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电子现状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电力电子现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电力电子现状

篇1

1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

由于电力电子器件不断发展,电力电子技术也取得了较大进步。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50~1960年,在这一阶段,半导体器件中重要的技术得到了完善;第二个阶段从1970到1980年底,关键的电力电子器件包括场效应晶体管、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可关断晶闸管的发展,使功率变换的要求得以实现;第三个阶段是从1990年始一直到现在,电力电子技术已经基本成熟,电压全控型的电力电子器件与智能型集成功率模块技术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到目前为止,电力电子器件的水平基本上稳定在109~1010W/Hz的水平。为了超越器件的极限,可以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更换更新的器件构造,二是应用宽能带间隙的半导体器件,如SiC器件和GaN器件。

2对电力电子产业现状的分析

毋庸置疑的是,电力电子的应用技术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为了大力发展电力电子技术,政府将电力电子技术列入国家“九五”科技发展规划和国家关键新技术发展计划。尽管电力电子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研究与调查表明当前我国电力电子产业发展的同时存在着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2.1有利因素。我国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在如下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功:由于Si材料的发展与运用,技术的不断成熟等,大功率相控晶闸管与大功率快速晶闸管在部分地区已经有较大地发展,市场份额在逐步加大;功耗很低的中功率可控硅在国外市场所占份额较大;电力电子的集成化与数字化技术得到较大的发展;在东南部地区,成本较低的中低功率模块,价格相对低廉的普通二极管与晶闸管芯片在国内市场比重较大,因此可以不用进口,节约了成本。2.2不利因素。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还处于一个不发达阶段,在工业化进程中依然要面对一系列问题。在电力电子领域内主要面临以下问题:科技发展的基础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较为薄弱,再加上这个领域发展速度太快,我国在这个领域的发展滞后于国际步伐;我国生产的大部分电力电子器件仍然局限于可控硅,很多研发出来的高科技产品依然依赖于国外产品的组装集成;产品研发的效率还不是太高,新能源技术还不成熟。

3电力电子产业发展的目标以及建议

为了应对国内外市场紧迫的竞争形势,尽快改变我国电力电子技术的落后现状,应尽快采取有力的措施。我国政府可以采取以下的发展战略:(1)朝着大容量、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电力电子器件,尤其注重发展中小功率半导体器件的高功率化、模块化、数字化、快速化,发展创新型科技。(2)着力提高电子产品的效率与电能,尽量消除或者降低电力公害,减少电磁干扰。因此研究的重点内容就是更好地提高电能变换效率,让待机损耗降到最低。(3)运用新型半导体材料制造新型功率器件,加强对新一代碳化硅、砷化镓功率器件的开发。(4)大力发展智能化的电路集成系统产品,把这个复杂系统模块化,从而可以达到标准化、生产自动化、批量化生产,降低成本。

4结论

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为逐渐改造传统产业和开拓新的产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且在科技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关键,在如今的高新技术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总而言之,电力电子产业在未来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广阔,必然会成为21世纪电子产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者:姜雪菲 任宝森 单位:青岛大学

参考文献:

篇2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目前尚处于前工业化阶段,传统产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力军,因此在近期或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电力、机械、冶金、石油、化工、交通运输是传统产业的重要支柱,这些产业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工业基础的强弱。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稳步发展,巨大的电力缺口与人们对电力的强烈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由于我国常规能源资源的有限性和环保的巨大压力,能源建设必须走节电和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之路,这就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巨大的用户市场对电力电子技术具有巨大的、持久的需求,这就意味着我国电力电子和电力传动产业面临着良好的机遇。

今后世界市场的竞争主要表现为高新技术的竞争,谁拥有电力电子这种先进的高新科技产品,谁就掌握竞争的优势。面临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和必须适应国际大循环的形势,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为总体说来我国当前电力电子技术的水平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远远跟不上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还面临着国外产品严重冲击,因此,我们必需清醒地认识到这一挑战并且要勇敢地面对。

二、电力电子的含义和任务

从学科的角度讲,电力电子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电力电子(功率半导体)器件、变流器拓扑及其控制和电力电子应用系统,实现对电、磁能量的变换、控制、传输和存贮,以达到合理、高效地使用各种形式的电能,为人类提供高质量电、磁能量。电力电子的研究范围与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电力电子元、器件及功率集成电路。(2)电力电子变流技术,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新型的或适用于电源、节能及电力电子新能源利用、军用和太空等特种应用中的电力电子变流技术;电力电子变流器智能化技术;电力电子系统中的控制和计算机仿真、建模等。(3)电力电子应用技术,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超大功率变流器在节能、可再生能源发电、钢铁、冶金、电力、电力牵引、舰船推进中的应用;电力电子系统信息与网络化;电力电子系统故障分析和可靠性;复杂电力电子系统稳定性和适应性等。(4)电力电子系统集成,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电力电子模块标准化;单芯片和多芯片系统设计;电力电子集成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等。

从工程应用的角度看,无论是电力、机械、矿冶、交通、石油化工、轻纺等传统产业,还是通信、激光、机器人、环保、原子能、航天等高科技产业,都迫切需要提供高质量的电能,特别是要求节能。而电力电子则是实现将各种能源高效率地变换成高质量电能、节能、环保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它已经成为弱电控制与强电运行之间,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之间,传统产业实现自动化、智能化、节能化、机电一体化的桥梁。电力电子的突出特点是高效、节能、省材,所以电力电子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技术,是现代科学、工业和国防的重要支撑技术。因此,无论上述诸多高技术应用领域,还是各种传统产业,乃至照明、家电等量大面广的,与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应用领域,电力电子产品已无所不在。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独立自主的、完整的、强大的电力电子的产业体系,因此它已成为制约我国建立独立自主的现代科学、工业和国防体系的瓶颈之一。

三、电力电子技术目前在我国的发展、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电力电子的开发研究已有50年历史,过去我们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一样,该领域科技发展速度太快,加之我国财力和原有基础薄弱的限制,特别是面临国外高科技的冲击等原因,我国电力电子有被“边缘化”的趋势,即各行各业都迫切需要,但是各应用领域均没将其作为研究重点,国内解决不了就依靠进口。应当承认,目前我们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目前我国生产的大多数电力电子产品和装置还主要基于晶闸管;虽然也能制造一些高技术的电力电子产品和装置,但是它们均是采用国外生产的电力电子器件和组件以组装集成的方式制造的;特别是先进的全控型电力电子器件则全部依赖进口,而许多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若干关键领域中的核心技术和软硬件,国外均是对我国进行控制和封锁的。我们正面临着国际竞争的严峻形势,特别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若干关键领域中的核心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更大,迅速改变这一现状是我们面临挑战和义不容辞的任务。

过去,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虽然引进了不少国外先进技术,也强调了国产化的问题,尽管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几年后都可以达到国产化率70%的要求,可是只要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不难发现,最终国外公司拒绝转让的技术和重要部件,均是涉及到高技术的电力电子及电力传动产品中的核心技术。各应用领域所涉及到的关键电力电子技术可概括为:大功率变流技术;电力电子及其系统控制技术;大功率逆变器并网技术;大功率全控电力电子器件和电力电子全数字控制技术等。与国外的主要差距和存在的问题是:全控电力电子器件国内不能制造;大功率变流器制造技术水平较低,装置可靠性差;电力电子全数字控制技术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应用系统控制技术和系统控制软件水平较低;缺乏重大工程经验积累等。高性能大功率变流装置目前几乎全部依靠进口。

四、我国发展电力电子技术的对策

电力电子技术虽然有微电子技术的许多共同特征,如发展变化都非常迅速,渗透力和创新表现十分突出,生命力格外旺盛,处于阳光产业地位,并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和发展产生新的机遇,而电力电子技术还有其自身一些独具特色的地方,如高电压、大容量及控制功率范围大,因此技术的创新难度在于必须跨越高电压大功率这一关卡,及其技术的综合难度,如材料工业和制造工艺,而电力电子器件工作的可靠性是其极其重要的一个技术指标。为此电力电子技术的创新是与多种学科相互渗透并对各种工业领域有着极强的渗透性。因此电力电子技术与国家的基础产业关系密切,并与国家发展的各项方针及产业政策相配套的要求在21世纪会显得越来越强烈。电力电子技术又称为能流技术,因此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21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纲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1世纪初加快现代电力电子转化的力度,必将形成一条朝阳的高科技产业链,推动我国工业领域的技术创新。

电力电子技术的创新与电力电子器件制造工艺,已成为世界各国工业自动化控制和机电一体化领域竞争最激烈的阵地,各发达国家均在这一领域注入极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之进入高科技行业,就电力电子技术的理论研究而言,目前日本、美国及法国、荷兰、丹麦等西欧国家可以说是齐头并进,在这些国家各种先进的电力电子功率量不断开发完善,促进电力电子技术向着高频化迈进,实现用电设备的高效节能,为真正实现工控设备的小型化,轻量化,智能化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也为21世纪电力电子技术的不断拓展创新描绘了广阔的前景。我国开发研制电力电子器件的综合技术能力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要发展和创新我国电力电子技术,并形成产业化规模,就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产学创新之路,即牢牢坚持和掌握产、学、研相结合的方法走共同发展之路。从跟踪国外先进技术,逐步走上自主创新,从交叉学科的相互渗透中创新,从器件开发选择及电路结构变换上创新,这对电力技术创新是尤其实用的。也要从器件制造工艺技术引导创新,从新材料科学的应用上创新,以此推动电力电子器制造工艺的技术创新,提高器件的可靠性。由此形成基础积累型的创新之路。并要把技术创新与产品应用及市场推广有机结合,以加快科技创新的自我强化的循环,促进和带动技术创新有着稳定的基础,以使我国电力电子技术及器件制造工艺技术有以长足的发展,并形成一个全新的朝阳产业,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推动我国工业领域由粗放型经营走向集约型,促进国民经济以高速、高度、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1.我国电力工业面临的挑战

