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的功能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育科研的功能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育科研的功能

篇1

2、教育科研要站在比教育更高的维度去观察、思考和研究教育。

要把教育事业放到国际社会当中去谋篇布局,放回中国的现实当中去创作篇章,这样才会保证教育不辱使命。换个角度说,教育科研要充分发挥对教育服务的功能,就必须着眼全局,了解国际社会、了解教育、了解教育研究的发展动向,针对国内社会现实、教育实际、本地教育现状,在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踏踏实实地对教育整体开展科学研究。

3、教育科研的成功要体现在成果和成效两方面。

“十一五”伊始,我市也和其他地区一样存在着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教育发展不均衡等状况,面对此种现状,如何谋划教育事业的发展,怎样确定全局的工作思路,怎样落实工作思路,怎样实现教育的发展?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市教育局注重科研引领,带头寻找科学答案。同时,组织科研部门、相关处室和教学部门共同研讨,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对教育发展进行了科学的整体设计,确定了“和谐 普惠 均衡 优质”,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工作思路,并以省重点(资助)课题“区域和谐普惠教育发展研究”为统领,以各相关处室的局本研究和直属学校的校本研究为引领,开展全局工作。2007和2008两年内,围绕“和谐 普惠 均衡 优质” ,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工作思路,通过多部门人员组成调研组的调研分析做出科学决策,合理调整了学校布局,改善了资源配置,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通过“手拉手”帮扶贫困生等活动,实现了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整体教育质量明显提高,使“十一五”的全局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在教育科研的具体实施中,我们体会到:教育科研对上要紧盯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中心,对下要关注全体学校的发展,实现上下贯通,多方参与,是充分发挥自身功能的必要条件。

二、宏观设计和微观操作是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功能的有效方法

全面提高整体教育质量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如何实现全面提高整体教育质量自然就是教育科研要探讨和解答的重要问题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教育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往往这些问题又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教育科研必须直面这些问题及时求解。彻底解决教学内容一层不变、教学模式陈旧单一,教学方法呆板不活,教学行为没有新意,学科教学重视不一等等不适应现代学生学习发展的现状,是首先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只有使教师的职业事业化、教育观念问题化,教育行为研究化才能实现。为此,教育科研必须做好以下最基础的工作。

第一,教育科研必须在教育教学的沃土中扎根成长。

要使教师的职业事业化、教育观念问题化,教育行为研究化,教育科研必须在教育教学的沃土中扎根成长。那么,只有教师的教育教学日日新,苟日新,今又新,这个问题方可解决。2007年9月,以全面推进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为主题,启动了吉林市“校本科研工程”,有80%的学校近6000名教师参加研究。通过一年的研究实践,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增强了问题意识,形成了研究习惯,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许多教师感慨地说:原来课题就在我们身边。2008年8月,第一期“校本科研工程”顺利结题;9月,确定了以提高教育科研的实效性为主题,启动了第二期“校本科研工程”,100%的学校近万名教师参加研究,进一步推动了吉林教育的发展。2009年9月,以建设和谐学校为主题,启动了第三期“校本科研工程”。和谐学校建设是长期的研究任务,目前,通过2年的研究探索,教师的研究行为正逐步形成他们的生活习惯。

第二,教育科研要重点解决“教育三农”问题。

要实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难点是必须解决好农村教育、农村学校、农村教师这个“教育三农”问题。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致使区域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等等,这种教育的不公平,既需要政府的大量工作,同时也需要通过教育科研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来逐步解决教育“三农”的问题。无论农村教育什么情况,提升农村教师素质都是关键,为此,我们实施了农村科研基地建设工作。2008年,我们在全地区选择了办学硬件设施较差的11所农村中小学校,作为第一批吉林市农村科研基地校,旨在通过加大科研力量投入,加快这些学校教师科研素质的提高,并通过迁移达到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实现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通过5年的探索,这11所学校当中已有70%转变了原来的现状,成为政府肯定、家长满意的学校,有近百名教师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成为科研工作先进个人和地区知名的教师。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农村科研基地建设工作,把这些学校打造成为农村教育典型,激励更多的农村学校赶超这些典型,探索出一条有效的农村教育快速发展之路,加快促进教育的公平发展。

第三,教育科研要引领各学科教学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而和谐发展。

组建艺术教育联合体,集体开展艺术教育发展研究。全面提高整体教育质量,必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程度地承担着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体音美学科是最直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的学科。作为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方针,开足开全学科;遵循教育规律,不以个人好恶行事;尊重学生个性,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作为教师要积极挖掘学科隐含的美感,让学生在学习中具有美的感受。但事实并不为人所愿。据调查有些学校的体音美成为或正在成为边缘学科,让路给了语数外等学科。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成立了艺术教育联合体,并实施了“艺术教育发展研究”的课题研究,研究范围覆盖全部学科,通过研究实践,既引导了各学科教学内容对隐含的美的因素的挖掘,培养了学生对美的追求,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充满美的享受,又促进了各个学科齐头并进,不断追求美的教育和教育之美,引领了教育的健康发展。同时,为吉林市书法城建设也做出了一份贡献。

第四,教育科研要踏实抓好学校科研室工作。

要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功能,就要把科研工作一贯到底,落到实处,而学校科研室是重要的支柱。科研所要把学校的日常科研工作抓好、管好,既要让学校领导真正重视科研工作,又要让学校科研室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怎么干。为此,“十一五”教育局发文明确规定了学校科研室的机构建制,“十二五”伊始,我们以“学校科研室标准化建设研究”课题为载体,积极探讨学校科研室的标准化建设。制定学校科研室工作职能、硬件配备标准等,促使学校的科研工作条件适宜,工作内容更加明确,给教育科研增添了的生机与活力;促使地区科研网络机构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了所校科研的真正贯通,为科研工作的贯彻、实施的畅通和科研功能发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上述问题的一一破解和落实,使整体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全面推进了素质教育。

三、强化管理和督评结合是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功能的重要手段

教育是科学,教育研究是科学研究。既然是科学研究,就要体现它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且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要认真对待,谨慎操作,避免产生错误的结果,误导教育发展。必须认真规划研究蓝图,加强研究过程的管理,一丝不苟地按着蓝图走好过程。为此,我们从规划的职责出发,结合本地区实际,从四方面入手,强化科研管理工作,取得明显效果。一是认真制定了《吉林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课题审批标准、课题鉴定标准、优秀成果评选标准、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选标准,以及各项工作的实施细则,使各个环节的管理都有标准可依,规范行事,保证了课题研究的较高质量,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二是制定了规划课题建档标准,有效利用档案管理,即时跟踪课题完成情况,保证了研究课题90%以上的高结题率;三是设计、印制和使用了《课题研究手册》,规范研究全程,培养了研究者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科研知识和实践能力;四是采取优秀成果形式,广泛宣传优秀研究成果,有效地促进了优秀成果的应用转化,保证了课题研究的有效性,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升。

篇2

一、学科教研室是教研文化生活的沙龙

教研室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它指的是教研组教师思想、观念、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包括教研室教师的师德、教风、人际关系、心理气氛和文化生活,是整个学科教研室的一种精神。和谐是教研文化生活建设的基础,首先是教研室内部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民主的工作氛围、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日常的工作中关心每位教师的学习、生活,了解每位教师的想法,征求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思路和加强教研室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和谐体现在教师之间的相互支持、密切协作,要与教师定期交流思想,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工作关系。

为了实现群体智慧共享,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共同提高,克服课程实施出现的障碍,让学科教研室真正成为教师教研生活的沙龙,我校以学科教研室为核心,为教师搭建了形式多样的互对话平台,创办了学术委员会,定期举办学术论坛、科研沙龙,构建了教学案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和教师的自我教育发展史研究、网络在线等校本化研究方式,从而借助一定的展示平台让骨干教师的价值得到彰显,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在常规教研活动中开设学科沙龙,繁荣教研文化,让教师在交流中思维碰撞,唤醒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规划和自主意识,有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成长。

二、教研室是校本教研的平台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要建立以校为本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创造有利于教师研究的氛围,使教师有机会对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公开而自由的讨论,鼓励思维的独立性与创造性,加深教师对改革目标的理解。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已初步达成一个共识:教师要从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要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和创造性的发挥;要认识到教学不仅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课程的过程,更是课程设计和发展的过程;要有共同的课程理念,但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校本教研要凸显以校为本理念,树立“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和“基于学校”的意识,切实把学校作为研究基地,将教研重心置于具体的学校工作情境中。为此,我们确立了建立以学科教研室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教学具体问题为对象,关注学生学习生活,挖掘科研潜能,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教研制度。

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发展成长的基本方式,是唤醒、体验,是视界融合、对话文化。校本教研的根本目的是要把教师的创造潜能诱导出来,将教师的生命感、价值感从沉睡的自我意识和心灵中唤醒。校本教研从根本上讲,是教师主体生命的投入,是教师生命的展开过程。它是一种非线性的研究,是对自己教学和生命过程的体验。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总是受到两个视界的限制:一是文本的视界,课程、教材;一是学生的视界,学生现实经验。“校本教研”强调的是教师在研究的状态下,达到这两种视界的真正融合。从这一点上来说,校本教研就是教师与新课程的对话、教师与自身的对话、教师与教师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是一种“对话文化”。这种“对话”的本质是一种“共享”,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为保证校本教研落到实处,将“让人的发展成为最大的福利”的管理理念渗透到学科教研组的特色建设中,我校出台了《宁阳一中校本教研制度》,构建了“构建‘以校为本,研训一体’,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路径”校本教研模式,通过学校层面的实践探索,努力探寻到了一条具有农村县域高色的、立体交叉、多网络覆盖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把各学科教研室建设成为一个学习化组织和培训结构。我校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教研策略:

