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小银行高质量发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小银行高质量发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小银行高质量发展

篇1

银行信贷资金供给会对一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而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配置存在着一些缺陷:第一,由于商业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银行前几年在国家的行政干预下将大量款贷给国有企业,导致不良贷款率较高,因此最近几年商业银行加大了风险管理力度,惜贷行为较为突出。2004年第一季度,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8351亿元,同比增多247亿元;而同期人民币存款增加1.25万亿元,同比多增1128亿元。3月份末,本外币贷款余额17.9万亿元,而同期本外币存款余额有23.3万亿元。可见,无论是存量还是增量,银行存款数额都远远大于贷款数额。第二,目前银行“惜贷”主要是惜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而对国有企业却照贷不误。尽管银行的内部管理体制有了很大的改革,但是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仍摆脱不了政府的干预,其信贷资金在很大程度上仍不断投向国有企业。有些国有企业经营效益并不好,因此影响了银行信贷资金配置的效率。例如1998年,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配置主要表现为:我国银行的资金配置存在着明显的“所有制歧视”,其中国有企业得到银行贷款39202.6亿元,占银行贷款总额60613.2亿元的较大比重,而非国有企业包括很多中小企业从银行那里得到的贷款却很少。银行信贷的结构与我国的经济结构已经存在着明显的不对称现象:20世纪末,我国中小型企业已经占企业总数99.68%,工业总产值占61.6%,从业人员占72.9%,中小企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很多中小企业还是高科技企业,有力支持了国家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20世纪90年代我国工业新增产值76.6%是中小企业创造的。一方面,大多数中小企业正处于成长期,自身资金积累的并不多,急需银行贷款的支持,而巨大的资金缺口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很多效益不佳甚至濒临亏损的国有大型企业却能轻而易举的从银行贷到款项。银行信贷的倾斜严重背离了我国的经济发展结构,不利于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银行信贷结构失衡的经济学分析

经济学对完善和有效率的市场体系做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假设:信息是对称的。事实上,在现实经济社会中,信息往往是不对称的,产品的生产者拥有比消费者更多的关于该产品的信息。商品市场是这样的,银行信贷市场同样如此。本文在分析银行信贷市场时,假定利率是自由浮动的。

面对信贷市场,我们通常认为有两种类型的银行贷款――高质量贷款和低质量贷款,首先假定借贷双方都知道贷款的质量,并且认为高低质量的贷款各占50%,这样就会像图A和B那样显示两个不同类型的市场。在A图中,DH是信誉较好的借款者对贷款的需求曲线,SH是高质量贷款的供给曲线。同样,在B图中,DL和SL分别是低质量贷款的需求和供给曲线。在任何给定的条件下,DH曲线均低于DL曲线,这是因为对于信誉较好的借款者来说,较高的贷款利率不能接受,所以在同样的利率条件下,其贷款需求必然比信誉较差的借款者要少。同样,SH要低于SL,因为银行更愿意提供高质量的贷款。如图所示,高质量贷款的市场利率是I1,低质量贷款的市场利率为I2,I2>I1,两种类型的贷款均衡数量都是Q1。由此可见,在信贷市场信息对称时,银行能够清楚地了解企业的信用状况,并根据贷款的风险水平来确定利率,信用状况较差的企业尽管借款利率提高了,但仍然能够从银行借到款。

实际上,银行的贷款者对企业贷款的质量并不像企业这么了解,企业在借款时也会想方设法隐瞒自身的经营状况,以有利于借到款。起初,银行可能会想,他们贷出去的款是高质量的可能性为50%,因为在信息是对称的情况下,每种贷款的均衡数量都是Q1。因此,在发放贷款时,银行预期该笔贷款的质量中等。(当然,贷款一段时间以后,银行会知道该笔贷款的质量)在A图中,对中等质量的贷款供给用SM表示,它低于SL但高于SH,就如数字显示的,现在将较少的高质量贷款Q2和较多的低质量贷款Q3贷出。当银行明白,大多数贷出去的款都是是低质量贷款时,他们的供给就会发生变化,如图A所示,新的供给曲线可能不断向上移动,使贷款的组合进一步转向低质量。供给曲线的移动会持续下去,直到银行贷款全是低质量贷款为止。此时,贷款利率太高,使得信誉较好的借款者不愿意通过银行贷款,因此银行可以正确的假定,他们贷出去的款都是低质量的,而供给曲线就是SL。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是极端的,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高质量贷款的比例会比银行在贷款前就预计到的要少。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低质量的贷款会充斥信贷市场。

所以,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银行预计贷款大多数为低质量贷款,银行可能会提高利率来补偿风险。但是,提高利率又会导致企业贷款出现“逆向选择”,信誉好的企业会因为贷款成本提高而改用其他途径筹集资金,这样会导致信贷市场上剩下的都是信誉不好的企业,从而导致低质量贷款占贷款总额比重越来越大。而且,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是受到严格管制的,利率不能自由浮动,因此银行就更不可能通过利率手段使信贷市场“出清”。面对信息不对称,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实行了“信贷配给”,使得信贷市场上贷款供给远远小于贷款需求。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数处于成长阶段,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还不是很强,加上很多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由此可见,中小企业贷款难也就不足为怪了。

解决中小企业与银行间信息不对称的对策

麦尔斯(myers)和马吉劳夫(majlus)考察了非对称信息对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建立了“融资顺序理论”,认为债务融资所占企业融资总额比重越高,则企业的质量较高,信誉较好;反之,企业的质量比较低。因为企业的债务融资需要到期还本付息,而股权融资只是根据企业的利润进行分红,没有偿还债务的压力。对于低质量企业来说,债务融资压力较大,股权融资压力较小;而对于高质量企业来说,会首选债务融资,因为债务融资只需还本付息就行了,而股权融资却要根据利润进行分红,利润越高,分红的数额就越大。但是,以上理论不太适用于我国,因为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滞后,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有很大的障碍。既然这样,只能寻求其他途径解决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设立专门负责中小企业贷款的中小银行

与大银行相比,中小银行更适合为中小企业融资。中小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贷款时往往有信息上的优势,能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关于这种优势,学者Banerjee曾经提出了“长期互动”假说,认为中小银行一般为地方性金融机构,通过长期与中小企业合作,对中小企业的了解程度逐步加深,能有效地缓解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在我国,应该首先在东部地区发展中小银行,然后逐步推广到中西部地区。因为我国东部地区民营经济发达,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产生了大量的贷款需求。1995年全国工业普查数据显示,小企业的数量,东部、中部各占42%,而西部只占15%,产值东部占到66%,中部占26%,西部只占8%。如果东部的中小企业大量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势必影响经济的发展,因此银行首先要满足东部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在东部设立中小银行就是当务之急。

发展资本市场以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我国的中小企业贷款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所造成的,中小企业很难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比如,《股票发行与交易暂行条例》规定,发行人股票上市的审批条件之一:发行后的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50000万元,对于规模不大的中小企业来说难以达到此要求。因此,我国应发展资本市场,为中小企业的融资开辟新的渠道。我国的证券市场可以专门设立二板市场为中小企业筹资,降低中小企业上市的门槛,并且优先考虑那些技术含量高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建立中小企业诚信记录档案

建立诚信记录档案后,银行就可以根据企业以往的贷款记录来考察企业的信用状况以及决定是否对该企业发放贷款。假设银行会根据企业前几次的履约情况对它安排这次的贷款,如果企业有过哪怕一次的违约行为,银行这次都不会贷款给它。为了分析问题简便,假定企业每次借款去投资所得收益均为R,每次贷款应还本息为D,借款期限为一年,市场利率为m 。如果企业违约了,则银行得不到任何本息。如果企业这次违约了,那么它就不用还本付息了,得到的收益R全归自己,但是企业以后再也不能从银行贷到款了。如果企业每次都履约,那么得到的利润是R-D,以后每次都能从银行贷到款,折算成现值为 (R-D)/(1+m)+(R-D)/(1+m)2+(R-D)/(1+m)3+……,整理后得到(R-D)/m.如果R

结论

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银行不愿对中小企业贷款,而许多中小企业正处于成长期,资金的匮乏直接制约其发展,也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增长。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结构已经严重背离了我国的经济结构。大力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等措施都是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方法。另外,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来说,应该调整信贷结构,加大对中小企业、个体经营户的信贷支持力度,在对中小企业进行信贷时,应该认真分析各方面的情况,以保证贷款的质量。

参考文献:

篇2

国内外文献对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部分就对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研究进行梳理。有部分国外研究从银行规模阐述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具有的优势,认为中小银行拥有的中小企业结算账户不多,集中度很高,可以获取详细的中小企业信息,具有信息优势(Nakamura,1993);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关系长久且专一,这种独占的关系能够更好的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Ber-ger,2002;Goldberg,1999);中小银行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可获得更多的中小企业软信息,在发放关系型贷款上具有更大的优势(Udell,Miller,2005);小银行与中小企业里任职人员接触的比较多,这种关系是大银行所不具备的,这种接触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状态和相关数据获得具有优先优势(Rajian,1998;Degryse,2000);与大银行相比,中小银行获取中小企业财务数据需要各种途径和关系来进行发放贷款的决策(Cole,1999);有学者对欧洲地区银行进行研究,得出银行业竞争越大,银行规模越小,越能够与中小企业建立更多的合作(Simon,2005)。对于国内的研究,部分认为中小企业经营透明度不高,信息公开性差,大银行具有信息获得和传递成本,小银行在信息成本上具有很大优势(林毅夫,李永军,2012),也有研究得出,中小银行服务可以避免信息不对称问题(汪正宏、梅春,2009);部分用理论建模对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进行研究,发现中小银行的信息优势、数量等与中小企业融资总额成正相关,在建模衡量信息成本和成本上,中小银行具有优势(李志赟,张捷,2002);在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作用研究中,通过建立计量模型证明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有促进作用(程惠霞,2004);通过实证数据证明中小银行倾向向小企业发放贷款(秦捷,钟田丽,2011);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贡献性及必要性,从短期来说能够得到一定的体现(杨帆,2010);另外还有研究得出,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渗透面上更深入(赵光君,2002);中小银行市场占有上升可以帮助中小企业生成(雷震等,2010)。综上所述,已有文献从银行规模、小银行优势、成本优势等方面对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进行研究,多方面说明中小银行发展可以增加中小企业融资可获得性,但是我国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等的应用,中小银行依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中小企业也面临新的融资问题,因此需要对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可获得性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三、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发展现状

