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分析化学在食品中的应用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分析化学在食品中的应用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分析化学在食品中的应用

篇1

分析化学作为化学学科中的一个分支,曾是研究化学的开路先锋,它对元素的发现、原子量的测定等化学基本定律的确定,矿产资源的勘察利用等,都做出重要的献。在食品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工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分析化学同样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科学理念,并且通过分析化学中四大平衡理论和光、电、色等分析手段的学习,掌握分析化学中的基本实验技巧和实验设计方法。随着分析方法和技术的发展,分析化学已从单一的化学学科分支,逐渐与食品、材料、物理等学科交叉,呈现丰富的学科融合特点。尤其是在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日趋严重的今天,分析化学的实验技术和方法越来越多地渗透到食品危害因子的分析检测中。然而,食品专业的分析化学课程仍然停留于基本方法的讲授,无法和最新食品质量检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衔接,部分学生无法形成完备的分析检验理念。因此,在新时期抓好食品专业分析化学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对于落实学校“做精品本科,打造一流学科”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明确教学目标

上海理工大学的食品学科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开展的食品冷冻冷藏、冻干研究,迄今已有三十年的历史。由于创新性地提出并实施了多种食品的超快速冷却技术,在国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深厚的工科背景积淀,使得我校是国内较早开始食品供应链质量控制系统研究和较早开始食品安全检测用生物传感器开发的高校。这十几年来,上海理工大学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立足上海,根据本校的教学优势与特色,已形成了以“食品基础知识”、“分析检测技术”和“科学管理”为核心的三大专业课程体系,并分别从课程实验技能、专业综合实验、专业能力训练和专业实践大平台建设等4个方面入手设置了相应的实践环节,全面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我们是理工科院校,工程的大背景较强;同时在专业研究方面,我们是国内较早开始冷链食品质量控制系统研究和较早开始食品安全检测用生物传感器开发的高校,并已经取得一些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另外,本专业所属学院――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是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属的唯一的一所高等学校衍生发展而来的,有着较深厚的行业优势。这些都为我校食品专业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因为如此,在对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规划发展和定位时,我们以冷链食品生产流通中关键环节的控制、食品安全快速检测、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为重点和自己的特色。在此基础上如何优化我校食品专业的分析化学课程设计,如何使得分析化学这门专业基础课服务于食品等工科院校专业的应用型方向。我们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首先,针对学科现有的资源,在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设计上应结合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技能需求,突出分析化学中仪器分析部分的原子吸收,气相、液相色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大型仪器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技巧,淡化电化学等食品分析检测中使用受限的技术方法。其次,不断丰富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随着分析技术的革新,分析仪器的换代升级,越来越多的新方法和新技术被采用到食品质量安全评价指标的检测中。给学生讲授新的分析方法,不仅是对已有知识的综合运用,更有助于工科学生了解行业的需求、明确专业的发展方向。

篇2

ZHANG Wen-li1,2 ZHANG Jian-ping1,2* CHEN Shang-long1,2 WU Yong-hua1,2 YU Nan-nan1,2

(1. School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uzhou 221018, Jiangsu Province, China;2. Key Laboratory of Food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Quality Safety,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018, China)

【Abstract】The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s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experience of the subject basic course "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in the subject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food specialty.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and methods to improve many problems in the new students' weakness in the course, content of courses and limited courses hours.

【Key words】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Food specialty; 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Subject Basis Courses; Teaching

“?o机及分析化学”是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课程整合为一的课程[1-3],这门课程不仅是化学专业的必修课,同时也是近化学专业如食品、环境、生物、医药、材料等专业的学科基础课[4]。因此,学好这门课程至关重要。对应用型本科食品专业[5-9]来说,这门课程的教学要做到重视基础内容,敢于摒弃、整合旧内容,及时补充新理论知识,让学生所学知识能应用到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实际生活中。随着近年应用型本科食品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无机及分析化学”的课程[10-12]教学现状如下。首先,该课程的课时数相比以往有所减少,目前我校食品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有64学时(不包括实验)。课时数减少的同时食品专业所需的相关化学学科基础知识并没有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教学难度。其次,我校食品专业学生来自全国各地,除了高中时期专门参加过化学竞赛的同学基础稍好,其他同学的化学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这对于教师讲课的内容和教学设计有一定的挑战。再者,该课程是食品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开设在大学的第一学期,该课程与“生物化学”、“食品化学”等课程联系比较紧密,该课程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后续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最后,应用型本科食品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好无机及分析化学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有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因此,教好和学好无机及分析化学对食品专业新生的学习兴趣、知识积累和科研素质培养非常重要。

本课程的教学要完成教学任务,更要为食品专业的学生打下扎实的化学基础。结合自身的实际教学来说,该课程总体教学的时间紧,内容多,任务重。这就要求我们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专业的要求,提出教学目标,以此来安排合理的教学。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过程,从几个方面谈谈应用型本科食品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课程教学的体会[13-18]。

1 教学目标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食品专业本科生的重要学科基础课。该课程的教学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课堂提问、课后练习和实验课为辅。该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是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学科基础课,现总学时 64学时,每周 4 学时。课程教学开始前,需要了解学生的相关化学知识学习状况: 该门课程所教授的知识点,学生在高中阶段接触过,但不够系统和深入,除非参加过竞赛的同学。所以说,学生整体化学知识薄弱。鉴于现状,整个课程中无机化学部分比例稍大,占36个学时,分析化学占28个学时。具体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该课程能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处理一般无机与分析化学问题的初步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其次,该课程要求学生对课程中知识的重难点明确掌握,课后作业题独立完成。再者,涉及该课程的具体内容有:让学生重点掌握平衡的原理、溶液中的各种化学平衡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让学生建立准确的“量”的概念和掌握各种化学分析方法;让学生掌握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原子和分子结构、分散体系和溶液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让学生掌握分析化学中的滴定分析、重量分析和吸光光度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教学内容

为了实现上述的教学目标,我们是以 “加强理论基础知识,重视实验操作,联系实际问题,反应科学前沿” 作为该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食品专业本科生所学习的 “无机及分析化学” 课程中涉及到的大多数知识点,在后续的“物理化学”“生物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中又会在更深的层次上重复。那么如何选择该课程的教学内容,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这也是一个难题。首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注重知识结构的整体性教学,突出知识体系的主干,不讲或少讲与食品专业后续学习无关的部分,重点讲授基本的、容易混淆的和难以理解的概念。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清晰和系统。其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注意理论与实验和实际的结合。该课程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无机化学侧重于元素化学的学习,二是,分析化学侧重于分析科学思维模式的培养。两者都需要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实验现象和实际生产。通过增加“应用实例”,比如:测定三聚氰胺中蛋白质的含量或麦芽糊精中总糖含量的测定,来提高学生们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和热情。再次,在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要反应科学前沿,具有先进性。满足一些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能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3 教学方法

在课程开课之前,通过对食品专业学生的新生调查可知,不同地区中学化学课开课情况以及掌握情况各不相同,有些新生甚至没有接触到化学实验。鉴于上述情况,我们需要从教学方法上提高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充分了解“无机及分析化学”这门课程的地位和用途。该课程是化学两大基础学科分支的结合。通过学习无机化学,我们可以不断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还能创造新的物质世界。通过学习分析化学,将有助于我们对原料的筛选,对工艺流程的控制以及对食品质量的检测。该课程作为应用型本科食品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对后续“食品分析”“微生物学”“食品化学”等专业课的学习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学习该课程在将 来从事食品的教学、科研、管理、生产等各领域、各部门工作时都颇有益处。

(2)加强基础知识学习,突破重难点。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和专业的需求,对教材的内容有所增?p。但是,基本知识、反应、公式和实验都是需要系统的学习。在实际教学中,促进学生学习知识与提高素质相结合。将教学中的重难点布置成思考题,以此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课堂上不能自导自演,要做到与学生互动。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交流讨论,及时的进行反馈点评。增加课堂提问和练习的力度。根据课堂学生反应情况布置课后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布置课后练习时要做到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从而使每位学生都能够较好地掌握。

(3)认真的备课,做到有备而去。讲授时要做到主次分明,层次清晰。更新自己的教学手段,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启发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讲课时要做到深入浅出,化繁为简,有快有慢,循序渐进。根据教学进度计划表,运用好教材,有条不紊的进行教学。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些知识没必要讲的太细太繁。

