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城市建设工作综述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城市建设工作综述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城市建设工作综述

篇1

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二期工程建设是市委、市政府提升我市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任务。城市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政府职能,作为一种构建城市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其重要性日渐凸现。当前,现代城市的发展,大大加剧了城市管理的复杂性和难度,对城市管理的水平和效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随着影响现代城市发展的因素趋向综合性,城市运行中各种因素互相制约和综合影响,使得现代城市管理的内容突破了原来“小城管”的内容,不仅仅涉及到市容环境、园林绿化、市政道路、公共交通、供水供气、路灯等等,凡是为保证城市正常运行、提供服务或可能影响城市运行的部门行业,我们都应该把他们作为城市管理的范围和基本范畴。另外,城市管理因素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决定了当前精确精细管理城市成为趋势,城市管理发展趋势逐步从定性管理转向定量管理,管理效率的高低越来越依赖于管理数字化。量化管理、量化统计、量化分析、量化标准成为解决城市管理问题的基础条件。比如城管提出来的完美单元管理模式,公安提出来的设立若干警区模式,比如农贸市场标准化问题等等其实都是城市管理精细化的基本要求。贵阳市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系统项目的实施,正是适应了城市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数字化城市管理是未来城市管理的大势所趋,是数字城市、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管理领域的应用推广。它对提升我市城市管理和信息化应用水平,加强城市应急综合管理能力,建设“数字贵阳”,推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强调,要切实抓好这项工作,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进程,通过项目建设打造我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建立发现问题的处理运行机制,提升处置能力,建立健全城市管理目标考核和问责机制,实现城市管理由突击性整治向经常性管理、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的转变,努力构建“大城管”格局,促进我市城市管理上水平。为此,各区(市、县)、各有关部门、单位要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系统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抓好项目建设的各项工作。

二、切实提高执行力,确保二期项目建设如期完工

二期项目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六大核心平台和5000个点的视频监控系统,既有市直各部门的任务,又涉及各区(市、县)的工作,有些同志可能会有畏难情绪,觉得任务不好区分,工作不知道从那里开展,感觉有力无处使。关于各单位主要工作,之前我们也专门研究部署过,今天我再给大家强调一下。

(一)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一是要依法按程序完善项目相关审批手续。二是要做好项目标准的统一规范和监督执行,主动搞好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确保互联互通。三是牵头做好市直相关部门、用户单位和各区(市、县)之间的联络沟通和协调配合,要派专人担任联络员工作,随时接受咨询答疑。四是搞好项目组织计划工作,协调监督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五是抓好项目招投标和资金管理工作。

(二)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监察局、市审计局、市督查督办局、市政府财政评审中心等市直监督管理部门,一是要依法高效搞好项目相关手续审批,这一点前阶段做得比较好,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在立项、设计招标核准、采购招标核准等审批手续办理上依法依规、高效快速,下步在实施方案、投资概算评审等环节上也要严格把关、高效办理。二是要依法搞好各阶段方案评审论证、招投标、资金使用管理、施工组织等环节的跟踪监督,使项目建设始终置于公开、阳光、透明的规范轨道上运转。

(三)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交警支队、信通处)、市城管局、市应急办等用户单位,一是按要求提出本级本部门项目建设需求,其中六大核心平台总投资要控制在一个亿以内,这是市长办公会定的原则,不能突破。在建设资金分配上,要顾全大局,通盘考虑,有多少钱就办多少事,不要只强调本单位、本部门的利益,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二是要计划组织和督促好本系统子项目建设,充分考虑在市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平台下的标准统一和互联互通;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和市城管局要安排懂技术、能干事的专业人员,配合市数字办做好对区(市、县)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

篇2

我们知道,自然资源有限,而煤炭、石油等燃料的过度使用导致了温室气体的无序排放,造成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影响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必须认真的加以研究。

低碳城市建设研究的长远意义

低碳城市建设的提出,是基于低碳经济的概念以及普通居民的低碳生活理念。这是个认识问题,也是建设低碳城市的上层建筑,解决好了,事半功倍。

(一)低碳城市建设离不开低碳经济依托。全球气候变暖已成共识,恶劣天气比率正在加大,人类生存面临威胁,低碳经济不是可为可不为,而是非搞不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碳排放大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占全球的五分之一以上。从长远看,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企稳,再一次进入快车道,能源需求还会不断攀升。不发展低碳经济,提倡低碳生活,将对国民经济和自然环境产生恶劣的影响,推迟城镇化的建设速度。

(二)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方式急需改变。城市建设不能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不顾高污染、高排放、高消耗地大搞雷同的低级建设。要推广使用绿色建筑材料和环保能源,确保城市建设和自然景观达到相对的平衡。城市经济,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形成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把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获取最大的生态效益,才能保证城镇建设顺利展开,保证生产持续发展,保证居民绿色生活。

(三)新能源替代意义重大,应及早安排。与低碳型城市建设、低碳经济紧密相关的能源体系调整很有必要,必须要有超前意识。以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代替煤、石油等传统能源,是低碳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指标,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需要。

二、建立符合我国地域特点的评价体系

首先就是指标,低碳型城市的标准。欧美的标准不一定适合我们的国情,必须有中国特色。我国推进城镇化的进程就不能不考虑建设更多的低碳型城镇,而不是一窝蜂的搞混凝土大战。不能走西方曾经走过的高速度、高污染、高危害的老路,要建立一套中国人自己的低碳型城市标准。

其次是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搞清低碳型城市建设和低碳经济的关系,同时要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设定评价和考核的底线。城市规划必须体现天人合一、社会和谐、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高度统一,并可健康的持续发展。

三是,改变城市居民的消费观念与方式,倡导低碳生活是评价体系的重要一环。低碳和生态的生活方式逐步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日积月累,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低碳型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策略

低碳型城市概念的主要方面就是,较低或更低的二氧化碳为主的排放。低碳型城市建设就是通过制度制约、技术开拓、产业调整和新能源的开发使用,达到发展和环保双赢的态势。

(一)低碳城市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我们在城市建设中留下了许多后遗症,尤其是在大中城市中表现突出。虽然采取了重污染企业的迁移,城市道路的升级,供电供热的改造等措施,但是问题仍然严重。近日在我国多地出现的雾霭天气,足可说明建设低碳型城市的重要。

低碳型城市建设需要解决的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城市企业的生产的污染、城市交通的拥堵以及居民生活碳排量过多。在较老的工业城市中,企业生产沿袭了旧有的生产模式,能源消耗、环境污染、违规排放仍然严重;交通设施利用的饱和,车辆废气的排放直接造成空气污染;居民的低碳生活意识还很薄弱,资源利用率不高,浪费惊人。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与城市环境的状况关系十分密切,由于碳排放过量造成城市的空气污染和环境污染给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的后果。

(二)抓主要矛盾,以技术进步为动力,改变趋势。在一些城市中环保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了,达到了重度污染的水平,而且随着国际气候的变暖,形势更加严峻。企业是城市经济的命脉,担负着发展和税收的大任,但很多还是技术水平低下,以粗加工为主,解决起来相当困难。

发展低碳经济是低碳城市建设的主要方面,一定要以技术进步为导向,才能破解。1、积极推动低碳技术运用。低碳城市建设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提升科学技术的水平;2、推进主导产业链向纵向延伸,提高煤炭、石油、石化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3、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形成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三)从粗放型到资源循环转变。发展低碳经济就要在资金投入、生产过程及产品的消费和垃圾的处理全过程中,把粗放型的企业逐步改造成依靠资源循环,可以持续发展的,最小碳排量的低碳企业。以资源的完全利用、重复利用、循环利用为主导。以实现生产过程的无污染、无废弃、零排放为目标。把住这一关,就为低碳型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

(四)建立低碳城市模型,在新的城镇建设中统一规范。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底子薄,经验少,技术弱,发展是第一位的,无法复制西方的城市文明,必须走一条中国特色的低碳型城镇建设道路。

低碳型城市建设不单纯是经济建设,也是经济关系、道德关系、人文关系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构建,体现着人性的光芒。要紧密结合当地的实际数据,以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展开论证,对建设方案进行研讨和审查,确保在建设中,低碳型城市拥有一定的比例。

