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

篇1

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直至今天,说到外国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很多人会自然说到“韩流”。“韩流”通常指韩国电视剧、电影、音乐等娱乐文化登陆他地后产生的地区性影响,以及由此引发推动韩国饮食、服饰文化等的广泛传播与影响。“韩流”正在以星火燎原之势席卷中华。韩流的兴起,可以说是从韩剧开始,到今天音乐、电影、娱乐节目呈现立体轰炸局面。让时下的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人言必及韩流、行必及韩流,在中国人的衣食住行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当代中国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

我们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铸造了悠久灿烂的文化,在过去很长时间我国的文化都是世界主流文化,影响推及整个东亚地区,尤以日韩为甚。那么为什么今天日韩文化(尤其是韩国流行文化)反过来成为影响中国的主要外来文化?而又为什么今天我们中国的当代文化却走不出国门,甚至于我们具有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传播也屡屡碰壁呢?我们又能从“韩流”文化的广泛传播中学习到什么呢?

一、“韩流”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一)中韩文化的共享包容

文化具有共享性,是指的人们对文化共同的认同与理解。[1]中韩两国一衣带水,历史交往源远流长,两国拥有相似的文化背景。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价值观、礼仪、民俗,韩国都深受华夏民族的影响。韩国同中国一样,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因此韩国人在感情表达、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与中国人都很相近。这是中国观众容易接受“韩流”,“韩流”得以顺利登陆中国的“先天条件”。

(二)全球文化的交互共生

今天文化能够广泛传播得益于经济的全球化,经济的全球化导致了世界各国的人们都是一个统一的联系整体,也到导致了文化的交融和全球化。在文化全球化的大潮下,各国文化相互交融。21世纪的中国正处于全球化进程之中,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东西方文化在中国交汇,中国正在敞开国门吸收容纳全球各种文化,韩国文化自然也就不能排除在外。与这场社会大转型相伴随,日常生活节奏出现了革命性变化,同时促进社会文化变迁的加速度越来越大,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观念。开放、进步、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为孕育“韩流”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三)中韩交流的日益密切

自1992年中韩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两国的经贸往来日益密切。中国已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和第一大海外投资对象国,2007年后又成为第一大进口市场,而韩国目前也已是中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国。中韩经贸的合作不仅促进了两国政治、人员交流的全面发展,而且为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铺好了经济基础。随着中韩两国经贸的飞速发展,经济合作必然要求文化上的交流,加上韩国着力强化“文化立国”战略,希望通过文化和其文化产业打开与中国进一步交流的大门,所以,以韩国影视乐为主体的“韩流“文化趁势而入,并迅速吸引力国人的眼球。

(四)韩流文化的精益求精

韩流文化之所以具有吸引力,中国人爱看韩剧,喜欢听韩国歌,追韩国偶像,主要就是“韩流”通过其过硬的文化产品制作。韩剧的制作精良,剧情设计跌宕起伏、人物包装时尚美丽、镜头画面唯美真实,除电视剧以外,炫彩的人气组合及新颖的娱乐节目也同样吸引着中国观众的眼球,也给予了中国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使国人的审美性接受和愉悦性欣赏得到了根本的满足。

二、“韩流”对我国文化对外交流传播与产业发展的启示

(一)高度重视本国的文化,树立文化输出意识

十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本着为民族未来发展的需要,高度重视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包括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制定一系列文化发展的方针政策,使文化发展有据可依。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国家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日益成为全球经济的引擎,那么,我们更应运用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在经济交流交往中,利用我国的经济影响力,学习韩国文化输出的做法,积极适应全球化背景的趋势,加强在和中国文化相通融的东亚文化圈的对外文化交流,把文化交流和对外传播上升到国家战略,真正让中华文化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共享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

(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文化兴国”战略

长期以来,因为我们国家迫于发展经济的需要,大力发展工农业,这本无可厚非。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达到一定的水平,发展文化软实力就成为了必然。韩国1998年正式提出“文化立国”方针,并意识到文化产业将是21世纪经济增长的动力,通过采取多样化的措施不断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以跻身“文化产业五大强国”行列为目标。[2]所以韩国大力扶植以影视乐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发展,让其成为韩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如今我们国家也面临着经济的上行压力,整合产业布局和结构,大力实施产业调整,已成为当务之急。而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文化兴国”战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将会成为我们国家不二的选择。

(三)借鉴与吸收先进经验,努力创作优秀的文化产品

“韩流”文化能够盛行,在于其优良的制作和精湛的技术,加上从业人员的精益求精,这些都是他们得以成功的经验。试想如果他们的文化产品是粗制滥造,也不会有人关注。“韩流”它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亚文化与西方文化和合改造的结果,因此深受大家喜爱。我们国家要想实现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甚至于能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就应该积极借鉴“韩流”的先进经验,把我国的本土优秀文化与先进的文化产品制作技术经验结合起来,也能创作出吸引国人甚至于外国人的优秀文化精品。以此吸引到一批中国文化的忠实受众,并能刺激对中国文化及其附属产品的消费,拉动中国经济的增长。

(四)积极运用现代文化传播媒介,努力推广中国文化

“韩流”在中国的盛行,除了韩国文化产品规模化生产,以及其较强的竞争力水平之外,更在于“韩流”的传播和营销手段策略上。“韩流”文化产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需为本”,抓住市场热点,重视产业在科技水平基础上的传播策略,通过高效的传播方式传播出去。以韩剧为例,韩国最新的电视剧都能在中国第一时间看到,这主要就得力于韩国的制播是同步的,并且与中国的互联网视频企业达成协议,在中国的网络视频网站第一时间播放。可以说高科技的运用和便捷的传播媒介为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质优价廉的平台。所以,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中国文化产品推广,在利用传统媒介传播基础上,也必须适应现代传播媒介的需要,必须适应新媒体的发展,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利用,积极营造更加开放便捷的传播渠道,这是加强中国文化传播事业的发展,促进中国文化推广的必然,否则仍然是事倍功半。

在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今天我们来看,“韩流”文化的盛行正是折射出了当今中国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创作文化产品,发展文化产业的不足。面对飞速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保护和繁荣我国的文化,振兴和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促进文化的科学健康发展,加强文化的对外传播交流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篇2

一、流行文化的内涵

流行文化属于大众文化的一种,是大众文化中大部分人向往和追求的、而只有少数人所享有的一种物质和精神的生活方式。豍它所蕴含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所宣扬的自由、平等、自我张扬等深深地吸引着青少年,因此,年轻人为其主要的欣赏者与传播者。流行文化以其特有的消费娱乐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影响着当代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思想道德理念和行为等。这对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新的要求。

二、流行文化视域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一)流行文化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

