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信用风险的典型案例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信用风险的典型案例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信用风险的典型案例

篇1

2.1信用风险传染成因

中小外贸企业的信用风险是随着其开展的经营活动和信用行为所必然会产生的,由于在整个市场经济体系中,每一个企业都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企业与企业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决定了信用风险具有传染特性。在企业微观层面,比如:甲企业与乙企业有商业往来,甲企业将货物赊销给乙企业就产生了商业信用,此外乙企业又为业务伙伴丙企业提供银行贷款担保,在这个由甲、乙、丙构成的系统中,只要其中一方发生信用风险,就可能会传染到任何一方,从而造成各方的损失。在宏观经济层面,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是最好的案例,从美国开始,基于经济的全球化风险就传染到各个国家。由于我国沿海省份多年来发展外向型经济,受到的影响最大,许多中小外贸企业在这次危机中面临资金、订单等方面的影响而减产、倒闭。

2.2信用风险传染机理

风险发出企业和风险接受企业是信用风险在企业间传染过程中的两个角色,当风险发生企业的风险发生时,风险通过商业信用和担保信用等关系传递到下一家风险接受企业,如果该企业有能力承受,就不会发生风险,也就不会传染给另外的企业。因此在信用风险传染过程中,风险并不一定会传染,只有当风险发出企业发出的风险高于风险接受企业所能承受的风险值,风险才会继续传染。

2.3信用风险传染渠道

企业间的信用风险主要是基于赊销等商业信用行为和金融借贷担保行为所产生的,因此信用风险也就通过商业供应链、金融担保链等两个渠道进行传播和蔓延。

2.3.1商业供应链下的风险传染在商业供应链中,众多企业通过互相协助,完成原材料到产品的各个环节,把产品送达最终客户。在现实中每个企业都会被纳入到1个甚至多个供应链系统中,由于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瓶颈,因此,在业务往来时,根据企业竞争力(对客户和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不同,就有赊销和赊购情形的发生,这就产生了商业信用。在一个供应链中,一家企业违约无法偿还商业信用,就会连锁反应,形成坏账链条,最终导致整个供应链资金困境。在义乌的中小外贸企业群中,商业供应链渠道是最普遍的信用风险传染渠道。中小外贸企业的供应链风险传染。

2.3.2担保链下的风险传染在现实中,多数中小外贸企业的资金是紧缺的,很难满足经营所需,在融资方式上,由于没有足够的抵押物(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所以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往往只能采取的是担保或者互保的模式,这就形成了一个金融担保链。在这条担保链中,由于往往都是相互有业务往来的企业,因此企业之间既有商业信用又有金融担保关系,风险传递模式就显得尤为复杂。一旦某家中小外贸企业无法偿还银行债务,担保企业马上就面临着履行担保责任的压力,一旦担保企业也无法承受这个风险,进而这个风险又继续往下蔓延,严重时会导致大批企业倒闭。担保链下中小外贸企业风险传染。

3防范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的中小外贸企业遭遇着材料和人力成本增加、融资难度加大、汇率风险加剧等多种因素的冲击“。中国制造”和“中国价格”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亟待加速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中小外贸企业的信用风险传染问题制约着中小外贸企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信用风险传染成因、机理和渠道的分析,可以得出在当前的外贸环境和现状下,除了政府应从政策层面考虑进一步为中小企业减负减税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外,中小企业自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有效防范信用风险的传染。

3.1提升自身的运营能力

运营能力是企业运用各项资产以赚取利润的能力,反映了企业对经济资源管理、运用的效率高低。中小外贸企业根据企业的运营特点,在开拓市场的同时,重点应该提高存货和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提高存货的周转速度,企业才能保证有效的现金流,从而避免出现运营资金的困境。此外,在应收账款方面,通过客户企业信用评价,做好应收账款的催收与管理,提高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尽量减少损失。

