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家庭教育的思考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家庭教育的思考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家庭教育的思考

篇1

二、要善于倾听孩子成长的声音

每个人都有倾诉的需求,如高兴时、苦闷时,尤其是孩子更有这方面的需求。对于家长来说,要让孩子有讲话的机会,要耐心听,注意力要集中,不要边看电视边听,不要边做事边听,要让孩子把想说的都说出来,不要打断,也不要批评和指责,听完之后给予鼓励或指点,要学会做孩子真诚、耐心十足的听众。家长要心平气和地听,全面真实地听,不要粗鲁的打断,不要听过之后就简单批评孩子的对与错。家长若一厢情愿采用指令式、批评式教育,对90后的孩子效果不大,他们是不会接受的。

三、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是关键

近几年来学校设立了家长学校,有专门的老师备课给家长上“家教六讲”“家教八讲”,也给家长发了教材,但效果不是十分明显,虽说国人的家庭意识增强了,可是有许多父母不重视家庭教育或重视不够。有的家长以为“孩子还小,教育是以后的事”,认为“树大自然直”,或者觉得我给孩子交了学费,教育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事。作为班主任,作为教师,教书育人是我的天职,那作为家长,作为母亲的职责又是什么呢?一些家庭的家长年届不惑,事业正处于上升阶段,和孩子交流时间少,缺少家庭教育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有些家长晚上回家,和孩子交流就是典型的三句半:“吃饭了吗?作业做完了吗?去睡觉吧!快点!”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不能取代的。

四、陪孩子学习但不批判,并且要认同

在孩子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有两个关键阶段,一是小学到初中的过渡,一是初中到高中的过渡。作为家长我们要做好这两个阶段的学习指导,帮助孩子尽快适应。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的体验,孩子从小学升初中,从儿童步入少年,学习的科目多任务重,孩子还没焦躁不安,家长便开始紧张,丢掉自己的应酬成为孩子学习的全陪。孩子在那儿学习,家长盯着看,孩子觉得被人监督很不自在,学习效果不会很好。实际上我们可以装不懂让孩子给你讲解他学会的知识,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沟通方式,孩子也容易体验成功的感觉。抓住孩子上初中或高中期中考试之前的这段时间,帮助孩子定好方向,确立他在班级中的位置,初中三年或高中三年会很顺。

篇2

首先,要分清“主要教育责任”,一定要认清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应由家长承担,学校是辅助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机构。

其次,要分清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教育目的、教育方式、教育时间上存在的差异。

一、学校与家长的“具体教育目的”有所不同

教育的总体目的就是能够使孩子根据自身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自身的潜能,并重点培养其特长。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与家长的具体教育目的是有所不同的:

学校教育是一种针对许多孩子的共同点的“共性教育”,这种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标准化”,即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在某一阶段达到一个即定的标准。但是我们知道,每个孩子都是具有独特性的、有区别的,这种区别不仅表现在外貌上,同时也表现在内在的心理、素质、能力等各个方面的差异。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家长的教育目的应该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立足于社会,而针对孩子自身的特点来进行的“个性教育”,如相关素质、能力、技能的培养,具有针对性和重点性,特点是“个性化”。

二、学校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所不同

由于学校教育是“普遍教育”,因此在教育方式上具有如下特点:从教育时间来讲,学校不可能对每个孩子进行全程教育,只能负责学生在校阶段的教育;从教育形式来讲,由于是针对群体的教育,所以必然要以“上大课”的教学方式为主;从教育内容来讲,学校不可能对每个孩子进行全部教育,它只涉及课内知识部分;从精力上来讲,学校和老师也不可能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教育;作为教育效果来讲,只要保证大部分学生达到标准,学校就算完成任务。

标准化考试,是检验学校教育成果好坏的重要形式——它既检验学生的学习能力,又检验老师的教学能力;既考核学生学习的效果,又考核老师教学的效果——如果不考试,就无法检验学生学得好不好、老师教得好不好,因此学校注重的必然是全校学生的考试分数和反映本校教学水平的升学率。

家庭教育是针对自己孩子特点的“特殊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形式就表现为:不可选择(因为只有一个孩子,不能以现有的水平高低对孩子进行选择)、必须成功(不能像学校那样计算升学率、成功率)、没有考核指标(没有任何单位对家长的教育效果进行考核)、非系统化(没有时间和计划安排)、因材施教(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潜移默化(教学形式非正规化)、内外结合(家教与参加培训班相结合)——在对孩子进行“个性化”教育方面,学校的普遍教育无法满足每个家庭的需求,只有家庭教育才能完成——因为只有家长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

篇3

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太切

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占有相当的比重。家长们因为历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具体表现在:

其一、重视分数。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家长最棘手的问题;孩子的功课分数,是家长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学”而优则“奖”,已成为许多家长鼓励子女学习的常用手段,“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标。于是,家长包办代替了孩子的家务劳动,一是心疼孩子,不肯过早地把责任加在孩子身上;二是不屑于让孩子干“杂活”,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倘若孩子考了个好分数,家里便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倘若孩子考差了,家L几天都没有笑容。

其二、舍得投资。不少家长为子女请“家教”、买《参考》、或者亲自辅导,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目的只有一个― 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的学习,一切为了孩子的分数。除了叮嘱孩子学好学校的功课以外,课余时间又陪孩子去参加作文班、书法班、英语班、美术班、音乐班……在家长的心目中,这完全是一种“责任”。

二、对孩子限制保护太多,忽视了孩子探求新事物能力的培养

我们的家长大多不习惯把孩子当成一个能动的、有独立意识的个体来看待。这一问题在学龄前的家长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和突出。儿童不是成人的附属品,他们是独立的人。有一种定势思维和习惯势力在束缚我们:孩子是娘身上掉下的一块肉。即是娘身上的一块肉,就注定是父母的附属品。这就不可避免地对孩子采用爱的承包制,几十年甚至终身不变的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在教育方法上则采用“包、保、抱”即包办一切,保护过头,不放心、不放手抱着孩子长大。这一切除了使孩子依赖还是依赖,不利于他们独立人格的形成。家长应适应时代要求,解放孩子的嘴,让他们敢说能说;解放孩子的手,让他们能动会做;解放孩子的脑,让他们敢想会想;解放孩子的腿;让他们会走、会跳、会跑。

三、正确的鼓励不够,挫伤了孩子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平时,我们常常能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妈妈,让我来试试吧?”妈妈说:“算了,算了,你不行!”

