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教育统计学笔记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育统计学笔记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育统计学笔记

篇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教学模式,被广泛运用于各类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可以实现传统教学方法达不到的教学效果。下面我们比较分析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以及教学效果上的差异,找出有机化学最佳的教学方法。

一、有机化学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及缺点

传统教学主要是粉笔在黑板上演示的形式(简称粉笔黑板),此外还有幻灯、投影、录像及实验或模型演示等辅助手段。粉笔黑板教学模式传承悠久,其优势在于,边板书演示边口述讲解,配合以师生眼神、表情或语言的交流,使教学节奏调控灵活,可以带动学生记录与思考,可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活动规律,所营造的那种良好的交互融洽的教学氛围,是至今乃至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其它教学媒体(或形式)难以比拟的。但是传统教学也存在很多的缺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难以表达抽象内容。如有机化学课程内容相对其它课程而言,涉及到分子结构以及立体化学反应机理等多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受传统教学授课条件的限制,对于有机化学中结构的内容,教师只能通过挂图、模型等来给学生演示,表达力受到很大的限制,动态的东西表达起来就更加困难。第二,传达的信息量有限。传统教学,教师把大量时间花费在板书上,时间被大量浪费,在有限的时间内,就无法向学生们传授更多的知识,而只能是通过增加学时量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同高速发展的时代不相符。

二、有机化学多媒体教学方法的优点及缺点

多媒体教学主要是将文字、图形、动画、影像与声音等组合并加工制作成教学课件,通过计算机和投影机来实现教学活动、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手段。它的主要优点是:①可以使得板书、绘图、版面安排等美观、清晰、条理、系统、适时适当,还可声像并茂,形象直观,活跃气氛与美化视觉,便于理解抽象理论,加强记忆。如有机化学在讲解分子立体结构的过程中,三位动画就可以使学生更为直观,更生动的感受到分子立体化学的变化。学生的空间感更清晰对知识的理解直接。②传达的信息量大。比如在有机化学教学中,讲解立体化学时,如果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则需要在黑板上画多个示意图,如果借助多媒体教学,对化学键的断裂和结合进行多媒体演示讲解,教师可以向学生传达更多的信息,则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③有利于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在有机化学的教学中,既有理论知识的讲授,又有实验现象,多媒体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充实直观内容,丰富感知材料,能够分解知识技能信息的复杂度,充分传达教学意图,使要说明的问题一目了然。

三、有机化学多媒体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比较

我们对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教学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对象为我院生物食品学院2007级生物工程、食品工程两个专业学生,两个班级学生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每个专业含2个小班,生物班80人,食品班80人。研究方法为:两班均采用相同教材, 相同教学大纲, 相同授课计划, 相同教师进行授课。生物班采用多媒体授课形式,食品班采用传统授课形式。期末由学院教务处统一命题,同一时间对2个班进行学习测验,成绩经统计学处理。同时由教师设计出教学效果调查问卷,由生物班、食品班两班学生不记名填写,共发出问卷160份,收回160份,回收率100%,收集后对其结果分别进行测试平均成绩的t检验和优秀率的χ2检验,得出多媒体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二者差异有显著性。向学生发送教学效果调查问卷结果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发现多媒体教学在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注意力、增强记忆力、形象直观、扩大信息量、与其他学科联系、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等方面优于传统教学。理论推导传统教学优于多媒体教学,过程互动性更强。总体来说问卷调查研究认为有机化学多媒体教学在讲解分子结构,立体化学方面具有优势,而在反应机理推导的教学环节传统教学教学更容易被学生掌握。

四、有机化学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综合来说,由于多媒体具有能够展现有机化学分子的微观世界,模拟化学反应过程分子中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过程的特点,使得多媒体具有使原本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通过图形,动画等表现形式而变得直观、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实施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能促进向以素质教育为主的教学模式的转变。但在有机化学多媒体教学中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和有待解决的问题,比如:限制教师在课堂上的即兴发挥,切换速度过快,学生跟不上,优势得不到体现;造成课堂上师生交流困难;室内空气质量差、光线太暗等各方面的问题。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传统教学的优点,比如:有利于学生课堂记笔记;重点突出,便于学生课后总结复习;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等等。我们不可能说哪种教学方法优于另外一种,只能说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占有优势,所以单纯地应用多媒体教学或传统教学均不能实现其预期的教学效果。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两者取长补短,相互利用,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其生动形象、再现迅速等优点,同时要放慢节奏,适当增加信息量,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来理解和记忆,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2

用传统教学手段完成这一课,笔者在A班用了三个课时。朗读、提问、板书等都需要教师用口、用手来完成,尤其板书这一环节。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笔者感到疲劳,学生也感到较枯燥,效果也不够理想。而另一位教师在B班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对课文时代背景、作者介绍、课文朗读、字词解决、问题板书及答案补充等都通过多媒体来展示、速度很快。尤其几幅图画的展示生动又快捷。学生紧跟多媒体的教学程序,提高了效率。在教学速度和效率方面,多媒体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进行了探讨,认为如果将两者结合起来,如板书、问题的展示等,尽量设计到多媒体课件上,这样上课的速度就会有大的提高,因此,传统教学应多融合进一些现代技术教学手段,以提高课堂效率。

二、语言表达、解惑释惑方面的比较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许多内容必须经过语文教师高度准确的表达来传授,学生才能准确的理解。比如《春》这篇散文,笔者在A班讲课时,详细、准确地向学生分析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的特点,并对其中多种修辞手法进行分析。学生理解较深入,掌握了这几方面的内容。而另一位教师在B班教学时,虽然展示了几幅生动的画面,但学生对图画内容的理解和对事物(春草、春风、春雨)特征的掌握并不够准确,原因就在缺乏生动的描述。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传统的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魅力的展现,能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对疑难问题的理解通过教师的准确表达而掌握。而多媒体的教学尽管较直观,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也能调整学生的积极性,但华丽的视听影响削弱了学生对语言文学的个性感悟。因此,我们认为,不能忽视教师语言的魅力。对于重点内容,应将画面展示和教师生动的语言教学结合起来,这样才会在解惑释疑、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方面有更好的效果。

三、在情感交流、创设意境方面的比较

语文教学中,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教学语言去打动每个学生,才能调整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深入课文创设的意境之中。在《春》教学中,教师在B班利用多媒体教学。鲜艳的生动的图画、视频展示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但让学生起来结合文章分析每幅画面所表达作者的情感时,以及每幅画面创设了一种什么意境时,学生总是不能很好地表达那种情感和意境。而笔者在A班教学时,先展示画面,然后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来分析画面、分析意境,这要比多媒体教学中的画面展示加简单的语言介绍效果要好得多。因此,在多媒体教学中,视频的大量介入阻断了学生的想象、幻想和再创造能力的发展,也使语言传统中的情感传达、品味意境等功能不能很好的发挥,也削弱了语文课堂对学生语言情感教育的效果。传统教学在情感交流、创设意境方面有着天然优势。多媒体画面虽然生动,但只是无声的语言,对学生来说,如果许多内容难有一定难度,情感交流就无从谈起,这样的情感教育就不能实现,尤其是在意境创设方面,更离不开教师语言的启发诱导,意境是需要靠语言来激发想象的,这样学生才会深入其中品味。同时,语言教学还伴有教师的肢体语言,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一个表情,都传达着课文和教师所表达的情感。因此,在现代技术教学手段中适当融入教师的语言情感交流,对加强学生的情感教学大有益处。

篇3

1 设计素描教学与传统素描教学之间的关联

设计素描是与传统素描有机融合基础上产生的具有创新思维性的产物。素描教学是给予传统的素描教学基础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设计素描教学的作用下,具象表现手法和意象表现相互结合,通过设计原理的运用,对物体进行创新性地描绘,将艺术新概念充分展示出来。设计素描教学在表现形式、观察方法上是对传统素描教学的选择性继承,更是传统素描教学的创新发展。

