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历史教学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本刊在华东地区及至全国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在多年来办刊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编辑部依托雄厚的师资力量、及时的高考资讯、江南和苏中众多知名学府,栏目主要有“新课程研究”、“高考研究”、“教学研究”、“能力培养”、“教学参考”、“课程实验”等。
刊物信息地 址: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
篇2
7.骆志煌工作室()内分为上古史、中古与文艺复兴史、十七世纪史、十八世纪、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二战、一战史等。内有影音数据,为口述历史与影像史学参考网站。
五、大型在线工具书
中学历史教学中,需要运用原始文献资料以便教学研究之用。因而用到一些大型在线工具书,如四库全书、国学宝典、中华古籍在线全文检索、二十五史全文检索系统、台湾中央研究院汉籍电子文献资料库、古今图书集成等。目前文渊阁四库全书可进行在线查询的有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所收四库全书(http://.cn:8000/scripts/skinet.dll?OnLoginPage),该网络版可大幅节省搜寻及整理资料的精力和时间,透过《四库电子版》进行全文检索,只需输入字符串或单字,便可数秒间完成,为学术研究带来极大的方便。国学宝典数据库(http:///),该数据库是全球最大中国传统文化检索引擎、内容很全面,支持复合检索功能。中华古籍在线全文检索(http:///)提供数万部13亿字的全文检索,免费、自由开放!南开大学开发的二十五史全文检索系统(http://202.114.65.57/net25/)可进行在线网络字词语的检索及阅读。台湾中央研究院汉籍电子文献资料库(http://hanji.sinica.edu.tw/)包含汉籍全文数据库(含二十五史、十三经、诸子、古籍十八种、古籍三十四种、大正新修大藏经)、古汉语语料库、正统道藏、词话集成、新清史-本纪、乐府诗集、闽南语俗曲唱本《歌仔册》及政书、类书与史料汇编等,其收录文献丰富,可资研究。此外,台湾故宫东吴数位古今图书集成(http://192.83.187.228/gjtsnet/index.htm)、古今图书集成索引&全书图像(http:///)也可使用检索。另外,台湾学者开发了Accelon3开放古籍平台(含辞典、藏经、文集、丛书等19部全文检索数据库),除此之外,“十通”、“中国历代石刻史料汇编电子版”、“中国基本古籍数据库”等在中学历史教学研究中也可加以利用。查找地方志全文,可利用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资源(http:///web/guest/shuzifangzhi),查找字词解释,可利用汉典(http:///),汉语大词典(http://218.78.212.175/hd/)。有关中西历年表的转换,可利用台湾中央研究院―两千年中西历转换工具(http://sinocal.sinica.edu.tw/)。
――――――――
参考文献
篇3
在职业教育大力推行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的培养目标下,中等职业学校的历史课教学就成了学校不重视、历史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三不”专业,有的人认为它可有可无、无关痛痒,于是中职学校的历史教学就凸现了很多的问题。作为一名历史专业教师,应该研究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为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做出贡献。
一、中职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学校课程设置的问题
中职学校的性质有别于普通高中,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定位的不同决定了大多数学校为了自身的长远发展和培养目标的实现,不得不在学校专业课程设置上面加大对专业技能的课时安排,无形中就压缩了文化课的课时,甚至只是在与历史相关专业开设历史课。比如文秘专业、酒店管理专业、导游专业和幼师专业等。其他专业要么压根不开设历史课,要么以社会课或者职业道德教育课的形式开展。
2. 学生的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大部分是来自初中毕业后没能升入高中的毕业生,由于初中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许多学科是一知半解,或者一无所知,走入中职学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习一技之长,能够在将来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因此,在他们看来,文化课特别是历史课压根没有用,现在用不上,将来也用不着,不愿学习历史课,甚至对于学校开设历史课还有抵制情绪,不配合学校的安排,不配合教师的教学,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公然与教师“对着干”,无端制造一些问题、扰乱课堂秩序来发泄自己对历史课学习的不满情绪。
3. 历史专业教师的问题
正是由于学校对于历史专业不重视导致学校不开设或者很少有专业开设历史课,导致许多历史专业教师面临着“失业”的窘境,不得已只好转行,转教其他学科。即使开设有历史课的,学生对历史课不上心、不愿学,导致教师对自己的教学逐渐失去信心,不想对自己的教学做出改革和创新,不想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随便讲讲的课堂现象就日益凸显,还有些教师因为学校的不重视,学生的不愿学,干脆把历史课变成了自习课,最终导致历史课在课堂上发挥不出它应有的效果。
二、解决中职历史教学问题的对策
1. 根据学校发展总体规划,改革调整课程设置思路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学校发展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要根据规划的要求,改革调整适合学校情况的课程安排。既要培养出一批技术过硬、操作熟练的技能型人才,又要让培养出来的人才是有着很高职业道德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换句话说,就是既成人又成才,课程设置上,既要加大操作能力的课时,又要兼顾素质培养方面的课时安排。同时学校可以组织历史专业教师自行编制适合学校学生发展需求的内部教材,在课程调整上有更大的灵活性。
2. 学生应改变认识,发挥自身主动性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应该改变自身对历史课无用处的错误思想,古人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正确地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可以让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更加清醒地把握全局,不迷失方向,有利于中职学生全面发展和自身素质的提高,成为一名合格的中职毕业生。作为一名中职学生必须重视对历史课的学习,发挥自身主动性,借鉴历史人物的智慧,吸取历史的精华,“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成为一名高素质、高技能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3. 历史专业教师要转变思想,改革教学
