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人际交往和沟通的重要性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人际交往和沟通的重要性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人际交往和沟通的重要性

篇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的不断进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高新技术、高竞争的时代,人本管理思想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关键是人才,人才资源是知识经济的第一资源,传统的靠单个人的力量解决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弱,取而代之的更是团队的力量,靠的是协作分工,靠的是不同专业技能的人有机的、系统的组合。现代社会各个企业的发展无一不聚集了全人类的智慧和力量。生产需要沟通,家庭需要沟通,朋友需要沟通,营销需要沟通,绩效需要沟通,教育需要沟通……而这些人际关系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微妙关系的一种形象描述,更是一种思想、一种态度、一种技巧的体现。公共关系学,是社会组织为了生存发展,通过传播沟通,塑造形象,平衡利益,协调关系,优化社会心理环境,影响公众的科学和艺术。从公共关系学的角度来看,人际关系能力的高低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未来事业发展的成功与否。

一、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存在的重要方式,是人们相互认识、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沟通和交往的领域不断拓宽,其作用也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职场中最常见的人际交往常常发生在与上司、与同事、与下属、与客户、与家人、与朋友等人之间。其实,凡是人,只要在社会上生活,就离不开人际交往。

首先,当今社会,形形的什么人都有,在职场中尤为如此,人际关系的冷箭令人防不胜防,职场如战场,大家拼命相互攻击,推卸责任。但职场亦如舞台,人人翩翩起舞,尽情挥洒才华,搞好与别人的关系势必不可缺少,良好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其次,一个人能够与他人准确、及时地沟通,才能建立起人际关系,而且是牢固的、长久的,进而才能够使得自己在事业上左右逢源、如虎添翼,最终取得成功。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说:“假如人际沟通能力也是同糖或咖啡一样的商品的话,我愿意付出比太阳底下任何东西都珍贵的价格购买这种能力。”由此可见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人与人的交往,其实就是一个反复沟通的过程,沟通好了,就容易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沟通不好,闹点笑话倒没什么,但因此得罪人、失去朋友,就后悔莫及了。

再次,在人际交往中,特别强调“增加共识”,实际上就是多进行有效的沟通。还有,人最怕的就是被冤枉。而冤枉是怎么产生的?就是因为沟通不畅或者沟通错误。如果一个团队能够沟通顺畅,上下合力,所爆发出来的力量是上害怕的。所以,沃尔玛公司总裁沃尔顿说:“如果你必须将沃尔玛管理体制浓缩成一种思想,那就是沟通。因为它是我们成功的真正关键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如果不善于人际交往,我们将失去许多机会,同时也将导致自己无法很好地与别人的协作。你我都不是生活在孤岛上,只有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协作,才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才能获得成功。要知道,现实中所有的成功者都是擅长人际交往、珍视人际关系的人。 一个人能够与他人建立起牢固而长久的人际关系,才能够使得自己在事业上最终取得成功。

二、公共关系学中的人际交往策略

人际交往是人们为了实现特的目标,借助人际沟通渠道与公众相互交流信息、态度、情感、价值观和思想的过程。

(一)人际交往的理念和规律

1.人际交往的基本理念就是“和”

2.人际交往要遵循客观规律

(1)吸引接近规律:发现了别人的优点,彼此吸引而相互接近。

(2)趋同离异规律:彼此存在共同的兴趣、爱好而深化为友谊,否则就会背离。

(3)互需互酬规律:对彼此寄予某种希望和企图,渴望获得某种利益。

(4)交往深化规律:有礼仪交往发展至功利交往,再发展至感情交往,最后发展为思想交往。

(5)交付中和规律:既强调双方主动参与,又强调相互理解、相互包容。

(二)人际交往的原则

1.竭尽忠诚:以诚恳的言行赢得公众的信任和友谊。

2.相互理解:尊重公众的个性,而不是强求公众与社会组织高度一致。

3.相互信任:及时把公众的合理性意见、建议体现在社会组织的决策之中,及时让公众知晓社会组织的决策方针,提高经营透明度,实行民主经营和管理,尊重公众的选择权。

4.主动热情:自信地表现自己,做人际交往活动的活跃分子;大方得体,既不能遇事自谦三分,也不要狂妄自大,应有理有节。

5.平等互利:互惠互利,找出双方的利益共同点;互补互助,积极引导公众认同社会组织的发展目标,同舟共济;互尊互爱,在社会生活中采取与公众相一致的态度行为。

三、如何进行人际交往

(一)人际交往技巧

1.成功亮相:仪容仪表得体大方,彼此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是进一步交往的基本前提。

2.细心聆听

(1)先倾听而不要指导;

(2)先顺应而不要阻止;

(3)先理解而不要去纠正。

3.相互交流

(1)收集交谈的信息,确定中心,推敲交谈的用语及顺序。

(2)选择合适面谈的时间和地点。

(3)善于察言观色、领略对方的信息,并及时做出反应。

4.积极反馈

(1)及时把握好反馈的时机。

(2)富有逻辑性。

(3)描述为主、评价为辅。

(4)避免不利于交谈的指责性话语。

(5)适度,把握好尺寸。

5.有效说服

(1)运用动机激励法。

(2)运用居家优势法:邀请公众到社会组织所在地进行劝服,提高公共关系人员的支配能力。

(3)运用情景参与法: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有关活动,在实践情景中改变公众的态度。

(4)运用个性吸引法:以公共关系人员个体的人格力量、智慧力量以及个性形象为主导前提。

(5)运用求同合作法:需求与公众一致的共同语言和共同经验,建立相互认同和互相尊重的气氛,促使公众接受自己的主张。

6.善待冲突

(1)明确共同面临的问题,并达成协议共同寻找共赢的解决办法,营造合作氛围。

(2)客观公正地分析双方需求,把需求转化为具体的期望目标。

(3)寻求解决冲突的多种方案,根据指标评价并确定一个能为双方共同接受的方案。

7.善于妥协:但妥协要有原则、有条件,以考虑双方进一步合作为大前提。

8.容忍拒绝

(1)合理思考,调整心态。

(2)保持自信,不可气馁。

(3)冷静分析公众的要求和动机,必要时放弃自己的主张。

9.保持自信:自我意识;自我肯定;自我负责;自我理解;自我管理;自我期望;自我支持。

10.给予帮助

(1)提供能帮助公众探讨问题的范例。

(2)陈述自己所掌握的信息供对方考虑。

(3)扮演公众角色,积极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法。

(4)提供建议要避免说教、评价和批评。

(5)要给公众明确的帮助方式和需要的时间。

四、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对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人际关系是职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资源之一,对于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人际交往对于事业取得成功至关重要。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与他人的相处关系的融洽程度。人类是一种群居动物,每个成功人士事业上的发展,都是得益于他所处的人群和所在的社会环境,即人际关系。只有在社会交往活动中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八面玲珑,才有为事业的成功开拓道路的机会。这也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培养和提高自身人际交往的能力。在现代社会,很多商界成功人士深深意识到了人际交往对自己事业成功的重要性。美国钢铁大王及成功学大师卡耐基经过长期研究得出结论:“专业知识在一个人的成功中的作用占15%,而其余的85%则取决于人际交往能力。”所以说,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学会处理人际关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你就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已经走了85%的路程了。

其次,人际关系是事业发展的情报站。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拥有无限发达的信息资源,就拥有无限职业发展的可能性。而这些信息全部来自你的人际关系的积累,人际关系有多广、人际交往能力有多强,决定了你事业发展的平台有多大。

再次,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事业发展的助推器。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可以在事业上帮助自己、给自己支持的“贵人”,而这些“贵人”完全来源于自身平日人际关系的积累,也许在不经意间,你的贵人就出现了。在关键时刻他能够给你支持和指导,能够在危难时刻助你一臂之力。贵人相助确实是每个人成功道路上的宝贵资源,贵人可以一下子打开我们机遇的天窗,让我们拨云见日、豁然开朗,直接奔向通往成功道路的快速通道;贵人可以大大缩短我们在成功之路上奋力奔跑的时间,提升我们成功的速度,缩短我们成功的时间,使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离成功更近一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三多.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2

工商管理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人际关系技能作为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素养之一,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大学生期望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并且渴望在人际交往中受到足够的尊重,社交的需求便处于突出的地位。对于未来需要从事各类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而言,人际交往素养的养成是极其重要的。它不仅可以为学生毕业后更好地融入社会发挥积极作用,而且能够给学生今后事业的发展增添砝码,助其实现自我的价值。不管是从个人需求还是从未来发展方向而言,都需要对工商管理应用人才的人际技能素养进行培育。

据中科院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报告显示: 大学生中不善交际者占80%以上,有明显心理异常者占37%,与人无法沟通者占21%。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学生自身对人际交往和人际技能提升的不够重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国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结果。因此,许多学生在大学期间人际交往素养得不到提高,走上工作岗位后很难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最后引发了各种心理问题和疾病。当然,作为对人际技能素养要求更高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也面临相同的问题。本文以湖南四所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对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仅有28%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的社交能力非常强或是强,而61%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的社交能力属于一般水平;而对于人际交往状况,35%的调查对象认为非常好或是好,60%的调查对象处于一般水平。可见,现阶段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不容乐观,急切需要提高其人际技能素养。