2 设计素描教学与传统素描教学之间的差异

2.1 教学目的的差异

在传统的素描教学中,其主要目的是对对象造型能力的准确再现,以客观物体具有较大的形体、明暗、结构、比例、体积、质感以及空间等特性为基础,如实地将物象客观地表达出来,重视技巧及技术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脑、手、眼协调一致,侧重于理性、严谨、客观的思维培养。学生可通过对现实对象的描绘,对物体的各部分结构的比例关系、体积起伏、明暗关系、量感、质感以及空间的虚实等进行反复推敲,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物体本身的真实再现上,侧重于掌握素描的技巧,度感受以及灵感问题涉及过少。所以学生素描的思维性、创造性被忽略。因此传统素描教学只是造型再现技巧的一种训练,致使学生的创造潜力得不到很好挖掘,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现代设计素描教学在不断改进的历程中注入了新鲜的教学元素,现代设计素描教学不像传统描绘教学那样以设计造型为目的,而是在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好的发挥,培养学生利用构思能力能够将想象中各式各样的物体形象化,并且以画面的形式记录下来,然后经过系列的艺术处理与修改,在理解的情形下,进行创造性描绘。设计描述教学的主要意旨在于对学生在形体的认识、组织构造以及创想的启发与引导,而不是天马行空,无依无据的去构思、去空想。引导学生在观察分解的过程中,抛开传统抽象的明暗透视方法,而是将物体经过简单重组,并将新的理解思维倾注进来,而后利用平面展现出来。设计素描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用主观方式对物象进行破坏及重组,使学生洞察物体的敏感性得到提高,对物体功能与形态重新进行认识。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与创造能力。使学生更加自由地对物体进行思维造型,表达事物、看待物体的潜在能力得到提升。

2.2 教学物象的差异

在传统教学中,所用的绘图对象较为单一,一般有景物、石膏像、几何石膏、人体像等。表现与再现物体与光影之间的细微变化和内在规律是教学的重点,对物体之间所存在的微妙关系进行深入挖掘与研究,注重在造型上物体的准确再现。注重纯粹的艺术性与审美性。传统素描主要是物象的内在精神性与艺术性的传达。设计素描教学中,身边的任何一个物体都能够成为作业的物体,比如,废弃物、铁桶、破碎的器皿、手套,也可是人物、植物、动物等等。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物体。通过学生对物体的真切感受,改变不同的观察方式,去洞察物体所具有的且容易被忽略的表现力。通过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探讨,进一步对物体的构图与造型进行处理。

培养学生宏观的审视自然物体的眼光;重点培训形式对不同结构的认知能力,着重训练学生自然光影的排除能力。培养学生对于自然形态内部结构的分析,对结构、造型对于设计上的启发给予关注。比如通过西红柿、洋葱、白菜等剖面观察,对呈现的自然形态进行分析,进而对物体进行由外到内的形态进行研究,对单元形态、被放大的微观图形进行分析,对比宏观景象,启发学生对于新形态的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唤起学生内心深处潜在的渴望与创造力。

2.3 教学方法的差异

在针对物体描绘教学时,设计描绘与传统描绘所采用的方法存在着差异。在传统教学课堂中,模特、景物的选择以及最终的画面提供都是根据教师的审美为标准,学生对于画面的美感色调也只能被动接受,在观察方法上设计素描教学采用的是以我为中心的主观意念,由传统的“让我看”转变成“我要看”。通过观察、思考到最终的表现物体造型进行设计。观察的另一个手段则是测量,在设计素描教学中,常常将观察、测量以及推理进行结合,在观察的全过程充分运用透视原理,与只重视肉眼直观感觉的传统素描观察大有不同。同时,设计素描教学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对物体进行随意拆装、解析、变体,进行物体的再创造。为了培养学生想象力与推测能力,长期作业量大大减少,默写速写的作业量增多;只提供物体功能,让学生进行“凭空”设计,或者只给出在功能上相反物体让学生进行反向设计等等,通过多种手段锻炼学生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念去选择、挖掘题材,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通过现场观摩或者多媒体课件设计,让学生对设计的全过程有着更深的认识,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及创新设计的思想意识。

3 结语

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带动了素描形式的不断更新,在传统素描得到了继承与发展的同时,设计素描教学以一门具有独立性的艺术设计的专业课程融入到了素描艺术教育当中。对设计素描教学及传统素描教学进行综合分析,设计素描教学既有着很多不同于传统素描的规律与要求,二者之间又有着必然的联系。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课程中,既要在“扬长”的基础上实现对传统素描的继承,又要与设计素描进行有机结合,根据不同的基础服务对象,注重引导造型基础学习,使素描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 康凯.试谈传统素描与设计素描在教学中的异同与结合[J].美术大观,2014(3):146.

篇4

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西方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1806年,他发表了《普通教育学》一书,此书的原标题为《从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全书共分三编、十四章,三编之前有一个“绪论”。

以下是我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一书做的一些摘录以及自己的理解:

一、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教育者的第一门科学——虽然远非其科学的全部——也许就是心理学。”赫尔巴特提出了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也是作为教育者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的一门学科。

二、教育的管理和目的

(一)儿童的管理

“满足于管理本身而不顾及教育,这种管理乃是对心灵的压迫,而不注意儿童不守秩序行为的教育,连儿童也不认为它是教育。”赫尔巴特认为,对儿童的管理是教育者的一部分教育工作和责任,对儿童的管理是进行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另外对儿童的管理不能太过。

(二)儿童管理的目的

“……所以为了要使那种在烈性与欲望中成长起来的意志不被造成具有反社会的倾向,就有必要经常对它们保持明显的压制。”赫尔巴特继承了中世纪的教育对儿童的看法,认为儿童起初表现出来的意志就是不服从的烈性,这种烈性是不守秩序的根源。指出为了使这种烈性不会发展为反社会倾向,就必须经常用强制来压制。

三、教学的步骤

教学过程包括“专心”和“审思”两个基本环节。“专心”是指集中于某一主题或对象而排斥其他的思想活动。“审思”是指追忆与调和意识内容的思维活动,即深入理解与思考,把“专心”中认识的个别事物集中起来,使之联合成统一的东西。专心和审思都各有其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在此基础上,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阶段理论,他把教学划分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连续的阶段。

(一)清楚

这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对学生而言,这一阶段处于静止状态的“专心”活动,其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注意。作为教师,要采用提示等直观教学讲授新教材,以便使学生清楚而又明确地感知新教材。事物能否被感知,首先取决于学生的过去经验,因此,要使学生清楚地感知新教材,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观念,以便向学生提供恰当的新观念。

(二)联想

对学生来说,这个阶段是运动状态的“专心”活动。经过了明了阶段之后,学生能够将以往的种种观念迅速地正确再现出来,并自然地引起某种联想。但是,也往往会碰到新观念与旧观念不相一致、与旧观念不相联系的情况,这时,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其他有效方式,寻找某些较接近的新观念或旧观念,去代替或调和它们。在此阶段,重视培养和利用良好的记忆力和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

(三)系统

经过“联合”阶段,学生的新观念与旧观念之间产生了一定联系,但并不系统,需要学生进一步进行一种静止状态的“审思”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使初步联合起来的种种观念进一步与课程的整个内容和目的联合起来,使相关的新旧观念重新联合为集团,形成普遍性的概念。在这一阶段,想象和思维表现得特别活跃,并具有更严密的逻辑性。

(四)方法

这一阶段学生对观念进一步思考,表现为一种动态的“审思”活动。教学过程达到系统阶段,并不等于观念体系全部形成了,还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这便需要借助实际的练习,使已获得的系统知识付诸应用,使之变得更为牢固和熟练。

四、训育及其方法

(一)训育的定义

“现在便容易对训育的概念下定义了。它与儿童的管理有共同的特征,它是直接对儿童的心灵发生影响的,它与教学共同的地方在于它们的目的都是培养学生。”赫尔巴特通过把训育与对儿童的管理和教学相比较,来更清晰地理解训育的实质内涵,它们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

(二)训育的方法

赫尔巴特提出的训育方法有:1.陶冶。训育与管理不同,其最大的特点是陶冶性。通过陶冶,使学生逐渐受影响。2.教师的人格感染。教师的形象对学生具有权威性,通过教师的人格感化学生,是训育的一个重要手段。3.赞许和责备。赫尔巴特说:“通过应得的赞许给儿童以快乐,这是训育的出色的艺术。”儿童、少年与青年,每个年龄阶段的人都须习惯于忍受其所招致的责备并保持这种习惯,只要这种责备是恰如其分的和可以理解的。4.建立有益于健康的生活制度。这是“教育的基础,教育的首要准备”。