本部分分别对中小银行发展现状和中小企业融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

(一)中小银行的发展现状

对中小银行的定义并没有一个固定概念,如美国,按照资产的多少和员工的数量进行划分,将资产在10亿美元以下,员工数量在200以下的银行称为中小银行;日韩要求银行工作人员300人以下;德国则要求500人以下。我国对银行规模的认定从资产总额考虑,大银行包括工农中建(即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小银行包括村镇银行、城市商业银、农村信用社等比大银行规模资金都小的银行;中型银行包括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等13家股份制银行。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央行,银监会和个协会调控监管、5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有13家、212家农村商业银行、3家政策性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有144家以及其他3424家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组成的银行机构与非银行机构互补的金融体系。2015年3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达到11816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9920亿元;截止到2015年3月,中资中小型人民币信贷收支达到662347.81亿元。中国银监会2015年一季度统计结果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本外币资产同比增加12.07%。其中,中小型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达104.6万亿元,占比58.5%。中小商业银行资产总额在持续的上升,资产比重也在上涨,利润占银行业总利润比重显著提高,维持了很好的利润间和资产扩张之间的平衡;中小银行的法人机构增速在快速提升,中小银行治理进入了转型期,制度的建立,环境的改善等都有利于中小银行的进一步发展,风险把控能力显著增强,对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能力显著增强。

(二)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

根据《中国制造2025》显示,在所有企业中,中小微企业占99.7%,国内生产总值的60%是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从税收方面看,占国家税收总额的50%,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从就业方面看,80%以上国企下岗失业人员和大量农民工就业或再就业于中小企业;另外,创新研发方面,中小企业完成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新产品开发。中小企业具有经营权集中、组织形式简单,生产多样化、环境对其影响力大,生命周期较短、应变能力强的经特点;中小企业资金需求额度小、期限短,需求紧迫、频率高的资金需求特点。中小企业融资可获得性优势不明。中小企业融资面临融资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自身以及社会经济大环境等几个方面。从中小企业主要外源性融资的商业银行来说,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风险控制体系和服务的流程还是不够完善;在对创新适应中小企业融资产品和工具方面,商业银行在现有条件下可提供的业务种类有限。从中小企业自身来说,规模小、风险抵御力小、持续经营获利能力弱;企业制度不健全,管理不正规,信息不够透明;可用抵押物少且缺少相应有用的担保条件;在没有健全信用监管体系下,中小企业的资信等级较低。从社会经济环境来说,国家目前针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不健全,担保机制上没能突破现有的局限性,信用体系仍然很欠缺,需要政府、银行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四、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优劣势分析

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具有突出的优势。中小银行在对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时,具有特定地域优势,中小银行对自己的客户资信和经营情况及特点较了解,能提供针对中小企业需要的个性化服务;中小银行子在获得中小企业信息上具有优势,能够缓解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中小银行能够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在政府担保下,能够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更多的贷款规模,更小的贷款利率和更宽松的贷款条件。另外,中小银行经营决策下率高,具有信息获取和监督的成本优势,集中经营及经营灵活等优势。中小银行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上也有一定的不足。在市场定位上,中小银行的发展部分已经将重心转移到大企业、大项目上,这是被银行追求盈利所驱使的;这一定位转变使得中小企业在向中小银行融资时得到何绍甚至得不到贷款。中小银行资金主要来源于存贷利差及存款额,利率的变动及盈利能力的变动影响中小银行资金来源稳定性。中小银行在提供服务产品、服务手段、服务配套设施等都需要改进。另外中小银行员工素质整体来说需要更多更高能力的从业人员,部分中小银行在风险意识上还需要加强,在风险把控每个环节都需要加强。

篇3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8月10日

一、引言

中小企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鲜明的融资难题。保定市的中小企业呈现总量扩大、亟需资本之态,由于自身规模小、经营能力差、资源有限、抵御风险能力弱等原因,受到银行金融服务忽视,融资难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而中小银行在规模上与中小企业相匹配,能够发挥其信贷灵活的优势,但由于自身风险控制能力差,信贷产品单一,还无法解决中小企业在资金上的需求。因此,了解中小银企金融服务对接的现状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分析资金需求方和供给方不匹配的原因,提出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对接的对策建议。

二、中小银企金融服务对接理论基础

中小银行在资金信贷规模方面,很难满足大企业的需求;而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实力差,也受到大银行的“排挤”。因此,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应该是规模上对等、金融服务上对接的。

林毅夫在对“最优金融结构”的研究中提到,建立与完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有可能从根本上缓解或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他指出其中的资金供给方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难辞其咎,最优金融结构安排本应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由大银行主导,导致中国金融结构偏离了最优发展路径。

Banerjee等提出的“长期互动”假说认为,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一般是地方性金融机构,专门为地方中小企业服务。即在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地方中小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中,对其经营状况的了解程度逐渐增加,有助于解决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道德风险。

三、中小银企金融服务对接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2015年7~8月,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对保定市的中小银行和中小企业进行了走访调研。调研小组借鉴现有文献,从银行和企业两个方面了解信贷的供求情况,设计了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部门负责人的访谈提纲,以及中小企业银行信贷需求的调研问卷。本次调研共走访中小银行3家,包括2家城商行和1家股份制银行;走访中小企业6家,并通过网络向中小企业发放调研问卷300份,有效回收183份,有效率61%,其所属行业主要集中于生产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占调研企业的68%。

(二)调研数据分析

1、中小企业运营资金缺乏,对银行贷款需求旺盛。所调研的中小企业中,为满足自身资金流动性、扩大生产经营范围、开发新项目等要求,亟需资金支持的中小企业占74.32%。其中,资金运转紧张的中小企业高达41.15%,而资金状况良好的占29.18%,非常充裕的只有4家,占2.4%。为了企业的稳步发展,企业对成本较低的银行贷款需求旺盛。调研数据显示,90.71%的中小企业将银行作为首选的资金来源,51.37%的中小企业希望能够从银行借得款项,但46.62%的调研企业表示从银行贷款非常困难。

2、中小企业资金来源单一,过度依赖内源融资。据统计,在所调研的183家中小企业中,关于来源结构调查显示:企业的流动资金通过内部积累的占78.1%,向银行贷款占9.65%,向民间借贷占5.07%,说明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靠内源融资,这极大地束缚了中小企业的发展。而在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范围的资金方面,中小企业依靠内部积累的比例也占到了41.53%,从银行获得贷款的仅为15.30%,通过民间借贷获取资金的大约占比16.39%,而通过担保公司、互联网金融等途径融资的企业不到5%,通过直接融资渠道融资的不到1%。

3、中小银行的金融服务有限,难以满足企业需求。通过对银行的访谈发现,仅有1家区域性城商行将中小企业作为战略发展对象,另外1家城商行和股份制银行还是倾向于大企业。3家中小银行都有专门的中小企业信贷产品、信贷部门及专门的信贷技术,但中小企业贷款额在银行贷款总额中的占比仅为10%左右,每家银行每年授信中小企业数量为30~100家,合计每年中小企业贷款授信额为1~2亿元。在众多的中小企业信贷产品中,目前使用最多的为抵押贷款,其他信贷产品几乎没有使用和开展。而中小企业申请贷款的审批成功率一般在50%,授信额度最高为500万元,授信期限为1年。

4、中小银企的信息不对称,提高贷款业务开展有难度。在调研中发现,大多数企业对贷款政策、贷款流程并不了解,68.17%的中小企业不了解国家对其的扶持政策;44.26%的中小企业希望完善银行金融服务,开辟中小企业的融资直通车。40.17%的中小企业对于银行贷款程序了解有限,57.12%的中小企业无法及时得知银行信贷产品的更新信息;过半数的中小企业觉得自身被银行等金融机构忽视,67.88%的中小企业认为银行贷款手续办理时间过长,近80%的中小企业表示授信比例与授信额度无法达到较为理想的水平。

此外,中小银行表示,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难以满足银行贷款要求,而且在对中小企业的调查过程中,其经营状况、资金状况、资产状况、企业家个人情况等资料和数据等难以获得,信息也难辨真假,以至于出现中小银行的“惜贷”、“惧贷”。

四、中小银企金融服务对接问题原因分析

中小银行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不对接,信贷产品与信贷服务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的需要,存在多方面的原因,不仅有信贷需求与供给方的问题,也有监管部门与政府的责任。

(一)中小企业经营不规范,信用基础较差。中小企业作为资金的需求方,难以吸引银行贷款,原因如下:一是管理不规范,中小企业往往是家长式的领导方式和个人权威的管理方式,管理层的权利过大,缺乏科学合理的企业管理制度,造成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效率低下;二是财务不规范,没有专门的财务部门,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会计制度不健全,账务混乱,不能正常地进行财务决策;三是缺少信用基础,中小企业的抵押品少且价值小,企业缺乏专利、商誉、合作伙伴等有利于增信的条件,难以跨越银行的信用贷款门槛限制。

(二)中小银行风控不完善,信贷服务落后。中小银行在获取中小企业相关信息时面临着渠道少、不全面的问题,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容易诱发中小企业的道德风险,造成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大、成本高。这对于以盈利为目的、控制不良贷款率为要求的银行来说,中小企业显然不是最佳贷款对象,因此银行即使是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也偏向风险控制比较好的抵押贷款,而信用风险则很少采用,还款方式、还款时间等更是严格限制,缺少灵活性。

(三)银企信息不对称,缺少中介平台。中小银行在服务中小企业信贷需求上,具有本土优势与比较优势,两者应该是无间合作、互助共赢的最佳拍档。但是现阶段,两者间缺少有效沟通信息的平台与媒介,造成了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了解有限,难以筛选优质客户,对申请授信企业的信息获取也比较困难;中小企业不了解各家中小银行的信贷政策与信贷条件,选择成本相对较高。由此出现了中小企业贷款成本高、风险大、风险可控度低的情况,主要是由于双方的信息透明度差、信息不对称造成的。

(四)政府扶持不到位,信贷资源垄断。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由来已久,尽管国家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来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等,但并未收到十分显著的效果。国家缺乏对银行的结构性控制和方向性引导,尤其是对于中小银行来说,没有对其服务对象进行界定,使得中小银行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于与之资金规模不匹配的大企业,造成了众多银行都抢着给大企业贷款而中小企业却找不到贷款银行的局面,而且在信贷不良贷款率上,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贷款标准是一致的,也使得银行没有动力,而且不敢给中小企业贷款。

五、推进中小银企金融服务对接对策建议

(一)中小企业要修炼内功,提高水平。中小企业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素质,推行互联网营销战略,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利用网络平台实现自身的品牌效应与特色优势宣传;建立约束机制,规范经营,诚实守信,健全信用保障体系,注重提升自身信用等级;根据企业发展需求,自制内部管理表,明晰财务报表,有效较低不良贷款率;完善企业激励制度,进行信息化培训,注重人员“再教育”,提高员工素质,建设人才型企业,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发挥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的优势,优化自身经营能力、融资能力,提升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二)中小银行要创新产品,提升服务。中小银行需顺应大数据时代,应用互联网技术,创新信贷产品,开拓互联网金融,克服银行产品同质化倾向,实现信贷产品和资金供应链的多元化与差异化,挖掘金融服务的深度与广度。运用“互联网+信贷”,打破传统授信模式,针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特点,推出多样化表内外授信业务,以高质量的服务水平对待客户。

此外,通过自主审批、第三方审批等方式,减少贷款审批时间;同时创新还款方式,优化贷款结构,降低贷款成本;也可以开辟新的贷款渠道,利用网银、电邮、电话等形式方便中小企业贷款申请;还可以根据企业现实需求,采用不同的质押方式,如动产、不动产、应收账款等。

(三)中小银行要发挥优势,有效对接。中小银行应转变战略观念,主动与中小企业实现金融服务对接,建立稳定、长期合作关系。第一,积极组织参加银企洽谈会、信贷产品推荐会等,建立中小银企的沟通桥梁,实现信息共享,发挥比较优势;第二,完善风险控制技术,组建风险防范体系,减小风险冲击,增强抵抗力;第三,发挥地域优势,深入当地中小企业,了解其经营、发展动态,建立中小企业数据资料库,实现资金供求双方的无缝对接;第四,真正把目光转向中小企业,将中小企业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建立信任机制,健全信息网络,延伸合作的视角和触角。

(四)政府部门要增强调控,政策倾斜。国家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与政策倾斜度,在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的同时,设定实时动态监控指标,真正落实,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保障;同时要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加强基础建设服务,强化地区间协同联动,搭建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对接的信息服务平台,为资金的供求双方提供中介;充分利用政策的导向性和指引性,加强政、银、企三方的联系与合作,强化中小银行与担保、保险的合作,建立信息网络,鼓励中小银行放宽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限制,开辟新型资金使用“绿色通道”,引导中小银行转向中小企业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林毅夫,孙希芳,姜烨.经济发展中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初探[J].经济研究,2009.8.