随着孩子知识经验的增长,身心心智的发育,孩子越来越对自己的能力与智慧充满信心。他们十分渴望帮助成年人,甚至独自去干这干那,渴望体验那一份成长所带来的喜悦。这时,做父母的应该鼓励自己的孩子去尝试他所想干的事,大胆地去运用那份正在发展成熟中的智力、能力,这样做会保护和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应该向孩子竖起大拇指,对他说:“你能行!”而不应该怀疑孩子的能力,从而阻止孩子的行动,压抑他们那种跃跃欲试的念头,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四、不重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使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吃苦精神

现在大多家庭,是“四、二、一”的家庭模式,往往使孩子成为家中的“小皇帝”,父母对儿童的保护过度,使儿童产生对父母的依赖性,缺乏独立性。有一名学生,考上大学后,不敢自己独立睡觉。还有到大学后,不知道鸡蛋怎样吃?而在美国家长让孩子从小“自找苦吃”,学会独立生存的能力。在日本,乘火车、轮船旅游时,跟随大人旅游的孩子不论年龄大小,每个人身上都背着一个旅行包,里面装的都是他们自己的生活用品。日本教育孩子的格言是,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是通过劳动获得。相比之下,我们的父母对孩子的包办太多了。一个人不吃够足够的苦,他的人格就缺少必要的因素,人要全面发展,做对人民有用的人,就必须学会吃苦。俄国作家屠格涅夫说:“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那你首先要学会吃苦。”

家庭是孩子社会化最重要的基地,不良的家庭环境和错误的教养方式,正在潜移默化地形象着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改变家庭教育方式是当前重中之重。那么,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如何根据子女的特点,采取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培养孩子的良好个性品质呢?

1.对儿童的要求符合儿童的实际水平,避免过高期望给儿童带来心理压力,父母对儿童的过高期望,不切实际,往往会适得其反,成为儿童沉重的精神包袱。因此,父母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发展水平,对他们提出的要求是他们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这样才能达到动力作用,鼓励他们获得成功的信心。

2.要鼓励孩子,赏识孩子。孩子在家庭生活中,从小就处在选择之中,几乎天天都有自己的选择。孩子的兴趣就是探索世界,越是不会干的,他就越想干,会了就不干了。孩子是培养教育的对象,不把孩子当宠物,不要剥夺孩子的权利。赏识孩子所作的一切努力,赏识孩子所取得的点滴进步,甚至要学会赏识孩子的失败,让孩子感到家长永远是他的后盾。在提高家长认识的基础上,采取同一的内容,统一的标准来进行教育与评价。学校重在“如何做”,家庭重在“怎么做”。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以实践为重点,及时反馈,树立榜样,找出差距,再教育,再实践,从根本上克服“教育靠学校包打天下”的被动局面。

篇4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1-0005-1.5

在家庭环境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长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的成长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说,家庭对子女的各个方面进行着渗透教育,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是不可或缺的,它仍然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之间扮演重要的角色。而当前农村的家庭教育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现状,作为一名学前教育老师,在注意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我们更有义不容辞地帮助家长做好家庭教育的义务,我认为农村孩子的家长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做好孩子的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抚养者和监护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老师,对孩子有权威性影响。大量的事实和研究表明,家长的文化修养、教育态度以及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水平等对孩子的学习和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古人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重于言教”。孩子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家长的不良言行,容易污染孩子,腐蚀孩子的心灵。因此,家长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和思想素质,不断接受教育,身体力行,与孩子、时代共同进步,将素质教育观带进家庭,切实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做孩子们的的精神榜样和现身楷模,培养孩子勇敢、自信、开朗的性格,培养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孩子们在日常家庭生活中,用家长良好形象作镜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健康成长。

二、对孩子实施科学、民主的教养方式

家庭教育效果如何,还与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有关。首先,家长不要受传统家长制作风的影响,要以人为本,要理解和尊重孩子,把孩子看作一个平等独立的主体,那些以家长的身份动不动对孩子责骂打压的粗暴地对待孩子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生活中要对孩子多鼓励多支持,鼓励孩子提意见和建议来培养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其次,家长虽然有责任服务于孩子,但是不能什么事都一手包办,教育孩子要民主,要科学,要敢于放手让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让孩子自己安排支配自己的时间;孩子的问题敢于让他自己先解决,鼓励孩子独立、自主地去认识世界,适应生活,这样逐步培养孩子自立自理、果敢负责等方面的素养。一句话,家长要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在教育中慈严相济,做孩子的良师益友,做孩子人生道路上的参谋和向导。

三、创造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

家庭教育氛围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效果。家长应努力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使家庭充满温馨,让孩子每时每刻都感受到亲情和爱的温暖。在这种特定的氛围之中,子女会自然地将父母的期待和要求内化成自己的一种需要,进而转化成动机来推动自己不断进取。同时,家庭成员之间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子女独立性的形成和责任心的养成。良好的语言环境、情感环境、文化环境等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对孩子产生良好的感染、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不论工作多忙、多累,都要挤出一点时间跟孩子进行情感的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需求,让亲情的温暖时刻延续,为孩子创造一个和睦的人文环境。

