去读呢?

1.了解教材的编写特点

教材对各类问题的编写顺序是:概念、理论等是实验引出――应用;元素、化合物等是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实验)――物质的制备――物质的用途;实验内容大都是原理――装置――现象――得出结论。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化学内容。

2.会运用图表

教材中的图示和表格是很多的,我们要了解他们的特点,把他们作为学习的工具去分析、总结、探究化学知识,从而获取知识增长能力。

3.注意联系和质疑

阅读教材不应只是读,还要开动脑筋多思考、多联系、多推敲。第一,要善于联系已有的知识去理解阅读中的新知识,还应注意和生活生产的联系,以提高我们的阅读兴趣。第二,要善于发现问题,不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维是开展不起来的。要边读边思、质疑问难,从深入阅读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掌握学习方法

1.准确理解

准确地理解化学知识是学习化学的前提和基础,对全面掌握化学知识起着指导和决定性作用,只有真正理解了才能掌握并应用。如学习“氧化物”概念时,首先我们要清楚它的组成因素:“化合物”、“两种元素组成”和“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三者缺一不可,关键是“两种元素组成”和“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由此再用此概念去解决问题就会比较容易了。其他概念也可从组成因素、关键所在、要求条件、适用范围等方面去分析。

2.善于记忆

化学学科“多”的特点决定了记忆在本学科的重要性,好的记忆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一,理解为先。以化学用语为例,清楚每种用语的读法和写法的法则、化学意义及其适用范围,对于正确的读、写、用化学用语是有很大帮助的。第二,因材施记,即根据所学知识的特点并结合自己的习惯而采用不同的记忆方法。如有关盐类物质的溶解性记忆,可采用“记少不记多”的方法:钠、钾、铵盐和硝酸盐多为易溶盐,硫酸盐中BaSO4难溶、CaSO4微溶,盐酸盐中AgCl难溶。有些知识还可采用“提示性缩记”法,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氢气的操作为“早来晚走”,酒精灯的操作为“迟到早退”。总之,记忆有法但无定法,适合自己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但无论用什么方法都要集中注意力,做到眼、耳、口、手、脑并用,以达到最佳效果。

3.运用比较

比较是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在比较时可纵向比,如金刚石和石墨的比较,同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为何物理性质差异很大?由此明确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物质的性质也会有所不同;也可横向比,如O2和CO2两种气体制取,我们可以从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反应类型、发生装置、收集方法及原因、验满方法、操作顺序、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比较;还可以进行单项比、列表比等。不管采用何种方法比较,其目的都是要找出它们的区别和联系,以强化我们的知识记忆。

4.归纳总结

所谓归纳总结,就是将分散的、零碎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等形成知识结构,以利于我们理解、记忆和运用,其形式可多样化,如提纲式、图表式、图解式、网络式等。总结可进行课后总结、单元总结、系统总结、专题总结等,如在学完“金属和金属材料”后可对置换反应进行专题总结。

概念: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表达式:A+BCB+AC

规律:活动性强的元素的单质可把活动性弱的元素从其化合物中置换出来。

类型:(1)金属单质置换非金属单质,如Zn+H2SO4=ZnSO4+H2,常是活泼金属(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H前的金属,K、Ca、Na除外)与酸(稀硫酸和稀盐酸)的反应。

(2)金属单质置换金属单质,如Fe+CuSO4=FeSO4+Cu,常是较活泼金属把金属活动性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3)非金属单质置换金属单质,如H2+CuOCu+H2O,常是一些具有还原性的非金属单质(H2、C等)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5.勤于思考

学习中勤于思考这一重要方法常被同学们忽视,一些同学每天忙于做作业,没有时间思考或者认为思考不重要而不去思考,这是不可取的。对于所学知识,只有经过我们认真思考、分析、归纳等才能进入自己的头脑,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才能准确地运用在解决问题中。我们又要思考什么,如何去思考呢?其实很简单,思考往往是从提问开始的,随着思考的深入又会提出更深刻的问题,从而引出更深层次的思考,进而使提出的问题得以解决。如在学习酸的通性时,第一条是“酸溶液能跟酸碱指示剂起反应,紫色石蕊溶液遇酸变红色,无色酚酞溶液遇酸不变色”。不思考、不善于提问,只能是记住这个通性,若有思考习惯就会提出很多问题:为什么不同的酸都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呢?指示剂变色是如何引起的,是整个酸分子的作用还是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出来的离子作用的呢?等等。经过思考后,我们明白是酸在水溶液中电离生成的氢离子作用的结果,如此我们的记忆便会深刻得多。

6.及时纠错

篇6

一、以“本”为本,以“纲”为纲

“本”是指课本、教材,“纲”是指《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高考试题万变不离其宗,追根还应源于课本,从课本知识点、能力考查点衍生而来。高考知识体现课本内容,高考的最终落脚点是课本,而课本和《考试大纲》是高考复习的指挥棒,是高考命题的依据,特别是《考纲》已明确地传达出“考试目标”、“考试范围”、“命题指导思想”,“题型比例”、“题目难易比例”及“样题”等重要信息。从中了解命题趋向和要求,明确复习要点,这必然会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复习的效率,切不可舍本逐末,重教辅轻教材。要充分认识到《考纲》是依据、课本是根本、资料是补充。复习过程中,要加强对《考试大纲》的研究,如今年《考试大纲》中.删去“掌握有关物质溶解度的简单计算”,删去“思维能力”中“(4)对原子、分子等粒子的微观结构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当然也不可盲目探测不确切的高考信息,把精力浪费在猜题上,不可大大超过课本而随意拓宽和加深知识范围,也不可刻意地为某些多次练习而被强化的题型去增加某些“规律”或特殊解法。要切实做到重视课本而不完全依赖课本,从而实现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这一命题指导思想。做到瘦身减肥、扔掉包袱、轻装上阵。

二、重视实验复习,提高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中学化学中的许多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以及物质的性质、制法等是由实验推导和验证的。化学学习过程中的实验,不仅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化学概念、原理和物质性质的认识,也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培养的实验能力也会为许多考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历年高考化学试题十分重视对考生实验能力的考查。但是考生在实验试题上的答案往往不能令人满意。这里的原因很多,但有一点是大家的共识,就是考生在学习化学时对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重视不够,动手实验的机会太少,而在实验操作中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就更显不足,因而在高考中暴露出实验能力差距较大。例如:2006年理综实验题(4)试管F中收集满气体后,下一步实验操作是:题目考查了带有一定思考性的化学实验操作,还考查了考生的文字表述水平,正确回答这个问题,绝不是靠死记硬背书本就能解决的。有些实验试题的解答,首先要考虑化学反应原理的科学性,其次才考虑实验操作的科学性。

在最后阶段的实验复习中,考生应尽量创造机会多实践,并且在解答实验题时,把答题过程当作动手做实验来对待,同时要加强书写的规范性,减少不必要的失分。

三、建立知识结构,突出主干知识

复习不是单纯的重复,而是用旧知识的砖瓦建造新的高楼大厦”---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只有结构化的知识才能有效地被利用。所以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应按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以专题的形式重新整合知识。