[2]杨波.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模式探讨[J].中国市场,2012.31.

篇4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1基于宏观系统风险与行业系统风险的建议

宏观系统风险与行业系统风险是息息相关的,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整体来看比较宏观。然而中小银行在面对这两种风险时略显渺小,无论是从市场地位还是话语权方面都不能与之媲美。相反大型商业银行的行业包容性较强,地域辐射面积广,影响力也大,比之中小银行其在面对宏观系统风险与行业系统风险时的抗险能力较强。

1.1积极预测宏观经济走向,建立行业信息归集制度

宏观经济的走向不只影响金融行业的发展,它影响着全民经济的发展,积极预测宏观经济走向,未雨绸缪先经济而行,在宏观经济即将繁荣时加大对风险相对较高收益也相对较高的企业的融资力度,在经济即将下滑之际,提高对风险性和收益性相对较低的企业的融资。另外宏观经济走向的预测同样可以看到未来哪些行业属于逆经济周期行业,哪些属于与经济周期同步的行业,从而对于行业的选择有一定的帮助。反之,收集行业信息,把握行业动态也会对总体经济的走向有一定的把握。

1.2分散融资所属行业,达到优劣互补强弱搭配

由于行业之间并不是同强同弱的关系,所以行业的发展状况也是高矮不一的,对于中小银行在选择供应链融资的行业时应该做到把鸡蛋放到不同的篮子中去,也就是通过行业的分散来分散融资风险。大型商业银行由于大客户的数量较多,业务风险较小,其追求收益的稳定性。

2基于供应链协调风险的建议

供应链协调风险来自于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协调能力,如果核心企业的协调能力较差,那么协调风险就较高,反之则较低。大型商业银行所掌握的核心企业一般都是行业内的领军企业,其协调能力即对上下游企业的控制能力较强,相反,中小银行在此方面却存在很大劣势。为此,提升核心企业的协调能力是中小银行应对此类风险的主要解决办法。

2.1建立核心企业行业影响力排名制度

供应链融资的灵魂石核心企业,所以一个好的核心企业必然会带来好的供应链和高质量的资产业务,所以在供应链融资的源头――核心企业的选择上要加大力度。建立核心企业排名档案了解各个核心企业在行业内的影响力排名,因为通常情况下影响力与协调能力成正比关系,影响力较高的企业在行业内的话语权也相应较高,其上下游企业的配合意愿也相对较强,所以选择影响力靠前的企业作为核心企业是降低协调风险的第一措施。

2.2建立核心企业协调能力检查制度

核心企业在协调上下游企业或是物流企业时,其协调能力不只在于其自身的影响力也在于其相关的协调意愿。如果核心企业积极协调并设立一些强制供应链上的企业配合的条款,那么一定会提高其协调能力,但是一些核心企业钟情于尽己责为最佳,仅仅是尽到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而忽视其他利益方,为此建立协调能力检查制度能够以第三方的角色对企业的协调能力进行监督,设定一定的评分标准,达到合格的企业将会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的更多优惠,反之亦然。

3基于企业规模、流程信息化和银行具体操作风险的建议

相对于宏观系统风险、行业系统风险以及协调风险而言,企业的规模、业务流程的信息化以及银行具体操作风险都是比较容易控制的。在这里企业规模相对比较被动也很难改变,故只能在初期选择时加以控制。而流程信息化和银行具体操作风险却是中小银行比较容易控制的。大型商业银行由于建立时间较长相应的制度规范健全,其业务标准化建立较为完善,具体操作风险也把控严格,所以在这两方面其优势明显大于中小型商业银行。

3.1建立流程信息化标准

由于供应链融资业务涉及的企业较多包括核心企业、融资企业以及物流企业,因此业务流程中的信息沟通是高效办理业务的重要因素。参与者的增加要求流程的信息化,而信息化标准的建立是银行与企业之间无障碍沟通的有力保障。

3.2建立信贷人员业务办理规范和交流机制

在银行业中最容易控制也最容易发生风险的就是操作风险了,无论是规模大小还是成立时间长短,操作风险是所有银行都不可避免的风险。中小银行由于成立时间较短,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很容易导致此类风险的发生。其次建立信贷人员的交流反馈机制,加强不同笔业务人员之g的交流,互换经验,以杜绝经常性的或是新的操作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曹文彬,马翠香.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应收账款融资博弈分析[J].商业研究, 2013(03).

篇5

(一)中小企业的重要地位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数据,截至2010年底,全国实有企业1000多万户,其中99%以上为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对我国GDP的贡献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创造了80%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吸纳了50%以上的国有企业下岗人员、70%以上新增就业人员、70%以上农村转移劳动力。”

(二)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随着经济增长放缓和出口形势恶化,我国中小企业受到了重创,生存状况不容乐观。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我国中小企业增幅大幅回落,盈利空间逐步缩小,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出口导向型中小企业陷入了两头挤压的困境。

二、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中,资金紧张,融资困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中小企业自身存在不足;

银行信贷体制的制约;

缺乏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资本市场;

银行信贷的不恰当收缩和不到位服务加剧了矛盾;

缺乏必要的金融服务中介机构;

缺乏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应有的政策扶持。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表现

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过于狭窄;

中小企业普遍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

直接融资规模小;

非正规金融机构发挥重要作用。

三、“信贷工厂”模式概述

(一)信贷工厂的定义

在上述背景下一种服务中小企业的新型贷款模式,即“信贷工厂”诞生了。所谓“信贷工厂”,就是把信贷的产生看作是一个产品的生产,信贷的发放作为一个流水线进行生产。具体来说是指银行进行中小企业授信业务管理时,设计标准化产品,对不同产品的信贷作业过程就好像工厂的“流水线”,从前期接触客户开始,到授信的调查、审查、审批,贷款的发放,贷后维护、管理以及贷款的回收等工作,均采取流水线作业、标准化管理。

(二)信贷工厂的特点

信贷工厂具有“六化”特点:产品标准化;作业流程化;生产批量化;队伍专业化;管理集约化;风险分散化。由此做到在既定的风险容忍水平内,提高效率,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既满足了小企业客户信贷融资的短、频、急需求,又能使银行实现小企业业务的战略发展目标。

信贷工厂新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强调收益覆盖风险加成本和尽职者免责"失职者问责”的理念,涉及业务流程、组织架构、风险管理、产品组合定价机制、绩效考核等各个环节的创新,是一个完整的业务体系。

本质上来说,信贷工厂模式就是将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的共性与个性进行结合的一种批量处理、流程化处理模式。”

四、银行规模对“信贷工厂“效用的影响

目前各大银行均在争相做大小贷市场,建立“信贷工厂”。但国外的大量实证研究发现,中小银行比大银行更倾向于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无论在中小企业贷款占银行总资产的比率还是在中小企业贷款占全部企业贷款的比率,国外中小银行的指标均高于大银行,原因在于中小型等区域银行生产软信息的能力更强。因此,在中国发展“信贷工厂”,我们就必须分析不同规模的银行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现象,也即由何种类型银行主导的“信贷工厂”更能实现效率最大化。

对此我认为,信贷工厂可以采取以区域银行为主导的未来发展模式。

(一)大银行采取信贷工厂模式的劣势

相比“信贷工厂“模式下软信息的重要性而言而言,硬信息的重要性显然更低。然而,对大银行来说,硬信息来源于报表,简单而方便,是大银行的成本优势。在该模式下,大银行的该优势将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其次,从组织结构看,大银行科层结构复杂,决策权要实行多层次委托,信息需要逐传递。在信息传递的过程的信息的流失将明显多于区域性地方银行。

再有,从贷款规模来看,大银行的规模庞大,资金雄厚,对企业有更多的选择权,就算引入“信贷工厂”,小贷还是难逃相对的规模不经济。

(二)区域性银行采取信贷工厂模式的优势

区域性地方银行极强的地域性使它有条件更好地了解当地的中小企业并进行长期合作,容易产生并获取高质量的软信息。

区域银行具有组织扁平化的特点,贷款决策效率高,且区域银行因为规模相对较小,反而更容易获得更多自。

区域银行的资金规模相对较小,不足以为大型企业服务,使它有充足的动力为中小企业服务。

在关系型信贷中,中小企业软信息商业性生产的主体是中小银行,这些银行从激励机制方面来看能容易催生高质量的软信息,因此在关系型借贷上拥有优势。

五、结论及启示

作为一种舶来品,“信贷工厂”为解决困扰我国已久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打开了全新的思路。然而,如何能够真正的将其“移植”成功,而不仅仅沦为金融机构吸引眼球的口号,其规模的选择尤为重要。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在正确的规模前提下“,信贷工厂”的优势才能淋漓展现,从而真正对我国金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活水”。

篇6

中小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应当正确认识自身定位,重视与中小企业的业务关系。对于中小银行来说,争夺大客户缺乏相对优势,如果在目标市场的选择上盲目追求“抓大放小”,实非明智之举,中小银行在对中小企业服务上具有以下特殊的优势。

中小银行由于贷款业务相对专业化而带来优势。中小银行的资产规模远远不及大银行,它之所以能在金融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就在于它具有自己的服务特色。各种具有不同业务强项的中小银行组成一个综合性的中小银行体系,避免了大银行的高昂组织成本,又不落入“小而全”的分散经营模式,有利于集中有限资源发展强项业务,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

中小银行在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上具有优势。中小企业的管理一般不如大企业规范,且多为私有,在与金融机构接触时往往有隐瞒信息的情况。若要依据企业经营情况发放不同利率贷款,会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促使利率升高以防范低质量企业获贷的风险,结果就是利率普遍升高,使高质量企业无力获得高息贷款,而银行又由于贷款对象多为低质量企业而不愿追加贷款,中小银行多为区域性组织,对当地中小企业更为了解,可以较好地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较合理地确定贷款利率,形成价格优势。