前面我们分析了教师在历史课教学中的问题主要是受学校大环境和学生小环境影响导致的。为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历史专业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思想,要认识到历史课对于中职学生素质能力教育的重要性,进而去影响学生,让学生从内心接受历史教育。要向学生讲清楚历史课和他们所学专业的关联。比如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历史景区或者历史人物、历史典故等。这样把专业和历史课联系起来,能够让学生重视历史课的学习。其次,历史专业教师要改革自身教学方法,提高历史课的课堂效果。良好的课堂导入是上好课的关键。历史课教师更应该注意新课的导入方法,可以采用名人名言引入法、历史典故引入法、历史剧引入法等等,让学生对本节课产生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的课堂上,也可结合课堂讨论法教学或者情景模拟教学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中职历史课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不是一时就能够解决的,它需要学校为长远利益考虑,为学生将来考虑,调整模式,适当变革;需要各位教师转变思想,不断摸索;需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放开眼光,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动性去求知。只有三方共同努力,才能为培养出一大批专业知识牢固、善于沟通协作和勇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铺就一条成才之路。
篇4
两次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强的侵略扩张。第一次,是英国迫切需要对外夺取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第二次是英、法、美等国,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并使之合法化。所谓战争的导火线,仅是发动战争的借口。基于此,可廓清这一特定历史现象所反映的本质问题。第一次的借口,是中国的禁烟运动,第二次的借口是“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试想,当时如果没有禁烟运动,没有两起事件的发生,它们就会偃旗息鼓吗?否。它们依然会寻找另外的借口发动战争。因为它们早已选中中国作为其侵略对象,蓄谋已久,战争迟早要爆发。
在教学中启发学生透过历史的表面现象,认清侵略者的本质和狡诈手段,区别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发展进程的特点,从而提高学生鉴别事物的能力,这是历史教学应遵循的原则之一。
在这两次反侵略战争中,我们试比较一下清政府、爱国官兵和中国人民各持什么态度,就很容易看出清政府的丧权辱国和人民大众的英勇不屈。如:第一次时,清政府内:道光帝惊恐万分,派琦善到广州与英军谈判,琦善妥协,奕山投降,牛鉴临阵脱逃,后来签订了屈辱的中英《》、中美《》、中法《黄浦条约》。爱国官兵和广大人民:三元里人民抗英,关天培、葛云飞、陈化成等英勇牺牲。第二次时,清政府不作认真的战争准备,完全寄希望于俄美两国“调停”。当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后,咸丰帝逃往承德避暑山庄,最终签订了《》、《》、《》等。与此相对照的是,南海、番禺两县几万人民成立团练局,抵抗侵略;防守大沽炮台的士兵开炮打击入侵者,大沽人民冒着枪林弹雨,给战士送饼送面。
我们再分析一下战争的性质、结局、战败的主要原因。这里应指出的是,两次对于中国人民来说,都是反对外来侵略的正义战争。英、法、美等国是侵略者,是非正义的,而中国都是战败国。正义之师折旗受辱,究其最主要的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造成的,尤其是清政府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经济和军事落后,经不起洋枪洋炮的打击,亦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战胜了落后的、腐朽的封建制度,铸成民族的奇耻大辱。
那么,给中国造成的影响又如何呢?战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战后,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巨大权益:中国领土丧失,中国遭破坏;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品源源不断地倾销中国市场,中国经济遭到扼杀。中国从此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除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更加尖锐外,还增添了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中国人民被迫肩负起反帝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篇5
二、问题生成与解决问题,提高学习的效率
在学案式教学中,学生在完成自主预习的时候,可能会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我就让学生小组组长在课前把这些问题进行汇总,课前写在黑板上。上课时关于这些问题由小组讨论、学生上台发言、共同研究。教师只在一旁引导、点拨。对于学生不能解决或不易解决的问题,我根据具体情况给学生予以答复或提示,必要时进行个别辅导。实践证明,学生自己搞清楚的问题,其印象是很深刻的,记忆也牢固,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方法。
篇6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地课堂教学是每一位教师的追求。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新课标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在新时期,评价一堂课是否有效,不再单纯的以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为标准,只有教师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每位学生在经过课堂学习之后都有所提高和发展,才能称之为有效的课堂教学。