【综述】:综上所述,低碳型城市建设不仅仅国际主流趋势和我国国情的需要,也是保护人类自己的生存环境,为子孙后代造福。低碳型城市建设包罗万象,相互联系和制约,应该引起我们建设者的高度重视,深入探讨,仔细研究,付诸实践。努力把城镇建设成蓝天、碧水、清洁、美丽的人间圣地。

【参考文献】:

[1]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等《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

篇3

[4]童隆俊,陈铭 构建“智慧南京”提升城市功能――南京构建“智慧城市”的若干思考 [期刊论文]信息化建设 2010(05);

[5]朱敏 智慧城市的愿景路径及借鉴 [期刊论文]新经济导刊 2011(04);

[6]陈桂香 国外“智慧城市”建设概览 [期刊论文]中国安防 2011(10);

[7]吴建新 以智慧政府建设推进智慧城市发展的对策研究 [期刊论文] 中国信息界 2011(05);

篇4

0前言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化,各类城市病日渐增多,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积极将信息等技术运用到城市建设当中,建设智慧城市十分必要,不仅能够整合、优化城市资源,还能够实现智能化目标。因此,加强对中小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智慧城市概念

智慧城市主要是指将信息、通信等技术作为基础,感测、分析及整合城市各类关键资源,并针对城市民生、环保等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实现智慧式管理和运行,从而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2新时期下,中小城市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桎梏

中小城市作为我国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工程的重中之重,中小城市由于受到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缺乏科学规划,党和国家在提出“智慧城市”后,大量中小城市迅速涌入到这股热潮当中,但是,一些城市并没有对实际情况作出详细调查,缺乏科学规划,随意性较强,且智慧城市建设并非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极易出现不了了之的情况[1]。

其次,缺乏创新性,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创造性、新型城市建设理念,并没有相对成熟的模式,尤其是中小城市自身发展还难以承担智慧城市建设重任,在盲目建设过程中,照抄照搬其他城市,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城市软实力的提升。

最后,实践能力不足,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是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但是,中小城市自足研发能力相对较弱,仅能够依靠外界技术支持,而这些核心技术一般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且财政资金不足,不能够将资金投放到技术研发中,另外,“信息孤岛”问题也是影响中小城市发展智慧城市的主要因素之一。

3新时期下,中小城市摆脱桎梏的有效途径

3.1立足比较优势,突出自身特色

智慧城市建设并不是盲目进行,中小城市应立足于城市发展历史、特点等因素,不能够摒弃传统文化,制定长远发展战略,明确目标,为城市建设提供方向和指导,发现城市的比较优势,并强化公众认同感,并与相邻城市进行合理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不仅如此,还可以积极学习智慧城市建设成功经验,如:上海、沈阳等,通过发挥城市优势,解决阻碍城市发展的困难,实现点、线、面持续发展。

3.2明确市场需求,完善细节建设

市场需求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推动力,通过依附市场发挥杠杆作用等,创造出更多智慧市场发展新态势,从而实现智慧增长。因此,中小城市要立足于本地市场需求,协调地方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营造良好的客观环境,积极建设惠民工程等。

另外,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完善城市发展各个细节,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为公民提供更加完善、优质的服务。

不仅如此,中小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目标最终是要服务于公民。基于此,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充分了解公民的感受,增加人性化建设目标,从而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3.3注重创新,加大技术研发力度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同样适用于智慧城市建设,信息技术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只有不断加强技术创新,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2]。

因此,中小城市要树立创新理念,适当增加资金投入力度,建立信息技术研发等服务平台,积极与当地高校、科研单位合作,创造并优化智慧城市技术创新的软硬件环境。

另外,还可以利用技术发展新型产业形态,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技术人才是技术研发的基础,要培养并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能力强的人才队伍,并适当提高人才福利待遇,保障人才不会流失,从而为中小城市智慧城市建设保驾护航。

3.4实现信息交流,打破孤岛信息

首先,统一技术标准,建立统一信息化框架标准,为信息共享提供支持,政府要积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严格落实统一标准,避免信息孤岛现象的发生,并加强与国际合作,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在国际上争取更多主动权。

其次,中小城市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关注前期规划,确保规划合理性,才能够指导建设工作,并落实责任制,分工协作,确保每一个环节有序进行,并及时获取智慧城市建设实际情况,最大程度整合、优化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最后,加强管理,建立并完善城市综合管理体系,实现城市部门之间横向、纵向之间的有效合作,确保业务上传下达,以此来提高智慧建设有效性[3]。

4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复杂性工程,涉及工作内容较广,难度较大。因此,新时期下,中小城市要立足于城市发展现状,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明确自身桎梏,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找到比较优势,了解市场需求,加强技术研发,实现信息共享,提高管理水平,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基础,从而推动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赵俊(1980~),女,2003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测绘工程专业,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测绘与地理信息。

参考文献

篇5

随着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各种污染日益严重,人与环境的关系恶化,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识,建设宜居城市势在必行。其目标在于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1、宜居城市的概念

“宜居城市”的概念是在2005年在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首次出现。宜居城市是指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空间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生态与自然环境、清洁高效的生产环境的居住地,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可知,宜居城市更强调营造一个人与自然协调稳定的人居环境,即建设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协调,社会和谐稳定,经济持续发展,文化氛围浓厚,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优美,设施齐全,适合人类生活、工作、居住和学习的城市。

宜居城市理论在未来将朝着具体建设路径与建设主体相互作用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对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公众与政府之间的机制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期能为宜居城市建设提供进一步的理论基础,建立更加完备的宜居城市理论体系[1]。

2、宜居城市的指标体系

2.1宜居城市评价目的

宜居城市是城市建设的第三境界。城市的第三境界:以人为本的城市。2004年,以总书记为领导的中央集体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从此,发展建设“以人为本”的城市成为我们城市建设的新理念[2]。

“以人为本”的城市就是宜居城市。它的本质意义在于确立了人的全面发展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核心地位,表达了我们当代广大人民把城市由经济舞台转变为生活乐园的殷切期盼。实现“以人为本”的城市理想,建设宜居城市,是我们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又一次飞跃。它给我们的将是一次新的、深刻的“城市革命”。我们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管理方式、城市形态都将发生显著而广泛的变化,我们的城市也将在未来进入更高的境界[2]。因此,加强城市宜居水平的建设,营造适宜人类居住的生活、工作环境对人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2宜居城市评价的指标体系

建设部于2007年5月30日向社会公布了一项名为《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的科研成果,这一成果使我国打造宜居城市有了可依据的导向性标准。根据标准,宜居城市的评价是从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6个方面考量。

(1)社会文明度评价指标体系。社会文明度有两种分析研究方法。一种是宏观的研究方法,一种是微观的研究方法。宏观的研究方法就是看整个国家的社会文明水平。在多数情况下,对同一个时期全部城市来说应是基本相同的,微观的分析研究是研究具体的城市社会文明度,即在宏观的环境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找出微观的个体差异,这是研究的主要方面。主要包括四个子系统:1)政治文明,2)社会和谐,3)社区文明,4)公众参与。

(2)经济富裕度评价指标体系。宜居城市绝对不是贫困的城市。我们从5个评价指标来判定一个城市真正的富裕程度和经济质量。1)人均GDP ;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人均财政收入;4)就业率;5)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就业总人口的比例。这是国家的正式统计数据,是硬性指标,所以相对来说是最好评价的指标体系。

(3)环境优美度评价指标体系。生态环境恶化是当前我国城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环境优美被列为城市是否宜居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评分比例中,环境优美度占据了30%的重要分量,主要包括生态环境、气候环境、人文环境、城市景观等4个方面 [2]。

(4)资源承载度评价指标体系。城市资源量决定一个城市的自然承载能力,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必要条件。资源丰富,有利于提高公众的生活质量,也是宜居城市的重要物质条件,其中水土资源是宜居城市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一个城市的资源承载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量:1)人均可用淡水资源总量;2)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3)人均城市用地面积;4)食品供应安全性。

(5)生活便宜度评价指标体系。生活方便、适宜是宜居城市重要的影响因素,生活便宜度的考量涉及以下6个方面:1)城市交通;2)商业服务;3)市政设施;4)教育文化体育设施;5)绿色开敞空间;6)城市住房;7)公共卫生。

