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乡村旅游区策划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乡村旅游区策划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乡村旅游区策划

篇1

国色天香以富贵和平吉祥和谐为精神内涵与文化表征,围绕这一文化主题,巧借山形水势,产业资源和民居风貌,有机融入特色化的生态景观元素(园林化的柚、梨、莲、荷、牡丹、月季等),民俗化的文化符号元素(象征福禄寿喜财祈盼的中国结、灯笼、吉祥雕饰、诗画、剪纸艺术等),乡土化的生活与建筑元素(有书院、诗社传统的诗书文化,有养鸽、赏鸽、鸽市和女子舞龙队传统特色的乡土民俗风情,以外架外廊桁架穿榫结构为特征的中华民居建筑造型文化),庄园化的休闲旅游元素(体验型的家庭农庄经营模式与特色餐饮休闲度假村多重组合,游、购、娱、吃一体化),创新整合资源,集约集群集中发展,提升生态与人文品质,旨在营造体验现代田园生活方式和情境氛围的特色乡村旅游社区。

三、开发思路

(一)立足当地柚梨为主特色林果业和城郊型休闲经济的基础优势,将其与人文主题化的特色乡村旅游开发有机结合,

一、三产业复合发展,打造体验型的产业一体化的现代乡村旅游新亮点,形成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机制。

(二)统筹协调,同步打造社区组织建设基地(村委会、村支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休闲娱乐等的管理、服务、活动中心、工作站),推进乡村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与文化事业建设,构建新型社会管理格局。

(三)着力抓好特色农业——生态环境——人文主题——乡村旅游——体验经济——示范农户——招商引资——经营造势——市场开拓——和谐发展的系列结合点,综合实现现代农业创新发展、就业增收、生态保护、旅游开发、文化传承、和谐进步等多种功能,资源良性整合发展。

(四)开发要紧紧围绕发展目标(国色天香核心形象塑造和形成核心经营功能)集中投入,示范农户(5-10户)集中转型,接待中心(村委会设施改造)和环境配套集中打造,新型社区组织基地集中建设,招商开发区集中开发,通过集中发展形成突破效应,以点促面,逐步推进。

(五)开发造势,激活市场,优化资源的市场配置,积极引进本镇和外部优势资源(如特色餐饮、休闲娱乐、传统集市活动、乡土民俗活动等),向旅游社区有序集中,有机结合,特色发展,形成品牌效应和带动功能。

(六)开发要与“三建五改”(建房、建园、建池,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改路)的人居环境改造有机结合,推进村容村貌建设和现代生活方式。

(七)推行政府主导(重在发展导向和提供公共产品),集体组织,农户主体(自主投入、建设、经营),市场参与(多渠道引进市场开发力量)的开发组织架构和政策扶持,自主投入,融资投入,合作投入,招商投入等多元化开发的投入模式。

四、总体布局

国色天香集中发展区根据环境与资源条件,主要围绕长堰村一组核心开发范围,按照入口形象区、观景中心区、社区组织建设基地区、农户生态庄园区、招商开发区五大功能板块进行总体布局。

(一)入口形象区:国色天香标志形象、五福桥

入口区以罗桂路长堰村一组入口道路堰桥周边地区及鲁家长堰塘罗桂路侧沿线为中心区域,该区通过环境整治、设施改造和标志性景观群造型,形成主题鲜明,识别功能醒目,具有人文气度的乡村旅游氛围形象。

(二)观景中心区:云中山、书香门第中心区以长堰村委会山顶地带为主体,涵盖北面坡地等相关区域。中心区是国色天香的景观制高点,自成一景,是开发的重心所在。发展目标主要围绕云中山(借当地民国时期有云中书院、云中诗社取名)、书香门第(村委会设施改造扩建),打造旅游社区的商务接待中心和观景中心(观景休闲、餐饮娱乐、会议等),塑造景区的主体形象。

(三)社区组织建设基地区:社区管理服务活动中心

基地区与中心区有机结合,选择北面坡地适当位置建设,形成既具有乡村旅游形象,又具有综合功能的社区中心。

(四)农户生态庄园体验区:柚林飘香

中心区南麓东西两翼是国色天香乡村旅游社区连片发展的腹心地带,该区成片柚林梨园是一大特色,生态和人文环境尤宜发展集约型、体验型的生态休闲农庄。人文主题:柚林飘香。空间布局:先期主要依托中心区环线相关农户(5-10户)集中打造,推出示范模式,逐步集群化向两翼纵深发展,形成园区整体格局和规模效应。

(五)招商开发区:横塘花月

鲁家长堰塘南侧沿线环状坡台地纳入招商开发区,人文主题:横塘花月,开发主要通过对土地、水体、道路及环境的综合整治改造,形成与景区连接的环塘园林车道和步游道,二阶式环形水体景观(第二阶环形水景长年蓄水)和集中化的招商开发区。市场定位:品牌、特色餐饮为主卖点的休闲度假村集群(3-5家),形成集聚模式,提升国色天香休闲旅游的感召力。

五、景观设计

国色天香景观布置采取对比、均衡、韵律、和谐等审美原则进行综合设计,以山水园林化、民居庄园化、符号艺术化、功能市场化为导向,对环境改造和利用,充分展示国色天香的生态特质和人文属性。

(一)入口形象区

主体形象造型:在入口道路右侧布置大尺度的意象化的桁架式装置艺术门楼,以中国结为原型,国色天香为标志符号,色彩红色/金色,地面石材铺地,绿化灯饰配景。

道路配套景观造型:入口道路两侧及塘堰侧适度布置杆式灯笼造型灯具和行道树,路缘铺设路缘石,沿途布置以吉祥图案为特色的木质屏架和戏曲脸谱为特色的社区指南标识牌。

塘桥造型:整改原单侧铁栏杆,在堤右侧开设步行道布置桥栏,配置福禄寿喜财为符号的杆式灯笼造型灯具。

环境造型:景观花卉、景观树、景观草坡、景观栅栏。

小型停车区:在入口道路两侧布置小型生态停车场。

(二)观景中心区

书香门第:对村委会建筑改扩建,外部造型为桁架穿榫结构的外架外廊元素,中式窗花门楹结合装饰。内部功能设置休闲、娱乐、餐饮、会议一体化。建筑内外布置小型艺术雕饰符号(窗花板、脸谱、诗画、剪纸、陶艺、乡土生活器物、灯笼、中国结等民俗挂件),鄢家镇乡土诗书艺术展示,餐饮休闲桌椅器具中式简约风格,露天庭院具有小型停车功能。

标志性形象造型:T型高立柱,柱中棱型吊牌为文字标识,两侧吊挂灯笼串。

云中山环境氛围营造:扩建区域布置木质桁架花廊,乡土诗画楹联匾额,红砖铺地休闲坪,花树屏风,景观植物,吊挂花卉,艺术栅栏,护坡墙。照明灯具:杆式灯笼造型路灯,吊挂造型灯笼组,灯光氛围营造:庭园灯饰。庭园道路:砖铺步道,卵石道,石材踏步等。

周边附属设施改造:外部造型美化,如水塔可采用竹木架造型绿色植物围合装饰。

(三)社区组织基地区

建筑与功能布局:中式民居风格,半围合庭院,功能一体化,庭院布置休息亭廊和健身组合设备区,信息棚等。

(四)农户生态体验园区

民居外部改造:外部造型为桁架穿榫结构的外架外廊和中式窗花门楹元素结合,部分农户建筑突出外架外廊装饰,部分采用窗花门楹装饰为主的简约风格。分户布置不同特色的艺术雕饰符号如剪纸、灯笼、中国结、戏曲脸谱等,文化题材如梅开五福、天官赐福、百福图、杞菊延年、八仙庆寿、魁星点斗、五子夺魁、象寓万年、喜鹊登梅、五谷丰登、连年有余、百事如意、富贵平安、福缘善庆、八吉祥等为主题的民间吉祥文化和乡土诗画艺术。

室内改造: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和体验型农家乐经营特点,对室内环境设施进行综合改造,重点突出单一居家功能向居家经营功能一体化转型,注重内环境美化与文化内涵情调的表达。

户外经营环境营造:扩展庭院,开敞式经营,在周边果林疏朗的坡地进行多阶休闲台地改造,石材园木卵石挡土墙,红砖铺地,缘阶梯步,花架,竹编护栏,太阳伞,休闲桌椅形成经营功能。

园区综合整治:重点整治道路、水塘、果林、垃圾处理和排污,美化体验环境,突出乡土旅游风情,补充景观花树、花廊花架、栏杆桥、游人休息点、垃圾箱、标志牌,对垃圾排污进行严格管理。

(五)招商开发区

度假村集群建筑风格:汉唐式建筑+外架外廊造型,主题化的人文符号装饰,沿园林车道北侧台地布置,附设生态停车位。屋后坡地开设缘山步游道,在适当区域布置休闲廊,建筑群周边栽种景观花木,布置石景等营造氛围。

塘堰滨水景观造型:因鲁家长堰塘不能满足长年满池蓄水的要求,在园林车道北侧修建二阶式的小尺度环形园林水池造型,长年保持观景水相。水生植物选择:睡莲、绿萍、荷花等。缘水池修建观景回廊和木石材休闲露台,形成滨水户外休闲娱乐区。

六、营销策略

(一)国色天香营销以乡土民俗风情和柚梨生态观光体验、特色餐饮休闲娱乐为重点发展方向。

(二)景观中心区、农户生态庄园区和招商开发区业态采取差别化经营,中心区突出综合接待功能。生态园区以鸡兔等农家菜为特色,以柚加工食品(如酒、菜等)为题材,以品茗餐饮、观光休闲娱乐等乡村生活方式体验(如果蔬认养采摘,自助餐饮,放鸽养鸟等参与性的体验活动)多元组合为经营模式。招商开发区以引进本镇品牌特色餐饮(如滋补狗膳、鸽膳等)和休闲度假项目为主题,统一规划,分单元自建开发经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政策资源和新市场资源,通过广泛招商与重点招商结合,当地农户和外地经营户多渠道参与的方式逐步推进。新晨

(三)围绕国色天香人文主题和柚乡风情,配合县、镇旅游整体开发,通过节庆活动滚动推出,同时围绕桃花、梨花、柚花、牡丹、鸽市、乡土诗风,发挥自身特色,举办主题活动,如鸽子节、踏青会、舞龙会、乡村诗会等。

(四)与罗江乡村旅游景点联合推出乡村旅游黄金线路品牌景点,共同为罗江旅游造势。

(五)通过网络、媒体、市场多渠道宣传推介国色天香的乡村旅游形象,广泛吸引客源,特别是成德绵地区自驾游游客。

(六)举办系列中小型文化主题活动,广泛邀请各界名人参访,借名、借智、借力广泛造势。

篇2

发展旅游活动,进一步带动农村各方面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拓展农业多功能性,促进资源高效利用,是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

1从化区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现状情况

20世纪90年代末,从化区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兴起,经过10多年发展,目前全市已建立30多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区。近年来,从化区积极实施“旅游旺市”战略,开展了农家乐评星级、扶贫、美丽乡村等一系列工作,2011年更是获得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称号。