历史是初中的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重要的课程。但是,一直以来学生都没有对历史学习形成正确的认识。许多学生把历史放在了副科的位置之上,他们认为历史学习只需要最后抽出时间进行记忆即可,平时没有必要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历史学习知识。同时,他们认为,学习历史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没有任何作用,历史学好学坏无所谓。在种种错误意识的影响之下,许多学生对历史学习不重视,导致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一直不高。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初中历史教师,要把实现初中历史新课标作为自己课堂教学的目标,努力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怎样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这是每一位初中历史教师不断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也是历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1.认真备课,做好教学准备工作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要在备课上下足功夫。只有备好课,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在授课时,才会成竹在胸。有些教师对备课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他们认为备课就是翻翻教材,写写教案,其实不然。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等方面。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一定要精心准备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深层次中隐含的东西。当今历史教学中,由于教师没有认真研究教材,导致课堂教学的深度不够或者学生不能理解教学内容。许多教师在教学时仍然是照本学科,不能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例如:在学习《第二次》这一部分中的"进攻北京和火上圆明园"的教学内容时,许多教师只是准备向学生讲解相关的时间、国家、等,使得教学枯燥乏味,不能够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准备学生感兴趣的一些历史小故事。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本部分内容深入挖掘教材,学生一定会对本部分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斗志。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水平、生活阅历等,只有对学生做了充分的了解,才能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把教学内容以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情况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以便于学生能够更快的接受教学内容。
2.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做到因材施教
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果教师采用单一的模式进行课堂教学、为学生制定相同的教学目标,就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新课改中倡导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要把因材施教贯穿到历史教学过程的始终。
在传统的课堂上,相同的教学目标、同样的教学方法,必然会打消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新课改下,教师要对每一位学生都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把学生分层不同的层次,更加学生的层次,为每个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样,才会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学生在学习之后才会有进步,他们才会对学习充满信心。
作为一名新课改下的教师,不应该默守陈规,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方法上要敢于创新,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
3.灵活选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篇7
一、情感教学的含义
所谓“情感教学”,涉及到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时,充分利用各种情感因素的促进作用,在僵硬的知识中融入自己的情感,用情感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有助于知识的吸收,从而使教学成果得到合理的优化;另一方面,学生接受了知识,会引起自身的情感共鸣,日积月累对于不同的事件会培养不同的合理的感情倾向,形成大众意义上的情感品质,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正常的发展,人格得到逐渐的健全。
初中阶段则开始接触历史课程,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它的视点投在人的内心情感与精神的世界,可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情感教学首先体现在有充足的教学内容可以发挥,历史学科涉及的范围很广,有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历史规律的总结等,这些方面都能引起学生的好恶感受,都能影响学生的感情和道德品质。其次,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了解国情,对祖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继而形成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逐步健全人格,它要求符合情感教学的理念。另外,历史学科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学科,情感教学的标准主要以这些考查内容为评价的标准,这就要求关注当今的国际形式和全球性的问题,比如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保观念等。此外,将情感因素融入教学之中,能够使课堂更具人性化,形式方法也较灵活。
进行历史课情感教学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要紧紧围绕历史学科的发展轨道,捉住学科的特色和本质,不能偏离主题。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该对情感教育理论知识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并且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一个具体的把握,结合历史科目的内容特点和学科要求,充分调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因素,通过情感因素的带动作用,使学生学习历史的自主能动性增强,学生将正确的情感取向融入对历史科目的认知过程中,借助历史的内容,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开展情感教学?
