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篇1

岢岚县位于晋西北黄土高原中部,总面积1984平方公里,人口约8.4万,境内有耕地78万亩,林地面积6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0.9%,天然牧坡140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46.5% ,占地面积广阔,环境秀美,水源充沛,草地丰富,气候适宜,被称为“天然养羊牧场”,因此,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环境优势。岢岚县有着悠久的养羊历史,于是有了“骑在羊背上的岢岚”“三晋绒山羊第一县”之美誉。

从改革开放到现今,岢岚县很多任任县长和县委书记,依据岢岚县的发展状况和地域优势,领导换但是岗不换,始终把养羊业作为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全县农民致富之路的重要途径。在上世纪,80年代岢岚县提出了“抓住两个蛋蛋(山药蛋、胡麻)四条腿腿(养羊)、实现勤劳致富”,从辽宁盖县引进了绒山羊进行改良,迈出了养羊业里程牌的一步。90年代,倡导“举龙头,治山头,抓羊头”,使得养羊业进一步扩大,有了量的突变,全县饲养绒山羊的数量达到40万只之多,“骑在羊背上的岢岚”从此省内外闻名。21世纪以来,岢岚县很好地抓住了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项目区建设的机会,很明确的提出了“生态先行、圈放结合、优化品种、协调推进”的发展战略,把畜牧大县的目标转向生态强县建设的目标。为了把岢岚县绒山羊品牌全国知名,从2005年开始县委县政府提出“稳定数量、提高质量,培育一流种羊、建设中国绒山羊第一县”的目标,大力开展绒山羊的品种改良,从原来的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畜牧业多项指标一直保持全省第一,成为实实在在的“三晋绒山羊第一县”。2010年,岢岚绒山羊改良整体效果明显,被农业部和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羊品种改良先进县”“畜牧产业化先进县”“生态畜牧建设先进县”等荣誉称号。2011年,全县有改良的高产绒山羊3万多只,饲养量达到50万只之大数,畜牧业总产值达3亿元之多,养羊为主的畜牧业成为了农民脱增加收入的支柱产业,进而被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一县一业先进县”称号。

与此同时岢岚县委、县政府为了坚持走品牌发展之路,将力度进一步加大,全面推进岢岚绒山羊新品种认证工作。省市农业畜牧部门多次指导下,山西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技术指导下,把县种羊场作为主阵地,把辽宁盖县绒山羊作为父本,把山西吕梁黑山羊作为母本,采用高效育种、高效繁殖调控和平衡营养调控等技术,经过“杂交改良、横交固定、选育提高”三个阶段,新品种培育不断有新的突破。

在近三十年的探索实践中,特别是在畜牧业的转型中,岢岚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着“一县一业”的思路,依据 “科技兴牧,促农增收”的原则,推进科学技术、政策制度、山头龙头,文化产业四位一体发展,努力把养羊业做的更大更强更新。

二、畜牧业对岢岚县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山西省“十二五”规划中把“一县一业”作为加快全省特色现代化农业的切入点,对于实现“十二五”农民收入翻番的目标具有重大意义。三十年来,岢岚县委县政府,把发展以养羊为主的畜牧业当作致富的主要突破口,从指导思想、领导精力、资金投入、物质保证、技术培训上真正转向畜牧业。目前,全县的畜收业已经由恢复性发展转向以效益促发展的新阶段,畜牧业已经成为农村的经济支柱产业。

1.畜牧业是岢岚县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经济收入的主要途径

农村经济涵盖了多个行业,是一个比较综合的系统,,它包括了农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工商业、建筑业、运输业以及服务业等多个方面的行业。其中很多行业受到地理环境的约束, 农民只能生产经营部分行业,只有种植业和畜牧业能覆盖农村的家家户户。而种植业很大程度上会受地理环境的限制, 以岢岚县农村为例,,岢岚县处于山区之中大部分耕地都属于坡地,种植现代化难度大,只能靠天吃饭,于是导致种植业收入较低。于是加快发展畜牧业就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从岢岚县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看, 畜牧业产值在农业产值中的比例保持上升的趋势。2012年以来,岢岚县绒山羊饲养量约46万只,每年出栏17万只,以羊为主的畜牧业总产值达2.8亿元,全县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达1826元,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4%左右,真正成为农民稳定增收的“钱袋子”产业。例如,岢岚县高家会村的养殖大户徐荣贵养了110多只羊,一年下来能收入4至5万元,同时县里推广养殖的绒山羊已被列为全国第三个绒山羊新品种,这就意味着徐荣贵的羊以后更加值钱了。

经济不断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 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饮食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变, 对肉类、禽类、蛋类、奶类食品的需求不断增长,所以,畜牧业的前景非常可观。这些年来不少农民的收入增长很大程度上是由畜牧业的稳定发展来实现的。岢岚县畜牧业主要以养羊为主,赶着羊群奔小康是农村很多农民的必选之路,同时畜牧业收入占山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充分使畜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必然能使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2.农村畜牧业的发展为种植农作物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从古到今,农业都是中国人民的根本,首先为了解决粮食问题,种植业、畜牧业必然是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首要行业。虽然随着我国畜牧业、工业、服务业等各产业的兴起,种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逐渐下降,但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仍是很重要的。

畜牧业的发展影响着粮食产量和其它经济作物的增长,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农业革命在全球开展, 使农业从资源型向现代化转变, 全球谷物年总产量50 年来增长了31 倍之多。农村种植业一直以来坚持着“种子、化肥、农药”这样的道路。在谷物总产量的大幅度增加上化肥必然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土壤耕作层的结构因为过多地施用化肥而遭到了破坏,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受到影响。因此生态农业的时代必将到来,生态农业必须要育种、育土、育人相结合。除采取工程措施育土外,有机肥的施用非常关键,这时畜牧业的大力发展,就可为种植业提供大量的畜禽粪肥,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如果快速发展农村畜牧业, 实现人均一头猪,加上养牛、养羊的发展, 把青饲料和农作物秸秆还田, 就可以为粮食生产和其它经济作物的发展提供大量的有机肥, 这样不但降低了生产成本, 还可以实现畜禽多、肥料多、 粮食多, 粮食多同时使畜牧业良性循环的发展下去, 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3.农村畜牧业劳动力投入少,收益大

一直以来农村都是以种植农作物为生,过着靠天吃饭的传统生活,在岢岚县这样的山区地带,地理环境不是很适合种植农作物,但是,种植业又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近些年,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农村种地相对较少,需要的劳动力也急剧下降,一家两口人种少量地的同时就可以大量的发展畜牧业比如养羊,特别是岢岚县大力推广的绒山羊,这样节省的劳动力就可以从事别的工作行业,从家庭收入来讲比以前只种地翻了俩三翻,同时多余劳动力还可以为家庭收入增加可观的一笔。这样农村经济的发展必然能上一个新的台阶。

篇2

畜牧业在我国国民经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经济和农业生产水平的高低,为了适应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加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和肥料,保证轻工业获得充足的原料来源,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肉类等的需要,增加国民经济和个人的收入,发达国家的畜牧业生产比重在50%以上,比如美国占50. %,英国占59.8%,畜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如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占农业比重在70%以上。我国畜牧业产值只占农业产值的35%左右,发达国家人均摄入肉、蛋奶的量是我国人均的2-3倍,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随着我们粮食生产的迅速发展,我国畜牧业也必将得到迅速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把粮食及其农副产品转化增值,增加出口,换取外汇,积累社会主义建设的资金,支援社会主义工业货和农业技术改革,同时也为加工业提供广阔的国内市场。

