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辩论的观点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辩论的观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辩论的观点

篇1

辩论,这门自古以来深受东、西方思想家们青睐的思想斗争艺术,如今在学术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然而,当今的实际辩论充斥了这样或那样的混乱和错误,作为严肃的科学活动的学术辩论也不例外。其中,最严重的错误当推对辩论论题无意或故意的混淆。前者是在真正弄清应当反驳什么之前,就贸然反驳了;后者是出于自己反驳的主观需要,虚拟了论敌并不主张的论题,接着对它大肆攻击,从而造成自欺欺人的假象:他驳倒了论敌。前者如法盲犯法,情有可原;后者如知法犯法,罪不可恕。为了澄清公众、甚而学界对辩论的普遍误解,规范辩论行为,使之成为交流思想、探讨真理的有用工具,有必要重新考察古代思想家们在辩论方面的研究成果,揭示辩论的性质和特点。

批判性思维认为,辩论的论证和其他论证一样,由论题、论据和论证方式三个要素构成。论题是命题,即真实性有待确定的命题。它是论战中敌我双方证明和反驳的对象,构成辩论的核心内容。在辩论活动中,立论者确立什么样的论题去反对敌论者的论题,或者反过来说,敌论者确立什么样的论题去反对立论者的论题,这是辩论者必须首先解决的根本问题。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场辩论的性质:是不自觉的谬误或自觉的诡辩,还是明辨是非、探讨真理的思想交锋。这个问题正是本文关注的主题。

命题有模态命题和非模态命题两类。为了与古人的相关论述保持一致,也为了讨论方便起见,本文只论及非模态命题,并且是其中的主谓命题,即直言命题(以下简称命题)。下面我们依次考察中国、希腊和印度古代思想家关于辩论论题的基本思想。

我国战国时期产生的《墨辩》逻辑是研究论辩的逻辑,它是墨家对当时“百家争鸣”这场社会性大辩论的理论总结。什么是辩论?“辩,争彼也。”“彼,不两可两不可也。”“不两可两不可”,是说两个命题不能同真,必有一假,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因此,“彼”应当解释为一对具有矛盾关系的命题(简称矛盾命题)。“争”,《辞海》解释为“争辩,争执。”可见,“辩”是辩论双方对两个矛盾命题孰真孰假的争辩。在此,墨家差不多给出了辩论的准确定义。例如:“或谓之牛,或谓之非牛,是争彼也。是不俱当。不俱当,必或不当。”两人远远望见一物,甲说“这是牛”,乙说“这不是牛”,这就构成一对矛盾命题,可以进行辩论了。此物要么是牛,要么不是牛,两个命题必有一真、一假。即“不俱当,必或不当”。辩论的结果不是甲胜乙负,就是乙胜甲负。“辩胜,当也。”辩胜辩负,要看是否符合事实(“当”或“不当”)了。

争论者所争辩的命题,如果不是一对矛盾关系的命题,争论就不是真正的辩论。似是而非的辩论有哪几种情形呢?墨家分析了三种具体情形。第一种情形是两个命题的主项不同。“(彼)凡牛,枢非牛,两也,无以相非也。”“凡”,当作“兜”,是一牛类动物,“枢”当作“”,是一虎类动物。“兜是牛”和“骊不是牛”,两个命题主项不同,可同真、可同假,“无以相非”,不能成“彼”,也就无法辩论了。“所谓非同也,则异也。同则或谓之狗,其或谓之犬也。异则或谓之牛,其或谓之马。俱无胜,是不辩也。辩也者,或谓之是,或谓之非,当者胜也。”这提及第二、三种情形。就第二种情形而言,两个(肯定)命题谓项相同。对于某物,甲说“这是狗”,乙说“这是犬”。“狗”、“犬”二名一实,二命题可同真、可同假,不是“彼”,不能成“辩”。就第三种情形而言,两个(肯定)命题谓项不同。如果甲说“这是牛”,乙说“这是马”,二命题不同真、可同假,仍非“彼”,不能成“辩”。对后两种情形,墨家概括说,辩论是针对同一对象,“或谓之是,或谓之非”,一方说它是什么,一方说它不是什么,符合事实的一方(“当者”)是胜家。

辩论活动刺激了《墨辩》逻辑的产生,也刺激了西方传统逻辑的产生。威廉・涅尔夫妇在《逻辑学的发展》中写道:“因为进行证明用的是与主张相反论题的讲话者的对话形式,所以对于什么样的陈述句是已给出的陈述句的矛盾句这个问题就有很大的兴趣。因为根本的问题就是要确定在哪一点上讲话者驳倒了他的论敌。”“陈述句”就是通常所讲的命题。他们认为,这个问题促使亚里士多德对直言命题进行研究。亚氏本人也坚持认为:“如果没有矛盾命题就不可能有反驳。”反驳指辩论中的反驳。这一观点在其著作《工具论》里多有论述。“如若两个命题的主项相同,肯定命题的主项是全称的,否定命题的主项不是全称的,我们就把这两个命题称为相对立的矛盾命题,如‘所有的人是自的’和‘并非所有的人是白的’相对立,以及类似的命题。再如,‘有些人是白的’,在我所说的意义上,就与‘没有一个人是白的’相对立。如若肯定命题和否定命题都是全称的,即在这两种情况下主项都具有全称的特点,则这两个命题便是相反命题。所以,‘所有的人是白的’或‘所有的人是公正的’,与‘没有人是白的’或‘没有人是公正的’并不是矛盾命题,而是相反命题。”“相对立”的命题是传统逻辑所讲的矛盾命题,“相反命题”就是反对关系的命题(简称反对命题)。这里讲得很清楚,在直言命题中,是矛盾命题的,只有全称肯定命题和特称否定命题(即A和O),或全称否定命题和特称肯定命题(即E和I)。亚里士多德把两对容易混淆的命题――矛盾命题和反对命题――严格区分开来,并明确将反对命题排除到辩论之外,认为有资格充当辩论论题的只有矛盾命题。由此可见,亚氏清楚地认识到辩论中论题具有矛盾关系的重要性。

因明称论题为宗。因明立宗,原则上要求“唯立不顾论宗”,或“随自意宗”,即立论者不管别人不同意见,随自己意愿乐于成立的宗。这样的宗,立论者许可而敌论者不许可,具有“违他顺自”的特点。例如,立“声是无常”(“声音是非常住的东西”)为宗,对抗敌论者的他宗“声是常”,这就是“违他顺自”了。古因明家有以“声”为宗的,有以“无常”为宗的,也有同时以二者为宗的。陈那反对说:“声与无常元来共许,何得为宗?故我取声及无常不相离性为宗,以敌论者不许不相离故。”这是因为.敌论者可以承认“声”和“无常”两个宗依,而不承认“声”和“无常”有不相离的关系,即不承认宗体(即宗)“声是无常”。相应地,立宗做不到“违他顺自”,则犯“相符极成”的过失。如立“声是所闻”为宗,不仅立论者许可,敌论者和中证人也都许可。因明重视“悟他”甚于“自悟”,这样的宗起不到开悟论敌的作用,因而不合立宗的正格。这正如《大疏》所说:“初遍许宗,若许立者,便立己成。先来共许,何须建立。”“相符极成”从反面说明了立宗“违他顺自”的意义。

综上所述,亚里士多德通过对直言命题的考察,明确指出辩论的论题必须具备矛盾关系。亚氏的论

述准确、详尽,可以作为三家的典范。尽管墨家论及的命题(“辞”)仅仅局限于单称命题,但其对论题“彼”的见解无疑密切契合亚氏的论旨。因明家提出“违他顺自”的立宗原则,也反映了对论题具有矛盾关系的要求。简言之,论题具备不同真、不同假的矛盾关系,这是三家对辩论的共同认识。

辩论双方所主张的论题为什么必须具备矛盾关系?先哲们已作了初步说明,下面进一步加以解释。在批判性思维看来,对命题的态度决定了辩论是否发生。在二值逻辑里,命题非真即假,无第三种可能。但是,对于某人提出的一个命题,人们对其真假的意见却有三种:真,真假不能确定,假。相应地,人们对它采取的可能态度也有三种:赞同、存疑和反对。辩论是否发生,由这三种态度决定:当认为它(如“有的鸟不能飞”)真时,就持赞同态度,双方不发生辩论;当认为它(如“外星人存在”)真假不能确定时,就持存疑态度,辩论也不发生;而当认为它(如“有的鸟不能飞”)假时,就持反对态度,辩论才发生。辩论双方主张的论题之所以必须具备矛盾关系,是因为,反对一个命题,必然赞同与它有矛盾关系的另一个命题。拿墨家所举的例子来说:对远处一只动物,甲说“那是牛”,乙表示反对,那意味着他认为“那是牛”是假的,即与之矛盾的命题“并非那是牛”真,也即“那不是牛”真。乙必须首先赞同的正是这个命题,而非“这是马”或其他什么命题;反之,如果乙说“那不是牛”,甲表示反对,相应地,他必须首先赞同相矛盾的命题“那是牛”,而非其他命题。在明确各自的论题之后.辩论双方就可以对之加以证明,真正的辩论由此展开。

论题的矛盾关系,可以从哲学本体论角度来说明。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一个客观对象具有某种属性的同时不可能又不具有这种属性。因此,反映该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两个命题必然一真一假。那只动物要么是牛,要么不是牛,无第三种可能,即两种情况有,而且只有一种存在。因此,反映这两种情况的两个命题“那是牛”和“那不是牛”,有而且只有一个是真的。

