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中化学大概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前言:
化学是高中的重要课程,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益的主要阵地,而化学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怎样,除了教师个人的能力之外,教学理念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其中有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师的自我定位,还有学生的自我定位、学习习惯等。
1当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存在问题
1.1重目标轻过程。
目前,因为“应试教育”的原因,各个高中更多的关注分数,化学教师也对课堂教学的目标更为关注,但对具体的过程及其产生的效果漠不关心。如在课堂中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考点,将习题尽可能的模拟高考真题等,而没有考虑教学过程联系学生的独立性、能动性,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等过程。
1.2教师主观性强。
长时间应试教育的窠臼明显约束了教师的思维方式,信息技术等新的教学表现模式往往流于形式主义,校园领导与化学教师对新教学理念的先进性与必要性认识不到位,仍然认为一本课本、一支粉笔足以进行教学,缺乏相应的兴趣与能力去海边教学理念,造成了新式教学喊得震天动地、传统教学搞得扎扎实实的局面。要解决好以上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此基础上再对化学教师实施有效的培训,让教师学习有效地教学方法、理解高中学生的特点,并能够在实践中逐步应用。
1.3学生独立性差。
独立性差主要表现在思考独立性差与实验独立性差。不少高中生刚开始就未塑造一个良好的独立思考习惯,死记硬背化学共识、化学反应现象等,造成做实验时难以离开教师,必须有教师在身边直到陪同,如此一来,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觉得累,而且难以长期坚持。因为这十几年来高考竞争家具的原因,过于夸大分数的作用,而部分家长也觉得在教师的指导下背会相关内容就可以了。实际上,在同时复习许多课程的状况下,由于学生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难以关注到比较琐碎的化学内容。如果有了独立的思考、实验能力,学生往往会有机的思考、联系所学内容,针对性较强,效率也相对较高。
2改善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效益的策略
2.1重目标也重过程。
目标是教学双方积极活动的准绳,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但真正培养高中生能力的往往在于过程。具体有效的教学过程对化学教师的教的方式以及学生学的方式起着决定和制约作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重塑教学过程:①使学生学到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度?②巩固哪些知识?为学习哪些知识作准备?③要结合哪些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内容?④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技能?并达到什么程度?⑤使学生受到哪些思想教育?纠正哪些错误的观点?⑥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结合哪些知识、技能的教学来培养?等等。教学过程中要把这些内容定得恰如其分,提法过高、过低或模糊不清,都不便于执行和落实。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教学就是要构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教学新过程,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体这才是,以学生素质整体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过程。
2.2教师定位地转变。
改善教学理念对教师的能力与基本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第一,教师首先要有一定的网络能力,即化学自我水平、新式可见制作与网络应用,只有能够利用信息技术等教学工具与媒介,才会在教学中充分的进行运用;第二,教师的授课模式必须从“施教”过渡到“导学”,能够营造教学情景,尤其是在化学实验中,鼓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加强学习能力与改善学习习惯上作出努力;再次,教师必须要跟得上信息时代所产生的持续教育的要求,不但要关注与学习化学的新知识,还应努力学习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动向与先进成果,主动观察与了解学科教学的新方法,并用这种继续学习的姿态给予学生以积极影响。
2.3学生定位的转变。
第一,学生要从受众的、被动的教学定位往多样化、能动的角色转变,能够积极探索、与教师互动以及进行操作;第二,学生的化学学习思考不能只在学校中、课本里,在教师的安排下进行。主动学习、业务学习、实践学习与网络学习也要作为重要的内容;第三,想要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学生就要掌握化学研究的新动向,如诺贝尔化学奖等。
学生定位的转变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做重要与困难的,学生在应试教育中“浸泡”了很长时间,已经形成惯性乃至惰性,一切由教师包办,按部就班的完成家庭作业,遵守课堂纪律、考试中成就优秀就是好学生等。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渐渐被削弱,对新的教学理念带来的影响视而不见。
总而言之,教学理念是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基础,与教学效益是相辅相成的,教学理念为化学教学效益提供保证,课堂效益反过来为教学理念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完善教学模式,定准自我定位,提高教、学效率,达到素质教育与高考成绩的双增长。
参考文献
[1]黄秀英. “自主-探究-合作”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D]. 广西师范大学 2011
[2]孙小妹. 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的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3]谷桂超. 高中化学教学开展“两贴近”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个案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10
篇2
总所周知,高中所学的化学知识的课本本身其实就是一个知识结构,所以老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就更应该结合书本加强学生对知识构建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不仅能够快速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也可以对学生以后在生活中对问题的解决也有结构概念。所以高中化学老师要重视这个方面,帮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对于帮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意义
对于一般的高中学生来说,构建知识结构是相当的重要,对今后的学习生活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
(一)有利于串联知识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建立知识体系,可以将杂乱无杂的理论知识串联起来,方便以后学生在以后的实际应用中更快、更准确的自由运用,从而提高学生在考试中的化学成绩。
(二)有利于在考试中有效节约时间
现在我国的教育一般都是应试教育,对于高中学生最重要的也就是高考,随着课程的改革,学生所面对的化学考试题目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像推理题、计算题往往比以前更要复杂了,对于这样的变化,高中学生不能再采取以往的方式进行逐一的计算,因为这样会耗费很多时间,最终影响到考试的成绩。而且众所周知的,告示都是规定了时间的,所以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的多进行答题,所以构建知识的体系非常有效,这样能帮助学生在答题时能够游刃有余,尽可能为其他题六出足够的时间。
(三)可以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高中化学中含有很多实验内容,对于这部分的知识不仅仅是对概念熟记,还要对实验的化学物质的属性、实验器材、以及最终实验结果进行详细记忆,但是因为这部分知识很零碎,记起来就十分不容易。但是如果能够构建知识体系,就可以很轻松的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对知识长期的积累,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只有这样子,学生会在提高成绩上比较轻松。
