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化学的基础概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Key words】Junior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The basic concept teaches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1-0075-01
在这几年的初中化学教学中关于化学的基本概念的落实问题上一直在困扰着我。学生如果是靠死记硬背的记忆概念就显得很牵强,而且会使学生有抵触情绪,冲淡学习化学的兴趣,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轻松牢记化学的基本概念,并且还可以让学生保持着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兴趣?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一些自己简单认识。
一、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忽略概念形成的过程,那是对概念的定义进行生搬硬套的传授,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概念的本质,学生只是学习了一些词语,会背诵概念的词句,在做题时虽然也可以解答习题,但实际上学生只是用概念的规律对习题做出判断,那不是真正有意义的构建了概念,那应该叫做一种条件反射。当遇到一些概念的灵活与运用的问题和概念的外延的一些问题上就会显得很被动的。因此,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基本原理应是注重学生概念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可以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分析归纳,形成基本概念适的条件使学生自主建构意义形成概念。
教师应该注重对情景的设置和提出有效的问题,并引导学生从一定的方向对情景进行分析,发现情景中的问题,学生若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说明学生明确了学习的任务,有了明确的思维方向,也就为学生自主建构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时,教师列出几个在四大反应范围内的和不在四大基本反应范围的氧化还原反应的例子,当学生首先按以前的经验给这些反应分类,但当他们用原有的思维方式去分析这项反应遇到困难时,必然会产生用新的方式去理解这些反应的动机,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指导学生从化合价变化的角度去观察,如果发现这些反应其实只有两类,这时学生基本上就形成了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内容的认识。此时学生应能对所选择的信息形成概括,应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述或接受前人的描述语言,从而完成对概念的建构。
二、通过实验渗透概念
初三的化学是启蒙教育,学生初次接触化学,就这个原因往往对概念理解不深,习惯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教师尽可能地加强直观教学,增加课堂实验,让每个学生都能直接观看到实验现象,加强直观性,增强学生对概念的信度。同时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概念。
三、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对于抽象的概念,在没有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应该应适当的比喻或指导学生自学去获取知识。合适的比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分子这一概念时,可以让学生先去想象分子的样子,可以在纸上凭着自己的想象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分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微观意识。再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一些现象:为什么我们能闻到花的香味?为什么卫生球放久了会慢慢变小?烟雾的扩散等。让学生从宏观的感觉中去体会微观粒子的性质,理解分子论概念。元素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在建立元素概念时,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先让学生回忆原子及原子核的组成,然后在举例出各种元素的原子和同种元素的几种原子,让学生先感受到元素的概念,然后用生动的语言抽象出元素的概念。也可采用指导学生先阅读教材再通过讨论的方法使学生自己得出正确概念。这样,一方面能排除学生对抽象概念的厌烦情绪,又能使学生对比较抽象的概念理解得较准确和深入。避免教师把概念硬灌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而记不住、难应用,进而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四、及时总结注意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微妙联系
初学化学的学生往往对概念理解不深。形成的概念模糊,似懂非懂。因此做题时经常出现差错。在教学中可列举几组实例进行比较教学,在对比中明确它们的本质区别和联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锻炼学生的抽象能力。如在“元素”和“原子”概念形成之后,比较分析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即元素是宏观概念,是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只论种类,不论个数。而原子是微观概念,是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既讲种类,又讲个数。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这样的方式会让学生在元素概念的运用中会更得心应手。
五、深挖概念的内涵
一些化学概念层次较多,这给学生记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我把组成定义的关键词句向学生突出讲解,促进对概念的理解,加强记忆效果。例如、在“催化剂”概念中,强调“变”和“不变”;在酸、碱定义中强调“全部”二字等。学生只有理解这些词语的意义,才能深刻理解基本概念。
如在溶液中“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第一,定义的句子比较长,第二,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溶解度概念中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加上关键字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进而加深了学生对这个概念的理解。
篇2
一、解析重点字词理清化学概念
有些概念不仅字数多内容复杂,还不容易记忆,对这些概念教师可以通过解析重点字词,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实质,又可以使概念形象化、生动化。比如,我在教学质量守恒定律时,重点解析“参加”(指的是已经发生了反应的部分,没发生反应的部分不属于参加的范围),“化学反应”(指的是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物质,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其质量关系与质量守恒定律无关)。“生成”(指的是化学反应生成的所有物质)和“质量总和”(指的是所有参加反应的物质之和或所有生成物之和)几个词语。同时解析“两个不变”即反应前后元素(或原子)种类和各原子的数目都不发生增减。学生只要掌握了这几个重点词,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就不在话下了。又如,我在教学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与化合物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的时候,我重点强调了“纯净物”三个字。因为不管是单质还是化合物,它们首先是纯净物,然后才根据组成它们的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区分到底是单质还是化合物的。如果学生没有搞清它们的区别,在运用这两个概念解题时就容易出错。比如把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的原因就是疏忽了“纯净物”三个字造成的。