篇5

在古代社会,当时没有什么科技,物质贫乏,这种条件只允许产生传统的教育模式。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只有一些贵族和一些意志力坚定的人(这些人能克服物质条件的束缚去寻找老师进行求学)才能有机会读书识字,从这个角度看这是传统教学模式进步的一面。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有消极的一面。比如,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是课堂活动的主导力量。学生必须跟随老师的步伐,以老师为中心。这样的话就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提高。学生就会产生依赖性和僵固的思维模式。这对于传统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素质的提高是极其不利的。

二、传统教育中的计算机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让人们越来越感到学习计算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于是计算机教学被引入课堂,传统教育中出现了现代知识,那就是计算机知识。这就出现了一个很特别的现象,那就是现代的高科技计算机技术出现在传统教学中,以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进行高科技的计算机教学。这既在传统教育中有了知识的突破性,也让计算机教学融入传统教育。计算机是人类的一项重大发明,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这是人们使用工具更好的体现(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能够发明和使用工具)。计算机的发展很迅速,但也是一步一步进行的,计算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使用不同的电子器件,比如第一阶段就是使用电子管作为其主要的核心部件。

计算机科学进入课堂是一种突破,它被当作一种新的知识引入课堂,对于我们这个教育体系来说是一种加强,就像一个女人嫁进了丈夫家,这对于双方都是有利的,这是一种进步和加强,也是历史的必然,当然也会产生一些不适应性,比如大家的生活习惯、人们的性格特点都有所不同。大家都必须做出调整和让步,这样才能找到新的平衡,这样大家才能更好地生活在一起。计算机科学“嫁入”传统教育也是这样,大家都必须做出调整、妥协、让步,只有这样大家才能达到一种平衡。只有这样计算机科学才能很好地融入传统教育,其中的调整很多,比如可以加大学生的上机实习和锻炼。

三、计算机教学在传统教学中的优越性

传统的教学具体地说也有新知识,那就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的数理化等西方知识,也有传统的语文等知识。计算机技术一进入课堂就体现其极大的优越性。学生很喜欢计算机这门科学,首先,计算机技术是社会各个行业所需要的,学习运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很好地工作、学习,可以有一个很好的前途。其次,计算机是一门很有吸引力的科学,计算机软件五花八门,功能十分强大,符合不同人群的需求,符合不同人的兴趣特点。这就给大家学习计算机以极大的便利。计算机科学和传统教育中的其他学科比较起来有其独特性,传统教育中有数学、物理、化学、语文、英语、历史等,这些学科主要以理论为主,其教学模式就是灌输。计算机科学在传统的教学中也可以由老师在讲台上灌输,但是计算机科学有其不同之处,比如计算机科学有很多是具体的操作实践。计算机本身就是一台机器,很像传统教育中的物理化学实验,这能给学生以极大的兴趣。学生喜欢操作计算机,因为计算机给学生以新鲜感。

篇6

新课程改革立足于人的发展,在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主旨。关于文学审美能力的培育标准如“把握诗意,想象情境、体会情感”、“受到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等正是新课改的核心目标。它对小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方面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而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不仅增长了小学生的语文知识、社会知识、科学知识,而且促进了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寓教于乐。由此可见,语文新课改需要儿童文学成为小学语文老师继续教育的必修课。

二、语文教材内容的呼唤

2000年4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里提到“小学注意儿童化,多读童话、儿歌、寓言、故事、科普读物等。”《指导意见》中所提到的童话、儿歌、寓言、故事、科普读物等,都属于儿童文学作品的范畴。也就是说儿童文学作品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主要内容,是文学教育的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无论是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等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都收入了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如:《小小的船》、《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狼和小羊》、《井底之蛙》、《“三颗纽扣”的房子》、《做一片美的叶子》、《我和祖父的园子》、《神笔马良》、《穿山甲问路》、《蜗牛的奖杯》、《谁的本领大》、《会走路的树》、《狐假虎威》、《雨后》、《快乐的节日》、《问银河》、《黑板跑了》、《晚上的太阳》、《乌鸦喝水》、《借生日》、《捞月亮》、《小蚱蜢》、《雨点》、《我最喜欢》、《春笋》、《池塘》、《春到梅花山》、《草原的早晨》、《司马光》、《他得的红圈圈最多》、《鲁班和橹板》、《咏华山》、《这儿真好》、《蚂蚁和蝈蝈》、《小松鼠找花生果》……

据统计,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所有体裁样式,儿童小说、儿童诗歌、儿童散文、童话、寓言、科学文艺等体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有体现。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儿童文学作品已占总篇目的80%以上。其中儿童诗歌(含儿童古诗)68篇,童话寓言66篇,儿童散文有88篇,儿童故事(含神话、传说)92篇,儿童科普文艺19篇。可见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之大。这说明儿童文学已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样的教材结构,意味着语文教育应该重视文化的熏陶、情感的浸染以及人格的和谐发展,意味着儿童文学必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课。

此外,儿童文学还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内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小学阶段不少于145万字,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主要童话有:《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古今中外童话等;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国古今寓言等;故事: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等;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这些作品基本上涵盖了儿童文学的主要体裁,儿童文学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提升

面对新的语文教材,许多小学语文老师感到语文课难教了,传统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教学方法,几乎行不通了。对于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的处理,更不应该只停留在字、词、句、意的理解上,也不应该满足于教会学生分析课文的段落层次、中心思想等,新编语文教材中这些经过专家从多年来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层层筛选出来的优秀作品,放到老师面前却是一脸的陌生。许多老师不知该怎样引导学生通过儿童文学作品真正享受到阅读的自由与快乐。

“而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独特的美质,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审美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儿童文学素养,具有较高的阅读分析能力。”语文老师在继续教育别渴望能解决这些教学中的实际困难。究其原因,是小学语文老师普遍缺失儿童文学素养。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国儿童文学师资严重不足,“现在全国高校,专职的儿童文学教师大概不会超过5个人,……现在全国各地高校的中文系、文学院设有儿童文学教研室的,恐怕再也找不到了。……儿童文学师资已急剧流失、萎缩。”目前只有极少的师范大学配有儿童文学专职教师,如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等,而华东师大、华中师大、西南师大、陕西师大都是空白,有的师范大学竟然从来没有开过儿童文学课!目前全国只有两位儿童文学博士导师,即北师大的王泉根先生和上海师大的梅子涵先生。于是今天我国数以万计的小学语文教师几乎90%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儿童文学理论教学与修养(不是他们不想学,而是长期以来我国师范院校中文系、教育系不重视、不开设儿童文学课程)。知识体系的不完整导致了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缺失,使他们不懂得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创作手法与儿童接受心理、儿童文学文体,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进展和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进程、制约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对文学作品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讲课时才能够成竹在胸、游刃有余。

面对这样的情况,小学语文老师的继续教育当务之急就是提高他们的儿童文学素养,必须把儿童文学作为他们的必修课进行培训。“试想,作为广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如果不懂得儿童文学,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文学细胞,那将是何等糟糕。”

四、语文教学的开展

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教学是一对亲密的伙伴,用儿童文学的视野来考察小学语文教学,将会给我们一个崭新的天地。面对小学语文教学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如何开展教学,应该成为我们探究的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探寻新的教学方法。

