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的作用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乡村建设的作用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乡村建设的作用

篇1

1.2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九台市农业资源丰富,多种经济作物分布在各乡镇,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制约了经济作物的发展,公路修通后,有效解决了农产品运输难、出售难、货损多、成本高、价格低等问题。九台市卡伦镇多年来形成了以蔬菜产业为主导的种植业产业结构,过去由于路况差,运输比较困难,蔬菜产业规模的扩大化严重受阻,同时,一些已成熟的绿色蔬菜也经常会因为不能及时运出来而烂在田地里。2003年起“,村村通”筑路工程在九台市全面展开,卡伦镇火迅行动,率先实现了村镇相连的“村村通水泥路”,几年间镇党委狠抓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其中和气村、镇郊村、东风村发展较快,种植蔬菜有豆角、香菜、黄瓜、油菜等,远销吉林、沈阳等城市,同时任家村快菜已打入韩国市场。蔬菜业收入4~5万元/公顷,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8728元,蔬菜产业占农民人均收入的30.7%。交通发展了,投资进来了。九台市卡伦镇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后,该镇的招商引资情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仅在今年上半年,卡伦镇就招来17个新项目,投资总额达3亿多元。是去年招商项目的两倍还多,项目的增加,还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渠道。

1.3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发展

整洁通畅的乡村公路大大拉近了城乡的时空距离,随着城乡交流日益频繁,在潜移默化中,农民群众的生活习惯与风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乡村公路,不仅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容整洁”和“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切入点,带动了九台市的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得到了显著改善。

2存在问题

2.1尽管九台市委市政府在乡村公路建设和养护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有限财力的情况下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倾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乡村公路资金,仍旧是困扰和制约乡村公路建设的关键所在。

2.2乡村公路管理养护,由于里程长,范围大,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乡镇政府和行政村进行管理。目前,乡村公路在路政管理上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对路产路权缺乏有效的保护,特别是对超限车辆的治理,没有有效的措施。

2.3乡村公路上的老旧油路改建。老旧油路多为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修建的,目前已超期服役,一些油路由于弃养多年,行车十分不便,这些老旧油路多是乡镇与乡镇、乡镇与外县相连接的主要乡道,里程长,涉及的行政村少,单靠地方财力无法进行改建。

3对策及建议

乡村公路建设和养护工作,是全面打造乡村公路网络的关键。要下大力气实施通村、通屯工程。切实加强对乡村公路建设的领导。市交通建设领导小组要重点发挥好三方面的作用:一是发挥好先进典型的带动作用,强化宣传学习,营造乡村公路建设的良好氛围。二是发挥好财政资金的作用,市财政每年在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乡村公路建设,兑现“以奖代补”的资金,提高村民修路的积极性。三是发挥好目标管理的作用,将乡村公路建设纳入目标管理,严格进行考核,对乡村公路建设实施重点督查,定期通报情况,确保每月有进度、每季度有进展。

3.1多渠道、全方位筹集乡村公路建设资金

按照“量力而行”的原则,坚持“三力并举”(即用足公共财力、聚集民力、广借外力)和“七个一点”(即向省市要一点、本级财政补一点、对口单位帮扶一点、乡(镇)政府筹一点、村民自己集一点、社会各界人士捐一点,一年修一点)的办法,共同解决乡村公路建设资金难题。一是争取国家、省、市公路建设各种补助、上级政府财政拨款、企业和个人捐款等直接投资,重点是编制好项目,加大同省市联系,积极争取资金以及项目的支持,同时通过资源开发等协助企业和个人投资乡村公路建设。二是加大以工代赈,减免各种税费等间接投入力度,将乡村公路建设项目列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快乡村公路建设。三是进一步发动群众,重点发挥好村民委员会、农村专合组织的带动作用,加大“一事一议”筹资力度,促进乡村公路建设。四是由市级领导牵头分片包干,市级各部门分别联系乡(镇),对乡村公路建设实施“联帮扶”,帮助解决各乡(镇)乡村公路建设的资金困难等问题。

3.2严格乡村公路建设管理

篇2

    通过对国内旱田节水灌溉各种模式的比较,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及对作物布局、投资能力进行分析,确定节水灌溉为喷灌,选择投资适中、技术先进实用,并较易于掌握的卷盘式喷灌系统作为主要应用技术。项目区建设节水灌溉工程面积416. 7 hm2,主要种植作物为鲜红椒、胡萝卜等高效经济作物。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1) 水源井工程 25 处,井房 25 座,配套电力工程 25 处。

    在综合考虑影响半径及卷盘式喷灌的作业各种因素,新建水源位置尽量位于卷盘式喷灌地块一侧的中央。单机涌水量35 m3/ h左右,井深120 m,静水位埋深10 m,动水位埋深40 m。宜井间距 300 ~ 500 m。

    2) 卷盘式喷灌工程 25 处,面积1 116. 7 hm2。

    3) 建设简易库房 2 处。

    3 资金筹措

    项目执行中,国家( 国债) 投资 300 万元,占总投资的50% ; 受益农户自筹资金 300 万元,占总投资的 50% 。见表1。

    4 效益分析

    团结项目区建成后在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时,其建设节水高产、优质、高效轰动效应,将波及周边乡镇和地区,为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4. 1 经济效益

    团结项目区旱田节水灌溉工程的建成,通过节水、节能、增产、增收,使1 116. 7 hm2耕地在高标准节水灌溉措施和先进的农艺措施的综合作用下,成为了优质、高效的鲜红椒、胡萝卜生产基地,从而大大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据统计,建 成 后 投 入 运 行,年 可 节 水 46. 88 万 m3,节 能7. 34 kw?h,增产经济作物 291 万 kg,节地 16. 7 hm2,省工6 250工日。经济效益合计为 327. 56 万元,其中节水节能效益为8. 06 万元; 增产效益为 295. 2 万元; 节地效益 11. 81 万元; 省工效益 12. 50 万元。

    4. 2 社会效益

    通过该项目的建设,充分调动农民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体现民办公助机制的作用,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水利化后抗御自然灾害的高产稳产田416. 7 hm2,保证国家粮食安全。项目建成运行后,可新增经济作物产量291 万 kg,新增产值 590. 4 万元。用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去实现规模经营和标准化耕作,做大做强鲜红椒、胡萝卜等高效经济作物的产业,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

篇3

一、乡村图书馆建设对中原经济区的作用

河南省常住人口为0.94亿人,其中乡村人口0.54亿人,占总人口的57%,全省城镇化率低于我国现在的城镇化率达5个百分点。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农民,而国家的九年义务教育制度还不能满足农民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乡村图书馆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使农民更好地参与到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中。