二、拆分句子吃透概念
还有一些化学概念,如果只是笼统地去讲解,学生很容易顾首不顾尾,造成在运用这些概念解题时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因此讲解这样的概念很有必要把概念的前后分开,分别强调,以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比如,我在教学初中化学四大反应中化合反应的概念时,在给出概念后,
我引导学生“左看反应物,右看生成物”,这样学生就不再因为只掌握半截概念而出错了。讲完后我给学生出了一道判断题:生成物只有一种的反应是化合反应吗?学生用了上述方法,马上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这句话是错的,因为在这句话中没有提到反应物)。
三、多方举例夯实概念
有些概念只从正面去讲,学生不能很透彻地理解概念的实质,
如果从反面再讲一遍,就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学生才不至于混淆。比如,我在讲“氧化物”的概念时,讲完“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就叫氧化物”后,接着提出了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元素的化合物,那么含氧元素的化合物就一定是氧化物吗?为什么?”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来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这样既避免了学生对概念理解的模糊不清,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3
一、概念中的关键字词要讲清、讲透彻
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表述时用词的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物质的结构”时,讲到物质既可以由元素组成,又可以由微粒构成。这时就一定要讲清楚“组成”和“构成”的不同。必须要强调用元素描述时用组成,用微粒(如分子、原子)描述时用构成。组成是从宏观角度来讲,而微粒是从微观角度来讲。不能笼统地说成是组成或构成。又比如讲“饱和溶液”时,一定要强调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讲清某种溶液能否再溶解自身溶液中的溶质,而不是其它溶质。否则还会产生某温度下氯化钠的溶液中能不能溶解氯化钾的错误。
二、概念中的关键语句要加以剖析
初中学生在学习化学概念时,容易死记硬背,往往概念记住了但做不了题。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因此对一些比较深刻,内容有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才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比如讲“溶解度”这个概念时,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比较多,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所以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这一概念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不一样了。
第一要强调是在一定温度下。
第二要强调容积的量为100克。
第三要强调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
第四要强调在满足前面三个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数量。
在教学中若将每一个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能抓住特征,使每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容易理解记忆。
三、概念中的疑点要从不同角度讲,加深理解
有些概念在讲解时会遇到很多的疑点,单纯从一个角度讲,很难讲清楚。这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讲,多给学生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多问、多想。可以使学生准确的把握概念的内涵,不至混淆。
比如讲酸、碱、盐时,有些概念就容易混淆,碳酸钠是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碱,那么它是不是就是化学中所说的碱?为什么?再比如讲酸时,我们知道酸一定能电离出大量的氢离子,而能电离出大量氢离子的就一定是酸吗?酸式盐如硫酸氢钠在水溶液中也能电离出大量的氢离子,它是酸吗?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把概念融入到习题中去讲
在讲述概念时,不能一味地只讲概念本身,反复强调概念原话。而应该是边做练习边讲概念,根据概念在习题中的运用,帮学生分析、理解概念。这样不光是能记住概念还能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学生在写作业或者在考试中,就能利用概念完成老师布置的或者是考试的任务。
总之,在进行化学概念教学时,要抓住每个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字、词、句子以及相关特征,把概念讲清、讲透彻,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样,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篇4
通过第一步,学生会观察到“锌片表面有气泡产生,铜片表面无气泡产生”,根据他们已有的知识学生能理解原因。第二步中,学生会观察到“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依据已有知识,学生能推测出是“H+在铜片表面得到电子产生氢气”,但铜片并未溶解呀!这时学生头脑中就会产生认知冲突。最后教师再做“接电流表”这一步,学生会从“电流表指针偏转”这一现象得到启示:铜片表面的电子应来源于锌片,锌片溶解,由原子变成阳离子必然要失去电子,电子通过导线传到了铜片,H+在铜极得到电子产生H2。至此学生会因为发现“奇异现象”的原因而兴奋不止。此时,教师再加以分析,便可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原电池”的概念。
二、现代电教手段使微观内容教学宏观化
化学中的许多概念是微观概念,或者是与微观结构紧密相联的概念,如原子、分子、中子、质子等概念,它们是看不见的,摸不到的,怎么学习呢?现代的电化教学手段可以帮助我们,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有关科技人员设计的物质内部结构照片,录像资料等,直接用于课堂教学,以实现微观世界的“宏观化”。我们也可以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设计出三维动画课件,向学生展示物质的微观结构,展示物质变化时微观结构的变化过程,这样学生会获得更清晰的认识。
三、注重变式练习在化学概念教学中的作用
一个化学概念形成之后,学生对其的理解往往是肤浅的、粗糙的,必须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维过程,而变式练习就是实现该过程的一个好方法。比如学过化学键的概念后,可让学生做下面的题目:
判断下列哪些物质中含有离子键,哪些物质中含有共价键?
