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小学生音乐教学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生音乐教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生音乐教学

篇1

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之后,课堂秩序必定会格外的活跃。小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都不强,学生一旦高兴的忘乎所以,场面就很容易混乱。但是如果老师太苛刻严厉,课堂气氛又会过于拘谨,学生战战兢兢,反应迟钝,教学计划不容易很好的开展。因此一定要给学生把课堂纪律列清楚。如果真的碰到令老师头疼的"淘气鬼",不妨适当地进行一下"冷处理",给学生一个严肃、信任的眼神,相信学生会明白这眼神中所包含的意思,自觉地收敛一下自己的行为。老师千万不可板着脸,高声怒斥学生,这样虽然起到了震慑的作用,但是这样做在无形中也使学生和老师产生了距离。

再有一点,让学生提起学习兴趣的关键一点就是要让学生觉得自己也是课堂上的参与者,而不仅仅是一个旁听者。也就是说在课堂上一定要跟学生有互动。比如教师在课堂上就尝试着多用一些"好不好?"、"行不行?"、"大家说怎么办?"一类的话语,这样,既尊重了孩子们的意见,又激发了他们学习和思考的兴趣。而且针对小学生,老师要适当的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做得好的时候就要赞许的对他们讲"你真棒!";出现小错误帮他们纠正之后也要笑着告诉他们"要加油!"。学生年纪小,但是心思也是非常敏感的,有什么心情都会写在脸上,老师一定要多加注意。

除此之外,老师也要学着对症下药。比如从年级上来划分对待,即,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对简单具体的事物易于接受,易被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色彩鲜艳的活动的教具所吸引,以机械记忆为主,思维主要是根据直观形象的外在属性进行概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让他们在游戏与娱乐中学习初步的音乐知识。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则不再单纯追求主要作用于感官的感觉上的需要,这时的学生开始需要比从前更进一步的得到知觉上的满足。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运用歌(乐)曲所表现的典型的意境与情绪,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注意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到了再高年级,由于学生年龄增长和身体发育,在心理上有了较大的变化。就认识过程而言,有意注意逐渐上升到主导方面,使抽象思维有了发展的可能性。理解记忆能力越来越强,思维方式由以具体思维为主的形式逐渐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形式过渡。情感和意志方面也都有所发展。在这一时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性意学生的情绪,可适当讲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故事,如名人与音乐、音乐家轶事、名曲诞生的趣事等。

篇2

1.1.2游戏引趣法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的特殊性,学生特点主要集中在好动和喜欢玩耍上面,这就使得我们可以利用学生这一特点进行音乐教学。既然学生喜欢做游戏,那么我们就可以将游戏引入到音乐教学中。对于音乐教学中的音符的学习是比较困难的,只有少数的学生喜欢或是能够掌握音乐中的音符。因此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将音乐的音符变成小游戏的方式在课堂传授,对于四分音符和八分、十二分音符我们都可以进行编辑,形成有节奏感的小游戏歌曲,让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了解音符,了解歌曲中的节奏性,帮助学生积极地更加形象地了解音乐的节奏。

1.1.3表演导趣法对于小学生来说表演或是做游戏都是能够吸引他们注意力的方式,因此我们也可以将表演方式引入到音乐教学中来,培养音乐教学良好的课堂氛围。音乐教学除了了解音乐的音符和节奏外,最重要的就是进行演唱,因此将表演引入课堂,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演唱小歌曲,有效地将唱和表演相结合,使小学生能够在演唱的过程中发展音乐潜力和创造性的思维,从内心来感知音乐。

1.2善用多媒体教学,提供教学素材

多媒体既是教学中的指挥棒,又是音乐课堂上教学质量保障的辅助工具。多媒体中有许多新奇有趣的教学素材,在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音乐教学时要适度对其应用,让多媒体变成音乐教学的有效辅助手段,而不是作为音乐教学内容的本身。在音乐教学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播放音乐和图画视频,通过图画制作和视频来辅助音乐教学,利用多媒体的良好视听享受吸引学生注意力,能让音乐课堂气氛更显活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增加音乐课堂的乐趣,优化音乐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歌曲《草原小骑兵》时,考虑到学生对草原感知有限的情况,可以利用多媒体在互联网上搜集呼伦贝尔、天山牧场等地区的草原风情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得到一定的学习满足。

1.3运用生活体验,创设教学情境

1.3.1鼓励音乐表演,融入生活体验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可针对这个特点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体验,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表演,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课堂内容。如教授《小星星》一曲时,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了解用纸笔图画或语言词汇描绘出平日生活中所见星星的样子,然后再让学生学习歌曲歌词,让他们充分发挥联想,将歌曲与生活中的小星星联系在一起。这样一来,学生更容易明白歌曲描述的内容就是生活中常见的星星,更全面理解歌曲的含义,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学生可迅速学会这首歌曲,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1.3.2运用道具乐器,激发学生想象例如,我曾经引导学生运用吃饭用的碗碟、玻璃水杯等生活日用工具作为打击乐器,鼓励学生用树叶做哨子吹奏歌曲旋律,引领学生在易拉罐里装上小石子当做摇铃乐器在此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具有无限的创造性潜能,想象力丰富,我就趁机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制作的乐器共同演奏同一首歌曲,有效地鼓舞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篇3

