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德育基本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德育方法与其他德育要素的整体性
德育方法与其他德育要素的整体性问题,主要涉及德育方法外部关系,即德育方法分系统要与德育要素系统所包括的其他五个分系统——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管理和德育评价横向贯通,互相联系,互相依存,构成整体。德育方法不应游离于德育整体系统之外,而是发挥它在整体中、系统中的应有作用。例如,从德育方法与德育途径的关系看,二者“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根本的区别,是两个不同的范畴。途径和方法是互相影响、相互制约、互相促进的。途径决定方法,德育方法的选择依赖于德育途径。如课堂教学这条途径,决定了讲授法和说明法是基本方法;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锻炼法、考察参观法则是基本方法。另一方面,方法的改进也会影响途径的发展。例如,多媒体信息技术,开辟了网络德育途径”[2]。同样,德育方法与其他分系统的关系也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整个德育系统中发挥着各自的独特作用,而独特作用的发挥又与它们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
2.德育方法体系的整体性
德育方法体系的整体性问题,主要涉及德育方法本身系统内部的关系,即各种方法的关系问题。国内有学者指出:“德育过程的复杂性和德育对象的多样性与变动性,以及制约德育方法的诸多因素,决定了德育方法既是多种多样又是紧密相连的。不同的方法各有侧重,要各种方法巧妙的变换和组合是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它将使德育方法的整体效用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出色地完成德育任务。”[3]因此,方法的整体性问题必须引起重视。众所周知,每种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没有一种方法是万能的,是可以适用于每个人及各种情形的。一种方法,可能完成多种任务,实现多个目标,适合多类内容。同样,多种方法可能完成同样的任务,实现同样的目标,适合同样的内容;而且,多种方法优选组合可能更好地作用于目标、任务及内容。因此,要根据不同主体、不同时空、不同情形,合理选择最合适的一种方法或多种方法,进而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协同、整体作用,以便到达良好的德育效果。
二、德育方法的多样性
1.德育方法的多样性
在教育实践中,德育方法一般可以概括为4类18法:以语言说理形式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谈话法、讲授法、讨论法、辩论法、演讲法等;以形象感染形式为主的方法,如典型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影视音像法,小品表演法等;以实际训练形式为主的方法,如社会实践法、调查访问法、参观考察法、常规训练法、大型活动法等;以品德评价形式为主的方法,如奖惩激励法、表扬鼓励法、评比选优法、操行评定法等[2]。除此之外,还有以自我教育为主的自我修养法等。需要指出的是,多样化的德育方法在新时期的发展有所侧重。
2.德育方法的选择问题
方法的根本问题也是选择问题。要想取得德育的良好效果,必须学会在丰富多样的方法体系中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因此,科学而艺术地选择德育方法必然引起每一位教育者的重视,也是作为一位合格教育工作者的必备素质。方法的选择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要依据工作的出发点及不同情况和需要,灵活选择。具体到某种原则,人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列举出许许多多,比如,目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时代性、开放性、实效性等等,这些原则都有其合理性,对实际工作也有一定的启发价值。但由于上述原则提出及排列的依据不是很清楚或一致,致使人们可以列举无数有关原则,从而使原则的指导价值打了折扣。鉴于此,我们试着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演绎出如下德育方法选择的原则,使德育原则既有限,又有效,解决了前述问题。
笔者认为,原则的提出和排列要明确几个前提条件,第一,为谁的问题。方法不是目的,它要服务于目的,因此合目的性是根本。第二,如何为的问题。要想实现德育目的,必须按照事物发展的轨迹或者规律运作。第三,何时的问题。而规律的作用是在实际情形下发生的,这又离不开社会发展历史状况及时代特色的制约。第四,谁用的问题。方法毕竟是通过教师的选择才发挥作用的,因此,教师的自身特点往往影响方法的选择,即教师应该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方法。我们可以把上述层次的原则视为一级原则,它还可以分别划分出二级、三级原则等。根据这种分析,我们认为德育方法的选择原则(一级原则)问题可以表述为以人为本(促进入的发展)的原则、合乎品德发展规律的原则、历史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和教师主导性原则。这些原则都可以具体到某一级教育,比如,对于当代初中学段的学生而言,则可具体为充分促进初中生品德提升的原则和遵循初中生品德发展规律的原则、紧密结合时代要求的原则和适切教师风格特点的原则等。
三、德育方法的实践性
传统的德育方法,往往陷入机械的、脱离社会实践、脱离生活实际与脱离时展的窠臼之中。因此,学生也无法有自己的真实的体验和感受,缺乏情感性。基于此,笔者认为,德育方法必须强调实践性,即重视德育与实践的结合,使德育回归学生真实生活及引导学生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并在实践和生活中,强调学生的情感和体验,从而收到良好的德育实效。
1.要重视德育的实践性——在实践中形成美好品德,在实践中展现美好言行
“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4],这已是古今中外人们的共识。据此,我们也可以认为德育根本上也是实践的。因此,德育工作的全过程应凸显实践性,应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德育的起点,是与学生的已有体会和经验密不可分的;德育的实效,是通过实践来加以提升、检验和展现的。德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道理与已有经验相结合,然后内化为自觉的要求,随之产生高尚的情感,并在实践中外显为良好的精神面貌、优秀的意志品质和正确的行为习惯。具体而言,学校除了强调德育与已有感受和体会相结合外,还应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诸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生产劳动、科学考察、远足等各项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策划、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吸纳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活动过程,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力发展他们的主体性,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在丰富而有意义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同时,通过活动的组织,学生的责任心、组织能力等等也会得到较好的培养。
2.德育方法的生活性——德育回归学生真实生活,并引领学生的未来生活
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方法已成基本定式,模式为“约束—压服—控制”,容易导致学生产生病态的压抑心理和专横型的品质,给师生制造心灵上的隔阂,甚至情绪上的对立,以至于压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削弱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作用。因此,传统的“管、卡、压”等措施不能做到发挥学生主体以及尊重学生的自主道德选择。所以,必须将生硬的道德灌输教育还原成学生生活和成长的过程,进行生活德育。
在生活德育中,德育首先要源于生活,即一定要寻求学生的最普遍的生活,要善于在普遍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充分挖掘教育价值,从而使德育工作可亲、可近、可信,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同时,德育还应高于生活,要考虑到生活的未来性和发展性,积极引导学生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比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他人及成人的生活,再从这种感性发展到理性,形成道德的知、情、意,以便为未来生活中的角色及承担的任务和应具有的品性做储备。
3.内心体验——情感是德育加强与实践及生活联系的重要切入点和关键点
德育的本质在于育德,要培养人的高尚品格,而高尚品格与人对道德的体认及感悟须臾不能分离。因此,要在实践过程中和现实生活中,不断加强体验性教育,调动学生的同情心、责任心及良心,充分发挥情感的作用,使之在学生内心中留下美好、幸福的情感烙印,从而达到以情认知、以情促意、以情带行的境界。情感的积极介入,就可以改变过去空洞枯燥的说教,变“刻意”教育为“无为”教育,发挥“陶冶”、“暗示”、“体验”等方法的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自我思考、自我判断和自我体验。进一步讲,“德育对象的情感对其德育接受意愿、接受程度都会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德育实效”[5]。
参考文献:
[1]孙少平.改革开放时期中小学德育的发展与问题探讨[J]教育发展研究,1999(12).
[2]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篇2
一、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网络环境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所形成的新型主客体关系在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要求和体现。网络社会的崛起促使青年一代在自我意识、民主意识以及成长意识等方面的快速发展,表现出理性、自信、自主、自觉的崭新精神面貌,他们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更表现出一种与单向度的主客体关系不同的、更加重视主体际关系的崭新态度和行为方式。
网络环境下的德育主客体关系,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共同建构的交互性或复合性主体关系。也就是说,在教育者主动建构的教育情境中,教育者是主动施教的主体,受教育者是参与活动、接受信息的客体。在受教育者主动建构的自我教育情境中,一方面,受教育者是主动学习的主体,教育者则是具有辅助、服务功能的客体;另一方面,受教育者还是自我教育的主体。于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具体的德育情境之中实现着互动作用,形成了具体而并非抽象,运动而并非静止的主客体交替重叠的、相互作用的运动过程。这一新型的德育主客体关系的形成正是青年大学生主体意识迅速发展和逐步成熟的结果。因而,在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德育工作中,必须确立主体性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原则,顺应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尊重并提升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活动,在满足大学生的成才需要、服务辅导大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德育的目标。
在网络德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贯彻主体性原则,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不断加强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在成长方面的各种需要,根据不同类型大学生使用网络的目的以及接受网络影响状况的差异,做到在网络德育工作中抓住他们思想和行为发展阶段上的主要矛盾,满足其成长成才的需求,提高他们接受网络教育的能动性,从而实现对青年思想发展的有效引导。例如,对于大学新生而言,学习和掌握网络知识和技术、利用网络帮助自身的学习和素质发展是其主要需要,因而德育工作的重点在于帮助他们找到正确使用网络的方法,引导他们参与积极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逐渐养成科学、良好的网络使用行为和观念,防止自身受到诸如网络沉溺、上网行为失范等网络负面影响的伤害;对于高年级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已经融入到大学校园文化之中,在网络行为上自觉性增加、自我调控能力增强,利用网络参与公共事务的民主意识和参与行为不断增强。因而,教育者在工作中要尊重青年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热情,注重对高年级学生的民主参与观念的引导,规范其民主参与行为方式的健康发展。在教育方法上,要积极发挥正面宣传教育阵地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建立规范化的沟通渠道,并与现实中的沟通渠道密切结合,实现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沟通与反馈机制,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法制、民主观念,实现合理、有序的民主参与行为。
