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科研平台建设的重要性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科研平台建设的重要性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科研平台建设的重要性

篇1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008-02

高校的发展要靠大师、靠大气、靠大智,同样要靠大环境、大平台、大团队。高校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创新、是探索、是培育人才、服务国家、造福人类永不满足的追求。高校之间的竞争已经是学科水平和实力的竞争、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成果的竞争。[1]科研平台是高校学科发展和培育的重要载体,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科研平台为高校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办学实力提供着重要支撑和保障。

一、强化认识

建设好科研平台对于有效改善科研创新环境,增强科技持续发展能力,为高校科研长远发展和重点突破,加强学科建设,培养创新性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等具有深远意义。

高校科研平台建设需要各个部门紧密配合,既需要科研平台全体人员的努力,更需要高校各职能部门充分协调,主动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高校科研基地建设领导小组成员、职能部门领导、学院领导、科研平台负责人,乃至全校教职员工要加强对科研平台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切切实实地为科研平台建设保驾护航。

二、加强顶层设计

加强顶层设计,谋划重大项目,尤其是谋划平台牵头的重大项目,既可以进一步凝练科研平台的研究方向,又能有效促进平台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增强科研平台建设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强化大项目的谋划,创造标志性成果。

三、完善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对于科研平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完善的管理体制决定着科研平台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要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针对高校科研平台建设和评估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革,赋予科研平台更多的活力。

1.科研平台的独立性

为了方便各科研平台在全校范围内凝聚优秀科研人才,形成大团队,更是为了谋划大项目,创造大成果的需要,可调整各科研平台隶属各学院的现状,保证其独立运行,使科研平台能充分依托学校进行建设。学校可给各科研平台相应的优惠措施,诸如:人事聘任建立科研平台特区,科研、教学指标单独考核,研究生招生指标单列等,保证所有科研平立运行。

2.科研平台人员聘任和考核

人事制度建设是整个科研平台运行机制的关键环节,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创新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建设一支高层次、高素质、高学历的创新人才队伍,对于提高科研平台建设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严格执行科研平台主任负责制,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主任由高校面向校内外公开招聘,择优向立项主管部门推荐,由立项主管部门聘任。平台主任和学校签订任期目标责任书后,在聘期内主持科研平台的全面工作,对科研平台的发展建设负全责。根据考核结果,对于较差业绩的科研平台主任,保留随时向主管部门建议解聘的权利。

科研平台可设立行政副主任管理岗位,由高校相关部门会同科研平台主任聘任,协助主任处理日常事务,科研平台主任对行政副主任具有一票否决权和优先使用权。

实行平台内科研人员全员聘任制和合同管理制,坚持择优选聘、优胜劣汰的原则,提高科研人员质量。应在国内外公开招聘,广泛招贤纳士,不仅需要引进高层次、高学历的专业性人才,还应大量引进那些跨学科、视野开阔、团队协作精神强的复合型人才,构筑人才高地,吸引众多人才到平台参加研究工作,提升平台整体科研能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此外,在选拔优秀科研人才加入到平台当中时,可实行固定岗和流动岗相结合的二元化人员准入和退出流动模式,对于那些全职在平台中工作且科研能力强的教师给予固定岗,而那些给予平台学术指导或兼职的大师、大家给予流动岗。

(2)建立全面、科学、合理、适用性强且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工作性质、职责不同,各科研平台可在相关高校的指导下分别设置相应的考核标准、量化考核指标。职称、贡献相同的科研人员用同一标准,平台主任负责对在职人员履行职责情况进行考核,对于做出重大贡献的给予奖励,经考核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随时可以解除聘任合同,中止聘用关系。同时各科研平台要增强平台团队研究成果分配制度的建设,在人员编制、岗位设计等方面必须做到权、责、利明晰,解决好分配制度问题。

四、建立健全考核评估机制

为了及时发现各类科研平台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有效解决,可在每年年初召开科研平台工作会议,各科研平台主任要向大会述职,由大会讨论给出科研平台建设运行考核结果。拟每2年组织进行一次校内考核评估,完全按照各类科研平台的建设和评估指标要求进行,对于考核不合格的科研平台给予半年的整改,半年后整改仍不合格的科研平台,对科研平台主任予以解聘并加以处罚。根据各类科研平台的建设要求和评估要求,高端人才如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和千人、创新群体和创新团队均要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

五、保障科研平台运行投入

视财力资助科研平台的建设运行,为各类科研平台的建设运行提供一定的财务支持,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对于科研平台中科研人员重复的情况要进行梳理,逐步将校内未进入科研平台的优秀人才吸纳进来充实科研平台队伍,并避免科研人员存在于多个科研平台中的情况出现。

六、加强队伍建设,促进拔尖人才涌现

人才是科学研究的核心因素,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一级,组织优秀的研究人员和团队是开展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科研团队在科研平台建设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平台中的硬件条件再好,合理使用它们的是人,人才缺失会导致科学研究停滞不前。

1.提高科研人员科研主动性和积极性

要进一步提高各类科研平台科研人员的科研主动性和积极性,尤其是牵头或参与大项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科研人员主动积极参与到科学研究工作中,可以全力发挥他们的潜力、才能,大力推进科学研究的创新程度和效果。牵头或参与大项目才能真正紧扣国家重大需求,融入国家各项建设的主战场,才能有效提高个人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涌现更多的高端人才,从而促进科研平台创新能力的提升。

2.提升科研人员创新能力

应给予平台内现有科研人员更多的再学习和深造的机会,加强培训力度,扩大知识面,提高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科研人员的重要能力,它是在已有知识与实践能力基础上产生的更高层次的能力。科学研究只有在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中才能进步,运用以往的知识只能完成科研工作,做不了科学研究。只要不断学习,扩大知识面,发散思维,拓展视野,不断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科研工作必然会硕果累累。

3.营造和谐的学术环境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营造和谐的学术环境。科研平台内部要形成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注重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结合;要形成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出台相应的科技创新奖励管理办法,激励科研人员积极主动去创新;要形成和谐共进的人际环境,加强科研人员之间交流和沟通,触发科研创新灵感,提升科研能力,同时要充分发挥离退休老专家的“传帮带”作用,这样既可以增强团队的协作精神,又可以促进整个科研团队水平的提高。

4.重视人才引进和交流

应进一步加强同国内外的科研合作及交流,尤其是同国外的交流。加大引进国外学术视野宽广、国际交流能力强的高水平人才力度,他们可以带来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方法,必然会在科研平台中产生良好的辐射作用,带动科学研究工作。此外,还可充分利用他们海外的科研关系,使他们可以成为高校科研平台同国外交流与合作的枢纽,进而提高整个科研平台的综合实力。高校的科研人员应积极参加各种国内外学术会议,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交流,展示最新学术及科研成果,提高学术知名度并扩大影响,还可以清醒地认识到和他人之间的差距,了解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为科研平台的快速发展找到方向和目标。

篇2

1传统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1重视程度不够,硬件设施投入不足,现代化管理水平不高

在传统的科研档案管理上,我们采用的方法是以保存纸质文件等有形态的物质为主要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存在许多不便问题。

(1)在旧的档案管理时代,多数采用的存档方式为手工操作,这不仅使管理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整理档案和登记目录,而且还提高了相应的工作量 [1]。如碰到相应信息改动,哪怕只是改动一个地方就会发生其他的连锁效应,随之而来的是相关地方的改动,这不仅消耗了时间而且浪费了人力。

(2)在时间的长河中,档案的资料不断聚集,其数量越来越多,这样就需要一个比较大的空间进行存储,但我们面对的事实就是没有任何单位能够提供如此大的存储空间。

(3)易虫蛀、易潮、易损、而且保存及维护成本较高。

1.2科研档案利用率不高,科研成果未得到充分的转化和应用

以往,利用手工方式进行整理、移交、立卷和归档的档案,都会产生被送往收藏间的后果。这说明以传统方法为主的档案管理模式,在翻查、统计研究等方面都会带来诸多不便,这不仅影响了信息的查阅,更给保管者带来了很多不便,这种不便明显体现在成果转化中和推广工作中[2]。对于不完善的成果转化管理制度,以及对利用科研档案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广泛的宣传,致使很多优秀档案没有成功进行转化,同时由于对科研档案工作重要性的忽视,和对科研档案工作的建设程度不够重视,最终使得信息资源没得到足够的开发,没有真正有效的利用好科研档案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面对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及扩大的今天,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应该迈向信息化管理平台,发挥信息化管理功能,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更好地为医院管理服务。

2信息化档案管理的优势

2.1信息化使文件的归档方式得到改善

在当今数字化医院科研管理工作中,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使医院管理人员从最初的手工操作中释放出来,充分利用信息管理和相应软件进行操作,这样不光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还能有效的改善工作条件。

2.2信息化有利于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恰当有效的档案资料管理,并不是单从档案的归类和保管上定义的,更侧重于如何为使用者提供便利的查询、查阅服务,从而提高医院的生产时效。这需要医院在内部的局域网上,建立网络科研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在此平台下要集科研的申报、审核、立项、检查、实施、归档、结题、推广、转化等工作于一身,在整合和共享信息资源的同时到档案管理完善工作,此平台不仅提高了科技档案的使用效率,还达到了快捷查询档案信息的目的[3]。