一、明确器乐教学概念,定阶段定目标开展器乐教学

我们将适合在小学音乐课堂中使用的简单器乐分为打击乐和轻便吹奏乐器:牧童笛(也称竖笛)、口琴、口风琴。器乐演奏教学基本上可以分成为两大类。一类是单纯的器乐演奏,如齐奏、合奏;另一类是用器乐为歌唱、表演做伴奏。

我所在的三明市所选用的音乐材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针对教材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定阶段定目标开展器乐教学:①1~2年级学习常见的打击乐器(三角铁、木鱼、碰铃、小钹、堂鼓、铃鼓、串铃),并能够用打击乐器学习各种音乐节奏,能为歌曲伴奏。②3~4年级学生掌握竖笛、打击乐的演奏技巧,乐于参与各种演奏活动;能够选择适当的演奏方法表现乐曲的情绪,并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奏进行简单的评论;还要求学生具有参与演奏活动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演奏习惯、每学年能够自己或他人合作演奏2~3首乐曲。③5~6年级学生在熟练掌握打击乐、竖笛演奏技巧的基础上,能运用打击乐器、竖笛参与音乐的表演、创作当中,排练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创作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制定明确的教学阶段目标,就可以在各个阶段的音乐教学中有的放矢地整合内容开展器乐教学,进行各种音乐体验活动。

二、整合教材内容,分年段润物细无声地开展器乐教学

器乐演奏教学所包括的主要内容与歌唱教学有许多近似,只不过在音乐形式表现上有所不同。器乐演奏教学的主要内容有:演奏技能、音乐表现、合奏能力、音乐评价。但我们的音乐教材中提供的器乐学习内容缺乏前后内容的连贯性和层次性同,只有整合教材内容,分年段将器乐教学渗透在每节课中,与歌唱和音乐实践活动相融合,才能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1. 低年级每节课渗透打击乐器教学,在认识基本节奏型的基础上,学习使用打击乐器,让学生结合本节课所教的歌曲利用打击乐器为歌曲进行伴奏。课堂教学中做到90%以上的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从一年级起开始解释抽象的节奏问题仅靠语言是不够的,加入打击乐以无音高的节奏对位展现了它的魅力,因此有了力度上强弱的变化使节奏听起来变得立体,东方音乐的魅力在于线条,西方音乐的魅力在于立体,从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建立起音乐立体思维,对他们成年后审美情趣的多样化有一定的帮助。

篇4

一、“以欣赏为中心”的音乐教学概述

以欣赏为中心的音乐教学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

(一)以欣赏为主导、唱歌和演奏乐器并重,音乐常识与基本技能训练贯穿其中

这部分规定了这种结构的课程设置和总的教学原则、即:(1)课程设置为欣赏、唱歌和演奏乐器。(2)欣赏是音乐教学的基本方面,具有主导作用。因此,在教学时间上,欣赏应占较大的比重;在教学原则上,则要把欣赏作为其他方面教学的基础和前提。(3)唱歌和演奏乐器同为音乐教学的重要方面,二者在教学时间上和教学原则上地位等同。这样,就以欣赏为中心,以表现(唱歌和演奏乐器)为两翼,构成了音乐教学结构上的平衡与完善[2]。

(二)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遵循和体现欣赏性原则

在教学方法上,音乐欣赏性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1)一切音乐教学活动都要以“听”作为基础和前提。不仅欣赏教学如此,唱歌和演奏乐器的教学亦如此:先听后唱(奏),边听边唱(奏),多听精唱(奏);音乐常识和基本技能训练方面的教学也要这样做:先听后讲(练),边听边讲(练),多听精讲(练)。(2)一切音乐教学活动都要充分调动音乐的欣赏因素,创造优美的欣赏气氛。

二、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一)在欣赏过程中,注意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的差异

如低年级小学生具有广泛的兴趣、丰富的想象、强烈的求知欲,但是缺少知识和生活经验,他们往往通过具体的事物来了解客观世界,思维带有形象性的特点,他们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地集中,兴趣容易转移。针对这些心理和思维特点,选用的欣赏作品篇幅要短小,形式要多样,题材要富有小学生的生活情趣,通过这些题材内容,不同情趣风格的作品,使小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及陶冶,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还有的可利用古今中外名作,以优美轻松、欢快悠扬等音乐形象感染小学生,培养高尚情操和优良品德[3]。如《嘎达梅林》《二泉映月》能使小学生感受到优美动人的民族音乐、语言,了解到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大量的音乐财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会油然而生。另外,我们为培养小学生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并对世界观有所认识,还可以让小学生接触一些世界名曲,如贝多芬的作品等,这样可以大大地开阔小学生的视野。

(二)在欣赏过程中,教师指导小学生注意倾听或演唱主题旋律

在听的方面,可以用VCD光盘、录音磁带播放,可以通过教师的演唱、演奏,也可以让有专长能力的小学生进行表演,培养小学生的音乐记忆力,通过辨别旋律的重复、变化和对比来感受音乐内容、情绪和感情的发展。在欣赏过程中,还需精讲多听,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观性、启发他们对音乐的丰富想象力,提高小学生对音乐的情感和意境的感知力。在教学中不要离开音乐的艺术形象而作繁琐的讲述,必要的乐曲分析和知识介绍,应生动精炼,富有启发性,听讲结合,可以先听后讲,还可以边听边讲,也可多听少讲,或精讲粗听,不能局限一种方法,目的是把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好的音乐上来。在欣赏过程中,根据小学生实际,确定重点和难点,每一课歌曲综合训练、欣赏等内容,可按实际需要重新调整、组合。