化学中的主干知识包括基本理论(包括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原理、物质结构、化学平衡和电离平衡)、元素化合物知识(包括重要的金属元素钠、铝、铁和重要的非金属氮、硫、氯)、有机知识(包括烷、烯、炔、芳、醇、醛、酸、酯)化学实验、化学计算中的若干个知识点。对于这些主干知识一定要加重复习,具体到每一种物质的性质复习也要有所侧重,可以按照平时老师交代的重点知识复习,也可以根据高考出现的频率去复习。研究近五年高考我们发现,尽管考点有120多个,但是常考的知识点却比较稳定:

1.化学方程式、化学式、结构简式

2.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无机;有机

3.推导有机物的结构和结构简式

4.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5.实验设计

6.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化学知识

7.元素周期表知识及其应用

8.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9.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10.同分异构体

11.有机反应类型

12.醇、醛、酸、酯的衍生关系

13.简单定量计算;统摄、归纳的能力

在复习中最忌讳的一种情形是总感觉到有许多知识点自己没有复习到,看到哪一道题都担心高考会考到,这种心态实际上是对自己没有信心的表现。我可以负责任的说,经过半年的集中训练,高考中可能出现的题型学生都见过。退一步说,高考中可能会出现新的题型,那也绝不会正好和你看到的那道题吻合,这种概率近似为零。

四、及时反思和总结,严格纠错

反思是进行有效学习,获取有效知识的有效措施,所以高三化学总复习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积极反思,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要通过严格、合理、规范的要求来帮助、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要养成在解题后再思考的习惯。每次解完题后要回顾解题过程,审视自己的解题方案、方法是否恰当,过程是否正确、合理,是否还可以优化,检查语言表述是否规范,是否合乎逻辑。对典型习题、代表性习题更要多下功夫,不仅要一题一得,更要一题多得,既能使知识得到不断的弥补、完善,又能举一反三,从方法上领会解题过程中的审题、破题、答题的方式和奥秘,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长期坚持就能驾驭化学问题的全貌,掌握化学知识及其运用的内存规律和联系。

要及时归纳总结。每个单元或章节复习完后,要反思本单元或章节主要研究了哪些问题?重点是什么?用了哪些方法?与以前的知识有哪些联系?通过反思融会同类知识而形成有效的知识块,使普遍的知识规律化,零碎的知识系统化。例如:对无机化学,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这部分内容时,可以以“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存在”为线索;学习具体的单质、化合物时既可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又可以从该单质到各类化合物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复习,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有机化学的规律性更强,“乙烯辐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条线”,熟悉了官能团的性质就把握了各类有机物间的衍生关系及相互转化;理解了同分异构体,就会感觉到有机物种类的繁多。这样,通过多种途径、循环往复的联想,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而且有助于思维发散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光有许多零碎的知识而没有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就犹如没有组装成整机的一堆零部件而难以发挥其各自的功能。所以高三复习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各部分相应的知识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将散、乱的知识穿成线,结成网,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知识结构图,教师不要全部包办,要在学生自己归纳整合后再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对比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意识整合过程中的不足。:

认真做好考后分析。每次考试结束后要求学生认真分析失分原因,要回头看一看,停下来想一想,自己的复习有没有实效,知识和技能是否得到了巩固和深化,自己存在什么问题,以便在今后的复习中对症下药,自我提高。

重视做题和考后的纠错。复习中常用的纠错方式有:一种是在试卷或参考书上把错题做上标记,在旁边写上评析。第二种方式是专门备一本错题笔记本,将自己感触最深的解题错误摘录在错题集上,并且寻根求源以防再错。第三种方式是把纠错还原到课本上,在课本知识点相应处,用不同字符标出纠错点,标出该点纠错题目位置、出处、错因及简易分析等内容。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都要及时反思,及时纠正,对差错做出深入的分析,找出错误根源,是概念不清、原理不明、方法不当造成的,还是非知识性的失误。对出现的差错要做记载,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一次成果总结,看看哪些毛病已经“痊愈”,哪些“顽症”尚未根除,哪些是新犯的“毛病”,从而不断地消除化学复习中的疑点、盲点。努力在复习的过程中达到“会做的保证对、错过的不再错”。

五、看练结合,优化应试策略

有两种极端的认识必须更正。一种是认为高三最后阶段不做练习,只是看错题,归纳知识点;另一种则是认为这一时段应该大量做难题,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不做练习”造成的结果可能是在高考中只知道如何分析,却不能正确地书写,至少是不能准确规范地书写。因为长时间不进行训练,会使手生,对题意的理解也会感觉困难。有大量的统计结果表明,陌生度的增加会使考生得分率明显下降。而“大量做难题”更不可取。因为这样做除了浪费宝贵的复习时间和导致自己的信心不断遭受打击之外一无是处。这和我在前面所提到的积极的心理暗示正好相反,所以提醒有的同学,一定注意。

解题需要的一是知识,二是策略,三是心态。这三者中哪一方面的失误都会导致失分。因知识和策略造成的失误可以认为是知识性失误,而一些笔误、计算失误及某些习惯性错误可以归结为心理失误。要解决“高考化学得高分难”的问题,优化考试心理是高考复习不可忽略的一环。面对一套题,应该有稳定的心态,在按题号顺序作答的前提下,可适当采用先易后难、先熟后生,先同后异(同学科、同类型)的策略,以最佳状态去克服慌乱急躁、紧张焦虑和丢三落四的情绪,对会做的题,要特别注意表述准确,考虑周到,书写规范,切实解决“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问题;解题时既要注重一次性成功,又要重视复查环节,还要敢于放弃。在平时的模拟训练中,一定要体现“平时是高考,高考是平时”的训练思维,把学生置于一种仿真的环境,对答题速度、答题规范做出严格要求,只有关注了时间,就有了时间,就有了效率,就有了速度,就有了紧迫感,就有了机智。时间长了,就自然达到“平时训练当大考,大考自然当小考”的境界,高考时心态自然就会平和了。

篇7

解元素推断题的前提条件和关键是熟练掌握1―18号元素的符号、名称、元素的原子结构、离子结构、常见元素的化合价,以及由常见元素组成物质的性质特点等有关知识。

例1. 有A、B、C、D四种元素,A元素正一价离子结构示意图为?摇 ?摇?摇?摇,B元素的负二价离子结构示意图为?摇?摇?摇?摇?摇 ?摇,C元素正一价离子核外没有电子,D元素的原子比B元素的原子核外多一个电子,请写出:

(1)A元素的元素符号?摇?摇?摇?摇;(2)B元素负二价离子的名称?摇?摇?摇?摇;(3)C原子结构示意图?摇?摇?摇?摇;(4)D元素负一价离子符号?摇?摇?摇?摇;(5)C、D两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电离方程式?摇?摇?摇?摇。