四、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科学的教育方法,要求家长首先要知道:孩子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育孩子不能性急,要依乎天理,顺其自然,循序渐进,切忌“揠苗助长”。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孩子的年纪还太小,就要求他们会读书、认字、背古诗,硬逼着孩子苦学,殊不知这样做往往会事与愿违,让孩子从小就对学习产生害怕和厌烦心理,将来怎还会成龙成风?其次,家长在生活中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对孩子做得对的事情多赞美,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长。”中国也有一句名言“教育也,长其善而救其失也”。就是说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帮助其改掉缺点,扬其长而避其短。简言之,家长要根据孩子心理和生理素质,发现和挖掘其智能最佳点,多鼓劲,多支持。

五、重视和讲究人性化的教育艺术

古语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家长要以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子女,对孩子多一份宽容和理解,和孩子亲切地交心,了解孩子真实的内心想法,因为没有生下来就坏的孩子,也没有想当坏孩子的孩子,家长要对的孩子适当宽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孩子自己主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处。“教有法,但无定法”,家长要把教育寓于日常生活当中,寓教于情,寓教于理,寓教于乐,给孩子更多关爱,让孩子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六、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活动

家长首先要更新观念,要正确理解教育,要明白教育孩子不仅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也是自己的事情,要尊重教师、信赖学校。其次,家长要端正教育子女的意识,一方面要及时督促子女的学习,一方面要全面了解学校的条件及工作情况,关心子女在学校的表现,了解子女的思想动态,同时还要经常与学校配合,让教师了解孩子在家中的情况,互通信息,与学校、教师共同研讨有关教育教学工作,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对策,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孩子健康、全面的发展。

总之,农村幼儿的家庭教育,需要全社会特别是农村家长们的支持,不管是作为老师,还是作为家长,都有责任、有义务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的发展,“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是当前教育永远不变的口号和目标。

【参考文献】

[1]马长英.大学生问题[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刘芸.关于当前农村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4).

[3]仲原.关于农村家庭教育思想[EB/OL].家庭教育网,2003-06-12.

[4]张建新.孩能否健康成长家长以身作则是关键[EB/OL].新华网,2004-02-05.

篇5

首先要分清“主要教育责任”,一定要认清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应由家长承担,学校是辅助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机构。

其次,要分清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教育目的、教育方式、教育时间上存在的差异:

1.学校与家长的“具体教育目的”有所不同

教育的总体目的就是能够使孩子根据自身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自身的潜能,并重点培养其特长。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与家长的具体教育目的是有所不同的:

学校教育是一种针对许多孩子的共同点的“共性教育”,这种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标准化”,即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在某一阶段达到一个即定的标准。但是我们知道,每个孩子都是具有独特性的、有区别的,这种区别不仅表现在外貌上,同时也表现在内在的心理、素质、能力等各个方面的差异。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家长的教育目的应该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立足于社会,而针对孩子自身的特点来进行的“个性教育”,如相关素质、能力、技能的培养,具有针对性和重点性,特点是“个性化”。

2.学校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所不同

由于学校教育是“普遍教育”,因此在教育方式上具有如下特点:从教育时间来讲,学校不可能对每个孩子进行全程教育,只能负责学生在在校阶段的教育;从教育形式来讲,由于是针对群体的教育,所以必然要以“上大课”的教学方式为主;从教育内容来讲,学校不可能对每个孩子进行全部教育,它只涉及课内知识部分;从精力来讲,学校和老师也不可能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教育;作为教育效果来讲,只要保证大部分学生达到标准,学校就算完成任务。

标准化考试,是检验学校教育成果好坏的重要形式――它既检验学生的学习能力,又检验老师的教学能力;既考核学生学习的效果,又考核老师教学的效果――如果不考试,就无法检验学生学得好不好、老师教得好不好,因此学校注重的必然是全校学生的考试分数和反映本校教学水平的升学率。

家庭教育是针对自己孩子特点的“特殊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形式就表现为:不可选择(因为只有一个孩子,不能以现有的水平高低对孩子进行选择)、必须成功(不能像学校那样计算升学率、成功率)、没有考核指标(没有任何单位对家长的教育效果进行考核)、非系统化(没有时间和计划安排)、因材施教(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潜移默化(教学形式非正规化)、内外结合(家教与参加培训班相结合)――在对孩子进行“个性化”教育方面,学校的普遍教育无法满足每个家庭的需求,只有家庭教育才能完成――因为只有家长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

同时还要明确,“家庭教育”是自己的事情,是在给自己干,不是在给别人干,因此不能提条件。不能“等靠要”,不要失职,不要用“没时间、没能力”为理由,推卸家庭教育的责任,要积极参与到对孩子的教育中。

篇6

二、要在习惯上下功夫。好奇、好问、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作为家长应有意识地把孩子带到大自然中观光,到大城市体会乡村与都市的差距,与孩子一起去惊异,去提问,去讨论,去共同得出结论。为使孩子养成爱学习、爱提问的习惯,家长应告诉孩子,问题都有答案,有的问题是孩子自己能弄明白的,有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家长应坦然地说:“爸爸妈妈也不知道,等会我们一起去查资料吧。”有些观察和思考能力的培养远远重于答案本身。例如孩子问:“蝌蚪怎么会长出腿?”“蚕为会么会长大后不见了?”如果这类问题家长不能回答,就应买回蝌蚪和蚕,让孩子自己去观察得出结论。

篇7

一、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

(一)幼儿园教育

幼儿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包括了幼儿园教育、幼儿家庭教育与幼儿社区教育。前者属于正规机构内教育,后两者属于非正规机构内教育。作为正规学校教育的幼儿园教育是整个幼儿教育的核心,属于学校教育体系。并且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标与任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与监督下,结合社会的需求,由幼儿园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活动。除此之外,幼儿园教育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幼儿进行保育工作,是注重保教相结合的教育机构。

这种正规的幼儿园教育具有开放性、整体性、系统性、计划性等特点,这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幼儿期是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国家教育部在1996年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总则中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可见,幼儿园教育使幼儿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发展。体现出了培养综合型人才的教育方针,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幼儿园教育使幼儿能更好、更快的适应社会生活,为幼儿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幼儿园的教育是一个以幼儿心理特点为依据的教学过程,不但要求做到循序渐进,更注重幼儿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连贯、有序,以及注重幼小衔接等等,这些都是幼儿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二)幼儿家庭教育