(三)启发小学生兴趣

在教学中,可以向小学生介绍所欣赏作品的作者生平、创作背景、趣闻逸事等引起小学生“听”的欲望和兴趣。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可以先介绍此曲的创作背景、作者,讲述“梁祝”的动人传说,特别要突出“草亭结拜”“同窗三载”“长亭送别”“抗婚”“楼台会”“哭坟”等几个情节。这样,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经过老师画龙点睛的提示,小学生就会增加对乐曲内容的理解、在音乐中得到美的享受[4]。另外,在欣赏之前,老师根据乐曲的内容设置问题,让小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也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兴趣,使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听音乐、鉴别音乐。

结论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努力通过不断的教学摸索和实践,以锻炼小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自身体验为重,通过适时适度的教学引导,充分发挥小学生在接触音乐作品时的主体作用,调动小学生拓展思维并自主体验的积极性,培养小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想象力和理解力,最终提高小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

【参考资料】

[1]王希. 浅谈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

篇5

一、结合语言进行节奏创作教学

在课堂上,可以穿插节奏创作,通过启发和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如可以先给学生定几个节奏,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发展变化,进行节奏问答、节奏接龙、节奏重组等游戏。教师拍“×××”节奏,让学生进行节奏接龙游戏,有的学生即兴拍出了“×××—××”的节奏,这里的“××” 是学生自己根据所定的节奏即兴拍出的。此外,学生还会拍出许多其他不同的节奏,如“×××—×× ××—×× ×—,×××—××—×-—”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为创作的节奏配上语言,进行边拍边说:“上课 了—大家一起— 来唱歌—。”学生的大脑就会积极运转起来,课堂上一个接一个的边拍边说“认真听—仔细 做—,下课了—我们 一起—做游戏—”等。大家会争先恐后,都想说出最漂亮的词语,拍出最好的节奏,兴趣盎然地投入创作,课堂气氛很活跃。这既进行了节奏训练,又培养了学生形象思维和语言创作能力。

二、 结合律动加强音乐创作教学

动,是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的最喜爱的方式。在音乐课上给学生制造动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爱的动作来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动静结合,通过动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引导他们对音乐形象的联想和对乐曲的理解,在参与中得到愉悦和美的感受。如当学生学会歌曲《找春天》时,笔者趁机启发学生用动作表现歌中的形象,学生非常愿意参与到创编活动中来,有的独自创编,有的以小组为单位一起排练,还有的扮成小鱼、柳树姑娘的样子,按不同的角色来表演,设计也各不相同。有的同学双脚并在一起不停的蹦,有的双手一前一后不停地摆动,就像小鱼儿在水面上跳,在水中游;还有的学生围着“柳树姑娘”不停地转动,好像在跟“柳树姑娘”说话。他们手舞足蹈、尽情地表演,尽管动作显得很幼稚不那么完美,却表现了那份用心创作的热情与快乐。

三、结合歌曲进行歌词创作教学

小学生就像海绵般地吸收新知识,每次听到的词句经过大脑储存后,就想找机会来表现,有的学生还能轻松地把学到的词句灵活运用。在不改变歌曲旋律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新词句替换,这种代换词的方法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还可训练学生的灵敏度、思维力和即兴发挥的才能。如学生在学会了歌曲《小青蛙找家》后,笔者问学生能不能把这首歌填上新的歌词来唱一唱呢?学生都特别的高兴,纷纷举手争着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有的说:“几只小花猫呀,要呀要回家,跑跑,喵喵,跑跑跑,喵喵喵,小花猫回到了家(喵)。”还有的说:“几只小花狗呀,要呀要回家,跑跑,汪汪,跑跑跑,汪汪汪,小花狗回到了家(汪)。”一时间教室热闹非凡,有的学生曲调虽然把握的不是非常准确,可歌词却编的朗朗上口。学生创作歌词的兴趣远远超过教他去学习一首新歌。为了鼓励学生创新的热情,还可以把他们在班上自己创作的歌词写下来贴在校板报上,让其他班上的学生都来目睹他们的作品,共同分享创作带给他们的欢乐。这种创举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勇气和创作的信心。

篇6

1.音乐课堂教学要有审美性

音乐教师要把握音乐新课程中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基本理念,把它挂穿与音乐教育的全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审美品质,即通过审美教育而逐渐让学生形成的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小学音乐教学多为感知教学,要达到审美的目的,主要体现在课堂的教法上。现在的小学生对流行歌曲大多数表现情有独钟,甚至对一些低级的歌曲也如醉如痴。针对这样的情况,为使小学生们增强抵制能力、摆脱这些歌曲的影响,我们利用课堂教学教唱和欣赏一些富有朝气,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歌曲。比如,教唱歌曲《祖国爱我,我爱祖国》,歌曲不仅富有气势,还具有抒彩,将祖国哺育少年幸福成长和少年立志报效祖国的感情描绘得十分生动、形象。通过教师的教唱,使小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歌曲《都是我们的小伙伴》时,歌词中用“在雨天里送伞”“夏日里送水”等语句表现小伙伴们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相互关心的美德。潜移默化中使他们从比较中慢慢懂得什么是美、什么使丑,逐步确立起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了辨别能力,让学生在审美的活动中提高审美素质。