1、教师用自己的语言风格表达历史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影响很大,随着语言的起伏变化,学生更容易融入教学的情境,更容易受到感染;除了口头语言之外,教师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也是一种很好的表达语言,通过语言,可以传递特定的情感,引起学生情感的思考和变化。初中历史课堂上,如果教师只是照着课本念相关内容,因为历史内容很枯燥无味,学生会感觉没意思而打不起精神来,更不必说引起情感共鸣了。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应该运用有感情的语言,从语言中能够觉察出情感的倾向,是喜还是悲。
2.利用历史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激起学生的共鸣。
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一个记录,其中掺杂着各种各样的感情因素,利用这些情感因素进行情感教学,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和认知规律。教师在备课阶段首先应该对教材内容有一个具体的把握,感受到情感的侧重,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将自己体会的感情传递给学生并以情动人。比如在中国历史中,四大发明证明了我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曾经处于领先地位,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内心会升腾起一种自豪感;而在学习清政府割地赔款时,师生会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感到愤慨,对中华民族遭受的耻辱感到深深的痛心,从而树立起保家卫国的观念;在学习抗日爱国将领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而以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时,师生感受到的是一种伟大的英雄主义和爱国情怀。
3.利用现代媒体创设历史情境进行情感教学。
现在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普遍,教师可以借助这些新的手段,进行情感教学,使学生的内心深处接受正确的思想,从而提高精神境界。比如,在学习“”时,可以在课堂前几分钟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或者播放有关的影视片断,以此导入新课。悲怆的音乐、悲惨的画面仿佛使学生身临其境,看到了东北人民在日军的铁蹄下惨遭蹂躏的悲催,痛恨侵略者的行为,渴望和平并且感悟到今天的和平生活是多么可贵,应该加以珍惜,并且投入到新课程的学习中来。与历史相关的影像资料非常丰富,纪实资料和电影电视资料比较多,利用这些资料教学的好处是,学生能够收到影像和声音的双重感染,情感教学的力度增加,更容易影像学生的情感。
情感教学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向学生们进行知识的传授的同时注重对情感因素的积极渗透,以此使教学的效果得到优化,引起学生们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树立一种正确的思想意识和合理的价值观,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健全的心理。
篇8
著名教育家福禄贝尔曾经说过:“脱离了教学研究这一步骤,教师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没有教学研究,就没有教学进步,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开展与教学有关的研究,既是教师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的途径,更是我们实现职业成长的责任。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开展教学研究,则对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具体的研究内容,应该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模式等几个方面展开。
一、建立科学的教学理念
建立科学的教学理念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首要要求,教学理念直接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方向和工作信念,对教师的教学成长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高中历史这门课程,科学的教学理念主要指的是有助于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有助于学生知识与技能同步发展的教学理念。比如说,民主开放的教学理念。在历史学习上,学生针对很多历史问题或者历史人物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认识。但是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或多或少剥夺了学生的这一权力。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只能被动的记录和背诵教师提出的观点,这无疑不利于学生的史学观建立,所以,新课程要求广大历史教师坚持民主开放的教学理念,尽可能创建一个民主开放的历史课堂。
再比如说,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也是有益于历史教师改善教学的。以人为本指的是,从制定教学计划、选择教学方法、再到布置历史作业的各个环节中,教师都应该始终坚持学生利益最佳原则,始终为学生的发展而着想。单就布置历史作业这一环节,教师就不能给学生造成过多的课业负担,尽管教师的出发点是为了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但是,我们更应当根据学生的承受水平和休息规律,布置合理数量的读背任务,以保证学生身心的和谐状态。
二、应用合理的教学模式
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对整个历史课堂的影响都是深刻的。一般而言,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自身的利弊。因此,我们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应用最合理的教学模式才是理智的决定。比如说,在讲解清朝历史时,教师就可以选择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启发学生自己去找到课本中的重难点,并且尝试理解和消化这部分知识。学生生活中也看了一些以清朝历史为主题的影视作品,对清朝历史有一定的看法,有很多的话要讲,我们就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模式,既可以满足学生发表看法的心理需要,也可以侧面启发学生们通过研读课本自主了解真实的清朝历史,与影视作品做出一定的科学比较。
再比如说,讲解到四大文明古国的历史时,教师可以采取主讲的教学模式。因为这部分知识,学生稍显陌生,教师主讲的话,可以跟好地满足学生的求知诉求,可以集中高效地讲解更多的周边知识。可见,主讲模式并不是一无是处,还是有其适合应用的教学情境的。
除了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模式之外,评价教学模式合理与否的另一个标准就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学风再棒的班级,也会有学习状态相对低迷的阶段,这时,教师采取更加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的教学模式,就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尝试多样的教学方法
