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土木工程出路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土木工程出路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土木工程出路

篇1

如果在施工的过程中出现软土路基,相关的工作人员又没有做好相应的处理措施,这样就会导致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出现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确保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更好地确保人们的安全,在施工的过程中,相应的施工人员应该加强对软土路基的处理,从而提高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

一、软土的概念以及在施工中的影响

软土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影响是很大的,因为软土的固结系数比较低,而且压缩性强,如果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好好地处理软土路基,将会导致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出现问题,所以相关的工作一定要加强对软土路基的处理。所谓的软土是对淤泥和淤泥质土的总称,所以软土就具有淤泥的特质,所以在施工的过程中软土,那么是工作人员一定要做好相应的处理,从而更好地确保施工质量。

二、土木工程中常用的软土路基处理方法

(一)置换法

根据不同的地质,软土路基的处理办法也不同,因此置换法也可以分成五个方法,分别是换土垫层法、振冲置换法、碎石桩法、石灰桩法和EPS轻填法。以下是这个五个方法的详细介绍。

1、换土垫层法。换土垫层法适用于所有的浅层软土路基,所谓的换土垫层法就是将软土挖出来后将好土回填,对于厚度比较小的淤泥质的土层,可以用石头来回填,从而让石头将淤泥排挤出去,因此用石头来回填的方法就叫做抛石挤淤法。通过换土垫层法来处理路基,可以有效地提高路基的抗压能力,从而提高路基的承载力和降低路基的沉降量。

2、振冲置换法。振冲置换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振冲器来将软土置换出来,具体的操作如下:

(1)利用振冲器将软土路基的地面冲成孔,振冲器的工作原理就是借助高压力来将地面冲成孔;

(2)待振冲器将软土路基冲成孔后,施工人员就可以将碎石回填到振冲器冲成的孔中,从而完成换土置换的任务。

通过振冲置换法可以将碎石回填到软土路基当中,从而形成复合路基,提高路基的承载力。所以振冲置换法适用于由粘性土或者松散土组成的路基。

3、碎石桩法。针对于一般的软土路基,我们可以应用碎石桩法来处理,也就是说,在施工的过程中遇到软土路基时,我们利用沉管法或者是其他的技术来将装有砂和碎石的桩安放在软土路基中,从而让软土路基形成复合的路基,提高路基的承载力和降低路基的沉降量。在软土路基中采用碎石桩的方法还可以有效地提高路基的排水能力,从而更好地确保路基的坚实度。

4、石灰桩法。石灰桩法与碎石桩法是有妙曲同工的效果,在施工的过程中遇到了软土路基,我们同样也可以采用石灰桩的方法来进行处理,与碎石桩不同的是,石灰桩法是用生石灰来回填到软土中。因为生石灰具有强效的吸水功能,而且在吸水的过程中还能释放出热量,从而使得周围的土体也改变了,从而形成;呃石灰桩复合路基,大大地提高路基的承载力。

5、EPS轻填法。EPS就是聚苯乙烯,首先聚苯乙烯的重量轻,只占到土的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二,而且聚苯乙烯有着较高的强度和较低的压缩性,因此在软土路基的置换回填当中,聚苯乙烯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二)排水固结法

在施工的过程中,如果遇到杂填土或者是粘性土,我们就可以用排水固结的方法来进行处理,所以以下就是排水固结法的详细介绍。

1、加载预压法。所谓的加载预压法是指在路基承受的范围内,用一定的压力对对路基进行预压,从而提高软土路基的强度,使得软土路基的压缩性降低,提高路基的承载力。在采用加载预压法处理软土路基时,可以在软土路基中设置竖向的排水通道,从而更好地加快土层的固结速度。

2、超载预压法。超载预压法与加载预压法不同的是就是对对软土路基所施加的压力不同,加载预压法所施加的压力是软土路基所能承受的压力范围内,而超载预压法对软土路基所施加的压力是超出软土路基所能承受的。所以为了更好地确保路基的结实度和施工质量,在采用超载预压法时,一定要确保路基的稳定性,然后再进行施工。

(三)振密挤密法

1、强夯法。强夯法的工作原理与预压法的工作原理差不多,也是通过对软土路基进行施压,从而达到提高软土路基的结实度,提高路基的承载力的效果的。只不过,强夯法是借助夯锤的力量来将路基弄结实,通过采用100KN到400KN的夯锤从高处自由下落,从而将软土路基的土弄密实,从而起到提高路基承载力和降低路基的沉降量的效果。

2、振冲密实法。振冲密实法是通过借助振冲器强大的振动,从而让软土路基中的砂层发生液化,让砂粒进行重新排列,从而降低砂粒之间的空隙,提高软土路基的承载力。所以,在施工的过程中遇到软土路基,也可以使用振冲密实的方法来进行处理,从而提高路基的承载力和降低路基的沉降量。

(四)加筋法

1、锚固法。所谓的锚固法是指在处理软土路基时使用土钉或者土锚来对路基进行加固,首先,在软土路基中使用土钉来进行加固,主要是借助土钉与周围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来提高路基的承受力,从而降低路基所承受的作用力。而土锚则是依赖与锚固作用,从而达到降低路基在水平方向上所受到的作用力,从而提高路基的承载力,因此锚固法比较适用于边坡加固。

2、加筋土法。为了更好地提高软土路基的承载力,降低路基的沉降量,在处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加筋土法,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将一些钢筋或者是一些金属材料加到软土路基的回填土中,从而提高回填土的刚性,提高路基的结实度。但是加筋土法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软土路基,只是比较适用于浅层的软土路基。

(五)化学固化法

在处理软土路基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借助化学来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软土路基的刚性,提高路基的承载力。以下就是化学加固法的两种方法的介绍,分别有水泥土搅拌法和灌浆或注浆法。

1、水泥土搅拌法。在处理软土路基时,我们可以将水泥、石灰等固化材料与软土混合在一起,从而借助搅拌机械的帮助的来形成水泥桩桩体,然后再将桩体回填到软土路基中。因为在水泥桩桩体中加入了水泥等各种固化剂,可以有效地提高桩体的刚度,并且可以有效地确保桩体的吸水性,从而进一步地确保软土路基的稳定性和刚性,提高软土路基的承载力。因为水泥搅拌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软土路基的强度和吸水性,而且也能有效地防止地下水的渗透的,因此水泥土搅拌法更加适用于有机质的软土路基。

2、灌浆或注浆法。与水泥土搅拌法不同的是,灌浆或者注浆法是将混合浆灌注到软土路基中,而水泥土搅拌法是先将混合浆形成桩体后再回填到软土路基中。因此灌浆法与水泥土搅拌法之间的不同就类似于管桩法打桩与冲孔法打桩之间的不同。因此借助灌浆法来处理软土路基是比较适用于类软弱土路基。

综上所述,本文一共介绍五大种关于处理软土路基的方法,其中由于所处理的路基的组成物质或者性质不同,每种方法下又能细分成几种方法。因此如果在施工的过程中遇到软土路基,首先应对软土路基的性质以及组成物质进行分析,然后再选择更加恰当的处理办法,从而提高软土路基的处理效率,并且还能有效地确保软土路基的施工质量,从而更好地提高软土路基的承载力。

参考文献:

[1]段姣娇. 公路工程软土路基施工技术[J]. 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12,12:150-151.

[2]王永奎. 关于公路工程软土路基施工的技术分析[J]. 黑龙江科学,2013,12:51.

篇2

首先,课程定位混乱。诸多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之后并没有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这使得同学们对这门课程的设置和实质内容不了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认为这门课程的出路不大。究其原因,这是由于学科定位不明确,院校难以考虑到专业之间的结合问题,也没有解答学生们对于类似问题的疑问。

其次,教学理念落后问题。诸多院校依然采用着老式教学的方法,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环节当中去,难以亲身体验。课堂中往往以老师为中心,以课本和课堂为中心,并没有让学生去主动思考,可以说这种填鸭式教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最大的绊脚石。

第三,教学内容设置问题。当前高校教育中,难以对施工测量等学科的重要方面做详细讲解,由于课程学时的限制或者教学资源的限制等原因,教师难以对这些重要内容完整地对学生阐述清楚,让学生不能深入掌握。

第四,现代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矛盾。随着现代测绘学不断发展,新的技术和方法不能及时地在教学中体现出来,难以迅速形成完整、专业、合理的教学体系。第五,教学与实践的严重脱节问题。由于部分院校缺乏资金,因此实验仪器设备陈旧,使得学生不能获得第一手实践操作经验。另外还有部分院校坚持过去的办学思路,让学生死读课本,或者根本不安排学生的实践课程,使学生对仪器设备并不了解,更不能对书本知识深化了解。