流行文化在青少年中的盛行,增强了他们的主体意识。比如各种网络论坛、博客,为青少年追求个性、展示自我提供了更多的文化资源与条件,利于他们的独立,让青少年在表达自身需求的同时也不断地张扬着自己的个性。可以说流行文化的发展增强了人们的独立性和开拓精神,但另一方面由于流行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商业行为进行渗透的,更多的时候是通过明星文化、消费文化等来体现的,而青少年由于自身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对事物的辨别力有限,理性不足,由此可能会影响青少年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取向,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道德问题,甚至造成违法犯罪行为。例如有些青少年盲目追逐流行和时尚,他们依照当下的流行模式来包装自己,比如夸张的发型、纹身等,更多地追求外表的独特和感观上刺激,却忽略了自身内在素质的提高①;有些受到“超女”“快男”等一夜成名的影响,把财富、声望、地位作为自己人生追求的目标,过分强调个人的价值,片面追求自我实现,忽视了对社会、对他人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也就是说在另一方面,流行文化也滋生了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盛行。这就给流行文化视域下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依赖物化社会而伴生的流行文化逐渐冲击着思想政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土壤,在这一情形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如何辩证分析、科学应对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影响?如何向流行文化有效渗透使之成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新时期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以及在流行文化盛行的环境内如何科学构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如何正确认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功能与价值?等等问题,这些都是当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应当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理性的看待这些问题,坚持和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地位,是当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二)流行文化丰富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时代内容

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思想理论与道德价值观,注重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而改革开放以来,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呈现更加的纷繁复杂使得人们无法找到一种或是几种主导样式,流行文化就在这种形势下盛行起来。流行文化与技术进步紧密结合、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发展的特征。伴随着流行文化的发展各种西方的思潮、话语、主义也一并涌入国内,这些共同构成了青少年当前所面临的多元的生活空间。多元价值观空间为当代青年价值观的选择与追求提供了众多的方向。但从流行文化的内涵看往往体现的是现代资本主义的文化价值观,它导致的消费主义,个人主义同我国传统倡导的勤俭节约、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之间存在着冲突和矛盾。随着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和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作为流行文化的一种现象网络文化已经成为青少年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比如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与发展,折射了当前的青少年的价值观态度,“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哥没房没车”,“没有钱,泪汪汪,拿红薯,当干粮”。这些内容既折射出青少年内心的自由,也透视出青少年内心的无奈与苦闷。因此,在流行文化渗透的现实条件下,随着它对青少年影响的加剧,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被赋予了更多的新的内容,在多元文化价值体系下,要求体现更加鲜明的开放性和国际化的发展。对于多元的流行文化,应当抱有一种开放式的态度,引导青少年对流行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和精神境界。流行文化渗透在青少年生活的各个领域,作为思想开放、思维敏捷的群体,青少年不断追寻着适应当前社会的生活方式,更容易接受新文化、新知识,通过流行文化,他们可以更多地与人交流和沟通,扩大了社会交往,更快地融人社会。因此,在流行文化盛行的情形下,结合全球化、现代化、市场经济化的大背景,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地位,帮助青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青少年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形成科学理性的对待各种文化思潮,提高辨别力,有理有节的(下转第141页)(上接第139页)看待多元文化的传播。总之,在确保我国文化安全的条件下,增强青少年的开放意识,国际意识,集体合作意识等等都是流行文化发展下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时代新内容。

(三)流行文化改变着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代形式

网络技术的普及推动了网络文化的发展,它体现在青年上网行为的广泛性和频繁性,他们渴望充分的信息与通讯。由于网络综合了报刊、广播、电视、图书、录音录像、户外宣传等其他现存媒体的优势,青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和信息搜索。网络不但有助于他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拓宽想象力、创造力的空间,而且也创新了青年文化的传输方式。与传统文化单向性传统不同,网络上的文化信息传输是双向的,具有交互性。因此流行文化中的网络文化的发展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新的载体,他们通过互联网搜集知识进行专业学习、娱乐、与外界联系沟通。网络以其自由、便捷、客观的特性,极大地拓宽了青少年的视野。但是网络虽然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于信息和交流的需求,却也存在着管理和保护不完善等方面的缺陷,而青少年对网络文化的认识尚不全面,容易造成对网络文化缺乏甄别的现象,导致部分青少年终日沉迷于网络,封闭自己,失去了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忽视了自身情感的需要,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导致学习成绩下滑 、人际关系淡化,等等豎。网络文化的兴起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形式带来了冲击也带来了机遇。网络文化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巨大的信息,网络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价,网络化成为当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

流行文化是不断更新和变化的,变化的流行文化也是不同时期的价值观的具体体现。青少年在接受社会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影响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挑战、甚至反叛这种文化及其价值观,同时不断地创造着体现他们自身特点和要求的新的文化和价值观。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不仅要抓住流行文化所带来的青少年好的一面,同时也要看到背后的问题,对青少年进行教育,通过不断的学习、接受、质疑、创新的过程中,保持青少年健康积极向上的价值态度,逐步成长为中国社会的新的脊梁。

注释:

篇3

1.2 基本状况

1.2.1 农村留守儿童的含义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长期在外打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而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留守儿童在大部分农村地区尤其是四川、广东、江西、安徽、湖北、湖南、河南等地的农村是普遍存在的。

1.2.2 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的类型及其影响

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可总结为以下四种:隔代监护、单亲监护、上代亲戚监护、同辈监护或自我监护。从各地的调查结果来看,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主要以隔代监护和单亲监护为主,其中单亲监护又以母亲监护为主。

在我国社会加速转型和城镇化进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最近20多年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到2000年人口普查时,全国流动人口规模已经超过1亿,青壮年劳动力占全部流动人口的70%左右。从大的方面而言,在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同时,政策法规滞后于社会变迁,城乡二元结构使得进城务工就业农民无法将子女长期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在城市入学的高昂费用,在简陋的民工子弟学校又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

2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应对策略

对于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的问题,解决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提高父母意识,强化父母责任

首先要增强农村父母的家庭教育责任感,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改变留守儿童父母的认识极为重要,给他们分析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与子女教育之间轻重缓急的利弊关系, 引导他们妥善处理各种关系, 树立以孩子教育为重的科学家庭教育观。

2.2 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

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管理制度,加强小学阶段寄宿制学校建设,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管理,要尽量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以补偿留守儿童缺失的家庭教育。

2.3 充分发挥社区和社会组织的作用

篇4

一、高性能交流稳压电源的发展趋势

(一)智能化与数字化

目前在研制高性能、高精度、多功能的仪器设备时,几乎没有不考虑采用微处理器的。以微处理器为主体取代传统仪器设备的常规电子线路,将计算机技术与控制技术结合在一起,组成新一代的所谓“智能化仪器设备”。智能仪器解决了许多传统仪器不能或不易解决的难题,同时还能简化系统电路,提高系统可靠性,加快产品的开发速度。交流稳压电源一方面为仪器设备提供电能量,是仪器设备的“动力源”,另一面它本身就是仪器设备,因此,它有可能而且应当智能化。

(二)模块化

电源的模块化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功率器件的模块化;其二是指电源单元的模块化。我们常见的功率器件模块含有一单元、两单元、六单元直至七单元,包括开关器件和与之反并联的续流二极管,实质上都属于“标准”功率模块(SPM)。近年,有些公司把开关器件的驱动保护电路也装到功率模块中去,构成了“智能化”功率模块(IPM),不但缩小了整机的体积,更方便了整机的设计制造。只要把控制软件写入该模块中的微处理器芯片,再把整个模块固定在相应的散热器上,就构成一台新型的电源装置。