一、工商管理应用人才人际交往素养的不足

(一)观念上的误差,忽视人际技能提升

调查中,尽管许多学生意识到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并没有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对人际技能进行有意识的提升。他们认为人际技能无需进行专门的学习与训练,它是一种能够自然而然掌握的东西。这种错误的观念从根本上抑制了个人人际技能的提高。人际技能有利于信息的获取、思想的交流、个人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良好的人际技能能造就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良好的人际技能是顺利进入社会的保障,也是社会对该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

(二)交流方式不科学,缺乏交流技巧

科学的交流方式和合理的交谈技巧是人际技能的两项重要指标。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很多工商管理应用人才的交流方式都存在不科学性。调查结果显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越来越多地倾向于利用网络和手机来进行交流,而面对面的交流却越来越少。他们认为面对面的交流会让人产生害怕或羞怯的心理,给人不自然或者尴尬的感觉。但是网络和手机这样的交流方式很多时候都局限于文字的交流,对形成良好的交流技巧造成了极大的阻碍。除了方式的不科学,缺乏合理的交谈技巧也是一个突出问题。本次调查结果显示,39.6%的学生觉得自己不知道如何与人交流。很多学生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人交流时总是显得不知所措,不懂得灵活变通。

(三)以自我为中心,存在交流障碍

当前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属于90后独生子女,因此他们也有着90后的鲜明个性――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从小在父辈的呵护中成长,有的甚至是在父母的溺爱中长大,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和包容,做事往往只考虑自己,总是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求为出发点。他们总是认为别人应该按自己的意愿来行事,喜欢把他们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缺乏与人合作的精神,不懂得换位思考,不善于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由于这种自我心理的存在,很大一部分工商管理学生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喜欢被动地等待别人来与自己交流,甚至在交流的过程中表现出对别人的不尊重。这些都构成了他们人际交往的重要障碍,非常不利于人际技能的提高和人际技能素养的养成。

(四)交流经验不足,缺乏锻炼平台

人际交往技能同样需要在实践中去获得,并在实践中得到提高。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不仅在课程安排上没有给予学生足够多的人际交往指导,学生无法系统地学习人际交往的技能,而且也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互动式的人际交往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与人交往的重要性,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学生一旦没有正确的引导和合适的平台,他们的人际交往会成为零散的和不合理的活动,甚至有些学生会由于性格的原因放弃本可以交流的机会。总之,由于没有足够多的锻炼机会,导致学生交流经验的缺乏,使学生无法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技巧,以及养成良好的人际技能素养,所以在交往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当的行为而影响人际关系,或是语言表达能力欠佳、表达不妥或是词不达意而让人误解,给人际交往造成不好的影响。[3]

二、工商管理应用人才人际技能素养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大学生的人际技能素养的高低。生活在相对富裕家庭的孩子,由于长辈们的溺爱,性格高傲,自认为高人一等,在人际交往中根本不屑于与其他人交流。而处于相对贫困家庭中的孩子,由于自身条件的影响,在人际交往时则会表现出自卑心理,独来独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和人际交往。因此,不同的家庭氛围造就不同的人际交往的性格与偏好。

(二)学校环境

学校环境也是影响大学生人际技能素养养成的重要因素。学校能否为学生创造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交流平台、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交流的无障碍性与和谐度、学校对学生人际交往的控制力度等等,都会影响学生参与人际交往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一个良好的校园人际环境下,学生不仅乐意与人交流,获得交往的满足感,而且能够在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交流技巧,不断提高人际交往的技能。

(三)性格类型

在正常情况下,人的性格类型包括外倾型、内倾型和介于两者中间的混合型。外倾型的学生开朗积极,喜欢各种社交活动,善于与人打交道,拥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内倾型的人害怕与人交流,不善言谈,不愿参加各种活动。混合型的学生,在熟悉的人面前开朗活泼,但在陌生人或与自己交流不多的人面前则表现得比较沉闷。不同性格类型的人的人际交往能力不同,性格的差异性也让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呈现出缤纷的色彩。调查发现,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属于外向型性格,这也是专业的需要。

(四)沟通方式

沟通方式在人际交往中也是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沟通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种沟通方式都有优缺点,比如面对面的交流可以传达及时的信息,更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缺点是无法表达更加详细和完整的信息,以及容易让人产生畏惧感和不自然感;而网络交流方式虽然可以避免畏惧心理,但是容易拉大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正是因为沟通方式的差异性与局限性,在不同的场合和时期,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要想与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需要我们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工商管理人才将来从事的是在不同场合与不同类型人打交道的工作,所以,只有能够灵活地选择沟通方式,才会获得他人的尊重,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三、工商管理应用人才人际交往素养的强化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际交往观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趋向物质性和实用性。很多学生在与人交往时,都抱着功利性的目的,重利轻义,真实的情感和友谊不被重视。这种唯利是图、一切以自身利益为中心的价值观直接影响了其人际交往观,造成了一切以利益为纽带、缺乏真正温暖的人际关系的局面。所以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际交往观。人际交往中不仅是利益的交换,更是情感的交换,我们要教导学生尊重人性、关注他人、平等互助、真诚交友,享受人际交往中的快乐,让别人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也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

(二)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

积极乐观的性格会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豁达的生活态度会产生无限的魅力,吸引别人与自己交友。积极乐观的性格和态度不是天生的,需要通过后天培养。学校要经常督促学生阅读一些相关书籍,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学生消除自卑感,增强信心,敞开心扉,开心地去与别人交流。 要引导他们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和朋友,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在人际交往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人际技能。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消除其心理障碍,改善他们的羞怯和交流恐惧心理,提高他们的交友信心、乐观心态和开放程度。

(三)培育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

人际交往技能是一种包含言语交流、非言语性表达、倾听、识别团体特征、情绪协调等多种技能的规则复杂、特征显著的社会技能。与人交往是一门很有艺术性的学问。学校可开设一些有关人际交往的课程,给学生系统地传授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有针对性地定期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的培训,开展一些素质拓展活动和知识讲座。另外,督促学生去学习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

(四)加强实践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掌握人际交往的各种技巧,并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增强在人际交往中的信心和勇气。学校可以多开展一些知识、技能竞赛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运用所学,促进其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在活动中,对于人际交往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进行一些有效的指导。鼓励学生多参加校外的实践活动,接触社会,和不同社会地位、生活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人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优点,掌握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更适合自己的交往方法,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五)完善学校和家庭教育

从小学到高中,学生接受的学校教育都是应试教育,这也造成了很多学生智商高、分数高,但情商和人际技能却较低。人际技能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即从幼儿园开始就注意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评价一个学生不仅要看其成绩,更要看其综合素质。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促进学生之间的日常交流。高校可以开展人际交往的系列活动,在期末的学生测评中加以适量的人际交往知识,把学生的综合人际交往能力作为期末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关于家庭教育的完善,首先要让父母选择科学的教育方式,不能一味地让子女读死书刷高分数,要注重子女的素质教育。父母还要加强和子女的沟通,要主动与孩子进行交流探讨,增进彼此的了解。只有通过相互沟通了解,才能形成相互之间的和谐关系,让子女享受到和谐人际关系的乐趣和必要性,促进其加强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

四、结语

人际交往能力是每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的必要能力。对于工商管理应用人才来说,高水平的人际技能素养是走向社会的基础,是能否在社会上、职场中闯出一片天地,使自身得到良性发展的关键能力。而现阶段的工商管理应用人才的人际交往能力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高校、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掌握有效的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不断强化人际技能素养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 叶斌.当代大学生交际能力的探索与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1):36-37.

[2] 刘雷.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的调查和思考[J].安康学院学报,2012,24(4):108-110.

篇3

大学时期是人生中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良好的人际交往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有着促进作用,不良的人际交往会阻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更严重的会导致违法犯罪的行为。现代社会,大学生因人际摩擦而伤人事件屡见不鲜。因此,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帮助其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所必不可少的。

1小组社会工作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内在关联

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主要包含有以下几种能力:首先是问题处理能力。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缺乏独立性、对父母依赖性过强的弱点;其次是表达理解能力。一方面指个体是否能够让他人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想法,将个人内心的想法准确表达,另一方面指个体能否正确地理解他人所要表达的意思。

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本次小组主要遵循小组社会工作理论——符号互动论,又称象征互动论,其核心概念是符号,指任何能代表某种意义的事物。因为人们赋予事物某些独特的意义,所以事物才会成为符号,并且所有人都认同这种意义的存在。在所有符号里,语言是最丰富灵活的系统,人们通过说话交流、肢体表达(包括不同的面目表情与姿势)等方式,相互间传递各种想法,进行相互间的多种交往。而在小组过程中,组员们利用语言、身体动作等符号进行互动,传递所要表达的意义,充分的展示自己,并实现与社工、以及其他组员之间的良好沟通,这不仅有助于组员的自身发展,还有利于在小组内营造良好互动的气氛,有利于实现小组目标。

2小组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的研究设计

本次小组招募了广西M大学同年级多个专业的大一学生,通过口头介绍宣传、张贴海报、QQ群转发等手段来招募本次小组的成员,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进行筛选。

2.1需求评估

对报名参加小组的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问题的访谈了解,发现他们存在以下需求:第一,减少对网络人际交往依赖,学习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技巧;第二,嘗试主动交往,摆脱人际交往中的不良情绪;第三,与他人能够进行有效沟通,提升人际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需求。