(4)理论课的学习一定要与实验课相结合。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增加学生学习理论课的兴趣,也能起到巩固理论知识的效果。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开放性实验和创新实验,结合实验也可以对理论知识进行查漏补缺。比如,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待测铁样中总铁的含量,来巩固分光光度法的原理。此外,通过实验也能够训练学生正确的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综合性实验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075-02

分析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它是研究物质化学组成和结构信息的科学[1]。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分析化学已经渗透到环境学、药学、食品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诸多的领域。然而,在这些学科中分析化学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这些学科对分析化学的要求也各有侧重[2]。这就需要我们去认真思考,在新形势下,如何构建适合综合性大学各个不同专业的《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体系。

本文针对综合性二本院校在《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不同层次的课程体系的设想,以满足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的实际需求,使得分析化学课程具有时代性、前沿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且该体系能满足不同层次、各个专业的要求。以期为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和以后走上社会提供更有效的帮助。

一、《分析化学》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分析化学》是高等院校化学、化工、应用化学和材料化学及相关专业必修的四大专业基础课之一,也是生物、食品、药学等学科完整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90年至今,该课程的授课专业从化学工程、生物化学、微生物学拓展到了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食品工程和质量等十几个专业。近年来,虽然我们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验设计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但仍然存在不足。

1.《分析化学》理论课程与学生专业关联不充分。如上所述,《分析化学》是诸多专业的基础课程。然而,不同专业具有不同的特点,根据各专业的特点,该课程也会有不同的要求[3]。例如,应用化学专业侧重于理论研究;食品科学专业偏重于在食品中营养成分分析,添加剂分析,有害物质分析以及食品质量控制;化工R灯重于化工产品,化工中间体分析;材料专业侧重于材料中物质种类和含量的分析和监测。虽然,《分析化学》课程的基础内容万变不离其宗,但是不同专业总有自己的特点。然而,目前在该课程教学中,用一本教学大纲,用一种教学模式,用一套考核模式,这势必影响各个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培养。尤其是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生到了实际工作岗位后遇到各自的专业问题往往不知如何下手,陷入茫然的境地。

2.《分析化学》实验课程与学生专业测试关联不充分。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可以毫不夸张地讲,离开了实验教学,分析化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没有了立足之地。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应同等重要的地位,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为实验技能的训练和实验结果的分析首先是同学深刻理解所学的内容的有力保障,其次是学生将来工作之后解决现实问题的基础。只有牢固掌握基本操作,认真分析实验数据,才能使学生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然而,从我们多年教学经验来看,实验技能的培养环节方面,效果往往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实验态度不端正,纯粹是为了混学分来的;二是我们自身的实验内容、教学方法侧重也基础内容,忽略了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处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分析化学》课程与先进的分析测试手段结合不紧密。任何一个学科都是在动态的发展进步中前进的。对于《分析化学》课程来讲,百年以来建立的测试手段和测试方法以及分析数据方法固然很重要。但是随着物理、光学、电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分析手段也呈现多样化,新的技术和手段也呈现了更好的分析能力,更准的分析结果。但是,在普通高校中,我们基础分析化学的教学和实验内容仍然局限于四大平衡理论,常规样品的分析和检测,不能与现有手段相结合,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会使得不同专业的同学在以后的实际应用中处于两难的境地。

二、《分析化学》教学体系的构建

1.多层次《分析化学》理论教学体系构建。针对不同的专业要求,通过建立多层次、针对性强、全方位的教学大纲,据此制订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考核体系。这样就克服了过去无论什么专业都采用一个模式进行教学活动的弊端,使得不同专业能够紧密结合该专业的实际,并依据专业要求侧重于关联性强的某些具体内容。对于这些特定的基础和技能进行强化教学和技能训练,这样才能培养出具备专业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各专业学生不仅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也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加深对该专业的了解,进而提高专业的兴趣,为将来更好地学习专业技能注入正能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理论课程的学习,使得同学能有一定的能力运用分析化学知识解决本专业所遇到的问题,为今后能更好地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总而言之,建立多层次的理论教学体系更有利于专业的发展,更利于课程的发展。

2.实用型《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体系构建。针对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实验演示相结合的手段。通过多媒体教学,使学生首先对实验目的、实验现象、实验结果有直观的认识;通过手把手的言传身教使得同学做实验时候更加科学、更加规范。这样把实验内容分为几个层次:①对学生进行基本操作训练,使得同学能够拥有扎实的实验技能。②在实验期中,增加基本操作规范考核,通过检查了解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实验中还有哪些不足,以便在后续的实验中加强训练和补救。③在实验后期,给学生增设设计型实验,使得学生能独立设计和规范自己的操作。更为重要的是针对不同的专业需求,将理论讲授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课堂举出的典型的带有专业的特点的实际例子和已经进行的取得良好评价的基础化学实验改革结合[4]。这样,同学就能带着自己专业的问题去实验,并能得出专业性的结论,以达到分析实验内容丰富、有趣、覆盖面宽的目的。针对不同的专业,设计不同的基础实验、提高性实验、创新开放实验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

3.可持续发展《分析化学》教学体系构建。可持续发展是经济上提出的概念,但对于教育、对于一个课程的发展也非常重要。针对目前知识的更新之快、容量之大,结合我们的实际,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分析化学》教学体系构建设想。在前期分析化学省级精品课建设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实际,构想建立基础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和工业分析课程的课程群。并逐步完善网上资源,争取分析化学能成为“慕课”的建设单元。通过课程群三门课程的整合,一方面削减各个课程陈旧和重复安排的内容,另一方面突出主线,使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更合理,层次更分明[5,6]。例如,金倮胱拥牟舛可以按某一主线来安排,在基础分析化学中可以通过络合滴定来测定;在仪器分析中可以通过原子发射光谱、原子吸收光谱等方法来测定;而工业分析中加入实际样品中混合金属离子的方法来测定。这样由简单到复杂,将分析化学的内容融会贯通,如此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总之,边发展,边完善,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保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构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分析化学》课程体系。教学和科研应当紧密结合在一起:一方面教学为科研明确了方向,另一方面,科研则是教学的基础。据此,按照分析化学更细一级的专业组成科研小组;针对所授课程的不同专业成立相应的教学小组,使得科研和教学紧密结合,相得益彰。最后,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也要注意,逐步构建合理的人才梯队,保证课程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不断要求我们在基础教育中对《分析化学》课程体系重新构建,然而教学体系的改革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地摸索和解决分析化学课程体系中存在的和不断出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才能保证《分析化学》课程紧跟时代的步伐,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运,董元彦,张方钰,胡先文.面向新世纪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体系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05,(4)4:60-62.

[2]陈百玲,刘国勇,李瑞萍,黄应平.试论《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3,(41):208-209.

[3]胡坤,邹华红,桂柳成,吴强,周佳.分析化学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广州化工,2013,41(2):153-154.

篇4

1 高职院校分析化学课客观问题表现

分析化学是传统的化学研究科目,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分析化学现已成为既有底蕴又有旺盛生命力的学科。正是在此背景的引领下,与之相对应的分析化学教育发展渐趋完善,理论趋向成熟,教学方法也在不断的改进。从研究的角度进行分析,分析化学研究的理论在不断的扩大。分析化学的研究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化学分析方法以及仪器分析方法。研究的模式以通过化学反应以及相关的计算关系为探索范畴,现在学校是以理论授课为主。

分析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在进行职业教育过程之中,有着职业导向的作用体现。以培养能力为其教育的目的和指标,目前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主要开展两门课程,首先是《分析化学》,其次是《仪器分析》。前者的授课内容只包括相应化学分析内容,而对很多化学相关专业的学生而言,所学到的知识含量是非常少的,不能更好的应用于未来的学习或者工作,如果想要获取更多的知识需要自学,但是理论程度高,理解难度大。鉴于上面所言的不足,最近几年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尝试,逐渐将分析化学教学体系完善,经过改革和创新之后,以期达到理想的人才培训目的。分析化学主要研究的对象是化工产业的原料,化工加工的成本以及未成品,同时还包括相关食品分析(不是分析食品中的化学成分,而是根据国家食品安全检测的相关规定进行取样分析)。经过教学培养的毕业生主要的工作范畴集中在化工企业以及食品企业相关的实验、检测和分析工作。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深化理论教育,同时也要加强实践的环节,做到“工作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的打造以及实践操作经验的积累。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教学融入到相应的学习过程之中,注重“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的深入以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贯彻。