二、引导学生建立化学知识的具体方法
在课程改革以后,很多学校的教学方式其实仍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学生的表现也不尽人意。大概是体现在自己创新和思考的能力很差。于是很多老师开始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构建,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在这构建知识的体系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不断的进行改进。
(一)进行课前、课中、课后的知识梳理
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时候,很多情况下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所以在课前、课中、课后都应该加强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梳理。在课前,老师应该学生对这部分的知识进行大体了解;课中要有结构的进行知识的讲解,比如对于一种化学物质的介绍首先是对它概念进行学习,然后详细介绍它在实验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并延伸到器材的使用,这样学生就可以进行发散性的思维;课后。老师应该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课后对知识进行一个回顾。
(二)从整体出发,顾全全局
在知识的构建过程中,需要把高中的化学知识进行整合,所以在低年级的时候,老师应该主要培养学生构建知识的思想和意识,当进入高三的时候就应该从全局入手进行知识的复习和构建。在这个阶段,由老师引导学生对高中化学的整体认识,构建出知识的框架,例如化学的概念、化学的实验、化学物质属性、计算推论等等。然后进行延伸和补充,让学生对高中化学有整体的认识,对重难点进行分析,有利于在答题中提高对题目的解析能力。
(三)加强对细节的学习
学习框架确定以后,接下来是对知识的完善,从细节入手掌握化学的细小部分。对于一些基本概念的学习,可以采用贯穿整个知识点的方式来学习,也可以利用化学中的平衡等式来计算,不管是在化学中还是其他学科中,我们所学到的都是等式的两边相等。比如水的电解、电离子这些理论都可以通过一个知识点来进行阐述,这样就能够对化学系统来进行明了的学习。
而对于高中化学的实验部分,应该分两个方面来进行知识构建,首先是化学实验中的实验器材,再然后就是化学物品。通过记忆化学实验中所需要的器材和药品,可以延伸到该药品的自身属性,以及药品通过实验以后的属性,将整个知识点进行结合,构建出层次分明的只是习题,以免知识混淆。
在对于化学元素框架构件时候,最重要的事对化学元素进行记忆,可以将有关的化学元素结合在一起进行记忆,并且对化合物的属性进行总结归纳,同时对于将元素与化合物二者之间的关联进行有效的整合,让其在知识框架中更加具体和规范,条理性更清楚。
对于学习有机化学的这部分,通常是把感官加进去,也就是所说的官能团,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记忆官能团的一些主要性质,充分了解到有机化学的规律,然后将两部分知识结合起来,建立起详细的有机化学知识体系。在化学的学习中,会牵扯到大量的运算,对于这部分的学习,可以通过构建物质量来作为中心,老师要引导学生对于各种单位不同量之间进行准确的转换,将化学中的各种化学概念牢靠的掌握,比如我们很熟悉的摩尔定律、溶液浓度,对他们进行区别记忆、以免对知识不熟悉发生的混记现象。
(四)将全体进行整合,构建知识体系
通过上述部分,我们对各部分的知识都建立相应的框架体系,最后的过程就是将框架进行完善,然后将其进行整合。首先将一些基本概念进行整合变为一个整体,比如对于化学物质的特点、基本概念、化学实验这些知识点就可以串联在一起。并且可以采取想象的记忆,加深印象,将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时常复习,避免对知识点的遗忘。在复习过程中如果发现对知识点的记忆发生模糊现象,就应该加大学习力度反复理解,将知识点化为应对考试的利器,进而提高学习成绩。
三、结语
总的来说,在高中化学知识的学习中对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这不仅仅需要学生的努力,同时也需要老师很好的进行引导。
参考文献:
[1]刘强.高中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07,(7):88-89.
篇3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高中化学,从本质上揭示了物质反应现象的实质,从科学的角度上解释一些奇怪的现象。但是对于很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往往显得有些困难。而且,新生们普遍感觉高中化学并不像初中那样简单易学,一般会出现迷茫不知如何下手的现象。化学考试以基础知识为主要脉络,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考查,双基为本,学以致用。所以要想学好高中化学,就得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扎实基础,培养化学思维,养成良好习惯都是关键。对此,在这里提出一些自己的经验之谈。
一、认识初、高中化学教学要求的差异
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知识衔接问题是化学教学中所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对比初、高中教学大纲以及教学目的就可以了解到,初中化学仅仅是起启蒙作用,是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阶段。初中化学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的化学思维和技能,一些基础的化学计算以及化学在生活、生产以及科学方面的现实意义,只需要学生达到认识理解表面现象的知识层次即可。而高中化学是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实施较高层次的教学,知识逐渐趋向理论化、系统化、复杂化,因此就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要相当了解,不仅要掌握知识的内部联系,还要联系实际生活、生产应用。
因此,学生不能依然抱着初中学习化学的思想学习高中化学,要对高中知识的深入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到时候才不会手足无措,感到灰心泄气。高中化学知识需要对某些初中知识进行加深和完善,完成过渡,如物质基础和机构、氧化还原反应、化学计算等,这些知识学生虽然初中早已接触过,但是在学习时仍然不可掉以轻心,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尽量让学生认真理解,课下复习巩固,把握好过渡时期的时机和尺度,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要点,力求做到对今后高中化学的学习有所帮助。
二、注意学习方法
高中新教材是以化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指导学生认识并理解概念的含义和实质。所以,预习是十分必要的,课前预习能提前了解课堂重点,提高听课效率,也有利于为学生准备充分时间去分析思考问题,发散思维。预习时,可以让学生先阅读一遍教材,把全部的内容大概了解一遍,用笔把重点勾画出来,遇到不懂的知识点时,要做好笔记,以便在课堂上有目的地听讲。不仅如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重视概念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吸收,注意拓展、运用和迁移。可以采用对比、假设、归纳的方法找出物质在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共通性、差异性和递变规律,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条理,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但是,在课堂上仅一次性的吸收,很难完全消化,因此要经常复习,反复记忆。课后要充分利用资料书,可以及时弥补课上因为疏忽或是思维短路而产生的疑惑和盲点,从各个方面和表述理解,使所学知识得以巩固和进一步深入,全面准确地领悟知识内涵,明确各点之间的联系,熟记规律,形成知识面,逐步培养自学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三、培养化学技能