2.2小组方案

(1)小组对象:招募有人际交往需求的10名大一新生,其中男女生各半。

(2)实施方式:小组训练、小组分享、课后作业。

(3)频率次数:每周一次,每次一个半小时,共6次。

(4)小组性质:发展性、封闭式小组。

(5)实施原则:真诚、尊重与接纳原则。

(6)小组目标:①帮助组员减少对网络人际交往的依赖;②协助组员发现自身人际交往方面的不足,正视缺点;③协助组员学会在不同的人际交往情境中,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清楚理解他人的人际交往方法,能够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7)单元大纲(见表1)。

2.3实施原理与单元设计

2.3.1第一次小组活动:小组破冰、建立契约、制定规范。小组社会工作探索阶段,通过小组破冰的方式,让组员之间有基本的认识,努力在组内建立信任互助的小组氛围。其次,需要让组员了解小组内容和目标,表达对小组的期望,共建“真诚、接纳、尊重、保密”的小组契约。本节小组活动是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的第一节活动,组员间还没有建立关系,由于小组的10名成员都想要提升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而这需要用到小组内部的力量,所以第一节小组活动主要是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认识与熟悉。

2.3.2第二次小组活动:建立组内交往、认识人际交往重要性。小组进入探索后阶段,经过第一次的破冰活动,小组成员之间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组内关系得到初步建立。本次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需要运用小组内部的力量,组员之间相互帮助、协作开展。因此在开始之前,运用游戏提高组员的积极性和增强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其交流的意愿和学习人际交往技巧的欲望。在“你画我猜”的环节中,通过组内游戏互动,让组员认识到双向沟通的重要性,明确人际交往能力在当下求学、未来就业以及对人的心理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最后,进一步促使组员间的交流和开放,引导组员吸取他人人际关系处理的经验和方法,提升表达的能力,减少对网络交往的依赖。

2.3.3第三次小组活动:认识自我、纠正错误。小组进入熟悉阶段,围绕组员人际交往中存在的缺陷,在处理缺陷的过程中实现小组凝聚力的提升是本阶段的工作重点。只有明确自身人际交往的情况,才能更好的“对症下药”。因此,设计现场分享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这一环节,通过非批判式的分享,引导组员运用人际交往知识的能力,感受他人的支持对处理自己人际交往缺陷作用。更进一步的开放和信任能让小组自然过渡到自我认识阶段,协助组员认识到他人如何对待自己,取决于自己如何对待他人,进而延伸到人际交往需要主动的主题。通过组内人际交往经验分享,增加组员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引导其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积极主动的良好习惯。

2.3.4第四次小组活动:情景模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小组进入成熟阶段,有所侧重地从感性向理性延伸来理解和分析人际交往是该阶段的工作重点。组员之间在建立了一定的信任基础后,小组活动过程中组员间互动增多,但是组员终究还是要回归现实生活中,需要与不熟悉的人进行接触,需要用合适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因此本节活动设计了人际交往中的一些特定情境,以提升组员对人际互动的理解。最后,让组员认识面对他人交往中常见的因应方式(给建议、安慰、教训等),并训练“积极倾听”和“表达同理”这两种有效的因应方式。

2.3.5第五次小组活动的重点:巩固效果、发掘潜能。小组由成熟阶段向结束阶段过渡,挖掘潜能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巩固效果则是小组活动的重点。组员在上一节活动中学习了不同场景人际交往的方法,需要及时对自身的情况进行检查,才能发现存在的问题,挖掘自身的潜能,促进自身更好的发展。因此本次小组活动主要是强化小组成员前几次小组活动学习到的交往技巧,并让他们相互分享、学习并提升,借助小组内部力量相互促进,改正人际交往中的不足,并保持在组内习得的良好交往习惯。

2.3.6第六次小组活动:回归现实、离别情绪处理。小组活动进入结束阶段。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困难多在于自身不够自信、主动,要掌握人际交往技巧,首先要帮助个体了解、纠正非理性想法,再以理性思维取而代之,就可以达到消除人际交往中消极情绪的目的。通过情景的设计,引导组员在适当的情景做出恰当的表现,帮助其掌握良好的交往技巧,以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在末期,主要处理离别情绪,巩固小组成果,让组员表达小组活动未尽事宜,提出建设性意见。

3小组评估

3.1小组社会工作过程评估

小组社会工作的过程评估就是对小组活动过程进行整体的评估。小组过程的好坏决定小组的工作效果,从整个小组过程来看,虽然没有出现冲突性事件,组内保持着较好的互动氛围,小组活动过程基本达到预期目标,但是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某些组员因个人原因而表现出的不良情绪。

3.2小组社会工作效果评估

了解小组社会工作介入前后组员的自我感觉。最后一次小组活动中进行自我评估,所有组员都提到了自身的改变,不少组员认为积累了人际交往的知识,深刻的意识到人际交往对自身以后学习、生活的现实意义,提升了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能力,还有组员通过在小组中与其他组员互动,逐步增强了自信心,负面情绪也随之减少。

4结果反思

在小组最后一个活动中,社工收集了组员对社工小组过程中表现的价值观念、运用的小组技巧、能否实现小组预期目标、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小组开展的建议等方面的评价,以便帮助社工总结经验并提高自身社会工作实务的技能。

据统计,5名组员对这六次小组的小组氛围表示满意,认为自己在这些氛围中能够使组员更好的进行交流。3名组员对组员间的信任度、交流分享时的真诚程度以及相互之间的尊重程度表示比较满意。2名组员认为组员在分享环节的分享程度不够。另外,组员对社工提出一些建议:一是提高小组管理能力,尽可能防止小组活动过程中出现场面失控的现象;二是在活动之前做好预案,预想一切可能发生的突况,以便应对;三是小组活动某些环节的内容比较单调,可以设计得更丰富一些,另外在环節之间的衔接上有待加强;四是在分享环节注意把握与引导组员分享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吴秀美.高中生人际焦虑现状及其团体辅导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2] 谢昊宇.大学生交往能力提升小组社会工作项目报告[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15. 

[3] 桑伟林.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研究--以山东大学为例[D].山东:山东大学,2010 

篇4

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其人际交往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其自身未来的成长发展和工作生活,同时也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因此,分析当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其成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对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自我中心倾向

新时期以来,随着社会化的不断加深,国际间的交流增强,各种社会思潮涌入中国。作为最容易接受社会新思想的青年大学生,其身心受到西方个人主义思想影响程度较深,导致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过分在意自己,更加关注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强调个性,以自我为中心。同时,家庭教育也使得大学生容易忽略他人的感受,在遇到矛盾时不能够换位思考,关心他人。这种自我中心倾向的人际交往问题,不利于大学生处理与室友、同学之间的关系,不利于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互助合作与沟通,同时也容易造成矛盾,引发极端行为。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功利主义问题

当前部分大学生功利意识增强,更加看中物质利益,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交往动机不纯,目的性增强,而不是单纯地为了结识新朋友而交往。当前大学生生活学习中有面临评优、入党等机会,同时也面临毕业以后就业的问题,因此许多学生学会采用一些非正常的交往手段与他人交往,带有极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或者选择与有权有势的人结交,这种做法破坏了大学生纯洁的交往本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社会的道德精神缺失。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网络交往失范

科学信息技术的进步,媒体的日益发展,网络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交的重要工具,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身心发展。网络在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往空间和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许多大学生过分依赖于网络交往,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虚拟的网络关系中,从而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本末倒置,越来越疏远现实生活,荒废了学业。这种虚拟性的网络交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四)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层次单一状况

当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社团活动、校际活动以及班级活动进行的,这些活动的主体多是以学生为主要群体,这就形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人群层次的单一现状。同时,由于年龄与性格的差异,大学生与同龄人之间的沟通较多,与年龄相差较多的长辈沟通却相对较少。另外,同学之间交往,多与寝室室友交往为主,与其他同学多属于点头之交,并不深入。这种单一的人际交往模式,容易使大学生在遇到困难或者室友有矛盾时,不能寻求老师或其他人帮助,对事情做有效的解决,也会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难以得到提升。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引导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们形成系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大学生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识将对他们的未来产生重大的影响。一方面,加强大学生对理论的学习。大学生学习理论,可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促使其自觉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另一方面,加强对其人生观、道德观的教育。高校应当针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积极引导其在人际交往中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并引导其在网络交往中遵守社会公德,文明上网,诚信交往。

(二)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大学生刚踏入大学校门,其人际交往能力和技能都很欠缺,因此需要对其引导和帮助,培养其人际交往的能力。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对大学生进行一定的人际交往内容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明确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使其对人际交往有一个客观的理解;其次,开设相关课程用以培养其人际交往的技能,使其明确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交往,以及交往应当注意哪些事项等。

(三)增加与学生和家长的沟通

篇5

加之,中职学生中的很大一部分在学习上曾经受挫而生活上又远离父母,内心容易苦闷、孤独和烦恼。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复杂的矛盾:一方面,由于受生活阅历、交往经验和自身品德修养的限制,许多学生缺乏与人交往的知识和技巧,容易在人际交往中出现偏差,造成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他们又有迫切的交往愿望,乐于与人沟通,渴望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有助于学生调节不良情绪,培养与别人友好相处、团结合作的意识,为今后的顺利就业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因此,作为一名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老师,除了给学生讲授教材中的交往礼仪知识以外,还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交际技巧的指导。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学会换位思考,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在校园人际关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由于中职生学习较差,而且个别学生还存在一些不良行为习惯,一般都不被老师喜欢,甚至被斥责批评。这样就导致他们对老师“敬而远之”。因此,教师必须摸清学生的心理,对症下药,帮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1.教师对学生应设定合理的期望值

