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建筑专业的知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建筑专业的知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建筑专业的知识

篇1

目前我国有着在全世界最大的建筑市场,据统计,我国每年完成房屋建筑的竣工面积相当于全世界发达国家一年完成的竣工面积的总和。建筑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建筑专业越来越受学生和家长的青睐。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原因,初中毕业生往往直接去拜师学艺。随着社会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今,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在提高学历的同时学一门实用的技术。建筑专业技能并不局限于搬砖砌墙,而更多的是去学习建筑专业技术与管理实务,如:施工、预算、造价……社会对建筑技术人员的需求日益量不断增多,建筑专业建设随之成为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的重点建设专业之一,这对建筑教师的专业技能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作为年轻的建筑专业教师,笔者将从以下几点来谈谈个人专业成长问题。

1 加强理论学习,提升学历

近几年来,各类职业学校的建筑专业规模不断扩大,建筑专业教师成为学校建筑专业发展制约条件之一,建筑类教师十分紧缺,而建筑师范类毕业生相对较少,很难招到对口的专业教师。笔者2007年机械专业师范类本科毕业生,由于学校急需建筑类教师,因此进校工作后,服从学校安排,开始带建筑专业课程。开始时很不适应,心里比较忐忑,这两个专业能相通的专业也就是制图、力学,其它课程相距甚远。为了上好每节课,在备课时需要大量阅读、收集资料,每堂课的备课量都非常大。后来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笔者渐渐对建筑专业非常地感兴趣,决定通过自学考试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拿到建筑专业本科文凭。从2009年开始,笔者边工作边学习,挤出很多的时间去看书,参加自学考试,今年终于顺利通过所有课程的学习。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学习,虽然这段经历很是辛苦,但与五年前相比,笔者在课堂上更自信更专业,已经完全能担任目前学校所开设的建筑专业相关课程了。以后,笔者会抓住机会继续深造,争取取得工程硕士学位,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建筑专业的教学能手。

2 强化技能,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

中等职业学校以专业教学为主,作为专业教师应努力将自己培养成“双师型”教师,教师应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职务证书”,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水平也决定着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水平。近几年来,学校与市建工局合作,对外开办各类建筑专业培训班,如:施工员培训、造价员培训、安全员培训等等,这也决定着我们建筑的专业教师要有相应的资质。因此,笔者也积极参加行业部门主办的执业资格考试,如二级建造师、一级建造师和造价师等考试。考证的学习过程中,笔者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更进一步的升华。虽然现在考试结果还未揭晓,但笔者会努力早日成为本专业学科的带头人,达到“双师型”教师的标准。

3 积极参加校内外培训

当今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受我国政府及教育部门的重视,对职业学校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国家及各省专门拨专款为专业教师提供了各种学习的机会和发展平台,我们应该抓住一切培训的机会提升自己,让自己的教学能力及专业技能得到快速的发展。从工作开始,每年都能有机会被安排去参加校外各级培训,如:省级新课改培训、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国家级青年教师下企业培训、省建设厅组织的员培训……这些培训加快了笔者的专业成长。在国家级青年教师下企业培训中,笔者有机会去施工现场,学习到了现场管理经验、相关的前沿技术,更形象地看到了工程施工的全过程,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这次培训虽然辛苦,但带来的收获也很大,课堂上笔者能理论联系实际,将实际工程施工中的例子讲给学生听,这样学生在学的时候也就更感兴趣,更轻松。

4 参加技能大赛

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直接影响到未来的就业情况。因而,在职业学校比较流行这样一句话,“普通高中有高考,职业学校有技能大赛”。技能大赛给了教师与学生展示实际操作能力的一个平台。每年一届的各级技能大赛、技能状元赛备受各中等职业学校的关注,学校领导在人力、财力上都给予高度重视。技能大赛是企业生产一线的再现,学校聘请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引进先进设备,专业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特长积极投身到技能大赛中去。目前建筑专业技能大赛项目主要有:建筑工程测量、建筑工程算量、建筑CAD、建筑装饰、砌筑与装饰工程、楼宇智能化系统安装与调试、建筑给水与排水安装与调试。专业教师在指导和参与这些技能项目中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实现了教师由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在2012年省技能大赛中,笔者指导的学生分别荣获省砌筑与装饰项目比赛的一等奖和三等奖,获省一等奖学生有机会进入本科院校继续深造。通过技能大赛这个平台,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得到了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也得到了发展。由于本校的建筑技能大赛成绩优异,建筑专业被评为省级的品牌和特色专业,今年我校正在努力创建江苏省职业教育高水平示范性建筑实训基地。

篇2

Key words: construction industry culture;higher vocational construction specialties;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9-0266-02

0 引言

传统意义上的建筑文化,是指人类文明长河中产生的物质内容和地域文化特色。当前,对于该定义的应用更多的体现在建筑学中,尤其是在建筑设计领域,长久的使用习惯使得非专业人士对建筑的概念形成了一定的误区:所谓建筑,就是设计房子。建筑业的组成有一个复杂繁复的结构,由建筑行业形成的建筑文化不应该仅仅只是一个小的分支的特色和概括,更应该体现它的整体性,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建筑所代表的文化含义,才能够更加有利于学生对建筑行业的了解,对于建筑大类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讨论的建筑文化应该扩展至整个建筑行业文化。

1 建筑行业文化可以涵盖的内容探讨

毋庸置疑,包含地域特色以及物质内容的建筑文化是建筑行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看到,建筑行业文化在长久发展的过程中,重视了地域特色的养成,重视外观可见的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建筑大专业,使得建筑大类专业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较高的地位。但在另一方面,建筑行业文化除了能够体现人文特色,突出地域风景之外,还存在有别于其他行业难点:施工过程中的脏、苦、乱、危等等,也非常集中的体现在该行业这一靓丽文化外表下。第三方面,在企业发展越来越重视人的因素基础上,企业文化也逐步的融入整个行业文化中,对建筑行业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对于建筑行业文化来说,我们要概括的既要包括文化的优势,也不能忘记为之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所以,对于高职建筑类来说,探讨建筑行业文化与学生职业素养的关系,以及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影响,既要关注物质文明和地域特色,还要注意整个行业需要的特质的教育,乃至包含行业企业长期积累的文化信念的灌输。

2 高职建筑类专业学生对建筑行业文化认识的误区及其对职业素养形成的不利影响

职业素养的缺失一方面可以说学校的教育没有偏重于职业素养培养,只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但在今天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者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越来越多的院校也在课程开设中提出了相关的改革,围绕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开设了成功大学、素质拓展、职场伦理等多方面的课程。但根据我们对建筑工程系近几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以及回访用人单位,可以看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施工类专业中,用人单位对学生最不认可的一直都是吃苦耐劳、坚持工作的职业精神,这说明,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并没有随着通识类职业伦理、素养课程的开设而逐渐好转。而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原因,从专业方面来讲,主要体现在:

2.1 概念的模糊导致学生对所学专业失望 提到建筑,人们第一反应是房子的外形,在设计院做房屋设计,对没有接触过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建筑、结构、水电、施工、监理等专业的区分还没有形成,而相关建筑文化解释所导致的印象,使得大部分学生将建筑整个行业考虑的非常的美好:能够做出有特色的房子。但设计之外的施工等却没有过分的关注,这就导致施工类专业学生入校后,突然发现自己每天接触的将是水泥砌砖混凝土,两种过分悬殊的对比使得学生容易产生对后者的失望,甚至反感,不利于学生的培养。

2.2 失望的情绪导致学生对专业学习兴趣的缺失,对专业职业素养培育的抵触 通过我们对建筑工程系新生的调查,大概有一半的学生不知道自己选择的这些专业将来是做什么的,但大部分学生都希望自己通过三年的学习可以进入设计院,从事建筑设计相关工作。在学生们看来,学习建筑专业,就是学习建筑设计专业,至于建筑设计还要分为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水电设计等等,他们则对此一片茫然。一旦得知自己以后从事的行业并非是设计房子的外形,而是每天与钢筋混凝土打交道,大部分同学都要到施工一线,从事施工类工作,并且这一类工作苦、累、存在安全隐患时,学生往往表现出极其失望的情绪。这样的情绪一旦持续,带给学生的不单单是失望的情绪,还有可能导致学生对专业学习兴趣的缺失。所以我们看到了有的提出转专业,有的表现出了在校学建筑专业,毕业不做这行的想法。一旦这些负面情绪出现,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兴趣肯定没有办法提升,专业知识都没有兴趣去学的情况下,提出专业职业素养的培育,更是空谈。

