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沟通与交流的技巧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举起左手想要回答老师的问题,当老师让他回答时,他却答不上来。课后,老师问他为什么,这个学生说:“别人都会回答,如果我不举手,别人会嘲笑我。”老师听后,私下告诉这个学生,下次提问时如果会回答就举左手,不会回答就举右手。从此以后每次看到他举左手,老师都会尽力给他机会,举右手时从不让他回答。经过一段时间,这个学生变得开朗很多,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在这个例子中,教师很好地接纳了这个学生,并没有因为该生的成绩落后而讽刺甚至训斥,让孩子意识到了尊重,这样的沟通方法效果非常明显。
二、尊重学生
有经验的教师在批评学生时,从来不会讽刺和诋毁学生的人格。这就是对学生人格的重视和尊重。
例如,如果学生的基础较差而没做作业,老师会如何处置呢?
教师甲:“为什么不做作业?这样懒,将来怎么会有
出息?”
教师乙:悄悄把他叫到一旁,拍拍他的脑袋说:“慢慢来,尽量把会的题目先做好,不会的题目找机会向学生和老师请教吧。”
在这个例子中,教师甲没有尊重学生的人格而是借题发挥。这样的做法没有任何作用。而教师乙尊重了学生的人格,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没有伤害学生。
三、理解学生
教师和学生对于任何观点不可能完全一致。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强调自己的个人观点,忽视学生的心理想法,学生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学生最苦恼的是平时不被人理解,所以教师要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让学生感到老师是理解自己的。学生一旦接受了你,沟通才会有效。
课上,一位学生拿出一本小说偷偷摸摸地看,老师走过去什么也不说就拿走了小说。这位学生又掏出一本杂志看,老师又拿走他的杂志。此时,学生又故意趴在课桌上睡觉。老师当众训斥:“再不听话,就打电话让你家长来!”“你想怎样就怎样!”学生回答道。如果从学生的角度分析,首先这位学生基础差,课上听不懂,于是就干脆看课外书。教师可以走过去轻轻地说:“小说里可能有你喜欢的内容,但上课不能分散精力!实在想看,在放假的时候,或做完作业再看不是更好吗?”我相信这位学生一定会收起小说,专心上课。
四、赞美学生
篇2
一、爱是交流的基础,沟通的前提
家长要宽容孩子,反思教育孩子的方法,学会等待孩子的觉醒。宽容能够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利于孩子的生命成长,满足了孩子的精神需求。它不等于放任,放任是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最重要的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于单一,也不要过高过严,以完美的标准去衡量孩子,容不得他们身上有一点缺陷,实际上违反了生命成长的规律。宽容意味着先接纳,后升华,给孩子一个广阔的心理空间,诱发孩子的求知需求,成为自发的内在需要。让孩子体验家长的爱,拉近彼此的距离。对孩子的爱不能裸,爱在心底就可以。
如果家长能够为孩子营造一种自由的宽松的和谐的家庭环境,那么,孩子就会感觉到这个家真正属于自己,可以自由表达意愿的天地,可以享受亲情和幸福的乐园。在这种环境中,孩子和家长中间的心理距离和情感距离拉近了,每天都会感受到家长的挚爱和深情,所以,孩子就愿意向家长敞开心扉,有了成绩,愿意和家长一起分享;遇到了困难,愿意向家长求助;受到了挫折,也愿意向家长倾诉,以使自己受伤的心得到抚慰。否则,孩子就不认为这个家庭是真正属于他,这里没有自由成长的空间,这里不是快乐的天地,孩子宁可到网吧里去宣泄自己的情感,或者向从来不曾认识的网友倾诉心声,也不愿意向家长敞开心扉,即使有什么困难或者受到了挫折,也不会向家长倾诉,宁可一个人忍受心理上的痛苦和情感上的折磨。这样,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就会出现严重的障碍,根本无法进行。
二、尊重是交流的纽带,沟通的桥梁
沟通是双方自愿的一种交流方式,是相互之间健康的情感联系,所以,只有在互相尊重的条件下,双方才能想到一起,才能走到一起,才能坐到一起,才能谈到一起,也就是说才能进行沟通。如果一方不尊重另一方,盛气凌人,居高临下,漠视对方的存在,漠视对方的情感,漠视对方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感受,那么,这就是不尊重对方,在这种条件下沟通是没有办法持续下去的。所以,在与孩子进行沟通的时候,必须给孩子以充分的尊重,让孩子感觉到他在家长心中具有比较高的地位,家长是把自己当作一个能够交心的知己来看待。于是,孩子就愿意与家长进行沟通,有什么话都想和家长说。当然,家长提醒孩子时,充分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学会为孩子分担忧伤。孩子犯了错误,特别是有不良的行为习惯后,给予孩子适当的提醒作为补充,让他有一定的心理体验,以震撼孩子的心灵,让他产生自我改正的意识。还可以直接提出批评,但不是居高临下训斥,而是朋友般平等式的提醒。这种提醒符合孩子的心理需求。有的家长批评孩子是语言刻薄,只图自己发泄得舒服,不管孩子感受。在给足面子的前提下有多种批评方式,巧妙使用故事性批评,通过讲一个故事的方法,让孩子领悟其中的道理,自觉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使用幽默性批评,在说笑话的过程中达到提醒孩子的目的。
篇3
编辑是一个全能的职业,绝不仅仅是坐在办公室编辑稿件这么简单。从民国时期著名的出版人,到如今各大出版社的策划编辑,与作者交往的能力是工作的敲门砖,也是决定一本书成败的关键一步。那么,编辑与作者交往的艺术,与其他行业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共通以及不同之处呢?如何才能成功地与作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呢?