其次,在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主体作用的同时,更要注意充分调动大学生作为自我教育者的主体的能动作用,从而提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鉴于网络文明条件下青年一代在自我意识、民主意识以及成长意识等方面的快速发展,表现出了理性、自信、自主、自觉的崭新精神状态,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青年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引导他们在网络条件下积极参与对理想信念问题、社会热点问题、大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人格成长等问题的讨论、探索、争辩;引导他们在网络上交流理论和时事政治问题的学习心得和体会,等等,帮助大学生在发现问题、独立思考、交流与辩驳以及总结提高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实践表明,这是一种对大学生来说产生逆反心理最少、最有吸引力、参与积极性最高、教育效果最好思想政治工作方式之一。
二、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是德育活动的本质特征之一,尤其在网络德育活动中显得更为突出。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国全面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网络的发展及其影响在我国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发展实践的各个阶段必然面临各种各样的新情况、新问题,使得我们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必然处在一个不断发展深入的过程。对于网络建设与应用走在社会前列的高校而言,网络的发展及其对于青年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更是处在一个动态变化的阶段,需要网络德育工作必须确立实践性原则,即把高校网络德育工作立足于网络实践的发展,针对实践发展的具体状况、实际问题进行理论研究的不断创新和工作实践的不断深入。
网络德育的实践性原则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树立起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素质的紧迫意识,在实践中切实适应和把握好网络时代开展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首先,德育工作者要真正进入网络生活,努力适应网络这一种全新的教育环境。教育者必须努力学习网络知识,掌握网络的使用技术和操作技巧;并且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多接触网络,使用网络,真正成为一个网民;最重要的是要培养起自己参与大学网络文化生活的意识,加强与大学生进行网上交往活动的主动性,真正地融入网络生活,真切地去感受网络文化,体验大学生们在网络空间的交往、学习、娱乐方式以及他们思想、心理以及行为的发展变化,真正做到与大学生在同一个环境下进行交流。
其次,德育工作者要不断熟悉和掌握网络文化,做到在网络环境下能够与大学生实现有效沟通。在当前高校德育工作中,由于大学生在网络交往实践中逐步建构出具有亚文化色彩的网络语言,使得传统德育的话语体系产生了沟通有效性的危机。教育者从不了解大学生的网络话语,进而难以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对教育对象的主导作用大为减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话语差异现象说明了大学德育环境的重构和教育文化的转变。在新的形势下,德育工作者如果不学习和掌握网络文化的特点和规律,固于传统的话语方式与大学生开展沟通交流,势必无法有效达到教育效果,不但无法被认同还可能引发逆反心理,从而失去网络阵地的主动权。因此,只有了解大学生的网络话语体系,适应大学生在网上的交流方式,才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动态,把握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只有很好地掌握网络话语这一新的沟通媒介,才能够真正与大学生展开思想交流和对话沟通,用他们所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方式及时有效地传递教育内容,取得教育的实际效果。
再次,德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观念,在与大学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引导他们思想和行为的发展。网络社会的崛起对于当代教育提出了新的文化境遇。传统德育从文化意义上看是典型的“前喻文化”模式,教育者以权威的身份向教育对象灌输教育内容,两者之间缺乏平等的交流。而网络时代带有显著的文化反哺的特征,由于大学生走在互联网使用的前列,是网络社区的主体力量和文化创造者,因而在网络信息传播的条件下,大学生在某些方面反过来变成了其前辈的知识传授者和信息传播者。这形成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后喻文化”色彩的文化场域。德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和把握教育文化的时代特征,在教育活动中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方式,充分重视与大学生在网络实践中的平等交流和沟通,积极引导他们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结合中发展进步。
三、疏导性原则
疏导性原则是高校网络德育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体现了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
目的性是高校德育的鲜明特性,反映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国家人民的根本利益。网络德育工作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和价值取向性,要求德育工作者必须坚持自己在网络多元环境中的主导地位,做到始终坚持做正确思想政治观念或价值观的倡导者或代言人,积极运用一切网络手段用正面的观点去影响网络舆论,积极运用一切网络手段对网络上的错误思想观点和舆论进行有效的批判和辩驳。与此同时,网络是一个全新的育人环境,与传统的教育环境相比,有大量未知的规律性问题需要去深入研究和把握。比如:适应和把握网络文化的问题,网络文化由网民所创造,其虚拟性、拼贴性、戏仿性、参与性等特征使网络空间逐渐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话语体系,如何把握这些网络语言从而创新德育话语体系,如何适应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表达方式和接受习惯,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有效沟通?又如,研究和把握网络技术的问题,网络技术不仅使信息的传播呈现出开放性、非线性、非中心化等特点,而且使人的认知、实践能力在虚拟空间获得了新的发展。如何认识网络技术对于人的思想行为的影响,从而做到趋利避害、因势利导,为我所用?再如,网络舆情的把握和舆论危机的应对问题。如何科学把握网络舆论的发展规律,研究因势利导、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的方法,提出应对舆论危机的管理对策?等等。这些都是高校网络德育工作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认真研究和掌握的规律性问题,不真正掌握这些规律,网络德育的实效性就很难实现。因此,网络德育工作既要充分肯定德育的强烈目的性的要求,更要深入分析和遵循网络环境及信息传播所特有的规律性问题,只有把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有机统一起来,做到主导和疏引相结合,才能真正取得教育实效。
疏导性原则在高校网络德育工作中的具体运用,主要有两种策略和方法,一个是先疏后导,另一个是既疏且导。
先疏后导的方法主要用以发现问题,释放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矛盾所形成的张力。网络空间具有虚拟性,是一个不存在现实利害关系的地方,大学生们可以把他们在现实中受到抑制或是无处发泄的心理情绪尽情抒发。因此,基于情绪化表达的非理性言论往往是校园BBS论坛的显著特征。在这里,经常可以见到许多偏激的观点、强烈的情绪发泄以及相互“顶牛”式的争吵。如果排除那些别用用心的恶意攻击,这些情绪化的表达是一种有助于缓解紧张感、压力感的自我心理“释放”。正是由于虚拟网络去除了现实利益关系所形成的“压力阀”,使得各种矛盾所产生的张力能够迅速在网络空间得以释放。从高校德育的角度来看,网络的释放机制可以及时暴露现实中具有一定隐蔽性的矛盾和问题,释放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情绪潜流、有利于德育工作者及时发现和处理现实中的一些潜在矛盾和问题,把它们解决在发展的萌芽阶段,避免那些具有爆发性、破坏性的危机事件的发生。然后,德育工作者再针对这些问题和矛盾进行引导和教育。
既疏且导的方法则是德育工作者在突发事件中开展思想宣传教育工作的有效方式。在校园突发事件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利益冲突、矛盾问题需要沟通和解决;在社会重大事件过程中,大学生在思想认识上也会出现一些不良倾向需要说服教育和沟通引导。网络空间是这些现实冲突和思想问题集中展现的平台,也是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重要场所。在围绕这些思想焦点和热点问题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必须坚持疏导性原则,通过充分讨论、说服教育、正面引导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
坚持疏导原则的重要意义在于,突发事件发生之后,校园BBS上往往会出现大量的言论,随着意见的扩散也会形成一定规模的舆论。在这个时期,多样的意见和观点、复杂的思想和心理状况和模糊的发展形势是网络舆论形成初期的主要特征。面对这种情况,德育工作者不能去堵塞和压制言论,采取捂盖子、掩盖问题的做法,因为这样往往会由于压制了大学生表达思想的自由而激化矛盾。其实,显而易见的是,在网络条件下任何堵塞和压制言论的做法不仅不能奏效,往往会引起学生的严重反感而使德育工作的环境进一步恶化。因而,要采取相反的即疏导的方法,即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参与热情,以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为工作出发点,让各种意见和观点充分得以表达。而在大学生们的意见充分表达、思想观点得以真实展现的过程中,教育者通过耐心观察、认真研究,密切观察事件过程中学生思想发展的动态,发现事件背后存在的深层次矛盾,抓住主要思想症结,展开有针对性的德育对策,促进大学生思想和行为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四、前瞻性原则
网络德育的前瞻性是与人类网络实践的动态发展密切联系的,前瞻性原则要求德育根据人们网络实践活动的现实状况和发展的可能性,为了未来的发展和目标的实现,做出前瞻性的判断和有效的引导,不断提升人的实践水平和思想观念,实现对现实状况的超越。在网络社会条件下,德育的前瞻性原则显得更加突出和重要。网络所形成的是一个具有开放性技术架构的生存空间,正如互联网的创建者们所言,互联网的关键概念在于,它不是为某一种需求设计的,而是一种可以接受任何新的需求的总的基础结构。[1]正是由于网络基础架构的开放性和人的需求的无限性,激发着人们不断创造出新的网络应用技术。而每一种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就会形成一个由网络技术媒介与相应的用户群体以及信息内容组成的微观信息系统,这些微观信息系统实际上就是一个新的德育场域。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这些新的场域也在动态的发展变化之中。因此,在这个新的技术革新浪潮时代,德育工作者必须具有前瞻意识,把握科技创新的时代脉搏,主动地发挥每一种新的技术力量的进步因素和教育价值,实现对技术应用的积极引导和网络教育场域的主动营造,这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发展的正确的策略选择。
前瞻性原则体现在德育工作的策略和方法上,就是要充分把握网络建设与技术应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帮助和引导青年学生不断提升网络实践水平,促进其思想意识的健康成长。在网络技术发展的初期,校园网络建设快速发展,万维网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丰富多样的网络信息迅速吸引住大学生们的眼球,网上冲浪、信息漫游成为他们乐此不疲的网络行为;而开放的信息传播环境在推动青年开阔视野、拓展素质的同时,也造成西方意识形态以及社会多元化思想的大量涌入,冲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的健康成长。德育的前瞻性原则要求学校教育者在推进校园网络硬件建设的同时更要大力建设网络“软环境”,用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来吸引大学生,把大学生凝聚在互联网上的阵地周围。当时以清华大学的“红色网站”、北京大学“红旗在线”等为代表的高校网站建设体现出德育工作者在这方面的主动探索。
2000年前后,随着网络技术的创新与广泛应用,以BBS、网络论坛等技术形式为代表的人际互动技术在大学生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此类网络技术的主要功能在于其互动功能强大,实现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的效果。大学生们逐渐在人际交流和休闲娱乐等网络行为上形成了对校园BBS的依赖。面对这些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影响,前瞻性原则要求教育者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深入认识网络互动的特点及其规律的基础上,全面把握网络群体的发展规律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实现对大学生的网络群体发展的有效引导。在一些高校,德育工作者主动深入到校园BBS、网络论坛等网络社区,参加到网络群体的交往活动和网络社区的管理工作中,并通过网上网下的配合来达到对于网络群体发展和社区建设的管理和规范,实现对于网络舆论的有效引导。