幼儿一出生就与家庭相接触,父母对幼儿的教育于不知不觉中渗透在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家庭家庭教育是贯穿在幼儿一生成长过程中的。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生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可见家庭教育包括了两方面的层次,一是在家庭教育中既有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有子女对父母的教育;二是只有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然而在幼儿阶段我们所说的家庭教育主要是第二层次的家庭教育,也就是狭义的幼儿家庭教育,主要指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或其他年长的家庭成员)对年幼的孩子(三周岁至六七周岁)进行教育和施加影响。所以幼儿家庭教育更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和连续性等优点。

父母对幼儿的教育并不受时间、地点等客观因素的限制,父母可灵活对其进行教育,并且教育的内容也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这样幼儿掌握的知识更为牢固。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对幼儿有较深入和细致的了解,这使得父母能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个性特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是幼儿园的集体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实施教育,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有不同的教育要求,幼儿随着在幼儿园中班级的升高,必须遵守的规则越来越多,学习的时间越来越长等,这些都需要幼儿去一一适应和调整,这样才能适应并在新的环境中愉快生活。而幼儿家庭教育则不然,幼儿的家庭生活条件在一般情况下不会有太大变化,教育者始终是父母,教育过程不会中断,有着特殊的连续性。在这个熟悉的环境中,幼儿与父母有较为稳定的亲子关系,幼儿并不需要度过适应期,在熟悉而稳定的环境中幼儿易于巩固已有的良好品德行为,形成良好习惯。可见幼儿家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二、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的关系

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正规的幼儿园教育,还是非正规的幼儿家庭教育都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他们是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幼儿园教育要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影响,就必须重视探讨幼儿同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同样,幼儿家庭教育要想能从根本上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也需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

(一)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家庭教育起到指导作用

幼儿家庭教育具有极强的封闭性、随意性和片面性,这些不利因素将会制约幼儿的健康发展。而幼儿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其教育性质决定了自身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许多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时。会感到在面对孩子不听话的举措中常常束手无策。这就是因为他们对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念并不了解,没有从理论的角度科学的把握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是重要的,并且也伴随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但同时必须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这样才能使其尽力保证做到科学、合理。

(二)幼儿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幼儿家庭教育的发展方向

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教育目的是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幼儿的年龄特点确立的。并且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社会的发展需求。幼儿家庭教育的目的,具有随意、灵活和针对性的特点,但父母在制定幼儿发展目标时,仍不能脱离幼儿园教育的发展目标的要求,否则幼儿将会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这对幼儿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会使幼儿无法在社会中生存。幼儿家庭的教育目标,是与幼儿园、社会紧密联系,互相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这样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活泼地成长。

(三)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园教育具有反作用力

幼儿园教育要想能获取到高质量的教育效果,就必须得到幼儿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幼儿家庭教育的目标是与幼儿园教育目标紧密相连的,这就决定了两者的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和相关性,幼儿家庭教育如果能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就可以使幼儿园教育得以顺利开展,使幼儿所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较好的保持了其完整、连贯性,并可取得较为显著的教育成效;如果家庭教育不能很好的配合幼儿园教育,这在一定

程度上会阻碍幼儿园教育的开展,使幼儿园教育的质量大大下降,这将会影响到幼儿的发展与进步。因为幼儿家庭教育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所以家庭教育还是检验幼儿园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之一。幼儿园的教育理论、教育原则与方法等,都可以在家庭教育的实践中得以检验和改进。

三、家园合作共育的策略

家园合作是幼儿园与家庭相互合作、交流,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教育形式。可见。家园合作是一种双边互动活动,幼儿园与家庭对幼儿教育都应该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

(一)幼儿园多开展亲子活动

亲子活动是促使家长直接参与幼儿园活动最为有效的活动形式。亲子活动有助于增强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沟通,并进一步加对深彼此间的相互理解。是幼儿园与家长进行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参与亲子活动,家长可以了解到幼儿的发展情况,并对幼儿园的教育情况有所了解,这样可以让幼儿在家中所授教育与幼儿园的教育保持一致,有助于保证幼儿知识的系统、连贯。

亲子活动可以加强家长与幼儿的情感交流,使家长从各方面对幼儿有所理解,要参与亲子活动就必须对幼儿园的教学情况有所了解,这为幼儿园与家长相互配合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在开展亲子活动时,幼儿园可与家长交换意见确定双方都认为有意义的活动内容,这激发了家长的主动积极性,家长从被动参与的位置转换到主动参与的位置,能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幼儿存在的问题,并扩宽幼儿园教育的视野,给幼儿园教育带来更多、更广的信息。同时,幼儿园也给家长带来更多关于正确教育幼儿的知识理论,使家长能做到用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实践教育,以确保提高幼儿家庭教育的质量。

(二)幼儿园和家长应经常进行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家园合作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与家长的参与态度。家长的理解、支持、主动参与和相互信任,是保证家园共育能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幼儿教育是一个大概念包含许多方面的教育,所以对幼儿的教育也是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之中。除了幼儿园肩负教育幼儿的职责外,家庭同样也应承担起教育幼儿的职责,并且两者在对幼儿教育时应尽量做到相互沟通、理解和支持,这样对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能有全面而准确的认识,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更加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篇8

(3)家庭和学校的矛盾冲突可以得到有效的缓解和减少。随着法制化步伐的加快,人们依法维权意识也普遍增强,近年来,家长与学校的矛盾和冲突频频出现。探其原由,多数是由学校和家庭二者之间沟通信息阻塞造成的,沟通信息不通畅、相对滞后是突出的特点。为此要充分利用大学生的家庭教育的积极方面来达到缓解和减少家庭和学校的矛盾和冲突的目的。