(1)电力供需矛盾难以根本缓解。按照统计分析,每个国家的人均GDP与人均的能耗有十分密切的相关关系。我国要在下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用电水平的增长是不可避免的。人口增长和现代化进程使用我国对电子表力需求不断增加,按照规划,2050年我国发电装机应超过15亿千瓦,比现有的装机净增13亿千瓦以上,按常规格化的发展模式几乎不可能达到这个目标,除非寻求新的发展途径。

(2)有限资源的制约日趋严重。我国去年已成为石油进口国,不能指望靠石油发电。水电可发容量不足3.7亿千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煤碳仍是主要的一次能源,但燃煤生产的环境污染的治理是一个极为困难的问题,此外,煤炭基地资源短缺是我国发展水电的又一重要制约因素。

(3)对电网可靠性和电能质量要求不断提高。20世纪电力系统发展的特征常以“大机组、大电网、高电压”来描述。近二十年的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在下世纪,这个趋势不会再继续下去,研究表明,机组的单机容量和交流输电电压等级的发展已出现饱和趋势,单机容量120MW和电压等级800KV已达到由电网可靠性决定的极限。尽管现代电网的设计运行技术近年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不能完全避免大电网的瓦解事故的发生。近几年内,世界上的达电网事故仍有发生,有时还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

2.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概述

(1)整流器时代。大功率的工业用电由工频交流发电机提供,但是大约20%的电能是以直流形式消费的,其中最典型的电解,牵,直流传动等大三领域。大功率硅整流器能够高效率地把工频交流电转变为直流电,因此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大功率硅整流管和晶闸管的开发与应用是以很大发展,当时国内曾经掀起了一股各地大办硅整流器厂的热潮,目前全国大小的制造硅整流器的半导体厂家就是那时的产物。

(2)变频器时代。进入八十年代,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将集成电路技术的精细加工技术和高压大电流技术有机结合,出现了一批全新的全控制功率器件,首先是功率MOSFET的问世,导致了中小功率电源向高频化发展,而后绝缘门极双极晶体管(IGBT)的出现,又为大中型功率电源向高频发展带来机遇。MOSFET和IGBT的相继问世,是传统的电力电子向现代电力电子转化的标志。据统计,到1995年底下,功率MOSFET和GTR在功率半导体器件市场上已达到平分秋色的地步,而用IGBT代替GTR在电力电子领域已成定论,新型器件的发展不仅为交流电机变频调速提供了较高的频率,使其性能更加完善可靠,而且仅现代电子技术不断向高频化发展,为用电设备的高效节材节能,实现小型轻量化,机电一体化和智能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3.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

(1)一般工业。工业中大量应用各种交直流电动机。直流电动机有良好的调速性能,给其供电的可控整流电源或直流斩波电源都是电力电子装置。近年来,由于电力电子变频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交流电机的高速速性能可与直流电机相媲美,交流调速技术大量应用并占据主导地位。大至数千KW的各种轧网机,小到几百W的数控机床的伺服电机,以及矿山牵引等场合都广泛采用电力电子交流调速技术,一些对调速性能要求不高的大型鼓风机等近年来也采用了变频装置,以达到节能的目的。

(2)交通运输。电气化铁道中广泛采用电力电子技术,电气机车中的直流机车中采用整流装置,交流机车采用变频装置。直流斩波器也广泛用于铁道车辆。在未来的磁悬浮列车中,电力电子技术更是一项关键技术,除牵引电机传动外,车辆中的各种辅助电源也都离不开电子技术,电动汽车的电机靠电力电子装置进行电力变换和驱动控制,其蓄电池的充电也离不开电力电子装置,一台高级汽车中需要许多控制电机,它们也要靠变频器和斩波器驱动并控制,飞机,船舶需要很多不同要求的电源,因此航空和航海都离不开电力电子技术,如果把电梯也算做交通运输,那么它也需要电力电子技术,以前的电梯大都采用直流调速系统,而近年来交流变频器调速已成为主流。

4.电子电力技术关键技术在电力方面的应用

(1)智能电网应用的关键技术。采用电子传感技术,对电子表网用户端,电网设备,电网运行状况进行适时监控,确保智能电网稳定性与经济性,以便实现电力资源最大利用率,增强电网运营的高效低耗。在智能电网中采用先进的电子电力装置,诸如故障电流限制器,人性化交流输电设备,储能控制装置,智能保护设备等,这些装置与其它技术相结合,保障了智能化电网的可靠性。采用系统控制技术,能够对电网故障作出快速诊断并根据专家系统对电网诊断结果给出处理方案,控制系统从电网相关设备采集数据信息,通过系统运算确定电网的运行是否正常,藉此实现配电,变电自动化,继电的自适应保护,电网智能化等功效。

(2)电力系统中的太赫兹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电缆通常埋于地下,故障查找非常麻烦,采用太赫兹探测器能够透射探测碳板,塑料,沙尘等,还能探测厚墙,干燥土层等,可以突破传统探测技术的10米极限,目前亟待研制便携式太赫兹探测器,可以利用太赫兹波的敏感性查找随时查找电缆的损坏情况和无破损故障。

(3)窃电行为给供电企业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而查处窃电者需要时间和程序,给窃电者销毁证据提供了机会,使窃电行为难以举证,供电企业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不敢贸然查处窃电行为,导致窃电行为不能及时受到惩处,供电企业查处窃电的技术不足,不能查处较为隐蔽的窃电手段,导致企业损失惨重,采用太赫兹技术进行窃电监测,可以实现远距离线损监控,窃电取证举证功能,有效防止窃电行为。

5.结束语

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从人类对宇宙和大自然的探索,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再到我们的衣食住行,到处都能感受到电力电子技术的存在和巨大魅力,这也激发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学习,研究电力电子技术并使其飞速发展,电力电子装置提供给负载的是各种不同的直流电源,恒频交流电源和变频交流电源,因此也可以说,电力电子技术研究的也就是电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对节省电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锋,华胜,万浩平.我国电力电子技术发展展望[J].科技广场,2008(8).

篇4

Key words: power automation system; application status; development trend

中图分类号: TM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电力系统是一个地域分布辽阔,由发电厂、变电站、输配电网络和用户组成的统一调度和运行的复杂大系统。按照电能的生产和分配过程,电力系统自动化包括电网调度自动化、火力发电厂自动化、水力发电站综合自动化、电力系统信息自动传输系统、电力系统反事故自动装置、供电系统自动化、电力工业管理系统的自动化等7个方面,并形成一个分层分级的自动化系统。

1、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应用现状分析

电力系统自动化是指对电力系统进行控制、监测、保护等行为的自动化建设,既包括硬件也包括软件。电力系统中的各种自动化,充分显示了电力系统的信息技术特点。从我国来看的话,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主要有CC-2000,SD-6000,OPEN-2000。它们的基本功能都能达到国内外的同系统的水平。

1.1 CC-2000系统。在不同的应用环境中,CC-2000系统提供两个种类的数据采集子系统,即为基于VME总线的工控机系统和基于终端服务器的系统。它们主要遵循两种不同的体系结构与技术思想,表现为系统的可靠性、适用性、实时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各有所侧重,而且在三十多个实际工程中有了应用,很好地适应了各类应用系统的需求。其主要运用开放式的系统结构设计,技术为面向对象,引用软件运用事件驱动和封装的思想为其提供透明的接口。由于应用面向对象技术,一个新的大对象的概念在自动化系统中得到了引用,与此同时,通用性和专有性的结合,使得支撑系统同时满足了电力系统一方的需求与其他行业的实际需求。

1.2 SD-6000系统。SD-6000系统是电力自动化研究院为满足广东电网发展的需要而开发的一套新型能量管理系统,是我国电力部门的重点项目,主要集合了超大规模的调度投影屏、调度电话自动拨号、气象卫星云图等新型技术,开放式和分布式的支撑系统平台是其特点,具有较高稳定性和可靠性的电网元件模型,场站单线图等技术为关键技术。

1.3 OPEN-2000系统。PEN-2000系统在新型的能量管理系统中被运用,由于自身性能的完善、适用面广泛、可靠性高、成熟性好、等优势使其快速的在国内外发展,同时其双网机制的采用使它的流量和可靠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2、电力系统自动化系统的新技术应用

当今电力系统的自动控制技术正在向以下几个方面发展:在控制策略上日益向最优化、适应化、智能化、协调化、区域化发展;在设计分析上日益要求面对多机系统模型来处理问题;在理论工具上越来越多地借助于现代控制理论;在控制手段上日益增多了微机、电力电子器件和远程通信的应用;在研究人员的构成上日益需要多“兵种”的联合作战。

2.1 电力系统的智能控制。电力系统的控制研究与应用在过去的40多年中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基于传递函数的单输入、单输出控制阶段、线性最优控制、非线性控制及多机系统协调控制阶段、智能控制阶段。智能控制是当今控制理论发展的新的阶段,主要用来解决那些用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特别适于那些具有模型不确定性、具有强非线性、要求高度适应性的复杂系统。智能控制在电力系统工程应用方面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其具体应用有快关汽门的人工神经网络适应控制,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励磁、电掣动、快关综合控制系统结构,多机系统中的ASVG(新型静止无功发生器)的自学习功能等。