2.3 行业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没有投入过多的关注,导致学生的认知产生失调 职业素养的培育首先需要学生对整个行业有一定的认识,了解了自己即将要从事的事业之后才能对他产生后续的各种想法。而对于建筑行业的认识,不是学校一家之力可以完成的。高职教育强调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可以使得学校能够直接与行业企业联系,加快专业知识与实践的融合,提供学生更好的学习技能的机会。从学生认识角度来说,更早的接触到企业,接触到企业的文化信念,能够让学生对行业企业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目前的校企合作还停留在前面一个层面,对于企业文化的传递方面,还存在一些欠缺,在行业企业文化与校园对接减少的情况下,学生对于企业的信念、需要了解的不多,关注的不多,凭空对他们进行理论上的职业素养培育对学生来说犹如空中楼阁,没有任何基础,对他们起不到强有力的说服作用。

3 提升高职建筑施工类学生职业素养的几点思考

3.1 强化建筑行业文化教育,加深学生对建设行业的理解和热爱 通过新生始业教育、开设相关课程,让学生相对系统的了解整个建筑专业、建筑行业文化的内容,对整个建筑专业的分工、发展,细分专业类别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既要让学生了解建筑中靓丽的风景,也要将行业需要的特质,行业企业长期积累的文化信念传递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对专业行业的了解,知道自己以后有可能要做什么,将要做什么。在做好心理建设的同时,慢慢渗入对整个行业的理解和热爱,为学生的专业培养奠定基础。

3.2 结合企业文化的宣传,提升学生对企业的认可度

对企业的认可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行业的认可。一个好的企业,其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于学生的影响并不亚于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将优秀企业文化引入校园,结合校园文化、系部文化,融入学生的日常教育中,让学生时刻感受一个优秀行业一个优秀企业的文化氛围,有利于感染学生,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对于优秀企业文化的认识,也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企业的认可度,提升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这本身也是一种职业素养的培养。

3.3 平时注意职业素养的融合训练,让学生对即将面对的行业做好心理建设 通识类的课程培养的职业素养,只是普遍适用,所以,要想强化对专业类的职业素养,还需要专业方面的融入,在专业课教育训练等各个方面都可以结合甚至融入职业素养的内容,让学生在学校的各个方面,都能够接触到,认识到自己应该具备哪方面的能力、素养以应对将来的工作。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增强对职业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篇3

基金项目:2014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块化’建筑教学研究”(编号:2014-zd-031),主持人:高。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20-0071-05

建筑学专业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无论从专业的培养目标还是培养过程来看,均是如此。《高等教育法》指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教学方针。现在高等院校建筑设计领域的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需求脱节,人才培养中“高学历,低能力”的情况突出[1]。要改变这一现象,必须将职业教育理念落实到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展开职业化实践教学课程设计。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以下简称学院)地处郑州,作为省部共建高校(河南省和水利部共建),其建筑学专业为中原建筑行业培养了大量设计人才。但是,在当前社会转型阶段,如何探索更合理的建筑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更适应社会需求的建筑人才是亟待解决的课题。学院结合自身多年的办学经验和高校访学体会,在强调“地方人才”和“水利特色”相结合的同时,针对职业化实践教学体系做了相关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把“职业化教育”的 思想灌输到建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之中,使其成为建筑学专业的“专业入门”及“职业入门”教育,为培养出优秀的建筑师打下坚实基础。

一、职业化教育的社会需求和存在问题

(一)职业化教育的社会需求

1.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本科教育职业化的需求。建筑学作为一门注重实践和职业应用能力的专业,其发展的动力与研究方向均来自于广泛的职业与社会需求,这就促使地方院校的建筑学教育必须转变发展思路,逐渐向职业教育靠拢。接受职业教育并非在贬低传统高等建筑教育,反而更强调了教育为职业服务的本质。职业教育并非狭隘的为某个职业培养人才,而是为毕业生走上社会后可以更好更快地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而服务,这点恰恰和“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现代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不谋而合。

2.社会人才市场对本科教育职业化的需求。近年来随着建筑市场的迅速繁荣,企业对建筑人才的需求不再单纯看重数量和结构,而更看重的是人才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2]。传统建筑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设计能力,但是由于缺乏对实践应用能力的训练,无法与企业很好的接轨,造成了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两难境地,学生苦于找不到工作,企业苦于找不到人才。基于社会市场对建筑人才的需求,应该认识到建筑教育应与职业教育同时进行,建筑实践教学要以职业化为导向,进而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变化的建筑人才。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脱节。当前建筑高校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普遍缺乏对理论课程操作的灵活度。由于总体教学方案制定的保守化,多数实践教学被机械地设置在学期末,导致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3]。在高年级的设计课程教学中,虽是真题真做,但学生对设计形式的追求过于理想化,真题设计往往脱离实际。这种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建筑设计的真实性、实践性、严谨性,使学生对建筑实务的过程缺乏了解。此外,教学模式上的脱节也造成了建筑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表现出面对设计任务时“孤芳自赏”和进行设计时“闭门造车”的尴尬状态。

2.教育“单向化”明显,教学效果不佳。许多学生仍然保留了中学期间被动式学习的方法和状态,期待老师提出问题、给出答案、进行讲解,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习惯,不会自学、不愿动脑、不懂研究。从教学模式上看,形式单一。从根本上说,设计就是“人类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主动性、能动性、研究性和创造性,是决定设计成败的关键。倘若学习者主动性不足,能动性有限,教育者又不能培养其独立研究和创造的能力,到头来创造及其教育只会被“照葫芦画瓢”的练习所代替。建筑设计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完全是科学、技术和方法的传授,而对于作为学科深层次结构的设计思想和方法,以及作为专业教育体系中必需的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基本上缺失,这对于高等设计人员的培养而言,无疑是个败笔。而这样的教学效果,往往会导致教育的失衡。

二、职业化导向下的实践教学

改革后的实践教学体系以职业化为导向,以知识输出为出发点,根据市场和科学技术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构建课程体系。为此,学院根据实际情况,把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按多元目标进行系统整合,提出职业化实践教学。实践内容主要包括美术写生、建筑认知、古建测绘和综合技能四大环节(见图1)。除此之外,计算机设计实践也贯穿整个大学的教学实践,如CAD、Sketch Up、Photoshop等绘图软件的运用。每个环节按照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水平设立相应的课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场所合而为一,这样学生能够致力于建筑本体的训练,包括建筑观念和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观念,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4]。实践教学体系在职业化模式与方法下,加深在建筑整体环境功能、建筑空间和形态、建造、建筑美学的基本问题方面的研究训练,主要体现如图1:

图1 职业化实践教学

(一)建立“审美”的写生实践

以往的美术写生教学方式类似于艺术专业的采风实习,现在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电脑技术的普及和更加细致的分工,对于大多数建筑高校来讲,美学类课程的教学目的已经由以前培养学生美学技能逐步演变为培养学生的美学修养,相应的实践教学要求有所降低。该环节一般设置在建筑学专业低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建筑学,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理论薄弱,希望通过这些写生实践加深学生对建筑设计和实际工程的理解,但其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并且建筑效果表现图更多地已经由对色彩和美学构图转变为更加专业的美术专业来完成。因此,在当前社会分工和需求下,美学写生比例应适当减少,教学重点应把美术技法培养转化为建筑美学素质和职业观念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掌握常用的美学基本法则,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建筑表现中,能进一步为实际工程的方案打好审美基础。

在写生基地的选址上应选择距离近、地域性较强的传统民居,从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与乡土建筑智慧中汲取营养。中原地区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有许多地域适合建设美术写生基地,比如豫西地坑院、豫北石板岩、豫东南传统村落等(见图2),这些民居特点鲜明,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并且学院多年来与省文物管理、保护部门及河南省古建筑研究所进行积极合作,开展了有关河南省建筑遗产保护研究工作,为以后的遗产保护打下基础,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了解中原地区的传统民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图2 美术写生基地

(二)突出“专题”的认知实践

建筑认知实践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建筑。建筑认知不受地域的局限,在路线的选取上,应突出“专题、专线”的认知模式,使认知更有明确性、目的性。学院结合学生的综合认知能力,设置三条典型路线,即乡土建筑认知路线、地域建筑认知路线和生态城市认知路线。这三条路线从乡土到城市,从局部到整体,从传统到现代,形成了系统的认知体系,使学生们充分了解建筑知识。认知过程中教师不断给学生们灌输和传达有关建筑的历史、文化、构造和规范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建筑视角、设计思维和规范化的设计要求。

1.乡土建筑认知路线。乡土建筑是人们在历史积累的基础上,无意识间形成的一种建筑成果。乡土建筑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各地丰富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直接表达民族、地域的个性特征。2012年路线先后让学生参观了刘克成的富平陶艺博物馆和马清运的“玉柴石山”(见图3),观察它们古朴的外观造型、顺应自然的空间形态以及精致的细部处理等。最后到平遥古城,古城不同于寻常城镇化的开发策略,乡野但不底层,联系着人们对自然的基本态度,即应时和顺变,强调的是体验和参与。整个认知过程让学生对乡土建筑的发展演变有了全面的认识。