(一)有利于中原经济区内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如今,人们普遍认识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加强文化建设,以满足人民群众富裕以后快速增长的精神需求。乡村图书馆是提高全民素质,传播知识,普及科学的重要渠道,其应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和信息服务的功能,为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做出努力,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二)有利于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缺少先进的文化,农民除了在农忙之外业余生活较为单调,娱乐生活限于看电视、打牌等,农民精神文明建设令人担忧。除此之外河南省作为劳务输出大省,留守儿童一直是个让人揪心的问题。全国妇联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人。河南省妇联调查,全省留守儿童400多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300万人。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存在许多问题,如:学习成绩不佳;缺乏安全感;生活习惯不良等等。孩子没有书看,而且在农村,书籍、杂志等较少,书店也少,买书极为不便,加之农民购买力较低,买不起正版的好书,只好买盗版的非法书刊,农村市场上充斥着盗版的非法出版物,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孩子读书的兴趣。乡村图书馆可以使农民能够很方便的阅读到好书,获取先进的文化科技,同时对农村孩子包括留守儿童培养爱读书兴趣,陶冶情操有一定的帮助。

(三)有利于提高农民利用科技知识的本领和知识的更新

由于农村地理位置偏远,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再教育的能力难以为继,众多已毕业的初、高中生,其所学知识随着时代的进步,逐渐被淘汰。乡村图书馆可以和其他社会培训机构合作或者以公共图书馆网络系统工程为依托,汇集大量的知识和信息,帮助农民更新知识,提高他们利用科技知识的本领。

(四)促进中原经济区的整体发展和储备人才

人是建设的主体,人的素质高低决定了各种建设的质量高低。中原经济区的发展离不开河南省占多数的农民,如果农民素质不提高,就会制约经济区的发展;如果农民在整体上素质提高,会使中原经济区实力大大的增强。乡村图书馆会对当地农民文化素质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这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也为当地未来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二、乡村图书馆的现状

乡村图书馆经历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建设,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发展步伐明显落后于乡村建设,也跟不上城市图书馆的建设进程。有些乡村甚至连书店都没有更别提图书馆。就全国范围而言,县、乡镇、村级图书馆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困境,“文化脱贫”的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

(一)经费入不敷出,空壳乡村图书馆现象严重

“空壳乡村图书馆”是指其建成时作为一个图书馆的基本设施都齐全,能基本实施图书馆的职能,后来由于种种在外的因素,使图书馆的功能渐渐萎缩,成为有名无实的虚体。以河南省2011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为例,总的一般预算支出为4246.4亿元,而文化事业费为57.29亿元,所占比例为1.35%,农村文化经费投入更少。由于我国现有的官员体制所致,相当多的基层领导认为经济建设第一位,乡村文化建设可有可无。经费不足,导致目前乡村图书馆办办停停,停停办办且近几年来乡村图书馆不稳定的发展状态和空壳图书馆出现的严重现象。

(二)馆员队伍素质低,读者群的图书馆意识薄弱

乡村图书馆工作人员工资待遇低下,且河南是劳务输出大省,乡村里管理人员后继无人,出现严重的断层现象。馆员素质低下,直接影响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长此以往,读者数量势必逐渐下降,也导致农村图书馆服务功能的丧失。同时,乡村图书馆面临的读者主要是农民,但大多数农民只能望书兴叹,他们可能是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欠佳,加之农村的劳动强度大,没有多少闲暇利用图书馆。农民较低的文化素质又在对个人未来发展展望中受到制约,往往安于现状,去图书馆读书的意识很低。

(三)乡村图书馆建设过程让人们生疑

2011年4月23日,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财政投入4000万元打造的18个乡镇公共图书馆全部开馆,平桥区是我国第一个出资建设乡镇图书馆的地方政府。外界对此褒贬不一,有媒体报道为“图书馆,就在农民身边”,“乡村处处溢书香”等称赞的,但也有质疑的,有媒体报道称“4000万建18个乡镇图书馆值不值?”,“耗资4000万信阳18个乡镇图书馆被指过度‘烧钱’”等质疑的声音。笔者觉得乡村图书馆的建设很有必要,我们不能只顾眼前的投资,觉得短期内没有回报,应该从长期来看,乡村图书馆不仅对个人,对家庭,乃至对整个国家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乡村图书馆建设的对策

现今,党和国家一直关注“三农问题”的解决,同时也对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性发展做出了指导,为加快河南省乡村图书馆发展提供难得的历史机遇,且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本理念的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为加快乡村图书馆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推进乡村图书馆普及与发展有如下对策:

(一)增大宣传使农民认识到图书馆的好处

建设乡村图书馆的理念在于:让图书馆成为农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他们除了农耕及为日常生活忙碌外的闲暇时间内通过读书增加知识、更新知识。乡村图书馆首先应先做好宣传,使农民认识到书的好处,同时乡村图书馆应努力把农村孩子吸引住,培养他们爱读书的兴趣,对乡村图书馆的发展大有裨益。

(二)鼓励动员个人办图书馆

我国在七、八十年代时曾经兴起的家庭图书室就是现今乡村图书馆的前身。建设乡村图书馆是属于国家的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但是政府不是万能的,而乡村图书馆却又是必须要建设的,这时政府可鼓励个人办图书馆,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2007年,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生李英强放弃在北京工作的机会,回到湖北农村老家创立了“立人图书馆”,距今4年多他已经在湖北、河南等省份创建了18个乡村图书馆,这对乡村居民来说是件大好事。

(三)放眼全球进行募捐办馆

篇4

乡村规划建设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所以其规划也应该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历史人文环境及村民的生活模式,使整个乡村规划有机地融入到所在城市的大环境中。力求在旧村落改造中注意保护原来风貌,保留原有的城墙、街巷、树木及传统的建筑形式,增加了碑、坊、亭、廊和住宅里弄,并依据历史原貌修建了昭明台等具有标志性的传统古典建筑,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旧村落的历史文脉,使得建成后既体现出一种文化传统的沉积,又具备了现代化的生活环境,满足了人们对乡村人文氛围和社区功能的要求。

2、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态环境是影响乡村规划的关键因素。所以,在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和地物的特点,尽可能在不破坏建设基地原有的河流、山坡、树木、绿地等地理条件的同时,加以利用,创造出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相互依存,富有当地特色的居住环境来。

3、注重功能分区的组合

乡村规划空间按其功能要求一般划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用空间和私用空间四级。公共空间即乡村的公共干道和集中的绿地或游园,供村民共同使用。在公共空间的规划上应与文化建筑、水面、曲桥、草坪、树木、雕塑小品或乡村公园、河流水系等结合在一起考虑,营造出一种舒适、幽雅的空间氛围。半公共空间,是指其公共性具有一定的限度的空间,作为村民小组、家族内的半公共空间是供居民共同使用的,它是村民增加相互接触、熟悉、交流的地方,是邻里交往、游乐、休息的主要场所,也是防灾避难的疏散的有效空间,以及通过较完整的绿地和开阔的视野作为村民接近自然的场所。在这部分的空间规划上应注重根据各村民小组、家族内的不同组合方式来考虑,并保证其交通畅通、功能齐全。半私用空间是住宅楼幢之间的院落空间,是居民就近休息、活动和健身的场地,在规划上应注重其设施的多样化和完备性,把它规划成乡村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居民活动空间。私用空间即住宅底层庭院、楼层阳台与室外露台。底层庭院的设置使村民可以自由种植,增加区域内的景观,又使村民有安全感。楼层上阳台可以眺望、休息、种植花卉,营造垂直绿化的景色。