2.3信息化改善了科研档案管理模式

节省存储空间、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最有效的管理办法就是将档案管理模式从实体保管模式向数字化、信息化转变,这不仅保证了档案的安全可靠,还实现了档案管理工作向标准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模式的转变,更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3信息化视阈下医院科研档案管理的对策

3.1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医院领导诠释医院的现代化建设,高瞻远瞩,及时认清网络系统的建设与开发对医院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性。并在单位实施计算机网络开发之前,成立了以医院高层为主管理层为辅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组,从头至尾的参与网络开发的策划、组织和实施。并坚决将科研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纳入整体信息管理平台中,使其成为当中最主要的部分。

3.2建章立制

制定相应的科研课题管理制度,如归档制度、保密制度、文档一体化制度、备份制度、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查阅利用制度、操作管理制度、软件管理制度、监督管理制度及具体工作人员的岗位准则等,在具有真正可操作性的同时,保障医院管理工作的系统化、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3.3建立科研档案信息化平台

信息化平台分为硬件和软年两种,其中硬件包括:交换设备、网络基础平台、服务器和数据存储装置;软件则由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与医院使用软件的相关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进行沟通,在了解需要后,共同将医院网络软件支撑平台建全,并随即开发。

3.4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通过信息化平台的利用,使新技术得以推广,并建立交流培训、专利申请、成果转让、发表专著、提高引用率等方式,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进而提高医院发展的综合实力。

4结语

随着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科研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也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由于科研档案管理的完善有利于医院整体科研实力的增强,所以信息化建设必将提高科研档案管理水平,进而为医院整体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3

引言

土木学科是一个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强调工程应用的学科,土木实验室是一个重要的科研和教学平台,为高层次的社会服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为学生通过科研工作和实验教学提供最直观的感性认识,从而提升学校实力和推进学科发展。作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优秀工程人才的基地,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的好坏程度对人才培养的优劣有着直接的影响,也是土木工程专业评估的重要一环。以评估为契机土木工程专业要加强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并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重在建设、评建结合”的目的。

一、实验室地位明显提高的因素

在高校教学中过去实验室处于“从属地位”。学生到实验室只是加以验证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且毫无创新,使得实验室得不到重视,造成了管理体制不健全、实验室环境差、设备陈旧、资金短缺、人员素质低、实验队伍结构不合理和流动性大等问题。

通过院各级领导、专业评估使校和全校师生对实验室重要性的充分认识,成立了校内评估专家组,聘请在实验室建设、实验管理和教学方面有丰富经验,副高以上职称的校内外人员担任专家,由主管校长担任组长,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给实验室建设与发展方面。在学校的各级领导和各职能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学院根据专家组意见进行了整改,使得实验设备得到补充,实验室环境和面积都有了较大改观,管理机制得到完善,实验室整体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通过有力的一系列举措,使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在全校掀起了实验室建设的,得到了全校的广泛关注,实验室地位得到了明显提高。

二、当前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目前各高校实验教学水平的高低是其教学、科研以及管理水平等方面的重要标志,对于土木工程专业而言,实验的重要性更不可小觑。目前我国高校的结构实验教学主要是补充课堂教学的一项内容及手段,同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笔者通过分析实验室建设的现状,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科研方面

土木工程专业涉及很多的科研项目,这些科研项目都需要通过实验进行研究。目前我国很多土木工程学校的教师每周都有很大的教学工作量,教学任务繁重,因而无法保证教师具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往往体现在很多高校教师在科研工作上无所作为,积极性不高。于是产生的结果又导致实验室对科研成果的有效利用率较低,这就制约了学校专业化高水平的发展。

(二)、教学方面

学生在学完课本中的理论后,在实验室进行试验只是对其所学理论的验证,而且是按实验指导书的要求和步骤或者在试验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而对于试验原理的理解及其相互联系却不甚了解.甚至部分学生对试验结果的正确与否都不能加以判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更是不知其所以然。

(三)、管理队伍方面

目前由于实验教学的从属地位。从事实验技术工作的人员一直被视为教学辅助人员,长期以来由于实验室人员不受重视,在一定程度挫败了他们的积极性。同时,由于管理制度上的缺陷,很少有人关心他们的业务学习和提高,导致了专职试验教师缺乏和实验技术队伍不稳定,从而直接影响了实验教学的质量。

(四)、学生综合水平方面

结构实验室在设备上的欠缺,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和实验必须通过分组多人进行,延长了课程教学的实验周期,导致教师实验教学任务量增大。教师教学辛苦,学生学习也不方便,而且在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成绩评定的时候也缺乏平等的操作性。实验室场地有限,然而仪器设备都是超重超大型的,而且实验所用的试件也是超大型的,设备的有限,根本无法让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制作试件和操作仪器,使得学生无法对设备及实验目的进行更深入了解,无法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影响了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与发挥。

三、实验室建设改革对策研究

(一)、定位需要兼顾专用性与通用性

新建多功能振动试验中心项目的出发点就是基于城市建设与防灾平台拓展优势的传统学科,提供迄今为止最好的大比例模型试验手段和平台,为土木防灾研究的创新和超越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四点地震模拟振动台阵为本建设项目的主要特色,体现了高定位的建设思路。2个承载量30t和70t的振动台可以在70m的长槽和35m的短槽内移动,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合并使用,利用多台工作模式可以支撑长线和非直线布置结构模型的试验,在国内外尚无先例,配合10m高的一字型反力墙可以进行动力混合试验,将成为广泛领域内的振动和抗震试验研究基地,在规模、规格和时间上具有相当的超前性。

在考虑实验室专用设备要求的同时兼顾通用性试验装置的要求,除振动台区域外实验室内尚有多达2300m2的多功能地锚区域,配合高15m的T型反力墙,可以满足10MN的疲劳机及许多不同规格作动器的安装要求,可以进行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模的土木结构试验,地锚区域下的地下空间高度为2.4m,除布置一些通用实验设备外,也可以灵活布置各类试验装置。实验室大厅内,试验研究场地的区域较大且可灵活调整,如图1所示,也可满足与土木学科相近的多学科的试验研究需求,拓展了实验室的用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图1多功能振动试验中心的平面布置

(二)、加大试验室投资,提高设备利用率

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新学科新专业的增加,使我们很多高校出现了试验设备陈旧,试验方法单一的现象,甚至都不能满足理论教学和科研的需求。因此,我们应对学科实验进行整体规划,千方百计筹集资金,积极争取到学校划拨的实验室建设经费,在加强实验室基础建设的基础上,应加大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投资,淘汰陈旧的设备,配置足量的实验、科研精密仪器,面向校内外开放,最大提高设备的投入产出效益。组织教师积极申报各级科研课题,对于实验室的使用给予优惠使用政策,并实施有效的奖励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良好的科研氛围,这也是提高试验设备使用率的有效途径。对于学生,则积极鼓励参与科技创新相关的课题项目,对取得成果的予以适当的奖励。只有把学生、教师的科研积极型调动起来,才能活跃实验室的气氛,才能拓展实验室的空间,才能真正实现实验室的价值。

(三)、加强实验训练,实施开放式管理

高校管理人员要重新认真地审视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从学校的实际建设工作出发,重视实验教学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抛弃实验教学处于理论教学附属地位的思想观念,真正将其作为理论教学重要的辅助手段,加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特别是在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训方面,要尊重实验教学的重要地位。土木工程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要求都非常高,今后开放性的实验将会不断在课程教学中开设,实验教学的改革将会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积极推进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的开放性实验教学,通过独立的思考,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发现问题、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逐渐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一个开放性和综合性实验室的建立,能够有效地从整体上提高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水平,再将其与相关科研项目进行结合,对实验教师业务以及素质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四)、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增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随着对土木工程试验室建设的重视,这就对实验教师提出了更高素质的要求,而师资培养是实验教学改革的关键。因此,要建立健全试验管理规章制度,改善试验教师的业务培训,职称晋升及工作待遇的问题,充分调动和发挥实验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实验室教师感到积极工作的意义和自我实现的价值。更为重要的是,为了保证正常实验教学的开展,以及实验室的开放,仅靠少数讲授实验室教师是不够的,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学师资队伍。为做好这项工作,应采取校企联合制度,聘用企业单位有丰富工程经验、责任心强的专家为实验指导教师,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实验的目的性,对实验和工程实际的结合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认识。

(五)、设立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基金,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学校设立专项基金供教师申报课题给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结合实际情况和土木工程专业特点,从本科实践教学的全局出发,着重从实践教学结构实验方法、整合与重组、内容和手段等问题的研究和将这些方面的综合优化改革进行研究,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特别是如何培养学生新技术应用与开发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个性发展与能力等。这一举措大家纷纷参与集思广益,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实践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六)、加强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

实验中心建设通过专业评估建设,建立了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进行整合学院大型仪器设备,设立共享平台实验岗位,由专人负责使用较多、用途广的大型仪器设备;而在由学院共享平台实验员监管下对于专业性较强、专业面窄或者是专门为某项课题购置的大型仪器设备,给课题组兼职人员负责代管,从而减少了资金投入,优化了教学资源配置,实现了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协调发展和资源共享,提高了仪器的利用率,为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供了支撑平台,更好地为理论和实践教学服务。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土木工程专业的学习涉及大量的结构实验,因此在高校中,结构实验室属于科学研究、实践创新、技术开发以及社会服务的重要场所,对结构实验室的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结合工程实践的综合性对实验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并通过演示和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验平台,不断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能进行科研创新,巩固专业知识,满足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