2.地域建筑认知路线。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了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形式。2013年路线结合刚刚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王澍的作品,带领学生们重点参观了宁波博物馆、南京三合宅及南京四方当代艺术湖区(见图3)。宁波博物馆的设计以创新的理念,将地域文化特征、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形式和工艺融为一体,造型简约而富有灵动,外观严谨而颇具创意。它的地域和历史感与四方当代艺术湖区的现代气息(如张雷的4#住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同学们对地域建筑的理解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图3 乡土地域建筑

3.生态城市认知路线。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是设计生态城市的主要内容。2014年学院以广州二沙岛、深圳罗湖区作为生态城市的典型代表,这些生态城市在慢行系统和路网密度的设计上都具有代表性,使学生在观察路网密度的同时,学习如何在轨道站点周边附近支路和有条件的次干道上结合商业发展,建立起连续性、人车分流、安全的非机动化交通系统,以及在慢行交通系统的处理上,学习如何引导居民采用“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的出行方式,有效解决快慢交通冲突、慢行主体行路难等问题,从而充分理解“以人为本”的理念。

(三)注重“方法”的测绘实践

古建测绘是建筑学专业本科生在完成《中国建筑史》理论课程之后,通过对现有古建筑的现场勘查,运用测量和制图技术来记录古建筑,以印证和巩固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对古建筑群体组合、设计手法和装饰特征的理解。在以往的古建测绘中,学生只是进行简单的平面、立面的图形练习。而古建筑测绘不仅仅是简单的图形练习,还要使学生达到对古建筑空间和形体有初步认识的程度。古建测绘中最重要的就是确定古建筑的轴线和柱础的位置,找出基准点和水平线。另外还要进行古建筑有关资料和图纸的搜集,了解其历史沿革和当前的整体情况,勘察现场,确认测绘条件,制定测绘计划,确定测绘步骤等等。测绘完成后要求学生通过自己测绘所得数据和搜集的资料进行古建筑的模型制作,这样可以使学生经历从理论到图形,从平面到立面、从空间到实体的认知和表现练习,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建筑空间和建筑形式的联系[5](见图4)。同时在古建测绘对象的选取上同样也要结合地域特色,学院近几年开展了如巩义康百万庄园、汝州文庙、新密助泉寺等古建测绘工作。通过古建测绘实践的锻炼,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了“草图―计算机制图―模型制作”系统的测绘方法。在制作古建筑模型的过程中,学生既能通过制作基本模型,初步认识古建筑的材料及组成,又能通过对模型构架连接的学习,更深层的去了解古建筑的结构构造。

图4 古建测绘方法对比

(四)强调“应用”的综合实践

综合技能实践主要包括高年级综合设计课程、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在高年级课程设计上设定某一课题,附设地形、道路、景观、材料、结构、构造、工艺等诸多条件限制,引领学生进行学习知识到运用知识创新的转变,建立起“设计的研究,研究的设计”观念。毕业实习是让学生在设计单位工作,全程跟踪某一具体项目,掌握建筑设计(管理)的全部动态过程和时间把控。加之对计算机做图的系统训练,提高综合技能和深入分析设计能力,在建筑技术与建筑法规方面的继续拓展深造[6]。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引领学生从学习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转变,从设计手法到研究思想的创新。基本模式要摒弃以任务书为中心的一草、二草、三草、正图、答辩的被动模式,要采用开题、案例分析、实地调研、设计构思、建筑技术、设计辅导、公开评图的多种形式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运用专业知识、技术规范、实习经验、案例借鉴和计算机技术等方法,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来设计作品,采用积极公开讨论的方法来完善作品。通过加快学院专业硬件建设,积极与校外企业合作,构建“实践体验―知识反馈―技能训练―综合设计”全方位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7]。

综上所述,美术写生塑造了学生对空间环境与建筑之间的认知关系;建筑认知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了学生的建筑知识;古建测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严谨的态度;而综合设计则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各环节之间既相互联系,又有其独立性,为创新应用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通过以上模式和方法训练,收到了较好的社会反应。同时,也深刻体会到,坚持有特色的建筑教育职业化,平等对待不同思维、不同方法,以及遵循兼容并蓄、多元开放、接轨市场的原则,才是进行职业化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

三、职业化实践教学的发展观

职业导向下实践教学是发展实践教学的新模式,是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立足学院在借鉴名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办学条件与办学特色整合发展而来的。而职业化实践教学的发展观,是学院在发展实践教学新模式的基础上,为实践教学模式提供的一种保障措施和前进方向。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建立完善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学院根据实践教学不同阶段的实践要求,在校外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如美术写生基地,结合中原地区的地域特色,选择地域历史沿革久,文化气息浓的建筑和景观;建筑认知基地以“专题、专线”为原则,结合全国不同地域建筑特色,选取经典建筑认知线路,开拓学生专业视野;古建测绘利用最新测绘方法和技术,长期与相关文物部门建立数十个实践基地,利于文物的保护和研究工作;综合技能基地,学院利用多年的社会关系网络及丰富的校友资源,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数十个实践教学基地。其中以郑州市水利建筑勘测设计院、河南华北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有限公司为主,外省发达地区为辅,学生立足校情结合自身兴趣、就业方向、考研等条件进行选择。这些实践基地建立了完善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系统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建筑美学素质、建筑类别认知、古建测绘方法和综合技能训练。

(二)采用开放式工作室制度

在高年级的实践教学环节上,可采用“开放式工作室”制度。高年级教学组与学校设计院共同建立“开放式工作室”,有能力的教师以及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担任“室长”[8]。工作室完全开放,不以成绩、年级、专业为门槛,能做事就能留下。工作期间高年级学生拥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过硬的专业技能,与低年级学生活跃的创作思维互相交流,激发学生学习沟通实践的积极性。这个平台,还让不同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学生在此交流,发挥各专业的长处,利用城市规划和艺术设计的专业技能优势,提高建筑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最重要的是工作室可以综合利用高校的声、光、电、材料、物理等实验室。有效实现“图、模、机”的创作思维,引领学生从学习知识到运用知识创新的转变,建立起“设计的研究,研究的设计”的观念[9]。通过“开放式工作室”平台的模式,随着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逐步实现“专业精、跨专业”,可以很好的保证专业设置与市场变化的同步调整,这也符合当今高校“厚基础,宽口径”的办学思路。

截止到目前,我国大多数普通高等建筑院校,在教学方面仍处于模仿和摸索阶段,对于建筑学培养计划的修订和实践教学模式的设置亦属不断调整与学习阶段,“老八校”的成功模式可以借鉴,却难于模仿。面对社会的变化,技术的发展,观念的更新,建筑学专业教育应与时俱进,以职业化素质为导向,准确定位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具有实践应用和职业适应能力创新型复合专业人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建筑学院也在努力汲取经验、结合实际、求真务实,不断凝炼学科方向,搭建合理高效的学术平台,“立足中原地域,结合水利校情”,在职业化教育的基础上,努力探索适宜地域特色的建筑实践教学新体系。

参考文献:

[1]尹德树.论本科教育的职业化问题[J].教育与职业,2009(8):20-22.

[2]陆卡娅.浅析高校职业化教育[J].高教论坛,2006(4):24-25+29.

[3]邸M.建筑学专业职业化教育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4]鲍东杰,许光,李静.综合性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探索,2009(5):36-37.

[5]陈永昌.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2005(14):31-33.

[6]曹亮功.从建筑职业看建筑教育[J].建筑学报,2005(2):76-77

篇4

1.2富有挑战性

在建筑专业学习中引进新的教学模式,更加能够展现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建筑制图与识图》中,开始讲新课时,可以从已学过的数学知识“三视图”引入新课,熟悉理解相关概念,这样由旧知自然过渡到新知,由数学知识过渡到建筑知识,运用这一模式,降低了学生对学习专业课的畏惧心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当然这一工作,对建筑老师具有挑战性,教师必须收集各种相关信息,进行分析、优化,形成相应的教案。

1.3符合学生技能形成的发展观

现在的中职院校在教学发展中都认识到,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向社会传输技能型的人才是教学的基本目的。因此在建筑专业学生的学习对策发展中,可以在相关的专业中积极运用数学的教学模式,来扩展学生们的基础专业知识,建立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才能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

2中职数学教师的工作

2.1数学教师应加强专业课的学习

中职数学教师目前普遍存在知识结构欠缺现象,进而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能难度。中职数学课教师在知识的掌握中不应该只是将目光放在数学上,也应该掌握学生所要学习的各种知识,提出专业课的学习教案。例如,教工民建筑筑类专业数学课的教师应接受工民建筑筑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且将数学知识和建筑知识进行结合。只有通过加强中职数学课教师的专业学习,才能够缓解中职教师知识结构欠缺问题,进而实现数学在建筑专业中的有效应用。