由此可见,模块化的目的不仅在于使用方便,缩小整机体积,更重要的是取消传统连线,把寄生参数降到最小,从而把器件承受的电应力降至最低,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三)绿色化

电源系统的绿色化有两层含义:首先是显著节电,这意味着发电容量的节约,而发电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所以节电就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其次这些电源不能(或少)对电网产生污染,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对此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如IEC555、IEC917、IECI000等。事实上,许多功率电子节电设备,往往会变成对电网的污染源:向电网注入严重的高次谐波电流,使电网电压耦合许多毛刺尖峰,甚至出现缺角和畸变。20世纪末,各种有源滤波器和有源补偿器的方案诞生,为21世纪批量生产各种绿色交流稳压电源产品奠定了基础。

二、高性能数字化交流稳压电源的设计与开发

(一)功能设定

功能设定是交流稳压电源进行设计与开发的基础与依据。首先交流稳压电源的设计应当满足最基本的电源功能要求,从大的方面来说一个是供电功能―电源应当保证具有稳定的供电功能,另一个是保护功能:1.如果电路出现短路问题,可及时切断电源,当故障解决,可恢复原本工作状态;2.如果电路负载过大,应根据负载情况在一定的时间内自动关机(过载>>12o%,6oB后关机/过载大于lso%,2sB内关机;3.电压保护,电压过大或者过小都会对电源本身以及设备运行造成影响,因此当电压在264V以上或者176V以下时应及时使稳压电源关闭;4.过热保护,当逆变器的温度达到安全值以上时,应使稳压电源关闭;5.直流母线电流负载超过规定的1s0%时,应当使稳压电源关闭。

(二)电路设计

电路设计采用拓扑结构,交流电在整流桥予以整流处理后变为直流信号,这一信号再经由滤波电路到达逆变电路,逆变电路又将这一信号整合为交流信号,反向输回滤波电路,然后在隔离变压器的作用下,交流信号成为精密且稳定的电压。变化电路由逆变开关的各种器件所组成,有隔离与非隔离两种、隔离式的变化电路应用较为广泛,逆变装置应用的功率变换电路有三相全桥、单项全桥、半桥以及推挽等。

(三)控制系统

整个控制系统由八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都有不同的功能分区:1.信号采集模块,对信息的采集有利于系统参数的设置,保证输出波形能够达到理想的状态,系统需要采集的信息包括电网与稳定电源的电流幅值、电压幅值以及频率;2.通信模块,技术人员对设备的操控与管理都需要通过通信系统来完成,稳压电源的通信模块有两个接口,Ethernet与RS485;3.键盘控制与屏幕显示模块,键盘可以取代开关完成对稳压电源的远程控制,完成对逆变器的开关,可对其进行菜单设置,输入或取消指令,查询信息与设置密码等、屏幕则可以将电源运行的状态,功率、电流、电压等参数都可在屏幕上作以展示;4.驱动模块,主要是指对逆变电路的驱动,有两种方式:a.对PWM信号的功率予以放大;h.将主控电路与PWM信号以及逆变电路的电气进行隔离;5.DSP单元模块,DSP是逆变主控芯片,可对IGBT予以瞬时保护,能够保证输出电压的稳定性,使波形达到理想状态,另外还能够产生脉冲信号以驱动IG-BT}OARM模块,ARM有着通信功能,它能将DSP收集到的运行数据传送给系统,也可以将系统发出的命令传输给DSP,它是人机互动实现的技术支持与基础;6.实时时钟,保证操作系统与运行系统时间的一致性,另外也可对系统参数与故障数据进行必要记录;7.保护与报警模块,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也在进行自我检测与保护,故障发生时可进行自主诊断,如有较大故障则发出警报.以警示灯或蜂鸣器进行警示。

三、结语

总而言之,交流稳压电源有着较高的稳定性、精确度与可靠性,其设计与开发对自测设备的运行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科技的发展,交流稳压电源呈现出了数字化与高性能的特点,对其进行探究,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篇5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凝聚,是中国人民内心正能量的表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奋斗的精神基石,是中华儿女塑造优秀品格的精神动力,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国家、社会、家庭以及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如今,传统文化在复杂的社会发展形势下,面临的形势极其复杂,但是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是新时期我们每个人应该传承的文化的精髓,中华儿女应该把传统文化作为基因,一代一代地把优秀传统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底蕴,对中国人民内心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和促进社会的和谐和进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传统文化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是中国人民心中重要的是非价值标准。所以,要想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必须奠定传统文化发扬的科学理论基础。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就是以为基础,奠定为基础是传统文化发展的根基。的理论基础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时也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创新,这是在继承和发展中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以为基础还有利于正确的看待传统文化和国外文化的关系,这样有利于吸收借鉴国外文化的先进的东西,充实传统文化的新的形式和内容。作为科学的理论,这是我们在发扬传统文化中坚定地理论基础,是我们保持传统文化不断发展的重要理论来源。

二、要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实现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

在奠定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的科学基础的同时,要践行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就要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树立文化自信。把传统文化的弘扬融入到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把树立文化自信进行全方位的实践,这是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一步。

中国梦的内涵和中国传统文化存在内在的一致性。中国梦的实现是坚持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注重和谐,也在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原则,因此,这种内在的关联和一致性是他们能够统一的基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中国梦是中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也是共同价值观的集中统一,所以,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也是树立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的过程,是中华传统文化走向繁荣发展的过程。

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的树立,首先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这样才能对于传统文化树立深厚的政治根基;其次,要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大力发扬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培养和实现要进行传统文化的大力宣传和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这是增强传统文化生命力和活力的重要步骤;最后,传统文化要作为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推动力,成为实现百年目标的精神力量,这是增强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的关键,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作为实现中国梦的助推力,也是提高文化自信,提升传统文化地位的重要方面。

三、要在文化交流中树立传统文化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

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外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中国在不断地走向世界的同时,也应该向世界不断地展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展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中国优秀传统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凝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元素,是中国道德伦理的诠释,优秀传统文化是古人共同价值观的体现,也是其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方面,优秀传统文化给予了我们历久弥新的力量。但是在现实的发展条件下,优秀传统文化面临了巨大的挑战,一部分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的缺失、对于传统文化践行的不足,对于国外文化盲目的崇拜,使得优秀传统文化的l扬和发展面临着困难,重视并且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我们提高综合国力的需要,也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精神力量。

指出:“加强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不仅‘各美其美’,而且‘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强调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加强文化交流是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世界不断走向进步的需要,在文化交流中,文化逐渐地融合,在此过程中,可以扩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同时吸收国外文化中的有利因素,形成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新格局,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文化自信就是在交流和借鉴中实现的,这是由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决定的,是我们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过程。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传统文化在互鉴中实现兼收并蓄,这是文化自信的来源。在这一过程中,同时我们要树立文化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对于中国的文化发展道路,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论根基,要保持自信,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引我们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保证。所谓道路自信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道路,把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结合起来,这是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关键;所谓理论自信就是对中华文化的理论进行系统地把握,对其内涵进行系统的认知,把理论的正确性和丰富性进行把握,这是要树立的理论自信。只有在文化交流中坚持中华传统文化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才能在文化交流中创新文化传播的方式,才能增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效果,才能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篇6