2大学生家庭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大学是个综合体,它是科学研究的阵地,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社会服务的基础。和谐的家庭来源于每个高素质的家庭成员,那么高素质的家庭成员就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作为基础来支撑,由此看来,加强家庭教育这一基础性工程的建设势在必行。一度备受关注的“马加爵事件”、“李天一事件”等无一不反映了大学生缺失家庭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一个多种力量多用的结果,必须通过政府引导、学校主导,家长和大学生自身的积极配合来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让家庭教育真正地成为一个系统性工程。

2.1政府提高对大学生家庭教育责无旁贷

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是明天的新星,祖国的栋梁,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未来管理者和建设者。因此,对高等院校开展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工作,政府有责任进行监督和管理,并通过宣传,让更多的家庭和父母认识到大学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政府对促进高校积极地开展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工作责无旁贷,尽量让更多的家庭和父母能够认识到大学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学生上得起大学已不仅仅是政府唯一的职责了,同时政府还要保证上得起大学的学生在高校要接受良好的大学教育,也要同过社会的各种渠道和其他的各种力量,让大学生切实体会到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对于那些在大学生家庭教育过程中有困难的家庭应建立应急机制,随时提供有针对性的扶持,充分发挥政府在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时的主导作用。

2.2良好的大学生家庭教育需要

靠高校的引导和支持高等院校是大学生的主要阵地,生活和学习都在学校里,师生交往时间长、交流的范围广,相互沟通频率也远大于与家长的交流沟通的频率,在大学阶段家庭教育工作的阵地转移到了学校,由学校主导完成。第一,学校要为大学生家庭教育提供条件,可以通过制定制度性的文件或者建立健全相关主题网站,同时,学校要抽调专业的工作人员组成服务机构,协调学校各个职能部门积极配合相关工作。学校要做到对各个具体部门的工作加强方法和理论的指导,并对相关工作的开展加强考核和监督,争取让家庭教育的工作能够在学校落到实处。例如,学校可以给每个学生建立一个家庭教育档案,尤其是对那些在家庭教育上存在困难的学生,更要做好相关工作,可以让有心理学背景的教师来认真完成这个任务。第二,学校可以建立学校—学生、学校—家长、学生—家长的联系机制,同时,可以开展一些有关的亲子活动。当今网络社会下,联系渠道多样,只有学生、家长、学校三方选择适当的联系方式加强联系,紧密联系,才能推动学校在家庭教育工作上的开展。同时,学校要在每次和学生以及家长取得联系和交流后把相关情况写入家庭教育档案,这样可以分析和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利于以后更好地沟通。长此以往,学生、家长、学校之间的交流频率不断增加,遇到突发事件和相关的具体问题就能够高效迅速、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提高了家庭教育的时效性。学校可以通过大一新生入学教育、校庆日和学生的毕业典礼等活动开展家庭教育日、教育周、教育月活动,邀请家长和学生同时参加,增强家长和学生、家长和学校的相互沟通和了解,从而让更多家长能够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3大学生家庭教育需要家长高度关注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也是孩子接受终身教育的课堂。由此可见,家长在大学生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给自己定好位,时刻清楚地知道自己该扮演什么角色,充分调动自己所具有的独特的情感因素和学校、和孩子多交流与多沟通,“多闻多问”,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孩子负责,及时关注孩子的思想动态和心里状态,和学校保持信息的畅通,遇到问题及时与学校沟通解决,积极配合学校来解决孩子的一些生活、学习的问题。

篇9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家庭教育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系统工程中不可替代的基础工程,起到影响未成年人一生发展的特殊作用。然而当前有些家长的教育观念偏颇、方式单一、教育能力低下,并且缺乏获取家教知识的主体意识;基层的家庭教育工作力量不足,缺少必要的工作保障;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层次不高,缺乏充分的调查深度思考和规律性研究;家庭教育市场缺乏规范和有效的监管,等等,成为了制约家庭教育工作的主要瓶颈。如何破解这些难题,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笔者认为应从推进家庭教育工作向“四化”方向发展上下功夫。

一是要健全工作机制,引导家庭教育工作向规范化方向发展。一要强化目标责任机制。各级文明办、教育行政部门和妇联组织要密切配合,共同承担起牵头家庭教育工作的职责,积极推动各级党委政府把家庭教育工作纳入到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和相关部门目标考核体系;进一步协调相关部门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领导机构,加强对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协调和服务,明确职责和工作重点,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二要强化培训投入机制。强化对基层的家庭教育师资骨干和工作者、志愿者进行免费的培训,帮助基层培养和扩充家庭教育师资队伍,为基层开展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服务;积极争取党委、政府要加大“双合格”家庭教育活动的重视和支持力度,努力把工作和活动经费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专项经费的预算。三要强化考核评估机制。各相关部门要分别建立了工作检查、总结、考核、评估、表彰等工作机制,并通过召开工作会、经验交流会、现场会等,不断推动和深化家庭教育工作。

二是要普及现念,推动家庭教育工作向科学化方向发展。一要利用各种渠道和阵地,扩大现代家教知识的宣传普及。注重现代传媒的利用,积极协调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宣传媒体开办家庭教育专栏或专题节目,广泛宣传和普及现代家庭教育理念、科学家庭教育知识,普及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政策,普及《家长教育行为规范》,强化家长“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责任意识。二要培养和扩大家庭教育工作师资骨干队伍。定期培训家庭教育工作的师资骨干,提高家庭教育的指导者、工作者和志愿者的指导水平和服务能力,打造一支以家庭教育专家和理事为骨干、以工作者为主体、以志愿者为补充的具有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能力的专兼职结合的家庭教育工作队伍,并加强管理,实行全员培训、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三要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理论研究和现实问题研究。要组织家庭教育学会理事和社会各界热心家庭教育工作的人士,深入基层针对家庭教育难点、热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促进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提高家庭教育理论研究、教学指导和普及水平,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和推进家庭教育工作提供依据和理论指导。