2.2合理增删教学内容,突出以就业为导向

中职数学在建筑中的应用,教师们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对教学内容模式进行设计。从提高素质和加强应用的角度选择教材的内容角度出发,积极的实现各种就业发展方向。数学内容教学中,要强化各种推理论证,强化知识的运用,将内容划分成不同的层次。如对我校工民建筑专业来说,制图、测量是关键部分,并且在其中应用了大部分的数学知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学生的几何和三角知识,构建多种画图分析方式,从而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几何空间想象力。

2.3教师教学方法、方式应多样化

数学教师除了掌握本身的知识结构,丰富自身的教学内容,还需要注意数学教学方式、方法变化。在数学教教学体系的构架中,“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答数学问题——应用”是最为完善的一种,进而来实现多种数学发展体系,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功能。在数学教学内容中,要对教学方法和方式进行合理化和科学化的应用和更新,促进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3数学在中职建筑专业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方向

3.1制定数学教学目标

数学在建筑专业中的重要性,大家众所周知。因此积极的计划教学方案,也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在对应的计划教案中,认真的分析数学教学在建筑专业中的合理性,进一步完善对应大纲要求。数学教学目标的制定应由课堂实习须知,课堂实习内容,以及课堂实习考核目标三部分组成。在制定过程中,应该能够对其内容和方向进认知,绝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才能在建筑领域中展现自己优秀的一面。进一步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相应的目标实施后,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检查,保证数学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3.2精心设计数学教学方案

数学课堂中,教师们上课的秩序都是按照一定的流程而定,来完善对应的数学教学目标、数学教学内容、数学教学方式、数学教学资源等等方面的综合应用,在对应的程序设计中展现一定的纲要和设计,进而对各种教学方式进行规划管理,并且将数学教学方案进行分配设置,对数学教学方案进行评估与校正。

3.3开展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

数学教学实施的对策中,要能够在课堂上对重点地方进行分析,绝不浪费课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将数学和建筑专业知识进行融合,从而来不断的进行各种教学活动上的设计。数学课堂中教学活动包含了调整课堂氛围、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或者是积极的调整建筑和数学教案等等。

篇5

课题项目:本文系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校级教改课题“建筑装饰专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研究”(渝水职院教〔2009〕17号;主持人:卢燕)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5-0054-03

一、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成因分析

以随机抽样的方式,确定高职院校装饰专业210名师生为研究样本,平均每所院校调查15名师生。另外,笔者也积极研究他人调研成果、资料和调查数据来补充本论文。

210份调查问卷结论显示:18%的师生认为创新能力很重要;41%的师生认为创新能力比较重要;32%的师生认为创新能力是众多能力中的一种;9%的师生没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不重视实践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将直接影响实践教学模式的运用,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图1-1 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

(一)软硬件两方面建设有待提高

1.实践教材建设相对滞后。教材建设滞后一直是阻碍建筑装饰专业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图1-2:实践课有无教材 图1-3:对实践教材的满意度

图1-2统计显示,27%的师生反映:所用实践课教材,沿用普通高校的教材编写思路,对高职实践教学指导性差,教材中所涉及的施工工艺、施工材料等都滞后于实际,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未重视等;8%的师生表示学校没有实践教材。图1-3说明了39%的师生对高职现用实践指导教材不满意。

2.实训设备和场地,基本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建筑装饰专业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大,教学设施建设不完善。

表1-4 学校建筑装饰专业教学仪器满足教学需要情况统计结果

从表1—4看出,对“建设了装饰专业基本的实习实训室(基地),基本能满足教学要求”的人数达105人(50%)。这说明学校重视学生实践教学,但只能基本满足学生实习实训;“建筑装饰专业基本的实习实训室(基地),目前难以满足教学要求”占11%,说明实习实训室的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

3.实践指导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需进一步提高。通过调查问卷发现,目前在职的高职教师在教学中最缺乏的因素如下表:

表1-5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最缺乏因素统计结果

目前,高职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以普通高校毕业生为主,从企业到高职应聘的教师较少。虽然高校毕业走上讲台的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但是没有工程实践经验,不具备较强的指导装饰工程技术实践教学能力。

(二)实践教学模式的现状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力提倡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如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后期实习)。建筑装饰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现状调查如下:

图1-6 实践教学模式统计结果

从图1-6中可以看出,工学交替(后期实习)模式占72%;而传统模式教育占7%;订单式培养的教学模式占7%;其他教学模式占14%。大多数高职院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要被安排到校外实训基地或装饰公司学习。

从调查中了解到,装饰公司对09级建筑装饰1班24名顶岗实习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如表1-7:

表1-7 学生校外实习效果

从表1-7校外顶岗实习情况及效果显示,校外实习效果好的学生比较多,有18人(占75%);在现场能够接受他人指导,基本不动手操作,有3人(占13%);以现场参观为主的学生只有1人(占4%);未真正参与顶岗实习的学生有2人(占8%)。反映了建筑装饰专业学生积极参与顶岗实习,态度端正。

以永川区装饰公司为主,通过对40家装饰公司调查,对曾经实习过的281名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如1-8表:

表1-8 对校外实习学生创新能力(装饰设计能力)评价表

表1-8显示:建筑装饰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的系统构建

借鉴国内外教学模式的经验,实践教学模式应从目标理念、条件保障、组织内容和评价过程等方面进行系统构建,最终实现构建一套适用于我国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一)实践教学模式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

当今社会,重点培养“知识型”人才的观点,已不能满足科技飞速发展和不断变更的社会需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渐成为高职院校新的价值取向。如在建筑装饰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因地制宜的选用装饰材料,对施工工艺不断创新等。

(二)实践教学模式创建的措施

为了打造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必须狠抓软、硬件两方面建设。

1.软件方面:(1)打造“创新型”教师为亮点,培养“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创新型教师应具备与创新教学模式相适应的素质:具有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接受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实际运用到教育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刻苦专研,勇于创新;具有创新的激情。教师不但要激发学生在创新方面的激情,而且要有对教学过程进行创新的激情。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积极运用并善于发现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方式方法,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做到“在兴趣中学习,在学习中找到兴趣”;具有创新的教学手段。把传统教学中的“全体统一整齐规划”,转为个性化发展。积极发现学生的优点特长,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对每个学生进行创新型的个性化培养;具有创新的知识结构体系。创新教学要求教师具有综合性的知识结构、丰富的学科知识、教育知识、学习方法知识、科技知识和人文知识。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引导学生积极创新;(2)以建筑装饰专业实践性知识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实践性”教学内容,需经过学校专业课教师、课程专家、建筑装饰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等共同研究思考,传授给学生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的实践性知识。把事实性知识放在实践工作背景下呈现,让学生在“做中学”,加深对理论知识的领悟和理解;教学内容呈现的形式由“静态”向“动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呈现教学内容的形式是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建筑装饰施工技术的知识,通过教师生动的口头语言进行描述和解说。新的教学模式可通过建筑装饰施工视频、工程施工的flas、施工场景的照片等形式,把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习;(3)教学组织形式要改变单一的传统班级授课形式。传统的教学组织是以班为单位,其组织形式要受到班级人数、上课地点、上课时间的限制。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可充分运用网络和多媒体。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顶岗实习时,通过QQ和顶岗实习网络平台等方式,向实习的学生任务,学生可利用周末等休息时间,在有网络的地方完成作业。在学生实习阶段和毕业后,学生在工程实践中,仍然可以和教师交流,相互探讨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2.硬件方面:(1)加强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目前,高职院校的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实训教材,特别是一些与现在建筑装饰施工紧密结合的实训教材尤为短缺。很多学校都是以讲述理论知识为主或借用同类专业的相关教材进行教学,大大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高职院校建筑装饰专业实训教材改革的思路:第一,政府大力支持,加大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建设一批优秀的实训教材;第二,系统学习和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虽然,近年来许多高职实训教材被引入国内,但由于学术和技术上的差异,出现了建筑装饰类实习实训指导教材翻译较少或装饰类专用名词翻译错误的现象。国家应选择一批优秀的、典型的装饰教材进行翻译,再结合中国现状,编写出一套适合我国高职院校普遍规律的实训教材;第三,充分发挥企业工程人员的作用。在编写实训教材的过程中,要总结实践过程中得出的经验结论,聘请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都丰富的专家、技师、工程师参与。这样才能根据实际工作要求,编写出内容合理、结合现实、科学创新的实训教材;第四,打造灵活多样的实训方式。在编写建筑装饰实训教材时,必须要做到“讲求实用”。更应该按照未来职业的需要来安排实训内容,不必要的实训科目完全可以省略去掉,减少不必要的人力、财力的开支;(2)建好校内外两个实训基地,保障实训创新模式的创建。加强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已成为改善高职办学条件的重点工程。当前需要完成三个重要任务:加大对实习实训基地资金的投入力度;扩大实习实训基地的规模;提升实习实训基地的质量:合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校内实训基地资源。第一,高职院校应采购高配置计算机、空气压缩机等专业设备,努力为学生创造尽可能与设计、管理、施工等第一线相似的工作环境;第二,可以倡导学校教师和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合理开发利用学院现有的实习实训设备。通过二次开发,既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实训教师及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学校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培训指导,来弥补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不足。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合作型”实训基地。就是通过专业教师、学校与建筑装饰公司进行沟通和联系,通过长期的合作和相互信任自愿建立一种合作关系。学校与装饰公司平等自愿、互惠互利,学校为装饰公司提供员工培训和专业的技术人才,如施工员、制图员、设计师等;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基地,如施工现场、仪器设备等,满足教学需求。这是目前高校最理想的实训模式。“合作型”实训基地拥有教育成本较低、实训内容真实、教育形式多样等优点,对建筑装饰专业的学生参加工作有积极作用;第二,“自主管理型”实训基地。这种基地模式需要学校自己出资建立自己的装饰公司。这种形式既可以直接为建筑装饰专业的学生,提供更直观现实的工作环境,又可以为学校增加资金收入。但是这种方式存在较大的风险,实施难度相当大,需要学校有强大的资金和优秀的管理人才来支撑。