3土木工程专业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首先,明确土木工程测量课程的定位。院校要对这门学科的定位作出明确解释,测量课程的开设是为了学生未来后续专业打下基础,随着土木专业以及国家基础测绘成果的发展,测量学的教学目的已经转变成为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运用途径。其次,优化教学模式。院校必须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改用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老师的帮助下解决问题,通过讨论、自问自答等方式,攻克知识的难点、重点。另外,要联系工程实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第三,加强硬件建设。高校应尽量建立独立的规范的测量场地,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学生们进行实践课程。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更新仪器设备,将实习仪器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

篇3

无论什么时候,实习这一实践教学环节在我们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体系中都扮演中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实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因此,对于实习课的探索和改革是永无止境的。实习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得学生能够较快的适应社会,并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目前,大多数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习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种。

认识实习是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也是理论结合实际,增强学生的实践知识的手段之一。认识实习主要是参观一个具体的建筑、厂房、工厂或工艺流程等,在指导老师的讲解下,使学生能初步认识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了解专业概况,并将已学的理论知识与实习内容结合起来,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以分析和讨论,从而使学生对本专业的知识有进一步的感性认识,并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生产实习也是土木工程专业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生产实习主要是参观一个具体的建筑、厂房、工厂等的现场操作过程。在现场技术人员的具体解说下,使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通过生产实习,学生可以将课堂中所学到的各种理论知识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和相互拓展开来,并将这些经过转化和拓展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同样,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组织能力也有很大的提升,学生的个性,修养等都有很大的提高。同时,通过生产实习,学生对本专业的工作性质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更能培养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热爱之情,并为毕业以后的出路指明了方向,增强了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做毕业设计前期,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毕业实习,能更好的掌握整个毕业设计的设计过程,并能更好更全的收集到毕业设计的设计资料。毕业实习主要是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在指导老师联系到的实习地点,由一些高级工程师或其他高级设计师向学生介绍整个设计过程、设计方法、设计手段以及可能用到的设计规范等设计资料,使学生能更好的完成毕业设计。

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主要有混凝土结构设计、钢结构课程设计、结构设计原理、管道工程课程设计、水利工程课程设计、建设监理课程设计、桥梁工程课程设计等。课程设计的指导老师一般由专业课教师来担任。也可由学校聘请的高级工程师或其他高级技术人才来担任。课程设计是一门必修课,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实践,做好从收集设计资料,收集参考书籍,方案确定,计算过程,用软件绘图的全过程。通过课程设计,加深和巩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并为毕业设计做好准备。

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必要的一个实践性环节,也是衡量专业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做好一个毕业设计,要求学生将四年所学的基本知识、专业知识系统地结合起来用来分析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工程技术问题。做好毕业设计,对于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专业知识、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有着重大的作用。做好毕业设计也是认定学生的毕业资格和学位资格的重要标准之一。然而,毕业设计作为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毫无疑问,一个好的毕业设计题目,不但可以成为学生做好毕业设计的动力,而且也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元素之一。然而,国内很多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还没有校外的实践基地,这样,使得我们的实践教学缺乏支撑。指导老师给学生布置的毕业设计题目大多都是缺乏工程实际背景或者是涉及的工程实际背景较少。这样,学生做出来的毕业设计就会显得很空洞,出现理论与实际相脱离,毕业设计与实际工程相脱离。学生做这样的毕业设计题目就会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达不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要求。

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开展校外实践的难度越来越大。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都认为只有高学历才能有好出路。在这种形势下,很多高校都在扩招。学生的人数也随之大幅度的增加,而实践性教学的场地严重短缺,这样,使得每位带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所指导的学生人数在不断增加,就会出现几个同学一个题目的现象。用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高要求标准。

很多高校老师,尤其是年青教师,实际工程的经验本身就不足,甚至有些年青老师都没有接触过实际工程的训练,因此,在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过程中,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用理论知识来分析实际工程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过程中就会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对于那些老教授,由于忙于科研,也很难做到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来“差别化”的进行指导。无论是对指导教师而言还是对学生而言,毕业设计都缺乏挑战机制。

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目前,真正做到实践教学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1)理论教学已成为一种习惯性的教学模式,这就使得实践教学很难做到与理论教学一样的普及,而且,实践教学很依赖理论教学,并且是建立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之上的,这更加加大了实践教学成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教学体系的难度。(2)由于国家对土木工程专业的教育投入的资金严重不足,导致实践教学严重落后于理论教学,使得土木工程专业更加理论化。(3)学生的实际工程训练也是严重不足,也加大了土木工程专业知识的理论化。(4)国家或学校没有意识到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使得实践教学的比重越来越低。(5)实践教学的形式单一,教学方法相对不成熟。(6)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不够重视,目前,学生找实习单位,一般都是通过教师或家长的关系来联系的,实习单位为了确保学生的安全,避免不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拒绝让学生进入工地学习,更不用说让学生参与实际操作工作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本身就不够全面,而且学习的时间较短,再加上实践经验也不足,导致了学生在土木工程建设上存在很大的缺陷。(7)实习指导教材也非常短缺。教科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文件之一,对于实习指导书,目前还没有较完整较实用较全面的教材,这也使得实践教学难以全面发展。虽然很多高校在社会需求的逼迫下,不断进行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但是效果都不是很明显,并没有真正解决实质性的问题。

提高实践教学的对策

篇4

土木工程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

1土木工程和混凝土概述

土木工程是指通过专业技术对材料、设备进行运用,从而实现有效的勘测、施工、保养、维护等工作的活动。其通常具备三个基本属性。第一,综合运用性。由于土木工程涉及的学科知识较多,内容复杂,集中了建筑施工、设计、勘探等不同种类的内容。第二,社会实用性。主要是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土木工程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带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因此具有社会实用性。第三,实践操作性。主要是由于土木工程是基于人类发展得历史经验上产生的,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性。混凝土作为建筑施工的重要材料,又称为砼,其主要材料为砂石,通过胶凝材料将砂石等材料胶结在一起,搅拌、混合,从而形成的复合型建筑材料。混凝土具有价格低、制作简便、强度较高等特点,因而受到建筑施工的广泛青睐。

2土木工程建筑中影响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因素分析

在土木工程建筑中,人员庞杂,工序繁琐,因此施工过程中也会产生众多的问题。而混凝土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至关重要,必须从根本上解决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问题,从而保证后续施工的顺利进行。下面对土木工程建筑中影响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因素进行分析:配制方法不合格。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各种纷繁复杂的原因,使得材料的进场检查并不严格遵照规则进行,原材料的不合格为后期混凝土的制作埋下安全隐患,导致混凝土强度不够,影响后期建筑质量。支撑系统的搭建不牢靠。施工人员存在经验主义,在搭建支撑系统时过多的依赖经验进行评判,而忽略了专项施工方案。这种不敬业,甚至违规的行为,使得支撑系统的搭建出现问题,为后期施工安全带来很大的安全问题。混凝土的建筑和养护工作落实不到位。在混凝土结构浇筑过程中,由于施工管理不到位,使得部分施工人员片面追求高速度,对混凝土的振捣不充分,或是不注重浇筑完成后的养护浇水,使得混凝土结构在终凝后的强度不过关,严重影响了建筑施工的进程。

3关于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

3.1混凝土的配制与搅拌(1)混凝土的配制。对于土木工程建筑来说,混凝土的配制需要严格按照比例进行,将水泥、砂石及掺和料等混合一定比例的水进行搅拌。不同的建筑施工对混凝土的配制要求也存在不同,故而也会产生不同的配合比,而配合比必须基于多次试验来进行,从而保证用量的科学准确。同时,如果在配制过程中,砂石的含水量与实际要求的配合比之间存在一定的出入,依然需要测定相应的搅拌用量,保证在混凝土搅拌之前就达到最佳配合比。(2)混凝土的搅拌。在搅拌过程中,投料量、投料时间、顺序等的不同都会对混凝土的质量产生影响,必须秉承适量原则,保证混凝土在最短时间内搅拌成功。首先,要确定科学的搅拌制度,对用量、搅拌时间、投放顺序等都进行严格的规定。其次,规定搅拌最短时间。在搅拌过程中,砂浆的流失情况对于混凝土的质量会产生重要影响,应该严格控制砂浆的流失,并在投放过程中充分考虑配合比。最后,注意搅拌过程中的混凝土清洁,及时将搅拌好的混凝土卸载干净,之后才进行继续的搅拌,从而保证混凝土质地的均匀与强度。

3.2控制温度应力对于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常出现的裂缝问题来说,温度应力是关键。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该时刻保持对温度应力的控制,保证浇注温度和内部温度的适当性。首先,重视对混凝土浇筑温度的控制,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对混凝土进行降温。在浇筑过程中,应该尽可能的选择低温天气,以更好的进行浇筑,应该尽可能的回避高温作业。其次,如果在高温天气角度,就必须采取冷却手段对混凝土进行及时冷却。同时,也应该对原材料进行相应的降温处理。最后,构造之前混凝土的强制性降温。在一定条件下,应该在混凝土内部设置一定的水管,从而通过水管中的冷水对混凝土内部降温,从根本上保证混凝土温度的适宜性。通过有效控制温度应力,保证混凝土的浇筑温度和内部温度都能够处于科学的范围内,减少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几率。