一、编辑与作者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渠道及应对技巧
1.电话投稿。编辑结识作者的第一步,一般是从电话沟通开始的。如果是坐在办公室接到作者的投稿电话,编辑一定要询问清楚对方的书稿题材、内容、作者的身份、写作情况等。由于投稿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很多作者并不了解出版社的情况,很有可能他们的作品并不符合编辑的出版方向。经过简单询问后,编辑应简明扼要地介绍下出版社及自己所在部门的工作情况,并请对方发来书稿后仔细阅读以作进一步判断。书稿最好要求发送电子版,如作者实有不便,只能邮寄纸质稿,一定要与对方约定纸稿是否需要退还,以避免本社未能出版却将对方原稿丢失的情况发生。
2.在讲座、学术研讨会等场合约稿。去参加这样的活动之前,必须提前做好准备。着装上要偏正式,庄重大方。参会前尽可能多了解下主讲人或者参会人员的名单、单位、研究领域、已出版作品等,有目的性地接触作者和进行约稿。若未能提前看到参会名单,会上就需要根据自己的判断与作者灵活交往。遇到作者发言的主题符合自己的编辑出版方向的,或者日后可能成为潜在约稿对象的作者,交谈时主动留下联系方式。现在参加研讨会经常都是互换名片,会后名片收到一大叠,回去一放,或许就忘了进一步接触。笔者有个经验,接到对方名片,用手机给对方发个信息,说清楚自己的单位和姓名。对方收到信息,顺便就可以保存联系人,存入通讯录,使得互换名片真正转化成建立实际的联系。
3.主动出击联系作者。作为策划编辑,经常会根据市场热点和潜在的市场需求中策划出一些选题,要实现这些想法,就必须找到好的作者。还有时候获悉了某位作者正在完成一部作品,或者某部作品到了版权期,想获得其版权,也得联系到作者。这些都需要编辑主动出击。首先就要找到作者的联系方式。目前的信息社会,互联网上信息丰富,搜索功能强大,找到作者的单位、家庭、他的人际交往圈子有没有自己共同认识的人,这些都是联系作者的方法。笔者曾经通过一位采访过某作者的记者,成功要到了作者的联系方式。约稿本身对作者也是有益的,一般你能找到的人都会帮助你牵线联系。第一次去拜访作者,可以准备些自己策划出版的图书,这是编辑真正的名片,向作者展示下你的工作,让他们可以放心把书稿交给你。同时可以准备个用心的小礼物,并非价格昂贵,而是要能体现你的重视和心意。比如到从事文学创作的作者家里拜访,送上一束鲜花,怡人的芬芳必能给作者留下较好的印象。
二、编辑与作者所共同追求的理想合作关系
作者完成作品,交到出版社之后,不管书稿内容本身如何好,也需要编辑的慧眼和二次加工,使得藏于深巷中的美酒香飘四方。作者是为了自己的作品实现最大的价值,成为驰骋疆场的千里马。而编辑就是这个伯乐,赏识千里马,并将其潜能发挥到极致。编辑和作者之间必须遵循一定的交往原则。
(一)相互尊重
任何著名的作家都是从无名时成长起来的。很多大作家都经历过出版社的屡屡退稿。而对于编辑来说,对于所有的作者当一视同仁,不能捧名人而轻视新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编辑都有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和出版方向。遇到这样的稿子,绝不能以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而去妄自批评或者非议作者的作品。如仔细权衡选题并和出版社达成一致,不能出版某部作品时,也不能据此否定对方,而应该客观分析其作品的优缺点,如有可能,给出自己的修改建议,并诚恳地说明本社不能出版的原因。这样即使一部作品未能合作,编辑和作者也能建立良好的关系,功夫在书外。或许作者的下一部作品就是交给编辑编辑的下一本畅销书。
(二)相互理解
作为作者,创作一部作品如同怀胎十月,一旦完成便如孩子般珍爱,甚至对于一个字、一个标点都很在意,不希望编辑改动。而作为二次加工主力的编辑,则更多从编辑规范、市场需求等方面考虑,如书稿内容是否符合编辑出版规范、字词语义是否准确、有些描写是否精炼。双方角度不同,难免在改与不改的问题上有所异见。还有些作者因为出书多了,对后期的排版设计等流程比较熟悉,也希望封面等按照自己意思设计,以表现自己所期望的意境。而编辑为了照顾读者的感受,有另一种期待。这些问题,就要求编辑和作者互相理解,双方多换位思考,不管是讨论还是争执,都要牢牢把握大家都是为了作品好的一致原则。编辑多考虑作者的创作意图,尽量保持作品的原汁原味。作者也要跳出自己的创作思维,站在读者角度想想编辑为什么建议这么修改,改了是不是确实对作品有益。这样一来,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达成共识也就并非难事。
(三)专业合作
一部作品从策划到出版,就是作者和编辑付出智力劳动的过程。我们现在更提倡编辑不仅仅是作品完成之后的审稿人,而应该是作品创作过程的参与者。尤其有些策划是编辑找到的作者,这种专业合作关系就更加明显。编辑想到一个选题,在对市场调研及对市场上同类图书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自己心中应该有个大致的框架。和作者沟通时,这些想法作者可以有效地吸收。作者创作过程中,有些事件或者人物关系不知如何走向时,不妨和编辑聊聊,跳出创作框架,以编辑的专业经验,必能激发出作者的创作灵感。成稿之后更是编辑发挥的时候了。同样的书稿交给不同的编辑,必会做出不一样的感觉。在整体的设计上,对作品的几大主题要筛选出关键的表达话语,比如爱情喜剧文学作品,编辑过程中如果只表达了爱情或者喜剧,元素不全面,作品的内涵就会缺失掉关键部分而变得不完整。好的编辑,一定是锦上添花,将优秀的作品提升一个层次。
(一)明确双方目的的同一性
编辑和作者虽然立场不同,可是工作的目标是统一的,都是为了书稿的尽善尽美。在沟通过程中明确了这个原则,就不会出现意气用事、非要争出个高下来的低级错误。沟通书稿不能本着一定要说服对方的预设立场。多换位思考,倾听下对方的“为什么”。问问作者这样创作的意图、不愿意修改的理由。作者毕竟是书稿的创作者,他的坚持一定有自己的原因。而编辑是给予书稿二次生命的人,提出来的修改意见是比较客观的,也是综合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行业经验的。双方都抛弃自己的成见,退一步海阔天空。
(二)认清自我角色,摆正思维心态
或许编辑有好的文笔,但是作者有自己的语言风格,接受了稿子就必须尊重和保持作者的风格。那种觉得自己写的比作者好、恨不得把对方稿子推倒重写的想法要不得。对于作者来说,交了稿子不等于就得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思出版。编辑作为第一读者,有着丰富的审稿经验,跳出创作思维,站在客观立场,往往能发现稿子的结构不合理、体例不清晰、情节前后矛盾等问题。指出来,有道理的,作者虚心接受就好。美国格罗斯主编的《编辑人的世界》中曾经提到:“作者必须明白,编辑是激发他们、鞭策他们,有时甚至是逼迫他们达到创作巅峰的必要力量。编辑有他们自己的创造力,而这种能力是作家很少具备的。编辑通常具备了批判性的分析能力、超然的眼光,以及作者应该善加利用的卓越表达能力。……作者应该对这种编辑才能抱着敬意,肯定这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才华,同时从中受益。”
(三)尊重作者原作,尽量不改、改必有据
孙犁曾经说过:“作者原稿,可改可不改者不改。可删可不删者不删。不代作者作文章(特别是创作稿),偶有删节,要使上下文通顺,使作者心服。”这就是编辑的最高境界。不得不改的,必须有所依据,是不是有著作权问题,是不是违反了相关编辑规范等。改动的部分,最好告知作者,请其核对和认可。不能确定到底改不改的问题,及时跟作者沟通,在掌握更多创作背景的基础上,修改会更加客观。
(四)提升专业素质,取得作者信任
对于初次合作的编辑和作者,建立信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也是编辑展示自我专业素质的过程。笔者曾经在策划一本教育类图书时,根据书稿结构,在梳理作者所给的上千张照片中迅速挑出几十张与内容吻合的照片插入文中。作者一筹莫展的照片问题解决后,对编辑的专业能力马上增加了信任感,合作也变得顺利愉快。编辑提出修改意见要有理有据,要能看到作者忽视的方面,避免稿件出现政治倾向等严重问题,这样的专业素养是合作的良好保障。