2从化区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分类

根据收集到的景点资料,参照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03年5月颁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对从化区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可分为水域风光、生物景观、遗址遗迹、乡村建筑与设施、乡村旅游商品、乡村人文活动等。

3从化区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分级

根据现有旅游资源的评定,将生态庄园定位6级、五星级农家乐为5级、四星级农家乐为4级,以此类推,一星级农家乐,未评定景点为零级,共计7个级别。

4从化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分布特征

4.1资源以旅游商品类居多

目前,从化区旅游资源以旅游商品类居多,大多是依托城区、景区的菜品饮食类,乡村建筑与设施次之,以康体游乐休闲度假地和动物与植物展示地为主,人文活动、生物景观较少。

4.2分布以道路及重点景区为导向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的分布道路导向特征明显,主要沿105国道延伸发展,呈现西南——东北方向带状分布的特征。

5发展对策

5.1旅游产品开发对策

从化区市乡村旅游现有产品主要以生态观光、特色美食、生活体验类居多,而这些产品大多属于资源消耗型,针对从化区现状,未来发展产品主要在以下3个方面:(1)增加绿野田园游览、野菜野果采摘、教育劳作体验等产品;(2)丰富和挖掘民俗节庆类活动产品;(3)扶持完善乡村民宿类产品。

5.2空间布局发展对策

根据从化区地形地貌特征、乡村旅游资源分布状况,将从化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布局总体规划为“一带一轴五片”的空间结构形态。“一带”指沿105国道发展的旅游休闲汇集带;“一轴”指沿355省道发展的旅游休闲延伸轴;“五片”指将从化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划分为5大片区,分别为:山野乡村、温泉乡村、田园乡村、古风鄉村、西部乡村。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景点分布特征,划出12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具体如下:万花园名花示范区、大金峰花果示范区、外婆家兰花生态示范区、良口镇美食休闲示范区、温泉乡村教育示范区、溪头乡村生态示范区、灌村果园度假示范区、响水峡农家野趣示范区、蝴蝶谷科普示范区、太平街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钱岗古村落示范区、茂墩水库库区养殖示范区。

5.3基础设施建设

5.3.1道路交通设施。拓宽、改建一批镇村级道路,建立合理的道路系统,增加停车设施、路标指示,完善道路管理、修缮部分山道,对于一些难、险路段增加防护措施。

篇3

(一)游客来源过于单一,交通设施有待提高

目前,部分乡村旅游区的游客来源不丰富,主要以周边各城市的散客、自驾车、休闲度假的游客为主,且旅游的重点单一,旅行社组织的游客出游团体为辅,在小范围内进行发展。客源范围较窄,外地旅行社组织来此的游客数量极为匮乏。另外,部分旅游区还存着交通不便的现状,旅游区附近没有直达的公交站点,周围没有出租车,严重的阻碍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

(二)特色旅游品牌不够突出,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目前,乡村旅游区正处于发展的初期,有些周边城市的市民对乡村旅游区情况了解甚少,某些地区甚至普及知晓度为零,特色旅游品牌不够突出。同时,部分旅游景区内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没有代步车之类的交通工具,游客没有充足的休息区,给游客带来了很多的不便,使游客感觉景区的服务力薄弱。管理景区内车辆的停放比较混乱,进入景区的道路也时常拥堵,严重影响景区未来发展前景。

(三)景区内土地盐碱化,垃圾分类不明确

土地的盐碱化不但会影响绿色植被的正常生产,荒白的土面也会给景区的观赏景观减分,给远道而来的游客留下较差印象。另外,部分景区内,垃圾桶的分布较少,分布不均,景区内垃圾桶没有进行合理的分类,没有再次利用起来,不符合合理利用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四)公共厕所建设有待改进,农家乐的规模较小

目前乡村旅游景区内厕所较少,且厕位不足,公厕建设不能与环境很好的融合,公厕的建设应该与景区内的环境相互适应,要符合环境建设的美。另外,由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时间较为短,发展不够成熟,其相关衍生的餐饮业发展也不够规范,规模较小,餐饮的接待能力跟不上游客数量,使人流积压各环节工作脱节,由此游客会产生抱怨的心理,给整个景区服务减分。

二、乡村农业生态旅游的应对策略

(一)加大宣传力度,增加游客的来源

景区内的工作人员应对景区做一个好的策划,用市场营销的手段,吸引游客,扩大游客范围;不仅可以对景区内进行策划,也可以通过媒体、发放宣传单,或是针对高校进行宣传,让更多的游客去了解景区,从而提高景区的知名度也能达到招揽更多游客的目的。

(二)进一步改进桃源旅游区交通设施

首先,可以通过增加单位时间内的车次,来缓解交通不便。其次,随着科技的发展,环境的保护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难题,伴随着污染这一因素,租赁车渐渐的流行于市,它可以起到方便,清洁,节约的作用,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还可以为旅游区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另外,可以通过政府的帮助并与公交公司进行合作,提供专门的公交站点。

(三)品牌效应,多种方式吸引游客,

部分旅游区虽然占地面积大、基础施舍还需完善,但是由于建设地位于市郊,对外影响小,名气不大。因此,景区工作人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通过现代化的多种方式来为桃源旅游区打响品牌,也可通过进校园的方式吸引广大青少年游客。

(四)完善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增设青少年娱乐项目,增加青少年儿童娱乐设施是很有必要的。其次,可以通过网络,报纸,新闻的形式,吸取大量资金,用来进一步的健全基础设施,用更完善的服务体系来吸引顾客,打响品牌。另外,注重防止环境污染设施建设,旅游区应该在人员密集的场所多设立垃圾桶,垃圾进行好的分类,对游客有个暗示的作用。并且通过对景区内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景区内员工的素质,进行统一的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感,针对景区内车辆的停放,可以安排多名工作人员进行疏导,改善景区内车辆停放混乱的问题。

(五)针对土地盐碱化,加强环境治理

通过生物改良措施和化学改良,针对于生物改良可以在景区内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化学改良措施可以进行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使得景区环境得到改善。其次,引进环卫垃圾桶,摒弃传统垃圾桶,应该在建设的过程中,引进环卫垃圾桶,在游客密集的地方,应增加垃圾桶的数量,再配合环卫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打扫,给前来参观的游客留一个干净整洁的映象。

篇4

一、遵义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乡村旅游资源概况

1、由特殊地质地貌构建的自然景观的奇特性。遵义市位于贵州北部,属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湖南丘陵地带过渡的东斜坡北段,全市土地面积30780km2。全市喀斯特地貌发育三维空间的不断扩展,导致地形演进过程的变化十分复杂,发育于地表的漏斗落水洞、洼地、峰林、峰丛、天生桥、岩溶湖、瀑布、跌水,与发育于地下的溶洞、暗河、暗湖等纵横迭置,形成了一个极富地域特色的自然“岩溶博物馆”。

丹霞地貌是我国南方红色岩系发育的一种特殊地貌。在遵义赤水市境内以侏罗、白垩纪出露地层中,有一千多平方公里的丹霞地貌著称于世。 赤水的丹霞地貌,以其艳丽鲜红的丹霞赤壁,拔地而起的孤峰窄脊,仪态万千的奇山异石,巨大的岩廊洞穴和优美的丹霞峡谷与绿色森林、飞瀑流泉相映成趣,形成很高的旅游观赏价值,令游人倾倒。

2、多民族构建的文化原生性。全市有仡佬、苗、土家、布依、彝、侗、回等36个少数民族。据遵义市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有少数民族人口8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12.2%。多种族群和不同地域的文化因子经反复对撞和相互涵化,逐渐积淀在贵州文化的各个层面中,各民族的建筑、服饰、饮食、婚俗、祭祀、节庆、艺术等等,无不富含着异彩纷呈的人文底蕴。

3、天然避暑型气候的独特性。遵义的避暑型气候资源已属于越来越稀缺和珍贵的生态环境资源。遵义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为遵义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遵义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目前,遵义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有三种:

1、环城休闲度假山庄,这种模式以遵义市汇川区董公寺镇最为典型,即以田园生态环境和各种农事活动为吸引物,将农村生态和农事风情、旅游与休闲相结合,以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2、环城休闲农家乐村寨,这种模式以遵义市红花岗区新蒲镇最为典型,主要的经营特色是休闲度假,接待的游客主要来自于遵义市两城区。全镇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户的民居全部为黔北民居风格,村寨内民居风格统一。

3、外向型度假避暑村寨,这种模式以桐梓县最为典型,桐梓县境内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境内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桐梓县以其良好的气候和区位优势,在每年夏季吸引力大量的重庆游客来此避暑。

二、遵义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规模小

目前遵义乡村旅游开发仍呈现出一种自发状态,普遍存在着投资与经营规模小,地区分布和组织形式零散、项目低水平重复设置、市场竞争秩序乱的局面。除董公寺镇、新蒲镇、桐梓县等个别村镇已初具规模外,其余多呈“小打小闹”的零星状态。

(二)内容单一,缺乏层次性

遵义的乡村旅游还主要停留在观光层而上,乡村度假、采风、民间手工艺品的制作、民俗文化研讨、夏令营等内涵丰富的乡村旅游活动尚未展开,乡村旅游还停留在“春大赏花、秋大采果”和“品尝农家饭”等传统单一的层次上,缺乏地域性和多样性,乡村旅游商品粗制滥造,富含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稀缺。

(三)乡村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较差

乡村卫生设施缺乏,特别是饮水和厕所的卫生条件差;卫生观念落后,如部分地区存在“人畜同饮”、“人畜共居一楼为畜圈、一楼居幻”等,使游客望而却步。此外乡村的通达性较差,乡村生态旅游突发事件的安全应急系统也急待建设。

(四)宣传力度小,缺乏整体策划,尚未形成品牌

由于遵义目前的乡村旅游大多是农户或村镇自发进行,缺乏整体策划,难以在主流媒体或重要窗口进行捆绑宣传;加上缺乏对乡村旅游具体项目的具体策划,尚未形成知名品牌,外界对遵义乡村旅游的优势和特色知之甚少。

(五)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匮乏、现有人员素质较低

乡村旅游从业旅游的开发和管理都需要高级别的人才,需要懂旅游、懂管理的双重人才。当前开发乡村旅游的人才奇缺,加上资金的短缺和部分政府主管人员的不重视,直接影响了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乡村旅游地的管理人员主要是政府官员和村干部,且分工不到位,职责不清,管理混乱;从业人员主要是当地农户,真正懂得旅游开发和经营管理的人才极其缺乏。

三、遵义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进一步优化以乡村旅游为龙头的产业政策,发挥乡村旅游的带动作用

三次产业的恰当的发展比例,将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建议做法如下:

1、调整传统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旅游农业。乡村旅游区第一产业要坚持走特色化、产业化之路,并逐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通过围绕旅游业调整农业结构,引导农民由传统的计划农业向旅游农业发展。

2、以乡村旅游市场为导向,调整工业产品结构。乡村旅游区第二产业要发挥聚集效应,尽量将其布置在城郊的工业园区,以种养业和乡村旅游业为依托,构建资源加工型工业体系。其中可以主要包括: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即食品饮料工业、保健医药工业、旅游购物品加工工业。