3.3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抗裂性能首先,要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抗裂性,其根本就在于改变原材料的属性,促进原材料之间的高度融合。第一,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增加增强材料,如金属材料等,提升混凝土的抗压性和抗裂性。第二,科学制定混凝土材料的比例。在进行正式的配制之前,应该进行多次试验,从而保证混凝土的配比能够满足建筑所需。第三,在搅拌过程中,应该严格管理,按照标准化程序进行,保证搅拌工作的科学合理性。其次,掺杂降低混凝土收缩程度的添加剂。在使用添加剂的过程中,应该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并在对多次膨胀率试验的结果进行科学分析之后进行添加。同时,对于添加剂的选择应该始终以增加混凝土抗裂性为主要标准。最后,使用配筋。在选择配筋时应该注意选择直径或间距较小的。这主要是由于在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本身并不存在配筋,因而整体来看其间也存在一些薄弱部分,这些部分对于建筑的质量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在这些部分使用一些温度筋,从而巩固这一部分的质量,从而增强混凝土的抗裂性能,提升建筑施工的整体质量。

4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建筑业的发展也显而易见。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业也迎来其发展得瓶颈期,寻求技术突破成为其获得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混凝土作为土木工程建筑中的重要材料,其施工技术的创新与建筑的质量息息相关,必须制定严格的工艺标准和施工规则,加强施工管理,同时还应该做到与时俱进,时刻保持技术创新,促进建筑施工质量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斯文.论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3).

篇5

土木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作为传统的工程类专业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备受重视。到目前为止,我国开设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院校大约已有200多所。其中相当一部分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经过长期发展已经拥有了雄厚的实力,有很好的办学条件和丰富的办学经验。而类似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这类地方性的农业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创建较晚,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办学条件和办学经验相对较弱,面对众多高校的激烈竞争,如果一味仿效,走别人的老路,无疑是没有出路的。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结合我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区域优势,合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成为我们当前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高等教育与建筑市场的新变化

我国自1999年扩招以来,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毕业生人数都大幅度增加,截至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25%,…已经从“精英化”教育发展到“大众化”教育时代,土木工程专业的生源质量也受到较大程度影响,高等教育面临新的挑战。由于对教育机制体制改革的重视不足,导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调整速度跟不上社会需求的变化速度,教育方向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而社会(企业)找不到合适人才”的矛盾局面,毕业生不为社会所接受。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错位,导致高校毕业生不能学以致用,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就业困难。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一方面:建筑市场对土木工程类从业人员提出_厂更高的要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要求毕业生不仅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还要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具有较好的可塑性、较强的合作精神、组织管理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能力素质,参加工作后不需再培训就能够迅速适应岗位,成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已经逐渐从过去的科研、设计单位为主向施工单位、生产单位、管理单位为主过渡。同时,毕业后到非本行业或到相关行业的比例已开始逐步增加,就业渠道不断拓宽。

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务,为国家输送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是高校的重要职责。为切实做好人才培养工作,首先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日标即所要培养出来的人才的质量和规格,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才培养目标直接反映教育方向和教育思想,并指导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时也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确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慎之又慎。

社会需求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依据。因此,应在充分厂解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社会(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实际需求情况和毕业生的基本走向的基础上,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及生源实际情况出发,确定培养目标。据统计,我同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从事科研、教学的科学研究型人才在地方高校毕业生中所占比例很少,仅是5%左右。也就是说,未来土木工程专业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将成为市场需求的主流。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系应立足自身特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竭力打造高质量的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_。

三、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合理的教学课程体系

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能否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因此要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首先要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除了构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核心专业课的三级课程体系外,还应加强课程设置的综合化,注重不同学科间的横向联系,以拓宽学生就业适应面。其次要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在、二年级,以学习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必修课为主,为专业课的教学奠定基础;在三、四年级,以专业方向课、选修课为主,根据个人爱好、兴趣以及社会需求进行选择,对于专业课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注重对学生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精神的培养和训练,传授学生一种获取知识、利用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四、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课程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必须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平台。

1.完善校内实验教学体系

大学一、二年级以基本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根据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需要设置相关的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通过一一些验证性实验加深学生对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培养学生使用操作专业实验仪器、设备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各种实验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由浅入深,逐步训练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自己设计实验步骤,选择实验仪器,独立完成实验和处理实验数据,以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能力,这样,在验证理论教学内容的同时,使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得到系统的训练,从而形成基本能力培养体系。高年级阶段以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和特点减少验证性实验比重,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内容的比例。提供给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平台,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自行设计实验程序并进行操作,在一定的学习时问内完成实验并提交实验分析报告,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构成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

2.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实践环节。建设发展实习基地,对于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系积极拓展产、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渠道,通过多种方式搭建实践检验平台,以签协议挂牌、订单式等方式与建筑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开辟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到生产实践中参与施工、管理、设计等工作,并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多种专业技术知识解决几项施工技术、生产组织、工程管理等问题。这样,既扩展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又检验了学生在校内的学习效果,同时使学生了解了行业现状及真正的工作环境。

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篇6

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即专门用途英语,它并不是某种特定的语言种类或特定的教学法。Hutchinson 和 Waters认为ESP是一种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决策基于学习者学习目的的教学理念,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能力。Strevens(1988)指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有4个区别性特征:①需求上满足特定的学习者;②内容上与特定专业和职业相关;③词汇、句法和语篇放在与特定专业、职业相关的活动的语言运用上;④与普通英语形成对照。ESP课程实质上就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即满足学习者学习语言的专门目的,使学生能够在职业目标情景中进行成功的交际,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近些年我国建筑工程项目事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也更多地参与到涉外工程中,国际工程项目不断增加,工程英语的学习需求日益增加,现代建筑工程行业人才应“具有基本的英语听说能力;较好的读、写、译能力,特别是读识图纸、器械说明书的能力,能撰写公文信函,能通过网络查找资料”。因此,土木专业学生除了具有功底深厚的专业知识外,还有应具有一定的专门用途英语的基础,这是社会及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研究ESP教学在土木专业课程所发挥的作用及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影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学生更好更快的投入职场,施展自己的特长。

EGP是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的简称,即一般用途英语,是我国高校传统大学英语的主要组成部分。EGP教学强调理解英语的基本语言结构,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英语知识和技能,不足以满足用英语处理特定领域事务的需要。它以传授英语语法知识为主,以英语作为生活中一般的交流手段来设置内容,学习内容大多是文学方面的知识,没有具体专业方面的知识。EGP课堂教学中的交际活动很少,教学模式以PPP(Presentation讲解、Practice练习、Production输出)为主,这种模式只能使学生被动吸收有关语言的知识,而无法培养学习者使用语言的能力,无法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真正目的与意义。而ESP教学目标明确、针对性强,ESP学习者学习英语的目的是把英语作为一种手段或工具来进一步进行专业学习,这就使英语学习更具实际意义。专门用途英语是把完整的语言知识与专业知识融合起来的教学体系,ESP学习者不是为单纯的语言目的学习语言,而是要通过语言去学习某个特定专业课程。ESP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生未来实际工作应用交流服务或以英语为工具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ESP教学内容实用,把英语与专业结合在一起,与学生未来的工作有关,对于提高学生在工作中的综合实力有很高的促进作用。

在英美国家以及英语水平比较高的许多欧洲及亚洲国家和地区,ESP在教学上己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并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流。20世纪60年代迄今,国外对ESP的研究已建立了完整的体系,涌现出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和论著,并创立了专门的ESP期刊。我国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ESP的教学研究,发展至今, ESP研究得以全面扩大和深入。但相对于EGP,ESP的教学在应用技术型高校相对薄弱,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力量、教学方法、评估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

篇7

2.类型单一,脱离实际

琴岛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题目多由指导教师根据毕业设计的要求假想而来。虽然各指导教师给出的题目不同,但仅仅是设计时的建筑方案存在差别,在结构计算时基本上都采用选取一榀框架进行手算的模式,形式比较单一。同时由于教师本身的实践经验有限,加之工程量大小等因素的限制,毕业设计题目与工程实际存在明显的差距,学生在做的过程中缺乏工程意识训练,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

3.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强

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这个阶段的大部分学生处在找工作的阶段,这使得他们对毕业设计投入的时间、精力不够充足。同时,学生对毕业设计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大多数学生在懵懵懂懂中就开始了毕业设计工作,依赖性较强,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总是问一步做一步,带有较大的盲从性。再者,一些学生对设计过程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实际等问题缺乏认真的思考和讨论,对毕业设计马虎应付,及格万岁的思想在这一教学环节尤为突出。

4.基础不牢,概念模糊

独立学院的学生一般基础比较薄弱,在课程学习中对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不牢,概念混淆,加之现在学生考前突击的做法,使得毕业设计前期需要花费较多的力气进行基本理论的熟悉,影响设计进度。再有,学生的制图功底普遍比较薄弱,所设计的施工图存在较多不符合标准与疏漏,内容表达不全面,影响最终质量。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自主将课程联系起来,对课程认识不深,导致他们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缺乏整体思维,对学过的内容无法进行联系与拼接,需要老师的指点才能达到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对接。