作为编辑,掌握了与作者交往的艺术,处理好与作者的关系,与作者一起打造精品图书,才能创造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篇4
我深信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是在和父母的谈话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的。”可见,沟通在家庭教育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究竟如何做到有效的沟通,却是摆在每一位家长面前最棘手,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亲子间的交流与沟通已成为现代家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曾指出:“法官的行业是法律,传教士的行业是宗教,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必须运用各种方式来教育子女,而沟通正是其中一个最主的要方式。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在思想上发生不地的改变。因此,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跟随时代变化的步伐,同孩子们一道观察世界、思考世界。如果家长们还总是把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停留在“我们当年”、“我们小时候”的话,那么与孩子之间势必要产生隔膜和代沟。要知道,“时代不同了,方法不一样”,不能依然沿用老的办法、旧的思维去对待生活在现今世界里的孩子。因此,沟通与交流的特有功效就在家庭教育中显示出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家庭教育实质上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沟通的活动过程,其沟通效果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家庭教育的成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家长们抱怨孩子如何难管教、不听话,甚至与家长的想法背道而驰。当有问题发生时,孩子们也常常采取回避、甚至撒谎的态度,他们宁愿把自己封闭起来也不愿意让家长走近他们的世界,参与他们的生活。在孩子的心理,他们认为父母与他们在思想上是有代沟的,是无法互相理解和沟通的,因而完全不屑于家长对他们的管教,甚至对家长的说教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形成对立的僵局。由此可见,沟通不畅不仅仅是造成了亲子间缺乏了解和感情的隔膜,同时它严重地影响到了家庭教育的效果,使极为重要的家庭教育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和意义。
二、造成沟通不畅的原因分析
人与人之间都需要通过沟通与交流的方式增进了解,加深感情,那么对于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幼小心灵的成长变化是无时无刻的,因此更需要得到家长的关心和帮助。而良好的沟通将在父母与孩子之间架设起一道心与心相通、情与情交融的桥梁。它将有利于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更深厚的感情基础,帮助父母及时发现和了解孩子心理存在的问题,这不但对孩子的心身发育非常有利,同时也使父母能够成为与他们分享快乐、共同成长的朋友和知心人。可见,良好的交流与沟通在家庭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影响和决定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家庭陷于沟通和交流的困境中呢?
首先,家庭教育理念中缺乏对沟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现代家庭教育理念中,沟通教育的重要性往往被很多家长所忽视。不少家长只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情况,认为只要身体好、学习成绩优秀,就是最成功的教育,因而忽视了亲子间沟通与交流在整个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不少教育失败的家庭在查找原因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发现父母与孩子间因不经常交流思想,沟通感情,是导致出现一系列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同时因交流少、沟通少,还大大影响并制约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作用的发挥,并使家庭教育陷入了被动和尴尬的境地。很多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此,把很大的精力和金钱都花在学习上。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惯性,使孩子与家长之间非常缺少时间进行沟通,因而就忽略了对孩子心理成长的关心。孩子想些什么,有什么困惑,需要什么帮助,家长们都很茫然。久而久之,父母与孩子间的距离越拉越远,从心灵深处产生的代沟和隔膜也越来越深。
其次,沟通方法不正确造成沟通障碍。很多时候沟通障碍是由于家长在沟通中不讲究方式、方法造成的。很多家长都没能根据孩子的年龄阶段、性格特点以及实际情况来调整和把握沟通的方式、方法。有的家长喜欢用命令式的语言,不容孩子发表自己的观点,使沟通变成了发号施令;也有的家长喜欢说教式的沟通,总喜欢摆些大道理、讲些大理论,而这种枯燥乏味的说教,孩子们早就听的不耐烦了,这种沟通方法只会让孩子产生厌烦情绪,丝毫起不到作用;还有的家长根本不顾及孩子接受能力的大小,完全只从家长的角度发表观点,从而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不愿意再与家长进行交流;还有的父母总是用自己主观的想法去衡量孩子的需要和感受,因此造成许多误解和偏差,从而导致亲子间的沟通无法顺利进行。
第三,父母在与孩子进行沟通时,往往不注意沟通的语气和措辞,这让孩子总感觉到自己处于弱势,家长处于强势,因此不愿意同他们敞开心扉进行交流;也有的家长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有时甚至带着怨气跟孩子沟通,因此这让孩子除了产生害怕心理之外,根本达不到沟通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不少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总是批评多于表扬,禁止多于提倡,指责多于鼓励,贬低多于欣赏,命令多于商量。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孩子经常处于不被尊重和被动说教的地位,因此很容易对家长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严重影响了沟通的质量。
三、良好的沟通要讲究方式方法
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对于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学会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可以把家长的期望和关爱充分地传递给孩子,并为孩子提供最佳的成长环境和愉快的生活空间。但是,与孩子沟通时间少、质量不高等问题正困扰着不少家庭。因此要想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家长们还需要掌握正确的方式方法,从而使沟通变得轻松而和谐。
