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探索价值观的方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探索价值观的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探索价值观的方法

篇1

1 现今国内水电工程造价现状

1.1 缺乏全过程的动态管理

国内的工作中,工程造价往往是通过多个环节来进行管理的,主要是采取“分立式”的管理方式。即设计方的造价专业人员负责项目建设在设计部分的全部造价监控,符合自行招标能力要求的项目方或具备招标资格的造价咨询单位负责承发包部分的造价监控,监管单位的造价技术人员负责施工部分的造价控监控,符合审价要求的造价单位负责竣工后的评价部分的造价监控。 这种管理模式并不利于工程造价和投资的有效控制。况且工程造价监控并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各个部分之间息息相关,各个部分是否得当,往往需要通过相邻的部分来检验,理论上各个部分之间须紧密联系,缺一不可,这便于统一管理。

1.2 预算定额与水电工程“特点”不适应

目前,国内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编制主要是通过单位来进行估价的。单位估价中的定额都是由行政部门编制和颁发的,体现了这个行业、这一时期的“共同点”,这与具体的工程项目中的“特点”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水电工程造价受地理、气候变化等其他自然资源的影响巨大,具有突出的“特点”,这与全国的通用定额“共同点”之间发生巨大冲突,因此该管理模式并不完善,因为它没法反映出企业的实际水平,也不能体现企业的竞争优势。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臻完善,这些缺陷显得越来越突出。因此,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有效管理和控制工程造价,提高工程造价的编制水平。以下主要对工程造价中的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竣工结算阶段,如何更好地管理及控制进行探索

2 强化水电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的方法

2.1 做好全方位的准备工作

2.1.1 科学确定建设总投资

我们要尽量收集准确和详细的资料,通过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掌握建设工程的预算经费,掌握建筑材料的预算价格。此外还需要对国内外市场上相似的项目建设情况充分地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确保可行性研究的深度和质量的基础上,认真学习研究造价方法,以提高投资估算的准确度和质量。

2.1.2 通过“实物计算法”确定水电工程造价

因为水电工程的“特点”和全国定额通用的“共同点”有较大的区别,我们可以通过“实物计算法”来进行计算和规划,它不含有水电工程中“定额法”计价的缺点,它可以根据水电工程显著的“特点”问题,使设计与施工可以紧密联系,正确地反映出工程的实际投资成本。这样方便于进行管理和控制工程造价。

2.1.3 健全水电工程造价管理的制度

加强管理部门的执行能力,强化各部门的管理能力,确保可以健全工程造价的管理制度的一切因素。各部门要全力合作,积极配合,采取科学的分析方法,多方面比较各种方案,尽可能在节约成本的基础上达到最好效果。当确定方案后仍需组织专家进行科学地评定,评价人员在评价时要做到:综合市场等各方面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评定,以减少投资的风险。

2.1.4实行工程设计招标

在工程的设计中采用多家竞标,多家竞争。中标的设计做出的投资估算一般较接近招标文件所规定的投资范围,这不仅有利于加快设计速度,而且有利于提高设计质量,控制和降低工程造价。

2.2 设计阶段的管理和成本控制

2.2.1 优选设计方案

通过显示资料可以看出,当项目的设计部分对整个工程的影响率达到75%左右时,设计部分在水电工程造价的控制方面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加强设计阶段的管理和投资控制尤为重要。在设计方案选择的过程中要深入勘查,因为水电工程造价受自然因素影响巨大,因此要协调好供水,防洪,发电效益与生态系统建设之间的关系。在方案选择过程中要加强的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量化设计方案的技术和经济评价指标。这可以通过组织专家进行综合评比,为建设项目选择出优秀合理的设计方案。

2.2.2 推行限额设计

限额设计是设计过程中比较有效的控制方法。设计人员要严格参造设计原则和经济指标,把设计造价严格控制在规定限额之内。加强全程管理监督,严格控制变更,克服只顾埋头画图,不顾算账的现象。

2.2.3 审查设计概算和预算

设计概算和预算结果是项目竣工验收,考查设计经济的合理性和投资的有效性的重要依据。因此审查工作不容马虎,需认真对待,从而使设计阶段的预算更加准确,以防止设计和施工发生脱节的现象,从而减少成本。

2.3 实施阶段的管理和成本控制

2.3.1 强化控制投资观念,加强工程造价管理的监控

虽然施工时期对整个工程的影响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但施工时期的成本控制是否合理也将影响到整个工程的造价问题。在施工时期,做好监督管理是我们的重点工作。

目前建筑市场交易仍然有许多非法的竞争出现,普遍出现违反相关法规,垄断造价、不按要求施工、以次充好、拖欠工资等现象,使得许多建设项目的建筑出现性能差、工期延长、预算超额、经济效益低、污染严重等现象。因此,我们需要更新观念,树立全新的投资意识,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必须对全程监控,把各个阶段紧密联系起来,随时纠正偏差,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资源。

2.3.2 做好施工设备和材料的管理

对于设备和材料的管理,坚持以大渠道供货为主,自行采购为辅的原则,在自行采购中,要严格把紧质量关,以求物美价廉。严格执行质量检查和监督,避免因材料质量不合格等原因造成的返工,节约投资成本,以达到节省设备材料投资的目的。

2.3.3 加强合同管理

合同是一个工程中的重要部分。在施工阶段,任何项目都要签订合同,必须要有立项依据和报告。严格根据合同内容规定的协议,认真落实合同中的相关工期,价款的计算方式等。严格履行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减少索赔等现象的发生。

2.3.4 严格审查竣工结算

竣工结算是工程造价的最后部分,核定该工程造价的主要评价指标竣工结算。竣工结算阶段,竣工结算大于施工图结算的现象很容易发生。因此要求造价工程师以高度社会责任感为出发点,严格根据合同规定,预算及费用定额,竣工资料和国家规定的工程量计算规则以及工程造价的计算程序等,认真审核该工程的实际量。

3 结语

科学的造价管理和有效的控制,不仅有利于保证和监督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投资效益,保护投资方和承包方的合法权益,而且有利于促进和完善市场竞争体制。水电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不但要全程的造价监管,而且在项目建设的整个进程中也必须进行工程造价管理,对每个阶段实施全程监控,才能达到良好的投资环境,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效益。

参考文献:

[1]郭春荣.浅谈水利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8(3).