5.资源不足

独立学院因为是一个新生事物,其图书积淀相对不足。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需要查阅大量的参考书、规范,而图书馆的专业存书有限,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借阅的需要。同时,由于学院的计算机配置有限和经费有限,学生在电算部分往往借助于盗版软件,这使得最终的结果与正版软件计算结果之间存在差异,容易误导学生。

二、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迫切性

毕业设计作为学生毕业前的实践预演,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于目前的独立学院而言,其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已经到了不改革就没有出路的地步。具体表现在:

1.毕业设计达不到教学大纲要求

由于独立学院师资的特殊性,其毕业设计题目几年都没有实质的变化,并且题目多为虚拟,缺少实际工程的背景支持,能够设计的实际问题基本没有,设计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一直没有扩展。同时,琴岛学院的毕业设计一直遵循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施工组织设计这样一条主线来进行,求大求多求全,而实际进行过程中由于时间所限,绝大多数学生在施工组织设计这一部分都没有认真对待,导致这一部分流于形式化。这样,施工组织设计部分就很难达到大纲的要求,同时还影响了其他环节的质量。

2.抄袭现象严重

毕业设计大多是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与学生就业的时间重合。现阶段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普遍较大,尤其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讲,社会及单位的认可程度尚不高,就业压力尤其大,这就导致了部分毕业生分身乏术,把本该用在毕业设计上的时间用来找工作,对毕业设计敷衍应对。同时,陈旧的毕业设计题目与类型也给了学生可乘之机,部分学生从网上下载或从往届学生那里拷来就交给老师,有学术剽窃之嫌。针对以上两个方面,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不能单纯为了毕业而设计。如果不改革,势必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影响毕业生的质量,影响专业及学校声誉,严重的可能会影响专业生存。

三、适合琴岛学院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实践探索

基于上述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和改革的必要性论述,笔者在这里给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希望对以后的毕业设计有所借鉴,提高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

1.充分做好师资配备

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首要前提。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大部分毕业生将会直接进入到生产一线,从事设计、施工、管理、造价等工作。学生专业水平的高低、动手实践能力的强弱跟教师有着直接关系。做好师资配备主要应从两方面入手:其一为指导教师的配备,其二为指导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1)指导教师配备。琴岛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历届的毕业设计工作中,指导教师绝大多数由土木工程系结构教研室的教师担任,极少数有外聘的情况。每位指导教师分配的学生人数较多,达不到良好的指导效果。针对生师比严重超负的现象,建议独立学院在指导教师选用时,可以充分发挥体制灵活的特点,从母体学校或者企业选聘经验丰富的教师、工程师来担任外聘教师,这样一方面减轻了每位教师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也能够给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带来更先进的理论和方法。

(2)指导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名师出高徒,要让学生有较高水平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必须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得了讲台,下得了工地。独立学院的自有教师多为研究生毕业后选聘而来,这些教师很多都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实际工程的锻炼。而毕业设计环节恰恰是实践性、综合性最强的环节,因此,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建设一支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教师队伍,成为了独立学院师资方面急需解决的问题。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各类执业资格考试,像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等,准备考试的过程也是自我提高的过程,与同行交流的过程中更能学到很多先进的理论和技术;

(2)促进青年教师的顶岗锻炼,在不影响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可以分批次有计划地派青年教师到校外企业中参加工程实践,接触实际工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3)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积极引进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来改善教师队伍结构;

(4)督促青年教师积极了解本学科最新发展动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注意现行规范规程的更新与修订。通过充分的师资准备,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才能够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才能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方面有更出色的能力表现,也才会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2.优化课程体系,做好知识贮备

独立学院的课程体系大多是依照母体学校设置的,理论必修课安排较多,实践课所占的比例偏少,而实践课中相当一部分跟毕业设计的时间相差较远。虽然在培养方案中有很多课程设计、实习、实验等诸多实践教学环节的锻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数是点状记忆,而不能将这些知识有机地串联在一起,形成对土木工程较为完整的概念。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在课程讲授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的结构观念,培养他们查阅资料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应用的能力;在课程设计安排上,建议将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结合起来,制定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将各门课程设计的时间尽量相对连续,课程设计任务书尽量兼顾毕业设计,使学生通过相对连续的课程设计形成连贯的课程体系,而不是仅仅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3.科学选题,类型多样

题目是毕业设计的关键,是完成毕业设计的第一步。毕业设计的选题既要满足教学的要求,也要贴近实际,同时也要考虑到题目的多样性。要做到科学选题,类型多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贴合培养目标,反映专业特点。毕业设计的题目应紧扣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切实能起到综合性训练的作用。

(2)难度相当。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难度恰当的题目,既能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又不至于使学生太过紧张或松懈。

(3)贴近工程实际。毕业设计题目应面向工程、将社会需求与毕业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真题真做的方式,使学生提前接触实际工程,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4)设计题目多样化。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广泛,在进行题目设计的时候应避免单一的结构设计,而应该不拘一格,向多元化的道路发展,在结构形式上创新,在结构体系上创新,在设计内容上创新。

4.加强过程监控,合理评定成绩

毕业设计的过程一般包括准备、正式设计、答辩三个环节。要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就应该从每个环节入手,加强过程监控。

(1)毕业设计准备环节。在毕业设计开始前,一般都会有毕业实习,其目的是为毕业设计收集资料。实习的过程,是学生感性直观的认识的过程,学生能从识图开始,逐步接触工程的各个施工阶段,对毕业设计和未来的工作有个亲身感受,第一次完成从理论知识到工程实际的飞跃。在该环节,教师应注意定期与学生联系,督促学生积极收集各种资料,为回校的毕业设计打下基础。

篇8

优势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要重点突出培养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于2015年11月,获得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立项,被列入广西新建本科学校转型发展试点学校和首期试点专业群。立项后,我院持续加大对该专业的资金投入,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学科竞赛带动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新探讨。

一、优势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土木工程优势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应围绕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教学活动紧跟经济发展,提高学生对行业,如设计、施工、监理、评估部门等认识,减少理论学时的同时,加大实践性课程的比例,另一方面按专业方向规划CAD、PKPM、BIM、仿真、模拟等开放式的教学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形成“课堂为生产单位提供知识服务,反过来,生产单位反馈行业标准促进教师的教学;生产单位完善实训内容和实训基地建设,反过来实训基地为生产单位提供演练平台;课堂学习为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反过来校内实习基地按需调整教学内容,提供教学改革方向”的“课堂+实训基地+单位”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二、双师型队伍的建设

独立学院教师主要来源于刚从高校出来的研究生,虽然具备了较高的学历和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及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的实际经验,导致所学知识难以解决实际问题,阻碍了优势特色专业的建设。我院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教师利用假期时间,深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便其更好地组织教学和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具体做法如下:(1)每学期派遣1―2名老师外出生产单位挂职;(2)每年派遣1―2名老师外出国内名校进修;(3)寒暑假派遣3―4名老师去企业挂职;(4)鼓励在职老师考取博士;(5)每年从生产单位引进1―2名高职称人才。

三、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为了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际工作能力,确保实习质量,学院十分重视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在原有的实验室基础上,增加土木模型实验室、道路桥梁实验室、空间数据实验中心。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经与学校协商,已预留三块用地(具体总平面布置图、效果图如下)建设简易的实训楼。其中1#主要用于岩土原位测试试验、结构基础模型展示等,2#实训主要作为结构钢筋加工、钢筋绑扎实训等;3#主要用于砌体结构实训、以及土木工程相关模型展示。实体模型主要包括:砖混结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钢结构、基坑支o、木结构、基础工程、主体工程、屋面工程、装饰装修工程、水电暖通工程等实体模型。

四、校企合作建设

校企合作需要学院、公司、社会、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构建人才培养平台。就学院而言,实现企业合作,一方面可以丰富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另一方面能提升学院在社会上的品牌。对企业而言,最需要和最紧缺的就是有经验的人员,校企合作后,学生在校期间接触实际工程案例,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的融合,学生毕业时已经具备了工程操作经验,这为企业提供优秀的人才储备。对于教师而言,校企合作,为教师提供了工程实践的环境和机会,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在教学上,提供了模拟实战教学环境、强化了专业应用技能、增强了对专业实务动态的了解。对学生而言,参与校企合作,在强化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掌握最新应用技术、获得工程实践机会,毕业后能迅速胜任企业岗位需求。

五、学科竞赛带动专业建设

学科竞赛是对知识深入理解、系统整理和实践运用的过程;竞赛过程和结果集中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协作精神等,并反映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合理性,通过总结交流,发现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教改提供借鉴。为推动学科竞赛带动专业建设,可在校内举办职业技能大赛如大学生结构模型竞赛、BIM比赛、CAD设计比赛、平法识图比赛、力学竞赛等,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创新能力、试验能力、团队精神及人际沟通能力、动手能力等为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通过近几年学生竞赛结果,教师的教学应重视实践教学,相应增加与学生未来工作相关的软件技术课程:

1.软件综合实训课程:此课程采用设计院模式,在学生有一定CAD绘图基础上进行的针对性训练,让学生绘制一套完整的建筑图和结构图,图纸的要求均按正式施工图要求的标准。

2.平法识图课程:针对目前施工设计单位平法应用广泛的情况,土木工程专业开设平法课程,让每位学生均可以看图、识图,大幅度提高了自身的专业能力。

3.开设BIM(建筑信息模型)课程:根据目前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BIM(建筑信息模型)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本专业率先在广西开设BIM方向的课程,使学生能学习到行业前沿知识。

4.实践课程改革:生产实习由单一的顶岗实习改革为学生自主创业和顶岗实习并存的模式。改革加大了学生学以致用的成效,为毕业后就业、创业积累了很好的经验。

六、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的障碍

实现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如下:

1.部分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教学上依赖理论性教材且偏重理论教学,短期内无法达到应用型教学的要求。

2.由于学校自身教学条件、人事制度等原因,高级职称、实践性教师引进较慢。

3.由于学校教学条件有限,比如校内实训中心未建成,实践教学手段和方法未能有效地实施。

七、结束语

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是否为用人单位所需要,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应建立优势特色专业,提高独立学院的课堂教学质量,完善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双师型队伍,加快实习实训建设和校企合作建设,以学生竞赛促进教研教改。同时,一定要紧跟地方发展,办出特色品牌,强化工程实践应用,培B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郑继兵,王绍峰.从人才培养方案透视高校专业建设的困境及出路[J].江苏高教,2013,(01):45-47.

[2]刘建湘,文益民.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10,(10):84-85.

[3]振华,贺建,潘海泽,吴伟东.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以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与学科竞赛一体化”为例[J].四川建材,2016,(01):305-308.

Construction of Civil Engineering Superiority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of Independent College

LI Yue-xia

篇9

翻看该团队的成员履历不难发现,大部分人都来自黄河以南,几乎没有真正的哈尔滨本地人。索有“冰城”之称的哈尔滨,因不利的地理位置和严寒的气候而让很多习惯温热气候的南方人望而却步。那么,这个团队的成员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选择留在这里呢?

团队的带头人李惠教授说,“欧进萍院士是团队的核心和灵魂,欧老师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和人格魅力,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很强的事业心,具有高瞻远瞩、雄韬大略、把握全局的能力,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他培养了我们团队,并在团队内树立了积极上进的精神和公平公正的环境,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努力把工作做到最好。”这种精神,这种风格,在团队内无处不在。

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支撑下,经过好几代人的努力和发展,才有了今天的“结构健康监测与控制”这一教育部创新团队。该团队的形成最早要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当年在我国著名地震工程专家王光远院士带领下。该学科成为我国最早从事地震工程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基地之一。80年代初期,刘季教授在我国较早地开展“结构振动控制”的研究,是我国该领域研究的开拓者。

80年代中期,欧进萍师从王光远院士,从事结构模糊随机振动基本理论的研究。80年代末期,面向学科前沿。他开始从事结构振动控制的研究,在“结构被动耗能减振、主动与智能控制”等方面取得系统的成果。90年代中期,他开始研究重大工程结构的健康监测,建立了包括海洋平台、桥梁结构等的健康监测试验与示范系统。近年来,欧进萍积极组织和参与土木工程学科的国家重大科技规划,并多次应邀在国际会议上做大会特邀报告。2003年,欧进萍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90年代初,李惠师从刘季教授开展结构控制研究,在结构主动、半主动和智能控制方面取得系统成果。1997年在我国较早地将耗能减振技术应用于工程实践,2003年与欧进萍合作首次揭示了结构半主动控制替代主动控制的理论基础。2000年以来。她开始从事结构健康监测的研究,开创了纳米混凝土与结构研究方向,成为该领域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带头人。

如今。“结构健康监测与振动控制”团队所在的土木工程学院已成为我国结构健康监测与振动控制领域学术研究和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基地。该团队拥有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获得者和2名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被公认为对我国该领域的形成和发展、对我国在该领域跻身国际先进行列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公正而追求卓越的团队文化

除团队带头人李惠教授外,结构健康与振动控制团队的研究骨干包括段忠东教授等5人,团队成员包括肖仪清等7人,此外还有他们各自培养的博士生、硕士生等成员。研究学科主要包括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工程与保护工程、材料学科三个学科。如何将这么多优秀的人才融合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团队,这是李惠教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并在不断的尝试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团队文化。

“竞争激烈不怕,怕环境让人绝望。环境不公正就会让人绝望,看不到出路:环境公正,竞争激烈和名额少都不怕,只要努力,就会有机会。”在谈到影响团队和成员发展的因素时,李惠教授说。

欧进萍院士也常对团队成员讲,“如果你还没得到什么东西,那么你一定是不够出类拔萃。你什么时候出类拔萃到非给你不可了,就要求自己做到这点就行了,什么事情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在欧进萍院士的言传身教下,团队内部营造出公平、公正的科研环境和埋头苦干的钻研精神。

在这种风气下,这个团队中稳定下来的每个成员一是业务能力强,否则在这个队伍里站不住脚,二是人品好,有合作精神。用李惠教授的话说,“最后留在团队里的业务和人品都是一流的!”每位团队成员还不停地向自己的学生灌输这种团队文化,使其在团队中不断传承下去。

也正是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团队逐渐形成了类似金字塔的梯队结构。在金字塔的梯队结构下,整个团队以项目为中心进行运作,并对每一名成员实行动态管理。比如申请一个项目,如果遇到大的项目,李惠教授会组织大家进行开会讨论,并进行分工合作。如果该项目个人可以拿下的话,每个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申请。这样一来,对于团队成员来说,既有一定的自由度,又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当承接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时,在中间检查过程中,如果有谁做砸了,就会被淘汰。项目结束后,做得好的会追加奖励。

实践不断证明,金字塔的梯队结构更适合于团队作战,更容易产生1+1>2的绩效。近年来,该团队通过承接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不断提炼科学问题,取得了多项具有突破性的创新成果:在我国率先开展了耗能减振技术的工程应用研究,1996年完成了我国第一个结构主动控制试验,首次开发出主动质量磁驱动控制系统。首次实现了实际海洋平台结构冰致振动的MR智能阻尼隔振控制,首次提出并开发出斜拉索索力监测与振动智能控制的一体化系统,开创了纳米智能混凝土与结构研究方向,首次提出长寿命、与混凝土结构具有天然相容性的纳米智能混凝土应变传感器。等等。

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只有应用于工程实践才能彰显其价值。近年来,该团队获得1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以及20余项重大工程科研项目的资助;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出版专著4部;有关成果在国家奥林匹克游泳中心、首都体育馆、南京长江第三大桥等许多重大工程

中得到应用,实现了结构健康监测与振动控制技术的产业化及较大规模的工程应用。

高远而居安思危的团队目标

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结构健康与振动控制团队正在朝着建设一支具有较强凝聚力和自身特色的创新团队的目标阔步前进。在这个团队里,大家彼此都很熟悉,这样一来。做项目就会更快。并且每一名成员都深刻地认识到了团队合作对于个人目标与价值实现的意义。团队带头人李惠教授说。“一个人可以做很多事,但想要把事做深、做大,则要依靠团队的力量和智慧。”现担任土木学院副院长的段忠东教授是该团队的研究骨干。他说,“在团队里你的发展空间更大,你可以得到别人的支持。个人影响也扩散得更快。”作为团队的成员之一,关新春副教授认为,“大的团队可以培养一些很新的创新点,个人则很难。尤其对年轻人来说更是这样。”

谈到团队的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尤其是如何激励年轻人更好、更快地成长,李惠教授有着一套自己独特的想法:在她看来,“人才培养也是一种产出”,而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是相辅相成的。在团队里,每一个人都在成长,体现在个人能力和业务的提高上,而评价一个人的成长,要看你是不是带头人、长江学者或者在某个国际组织担任重要职务,等等,而拿到这些最关键地要靠你的科研成果,靠你自身的造诣。

然而,面对团队近年来所取得的累累硕果和良好的发展势头。作为团队带头人的李惠教授并没有盲目乐观。而是对团队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忧虑重重:首先是队伍扩充、壮大受到一些限制。不能按照团队的需要吸引人才和拓展新方向;其次是在坚持基础研究和重大工程研究两条腿走路的情况下。试验平台建设的经费投入不足;而尤其让她感到担忧的是土木工程这一民用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她不无忧虑地指出,从山头滑坡很快,要再爬上去很难,对学科建设来说同样如此。她希望学校在发展航天学科的同时,对民用学科的发展也要给予大力支持。