在世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中国始终面临着西方国家的文化扩张和文化渗透的压力,保护中国文化安全是当务之急,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化要与时俱进,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并利用其悠久的文化历史和千年的文化积淀来影响世界,改变世界,获得越来越多人的认同。运用科学有效的手段进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树立多元化的发展观,增强文化安全意识,坚持文化发展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才能保护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安全。

1 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的问题

1.1 全球化的冲击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文化间的交流与发展借助网络变得异常便捷,却也面临着十分巨大的安全性挑战。由于信息技术革命和资本的全球性流动为文化的广泛和快捷的传播提供了载体、工具和渠道,各类文化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快速传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意识和价值观念。全球化凸现了文化精神中的整体精神,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文化的某些共同性质,并产生了全球意识、全球价值,文化的认同与交融无疑是件好事,但是不加以节制,最后会导致文化趋同,消灭一些文化的独特性,甚至威胁某些文化的生存。目前世界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矛盾也频频出现,冲突更加复杂,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正在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对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1.2 传统文化的断裂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带给了人们无穷的智慧与财富。面对工业革命的冲击以及后工业化社会的思想冲击,剧烈的社会变革让人们慌了手脚,难以完成从传统文化到现代思想文化的转变,这就使得传统文化没有进行充分的转型,而工业文明也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在这种状况下,传统文化出现了断裂。今日,我国大力建设文化强国,打造文化软实力,就要意识到文化传承过程中的文化断裂问题,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1.3 产业文化的落后

以传统文化价值为基础、吸收全球文化、并将传统文化交融贯穿其中的文化产业是国家软实力的主要表现。由于长期对文化建设的忽视,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落后于其他国家,与国家的地位和经济发展水平极不相称,目前,我国文化资源未能实现产业化发展,技术力量薄弱,文化产业结构化构造失衡,难以与国际市场接轨,文化产业政策体制落后,这种无序化的文化发展状态,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1.4 多元文化的冲突

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文化冲突,差异性导致的文化冲突不仅表现为地理空间上的横向多民族文化的竞争甚至对立,而且表现为时间维度上纵向的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的多元交叉和时序错位。在不同的社会阶层内,由于生产力、价值观念等的不同,也存在文化冲突,甚至导致社会各阶层间的对立,严重影响社会和谐。在文化交流中,各种文化间彼此因价值指向不同会产生诸多的争夺,包括文化资源、文化利益的争夺,需要不断的磨合。

2 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安全战略选择

2.1 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树立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观

在全球化进程中,东西方的不同文化处于不断的交流与学习过程中,呈现优势互补的态势,并最终实现文化的整合和快速发展,对世界带来更为深远的影响。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由于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文化冲突不可避免,多元化的文化能够长期并存就需要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呈现文化的多元繁荣景象。在世界文化交流过程中,每一种文化都应得到应有的尊重,各种文化互相平等,和而不同是推进文化健康交流与合理发展的一条原则,符合当前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中国的传承与交流就要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抵制文化霸权主义,倡导文化平等交往,主张开放与融合,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吸收优秀世界文化,在不断的文化交流中寻求创新。

2.2 坚持文化发展的自觉性和独立性,增强文化安全意识,维护文化

世界文化交流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中国文化要始终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展现自身优秀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为我所用,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所用。在吸收文化精华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化始终面临着西方文化的扩张压力,树立多元化的文化发展观,坚持文化独立性,并将文化安全提升到国家安全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上来。

2.3 大力加强网络建设和管理

在信息化的时代,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须借助网络扩大影响,西方文化已经借助互联网对我国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严重威胁着我国文化的安全,因此,加强网络建设和管理,创建良好的网络文化,才能有效保护我国文化的安全。我国的文化发展要抓住信息网络化发展带来的机遇,塑造国家良好形象,积极推广我国优秀文化。构建安全规范的网络信息平台,鼓励人们调整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加强网络立法和执法,建立健全完整的网络信息管理体系,并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有效保护我国文化的安全。

3 结语

在信息化的时代,世界文化的交流借助于网络平台得以迅速快捷的传播,对世界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却也给文化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保护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安全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顺应全球化趋势,积极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强盛之举,相信在不断的努力与配合之下,我国的文化安全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

参考文献:

[1](美)乔治・索罗斯.走向全球的开放社会[A].王列,杨雪冬.全球化与世界[C].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篇7

1.文化交流与翻译

1.1有关文化交流

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 译界虽对此一直多有讨论 , 但并未取得共识。从翻译实践来看 , 不论是在当代还是在历史上 , 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即归化)的原则似乎是占了上风。近十多年来 , 随着文化研究日益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关注的焦点并逐渐向边缘学科广泛渗透 , 翻译理论界越来越注重把翻译放在全球文化交流的大环境中进行考察 , 人们更多地从文化的差异与渗透来看异化与归化问题 , 即把翻译不仅仅看作不同语言的转换 , 而且把它看成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关系及它们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本文试图从翻译的本质出发 , 通过讨论译者的使命 、读者阅读的认知过程及信息时代与全球化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 来重新诠释归化与异化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处理归化和异化关系的总原则 , 即在不排斥归化法的前提下 , 尽量采用异化或异化加释义的方法来处理作品中含有文化色彩的语句。文字间意义的传达或功能的对等等方面的研究 , 而对意义与功能之外的因素关注甚少。近十多年来 , 随着文化学研究的兴起及各民族间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 , 人们越来越注重从文化层面来探讨翻译的本质。翻译的文化学派代表人物巴斯奈特和勒弗维尔在他们合编的《翻译 、历史与文化》中正式提出了“翻译的文化学转向” 这一口号,这也标志着翻译的文化学派的正式兴起。在以后的几年中 , 他们又各自或一道陆续出版了几部专著来讨论翻译与文学 、意识形态 、权利及文化的关系。与以往翻译中的文艺学派或语言学派不同 , 文化学派是当前翻译理论界中具有相当强“革命”因素的学派 , 有人甚至认为他们的观点对以前的翻译理论具有“颠覆” 性。 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特别强调文化在翻译中的地位和翻译对于文化传播 、推动社会和文化进步的重要意义。他们认为 , 通过翻译可以引进新概念 、新文体和新的表达手段来推动社会文化的进步。翻译的目的是使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起原文在源文化中同样的功能。另外 还有一些翻译家如兰博和雷恩也推出了此功能。

1.2 文化交流中的翻译

著名作家于冠西说:“人类文化从整体来说,是各国、各民族的文化汇聚、交流的产物。”不同文化的交流必须通过翻译来完成,没有翻译就没有文化交流。翻译不仅是不同语言相互转换的过程,更是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环境氛围,独特思维方法、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造就了不同文化的独特内涵和文化特色,呈现出明显的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阻碍了信息的交流和沟通,给翻译带来一定阻碍和困难。因此,如何成功跨越文化阻碍,寻求恰当翻译策略,从而实现高质量跨文化交流,进而推动文化传播,是翻译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翻译是不同语言社会的交流工具,通过转述语言文化信息,促进双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和进步。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翻译应该充分重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注意不同文化间的相似和差异。如果两种语言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思维和表达方式大致相同,两种社会的文化内涵也会大致趋同,这种情况下,翻译就可以实现互译,保留原文文化色彩;如果两种语言社会的地域环境、文化习俗、人文历史、、价值观念等存在较大差异,则需要注意,因为这种文化差异影响着翻译活动的范围和方式,制约着翻译内容的呈现和翻译策略的选择。因此,解决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困境,是影响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关键。

