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

篇1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下商业银行发展机遇

首先,商业银行应该找准城镇化进程中每个区域的产业结构特点和比较优势。城镇化过程中必然涉及产业链选择与设计、经济的转型问题。产业链的设计、构建和资源整合,与各个地区不同的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人力优势密切相关,这样该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各项产业在未来的市场中才能够具备竞争能力,并增加当地的就业,使失地农民可以得到很好的就业机会,同时通过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民创业。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设计应与当地的产业优势密切结合,而且要注重整个产业链的构造和整合,而不是着眼于单一产业和单一环节推进信贷政策。培育产业链既为当地农业产业转型提供了巨大支持,同时也为商业银行带来更多连锁性的商业机会,而且还有助于商业银行降低系统性的信贷风险。

其次商业银行要深入了解城镇化给区域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影响。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农村人口的城市转移,带动了二、三产业的发展,由此产生了多方面的资金需求。一方面需要得到金融支持的主体,已从传统农民扩大到农村中小企业、种养殖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主体;另一方面需要金融支持的项目日益增多,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商业住宅等项目。这些主体和项目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差别也很大,需要商业银行进行深入分析,提供有针对性的、可行的金融服务。县域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伴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从传统农业向二、三产业转移,需要信用创业贷款的支持,农民贷款缺少合适抵押物,需要农村金融机构探索扩大抵押物范围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切实加大对农村中小企业和区域骨干支柱产业的扶持力度,需要为农民在住房、教育、卫生、耐用品消费等方面提供消费信贷;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需要可靠而有力的资金保障和金融机构提供中长期贷款,发展债券市场等。

最后商业银行要想抓住城镇化建设发展的机遇还要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以求适应城镇化发展的需求,引导城镇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区域优势的新兴产业和特色经济,切实深入的参加到城镇化建设当中去。商业银行要根据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各类群体、项目资金需求特点以及生产、创业、消费等各种资金用途,探索开发适合城镇化建设多样化融资需求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城镇化建设中企业和居民对资金方面的需求,同时也可将发展较为成熟的金融产品移植到城镇化建设中,鼓励金融服务创新。商业银行要积极支持具有地区资源优势和发展前景的行业以及处于产业结构快速调整、升级中的企业,更好更快地推动城镇化建设,以实现银企双赢。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首先,新型城镇化对金融服务提出更高需求。和以往相比,新型城镇化更追求的是质量和效率,对金融服务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型城镇化中产业发展的金融需求也发生着新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内产业梯度转移以及技术创新等领域的金融需求明显增加,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创造更多、更好的适合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新产品、新服务。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村镇居民的收入将大大提升,随之而来的是消费的升级,这将刺激村镇居民产生更多的金融需求。商业银行除了要不断拓展消费金融供给渠道外,还要不断开发多样化的消费金融产品,支持居民多样化消费融资需求,增加城镇ATM、银行卡受理设备数量,不断拓展银行卡使用范围,推广网上银行支付、手机银行支付等支付创新业务。

其次,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压力加大。新城镇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也会阻碍商业银行作用的发挥。一是政策风险。新型城镇建设所处法律环境尚不完善,还存在着运作主体缺乏独立性、少数地方政府在规划等方面有较大的随意性等问题。二是市场风险。存在城镇在建设中盲目追求规模、见效快等短期效益,忽视产业培育、持续发展等问题,造成城镇经济辐射能力不强或者建设规模不合理等产业空心化的现象。三是经营风险。新型城镇建设涉及民生等相关的各类投资以及相关产业培育,投资金额大,缺乏足够的建设经验及运营经验,对风险认识不足,可能出现新型城镇化建设难以为继的问题。第四是资金支持风险。资金是新型城镇建设面临的最大难题。其主要资金来源包括政府财政投入、企业自有资金、银行贷款、项目收入滚动投入等,涉及主体较多,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出现资金支持风险。

三、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商业银行的对策

首先,加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新领域新风险的管控。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商业银行拓展新兴业务、创新型金融产品的同时风险也在加大。在新型产品的创设和应用中往往是信用风险、合规风险、操作风险同时并存,因而商业银行应坚持在发展中管控好各类风险。

篇2

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必将参与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同时,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商业银行也会获得相当多的发展机遇。商业银行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如何抓住各类发展机遇,稳步推进国际化经营,是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人民币国际化给商业银行发展带来的机遇

(一)人民币国际化为商业银行海外扩张提供机会

从货币发展的历史看,一个国家银行业境外业务的发展往往伴随着该国货币的国际化的推进。从美国的马歇尔计划,随着美元的输出,美国的银行业逐步迈出了向欧洲进军的步伐。再到欧盟货币联盟的建立及欧元统一进程的深化,欧洲银行走向了国际化经营的道路。人民币国际化之后,必将出现中国商业银行走向国际化经营,并开始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为海外企业提供综合性的服务。并且金融危机之后,欧美银行业受金融海啸的冲击,机构数量减少,业务规模萎缩,面临很大的流动性风险,国际主要评级机构相继下调对欧美银行业的信用评级,这也为国内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提供一个契机,为海外扩张提供机会。

(二)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对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提供发展动力

在货币国际化的初期,往往会有本国对外直接投资管制的放松,由此会产生大规模的真实贸易背景的资本输出。况且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坚持对外开放的战略,注重加快企业走出去的步伐。目前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可以转变为对外输出资本,未来要实现经济的持续性和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企业走出去的力度进一步加大。要加强对外直接投资,分享东道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和机遇,是未来重要的战略选择。这就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在企业加强对外直接投资的背景下,提供更加便利的金融环境。因此,发展直接投资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经营和跨境海外布局提供持续的发展动力。

(三)业务种类的增多为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奠定基础

目前我国经济步入缓步增长时期,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银行业规模扩张也会顺应经济需要减速放缓,提升业务质量提高业务效益,才是银行未来发展的重要选择。国内银行业务正趋于饱和,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推进,人民银行放宽贷款利率下限并调整存款利率浮动区间政策的出台,进一步使国内商业银行利润降低。商业银行必须另辟捷径,谋求发展。所以商业银行要转向海外市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正是给商业银行海外业务发展带来诸多机会。其中包括人民币衍生品交易、人民币账户融资和拆借、人民币债券交易与结算、企业跨境资金归集与管理等。这些业务均需通过境外机构或新设境外机构完成,有的还需要通过境内外联动完成。这意味着在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更多的业务需求,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为我国商业银行加大海外布局,提高国际化经营的能力和水平奠定基础。

三、人民币国际化给商业银行发展带来的挑战

人民币国际化推动商业银行国际化飞速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商业银行也面临很多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风险

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同时,可能会面临设立分支机构的国家或地区发生经济、政治、社会变化及事件,导致该国家或地区的借款人或债务人无力偿还金融机构债务;或者出现对方国家在贸易结算法律制度上设置障碍,导致中资商业银行要花费较多的精力与当地金融监管机构协商处理。

(二)经营管理风险

第一,对于商业银行国际化设立的海外分支机构,由于成立时间短,业务刚刚起步,较难快速了解当地客户和对手的信用状况,容易产生信用风险。再加上境外成本费用较高,盈利较难快速实现。第二,人民币在境外筹资成本较低,在东南亚国家一些企业对人民币有较强的融资需求,但由于当地缺少人民币清算体系,当地银行无法形成规模沉淀,无法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当前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初期,在境内外人民币流动性补充渠道没有完全打通的情况下,境外机构面临的人民币流动性风险仍然较大。第三,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有利于市场化汇率机制的形成,有利的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但是会使商业银行资产的市场价值发生变化,资产负债结构发生变化,外汇敞口可能在汇率向不利方向发展时给银行带来损失。第四,我国商业银行海外机构在建立初期,可能有规章不全、内控监管不严,为顺利办理某项业务而简化流程的情况,这加大了银行的操作风险。

(三)商业银行境外经营业务种类单一,盈利能力差

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境外经营主要还是围绕传统借贷业务,较难针对企业的海外投融资需求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缺乏熟悉海外交易规则和产品制定相关的专业人员,为企业量身定制产品满足客户需求。

四、人民币国际化商业银行发展的应对措施

第一,考虑商业银行发展遇到的国家风险问题,境外银行发展应根据国家特点实行区域差别化发展战略,构建全球统一的风险管理体系。将商业银行构建在风险较小而且与我国有密切往来的国家。对于亚洲区与我国有密切往来的国家,适宜新设分支机构,本土化发展。而对于欧美等成熟市场,可以采用兼并或收购的模式。

第二,加强合规性风险管理意识。商业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要全面掌握国内和国外的监管和法律的要求,学习海外机构同业的先进经验,建立国内和海外机构信息共享、联通汇报机制。做好相关跨境跨业跨国别的风险研究,保证风险可控及风险偏好的有效传导,确保能够依法合规经营。

第三,加大信息技术的研发和管理流程的再造。一是构建海外的人民币清算网络。通过境内外联动营销,争取全球网点较发达的银行在本机构开立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扩大跨境人民币清算业务的范围。二是人民币清算系统的改造,未来人民币跨行清算系统将按照国际通用标准,与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报文格式保持一致。以有利于境外银行接入全球的人民币清算网络。同时,商业银行对内部人民币清算系统,外汇清算系统进行整合,方便与外部系统进行衔接。改造现有的跨境人民币清算操作流程,提高清算处理效率。三是为境外分支机构与客户提供资金拆借等资金流动,减少人民币头寸的占用,最大化的发挥人民币资金清算渠道的效用。

篇3

一、引言

全球气候变暖掀起了低碳经济的浪潮,各国纷纷加快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步伐。发展低碳经济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所谓碳金融,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其实也就是把碳排放当作一个有价格的商品,可以进行现货、期货等的买卖。碳金融作为低碳经济的助推器,其市场规模越来越大,碳金融业务也不断拓展创新,这对全球商业和金融业来说预示着巨大的商机。但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是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是摆在我国商业银行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本文基于SWOT法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业务面临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的相关对策建议。

二、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业务的优势与劣势

(一)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业务的优势(strengths)