2 高职院校分析化学课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

2.1 精选教材内容,淡化化学课与专业课之间的界限:淡化化学课与专业课之间的界限,使化学教学内容与专业课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的目的,使化学教学内容更好地为专业课服务。化学教师要广泛听取专业课教师的意见,结合化学课教学时数,对化学教材内容进行精选,使化学教学内容紧扣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力求做到控制深度,加强与专业课程的联系,突出重点内容,保证专业课必需的化学知识,使学生看得懂、学得会、把得住、用的上。

(1)无机与分析化学中删去中学学过的知识和与畜牧兽医专业无关的化学知识,增加各种分析方法在畜牧兽医专业中应用的实例。如饲料中粗蛋白的测定、饲料中钙含量的测定、抗坏血酸的定量测定、饲料中总磷量的测定等。

(2)有机化学内容重点介绍各类有机化合物命名和重要化学性质,简要介绍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不介绍有机合成。各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以畜牧兽医专业具体应用为主。例如,甲醛是常用的消毒杀菌剂,用于厩舍的熏蒸消毒、固定解剖标本、保存疫苗和血清;柠檬酸是生物体代谢的重要中间物质,参与三羧酸循环,它的钠盐是抗凝血剂,钾盐为祛痰剂和利尿剂;碱法检验脂肪的相对含量,将教材上醛酮性质中弱氧化剂法制氢氧化铜,改为医疗上常用的费林试剂和斑尼狄克试剂等。

(3)删掉蛋白质和核酸的内容。蛋白质和核酸在生物化学中将系统学习,因此删去,含硫、磷有机化合物和生物碱等内容作为学生阅读材料。

(4)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渗透。介绍一些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如环境保护、食品检验、卫生防疫等,使化学更贴近生活,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2 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2.1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教师要以生产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例进行教学。例如,对屠畜圈舍进行消毒的甲醛熏蒸法的操作是:先将水与福尔马林置金属或陶瓷容器中混合,再将高锰酸钾倒入,立即关闭门窗,经12~24 h后,打开门窗通风即可(每立方米空间用福尔马林(37%~40%甲醛溶液)25g,水12.5 mL,高锰酸钾25g。通过生产中的实例,学生切实体会到这部分知识与专业课的紧密相联,学生学习兴趣会更浓,注意力会更集中,因此教学效果更好。

2.2.2 化学课内容与专业课内容相联系:学生对化学有好奇心,想学到有用的化学知识,他们常从化学的广泛应用和对其他学科的帮助上得到学习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化学内容,穿插各学科间的关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对专业学科的作用。通过不断比较、引导,使学生学习逐步由被动变为主动,学生对化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避免了学习的盲目性。在化学教学中应使学生的这些积极心理倾向得到满足和发展,进而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良好的思维品质,科学的学习方法,积极的学习态度,明确的学习目标。

篇5

分析化学及其实验课程是重要的基础化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定量分析的基本思维和进行定量分析的基本操作和动手能力,在以化学专业为基础的非化学专业中,普遍开设了分析实验课程,担负着培养和训练学生掌握分析技能和操作规程的责任,还对分析化学理论知识的深化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1]。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要求操作规范、计算准确、结果可靠合理,并且能够对分析结果进行评价,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量”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2,3]。在工科院校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往往也存在一个教学大纲,不同专业一刀切的现象,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基础情况不一样、且对教学目标的要求也不一样[4-6],这样就给教学带来各种弊端。

一、工科院校开设分析化学实验的专业特点

以昆明理工大学为例,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专业包括化学、化工、冶金、材料、环境、食品、生物、制药、医学、建材等专业,这些专业对分析化学实验的要求各不一样,冶金和材料专业偏向于金属离子的分析和应用,环境和化工偏向于水体分析和应用,医学和建材专业要求相对较低,化学专业要求相对全面。从学时分布来看,化学专业一般64学时,环境专业48学时,冶金、材料专业32学时,化工、生物、制药24学时,而建材、航空等专业一般16学时,从学时的分布大体也能看出各自专业对该实验课程的要求和目标。从学生的基础情况来看,冶金、材料、环境、建材等专业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好,但由于各自专业和化学实验学科相差较大,学生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相差也较大。因此,工科院校不同专业开设分析化学实验课程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基础以及实验课程与专业的衔接。

二、工科院校非化学专业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验内容单一、枯燥、陈旧。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简单、单一,除了常规的操作练习外,基本是验证性实验,如酸碱滴定、水中总硬度的测定、食醋中总酸度的测定等,教学内容陈旧,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基本只需要预习、听课、按流程操作,就可以得到考评分。而对于一些分组性的实验,如分光光度法测铁、选择性电极测定水中微量氟、电位滴定法测定溶液中的氯离子等实验,通常多人分成一个小组,少数同学甚至没有参与到实验操作中。这样的情况使得部分学生难以主观积极参与,有时甚至连目标都不清晰,这些都不利于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更难达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2.学生操作能力差、照方抓药。分析化学实验的操作是有严格的规范,学生需要提前预习各项注意事项,在实验课中锻炼。但很多学生学习时重理论、轻实验,操作能力差,甚至连基本的仪器都不认识、没见过,在实验过程中只能照方抓药,变成了完成任务、演练一遍,难以达到预期的实验教学目标[7]。这也表明了学生提前的预习工作不到位,思考问题也不全面,只好按照老师的演示实验进行操作,或者模仿身边同学的操作进行,实验中难免出现各种错误。

3.教师的教学模式程式化。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开设分析化学实验课程,量大面广,实验教师的工作量巨大,教学过程难免程式化,包括既定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考评制度,实验教师也难以个性化的提出新的教学方案。学生也会以现有的考评制度为导向,尽量争取更高的分数:认真写好预习、做好记录、按部就班的完成实验、进行分析和总结,但这样完成任务式的过程,失去了实验课堂的真正意义。

三、提高工科院校非化学专业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1.结合专业特点施教。工科院校非化学专业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不同于化学专业的教学情况,不仅基础不一样,而且对实验内容的要求和侧重点也不一样,任课教师需要对教学大纲吃透的基础上,了解各教学班级的特点和专业要求,从而在课程讲解中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和专业的结合点。例如:冶金专业的学生对金属离子的准确滴定法十分感兴趣,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方法学的对比,包括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离子色谱法、重量法等,这样可以引导他们课下做大量的文献调研和比对,课上可以和教师进行交流;食品专业的学生对食醋中总酸度的测定十分感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测定的酸的种类,以及如何对各种酸进行定性和定量。这样的深入引导,不仅加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实验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2.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分析化学实验的很多实验内容需要理论课内容的支撑,然而部分学生在理论课中学得并不扎实,对实验的理解就变得困难,如果老师不正确地加以引导,教学的效果会适得其反,如果合理加以温习巩固,则会事半功倍。例如,锌铝混合离子的分步滴定实验中,很多学生难以明白分步滴定的条件,也就是为什么可以分步滴定,实验老师应该简要而系统地介绍金属离子分步滴定的条件、锌铝混合离子的分步滴定条件的控制,以及实验中如何考虑细节问题,这样的引导,不仅让学生明白了实验的内容和操作细节,还反过来巩固了配位滴定的理论内容,并且两者互为促进,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

3.更新实验教学内容。目前,分析化学实验教材的版本众多,很多学校甚至还有自己的实验讲义,但对于工科院校而言,应该适时更新实验教材,不能只采用一种教材用到底。科学研究的发展速度很快,且各种新颖的成果很容易从图书馆下载获得,因此,我们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将一些最新的科研成果编入到实验教材中,让学生可以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同时也接触到较为新颖的知识。例如:最近几年出现的牛奶中三聚氰胺事件,是否可以考虑采用分析化学的实验方法进行测定呢?基于这样的社会背景,一定能够调动学生投入实验的兴趣。再比如,采用络合滴定法测定钙离子,是否可以考虑测定鸡蛋壳中的钙离子呢?虽然只是更换了测定样品的种类,但学生的兴趣大增,实验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还有食品的有害色谱添加剂测定问题、地沟油的分析测定问题,这些都是很好的实验题材,应该适时地进行整理,并写入到实验教材当中。此外,采用多种不同的分析方法对同一测定内容进行比对分析,例如:锌铝混合溶液的测定方法,可以采用选择滴定法,也可以采用重量分析法,也可以采用离子色谱法进行分析,然而,在实验过程中,难以突破现有教学内容和模式,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也难以得到应用。