(三)评价指标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标准

1.评价主体社会化。评价主体社会化是指:评价主体包括学校内部分管专业的领导、教研室主任、专业负责人、实践指导教师以及学校外部的企业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和广大施工人员。多元的评价主体保证了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来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

2.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即评价不仅注重学生学习的成果,而且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理想、信念、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学校除了重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外,还需把学生吃苦耐劳、自我管理、团队合作、善于交往等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

3.评价方法的多样性。要注重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将等级评价、书面评价与面谈相结合。使学生了解评价,认真对待评价,消除评价误差,保证它的客观性。根据学生的特点,鼓励教师形成自己的评价风格。

4.评价过程的重要性。为有效实施教学评价,不仅要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学生亲自动手形成的产品和成果,而且要在实践过程中多给与表扬和鼓励。对于接受知识较慢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对于实践能力强,学习好的学生,不要因为他一直表现好而忽视表扬鼓励。使每个学生都能被赏识、被认可,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都能在快乐中不断发展。

高度重视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掌握专业技能的方法策略。在学生实习实训成绩的考核标准中,要把学生的平时成绩作为重要方面来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篇6

一、创建建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

1.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建筑专业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知识、行业概况和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建设的基本技能。

2.深入建筑工程公司、监理公司等企业,对从业人员现状、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标准、专业知识、能力结构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建筑专业的人才市场需求情况,对就业岗位进行分析,确定建筑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岗位,围绕目标把专业课程体系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大块。

3.注重顶岗实习的效果,实现“双证制”,加强职业能力考核。在加大专业实习的基础上,实践教学体系引入“双证制”,即在获取毕业证书的前提下,学生毕业前还应获取土建施工员、土建造价员、材料员、质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或者钢筋工、混凝土工、抹灰工建筑技能上岗证书中的任何一个。为毕业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并且在较短时间内能够顶岗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创建建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实践教学体系可分为认识实习、基本技能训练、工种操作训练、毕业实习(顶岗实习)四大部分。

1.认识实习。 认识实习是建筑专业学生进入学校后的第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增强学生对建筑物构造组成及施工过程感性认识的重要环节,是丰富学生实践知识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认识实习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有助于学好专业课,同时对后续专业课学习的重点有所了解。

2.基本技能训练。包括建筑材料、建筑力学、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等课程的验证性试验和建筑工程测量等课程的仪器操作,通过试验和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工种操作训练。工种操作实训是学生在部分专业课结束后,即将全面进入专业课教学之前进行的一次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砌筑工、抹灰工、钢筋工、混凝土工、模板工等主要工种实训。学生到工种实训现场,以实际操作为主,掌握各工种的施工操作程序步骤、操作要领,为回到课堂进行专业课学习、毕业实践以及毕业后从事施工一线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4.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学生综合提高的关键环节。针对不同的学生按照其发展方向安排顶岗实习的岗位,要学生带着任务出去,带着成果返校。实习单位要有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作为校外指导老师,校内指导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状况和对新知识、新问题的掌握情况。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开阔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具有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完成职业岗位工作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迅速适应职业岗位要求创造条件。

三、完善建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途径

1.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充实完善建筑材料实验室、土工实验室,可完成建筑材料基本性质实验、水泥实验、砂石筛分析实验、混凝土实验、沥青实验、土的基本性质指标实验、土的液塑限测定实验、土的压缩、固结实验等;充实完善建筑工程施工测量实训室,建筑工程施工测量是建筑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专业能力之一,测量实训通过模拟建筑工程的定位、放线、抄平、校核、变形观测等工作,培养学生建筑施工测量和变形观测的能力,以适应顶岗实习及就业岗位的要求。

2.建立校企双赢的合作机制。完善实训、实习的组织与管理,制定校企合作教育互利互惠政策,制定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考核与评价体系、实习安全管理等系列文件,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约束校企双方的行为。由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制定企业实践阶段的教学计划,要立足于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综合实践与顶岗实习,使学生学到在学校学不到或不容易学会的专业知识,掌握在学校不容易掌握的专业综合能力,真正感受在学校的“情境”中不容易感受到的企业生产和文化氛围,最终实现“零距离”就业的目的。

3.制定与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实践课程标准及考核办法。结合理论教学大纲和专业技术技能的要求及专业技能的认知规律,制订实践课程标准,指导实践性教学。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确保考出水平、考出技能。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派出进修、引进等多种形式,提高专职教师队伍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建立一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方面鼓励在职专业教师通过参与产学研究、专业实践能力培训,参加注册执业资格考试等形式,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深入施工现场,每年在施工企业锻炼最少保证达到两个月;建设一支学术造诣高又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队伍,承担学校部分专业课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工作。兼职教师主要来源于施工企业、规划、设计单位等。

总之,只有创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严格按照实践教学体系安排教学工作,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紧贴行业发展趋势,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为建筑业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篇7

一、前言

MIT,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ink?ping University 于2000年得到了Knut and Alice Wallenberg 基金的巨额资助,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后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并于2004年成立了CDIO国际合作组织。[1]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它是现代工业产品从构思研发到运行乃至终结退出的全生命过程;CDIO是一种新的高等工科教育创新模式。具体来说,就是为工程教育制订出一套合理的、较完整的、通用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将社会对工程人才的具体要求与工程系统的设计与制造技术和基本原理相结合,使之适合工程教育的所有领域。CDIO能力大纲具有原理简单,可操作性强和广泛的适应性。他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特别注重学生的个人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协同工作能力,强调人文精神和企业文化的影响,从而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依据建筑装饰专业的特点,提出集成化嵌入式课程体系

从专业的划分上来说,建筑装饰专业属于建筑设计类,建筑被称为凝固的音乐,从这点上来分析,他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专业,即具有技术性,又具有艺术性的特点;在设计上要求比较复杂,既要满足建筑本身的功能要求,又要满足人们日常的审美要求。因此,在教学上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有要从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技能;专业技能可以在实践中是学生快速的提升,而对于艺术中的美学知识与审美意识,在实践中提升的很慢,需要长时间循序渐进的去培养;如果单单靠一个项目去提升这种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在像素描、色彩、构成等这样的课程中去长时间的体会与积累;还有设计方法的表达,比如一些手绘或者是电脑绘图,通过一个、两个甚至三个项目也很难达到熟练的掌握这种技能,这些能力需要反复的练习、体会、观察才能掌握,显然,这些能力放到项目中是不合适的。这些都决定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并不都适合在项目中进行。从以上的专业特点来分析,笔者认为高职高专建筑装饰技术专业应采用“集成化嵌入式”的课程体系,而不适合全部项目化的课程形式。

集成化课程体系的特征集成化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特征: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项融合。将学习目标系统地分解到具体课程,以项目为载体,将个人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建设能力与知识集聚在一起,课程知识不再分散独立,通过互相整合,互相支撑互相关联;能力训练与专业教育融合;一方面使学生更加深入掌握基础、专业知识和工程建造能力,另一方面又提高个人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因此笔者提出从职业素质类、专业技能课和岗位培训三个相互融合的新型课程体系来进行建筑装饰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职业素质类课程体系的构建

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的建筑装饰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员的培养。根据高等职业教育教育理念,高等职业教育是对一个人全面素质的培养。对此,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确立了“做人与做事双维度”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职业道德、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终生学习能力、团队工作、交流能力。围绕这种教学理念,构建完善的职业素质类课程系统。

依据“做中学、学中做”课程构成要求,素质类课程应从工程项目入门,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主动去学习,并且主动去参与一些项目;使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沟通、促进与协调发展,围绕高技能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主线,以项目为载体。确定如图1所示的职业素质类课程体系。

(二)专业技能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市场调研,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的培养目标确定为以设计与施工两条主线,依据CDIO的工程教育理念,抛开以往重传统的教育观念,以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能力为目的,以项目带动专业核心课程的形式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带着兴趣、问题学习,并能够主动地查找资料。确定如图2所示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由4个一级项目和7个二级设计项目构成,每个设计项目都带动一组专业课程,以这样的形式来进行体系构建,具有如下几个优点。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带动学生学习项目的积极性、主动性,、针对性。