(1)CaO (2)Ne (3)O2 (4)金刚石 (5)NaOH (6)NH4Cl (7)CO2
分析:(1)的CaO类同于教材上的NaCl,学生易得出含有离子键;(3)中的O2;(7)中的CO2,类同于教材上的HCl,学生也易得出含有共价键。而对Ne、金刚石、NaOH、NH4Cl中化学键的类型,学生往往不能答对,这主要是问题表现的情境变化了,学生不能根据变化的情境找出本质的东西。对于Ne,它实质上是单原子分子,根本不存在化学键。对于NaOH,一方面NaOH溶于水可电离出金属阳离子Na+和原子团OH—,则学生应由此可推断出金属阳离子与带负电荷的OH—应是靠离子键结合在一起的;另一方面在OH—的内部,两种非金属原子间必然是以共价键相结合的。对于NH4Cl,由于组成元素皆为非金属,学生易推测其含有共价键,但他们却忽视了NH4+是一个带正电荷的原子团,它与带负电荷的Cl—间应是靠离子键结合在一起的,只是NH4+内部的两种非金属原子间才存在共价键。像这样,给出概念的各种例证,让学生分析判断,既可以使概念的内涵更为巩固,又可以使概念的外延更加清晰,同时也能增强学生在各种不同情况下灵活运用概念的能力。
四、把握好概念的发展性和阶段性
化学概念的发展性是指随着学生知识的增加,学生对有关概念的认识更全面,更本质。化学概念的阶段性是指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可能把一个概念一次就完整地从本质上教给学生,而是在不同阶段从不同角度和深度予以教授。
篇5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化学的本质,在整个化学学习中起着指导作用。因此,准确的理解化学概念,对于学好化学尤其重要。然而,因为初中生抽象的分析理解能力较差,所以老师讲清概念,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化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用通俗语言去简化概念
某些概念的表达字数多,不易记忆,对这些概念可通过分析找出它的实质部分,用通俗的语言加以概括理解。使概念形象化、生动化,变难为易。如:“化合反应”用“多变一”概括;“分解反应”用“一变多”概括;催化剂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与表现可概括为“一变二不变”。
二、领会概念的要点
概念教学,要指导学生全面地认清概念的本质属性和应用范畴,分清概念中的层次和要点。如讲解质量守恒定律时,可将概念分为以下层次进行理解:
①“质量总和”是指反应物,且指完全反应的那部分物质;
②生成物是指反应后生成的所有物质;
③“质量守恒”的实质是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没有变化。
再如,剖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这个概念时,可抓住以下几个要点分层理解:
①定义的对象是固体物质;
②定义的前提条件是:温度一定;溶剂为100克;溶液是饱和状态(注:三个前提条件缺一不可)。
③定义中规定的单位是克。
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是溶质、溶剂的性质及温度。
三、举反例理解概念
一般来说,课本只以正面阐述概念,这无疑是重要的。为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概念,教学中应在正面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反面或侧面去逆向剖析,使学生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理解、掌握每一个概念。如,“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的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这一概念,可剖析为:
①同种元素里的粒子中质子数一定相同。如氢元素里的氕、氘、氚三种原子都具有相同的质子数(质子数均为1);钠元素里的钠原子与钠离子的质子数相同(质子数均为11)。
②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氖原子与水分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但它不是同种元素。
四、“活化”概念
从不同角度对概念加以变式,使概念“活化”,就能使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上升一台阶。如:“固体溶解度”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变式理解:①在t℃时,A物质在100g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质量为Sg;②在t℃ 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A物质的质量为Sg;③在t℃时,有SgA物质要制成饱和溶液,需水质量为100g;④在t℃时,在100g水里要配制成A物质的饱和溶液,最少需要A物质的质量为Sg等,通过变式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总之,在进行概念的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每个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关键词语及相关特性,因势利导,克服不利因素,把概念讲清楚,讲透彻,搞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使化学基本概念在初中化学中更好的发挥指导作用,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篇6
一、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要讲解清楚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又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因为有些化合物如NaHSO4,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是既有阳离子H+产生,但也有另一种阳离子Na+产生,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H+,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均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二、剖析概念,加深理解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又如在学习“电解质”概念时,学生往往容易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甚至同金属的导电性混淆在一起,导致学习中的误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可将“电解质”概念剖析开来,强调能被称为电解质的物质①一定是化合物;②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导电性;③条件是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二者居一即可,所以概念中用“或”不能用“和”。如NaCl晶体虽然不导电,但①它是化合物;②NaCl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能导电,所以NaCl是电解质。而NaCl溶液和Cu丝虽然能够导电,但前者是混合物,后者是单质,所以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有抓住特征,使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三、提供真实、鲜明、主动的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形成物质特性概念