2. 期票融资

处于扩张期的中小企业,其产品已经打入市场,具有良好的销路,但自有资金不足,依靠自身积累扩张过于缓慢,因此扩张成败主要取决于能否顺利融资。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利用期票这种金融工具进行融资。

期票由商业票据衍生而来,是根据将来某时点发生的商品交易而设计的融资工具,具体办法是由中小企业(供货方)寻找未来的产品需求者(客户),并按照一定价格和数量签订交易合同,明确各自违约责任,约束双方到期交易。交易的货款己定,中小企业就可利用票据贴现或转让,在商业银行进行融资。

这种融资对于客户而言,可以按约定的较为优惠的价格购买产品,避免了价格风险,但要为供货方提供担保,使风险和收益相匹配;对于银行,中小企业能够签订合约,说明其具备信用能力,并且有购买方的担保及监管可以有效地降低贷方的风险,使贷方亦达到风险与收益匹配的效果;对于中小企业,既可以避免未来产品需求的变动风险,又可以获得银行资金,真正利用了产品未来市场的优势,所以一方面规避了产品未来需求市场剧烈变动的风险,另一方面获得了扩张所需资金,可以全力以赴地组织生产。期票融资可以使三方的风险收益相互匹配,是中小企业扩张阶段融资的合理选择。

3. 风险投资

一些科技型中小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但企业拥有的固定资产较少,难以获得债权型融资,此时可以选择开放式风险投资基金作为融资方式。

开放式风险投资基金实质是风险投资公司和开放式基金的有机组合。它首先由风险投资专家对高科技企业进行筛选评估,发行权益性投资证明,开放式风险投资基金将权益性投资证明出售给投资者,资者对高科技中小企业管理,并根据企业情况进行增资扩股。开放式风险投资基金具有两大作用:一是可以满足高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二是可以利用权益性投资期权制度吸引到高级管理人才。开放式风险投资基金单股份额少,适合投资者的调配:还可以根据企业的资金需求调整基金总额,非常适合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需求,另外,开放式风险投资基金规避了现有退出机制欠缺的问题,投资工具的流动性可使广大投资者随时退出。该金融工具有效地将权益性投资者的管理权赋予了风险投资家,使其直接以股东身份参与企业管理,大大降低了中小企业的投机性、决策性和信息披露风险,是值得投资者投资的金融工具。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健全,风险企业通过股票上市回收投资有一定难度:企业的公司制改造还没有完全到位、产权界定不清,造成相关的利益分配机制和风险约束机制缺位。因此,政府应着力培育“种子基金”、产权交易市场和中介市场等风险投资体系;同时,政府还要营造一个使中小企业与风险投资对接的制度环境、人文环境和政策环境。在风险投资的主体中,除了政府风险投资机构及创业中心的风险投资外,还应当鼓励民营科技型企业吸纳外资及中外合资风险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等,适当时候可使用社会保障基金等社会资金用于风险投资。

4. 金融租赁

很多进入转型期的中小企业,已经开发出了新型产品,评估投产后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但以企业现有生产条件仍不能满足生产条件,必须引进新设备。租赁作为筹措资金的新途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帮助中小企业实现融资。

金融租赁是指出租人根据承租人的说明及其确认的条件购买设备后,将设备出租给承租人收取租金的过程。中小企业、出租方和供货商达成融资租赁协议,由出租方作为中间人,约定供货商向承租人提供其所需设备,设备货款由出租方发行的设备抵押债券融资获得。在合同正常履行时,承租方向出租方支付租金,由其扣除应得收益后向投资者支付,当中小企业违约时,可将设备按照折旧扣除违约费用和折价向供货商退还设备,如供货商无能力收回设备则由出租人承担收回责任。

对于投资者,根据设备的折旧速度进行投资回收和收益,这样可以规避因设备折旧而承担放大的信用风险,但须承担中小企业违约时退还设备的折价风险,相对于直接购买企业债券所承担的风险小,投资者是可以承担的。对于承租人,其获得了所需设备,并以租金的方式偿还,达到了融资的目的,但违约时需向设备回收者赔偿。出租方作为中间人,一方面,负责设备的监管和收取租金任务,与其担保责任匹配,另一方面,负责抵押债券的发行与偿还,可以据此获得收益。对于供货商,其销售了自己的设备,直接收回了设备款。

与贷款相比,金融租赁侧重于对项目未来现金流量的考察,对承租人的资产负债历史要求不高,使一些未在银行建立起信用的中小企业可获得发展所需要的中期设备融资。企业取得银行贷款须经层层审批,不符合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短、急、快等特点,而租赁手续简单,会帮助中小企业抓住转瞬即逝的商机。中小企业可以和租赁公司订立各种不同的合约,以满足承租人对现金流量的要求,租金的支付额可增加或减少,与现金流的变动或经营的季节特点相匹配。支付的时间可以提前、推迟或变换不同的间隔期,显得十分灵活。而且对中小企业而言具有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延长资金融通期限、节约投资成本等优势,中小企业在自身积累不足,内部融资微弱的情况下,金融租赁成为必然和现实的选择。

金融租赁作为企业融资的一种模式在我国远未成熟,我国金融租赁业的发展虽得到了有关部门的支持,但还远不能适应金融租赁业的发展,国家在信贷政策上还没有实施向租赁业倾斜的措施,租赁公司千辛万苦融入的高成本资金,难以与商业银行的低成本资金在同一业务层面上竞争。由于通过金融租赁方式来新增设备得不到实质性的好处,因此企业不愿意改变传统的设备购置方法,也就全然没有用金融租赁方式使用设备的积极性。

篇7

尽管中小商业银行在银行业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由于中小商业银行资金不足,缺乏竞争优势和平等待遇,还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加入WTO后,这些问题更加突出。伴随着我国加入WTO后的金融开放进程和我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颁布实施,中小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再次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立足前者,人们更多地为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生存空间担心和忧虑,立足后者,政府为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有可能加大对中小商业银行的扶持力度。“喜忧参半”正是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所必须面对的处境。

国外优秀同业的经验表明,对于提前转型成功的银行来说,总能独享丰硕的成果,即抢在竞争对手前进入利润丰厚的中小企业客户市场,实现公司银行业务盈利的持续增长(李浩,2006)。

银行业的激烈竞争,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服务上的竞争。在资产、规模、人才、技术等方面都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的中小商业银行,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坚持不懈地推进服务创新,全面提高现代金融服务的效率和专业化水准,在竞争中实现新的跨越(李辛培,2005)。

因此,应推动中小商业银行上市和引进外资,通过修订相关规章制度激励中小银行参与公平竞争,鼓励股份制银行在全国设立分支机构,促使中小银行组建资产管理公司,积极化解不良资产,以促进中小商业银行健康发展。

二、中小商业银行发展趋势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从1995年出现到今天已经第13个年头了,可以说当前城商行已经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也就是发展的关键期。城商行面临很多的问题需要明确,其中一个被大家讨论最多的问题是城商行未来的发展模式,也就是“大而强”和“小而强”两种发展模式的选择问题。我们有100多家城市商业银行,不可能将来都成为工农中建这么大型的银行。

为此,银监会提出了一系列的标准和评级,对于好的银行,可以跨区域发展。但是我们需要强调的是,不管城商行确定怎样的发展战略,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城商行要考虑多样化的发展模式,目前有以省级为单位的统一法人模式:如徽商银行,采取这种模式要强调自主原则和市场原则;还有一些地区探讨在独立法人机构的前提下,联合起来成立一些IT中心、培训中心、产品开发中心,这样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形成统一的品牌,山东的城商行目前已经开始探索这种模式了。

此外城市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要注重推进流程银行。在流程改造方面,大银行和中小银行,制定的目标和方式、方法都不太一样,因此中小银行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长远发展战略很好地考虑这个事,使得我们的业务流程能够适应城商行未来的发展。现在大部分城商行都着眼于未来的跨区域发展,但跨区域发展对我们的城商行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能力要求:公司治理;内控;IT系统。这都需要我们的城商行在流程上加以改进和变革。

三、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

市场差异是非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形成的基础,也是中小商业银行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础。银行业的产品一方面具有同质性,另一方面,它虽然不像企业生产的商品那样具有明显的品牌,但是金融产品的期限、风险、流动性、最低投入、收益方式的差别却是相当显著的。

1.中小企业金融服务

中小型工业企业在全国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中的比重分别为60%和40%左右,并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和约60%的出口,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新增产值的76.7%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多数中小商业银行都将自身定位于“为中小企业服务”,时间证明了这一定位的正确性。在金融市场上,中小企业对银行的选择往往地理条件作为重要参考,一般情况下都从临近的银行筹措资金。受银行选择面的限制,中小企业对银行有较高的忠诚度,这一点若能为中小商业银行充分利用,不仅可以保证稳定的客户源,而且能够取得较高的利润率。从中小商业银行角度看,由于委托管理层次少,与客户地域联系密切,熟悉客户与经营状况等特点,决策迅速,容易监督,能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比较适合为中小企业服务。中小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的匹配性决定了实力雄厚的大银行在为中小企业服务等方面并不占优势,数量众多的中小商业银行才是其中的主力军。

2.开发社区金融服务

立足社区,根据社区企业和个人的金融需求,围绕金融产品功能的扩展、延伸和交叉补充,重点开发金融产品的附加价值,创新银行服务产品,同样是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所在。

中小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社区内有限的经营网点为社区内中小企业和个人提供全方位金融和信息服务。可以通过授信、承兑、贴现、信用证、保函等多种方式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和金融配套服务;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为中小企业提供宏观、企业改制、金融信贷、财政税收、市场营销、投融资运作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利用自身信息量大的优势,在资金融通、资产重组、财务管理、项目评估、技术转让及政策、、法规等方面提供咨询服务;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手段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经济、金融、科技、项目、市场等信息服务。

围绕个人金融产品需求,应着力发展代人理财等银行业务。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增加和结构的变化,民营经济的发展,金融改革的深化,消费者越来越高、越来越新的服务需求,商业银行经营范围一定会逐步拓宽。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应早做准备,抓住更多的市场机会。目前可以介入的个人金融服务包括信息咨询、创业扶持、支付、消费信贷、资金汇兑、银证转账、商业调查等等。

3.开通网络金融服务

传统银行的竞争力主要在于资产规模、机构网点、地理位置等,但网络银行的低成本与个性化的服务能力,使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发生转移,从而改变传统银行依靠营业网点的扩张方式。因此,网络银行将为中小商业银行赢得竞争优势。中小商业银行要通过发展网络银行,充分利用IT优势,实现无网点业务扩张,通过利用设计的软件系统,使客户在办公室进行查询、转账、资金交易等业务,在网上也可以享受这些服务,从而进一步突破业务的地域限制。这是中小商业银行扬长避短,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