2 .目前影响翻译不同的因素

2. 1不同语言社会的历史和习俗等文化内涵差异

是影响文化交流和传播的根源因素。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和民族形成了具有自身民族特点的历史文化;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孕育形成了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语言和词汇;语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本民族交流情感和表达思想的独特工具。由于受价值观念、社会风尚、道德情操、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各民族形成独特的文化习俗,这些不同的文化习俗也产生出内涵丰富的文化差异。因此,要重视不同语言社会的历史和习俗差异,把握翻译中文化交流和传播的根源。

2.1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地域环境等文化背景差异

是影响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客观因素。文化作品以整个社会为反映对象,用独特视角反映社会生活,形成浓厚而鲜明的时代色彩。作品的创作离不开身处的地域环境,还与个人的生活经历、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只有充分关注作品、作者的相关背景,才能充分了解作者传递的信息,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揣摩作者写作时心境,感悟作品深刻内涵。因此,不考虑社会时代背景对作品翻译的重要影响,就会产生翻译的文化偏差,无法保留和彰显源语文化特色。

2.3 翻译者的价值观念和语言功底等文化素质差异

是影响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主观因素。翻译者是作品翻译过程的主体,是两种文化的传播中介。不同翻译者,所翻译的作品意蕴和内容各不相同。一方面,由于受社会环境、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翻译者逐步形成相对固定的思维方式、行为特征和价值观念,进而影响翻译用语和价值选择;另一方面,翻译者要对原作品进行解读、评价、加工和改造,仔细把握作品的文化内涵,领悟作品的内容精髓,品味作品的思想精神,用精准的语言进行文化传播和再造。因此,翻译者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扎实的语言功底是翻译优秀作品的必备条件。

3 .当前文化交流中翻译存在的问题

3.1加强全球文化交流与融合,减少翻译语言障碍

今天,文化融合成为世界文化交往的发展趋势。作为开放的动态性系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渗透力,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碰撞、吸纳、融合,增进了人们的相互理解,增加了人们的相互认同。这使得跨文化交流――翻译的障碍越来越少,语言沟通越来越顺畅。因此,翻译者要把握原作品所属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习俗,强化保护源语文化意识,深度了解原作品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同时,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增进文化融合,加强文化交流,促进世界文化交流和传播。

3.2合理恰当运用翻译方法,扫除文化交流障碍

翻译者是联结原著作者和译著读者关系的纽带,在翻译过程中,若以原著作者为中心,就不免会给译著读者带来诸多困惑和不解;若以译著读者为中心,就不免会失去原著文化特色。因此,需要正确处理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差异,灵活采用音译、套译、移植、译注、重创、摹仿等方法,找出传递文化信息最恰当表达方式,推动文化交流与传播;或以源语或原著作者为依归,以原著内容特点为基础,采用“异化”或“直译”翻译方法,最大限度保留原著风貌和风格;或者以目的语或译著读者为指向,把握原著作者思想,关照译著读者态度,采用“归化”或“意译”翻译方法,促进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融合。

3.3提高翻译者综合文化素养,增强翻译实践经验

翻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翻译作品质量的优劣。作为一种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翻译要求翻译者既能熟练掌握和运用两种语言,又要熟知两种文化差异;要求翻译者不仅具备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还要具有较高的综合文化素养和文化意识,牢固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努力积累翻译实践经验。在翻译时谨慎处理文化差异,准确把握文化内涵,真实再现原文风貌,恰当传递文化信息,更好地实现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快文化交流步伐。文化交流是人类交往的产物,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人类交往的广度和深度的发展,文化交流的规模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层次越来越深,这是文化发展的规律。冷战结束之后,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文化多元化日益发展。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的程度不断加深。社会发展日益将整个世界紧紧连在一起。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以至最不发达国家,都不能自外于这一历史潮流,都必须在这一浪潮中趋利避害,以求得自己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必然促进全球性的文化大交流,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的有机统一。文化受制于经济和政治,又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经济、政治和文化相互协调发展,社会才能协调、和谐、有序运转,走向良性循环,否则就会失衡,甚至瓦解。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又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过程。任何一种经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发生发展的。从这个意义来说,经济全球化本身也是文化交流的产物。 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由文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矛盾决定的。不同民族的文化既有特殊性又有普遍性,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文化的个性、特殊性决定着文化交流的必要性;文化的共性、普遍性提供了文化交流的可能性。正是文化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矛盾运动,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不断碰撞和交流,促进文化的不断发展。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有其长处,也有其局限。它只有从其他文化中吸收营养,才能永葆青春,具有活力,否则就会变成“死文化”。古代中国非常强大,文化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四大发明”对人类社会作出过巨大贡献。但后,中国却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其原因之一就是闭关自守。

人类文化史表明,一个封闭的文化系统,必然走向衰落以至灭亡。只有实行开放,不断碰撞和交流,文化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从而长盛不衰。古代日本比较落后,但它不断从中国文化中吸取积极成果,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明治维新”之后又积极向西方学习,从而成为一个发达国家。亚洲“四小龙”基础并不很好,但战后积极对外开放,吸取别国的长处,取得很好效果。今天的美国之所以在许多方面能保持领先地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吸引了来世界各国的大批优秀人才。党的之后,我国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学习并善于学习别人的先进成果。正反经验说明,文化交流是通向文化繁荣、经济发达、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

篇8

Key words: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Culture Shock Innovation Adaptation strategies

作者简介:罗静(1986―),女,四川泸州人,江南大学法政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越来越快,中外经济与文化的交流越来越深入。中国的现代化程度越高,与世界的联系就越紧密,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就更为扩展,如何努力地去促进和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在当代显得尤为重要。在此发展过程中,西方各国人民也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来到我国工作或生活,双方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相处必然存在碰撞和融合,而面对文化冲击,我们如何结合实际,采取什么对策成为当代我们不能回避的话题。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思想文化冲击的表现

1、经济与文化的交流融为一体

经济的发展是文化交流的基础,有时候甚至决定了文化发展的方向,与此同时,文化的发展也对经济的发展产生能动作用,影响着经济的发展方向。在此情况下,中外文化的交流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文化的冲击也呈现多方面的特点,不能单就文化而言。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越来越紧密,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开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互融合、摩擦。作为市场经济基础的跨国公司最充分地体现着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跨国公司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全球经济战略为其发展提供了机会。但是跨国公司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由于战略目标和实施行为的矛盾,多元的国际文化环境和文化摩擦,使得我国的经济文化市场面临文化困扰。因为文化造成的摩擦难以通过经济策略来克服,文化造成的偏差只能通过调整文化来纠正。