合理的期望值会促使学生增强自信心,努力提高学习成绩,密切与教师的关系。反之,可能使学生因期望值过高而丧失信心,或者因期望值过低而自暴自弃,在学习上放弃努力。二者都会导致与教师的关系逐渐疏远。

2.教师要积极表扬,恰当批评

教师应该用发展、公正的眼光评价学生,尤其对后进生的点滴进步要及时表扬。当学生犯了错误,如:不认真听讲、不按时交作业、触犯纪律等等,批评时要注意场合和方式方法,尽量不要当着全体学生的面,批评时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言辞不要过于偏激,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二、拓宽交际渠道,促进同学间交流

班级中的交际渠道很多,课堂上教师可通过增加讨论课、合作探究课、社会实践课等课型,尽量创造同学间沟通交流的机会。课后,教师要多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拓宽交际的渠道,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会彼此尊重、和睦相处,懂得关心和帮助别人,增进彼此了解。如:开展“班级是个大家庭”“我和你”等班会,让学生认识到集体的重要性,掌握人际交往中的礼仪。组建各种兴趣活动小组,让他们在玩中学会团结合作;举办演讲赛、篮球赛等,让他们在比赛中建立友谊。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华提供了舞台,促进了与同学的交往,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生活的乐趣和温暖。

三、树立正确的交往观,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教师应让学生正确认识人际交往的意义和重要作用,在思想观念上消除模糊和错误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另外,教师要利用课堂活动、交际实践活动等渠道,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有:

1.微笑

微笑是一种令人感觉愉快的面部表情,它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为深入沟通与交往创造和谐温馨的氛围。微笑是人际交往的剂。真正的微笑应发自内心,渗透着自己的情感,表里如一,毫无装饰的微笑才有感染力,是打开社交大门的“通行证”。

2.要欣赏赞美别人

得到别人的重视和赞美,这是人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有的同学之所以孤独,是因为清高自傲,孤芳自赏,觉得没有人配做自己的朋友。不会真诚赞美别人的人,别人自然也不会喜欢和接纳他。

3.要学会感恩

感恩之心是火,能融化千里冰封;感恩之心是水,能滋润万顷荒漠。在人际交往中,只有常怀感恩之心的人,才会赢得广泛的好人缘,从而成就自己。

4.互利双赢原则

在人际关系中,无论对方在意与否、计较与否,首先都要主动、周到地考虑对方的利益和需要。只有“双赢”才能共同发展。

5.诚信

诚信是人与人正常相处、平等交流、共同生活的基本条件和重要准则。待人以诚,才能人待以诚,才能得到理解、信任、尊重和帮助。

总之,学生的人际交往是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切实为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服务。

篇6

豪斯顿曾说过:"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生活幸福、心理健康、身体健康。"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大学生会因人际交往的原则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和处事风格,从而规范和支配自我行为,完成正确的自我定位,获取社会角色,从而在人文素养上得到提升。

(一)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

大学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管交往的对象是老师、同学还是家人,都会涉及到自身的处事原则,如与老师交往要尊敬诚恳;与同学交往要友爱真诚;与家人交往要自然亲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包含着人际交往的原则,如诚信、友爱等,大学生在建立人际关系的过程中,也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树立集体意识,摒弃个人主义,将自我融入集体,在集体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促进自身素养的提高。

(二)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人文知识的汲取

沟通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沟通是汲取人文知识的有效途径。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大学生在集体生活的交流沟通中,必然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彼此学习,互相进步。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与网友建立虚拟关系,这也是人际交往的一部分,更是吸收和交流人文知识的有效途径。

(三)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

学会与人交往,是生活的必须,也是做人的基础。融洽人际关系也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形成阳光、积极的人生态度。人际交往的障碍,往往造成大学生偏激、孤僻、封闭的性格,人生态度灰暗消极,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大学生的心身健康,阻碍着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真正提升。

3从人际关系入手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途径

人际关系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密切相关,所以要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是基础和保障,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加大校园文化宣传力度

(二)充分利用新媒体,打造网络交际平台

紧跟时代步伐,满足学生需求,积极建立校园网,打造网络交际平台,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交际机会,发挥网络的优势,使校园网成为一个传播知识、交流学习、互相倾诉的场所。特别是开始心理辅导栏目,及时为大学生提供心理辅导等帮助,进一步健全大学生的人品人格。

(三)开设人际交往课程,营造人文文化氛围

篇7

卡内基理工学院分析了10000个人的记录后得出结论:15%的成功者是由于技术熟练、头脑聪慧和工作能力强;85%的成功者是由于个性因素,由于具有成功地与人交往的能力。反之,在生活中失败的人,90%是因为不善于与人展开有效交往而导致的;阿尔波特·维哥姆博士在自己的联合报业专栏“探索你的心理”中提出自己的研究成果:4000名失业的人中,只有10%,即400人是因为他们不能干这种工作,90%,或者说3600人,是因为他们还不曾发展自己与人成功相处的良好品质;哈佛大学职业指导局研究了几千名被解雇的男女工人,发现了这样一个比例数:每有一个因不能完成工作而失业的人,就有两个因不能成功地与人交往而失业的人。 以上的三组数据都足以证明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的重要性。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如果一个人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打交道,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不管你的职务是什么,你都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走完了85%左右的行程,而在取得自己的幸福方面,已经有了99%的把握。

2 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

通过本人查阅大量国内外资料以及和大量大学生交流,了解到影响人际交往因素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

表层因素。主要是由空间距离、交往频率和个人的仪表风度所决定的。科学研究证明,来往密切的爱人、一起打麻将的麻友之间的关系要比有血缘关系但相隔千里的亲戚交往的还要密切。

深层因素。人的气质类型、性格特点也直接影响人际交往能力。在性格特点上相似或互补同样受其影响。“不是冤家不聚头。”这句话能很好的说明这个问题。

3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

1.平等交往。平等,主要指交往双方态度上的平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做人的尊严和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在交往过程中,如果一方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发号施令、颐指气使,那么他很快便会遭到孤立。大学生往往个性很强,互不服输,这种精神是值得提倡的,但绝不能高人一头,因同学之间在出身、家庭、经历、长相等方面的客观差异而对人“另眼相看。”

坚持平等的交往原则,就要正确估价自己,不要光看自己的优点而盛气凌人,也不要只见自身弱点而盲目自卑,要尊重他人的自尊心和感情,更不能“看人下菜碟”。

2.尊重他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尊严,并期望在各种场合中得到尊重。尊重能够引发人的信任、坦诚等情感,缩短交往的心理距离。一般来说,大学生的自尊心都较强,因此,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尤其要注意尊重的原则,不损伤他人的名誉和人格,承认或肯定他人的能力与成绩。否则,易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冲突。

坚持尊重的原则,必须注意在态度上和人格上尊重同学,平等待人,讲究语言文明、礼貌待人,不开恶作剧式的玩笑,不乱给同学取绰号,尊重同学的生活习惯。

3.真诚待人。真诚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只有以诚相待,才能使交往双方建立信任感,并结成深厚的友谊。坚持真诚的原则,必须做到热情关心、真心帮助他人而不求回报,对朋友的不足和缺陷能诚恳批评。对人、对事实事求是,对不同的观点能直陈己见而不是口是心非,既不当面奉承人,也不在背后诽谤人,做到肝胆相照、赤诚待人、襟怀坦白。

4.互助互利原则。人际关系以能否满往双方的需要为基础。如果交往双方的心理需要都能获得满足,其关系才会继续发展。因此,交往双方要本着互助互利原则。互助,就是当一方需要帮助时,另一方要力所能及地给对方提供帮助。这种帮助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可以是脑力的,也可以是体力的。坚持互助互利原则,就要破除极端个人主义,与人为善,乐于帮助别人。同时,又要善于求助别人。别人帮助你克服了困难,他也会感到愉快,这也可以进一步沟通双方的情感交流。

5.讲究信用。信用是成功的伙伴,是无形的资本,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信用原则要求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说真话,言必行,行必果。答应做到的事情不管有多难,也要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地办到。如果经再三努力而没有实现,则应诚恳说明原因,不能有“凑合”、“对付”的思想。守信用者能交真朋友、好朋友;不守信用者只能交一时的朋友或终将被抛弃。

坚持信用原则,要做到有约按时到,借物按时还,不乱猜疑,不轻易许诺、信口开河,让人家空欢喜。

6.宽容大度。人际交往中往往会产生误解和矛盾。大学生个性较强,接触密切,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这就要求大学生在交往中不要斤斤计较,而要谦让大度、克制忍让,不计较对方的态度,不计较对方的言辞,并勇于承担自己的行为责任,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他吵,你不吵;他凶,你不凶;他骂,你不骂。只要我们胸怀宽广,发火的人一定也会自觉无趣。宽容克制并不是软弱、怯懦的表现。相反,它是有度量的表现,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剂,能“化干戈为玉帛”,赢得更多的朋友。

4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意义

1.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之间的群体凝聚力和学习效率。有人统计,不良的情绪使脑力工作者的学习效率降低70%。

2.人际关系影响个体的个性发展。研究表明,融洽的人际关系对个体具有以下益处:给个体以稳定感和归属感,使个体提高宽容和理解的能力;给个体以学习社交技巧的机会,使个体获得社交的经验;给个体以培养社会洞察力的机会,发展对集体的忠诚心。

3.人际关系影响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长期处于恶劣的人际环境中会导致各种身心疾病,如神经衰弱、高血压、偏头痛和溃疡病等等。

5 人际交往的技巧

在听取了国内外大师将人际交往与沟通,翻阅的大量人际交往书籍之后,认为人际交往与沟通的技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修炼自己良好的个性。主要有两个方面:积极和自信。

2.遵循“三A”原则。在英文字母中,A是老大,所以人们都想得A,在人际交往中,有一个3A法则。美国学者布吉林提出3A法则:接受(accept)、重视(appreciate)、赞美(admire)。要成为受欢迎的人,就必须甚于向交往对象表达善良、尊重、友善之意。

3.尽可能满足他人自尊的需要。比如,记住别人的名字和一些私人信息;谈论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对别人真诚地感兴趣,做一个好的听众。西方有一句俗语:“上帝给人两只耳朵一张嘴,很明显,就是有意要我们多听少说。”

6 结束语

卡耐基讲过,一个人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而百分之八十五则要靠人际关系和他的做人处世能力。

篇8

Effect Research of Senior System Enhance Academician Interpersonal Skills

GUAN Yuanyuan, SUN Houchun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29)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ut senior system in practice, by way of self-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mode, a flat roof of communion and mutually for freshman and old boy ,prefect system brings into full play enhancing academician interpersonal skills.