2.2 FACTS和DFACTS。FACTS(柔流输电系统),就是在输电系统的重要部位,采用具有单独或综合功能的电力电子装置,对输电系统的主要参数(如电压、相位差、电抗等)进行调整控制,使输电更加可靠,具有更大的可控性和更高的效率。这是一种将电力电子技术、微机处理技术、控制技术等高新技术应用于高压输电系统,以提高系统可靠性、可控性、运行性能和电能质量,并可获取大量节电效益的新型综合技术。FACTS的核心装置是ASVC,基于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的快速开关作用和所组成逆变器的逆变作用。ASVC是包含了FACTS装置的各种核心技术且结构比较简单的一种新型静止无功发生器。ASVC由二相逆变器和并联电容器构成,其输出的三相交流电压与所接电网的三相电压同步。它不仅可校正稳态运行电压,而且可以在故障后的恢复期间稳定电压,因此对电网电压的控制能力很强。DFACTS是指应用于配电系统中的灵活交流技术,它是1988年针对配电网中供电质量提出的新概念,其主要内容是:对供电质量的各种问题采用综合的解决办法,在配电网和大量商业用户的供电端使用新型电力电子控制器。

2.3 基于GPS统一时钟的新一代EMS和动态安全监控系统。基于GPS统一时钟的新一代EMS目前应用的电力系统监测手段主要有侧重于记录电磁暂态过程的各种故障录波仪和侧重于系统稳态运行情况的监视控制与数据采集(SCADA)系统。前者记录数据冗余,记录时间较短,不同记录仪之间缺乏通信,使得对于系统整体动态特性分析困难;后者数据刷新间隔较长,只能用于分析系统的稳态特性。两者还具有一个共同的不足,即不同地点之间缺乏准确的共同时间标记,记录数据只是局部有效,难以用于对全系统动态行为的分析。基于GPS的新一代动态安全监控系统基于GPS的新一代动态安全监控系统,是新动态安全监测系统与原有SCADA的结合。电力系统新一代动态安全监测系统,主要由同步定时系统,动态相量测量系统、通信系统和中央信号处理机四部分组成。采用GPS实现的同步相量测量技术和光纤通信技术,为相量控制提供了实现的条件。GPS技术与相量测量技术结合的产物――PMU(相量测量单元)设备,正逐步取代RTU设备实现电压、电流相量测量(相角和幅值)。

3、电力系统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分析

整个电力系统自动化趋向于多方面的发展,由开环监测向闭环控制发展,例如从系统功率总加到AGC(自动发电控制);由高电压等级向低电压扩展;由单个元件向部分区域及全系统发展;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一体化发展;装置性能向数字化、快速化、灵活化发展;追求的目标向最优化、协调化、智能化发展。

3.1 市场化。在将来的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电力企业不断地适应市场的发展,而这种改革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电力企业为适应市场的改革为用户提供了多种选择,同时使用户自动作负荷管理,高峰负荷减少,装机容量减少,电力容量利用率和效益提高,更容易得到经济目标以促进系统的合理规划发展和电力工业的经营管理和持续良性发展,创造最大的社会效益。

3.2 数字化。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数字化电网和数字化变电站的开发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数字化发展趋势主要指电网信息源的数字化发展,通过系统数字化使电网中的运行数据对电网的调度系统中的综合信息和通信进行分层分类和分区的采集和处理得到了实现。统一和规范了电网的整个监控过程,电力自身信息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的调度得到了促进,系统运行更加稳定、安全、经济。

3.3 智能化。智能调度是电网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调度技术采用先进的调度数据集成技术,进一步综合的利用电力系统的稳态、动态和暂态的运行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对电力系统的运行进行监测和优化,实施必要的预警和动态预防控制,增加系统的事故辨识、故障处理和系统恢复,从而更加协调与优化电厂质量、职场运营还有电网的调整。与此同时,在紧急的情况下,系统还能够进行协调控制,以达到调度、运行和管理。此外,电网调度的应用功能具有可视化等。

4、小结

随着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力系统自动化面临着空前的变革。多媒体技术、智能控制将迅速进入电力系统自动化领域,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会推动电力系统监测的发展,也会推动电力系统控制向更高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锋.浅谈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及其发展方向[J].广东科技,2008(11).

篇5

锂离子电池能够大规模地运用于电动汽车产业,并用于太阳能与风能等清洁能源的保存。因此,如今锂离子电池技术已经成为研究人员及企业高度关注的重要课题。锂离子电池凭借其极高的能量密度、较长循环的寿命、快速充电与放电等诸多方面的优势以及不断降低的生产制作成本,已经成为今后十至二十年中电动汽车的首选电池。为此,笔者对锂离子电池的研究现状开展了研究。

1 正极材料研究现状

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将直接影响到锂电池所具有的能量密度性能、比功率特点、温度特点和安全特点等等。在当前的市场化锂离子电池中,其正极材料主要包括了LiCoO2、LiNi1/3Co1/3Mn1/3O2、LixMn2O4等LiFePO4等四种。第一种是LiCoO2,这是第一代市场化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具备了一些优势,如比能量相对而言比较高,循环性能以及高、低温状态下的工作性能较好,与之相对应的锂离子电池产品一般用在各类小型电子设备。然而,因为使用这一材料的电池在安全性和耐过充性上相对较差,再加上Co资源较为稀缺,其价格十分昂贵,由此而无法成为大容量车用与储能锂电池正极上使用的材料。第二种是LiNi1/3Co1/3Mn1/3O2,这是一种具有了高容量的三元类材料,其可逆比容量能够达到160mAh/g之上,是一种十分有前途的正极材料。这一材料和电解液之间的相容性比较好,循环性能十分好,能够应用于手机电池和动力电池等很多产品之中。因为三元材料会鉴于Ni、Co、Mn等三种元素的比例变化而具有不一样的性能,可见,这类材料能够产生出大量的正极材料,从而满足于各类产品之需求。第三种是LixMn2O4,这是一种成本更加低的材料,其热稳定性与抗过充电性均超过了LiCoO2与LiNi1/3Co1/3Mn1/3O2,其三维隧道结构要比层间化合物更加有利于Li+的嵌入与脱出,主要应用在高功率动力电池上。然而,其相对较低的110mAh/g的比容量以及较差的300次循环性能,尤其是高温循环性之差导致其运用具有非常大的限制。第四种是LiFePO4。这是一种磷酸盐聚阴离子化合物,也是近年来较快地发展起来的正极材料之一,具备了比较高的安全性,其耐高温性相当好,循环性能也具有优势,从而使其在动力电池与备用电源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实际运用前景。然而,同时其也存在着电压平台比较低、电导率较低以及低温的放电性与倍率放电差等特点。综合考虑正极材料的未来发展前景,磷酸铁锂材料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必将得到合理的解决,学者们与企业所一致看好的LiFePO4能够在车用电池领域当中具备较好的发展前景。

2 负极材料研究现状

当前,对于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碳材料、合金材料钛酸锂以及过渡金属氧化物等等。其中,碳材料是研究者最早投入研究并用在锂电池生产中的负极材料。依据负极材料的结构特性,一般分为三类:石墨,易石墨化碳即软碳,难石墨化碳,即硬碳。因为软碳和石墨所具有的结晶性能较为类似,一般均觉得其比硬碳更为容易插入锂之中,也就是更为容易进行充电,其安全性自然也就更加好。石墨类材料的技术相对来说较为成熟。常规锂电池负极材料主要有天然石墨、天然石墨改性材料、中间相炭微球以及石油焦类人造石墨等,其中中间相炭微球的结构较为特殊,呈现出球形的片层结构,而且表面上较为光滑,其直径介于5m~40m之间,这一材料所具有独特的形貌导致其在比容电量(能够达到330mAh/g之上)、安全性能、放电效能及循环寿命(循环次数在2000次之上)等诸多方面具备了明显的优势,然而其成本有待于进一步降低。当前,硬碳材料因为具有首效较低、压实的密度较低、工艺上不够成熟等大量问题,所以尚未进入到大规模的商品化之中,而国内对这一领域尚处在试验阶段之中,有关的文献报道非常少。除了上述碳类负极材料之外,其他的负极材料包括了锡基复合氧化物、碳硅复合材料以及钛酸锂等,其中的钛酸锂是目前重要的研究热点。这种材料是一种嵌入式的化合物,呈现出尖晶石结构,还可嵌入Li+。目前,电极理论嵌锂容量的大小是175mAh/g。在作为锂动力电池负极材料之时,钛酸锂具备了十分显著的有利条件,不仅循环寿命非常长,而且钛酸锂的体积变化十分小,被称之为零应变材料。钛酸锂与电解液间在界面上不会出现SEI膜,而且内阻并不会有增加,其安全性能十分优异,电压平台在1.5V左右,不容易导致金属锂的析出。电压的平台较为稳定,具备了极好的耐过充性能以及耐过放性能。然而,钛酸锂电极电位相对而言比较高,其压实密度与重量比能量相对而言比较低,导致导电性差与大倍率性能需要进一步提升,而产品的一致性与电池的加工性能相对而言也比较差,从而限制了钛酸锂更加广泛的市场化运用。