三是要坚持多措并举,探索家庭教育工作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一要推进公益性家教指导服务。家庭教育相关部门和组织要借助各种契机,积极进行各种家庭教育的公益性讲座和咨询指导,组织讲师团的专家、理事们为家长们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咨询服务,并深入社区、农村进行巡讲,使越来越多的家长不但积极争取各种渠道的家教指导,而且自觉加入到家庭教育研究和传播的行动中。二要实施寓教于乐的亲子互动活动。家庭教育,是通过对家长的教育实施对未成年人的教育。而“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成果正是检验“双合格”家庭教育活动成效的。实践中,要将两项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开展“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等家庭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家庭教育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为广大家长学习实践家庭教育知识搭建平台,为未成年人进行道德实践提供条件。三要重视农村地区及弱势群体的家庭教育问题。重点加强对农村未成年人家长及留守、孤困等特殊儿童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要通过家长、结对帮扶等形式,使这些特殊儿童群体的家庭教育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四是要整合家教资源,推进家庭教育工作向社会化方向发展。一要借助社会人力资源,大力开展家庭教育的培训、指导和服务工作。开展选派优秀教师或辅导员进社区来抓未成年人教育工作,为社区开展家庭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帮助和服务。尤其是要发挥好“五老”的作用,聘请他们担任家教顾问、讲师团成员和社区家长学校教师,通过各种途径传播“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现代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为家长提供咨询服务。二要借助社会财力资源,为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撑。要千方百计协调和争取热心家庭教育事业的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为各类家长学校建设提供资金、物资支持,共同投资和开辟家庭教育市场,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家庭教育工作的良好局面。三要借助社会物力资源,加强家庭教育阵地建设。要在巩固和完善学校、幼儿园家长学校的同时,大力发展其他各类家长学校,特别要加强社区、村家长学校建设。在城镇要依托市民学校、社区母亲课堂等,进一步加强社区家长学校和“双合格”家庭教育示范基地的建设,发挥其导向功能和示范的作用;在农村要依托乡村文化中心等活动场所或阵地,建立乡镇和村家长学校;在企业要依托企业女职工周末学校建立企业家长学校,努力形成多元化的家长学校办学模式,提高办学质量。要深入开展优秀示范家长学校的评比表彰和经费支持工作,以点带面,深入推进,为构筑学校、社区和家庭“三结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网络创造条件。

篇10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039-02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实证主义方法思潮的影响,教育现象被割裂为各个部分孤立研究,教育学缺乏坚实可靠的基础,以致在教育研究与实践中,教育对象的主体性遭到抹杀,教育失去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丰富性。20世纪初期现象学被引入教育领域,为教育研究与实践带来了理论养分及重要影响。现象学教育学关注受教育者交互主体性,强调教育应立足于具体的实践场景,关注儿童真实的生活世界和丰富生活体验,追求主体间以及生活世界的丰富性和流动性。这些研究对儿童以及成人都具有潜在的价值,给当前教育研究以至家庭教育研究提供一个崭新的思路,对教育研究以及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基于现象学教育学探讨家庭教育的相关研究

1900年,德国人胡塞尔的《逻辑研究》发表标志着一种新的哲学―现象学的诞生。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现象学教育学在欧美教育思想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现象学教育学是一种理论或方法,它试图用现象学思想来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关注的是孩子日常生活世界和生活体验,研究目的是为了获得日常生活体验的教育本质和教育意义。

1.现象学中的意向性理论。意向性是指人的意识具有意向性。人的意识总是指向某个对象,它就像一束光“投射”到某物上,在每一种活动的我思中,一种从纯粹自我放射出的目光指向该意识相关物的“对象”,指向物体,指向事务等,这有所指向的特性乃是人类意识的基本特征。在意向活动的动态构建过程中,一切意向活动都带有一种背景或一种“域的构成”,当我们的意识指向某物时,我们不仅仅只是看到一个单独的对象,而且同时背景也参与了意向性的构成,这就是视域中的直观体验。

2.主体间性理论。主体间性理论始于胡塞尔晚年时期。主体间性也叫交互主体性,它强调主体的相对独立性以及主体之间的交互性,即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它强调了一种对他者的尊重,彰显了教育中人的真实存在价值。这种主体间性有助于人与人之间更加和谐的相处。

3.回归生活世界,关注生活体验。生活世界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一个直观的前反思世界,人们就生活在生活世界中,人们就在生活世界中体验、感悟。与教育相关的世界就是教育生活世界。范梅南提出“生活经验是现象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兰格威尔德认为教育必须从生活世界出发,在他的现象学教育学著作《儿童生活的隐秘世界》一书中,他对儿童的秘密体验做了详细的描述,同时也对大量的现象学文本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只有在不断实现的教育生活中,教育的意义才能得以显现。因此,教育学要着眼于儿童生活,要关注儿童的生活体验。

二、对现象学教育学视域下的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

家庭教育通常是一种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是以亲子关系为中心,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孩子从一出生就接受了家庭的“视域”,孩子不是“零起点”,也不是“空心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视域,所以要想顺利走进一个孩子的视域,促进孩子的发展,家庭或第一视域是教育开始的地方。

1.父母应具有“心向着孩子”的教育学意向。从现象学教育学角度上讲父母与孩子之间是一种意向性关系,即父母总是有一种为孩子好的某种向善的动机,这种动机指向于孩子积极健康的生长和发展。这种意向性以孩子自身发展为本位的,尊重孩子的生活世界、生活体验及人格等诸多方面。例如家长利用假期带孩子旅游,周末带孩子去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去少年宫参加培训班,这些都反映了家长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学意向。但在现实的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对孩子生活任意干涉,不尊重儿童本人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父母期望孩子能成为他们意向中明日之星、明日之家而忽略孩子的意向性,给孩子强加各种兴趣班、培训班,无形中扼杀孩子的个性;许多父母功利心强,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味牺牲孩子的所有休息时间,不顾及孩子身心发展健康来提高所谓的成绩分数,殊不知他们已是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制造者之一。