初中学生只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和化学实践技能,其他方面的能力和认识都还没有形成,所以,高中对学生的化学技能的培养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在知识方面,要认识常见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实验制法和基本的概念理论,从多角度理解物质的分类,认识化学变化的规律性、多变性和相互作用,分析简单的化学问题,并能够用化学语言表达描述。而且还有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从物质的结构认识物质的性质,从性质入手了解物质的用途以及现代化学在现实社会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勤动手,多动脑,理论联系实际,开发内在潜力,提高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要将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增强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实际活动的效率。对于学生本身,要大体上了解现代化学和化工的发展和前景,培养参与化学科学实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深刻认识化学在生活改善、社会生产、环境保护、能源再生和自然生态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形成节约自然资源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四、夯实化学基础
篇4
首先是学生初中掌握的知识不牢固,只是应付考试。为了在一年以内(实际时间更少)让学生认识化学,掌握基础,应对中考,大部分初中老师在实际教学中都会或多或少的省略一些知识,甚至是很重要但中考要求较低的内容,比如实验,实验是化学的基础内容,课本所安排的典型实验对学生的实验思维的养成有很大的帮助,但中考大纲中对实验的要求很低,甚至规定了考试范围,致使很多初中老师都是在临近中考时采取恶补的方式进行"灌输",完全违背了课本的本意。另外,学生掌握的知识很分散,还没有建立起来化学学习的基本框架,对于掌握的大部分知识都是模棱两可的,只能说出来个大概,这就成为学习新知识中的障碍。
其次是初高中化学学习方法的不同,学生一时还难以改变。初中化学学习主要以记忆为主,一个概念只要记住基本上就能解决相关题目,理解部分相对较少。大部分的初中生认为"听"、"记"、"练"是化学学习的"三部曲",只是将简单的知识一再重复,但学生在这种简单、死板的方法学习下,逐渐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只会死记硬背,根本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对化学的兴趣逐渐减弱甚至失去。而到了高中,由于高中化学内容多、难度大、理论性强,简简单单的死记硬背已经难以适应本学科的特点,比如电解质的概念就不是靠耍耍小聪明或死记硬背就能学好的。
再次是化学用语的抽象程度突然增加。一方面是高中化学中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化学平衡等概念不容易理解,学生觉得离生活太远,与初中的化学用语也存在很显著的差异,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初中化学主要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并且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也有较多的感性认识作为基础。而高中化学一下子就接触到物质的量、氧化还原、离子反应等抽象性语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一下子还不能达到要求。另一方面还与初中的化学老师的教学习惯有关系,大部分老师都不太强调平时的化学用语的规范性,所以,一到高中学生就特别不能适应规范的化学用语,他们甚至区别不了化学式、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等基本的化学用语。
最后是高中化学的课容量大,知识点多,课时安排紧。一方面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但初高中教材部分知识点却未对接,致使初中老师认为没用,高中老师认为学生已经会了,但真正的学习主体却根本没有这样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是课程难度徒然上升,学生理性思维的程度跟不上。在单位时间内要求接受的知识量增加了许多,相对而言辅导练习消化的课时较少,学生来不及消化吸收,比如必修一(人教版)第三、四单元所涉及的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有近两百个,按照课时安排需要学生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完全掌握,而整个初三一年学生接触的化学方程式才四十个左右,如此之大的变化确实是给学生和高中老师出了个不小的难题。
针对这几点学习障碍,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解决:
第一、教会学生学习。教师在授课时,不要总想着将课本上知识点赶紧教给学生,而应多采用启发引导式的授课方式,教会学生自主思考,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知识的总结可以在开始阶段大胆地让学生自己进行。高中化学的知识相对于初中,由"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一切知识更加系统富有深度。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归纳能力。像各种官能团的典型反应:双键的加成反应,醛基的银镜反应,羧基的酯化反应等等。总之要指导学生利用各种线索构建网络,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网,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不是越俎代庖的给学生什么都弄好,尽管这样做在短期内会见成绩,但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没有什么好处。
第二、适时复习旧知识。紧扣高中化学教学大纲,采用"集中复习"、"穿插复习"和"专题复习"相结合的方法,做好知识的查漏补缺工作,如化学用语、物质分类、金属活动顺序、元素化合价、酸碱盐相关知识、元素化合物知识等进行系统复习。其他内容穿插在学习过程中加以补充,使初中所学的化学知识融入到新知识框架之中,将旧知识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结合高一的化学内容,以专题形式复习整理已有的知识,使初高中化学中相关的知识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
第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他们的学习成绩、学习信息密切相关。1..运用化学史比如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运用化学实验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摈弃以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允许学生犯错;4.加大情感投入,培养学生质疑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5.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比语言更为形象直接的图画或动画来帮助学生认知并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6.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教学水平(平易近人、博学多才、教法灵活、语言幽默风趣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7.在课本的基础上从生活实际中多找实例,比如盐类水解在生活中的应用就很有乐趣,多用这样的实例肯定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以上只是笔者的一点拙见,如有不同见解敬请指摘。
篇5
探究性教学是适应新课改的大背景而出现的一种教学方式,将教学中心由老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展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新的教学面貌。探究性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主动的去发现问题、分析分体、解决问题,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总结出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方便今后的学习生活。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性教学的意义与实践。
一、什么样的内容值得探究
想要实施探究性教学,就必须要有符合他的教学内容,什么样的内容才是值得探究的呢,有学者认为至少应具备以下两个特征的内容才符合要求。
(1)要明确探究内容的教学目的。经过仔细的研究、分析,确定所要研究内容在教学大纲中所占的地位,并且要知道探究性教学实施后,学生会有怎么样的收获。其主要目的还是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规律和研究方法。
(2)探究内容要能够将新旧知识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们抓住从已知中发现未知的规律,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的兴趣。
二、创设合理有效的问题情境,辅助探究性教学