3 电解液研究现状

电解质的作用是在正、负极之间输送与传导锂离子。当前,电解液的溶剂包括了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碳酸丙烯酯、碳酸乙烯酯以及碳酸甲乙酯等五类。当前,动力电池一般是以LiPF6为电解质盐的,并由碳酸乙烯酯与直链碳酸酯共同构成的混合溶剂作为电解液。然而,因为LiPF6的热稳定性与化学稳定性相对比较差,对于怎么进一步提升动力与储能电池安全性能、循环性能等方面具有无法忽视的负面影响。所以,要不断研究新型电解质锂盐、功能添加剂的作用,这已成为这些年来锂电池电解液研究的重要方向,因此,二草酸硼锂在锂离子电池当中的运用已经引起了研究者更大的关注。用这种盐所配制而成的电解液具有抗过充与阻燃等作用,所形成的SEI膜十分稳定。LiMn2O4在LiBOB电解液当中的分解热只达到60J/g,而LiFePO4则更低,大概是6~8J/g,如此一来,就能极大地提升动力电池的安全性。因此,把LiBOB视为添加剂加以运用,和LiPF6进行混合使用,能够极大地提升动力电池所具有的高温循环作用。

4 结语

当前,中国已将新能源汽车业列为今后一个时期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这就为锂离子电池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在电动自行车领域、航天领域、军事领域之中,锂离子电池也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笔者坚信,随着锂离子电池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锂离子电池所具有的性能必然会愈来愈高,其应用价值也会越来越大,并朝着高能量密度化、高功率化、大型化等趋势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当今世界正在进行一场以计算机技术发展与使用为中心的电子信息革命,它已经给人们的生活、工作打上了深刻烙印。电子商务革命就是这场电子、信息革命在经济领域的重要表现形式,它正在改变人们的商务活动、商务行为标准,成为企业获取保持竞争力所必需。电子商务是Internet爆炸式发展的直接产物,是网络技术应用的全新发展方向。Internet的开放性、全球性、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也成为了电子商务的内在特征,并使得电子商务大大超越了作为一种新的贸易形式所具有的价值,它不仅会改变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而且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与结构。

二、电子商务概论

1.电子商务简介

电子商务源于英文ElectronicCommerce,简写为EC。是指在计算机互联网的支持下进行的商务活动,是利用简单、快捷、低成本的电子通讯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电子商务可以通过多种电子通讯方式来完成。主要是以EDI(电子数据交换)和Internet来完成的。电子商务真正的发展将是建立在Internet技术上的。

2.电子商务本质

电子商务是指整个贸易活动实现电子化。电子商务是一种多技术的集合体,包括交换数据、获得数据等。电子商务的实质是一套完整的网络商务经营及管理信息系统。它是利用现有的计算机硬件设备、软件和网络基础设施,通过一定的协议连接起来的电子网络环境进行各种各样商务活动的方式。扩展了交易范围,有效地缩短交易时间,降低了交易成本。

3.电子商务的竞争优势

电子商务极大提高商务活动的效率,电子商务将传统的商务流程电子化、数字化,一方面以电子流代替了实物流,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降低了商务成本;同时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交易活动能够在任何时间、地点进行,从而大大提高了效率。企业通过网络展示自己的产品,根据网络订购信息安排或调整生产规模和品种,实现多品种、零库存、即时制造和交货的理想模式,提高工作质量,扩大了市场,加强市场竞争力。

三、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状况及遇到的问题

电子商务的兴起和不可逆转的大方向,对我国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目前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中存在以下必须解决的问题:

1.网络购物诚信危机

通过计算机网络来进行这些商业活动,电子商务虽然在诸多方面对传统商业交易有所改进,但在商业信用问题上仍然没有彻底得到改观,尤其我国市场还不很成熟,假冒伪劣商品泛滥,而网上交易又不能让消费者对商品亲自试用鉴别,所以有许多消费者对电子商务望而却步。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诚信已成为人们探讨网络购物最关注、最根本的问题。供需双方的网上交易,相互信任是成交的基石。电子商务虽然在诸多方面对传统商业交易有所改进,但在商业信用问题上仍然没有彻底得到改观,使网络购物面临着极其严重的信任危机。据第15次CNNIC调查结果显示,对互联网的信任程度,4.5%的网民完全信任,52.8%的网民比较信任,32.2%的网民半信半凝,9.9%的网民不太信任,0.6%的网民完全不信任。网民尚且如此,何况一般消费者。

2.网络安全问题

对电子商务交易安全的担心,是严重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第一大瓶颈,安全问题是实施电子商务的首要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电子商务的运作,涉及诸多方面的安全问题,资金安全、信息安全、货物安全、商业秘密安全等等。安全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电子商务的实现就是一句空话。许多用户不愿进行网上交易,也是因为对网上交易的安全性、可靠性持怀疑态度。电子商务面临的安全威胁主要有:信息在网络的传输过程中被截获、传输的文件可能被篡改、伪造电子邮件、假冒他人身份、不承认已做过的承诺,抵赖。因此,从技术上保证交易数据的安全已成为电子商务发展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安全问题是应用电子商务最担心的问题,而如何保障电子商务的安全,将一直是电子商务的核心研究领域。

3.法律问题

由于电子商务是一个全新的发展中的商务模式,全球对电子商务都没有标准的法律文献。虽然我国相继出台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相关法规,但是和网络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如电子商务操作的基本规则方面的法律问题、电子商务安全性方面的法律问题、信息基础设施和市场准入方面的法律问题、电子商务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司法管辖及法律冲突、电子商务中的税赋和关税问题等。Internet是一个缺乏警察的信息公路,它缺少协作和管理,信息的跨地区和跨国界的传输又难以公证和仲裁,而如果没有一个成熟的、统一的法律系统进行仲裁,纠纷就难以解决。

4.物流问题

电子商务高效率和全球性的特点,要求具有与之相配套的物流服务。而我国物流业发展相对滞后,这是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又一个瓶颈因素。物流问题是发展我国电子商务,尤其是B2C的电子商务所必须解决的一个大问题。电子商务的优势在于开放便捷,这主要是因为其交易基本是基于互联网来进行。但整个交易链条中无法回避的环节就是货的配送问题,这是无法在互联网上进行的。这就要求能提供良好的物流作为配送的保障。我国现代物流的起步较晚,水平也相应较低,还难以对电子商务提供优质的保障。在国内现有的电子商务活动中,物流基本只是被动地参与,使得原本不多的物流资源也没有被充分、合理地利用,就更加造成了电子商务饱受物流的困扰。

5.“软件”基础落后

“软件”在这里的是指人的思想意识。中国大众目前对于电子商务理念的接纳程度还不高,这一方面是因为公众对于新技术的理解程度还不到位,另一方面也是基于公众对互不见面的网上交易中诚信的担忧。这种状况如果不加以引导,将会制约了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另外国内一些企业由于管理、经营方式的陈旧和观念的保守,对于电子商务的热情也不高。多数企业还在为信息化的投入成本而犹豫。没有认识到对一个企业而言,电子商务的运作将会大幅度地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有效地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现代企业如果不能顺应这种改变,将很难在未来的商业竞争中站稳脚跟。

四、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

1.政府要大力支持电子商务的发展

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在许多方面都需要政府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引导。首先在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上,需要政府加大力度,合理引导资金投入,提高投资效率,建设更加安全快捷的信息网络。在电子商务的支付问题上,需要政府来推动标准的统一和互联的建设。使电子商务可以健康的发展。如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建设更加安全快捷的信息网络、推动标准的统一和互联的建设、交易的安全的保护、健全法律法规的建设等,另外政府应当利用其影响力,通过各种渠道对公众和企业进行宣传和引导,提高其对电子商务这样的新生事物的认知度,鼓励企业改变观念、积极参与电子商务的热情。研究制定与电子商务有关的政策。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参与共同研究,制定出适应我国形势发展需要的相关政策。

2.人才培养是发展的基础

为保证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在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方面花大力气。电子商务的学科涵盖较广,既需要计算机网络、数据库、信息安全、通信等工科方面的内容,也需要在经济、管理、法律等方面相关的知识内容,这就为人才的培养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我国应尽快在较多的大学中开展相应学科的建设。还应该尽快组合科研力量,就电子商务中的IT技术、商业、经济、管理等各个方面的相关问题广泛开展科学研究,为政府制订规划提供决策支持,为相关企业经营提供管理咨询。企业在引进新人才的同时要留住现有人才。要建立现代制度下良好的培养机制,激励机制。

3.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电子商务是在网络上发展起来的,各种信息传输网络的建设、信息传输设备的研制、信息技术的开发,包括用于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远程医疗保健等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建设。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抓好我国高速宽带网的建设,早日实现有线电视网、图像通信网、多媒体通信网的三网合一;提高上网的速度,降低上网的费用;组织必要的技术攻关,购置必要的硬件设备;开发和引进相关软件,使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具备良好的网络平台。

4.建立相应机制和标准,解决信用问题

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标准,完善解决信用问题,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信用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设置合理的运行机制和运行标准,确保供需双方建立商业信用,并通过某些监督机构进行监督和管理。政府应制定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来增强网上交易的信任与安全,使电子商务在公平、合理、高效的环境下得到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

5.解决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

电子商务系统首先要有一个安全、可靠的通信网络,以保证交易信息安全迅速的传递;首次要保证数据库服务器绝对安全。为保障电子商务的安全性要建立科学的安全体系和权威的电子商务认证中心。我们可以不断完善协议和操作系统的安全漏洞。同时采用加密数字签名等来增强网络安全技术内容的广泛性。最后增强网络安全设备的性能,加强监测技术的可靠性。同时我国政府还应修改现行法律和制定有关新的法律,从而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一个相对宽松而又安全的法律保障。

6.开展国际电子商务的交流与合作

继续开展多边的交流与合作,了解国际上关于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以及相关的政策,从中借鉴一些促进电子商务发展方面的经验,供我们在制定政策时参考。继续开展商务交流与合作,相互之间利用电子商务手段促进双边经贸合作,推动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注意国际电子商务发展动向,分析其对我国进出口贸易、资本流出和流入、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影响,及早制订应对策略。