篇4

1.2造就高层次人才创建一支尖端水准的医学科技队伍

加强学科建设,力求让医院的学科专业在国内外的医学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拥有一定的学术地位,锤炼出一批具有国内外知名的学科带头人,创办多学科、构造健康的学术梯队,逐渐形成人员队伍合理、精干、高效的卫生科技队伍。

1.2.1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及时补充医院各学科需要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培养和建设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加快医院重点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关键因素。

1.2.2搭建人才培养平台

医院有计划、有目标地选派业务骨干进修学习,使之成为医院发展的主力军。我院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无创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脑卒中筛查与防治、人工股骨头置换、阴式子宫切除术等新技术在医院的开展,充分证明了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高了我院的整体医疗水平。

1.3优化实验技术装备,完善科研支柱体系

科研支柱体系离不开先进的实验场所和先进的实验装备,对准国际前沿优势学科,创建以分子生物学、组织工程学和干细胞研究等为基础的高科技平台,加快医院高新技术的发展。加强科研设备,如荧光定量PCR仪、流式细胞仪等设备的配置。积极吸引人才,为学科发展出谋划策。科研平台的建设,保证了科研课题开展的可行性,促进了重点学科的健康发展。

2重点学科建设注重专人培养

2.1做好重点专科建设,实施专科人才培养

篇5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是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管理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医院本着“完善服务平台,支撑医学发展”的科研建设原则,根据医学科研发展的实际需要,在打造和完善科研支撑平台和管理体系方面做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其中,充分应用信息化技术规范科研管理,优化工作流程,是我院科研支撑平台和管理平台建设的显著特色。

一、科研支撑平台体系建设的探索

几年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人力,通过整合各种资源搭建科研平台。截至目前,已经建成了针对临床、基础、服务支撑等几大平台,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科研支撑体系。

(一)临床支持

临床科研在现今的循证医学时代,是医学科学从基础研究走向临床应用的必经之路。2012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首创了以医院临床信息系统为核心,连接了生物样本库系统和随访管理系统的新型现代医学研究三联体系统,可以同时为医疗、科研、教学提供服务平台,使得医教研工作更加融为一体。实现了临床医学研究资源平台共享,也为转化医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1.规范临床信息系统中的临床路径管理和结构化电子病历

作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临床路径管理是兼顾医疗质量管理和效率管理的现代医疗管理重要手段。目前医院的临床路径已与医嘱系统进行了无缝整合,所有住院患者都必须进入临床路径系统,其中正式路径入径率已达90%左右,其余则进入待建路径,实现了所有病人的全覆盖。在医生使用路径下达医嘱的过程中,凡是和路径规定动作不一致的地方医生都必须解释变异原因,实现了变异轨迹实时全记录。待建路径能够忠实记录和总结少见疑难病种的临床诊疗轨迹,当患者入组达到一定规模要求时,信息系统能够辅助医生自动生成一条新的临床路径供医生试用,逐步扩充正式临床路径库。这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

结构化电子病历系统作为临床路径执行的载体,也是一个优质的数据资源库。目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已经建立了近千条标准化临床路径,覆盖了大部分临床科室,临床路径表单和医生工作站实现了有效衔接,逐步实现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路径管理。路径针对各类疾病建立的规范化治疗模式与程序,在提高诊疗质量的同时,也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临床资料,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临床数据库。研究者可以采用一定的规则,从中快速提取所需要的临床数据,大大节省了从前通过查纸质病历或扫描病历来搜集数据所花费的时间,也减少了人为差错。

2.建立健全生物样本库质量管理系统

随着生物医药研究的飞速发展,临床样本资源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充分的认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生物样本库目前共储存样本近九万份,包括组织、血浆、血清、白细胞、尿液、DNA、粪便、骨髓等十余种样本类型。根据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的《生物标本库质量达标检查手册》及《ISBER组织生物样本库自评表》,梳理了生物样本库质量管理体系,并进行了质量自评,使用手机管理软件,实现了标本的采集、拍照和储存等管理过程的信息化。

3.建立随访管理系统

随访管理是对随访工作全面、系统、规范的管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随访管理系统已实现电子病历系统中的特定疾病患者自动随访,建立了门诊医生站与随访系统的集成,通过向患者发送提醒短信,实现了门诊复诊随访,随访系统集成检查检验的录入,患者检查结果直接插入随访记录单,实现了无感化随访。

以上三个系统通过信息化网络紧密连接,同一患者的各种信息资料可以自动关联、载入。在一名患者的完整就诊的过程中,也就实现了临床数据、样本数据、随访数据的完整搜集。

(二)实验支持

篇6

篇7

一、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内涵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积极利用了多种先进科学技术,主要用于科研和技术开发等活动的重要科研组织和机构,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的特点。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能够将众多的科学研究成果和信息进行整合,为科研人员提供较好的信息参考,通过该平台,任何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都能够及时了解到相关信息,该平台还具有较为明显的载体多样性,运行机制较为新颖,具有较为鲜明的特色和优势。随着众多发达国家建设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脚步加快,我国也逐渐认识到了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重要性,不断加强市地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推进社会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重要支撑,能够为增强我国整体科技创新水平提供重要的前提准备条件。区域科技创新能够逐步提高科技管理的效率,而现如今对于区域科技管理工作还不够完善,各个系统建设工作还不够到位,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信息系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能够对各种科技信息的相互流动提供重要的基础条件,同时能够成为国家实施人才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

二、市地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现实情况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在实际实施中也越来越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我国对于市地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起步较晚,对于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中涉及到的很多技术方面的工作还不到位,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包含的内容还不够充实广泛。我国市地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对于高水平的研发机构还很缺乏。现代科技的发展进程逐渐加快,想要紧跟世界发展潮流,就需要不断提高我国各个研发部门的研发水平,但是就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众多的研发机构总体水平还较低,难以真正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柱。成立一些国家级的高水平研发机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研发成效。资源共享机制的缺乏是我国市地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工作中面临的一大难题,对于加快平台建设起到了一定负面影响。资源共享,能够有效提高科技研究人员对于众多研究成果的认知水平,还能够有效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众多发达国家在进行保障现代科技资源共享时采用的主要手段是法律法规,而我国由于对于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统一完备的资源共享的保障机制。

三、市地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重点内容

第一,建立有效的人才机制。我国在推进市地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工作时,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较高。建立健全完善有效的技术人才支撑机制,是我国在进行市地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时的重点工作任务之一。人才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拥有了大量高水平的科技人才,才能尽可能地抢占科技的制高点,才能够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加强对于市地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统筹规划。通过建设市地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能够真正为人才创新、科技进步提供重要作用,对于涉及到的各个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增强科技创新工作的效率。加强统筹协调和规划建设,能够有效突出市地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重要地位。

第三,增强政府的主导作用。由政府进行相应的引导工作,能够进一步保证市地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建设市地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突出地方特点,进行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科学合理且行之有效的政策,能够为市地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能够为创新服务平台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一定的保障作用。

第四,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建立有别于纯粹行政管理的运行机制。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的方法吸收、整合人才资源、技术资源、资本资源,逐步形成市地级科技创新服务平立的社会公信力和社会资源。建立理事会领导下的项目事业部[7]独立运行、单项核算的工作模式,以科技创新为目标,以技术服务为手段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和创新服务力。

四、结束语

现代社会,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竞争的主要表现形式,为了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需要不断提高社会科技创新水平,增强创新实力。建设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已经成为现代众多国家加强科技创新工作,提高科技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为国家聚集众多高端专业人才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准备条件。我国对于市地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也越来越重视,但是由于我国该项工作起步较晚,对于国家级的高水平研发机构、相对完善的资源共享机制还比较缺乏,需要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从而提高我国整体的科技创新水平。

参考文献:

[1]刘E.浅论市地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2(5):175-176

[2]邹蓟,杨帆.对中小城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4(3):246-247

[3]李建花,张红辉.宁波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现状及完善[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 2014(9):24-34

[4]李军红.驻马店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创新科技, 2013(10):55-56

篇8

1 基层党校信息化建设概述

党校信息化建设是指教学科研工作、组织人事工作等党校建设工作设备和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它是一项系统工程,近期的党校信息化建设目标主要在远程教学、校园网络、数字图书馆三方面。远程教学网可以远程传递教学信息,使学员既能在教室上课,也可以在学员宿舍和办公室通过校园网学习工作。数字图书馆则主要用来资源共享、传递和查询信息,里面包含一个巨大的网络信息库,信息库的内容既可以在党校的有线网络上传递,又可以在远程教学卫星的无线网络上发送,再通过校园网络传达给学员。

2 基层党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1)党校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教学水平和办公效率

在备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于网络,得到更为包容万象的信息内容,并且使这些信息为自己的教学方案锦上添花,让自己的教学方案既能传达原有的知识,又能旁征博引更加吸引学员。而在课堂教学阶段,教师更是可以借助网络情境和虚拟现实的功能,将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也能调动起学员的积极性,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党校信息化建设可以搭建更好的科研平台,为科研力量的积攒奠定基础

当前是信息化时代,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必须借助于各种信息科技,而这些信息科技可以给我们提供虚拟现实、网络协同、资源共享等多项功能,利用这些功能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研究各种前沿理论、新兴科技,并且切实解决一些现实问题,这些都使得我们的科研平台变得更为先进,提升了科研力量。[1]