3.2提高市场议价能力

当前,中小外贸企业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所经营的商品,影响了其在整个供应链上的议价能力。以义乌为例,义乌是典型的小商品成就了大外贸,根据统计在义乌有180余万种小商品,出口到全世界的219个国家和地区,不过也正是因为其外贸出口产品的属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义乌中小外贸企业在市场议价能力方面一直处在弱势。要扭转这种局面,一方面,在同个产品领域的中小外贸企业可以在政府和行业协会组织的统一引导下,做好行业自律,避免打价格战,抵制赊销现象,从而提升整个行业领域在市场的议价能力。另一方面,企业自身通过加强研发,提高质量,增强产品附加值,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议价能力。

篇2

对于新兴的资本市场,信用体系不完善,上市公司信用制度不健全,监管机制不完善和法规建设不到位。所有这些因素再加上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先天缺陷等原因很容易造成上市公司数据失信和缺失,从而给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上的相关参与主体带来潜在的风险。如何采用合适的模型或方法来有效评价上市公司信用风险是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相关利益主体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也是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积极举措。

目前信用风险评价的方法很多,如JLT模型,CM模型,风险值法,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近邻法,Z评分模型及其改进形式ZETA信用风险模型,KMV模型等,不难看出这些模型在分析上市公司信用风险上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与此同时也要认识到它们具有的局限性,以JTL模型为例,其以无风险利率与违约不相关,违约时清偿的资金将在债券到期时支付,所有具有相同信用等级的证券具有相同的期限等假设为前提,这些假设因与现实不完全吻合而有一定的局限性。基于上述缘由,并考虑到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评价比较系统具有的信息不完全的灰色特征,即证券市场上影响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的因素非常复杂,对相关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评价比较时,只能选取主要的指标进行分析,在选取的指标中,有的不能定量描述。正是考虑到资本市场是一个非本征性的大系统,其间变量样本的分布也不一定是典型的,本文采用灰关联法来建立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评价体系,将信用风险量化处理,为相关证券市场主体评价上市公司信用风险提供比较准确评判依据,从而使其做出正确的决策。

一、灰关联评价法理论

灰关联法是通过对系统统计数列几何关系的比较来分析系统中多因素间的关联程度,其实质就是比较若干数列所构成的曲线到理想数列所构成曲线几何形状的贴近度,列出关联序列,评价标准是灰关联度越大,评价结果越好。从空间视角来看,可以将关联分析中的参考曲线和比较曲线看作是某一特定空间中的两个点,即参考点和比较点,分析参考点和比较点之间的灰关联情况实际上就是分析它们之间的距离态势,距离越近,关联度越大。

灰关联评价法具备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其对数据分布类型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无特殊要求,通常适用于信息不完全确知的小样本系统。

1.灰关联分析指标

灰关联分析的核心为灰关联系数和灰关联度计算,不妨假设存在两个数列,在t=k时,两个数列间的灰关联度为:

公式中的max、min和分别代表各个时刻绝对差中的最大值、最小值及分辨率,一般而言,取值0.5。

2.灰关联分析综合评价步骤

灰关联分析的计算步骤为:

(1)确定比较数列和参考数列。

(2)无量纲化,计算关联系数。

(3)计算指标相对权重系数。

(4)计算灰关联度并排序。

二、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评价指标建立

上市公司严格按照有关制度规定在适当的时间季度和年度财务报表。通过报表财务分析,可以获取公司的成长性、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指标。企业公司通常使用的财务指标变量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权益比率、存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营运资本周转率、总资产报酬率、每股收益率等。在现实生活中,银行系统正是通过一系列财务指标来评估贷款企业信用风险。

我们在结合相关信用评估指标系统的基础上,将衡量企业还款意愿考虑进去,假定被评价企业或公司当期或近期没有进行大规模投资,如果一个企业的利润增长是负的,而同时它的债务增长也是负的,说明它的还款意愿是好的,反之如果企业的利润增长为正,而它的债务增长也是正的,这说明了企业的还款遗愿很差,甚至有意拖延不还。基于此,建立一套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到,本文采用利润增长率与债务增长率之和来评测借款企业还款意愿的程度,其中利润增长率选取财务报表中的税前利润增长率。不同信用风险评价指标对评价企业信用风险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采用专家评判法量化各指标的影响力,其测度公式为:

图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其中N为参与专家人数,XTt代表第T个专家对第t个指标的评判值。

三、案例研究

本文选取了A股市场上公路桥梁行业板块中的粤高速A(000429)、海南高速(000886)、华北高速(000916)、S东北高(600003)、皖通高速(600012)、中原高速(600020)、S楚高速(600035)、赣粤高速(600269)、山东高速(600350)、宁沪高速(600377)、深高速(600548)作为实证研究的样本,根据其2005年度财务指标值,应用灰关联法对这些公司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价。

1.确定评测指标参考列

记参考列X0=(X1,X2,X3,X4,X5,X6,X7,X8),各因素取样本公司最优值,结合财务指标的经验最佳值,在本实证分析中,取值X0=(1.18,1.86,0.3753,222,0.30,0.7351,0.1459,0.30).

2.计算关联系数

以参考列为基准将样本无量纲化,利用灰关联系数计算公式可求出灰关联系数矩阵如表:

表 灰关联系数矩阵

3.确定指标相对权重系数

指标相对权重系数的选取,参考了相关文献[2][3][7],选择各指标权重值为:

W(k)=(0.13,0.16,0.20,0.07,0.07,0.12,0.12,0.13)

4.计算灰关联度

依据前面步骤计算取得的值,求得灰关联度如下:

r=(0.9533,0.8382,0.8013,0.8704,0.9330,0.9517,0.8394,0.9361,0.9634,0.8956,0.9144)

r9>r1>r6>r8>r5>r11>r10>r4>r7>r2>r3

从指标的综合反映结果看,样本公司的信用风险从小到大的排序如下:

(1)山东高速,(2)粤高速A,(3)中原高速,(4)赣粤高速,(5)皖通高速,(6)深高速,(7)宁沪高速,(8)S东北高,(9)S楚高速,(10)海南高速,(11)华北高速。

从2005年财务报表看,信用风险较低的山东高速、粤高速A、中原高速在资源配置和资本结构上处于较好的部位,资金利用率比较高,从相关的机构给出的评级也能得到增持和买入的推荐。

四、结论

本文采用灰关联分析方法对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建立财务指标分析模型,克服了资本市场上变量分布不一定典型的现实难点和较多统计模型对样本数量的严格限定要求。同时还从偿债能力、赢利能力、经营能力、偿债意愿多方面视角全面评价了上市公司可能发生的信用风险,为银行监控防范信贷风险及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发现企业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了依据。更为投资者在股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上作出正确投资给出了判断依据。

本文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有:

第一,在确立评价指标时,忽略了企业较大投资对还款意愿指标的影响,本文是以假定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投资之类大的投资是平缓的,没有剧烈起伏为前提。

第二,灰关联分析法采用的是一年年报数据,在选取赢利能力和偿债能力这些指标权重时,较多考虑了短期偿债的能力,在以后的进一步研究中可以考虑如何把短期和长期偿债能力与公司的负债结构综合起来考虑。

第三,评价指标中缺乏某些无法量化但对上市公司发展非常重要的指标,如公司管理层的能力,员工素质,企业创新能力等动态因素指标,将这些指标和财务评价指标结合起来评价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结果会更精确和具备较长期预测性。

参考文献:

[1]刘思峰党耀国方志耕: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本书编写组.财务会计报告分析实务.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李秉祥: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我国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评价模型.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05(2):219~222.