五、结语

电子商务革命是在不成熟和高速变化中展开的。电子商务革命至今没有定型,也没有形成统一的发展范式,不确定、缺乏统一标准和管理协调,安全性受到挑战仍然是其面临的主要问题。现在更多的人们已经认识到电子商务是改造传统商业模式的一次革命,是不可阻挡、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它正在形成一种新的商务文化,这种文化将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乃至价值观念。要推动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认真地找出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踏踏实实地落实执行。要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积极推动商业模式创新、信息技术创新,促使我国电子商务健康、快速、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1.配电网自动化应用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电力部门重发电,轻用电的现象比较严重,将主要精力放在大电网、大机组上,对配电网用电质量及可靠性关心不够,造成了配电网供电可靠性差、设备落后、不安全的因素较多等状况,与国际先进的技术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我国输电网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地、县调系统及无人值守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程度也随之迅速发展与提高,大家对配电网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意识到了加快配电网自动化的发展,是提高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一个关键环节。

2.智能电网背景下配电自动化概述

《配电自动化技术导则》中对配电自动化的定义如下:以一次网架和设备为基础,以配电自动化系统为核心,综合利用多种通信方式,实现对配电系统的监测与控制,并通过与相关应用系统的信息集成,实现配电系统的科学管理。配电自动化系统是实现配电网运行监视与控制的自动化系统,具备配电SCADA、馈线自动化、电网分析应用及与相关应用系统互联等功能,主要由配电主站、配电终端、子站(可选)和通信通道等部分组成。

配电自动化实现方式有五种,分别为简易型、实用型、标准型、集成型和智能型,其适用范围如下:

(1)简易型方式适用于单辐射或单联络的配电一次网架或仅需故障指示功能的配电线路,对配电主站和通信通道没有明确的要求。

(2)实用型方式适用于通信通道具备基本条件,配电一次设备具备遥信和遥测(部分设备具备遥控)条件,但不具备实现集中型馈线自动化功能条件的地区,以配电SCADA 监控为主要实现功能。

(3)标准型方式适用于配电一次网架和设备比较完善,配电网自动化和信息化基础较好,具备实施集中型馈线自动化相应条件的地区。

(4)集成型方式适用于配电一次网架和设备条件比较成熟,配电自动化系统初具规模,各种相关应用系统运行经验较为丰富的地区。

(5)智能型方式适用于已开展或拟开展分布式发电/储能与微电网建设,或配电网的安全控制和经济运行辅助决策有实际需求,且配电自动化系统和相关基础条件较为成熟完善的地区。

3.影响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因素分析

电网的供电可靠性主要针对的是供电系统对使用者能否持续供电的能力,它是电力系统实现可靠性和安全性管理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用户对电网供电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网供电的相关部门必须极大限度地提高供电的可靠性,满足用户的需求。以下是影响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主要因素:(1)配电网的闪络。闪络是由于电网长时间的高压作用,导致气体或者液体介质绝缘表面发生破坏性的放电过程,发生闪络以后,电极与电极之间的电压迅速下降到最低,闪络过程中喷射的火花或电流使得绝缘体表面温度过高而造成炭化,损坏绝缘体表面,最终影响电网供电的可靠性。(2)配电网的过电压。过电压主要是指超过设备最高电压的相应的峰值电压,过电压一般会给电网系统造成负荷,如果长时间的过电压超过了电网的承载量就会造成电网设备的损害,发生事故,严重影响供电的可靠性。(3)线路故障。在电网系统的运行过程中,会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影响和迫害,比如天气气候的变化和人为操作失误等外在因素的干扰,导致线路出现故障和设备的非正常运行,最终影响电网系统的正常供电。(4)线路缺乏维修。对于电网系统来说,如果要保证其正常运行,就必须保证每个设备和电路的完整和安全,所以要做到对设备和电路的及时维修和保养,对于已经损坏的部件和零件要及时更换,这样才能使得电网系统正常供电。(5)自动化系统的不健全。对于电网系统来说,要使其安全运行,就必须设置自动化监控和报警系统,对于电网供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故障发出及时的救助信号。而根据目前电网供电系统的实际情况来看,还不能完全做到自动化,所以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完善这一方面,争取做到系统自动化,保证供电的可靠性。

4.配电自动化的应用

4.1 馈线自动化

馈线自动化是配电网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馈线自动化,需要合理的配电网结构,具备环网供电的条件;各环网开关、负荷开关和街道配电站内开关的操作机构必须具有远方操作功能;环网开关柜内必须具备可靠的开关操作电源和供FTU、通信设备用的工作电源;具备可靠的、不受外界环境影响的通信系统。

馈线自动化的实现原则是,故障后的网络重构应采用集中控制与分布控制相结合,优先采用分布式控制的原则,以提高反应速度;实现配电网的闭环运行,故障情况下,瞬时切断故障段并保持对非故障区的不间断供电;兼容开环运行模式。

4.2 变电站自动化

变电站自动化指应用自动控制技术和信息处理与传输技术,通过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或自动装置代替人工对变电站进行监控、测量和运行操作的一种自动化系统。变电站自动化以信号数字化和计算机通信技术为标志,进入传统的变电站二次设备领域,使变电站运行和监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显著的效益。变电站自动化的基本功能有:数据采集、数据计算和处理、越限和状态监视、开关操作控制和闭锁、与继电保护交换信息、自动控制的协调和配合、与变电站其他自动化装置交换信息和与调度控制中心或集控中心通信等项功能。

4.3 配电管理系统

配电管理系统(DMS)是指用现代计算机、信息处理及通信等技术和相关设备对配电网的运行进行监视、管理和控制。它是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神经中枢,整个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监视、控制和管理中心。主要功能有:数据采集和监控(SCADA)、配电网运行管理、用户管理和控制、自动绘图/设备管理/地理信息系统(AM/FM/GIS)等。

4.4 需求侧管理

通过一系列经济政策和技术措施,由供需双方共同参与的供用电管理。包含负荷管理、用电管理及需方发电管理等。需求侧管理的几个内容涉及电力供需双方,甚至与电力管理体制有关,必须通过立法和制订相应的规则,并最终由电力市场来调节。可以看到,电力的供需双方不仅仅是一种电力买卖关系,也是以双方利益为纽带的合作伙伴关系,在电力市场环境下,需求侧管理必将被重视。

5.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市场的不断完善迫使电力企业以效益为目标,把工作中心转移到效率管理、降低成本和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上。这使得供电企业必须不断地分析电网的运行性能,积极的应用配电自动化控制系统,确保电力运行的安全稳定。

参考文献:

篇8

近年来,县级市供电公司着力加强员工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员工队伍现状与企业的发展还不完全适应。现有的用人和分配机制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人力资源,对员工提升能力、岗位成才激励不够,如员工能力评价政策分散、体系不完整;工资分配中“大锅饭”现象严重、员工收入差距小;部分员工安于现状,得过且过,不主动学习和提高,劳动用工突出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县级市供电公司员工结构性缺员、素质性缺员并存的矛盾比较突出,与企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不相匹配;按照国网公司新的定员标准,县级市供电公司人员总量不缺,但生产、营销系列结构性缺员,以变电、线路运行维护、检修、抄表收费显得较为突出;实际技能水平不高,在营销专业中抄表收费工种外聘人员过多,技能水平偏低,SG186应用水平不高;尤其是装表接电工种,一些正式员工连表都装不好,城区分公司问题更为严重,生产各专业问题也比较突出,配电线路工种严重缺乏能上杆操作的正式员工。

一、专业技术人员及技能人员队伍结构分析

县级市供电公司统计数据显示: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偏少;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分布在输配电线路、变电运行检修、电力营销等方面的专业技能人才不多,而主要是集中在管理、党群、调度、通讯等岗位上;作为电网强大供电负荷中心的省会局技术人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亟待提局。

近几年来,县级市供电公司出台了一系列激励员工岗位成才的措施和办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但是40岁以下的中青年人员队伍中,电力类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的比例仍然偏低,年轻的高技能人才明显缺乏,技术素质青黄不接现象在用电检查、输配电线路和变电运行及检修等岗位上反映较突出。随着县级市供电公司电网容量越来越大,新的电气设备及自动化设备大批投入运行,基层技能岗位人员的素质巳不能适应新投运设备的维护需要,具体表现在:输配线路上真正能上岗操作操作的人不多,主网带电作业人员更是严重缺乏,对外聘人员和外委施工队的依赖过大;县局继电保护人员、远动通信专业特别缺乏会调试的技工;变电检修人员只能解决小修故障,开关大修等复杂性工作的完成还要依赖厂家,用电稽查人员几乎已经断层。

二、人员学历及年龄结构情况分析

县级市供电公司现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15%,大专学历占20%,中专、技校学历35%,高中及以下学历达总人数的30%,整体学历结构与现代供电企业不相适应,再者县级市供电公司现有职工中年龄在40周岁以上的有总人数的44.2%,而县级市供电公司平均年龄约为40.7岁,特别在输、配、变生产一线人员的平均年龄偏大。

三、企业缺员情况分析

统计至2012年底,县级市供电公司全民员工还达不到主业劳动定员预测人数,员工总量缺编较大,在此基础上,退休人员没有补员的情况下,根据县级市电网“十二五”规划以及用电客户的增长情况,按照国网公司劳动定员标准以平均每年6%的增长速度进行预测,至2015年县级市供电公司主业定员两相比较,县级市供电公司人员缺口将达千名,主要集中在县局输电线路、变电运行及检修、城农网配电线路及电力营销等专业技能型岗位。