探究教学起源于问题,而问题则是起源于实际。所以,老师在为同学们创立情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情境应该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联系。这样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当中的矛盾,抓住问题矛盾解决问题。因此利用情境辅助探究性教学有这样几种方法:
(1)通过学前学后概念之间的矛盾,为学生创设情境
化学来自于生活,高中阶段,学生们对于生活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理解。因此,在他们在学习化学之前,心中就对于一部分化学知识有了相当的认识。作为老师要理尊重生们的个人看法,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去观察,去理解自己的看法与科学的学科之间存在的矛盾,进而更深刻的理解化学知识,而老师就是要抓住学生学前概念与学后概念之间的矛盾,创设合理的情境,帮助学生解决学前概念对学概念的不良影响。
(2)通过化学史实创设情境,辅助探究性教学
重现历史上科学家的实验情境,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实验获得知识,并且培养他们建立起科学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与思路。过往化学史上的各种奇闻轶事,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内心的学习欲望,从而为更好地实施探究性教学奠定基础。
(3)利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辅助探究性教学
化学源自于生活,所以说,很多的化学问题都可以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因此,老师应该多利用生活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们在学习中了解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知识,激发他们对生活的探索和对知识的学习。
三、运用化学实验对学生实施探究性的教学
在高中的化学教学课程中,实验依然是教学的先导。在传统的化学教学过程中,是以演示实验的方式开展教学内容的。但是这种方式存在着明显的缺点。老师演示,学生观看,对于实验过程学生心中只会有个大概的印象,只是记忆表面化。试验之后老师又将实验的结论灌输给学生,是学生根本不知道其中的奥妙在哪里,因此只不过是给记忆增加负担,不能灵活运用化学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对教科书的实验施行大胆的改革,将演示性实验变为探究性试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参与到实验当中来。使学生完全跟随着老师的思路沉浸在化学实验的乐趣之中,进而更深的掌握化学知识。
四、通过假说的方法实现探究性教学
假说就是根据已有的了解和认知,对事物或者是某种现象做出分析和判断。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来分析、推理和判断,提出猜想和假设。这就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可以对学生过多的干涉,让他们完全释放自己的想法,这样,在老师公布问题结果和分析过程的时候学生才会产生深刻的印象,有助于知识的掌握。
五、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实现合作探究学习
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使学生更轻松的学习,让他们的思维能够时刻保持活跃。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展探究性教学,对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着显著的提高。
1、营造一个让同学们能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开展探究性教学
探究性教学的实施需要创造性思维,而要想形成创造性思维就必须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没有他们的主动参与就没有丰富的联想,只有他们参与其中,敢于想象、大胆质疑、勇于尝试才能使探究性教学得以完美实施,才能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所以,老师的责任就是要为他们创造一个能吸引他们主动参与的氛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开展探究性教学
在新课改的标准下,老师需要完成从权威教育者到平等指导者之间的角色转变。更贴近学生,与学生共同学习。学生在没有了老师的权威性压力之后,思想会变的更加活跃,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也会变得更加亲切,这样一来,对于探究性教学的开展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
在高中化学课堂上开展探究性教学是十分有利的,通过探究性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散性的思维能力、自主探究能力,而这些能力对于今后的学习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于探究性教学的有效实施,就需要老师通过长期的教学经验的积累,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况,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创新,设计出更加合理的探究性教学方法,提高高中化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素娟.化学课堂探究式教学的研究[J]. 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06,(01)
篇6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是研究和设计没有或只有尽可能少的环境副作用,并在技术上、经济上可行的化学品和化学过程的科学。所谓“绿色化学观”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实践中,就环境日趋恶化防治关键是减少乃至杜绝化学污染源而逐步形成的绿色化学重要性的认识,其基本内涵包括:(1)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它是指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2)树立绿色化学价值观。人类对环境价值的认识或者说观念、看法、观点可以称之为环境价值观。(3)树立化学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4)树立环境和谐道德观。环境道德观念是人类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继承和发展,是在现代工业文明引发的人与环境关系日益尖锐的情况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新道德观念,是人类有史以来环境意识发展的最高阶段。
二、绿色化学理念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的现状
绿色化学对我国广大化学工作者来说,或许还是一个新概念,但他们在从事的环境保护、环境教育,微型化学实验研究等实际工作中,许多方面做到了与绿色化学相一致的要求,在现行中学化学教材中较多内容也充分体现了绿色化学观。
1.在化学概念上建立与绿色化学一致的概念。
从环境保护角度介绍了环境污染、三废、大气污染物、酸雨、温室效应(选学)等概念,在介绍概念的同时还分析了有关污染的成因和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及危害。从减量、减废的角度介绍了循环操作、交换剂再生、催化剂中毒等概念。这些看是常见、易懂的中学化学教材中的概念无不体现了绿色化学的概念,这为中学阶段开展绿色化学教学奠定了良好基础。
2.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的编排中已充分体现了绿色化学理念。
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的编排中,考虑到了绿色化学因素教材在有关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的内容编排中从绿色化学角度有重点地介绍了有毒物质的性质、使用、保存;介绍了氯气、氨气、硫化氢、氟气、氟化氢、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苯、硝基苯、白磷、偏磷酸等有毒、剧毒物质的毒性及使用方法,甚至用黑体字写出加以强调;在选学内容中安排了臭氧空洞的形成、合成洗涤剂的功与过介绍等。
3.在物质工业生产制造的介绍中已经渗透了绿色化学观点。
如工艺流程中都采取了循环操作,这样可以节省资源、提高原料的利用率。比如:在合成氨工业、氨氧化法制取硝酸等工艺流程中。如防止或减少污染物排放的过程中设置了尾气处理装置或回收再利用装置。
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应该在化学实验中更多的去渗透绿色化学理念,离开了实验的渗透,绿色化学观念是很难在中学化学中充分渗透的。
三、在化学实验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的方法