1.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广阔

目前,由于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主要是基于项目的交易,我国商业银行更多参与的是依托CDM(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清洁发展机制)的金融业务。《京都议定书》未对我国碳排放总量进行限制,我国可以将境内减排量按照CDM转换成商品向发达国家出售。据统计,在CDM一级市场的卖方市场上,中国占据了绝对的比重。截至2012年5月3日,全球注册CDM项目总数4067个,其中来自中国的为1956个,占48.09%,项目预期减排量占全球项目预期减排量的60.8%,如表1。因此,依托CDM的“碳金融”在我国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给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带来巨大商机。

2.我国拥有碳减排的成本优势

我国具有极其丰富的碳减排资源,而且是全球最大的减排市场主要的卖者,碳减排的成本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内部碳减排的成本。发达国家的减排成本一般在 100 美元/吨碳以上,而我国碳减排的成本最低可降至20 美元/吨碳,因此成本优势促使着发达国家的企业积极寻求与我国的项目合作。

(二)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业务的劣势(weaknesses)

1.对碳金融交易认识不足

我国商业银行涉足碳金融领域的时间较短,对碳交易的规则及其带来的经济效益认识不足。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的碳金融业务类型较单一,主要以对减排项目提供贷款融资为主,导致其利润主要来源于利差。

2.综合性人才短缺

由于碳金融业务涉及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等因素,因此在业务操作中需要具备精通金融、法律、管理和外语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碳金融的价值、操作模式和风险管理等认识不足,人才素质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短缺,从而制约着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大力开展。

3.碳金融交易市场机制不完善

据统计,自2008年我国相继成立了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以来,我国筹建的交易所多达100多家,但这些碳交易体系尚处于分割状态,仍未形成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致使碳交易市场缺少价格发现功能。

碳金融交易需要能够提供项目咨询、CDM项目评估、法律服务、碳金融投资风险等的中介机构参与,以降低项目风险与交易成本,但由于目前我国碳金融交易中介机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

三、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的机遇与挑战

(一)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的机遇(opportunities)

1.提升商业银行的市场地位和树立品牌形象

低碳经济之风席卷全球为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商业银行积极发展碳金融业务,一方面通过为节能减排、新能源等环保项目提供低息贷款、项目融资等方式,履行商业银行作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实现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商业银行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升其市场地位;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创新碳金融产品、理财产品,打造出有特色的品牌产品,树立品牌形象,实现品牌经济效益。

2.激发商业银行创新的源动力,提升国际话语权

由于我国碳金融市场起步较晚,商业银行的碳金融业务类型相对单一,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不断推出新的碳金融产品与服务,有利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同时提高金融产品的定价和议价能力,提升我国在国际碳金融市场的话语权。

(二)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的挑战(threats)

1.金融产品缺乏创新,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面临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的碳金融产品局限于绿色信贷、CDM基金和低碳信用卡三种类型,缺少相应的金融工具消除业务中面临的诸多风险。绿色信贷业务由于商业银行与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同时缺少风险评级工具,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使商业银行面临信用风险;CDM项目由于缺乏金融衍生品工具,采用外币计价结算时,使商业银行面临本币升值、外币贬值的外汇风险和商业银行计算机操作系统失灵、业务操作人员失误等造成的操作风险。

2.国际碳交易规则、相关政策的不确定性

一是《京都议定书》2012年底将要到期,到期后各项制度、规则是否延续尚是未知数。我国是否要承担减排义务以及在碳金融交易中的地位等情况都不得而知;二是目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与碳金融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配套的激励和优惠政策措施尚不完善。因此,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面临诸多变数。

3.碳关税征收的影响

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将要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征收碳关税,从而降低了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的优势,欲掀起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和低碳金融发展构成严峻的挑战。

四、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的意识

通过加大对低碳经济和碳金融的宣传力度,调动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交易的积极性,让商业银行提高认识、践行社会责任,同时深刻了解碳金融交易带来的巨大利润和市场潜力。

(二)培养碳金融业务方面的复合人才

篇4

商业银行的运作离不开对资金的有效管理和使用,而在过去资金管理主要是由财务会计来完成,但是随着商业银行各项服务的不断推进与完善,单纯的实务性资金管理及操作已经无法满足商业银行在管理工作方面的具体需求,现代财务会计管理应该更多的侧重于对于银行全面管理的协助与参与,所以管理会计也就在财务会计核算及实务操作的基础之上应运而生。管理会计不仅关注实务更加关注经营管理,能够通过各种管理技术及方法为领导层和决策层提供更多支持科学决策的可靠依据,同时也能够通过工作开展实现银行内部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平衡,能够实现对工作开展的监督、控制、评估以及考核,能够分析出当前管理中的问题并帮助管理者寻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从而实现整个管理工作质量的不断提升。所以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管理会计更侧重的是管理,是对商业银行赖以为继的客户群、产品及业务的全面管理与控制,是提升商业银行管理质量与市场竞争力的强有力手段。

三、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的应用现状分析

管理会计在我国商业银行的不断推行与普及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商业银行的管理质量与效率,扩大了市场份额、提升了市场综合竞争实力,但是管理会计在我国出现的时间仍然较短,仍然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一些值得我们加大工作力度的方面。我们想要切实提升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中的有效应用就必须从这些问题的分析入手,找到问题所在,进而寻找解决办法。

(一)隶属不够科学

管理会计是财务会计管理部门的一个工作分支,然而由于管理会计的特殊作用,在隶属方面又不应该按照普通的上下隶属关系进行划分。但是在我国的商业银行内部仍然普遍存在着管理会计受财务管理部门制约,无法在工作方面显示出足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特点,从而影响了对其他部门的有效监督与评价,同时也无法将工作结果及数据直接呈报给最高领导层与决策层,造成数据收集及传递的滞后,影响了管理会计效力发挥。

(二)核算不够精细

管理会计的管理工作开展应该以有效而科学的会计核算作为基础,只有数据科学有效才能够让管理会计的工作开展不会出现偏差与错误。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许多商业银行的会计核算及基础工作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尤其是会计核算工作不够精细化、规范化与系统化,在核算项目的设置方面也趋于笼统,无法就商业银行所需的具体核算数据进行分类有效核算,从而难以为管理会计工作开展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进而造成管理会计工作的假大空。

(三)缺乏有效市场分析支持

管理会计不仅仅是帮助管理层和领导者更好的实现内部管理,同时也在市场发展及未来决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地位。但是由于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市场分析方面的支持力度不足,从而让管理会计工作经常处于闭门造车的窘境,如此一来,不论管理会计工作开展多么严密科学都难以与市场有效接轨,难以根据市场需求来制定更科学、合理、具有经济价值与发展潜力的服务项目及产品计划,进而也无法实现帮助商业银行立足市场的重要目的。

(四)缺乏有效监督和考评

监督与考评是确保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辅助手段,但是就当前情况来看,监督不力、考评侧重不准的问题仍然十分明显的表现在管理会计及相关工作方面。尤其是考评工作未能立足管理会计所需的工作层面及内容从而造成考评工作难以推动管理会计持续提升的问题。

(五)缺乏信息化手段有效支持

管理会计的工作基础是财务会计信息数据,而想要提高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工作效率仅仅依靠人脑和人手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信息化的手段支持必不可少。但是就当前来看,许多商业银行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仍然停留在办公自动化和无纸化的初级阶段,不仅没有加强管理软件的开发及应用,在网络建设方面也显得颇为滞后,从而不仅影响了数据的传输与收集,在信息记录与汇总过程中也往往容易出现延时、错漏等,给管理会计工作开展带来了极大影响。

四、强化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措施研究

前文对商业银行当前管理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问题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加大工作力度的内容也是繁多的,但是我们只要从这些问题入手,必然能够在工作当中不断获得新的成绩。

(一)完善管理体制

管理会计虽然隶属于财务管理工作部门,但是由于管理会计的自身工作特点及工作目的,在工作过程中也需要具有更强的独立性与自主性。所以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要突出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部门的相互独立性,管理会计应该直接对最高领导层负责,应该以制度的形式将其独立性、严肃性与自主性固定下来,从而保证工作效率与质量。同时在管理会计的具体制度建设方面也要进一步实现细化,完全管理会计工作流程,要从数据收集、报告编写、管理检查等多个方面进行控制与协调,从而实现管理会计与各部门运作的有机结合,凸显管理会计的实际作用。

(二)加快市场分析机制建设

管理会计主要是为了推动商业银行更好的在市场中获得发展机会,因此对于市场的有效分析必不可少。市场分析机制建设首先要拥有自己的分析机构及专门人才,同时要按照商业银行的业务开展情况及未来市场发展可能性进行有效分析,分析项目可行性、潜在客户需求、市场变化规律以及同行业其他金融机构的发展情况,从而为管理会计在发展决策支持方面提供更多可用信息,确保其工作的有效与及时。

(三)强化监督考评

监督机制建设应该分为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和外部监督环境打造两个方面,内部审计需要我们加大专门人才引进力度和积极与社会专门化审计机构的合作,从而即保证审计工作适应商业银行自身运作特点同时也不会出现脱离市场自说自话的问题。外部环境打造主要是要通过加强与社会媒体沟通协作来完成,通过提升社会大众的监督权力履行意识来强化企业的管理自觉性与自律性。考评机制建设要围绕管理会计主要工作内容进行设计,突出重点、关键点,并将绩效考核与管理者、工作者的个人利益相互挂钩,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主动性与责任感。

篇5

一、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

1.信用风险模型

传统的信用风险度量方法有信贷决策的“6C”法和信用评分方法。近二十年来,由于商业银行贷款利润率持续下降和表外业务风险不断增大,促使银行采用更经济的方法度量和控制信用风险,而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和新的信用工具的创新,给开发新的信用风险计量模型提供了可能。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主要有:(1)CreditMetrics信贷组合模型,运用VaR框架,用于对诸如贷款和私募债券等非交易资产进行估价和风险计算;(2)KMVEDFs信贷组合模型,利用期权定价理论评估企业的预期违约率;(3)CSFPCreditRisk+信贷组合模型,应用保险经济学中的保险糟算方法来计算债券或贷款组合的损失分布;(4)麦肯锡CPV信贷组合模型,在CreditMetrics的基础上,对周期性因素进行了处理,克服了CreditMetrics中不同时期的评级转移矩阵固定不变的缺点。

2.市场风险模型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度量模型绝大部分是基于VaR方法。计算VaR主要的方法有三大类:一是方差一协方差方法(参数化方法),二是历史模拟法(经验法),三是结构性模拟法(蒙特卡罗模拟)。除此之外,极值方法和压力测试也是常用的衡量市场风险的方法。