(二)实施政府主导的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战略

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如何确立政府、企业、个人的权利及权力边界,达到社会各部分各负其责,共同承担乡村旅游区社会发展的任务至关重要。

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是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了给本国或本地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在政府规划指导下,采取各种措施,对旅游开发给予积极引导和支持,营造旅游环境,有意识的发展旅游业,以带动社会经济的全面振兴。

积极创新旅游业发展模式。农村地区应在充分尊重当地农民合法权益和意愿的基础上,鼓励农民以股份合作的方式兴办乡村旅游,逐步整合分散的乡村旅游点,提高乡村旅游的组织化程度。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旅游区软硬件环境

交通、通讯设施的完善,水利、电力设施的建设,教育、民生设施的提高等都决定着乡村旅游区开发的程度和发展前景。基础设施也会影响到农村总体经济水平,从这种角度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更加增强。因此,乡村旅游区要在已有基础上,加大投入,制定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快公路、通讯、能源、水利建设的速度,尽快改善乡村旅游区生存条件和投资环境,为其经济的全面振兴奠定基础。在加快改善硬件设施的同时,也要提高其软件环境,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

积极培养旅游人才。目前,旅游企业发展的较好的地区都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具体的做法是,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在岗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业务人员的素质;通过与高校合作,以定向招生的方式培养发展旅游业急需的各种人才。目前,乡村旅游区旅游专业人才比较缺乏,文凭层次较低,尤其缺乏高层次人才,对农村地区的乡村旅游基础研究尤为不利。

(五)加大投资力度,促进乡村旅游进发展

制约农村地区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旅游开发资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兴办任何事业都要解决资金问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实力还不很雄厚,不可能对农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业有多大的投入。如何筹集资金办旅游是农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业的一个难题。借用一些贫困地区办旅游的做法,是:不等、不靠、主动“找米下锅”,广聚社会闲散资金为我所用,坚持景区开发筹资社会化。

参考文献:

[1]车家骧,苏维词,刘瑞.贵州山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与策略[j].乡村旅游,2007,(11):39-40.

篇5

山重村坐落在长泰县马洋溪生态旅游区境内。在山重村,最美的是花。从冬至至小寒,青梅率先傲霜独秀;新春伊始,桃花相约而至;春天时,油菜花铺陈在田野里,满目皆是金黄。

200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山重村的油菜花露了脸。冬天里盛开的油菜花吸引来大批游客。山重村的乡村旅游从那一年开始萌芽。

但由于油菜花季节性强,花开时,游客“爆棚”,凋谢后,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2006年11月,长泰县委、县政府决定将山重村正式划归马洋溪生态旅游区管辖,山重村乡村旅游出现转折,开始顺势发展。随着山重村通往长泰县城、厦门灌口的两条水泥路开通,截止2009年,山重村共接待国内外游客近10万人次。

为延长赏花时间,让山重村全年都有游客,2011年,山重景区的油菜花种植面积超过500亩,成为了福建省最大的油菜花观赏基地。景区根据时节的变化,陆续种植了60亩向日葵、30亩紫云英、20亩荷花、30亩杜鹃花等,规模还在不断扩大中。

引入名企寻特色

为加快市场化步伐,山重村引入了福建省中旅集团,大力提升乡村旅游的规模和档次。2010年7月16日,马洋溪生态旅游区、山重村与福建中旅集团签订旅游开发合作框架协议,并注册成立了长泰山重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省中旅集团以控股的形式主要负责景区的投资开发与管理,公司实行规范化的企业经营和管理。

在旅游规划上,为确保山重村乡村旅游的特色,中旅集团派出6名旅游专业的研究生对山重村的基本情况调研,并请旅游规划方面的专业人士和农业方面的专家实地考察,对项目开发提出实质性建议,邀请优秀的规划设计院进行策划及总体规划。

据了解,目前山重景区所有的旅游景点均为人文景观和农业景观,娱乐设施、可参与项目和活动很少,且受季节影响,景区淡旺季明显。针对这些问题,公司推出了草莓、李子、杨梅、龙眼、毛豆、玉米等特色采摘游项目,逐步做到季季有特色,月月有采摘。据长泰县旅游局统计,2011年1―5月,山重村共接待游客8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04.79万元。

山重旅游景区将以生态农业为轴线,以乡村生活体验为载体,以旅游休闲娱乐为主题,全力打造“美十园”,即花园、树园、果园、田园、菜园、家园、学园、乐园、食园和牧园,建设成为中国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休闲度假胜地。

篇6

二、发展思路

(一)发展目标。结合农业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提升和完善农业旅游设施,为市民和游客提供具有“吃、住、行、游、购、娱”等功能的农业旅游目的地,推进农业旅游向标准化、品牌化、现代化发展。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将现有3家省三星级乡村旅游区(点)提档升级,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新创省星级乡村旅游区(点)3家;省特色景观旅游示范镇1个、示范村3个;市级“农家乐”8家,康居乡村乐游农家和示范户10个,发展乡村旅游饭店25家。

(二)空间布局。坚持规划引领,在全区农业总体规划基础上,规划5大旅游片区:浦南镇片区依托“一路三园”,以龙浦路为轴线,以设施蔬菜、特色水产养殖、花卉苗木园区及其管理服务中心为节点,形成富有特色的农业综合旅游区;花果山片区依托茶产业,形成茶文化旅游区;南城朐阳片区依托南城街道、朐阳街道山体林地,形成森林游憩观光区;云台农场片区依托水生蔬菜、水生花卉种植、农产品加工,形成湿地旅游区;岗埠农场片区建成鲜切花、水产养殖生态旅游区。

(三)重点产品。加强旅游产品规划设计:浦南镇以番茄、草莓、葡萄采摘,海棠、红枫、紫薇等彩色苗木植物园观赏,对虾、泥鳅、鱼类生产和品尝,形成森林漫步、农事体验、休闲垂钓特色,并依托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具备展览、展示、观光、体验、科普等功能,打造全市郊区农业旅游首选之地;花果山街道依托云雾茶生产基地,以茶叶种植、制茶工艺、茶艺展示、茶道传播为特色,打造茶文化品牌;南城街道以精品果蔬采摘,朐阳街道以孔望山名木古树、石棚山桃林石景为特色,打造精品景点;云台农场以观荷戏水、采莲挖藕、摘菱品尝为特色,打造湿地生态旅游品牌;岗埠农场以花为媒,以鱼为题,为游客提供花海徜徉、垂钓休闲场所。此外,积极发展“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赏农家景”的庭院休憩、农事体验、农味品尝等特色农家乐产品。

三、政策措施

(一)加强规划设计。农业旅游园区、景点、线路要委托有资质单位统一规划,并在项目安排、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强审核管理。园区家具要精致设计,体现特色。

(二)加快旅游接待载体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农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当地居民发展农业旅游,按规划要求建设综合性景区、特色园区、农家乐、乡村旅游饭店等不同层次的旅游接待载体。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区农水、经发、旅游、财政等部门积极争取省、市扶持资金,支持农业旅游项目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区财政每年设立100万元农业旅游专项引导资金,用于农业旅游项目奖补和工作奖励。农业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纳入区劳动保障部门职业技能培训计划。

(四)加强管理,规范旅游市场。区旅游、卫生、工商等部门加强行业管理,实行市场准入和淘汰制度。对农业旅游经营单位实行挂牌制、评星制、年度考核制。实行农业旅游资格备案认定制度,未经备案认定的项目不能享受相关扶持政策。

篇7

大连安波镇以创建国家4A级旅游区为契机,按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与《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围绕构建“生态安波、休闲安波、好客安波、和谐安波”的目标,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把安波打造成为“北国温泉之乡,大连休闲之都”。,休闲农业。

一、大连安波镇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SWOT分析

(一)安波镇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优势(Strengths)

1.组织领导优势

安波镇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认真做好创建特色旅游乡镇工作,成立创建领导工作小组,镇党委书记亲自担任组长,制订了《安波镇创建特色旅游乡镇工作实施方案》,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安波镇劳动力资源丰富,发展休闲农业积极性高,广大村民积极支持和响应镇政府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措施,这是安波发展休闲农业的最大优势。

2.旅游资源优势

安波拥有类型多样、分布广泛、别具一格的休闲农业资源。安波是国家3A级自然风景区,森林覆盖率高达65%,空气中健康负离子含量比市区高8—10倍。安波不仅拥有闻名遐迩的亚洲第一温泉、辽南顶级的滑雪场,还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鸡冠山公园,此外,辽南名刹报恩寺、碧流河水库、七道房水库、千年银杏树也别具特色。安波土质肥沃,没有污染,盛产各种绿色农产品,旅游商品特色明显,种类丰富。安波的野菜、卤水豆腐,家养猪肉、笨鸡蛋等深受游客的欢迎,成为炙手可热的农家土特产。这些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为安波发展温泉旅游、滑雪旅游、购物旅游、休闲农业等休闲农业产品奠定坚实的基础。,休闲农业。

3.交通区位优势

安波南距大连机场150公里,西距沈大高速公路30公里,东距黄海大道30公里。大连至安波一级路(兴唐线改扩建工程)一期工程已经通车,缩短了大连和安波的距离,节省了大连至安波的行车时间,将安波纳入到大连一小时旅游经济圈内,提高了大连市民赴安波旅游的便利性。安波镇周围环绕巍霸山城、老帽山、碧流河水库等景区,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助于安波旅游区与周边景区在旅游线路安排上的空间布局与整合,形成旅游开发上的“光环效应”。

4.基础设施优势

自从2001年安波温泉旅游度假区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以来,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项目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安波旅游区已建有大小酒店70余家,拥有床位4000多张,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年旅游总收入上亿元。鸿源温泉山庄、安波滑雪场等旅游项目的建成和使用,提升了安波旅游的档次。滑雪场三期改扩建工程已进入尾声,安波旅游超市和两座星级旅游厕所的建设已经完成。多个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项目的建设,完善了整个旅游区的旅游功能,提升了接待水平。

(二)安波镇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劣势(Weaknesses)

目前,安波镇社区居民发展休闲农业的思想观念还不够开放,积极性还不够高。,休闲农业。休闲农业规划还不够科学,政策法规还不够健全。休闲农业产品特色不够突出,差异性不够显著,旅游产品整合营销力度不够。,休闲农业。休闲农业专业人才比较缺乏,产品策划与创新水平低,旅游工作人员服务技能和管理水平低,社区居民合作意识比较淡薄。这些问题成为安波镇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困难与障碍。

(三)安波镇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面临的机遇(Opportunities)

1.政策机遇

一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二是国家旅游局将2009年确定为生态旅游年,推出“国民休闲计划”;三是辽宁省开展“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四是大连市开展特色旅游乡镇创建活动。上述这些国家政策扶持奠定了发展休闲农业的良好外部条件,给投资者以最大的信心支持,为安波镇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

2.经济机遇

2007年,大连市被评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大连城市旅游吸引力增强,为安波镇发展休闲农业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大连市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开展为安波镇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东北三省无障碍旅游区建设也为安波镇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机遇。