1.亲子间的沟通要保持平等关系。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平等。不少父母总喜欢自己高高在上,认为“我是家长,我说了算,孩子必须听我的”,从而忽视孩子的心灵感受,扼杀了孩子的话语权,使亲子间的沟通变成了“一言堂”。这种沟通方式不但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同时也使沟通变成了“走过场”的客套话,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在沟通中,家长应该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同样的高度上,像朋友一样和孩子去探讨,切忌把沟通变成指示和训话。同时,父母还应针对孩子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与孩子民主协商,平等对话;并充分尊重孩子的人格,与孩子平等相待,要以理服人,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和对父母的信赖,最终实现有效沟通。
2.亲子间沟通要相互信任。
父母对孩子的信任是对他们最大的鼓励。只有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沟通,才是最容易被接受的沟通,从而产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效果。
而父母要充分做到信任,就必须让孩子感觉到他们是被信任的。家长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肯定性的语言、欣赏的目光、奖励的措施等等,向孩子传达父母对他的信任和肯定,从而在沟通双方建立起信任的桥梁。由此,孩子才更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自觉自愿地接受父母的教导,从而使亲子关系变得更加融洽。
3.沟通交流要保持经常性。
家长要根据孩子无时无刻变化的情况,适当地安排交流与沟通的内容和时间。不要把交流当成是任务,像开会一样例行公事。其实,父母与孩子间的交流就是一种心灵上的沟通,情感上的互动。父母通过交流更加了解孩子,而孩子也通过沟通更加体谅父母。因此,家长要把沟通当做像关心孩子吃饭、睡觉一样平常的事情去做,而不要搞突击性和临时性。
同时,沟通决不能只凭父母的心情,高兴时有沟通,不高兴时就等心情好了再沟通。毕竟,交流是为了更及时、准确地了解孩子的发展变化,从而为解决孩子存在的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一个月沟通一次,甚至半年沟通一次的行为,对于家庭教育而言,几乎起不到任何作用。而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更要适时调整沟通的次数和时间,尤其在发现孩子有所变化时,就更要及时进行沟通和了解,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要把握沟通时语言使用的分寸,要多赞美、少批评。
亲子间的沟通,必须注意语言的使用,无论从词语的选择,还是语速和语调上,都应该把握分寸,因为不同的表达方式,其沟通的效果也将截然不同。恰到好处的赞美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兴奋剂和剂。家长适当地对孩子给予肯定和赞赏,将会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并且增加孩子对父母的好感,从而更加乐于同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
同时,对犯错误的孩子,也不要夸大处理,而应该心平气和地指出错误的原因以及今后应该如何改正。
篇5
护理心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已得到普遍认可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心理护理作为现代护理模式的重要组成,应贯彻临床护理全过程[1]。急诊病人发病急、病情重、病种复杂,多具有紧张、痛苦、恐惧等心理问题,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而形成心理生理的恶性循环,再加上其家属的焦虑、烦躁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情绪稳定。这些应激心理若得不到及时调整、疏导和控制,既增加患者的痛苦,又影响治疗效果[2]。护患交流,能促进病人生理和情感的平衡,促进了疾病转归与健康的恢复。掌握、提高交流技巧,做好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与病房的整体护理变通融汇,有待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
1 护患交流的重要性
在现代护理模式中要求护士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有关知识对患者实施全方位的整体护理,其中护患交流的作用就越发显得重要。在急诊患者心理护理中,护患间的交流是实现护士为患者服务或减轻患者身心痛苦,创造最佳身心状态的需要,亦是促进护患间理解与支持,提高治疗、护理效果的需要。护患交流包括语言交流和非语言沟通。
2 语言交流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传递,包括意见、情感、观点、思考等的交换过程,依此取得彼此间的了解、信任及良好的人际关系。
2.1 掌握语言交流时的倾听技巧:耐心倾听,与患者交流要有充分的耐心,集中精力,并且不随意打断。
2.2 掌握语言交流时的方法技巧[3]:①适当反应,用语言交流表示对谈话内容的兴趣和鼓励;②保持感情、态度中立。在患者动情时增加自己的感情反应,会加重对方的 刺激,使用或过早使用道义上的评判会导致交流的终止,故应保持情感与态度的中立,是谈话延续。③仪表仪态端正,语气态度温和,视线角度合适,回答问题恰当,掌握交流技巧,取得病人信任。④语言交流要讲“情感”性;⑤语言交流要讲“原则”性,护士与患者交流,要把握尺寸,即原则性。既严肃又灵活,既高贵又亲切,既坦诚又慎言;⑥语言交流要讲“针对”性,护士在与患者交流前必须明确谈话目的,了解护理对象的医护状况、文化水平、包括经验、病情、情景等。针对不同现象、不同问题,确定谈话内容和方式。做到语言因人而异、因时因地而异、因情而异等。
3 非语言沟通
3.1 非语言沟通的特点:非语言是指人的仪表、体态、行为与语言[4]。非语言沟通是通过眼神、动作、表情、姿势等方式将信息传递给对方,是无声的、持续的。它有着辅助仪表、强化感情的作用。如果一个护士举止端庄大方,各种操作技术娴熟,必定给患者留下美好的印象,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产生亲切和依赖感,能够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从而达到心理护理与心理治疗的目的。