从古至今,教学方法一直都是教育家们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我们要想改善教学现状、实现新的突破,就必须密切关注自己的教学方法。其中,不断推陈出新、尝试多样的教学方法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明确要求。在这方面,中国著名教育古籍《学记》给了我很多的启示。比如说,藏息相辅的教学方法。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可能更多的是将注意力放在传递知识上,认为传递的历史知识越多越好,因此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不敢轻易荒废。其实,这样的教学方法本质就是“满堂灌”,其效果并不好,学生的神经在课堂上始终紧绷着,既要不停记笔记,还要努力理解,学习的压力很大,知识消化的效果反而不好。所以,采取藏息相辅的教学方法是很必要的。
尽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休息了,但是,浪费的时间其实早已补回来了,因为学生短暂休息之后的学习效率非常高。更重要的是,学生此时的身心不那么疲惫、学习的整体状态平稳。再比如说,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师生之间的角色是可以互换的,学生也可以给教师很多的启示和帮助,在上课的时候,我们或者“明知故问”地启发学生去解释难题,或者虚心地听取学生的意见和想法都是非常好的。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一块进步,无疑有益于新式历史课堂的构建。
四、构建理性的评价模式
应试教育下的评价模式,存在不少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过度重视学生的书面成绩,并以此为核心对学生展开评价。学生应该得到什么样的学业评价,并不只跟学生的书面成绩有关,学生日常历史课上的表现,一段时期取得的进步,学生在评价历史问题时的观点和态度等都是我们评价学生的依据。传统历史教学在这个方面做得很不好,导致学生们学习目的非常单一和极端,各项综合能力的发展很不平衡。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构建理性的评价模式,理性的评价模式应该有两个基本的标准。
首先,这个评价模式是益于学生全面发展,是相对科学客观的评价模式。比如说,我们既要对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做出要求,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创建性地理解史学问题。既帮助学生建立长期的学习目标,也对学生的短期学习进步情况做出评价与肯定。其次,我们的评价模式是公正平等的,不同的学生在历史成绩上有一定的差异是很正常的,但是,每一个学生在历史学习上的优势都值得肯定。所以,我们不仅要横向比较学生的优势弱势,也应该公正平等地纵向比较学生一段时期的进步状况。
篇9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导课。如在讲《古代希腊》时,我首先问:“同学们,大家都喜欢体育,你喜欢哪一项目?北京奥运会看过吗?你知道奥运会与希腊有什么关系吗?”话音刚落,课堂气氛马上就活跃了起来,同学们对这个话题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使整节课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度过。
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课。在讲《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一课时,我引用了学生所熟知“三大件”为切入口,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利用学生所熟悉的这些事物,循循善导,让他们既掌握历史的基本知识,又使课学生听起来自然津津有味,兴致怏然。
正所谓,乐之者不如好之者。精彩的课堂导入是一节成功历史课的开始,它的迸发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佳效。虽然导课形式各异,但殊途回归,都是为了使中学历史教学化抽象为具体,融趣味于严肃。我们要紧紧攥住课堂导入这把金钥匙,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启课堂教学,引领学生步入历史知识的殿堂。
2.精心设疑,鼓励质疑,独思善动,激发思维。精彩的灵性来自于深邃的思考。设疑是引子,学生动起来,脑子灵起来是目标。
历史学科的过去性使学生感觉比较乏味,而传统观点又使学生对其难度认识不够,所以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利用有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如在学习《动荡的中东地区》一课时,向学生提问中东地区的矛盾有哪些?学生讨论的效果不高,追其原因,学生对如何正确认识“历史”这个因素有一定的难度,我抓住这个机会进行启发提问:中东地区的动荡源于什么?纷争的焦点有几次是通过站战争结局的?寻根求源,学生理解了“历史因素”的概念。
除了精心设疑之外,我还鼓励学生质疑。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我依据这一理论,大胆的鼓励学生提问题,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对教材多发问,向同学多提问;让学生产生一种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形成学习历史的内在动力,积极主动的去探索新知识。
如在《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教学中,课前我安排了预习,并给出问题:西域的含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结果?丝绸之路的路线?这些问题的设计启发学生从最基本的知识点出发,对本课内容形成感性认识。让学生通过预习掌握基本知识点。课堂中,鼓励学生去质疑、去思考、去探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畅谈见解,然后给予学生及时的评价,最后加以归纳,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提纲挈领,化繁为简,提升运用,大胆创新。面对鲜活的个体,学生本身充满了感性。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既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培养了创新意识。
中学历史课程内容繁杂,知识点琐细,按部就班、一一讲解,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乏味的情绪。在教改日新月异的今天,我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将教学内容交由学生处理,鼓励学生自编自演历史剧。
例如,学生将《和同为一家》中“文成公主入藏”编成历史短剧,形象地再现了历史情景。青海有一座日月山,唐朝时是唐与吐蕃的分界地,文成公主离开长安时,唐太宗特地为她铸造了两面黄金宝镜──日月镜。宝镜能照见中原河山,让她思乡时使用。文成公主途经这里,举目四望,草原空旷,杳无人迹;拿出宝镜东望,长安城繁花似锦,不禁潸然泪下。可一想到大唐、吐蕃世代友好的大局,她毅然踏入吐蕃地界,扔掉日月镜。这一剧情的安排,既尊重了历史,又融入了丰富合理的想象。
历史短剧全部程序由学生自己制作完成,给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发展潜能的场所,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4.聚焦历史,自由辩论,分析评价,探究反思。历史教学仅仅追求知识结构的系统与完整是远远不够的。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成为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才是关键。把问题放心大胆的教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探究中增强学生思维的严密性、系统性、灵活性、深刻性。