2.以团队的形式展开项目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交流及系统调控能力。

3.集成化课程体系组织,以培养技能为主线,利用项目,使专业知识之间相互支撑、项目和能力相互融合。

(三)岗位培训课体系的构建

岗位培训课是为了学生在上岗之前能够适应其岗位而进行的准备课程,使学生初步具备顶岗的素质与能力。其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

三、建筑装饰专业集成化嵌入式课程体系的构成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的基础上,构建CDIO理念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对专业素质类知识、专业知识进行理解与掌握,用综合项目突出综合实训与顶岗实践,以学生能够与职业岗位进行零距离对接为目标,环环相扣、系统完整的形成建筑装饰技术专业集成化嵌入式的课程体系。

综上所述,建筑装饰专业在以设计和施工两条主线确定的课程体系中,通过职业素质类课程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通过专业技能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团队协作等能力;通过岗位培训课程体系,进而培养学生上岗前的职业素质与能力;整个课程体系用项目有机的、系统的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经历从构思、设计、实现、运作(CDIO)的完整体系训练。

篇8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办学思想与观念的改革是先导,教学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核心。对于办学时间不长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应当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学校传统的教育模式、方法和思路已经不适应专业发展需要。结合多年的教学及实践谈几点浅略的看法。

1 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

建筑工程管理高职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就是要使学生具备建筑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建筑工程管理技能基本训练,能胜任工程管理相关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高端技术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2 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容

首先,根据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并结合本校的实际,调整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根据南通地区实际情况,考虑对现有的学生培养目标作如下调整:(1)从培养只能懂建筑工程技术的人才,转变为培养懂建筑工程技术、懂管理、懂法律、懂经济的复合型人才;(2)要考虑到工程的实践性,而不是光注重其的理论知识。考虑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其次,进一步对原有的课程设置模式进行改革。我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原有教学计划基本是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增加相应的管理方面的课程,这样的教学计划相当于是课程门数的叠加,知识结构并没有实质性转变。而在建筑工程管理从业者的知识结构中,工程技术、管理、经济及法律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因此,工程技术、管理、经济和法律成为工程管理行业和学科的四个重要支撑平台[1]。由此,本专业在新的教学计划的制定中也作了相应的调整:以技术平台、管理平台、经济平台、法律平台为核心,采取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方向拓展性课程加集中性实践环节的组合模式。

再次,逐步对原有的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对专业平台课的改革与建设的重点是管理基础课程和工程技术基础课。该类课程的内容反映了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学、建设工程法规与合同管理、建筑制图、工程测量、房屋建筑构造、施工成本控制、工程资料管理等方面比较成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且学生毕业的后的很长时期内都能应用到,甚至终生受益。所以必须把基础打扎实。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要兼顾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更为了使在更大的范围内择业,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一些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等专业方向拓展性比较强的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最后,推行“双证书”制度。在教学体系构建与改革中,将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的双证书制度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要求学生毕业时既有毕业证书,又有职业技能证书[1]。因此,在教学改革中,合理设置课程和实验实训项目,使学历教育与职能技能培训相融合。使在专业教学中,能够完成或基本完成职业培训任务,达到相应职业技能鉴定规范要求。学生在跨入社会岗位时,只需要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可直接上岗,实现“无缝对接”。

3 构建专业实训教学体系

根据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岗位核心能力培训要求,实践与实训教学体系对于专业核心能力培训至关重要,因此。在教学改革中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3.1 实训教学现状

(1)课程体系设置有待进一步合理化。①该专业学生文理兼招的现象,对课堂教学与课程学习都造成一些影响;②传统课程体系所含课程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存在重叠现象;③课程教学学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2)专业实训项目内容有待进一步开发,实训条件尚需进一步改善。实验设备、实训教学内容与现代建筑工程发展不相适应,学生从现有实训项目中所获得的知识和训练已不参适应现代施工技术的要求;实训设备的利用率较低。

(3)课程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紧密度不高。现阶段学生学习多数尚限在教室里进行,与实际工程联系比较小,以致专业核心能力未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4)集中性实训环节过程控制未得到有效监督。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集中性实践主要是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综合实训、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此类课程缺乏过程辅导,学生自己盲目地做,最后最基本的知识都未能有效掌握。综合实训名存实亡,处于瘫痪状态,无人管理,放羊式管理使集中性实训的实施效果差,岗位核心能力未能得到锻炼,走入工作岗位之后还是无头苍蝇一只。

3.2 教学改革方向

注重工程实践与实训教学,改革教学课程和内容的设置,让学生多到工地上去实习,让学生多去实训基地进行模拟性实习,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并在实践中找差距;改革专业平台课的纯理论教学,引入当今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尤其是信息管理技术,并开发相关实训教材,立求实习与实践内容与建筑工程管理实际接轨;开设开放性实训室、加强适应性、综合性、可设计性,扩展实验实训的时间、空间,实现资源充分利用,提高实训基地利用率。

3.3 教学改革的内容及措施

(1)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修订与改革:在对现有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优化的原则下,调整教学大纲,编写和出版特色教材和实验实训指导书。并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将职业岗位核心能力逐步细化为专项能力和分项能力目标,在实践教学要求制订时,将其分解为各具体目标,确定其内容、方法、步骤、要求达到的标准和能力考核办法。将实践性较强的边讲边做的课程,真正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建立开放性实验实训室[2],开发新的实验实训项目: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首先让学习根据实训项目的内容及要求,自己拟订实训(验)目的、方法、步骤、标准、要求、并提出所需要仪器、工具、设备、材料等,向实训部门申请实训时间、批准后在实训(验)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地进行实训,最后写出实训报告,并进行实训(验)能力测评,根据实训(验)过程和测评结果综合评定成绩。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学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3)加强校企合作,探索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合二为一的教学模式。毕业设计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应该在选题、质量监控等方面加强管理。毕业设计时间一般在8~10周,目前毕业设计的方式学生大多都是在学校完成的,缺乏实践事实,普遍都是互相抄袭。可以利用这些时间让学生到校企合作企业开展有针对性的实习,让学生将亲身经历体现到毕业设计或撰写论文中,可以大大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双导师制”,以加强对学生的过程监控,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4)扩大学生专业视野,极力推行“双证制”。在课程教学中,安排一定数量的学时,聘请工程界、实业界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或与学生进行专题讨论,使学生了解前沿科技动态,扩展思维,激发创新意识;支持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岗位培训,推行“双证制”,提高学生获取岗位证书(如施工员、造价员、材料员、资料员、试验员)的意识。

4 结语

通过深化教育教学的改革,使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成为懂技术、懂管理、懂经济、懂法律的高端技术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专门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实现“中国梦”做出贡献。

篇9

现有高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多数以男生为主。这些学生,被高职院校录取时,高考成绩一般都只是高出各高职学院录取分数线10分到30分。因此,他们的理论学习基础以及理论学习方法都不是十分出色,并且,学习自觉性和自律能力均相对较弱。相反,这样的学生,其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学习兴趣却十分浓厚。这样的学生,在实践教学期间,如果没有相应的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及标准,他们则会以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或作业为目标,对于个人技能的熟练掌握就会放松,更有甚者在实践教学期间放松自我约束,逃课、抄袭等现象屡见不鲜。

现有建筑工程类专业的高职院校都是以学年制进行教学,每学期开设相应专业课程,每门课程大多都设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教学内容。理论课采用传统的笔试考核,实践课程则由相应的专业课教师或实训指导教师予以考核。最终,根据学生理论考核成绩、平时表现、实践考核成绩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本门课程是否合格。这样的考核体系,对于突出学生实际操作技能要求的高职学生而言,则显得有些欠缺。

针对这样的学情,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应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以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行到导向教学法,即信息收集—制定计划—做出决定—实施操作—检验校正—总结评价五步实施实践教学。例如:在理论教学部分完成信息收集的主要部分,留有一定的课外信息要求学生自主收集;在实训前夕,应使用一定的学时制定实训计划。在初期,学生应在教师的参与下制定计划,到后期学生掌握此工作流程并具有了相对独立制定计划的能力时,可以让学生自己独立制定计划,然后交老师审查;确定计划无误后,做出决定进行实际操作;检验校正时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参与,互相检查;最后,由教师做出总结评价,让学生清楚此次活动的收获和不足,进而为下一此实训积累经验。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工作能力,为学生技能与工作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提供最有效的保障。