由于通讯、交通极端落后,国际之间今天这样的学术交流是当时不可想象的。在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希腊和印度的古代思想家们研究获得的一致结论雄辩地说明,辩论存在着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本质。据此,我们给辩论下定义:所谓辩论就是对一对矛盾命题的证明和反驳。证明一个命题就是确定它真,反驳一个命题就是确定它假。证明一个命题真,就是反驳与它相矛盾的命题假;反之亦然。这一定义揭示了辩论的本质和规律,相应地,也提出了判别辩论真伪的根本标准,确立了辩论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和采取的基本方法。所有这些,都是头脑清晰、热爱真理的好辩者们应当密切关注的。

篇2

《唇枪舌剑》选题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为议题型,如“学生玩电脑游戏的利与弊”、“剩男剩女是否该降低择偶标准”、“六一儿童节家长是否要放假”等;一为新闻事件型,针对最近发生的热点事件,就新闻中所蕴含的争议焦点进行辩论,如“烟花爆竹该限放还是禁放”、“公考之门该不该对应届生关闭”等。这些话题的选取具有以下特点:(一)新闻时效性,作为子栏目的《唇枪舌剑》对《直播生活》的民生类新闻进行了有效的补充和进一步的深挖;(二)受众参与性,是对新闻事件的思辨,而不是对学术以及逻辑的思辨;(三)通过辩论,新闻事件再次被解构,新闻争议点被逐步放大,从而使受众从新的层面接近新闻真实;(四)力求选题多样,吸引不同层次受众观看、参与。

二、辩论型电视节目话题选择

1.话题选择贴近民众日常生活

民生新闻的“三贴近”原则,对辩论型电视节目同样适用。民众关注的,喜爱的,生活中的大事小事,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

2009年6月,泰州交警部门为了治理自行车、电动自行车闯红灯、逆向行驶等问题,开始在市区几个主要路口采取拉绳子措施。此举一出,立刻引起泰州市民的热议,《唇枪舌剑》随即录制了一档节目“治理交通问题,交通拉绳是否合理”,邀请市民代表及交警代表进行辩论、讨论。现场嘉宾对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说出自己所代表群体的想法,在现场参与的社区群众及大学生也积极参与讨论。节目给了交警和市民一个沟通的平台,之后,交警部门取消了拉绳子的做法,改变了执法方式。

此类辩题还有“东城河游泳是堵还是疏”、“无物管小区的保洁工作长效管理能否执行到位,难在哪儿”、“流动摊贩是否应该存在”,这些话题都是民众所关注的,通过辩论使大家的认识达到一定的共识。

2.话题选择不能过于琐碎

民生类节目摒弃了传统新闻的那种“高高在上、冰冷生硬”的报道方式,采用平等的视角来报道新闻,以此赢得老百姓的关注。不过,很多民生节目选题狭隘,把大量精力放在关注邻里争端、夫妻矛盾等琐碎问题上,而忽略了大民生。

《唇枪舌剑》节目把民生放在第一位,尽量做受众感兴趣又不太琐碎的话题。但有时还是难免小众化,比如“西班牙PK荷兰,谁能夺冠”这样一个话题,只限于爱好欧洲足球的群体,容易造成收视群体的流失。

3.国家大政策的地方性解读

地方台与中央、省级媒体相比,资源少,起点低,只能从本土出发,结合本土实际做节目,避免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做法。例如2011年5月22日《唇枪舌剑》的“楼市拐点是否出现”这个话题,从国家房价控制措施以及“北上广”等大城市房价下跌说起,在嘉宾的辩论以及专家的分析下,观众对泰州房价的总体状况以及今后走势,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和认识。

转贴于

这是大选题地方性解读的典型例子,回避了地方台对解读类似政策的不足,将国家级政策与地方实际相结合。

三、创造性地选取辩论话题

信息时代,新闻信息呈几何形态增长,但真正受民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并不多。热点新闻容易“撞车”,这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在辩论型电视节目的选题当中。辩论型电视节目时长往往在30分钟以上,容易引起观众的收视疲劳。要想抓住观众,每一期节目的选题至关重要。好的话题应当具有以下特性:

1.公共性

电视是大众媒介,其所关注的一定是大众所关注的,辩题的选择同样也应该具有大众性。上到国家大事,如“中国该不该废除死刑”,下到居民关心的事,如“是否赞同送老年人进养老院”,都应该涉及。

2.争议性

辩论型电视节目最忌辩题不温不火,或者观点一边倒,辩题的选择具有可辩性。要达到这些,选题的时候必须要注意话题争议是否大。否则,容易使辩论观点变得牵强附会,产生歧义,偏离引导社会舆论、疏导和缓解群众情绪的目的,适得其反。

3.前瞻性和预见性

比如“六一节家长是否应该放假”、“打麻将该不该有所限制”等选题,由于其所具有的前瞻性,对观众来说具有新鲜性以及现实意义,容易引起观众的思考。

篇3

2.1病毒防护技术

计算机系统很容易感染各种各样的计算机病毒,其本质是一种不断进行自我复制,并且占据破坏计算机系统数据的一种程序。针对电力变电系统的监控中心与调度中心的计算机系统专门设置病毒防护。全面地预防计算机病毒对系统的破坏,可以有效保护系统内存储的信息并且保证自动化体系各系统之间的信息传递的畅通。

2.2防火墙技术

当前,电力变电运行中,有很多操作采用的远程控制技术。针对远程控制技术而特别设置防火墙。将能够进行远程操控一级设备和部分二级设备与非信任的外部网络进行隔离。执行强制性的网络信息安全检查,只有正常的指令信息,才能够豁免从而操控远程设备。

2.3系统数据备份技术

电力变电实现自动化运行之后,大量的业务数据通过信息网络直接传递到电力企业的数据库之中。通过建立电力企业数据信息备份中心,运用数据回复技术与加密的存储技术。对电力企业重要的业务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备份。以保证计算机系统出现故障或者遭到破坏时,能够及时快速地将系统恢复并且保存数据,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2.4设备安全监控联动技术

将远程变电设备的监控与应对操作进行联动。比如对变电设备的温度进行监控,其温度传感器的信号不仅会传递到监控中心,还能够直接传递到应急联动系统。应急联动系统中,设置相应的安全信息的应对程序,超过安全阀值,即直接自动联动操作,这样即使远程操作遭到破坏,也能够在危急的情况下进行自动的简单操作。

篇4

    做好变电站直流电源的安全管理工作,应该做好对充电装置的管理和维护。一是相关管理人员在巡视时应该对充电装置的相关运行数据进行监视,如交流输入电压值,直流输出电流值等,确保各数据都在合理范围内,整个充电装置工作状态良好;二是在进行交流电源的中断和接通时,应按照操作规定进行操作,保证正常工作;三是对充电装置应进行模块化设计,发生故障时立即换用备用模块,保证运行稳定。

    3微机监控器的应用

篇5

一、变电站建筑设计的选材问题

一直以来,由于混凝土具有良好的牢固性和耐久性的特点,我国的变电站建设都选用混凝土作为建筑材料。但是,在不同的环境中,应该结合当地的地理特性来选择建筑材料,一味的使用混凝土材料,使在许多地区的变电建筑出现了混凝土开裂、钢筋被当地水土腐蚀,发生锈蚀的现象出现。甚至,有些地区因为混凝土材料的分解,导致设备的电路损坏,出现漏电、火灾等故障。这些都是当初设计选择材料不合理造成的。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变电站建筑设计的选材。

1.1建筑选材要充分考虑各种环境因素

在不同的地区建设变电站,要充分的考虑不同地区的地理因素:土质、气候、湿度、环境、pH值等,在进行具体实施操作前,要根据自己的初步计算,在满足寿命、强度等理论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实际的考察并请有关人员进行评价。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环境因素,再结合本地区的地理特点,对材料的寿命、强度、刚度进行综合的考虑,在确定成本后,进行合理的、科学的选材。

1.2建筑选材要结合当地环境因素

传统的变电站大多建在一些没有太多人居住的市外郊区,而现代,随着人们用电量的增加,变电站正在逐步向着城市中人员居住密集的地区迁移,以此来满足大电量的使用要求。这样地区一般人流量较大、交通比较便利、经济比较发达,这些都对于当地的环境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使当地的水质、土壤pH在未来几年都会发生改变。所以在设计变电站时一定要把这些问题考虑进去,选择合适的钢筋、混凝土,为变电站的施工建设提供可靠的保证。

二、变电站建筑设计的防火问题

变电站建筑设计的防火问题一直是居民首要关注的问题之一,应充分考虑到以下因素:

2.1变电站周边环境的布置

变电站的建设区域内,要注意周围建筑的布置,保证各个房屋和设备间存在合理的安全距离,满足防火的规范要求。在必要的情况下,要设置预防措施来限制一定区域内居民活动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例如:如果在110kV变电站建筑墙外5m以内布置油浸变压器时,就要将墙外的设备增高3m,墙外的轮廓两侧各3m范围内限制开设门窗和面积较大的洞口,来避免可能引发的安全问题。

2.2 变电站电缆的防火处理

一些变电站电缆输送的电流比较大,输送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较多,如果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引发火灾。我们可以采取许多种的措施进行预防。例如:使用添加特种元素的金属做电缆,在同等的输电量下,发热量大大的降低;对于远距离输电,我们可以采用不间断的电容器,当电流超过一定范围时,能够自动断开运送,然后自动进行电量的有效运输还可以使用防火隔板、喷涂防火涂料、耐火三角等方法对电缆进行防火处理。

三、变电站建筑设计的环保问题

3.1 噪声问题的处理

变电站在工作时会产生很大的噪声,可能会给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带来不便。所以,在110kV变电站的建筑设计时要充分注意这一点。