[4]施兵超杨文泽:金融风险管理.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5]金月仙胡瑾瑾: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分析.10~14

篇3

2013年上半年,威扬国际贸易公司接到美国一家公司的订单,对方要求它提供价值45万美元的不锈钢餐具并指定了一家生产工厂。双方约定用货到付款的方式结算。然而,货到美国后,对方却迟迟没有按约定付款。威扬公司的负责人杨女士觉察到了异常,经过调查,发现对方有侵吞货物的行为。

情急之中,杨女士找到了南通贸促会法律部的负责人陈女士。陈女士建议杨女士在稳住对方的情况下,与对方补签一份带有仲裁条款的付款协议,然后立刻启动国际仲裁。美国公司觉察到杨女士的行动后,启动了破产程序,然而,相对于国际诉讼而言,国际仲裁简易程序裁决很快,三周内杨女士就拿到了有利于她的仲裁书并赶在美国公司被破产清算之前执行,查封了货物,挽回了损失。

该案例中,威扬公司遭遇了出口企业常常面临的典型风险,即出口信用风险。总结该笔业务中出口信用风险的形成原因及应对措施,对出口企业防范类似风险具有借鉴价值。

二、出口信用风险的内涵及其特点

(一)出口风险的内涵

关于风险的内涵,在理论界有三个不同的学派,分别为风险客观说、风险主观说、风险因素结合说。风险客观说学派强调风险的客观属性,认为风险是可以衡量的;风险主管学派强调风险的主观性,认为风险是一种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于主观方面;风险因素综合说认为“风险是每个主体与风险因素的结合体”。风险管理的关键是把握好风险的内涵,明确界定要管理的风险。这三个不同学派的观点对我们科学把握风险的含义都具有重要的启示。

国家标准化组织在其出版物《ISO31000 风险管理原则和方针》中将风险界定为“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并认为目标可以是多方面的,如财务目标、环境目标等,可以体现在不同的层次,如战略层次、项目层次、产品层次等。据此,出口风险是指出口过程中出口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对出口目标的影响。

出口风险类型的划分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按照影响出口目标的不确定性因素的不同,出口风险可以划分为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客户风险、合同风险等,这些风险发生后可能导致的结果是相同的,即使出口企业不能按照合同规定收回货款。本文要研究的是由于客户因素造成的出口商难以收回货款的风险,即出口信用风险。

(二)出口信用风险的特点

本文所指的出口信用风险是指出口商签订了给予进口商商业信用的出口合同后,由于进口商自身的原因所导致的出口商无法按期按量收回货款的可能性。它是出口企业面临的多发性风险之一,也是出口企业收汇影响最大的风险之一。出口信用风险具有以下特点。

1. 普遍性

商务部下属的研究机构调研发现,68%的企业曾因贸易对方信用缺失而遭受损失,其中损害最严重的就是信用风险所造成的拖欠货款和合同违约。出口信用风险是出口企业普遍面临的风险,特别是中小型出口企业,一方面是中小企业在出口风险管理方面的投入和力量相对较弱,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往往容易成为诈骗商的诈骗对象。因此,中小企业在出口过程中要强化风险意识。

2. 动态性

出口信用风险是指由于进口商信用因素所造成的出口商的收汇困难。而进口商的信用是动态变化的,特别是在合同履行期较长的情况下,进口商信用变化的可能性会更大。影响进口商信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来自于进口商自身的因素、进口商之外的其他因素。因此,中小企业在出口风险管理过程中要体现动态管理的理念。

3. 可控性

出口信用风险的风险源是进口商的商业信用,当出口商采用商业信用的付款方式与进口商签订合同后,这种风险就会产生。因此,出口商可以通过交易对象的选择、合同条款的磋商及合同的履行各环节对出口信用风险进行全程控制。一位国际知名的反诈骗专家说过,“防止诈骗风险最有效的办法是不与诈骗商做交易”。可见,选择正确的交易对象是控制出口信用风险的关键。因此,中小出口企业应建立一套评估交易对象资信的机制。

三、基于流程的出口信用风险全程控制模式

(一)出口的三阶段

出口流程以合同为中心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合同签订前的出口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寻找市场、选择客户;合同磋商与签订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与进口商磋商交易条款、签订正式合同;合同履行阶段,出口商的主要工作是严格按合同履行义务,同时也要注意督促进口商按照合同履行义务,在进口商不按照合同履行义务时适时采取相应救济措施。