篇2

一、个人—组织价值观契合的定义

Chatman最先将个人—组织契合定义为组织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规范的一致性,并建立了个人与组织价值观互动的理论模型。此后,O’Reilly等研究者把价值观契合定义为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价值观一致性。有的研究者认为价值观契合指组织价值观系统与员工个人价值观的相似性。有的研究者通过员工知觉到的组织价值观与实际组织价值观之间的比较来界定价值观契合,Verplanken将价值观契合定义为员工个人期望的价值观与其在工作场所体验到的价值观之间的匹配程度。朱青松等认为价值观契合应定义为组织发展中员工价值观或组织价值观的实现程度,并从动态匹配角度提出了“价值观实现度”指标,在国内具一定影响力。

关于价值观契合概念的研究已比较成熟,多数研究者以Chatman的定义为基础,以价值观一致性或相似性来定义价值观契合。契合涉及两个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通过个人与组织价值观的比较,以互动角度定义价值观契合度,最符合契合的本义,并被广泛应用于实际操作中。二、个人—组织价值观契合的维度

关于个人—组织价值观契合的维度,在中西方学者之间既具有共性,也存在分歧。O’Reilly等提出54项组织文化价值观特征项目,经过探索性分析得出组织价值观的八个维度,即创新性、注意细节、结果导向、积极进取性、支持性、强调报酬、团队导向、果断力。Denison等提出四个维度:投入、使命感、一致性、适应性。

魏钧等以价值观契合为操作定义,提出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个人—组织契合度为八个维度,即客户导向、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变中求胜、争创一流、遵从制度、平衡兼顾、和谐仁义。龙立荣等研究发现组织价值观的七维度结构:科学求真、员工与团队取向、绩效取向、敬业取向、顾客取向、创新发展和社会责任。郑伯埙以台湾电子公司员工为研究对象,探索出组织价值观的九个维度:社会责任、敦亲睦邻、顾客取向、科学求真、正直诚信、表现绩效、卓越创新、甘苦与共、团队精神。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有些维度具有一致性,如创新精神、创新发展、卓越创新等都涉及“创新”维度,团队导向、员与团队取向、团队精神等涉及“团队导向”维度,接近顾客、客户导向、顾客取向等涉及“客户导向”维度。有的维度则比较相似,如结果导向、绩效取向、表现绩效主要涉及市场绩效的内容。有些维度则存在差异性,这主要是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如社会责任、平衡兼顾、敦亲睦邻等维度是中国文化背景下特有的,西方文献均未曾提及。

三、个人—组织价值观契合的测量

对个人—组织价值观契合的测量方法主要有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两种。直接测量法指让个人评价自身感知的价值观契合度,如要求员工回答“你的价值观是否与公司价值观符合”等问题。间接测量法指分别评价个人与组织的特征,并进行差异性比较。根据测量技术的不同,可分为间接交叉层次测量法和间接个人层次测量法。间接个人层次测量法从个人角度对契合度进行测量,以个人对组织特征的知觉作为组织特征指标,通常先询问员工对组织价值的知觉,再描述员工期待的组织价值,比较两者的相似性,如要求员工回答“你的价值观是什么”及“你公司的价值观是什么”等相似的问题,然后运用差异系数或多项式回归计算答案的相似性,得出契合度。间接交叉层次测量法则分别从个人和组织角度进行评估,以不同被试来测量个人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

篇3

1.落实三维目标时,缺乏整体性。当前的小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了部分教师形而上学地理解“三维目标”的现象。一方面不能把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具体分解到课程目标中,造成目标偏差或目标确立过于抽象,目标虚拟;另一方面全面否定传统教学的经验,一味追求不切实际的“开放”,把三维目标人为地“肢解”,造成了“知识与技能”目标该落实的不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游离于“知识与技能”目标之外,一些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些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因而也是低效或无效的。在教育教学中只有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的,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2.处理实验教材时,缺乏创造性。有相当部分教师认为课本上的情景图没有现成的动态课件的展示过程,很难发挥出最大、最有效的功能,一些教学用书也减少了以往详尽的教材分析,致使许多教师在理解教材本意时发生了偏差,在对教材进行处理时不到位;另一方面,也有很多教师认为,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生动活泼,趣味性强,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以至部分教师完全照搬教材,不管其中的教学材料如主题图等是否符合当地的实际,只管照搬教材上课,处理教材时缺乏创造性,脱离了实用性。

3.选用教学方法时,缺乏灵活性。有些教师认为新课程中提倡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就是对传统讲授法的全盘否定,就是不管什么内容都让学生去操作、去探索、去讨论。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对象,为学生选择恰当的学习活动和方式,把有探索价值的并且学生有能力探索与发现的内容,尽量让学生去探索与发现,而那些毫无探索价值与意义的内容,或者即使有探索价值,可学生根本无能力探索的内容,应考虑采用讲授法。

4.创设情境时,缺失“数学味”。一位教师上“数学广角”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进行了如下的组织:引入――周一的菜谱(肉丸子、白菜、冬瓜)让学生按一荤一素搭配起来,目的是让学生能初步理解搭配的意义。展开――周三的菜谱(排骨、鱼、青菜、豆腐、油菜)让学生按一荤一素自由搭配,在搭配的过程中体验有序搭配的必要性与价值,从而让学生产生有序搭配的内在心理要求。巩固――周五的菜谱(荤菜是肉丸子、虾,素菜是白菜、豆腐、冬瓜)让学生说一说,有哪几种搭配方法,并想一想一共有几种。应用――超市购物(选一瓶饮料、两样主食、三样副食)。整节课师生都在写菜名、说菜名,与菜名打交道,考虑的是怎么吃更合口、更营养。可以说“生活味”很浓,学生始终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学数学,然而数学的力量与价值在这种有点异化或泛化的生活化中显得极其苍白与无力。至今,这样的情境创设,仍为数不少。情境作为数学知识的载体,是为数学教学服务的。我们应依据数学知识的线索,努力创设“良好的”“合适的”情境,并充分挖掘情境背后的数学关系,“数学地”理解情境,让情境多一点“数学味”。

二、新课程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教师自身的素质跟不上新课程发展的需要。

首先是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有偏差,表现在:

算法多样化过量――当前在教学“数的运算”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最时髦的一句话就是“你喜欢用什么方法算就用什么方法算”,以为算法越多越好,越个性越体现新课程精神,不引导表述算理,不体现必要的优化,致使学生的计算能力严重滑坡。

合作学习过头――时下在课堂上经常出现“放任”代替“自主”,“放开”代替“开放”,动辄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过分追求形式化的小组合作学习,忽视了教师必要的点拨和引导,剥夺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

联系生活过滥――近几年,数学教学生活化一度成为一些年轻教师追求的教学境界,在教学中,教师时时处处创设生活情境,想方设法模拟热闹的生活场景,而忽视了数学学科抽象、严谨的本质特点,让过浓的生活味冲淡了数学味。

尊重学生过度――“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有些教师过于尊重、赞赏学生,以至于不管学生回答问题对错、纪律遵守优劣,只要他们敢说、敢做,一律给以表扬,不批评、不教育,严重违背了课堂应有的常规教学。

可见,尽管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已逐步为广大一线教师所接受,但要真正把理念落实到教学行为上,还面临许多具体的问题。同时,也反映出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缺乏必要的理性的反思,许多课堂把传统教学中采取的策略不加筛选几乎全盘丢弃,课堂上就常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其次是教师数学素养与新课程教学要求存在差距。

新教材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与大纲教材相比,内容有了很大拓展,如增加了概率统计领域的内容,增加了投影几何的内容,还增添了一些训练数学思维的内容,这些内容都需要教师借助一定的数学功底去解读。如所有版本的实验教材都增加了“位置”这一单元,许多教师就觉得这样的内容很简单,无非让学生认识“上下、左右、前后”而已,至于这样的内容与直角坐标系有怎样的关联,就极少有人问津。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尽管教师的学历有了很大提高,但他们的学历教育所学的内容基本与数学无关。