一、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稳步发展,无论是畜禽的饲养量,还是畜牧业产品量及人均占有量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畜牧业呈现出加快发展势头,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积极转变,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区域化步代加快。目前,畜牧业产值已占中国农业总产值的35%,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劳动就有1亿多人,畜牧业发展快的地区,畜牧业收入已占到农民收入的40%以上。中国畜牧业在保障城乡食品价格稳定、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地方畜牧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增加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一大批畜牧业优秀品牌不断涌现,为促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畜牧业的发展对于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畜牧业发展中也逐渐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总的来看,中国的畜牧业仍处在传统饲养方式与现代化养殖方式并存、传统养殖方式占支配地位的阶段。规模小、品种杂,人畜混居、散放散养、混放混养、粗放经营。同时一些地方存在着畜牧业投入不足、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有隐患、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存在、饲养环境和生产条件相对落生、重大动物疫病形势1.严峻等问题。

1.畜牧业的资金投入依旧不足,畜产品良种类繁育的基础设施总体薄弱,而且对国外的优良品种的依赖性依旧很高。

2.疫病问题日益突出重大动物疫情形势依然严峻,疫病风险大,对人们消费畜产品的信心影响较大,进而严重制约畜牧业的发展。而整个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威胁着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畜牧业生产方式仍然落后目前国内散养农户比重较大,饲养水平低,没有预防意识。从近来发生的动物疫病看,大多发生在小规模的散养户,而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发病机率较低。

4.我国畜产品流通的“绿色通道”还没有完全建立

二、针对畜牧业发展问题的解决对策

1.应该从国家的政策抓起,加大对畜牧业的扶持力度,让畜牧业在农业发展道路上发挥巨大的作用,推广培育优良品种,加大对畜牧业的资金投入,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方式、管理理念以及产品质量。

2.应该大力的推进升级我国的动物疾病的防治体系建设,避免流行性的动物疾病对我国畜牧业造成打击。

3.推广畜牧业养殖方式的转变,以适度养殖的理念为主,加快畜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的建设步伐,有效地利用高科技畜牧养殖手段,使畜产品的质量及产量更加完善。

4.努力建设及完善我国畜产品的“绿色通道”,扩大出口,使畜牧业的经济效益更进一步,激发农民对养殖畜产品的热情,带动我国畜牧业的整体发展。

当前畜牧业发展趋势保持着明显而稳定的增长趋势,畜产品的市场价格也稳步的回升,所以近年来我国从事畜牧业的农民饲养畜产品的经济效益有着显著地提高,全国人民的人均收入也有所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的显著增长更加促进了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国家推出的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不仅仅促进了粮食产业的发展,也达到了粮食产业和畜牧业共同发展的双重效应。农业发展的粮食产量的增加,农民收益的显著提高,给我国的从事畜牧业的农民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而畜产品的市场价格的稳步提升,进一步提高了农业和畜牧业的经济效益,也进一步激发了农民对于农产品和畜牧产品生产的热情,促进我国农业和畜牧业的整体发展。

近年来,随着全球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畜牧业的生产方式也在进行着不断的转变,整体趋近于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专业化,标准化。这种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畜牧业整体更趋近于高效益的现代化生产模式,也确保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一些致力于畜牧业生产的企业进一步带动了我国畜牧业的发展,这些企业在开拓畜产品市场和推进标准化养殖方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解决了畜产品销售途径的问题,使中国畜产品在国际市场更加具有竞争力,极大的促进了畜产品的流通和畜牧业的持续良好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安雅市当前畜牧生产运行情况分析及预测[J].

篇3

一、畜牧业发展的几个问题

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衍生出很多问题,农业发展空间被大大挤压,农业发展严重滞后,农业中畜牧业存在的问题多种多样,像规模太小、品种烦杂,人畜混居、散放和散养、混放和混养、经营粗放。大多数乡镇存在着畜牧业投入不足、直接导致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加工存在隐患、影响畜牧产品质量因素多种多样,长期存在、饲养环境和生产条件相对落后、重大动物疫病形势严峻等棘手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农村规划不科学,生活生产环境差

由于农村没有系统规划,多数家庭畜禽养殖户养殖环境较差,很多地方粪便满地,缺少蚊虫防治,污水没有集中处理,造成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恶化,也影响村容村貌。

2畜牧发展规模小,难集中发展

由于农民经济能力有限,导致规模发展受限,浪费很多资源,没有整合小资源,浪费很多公共资源,受计划经济体质影响比较深,畜牧业市场化程度太低。

3畜牧产品质量问题突出

在利益驱动下,很多养殖户会采取不恰当的饲养方法和手段来生产劣质甚至有毒的畜牧产品。传统养殖办法无法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加之养殖户比较分散,不好管理,更谈不上整体出售。

4畜牧产品生产力低下,市场需求量大

畜牧产品是我国的优势农产品,但由于传统养殖方式存在缺陷,很多指标都达不到国际标准,更谈不上出口了。

5疫病防治意识淡薄

农民大多采用分散饲养,而且疫病防治意识淡薄,很难有效防止疫情传播,如果出现疫情,根本没有办法解决。

6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很弱

传统畜牧养殖业容易跟风,很少有能够对市场做出科学研判,很容易出现价格大跌等风险,对于农牧民来说是毁灭性的。

二、结合实际情况,对发展现代畜牧业应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切实提高畜牧业发展水平。

1、科学布局,合理规划,为畜牧业发展探新路

首先着眼于农村实际情况,摸清农业的具体规模,尤其是畜牧业的优势和问题,农业管理部门协调统一科学布局,合理规划,解决农民在畜牧养殖方面的问题,彻底从思想上重视,权衡利弊,制定出适合我们的发展规划,注意落实,从科技、内涵、市场、资源、环保等方面重点考虑,找出畜牧业发展新路子。

2、工业反哺农业,农业向畜牧业倾斜

现代畜牧业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政府在基础设施投入基础上,鼓励大多工业参与到农业发展当中,用工业带动农业发展,为农业提供经济保障,利用政策鼓励工业参与农业,让畜牧业发展为农民创收,为全民奔小康奠定基础。

三、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创新经营

政府引导,通过实地考察引进名优品种,新技术,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政府出资农民学习新技术,确保畜牧产品多样性,利用新技术增收增产,淘汰落后的生产方式,改变传统的畜牧产品经营方式,创新经营方式,尤其是引入“互联网+农业”,简化农业经营链条,实现资源整合,培养一批适应新型市场的新型农民。着力培育几个大型龙头畜牧业龙头企业,凸显经济和社会效益,给农民增强信心,树立一些农业发展典范,引导树立现代经营模式,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投入,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政府帮忙开拓市场,对辐射面大,带动力强的畜牧产品全村推广。政府搭建交易平台,解决农牧民的后顾之忧。畜牧业做好了,就是绿色循环经济,充分利用好政策向导,着力推进现代绿色产业飞速发展,带动当地经济。