方差一协方差法假定风险因子收益的变化服从特定的分布(通常是正态分布),然后通过分析历史数据来估计该风险因子收益分布的参数值,如方差、相关系数等,进而得出整个投资组合收益分布的特征值。方差一协方差方法中有代表性的有组合正态法、资产正态法、Delta正态法和Delta-Gamma正态。历史模拟法是一种简单的基于经验的方法.它不需要对市场因子的统计分布做出假设,而是直接根据VaR的定义进行计算,即根据收集到的市场因子的历史数据对投资组合的未来收益进行模拟,在给定置信水平下计算潜在损失。

蒙特卡罗模拟法是基于历史数据,模拟出投资组合中不同资产可能的价格变化。并由此推算出投资组合价值的变化,进而求取其投资组合回报。将每一个模拟的投资回报进行分布处理,可以得出投资组合回报分布,从而按照一定的置信水平要求,求出VaR的大小。

极值理论是通过极限值理论或情景分析,研究小概率事件,估计损失规模,计算风险值。极值理论的优势在于它直接处理损失分布的尾部,且没有对损失数据预先假设任何的分布,而是利用数据本身说话。主要的极值理论模型有传统极值理论、分块样本极值(Block-maxima)模型、POT(PeakOverThreshold)模型和C()PULA一极值理论方法。

压力测试被用于测量极端情况下的操作风险情况。压力试验包括情景分析和系统化压力试验,其中情景分析是最常用的压力测试方法,包括两大步骤:情景构造和情景评估。情景构造描绘出某些极端情景。包括银行极端损失的大小、风险因子波动的极端范围等。情景构造的主要方法包括历史模拟情景方法、典型情景方法和假设特殊事件方法。

3.操作风险模型

巴塞尔委员会在新资本协议的监管框架中。将操作风险正式单列为除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之外的第三种主要风险,首次将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与信用风险一起纳入最低资本监管要求并强调不同风险之间的相关性,并分别提供了从简单到高级的一系列操作风险衡量方法基本指标法是巴塞尔委员会设定的一种最为初级的操作风险度量方法,它将单一风险暴露指标的一个固定比例作为资本准备要求,即操作风险资本准备,为基本指标法所计算出的操作风险资本准备;El是机构的风险暴露指标;a为巴塞尔委员会设定的常数比例指标为银行某年的最低监管资本要求,按照巴塞尔委员会所规定的加权风险资本8%的比例来计算;GI为银行同期用于规范资本的总收入。是采用平滑方法计算得出的最近三年总收入的均值;1Z%是巴塞尔委员会给定的调整系数。

标准化方法对操作风险的度量要求银行将总收入与业务线进行匹配,对每个业务种类都设定·个风险暴露指标EI以反映银行在此业务领域的规模和业务量,从而对整体操作风险的资本金要求为 ,其中Ks为标准化方法下的资本分配;El。为每条业务线的风险暴露指标;为每条业务线的系数值,其计算公式与基本指标法相似S为银行分配给第种业务的操作风险经济资本的份额,MRC为银行的最低监管资本要求,Ej为银行第i种业务的指标值,12%是给定的调整系数;是对特定业务种类下银行的操作风险损失与相应概括性指标间关系的衡量。不同业务种类的口值不同,均由巴塞尔委员会给定。

高级衡量法是巴塞尔委员会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所推出的一系列较为复杂的计量方法的总称,主要包括内部衡量法、损失分布法和极值理论模型三种,它们均建立在对损失数据的分布进行合理假设的基础上,运用量化的分析方法对操作风险的资本要求进行测算:(1)内部衡量法类似于信用风险度量中的内部评级法,是指银行基于对预期操作风险损失的度量来估计风险资本要求的水平,即假定预期损失(损失分布的均值)和非预期损失(损失分布的尾部)之间具有稳固的关系,这种关系既可能是线性的,也可能是非线性的。利用内部度量法计算风险资本要求是基于这样一个框架:将银行的操作风险暴露分解成8大业务种类(与基本指标法相同)和7大风险损失事件类型。对于每个业务类别/损失事件组合(共有7×8—56个组合),银行可使用自身的损失数据来计算该组合的预期损失EL。监管资本则由预期损失(亦即损失分布的均值)和非预期损失(损失分布的尾部)的关系来确定;(2)损失分布法(LDA)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操作风险量化方法,它使用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的历史数据库来计算操作风险资本金数量。在对损失事件频率和损失强度的有关假设基础上。对每一业务线/损失事件类型的操作风险损失分布进行估计。损失分布法依赖于银行的内部数据来把握其特有的风险特征。每一个银行中的每一种业务都具有自己的风险特征。这些特征是基于该业务的内在风险(如产品类型、复杂性和法律环境)和控制机制(如文化、系统、内控和政策等)。由于每个银行都是独特的,量化其风险特征的唯一途径就是检查分析其实际的损失数据;(3)极值理论近年来被引入到操作风险的量化管理领域。具体方法与市场风险的极值理论模型相似。 4.一体化风险模型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对风险管理在技术上、成本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促使银行开始寻求新的解决之道。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诞生了一批风险管理专业化公司,以及基于全面管理理念而建立的新一代风险管理模型——一体化风险度量模型。这些一体化模型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三大类风险和其他风险进行整合管理,为商业银行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目标,提供了技术基础。具有代表性的模型有:(1)由AIgorithmics(简称Algo)公司设计的风险观察(RiskWatch)模型,在市场定价的基础之上开发出“未来定价(MarktoFuture)”方法来为资产组合定价;(2)由AXIOM软件公司建立的风险监测(RiskMonitor)模型,将方差一协方差,蒙特卡罗模拟,历史模拟及多因子分析等方法进行整合,对所有市场,业务线及金融工具的风险提供一种可以持续、一致测量的方法;(3)由Askari公司开发的风险账本(RiskBook)模型,用一种一致的分析提供多种风险的视角;(4)由IQFinancialSystems公司创立的RiskIQ模型,基于RAROC的风险综合管理模型;(5)金融工程公司(FinancialEngineeringAssociates,Inc.)风险管理模型,在风险矩阵RiskMetrk的基础之上改进了VaR技术,可以使用户确定新的交易将如何影响整个资产组合的VaR,并提供了VaR成份分析;(6)网际测险公司(Measurisk.Conr)风险管理模型,基于监管者的规定,对客户的基金在总体水平上的风险做出综合评估。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存在的不足

(1)风险管理工具与技术落后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在风险的量化管理方面远远领先于我国的商业银行。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工具和技术方面的差距主要表现在:首先,国外商业银行通常会大量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资产保值的风险转移策略,这主要得力于国外发达的金融衍生品市场。我国目前除了一些地方性的商品期货交易所和正在筹建的金融期货交易所,尚无成熟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由此限制了我国商业银行运用金融衍生品对以市场风险为主的银行风险进行控制;其次,国外已经相对成熟的大量风险量化模型,如VaR等,在我国还处于萌芽阶段,风险管理人员对模型的运用能力还有待加强;第三,由于起步较晚,尚未建立起同时为监管者、市场和银行所接受的数据甄别标准,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大多无法建立完善的、整合的历史损失数据库,而没有数据就意味着基于数据统计分布的量化模型根本无法建立。

由于风险量化管理的不足,使得银行在日常管理中更多地使用定性分析和人为直接控制,主要依靠缺口管理和指标分析法进行风险管理。如信用风险管理,大多依据贷款投向的政策性、合法性及安全性;又如经济资本的计算,由于无法达到《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量化标准,还只能采取标准法进行衡量。

(2)数据库的缺乏

数据库是构建整个操作风险量化管理体系的基础,它储存着大量内外部共享性分类信息。通常而言,这些信息分别与特定业务、损失事件或风险目标相对应.这些存储的数据包括前台交易记录信息、各种风险头寸、金融工具的信息、极端损失事件、外部损失事件等等。数据结构由操作风险管理方法的复杂程度而定,通常可以分为动态数据和参考数据(静态数据)两大类。前者包括与具体业务相联系的交易数据以及内外部损失数据,后者则主要包括产品数据和风险管理模型数据等。

巴塞尔委员会对风险管理模型,尤其是风险度量模型的损失数据具有非常高的要求,包括数据的累积性、真实性、客观性、准确性等等方面。目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已经建立了大集中数据库用于搜集内外部损失数据,然而由于技术尚未成熟,并且体制方面的原因也导致外部损失数据尤其是低频高危的操作风险损失数据的搜集具有较大难度,这使得目前的数据库一方面不够全面,另一方面更新较慢,限制了量化管理模型的应用。

篇6

Key Words:emerging industries,commercial bank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1)02-0065-03

一、引言

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面临着如何从一个“总量”大国转变为世界强国的问题。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下称《决定》),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义为“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又重点强调了七个领域,分别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决定》表明了政府发展国家高新技术导向型企业、改变现有产业布局的决心。中国是“世界工厂”,但高精密设备、产品生产的核心技术大多仍为海外企业所掌握,造成中国制造业依赖于海外的技术支持。为改善这种状况,中国企业势必要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回顾欧美国家的发展史,不难看出,他们都依托了不同领域的工业革命:英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西方国家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与第三次工业革命。另外《决定》指出,政府规划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这一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为现有水平的5倍(3%),若将GDP与CPI指数的增长率计入其内,将会是现有水平的13.2倍(郭鹏飞,2010)。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金融业支持密不可分。商业银行可以借助国家支持新兴产业的契机,通过为新的技术型企业发放贷款来优化自身贷款结构。例如,建银国际正在从行业研究、Pre-IPO、IPO、Post-IPO等多方面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投入力度,力争孵化和培育更多如腾讯、阿里巴巴式的世界级企业;北京市科委与北京银行合作,成立了中关村海淀园支行、健翔支行等科技型中小企业特色支行,同时,北京银行将在未来3年内向北京市科委支持的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优质企业和重点项目提供200亿元意向性融资授信额度,其中向生物医药企业提供50亿元专项授信额度。这些都表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银行面临重大机遇。