(6)公共安全度评价指标体系。城市公共安全与百姓安居乐业密切相关。随着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天人、人地关系矛盾加剧,国际国内恐怖活动升级,城市公共安全显得越来越重要。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评价城市公共安全度:1)生命线工程完好率;2)城市政府预防、应对自然灾难的设施、机制和预案;3)城市政府预防、应对人为灾难的机制和预案;4)城市政府近三年来对公共安全事件的成功处理率。

(7)综合评价否定条件。宜居指数(即累计得分)≥85分的城市,如果有以下任何一项否定条件,不能认为是宜居城市:1)社会矛盾突出,刑事案件发案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基尼系数大于0.6导致社会贫富两级严重分化。3)近三年曾被国家环保局公布为年度“十大污染城市”。4)区域淡水资源严重缺乏或生态环境严重恶化[3]。

3、小结

“宜居城市”是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城市,是美丽的自然生态环境与和谐的社会和人文环境的完整统一,是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因此,让大家都了解宜居城市的内涵及其指标体系,是为进一步建设宜居城市打下坚实基础。宜居城市的建设要关注城市安全、健康、舒适、快捷等人民的生活质量问题,也应当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合理高效的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创造更多更好的人类居住、生活、工作的空间[2]。

参考文献

篇6

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科学界乃至政治界当前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19世纪以来地表平均温度确实增长了;过去30年中的任何一个十年的气象记录温度都要比之前高,且21世纪开始的十年是最高的;1901~2012年,全球海陆表面平均温度呈线性上升趋势,升高了0.89℃,而1951~2012年,温度升高了0.72℃;自1950年以来,全球范围内陆地的最高和最低温度确实增加了。随着世界各国对于气候变化影响的日益关注,世界各国对于承担碳减排任务以应对全球变暖的共识不断得到加强,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正是在这样背景下被提出,并正在成为城市研究的热点。

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现在又正处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正确处理好碳减排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非常重要。目前,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一人类共同的敌人,2010年中国政府开始开展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指标体系既是对城市当下发展阶段的一个基本判断,同时也是具有一定约束性的、目标性的发展指导,从而构建低碳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二、低碳城市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文献综述

国内外许多学者就低碳城市的评价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研究成果。2010年,中国社科院公布了评价低碳城市的新标准体系,这是迄今中国首个较为完善的低碳城市标准,但该标准体系有些指标过于宏观,有些指标显得冗余,有些没有进行具体量化,所以操作使用起来还存在一定困难,特别是没有进行有机综合。

付允(2010)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构建了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描述了低碳城市状态,使用了23项指标,并采用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作为评价方法,但是由于缺乏量化的指标值和评价标准,很难应用到实际中。熊青青(2011)选取了能源、交通、科技、环境、经济和生活消费六大系统的24个具体指标,构建了低碳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了珠三角九大城市的低碳发展指数。王嬴政(2011)从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生活理念、低碳能源、低碳环境和低碳政策六大方面构建了38个二级指标,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计算了杭州市2008年在这六方面的完成程度。杨艳芳(2012)设计了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环境和低碳城市规划4个准则层14个具体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根据北京市2004~2010年相关统计数据,计算了各个准则层评价值及综合评价值。

三、低碳城市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城市低碳发展涉及到经济、环境、科技、能源、社会等各个领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从系统思考的角度把城市分解成经济、环境、科技、交通、能源和社会六个子系统,并根据中国社科院的低碳城市标准体系和国内学者的研究实践成果将六个子系统细分为23项具体指标,构建指标体系如表1。

四、实证分析

(一)网络层次分析法(ANP)

低碳城市的测定与评价是一项涉及多变量、多关系与多层系统的工作,低碳城市的指标体系虽然呈现一定的层次结构,但是层次之间、指标之间、方案之间并不是独立的,存在着多种依赖与反馈等复杂关系。与层次分析法(AHP)相比,网络层次分析法(ANP)不仅考虑了层次之间的信息反馈,还考虑了层次内部元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其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和准确性更高,本文将探索性地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进行低碳城市建设水平指标体系研究。

(二)评价分析

在ANP计算软件Super Decisions中输入低碳城市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各级指标组成的元素集和内部元素单元,建立各元素、指标间依存、支配、反馈等复杂关系,得到低碳城市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网络层次图(如图1)。本文主要通过查找低碳城市建设水平相关文献得出关系矩阵。然后把建立的关系矩阵输入到该软件中,同时需要以一致性检验作为矩阵能否通过的衡量标准。输入数据后,Super Decisions计算得出未加权超矩阵、加权超矩阵和极限超矩阵,从而得到各个指标的权重值,如表1所示。

五、结论

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本文构建了低碳城市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和检验了各级指标相对于总指标的权重,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对低碳城市建设影响较大的指标有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产值比重、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和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发展第三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有利于提高低碳水平。现代服务业能耗低、污染小、就业容量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特别是低碳技术改造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向低碳化方向发展。

其次,碳生产率、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和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比重对低碳城市建设的影响也较大。提高工业废水、废气和余热综合回收利用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提高碳生产率。加快推进天然气、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的利用,逐步减少煤炭的消费比例,优化能源结构。

最后,人均绿地面积、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林木覆盖率和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也是衡量低碳城市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大力发展植树造林,发展碳汇固碳。加强城镇街道、广场、公园绿化,实施城市立体绿化。倡导人们少开私家车,多乘坐公共交通。推进交通工具低碳化,发展新能源汽车实现城市低碳化。严格控制车辆尾气排放,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完善机动车辆尾气排放的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1]朱婧,刘学敏.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J].经济研究参考,2013(14).

[2]杜栋,王婷.低碳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完善与发展综合评价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2011(03).

[3]付允,刘怡君,汪云林.低碳城市的评价方法与支撑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

[4]熊青青.珠三角城市低碳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规划师,2011(06).

[5]王嬴政,周瑜瑛,邓杏叶.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1(01).

[6]杨艳芳.低碳城市发展评价体系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01).

篇7

Key words:Eco-city;Rapid urbanization;Reflection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全世界目前已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中,预计2025年将会有2/3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作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地,一方面集中了大量的社会物质财富、人类智慧和古今文明;同时也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碰撞最为激烈的矛盾点。人口及人类活动向城市的集中,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诸如温室效应、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地面沉降、噪音污染;城市的基础设施落后、水资源短缺、能源紧张;城市的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宅短缺、土地紧张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城市所具有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功能的正常发挥,甚至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

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可持续发展理论也开始由概念走向行动。作为对传统的以工业文明为核心的城市化运动的反思、扬弃的“生态城市”理念越来越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标志着城市由传统的唯经济增长模式向经济、社会、生态有机融合的复合发展模式的转变,成为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国内外有关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综述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MAB)”计划研究过程中首先被提出的,即生态城市是指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理查德·瑞吉斯特(Richard Register)在其著作《 Ecocities: Rebuilding Cities in Balance with Nature》中提出生态城市旨在追求人类和自然的健康与活力,认为生态城市即生态健康的城市,是紧凑、充满活力、节能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聚居地,提出了城市、城镇和乡村建设的全新方法。怀特(White.R.R)在其著作《Building The Ecological City 》中也以城市新陈代谢理念为基础,分析了现代城市的病理,并提出了一系列恢复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实用性策略。

在我国,许多学者也对生态城市理论与实践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重庆大学黄光宇教授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并应用生态工程、社会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而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居民满意、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宋永昌教授认为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同济大学陈易教授在其著作《城市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中指出生态城市是在保证城市各项功能正常运行和维持城市居民较好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人均生态足迹,使城市生态足迹面积尽量缩小的城市。

我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生态城市试点建设的实践和探索

我国目前正经历一个城市化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城市化水平由 1985 年的 23.71%发展到2010年的47.5%,城市个数由190个增加到655个。未来20年,中国的 GDP 将持续强劲增长,城市化进程将不断深化,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0%,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会导致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加上我国资源利用率远低于发达国家,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

伴随着快速城市化,大量涌入城市的人口使城市发展呈现无序混乱的状态,资源环境问题越发严重。在这样的社会经济背景下,生态城市成为城市建设的必然发展方向。在近几年,许多城市如天津、唐山、上海、宁波等城市都积极开展了生态城市建设工作,现以天津中新生态城和曹妃甸生态城简要介绍一下生态城试点的建设情况。