1.认真研究实验内容,挖掘渗透绿色化学理念的教学内容。
比如:对常见实验的固、液试剂的取用给出了限量要求;在高中化学教材修订时,删除了制备有一定危险或危害的硫化氢和苯磺酸实验;介绍了闻气体的方法;强调了实验中常见的事故避免、应急处理等;介绍了特殊试剂的保存和使用原则及方法;在新编初中化学课本中引入了减量、减废的微型化学实验等有害气体的制备实验只安排在实验室中进行;在氯化氢、氯气等制备实验中强调了尾气的处理办法。
2.尽量避免选择和使用有毒害的反应物和反应助剂。
例如,在制乙烯时用氧化铝代替浓硫酸,可以有效地减少硫酸的污染。由于工业技术绿色化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所以它的发展更加迅速。在化工生产中不断出现新的工艺方法和新型的催化剂,可以成为高中化学实验绿色化的借鉴。应该注意把工业成果应用于实际教学,既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同时也使化学实验更加绿色化。
3.改变实验装置,使产生毒害性物质的实验也能变成绿色化的实验。
例如二氧化硫和硫化氢气体反应的实验装置改进。二氧化硫和硫化氢两种气体制取方法都是用固体与液体反应,反应都不需要加热,而且反应物都用到盐酸。由于两种气体都是有毒害的气体,所以反应中应该尽量做到不泄漏气体。如果按照传统方法先分别制取二氧化硫和硫化氢,然后混合二氧化硫和硫化氢,必然造成气体的泄漏。为减少气体的泄漏污染,用一个小的空塑料矿泉水瓶,在其中放入小试管,塑料瓶、小试管中分别装入Na2SO3和FeS,然后迅速在其中分别加入盐酸,在塞橡皮塞前,挤压塑料瓶,排出部分空气,使瓶子瘪掉,然后再塞橡皮塞。我们可以看到,开始产生的H2S和SO2气体使塑料瓶鼓起来,然后随着反应的进行又瘪下去。最后在其中加入氢氧化钠,吸收过量气体或者中和未反应的盐酸。只要不拘泥于书本中现成的实验方案,在实验中多动脑子,寻找规律,不断创新,大胆探索,同时注意收集利用别人的好经验,很多会产生毒害性物质的实验也能变成绿色化的实验。
4.进行微型化实验,减少排放,实现绿色化学。
在实验中可以借助小试管、点滴板、多用滴管、井穴板等微型化的的仪器,控制学生滴加药品的用量,减少药品的使用。例如如果用小试管做乙烯的制取实验,可以节约乙醇,减少浓硫酸的排放;利用液体在滤纸上用量少、扩散快、面积大的特点作三价铁离子的检验等有明显颜色变化的实验;用黑色6穴点滴板做硫酸根离子、氯离子的检验实验,减少药品使用;在保证现象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反应溶液浓度;组合实验,通过实验的试纸化,减少反应物的使用及有害物的排放。
篇7
对职业高中的学生而言,化学课程显得比较深奥而抽象,所以难以调动学习兴趣,在这种情况下,职业高中化学教师应该为学生实施情境教学模式,就是创设合适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氛围中接受学习,降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抵触情绪,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识与技能。如何创设情境教学,对职业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挑战。
二、职业高中化学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职业高中化学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1、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职业高中的学生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学习自制力差,化学教师为了使学生尽快掌握化学知识,所以采取“满堂灌”、“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法,这种单向式的知识灌输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2、实验教学有所不足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重要学科,实验教学在化学课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但从目前来看,职业高中化学课没有对实验教学予以应有的重视,理论教学的比重远远超过实验教学,就算教师安排了实验教学,也只是让学生模仿教师的操作,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3、教学情境比较枯燥虽然化学教师也有意识地在课堂中为学生设置一些情境,但是这些情境没有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难以激发学生的共鸣,他们在课堂上依旧是心不在焉,导致课堂气氛沉闷不堪。
三、职业高中化学课实施情境教学模式的对策
职业高中化学课教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实施情境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创设生活情境
教育源自生活,高于生活,职业高中化学课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案例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使学生意识到化学学习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感受到化学学习的实用性与趣味性,教师要多观察学生的现实生活,从中提炼出化学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化学学习中。比如我在教学医用生理盐水的相关知识时,先对学生进行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为什么要每天摄取食用盐。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了各种答案,然后我对这些答案进行归纳,引出医用生理盐水的话题,我告诉学生,普通成人每天大概要摄取4.5g的氯化钠,如果一个人出现缺钠性脱水,就要补充医用生理盐水了,接着,我通过一些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医用生理盐水的摄取量。这样的教学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很容易提升学生的理解度,使他们快速掌握这部分化学知识。
2、创设实验情境
职业高中的化学课教学离不开实验,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实现学以致用的境界。要想真正提升学生学好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化学教师必须重视实验教学,要通过实验创设实验情境,使学生探索化学的奥秘,事实上,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将化学知识变得具体生动化,可以使学生在良好氛围中感受到大量的化学信息,也能初步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为他们提供探索知识的路径。化学教师必须重视实验情境的创设。比如我在讲解血液缓冲作用这部分内容时,先为学生介绍了一个常识:如果一个人血液中的ph值改变了0.1个单位以上,就会产生碱中毒或酸中毒的情况,直接威胁人体健康。但是血液ph值改变0.1个单位究竟是什么概念,则需要通过实验来进行说明。我引导学生通过蒸馏水和氯化钠溶液、盐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思考溶液对酸碱的抵抗作用。学生们有了理论知识的支撑,再通过具体的实验,对这部分知识充满了兴趣,他们纷纷投入到实验过程中,通过亲自操作,掌握了缓冲溶液的组成和缓冲作用的原理。
3、创设信息化情境
21世纪是信息技术时代,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渗透到教育领域,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化,可以使学生尽快接受抽象的知识。职业高中的化学课程教学也应该积极应用信息技术,使课堂教学变得富有趣味。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演示一些实验难度较大的化学实验,或者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看这些实验过程,了解化学原理和知识。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搜集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拓展教学内容,增长学生的见识。或者为学生布置一个化学课题,让学生自行上网查找资料、完成课题,这样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总之,教师要重视创设信息化情境。
四、结束语
对职业高中的学生来说,化学课程的知识确实不容易消化和理解,很多知识显得晦涩难懂,导致学生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使用情境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为他们的日后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韩君伟.职业院校化学课情境教学模式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3):246-247.