针对现有教学体制改革,首先应该明确高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的重要性,在学生综合考评中予以凸显。并且和理论笔试考核相同,设置相应的补考、清考环节。其次,打破原有的课程总体学分制的束缚,将原有的课程学分一分为二,理论考核合格取得理论学习学分,实践技能考核合格取得实践学习学分。将学生个人综合素质考核以30%—40%的比例,分解到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当中去,从学生理论学习成绩和实践学习成绩中体现。最后,实践教学考核应制定明确的考核目标及切实可行的考核方法。这样,学生对于实践技能练习就会更加重视,实践教学目标也能落到实处,从而完成既定的人才技能培养目标,实现高职建筑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目的。

笔者根据几年的实践教学认为,当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可以从三方面着手:第一,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在具有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技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应用性人才。第二,深入国家大、中型建筑工程公司、监理公司等企业,对从业人员现状、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标准、专业知识、能力结构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充分了解专业的人才市场需求情况,对就业岗位进行分析,当然也不可忽视有市场优势的小型企业,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岗位,围绕能力培养把专业课程体系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大块。第三,注重顶岗实习的效果,实现“双证制”,加强职业能力考核。在加大专业实习的基础上,实践教学体系中引入“双证制”,即在获取文化素质证书(含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级证)的前提下,学生毕业前还应获取土建施工员、土建造价员、材料员、质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和钢筋工、混凝土工、抹灰工建筑技能上岗证书。为毕业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并且在较短时间内能够顶岗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10

一、现代社会对建筑工程技术人员的要求

各种技术人员的首要职责是用自己的所学专长服务于社会,而不是单单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建筑工程技术人员的职责不是夸夸其谈、纸上谈兵,而是脚踏实地地去工作。要把图纸上的建筑作品以实体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服务于社会中的广大用户。一栋建筑物,不管大小、不论多高,对建筑工程技术人员而言,都应严格认真,一丝不苟,决不能敷衍了事。建筑物的质量问题牵涉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建筑工程技术人员要站在讲政治、讲正气的高度肩负起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的重大责任。另外,建筑工程技术人员的团队精神也是不可缺少的。那些只注重个人利益或者个人价值的思想是要不得的。事实上,建筑从设计到监理、建造、资料整理等的复杂分工,使得严密的团队协作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人员来说,不断学习的态度也是时代对建筑工程技术人员的要求。只有素质全面,学习能力强的人才能在时代的激烈竞争中独占鳌头,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二、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政治思想素质。中职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是中职生的政治理想、信念、态度、立场等的具体表现。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政治素质,就会有什么样的政治表现。作为建筑领域的中等技术人才肩负着工程安全的重任,因此,他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具有明确的政治方向。“政治方向对中职学生政治素质养成来说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迷失了政治方向,就可能导致人在社会生活中身败名裂,对社会造成极大危害”。可见,建筑工程技术人员是否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直接关系到在今后的就业和创业过程中,能否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第二,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个人只有对国家和社会所肩负的责任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他才能够自觉承担其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这样才会赢得社会对他们的信任、尊重和认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从过去重学历转变为越来越看重才智和能力,看重政治思想素质。当今时代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和人才辈出的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既要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有高技能素质的劳动者,又要培养中职生在掌握高技能的同时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2)礼仪道德素质。中职学校培养的是懂技术、会管理、能吃苦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但这只有在正确的思想引导下才能充分发挥出他们应有的作用。在以往的毕业生中,一些学生不是由于技术水平低不能胜任工作,而是因为礼仪道德水平低而贻误了工作。对中职生加强礼仪教育是提高他们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及社会心理承受力的重要形式。“礼仪不仅是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基础,良好的礼仪规范更是赢得他人好感和尊重的一剂良药”。由于建筑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工作一般都需要在各种工地上直接接触民工,指导他们施工,所以,技术人员的形象气质、谈吐、举止等礼仪行为会给民工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有礼仪是毕业生与民工建立良好关系的前提条件。因此,在校期间,进一步丰富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的礼仪知识,提高他们的素质,使他们养成礼仪习惯,这些已成为建筑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同时利用德育课和主题班会或团日活动等时间学习学校礼仪、社交礼仪,使学生熟知礼仪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礼仪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礼仪习惯。

此外,学校还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树立“干一行,爱一行”“行行出状元”的思想,即爱岗敬业的道德观。对此,职业道德教育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就是要使每个受教育者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集体主义思想。

(3)知识能力素质。建筑工程技术人员除了要具备良好的礼仪道德素质,还要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做好相关工作,城镇化进程将进一步全面推进,城市人口将大幅增长,中国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将得到更大改善。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特别是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未来的建筑工程技术人员不仅要成为建筑师、监理师、造价师,还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懂得综合性知识的建筑工程师。即要具有建筑结构设计、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和技术管理、建筑软件应用专业知识和建筑设备、建筑企业管理等相邻学科知识,及时了解国内外建筑行业技术动态与信息。更要具有工程质量检验、施工组织管理的技能。懂得如何编制技术文件以及组织中小型工程项目的施工。能够从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建筑施工测量、建筑工程施工资料管理、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钢结构施工管理、建筑工程预决算等工作。

(4)心理和身体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就业和创业者必备的重要条件之一,它由一个人自我意识、性格、气质、情感等心理要素构成。如果一个人的性格刚强、坚韧、果断和开朗,那么,他的情感就会更加丰富而且具有理性色彩。作为刚踏入社会的毕业生,面对小的成功和胜利不能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在碰到困难、挫折和失败时更不能灰心丧气,悲观消极,自暴自弃。建筑专业的中职生在创业过程中对所从事的工作应产生兴趣,干一行,爱一行,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学会乐观开朗、有热情、坚持不懈。用所学的知识实现自己的理想,挑战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适应社会的竞争,通过创业丰富发展自己的人生。同时,“要寻找市场机会,具有选择经营项目和承受挫折与打击的能力。要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善于处理与领导与员工的关系。要敢冒风险,具有果断的决策力、创新精神、不畏惧困难、坚持不懈的恒心和勇气,能听取别人的不同意见”。一些毕业生一年当中不停地更换工作,不是老板对他们要求太严格,而是他们不是嫌单位上的伙食不好,就是因为工作失误挨了老板的批评而受不了,或者是因为其他一些小的事情和工地上的民工关系不和。有的毕业生好高骛远,刚毕业就想着拿高工资,当遇到一些挫折就灰心丧气,失去创业的信念与热情。因此,培养和练就适应不同境遇的心理素质对学生就业与创业至关重要。

这几年来,我们学校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就业前的各种素质加强培养和锻炼,大大提高了我校学生就业竞争力,使我校建筑专业逐步形成了毕业生供不应求的良好局面。河南省许多建筑单位主动上门向河南省水利水电学校要人,一度出现几个用人单位争抢同一个优秀毕业生的局面。在我们河南周口的很多工地上,都能够看到我们毕业生的身影。他们已成为周口建筑行业中的主力军,有的毕业生工作不到一年就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这一切不但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而且提高了学校在周口及周边地区的知名度,促进了学校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11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装饰工种实训室创建于2013年12月。它是以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为主导,进行生产性实践操作的专业实训室。该实训室场地总面积为300O,总建设金额为15.92万元。目前实训室共开设8个实训项目(水暖电施工、天棚装饰施工、轻质隔墙装饰施工、墙柱面装饰施工、门窗制作与安装、楼地面装饰施工、楼梯及扶栏装饰施工、室内陈设制作与安装),场地空间可供40名学生同时进行操作,每年可接纳100人次的专业技能培训。

二、实训室建设的必要性

结合建筑装饰教育的特殊性和实训中心的实际情况,树立学生科学、务实的思想和大胆创业的作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早与市场接轨,培养独立的思考能力及动手能力。积极开展与校外优秀企业的联合合作、培训,同时学习优秀企业的实践经验,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

在完成基础教学之后,进行装饰工种实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加实践的过程,在这个与市场接轨的缓冲时期,学生可以通过现场实际工作的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之后对某专题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能力。通过创业实践使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

三、实训室建设的可行性

装饰施工实训是建筑装饰专业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实训现场进行操作,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巩固其所学知识,使学生能够胜任在装饰公司和企业中的施工、监理、材料等岗位工作,了解现场施工的操作过程。

本专业与市内多家大型装饰公司都有过深度合作,开展校企联合,以实际装修项目为授课体验内容,以实际工程带动实训环节,倡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体会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目前,我院建筑装饰专业正在实施的“四业”人才培养模式,给本项目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支撑。“四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特色创新项目,可归纳为“专业+企业”,“就业+创业”,即:依托专业办企业,办好企业强专业,做强专业促就业,加盟企业搞创业。其核心是校企深度融合、工学深度结合。目前,该模式已经被中国建设教育协会立项,为我们造型设计基础工作室提供好的大环境,我们的教学模式可以与“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四、实训室建设的内容

实训室建设主要包含实训室的各种仪器设备的购置,内部环境以及实训室内涵建设(含项目开发、运行管理机制、规章制度建设)。详见下表。

篇12

中职数学作为一门承接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的课程,对中职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近几年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并伴随着中职招生规模的扩大,中职数学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学生起点低、差异大、厌学现象严重,部分学生甚至觉得数学与所学专业并无太大关系。如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突出建筑专业的实际应用和数学与建筑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数学教学质量,是数学教育工作者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 数学与建筑