2.音乐课堂教学要有科学性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注意要有一定的规范,尤其是音乐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加强规范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操作,有利于教学过程更好地开展。科学的把握常规内容和实施要求,使之切合小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特征,准确地掌握技能和表达音乐。小学音乐教育应该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和鉴赏能力,使其获得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乐趣,允许学生根据教学任务有独立的创作和实践,让每个学生的思维不受限制,对学生每一个思维的闪光点都给予充分鼓励,奠定他们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音乐能力的基础。同时,通过音乐教育,为其他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音乐活动课堂要注重培养兴趣

在音乐活动课堂上,教师设计各种有趣、生动、有创意性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如,班级分组比赛、音乐智力竞赛、学校音乐会等,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实践的兴趣,对音乐的感受、理解通过表演反映出来。

音乐活动课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接受教育。备课前,我会根据教学内容自制一些相应的教具,在课堂学习中灵活运用,引起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歌曲难点也容易突破,使学生乐于参与音乐活动,这样,音乐学习领域拓宽,接触的音乐曲目也会更加丰富,音乐体裁、音乐表演形式,音乐知识内容增加。教学中,我采取新颖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实践中学生展现自己的个性在教师的鼓励下用不同的节奏表达,学生敢于对已有知识提出质疑和修改,从而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如进行节奏问好及练习,这个项目学生非常喜欢。我在出示节奏类型后,请学生尝试拍打节奏,亲身感受节奏带来的美感,再由学生互相评价,最后由教师讲解,授以正确的做法。这个看似简单的节奏练习一旦融入思维的过程,就变得其乐无穷了;在歌曲教学中,介绍乐理小常识,常会遇到一些标记,如:反复记号、升降记号、上滑音、下滑音、休止符等,它们的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深,我常用形象的富有童趣的语言来表达符号的用法,学生学习时就不会如食鸡肋一般索然无味。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乐曲,说说听后的感受,你最喜欢哪一个乐句?找出相同的乐句。在此基础上进行试唱、视唱、哼唱和歌曲的教授。这样,在教学时有针对性,学生学习的难度降低了,效率提高了,学习音乐的兴趣更浓厚了。

4. 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音乐实践环境

在音乐教学中,大多是操作实践活动、技能技巧的训练,教师要尽可能提供让学生实践的机会,去感受、体验、领悟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由易到难的教学方法,让每一名学生都参加到音乐教学活动中去,改变音乐课桌不动的单一形式,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音乐实践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发现学生的智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参与音乐活动。如,《粗心的小画家》是一首深受小朋友喜欢的儿童歌曲,歌词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他们对小动物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有一次,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自由设计活动内容。有个小朋友就说:“老师我想把歌词内容改一改,因为我有一只可爱的小花猫,行吗?我还可以画给大家看呢。”听了孩子真诚而幼稚的话语,我欣喜地笑了:“怎么不行,内容上大家都可以画一画、改一改。”于是,课堂气氛活跃了,他们各自画了起来或三人一组,或五人一组,纷纷讨论起来。于是,教室绘画、边唱刚学过的歌曲,同学们个个情绪饱满,兴奋异常。他们的歌声中充满了情感,洋溢着美的色彩。

总之,音乐教师要适应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将新课程改革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在教学改革中发挥音乐的重要作用,让美的音乐去感染孩子们的心灵。教学时要遵循音乐教学规律, 要注重音乐教学要有审美性和科学性,音乐活动课堂要注重培养兴趣,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音乐实践环境,指导学生探索,灵活应用所学的音乐知识,使其真切感受音乐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音乐课焕发出真正的生命活力,学生将在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中,得到真正的、全面的发展。

篇7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港、台、大陆各种各样的音乐作品比比皆是,虽然有些通俗流行歌曲不错,但不适合小学生唱,有很多歌词中都出现“情呀”“爱呀”“哥呀”“妹呀”等,不少学生唱得还有滋有味,如果让这种负面影响一直延续下去,对学生的成长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挖掘好教材的德育因素,让学生知道哪些歌适宜唱,哪些歌不该唱,教会学生学会选择。一首好歌,会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甚至能够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歌曲中所表现的理想而奋斗。比如,《国歌》《少年先锋队队歌》《我的祖国》,励志歌曲《我相信》《我的未来不是梦》《飞得更高》等。

二、启发学生表现美,激发唱歌兴趣

当学生学习一首歌曲时不能只知道记住歌词,记住曲调,更重要的应该是从歌曲中表现出歌的美,理解歌曲的内涵,并能够正确表达。比如,在教学《永远是朋友》这首歌曲时,不但要让学生在课上会唱这首脍炙人口的永恒歌曲,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从歌曲内容、含义中体会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在课上应该通过动作,肢体语言表达歌曲,同时,还要在课下的相应场合能够灵活表现歌曲,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又如,教学《新年好》这首歌曲过程中,除了让学生能够熟记歌曲内容外,我在课上还安排了学生通过器乐组合、服装展示、情境创设等形式来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通过类似活动的编排,更加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创造美、展现美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结合学生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己独立展现音乐带来的美。比如,在教学《小蜜蜂》这课时,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表演,模仿小蜜蜂采蜜的姿态、飞舞的动作。每个孩子都是表演天才,有好些可爱的、形象的、漂亮的动作是我没想到的,学生的表现真让我惊喜,学生之间还互相欣赏,之后我让学生尝试小组合作表演,并将表现好的小组请到前面进行表演展示,学生个个兴致高涨。

三、在音乐中,锻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好的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带给人以美的享受。除了让学生在课上学到一些励志的歌曲以外,在课下也可以鼓励学生多学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歌曲。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观看少儿电视节目、儿童歌曲比赛、中央电视台六一晚会等形式多样的节目,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中让学生受到美的教育。