反映物质本质特性概念的实验,教材中作了统筹安排。为了深刻说明物质特性的概念,教师精心设计的实验,应该是真实的、鲜明的、生动的,直观性强,现象明显,易于激发学生形成化学概念。例如:培养学生形成酸本质特性的概念时,教材安排了盐酸与石蕊试液、锌、铁、铁锈、氢氧化铜溶液、硝酸银溶液反应一组实验,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上述实验,培养学生认识盐酸能与指示剂、多种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某些盐反应,与碱起中和反应等化学特性,于是,引导学生推论酸本质特性的概念。
真实的化学实验,就是让学生观察物质的本质属性。化学实验就是通过学生视觉、听觉、嗅觉来形成感性认识的,只有提供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真实实验,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思维,加深对反映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的理解,例如,反应生成的沉淀、物质的溶解、颜色的变化、有气味或有颜色气体的逸出,都是帮助学生直接观察物质发生变化的直接感知,使学生信服地形成物质特性的概念。
四、正反两方,讲清概念
篇7
例如,在讲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两个概念时,除了镁燃烧和加热碱式碳酸铜两个实验外,还可以补充一个对比实验,即用剪刀将纸剪碎和将纸点燃的两个小实验。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思考:在两个对比实验中变与不变的是什么?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看起来这是一个极为简单的实验,学生在观察变与不变的现象时能回答出以下两点:剪纸的过程中纸的形状变了,但纸还是纸,没有变;纸燃烧过程中,纸由白色变成灰黑色灰,灰不是纸。引导学生讨论这两种变化又有什么不同,然后指出第一种变化纸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是物理变化,第二种变化纸燃烧生成了不同于纸的灰是化学变化,这样从这两个对比实验中引出了两种不同“变化”的概念。通过总结、举例练习,明确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意义,了解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在应用实验引出概念的教学中更要重视学生实验的直接体验。例如,在实验室制氧气的过程中引入催化剂这一概念时,将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合并一起进行。实验前先叫学生预习课本内容,实验时教师板书实验步骤和问题:①给氯酸钾加热并检查是否有氧气产生(要求学生记录加热产生氧气的时间);②给二氧化锰加热并检查是否有氧气产生;③把一定量的氯酸钾和5g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并检查是否有氧气产生(记录加热产生氧气的时间);④把③加热的剩余物溶解于水、过滤得黑色粉末即二氧化锰,干燥、称量(记录数据);⑤把过滤出的二氧化锰全部加入另一份氯酸钾内加热检查是否迅速产生氧气,再溶解、过滤、称量。前后对比,然后讨论得出结论: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质量没有改变,化学性质没有改变,但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教师引入概念:具有上述特点的物质叫催化剂。这样学生对催化剂概念的认识就很深入。
二、从理解问题的过程中引出概念
例如,讲解化合价概念时,注重引导学生对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加深理解,并板书形成过程,在理解过程的基础上,观察未得失电子时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指出(结构决定性质)该元素有得失几个电子的性质,各元素的原子只有按一定数目比作用(化合)时才表现出得失几个电子的性质。同理,分析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对照结构示意图及电子式,指出每个原子有共用几对电子的性质,交代各种元素的原子只有按一定数目比作用(化合)才表现出各自共用几对电子对的性质。顺势引导,无论是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都是不同元素的原子按一定数目比化合表现出的性质,此性质叫元素的化合价。又如,在分析固体物质在一定温度下达到饱和所溶解的质量不同,反映出各种物质溶解能力不同,怎样衡量物质的溶解能力?当然要用溶解的质量,老师分析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在“三个前提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溶解溶质的质量才能衡量物质的溶解能力,此时的质量叫该物质在此温度下的溶解度。
三、注意概念的系统归类,找出概念间的从属关系和内在联系
化学概念虽多,也是一个个地形成,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概念逐步系统归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例如,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这几个概念后,总结这几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突出元素在这几个概念中的主导地位,揭示这几个概念的从属关系、组成与构成关系、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四、注意概念的及时巩固
在讲授每一个概念后,注意整理一些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例如,学习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后,为使学生能根据实验得出概念的意义,正确的区分这三种混合物,列出下列混合物,让学生区分:①石灰乳,②牛奶,③敌敌畏乳油,④敌敌畏与水的混合液,⑤敌敌畏的酒精溶液,⑥把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后的液体,⑦白磷与二硫化碳溶液,⑧食醋,⑨石灰沙浆,⑩爆鸣气,⑾尘土飞扬的空气,⑿清新的空气,⒀液氧。学生回答后,根据掌握程度进行讲评、分析、纠正错误。还有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概念,都可以适当安排这样的巩固性习题,对学生掌握、深化基本概念是行之有效的。
五、注意概念的深入和发展
学生在形成化学概念时,虽然经历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但有些概念受知识面的局限,一开始认识得可能不全面。比如,燃烧的概念突出“通常讲的燃烧”及“空气中的氧气”这两点,提出了燃烧不是非得有氧气参加的悬念,指出的这个要点将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深化。再如,讲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时,初中仅要求从物质得失氧的角度予以分析,为了照顾知识的连贯性,在分析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中,即指出氢气得到氧化铜中的氧被氧化,又指出氢气中氢元素组成了水以后,化合价升高,氧化铜中氧元素被夺去后,氧化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从+2价降到了零价,最后总结出凡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一定会有改变的这一结论,同时进一步指出这个概念在高中学习时将进一步深化。