2、中国传统文化面临新的挑战

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国力强盛的中国文化直到19世纪早期都表现出很强的扩张性,但是从19世纪中期开始,越来越多的外国文化开始影响中国正统文化,西方列强以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向中国输出地不仅仅是工业品,还有无处不在的西方文化。以欧美等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平民为主体的商业社会文化和市民社会文化,以我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发展取向是重群体、重道德、重实用,西方文化发展取向则侧重于个体、重科学、重思辨。这两类不同的性质的文化决定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不同发展取向的整体差异。在我国当前社会文化发展中,西方文化的影响更为深入,使得中国传统文化面临新的挑战。比如,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把好莱坞电影作为文化消费的首要选择,中国年轻一代对西方快餐肯德基、麦当劳视为家常,美国文化已经深深渗入中国这片土地。

3、思维习惯与价值取向存在文化差异

人们在日常交往中,经常运用自己的价值观念或行为规范来判定对方的行为合理性,由于双方的行为存在误差,那就容易产生文化冲击,产生误解。在西方文化体系中,欧洲人注重权力和地位,美国人欣赏创新精神和成就,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人们的价值观念也会产生变化,因此我们要采用辩证的眼光,西方文化也在时刻变化,与我国文化的融合与冲击在新时代还会有新的表现。价值观是一种比较持久的信念,根据它可以确定一个人或一个群体乃至一个社会的生存形态。在东方文化中,中国人崇尚谦虚谨慎,追求随遇而安,同时倾向于照顾大众情绪,抹掉个人锋芒,而西方文化则非常崇尚平等、自由、个人,他们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强调个人的英雄主义,不依靠他人而存在。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氛围中,双方的文化交流必然产生冲击。

二、面对中外思想文化冲击采取的适应策略

1、以积极的心态学习

为了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冲击中获得成功,努力学习西方文化可以说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显而易见的一种策略了。我们在适应外国文化的融入时要抱有积极的心态,学习它、了解它、征服它,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就可以在文化冲击中占据主导地位。在当今我国的教育事业中,英语教育受到的重视可以说是前所未有,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开始意识到语言的重要性,开始重视语言的学习。另外,还可以通过旅游观光、阅读英文书籍、上网、收看外国节目等方式来了解西方世界,并从这些外在信息中来了解西方社会的价值取向。其实在当代,这种方式的文化交流已经越来越多,比如很多的好莱坞电影制作在中国上映,受到很大部分中国观众的欢迎。在中国年轻一代身上,还有网络交流日趋频繁,近几年,美国的连续剧在中国年轻人中间非常流行,这也是中外文化交流中积极学习的表现。

2、充满自信,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改革开放政策,中国文化重新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光彩,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深入,中国文化开始重新影响世界。在当前中国的高速发展中,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而应努力奋斗,振兴中华文化。跨入新世纪以后,中国向西方社会传输文化的力度正在加强,而且取得了优秀成果。比如2008年奥运会的胜利举办,不仅证明了中国的经济实力,同时也向全世界传递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西方国家,针对热爱汉族文化的外国人开设的“孔子学院”更是如雨后春笋。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盛大召开,更是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开放的中国。当然,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并非是去主宰别人,而是要对世界的文化创造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3、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传统文化的创新问题

世界文明的发展史无数次地证明了,人的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文化的精神面貌,在今后的中外思想文化交流中,中华民族能否立于不败之地,能否通过文化交流促进自身发展,归根到底还是要看民族素质的高低。当代中国要面对世界文化的不断冲击,对于科学精神与民主精神的培育和弘扬,既十分迫切又任重道远。如果人民未能积极自觉参与学习科学和民主精神并使之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那么当我们在与西方科学和民主精神泛滥的世界交流时就会出现意识形态的差异,带来很大的文化冲击影响。当人民主体在探索新文化发展道路中,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就是创新问题,在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交流冲击中,要运用现代的观念来创新文化精神,解决新时期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这样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中国的现代文化发展才能得以持续进行。

面对新时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改革开放这一基本国策给我国这30年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契机,但是在此过程中,外来文化对我国本土文化的冲击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作为一个世界文化大国,其具有的包容性、凝聚性让现代中国社会变成一个大熔炉。在这个不同文化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中,我们面对中外思想文化的冲击应该怎样面对,采取什么策略,这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一直孜孜不倦、认真探索的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与人民素质的不断提高,中国社会对于文化的融合与碰撞的认识会越来越成熟,中国文化将会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在世界文化之林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张忠利.中西文化纵横论.[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年

[2] 王前.中西文化比较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3] 王祥云.中西方传统文化比较.[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篇9

《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为“一带一路”文化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绘制了路线图。尽管这一战略蓝图构想乃是由我国提出,但其惠及的对象并不仅仅是中国,实则乃是一种全球化时代文化共同体的构筑。可以展望的是,此项战略蓝图将发挥文化的纽带作用,使不同国家与地区实现文化层面的深入交流,进而实现共同发展。由此可见,在践行一带一路的进程当中,必须注重文化产业的凝聚性力量,并依托文化产业实现对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文化交流的深层次促进。

一、“一带一路”格局的提出

诞生于汉代的丝绸之路至今已经有了千年的历史,这条打通亚欧大陆、曾有着“玉石之路”美誉的通道,昭示着人类突破地域阻隔,追求开放共享的精神。两千多年之前,刘彻麾下的张骞打通了丝路,其后,东汉时期的班超将丝路延展到欧洲大陆,自此开创了中国同域外文化、经济实现深度交流的全新格局。也正是自此开始,中国以其雄浑的气魄傲然挺立于世界之林,从此,中华文化开始了对世界文明进程的深远影响,同时也正是通过丝绸之路,为世界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的窗口。丝绸之路犹如一条架设于亚欧大陆之间的高架桥,使中国同域外国家、地区的文化、经济交流变得日益频繁。可以说,彼时丝绸之路的存在意义,相当于为彼时的世界创设了类似于今日全球化的文化交流契机。在2013年出访中亚等一些国家时,指出中国愿意同这些国家精诚合作,共同寻求发展的契机。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所谓的“一带一路”乃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从这一战略蓝图的构想来看,其表明了中国同域外国家开展深度合作的决心与诚心,表明了中国政府长期遵循的与其他国家共谋发展的庄严承诺。

二、“一带一路”为文化产业带来的发展契机

从我国的整体地区经济建设版图来看,西部经济整体发展情况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因而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积极践行西部开发战略,以期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同其它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看齐。通过“一带一路”战略蓝图的构想,能够为西部地区创设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而且将使西部地区的文化建设进程进一步加速。正如前文所分析的那样,“一带一路”并非仅仅是一条经济合作之路,其更是一条使中华文化同域外文化实现深度交流、深度沟通以及深度合作的文化传播之路。同时,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承载了沿线不同国家与不同地区的独特文化记忆,推动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在同中华文化进行交融过程中的文化大繁荣,这既是以往中国开拓丝绸之路为世界作出的卓越历史贡献,亦能表现出现代中国推动区域合作、文化交流的决心和信心。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如何发展与繁荣文化产业

“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馆应该切实完善合作机制,构建文化合作平台,积极组织文化交流,从而不断地发展与繁荣文化产业,促进文化强国伟大构想的实现。

1.切实完善合作机制

《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提出,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国际合作机制,加快国内“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为此,文化馆应该积极贯彻行动计划,与兄弟馆站建立合作关系,完善合作机制,通过不断地加强合作,来实现文化的交流与互促。