总之,音乐教学,营造气氛浓厚、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努力做到的。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相信,只要我们心中有爱,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中,一定会结出更多的硕果。

参考文献:

篇8

音乐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一门基础课,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陶冶他们的情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教唱几首歌曲和一些简单的乐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以优美的艺术形象感染学生、陶冶学生。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时期,作为小学生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学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正被引入课堂,其中尤其引人注目的当属多媒体教学的开展。在新兴的多媒体课堂中,如何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有关理论,改善课堂教学,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内容广泛且有待挖掘的课题。学生的学习,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相互提高的统一体,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明显感到,对小学生而言,适宜的学习环境、学习氛围以及学习中的热情、兴趣、态度、情感、意志、倾向等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效果及学生人格的完善等都十分重要。因此,作为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应该把多媒体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教学有道,育人有方。

一、创设情景,诱发兴趣

在国家教育部制订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的特有魅力,“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形成学生学习音乐“持久的情感态度”。的确,相比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架电子琴或一台录音机的教学办法,多媒体教学可以说是多姿多彩,它利用声、光、影等多种要素,使教学过程变得有声有色、妙趣横生,教师既可以直接在多媒体中播放、演示各种相关的教学内容,也可以通过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有组织、有目的、有意识地编排整个课堂。我们知道,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活动有着定向作用,它把学生的认识和行为统一起来,贯穿到学习的全过程中,用于记忆、想象和思维所学习的内容。例如:在欣赏《小青蛙》音乐时,我采用了教多媒体学,随着音乐旋律、节奏、力度的不断变化,在视屏上分别出现了美丽的月色;小青蛙玩耍、捉害虫、在荷叶上跳跃的场面;小青蛙勇敢的面对暴风雨的侵袭;风雨过后,太阳在公鸡的啼叫声中升起,小青蛙继续劳动在湖面上的情景。由于声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的采用,课堂变得新奇、有趣、活泼;通过多媒体互动,还可以更直接实现人机之间、教学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让学生较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些都可以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动机、热情、耐心,使他们变得乐学、想学、勤学,而不是厌学、惰学,这使得小学音乐课堂紧凑而不生硬,流畅而不松散,为学生提供了一种促进他们自己主动、积极学习的兴趣,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教学环境,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 化深为浅,攻克难点

音乐课以其特有的载体和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视觉、听觉等因素在激发人对音乐的情感体验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综合驾驭各种现代化的信息媒体,从而能够较好地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小学生的理想、信念尚未成熟,他们对学习的选择性,多靠已形成的兴趣左右,特别是由具体形象事物本身引起的直接兴趣。根据心理学的有关资料,小学生注意力一般维持在二十分钟内,上课时,他们不能长时间地专心听教师讲课,经常集中较短一段时间后,精力就开始分散,左顾右盼、交头接耳的事难免发生,但他们又容易为一些新奇、有趣的事物所吸引。如在小学音乐教材中,音乐欣赏它涉及到乐曲欣赏、器乐欣赏等内容,在乐共欣赏中,又包括了民族管弦乐和西洋交响乐等;在民族乐器合奏中,又涉及到吹打乐、丝竹乐、民乐重秦和民族管弦乐等五种。怎样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呢?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最好是利用多媒体录音、录像、图片等现代教学媒体。因为通过录像,学生不但能把乐队演奏时的规模阵容、指挥的风格手势、音乐的情感形象、乐器的音乐特点、演唱时的动作表情等看得明明白白,听得清清楚楚,而且还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利用录音、纱像的暂停、重放、快放功能,可以对学生进行听辩、鉴赏,还可以达到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的目的。对于以具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小学生来说,他们乐于接受,易于接受,这样能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多媒体辅助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多手段、多形式的教学,教师可以灵活地将语言讲解、电脑演示、实际操作、影音播放等综合起来,根据小学生情绪的变化,科学搭配,合理运用,化深为浅,攻克难点、使学生学习兴趣高涨。

三、情境引导,激发创造力、想像力

一个毫无创造意识的人,即使知识再多也不可能有所发明和创新,所以,应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而音乐教学中就有不少培养创造意识的机会。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的情景引导学生,激发他们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进行音乐作品的欣赏。学生在欣赏的时候有了美好的视听感受,能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将乐曲所表达的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生动形象。不少学生所描述的语言比音乐、画面本身还要优美!比如:学生在欣赏完《小白船》音乐以后,是这样说出自己感受的: “我在欣赏音乐的时候思绪很集中, 脑海里浮想联翩,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自己好象在月光的映照下,在月亮上嬉戏、玩耍,沉浸在醉人的月色当中,显得格外迷人……”

学生在赏析每段音乐的时候,能很容易地区分每一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以及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由此可见:多煤体的恰当运用发挥了它的巨大作用,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从视、听、想等方面综合的去欣赏音乐,从叙述的角度去分析音乐,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感受、想象、理解及表达的能力。