六、通过综合复习及对习题的讲解、分析、改编来巩固概念
篇8
在学习化学基本概念时,要在记住原文的基础上,运用它们去解释一些重要的化学事实、现象,并认识和理解其内在的本质,把相互联系的概念连接成“知识线”,最后交织成为“知识网”。
准确理解化学概念是化学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一些易混淆的概念往往只有一字之差,意义却大相径庭。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它们“形相近,神不同”。在教学实践的双边活动中,都经常会碰到一些疑难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如果教师首先弄不清楚,考虑不好在教学中的处理原则,便会影响教学质量。为此在教学中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下面列举几组,谈谈它们的辨析。
为了更准确地理解这些易混淆概念,现将它们对比辨析如下,供参考。
一、溶解度
在一定的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这一概念中,为什么强调“这种物质”,学生很难理解。此时,笔者就打了一个比方:某人某餐厅吃完饭后,此时再让他继续吃一碗饭,他不会接受,若给他来点瓜子或糖之类的东西,也许他会欣然接受。此语一出,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对这一问题也产生了较深的记忆,激发了他们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概念的形成是学生掌握化学概念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过程,如果直接把概念“灌”给学生,不仅使课堂显得枯燥,而且学生得到的将不是理性知识,而是肤浅的、表象的认识,在头脑中只是过眼烟云,不能真 中华励志网 zhlzw.com 正理解和掌握。
在以上教学片断中关于溶解度概念的形成,笔者让学生去摸索发现,增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而且一旦学生有理解的偏差时,笔者会做适当引导,当然大部分错误让其他学生去发现并纠正。这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帮助有偏差的同学纠正了偏差,而且其他同学给他们找出来的问题,他们会更易接受;二是使另一部分找到错误的同学对概念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得到了巩固。最后教师作总结,这样学生对溶解度的概念可以说是基本形成。
二、充分反应、完全反应、反应一段时间
在化学计算时,学生对“充分反应、完全反应、反应一段时间”难于分辨清楚,在审题中难于把握,常常把它们混为一谈,特别是充分反应。“完全反应”指物质之间刚好全部参加了化学反应,毫无剩余;“反应一段时间”指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进行了一定时间就停止,意指不完全反应;“充分反应”有两个含义:其一,物质之间刚好全部参加了化学反应,物质没有剩余;其二,各物质虽然充分反应了,但可能某一种物质没有全部反应,有剩余。
三、组成与构成
组成与构成是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两种说法。从宏观角度分析,物质由元素组成,故元素名称前不能加数量词,因为元素是属于宏观的不可数名词;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物质由基本微粒(原子或离子或分子)构成,故可加数量词。
例如:对物质(H2O)的认识或描述从宏观上:水(H2O)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这样宏观领域中的“元素”恰好对应宏观的“组成”,因为“水”、“元素”均属于宏观领域中的概念,宜与“组成”相匹配。
从微观上:一个水(H2O)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这个构成不能改用“组成”)。即“个数”与“构成”相匹配。
从宏观的角度去分析物质时,应用“组成”。它一定用于物质及其组成一类的描述。例如:“空气是几种物质和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等说法中都用“组成”而不能用“构成”。
观的角度分析物质时,要用“构成”。它一般用于物质微观粒子构成的描述。如物质是由分子构成,有些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等都用“构成”。
四、燃烧、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
燃烧是可燃物跟空气里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二是要使可燃物达到着火点。
爆炸是可燃物在有限空间里发生的急速燃烧,产生大量的热和气体即急速的燃烧发生在有限的空间内,就会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膨胀。
缓慢氧化是进行得很缓慢甚至不易察觉的氧化反应。如动物的呼吸,食物的腐败,醋、酒的酿造,铁生锈等都包含缓慢氧化。
自燃是由于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缓慢氧化过程中也要产生热量,如果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失,就会越积越多,引起物质温度升高,达到了着火点,也会引起自发燃烧。
这四者都是氧化反应,由于所处的条件不同,氧化的速度不同,所产生的现象也不同。
五、点燃、燃烧、加热、高温
有些化学反应的发生是需要点燃、加热、高温、催化剂、通电等条件的。同学们在注明条件时,一定要区分各种条件的适用范围。
点燃是使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其结果使可燃物发生燃烧。可燃物被点燃后,燃烧产生的热可使其继续燃烧。点燃是引发物质燃烧所必须的温度条件,常需外界热源提供热量。一般来说,化学反应中有燃烧现象产生的,其反应条件是“点燃”,点燃不能写成燃烧,因 为燃烧是化学现象,不是外界条件。因此点燃只是用来引发化学反应,不需伴随化学反应的全过程。
加热也是指反应条件,但与“点燃”不同,加热是在维持反应进行的温度范围。一般是从反应开始直至反应结束都离不开热源,热源不与被加热物质直接接触,加热的热源实验室一般用酒精灯。加热,一般为酒精灯火焰温度范围内的外加条件,其加热温度一般不超过500℃。对非可燃物需加热才能进行的反应,若反应放热,则反应被引发后,加热可停止。对大多数需加热的化学反应,特别是吸热反应,则加热需伴随化学反应的全过程。
篇9