3 基层党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重视硬件建设而忽视软环境建设

在信息化建设中,硬件建设是很重要的,毕竟如果没有那些网络硬件、计算机设备、打印设备,信息化根本无从建设,因此基层党校对此非常重视,可以花成千上万的钱去购置这些硬件配置,事实也证明,我国的基层党校硬件设施还是相当不错的。但是在重视硬件平台建设的同时却忽视了软环境的建设,一方面现在的基层党校中,基本没有可以开发应用软件的人才,只是打通了连接Internet的关口,网上自己的内容非常少;另一方面在对硬件设施的使用上面,没有专门的管理制度,存在重建设轻维护、重技术轻管理的误区,无法保证信息系统的建设和整个环境的维护同步发展,出现了硬件资源闲置、资源利用效率低等情况。

(2)上级党校和基层党校之间存在信息孤岛现象

基层党校的信息化建设从目前来看,并没有得到上级党校的指导和支持,都是各自建设自己的,在建设中,也是从自己的角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解决问题,因此往往与上级党校的数据格式存在出入,造成了党校内部信息孤岛现象。上级党校和基层党校信息无法相互沟通、资源共享不到位的局面,严重阻碍了信息化建设和各党校之间的信息交流,特别是对于基层党校来说,就得不到上级党校的帮助和扶持了。

(3)信息技术人员理论水平低、动手能力差

第一,现在的基层党校的信息技术人员都是由原来的电教部门人员组建起来的,最多是引进了个别计算机方面的人才,而即便有了这些人才,整体上来说信息技术人员还是水平偏低、动手能力比较弱的;第二,基层党校人员流动性不高,基本很长时间内都是固定的,而且人员年龄结构偏大,受机构编制的影响,在党校里面的人很难出去进行交流,而在外面的人又无法随便进入党校,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党校想要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实属不易。而信息化建设作为一种日新月异的新事物,时时需要新的人才和技术的加入,才能确保建设的成功,因此,基层党校中信息技术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了信息化建设的脚步。[3]

4 加强基层党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1)转变观念,重视信息化建设

基层党校的信息化建设想要取得成功,最关键的地方是需要观念上的重视和创新。即便现在党校中已经普及了网络的使用,但是依然有一些领导认为信息化建设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认为在这件事上花费大量的金钱也不会得到想要的效果,因此,有些基层党校中还是会采用一些传统的办法在教学,这种行为严重制约了基层党校的发展。在信息化时代,基层党校必须转变观念,在思想上确立信息化建设对党校发展的重要性,各级党校都需要推出一位负责此项建设的责任人,制定好相关的规章制度。同时,在党校建设规划里,信息化建设也应该成为重要目标之一,将信息化建设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下去,只有这样,基层党校的教学工作才能更好的发展并且与时俱进。

(2)干部教育培资源整合信息化

在之前基层党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中,我们就发现了,当前党校中上级与下级之间有信息孤岛的现象,那么只有切实整合好教育培训资源,才能有效提高党校的教育水平和上下联动的效率。既然是信息化建设,就要发挥好网络技术的优势,加强基层党校跟上级党校的联系,充分实现资源的共享,以便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所以,基层党校在信息化建设中,不仅要做好自己的建设和管理工作,还要跟上级党校有更多的沟通,实现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全局意识、责任意识等是非常重要的,树立好这些观念,才能有效整合干部培训资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提升党校人员的信息素质

人才是信息化技术能够发展的关键,而基层党校中最最缺乏的就是信息技术人才,因此要重视党校人才培养,才能做好基层党校的信息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人才的培养:一是提高基层党校学员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激励他们更多的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同时给他们提供多种机会去学习,可以利用一些激励政策,给他们提高自己能力的动力;二是做好基层党校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职业素养;三是引进计算机人才,如果目前的人才无法满足信息化建设的需要,那么引进外面的人才就是必须的,只有掌握了先进的科技技术,才是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才能为党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储备更多力量。[2]

5 总结

过去的实践证明,信息化建设对基层党校的教学水平等各方面发展都有很大的裨益,在新时期,我们更需要谋划全局,统筹发展,利用信息化技术推动基层党校建设,使我党的各方面水平得到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9

LI Juan, CHEN Chun-yan, LAN Xiu-jian, WU Jue-heng

(SunYat-sen University Zhongshan Medical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80, China)

Abstract:Open, Shared and well-equipped 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 is good for promoting, efficiency utilit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achieving leap-forward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 in research-oriented hospital, and increased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hospital. The article expounded and analyzed the rol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oriented hospital.

Key words: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 Research-oriented hospital

受研究型大学成功发展启示,建设集医疗、科研与教学于一体的研究型医院已成为国际大型医院发展的趋势。而科技基础条件的优化与重整,正在成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研究型医院科技创新竞争的一个新的焦点。构建一个开放共享的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已成为研究型医院发展的必要支撑,医学科技创新对科研平台的依赖更为突出。本文试以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大型科研平台建设及其建设成效为例,浅析科研平台在医院科研快速发展中的作用。

1科研平台提升研究型医院核心竞争力

1.1研究型医院的重要性 科技创新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不竭动力,研究型医院是受研究型大学成功经验启示,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医院发展理念,是以临床医疗工作为基本任务,坚持临床和科研并举,通过自主创新不断催生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成果,以新的医学知识和新的医疗技术推动临床诊疗水平持续提高为主要特征,以利用科技创新推动临床医学技术发展为重要标志。研究型医院坚持按照"科研来源于临床、围绕临床、服务临床、支撑临床"的要求,突出科技创新,孵化科技成果,催生医疗技术,推动医院发展[1]。

研究型医院区别于普通临床型医院,具有很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多数普通医院是依靠床位扩张、资金注入来推动医院发展的,而研究型医院坚持科研与临床并举,按照临床牵引科研、支撑科研,科研围绕临床、服务临床的要求,依靠科技创新医疗技术,推动医院发展。科研成果转化效益占据医院效益的主体部分。其次研究型医院具备高水平的临床诊治技术和手段,医疗不是简单的临床技术的重复、治疗经验的重复,不仅能看常见病、多发病、还能解决一般医院看不了的疑难复杂病症[2]。研究型医院以医疗为根本、以科研增强核心竞争力、以教学提升辐射力、临床与科研并举,依靠自主创新意识、能力和成果带动临床诊疗水平持续提高。因此是顺应于医院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本质要求、是适应于国家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时代要求,创新了发展理念和管理思路、通过技能创新、交流与合作、优势整合等显著提升可医院核心竞争力。故目前建设集医疗、科研与教学于一体的研究型医院已成为国际大型医院发展的趋势。

1.2科研平台是研究型医院科技创新的基石 科学研究水平已成为衡量研究型医院发展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而科研平台的建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科研平台集聚先进的实验设备、优秀的科研人员、精湛的创新团队、良好的科研项目、科学的运行管理机制和开放的学术氛围、为孕育科学灵感、催生原创成果提供了无法替代的优越条件。科研平台建设是医院科技创新发展的基石,科研平台建设水平直接关系着科学研究的质量。制约着研究型医院的发展。

科研平台建设是医院科技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动力。科研平台可根据其形态和作用分为硬条件平台和软条件平台两大类[3]。硬科研平台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和基础,硬科研平台的发展支撑和促进软科研平台的建设。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和研究型医院建设的不断深入,硬科研平台在大型综合医院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如何更好地发挥其科技支撑、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重要作用,正成为新形势下研究型医院关注和思考的重要问题。

2研究型医院科研平台建设思路和建设现状

2.1医院科研平台建设思路 科研平台建设水平直接关系着科学研究的质量,制约着研究型医院的发展。

目前医院科研平台分为医院自筹建设的专用平台和与外单位合作共享的共用平台两类。专用平台着眼本专业、本学科发展方向;公用平台着眼为临床、基础提供先进技术支撑和高水平科研服务。

由于科研平台建设投入大、周期长,大型仪器价格昂贵、技术精密、操作难度较高,因此每台大型、贵重的共享设备必须安排受过良好培训的专业人员管理,专业人员对设备高水平的操作有利于保持设备的良好工作状况,以使有限的资源充分满足全院科技人员的实验需要。另外在一些医院,科研仪器设备仅仅被认为是资产而非资源,使用与维护还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医院自筹建设的专用科研平台的发展。而通过发挥地域优势,与周边大学、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调动社会资源弥补医院建设基金和技术力量的不足,面向存量资源,加强院际协作共享,以整合为主线,实现科研资源优化配置,以资源共享为核心,打破资源分散、封闭、垄断状况,多学科共建的共用平台,则很好地起到了促进学科交叉、服务临床科研的支撑作用。

2.2目前国内研究型医院科研硬平台建设现状 目前国内大型医院科研硬平台基本上是按临床专业独立设置,各平台隶属科室管理[4]。随着医学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这种"以科为主"的管理体制显露出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实验技术力量分散、总体业务水平不高、科研创新能力不强;不同科室间相同实验设备重复配置,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仪器设备使用分散,平台总体装备水平不高[5];平台间条块分割,工作上难以整体协调,学科间很难相互渗透,交流存在障碍,综合实力大打折扣,难以形成合力,不能充分对外开放等。这些问题与迅猛增长的临床科研需求形成了突出矛盾,科研平台从管理模式、建设规模、功能定位、技术水平、人才需求等方面都远远不能满足研究型医院快速发展的需要。