4、注重安全防卫的设置

村民居住环境安全与否,是村民极其关心的问题,要创建一个安全的居住环境不仅要有科学的乡村管理制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乡村规划的安全性,这其中涉及到村民的生理、心理安全和社会安全等因素。在住宅区的规划中应充分考虑村民的有效防范行为,通过控制规划区和村民小组入口、明确划分空间领域等措施来提高规划区的安全防卫能力。一是在控制规划区和村民小组的入口处设置明显标志,使居住小区具有较强的领域性和归属性。二是注重院落空间的强化,使居民之间既有充分了解和相互熟悉的机会,又可以使住户视线能够触及到住宅入口,便于对陌生人进行观察、监视。三是注重小区交通网络的合理组织。在小区主干道的规划上要做到“顺而不穿,通而不畅”,减少交通环境的混杂,提高安全系数,在小区级道路的规划上尽量作曲形设计,限制车辆穿行的速度,达到安全与降低噪音的目的。同时,规划时应尽量减少村民小组和宗群的出入口,一般设置两个即可,以便有效控制外来行人任意穿行,从而起到安全防卫的作用。

5、注重服务系统的完善

篇5

江西地理条件复杂,山区以丘陵多见,山地占大多数。加上,山区经济条件不均衡,单独为户连片作业困难,大大制约农机推广的效率。而且,个别经济较落后的山区,还没有享受到农机推广带来的好处,仍然沿袭手工劳作的模式。为此,山区丘陵地带实现农机化就成为今后农机推广重要的课题,文章由此而展开论述。

2推广小型农机具对山区农业的重要作用

2.1江西山地丘陵多,大中型农机发挥不了应有的优势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大中型农机的使用效能逐渐被农户所接受。比如:推广使用的半喂入、全喂入联合收割机是实现一体化作业的重要收获机械,这种机具使用效率高,大大解决机械收获的难题。但是,这种农机具仅适合地势平坦地带、机耕作业条件好的大田地作业。而在坡地坡度大、交通闭塞、地块不规则的山区,这些大中机具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如此那些大中机械无法涉足的地区,为推广小型机械提供了可能。近些年,小型多功能农机,集旋耕、起垄、开沟、播种、收割于一身的小型农机具,在山区销量大增非常适合山区农村使用。

2.2小型农机适应性强,操作简单

考虑到江西山区农作作业环境,小型农机具因价格低廉、操作简单、适应性强、轻便灵活等等,而逐渐被农户所接受和认可。

2.3小型农机性价比高,为今后推广提供空间

大中型农机价格高昂,购机机主多数为农机专业户。其购机的目的,用于经营盈利。这样那些不适合连片作业的不规则地块,往往机主不愿意作业,这样势必造成农机作业的空白之处,影响到农忙的抢种抢收。而小型农机价格较低,综合使用效能较大中型农机具更适合丘陵山区作业,为此,更具推广和发展潜力。

3乡村建设中推广小型农机具的措施

3.1细分农机推广市场,制定长期农机推广计划

山西作为农业大省,各山区经济势力水平略显差异。加上耕种习惯的差异,地理环境、基础设施配置的不同,农机推广工作同样不能一概而全。应结合地域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农机推广计划。比如:基础设施条件好,经济较发达,地势较平坦,适合连片大中机具推广的地区,应以推广大中机具为主,小型机具为辅。而在丘陵山区,经济条件较为落后,则应该以推广小型机具为主。这样的差别化对待,能确保农机推广工作的有效进行。

3.2农机推广切合实际,避免一味的“抓大放小”

江西本地丘陵山区居多,95%以上的农户以家庭个体经营为主。而且,受土地管属权的不同,农作时间、栽种品种等等都参差不齐。为此,推广使用大中型机械就存在难度。而小型农机具不受作业地块的影响,加上购机成本较低,综合效益要比大中型农机好很多。为此,今后应综合山地农作情况,选型与改进小型农机具作为今后农机推广的重点。

3.3合理引导农户选购农机,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很多山区尤其贫困地区的农户,尤其喜欢购置价格低廉、结构简单、维护方便,能一机多用的多功能小型农机具。实际上,目前江西山区连片的土地,被每个家庭户分片承包,这样就造成地块小而分散。加上每个农户都根据需求种植农作物,这样就为推广小型农机具提供生存空间,而且备受山区民众青睐。在此基础上,需充分了解小型农机具的特性,引导民众选购切合实际的农机机型,发挥其农作应有的作用,为农机户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3.4根据土地规模化经营趋势,有步骤有计划的推广小型农机

目前土地规模化经营是大趋所向,但是,在此之前向生产集约化过渡有一个过程。目前家庭承包分散型经营,非常不适合大中型农机具推广。现阶段,建议推广分段化经营模式,充分发挥小型农机适应性强的优势,解决贫困山区农机化程度低的问题。今后,做好农机推广宣传,注意改善耕地条件,加快土地流转速度,为大中型农机作业创造条件。

3.5综合考虑农民经济实力,降低农机购置投入风险

篇6

1 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情况

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相对来说比较晚,20世纪90年代才初步发展起来。台湾发展较早,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也给我国大陆发展休闲农业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虽然我国大陆休闲农业的起步较晚,但是发展比较迅速。中国公民的法定假日越来越多,使城市居民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进行休闲娱乐,放松心态,因此休闲农业得到了城市居民的支持;对于农民来讲,休闲农业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不用再去城市务工,必然得到农民的大力支持。目前休闲农业也被叫做旅游农业,因为休闲农业把农业和旅游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使农业和旅游业都得到了发展。

2 城郊休闲农业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2.1 城郊休闲农业改善了经济状况

休闲农业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农业形式,可以供人们旅游、度假、娱乐、聚会、体验、放松等等。由于城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这种形式的农业被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接受和认可,使得农业除了本身的农作物产生的经济效益,还产生了额外的提供场所和服务的经济效益。那么为提供这种休闲农业的农村就带来了经济效益,对农村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2 城市和农村相互融合

原本村民一直生活在传统的农村环境中,城市居民也奔波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休闲农业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城市里没有的环境、空气、放松的心情,所以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来到农村体验这种愉快的休闲方式,也使农民和城市居民有更多的机会加以了解和沟通,促进了彼此的人际关系,更加大了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使文化相互传播,让农村与城市得到了充分的融合。