篇4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畜牧业都是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显然,没有畜牧业,农业就构不成完整的农业。但现代农业有别于传统农业,其不同之处在于农业中畜牧业的比重发生了明显变化,在现代农业的中间消费(投入物)中畜禽生产成为主要成分。例如畜牧业通过畜禽产品的中间消费,把植物产品加工转化为动物产品,显著提高了产品的商品率和市场份额,从而使其在农业中所占比重也相应大幅度提高。目前,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都在70%~80%,没有高比重的畜牧业就谈不上有现代化的农业。20世纪90年代至今,全国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其中在确定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时,广大农区普遍选择了畜牧业。十余年的运行实践证明,畜牧业作为承农启工的中轴产业,通过对饲草饲料的旺盛需求,拉动了粮棉油菜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并将大量农副产品转化为肉蛋奶,既充分利用了资源,加快了农业的良性循环,又实现了生物转化增值。

同时,带动了饲料、兽药、皮革、食品、储运和冷藏等众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延长了产业链条,提高了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尽管如此,如果仅仅是当畜牧业发展了,并且达到了一定发展水平,便认为现代农业已经近在咫尺,未免结论过早。严格地讲,它只能算是用产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一个中间阶段,而非最后的落脚点。因为畜牧业与种植业同属第一产业,畜牧业替代种植业作为农业主导产业,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仍然存在;以畜产品取代农产品作为主打产品,也只是以一种初级产品代替了另一种初级产品,价值增值和市场空间同样有限。现代农业不仅仅意味着畜牧业生产及产出水平的提高,它更体现在畜牧业产后加工增值能力的增强。因此,从长远看,发展畜牧业的最终出路还在于改造传统畜牧业,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层次,从而使从业农民增收更加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因此,用产业化理念发展畜牧业,是用产业理念发展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和重要过程。

2、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2.1龙头企业优势不明显,一体化、集团化程度不高畜牧业龙头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有所壮大和发展,并在农业产业化中处于领先地位,但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国内外市场,仍存在许多问题。第一,企业规模小,产品质量差, 2.4产业化管理条块分割,政策引导失当

经过机构改革,我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管理体制虽然有了很大改善,但仍然存在部门分割、产销脱节的问题。到目前为止,畜牧部门只管生产,加工和流通则由其他部门管理,各行政部门为了维持原有的利益格局,往往各行其是,政出多门,畜牧业生产、加工和流通缺乏统一管理,严重影响了畜牧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政府对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引导方面,则存在两种极端倾向:一是个别地方政府出于促进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往往不顾经济规律,简单采用行政命令,人为制造产业化企业和组织,有些地方则一方面强调要大力发展畜牧业产业化,另一方面却对畜牧业产业化企业在投资和融资方面设置了许多障碍,现在很多中小型民营企业反映得不到政府投资和银行贷款。

3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篇5

(二)不失时机地加快畜牧业发展。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粮食供求平衡、丰年有余,现有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畜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阶段,随着人们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城乡居民膳食结构中动物性食品消费将逐步增加,发展畜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三)尽快把畜牧业发展成一个大产业。畜牧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农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要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面向市场,依靠科技,优化畜禽品种结构,加强饲料生产和草原建设,强化畜禽疫病防治,提高畜产品加工水平,使我国畜牧业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力争用五到十年的时间,实现我国畜牧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根本性转变,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明显提高,畜牧业收人占农民收人的比重明显提高,畜产品出口竞争力明显提高。

二、大力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和布局

(四)明确畜牧业结构调整重点。要把研究。开发和推广畜禽优良品种、提高畜产品质量作为调整畜牧业结构的重点。努力增加名特优新畜产品,实现品种结构多样化,满足不同消费层次需求。稳定发展生猪和禽蛋生产,加快发展肉牛。

肉羊和肉禽生产,突出发展奶牛和优质细毛羊生产。提高奶类在畜产品中的比重,积极推广和实施"学生饮用奶计划"。

(五)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在积极发展牧区畜牧业的同时,加快农区畜牧业发展。农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应以粮食转化为主,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养殖和专业饲养小区。注重牧区草地生态保护,加快草原改良,改善生产经营方式,提高牲畜的出栏率和商品率。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郊区要发挥科技、人才和市场优势,加快集约型畜牧业发展,率先实现畜牧业现代化。

三、加强良种繁育、饲料生产和疫病防治体系建设

(六)加大畜禽良种体系建设力度。坚持国内培育与国外引进相结合的方针,在充分利用我国现有畜禽品种、加大选育工作力度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外优良品种,提高良种生产和畜产品质量水平。加强畜禽种质资源保护,重点建设一批畜禽良种场(站)和种质资源保护场(区)。建立多种形式的种畜禽生产基地。健全种畜禽质量监督体系,严格执行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加强对种畜禽生产经营的法制管理,保护广大农牧民的利益。

(七)建设高效安全的饲料生产和监管体系。高效安全的饲料生产体系是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要建立优质饲料生产基地,增加饲料供应能力。

继续做好秸秆养畜过腹还田工作,巩固已有成果,扩大示范,加速推广。大力发展饲料工业,实现粮食转化增值,开发饲料新品种,健全和完善饲料工业体系,优化饲料生产结构,深化企业改革,提高饲料工业技术水平。建设饲料安全保障体系,加强饲料生产和安全监管,完善饲料卫生标准和检测标准,依法开展饲料质量检测监督,坚决查处在饲料产品中使用违禁药品和滥制乱用饲料添加剂的行为。

(八)强化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建设。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始终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对于严重危害畜牧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动物疫病,要制定防治预案,实施计划免疫。加快动物疫病防治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疫情测报、防治系统;预防和扑灭动物疫病所需的药品、生物制品和有关物资,应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保证适量的储备。加强动物及动物产品的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严格控制染疫动物及产品的流通。加强口岸检疫,严防境外动物疫病传人。依法对进口动物产品的国外生产、加工、存放实行注册登记制度,严格卫生检验检疫。建立注册兽医制度,规范从业兽医行为。健全兽药管理法规、质量标准和监察体系,推行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实施兽药残留监控计划,加大查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兽药产品的力度,确保畜产品安全卫生。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在基层,要加强县乡防疫队伍建设。

(九)加强对转基因畜禽产品生产、安全的监管。建立健全农业生物技术的安全法规及行政管理程序,对畜禽动物转基因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进行有效监督和控制。

四、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地资源

(十)合理使用草地资源。草原牧区要推行以草定畜,划区轮牧,科学管理,提高草地畜牧业的综合效益。半农半牧区实行草四轮作,舍饲圈养。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开发南方草山草坡。落实草原家庭承包制,调动广大牧民发展牧业生产、保护和建设草原的积极性。

(*)强化草原建设、保护和监管。加快牧草种籽基地建设和草场水利设施建设,推广人工种草、飞播种草、围栏封育和改良草场。建立基本草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草地的非牧业使用。坚决禁垦牧区草原,制止采集发菜、滥挖甘草等固沙植物。加大草原鼠虫害综合防治力度。建立草地类自然保护区,保持草地生态多样性。按照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尽快制定草地生态建设规划,切实做好退耕还草和天然草原保护工作。要加强草原防火的宣传力度,提高草原地区广大干部和农牧民的防火意识;同时,完善草原防火各项制度,充实防扑火设施装备,提高防扑火能力。