四、组织机构现状分析

按照县级市供屯公司机构扁平化、专业化、精益化管理的要求,县级市供电公司分别进行了基层劳动组织优化的机构改革,和机关本部改革工作,通过改革,供电公司主业基层单位管理股室、班组由、机关部室与管理人员进行了大幅压缩。在一定程度上,精简了管理部门、减少了中间环节,很大程度的强化了企业管理,提升了管理水平,提高了企业管理效能。但是随着智能电网建设、输电线路标准化管理、状态检修以及“集抄”系统等新技术、创新管理的推广应用,企业的不断发展,对员工劳动效率和企业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企业人员劳动五、人力资源效率分析

截至2012年,县级市供电公司累计工业增加值、县级市供电公司输电线路长度、人均输电线路长度、配电线路长度、人均配电线路长度、全员劳动生产率等与去年同期相比都有较明显增长。此类运营效率指标增长的原因一是县级市供电公司输配电线路建设速度加快,变电容量增大,营业范围增加,二是对统计数据潜力进行了挖掘。面对我国特别是县级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建设“一强三优”现代企业,深化“两个转变”,建设统一坚强智能电网,推进“四化”管理要求,企业内部结构性超员严重,要按照国家电网公司新的劳动定员标准组织生产,必须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建设,深化机构改革,加强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加强人力资源管控体制建设,创新集团化管控模式、增强集团化控制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目前,虽然机构改革完成后,现有机构已经按照专业化、扁平化方向发展,但是,距离国网公司机构设置以及人员配备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管理人员总量还需要进一步精简。需要通过加强劳动定员设置岗位体系、依靠职级序列规范人员结构,将岗位素质模型与竞争上岗、绩效薪酬、职业规划等工作紧密连接。

篇9

如今,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十分迅猛,这同各行各业优秀人才的共同努力是密不可分的。同样的,任何一个企业若想要寻求更为长久、稳定的发展,也必须依靠于企业内部优秀的员工。而企业想要充分吸收社会优秀人才,就必须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各个企业的管理层应该及时发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所潜在的问题与风险,并及时进行探讨分析,使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与此同时,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工作也应该提上日程,只有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不断建立和完善,才能确保人力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在如今的形势下,企业与企业的比拼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与人才的比拼竞争,哪家企业拥有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就意味着哪家企业可以更长久地立足于市场。由此看来,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目标,就是为自己的电力企业筛选优秀的人才,并建立起一个精英工作团队,从而推动企业的进步发展。此外,管理层还需要不断将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给完善,确保在为企业寻找更多优秀人才,注入更多新鲜血液时,企业内部富有经验的老员工不会流失。而想要真正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各企业,各管理层,需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这其中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很多,对此我们应不断探索分析,将问题一一击破,并找到更为科学高效的管理方法。

二、电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现状与问题

1.电力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系统化建设还有所欠缺。就目前状况来看,虽然各电力企业发展迅猛,其领导层也开始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但是,在企业内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下的功夫还不够多,相关制度的建立也还不够完善,一些电力企业甚至挂羊头,卖狗肉,把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简单地交给行政部门来管理。这也使得权责的界定不够清楚,人力资源得不到有效地分配,后续的工作也得不到有序地开展。2.电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过于死板陈旧,不够灵活。当前,许多电力企业与企业员工都简单地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流程只是建立一个标准,然后按照标准进行操作运行,或者不需考虑、结合自身公司的运营状况,生搬硬套一些现成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即可。其实,这样的做法是极不可取的。这些方法既不能使企业的运转更为顺利,也不能让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得到增强。而正确的管理方式应该是灵活的,多变的,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从员工考勤、薪资分配、奖惩制度等多方面出发,将管理制度不断地完善,从而对企业员工的工作进行一定的限制,并且让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能被调动起来,发现、挖掘员工的潜在价值,从而也确保了电力企业的稳定发展。3.对于员工的培训工作还不到位。培训的目的,在于让企业人才的价值得到更全面充分地发挥。它不仅能让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得到落实,还能让企业不断进步发展。由此可见,培训工作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性。对此,各电力企业应建立相关培训制度,完善相关培训体系,要对新进员工进行考核培训,确保他们专业技能过硬,知识储备量够多;对于老员工也不能掉以轻心,定期组织培训活动,让其意识到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高员工们的技术水平与工作效率。当然,培训工作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组织、开展,不能盲目跟风,流于形式,这样的做法会导致培训成效大打折扣,同时也会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可以让员工们的工作理念得到更新,对于自身工作的责任感也会得到相应提升,工作技能水平也有显著地提高,充分发挥自己的光和热,为企业创造价值,对于推动企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注重培训工作的安排开展,确保企业内部,工作团队编排的合理性、科学性,与员工签订相关合同,让员工们能够更为彻底地融入公司的大环境中,与公司同发展,共进退。除此之外,员工们技能的专业度也能得到进步提升。4.有关电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职能划分与界定还不够清楚。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其实不单单是人力部门的工作,更与企业各层管理人员紧密相关,甚至可以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贯穿于整个企业内部,因此,企业内部的每个人都应该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当成自己分内之事,从而让整个企业的内部团队更为优化,让员工满意、信任、支持公司,从而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无限推动力。

三、对于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手段

1.管理理念与思想的强化。当前形势下,各企业管理人员,往往只重视物质的规划,而忽略了人员的管理,这使得大量优秀人才被埋没。对于这种错误的管理思想,我们应该进行反思,并且改正,要让各个领导层,管理层深刻了解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将该工作作为企业的首要任务之一,只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做好,做扎实,才能为今后企业的稳定、长远发展保驾护航。2.建立、完善相关管理机构与体系。为了使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更加高效、科学,就必须建立与完善相关的管理机构与体系,让企业公司能购物与下属员工建立起长久、有效的合作关系,减少两者劳动关系履行中问题的发生。同时,签订相关协议合同,确保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能够更为规范、有效。3.大力培养优秀企业人才。优秀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是需要我们重视与培养的。一个企业想要立足于市场,就必须在现有的人力资源中选出翘楚,并源源不断地为公司引进更多优秀的企业人才,只有这些精英们为公司奉献出自己的光与热,才能保障企业未来的稳定发展。4.建立相关激励政策。电力企业公司若想要人力资源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员工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就必须重视激励政策的制定。要给予员工应得的薪资与福利,让公司员工对自己所在岗位与任职企业产生高度的归属感、认同感,让员工们的物质需求、心理需求都得到满足,那么员工们就会更加衷心于自身企业,并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价值。

四、结语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经济全球化正在不断的深入我国的市场,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因此,电力企业若想要长远地立足于当今市场,并寻求稳定发展的话,就一定要加强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就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来讲,仍存在着一些大大小小的问题,对此我们应不断进行反思分析,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改进革新管理制度,让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能够做好,做扎实。吸收保留优秀的人才资源,并及时发现,挖掘他们的潜在价值,为公司的发展输送源源不断推进力,让电力公司能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李晓文,杨定妹.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优化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06):59-60.

[2]林静.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J].时代金融,2015,(29):152+155.

[3]杨永青.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J].时代金融,2014,(03):365.

[4]史少彧.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其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4,(02):113.

篇10

一、电子电气产品环境管理物质控制现状

(一)国内电子电气产品环境管理物质控制现状

根据有关部门的数据统计,国内电视机的社会拥有量已经达到几亿台,冰箱和洗衣机等电器的拥有量也分别破亿,并且正处长持续增长的过程中。如果说这些电器的使用寿命平均在十年内,那么,从两千年开始,国内每年都会有接近千万台的报废洗衣机,报废冰箱,报废电视机,等待着处理。当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脑和手机这种软件更新较快的电子产品,其更换的速度更会远远大于家用电器的更换速度。这些电子电气产品的淘汰都会给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和污染,所以对这些电子垃圾的回收工作一定要得到妥善的处理,才能避免这些电子垃圾中存在的有毒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类身体健康的危害。

(二)国外电子电气产品环境管理物质控制现状

我国国内面临的这些电子垃圾危害的问题比较严峻,但在国外也依然存在着这方面的问题和烦恼,美国是这个世界上科技较为发达的国家,所以电子产品的生产数量也会比较多,对于电子产品的消费量也会比较大。所以美国也因此成为了世界上电子垃圾产生量最多的国家。但是美国每年产生的电子垃圾都不会存在其本国的国土上,更多的是运往亚洲的一些国家进行处理。这样会对亚洲的一些国家的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在这一方方面欧洲的一些国家做的就比较好,欧洲地区对电子垃圾的处理有着明确的规定,电子产品的生产地要负责这些电子产品所产生的电子垃圾。这些相关规定可以很明确的支出电子垃圾的去向,为解决电子垃圾的工作减轻的负担。

(三)国外对电子电气产品实行管理政策对我国的影响

一些发达国家,其发展的速度会比较快,对各方面的进展速度也会快于发展中的国家,所以当发达国家率先掌握了一些,环境方面的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后,就会对进入本国的电子商品潜移默化的提高标准和要求。这就会在无形中给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造成一定的贸易壁垒,影响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发展,进而影响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所以处在发展中的我国,也会面临着相同的贸易问题,这些问题会严重阻碍我国的贸易发展和经济发展。

二、电子电气产品环境管理物质控制要求

(一)电子电气产品环境管理物质控制概念

电子电气产品环境管理物质就是指电子设备中,电气设备中,或者一些电子电气的配件中会存在着一些有毒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会对土壤造成一定的污染,同时还会污染周围的水源,并对一定地区的空气造成一定的污染。这些化学物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会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人类的身体健康。这些电子垃圾具体的就是指,一些废弃的电子产品会被随意的丢弃或者是随意的被摆放在空气之中,这些电子电气中的有毒物质会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而被泄漏,进而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二)相关的法律条款