四、课堂深化,培养情操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这已经成为音乐教育界的一种共识。通过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提高他们的音乐文化素质及审美能力,使之成为情操高尚、人格完善、全面发展的人,是我们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乐理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创造力的同时,必须有机地融进审美教育。通过音乐文化艺术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音乐与人类、音乐与生活、音乐与情感、音乐与社会等方面的联系。在唱歌和欣赏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能生动直观地表现歌曲所描绘的美丽自然风光,多彩的活动场景等,对深化音乐教学中的美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多种功能。由于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浅显的、直观的,抽象的说教难以让他们理解和接受,言语的表达难以触动到他们的心灵,而多媒体以其独特的魅力,可以化教条为形象,能把音乐艺术之美上升到人性之美,把课堂之美扩展到社会之美,从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去认识、辨别生活中、社会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当他们对某些事物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就会产生深刻而持久的情感。比如: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一课,在教学中可以这样安排:首先播放国歌,同时展示国旗在世界各地高高飘扬、我国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登上领奖台热泪盈眶地望着国旗冉冉升起、天安门前万众瞩目庄严的升旗仪式等情景,然后再学唱歌曲。教学效果表明,这不仅是一堂音乐课,更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多媒体教学被激发出来,深深地表现到他们的作品中。可见,在多媒体音乐教学中,适当扩展教学内容,课堂深化,精心组织材料,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高尚的情操,有时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学校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多媒体课堂教学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和发展,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技术,将得以更加广泛的应用,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创设了愉悦的兴趣,展现了优美、生动的声像效果。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对音乐的感受、想象、表现、创造等素质都有更进一步的提高。随着多媒体技术不断的发展,现代教学媒体必将成为未来音乐教育及其他教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6。5。9.

参考文献:

1、《音乐新课程标准》

2、《中国音乐教育》

篇9

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音乐课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音乐实践活动。那么,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有效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呢?

一、创设实践活动,体验歌曲情感

演唱歌曲――挖掘情感(师生交流相关文化)――创设情境(学生入情入境)――再唱歌曲(阐释音乐内涵,深层体验)――完美表现(富有表情,内心感动表现音乐)。

这种教学方法是继歌曲基本会唱后,营造感悟音乐内涵的活动。抓住音乐作品中富有灵气的“眼”,创设一定的儿童喜闻乐见的情境,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与音乐的沟通,领悟歌曲表达的感情。促使学生更好地感受与表现出来如:如《小乌鸦爱妈妈》一课,创设情景:找同学扮演生病的乌鸦妈妈,扮演懂事的小乌鸦,“小乌鸦”们叼来虫子,一口一口喂妈妈。学生们动情地唱着、表演着,这种教学活动开启了学生潜在的善良品质,让学生在音乐的感动中,情感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效果显著。

二、师生互动,共享音乐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积极定势,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通过师生互拥男问娇梢愿谋浯统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从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一个指导者的身份,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充满音乐美感、有利于学习的课堂氛围,既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情趣,又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角色,投入到良好的教学情境中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在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的同时,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进而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例如:在教唱《金孔雀轻轻跳》这一歌曲时,教师根据傣族的孔雀舞设计了几个简单而又形象的动作。课堂上,师生随歌曲共同起舞,不仅一个乐句一个动作,而且充分将动作美与旋律美融合在了一起,构建起了浓厚的学习、表演氛围。这样,不仅帮助学生感觉到了音乐节奏、曲调的结构,还使其从舒展、轻盈的动作中感受到了歌曲的意境,用 优美、圆润的歌声表达了出自己的情感。

三、音乐故事表演

《标准》指出“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合作学习要求小组成员全员参与,合理地利用竞争机制,互相合作,扬长避短,增加信息交流量,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使其资源得到共享。

既然是合作,就是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而不能各想各的,各干各的,更不能有与己无关的想法。为了有效地开展小组活动,增强小组合作的效果,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合作的习惯。例如二年级音乐欣赏《龟兔赛跑》。教师讲课时会安排音乐故事表演,这时就要合理安排分工合作。课本中给出了几个角色:小兔,乌龟,小熊,小猴子,小猫。除了这几个角色,教师还可以添加几个角色,使得人人有活干,人人有事做。小组分工时,教师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把学优生学困生综合在一起,给每个人都留有机会。这样合作学习才能发挥其作用,达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支持,配合,促进了情感的交流。

四、游戏再现音乐情景

一般是将音乐教材中富有情景和情节的内容以游戏形式来完成。这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是最快乐的音乐实践活动。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一年级上册为例:音乐活动有9项。这9项活动有寻找声音的世界;听听我创造的声音;用声音讲故事(小白兔盖新房),音乐探宝(教学阶段回顾);声音的长短;教师与学生根据内容创造各种游戏内容,创造音乐活动过程,在游戏的情节表演中完成教学内容。非常贴近儿童生活,受到学生喜爱。

篇10

一、加强小学口琴教学,培养学生的音乐基础

口琴教学有其他音乐教学难以比拟的优势,它简单易学,容易入门,而且通过口琴教学的开展,可以从中加强学生对五线谱的认知,培养学生的音乐基础。五线谱是目前国际上学习音乐所通用的记谱方法。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教导学生学习简谱,简谱相对于五线谱来说比较简单,容易入门,但是在之后的音乐教学中会造成很大的困难,由于口琴自身的特点,教师可以很方便地结合五线谱进行口琴教学,使学生在小学阶段就打好五线谱的学习基础,以便在初中阶段的音乐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学习音程和弦乐理论,因此,教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加强小学口琴教学,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音乐基础,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课堂效率和效果。

二、加强小学口琴教学,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小学阶段对于学生记忆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记忆力的培养往往只是机械的、单一的培养,但是音乐教学对于学生记忆力的培养是通过刺激学生的感官、加强学生的感官记忆来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在小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口琴教学可以很好地达到这一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可以先让学生模仿着将音乐唱出来或者哼出来,然后自己尝试着用口琴吹出来,让学生在这种重复的过程中找到音乐记忆的规律,简单来讲就是听―记―唱―记―奏―记的过程,当学生掌握这些规律之后,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记忆能力。教师还能采用提高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兴趣的方法加强对学生记忆力的培养,提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去学习、模仿、演奏这首曲子,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三、加强小学口琴教学,提高学生的视唱能力