例如:对“岳飞抗金”这一史实评价的处理。我首先拟出截然不同的观点,A观点:岳飞抗金是正义的;B观点:岳飞抗金是非正义的。然后把学生分成A、B两组,分别代表不同的观点展开自由辩论。A组:“岳飞抗金就是为了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金对南宋的骚扰,造成了南宋生产的破坏,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人民流离失所。”B组:“岳飞抗金,阻碍了金灭南宋的步伐,使祖国长期处于分裂对峙局面,如果南宋不战而降,金很快就会统一全国,这样就能避免战争,百姓免遭战乱之苦。”在同学们唇枪舌战、辩论激烈的时候,教师适时点拨:评价历史人物要看他所做的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金对南宋的战争给北方经济造成严重破坏。岳飞抗金,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保卫了中原地区较高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正义的。
篇10
新课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
历史是人文素质的载体,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理应注意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但是由于受过去应试教育的影响,历史的教学没有完全发挥其功能。近几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高中历史教学的功能得到全面发挥的空间。在这个背景下,对于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要求逐渐提高,本文拟对高中历史有效教学进行初步研究,以对高中历史教学提供借鉴。
一、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概念
从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来看,历史课堂以“教师、教材”为主,教师滔滔不绝,而学生却处于被动地位,在课堂上沉默不语。这样导致学生注意力常常不集中,也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能力。针对这样的教学模式,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要求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为目标,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开阔眼界,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即是高中历史有效教学最核心的概念。
二、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做好课前准备
1.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准备一位好的教师,要做到足够的吸引学生,要有较高的自身修为。作为历史教师,这一点尤为重要。首先,要有历史底蕴,即历史教师要有一定的专业素养。教师要有一定的驾驭历史的能力,能够理性地分析历史,树立正确的史学观点。其次,要有文化底蕴,即历史教师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不仅要具备历史的基础知识,同时需要掌握其他社会科学知识,如逻辑、心理、哲学等学科。2.教师对学生的水平调研历史教师在课前准备工作中注意学生的知识水平是课前准备的基本要求。教师通过课前提问、课间交流等多种形式了解学生情况,了解学生是否知道该历史事件,是否对该历史事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等等,这些对于新课程的进行将有较大的帮助。
(二)采取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有效的历史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即是要教师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求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1.情景教学
高中历史教学,主要还是在于对历史事件和基本历史线索的理解。情景教学即邀请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设身处地地理解历史事件发生时的人物思想;或者由教师通过历史回顾,重现历史事件发生的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历史事实。例如,在讲授“西汉七国之乱”时,教师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重现当时郡国并行制的局面,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全面理解当时的局面;也可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思考解决这一局面的办法。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七国之乱历史事实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2.数字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历史教学中借用媒体技术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是不能仅仅局限于PPT的展示,数字教学同时还包括了图片展示、影像资料展示、数字模拟展示等。例如,讲到古代史部分可以使用相关图片进行展示,尤其是文化部分,通过对古代服饰、画作、器物等的展示,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形象地掌握基本史学知识;讲到、等历史事件时,可以播放相关影像资料,并且开展评价,让学生自己分析出当时的历史局面以及人物形象,从而加深历史知识的印象。
3.活动教学
传统的历史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采用了活动教学模式,这是让学生充分全面参与课堂最有效的方法。活动教学包括辩论、讨论、考察等形式,课堂基本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导,让学生自己发掘材料、陈述观点。例如,在讲到时,可让学生讨论的功过,让学生可以客观地看待历史人物。这种教学方法既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还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三)做好课后总结工作
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课后总结都是必要的。教师通过课后反思,寻找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作为以后教学的经验;学生通过课后总结,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在响应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下,采取有效的历史教学方法符合当今历史教学的潮流。学生在新的教学环境下对历史将产生更多的兴趣,从而投入更多的精力来了解历史、领悟历史。当然,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研究还应该继续深化,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既要注意专业素质的培养,又要注意文化素质的提高。在历史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以吸引学生参与课堂为直接目的,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作者:赵素芝 单位:赤峰市元宝山区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王世强.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0(12):637.