答案:(1)Na(2)硫离子(3)?摇?摇?摇?摇(4)Cl (5)HCl = H+Cl

解析:解答可先从C着手,C 核外无电子,推断出是氢元素,C 就是H ;A 对应原子有电子数为10+1=11,依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总数得知是钠元素;B原子的电子数应是18-2=16,其原子核应有16个质子,B为硫元素,则B 为S ;D比B多一个电子即17个电子,核电荷数17,即为氯元素。

点拨:解这类试题一定要按题要求去填空,若要求填元素名称,就不要写元素符号;若要求画离子结构示意图,就不要画原子结构示意图,避免不必要的失分,推导时要细心,不要排错某一元素的位置,否则后续元素也受牵连,以错带错。

二、未知物质的推断题(推断结果为物质)

在物质推断解题过程中关键是抓突破口,在日常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要求学生认真做好零星知识点的笔记,并加以熟记。在综合复习之前,教师要集中归纳抓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几个常见

(1)常见的金属:Na、Mg、Fe、Cu、Al;(2)常见非金属:H、O、C、Si、N、P、S、Cl;(3)常见的液态物质:H O、HNO 、H SO 、Hg;(4)常见的气态物质:H 、O 、N 、CO、CO 、CH ;(5)常见的还原剂:C、H O、CO;

(二)抓特征颜色

固体物质红色:Cu、粉状Fe O ;红褐色:Fe(OH) ;暗红色:红磷;黑色:C、Fe O .CuO、MnO 、铁粉;紫黑色:KMnO ;蓝色:Cu(OH) 沉淀、CuSO •5H O晶体;绿色:碱式碳酸铜[Cu (OH) CO ]粉末;白色:NaOH、KClO 、Ca(OH) 、CaO、Na CO 、无水CuSO 、MgO、P O 等;淡黄色:硫粉(S)。

(三)抓特征反应条件

点燃(有氧气参加的反应);通电(电解水);催化剂(双氧水制氧气);高温(碳酸钙分解)。

(四)抓物质的特征反应

(1)四种反应基本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2)碳酸盐+酸,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CO ;(3)可溶性的硫酸盐或稀硫酸,加BaCl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BaSO ,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4)可溶性氯化物,加AgNO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AgCl,它不溶于稀硝酸;(5)无水硫酸铜硫酸铜晶体(物质由白色变蓝色)。

(五)抓物质的性质与唯一特征

(1)具有刺激性气味的大气污染物:SO ;(2)与黑色氧化铜反应生成红色物质(铜)的物质――具有还原性的物质:CO、H 、C;(3)能使人发生煤气中毒的气体:CO;(4)误作食盐,用于烹饪,使人食物中毒的盐:亚硝酸盐;(5)与碱反应,产生有刺激性气味且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NH )的盐是铵盐;(6)具有挥发性的酸:盐酸、硝酸;(7)在空气中质量增加且变质的是氢氧化钠、氧化钙;(8)放在空气中质量增加但不变质的酸:浓硫酸。

(六)抓常见物质的用途

(1)用于人工降雨的物质:干冰;(2)调味用的食盐:氯化钠;(3)常用于金属除锈:稀硫酸、盐酸;(4)改良酸性土壤的物质:生石灰、熟石灰;(5)工业上常用做洗涤剂的盐:碳酸钠;(6)“钡餐”透视用的盐:硫酸钡;(7)人体中的胃酸:盐酸;(8)配制农药波尔多液:熟石灰、硫酸铜。

(七)抓物质的热效应

(1)溶于水吸热的物质:硝酸铵;(2)溶于水放热的物质:氢氧化钠、浓硫酸;(3)与水反应放热的物质:氧化钙。

(八)抓化学之最

空气中体积分数、质量分数最大的物质是氮气;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动植物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硬度最大的天然物质是金刚石;最软的矿物之一是石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最活泼的金属是钾;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不含中子的原子是氢原子;最理想的燃料是氢气;最常用的溶剂是水;人类应用最早的金属是铜;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检验水是否存在的最简便的方法是用无水硫酸铜。

学生掌握了上述的基本知识之后,当遇上推断题就可以应对自如,不仿略举几例加以佐证:

例2.已知:ABCDEF六种物质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根据上述转化关系,推断有关物质的化学式:

A?摇?摇 ?摇 ?摇B?摇?摇?摇?摇E?摇?摇?摇?摇。

分析:此题的突破口是(2)中的蓝色沉淀D,显然为Cu(OH) ,则E中必含有K 。根据(4)可知,F为BaSO ,则E为K SO 。再由(2)可知C为CuSO ,然后由(3)可确定为H SO ,最后由(1)推断A为CuO。

篇8

一、关注初高中化学知识点的衔接

初中科学进入新课程后,很多高中教师对学生初中化学基础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自己的经验上,u也就是说,对学生“已知”的了解是通过分析以前学生的学习情况得到的,而没有对学生的现状进行客观的分析,认为以前学生能掌握好的知识现在的学生也应该能掌握好,也就按照原来的难度和模式实施教学。结果学生恰恰在这些知识点的理解上出现了困难。例如对于“酸碱盐知识”,初中《科学》设置了如下内容:①说出某些重要的盐的性质(如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钙等);②了解酸和碱的主要性质,会测溶液的酸碱性,了解强酸、强碱的使用注意事项。在中学化学课程内容中酸碱盐是最重要的无机化合物,初中科学课程标准要求“能说出某些重要的盐的性质(如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钙等)”。因为重要的盐有很多,而一些重要的盐的具体性质可以从有关的资料中查到,所以只要求学生在认识某些具体的盐的过程中,能够对于盐的性质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对酸和碱的知识,初中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酸和碱的主要性质,会测溶液的酸碱性,了解强酸、强碱的使用注意事项”,对于酸和碱的性质能够有一个总体认识即可,但是特别强调了对酸与碱性质的应用,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活动建议。高中化学对关于酸碱盐性质及应用的内容并没有单独提出,而是都渗透在“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中。

《科学》教科书对于酸碱盐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是通过实验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酸碱盐的一些性质,如通过鸡蛋壳、生锈铁钉与盐酸的反应,通过稀硫酸与锌、氧化铁、氧化铜、氢氧化铜、氯化钡的反应,来归纳酸的一些共性;通过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氯化铜、氯化铁的反应来归纳碱的一些共性。对于酸碱,不但要求理解共性,还要求理解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酸碱的特性。对于盐,教科书具体编写了纯碱、碳酸钙、食盐的性质,并通过碳酸钠与氯化钙的反应认识盐的制取。高中化学教科书在初中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拓展了铁的氧氧化物、氢氧化铝、硝酸、浓硫酸等相关知识。学生经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不但能对酸碱盐的性质有一个总体认识,对于相关的具体的化合物也能够有个很好的掌握。以此为基础,学生应该能够接受高中化学中关于酸碱盐知识的进一步加深和拓展。