2.3解决了部分农村劳动力

现在每年到城市务工的农民工数量在不断的增加,就业的压力大,让农民为了家庭的生活而四处奔波,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很多,很大的原因是农村并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过剩的劳动力使农村发展的速度较慢,不能很好地利用劳动力,浪费了人力资源,然而休闲农业的发展给农村增加了产业,使农民有了更多的经济来源,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大缓解了劳动力剩余的问题。

2.4 改善城郊的生态环境

目前我国的城市用地比较紧张,使得大量的工业产业移居到城郊和农村。工业产业的污染相对较大,近年来城郊和农村的环境越来越差,面对这样的问题,休闲农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起到了改善的作用,休闲农业的特性就是具有良好的环境,需要保留原有的农作物、农产品和山水等等,因此就必须改善城郊农村的生态环境,也使人们大大提高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使自然生态得到平衡发展。

2.5 充分利用资源

休闲农业是一项多功能的农业,农村的环境以及农业作物在农民的眼中并不是特别的东西,但是他们却不知道,其实这都是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宝贝,因为在城市居民的眼中这些都是难以买到的绿色无污染产品,更是一种生活的放松,休闲农业就能够使农作物和农产品得到充分的利用,大大提高了它们的经济价值。既满足了城市居民放松娱乐的需要,也满足了农民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生活环境的需要。

2.6 乡村设施的改善

为了发展城郊休闲农业,对城郊乡村的生活设施必须加以改善,这不仅是休闲农业发展的需要,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这样会减少城乡之间的差别,缩短城乡之间的距离,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铺垫的作用。

3城郊休闲农业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城郊农业对新农村建设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发展城郊休闲农业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任何产业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如果不能合理地开发,利用,就会给农村建设带来负面的影响。城郊休闲农业的发展对新农村建设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城郊休闲农业发展不能因地制宜

休闲农业的发展兴起于大中型城市,虽然发展休闲农业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来源,并且能够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但是有些乡村并不适合发展休闲农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的乡村还要保持自己原本的特色,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不要和城市生活过分融合,太接近于城市化建设,如果大肆发展休闲农业就会造成相应的负担,对新农村建设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3.2市场竞争恶性循环

对于政府而言,如果不能给予正确的指导和严格的控制,就会导致盲目发展休闲农业,使休闲农业的数量增多,超过了城市居民的需求,出现休闲农业旅游景点过剩,景点大致相同,没有新鲜感和创新性等问题,一旦这些问题出现,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就会互相攀比,采用降价的模式进行经营,造成市场竞争的恶性循环。还有在开发休闲农业的过程中,政府如没有起到监督的作用,就会出现急于投入使用经营,而忽视质量和环境的问题,这些都会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

3.3 过度建设,浪费资源

发展休闲农业必定要对基础设施加以改造,但是如果改造过度,太过于城市化,缺少了乡村的本来具有的特色,使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使资源过度浪费,就会改变休闲农业本身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对此需要经营者和当地政府部门对于休闲农业的本质有一个充分的了解,能够真正理解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不仅要发展,还要可持续发展,达到一个长远发展的目标。

4 总结

社会主义一直是我国长远而伟大的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任务,建设新农村就要改善农村环境与基础设施,提高农民收入,加强城市和农村的文化交流,改善人们的生活状态,使农业得到可持续发展。城郊休闲农业的兴起有效地解决了这样的问题,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使农业成为我们生活的基本需要,而且还使农业产生了更大的经济价值,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但是在发展休闲农业的同时也要注意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要因地制宜,建立管理和开发部门,科学地开展休闲农业,不要盲目开发,过度浪费,造成市场竞争和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使城郊休闲农业得到快速、稳定、持久的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加志.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 中国农学

通报,2007(1)

2牛明明,岳耀智.休闲农业对山西省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基于共生

理论的分析[J].大众商务,2009(24)

3潘国亮.休闲农业在福建省沿海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科技和产业,

2009(12)

篇7

中图分类号S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21(2012)02—259—02

毕节市位于川、滇、黔三省交汇处,是黔西北的大门,属于低纬度高海拔山区,境内多喀斯特地形,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市,境内气象灾害不仅种类多、强度大,而且发生频繁、损失严重,特别是干旱、局地暴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的频繁发生,对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以及农村经济发展有很大影响。由于石漠化严重,农业生态环境差,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应对气象灾害能力不强,一旦受灾,经济损失巨大。为此,气象部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行使为农服务职能,提高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测预报能力,建立和完善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和有效途径。

1 气象服务的发展现状

毕节市气象局负责本市内的天气气候预测预报和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作,防灾减灾气象服务效益显著。在农业生产关键季节,面对复杂多变的天气形势,气象工作者以高度的责任感、无私奉献的精神、精益求精的技术,精心做好每次预报和决策服务工作,并将气象预报、预警和决策服务产品通过电话、专题、广播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电子显示屏、“12121”声讯电话、手机短信、计算机终端、气象信息网站等途径及时传递到政府、企业和千家万户。充分发挥了气象科技服务信息的指导作用,为毕节市农业丰产、农民增收、政府防汛、水利灌溉,为防灾减灾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信息保障和气象服务保障。如2011年出现严重的春夏连早,毕节市8个县市区均不同程度出现干旱,全市仅西部威宁、赫章旱情较轻,其余县市出现特重旱,至8月3日,毕节市发生干旱的县数达6个(只有威宁和赫章不明显),其中,特旱2个、重旱1个,并与农作物需水关键期相重叠,具有干旱发展快、影响范围广、多因素叠加、受害程度深的特点,给农业生产和人畜饮水等造成了严重影响。由于干旱时间长,气温高,水分蒸发快,土壤墒情较差,烤烟、玉米无法移栽,油菜、小麦几乎绝收。但是8月4日,受高空槽、中低层切变及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当班预报员与省气象台及县气象局会商后一致认为,全市将至少出现一场中雨,便制作决策服务专题及时向政府汇报,全市上下一致联动准备人工增雨,果然,16:00毕节上游有降水回波出现,大家便密切跟踪降水回波的演变,当降水回波移到干旱最严重的黔西县上游时,随着人工增雨火箭车开始作业,瞬间大雨倾盆而下,全市24h内出现大到暴雨78个,增雨效果明显,土壤墒情得到一定改善,对旱情缓解起到了一定作用;干旱过后,毕节市出现多次暴雨和局地冰雹等重大天气,气象部门均提前做出了准确的预报,并通过电话、电子显示屏、专题、手机短信、以及有关媒体向用户及社会及时,由于预报准确,服务及时,防范有力,最大程度减少了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5~9月份,毕节市组织实施了人工消雹作业数次,使作业区无灾害出现,为夺取粮食丰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2 新农村建设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当前新农村建设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发展经济对气象服务有迫切需求。严重干旱、低温雨雪冰冻、倒春寒、秋风秋绵雨、暴雨型地质灾害、雷电灾害、大风冰雹等,都会不同程度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气象部门在防御自然灾害、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大有作为。②建设新村镇对气象服务有迫切需求。村镇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村镇建设规划中新址选择首先考虑的是气象灾害因素,因此,对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工程建设气候论证、雷电防护等工作都与气象工作密切相关。③科学种植对气象服务有迫切需求。要充分发挥小气候优势,由于毕节市特殊的地理环境,要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特征、因地制宜,发展有特色的经果林种植,最大程度保证农民增收,群众渴望获得气象科技知识,气象部门要加大气象科普知识、农村经济信息网宣传,让农民能懂、能用气象科技、农经信息,合理利用和指导农业生产,在科学种植方面,让农民得到实惠。