现今,许多重大工程结构,诸如跨江跨海的超大型桥梁、用于大型体育赛事的超大空间结构、代表现代城市象征的超高层建筑、开发江河能源的大型水利工程、用于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大型海洋平台结构以及核电站建筑等,它们的使用期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环境侵蚀、材料老化和荷载的长期效应、疲劳效应与突变效应等灾害因素的耦合作用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结构和系统的损伤积累和抗力衰减,从而导致抵抗自然灾害、甚至正常环境作用的能力下降,在极端情况下还有可能引发灾难性的突发事故。“结构健康监测与振动控制”研究应运而生,随即成为世界范围内土木工程领域的前沿方向。

篇10

土木工程的质量对工程项目的社会效益、投资效益、环境效益有很大影响,土木工程质量良好对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保障作用,并且与城城市府形象直接相关联,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也需要土木工程质量的有效控制。道路工程施工测量的主要任务是采用专用测量器具,通过一定的技术方法把城市道路设计图纸的位置、数据、几何形状真实的放样到实地。其测量放样的成果直接影响着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等级、结构、安全及建成后的功能。测量工作贯穿城市道路工程的各个阶段,它开始于工程之初,深入于施工的各个点位,直至工程竣工。

一、道路工程开始之前的测量工作

1、先进测量仪器设备的准备工作

由于大型构造物对于几何尺寸及标高要求极为严格,这样就使得在道路施工中,无论是在控制测量中还是在施工放样中,都应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科学的技术方法。测量人员在测量工作开始前需要全面熟悉设计文件,领会设计意图及要求。按有关规定进行测量仪器、设备的常规检验和校正。

2、路线交接桩工作

交接桩范围包括路线控制桩和水准基点。路线控制桩包括直线转点桩、交点桩、缓和曲线和圆曲线的起讫点桩等。交接桩时要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原设桩点的有关资料,进行室内审核和现场查对。用测量仪器对重要桩、点进行施测交接,做出详细记录。交接中发现的问题,如误差超限、错误、漏项以及需补测或精测等事项,应明确处理办法及负责施测单位,然后写出“交桩纪要”,交接双方签字。?

3、施工前的复测工作

复核测量为了保证道路路线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确保施工中不发生任何差错,在施工前必须把设计单位提交的全部控制点(平面控制点、水准点等)进行复测。施工复测的工作内容包括导线、中线、横断面等。施工复测的主要目的是检验原有桩号的准确性,经过复测,凡是与原来的成果或点位的差异在允许范围内时,一律以原有成果为准。对经过多次复测,证明原有成果有误或点位有较大变动时,应报有关单位,经审批后,才能改动。施工前,除详细钉设中线桩外,尚须加设临时水准点及横断面,在道路两侧明显位置标出桩号。在道路工程测量过程中,应注意避免测量误差,定期进行测量仪器、设备的常规检验和校正。

二、道路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测量及测量放线工作

1、中线测量和边线放样工作分析

(1)中线测量和边线放样的基本涵义

中线测量是在定线测量的基础上,将道路中线的平面位置在地面上详细地标示出来。它与定线测量的区别在于:定线测量中,只是将道路交点和直线段的必要转点标示出来,而在中线测量中,要根据交点和转点用一系列的木桩将道路的直线段和曲线段在地面上详细标定出来。定线测量一般由勘测设计单位实施,然后把有关桩位和测量成果交与施工方,由施工单位进行中线及施工测量。路基开工前应全面恢复中线,根据恢复的路线中桩和有关规定钉出路基边桩。

(2)中线测量与边线放样的工作建议

首先,检查交点之间的方向与距离

如一个工程项目有几个标段,应注意与相邻标段的中心是否闭合,中线测量应深入相邻标段50~100米;应注意与桥涵等结构物的中心是否闭合;应注意与房屋等建筑物的相对位置与图纸是否相符。如果发现问题及时联系设计单位查明原因。

其次,设置护桩

道路中线桩护桩的设置,是路基施工的重要依据,但是在施工中这些桩又容易被破坏,所以在路基施工过程中经常要进行中线桩的恢复和测设工作。为了能迅速而又准确地把中线桩恢复在原来的位置上,必须在施工前对道路上起控制作用的主要桩点如交点、转点、曲线控制点等设置护桩。

另外,布设里程桩

中线桩定出以后,可以在此基础上做好里程桩的控制布设。里程桩的布设原则是:在直线段,一般布设在每隔100米的整桩号的横断面上,类似于公路施工常见的百米桩的布设;在曲线段桩位要适当加密,在曲线段起讫点、中点的里程桩位必须布设;里程桩可采用大木桩,上面用油漆或墨汁标上里程桩号,打入道路两侧施工范围以外的地上,最好是每侧各打一个。在保证施工中不易被破坏的情况下,离路基边线应尽量近一些,以方便使用,一般为1~2米。

2、路基施工测量

路基的基本形式是挖方路基和填方路基,路基施工前应把路基边坡与原地面相交的坡脚点(或坡顶点)定出来,以便施工,测设路基边桩的方法有图解法和解析法。对全线设计遂桩坐标进行复核,审核承包人上报路基测量放样资料并对路基边桩的放样进行旁站或抽检,特别对高挖、高填路堑、路基的边桩放样必须进行监理抽检,认真熟悉设计横断面图,根据路基宽度,边沟尺寸、坡率、平台宽度及高程等设计数据准确放样,以避免因边桩放样不准确,而出现的路堑欠挖或超挖,影响路堑边坡的稳定路基边桩的准确放样,指引路基工程施工。对路基质量及中线偏位的控制,将取得较好保证。

3、基层施工测量

在道路基层施工过程中,需要先做出试验段以便确定虚铺系数,此时应用水准仪测出试验段路基平整后和稳压后的高程,与设计高程对比,以此修正虚铺系数,直至符合设计高程要求。

4、路面施工测量

城市道路路面一部分为沥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在路面施工前应先对边线进行恢复,按桩号在路基上打出边线桩,测定各桩顶高程,用于施工时的边线控制和高程控制。沥青路面施工前也需先做出试验段以便确定沥青混合料的松铺系数,在施工时应随时测量碾压后的路面高程,根据结果修正松铺系数。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前应校验模板,施工应复核路面边线及高程。路面工程要求高标准的平整度、横坡度,且要确保路面设计厚度和纵断面在进行路面施工之前,应该按照路面设计文件提供的资料,将标高和路线中线、边线的坐标计算出来,确保路面的施工质量。

三、道路工程竣工后的测量工作

1、竣工测量的主要内容

竣工测量主要测定各项工程竣工时主要点位(如道路交叉点等)的平面位置和高程,以及确定道路中线及标高是否满足设计要求。主要内容是中线测量、高程测量,横断面测量等。

(1)中线测量

中线测量中线测量利用施放的护桩恢复道路施工前原有的控制桩,进行中线贯通测量。

(2)高程测量

高程用水准仪直接测定。竣工测量完成后应将临时水准点通过水准测量移设于固定建筑物上,也可沿道路埋设混凝土水准基点,作为运营维修时掌握道路标高的依据。

(3)横断面测量

横断面测量的且是检查道路宽度、路拱和缘石的位置和高程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2、测量资料的整理编订

工程竣工后,应对工程中测量资料进行整理编订。按竣工资料要求将交接桩记录、测量复核成果表、每道工序的水准测量记录及竣工测量等测量资料整理成册。

3、道路工程竣工图

根据竣工测量资料编制竣工图。城市工程竣工图是城市基本建设的重要档案,对于城市工程的规划管理、改建、扩建以及抢险、战时修复等都是必不可少的。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各种地上、地下和架空的城市公用设施将随之增多,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工程综合系统。为了便于各方面的使用,可将各种城市工程的竣工位置资料数字化后,统一储存在电子计算机控制的数据库内,然后根据需提取有关数据,用来绘制各种竣工图。

篇11

传统设计理论主要关注于结构的安全,没有涉及桥梁使用期的管理、养护、维修、构件更新、拆除等诸多问题。同时,在投资决策上,只注重建设期的投资成本,而不重视桥梁整个寿命周期内的总成本。要卓越地跨越就需要逐步建立基于耐久性的全寿命设计理念,制定相应的规范和标准,使桥梁在设计和建造阶段就考虑到全寿命的使用性能和要求。对于巨型桥梁工程,投资巨大,应提高桥梁的设计寿命。1500m以上跨度的应考虑200年寿命期。相应地,对钢材和混凝土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耐久性要求,还应开发耐腐蚀、耐疲劳的超高性能材料,以适应桥梁高寿命的需求。

2.高性能材料研发及其结构体系的创新

建造材料的革新始终是推动桥梁工程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从20世纪40年代起,各类轻质高强的高性能复合材料陆续登场。纤维增强聚合物(FRP)以其轻质、高强、耐腐蚀的优良性能成为一种颇具发展前途的新型材料。