1. 构建“说、讲、测、评、思”的教研模式。学校加强了教研工作的力度,成立了教科所,专门负责全校的教学研究工作,建立了“学校――教科所――教研室――备课组”四级教研管理网络,学校领导分组包科,参与学科教研室和备课组的教研活动。建立健全了学校各项教研制度,使教研活动制度化,坚持实施“说、讲、测、评、思”一条龙教研制度,以“课例为载体”的形式推动校本教研的落实,让同伴互助发挥真正的作用,让“集体备课”这一活动得以强化。

2. 专家支撑系统。我校聘请了校外专家,成立稳定、持久关注我校学科发展的“专家支撑系统”。我校被山东省教育学院和山东师范大学确定为课程改革实验基地后,通过合同的方式签订了6名校本培训固定专家,通过“山东省中小学校本教学研究重点基地”这一发展平台,山东省教科所5名研究员成为我校固定的客座导师。他们除了定期到我校举行专家学术报告会外,还针对各阶段出现的课程实施问题进行专业引领。

3. 校本专家自我培训系统。为消除新课程发展过程中对专家的过分依赖,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将评选的“校级名师”和成立的“老教协”确定为校本专家,加强他们在学科课程实施、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方面,提供常态实效的指导,消除一线教师在发展过程中从思想认识到行为实践过渡的障碍。“老教协”参与学科教研室的课例教学研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校级名师”通过“课例示范与研究”的方式举办校本培训。以上措施,保证了我校课程改革连年取得成效,一年一个大跨越。

4. 专题研讨会。专题研讨会是一种富有深度的思想碰撞。为了使合作教研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我校每学期都由学科教研室将阶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列成“菜单”,加以梳理形成研讨的问题,通过合作研究形成一致意见,通过组织骨干教师和发展性教师“同课异构”,不断修订形成解决方案。这对于建设学习型学科教研室团队具有积极的意义。

5. 分层次推进,差异性评价。我校为促进优秀与一般群体差异性地发展,实现共同提高,开展了基于校本的“名师”评选工程、“教学新秀”的评比和单项教学技能评比。学校出台了《宁阳一中名师专业发展考评方案》,对各级名师定期考核、科学评估。为更好地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分层次推进,我校编制了《宁阳一中学科教研室专业发展过程性管理档案》《教师专业发展档案》,《教师专业发展档案》分为职初型、熟练型、资深型三种类型,为不同类型的教师建立了“教师发展档案”,强调了对教学技能、教学绩效、教研过程和科研绩效等几个方面的评价,强化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管理意识。“分层次评价,差异性发展”通过差异性管理与分层次评价,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在规范与繁荣我校管理文化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6. 用活动促评比,用评比促发展。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我校以教研室为依托,开展了校级教学能手评比、校级优质课评比、教育科研成果评定和课件制作等评比活动。我们把每一次校本评比活动作为一种资源进行开发,在促进校本管理上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三、学科教研室是学科教学的支撑

新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是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学科教研室应是学科教学的支撑,学科教学的质量保证,是教学实践的共同体、教学研究的合作体。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研的支撑,没有长期有效的教科研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是一句空话。

面对新的课程、新的教材,教师难免会碰到一些问题,学科教研室应组织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探讨教法,可以从本学科的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中选定一到两个专题,作为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的研究重点,集中一至两个专题,扎扎实实地去研究,努力做出成效,创出特色,从而全面实现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的整合,这是学科教研室工作的有效抓手,是提高教研活动水平的重要策略,也是引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和培养骨干教师的重要途径。

为使学科教研室成为学科教学的支撑,我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了对学科教研室的建设和管理评价力度。

(一)大力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努力打造“生本课堂”

在教学诸环节中课堂教学处于中心地位,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作用。新课程改革思想的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三降一面向”的落实、“三环节”教学改革的推进,无一不反映在课堂教学上。而常规听评课活动参与面小,存在着学生主体不突出,教学方法简单,策略不科学;思维训练量小、强度低,思维层次浅;忽视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淡薄,学习方式单一;教学起点偏高,学生分化严重等问题。这一切都极大地制约了整体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为了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将以“自主探究,合作释疑,先学后教,内化素质”为特征的探究释疑教学模式推向深入,我校广泛开展了以全员参与为特征的赛课活动,以评促赛,以赛促优,形成常态。“赛课”活动每学期进行两轮,活动坚持自下而上的原则,每轮分备课组“赛课”、教研室“赛课”、学校“赛课”、校级示范课等四个层面进行,自下而上层层推选。通过大力实施赛课活动,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打造出一节节精彩纷呈的“生本课堂”,全面推进了“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思想的落实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着力解决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陈旧观念,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使学生的学习素养和成绩得以最大限度地提升。

(二)规范管理和评价,促进教研室专业发展

为进一步加强对教研室的管理,把教研室建设成为学科发展和教师培养的中心、教学和教研质量监控管理的有效组织,我校对学科教研室工作实施了量化考核。我校制定了《宁阳一中关于加强学科教研室建设的指导意见》《宁阳一中学科教研室考核方案》《宁阳一中学科教研室考核实施方案》,对教研室的量化考核,每学期进行一次,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科教研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成效,教研绩效以及所属备课组的集体备课、赛课和教学技能达标等活动。评价方式采取查验资料、听取学科教研室主任工作总结和提问问题评议等三项内容。按名次将教研室工作情况确定为A、B、C三个等级,各等级分别占教研室总数的三分之一,教研室的等级结果与所属备课组的评价等级、本学科教师的评价等级相关联,根据教研绩效和过程性评价对各学科教研室和备课组实施区分性评价。除了各项活动的检查、成效的评估和绩效评价外,评价的载体是《教研室专业发展档案》。学科教研室依据教研室考核成绩确认教师专业考核的等次,各等级赋予学校规定的分值即为教师的专业发展考核成绩。

我校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教研室功能和职责进行了重新认识与定位以来,加强学科教研室建设,实施了以校为本,研训一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教研模式,教师专业发展成效显著。通过教研室平台的建设,成长起了一批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们成为我校课程改革的旗帜,在实践和研究新课程的过程中,纷纷撰写出版了自己的教学著作,参与了多种课程与教材的开发,真正由“教书匠”变成了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素养的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我校近几年来出版了教学专著6部,在中文核心期刊上10余篇,省级以上专业学术期刊上200余篇。近10年来,我校先后培养出全国模范教师1人,齐鲁名师1人,省特级教师4人,泰山功勋校长、泰山名校长1人,泰山功勋教师4人,泰山名师13人,国家级优秀教师6人,省级优秀教师和教学能手13人,市级优秀教师和教学能手62人,73人参加了研究生班培训。

在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科教研室功能和职责有了新的认识与定位,加强了学科教研室建设,充分发挥了其在深化教学改革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但关键是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的机制,扎实的行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张志勇. 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2] 刘尧. 教育评论学[M].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0.

[3] 刘树超. 学校教研组建设浅谈[J]. 职业教育研究,2011(4).

[4] 黎勇. 新课程背景下教研室的定位[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12).

篇3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这样看来,语文就是语言文字,就是工具。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情感熏陶的作用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潭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泛起粼粼波纹。小学生的阅历浅,经验少,想学好语文可谓困难重重,凭近似“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收效甚微,而让学生主动地投入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语文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相统一。如何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教育性,讲读教学中必须在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从思想素质和语文素质两个方面都得到提高。

那么,我们是如何在讲读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呢?

2.1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要在学生的心灵里播下爱国的种子,就必须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

中华民族创造了数千年来的人类文明,同时也孕育了无数的爱国民族英雄,这些在语文教材中有较多反映。如郑成功、文天祥、、飞夺沪定桥的英雄们,这些英雄宁死不屈、气吞山河的气慨令人震撼、可歌可泣。我们应通过课堂语文教学让学生与这些爱国民族英雄的思想产生共鸣,使他们在对英雄的敬慕中产生爱国主义情操,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2.2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道德思想品质教育。

语文教材内容丰富,许多课文是我们进行道德思想品质教育的好教材。如忠于职守,主要表现就是全力救人,做人之道,主要表现就是在救人中所体现的人生理念,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对妇幼这些弱势群体的保护、彻底的忘我、与事业共存亡的精神等。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的认识上开到了一个高度。这就是语文教学,又让学生接受良好的思想教育,在教学中穿插思想品德教育就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3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审美教育

对美的向往是人的本性,培养学生的审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小学语文课文中经常同时出现一美一丑的两种事物或现象。教师应抓住它们的不同点进行比较,使学生懂得美与丑的本质区别在哪里,说了很多语文课程的教育功能,那么我们怎么在教学的实际行动中应用它的这些功能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⑴找准教材的教育切入点

语文学科不仅是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这优越性,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育素材,找准教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要寓教于情,寓教于理,做到有的放矢。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的人格逐渐完善,明白要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深刻道理。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⑵语文教学中的教育一定要把握儿童心理特征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他们的参与、互动。教育也如此。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儿童,他们知识面窄、贪玩、好动,这是他们的弱点,但他们心灵纯洁,好奇,好表现,喜问、喜听,争强好胜