Key wordssenior system; academician; interpersonal skills

“学长制”是一种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其要点在于通过高年级学生以平等、博爱的精神与新生实现良性互动,帮助他们解决在全新的环境中所必然面临的各种学习、生活以及情感上的困难,以早日适应正规的大学生活。作为一种新老生交流互助的平台,学长制的实施对提高新老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有着显著的作用。

1 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重要性及现状分析

人际沟通也称人际交往,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肢体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的过程。有的人对成功人士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为85%的成功人士与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关。人的成长、发展、成功、幸福都与人际关系密切相关。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其个性发展、心理健康、成长成才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必要前提。

大学时代是人生重要驿站,是准社会化时期,大学生要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单靠书本学习的方式是不够的,必须进行人际交往。①人际沟通能力在大学期间显得尤为重要,具有良好人际沟通能力的学生,大都能保持开朗的性格,热情乐观的品质,从而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迅速适应大学生活。相反,如果人际沟通能力欠缺,不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则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难以化解心理矛盾,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病态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一份2004年在北京、上海、南京完成的大规模心理症状自评测查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学生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在南京医科大学每年对新生的心理普查中,对在大学期间的人际交往有信心的学生基本都低于参加测评人数的一半。影响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是因为现在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从儿童时期开始,由于家长对孩子的过分关爱使得与同辈人交往的时间偏少,而与父母的交往中子女占绝对优势,由于父母无原则的退让,让很多儿童养成了自我中心的“心理优势”,导致交往技能的缺失;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对成绩的过分重视,使学生把时间都用于课本学习,不重视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在进入大学以后,由人际关系的变迁与重构而导致的疏离与孤独,使大学新生产生环境适应障碍;②现代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也给大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造成其社会化的不足,导致其人际关系的非人性化倾向的出现。③

2 学长制的实施对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提高的作用

人是社会性动物,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们面临着新的环境、新的群体,重新整合各种关系,处理好与交往对象的关系便成为他们新的生活内容。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其今后事业发展与人生幸福的基石。

学长制的实施是现行的辅导员管理模式和导师管理模式的有效补充,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实现,有利于新老生的互相交流,有利于人际沟通能力的提高。

2.1 学长制实施对学长的人际沟通能力提高的作用

人际沟通是一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训练出来的。新生在学长的帮助和指导下,能使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尽快适应大学环境,而学长自己本身也是学生,也会遇到和低年级同学相同的问题,通过指导和帮助低年级同学,老生能够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际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适应能力等,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学长制的顺利实施关键在于学长的选聘、培训、工作指导与考核,在这个过程中,参与学长竞聘的学生通过书面申请、面试等程序,比其他同学拥有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在工作开始前的培训使学长拥有了更多的人际沟通方面的理论学习机会,而学长在开展工作时能否顺利进行主要依赖于自身的人际沟通能力。

人际沟通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动机、情感、态度等。认知是个体对人际关系的知觉状态,是人际关系的前提;动机在人际关系中有着引发、指向和强化功能;情感是人际关系的重要调节因素,直接关系着交往双方在情感需要方面的满足程度,它往往被当作判断人际关系状态的决定性指标;态度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变量,每时每刻都在表现某种态度,态度直接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形成与发展。担任学长的学生对人际沟通的重要性认同感强,在交往过程中主动性强。学长一般拥有很强的责任心,为了给新生做好生活、学习等方面的指导工作,为了在帮助低年级学生的过程中展现更好的自己,他们会更加积极、认真的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会更多的接触老师、同学,请教更多的人,也就拥有了更多的人际沟通的机会,而如何将自己的所学、所感很好的传达给低年级的学生,他们也会更花心思去研究人际沟通的技巧,从而在实践中提高了自身的人际沟通能力。

篇9

一、调查问卷分析

在进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这个课题探究的过程中,我们面向江苏大学全体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三个特征:

1.师生关系陌生化。上了大学,一个辅导员都是带几百个学生,所以很难做到面面俱到,老师们往往能注意到的学生也就那么几个,这些学生要么成绩很好,要么成绩很差。成绩中等,能力平凡的一些学生很难获得老师们的注意,他们很难接受从初高中小班教学到大班教学的差异。这会造成他们心里的巨大落差,再也没有人愿意关注他们,与此同时,这些学生会觉得失落,更加远离老师,从而他们与老师的关系也会变得陌生。

2.交友世俗化。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学校这个小型社会也存在着各种利益纠纷,有许多同学交友的目的也不再单纯,他们有着自己的各种算计。根据调查,存在着部分人利益心过重,他们有着明确的交友目的,相比较与平民子弟相处,他们更愿意与富家子弟相交,因为他们觉得这会给他们未来工作或生活方面带来更大的帮助。虽然这并不是全部,但是这小部分也不容小视,因为这会给周围的同学们带来许多不好的影响。

3.与家人隔阂增多。自从上了大学,大部分的同学都是背井离乡,与家人沟通的时间也是越来越少。本来同学们能倾诉的对象就不多,若是与家人疏离,那么同学们能够交流倾诉的人就更少了,可能会增加一些心理问题的出现。

二、剖析动机和影响

帮助一些大学生克服人际交往的问题,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与周围的同学亲密地相处。并且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正确的人际交往价值观,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学有所用。从身边找寻那些人际交往厉害的同学,请他们谈谈对此的看法并提出一定的建议,从别人的身上汲取那些长处为自己所用,学会为人处世,更好地在这个社会上生存。

这次的课题研究可以帮助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交友观,改善师生关系和促进学生与家人们的沟通。同时它的心理功能有交流信息、丰富思想,协调行为、提高效率,以人为镜、认识自我,排解情绪、心理保健。

三、国内外现状研究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首次在美国被提出,美国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都比其他国家先进,深深地影响了各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根据相关资料了解到,国外大学不仅普遍设立了正规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而且配有专门的咨询师。咨询师可以对学生的精神压力、心理冲突与感情纠纷等问题进行个体或团体的训练,帮助大学生增强个人的责任心、人际交往和竞争环境的自信心、学会自我评价,促使大学生与学校融为一体。他们还采取团体训练和个体咨询的方式,帮助新生协调人际关系,适应大学生活,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通过文献检索发现,近些年来出版的书籍中涉及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就有二十多本论著。研究的内容广泛,涉及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途径,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原则等方面。研究的角度和方法多种多样,国内学者大多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心理量表法,发现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指导思想和策略。国内研究的不足突出表现在:对学生的人际问题分析多,对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研究结果应用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比较少,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也比较缺。因此这类研究还应不断深入,为教育、咨询和治疗提供心理依据。

四、人际交往问题成因

1.客观因素是家庭的影响。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有些家庭会过于宠爱孩子,使孩子形成不良的性格特征,诸如自私、不合群、缺乏集体荣誉感等等。这些学生步入高校之后会表现出独立生活能力较差,与人沟通不善,处理问题能力缺乏,不善于自我开导,从而形成交往障碍。还有小部分孩子则是因为生活在不完整家庭,缺乏亲人的关爱,导致自我自闭,无法与他人进行交流。

2.主观因素是大学校园环境的影响。大学开放的学习环境和较为宽松的管理模式,对我们大学生自身的文化素质、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再加上接触的老师和同学都是来自不同的地方,语言和生活习惯大大不同,这就需要我们学会适应和包容。一旦无法正确融入大学生集体,则会滋生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也会造成人际交往的障碍。

五、合理的对策研究

1.缓和师生关系

(1)可以考虑每个班级设一个班主任,而不是笼统的几个班甚至几个专业合一个辅导员。(2)可以增加班会的次数,老师和同学之间不仅仅要讨论学习,还要谈论学生们的生活。(3)可以让老师和学生们建一个群,老师争取做到经常在线,及时为同学们排忧解难,闲时和学生们聊天以促进感情。

2.正确认识人际交往

(1)运用积极暗示减少或消除不良的自我意象。比如经常在心里默默对自己说:“我是最棒的!”除言语暗示外,还可运用形象暗示,在头脑中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良好的交际者,直到这种形象在头脑中能够栩栩如生地浮现出来并根深蒂固。那么我们会更容易和别人沟通交流。