3.2 非语言沟通技巧:①保持目光接触,以示沟通的诚意及对患者的尊重;②适当反应,用非语言交流表示对谈话内容的兴趣和鼓励;③关注的目光、微笑的表情,能够稳定患者的情绪,从而减轻患者人院时所产生的恐惧和焦虑心理;④娴熟的技术,沉着、稳重的举止,可消除患者的心理焦虑,给患者以安全、信任感;⑤抚摸可短护患之间距离,增进护患之间感情交流;⑥沉默的作用,一些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产生绝望心理,患者情绪急躁、不稳定,常无缘无故发脾气,责骂医生、护士,甚至拒接治疗。这时应明确角色,不应对患者产生厌烦情绪,应在保持沉默的同时继续进行救治,仍然以亲切、和蔼、耐心的态度对待患者,给予鼓励和安慰,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综上所述,护患交流包括语言交流和非语言沟通,在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中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急诊护士首先接触病人,而且接触的都是急重病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病人产生很大影响。语言交流,应该充分利用语言,把一片爱心传递给患者,对病人的心理问题逐一认真、正确的解释指导,从而获得患者的理解和信任,解除或减轻病人焦虑情绪,充分体现“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工作宗旨,符合病人的需要,也是现代医学模式的需要。非语言沟通它能够稳定患者情绪,改善不良的心理状态,刺激护患交流,有利于急诊患者的抢救与治疗。所以作为一名急诊护士不仅要有娴熟精湛的专业技术,而且还要有较强的心理护理意识,掌握要有交流和非语言沟通的技巧。要善于在各种治疗护理的同时实施心理护理,注意语言交流和非语言交流的沟通,注重从仪表、举止、神态等方面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帮助患者度过应急期。
参考文献
[1] 陈素坤.临床护理心理指导[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126
[2] 刘寻,朱京慈.护理学理论与实践[M].重庆:中国人口出版社,1992.31
篇6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5年1月~2010年11月收治36例因各种原因建立人工气道而暂时丧失言语沟通能力的患者,均意识清醒,无精神障碍,无聋哑,气管插管22例,气管切开14例。其中有机磷农药中毒16例,COPD、肺心病引起的呼吸衰竭20例。
非语言交流的方法:
⑴及时有效的观察:护士与患者交流真正有效的第一步就是去发现情况,最佳的情报来源还是患者本身,他可以在任何情况下用非语言交流方法如眼神、手势、点头、摇头表达出自已的感受。对不能表达或意思不清时,护士不该假设之。尤其对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不能用语言表达其需求,更依赖于护士敏锐的观察。因为患者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变化都可能是某种需求的表达,所以要经常巡视并善于观察。
⑵面带微笑,增强患者的信任感:据研究发现,交往中一个信息的表达=7%的语言=38%的声音=55%的面部表情。可见,面部表情在非语言交流中的重要作用。面部表情一般是较随意和自发的,且反应极为灵敏,能迅速而真实的反映各种复杂的内心活动。护士是患者接触最频繁的人,患者往往从护士的面部表情中寻找自已疾病的信息。而最常用的最有用的面部表情首先是微笑。护士欣然、真诚的微笑对患者极有感染力,使护士很容易得到患者的好感和信任,有利于治疗、护理工作的展开。
⑶运用目光稳定患者的情绪,增加患者的安全感,目光接触是非语言交流的主要信息通道,它能产生许多的积极效应。如镇静的目光可以给恐慌的患者带去安全感[2];鼓励的目光可以给沮丧的患者重见自信;专注的目光可以给自卑予鼓励,非语言交流给在建立人工气道患者中带去尊重等。
⑷训练,指导患者应用肢体语言。患者建立人工气道后,护士应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已的需求。针对患者的具体问题,用探讨的方式共同找出解决的方法。手势是肢体语言中标记动作的一种,是肢体语言的重要表达方式,患者和医护人员共同商定手势的表达意义。如竖着大拇指表示需大便,手指指向喉咙表示有痰,手掌展开翻动表示翻身等。
⑸对能读懂文字的患者,进行书面交流:对建立人工气道但能进行书面交流的患者,为其准备一个交流笔记本,放在床边,让患者把自己的不适、想法、要求写下来,以便护士及时,准确的了解患者的需求,心理感受等,多与患者交流并及时为其解决问题[3]。
结 果
配合治疗程度:能熟练应用3种交流方法的患者定为配合良好,能应用1~2种方法交流的患者定为基本配合,不运用交流方法出现不遵医行为的定为不配合。36例患者中,配合良好的23例(63.9%),基本配合11例(31.3%),拒绝配合2例(4.8%)。
讨 论
建立人工气道患者的特点:建立人工气道是一个痛苦的治疗过程,拍背、吸痰等操作可引起强烈的窒息感,加之噪音、光线干扰等因素刺激又可引起各种不良的心理。而焦虑是建立人工气道患者最具代表性的心理特征,表现为紧张不安,难以入睡,时常伴有血压升高,周围血管收缩和口干等。患者虽然表现冷漠,镇静尚能自控,但内心焦躁不安,也有一些患者表现为愤怒、冲动、恐惧、拒绝合作等。这些消极有害的因素,可直接引起患者的病理决定生理变化,降低治疗效果,甚至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非语言交流对建立人工气道患者尤为重要。
对人工气道患者进行信息交流指导的意义:①有利于改善护患关系:对人工气道患者进行信息交流指导后,加强了护患交流,使护士全程了解患者的身心需求及主观感受,并及时妥善处理存在的身心问题,提高了护理质量,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改善了护患关系。②提高心理治疗的效果: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个体,在实施整体护理中,心理护理尤为重要。患者学会了信息表达的方法,能及时的与医护人员交流,表达自己的需求,既能及时满足需求,又能减轻或消除焦虑、孤独等负性心理,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③非语言交流在与人工气道患者沟通中的应用:非语言交流是以体态语言作为载体,即通过人的目光、表情、动作和空间距离等,来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往。对护士非语言沟通的分类,除了借鉴人类学、心理学的方法,更要结合护士的职业特点。非言语性沟通本身包含四个方面,体态语包括面部表情、姿势、体触等;副语言包含沉默、话轮转接和各种非语义声音等;客体语包含衣着、化妆等;环境语包含空间和时间信息。④重视心理护理,促进沟通效果:患者由于丧失讲话能力而产生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烦躁。此时,护理人员应尽快使患者安静下来,向患者介绍交流的具体方法,讲话尽可能让患者听懂,尽量减少患者由于语言交流障碍,对于一个问题反复表达而出现的急躁心理,并告之负性情绪和烦躁是徒劳的,因别人不能理解,只有与医护人员配合,才能相互沟通、交流、满足需求。尽快地了解患者的性格、生活背景,向患者说明呼吸改善后,即可拔管,恢复讲话。有许多研究表明沟通的应用是建立相互理解、信任、支持的护患关系的基础,能增强和促进感情能让患者舒适。
护理实践中体会到,正确的使用非语言交流,确实能满足患者的需要,给护理工作带来方便,给患者带来良好的心境,帮助患者战胜自我。但是,护士有关沟通技巧的应用不足,不良的非语言刺激,可使患者猜疑、恐惧和担心,从而加重患者心理负担,导致护患关系紧张,不利于开展护理活动,故护士应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自身修养,能用、善用非语言交流技巧。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注重有关技巧的应用和培训。护士真正应用沟通技巧,才能达到有效沟通。监护室内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依赖性很强,要求在可能条件下,护士赢在患者视野范围内活动,说话时靠近床边,态度和蔼,在护理建立人工气道患者的过程中。应贯彻整体护理精神,观察细致入微外,还应开动脑筋,采用各种有效的沟通技巧,并尽量予以满足。只有有效的沟通和满足患者的需求,才能减轻和消除这些患者的负性情绪,有利疾病的治理和康复。