篇7

《东西洋考》中始终贯穿着编纂者自觉的比较意识和明确的比较目的。《历史》是《东西洋考》中非常重要的栏目,编撰者除了序、论之外,《历史》从创刊号起都是作为每一期的首栏刊发的,总共刊发了11期,这一专栏的标题是《东西史记和合》,从标题我们就可以看出郭士立的比较之意。东史即中国历史,从上古传说中的开天地开始止于明亡;因为郭士立本为传教士,所以西史选用了《圣经》而没有选用通常所说的希腊神话,从上帝造天地万物和世人开始,止于英吉利哪耳慢朝(查理曼王朝)。而且他在这一专栏的序中说道:“与读者观纲目,较量东西史记之和合,读史者类,由是可观之。……善读者,看各国有其聪明睿知人,孰为好学察之,及视万国当一家也,尽究头绪,则可看得明白矣。”②此文虽是转述,但是这段话道出了郭士立设立这一专栏的真实用意,从此可以看出郭士立借用了中华民族传统哲学中“和合”的观念,目的是试图用中西历史比较的方式来促使中国人接受西方文化。但“此文却可以被认作中文著作中比较叙述中西历史的首次尝试”③。这一专栏在版式上分上下两栏,其中中国历史为上栏,西方历史为下栏。后来,郭士立又在丁酉年(1837年)七月号上发表了《史记和合纲鉴》,补叙了清朝历史和欧洲列国近代史。这篇历史文章同样借用了中国传统的“和合”的比较手法:“自至尧舜之时,自亚坦到诺亚,东西史记庶乎相合,盖诸宗族之本源为一而已,盖前后异势,疏密异刑,各族继私风俗,故史记也不同,但诸国之,如身之有四肢,血脉相通,而相关。兹史记之和合,结其聊络,及通疏远焉。”④进一步说明进行中西方历史比较,是为了说明中西方历史因风俗不同结果历史也不相同,但是宗族是同一的,所以他们不是蛮夷,也不是远客,中国人、西方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呢?癸巳年六月号的《汉土帝王历代――西天古传历记洪水之先》、七月同六月、八月号的《汉土帝王历代――西天古传历记洪水之后》、甲午三月号的史记《万代之始祖》、甲午四月号的史记《始祖之衍》、甲午五月号的史记《洪水先世记略》、丁酉年正月号的史记《洪水后记》分别比较了中西方的上古神话,包括创世神话、人的起源神话、征服自然的神话和歌颂美德、仁义、智慧的神话,虽说这些比较是简单的,但是通过对比我们知道了中西方上古神话的差异性,通过这些差异性我们了解到了民族历史特征的不同,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的遗传密码,民族精神的演变也会呈现不同的规律,但是祖先的共同之处是都具有高尚的品德和仁爱之心,关心着他的所属子民,教育他的子民向善去恶。在郭士立的论述中,德、仁乃是中西世界民族的共通性。

《东西洋考》的编撰者郭士立是站在世界文学的比较视域中来看待中西方文学的,他虽为传教士,但他精通中国文化,熟读儒家经典,喜好中国诗词,不止一次地刊登了李太白和苏轼的词,在癸巳年十二月号上还刊发了署名为汉士的《伦敦十咏》。编撰者在每期的刊物封面上都引用儒家经典,期刊当中多引用孔子、孟子的话来解释一些事情。丁酉年正月号上题为《诗》的专论,在文中高度赞扬了李太白之诗作,称“李太白为学士之才华魁矣”⑤,但是又说“汉人读诵李太白国风等诗,而不吟欧罗巴诗词……欧罗巴诗书,万世之法程于是乎备,善意油然感物,而兴起。豪烈豪气于是乎生,精神勇发乐而不过无一理而不具矣……诸诗之魁为希腊国和马(荷马)之诗词,并大英米里屯(弥尔顿)之诗”⑥,推崇荷马为诗中之魁,米里屯的诗是“其词气壮,笔力绝不类,诗流转圆美如弹丸,读之果可以使人兴起其为善之心乎,果可以使人兴观其甚美矣,可以得其要妙也。其意奥而深于道者,其意度宏也”⑦。戊戌八月号上的《论诗》之文,阐述了对中西诗作的看法,且对两者的异趣有所比较,称“汉诗之义为六,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外国诗翁所作者异矣”⑧。说“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谋夫之话,辩士之端,妙不胜矣”⑨。呼吁中国有知识的人,不应该只流连于本国的文学,眼光应该更开阔,去读读外国的文学,必定收获颇丰,受益匪浅。流露出中国文学在有自己民族特色和风格的同时,也应该引进、融入世界文学。

《东西洋考》在39期期刊中时时穿插有中西方比较的意识,譬如在癸巳年(1833年)九月号的《煞语》中论及比较了中西方关于灵魂的看法,西方主张灵魂永永远远不死不坏,并不像中国如范缜所主张的“神之于形,犹利之于刀”。丁酉年(1837年)二月号的《侄外奉姑书》中就对比了中西方对待女子问题的不同。英人“产一子添丁,弄璋弄瓦不异,一均抚养成立,并无溺女及死罪,男女无别,父母一起眷爱之……设女学馆教之,以乐、唱、画、写、作文、识地理、认文理,可诵史记”⑩,在婚恋方面“恐媒婆斧柯,自不识佳女之性情”而“不用执柯,乃亲自造次成婚”,几句话突出了中西方婚恋的不同,中方必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方可成婚,但是在西方则是主张自由恋爱。丁酉年(1837年)二月号的杂文中名为《本草木》的文章,比较了中西方对待科学的态度:“除非药材,汉人不留草木,至于禽兽,未看一本书总括其纲领,此又可怪矣。盖欧罗巴之士巡普天下阅草寻虫,甚究察其类别,知之,就用之,若论金厂,就诸山领之地方有之……国家勤民专务此事,觅新法用之。”大意是说中国没有自然科学,除了关注研究可以入药的草木之外,不关心其他的动物、植物,更不要说矿藏了,而且至今没有专门的动物著作,缺少西方专人专事研究观察自然科学和学习其他国家自然科学经验的热情。戊戌年(1838年)四月、五月、六月,分三期连载了《英吉利国政公会》,介绍了一种与中国封建社会迥然不同的社会制度,虽没有明确的“比较”一词出现,但与中国封建制度作比较之意溢于言表。还有经济、法律等方面的不同,不同的原因是因为思想观念、社会体制等的不同造成的。

我们必须通过和其他民族的比较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文学的特色,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英国诗人彭斯所说的“啊!我多么希望有什么神明,能赐予我们一种才能,可使我们以别人的眼光来审视自我”,有比较才能有鉴别,通过对比,我们就更会深刻地了解自己的特点。这样我们既不会强求自己比附西方的标准,但也不会以为自己的标准就是一切而固步自封。通过郭士立系统的介绍和对比,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终于站起来“睁眼看世界”,在中国学术界产生了一些全新的著作,如魏源的《》、梁廷的《海国四说》和徐继畲的《瀛寰志略》等。而他们的著作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了《东西洋考》的影响,其中魏源所受影响最大,“引用《东西洋考》的文字达28处,文章达24篇”,引用之时,对文字稍加润饰和删减,而且在引用的后面加了一些按语,申述了自己的看法。梁廷在《和省图说》卷一的按文中,引用《东西洋考》文字两处,一处说明“道光甲午,西洋人自称爱汉者,所刻《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有《列国地方总论》”,引用文字600字,又称“西人《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云”,等等。在郭士立的这种世界视域的比较文化视野影响下,促使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自觉地以世界文学的胸怀审视中西文化的差异,世界观念逐渐进驻中国人的头脑之中,中国人的思想、眼界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由原来的根据来自经典教条,唯书唯上纵向思维比较,由世界意识的不断增长,转向了横向多元思维比较。这种转变从后一直贯穿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之中。在这种有意识的世界意识影响下,人们横向世界比较意识的逐渐形成,使这一时期和以后的知识分子思考问题的参考系和着眼点发生了变化,特别是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人士和以后的干将,由以前的恪守经典成规而逐渐转向注重中外现实。取法泰西、借鉴日本也因此而成为一种新的价值取向。考察这一时期人们的时论文章,最明显的是以往的传统纵向比较已经为中西、中日之间的横向比较所取代。凡是带有若干时代气息的论述,无一不引证泰西和日本作为其立论根据。据说有人对郑观应《易言》36篇统计,发现其中运用横向比较的文章多达30篇,占全书篇幅的83.3%,比较的范围也涉及30个方面的内容。此外,1893年以前的《申报》时论中,仅以“中西比较”为题的至少也有二三十篇之多。1907年,鲁迅发表了比较文学论文《摩罗诗力说》,论述了以拜伦、雪莱为代表的“摩罗”诗人,称赞他们的反抗精神,试图给中国的文坛带来新声。这一切都在证明“泰西在变,中国安能不变?能行之于泰西,又何尝不可行之于中国?”在中国已成为一种共识。这些做法无疑给中国文学注入了新鲜血液,拓宽了中国文学的视野,促进了中国文学事业的繁荣,为中国文学加入世界文学的格局加快了步伐。

但是《东西洋考》的编撰者在比较东西方文化的时候,虽有明确的比较目的和世界文化视域,但是没有走出“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圈子,得出西方社会文明高于东方社会文明,东方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向西方社会学习的结论,有失比较的目的,比较乃是为了互补、互影、互取,最终形成世界文学,但是郭士立这种跨国家、跨民族、跨语种、跨学科的研究在那个年代仍不失进步意义,无论其是否有理论的合理性和现实的可行性,它对中国比较文学成为有意识的专业学科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借鉴。我们应该公允地看待此刊物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注 释:

①杨乃桥:《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页。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爱汉者编,黄时鉴整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31页。

这个教字是萧永宏根据《申报》时论标题的一个粗略统计。

萧永宏:《洋务时期中国人世界观念的主要特征和作用》,《社会科学》,1998(3)。

参考文献:

1.吴家荣:《比较文学新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篇8

大数据;统计学;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

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1005201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与普及,信息以及数据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现如今,“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于是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数据快速做出科学决策也已成为众多企业甚至是国家所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在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方面,《统计学》以及在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实证统计方法是当前的主流,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数据持有者从大量的数据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并为其相关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支持。然而,传统的实证统计方法在最新出现的大数据情境下,却呈现出了诸多缺陷,例如传统数据收集方法无法实现大规模(甚至是总体)数据的收集,传统统计方法和分析软件无法处理大规模数据,等等。于是,在将传统统计学方法应用于最新的大数据情境和问题之前,需要首先明确大数据所要求的处理方法与传统的统计学处理方法存在哪些关联和区别,然后才能够决定是否可以应用既有统计学理论和方法来处理某些大数据问题。

1大数据的界定

根据一位美国学者的研究,大数据可以被定义为:it means data that’s too big, too fast, or too hard for existing tools to process。也就是说,该学者认为:在关于大数据的所有定义中,他倾向于将之定义为那类“太大”、“太快”,或现存工具“太难”处理的数据。一般而言,大数据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四个V:一是量大(Volume);二是流动性大(Velocity),典型的如微博;三是种类多(Variety),多样性,有结构化数据,也有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四是价值大(Value),这些大规模数据可以为持有企业或者组织创造出巨大的商业或社会价值。

Victor在其最新著作《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中指出,大数据时代,思维方式要发生3个变革:第一,要分析与事物相关的所有数据,而不是依靠分析少量数据样本;要总体,不要样本。第二,要乐于接受数据的纷繁复杂,而不再追求精确性。第三,不再探求难以捉摸的因果关系,应该更加注重相关关系。这些变革反映出了大数据处理方式与传统统计学分析方法的很多关联以及主要不同。因此,下面我们分别针对两者的联系和区别进行讨论。

2大数据与统计学分析方法的联系

从18世纪中叶至今,统计学已经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不论是基础理论还是社会应用都极其坚实而丰富。大数据作为一种新兴的事物规律认知和挖掘思维,也将会对人类的价值体系、知识体系和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甚至引发重大改变。作为两种认知世界和事物规律的基本方法,它们在以下两个方面存在紧密关联。

(1)挖掘事物规律的基本思想一致。统计学(statistics)探索事物规律的基本方法是:通过利用概率论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所观察系统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和总结,做出推断和预测,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对于大数据,维克托指出,大数据思维的来临使人类第一次有机会和条件,在非常多的领域和非常深入的层次获得和使用全面数据、完整数据和系统数据,深入探索现实世界的规律,获取过去不可能获取的知识。通过这两个定义可以看出,不论是传统的统计学方法还是新兴的大数据分析方法,都是以数据为基础来揭示事物特征以及发展趋势的。

(2)均采用量化分析方式。大数据分析的基础是数据化,也就是一种把各种各样现象转变为可制表分析的量化形式的过程。不论是传统统计学中所应用的数据(定性和定量数据),还是大数据时代即将被转化和采用其他形式数据(如文字、图像等),最终都是通过量化分析方法来揭示数据中所蕴含的事物特征与发展趋势。

3大数据与统计学分析方法的区别

(1)基础数据不同。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可以获得和分析更多的数据,有时候甚至可以处理和某个特别现象相关的所有数据,而不再依赖于随机抽样。这意味着,与传统统计学数据相比,大数据不仅规模大,变化速度快,而且数据来源、类型、收集方法都有根本性变化。

①在数据来源方面,在大数据背景下,我们需要的纷繁多样的数据可以分布于全球多个服务器上,因此我们可以获得体量巨大的数据,甚至是关于总体的所有数据。而统计学中的数据多是经由抽样调查而获得的局部数据,因此我们能够掌握的事“小数据量”。这种情况下,因为需要分析的数据很少,所以必须尽可能精确的量化我们的数据。综上,大数据情况下,分析人员可以拥有大量数据,因而不需要对一个现象刨根问底,只需要掌握事物大体的发展方向即可;然而传统的小数据情况下则需要十分注意所获得数据的精确度。

②在数据类型与收集方面,在既往模式下,数据的收集是耗时且耗力的,大数据时代所提出的“数据化”方式,将使得对所需数据的收集变得更加容易和高效。除了传统的数字化数据,就连图像、方位、文本的字、词、句、段落等等,世间万物都可以成为大数据范畴下的数据。届时,一切自然或者社会现象的事件都可以被转化为数据,我们会意识到本质上整个世界都是由信息构成的。

(2)分析范式不同。在小数据时代,我们往往是假想世界是如何运行的,然后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验证这种假想。也就是说,传统统计实证分析的基本范式为:(基于文献)提出理论假设-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验证理论假设的真伪。然而,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会在大数据背景下探索世界,不再受限制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和特定领域里隐含的固有偏见,我们对事物的研究始于数据,并可以发现以前不曾发现的联系。换言之,大数据背景下,探索事物规律的范式可以概括为:数据观察与收集――数据分析――描述事物特征/关系。

(3)数据分析方法不同。传统统计学主要是基于样本的“推断分析”,而大数据情境下则是基于总体数据的“实际分析”,即直接得出总体特征,并可以分析出这些特征出现的概率。

(4)分析视角不同。传统的实证统计意在弄清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作用机制,但大数据思维模式认为因果关系是没有办法验证的,因此需要关注的是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大数据并没有改变因果关系,但使因果关系变得意义不大,因而大数据的思维是告诉我们“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换言之,大数据思维认为相关关系尽管不能准确地告知我们某事件为何会发生,但是它会提醒我们这件事情正在发生,因此相关关系的发现就可以产生经济和社会价值了。

4结语

综上,相对于传统而言,大数据思维主要包括三个重大转变。首先,要分析与某事物相关的所有数据,而不是依靠分析捎来能够的数据样本;其次,研究人员应乐于接受数据的纷繁复杂,而不再追求精确性;最后,认知世界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不再探求难以捉摸的因果关系,转而关注事物的相关关系。以上三个转变构成了大数据思维的核心。在统计学的进一步应用和发展完善过程中,需要结合以上转变所产生的挑战,思考有效的统计学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篇9

这一学期,经过一段时间的日常观察,发现班里有一个叫孙晟诚的小孩,有自闭倾向。经过了解得知,其父母平常忙于工作,很少关心孩子,孩子主要由爷爷奶奶照顾,平常也是爷爷来接送。幼儿园刚开学,这孩子初来幼儿园,问题不甚突出,但随着在园时间的增多,孙晟诚的问题日渐明显,遇到了吃饭、睡觉、如厕和上课中的一些困难。

事件一:小朋友的游戏时间到了,像往常一样把每一个幼儿分配到各个区角,我也正常对待孙晟诚分到娃娃家,可是接下来却发生了一件事,他不仅不好好玩游戏,别的小朋友跑过来说,他把娃娃家的东西乱丢,搞得一团糟,还不让别的小朋友碰(自闭症儿童沟通交往障碍),我走过去,把他拉过来问他 ,可是他和平常一样嘴里不知道在说什么,这正是自闭症儿童语言障碍的表现。所以对于自闭症儿童我们要更关注他们,比如在游戏时间让他自由选择,想在哪玩就在哪,在不伤害刺激他的情况下,多了解他喜欢参加什么活动,给他创设一个他喜欢玩的环境。逐步耐心教育,正确引导,这也是有必要的。