4.实验教学中加强交流。工科院校非化学专业的学生,对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理解和要求与化学专业的学生是不一样的,且学生的化学基础薄弱。实验过程中,学生会存在操作紧张、担心失误等情况,教师应给予鼓励和正确引导,提出问题尽量不要针对个人,个性化的问题尽量单独辅导,直接示范操作;鼓励学生胆大心细,遇到困难或问题先独立思考,学会讨论、交流,确实不懂再请教老师。此外,实验课程开始前,老师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预习情况,询问存在的困难,然后集中进行解答;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班级的整体情况,对于共性的问题应该及时强调;实验结束后,应该关心学生取得的收获与得失,而不仅仅是给出一个分数或评价。这样的指导过程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同时消除了学生的各种担心和顾虑,也使得师生的沟通交流更加顺畅和谐。

5.开设公选课,强化自然科学通识课程的重要性。工科院校非化学专业的学生对化学课程的兴趣不浓是一个共性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认知、强化学生的兴趣是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之一,开设公选课,以自然科学通识课程的形式让学生多方位、深层次的了解化学学科知识,是十分有效的方式。例如:在化学通识课程中介绍有关诺贝尔化学奖、广受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和常识、体育竞技中的禁用兴奋剂、艾滋病病毒与药物、海洋环境与海洋资源化学、化学武器、化学在刑事侦查中的应用、烟草化学、中药化学等。这些与化学相关的课题,学生不仅充满了兴趣,有些还与自己的专业知识具有相关性,学生接触了这些有趣的化学知识后,自然而然的对化学学科充满了好奇和兴趣,为今后再深入学习化学课程打下良好的奠基,这样的强化方式远比老师的说教有效得多。

参考文献:

[1]弓晓霞.加强高校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环节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展望,2015,(16):195.

[2]赵燕,程苑莉.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13(2):107-109.

[3]赵春玲,阮喜荣,万端极,等.对分析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探讨[J].大学化学,2009,24(5):27-29.

[4]蒋心惠,何丹,袁佩,等.临床药学专业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23):86-87.

篇6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高层次、技能型人才为宗旨,强调的是岗位适应能力和综合实践技能的培养。分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是食品、药品、化学化工、环保、生物等专业检验类岗位人员(如食品检验员、工业品分析员、药品分析员等)的必修基础课。分析化学实验作为分析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仪器的使用、掌握一些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要结合检验岗位特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学会依照标准规范地操作、规范地记录、规范地处理数据、规范地编写报告等,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以及观察、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在检验类岗位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分析化学分为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部分,以下笔者仅对我校在化学分析实验中的改革进行总结。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举措

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改革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效衔接 获取与专业相关的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已成为国内各高职院校学生毕业的必须条件之一。职业能力的需要决定教学内容。以化学分析工为例,国家职业标准对化学分析工(中级)的基本技能要求是:能够明确检验方案(包括读懂检测方法、标准和操作规范);正确准备实验用水、溶液和设备;能应用化学分析、仪器分析方法对样品进行分析检测;测试后能进行数据处理、校核原始记录、填写检验报告以及分析检验误差的产生原因。要想取得化学分析工资格,除后续专业检验课学习之外,分析化学是前导和基础。因此,检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就应在分析化学开始渗透,教学内容与岗位、职业资格证书直接衔接。为此,我校优化分析化学实验项目,依照从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建立了“基础操作训练—综合能力训练—岗位能力训练”三模块教学体系。其中综合能力训练、岗位能力训练模块可根据专业特点,自行选取学习情境,表1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实践证明,通过与岗位、专业直接对接的教学内容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并为后续专业课学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打下厚重基础。

将国家标准、行业规范内化于课程教学中,形成标准化的课程内容体系 作为一名分析检验人员,应具备依据分析方法,规范完成从抽样、样品处理、分析检测到填写报告全过程的能力。这里所说的分析方法就是国家标准、行业规范,乃至国际标准,它是检验工作的方法依据。为直接与检验岗位对接,分析化学实验方法也必须选取国家标准。例如在讲到标准溶液的制备一节中,就将GB/T 601-2002《化学试剂 标准滴定溶液的制备》引入,并在实验中引导学生逐条解读国家标准,了解实验中应遵从的原则、数据处理方法等等,做到与实际岗位紧密相连。我校分析化学实验课全部选用国家标准,使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大大加强,学有所用。

改革教学方式,师生角色转变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师在不同的阶段需扮演不同层次的角色。例如,在基础操作训练模块中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接受者。学生在教师的讲授、示范下,规范操作仪器设备、解读标准方法、完成实验基本操作、规范填写数据记录、处理数据以及书写实训报告等等;在综合能力训练模块中,教师是组织者和辅助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读懂标准,并完成项目任务。而在岗位能力训练阶段,学生是主体,是一名企业的准检验员,根据教师给出的项目任务,自己查阅标准、选择分析方法、准备实验、分析检测,并独立完成数据处理、报告分析结果。在岗位能力训练中,教师提供一份样品,全班学生分析检测。实验结束后,每位学生的数据、实验评分细则全部粘贴在白板上,每位学生都要按数据取舍原则,评判每组数据的有效性,最后报出分析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学生互评分数。在这种实验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是单纯的操作者,而是实验的构思者和控制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丰富教学方法 分析化学强调量的概念,因此培养学生规范操作十分重要。为了让学生能够熟练和规范操作,采用多媒体课件、录像、动画等展示,无疑是最好的方法。例如,重量法实验操作过程复杂、时间长,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很难面面俱到地讲解,但是,借助操作录像,学生可具体、细致地了解整个操作过程,教师就是演示过程中的解说者和引导者。采用开放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在教学安排上,要求学生课前完成预习报告,做到有备而来;实验中,由教师点评录像、学生实物操作、小组讨论、教师示范;学生开始实验后,教师要加强巡视,及时纠正错误或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实验完成后,学生将实验结果写在黑板上,教师现场总结、点评。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始终起着引导作用,实验完成后根据学生预习报告、实验操作的正确与熟练程度、原始记录是否规范、实验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实验中卫生习惯及实验报告的书写情况、实验态度等方面进行评分,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及动手操作能力。2006年,我校分析化学课程成为国家精品课程,目前,授课录像、多媒体课件等已全部向学生开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建立客观、合理的实验考核评价体系 实验考核是实验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客观、公正、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也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分析化学实验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所占比例分别为30%和70%。平时考核包括课前预习报告、实验记录、单元操作、数据处理、实验报告、职业素养6个方面,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考核。期末考核则是重点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水平。通常在考试前3周就将考核项目下达给学生,由学生自行准备实验试剂和设备,学生也可自行到实验室模拟练习,考试则是按照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评分细则由除主讲教师外的分析化学课程组的其他教师担任考评员,并实行现场评分。期末考核注重操作、记录、计算是否规范,分析过程是否掌握等,关注分析结果的精密度,结果准确度仅作为参考。由于采取了教、考分离,开放式考试方式,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分析化学实验特别是定量分析化学实验对分析测试结果的要求是准确、可靠,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很高,科学求实是基本职业道德。实验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到误差是客观存在的,必须认真完成每一次操作,实时真实记录数据,才能获得精密准确的实验结果。杜绝对测定数据随意修改和编造现象,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并列举伪造数据的危害,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

开放实验室,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平台 分析化学实验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很难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方法。多年来,学校为满足教学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添置实验设备,保证了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目前,实验室为学生全方位开放,学生可提前预约,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进行预习、补做实验,开展创新工程以及赛前训练,等等。每年4月校庆,学校都会举办大型分析检验技能大比武,欢迎每位学生参赛,同也有市级赛、国家级赛,通过考核、大赛,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形成良好循环。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效果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在我校实施后,起到的作用有目共睹:实验教学改革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直接对接,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与后续专业课学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有效衔接,历年学生考取检验类证书一次性通过率均在90%以上;由于结合职业能力需求,采用进阶式模块化教学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职业素养普遍提升,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少学生在检验岗位实习期间就被企业聘用,用人单位满意,学生心里踏实;实验教学改革也促进了学生学风明显好转,学生从过去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并相信成功的背后一定是辛勤的汗水;实验教学改革也促使教师加强学习,教学相长,教师要更多深入企业学习,了解新技术、新方法,适应教学工作;实验教学改革也促进了实验室建设,学校建设了体现职业氛围的实验室,以满足实境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程芳婷.高职药学类专业分析化学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0(4):94-95.

[2]姜秋凤.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与改革初探[J].中国科学教育,2005(1):43-44.

[3]李冬梅,刘旭光.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仪器分析》课程教学之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0(7):91-92.

[4]刘碧珑.用比较实验法促进学生掌握分析化学操作技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5):61.

[5]沈春玉.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14-16.