2.现有的教学条件和环境制约了教师实施新课程。

(1)教师工作量超负荷。由于生源的自然减少,教师编制紧张,无论在城区小学、乡镇中心小学还是完小都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包班现象,在被调查的92名教师中,周课时数15节以上的占19%,20节以上的占36%,两项合计达55%,可以想象教师的工作量之大,以至很多教师根本无力潜心钻研教学业务。

(2)教学资源匮乏。在调查中,有21位(占23%)教师除了教科书和教学用书外,其他任何与新课程教学有关的学习材料,甚至连《数学课程标准》都没有。许多教师压根儿就没有意识到,新的课程标准同教学大纲一样,都是国家指令性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规范和指导教学最重要的依据。如此匮乏的教学资源,严重制约着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3)工作环境单一、封闭。受环境和工作量的制约,一般村完小每个年级就一两个班,每个年级就一个教师,年级组的教研活动无法开展;各完小之间地理位置分散,校与校之间的相互联络又不便利,再加上超负荷的工作量,教师之间自然就少了横向联系,各自只能局限于自己一片小天地里单兵作战。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教师专业成长的“同伴互助”只能是空谈。

三、思考与建议

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农村小学实施新课程更是困难重重。如何全面有效地推进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确保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教师是关键。根据以上调研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继续深入学习新课标,切实领悟新课标精神实质。从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看,绝大多数是由于教师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实质理解不透所致。因此,建议大家要继续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理论联系实践,深入思考与研究新课标,各校年级组要进行经常性的研讨,每周或隔周进行集体备课,在上课后要进行反思、研讨与总结,不仅要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更要寻找到改进的措施与理论依据,使新课标的理念在教学中得到更好落实,使教师的实践能力与理论水平得到同步发展。

2.加强理论培训和专业培训,丰富自身数学素养。新教材加入了一些新的学习内容,教师很有必要进行一些专业知识的培训,而且由于新课程课堂的开放性,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都超过以前,因此作为数学教师来说,除了要精通教材上的知识体系外,还要深入了解并掌握支撑这些知识背后的基础理论,做到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才能居高临下地驾驭教材,教学时才能游刃有余。另外,新课程实施以后,在增加了许多新的数学知识的同时,还加强了学段之间的联系。因此,教师要及时充电,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拓展,不但要学习小学阶段新增的内容,还要学习更高阶段的数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整体,根据知识的前后联系进行教学定位,做到“到位而不越位”。

篇4

问题1:刚才演示的是什么知识?

生:以前研究过了,说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情景2:一个矩形,(用多媒体课件)标出它的四个内角(都是直角),内角和是360°。拉动一个顶点,得到一个任意四边形。

问题2:四边形的内角和还是360°吗?

生:可以仿照刚才的做法,用拼角的方法来说明这个四边形的内角和还是360°。(同学演示)

问题3:一个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怎样证明这个命题呢?这是本节课的研究重点。(板书课题)

师:命题的证明必须要有严谨的推理论证过程。课本第81页上介绍:连一条对角线,将四边形变成两个三角形,再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来证明。接下来请同学们利用已学的知识进一步尝试命题的其他证法,并写出完整的证明步骤 。

生1:可以连两条对角线,将四边形变成四个三角形,再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来证明。(投影展示学生的证明过程)

生2:也可以过一顶点作一边的平行线,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来证明。

问题4:刚才展示了几位同学的证明过程,能否概括一下这几位同学的证题思路?

生:将四边形内角和问题转化为三角形内角和来证明。还有一种是:过一顶点作一边的平行线,除了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外,还用到了平行线的性质。

问题5:既然可以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来证明此命题,怎么构造三角形就成了证明这个命题的关键,除了连对角线外,请同学们研究一下还有没有其他构造三角形的方法?独立思考之后开展热烈讨论。

生:在四边形内任取一点,再与四个顶点相连可以构成四个三角形,证明过程只要将连两条对角线(刚才展示的)的方法稍稍修改一下就行。

师:这个同学的思路比较新颖,能提出不同的看法,他用的证明方法好不好?好在哪里?没有其他的意见补充?

生1:虽然只是将同学的方法作了小小的变动,但他的思路更宽了,值得我们学习!

生2:刚才两位同学的证法太繁琐了,只要在四边形的一边上取一点与它不相邻的两个顶点连接起来就能构成三个三角形。(投影展示)

问题6: 用哪种方法更简捷些?为什么?同时请将前面所有的证明方法进行适当的归类?(将各种证法逐一展示回放 )

……

学生探究的热情达到。同学们不但想出的证法多、证明过程规范而且能对各种方法进行归类、优化和提升。

二、教学感悟

(1)设计情境,让学生在“做”与合作中自我提升。教学设计中,通过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及相互交流的机会;学生建立在已有的相关知识基础之上的推理与知识的迁移能力就会得到提升。往往同一节内容或同一个知识点在不同教师的设计之下,都会呈现出不同的授课形式和课堂效果。

(2)运用技术,拓宽学生提升数学素养的渠道。教师在对教材的分析与整合中要潜心研究和尝试多种价值的融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的地位和真正需求,更多关注学生在想什么,要什么,未来需要什么。尽可能拓宽学生提升各种能力的渠道。

(3)营造氛围,体现教材的探索价值,实现高效课堂。教师应注重教学思想的开放性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教材中典型的“传统问题”与“传统方法”也可被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创新不是单纯的方法或是技巧,更多的是一种状态、一种氛围,在师生共同营造出来的探究环境中,学生有了求异精神,思维将更加活跃,探索的热情也将更加高涨。这样,学生不仅能大胆质疑,敢于说出与众不同的观点或结论;也能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高效课堂也就自然形成了。

篇5

当一个新观念出现时,一些旧有的观念立即会作出相应的呈像,于是出现比较思维。他将引导和强化意识,使稀新的创意和心得形态成为可能。意念来自个性,而个性是在经常不断的与旧的更替中形成的,这是一个比较思维的过程。当思维进行着纵向和横向的交叉比较时,各种信息相互碰撞、重构,形成了比较思维的运动线。

在我们理解现代设计时,自然不会忘记在现代工业革命的进程中,现代人生活、文化的水准、消费观念和结构,在现代设计的立体思维中,设计者的思维状态是不可能保持稳定的。正是设计者的思维时刻在受着时代的冲击,思维才呈现了它的多样与统一。物质运动的发展改变着世界的面貌,改变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必然改变着设计者的思维形式,并体现它的时代性。