2.构建文化合作平台

“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的合作需要一更为广阔的平台。而作为文化服务部门的文化馆,则有构建文化合作平台的责任与义务。“一带一路”战略下,政府与沿线大部分国家都签署了文化交流合作协定及执行计划,而民间的文化交流也十分频繁,合作内容丰富。作为文化馆,应该积极配合政府和民间的文化合作活动,为其提供更好的平台,比如举办一些文化年、艺术节、文化推介活动、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项目等。只有积极构建这样的文化合作平台,才能更好地促进不同文化的融会贯通,使不同文化有可以进行合作的平台和载体。

3.积极组织文化交流

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情况来看,其在历史、文化、政治体制、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别,因此,唯有依托文化沟通的方式,才能够促进和拉动不同国家与地区实现深度合作。据文化部资料,这些年来,我国与沿线沿途国家的文化交流形式越来越新、内容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如近一个时期以来,中国政府同沿线诸国相继订立了政府层面的文化交流协议,所涵盖的文化交流领域不一而足,进而依托文化层面的交流,为中国同沿线国家进一步开展合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通过文化层面的有效交流,能够创设出由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同参与其中的国际文化共同体,进而藉由这一共同体的问世,加强各方的文化信任,架构起彼此文化深度认同的机制,进而搭建有益于各国开展深度合作的文化平台。

此外,在文化交流合作中,各地文化馆要加强设计和战略部署,推动文化交流与合作深入发展,精心打造新的文化交流品牌,承办种类丰富、别致新颖的文化交流论坛以及大型文艺活动。还有就是,各级文化机构应当以“文化新丝路”为活动主题,积极引进、译介各国优秀的文化书籍、影片,同时也将能够反映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成果的优秀书籍、影片推广至沿线国家,从而实现国家、地区之间的文化交互。

四、结束语

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蓝图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彰显文化产业对这一战略实现的引领效用,通过国家、地区之间的文化交互,使不同国家、地区实现彼此之间的文化认同,另一方面,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业态,也可以丰富与壮大一带一路的战略内涵与规模。文化的交流、资源的整合开发、产业的规模发展,一定要建立在平台机制的形成上,而文化馆与文化站则应该积极完善机制,构建平台,促进文化的合作与交流。

[参考文献]

[1]徐伟,高芊芊.“一带一路”背景下连云港市文化产业发展策略[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12).

[2]谢卓华.“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对接东盟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6(03).

篇10

众所周知,我国是茶的原产地。茶的起源,最早可见于《神农本草》,据考证,该书大约成于战国时期。据有关资料考证,我国发现茶树并使用茶叶迄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茶叶最早是作为一种药材使用,是在唐朝,茶叶才正式作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料。茶作为一种文化,则出现在两晋南北朝时期,那时,佛教兴盛,佛家利用饮茶来解除坐禅瞌睡。茶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同时佛教促进了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唐朝,由于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茶文化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也是在这个时期,茶叶开始传到日本。宋元时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有“茶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茶文化的鼎盛,促进了茶文化的普及,市民茶文化兴起。明朝,制茶工艺得到长足发展,一定程度上对茶文化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如今,茶已经成为中国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

二、日本茶道的产生及发展

中国唐朝时期经济空前繁荣,强大的国力吸引了日本前来学习。大批日本僧人随遣唐使来唐学习佛法,他们在回国时把佛教文化和茶一同带到了日本,茶开始传入日本。但那时,日本的茶叶主要还是依赖于从中国进口,主要流行与僧人与贵族之间。之后,唐王朝衰落,两国交流中断,日本由“唐风文化”向“国风文化”转变,日本的茶文化也开始了一段时间的沉寂。

南宋时期,日本向南宋派遣僧人学习禅宗,促使了禅和茶一同传到日本。其中贡献最大的就是日本僧人荣西。他不仅将茶种带到了日本,而且还系统的将中国的制茶方法介绍到日本,并介绍了茶的功能,种类,及茶具,对日本茶道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明清时期,中国的炒茶技术及泡饮方法(在这之前日本为煮茶)也传到了日本。如今,日本茶道已经成为为人所熟知的日本文化一大元素。

三、中日茶文化的主要异同及产生原因

从上述起源可以看出,日本的茶道是起源于中国茶文化,并长期受中国茶文化影响,但是,中日茶文化还是各有异同,各自拥有其民族特色。

主要的相同之处是都将茶作为修身养性,待人接物的一种方式,并从中感悟人生。中国茶文化讲究“闲、敬、清”,“闲”是指茶人希望通过品茶来消除疲劳,修养身心,追求亲近自然。“敬”指用茶敬客,体现出一种待客礼仪,是追求人际关系和谐之意。“清”指净化心灵,茶人认为茶为清洁心灵之物。这几个字也分别体现出了儒、道、释三家所讲究的和谐、回归自然、静心悟道之理。与此相对应的日本“茶道四规”―“和、敬、清、寂”也体现了其中之意。差异之处主要有中国茶文化更注重品茶,中国茶文化有四观的说法,即观色、香、味、形。一观色是通过看茶水的颜色来辨别不同的茶。二闻香,好的茶叶应有特殊的清香,入口如入人心,使人久久难忘。三品味,茶本来有淡淡的苦涩味,仔细品,可尝出甜味,正所谓苦尽甘来。四观形,尤其绿茶,泡入水中,朵朵直立,形状极美。好的茶叶是色香味形的合一,所以中国人讲究“品”。

但日本茶道更注重泡茶时的礼仪规范,茶技茶道,并拥有一套复杂、严谨的程序,更像是一种仪式。日本茶道很讲场所,一般在茶室中进行。然后按照一定的仪式进行茶会,整套仪式严谨而复杂。这也是日本茶道能被称为“道”的原因之一。究其差异的原因,还要谈到起源,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最早起源于民间,更多是人们休闲时的饮品而已,之后才由文人雅士等社会上流人士赋予更多文化内涵,因而并没有那么繁琐的程式,而日本茶道则始终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受佛教文化影响更大,特别是禅宗的影响,它将茶道和佛教的清规戒律结合起来,给人一种宗教仪式感。并且作为茶的原产国,中国茶叶种类丰富,品种齐全,这也造成中国茶文化重“品”,日本茶道重程式而不重味道。

四、结语

中日两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两国文化长期相互影响。尽管两国因为一些历史原因,存在着一些矛盾,但我们仍应重视两国文化交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茶文化作为两国富有代表性的文化之一,通过分析比较其异同,希望我们能够更深刻的了解两国茶文化发展的渊源,使茶文化成为两国文化交流的纽带,促进两国开展更加广泛的合作与交流。

参考文献:

篇11

英语翻译;中西文化;文化差异;影响

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发展的越来越快,促使世界各国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发展与交流日益密切。每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都特别深厚,从而使各国之间的文化各不相同、各具特色,语言的差异需要正确的翻译来促进国与国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各国进行面对面交流时,需要把自身文化与外国文化进行转换与交流,从而促进国家之间的合作与发展,因此翻译在文化交流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至今,英语这一门语言已经被广泛使用在各国交流中,它成为许多国家文化交流的通用语言,因此英语的翻译准确性以及可靠性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要重视英语翻译,从而促进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1英语翻译的重要意义