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

(一)为银行提供了调整信贷结构的契机

为了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政府将会出台一系列鼓励、支持相关企业发展的法规和措施,例如国家财政补贴、税费减免等,并加强对新技术、专利以及企业运营过程中的监管,同时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配套设施。这些举措提高了对新兴产业投资的安全性,使得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景可观,并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商业银行为其贷款的风险,提高了涉及新兴产业的企业的评价级别。如江苏省由地方财政出资设立基金,对科技贷款进行奖励和风险补偿。证券行业也加快了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扩大对新兴产业的直接融资,如创业板上市公司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接近90%,主要面向新兴产业的三板市场建设也在加速推进。这些都为商业银行调整自身信贷结构,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信贷投放奠定了基础。

(二)增加了银行改善中介、咨询业务的动力

相比于国外商业银行,我国商业银行的劣势之一就是过于依赖传统业务,而占海外银行业务40-50%的中介、咨询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新兴产业里中小型技术导向型企业会占相当大的份额,他们缺少大型企业的包括市场分析、资产分析、项目分析等在内的专业团队,而商业银行通过多年的发展,有着庞大的市场信息来源与财务分析能力,所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正是商业银行改变自身业务格局,发展中介、咨询服务的机会。

(三)为银行树立新兴产业支持者的形象提供机会

商业银行作为第三产业,同样具有履行社会责任的义务,通过贯彻国家政策,投资新兴产业,支持那些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从而为经济服务,为我国的长远利益服务,借此在全社会树立好金融机构的良好形象。同时,商业银行可以借助企业间的信息交流与舆论作用在产业群中树立良好的形象,这样就发展了潜在客户。众多有新专利、技术的中小型企业会因为某家银行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的形象而前来合作,其中肯定会有将来能主导市场的潜力公司。

三、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一)风险控制

收益与风险所呈现的正比关系,要求商业银行决策者要警惕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又因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至少包含7大领域,每个领域都会产生有行业特性的风险。因此银行要综合考虑到来自于新兴产业角度、社会环境角度、商业银行角度等的风险。

1. 新兴产业角度。企业新产品研发时可能会面临经费不足、中短期内没有技术突破、高速的产品换代带来的技术过时等问题;产品销售时会出现价格异常波动、对市场预测失误、汇率变动等问题;行业过度密集导致产能过剩与产品积压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会直接导致企业资源错置和产品市场核心竞争力下降,竞争力下降将致使市场萎缩,并逐步导致企业破产。

2. 社会环境角度。政策变动方面有政府优惠措施调整、利率税率的波动、新法规的制定、物价指数等不确定因素;有劳动成本上升、监管力度加大、内外部举报等风险,另外能源企业还面临来自环保NPO与NGO指责的风险。这些社会环境角度的风险会间接影响到企业的战略决策,影响其利润水平和形象,如忽视这些因素的变化对企业运营的影响,同样会引致企业的生存危机。

3. 商业银行角度。包括:信用风险,因为新兴市场的高风险性,企业运营过程中会发生不可控制的突发事件,这很可能造成企业无法履行其金融债务,而商业银行对新技术的了解不足、企业对金融的了解不足造成的信息不对称更会加重信用风险;金融市场风险,商业银行对企业的贷款、融资等会涉及到多种金融工具,因此会受到金融市场的影响,如对应新能源产业的碳金融工具会受利率、汇率、融资链、CDM价格及国际碳货币需求等因素左右;操作风险,来自于银行内部不规范的业务操作、不合理的操作流程或不适宜的管理模式会产生操作风险。

(二)产业分析能力不足

目前商业银行缺乏对新兴市场有足够专业背景和能对新兴市场发展方向做出合理预测的分析团队。新兴产业本身的发展就具有不确定性,对未来产品的设计趋势、新技术的研发方向、科学理论的进展情况等,对企业来说都是重大的议题,因此以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的新兴产业分析团队来看,仅仅是依照产业热度进行拟合性预测,而缺乏真正能独立分析未来产业发展模式的能力。该能力的缺乏将会直接限制银行投资的主观能动性,可能造成真正的优势企业得不到资金、单一行业投资过热而产能过剩。健全商业银行的中介、咨询服务业务同样需要专业的团队,否则为企业提供无效的项目咨询,或者作为中介为企业提供不合适的投资或供应、销售渠道,都会损害银行自身的形象,更反作用于银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策。

(三)相关金融创新和工具欠缺

目前我国银行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有一些涉足,如2006年兴业银行在国内首推节能减排项目贷款“绿色信贷”,并开发了诸如 CDM项目财务顾问、碳交付保函、CDM项下融资服务等;工商银行内蒙古分行重点支持新能源产业建设,通过对风电项目的贷款支持,提高了绿色信贷项目比重。然而目前银行业对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仍缺乏金融避险产品,创新动力不足,相关的金融创新和服务仍然欠缺。这不仅加大了这些产业的融资成本,长期而言,将不利于国家战略性产业发展,对银行而言,也将减少获取利润的渠道。

四、商业银行的应对之策

(一)加强金融创新

为新兴产业贷款或融资时,商业银行应当跟紧行业最新动向、顺应市场的走向来使用合理的金融工具,并根据市场需要去创新、丰富金融工具。对于《决定》中提及的产权质押贷款,银行需要依靠专业团队去评估企业的知识产权价值,分析该知识产权被质押后可能剩余的市场价值。还可以以企业出口创汇或其他应收款额作为质押发放贷款,但要注意用来抵押的应收款额的多少,预防因为额度过大导致企业资金链的断裂。要开办企业专用账户,提供快捷的结算、贷款、理财、外汇管理业务,保证企业资金的流动速度与安全性。增加发放企业债券,提高债券的流动性以提升企业融资效率、发挥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分散投资者的风险。商业银行间可以整合信息与人才资源,通过银团贷款或联合投资等,更理性地服务于大型项目,同时分担来自新兴产业的风险。加强与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国际投资银行、私募基金的联系与合作,通过多种渠道支持有潜力的新兴产业企业,在不违反保密协定的前提下为所投资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有效、及时的信息资源,以协助企业做合理的战略调整。与专业租赁公司合作,通过为新建的中小型企业提供价格昂贵的生产设备。

(二)健全风险控制体系

首先,提高前期审核力度,避免后期贷款难以收回的局面。应当构建有效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建立包括风险控制、预防和危机处理在内的整套风险应对流程,优化各项业务流程、管理组织结构,提高员工业务熟练水平,以降低操作风险和上级指令的逐层失真。其次,针对不同的项目,信贷的投向和力度应该有所区别。当前对于风电、新能源汽车、航天航空等项目,由中央企业主导,对于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太阳能光伏产业中的许多项目,由资金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唱主角,银行应该积极抓住这些优质客户,增加收入来源。相反,对于那些开展时期较短,前景和未来经营利润都不明确的项目和产业,不应该急于提供信贷,而是先通过创新中间业务产品和服务的方式,帮助落实担保、开展理财等。

(三)培养专业的项目分析团队

这是商业银行在支持新兴产业的同时保证较高的投资回报率的前提。可以建立一个从原料供应商、新兴产业企业到经销商这一整条产业链的关系网络,方便银行自身中介业务的发展,例如为节能产业与新能源产业寻找CERs海外买家;广泛收集行业信息并按客户需求进行量化分析,提供对市场状况、产品定位与需求情况等方面的项目咨询服务。通过这些措施加大商业银行中介、咨询业务的比重。

(四)其他辅措施

运用平面、网络、电视等媒体广告、宣讲会、公益活动等方式,宣传银行支持新兴产业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提高公众对新兴产业的认知程度,塑造银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形象。

参考文献:

[1]郭鹏飞.中国新兴产业“十年十倍”成长空间[N],华夏时报,2010-10-30。

[2]许婧、李听.曲线直投+平台服务双管齐下 银行争抢新兴产业[N].每日经济新闻,2010-11-12。

篇7

早在80年代,欧美等西方国家就已经提出这个概念并利用电话等通讯手段在各大商业银行为广大储户提供服务,然而,由于当时的通讯与科技发展水平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使得这一服务没有得到广泛认同。

但是,在今天,计算机与通讯行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计算机领域,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已经得到了成百上千倍的提高,CPU从286、386、486到奔腾处理器,从单处理器到对称、非对称多处理器结构;计算机网络范围已经从小范围的局域网发展到跨区域的广域网、甚至联接全世界的INTERNET国际互联网络;数据传输从统计时分复用到ATM异步转移模式,数据传输速率已从几百bps发展到最高上几Gbps,几乎是千万倍的提高;计算机处理体系结构从单机方式发展到“网络就是计算机”的网络方式以及CLIENT/SERVER的客户/服务器分布式处理模式。所有的技术和产品都以跨代的速度更新和发展。在通讯领域,电话已迅速普及到千家万户,X.25分组交换网、DDN数据网以及光纤网已触及城市的各个角落,卫星通讯、微波传输使得信息可以传送到人类所能想象的任何空间,……。所有这一切都已为建立最完美的金融增值服务网络系统提供了技术可能性。

1995年10月,首家网络银行——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诞生,为客户提供24小时的服务。接着,北美又出现一体化金融网络机构,商业银行步入电子化新时代。电子化的进程大大增强了银行竞争力。花旗银行的ATM已能处理150多种交易,从现金存取到共同基金投资,甚至进行股票交易,使客户加深了对银行的依赖程度。

客户综合服务网络的建立,可以使商业银行向全能型发展。在银行高科技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德国、荷兰和意大利商业银行率先向全能化发展。对客户而言,全能银行有提供全面的银行服务的优点,使客户能自由选择最适合其需要的信用工具,特别是小客户,节约了他们与多家机构打交道的成本。这有利于银行吸引更多的客户,实施网络式管理。美国花旗银行发挥总体优势,不断将其在日本市场外的金融创新产品,如有6种货币和黄金等多种选择的共同储蓄账户,介绍给日本客户,稳住了日本市场。目前,金融工程(FINANCIAL ENGINEERING)日益为西方商业银行重视。金融工程所承担的是向特定用户提供能满足其需要的服务方案。该方案包括尖端金融产品的设计、证券承销安排、资金的吸收与分流、产品开发与信息处理等。银行招聘一批精通投资银行业务、企业银行业务和金融、法律、税务方面的专家,将各方面的知识与经验结合起来,通过客户综合服务网络,向客户提供能满足其要求的、独特的服务方案。这种方案是标准化的投资机会及储蓄、信托方式,配合客户独特需要而组合成的最低成本方案,即“独家顾客”方案。也就是说,这些顾客只信赖和光顾此银行。这是固定客户制,是客户与特定银行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使银行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客户信息资源,发掘潜在客户,波浪式地发展客户网络,同时也可加深银行与客户的定向信息交流关系。