3.市场机遇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民众对旅游扶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旅游需求日益提高,旅游动机日趋强烈,旅游已成为城市居民节假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农业。近年来,大连城市居民休闲消费意识不断增强,休闲旅游成为生活必需品,乡村休闲旅游成为一种时尚和趋势,倍受市场青睐。这为安波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创造了很好的市场机遇。

(四)安波镇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面对的挑战(Threats)

1.经济挑战

景区之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安波温泉旅游度假区北有营口市熊岳温泉旅游区,西邻瓦房店龙门汤温泉旅游度假区,东靠庄河步云山温泉旅游度假区,南有铭湖温泉旅游度假区,如此近距离的同类型产品,其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除此之外,休闲农业淡旺季的影响也比较明显。

2.社会挑战

旅游市场变幻莫测。首先,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城市居民旅游动机减弱。第二,随着出游经历的丰富,游客对旅游产品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旅游目的呈现出多元化与个性化。人们对休闲农业不满足于一般水平的观光和游览,而逐渐希望能在游赏过程中得到更深刻的体验和享受,这是安波发展休闲农业需要面对的严峻挑战。另外,旅游经营成本提高、城乡文化冲突也是安波发展休闲农业威胁因素之一。

3.环境挑战

随着休闲农业的深入开展,乡村景观城市化倾向日益明显,乡土特色逐渐减弱。,休闲农业。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增加,废气、污水的排放量增大,加剧了乡村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如何处理好“金山”与“青山”之间的矛盾,是安波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重要命题。

二、大连安波镇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对策

(一)加强领导,科学规划——构建“生态安波”

旅游发展,规划先行。安波镇党委和政府要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推进城乡统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来抓,按照创建大连科学发展示范旅游区的要求,树立科学的旅游发展观,对安波乡村修仙旅游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和布局,以“绿色水都原生态,魅力乡村嘉年华”作为规划的基本思路和理念,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倡导环境友好型旅游,发展生态旅游和绿色旅游,建设 “四化”,即净化、绿化、美化、文化,适度硬化,避免城市化,促进安波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又好又快,实现“生态立镇”。

(二)突出特色,创新产品——构建“休闲安波”

差异是休闲农业的动力,特色是休闲农业的基础,文化是休闲农业的灵魂。安波在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方面,要坚持“温泉兴镇”,突出温泉旅游特色,塑造休闲旅游品牌,完善休闲产品体系,提升休闲体验品位,增强安波乡村休闲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安波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朝特色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叫响“观光到大连,休闲来安波” 这一“后奥运”旅游宣传口号,做足“山、水、农、商”文章,实现“休闲强镇”。

(三)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构建“和谐安波”

为提高安波休闲农业管理水平,推动安波休闲农业朝着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镇党委和政府要加大对休闲农业的行业管理力度,制定休闲农业管理办法,从硬件设施和服务质量等方面规范休闲农业发展。根据大连市旅游行业服务标准,制定和完善《安波温泉旅游服务规范》、《安波农家乐服务规范》等地方旅游行业服务规范。按照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创建标准和要求,对安波旅游区的主要道路和旅游线路,进行命名、立牌;进入旅游区的主要路口和游览中心位置,增设旅游指南;规范公共信息符号,为游客提供方便;修建迎宾大道、停车场,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规划要严格执行环境评价制度,根据旅游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制定保护利用的规章制度和游客的行为规范,减少旅游经营对环境和文化的负面影响,促进安波休闲农业健康、稳定、和谐发展,实现“管理兴镇”。

(四)营造氛围,热情服务——构建“好客安波”

休闲农业的基本要求在于让游客花钱买到心情舒畅。能否让游客心情舒畅,关键在于乡村人文环境的好坏。为此,安波镇党委和政府要增强旅游意识,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培养社区居民的东道主意识和友善意识,为休闲农业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热情好客的乡村人文环境是依靠鲜活的民俗文化和浓厚的乡土气息长久积淀形成的。坚持人性化的服务原则,提供温馨的人文关怀,积极倡导“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处处都是旅游环境”,让每一位 “安波之旅”的游客都能体验和感受到安全、安心、安逸。发展休闲农业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造福农民,惠及百姓。因此,安波应该坚持农村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基本原则,让广大农民能够主动参加到休闲农业的吃、住、行、游、购、娱等经营活动中来,实现“旅游富镇”。

参考文献

1.邓蓉.论新农村建设中的休闲农业发展[J].北京农业学院学报, 2008(3).

篇8

2、瞄准市场,务实开展宣传促销工作。转变旅游促销方式,积极开展前期市场调研工作。务实组织有条件的旅游企业参加国家旅游局举办的国内、国际旅交会和第十届海峡两岸旅行业联谊会,积极参加省旅游局举办的“第三届海峡旅游博览会”和境内外促销活动;全力办好“第三届中国**旅游节”,力争将本届旅游节办成一个以茶文化旅游为主题,构建海峡旅游合作、区域旅游合作和茶旅合作的旅游经济合作平台;开展“重走晋商万里茶路”系列促销活动,挖掘中西部客源;积极对接“长三角”、“珠三角”,与“长三角”旅游城市联盟赴京拓展奥运旅游市场;围绕浦南高速公路**年通车,超前推进与浙江衢州、安徽黄山等沿线景区的旅游合作。利用不老城这一平台,加大老年人市场的促销力度。组织并鼓励“南水”旅游区开展旅游目的地营销活动。持续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突出近郊游、假日游,盯紧福州市场,加快发展旅游业,力争把**建成省会城市的“后花园”。

篇9

2.1研究区域地理区位苏州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临上海,南接嘉兴、湖州,西抱太湖,与无锡、常州隔湖相望,北依长江,与南通相望。苏州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距上海80km、杭州150km,距省会南京219km。

2.2农业资源景观要素类型苏州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农耕文化底蕴深厚,各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有着明显的差异,相关的农业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以传统的景观要素分类为依据,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2.2.1自然要素资源优美的自然要素为发展农业旅游业提供了充足的条件,4个主要自然要素类型吸引了大量游人:1)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低山丘陵山地地形;2)河系水文网络纵横交错,水域风貌极富自然特色;3)沉积平原形成大面积半湿地水稻田景观;4)植被类型丰富。

2.2.2农耕文化资源农耕文化是指农民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农业风俗文化。苏州地区的农耕文化以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集合农业耕作习俗、茶文化、饮食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集合苏州地区独特文化内容和地域特征,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文化类型。

2.2.3旅游产品资源苏州地区农业旅游产品的资源与开发已展现出比其他地区同类产品更为成熟的特征,并且一些已颇具规模,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资源丰富了农业旅游开发和拓展内容。

3苏州农业旅游发展现状

苏州农业旅游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现已经有300余个农业旅游景点。苏州农业旅游资源数量丰富类型齐全,自然生态田园风光、建筑文化等融为一体,构成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乡村景观意境,其中建筑文化以及以吴文化为代表的乡村人文与民俗活动已形成品牌,具有较高知名度。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四大模式:1)以临近传统旅游区和城乡结合部特点的农家乐式乡村游,如旺山村、蒋巷村;2)借助自然资源的农业生态园,如相城区农业生态园等;3)以特色产业为基础结合产业文化形态,如阳山水蜜桃、阳澄湖大闸蟹等;4)以农业高新技术为依托的农业园,如未来农林大世界、昆山市生态农业旅游区等。

4苏州农业旅游存在的问题

4.1缺乏总体发展规划,景点空间分布不平衡苏州农业旅游功能层次划分缺乏整体性和层次感,即没有从全局角度出发进行产业布局与国际化旅游的要求相差甚远。致使一些农业的旅游项目开发上,不能发挥出整体效应的最大功效。一些旅游产业组织还存在形象不够统一、服务不完善等问题,也制约了苏州农业旅游业的发展。

4.2旅游产品开发不足,旅游缺乏自身特色目前,大部分农业旅游的地域特色不明,文化内涵肤浅,内容单调,多以钓鱼、吃饭为主,内容与形式雷同。农业旅游产品的特性得不到充分体现,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和游客的重游率。此外,没有充分利用农村自然景观,农业生产的自然状态,没有发掘农村文化的深刻内涵,缺乏高档次、多功能、知识性的农业旅游活动,无法体现农业旅游自身的魅力,降低了农业旅游的综合经济效益,发展后劲不足。

4.3农业旅游产业带动性差,配套设施不完善在消费构成中,以餐饮和棋、牌、麻将等低消费开支为主,而主题风情风俗的农业娱乐和特色农产品购物等其他开支较低,导致整体消费水平低,使农业旅游产品处于低质量、低收入的经营状态之中。此外,农业旅游业配套设施不完善,人员素质不高、服务不到位,使农业旅游的品味下降,相关产品的质量不能实现预期,经营难度加大,收入水平比较低。苏州地区现有的一些农业旅游景点经营分散、规模小、基础设施不完备造成了农业旅游区开发的劣势,难以形成理想的开发规模。

5苏州农业旅游开发模式建议

5.1突出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发展在开发农业旅游的过程中,苏州地区要发挥自身优势,突出苏州地方特色。一定要注重各地的比较优势,把自身原有的条件塑造成亮点、卖点,把自然、人文、社会资源以及项目的要素资源组合起来,塑造出与苏州经济、文化、社会事业相协调,与群众富裕水平生活要求相一致,与旅游品牌、产品质量相匹配的农业旅游精品。实现特色与个性相融合、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

5.2优化空间布局、加强统筹规划应进行全面规划,项目总体规划要充分反映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发展旅游的主导思想,明确全市农业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与方向;应充分考虑到农业旅游资源的分布现状特点、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性及不同地域农业旅游资源的互补性,改变个别地区农业旅游业经营规模小、分散和不连片的状况,将农业旅游开发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优化农业旅游产业空间结构;规范农业旅游产业发展;营造有利于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环境。

5.3加强特色旅游产品策划在开发农业旅游产品时,要把农业科技、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使产品内容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和参与性。要通过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带动农业生产的发展,逐步由以传统观光为主的单一结构向文化观光、商务旅游、度假休闲和专项旅游相结合的多元结构转变。根据苏州各地农业旅游的旅游资源、产品特色、自然条件、农业生产状况、城市居民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性、对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的认同感,来设计和培育有特色的农业旅游业,尤其要选择一些在旅游市场上具有优势的旅游区加以重点开发,培育旅游精品;包装策划不同的旅游线路产品,既要满足多数人需要的大众化产品,又要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的特色化、个性化产品,以适应现代社会更高的物质、文化需求和旅游消费需求。使农业旅游成为本地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5.4增大宣传力度要采用多种方式,利用各种媒体和机会,面向客源市场,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推广,把宣传农村文化和普及科学知识作为推进农业旅游的重要抓手。此外,交通建设、水电供应、卫生等设施和服务为农业旅游的发展提供基础条件。所以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接待水平是农业旅游开发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可在重点旅游区与市区之间开辟周末或节假日旅游专线,为市民出游提供方便。同时,在景点内部也提供一定的交通设施,提高农业旅游空间整体的服务接待水平,让游客能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6相城农业生态园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案例研究