(2)宣传一些充满正能量的同学情,以此来勾起学生们那些真挚的感情和回忆。让大家明白,同学们之间的相处是可以单纯无利益的。

(3)自己要做到主动交往认真倾听,不卑不亢虚怀若谷,心胸宽广热情大方。

3.加强学生与家人之间的沟通

篇10

高职院校的学生,较比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和中职学生有着不同的特点,如何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健康、向上人际交往能力,调试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一、人际交往的概念

管理学学者和心理学学者曾对人际交往问题下过很多定义。简单地说,人际交往就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彼此间的信息交流、情感沟通、相互影响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的直接表现,反映着人们寻求社会交往、获得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人际交往的基本特征就是人与人的沟通和相互作用。

在高职院校,学生的人际交往是指学生和他们有关的一切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我们这里主要强调的是,学生在校期间和周围与之有关的个体或群体的相处和交往。包括师生交往和同学间的交往。

二、人际交往对高职学生的重要性

亚伯拉罕・马斯洛,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管理学家,于1943年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他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人在社会中工作、生活、学习都离不开这五个层次,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高层次的需要会对人的行为起主导作用。对学生而言,每天他们除了睡眠以外,有将近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与人交往,人际交往需要是学生求学期间占主到作用的需要层次。所以,人际交往的好坏对学生的成长、成才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如下几个方面:人际交往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人际交往是学生求学期间确立自我价值感的需要;人际交往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人际交往也是提高学生幸福指数的需要。

三、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

在作者学校附近共有三所高等职业院校,经调查发现,在校的高职学生都出生于1995~1999年之间,这一年龄段的学生除了部分农村家庭外,多数都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成长于娇宠的环境中,其心理成熟度(做事的风格)远远落后于生理成熟度。众所周知,只有心理的成熟才能代表着一个人心智的成长情况,决定着这个人日后在社会中的发展走向。通过常年与高职学生共处,我们发现高职学生与普通院校的本科学生和中职学生相比有着自己的资质和特点,他们中很多学生都聪明、会处理问题,更会和老师搞好关系。但是,他们也具有浮躁、自我意识强、不爱读书,看问题偏激等特点。部分学生甚至缺少与他人的感情交流,言语表达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礼貌程度不够,出言不逊、不分长幼等,可以说心理成熟度不高。所以,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出现了许多问题。常见问题如下:

(一)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过强

在现代家庭中,孩子处于核心地位,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中的孩子,从小受父母、亲人的重视及疼爱,优越的成长环境导致大部分学生常常表现出孤芳自赏、傲气十足的一面,善于通过过分表现自我的形式,来博得周围朋友的赞美声。他们害怕被外界否定,喜欢被他人赞美,在与外界的交往中唯我独尊,要求周边的人与自己观点一致,对与自己意见相背离的同学及朋友采取不理睬或排挤的态度。这种自我为中心的“自命不凡”是不被大家所接收的,直接导致这些学生难以和周围的人相处,因为沟通过程中缺失了“平等”这一起码的交往基础。久而久之,会产生情感障碍,于是一向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会感到莫名的失落感与孤独感,由此会内心苦闷、压抑、导致抑郁症等疾病的产生。

(二)交往层面小

高职学生多半的时间要在学校里学习、生活,与人接触的层面叫较小,交往能力不足,以至于在走向社会和实际工作岗位中人际关系处理不妥当,在实际的工作交往中容易忽略一些小节问题。较比高中时代,学生入学以后,学习压力会明显减少,而学生的交际活动却明显增多,交往的范围也在逐步增大,可是学生交往的圈子仍然停留在校园之内,如师生交往、同学间交往等等,最常交往的是同宿舍的同学,学生的身份并没有改变。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大学生的社会接触面窄小,处人处事缺乏经验,缺乏对交往人员的德行的判断,交往过程中容易轻信陌生人,对未知情况缺乏理性的思考,容易出现上当的情形,对身心发展非常不利。

(三)容易冲动,情绪稳定性差

高职学生的知识水平,交友能力比高中时有了很大进步,随着年龄增长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自我意识和诸方面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就某些问题有深层次的思考,尤其重视友人之间的思想与灵魂的交流。但由于高职学生阅历浅,城府不深,在实际的人际交往中还是会感情用事,处理问题常常会冲动,会因为一点小事与他人产生矛盾,矛盾激化时,甚至做出过激行为,导致不良后果。校园内的一些暴力事件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四、改善并提升高职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建议与对策

(一)避免自我放大

所谓自我放大,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内在高傲、要强、过于自信的心理的外在表现,通常愿意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等情绪强加到他人身上,以为他人也该如此。现在的学生多半是独生子女,在家庭溺爱的环境下成长,从小养成了自我为中心的个性。例如:就某个问题总认为自己想的是对的,他人也要和自己想的一样才好。当亲人、朋友的思想与自己的观点冲突时,就会表现出不愉快,以至于最后恶语相伤。一旦误会或者矛盾出现,便会对他人的感情、意向做出错误的评价,最终导致人际交往出现障碍。必须通过心理学课程与学生沟通等方式指导高职学生。避免自我投射,学会正确理解他人,不要通过仅有的一件事或者几件事对他人的为人、品行轻易下结论。应学会观察、了解判断,不要总站在自我立场上想问题,这样可以减少交往过程中的失误。

(二)通过社会实践教会学生与人交往

笔者了解到,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只有在大三的时候学生才能被安排到企业去实习。因此,高职学生基本上都是在校学生,学校平时以教学为主,对学生社会实践类课程安排较少,学生存在着社会交往经验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忽略社会实践环节,导致在走向社会和实际工作岗位中时,不会与他人相处,也使自己的能力的发挥受到阻碍。因此,学校应多开设一些实践类课程,带领学生多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公益活动,提高学生的与人接触、与人交往的能力,增强自身与外界的沟通与了解,这样有助于学生克服自身的不足,提升综合素质。

(三)学会积极地倾听

我们与他人交往时常常会发现,讨人喜欢的交谈对象从不打断他人说话,而是认真的倾听,并时常伴有回应与共情。这些人总能准确的把握我们的思想,理解我们的意图,积极的倾听是人际交往时良好的素质。而现在的高职学生有个性张扬的一面,在交往时,愿意过多的展示自己而不能多倾听他人的话,显得不礼貌,要让学生懂得倾听是对他人的尊敬,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给学生潜移默化的教导与熏陶,更可以通过礼仪课上的情景设置或心理咨询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倾听的好处。向学生介绍倾听的方法,以及如何及时用动作和表情给予呼应。值得一提的是,倾听不等于沉默,倾听是对他人的语言有一定的回应,是对他人的礼貌与尊重,而沉默则是一种被动的反抗。

(四)学校应开设礼仪课程及人际交往课程

高职院校学生多半情况都是专业性极强,人文素养比较薄弱的。学校的课程设置也多半是以专业技能为主的,学生对此方面的学习比较上心。但实际上,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学习同样是培养学生踏入社会后成为有用人才的关键环节。高职院校也应从培养学生个人能力角度出发适时的开设一些礼仪课程和人际交往方面的课程,帮助学生快速成长,教会学生在与人交往中学会换位思考,不能固执己见。同时以案例教学为手段帮助学生了解人际交往方面的知识与文化。笔者了解到,许多高职院校除了营销策划、管理等专业有此相关课程外,其他理工类专业对此课程毫无涉列,每所学校都应该开设一定选修课课程能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人文气质,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五)学校应增设课外活动,营造学生交往的氛围。

如上所述,现在的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好多时候都成了典型的“容器人”,比如“玩自己的手机,不看周围的一切”不管他人的见解正确与否,都是一副“我行我素”的架势。如要改变这种状态,第一,要研究高职学生的特点。第二,要学校有关部门多高一些文体活动,帮助学生营造交往氛围。我们知道,高职学生的录取成绩在某些时候不及本科院校,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高职学生更为活泼好动,适当的引导下容易与他们建立友谊。因此,应通过课外活动展现出学生活泼、合作的一面,让学生通过活动建立友谊,通过活动学会谦让、学会尊重。学会团队合作。

(六)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

人际交往是一种艺术手段,把握得当会使交往对象感到身心愉快,年轻人之间如果能很好的把握交往技巧,也能很快的建立友谊,常用的人际交往手段有很多。比如:交往时,记住他人的姓名;对他人的称呼要得当,让别人感受到尊重;培养自己开朗活泼的个性,不发牢骚、心平气和、不抱怨、少指责;多些幽默感,让对方觉得和你在一起精神愉快;遇到有摩擦的问题时,能够正确化解矛盾,以平和的心态和心态打破僵局,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真诚待人,诚实守信。

高等教育是学生们进入社会工作的前一站,对学生而言,学会与人交往在这一时期是一门关键的必修课,它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得到他人的认可与尊重,有助于自己工作能力的拓展。从而培养自身的素质与良好的性情。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以积极的心态调整自己,克服不足,不断寻求适合自己的方法,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郑艳萍.中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问题浅析[J].引进与咨询,2004.1.

[2]王晓红.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及其培养[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3.9(1).