(二)比较思维的框架。一个设计者,必然对人类的文明秩序、生活样式和社会意识有着自身的设想和想象。他的思想方法既是整体的,又是各局部的统一体,他必须认识到:时代在影响、变换、推移着人们的审美情趣,人们对某些事物慢慢的失去了感情,但必然对另外一些事物滋生出新的感情。每个人都处在新旧意识转换的矛盾中。敏锐的观察、迅速的判断、深刻的设计构思、纵横的比较会使设计者获得新的信息。事实上,设计在飞速向前发展,整个设计的框架结构已经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我国古代的太极图,从哲学意义上讲,它已经创造了互补性的概念。当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任一概念时,即产生对立面。其对立是多方的,如明和暗、粗与精、冷与暖等都是同一现象的不同方面。辩证法告诉我们,所有的对立面都是互相依赖的,它们的冲突永远不会以一方的完全胜利而告终,而总是表现为双方的相互作用。故在研究过程中是要记住,比较是多因素的,甚至还要考虑相对因素的作用,从而建立全面因素。

(三)比较思维在设计中的范围。在现代设计中,比较思维跨越了很多界线,如平面构成中的渐变、发射、肌理、空间等;色彩构成中的各种对比等;设计制作所涉及材料的不同,视觉心理的不同,造型形态的不同等;加之各个历史阶段的价值观、审美观的不同,东西方人哲学思想的各异,产生的感受和理解的方式不同;民族传统、习惯的不同;设计角度、消费心理的不同;新与旧、优与劣、高与低的评定之出发点的不同等等。这些都是一个设计者在设计时所应具备的全面因素,由此可知,设计中比较思维的范围具有广泛性,及渗透到其他领域的冲击性和活跃性,同时是运动发展、变化 着的。

(四)比较思维成为设计的一个要素。比较思维成为设计中的一个要素,是它在艺术活动中的有限性与无限性,如果说比较思维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带领设计活动,突破和超越自己形象表面的有限意义来揭示生活无限丰富的内容,以使人们得到一种不脱离感性形象的领悟,产生自由而又必然的审美感受的话,那么比较思维作为一个要素就是有意义的。

概念也是往返流动的。把握概念,了解其整个形成过程,联系、判断再对判断进行分类,使之对设计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在设计中比较思维是靠关系元素来完成的。设计者在比较中进行选择,力争突破规律转向无规律,引起视觉的刺激。设计者无时不试图运用比较与想象的因果关系,对诸如互相排斥、影响、差异形成的比较思维,来推进设计思维活动的敏锐性及洞察力。

篇6

为了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形成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本次《数学课程标准》的制定无论是“数与代数”,还是“空间与图形”,在具体的目标要求中都作了较大的调整。

一、内容编排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

强调数学的学习应基于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特色之一。《标准》教材大力精简了一些缺乏实际背景、技巧性过高、枯燥无味的内容,而增设了一些“现实的数学”,选择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探索价值的数学问题,使课程内容成为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的生动的素材。如《标准》大力精简了一些传统的算术应用题和繁琐的计算题。却大幅增加“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因为有关知识是学生未来生活所必需的,是他们就业和进一步学习所不可缺少的素养,如收集、整理、表示和分析数据、作出决策、进行交流,根据数据进行合理的推测等,而事实上,“统计与概率”的知识本身与现实生活又是联系得非常紧密的,并富有重要的数学价值,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又如负数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们的联系非常密切,如零摄氏度以下的温度的表示法,银行取款的表示法及水位警界线的表示法等,这些问题都涉及到负数的知识。对此,《标准》在第二学段中提出:“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的问题。,’这一目标的实现,让学生经过对负数的认识,将更深刻地认识数,同时,学生在认识负数的过程中,也能体会到数学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数学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

又如在一年级分类概念的教学中,教材是从学生熟悉的“整理房间”、“整理书包”等生活情节导入的,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去理解、体会分类的含义和作用。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经验中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活动的空间,让学生有亲自动手分一分、摆一摆的操作过程;生与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的时间和机会。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对同样的物品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法,从中去充分体会分类的作用与分类的技巧。

二、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估算,在现代社会中起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当今社会,人们对一些数据的处理,取近似值的比例高于精确值,因此,估算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2000年的《大纲》提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各年级应适当加强估算。”但在各年级的具体要求中,并没有将估算落实到某一知识点上。

《标准》对估算的要求则提出明确的落实点。例如,在第一学段中提出:“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并能进行估计。”“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第二学段中提出:“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能根据给出有关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的一个数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提倡算法多样化也是《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基本的计算方法是有的,但是不是只有一种,要看具体情况而定,;而且一种基本方法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基本的,而对于另一个学生来说,也许另一种方法才是基本的。算法的多样化、方法的多样化,实质就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是指一个学生用多种方法去解决一个问题,而是要求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方法。

三、重视现代信息技术,鼓励使用计算器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标准》强调学生结合现实背景理解运算的意义,在养成按一定规则进行基本运算的基础上,鼓励使用计算器探索数学世界、解决复杂问题。如“任意给定四个互不相同的数字,组成最大数和最小数,并用最大数减去最小数。对所得的结果的四个数字重复上述过程,你会发现什么?(利用计算器)”按照过去,学生要发现上述的规律,需要做大量的运算,这样,学生就将宝贵的时间都花费在计算之中。而计算器的运用,则可以直接引导学生探索数的运算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篇7

1 思政课在学生能力培养中的应用必要性

1.1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需求

高等职业教育相对基础教育而言,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目标,这里所说的学生能力则是指学生素质,学生素质可分为基本素质与职业素质。基本素质是普遍内容,也是“社会人”所必需的素质,在该内容中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及文化素质、思想素质等,基本素质是职业素质的基础。职业素质指的是“职业人”所具备的素质,在从事与职业相关的工作时的内在品质与能力。职业素质内容主要包括职业认知、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及职业心理素质等。在高职教育中,基本素养与职业素养的状况直接决定着学生的能力。思政课能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能力培养方面作用与价值显著,思想课能够让学生正确认知基本素养与职业素养的辩证关系,做到知行合一,让学生走向全面发展[1]。

1.2 思政课功能展现的内在要求

思政课在学生能力培养中的应用必要性还表现在高等教育对思政课的内在要求上。一方面,高职教育对学生的培养主要集中在健全人格、端正品行,真正做到知荣辱、明是非、辨善恶、懂法纪,立足于当代大学生所需掌握的基本方法,为职业素质提升奠定坚实基础。事实上,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与社会形成良好的互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进入到工作环境与社会环境中可以更好地融入其中,完成渗透与延伸;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学内容中涉及大量的较为明确的职业素质培养针对性与目标性的内容,这样,在开展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展现出思政课学生能力培养职能[2]。

1.3 学生成长与综合能力提升的迫切需要

高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向社会输送人才,而学生自身也是想要通过高职教育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今后更好地就业打下坚实基础,能承担起对社会、对家庭方面的责任。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来看,不单单关注学历,更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从现阶段高职毕业生的现状来看并不乐观,部分学生在工作中拈轻怕重、讲享受、斤斤计较、急于求成、没有恒心、责任感不强等,这种现状已经影响了高职生的就业和发展,思政课恰恰能引领其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念与幸福观念,促进其成长成才,不断提升人生境界。