篇8
一、高效课堂的研究现状
在每次的教学改革中,高效课堂都是教育教学者不断追求的目标。每当进行教学活动时,教育教学者都会探索教学课堂的建设,对课堂中所产生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同时找到合理的教学方案,从而对课堂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解决。不仅是中国的教育者对高效课堂的建设进行研究,在国外高效课堂的建设也十分火热。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日渐提高,课堂上出现的教学改革日渐增多,大多数的教学模式都是以各地的实际情况制订的,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也发展起来,对高效课堂的建设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对自己的学校的高效化学课堂的建设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高中化学高效课堂建设的策略
1.建立有效的学习小组
建立学习小组应当有一定的共同目标,每个小组通常都是由不同性格、不同性别的学生组成,各成员都可以相互帮助,但由于成员之间性格的差异,所以需要各小组要有一定的共同的目标。除了以上方面,还需要注意的是组长的选拔。组长的选拔要求公正公平,需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这样才能加强小组内部的团结,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教师的必要准备
首先教师应该有一定的责任心,对待每位同学都能尽心尽力,学生才会认为这个教师优秀从而愿意听这个教师所讲的课,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使教师更加了解自己的学生,从而使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计划并加强高效课堂的建设,以便学生能够高效学习。
3.高效课堂在高中的具体实施
为了能够使高中生高效率地学习,在最短的时间里用最少的精力达到最高效的学习效益,高效课堂在高中应用得也越来越多。根据各地的情况的不同,所开展的高效课堂的形式呈现多样性的发展,现在高中高效课堂的模式普遍都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教师在高效课堂中的作用也不可小视。教师在课堂中起着引导学生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才能使用高效的方法学习,从而学到更有用的知识。在新式的课堂学习中突出表现教师和学生的相互沟通性,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中更高效地学习。
4.小组合作讨论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也应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内部的讨论,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前,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需求提出讨论的问题,让学生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在学生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也应积极地参与其中。如果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出现难以解答的问题,教师应采取合理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答案。在学生完成小组讨论后,教师应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要对学生的讨论结果以及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评价,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加强对拓展训练的重视
高中化学学科和现实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很多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同时又可以指导生活。因此,在进行高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拓宽教学的知识面,将化学学习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加强对拓展训练的重视。在安排拓展训练前,教师要根据考纲要求,结合本节课重难点精选习题,让学生通过合作研讨完成这些训练拓展题后能够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本节重点知识和重点题型,提升能力。这样对于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课堂效率有重要的作用。
三、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案例
1.化学基本概念知识《气体摩尔体积》的课堂教学模式
(1)案例背景
《气体摩尔体积》是高中化学的一大教学重点,这节课的学习是对化学基本概念的灵活运用,也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2)案例内容
在《气体摩尔体积》的学习中,给学生安排了一节预习课,使学生们能够自主学习,同时将交流环节也安排了一节课,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在讨论的同时教师可以对讨论的结果进行分析并对每个小组打分。
在第一节课中要使学生按照正确高效的方法预习,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第二节课指导学生小组进行讨论,相互交流。教师从学生讨论的结果中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教学任务。
(3)教学反思
通过这样的方法进行教学活动,有利也有弊,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会导致某些学生投机取巧。
2.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氨钠盐》的教堂教学模式
(1)案例背景
《氨钠盐》的知识在高中化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2)案例内容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安排了两节课,第一节课为学生的自主学习阶段,第二节课为展示交流阶段。在第一阶段中学生通过预习对知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再通过第二阶段学习小组之间的相互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结果从而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
(3)教学反思
这节课通过这种方法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对这方面的知识进行有效了解。
3.《离子反应》习题课的课堂教学模式
(1)案例背景
《离子反应》这节课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习题课的安排可以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
(2)案例内容
习题课侧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这节课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后再进行小组讨论,从而实现对知识的巩固掌握。
(3)教学反思
这节课充分体现了高效教学模式的作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从而掌握知识。
高中的化学高效课堂的建设不仅能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高中生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高效学习知识。所以在我国的教育中,高效的学习方法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高效课堂,学生能够牢固掌握住知识,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讲是十分有优势的。
参考文献:
篇9
先将课本从头至尾看一遍,了解一下大概的内容,然后配合参考书,逐章进行学习。将每章中需要熟记的概念、化学方程式、分子式摘录在小本子上,逐条逐个地背诵。每天无需太多的时间,背上一条概念,2—3条方程式,5—6个分子式就够了。再根据参考书上的要求,对重点内容进行学习。如遇到不理解之处,便做好记号,以便在上课时着重听讲。等到一章全部学完后,再将会做的习题做一遍。
篇10
[实验2]在上述装置中,从分液漏斗向试管内加5mL水,稀释硝酸,继续收集产生的气体,观察实验现象。
因为铜是浸在浓硝酸中,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往往不全面,多数仅就看到的气泡、试管和集气瓶中的气体颜色、试管中溶液的颜色作出描述,而对铜片的溶解与尾气的处理以及NO2与NO转化过程涉及较少。改进后的实验:如下图甲、乙、丙三种装置
(1)写出铜和浓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和甲装置相比,乙装置的优点有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进一步验证NO2和水的反应,某学生设计了丙装置,做实验时先关闭弹簧夹_____,再打开弹簧夹_____,
才能使NO2气体充满②试管。
(4)当气体充满②试管后,将铜丝提起与溶液脱离,欲使烧杯中的水进入②试管应如何操作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5)②试管中的NO2和水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最大值是___________________(气体体积按标准状况计算)
通过实验的改进,使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更加全面,过程演示更加细致,同时体现了实验的环保意识。