[6]王安群,欧阳文.情境教学法在高职《分析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8(10):127-128.

[7]吴赛苏.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考核方式改革初探[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5,19(2):88-91.

[8]余德润,阳东青.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4):48-49.

[9]余奇飞,杨芝萍,蔡晓雯,等.高职院校设置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研究[J].科技咨询,2009(29):145.

篇7

一、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基础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河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渤海校区在食品类、海洋科学类和水产养殖类专业中开设了基础化学课。目前,基础化学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如课程内容较多,而课时安排相对较少;再如,面对不同的开课专业,该类课程的教材、课程大纲、考核标准均相同,这种“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忽略了不同专业对化学基础知识的不同需求,无法根据学生的专业特色完成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衔接[2]。

二、非化学专业基础化学的教学策略

(一)针对专业特点选择教学内容

从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来看,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基础化学知识的需求及应用存在明显差异。食品类专业其培养方案中涉及到的化学课程包含仪器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与胶体化学,而基础化学课程中所涉及到的化学知识是食品类专业学生学习化学课程的基础。海洋类专业其培养方案中涉及到的化学知识包括化工原理、仪器分析、化工热力学以及海洋化工技术,而基础化学课程中分析化学是仪器分析化学的基础课程,无机化学中化学热力学部分、化学动力学部分以及四大化学平衡等内容是学习化工原理以及化工热力学的先行知识。相对来说,该类专业的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的需求较少。养殖类专业对化学知识的需求侧重于化学物质的分析及生化分析,其培养方案中涉及到的后续化学课程主要包含动物生物化学、水产动物药学与药理,该类课程的开展需要学生以部分有机化学的内容为基础知识。根据不同专业对知识的需求及使用情况,可以将授课内容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全书详细讲解层次,其适用对象主要是食品类专业的学生,该类学生对基础化学知识的需求程度较高,化学知识在后续课程的应用面积较广。因此,可对基础化学三门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全书讲解;第二层次为部分讲解和部分自学层次,该层次的适用对象主要是海洋科学类专业的学生,该类学生对基础化学知识有一定的需求,但其联系又不是十分紧密,对知识的把握重在理解,而非以此为基础的应用;第三层次为侧重讲解和广泛性自学层次,该层次的适用对象主要是水产养殖类专业的学生,该类专业的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内容需求较大,而其他化学内容则仅限于简单的了解。因此,该层次的授课则侧重于有机化学的讲解与学习。

(二)授课模式的改革

教师应根据各类别学生的专业特色及实际情况,逐渐转变传统课堂讲授模式,将理论知识和专业需求及实践情况相结合。此外,该类教学活动的授课对象均是非化学专业的学生,这类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十分薄弱,所接触到的化学知识也相对较少。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此为切入点,从生活实际出发,以知识理论联系生活实际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在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活动,势必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需求、学习内容要求等合理设置考试方式,可以采取课堂作业、实践情况及试卷考试按一定比重结合的方式给出学生的最终成绩[3]。由于学生的教学层次不同,各类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也应不同,如对于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要求较多的专业,应增大试卷成绩在总成绩的比重;而对于侧重知识理解的专业,则应增加实践及课堂作业在总成绩中的比重。

三、结语

采取分类针对性教学,能够结合我校的现状实际考虑不同专业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需求,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因专业而教,与学生的发展及人才培养的需求相适应。

参考文献:

[1]何娉婷.浅谈非化学类大学化学教学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时代教育,2009(2):122-123.

篇8

分析化学作为高职高专医学院校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着重要学习的内容是化学分析中的定量分析部分,几乎占整个内容的近三分之二的比重,即定量分析中四大滴定(酸碱滴定法、沉淀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原理,主要解决包括滴定液的配制、标定、滴定(即滴定过程中滴定曲线的绘制、滴定突跃分析、滴定终点的观察、结果的计算、滴定误差的分析等)。

仪器分析掌握的主要内容为:以被测物质的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需要借助特殊仪器的分析方法,不但要学会现代的仪器分析的原理与方法,更要熟练掌握这些仪器的规范的操作方法。

在现在的分析仪器中,配备相适应的仪器分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例如,一个企业要想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必须得有分析实验室,这样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现在或多或少还有一小部分特别是一些小型企业的企业家认为这些东西无所谓,因为一般的分析仪器价格都比较昂贵。这就是为什么这些年来“食品安全事故,环境问题”等问题屡屡频出的原因。故无论从一个小小的产品,还是到我们日常生活,吃、穿、住、行,到航空航天、宇宙探索等高端领域,没有这些分析仪器,科技无法进步,文明就无法前行。

在科技水平先进的一些国家在生物技术与食品分析中已基本采用仪器分析方法代替化学分析方法即手工操作的老方法,气相色谱仪、氨基酸自动分析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等均得到了普遍的应用。

分析化学的研究,是方法和仪器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如今分析化学的研究工作方向明显向应用方面倾斜,而分析仪器则向微型化、智能化发展。微型化和智能化是分析仪器发展的主要方向,即“更小、更巧并带有更好的软件”。这不仅因为它可以提高效率,节省开支,实现自动化,而且排污少,是一种“绿色”技术。还可以做到便携式,利于作现场监测以至做成穿戴式、植入式仪器,便于随时随地观测所要的信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仪器分析为什么不能完全取代化学分析?

一、根据分析原理来分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

化学分析:以物质的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历史悠久,是分析化学的基础,故又称经典分析方法)。

化学定性分析:根据反应现象、特征鉴定物质的化学组成。

化学定量分析:根据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计量关系测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使用仪器、设备简单,常量组分分析结果准确度高,但对于微量和痕量(

仪器分析:以物质的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光化学、电化学、热、磁、声等)。

二、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的相同点

两者都可以定性或定量的分析方法。化学分析法一般作为常量分析即含量较高的分析方法,准确度较高,一般可达到千分之几左右;而仪器分析方法一般作为微量、痕量分析即含量相对较低的分析方法,准确度不高,一般要高于百分之五及以上等,一般的常量分析是无法使用的。

三、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的不同点

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的适用范围不同:化学分析主要适用于被测分析物含量在常量或半微量中的组分的测定,化学分析的准确度较好,但是精密度不好,即对常量或半微量组分可以准确测出其含量;但是对于微量组分效果较差甚至不能检出,其误差范围较小,通常要求控制在0.1%以内;而仪器分析主要用于微量甚至是痕量组分的分析,仪器分析准确度较差,但精密度很好,可以定性或定量地测出微量组分,但误差范围较大,在1%左右或更大。

例如,某一样品要求检测的组分在被检测物中含量是90%,那么检测的误差要求在1%左右就比较大了,即检出89%-91%,而要求误差0.1%左右就比较合理,即检出89.9%-90.1%,此时适用化学分析;使用仪器分析显然误差很大。而对于测定某一样品含量在0.1%左右的组分,误差1%左右就可以,即检出0.09%-0.11%,而要求误差在0.1%则就没有这个必要,即检出0.099%-0.101%,此时便适用仪器分析。

四、仪器分析方法相对于化学分析方法的特点以及两者的关系

仪器分析:主要用于进行微量、超微量分析。主要有以下特点:快速、灵敏,所需试样量少,操作简便、分析速度较快、但相对误差较大,准确度就较差,故只能适于微量、痕量组分的分析。但两者并不是孤立的,还是有密切联系的。

首先,现代仪器分析方法是建立在经典化学分析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般的仪器分析方法所用的样品的前处理都要用化学分析的方法,仪器分析方法一般可以理解为相对的化学分析方法,因为用仪器分析方法测定样品时一般都要用标准溶液来校对的,而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本身就是化学分析的范畴。

其次,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化学分析方法也逐渐实现现代化和自动化,化学分析有自己的应用范围,所用的仪器价格上比较低廉,而仪器分析方法也需要化学分析方法来校正,仪器分析方法是不可能替代化学分析方法的。

总之,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是分析化学中的两大重要分支,两者各有所长,各有所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尚爽.浅谈分析化学中两大重要分支――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J].中国科技纵横,2014(2).