则是其优点。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引导。讲课要考虑到主动、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其在增长知识中,培养良好的个性、懂道理、做新人。

⑶通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篇4

1 导入语

开课伊始的语言就是导入语。导入语应该具备的特点首先是吸引力,其次是启发性。精彩的开头往往是成功的一半。开课时教师应该以饱满的热情进入授课状态,并感染学生,然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导语导入新课。它可以是开门见山,直接点题进入新课教学,虽然说这种导语有些平淡,但是直截了当,不枝不蔓,单刀直入地进入课堂教学内容的中心问题。它可以是质疑问难,掀起波澜,让学生积极动脑,质疑问难而导入新课教学,收到“柳暗花明”又师生双边互动的良好效果。它可以是复习旧课,温故知新地导入新课教学,这样循循善诱地渐入佳境,指引学生登堂入室,获珠得宝。总之导入语要恰当而准确地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渴望,引导他们带着疑问,步入探求新知识的领域,兴致勃勃地进入获取新知识的状态。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数字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④可见,在导入语中提出简洁明确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显得十分重要。因为一堂好课,就是教师不断运用语言吸引和启发学生不断探求的过程。学生在不断提出问题,又在不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和增加新技能,发挥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产生创造性。

2 过程语

篇5

人工智能的研究、应用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同时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提出了迫切的需求。今天,人工智能的不少研究领域如自然语言理解、模式识别、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智能检索、机器人技术、人工神经网络等都走在了信息技术的前沿,有许多研究成果已经进入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并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2]。

实践教学环节在大学教育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是提高人才素质与能力的重要途径。人工智能课程除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之外,还具有突出的实践性,为了能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必须把讲授和实践结合起来。本文结合该课程实验教学,将研究型教学的理念引入到实验教学,并对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加以初步的总结。

1研究型教学模式背景

研究型教学是相对于以单向性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提出的,是指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究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的新型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是对现有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突破。有利于开发大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充分展现现代大学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三大基本职能[3]。

19世纪初,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最早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为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50、6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著名的“发现教学模式”[4],成为后来探究性学习和研究型教学的先导。20世纪70年代,美国研究教学专家萨奇曼正式提出了研究训练教学模式。他认为学生会本能地对周围新奇事物发生兴趣,并想方设法弄清这些新奇事物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是一种进行科学研究的可贵的动力。

自此,研究型教学理念开始广泛使用。现在,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都非常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普遍采取了研究型教学模式。以美国高校为例,虽然美国高校83%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渗透着研究型教学的方法,如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开设研究性课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研活动等。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推出211工程建设以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一些重点大学都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这些高校在实现从单向知识传授的传统型教学向关注创新性教育的研究型教学转变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2研究型实验教学

本科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科研素质。大学是培养未来一线创新人才的主要基地,必须从本科教学人手,深入探索研究型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才能满足未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符合建设研究型大学的需要。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对科研的投入不断增加,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增大,本科高年级学生打算继续读研的也不在少数。而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相关学科非常活跃的研究课题,其涵盖的分支非常广泛,如模式识别、机器学习、数据挖掘、计算智能、统计学习理论等,都是目前国际和国内热门的研究方向。

人工智能课程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专业理论方面,它承续了离散数学中的逻辑知识;在专业方法方面,是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的继续;在专业工具方面,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生动实例。并且人工智能的每一部分内容都可以作为一个深入的研究课题,课堂上讲解的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学生们也不可能对人工智能的每一领域都做很深入的学习。并且人工智能涉及很多的数理逻辑知识,有些显得难以理解,并且往往让学生感到比较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渐渐淡薄,学生往往被动“听讲”,难以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针对这一特点,在人工智能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系统学习人工智能的知识、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树立目标意识找准研究方向,为未来的科研工作打下基础,研究型实验教学就成为了人工智能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必然选择。

2.1实验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研究导向

在实验教学中,如果照搬一些教材中的例子或习题教学,一方面学生们会缺乏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对这个领域的知识缺乏全面的了解。应不断提出一些学生们感兴趣的开放性课题,比如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人脸识别、基于肤色的人脸检测,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等,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逐渐深入的学习某一领域的知识。比如BP神经网络,在模式识别、经济数据分析、生物信息学、数据挖掘等众多领域都取得过成功应用,是一种具有强大的非线性学习能力的计算智能技术。然而BP神经网络算法自身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如会有局部最小解、解受初值影响较大、理论解释不完善等,而支持向量机在这些方面具有显著优点。我们可以设计一个人脸识别的实验,用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分别实现,并作以比较。让学生们在了解人工智能新技术的同时,也培养学生们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

2.2人工智能课程实验

该课程是一门对实验技术有较高要求的课程,对于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实现,要求学生进行严格的计算机专业技能训练和培养良好的科研工作作风。因此对课程中的技能及技术性内容,除单独进行必要的基础训练外,还融入到综合和研究型试验中,通过多次反复实验练习,达到牢固掌握人工智能原理和人工智能的问题求解技术的目的。

该课程的实践环节主要是实践项目,由具备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任课教师和助教负责,学生可在全天候开放的专用机房完成。在实践环节的设计上,我们尝试把验证性实验和开发性实验相结合,结合实验教学进度,安排相应的开放实验,开放性实验以科学研究实验为主。并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深化和扩展教学内容,结合人工智能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本院老师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实验内容进行更新。

课程主要设置三种层次的实验:1)基本原理和算法编程,测试例设计及程序测试实验;2)分析综合实验;3)研究型设计实验。整个实验包括课前讨论、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结果讨论、总结提高等六个环节。对于综合性和研究型实验,把学生分成5个人一小组,每小组选做其中的一个。学生从指导老师处了解到实验课题后,即着手查资料,研读文献,钻研有关理论。在此基础上,学生先提出实验方案,经与老师讨论后,即可开始实验研究。

3实验平台的构建

民族关系问题对被访对象,特别对少数民族被访对象是非常敏感的问题,对民族关系的评价又存在个体层面、群体层面、不同阶层人群之间的差异,因此,仅仅以传统的文献分析、问卷统计和现场观察等民族学方法来进行调查,得到的数据会存在较多误差。

因此结合本校的民族特色和民族学领域独特的研究优势,将信息认知技术引入民族关系研究,运用图像、心电和脑电数据进行分析,将分析的结果和心理场景测试及民族学调查结果进行相互印证和参数修正,从而获得尽可能客观的数据,这些数据将有助于建立一个客观、完备、科学的民族关系监测体系,并真实全面地评估民族关系,从而使决策机构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基于多信息融合的民族关系监测预警系统总体框图如图1所示。

目前该平台已经搭建,由北京市公共安全信息监测平台建设、北京市公共安全信息监测平台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民族信任研究等多个重大项目支撑。在这个平台的下面,涉及到人脸识别、表情识别,视频监控、认识等领域,小波分析、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模糊数学、信息融合等人工智能知识得到了具体的应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参加到该平台下的某一项目,切实对自己所学知识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4结语

研究型实验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也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编程能力。研究型实验教学在实践过程中还有以下问题需要改进:

1) 研究型实验教学的理念很难普及。很多教师对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内涵未能准确把握,把研究型教学模式等同于学生实习或者写论文。

2) 研究型实验教学的辅导老师素养需要提高。研究型实验教学作为体现创新教育要求的现代教学模式,需要的不是知识传授型的教师,而是高素质的研究型教师。教师不仅是单一的教者,更应该成为一个学者,教师不仅要有研究型教学的教育观念、快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高超的教学技能,要能够合理地规划和设计实验内容。

3) 需要建立一套合理的学生学业和教师绩效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万森. 人工智能原理及其应用[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2] 蔡自兴,徐光佑. 人工智能及其应用[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 李得伟,张超,李海鹰. 大学工科专业课程实施研究型教学的探讨[J]. 高等教育研究,2009(9):74-75.

[4] 彭先桃.大学研究性教学的理念探析[J].教育导刊,2008(3):56-58.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Research Experiment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ZHANG Ting, YANG Guo-sheng

篇6

1.表扬过多失去作用

部分老师虽然对于表扬性言语的应用有所了解,但是应用的方法出现了错误,无论何种情况都不加分析的基础上盲目地应用该种手段。课堂上同学积极地回答问题,回答正确的情况下老师会给予表扬,但是错误的情况下老师还给予表扬,两者没有进行本质的区分,这样学生感受不到表扬性言语的真正作用,使学生感觉麻木。

2.表扬性言语过于表面化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可能使用的表扬性词汇比较单一,例如“非常好”“不错”“很好”等,这些词汇的频繁广泛使用,没有依据个体的差异性进行合理科学的评价,导致表扬性语言过于简单

乏味。

3.老师表扬缺乏感情投入

小学生生长环境不同,不同个体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性,且小学生的感觉非常敏锐,老师在表扬的过程中如果不是发自内心,不抒发自我的真情实感,仅仅将此作为一项简单的任务,学生会感觉到被敷衍,失去主动性,失去原本的意义和作用。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表扬性言语评价的措施和办法

1.提高老师修养,合理运用表扬性言语

小学生刚开始学习生活,语文教学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小学语文老师必须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素养,为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有利的保证。丰富自我的专业性语文知识,了解小学生年龄层特有的性格和心理特点,如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老师可以利用表扬性的语言加以合理的讲解及时地开导学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利用小学生特有的年龄特点进行疏导,符合个体差异性地运用表扬性言语,刺激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激发学习兴趣。