(二)出口信用风险全程控制

由于进口商因素所造成的出口信用风险在以上出口的三个阶段都会发生,所以出口企业应结合各阶段出口信用风险的特点,采用风险全程控制的理念,确保按计划收汇。所谓出口信用风险全程控制,是指根据出口业务活动的流程,在明确出口信用风险产生机理的基础上,将流程各阶段的出口信用风险都纳入风险管理的对象中。出口三阶段的出口信用风险控制重点如下。

1. 出口准备阶段的风险控制

就中小型出口企业而言,本阶段的特点是急于寻找客户,特别是近期订单减少或在初次开拓一个新市场的情况下,选择客户时往往会放松风险意识,通过给对进口商有利的交易条件来争取客户。进口商在这一阶段也会刻意给出口商以完美的形象,让出口商相信自己从而放松对进口商的资信调查。因此,这一阶段出口商的风险意识相对薄弱,放松风险意识急于成交的结果是埋下引发出口信用风险的种子,而且这种由于选错交易对象引发的出口信用风险在后续阶段极难应对。因此,消除本阶段出口信用风险的主要措施是科学合理地评估交易对象的资信,平衡好客户资信和获取订单之间的矛盾。

从本文案例背景看,威扬公司同意美国进口商货到付款,这本身对进口商是一种非常有利的支付方式。但进口商不但不按约定货到付款,而且在威扬公司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启动国际仲裁后试图通过启动破产程序来拒付货款。可见,威扬公司在客户选择阶段没有很好地把握好客户资信,导致一开始就面临了出口信用风险。

2. 出口合同磋商签订阶段的风险控制

出口合同磋商阶段的出口信用风险主要源自于不完善的合同条款,表现为出口合同中的某些条款对出口方不利,在合同中有没有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出口合同中的条款主要有合同标的(包括品名、质量、包装、数量)、运输保险、价格、付款方式、检验索赔、不可抗力、争端解决办法等。这些条款都有可能被进口方用于实现自己的不良动机。例如,在质量条款方面设下陷阱,规定复杂的质量条款,使出口方难以做到完全按照合同规定的质量交货,从而达到骗取违约金、定金或其他所谓的损失赔偿费的目的;装运条款方面,规定过于紧张的交货期,出口商如果不充分考虑自己的货源、船源、资金、生产能力等实际情况,接受了过于紧张的交货期,会导致不能按时交货的风险,而在国际贸易中,卖方不能按时交货往往会承担比较大的风险。

从合同条款来看,对出口方而言,出口信用风险最大的风险源来自于出口商接受了对自己不利的支付条款。出口贸易中出口商可选用的支付方式主要有汇付、托收、信用证,其中信用证支付方式对出口方较有利,但因为信用证不利于进口方,出口方坚持采用此方式往往难以争取到客户。汇付方式包括预付货款和货到付款,其中货到付款对进口方最有利,也是出口方争取客户的最有效方式之一,但因为出口方承担的风险过大,采用此方式出口商必须有一套完善、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而这对于中小型出口企业是难以做到的。因此,中小出口企业应避免采用货到付款的方式。

本文案例中,威扬公司同意支付条款采用货到付款的方式,合同中却没有规定进口方不按时付款应承担的责任等风险控制条款,进口商又是一家规模不大的公司,这一系列因素导致了威扬公司面临的风险转化为现实。

因此,在出易中,出口商与进口商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签订合同,不要过分依靠牺牲自己的交易安全给进口商有利的交易条件来吸引客户。

3. 出口合同履行阶段的风险控制

出口合同履行是指出口合同签订后,进出口双方各自按照合同中的规定去履行自己的义务,主要包括出口商按照合同规定按时交货、进口商按时付款等。这一阶段出口商面临的出口信用风险包括三方面。一是由于进口商的原因导致出口商不能按时交货或不能按时获得付款,如进口商通过银行开立了内容复杂的信用证或包含有软条款的信用证,导致出口商无法利用信用证;二是出口商在合同中接受了出口商交货收到进口商控制的条款,如采用FOB术语出口,但没有规定进口商派船的时间及未按时派船应承担的责任;三是出口商已按合同履行完义务,但进口商找借口拒绝提货、拒绝付款。在实践中,进口商不按时付款时会有各种原因或找种种借口,如货物质量有问题、市场行情变化、资金紧张等,不管是什么样的借口,出口商都不能轻信。