五、大力推进畜牧业科技进步

(十二)加强畜牧业科学技术研究。围绕影响畜牧业发展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集中力量,联合攻关。对畜牧业生产、加工急需而在短期内又难以突破的关键技术,要积极组织引进。加快兽医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加强动物重大疫病流行规律和畜禽重要经济性状遗传规律等基础研究。支持畜牧业科研、教学单位与企业联合,发展高新科技企业。

(十三)加大畜牧业技术培训和推广力度。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畜牧业科研成果尽快转化;继续实施"丰收计划"和推广一批适应性强、增产增收效果明显的畜牧业先进实用技术,突出抓好畜禽品种改良、动物疫病诊断及综合防治、饲料配制、草原建设和集约化饲养等技术的推广。同时,要稳定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和队伍,积极鼓励科技人员到生产第一线服务,切实改善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努力探索和建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畜牧业技术推广的新机制,不断提高服务功能和水平。加强畜牧业科技教育和培训,实施畜牧兽医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绿色证书工程",提高畜牧业技术人员和农牧民的整体素质。

六、促进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

(十四)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力强的畜产品加工企业。支持这些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引进,加快在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等环节的技术创新步伐,促进企业重质量、创名牌,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根据市场需求,以肉类和奶类加工为重点,以冷却肉、分割肉、液态仍为突破口,生产方便卫生的肉、奶制品,开拓畜产品消费市场。搞好动物副产品综合利用,实现多次转化增值。

(*)发展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产业化经营是促进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有效途径。鼓励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公司加农户等形式,发展产业化经营,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扩大畜牧业生产规模。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更好地带动农牧民致富和区域经济发展。

(十六)促进畜产品出口。赋予有条件的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进出口权,鼓励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竟争。加强无规定疫病示范区建设,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卫生质量检测监督,努力提高我国畜产品的国际市场信誉,扩大出口。

七、加强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十七)建立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畜产品市场体系。继续建设多种形式和规范的初级市场,重点发展产地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鼓励采取产销直挂、连锁经营及网上交易等方式,拓宽畜产品流通渠道。健全和完善市场规则,规范企业行为,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垄断,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推广"绿色通道"的做法,保证鲜活畜产品的运销畅通。完善羊毛拍卖制度,搞活羊毛流通。

(十八)培育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积极培育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等中介组织,为农牧民进人市场提供优质服务。近年来,各地生猪和禽蛋的民营运销组织十分活跃,对于搞活畜产品流通,稳定和促进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地区和有关部门应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加以扶持和推广。

(十九)加强对畜产品的质量监管和信息服务。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加强质量检测监督。逐步推行畜产品标准化生产,实现畜产品的优质优价。

加强信息服务,建立健全多种形式的信息传播网络系统,完善畜产品生产、销售和消费信息的收集和制度,为农牧民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正确引导畜产品生产和流通。

八、加大对发展畜牧业的领导和支持力度

篇6

1 我国畜牧业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畜牧业迅速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畜牧业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发达国家的畜牧业均产值占农业生产总产值的50%,有的国家(如新西兰)甚至占到农业生产总值80%,然而我国的畜牧业发展在2010年才达到38%。近年来我国畜牧业发展过程中,集约化生产、过度重视经济效益,涌现出的安全问题亦让人担忧。

2 我国兽医服务的现状

由于过度重视数量及经济效益的提高,忽视了畜牧发展的安全问题,极易造成疫病的爆发和蔓延,这就要求兽医服务者从畜牧业生产源头解决安全生产问题。兽医服务成为畜牧业健康发展的核心问题,只有兽医服务不断发展、变革,提升自己的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才能为畜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保驾护航。然而,近年来,我国的兽医服务仍处于较低水平。上文提到的动物疫病爆发与违禁药品的添加问题,反映出我国现在的兽医服务仍远远满足不了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新要求。面对我国畜牧业发展的新形势与新挑战,提升兽医服务的任务势在必行。

3 提升兽医服务能力促进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途径

3.1 完善兽医监督管理体系

提升兽医服务的根本在于兽医服务监督管理体系的完善,其作用为从畜产品生产的源头掌控好,从根本上对畜产品的质量安全进行把关。具体做法为保质保量做好畜禽动物疫苗接种工作,增强畜禽的抵抗力,p少兽药的使用,严格控制各种添加剂的使用。

3.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国家应在现有的扶持补助政策之上,加大对畜牧业良种培育工程的资金与人才投入,积极培育优质、安全的禽畜优良品种。积极扶持发展基层畜牧业,形成城乡互助、中央与地方共同发展的新模式。通过政府的扶持与引导,使畜牧业由分散的个体经营逐渐转变为集中现代化养殖与产业化生产模式。

3.3 增加培养兽医服务人才

现阶段我国的兽医服务人员水平良莠不齐,分布不均,拥有职业兽医资格的人员大都聚集在城市中,乡镇的兽医服务人员大多数为中专人员,缺乏专业的培训和全新的技术指导。因此,增加培养兽医服务人才,加强兽医服务人员相关技能培训,加快提升兽医服务人员的综合能力,能够对我国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与人才供给。

4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畜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加强提升兽医服务能力,才能使畜牧业发展方式得以转变,才能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篇7

1.东辽县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东辽县畜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畜牧业的产量连年增长,其中禽类增长速度最快,2011年比2010年增长4268090只,是2010年的1.24倍;肉鸡是禽类增长速度快的主要原因,2011肉鸡总产量是12505980只,比2010年同比增长了7892730只,是2010年的2.71倍;猪的总产量从2001年465932头增长到2011年755737头,增长了61.7%;牛的总产量从2001年341164头增长到了2011年598642头,增长了57%;羊的总产量从2001年41991头增长到2011年57359头,仅增长了0.73%。

2009年东辽县,全县畜牧产品肉总产量就已经突破10万吨,2011年东辽县畜牧业产片肉总产量是142882.92吨,比上年增长了22923.82吨,猪肉产量是34078.3吨,牛肉产量是51781.39吨,禽肉产量是55950.88吨,其中肉鸡产量是40883.61吨,蛋鸡产蛋量是46016.09枚。2011年同上年相比,每种畜禽的产肉量和产蛋量都有大幅度的提高,这跟东辽县加大对畜牧业扶持力度有这莫大的关系。

2011年东辽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是303384万元,其中畜牧业总产值是175081万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7.7%,是2001年畜牧业总产值的3.58倍,农业总产值是115811万元,是2001年农渔业总产值的2.85倍;林业总产值是7121万元;渔业总产值是1691万元。在2001年的时候,东辽县畜牧业给人均带来的收入是450元,而到了2011年畜牧业带给的人均收入增长到了3500元,所以大力发展畜牧业是养殖户希望看到的,也是增长东辽县经济的一项重要的措施。

2.东辽县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资金投入不足和良种繁殖能力差

吉林省粮食产量由年产不足1000万吨上升到2500万吨水平,这和国家大力支持吉林省农业也不开,但是吉林省在农业方面对畜牧业的投入资金和给予的政策都不能很好的提高畜牧业的发展。