6.1项目概况苏州市相城区,东邻上海,西濒无锡,南接古城,北依长江,全区下辖4个镇、4个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1个度假区,拥有496km2土地和74万人口。相城农业生态园是规模较大的生态农业旅游精品,包括苏州中国花卉植物园、荷塘月色湿地公园。相城生态园原来被当地人称为“北大荒”,上万亩的滩涂沉降地带地,杂草丛生,洪水频仍。2003年起,相城区在复耕这方荒地中,把“北大荒”陆续建成了由生态农业区、生态休闲区、生态科普区、生态农庄区、生态保护林区五大区域组成的生态农业园,并建成了200.00hm2规模的花卉植物园和133.33hm2的荷塘月色湿地公园。

篇10

在论坛接近尾声时,海淀区旅游局孙继光局长总结了各专家、学者的发言,他表示,海淀区政府将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加快引进大项目。同时,将进一步完善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快大西山旅游沿线综合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二是继续打造旅游节庆品牌,丰富活动内容,吸引广大市民的参与和媒体的关注。三是深入研究温泉镇红楼梦源文化旅游带项目的开发时序和重点,促进社会投资参与旅游开发,并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旅游经营模式,更好地发挥项目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带动和促进作用,为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除此之外,海淀区政府也将加快提升产业素质:一方面高起点推动旅游行业标准化建设,以行业标准规范提升区域内旅游景区和民俗村、民俗户的服务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加强旅游重点区域交通道路及标识标牌、停车场、饮水、污水处理、乡村厕所及通信等基础设施配建,进一步优化大西山旅游环境,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促进大西山旅游区实现质的飞跃。

大西山金秋旅游登山节的成功举办,开创了旅游资源开发与节庆活动相结合的模式,也为未来大西山的旅游资源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大西山旅游发展论坛”发言稿节选

大西山的新格局

魏小安(全国休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海淀有五大,最早是大地主,随着城市的发展变成大财主。同时是大科技、大文化、大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大西山绝不能看小了。

大西山,怎么看。从自然角度看,大西山是燕山的余脉,是都市花园,也可以说它是北京的最后一块宝地。大西山是复合型的资源。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早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这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生活与山地的关系。所以对大西山我们要有这样的认识。

大西山,干什么。海淀区提出了把大西山旅游区建设成综合型目的地,而不是简单的景区。所以,淡化景区,淡化开发是新要求。强化景区自然,强化景观,把视觉作为第一要求甚至是唯一要求。进一步的发展,涉及到空间扩大。首先是自然空间的充分利用,第二是创造生活空间,最终要创造精神空间。另一方面,要构造生活型产品,而不仅是观光型产品。最重要的是强化软开发,适度硬开发。旅游项目包括三类,首先是建设性项目,其次是活动性项目,第三是市场性项目。这次大西山金秋旅游登山节把三类项目都容纳到一起,而且对活动性项目和市场性项目重视程度超过建设项目,这是发展方式的一个创新。在这里,倡导城市景区化,反对景区城市化,这是研究大西山干什么的核心观点、核心问题。

大西山,怎么干。首先要重规划,内容规划、功能规划、时间规划、空间规划。其次是出精品,大西山在历史上是北京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生活最高境界的体现,所以根本的目标是创文化精品。第三要分区域,确定主题文化区域,进一步建设主题专业村,构造一个新的城乡统筹格局。第四是转模式,现在大体上正处在转变过程中,原来大西山是散客观光旅游之地,现在从观光旅游逐步发展到休闲度假旅游和各种新的方式产生。进一步是商业模式的提升,即培育“A+B+C”模式。其中,A是吸引中心, B是利润中心, C是衍生发展。最后要优环境,包括弥补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培育问题。我希望大西山能够成为后工业化发展的典型,成为北京市未来发展的亮点。

从中国旅游景区发展的前沿问题到对于大西山旅游区发展的思考

窦群(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财务司规划处处长,博士)

我国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旅游景区基数大、品位高并在不断增长。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类开放的景区超过3万家,世界遗产数量居全球第三位,海淀区的颐和园是这个行列中的优秀代表,这是我们海淀区旅游发展的实力所在。另外,各类新的旅游景区业态纷纷加入到旅游景区行列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软实力”的竞争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一个地方文化形象“名片”意义的核心景区,往往成为这场竞赛的急先锋。

旅游景区正与各类节庆活动、文化演出有机地整合,形成各类复合型的旅游产品。海淀区人民政府和北京市旅游局以“与国同乐・乐活西山”为主题,联合举办的首届大西山金秋旅游登山节说明我们海淀区抓住了旅游景区发展的态势。旅游景区的实景演出也已经作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有机融合的重要平台迅速发展。

为加快大西山旅游区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一、尝试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北京自驾车旅游目的地。大西山旅游交通线已经全面贯通,沿线风光优美,是天然的景观公路。因此,将大西山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自驾车旅游目的地的条件十分优越。

二、积极促进大西山区域内主要景区的达标升级工作。大西山区域内的几个核心景区已经参加了相关等级的评定,但目前的等级还比较低,不能如实反映大西山的旅游资源品味。建议制定出下一步的升级计划,促进大西山旅游服务的全面提升。

三、以建设“国家生态旅游区”为目标,促进大西山成为海淀旅游发展独具特色的“第三极”。大西山本身是北京市的生态涵养区,建议争取尽早加入“国家生态旅游区”的行列。这样在海淀区,皇家园林的文化观光、稻香湖的旅游度假、大西山的生态休闲将形成区域内响亮的三个品牌和互补的旅游产品体系,不但可以确立大西山作为海淀旅游发展独具特色“第三极”的地位,而且对于区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也会起到独特的促进作用。

没有围墙的主题公园

戴学锋(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旅游与休闲研究室副主任)

海淀区旅游局提出的红楼梦源旅游规划的想法不无道理。温泉镇的白家疃据说是曹雪芹住过的地区;怡亲王家的贤王祠就在温泉镇的白家疃,而怡亲王曾负责看管被抄的曹家,使得贤王祠成为和红楼梦密切相关的历史文物;温泉镇位于大西山,是我国历史上园囿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其西北有历史悠久的大觉寺,西南部则是我国著名的三山五园之一的香山,这里山清水秀,背山山有脉,临水水有源,高有隐寺之塔,近有通市之桥,自然而然,是产生大观园灵感的最好的地区,也是著书立说的最好的场所。因此,我们认为此命名为“红楼梦源文化旅游带”,极为妥恰。

提起主题公园,最典型的就是迪斯尼、环球影城等大型旅游娱乐场所。这些主题公园除了具有明显的主题外,特点一是投资巨大;二是占地面积大,而且几乎无一例外地用围墙圈一大块封闭的土地;三是门票价格高,运营成本高;最后,也是更重要的特点是公司制运营,即一般都以一个公司为主体运作。

温泉镇是大西山的一部分,在各方限制条件极大的前提下,规划红楼梦主题公园就必须突破传统主题公园的概念。温泉镇的三个村子各有特点,因此在分区上我们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将温泉镇分为:白家疃的红楼梦源景区,杨家庄的花柳繁华地景区和温泉村的温柔富贵乡景区。如此形成了一个主题鲜明、布局合理、符合市场需求的大型开放式主题公园,它与传统主题公园相比具有以下创新:

首先,这是一座没有围墙的主题公园。在规划中充分利用已有和在建项目,不需征地拆迁。其次,这是一个展示红楼文化,又不囿于传统红楼文化的主题公园。在规划理念上,深刻挖掘红楼文化与当代乐活理念的内在联系。最后,这是一个以村民、各级政府和开发商多元参与者共同开发的主题公园,这也解决了主题公园一次投资过大的难题。

我们期待着红楼梦源主题景区不仅仅给我们提供一个好的主题公园,更为主题公园的开发探索新的模式。

挖掘潜力,协作创新

岳升阳(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

海淀区的大西山处于北京西北郊文物分布带上,最主要的文物资源是寺庙,此外沿山有许多古代墓葬。

观光景点分散,远离交通道路;一些重要景点因使用单位的原因难以开发;森林防火限制了古香道的登山游;无序开发、景观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吸引投资不足,缺乏准确定位;水源缺乏、生态环境较脆弱,这些都是大西山旅游区开发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大西山旅游区的发展方向:一、深入挖掘潜力。不要再大规模建设楼房,现有的设施和文物古迹还可开发。其中最重要的是七王坟。九王坟的阳宅部分应一起开发。普照寺、响塘庙、秀峰寺、金仙寺等都有接待游客或会议的潜在能力。贝家花园有一些老房子可修缮开发。城子山则可做小规模的游览开发。二、妙峰山古香道的合作开发。妙峰山朝香是北京最大的朝香活动,其主要香道就在大西山景区。三、打造农业休闲整体品牌。大西山农业休闲资源丰富。近年来兴起水果采摘和农家乐,今后还可开发蔬菜、水果的家庭种植等。北安河等古村落也是可开发的旅游项目。四、不断创造新发现。通过不断发现文物古迹提高媒体上的报导率,吸引人们的眼球。五、旅游交通网络的建设。当地的沿山道路可在节假日期间开通游览车,还有一条战备铁路可利用起来。六、开发现代休闲、会议、展览、餐饮、文化娱乐项目。可利用景区中心西埠头村旁的锅炉厂址开发会议和展览项目,或引进画家村式的文化项目,构建较完整的休闲文化产业网络。七、明确区域定位。本地的发展定位不必面向全国,甚至整个北京市,而是面对海淀、中关村,我们可以把它和海淀中关村打造成一个整体,作为海淀中关村的后花园来塑造品牌。八、水资源开发和环境建设。本地区曾有月儿湾和许多山泉,如今由于气候干旱和超量用水,地下水源已不足。所以一方面要加强节水工作,另一方面应建设集水工程,以有效缓解水源紧张的压力。目前当地文物、景观的建设性破坏现象已经出现,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开发过程中,要时刻注意保护好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

大西山旅游目标市场定位、发展远景及开发建设建议

石培华(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博士、教授)

一、目标市场与形象定位。以北京市常住居民周末休闲、登山、采摘、宗教朝觐等为主体,以节庆活动、文化科考、康体养生、休闲度假等为补充,通过差异化和联动发展,分享景区客流,通过特色消费项目和业态创新,培育中高端市场,形成立体多层次的市场结构。强化市场细分,形成一个主体市场和三个辅助市场。主体市场是京郊游市场。辅助市场一是以香客为主的宗教朝觐游市场,二是心灵休闲养生市场,三是中高端休闲度假市场。总体形象定位是“上风上水上海淀、聚业聚心聚西山”。

二、发展定位与远景目标。发展定位具体概括为:“打造一个中心、壮大一个特色、夯实一个基础”。一个中心即建设成北京最著名的登山与户外运动中心。一个特色即壮大心灵旅游及养心休闲特色品牌。一个基础即夯实大西山乡村旅游的水果采摘与乡村民俗文化体验基础。发展目标是围绕乡村综合发展和旅游目的地建设,按照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断扩大旅游规模,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和水平。