二、建立全球银行间的网络系统

在经济全球化并高度繁荣的今天,多学科、多领域的整合服务正在满足社会各界的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全球银行间的计算机网络化,可以使本国商业银行与国外同行建立联盟,利用对方的金融专家和计算机系统,实现客户网络制的发展。

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个国家之间贸易往来的交易量和交易金额迅猛增加,传统的通讯交换方式已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大量的数据需要及时、可靠地在各银行间传递,而全球银行间的计算机网络化就可以满足这种要求。在现代国际金融市场上衍生出一种新的数据交换模式:EDI。EDI是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的缩写,意为电子数据交换。这种方式是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的产物,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迅捷、准确的计算机网络为客户办理国际结算业务,每一笔业务的延续时间不超过三十秒,节约了大量不必要的时间和费用,实现了银行为客户提供优质、快速服务的宗旨。

在竞争激烈的国际金融市场上,EDI迅速成为商业银行吸引客户、增加中间业务量行之有效的手段,促进和推动着商业银行的现代化进程。正是EDI这种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成为沟通不同行业经济活动的主要媒介,尤其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正日益发展成为最为重要的国际贸易交易手段之一。从90年代初期起,美、日、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陆续宣布,所有的商户首选交易方式为EDI,不采用EDI的商户将不予或推迟办理,EDI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崭露头角,成为日后国际化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

三、创建银行内部通信网络

西方商业银行管理改革的主导是“以人为中心”观念的确立。人是经营管理的主题,行为科研究已在西方国家形成潮流,使世界企业管理发生一场深刻变革,在商业银行界突出体现在从以物为中心的管理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银行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银行有了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才能赢得广大客户的信任,有了高素质的银行管理者,才有高数量的客户群。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与员工保持良好的关系一直是个重要的问题。因此,银行创建内部网不仅发展了内部通信,加强了上下级的关系,而且也加强了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这样做起码可以减少组织内部的文件流:即搜集保存于文件和活页夹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置入一个具有强大搜索功能的电子通道;同时也可以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工作效率。例如,瑞典最大的SPARBANKEN银行也处于激剧动荡的合并时期。它开发的内部网,名为CHANNEL ONE,有四个主要组成部分:即电子邮件、论坛(一对多、多对多、多对一)、银行规则与其它组织信息数据库以及工作流系统。很显然,内部网改进了银行内部的通信。SPARBANKEN银行内部网/INTERNET解决方案经理LUSTIG认为,通过改进员工访问信息的条件,将会改进银行向客户提供的服务质量。“迄今为止,我们将30-35%的时间用于直接客户服务,其余的时间则用于处理业务部门的任务,”他说:“现在,我们必须改变上述做法,将执行两种任务的时间比改为80:20,即80%的时间用于开展有效的用户服务,用于处理业务部门日常事务的时间仅占20%。”

四、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各大银行都将要逐步由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并且在不断加强其地区性、乃至全国性金融信息网络建设的同时,在经济发达地区,在各大银行间建设区域性电子联行的工作也已经取得了实质的进展。而且,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加强,我国的银行还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世界范围内众多外资银行的强烈冲击。

因此,许多新的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后,以及实现区域性电子联行后,银行的业务应该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对银行众多的公司客户、私人储户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怎样稳固保持原有的客户并不断吸引更多的客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发展自己、而处于领先的地位?

篇8

其次,在资产质量方面,根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__年9月底,按五级分类,城市商业银行整体的不良贷款余额为1027.1亿元,不良率为9.74。动态地看,城市商业银行目前的不良率较历史最高点的34.32已经下降了近25个百分点,资产质量改善相当明显。不过,若从横向来比较,在几类主要的银行中,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率只是略低于国有商业银行,而远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总体资产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而且,各家银行之间的不良率差距相当明显。在113家城市商业银行中,两家最大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率在5左右,在主要银行中均居中上水平;60家经营状况基本正常的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为6.7;35家风险较大类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为23.41;而16家高风险类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为43.9。可见,有相当一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相当差。而与此同时,绝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出于利润方面的考虑,所计提的拨备并不充分。这进一步加大了其经营上的风险。

第三,从资本实力来看,不同商业银行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目前的条件下,由于都未上市,城市商业银行补充核心资本金的渠道只有利润留存和增资扩股这两条。一些发达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由于能得到当地政府的有力支持,同时引入了境外战略投资者,其资本实力有明显提高。截至目前,已先后有6家银行引入了外资,在获得资本金补充的同时,也通过外资股东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治理结构(参见表2)。而对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来说,由于经营业绩相对较差,单靠利润留存难以满足核心资本补充的需要,而同时,其相对糟糕的财务状况又难以引起投资者的兴趣。

在附属资本补充方面,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对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规定了较为严格的条件。一些资质较好的城市商业银行,由于其经营状况良好,达到了发行次级债的各项要求,已经开始通过发行次级债来筹集附属资本,由此拓宽了资本金补充渠道。20__年,上海银行率先以私募方式发行了30亿元次级债,南京市商业银行则于20__年11月率先在银行间市场公开发行了8亿元次级债。不过,对于相当多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说,目前还难以达到监管要求,进而也就无法利用次级债发行来补充附属资本。

上述这些情况意味着,有相当部分的城市商业银行将不可避免地陷入资本金补充的困境,可能难以在规定时限内达到监管要求。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资本金是银行用于对抗未知风险的重要手段,资本金补充渠道的匮乏以及其自身较为糟糕的资产质量,预示着这些银行未来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城市商业银行之间所存在的两极分化的现实,意味着其变革路径必然会体现出多样性。而且,由于出于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考虑,监管当局在城市商业银行组建之时曾规定,地方财政对其持股比例在30左右,单个法人股东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10,单个自然人持股比例不能超过总股本的2,从而造成地方政府事实上对城市商业银行的控制。这也意味着,由于地方政府的取向不同,也将会导致不同城市商业银行改革路径上的差异,这进一步增加了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路径的复杂性。

总的说来,对于那些资产规模较大,组织管理架构较为完善且在当地市场已经获得了较大市场份额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说,突破现有的市场准入约束,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提升市场地位,已经成为其相当迫切的选择。与全国性商业银行相比,目前监管部门对城市商业银行依然保留着一些市场准入的限制,不允许城市商业银行开展某些业务。这直接限制了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能力,导致其资产结构相对单一,难以实现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的优化。

当然,就目前来看,对城市商业银行最为重要的市场准入限制,还是来自于对其经营地域的限制。城市商业银行成立之初,其经营活动就被限制在所在城市。当然,从当时的经济金融环境和防范风险的角度考虑,单一城市制的经营模式是必要的。在成立城市商业银行之前,大多数中心城市都拥有数十家城市信用社,而其中大多数都经营不善,面临不良资产严重、管理混乱、风险失控等问题,处于破产边缘。可以说,城市商业银行是在一个烂摊子的基础上建成的,其成立初期的任务在于防范和化解风险,而非规模和地域扩张。不过,在经过若干年的发展之后,对那些经营状况良好,业已形成较大规模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说,经营的地域限制的缺陷正在不断显现出来。

首先,具体到某个城市而言,其经济结构大多相对单一,经济总量的绝大部分可能就集中在少数几个产业上。在经营地域受限的情况下,城市商业银行的资金势必集中到这些产业上,造成贷款的行业集中度、客户集中度偏高,贷款组合由此面临较大的系统性风险。一旦宏观经济出现波动,就可能遭受较大的损失。对于那些资产规模较大的银行来说,这种风险的集聚不仅意味着自身较大的损失,而且还有可能对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产生冲击。

其次,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中心城市,资金的跨地区流动日益频繁,客户对银行服务和产品的要求也日益多元化,尤其是需要商业银行能够跨区域为其提供金融服务。而不论是资金的流入还是流出,都需要一个跨区域的服务通道。经营地域的限制,会直接影响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由于这些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往往也是全国性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重点开拓的市场,因此,这些地区城市商业银行极其渴望突破既有的地域限制,成为全国性商业银行,以获得与竞争对手相同的竞争条件。

由此看来,放开经营业务范围的限制,允许一些城市商业银行通过新设分支机构或兼并收购来实现进行直接的跨区域经营,是监管当局一个必然的选择。不过,也应该看到的是,在增强城市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降低贷款组合系统风险的同时,直接的跨区经营也会给城市商业银行带来新的风险。新市场环境所存在的不确定性,以及由于异地分支机构成立所导致的管理链条加长,都会给银行带来新的风险因素, 绝大多数的城市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恐怕都难以达到要求。因此,对于城市商业银行的直接跨区经营的放开,不应该成为普遍的范式,而只能局限于少数资产规模较大,风险管理和抵抗能力较强的城市商业银行。

篇9

(一)早期商业银行效率的相关研究

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外学者开始了对商业银行效率的研究,并且发展迅速,至今已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研究成果。

早期银行效率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于银行业是否存在规模经济以及规模经济究竟在多大范围内存在。Alhadeff(1954) 最早对银行的效率问题进行了研究,针对1938-1950年间美国加州210家银行的效率测算分析,提出银行业存在递增的产出规模效率和递减的成本规模效率。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学术界对银行效率的研究重点扩展到银行是否存在范围经济。Kolari和James(1987)运用聚类分析法设计了“双产品业务范围经济效率模型”,将美国约600家银行按照各类业务占比情况分为农村类、城市类、批发业务类和零售业务类,之后进行范围经济假说检验,提出当经营的多种业务能够实现信息共享时,各类银行都具有降低成本的范围经济效率。20世纪90年代,学者们对银行效率的研究转向了分析银行管理和内部资源配置上来,即银行的前沿效率。Leibenstein(1966)将前沿效率定义为X-效率,即除规模和范围影响之外的所有技术和配置效率,是关于整合技术、人力资源以及其他资产来生产给定的管理水平的测度。