2 思政课在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2.1 提高大学生抵御外部环境对其思想观念的不良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变迁,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网络的普及使人们获得各种信息更加便捷。大学生作为走在时代前沿的群体,容易受到多种思想的影响。如社会环境中普遍流行的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与拜金主义等观念,极易进入到校园环境中,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造成侵蚀。正是外部环境因素所发生的变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产生的影响,思政课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表现在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不良思想,引导学生价值观走向正确方向[3]。

2.2 帮助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形成健全人格

思政课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主要还表现在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大学阶段对于学生而言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高校思政课的开展担负着宣传与导向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找准发展目标,实现自我的准确定位。思政课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践和大学生自身的特点,通过帮助大学解决学业、感情、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及时发现学生认知方面有可能出现的偏差或问题,找准成因之后进行及时纠正。帮助大学生保持一种积极的、健康向上的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

3 思政课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的途径

3.1 结合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能力

高校思政课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需要充分结合教学内容,多角度切入。笔者认为结合教学内容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加强职业认知教育,即在进行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开展职业理想教育、职业规划教学等,了解学生对于就业的认知与基本趋向,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第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在思政课教学内容上落实基本的素质目标,让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理解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刻苦钻研等优秀品质。第三,强化职业心理素质。为促进就业,思政课教学内容上可培养学生职业心理素养,在工作中严于律己,在生活中积极向上。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更新,对教学实践与思政课教学探索价值显著,也是思政课发挥出其本质作用的关键所在[4]。

3.2 组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能力

思政课实践教学,实际上是对思政课教学内容改革的一次拓展与延伸。通常从两个方面展开具体实践:一方面,以课内外实践为基础。思政课可以从丰富的课堂教学形态入手,例如在思政课教学中运用课堂讨论、课堂辩论及课堂演讲比赛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可以参与其中锻炼自我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社会调查当中,自我完成调查结果编辑逻辑性较强的调查报告。总之,将课内外内容完成结合,组织实践教学,对思政课拓展价值提升效用显著。另一方面,通过组织针对性较强的实践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如带领学生去感受人才市场与企业单位一线工作环境,让学生理解工作竞争的激烈性,把握职场动向。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不断丰富自我,展现出良好的思政课教学价值。

3.3 参与工学结合提高学生能力

思政课通过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其所表现出的价值满足最大化的发展目标。笔者认为思政课参与工学结合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其一,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走进企业,在企业中拓展视野,感受企业中一线工作环境与工作流程,让学生体验工作中应该具备何种品质;

其二,思政课教师深入了解与掌握学生的就业、实习情况,分析学生在工作中出现的思想问题及其成因,帮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提高综合素质;

篇8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数学的教学理念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在教学实践中,教学观念的落后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不理想。现代的数学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会做题,更应该突出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重视的大多是理论的教学,课堂上几乎全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很少有实践内容的添加,这大大降低了数学教学的价值,与学科的性质不符,使初中数学教学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这种只重理论的教学观念是被时代所淘汰的,是落后的,它在日常的学校教育中极大地阻碍了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

2.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初中数学教学只有在明确的目标指导下才能让其顺利进行,但在我国的初中数学教育中,教学的目标还有很大的欠缺。这种目标的欠缺对于学生来阱会失去学习的方向,使其在数学中迷失自我。在教学科研中,对于教学目标的研究非常少,对于教学的目标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就使得教学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源泉。明确的目标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有所方向,才能使教师的教学有所依托,使学生的学习有所追求。

3.教学方法过于僵化

目前,初中数学面对的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僵化。一方面是素质教育的春风和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推进,而另一方面,很多教师还是沿用老一套的教学方法,课堂是自己的“一言堂”,考试是一张试卷定成绩,授课时不分对象地“一刀切”,注重知识传授而轻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问题十分突出。有些教师为了应付集体备课,在进行集体备课时,只是把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分工,没有进一步探究和挖掘,只“拿来”不“思考”,形不成自己的个性化教案,缺少“各学生”的环节,对所谓的“经验”和“理念”盲目借鉴,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

二、将新课标精神充分融入初中数学教学思路中的途径

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就需要不断地对其进行完善与改革,新课程标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将新课标的精神充分融人初中数学的教学当中,这是新课标改革的关键,是实现改革良好效果的基础。

1.更新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的更新是新课标改革的重要目标,只有教学的理念得到改进才能实现教学行为的改善,理念的更新是一切改革的开始,没有理念的更新,一切改革都是纸上谈兵,没有实际的价值。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主要目的就是在考试中获得一个更好的成绩,这就使教师采用“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迫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数学知识。而新课标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追求学生的数学学习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精神。这就需要教师在充分把握知识重点的情况下进行内化教学,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与策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探究。

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对象,教学效果的优劣直接在学生身上得到体现,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学习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这就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予一定有探索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问题的设计不应过难,这样会打击学生的进取心,容易使学生产生失败感,不利于探索性的培养,同样,问题的设计不应过于简单,如果学生不学习就能解决问题就会给学生造成假象,造成其过度盲目的自信,也不利于自主性探索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及时地给予指导,帮助学生解决能力范围之外的问题,在适当时候给予科学的引导,这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热情。

3.制订详细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引领教学的指挥棒,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参考,对于教学的科学进行有着重要意义。只有利用科学的教学目标进行指导,才能使数学的教学有所依据,才能使教学有计划性、规范性,这对于数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教学日标的制订要切合学生的实际,使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基本都能够达到,避免目标太高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也不要太低,导致学生探索性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掘。同时,教学目标的制订还应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目标应具有促进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作用。

4.加强数学课堂交流的必要性。

首先,从数学学习过程来看,理想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开放的过程,通过学习主体之间的数学交流,博采众长,不但可以及时总结学习的经验教训,全面而准确地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也可使学生感受到集体智慧的力量,从而激励学生团结互助,战胜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篇9

数学课中学生要具备的素质是:勇敢,敢于冒风险;自信,独立性强;勤奋,进取心强;热情,有幽默感;坚韧,有恒心;认真,一丝不苟。

一、 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长期形成的传统习惯、依赖心理根深蒂固,“等、靠、要”的心里十分严重。我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逐步培养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相适应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于自主探索,在复习课中,每开始复习一个章节,先让学生自己看书,给出知识点、知识网络,然后小组讨论、补充,最后在黑板上给与明确。

关于合作交流,每次考试完毕,我最多花10分钟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另外所有的时间都交给学生。错误的纠正,解体的方法技巧,都有学生自己解决,并由学生自行进行针对检测。很多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乐趣,满足了自己的心理需要,使自己的情感与数学学习相交融,有了长足的进步。

与传统教学不同,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的一种教学活动,但集体授课仍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合作交流的基本流程可归纳为:合作设计——目标呈现——集体讲授——自主探索——合作活动——测验——反馈与补救。由此可见,教师的授课几乎是每一种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策略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当然,我们不能将合作学习中传统课堂讲授等同视之。合作学习中的课堂讲授是以合作设计为基础的,讲授过程也力求简要清晰,时短量大,高效低耗,有着较强的研究与探索价值,能为继起的小组活动留有足够的时间。