例如在高中进行到电解质内容时,适时地安排初中科学有关内容的复习,初中科学中酸、碱、盐等物质导电性实验,并用物质在水中发生电离来解释这一现象,但在初中并没有对不同物质间及相同物质不同浓度间的导电能力进行实验比较。此时高中教师可以设问:“不管什么浓度的酸、碱、盐溶液导电能力是否均相同呢?”再问:“任何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都相同吗?”引发学生思考,触发学生的兴趣,以此导入新课,完成书上“活动与探究”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之后。引出相关的概念、理论等。

例如在讲“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时,栏目“你知道吗”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已有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激发探究的欲望。又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让学生列举几个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例子,并讨论和交流这类反应的分类标准,在分类的过程中发现矛盾,最后得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结论,从而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这里的“交流与讨论”也成为了连接初中、高中化学的“纽带”。高中化学必修课程内容中还有很多类似的初、高中知识衔接点,教师如果不了解这些衔接点,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适当地运用,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的跳跃,极大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高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初、高中知识衔接点的掌握。

二、重视教学方法的衔接

化学课堂上教师常采用讲述讲解、演示示范、学生实验、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研究、练习测试、反馈错误等多种形式和方法去引导、指导学生从事一系列学习活动。初中科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科学知识作为人门学科的限制,较多地采用讲授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后,教师应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在教学方法上会更多地采取启发式,激发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比如,实验方法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工具。实验探究活动是化学教学的出发点。初中科学中学到的一些实验基本操作和装置都在高中阶段进一步得到应用,而且还有了提高。例如实验室制氧气的装置,已突破了制取氧气的界线,成为一种由固体反应物在加热条件下制备气体的规范化装置。实验教学的重点,要从初中化学偏重于对实验现象初步观察能力的训练、对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上,逐步转移到分析实验结果、处理实验数据、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教学上。但这里的前提是提高认识、做好实验、观察实验、了解实验,这样才能分析实验、设计实验。这正如赞可夫强调的“让学生了解学习过程”。这应该是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中实验问题的准则。

同时,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留旧创新,巧妙过渡。所谓“留旧”就是保留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些基本方式,教学上应尊重学生的学习习惯,为此教师应了解和研究初中化学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般情况,以免在高中教学中出现急转弯,而使学生不适应教师的教法。因此,“留旧”是使学生适应高中化学学习的一个必要的心理过渡。比如初中学生对具体材料识记的指标仍然高于对抽象材料识记的指标,直观教学在初中阶段占有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高一化学教师在教学上想办法能让抽象的问题尽量直观化。但“留旧”并非“守旧”,而是为了“创新”。例如在讲授氧化还原反应时,可以从初中学到CuO与H2反应的“得氧、失氧”这一狭义的概念作引入,然后要求学生标出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接着教师指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然后再举例说明,使学生认识以前所学习概念的局限性。进而引导学生从电子的得失和共用电子对的偏离(或偏向)来认识氧化还

原反应的本质。这样在使知识结构衔接的同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也得到延伸,学生的学习就不会觉得是“无本之木”。

化学知识体系和网络的建构是一个系统工程,是要靠长时间积累的。在高一阶段,重在积累知识素材,教会学生搭建知识框架的基本方法,并对高一仅有的一些化学反应、物质的物理性质、用途制法和有限的结构理论进行适当的归纳总结。同时,各模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条件,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如在一般教学条件下对全体学生提出“基本要求”,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更高的“弹性要求”,根据某知识点在整个模块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提出“发展性要求”,也可将知识点延伸到选修模块提出“拓展性要求”。学生应根据本人的知识背景、兴趣和爱好,对学习进行自我监控,决定自己的学习进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自我监控能力发展和培养的引导;在教学中要充分领会化学课程标准的内涵和新教材的编写思路,帮助学生建立新课程标准下的学科知识体系:元素化合物内容、概念原理知识内容、过程方法内容和具有STS涵义的内容,同时要引导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建构各部分内容的体系结构。

三、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能有效、正确地进行各种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是“授人以渔”之举。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高一年级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

进行学法指导,可以在高中化学伊始讲解初高中化学内容的区别,阐明学习方法的差异。如知识的总量增加,学科系统性与逻辑性的增强,基本理论和高科技信息的比,重增大,对学生的推理能力、表达能力、实验能力、计算能力、记忆能力及信息迁移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等等。学法指导的目的是使学生快速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要求,在“求学”的基础上做到“会学”进而达到“学会”。因此,学法指导要与建立学习常规结合起来,应渗透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如:课前做好预习,上课专注听讲、做听课笔记,实验时聚精会神、勤于动手、善于动脑,课后及时做学习小结,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筛选试卷收集经典好题以及建立错题本等。

比如,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巧妙听课、主动思考。课堂上以听老师讲授为主,基本循着老师的思路去听,同时要动脑子主动思考,力争得到“接受――思考――理解”的最佳综合效益;抓住基本概念,领会主要精神。老师讲课有不同的“松紧度”,学生听讲也应有不同的“响应度”。在预习中已懂的东西就不必多化力气,而对疑难点则要仔细听,听课中可进行合理的“联想”和适度的停留。“联想”主要是课堂内容的相关知识,可以由“树木”联想到“森林”。譬如,在听到Agl可用于人工降雨时,自然联想到初中时学过的干冰[c蚴也可以用于人工降雨。只要广泛联想,对于知识的掌握是大有裨益的,但绝不能脱离课堂而无目的地想入非非。所谓“停留”,是指听到课堂重要之处可以稍微停下来思考,细品这个问题,也可以为听课带来一定的兴趣;不过,不要忘了还要留一点精神听老师后面的课,争取把课听活。正确的学法是良好教法的基础,只要师与生、教与学都遵循认识论与方法论,符合现代教育的建构主义教学规律,师生在教改实践中互促共进,教学质量就能够稳步提高。

篇9

但是即便是老师讲过很多次、学生也做过大量试题,仍然会有很多同学在同一个地方犯错。之所以会发生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方面原因。

(一)老师一味地灌溉式教学

高中教学任务重、进度快,很多老师为了按时完成任务一到课上就开始按照自己的安排大讲特讲。一节课下来根本听不到学生的声音,课堂完全成为老师的主场。等到讲完课后就开始题海战术,让学生不停地做题,认为只要做过题学生就能掌握知识点。老师这种我行我素的教学方式完全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权。

(二)学生成为学习的傀儡

很多学校鼓吹“学生要听从老师的安排”,让你怎么做就怎么做。在这种思想的压迫下,学生逐渐失去自己的主见,上课只知道埋头不停地记笔记、不停地做题。对于老师讲的内容只知道死记硬背,僵硬地使用套路,遇到问题不说主动问问周围的同学,更别说是问老师了。而且课堂上提问的主动权大多掌握在老师手中,学生只要会回答即可。这种提问方式起不了多大成效,最终解决的不是学生真正的问题。

二、要想打破这种局面,必须改变这种教师与学生主客颠倒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培养自主提问的意识。

(一)通过课前预习提出问题

预习,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化学这类理科科目。通过预习和做学案,学生能够提前了解下一节课将要讲述的内容。不然等到了讲课的时候,学生要想跟上老师的讲课节奏就会有些吃力,容易手忙脚乱。预习往往是学生问题最多的阶段,因为不理解大脑中会充斥着这种为什么。

如学习“硫和氮的氧化物”时,提出如下问题:

1.硫的物理性质是什么?