2011年,东辽县畜牧业的繁殖能力是仔猪年413760头、仔牛79353。但在选购牲畜幼仔的时候,很难购买到提抗力强,产肉量高的幼仔,目前东辽县牲畜幼仔繁殖大部分依靠散户农民的养殖,所以没有完善的良种繁殖体系。

2.2疫情防治无体系

在冬春和秋冬两个季节交替的时候,是疫情的高发期,也是牲畜幼仔销售的好季节,但由于无合理的防疫体系,在收购和出卖的时候,使病毒进入养殖区域,致使疫情爆发;另一个疫情防治关键就是畜禽死后尸体的处理方式不够规范,是导致疫情爆发的重要原因。

3.东辽县畜牧业发展对策

3.1国家应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

中国应该加大对“三农三牧”的投入力度。增加农牧业的投入,是提高农牧业基础、发展现代农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迫切需要。当前要抓住经济发展较快和财政增收较多的时机,推动国民收入分配切实向“三农三牧”倾斜,提高对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的资金投入。我国农牧业基础设施非常简陋,是制约农牧业发展的瓶颈,必须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建设步伐,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向现代农业方向发展,提高农牧业收入水平。

从东辽县几家规模化养殖场来看,每家规模化养殖场的贷款也就30多万元,而贷款利息高达9-11%,对于一家规模化的养殖场来说这点钱,和场子的实有资产比起来简直是微乎其微,但为什么用养殖场作为资产去银行抵押,而贷不到钱呢?原因是多数银行受“家有万贯,带毛的(资产)不算”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得养殖户在银行当中贷不到钱。

3.2合理运用“以草以饲兴牧”这一理念

“以草以饲”是近几年提出的一种养殖理念,用小草来代替现有喂养畜禽的粮食,这样以来能节约大量粮食,也能降低养殖的成本,而且吉林省是玉米种植的大省,每年都剩余不少秸秆,在农村是废弃物,垂手可得,取之不尽。东辽县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全县粮食总产量每年在84万吨左右,年农作物秸秆126万吨,荒山草坡11万亩,每年草量可达30万吨,这种前提下东辽县更适合运用”以草以饲”这一理念。

目前我省“以草以饲”并没有推广开,因为养殖户受原有的思维影响,怕畜禽吃了草做的饲料,不能正常生长导致出栏期延后,所以东辽县应加大对“以草以饲”这一理念的宣传,挨家挨户进行系统化的指导和讲解,从而为农户带来更大利益。

3.3建设沼气池使资源循环利用

沼气池在南方的农村里,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运用,但是在吉林省沼气池貌似还不太流行,农户还不太了解沼气给农业、畜牧业带来的利益,虽然一次性投资大,但沼气池给农户带来的利益是长远的。

建立一个8m3地下水压沼气池需要投资3000元左右,农户修建一个沼气池每年可生产350-450m3的沼气,可以满足3-5口之家农户的炊事用能,每个农户每年实用沼气可节约生活用能开支600元左右,所生产出的沼肥(沼液、沼渣)是优质的有机化肥,用于农业生产每年可节省农药、化肥开支500元左右,而且农户平时饲养的畜禽的粪便也得到了很好的处理,没有沼气池,畜禽的粪便对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

4.结论

畜牧业在东辽县的今后发展中有这重要的地位,因为东辽县主要的经济发展就是以农业为主,而畜牧业恰恰是带动东辽县农业发展的关键。由于东辽县的地理位置因素,导致东辽县幅员内,自然资源不够丰富,旅游、矿产都不能和其他地区相比,所以今后要想带动东辽县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就要合理的利用这片土地资源,发展畜牧业,随之带动其他附属产业的大力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2001年——2011年东辽县统计局.统计年鉴.

[2]2001年——2011年东辽县畜牧管理局工作报告.

[3]2011年东辽县牧业管理局,“未来五年发展规划”报告.

[4]2001年——2011年东辽县牧业管理局 牧业生产情况统计表.

[5]张守莉.吉林省发展精品畜牧业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吉林农业大学,2004.

[6]刘丽红.吉林省发展现代畜牧业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吉林农业大学,2006.

篇8

大型畜牧场禽畜所排放的粪便是生态环境破坏的重要污染源,也是畜牧业一直被诟病的地方,畜牧也粪便的堆积会使土壤富营养化,这反而不利于农业作物生长,同时粪便一般呈酸性,加快了土地板结,硬化加快。同时造成土壤中大量堆积重金属等等有毒有害物质,经过长时间后会对地下土壤和地下水构成污染,粪便中含有大量的磷,帮助藻类大量繁殖,影响了河流生态系统的稳定。同时粪便一旦让进入地下水,就难以治理和恢复,对农业使用地下水造成严重的影响。

1.2 地表水质的污染

禽畜的尿液,以及冲刷养殖厂的污水,以及雨水流入地表水系统会对地表水系统带来严重的污染,同时因为被污染的水含有大量的氮磷钾,水质中含有大量有毒的磷,让很多水中生物中毒死亡,严重的阻碍着水产农业的发展中,同时水中的含氧量逐渐减少,水体生物死亡腐烂,逐渐造成水体发黑,变臭。无法利用在农业灌溉方面。

1.3 气味污染

养殖厂的粪便产生的恶臭味能传播很远,对周围的居民环境产生影响,恶臭味道使人心情急躁,工作效率下降,阻碍农业发展。同时有些作物是依靠蜜蜂和蝴蝶等昆虫传粉的,恶臭味道掩盖了农作物花朵味道,造成作物没有得到良好的传粉,引发大面积作物减产甚至绝产。

1.4 激素药物残留

现在畜牧业采用的都是饲料喂养的方式,这些饲料中几乎都掺有促进禽畜生长的激素,同时一些兽药,消毒药品等都会在动物体内堆积。当禽畜死亡时,一般养殖场会直接丢弃在农田或者农业水渠中,影响了农田作物的质量。

2 畜牧业对农业产生负面影响的原因

农业和畜牧业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农业向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向农业提供有机肥。两个行业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但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和畜牧业之间越来越远,这种相辅相成的行业关系被逐渐分离开来,造成了畜牧业对农业的负面影响。

2.1 分散化经营逐渐变为集中化经营

畜牧业的受到市场的竞争之后进行改革,小型养殖场成本大,利益低。所以在发展中逐渐被大型养殖场所垄断。从养殖方式上说,从原来的自然放养式转换为一定空间内的舍饲管理,因此粪便等废物也就被集中起来,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增加,处理废物的难度也不断增大,所以造成了现在的粪便污染现象。

2.2 畜牧业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

畜牧业提供的肉类、蛋类食品在人口聚集的地方销售更容易,也更容易形成规模,所以畜牧业正逐渐从农村向城市外迁移,这样产生的粪便等废物对于与农业时会增加很多费用,所以很多农业都不采用有机肥料。这是经济发展的产能结构的一个冲突,虽然畜牧业在城郊地区有利于禽畜产品的生产、运输、销售环节。但是在废物排放上却被忽视,不利于我国持续发展的趋势。

2.3 农业化肥的大面积使用

有机肥虽然有着效用时间长的优点,但是在施放过程中不利于机械化作业,同时有机肥气味大,不好操作,不利于大面积使用,同时随着畜牧业向城区发展有机肥成本变高。同时化肥因为价格低廉,利于机械化作业同时效果明显逐渐取代了有机肥。