反思:实验过程中,学生往往不能分清现象和本质,对一些相似相近的概念也往往描述不清。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过程和方法的体现,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1.搞清实验原理、适当增强学生兴趣。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现开始之前,要让学生搞清实验原理,知晓实验目的,理解实验设计的意图。
2.认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而结论是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得出的事物的本质特征,二者有联系、但不能相互代替,观察实验不能只观察一个大概,特别是对相似的实验,更应细心比较不能看热闹,有些同学觉得化学实验很神秘,有些同学甚至把做实验看成是耍魔术,很好玩。由于他们只注意看“热闹”,而没有明确的观察目的,这样就难以抓住关键的实验现象,其结果就难以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不搞教师一言堂。如铁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之一是“有黑色固体产生”,而不能描述为“有四氧化三铁产生”等。
3.分清易混概念、帮助学生走出误区。我们在实验教学中要坚持“竖梯子与摘桃子”的和谐统一,不能置学生于不顾而“独霸”讲坛搞“一言堂”,我们相信学生的能力尤其是自主探究的能力,但一些新的概念和容易混淆的概念,也要积极加以引导而不能放任自流。对有些化学实验而言,若没有搞清概念之间的区别,在描述实验现象时就易出现张冠李戴。如“光”与“火焰”、“烟”与“雾”、“浑浊”与“沉淀”、“溶解”与“熔化”等概念极易混淆,不能用结论代替现象进行描述,只有注意了它们的区别,才能正确描述这类实验现象。
篇11
一、做好初高中衔接
初中化学从启蒙开始到毕业参加中考,时间仅有短短一年。而现行初中化学教材中的许多知识点与高中化学的内容紧密相联,如:初中的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和高中的元素周期律。初中的酸、碱、盐、单质、氧化物间的相互变化与高中的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初中的各反应物、生成物间的质量比与高中的各反应物、生成物的物质的量之比等等。为了更好地学习高中的新知识,为了温习巩固初中的已有知识,我们选择了在进行高中化学教学之前对初中的以下几个知识点进行了衔接。衔接内容如下:
1、初高中学习方法的区别(2课时)
教师介绍初高中在教材、学法、课时等方面的不同---1课时
座谈会:请高三的化学优秀生与同学们进行交谈、经验传授---1课时
2、化学基础知识(2课时)
个体归纳与集体总结相结合
3、化学反应及其规律(2课时)
主要介绍初中的一些常见反应及类型
4、化学实验(2课时)
布置实验,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动手操作
5、化学计算练习(1课时)
二、重视课前的预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基础。我们经常说"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率",如何要效率,课前预习便是提高效率的方法之一。在预习过程中,对即将要学习的新课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哪些内容能够自己弄懂,哪些内容自己无法弄懂,听课时,便可集中精力去听那些自己没弄懂的部分,这样可以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听课,变盲目听课为带着疑问听课,使听课变得更有针对性了,能够更好地抓住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例如:高一教材中"物质的量"的学习,那么如此抽象的名词在没有预习的前提下学生很难接受,很难理解,会出现知识的"拦路虎",影响进一步的学习,但如果有了课前预习,学生就会大概知道"物质的量"也是一个国际通用的基本物理量,对它的概念和研究范畴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加上老师在课堂上的生动讲述,学生也就会更容易理解这个内容了。
三、重视课堂的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有效手段。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源泉,学生学习最怕的就是没有动力。而我们的化学实验,反应产生的各种千变万化的现象正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兴趣的最佳良药。
实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实验具有千变万化的现象,其中又蕴涵着各种化学原理,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如:Fe2+和Fe3+之间的相互转化转化,我用这样进行实验教学,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了,这部分知识点也理解得更加透彻了。用榨汁机把青苹果榨成汁,果汁短时间显浅绿色,放置几分钟时间,苹果汁很快变成的黄色就较深颜色,加入维生素C药片粉末,搅拌溶解,苹果汁很快由黄色变浅或变为原状。该实验来源日常生活现象--苹果汁的变色。内含的化学知识:Fe2+和Fe3+之间的相互转化,即苹果汁中的Fe2+被氧化剂(氧气)氧化为Fe3+,Fe3+被还原剂(维生素C)还原成Fe2+。
实验中,由于各种原因,有时实验现象会与我们的预期结果出现反差,就是我们所说的实验不成功了。其实,我个人觉得这并不会影响实验的功能,甚至有时候我们需要故意做一些这样的实验来强化某些知识。就拿反应的方程式书写来说,我们都知道化学方程式的化学的语言基础,但总有一些同学不把反应的条件不当一回事。酚酞遇碱变红色遇酸不显色,高中学生都知道;但在浓度高于2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酚酞,它会变红,振荡褪色;再滴加酚酞变红色,振荡又褪色;在浓度高于80%的浓硫酸中加入酚酞,溶液显橙红色,振荡不退色。例举该实验不是想说明其中的原理,也不是说前面的结论有错误;我想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样一个问题:"老师辛辛苦苦强调化学反应条件的重要性,而学生置若罔闻,时常在书写方程式时把反应条件置于一边给忘了"。原因是我们认识到在实验中,条件的改变会引起反应质的变化,关系到实验的成败;而学生没有这样的意识。通过该实验可以给学生一种震撼,让学生体会并认识到化学反应中条件控制重要性。
四、重视课后的知识巩固
做好课后复习,巩固课堂知识,是学好化学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复习时经过"回忆再现",回忆不起来的地方,搞不清楚的问题,大部分可在课后再读之中得到解决。复习时,我们应强调让学生全面过目,对理解的、记住的部分不必花费很多功夫,对不理解、未能记住的地方要多花些时间。课后再读也包括对课堂笔记的整理,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将不完全的笔记补齐,将记得不准确、不正确的笔记修改过来,力求笔记的完整、正确、实用。使之线索清楚、重点突出,成为适合自己的复习资料。
五、重视习题的精选及讲评
练习是检测知识掌握情况的有效手段。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对知识点的要求降低了,现有的许多参考资料无法直接应用,过多的实行"拿来主义",势必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错误导向,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选择作业时,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编排练习题和测试题,做到选题科学,用题准确,注意从不同角度多练学生易错、易模糊的知识点。另外,还应考虑到一个班的学生在方方面面的差距,对完成情况定出不同的标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程度独立完成自己能够完成的作业,实现学习过程中真正意义上的"躬行"。
学生做完练习后,教师应针对性地对一些题目进行评析。题解后的评析,不仅能及时清理学生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同时对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特殊的功效。高一化学习题讲评的核心内容应该是规范解题步骤、提高解题能力、突出抓好分析。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和规范严谨的完成解题过程的习惯。
总之,学习的方法有千万种,适合自己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以上是本人在高一化学教学中的一点经验总结,望能给予高一年的学生一点指导,进而更快、更好地适应高中的化学学习。
参考文献
[1]吴星、走进高中新课程-化学教师必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12
一、化学学习中的记忆策略分类
根据通常的化学学习来分析,可以把需要记忆的内容分成三个类别,分别是认知、记忆、运用。当然也因此制定了三个与之匹配的策略,分别是:认知策略、记忆策略、运用策略。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
认知策略,简单来说,就是让学生对需要记忆的东西有个初步的了解,对相应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快速接受。记忆策略,是通过一些方法将要学习的化学内容记忆在大脑中,可以通过不断重复来加深印象。运用策略,是指通过对知识的学习,然后在实际做题或者生活中可以有效地从大脑中提取有用的知识加以运用。
二、记忆策略在化学学习中的运用
1.认识新知识的阶段
认识新知识的阶段是教师提出知识和学生认识知识的阶段,是整个记忆策略的起始点。认识新知识是为了以后更好地记忆、回忆和运用,是这一切的基础,尤其是对日后的记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将这些杂乱分散的知识点总结归纳,根据课程需求将知识的重点提取出来。比如,哪些知识学生必须牢牢记住,并在练习中灵活运用;哪些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哪些知识只需要了解,然后根据这些重要程度不同的知识。教师要创造有利的情形让学生主动记忆,并有选择地加深记忆。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新奇有趣的方式来开发学生的智力,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的前提下,让学生轻松地学习新知识。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才能更好地记忆,这对于日后的回忆和运用也有很重要的帮助。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方法去帮助记忆是十分有效的。