近年来,随着以博客(blog)、播客(podcasting)、维客(wiki)、流媒体(BT)、社会网络(SNS)、网摘(RSS)、博采(blogmark)、标签(Tag)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蓬勃发展,网络环境的发展逐渐进入到“个性化传播”的新阶段,形成了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格局,网络社群也表现出以个人为中心点所辐射出的私有的人际网络之发展趋势。[2]目前,这些新兴的个性化网络技术在青年学生中的广泛使用已经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一些高校的教师、辅导员也开始尝试通过建立自己的博客网站用于教学研究和思想教育工作。基于个性化网络技术的德育实践刚刚起步,无论是机遇还是挑战,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无论存在什么样的困难,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要求教育者始终要保持激流勇进、勇于实践的精神,顺应网络创新的潮流,深入网络生活的实践,把握住新的发展机遇。只有坚持德育的前瞻性原则,做到高瞻远瞩、未雨绸缪,才能始终掌握主动权,实现对青年思想发展的主导力。
五、渗透性原则
网络德育的渗透性原则是与当代青年的主体意识、思维方式以及精神文化的发展变化相联系的。网络文明极大地促进了人的主体意识的成长,当代大学生在平等意识、自主意识、参与意识、选择意识等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提升,民主参与的行为更为活跃;在思维方式方面,网络的便捷性、开放性、自由性、平等性、共享性使得主体自身的自由个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得以前所未有的充分发挥,反映出信息时代条件下人的实践发展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提升,并进而在精神状态上呈现出自主、自立的精神状态和更加活跃、理性的独立思考的精神状态。正是网络时代所带来的教育环境和青年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显著变化,使得德育工作者必须把渗透性原则摆在十分重要的显著位置。
网络德育的渗透性原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注重把价值观念的教育渗透在知识性教育之中。网络德育最为重要的工作就是使得受教育者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海洋中明辨是非、正确选择自己的立场并形成观点,从而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体系。在这个工作中,要运用“价值认识的形成依赖于相关真理”这一基本规律,把价值观念的教育渗透在知识、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在学校新闻宣传工作中,要积极通过丰富多样的知识性信息、客观真实的新闻报道等实现对大学生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努力让知识性信息或知识性认识的和传播服务于促进青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反之,任何生硬直白、或者居高临下的说教只会引发大学生的反感,导致网络阵地吸引力的丧失。
其次,注重把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念渗透在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之中。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同质性很强的特殊社会群体,他们在年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行为方式等方面都比较接近,有着较为一致的文化需求,校园文化正是大学生文化生活需求的反映。作为应对社会大众文化冲击、在网络空间保持和发展校园文化的一种“防卫性反应”,大学生们有着建设校园网络文化,在校园网上营造自己的精神文化空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许多高校,大学生们正是在校园网络上建构出了属于自己的学习生活和交往场所,创造和发展着属于自己的网上精神文化空间。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要主动参与和引导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把主流价值观渗透在这块承载着大学生的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的网络空间中。
再次,注重把价值观念渗透在技术创新和应用之中。技术是蕴涵价值的,技术的价值性包含在其知识、方法、程序及其结果之中,蕴涵着丰富的内容。互联网的出现本身就是开放、创新、共享、平等价值的体现,如开放的技术架构、公开的软件代码以及自由创新和获取信息等。具体到每一种网络技术,都有其教育价值可以挖掘和应用。如P2P技术推动了以信息的即时交互为载体的社会交往网络的发展,用户在交换信息资源的同时,主动地进行交流和互动,进而衍生出配套的管理规则和交互礼仪,对公共资源有贡献的用户会得到尊敬和拥戴。针对此类技术应用的内在价值,德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引导和支持大学生开发出用于学生集体学习和信息资源共享的公共软件,不但在大学生网络实践中弘扬利他主义精神,而且是加强集体建设、加强集体主体教育的有效途径。
总之,网络德育是一个在实践中被日益推到前台的重大课题,在新时期网络德育实践中探讨和总结提高网络德育实效性的规律、原则和方法,提高网络德育的自觉性、科学性,是我们今后需要进一步努力探索、研究解决的问题。
篇3
篇4
A Method of Ontology Learning From Course Text
Telek Zhumasharip1, Ayben Kazitay2
(1.Software College,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1, China; 2.Nationalities Publishing House, Beijing 100013, China)
Abstract: A course book text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texts. The seed concept of the vocabulary in the field is to be obtained by making an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course book contents. Once the features of the element of knowledge points are extracted by analyzing, the decision tree C 4.5 method will be employed to identify the types of the knowledge point and the ontology learning on the text will be achieved.
Key words: course book text; vocabulary; knowledge point; decision tree; ontology learning
目前本体已被广泛应用于语义Web、信息集成、数字图书馆、智能信息检索等领域,备受关注。本体的建立也由实验室阶段向工程化阶段转变,很多本体构建工具如Protege-2000,WebODE,OilEd,OntoEdit等,为建立本体提供了方便,但这些工具还是要依靠手工来建立本体,对于工程化的需要仍然显得费时、费力,不能满足需要。
为了解决手工建立本体的困难,本体学习(ontology learning)技术应运而生,目前国外对该方向的研究非常活跃,其目标是利用机器学习和统计等技术自动或半自动地从已有的数据资源中获取期望的本体。
本体学习的数据源有很多种,例如纯文本以及XML,HTML,数据库等,但目前大多数信息还是以文本方式进行存储的,研究的重点仍集中在基于文本的本体学习[1]。要建立高质量的本体,学习数据源的质量至关重要。在目前的文本中,普通网络文本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但普通网络文本错误较多,结构也不很严谨,不太适合作为文本学习数据源。相对其它文本来说,教材文本具有知识结构的系统性、领域词汇定义的权威性、句式结构的完整性等特点,非常适合于作为本体学习的数据源。
1 教材文本的研究
教材文本相对于其它类型文本来说,除知识内容严谨外,其呈现方式也有不同。详细系统的目录就是教材文本所特有的表现方式。
1.1 教材目录的组成结构
目录是教材的纲要,每一个目录又是一个知识点内容的概括,所以目录相对于正文来说,有其独特性--高度概括性。
为了解目录的组成结构,根据目录的组成,将目录分为五类:专业词汇、普通词汇、专业词汇+普通词汇、短句和句子。对若干本教材中3216个目录的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
1.2 教材知识点的研究
教材中的知识都是以元知识点为最小单位进行表示的,所谓元知识点就是具有不能再分割的框架结构的知识点,所以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可以归结到对元知识点的理解上。
对元知识点的理解又可以归结到元知识点的分类上,而目前还没有元知识点的详细分类方法。本文参照本体学习系统[2]中概念的分类,同时又根据元知识点中领域词汇间的关系,将元知识点分为上下位关系和非上下位关系两种,详细分类见图1。
2 基于教材文本的本体学习方法
目前领域概念获取的方法[3]一般有三种:1)通过专业词典,从中筛选出专业领域概念;2)根据领域概念的特殊词法结构或模板,寻找和抽取结构符合这些特定模板的字符串[4];3)对语料库中的词汇根据不同的统计特征进行统计分析,设置一定的阈值,从而区分普通词汇和领域词汇[5]。由于很多领域尚未有专业词典,第一种方法局限性很大。第二种方法的模板基本上都是和语言相关的,所以要针对具体的语言进行处理。第三种方法设计到一个分词问题,而中文分词一般都要结合上下文和词典以及词与词之间的同现几率来对汉字序列作分词,从而使处理问题的复杂度加大。
Moldovan等提出了种子概念 ( Seed Concept)[6],所谓种子概念就是领域中大部分知识都围绕在其周围组织的核心词汇。通过种子概念,可以获取与种子概念相关的大量专业词汇以及与专业词汇间的各种关系,利用专业词汇及其关系建立本体模型,从而实现本体学习。
2.1 种子概念的获取
教材目录中的领域词汇是教材知识内容的高度概括,教材内容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教材目录上的领域词汇展开的,所以教材目录中的领域词汇大部分都可以充当种子概念。
从教材的目录结构来看,“专业词汇”和“专业词汇+普通词汇”这两种类型的情况占据了目录的绝大部分,并且从这两种类型的目录中抽取出专业词汇的难度又不大。本文在中科院分词系统ICTCLAS的基础上,实现了教材目录领域词汇识别系统。
从得到的词汇集中,利用常用普通词汇库和专业领域词汇关系集来排除普通词汇,得到专业领域词汇集。
2.2 概念联系的获取
概念关系的获取,目前通常采用的方法[7-8]有:基于模板的方法、基于概念聚类的方法、基于关联规则的方法、基于词典的方法或者是这些方法的混合。基于模板方法的缺点是准确率低,基于概念聚类方法和基于关联规则方法相对比较复杂,基于词典方法对词库内容要求比较高。本文通过分析元知识点的特征,来发现元知识点中领域词汇间的内在关系,来实现本体学习。
2.2.1 元知识点的特征
通过对教材中元知识点的分析,发现每类的元知识点中,都存在有一些共有特征。
1)都隐含着领域词汇间的内在关系
例1:(定义)凡在地球表面30km高度以下的稠密大气层内飞行的各种飞行器,称之为航空器。
在定义类中,一般情况都是利用上位词来定义下位词。从本例中,可以获取“飞行器”是上位词,“航空器”是下位词。
例2:(等价)转子又称工作轮。
在等价类中,两个领域词汇表达的是同一个物体或现象。从本例中,可以获取“转子”和“工作轮”是同一概念。
例3:(结构)火焰筒内有喷油嘴、点火器等。
在结构类中,描述的是事物和其内部部件或部件与部件之间的位置信息。从本例中,可以获取 “喷油嘴”和“点火器”在“火焰筒”的中间。
2)都包含了一些常用的特征词
例如,在定义类知识点中,常用的特征词有:“称之为”,“称为”,“即为”,“就是”,“是指”,“叫做”,“统称”,“简称”,“俗称”等。在等价类知识点中,常用的特征词有:“又叫”,“又称”,“亦称”,“或称”等。
3)包含的句式都是有限的。
例如,定义类知识点主要包括两种句式,这两种模式包含了所有定义类知识点的96.86%。
句式1:DefinitionBody + DefinitionDeterminer + DefinitionRange + DefinitionWord + DefinitionName
句式2:DefinitionName + DefinitionWord + DefinitionBody + DefinitionDeterminer + DefinitionRange
注:DefinitionDeterminer为定义限定词,一般为“的”, DefinitionRange为定义的上位词,DefinitionName为定义的下位词。
4)各知识点还存在一些其它基本特征
① 领域词汇间关系的数目不同,例如:定义类知识点仅包含一组领域词汇关系,但分类知识点包含的关系数都大于1。
② 元知识点包含的短句个数不同,例如:等价类知识点一般为1,而比较类知识点一般都大于1。
③ 知识点存在的语态有差异,例如:定义类知识点有被动形式,但组成类知识点没有被动形式。
2.2.2 概念联系的发现
通过分析元知识点的特征,概念联系的发现可归结到知识点类型的确定上,一旦知识点类型确定了,不仅可以发现新的领域词汇,而且可以发现领域词汇间的关系。具体的实现算法如下:
1)利用决策树C4.5算法对知识点进行学习
根据元知识点所具有的特征,本文抽取了5个特征值来表征知识点:包含的特征词、知识点句式、领域词汇的个数、短句个数、是否包含被动语态。
领域词汇的初始集合为从目录中发现的所有种子概念。训练集合为人工识别出的324个各类元知识点。用决策树C4.5算法对训练集合进行学习,得到一颗决策树。
2)发现新知识点
对需要进行识别的元知识点进行特征的提取,然后利用学习得到的决策树对该知识点进行判断,得到一个决策结果。
3)扩充领域词汇集合和建立领域词汇间的各类联系
对各类知识点根据特征提取出领域词汇,加入到领域词汇集合中。建立领域词汇间的关系,并不断扩充领域词汇间的联系集合。
4)转2),利用扩充的领域词汇集合重新发现新知识点。
3 结束语
通过目录来获取种子概念,方法非常简单并且有效,绕开了复杂的分词过程。把领域概念及其之间联系的获得转化为对元知识点类型的判断上,从另一个角度解决了基于文本的本体学习问题。
参考文献:
[1] Chau R,Smith-Miles K,Yeh C.Ontology Learning from Text: A Soft Computing Paradigm[J].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2006:295-301.