3 畜牧业对农业生态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对畜牧业生态保护的领导

要高度重视畜禽养殖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要吸取国外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先污染后防止的教训。将畜牧业生态保护纳入环境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提高畜产品安全意识。按照国际惯例组织畜牧生产,加强畜禽及其产品的安全管理与质量认证。

3.2 加强畜禽污染环境监测

随着畜牧业的迅速发展,要加强对畜牧业环境污染进行污染监测,开展畜禽污染现状的调查。科学地掌握畜牧业环境污染情况。为畜牧业的生态保护提供依据。

3.3 建立人工生态型畜牧场

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组织畜牧场生产,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现代技术、实行无废物和无污染生产。采取以“中心畜牧场+粪便处理生态系统+废水净化处理生态系统”的人工生态畜牧场模式。利用粪便处理生态系统产生沼气,并对产生沼气过程中的产物直接或直接再利用。利用废水净化处理生态系统.将畜牧场的废水及尿水集中控制起来.进行土地外流灌溉净化.使废水变成清水循环利用。

4 采取动物营养性环保措施

4.1 合理配制饲料

准确测定畜禽营养需要量和饲料原料的营养价值,更准确地配制出符合不同生产阶段和目的的畜禽饲料,减少养分的过得供给.降低畜禽养分的排泄量,减少畜禽排泄物对环境造成污染。

4.2 使用环保型饲料

应用环保型饲料。降低畜禽氮和磷的排泄量,提高饲料的品质及养分的利用率,降低猪、禽排泄物中氮和磷的含量,减少排泄物的数量。

4.3 消除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的抗营养作用

大多数植物性饲料及副产品尤其是豆类及饼粕、麸糠中含有大量的抗营养因子,这些因子可降低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增加排泄量。经过适当的加工处理。如膨化、制粒等.可降低日粮中抗营养因子的含量,提高饲料养分的利用率,减少氮和磷的排出量。

4.4 采用多阶段饲养法

篇9

1.2缺乏高素质、专业化的畜牧业管理人才

当前国内畜牧业的管理机构中,相关工作人员都过于老龄化,不但自身专业知识不足,而且缺少与时俱新的创新思维,一贯沿用传统老旧的管理模式,对现存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不思改革,严重的限制了我国畜牧业进一步发展的脚步。

1.3国内畜牧业管理的环境落后

将国内畜牧业的管理环境与国外进行对比会发现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国外政府对畜牧业的发展十分重视,特别是发达国家,还设有专项的畜牧业研究资金,并建立了专业化的管理研究团队来对畜牧行业进行科学化、数字化管理,这都是中国畜牧业的管理中所没有的,也是我国要进行不断学习与改进的地方。

1.4畜牧业乡镇级管理工作的问题

一直以来,低层乡镇级的畜牧兽医站的工作都十分繁重,一方面要进行生产规划和调研等的安排工作,一方面还要负责当地畜禽良种的推广与动物疫病的防治及相关新技术的培训等许多的工作,然而工作在这种基层兽医站的人员又大多是未经过专业培训的,在实际中很难将工作做到全面、到位。另外乡镇站上的管理一般都是将人力、物力及财力归属到县局进行领导,而其他的具体工作则由当地的党委政府来负责,在整个管理过程中,由于经手部门过多,有许多领导进行指挥参与,管理体制存在着多层次、多变化、多领导的局面,这在很多时候会让执行人员陷入左右为难的处境。

2.管理创新理念在畜牧业管理中的应用

2.1创新畜牧业的管理体制

长期采用农牧统一管理的方式既不适合畜牧业的持续发展,也不适合农业的发展要求,因此,在新的管理体制中要将农业与畜牧业分开,进行单独的管理,而且为了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还要建立起一支支精锐的管理团队,并为其配备充足的管理经费,专业的管理团队能够针对畜牧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制定出相关战略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做好畜牧业的具体管理,进一步推动我国畜牧业的迅速发展。

2.2提高畜牧业管理者的专业素养,增强创新意识

管理者是一个行业持续发展的政策制定人与信息传递人,那么,作为畜牧业中的信息传递人员,管理者就必须熟悉与本行业发展的有关行情,而作为政策制定人,要根据本行业相关的现实情况及时改变固有的管理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方向进步,及时快速的为养殖户提供业内的最新信息,并为其解答有关养殖业的专业化问题。

2.3创新畜牧业管理手段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畜牧业的管理者也要学会利用数字化、微机化进行管理,这样可以改变原来传统中利用人工进行计算与统计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力工作的强度,并且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与准确度,进一步提高了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2.4完善国内畜牧业的管理环境

要改变畜牧业的管理环境,首先必须有我国政府的支持,只要国家政府将畜牧业的发展合理的联系到经济发展方面,并将畜牧业发展纳入其重要规划中,出台专门的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规范管理并保障管理工作的落实,使畜牧业能够做到有法可依,对畜牧业的重视程度提高了,其发展速度加快便是必然的。

篇10

1当前我国畜牧业发展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我国针对畜牧业的发展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使得我国畜牧业逐渐转向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模式,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随着现代化技术手段在畜牧养殖业中的应用,畜牧育种技术手段的革新以及先进品种引进,我国畜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同时,畜牧业也逐渐从家庭养殖逐渐过渡到了规模养殖、专业养殖阶段,这使畜牧业的整体布局得到了优化,进而提升畜牧产品质量,为相对应的加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质产品,且相对应的经济效益也随之提升。此外,也使畜牧养殖饲料工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并逐渐打入国际市场。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第一,尚未重视遗传资源的保护工作。在实际发展畜禽养殖业的过程中,过于强调品种的引进与改良,却忽略了对遗传品种资源的保护。第二,在畜牧业疫病防治方面,尚未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对于具体的疫情防治得不到落实,导致疫情的发病率普遍偏高,阻碍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步伐。第三,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现今许多的科技手段都很难在畜牧业中实现有效的推广与应用,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经济效益的提升。第四,产业化程度总体偏低,尚未充分发挥出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的中轴作用,且畜牧业总体生产能力偏低。第五,畜牧商品的质量问题凸显。此外,畜牧业发展模式的滞后性也对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威胁与挑战。

2发展现代畜牧产业的主要措施

我国“十三五”期间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政府把法律、法规、标准和政策制定好,给企业和市场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提高行业积极性和创造性,将现代畜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升级发展。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解决畜牧业发展关键问题。

2.1加大产业政策支持力度和公共财政投入

政府要切实发挥职能作用,积极推进现代畜牧业的持续、健康l展,积极运用国家对于畜牧业发展的各种支持政策以及专项资金,让下发的专项补助资金、农机补贴、以奖代补资金等真正落到实处,给养殖业带来实惠。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充分掌握国家对畜牧业的项目投资倾向,利用政策导向作用做好项目审批与规划,构建多层次多渠道资金来源,完善信贷资金使用模式,为养殖户发展特色畜牧业提供有力的保证。根据自身区域畜牧业发展优势发展特色畜牧产业,与本区域畜牧业龙头企业集团合作,努力打造绿色安全健康的畜牧业品牌。