篇9

随着学校的院系发展以及专业的设置,一个学院具有多个专业的现象很普遍,我们学院现在具有七个专业环境、生物、食品、化工、应化、制药、材料。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作为专业的基础课之一[1],在其中的五个专业(环境,生物,食品,化工、制药)中开设,将该基础课与多个专业联系起来,既要讲透通用的基础知识,又要不脱离专业方向。教学对象是大学一年级新生。该课程的特点是内容多而乱,众多的化学事实和繁多的化学反应,单调,许多是独立的还互不联系,不易掌握。大学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刚完成高中学习来到大学的,高中阶段的学习与大学阶段的学习非常不一样,在大学里讲授的内容多,学时数少,进度快。一般来说,新生的自控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差,高中阶段的学习非常忙碌而且辛苦,再加上大学阶段的管理相对中学松弛,远离家长,监管督促力度减小。一旦新生对基础课程不感兴趣,导致厌学,那么就会影响对大学整个阶段的学习。通过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使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细致严谨的观察力和良好的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学习和科研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2]。

针对大学一年级学生和学院开设各专业的现状和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的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适应性,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能力和归纳总结所学知识等进行了讨论。

1 适应教学发展,精选课程内容

新世纪以来,随着科学的发展,教学的课程数量在增多,而且每门科学新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增加,但是各门课程的学时数却大量减少,20世纪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学时数大约是100多学时,用一年的时间来开设,现在60~70学时,用半年的时间来开设。时间缩短了一半,而教学目标质量不能缩水。为了适应新的教学形势的发展,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整个教学改革的关键,那么对课程内容需要重新选择是首要的任务。

我们选取了浙江大学的无机与分析化学教材,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认为该教材量还是较大,如何将一些先进的内容以及基础的知识在无机与分析化学教学中反映出来,这是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能力的综合教育素质的需要。所以对教材进行了调整和补充,如,反映现代化学等的内容进行专题讨论和讲解相结合,让学生增加了课程中知识的先进性,使教学内容更加有机地处理好了基本内容与拓展知识面的关系,达到了完成教学基本要求。另外,我们还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了教学的信息量,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和静态图通过图像,动画等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无机与分析化学有个整体,全面认识,化抽象为具体。经过这样教学内容上的调整和技术处理,无机与分析化学成为一门富有活力的基础课程,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很受欢迎。

2 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

无机与分析化学作为基础课程面向我校的五个专业,教学内容有共同的部分,如热力学基本原理,化学事实以及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但是如果只讲解共同的部分,没有各专业的特色的内容,学生就会认为,无机与分析化学这门课程与他们的专业联系不紧密,没有必要开设,导致对学习没有兴趣,主动性很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上课的时候根据不同的专业,讲课的同时增加了与专业相关的内容,如对环境专业的学生,讲解了重金属在土壤里来源、迁移以及危害;臭氧在大气中的作用;又如对生物专业的学生,讲解了生物体中的重要元素。再如对食品专业的学生,讲解了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同学感觉到大学的第一门基础课内容就与自己的专业联系这么紧密。知道了基础课程的重要性,目前世界的科学关注点就在我们身边。学好基础课更好地为专业课的学习以及以后的研究方向提供可靠的保证。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基础课程的兴趣,主动性加强了。

3 注重归纳总结,改进教学方法

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的特点是内容多而乱,基本理论部分,化学事实多,各种理论多而且抽象,如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等很抽象,学生无法想象,给教学带来困难;元素部分:如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无规律可循,显得内容繁琐,学起来无味;定量分析部分:计算多、数据处理麻烦。我们把这些内容共性归纳,并有把它们结合起来。使物质结构原理,热力学原理和动力学原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按下面模式来讲解基本原理性质及其应用的关系(见图1)。

这样归纳起来,把显得杂乱无章,互不联系的内容联系了,以物质结构,热力学、动力学、四大化学平衡以及定量等基本理论作为出发点,从微观到宏观的学习,做到互相呼应,使传统性的叙述性,以罗列性质反应现象为主题教学转变为是说理性,推理性的教学,从而体现出这些基本原理对无机与分析化学物性质学习中的应用和指导作用,加深了学生对化合物性质及反应规律的理解和对基本原理的掌握,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按照上述模式,学生就可以自学,归纳和总结。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4 课堂内外并重,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是一个双边过程,要树立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关系不仅仅只体现在课堂上,应该贯穿课前、课上和课后各个教学环节。需要改变对传统的课时和课程意义的认识,在课时和课程都不断的改变时,要及时调整课下和课上的关系。要求教师在课下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好的教学设想和安排要有好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在课下要认真思考如何备好课,为上课做好充分的准备,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做到课程内容非常熟悉;把握好课堂的时间分配和利用,攻克难点、突出重点,搞好基础训练和综合训练相结合,让课堂几十分钟的效率到达最大化。

学生在课堂上单纯地接受知识,是一种被动学习行为,这样培养学生成为只会读书本上的内容。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这样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如何让学生在教学中也进行同步思考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在讲述有关内容时提出一些思考,能解决这样的问题。例如,对于一个氧化还原反应来说,从理论上讲都能设计出一个原电池,那么就可以问同学,我们日常生活里,存在哪些氧化还原反应呢?这些反应能设计原电池吗?如能设计,能实际应用吗?还有,对环境专业的学生在讲解元素及化合物前,提出在同学们的身边存在因元素或者化合物引起的环境问题吗?这些问题不仅仅是思考课堂和课程需要讲述的内容,还是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去积极思考,这样同学们的热情很高,兴趣很大,对于培养学生有观察思考的习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 结语

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是大学一年级新生开设的一们基础课程,作用确实是非常大,从课下准备和思考,到课堂教学明显效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但要讲授必要的课堂知识,还要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况中找问题、善于思考。发现问题是培样创新能力的方法之一,也是到达具有创新能力的手段的基础。观察客观世界、善于发现以及思想敏捷的人才能够适应时代的需要。传授基础课程肩负着向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的重任。要求学生勤思考问题还要讲究方法,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要在学生的能力范围里去思考,有些争论问题要正确介绍和评价,有助于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并且要学习他人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验。

总之,近年来我们在无机与分析化学改革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教改是一个系统工程,没有固定的模式。在无机与分析化学教学中应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索、实践、检验、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为培养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篇10

引言:我国大气污染占据环境污染的50.6%,这表明,在治理环境问题时需对大气成分进行准确检测,保证大气有毒物质得到有效净化。化学分析技术刚好可以满足目前我国环境化学领域的实际需求,不但能对大气污染物进行妥善处理,还能在处理水环境中发挥出真正的分析作用,故而需扩大其应用范围。

1環境无机分析特点

1.1种类繁杂

通常情况下环境分析过程所涉及的样品种类非常复杂,而且大多数情况下都与人们生活环境中的水、土壤、空气、固体废渣紧密关联。根据相关的资料显示,目前在空气环境中已经检测出300多种污染源,其中多氯联苯这种世界性的环境污染物已经受到了全球的广泛关注。从学术理论的角度来看,虽然目前多氯联苯异构体实际的数量已经超过了210个,但是目前仅仅有102个得到了鉴定。

1.2环境无机分析化学的分析对象状态不稳定

由于分析对象成分复杂,不同的成分之间可能存在着相互影响。会发生化学反应或其自身会随着时间产生物理变化。并且环境污染其本身是流动的,可变化的,在收集环境无机分析化学的样品过程中可能改变了分析对象的稳态环境,或者与其他因素相互影响,进而影响了分析对象的稳定状态,对分析过程造成了障碍,影响了分析结果。

1.3科学分析空气有机物

据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我国大气污染的实际占比已超过50%,其中大气污染物中挥发性物质占据大气污染90%,故而需着重分析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在应用固相萃取技术时,首先需使其处于低温状态下,然后对其加以采集。通常情况下,空气中的正常组分能够直接通过固相萃取柱,而挥发性有机物则留在柱内,以便检测人员快速采集有机物,最终可得出准确的检测结果。若在具体应用环节引入了醛酮小柱,那么在液相色谱法的支持下可对空气中的汽车尾气等有害物质进行有效分析,并且保证其回收率高达105%,这对于空气治理工作有着重要影响。另外,还可在采样期间利用活性炭等萃取剂对固相萃取柱进行填充,以此增加检测精准度,并适当提高检测效率[1]。

2现代仪器分析在环境无机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2.1现代仪器分析在环境检测中的应用

现代仪器分析可以实现对环境无机分析化学中各项成分的准确判断,因此为现代环境监测提供了制定标准的指导性。环境无机分析化学中对物质的标准定值一直是一个难题,利用现代仪器分析高灵敏度的特点,可以实现对物质的标准定值,为环境标准提供依据。因此,现代仪器分析成为了环境无机分析化学分析的标准与基础,依据环境容量要求与测定的元素含量数据进行对比,继而完成推论,指导环境治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现代仪器分析的数据准确有效,通过结果进行研究,判断污染物的主要成分和含量,准确有效的监测环境,为优化环境提高数据支持是现代仪器分析在环境无机分析化学中的重要作用。