音乐教学在初期重视的是学生听唱音乐,而后期的识谱演奏则是小学生音乐教学的一个难点,如果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仅仅注重对学生跟唱能力的培养,会使学生在之后的音乐教学中困难重重,因此,教师必须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结合小学口琴教学,提高学生的视唱能力,在口琴教学中,学生可以很清楚地感知乐谱,不像其他乐器那样充满困难,学生通过感知口琴在乐谱各个节点的演奏变化,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乐感,提高学生的视唱能力,与此同时,还能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解决音乐教学的难题。例如,教师在民歌的教学中,单纯地跟谱演唱民歌非常困难,但是学生学习口琴之后可以大大提高自身的乐感,提高自身的音准,提升音乐教学的课堂效果。

四、加强小学口琴教学,提高学生的合奏能力

在学生掌握了基础的乐理知识之后,音乐教学就进入了另一个阶段――合奏,口琴这种乐器既适合独奏,也适合伴奏,因此,教师在小学口琴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给歌唱伴奏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合奏能力,为之后的合奏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教师在教学“欢乐颂”这首曲子时,就可以先通过让学生伴奏的方法掌握音乐的节奏,逐步通过练习,最终使学生能够合奏出这首曲子,通过这种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奏能力,使学生感受到音乐学习的乐趣。

在素质教育普及的今天,推行小学音乐的组织教学已经刻不容缓,而音乐的素质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小学口琴教学中要与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相结合,通过小学口琴的教学打好学生的音乐基础,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视唱能力以及合奏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之后的音乐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情感认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素质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真正发挥自身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赵蕴萍.谈口琴教学与音乐素质的全面提高[J].黄河之声,2002(6):18-19.

篇11

二、节奏:“节奏是音乐的骨干,是音乐的基础。”

方法:为主题音乐设计符合乐句结构及音乐情绪的节奏教学模式,用乐器和声势模仿节奏:“拍手、拍腿、跺脚、捻指、打口哨”等,产生对音乐的共鸣。

假设:欣赏《船工号子》,学生在每小节的后面击掌,喊出“嗨 哟”,突出劳动号子紧密有力的节奏、一领众合的演唱形式,既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又很快领悟了中国民歌劳动号子。以这样的方式切入演唱主题旋律,体会音乐作品内涵。

目标与效果:这是一首民族音乐,节奏简单,表现了长鼓节奏模式,和音乐配合相当和谐,符合音乐情绪和主题风格,学生边听边和着节奏击拍,进入音乐的情绪之中。主题音乐是乐曲的核心,我们要达到熟记并掌握。

(目标)演唱并熟记主题音乐。

(效果)学生更能深刻地领会音乐的发展与变化,能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

(方法)熟悉主题最有效的方式,是让学生哼唱主题。学生注意力要集中在体会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感、音乐题材及音乐风格上。

三、体态律动与舞蹈设计

目标:音乐要素情绪、旋律、速度、音色。

方法:聆听、动作反应。边听边律动,在律动中体会乐曲的意境和情感,在参与的过程中愉悦身心。

内容:器乐作品,舞蹈作品。

效果:用肢体语言理解表现音乐,学习效果会好。

它是聆听者对音乐的即兴反映,根据音乐的情绪状态及其变化如旋律的高低,速度的缓急,音色的明暗等通过动作来体验这一过程。这一类的作品大多为器乐和舞蹈作品。

四、乐器演奏:乐器演奏是学生理解音乐的一种方式

打击乐器是低年级学生最喜欢的乐器。教师要进行适当加入,使课堂活跃,帮助学生进入音乐之中。

方法:乐器参与,利用母音哼唱音乐主题。

目标:学生试着在原来的主题音调基础上加快速度,用乐器演奏出来,感受旋律变化。

效果:对作品的理解共鸣。

五、增强想象,提高联想能力

篇12

一、师生共同营造音乐氛围,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1.营造音乐学习氛围小学生音乐思维的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师要尽量使用能够引导学生具体形象思维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思维,让学生能够从音乐学习的不同侧面感受到音乐的美,让学生从主观上愿意亲近音乐,并在音乐理论学习的过程中乐于参与其中。如,在音乐节奏训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教室门口排成长队,当教师播放轻快的音乐或者弹奏钢琴时,可以让学生跟随节奏一步一步地走进教室,学生在踏步走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的强弱,从而逐渐感知到音乐节奏的运用。

2.教师要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创造音乐学习的情境。教师要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不断提高感知能力。如,在音乐鉴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将教学内容播放出来,这样学生就能够看到音乐所反映出来的情境,更好地体会到音乐旋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听旋律的过程中,运用动作带动听觉欣赏音乐。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就可以更好地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来了。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主体地位,提倡音乐课堂中的民主教学

1.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主体地位音乐学习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过程,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教师要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掌握音乐知识,甚至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来。教师要运用教材的优势,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能够自主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解决未知的问题。如,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问卡,学生在完成学问卡时,可以引导学生将预习过程中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未掌握的知识分类写出来,并在课堂上和教师以及其他同学更好地进行交流。