(1)选址方面的考虑。在变电站的建设前,要对地质进行考察,在满足供电需求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噪声的影响。可以考虑将变电站建在远离居民区的地方,如河边、草坪附近,如果噪音实在过大,可以考虑在变电的四周种植树木,来降低噪声。

(2)注意通风设计。采用适当的通风设计,利用风力、百叶窗等也可以帮助减小噪音。屋顶使用封闭的挡风玻璃,有利于变电站的通风效果。注意将副变电站的通风流向与主室相结合,防止风力流动不出去,斡旋在建筑内部产生较强的轰鸣声。所以,通风设计一定要科学合理,妥善布置,充分利用变电站结构上的特点,使风力能够有效的流出。

3.2 电磁辐射的处理

目前多数变电站的输电电压一般都很高,在电缆的传输过程中,容易产生一些电辐射由于变电站的电流大多为交流电,所以其产生的电磁辐射对于人体的影响不大,但是由电磁辐射产生的电磁粒子对周围的环境还是有很大影响的。例如:在一些电缆距离地面较近的地方,地面植物的生长都非常快,这是因为高压电缆在电量的输送过程中产生的磁场和离子扰乱了土壤中的土质成分,促使了地面植物的疯狂生长。鉴于电磁辐射的影响,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来降低高压电磁辐射的影响。

(1)电磁屏蔽:将电磁辐射限制在一定空间,包括对主变辐射源的屏蔽和工作空间的屏蔽。

(2)对于产生电磁污染的设备,可采取远距离操作和自动控制等。

(3)个体防护:人员对设备操作时为应穿戴防护头盔、防护眼镜、防护服装等。

(4)植树绿化:在变电站区域周围应种植花木,可衰减辐射场强,保护人体健康。

四、变电站建筑设计中地基沉降问题

任何建筑物的地基在建筑物的荷载影响下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沉降,有的是均匀沉降,有的可能是不均匀沉降但是变电站一旦发生过量的地基沉降,就会使变电建筑发生倾斜或是墙体开裂,这就给电力供应工作带来了严重的隐患。在变电站的地基设计时,要综合的考虑结构、基础以及地基三者间的相互影响,从结构、施工等方面入手,寻找科学的解决沉降的办法。

4.1 变电站的建筑外形结构简单化

如果变电建筑的外形和结构过于复杂,立面高差过大,就会使作用在地基上面的荷载有较大的差异,容易造成变电建筑的不均匀沉降,使建筑物开裂或倾斜。所以,变电站建筑的平面设计要采用形状简单的“一”字型;控制砌体承重结构使其长度和高度的比例不超过 2.5-3.0;内、外纵墙避免有中断、转折的情况,减小横墙的间距,以此来增加建筑的整体刚度,加强调节不均匀沉降的能力。

4.2 变电站的结构应设置沉降缝

设置沉降缝可以把整个变电建筑从屋顶到基础底面竖向分开,分成好几个互不影响的独立单元。这样的单元建筑的长高比较小体形较为简单、整体的刚度增大,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不均匀沉降带来的损坏。沉降缝一般设置在:平面形状较为复杂的建筑转折出;建筑物高度或荷载易发生突变出;建筑结构和基础不同类型处;长高比过大的建筑物内部;地基土的压缩性发生明显变化或者地基基础的处理方法不同处;分期建房的交界处,在设置沉降缝时,要注意预留足够的宽度,保持缝内的清洁,不添加填充物,以此来防止相邻地基间的挤压。

五、结束语

总之,在变电站建筑设计当中要注重变电站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它们是保证变电站建筑质量的重要指标。在进行变电站建筑设计时,还要综合的考虑其噪声、防火、电磁辐射、地基沉降、选材等干扰问题,只有采用科学合理的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提高变电站的使用寿命,保证变电站的安全和稳定运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篇6

一、现代医院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医院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的形成与发展是受生产力水平和医学科技的影响和制约的,与整个自然科学与哲学思想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面到立体多维的医院人际关系,期间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1.原始医学的人际关系

原始医学在人类社会医学发展史上占据了漫长的时间,包括有早期的图腾幻想医学及其晚期的巫术医学。原始人类为了生存和减轻痛苦,研究各种动物、植物、矿物对生物体的利害特征,或通过自己的经验判断,或通过畜养动物身上观察某些植物的疗效来寻找治病的方法,如某些植物有毒,某些植物能治疗或减轻疾病,原始人类知道用砭石、棘刺、骨针作为外科手术工具,用于取出异物、开放脓肿、施行放血术。尽管这些做法仍是原始人类保护生命的本能,但在原始思维指导下的原始人类通过观察、思索,再加上把原始的经验积累起来,使无意识的动物本能逐渐过渡到有意识的人类原始医疗经验的积累。虽然这一时期医疗活动的人际关系非常简单,没有医业分工,人际关系主要体现在自救、互救,更没有形成过固定的医生与患者的关系,但正是基于这种原始的互相帮助才得以使其在恶劣的条件下求得生存。

2.古代医学的人际关系

古代医学的最大进步体现在医学逐渐地成为一种独立的职业,并且出现了医业分工,像我国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名医扁鹊,秦汉时期名医张仲景,东汉末年外科杰出名医华佗。古代时期,个体医疗是医疗的主要形式,医者主要多为个体行医。许多医生游历乡间为民治病,当然,很多医者属于“座门等患”的“座堂”先生。古代医学主要是经验医学,医疗活动中的人际关系主要体现在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关系,医生通过为病人治病而谋生,病人为治病而求助于医生,是相对平等的供求交换关系。古代时期医院萌芽已出现,公元前7世纪,春秋时代在各国都城设立残废院,在公元2年汉朝建立最早的收容传染病的隔离院,东汉时建立了军医院叫“庵芦”,元代军医院叫“安乐堂”。这一时期医院的人际关系也只是较以往相对复杂些,独立个体行医仍是当时条件下医疗的主要形式,这些医者间少有往来,多是通过口口相传、著书立说为人所知。

3.近代医院的人际关系

近代医学开始于“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在16,17世纪步入封建社会后期,由于手工业工厂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关系瓦解,从而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使医学摆脱了僧侣的统治,克服了唯心主义的束缚,使医学的发展与当时的科学技术更相结合。近代医学一个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建立在分析实验的基础上,近代实验医学的标志就是近代医院的产生,近代医院成为社会医疗的主要形式。[1]尽管同一时期还有大量个体医疗的存在,但无论从医疗技术水平,医疗能力和物质条件来说,医院都处于领先地位,个体医疗从此退居辅助、边缘地位。近代医院为适应近代实验医学的发展,实现了专科分工,医护分工,医技分工,集体协作医疗。尽管分科、分工不细,但这些分工与集体协作仍是近代医院基本特征。

近代医院人际关系开始走向复杂,主要有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医生与护士之间的关系,医生与医生之间的关系,医生与医技人员之间的关系。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是近代医院人际关系中的主要关系,医患关系既有“主仆关系”,又有“平等合作”的关系,人际关系既有集体协作的关系,又有同行竞争的关系。这一点,前些年曾有一部脍炙人口的电视剧《神医喜来乐》,就集中鲜明地塑造了晚清末期宫廷、民间医者之间医德医术的矛盾对立乃至大时代背景下中外医者之间的智慧的交叉与碰撞。

4.现代医院人际关系

20世纪中期后特别是近三十年来,由于电子、核子、计算机等最新自然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大量高新技术渗入医学领域,为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并且为医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医学科学技术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飞速发展。多学科的互相渗透,促使医学也产生了众多新兴学科:如分子生物学、现代免疫学、遗传工程、病理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医学工程等。进入现代医学阶段,医学迅速发展。本世纪70年代,欧美等工业、科技先进国家率先进入现代医院发展阶段。这是现代化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时至今日,这股大潮已席卷全球。虽然现代医院的发展还不够全面和充分,远未到终点,但这一切都昭示了现代医院发展的趋势。现代医院人际关系呈现出立体多维的结构体系。人际交往剧增,人际关系复杂多样,联系广泛,呈现网络状,并有多向合作、互相交流沟通的特点。人际关系还有国际化趋势、法规化趋势。人际关系多种类型并存,多种形式同在。

二、现代医院人际关系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现代医学模式由近代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学科学呈现出六个方面的特点:(1)医学发展的高速化,发明与应用周期明显缩短,知识更新加快;(2)医学学科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使一些医学体系呈现立体多维网络化;(3)微观与宏观研究两级并进,医学科学社会化趋势明显加大;(4)大量新技术,如计算机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医学研究科学化;(5)重视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对人健康与疾病的影响。医学工作者不仅重视人体微观低层次内环境的动态平衡,而且重视整体性,如精神与躯体的平衡;(6)医学科学国际化的趋势。医学科学研究打破国界,医学科学技术相互引进。现代医学和现代医院的发展,使现代医院的人际关系形成了明显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点:

在现代医院发展过程中,由于医务人员在医疗行为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医院分科精细,医务人员分工专一,医疗活动必须在集体协作之下共同完成,这就需要医务人员之间要“避免相妒,凡事求真,言必由衷;应谦恭有礼地相处,不可任意批评,更不能再患者或其家属面前”起争执。现代医院人际关系呈现出明显的特点和趋势,主要有以下四点:

1.多维联系趋势

由于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分科分工精细,病人从诊断到治疗药经过许多科室,许多医务人员。因此,病人要得到及时的诊治,从心理上和行为上要与多方发生联系,希望得到各方面的“关照”。医务人员越来越懂得重视社会、心理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注意接触病人,同病人主动建立联系,以加强心理治疗。因此,病人与医生都主动建立多维联系和进行信息、心理的交流,心灵的沟通。