2006年,我国网上银行发展迅速,网上银行的交易额和交易笔数大幅增长,企业网上银行仍然占据市场主体,但个人网上银行市场潜力巨大。2005年企业网上银行的交易额占了总交易额的96.7%,达70.2万亿元,较2004年增长21.3万亿元。2005年中国个人网上银行发展非常迅速,尤其是招商银行、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个人用户增长率都超过50%。个人网上银行市场规模增长速度很快,增长率已达到300%。个人网上银行用户增长速度更快,截至到2005年底个人网上银行用户已达3460万户,较2004年增长103.5%,占互联网用户的38.7%,交易额也从2004年6000亿元增长到2.4万亿,增长率在300%。未来四年内,企业网上银行市场将呈平稳增长态势,而个人网上银行市场将继续快速增长,在2007年~2008年之间,市场交易额将接近成倍地增长,之后有所平缓,到2010年个人网上银行交易额预计有望超30万亿。

此外,各家网上银行还积极与电子商务企业结成合作伙伴,以“结盟”的形式开拓网上银行市场,如工行牵手搜狐、阿里巴巴,农业银行联姻盛大网络等。网上银行业务正在实实在在地转变为一项能够带来实际利益的业务运作,甚至成为了商业银行的形象品牌和市场竞争的利器。

4.采取联合金融服务

中小商业银行的联合并不一定是并购,中小商业银行可以探索多种形式的同业合作,拓展业务范围和经营空间,增强竞争实力。

(1)应该加强中小银行间的合作。通过建立战略联盟,提高了中小银行竞争力。中小银行间通过建立虚拟组织、统一科技电子化建设、统一业务标准、统一业务凭证、统一信息披露,提高社会信誉度。此外,中小银行间通过区域性的互相等方式进行合作,共同拓展业务空间,解决汇路不通的问题,开展原来因为势单力薄而无法承担的业务,如共同贷款、联合承兑等。

(2)积极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合作,探索国有商业银行或外资银行入股中小银行的合理方式,使城市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或农村商业银行在保持法人资格的同时,以实力雄厚的国有银行和外资银行为后盾,树立良好信誉,同时也有利于解决科技开发、人才培训等方面的难题。

(3)通过与证券、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建立战略联盟,这些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产品,如代为销售保单、基金的销售和赎回等。这样可以增加中小银行的业务品种,为客户提供便利。

总体上看,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在整个银行体系中的数量还不够多,所营业务也尚不丰富。如何发挥自身小而灵活的优势,更好地服务于社区,提供人性化的产品,是当前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四、结束语

当前,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任何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的想法都不利于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但加快发展必须坚持以依法合规、加强管理、防范风险为前提。从目前实际看,中小商业银行发展中值得关注的不是发展的动力不足,而是发展中的冲动,往往因渴求发展而忽视稳健的问题。所以我们中小商业银行一定要处理好发展、效益与稳健三者关系。一是决不以一时的发展、效益为代价而破坏稳健的基础。发展是建立在稳健发展上的发展,效益是建立在稳健基础上的效益,是实实在在的增长速度,是一种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办银行一年好不算好,二年三年好也不算好,只有年年好才算好。二是决不以牺牲合规合法经营来换取一时的发展和效益,发展要行之有道,效益要取之有道。依法合规经营既是发展的需要,也是保护干部的需要。三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量力而行,做力所能及之事,不片面追求速度,不搞高指标,不盲目追风,脚踏实地干工作。这样才算是走高质量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浩: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客户战略思考.金融时报,2006-06-19

[2]李辛培:浅议中小商业银行服务创新的必要性.经济师,2005年第1期

[3]央行课题组:进一步发挥现有中小商业银行的作用.中华网,2002-09-05

篇8

第二,银行与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既难以实现供需对接,也推高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通过信息分析进行风险评估是一切金融行为的必备步骤。同时,信息不对称也广泛存在于企业与银行的融资活动之中。中小企业对自身的经营现状和发展潜力可谓了如指掌,而银行则很难通过外部渠道对中小企业的资本结构、产权结构、经营现状和发展趋势等信息进行了解。如此,在银行与中小企业的融资活动中,中小企业具有信息优势,而银行也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地位,银行因而会通过抬高中小企业的贷款门槛来降低贷款风险。在中小企业与银行信息不对称的情状之下,中小企业即便能够从银行获得贷款,其成本往往也会较国有企业高。因为,银行在信息不对称而无法对贷款风险做出有效评估的情况下,往往会通过增加资产抵押和提升贷款利率来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

第三,我国金融结构以及中小企业的自身情况也是中小企业出现融资难题的重要根源。每个国家的金融结构设置都要服从于本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在我国,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的公有制经济是国家金融体系优先扶持和保障的基本对象,因而对中小企业融资相对不利。我国的国有银行垄断了绝大部分金融资源,非公有制银行及中小银行货币资源有限。近年来,国有金融机构虽基本完成了市场化和公司化改造,但仍未能改变其垄断地位,主要服务于国有企业,而广大中小企业则始终处于金融资源分配的边缘位置。另外,中小企业寿命较短,旋生旋灭,自身经营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其经营管理落后,财务报表残缺不全,产权归属紊乱,信用等级较低,也没有合适的抵押担保。中小企业的特点、经营现状与发展潜力等自身因素也是导致中小企业陷入融资困境的重要根源。

二、金融创新在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中的效能

(一)金融产品创新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创新性融资渠道

无论金融机构的产品创新,还是民间融资的合法化,都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新的融资渠道,并有力增强资本市场的活力。当前,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显著增加,居民手中的闲置资金存量极大。然而,传统的居民储蓄存款收益很低。因此,将居民手中的大量闲置资金通过合法的路径集中起来,既可以有效拓展我国的金融资源社会基础,也可以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更加宽裕的金融资源。实现民间融资的合法化,如批准设立小额借贷股份有限公司,为民间社会资本与中小企业之间架设一条合法的融资纽带,既能为社会资本进入金融体系提供一条合法路径,也可为中小企业在传统的银行融资外提供了一条额外选项。

(二)金融业务创新可以简化中小企业贷款审批流程,有效压缩贷款时间

中小企业通过银行融资,程序复杂,周期过长,无奈之下,只好对银行贷款退避三舍。银行作为中小企业贷款融资的传统途径,可以将中小企业贷款服务纳入金融服务创新之中,通过引进先进的金融设备和专业的金融人才,为中小企业融资成立专门的审批团队,提高贷款融资的审批效率,有效缩短中小企业融资的时间周期。另外,民间社会资本合法化和金融化后,非公有制的民间金融机构和广大中小银行,其主要业务对象便是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这些机构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对中小企业的经营现状和发展潜力进行及时而准确的风险评估,并通过严格的业务流程和高效的审批途径,极大简化中小企业的贷款审批,并大大缩短其融资周期。

(三)金融产品创新可以为中小企业融资创新贷款形式

传统上,中小企业从银行贷款,一般只有抵押贷款和信用借款两种形式。而中小企业既无银行方便管理的固定资产予以抵押,也无法在信用等级和信贷道德上给予银行以充足保证,由此导致银行因中小企业融资风险过大而不予放贷。通过金融创新,银行可以以贸易融资、物流库存抵押、订单融资、应收账款融资和预收账款融资等创新形式,灵活处理中小企业的融资抵押和信用等级问题,在尽量分散和化解贷款风险的前提下,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创新性融资路径。对于民间合法融资渠道,则可以根据中小企业的资产情况和社会信誉,采取更为灵活的融资路径,通过创新抵押、中介担保等形式为中小企业量身打造双方都能接受的融资方案。

三、通过金融创新化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路径

(一)为中小企业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

各大商业银行可以在充分整合现有金融资源的基础之上,通过发行理财基金、政府债券等创新性理财产品,尽可能多的吸纳社会闲散资金,扩大可贷资金规模,设立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专门机构。如可在中小企业相对集中的产业园区开设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性质的分支机构、以服务中小企业为主要业务的特色支行,可在各商业银行总部或综合部门分设专门服务中小企业的营销部门,甚至可以考虑到中小企业数量密集而金融服务相对空白的乡镇开设乡镇支行和信贷公司。以银行的机构创新、组织创新和业务创新为中小企业提供多层次、立体化和多途径的信贷服务。

(二)放宽民间金融,允许民间融资合法存在,同时加强监管

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显著增加,居民手中积聚了大量闲散资金,如何将这些资金集中起来并与中小企业建立起信息关联,成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重要出路。政府可以改变过去严格管控民间金融的做法,放宽民间金融,允许民间资本成立中小银行以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中小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在服务中小企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民间私人银行规模较小,运转灵活,资金来源广泛,对当地中小企业的运营现状和信用状况等各方面信息比较了解,在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时,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可以更好的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此外,民间私人银行还可以根据风险评估灵活确定贷款利率,形成价格优势,从而有效丰富中小企业的融资体系,以市场化方式破解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过窄的既有局面。

(三)通过成立融资担保机构,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方式

中小企业融资一般采用抵押担保和信用借贷两种方式。中小企业既没有银行喜爱的固定资产以提供有效质押,其信用道德也难以在银行的等级评定中取得较高认可,成为制约中小企业融资的瓶颈因素。因此,无论银行还是民间私人金融机构,都可以通过融资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担保取得质押标的。政府可以鼓励有条件、有资质的金融机构成立融资担保公司或在银行成立相关的附属担保公司,在中小企业与银行的借贷关系之间充当中介和担保人的角色,以自身的专业服务,分担和化解银行的贷款风险,有效提高贷款效率,同时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实现企业、担保机构和银行的三方互动与合作共赢。融资担保机构还可以对中小企业进行金融拓展服务,以自身的理财优势,对中小企业的资产结构提出优化建议,帮助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财务制度,加强运营管理,通过中小企业业务的改善和经营的提升有效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

篇9

二、中小企业信贷配给分析

信息不充分、信用风险高是中小企业的基本特征。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严重,经营不稳定、违约率和倒闭率较高,且普遍采用有限责任的治理结构,债务融资成本较大,中小企业信贷存在很高的交易成本(信息搜寻成本和保证贷款履约的监督成本)。中小企业信贷是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的一种信贷合约行为,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间签订的合同为标准债务合约。现代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理论认为,信贷合约的设计包括两个变量:信贷利率和抵押要求。一般而言,在存在很高的信息搜寻成本和保证贷款履约的监督成本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提高贷款利率予以补偿。