(二)银行效率分析方法的相关研究

基于前沿分析的银行效率研究方法共有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两大类。参数方法可分为随机前沿法(Stochastic Frontier Approach,SFA)、自由分布法(Distribution Free Approach,DFA)、厚边界分析法(Thick Frontier Approach,TFA)和递归厚边界方法(Recursive Thick Frontier Approach,TRFA)。Isik和Hassan(2002)运用SFA方法研究了土耳其商业银行的效率,结果表明,土耳其商业银行平均利润效率显著高于成本效率,然而成本效率与利润效率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较高的利润效率并不一定需要较高的成本效率。非参数方法可分为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和无界分析法(Free Disposal Hull,FDH)。Sherman和Gold(1985)第一次把DEA引入银行业作为效率评价的手段,研究了某商业银行14家分行的经营效率,结果认为,DEA有利于判断分支机构营业绩效。Sathye(2003)运用DEA方法对印度银行业的产出效率进行研究,发现印度银行的平均效率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其私有银行的效率低于国有和外资银行。

(三)采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分析商业银行效率的相关研究

Krishna Amy(2003)采用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评价了马来西亚国家银行的效率及其变化,研究表明,全要素生产率有所提高,并且主要源于技术进步指数的贡献,而非技术效率变动。Birgul Sakar(2006)以伊斯坦布尔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土耳其商业银行的绩效为研究目标,通过运用Malmquist指数与DEA方法相结合分析了土耳其商业银行的绩效受技术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程度。

总的来看,国外学者对银行效率的研究已十分成熟,研究对象由最初只关注各国内银行间的效率比较扩大到分支机构对单个银行效率的影响,由发达国家的银行扩展到发展中国家的银行。研究内容也涉及了成本效率、技术效率、Malmquist指数等多个方面,其研究结论对于我国银行效率研究以及银行业调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国内商业银行效率研究综述

在我国,1998年开始有学者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法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率问题。随后,很多学者开始应用DEA方法对银行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等进行深入研究。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国学者对于商业银行效率的研究虽然在方法和内容上仍然落后于国外的研究,但是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一)采用DEA方法对商业银行综合技术效率的相关研究

薛峰、杨德礼(1998)最早应用DEA方法测度商业银行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而评价银行经营与管理的综合效率。赵旭(2000)采用DEA方法测算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效率,发现国有商业银行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认为1993-1999年间效率提高但盈利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内部管理费用失控。魏煜和王丽(2000)运用DEA法分类测算了1997年我国12家商业银行的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规模报酬,认为提升银行效率的主要途径有限制固定资产购置、杜绝可贷资金的盲目增长、提高职工素质。刘汉涛(2004)应用DEA测度了2000-2002年间四大国有银行和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结果表明,规模无效是导致技术无效的主导因素,四大国有银行规模报酬均递减,越来越多的股份制银行业进入规模报酬递减阶段。

(二)采用DEA方法对商业银行成本效率、利润效率、配置效率、X-效率的相关研究

迟国泰、杨德和吴珊珊(2006)应用DEA方法计算了中国商业银行每年的成本效率、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指出技术效率低是引起国内商业银行成本无效率的主要原因,而股份制银行与国有银行在配置效率上并无显著差异。杨大强和张爱武(2007)使用DEA方法从标准利润效率和替代利润效率两个角度研究利润效率,测算了我国14家商业银行1996-2005年的成本效率和利润效率,结果显示,我国商业银行存在较为显著的成本效率和利润效率。

(三)采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分析商业银行效率的相关研究

陈刚(2002)运用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分析了我国1994-2000年12家商业银行的追该效应和前沿面移动效应,指出银行相对效率的提高可能是银行间内部竞争压力所致,此外,银行业整体创新能力不足,逐步放宽管制改善外部环境十分必要。张建华(2003)利用DEA基本模型及其改进模型测算了1997-2001年我国41家银行的效率值,并利用Malmquist指数对我国银行业效率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不断提高银行自身的管理水平可以使国有商业银行在扩大资产规模的同时提高其资源配置率。王付彪等(2006)运用DEA方法分析了我国14家商业银行1998-2004年的技术效率及其分解值,发现我国商业银行整体呈现递增趋势,之后又利用Malmquist指数测算了商业银行的生产率改进状况,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改进大部分源自于技术进步。

通过对国内银行效率文献的回顾,可以看出,关于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这为正确评价我国商业银行效率水平,制定提升商业银行效率的战略方案,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Milind Sathye. Efficiency of banks in a developing economy:The case of India[J].European Journal Operational Research,2003,(148).

[2]赵旭.国有商业银行效率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0(6).

[3]魏煜,王丽.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一种非参数的分析[J].金融研究,2000(3).

篇10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城市商业银行业进入了快速的发展时期,其跨区域发展程度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就使得其不但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现状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始于2006年。当时,为解决城市商业银行经营区域限制产生的问题,银监会颁布《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分支机构管理办法》,采取“分而治之”的监管思路,明确鼓励有实力的城市商业银行通过收购、重组或直接设立分支机构等模式,在所在城市以外的郊区(县)、周边地区及邻近其他经济区布局,实现跨区域经营。2006年4月,上海银行在宁波设立分行,成为我国第一家实现跨区域发展的城市商业银行。2007年,原银监会负责人提出“阳光普照”概念,在监管上要求对城市商业银行进行审慎的同质同类监管,并同时允许城市商业银行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从而获得与其他金融机构同等的权利。2009年,银监会又颁布了《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政策的调整意见(试行)》,进一步放松对中小商业银行在中国西部和东北等地设立分支机构的限制,取消了对城市商业银行运营资金的限制,使之能够更好地发展地方金融、服务中小企业。这一系列政策建立起的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准入政策体系,刺激了城市商业银行扩张,许多中型城市商业银行也开始向县级及省外市场辐射。而随着各项政策的不断出台,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其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得到了很大的发挥,对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原因

城市商业银行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对原有城市信用合作社进行改造的产物,其成立旨在降低并化解各地方原有城市信用合作社在经营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金融风险,因此,城市商业银行从设立开始的定位就是“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市居民”,事实上,这种定位和功能类似于美国的单一银行制商业银行模式,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城市商业银行的定位又限制了其做大做强,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吸储能力较弱,无法满足当地企业融资需求,迫使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必须探索跨区域经营之路。跨区域扩张能够降低经营成本、贷款损失和破产概率,维持金融稳定,这些积极效应推动了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扩张,是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良性因素。

从外部原因来看,2006年开始的中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扩张源于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为实践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2006年11月15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正式对外开放中国金融业市场。因此,无论是前期五大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和谋求上市,还是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扩张,都是为了应对金融业开放带来的巨大竞争冲击。此外,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也成为推动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扩张的外部动因在经济下行周期,金融管制和市场准入相对前几年有所放松,国内金融业改革和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三、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发展当中,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其在进一步的发展当中面临着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对商业银行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一)加剧金融资源区域分布不平衡

城市商业银行在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利益的趋势,往往会集中的进入到发达地区来进行发展,而这种情况的存在也就使得金融资源的区域分布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这就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在我国目前的城市商业银行的分支设立当中,东部发达地区要远远多于中西部地区,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对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而在这些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当中,由于其对发达地区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使得这一区域的商业银行分布呈现出重叠的情况,这不仅会造成金融资源区域分布不平衡的加剧,还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金融资源的闲置浪费,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在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当中,由于受到利益等多方面因素的驱使,许多的金融资源集中分布于东部发达地区,这就使得其在中西部的资源配置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进而造成区域金融资源分布差距拉大的情况,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二)加剧金融资源纵向分布不平衡

在我国以往的银行体系当中,组成部分十分广泛,通过农村信用社、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国有银行等组成了多层次的银行体系。而在这一体系当中,不同的金融机构所服务的对象有着一定的区别,这就使得其能够更好的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保证各方面都能够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从而实现更为快速的发展。但是随着城市商业银行的不断扩张与发展,我国以往多层次的银行体系产生了一定的变化,甚至出现了一些断层的情况,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金融机构服务的深度与广度,加剧了金融资源纵向分布的不平衡,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在一些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发展速度与规模的追求过于极端,发展过程中过于重视复制大银行发展的策略,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这不仅会对自身的发展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还会对整个的金融业发展产生阻碍。

(三)加大银行风险管理

在我国目前的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当中,由于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并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过于追求发展的规模与速度,这使得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银行的管理风险,对其长远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根据银监会的相关规定,在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管评级的过程中,需要对其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资本管理、资金流动性、市场风险以及资金的盈利能力进行考虑,从而通过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评价,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但是在我国目前的一些城市银行跨区域发展当中,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符合相应的评级标准,而是受到利益的驱使,在一些地区当中进行盲目违规的扩张,这不仅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大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还会对地区经济的发展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在一些地区的发展当中,地方政府为了更好的吸纳资金,往往不会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考量评级,盲目的引进城市商业银行,这不仅会对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产生很大的阻碍,还会为自身地区的发展埋下隐患,进而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

(四)加大行业竞争

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经营业务同质化的情况,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行业的竞争,而这种竞争的加剧也就使得商业银行的发展面临更大的风险,对其以后的风险管控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在目前的城市商业银行在进行分支的选择当中,往往会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在这些重点发展地区进行规模的扩张之后,商业银行就会积极的谋取上市,从而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体的发展质量。而在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当中,其以往的客户定位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局限于中小企业以及个体户的发展,而是与国有银行之间进行大客户的争抢,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行业的竞争。但是在具体的业务开展当中,城市商业银行所提供的服务往往有着很大的趋同性,并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产品,这也就使得其竞争力相对较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城市商业银行往往会出现一些恶性竞争的情况。而在这种不健康的竞争环境之下,城市商业银行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当中的作用也就很难得到有效的发挥,一些恶性竞争甚至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产生危害,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四、发挥城市商业银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措施

为了更好的发挥出城市商业银行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必须要对其跨区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更好的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这些问题,进而更好的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一)准确进行发展评估定位

随着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商业银行的规模也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总体的资产规模已经突破十万亿元,但是其在整个银行体系当中所占比例十分有限,仅仅占到约百分之十左右,其发展规模与质量和国有银行以及大型银行之间的差距十分明显。甚至在一些城市商业银行之间,这些差距也十分明显。因此,为了更好的实现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其在制定自身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必须要进行准确的定位,通过对自身规模以及发展潜力的正确评估,制定出最为恰当的跨区域发展战略,从而更好的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在近几年间的发展当中,整体的金融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地区对于城市商业银行的进入持一种较为开放的态势,希望借助其雄厚的资金来实现自身的更好的发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商业银行能够盲目的进行跨区域的扩张,必须要在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基础之上,与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找准自身的发展定位,从而更好的进行差异化发展,树立独具特色的品牌形象,从而更好的进行多层次银行体系的建设。这就要求城市商业银行在发展当中必须要充分的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发展基础较好的商业银行在开展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实现自身实力的提升,从而最大程度上的增强自身的盈利能力。而对于一些基础较为差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可以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中小企业方面,通过较少资本获得较大利益的方式,更好的促进自身的良好发展。