2.经济关系强化趋势

现代医院既讲社会效益,也讲经济效益;现代医院既讲管理,也讲经营;现代医生既讲奉献,也必须追求个人价值和经济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患双方始终存在着经济关系,这是不可避免的。正是由于患者具有病人和消费者的双重角色,医务人员通常也具有医者和经营者的双重身份,因此,近年来医患之间的经济关系在不断强化,随之而来的就是大到整个医疗卫生体系,小到每个医疗科室内部的利益合理分配问题。

3.法规化趋势

传统医院人际关系,很大程度上是靠伦理道德规范维系的,通过人的内心信念、传统习俗和社会舆论来调节、约束人际关系。在现代社会,单靠伦理准则来规范约束医务人员彼此之间的行为显然是不够的,即便单靠行政管理也是不完整的。因此,对现代医院医务人员彼此间权益、地位关系的立法,不妨成为一种构想,并且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促使之成为维护人际关系正常发展的制度和重要手段。

4.国际化趋势

由于现代各国都扩大对外开放,国际间交流不断扩大,医学科学技术打破国界,各国医务人员之间相互交流、接触日趋增多,而这种交流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医学发展的高端水平和未来的趋势。相信在未来,不仅一个国家内部的医务人员可以在本国内跨地区行医,亦可以实现各国医务人员间的跨国行医,从而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医疗人才、资源互补,而不再只限于学术上的交流。因此,现代医院医生必须适应人际关系的国际化趋势。

通过深入挖掘现代医院人际关系的演变发展进程以及综合概述现代医院人际关系的特点,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包含着对我们现代医院建设的深刻意义。现今,国内学者对于现代医院人际关系的综合研究相对较少,既往的研究也局限于某些特定专业立场。例如管理人员对医患关系矛盾冲突根源进行深入挖掘,护理专业学者从维护护理工作人员权益出发对医护间各种现象研究较多,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对其与临床间关系研究较多……当然,这些都不乏正面积极的作用,但我们更需要能够站在一个全面统筹的高度对现代医院人际关系作整体、深入、权威的把握,才能对现代医院人际关系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认识,真正理顺现代医疗活动中所衍生的各项人际关系,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医院发展的长远规划。

参考文献:

[1]王志杰:现代医院人际关系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5:7

篇7

电力设备的维护管理与运行操作为变电运行的主要任务。具有维护的设备多、发生异常及障碍机率大等特点。乏味繁琐的工作性质,易令人产生松懈,加之工作人员分散,不易管理等。若发生变电事故,轻者经济受损,重则危及人身、设备、电网安全,影响社会稳定。下面,为了降低安全隐患进行如下管理措施。

1完善变电运行的“安全管理” 工作

1.1强化变电工作者专业素养

变电运行,需较强专业知识与长期工作经验累积,要求工作人员不断提升技术水平,需依工作的需要,与运行实际状况相结合,针对变电运行工作展开研究,认真剖析运行易发生的故障点,定期组织进行强化培训。让理论联系实际,对电气设备运行所常见异常展开讲解。对运行人员的进行安全意识指导,严遵变电运行中的“安全管理”手段,强化运行管理技术水平,能对设备运动中时发生的事故进行冷静处理,降低处理时间,确保变电设备能够安全稳定运行。

1.2变电运行工作“技术管理”的提升

务必对运行工作的“技术管理”不断提升,加强变电设备绝缘的督查工作,采取超声检测、色谱分析等监督模式,杜绝因绝缘不良而产生故障。对运行的电气设备采取红外线测温展开检测,若有异常,立即跟综测温,采取可见光图谱与红外线成像图谱库展开对比,给出检修方案,确保设备运行的安全稳定。

1.3严格遵循安全管理工作职责:企业可充分利用安全“文化、标语、活动、手册”等模式,加之事故资料把安全生产意识灌输到日常工作,本着安全第一工作理念上好每天班。为了提高变电运行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务必加强安全生产责任的学习,同时以“安全知识、防范事故演讲”比赛及典型案例等模式,展开深入教育,让变电运行工作人员始终将工作“安全、重点”铭记在心,强化变电运行人员安全意识。并且,需构建科学有效的责任制度,将各项生产进行规范管理,健全责任机制,创设奖惩制度,让安全责任深入人心,以量化与细化等具体手段,提升其操作性,各个岗位皆落实责任内容、拟定细则,遵章做事,违规必惩,以提升变电运行人员责任感。安全电力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是企业最根本要求,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严格遵守安全电力管理制度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防微杜渐,防患于然未,发现事故隐患要立即处理,这也是安全电力管理的重要内容。一些电力企业重视大型作业的管理,轻视日常管理。近几年发生的事故,多数是在进行小型、分散作业时发生的。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大多都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不注意通过规章制度管理,不注重通过抓事前控制来预防事故。同时,设备的检修记录、试验报告、设备档案记录也不及时、不准确、不规范,保管不认真,违规违章作业,安全意识淡漠造成的。

1.4变电运行“设备管理”的加强

对变电设备的“巡视管理”为变电运行工作中的重点,一般运行管理最关键的内容就是预防运行设备发生异常。对变电设备的选择上,性能好的设备可提高“设备管理”绩效,并且要对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及监理”的力度展开加强,严把设备的“质量、验收关”,防止由于设备自身原因导致的故障。

2 运行设备“巡视质量”的加强

为确保电气安全运行,务必采取变电“设备巡视“措施,设备巡视为变电运行工作过程的重点,其主要采取” 耳听、目测、鼻嗅、仪器、触试”等对设备进行判断检查。其中,目测法:用眼睛检查设备外观是否有异常状况。耳听法:以耳朵或凭借听音器械,对设备运行所发出声音正常于否进行判断。鼻嗅法,以鼻子分辨是否有因过热导致绝缘材料发出特殊气味。触试法,对设备不带电处以手触试,检查设备温度有无异常升高。结合仪器检测手段,对变电设备采用测温仪器展开检查,是检测设备正常于否的有效手段。为了确保电网的安全运行,务必及时对设备的异常进行排查检修

3“安全管理”与“事故防范”的提高

3.1 严格执行“安全管理条例”

若想加强“安全管理”,务必先对工作班组进行“安全管理”强化,落实责任。构建完善的安全责任体制,是生产安全高效的保障。遵循具体、规范等原则展开岗位责任制的拟定,责任落实明了、奖罚分明,在责任的压力及奖励的动力下,极大地调动了工人安全生产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工作的责任感。在变电运行的工作中,务必要确保操作中“执行”、“检查”、“监护”以及对“布置、现场检查”等安全管理要到位。加强“设备巡视”, 对危险点进行精准预控。同时,操作前务必做好充分准备,仔细核实图板,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监护、复诵制”,规避在无票及无调度命令的情况下展开操作,安全措施的布置上需严格遵守工作票要求,仔细核查对安全遮栏范围的设置、装置地线的地点以及相关的标示牌标识。

3.2构建健全的“监督考核”体制

若想防止变电事故,首先务必落实责任制,切实有效的展开实施。加强运行人员的执行力,构建健全的安全监督体制。务必规避安全责任制光说不练的流于形式,让其成为虚无的空壳。每项工作的展开皆需确保“计划、检查监督及验收考核”等工作到位,方可令每项工作能顺利地安全展开。对各级工作人员所落实的责任完成状况进行“动态、指标考核”相结合的形式展开,各级人员本着“严、细、实”要求促进工作的全面到位,班组长考核的主要依据为安全生产的实绩,与班组长的任用及奖罚挂钩,只有在重奖重罚的体制下,才可确保各项工作效率的提高,从而实现危险因素分析能力的提高,降低事故发生率。

3.3安全管理中“应急管理”措施的构建

由于变电运行工作的性质,工作人员工作时务必仔细谨慎地进行标准化作业,要求作业流程与行为要规范化,确保安全工作需构建应急措施,以便可以应对突发事件,需仔细进行现场勘察,对高风险作业的隐患,拟定相应的“组织、技术及安全”措施,且进行充分的现场安全监护与施工技术交底,对“设备、电网及人身伤亡”事故进行有效预防。定期开展事故演练,提升工作人员对事故的应对能力,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保证变电运行的安全稳定。

3.4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培训质量:

安全培训要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规程”,紧密结合事故案例,在安全培训过程中,以提高员工的素质为目标,以岗位应知应会培训为重点,以工种技能培养为核心。在安全电力管理中,人既是保护的对象,又是实现安全电力的第一要素,人是事故的受害者、又往往是肇事者,当然要强调以人为本。把安全管理活动中人的因素提到中心地位,树立安全人本管理理念。通过培训使职工的安全意识大大提高,安全教育并不简单的背背规程,要采取多种形式,图文并茂。可以根据不同的工种和专业分期分批的带领职工到出事地点或现场进行讲解,请受伤害的人员谈体会,用大量的事实、事故案例和血的教训对他们进行解说。让他们认识到工作中所做的保证自身安全的措施是工作内容的重要部分、是任务完成的前提。真正使每一个职工认识到在工作中遵章守制,注意电力安全是为了自己和他人,不重视安全发生事故就会给自己、家庭和企业带来更大的危害。

总结

由于变电运行工作性质的独特性,要求工作人员务必对安全意识的有极高的重视度,提升运行人员技术能力,工作时严遵各项规章条例,提升责任心,对设备进行定期巡视,若发设备隐患,立即进行检修,确保电气设备及电网的安全运行。安全电力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全方位、多层次、全员参与的全过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探索新思路,努力培养一批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的职工,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达到安全电力生产良性循环的最佳状态。