FPR是各向异性材料,可根据工程需要采用不同材料、纤维含量和铺陈方式等不同工艺设计出不同强度指标、弹性模量及特殊性能要求的FRP构件。可以预见,今后复合材料将更普遍地出现在桥梁工程中。伴随着新型材料的应用,传统桥梁结构体系可能从强度问题转变为刚度问题,因此必须加强研发与复合材料相匹配的新型桥梁结构体系;同时在计算、设计、制造、连接等方面,建立起一整套不同于传统材料的设计理论和方法,推动桥梁工程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3.超深水基础建造技术

跨海长桥建设必然会遇到超深水基础问题,目前已建桥梁的最大基础水深长桥采用了“加筋土隔震基础”和预制装配的桥墩。而琼州海峡中线和台湾海峡的水深均超过80m,因此对于水深为65-100m的超深水水域,需要开发出一种既便于深水施工,又经济耐久的新型深水基础形式,同时还要研发相应的大型基础施工装备创新施工装备和监测设备的研发跨海长桥非通航孔的上部结构和下部基础墩身一般采用预制结构,部件质量将接近万吨级甚至更重,必须采用大型浮吊整体吊装施工以减少海上作业。目前挪威的“天鹅号”起重能力则达到

9000吨。

4.跨海长桥建设目标实现发展路径选择

为了满足未来跨海长桥建设的需要,应当开发大型浮吊和巨型造桥机等施工装备。研发最先进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大型施工装备(建筑机器人),使更大的上、下部预制构件都能迅速、准确就位。智能监测设备(传感器、诊断监测仪、便携式计算机)以及大型智能机器人施工设备的创造发明,将使桥梁的施工、管理、监测、养护、维修等一系列现场工作实现自动化和远程管理。

5.桥梁设计理论和技术的发展

与新理念、新材料、新工艺建造桥梁相匹配的桥梁设计理论将得到发展和完善;桥梁抗风和减、隔震技术将进一步发展以抵御强风、大震和恶劣天气的影响。技术和计算机处理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结构分析软件的不断进步将使桥梁设计更加精细化。在桥梁建设过程中实现继机械化、电气化、电子信息化之后的第4次工业革命――智能化,研发适合于桥梁工程的BIM软件。

展望未来的桥梁工程,桥梁人将面临许多挑战,但同时也将迎来可以跨越宽阔海峡、战胜自然灾害、化解飓风,具有全新姿态和功能,跨越能力卓越的新桥梁。

二、高性能材料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型革命进程

材料的进步对桥梁工程的促进是革命性的。木材、石材是天然材料,混凝土和钢材特种人造材料在工业革命后成为土木工程的主要结构材料。除传统混凝土与钢材往高性能方向发展外,近20年来,FRP和智能材料也取得长足进展。本节主要介绍高性能混凝土和FRP材料。

1.超高性能混凝土

混凝土桥、钢桥和钢-混凝土组合桥梁的疑难问题长期悬而未决,根本原因是混凝土构件自重过大,组成结构的材料和连接的静力或疲劳抗拉性能不足;而发展以UHPC材料为基础的新型桥梁结构,有望根治以上重大疑难问题。解决钢桥面结构开裂和铺装层破损的对策。面对正交异性钢桥面钢结构易疲劳开裂和铺装层频繁破损的难题,采用强化抗拉能力的RPC替代传统的钢桥面沥青混凝土铺装,形成钢―RPC组合桥面结构。研究表明,这种桥面系能大幅提高钢桥面的刚度,显著改善铺装层的应力和降低钢结构疲劳应力幅,可基本消除疲劳开裂的风险。该结构2011年应用于广东省肇庆市马房大桥钢桥面,检测结果表明,采用钢-RPC组合桥面结构后,车载作用下钢桥面纵肋和面板中的应力平均降幅分别达到80%和92%。

2.超高性能混凝土自重开裂问题

解决钢-混凝土组合梁自重大及负弯矩区混凝土易开裂的对策。提高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抗裂安全性及降低自重,是扩大和完善钢-混凝土组合梁在超大跨桥梁上应用的唯一出路。由于UHPC的高强和高弹模,与钢结构组合协同受力的能力强大,故可直接将UHPC层浇注在钢梁上,形成钢-UHPC组合桥梁结构。通过对跨径110m左右的传统钢-预应力混凝土组合连续箱梁桥与钢-UHPC轻型组合梁桥对比计算,结果表明:钢-UHPC轻型组合梁的抗裂能力是钢-预应力混凝土组合梁的4倍,超载能力前者是后者的2.45倍,但自重仅为前者的47%,故有望彻底解决传统钢-混凝土组合梁负弯矩区易开裂和自重大的缺点。

3.纤维复合材料

CFRP材料凭借着其比强度高、抗疲劳、耐腐蚀等优良性能脱颖而出,成为土木工程的研究热点。CFRP索(筋)锚固体系的研发是CFRP材料应用于实际工程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CFRP筋锚固形式主要有粘结型锚具、夹片型锚具、复合型锚具。粘结型锚具。对以水泥砂浆为粘结介质的粘结型锚具的锚固性能进行了研究。梅葵花对直筒粘结型、直筒+内锥粘结型锚具的锚固性能和受力进行了对比试验。方志等对CFRP筋表面形状、粘结锚固长度、粘结介质、套筒内壁倾角等影响参数进行不同组合,得到了各设计参数对锚固性能的影响。

4.智能材料与纳米材料

混凝土中加入纳米材料,成为纳米混凝土,可从微观改善混凝土性能,在材料内部产生众多具有特殊性能的界面相、改善界面摩擦耗能能力和局部塑形耗能能力,进而提高材料的强度、弹性模量、疲劳性能和阻尼性能;混凝土中加入适量纤维,成为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可以限制裂缝的宽度,提高混凝土抗拉、抗弯和抗剪强度,大幅提高延性、韧性、抗疲劳、抗冲击性能;加入乳胶微料、硅粉、甲基纤维素等聚合物增强掺合料,可制成具有大阻尼特征的混凝土。

通过掺加功能相材料,使传统材料在保持原有基本力学性能不变的情况下,获得一些特殊功能,是材料学科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学习航空航天领域的“智能材料与结构系统”,混凝土领域的自感知混凝土、自集能混凝土、智能感知骨料等智能混凝土也获得较大进展。以压电陶瓷、磁致伸缩合金、形状记忆合金以及电磁流变液等为代表的智能材料取得了长足进展。智能材料与土木工程的交叉融合是新兴学科和研究方向的原动力,推动了智能土木结构的发展。与传统结构相比,智能结构具有自感知、自控制、自修复、自愈合、自回复、自集能的特征。将智能感知材料、智能驱动和阻尼材料、压电材料与土木工程结合,分别形成了结构健康监测、结构振动控制、自集能智能结构研究方向。

三、小结

桥梁工程施工中对材料、理论、装备、计算机技术的需求和应用效果方面,已经日渐形成具有较高应用水准的一个新局面。新世纪的桥梁工程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舞台,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技术挑战,我们可以对未来桥梁工程结构、材料和施工发展的进程,呈现出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参考文献

篇12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独立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教育与一般普通高等学校的重要区别在于其独立性和自主性,因此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具有更加的灵活性、针对性与可操作性。传统的工程类本科实践体系主要由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组成。由于近年来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企业界的利益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普遍不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所以目前本科教育中走出校门的实习环节大多已近虚设,这种局面一时还难以改变。按照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土建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实践性环节亟需改革。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区别于研究型大学与职业技术学院,重点解决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及创新的能力,以课程设计为核心加强工程综合性训练,以校内实验、实习为基础强化工程实践,以校外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为重点全面提高工程实践能力,让学生比普通本科教育培养的土建类工程型人才具有更强的实际动手能力、组织协调与技术管理能力,同时又比职业技术学校的技能型人才拥有更宽广、深厚的理论知识,旨在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复合型、经世致用的应用型人才。围绕这一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实践环节。

1 在教学体系中加强实践性环节的设计

首先对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实践性教学环节分为三类:(1)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即课程作业,实验,实习(设计)。(2)集中实践性教学,即社会调查、假期实习及毕业设计等。(3)创新型实践性教学。

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中,增加实验、实践、实习的时间和内容;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实验;以课程设计为核心加强工程综合性训练,以校内实验、实习为基础强化工程实践,以校外实习设计为重点全面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开放稳定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利用企业的自身设备和技术资源,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并有针对性的安排高年级学生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巩固和提高,切实掌握企业的研发流程、用户需求、项目管理等专业技能。

2 加强职业教育,注重双证培养

在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结合我院“双证”培养的办学特色,将学历教育和上岗资格教育相统一,学生可于在校期间考取相关的职业技术资格证书,如:预算员、施工员、质量管理员等等,旨在拓宽毕业生的就业出路,提高就业率。