2.父母应尊重理解孩子,与孩子共同成长。作为一个主体性和独特性共存的人,儿童是不断发展不断成长的,他们生活在他们独特的生活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他们有自我意识、自我情感、秘密和对事物的看法。因此,教育应当善于发现儿童的世界,尊重儿童的兴趣和独特价值,认真对待儿童的情感世界,让儿童在愉快的生活中得到充分的发展。然而有些家长面对自己的孩子有秘密不愿意让父母知道r,就想当然以为这是孩子是学坏的表现,他们用心良苦、费尽心思通过各种不良手段窥探孩子的隐私,殊不知这是在摧残孩子的尊严和人格,重创亲子关系。孩子渴望被尊重,被认可。而尊重是相互的,只有我们尊重了孩子,孩子才会在得到尊重的同时学会如何去尊重别人。从另一个层面上理解,拥有并保守秘密是儿童走向成熟和独立的一个标志,能帮助他们形成一种自我感、责任感,以及自主性和人际交往的亲密性。父母应该善于发现孩子的秘密,宽容理解,给予空间;同时正确引导孩子与自己最亲近的人分享自己的秘密。现象学教育学呼吁平等对话、民主交流的亲子交往方式。我们不仅要充分认识到儿童是成长中的个人,儿童是可教的,教育要以人为本,面向主体人;我们还应认识到主体交互性,即儿童有着许多值得成人学习的地方,也能对成人产生启迪教育作用。父母应树立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意识,父母、孩子双方在此过程中既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两代人共同成长。

3.父母应关注孩子对生活世界的体验和领悟。儿童生活世界是指儿童的全部生活实践,即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的统一体。儿童是有独立的思想情感和体悟的生命体,他们对世界的体验和感知是独特的。儿童的生活世界其实就是充满童真、童趣与童话般的世界。儿童的生活是无忧无虑的,轻松自在的,天真烂漫的,诗情画意的,多姿多彩的。然而,许多父母把儿童看成是理性动物,忽略儿童的感性世界,儿童的内心情感、生活体验被排除在知识学习之外。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很多孩子居然不知道胡萝卜是长在地里的,青蛙是生活在水里的。孩子们对生活世界常识了解的缺失,不得不让我们家长反思我们的孩子是否感受过大自然中的美妙,我们的孩子童年的快乐是否被我们无情地掠取了。在很多电视网络媒体上,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孩子囫囵吞枣地模仿成人的言行,父母的生活世界的无意的影响和无形的渗入使不少孩子变成小大人,而孩子们愈来愈远地离开了人生中最宝贵最珍惜而又最短暂的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物质世界日渐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日渐荒废,这不得不让我们深省我们的家庭教育。因此,父母要多关注孩子对自己生活世界的反应样式和感悟,关注儿童的主动创造精神。

参考文献:

[1]钟亚妮.现象学教育学研究的启示意义[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4

[2]朱忠琴.现象学教育学视阈下的家庭教育[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0

篇11

孩子正处在长身体的时候,关心他们的物质生活是必需的,但不能忽略他们的心理需求。一般的孩子成长都要经历好奇、朦胧、逆反和成熟这几个阶段,家长要根据不同的心理特征,密切关注,循循善诱。用崇高的理想指引孩子,用高尚的品质教育孩子,用拼搏的精神塑造孩子。使孩子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能够经历风雨,见得了世面,能够平静从容地面对社会,解决他们在生活工作上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从而施展他们的才华和抱负。

三、解决“交流沟通”的问题

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正常交流沟通非常重要,它是一个家庭和谐、文明的保证,特别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尤其重要。父母只有了解孩子,才能帮助孩子,指引孩子。那么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家庭内部交流沟通机制呢?我认为:一是父母不要居高临下发号施令,作为父母有时候也要适当的蹲下来,心平气和跟孩子交流,做到有话好好说。这是进行交流的基本条件。二是父母说话不要重复和唠叨,孩子最怕父母反反复复的说一句话、一个事情,有的父母为了强调某件事情的重要性,生怕没有说清楚,反复地讲,从而适得其反,使孩子厌烦。三是善于观察孩子的优点和进步,适时的进行赞美和表扬。四是鼓励孩子有话和父母说。要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让孩子把高兴的事告诉父母一同分享,把受到的委屈告诉父母,让父母帮助分析,把困难告诉父母,让父母帮助解决。

四、解决“留守孩子”的问题

我区有一所小学,近50%的学生都是留守孩子,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这是一个庞大的集体,需要家庭、社会、学校共同关心。首先是那些常年在外务工的家长保证每周和孩子通一次电话,进行情感的交流,询问和了解学习生活情况,给他们鼓励和安慰;其次是教育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成立留守孩子学校,定期为他们解难释疑;三是乡镇妇联、文化等部门,要建立留守孩子关爱中心,设置图书室和娱乐中心;四是号召全社会的爱心人士,踊跃报名,争做留守孩子家长。

篇12

在今年的奥运会上,游泳场上的宁泽涛、孙杨、傅园慧,不管输赢,他们都能轻松面对镜头,成为今年最火的奥运话题之一。他们的率直纯真、快乐自信,受到大家的喜爱。这也让观众们对与孩子的教育有了重新的思考。

教育理念和行动合一是关键

几乎所有父母都有一个好的家庭教育理念:要培养快乐自信的孩子。但是一个普遍现实是:“理念上去功利化,行动上趋功利化”。理念上希望孩子快乐自信,行为上却更注重孩子争第一、拿金牌、看排名,无形中挫伤了孩子的自信心。据了解,孙杨的妈妈从饮食、训练等各方面均要严格把控,一切以服侍好孩子拿金牌为目标。孙杨成为一个“爱哭”的大男孩,也就不足为奇了。而宁泽涛的妈妈则教育儿子不论遇到什么困难,要自己解决,遇到问题要勇于承担,做一个真正的、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父母接纳和理解孩子是前提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如果父母不接纳孩子,就会总是看孩子“不顺眼”,对孩子要求完美,性格太内向、写字不漂亮、运动不协调、物品摆放不整齐……这些暗示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够好,削弱自信心,同时让孩子觉得父母爱的不是“自己”,而是“表现”。因此,父母的理解和接纳是孩子快乐自信的前提。