1.建筑与数学

数学起源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而建筑活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活动之一。如果数的概念和算术运算还不能说主要起源于人类的建筑活动,那么几何学的产生则是和建筑活动密切相关的。几何学这个词就来自古埃及的“测地术”,它是为在尼罗河水泛滥后丈量地界而产生的。自然界中常见的简单几何形状是圆、球、圆柱,如太阳、月亮、植物茎杆等,而几乎找不到矩形和立方体。矩形和立方体是人类的创造,而这正是和建筑活动有关,因为方形可不留间隙地四方连续地延展或划分,立方体可平稳地堆垒和架设。金字塔在如此巨大的尺寸下做到精确的正四棱锥,充分显示了古埃及人的几何能力。希腊人在发展欧几里得几何的同时,写下了建筑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希腊建筑的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尺度和比例,即黄金分割。

进入工业文明后,以数学分析为基础的力学的发展促成了结构工程和建筑设计的专业分化,以射影几何为基础的画法几何和阴影透视的运用促成了近代建筑学的产生,按照制图原理和规则绘制表达设计意图的图纸成了近代建筑师的职业技能,工程图纸成了建筑活动(设计、施工、使用等)的主要信息载体和交流媒介。

2.建筑工程中的数学

在建筑工程的实践中,有着大量“数”和“形”的问题。如在房屋设计中,要进行各种技术经济指标以及荷载、内力、构件截面等数量的分析与计算,要进行建筑资源(如材料量、劳动力……)等数量的分析与计算,要进行建筑资源使用的时间安排和空间布置等图形的分析与绘制。尤其在我国实现建筑工业现代化的过程中,会遇到更多的“数”和“形”的问题。因此,学习数学,熟悉“数”和“形”的知识,掌握数学这个工具,是实践的需要、是实现现代化的需要。

3.建筑教学中的数学

建筑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从国内外发展现状来看,各种建筑专业的应用夹杂着数学的应用。因此,建筑专业离不开数学应用。中职教育中,建筑专业课程应积极应用各种数学教学模式。建筑设计中只有融入了数学知识,才能够展现建设的美学设计,同时将两者之间的关系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 在数学教学中突出建筑专业的实际应用

1.教材的局限性

我校现用教材为2010年的高教版的新教材,它更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去掉了一些不实用的内容,新教材内容分为基础模块、职业模块、拓展模块。职业模块分为工科类和财经、商贸与服务两大类,我校用的是工科类教材,比旧教材更突出职业性,与职业岗位的教学实际应用相结合,体现数学知识在职业中的应用,创造良好的职业教育氛围,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该教材对建筑专业却有一定的局限性:工科类教材,实际上是机电类专业、信息类及建筑类专业的共同教材,但是这就涉及一个问题,在教材中是否有实际应用?有的话,是否会偏重于哪个专业,还是三个专业都有侧重呢?对于职业模块这本教材,在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中,发现虽然每章后面都有一小节实际应用的教学内容,但是绝大多数都是机械等机电专业的相关应用,与建筑相关的应用少之又少,这并非是相关的数学知识在建筑中找不到应用,而是教材所带来的对建筑专业的局限性。

2.突出建筑专业的实际应用

面对教材的局限性,教师可以通过找寻与数学知识密切相关的建筑实际应用,将其引入课堂教学,并通过例题或其他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数学教学质量。如在高教版中职数学教材基础模块下册第九章立体几何第五节柱、椎、球及其简单组合体中,众所周知,立体几何与建筑行业联系密切,在立体几何中几何体面积、体积的计算等知识在建筑行业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应用。如果能将棱柱与建筑实际结合在一起,能充分体现数学知识在建筑职业中的应用。

在该章节的例题中,都是求图形面积、体积的题目,与建筑实际并无明显联系,这就造成在这么一节利用例题来与建筑职业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课,重难点不够突出,不能突出这节课内容在建筑中的应用。因此通过引入建筑实际应用:计算活动板房建设所需材料,来突出建筑实际应用。

例:如右图所示,这是一个工地中经常见到的活动板房,现假设该活动板房长10米,截面是一个底面长为4米,高为2.5米的长方形及一个高为0.5米,长为4米的三角形的结合,求该板房的体积及表面积(地面面积不作要求)。

3.效果及困难

学生在职专的学习中,接触应用方面的知识较少,如果在课堂上都能这样处理,在应用公式的过程中,结合数学在建筑业的实际应用,给学生一个比较直观的印象,学生都能直观地进行了解。既使学生能更熟练地掌握知识的应用,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数学教学质量。但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也会出现种种困难,如并不是所有的知识内容都能很好地结合建筑实际,要求教师要对建筑专业中的基础数学应用有较深的了解。

总之,在中职数学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体现专业特色,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制定科学的、突出专业实际应用的讲授内容,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

参考文献

篇13

2.1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

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是指以“准职业人”(学生)目前所学专业、未来可能从事的第一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工作综合能力为任务,以培养和完善从事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体能、终身体育锻炼能力、职业特殊身体素质和综合职业素质为教学目标而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内容的总和。[2]

2.2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湖南高铁职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培养具有建筑工程识图与绘图、建筑工程招投标、建筑施工技术与管理、建设监理等方面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它将来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从事建筑企业的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的施工员、材料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建设监理企业的监理员;工程材料检测企业的检测员等。

2.3职业体能

职业体能是在“体能”的发展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专业术语,是指与职业(劳动)有关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以及在不良劳动环境条件下的耐受力和适应能力。高职院校职业体能是指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形成的、适应职业劳动所必需的技能和运动的能力。[3]

3实施职业实用性体育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影响作用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对职业体能的要求,它不仅需要健硕的身体,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要求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强烈的安全意识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3.1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高职学生是在建筑工作的一线岗位,动手能力和施工经研是非常重要的,刚毕业的“准职业人”在刚进入工作岗位时候,由于之前都是在校进行学习,而且学习的都是书本上的知识,缺乏现场经验。造成他们要么跟在其他工人后面傻看,要么做一些零碎的琐事,工作时无从下手。就算部分工作单位可能会派一名老职工或老师傅带进行帮带作用,但经常会出现帮助时间有限,知识点单一的现象,对他们快速进入岗位的作用微乎其微。良好的沟通能力可以使我们学生在刚进入工作岗位的时候,可以在工作中,闲暇时与老师傅、老工人多进行沟通交流,学习他们的经验,分享自己学到的知识,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工作状态,快速达到无缝对接。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体育运动是一项群体活动,他们需要在运动过程中不断的沟通交流,从而达到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相应的动作,取得最好的成绩。

3.2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建筑是一项不同工种的技术人员长时间团结工作共同完成的一项大工程,从设计到施工环环相扣,任何环节的纰漏都可能使一项建筑轰然而倒。这需要全体工作人员团结协作、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共同来完成的工作。大学生刚进入工作岗位,都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体现自身价值和展示自身能力,然而个人的成功需要团队的支持,如何学会与人协作,互助互利才是走向成功的关键。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们团队协作能力,发挥自身优点,互相弥补,从而取得最好的成绩。因为大部分的体育运动都是一个群体运动,比如蓝、排、足球等运动项目,他们每个人的能力、特点不同,场上的位置和职能也不同,但他们需要互相协作,各尽其责才能最好的成绩。通过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信任感、去除孤僻感,满足社会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团队合作中的价值,从“准职业人”迅速转换成职场人。[4]

3.3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职业体能素质

刚毕业的“准职业人”在从事建筑工作的期间,老师在现场回访发现,他们在工作早期经常会出现一些手臂酸胀,腰部疼痛,恐高的现象。通过交谈和现场观察发现,他们在进行工作劳动的时候经常进行手臂和腰部的运动,同时,伴有长期的高空作业,而他们之前都是在学校进行书本学习和劳动强度较轻的工种实习,没有得到相应的身体锻炼,造成了上述这些工作期间经常出现的现象。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不同专业特点,不同岗位工作习惯进行体育教学。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同学而言,他们将来主要从事建筑企业的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的施工员、材料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建设监理企业的监理员;工程材料检测企业的检测员等,他们相对于别的工种,对上肢力量及腰腹力量要求较高,同时建筑施工员还要克服恐高的心理作用,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工作难度和工作压力。通过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针对上述工种对身体及心理的承受要求,可以通过投掷实心球、推铅球等运动来提高学生的上肢力量及腰腹力量,通过开展荡秋千、走浪桥等运动来提高学生的平衡能力及克服恐高的心理作用。同时,通过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职业体能还可以有效地预防职业病。作为将来一线技术人员的高职学生,他们将来有可能终身从事相关工作,那么职业体能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学会自我锻炼、自我保护、自我预防的习惯,强化自身的身体素质,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