在出口合同履行阶段,出口商首先要按照合同的规定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其次要密切关注进口商对合同义务的履行情况,出现进口商不按时履行义务的情况时,要查明对方的动机和原因,必要时要及时启动相应的风险救济措施。本案中威扬公司如果没有及时启动仲裁程序,损失就难以避免。

四、结论

风险全程控制模式是应对出口信用风险的一种有效方式,以出口合同为中心的把出口流程划分为三个阶段进行风险控制,在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本案中,威扬公司在选错交易对象、合同条款本身有风险的情况下,利用全程风险控制的理念,在合同履行阶段通过及时启动仲裁程序,避免了损失的进一步扩大,进一步说明了出口信用风险全程控制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实践中,如果把风险全程控制理念贯彻到出口流程的各环节,其对风险的防范作用会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霍普金.风险管理[M].蔡荣右译.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3.

[2]冯斌.出口风险管理实务[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9.

[3]朱明华.常州出口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

篇4

篇5

二、现代经济社会信用风险的典型案例

“传统文化中并没有风险概念,因为他们并不需要这个概念。”⑨然而“,现在,发达文明中存在一种风险命运。”⑩犹如马克思所描述的那样,“一种崭新的力量信用事业,随同资本主义的生产而形成起来。起初,它作为积累的小小助手不声不响地挤了进来,通过一根无形的线把那些分散在社会表面上的大大小小的货币资金吸引到单个的或联合的资本家手中;但是很快它就成了竞争斗争中的一个新的可怕的武器;最后,它变成一个实现资本集中的庞大的社会机构。”輯訛輥而随着这一“新的可怕的武器”亦或称为“实现资本集中的庞大的社会机构”的“崭新的力量”不断发展变化,信用风险及其社会危害也在与日俱增。

1.美国次贷危机在美国,很少有人买房时全额付款,购房抵押贷款(简称房贷)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但是,对于那些收入不稳定甚至根本没有收入的人来说,买房时因为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就无法获得传统意义上的标准抵押贷款。这些因信用记录不好或偿还能力较差而被银行拒绝贷款的人,往往会申请次级抵押贷款购买住房。所谓次级抵押贷款(简称次贷),是指一些贷款机构为追求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得多的贷款利率,而向偿还能力较差、信用程度较低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由此可见,次级抵押贷款就是信用被放大之后而产生的借贷关系,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新经济泡沫和“911”恐怖事件,美国开始推行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也连续多次降低联邦基金利率,从而为房地产市场活跃与发展创造了一个利好的政策与经济环境,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有调查研究表明,2006年美国有差不多500万个家庭牵涉次贷,而且规模金额巨大。然而,2007年初,随着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还款利率开始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与此同时,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房屋出售变得更为困难,进而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就难上加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者不能按期还贷。由于贷款人到期欠款无法偿还,银行和贷款机构也就无法收回贷款,因而只能收回作为抵押的贷款人的房子。然而,经济萧条,购卖力下降,房产不断贬值,收回房产的银行和贷款机构没办法完成手头房产的买卖,从而就导致资金周转紧张,最终引发了次贷危机。显然,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信用被无限放大,却缺少保障信用的监督机制和评估机制。危机发生之初表现在次贷购房人无法还贷而导致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和投资基金被迫关闭,随后危机波及金融体系,进而影响了实体经济。危机不仅席卷全美,并且蔓延全球。这场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引发的危机持续恶化,最终酿成了一场对世界主要金融机构和全球金融市场产生了巨大冲击波的全球金融风暴,它使美国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并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为了刺激经济复苏,自2008年11月至2013年12月,美国已推行了4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欧盟、日本、俄罗斯等也相继推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国家在全球金融市场上掀起的这股“货币海啸”,无疑又会进一步引发全球货币信用风险。正因如此,与其说次贷危机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危机,倒不如把它归结为一场信用缺失危机。