3 实训与模拟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的创新

3.1 充分利用独立学院的建设期作为土建应用型人才的手段和方法

独立学院由于其完全的民办性,因此在建设管理上具有更加独立自主的特点以及相对更长的周期。目前我院正处于持续的建设阶段,小部分基建工作还在持续进行中,这就给我们土建系的学生直接提供了良好的校内实习基地。我系充分地把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课堂难以讲清的问题,组织学生到现场,边参观,边讲授,然后回到课堂再总结。采用现场典型工程事例分析方法,引导学生应用专业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以便学生快速、形象、直观的了解和初步掌握各种新技术、新工艺。学校还尽可能的让学生参与到了整个建设过程中。

3.2 模拟实验室的建设

实训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缺失的教学环节,是实施实践教学环节最基本的依托和物质保障。实训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实训教学受到以下因素的限制:(1)实验硬件不足与实验课时之间的矛盾:学校的实验室及实验设备数量不足,不能满足教学实验课时的需要。(2)由于施工的季节性等原因,学校教学和社会实训在时间上不能很好的协调,也就是说在进度上有差异。(3)由于施工现场危险性大、技术复杂,学生在单位实习时存在安全问题,很多单位不愿提供实习岗位,从而对学生的场地实习有一定的限制,学生们很难完全建立对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等的感性认识。

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利用模拟实验室,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如计算机仿真技术、视频、实物等,以弥补实验室硬件缺少的不足,在满足学生实验课时的同时减少实验室的经费投入。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分角色的设计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和应变能力。模拟实验室系统可以利用动画的形式提供施工现场和施工环境,使学生能在一个仿真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验实习。模拟实验室能使学生随着教学进度感性理解教学内容,克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传统的实验和教学手段针对一个具体的课程,而模拟实验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综合实验工具,可以让学生将所学课程进行综合集成实验。

为此我系采用了实训与模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模拟实验室的类型设置包括:认知型实验、交互型实验、设计型实验、操作型实验。模拟实验室,将实训中难以实施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等,运用多种手段,通过动画的形式提供完整的施工现场和施工环境,让学生能看到整个施工的全景画面,解决了现场教学的不便与参观的局限性,真正实现人机实时交互式的临场感互动教学。通过实训与模拟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提前进入工作角色。

4 实训与模拟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优势

篇13

下面就由我来记录一下本次认识实习的主要内容和经过。

星期一

上午,老师给我们做了实习动员,着重给我们讲了实习中安全的重要性,强调安全第一,要处处注意安全。接着让我们端正实习态度,强调这是集体活动,每个人到要参加,不可以随便缺席。最后老师给我们讲了这次实习的意义,让我知道了这次实习的重要性,通过这次实习我将会学到许多我平时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开阔我的视野,使我对这个专业有更加深刻地认识和了解。

下午,我们分别参观了本校区和宝山校区的建筑工地。主校区的实验室由于搬迁,所规模比较小,一部分是对建筑材料应力和变力的实验,另一部分是混凝土养护实验室,里面24小时保持高温高湿,我们没有进去,蛋壳开除其设备很先进,精度很高。王营校区的建工实验室就要大多了,我们首先去了一间厂房一样的建筑里面,那屋顶上面有一个吊机,下面是两台钢材压力试验机,地上放着许多试件。钢材断面就是由上面的吊机吊到试验机上进行压力试验的。接着我们去了另一栋建筑,里面上下两层全都是实验室,我看见一楼简介上写着国家二级实验室。里面主要有混凝土试件压力测试,石子,黄沙,水泥沙浆的强度,易和性测试,其中有一间实验室里有一台超级庞大的压力试验机高度直达房顶,使我们吃了一惊。老师介绍说这是300吨的钢材压力试验机。除了这300吨的以外,旁边还有几台100吨和50吨的。看着这些庞然大物,我们兴奋不已,同时也感到自己将来责任重大。接着我们来到二楼,二楼主要是水力测量实验室,里面有许多精密的实验设备,老师说将来我们学专业课时将回来这里做实验。虽然天空下着小雨,但我们还是因为见到了这么多实验设备而感到高兴。

星期二

今天一大早,我们去参观了市材料园。一进门我们就看见地上堆放着一排排预制板,按不用的规格叠放在那里。每块板中间都有三个圆孔,不同规格的板圆孔不同,圆孔下面有一排钢筋头从板底伸出,每块板上四角还有四个突出的小圆环。老师给我们介绍说这板的全称叫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板,板上的圆孔起着减轻重量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增强隔热保温性能。圆孔在浇铸时开口被封了,是防止储存时有昆虫老鼠在里面生殖产卵,另外还可以在安装时为防止沙浆进入孔中。然后我们参观了浇铸场地,原来浇铸时是将磨具一排排整齐的排放好然后把一根根很长的钢筋穿过一整排磨具连在两边的受力柱上,使钢筋受力,在浇铸好后产生一个收缩力。这个力就叫预应力,它使预应力板能够防止和减少受力变形。接着我们参观了板,GRC板主要是由抗碱玻璃纤维网格,低碱水泥,珍珠岩和外加发泡剂防水剂组成。主要用于做墙隔开空间。这种墙隔热隔声效果好,但不能承受外加重力,只能承受自身重力。它可锯,但不可以拼接。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考虑到种种因素,不得不吧人文生态考虑进去。为了消除噪音,灰尘等的污染。一些城市都建立了混凝土搅拌站,这样不仅大大提高生产效率,而且质量也得到了保障。我们参观的构件厂也有这样一个混凝土搅拌站。只看见几个十几米高的大罐子倒立着伫立在几堆石子黄沙前。有一个传送带将石子黄沙送到旁边的一栋建筑里。老师说那是搅拌房,各种材料在那里面混合搅拌,然后灌进混凝土搅拌车里送往工地。老师还给我们讲了不同材料所混合出的混凝土的性能的不同,使我们既开阔了眼界又增长了知识。

下午我们听了一场报告,报告主要讲了一下现代建筑的分类:砖木结构般用于单层建筑及村镇住宅 ;砖-钢筋混凝土结构(即砖混结构)般用于6层左右民用建筑和中小型工业建筑; 钢-钢筋混凝土结构一般用于大型公共建筑及大跨度建筑 ;钢结构般用于超高层民用建筑和有特殊要求的工业建筑。老师特别介绍了一下高层建筑,现在中国如果要看高层建筑的话,那还得是上海了,上海的高建中又得数金茂大厦,东方明珠电视塔,这些建筑在世界上都是有名的。听着这些使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我们将来要尽自己的所能,造出更高的建筑为祖国争光。老师还讲了土木工程分为三步骤:设计、施工、管理。讲了土木工程未来可以从事的社会工作岗位可以有哪些?1,建筑公司。 2,行政部门。3,房地产公司。4,监理公司。还可以从事交通部门的工作。老师还讲到了我们目前大学教育的创新。他认为这是高等教育的目的。他要我们学生树立起自主学习的习惯与兴趣。建立起终身学习的习惯与爱好。

星期三

今天我们去参观了桥,是金阳新区比较有名的彩虹桥。桥,我们把它分为公路桥,铁路桥和城市道路桥三种。由于我们的条件有限,我们只参观了城市道路桥。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们初步了解了桥的基本知识。老师谈到了城市道路桥与公路桥的不同:城市道路桥桥的两边有人行道和路灯有栏杆(一般在90公分),没有绿化带;

公路桥一般没有人行道,有栏杆(一般在60公分),一般有绿化带。老师也讲到了桥的长度与坡度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桥身相对长的,其坡度也相对斜。桥上工程还设计安排了排水系统。其主要目的:一是防止在雨天能够及时将雨水排出路面,减轻车辆对路面的摩擦力,进而使车对路面的荷载大大减轻;第二是防止雨水渗入桥面断裂出的钢筋,使其生秀,进而减少其实际的寿命。

我们市二桥的排水口直径大约在7到8cm。正常是在10cm左右。人行道在1.5m左右。桥下净空在3到5米,老师还说了,桥越高,越不易变形。桥蹲大概在70到80米深。淮钢大桥是一座典型的斜拉桥结构(单拉)。南边是七根单拉钢丝;北边是七根双拉钢丝。由于两边的不平衡(受力),所以在设计桥架的时候,将它设计成倒“Y”型。它的目的是加强桥的稳定性。它的主跨在90米左右。宽大概在18米左右。

星期四

我们参观了宝山校区的施工现场和已建好的教学教学楼。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土方工程,它们根据标高和地质情况决定填土还是挖坑。在地基前伫立着几个高高的吊塔,他们是用来安装和调运建筑材料的。同时为了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工地是要用砖墙围护起来的。只有工地内部人员和施工车辆才可以出入。我们实习也要进过他们的同意才可以进入,而且必须带上安全帽。到达施工现场后,我们看到有个很大的场地,它是用来存放建筑材料用的。主要是钢筋,没有水泥,砂,石之类的建材。这是因为现在许多的建筑材料都使用了成品化。不需要再在工地现场制作了。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保证一些建筑材料的质量;另一方面,还可以的大大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整个工程效率 。我们在工地上,在建成和未建成的工地间切身感受到建筑过程的艰辛责任的重大,感受到了建成建筑的雄伟和壮丽,对整个专业有了全面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