2.树立科学的评价观

以往表扬性言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小学语文老师过多地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形成正确、科学的评价观念。如果想要表扬性言语真正地发挥出应有的实际效果,语文老师自身必须树立科学的评价观念,了解这种方式的理论知识内容。小学语文学习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递过程,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通过文字表达自我的情感和思想,是一种自我能力构建的重要过程,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要适当地和同学进行交流,更加重视表扬性言语评价的总体作用,提升实际的效果。过去语文老师将大多数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内容的策划中,由于自身对评价理论的认识不够到位,专业的评价能力和意识均不足。学校必须提升对于表扬性言语重要作用的认识度,组织老师进行培训学习,学习表扬性言语的评价方法和具体内容,老师之间相互交流沟通,互相改正缺点,保证在日后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进步,充分发挥表扬性言语的作用。

3.加深感情投入,提升表扬的新颖化

小学生心理比较脆弱,需要老师投入更多的感情关注,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真正地关心爱护同学,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不仅可以教授知识,还可以成为自己的朋友。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老师要主动地倾听学生的表达,投入更多的耐心和热情,提升工作责任感,提高学生对老师的认可度,从内心深处注重老师,老师投入真情实感积极地发掘不同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在课堂问答过程中鼓励学生,恰当合理地运用表扬性言语,配合自身的肢体语言,面部表达和神态来传递自己的思想,帮助学生成长。

4.提升表扬性言语行为使用的能力和及时性

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比较低,课堂上思维比较活跃,老师必须依据实际情况积极地应对出现的种种问题,依据特殊的状况进行处理,合理科学地使用表扬性言语。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的表扬性言语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如果得到表扬,学习热情就会大幅度提升,感觉到乐趣,老师如果没有及时地表扬则会感觉到不被重视,讨厌老师,逐渐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所以教学过程中必须及时准确地关注学生进行表扬,不要忽视个别同学,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伤害学生的心灵。表扬方式要不断改变,实现多元化和多角度化。比如,老师可以表扬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丰富情感态度,表扬学生的积极主动发言,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课堂中表扬性言语的应用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重要问题,此问题是小学语文教育水准提升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培养,饱满的精神状态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不仅在小学语文学习的道路上起到良好奠基石的作用,更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7

Comparative Study and Practice of Research Teaching and

Creative Ability in Chemical Discipline

HUANG Yan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0)

Abstract Research and teaching as one of the focuses of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 is an effective training of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to guide students to take the initiative to explore the issue of teaching methods. In this paper,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multi-dimensional research teaching model and the path of research and teaching and the innovative ability to explore the largest chemical disciplines.

Key words personnel training; research teaching; innovation; chemical discipline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不断主动探究科学问题的学习活动,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内涵丰富涉及面广。研究性教学则是指支持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策略和模式。大学开展研究性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构建以研究为基础的本科教学体系,其核心的指导思想就是把科研的成果和过程转化为本科教学的实践。

历史上最早提出大学教学原则之“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学者是德国教育改革家威廉・冯・洪堡(Friedrich Wilhelm Christian Carl Ferdnant von Humboldt)。他把科学和学问设想成为一个无穷无尽的任务,并认为这是大学的亟须完成的历史使命,教师和学生为此需要不停地探究。这种把科学研究引进教学过程的做法,导致了整个大学教学形式的变革。实验室教学、Seminar研讨班等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大学广泛应用。欧洲的大学最早实践了科学研究与本科教育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把本科生教育作为大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孤立于研究活动之外。他们同时也开展了一些新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比如:英国布鲁内尔大学(Brunel University)把跨学科与合作办学模式作为教学特色,不断优化经验性学习、课题设计与问题求解的教学过程;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则非常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此外,还有丹麦罗斯基尔德大学(Roskilde University)的项目学习,奥尔堡大学(University of Aalborg)的面向问题的学习等。

美国大学创造性地继承了欧洲大学的做法。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是美国拥有的历史上第一所以研究为主导型的大学,它使研究在大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教师的研究工作被大学过分强调,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等原因使教学与研究从相互结合走向彼此分离,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知名教授几乎不给本科生上课,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下降。为此,美国于1995年创立了旨在全面提升与改进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的“大学本科教育全国委员会”,专门研究应对这些问题的具体政策与实施措施。

美国于1998年成立的博耶委员会(The Boyer Commission on Educating Undergraduates in the Research University)首次发表了题为《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的蓝图》的研究报告,报告提出了“共同分享学校目标,以建立良好的大学研究生态”的教育理念,要求大学管理者从制度和政策方面重视本科教学,而这个理念的核心就是构建以研究为基础的本科教学体系,并且把本科生纳入大学的研究和发现体系之中。博耶报告的发表在美国拉开了重构大学本科教育的序幕,各个大学纷纷以多样的形式创设或者扩展了原有的本科教学计划。比如:大学生研究计划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大学生研究计划(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y Program,UROP)、工程实习项目((Engineering Internship Program,EIP)、综合研究项目(Integrated Studies Program,ISP)以及回归工程计划(Reengineering Projects,RP)等;此外,还开设了形式多样的研讨课程,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的“期坦福导读”课程,它是以小班Seminar课程为单元的一系列年级课程创新项目的集合;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高级顶点课程(Culminating experiences),它是为毕业班开设的回顾与巩固四年所学知识与所具备能力的课程;还有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设置的独立学习研究课程。

在亚洲的日本和韩国,许多大学也开始创建以研究为目标的本科教学模式。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优秀大学在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面实践了本科研究性教学活动。但从总体上来看,还处于摸索阶段,而且有些研究性教学模式是对国外大学的模仿,需要进行本土化的改造。在大化工学科领域,如何培养学生的研究性教学与创新能力,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了研究与实践:

(1)探索学科间融会贯通的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规律。展开大化工学科学生学习现状与特色分析,从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教育学的层面研究学生的学习动机、方法、能力和效果,探索适合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把握大化工学科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特点,充分利用大学科优势,研究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变学科壁垒为优势互补,建设为学生提供充分学习、交流和发展机会的大学科平台;打好本科教育科研训练规划基础,充分发挥大化工学科教、学、研三位一体的传统优势,研究在大学科背景下通过层次递进的科研实践,对本科生进行科研思维的熏陶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培育精英型化工人才的成长环境,依托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校园文化氛围,研究化工人才的学习特点,探索个性化的教育规律,为化工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基础。

(2)建立由层次平台与社会平台组成的资源共享学科开放平台。构筑从认识,到实践,再到创新的层次递进平台,针对低年纪学生开设学科概述和研究方法等研讨课程,并采用引导型训练模式,利用科研过程动态模拟软件,建立科研实践实验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研思维能力;针对高年级学生开展走进科研系列活动,采用研究型训练模式,进行科学研究训练,提高学生自主研究和开发的能力;依托化工类大型企业,让教师和学生直接进入教育、科研与成果转化一体化发展的事业环境中去,实现教、科、产的有机结合,使教育和科技活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紧密结合,激发创新激情,并依托大化工学科横向科研合作优势,充分聚集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广泛的研究与实践空间。

(3)因材施教,张扬个性,制订柔性培养方案。建立有利于学科融合的大化工学科特色课程体系,借鉴发展以学群、学类为组织进行综合知识教学和以跨学科选课为主要特征的体系,建立文理相互渗透、学科交叉融合、思维多向发展、强调实践环节、突出科研能力培养的特色课程体系;探索适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推进交流式、体验式、逆向式、讨论式、问题式、案例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促进合作学习、对话学习等交往性学习实践,探索分工协作的接力教学模式。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建立网上学习园地和仿真实验室,通过网络进行模拟实验,开设网上讨论室,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4)整合师资资源,提升研究性教学能力。实施大化工学科领域名师工程,培育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设立大化工学科领域教学基金,一方面鼓励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方法的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研究性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支持教师进行研究性教学改革,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此外,依托科研项目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并采取多种激励措施,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局面,提高教师自我完善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注重优化整合存量资源,形成大化工学科人才培养的合力。

(5)建立自主灵活的动态管理机制。完善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制度,建立大化工学科教学资源共享制度,向本科生全方位开放大学科内研究性学习平台。完善学分制、弹性学制及主辅修制,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度,实行大化工学科内转专业制。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加强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建立学生科技活动支持体系,为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和各类课外科技活动提供保障。建立以科研实践综合平台为基础、研究型教学师资队伍为条件、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校园文化氛围为依托与动态管理机制为保障的精英型化工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篇8

紧跟企业电子产品生产新工艺、新技术,经过社会调研与岗位分析,确定电子产品制作、检测、调试与管理岗位的电子工艺技术应用职业能力,依据课程教学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开发出实训项目。以项目为引导,选取企业生产的实用电子产品为载体呈现教学内容,依据电子产品生产过程,融入职业资格标准,设计出相应的学习任务。

构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与企业兼职教师合作,保障校内外实习实训等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建设具有模拟真实工作场景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室和具备实践补充功能的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得到锻炼。

采用基于电子产品制作工艺的“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实施以行动为导向,以电子工艺技能培养为核心的“做前知、做有依、做中思、做有果”四位一体教学组织,运用案例分析、项目教学、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现场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做到学生、学院和社会三方受益。

二教学内容的选取

(一)教学内容选取步骤

第一,岗位调研分析。针对电子工艺技术应用职业岗位进行调研与分析,得出典型工作任务;依据职业岗位要求,分析出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第二,职业能力确定。依据课程教学目标,对同类知识、技能归集和序化,分析出电子工艺技术应用岗位的三层次职业能力。