2.2(超)痕量污染分析

由于目前全世界范围内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痕量元素以及超痕量元素对环境的威胁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面对这种形式,为了能够实现对(超)痕量元素影响环境的有效控制,在制定出相关检测标准的同时,在环境无机分析化学领域中现代仪器但应用前景也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对于(超)痕量元素来说,其载体范围非常广泛,在现在的环境无极分析化学中应用的检测仪器,必须要能够同时是用在大气、水体、土壤、食品等几个方面。因此从检测仪器的角度来看,为了能够达到相关的检验要求,就必须要在灵敏度方面进一步提升,要能够针对(超)痕量元素进行快速检验,而且重点要针对“三致”物质进行的精确检验[2]。

篇11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自然会催化加速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使得我国高校教学势必走向“互联网+教育”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当今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互联网+教育”时期,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1-3]。

课程群建设是提升课程建设质量和深化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4]。而以往的课程建设只强调单门课程的完整性,课程之间存在较多的内容重复和脱节,包括授课教师之间没有沟通,课程之间的内容缺少关联性。课程群建设能够将一类学科的多门课程关联起来,从教师的配备、授课内容、课时和时间分配等方面统筹安排,从基础到前沿,循序渐进地学习,体现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如此,才能让学生打下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建立牢固的学科思想,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依托创新型专业人才,本教学组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分析化学的4大基础课程――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分析化学实验和仪器分析实验,与波谱解析、现代分离技术、生化分析和分析化学前沿4门专业方向课程内容重组,形成课程群新体系,分布在大学阶段四个年级的连续教学中,让学生不间断地、系统地学习掌握分析化学学科知识,打下扎实的学科基础,提升学科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毕业生在分析化学及其相关学科领域的工作能力。

一、优化组建勇于创新、教学质量优、业务精干的教师队伍

分析化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包括产品质量检验、环境监测、食品质量控制和产品的研发等,就业面广,在化学专业中,有较大比例的学生选择分析化学专业方向就业。而这些工作要求从业者能够解决生产和监测过程中的问题,对于从业人员的分析化学专业知识、动手动脑能力等科研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且,本院毕业生每年有较大比例攻读分析化学专业研究生,所以对分析化学专业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组建了一支学位、学缘、职称、年龄结构合理和研究领域广泛、教学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课程群教师队伍。11位教师分别为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吉林大学等“985”高校博士研究生毕业,教授4人,副教授5人,讲师2人;平均年龄42岁;涉及光、电、色分析,以及环境、生物、食品、药物和日用化工品等广泛的领域,能够胜任课程群课程的深度教学和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调整。集体备课,沟通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共同解决出现的教学问题,并且坚持教学改革、创新与交流,积极参加全国教学研讨会,交流“互联网+教育”时期分析化学课程群建设与实践经验,受到同行们的关注。

二、探索构建“互联网+教育”初期分析化学课程群教学新模式

“互联网+教育”正在改变着现今的高等教育模式,已经有一些高校的部分课程采用了慕课和翻转课堂教学方式。但是对于理工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难以实现慕课和翻转课堂教学的一步蜕变。此时,以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为目标,将“互联网+教育”模式合理引入传统教学中,微课融入课堂教学,发挥各自的优长,向慕课和翻转课堂过渡,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近些年,分析化学课程群中的重点、难点和知识点的梳理总结等采用微课教学,让教学过程更加灵活轻松、快速高效、简洁易懂,精致的微课课件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课堂和课后灵活观看,为进一步的慕课和翻转课堂教学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运用现代化网络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如不断完善分析化学精品课程网页内容,如教学视频、教学课件PPT、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学习指导等,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加丰富的网上资料,辅助课堂学习,加强网络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使“互联网+教育”逐步融合到传统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过程网络化,提高学习效率。

将现代化网络技术恰当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课堂上链接网络内容,如仪器构成、生产质量控制等,烘托课堂氛围,丰富学科知识,培养学科思维,增加课堂教学过程的节奏感,起着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发挥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加强师生互动和沟通,采用启发式、研究式和关联式教学方法。依据学科特色,结合板书和多媒体教学形式,鼓励教师兼顾课程群总体内容下的个性化教学;课后查阅网络资料,完成作业和书写小论文,培养学科兴趣和科研能力。

三、探索形成阶梯式分析化学课程群新体系

首次将分析化学4大基础课程和波谱解析、现代分离技术、生化分析和分析化学前沿等4种专业方向课组合成课程群,分4年完成递进式教学,构成阶梯式课程体系(见图1):理论课+实验课、基础课+专业课,实现理论课和实验课相呼应,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相衔接,注重组成课程群的各课程间的内在联系、连贯性和递进性,重组课程内容,使专业知识系统化而提升,重视学科思想教育,培养学科思维和科研创新能力。

对分析化学课程群中的分析化学及其实验、仪器分析及其实验等4门基础课和现代分离技术、分析化学前沿、波谱解析以及生化分析4门专业方向课内容优化整合,梳理知识点从而使知识线条清晰,去除重复而精简的内容,牢固基础再提升,归纳专业知识的讲授线条和框架,让理论和实验内容关联而呼应、基础和前沿知识贯通而递进,立体展示分析化学学科知识体系,培养专业人才。同时,合理安排课程群的教学时间,让分析化学学科的学习贯穿4个年级,不断加强巩固和提高,在知识递进中深刻领悟学科思想。

四、探索建立分析化学专业教学新方法

根据学生专业特色调整课程教学方案。对理科专业的学生,更重视知识深度的讲解,而工科专业的课堂内容更重视应用部分的讲解,因而课程群中的各课程的课时、授课内容有所区别,要充分体现分析化学学科知识的重要性和应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依据课程内容适时融入Seminar研讨式教学方法,加强引导式、趣味式和研究式教学,使得课堂教学更加活泼生动、轻松愉快、兴趣盎然,提高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课程群教师自制教学课件,将成熟的科研成果编写成实验项目,在实验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与基本的科研素质和能力。分析化学课程群建设是一项“十年树人”工程,考取研究生的近30%的学生在“985”或“211”高校、中科院或出国就读分析化学及相关专业,且主要是硕博连读,同时也是实现“十年树人”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为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培养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岩.“互联网+教育”理论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2):70-73.

篇12

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根据其教学特点:有实验场所,实验仪器,有提出问题的素材和解决问题的平台。在这几年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高度出发,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思路贯穿于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年的教学实验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由具体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方案设计出发,探究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方案及策略。

在分析实验中创设生产实际场景,打造培养发现问题、创新思维的平台。使学生在分析实验中体验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和成功喜悦

例如在分析化学实验中的第一大类实验:酸碱滴定法的教学中,《分析化学实验》课本第三版教材选编了《实验三:氢氧化钠和盐酸标准溶液标定》;《实验四:铵盐中氮含量的测定(甲醛法)》;《实验五:混合碱的测定》;教材按照实验原理、试剂、实验步骤、思考顺序编写。按照课本的内容进行实验,学生感觉到分析化学实验其实就是高中的酸碱滴定,大学一年级的无机化学实验。因为实验中仪器相同、化学试剂相同,只是要求稍微有点不同。学生觉得分析化学实验没有新意,没有深度,没有兴趣,做这种实验就是浪费时间。为了改变这一状况,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在实验中用问题解决教学法的教学思路,对酸碱滴定的教学设计为:

(一)实验资料呈现

给学生提供要解决的问题的素材: ①遵义碱厂生产的产品:烧碱的含量测定、工业盐酸含量的测定;②贵州赤天化生产的尿素含量测定;③白酒当中脂含量的测定,④甲醛含量的测定。这些素材都是学生很熟悉的产品,有强力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分析实验题材,发现问题,查找、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1.对学生进行分组,提出实验要求。

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组3-5个学生,在实验前进行资料查询、找出检验的方法(每个产品至少一种,甚至几种检验方法),根据实验室现有条件,选定适合自己的实验方法,找出方法的关键原理,实验仪器。比较在含量测定中的异同。

2. 查找资料,寻找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

(1)工业盐酸含量的测定。

根据GB320-2006《工业用合成盐酸》,HCl的含量测定原理:用Na0H标准溶液来滴定一定量的盐酸样品,溴甲酚绿做指示剂。反应原理:酸碱中和滴定

(2)贵州赤天化生产的尿素含量测定:

对于氮肥中氮含量定,常用的两种方法:

①甲醛法:称取一定量的铵盐样品,加入甲醛进行弱酸强化,再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H+,反应方程式为:

4NH4++6HCHO=(CH2)6N4H++3H++6H20

② 蒸馏法:一定量的样品中置于蒸馏瓶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钠,加热蒸馏。NH3被蒸馏出来,蒸馏出来的NH3用过量的盐酸标准溶液吸收。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甲基红做指示剂)反滴定过量的盐酸标准溶液,通过计算即可确定铵盐中的氮含量,方程式为:

NH4+ + OH-=H2O + NH3 NH3 + H Cl=NH4Cl

(3)白酒当中脂含量的测定

国家标准:用一定的0.1molL-1氢氧化钠标准溶液和定量的白酒溶液在全玻璃回流装置中回流30分钟,使白酒中的脂和氢氧化钠充分进行酯化反应,剩余的氢氧化钠溶液用盐酸标准溶液反滴定,通过计算即可算出白酒中的脂含量。

(4)甲醛含量的测定

甲醛是一个重要的化工产品原料,在环境污染、室内装修污染、食品行业中,都有甲醛中毒的隐患,因此,对甲醛的检测方法的探讨研究,很多学生都有极大兴趣,其检测方法很多,常见测定法:

酸碱滴定法:亚硫酸钠和定量的硫酸标准溶液进行反应,生成亚亚硫酸钠。

2Na2SO4+H2SO4=2NaHSO3+Na2SO4

亚硫酸钠和一定量的甲醛样品反应。

CH3CHO+ NaHSO3=CH3OH2SO3Na

剩余的硫酸溶液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酸碱反应)

NaOH+H2SO4=Na2SO4+2H2O

根据硫酸溶液的体积的差即可计算出甲醛的含量。

(三)总结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原理、技术、方法

1.上述要检验的产品虽然是不同的各种化工产品及生活用品,但在检验他们的含量时,其主要化学原理都是酸碱反应。

2.认识到酸碱滴定理论在无机、有机、食品、医药等产品的检验中应用广泛,是一类常用的检验方法。

3.认识到分析化学实验的实用性和重要性,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即将所学的分析化学实验知识将来在生产实际中非常有用,提高了学习实验技术积极性,对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即将进行的实验产生一种一定要在实验中掌握好实验技能,准确完成产品测定的期待和冲动。

4.要解决产品含量的测定问题,不但要掌握分析化学的理论知识,更要学会分析化学实验中的基本实验技能及技术,学会分析仪器的正确使用、化学试剂的配制、样品的取样、制样・・・・・・等一系列的化学分析技术。

(四)问题解决教学法在实验教学中的优势

在分析实验中,问题解决教学法使学生通过接触实际生产中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创建问题平台),用理论知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发现问题),自己动手查找、整理资料、寻找检验方法,提炼出要掌握的关键实验技术及技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进行实验确立了明确的实验目标,极大提高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迫切感,使学生心中产生一种非要学好实验技术技能,去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心里情景。这种心里情景对提高学习效力是非常良好的。

所以,"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实验技能、锻炼实践能力,培养了观察、思考、细致、严谨务实的科研态度及探索精神。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享受探究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通过实验教学而获得的专业素养和求知欲望。

参考文献:

[1]林雪芳.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能力的研究与实验[D].厦门:福建师范大学,2003,8

[2]王延平.浅谈化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教学法[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18

[3]汤亚芳.项目教学法在《工业分析》中的实施与探讨[J].考试周刊,2011,29

篇13

1前言

食品微生物是指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统称,包括有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生产型食品微生物、食物变质。由于食品微生物对人身体健康的重要影响,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对其进行准确、有效的检测也显得尤为重要。

2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进展及研究

2.1分析化学检测技术进展及研究近年来,在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中,随着应用仪器与技术的不断更新,分析化学检测技术也朝着多元化的方向进行发展。分析化学检测技术包括有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气相色谱检测等。分析化学检测技术主要是通过对食品微生物化学组成的分析来进行鉴定与区分。此种检测技术的应用,开辟了食品微生物检测与鉴定的新途径,对微生物检测的准确性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2.2PCR检测技术的进展及研究PCR检测是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将模板DNA、Taq酶、镁离子、双蒸水、缓冲液等混合物装入PCR微型管内,并在可编程调控的PCR仪上来完成检测。PCR检测技术自从1985年发明以来,通过不断地完善与改进,应用于食品微生物检测中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准确性。PCR检测技术包括有免疫PCR、多重PCR、反转录PCR等,每种PCR检测技术都可准确地检测到相对应的病菌与微生物,但其也主要是针对食品当中病原菌的特异性靶基因进行定位检测,且PCR检测技术还存在假阳性、定量困难等问题,还需进一步地完善[1]。

2.3核酸探针检测技术的进展及研究核酸探针技术主要是利用同位素或者其他标记方法,对已知核苷酸的序列DN段进行标记,并将其加入已变异的DNA样品当中,进而通过一定的条件作用达到食品微生物检测的目的。核酸探针技术检测食品微生物具有敏感性、特异性等优势,但其在检测时需对检测样品进行一段时间的培养,且检测方法及过程比较复杂,并对毒素污染的不含产毒菌的食品无法进行准确检测。

2.4免疫分析检测技术的进展及研究免疫分析检测技术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技术与免疫荧光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技术是将抗体或抗原吸附于固相载体上并进行免疫酶染色,待底物显色后,再经由定量或定性来分析有色产物量,进而得到微生物的检测结果。此种检测技术结合了放射免疫测定法与免疫荧光法两者的优势,具有反应灵敏、准确性高、可定量、适用范围广等优点。近年来,随着酶联免疫吸附技术的完善,对检测食品中沙门氏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检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而免疫荧光技术主要是通过在食品样品上直接滴加已知特异性荧光标记的抗血清,并经洗涤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进行观察,从而得出检测结果;另外,也可采用间接法先于检样上滴加已知特异性荧光标记的抗血清,待其产生反应后再进行洗涤,并加入荧光标记的抗体进行观察。免疫荧光技术主要可用来检测葡萄球菌毒素、李斯特菌、沙门氏菌等,其特异性强、敏感性高、检测速度快,但也存在一些客观性的不足,还有待进一步在研究与改进。

2.5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的进展及研究对食品微生物以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进行检测时,其主要是将生物受体复合物(包括酶、核酸、抗体、多糖化合物等)与物理化学传感器直接连接,并通过动态、实时观察特异性生物,来分析其微生物的种类。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包括有免疫传感器、酶传感器、DNA杂交传感器、微生物传感器等,虽然其在食品微生物检测领域中的应用比较广泛,但其敏感性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具体的发展与完善有待进一步研究。

2.6放射测量检测技术的进展及研究放射测量技术作为化学与物理相结合的一种微生物检测技术,主要是对培养基内的微生物进行检测。放射测量法的检测原理比较简单,其检测方法类似于碳元素追踪法,通过利用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繁殖的过程,来确定样品中微生物存在与种类。放射测量检测技术具有简单、准确、快速、自动化等诸多优势,其也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微生物中大肠埃希菌的定量检测当中[2]。

2.7电阻抗检测技术的进展及研究电阻抗检测技术的检测原理为,培养基中微生物在不断生长过程中,可将其电惰性底物代谢成为活性底物,进而使得培养基中电导性增大,且培养物的阻抗降低。另外,培养基中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可产生一种特征性阻抗曲线,可依据电阻改变的图形对检测细菌进行鉴定。电阻抗检测技术具有反应速度快、重复性好、敏感性与特异性强等优点,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也比较广泛。

3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基于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中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其发展趋势必将朝着以下几点进行:

①标准化与国产化。从我国目前对食品微生物的检测情况来看,大多数检测都是采用国外的快速检测法,这也造成了检测成本高,缺乏国家相应的标准等缺点。因此,大力在引进并融合国外的先进技术,研究出符合我国检测产品标准的检测技术,同时还需加大力度建立国家标准与规范。②提高质量与准确性。应用新工艺、高科技,提高与实验相关产品的质量,并优化设计特殊培养基,进而提高检测技术的灵敏度与特异性。③充分发挥各检测技术的优势。在进行食品微生物检测时,必须熟知各种检测技术的优缺点,有效地做到扬长避短,从而使其检测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3]。

4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各种存在缺点的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将会被新型、先进、简便的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所替代。通过对检测技术与标准的不断完善与规范,使其能为人类的公共卫生、疾病预防、饮食健康等方面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