天津中新生态城是我国与新加坡合作开发建设的生态城市,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宜居的示范新城。中新天津生态城坐落在天津滨海新区,距离滨海新区核心区15公里、距离天津中心城区45公里、距离北京150公里,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规划常住人口控制在35万人。规划区域内现状三分之一是废弃盐田,三分之一是盐碱荒地,三分之一是有污染的水面,土地盐渍化严重。在这样一个资源约束条件下建设生态城,符合中新两国政府确定的不占耕地、在水资源短缺地区选址的原则,充分体现了两国政府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

中新生态城将致力于建设成为综合性的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绿色建筑、循环经济等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的平台,国家级生态环保培训推广中心,现代高科技生态型产业基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宜居示范新城,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生态环境建设的交流展示窗口。

篇8

在城市规划之中融入电网规划,这样既可以满足电网供电的需要,又可以满足城市发展和城市生态发展的要求。因此从协调城市规划和电网规划关系的角度对城市电网进行规划,可以使电网规划真正成为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规划。然而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各地方城市规划中的电网专项规划与电网行业发展规划分别由城市规划部门和供电部门编制。这两个部门由于职责和工作侧重点各不相同,因此,两者的规划很难达到真正的协调统一。本文对如何协调城市规划和电网规划进行了分析。

1 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在城市规划中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的部分就是对城市电网进行规划,城市电网规划的好坏极大的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的好坏,也会对我国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这两者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包含的关系,以下将进行深入的分析。

(1)电网规划和城市规划,由于两者的侧重点和工作范围不同。因此,两者的性质特点、涉及的范围与深度都是各不相同的。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它所涉及的内容非常的广泛。而城市电网它为人民生活和城市经济发展提供能源,它依附于城市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一部分[1]。

(2)城市规划和城市电网规划是彼此支持的关系。城市电网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和重要内容,它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但是,反过来城市电网的发展又会反过来促进城市的发展,它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能源和动力,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服务[2]。

(3)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会给城市电网产生巨大电力需求压力。城市的发展需要电网不断的发展,同时城市电网的发展也需要具有理性和经济性特征,因此,对于城市电网规划来说需要具备相对独立性、灵活性以及可操作性。

2 我国城市电网规划建设现状

2.1 电力负荷高速增长,城市电网规划用地日益减少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我国的电力负荷的压力不断加大,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尤其如此,近年来,我国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电力负荷都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某些地区某些年份竟达到20%以上。按照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状况和形势,预计在未来的几十年内,我国电力负荷仍然会保持高速的发展。

另外,虽然我国幅员辽阔,但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对于某些城市其电网已经形成规模,如果随着经济的发展,再进行新的规划,势必会占有大量的土地,因此,在我国往往出现城市电网建设无地可用的局面。

2.2 城市电网建设与城市基础建设时有冲突

城市基础建设与城市电网建设最突出的矛盾就是,电网建设与城市道路改扩建之间的矛盾。目前,就我国的情况来看,城市道路建设(包括改扩建)与电力企业线路走廊建设往往不能同步进行,常常是城市进行新建或者改扩建道路往往会在己有的线路走廊上进行,因此这种情况的出现,往往要电力部门负责所有的线路迁改费用,而电力企业往往无力承担这部分费用。因此,两者常常出现矛盾。

2.3 城市电网对城市环境造成的影响

由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与城市电网规划没有相结合,因此在城市电网建设过程之中往往对环境有着突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在市区内架空线频繁穿越,架空线在居民楼前屡现,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安全。

(2)在电网建设过程之中,输电线路往往会有电磁辐射,会对环境和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

(3)电网建设设备和营运设备在运行的过程之中,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噪音,这常常会对城市造成噪音污染。

3 协调城市规划和电网规划的措施分析

3.1 收集材料,综合分析,做好规划基础的工作

若想做好整个城市电网规划,就必须做好电网的规划的基础工作,坚实的前期工作往往是一个优秀的电网规划的基础和基石。电网规划的前期工作主要是对所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输电线路方面和电源点等原始资料进行前期资料的分析和收集工作,需要收集的资料还包括:最大负荷、规划基础年的电量、经济发展指标、分区负荷、电网及设备现状、产业电量发展指标等基础数据,以及对这些数据迸行分析和预测,为城市电网规划提供准确有力的依据。

3.2 做好负荷预测的工作

由于电力的需求量受到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经济发展的速度以及技术构成的变化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各地区建设个各种类型的工业园区,而由于电力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沟通不畅,使得这些工业园区内的用电负荷往往和预测负荷差距很大。因此,在进行城市电网规划时,要做好和各个部门的沟通工作,对于各地区的电力负荷数据进行收集,引入不同的方法对于电力负荷进行准确的预测,这样才能使城市电网规划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3.3 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同步进行、协调发展

在进行城市电网规划时,应该将规划角度设定在统筹整个城市整体规划之中,对于城市电网规划来说,它主要侧重:在城市空间内部,使得城市电网的布局更加科学合理,对于经济和技术层面的合理性进行更多地强调,专业性更强。而城市规划的综合性更强,因此两者之间应该注重相互协调和衔接。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原则下进行电网规划的编制,以往的电网规划仅仅是将自身的一部分,即规划项目建设纳入城市规划之中,在现有负荷基础之上城网规划应从市政规划入手,在规划过程中服务于市政规划。在操作过程中,具体应对负荷预测做到分业、分区与分时预测相合。应研究不同行业在城市的具体年份、具置的负荷,使线路、变电站等供电设备的规划及建设满足负荷增长的需要。变电所布点也要充分考虑配电规划,因为合理的变电所布点可减少供电企业配电网的投资,从而从整体上降低电网建设投资[3]。

参考文献

[1] 张文哲,陈刚.电力市场下负荷预测综述[J].渝西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7l~74.

篇9

我国已经结束了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城镇化率已经从1978年的17.92%提升到2012年的52.57%,开始进入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的城市时代,中国城镇化已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型期。因此,建设智慧城市已成为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智慧城市,作为信息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的结晶,正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崭新模式,将推进信息消费带动战略的全面实施。

1.智慧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1.1概念

智慧城市是以推进实体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相融合、构建城市智能基础设施为基础;以推进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移动通信、宽带接入、下一代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充分运用、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最大限度地开发、整合、融合、共享和利用各类城市信息资源为核心;以为居民、企业和社会提供及时、高效、智能的信息服务为手段;以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发展能力、提高城市公共设施水平、增强城市公共服务能力、激发城市新兴业态活力、提升政府执政为民能力为宗旨。

1.2内涵

它本质上是传统的信息化包括电子政务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深化发展的结果,是信息化发展进入深水区后城市创新发展的新境界。智慧城市建设有利于促进城市基础设施更加智能、公共服务更加便捷、社会管理更加精细、生态环境更加宜居、产业体系更加优化,有利于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有利于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水平,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2.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容

2.1智慧交通

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导致交通拥挤、交通事故救援、交通管理、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交通问题日益突显。智慧交通就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数据通信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交通工程等多项高新技术的集成及应用,使人、车、路密切配合达到和谐统一,发挥协同效应,极大地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保障交通安全、改善交通运输环境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2智慧市政管理

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和资源是城市运行的基本要素,如水、电、气、各种管线、道路、照明设施等。而市政管理就是对各种基础设施和资源进行引导、治理、经营和服务。而智慧市政管理,就是要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泛在的感知网络,通过城市网格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与数字城管系统,实现市政资源的共享与协同管理,提高市民生活品质,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2.3智慧医疗

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成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智慧医疗系统的建立能够大大缓解这个问题。智慧医疗系统是基于现代网络技术和资源利用最优化兴起的医疗信息综合平台。它通过建立顾客端档案,实现顾客、医务人员、医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顾客可通过任一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查看自己的病例档案,查询医院的优势、优惠活动、专家资料、预约专家等。

3.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的途径

3.1做好战略部署

3.1.1做好顶层设计

将“智慧城市”建设上升到战略层面,结合未来城市的发展,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着重解决总体架构、技术路线、资源整合等问题。

3.1.2明确发展目标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产业的转型升级为根本目的,以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为主要任务,努力实现“人民幸福生活、城市科学管理、企业创新发展、社会和谐运行”的发展目标。