篇8

(一)项目部人员的组成不科学、不合理。这主要是因为在现代社会背景条件下,很多项目部的成员都是不符合标准和要求的,使得整个项目部经济技术含量低、专业结构的组成不科学,有的甚至出现人员不足的状况。除上述大方向上的不足之外,项目部在实际的环境下还存在着诸多方面的不足,大部分项目部中都缺少必要的管理工具和设备,这一点尤其是在一些较长距离的输电线路工程中更加明显,而这样一些方面的不足就很可能导致在实际的工程环境下造价的增高或者是工期的延长。

(二)施工队伍的水平低下。除了施工设备所造成的影响,在施工人员的配置上如果技术水平或者施工素质太差,必定会影响施工设备的使用、工程施工的进度 ,甚至带来一些额外的影响。

(三)混乱的施工现场管理。在许多项目实际施工中,都会看到混乱的施工现场管理。现场安全员、施工员等必要的管理人员对施工作业人缺乏管理,造成的设备材料乱放、不按规范操作等问题都会对施工进度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所以项目实施时,应该安排专项人员加强对施工现场进行管理。

(四)设备的选择不合理。这样一点的提出主要是因为设备的不合理不匹配会导致安装和施工难度上的增加,也会给整个工程项目带来较大的浪费。

二、现场管理的重要性

目前输变电站施工的主要流程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投资决策、设计准备以及施工阶段。本文强调的现场管理属施工阶段范围,这个阶段不需要再对相关准备措施、劳动合同、施工队伍进行筛选、检测,只需要展开有效施工即可。在施工过程中,设计示意图将会被转换成施工流程图,设计图的质量问题直接影响现实中施工的有效性。因此在施工时,必要的现场管理是对工程正确有效实施的保障,对整个工程有着巨大推动作用。在现场管理过程中,可以发现施工进度安排上的不足,还可能发现施工隐患问题,保证施工的安全性。

三、加强输变电工程现场施工管理的对策及建议分析

(一)合理地组建项目部门。第一,土建工程、电气安装以及输电线路架设三个专业的知识在输变电工程实施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一点,并在组建项目部门时则需考虑这三个专业的技术人员的纳入;第二,若处于工程量比较繁重或地质施工的技术条件繁琐的环境时,也需要考虑专职安全技术人员以及概预算技术人员的纳入。

(二)细致地做好施工前期准备工作。因为在输变电工程中涉及了土建工程、电气安装、输电线路架设三个专业的工作,则工艺较为复杂,材料设备的品种也比较繁多 ,同时在施工过程之中也存在着施工队和工种班组较多等等容易出现的问题。要解决这些情况或问题就需要建设方的项目部门施工管理人员做好各个方面的技术准备工作以及人员协调工作。其中技术准备工作尤为重要 ,在施工环境中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技术人员和设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交流,充分认识并了解整个工程的设计规划、设计意图以及设计的思路,对于整个施工的图纸和合同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第二,技术人员和设计人员需要根据实际状况制定科学可实施的施工方案和程序 ,在施工前有一个良好的规划;第三,技术人员需要格外注意一些高新技术所要求的在实际施工中要做到的施工工艺 ,根据工程的特定特点做好施工工艺的准备工作。除了以上三点之外,施工前期准备工作还有技术工长对于工人的相互交流,并与此同时进行培训,对工人施工进行规范,授予新技术和新工艺。

(三)认真严谨对待质量检查。在施工之中,做到工程整体的质量符合各个方面的标准不是很容易做到的 ,则建立一个良好的质量缺陷检查制度是十分有必要的 ,因为一般是不能够从任一单项工序之中对施工质量问题进行窥视检查或判断的。与此同时 ,要确保在质量检查制度制定的过程之中的每一道工序都有科学的论证。施工质量问题一般是不能够从单项的工序完成状况中去加以窥视和判断,要想施工的整体质量都符合相关方面的规范标准,就必须要建立起良好的质量缺陷检查制度来,且在这样一项检查制度的制定过程中要切实的保证每一道工序都是经过了科学的论证的。因此,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就需要针对于每一个专业和每一道施工工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不同的质量验收标准来。

(四)做好设备材料供应及管理工作。在输变电工程之中所运用的材料种类较为繁杂,同时也要注意许多新设备材料的实际运用问题,例如变电工程中的砂、石、水泥、瓷砖、大理石、铝合金、防水材料以及各种钢材等等;输变电工程中需要的设备以及装卸材料,例如隔离开关、避雷器、变压器、滤波器、铁塔、瓷瓶、混泥土构支架、金具、等等。则针对这些材料问题,管理人员需要尤其注意以下三个问题:第一,需依据施工图纸所提供的输变电的设备规格、数量、材质、技术参数等各个方面去安排物资采购部解决供货问题;第二,设备材料比较繁多,分类摆放利于施工工作;第三,为了不因为设备材料问题对工程进度造成影响,相关人员必须将含建筑材、金具、输变电气工程各类装材等材料的物资清单列好,同时标示清楚数量、规格、品牌以及产地等等 ,避免出现材料订购不符合要求的状况。

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与工程质量息息相关,因此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加快施工进度,减少工程成本,避免操作失误。在进行施工前,应当对施工人员进行法制教育和职业道理教育,此外还可以对施工人员做一定的技术培训,具体做法单位可以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但是合理的奖惩制度不失为一个激发施工人员提高自身素质的好方法。

四、结语

综上所述,输变电工程的施工现场存在许多问题,需要人们用心的去发现问题,加强管理措施,不断促进输变电工程的发展。本文主要对输变电工程现场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提出 ,与此同时 ,还分析了这些问题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建议 ,对我国未来电力企业的大力发展具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篇9

电影——被人们称为继文学、音乐、舞蹈、绘画、戏剧、建筑之后的“第七艺术”,从1895年12月28日诞生至今,它吸引了无数的人们驻足观看,在所有艺术门类中,电影是一门年轻的艺术,但是它却得到了全世界范围内观众的喜爱,面对这样一份“宠爱”,广大的电影艺术工作者当应义不容辞地创作出大量优秀的电影作品,而如何能够创作出优秀的电影作品呢?所谓“剧本——一剧之本”,电影艺术工作者能否创作出优秀的电影剧本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再进一步说创作者如何能够创作出优秀的电影剧本呢?创作者在“感性与理性”思维观念上的把握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所在。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思维指导着人类的行动。艺术作品的创作总会让人想起“灵感”“天赋”“天才”等字眼,优秀的电影剧本当真一定是由具有“天赋”的人创作出来的吗?剖开个别现象,从普遍现象上看,答案是否定的。

本文的核心论点:电影剧本创作是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共同建构而成,在电影剧本的创作中感性和理性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思维面,它们彼此交织,相互渗透。

一、什么是感性和理性

首先我们共同认识一下感性和理性的概念问题。什么是感性和理性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感性”的注解为:“感性指属于感觉、知觉等心理活动。”在康德的哲学思想中,康德将人的认识能力区分为感性、知性与理性。感性指的是“感觉表象”。感性是被动的单纯接受的能力,感性与感觉是有所关联的,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个别特征在人脑中引起的反应。人有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当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这些感觉器官时,通过神经系统传到大脑,人就产生各种感觉。例如,视觉能看到事物的颜色;听觉能听到事物的声响。从感觉到认识,感性即直接接触具体事物当中产生的对事物具体形象的认识,感觉、知觉、表象等是感性认识的形式,因此感性思维往往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的特点。

所谓理性,就是基于感性,通过思考而升华的一种抽象的认知。理性就是能看清事态和物质的本质,有针对性地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行为。“理性是原则的能力”。理性认识就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考作用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认识。理性认识往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一般情况认为人的认识首先是产生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然后经过分析、总结和概括便形成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感性是理性的基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也就是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低级阶段。要认识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必须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是理性认识的表现形式,因此理性认识往往具有抽象性与间接性的特点,但正是这种抽象性和间接性决定了它能够从现象深入到事物本质和规律,深化人们的认识。

二、感性与理性在电影剧本创作中的运用及关系

电影的发明实际上是发明了一个摄影机眼睛和录音机的耳朵,由此带给我们一个由视觉和听觉共同获取的富有魅力的电影世界。我们经常说,摄影机代替了观众的眼睛,摄影机的眼睛可以带着观众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由翱翔。但是这只眼睛是掌握在别人手里,由不得观众想看什么,而是由那个掌握摄影机的人决定给观众看什么。在这里“掌握摄影机的人”不仅仅指摄像,它还包括了编剧、导演等幕后人员,而其中最先“掌握摄影机的人”便是编剧。电影文学剧本是电影能够立体呈现的前提,也是电影艺术作品得以成立的真正意义上的基础。