3中山医学院科研平台在医院创新发展中的探索和实践

3.1中山医学院科研平台架构 中山医学院科研共享平台为校级公共服务技术平台,下设科研仪器管理中心、BSL-III实验室、BSL-II实验室、动物实验室、放射性实验室。所有子平台均配备专职技术人员若干名。其中科研仪器管理中心所管理贵重仪器已超过100台/件,设备资产达4000多万元,拥有高通量测序仪、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悬浮芯片、膜片钳系统、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系统等大型设备和配套设施。BSL-III实验室是目前华南地区唯一的获得国家认可的人类病原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拥有三个核心实验室,可同时接受三个不同项目的课题组。BSL-II实验室按功能分为细菌操作区、病毒操作区和PCR操作区,其中病毒区拥有二个核心实验室,可同时接受二个不同项目的课题组;细菌区拥有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系统和全自动细菌培养系统等高端仪器;PCR区通过控制气流方向和压力梯度严格为试剂配制、模板制作、扩增和电泳四个独立密闭区。核医学实验室具有《辐射安全许可证》资质的丙级非密闭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承担放射性试剂的审批、定购、保管、样品处理、测量、废物处理等工作。此外,公共服务性技术平台的建设也已全面启动,包括转基因和基因敲除动物平台、动物分子影像技术平台、斑马鱼平台。这些平台将本着"为团队服务,为课题服务"原则,为校内外多个学科提供全面服务和人员培训,为医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平台将三个"分离"的管理理念[7]、RFID技术、实时视频监控系统和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相结合,已实现实验室网络化实时监控管理、仪器分管共享、使用者身份识别、仪器开放预约、使用经费结算、效益评估等工作的自动化和智能化[6],同时引入ISO管理体系规范仪器设备管理,以用户为中心持续改进服务质量,促进仪器管理效率全面提高。

3.2中山医学院科研平台促进医学协同创新发展

3.2.1促进学科建设统一合理规划 科研平台是推动高水平学科建设的重要抓手。传统的医院实验室主要是按学科划分,依托于某一个或少数几个学科建成的,存在实验室建制不甚合理,仪器设备低水平重复且有严重的条块分割现象;加之大型综合性医院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如果没有统一规划建设,各学科之间缺乏联合,学科建设资源配置势必会分散,影响全院整体优势的发挥。中山医学院大型科研平台本着以全面提高科研能力为目标,以整合为主线,实现科研资源优化配置;以资源共享为核心,打破资源分散、封闭、垄断状况,多学科共建,建立科研资源高度开放共享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极大推进了研究型医院学科建设的合理规划。通过科研资源的整合,相关学科方向的凝练,使得单个优势学科拓宽发展思维,促使其找到新的学科生长点和研究方向,创造新的科研动力。同时,资源齐备,配置合理的科研支撑平台也为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间接促进科研团队的建设和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

3.2.2专业的管理和服务机制促进医学协同创新发展 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直接关系着科研平台的可持续发展,中山医学院科研平台拥有一批具有良好团结协作精神和受过专业培训的的专职技术人员,其熟悉和熟练掌握实验仪器设备的原理、结构、性能、操作规程、使用注意事项及维修、维护和保养方法,能及时地解决用户在科研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仪器故障或技术问题。确保仪器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或备用状态。此外,共享平台实行以"用户为中心"的全方位共享服务模式,针对不同阶段的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全方位的服务,共享平台定期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和仪器工程师举办大型试验技术讲座,介绍仪器原理、技术参数和功能等知识,普及相关实验技术和方法,促进新用户和潜在用户对共享平台资源的了解。其次,在用户首次使用仪器时,技术人员提前与用户沟通,了解用户的实验需求,对其提供前期样品制备指导和建议;并在共享平台的仪器预约界面提供可供下载的标准化操作规程和视频学习资料;随后对其进行一对一的上机培训3~4次,直至用户完全掌握并熟练操作该设备。另外,共享平台还定期举办用户答谢会,组织新老用户交流实验技术和仪器使用技巧以及经验,定期向新老用户发放调查问卷,收集用户意见和建议,并根据需求反馈信息调整服务,大幅提升管理和服务能力以及仪器使用者的满意度。以2012年为例,截止9月,注册用户总数中医院用户达47%,新注册用户中医院用户的数量逐年上升,从2010年的37.4%上升至2011年的47.3%,2012年(截止9月)新注册用户中医院用户已上升至58.4%。总使用机时近5万小时,解决许多课题组急需但又无必要自行配备的常规贵重仪器使用难题,协助攻克临床转化研究中高端贵重仪器的技术瓶颈,促进医学协同创新长足发展。

3.2.3初步建成面向广州越秀区黄花岗医疗产业园区的共享平台 中山医学院科研平台利用现有实验室设备和人力资源积极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由点及面、已初步形成面向广州市越秀区黄花岗医疗产业园区的共享共用服务体系,针对恶性肿瘤、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力求打破基础医学与药物研发、临床医学之间固有的屏障,利用平台现有的高端精密贵重仪器,建立了能有效促进从"病床"到"实验室"再到"病床"循环往复的转化医学关键技术体系,包括转基因和基因敲除技术、动物分子影像技术、基因组与蛋白组学技术、显微图像及超微结构分析技术、流式细胞术、膜片钳技术等,以期将基础研究获得的知识、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上的治疗新方法。该体系拓展了设备共享服务范围,提高了实验室的整体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综合效益。并为我市科技自助创新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4结论

医院科研的高水平是医院持续性发展的优势之源,先进的新型科研支撑平台对医院科研水平的提高起到关键的基础性作用。平台的不断升级和更新保证了医院科研能力上升的持续性。中山医学院将结合3年来取得的初步成绩,对科研实验技术平台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不断更新科研管理理念,与时俱进,保证和支撑我校医院在医学领域中的不断创新与强劲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少平.研究型医院科技创新体系构建[J].中国医院,2012,19(1):16-18.

[2]秦银河,文德功,郭旭恒.创建研究型医院-"301"医院管理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0-22.

[3]史扬.科研平台的构建及其对科技创新能力的推动作用[D].合肥工业大学,2009,10:4-9.

[4]张文桂.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实践与体会[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2):7-9.

篇10

一、教育学院科研工作的现状及问题

(一)科研发展平台亟待提升

1、成人院校的身份限制。由于成人院校的职业教育属性,关系教师切身利益的职称评审系列属于高职高专成人系列,其职评的科研标准相对普通高校有差距,造成教师思想上的惰性,没有认识到科研工作对教师自身素质提升的重要性。同时,部分省市职称评审推行的“评聘结合”,造成管理岗位上的人员无资格参加职评评审,对其从事科研的积极性打击可想而知。

最重要的是,教育部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对其没有具体科研指标,更不是重要指标,自然形成各院校领导重视不够,没有认识到科研工作对学校长远发展、对教学工作的促进的重要性,没有将科研与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造成了教育学院的科研基础差、建设投入少、实力较薄弱、方向不集中等问题。课题申报渠道、课题数量、课题级别、课题产出、过程管理、经费投入等都难以与普通高校相比。既然现状如此,如去改变,投入多、时段长,与现阶段教育院校发展紧要任务不相符。

2、科研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够。从学科专业建设上看,全国范围内的教育学院普遍存在文科发展强于理科发展的状态,这与教育学院的办学理念和有限办学经费有密切关系:服务基础教育、培养中小学师资或成人继续教育的办学方向,以及理工科实验室建设动辄数百万、上千万的基础投入,都限制了理工学科的发展。另外,教育学院长久以来在中小学教育方面的积淀和社会网络的发展,都使教育学院在从事人文、社会学科建设有着先天优势,在高层次课题申报立项、基地建设等方面几乎能与普通本科院校一争长短。突出的优势又使得学院在考虑有限科研经费使用时,天平偏向文科。由此,教育学院普遍存在研究性实验室场地小、设备简陋和老化的问题,即使想开展科研创新,也有心无力,因此,在国家层面的项目申请时,一些课题尽管思维很好,但很难获得立项,反馈的专家评审意见最多的就是“无相应实验条件保障课题的顺利实施”,打击了教师积申报积极性。平台建设的滞后也影响着高层次人才的引入,一些科技型人员为了自身的长远发展,工作意向看重平台档次和个人发展,对教育学院开出的优惠政策不为动心。

(二)科研氛围亟待增强

定位上的偏差和认识上的不足,导致学校没有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

一是因为生存与发展,教学一直是教育学院的生命线和中心任务,而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尽管提得多,但论及投入,只能算是锦上添花。二是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由于平台和经费的因素,教育学院科研讲座举办不普遍、档次不高,很难邀请到知名专家来讲学。三是教育学院的科研队伍缺乏有效的凝聚力,各单位、各学科交流、合作不够,小课题居多又导致单打独斗的现象较为普遍,造成课题思路狭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1]。四是教育学院培养的对向多为成教生、函授生、高职高专和少量的本科学生,学生的主要学习范围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学分,增强实践、实训能力,以及参加学生社团或兼职,所以,其科研意识相对普通本科院校,尤其是有研究生培养的院校相去甚远。由此,从另一方面也降低参与、协助教师的科研开展。

(三)管理机制亟待健全

科研工作效率的高低、结果的好坏,往往取决于管理机制的健全程度,科研管理队伍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教育学院科研管理要达到最优的效果,就得注意以下不足:

一是科研管理机构人员配备不到位,有限的人手忙于常规工作的应付,有些创新性工作的开展、科研队伍打造和管理无法投入太多精力。二是重教学轻科研,令某些教育院校的科研管理机构存在惰性,据调研,有些院校几乎无国家级科研课题,而省级科研课题争取力度也不大。三是教师科研方面的不积极也令科研管理机构的工作开展有难度,科研骨干和科研团队少,课题申请难动员、难组织[2]。四是教师的培养经费紧张,教师继续教育和进修制度不健全,使得部分教师知识结构老化,不能适应科研迅速发展的需要。

(四)教师对科研的定位和认识亟待端正

一是教师认为搞科研就是为评职称,而且仅以职评的几篇核心期刊作为目标,造成科研意识淡薄、动力不够。论文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课题短期化现象严重,造成科研资源的浪费。没有认识到搞好科研与促进教学的衔接作用。

二是作为教学为主型学校,教师教学任务重,教学考核压力大;同时,处于转型期的教育学院或已经转型成功的学院,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断调整或设置新专业,教师备课、授课门数和课时增加。

教师疲于应付日常的教学工作,无暇顾及科研,或对科研工作投入的热情不高,同时因为平台问题,造成教师很难有科研方面的突破,无法做出高水平课题。

三是相当一部分教育院校是由原来的中师学校升格而来,教师尤其是中老年教师很少有科研经历,缺乏科研工作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或已有的方法已经不适应科研发展的现状,在项目申报时困难较大,即使申报成功,项目的整体运作也缺乏规划,难以做出高质量项目。

二、教育学院转型期科研发展的对策

(一)夯实科研基础设施建设,鼓励资源共享

教育学院的底子薄,实验室等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又不能一蹴而就,其经费、人力、物力投入大、周期长,因此,必须注重实用意识,掌握、追踪国家科研发展动态,结合自身科研实际和特色,扬长避短,找准近期、中期、远期科研发展的重心,有目标、有计划地开展实验室投入。同时,加强图书数据库、科研管理系统等支撑配套工程的建设。并加强校际合作,支持教师走出去,参与重点院校或高层次课题,汲取经验,资源共享[3]。

(二)协调教学、科研关系,做到“两不误,两结合”

院校在抓好教学中心工作的同时,要高度重视科研工作,要将科研与学院长远发展紧密结合。要抛开教学和科研对立意识,认识到教学和科研互动才是学校发展的主旋律,才是高等教育的成功之路、动力之源。教学系和教师要以科研创新为动力,紧紧围绕教改开展科研,用科研成果丰富教改内容,推动教学行为的深刻转变,促进专业改革与发展。

(三)注重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优势高地

科研管理机构要与人事处、教务处等职能部门积极沟通,梳理、分析现有师资、设备资源,充分挖掘、培养学科、学术带头人或后备人选;依据发展规划积极宣传,提供发展平台,吸引相应学科的高级职称、博士等人才;并通过搭建平台,组建多学科、跨学科的联合攻关,打造学科方向明确、特色鲜明、富有战斗力的科研团队、人才梯队,做到人尽其才[4]。另外,要充分发挥职评评审、岗位设置等杠杆作用,指导教师正确认识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充分提升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

(四)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拓展科研视野

多渠道联系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扩展师生的科研视野,丰富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或引入外聘专家指导教师或团队的科研工作,将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管理办法引入学院;科研管理机构要强化宣传意识,引导教师积极从事科研活动;积极探索教师继续教育机制,推动教师外出参加高层次科研会议,拓展眼界,增强高新科研意识;打破瓶颈,拓宽项目申报渠道,鼓励教师从事横向课题的攻关和研究;在大课题实施中,为取得最大优势,与其他的科研单位加强合作,联合攻关,以弥补自身资源和能力的不足。

(五)加强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区域经济

鼓励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行技术创新,利用自身办学特色,同地方政府、企事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等方面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担当“智能团”和技术支持。如重庆教育学院在为决策服务的软科学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其多年来立足农村教育、教师教育的研究与教学,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讨了其中的若干问题,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影响力,获得多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课题的立项资助,发表了一系列学术价值高、影响范围广的论文和著作,相关成果多次被市级及以上有关部门采纳或荣获重庆市政府、市教委等奖励。又如陕西教育学院生物学院打破师范性质,促使教师进行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取得多项应用技术成果和国家发明专利,并从市场角度出发,与企业联合,实现了“产、学、研、用”,既培养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也为自身发展积累了实力。

(六)完善科研管理机制,提升服务水平

科研管理机构对于学院的发展起着重要的纽带和引导作用,因此,学院领导要高度重视,提高运转效率,使管理方式多样化,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首先,作为科研管理部门是协调导向型的。因此,科研管理机构应加强人员配备,提升管理人员的政治素养、业务能力、协调能力和社交能力等综合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科研管理队伍;其次,要完善和强化科研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以人为本,又体现竞争机制,从平时团队和梯队建设、申报前期动员组织、申报书完善、课题实施过程管理、结题、结题后的成果应用、推广等全方位跟踪服务,从而提高整个科研工作的管理水平,进一步调动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院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另外,科研管理机构要提供经常性的课题培训服务,强化沟通交流,帮助教师了解基金信息、课题申报的技巧和流程,提供个别咨询服务,尽力解决他们的问题。

教育学院转型正面临“分水岭”阶段,其科研实力的提升、科研管理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育学院要正视问题的存在,通过各种努力促进科研的可持续和跨越式发展,形成自身特色的科研高地。

参考文献

[1]田和平,滕勇.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32)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

0 引言

目前,国内高校的理工类专业大多开设一类新型实验室——产学研一体化的专业实验室。这些实验室集教学、科研和生产经营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可以实现以产养教、以科养教,是产学研互为促进…、共同发展的一个系统。产学研实验室对提升高校的科研持续创新能力、提升教学内容的时新性,促进高校科研成果及时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样的定位和特点都要求实验室充分重视创新建设,以保持科研的领先水平,并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环境保障。

1 产学研实验室创新建设中的问题和原因

经过近年来的建设成果积累,产学研实验室建设在经费预算、科研场地、实验设备器械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是,在创新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对实验室创新活动的支撑力度还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实验室交流力度不够

目前,实验室内部的交流多集中在个别项目之内,跨项目、跨部门的深度交流较少,这使得科研信息不能快速共享;由于科研工作强度大,成员之间的非正式交流较少,交流的深度不够。因此,跨领域、跨部门合作的机会显著降低。此外,虽然实验室与整个学术领域的互动较为频繁,但是与学术领域外的其他机构交流较少,如与市场和用户的互动较少,这使得实验室多数研发活动和市场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1.2 知识资源分散

产学研实验室集生产、教学、科研为一体,因此,知识资源对其非常重要。目前,实验室在显性知识资源方面,如图书、教材、论文、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等的积累方面相对具有优势。但是,这些知识来源比较分散,如有些分布在纸质的图书中,有些存储在学校图书馆的数据库中,而有些则分布在其他网络平台中,还有一些尚未被编辑整理成册。另外在隐性知识方面,实验室中有很多重要的,但还处于经验水平的知识尚未被挖掘出来。多数实验室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力度不够,加上产学研实验室的人员流动较为频繁,如学生的毕业、临时研究人员的离开、项目的结题等;而隐性知识又大多以关键研发人员为载体而存在,因此,如果没有及时整理,这些知识就很容易随着流动人员的离开而流失。然而,正是这些隐性知识,使得实验室相对其他研究机构具有特别的竞争力。所以隐性知识的流失对实验室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1.3 软性管理精度不够

经过近年来的建设积累,多数高校的产学研实验室在硬件方面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具备了初步的科研环境,如购置了教学实验和项目研发所需的计算机、服务器和网络设施等。但是实验室管理的精细程度却往往成为短板。在提高项目管理和行政办公的效率方面,目前的建设还比较粗略。这些方面的不足阻碍了科研快速发展的需求。

多种原因造成了以上问题的形成,如对实验室创新建设的重视不足,对于创新思维本质的认识不够深入,使得推出的多种措施不够具体,相对目标的针对性不强。另外,多数实验室对于管理方面,如对项目管理、高效办公等,虽然认识到了重要性,但是尚未落实到常规化、制度化运行的层次。最后,从客观方面来讲,实验室可支配的经费有限,可调用的人员不够,岗位的专业分工不够精细。

2 创新建设的研究现况

创新思维的本质是什么?如何使一个组织机构更能适合创新活动的发生?目前,相关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心理学领域中的创新思维4阶段模型,二是经济学领域中的第6代创新模型。

沃拉斯提出了4阶段创造性思维模型,认为任何创造性活动都包括“准备”、“孕育”、“明朗”和“验证”4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操作内容及目标。4阶段创造性思维模型的最大特点是对显意识思维(准备和验证阶段)和潜意识思维(孕育和明朗阶段)的综合运用,而不是片面强调某一种思维。这是创造性思维赖以发生的关键所在。