1.中小企业信贷利率配给

假定企业的风险都是中性,只关心投资一个项目的预期收益Ee,商业银行的预期收益是Eb。同时假定所有中小企业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相等,但它们的风险程度不同。设项目成功的概率为pi,则失败的概率就是(1-pi);项目的贷款额为L,贷款利率为rL,项目失败时无利润,项目成功时的收益为R。商业银行的预期收益是:Eb=pi(1+rL)L+(1-pi)L=L(1+rLpi)企业借款的预期利润函数为:Ee=pi[Ri-(1+rL)L]。企业的“参与约束”条件是:Ee≥0。在企业模型中,假设:n1个低风险低收益的企业拥有项目1,即:R1=130,p1=2/3;n2个高风险高收益的企业拥有项目2,即:R2=140,p2=1/2,L=100。据已经假设的条件,投资项目1企业的“参与约束”为:Ee(1)=2/3[130-(1+rL)100]≥0,解得rL≤30%。同样,可以解得投资项目2企业的“参与约束”条件为rL≤40%。可以看出,当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小于等于30%时,投资项目1和投资项目2的所有企业都会申请贷款;但当商业银行利率提高到超过30%,但小于等于40%时,只有高风险投资项目2的企业才会申请贷款,低风险投资项目1的企业将退出借款者行列,即发生了逆向选择效应;如果利率超过40%,则没有企业愿意到商业银行借款。由此可见,当商业银行提高贷款利率时,问题的关键不仅在于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急剧下降,更重要的是随着利率的提高,会有更多的“好的”中小企业被挤出信贷市场,剩下的借款者中,总体风险程度不断提高。根据上述分析,利率的提高往往会导致严重的逆向选择效应。同样,根据不对称信息下的信贷配给理论,不对称信息下的逆向选择使银行被迫采用信贷配给而不是提高利率以使供需平衡。即使在利率自由化的国家,银行从来也只收2%—3%左右的利差,向上是封顶的,更高利差的提议往往被银行视为有问题的信号而不被接受。虽然我国已经开始逐渐实现利率市场化,但是利率的提高可能会导致严重的逆向选择效应,利率的风险补偿机制有限。另外,部分中小企业对资金需求旺盛,又普遍缺乏风险意识,因而,对贷款利率的敏感程度较低,即使银行的贷款利率水平上浮,中小企业仍愿意付出更高的贷款成本,但同时也使信贷风险加大。

2.中小企业信贷抵押型配给

根据上述分析,提高利率往往会导致严重的逆向选择效应,甚至会加剧道德风险。显然,只进行利率设计的信贷合约会陷入困境,为防止信用风险的发生,银行会选择拒绝贷款,或者执行某种信贷配给政策。为了避免逆向选择,银行必须全面了解客户的真实信息,可是,获取真实的信息要付出较高的成本。这样,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抵押作为信贷配给的标准,以能否提供足够的抵押担保来判断贷款的可行性。抵押既可以作为信用风险的有效补偿机制,还可以减少监督成本。但是,“我国的要素禀赋特点决定了我国的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一些技术和市场都比较成熟的劳动力密集型行业”。[8]我国中小企业自身资产规模不大,在总资产中,大约60%是应收账款和存货等动产,不动产很有限且大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价值低,变现率低,难以转让,使得自身无法提供足额有效的抵押。一些高新科技企业,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的比重较大,可作为抵押品的不动产更少。显然中小企业无法满足信贷合约的抵押要求,这是造成银行“惜贷”和中小企业信贷困境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三、对中小企业抵押信贷配给的实证研究

根据传统的道德风险模型,信贷抵押能够降低违约的道德风险,学术界对此尚存在争议。以下研究试图检验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实行的抵押信贷配给对降低信贷违约风险的实际效果。

1.不同类型贷款的违约情况和资产质量

由于专门的中小企业的微观信贷数据很难获得,本文所用数据来自于辽宁省某工商银行2006年至2009年的各类企业贷款数据。虽然数据来自于各类企业的贷款,但是所分析的结果同样可以说明中小企业抵押型信贷与违约风险之间的关系。从表1的统计结果上看,抵押贷款占贷款总比数的48.64%,占比最高,是银行贷款的主要类型。抵押贷款违约率为14.14%,远高于其他类型贷款。本文不仅关注抵押对违约率的影响,也关注抵押对贷款质量的影响。根据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贷款分类指导原则》,根据借款人的偿还能力,贷款质量分为五级,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其中,正常和关注贷款归为正常类贷款,其他形态为不良贷款。本文界定的企业异质性以综合性的信用等级反映,企业信用等级对贷款质量有重要影响。从表2的统计结果上看,根据贷款的五级分类标准,在抵押贷款中,正常贷款的比例为62.00%,低于其他类型的贷款。除损失类贷款外,抵押贷款中的其他不良贷款类型均高于其他贷款形式。因此,相对于其他类型贷款,抵押贷款的违约率最高。

2.异质企业的抵押贷款与违约情况

为简化分析,本文界定的企业异质性体现为信用等级的不同。为了考察抵押对不同信用等级企业的违约影响,根据银行的信用评级,将中小企业划分为三类:高信用等级(AAA、AA)、中等信用等级(A)、低信用等级(B、D)。图1显示,评级在AA级以下企业的抵押贷款比例比较高。而且,AA级和D级企业的贷款抵押比例都高于居中的A级企业和B级企业。这说明,相对于中等信用等级企业,信用等级最低和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贷款采用抵押的比例较高。高信用等级企业愿意提供抵押品,因为提供抵押品主要是为了显示企业的高信用等级,谋求优惠的信贷条件。而低信用等级的企业则因为信用等级低,商业银行为避免违约风险,要求提供抵押品。从图2可知,不同信用等级企业的违约率具有显著差异。随着信用等级的降低,抵押贷款违约率逐渐上升,这说明低信用等级的企业并没有因为提供抵押品而降低违约率。结合图1可以发现,AA级以下企业贷款抵押的比例较高,但违约率也很高。因此,尽管抵押对不良资产最终演变为损失还是具有一定的防范作用,但抵押总体上并未改变中小企业违约率高企的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存在抵押减少风险的预期,银行从而缺乏对贷款者进行充分筛选的动力,这种情况反而使抵押造成了逆向选择问题,进而使抵押品对于降低企业尤其是低信用等级企业违约风险的作用有限。

四、中小企业的异质性甄别与银企长期合作

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企业风险收益、财务能力和业主品德属于私人信息。如果银行能够从信息不对称的企业“外部银行”转变为信息对称的“内部银行”,才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企业的信息,避免逆向选择。而银行只有与中小企业的长期近距离接触与合作,才能够使这种转变成为可能。问题是处于垄断地位的大银行与中小企业的长期贷款合作的可能性甚微。目前,我国垄断性大银行可选择的贷款对象众多,而且期望收益率较高。

一方面,在利率自由化条件下,为增加收益和避免逆向选择,对中小企业贷款会采取高利率高抵押的信贷合同;另一方面,为实现规模经济要求,必然提高单笔贷款额度和抵押品的临界规模,因而倾向于为信息透明、贷款规模大、抵押能力强的大型企业提供贷款。由此可见,众多信息不透明、收益水平低和抵押能力差的中小企业难以介入大银行信贷市场。由于在与大型银行对大型借款客户的争夺中,中小银行处于劣势地位,集聚战略成为中小银行的必然选择。大型银行不愿或不屑眷顾的收益低、风险高的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会成为中小银行的目标市场,使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进行长期合作成为可能[8]。

同时,甄别企业异质性,中小银行更具优势。“大型金融机构天生不适合为中小企业服务。”[9]与大银行相比,小银行在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方面具有信息优势,这种信息优势主要来源于银企双方的长期合作。中小银行的地域性、社区性以及链条较短等特征,使其更加有利于获得企业财务、业主品德等方面的真实信息,而且可以通过长期固定地与少数中小企业保持密切的近距离接触,积累企业各种非公开的专门化的知识和信息,如企业的行业、经营管理特点,资产状况等,甄别企业的异质性。除了中小银行的地域性和社区性的特征外,这些银行的组织结构也有利于全面准确地甄别企业非公开化的专门知识和信息。虽然从理论上来讲,大银行也可以依靠其众多的分支机构和信贷人员的近距离接触,来收集关于中小企业非公开的专门化知识和信息,从而降低决策的信息成本。但是由于大银行的组织结构复杂、链条过长,这些非公开的专门化知识所具有的模糊性、专有性特征使其很难在大银行内部不失真地传递。由于过高的传递成本,大银行贷款决策权必须下放给掌握这些信息的基层经理和信贷员,但这样做的结果是在银行内部产生了相对复杂的问题。“与结构简单的小银行相比,科层结构复杂的大银行由于链条长,解决问题的成本会更高”[9]。大银行难以将决策权配置到低层级上去,因而这些信息对贷款决策的作用不大,基层人员也将失去收集这些信息的激励。

篇10

2011年6月18日,工信部等四部联合制定关于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从官方将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和微型三种类型,小微企业得到的关注凸显。规定发出后,各方持续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投入大量关注,但总体趋势是中型企业融资问题有所缓解,而小微企业对资金依然饥渴,小微企业为何难以从银行获得信贷,本文将从银行视角出发,探讨小微企业的信贷问题。

一、银行对于小微企业信贷现存问题

尽管大多数银行对于积极和稳健的发展小微企业贷款持肯定态度(阳、郭三野、刘吕科,2009),但现在银行在小微企业信贷方面依然存在问题,可简要归结为成本和风险较高,小微企业人才队伍缺乏,信贷机制、产品不够系统等问题。

在来自银行内部的原因中,在有了资本充足率的约束后,各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业务有所紧缩(黄宪、吴克保,2009),能覆盖到小微企业的贷款的比例更小。一方面是由于对于小微企业信贷,倘若使用和中型以上企业的贷款流程,整个放贷流程略长,且耗费大量成本,而对于小微企业“短、频、急”的融资特点,银行不仅成本较高,且放款时间较长,使得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得不到及时的满足;另一方面,我国缺乏发达国家高质量的信用数据库,这就导致不能以一套系统的、标准化的评分模型来给小微企业的信贷定价,而是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客户经理的主观因素,这就导致了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测评不准。如降低信贷成本,又可能造成信贷风险的加大,提高违约的损失,故而降低成本和控制风险在小微企业信贷中体现为一个突出的两难问题。

而在来自外部原因的影响下,由于金融领域利率管制,我国银行在很长时间内更愿意发放贷款给偿还率更高的大型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金融机构更加偏好给大中型企业服务。这就导致了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出现空白,于是我国表现出小额贷款公司、民间融资等形式“影子银行”,以高于银行的利率放贷,取得市场份额。这正说明对于银行,针对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银行还大有可为,但由于银行对于小微企业信贷不重视的历史原因,加之小微企业信息不透明、差异性较大,使得无论是专业人才,还是小微企业信贷机制、产品和服务等,都未能及时跟上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二、小微企业信贷的发展思路

2012年4月19日,国务院发文《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发文明确指出商业银行应对小微企业给予信贷支持。而之后的非对称减息,使得银行利差相对缩小,小微企业信贷相对宽广的利润空间应该得到银行关注。银行的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应当乘着政策的春风,加快脚步开展起来。

1.建立人才队伍培养,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小微企业信贷的人才队伍培养与储备是稳健发展此业务的必然要求,小微企业的信贷人员由于其特殊性,必须有很强的原则性及责任心,方能减少贷款信息的隐瞒、作假等问题,有了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加上自身对小微企业信贷坚实的业务能力,才能形成过硬的人才队伍。而在制度上,要形成健全的激励支持,既要适度授权给信贷人员,同时也要对信贷人员的业务进行合理的约束、考核和奖励,有了良好的激励制度,才能成为银行内发展小微企业信贷强有力的推动器。