2.分析处理所记忆的知识
在教师向学生传授完新知识以后,学生和教师就都要对知识进行分析。教师要针对这些知识的难易程度、重要程度等出一些习题来强化学生的记忆。学生则要根据知识的难易、重要程度进行温习。学生和教师都要通过新知与旧识相结合,然后更好地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新知识的学习,也能温顾旧知识,并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加深印象,使复杂抽象的内容更容易被接受被掌握。所以充分结合旧知识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一种方式。
影响记忆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好的课堂气氛,教师的教课风格,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程度,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内容和数量,这些都影响记忆。所以教师要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对新知识的内容难易进行分类,为学生达到好的记忆效果做准备。
(1)归纳记忆内容的种类
高中化学这门课程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如化学器皿、化学符号、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现象等。所以要对他们加以分类以便于学生更好地记忆。大致可分为三种:直观上的记忆,这一类主要是对化学器皿、设施装备、化学现象、模型等的归类。文字记忆,是对化学符号、化学方程式、化学基本定义以及侧重靠文字来表达的需要记忆的知识。实验记忆,通过对化学的实验操作来加深记忆的知识。通过综合分类可以在运用的过程中更快捷的找到所需要的内容。
(2)所需记忆知识的数量
研究发现,内容的多少与记忆的效果成反比。需要记忆的内容越多,记忆的效果越不好;记忆的东西越少,越容易刺激大脑皮层,加深记忆。所以在记忆内容之前,要研究好所需要记忆的内容量,然后进行分类记忆,采用多种方式来记忆。比如在化学记忆中,化学符号非常多,容易混杂,对此进行分类,便于加深记忆。
3.对相应的记忆策略阶段进行分析和探索
通过对化学知识的分析,学生要对相应的记忆要求、知识的难易程度、内容的多少和类型有大概的了解,并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和记忆策略,充分结合自己的基础、兴趣和特点,加上以往的学习经验,对知识加以记忆。教师也要从多个方面和角度出发,采取适合学生记忆学习内容的教学方式。所以,探索如何提高记忆的方式是相当重要的。提高记忆能力是多角度的,可以从知识的数量上进行优化和分类提高,可以对化学知识的难易程度进行综合处理,提高简单内容的难度,降低复杂部分的难度,使它达到适合记忆的效果。
总体来说,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记忆效率,提高学生对高中化学课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解决一些抽象的概念和问题,在教学和学习中积极研究记忆策略是十分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篇13
1.整体性原则。在化学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新旧知识点与点的衔接,更要注重知识点与面的切合。教师在导入新课时,不仅要做到抓联系促衔接,更要以点带面以局部辐射整体,使学生在头脑中对本节课的内容形成大概网络,在学习过程中自然也就将知识横向联系并向纵深发展,有利于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领会知识。
2.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状态,考虑情感目标的达成,趣味性的导入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关键所在。各种典故、名人轶事、时事政治、故事比喻、甚至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趣味实验、“厨房化学”等都可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只要教师精心组织安排,它们都可以成为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会缩短教师与学生、高深的理论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距离。
3.适度性原则。新课的导入不要故弄玄虚,不要过于深奥,要使大多数学生通过教师的导入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有兴趣有欲望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更有信心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二、抓住重点问题,采取多种方式复习
教师必须对初、高中教材和大纲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高中讲过,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得在高中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知彼”就是教师要了解学生。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素质状况,才能为以后教学的深度、广度处理做到应付自如。可采取抄录入学成绩、课堂提问、与不同层次的新生座谈、问卷调查、进行针对性测验等方式。要及时将所掌握的学生情况综合分析整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化学素质、成绩档案。对学生普遍反映、暴露的问题要记录下来。经过调查分析,做到“知己知彼”后,才能确立复习的起点和重点不是简单地过一遍,而应突出重点。根据所掌握的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课时分配,对于掌握较好的知识一带而过,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下功夫彻底解决。例如问卷调查后发现很多新生对电解质的概念和电解质导电的实质等内容掌握不牢;对一些概念如加热、高温、点燃、燃烧混淆不清;对有些知识点如溶解度的计算模糊不清。这些重点问题,要彻底解决。还要使学生认清初中知识既是高中化学的基石,有些知识点在会考、高考中也占有一定地位。
三、根据化学教学的具体内容特点导入
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主要是根据化学教学的具体内容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方法等来决定。常用的导入方法有如下几种:
1.模型展示导入法
化学模型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因此抽象的知识点配以模型讲解更容易让学生感兴趣,也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如高三讲“原子晶体的结构和性质”时,可以向学生展示金刚石的结构模型,同时向学生解说:这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金刚石的结构模型,你想知道在什么情况下才能感觉到金刚石的温柔吗?要感觉到钻石的温柔必须付出怎样的代价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原子晶体的结构和性质吧,学完之后你就明白了。
2.直观导入法
教师通过化学实验或其他直观教具导入新课。把直观教具作为问题的载体导入新课,既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又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3.开门见山法
上课一开始,教师开门见山直接提出本节课的课题,说明要学习的知识内容的特点和教学要求。如在讲授“化学反应速率”一节时这样导入新课:“一个物体运动的快慢,我们用速度来描述,那么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我们用什么量来描述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通过这样的导入语,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有了一个初步认识,在学习中自然会将其与物理中的“速度”相联系。这种方法简便易行、直截了当,能起到定向学生思维的作用,但启迪、引导学生思维的功效太差,不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4.图片展示导入法
教师可利用图片中丰富多彩的内容、美丽的景色、鲜艳的色彩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高一胶体的引入,教师可先收集一些好看的图片,如清晨美丽的森林中鸟语花香、万道金光射到森林中的景象的图片(丁达尔现象),三角洲的形成(胶体的凝聚),黄山晨雾美景、工厂上方浓烟(气溶胶)、烟水晶、有色玻璃(固溶胶)等,在上课时展示给学生看,学生一下就觉得有关胶体的知识特别有意思,自然就形成了想掌握胶体知识的迫切心理。
5.诗词导入法
理科教师课堂念诗,是一件让学生感觉比较新鲜的事,觉得新鲜思维也就自然跟着老师走了。学习有机化学《乙醇》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样的课堂引入让学生觉得耳目一新的感觉,自然也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
6.故事导入法
教师通过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奇闻、轶事、故事等作为一节课的开始,他能活跃气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原电池的知识”时我们可以通过讲如下故事来引入新课:一天满载着精选铜矿砂的‘阿那吉纳号’货轮正向日本海岸行驶。突然,货轮上响起了刺耳的警报声,船员们惊呼:漏水了。坚硬的钢制船体为什么突然会漏水呢?是货轮跟其它船只相撞还是触及了水底的暗礁?都不是,是钢制船体因锈蚀而穿孔漏水了吗?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这究竟是何原因?原因是船上的货物:精铜矿砂。为什么精铜矿砂可使钢板出现漏洞呢?我们学习了原电池的知识就可解释这个问题,这样引入新课使枯燥的知识变得趣味横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