参考文献
篇7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语言艺术的基本要求
第一,重视倾听的重要作用。倾听是接受非语言信息、确定其含义并对其做出必要反应的过程。莎士比亚曾经说过,最完美的说话艺术,不是一味地说,还要善于倾听他人内在的声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要让学生能够打开心扉,解开心中的不愉快,赢得其信任与尊重,首先要做的一件事便是要学会倾听。倾听不仅是人们交流中的一个技巧问题,更是一个态度问题。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学会倾听,并通过倾听使学生感受到理解和尊重,缓解学生的压力,从而建立起一种彼此信任与尊重的关系。
篇8
1.“两多一少”。沟通不到位。家长们认为幼儿离园时应当是与教师交流的一个极好机会,但是,每当这个时候。几个教师面对众多家长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很多时候,教师同时接待多个家长,往往只能同时回复简单的需要交待的问题。放学时,教师要管理幼儿、接待家长、整理教室等等,教师的精力非常有限。
2.缺乏主动性,沟通不全面。从教师方面来说,有的教师认为接送交谈的效果与自身的能力以及家长的素质和文化水平、主动性、年纪等因素有关,担心与文化水平较低的幼儿父母或是教育观念相对落后的年长者交谈没有成效,因此不愿花费时间与家长主动交谈:也有些教师由于经验不足或不善沟通,担心与家长交流反而容易暴露自身缺点。而不敢与家长交流:还有部分教师宁愿选择间接方式代替当面口头交流方式来回避直接交流出现的尴尬。从家长方面来看,部分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顽皮,也不好意思找教师沟通。生怕老师揭孩子的短,导致要解决的问题继续存在,有的家长不主动和老师交流相关的问题。
3.技巧不到位。沟通不见效。家长和教师交流的技巧水平参差不齐,根据家长的性格特点可分为以下六种:依赖型、旁观型、支持型、评价型、交际型、距离型。面对现状的多样性,教师掌握沟通技巧尤为重要。每一位家长眼里的孩子都是优秀的,众多家长喜欢听到夸其孩子的声音。但幼儿园老师往往想通过与家长沟通来协助解决一些个性化的教育问题,这样教师与家长交流的场合、内容、语气等技巧都应作出周密的安排,否则容易造成沟通失败。
4.忽视计划性,沟通不通畅。由于教师没有很详细的沟通计划,双方的对话不能有效聚焦于要解决的问题,短时的家园沟通变成唠家常,说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导致有部分家长想交流正题。都因教师没有觉察和关注而造成沟通达不成目标。特别是小小班孩子的家长。关注的是孩子在园的表现,咨询教师的都是孩子的表现如何,也不知道怎样发问。那些不主动的家长往往被教师忽视,这样容易造成部分内向的家长很少和教师接触,导致了家园沟通的不均衡和效果的差异。
二、提高家园短时沟通的有效策略
1.及时阅览“记录表”。每天在教室门口张贴幼儿一日生活记录表,一是减少了教师的口头反馈的工作量;二是让每位家长全面了解孩子的发展情况,班级的学习内容和最近动态,根据提示需要。主动和教师交流;三是家长根据孩子编号下面有。的提示,主动找教师沟通,保证沟通的均衡性、计划性和畅通性。
以上表格每栏内容面向全体幼儿,每项具有引导性。表格备注或需努力处提示家长需要其协助解决的问题,教师不需要在忙乱的接待中再关注琐事,免去了繁琐的口头提示、交待。每天还在网上上传前一天的记录表,这样就可以使一些因为爷爷奶奶或保姆来接的家庭。父母可以通过网络看到这张反映孩子全貌的表格,对孩子进行全面有效的了解。在网上公布时孩子的姓名不要出现。以编号出现较好,以保护幼儿的隐私。
2.随机和预约沟通相结合。随机沟通是指家长来园接孩子时,首先阅览幼儿一日活动记录表,并根据表格上的提示,家长或教师主动找对方沟通当天的事宜。这样能及时、全面沟通孩子当天的情况,不遗漏每一位孩子的每一个变化,及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分析和指导,做到家园同步。预约沟通是指每天安排两名预约沟通的家长,并在预约前教师全面地整理该幼儿最近的情况,根据记录表事先简单分析,以描述孩子的优点、细微变化为引子,引出孩子的缺点,最后以探讨孩子发展的方法为主线深入沟通。预约沟通的人选一般选择当天或最近变化比较大的幼儿先进行,每月人均轮流一次的原则。
3.沟通有依据,表达有中心。开展家园短时沟通,也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教师在活动中对预约幼儿重点观察和简单记录,是沟通的内容。结合平时观察到的现象,沟通时全面展示孩子在园的表现,配有幽默的讲述。教师对幼儿在园一日活动的细节描述,会让家长感激教师的用心和对孩子的关注,拉近双方的关系。教师在短时沟通时有话可说,有事可说,促进教师和家长的互动,能取得家长的信任。沟通过程中,希望家长认真专注。能迅速抓住中心,同时要求教师表达中心明确集中,条理清晰明了。教师说话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好要表达什么主题,怎样过渡,怎样结尾,让家长容易抓住重点,达到交流的目的。要做到这一点。沟通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计划是必不可少的。教师有时候需要和搭班教师、保育员做好沟通,全面了解幼儿的日常情况。
三、控制短时沟通场合和氛围
1.沟通氛围要轻松自然。能否较深入地和家长沟通,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沟通氛围。教师要牢牢抓住“幼儿喜欢表扬,家长喜欢肯定”的心理特点,教师要有全面的观察记录,记优点察细节,能站在家长的角度帮助分析孩子存在的问题,并作适当指导建议。让家长能进一步体会到教师的用心,在轻松自然的交流氛围中解决孩子存在的问题。同时,教师要用乐观的态度积极肯定家长的成就,抱着“一粒沙子一个世界,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的观点,尊重个性。不忽视任何一个个体,教师要尽量避免进行幼儿群体横向比较。
例如:本班有一个自闭症倾向的幼儿。他在集体生活中很不合拍,基本上坐不住,没有规则意识,自我约束、控制能力都很差,一不如意就大叫、大哭,喜欢扔玩具,喜欢跑到外面玩,严重影响其他幼儿集体生活,给教师增加了极大的工作量。但是该幼儿在音乐、识字、英语方面有超人的天赋。妈妈因为做事情太认真,太过于迁就孩子的意愿。所以经常过来询问。对于这样的家长。老师要善于将问题简单化。跟家长交流要善于谦虚请教,共同探讨、分析孩子现状,帮助家长消除顾忌心理。
篇9
清楚:使用简洁、明确易懂的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不要使用模棱两可的字眼.而让患者去猜测。
直言: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尊重他人。这一点在与同事之间的交流中也同样重要。当意见有分歧时,护士要明确陈述自己的观点,一切本着对患者负责,以患者为中心,把好护理安全关。
诚实:日本的柏木氏指出[1]:“患者有了解自己病情的权利,也有不想知道的权利。因此在考虑是否告诉患者实情时,首先要努力去了解患者到底想知道多少,并且建议不应该剥夺那些想了解实情患者的权利。”作为护理人员要诚实有效地与患者及家属及医生沟通交流,但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场合,如何向患者吐露实情.都需要反复斟酌,三思而后行。
有分寸:是指要尊重患者的权利、患者的隐私、患者的选择;清楚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患者的病情对谁说、说多少、说到什么程度。
临床护理中有效交流的原则
护患之间的沟通是临床护理的一个重要部分,护患沟通的质量与护士的态度,以及护士对沟通知识的认识和运用直接相关。因此,护士必须从职业的高度来认识交流,态度诚恳、平易近人,有帮助患者减轻痛苦和促进康复的愿望和动机,并且能够灵活运用有效沟通的原则和技巧。