2.2强化疫病防控和质量监管体系建设

政府统一建设信息平台,确保重大疫情及时通报、有效信息及时共享。畜牧业生产经营者利用畜牧业信息平台第一时间了解到疫病防治新方法、国家政策导向、市场供求等信息,可以使信息直接传达到饲养防疫的最基层,资源共享合理安排生产。通过平台积极宣传《动物防疫法》、《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依法促进畜牧业发展,提高畜牧业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明确和细化岗位职责。政府也应改变执法手段,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同时,不仅要关注畜牧产品有没有病害,更要重视其是否绿色健康,是否存在药物残留过量。政府应与畜牧兽医、质量监督、工商物价、检验检疫、食品药品监管、公安等部门进行联合执法,建立长效机制,严厉打击生产销售环节中的假冒伪劣行为。

2.3利用循环农业带动畜牧业发展

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可以依靠循环农业来带动,把畜牧养殖与农业种植结合起来,把畜牧养殖废物作为资源加以利用,促进生产资料的循环利用,推进资源节约型畜牧业发展模式。利用秸秆畜牧、“青储”等多种方式降低畜牧喂养成本。用畜牧业产生的粪便生产沼气,再对沼气进行二次开发利用,为畜牧生产提供能源。粪便还可以作为肥料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各地要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研究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畜牧污染治理新模式,合理规划,力争实现废物无害化处理。政府结合布局、技术、经济、社会可接受程度等多方因素,推进无生态负效应的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可以设立畜牧禁养区、限养区,分片管理,对畜牧业生产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争取做到环境良好。

3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畜牧业正迎来变革的新契机,政府要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为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在政府的主导下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政企联手打造高品质畜产品基地、提升畜牧加工企业生产能力、构建畜牧产品品牌影响力、打通多层次融资渠道、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同时,政府要加强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金融服务等方面的服务,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金融机构、资本市场等多方面合力,推动现代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用合理的布局、科学的发展目标,在政府的引导与支持下,实现以现代畜牧业发展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济民.加快推进我国现代畜牧业发展[J].农村工作通讯,2014,21:25-27.

篇11

2.1畜牧业用地未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目前我国畜牧业用地都没有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地都是各行其是,很多地方更是作为临时用地,同时城镇化的推进和发展不同程度上压缩了畜牧业用地的资源,环境污染和养殖区限制划分,以及随着国家对土地管理要求的逐渐严格,畜牧业用地难的问题也显得尤其突出。

2.2养殖场用地手续不齐全

虽然我国畜牧业的发展速度十分迅速,但是,很多养殖场、养殖小区以及规模养殖户在建场时,都未通过合理的程序来办理相应的土地利用手续,很多养殖场都建在农用耕地上。还有很多养殖场是在政府的默许下建的,养殖场土地不具备合法性,土地审批手续不齐全。

3畜牧业用地应遵循的原则

3.1依法用地原则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的严格规定,严格依法做到畜牧业用地的规划、审批,既做到保障耕地、林地,又确保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在有效利用荒滩地、废旧厂房、学校、闲杂地等土地资源的同时,尽量不占或者少占用耕地。严格按照畜牧业用地的审批程序,办理相关用地手续。当畜牧业用地期限满了之后,不再继续从事畜禽养殖的,由养殖场负责人将土地使用权负责恢复。

3.2规划相互衔接的原则

畜牧业用地一定要符合当地政府的总体利用规划,要与农业发展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协调,再进一步优化畜牧业用地的同时,对于不符合畜牧业用地的要积极整改,并统一报国土、畜牧和环保部门备案。

3.3资源循环利用原则

在畜牧养殖用地时,一定要严格规划,对于畜牧养殖产生的粪便处理,要着眼于长远,尽量通过就近消化的方式,通过渔业、林业和农业相互利用,实现畜牧业和环境发展的相互协调,促进可持续发展。

4保障畜牧业用地措施

4.1畜牧业用地应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在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要认真合理安排,将畜牧业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满足从事畜牧业发展的土地需求。特别是在小城镇规划和新农村建设当中,一定要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和预留相应的用地,从而更好的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4.2简化畜牧业用地审批程序

对于畜牧业用地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实行审批原则。具体包括,先由规模化养殖企业提出畜牧业用地申请后,相关乡镇、畜牧、国土和环保部门要尽快给予审核。对于审核符合的,要积极、按时协调,帮助畜牧企业做好用地选址,办理相关用地手续,保障土地使用的合法性。

篇12

从宏观角度来看,云南省的畜牧业的总产值在国家畜牧业的产值比例当中占有较小。与自身的畜牧业产值相比较,云南省每年以百分之十的速度提高,但是,其在国家畜牧业当中的比例却保持稳定,没有出现明显提高的现象。在我国所有的畜牧省份当中,云南省位列十五,不具有明显的优势。之所以说其不具有明显的优势是因为云南省的自然条件较其它省份优越,其产值没有达到相关任士的期望值。近些年来,国家对西部进行有效开发,云南省应当将此作为契机,发现并利用、发挥云南省畜牧业的价值,使其总量得以提升。

2.畜牧业与其它相关行业的关系不平衡

在众多的行业当中,与畜牧业关系最为紧密的就是当地的农业发展,特别是种植业。种植业是畜牧业一部分的饲料来源,畜牧业是种植业的重要经济来源和养料来源,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依存。而在我国云南省,畜牧业与种植业的这种关系并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种植业作为饮料的提供者,保证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但是畜牧业当中的天然肥料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造成了有用资源的无理浪费,更使种植业成本提高,从而损害到畜牧业自身的经济利益。

二、加强云南省畜牧业的对策分析

1.加大畜牧业生产基地建设力度

云南省的畜牧业发展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点,比如说红河、曲靖、昆明、大理,这些地区的畜牧业发展比较繁荣,而其它地方的畜牧业发展并不尽人意,且云南省的畜牧业总产值有待提高。这就使得云南省的相关部门一定要重视畜牧业生产基础的建设工作,帮助畜牧业主进行专业动物养殖基地的建设,使其养殖规模得到扩大,养殖水平提高,加深自动化程度,以此来实现畜牧产品质与量的双重提高。除此之外,各地区之间要加强联系,发挥合作精神,加强管理与交流,使云南省各地区的畜牧业可以得到共同进步。

2.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

猪,是云南省畜牧业当中的关键分支,在云南省的畜牧业当中占有主体地位。这也就使得云南省的畜牧品种少,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因此,农业部门应当引导畜牧业主进行养殖品种的丰富,在不影响猪的养殖前提之下,根据各地区的养殖环境与条件,对养殖物种进行合理的增加,使牛,羊等畜牧分支得到强化。也只有这样,云南省的畜牧产业结构才能得到优化升级。

3.协调畜牧业与种植业

加强对云南省畜牧业主的生态观念培训,使其明确生态农业存在的目标。严格要求自己的畜牧行为,在接受种植业的服务之后,要对其进行反补,以此来降低种植业的生产成本,实现互利双赢。也只有这样,云南省的畜牧业才能在种植业的良好配合之下健康长久地发展。

篇13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230-02

一、云南省畜牧业发展现状

云南省畜牧业稳步持续的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畜牧产品产量提升迅速。2009年,云南省全年生猪出栏达到2824.5万头,牛出栏达到252.6万头,羊出栏达到687.1万头,家禽出栏达到17953.6万只。云南省畜牧业的生产效率也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2009年云南省生猪、牛、羊的出栏率分别达到了103.2%、34%和78.29%。2009年云南肉类总产量为304.6万吨,其中,猪肉产量为230.8万吨,牛肉产量为28.0万吨,羊肉产量为12.1万吨。