2.比较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有哪些?

3.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体现在哪些方面?等等。

这时候为了避免问题的遗漏,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讨论小组共同探讨问题。但是小组成员分配时要注意其合理性,以免造成同一水平的学生扎堆。集体的力量往往是最强大的,通过小组整合问题更容易查漏补缺。最后,通过收集学生的问题,老师可以更多地了解学生内心的需求,从而适当调整教案。

(二)课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上课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但是解决了预习阶段的问题后往往又会生成新的问题。与预习阶段不同的是,这个时候学生对知识已经有了较深刻的理解,自然产生的新的问题难度会加大,脱离表象。要想解决内心的疑问,学生在课上要克服心理胆怯,踊跃发言,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老师们应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培养学生深挖问题、深度思考的能力。例如:二氧化硫溶于水仅仅是溶于水吗?有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发生化学反应判断的依据又是什么?这些都可能是学生会提出的问题。

(三)认真对待课后任务

一节课后,很多知识点、已经解决的问题需要学生有条理地整理出来。不能因为怕麻烦而不去做,条理清晰的笔记更有利于我们今后查阅及记忆。同样,不能因为当下记住了就不整理到笔记本上了,因为你随时都有可能会忘记。另外,上完课后,老师常常会给我们布置作业、矫正作业。当你发现解答不正确时,不能放之任之,一定要及时反思并解决。你为什么会做错?思路哪里出了问题?下次遇到此类问题如何解决?像是这些问题可以请教周围同学,也可以主动询问老师。当你一个个解决遇到的问题时,会由衷地感到舒畅及喜悦。

(四)将化学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

其实化学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科学,能够为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与社会发展及衣食住行有着密切联系。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很多与课本知识相关联的现象。通过联系实际,有利于拉近学生与高中化学的距离,同时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如学习“金属及其化合物”时:

1.我们周围都有哪些常见金属?

2.铁为什么会生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3.我们周围有没有工厂排放工业废水?其中有哪些有害金属?

像这些问题,我们时时刻刻都在面对,可见高中化学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我们还可以利用课本上的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像是用食醋祛除壶胆内的污垢之类的。

(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要想让学生主动提问就要营造轻松、愉悦、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放松下来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老师们要注意与学生相处时的态度,学生问问题时要有耐心,争取做到亦师亦友。很多学生之所以不敢主动跟老师提问题,不是因为老师有距离感不敢问,就是老师性子太急躁,所以学生即使还不懂也不敢再问。为了避免这种现象,老师一定要学会尊重学生,经常鼓励学生,让学生从学习中找到成就感。

三、结语

提问是一门艺术,正所谓有问才有答,高中化学学习离不开学生的提问。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教师一定要适当改变自身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更多学习主动权,培养学生自主提问的意识,做学习的主人。

篇10

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排除干扰,减少遗忘,从而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是完全必要和可能的。

一、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增进记忆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师充分认识到,神经系统是记忆机制的基础,就会明白健康的精神对正常记忆的作用”。在记忆的艰苦劳动中,一定时间的休息好比是记忆的油,也是在给大脑冲电,补充能量,这会加快它储存信息的进程。而疲劳则会减弱脑细胞的活动能力,使接受、理解、记忆的能力变得迟钝。因此,提高学习效率必须劳逸结合,科学合理安排每分,让大脑松弛有度。

二、坚定信念,保持良好的心态

不要对自己的目标存有疑问,坚信自己能做到。有心理学家认为,记忆的关键,在于要有“我能记住”这种自信心。高尔基说:“人的天赋就象火花,它既可能熄灭,也可能燃烧起来。”意志消沉,懒懒散散,遗传素质再优越,环境再好,也是无济于事的。人的记忆力强弱,固然与先天因素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环境的影响和个人的努力,尤其是后者。正如肌肉越锻炼越发达,人的记忆力应该也是如此。

三、理解融会,增强记忆

化学知识比较零散、抽象,但也有章法可循。知识中一些复杂抽象和难以理解的知识内容比较枯燥无味,如果一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不仅记不住,而且忘得快,兴趣是增强记忆力的窍门,通过对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预习,并加强记忆理解;可选择一些有解题思路的指导书,将课本上的内容进行初步理解,提前背一些需要记忆的内容。学会去理解和揭示知识的本质联系,时时对自己的学习做总结和反思,肯定比死记硬背的效果好。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学必思,思则疑,疑然后能悟。理解了再背,就意味着增加了信息冗长量,就能触类旁通,作到终久不忘。如元素的化合价,如果都让学生全部靠死记硬背,所背内容不但容易忘记,而且也难于应用,达不到真正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要求。如果让他们充分认识化合价的来历及形成过程后再去记忆,效果就不一样了。

四、适当复习,强化记忆

“记忆之母”是重复和复习。有一种错觉,似乎复习是考试前的工作。其实,对于需要长时间保留在记忆中的信息,应该经常复习。通过反复温习,记忆的信息会越来越强。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关于遗忘的曲线规律(即遗忘先快后慢),教师可教育学生:及时复习,使记忆基础化;合理分配复习时间,使记忆经常化;多次复习,使记忆深入化;因人而异,变换复习方法,使记忆具体化。

五、浓缩知识,择要记忆

在知识总量成倍增加的情况下,删繁就简,筛沙淘金,提纲挈领,“浓缩”知识,就显得很必要,这也是排除干扰、提高记忆效果、防止遗忘的一个重要条件。如讲授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时,为了便于学生记忆,可概括为“动”(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正反应和逆反应仍在进行)、“等”(正反应速度和逆反应速度相等)、“定”(反应条件一定,各组分百分含量一定)、“变”(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化学平衡就被破坏了,此时正、逆反应速度不相等,各组分百分含量也发生变化,直到在新的外界条件不变时,又建立一个新平衡)。

六、语言用韵,利于记忆

1.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口诀:

固体需匙或纸槽,一送二竖三弹弹;块固还是镊子好,一横二放三慢竖。

液体应盛细口瓶,手贴标签再倾倒。读数要与切面平,仰视偏低俯视高。

托盘天平须放平,游码旋螺针对中;左放物来右放码,镊子夹大后夹小。

使用酒精灯,莫忘加酒精,点燃用火柴,切莫灯点灯,加热用外焰,切莫放灯心,熄灭盖灯帽,不可口吹灯。酸入水,沿内壁,慢慢倒,不断搅。

2.碱盐类溶解性表的规律可编成如下口诀记忆:

溶碱钾钠钡钙铵,其余属碱都沉淀。钾、钠铵盐硝酸盐,都能溶于水中间。

盐酸盐不溶银亚汞,硫酸盐不溶钡和铅。碳酸盐很简单,能溶只有钾钠铵。

3.制氧气口诀:

二氧化锰氯酸钾;混和均匀把热加。制氧装置有特点;底高口低略倾斜。

4.集气口诀:

与水作用排气法;根据密度定上下。不溶微溶排水法;所得气体纯度大。

5.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口诀:

氟氯溴碘负一价;正一氢银与钾钠。氧的负二先记清;正二镁钙钡和锌。

正三是铝正四硅;下面再把变价归。全部金属是正价;一二铜来二三铁。

锰正二四与六七;碳的二四要牢记。非金属负主正不齐;氯的负一正一五七。

氮磷负三与正五;不同磷三氮二四。硫有负二正四六;边记边用就会熟。

七、注意集中,容易记忆

从心理学分析,学习时注意力集中,大脑细胞兴奋点强烈,对事物的印象深刻,容易记忆。心理学家实验证明,集中注意力看两遍材料,比不注意去阅读十次的记忆效果好得多。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要设法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如课前布置预习提纲或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预先思考,以便使学生通过思考,在上课时有意注意教师的讲解,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教师还可加强课堂演示实验或运用多种直观教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八、不断运用,巩固记忆

篇11

1 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1 遗传因素 遗传是在某种特性通过特异性基因和细胞染色体基因遗传给后代。单卵双胞的染色体是相同的,对单卵双胞遗传性的疾病观察是非常重要的。早在60多年前,医学界就发现糖尿病患者的亲属中,糖尿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1.2 环境因素 ①饮食中某些食物成分:使用动物仔做食用熏制肉容易发生糖尿病,因为这与季节变换,大量食用含有亚硝基化合物的保存肉类有关。②病毒感染:据相关科学研究表明,柯萨奇病毒、心肌炎病毒、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及脑炎等都是引发糖尿病的病毒性的重要原因。③营养不良:医学研究人员常年的研究及实地考察禀明,在蛋白质摄入量不足的情况下,特别是含硫氨基酸不足,可造成氰化物在体内蓄积而损伤胰腺。④化学物质的侵害:四氧嘧啶和链脲菌素,以及作为灭鼠药使用的吡甲硝苯脲等都是导致糖尿病发病的化学因素。

2 糖尿病人合理的运动有助于抑制病情,注意事项分析

2.1 在运动前必须进行医学检查,对接受运动疗法的糖尿病患者要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和病史询问,尤其是35岁以上或病程较长的患者。

2.2 在运动中要随身携带糖尿病卡,因为可以在出现紧急情况下可以通过卡上本人的姓名、年龄、家庭住址及电话号码,便于通知家人,并严重声明如果出现意外,该如何进行急救处理。

2.3 在病人运动完之后家人或者护理人员要督促病人做好运动详细情况笔记,便于观察疗效及副反应。如果在运动中出现有饥饿,头晕等现象,不要惊慌,这是出现低血糖的症状,可以马上停止运动,大约休息10分钟左右,并在此之前服下随身携带的食物,等待低血糖的缓解。如果10分钟后未能缓解,也可选择食物回复血糖,并请求其他人通知你家人或送你到医院。

3 糖尿病人对于饮食的要求及需要忌讳的饮食因素

糖尿病是周期长,比较复杂的一种内分泌疾病,除了药物治疗之外,以饮食为辅助治疗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有效防止糖尿病人出现急性并发症(如低血糖)和慢性并发症(如心脑血管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

3.1 饮食要求 饮食不可太咸,少吃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少吃油煎、炸、油酥及猪皮、鸡皮、鸭皮、腰花、肝、肾等动物内脏类食物,食盐摄入量6克以下为宜。含油脂高的食物,平日烹调宜用植物性油脂,清蒸、水煮、凉拌、涮、烤、烧、炖、卤等方式对糖尿病人有益,而且每餐都要定时定量,不要随意增减食量。

3.2 糖尿病人首选摄入性食物 多吃高纤维素、充分吸收阳光的、富含钙元素及维生素B6和维生素C的食物。

3.3 糖尿病都需要忌讳哪些饮食因素 ①忌辛辣食物:糖尿病患者频繁饥饿、喜欢喝水、阴虚燥热,辛辣食品性质温热,易耗伤阴,加重燥热,故糖尿病患者应忌食这类调味品。②适当补充蛋白质、糖及脂脑:蛋白质是人体内必需的营养成分,含有人体必需的重要氨基酸。含蛋白质为主的食物有鱼、肉及其加工品、蛋类、牛奶、大豆及其加工品等。③低钠高纤维素饮食:在日常摄入盐的时间,要严格控制用量,每天不超过3克,因为高钠饮食可增加血容量,诱发高血压,增加心脏负担,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加重糖尿病并发症。可以多饮食可溶解的纤维素。④少吃酸性食品:本身糖尿病人体液就呈酸性。鱼、肉、谷类等食物在人体内彻底分解代谢后,主要留下硫、磷等酸性物质,营养学上称其为酸性食物。而酸性体液对糖尿病不利,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少吃这类食品,多吃绿叶蔬菜,使体液呈弱碱性。⑤适当补充维生素及矿物质:矿物质及维生素对人体很重要,必须补足。在感染、并发其它疾病或控制不良的情况下,更要多补充些。新鲜蔬菜、水果、海带及磨菇中维生素及矿物质含量最多,每天都应适量选用。饮食疗法必须持之以恒,因此必须结合患者的爱好、饮食习惯、经济条件、生活方式及劳动强度等,制定切实可行的食谱。⑥远离烟酒:酒乃性热之物,直接干扰机体的能量代谢,使病情加重。特别是在使用药物降糖的同时饮酒,可使血糖骤降,诱发低血糖,影响治疗。此外,酒中主要成分乙醇可以加快降糖药的代谢,使其半衰期明显缩短,影响药物的治疗,因此糖尿病者必须戒酒;吸烟有害健康,有害物质烟碱可以刺激肾上腺髓质激素分泌,诱使血糖升高;吸烟可导致外周血管收缩,影响胰岛素和其他降糖药在血液中的运行和吸收。吸烟能诱发血管痉挛,损害血管内壁,而糖尿病很易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上述二者相互影响,可以发生固性下肢溃疡、冠心病、蛋白尿、中风等严重并发症。因此糖尿病者必须戒烟酒。

4 小 结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疾病,对糖尿病的治疗应该坚持饮食治疗、药物治疗和体育治疗法的综合治疗方法。饮食治疗是所有糖尿病的基础,是糖尿病自然病程中任何阶段的预防和控制是糖尿病手段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做好合理的膳食营养,它对于纠正病人消除症状、代谢紊乱、预防并发证发生以及延长寿命、减少病死率,有非常积极地作用。

参考文献

篇12

我忍受着剧烈的痛苦,右腿因为抽筋而僵直了。微风激起层层波浪,我只能听凭海水冲进嘴巴,吞到肚子里。虽然我还竭力使自己在水面上飘浮,那不过是机械、无意识的动作罢了,因为我正在很快失去知觉。我迷迷糊糊地记得自己飘过防波堤,见到一只向上游驶去的轮船的右舷灯光在眼前一晃而过。以后到处白茫茫的一片,就失去了知觉。