3 存在的问题

抓好农业生产,把握天气是关键。因此,气象部门必须具备较高素质的预报员人才队伍和较高的天气预报准确率。多年来,毕节市气象局紧紧围绕“三农”工作的中心和重点,发挥气象科技优势,在防灾减灾决策服务、防御雷电灾害、人工增雨、消雹作业、农业气象科普宣传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面对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还存在一些差距和问题。

(1)信息的传递与农民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由于毕节市经济落后,很多农民住房位置较偏僻和分散,尽管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和通讯条件有了一定改善,但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仍然很少,大多数仅靠收看电视上的天气预报和拨打12121电话获取信息,气象局还不能完全提供小区域气象预报和突发性区域天气预报。因此,要依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原则,一方面,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采取灵活的用人机制,从而壮大公共气象服务队伍,提高农村气象信息员的素质,特别是年轻有活力文化素质高的驻村干部;另一方面,需要各级政府大力推动,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激发社会化公共气象服务队伍的潜力,让重大气象信息能在最快的时间传递给农民百姓,让其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充分发挥气象信息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

(2)农网与农村信息化程度还有较大距离。农经信息进村入户困难,农民对气象信息网和农经网了解不多,使用更少,信息闭塞,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气象信息的服务。

(3)农村雷电安全知识的普及与确保农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差距。不少农民对雷电灾害认识不足,缺乏雷电防护基本知识。气象部门在农村广泛普及雷电安全常识,保障农民生命财产安全,满足新农村建设中大量房屋建设选址、规划以及防雷技术指导的需求等方面还存在差距,不能有效防止雷电、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对农村生命财产的危害,是制约当地防灾减灾的主要问题。

4 对策与建议

(1)抓好新农村建设气象防灾减灾服务。针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不仅要给农民提供气象信息,而且还要通过“毕节气象信息网”、有线广播及时给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农业经济技术信息,进一步拓展气象为农服务领域,深化气象为农服务内容,不断提高气象为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篇8

1.充分发挥文化站的文化宣传作用,传播先进文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政治思想保障。政治职能是文化站的根本职能,公益性决定了文化站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因此,文化站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用健康文明的文体活动鼓舞人、教育人。

一是文化站要以现有的人员和设备为基础,依托媒体,发挥其宣传、引导职能。通过墙报、报刊专栏、过街横幅、各种标语、宣传队、学校的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向农村干部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二是文化站扶持、引导农民自办的文化组织,编演一些积极、健康向上的好作品,使农民在自娱、自乐的同时进行自我教育。村民在农闲时自编、自演一些歌颂党、歌唱美好生活的“小品、三句半”等文艺节目,说的唱的都是村里人、身边事,人们喜闻乐见,在不知不觉中,党的方针政策如春风化雨般沁入人们的心田,凝聚了人心,增强了党在农村的执行力,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2.充分发挥文化站的文化娱乐作用,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新农村文明村风的形成。文化站的基本职能就是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配合上级文化部门做好送文化下乡活动,大力扶持民办文化,打造品牌文化大院;培训农民文艺骨干,不断壮大业余文艺队伍,努力做到“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

篇9

一、增减挂钩在我国的发展以及现有模式

1.1增减挂钩的发展

作为城乡建设的针对性政策,增减挂钩已经被提出很长时间[1]。并且有国务院下发的具体文件作为保证。增减挂钩政策首次推出时,主要是针对农村建设用地的问题,为了能够将存量进行盘活,这样一来能够有效遏制建设用地扩张的节奏,从而缓解农村用地的整体压力。在随后出台的一系列针对增减挂钩政策的文件中,逐渐将区域性试点范围进行扩大,截止到2008年,试点范围已经增加到了19个省份。针对增减挂钩政策的相关细节性条款,也正在不断细化和完善,终极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政策性支持,能够促进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使得农民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生产或者生活。这一政策不仅能够对农民耕地进行保护,同时还能够使得耕地质量得到强化,使得土地结构更加科学。

1.2增减挂钩政策的现有模式

增减挂钩政策是我国在针对建设用地,进行具体的土地管理过程中独创出来的管理机制[2]。不仅符合我国国情,也体现了我国的社会特色,没有经验可循,更没有教训可以总结。在这种情况下,在增减政策体系中,并不存在标准的、一成不变的模式,需要以当地现实情况作为基础,在政策推进过程中进行摸索式前进。这样一来才能够使得政策体系逐渐完善,在实践过程中发挥应有价值。总体来讲,能够将应用模式分为以下几种:

①城郊并居型:这种类型主要针对一线城市而言,在这一地区针对城市以及农村的用地情况进行具体整理和统筹规划,在增减挂钩政策的作用下,农民居住点将会得到整理,从而使得城市建设能够得到充足的用地,并能够保障农民的相关社会权益。

②场镇向聚型:这种模式主要是针对位于小场镇附近的村落而言,在城镇规划的基础上使农民居住点能够以向场镇为中心进行聚集。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的用地进行充分利用,使得二三产业能够得到开发。

③村落搬迁型:这一模式主要是针对自然环境相对恶劣,并且频发灾害性事故地区,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针对农村居民点进行全部搬迁处理,在此基础上对遗留的用地进行利用和开发,从而能够使得交通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④拆旧建新型:这种模式针对地广人稀的农村而言,存在着大量的限制用地空间,用地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在增减挂钩政策的作用下,对相关用地进行重新开垦,或者进行城镇建设。

⑤合村定居型:这种类型的特点是居民的整体分布相对散乱,并且经济条件相对落后,通过增减挂钩政策,将不同村落进行集中,进行统一规划管理,以及具体的公共建设。这样一来,农村的基础性条件将能够得到初步改善,在此基础上,促进城镇建设。

二、增减挂钩政策的内涵

2.1政策定义

增减挂钩政策具体是针对用地规划而言,针对农村用地进行具体的管理,能够在保证农村发展的基础上,为城镇建设流出充足的空间,使得在农村和城镇之间能够成立共同的项目区,从而实现对相关用地更加科学的开发和利用。这样一来,既能够使得用地发挥出高质量的耕地效果,还能够推进城镇建设,强化城乡用地的合理性。