篇11
一、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引领学生主动地进入到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而问题情境教学法的关键在于如何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进而通过新旧知识的碰撞,让学生巩固旧知,掌握新知。具体来说,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通过对事件内涵的形象比喻创设问题情境。有些历史教学内容比较枯燥,单纯的讲解会极大地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而通过形象的比喻,则可以充分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与探索问题;(2)结合日常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对于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教师可以将其与生活相联系,以学生熟知的事件为背景,创设问题,提高学生的参与意愿;(3)运用直观的多媒体手段创设问题,教师在进行课程导入时,以图片、视频等方式直观地展示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内容,并创设相应的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分组合作
学习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应该十分重视学习氛围的营造,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比较有效的方式。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热点之后,科学地对学生进行分组,小组中的成员要强弱搭配,从而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小组组建完成之后,为了保证组内的成员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需要进行明确的组内分工,并且定期轮换,从而有效地保证人人参与。随后,教师将相关的历史问题公布,并由学生进行讨论,讨论的方式可以多元化,比如在进行《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学时,教学难点为对澶渊之盟的评价,这部分教学内容比较枯燥,教师可以教学中展示出《栾城集》和《边户》这两首诗,并让学生结合这两首对澶渊之盟进行评价,由此一来,可以提升学生评价的客观性,也可加深学生对澶渊之盟的理解。探讨完成之后,每个小组派一名成员汇报讨论结果,最后,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相应的点评,并进行教学。
三、角色扮演
在历史教学中,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朝代的特点,并站在当时时代的角度上分析历史问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比如,在进行“的爆发”教学时,是需要学生掌握的重点内容,教学之前,教师让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搜集国共谈判的相关资料。课上,依据史实分配相关的角色,并让不同的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通过角色表演,让学生带动自身的情感,进而科学地对历史史实进行评价,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又如,教师在进行“战略大决战”这节课的讲解时,让学生模拟相关历史人物,进行情境对话,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的脉搏,以使更好地了解相关内容,促进学生对相关历史内容的理解和领悟。
四、科学地展开教学评价
在参与式教学模式中,评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及时、积极的评价,要激发学生继续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教师的评价应该以多种方式进行,比如口头评价、肢体评价、书面评价等方式。在教师多元化的评价下,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肯定,并激发出再次参与的信心,从而提升学生继续参与的积极性。相反,参与式教学之后,教师如果未及时给予评价,学生再次参与的积极性就会受挫。教师在进行评价时,应采用合理的评价语言,以积极性、肯定性、鼓励性的语言为主。在肯定的同时,适当地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激发学生自信心,促使学生再次参与。此外,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之间互评,让学生充分认知同学的长处,发现自身的不足,进而有针对性的、主动地去弥补,提高历史掌握程度。
初中历史教学中,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通过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实施,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显著地提升教学效率及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要在参与式的教学中把握学生的学习动向,不断地总结相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课堂教学的质量提升得更高。
参考文献:
篇12
从本世纪初开始我国各师范院校的历史专业都纷纷推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以期适应时展需要。随着近年来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展开,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以后,历史专业的教学效果怎样?是否可以与基础教育改革要求相适应?笔者针对这些问题针对一些释放院校教授历史专业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当前的确存在一些问题,多数和历史教学论课程相关,下面我们针对师范院校历史教学改革的相关问题进行进一步分析。
一、师范院校历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满足素质教育发展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传统“应试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素质教育的理念开始从这时传达出来。对于各学科来说素质教育的实施都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历史学科也是如此,传统历史教学的目标并不全面,各项具体目标之间都存在尖锐的矛盾,在教学实践中长期存在这种情况,对历史教学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从20实际80年代素质教育实施提出以来,中小学开始了行动,展开大幅改革,@对于师范历史教学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师范历史教学改革更加迫切。
2.历史学科面临的困境
从提升国民素质、推动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历史教学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一个国家对于历史教学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了该国家国民的文化水平高低以及道德品质素养,直接关系到是否可以利用科学的历史经验为自己的行动及决策提供指导,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但是要想提升国民的道德水平与决策能力,还需要经过漫长的形成过程,历史学科与数理化等工具性学科不同,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历史教学改革的过程是无比漫长的,需要很久才能让人看到它的价值。
3.师范历史教学的弊端
当前师范院校的教学内容为两门通史,其教学内容重复,根本无法适应时展的需求,采用的教材观点也非常落后,例如《世界近代史》使用按照资本主义国家矛盾、殖民半殖民地以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的线索进行历史学习,利用这种观点编出的教材根本不能将世界近代史全貌反映出来。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和比较简单的教学手段,教学课堂中很少窥见先进教学手段的应用,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师范院校历史教学改革的主要路径
1.坚持与时俱进,适应新课改需要
在历史教师培养过程中历史教学论课程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在历史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所以,必须紧紧把握历史教学改革的脉搏,时刻关注历史教育改革的发展动态,通过多种途径和措施向学生传递有关新课程改革的相关信息,并针对历史改革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效把握历史课改的具体内容,把握住新课改的发展方向,与历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相适应。
2.把握时代脉搏,应用新媒体技术
在师范院校历史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学手段革新是重要的突破口。随着近年来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教学媒体技术开始应用于历史教学中,目前教学手段开始逐渐朝着多媒体、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将历史教学内容生动的展现给学生,有效的活跃了历史课堂的气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从看书、教师讲授变得更加直观,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很多历史问题的了解。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可以将教学时间、空间打破,使资源共享得到实现,从而进一步加快更新教学内容的步伐。
3.注重培养学生教学研究能力
在师范院校历史教学中唤起学生教学研究的意识非常重要。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教育网站、教育类期刊阅读与历史教学研究相关的论文,综合了解当前的教育理论及相关热点问题;其次,指导学生结合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作出一些综合性文章来,锻炼自己写作的能力;最后,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与能力,将历史教学中的某个问题作为自己的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以此为核心进行资料搜集及文章写作的相关工作。这样一来,学生的教学研究能力就可以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提升,更好的为以后教学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4.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首先,应更新传统教育观念。长期以来形成的“知识质量观”、“专才教育观”单纯重视对知识的传授,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必须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将开发学生智力与常规教学相结合,不断的将新的教育科研成果应用到教学之中;其次,提升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师必须拥有非常扎实的历史功底,同时还要时刻关注历史研究领域的新成绩,在教学过程中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对于学生视野的拓展非常有利;第三,教师还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衡量教师的综合水平科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指标,科研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了教师是否能够跟上时展的步伐,只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师范院校教学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同时加快对学科体系的建设,积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这样才能为历史教学领域输送更多优秀的历史教师。本文对师范院校历史教学改革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虽然当前师范院校历史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但是相信在改革的大背景下,师范院校教师一定会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研究,进而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王传奇. 论师范院校历史专业学术型人才培养与教学体系改革[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2:113-115.