3.1.3加快工作推进

抓住智慧城市战略机遇期,加快推动“智慧天津”建设。在总体框架下,编制重点任务实施方案,落实责任分工,按照市级、区(县)、部门及行业三个层次组织开展,分类推进。

3.2明确发展重点

3.2.1推进无线与宽带,打造智慧基础

构建高速宽带泛在安全的新一代综合信息网络;加快宽带城市、无线城市建设;促进三网融合和信息共享,推动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推进政府云、公共云、行业云的数据中心建设,构建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

3.2.2鼓励创新与发展,引领智慧产业

打造以“六云”(云感知、云计算、云存储、云安全、云方案、云灾备)产业为代表的信息产业,以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智慧服务业,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智慧工业,以设施农业和精准农业为代表的智慧农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3.2.3聚焦民生与民需,推进智慧服务

以市民需求为中心整合公共服务。加快实施智能医疗、智能教育、智能家庭、智能社区、智能安防等一系列智慧应用,推进信息服务均等化。使城市服务更加及时便捷,将城市信息化发展成果惠及大众。

3.3创造发展环境

3.3.1创新体制机制

成立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市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统筹全市智慧城市建设。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高效统一的协调推进机制,保障各项工作开展。

3.3.2完善政策法规

研究制定促进本市信息化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加快制定个人信息保护、信息资源共享与开发利用、工程项目建设、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标准规范,积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3.3.3统筹资金投入

落实重点项目建设和运维资金保障,解决部门间的资金交叉和重复使用问题,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创新运营模式,吸引集聚民资、外资等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城市建设。

4.智慧城市建设的方法

4.1突出规划设计

强化系统谋划战略、规划、计划、方案等顶层设计工作是一个城市在创建智慧城市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它将直接关系到建设起点、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和建设路径。应通过认真的调研分析城市信息化基础、建设智慧城市所具备的条件、存在的主要问题,综合考虑自身发展地位、地区优势制定发展战略、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建设方案。

4.2突出资源整合

强化统筹协调一方面新技术创新应用引发部门间分工不断演进,造成资源和利益的重新配置;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为部门间协调配合、资源共享提供了可能和手段。绝大多数智慧城市应用项目都要不同部门密切合作,建设成果通常也是各部门共享共用,因而对部门间的分工合作,业务协同要求较高。智慧城市建设要按照“一体化、联动性”的要求,对项目进行分类分层次,强化统筹协调、条块结合,形成既鼓励区县错位发展形成特色,又确保资源充分整合、协调有序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良好局面。

4.3突出技术创新

强化智慧应用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广泛应用是当前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力量,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起步阶段应将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放在突出的位置。要着力攻克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关键技术,加快科技创新与核心技术产业化,促进系统化智慧应用市场开发,以应用来带动智慧产业发展,推动信息技术应用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

5.结语

智慧城市的建设时城市化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在我国的城市发展中建设智慧城市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要切实提高信息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在建设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实行全流程管理,既要做到城市信息的保护,又要保证城市发展空间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篇10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表现的越来越重要,而且在城市建设中园林设计也是非常中重要的,园林设计与城市规划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对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园林设计一定要符合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另外,只有在城市规划统筹下的市政园林设计,才能符合城市建设的需求。所以在城市园林设计过程中一定要与城市规划高度契合。

1城市规划中市政园林设计的内涵和意义

1.1城市规划中市政园林设计的内涵

城市规划中市政园林建设是城市绿化建设的最主要部分,主要包括城市园林绿地的规划和园林绿地设计两块内容。园林绿地规划是城市园林建设的首要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它是在园林绿地建设之前所进行的整体考察、调研。审批等一系列工作,有关部门综合考虑当地的建设情况如居民住宅情况、交通情况、工业区的分布以及地形等因素对城市园林建设作出综合的规划建设,然后根据综合指标的测定制定出园林建设的施工方案。

绿地园林的设计是在绿地园林规划的基础上对所要建设的绿地进行工程设计,该工作的进行要综合考虑绿地所处的位置、周围城市建设情况、人文观念、美学理念等因素,充分发挥设计师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将园林建设部门的理论规划变成可以实施的建设建设方案,包括园林风格、施工内容、施工阶段、资源利用等。园林设计具体包括建筑设计、园林小品、园内小道设计、地形设计四个部分的内容[1]。

1.2城市规划中市政园林设计的意义

市政园林设计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城市化进程一直在积极推进,目前城市化的百分比已经超过60%。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使得大面积的住宅区建成,道路建设的步伐也加快。这两种土地建设的形式使得城市原本的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为了恢复城市的生态环境,打造和谐、绿色的城市环境,必须加强市政园林建设[1]。

城市中绿地数量和面积直接关系到城市居住环境的质量,关系都人民的健康状况。由于现代城市车辆数量激增,严重污染城市空气,因此现在城市人民更加关注空气质量和建筑物周围的绿化情况。另外,为苹果国土面积大,城市分布和建设情况参差不齐,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只注重经济发展,忽略了城市绿地建设,严重影响市政的整体发展。因此,城市规划中园林绿地建设有着长远且重要的意义。

2城市规划与市政园林的关系

首先从人文环境建设的角度出发,市政园林设计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内容。当前全球经济处于大发展、大变革时期,中国也是顺应经济发展潮流,发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数量激增,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我们共同追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也不能损害后代人的利益。因此,我们在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同时必须考虑到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城市经济和环境的持续发展问题,要切实保护好城市的空气、水源和土地资源,早发展经济的同时做好城市的生态建设工作。小城镇的城市化进程是带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做好市政园林设计和建设以保证在城市化和同业花发展的同时,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系统免受破坏。市政园林设计是保证城市发展和生态和谐的关键,

3我国城市园林设计的现状和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无论是经济还是城市建设,它们的发展速度都是空前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的城市建设重点开始有所转变,已经慢慢从原来的建筑设施建设转变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由于环境问题的加剧和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升,国家越来越重视城市建设中的环境建设。城市中的园林景观不仅可以美化自然环境,而且可以给人们提供营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一般来说,在城市美化过程中,主要是利用自然生态和人工生态来达到美化环境的效果,不过在这个美化的过程中园林设计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园林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建设。目前,国家非常重视城市建设中的园林设计,而且我国的园林设计也正在逐步地走向成熟。

虽然我国的园林设计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但是园林设计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在园林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的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大部分市政园林管理者对于园林设计的认识不足,这就导致园林设计成了单纯地用绿色植物或者人工饰物装饰城市的一种行为,这很大程度地偏离了市政园林设计的内涵,使得园林设计改变了原有的意味;其次,在园林设计的实施过程中,通常会因为施工者的素质相对低下而造成园林设计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很多真正的设计意图得不到展现,这是现有园林设计中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地解决,就会严重影响市政园林设计的实施效果,继而影响整个城市规划效果;园林设计与实施也是建筑业的一小部分,它同样存在建筑业发展的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国家相关单位忽视了对园林设计及实施的监管,换句话说就是市政园林设计及实施得不到很好的保障,这样就更谈不上园林设计有多么高的质量[2]。总之,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严重地制约着市政园林设计的发展,同时也制约了城市建设的整体发展,一定要高度重视起来,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市政园林设计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

4园林设计的要点和具体的实施建议

4.1园林设计的要点

在园林设计中,要想提高园林设计的质量和实施效果,一定要注意一些设计要点和注意事项。具体说来,在园林设计和实施时,要注意施工前的准备工作,而且还要注意施工中的很多注意事项。在施工前要做的准备有施工人员必须与主要设计人员进行设计理念的沟通,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掌握设计人员的设计意图,这可以最大程度地保障在施工中能够最大化的实现施工意图;而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有:要注意灌溉系统的设置,一定要保证植物的浇灌;而且在施工过程中还需注意选择绿化植物,可以选择绿化效果好,对人没有毒害作用的,最好是多年生植物[3]。

4.2园林设计的实施建议

在园林设计和实施中,想要得到更好的效果,可以不断地优化园林设计方法以及施工技术。在园林设计和实施时,需要因地制宜,可以根据区域特点进行区域性园林设计,每个区域都各自的特点和不同的需求,在设计时可以结合区域需求进行设计;而且在园林设计和实施中,要不断地优化植物配置,完善排水给水系统,给园林设计提高更多的保障。