经济学中的创新模型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6代的演变历程。其中Rothwell区分了前5代创新模型。在对这5代创新模型的论述中,创新关注的焦点产生了变化,先后强调了要关注研究和开发,关注客户的需求,关注需求拉动和技术推动的共同作用和不同部门之间的互动,然后扩展到关注企业所有业务行为之间的共同作用,到最后认为信息交换是创新的关键。20世纪90年代,第6代创新模型开始出现,该模型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习上。知识的产生、获取、转移、整合和运用成为创新研究的焦点。这些知识可以来自组织内部,也可以来自组织外部。该模型还特别强调隐性知识的重要性,强调隐性知识一体化机制的重要性。

以上两方面的研究有效推动了创新研究进展,不仅为后人了解创新思维的内在本质和过程奠定了基础,还为构建适合创新活动的组织环境提供了参考维度。但是,这两种研究成果都无法直接应用于高校产学研实验室,主要原因是4阶段创造性思维模型主要在心理学的层次上进行论述,距离实践操作还有一定的距离。另外,该模型比较适合教学环境和偏向教学性质的高校实验室。而第6代创新模型的应用范围有局限性,是在企业环境的背景下提出和发展而来的,论述的主体是企业,前提是组织具有高度分化的部门和专业分工,这些都不能直接适用于高校的产学研实验室。因此,针对产学研实验室这种特定机构,仅依靠上述研究结果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此基础上,结合产学研实验室的特点和实际建设经验,提出更有针对性的举措。

3 面向创新的产学研实验室架构

从功能特点上看,高校产学研实验室集生产、教学和科研为一体。实验室日常活动中不仅包括大量的学习和科研活动,也包括和企业类似的开发和生产活动。这些特点使得创新建设既要能对创新性思维提供具体的支撑,也要能在组织机构水平上建构对创新具有促进作用的机制。本文充分吸取了创新思维4阶段模型和第6代创新模型的成果,结合产学研实验室的特点和实际建设经验,提出以下创新建设措施。

3.1 面向创新思维阶段性活动的微观设计

创新思维的4阶段模型清晰地区分了创新思维的各个阶段,并指出每个阶段中的主体主要进行的思维操作及特点。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针对各阶段中思维操作的内容和特点,构建一系列的支撑性活动,从而达到促进创新活动发生的目标。创造性思维的阶段性活动和对应的支撑设计见表1。

3.2 面向组织机构水平的宏观设计

3.2.1 搭建实验室交流平台

产学研实验室功能复杂,包括生产、研发和教学等。进行创新建设就要充分增进各类角色人员之间的相互作用。此外,这类研究机构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充满大量的隐性知识。而隐性知识又依托个体而存在,依靠人际互动而转移。因此,有必要创建并维护能够支持高频度、高水平互动的实验室交流平台,从而为内部人员以及对外的人际接触创造机会,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搭建对外交流平台。

为了获取来自市场的一线信息,实验室可定期召开用户体验活动,一方面了解用户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了解目前所研发产品需要改进之处,为进一步完善产品和把握行业发展趋势积累信息资源;为了获取行业信息,实验室可举办或参与行业会议,以此与同行乃至竞争对手进行信息整合,降低对行业发展趋势和风险的不确定性。

2)搭建内部交流平台。

为了激活组织内部信息,并保持这些信息的高速流转,实验室可定期召开单项目、跨项目的总结和交流会,并安排专职人员做整理工作,以充分固化在项目研发等环节中积累的显性和隐性知识;搭建内部公共信息交流平台,定期研究热点、项目内容、研究组队等信息,为实验室内部和对外合作创建契机;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平台,充分促进各种非正式交流。

3.2.2 搭建知识管理与共享平台

产学研实验室中,不仅科研和教学活动需要各类知识,这些活动本身也产生大量新知识。这些知识正是实验室核心价值与竞争力的体现。为了充分梳理、挖掘对创新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各类知识,实验室应建立完善知识管理与共享机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与研究、开发、教学等有关的各种知识,并对这些知识进行组织、存储、创造进而转化,升华为智慧,同时通过网络传播这些知识,以促进这些知识的共享和创新。

1)创建并整合显性知识库。

高校实验室一般都具备一些显性知识的基础资源,如可以共享学校图书馆、学院和其他一些研究机构的图书信息。另外,自身也积累了一些图书、论文、软件著作权、发明专利等资源。但是,这些信息都比较分散。实验室可把学校图书馆、实验室自建书库、知识中心(包括论文、专利、软件著作权、发明专利等)的信息综合到一个平台上,为研究人员查询资料、进行技术转化等提供方便。此外,对这个集成平台上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可以帮助实验室分析自身的研究走向、研究重点等信息,为后续的决策提供更多支持。

2)挖掘并固化隐性知识。

相对显性知识而言,隐性知识对实验室更为重要,因此要建立例行性的隐性知识挖掘机制,定期从各类项目讨论会、用户产品体验交流会等以及实验室评估中心和其他评论活动中整理、总结、固化各类隐性知识,如各类意见、经验等,使之转化为显性知识,为实验室研究学习所用。具体来讲,可以通过绘制实验室知识源分布图来确定主要的隐性知识来源,方便知识搜集整理人员按图索骥找到实验室中拥有隐性知识的人员,然后通过开展交流会、使用即时通讯软件、OA、BLOG、项目管理软件等多种形式来挖掘、积累这些隐性的、碎片化的知识。

3.2.3 搭建开放性管理平台

进行创新建设时,实验室原有组织结构势必会出现新的变化,因此需要核心负责人的积极参与和推动。另一方面,实验室的智力资源、核心价值又多蕴含在个体成员之中,因此也需要激发这些个体成员的积极性。搭建一个开放性的管理平台,激发所有人员的共同参与,尤其是核心负责人的参与,是实验室创新建设的关键。

1)组织核心负责人参与推动。

实验室在进行创新变革时,其架构(如工作流程、管理模式、文化氛围等)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虽然在实验室内部,创新变革的发起人是主管负责人,但是推动者应该是实验室的核心负责人。在没有得到核心负责人的充分支持时,这些大的变革措施仅靠个人或者一个部门是很难推动的。因此在新体制实施一开始,就开管理层内部专项会议,由实验室核心负责人来说明实施的必要性和价值,再由实施的具体负责人进行详细讲解,这样对成员来说,变革举措就比较容易接受。

2)吸收相关人员参与实验室决策。

需求强烈的用户可以加快产品的开发速度,大大降低开发成本,因此实验室可考虑适度邀请相关用户参与讨论研发等交流活动。另外,对于实验室这种研究型的机构而言,很多核心的知识、价值都寓于这些关键的个体之中,即这些成员拥有实验室的大部分智力资源。因此,建议实验室定期将重要决策对成员进行披露。这些成员对新决策的适应也是实验室创新过程中的重要投入因素。

4 结语

创新建设对保持产学研实验室研究和开发的领先地位,促进教学内容持续不断地更新起着重要的作用。笔者针对阶段性创新思维活动和组织机构水平上的创新建设,提出一系列措施,吸收了心理学和经济管理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充分结合了产学研实验室的特点和实践建设经验。以上措施在学校计算机学科个别产学研实验室已经得到了初步的实施。目前,实验室的知识管理系统投入使用,知识库得到有效充实和整合;实验室内外交流频度显著提高,和企业、其他研究机构之间的非正式交流活动有效开展。自上述措施实施以来,实验室成员在科研创新和工程创新方面取得显著成果,说明以上举措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韦方立,梁云贞,黄秋婵,立足人才培养创立产学研实验室[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l(7):398-400

[2]秦军,王爱芳,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学研究,2009(4):13-17

[3]刘丽娜,刘向举,浅析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1(35):81

[4]何克抗,创造性思维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

篇12

山西省科技情报机构根据平台跨领域、跨地区的建设要求,在大同、临汾、运城、晋城、长治、吕梁等11个地市和太原重工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晋煤集团煤化工研究院、山西北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10家省内企业建立了服务节点。建立了一个面向山西省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科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保障体系以及科技文献服务体系。

2.1地市服务站的目标定位

平台地市服务站作为省文献平台服务体系联盟的成员,根据各个地市发展战略定位和发展规划的要求,借助文献平台丰富的各类科技文献资源、服务理念、服务方式和平台网络化优势提升服务站的信息服务能力,增强科技文献资源对本地市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作用,进而为地方科技管理和领导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2.2地市服务站的框架体系

平台地市服务站是依托地市信息服务机构建立的,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为中心节点,11个地市服务站为分节点,构建平台省市二级服务体系。地市服务站的框架体系如图1所示。