(二)完善银行治理结构

在现代经济的发展当中,作为经济的核心,金融业的稳定直接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言,金融行业的稳定需要依赖于银行业的稳定,只有保证各大银行能够在一个稳定的市场环境当中发展,才能更好的促进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对于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来看,政府的监管与控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实行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分支的设立往往会受到地方政府因素的影响。城市商业银行经营行政化的现象,对于其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在适应市场竞争方面,很容易造成核心竞争力下降的情况。因此,为了更好的实现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发展,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必须要对自身的治理结构进行不断的完善,逐步的实行商业银行民营化的经营管理模式,淡化政府在商业银行发展当中的作用,从而充分的发挥出市场经济的作用,促进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只有真正的发挥出市场在商业银行发展当中的主导地位,才能从根本上避免盲目扩张情况的产生,通过开展深入的金融体制改革,完善自身的治理环境,从而在促进资本活力提升的同时,更好的开展相应的金融创新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加强管理人才培养

篇11

(一)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S)优势分析

1.资金规模雄厚,与国际大银行相比差距已经大幅缩小。资本充足率全部达标,资产质量大幅改善,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流动性管理水平均有较大提升。2.由于先天的本土因素,我国商业银行拥有明显的经营优势、客户资源优势。本土文化优势既可以对内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形成凝聚力和服务品牌,也有利于更好的沟通、了解、满足客户的需求。3.历经一系列体制、机制的改革和与国内外资银行的竞争,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都得以大幅提高。商业银行资产结构与资产质量均有明显改善,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提高。主要的盈利因素在于主营业务的较快增长、中间业务的创新发展、营业成本的有效降低以及风险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W)劣势分析

1.盈利模式单一,对利息收入依赖性强,凸现业务结构失衡、拓展乏力等问题,国际化实力和经验不够,仍然是以内向型为主。产品服务创新能力不足,在利率市场化渐行渐远的情况下,蕴含了极大的潜在市场风险,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过分依赖利差收入的特点十分明显。2.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落后,导致一方面人员多、成本高、效率低,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和高端管理人才,现有人才流失严重,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上,我国商业银行依然与外资金融企业相距甚远。3.IT技术应用滞后,对于IT技术给银行业带来的深刻变革和持久影响缺乏足够的认识,随着网络经济和经济一体化趋势进一步发展,数字化银行开始崭露头角,银行卡、网上银行业务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在未来竞争中争取主动的关键,如何融合传统渠道的优势和电子渠道快捷的优势,构建IT渠道模式是我国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4.缺乏科学、系统、明确的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机制。我国商业银行在远景目标、客户定位、业务和区域市场拓展策略等战略性问题上存在明显的趋同化现象。对中小客户资源的利用开发严重不足,严重依赖对公客户,存在着大客户流失的危险。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机会(O)分析

1.政府支持。我国商业银行享受国家调控政策,抢占扩大内需后的国内市场,占尽先机。中央政府近年来也加大了商业银行改制上市的力度和步伐,从财政注资和体制改革两方面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2.中国金融市场只是处于初级阶段,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需求还有相当大的成长空间,为银行业务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乐观的市场预期。

(四)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威胁(T)分析

1.国内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使得市场竞争的范围日益广泛,竞争程度日益激烈。商业银行的许多高端客户早已进入外资银行的视野,外资银行在加强经济中心城市核心地位的同时,以此为根据地向周边乃至全国辐射的趋势渐趋明显,这将给国内商业银行带来极大的冲击。2.综合化经营是当今国际银行业的主流趋势,国际先进银行已经在综合化经营上积累了丰富的运作经验,与之相比,国内商业银行长期处在国家严格的分业经营政策的约束和监管的环境之下,欠缺综合化经营能力和银行业务创新能力。3.相对于西方行之有效的信用档案建设和信息共享体系,即我们常常所说的“黑名单”制度,我国的市场信用环境缺失,相关法规的配套显然还不够完善。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对策研究

(一)以重视本土化发展和积极拓展海外业务共为目标

随着国内银行逐步走向世界,如何通过开拓海外业务已真正成为国际化和全球化的一流银行,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关注的焦点和未来业务的发展重点。首先要选择成熟的国际金融产品为平台,逐步构建银行业国际化经营的金融产品序列。另外,充分利用我国外汇储备较为充裕,逐步开展项目融资、证券经纪、衍生金融证券、货币互换、国际并购咨询等新兴业务,加快国际化经营步伐,提高国际竞争力。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强调业务与机构国际化的同时,必须看到国内这一庞大市场的重要意义。只有在国内这一尚未充分竞争的富饶土地上站稳脚跟,才能够在未来的国际市场上取得一席之地。

(二)完善业务结构,实现综合化经营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的弱势以及外部环境的机会,其经营模式应该定位于以传统的核心业务经营为主,围绕传统业务拓展核心业务。不断寻求产品创新、产品多样化,对现有的产品整合和改进,推陈出新,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不管是基于发展战略还是服务形式都要不断进行变革,以吸引不同的客户群体。努力打造竞争优势。提高品牌的社会美誉度,集中精神做好品牌营销,将银行品牌价值与文化因素密切结合,提升品牌内涵,注重用产品丰富品牌,更要用品牌带动产品。

(三)强化信息化建设,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篇12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从萌芽期到发展期再到成熟期,数量上从少到多,品种上从单一到丰富,整体来说,随着相关监管政策的调整,法律法规的日渐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

从2003年11月中国银行发行了我国第一款外币理财产品―“汇聚宝”外汇理财产品,到2004年11月光大银行推出了我国第一款人民币理财产品,再到2005年底,我国约有26家银行开展了理财业务,理财产品余额约为2000亿元,这表示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进入了以外资银行产品、结构化产品、外币理财产品等为主,种类趋于多样化,设计创新有了明显突破的萌芽阶段。

(二)发展阶段

从2006年起至2008年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逐步开始规范,发展速度也逐步加快,投资方式也开始多元化,理财产品运作模式也丰富起恚获取了大量的理财客户。但也出现了一些深层次矛盾,如市场稳定性不足,导致泡沫积聚以后引致的市场低迷;投资者忽视投资潜在的风险进一步助长了市场泡沫的膨胀;金融机构自身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不能合理引导投资者进行理性投资,从而加剧了市场的不稳定性。

(三)成熟阶段

从2009年至今,由于监管部门对银行理财业务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监管制度不断完善,多项规则制度规范的相继出台,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在发行理财产品的银行数量与种类上取得了很大突破,理财产品在发行数量与规模上也呈现了高速增长态势。人民币理财产品占比较大,成为主流产品。

二、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现状

根据“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16上半年)》,从机构类型来看,自2015年3月份开始,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理财资金余额超过国有大型银行以来,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理财产品余额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一)期限上趋于短期

根据“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16上半年)》,尽管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按期限划分只有2015年以及2016年上半年的数据(图1),但也可以反映出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在期限上呈短期化的趋势。

(二)主要为标准化资产

在我国理财产品的结构中,债券与货币类的产品占比较大,且仍有增长趋势。主要是由于这一类投资产品易受市场利率的变化面产生波动,能够将现阶段资金成本的具体情况较好的表达出来。在市场资金较为紧缺的时候,对这类产品进行投资仍可能获得理想的收益。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由于其监管限制较为严格,导致其投资量下降。

三、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问题

(一)金融市场透明度不高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展至今,对信息披露这个问题始终未有效解决。近几年来,银行理财产品被客户投诉的事件频频出现。为保证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持续健康的发展下出,必须要提高理财市场信息的透明度。商业银行在理财产品信息披露问题主要体现在披露时间上不规律不及时,披露内容上不完善不明确。

(二)缺乏有效的监管制度

随着银行理财产品的不断发展,我国现有的监管模式与制度已无法满足理财产品发展的需要。现阶段虽然有相关法律政策与制度的出台,但仍有许多方面并未涉及到。

(三)产品同质化趋向严重

在了解各个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时,发现在形式上虽然多种多样,但实质上在结构功能上基本相似,缺乏个性化设计。各个银行相互效仿,在核心的理财产品上同质化严重,很难具备核心竞争力。

(四)投资者缺乏风险意识

理财产品也是一种金融产品,其自身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有些投资者,特别是个人理财产品投资者对于理财产品的认识,还受着传统理财观念的影响,对理财产品存在错误的理解,未与银行传统存款产品等进行区分,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很少认真去看产品说明,风险意识较低,缺乏金融理财知识。

四、应对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建议

(一)提高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透明度

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建立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在理财产品的开发、销售、投资、到期兑付等各个阶段应及时、准确、完整的向投资者进行披露。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出台相关制度与规定,定期或不定期对相关产品信息披露进行检查。

(二)完善相关监管制度

首先,应结合我国当前国情,逐步形成适合我国金融业发展需要的监管体制,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目前发展状况,构建出银监会、银行、银行业协会“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各部门之间应该加强联系,使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健康持续的发展下去。

(三)加大理财产品的创新力度

银行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产品,并且要保证投资期限的合理性,真正做到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适应不同客户。打破传统观念,加大创新力度,立足实体经济,实施差异化战略。

(四)培养投资者正确理财意识

一方面投资者应主动学习相关理财知识,对理财产品有一个更加充分的认识,增强风险意识;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大力宣传理财知识,使投资者对理财产品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五)培养高素质的理财队伍

商业银行应把专业知识纳入考评范围,定期对理财经理进行培训与考核,倡导终身学习制。提升理财经理素质,真正以客户为中心,将“合适的理财产品卖给合适的人”。

参考文献

[1]林业新.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财经界.2016.

[2]于婷婷.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5.