三、开局与产品建设 。开发“一轴、四片”葡萄串式的发展格局:一个旅游发展主轴,即大西山乡村旅游公路。四个乡村旅游片区,即车耳营片、七王坟片、管家岭片、徐各庄片。通过交通整合,串联起分散的景区、文化点、采摘园、其他配套规划项目点,形成网络式、集群式的发展格局。立足市场细分进行产品开发,形成三个主打产品和开发四个辅助产品。三个主打产品为登山与户外运动、文化休闲与心灵旅游、农业采摘与乡村民俗等产品。四个辅助产品是节庆活动、文化科考、休闲度假与会议培训、红色旅游等产品。六条主题线路有文化体验游线、户外越野挑战游线、民俗体验及采摘游线、王陵风水探寻游线、郊野休闲度假游线和科普旅游线路。

创意照亮西山

――大西山旅游创意与品牌营销

朱万峰(中国旅游策划专家、北京九鼎德盛旅游策划研究院执行院长)

创意旅游,就是根据旅游资源特色,通过科学的创新思考,打造差异化可持性的旅游产品。

大西山旅游发展的优势是资源种类多,市场潜力大,政府重视。劣势是单项资源转化产品的等级不高,总体品牌形象模糊。海淀北部新区建设的不断推进,海淀区旅游发展的郊区化趋势,庞大的京郊游市场需求,为大西山旅游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2009年10月完工的“西山风景长廊”,更是直接沟通了大西山旅游区的各项产品,为形成大西山旅游区统一的优质品牌烧了第一把火。但是随着游客旅游消费水平的提高,同质化的京郊游产品很难具有长期的吸引力。海淀京郊产品品牌还未形成,缺乏传统市场的维护力和新兴市场的抢占力。

篇11

2008年以来,科尔沁区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工作重点,充分发挥旅游局的职能优势,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站在服务大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点,积极创新、完善乡村旅游,使科尔沁区的乡村旅游整体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

一是大力发展莫力庙羊场葡萄园项目。莫力庙羊场葡萄园是通辽地区唯一的鲜食葡萄优质高档产业化商品基地。莫力庙苏木千亩葡萄观光园位于莫力庙苏木政府西2公里处,在沙化较为严重的布林嘎查辖区,是独具风格的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农业观光园。现有葡萄园总面积7500亩,年总产量约900万公斤,大面积平均单产、稳产葡萄鲜果质量均属本区域之首。到2010年,葡萄园总面积要达到10000亩。此项目的开展可以使游客在观光、游览的同时,亲自采摘葡萄,了解葡萄种植常识,体会农家乐趣,不仅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而且满足了游客的需求。

二是围绕现有的田园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了朝鲜风情度假村、农家乐、牧家乐,以及特色各异的田园生态旅游产品等旅游项目。鲜光民俗文化村位于科尔沁区大罕镇,国道303线从该村通过,是通辽市唯一的朝鲜族聚居村。结合新农村建设工作,围绕现有的田园生态旅游资源,通过近几年的大力开发,现以开发旅游项目有:朝鲜风情度假村、农家乐、牧家乐,以及特色各异的田园生态旅游产品,森林草原沐浴之旅、春花秋实之旅等。该旅游区积极以经营旅游的方式来经营农业,蔬菜种植向生态观光型发展,农产品向旅游商品发展。通过高起点开发,突破部门和条块利益分割的制约,有效的整合了科区旅游资源,并借助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促销,解决了资源整合不够、宣传不足和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的问题,以此增强了其品牌的吸引力并抢占了市场,吸引了大量的都市人前往休闲度假。

三、科尔沁区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困难与不足

我区乡村旅游发展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还处在起步阶段,主要是在特色上,还有不小差距,主要体现在规模小、景点分散、景点娱乐项目、乡村旅游商品开发度不高;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不够配套,竞争力较弱,制约了游客消费,影响了旅游收入。此外,在经营管理、环境与景观包装、乡村旅游从业队伍等方面也还有待于进一步强化。

四、下一步乡村旅游发展计划

乡村旅游是一个新兴产业。乡村旅游市场所蕴藏的潜力极大,对乡村旅游的开发、包装、策划、推广的过程,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和摸索,需要创新和突破。为此,我们将进一步结合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推行行业标准,促进乡村旅游更快更好发展。

一是创新观念。树立把乡村旅游新兴产业变成新型产业的观念。我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应充分利用自身的特点,坚持“以乡村为依托,市场为导向,绿色为主题”的指导思想,乡村旅游无论是操作的形式还是包装的理念必须突出生态优势和农家特色,提升“农家乐”品牌,丰富“农家乐”文化内涵,规范管理,完善设施,提高服务质量。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要合理布局,以人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要兼顾乡村旅游线路的组织和运用。

二是整合资源。进一步突破区域资源的局限,以乡村特色资源为基础,区域文化资源为导向,整合社会资源,形成一个政府引导、全面发展的局面。对已有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认真筛选,充分吸取其他省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宝贵经验,“抓大放小”,对综合性强、水平高、发展前景好的重点项目作为重点开发建设项目,尽快形成品牌,推向全国。

三是完善环境。环境是旅游区域的语言,是区域文化的体现。它包括三个方面:良好的自然环境、友善的社会环境和特色浓郁的文化环境。加强环境建设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必要条件。

篇12

旅游业对一个地区拉动经济增长、完善基础设施、扩大劳动就业、改善城市形象、提高文明程度等具有重要作用。宝鸡历史文化悠久,自然资源丰富,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宝鸡市奋力开拓,不断创新,旅游产业呈现了全面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只要坚持既定的思路目标,并不断完善提升,就一定能实现宝鸡旅游业的突破发展。

一、宝鸡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功能定位与总体思路

在功能定位上,可以考虑以下五点:姜炎、周秦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山、水、塬、林、城一体的生态园林城市,文化娱乐发达的休闲度假胜地;以奇俊秀美自然风光为特色的生态旅游胜地和动、植物科考基地;以合十舍利塔为标志的的佛教文化旅游胜地;连接陕、川、渝、甘旅游大通道的重要历史、文化、旅游节点。

在发展的总体思路上,建议以发展大旅游、开放大市场、培育大产业和建设文化旅游名市为目标,围绕挖掘利用宝鸡独特的文化和山水“两大资源”,坚持政府主导,企业跟进,社会助推“三轮驱动”,打响炎帝故里,东方佛都,秦岭中央公园,西鄣城市天堂“四大品牌”,实施都市旅游打造,策划规划引领,城乡旅游互动,文化精品促销,旅游功能提升“五大工程”,形成以市区为中心,以法门寺太白山综合旅游区、秦岭都市旅游区、周公庙五丈原钓鱼台历史古迹旅游区、关山草原风光旅游区、岭南山水旅游区“五大板块”为支撑,对接西安、甘肃、四川,辐射西部毗邻地区的大旅游格局。

在战略目标上,一是把宝鸡建成“历史与现实、古朴与时尚、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的现代化历史文化旅游名城,成为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二是把旅游业培育成宝鸡市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到2010年,全市接待游客15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0亿元;到2015年,力争全市接待游客25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0亿元;三是推进全市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旅游产业发展,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劳动就业,促进宝鸡百万人口生态园林特大城市建设。

二、宝鸡旅游产业发展的五大战略

1. 策划规划引领战略

旅游规划是旅游业健康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必须坚持“发展旅游、规划先行”的思路,着眼于旅游规划对象的综合整体优化,高起点规划、高标准编制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旅游线路规划,旅游产品规划、旅游项目规划、旅游区概念性规划和总体规划、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城镇规划、风景区规划等规划,形成完整的旅游规划体系,进一步明确宝鸡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定位、功能定位和市场定位、空间定位、区位定位,明确各个景区的定位和特色,做到规划先行,分步实施,逐年打造精品,推动旅游产业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2. 都市旅游打造战略

城市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石。顺应宝鸡建设西部生态园林特大城市和关天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的定位要求,大力实施都市旅游打造战略,把城市作为全市文化旅游的中心目的地来打造。重点建设“三大片区”,即以中华石鼓园景区为秦岭中央公园门户,以天台山、鸡峰山、炎帝陵为依托,建设寓宝鸡文化展示和秦岭山水风光于一体的华夏文明探源区;以渭河“一河两岸”夜景和水上演艺为看点,市内特色街区为载体,融观光餐饮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都市文明体验区;以宝鸡老城区为主,包括北首岭遗址、金台观、大唐秦王陵、金台民俗村在内的城根文化游览区。

3. 城乡旅游互动战略

当前,应该抓住国家实施国民休闲计划的机遇,坚持与推动都市旅游、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致富相结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重点抓好西岐民俗园、关中风情园、西部兰花园、金台观光园、六营民艺村等乡村旅游示范点,加快金台六川河生态乡村旅游区开发,使乡村旅游成为扩大内需、拉动城市居民消费的新热点。

4. 旅游精品促销战略

要把旅游精品促销作为一项长期开发战略,不断拓展旅游宣传促销的理念和思路,创新旅游市场营销的内容和形式,通过开展一系列特色鲜明、层次多样的旅游宣传促销活动,进一步挖掘客源市场,争取最大的经济、社会利益。

5. 旅游功能提升战略

加大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各景区(点)的旅游交通设施、供电、供水、厕所改造、污水处理、宾馆、市场、游乐、演艺设施及其他配套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旅游区的服务功能,提高旅游区的档次和水平,增加旅游综合收入。

三、 宝鸡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在营销策略上,要坚持认真抓好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强化行业管理,狠抓市场营销,大力开发历史文化旅游,打造宝鸡文化旅游品牌,逐步建立配套齐备的、高标准、高层次、高效益文化的旅游产业体系。重点实施八个方面的战略重点:

1. 倾力打造世界佛都法门寺

2007年,陕西省委、省政府把法门寺景区建设作为建设文化旅游强省的十大工程之一,投资26亿元,实施了法门寺文化旅游景区景区一期工程,于2009年5月建成开放,为打造世界佛都奠定了良好基础。下一步,应以法门寺合十舍利塔落成为契机,加快法门寺文化景区二期工程建设,积极创建并申报国家5A级景区,致力将其打造成为继兵马俑之后“陕西第二个文化符号”。要以佛文化资源和地域文化资源为发展基础,坚持大策划、大开发、大投入、大宣传、大发展的战略思路,以法门寺佛法僧三区为核心景区,实施佛文化商业街、温泉度假宾馆、素食养生会所、禅修堂等项目,开发建设佛缘产业和外延的旅游配套产业和衍生产业,开展以宗教朝觐旅游、参与性体验旅游和观光旅游,打造以佛教旅游为特色的旅游产业集群;着力抓好新农村、新景区、新城镇建设,完善景区道路、市政设施、景区绿化等基础设施,最终建立起一个法门寺旅游经济区,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一个宗教文化旅游经济圈,努力形成“东有兵马俑,西有法门寺”的大市场、大辐射市场格局。