二、因为是改革,因为是要摒弃旧的不良的习惯,学生总有点担心:这种搞法会不会影响对知识的掌握?会不会影响学习成绩?学生的活动是否肤浅?事实证明,在复习过程中运用这种方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与平行班级相比较,在历次考试中遥遥领先,而且,学生把学习当作乐趣,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界。整个班级团结协作,学习气氛浓厚。为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合作精神,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合理分配小组为前提

一个班大约分六个小组,每小组8、9人,而且从各方面给与均衡。例如,按成绩给与均衡,让基础较好的同学带动其他的同学;按性格的不同给与搭配,使每个小组都有几个性格开朗、勇于发言、探索、爱帮助同学的学生。采取教师协调,自愿调整,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原则,使小组成员在学习成绩、表达(口头、书面)的能力等方面取长补短,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协作,保证顺利完成任务。这样不仅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打下基础,而且在无形中让一些学生得到身心的锻炼,具备了一些良好的素质。

2.培养带头人为基础

各组选出组长,挑选几个数学基础较好,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公正、热心的学生,让他们对这种学习方式有所了解,取得他们的支持,让他们在日常课堂中起积极带头作用,及时与老师沟通向老师反映出现的问题。刚开始时,甚至对他们进行个别指导。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的他们接受了,并且从中尝到了甜头,就越发的喜欢这种方式,并能自觉的运用到课堂中去。

3.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为保证

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意味着课改不只是那些精英们的专利,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作为班级殊的一员,参加学生的活动,坦率的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看到老师的变化,学生从背后走了出来,不再害怕说错、做错。

4.探索和合作为关键

通过探索与合作,让学生自主的学习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完善人格,实现以人的发展为本,注重知识、能力、人格协调发展的目的,新课标提出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也都包含在内。在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留给学生探索的空间。凡是学生能想、能做、能说的就大胆让学生去想,去猜测,去探索,让教室成为学生探索问题的空间。同时,注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适时创设探索性的教学情景,提供让学生思想、常识、探索、发现的机会,形成主动参与教学的氛围,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5.合作性评价为激励:各组活动情况如何,最后要进行评比,这样就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合作的积极性

首先是学生自评、互评,如让学生说说自己在探索与合作中的得与失,各组相互交流,采用竞赛、展评等方式。再是教师点评,主要对学生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述,使学生知道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好,哪些方面有待于改进。评价时注意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团队荣誉感,呵护学生的思维锋芒和锐气。

篇10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当前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发展趋势,而作为义务教育的重要学科,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数学知识和数学文化修养的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义务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还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智育轻德育的“应试教育”现象,要改变这些现象,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发展他们的主体性,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1.注重差异性,因材施教

小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吸收知识的过程是相同的,但学习效果却有很大差别,这是因为每个人在接收能力和理解水平上有差异,传统“应试教育”的“齐步走”和“一刀切”之所以未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所有的学生都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导致了学生学习不适,教师教授困难。素质教育则要求看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和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对待不同的学生。如在作业方面,要在不增加负担情况下,区分差等生,中等生和优等生,针对他们各自的水平采取不同的标准。例题相仿型的作业比较适合差等生,训练他们牢牢掌握基本知识,为举一反三,开拓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中等生,作业的题型要稍难,要求他们通过例题,发散思维,解决一些新旧相关的题目。而要将一些具有探索价值的题型介绍给优等生,激发他们主动求知的积极性。这样才能避免优劣的差距进一步扩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得愉悦感和成就感。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为中心,采取教师讲授,学生被动聆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素质教育培养的是主动探索求知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内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去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不能简单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要把各种各样的学习,解题方法介绍给学生,鼓励他们举一反三,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问题,通过学习此题来发散思维解决彼题,把学生逐步带入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课堂是不仅是学生吸收知识的场所,更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场所,教师要学会分割课堂时间,要将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并转化思考结果,质疑问难,使其和教师互动起来,活跃课堂气氛,保持学生们学习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能力,还要锻炼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避免其发展成高分低能的畸形人才。小学数学有很多抽象的概念,小学生们队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较差,这时,要鼓励他们动手练习,引导其在不断的实际操作中,观察,分析,比较和总结,训练他们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更新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小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3.实施科学的评价机制

“应试教育”下的学习效果评价是以卷面考试为依据,这样是极其不科学的,学生接受,消化,运用和创新知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只有对整个过程进行合理的评价才是科学的评价机制,才能充分挖掘学生各个方面的潜质,培养他们全面发展。科学的评价机制要求评价方式灵活多样,既要重视书面的考查,也要科学评价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既要定期卷面检测,也要将旧知识的复习,新知识的吸收,独立的作业和巩固练习整个过程进行评价;既要注重课堂内的表现,还得考查课堂外的自主学习效果;科学的评价机制还要评价内容全面,既要重视数学知识,解题技能和思考能力的考查,也要重视兴趣,情感,动机,品质和意志评价。只有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才能真正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能力和效果,才能依此制定更符合个体差异规律的教学计划,才能促进小学生健康,德智并举的全面发展,才能杜绝他们养成片面和狭隘的价值观,引导他们正确价值取向的形成。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师德素质和育人素质的能力,深化教育改革,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制定更高的教学目标。要在素质教育上下功夫,不仅要重视小学生学习知识的效果,还要提高学习知识的能力;既要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更要调动其学习的自主性,既要重视其智力的开发,还要重视德育的培养,这样才能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后续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杰,刘云霞.数学日记要体现“小、活、准”的原则[J].小学教学研究,2003,(12).

[2]周琳.数学日记的妙用[J].湖南教育,2004,(12).

篇11

团体辅导是以团体为载体,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让参加成员互相交往,相互启发、诱导、支持、鼓励,共同探讨彼此关心的问题,最终形成团体的共识与目标,使成员在互动体验中成长、学习与改变其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团体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之一,既有预防与治疗功能,又有发展与教育功能。与一般的团体活动不同,团体辅导以心理障碍的消除和心理成长与发展为目标,有意识地组织起来的特殊的团体活动,需要一个领导者在具备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团体动力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上,与成员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并善于运用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创设团体氛围、察觉成员的心理变化、掌控成员间互动的方式等,有效地带领团体发展,促进成员成长。因此,团体辅导既集中了个体咨询和社会团体活动的许多“治疗性因素”,又具有了超越个体咨询、普通团体活动的优势,这些优势在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别能发挥其独特功能。

二、团体辅导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必要性

团体心理辅导正因其本身的特性、团体领导者的专业引导、团体及团体心理辅导带给成员的特殊感受,使团体心理辅导有着独特的促进个体心理成长的内在机制,其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促进自我开放与自我探索。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团体成员在一群和自己“类似”的人中,会降低个体咨询中的专家和老师带来的角色压力,减少自我防御,更大程度地开放自我。二是促进自我接纳,协调自我意识。在团体中,成员会发现,自己的“问题”其实别人也会有,这种“相同感”会促使成员将自己的问题“正常化”,从而增强自我接纳,使自我概念更加协调和统一。三是促进心理需要的的满足和现实关系的建立。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形成的团体,充满接纳和支持氛围,随着团体的发展和成熟,成员之间会发展出深刻而广泛的相互认同,从而使每个成员越来越深地体会到归属感和被认同感,建立起相互关心、支持、理解的积极的人际氛围和健康的人际关系。