[2] Buitelaar P,Cimiano P,Magnini B.Ontology learning from text:An Overview[C]//Ontology learning from text:methods,evaluation and applications,2006:3-14.
[3] Buitelaar P,Cimiano P,Grobelnik M.Ontology Learning from Text[C].the ECML / PKDD 2005 W orkshop on:Knowledge Discovery and Ontologies,2005.
[4] Shamsfard M,Barforoush AA.Learning ontologies from natural language texts[J].Int'l Journal Human-Computer Studies,2004,60(1):17-63.
[5] Navigli R,Velardi P,Gangemi A.Ontology learning and its application to automated terminology translation[J].IEEE Intelligent Systems,2003,18(1):22-31.
篇5
随着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各领域之间数据共享的需求日益增强,在网络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的前提下,如何对不同行业和格式的数据资源进行统一访问和集成使用就成为了关键的问题。
国内外对于异构数据库数据的集成近期提出了ETL(数据抽取、传输、加载)机制,在实现中采用XML(可扩展标记语言)实现通用的数据交换,利用全局逻辑视图或者集成的综合数据库的方式实现对各类异构数据资源的集成。本文通过定义数据本体,设计了一种通用的数据访问方法,建立不同的数据资源与本体之间的映射,使得综合系统直接访问各个异构业务数据库,从而提高数据的使用效率,降低数据冗余。
通用数据访问面向的异构数据具有海量、多元、复杂、动态、移动、实时等特征,为了更好的解决异构数据资源的访问、集成和展现,在设计与实现通用数据访问系统时,必须提供用户对异构数据源透明、一致和实时的访问能力:
(1)透明性,是指屏蔽底层数据源的差异,从用户的角度看来,得到的数据不是来自于若干个数据源,而是一个数据源;(2)一致性,是指消除数据源之间的存在的结构异构和语义异构;(3)实时性,是指访问到的数据是最新的数据,并且对数据库中实时变化的信息能够及时地捕获与展现。
2 总体思路及架构
基于本体的通用数据访问方法面向图形化的数据展现,快速的从异构数据资源中抽取出适用的对象,对其进行统一管理,并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或表单显示工具向用户提供清晰直观的数据展现。其主要解决异构数据的统一使用问题,在避免数据格式转换带来大量工作的前提下,实现数据的动态加载,保证应用系统与底层数据资源的分离,同时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在数据种类发生变化时,只需要通过工具界面配置,就能够快速加载新增的数据资源。
基于本体的通用数据访问方法采用分层的体系结构,下层软件给上层软件提供运行支撑或输入,共分为四层,从底到顶分别是:本体定义及管理层、元数据映射层、数据访问层和数据展现层。
2.1 本体定义及管理层
本体定义及管理层主要负责建立基于本体的统一数据描述模型,并制订出一套对该数据描述模型的访问接口规范,是整个方法实现的核心和基础。
2.2 元数据映射层
元数据映射层主要实现数据的灵活配置,通过人工界面配置的手段在数据库元数据与统一数据描述模型之间建立对应关系,并把映射关系保存为XML文件,供通用数据访问软件读取。
2.3 数据访问层
数据访问层主要完成对数据库中实际数据的读取和输出。通用数据访问软件在实现时遵循本体定义及描述层制订的规范,内部的数据组织关系来自于元数据库映射层生成的映射关系XML文件。
2.4 数据展现层
数据展现层主要包括两种展现手段:基于地理信息的图形化显示工具和表格形式的表单显示工具。数据展现层属于业务应用范畴,主要需要考虑的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数据表现以及海量数据高性能显示的问题,与通用数据访问的实现没有直接关系,因此在本文中不对这部分的实现进行讨论。
3 关键技术及实现
3.1 统一数据描述模型
统一数据描述模型的内容包括图层公共信息(本体)和特征属性族,各类异构的数据在按照统一数据描述模型表述为本体和特征属性族的过程中,消除其原有的异构性,形成统一的数据表述。统一数据描述模型主要由图层公共信息和一组特征属性族组成。
统一数据描述模型确定种类繁多的数据信息之间存在的内在共同点,建立图层公共信息的统一描述。
图层公共信息:
其中标识属性、空间位置属性、时间属性以及符号属性,这几个属性的组合体现了数据对象在全维图形上的基本价值。
在统一数据描述模型中除了建立统一的图层公共信息描述以外,还借鉴可扩展标记语言的思想,建立了一个对象特征属性族描述方法,用来存放每类数据对象的具体属性项。该属性族由数据对象的类型确定,其可扩展的特性保证了每一类数据对象信息项的完整,同一类对象属性族项的数量和构成保持一致。特征属性族定义:
3.2 数据图层映射转换
采用根据数据库中字段的取值确定图层对象的动态映射机制,并提供多种方法来规范映射,提供了语义映射机制,通过将数据库字段与统一数据描述模型中的属性建立字段映射机制;采用数据库数据到图层对象的语义映射,提供量纲映射机制,通过规范数据库中数据到图层对象的取值处理标准,提供多种量纲转换机制,如经纬度的转换机制和时间格式转换机制等等;采用字段映射机制或条件映射机制来处理图层显示属性,如果显示属性采用字段映射机制进行配置处理,那么将使用配置字段的取值进行显示处理;如果显示属性采用条件映射机制进行配置,那么在进行显示处理时,将对这组字段的取值进行判断,符合某组合的取值,则用该组合的设置值进行显示,没有符合的条件组合就是用默认值进行显示。
4 结束语
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针对数据库形态的数据资源,而文中提出的方法对其他形态的数据资源也同样适用,因此,后续的工作将以建立各种形态数据资源统一访问的软件系统为目标。
参考文献
[1]缪嘉嘉,邓苏,刘青宝.E T L综述计算机工程,2004(2).
[2]沈镭.基于XML的异质多数据库集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9):530-532.
[3]吴姗姗,彭向阳.基于XML的通用数据库访问引擎的设计与实现[J].指挥信息系统与技术,2010(01).
作者简介
张金登,(1979-),男,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指挥信息系统总体技术。
施晓东, (1976-),男,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指挥信息系统总体技术。
篇6
审计目标是审计活动的既定方向和要达到的预定结果。政府绩效审计的基本目标定位是:
1.对被审计单位是否经济、有效地执行有关政策进行独立审计检查。
2.对被审计单位和审计对象实现既定目标的程度和所造成的各种进行报告,为决策机构提供相关的评价意见。
3.发现并审计对象在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方面存在的迹象或绩效不佳的领域,提出审计建议,以帮助被审计单位进行整改。
(二)审计范围
1.财政性资金(或称公共资金)支出。其主要有:
(1)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支出。行政单位涉及各级政府部门、人大、政协、以及由国家财政提供工作经费的党派机关和部分团体;事业单位包括文化、科研卫生、社会福利及其它社会公共事业部门。
(2)国家投资建设项目。主要是指由财政性资金 (财政拨款或财政融资)投资的各种建设项目。有些项目并不全部是由国有资金投入的,但只要是属于政府审计管辖范围内的投资项目都可以进行绩效审计。
(3)其他各种专项公共资金的使用。专项资金是指财政预算安排的或有关部门、单位依法自行组织的,具有特定用途的财政性资金。比如行政事业专项资金、社会保障基金、农业专项资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等。
(4)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援助、贷款项目。
2.国有及国有资产占控股或主导地位的和金融机构。
(三)审计职能
审计目标决定了审计职能。绩效审计除了一般审计所具有的监督职能、服务职能外,还特别强调评价职能即在监督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的资金使用和项目执行情况,也即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比如,被审计单位所选用的执行方式是否体现了经济性?所获得的结果是否与所使用的资源相匹配?结果是否与政策目标保持一致?对社会的影响如何?等等。
(四)审计程序
政府审计程序通常包括制定审计项目计划、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终结四个阶段,绩效审计也不例外。绩效审计准备阶段的关键工作是建立具体、明确的审计目标和绩效标准,为此,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基本情况,比如相关法规、协议、工作目标或项目目标、内控制度,单位或项目的产出情况包括产品或服务、社会影响等。
(五)审计报告
绩效审计报告是审计机关集中体现审计结果、反映审计目标实现程度的一种书面文件。报告的写作应当行文简练,突出重点,体现实质。与财务审计报告不同的是,绩效审计报告是对外报告,报告接收人是有关政府部门,报告人是审计机关而不是审计组。绩效审计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
1.相关的背景资料。说明该审计事项为什么值得审计注意,介绍审计实施的基本情况和被审计项目或单位的基本情况,并说明在评价绩效时有哪些特别的考虑,比如被审计单位受到了什么影响和限制等。
2.绩效标准和结论。评价绩效的标准和结论以及支持结论的依据,必须一一列出,不管是好的方面还是差的方面。对于经营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还要指出根本原因。
3.审计建议。审计建议针对的是重要领域,要客观、合理、具有可行性。
美国和加拿大的绩效审计报告中有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在其报告的最后通常增加一项内容,即被审计单位对报告的反馈意见,其中包括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审计结果、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的意见,计划采取的改进措施,以及审计机关对于被审计单位反馈意见的看法和对报告的修改说明。这样的报告更具说服力,所提供的信息也更加全面、完整,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绩效审计的技术
(一)信息收集技术信息收集就是审计取证。绩效审计沿用了一部分传统财务审计的方法,比如审阅法、核对法、函询法、观察法、盘点法、抽样法等,但也有自身独特的方法。
1.实地观察。对整个被审计单位的工作布局情况加以观察,了解经营管理的全过程,看其工作功能的发挥,并获得对组织的整体印象;对存货、设备状况进行实地观察,注意发现是否有多余积压、废弃等浪费现象;对于项目、工作现场进行实地观察,可以了解项目的运作过程。
2.面谈。向有关人员分别提问并获得回答,采用口头询问同时做文字记录的方式。被询问者可以是被审计单位的高级主管、一般管理人员、当事人,也可以是有关外部人员包括某方面的专家等。
3.座谈会。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多元式的面谈。在召开座谈会之前,可以事先将有关调查表提交给被审计单位,以便他们有时间适当做些准备,并选择相关的人员参与座谈。
4.调查问卷。当涉及的人员或单位很多、以致无法进行必要询问时,可以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关键的环节是设计一整套合理的表格,要求所有采用问答方式,这些应该非常明确,切忌模棱两可或带有某种诱导性。对于受益面比较广的资金支出,特别是具体到某一类公众个体的资金,比较适合这种方法,比如扶贫资金、三峡移民资金等。
5.审阅法。审查阅读与被审计单位或项目有关的文件资料包括以前年度的审计报告,从中找出有用的信息。
(二)信息评价技术
1.比较分析法。比较就是将实际情况与一定的参照物或基准进行对比,基准可以是计划、预算、标准、设计、、同行业等。
2.因素分析法。对事实进行分析找出成困。比如某单位的办公费用明显超支,那么,是因为人员增加还是工作量增加?是因为浪费还是预算不合理?