2. 开发包装北方第一奇峰太白山

经过多年不断的旅游开发,2009年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接待游客达2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亿多元,已经成为宝鸡市和陕西省的旅游品牌之一。今后,应进一步挖掘太白山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重新整合产业要素,提升产业素质,尽快把太白山开发建设成为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一是大力发展山地自然风光观光度假旅游。主要依托秦岭优美的自然风光,突出旅游观光、科考探险、自驾游等,加大森林、雪山等自然资源开发力度,积极实施太白生态园、仿唐街、秦岭主题广场、太白广场、太白第一寨等旅游开发经营项目,丰富旅游活动形式,增强景区的吸引力。二是大力发展温泉养生旅游。积极开发太白山温泉资源,以发展温泉休闲和康体养生旅游产品为主线,设计康体养生、观光休闲、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把太白山建成国际生态旅游休闲产业新区。三是进一步开发人文旅游。挖掘张载文化以及三国葫芦峪古战场等人文资源,建设浓缩人文景观、展示西周文化的风情旅游园区。四是进一步完善旅游区基础设施,加快污水处理场、垃圾处理厂、景区道路、餐饮娱乐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步伐,完善服务功能,力争使太白山跻身国家重点旅游区行列。

3. 建设周秦文化产业示范区

按照国家《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的宝鸡建设“周秦文化旅游精品区”的要求,宝鸡要发挥周秦文化发祥地的优势,以周秦文化为文脉主线,按照国家级产业示范区的标准,建设周秦文化产业示范区,打造宝鸡核心文化产业区。在具体建设上,应按照“一山、一水、两轴、四大板块”的空间结构进行总体布局:一山就是秦岭生态屏障;一水就是渭河生态景观区;两轴就是东西和南北向两条城市功能轴;四大功能板块就是中华礼乐城周礼文化板块、中华石鼓城民俗文化产业板块、秦渭新区休闲产业板块以及千渭之会文化科技创意产业板块,努力将其建成宝鸡继传统工业区、商业中心区、行政新区、国家高新区、陈仓物流区之后的第六个特色区域,力争与西安“大唐文化”形成各有千秋之势,实现陕西周秦汉唐文明交相辉映的美好愿景。

4. 完善提升中华礼乐城主题公园

中华礼乐城主题公园是宝鸡市贯彻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精神的大胆尝试。中华礼乐城规划总占地2.9平方公里,主要依托金渭湖和市区人民公园,实施人民公园、宝鸡宾馆、美食、酒吧、旅游产品等专业街区改造。目前已经完成周礼文化主题公园、周文化主题广场、八音长廊、乐府、周礼大道、吉祥大道等的建设改造。下一步,应该继续完善和提升中华礼乐城,集中旅游创意策划、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的骨干专业人才,加快建设空中酒吧街、工艺美术民俗博物馆、周秦文化生态广场、石鼓河街区改造、五星级国际影院、古玩书画与旅游纪念品市场等项目,打造融参与性、观赏性、娱乐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中国现代主题乐园。

5. 建设宝鸡中华石鼓城

以中华石鼓园建成开放为契机,依托青铜器博物院、石鼓阁等,抓好中华石鼓园二期、世界华人文化城一期工程,完成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和渭河流域、山地森林的生态治理、保护与综合开发,启动石鼓山至天台山区域的开发建设,实施秦岭欢乐谷、石鼓古镇、野生动物园、封神谷主题公园、西府大观园等支柱产业项目,把中华石鼓城建成宝鸡具有文化接待、文化体验、科普教育、民俗体验、休闲娱乐等综合的民俗文化产业板块,富有生动性、特色性的,以旅游观光、娱乐体验、温泉养生、生态居住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文化综合区。

6. 整修重建炎帝陵

宝鸡是炎帝故里,应高规格建设炎帝陵,不断提升炎帝故里品味与档次,把炎帝陵景区与石鼓山公园、北首岭遗址博物馆作为展示宝鸡历史文化内涵的标志性建筑,尽快完善道路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集中体现姜炎文化的文化长廊博览区(包括农耕文化图、百草图、华夏归根图等)、中华民俗园、神农坑、炎帝行宫、九龙泉、神农广场、姜炎文化博物馆、先农坛等项目,并修建集餐饮、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度假区。同时,打造宝鸡炎帝故里和全球华人老家品牌,围绕建设“中华民族的人文圣地,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请求中央有关部门制定炎黄帝陵祭祀活动办法,在祭祀规格、宣传报道等方面给予炎帝陵和黄帝陵同等对待。通过举办各项活动,让海内外炎黄子孙在寻根祭祖、旅游观光之中感受到炎帝文化的熏陶和激励。

7. 打造民间工艺美术之乡

突出周秦文化、姜炎文化特色,在大力扶持以泥塑、剪纸、皮影、农民画、特色小吃等传统民俗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建造宝鸡工艺美术民俗博物馆。博物馆可分为展览区、作坊区、饮食体验区三大主题区域。展览区重点展示周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周礼》、周乐、教育制度、石鼓文等文化;作坊区以制作传统的凤翔彩绘泥塑、社火马勺脸谱、剪纸、青铜器等民间特色手工艺品为主,例如宝鸡古纸制作、木刻制品制作、凤翔千阳布艺制作、民间榨油磨面作坊、酿酒造醋作坊等等,使人感受西岐文化的博大精深;饮食体验区可通过外设座位与包厢的体验模式,设置岐山哨子面、岐山面皮、陇县烧饼、太白洋芋搅团、凤翔豆花泡馍、凤县热面皮菜豆腐等西府名吃,使人感受西府的美食文化。

8. 振兴县域旅游产业

坚持“一县一品”、“一县一景”、错位发展的原则,发展特色的旅游项目,做大县域旅游业规模,使旅游业尽快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加强县域间的旅游交流与合作,各县域应打破自我封闭、各自为战的局面,实行开放、联合、互补的经营策略。凝聚三区九县的自然景观景点,依托特色资源,推出特色旅游产品和路线,重点将红河谷森林公园、关山草原、关山牧场、嘉陵江源头、通天河国家森林公园、凤翔东湖、天台山(神农乡)、鸡峰山(陈仓山)、眉县汤峪温泉小镇等自然生态景观有效的衔接起来,形成集观光、住宿、餐饮、购物、娱乐于一体的特色生态休闲旅游体系,形成县域旅游圈。

四、宝鸡旅游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1. 坚持政府主导

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初期,单纯通过市场运作或招商引资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明显成效。政府必须在先期进行有效的整体策划规划、营销宣传包装,完善基础设施,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和灵活的工作机制,完善投融资政策,选准突破口,坚定信心,加大力度,梯次推进。

2. 改革工作体制

充分发挥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协调议事作用,明确领导小组组成部门的各自职责和具体任务,形成整体工作合力,杜绝各自为政,推诿扯皮等行为。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旅游工作考核奖惩机制,每年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县区、各部门,实行年终考评。建立日常检查制度,定期对部门和县区的工作进度进行检查,在新闻媒体、工作简报上进行通报,确保各项工作按计划推进。设立旅游经济发展单项奖,对旅游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企业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3. 创新运行机制

加快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投入、社会参与”的旅游景区开发、投入和管理新机制,用市场机制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按照有利于资源保护、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原则,进一步理顺重点旅游景区的经营和管理体制,在整个景区内,景区管委会对景区的开发建设负责,其他部门重在参谋和辅助决策,改变景区普遍存在的旅游、文物、林业、水利、国土等部门多头管辖的局面,形成明确的责任主体。有条件的旅游景区成立景区开发公司,搭建招商引资平台,走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开发建设的路子。

4. 加强要素保障

突出对旅游交通、旅游购物和旅游娱乐等薄弱环节的支持、扶持力度,特别是要重点解决干线公路通往旅游景区景点的交通问题,提升市区到旅游景区景点之间的道路等级;统筹安排旅游建设用地,市、县两级要将旅游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对旅游重点项目优先供地;制定体现对文化旅游产业支持的措施,在安排项目、资金和考评等方面确保文化旅游业占足够的比重;用足用活国家和省上政策,整合林业、水利、农业、交通、新农村、扶贫等项目资金及用地、信贷等指标,扶持旅游产业发展。

5. 加大金融支持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扩大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主要用于重点项目贷款贴息、旅游规划编制、策划设计、宣传促销、节庆活动和考核奖励及政府导向性投入,扶持旅游产业龙头企业、重点景区、重点旅游产业工程项目建设。二是积极吸引社会资金。根据“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通过政策鼓励与引导,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旅游业,以解决景区、景点建设和旅游接待设施建设投资不足的问题。三是多渠道拓展项目融资渠道。建立银政、银企旅游项目开发合作机制,组建融资担保公司和投资公司,扩大旅游投融资规模。加大对现有旅游企业的改造和整合力度,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解决融资问题。

6. 强化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引进战略,赋予旅游管理部门和景区一定的用人自,引进一批懂专业、能策划、有经验的高端人才,为旅游产业提供智力支撑。改革旅游系统干部管理体制,调动各级干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积极性。采取多种形式,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知识教育,提高人员素质,培养一批旅游专业人才和导游专业人才。

总之,旅游产业发展不同于其他产业,投资大,回收周期长,市场风险大。当前无论是在宝鸡,还是整个中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总体上都是起步较晚、起点较低。我们既要给旅游业一些宽容与理解,支持做大做强;又要克服畏难心理,不断开拓创新。要以国际视野去审视旅游业的发展,多一些思考与实践,少一些议论与抱怨。只有自觉顺应当前旅游经济发展趋势,牢固树立大旅游观念,科学认识旅游业发展的规律,坚持把一个地市的旅游放在全省乃至全国进行审视定位,全力整合内部及其周边地区的旅游发展要素,不断进行体制机制和工作创新,坚定不移,真抓实干,旅游产业才可以得到新的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婉飞.中国旅游业发展及创新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10~20.

[2] 郝索.外国旅游管理体制比较研究及对我国旅游业改制的启示[M].人文杂志,2001(3):21.