三、团体辅导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团体辅导的特点决定了这种方法非常适合教育和学生工作,在体验式和互动式的活动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触及学生的认知、情感,带动学生的思考、体验和行为改变。对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团体辅导的特点和工作层面,一般在高职院校开展团体辅导可以从以下几个领域来进行。

(一)心理素质训练

团体辅导在帮助学生探索自我、提高人际沟通的技巧、改善学习方法、学会自我管理、探索价值观和人生观等方面有着独特效力。在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可以根据学生年龄和发展阶段的要求来设计各种不同的心理素质训练。主要形式有:自我调适训练,如自我认同、情绪调节、压力管理;人际共情能力训练,如倾听、表达、共情、同理等能力的训练;自我管理训练,如自我规划、时间管理、理财训练;学习方法训练,如了解自己的思维、记忆和气质类型,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建立学生干部工作坊、人际交往工作坊、自我探索工作坊、情绪管理工作坊、爱情地铁工作坊等。

(二)心理健康辅导

团体辅导在帮助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方面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在学校进行心理健康的团体辅导主要包括两大类:

1.成长性辅导

通过各种成长小组学会合情合理地对待自己,学会表达需要和自我满足,增强自我价值感,提升自尊;发现内在冲突,处理消极情绪,增强自我接纳,调整偏差认知,改善不良行为。团体辅导通过成员间的互动,可以让学生更了解自己也更懂得别人,从而调整自己对人对事的看法,相互取长补短,提高待人接物的能力。这样既能提高学生个人的心理素质,又能改善人际关系,反过来还能满足学生交友的需要,对学生健康成长和能力的提高都十分有益。

2.矫治性辅导

团体辅导可以有效地针对特殊群体的行为进行矫治。社会发展越来越快,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各种影响学生成长的因素难免对一些产生消极的影响,比如电子游戏成瘾、网络依赖等,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因而学校可以针对这些特殊群体,在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开展团体辅导,改善特殊人群的心理和行为。针对不同学生群体,根据其行为和心理特点,设置不同的辅导目标,运用不同的辅导策略和方式,在学生充分自主的情况下,从知、情、意、行等不同的方面同时引导学生,会收到特殊的效果。

(三)团队建设

学校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也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实验场所。在学校依托团队生活和学习,通过爱集体、爱学校到爱国家、爱社会,可以帮助学生满足归属需要,从小我到大我,体验社会价值,为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团队建设是学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环节。学校团体建设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1)宿舍人际沟通与合作工作坊;(2)班级辅导活动;(3)班级管理――班干部团队管理工作坊。团体辅导在形成良好的团队氛围、增强团体凝聚力方面有着突出的功效,把这种技术和方法大力推广到各种团队建设中,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寝室文化等。

参考文献:

篇12

一、推动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因素

新时期以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同以往有了很大改变,这种转变对于教育行业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探索一条适合地方本科院校自身发展的道路显的尤为必要。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院校的改革者要具有活跃的思维和敏锐的洞察力,用全新的理念重新审视本院校教育教学的发展状况,因地制宜的对本院校教育教学进行改革。因此,地方本科院校的改革非常有必要也非常重要,其中的因素较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的需求

地方经济的发展、地方政治的创新都需要具有一定才能的人才,而人才的“输出地”正是这些地方本科院校。这些院校的学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获得了最先进的教学理念,享受丰富的教学资源,学习最先进的教学技术,因此,应当具备社会需要的才能。而从前院校的教学方式大多采用的“散养”教学,荒废了很多学生的宝贵青春时光,对院校的教育教学进行改革,让学生充分利用在校时间提升自己的各项技能,成为院校改革的因素之一。

(二)各所高校竞争力的需要

当前阶段,不仅社会中存在着激烈竞争,就是高校之间也同样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而高校间的核心竞争力便是这些高校学生。地方本科院校的教育资源其实并不均衡,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并且,地方高校在获得政府教育资源和优惠政策方面不具优势,这也让很多本科院校在竞争中无法得以突出体现的重要原因。对地方本科院校进行改革则成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更新教育理念,提升学校形象的一个最佳途径。

(三)地方本科院校需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新世纪是伴随着机遇和挑战的世纪,地方本科院校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长久发展,必然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国不仅教育界在机遇与挑战中生存,各行各业也同样面对这个问题。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必须要进行改革,为自己创造机遇的机会,为迎接挑战做好准备。同时也为各行各业的机遇和挑战储备力量,而这个有力力量便学生的综合能力。高校必须要通过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让学生在走上社会之后能够一展身手,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二、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路径

准确把握改革方向,沿着正确方向勇往直前,是地方本科院校所应当采取的有效改革策略。因此,确定改革的方向,确定正确的改革路线就成为改革的先决条件。地方本科院校要立足于自身条件的基础,在改革探索中寻求市场需要,培养有价值得人才,使之为祖国贡献更多、更大的力量。

(一)树立正确价值观

地方本科院校的特殊性在于其具有地方性,这是其优点,同时也是其局限性。本科院校在培养学生价值观方面既要立足于自身地方性特点,也要将眼界进行拓展,放眼于更为广阔的空间。首先,院校要立足于自身的现状,对现状进行分析与研究,从自身的条件出发探索价值观养成策略;其次,要坚持以培养人才为支撑,构建自己学校的特点,突破自身条件限制,给学生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学生能够自由进行发展。第三,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将思想教育与教学课程相结合,与无形之中进行正确思想观念的灌输。第四,加强学生的实践学习和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真知,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总结,从而获得真正的“自己的”知识。

(二)构建新型化培养模式

地方本科院校以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新形势的需要,学校需要立足社会需求,创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使学校的教育与社会的需要、企业的需要等相适应,做到无缝连接,保证人才的“实用性”。首先,要对学生加强理论教育,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没有好的理论做支撑,学生很难在实践中获得发展。其次,注重学生专业化培养,未来的人才虽然需要其综合能力,但是更加需要其极具专业性的专业能力,因此,学校对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不可偏废,不仅不可偏废而且还要加大培养力度,让学生具有自己的专业特色。第三,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尽量开设多门课程,让学生进行挑选,提高其综合能力,培养其综合素养。

(三)建立新型培养目标

地方本科院校对于自己的定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那么则很难让学生所学习到的理或者知识进行有效运用,很难让学生的做事能力有所提升。因此,院校应当重新定位自己的培养目标,结合当前的新形势,立足自身院校的基础,建立更加明确、具体、实用的目标,对学生进行培养。首先,院校要一改以往的传统培养目标,对自身的情况进行重新评价和定位,其次,要对学生进行调查和研究,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摸底排查”,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有统筹了解。第三,对教师进行谈话,深入了解教师的资历,教学水平,教学习惯以及教学效果,适当的情况下做好备案登记。最后,要在综合考量的基础上进行目标的制定,制定的目标要切合实际,并且对于目标还要设定相应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便于监督目标的完成效果。