篇13

一、传统家庭教育观产生的根源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

首先,传统农耕生产方式的影响。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传统经济是一种十分典型的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在我国传统社会,生产方式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相对独立的家庭经济体是儿童接受教育及成长发展的主要场所,儿童从父母等长辈那里受到勤劳、俭朴品质的教育,并且学到各种生产劳动技能。可以说,传统的生产方式是家庭教育思想的产生的决定因素。

其次,传统的生活方式的影响。我国的传统生产方式决定了传统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以家庭为单位,生产和消费封闭循环,自给自足。在家庭中,由于生产是第一位的、是家庭存在的保障,生活由生产所支配,并服务于生产。家庭生活和物质生产是直接统一的,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基本活动是吃、穿、住和劳动。传统的生活方式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在家庭内得以体现。古人传授给儿童一生中所需要掌握的各种生活技能和要领。因此,传统的生活方式是传统我国社会家庭教育的直接条件。

第三,传统社会和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传统的社会文化观念以儒家文化为基础,讲求“忠、孝、义、仁、礼”等伦理纲。传统社会中人们的家庭观念强,对家庭的依赖性大。在家庭与个人及社会的关系中,往往把家族视为枢纽和关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修身”服从于“齐家”,“齐家”又是为“治国平天下”之本。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对儿童的教育是首先着眼于“成人”,然后才是“成才”,而且通常将道德教育与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培养儿童劳动、生活习惯、待人接物等方面的文明行为,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品质。

二、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理念、原则与方法

1.传统家庭教育的理念

我国古代的家庭是缩小了的社会,它集生育、生活、生产的功能于一身,整个国家实际上也是以无数个分散的家庭为基础的。可以说,家庭发展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维护家庭的利益是家庭成员的重要使命。家庭中的每一成员都要有安身立命的责任感,也接受着这种观念的教育。

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一直将德育放在首位。讲究儿童的“认识上的笃信、意志上的锻炼与感情上的陶冶”三个环节,把加强“知”、“情”、“意”的修养与锻炼作为儿童德育的主要内容。

2.传统家庭教育的原则

其一,重视早期教育的原则。我国传统家庭重视对儿童的早期教育。孔子提出过“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精辟见解,后来的颜之推提出,在孩子生下来以后,就要用仁孝礼义来要求他们,当儿童知道了颜色,懂得了喜怒之后,便要开始教育他们。这一原则对于今天的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都有深远影响。

其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原则。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方式有言教和身教两种,并且特别重视身教的作用,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谈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它强调家长要以身作则,才能教育好后代。

其三,维护家庭集体利益的原则。在我国传统家庭中,父母教育儿童要主动地维护家庭与集体的利益,要做一个“仁孝”的人。要志存高远、孝顺长辈,要维护家庭、集体乃至国家的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家庭、集体的利益产生不一致的情况时,个人利益要主动地服从整个家庭、社会集体的利益。

3.传统家庭教育的方法

其一,严格教导,反对溺爱的教育方法。严格教导、反对溺爱的教育方法在我国古代的家庭教育中非常普遍。史称康熙皇帝教子严格有方,为家庭教育中的楷模。他要求皇子们“从小就在劳动和艰苦环境中锻炼,并习惯于食用粗糙的肉类”,正是这种严格教导、杜绝溺爱的家风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接班人。

其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式的教育方法。古代家庭教育的内容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由于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差,易于接受直观形象教育。因此,道德教育不能采取长篇大论的说教,而应“行不言之教”。父母兄长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儿童,这种榜样教育的效果胜过言教。

其三,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在处理家庭教育爱与教的矛盾方面,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形成了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古人用“严父”和“家严”来形容父亲,用“慈母”和“家慈”来形容母亲。而司马光说过,“慈而不训,失尊之义;训而不慈,害亲之理。慈训曲全,尊亲斯备。”就是指父母只有慈严结合,才具备了大义和亲情,是完整的家教。 转贴于

三、传统家庭教育观的现代价值

1.要重视儿童的品德培养

传统教育非常重视对儿童良好品格的培养。家庭教育中,父母首先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然后才是其他教育的问题。反观今天我们的家庭教育,一些家长并没有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只是片面的重视智力开发,简单的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孩子将来的发展就好,结果造成有些孩子“高分低能”,有些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眼光狭隘”毛病;还有些孩子因学习压力过大,导致性格孤僻,不能很好的融入社会……可见,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在加强儿童智力开发的同时,应重视对儿童的品德教育,让他们学会做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孩子今后的发展和幸福。

2.重言传身教,身体力行

父母长辈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并加以借鉴和利用。对于儿童而言,终日与父母相伴,父母一言一行,他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有样学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长辈要牢记“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并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

3.教育儿童应磨练其意志,锤炼其情感

清代名臣身居要职,家庭富足,但其对子女要求却是异常严格,不搞任何特殊。认为,现在让孩子多吃一点苦,多在困境中磨练,能让孩子将来少受点苦。尽管平时常年在外,但他会定期给儿女们写家书,通过家书来教育子女,即著名的《家书》。后来,的子女们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今天,我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大幅提高,年轻的父母们对孩子的照顾更是无微不至,然而,溺爱式的教育,虽然极大的满足了儿童的物质需求,却忽略了对儿童意志的磨练。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儿童,意志一般比较薄弱,情感淡泊,遇到困难往往手足无措,无所适从。父母的本意是为了孩子好,殊不知这样一来反而害了孩子。由此可见,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在关注其物质条件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儿童意志的磨练和情感锤炼,唯有这样,孩子才会健康地成长,长大后顺利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