篇11

近年来,由于传统教育体制的束缚,出现很多所谓的“学霸”,其中不乏高分数低智能,意志力薄弱,性格孤傲之人,只会书面上的理论知识而缺少处理人际关系和语言沟通的实际经验。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中,这种传统的只强调知识传授的教育理念,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掌握专业管理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教育应首要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

多年来,我国一直对高校学生高考分数成绩过分注重,大部分高材生出现“情商低,智商高”的现象,从而严重忽视了大学生的能力素质、心理素质以及其他素质的培养。2015年,据我国教育局调查大学生心理素质报告显示:善于交际的大学生占23%,不善与人交流的大学生占70%以上,无法与人沟通的、心理有明显异常的大学生占10%左右。[1]许多大学生因为交际能力差,走进社会复杂的环境一时无法适应而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最终导致很多社会问题的发生。因此,怎样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值得每个教育者深思和探讨。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一)人际交往能力的高低体现自身素质

在社会或者一个集体中,都避免不了人与人的相处,这就形成了人际关系。[2]人际交往的好坏决定着自身人际关系的好坏,如果你与人交往是友好的,关系密切且和谐健康的,在人际关系中就是素质高的体现。反之,如果与人相处不和谐,与人关系疏远、恶化,甚至不往来,这就直接体现了在人际关系中的低素质。

(二)具备人际交往能力有助于大学生走进社会

《2013年调查大学生就业报告》表明:社会上各个企业与用人单位所看中的是“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更为看重与人沟通的能力、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适应工作岗位人际关系的能力。走向社会化首先就要具备人际交往能力,从而取得社会就业和基本生活的资格。人际交往使大学生了解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如果没有合作,个体是无法掌握生活所需的知识技能的。想要取得社会的认可,就要不断地与人交流,与人平等和谐相处,才能更好地了解社会发展趋势,为社会增添新的构想。

三、全面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一)坚持正确原则

首先,大学时期的导师在引导大学生人际交往方面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和每个学生建立起友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正确的影响,为学生的人际交往打下心理基础,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其次,大学生自身与人交往同时要本着平等互助原则,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应该有高低贫富之分,应该人人平等相待。做到真正的尊重他人,谦虚而不做作,不仰视,不藐视,以真诚平等的原则取得他人的信任,在这种互相鼓励支持、互相尊重接纳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发展和稳固人际关系。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要坚持诚实守信和宽容原则,不食言,不计较,才能使更多的人愿意跟你交往。同时,与人交往中要注意交谈技巧和言语的感染力,真心真意聆听他人心声,能够增加对方对你的好感度。除了用语言沟通交流以外,每个人脸上的表情、眼神,以及手势等都是一个人内心的表达,在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与人交流中要坚持耐心聆听,认真注视对方的原则。

(二)克服心理障碍

大学新生刚入校时因生活水平的差异,一部分学生心理压力较大,怕因为家庭条件差而被看低,所以不敢主动和其他同学交流而产生自卑心理。还有一部分同学的自傲心理特别严重,家庭条件优越,生活水平较高,或者一直是老师眼中的高材生,也从不愿意主动与人交流。鉴于这两种差异而产生的心理障碍,应该做到对社会现状的偏差有正确的认知。大学生应该主动参加各种集体公益活动,或者社团实践活动,无论条件优越还是贫困,都应该在大学期间体验勤工俭学,了解社会现状,锻炼自己的毅力,通过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真正了解自己,随时调整自己和社会的关系,增强在人际交往中的自信心。人和人之间的印象往往建立在最初见面的基础上,通过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中的相处,相互之间也会有全新的认识,这样很好地促进了大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四、结语

新世纪的发展需要全方面健康发展的人才,培养大学生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是提高大学生自身能力素质的基础,是实现其在社会生活中基本能力的首要条件,也是学校和社会全方面齐抓的共同目标。

参考文献:

篇12

在大学校园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由于大学生个性因素以及其所受的社会环境影响的差异性,导致有些大学生在进行人际交往时出现偏差,陷入误区,给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造成了一些障碍,这不仅影响了同学之间的团结,也影响个人的学习、生活与今后的发展。

1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种种表现[1]

1.1 不敢或回避与人交往

由于大学是一个半开放型社会,人的交往更加复杂,对人际交往的广度和深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大学生尤其是新入学的学生在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时,往往会显得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重者还会出现面红耳赤,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生理现象,也就是所谓的“社交恐惧怔”。

1.2 交往行为经济化明显

随着大学生社会化的进一步加深,大学生的角色多元性在增加,人际关系已不再拘泥于单纯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而是越来越显示出经济性。许多学生在不考虑自身经济能力的基础上,一味的追求高品质、高消费的生活,这使得他们背负了沉重的经济压力,成了名副其实的“月光族”或“日光族”。

1.3 交往存在认知偏差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人格都处于发展阶段,认知结构不成熟,“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认识自我时,如同照哈哈镜一样,不能清晰客观地反映自身,要么表现出过分自信,要么表现出过度自卑。论文格式。

2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成因[2]

2.1 社会客观原因

首先,社会转型带来了观念的转换。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事件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改革开放及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并存。人们原有的观念与新的观念发生冲突, 多元的价值评价和价值目标多样化,多元冲击了大学生原有的传统义利观、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大学生开始困惑,而群体目标的多样化让大学生迷茫,最终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为无所适从。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定大学生观念的转移。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主经济,人的主体性可以发挥。市场经济讲求效益,追求利润最大化。这种特征反映在大学生群体中,便更多体现为自我意识增强,主体性增强,交往中注重塑造和体现个人风格,实现个人价值的欲望增强,并关注彼此利益关系。因此,在他们的人际交往中,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虚假色彩的交往互动行为增多。

最后, 教育体制和成长环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弗洛伊德等著名心理学家都曾多次强调,个人成长环境和背景对人的发展非常重要。我国中小学普遍存在应试和升学竞争, 青少年的成长从幼儿园开始就充满荆棘,这种状况使得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形成了某些先天的、明显的缺陷。

2.2 个体主观原因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的个体主观原因所引发的人际交往困难,主要体现在人际认知、人际印象、人际沟通和人际冲突处理不当四个方面。

人际认知是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要求个体对自我、他人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均呈良性状态。交往主体在认知阶段出现偏离,均可造成人际调节、选择和适应性困难。论文格式。

人际印象是通过人际交往而留存在人们记忆中的人际认知的客体形象。人际印象具有其整体性、一致性、主导性、比较性和联想性特征。故而,心理学角度的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定势效应都可能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出现,并发生偏差。

人际沟通即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过程, 即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感情的过程[3]。人际沟通的有效性受较多因素干扰,如发信者与接信者的个性存在较大差异,发信者的语言表达与接信者的领悟能力的差异造成困难。若交往个体的价值观、道德观、网络观等存在差异时,人际沟通同样会出现障碍和困难。

人际冲突虽然有助于自我认知水平的提高等积极面,但若处理不好,就会给交往个体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2.3 文化传统影响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掀开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恶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4]

因此,当我们研究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时,文化是我们不可回避的一个切入点。人际关系是文化的具体体现,文化在人际关系中延续、传递,文化又塑裹着人际关系。文化传播具有社会教化和社会交往的功能,可以说,文化是一种同化力量,是大学生建立人际关系的桥梁。然而,正如前面所说,市场经济和全球化浪潮使得大学生传统的观念受到冲击,契约化、合同化和更加开放的人际关系打破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人际关系思想中的“仁”、“爱”、“礼”和“宗亲关系”模式, 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在现代社会的大学校园中膨胀。

3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自我超越

3.1 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意识

良好的人际交往意识对人际关系的意义非同小可。尽管大学生们每天也都处在各式各样的交往环境中,但不是每个大学生都有良好的交往意识。不少学生只是被动地处于交往中,有的学生甚至远离人群、自我封闭。学校教育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勇于交往、善于交往和树立正确的交往动机的良好交往意识,让学生认识交往的重要性,有了良好的交往意识,才能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

3.2 要增强自信,消除自卑

在人际交往中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别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错误的自我估价中,对人际关系妨碍最大的,莫过于自卑。一个人一旦失去了自信,他便在交往中显得茫然不知所措,学校培养学生在交往中应该热情友好,以诚相待,不卑不亢,端庄而不过于矜持,谦逊而不矫饰作伪,要充分显示自己的自信心。只有树立完全的自信,才能完全放松,从而显得坦然自若,沉着镇定。

3.3 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和策略

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也是影响人际关系的原因之一[5]。在人际交往中,语言的交流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部分大学生由于年轻气盛,在与人进行语言交流时总是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往往忽视了倾听对方的发言,与老师、学校领导、用人单位等交流时,若言语盛气凌人、不注意倾听,造成的后果及给人的印象将是不完美的。

3.4 不要过多计较别人的评论,不因一时一事评价人

每个人为人处世受到别人的评论是很正常的,不要轻信主观感受,不要浪费时间去揣测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同时也不应该以一时一事来评价一个人的好或坏。在与人交往中应具有宽宏的胸怀,要有“让人不为丑,饶人不为痴”的大度大量,不为社交中细小矛盾纠缠而斤斤计较。

3.5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当你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可能紧张、羞怯时,就会引起机体强烈的焦虑,并处于高度紧张的自我防卫状态,使他人觉得你对他有一种不信任的感觉,这样就阻碍了彼此关系的发展。学校教育就应该多创造一些学生交流和锻炼自己的机会,从而使他们能够镇定下来,早日融入集体生活。论文格式。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是可以改变的,大学生可以通过后天的练习和训练来发展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当然,纯粹增加交往技能可以改善个体的人际交往状况,但并不一定能促进个体的人际相处关系[6],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改善除了有赖于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之外,最主要的还是取决于大学生自己主观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姚天保.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归因分析[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8,2(16).