我听到昆虫嗡嗡的低吟声。随后,昆虫的声音变成有节奏的水流,我的身体随之轻轻波动。我飘浮在夏日海洋温柔的胸怀之中,怀着梦幻般的喜悦,跟着低声歌唱的波浪上下起伏。波动越来越强烈了,嗡嗡声也越来越响亮,波浪越来越汹涌——狂怒的海洋把我颠簸抛掷。一阵剧痛之后,灿烂而又时断时续的火花使我恢复了知觉,我的耳边似乎响起一阵欢乐的声音。某种不可捉摸的东西突然“啪”地一响,我苏醒了。

这场由我担任主角的戏十分稀奇。我匆匆一瞥,发现自己极不舒坦地躺在一位绅士的游艇甲板上。在两旁,紧握着我的双臂,把它们像唧筒柄一样上下扳动的是两个穿着奇异、肤色黝黑的人。虽然我能跟多种土著人交谈,却猜不出他们的国别。有什么东西绑住了我的头部,把我的呼吸器官与我将要谈到的机器连接在一起。我的鼻孔被一种不知什么东西塞住了,因此只能用嘴巴呼吸。由于视线的倾斜角度所限制,我只看到两根和小皮带管相似,而用不同东西做成的管子,从嘴巴里伸出来,相互交叉成锐角。一根管子突然中断,躺在身边的地板上。另一根管子在地上绕成无数圈圈,与我已经答应要描述的那个装置连在一起。

在我的生活尚未越出常轨以前,我也曾经在科学领域里涉猎过一番,通晓实验室里的种种用品和一般器械。机器主要是玻璃制成的,结构并不十分复杂,是用来作实验的。一个空气室当中放着一瓶水,上面装着一根垂直的管子,顶上有个球,正中间是个真空计量汁。管子里的水上下移动,产生气流,通过管子输送给我。用这种方法,以及靠人力挥动我的胳膊,进行人工呼吸,使我的胸部逐渐上下起伏,肺部一张一缩。最后终于诱使造物主,重新承担它那惯常的工作。

我睁开眼睛苏醒过来时,头部、鼻子、嘴巴周围的器械全给拿走了。我喝干了浓浓的、约有三指深的白兰地酒,挣扎着站起来,向救命恩人道谢,却不料面对面碰到了父亲。不过长年累月与危险为伍,我学会了控制自己,等着看父亲是否会认出我来。没有。他不过把我当作一个逃跑的水手,因而也相应地对待我。

他把我交给黑人看管后,就着手修订关于拯救我的过程中他所作的笔记。当我吃完送来的美味饮食时,甲板上发生了一阵骚动。从水手的歌声、木头和辘轳的咔嚓声中,我猜想航船开始启程了。真是天大的玩笑!竟然让我跟隐居的父亲在同一只船上驶进广阔的太平洋!我在暗地里发笑时,丝毫也没有想到可笑的究竟是谁。唉!假如当时知道的话,我宁愿跳进大海,回到刚刚逃出来的肮脏甲板下的水手舱里呢!

直到我们的船只经过了法罗伦,躲过了最后一艘巡逻船,他们才让我在甲板上露面。我感激父亲的这种远见,就用海员的那种直率方式向他致谢,一点也不怀疑他把我的到来对一切人(水手除外)保密怀有一定目的,他简要地叙述了我获救的过程,对我说明应该是由他来感谢我,因为我的出现很合时宜。他早就制成一种装置,想证实与某种生物现象有关的理论,一直在等待机会使用这种装置。

他说:“毫无疑问,你已经证明了这种理论。”他叹息了一声,又说,“不过,只是在溺死这种微不足道的小事上罢了!”

讲得简单点吧,他预支了两个英镑给我,作为跟着他航行的工资。这一手我认为他干得很漂亮,因为实际上他并不需要我。出乎意料,他不让我和水手们一起吃饭,而是要我到一个舒适的特等舱房里,在船长的餐桌旁进餐。他看出我不是个普通水手,我也决心利用这个机会重新获得他的宠爱。我虚构了一段经历,说明受过的教育和目前的境遇,尽可能与他接近。不久,我就泄露了对科学研究的爱好,他也很快赏识了我的才能。我成为他的助手,相应地增加了工资。他对我越来越信任,向我叙述了他的理论,我变得和他一样热衷于科研了。

日子过得飞快。我对新的研究工作深感兴趣。白天就在藏书丰富的图书室里消磨时光,聆听他阐明计划,协助他做实验。不过,我们不得不放弃许多使人入迷的实验,因为一只在海洋里颠簸起伏的航船不是做精细或复杂工作的合适地点,但他答应,在船只到达的地方有个设备完善的实验室,我可以在那里度过许多愉快的时光。据他说,他占有了一个在地图上没有标志的南海岛屿,并把它变成了一个科学乐园。

到达岛上不久,我就发现先前美好的想象竟十分荒唐。但是,在描述后来发生的稀奇古怪的事情之前,我还得简要地讲清楚,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人类命运所遭遇到的那种骇人听闻的经历。

我父亲年老后,断然舍弃了散发着霉味的古董的诱惑,致力于研究在生物学这个总项目下更富于吸引力的事物。由于年轻时在基础学科方面有坚实的基础,他迅速探索了科学界的一切高级学科,到达了未知世界,便想占领这个无人问津过的领域。正在他研究工作的这个阶段,命运之神又把我们俩抛掷到一起了。我的头脑还算灵活——虽然这是我自己说的——很快就掌握了他思考问题和推理的方法,变得几乎同他一样狂热。不过,我不应该这么说。惊人的结果只证明他的神志是清醒的,我只能说他是我见到过的冷漠、残酷而又最奇特的怪人。

洞察了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双重奥秘之后,父亲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新的边缘科学的广阔领域。为了进一步探索,他开始研究高级有机化学、病理学、毒物学以及与他的推断性假设有关的其他科学和次科学。他提出了这样一个命题:暂时或永久失去生命的原因,就在于原生质内某种元素与化合物的凝固。因而,他把这种物质分离出来,进行了无数次实验。由于有机体暂时失去生命会导致昏迷,永久丧失生命会造成死亡,他就探索一种能够阻碍、中止原生质凝结,甚至使它不致凝固的人工方法,如果不用专门术语来表达的话,他的假设是,死亡,只要不是吓死,或者器官未受损伤,只不过是生命的暂时停止,通过适当的方法诱导生命的复活,应当是可能的。他想发明的,就是这样一种使暂时死亡的机体重新获得生命的方法。当然,他也明白,在机体腐败之后,这种尝试就是徒劳的了。因此,他迫切需要找到刚刚死亡,或一天之前还活着的机体。他正好找到了我,并且在我的身上,初步证实了他的理论。我从旧金山海湾里被救上船时,确已溺水而死,但是经过他发明的空疗法器械救治,终于重新点燃了生命的火花。

现在谈谈他对我的阴险打算吧!他首先让我明白,我完全落在他掌握之中。他一年前已经把游艇送走,只留下两个对他无限忠诚的黑人。他详尽地审订了他的理论,制出了试验方法,最后使我大为吃惊,竟宣布我便是他研究的课题。