事件二:每天早上的第一节课,孙晟诚来得也比较晚,爷爷带他进来后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老师在前面上课,他就开始坐不住了,下位子到处乱跑,有一次,因为教室里的另外一个老师有事不在,只有一个老师在教室上课没有注意,他竟然跑开了,找了好久,最后竟然是在隔壁班的区角游戏区,着实令人吓了一跳。而且上课时为了更好地管住他,我会让他回答问题,可是他每次都站在那边,嘴里发出吱吱唔唔的声音,不知道在说什么。后来老师实在没有办法,让他妈妈过来陪同,还劝导他去治疗,可是家人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是不去,还说没什么事,只是缺少关心。现在他妈妈每天都在幼儿园陪读,因为有了专人的看护,老师都轻松了好多,可以多去关注别的孩子了。老师给予一定的帮助是一定的,但是同时也得担负照顾班级其他的小孩,而且孩子因为从小缺少沟通现在有了家长在身边的陪伴的机会,也为时不晚。

事件三:每次中午吃午饭的时候,当保育员分饭时孙晟诚就开始站到旁边,让他回去也不回去,每次看到幼儿园的饭菜就开始摇头不吃,后来养成了只吃白米饭的习惯,有点菜都不吃。为了给他增加营养,想方设法耐心地劝导他,甚至选择喂他,却仍不见效。我又想也许他是没尝过幼儿园的饭菜,于是先尝一口,说:“好香,快吃哦。”可他依旧选择不吃。所以自从来幼儿园都没吃过菜,据他的家人说在家也不吃。

这个孩子结合以上自闭症的表现,以上的语言障碍、行为障碍,社交障碍他都有,在跟家长的交流沟通中大概知道原因,寻找问题的根源,爷爷奶奶只是注意了她的温饱冷暖,爸爸妈妈缺少对他的关心,日常生活中缺少和他的交流,进入幼儿园这个集体,对他来说是个陌生的环境,由于语言表达的障碍使他心理更加紧张,更加无所适从,因而不能融入这个集体,不能适应幼儿园生活。通过与他的家长沟通,果真如此,这孩子的饮食作息习惯都是随性随意的,家长在抚养他的过程中并没有理性的引导,大多数时间都是把他扔给电视。可见家园合作还是有一定的必要性,要充分利用家长的教育资源,这样会有较好的教育效果。

2 学前儿童自闭症的教育途径

自闭症儿童多数是在小时候引起的,许多行为问题是与家长、家庭成员及孩子的成长环境和教养方式有着直接关系。

2.1 家长需要提高陪伴质量

因为是幼儿,家长对其性格会放松,出现小问题都会觉得无大碍,其实积少成多,比如家长缺乏对幼儿的关心,幼儿缺少对外的交流,就会出现言语障碍,这正是自闭症的表现 ,促使儿童独立做事,鼓励引导儿童增加社会互动,不要每天都让幼儿观看动画,有时间多带幼儿外出,增加儿童休闲娱乐技能减少问题行为的出现。

2.2 老师要多关心

自闭症多在幼儿时期,所以与幼儿教师有一定的关联。作为幼儿的启蒙者,在园应该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关注他们,要比平常幼儿更多的关注。比如:在教室上课时注意力要给他们多一点,注意他们的举动。区角活动时,不要限制他的活动,让他按照自己的兴趣逐步适应。生活方面,多方面关注他的自理能力,及时帮助。

篇10

(一)学科理论欠缺,前沿知识不足

文学理论是以研究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及其相互关系、研究文学的创作过程及其规律为主要内容的,对文学教学有指导意义,同时,文学理论又是一个变化发展的事物,是对文学实践经验的概括。作为一名高校文学教师在通晓本学科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应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较高的理论水准,并且能够及时掌握本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不断更新和优化专业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透彻地理解教材,灵活地把握教材,授课时才能旁征博引,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我们目前的教育状况是,一些教师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失去了关心文学发展、文学现象的兴趣,仅仅依靠走上工作岗位前所学的文学理论,几年甚至几十年没有更新、改变,或是过于依赖现成的结论,一切以教参为依据,还有人认为文学教学只讲教材就够了,从事教材以外的学习和研究是舍本逐末。

(二)授课中有“偏爱”文学类型现象

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无意识地表现出了“偏爱”现象。在授课过程中有的教师对自己感兴趣的文学类型给予了过多的青睐,对自己喜欢的作家作品讲解过细,而自己不太熟悉、不甚喜欢的文学形式便则很少讲解。的确,这是教师个人文学兴趣在不经意间地流露,但究其根源,便不难看出是教师以往知识积淀方向单一造成了这种现象。教师的这种青睐与淡化处理直接影响学生对作家作品及文学类型重要性的认识与判断,会在学生心里形成“何为主要,何为次要”的消极暗示。因此,文学教师需要全面提高专业素养。

(三)对中国文学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

文学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不同国家、不同作家的作品都有其独特的创作特点与艺术风格。中国学生在学习英美文学作品时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本国的作家作品,并随时会把自己的想法或是困惑表达出来,希望能与老师进行交流。如,在学习英美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家作品时,学生会很自然地想到中国的浪漫主义诗人,可能会问出“老师,中国有和拜伦的创作背景相似的作家吗?”这样的问题来,而且刘炳善在其所著的《英国文学简史》这部教材中还直接提及了中国诗人李商隐。这就要求讲授文学课程的教师虽不用像比较文学教师那样对中国文学有系统的研究,但至少要对其有概括性的了解。目前的教学现状是,部分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有关中国文学或是涉及文学比较方面的问题时,未能给出全面的或是引导性的回答,失去了调动学生积极、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的机会。

(四)“文学英语”水平有待提高

英美文学教师作为英美文学这种特殊意识形态下产物的传递、阐释者,其语言表达直接影响学生对作家作品的认识与理解,这就要求教师课堂用语的高度概括性与准确性。从目前教学现状来看,部分教师在用英语授课过程中,会偶尔出现词不达意、不知如何表达的情况,个别不自信的教师只好退而求其次,选择用大量母语讲授英美文学,造成了教学、教材两层皮的尴尬状况。而且,文学课程涉及的内容是纵贯一个国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文化现象,文学作品中涉及的语言也是处于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中,如:英国文学作品中就体现了古英语、中世纪英语及现代英语等多种语言形式,因此,教师需要熟悉英语的发展历程并掌握其演变规律,才能对文学作品有全面深入的理解与把握,将其深刻内涵介绍给学生。

(五)科研积极性不高

教学和科研是教师的两大任务。作为传授知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校教师除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必备的相关学科知识外,还应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科研能力,要能够在教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有稳定的研究方向与领域。而我们遗憾地看到有相当一部分文学教师,对自己从事的专业领域知识缺乏探究的热情与激情,知识与教法得不到更新,也总结不出自己的教学经验,使得自己的教学效果停滞不前。

二、对英语专业文学教师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主观原因

部分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失去了再学习的热情。一些青年教师认为自己已经取得英语专业的8级证书及研究生学历,足以证明自己能胜任教学工作,部分老教师认为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是教学成功的保障。上述教师都把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尺定格在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这个狭小的范围之内,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主动分析自己是否在教学中存在不足、对学科知识的把握是否全面,即缺乏继续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客观原因

首先,高校扩招后,英语专业教师多数都承担着超负荷的工作量,教师疲于授课、背课之间,繁重的教学任务扼杀了他们继续钻研业务的热情、阻碍了他们在学科领域前进的步伐。其次,教师缺乏了解学科前沿信息的途径,部分高校图书资料引进缓慢,不能及时将文学领域的前沿信息带给教师。大量的教学任务更是将教师束缚在校园内,缺乏参加各类本学科进修班、研讨会的机会。就这样,文学教师们在自己的“世界”里开展着教学活动。

三、提高英语专业文学教师综合素质的有效措施

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建设具有重要支持作用,因此,学校要重视文学教师的继续教育问题,把它纳入到学校建设的整体规划中,要根据教师的实际状况,为其提供必要的继续教育保障,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思想、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适应新时代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

(一)转变教师观念,牢固树立终生学习意识

学校要大力开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要让教师充分认识到,现今社会是知识社会、学习的社会,知识更新加快。教师不能墨守成规,故步自封,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拓宽知识视野,要积极参与教育科研,真正掌握教书育人的本领。

(二)鼓励教师自主学习,为教师科研提供保障

社会和学校应本着对教师负责、对教育负责的态度对教师自主学习给予多方面的鼓励与支持。就社会而言,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多开展有关培养教师教育技能、专业技能的各类长期、短期培训活动,以满足教师能力发展的需求。从学校来讲,应积极为教师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做到既有政策支持,又有资金保障。教师科研是教师自主学习的方式之一,学校应全力以赴为教师科研服好务,保障教师科研高效、顺利地进行。近年来,多数教师承担了超负荷的教学任务,在时间和精力上都失去了科研保障,对此,校方应做好整体规划,在保证教学正常进行的情况下,应力求最大限度地减轻教师工作压力,使其以轻松的心态、充沛的精力致力于科研活动中。