对文化敏感:交流与文化密切相关。风俗、习惯、饮食、衣着、交谈的言语、使用的身体语言等都是文化,而思维方式是文化的核心。“把握了一个民族的总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倾向,便容易理解和解释许多其他层次的文化现象。”[2]这点对于临床护理有效的交流有着直接的影响。护士要同来自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接触,为他们提供健康服务,以期对他们的生命和生活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对民族、群体、个人不同的文化差异不敏感、掉以轻心或缺乏了解会妨碍交流,造成误解。
以患者为中心,护士是为患者服务的:护患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护士不要潜意识里把自己放到支配地位。把护患关系摆对,是交流中要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由于患病,患者可能会丧失某些功能,残废,甚至濒临死亡。但不管患者处于何种状况,他是需要尊重,拥有权利,有不同程度追求的独特的人。护士要以患者为中心,尽职尽责为患者服务。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应对变化的信心、能力:这是有效交流的宗旨。护士要对患者负责,对他们的生活产生积极的、正面的影响。要让患者尽可能地了解自己所患的疾病,提高自我护理的能力。护士要设身处地地给患者以同情、理解和接受他们的感受,营造一种能够让患者倾吐心中的不安、焦虑或恐惧的氛围,而不应只是简单地敷衍了事地说教患者要如何坚强,以避免阻断护患之同的交流。护士要通过交流提高患者的应对能力和信心,进而达到促进患者康复的目的。
宽容和接纳:疾病使患者的身体和精神发生了变化,他不再是正常情况下的自己。他有时会变得焦虑、狂躁、忧郁、蛮不讲理,甚至会对护士横加挑剔。如果护士不能宽容和接纳你的患者,会使得交流很难进行。如在精神病科,几乎每个护士都被精神障碍的患者抓伤或谩骂过,但我们要忍让要宽容,要理解患者在疾病折磨下的痛苦,要精心地护理,密切的观察,用护士的爱心,尽职尽责帮助患者,护士不应感到自尊受挫而反应过度、而应仁慈和宽容。
与患者交流的技巧
与患者第一次接触时,要热情介绍你的姓名和职称,使他明确你将负责对他的护理。要询问患者的想法,澄清一些错误的概念,并有助于满足患者的需求。要对患者提出的同题给予及时反馈。与患者交谈时,要使用清楚、简洁、朴素的语言且语调缓和。面对着患者说话要目光平和亲切。要尽可能使患者了解他的病情。要用患者能够明白的方式对他进行指导以确保他已明白。要提高倾听技能,积极、专心地倾听你的患者。见到患者时,要给予他坦诚友好的微笑。要使用诸如握住患者的手之类的体语来表达你对他的关心和体贴。
不要因为知道疾病的基本过程,就理所当然地认为你了解患者的需求,否则你会给自己和患者帮倒忙。不要使用俚语和粗俗的词语。不要使用患者不熟悉的医学术语和词语。不要使用模棱两可、含糊不清、意思隐晦的词语。不要大喊、耳语、咕哝、嘟囔,以免交流无效。不要与患者发生口角,假如患者刺伤了你的自尊心,不要当着患者的面抗辩。不要为打消患者的焦虑而给他敷衍了事的安慰话。这样的反应会中断交流。不要让患者做事而又不告诉他为什么要做和如何做。除非临床需要,不要打听患者的隐私。不要说谎,哪怕是圆场谎。不要与患者的探视者讨论他的病情。不要当着探视者的面,暴露患者的身体。不要使用任何体语或暗示,给患者传递消极的情绪。不要假装在听,这样会对患者所说的话作出不适当的反应。不要在患者面前,对治疗小组中的医务人员评头论足。
以上讨论的是临床护理交流的一些原则和技巧,掌握其精髓,灵活运用,无疑将提高临床护士的沟通能力,从而满足患者的需求,减少并防止护患纠纷的发生,提高整体护理的工作质量。
篇10
Key words:Nurse-patient communication;CCU;Application
护患沟通是护士与患者之间的信息传递、接收、分享和双向交流的过程。随着社会的进步,人际间沟通艺术日益被人们重视,也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科从2012年以来对入住CCU的350例患者进行了有效沟通,有成效,现体会如下。
护患沟通是指在对患者进行医疗救护过程中,护士与患者及患者家属之间交流病情信息、护理信息、患者思想感情的过程[1]。
1 实施护患沟通的必要性
CCU入住的多数是病情危重的心脏病患者,起病急、症状重、愈后差,人院后监护以及其他抢救设备的使用,使患者及家属产生紧迫感;患者来到陌生的环境,对医院的不熟悉,对疾病的恐慌,生活、工作习惯的改变,会造成患者的不适应。而CCU从提高管理质量,防止院内感染,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角度考虑,实行严格限制陪护制度,家属不能守候在患者身旁,看不到亲人、疾病的好转或恶化,易产生紧张、急躁、焦虑、抑郁、恐惧和孤独等心理。
2 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的技巧
护士在医疗护理过程中担当着与患者交流的主要角色,掌握交流技巧是沟通成功的关键,其包括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
2.1语言沟通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情感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首先,护士在入院时向患者介绍病房环境、主管医生、护士及同室病友,尽快消除陌生感。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使患者对所患疾病有了正确认识。
2.2利用各种机会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鼓励患者以积极、平静的心态面对疾病,尽量消除患者焦虑、紧张、恐惧的情绪,使患者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取得患者的理解、配合。
2.3在与患者交谈时运用通俗性、礼貌性、安慰性、艺术性、针对性、科学性语言,如对住院患者不号,而应使用姓名或尊称,使他们能愉快地接受[2]。
2.4在患者家属探视时,积极主动向患者家属介绍治疗护理有关的问题,让患者家属消除疑问,感到医护人员确实在尽心尽力照顾、关心和治疗患者,使患者和家属对护士产生信任感,理解支持护理工作。
2.5非语言沟通即身体语言,也称“行为语言”,在掌握沟通技巧的同时还要注重体态语言的运用,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护患交流的良好开端。语言亲切温和,面带微笑,耐心倾听,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等。另外,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患者解决实际问题,让患者及家属满意[3]。
3 结论
护患沟通有利于维持和增进良好的护患关系,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有效地沟通可增进护患之间的相互理解,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还能规范护士行为,并督促护士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业务水平和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清静.护患沟通的艺术及意义[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6):663-664.
[2]袁修银,任俊翠,李松林,等.护患沟通对住院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4):738-739.