2.2政策的本质

在我国进行具体的城镇建设过程中,需要对有限的用地进行更加科学的规划[3]。这样一来使用过程中才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产生更好的效益,这样一来使得农村以及城镇都能够得到改善和提高,使得农业和工业能够得到同时发展。增减挂钩政策的本质是能够使得农村和城镇能够在权利上保持均等,利益上分配更加平衡,同时能够共同履行相关义务,使得城乡发展能够更加协调,更加平衡。

2.3政策的意义

在城镇建设强力推进过程中,严重威胁到了农村的用地情况,为了能够将这一矛盾进行有效化解,增减挂钩政策应运而生。通过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仅使得城镇建设得到更加快速地推进,并使得土地能够得到更加科学的运用,使得有限的土地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和效益,同时还平衡了农业与工业之间的发展关系。

三、增减挂钩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增减挂钩政策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上将农村的整体面貌进行了改善,农民开始在更好的环境中进行居住。在我国的农村地区,整体来讲面貌较为落后,缺乏相应的公共基础设施,村庄的整体分布毫无章法,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为了能够使得农村整体面貌有所改善,借助城镇化建设,来对农村相关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在此基础上,针对农村的整体局面进行统筹规划,使得农村能够得到科学布局,并能够集中力量来对农村进行开发和建设。

另外,在增减挂钩政策的带动下,农村农业得到空前发展,同时还将农作物的整体产量以及质量全面提升。伴随着土地制度的改革,土地开始呈现出了差异化的开发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利用率,影响了土地经济效益的提升。在增减挂钩政策的推行过程中,土地得到集中管理和开发,使得土地开发利用成效更加显著。

结语:在进行具体的城乡建设过程中,推行增减挂钩政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将这一过程中出现的矛盾进行缓解,同时增加农村土地利用率。这样一来城县之间存在的差距,能够得到很大程度的缩小,并且能够平衡城乡之间的利益关系,使得权利和义务都能够均等,从而全面建设起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篇10

一、新的发展环境下农村信用社经营模式的转变

农村信用合作社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主要任务是筹集农村闲散资金,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依照国家法律和金融政策规定,组织和调节农村基金,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村综合发展,支持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社员家庭经济。

浙江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和新型农村经济结构的形成,推进了农村信用合作社向新型农村商业银行的转型。新的形势下,浙江农村信用社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新的特点:一是存放款成为其主营业务,货币成为其主要经营利润来源。二是主要服务地区是农村,主要服务对象是农村地区的农民、中小微企业,为其提供信用和担保贷款,为支持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三是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供贷款以外的金融服务支持,成为国家调节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新时期加强农村信用社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浙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呈现的新的特点,给信用合作社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是员工思想观念上的复杂性。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社会成员经济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我们的员工价值观念、道德信仰、行为方式、人际交往等都发生了复杂的变化。这些问题涉及到员工的精神深处,关联着员工的信仰、信念、信任、信心,如不正确加以引导,将对信用社的发展、队伍建设带来不利影响。

二是员工思想意识上的多变性。近年来,信用社系统推进股份制改革试点,实行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废除了论资排辈的旧框架,打破了工作岗位的固定性和工资收入的稳定性,也打破了相对平衡的心理状态,员工观念意识更加表现出多变性。员工普遍感到,若坚守这种价值观就会吃亏,这就为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加了难度。

三是员工思想上的趋利性。伴随着信用社改革中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员工更多地关注个人升迁、个人收入、福利等个人利益; 对信用社政策的关注,对信用社改革发展的关心,更多地是和自身利益联系在一起。与此同时,我们也深知,在价值追求的趋利性影响下,也呈现出精神追求层次降低、理想信念短视弱化的思想倾向。针对这种情况,信用社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高度重视员工的物质利益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利益与精神追求的关系、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由此凝聚成实现员工价值最大化和信用社价值最大化有机统一的强大精神力量。

四是员工行为上的参与性。信用社员工主动参与意识主要体现在大多数员工在工作中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都想干出一番事业,以实现自我价值;广大员工的竞争观念日趋强烈且成熟,十分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十分渴望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本领;员工自立、自强、自信意识增强,渴望成功、成才,渴望自己的能力得到认可。这种主动参与意识,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发挥作用的有利条件和广阔舞台。

三、大墅信用社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实践做法及体会

面对浙江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信用社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出来的新的特点和面临新的新挑战。大墅镇信用社党支部认真研究社情民意,结合本单位实际,创新思想、创新形式,大胆开展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积极有效探索。

(一)落实“一岗双责”的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根据县信用联社党委的统一安排,信用社主任承担“一岗双责”,即主任在承担业务领导工作的同时,也要承担起抓思想政治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的双重责任。把业务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形成制度化、常态化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保证思想政治工作时时处处有人管,有人做,确保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

(二)健全工作制度,促进思想政治工作规范化。根据联社党委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完善理论学习制度、员工思想状况分析制度、思想政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谈心走访制度,落实好主任接待日制度、职工大会制度和社务公开制度,加强规范管理,强化制度约束,把“软指标”变成“硬任务”,使思想政治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建立思想政治工作考核评价制度,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检查、指导,推动银行思想政治工作持久、有序的开展。

(三)拓宽工作思路,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大墅信用社党支部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思路上,既统筹兼顾,又突出重点、难点和热点; 既坚持传统的方法手段,又谋求创新以增添工作的生机与活力;由偏重对员工的思想教育向解决思想问题和员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拓展; 由单纯依靠支部书记“单兵作战”向全体支部委员、党员骨干共同承担思想政治工作的“联合作战”模式拓展。

篇11

一、建立市镇村三级人才网络服务站,大力发掘乡土人才。

该市在16个镇区街和民营企业设立人才管理服务站,并实行联网办公,对本区的乡土人才进行调查摸底,挖掘新农村建设第一线的各种人才,按照专业类别建立乡土人才档案,输入“人才库”,便于统一管理和使用。每年,该市抽调1000多名有农业技术特长的人员,组成专门的支农队伍,直接联系包帮3000多个农业示范户,带动农民50000多人走向致富道路。

二、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大力培养乡土人才。

为了提高乡土人才的素质,该市不惜重金,广开渠道,大力培养乡土人才。通过请专家到家办学、社会化办学、下本钱送出去学、岗位培训、党员远程教育、电台专栏、专业网站、科技小报等多种形式,每年近20000多人从中得到实惠,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