(三)引入学科前沿信息,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学校应通过多种渠道保证一线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科前沿信息。首先,学校的图书资料部门要了解教师的教学、学习需要,要定期引入专业方面的最新书籍。其次,学校还应有计划地聘请一些专业方面的知名专家、学者到学校为文学教师做讲座,让教师们了解学术界的最新研究动态、关注的焦点以及最新的文学理论实践活动,并鼓励教师针对讲座展开讨论,从而营造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创造浓厚的学术气氛。

篇11

关键词 学生干部;心理健康;学习成绩;SCL90

基金项目:2013年地方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310368074)。

0 引言

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几年社会的主要建设者,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专业成绩等各个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有关研究表明:全国大学生因精神疾病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有28%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10%的学生存在着中等以上的心理问题。这表明:当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极为严重。然而,以往对于大学群体的研究大多针对“贫困生”、“后进生”“问题生”等,很少有关注大学这样的特殊群体——学生干部。

通过对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学习成绩的调查取证,从事学生干部的同学在校这几年的发展现状,试图发现“学生干部”这一特殊身份职能对于大学生自身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利是弊,从而为今后高校的学生教育以及学生干部群体的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问卷调查组随机抽取医学院各系学生干部150人,为学生干部组观察对象;抽取普通同学200名,为普通学生组作为对照组。

1.2 方法

1.2.1 心理健康的测定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进行两组学生心理状况测评SCL90,本测验共90个自我评定项目。测验的九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本测验的目的是从感觉、情感、思维、 意识、行为直到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多种角度,评定一个人是否有某种心理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如何。它对有心理症状(即有可能处于心理障碍或心理障碍边缘)的人有良好的区分能力。适用于测查某人群中哪些人可能有心理障碍,某人可能有何种心理障碍及其严重程度如何。

1.2.2 学习成绩

从各系调出两组学生近年来的综合测评成绩进行比较。

1.3 研究过程

表1

*代表p<0.01;**代表p<0.001;有统计学意义。

调查时间为2013年12月~2014年12月,以调查组为单位对学生进行无记名集体问卷测试,统一指导语,要求被试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量表的每个项目做出独立评定,发放问卷350份,回收问卷350份,回收率100%,有效350份,有效率100%。并从各系调出两组学生近年来的综合测评成绩。

1.4 统计方法

对测试结果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1.5 结果

1.5.1 150名学生干部与200名非学生干部SCL——90各因子总均分的比较(+s),见表1。

1.5.2 150名学生干部与200名非学生干部学习成绩总均分的比较(+s),见表2。

表2 以大三学年为例

2 讨论与分析

2.1 在本次研究的150名学生干部与200名非学生干部在SCL——90各因子总均分及标准差的比较(+s),见表1,总均分学生干部组稍低,但在SCL——90九个因子中,非学生干部组在(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六个因子方面自评分数高于学生干部。因此,从整体而言,学生干部组心理健康整体优于非学生干部组。学生干部组的强迫、焦虑、偏执三项得分显著高于非学生干部组(P<0.01)说明所调查学生干部的强迫、焦虑、偏执方面比非学生干部组症状显著。这是因为一般而言,学生干部性格比较外向,喜欢与人交往和表现自我,他们具有一定的自我管理和管理他人的能力,他们的心理素质比一般同学要高一些。而多数情况下,在大学担任学生干部的同学,在中学甚至小学都有担任学生干部的经历,经研究表明,个体心理发展,不仅受个体影响,还受外界因素影响,其中包括教育和培养。[1]

2.2 根据表2可以看出,高校学生干部群体在学习成绩排名上,平均值高于非学生干部组,且离散程度较分散,证明高校学生干部组学习成绩整体优于非学生干部组,但仍出现少数学生干部学习成绩不理想。分析得出,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与学生干部选取的标准有关联,大多数学生干部在任职期间因自身角色的榜样定位,更为注重学习成绩的提升,但仍不可避免的出现少数学生干部的学习成绩排名不理想。

2.3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大学的学生干部应该是品学兼优,思想先进、刻苦拼搏的代名词,是学生群体的骨干,是老师赞美的对象,是同学学习的榜样。有学者认为,由于工作原因学生干部需要接触很多人,协调很多方面的关系,他们本身生活的充实和广泛的交际面,使得学生干部几乎不存在忧郁方面的问题[2]。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一个特殊阶层,他们不但要和普通同学一样学习专业知识、参加学校、班级的各项工作,而且还要承担大量的社会工作;另外学生干部作为学生中的领导者,直接与学生打交道,他们的心理健康、工作作风等直接关系到学生工作的好坏。学生干部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之外,在别的领域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他们的发展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作为医学院的学生干部,由于课程任务重,除去在学习和用在学生工作上的时间,理论上没有时间去放松自己。但由于高校大环境的影响,他们对于普通同学较为闲适的生活也非常羡慕和嫉妒。大学的学生干部大都是为了提升个人的能力才加入学生干部的,但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大学丰富的课余生活产生了矛盾,如果重视学习,工作势必受到影响,违反加入学生干部的初衷;如果重视工作,学习势必受到影响,违反上大学的初衷,高校学生干部由此陷入一种两难的境地,容易产生焦虑和强迫。因此,高校的学生干部群体更值得我们重视与研究。

综上所述,在高校学生培养这一大环境下,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根据学生在校园身份职能的不同,因材施教。在把握总体的同时,还应兼顾部分所谓的“特殊群体”,有层次,有差别的教育方法,将成为今后高校教育共同探讨的长期话题。

参考文献

篇12

作者简介:陈佳(1983-),男,硕士,遵义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实验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

0引言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和学校多媒体设施的不断完善,多媒体教学已逐渐融入到现代教学体系中。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受重视,作为一种兴起的教学手段,有利也有弊,因此在使用传统教学的同时也要兼顾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本文通过对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的比较分析,提出应避短扬长,寻求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方式,在新时代的教育理念下发挥其价值,培养更多人才,构建人力资源强国。

通过对某高中二年级上信息技术课程学生的调查及和部分教师的交流发现,在教学过程中,82%的人喜欢用多媒体教学,9.5%的人习惯传统的教育模式,8.5%的人觉得都一样。部分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的内容丰富,有图片、视频、动画的配合。部分学生反映多媒体教学所传授的信息量多,教师很少板书,讲到重点、难点时还没来得及记好笔记,就讲到下一个内容,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不准,吃不透所讲的知识点,做题时容易出错。调查数据如表1所示。

基于“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教学理念,围绕引导、沟通、和谐、探究、合作的模式,创造民主、公平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生存生活能力。现对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利弊做以下分析。

1多媒体教学方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优势

对于每一门学科,教学内容有繁杂与简易之分,概念有抽象与直白之分。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较强的科目,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使学生容易理解,利于达到教学预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1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其求知欲

多媒体教学根据教学内容融入了声音、文字、图片视频,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必要时还可播放动画作为辅助,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幻灯片制作中,把握好切换方式,使学生视觉不疲劳,激发对本学科的求知欲望。对于课后的问题,在给出正确答案时,匹配与答案配合的声音,如“完全正确,可不要骄傲哦”、“很遗憾,相信自己,继续努力”等,既活跃教学氛围,又让学生感到教学有趣味。

1.2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创设情景和开展教学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模拟各类情景,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图片动静相结合,有声无声相接替,使复杂变得简明。例如,要讲述计算机病毒对电脑的危害时,单凭讲述不易让学生明白,这时可以下载一个模拟视频,一个小机器人代表计算机病毒,它进入电脑后,先撬开防火墙的大门,进入电脑的磁盘,破坏数据,然后自我复制,接着破坏软件使电脑瘫痪,通过这样的演示,学生更能明白计算机病毒对电脑的危害,课后,教师引导,大家回去寻求预防计算机病毒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动脑动手,然后教师再进行点拔。

1.3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更好地突破重点、难点

一堂课的内容,重难点的传授是关键。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到重难点时会突出强调,以引起学生注意,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教学重难点用颜色标记,放大字号,必要时加上图片、声音动画,或者视频,使学生更加清楚明白,内容表现醒目、直观,方便记忆。