目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促使我国经济与文化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发展与交流也日益密切,同时我国对外贸易也在不断增长,从而不断的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英语目前已经成为各国文化交流所使用的语言,因此英语翻译不仅能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还能在各国文化沟通与交流时向外国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让世界各国了解我国的文化。同时也能了解更多西方文化,丰富我国的传统文化,使其不断的可持续发展与进步。英语翻译在促进世界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也是文化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桥梁,从而实现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交流,让彼此更加了解不同的文化涵养,从而促进本民族传统文化,也能促进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经济合作。英语翻译对促进中国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准确无误的英语翻译不仅能使我国传统文化吸取西方文化的优点而改善我国传统文化的不足,还能向西方了解更多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点,从而扩大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范围。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必须要做到引进来,走出去,才能使传统文化快速发展。英语翻译能加强世界各国之间的密切联系,因此正确的翻译各国文化的本质,不仅能实现文化共享,还能推动世界各国文化的相互交融。我国属于友谊之邦,希望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与文化互动,通过英语翻译能大力加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各国建立深厚的友谊,从而促进经济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2英语翻译中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

2.1地域文化的影响:

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的地域文化也各具特色,不同的地域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在英语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地域文化背景,才能使英语翻译的内容具有准确性和可靠性。不仅能使人们能充分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还能使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交融与传播,从而实现文化共享,促进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发展。

2.2历史文化的影响:

历史文化的发展的不同也会影响英语翻译的质量与效果,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经过时间的洗礼与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具有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因此,在英语翻译时,翻译官要充分了解中西文化的历史发展和熟悉中西文化存在的差异,从而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使人们更详细的了解中西文化。如果翻译官不重视中西文化的历史发展,不仅无法让人们理解相关文化信息,甚至可能会出现历史知识储存不够而被人认为无知。因此,翻译官必须要重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文化,从而更好的诠释文化信息。

2.3宗教文化的影响:

在人类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地区的宗教文化各不相同,人们信奉的宗教也是不一样的。我国人们所信奉的宗教不仅仅是我国的宗教文化,如儒教和道教;还有外来的宗教文化,如佛教。这三大宗教目前在我国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为我国的宗教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外国的宗教文化思想与我国的宗教思想是截然不同的,它是有基督教文化与哲学思想共同形成的,因此翻译官在翻译时要考虑到宗教文化的差异而对人们对不同事物的理解与认知,从而确保翻译的精确性。

2.俗文化的影响:

不同的地区拥有不同的风俗文化,在我国风俗文化较为丰富,比如南北之间的风俗文化,大陆与港澳台之间的风俗文化等等。不同的民族与地区的风俗文化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这些风俗文化大多都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与不同区域的经济、文化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形成了该地区的民族特色。因此,在英语翻译中,翻译官要重视不同地区风俗文化的影响,了解当地的人土风情,而确保文化知识的传播以及加大传播速度。

结语:

综上所述,在英语翻译中,翻译官要充分考虑到中西文化存在的差异而带来的影响,也要重视不同民族和地区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以及宗教文化和风俗文化给翻译带来的影响,从而实现不同语言的文化交流与沟通,促进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以及可持续发展,也能促进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经济合作。

作者:李陵霜 单位:重庆市武隆县火炉镇中心小学校

参考文献

[1]王晓晓.英语翻译中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分析[J].海外英语.2016(09).

[2]伍燕杰.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J].读书文摘.2016(14).

篇12

丰富文化内涵,提升中原文化软实力

重在传承中原传统文化、厚植中原人文精神、创新中原文化表现力,对内发挥凝聚力量的精神动力,对外产生渗透影响的说服力。中原文化发展具有兼容并蓄的传统,在中原崛起的新阶段,要借鉴吸收先进的文化,不断改造自身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容,丰富文化形式,形成体现中原特色的文化生态。同时,要发掘丰富的文化资源,利用传统文化、传统思想、文字、博物馆等展示中原悠久精深的文化内涵,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中原文化的精神影响力。其中,中原人民对孝道文化的传承,发扬了家庭和谐和睦的人际价值观,有利于在经济发展中保持社会生活的有序与和谐。中原的黄帝文化、道家文化,展现了中原先贤们在中原大地上开拓创业、进行文化教化所建立的丰功伟业,昭示当今的中原人民只有不断奋斗、积极进取,才能赶超先进,创造新的未来。

加大文化交流,增强中原文化话语权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是儒、道、墨、法等百家思想的集大成,是A夏文明发展与成长的主体文化。在改革开放和中原崛起的背景下,中原文化的吸引力仍是浸润中原儿女思想中传统文明的超凡魅力。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展现这种文化魅力的吸引力,需要加大文化交流与合作,为其注入新的文化基因和血液,让其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一方面,要加快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充分发挥全球华人根亲文化资源优势,传承弘扬中原文化,推动黄帝文化、黄河文化、河洛文化、姓氏文化、武术文化等以“根”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品牌“走出去”,大力发展传统农耕文明中的家国文化、中原子民历代注重的爱家文化、邻里间关爱互助的亲情文化,无不深刻体现了爱国重情的情感和力量。另一方面,要适应现代社会工业文明的市场理性文化,引导民众不断改造和建构公民文化。大力弘扬在中原大地上诞生的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和愚公移山精神等共同构成的中原人文精神;大力引进具有国际文化背景和引领时代水平的文化产业领军人才、高端创意人才,发挥文化发展的引力作用。

创新文化表达,增强中原文化承载力

篇13

所谓“企业文化交流的大格局”是指多个企业职工文化相互连接、相互借鉴,组成的多企业职工文化体系格局。首先,打破现行职工文化体制下的封闭状态,让职工文化“走出去,引进来”,实现资源整合、合作、共享;其次,创造广阔的职工文化交流平台,逐步打通全市及跨省市、跨地区职工文化交流渠道,采取多样化的合作形式,建立各个企业间互惠互利的职工文化交流方式,既节约职工文化创造成本,又增加企业影响力;最后,以职工文化品牌为旗帜,以职工文化项目合作为纽带,以职工文化乐园为基地,按照“打造职工文化乐园,构建职工精神家园”的目标,在影视话剧创作制作、舞台演出、艺术培训等领域,创造源于职工生活工作的文艺产品。某企业文联的“刺槐漫画小组”深受企业和职工的喜爱,它的所有画作的选材都源于对生产生活的观察和理解,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既活跃了基层职工文化,又弘扬了企业文化精神。三、建立贴近职工文化需求的沟通机制职工文艺工作在围绕大局、服务职工,更好的保障职工基本文化权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级工会从自身角度出发,通过各种手段调动职工参与企业职工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为职工做好服务工作。“只要职工需要,工会就做”的宗旨要始终贯穿整个职工文化建设过程,建立起贴近职工文化需求的沟通机制。第一,“自我参与”是基础。工会组织的文体活动要有吸引力,要为员工搭建一个展示才艺的平台,进而吸引职工群众广泛参与,为企业工文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第二,“自我管理”是前提。在职工文体活动协会、俱乐部组建和日常管理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发挥协会、俱乐部负责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实行员工的“自我管理”。实践证明,这能较好地确保职工文体活动始终有声有色。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