结语

总之,园林设计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如何做好园林设计成为了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不过要想做好园林设计和实施就正在地掌握园林设计的特点,不断地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尽可能地给园林设计和实施提供更多的保障,把握园林设计和实施的每一个要点。

参考文献

篇11

0 引言

当前,数字城市,社交网络,电子商务作为新一代大规模互联网应用飞速发展起来,其中数字城市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对于数字城市而言,想要建立更真实的虚拟空间,就要不断加入真实城市的复杂相关数据,模拟表达形式越精细,越庞大的数据量需要计算运行处理,占用系统的资源越多,导致系统运行速度严重减缓。“云计算”的到来为数字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莫大的技术支撑。

1 数字城市简述

1.1 数字城市的概念

从技术上讲,“数字城市”的概念,广义的“数字城市”概念,即城市信息化,是指通过建设多媒体网络信息、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平台,整合城市信息资源,实现城市经济信息化,建立城市电子政府、电子商务企业、、远程教育、网上医疗,建立信息化社区。

1.2 我国数字城市发展现状

2 探讨我国数字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

许多发达国家数字城市建设正在向成熟期、智能化过渡。我国数字城市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导致与国外成效程度相对比较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1)缺乏科学、统一、规范的数字城市建设总体框架、标准体系和运行模式;(2)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缓慢,缺乏通用性、实用性、应用性未能满足现实公众需求;(3)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内容参差不齐,在基础地理信息管理、更新、挖掘、共享和服务等方面尚存在一系列技术难题;(4)大多城市的数字城市建设缺乏足够的资金和补偿机制;(5)高层次的技术和专业型人才严重缺乏等问题的存在。

3 云计算的认识

3.1 云计算的概念

中国网格计算、云计算专家刘鹏给出如下定义:云计算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使各种应用系统能够根据需要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和各种软件服务”[2]。通俗地理解,云计算可比喻为储存在电脑里的所有资料上传到网络上,用户只要有移动的通信设备(如手机),到任何一个地方或角落,能够连接互联网,通过身份验证,用户的资料或者用户想要的资料随时都可以搜索到。好比钱存到银行里,到任何地区的ATM机上都能取出来一样!这也意味着计算能力被当做一种流通商品,类比水电和煤气资源,用之便捷,费之低廉。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它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的。

3.2 云计算的服务类型

当前云提供者提供对相关云服务可以分为三大类,即SaaS提供商、PaaS提供商和IaaS提供商[3]。

(1)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

IaaS是指企业或个人可以使用云计算技术来远程访问计算资源,这包括计算、存储以及应用虚拟化技术所提供的相关功能。

(2)PaaS(平台即服务)

PaaS是指把开发环境作为一种服务来提供的云计算,包括应用设计、应用开发、应用测试和应用托管,都作为一种服务提供给客户。

(3)SaaS(软件即服务)

SaaS是指用户获取软件服务的一种新形式。它不需要用户将软件产品安装在自己的电脑上,而是按某种服务水平协议( SLA)直接通过网络向专门的提供商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带有相应软件功能的服务。

3.4 云计算的核心技术

云计算系统运用了许多技术,主要包括海量数据管理技术、海量数据存储技术、云计算平台管理技术、虚拟化技术等最为关键[3]。

(1)海量数据分布存储技术

云计算系统由大量服务器组成,同时为海量用户服务,因此,云计算系统采用分布式存储的方式存储数据,其数据的可靠性采用冗余存储的方式保证。

(2)海量数据管理技术

云计算需要对分布的、海量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能够高效的管理海量的数据源。

(3)云计算平台管理技术

云计算系统的平台管理技术能够协同大量的服务器工作,系统故障能够及时地快速发现和恢复,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式实现庞大规模系统的可靠运营。

(4)虚拟化技术

通过虚拟化技术可实现软件应用与底层硬件相隔离,可以将单个资源划分成多个虚拟资源的分裂模式,也可将多个资源整合成一个虚拟资源的聚合模式。

4 云计算解决我国数字城市中存在若干问题的策略

“云计算”作为新一代计算观念和技术,可以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为我国数字城市建设带来新的生机。

4.1 云计算突破信息获取、更新、管理等一系列瓶颈

基于云计算平台对基础数据进行管理,主要利用其海量数据分布存储技术和海量数据管理技术。云计算平台采用分布式方式存储数据,采用冗余存储的方式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因此,基于云计算的核心技术的应用,海量信息(数据)的难题将迎刃而解。

4.2 云计算消除“信息孤岛”与“数字鸿沟”现象

“信息孤岛”是指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由于不同数据库之间关联性差,难于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和互操作,造成数据共享性差,,无法实现业务协作,导致系统效率低,而无法真正实现信息化的现象[4]。 “数字鸿沟”是指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地区、人群之间关于对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应用程度的差异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造成“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现状[5]。

“信息孤岛”和“数字鸿沟”都是数字城市建设面临的两大难题,涉及到不同应用程序处理的数据结果的互通和信息共享问题,云计算可以很好的解决这类问题。云计算是一个大的资源池,集成计算机资源,可以实现对数据资源的合理统一灵活调配。基于云计算的廉价服务可以为各个阶层的用户使用,特别是降低了农民利用网络的技术门槛。这将不仅大大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中“使用沟”;实现信息资料共享的同时,也有利于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中“知识沟”。不论是物理意义上的计算机资源还是数字信息资源,云计算能够实现资源整合后再重新配置,这样就可以让新的整合信息发挥其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就是对原有资源配置的优化,使得边际效益最大化。所以基于云计算技术可以日渐地缓和和消除 “信息孤岛”和“数字鸿沟”现象。

4.3 云计算完善和统一总体规划设计与信息规范标准化

由于缺乏总体规划、基本的技术标准和考核体系。导致目前数字城市的建设模式是千差万别的,在管理组织体系上也是各行其是。目前己经启动了全球范围内的云计算标准化工作,在我国CCSA、中国电子学会云计算专委会、SOA标准工作组等组织也已开展了云计算标准的研究工作。这一措施进一步说明,应城市发展的要求,专委会将做好总体规划。基于云计算技术标准化,可以使我国数字城市建设和应用能真正发挥规范、约束和指导作用。这也将意味着引入云计算标准化更加进一步完善我国数字城市建设的的总体规划和信息规范标准化体系。

4.4 云计算加速“天地图”建设的步伐

“天地图”是我国区域内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资源最全的互联网地图服务网站,也是我国“数字中国”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自主的互联网地图服务网站“天地图”正式版于2011年1月18日已经上线。“天地图”由于刚刚起步,在访问速度、各类专题信息共享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提高和丰富。云计算作为一个新型的服务模式平台,若将其技术运用到天地图技术架构升级、云搜索和云服务技术研发等工作中。可以有效的推动“天地图”在地理空间信息海量数据管理、分布式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应用,同时也能加速建立健全地理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全面提高“天地图”数据的现势性和准确性;扩大了“天地图”的服务能力,加大“天地图”推广应用力度。同时,也可以早日完成“数字城市”与“天地图”省市节点的连接工作。“天地图”作为“数字中国”的一部分,基于云计算的天地图服务平台的应用将为 “数字中国”的建设提供有力平台支撑和技术保障,其的迅速发展最终也将加速我国数字化事业发展的步伐。

5 结语

云计算是当前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城市建设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目前,云计算还处于起步阶段,它的突出优点会对整个互联网和城市建设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通过强大的“云计算”服务平台,促使数字城市的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解决了我国在数字城市建设过程中所遇见的若干难题。随着云时代的到来,数字城市已经向着“动态建设”的目标前进,希望在可见的未来,基于“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城市”蓝景图早日呈现。

参考文献

[1]王宏伟.浅谈数字城市建设[J].科协论坛,2009,(07).

[2]Perter Mell,Tim Grance.[J/OL]. http///zamber/archive.2010-07-06.

[3]陈全,邓倩妮.云计算及其关键技术[J].计算机应用,2009,(09).