第三,实训项目开发。以电子工艺技能培养为核心,按照生产现场用到的不同电子产品生产工艺,开发出相应的实训项目。

第四,教学载体确定。以实训项目为引导,选取行业企业生产的,能涵盖实训项目工艺要求的典型电子产品作为教学载体。

第五,学习任务设计。参照“电子设备装接工”和“电子产品制版工”的职业资格标准,融入环保要求和企业安全文化,以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为主线,设计出相应的学习任务。

(二)选取教学内容

3教学载体确定

选取实际应用多、适用范围广、易于操作的双声道BTL功放、SMT调频收音机和KJD11-36型局部通风机自动切换控制器作为教学载体,分别涵盖了单面板通孔安装电子产品制作、单面板表面安装电子产品制作、单面板混合安装电子产品制作及双面混装电子产品制作的职业能力要求。

载体一为双声道BTL功放,通过载体一的设计制作,可以使学生掌握单面板通孔安装电路的设计制作方法和工艺要求。

载体二为SMT调频收音机,要求学生在掌握单面板通孔安装电路设计制作基础上,通过载体二的设计制作,学习表面安装电路的设计制作方法,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通孔安装和表面安装电路设计能力。

载体三为KJD11-36型局部通风机自动切换控制器,通过载体三的设计制作,要求学生在掌握单面板混合安装电路设计制作方法的基础上,学习双面板混合安装电子产品的设计制作方法和工艺要求。

一个教学载体即是一个实用电子产品,教学过程中,要求对产品进行电路板设计制作、检测调试及工艺设计管理。通过3个产品的制作,学生掌握了根据电路要求,选择元器件安装方式,设计并制作单、双面电路板,确定适合的生产工艺,调试组装为电子成品的方法,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一)整体教学组织与安排

“做前知”―――学生制作产品前,由教师通过演示操作、视频解说、图片说明等形式,说明学习任务,学生通过听、看、试操作等形式,知道了做什么,明确任务。

“做有依”―――学生动手操作前,教师通过讲演结合、学做结合、讨论互动、设疑、启发等教学方法,将该怎么做所依据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传授给学生。

“做中思”―――学生在产品制作过程中,通过自查,进行质量检测(包括电路设计检验、电路性能检验、电子产品质量检验等),填写学生自查表,反思任务存在的问题,分析、总结任务实施情况。

“做有果”―――在每个任务完成后,学生自制出电子产品,并进行成果展示与考评。

(二)单元教学组织与安排

每个学习任务均以《任务单》的形式呈现,《任务单》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如同在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我们设计的《任务单》为校本教材的角本,经过教学实施、信息反馈,优化学习任务及《任务单》,形成校本教材。《任务单》包含教学方案、任务布置、相关知识、技能要点、工作计划表、任务实施、学习考价、相关习题、后续任务安排等部分内容。

教学方案:主要用于指导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包括学习目标(知识、技能、素质目标)、学时安排、教学方法和材料等。

任务布置:由3~5名学生组成学习团队,教师通过演示操作、视频解说、图片展示等形式,讲解、说明项目内容,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目标。

相关知识:本着“体现职业性和必须够用”的原则,为学生提供与电子产品生产相关的,完成学习任务所需要的基础知识,讲授时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发现规律性技术,鼓励、敦促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在生产实践中思考、总结、创造;学生可浏览网站或查阅教材、参考书进行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的学习。

技能要点:为学生提供与产品生产相关的实践知识和岗位所需的职业素养要求。通过教师(师傅)的演示,使学生初步认识产品生产工艺和技能要点,做到有的放矢。

工作计划表:由学生按照电子产品制作的工作过程,列写出工作计划表,使学生熟悉工作步骤,理清工作思路,按工作计划进行操作。

任务实施:通过具体产品的生产工艺过程,训练学生及团队的电子工艺技能,提升安全质量意识,培养职业能力。实际操作时注意为学生提供切磋技艺的机会,即邀请动手能力强、掌握快的同学进行操作示范、经验介绍,同学自由提问,为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助创造条件。

学习考评:根据《项目考核标准》、《实训报告考核标准》和教学要求,设计出学生自我考评表、教师(师傅)对学生考评表、教师(师傅)对学生团队考评表。以考评表的方式,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考评内容包括学生成果展示、学生自查、自我考评、教师(师傅)考评学生、教师(师傅)考评学生团队、教师考核、点评等。

相关习题:学生通过完成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点、技能点。

后续任务安排:该任务完成后,布置下一阶段的任务要求,学生可以通过团队讨论、查阅资料、现场收集资料等方式,熟悉后续学习任务。

四考核与评价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对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的全面考核与综合评价,制订了《项目考核标准》和《实训报告考核标准》,采用学生、专职教师(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师傅)三方共同参与的过程考核办法,通过对4个项目中的11个任务进行学生自我考评、教师(师傅)对学生考评和教师(师傅)对学生团队考评,评定学生的综合成绩。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每个学习任务,学生要在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完成,需要将学校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的考评相结合;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需要对自己的工作表现进行自我评估,为锻炼其自我评价的能力,学生需要对自己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价。因此,在课程的考核与评价中,学生、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参与,进行过程考评。

学生综合成绩由对四个项目的过程考核成绩决定,其中,项目一、二各占20%,项目三、四各占30%。过程考核中,学生自我考评占20%、教师(师傅)考评学生占30%、教师(师傅)考评学生团队占30%,实训报告完成情况占20%。

其中,学生自我考评是学生根据自己在任务实施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考评;教师(师傅)对学生考评是考核学生在产品制作过程中表现出的自主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新知识和新技能掌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师傅)对学生团队考评是考核学生团队在产品制作过程中表现的团队协作能力,实训报告主要考核学生应知应会内容的理解与领悟情况。各实训项目成绩由四部分组成,任何一部分缺失都不能构成完整的实训过程。

学生综合成绩的评定用如下公式计算:课程综合成绩=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以教为本”转变为“以学为本”,尽可能使教与学的活动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进行,促进学生从学习者角色向工作者角色转变。开放校内实验实训室、机房供学生自主学习使用,应用技能实训项目允许学生自由选取、自主完成,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将学习权还给学生,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掌握学习和工作的方法,在群组劳动中学到知识、锻炼能力,并有机会发挥所长,在团队合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分享成功的快乐。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加强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

(二)把实训教学搬进工厂,贴近企业工程实际

课程每一个实训项目的制作都是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边做边学完成的。为在实训室中营造职业氛围,我们不仅购买了工厂生产用的设备,将实训场地按照工厂的标准建设布置,张贴操作规程、安全注意事项等条例标识,还要求学生必须穿着实训服并以实训班组的形式参加实训,让学生尽可能地在真实的岗位环境中实训。

(三)探索实践了基于电子产品制作工艺的“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依据本课程知识、技能、素质目标,选取实用电子产品作为载体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基于工作过程构建教学过程,开发具有实用、可操作、可检验,并注重趣味性的实训项目。在项目引导下,以培养单面板通孔安装电子产品制作、单面板混合安装电子产品制、双面混装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三个层次的职业能力为主线,按照电子产品生产工作过程,从电路板设计电路板制作组装产品整机调试维修,分别设计出3个学习任务来完成电子产品的设计、制作与调试维修。

参考文献

[1]职业技能鉴定指导编审委员会.电子设备装接工职业资格标准[M].工业与信息化部出版社,2005.

篇9

1、小学语文和数学教师课堂信息加工能力的重要性

由于小学语文与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直接直接关系到教师的素质,进而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教育和社会发展。故而,小学语文与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水平一直备受各国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关注。其中,小学教师的课堂信息加工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培养其教学专长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在认识到小学语文及数学教师课堂信息能力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后,分析透彻影响其信息加工能力发展的因素,才能为我们制定科学的教师培养计划,提升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供有效的实践指导。

2、小学语文与数学教师对课堂信息加工能力具体内容

2.1、小学课堂活动信息加工内容的主要构成

结合小学语文与数学课堂情景信息看,教师需要认知与获取信息内容无外乎三类:学科教学内容的信息、课堂教学活动信息以及课堂背景信息。鉴于不同类型的信息在教程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并且不同的语文教师与数学教师分别对课堂教学的效率产生很大的差别。导致这样差别的缘由主要集中在对课堂信息加工的准确性以及课堂教学问题的处理能力上。简而言之,小学语文与数学教师通过知识、洞察力和效率几个因素可以训练在课堂信息加工方面的直觉性与认知技能。

2.2、小学语文与数学教师课堂信息加工能力差异性体现

首先,是对学科内容信息、课堂活动信息和课堂背景信息的加工速度的差异。

教师对不同类型课堂信息的加工速度存在显著差异,通常教师对课堂活动信息加工速度最快,对学科内容信息加工速度仅次之,对课堂背景信息加工速度居后。

此外,当课堂活动信息、学科内容信息与课堂教学情境一致时,无论是语文还是数学教师对于这样匹配的信息反应速度较快,并能够做出知觉判断;反之,对于不匹配的信息反应稍慢。在处理这样的信息加工时,专家级别的教师与一般教师在对教学情境的观察和判断表现也出现很大的不同。比如,在通过录像观看整个教学课堂过程后,针对课堂教学现象需要做出解释时,一般教师形成的报告结果经常与实际情况相矛盾,并且表现出困惑不解;而专家级别的教师则能够轻松自如地抓住录像问题的症结所在。在教学规则的使用中,专家级别教师在观察和判断时表现得更为快捷和流畅,对一般教师而言确实比较困难。