电影剧本的创作不同于写小说,它要求编剧必须用画面来写作,用镜头来写故事,运用视觉性思维进行创作。那么在视觉性思维展开过程中,感性与理性有怎样的关系?我们可以分别看一下。首先从创作者本身来说,电影剧本创作中的“感性”强调个人的创作欲望、创作情感和创作情绪,在创作的过程中,创作情感和创作情绪往往在创作者的主观意识里是连贯的,这三个方面在创作的过程中又常常被人们统称为“感觉”,虽然这样理解“感觉”概念不太准确,但它也道出了感觉与感性之间的关系,通属“感性思维”。所谓“艺术源于生活”,在剧本创作的过程中,创作者不可避免地会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审美情趣、情感认识以及对社会中人与事的理解转变为笔下的画面语言,这种转变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的特点,任何艺术作品都应是有感而发,没有情感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感性思维在剧本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编剧在创作剧本的过程中不能将生活不加选择地记录(实验性电影作品除外),更不能忽略创作目的、创作构思、创作规律和创作理论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这就是为什么有的电影得到很多人的喜爱,有的电影却不受欢迎的原因。例如:在悉德.菲尔德的著作《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中谈到:“电影剧本的前十分钟必须提出戏剧性前提、戏剧性情境和主人公的戏剧性需求。‘戏剧性前提’指的是这个电影剧本讲的是什么,即这个电影剧本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它提供了一种戏剧性冲动,而且促使故事直向最后的解决。[5]而“戏剧性情境”就像一个容器,指的是包容这个故事内容的空间。实践证明有的电影作品对此做到了,留住了观众;有的电影作品播放了十几二十分钟还没交代清楚要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观众便没有耐心再往下看下去,从而选择了离开。这就如同当一个编剧情感的阀门已被打开,凭着自己的感觉想把开篇部分大肆渲染的时候,观众已离开了座位。成功的例子如:票房大热影片《非诚勿扰》在前十分钟交代了本片要讲一个“三无伪海龟”中年男子秦奋征婚的故事,当观众明确了电影的戏剧性前提和人物的戏剧性需求以后便饶有兴趣地想知道秦奋究竟是怎么征婚的?他到底有没有征到意中人?开篇设置了悬念,它提供了一种戏剧性冲动,吸引观众迫切想知道后面的结局。倘若这部电影的开篇不做这样的设计,用二十分钟的时间交代人物需求和戏剧性前提,估计观众早已失去耐性,进而影响了整片的观影效果。电影作品是以电影观众作为受众对象,失去观众也便失去了作品生存的土壤,因此倘若在创作的过程中一味追求感性认识而忽略剧作章法、剧作理论等理性框架,最终必将导致作品的失败。剧作理论和剧作章法都是对剧本创作本质和规律的归纳和总结,归属理性思维层面,作为一名编剧必须要好好掌握。再如:任何一部电影都有理性表诉机制——叙事机制,以美国好莱坞的电影为例,美国人紧紧抓住了电影这一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确立了模式化的电影叙事形式。例如:影片《魂断蓝桥》就完全依照模式化的电影叙事,在主题构成、情节设计、结构安排、人物性格等诸多元素上构成了完整的电影叙事机制,以其对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的成功运用而成为世界经典之作。

但电影剧本创作中的理性框架若离开了感性基础,抛开感觉、情感、表象、想象等特征,其电影剧本必然会生硬呆板,缺少生动和生活的质感。在影视剧本创作活动中需要情感、情绪等感性思维的参与予以作品“生动”和“生命”。同时,我们要意识到理性框架构成的最终目的同样是要令作品“生动”和富有“生命力”。电影剧本创作中的感性思维若离开了理性基础,抛开剧作理论和剧作方法,仅凭个人的自我感觉进行随意创作,其剧本就很容易造成结构散乱、调理不清、无章、无规、无格、缺乏明确主题和清晰的线索,最终用再多时间、再多笔墨也只能写出劣作。电影剧本的创作不论多么地需要情感的融入和丰富的想象都必须通过理性的梳理从无序的“感性释放”走向有序的“感性清晰”。

上述分析证明电影剧本中的感性创作与理性创作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缺一不可,创作者在电影剧本创作中只有将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相结合,才能够创作出拥有观众、拥有市场、被许多人广泛喜爱的成功的影视作品。否则只能产生大量的平庸之作和失败之作。

三、结论

综上所述,电影剧本创作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感性与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在艺术实践中二者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任何人要认识任何事,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其它办法解决的。感性和理性永远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互相渗透,互相依存,电影剧本创作没有绝对的感性,也没有绝对的理性。感性过程和理性过程的有机结合才是导向抽象意义产生的根本原因,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有机结合才是电影作品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410页.

[2]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83页.

[3]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85页.

篇10

一、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的共存关系

从电子文件诞生开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将会与纸质文件共存,其共存状态及原因复杂多样,大体可归结为以下两类情形:

第一类是先有纸质文件,之后根据存储、利用等方面的需要形成相应的电子版本,即纸质文件的数字化过程。通常有两个时间点:一是收到外来文件或形成文件后即实施数字化,使文件在现行期有纸质和电子两种版本;二是对已经归档的纸质档案数字化,文件过了现行期才有两种版本。

第二类是在业务活动中用计算机直接生成电子文件,出于对文件证据要求或长久可读考虑,又将电子文件转换成纸质文件。也有两个时间点:一是在计算机系统中完成纸质文件制作,或经由网络传输的电子文件接收后,以纸质文件形式输出生效,从而使文件在现行期即有两种版本;二是在归档时或归档后为电子文件制作硬拷贝,在这种情况下,文件到了半现行或过了现行期才有两种版本。

根据上述情况,可把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的共存状态归结为“文件双套制”和“文件双轨制”两种类型。文件双套制,即文件归档后二者的共存,亦称为“双套归档”。双套制的实现,可以是对电子文件制作纸质拷贝;也可以是对纸质文件进行数字化。文件双轨制,即在文件生成、运转过程中二者的共存,即两种版本文件同步随文件流程运转。可以说,双轨制是比双套制更全面、深入、进步的文件管理形式,双轨制为文件材料归档双套制提供了条件。

无论是双套制还是双轨制,都以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相互对应为前提。但两种共存状态下电子文件的社会属性和功能却有所不同。双套制是后端共存,电子文件不是“原生文件”,未经运行和处理,没有在现行期发生效力,没有相应的元数据。而双轨制是全程共存,电子文件也是“原始文本”,生成时即具有效力,参与相关的事务处理,如管理完善,有全面的元数据,是完整意义上的电子文件。

二、电子文件管理与纸质文件管理的关系

在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共存状态下,需要对这两种文件分别管理,这就形成了两种管理系统的共存。共生于一个机构的两个文件管理系统既各自独立,又互相依存,并在这种互相影响下改造功能、提高效率。

电子文件管理推动纸质文件管理改革。自从在文件和档案领域实行计算机辅助管理以来,纸质文件管理的方法就开始发生变化,电子文件的管理对纸质文件管理的影响更大、更深,从而引发的变化也更多、更明显。其中实行双轨制比起实行双套制机构变化的程度又有进展。尽管各机构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但还是有许多共同的表现,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推动了文档一体化的实质性进程。电子文件管理对前端控制的要求是实质性、甚至是强制性的,理想的解决方案是由一个系统统管全程。即使尚未建立统一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机构,也在现有系统中强化了前端控制,将文件阶段、档案阶段的管理任务统筹安排,将可能在文件生成初期完成的工作尽量提前。由电子文件推动的这种一体化很快带动了纸质文件管理的改革,在文件―档案全程范围内进行的流程变革使文档一体化进入了新阶段。纸质文件的提前归档是一个具有关键意义的变革。目前开展电子文件管理,特别是实行双轨运行的单位大多实行办理完毕实时归档。质文件的随时归档不仅减轻了机构内保管文件的压力,也减少了个人存放文件保管不善等问题,提高了归档齐全率。提前归档使档案部门控制机构文件信息资源的起点明显前移。与提前归档同时发生的还有鉴定、著录等工作的提前。为保证顺畅衔接,必须以文件―档案全程为一体进行管理。

二是档案实体管理的简化,尤其表现在整理方面。过去对纸质文件整理需要通过实体系统固定文件之间的联系,建立档案实体的秩序,并支持档案检索的实现。电子文件管理之所以导致纸质档案实体整理的简化,一方面是因为快速度、多途径的全文检索功能,及随时随处的网上利用,多用户同时利用的便利让用户更加乐于利用电子文件。另一方面,立卷的简化带动了相关工作的简化,档案部门可以从繁重的业务整理中解脱出来,更多地关注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开发与服务。

纸质文件管理促进电子文件管理的完善。尽管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有许多不同,但都是同一社会活动的记录,其管理目标基本一致,在管理内容和方法上也有诸多共通之处。电子文件管理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建立公众信任和法律认同。突破的思路主要集中在两条路线上:技术和管理。技术措施自不必说,加强管理的一些思路是从纸质文件管理的经验中汲取而来的。

来源原则是电子文件管理从纸质档案管理中获取的最有价值的生命之核。对于电子文件而言,来源原则仍然可以奉为圭皋,区别仅在于从主要指导档案实体单元的组织,转变为指导对电子文件生成背景的理解、揭示和维护,用来源的真实性证实电子文件内容的真实性。

从技术而言,对纸质文件的伪造、篡改也并非不可实现。实际上,人们对纸质文件、档案的信任更多是来自对其整个运转、保管过程安全性的默认。这个过程建立在文件形成与保管规律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运行和各种复杂情况的检验而日渐严谨与完善,其中蕴涵的科学性对于电子文件也具有借鉴价值。

可见,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管理的共存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二者在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中互为条件、互补长短。在这些相互影响和作用中,各自经历着改造与被改造,同化与被同化以及调整定位的过程,两种管理方法在合理叠加、混合、功能替代中动态确定着共存状态和形式,并逐渐融合为一套综合管理各类载体文件的管理方法和系统。

三、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的关系趋向

可以预见,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管理共存的二元格局将会持续相当长时间,因为从总体来说,功能的完全替代很难,也非必须,针对办公过程而言,“无纸化”必然经历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只要电子文件的安全性没有得到完全保证,真实性没有得到法律上认可,人们就需要以纸质文件形式生效或将纸质副本作为重要的备份加以保存。只要还有人使用纸和笔,就会有以纸介质形成的社会活动记录,如特定环境下的手稿、手书记录、批语、书画作品等几乎不会消失,其中不仅有技术问题,还有习惯、文化等因素。