篇13

一、数据仓库的概念

数据仓库的概念是由数据仓库创始人W.H.Inmon最早提出的:数据仓库是指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相对稳定的且反映历史变化的数据集合,用于支持管理决策行为。

二、数据仓库的特点

相对传统的数据库而言,数据仓库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面向主题”。数据库主要面向事务处理任务,各系统之间相对分离。而数据仓库是按主题分类组织并提供信息的。一个主题通常关联多个信息系统。

2、“数据集成”。数据库通常与某些特定的应用相关,数据库之间是相互独立的,甚至是异构的。而数据仓库则在对原有分散的数据库进行数据抽取、清理的基础上再进行加工整理,使之具有一致性。

3、“随时间变化”。传统数据库往往只关心当前时间段内的的数据。而数据仓库主要进行的是时间趋势分析,包含有大量历史信息,通过分析可以帮助目标客户对其未来发展方向做出准确的预测和判断。

三、数据仓库的结构组成

1、数据源。数据源是整个数据仓库系统的来源,它构成了数据仓库的基础。数据源的组成基本包含了两部分: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内部信息是指各种业务处理数据和文档型数据,外部信息则由各类法律稽核、市场消息等组成。

2、数据的存储和管理。它是数据仓库系统的核心。数据的存储和管理就是指针对数据的抽取、转换、清洗、装载的过程,这种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方式不同于传统的数据库数据,从而外部数据的展现方式也和传统数据库有所区别。

3、OLAP(On Line Anlvsis Process)联机分析处理服务器。针对特定问题的联机数据,通过对信息进行快速、稳定的读取,加以高归纳度的分析,发现内在趋势。

4、前端工具。主要包括各种数据分析工具、报表工具、数据挖掘工具以及各种基于数据仓库的应用开发工具。其中数据分析工具主要针对OLAP服务器,报表工具、数据挖掘工具主要针对数据仓库。

四、商业银行运用数据仓库技术的优势

目前商业银行建立数据仓库的目的就是为用户提供分析和决策的支持工具,通过这些工具,用户可以对其商业行为和未来发展做出预测。数据仓库的建立增强了所提供数据的丰富性和关联性。银行业务的管理信息系统主要针对客户、关系信息、银行产品、银行交易数据加以验证并建立一套自身的多维信息库,并通过特有的统计、计算方法制作出所需要的各类报表统计数据。这些统计数据往往是目标群体所需要的隐藏在海量数据中的关键信息。由于数据是存在于多维结构中,对数据的各种操作的速度比那些用其他结构存储的数据来说要更加稳定和快速。

五、数据仓库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1、有助于商业银行及时全面掌握经营状况。数据仓库技术对商业银行及时、准确、全面了解自身资产数据、信贷规模及分布、目标客户信用、资产情况等,提供了必要的服务手段和技术支撑。

2、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来源依据都是以对现实的分析和对未来的预测为基础的。数据仓库此时能够对不同银行产品的盈利性和风险性加以复合分析,并将不同平台上的业务数据和外部信息汇集在一起,得出商业银行可以采纳的运行策略,从而达到了对产品、部门、机构的成本――利润分析,增强了银行经营成本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水平,达到既降低成本又增加银行自身效益的双重目标。

3、可以有效降低银行自身经营风险。通过构建数据仓库体系,与商业银行业务往来的大量客户交易数据可以随时被银行拿来调用和检索。有了这样及时的查询和推断,就可以有效的防范商业银行内部经营风险的发生。加上外部环境相关数据的分析,还可以帮助商业银行掌握银行同业经营状况和国际经济发展走势,减少发生外部经营风险的可能性。

4、增强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通过建立和完善数据仓库,可以有效地帮助银行规范管理流程、优化业务处理、提高资本利用率。数据仓库不仅能在短期内帮助银行扩大业务范围、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加强内部管理,同时也是银行长期健康发展的动力和保障。

六、银行业数据仓库业务应用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报告型数据仓库。这一阶段的的数据仓库系统主要以关键经营管理报表系统为主要代表,其数据来源主要是银行定期收集的总账数据。处于这一发展阶段的商业银行通过该数据仓库可以将本行下属分支机构过去某一段时间内的经营活动结果及时归纳汇总给各级经营决策者。

第二阶段:分析型数据仓库。发展到这一阶段的商业银行,基本上已经建立了以总账、分户账、交易明细账为基础的大型数据仓库。银行自身通过对归纳的经营活动数据加以分析整理,能够找出导致自身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经营结果的原因,对今后运营过程加以引导。

第三阶段:预测型数据仓库。这一阶段的数据仓库业务功能特点除了具有第一、第二阶段业务功能外,还能够应用统计预测等信息分析技术对银行的经营管理结果进行预测分析,作出预测性的判断和指导。使得银行面对未来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况能够有一套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加以应对。

第四阶段:操作型数据仓库。发展到这一数据仓库阶段的商业银行,已经能够采取一种业内被称作“动态数据仓库(Active Datawarehouse)”的技术,方便地实时对本行前台业务系统数据进行抓取、加工、传输,并汇总至数据仓库系统。管理者能够实时地掌握全行经营管理状态,由于摒弃了传统“T+1”的数据加载方式,获取数据及时性、准确性进一步得到提高。

第五阶段:敏捷型数据仓库。这是数据仓库发展的理想阶段,也称为目标阶段。其基本构想是:商业银行企业级数据仓库与各类业务处理系统完美结合,商业银行能够从原先的被动方式转变为主动方式对全行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使得商业银行诸如财务管理、内控合规、业绩评价、资产保全管理系统等方面不断优化、完善。

七、我国商业银行数据仓库发展历程

1、数据仓库工程基础――数据大集中

1999年9月1日,中国工商银行启动了全行数据大集中即“9991工程”,不仅走在了国内银行界的前面,成为了全国金融业数据大集中的倡导者和先驱者,而且掀起了一场国内银行业的数据大集中热潮。数据大集中的真正动力来自金融全球化的竞争压力和生存危机,来自决策层对传统管理体制的变革需要。

2001年6月,中国民生银行也启动了“数据大集中”的脚步,这次“数据大集中”的实施,将全行所有业务数据处理由原先的各个系统主机单独处理转变为总行一台主机集中处理。这样做的好处是方便了对总行各业务部门、各分支行的存款、贷款、同业拆借、不良资产等业务动态数据的实时监测和跟踪,尤其是对分支行反常或异常变动的数据信息的检测和跟踪,达到了及时防范和化解潜在风险的目的。

首先,数据大集中实现了全行业务的统一管理,实现了银行业务的集中监控和风险防范,做到资源共享,进一步降低管理成本,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一级法人体制。其次,数据大集中后,核心业务系统软件进行集中统一开发,做到各分行资源共享和利用,从而避免了重复开发的资源浪费,进一步降低了运营维护成本和人力资源成本。最后,数据大集中后,商业银行将一改之前采用的“自下而上”层层汇总上报的编制经营管理信息和统计报表的传统经营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经营管理和信息统计分析模式。这种全新模式通过高度集中的业务数据处理方式解决和避免了以前大量重复劳动和信息归纳汇总不及时、准确的弊端,带给银行业自身的必将是一场划时代的革命,同时也为银行业务开拓和落实“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开发新的业务产品、发现盈利客户并提供差别化的营销和服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早在2001年接受记者采访时就强调:“工商银行只有成为科技领先的银行,才能是业务快速发展、经济效益领先的银行”。可以看出,工商银行的高层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在银行风险控制、产品经营及决策支持等方面的作用,而大集中工程恰恰可以为工行搭建一个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平台,在这一平台上能够建立全行统一的基于数据仓库技术的管理信息系统,能够解决传统银行管理模式所带来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2、新一代综合业务系统――为数据仓库工程提供了应用条件

数据大集中完成后,建立统一的业务应用平台,实现经营模式由以“账务”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成为了各家银行信息建设的下一步目标,这其中又以新一代综合业务系统的建设为代表。作为银行核心系统的综合业务系统,是银行业务经营的基础,拥有一个稳定、灵活、安全、可靠的综合业务系统是各家银行追求目标,也是各家银行未来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趋势。

3、数据仓库工程上线

国内各家银行逐渐认识到数据大集中之后,紧接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进一步利用数据,充分挖掘集中数据的最大价值。为了这一目标,各家银行相继推进了从客户关系管理、商业智能到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应用软件、平台软件系统方面的建设。

中国工商银行为此在成本管理、绩效考核、价值管理方面上线了一系列新应用系统,还为此建立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并将这套系统和客户营销工作充分结合起来。这样,有了数据仓库的辅助,管理信息与决策支持变得智能、快捷。各项管理工作的事前预测、事中监督也变得更加普及,这为实现对客户选择的正确辨别和经营风险的自动预警,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支持。

中国民生银行也在同一时间开始着手建立数据仓库系统,采用了NCR公司数据仓库解决方案构建CIM户信息管理及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即以客户为中心的数据平台基础上完成企业级数据仓库的建立。集中了包括核心业务系统、网上银行等约30余个系统的各类数据,分析、归纳数据支持对管理会计、资产负债、理财经理、风险管理、人力资源、非现场稽核查等10余个系统的查询调用,更支持对人民银行、外管局、银监会的统一数据报送。这一切都得益于数据仓库系统的上线。它初步建立了统一数据来源、统一数据标准、精细化管理的数字化管理平台。民生银行同时也专门成立了信息管理中心,负责全行的信息管理、信息分析、信息支持以及决策数据支持、管理数据支持和营销数据支持,为数据仓库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打好了基础。

八、工商银行数据仓库建设发展

1、工商银行数据仓库定义

运用数据仓库方法建立的全行管理信息系统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整合平台,它包含了全行业务交易信息、客户信息、内部管理、外部环境信息数据,用于支持工商银行经营管理和科学决策。

2、工商银行数据仓库结构

工商银行数据仓库结构可以用下图加以说明:

3、工商银行数据仓库业务功能

第一,及时反映:通过T+1日报表系统,及时、真实、准确、全面地反映各级行经营管理活动结果。

第二,经营监测:通过动态监测系统,对全行经营管理活动过程进行全面监测和科学评价。

第三,决策支持:以数据仓库系统积累的集成信息为基础,利用综合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化计算技术,为各类经营管理和战略决策提供准确的定量化决策依据

第四,业务引导:通过数据仓库按不同主题集成的信息,实现对全行不同经营层次的产品、客户、部门、机构、渠道、人员、岗位等各类经营管理主体综合经营指标的定量评价,为银行资金、人力、物力资源向着实现全行整体效益最大化方向调整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