例如,在讲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两个概念时,除了镁燃烧和加热碱式碳酸铜两个实验外,还可以补充一个对比实验,即用剪刀将纸剪碎和将纸点燃的两个小实验。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思考:在两个对比实验中变与不变的是什么?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看起来这是一个极为简单的实验,学生在观察变与不变的现象时能回答出以下两点:剪纸的过程中纸的形状变了,但纸还是纸,没有变;纸燃烧过程中,纸由白色变成灰黑色灰,灰不是纸。引导学生讨论这两种变化又有什么不同。然后指出第一种变化纸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是物理变化,第二种变化纸燃烧生成了不同于纸的灰是化学变化,这样从这两个对比实验中引出了两种不同“变化”的概念。通过总结、举例练习,明确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意义,了解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在应用实验引出概念的教学中更要重视学生实验的直接体验。例如,在实验室制氧气的过程中引入催化剂这一概念时,将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合并一起进行。实验前先叫学生预习课本内容,实验时教师板书实验步骤和问题:①给氯酸钾加热并检查是否有氧气产生(要求学生记录加热产生氧气的时间);②给二氧化锰加热并检查是否有氧气产生;③把一定量的氯酸钾和5g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并检查是否有氧气产生(记录加热产生氧气的时间);④把③加热的剩余物溶解于水、过滤得黑色粉末即二氧化锰,干燥、称量(记录数据);⑤把过滤出的二氧化锰全部加入另一份氯酸钾内加热检查是否迅速产生氧气,再溶解、过滤、称量。前后对比,然后讨论得出结论: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质量没有改变,化学性质没有改变,但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教师引入概念:具有上述特点的物质叫催化剂。这样学生对催化剂概念的认识就很深入。
二、从理解问题的过程中引出概念
例如,讲解化合价概念时,注重引导学生对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加深理解,并板书形成过程,在理解过程的基础上,观察未得失电子时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指出(结构决定性质)该元素有得失几个电子的性质,各元素的原子只有按一定数目比作用(化合)时才表现出得失几个电子的性质。同理,分析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对照结构示意图及电子式。指出每个原子有共用几对电子的性质,交代各种元素的原子只有按一定数目比作用(化合)才表现出各自共用几对电子对的性质。顺势引导,无论是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都是不同元素的原子按一定数目比化合表现出的性质,此性质叫元素的化合价。
三、注意概念的系统归类,找出概念间的从属关系和内在联系
化学概念虽多,也是一个个地形成,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概念逐步系统归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例如,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这几个概念后,总结这几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突出元素在这几个概念中的主导地位,揭示这几个概念的从属关系、组成与构成关系、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四、注意概念的及时巩固
在讲授每一个概念后,注意整理一些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例如,学习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后,为使学生能根据实验得出概念的意义,正确的区分这三种混合物,列出下列混合物,让学生区分:①石灰乳,②牛奶,③敌敌畏乳油,④敌敌畏与水的混合液,⑤敌敌畏的酒精溶液,⑥把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后的液体,⑦白磷与二硫化碳溶液,⑧食醋,⑨石灰沙浆,⑩爆鸣气,(11)尘土飞扬的空气,(12)清新的空气,(13)液氧。学生回答后,根据掌握程度进行讲评、分析、纠正错误。还有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概念,都可以适当安排这样的巩固性习题,对学生掌握、深化基本概念是行之有效的。
篇10
比如,在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两个基础概念的时候,就可以借助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先把一张纸撕碎之后再用火点燃,然后向学生提问: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是什么?两者之间存在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观察便可得出纸撕碎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而纸燃烧成了纸灰,称之为化学变化.再比如讲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这两个概念的时候,教师通过演示改变温度和溶剂量后溶液中溶质的变化,让学生判断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这两个化学概念.
二、选择适当的方法解构化学概念
教学化学基本概念,主要是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力,并能在教师“教”概念中归纳总结、掌握学习基本概念的方法,走向自主学习、自主理解概念.教师如果设置合理的学习情境,将完整的化学概念解构成几个要素,渗透进情境中,引导学生从某个角度来解析这种情景,总结情境中出现的问题.这不但让学生理解了概念,同时也能熟练解析概念的方法,在以后学习过程中能找出重点难点,明确学习目标,为自主学习化学概念作铺垫.
比如,在学习氧化物这一知识时,教师在课前让学生先将学过的化学式进行整理.例如“NO、SO2、CO2、CaO、Fe3O4”等等这些化学式,再根据化学式写出化学名称“一氧化氮、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氧化钙、四氧化三铁”这些化学名称,让学生寻找这些化合物之间存在的共同点,学生就会很容易发现都是“氧化”这样的字眼,所以,在课堂上就很容易引进氧化物这个名称.接下来,教师给学生总结:像氧化某或者几氧化某以及几氧化几某都可以将其称作为“氧化物”.教师接下来又让学生归纳这几个氧化物之间的共同点,学生就很容易看到,每个化学式当中都有“O”这个字母,而且基本都是在化学式的后边.这样总结之后,学生对于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都比较容易,学生就不会觉得化学学习困难,学生自己探究学习,自己归纳总结化学概念和知识点,最后理解化学基本概念,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效率就提升了.以后再遇到化学概念就可以自己进行概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三、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化学概念
理论联系实际,借生活实际来理解概念,来印证概念,是学生在化学概念学习中乐于接受的方式.教师不妨教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学习化学知识.
比如,在学习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基本概念时,教师就给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在我们生活的空气当中,存在氮气、氧气以及二氧化碳等等的气体,因此空气是由很多种气体构成的,是一种混合物;海水的成分有水还有盐,也是混合物;我们经常喝的自来水中也有很多矿物质离子存在,在自来水烧开之后,锅底会有水垢,因此自来水也是混合物.但是冰水不同,虽然是冰也是水,但是属于一种物质,所以说这是纯净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学习化学概念,理解起来也就更容易.