与此同时,云南省畜牧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与优化,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初步建成了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生产组织体系,主要有畜牧业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户、畜牧养殖协会和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畜牧业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户蓬勃发展,在全省范围内已经达到了5583个。畜牧养殖协会和专业合作社使云南广大农民的分散养殖的产业组织程度提高。龙头企业已经超过200家,逐渐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形成具有云南特色的知名品牌。

2009年云南省畜牧业总产值为557.7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的32.69%。畜牧业产值的不断提高使畜牧业的发展在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担当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云南省畜牧业发展对云南农村经济发展贡献分析

1.畜牧业逐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自2000年至2009年云南省畜牧业总产值总体呈增长的趋势,由2000年的201.49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557.76亿元,畜牧业总产值在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也在呈上涨趋势,从2000年的29.59%上升到2009年的32.69%。畜牧业总产值和在农林牧渔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相对平稳、持续的增长体现了畜牧业经过的十年的发展,重要性凸显,逐渐成为农村经济支柱产业。在2006年由于猪肉价格不稳定等市场因素,造成畜牧业总产值增长缓慢,在农林牧渔总产值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云南省在2009年遭遇了特大旱情,因此畜牧业总产值有所减少,造成所占比重下滑。

2.畜牧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1)畜牧业是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

如图所示,2000年至2009年农村住户人均畜牧业现金收入在第一产业现金收入中所占比例30.41%至38.40%之间,占家庭经营收入的比例在25.99%至32.70%之间,占期内总收入的19.89%至24.11%之间。畜牧业现金收入在各总量占有相对较大的比例,且总体趋势稳定,是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

(2)畜牧业发展和农户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的回归模型分析。根据《云南省统计年鉴》中云南省1985年至2010年的畜牧业发展总产值和农户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的数据。

模型基本假设:模型中畜牧业发展总产值用income表示,农户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用husbandary表示。我们认为畜牧业发展影响农户的纯收入。

根据实验数据建立工作文件,创建序列(或变量)并将变量纳入一个组、输入数据。

建立模型输出结果,通过观察大致确定畜牧业发展总产值和农户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的关系,对数据进行OLS估计:

所得方程表达式为:

Income=280.4798+5.550556Husbandary

(6.522115) (34.80748)

R2=0.98 s.e.=141.2221 D.W=0.842621

F=1211.561 RSS=478648.6

结果及分析:从估计方程来看云南省畜牧业发展总产值和农户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是正相关的,这是符合经济事实的。

R2=0.98说明拟合程度高。

异方差的修正:对原模型进行加权最小二乘最小估计(WLS)得到:根据误差最小建立起来的OLS法,同方差下,将各个样本点提供的残差一视同仁是符合情理的。各个ei提供信息的重要程度是一致的。但在异方差下,离散程度大的ei对应的回归直线的位置很不精确,拟合直线时理应不太重视它们提供的信息。即Xi对应的ei偏离大的所提供的信息贡献应打折扣,而偏离小的所提供的信息贡献则应于重视。因此采用权数对残差提供的信息的重要程度作一番校正,以提高估计精度。这就是WLS(加权最小二乘法)的思路。

得到加权最小二乘法模型方程为:

Income=275.7709+5.546218Husbandary

(69.33572) (351.9935)

R2=0.999806 D.W=0.463257 F=123899.4

可以看出,Husbandry的参数的t检验统计量的值有了一定的改进。

3.畜牧业的发展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云南省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养殖场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畜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正在加大。畜牧业相关产业的迅速崛起也拓宽了农村就业渠道,如饲料生产与加工、畜禽药品、畜产品加工、畜牧机械等产业都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

由于种植业生产有季节性、周期性等特点,农村劳动力工作的时间也具有阶段性,畜牧业的发展为避免劳动力资源浪费提出了解决策略,如农户发展家庭养殖。

4.畜牧业的发展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畜牧业使种植业中的秸秆等得到充分利用,实现粮草增值,降低农业成本。农业发展中使用了过多的化肥,对土壤造成破坏,如土壤板结,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畜牧业发展为种植业提供大量有机肥,改良土壤,实现种植业、养殖业良性循环。

三、十二五期间云南省畜牧业发展战略建议

1.携手共建畜牧业良好的发展环境。建立健全技术推广机构和队伍,为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农民从事畜牧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提高云南省畜牧业科学养殖水平。建立有效的疫病防控体系和畜牧业保险体系,预防和降低由于疫病给畜牧业发展带来的风险和损失。完善畜牧良种繁育体系,满足云南省畜牧业发展的良种需求。云南省畜牧业品种资源丰富,共有183个品种,是云南畜牧业良种繁殖和发展特色畜牧业的基础和保障。建立完善的市场信息服务网络,随时掌控市场畜牧产品供求和价格信息,指导畜牧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农民的生产工作,降低由市场供求和价格波动给畜牧业生产、发展带来的风险,为畜牧业生产者提供导向。为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农户提供多种形式的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提高畜牧业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以及相关管理岗位的管理水平。建立便利、快捷、高效的农村金融信贷支持。

2.加大对畜牧业投入。云南省畜牧业在“十二五”期间继往开来,就必须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完善并增强畜牧业的服务功能和生产基础。保证畜牧业良种培育、研究科研经费、以及良种的推广经费,健全畜牧业科技站网络建设、畜牧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建设等的投入,为畜牧业产品供求信息网络建设、畜牧业防疫体系和保险体系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产业化发展中,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畜牧产品深加工、饲料生产等产业需要加大资金投入。

3.坚持不懈地推进云南省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应采取多种生产组织方式共同发展,充分调动农民和相关单位、组织的积极性。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和约束机制,使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多方利益在各自的生产、加工、贸易中得到保障。从而使产业链不断完善,有效地解决生产和市场的衔接,提高畜牧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大力推进云南畜牧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解决畜牧业在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所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有利于推动畜牧业迈向现代化,有序地把农民引向市场经济,促进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4.发挥云南特色与优势,打造云南自主品牌。云南省地理、气候、资源、物种的多样性,使云南省畜牧业发展具有特色优势,例如撒坝、大河乌猪、黑山羊、黄山羊、高峰黄牛、西门塔尔牛、短角牛等云南地方特色优良品种。提高产品加工水平,巩固发展传统品牌,使畜产品朝着品种多样、绿色生态、营养健康、包装精美方向发展。提高畜牧产品的附加值,提升畜牧产品的品牌价值;根据特色的畜牧业生产制定相应的经营、营销策略。

云南省旅游业的发展为观光畜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开发云南畜牧产品的游客市场。

抓住“桥头堡建设”的难得机遇,以国际市场为舞台,制定云南品牌发展战略。云南与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家毗邻,为畜牧产品进入东南亚、南亚提供了良好的国际市场空间。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加强产品生产和加工质量监督,建立和维护云南省自主品牌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朱胜华,陈汉熙,程刚.畜牧业经济与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研究――以湖北省孝感市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2.魏时忠,程清林.关于农区畜牧业经济效益问题的探讨[J].农业技术经济,19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