三、不拘一格大胆启用人才。

该市在使用人才上改变传统的用人观,在社会上创造出“尊敬知识、尊敬人才”的氛围,注重人才的实绩,积极鼓励乡土人才在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一)打破干部工人身份界限,将竞争机制引入到干部选拔中,真正将有真才实学的人才选拔到领导岗位上,让他们做新农村致富的“领头雁”。(二)给乡土人才以发挥聪明财智的空间,使他们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三)在工作中保护好人才,不能挫伤他们的积极性,鼓励他们敢闯敢干,轰轰烈烈干事业。对受到他人诽谤的同志,及时为他们澄清是非,支持他们,为他们撑腰壮胆。

四、制定优惠政策,稳定乡土人才。

一是制定优惠政策,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并出台重奖政策,对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不论是引进的人才还是乡土人才一视同仁,一律给予重奖,避免“招来女婿气走儿”的现象,这样既吸引了外地人才,又稳定了乡土人才。二是鼓励科技人员到生产第一线。为此,该市特别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给到乡镇厂矿一线工作的各类人才提供方便,从而稳定了在农村厂矿一线工作的各类人才。三是真正关心爱护人才。该市各级党政领导,高度关心人才疾苦,通过镇区街人才服务站定期了解人才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对人才遇到的困难及时给予解决,逢年过节,还对乡土人才进行走访慰问,使乡土人才充分感到组织对他们的关怀,促进龙口新农村的发展。

激活农业和农村经济,当务之急也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就是实施农村人才开发战略。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和科技素质,促进科学种田,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依靠人才开发实现对农业结构层次的科学调整,真正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建立一批龙头企业和其它中介组织,将农业的产业链延长,使农产品生产中的加工、储运、营销等工序结合在一起,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增加农民收入。针对农村现状,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完善农村人才导向机制,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才观,大力实施人才兴农工程,引导农村各类人才为“三农”服务,通过科普宣传、选派科技示范员等多种形式到农村、农业企业一线开展科技服务,与农村结成“利益共同体”,壮大农村特色产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科技含量。要切实打破所有制和身份界限,把农村人才服务工作纳入人才资源开发的整体规划,在进一步摸清底子、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开展农村人才需求预测和发展规划工作,加强对农村科普宣传人才、种养先进技术人才、农业项目中介人才资源管理的综合指导服务。

二是完善农村人才服务机制,为新农村建设营造宽松创业环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提高农村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要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加大对农民的农业科技培训力度,采取本地培训、外地取经、就地指导等灵活多样的方法,着力培养和建立新农村带头人队伍、农民技术人员队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农民企业家队伍和能工巧匠五支队伍,增强他们带领群众致富和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能力。

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着力构建以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为主要标准,重在社会与业内认可的科学、客观、公正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积极探索对农村实用人才的评价体系,推行技术职称和技能等级鉴定制度,重视工作能力、重视实际贡献、重视发展潜力。突出农村实用人才在科技致富中的带动作用,给农村人才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要创新人事机制,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把人事工作作为服务“三农”的龙头,建立农村人才服务站,专门为农村人才服务。要按照社会化、专业化要求,不断扩大人事范围,完善人事办法,为其提供政策咨询、人才策划、档案托管、职称申报、人才落户等一系列全方位的人事服务。

篇12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农村的群众文化建设成为农村工作的重头戏。在物质条件得到基本满足之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成了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新目标。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正进入一个空前旺盛的时期,农村群众活动也在各地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如何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让广大群众能够享受文化盛宴是我国广大基层文化工作者在新时期的一个重要任务。

1.参与群众人数越来越多

当前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不再是一部分文艺爱好者的事情,而是成了大部分村民的共同需求。广大农民结合自己工作和生活过程的具体要求,形成了新的文化娱乐时间。特别是晚饭后,很多村民不再满足在家看电视,而是喜欢到户外锻炼,渴望和城里人一样享受夜生活。群众文化活动就成了广大村民喜爱的项目。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如广场排舞从城市延伸到农村,就是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

2.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化

刚开始的时候,广大群众只是满足于一般的锻炼和娱乐要求。散散步、跳跳舞、聊聊天就满足。时间长了之后,就产生了新的审美要求。通过其他地方的经验介绍和学习,逐渐改变和提高自身的要求。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比如这几年非常流行的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常见的项目有排舞、腰鼓、秧歌、戏剧乐队等等,慢慢地从城市流行到广大农村,成了群众茶余饭后的主要文化娱乐方式。

3.群众活动经常化、正规化和规模化

在广大农村,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很多地方的乡镇村干部转变了观念,加上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各地的活动场地,活动设施等都有了明显的改善,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也逐渐产生变化,对文化活动的认可度大大增加,越来越多的新人加入到队伍中来,慢慢地出现一些积极分子,承担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这样,群众活动就呈现正规化和规模化的特点。有些地方几乎天天有小活动,月月有大动作。

基层文化站要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笔者认为必须做好下列几个方面的工作:

1.针对群众的需求,拓展文化发展的空间

据调查显示,前几年,乡镇文化站的主要工作,还是应付上级的需求,在当地党政部门和上级文化部门的安排下,配合经济和其他产业发展的需要,或者是文化部门的评比活动,花主要的时间和精力在几场演出活动和精品创作上,文化发展的空间比较狭窄。而近几年,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要求提高,原来的做法已经远远不够。很多地区的广大农民群众,逐渐从原来的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开始的文化享受到后来的积极参与。作为农村基层的文化工作者,各乡镇的文化员有义务把更多的时间瞄准基层广大社区和农村,把群众文化工作渗透到农村的每个角落,以乡镇文化站为根据地,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牢牢把握“大众创造、全民参与、人人享受”的宗旨,为不同文化需求的社会群体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真正做到有听、有看、有写、有画、有学、有歌、有舞、有演、有说等“十有”文化娱乐活动,让更多的基层群众受益。

2.为“种文化”考虑,培养文艺活动的队伍

近几年,各地开展红红火火的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送图书下乡,各种“送文化”的形式不断涌现,农村文化也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但是不少地方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往往“送文化”的队伍一走,文化生活又恢复原来的老样子。基层文化站的人员有限,多则三五人,少则一两人,并且不少还兼着乡镇政府的其他工作。很少有时间和精力长期坚持在农村文化工作上。因此,乡镇文化站的广大干部有必要深入各地调查研究,制定完整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方法,到广大农村挖掘文艺人才,建立更多的文艺活动队伍。现在的广大农村,村民的素质不断提高,“非转农”政策的实施使更多的大中专院校学生回归到农村搞建设,其中不乏文艺方面的人才。乡镇文化站可以以这批人为核心进行文艺扶持,定期或不定期开设辅导培训班,或者举办艺术交流研讨会,派专业人员和业务骨干为他们进行综合艺术辅导,帮助他们提高文艺表演水平和文化活动能力。然后由他们对农村的其他文艺爱好者及广大村民进行面对面的辅导。这样,文艺队伍不但数量增多,而且大多能够扎根在农村,以往的“送文化”变成了“种文化”。农村的广大群众不再是文化的享受者,而且成了文化的参与者,这样的文化生命力才能持久。而且,这些文化队伍建成之后,一旦需要,能够立即投入到各项文化活动中去,并且由于他们有亲身参与和体验的经历,积极性和创造性更高。