三、大数据时代下地方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策略

(一)面向大数据培养应用型人才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与生活的网络化与云计算、协同化软件与技术、电子商务等技术改变了传统企业的运作和组织架构。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企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使地方本科院校面临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凸显了大数据相关专业及技术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在大数据的影响下,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确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教学过程,让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以时俱进,改善培养条件让新技术、新观念及时走进课堂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二)面向大数据培养个性化学习

印度教育学家苏伽特・米特拉对教育提出了新的定义:教育是一种自组织行为。在这样一个数据时代,每个人都是数据的生产者和使用者,每个学生都可以有自己学习平台,在大数据环境下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与方法,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学习资源。

(三)面向大数据的教学模式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完善和大数据的不断发展,涌现出了大量的在线教育平台,在线学习逐渐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翻转课堂”、微课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出现给传统大学教学观念带来深刻影响。翻转课堂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的以教师设计的教学视频为核心内容,在线导学,引导学生在视频教学下完成学习任务,然后将问题带到课堂上解答,并对学习成果、学习心得进行交流分享。微课是以在线学习为主要方式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支撑,将课程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分解为有目标、方法、任务、互动、反馈和评价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微课、翻转课堂有助于实现教学相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型的教学模式带来了教学上的变革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但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一种教学模式简化成教学体系,因为一种教学模式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只有当传统教学模式与新型教学模式相互融合、相互取长补短,才能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师资培养

高校人才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是教师,教师的知识业务水平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合格的教师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础。古语有云:活到老学到老,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给高校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只有通过自身不断充实才能成为合格的高校教师。因此鼓励教师参与各种专业教学学术会议,以使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及时地结合专业知识应用到专业教学中;结合各专业特点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深厚理论功底的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建设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五)面向大数据建立完善的社会就业信息反馈

社会实践对毕业生的考验是评判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传统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社会实践反馈,通常采用电话调查,这种方法很难准确了解学生的就业信息、就业环境以及就业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挖掘和收集学生就业环境的全面信息,并加以分析处理,及时掌握社会对毕业生的实际需求,如需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职业技能,并迅速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社会实际的需求。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地方本科院校的教育教W改革在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也为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的改革提出了更多要求,新时期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要面对现代社会,在促进院校自身发展、教学成绩显著的同时,也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具有时代特点的优秀人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繁荣发展贡献出力量。

【参考文献】

[1]蔡忠兵.基于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策略[J].现代企业教育,2010(04):176-177.

[2]李轶.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策略探究――基于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12):50-51.

篇13

一、教学过程中能够灵活应变

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对象的不同水平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改编。教师不应把教材变成禁锢自己思想的束缚,而应该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精心挑选适合学生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内容进行教学。牛津英语教材每个单元都有Task部分,通常是在学生学习完本单元的Reading,Grammar之后进行的综合能力的提高学习。这一部分的内容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要求较高。学生基础知识的储备、英语实际运用的熟练程度都会影响到他们对于Task的学习。举例来说,该部分的听力往往与学生在考试中接触到的听力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同。它要求学生在基本听懂听力材料的前提下自己进行归纳总结,最后以书面材料的形式呈现。对于习惯了“听听力做单选”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题型的确有一定的难度。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也确实发现学生在进行这一部分的学习时,往往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导致听力教学无效。于是,我对这一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改编、取舍。选取学生熟悉的段落,将大段的要求学生听后进行分析总结的篇章改成与四六级考试题型中类似的“复合式听写”进行教学。有难度的内容适当降低难度系数,循序渐进;与实际生活知识相差较远或脱离的部分完全舍弃。通过对教材进行这样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最大程度的提高,而不是一味地被“拔苗助长”,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具备的能力。

二、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新课标与传统教学思想最大的不同就体现在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求教师完成一定的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外,更要求教师确立并完成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目标。我们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如果一个学生不喜欢某个学科的老师或是对某个学科不感兴趣的话,恐怕是很难学好这门学科的。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仅仅是从传授知识技能的角度来组织。但实际上,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不仅是通过听讲和思考,而且也是通过经验和情感来获得知识、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的。课堂上如果缺少温暖和谐的师生关系,缺少多向信息沟通,缺少教师对学生积极全面的关注等,就很难引导学生真正有效地学习。而任何教学内容和方法,只有能够激发学生生动活泼的思想,唤起他们真挚而深刻的情感,才能激发他们自身的“内驱力”,才能真正起到教育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对于英语这门学科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减少他们学习上遇到的挫折感,帮助他们体会学习取得的成就感。在课堂上,采用小组讨论、大组辩论的方式鼓励每个学生对当代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安排英文经典原著欣赏,观看的同时指导学生怎样写影评;在课文教学的同时,穿插相关的英语歌曲学习。总之,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并用就是为了在学生真正投入到英语学习之前首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用这样的方法,06级英师两个班的学生到学期末的时候,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很多学生说希望下个学期我还能教他们精读课,因为上我的课让他们越来越喜欢英语了。这样的评价就是对我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最大的褒奖吧。 转贴于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自己有许多做得不够好的地方:

一、教案内容展示的熟练性与生动性不够。虽然我们不提倡教师不关注学生的感受完全按照教案来“演课”,但是教案毕竟是记载备课的成果,是实施某一课型的图纸,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方案。不论教师的业务水平多高,教学经验多丰富,教案都是上课必不可少的工具。在课前备课的时候,我也会花费大量的心血,查阅各类资料,总想准备出一份尽善尽美的教案以备课上所需。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总感觉自己对于教案内容的呈现程度不及自己写出来的教案那么完美。教案中设计的教学步骤清晰,但在实施中的衔接过渡似乎不是那么自然;教案中的知识点全面而细致,但在讲解的时候却有时间的限制;教案中本应该出彩的地方往往也会因为教学对象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个别细节的处理总是不尽如人意。

二、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处理把握不够好。众所周知,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是目前大多数国家教育采取的组织形式。但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最容易产生的问题就是教师面对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无法各个兼顾。虽然我国古代从孔子开始就有“因材施教”的说法。但面对班级几十个学生,要想在有限的45分钟内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性进行不同的教学恐怕是件很难的事情。我在实际教学中就面临着这样的困惑与矛盾。作为英语教师,我最根本的观念是“一个都不能少”。我不希望任何一个学生在我的课上成为逃兵,躲在被人遗忘的角落里。关键问题是怎样处理这种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关注了成绩较差的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会嫌教学速度慢;以好学生的速度为主,后进生又跟不上节奏;按照大部分中等生的速度来学习,又舍弃了对两极学生的照顾。总而言之,似乎没有一种合适的方法可以使得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最大程度地获得自己所需。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可以借鉴我市第X中学的小班教学经验。即英语课上将每个班级的学生分成两个小班分别在设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教室进行学习。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享受到多媒体教学的便捷,还能够因为人数不多使得每个学生都获得语言交际的机会。但在实际操作中,要考虑到学校的硬件、软件设施,也是很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