2.完善信息系统,降低成本与风险。首先,银行应加强信息搜集,建立较为完善的信息收集及分析系统,在同业间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并借助人民银行征信系统,逐渐完善小微企业信息管理,逐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小微企业信贷的成本与风险;其次,在信息日渐完备并形成数据库后,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将小微企业贷款作为零售银行的重要部分推进,针对小微企业信贷的差异性,形成更为精确的成本估算,风险测评,信贷定价等方法,对优质客户给予更加方便快捷的信贷渠道以及价格上的优惠。

3.运用各行优势,做好产品和服务。大银行相对于中小银行及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有着资金能力强、网点多、风险承担力强、声誉好等优势,大银行应积极培养与小微企业的借贷关系,做好相应产品,与小微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而城商行等中小银行则对本地小微企业更加了解,在与小微企业长期和广泛的接触中直接获得一些不能准确量化的“软信息”,并在处理“软信息”方面有着明显优势,故中小银行也可以运用其独到之处,加强服务,与大型银行一同形成良好的小微企业信贷氛围。

4.加强相关部门的合作,创新信贷方式。银行可主动与相关部门加强合作,如与更加了解行业及小微企业的全国工商联开展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形成良好的银企商合作机制。在另一方面,可积极发展商圈型、产业集群型融资服务,融资链服务等新型信贷方式,帮助小微企业信贷得到更加宽广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1

在美国,没有我们所谓的中小企业的说法,只有小企业(smallbusiness)的说法,但其性质、规模大小基本上与我国的中小企业相对应。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难以破解的信贷融资困境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从全球经济环境来看,虽然可以说美国是小企业生存发展的沃土,但美国的小企业也是具有其脆弱性的。斯蒂格利茨和韦斯(Stiglitz&Weiss)在他们建立的S-W模型中指出:在小企业信贷融资中,由于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使银行贷款的平均风险上升,从而银行供贷时出现信贷配给现象。首先,有机会投资于正净现值(NPV)项目的中小企业可能会在融资时受阻,因为潜在的外部资金供给者无法证实企业是投资于一个高质量的项目,或者无法确信资金将不会被转移用于其它的风险项目。其次,由于小企业几乎完全依赖金融机构的外部融资而无法进入公开的资本市场,因此银行系统的震荡(shocks)将会对小企业的信用供给造成巨大冲击,并且小企业所受到的均衡融资问题在资金市场发生不均衡的时期将会更加突出。

美国小企业克服其脆弱性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银行与企业保持长期的密切联系以沟通信息。也就是说小企业在信贷融资中采用关系型借贷。所谓的关系型借贷,是指商业银行与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联系,银行在借款企业需要的时候向其提供信用支持的一种银行借贷方式。美国学者阿伦·博格和乔治里·乌代尔(AllenBergerandGregoryUdell,2002)指出:在关系借贷中,银行能够通过其与借款人保持长期关系获得的信息来进行贷款决策。这些信息部分是来自贷款合约、银行存款和其他金融产品,还有些是来自于当地社区的其他相关人员,例如企业的供应商和客户等。贷款人由此可以了解到企业的生产环境、组织制度、员工素质等非财务报表、抵押品或信用评级所能提供的重要信息,从而帮助贷款人更好地解决企业信息不透明的问题。

二美国小企业关系借贷实践

美国从19世纪40年代起,新技术迅猛发展、管理变革、现代企业组织形成、资金供给严重不足,促成了银行业的兴旺发达。由于早期商业银行众多,并且规模较小,因此其多采用“内部人管理”模式(Lamoreaux,1994)。这一模式直到20世纪初才开始渐渐式微。在这期间,美国的商业银行与其客户之间普遍维系着一种密切的银企关系。在银企之间的信贷交易活动中,关系借贷的方式已经得到广泛采用。这些商业银行主要发放的是短期贷款,使用两种金融工具:本票和汇票。本票实质上是一种欠款(IOU)凭单,其上注明借款人名、借款金额、借款日期、到期日和偿付行。虽然本票不实行抵押,但法律亦规定借款人需以其个人地产来担保,如担保不足,则需由一人或多人作为第三方保证人(third-partyguarantors)背书担保。因此一旦出现借款人清偿不足,银行可据以向所有相关人求偿。与本票相比较,汇票有两个特点:一是可以异地使用,另一是法定汇票使用时需附提单(billoflading),因此在汇票使用中实际隐含了抵押方式,银行由此可以掌握货物的处置权并确保在发生贷款风险时及时对货物变现抵偿。

二战之后美国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金融资本的发展趋势受到抑制,银企关系逐渐由紧密的、一体化的关系走向彼此独立、市场化的联系。银企之间不存在彼此的产权参与,其地位也是平等的,通行自由的市场交易原则。由于国内经济环境和公司融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商业信贷市场开始出现萎缩现象,市场竞争加剧。因此那些资金实力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广大中小银行能否寻找到稳定的贷款客户资源,对它们的生存和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尽管美国的资本市场相当发达,但是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由于它们一般信息不透明、企业生命期较短,基本上无法利用股票或债券融资,所以只能借助商业银行获得资金。因此,在美国中小银行与企业之间,关系借贷的融资方式被广泛采用。

关系借贷的主要贷款种类有承诺贷款、信用额度贷款等。承诺贷款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正式的承诺贷款,即银行以合同形式许诺,按规定的利率向客户提供最高限额下的贷款。只有当借款人财务状况发生异变时或借款人未能按承诺合同履行某些条款时,银行才能收回其承诺。另一种承诺贷款只是确认信贷额度,在此情况下贷款定价并未事先确定,借款人也尚未表明贷款的意图。这种承诺能帮助借款人预先得到贷款批准,使其可以随时迅速地取得贷款。信用额度贷款允许客户在事先商定的限额以内使用贷款,通常在一年之内必须调整一次。除了在初次贷款时银行需对借款人资信和财务状况进行调查之外,其他时候借款人贷款均可即时办理。

现在美国商业银行对小企业的贷款融资呈现明显的关系型融资的特点:一是社区银行成为小企业信贷融资的主渠道。社区银行对区内小企业情况及其企业家的特点都已有相当的了解,特别是对企业家的人品、信用和个人能力等无法数码化的信息比较熟悉,以至于可能在社区内的小企业无法提供过硬的财务报表而又有资金需求时能给他们提供贷款;二是提供融资的银行通常是小企业的开户行。通过长期的往来,银行已清楚了解企业的财务历史及经营状况,因而开户银行和企业就形成了长期的关系型融资关系。在初始融资阶段,企业会有对未来相机融资的预期,然后是银行作为出资者在再融资时对未来租金的预期。

美国经济学家阿伦·博格和乔治里·乌代尔(BergerandGregoryUdel1,1995)利用从美国国家小企业金融调查库(NSSBF)中获取的数据对中小企业关系借贷的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采用银行信用额度(L/C)贷款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L/C贷款合约特征、公司融资特征、公司治理特征、行业特征和信息关系特征等五类特征数据的计量模型分析发现与商业银行保持长期关系的中小企业较之其他企业在贷款时所要求的借款利率和抵押条件更为优惠,由此表明关系借贷在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方面成效显著。

三、启示

在我国,一方面,自90年代以来,中小企业迅速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壮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另一方面,我国的金融市场仍处于变迁之中,股票、债券市场还不发达,以银行为中介的间接融资是目前资金配置的主要形式,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积累不足,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很难获得银行的信贷融资。美国小企业关系借贷的实践表明,这一融资模式不仅有利于加强银企合作,还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同时也给我们以深刻启示:大力发展关系型借贷是缓解中小型企业信贷融资困境的最佳途径之一。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采取措施。

第一,降低银行业的进入壁垒,利用银行业整合的外部效应,在大银行裁减分支机构的同时,准许建立新的地区性民营中小银行,鼓励其与当地中小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填补大银行撤出留下的金融空白,发挥中小银行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融资主导作用。与大银行相比,具有较少管理层的小银行在银行管理者和贷款职员之间因为有着不太严格的合约,因此信息传递的链条短,软信息的获得者甚至可以直接做出贷款决策,这就缓解了与多层制度相关的组织不经济和问题(Berger,Klapper,Udell,2001)。而且,小银行通常没有公开交易股票和银行债券,也就不存在银行管理层和外部索取者之间的、基于软信息的资产运用而无法披露信息所造成的合约问题。

第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中小企业往往由于报表信息不“硬”才融资受限,因此针对中小企业的担保也是建立在意会信息基础上的“关系型担保”。应该依托当地民间资本建立更多的民营担保公司。利用它们对当地中小企业“软”信息的信息优势,给当地有发展前景又急需短期资金支持的中小企业提供各种融资担保。由国有大型担保公司或者政府提供再担保,从而形成运转高效、竞争有序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

第三,放宽贷款利率管制。扩大确定的利率浮动范围,给予商业银行根据不同贷款风险进行定价的权力,使贷款利率高低充分体现风险与收益对等的商业原则,增加他们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林毅夫.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25-27.

[2]许联初.中国金融前沿问题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124-155.

篇12

2.风险加剧,风险管理难度加大

首先,利率风险加大。存款利率市场化给利率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对利率的预测也更加容易出现偏差,这自然会加大银行业利率风险管理的难度。而另一方面,相对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银行而言,我国银行业无论是在利率风险管理的组织上、还是在利率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上,都比较落后,利率风险管理工具较少,创新不足,管理人才也相对匮乏。其次,操作风险加大。存款利率市场化后,银行的经营自提高,为了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银行的产品创新将加大,计息方式将更加多样化,对员工的利率定价和日常账户管理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极易发生不当操作和违规操作,引发操作风险。再次,银行自身道德风险增加。存款利率市场化会提高存款利率,导致银行资金来源成本增加。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匹配性原则以及客户和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诱使银行在高息揽储后,冒险去从事一些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项目,从而扩大了违约风险,甚至导致银行破产,损坏客户利益。所以,如何降低存款客户和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减弱银行在资金运用中的冲动性,保护存款客户利益,这为存款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业的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

3.加剧银行业竞争,加快银行业分化

存款利率市场化后,各家银行为了争夺优质客户,提高市场占有率,会竞相提高存款利率并降低贷款利率,银行业面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银行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户,会增加理财产品发行规模,提高收益率,通过高利率的理财产品变相加大对存款的争夺,而这最终结果则是带来了银行利润的进一步缩小。利润的缩小直接刺激各家银行去尝试更激进、更冒险的竞争方式和手段,尤其是一些长期处于竞争劣势的中小银行,为了生存,甚至会不择手段。这样一来,竞争加剧导致利润缩小,利润缩小反过来又刺激竞争进一步加剧,从而产生一种恶性循环,如不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管和疏导,极易爆发恶性竞争,滋生金融腐败,以至于影响银行业整体的健康、有序发展。