篇7
在财务管理中,抓住现金流也就抓住了企业的价值。在企业销售款管理中,应本着资金时间价值理念,将资本成本理论较好地与销售人员的提成计算方法相结合,由此促使销售人员更积极主动地与客户进行沟通和协商,使企业的销售款尽可能快捷地收回。这为企业实现现金牛的目标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从而有益于企业更好地融资、投资和发展。这种计算方法体现了资金的时间价值,主要改进之处就是先将合同规定期限外到账的销售额折现为合同规定期限内的到账销售额,然后将该金额乘以销售协议事先约定的比例来计算提成。
(一)折现率的确定 企业应收账款属于流动资产,一般地,企业应收但在合同规定期限内尚未到账的销售款属于流动资产中的固定部分,这部分资产需要企业长期资本来投入。企业长期投资决策中通常以资本成本作为折现率,因此本文也以资本成本作为折现率。从企业角度看,资本成本是企业获取资本必须支付的最低价格;从投资者角度看,它是投资者提供资本所要求的收益率。
(二)长期资本成本计算方法 长期资本主要包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1)债务资本成本计算。第一,银行贷款资金成本计算。银行贷款资金的税前资本成本为贷款的实际年利率。在企业借贷活动中,如果给定年利率,但计息周期是半年、季度或月份,会导致实际年利率与给定的年利率(称为名义年利率)不同。设Kb为银行贷款资本成本,rE为实际年利率,rN为名义年利率,m为1年中的计息次数,则银行贷款债务资本成本的计算公式为:
第二,企业债券成本计算。若企业发行债券筹资,设企业所发行债券的年利息为I,面值为M,当前市场价格为B0,则债券的税前资本成本可用以下债券估价公式计算:
根据该式可求出投资者对债券的要求收益率Kb作为该债券的税前资本成本。对新筹集的债券资本,若发行成本为f,则债券税前资本成本计算还必须满足:
若所得税税率为t,将以上三个公式计算所得的Kb或几个Kb之和代入KbKb(1-t),则可得债务的税后资本成本Kb。
(2)权益资本成本。第一,优先股资本成本。优先股股息是固定的,设Dp为优先股股息,Kp为优先股股东的要求收益率,Pe为优先股价格,按照股息固定的股票估值公式,则优先股资本成本Kp为:
对新筹集的优先股,若发行成本为f,则优先股税后成本的计算还必须满足:
第二,普通股资本成本。与优先股相比,普通股股东的收益一般不固定,它随企业的经营状况而改变。普通股股东承担的风险比债权人和优先股股东大,其要求的收益率也较高。普通股成本计算考虑的因素较多,通常可用以下三种方法估算,然后相互印证,取合理数值:一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普通股股东对某种股票S的期望收益率Ks1可表示为:
Ks1由无风险收益率KRF(一般采用国库券利率)和对股票S投资的风险补偿β(Km-KRF)两部分决定。(Km-KRF)是对市场平均风险的补偿,β是S股票相对于市场平均风险的波动倍数。当市场股票处于均衡状态时,普通股股东的要求收益率Ks1等于期望收益率Ks1,市场平均股票收益率Km由股票市场的数据统计得出。B值是根据多年积累的股票s的市场收益率Ks与市场平均收益率Km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并通过统计学方法由线性回归方程Ks=α+βKm+ε得出。式中,α为常数项,β为线性方程的斜率,ε为误差项。
上式是线性回归方程的标准形式,该式表明股票S的市场收益率Ks决定于市场平均收益率Km。斜率β值表明二者之间的变动关系,β值可表达为:
由于不同机构对同种股票β值的估算往往有差异,加之Km和β值一般用历史数据进行分析,与未来的预期也会有差异,因此对于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计算的普通股成本Ks1最好再作进一步的判断分析。
二是折现现金流量法。根据普通股股票估值公式,普通股股票每股的当前市场价格P0等于预期的每股股利现金流量序列的现值之和。设普通股股利为Dt,股东要求收益率为Ks2,则公式为:
若已知股票的市场价格和期望的未来股利流,则可求出普通股股东的要求收益率。多数公司的预期股利按某一固定的比率g增长,此时又可以将上式表示为:
对于新发行的普通股,发行成本为f时,其资本成本为:
上式计算的优点在于当前股票的市场价格P0可从股票市场获得,下一期股利D。也容易测算。对普通股资本成本Ks2估计的
困难在于对股利增长率g的测定。由于将来较长时期(50年左右)公司股利的增长率难以准确测算,而g对Ks2的影响又较大,故此法对Ks2的计算也只是估计Ks2的范围。
三是债务成本加风险报酬率法。以上两种方法都不适用于计算股票未上市公司或非股份制企业的资本成本,这时可采用债务成本加风险报酬率的方法。若公司发行债券,债务成本为债券收益率,若无公司债券,则可用企业的平均负债资本。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风险报酬率的估算,即相对债券持有者而言,股东因承担更大的风险而要求的风险补偿。如果公司的风险报酬率通常是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内,则可采用平均的历史风险报酬率;此外也可根据市场的平均风险报酬率来确定此数值。据统计,相对于公司债券,大部分股票投资者要求股票的风险报酬率大约在2%~4%之间,本文取3%。若设债务资本成本为Kr,则该资本成本Ks3为:
一般地,普通股资本成本K的值取上述三种方法的计算结果Ks1、Ks2、Ks3的算术平均值,即:
第三,留存收益资本成本。在权益资本中,留存收益作为内部筹资的资本用于再投资时,其资本成本等于普通股资本成本;留存收益若不用于再投资,则可分发给股东,此时其再投资机会成本就是普通股股东的要求收益率。所以,留存收益资本成本等于现有的普通股资本成本,其计算方法与普通股资本成本的计算方法相同。
(3)总资本成本计算。总资本成本应按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计算。计算公式为:
式中,Wi为第i种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所占比例,0≤Wi≤1;ki为第i种资本的税后资本成本。企业各种资本的组成比例构成了资本结构,每个企业都有一个最优资本结构,上式中的权重W;便由此得出。
二、基于资本成本的销售提成计算方法例解
篇8
教育是人类进步的伟大基石,教师则担负着铺设这块伟大基石的光荣任务。学校教育管理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社会发展所需要人才。师范学校教育管理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优秀师资,为加速现代化建设和小康社会进程提供人力资源。为此,师范学校教育管理,务必紧紧围绕教育目标任务治学施教,创新教育方法,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整合教育资源,努力把具有可塑性的学生培养成“四有”新人。
一、深入学生,捕获学生信息是高效管理的良好开端
学校教育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在完成教育教学活动中构建学生进步思想、塑造学生完美灵魂、引领学生健康发展和培育学生综合素质。学校是铸就人才的综合机构,工作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主要是教育被教育和管理被管理的关系。教师是教育管理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千头万绪,要管理好学生,最基本的途径是全面了解学生,积极分析影响教育管理成效的各种因素。做到“知彼知已,教管合一”。
认识了解学生的平台和方式虽然很多,但通常采用三种方法:一是间接了解法,就是让每个学生填写一张基本情况调查表或查阅录取档案资料,收集学生民族、习惯、特长、理想等信息,对学生总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二是直接了解法,管理者经常深入学生教室、寝室、食堂、操场,与生为伍,与生为伴,择机交流谈心,沟通思想,了解学生的过去(成长经历)、现在(对学校的感受和意见)和未来(理想和打算);三是活动分类法,就是组织学生集体活动,如设计布置学习园地(黑板报)、才艺展示、体育运动、野外考察等仔细观察学生的表现力,归纳学生行为特征,竭力搜集学生的个性信息。如果教育管理的对象是老生,一定要仔细比较学生一惯的行为表现,翔实记录学生文明行为和行为不端产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然后分析比较学生产生这些行为的动因,采用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对症下药。
在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后,对学生管理以引导教育为主,多用鼓励少用限制性语言。对后进生的教育采用“先扬后抑法”收效较好,但要把握好“扬”和“抑”的尺度,即“扬”得及时恰当,“抑”得准确适当;如果再加上教育管理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春雨润物的方法引导学生,再“锋”的学生也会心悦诚服,乐于接受管中有爱,爱中寓严的教育管理方式。
二、健全制度,依法管理是规范学生积极行为的关键
一个优秀的教育管理者必须懂得学生的身心成长发展规律、教育认知规律和行为思想互动规律,懂得依法管理的基本内容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技巧,并有充分利用鲁迅的《藤野先生》和魏巍的《我的老师》等经典范文,教育感化学生的人格魅力。只有在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特长、个性、家庭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基础上,教育管理才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学生管理是一门学问、是一门艺术,更是一份严肃的人文工作,绝不能随心所欲。教育管理过程必须遵循上级教育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必须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并组织学生学习相关规章制度。依法管理是教育工作者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一个优秀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吃透有关教育法规和规章制度精神,特别是与学生道德品质、学习行为、表彰处分等切身利益相关的条款,务必熟记,灵活运用;同时要牢记教育管理过程以人为本、以情化人、悔人不倦。管理者不只是为了管而管,更多的是教育和服务;要把学生当成朋友、子女、亲人,管理手段自然是感化心灵的教育行为。
三、理想教育,耕植学生教育抱负的种子
师范院校的学生已经拥有当教师思想的种子,但这颗种子能否健康成长,关键在于学校进一步的细心耕植和浇灌,耕植和浇灌的内容与方法犹如种子成长的土壤,决定种子萌芽生根、开花结果。科任教师、班主任和政治辅导员是刺激这颗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春风细雨。
要使学生自律自奋,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使学生扬起生活的风帆,树立远大的理想,自觉设计人生规划。最有效的方法是狠抓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理想教育、职业教育和信念教育,最关键的是在“早”字上下功夫,早规划、早安排、早部署。尤其对刚进入师范学校的学生,他们又正处于身心第二次发育期或刚达成熟期,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情绪极不稳定;好高鹜远、理想漂浮、信念游离;凭兴趣办事,是一个危险期,亟需加强青春期理想教育。在这个非常时期,学校务必用“科学的思想武装学生,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重点加强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用历史经典教育范例,唤醒学生立志成才意识,播下学生担负起振兴教育的种子;教育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努力把自己培养成思想进步、专业知识宽泛、教育技能娴熟、社会经验丰富、热爱教育事业的复合型教育人才。