篇13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变革,它从积极角度开展心理研究,关注人们的幸福,倡导研究和探索人类的美德,提倡人们应当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这种思想对正在逐渐成熟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是一种值得学习的态度。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将积极心理学与历史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历史知识学习,增强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培养自尊、乐观、向上的性格。
一、历史教育的隐性教育价值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消极方面会因为人的积极力量的发挥而被抑制或消除,而人的积极力量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因此,教师可以对历史教育中的隐性教育价值进行挖掘,使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深化对历史知识的本质认识,促使学生心理品质的完善和发展。在“大变革时代”的教学中,通过对“牛耕、铁器的推广和使用”进行分析总结,设计一个“我来当一个考古学家”的活动,让学生思考战国时代“牛尊”鼻环的作用,并说明结论的依据,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商鞅变法”的教学中,可以对商鞅的积极品格予以突出,通过商鞅立木示信等故事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感悟商鞅的人格魅力。学生在感悟的过程中受到熏陶、启迪,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
二、注重学生心理感受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心态可以帮助个人建立智力资源等持久的发展资源,增强个体的创造性和建设性。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应当对学生的心理感受进行密切的关注,对积极的情绪进行诱导。一是关注、爱护、尊重学生。教师应当让每一个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被重视、被关注,尤其对于缺乏自信和不能够自觉学习的学生,更应该唤醒其自我意识。只有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己被人重视、被人尊重,自己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更好地发挥。二是培养历史亲近感。在历史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亲近感。可以通过有趣的活动吸引学生,使学生逐渐对历史产生兴趣,有探究的欲望,激发积极情绪。例如,“牛耕的推广及使用”这一知识点理论性强、比较枯燥,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博物馆里的出土文物、学习历史故事、表演情景剧等方式进行学习。这样,不仅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提高对历史的亲近感,使得其学习积极性有效提升。三是体验成功。成功感是引发积极心理的重要方式之一,历史教师应当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让成功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心理成长。比如,可以组织设计舌战群雄的辩论、收集战国农具图片、制作都江堰的模型、调查当前农民的农具种类等活动,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展示自我的潜能,从中得到成功体验,促进自身成长。
三、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
要想实现积极人格和积极力量的发展,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能够进行积极情绪的体验。在历史教学中,应当及时、合理地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各种方式激励学生,增加学生的积极体验,使学生获得积极人格的发展。第一,增加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技巧的评价。教学评价的激励不能只针对学习结果,还应当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能力、技巧进行评价激励。例如,让学生分析“牛尊”的鼻子上挂着一个环,其用途是什么。有的学生回答,起到美化的作用,有的学生则猜想该环的作用是便于牵牛。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及时引导,让学生明白:任何结论都应有相应的依据支撑,否则会使结论过于抽象,让人难以理解。认为牛环的用途是装饰的学生,教师不能一口否定学生的观点,而是在指出推论存在缺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思路回答问题,同时也要称赞学生能够发散思维。第二,对学生的评价应因人而异,体现出个性化的特征。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到的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差异,心理承受能力与个体潜力也不一样。这使得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不能对学生一概而论,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析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努力程度。对于有进步的学生,应给予适当的鼓励;对于平时表现不佳且成绩一般的学生,应给予批评性教育。不同的评价,对学生而言,是教师对他们的个性化教育与激励;而对学生的父母而言,这无疑是了解学生在学校受教育情况的最好依据。第三,对学习小组进行整体性评价。在进行舌战群雄的辩论中,教师提出辩论的目的和任务,然后对班级进行分组,各组派代表进行辩论,通过对辩论结果进行评分,确定哪个小组是胜利方。这样的胜利,不仅仅是学生自己的,还是整个团队的,因而获得的成功感会更强。
四、结束语
积极的心理状态,对学生当前的学习和以后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把积极心理学和历史教学结合,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方法进行教学,既可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又能够培养学生的积极人生态度,塑造积极的人格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