四、总结对比,加深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篇11
1.对于较长的概念要浓缩要点,促进学生记忆
对概念进行记忆是学习化学的基础,记忆概念之前首先要对概念进行相应地理解,只有深刻理解相关内容了,才能准确记忆。为了促进学生对化学概念的记忆,可以让学生自己用自己话进行总结和浓缩,提炼化学概念中的要点,这样不仅能够促进记忆,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例如,学习催化剂这个概念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将其记忆为“一变二不变”,这样在让学生对一变是什么进行理解,对二不变是什么进行理解,很容易就记忆住了“一变”是指催化剂能够把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改变,而“二不变”是指催化剂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进行化学反应的前后是不会变化的。
2.要进行相似概念的比较,避免混淆
初中化学概念比较多,每个化学概念之间都具有一定联系,所以学生们在对概念进行记忆和理解的过程中要注意其中的相似性,并进行比较,避免相似概念的混淆记忆。另外,概念记忆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交叉记忆、对立记忆也可以组合记忆,根据不同的概念采取不同的记忆方法,进行对比,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在理解和记忆“氧化物”概念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与“含氧化物”的概念进行对比并记忆,通过对氧化物和含氧化物的理解,学生会明白什么是氧化物,其与含氧化物的区别是什么等等,这样就促进学生进行概念对比,提高记忆效率,并且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氧化物和含氧化物知识的理解。
二、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方法分析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方法有很多种,每一种方法都具有其自身所包含的意义,初中化学教师在进行基本概念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概念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学习。
1.注重对关键字词的记忆,准确把握概念的内容
为了促进学生对化学概念含义的理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准确严密地论述概念,并且要对某些用词不当而导致概念错误进行及时的纠正,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外,关键词在化学概念中的作用很重要,教师在讲解之处,要对概念中的关键词进行提炼,让学生大致理解某一概念讲述的主要含义,然后再进行细致学习,这样能够促进理解。
例如,在讲解“化合物”和“单质”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时,教师首先要着重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这三个字,这样学生就会明白,原来化合物和单质都是一种纯净物,在以后学习中,一提到“化合物”和“单质”方面的知识,学生首先就会想到纯净物。然后,教师可以在依据他们元素种类的多少进行化合物和单质的判断,也可以说一些物质,例如石墨、金刚石、氧气组成的气体等让学生区分是单质还是混合物,促进学生理解和记忆。
2.对概念进行变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
教师在授课中,要从不同角度对概念进行变式讲解,要“活化”概念,让学生对概念的记忆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合理地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对概念的记忆能力。
例如,在学习关于“固体溶解度”方面的概念时,可以这样进行概念的“活化”:第一,在N摄氏度的时候,某物质在100g水里面达到饱和时,溶解的质量为Ag;第二,在N摄氏度的时候,100g水中最多只能溶解某物质的质量为Ag;第三,在N摄氏度的时候,在100g水里面,要促进某物质的溶液饱和,最少需要某物质的质量为Ag;第四,在N摄氏度的时候,有Ag某物质要将其制成饱和的溶液,需要用100g的水。这样一个概念,可以从四个方面理解,学生进行区别记忆,能够很快将“固体溶解度”的概念记忆牢固,提高学习的效率。
3.教师要对概念进行正反列举,促进学生理解
为了避免学生混淆概念,教师可以首先对某一概念进行正面讲解,然后再进行反面讲解,加深学生的印象。
例如,在讲解“氧化物”概念的时候,在从正面对氧化物的知识讲解完之后,可以这样反问学生“我们知道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物,但是同学们含氧化物一定是氧化物吗?为什么会这样呢?”,通过这样的反问,让学生从反面对概念进行理解,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避免了学生对概念的重复记忆和混淆。
三、结束语
概念教学是初中化学教学中比较重要的教学方法,在进行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化学教师要抓住每一个概念中的重点词语,通过对重点词语的讲解,促进学生记忆,同时要对每一个概念的知识点特性进行分析,透彻讲解每一个概念,让学生搞清楚每一个概念与其他的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让概念在化学学习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12
二、利用实验对基本概念解析
学生初次接触化学课,往往对概念理解不深,习惯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教师要尽可能地加强直观教学,增加课堂实验,让每个学生都能直接观察实验现象,加强直观性,增强学生对概念的信度。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概念。强调学生理解这一概念时,要注意“一定”“两不变”的涵义,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强化记忆,从而得到“催化剂”这一概念的内涵是:(1)化学反应速度;(2)这类物质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未变化。外延是:(1)在化学反应里。(2)具有内涵特征的这一类物质的隐含因素:①对“变化”二字的理解。催化剂即可加快化学反应速度,又可减慢化学反应速度。②一种反应可以有一种或几种物质作为催化剂。③一种物质在这一反应中是催化剂,但在别的反应中就不一定是催化剂。④不是任何化学反应都需要催化剂。⑤不同的化学反应所需的催化剂一般是不同的。
三、强化形象思维,使抽象概念直观化
在没有条件或无法采用直观教学手段的情况下,应适当地指导学生自学获取知识。强化形象思维,是加强直观概念教学的手段之一。让学生从宏观的感觉中体会微观粒子的性质,理解分子论概念。在建立元素概念时,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先让学生回忆原子与原子核的组成,然后用生动的语言抽象出元素的概念。也可以采用先阅读教材再讨论的方法使学生自己得出正确概念。这样,学生既能消除对抽象概念的厌烦情绪,又能对比较抽象的概念理解得较准确和深入,避免教师把概念硬灌给学生,学生死记硬背记不住、难应用的现象。
四、对相关概念进行比较教学
初学化学的学生往往对概念理解不深,形成的概念模糊,似懂非懂,因此做题时经常出现差错。在教学中可列举几组实例进行比较教学,在对比中明确它们的本质区别和联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锻炼学生的抽象能力。如在“元素”和“原子”概念形成之后,比较分析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元素是宏观概念,是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只论种类,不论个数。原子是微观概念,是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既讲种类,又讲个数。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五、突出对概念的关键字句的理解,加强学生记忆
一些化学概念层次较多,给学生记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我对组成定义的关键词句重点讲解,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强化记忆效果,例如,在“催化剂”概念中强调“变”和“不变”,在酸碱定义中强调“全部”这两个字,等等。只有理解这些字句的意义,才能深刻理解基本概念。