2.3地市服务站的主要服务内容及形式

目前,文献平台已依托各地市情报服务机构,签订了服务站协议书,并对11个地市服务站进行挂牌。地市文献服务机构可以利用平台地市服务站通过宣传培训面向基层科研单位、企业科研部门和科研人员开展原文推送、创新报告、参考咨询、专题订阅等一系列增值服务;主要负责服务站的应用推广,给用户直接提供技术指导,定期向文献平台总站反馈用户问题和需求。2.3.1建设地方特色数据库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资源服务地市服务站是依托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资源而建设的,平台的资源基于元数据的采集、加工、著录和标引等标准规范,通过对万方、维普、CNKI、同方、超星等各个数据库厂商的资源元数据进行收割、采集、转换、清洗、排重、自动分类标引,以学科、主题、人物、机构、基金等知识获取五要素进行元数据标引,构建中外文元数据仓储数据库,为用户提供更高层次的知识挖掘和分析服务。用户能进行学术搜索的资源主要包括科技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标准、政策法规、科技成果资源等。地市文献服务机构向用户提供原文获取、科技查新、专题服务、创新报告等服务,减少了地市情报机构购置纸质、电子刊物、图书等的资金,使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共建共享。各个服务站除了提供公共的资源服务外,根据本区域的发展规划及发展特点,建设地方特色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满足本地域企业、科研机构等的需要。长治服务站建设的特色数据资源有长治市科技专利数据库、长治市特色农业产品数据库、企业科技创新专题文献数据库、新农村建设专题文献数据库等;晋城服务站建设了晋城市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科技项目等符合区域科技进步的特色数据库。2.3.2加强服务站的宣传培训在大数据时代,科技文献的服务模式和方法都有了很大的改变,用户需要的文献服务已从文献获取转变为信息挖掘、关联、重组形成新的内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对科研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新的用户需求需要地市服务站人员既有文献服务的基本技能,还要有对大量相关文献进行情报分析总结的能力,改变服务理念,成为情报服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地市服务站应加大对站点的宣传力度,对不同需求用户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通过对服务站的宣传,发展各类科研用户,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文献服务人员要改变原有的坐等用户走进来的被动服务模式,采用深入本地市大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产业技术中心等创新主体的“走出去”主动服务模式。利用到企业和开发区服务、科普活动等,对用户在文献收集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面对面的操作和答疑,收集科研人员信息服务的需求和具体技术难点,对平台功能及服务进行相应的完善和修改,进而扩大服务站的影响力。2.3.3提交服务情况各地市服务站定期对用户的访问、服务、需求等情况进行统计,并上报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总站,形成地市服务站服务报表,用于了解用户需求和服务站服务情况。地市服务站点应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建立评价服务站运行情况、服务能力、企业反馈等的评价机制,通过不断满足用户的需求,建立完善的管理、技术支撑、服务等机制,提升平台服务水平。

篇13

高职院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功能,在区域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今科技创新日益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成为提升国家和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更好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并在服务地方过程中促进自身发展,是高职院校必须面对而又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高职院校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意义

(一)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是高职院校推进内涵建设的重要引擎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已经进入内涵建设和竞争阶段,科技创新在内涵建设过程中发挥着引擎作用。一方面,科技创新直接涉及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师资建设、人才培养、学校管理制度革新等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问题,是推动高职院校办学上层次、上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另一方面,通过科技创新,特别是科技成果转化,高职院校与企业、社会紧密连为一体,由社会经济的边缘走向社会经济的中心,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再者,科技创新离不开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推动职业院校从市场角度审视企业的需求、理念和运作机制,促进自身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机制,形成更利于学校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

转变生产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使得社会对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要具有较高的科学素质和创业精神、创新能力,能够满足企业技术创新的需要。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和技术服务能力,并通过教学和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转化为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因此,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既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也是重要保障。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程都把科技创新能力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很好地体现了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与人才培养结合的内在要求,为高职院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指明了导向。

(三)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是地方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

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需求相适应,课程与企业岗位接轨,教学与生产实际结合,科研项目来源于地方,服务于地方生产实践第一线,在推动地方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升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地方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是否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能否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持和服务,是高职院校参与地方经济建设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对地方科技创新体系贡献率的重要标志。参与地方创新体系建设,高职院校必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二、影响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因素

(一)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性重视不够

我国高职院校绝大多数由中专转制而成,科技创新意识淡薄。一部分高职院校对科技创新在促进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把教学作为高职教育的唯一功能。有的院校认为高职院校层次低,在科研方面难有建树,因而,对科研工作缺乏有力的推动,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目的更多是为了评奖、应付评职称,导致高职院校科研项目、技术专利、科技开发等方面的成果普遍较少。

(二)科技创新基础薄弱

我国高职院校成立时间较短、底子薄,科技创新能力与地方社会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许多不适应的方面。一是科研装备水平较差,科研设备与本科院校差距大,研究与技术平台建设也处在初级阶段。二是研究力量单薄而且分散,优势学科少,科技项目的集约化程度低,缺少学科交融和有竞争力、有特色的学科群。三是科研队伍实力不足,高水平领军人才匮乏,科技创新队伍建设滞后,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竞争力比较弱,开展高水平研究困难多。四是科技创新资金渠道单一、投入不足,经费主要依靠学校内部拨款,校外获得科研经费有限。

(三)科技创新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大多数高职院校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科技创新管理机制,对科技创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激励不足,缺乏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一是照搬本科院校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忽视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的独特性,对教师的研究方向引导不够,对应用性技术的研究开发缺乏必要的支持和鼓励,造成理论研究多、应用性研究少,重复研究多、推广应用成果少。二是在项目管理中重项目立项鉴定评奖、轻研究过程和成果转化,科技创新选题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脱节,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创新缺乏市场推动。三是科技创新评价体系简单,评价指标侧重于数量指标,重视显性评价忽视隐性评价,导致科技创新的功利化趋向。

三、提高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路径

(一)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

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必须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服务地方企业解决生产中的具体技术问题和重大科技问题,支撑传统支柱产业发展,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离开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发展服务这一宗旨,任何科技创新将失去它应有的意义。因此,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要坚持科学定位,要立足地方,发挥自身优势与特色,围绕地方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选择适合自身实际的路径,使自身真正成为地方科技创新的“人才源”与“智力库”。高职院校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解决技术问题、开展科技服务,必然会获得地方政府、企业的大力支持和投入,从而获得强大的持续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

(二)以技术创新为定位

科技创新主要是指科学技术的不断突破与发展,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两大部分。知识创新侧重于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的理论、原理、方法、概念、思想的创新,技术创新则是科学技术上的发现与发明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过程,或者是科技成果商业化的过程。高职院校由于自身条件限制,较难像本科院校特别是高水平大学那样具备知识创新的能力,但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训与生产实践结合非常紧密,具有开展技术创新的优势。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应扬长避短,准确定位,把技术创新作为主攻方向,注重知识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将新知识、新技术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服务,注重解决生产实际中的技术问题,突出创新成果的实用性,给企业直接带来效益。

(三)以专业建设为核心

对高职院校而言,任何科技创新活动都是围绕着专业的发展而展开的,科技创新的重大成果,都与专业的创新或专业间的融合密切相关,因此,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核心所在。高职院校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首先要加强专业建设,发挥专业建设的龙头作用,将科技创新与重点专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凝练方向,形成特色。高职院校大多具有明显的行业性或地域性,它们的某些专业,在某个行业或某个领域拥有较强的办学实力,具备一定的科研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在这些专业和领域的优势,在建设与行业、地方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方面,深化内涵,取得突破。

(四)以创新人才建设为根本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根本,没有一流的人才就不可能建设一流的专业,也不会产出一流的研究成果。高职院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必须解决人才匮乏的问题,把人才建设作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根本。一方面,要注重引进和培养在一定研究领域内具有较大影响力、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另一方面,要加强科研人才梯队建设,汇聚和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骨干人才,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重大项目为牵引,通过跨专业的力量整合,优化人才组织模式,建设造就学风优良、学历和年龄结构合理、富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团队。

(五)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载体

科技创新平台包括技术(工程)研究所、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和实训基地等,是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主要载体,也是培养高水平教学科研人才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地。科技创新平台的特性在于它的集成性和核心性,不同的项目需要整合不同学科和不同方向上的力量。通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可以优化高职院校科研资源配置,聚集分散的研究力量,促进学科专业间的相互交融,提高科技项目的集约化程度,形成有竞争力的研究领域和方向。高职院校应根据专业优势,结合地方社会发展需要,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以科技创新平台为依托,凝聚优秀创新人才,积极承担科技研发项目和研究课题,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六)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为保障

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是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条件,也是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发展完善的重要标志。高职院校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应把建立完善管理机制体制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一是完善科技创新组织机制,依托科研管理部门和各种学术组织、平台,形成科技工作网络,建立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技术咨询服务为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二是创新完善管理模式,改革项目立项、研究、鉴定、成果归档及报奖的静态管理模式,将科技管理置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系统中,建立科技合作、研究开发、推广转化的动态管理模式。三是完善评价激励体系,逐步实施科研项目的社会化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从追求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注重科技人员对创新的实际贡献,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绩效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引导教师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开展科技创新。四是完善成果转化推广机制,重视科研情报和市场需求信息的搜集与分析,提高科研创新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和合作,把“是否获得商业上的成功”作为评价技术创新的重要标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五是建立多元投融资体系,加大学校内部投入,积极争取政府、企业资金,建立投融资主体多元化、资金筹措市场化的科技创新投入格局。

(七)以校企合作为支撑

我国高职院校拥有丰富的科技成果、科研人才等科技资源,但缺少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有效载体;企业拥有设备、资金、市场以及运作经验等方面的优势,但自主创新能力整体水平不高,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较低,需要外部提供支持,校企合作,共同推进科技创新,成为职业院校和企业必然的选择。高职院校应视市场需求为自身技术创新的源泉,将为本行业、区域内的企业视为技术创新的大本营,通过联合、共建、融合等方式,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优势互补,从而借助企业资源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这既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没有校企合作,高职院校不可能真正承担起通过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的历史使命。

综上所述,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既是高职院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现实需求,也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的客观需要。高职院校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依托自身优势,科学定位自身科技创新领域和方向,合理选择路径,突出搞好专业建设、人才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体制机制建设、校企合作等工作。

参考文献:

[1]杨艳玲.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初探[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2,(12).

[2]刘兆媛.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