由于电子垃圾问题越来越严峻,所以有关部门也针对不同的电子垃圾做出了一些相关的处理规定,这些法律的规定是根据电子电气中所含有的化学成分的不同而进行制定的。电子电气中含有最多的化学物质时镉化合物,所以对于这类电子垃圾处理的先关规定也比较多,其次就是含有汞化合物的电子垃圾,也比较受到人们的重视,还有一部分含铅化合物的电子垃圾,对其的处理也是先关部门进行工作的重点,其他的一些化学物质的处理也有相关规定,但其他化学物质在电子垃圾中所占的比例较小,所以只要在处理的工作中分清类别再进行处理就好。但对于含化学物质较多的电子垃圾进行处理工作时,一定要非常小心和认真。

三、电子电气产品环境管理物质控制问题的对策

为了减少电子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减轻电子垃圾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改变电子电气产品的生产方式,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了,所以国内的很多工业在对产品进行加工时,都已经开始采用无铅工业,并且在不断的提高无铅工艺的技术水平,并且在不断的创新工作中,借鉴国外优秀的技术经验,不但的对自身的技术进行完善,从而保证我国电子电气产品能够达到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的标准,增加我国贸易效益的同时,也对我国的环境进行保护,实现真正的绿色环保、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通过上文中的分析,可以得到的结论是,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电子产品的数量会越来越多,但电子产品所带来的电子垃圾也会随之增加,电子垃圾的增加会危害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就要对电子垃圾进行有效的控制,妥善的解决电子垃圾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这样才能在保证发展科技的同时,还能做到对环境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发展原则。

参考文献:

[1]唐式金.电子电气产品RoHS认证简介――限制在电子电气产品中使用某些有害物质[J].江苏电器,2007,(03).

篇11

1、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的内涵和功能

1.1配电网自动化的内涵

电力系统配电网的自动化,是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电子通信等技术加以综合性的应用。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对配电网的运行状态以及事故进行监护和保护等,主要是对配电网系统正常化运行的保障。以往在配电网的管理和故障维修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并且在效率上也比较低。但是在自动化的配电网作用下,就能对故障进行自动监测,管理的效率也有着大幅度提升,这样对整体的电力系统发展有着促进意义。

1.2配电网自动化模式方案

(1)变电站主断路器与馈线短路器相配合自动化。也就是说将变电站的出线保护开关与馈线开关相结合,形成一个环形的电网模式,进而最大程度的提高配电网中对线路开关、通信开关的自动操作能力与遥控操作能力。(2)自动重合器自动化。该方案是将两个电源相连的电网分为多个部分,并将重合器安装在每个部分的刹啵一旦发生电力故障,那两端的重合器就能被及时分断,进而隔离故障,减少故障扩散,同时降低因电力故障所导致的经济损害。每段事故均由自动重合分段器依据关合的故障时间进行判断,在整个自动化重合器方案时间的设计上,都需要确保变电站内的断路器可以先行跳开,最后对站内的断路器进行重合,保证电源侧向负荷的侧送电。当故障点再次合上时,站内的断路器会再次跳开,同时位于故障点两侧的线路断路器也会将故障段的锁定断开,从而实现送电。(3)馈线自动化方案。在该项自动化方案的实施中,主要采取的是就地控制与远程控制相结合的模式,也就是说将馈线上自动终端所采集的全部信息,在电力系统中通过特殊的通信渠道,向电网主站进行传输,而电网主站则对终端所收集的信息数据进行分门别类的分析、判断,一旦发生电力故障也好及时切断故障,保证电力系统中非电力故障段得以安全、稳定的可持续供电。

2、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的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发展,主要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在进行城网改造的工程时发展比较迅速,一些城市电网也都逐步的建立了配电自动化的系统。进入到新的世纪以来,国家电网的城农配网的改造力度也进一步加强,在故障的快速诊断以及隔离和自动恢复供电等层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二零零四年的时候,供电企业公司在配电自动化的工作上更加的理性,在建设发展的思路上也更加的务实,这就为我国的整体电力系统配电网的自动化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在二零零九年的时候,我国对配电网自动化的发展以及信息化的发展和互动化的发展有着重要指示,对智能化的电网建设总目标有了科学化的制定,这就对电力配电网的自动化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总体来说配网自动化的发展经过了几个重要阶段。但是在当前的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急需解决,主要就是城网供电能力不足,对实际市场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配电网改造没有和城市发展相协调,在配电网自动化的改造速度上相对比较滞后,从而就造成了线路走廊紧张的问题出现。再有就是配电网线路的布局上没有体现出合理性,在主次网架的结构方面不明确。在实际应用中的线损程度比较高,电能的质量不能达到实际要求,用电高峰的时候过负荷问题比较突出,这些层面的问题都需要及时性的解决。

3、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应用原则及发展前景

3.1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应用原则分析

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的应用过程中,要能遵循相应的原则,这样才能将自动化的作用充分发挥。在适应性的原则层面要加强重视,也就是将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应用和城乡经济条件要能适应,要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对供电的可靠性以及用户要求相满足,并对配电网自动化建设在资金的投入上充分化。还要能和配电网的发展相适应,以及对定时限保护相适应,只有遵循这些原则,才能真正有助于配电网自动化的作用充分发挥。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应用中,要注重逐步完善的原则遵循。由于配电网自动化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在技术性方面比较强,有着完善多路电源配电网点。这就需要对配电网自动化的发展系统要逐步的完善化,只有这样才能对配电网的自动化作用发挥充分体现。对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应用要通过电流控制模式加以应用,自动配电开关无计数功能,是通过一次合闸时间来进行的判别,在电流控制的模式应用下就能得以优化。

3.2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发展前景

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的发展过程中,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水平提高,在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下,对电能质量能有效提高。在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器的应用下,对电能质量可有效提高,在系统运行的安全稳定性方面也能有效保证,并且不会受到温度影响,对电能质量的整体提高打下了基础。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的系统应用,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实施配电网系统保护技术就比较重要,馈线自动化将通信作为基础,在对配电网数据采集以及控制的作用下,配电的高级应用目标就能实现。在分布式小电流接地保护方案的实施上就比较重要,有着良好的应用性能,在未来的发展应用上也比较重要。

结语

篇12

联合国世界旅游机构预测,到2020年,中国可能超过法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国。国际跨国旅游酒店管理集团和酒店投资商纷纷看好中国市场,国际上排在前10位的跨国连锁旅游酒店集团已在中国全部挂牌,并从高档酒店向低档酒店扩展,从大中城市向中小城市扩张。如今的酒店行业是一个多样化的、充满活力的、正在迅速发展的行业。提高酒店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仅是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要求,也是与世界接轨的需要。但就目前我国酒店业和酒店管理教育所面临的形势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只有有针对性地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才能保证中国酒店业和酒店教育的健康发展。

酒店人力资源及酒店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中国酒店业发展与人力资源发展的不同步性。对酒店人力资源而言,目前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是中国酒店业发展与人力资源发展不同步。也就是说,中国酒店的数量在不断地快速增长,而适合酒店服务业的人力资源虽然也在增长,但速度较慢。据中国旅游饭店协会调研,中国酒店业发展速度接近20%,但人力资源总量增长还不到10%。

第二,酒店教育招生形势严峻,规模萎缩。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21世纪我国人口数量急剧减少,还有来自通信、金融、物流、IT等行业竞争,学生数量不断减少,加之激烈的竞争,各大中专院校都面临非常严峻的生源问题,招生规模在萎缩。

第三,全国旅游行业人才短缺,专业学生远远不足以供应市场。据了解,近年来,全国旅游行业每年新增就业人数60万,而2 200多所大中专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每年仅30万人。并且,全国旅游行业就业人员大专以上学历人才仅占20%左右,而懂经营、善管理的高层次专业人才比较匮乏。可以说,专业人才短缺成为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第四,酒店行业吸引力弱。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说,酒店业的就业前景是十分广阔的。然而在每年各高校为中国酒店业培养和输送的酒店管理人才中,真正愿意留在酒店业工作的不多,到酒店业就业的比率逐年下降,企业费尽心机招来的大学生往往也在一两年内跨行业“跳槽”。这不得不说是中国酒店业的悲哀。

第五,酒店专业技术人才与企业要求不一致。酒店行业的发展加大了旅游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然而,旅游院校培养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并没有达到酒店业的人力资源需求,在人才市场上学生并未得到酒店企业的特别青睐,导致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出现了脱节和错位。

酒店人力资源及酒店教育窘境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观念原因

酒店工作的社会地位仍然未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家长不认同旅游职业,总是希望为子女寻找更好的工作环境。加上“90后”一代个性十足,造成如今招生困难、“跳槽”频频的局面。

(二)教育原因

教育与需求严重脱节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距离具有一定酒店管理实践经验尤其是酒店管理工作实际能力的合格人才尚有一定差距,是因为酒店行业对员工需求标准与旅游院校对学生培养规格不同,大学生对未来理性追求和对现实感性认识间存在矛盾,导致旅游酒店专业“供需错位”。

教育没有引导学生对行业本质的认识 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很少向学生灌输职业意识以及行业荣誉感,使学生对行业缺乏本质认识,对行业发展缺乏足够的了解,也就对酒店行业失去了应有的热情。

缺少行业支撑 问题的出现不单有院校的原因,外部环境也脱不了干系。因为再好的院校,也无法仅靠课堂教学就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国外高水平的酒店管理院校都依靠“学校酒店一体化”、“工作+学习”的方法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在国内,企业连交叉培训都很难做到,更别说工学交替了。