篇12

1 城市水土流失的成因

城市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虽然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都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因素,二是人为因素。这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促进或制约着城市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发展,从而促进或制约着城市的建设。

1.1 城市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

城市占有一定的地理区域,它必然要受到所在区域自然地理因素的支配和制约。自然地理因素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内表现出明显差异,如所在的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象,都影响了城市的水土流失。例如城市及周边城郊地形坡度大,地表植被覆盖率少,则土壤的抗蚀力就差,那么水土流失就会变大。

1.2 城市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对城市水土流失起着主导和控制制约作用,它既可以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也可以促进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

由于人的活动,城市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了城市水土流失。城镇和工业中心的兴起,城市人口的增加和聚集,促使城市不断开展较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许多建设活动都要使用自然资源,影响生态环境,如劈山开道,破坏原地貌和植被,引起土壤侵蚀,从而会造成较严重的水土流失。

2 城市水土流失的特点

2.1 人为性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修路、建厂及其它基础设施建设,很可能要破坏原有地貌、植被或水土保持设施,加大了城市水土流失,表现出一定的人为性。如一些欧洲国家在城市建设中,尽量避免大挖大填,对开挖和填土边坡采用乔灌草结合绿化,很少有我国浆砌石护坡或用混凝土网格护坡的现象,建筑材料大量采用钢结构和玻璃墙,避免了大量水泥和沙石料的使用,从而减少了水土流失。

2.2 复杂性

城市水土流失比较复杂,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同农村水土保持相比,其内涵和外延都有了很大扩展,不仅要考虑防治水土流失的根本要求,而且还要结合城市功能分区和生态建设发展规划,使其符合城市的绿化和美化要求。水土流失的组成,既包括市郊的土壤侵蚀,又包括了市区的生活垃圾和建筑弃土弃渣的流失。特别是人的活动,既可以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又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因此,城市的水土流失比较复杂。

2.3 潜在性和普遍性

城市水土流失的隐患是潜在的,一般情况下难易觉察到,只有在暴雨或大暴雨下才会爆发出来,所以具有一定的潜在性,如我国深圳在1995 年爆发的水土流失之前就没有任何预兆迹象。城市建筑物、工厂、水泥及沥青路等不透水层在我国的普遍存在,使雨水的地面阻力明显减少,导致暴雨径流产生的能量集中,加大了水流天然的侵蚀力量,从而使这种潜在的水土流失具有了普遍性。

2.4 破坏性

水土流失一旦随着暴雨或大暴雨产生,就会造成严重的灾害,因而具有很强的破坏性。水土流失所产生的大量泥沙淤塞河道和城市的排水系统,致使城市市政设施和工矿设备受到破坏,或突然造成停电停水,影响到城市的生产、生活,或危及市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5 治理的艰巨性

过去,治理水土流失往往局限于农村,在措施上多采用田边加林加草的办法,按照小流域进行综合规划,而这些显然不符合城市水土流失的治理。我国城市中的水土保持工作起步晚,而城市水土流失防治模式又趋于多样化,所以治理难度大,特别是山丘城市,开发建设应绕道而行,并尽可能少破坏植被,一定要破坏的要尽可能地恢复植被,如果破坏山体的要提前做好水土保持治理措施,而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另外,人们的城市水土流失观念较为淡薄,这些都加大了城市水保工作的艰巨性。

3 城市水土流失的危害

3.1 影响城市市容、市貌和生态环境。

城市一旦发生了水土流失,道路等陆上交通运输线就会受阻,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就会随着雨水散布开来,就会影响城市的市容、市貌。城市的建筑大都是钢筋水泥,比较单一,已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其表现为城市土地的“石漠化”和“热岛效应”,再加上水土流失灾害的冲击,生态环境就会变得更加脆弱。

3.2 造成城市排水系统过水能力下降,降低防洪能力,导致城市被淹。

水土流失中出现的泥沙和废弃物,使排水管渠下水道过水能力下降,甚至造成管道堵塞。大量泥沙淤塞河道,向河道乱倒城市建设的固体废弃物,都会减弱江河湖库抗洪能力,在暴雨季节,会出现洪水漫流出槽,工厂和居民区进水,公路被毁,导致城市被淹,形成小降雨,大水量的现象。

3.3 制约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

城市水土流失灾害损失的形态复杂化,不仅造成原生灾害,而且造成复杂多样的次生和衍生灾害,一旦城市受灾就可能引起连锁反应,灾害逐年扩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如大量泥沙淤塞河道和堵塞城市下水道,疏通它们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且水土流失会致使城市市政设施和工矿设备受到破坏,或停电停水影响,从而制约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

4 防治城市中水土流失的措施

各个地区的地理位置限制,气候条件变化,资源开发利用差异,都会加大水土流失的难度。城市水土流失的预防和治理措施工作的正常进行关键是加强人们的水保意识。

4.1 加强水土保持意识。

城市中的水土流失主要是人为造成的,特别是一些开发建设者,水保意识淡薄,往往只看到眼前利益,而没有意识到开发建设中引发的水土流失问题,因此要加强对广大群众的水保宣传工作,讲授水保知识,提高人们对城市水土保持的了解和认识。

4.2 开发建设中尽量保留原有的地形地貌。

我国一些城市,由于地理位置限制,要在山地上进行开发建设,如挖山造地工程,包括房地产开发、新工业区建设、高尔夫球场、道路等,尽量保留原有的地形地貌。建筑物施工工程要配套建设中的水土保持措施。建筑垃圾及运输工程中的散落物要及时处理。

4.3 加大植树种草工作,实行绿色覆盖。

植物可以缓解水对地面的压力,并且可以吸收大量水分,从而减少水土流失。我国城区多为钢筋水泥世界,到处是硬覆盖,水分下渗能力极差,对水的阻力就小,而且部分城市一些建筑劈山工程没有马上进行绿色植被恢复,这些都易造成水土流失。为此,要加强各个城市的植被恢复工作,尽可能地利用可开发的空间,调动各个层面上的积极性,连接分散绿地,对城市及郊区实行绿色覆盖。

5 结束语

城市中的水土流失主要是随着城市及城市周边城镇的建设而出现的。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城市化,也引起了城市中一系列水土流失相关的问题,并且造成的水土流失远比农村严重得多。可见,减少城市化发展中带来的负面效应,在城市建设中注意加强水土保持措施尤为重要。水保工作与城市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城市建设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觉悟,会促进水保工作的开展,反过来,水保工作的有力开展,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带来的经济损失,从而间接地促进我国的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篇13

信息化的实质就是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从广义上来讲,数字化城市也就是城市信息化。随着城市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数字城市的建设以成为了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利用数字化及相关技术可以以城市为主体,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问题进行全方面的信息化处理,不仅提高城市的生产力水平和竞争力,而且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更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建设发展。

1 数字城市建设概述

1.1 数字城市的概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美国率先提出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和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II)计划,随之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全球信息化的行列,从而演变出了数字城市的基本概念。

“数字城市”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通过宽带网络的链接,利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的仿真 - 虚拟化技术,如城市进行多分辨率的数字城市,多尺度,多空间,时间和多品种的三维描述,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这个城市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网络上的所有内容,数字化虚拟实现。它是从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转换的基本标志之一。数字城市不仅可以为人类提供观察物质和精神世界的新途径,还可以辅助参与人类智力相关的创造活动。

1.2 国外数字城市现状

发达国家通过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社区信息化建设,有效地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信息化。之后实现了数字城市信息资源共享,面向市民的数字城市在线公共服务,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例如政府网站群是数字城市功能实现的根本途径。而国外的政府网上办公的数量庞大,主要业务有:城市规划管理,城市档案管理,城市审计管理,城市社区管理,城市经济、文化、旅游协调和服务,城市财政和政府采购,市政工程管理,应急管理等。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城市政府在网上进行了规划管理网上作业,将每次城市所做的城市规划方案在网上,征求市民意见,从而实现了程序规范、法制健全、申报简介、过程透明、效率高、尊重民意的城市管理及规划。

除了政府网站群方面,“数字城市”在地理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等也有着很好的发展。回顾国际上数字城市的发展道路,主要分为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阶段;第二阶段:市政府和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建设阶段;第三阶段:市政府、企业互通互联的阶段;第四阶段:网络社会、社区、数字城市的形成阶段。

1.3 国内数字城市现状

“数字城市”的我国也积极的开展了相应的活动,并投入到城市建设中。例如在首届“数字地球”国际会议上,北京市市长正式提出了启动“数字北京工程”。“中国县级第一市”的广东南海,也积极的投入到城市信息化的电子政务。不仅这些城市,我国的上海、南京、杭州等各大城市都开展而来试点工作,并逐步的在全国进行推广。“数字城市”建设在我国的发展是有效的,例如广州市建成了一个市党政机关城域互联网络平台,建成了政府等几大光纤网络,并与多个市直单位实现了高速互联,建立了省政府、中国经济网、国家计算机公众互联网等国家互联网络交换中心的互联。