其次,是对学科内容信息、课堂活动信息和课堂背景信息的辨别能力的差异。

由于小学语文教师与数学教师专长不同,对于课堂情景信息的关注程度也不同[2]。因此,在对课堂教学现象的解释与预测、课堂重要事件的判断、课堂教学规则的运用的等方面也表现出参差不齐的现象。比如,在预测课堂现象时,数学教师比语文教师更擅长相似教学情境的认识与推理,并且能够掌握课堂教学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精准预测学生的课堂表现。但是,在同样的数学教学课堂中,专家级别的数学教师能够对现象的重要性进行有效地区分与组织,并发现问题关键;而一般教师却太过于侧重细节,而不能信手拈来分析出问题的关键。再者,一般而言,语文教师对活动信息和匹配信息的判断正确率高于数学教师,对学科内容信息的正确率却低于数学教师。

3、强化小学语文与数学教师课堂信息加工能力的举措

3.1、提升教师课堂知觉能力

课堂感知能力也可以称为课堂洞察力,即教师对教学课堂信息的认知技能。不可否认,这样的认识技能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遵循着一定的发展规律,需要不断强化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在优化认知资源的分配上,提高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速度和准确性。比如,数学教师在选用一种具体或图象式类比物去表达数学概念之前,教会学生筛选的策略,通过选择一定的积木组展示出体积大小的概念,学生只有在理解体积大小的概念后才能选择出合适的类比物。同时在学生学习情景中,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逐步让其明确感知类比推理的过程。

3.2、吸取教学经验

一般教师课堂信息加工能力水平低于专家级别教师,主要是专家级别教师具备了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对于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与典型行为高度注视与把控。

良好的观察与再认知能力是在某一特定领域进行长期且目的性练习而获得的。新手教师需要不断针对自身教学课堂中的经历进行反思,甚至总结形成一套系统性的认知,对学生课堂问题与典型给予不同的程度的关注,如此,可以在课堂学科内容信息、课堂活动信息和课堂背景信息的核心环节上均衡的分配资源,提升信息加工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4、结束语

小学语文与数学教师课堂信息加工能力不仅体现了教师对知识结构的认知、课堂信息的洞察力,更体现出了教师对其课堂信息监控决策能力。眼下,我国小学教育背景下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水平还有待提升,应该全面地、系统地、科学地探索其规律性,并制定相关的教师长期职业发展培训,不断积累经验,完善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理论。

篇10

虽然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只有五十余年,但它已经广泛应用于专家系统、机器翻译、图像处理和机器人技术等领域。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断增大,人工智能课程不再是计算机专业独有的专业课程,国内外很多高校在自动化、智能交通等专业都开设了选修课,甚至在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中也在推广设置。吉林大学硕士专业“模式识别”将《人工智能》设为专业学位课程,同时也将其设为汽车、机械等其他学科的选修课程。由于研究生相关基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课程内容又比较抽象、生涩,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本次教学改革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心理演变过程,认真研究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力求在教授基本原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智能系统进行理论分析、设计并编程实现的能力,为后期的论文研究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次教学改革受到了吉林大学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和核心课程建设项目的资助。

一、教学内容

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学内容。人工智能与统计学、心理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控制论等都有交叉关系,学科涉及的内容十分庞大。人工智能学科知识的繁多与授课学时有限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作为国内模式识别专业的领军院校,如中科院智能所、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等,他们所开设的《人工智能》课程学时和内容也不尽相同。我们参考了上述院校的授课内容,同时考虑到本校本学科的学术研究方向,精心归纳、优化教学内容,力争做到教学内容系统、精炼和实用。目前,我们讲授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智能化智能体系统、盲目搜索方法、启发式搜索方法、局部搜索方法、约束满足问题、博弈树搜索方法、知识表示方法、不确定知识与推理、规划与机器学习等,共40学时。

另外,人工智能领域中新问题、新理论交错涌现,这就要求教学大纲要定期修订,教学内容要及时更新,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以便提高硕士课程的研究性内涵。

二、教材选用

要搞好课程建设,教材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我们广泛阅读和研究了国内外的经典教材,经过一番斟酌之后,我们选用了Stuart Russell和Peter Norvig所著的《人工智能-一种现代方法(第二版)》。首先,选用国外教材能够更快地追踪最新研究成果。同时该教材已经被世界上900多所大学采用,符合促进高校的教学内容向国际水准靠拢、与国际接轨的理念。另外,人民邮电出版社在2002年曾经出版该书的英文版的第一版,双语学习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为学生后续的查阅英文文献,甚至发表英文文章奠定基础。

三、教学方法

在国内,比较有影响的是中南大学以蔡自兴教授为首的教学团队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开设的人工智能课程,该课程在2003年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首批精品课程[1]。2007年该课程又开始进行全国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成绩斐然[2]。多年来,我们不断汲取同行的成功教学经验[3],结合本学科的硕士专业特点、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不断改革和尝试,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一切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心理演变过程,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从感兴趣,保持兴趣,到收获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并进一步增强投身于科研论文研究的热情。

课程伊始,通过多媒体演示人工智能技术已取得的杰出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列举人工智能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和最新研究的热点问题,课上再组织学生做报告。通过上述活动,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专业视野,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随着课程内容的深入,让学生组成兴趣小组,任意选择问题实例,利用每节课学习的理论、算法不断地更新该实例的解决方案,评价性能优劣。学习小组可以培养学生科研协作的精神。另外,课堂上每组轮流做报告阐述各自的研究进展,演示编程效果。其他同学或给出修改意见,或提出个人观点。最后老师及时总结,引导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深入性和广泛性。充分的课堂讨论能够提高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钻研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同学间的这种学术交流也可以让学生有机会了解彼此的学习状况与能力,促进学生展开良性的学习竞赛,也为学生接受和理解老师最后给出的课程成绩做了心理铺垫。老师总结时要对学生的努力多肯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潜能,让他们感到学习知识的快乐。

四、考核方式

实践表明笔试测验的方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所以本课程尝试采取自选实验设计题目,根据实验报告、上机演示结果和口试等方式综合评定成绩。其中,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验题目详细介绍设计思路,阐述编程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口试是老师当场就报告中的问题提问,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评。课程成绩中,实验报告设计分析占60%,上机成果演示占30%,口试占10%。

通过实验设计的考核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调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锻炼了学生知识综合应用技能。但美中不足的是该方式不像笔试那么客观,学生的成绩容易受教师的主观性影响。另外,人工智能作为一门学位课,其成绩往往直接影响学生的奖学金评定,学生和相关领导对成绩的评定原则十分关心和重视。为了减少人为因素对学生成绩的干扰,避免师生因课程成绩产生分歧,我们规定了完善的考核细则。考核细则发给同学,作为实验报告的首页,方便记录每一个环节上学生的得分情况,做到成绩评定有据可查。

非笔试的成绩评定方式对任课教师的要求也提高了,我们教师团队还规定了详细的教师工作守则。首先要求教师认真细致地阅读学生的实验报告,给出报告得分,并准备口试时提问的问题,得分和问题都要在实验报告的首页做好记录。询问每个同学的问题都不能重复,上机演示和口试环节都是公开的。问题可以是设计不合理的思路,或是阐述不清的步骤等,教师要注意掌握问题的数量,尽量做到均衡。上机演示时,学生经常因为紧张而漏掉部分功能的演示,因此,教师要跟学生加强沟通。口试时,根据学生的状态,可以给予适当启发,但要在成绩评定上做出相应调整。经过多年的摸索,我们将上机演示按照实验报告成绩的倒序方式进行,这样有利于在口试过程中由浅入深,逐渐加深问题的难度,有效避免重复。教师评价时应严格缜密,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设计水平,对课程成绩的认定跟老师达成一致。

经过教学团队的不懈努力,“模式识别”专业的“人工智能”课程建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选用、考核方式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一些成绩,教学实践表明教改措施已见成效,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篇11

1.1高中化学实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非智力品质的重要过程

非智力品质又称非智力因素,从广义来说,凡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统称为非智力因素,它是相对人的智力因素而言的。从狭义来说,非智力因素主要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非智力因素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而言;第二:个层次为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它主要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五种心理因素组成;第三个层次为具体的非智力因素,它的组成因素有l2种: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获得比较熟练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更好的进行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阵地。结合Ⅸ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我们可以发现,新课程中的高中化学实验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塑造团结协作、坚韧不拔的科学品质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2高中化学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途径

化学新课程所倡导的课程理念是“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中可见科学重要目标。“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它对于这一目标的实现,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代替”的重要作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高中新课程中,充分利用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3高中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的重要手段

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通过化学实验学生可以巩固和深化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会得到大量的感性经验、产生大量的问题,学生利用相关的资料将得到的感性经验转化为理性知识,并运用已有知识和相关资料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获取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的重要环节之一。

1.3.1化学实验事实能帮助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知识

化学实验能为学生认识化学概念和理论提供化学实验事实。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很多的概念和理论,一般首先从认识物质的性质人手。而物质的性质,尤其使化学性质,只有借助于一定的实验手段,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使物质发生变化才会表现出来。学生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观察物质及其变化的实验现象,获得直接的化学实验事实,而且在化学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学生逐步认识化学概念和理论。