篇9
一、房地产开发的行业理论概论
1 房地产行业特性分析
房地产,顾名思义,是房产与地产的合称,属于不动产。房地产在物质形态上属于土地及其上面附着的永久性建筑,在法律上属于财产。土地具有多重特性,即可承受性、非移动性、不可灭失性、差异性以及使用方式和社会经济位置的可变性等。房地产具备自然和经济上的两方面特性,自然特性有耐用性、非移动性、效用多层次性等;经济特性则包括稀缺性、高投入性、资本消费两重性等。房地产市场是指各种房地产交易产生的经济关系之和,分为房地产一级市场、房地产二级市场和房地产三级市场。受土地和房地产特性的影响,房地产市场也有自己的行业特性,共分为五点:不完全竞争性;局部性与区域性;专业性;强法律性;流通方式多样化。
2 房地产开发的内容和特性
作为一个动态过程,房地产开发意味着对土地和房屋进行相应的开发、改造和再开发。通过对城市地块进行改造,有计划的安排房屋建设,并开展营销和物业管理,从而使得房地产开发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并能实现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协调。房地产开发有房屋开发和土地开发两方面内容,包括房地产项目规划与设计、土地的征收与拆迁、“水通、电通、路通和场地平整”、项目的施工、竣工验收等环节。房地产开发有四个阶段,即投资规划与决策阶段、前期工作阶段、项目建设阶段以及房屋租售阶段。房地产开发具有自己的特性,即综合性(开发关系的广泛性、项目操作上的复杂性、环节和设计部门的繁多性等)、开发过程的长期性、开发的时序性、开发的强地域性和投资的风险性。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成本组成及所受影响因素
1 成本组成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总成本包括两方面,即开发成本和费用。开发成本包括土地征用费用、拆迁补偿费用、前期工程费用、建安工程费用、基础建设费用、公共配套设施费用和开发间接费用;费用则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2 成本影响因素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成本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如宏观经济政策、内部可控因素等各类直接和间接费用。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进行房地产开发时,必须考虑风险问题、工期长短、质量情况、设计方案和销售策略的制定,需要建立整体而系统的成本控制方案。首先,成本控制的最重要部分就是项目决策,即从企业自身的资金情况、融资能力和管理水平等入手,评测项目风险,以确定房地产开发的成本与收益;其次,功能标准直接影响成本控制,即根据地块和市场需求设计房地产的功能情况;第三,工期长短也是成本控制的重要部分;第四,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组织架构是成本控制的中枢,即通过对资金的管理运作、安全保障、资金回款进度等进行成本优化。
3 房地产开发的成本控制原则
成本控制就是将房地产开发过程中产生的费用进行控制,以保障成本降低和效益提升。房地产开发需要全面控制,即全程控制和全员控制。由于房地产开发具有综合性与系统性的特点,需要遵循以下原则,即开源与节流相平衡的原则、项目目标管理原则、“责任-权利-利益”的结合原则、项目和市场的动态控制原则、开发各环节的节约原则以及积极的例外管理原则。
三、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成本控制中应采取的措施
1 选项与立项阶段的开发成本控制
一个项目的实施是以企业盈利为目的的,因此在选项与立项阶段对预期的收入、成本、风险和利润等应该进行可行性分析。从财务的角度,其经济指标分为内部收益率等核心指标和总投资回报率、获利指数等参考指标。在房地产这个不完全竞争市场中,相对于成本而言,收益所受影响较大。财务人员要做好事前控制,在成本估算中细化会计分类。财务与会计部门需要对房地产开发的相关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密切关注建筑原材料与工程造价变动的新动态。优化资金链,控制好现金流,为提高资金利用率进行规划。
2 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
设计阶段是投资控制的重要阶段,房屋建筑设计的节约是最关键的环节。在设计阶段,房地产开发企业应该重视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保障设计质量,避免设计的保守性和不配套性,避免施工中出现变更与返工情况的出现。不但要在控制房屋工程成本上下功夫,还要对工程新增费用进行严格审核。首先,引入设计的竞争机制,实施工程设计的招投标制度;其次,加大与设计部门的技术沟通,严格实行限额设计,对设计人员的技术责任和经济责任进行明确;第三,以价值工程的方法为指导,平衡房地产功能与工程造价;第四,做好设计出图前的审核工作,避免施工过程中发生工程变更事故。
3 基建阶段的成本控制
遵循工程建设的客观规律,及时总结基建方面的经验,对工序的开展及时优化。对基建阶段出现的临时性支出做好管理,实行工作责任制。水通、电通、路通和场地平整虽然具有工期短和质量要求低的特点,但是完全可以按照市场行情安排,以总价招标的方式进行处理。基建过程中,必须依靠市场规律办事,规范竞争秩序,建立起完善的招投标制度。与此同时,对招投标过程进行严密监控,避免发包腐败的产生。在施工阶段,控制工程变更所造成的影响,对承包商索赔要求进行审核,管理好建筑材料和施工设备的采购。当工程竣工后,应严格审查设计图纸和合同规划的完成情况,对验收单进行细心管理,避免忽略甩项的发生。
4 优化项目管理组织架构
优化项目管理组织架构是成本控制中的核心,需要对全员进行控制,以目标管理为导向。目前国内工程项目管理存在诸多问题,项目管理方式落后,引发了房屋单位成本上升的问题。目前常见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有常规单一项目管理模式、常规多项目操作模式(工程部下辖项目组、项目公司制和项目经理部的架构),房地产开发企业应该根据自身企业特点选择相应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5 创新施工技术,优化施工工艺
重视技术创新,将数学优选法运用到施工工艺的各环节中,以达到缩短工期,提升工程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在室内整体施工和室外整体施工中,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获取成品房价格竞争上的优势。
结语: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当今背景之下,必须做好成本控制工作,树立成本控制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原则。以市场化经济为导向,有效解决成本控制中的各项矛盾,获得最高效的经济利益。
篇10
引言
20世纪的最后20年中,教育改革的需求与愿望日渐高涨,行动与创造的氛围日渐浓烈,使得传统中“高深莫测”的研究方法也越来越走进“寻常人家”。研究是要讲究方法的,可并不只是讲究具体方法及其使用本身;在方法的背后,还有关于方法与研究对象是否适切的问题,还有支配和影响研究者取舍方法的信念、态度、思维方式及方法论方式上的倾向性等问题。
一、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及特征
(一)实证方法
实证方法作为自然科学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其基本规范就是“用经验材料证明或证伪理论假说”。这些经验材料既可来自研究者的现实观察或实验活动(直接经验),也可来自记录了前人观察或实验结果的历史文献(间接经验);这些经验材料在形式上可以是量化的也可以是非量化的,但都必须是可检验的。
实证方法包括教育测量法、定量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教育实验法、内容分析法。
教育测量法是指根据某种规则或尺度,以数量化的形式描述教育现象或教育对象的某种属性。其中,包含着测量的三个要素:事物及其属性;数字或符号;法则。教育测量法的基本特点是根据一定法则,以测验为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测试,从而获得数量化的结果,并通过进一步分析获得相关结论。它可以把抽象、概括的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反映个体发展水平、教育发展状况的方便工具,并提供可靠的数据。
定量观察法是按照事先设计的一套明晰而严密的“计量系统”实施的观察,它也被称为系统化的、结构性的、标准化的观察。这套系统包括:明确的观察对象、有严密逻辑性的观察项目系统、确定的观察程序和记录单位,还有物化的观察记录工具。它的长处是能系统地、高效地获得大量真实的、确定的观察资料,容易进行观察记录,而且观察结果便于系统地定量处理和对比分析。它的短处是对观察设计人员和观察者的理论和技术要求较高,同时观察过程比较呆板,缺乏灵活性。
问卷调查法是研究者用严格设计的统一问卷,通过书面语言与被调查者进行交流,来收集研究对象关于教育问题的信息和资料的方法。它有如下特点:1.调查工具标准化;2.调查过程标准化;3.调查结果标准化;4.研究效率高。
教育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理论假设,有计划地控制教育活动中的某些因素,以引起其他因素朝着有利于提高教育效果的方向转变,然后检验假设,并由此揭示教育活动规律的综合性研究活动。它的基本特点是:1.教育实验要揭示教育现象或教育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2.教育实验对因果关系的预先设想以假说形式表现出来,实验过程围绕假说展开操纵、控制等一系列干预活动,经观察、分析,最后检验假说。内容分析法是对教育文献的内容作客观而系统的量化分析,并加以描述,从而对相关的教育现象作出事实判断的研究方法。用内容分析法进行研究的文献资料可以是:1.以文字记录的资料,报纸、期刊、教材等内容往往是专业研究者的研究对象;2.以声音记录的资料,包括上课录音、学生谈话录音、竞选会现场的录音,与某个年段的教材配套的录音磁带;3.以影像记录的资料,包括教学录像、电影、电视、幻灯片、图片。
内容分析法具有明显、客观、系统、量化等四个基本特点。1.明显的内容;2.客观的事实;3.系统的记录;4.量化的结果。
(二)质性方法
作为与实证研究相对的定性研究,有着独特的研究传统和研究假设,为定性研究所采用的质性方法,有着它的定义。陈向明先生给质的研究方法下了一个定义:“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质性研究包括访谈调查法、定性观察法、叙事研究法。
访谈调查法是研究者通过与被调查者面对面进行交谈,以口头问答的形式来了解某人、某事、某种行为态度和教育现象的一种调查方法。它有以下特点:1.调查过程灵活深入;2.获取信息完整真实;3.适用范围更为广泛。访谈调查法的主要局限有:1.样本小、费用多、时间长、效率较低;2.标准化程度较低,难以统计;3.调查过程容易产生偏差。4.访谈调查不能体现匿名的特点,不能完全消除受访者的心理顾虑,这往往会影响受访者所提供信息的客观性。
定性观察法是研究者在一个真实的情境中对被观察的人或事所作的开放性观察。它有以下几种特点:1.可以了解到更为真实的信息;2.可以获得更为完整的资料;3.可以进行多次观察。定性观察法也有局限:1.易受观察者的主观影响;2.观察结果的代表性不够高。