(三)社会原因

酒店职业环境不成熟,制约了专业发展。我国酒店职业环境不成熟,集中体现在薪酬较低、社会地位不高、缺乏和谐的工作环境、个人发展空间较小、工作强度相对较大、工作时间不固定等方面,而且没有合理的行业准入机制,这就造成了致命的恶性循环,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择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酒店管理僵化,缺乏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和机制 酒店只重视“顾客满意度”,忽略“员工满意度”。企业“人性化管理”形式化,没有真正把员工当作一种宝贵资源去开发、去研究,对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做得不到位,员工缺乏个人发展空间,对未来感到茫然。这便是员工不愿意从事酒店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约60%的酒店中高层管理人员在管理观念上存在不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行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酒店行业的专业性没有受到尊重 酒店餐饮业的就业门槛一直在降低,似乎是什么人都能干酒店,酒店行业成了求职者的收容所和中转站,没有人尊重酒店行业的专业性,没有人把酒店作为托付终身的职业。最后,很多酒店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人才退而求其次,从而导致管理水平下降,优秀人才流失。

酒店人力资源及酒店教育窘境的应对策略

(一)在政府产业政策方面

制定旨在提升酒店业竞争力的人才规划和政策 在酒店人才政策方面,应加快创新的步伐,及时增加具有前瞻性、与国际接轨的政策。营造优良的政策环境,以良好的工作环境、优越的生活条件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引导和促进专业人才流入。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由于酒店行业人员流动率高并且大量使用外来劳动力,因此,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是促进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加强宣传,提升酒店行业的社会吸引力 通过宣传、奖励、倡导服务理念,提升行业的社会认同度和社会价值,吸引优秀人才进入酒店行业。

注重服务类员工培训,加大投入 政府应重视服务类中高级员工的培训,加大对服务类中高级技师培训的投入,全方位推进质量战略,引导旅游人力资源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二)在酒店企业方面

提升酒店管理人员素质 酒店企业应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提升人力资源经理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使其适应酒店行业的竞争环境,除日常的人事管理职能外,尤其要增强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意识和职能。

改善酒店管理机制,提高员工满意度 酒店应以人本管理的思想为指导,以人力投资为手段,以创建学习型、和谐型组织为目标,采取积极的机制和方法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具体要做好以下几点:(1)完善员工薪酬福利,加大对员工的投资。酒店要提高员工的薪酬待遇,使酒店行业与其他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相比具有一定的竞争力。改变传统的薪酬设计理念,将员工工资与能力、工作绩效以及酒店总体经济效益直接挂钩,创造“命运共同体”,这样才有可能吸引并留住员工。(2)改进绩效评估体系,引导员工的职业发展。酒店应对每一位员工尤其是核心员工和具有潜在高素质的人才设计一套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使其能看到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使员工发展与企业发展融为一体。(3)完善员工培训体系,促进学习型、和谐型组织建设。培训体系要突显帮助员工成长的人文关怀,除了扎实的酒店基础知识、明确的操作规程外,体系中的素质培训、技能培训、内部专项培训都应占有相当的比重并有严格的培训规范。(4)注重特色企业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应充分体现员工的价值,在酒店形成一种既利于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又有助于挖掘员工潜能、激发员工活力的工作气氛,鼓励员工参与酒店的经营与管理,使员工对酒店充满归属感和成就感,实现员工满意、顾客满意,员工忠诚、顾客忠诚的局面,最终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在旅游院校方面

培养学生“角色定位意识”,打造职业灵魂 在教育中要将“酒店人”、“酒店职业经理人”这一理念植入学生大脑,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酒店服务是一种知识化、专业化的工作,使他们具备基本的职业方向感。建设高职教育独具特色的专业文化,以酒店企业文化为专业文化,高标准、严要求、细管理,塑造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理念、职业意识即“职业灵魂”,使学生在进入酒店企业工作之初就能融入酒店的工作氛围之中。

创新“交互成长、能力递进”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以酒店服务与管理等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的“交互成长、能力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把学习和工作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专业学习在两个场所中交互完成,“学中有工,工中有学”,这种工学结合模式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的职教理念。

建立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一是优化课程设置。具备宽泛的知识基础是创新型人才的首要特征。从当前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来看,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不同课程之间重复内容较多,没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相关课程。因此,改革的重点是对原有课程加以整合,删除重复的内容,设置综合类课程,优化授课内容,并且实现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二是创新型课程的开发。实践课程应以组建创新小组、兴趣小组的形式开课,与授课教师组成创新实践小组,以技术性科研为载体进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全面实施实景化实践教学新模式,实现“零距离”对接 可以全面实施实景化实践教学新模式,由原来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直接进入顶岗实习”转变为“理实一体化教学——实体实景化实践教学——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景化实践教学模式是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按照工作岗位要求进行实践,既巩固学生专业技能,又使学生以员工的身份参与企业的工作,能使学生积累实际经验,提升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李娜.高职酒店管理教育现状及应对策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0(2):54.

[2]迈点.饱受诟病的酒店教育体制 最终毒害了谁[J].酒店人新闻周刊,2011(114):1-2.

[3]陈修岭.关于我国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发展的思考[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9(1):34-37.

[4]罗旭华.酒店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22-90.

[5]谢祥项.员工满意与饭店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D].长沙:中南林学院,2003.

篇13

(二)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使中国电信迅速向学习型组织转变

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社会经济资源,有别于一般的物质资源,它具有时效性、能动性和可增值性。因此在使用之前要开发,在使用过程中还要不断开发,把开发人的才能、提高综合素质贯穿于整个人力资源开发过程。随着观念的不断转变,电信企业已经开始重视对员工进行开发,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员工培训的力度在不断加大,培训的投入在逐年增加。但是,仅仅做到这些还不够,中国电信应该大力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促使企业向学习型组织转变。

1.随着企业内部改革的深入,培训的内容应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当前,企业教育培训的重点是向实用性方向转变,即结合员工的实际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来进行,不再是纯理论的教育。随着中国电信内部改革的深入,一批员工转岗已是大势所趋,这就需要对他们进行针对性培训。此外,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不断出现,也需要对员工开展针对性培训,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现有岗位的工作。

2.对现有员工开展有计划的全员轮训。过去,电信企业在开展培训时,往往优先考虑骨干和管理人员,对一线员工考虑较少。今后,在重点培训的基础上,要进行全员培训。培训内容可以包括业务、技术、服务规范、市场营销和企业文化等,使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

3.对于关键岗位的人才和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深造。中国电信的发展需要一批高层次的人才,仅仅依赖引进还不够,从企业内部选拔合格人才进行重点培训和培养也十分重要。这对员工来说是一种最好的奖励,是一种具有高回报的投资。

4.要建立培训开发的激励机制。培训工作应与员工今后的考核、晋升、调动等紧密结合起来,以提高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使培训成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为。

(三)改革现有用人制度,建立完善的用人新机制

1.建立专业人才招聘制度。即拓展公司引进人才的渠道,改变过去单一接收应届毕业生和转业军人的做法,将市场竞争引入到企业用人制度中,面向全社会招聘企业急需的优秀人才。这些人才有实践经验、专业知识丰富,进来以后可以迅速地进入角色,成为各级骨干,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招聘的专业人才要实行同工同酬的政策,降低他们因跳槽而带来的风险,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2.建立员工竞争上岗制度。所谓竞争上岗是指企业把一定的岗位空出来,明确每个岗位的责、权、利,鼓励员工竞聘上岗,择优录取。其目的是支持优秀人才通过竞争进入关键岗位,真正实现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根据电信企业目前的实际情况,竞争上岗适用于新编、缺编岗位和部门的副职。

3.建立内部待岗与离岗退养制度。如果员工不能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在竞争上岗中落岗,或者绩效考核不合格,那么要实行内部待岗。对于年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对现有岗位不能胜任的员工,应鼓励其离岗退养。退出机制的产生是通信业竞争发展的必然结果。

4.建立企业内部人才市场。一部分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员工,经过职业培训后进入企业内部的人才市场。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收集和企业下属部门缺编的岗位信息,鼓励转岗人员参与竞争。供需双方实行双向选择,竞聘成功的员工进入新的岗位;对于在一定期限内无法竞聘上岗的员工,企业将与其解除劳动合同。

(四)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电信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必须坚持分类激励的原则,即根据通信业的特点、本企业所属的成长周期阶段和企业员工的实际情况,在一个基本激励约束的框架内建立各有侧重的激励制度。具体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对中高层管理人员要充分放权。为他们提供一个充分施展才华的舞台,建立良好的内部人际关系,辅之以与其业绩相联系的长期奖励,以优厚的薪金和福利为基础,重在精神激励。二是对一般的行政管理人员,以尊重、听取其意见和优厚的福利待遇为主,精神与物质激励并重。三是对普通员工,以薪金、奖励为主,重在物质激励。

企业内这三类人员的追求、价值观、生活方式等都不同,中、高层管理者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普通管理者追求的是得到尊重、安全和稳定收入,普通员工追求的是较高的收入,以便提高生活水平。因此,有效的激励必须有针对性,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五)创建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使之成为中国电信发展的动力源泉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经营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一种综合体。它产生于企业自身,得到全体管理者和员工的认同与维护,并随着企业的发展而日益强化,最终成为企业进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中国电信近年来也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但是目前还处于浅层次阶段,在文体活动等表面形式上做文章的多,在培育企业价值观念、灌输先进理念等方面下的功夫少,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企业就难以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念,难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以致于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