3.为文化建设的持续性考虑,打造文化服务的品牌

开展文化活动,不但需要拓展文化服务的空间和培养人才队伍,还需要品牌建设来支撑。文化建设和其他行业发展有共同之处,要昙花一现很容易,要站稳脚跟打持久战则有不小的难度。

因为没有品牌,发展的后续力就不足。文化建设要打持久战,也必须重视文化服务品牌建设。其中,通过文化团队建设,打造一批精品团队和精品项目是重要的方向。因为群众文化团队是文化活动开展的源泉和动力。成功的团队会为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丰富的文艺节目,充足的文艺表演人才和高质量的文艺作品。

篇13

1.1 农村能源建设在森林生态环境中的保护作用

首先,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在维持全球生态平衡、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减少洪涝等自然灾害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在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共同作用下,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导致自然灾害频发,如洪水、泥石流灾害等,造成了人员及财产的巨大损失,为了避免悲剧不断重演,必须不断完善环境治理,及时改善生态环境。对于森林生态环境而言,一定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防护体系,做好防火管理、病虫害防治、森林资源林政管理等,尽可能避免森林破坏导致环境进一步恶化。同时,应进行大面积植树造林,这样一旦雨季来临可以改善雨水冲刷造成的水土流失现象。

其次, 如果森林遭到人类活动的破坏,生态环境应有的平衡就会因此被打破,各类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山体滑坡都会不断发生,同时还可能因此造成水源枯竭。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后,如果要达到完全恢复的状态,往往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笔者所在的县乡夏季降雨量大且多,土壤缺乏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山体滑坡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水土流失严重,使得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脆弱,受到的破坏也会不断扩大,如果这种情况从一开始就得到了有效控制,那么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是完全有可能向良性方向转变。

最后,对于上述生态环境问题,应当不断强化森林资源保护,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农村能源建设的主要方式是农户节柴改灶、沼气池建设、太阳能利用、污水处理等,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加快林业可持续发展。

1.2 农村能源建设在农村生态环境中的保护作用

由于近些年来农村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得越来越突出,村镇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脏、乱、差”,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也进一步加重,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二是农村饲养的畜禽粪便,这些都会对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因此,加快以沼气建设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人畜粪便、农业废弃物及污水等通过沼气技术进行处理与综合利用,不仅可以发酵污染物制取沼气作燃料,而且沼气池中的沼液和沼渣,保存了污染物中绝大部分氮、磷、钾元素,是优质的有机肥料,使生物体内的能量和各种成份都能得到充分利用;同时,沼气池对于污染物中致病微生物也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因此,发展沼气并对其综合利用是治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和改善环境卫生状况、解决能源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2 引发农村能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2.1 生活垃圾

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巨大推力作用下,人们的生活水平近些年来提高了不少,但是与此同时,生产生活垃圾如人畜粪便、农业废弃物及污水就开始激增,不仅对居民生活造成了不良影响,而且还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正是在这种优越的生活条件下,各种白色垃圾、生活废弃物以及食品垃圾,这些垃圾很多都是土壤无法降解的,对环境造成了极大污染。不仅如此,生活废水的违规排放对环境的破坏作用也是巨大的。因此,由于生活垃圾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很严重的,必须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2.2 工厂废气废物违规排放

目前,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很多农村都开办有工业企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化工业,这些企业或工厂生产过后的排除废气废物很多都没有得到无公害处理,而是直接向农田庄稼排放,对土地质量的影响是极为不利的,这也是一项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与此同时,工厂废气不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使得农村干净的空气因此受到大气污染,对农村生态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2.3 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

在过去,农民进行劳作收成都是靠天,产量很不稳定,而现在有了农药化肥,使得农民的劳作产量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随着农药的过量使用使得土地遭到了严重破坏,不利于环境保护。同时,随着化肥的过量使用,使得土地肥力遭到了削减,也失去了可重复、可再生功能,进一步加大了种植难度,土壤所承受的这种负担在短期内无法得到改善。

2.4 森林的低价值消耗

虽然说近些年来我国农村经济获得了发展,但总体水平较低,发展还是比较缓慢。在云南省很多山区,特别是兰坪县,由于受经济及传统用能的影响,农村生活用能依然以薪柴为主,每年每户以烧柴3 m3计,全县用柴农户3万户左右,即每年全县用柴达9万m3,是森林低价值消耗的大军,加之毁林开荒、偷砍盗伐、乱砍滥伐等毁林行为,长此以往,导致森林问题日趋严峻,对土壤的保护功能也大幅度下滑,一旦雨水来袭,由于保护体系不再像以前那么强大,因而,山体滑坡问题、泥石流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毁灭性影响。

3 农村能源建设与环境有效治理措施

3.1 推进农村能源建设

对于当前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应大力推进农村能源建设,笔者认为有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就是沼气池建设。首先,通过沼气池建设项目,带动农村大兴改厕、改厨项目,既可以让农村粪便遍地的问题得到顺利解决,而且还有力促进了庭院美化、厨房亮化以及厕所卫生状况,使得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农村生态环境也起到了很好的改善作用。其次,通过沼气池建设项目,有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各种废弃物在沼气池中经厌氧发酵后得到的沼渣沼液,除了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外,还含有很多的微量元素,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农作物的生长,还能提高农产品质量。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资源再生,实现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通过沼气池建设项目,能够明显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这样土地就会更加肥沃,有机物含量增加,有利于农作物收成提高,与此同时,还有效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3.2 优化工厂排污排气的工序

工厂排污排气也要采取合理的优化工序,通过合适的工序,能够将工厂排放的废气变废为宝,转化为一种工厂可用新能源,既改善了环境,同时也降低了工厂的生产成本。对污水而言,可以采取净化措施,让其得到重复利用,既节省了水资源,又促进了共存发展。

3.3 科学进行植树造林

对环境进行治理,还要大面积进行林木种植,以林木自然屏障防止灾害发生,对种植环境不断进行改善,不仅可以让地表更加坚固,而且还能让土壤保持较强的肥力。在大片绿色森林的防护下,农村空气质量也会得到很大改善,这也是生态环境文明可持续建设的必然要求。

通过农村节柴改灶、省柴节煤炉及太阳能热水器的推广利用,加之沼气池建设项目,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森林资源的低价值消耗,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4 结语

通过以沼气建设为主的农村能源工作,不仅可以改善农村土地的土壤理化结构,对人畜粪便、农业废弃物及污水进行处理,减少了农药化肥的用量,同时也降低了森林资源的低价值消耗,是一项节能减排的工作之一。因此,农村能源建设工作对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