但是,共存的态势将持续地处于变化之中,主要表现在双方的数量、功能方面。大的趋向是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的此消彼长,从以纸质文件为主到基本对称再到以电子文件为主,将会形成方向相反的两条弧形曲线。理由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一是计算机和网络的广泛应用,信息化战略的全面实施,使电子文件越来越多地成为文件生成的最初形态。电子文件流程与信息化平台上业务流程的契合使之成为办公、设计、贸易、交往的必要工具;信息形态的多样性、极强的可操作性和传递的便捷性,使机构和员工更愿生成和使用电子文件;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普及使越来越多的文件必须通过网络传递;数字签名、用户认证、信息认证、防范攻击等技术的进步,使人们增强了对电子文件的信心;管理的改善使人们可以方便地检索利用。这些因素都给电子文件的增长和功能提高提供了条件。

二是某些电子文件无法或难以转化为纸质文件,或是因为其信息海量纸张难以承载,如实时勘测的各种数据;或是因为信息形态无法以纸张载入,如声音、三维图像等;或是因为文件的结构复杂,包含动态链接、嵌套关系等,无法记录于平面纸张。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进程,这种只能以数字形态生存的文件的种类和数量会越来越多,复杂程度也日益加深。人们大量创建和使用此类文件主要是需要或喜爱它们的功能,大多数情况下并不顾及它们是否可以制作硬拷贝用以“保真”。

上述两种情况都不可避免地改变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的数量和功能对比。前一种情况还有实行双套制、双轨制的可能,但电子文件将在量的积累中逐步引发质变,占据主导地位;后一种情况中的电子文件已不可能有纸质文件相伴,需要寻找一条能够独立生存、独立承担社会责任并证明自己的道路。

受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不均衡发展的影响,两种文件管理的互动也是不对等的。纸质文件管理在电子文件管理的影响下逐渐“瘦身”,而电子文件管理则在纸质文件管理经验和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日渐丰满。文件本身的变化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客观存在,文件管理的变化则是文件、档案工作者的主动应对。这是历史上文件管理最为复杂的时期,两种文件的共存和互动给我们带来无数的难题、挑战和机遇。对于职业文件、档案管理人来说,全面、科学的文件管理战略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一方面,因势利导,以积极的文件管理政策进军电子文件管理领域,从管理制度、方法、技术层面帮助电子文件建立威信,以至于建立法律地位。另一方面,坚守“社会记忆保护者”的职责,在没有充分把握保障电子文件长久真实性时,不轻言放弃纸质文件阵地,充分、有效、巧妙地利用两种文件的特点实现管理优势互补,有利于我们在文件、档案管理的重大变革时期最大限度地把握主动。

参 考 文 献

[1]王信功.电子文件的产生及其对档案管理的影响[A].西部大开发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

[2]阚赤峰.浅谈电子文件的归档管理[J].黑龙江档案.2011(4)

[3]杨丽.浅述我国电子文件研究的特点[J].黑龙江档案.2011(3)

[4]谢志清.电子文件档案化管理探析[J].黑龙江档案.2011(3)

[5]常胜利.电子文件对档案业务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山西档案.2011(S1)

篇11

要想满足变电运维的技术管理,就应该做到与时俱进,符合时代的要求,和时代一起进步,用科学的方法加强对变电运维的技术管理。同时还应该对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严格规范,每个员工都应该清晰的了解到自己的岗位职责,每个岗位责任都应该切身地落实到员工身上。

1 提高变电运维的安全管理水平

1.1 对变电运维制度管理进行规范

要想提高变电运维的安全管理水平,就应该对变电运维制度管理进行规范,要清晰了解组织的相关结构,明确一个阶段中要完成的目标,增强员工的责任感,保证变电运维的任务都落到实处,避免出现责任相互推脱的现象。在对变电运维制度管理进行规范时就应该实施岗位责任制,每个员工都应该清晰的了解到自己的岗位职责,每个岗位责任都应该切身地落实到员工身上;对变电运维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进行细化,从而防止出现变电运维设备无端端坏掉;对员工每日的工作量进行量化,一定要做到变电运维设备房间闲人勿进,只有工作人员才能够与变电运维设备相接触,而非工作人员是不能和设备接触的,即使非工作人员由于特殊情况必须与设备接触的话,那应该事先办好相关的手续;同时还要保证变电运维仪器不会用在其他地方,也不能随便借给其他人,更加不能把仪器随便放置,变电运维的相关制度要要法律依据,同时企业的运行也要有制度可依循。

1.2 对运维人员责任心培训进行加强

要想有效控制变电运维事故发生的概率就应该加强相关人员的责任心,所以企业应该着重培养员工的责任心,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要想提高变电运维人员的业务素质,就应该使员工能够清晰的了解到变电运维的主要特点,员工应该知道变电运维的相关原理,熟知变电运维中的一些规律,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安全意识。

1.3 对运维人员的业务素质进行提高

要想提高员工业务素质,就应该在年终的时候对员工培训的结果进行总结,把员工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在下一次培训的时候就应该着重培训,并结合员工自身的情况进行有目的性的培训;倒闸操作应该着重培训,力求每一位员工都能够规范地进行这一操作。

1.4 对设备管理进行加强

变电运维工作主要就是加强工作人员对机器设备的管理来降低变电运维设备产生故障的概率。在对变电运维设备进行管理到的时候,应该注意做好对变电运维设备日常巡视的工作,公司应该制定相关的变电运维设备日常巡视标准,提高巡视人员的工作质量,尤其是在倒闸操作之后,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再三检查设备的情况,保证其是正常工作状态。对有缺陷的设备要继续追踪检查;在阴雨天气中要加强对设备的巡视,防止出现变电运维设备出现故障单没有及时检查出来的情况。在对变电运维设备进行管理到的时候,还应该注意在企业中建立比较健全的变电运维设备定期检查的相关制度,而且要确保制度要有可行性。除此之外,在对变电运维设备进行管理到的时候,还应该注意机器设备当前的运行状况,机器检修的结论、进行机器检修的负责人以及机器检修的日期等一系列信息都做好相关记录。

2 加强对变电运维的安全技术管理

2.1 对规章制度进行严格规范

要想加强对变电运维的安全技术管理,就应该对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严格规范。在严格的规章制度中,每个岗位都应该是明确的,每位员工都能明确自己的责任,对所有员工的责任和权力都应该进行合理分配,既要确定变电运维设备的安全运行,又要全面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除此之外,变电运维的相关制度即便再怎么严格,假如企业高层缺乏有效管理的意识以及企业中的员工缺乏责任心的话,这些规章制度都是没什么意义的,所以企业应该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安全意识。

2.2 建立变电运维的健全监督考核机制

要想加强对变电运维的安全技术管理,还应该建立变电运维的健全监督考核机制,从而避免变电运维出现问题的时候,与之相关的责任没办法落实的情况出现。要想建立变电运维的健全监督考核机制,就必须把那些把只是形式上的或者是那些容易制定的但执行比较困难的安全责任都在实处落定,要保证所制定的健全监督考核机制有比较详细的计划,在制定之前要有比较充足的准备,要有比较到位的人员进行实施监督和考核,同时还应该进行严格验收,进行复查时也要仔细。监督考核小组应该单独成立,不能和施工部门混为一谈,监督小组应该进行垂直管理,从而避免因为监督小组中的工作人员因人情或面子问题而出现监督制度执行困难以及监督人员由于人情问题而难处理的情况。除此之外,还应该将施工人员的绩效与变电运维安全结合在一起,对施工人员施工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和检查。

2.3 建立管理信息系统

要想加强对变电运维的安全技术管理,还应该建立变电运维的管理信息系统。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大多数行业都逐步实现了信息化,同时信息化还符合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号召,是我国一项非常重要的决策,所以在电力运维中也应该逐步实现信息化。电力公司在进行电力运维管理的时候,应该符合时代的要求,和时代一起进步,用科学的方法逐步实现变电运维管理的信息化。技术研发部门在建立变电运维管理信息系统的时候,在使用先进到的信息技术的同时还应该注意结合变电运维的情况,从而有针对性的发现变电运维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把变电运维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题及时解决掉,并针对变电运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出相关的决策依据,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使得施工人员都能快速的吸收信息化的相关知识。在对变电运维实际操作的时候,电力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准确预测到变电运维设备可能发生的事故,还可以运用信息化有效监测到变电运维事故的风险程度,从而有效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频率,减少人员的伤亡。

2.4 提高相关的技术管理

要想加强对变电运维的安全技术管理,还应该提高变电运维的技术管理。变电运维的技术管理在变电运维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提高变电运维的技术管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变电运维过程中各种特殊事故的发生。要想提高变电运维的技术管理,就应该从开始到结束都对变电运维进行绝缘监察,进行绝缘监察来进行变电运维设备的实时监控有两种十分有效的手段,一种是超声检测,另一种是色谱分析,对于一些技术要求比较高的变电运维设备来说,提高技术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结束语

要想提高变电运维的安全管理水平,就应该对变电运维制度管理进行规范,要清晰了解组织的相关结构,明确一个阶段中要完成的目标,增强员工的责任感,保证变电运维的任务都落到实处,避免出现责任相互推脱的现象。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相关人员的责任心,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提高员工业务素质。要想加强对变电运维的安全技术管理,就应该对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严格规范,还应该建立变电运维的健全监督考核机制、建立变电运维的管理信息系统以及提高变电运维的技术管理。

参考文献

篇12

一、加强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

安全,是包括电力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始终放在第一位的。由于目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需求越来越大,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大型变电站的技改、扩建工程也在进行中。现在变电站的的改、扩建工程基本上都是外包工程,在任何一种施工管理过程中,安全施工永远应该被放在第一位,它是包括电力企业在内的所有施工过程的生命线,同样,安全施工也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安乐生活与和谐社会的发展建设。由于各变电站的特殊性,施工的工程公司对施工的变电站无法做到处处了解。在电力企业的安全施工过程中,首先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要明确任务、责任到人,促使包括变电运行人员在内的每一个参与施工的部门都树立起强烈的安全意识,其次要根据所承担的项目特点,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要求相关人员认真执行与落实。详细说来,电力企业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真落实:

(一)加强安全培训

安全培训对于进入电力企业施工现场的人员来说非常重要,可以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他们在后续施工过程中按照规范进行安全操作,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原则。安全教育的过程不仅仅包括安全培训,还应该加入考核内容,无论是新学员,还是老职工,都应该积极地参与到考核过程中来,只有通过考核才能继续上岗。要求参与考核的人员根据电力施工对象和过程特点,分析危险点所在,并提醒他们提前做好防护措施,在作业区域提前做好标识,提醒施工人员注意。安全培训与考核也可以作为安全交底的主要内容,加以重视。

(二)加大安全隐患的排查力度

电力企业施工过程中,对安全隐患的排查应该是一个常态,由于施工过程环境变化多端,所以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也要持续进行。电力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应该是一个排查—治理—再排查-再治理的不断循坏往复的过程,排点应该集中在坠落、坍塌各种地质灾害等。要切实在企业内部建立起工程隐患排查的长效机制,选用专业性强、态度负责的排查人员,确保排查工作的严密与认真,在企业施工过程中形成一个认真排查、迅速改治、继续排查的良性排查系统。

(三)建立健全安全督查的激励机制

电力施工企业内部一般都会设立安全监督小组,进行日常安全施工的监督工作,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原则,首先,要在督查小组内部建立起完善的安全督查激励体制,通过设置一定的奖励措施激励督查人员认真负责的进行督察工作,保证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与负责认真的工作态度,使他们发现问题就要及时的通报指正,同时对由于工作态度不认真导致的安全隐患的疏忽行为,给予严厉的批评与惩治,这种惩治不仅要包括事故发生单位,还应该包括相关的安全督导小组,以此来使他们养成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从而保证安全督导工作的顺利进行,以达到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的目的。

(四)完善企业安全文化

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特别是作为电力施工企业来说更是如此。电力企业的安全文化应该包括健全、严格的安全施工制度、全员皆有的安全意识以及全员参与的安全教育活动,对于电力施工企业的员工来讲,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并把它严格的落实到日常工作过程中非常重要,长此以往,企业内部就可形成一个完善的安全文化,这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是一个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电力施工企业要着重加强对企业安全文化的构建与完善,推动企业的良性发展。

(五)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电力工程项目具有投资额度大、建设周期长、施工及试运行风险大的特点,应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明确风险预警标准,对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或突发事件,制定应急预案、明确责任人、规范处理程序,使重大风险减到最低、突发事件能够得到及时妥善处理。

二、强化质量管理

电力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环节与流程都非常的复杂,各种影响施工安全的因素几乎贯穿施工的的全过程,而且也容易变化,因此,在电力企业的施工过程中,必须找出这些影响因素的所在,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对其严加控制,谨慎的按照施工的既定程序进行操作,严格按照各种施工规范进行施工,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工程的质量。详细来说,电力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安全建设责任制

在电力企业施工过程中,必须强化安全建设责任制。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完善的责任机制,要切实做到责任到人,从上级领导到下级基础员工,都必须要担负起相关的安全责任,也要具备强烈的安全意识,发生突发状况时,无论安全责任人发生什么样的变迁,都必须要追究其相关的责任,要有安全责任终身制的强烈意识,以此来促进相关的领导和施工人员重视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以及安全问题,使施工过程能够在完善的监督作用力下稳定有序的进展。

(二)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

在现代化的工程作业过程中,大多数都是集体性作业,因此,作业质量与施工人员的素质也密切相关,所以要想保证工程质量,必须切实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企业需要不定期的举行各种各样的培训,培训的目的一来可以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促使他们按照施工要求规范作业,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他们的施工技能。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一只优秀的施工人员队伍,这也是打造精品工程的重要保证。

(三)制定严格的施工指导书

在进行实际的施工作业之前,都必须要进行严格的施工交底工作,施工交底不仅仅包含前期的培训和教育,还应该制定严格的施工作业技术指导书以及施工方案,用来指导后续过程中的施工行为。施工作业指导书和施工方案必须选用专业性强、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进行编写,理论与实例相结合,要做到通俗易懂、周到细致。除此之外,还要要求施工人员认真的掌握相关的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同时做好施工过程中的记录,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的履行各种验收和交接制度。

三、加强工期管理,强化工程成本控制

大型的电力工程建设一般都要求施工单位在保证建设质量的前提下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完成工程建设,因此,对于电力企业的施工来讲,加强工期管理,强化工程成本控制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在工期管理的过程中,首先在工程项目开始建设之前,结合工程的各个实际方面,制定详细的电力工程项目进度计划,并在后续的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工程项目进度计划执行,防止刻意缩短工期和拖延工期的行为发生,保证工程项目能够保质、按时或提前完成建设。电力施工企业要想使工程项目能够获得更大利润,必须在保证安全、质量和工期的前提下,严格实行成本控制。管理者要找到质量成本最低的理想点,在保证施工质量达到设计及规范要求,又尽可能降低工程成本。安全是职工的生命,项目的生产,首先要加强防患意识,保证施工所需设备、工具的安全,保证参加工程建设的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避免安全伤亡事故所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工期管理也是合同管理的环节之一,寻求最佳工期点成本,如何处理工期与成本的关系,是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工作中的重要课题。

一般来说,工期短,成本小,但当工期缩短到一定限度时,再要缩短工期,所采取措施的成本则会急剧上升。因此,在确保工期达到合理要求时,尽可能降低工期成本。切不可为了追求市场竞争力而盲目赶抢工期,否则,不但增加技术措施费用,导致工期成本超支,还会出现质量、安全事故,直接影响经济效益。严格按照工程项目的进度支付设备款、工程进度款、技术服务款,既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又使建设资金合理利用,从而保证工程项目成本最低。工程成本关系到电力工程建设的效益问题,因此,要在建设过程中加强内部管理,树立成本意识,综合各种因素,从预算设计到工程施工再到竣工交付,对比各种人力物力的价格,采用最经济、性价比最高的施工方案,控制工程的施工成本。

电力工程的施工项目管理涉及的因素众多,既包括质量问题也包含施工安全问题,更与施工工期和施工成本紧密相关,总之,电力施工企业要综合考虑各种施工要素,在保证工程质量和建设安全的前提下,最大化的节约成本、减短工期,在保障经济利益的前提下,打造出一个又一个的精品工程,为施工企业树立行业品牌,从而也为了施工企业更加长远稳定的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韩治国.浅谈电力工程项目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

篇13

1、电子商务企业的特征

1.1持续创新

创新是一个企业维持生存并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保障。在电子商务时代,由于信息交流的高速廉价使得创新的成本相对降低,企业进行创新的门槛也越来越低。电子商务的发展必然要求企业不断的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和企业文化的创新。

1.2顾客至上

更好的更方便的满足顾客的需求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内在要求。在电子商务当中,企业和顾客进行沟通变得更加的方便,在淘宝网通过淘宝旺旺可以方便的实现了顾客和商家的在线沟通,更好的满足顾客的需求,为顾客带来便利。

1.3人本关怀

电子商务企业为了在竞争中赢得胜利,对人才的尊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做出了许多人性化的改变,提倡以人为本,实现人文关怀和人本管理。

1.4竞合关系

现在企业的竞争已经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而是整条产业链、价值链的竞争,因此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决定了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这就必然要求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改变以往你死我活的零和竞争形态,要边竞争边合作,形成一种新的竞合关系,以达到整个产业链条的优化整合,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2、企业的变革路线

2.1组建企业内部网络

实现企业内部信息化是非常基础、非常关键的一步,只有实现了企业内部的信息化ERP和供应链管理才有可能实现。在组建企业内部网络过程当中,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扎实有效的构建企业内部信息网络。

2.2企业内部ERP

当企业完成了内部信息网络构建之后,并不能马上产生巨大的效益,因为这个网络本生并不能生产什么。这个时候可以通过实现企业内部的ERP来达到对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一般来说通过ERP企业可以实现方便的物料管理、生产规划、财务核算、销售分销管理、企业情报管理。

2.3供应链管理

当企业完成了内部ERP之后,进一步拓展在产业链中的地位,扩大市场影响力就变得非常重要了,在这个时候一个企业要想获得别人无法复制的成功就必然要求能够有效的影响整合产业链条。产业链条的整合在具体技术上来说就是通过供应链管理(SCM)来实现的。   3、具体变革内容

3.1电子商务改变和正在改变着企业资金筹措的操作手段

企业“入口”端的另一个极为重要的要素,是资金。资金筹措的部分手段(例如作为资本市场一部分的股票与债券市场)早已电子化了,而且人们已经领教。基于电子信息网络的资本交易,在规则不完善或控制有疏漏时的巨大破坏力,那是震撼世界的力量。1997年的金融风暴令每一个业内人士记忆犹新。企业资金筹措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是(作为资金市场中介的)商业银行,它也正在由于IT技术和信息网络的发展,而发生着巨大的变革(从金融企业或资金市场的角度来看,这本身也是“以资金为交易对象”的电子商务)。网络银行的出现,完全改变了企业资金操作的手段,降低了操作的成本。企业财务管理的部分规则,不得不随之而有所变化。例如,在银行授信额度内,发出借款信息的时机选择,有关还款数量与时间的决策技术等,将会由于操作手段的更新而改变,以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企业财务管理”必须增加新的内容,才能适应电子商务发展所带来的新环境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