2传统教学方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优势

2.1使用传统教学,便于学生和教师的合作交流

传统教学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演示法、提问法、讨论法,以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调、形态、表情、动作等能够让学生们感觉到课堂的活跃有趣,并感受到教师的亲切,乐意和教师交流,积极配合教学过程,这样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2.2使用传统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

传统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要跟着教师走,对于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教师详细讲解过程,对于不同问题,会有不同的解决方式和解决思路。这样,学生的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对于新事物,学生便会去寻找解决的方法。

3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融合

通过对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分析可知,二者各有优势,因此要按教学相长的道理,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以传统教学为基础,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

3.1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控制教学进度

课堂上复习知识点时,可以通过放映课件或电子档的方式展开,以省去板书的时间。在讲授新的知识点和教学重难点时要提醒学生们注意,并放慢速度,教师进行板书,学生记笔记。记笔记是一个加深记忆、强化理解的过程,这点要重视,学生记好后教师再继续教学。

3.2注意利用教学的辅助资源

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讲解一些特殊内容时,可以辅助挂图、模型,且要发挥好黑板的作用,重要信息可以采用多媒体画笔标示后,再书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3.3要高品质地进行沟通、合作、探究

传统教学注重和学生的沟通、合作,只有沟通,才知道学生们有哪些问题,想些什么,这样方便教师的教学反思,为满足学生的需要调整教学思路。多媒体教学也应该注意和学生的交流,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利用媒体的资源优势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强化学生的探究及实践能力。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总结到创造。

3.4使用多媒体教学可方便知识的收集扩展

上课时,可以将制作好的课件进行放映,复习知识,开展新课,这样可以省去一些不必要的板书内容,在讲到一些概念时,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增加知识点的内容,扩展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完成教学内容后,可以收集该课程的相关习题,现学现用,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知识点。

3.5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提升教学质量,完善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内容制作好课件,多媒体教学中有动有静、声情并貌、形象直观,上课时可以利用好这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以基础为基石,然后进一步扩张,有利于学生打好基础。例如,计算机基础知识是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这部分应主要以传统教学为主,多媒体教学为辅,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内容,如什么是计算机病毒,什么是搜索引擎、防火墙等。可以采用图片、短片的形式加以配合。多媒体教学可以解决传统教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能够使学生快速获取知识。传统教学精髓长存,有些课程和教学内容利用传统教学方法,其效果要比多媒体教学要好很多。所以应把二者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以更好地应用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

4结语

在科技日益进步的今天,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已融入到了教学体系中,并与传统教学产生了一些矛盾,需予以高度重视,应使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实现优势互补,发挥二者各自长处。探索新形势下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是人才强国战略和教育发展研究的新动向。

参考文献:

[1]徐晓飒.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之辨[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5(3).

[2]孜拉,林玲.关于多媒体教学方式的调查及建议[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

[3]张莉,邓旭华.在高职教学中寻找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最佳结合点[J].福建电脑,2006(12).

篇13

教学机智生发的时间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运用教学机智对课堂的意外事件进行及时、迅速、有效的处理,使课堂教学保持平衡与稳定。可见,教学机智是在课堂现场中进行的,离开了课堂教学这个现场,教学机智根本无从谈起。课堂教学机智的“现场性”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就是不能事先计划,而计划一个教学机智也是不可能的,如果事先计划,那就不能称为“课堂教学机智”了。

(二)处理的果断性

教学机智是在课堂上教师对意外事件的处理中表现出来的,处理得越果断、迅速,就越能体现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也越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如果优柔寡断、举棋不定,经过很长时间的考虑才进行处理的,一般不认为是教学机智。

(三)效果的良好性

效果的良好性是决定是否是教学机智的最重要的指标。教师对课堂意外事件处理得不好,即使其具备了教学机智的其他特征,我们亦不认为这是教学机智的行为,只有效果良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才是教学机智。

(四)意外性和复杂性

必须是在处理课堂意外事件和复杂课堂教学情况中表现出来的能力。课堂意外事件具有如下特点:①突发性,即它往往是突然发生,出于意料之外的;②偶然性,即它是偶然发生的,不是固定的和经常的;③新异性,即它是课堂教学中一种无关的新异的刺激,干扰和影响了原来课堂教学计划和活动的正常进行;④不定性,即它表现不一,有时明显,有时则比较隐蔽;⑤两极性,即对它处理是否得当,将会带来积极和消极两种不同的结果。另外,复杂课堂教学情况是指课堂中一些复杂的和较难以处理的教学情况。只有在处理课堂教学意外事件和复杂课堂教学情况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才能称为教学机智。

(五)独特性

课堂教学机智的生发是由许许多多的因素推动的。从构成的因素来看,有环境的因素、人的因素、社会的因素等;从教学自身的因素来看,有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教材的因素、教法的因素等;从教师自身的因素来看,有性格的因素、心理素质的因素、观念的因素(包括人生观、价值观、教学观、学生观、课程观、教师观等)、身体的因素等。由于多种因素推动教学机智的生发,而这些因素不可能一成不变地重复出现,因而使它具有独特性。

(六)灵活性

灵活就是机灵、巧妙、不死板。因为课堂教学意外、偶发事件和课堂复杂教学情况发生的具体情况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不可能存在两件完全一模一样的相同事件,因而在处理时,不但要求教师的思维方式开放、多变、敏捷,而且要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到有针对性。

二、新课程与传统课程背景下教学机智的不同之处

(一)教师对课堂教学机智的认识不同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普遍重视课堂教学机智,认为教学机智是教师个人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亦是教师高超教学艺术的具体展现。而在传统课程背景下,教师普遍认为课堂教学机智并不重要,认为教学机智只是摆脱课堂困境的一时的权宜之策,保证课堂有序、按时、按量完成才是课堂教学中的头等大事,有些人甚至认为教学机智是教学技艺的雕虫小技。

造成两者之间如此之大的差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教师角色的变化是造成教师对课堂教学机智认识的差异。教师角色的特征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传统课程的背景下,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传授知识,管理学生和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以求学校有更高的升学率。社会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定,亦是局限于社会贡献的层面上,把教师比作“红烛”“园丁”“人类的工程师”“春蚕”等,而忽视了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职责主要有两个。首先,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是由于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向探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其次,教师由学习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新课程要求教师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是因为学生素质的形成,是一个主体建构的过程,不是严格统一的管理下能够完成的。这样看来,新课程更加关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和发展,共同体验生活和体现教师自身的生命价值。

(二)生发课堂教学机智的教学背景不同

1.传统的课堂教学背景

首先,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灌输式的教育,教师把学生当成了知识存放的“仓库”,教学就是尽可能多地往这些“仓库”里存放知识。正如保罗・弗莱雷所说的“灌输式”教育那样:“把学生当成了‘容器’,变成了可以任由教师灌输的‘存储器’。教师越是往容器里装得彻底,就越是好的教师。学生越是温顺地让自己被灌输,就越是好学生。于是,教育就变成了一种存储行为。”其次,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无视学生差别的“统一”的教育。传统课堂教学像一个加工厂,把各种类型的学生加工成统一的“标准件”,这样的课堂教学有统一的培养目标、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课程、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的评价标准、统一的答案。可见,在这种传统的课堂中,学生只有听的份,不用去思考,不敢提出自己的见解,因为教师是权威,由此造成了师生缺乏交流,教学机智的应用机会少之又少,亦使教师普遍认为偶尔应用教学机智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手段,从而导致教师忽视对自身教学机智的培养。

2.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背景

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目标是“三维”的,即要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正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说的那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统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特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于是,教学变成了师生之间的平等的交往,学生可以充分展示其个人想法和兴趣爱好,这样一来,教学机智的生发并非刻意设计但却不断创生,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

(三)评价课堂教学机智的标准不同

1.传统课程背景下评价课堂教学机智的标准

这些标准包括:教学机智的运用是否能马上解决当前课堂教学面临的困难;能否让课堂教学顺利步入正轨;能否让教师摆脱窘境,保持教师至高无上的权威形象地位;能否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这堂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计划;能否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能否疏导冲突,消除矛盾,使课堂意外事件和复杂课堂教学情况烟消云散,等等。

2.新课程背景下评价课堂教学机智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