我曾面临死亡,多次不顾死活地冒险。不过,像这种性质的冒险,却从来没有碰到过。我敢发誓自己不是一个懦夫。然而,这种在死亡边缘来回跋涉旅行的建议却使我吓破了胆。我要求给点时间考虑。他慨然答应了,但同时指出,我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必须服从。从岛上逃走绝无可能,用自杀来逃避也行不通,虽然比起必须经受的痛苦来说,我倒还宁愿选择死亡。我只能寄希望于设法毁灭俘获我的人。这一着,由于父亲采取了种种预防措施,也不会生效。随时有人在监视我,甚至睡眠时也有个黑人守着。

我向他恳求,但毫无效果。只能声明并证实自己是他的儿子,我把一切希望寄托在这最后一张牌上。他却毫不动心。他不像一个父亲,还不如说是一架科学机器。我不知道他怎么竟会跟母亲结婚,生养了儿子,因为在他身上找不到丝毫感情。他的心目中只有理性,根本没有爱情和怜悯。如果有所谓爱怜,那也只是微不足道,必须克服的弱点而已。他说,既然是他赋予我生命,那末除他以外,还有谁更有权力支配这条生命呢?然而,他又说,他并不希望我丧失生命,只是想“借用”一下,可以“准时”归还;当然,危险总是有的,我有什么办法呢,只能担点风险了。人生本来就是充满危险的么!

为了确保实验成功,他希望我的体质尽可能处于最佳状态。所以,他给我的饮食和训练就像决赛前出色的运动员一样。我又有什么办法呢?假如非冒险不可,那就最好保持最佳状态。在我休息期间,他让我帮助安排器械,进行种种辅助实验。我对这种操作有多大兴趣是可想而知的。但对待实验还是认真的,像他一样周到、严谨。有时我提出的一些建议或改革意见得到采纳,能够付之实施,也有点得意。不过事后想想,只能苦笑,因为我晓得这是在为自己的葬礼当司祭。

父亲开始进行有关毒物学的一系列实验。一切准备就绪以后,他用一服烈性的马钱子碱把我毒死,死亡的时间大约二十个钟头,呼吸和循环系统全部停止工作。我的躯体死亡了,这是确实无疑的。可怖的是,一面原生质在逐步凝固,一面我仍然有知觉,能够体会到死亡的种种令人不快的细节。

使我起死回生的器械是个空气密封舱,大小正好足以容纳我的身体。这个机械结构并不复杂,只有几个阀门,一个旋转的曲轴和一个电动机。机器开动时,舱内的空气时而浓厚,时而稀薄,就这样刺激我的肺部,进行人工呼吸,而没有使用上次用过的那种管子。我的躯体虽然无法活动,但还没有腐朽,能够感觉到经过的一切:他们怎样把我放进密封舱,在皮下注射一种化合剂,中断凝结过程;以后,舱门紧闭,机器转动。我忧心如焚,但循环作用终于逐步恢复了,其它器官也开始执行相应的职能。不到一个小时,我又在饱餐一顿了。

虽然我对这些实验并没有多少热情,但在两次逃跑失败后,却开始对它们产生了兴趣,而且也习以为常了。父亲对实验的成功,情不自禁地十分高兴。随着时光的流逝,他越来越想入非非。我们经历了神经性、气体性和刺激性三大类毒物的试验,但是小心翼翼地避免使用某些矿物性刺激剂,至于腐蚀性毒物则一概不用。在这个阶段,我对死亡已经十分习惯,只有一起事故动摇了我日益增强的信心。有一次,父亲把我手臂上几根次要血管刺破后,敷上了小量剧毒剂——箭毒。我顿时失去知觉,停止了呼吸和血液循环,体内的原生质也开始凝固。父亲几乎放弃了使我生还的一切希望。最后,他应用一种研究多时的发明,增强了信心,加倍努力地抢救我的生命。

父亲在一个与何鲁克管相仿的玻璃真空管里安放了一个磁场。磁场为极化光穿透时,不产生磷光,也不直线发射出原子,却发出与X光相似的不发光的光线。X光能显示厚介质里的不透明物体,这种光则具有更锐利的穿透力。父亲用这种光线为我照相,发现在负片上有无数模糊的影子,这是由于我体内的化学和电运动还在继续而产生的。这证明我的死亡状态并非真实。也就是说,使我的灵魂与身体结合起来的神秘力量还在起作用。于是父亲信心大增,终于使我起死回生。至于其他毒物的作用不很明显,只有汞化合物例外。这种化合物常使我一连几天倦怠无力。

另外一些轻松的试验是用电进行的。父亲在我身上接上了十万伏特的高压,证实了台斯拉的意见:高电压对人体无害。由于这种电压对我并无影响,父亲把电压降低到两千五百伏特,我立刻触电而死了。这次,他竟然让我死去,或者说中断生命整整三天。最后花了四个小时,才让我苏醒过来。

一次,他使我染上了破伤风。这种病死亡的痛苦实在太大,我断然拒绝进行类似试验。最简便的死亡莫过于窒息而死,诸如溺水、上吊、煤气中毒;而吗啡、鸦片、可卡因和哥罗仿致死,也一点不困难。

另一次,我被窒息而死后,他把我冷藏了三个月。既不使我冰冻,也不让我腐烂。事先我毫不知情,事后发现死亡时间之长,大吃一惊,唯恐他会利用这个时机对出什么事来。当他流露出对活体解剖的爱好后,我更是十分惊恐。最后一次我苏醒过来,发现他在我胸部瞎捣鼓。虽然他把伤口仔细地缝合、包扎起来,我还是疼得只能卧床休息。就在休养期间,我考虑了一个计划,最后终于使我逃脱成功。

我一面假装对实验很感兴趣,一面要求,也被批准获得假期,暂时离开死亡的职业。这时我一心搞实验工作,父亲也专心致志于解剖黑人为他捕获的许多动物,无暇顾及我的工作。

我的理论建立在两个前提上:一、电解,即利用电把水分解为气体;二、假设有一种与地心引力相反的力存在。地心引力只吸引物体,并不能使它们结合。我想象中的力是一种排斥力。原于或分子间的引力不仅吸引物体,并使它们结合成整体。我想发现制造并指挥如意的是与这种引力相反的力,或者称之为使物体分解的力。氢、氧分子相互作用形成水。电解又使分子分解,产生两种气体。我想发现一种力,不仅能分解两种元素,而且能分解一切元素,不论这些元素存在于何种化合物中。假使我能诱使父亲进入这种力的半径范围之内,他就会被分解成游离元素,飞向四面八方。

我最后控制的这种力并不消灭物质,它只消灭形式。不久,我发现它对无机体并没有任何影响;不过,对一切有机体却是致命的。开始我迷惑不解,假如深入思考,我也会理解的。因为有机体分子里原子的数量大大超出最复杂的矿物分子。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就是它的不稳定性,易为外力或化学试剂所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