2.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小学生可塑性非常强,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逐步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和其他同学交流已经弄懂的知识。如,在音乐歌曲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教学生进行学唱歌曲之后,可以让学生在合作小组中进行交流,互相指导,让自己感受到同伴之间的关心以及相互帮助的快乐,能够在同学的指点下,将还没有唱好的歌曲能够正确地唱出来。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音乐能力

1.多媒体让抽象的音乐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有些音乐知识是非常抽象的,学生在学习抽象的音乐知识时难免觉得困难,此时教师如果单凭口述很难让学生完全地理解所有的教学内容。而多媒体课件的声音、图像以及视频的特有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因此,教师选用多媒体课件辅助音乐教学,可以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在多媒体课件创造的音乐情境中,更好地感知音乐,体会音乐的美。如,教师在教授《采蘑菇的小姑娘》歌曲时,就可以在音乐课堂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学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将《采蘑菇的小姑娘》的视频在大屏幕上播放,音乐所要表达的情境以非常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对音乐形象一目了然,很快就能够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内涵。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歌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快速地掌握音乐的唱法。合理地运用多媒体在音乐课堂中进行教学,一旦学生有了基本的知识,学生就有了想象的翅膀,就可以以自己的方式步入音乐的殿堂。

2.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能够迅速帮助学生提高音乐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现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可以帮助学生迅速地提高音乐学习能力。小学生的音乐课涉及很多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重点以及教学难点都不相同,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教学重点以及教学难点,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了解要学习的教学内容,顺利地突破教学难点,掌握教学重点。如,在《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歌曲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考虑“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感受歌曲轻快优美的情绪,还要引导学生能够用饱满的情绪富有感情的演唱,还要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使学生获得初步感知音乐的能力”这个教学目标应该怎样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知旋律,让学生通过视频的播放感受到歌曲欢快的情绪。总之,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适合学生的音乐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更好地实现主体性,不断提高音乐学习能力。

篇13

是否具有音乐节奏感是能否鉴赏一首好音乐的关键,若小学生能在音乐学习中良好地把握音乐节奏感,就会对一首好的乐曲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在能够良好地把握乐曲、鉴赏乐曲的同时,或许也可以在自己的看法及理解上,对原有乐曲进行创新性的改变。

2.能够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

一首好的音乐能够抚慰心灵,陶冶情操,与灵魂深处对话,它利用多变跳动的音符及不一样的旋律对小学生纯净的心灵进行良性塑造,使学生的心灵更加清澈透明,无所畏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并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3.促进小学生智力发育

音乐节奏感要求对耳、眼、手、脑应具有充分的协调性,这使小学生的协调能力、身体器官的灵活性以及大脑的反应能力得以大大提升,进而也促进了其想象力、创造性、理解能力、鉴赏能力以及思维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节奏感的有效方法

1.让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

在小学生音乐节奏感的培养中,教师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小学音乐老师应积极调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尽管音乐节奏感是一个抽象化名词,但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节奏感知能力是非常强的,因此,在激发学生对音乐节奏感学习的兴趣时,小学音乐老师应将一些学生乐于接受的元素加入到节奏训练中,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交通工具或是大自然里的各类声响,还有学生中广为流行的歌曲等;又或是一段极具节奏感的说唱,音乐老师可截取其中一段音乐视频播放给学生,让学生从强烈的节奏感里找到乐趣,进而激发学生对音乐节奏感学习的热情。

2.对学生进行音乐听力的节奏训练

音乐离不开耳朵的聆听,因此,在音乐的节奏感训练中,听力训练必不可少,它可以提高小学生的乐曲感知能力、乐曲记忆能力、乐曲鉴赏能力、乐曲理解能力以及乐曲的节奏感掌控。换句话说,音乐的听力训练是培养出良好音乐节奏感的重要条件。音乐听力训练中最好的素材就是大自然中的一些声音,小学音乐老师可选取如山间的流水声、动物的各类嚎叫声、动听的鸟鸣声、风吹动树叶的哗哗声等等,这些来自大自然的具有音乐节奏感的声音,都能够给予学生美的声音享受。另一方面,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可以利用的声音素材,比如说机器的轰鸣声、劳动人民在工作时的号子等等,其中都蕴含着不一样的节奏。小学音乐老师在对学生进行音乐听力训练时,应与现代化科技手段相结合,使这些声音更好地呈现给学生,进而激发小学生对学习音乐节奏感的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3.合理的肢体动作也能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音乐节奏感的感知不止需要耳朵和眼睛的配合,适当的肢体动作更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培养小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时可采用体态律动法,让小学生在肢体动作中更好地感知音乐节奏,将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

比方,在《火车来了》这首音乐的学习中,为了使小学生能够对此首乐曲中的重音、速度及节奏掌握得更加合理,小学音乐老师即可采用体态律动法,先让学生按照正确的节奏朗读歌词。然后将火车开动时的场景让学生进行表演,先将学生排成一个队伍,后面的同学拽着前一位同学的衣服,在教室中模拟火车开动时的场景,并伴着应有的音效,有序地转圈进行,与此同时,大家一起合唱《火车来了》这首歌。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做游戏的趣味,还可以让小学生更加轻松地感悟到这首歌的情境和其中伴有的节奏。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的肢体动作都可以帮助小学音乐老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比方说扭动、走跑、双脚跳、单脚跳、拍手、点头等等,都可以帮助学生在游戏的快乐中感知音乐、学习音乐、鉴赏音乐,更加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音乐节奏感。

4.利用乐器帮助学生培养音乐节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