[2] 刘娜,王秀阁.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7(7).

[3] 全国十三所高等院校组编.社会心理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236.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人民出版社,1995.585.

[5] 刘卫民.化解高职院校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策略[J].成人教育,2006,(1).

[6] 刘庆善.心理健康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J].中国校医,2007,21(4) .

[7] 王春玥,李楠.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7(61).

篇13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发生的校园恶性事件,如复旦大学投毒案,马加爵事件,其导火索都是人际关系的不和。大学生人际关系已经成为和谐校园的重要影响因素。个性鲜明的“90后”一代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学会人际交往是他们大学阶段的必修课。高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应当采取何种策略来帮助“90后”大学生改善人际关系?这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 “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

1.1 人际关系总体状况不容乐观

当前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总体情况不容乐观。一个对北京30所高校15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4.1%的学生觉得自己人际关系很差,39.1%的学生觉得自己的人际关系一般[1]。另有研究表明14%的大学生存在严重的人际关系困扰,46.2%的大学生存在轻度的人际关系困扰[2]。多数调查结果显示,接近半数的“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不足,人际关系状况堪忧。

1.2 人际交往能力存在年级、性别、城乡差异

1.2.1 年级差异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存在年级差异,人际交往能力随年级的增长而提高。大一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最差,二三年级学生居中,大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最强[3]。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随着年级的上升而提高[4]。

1.2.2 性别差异

在人际交往能力方面,女生相对于男生表现出许多优势。一方面女生在利他、自我价值、沟通方面的人际交往效能感高于男生,即人际交往中女生比男生更容易表现出利他行为,更容易体验到肯定自我的积极情感,遇到沟通障碍会更主动地采取疏通措施[4]。另一方面女生的异往能力高于男生,男生在异往中的困扰高于女生[3]。

1.2.3 城乡差异

农村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普遍低于城市的学生。研究表明,农村学生的社交焦虑和社交回避显著高于城市学生;相对于城市学生,农村学生在异往中存在较高困扰[5]。城市学生的人际交往效能感高于农村学生[4]。

1.3 自我中心现象普遍

自我中心是“90后”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的最典型的个性特征。自我中心者为人处世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不考虑别人的兴趣或利益,完全从自己的角度,从自己的经验去看问题。他们很少关心他人,固执己见,自尊心很强[6]。研究表明,自我中心是导致“90后”大学生人际冲突、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原因[7]。

1.4 人际交往趋于功利化

功利化趋势是“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又一个显著特征[8]。据调查,相当比例的大学生认为大学校园里的人际关系不如中学阶段的单纯,拥有纯真的友谊是“90后”大学生普遍的强烈的内在愿望和需要[9]。越来越多的“90后”大学生将实用主义价值观应用到人际交往中,在发展人际关系时尽量选择对自己有益处的交往对象,表现出“有用的人才交,无用的人不交,用处大的深交,用处小的浅交”的交往观念。

2 改善“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对策

2.1 在新生教育中普及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

由于大一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信心都还处于初级水平,高校应当在新生教育中就开始普及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中的人际交往。

首先,开展以大学生健康人际交往为主题的讲座。请心理学老师和学生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师以理论结合案例的方式,传授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知识,让新生们认识到人际交往在大学生活中的重要性,产生与身边的同学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主动性。

其次,以院系、班级为单位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个体人际适应、人际交往就有很好的干预效果。研究表明,通过6周的团体心理辅导,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和社交焦虑显著下降[9]。在模拟的社交情境下,大学生个体能够亲身体验和观摩大学生活中的各种社交难题,采用各种人际交往方式所带来的不同的结果,从而主动改变适应不良的人际交往习惯,学习健康的适应良好的人际交往方法。

最后,对少数人际交往困难的学生应当采取个别咨询和辅导的方式。一些内向、被动的大一新生不能从团体活动中得到有效的帮助,辅导员应当及时发现这些学生的问题,通过一对一的交流,让他们正视自己的问题,传授人际交往的技巧,让学生由被动变主动,改变不良的交往模式,形成健康的人际交往态度。

2.2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异往能力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异往问题。研究表明,男大学生和农村大学生存在较高的异往困扰[3][5]。大学生的生理发展已经成熟,在心理上对异性感到好奇、神秘、喜爱,但在行为上却往往不能够做到举止大方、自然、得体。健康的异往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性别角色意识,促进人格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异往能力。

首先,应当营造和谐、健康、宽容的校园氛围,通过开展学科竞赛、专业技能比赛和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娱体育活动,为男女大学生搭建自然、和谐的交往平台,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校园氛围,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其次,对大学生进行异性社交礼仪的培养。在异往中社交礼仪的要求更为严格。例如同性之间随意开的玩笑在异性之间是不适用的。男性与女往时应给予对方更多地尊重和照顾。应广泛开展社交礼仪的讲座和课程,教授大学生在异往中的礼仪,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最后,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爱的导前教育。从异往的角度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恋爱中的问题: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如何区分友谊和爱情、如何理智地选择恋爱时机,理智地选择终身伴侣,健康文明的恋爱方式、应对恋爱受挫的调试方式等等。

2.3 培养共情的能力,去自我中心化

共情是心理治疗中的重要手段,要求咨询师站在来访者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感受来访者的思维和情绪,并将自己对来访者的理解传达给对方,表现出关注、理解和尊重。如果将共情应用于普通的人际交往中,交往中的个体能够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感受对方的思维和情绪,恰当地表达出对对方的理解和尊重,将会有效地拉近个体间的心理距离,融洽人际关系[10]。

培养“90后”大学生的共情能力,能够有效地去除他们身上自我中心的毛病。培养共情能力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要学会察言观色。以自我为中心的大学生在和别人沟通的过程中往往自顾自地表达,却不注意对方的情绪反应,往往会引起对方的不快而自己却浑然不知。应当通过讲座、展板宣传的方式让大学生了解和学习在沟通过程中人的面部表情、语气语调、肢体动作的变化分别代表什么含义。督促他们在交往实践中自我训练。

其次,要学会倾听。倾听并不是单纯的听,而是全身心地聆听对方的谈话,尊重对方的观点而不妄加评论,耐心地听而不轻易打断,积极地反馈而不让对方唱独角戏。

最后,要学会换位思考。以自我为中心的大学生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自身的利益得失,因而在交往中总觉得别人对不起自己。应当引导他们学会替别人着想,想象如果自己是对方的话在当时当地的情形下会有怎样的思想和情绪,这样才能够以一颗宽容的心理解对方,实现有效的沟通。

2.4 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拒绝功利化

鉴于人际交往功利化现象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造成的危害,高校的德育工作者应当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和校园文化资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

首先,加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用理论引导大学生将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统一起来,既要追求社会价值,又要尊重和满足个人正当的利益和需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将物质需要和精神追求统一起来。创新教育方式方法,结合实际优化教育内容,让的价值观成为大学生人生选择的“参照坐标”。

其次,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普及人际交往原则和人际吸引规律的知识。人际关系心理学认为人际交往的首要原则是真诚,交往的双方以诚相待,分享彼此的快乐与烦恼,对朋友一诺千金,言出必行。人际吸引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格,交往的双方深为对方所拥有的优秀的人格品质所吸引,即一个人愿意和另一个人建立友谊是因为其善良、宽容、热情、智慧、勇敢等内在品质而非其它外在因素。

最后,鼓励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志愿者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校园开展志愿者活动,让90后大学生通过向别人无偿提供自己的服务,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感和承担社会责任的自豪感,感受到助人的意义和快乐。通过利他行为的实践,大学生能够反思功利化价值观的负面作用,自觉摒弃它,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

2.5 发挥大学生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

以积极的角度挖掘“90后”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潜力。“90后”大学生亲身体验着大学校园里日常人际交往中的种种问题,他们是问题的制造者也是问题的解决者。他们本身就具有不拘泥于传统,喜欢创新的心理特点,因而可以创造性地妥善解决人际交往中的问题。教育者应当发现大学生自己成功解决人际交往问题的优秀案例,以他们为榜样在学生中内加以推广。

高校管理者可制定鼓励性政策。例如每年举办文明宿舍和文明班集体的评比活动,对相处融洽、人际关系和谐的宿舍和班级体给予表彰和奖励。积极宣传示范优秀寝室和班级体在人际相处中的良好经验。用展板展示代表他们友谊关系的照片和人际相处的小故事。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交流座谈活动,让优秀寝室和班级的代表分享他们处理舍友关系、同学关系的成功经验。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下,“90后”大学生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还应当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改善“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对策研究不是一劳永逸的,研究者应当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提出更多有效的策略。

参考文献:

[1]景庆虹.大学生人际关系危机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0,(12):97-99.

[2]鲁小华,柏晓利,姜海.大学生人际问题现状及影响因素探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8):1220-1223.

[3]盛洁.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调查与思考[J].职教研究,2009,1(2):40-45.

[4]蔡玲丽,宋茜,赵春鱼.大学生人际关系自我效能感状况及其辅导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1,(5):73-78.

[5]闫春平.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8):753-755.

[6]彭贤.人际关系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89-90.

[7]包福存,李辉山.“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6):166-167.

[8]田守花.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问题与对策[J].滁州学院学报,2008,10(5):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