4.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难度加大,员工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首先,存款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将更加多元化,主动负债在银行资产负债中的比重将逐步提高,资产负债组合管理难度加大。其次,存款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波动的频率和幅度都将大大提高,利率的期限结构和利率定价管理将更加复杂。这会导致银行资产收益与价值相对于负债成本和价值发生不对称变化的可能性增加,从而容易造成银行收入损失和资产风险,增加银行经营管理的难度。再次,存款利率市场化将催生大量的金融创新产品和工具出现,这需要银行更新观念,创新资产负债管理技术和方法,提高资产负债管理水平,从而适应存款利率市场化后新形势的需要。存款利率市场化后,资产负债管理难度加大,对银行员工的要求也相应提高。目前,我国银行专业人才普遍缺乏,一些银行特别是国有控股银行,队伍整体老化,观念陈旧,进取意识不强,对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弱。要想尽快适应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的新局面,必须多方面大力提高我国银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否则,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预期目标将很难实现。

二、银行业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应对措施

1.转变经营理念,转换经营模式

为了适应存款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新形势,银行业必须加快转变经营理念,变“被动负债”为“主动负债”,既要用价格优势来吸引客户,又要用优质、高效、周到的服务来赢得客户的认可。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银行业要提高竞争意识,通过差异化经营,努力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日常经营管理中,银行要改变以往“坐等客户”的工作方式,积极主动的去了解和挖掘客户,始终做到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以高质量的金融产品、技术、网络、团队为基础,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目的,全面提高自己的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经营理念的转变必然要求经营模式的转换。在存款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经营发展模式要由过去粗放式转换为内涵集约式。即改变过去高资本消耗、高成本投入,靠规模取胜的外延粗放式经营发展模式,实行银行精细化资本管理,调整经营策略,大力发展低资本占用、低风险和高收益的业务,降低存贷款利差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增加非利息收入,努力实现以最小的资本消耗获取最大的经营收益。此外,在管理模式上,要通过完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健全组织管理体制,改进绩效考核、强化风险管理、提升定价能力、优化资源整合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实现银行业稳健发展。

2.加快金融创新,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存款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业要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不断通过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来吸引顾客,提升定价的话语权。一方面,银行要通过开发“个性化”、“差异化”的金融产品,来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通过“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多样化金融产品,实现与客户之间的互动和双盈,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另一方面,银行要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和服务领域,通过灵活多样的服务方式和广泛的服务领域,不断提高综合经营能力,努力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一站式金融服务。在金融创新过程中,银行要积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以弥补存款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息差收窄,利润压缩的不良影响。为此,银行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间业务是与资产、负债业务并重的三大业务之一。近年来,中间业务在国外发展迅猛,而我国银行目前从事的中间业务并不多,有的也只是一些代收代付等技术含量较低的传统中间业务。未来,中间业务在我国发展潜力巨大,我国银行业要积极开拓多元化的中间业务,如理财、保险、证券等高附加值的业务品种,扩大非利息收入,提升盈利水平。

3.强化风险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首先,要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包括识别、计量、处理和评价四个步骤。银行要结合自身实际经营管理情况和风险控制目标,制定相应的风险识别系统、计量系统、处理系统和评价系统,建立风险数量模型,不断提高风险量化技术,创新更多的风险管理工具。其次,加强风险信息系统建设,为风险管理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尽快建立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包括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它一些信息处理加工技术等,对存款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各项业务交易数据进行多渠道采集和批量处理,为银行风险的及时预警和有效控制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支持。最后,大力培养风险管理人才。风险管理,专业性较强,需要高水平的相关人才,而人才匮乏正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短板”。银行要不断加大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以应对存款利率市场化后,利率的高度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和管理难度的增加。

4.转变监管方式,提高银行监管有效性

首先,要正确处理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之间的关系,不断加大现场检查力度。因为,存款利率市场化以后,相对利率的频繁波动,现行非现场检查体系较为滞后,难以发挥对银行业利率波动和风险苗头的及时预警、检测作用。其次,加大对中小银行的差别化监管和保护性监管。存款利率市场化后,这些银行由于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弱,竞争实力不强,很容易产生经营困难,甚至引发大量中小银行倒闭。监管部门在监管过程中,要区别对待不同银行,对中小银行不仅要监督,更要帮助扶持,促进银行业协调发展。再次,从机构监管转向功能监管。存款利率市场化促进了银行业金融创新,对综合经营,表外业务以及出现的大量金融衍生工具的监管将成为银行监管的重点和难点。

5.完善配套改革,加强制度建设

篇13

银行大众服务在传统上以免费或低收费为主,客户广泛,且长期以来在公众心目中一直被视为银行履行社会责任时当然的免费午餐,一旦转为收费或提高收费水平,公众心理接受度较低,社会影响往往很大。我国商业银行这几年针对银行卡、小额账户的历次收费举措,都无一例外地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就是明证。

“免费午餐”的成本渐成银行难以承受之重

银行大众服务以量取胜,通常的情况是单笔业务收费水平低,但业务总量较大。近些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业务规模迅速扩大,很多原有的服务在内涵、质量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相关运营成本急剧增加,如果在较长的时期内依旧保持免费或低收费水平,势必给银行的企业运营带来成本上的压力。

对银行关联业务的影响大

银行大众服务的受众中,非富有人群相对较多,这类人群对产品价格的需求弹性较大,服务价格上的变动往往会引起需求的更大变化,从而可能会使银行相关的一些连带业务也受到影响。据报载,几大银行开始收取跨行查询费用之后,其跨行查询交易量迅速下降。显然,银行在失去为客户提供跨行查询服务的同时,也失去了向其推销提供其他服务的机会。

客户的忠诚度不高

银行大众服务的技术含量不高,银行间的业务替代性和模仿性强,客户忠诚度低,由免费转为收费或提高收费所造成的流失量较大。由于收费行为难以在短时间内同时在所有银行达成一致行动,因此客户很可能牺牲时间和便利,流动到收费低的银行。据报载,实行跨行查询收费后,广州有四分之一的市民宁愿多走路去发卡行查询。在其他城市,情况也大抵如此。

银行大众服务收费的决定因素

银行大众服务的收费行动必须在综合分析收费的成本收益,全面衡量银行的经营环境后,按照既定的战略原则审慎决策,经济与竞争形势、市场发育度和本行市场份额、业务结构、本行业务特长等等,都应该纳入分析的范围。

一般来说,银行大众服务收费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银行定位与社会形象

银行大众服务产品的收费决策应该与银行的自身定位以及企业的社会形象紧密结合,在宣传上应注意保持一致的口径。例如,银行如果在慈善事业方面逐步树立了扶危济困的社会形象,则在收费问题上就要多考虑中低收入人群的感受,不宜再片面强调提供贵族服务,或大张旗鼓地盲目加入收费或提高收费的行列;银行如果致力于发展零售银行业务,就要充分考虑对大众服务进行收费所带来的潜在零售客户流失。

全面的成本收益分析

银行大众服务涉及面很广,在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时既要计算财务方面的净收益,也要在更为广泛的层面上考虑得失。简言之,从原来的免费转为收费,或者从低收费转为高收费,银行大众服务产生的成本主要包括:客户流失及其带来的其他连带业务的损失、对银行企业形象的可能影响等;收益方面,除了因收费而带来的手续费收入,还有助于逐步树立服务收费的理念,等等。

银行大众服务收费的原则与策略

确定大众服务的收费原则

对于成熟的银行而言,所有的业务行动都是与其发展战略相一致的。具体到大众服务项目,银行应该根据自身的战略、竞争对手的价格定位以及收费变动前后的成本和边际利润的比较等因素,事先确定相关的原则和策略。

一般来说,银行大众服务的费用应尽量降而不涨,尽量避免由免费服务转为收费服务,可收可不收者则尽量不收。如必须收取费用,则最好转换形式,建立灵活的收费机制。例如,可以通过产品改进升级,在功能上覆盖原来的产品,对替代产品收取费用;可以对免费次数加以限制,对超过免费次数的服务进行收费;还可以在业务处理速度、优先接待、服务质量等方面对原有产品的服务进行升级,在保持原有服务免费的情况下,对升级的服务予以收费,从而实现对服务的差异收费。

此外,银行还可以发掘大众服务产品的关联业务。这样,原有的大众服务依旧保持免费,但其成本可以通过关联业务的收入得以弥补。

准确核算与规划

银行大众服务的收费原则与策略必须建立在准确核算和规划的基础上。首先,应确定不同产品的目标客户群及其对收费的需求弹性,客观判断客户流失情况;其次,要准确核算由免费转为收费、由低收费转为高收费时,银行成本收益情况的敏感性变化,在收入、成本、市场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比较和充分论证;最后,在时机选择上,尽量采取跟随战略,不当收费行动的“急先锋”、“出头鸟”。可以待社会争议渐趋平息,客户认可度提高后再采取行动。

为实现核算与规划的准确性,还要在技术上提供保障。银行的管理会计系统需要能够在内部准确区分不同产品的转移利润和内部价格,从而为全面衡量大众服务的成本和收益,以及在关联产品中的贡献度方面提供信息支持。核算的准确性还体现在其动态性上,既要核算产品/服务当前的成本和收益,还要分析未来该项产品/服务的市场潜力,以发展的眼光分析长期保持其免费的成本和收益。如果经过动态核算,认定某项大众服务的未来市场潜力大,收费是大势所趋的必然,则早收比晚收好,应早做规划,择机收费。

完善定价和收费的内部机制

首先,银行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对大众服务产品和业务确立定价机制,认真贯彻既定政策。由于我国银行间提供的服务与产品同质性强,又由于银行的新产品与新服务鲜有专利之说,同业模仿的速度非常快,银行在产品定价方面就应该采取动态的策略,视竞争对手的反应加以调整。例如,对于在市场上率先开发的大众服务产品,银行可以使用撇油定价法,在业务开展初期采取较高的定价水平,之后视竞争对手的反应和模仿情况下调资费;对于各行都已经开展的大众服务产品和业务,则应尽量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突出特色,实现低价优质的渗透策略,以吸引客户。

其次,要建立应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机制。每一次市场变化都意味着机会,无论收费还是不收费的决策,如果能够鲜明、迅速、得体地做出反应,都无疑会展现银行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和对客户负责的精神。一旦市场上出现大众服务收费水平变化的情况,银行的业务部门与公关部门应有能力迅速研究确定对银行最为有利的策略,并尽快与客户和市场进行良性互动,真诚沟通,以表明立场,或遗世独立,或亦步亦趋,都有助于吸引眼球,争得理解。

第三,要掌握好提高收费水平的时机与节奏,充分准备,做好相应的宣传沟通工作和应对不同反应的预案。例如,在此次跨行查询收费的决策和执行过程中,银行方面决策的透明性不强,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理由,没有与消费者进行充分的讨论与酝酿,政策的出台显得简单粗暴,不够从容;当市场反弹日益强烈时,银行的正常应对却让位给专家视点,借专家口中言,传银行心头事,又显得不够坦诚,以至于社会反对的声音在公义的名义下一时间充斥坊间与媒体,反而激化了矛盾,使本来正常的银行经营决策变成社会问题,造成了被动的局面。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