篇13

一、提升策略

(一)策划主题突出的乡村体验旅游活动

根据表一ASEB栅格矩阵,利用济南乡村旅游体验活动的优势,克服同质化、时间固定的劣势,抓住广阔目标市场的机遇,迎接季节性强的威胁,策划主题突出的乡村体验旅游活动。

第一,源于农业基础的旅游体验活动 ,可以展开如下活动。

1.发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游和老年人养生知识教育游。将传统的农作物栽培历史和高新技术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的目标人群策划不一样的知识教育体系。针对青少年好奇心大的特点,普及知识时,可以倾向于边生动有趣的讲述边让其操作的方法。比如平阴玫瑰副产品(玫瑰酒、玫瑰酱)的制作工艺,可以设计一套工艺模型,便于青少年操作,亲自品尝加深理解。针对老年人,可以多讲述一些与其有关的中医养生功能。比如平阴玫瑰副产品(玫瑰酱),就要强调玫瑰酱属温性食品,有滋补健肝脾功能。

2.积极开展农产品购物型旅游。平阴玫瑰、章丘大葱、明水香稻、龙山小米、商河大蒜、唐王四鲜(大豆、花生、地瓜、玉米)等特色农作物资源本身就很有吸引力,可以作为地方特产售卖。但是,将地方特产进行细加工或者增添一些体验活动再售卖,价值就会翻倍。比如和家人一起体验制作玫瑰酱的过程,品尝并带走自己和家人的劳动成果。这小小玫瑰酱就升值了,承载着美好的回忆。再比如利用商河彩椒亮丽的色彩,策划家庭彩椒色彩拼图赛。利用现场观众投票或者网上投票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赢得彩椒拼图以及家庭合照留念。该活动既宣传了商河彩椒,同时也将彩椒的价值翻倍。

第二,源于悠闲乡村生活的旅游体验活动,设计一些悠闲的乡村旅游体验活动,包括产业化农业园、特色蔬菜园、林木花卉种植基地、渔牧养殖基地、乡村农舍、溪流游览和参加简单的乡间劳作,让游客感受浪漫、宁静、自然、亲切的田园气氛,满足在奇山秀水间得到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需求。比如平阴玫瑰科技示范园。主要建设“四区一中心”,即优质种苗繁育区,主要用于培育西瓜、西红柿、辣椒等各种优质种苗;高新品种展示区,主要用于展示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高效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休闲观光区,主要建设玫瑰风情园、香草园、大漠风情园、热带雨林园、珍奇瓜果园及玫瑰产品制作作坊和阿胶产品制作作坊;合理利用区,主要建设南国风情生态园、农家乐、开心农场、玫瑰种植园、休闲垂钓园、玫瑰阿胶交易中心及商铺;农民科技培训中心,建设道路、绿化等配套设施。既可以满足休闲娱乐的需求,又能学到知识,提升自己。

第三,源于乡村习俗的旅游体验活动,设计集民俗、游乐、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在民族风情区内开展各种旅游体验活动,展示各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建筑风格、民族歌舞、民族服饰、民族餐饮和工艺品,使游客充分体验到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生活。比如济南的九顶塔民俗风情园就是近年新兴旅游园区。包括民族风情区、运动娱乐区、文物保护区、古老村落区等园区。还定时有赶秋节、中秋赏月、民族婚礼、篝火狂欢等活动。民族风情园是集各民族风情、风景名胜、游乐探险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大型旅游景点,让游客参与体验,足不出济南,看遍少数民族。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少数民族表演活动重复单一,游客重游率低,体验活动少,淡旺季明显(冬季天冷,演出活动也少)。建议:不断创新策划新的表演活动,应季应节推出不同的表演活动并加强宣传;策划设计不同的纪念品,让游客DIY自己的旅游纪念品,增添游客难忘的回忆,提高游客重游率;策划更多的游客体验活动,比如和少数民族人民一起载歌载舞,游客趣味赛,少数民族美食制作等等;针对冬天淡季天冷的特点,多增添一些室内少数民族美食会宴之类的活动。

第四,源于乡村居民建筑文化的旅游体验活动,规划设计特色旅游项目。以济南朱家峪璀璨的建筑文化为例。朱家峪有大小人文、自然景观数不胜数,因此,被专家誉为“齐鲁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标本”。针对朱家峪旅游资源,高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实施入口广场提升、景区道路拓宽、旅游道路绿化、景区景点修建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闯关东文化主题展馆、闯关东文化互动体验馆、知青之家、水体景观等特色旅游项目。

(二)营造氛围古朴的乡村体验旅游环境

根据表一ASEB栅格分析矩阵,利用济南民风淳朴、魅力十足民俗活动的优势,克服城镇化的劣势,抓住基础设不断完善的机遇,迎接竞争强烈的威胁,营造氛围古朴的乡村体验旅游环境。

济南人文资源种类丰富,有古建筑、历史古迹、民俗风情等人文资源。其中,有些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特色,比如,九顶塔民俗风情园、朱家峪古镇、仲宫老街等。引导发展乡村古镇文化旅游。济南市城郊地区仍遗留有历史久远的乡村古镇,其中以历城区仲宫老街为代表。老街有多处名胜古迹,如南北阁楼、清真寺、汉白玉终军像、古代民居、老街石板路等,有的尚保存完好。可以在充分保护老街古迹的同时,利用古老而传统的民舍,开展住宿农家、领略古镇风貌、理解古镇文化内涵的古镇文化体验旅游。可以组织游客进行农家访问,到农家做客,与纯朴热情的村民交流,体验古镇居民质朴的生活方式。

(三)提供内涵丰富的乡村体验旅游游客体验

根据表一ASEB栅格分析矩阵,利用济南乡村旅游体验多样的优势,克服体验类型少的劣势,抓住潜在游客和资源居多的机遇,迎接游客体验多变和政策不确定性的的威胁,提供内涵丰富的乡村旅游游客体验。

第一,基于审美体验,开发四季产品和体验农园。春季踏青赏花游,夏季避暑休闲游,秋季红叶谷观赏游,冬季金象山滑雪游。体验农园可以开发的活动项目有:农田耕作、花草栽植、农田灌溉、牛羊放牧、农产品收摘与加工等,让游客充分参与和体验劳动过程,深入乡村生活,感受劳动之美,丰富旅游经历。比如历城区西营镇,当地以盛产苹果、板栗、核桃、杏、柿子等各类干鲜果品著称。该镇利用现有的水果种植资源,在主要交通道路两侧培育体验型水果采摘园,开发果品采摘、果树认养等项目。

第二,基于教育体验方面,发展以下旅游。

1.乡村影视文化游。还原当时历史风貌,张子房、终军、秦琼等历史名人的英雄事迹,实现场景重现,进行电影拍摄。让游客体验电影拍摄过程,领略历史文化,成为电影主角;完善影视拍摄设施,改善拍摄条件,成立自己的电影拍摄团队,推出品牌;出售成熟影片及相关道具;定期举办“乡村影视文化节”,吸收同类影片,扩大品牌影响力。

2.举办乡村写生摄影游,与美术摄影院校进行合作,充分利用济南城郊丰富的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等自然资源以及景观建筑、遗址遗物等人文资源。举办写生摄影大赛,设置相关奖项,通过乡村旅游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公布结果,扩大知名度。建一个公共群,群友可以相互交流心得体会,相互学习。比如秋天适合写生、摄影的红叶谷,可以策划举办一次红叶谷绘画摄影展,吸引志同道合的人相聚红叶谷。

3.乡村生态科考游。发展乡村生态科考旅游,能够增加游客对乡村生态的基本认识,让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旅游,而是通过更为积极的游览学习,培养对大自然的感情。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利用济南市城郊原有的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发展地质科考游、森林科普游、观鸟旅游等旅游活动。比如在蟠龙山森林公园、药山森林公园举办森林探险游活动,顺便普及科普知识。

4.农业科技展示旅游。济南市城郊乡村地区已经建立起许多农业科技示范项目,诸如章丘市垛庄镇林果科技示范园、章丘市水寨镇生态科技示范园、平阴县玫瑰科技示范园、济阳县太平镇设施瓜果科技示范园等。在今后的项目建设中,应逐渐增加其旅游功能,提高旅游吸引力和科普教育功能。可以将传统手工劳作与高科技的农业科技展示结合起来,在充分展示现代农业的发展成果的同时,营造自然纯朴的传统农业景观和浓厚的乡土气息,从而使旅游者在两者的对比中对先进的现代农业科技产生自豪感。

第三,基于娱乐体验方面,策划以下项目。

1.体验俱乐部。将共同爱好的人集聚在一起,建立各种体验俱乐部。如运动健身俱乐部,针对对攀岩情有独钟的爱好者,建立攀岩体验馆。与其他攀岩、拓展训练俱乐部进行合作,完善攀岩配套措施如攀岩工具,配备专业指导老师。银发一族怀旧俱乐部,针对老年群体,设计承载老年人年轻时回忆的产品,如戏剧、红歌、踢沙包、摇木马等娱乐项目,让老人们积极参与分享,自编自导戏剧,唱红歌比赛。

2.欢乐世界。比如九顶塔运动娱乐区的欢乐世界,汇集了时尚前卫、惊险刺激的各种娱乐项目--攀岩、速降、蹦极、风靡全球的滑草、滑车,西南少数民族的渡江工具溜索等,将成为挑战极限、挑战自我的勇士乐园。

第四,基于逃避现实体验,发展以下活动。

1.森林徒步探险游。济南市城郊南部山区隶属于泰山余脉,区内植被茂密、沟壑纵横、水系发达、泉水众多,药乡国家森林公园、蟠龙山森林公园、腊山森林公园等亦在区内。在这些森林公园内,设计开发森林徒步探险旅游。游客深入神秘的自然空间进行探险猎奇,可以暂时远离喧嚣的都市,这也是游客实现自我价值的很好的旅游方式。在开发此种旅游产品时,要做好旅游线路的策划、乡村大本营的建设等,以便充分保障游客的安全。

2.家庭式农家生活体验游。选择济南城郊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庭院,如九顶塔民族风情,要有庭院文化,让游客们模拟日出而作、宁静舒缓的农家生活,乡村夜景欣赏。暂且抛弃城市烦恼,沉浸在乡村寂静。

3.民俗生活体验游。济南市城郊民俗文化内容丰富,诸如生产民俗、生活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等都独具特色,这为济南市民体验乡村民俗风情、了解民俗文化、实现精神交流提供了机会。可以结合民俗手工艺品开发制作、民俗节庆活动、民俗主题游乐园建设等,深入开发济南市城郊民俗生活体验旅游。

(四)增加多样快乐的乡村体验旅游游客受益

根据表1 ASEB栅格分析矩阵,利用游客旅游收益多样的优势,克服受益人群覆盖面小的劣势,抓住游客收益增加的机遇,迎接保护开发相冲突的威胁,增加多样快乐的乡村旅游游客收益

第一,从都市白领游客群体的旅游收益方面来看,要根据都市白领的休闲时间及特点设计一些新奇有趣的旅游体验活动,提高他们的乡村旅游率。比如开展果园采摘、红叶谷赏叶、森林探险游、古城镇体验游、购物狂欢游等活动让这些都市白领短暂的逃逸放松、消遣娱乐,调节一下平时单调繁忙的工作。旅游体验活动使都市白领游客们得到新奇、娱乐、知识、消遣的体验与收益。

第二,提高回城知青游客群体的旅游收益。针对老知青们的“乡愁”,可以设计故地重游体验,“重回过去”模拟体验,即让知青们模拟过去日常劳作的场景,在模拟过去中,忆起美好的往事。开办知青畅谈会,让知青们畅所欲言,诉说满满的回忆。设计“回忆过去”老电影观看日,使老知青们在老电影的观看中得到满满的感动和难忘的回忆。回城知青游客们收获到的收益不仅仅是此情此景,还有那份独特而又难忘的记忆。

第三,从家庭出游游客群体的旅游收益方面看,可以多设计一些亲情体验为重点的体验项目,满足家庭出游市场人群的需求。比如父母与孩子一起去大自然寻求奥秘,劳作增进感情,消遣娱乐,品尝美食等等。在体验项目中,可以增加一些温暖人心的小细节,比如说为家庭共同的体验活动拍照留念,父母与孩子互换角色体验,不同家庭间的友谊赛,“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和“孩子,我想对你说”等家庭成员互相沟通体验。这不仅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也加强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沟通。使家庭出游游客群体收获到比乡村景色更重要的是亲情的体验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