篇11
沟通贯穿于整个护理程序,有效的沟通是接受者所接受到的信息与发出者所表达的信息内容正好相同。用有效的沟通促进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儿科护理工作中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要求我们需要建立新型的护患关系. 现对儿科护士与患儿及家长的沟通总结如下:
1 沟通前的准备
1.1 要掌握患儿家属的特点 包括文化程度、年龄段、性格脾气、身体状况,通过了解患儿家长的文化程度,你可以采用适当的语言进行沟通。要使用礼貌性语言,语言诚挚温和,给家长留下良好的印象。
1.2 良好的外在形象 护士的仪容、服饰、精神状态,无论是给患儿还是患儿家属都会留下很深的印象。护士每天打扮得干净利索,漂漂亮亮、态度和蔼,举止优雅,无疑会给患儿家长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1.3 以扎实理论、精湛技术作保障加强有效沟通,推动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是医患双方的共同责任。广大医务人员应加强三基知识和职业道德修养的学习, 规范医疗护理操作程序, 加强在职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采取岗位练兵、考试考核三基知识, 外出学习与进修相结合, 提高全体医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 为医患间有效沟通提供技术保障。
2 沟通方式与技巧
2.1 语言沟通技巧 在使用语言沟通时,因人而异,避免难懂的专业词汇,多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并要注意语调适中,语速不要太快,语音清晰,语气神态中充满关切。并鼓励家长说出其内心的感受及疑问,注意合理提问,引导话题朝着有用信息的方向发展。适度的幽默使双方沉浸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
2.2 非语言沟通技巧 非语言沟通是以人体语言作为载体的信息交流。非语言沟通是一种比语言沟通更为真实的信息,它更趋向于自发。
2.2.1 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非语言沟通中最丰富的源泉。微笑是人类最美好的语言,以微笑待人是人际交往中解决生疏、紧张、恐惧的第一要素。护士在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时如果能够面带微笑,和蔼可亲,患儿家属会感到你亲切可信,她会毫无保留地告诉你患儿的病情信息,这样的沟通就是很有效的沟通,有助于达到目的。
2.2.2 眼神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但我们要注意使用眼神与患儿家属沟通时目光应柔和亲切,略带微笑,要把目光虚化,不要锁住对方面部某个部位。谈话时适当的音量配合一定的手势,会减轻交流的难度和障碍,可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要充分使用肢体语言表达难以表达的意思。
2.2.3 亲切的触摸 抚摸是非语言交流中非常重要的形式,是人类情感表露方式之一,也是沟通交流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方式。如: 安慰、体贴、关心可通过抚摸表达,握住交流对方的手,通常要比通过词语表达更能使人得到安慰,尤其是你能亲亲患儿的脸或小手,抱抱患儿,那患儿家属会感到格外高兴,她会感到你亲切、可信,直接缩短了沟通的心理距离。
儿科护士面对的是无法表达或不能完全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特殊群体-患儿,所以儿科医护人员与患儿家属的沟通交流就更为重要了,沟通的好坏直接影响治疗护理效果及患儿的痊愈。针对儿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要求我们护理人员要掌握与患儿家长的沟通技巧。
篇12
有效的沟通技巧:不要抱怨领导对你的不重视或是偏见,首先去反省自己!与领导的沟通是否出现了障碍?沟通的方式是否正确?与领导沟通不等同于虚溜拍马,沟通中首先要学会倾听,对领导的指导要加以领悟与揣摩,在表达自己意见时要让上级感到这是他自己的意见,巧妙借领导的口陈述自己的观点,赢得领导的认同与好感,让沟通成为工作有效的剂而不是误会的开端。
要拥有良好的向上沟通的主观意识:作为下属要时刻保持主动与领导沟通的意识。领导上级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法顾及得面面俱到,保持主动与领导沟通的意识十分重要,不要仅仅埋头于工作而忽视与上级的主动沟通,还要有效展示自我,让你的能力和努力得到上级的高度肯定,只有与领导保持有效的沟通,方能获得领导器重而得到更多的机会和空间。
与领导讲话交流的方法02仔细聆听命令:用最简洁的方式明了领导的意图和工作的重点.弄清该命令的时间(When)、地点(Where)、执行者(Who)、为什么(Why)、需要做什么工作(What)、怎样做(How)、多少工作量(How many)?在领导下完命令之后,立即将自己的记录进行整理。
篇13
1 一般沟通技巧
1.1交谈的技巧
语言交流具有特殊的魅力,准确而亲切的语言是护患感情交流的重要手段[1],适时适度的语言交流有四大要素:清楚、直言、诚实和有分寸。语速要适中,过快会让病人感到没有诚意,过慢会让病人反感[2]。交谈时应注意:首先做自我介绍,其次有礼貌地称呼病人,告诉病人交谈的目的,与病人交谈尽量不问为什么,以免病人回答不出而紧张,适当重复病人的话,表明你对他的话感兴趣,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交谈。
1.2倾听的技巧
认真倾听是护士对病人关注和尊重的表现,倾听不只是听病人说话,而且通过病人的表情、动作等非语言行为,真正理解病人所表达的内容,体会病人的真实感受。护士在倾听时应集中精力,不要打断病人说话,不要做出判断,要与病人做出眼神交流,可以轻声地说“是”或“点头”等,表示你接受病人所诉的内容,并希望他继续说下去[3]。
1.3沉默的技巧
交谈固然是沟通的重要方式,但沉默有时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沉默可给病人思考的时间,尤其是病人心情复杂、不愿正面回答时,若能保持一段时间的沉默,病人会感到你能体会他的心情,自己的愿望受到尊重,自然而然地会增加沟通,促进感情交流,使护患关系得到进一步的融洽。
1.4触摸的技巧
触摸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沟通方式,尤其是在不适合用语言表示关怀的情况下,触摸病人,给病人传达一种亲切的信息,会起到一种“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此法可适用于病情危重、视力、听力不佳的患者,必要时声音语言、肢体语言同时并用,可使病人体会到你对其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细心周到的护理,增强治疗和护理的效果,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2 特殊沟通技巧
2.1愤怒的病人
知道病情后的恶性肿瘤患者往往心情极度悲伤,易怒、怪戾、性情暴躁、对周围一切事物或者人都看不顺眼,此时,护理人员不应该对患者表面意义的愤怒作出反应,而应该理解患者愤怒的根本原因,护士要体谅病人,稳定病人情绪,可以这样对他说:“我很理解你的心情,我也为此感到难过”等等此类安慰的语言,以表示容忍他的愤怒,总之,病人愤怒时护理人员应以极大的耐心容忍其发泄内心的情感,用心理解患者,用爱关心患者。
2.2哭泣的病人
适当的哭泣对于病人发泄心中压抑已久的痛苦或愤怒有时不失为一种健康和有益的反应。护理人员在处理此类情况时,可酌情视之,如递给病人一块毛巾或一杯饮料,轻度安慰,也可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使其较快地安静下来。
2.3抑郁的病人
抑郁的病人往往说话慢、反应迟钝和表现不主动,由于病人很难集中注意力,与其接触、沟通是困难的,而对带有悲观情绪想自杀的病人,更应小心待之,即使与同病房其他人交谈,也要考虑到安全因素,掌握说话时间、场合、分寸以免刺激他,与其直接交谈也不要急于求成,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根据病人的病情及情绪而定,对其感兴趣的话题,可以鼓励病人多说,而一旦在病人交谈中需要得到判断或结论时,应给予病人肯定的答复,不可模棱两可,以免给病人产生一种无人信任的感觉,重新加重其悲观失望的情绪。
2.4面对死亡话题的交流
知道病情的患者最需要的是和周围人的交流,通过交流,一方面可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同时也可以为患者制定符合其需要的护理措施,因此护理人员应设法创造一种环境气氛,同时做好家属的工作,让家属陪伴在患者身边,给患者更多的关爱和照顾,使患者能够倾吐心中的不安和恐惧。终末期对知道病情的所有患者几乎都能意识到死亡,护士应理解患者的痛苦并与其建立深厚的信赖关系,使患者鼓起勇气来面对死亡。
2.5病情危重病人
与其交谈尽量简短,以不超过5 min为宜,对意识不清的病人可采用触摸的方式进行沟通,同时注意尽可能保持安静的环境,让病人身心得到关怀和休息。
总之,与肿瘤患者的沟通和护理还有很多需要研究和讨论之处。要求护士在临床护理过程中运用良好的沟通技巧,借助真诚的语言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尽量减轻病人痛苦,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玲,刘均娥.临床护理交流的原则和技巧[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1):873-875.
[2]沈建江.开展沟通服务培训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