叙事研究法就是以叙述故事的方式来描述人们的经验、行为和生活方式,通过所叙述的故事来探究经验、行为的意义,及其蕴含的思想和哲理。在教育研究领域,叙事研究就是通过描述和分析有意义的教学事件、教师生活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来发掘或揭示内隐于日常工作、事件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理念,从中发现教育问题,探究教育思想,揭示教育活动特点。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特点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教育叙事研究具有:1.以质性研究方法为工具;2.以教育中的故事为对象;3.教育实践者成为研究主体;4.形成认识时采用归纳的方式。但也有局限性:1.外来研究者征得研究对象的配合相当耗时;2.不易了解到局内人的真正想法;3.研究者很容易受到叙事者故事的影响而偏离研究目的;4.叙事研究受到研究者个人倾向的影响;5.叙事研究对研究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系统方法
系统科学方法论的运用体现在研究主体身上,主要表现为系统思维。它的关键特点体现在运用系统科学原理考察和把握研究对象的性质,并据此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性方法――既包括实证方法,也包括质性方法,以达到研究目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及相关因素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研究,着重探讨研究对象整体与部分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系统方法论及系统思维的特点:1.与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相比,系统思维具有清晰性和开放性;2.与自然科学的还原主义分析思维相比,系统思维强调系统的整体性;3.与以往任何一种研究范式相比,系统方法论提供了新的思维原则、模式、路线及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范例。
(四)复杂思维方法
复杂思维直面世界或事物本来具有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变化的生动丰富性。它考察事物及其运动变化的思维方式,是以非线性思维、关系思维、过程思维、情境思维为特征的。教育系统的复杂性体现在:1.教育活动组成因素的多样性和可变性;2.教育活动结构与功能、系统与部分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3.教育活动过程的动态生成性和教育结果的不确定性。
(五)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指依靠教育专家、学者的帮助,在教育实践中展开科学研究,并以研究的成果指导自身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它的基本特点:1.以中、小学教师为研究主体,教师即研究者,课程即实验,课堂即实验室;2.强调参与、合作与交流;3.强调实践反思。
(六)文献法
文献检索是科学研究工作中一个重要的步骤,它贯穿于研究的全过程,是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文献检索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献检索是由文献贮存和文献检索两个部分构成的一个检索系统。狭义的文献检索则指根据检索课题,利用一定的检索工具把所需要的文献及其线索查出的过程。文献法有利于全面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现状,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科研成果,帮助研究人员选定研究课题和确定研究方向;有利于为教育科研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和研究方法;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研究效益;有利于拓展研究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提高课题研究的创新性。
二、结语
教育科研方法种类很多,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局限性,教育工作者需根据自身及研究的情况巧妙结合运用,以达到极大程度的提高科研水平和研究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篇11
楼板是建筑物中的主要承重结构,墙体与房梁所承担的重力负荷也都是通过楼板加以传递的,所以楼板的设计合理与否对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以及房梁、楼柱与房梁等主要承重结构的稳定性与安全性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楼板设计一旦出现问题将对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与使用性能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问题严重的将对使用者的生命才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楼板设计中通常状况下存在的具体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设计人员的工作疏失,对楼板的具体承重状况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此外为了方便计算,在具体设计过程当中,设计人员往往对需要双向板作用的楼板按按单向板实施计算。楼板一旦按错误的计算予以施工,楼板的实际受力与假定受力二者之间将存在严重的偏差,在超过承重范围内的重力负荷作用下,楼板将出现裂缝,产生严重的质量缺陷。
第二,在进行楼板设计时对双向板的有效高度取值偏大。双向板在楼板内是以纵横叠放的方式存在于钢筋之内的,在进行纵横叠放时,短跨方向的跨中钢筋要放在长跨方向的跨中钢筋的上面,并在具体的设计中根据楼板承重的实际要求对两种跨中钢筋的有效高度分别进行计算。通常状况下短向与长向跨中钢筋的有效高度之间相差为短向钢筋的直径大小。在对楼板设计时需要根据两种不同方向的跨中钢筋对楼板的配筋分别实施计算,然而有的设计人员贪图省事,仅依据一种跨中钢筋对配筋实施计算,由此便使长跨有效高度过大,配筋降低,最终使得建筑结构构出现质量问题,影响建筑结构的安全使用性能。
2 实施建筑结构设计时设计人员所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建筑结构的设计科学与否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安全使用性能,为此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设计人员必须坚持四项节本原则,即所谓的刚柔相济、多道防线、抓大放小与打通关节。建筑机构过钢或是过柔都不利于维护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为此在进行具体的建筑机构设计时要,既要保证一定的刚度,使建筑结构的形变控制在可控的范围之内,同时还要保障建筑结构具有一定的柔性,能够有效的消化建筑结构所承受的外力。建筑物的安全性能仅依靠某一建筑构件是不可靠的,要想确保建筑结构的安全与稳定必须建筑物内部多个结构形成多道防线进行通力合作,共同抵御外力对建筑结构的破坏,确保建筑物的稳定。建筑结构体系内部各个构件所承受破坏力的能力是不同的,这是在进行建筑机构设计时就要坚持抓大放小的原则,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必须确保建筑结构内主要构件能够不被外力所摧毁,这样才能维持建筑物的安全性能。所谓打通关节主要是在建筑结构设计时要保障各个不同的建筑结构之间彼此相互连接,使建筑结构体系能够浑然一体,这种浑然一体的建筑结构体系当遭受外力作用时,可以有效地化解或是转移这些外力,减小或是消除外力对建筑结构所造成的损害。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设计人员要始终坚持这四项基本原则,确保建筑机构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3 进行房屋建筑结构设计所采取的基本方法
3.1 根据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设计建筑结构平面图
在对建筑机构平面图进行绘制时,设计人员必须对建筑物的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考察,明确建筑物施工现场所处抗震设防烈度的基本度数,并根据抗震设防烈度的实际度数而决定是否采用结构软件进行建模设计。在进行建住结构平面设计时设计人员要对房屋建筑结构的受压以及局部受压问题进行全面的考虑。设计任务不紧张时可以运用建筑结构设计软件来辅助设计人员实施建筑结构设计,帮助设计人员进行房屋结构的荷载导算,确保设计出来的结构的实际受力情况更加精确,设计的建筑平面结构图更为合理。
3.2 屋顶结构图
当房屋是坡屋面时,坡屋面的结构的处理方式有梁板式和折板式。梁板方式适合用于房屋平面不规则,房屋板跨度较大,屋面坡度和屋脊线转折比较复杂的坡屋面。而折板方式适合用于相反的条件。这两种方式的房屋板都是偏心受拉构件。房屋板在配筋时应该有部分或者全部的板负筋拉通以抵抗拉力。板厚基于构造需要一般不宜小于120 厚。另外,房屋梁板折角处的钢筋的布置应该有具体示意图。关于坡屋面板的平面画法,设计人员通常采用剖面示意图和大样详图的表示方法相结合,这种方法使施工人员更加准确理解图纸。正确的绘图和设计的关键是设计人员对设计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设计时的原则,所以结构设计者首先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概念和正确理解建筑图纸以及示意图。这样的设计的图纸才能让施工人员准确的理解。因为屋面的起坡会使阁楼层的部分墙体比较高,所以设计人员要结合门窗顶设置圈梁来降低墙的计算高度。
3.3 对建筑物的基础实施合理设计
房屋基础的混泥土标号选择应该符合房屋的结构耐久性的要求。另外,基础的配筋也要选用最小配筋率,在进行条基交接部位的钢筋设置时,设计人员应该画出详图或者是选用标准图,便于施工人员理解。需要注意的是,条基交叉处的基底面积不能反复的利用,并需要注意调整基础的宽度。当房屋局部墙体中有较大荷载时也需要调整基础的宽度。在设计基础图中的构造柱时,应当给予准确定位。
3.4 合理的设计结构计算和构造
在进行底框砌体结构的验算时需要注意:底部剪力法只适合用在钢度较匀称的多层结构,而对那些有薄弱层的混合结构,就应先考虑其塑性变形集中的影响;设计者在计算底层框架混合结构的剪力分配时不能仅仅按框架抗震墙的方法计算。由于底框架结构中只有底层框架抗震墙,所以应采用双保险的方法,由抗震墙来承担全部剪力,框架按钢度比例来承担剪力。在进行钢度计算时,框架承担剪力不折减,抗震墙折承担剪力减到弹性钢度的20%-30%;应考虑底层框架柱中地震作用产生倾覆力矩所引起的附加轴力。
3.5 从抗震要求出发,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
对一般多层砌体住宅结构,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纵横墙的布置宜均匀对称,沿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楼梯间不宜设置在房屋的尽端和转角处;不宜采用无锚固的钢筋砼预制挑檐。