六、注意分析概念间的相互联系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分散在不同章节,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这些概念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在教学中要善于总结,归纳各部分概念的体系和结构,使之系统化、条理化。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基础知识的能力。
七、多角度训练使学生巩固并应用化学基本概念
学习的目的最终在于应用,只有适当地练习,才能达到巩固、深化概念的目的。对于一些重点、难点、弱点的概念,教师要针对性地设计一些练习题,先让学生自行分析或分组讨论,教师再讲评,以求落实。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一些实际问题,是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在习题训练中应用化学基本概念,从而真正地理解、掌握。比如,在学完“绪言”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后,可以列举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判断属于何种变化,并说出理由。
八、注意概念的巩固、深化和发展
篇13
一、引言
加强基本概念教学,能使学生对化学所研究的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低级的感性阶段,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化学所研究的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掌握好化学基本概念是学好理论、定律、公式的前提,也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因此,本文较系统地阐释了提高化学基本概念理解与掌握的方法。
二、化学基本概念的分类
初中化学的基本概念包括了表示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化学量和化学用语等各个方面。根据“分清层次、突出重点、明确要求、抓住关键”的指导思想,可以把基本概念按不同的要求进行划分:1.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分子、原子、元素、单质、化合物、化学式、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化学方程式、催化剂、化合价、溶液、溶剂、溶质、溶解度、电离、酸、碱、盐、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中和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质量守恒定律;2. 纯净物、混和物、离子化合物、缓慢氧化、爆炸、催化作用、元素符号、吸热反应、同素异形体、吸附作用、溶解度曲线、结晶、潮解、酸碱指示剂、氮肥、磷肥、钾肥;3. 溶解性、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有机分子材料合成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蛋白质、糖类、维生素、微量元素、着火点。其中第一类内容是初中阶段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要求透彻理解并能灵活运用这些概念去解释有关问题,同时能举出例子来说明这些概念。第二类内容属于比较重要的概念,它要求学生能理解运用,并能对某些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区别。第三类内容属于一般定义,只要求作一般了解或初步理解。
三、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方法
1. 通过感性认识掌握概念
化学概念的掌握可以从已有的感性认识开始。例如,通过观察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和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演示实验,可以形成“化学变化”的概念;通过氧气与碳、磷、硫、镁等反应的演示实验,形成“化合反应”的概念等等。这种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形成新概念的方法,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2. 通过比较掌握概念
为了弄清概念,对有联系或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采取对比方法加以区别。如原子、元素、单质是几个重要的化学概念,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初学化学时往往容易混淆,常常用错。为了避免出现错误可以列表比较其区别和联系。还有“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化合与分解”、“原子与离子”等内容,也都可以紧紧抓住其特点,列表比较。
3. 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当一个新概念引入后,首先要会用准确、精炼的语言,充分揭示该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例如,学习“电解质”概念,首先要将这类物质“溶于水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这一内涵准确地揭示出来,说明这是电解质的一个共同的本质特征,是判断某物质是不是电解质的依据,要知道其中“溶于水或熔化状态”的条件与“能导电”的结论是互为条件的。接着再将电解质是一类化合物这一外延弄清楚。第一,它是一类化合物而不是所有化合物,是“溶于水或熔化状态时能导电的化合物”,如无机物中的酸、碱、盐等。第二,它是化合物而不是单质,金属虽能导电,但不属于电解质的范围。第三,它是纯净物而不是混和物,电解液溶液能导电,但溶液不能称为电解质。
4. 弄清概念的组成
要弄清每个概念由哪些因素组成,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其中关键因素是哪一个。例如,氧化物的概念:氧化物是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氧。这个概念包含三个因素:(1)“化合物”;(2)“两种元素组成”;(3)“其中一种元素是氧”。缺少任何一个因素都不是氧化物。关键因素是“两种元素组成”和“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关系分析清楚了,关键因素找到了,就能运用概念辩论哪些是氧化物,哪些不是,同时对于书写氧化物的化学式也是有益的。又如,酸的概念包括:电解质、电离、阳离子、氢离子、化合物五个因素,其中“全部是氢离子”是个关键因素。若阳离子不全部是氢离子,那么酸式盐也能电离出氢离子,岂不成了酸吗?
5. 注意概念理解的发展和深化
有些概念的学习,随知识的扩展,可以逐步理解,不断深化。例如,在学习氢气的性质时,从得氧和失氧的关系中,初步介绍了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在高中化学学习中,从化合价的升降关系中深化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此时学生就可以认识到单质可作氧化剂,不含氧的化合物可作氧化剂,以及分子内部不同元素之间也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又如,在学习燃烧定义时,燃烧指的是可燃物跟空气里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氧化反应。在高中学习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又会知道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6. 注意概念的概括和系统化
在学完一个单元或一章的内容之后,学生还要及时地总结概念,根据概念间的联系,将一些单个的概念归纳到完整的概念系统里去归纳的方法通常有以下两种:
(1)按概念间的属种关系归类。例如,学完初中化学的各种概念之后,就可以从组成、性质、变化、量等方面进行归纳,形成一个系统。
(2)按概念间转换关系归类.运用上述两种归纳方式,将所学的知识串连起来,把零散的概念化为整体,对概念的掌握就会更深入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