1.3.2化学实验能促进学生掌握和提高化学实验技能

毫无疑问,化学实验是学生掌握和提高实验技能最终要的手段和途径。学生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学习和巩固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掌握和提高实验技能。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也明确指出学生应该在化学实验中获得有关的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高中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

创新是多种思维和能力的展示和综合,是多重实践的迭加和智慧的结晶。为了促进全体学生在科学素养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必须提倡科学探究。而化学实验作为一种重要的科学探究方式,应在学习方式的变革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是化学新课程的一个类已有知识的同时,模拟其发现过程,并进行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态度的教育。基础教育中的创新能力,是指学生的一种自我发现和自我超越能力,是学生群体对自然规律及学科研究方法进行学习和探索的一种综合能力。西方发达国家非常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与培养,以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纯理论的,它与实践教学过程有密切的关系。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是多方面的,而化学实验恰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最具有化学学科特色的途径,新课程中的高中化学实验就特别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1化学实验的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化学实验中千变万化的现象对学生最有吸引力,最容易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欲望。在新课程中的许多高中化学实验就是利用其丰富多彩的实验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以此为基础,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

2.2化学实验可以强化学生的质疑心理

敢于提出疑问,善于发现问题,这是科学探索的第一步,而由质疑进而深入探索,就会使人们观察问题越来越独到,反应越来越敏锐,提出问题越来越有价值,见解也就越来越犀利和深刻。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设计的实验就十分注重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许多化学实验本身对学生就具有较强的启发性,鼓励学生对有疑问的现象和结果进行质疑,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3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化学作为自然科学中思维性极强的_门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新课程中的高中化学实验十分注重通过化学实验及其教学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不迷信课本,敢于用科学方法进行创新的精神,激活创新意识,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篇12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4.002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教材应运用正文、活动性栏目、资料性栏目、实景图片、示意性图片、数据表格等多种呈现方式,协调、处理好以下关系:知识的分析、阐述与学习方式改进的关系;化学基础知识和拓展知识之间的关系;化学原理知识与化学应用性内容之间的关系。教材应图文并茂,引人入胜。在插图和数据表中应提供给学生更多值得思考的信息。”[1]

《辞海》将插图定义为“插附在图书书刊中的图片(如照片或原样影印的文字资料)。通常分为艺术插图和科学插图两类。对正文作补充说明或供艺术欣赏。有的印在正文中间,有的用插页方式。”[2]。《现代汉语词典》将插图定义为“插在文字中间帮助说明内容的图画,包括科学性的和艺术性的。”[3]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版)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中有大量的插图,包括照片、手绘图、曲线图、表格、组织结构图等形式,这些插图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无论出现在何种位置,也无论是科学性的还是艺术性的,都是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功能和价值看,它们有的属于装饰类插图,既能缓解文字量过大造成的压抑感,又能美化版面;有的属于化学史类插图,帮助学生了解化学家对化学科学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化学发展的历史;有的属于化学知识类的,涉及实验装置图、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图、操作示意图,它们为学生理解化学知识起到了重要作用;还有的插图为生活情景类的,通过来自于生活中的画面创设学习情景,感受化学知识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准确理解这些插图的功能与价值,既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挖掘教材知识的教育价值,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知识。

本文针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与化学实验部分有关的插图进行分析,对其隐形功能进行初步研究。

一、与化学实验有关的化学史类插图

不惧困难、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教科书通过反映历史上化学家实验研究的插图,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形成历史,感受化学家的研究历程,进行科学精神教育。

例如,在学生初三刚刚开始接触化学,学习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时,教科书呈现了西方17世纪的化学实验室、中国古代炼丹设备、拉瓦锡纪念馆中展示的拉瓦锡利用天平进行的定量研究等几幅插图,告诉学生“很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4]这些插图让学生了解到古代化学实验的一些情况。学生通过图及炼丹过程的简单介绍,了解到炼丹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器具其实就是古人所发明的分离和提纯物质使用的仪器,从而初步理解炼丹术与化学实验之间的渊源。通过西方化学实验室和拉瓦锡进行的定量研究设备的展示,让学生体会到在当时条件十分艰苦、设备十分不完善的情况下,科学家们依然创造各种条件为追求真理、探索真知做着不懈的努力。

再如,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中提到:“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5]结合此内容,教材中运用了以下插图:

这两幅图分别展示了拉瓦锡正在进行空气成分的实验研究以及研究时所用的装置,这样设计的目的,一方面增强了历史人物和化学史实的真实感,仪器及装置的示意图的展现让学生充满了好奇;另一方面突出了在当时“燃素说”被视为权威的情况下,他敢于摆脱这种错误理论的束缚,不懈地进行探索,以事实为依据,对实验现象做出了科学的分析和判断,揭示了燃烧是物质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反应,表现了科学家追求真理、不畏权威、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也激发起学生沿着科学家的足迹研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欲望。可以说,这些与化学史有关的插图的使用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与化学实验有关的现象类插图

教科书中有很多展示化学实验现象的插图,这些插图可以在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并获取准确知识的基础上,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感受化学与生活的联系,而且增强了页面的美感,避免了单纯阅读文字造成的压抑感。

例如,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中,在讲到溶解时,实验9-2中设计了碘和水、碘和汽油、高锰酸钾和水、高锰酸钾和汽油分别混合的实验,在学生完成实验,观察到实验现象后,为了给学生更加深刻的印象,教材中配了实验现象的插图,图中清晰地显示了碘分别和水、汽油及高锰酸钾分别和水、汽油混合后的溶解情况,学生很容易结合实验观察并描述出:碘几乎不溶于水,却可以溶解在汽油中;高锰酸钾几乎不溶于汽油,却可以溶解在水中。这对于学生理解“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也是不同的”。[6]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再如,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微观世界,内容非常抽象,学生学习起来难度较大。但是其地位非常重要,它是连接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一座桥梁,学生将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物质发生的化学反应、解释有关化学反应原理,同时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为帮助学生顺利地突破难点,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性质等,教科书结合实验3-1和探究栏目,在对实验进行充分观察的基础上,使用了如下“品红在水中扩散”和“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两幅插图。

这两幅图通过宏观的实验现象显示了分子的微观运动,将微观世界变得可视化。左图处于本课题内容的开篇位置,通过品红在静置的水中不断扩散这一学生熟知的现象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带领学生探索物质的微观构成,逐步进入分子的世界。而右图是学生在感知了分子的存在,并了解了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的性质后,结合探究活动中所设计的实验,显示出酚酞溶液变红的实验现象,这幅插图更加直观地告诉学生,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对于学生准确理解分子的性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与化学实验有关的装置及操作类插图

初三化学学习处于启蒙阶段,对于各种实验仪器和装置的认识,教科书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式,结合相应的知识内容以照片图或手绘线条图的形式进行介绍,让学生从认识仪器到组装仪器到理解给定装置各部分的作用,最后到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组装仪器,使学生对化学实验仪器和实验装置的认识逐步深化。

例如,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的内容,是学生系统学习的第一种物质的制备方法,它对后续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备、高中阶段氨气的制备、乙烯气体的制备等的学习都会产生影响。因此为了使学生准确理解实验原理与制备装置的关系、仪器的连接方式和摆放位置、各部分装置的作用,教科书在课题3和实验活动中分别呈现了实验装置的实物照片图和手绘线条图。实物照片插图真实地展现了制取氧气的完整装置,从制备氧气到收集氧气,从酒精灯、试管到铁架台、水槽等仪器的认识,从仪器的摆放位置到连接的顺序,加上课堂上教师细致耐心的讲解,让学生对氧气的制备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为了使学生能顺利完成实验活动“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科书中又给出了手绘线条图,便于学生清晰地观察、模仿,参照线条图进行实验装置的连接。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过程中体会装置的连接方法,理解各部分装置的作用。

为了更清晰地展现物质的性质,引导学生规范实验操作,教科书以插图的方式给出了明确的操作步骤,使学生在实验时能够一目了然。例如,第四单元课题3“水的组成”中涉及到了氢气的检验。“混有一定量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其纯度。”[7]但是检验纯度的正确的操作方法是什么?根据何种实验现象能说明氢气是纯净的?为此教科书给出了示意图。学生通过观察这幅插图能初步了解实验操作的方法,再加上教师细致的讲解,确保了学生在自己动手实验时的准确性。

类似的插图还有一些。如第六单元课题3中“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这是一个典型的探究性实验,重点为认识具有酸性的物质是碳酸,而不是二氧化碳。为让学生理解这一知识,教科书中围绕探究活动采用了对比实的方法,而插图则清晰地展现了整个实验过程,学生根据实验的目的、按照插图所示的方法进行实验,再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即可得出结论。在插图所示实验步骤中,首先通过“向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纸花上喷稀醋酸”[8]的操作,让学生认识石蕊遇到酸溶液可以变成红色;之后通过向小花上喷水、将小花置于二氧化碳中石蕊均不变红,证明水和二氧化碳都不具有酸性;最后将喷水后的小花放入二氧化碳中,观察到其变红的现象,由此知道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后的物质具有酸性。以插图形式给出的详细的对比实验的步骤,对学生理解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与化学实验有关的微观解释类插图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为了使学生理解宏观现象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能初步从微观的视角解释所学习的物质的组成、化学反应,同时为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教科书在学习分子和原子、水的组成、质量守恒定律等知识时,结合实验内容增加了一些对宏观实验现象进行微观解释的示意图。例如,在第四单元课题3“水的组成”的教学中,宏观上的实验现象是电解时两个电极产生的气体的体积之比在同温同压下为2∶1,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结果呢?教科书适时地给出了水分子分解的示意图。通过微观示意图学生可以直观看出,“当水分子分解时,生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2个氢原子结合成1个氢分子,很多氢分子聚集成氢气;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很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9]这使得宏观现象与微观结构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用微观的视角解释化学现象。