对钢筋砼多、高层结构住宅,力求做到:框架与抗震墙等抗侧力结构应双向布置,以便各自承担来自平行于该抗侧力结构平面方向的地震力;框剪体系的各抗侧力结构要形成空间共同工作状态,除了控制抗震墙之间楼、屋盖的长宽比及保证抗震墙本身的刚度外,还需采取措施,保证楼、屋盖的整体性及其与抗震墙的可靠连接。
4 总结
建筑结构设计涉及到房屋建筑的方方面面,在执行具体的建筑机构设计任务时设计人员要根据房屋建设的具体要求以及安全标准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设计人员作为建筑结构设计的执行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具有灵活开放性的思维模式,可以针对影响工程结构设计的各种因素进行及时的调整与改善,此外设计工作人员还要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只有具备了这三方面的基本要求,才能够保障设计工作人员设计出的建筑机构满足人们的根本要求,实现建筑结构设计的合理化发展,提高我国建筑结构设计的整体水平。
篇12
Keywords: Coal Electrical equipment Management Way and method
1、概述
煤矿是中国工业的支柱产业,随着中国经济与技术的飞速发展,大量先进科技手段和先进设备在矿区得到广泛应用,使用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化设备已经成为现代化矿井的标志。煤矿机电管理在煤矿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色度,“出炭不出炭,关键看机电”,如果机电设备管理跟不上,高产高效矿井就不可能实现,煤矿生产安全无从谈起。因此我们要加强煤矿机电设备管理,持续开展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保持煤矿机电设备管理有序、合理和高效。
2、做好煤矿机电设备的基础管理
2.1、要做好设备的选型
我国的设备制造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同类设备有众多的生产厂家,但同类设备有众多的生产厂家,必然存在着好坏上的差异,因此我们在购置设备时必须精挑细选,既要考虑价格实惠,更要保证质量问题。在设备选型上,要选择国内一流正规厂家的设备,这些设备事故发生率低,对生产影响很少,同时还能保持设备的良好互换性。例如: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采煤机,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液压支架、工作面刮板机、转载机、破碎机等;而排名靠后厂家的设备都表现出,事故或设备故障发生率高,对生产影响大等不良状况。例如:西安煤机厂的采煤机、兖矿的皮带机、平顶山煤机厂的乳化泵站、喷雾泵等。但是,我们为了保证保证矿区能及时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设备,又不能仅仅局限于此,还要及时了解国家和国际科技发展状况,及时采用高科技含量的先进设备,提升煤矿的生产能力和安全生产水平。因此,作为一个现代化矿井,必须选择一流的生产设备,也只有选择一流的生产设备才能保证矿井安全生产的高产、高效。
2.2、加强设备的基础管理
设备管理要规范:设备采购、使用、维护到报废都应该有明确的、可操作的规程和流程,设备的选型、采购调入、验收、建档、建册要规范,图纸资料、消耗品清单、备件存放地点要明确,清点、存放、安装、使用、维修、拆除的全过程管理中要资料齐全,责任到人。
设备安装要规范:设备管理人员要参与质量验收标准、操作规程和安装质量标准的编制。对于大型设备、主要设备、新型号设备的验收、存放、安装、使用要监督管理。必须做到不合格的设备不采购,没验收的设备不入库,不完好的设备不安装。安装完毕后,应由安装、使用、安全监察、设备管理等单位的有关人员参加验收,试运转并办理移交手续后,才能投入使用。
技术档案管理规范:应建立健全设备的验收、交接建档管理与考核制度,并将全部图纸资料、使用说明书、质量检查,试验验收报告等技术资料,加盖机电管理部门公章后交技术资料保管员进行整理、建档、登记、保管。使用、维修单位需要,可以另行复印。
技术培训要到位:对于高、新设备和进口设备,应要求生产厂或经销商组织专家到矿区进行培训,组织各单位管理和使用人员参加该设备的技术和操作培训,让使用、维护、检查人员都能了解和掌握设备的技术性能和工作要求。
2.3、做好设备的维护管理
做好用前准备:在新型设备投入使用前,应由机电技术员详细研究设备使用说明书及技术资料,制定出操作使用维护规程,并对使用、维修人员进行培训后,才能交付使用。
做好使用过程中的管理与检查:在使用初期及使用中,技术人员、设备管理人员应经常检查其运行情况,及时反馈信息,同时向生产厂商提出改进意见。对于主要设备应实行包机制,操作工必须执行设备交接班制度,设备均应有详细运行记录,并放在工作现场,以便设备管理人员随时检查,更深入地了解设备运行状况。
2.4、做好制度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建设是各项工作的基础,健全的制度和规程是做好机电设备管理的前提与保证,我们必须用制度和规程来管人,而不是拍拍脑袋来管人。同时要不间断检查制度的执行情况,避免摆花架子。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的工作对象是设备,因此,我们的制度也必须以管好、用好、修好设备为主要工作内容。煤矿设备管理至少要健全和完善以下制度:机电设备管理人员责任制,设备使用操作规程,设备维护保养、检查、维修、质量验收制度,设备事故管理制度、设备检查管理制度、设备技术档案管理制度等。
篇13
二、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
在初中阶段,主要应该掌握的基本方法有: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二次三项式在实数范围内分解的求根公式法,即初中代数教材中所说的常用方法。
1. 提取公因式法
这是因式分解的最基本的方法,它的根据是乘法分配律的反用。所提出的公因式,应是多项式各项的最高公因式。课本上虽然没有提出这个概念,但有这么一段话:“用提取公因式法把多项式分解因式时,要把各项中所含有字母的最低次幂的积提出来,作为各项的公因式;当各项系数都是整数时,还要把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提出来。”其意思就是提多项式各项的最高公因式。至于系数的处理,仅是为了方便的一种习惯。
如果以为提取公因式法很简单,教学时三言两语,草草过场,那肯定是一种失误。提取公因式法貌似容易,实际上是学生经常发生错误的地方。表现在所提取的公因式不是最高公因式;提出公因式后,求另一因式(也称剩余因式)时,在系数、指数方面常出错;当多项式中的某一项与公因式完全相同时,提取公因式后另一因式中忘记写“1”;当公因式是多项式时,提取时常发生符号上的错误,等等。这些都是因为学生要将刚学过不久的较多知识(包括指数运算律及其逆向使用)综合运用而造成的。为此,要将提取公因式法作为因式分解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练习和习题的安排要由简到繁。
建议按下述顺序安排。公因式为单项式:只提某个字母—字母上带有指数的—公因式带负号的;公因式为多项式:括号里多项式相同—括号里多项式只相差一个符号—多项式带平方或立方的形式—加括号找公因式。最后综合练习。
2. 公式法
通常也称运用公式法,就是反用乘法公式。运用公式法首先要弄清各个公式所具有的特点,这里要分清各公式的项数、指数、系数、符号等特点,并把容易混淆的公式加以比较。讲解时先从复习乘法公式入手,寻找一些容易记住这些公式的方法,然后将公式反过来书写。除课本上明确的五个公式外,可补充如下三个公式:
这两个统称为完全立方公式。
在讲授用各个公式分解因式时,不妨先类似于课本例题,用记号把所要分解的多项式的各项与各公式中各项“对号入座”,然后再指出公式中的字母可以表示数、单项式、多项式。
在讲解程序上同样应科学安排:可先着重直接应用公式;其次需交换某几项位置的;再是连续运用公式的;最后与提取公因式法一起综合运用公式。
学生感到困难的往往有两点原因:一是拿到题目,不知运用哪个公式;二是不会把某一部分式子看成一个整体作为一个新的字母。前者通过分析各公式外形特点区分不同类型而解决,后者通过“对号入座”逐步适应。
3. 十字相乘法(叉乘试算法)
出发点是二次三项式x2+bx+c,利用画十字交叉线帮助解题是十分有效的。关键是讲清下面简图所表达的意思:
4. 分组分解法
分组分解法并非一种独立的方法,无非就是适当添括号、交换、分组后使用或连续使用或综合使用前面的三种基本方法。对于中学生,不要研究此法独立与否,而将它也作为一个基本方法。这里的“分组”是关键,而分组的原则,是要预见到分组后下一步该怎么办,再确定用什么方法完成因式分解。如果分组后下一步一筹莫展,就说明分组失败,应考虑重新分组。分组分解的基本情形有(指分组后):
(1)连续用提取公因式法;
(2)连续使用公式;
(3)连续使用十字相乘法;
(4)提取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和十字相乘法中某两种或三种的综合使用;
(5)采用一些特殊的分组技巧。
有些题目,分组的方法不止一种,所以在考虑分组时,最好选择比较简单的分组方法。
显然解法2不如解法1简单,因为第二个括号再分解时不易找到合适的方法,甚至怀疑它是否能够再分。
5. 二次三项式在实数范围内分解的求根公式法
这种方法要等到学生学习过实数概念以后才能接触到。求根公式法本身是很机械的,只要先利用求根公式求出二次三项式ax2+bx+c的两个实根,然后利用公式ax2+bx+c=a(x+x1)(x+x2)即可。要注意,这里的二次项系数a不能丢掉(a=1除外)。若Δ=b2-4ac0,如果能使用十字相乘法,要优先考虑十字相乘法,以求简便。
二次三项式的求根公式法分解因式,也可以用在双二次的三项式或下面一类题中。
以上因式分解的五种基本方法,可采用“程序教学法”。每介绍一种方法,都要精选、配备一套例题和习题;在学过第四种和第五种方法后,要进行综合练习,还可以组织兴趣小组,开辟学习园地专栏,开展专题数学竞赛等活动,以促进学生因式分解的能力迅速提高。
三、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指的是一种解题思路)
(1)首先考虑能否提取公因式,若能提取则提取;
(2)若不能提取公因式,观察能否使用公式。对二次三项式,常常考虑十字相乘法;
(3)若不符合上述情况,可考虑分组,分组要合理;
(4)若分组有困难,可采用技巧,适当处理后再进行;
(5)在实数范围内分解时,对于二次三项式,若用十字相乘法失效,应立刻考虑用求根公式法。
因式分解后,要检查分解的结果是否符合题目要求。在掌握基本方法和一般步骤后,经过一定数量和类型的练习,注重积累经验,就可以逐步达到灵活运用各种方法。
四、因式分解的一些常用技巧
1. 添项(配项):加上一项,再减去这一项。
3. 分组:可以作为一种技巧,分组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为用基本方法创造条件。
4. 重新组合,重新整理(包含展开后重新考虑)。
5. 换元:将式子的某一部分看成一个整体,用一个字母来表示。
仍用上例说明:令x2-2x=t,或者令 x2-2x-5=t,也容易得出相同结果。
五、一题不同解法的思路探求
关于这点,不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而是对所学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开拓思维,培养灵活运用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具体做法是:组织若干典型题目作一题多解,并进行分析对比,从中找出一些规律,基本类型如下:
1. 有一类题,先选用的公式可以不同;
例如,因式分解x6-y6既可以先采用平方差公式(此法较好),也可先采用立方差公式。
2. 有一类题,分组方法有多种;
3. 有一类题,拆、添项方法有多种;
4. 有一类题,换元方法可以有多种;
5. 有一类题,可灵活运用几种不同类型的方法。
例如,(1)能用十字相乘法的均能配方(添、拆项),均能用求根公式法。当然,在此种情形下十字相乘法最为简便。(2)分解因式:3x2-5xy-2y2-x+9y-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