我国的政府网站数量也相当巨大,覆盖了全国30个省市区。但我国政府网站仍处于政府宣传的初级阶段,主要是介绍政府结构、政府首脑、政策法规、办事程序和统计结果等。由于投入到网上办公的时间较短,和国外政府网站相比业务上不是很成熟,但这些政府网站对数字城市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他向着数字城市的行政管理迈出了跨越的一步,数字城市的社会服务功能需要由政府网站群来实现,因此政府网站群的建设和成长对数字城市管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得政府和市民能更多沟通,更多交流。

我国目前处在数字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同时并举的形式下,不仅是政府网站群,其他的数字信息系统也不够完善,政府和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数量和质量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关键因素,为了更好的建设数字城市,我们需要在政府网站群和各企业信息系统上做出更多的投入。

2 数字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及存在的问题

2.1 数字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

“数字城市”的研究领域较为广泛,其所设计的理论有:多源多时相多分辨率数据集成理论、分布式计算理论、三维仿真理论、海量存储理论、信息的认知理论、空间数据仓库理论等。数字城市的关键技术主要分为:元数据与海量数据处理、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数据融合与虚拟现实、互操作与超链接。

2.1.1元数据与海量数据处理

元数据在一定意义上是沟通数据生产者、管理者和使用者的桥梁,它主要包括:主题内容与使用范围、参考标准、术语、元数据层次结构、元数据分级、元数据扩展原则及方法等。而“数据城市”则涉及到了大量的数据,对这大量数据处理的技术需要快速、高效地进行存取和运算以及传输,它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关键技术。

2.1.2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

数据仓库是将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标准化的过滤和匹配等操作后,进行数据仓库的建模、概括、聚集、调整及确认等工作。它是“数字城市”整合信息资源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信息共享的基础平台。数据挖掘是通过建模从大量的数据中来挖掘所需的数据或知识,其过程为:确定数据挖掘对象、准备数据、建立模型、数据挖掘、结果分析和知识应用。

2.1.3数据融合与虚拟现实

空间数据融合主要内容有栅格数据之间的融合、栅格数据与矢量数据之间的融合和矢量数据之间的融合。其中栅格数据之间的融合技术相对比较成熟,而矢量数据之间的融合较为复杂。目前全世界都在进行攻关的难题是融合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之间的连接关系。由此可见数据融合技术还需更加提升。

虚拟现实系统主要由显示子系统、检测子系统、和模拟子系统三大部分组成。显示子系统主要负责感觉信息的合成,检测子系统主要将操作信息传递给电脑,而模拟子系统是虚拟现实系统的核心,主要是实现虚拟环境的描述和构筑。虚拟显示系统的技术基础有许多,例如高级三维图形技术、多媒体、网络通讯等等。实现虚拟现实系统的应用类型有视频映射系统、沉浸式系统和分布式虚拟系统。

2.1.4 互操作与超链接

互操作是异构环境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体,即使它们的语言、模型和环境不同也依旧可以相互通讯和协调运行,来完成某一指定的任务。这些实体主要包括应用程序、处理对象和系统运行环境等。研究互操作不仅要是技术问题,更涉及到了各个组织机构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它是“数字城市”实现通信共享和系统集成的重要技术途径。

超链接为“数字城市”提供了资源的关联,可以将“数字城市”庞大的信息资源相互联系起来,就如互联网中超链接的作用相似,但由于“数字城市”拥有海量的数据,因此对超链接的技术要求很高。

2.2 数字城市如何建设

建设“数字城市”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标准法规及运营管理体系、访问方式以及数字化生活、数字化管理和数字化经营。由于“数字城市”涵盖的范围很广,所以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适应不同的数字化管理。例如:数字化生活中包含数字社区、数字医疗、网上购物等;政府数字化办公包含决策支持、智能交通、一站式服务等; 企业数字化经营中包含电子商务、企业资源管理、客户管理等。

“数字城市”总体构成分为四部分:基础信息层、地理空间层、应用系统层、决策分析层。“数字城市”建设首先要建好地基,即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建设好信息基础设施后,就要建设第二项工程——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这是数字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NSDI是指对地理空间数据有效的采集、管理、访问、维护、分发利用所必须的政策、技术、标准、基础数据集和人力资源的总称。第三步需要进行“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截止到2012年5月23日,全国已经有260余个地级以上城市开展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其中已经有100余个城市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已经建成并投入全面应用。积极响应“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全国将基本建成由“一个网”、“一张图”、“一个平台”组成的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在完成上述工作后,就需要完成最后一步,即地理信息的综合服务,此项包括政府、企业、公众三个方面,这个环节跟民众的生活联系紧密。

2.3 数字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城市数据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也就是说还未达到“快、准、全、廉”的标准,大比例尺空间数据的获取与提供离标准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同时我国目前在城市数据的共享上存在着缺乏合适数据和不能充分有效利用数据的问题。由于建设“数字城市”是一项大的工程,所以设备要求也很高,目前的数据设备才存在着精度、网络传输速度以及虚拟设备模拟的逼真度等方面的问题。建设“数字城市”,技术要求也很高,虽然目前我国掌握一些关键技术,但还不能很好的满足建设需求,所以技术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再者,技术、管理和经济之间的关系也有待协调,“数字城市”数据共建共享和系统互操作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管理、政策和经济的因素,所以协调这些方面是存在的很重要的问题。我国目前城市信息系统建设的进展不是很快,水平也参差不齐,要实现不同领域的系统互联互通是尤为重要而有难度的,这将给我国的“数字城市”建设带来挑战。同时,我国还面临着两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一是没有建立基础地理数据和GIS系统的长效更新机制,二是没有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软件平台不统一,形成不能交流共享的“信息孤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完善数字化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这是数字城市建设的起点和保障,这需要政府的支持,尤其是在基础研究和尖端技术开发、信息化试验区建设、政府信息系统建设、基础数据库的建设等方面。其次,我们要引入人才,此时不仅需要技术人才,还需要各个专业部门的人才,这样才能更大程度的发挥“数字城市”的建设和管理,因此,我们需要注意人才的比例要协调。再者,“数字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市民,唯有市民的热情才能增加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动力。“数字城市”不仅仅只应用与政府,还应用与生活,比如数字化社区、数字化单位、数字化企业等等,那么开展普及信息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在“数字城市”建设中,政府的作用是十分关键的,主要涉及到加强领导,促进技术管理和经济三者关系的协调,以及制定“数字城市”的战略。“数字城市”是城市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的必然趋势,面对目前无法避免的问题,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带领业内的院士、专家等,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统一建设“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解决办法,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就是建设我国的NSDI。如此可以合理的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相信在解决这些问题后,“数字城市”便能深入到我们的生活工作中。

3 数字城市建设应用及发展前景

数字城市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城市规划、政府机关办公系统、土地管理、公安消防等各种领域的管理,这些大量的城市空间数据在提供和获取上追求着“快、准、全、廉”的目标,而这些目标的实现正是由数字城市的建设来解决的,包括数据生产与更新的速度,数据的准确及精度,数据在空间中的完整性以及体现数据的真三维和时态性。数字城市的建设将大大改善我国城市空间数据的状况。

因此,数字城市建设是城市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城市政治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数字城市建设将会有更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也会加入到建设行列,从而给城市空间数据的生产和处理增添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李杜,宋富林,卢中正.基于数字城市的关键技术应用研究[J].地理空间信息,2008.

[2]吕长广,杨玉坤.数字城市建设实施战略[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1.

[3]谭啸.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基本思路的探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0.

[4]郑剑宇.数字城市与数据仓库[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5]李果仁.关于数字城市的讨论综述[J].社科情报,2002.

[6]张晶,韦中亚,邬伦.数字城市实现的技术体系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

[7]龚建雅.数字城市的基本概念及实现策略[J].3S世界,2001.

[8]简论数字化城市[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07.

[9]赖远鲲.浅谈数字城市建设与应用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

[10]陈坚.如何构建数字城市[J].特别报道,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