在第十单元学习酸和碱的知识时,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中给出了HCl和NaOH在水中解离出离子的微观示意图,在学生观察示意图并认识了酸和碱在水中能解离出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后,继续学习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时,很容易从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示意图中找到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即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

可以说,教科书中的这些微观示意图将抽象的内容外显化,使得原本难以理解的内容形象地呈现在面前,学生可以较轻松地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化学反应的实质等。

五、与化学实验有关的装饰类插图

教科书中在化学实验的内容中运用了相当多的装饰类插图,这类插图看似可有可无,但实际在教科书的编排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们可以美化版面,使版面内容显得生动活泼,缓解了文字量过大造成的阅读压力,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另一方面采用拟人化、卡通画等多种手段,形象地展现相关的化学知识,趣味性增强之后知识的难度也随之降低。

例如,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中,在讲述闻气体气味方法的时候,教材中使用了如下插图(图3)。人物图像生动,学生喜爱,阅读中拉近了化学知识与学生间的距离,学生通过观察、模仿插图中卡通人物的动作即可学会闻气体气味的正确方法。

再如,第八单元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中,教学的重点是在实验中感知这些金属是否与酸反应、与酸反应时现象的不同,为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打下基础。在讲述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反应时,结合实验内容,教科书中给出了一幅插图(图4)。这幅插图采用拟人化的手段显示了镁、锌、铁、铜与盐酸混合后的不同现象,学生很容易从图中捕捉到四种金属的活泼性差异,画面的趣味性让学生倍感亲切,有效降低了知识的难度。

综上所述,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有关化学实验的插图与其所对应的化学知识较好地融合在一起,它们对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现象认识物质的性质、学会从微观的视角看待化学反应、正确认识化学反应原理、培养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正确认识并挖掘每一幅插图的功能与价值,使其真正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夏征农.辞海(1999年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篇13

Local Engineering College Young English Teachers'

Research Capabilities Promotion Strategy

YE Xiaoni

(Hubei University of Automotive Technology, Shiyan, Hubei 442002)

Abstract For the majority of English teachers, English research difficult almost become an accepted fact, but in a relatively remote location, liberal arts relatively weak local engineering colleges, English research more difficult. English teachers, especially what kind of problems faced by young English teachers in research work? How to improve? In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above problems, Hubei Automotive Industries Institute, which is the case of the local engineering colleges to young English teachers teaching and research capability for the study, based on its attempt Survey on a realistic promotion strategies, training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for teachers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Key words English teachers; research capacity; improvement strategy

地方高校科学研究作为全国高校科研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科研发展的重要力量,但高校的科研离不开教师,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最重要的力量,是学校的未来和希望,肩负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担负着科学研究的任务。英语作为人文学科,在基础相对薄弱的的工科院校这样的现实环境中,青年英语教师的科研能力堪忧。

1 地方工科院校青年英语教师科研能力现状分析

1.1 青年英语教师科研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

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外国语学院为例,该院现有专职英语教师50人,其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41人,30岁以下青年教师俨然是该院教学科研的主力军。但通过调查发现,在这一部分青年教师中,积极参与参与科研的多位30岁以上或已取得讲师职称的教师,而30岁以下,助教职称的青年教师或新进教师的科研积极性相对较差。笔者通过对2013和2014年该院公开的数量进行统计后,发现31~40岁青年教师数占全院论文总数的33%,而30岁以下青年教师的这一比例数仅为16%,助教及以卜职称教师此比例数不及5%,与学校教师队伍实际分布比例严重不符。笔者通过对以上两个人群的青年教师的问卷调查后发现:(1)30岁以上的青年多已取得讲师职称,迫于副高职称的巨大而不得不投入科研,而只有极少数的人会出于对于科研的热爱和提升自我业务素质考虑而从事科研。(2)而对于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来说,做科研只是为了应晋升职称之需,没有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甚至对科研有畏惧心理。

1.2 青年英语教师教学任务重,科研时间不足

英语作为工科院校的基础课程,英语教师大多承担了繁重的授课任务。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为例,英语教师和学生的比例达到了20:1以上,青年教师除了承担大学英语的授课任务外,还有专业课程,人均周课时普遍在16课时以上,每学期承担的教学任何也在3门以上。繁重的教学工作使得青年教师整日忙于备课上课,几乎无暇顾及科研。一方面,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由于教学经验缺乏,要付出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完成教学任务,对科研工作明显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除教学工作外,部分青年教师由于学历层次较低,仍需进一步提升学历和学位,工作和深造的双重压力使他们在从事科研的精力极其有限,无暇或无法胜任科研工作。

1.3 青年英语教师学科研素质不高,科研能力弱,科研质量不高

以湖北被汽车工业学院为例,在学院政策的激励下,近来引进的青年教师整理素质有大幅度提高,在外国语学院41位青年教师中,参加工作时已取得硕士学位的有21人,另 13人参加工作后以在职或脱产的方式取得硕士学位,其中副高人数3人,取得博士学位的教师为零。青年教师在科研方面往往缺少长期的规划,科研目的不明确,因此,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均不尽如人意,发表在高水平杂志如核心期刊上的文章少之又少。根据2014年的统计结果,外国语学院共计发表在国内期刊上的文章为23篇,其中青年教师发表19篇,以第一作者发表在全国核心期刊的青年教师为零。

1.4 英语类科研难度大,渠道少

据统计,每年全国各大高校外语教师发表的论文数,仅占年度各学科总数的1.43%, 且论文级别明显低于其他学科,这表明外语教师投身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仍有待提高,而另一方面英语类科研难度大,渠道少已成为不争的事实。2014年南大核心期刊共包括533种来源期刊,其中外语类(包括翻译)只有11种,而外国文学类仅有6种。同样,在地理位置相对偏远,文科相对弱势的地方工科院校,英语类科研很难得到足够的重视,学校在资源分配上多向理工可倾斜。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为例,2014年全院各项目经费合计投入1347.36万元,而作为10大学院之一的外国语学院,到账经费仅为46.52万元,仅占总数的3%。

又如,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为例,该学报只刊登理工科学术论文,没有外语专刊,也从不刊登英语科研论文。

2 提升青年英语教师科研能力的途径

2.1 改善科研环境,提高青年英语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良好的科研环境可以使青年教师保持科研工作的热情和信心。学校可从以下方面做起:(1)首先可改革考核政策,减轻青年英语教师教学负担。对于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要适当减少额定教学工作量以鼓励他们开展科研工作,对于那些那些积极参与科研的青年教师可用科研工作量抵去部分教学工作量。(2)学校应努力为教师创造一个从上到下形成一个尊重科研、鼓励科研的氛围和环境,为青年教师搭建科研平台,建立青年教师科研基金,以增加青年教师的科研热情。(3)学校关心青年英语教师的成长和生活待遇,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给他们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以提高青年英语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2.2 建立健全科研激励机制,激发青年英语教师科研热情

科研激励机制是指高校管理者为了能够激发科研人员潜力,采取一定的方法,以制度为保障,来满足他们在生活、工作方面的各种需求,最后为达到科研预期目标建立的一种系统。地方院校由于经济相对落后,科研方面存在信息闭塞、经费紧张等种种问题,在科研激励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

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为例,虽然学校从2014年开始实施科研奖励机制,但多以论文数量来衡量,实行物质奖励,且奖励的力度太小,激励效果不佳。除此之外,个人的科研成果几乎得不到学院级的任何精神激励。因此,地方高校应进一步建立健全科研激励机制,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建立以知识和能力为主的绩效激励机制,以发展性评价代替终结性评价,对在基本专业知识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表现出色的教师实施奖励。

2.3 成立科研团队,开展学术交流,为青年英语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

针对英语类科研整体较弱的情况,地方工科院校应鼓励英语学科积极组建实力与特色兼具的科研团队,并适当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和政策激励。团队建设成熟后,要保证后续工作的有序开展,并不断吸纳青年教师加入团队,以团队为单位,“以先富带后富”,使青年英语教师在合作科研中实现知识和科研经验的积累,并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科研积极性和科研水平。另外,地方工科院校应关注各地的学术动向,并鼓励青年英语教师“走出地方”,到高水平大学和其它学术机构进行学习深造,并在青年教学习进修期间并适当减轻或免除其教学工作量,并予以物质和精神鼓励。

最后,在自身层面,青年教师要正视英语科研的难度,不畏艰险,加强个人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了解国内外最新的学术动态,刻苦钻研,全面提升个人科研素养,最后,青年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积累经验,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以饱满的热情投入科研工作,必能体会到科研带来的丰硕成果。

参考文献

[1] 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 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徐锦芬,李斑斑.中国高校英语教师教学反思现状调查与研究[J].外语界,2012(4).

[4] 武书连,吕嘉,郭石林.2003 中国大学评价[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

[5] 张岩.高校教师要以科研促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J].中华现代教育,2007.

[6] 钱伟长.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J].群言,2003.

[7] 吴秋生.高校教师要树立正确科研观[N].光明日报,2009-08-13.

[8] 吴越.高校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现状及改革构想[J].中国成人教育,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