2.欧洲债务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美国马歇尔计划的帮助,恢复了因世界大战而濒临崩溃的经济体系。迅速崛起的欧洲各国为了进一步增强竞争力,而结成联盟。实践表明,欧洲联盟符合欧洲各国和整个欧洲利益,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随着欧盟一体化进程的推进,1999年1月1日,具有独立性和法定货币地位的超国家性质货币的欧元在欧盟各成员国范围内正式发行,并于2002年1月1日起在欧元区国家内正式流通。毫无疑问,欧元的发行与流通不仅为欧洲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而且还推进了欧洲社会文化的融合。然而,由于欧元区一些国家,比如希腊、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各国政府为了提升本国竞争力,缩小同其他欧盟国之间的差距,盲目追逐短期利益,隐瞒政府的财政赤字,过分的透支政府信用,使政府面临着巨额的债务(这些债务来自政府为应付财政支出而大量发行的、无法按期兑现的债券)。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上述各国在发债时根据预测是能按时还本付息的。之后,由于受到全球危机的冲击,各国经济疲软,失业率激增,政府收入减少,支出增加,从而导致政府无力偿还债务,于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实际上,在加入欧盟前希腊等各国就已经开始隐瞒其财务状况,比如希腊就借助高盛公司掩盖了其真实债务状况。加入欧盟之后,变本加厉透支政府信用,大量举借外债购买金融衍生产品,这与希腊本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偿还能力是不相符的,从而就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一边是日益扩大的政府财政赤字,一边是不断透支政府信用来刺激消费,最终酿成了一场席卷整个欧洲大陆的债务危机。不难看出,欧洲债务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欧盟对某些成员国一味的经济纵容和货币保护,使得政府对国家信用无限度透支,让原本就已存在的问题愈发严重,直到无法掩盖和隐藏,最终影响了整个欧洲大陆。这一场由政府信用透支而引发的债务危机,简单说来,就是一场货币借贷到期无法偿还的信用危机。从危机源头上来看,欧债危机是由希腊债务危机而引起的、波及整个欧盟的债务危机。希腊一国的大量无法偿还的外债使得欧盟其他成员国因为无法回收债务而陷入债务危机的链条。而欧盟早期没有陷入危机的一些成员国,如法国、德国等,为了维护整个欧洲的利益和地位,以保住欧元的稳定,就必须不断向危机爆发国注资。这一拯救欧债危机的举措使得法、德等救援国国内的流动性货币减少,自身经济发展也受到牵连,最终导致了整个欧洲经济的衰退。

3.中国温州现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我国沿海沿江地区经济得到了高速的发展,温州就因其繁荣的民营经济而闻名全球。温州所产的眼镜、打火机、皮鞋等小商品也远销海外,享誉盛名。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一个江浙沿海的小渔村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发展成为一个人口密集的现代化大都市。由此,温州一度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转型的模范城市。然而,在民营经济取得成功的同时,温州的民间借贷也逐渐兴盛。这种古老的借贷方式在宽松的经济环境和高额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开始慢慢地变质,这就为温州危机埋下了隐患。温州在经济发展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自爆出一件件老板因债务跑路、甚至跳楼事件开始,温州就被推至风口浪尖处,温州爆发的这场严重的民间借贷危机引发了社会和政府高度关注,也引起了人心惶然。面对温州的现状,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让原本以民营经济而闻名全球的温州面临如此困境?很明显,温州经济发展中后期,很大一部分企业主偏离原本经营良好的实体经济,将资本转移到房地产等巨额利润的投机行业,以致实体经济日益空心化。同时,温州人热衷于高利息率的借贷(即我们常说的民间高利贷),它是一种靠信用关系维持的私人放贷,而且放贷的资金并不全是个人自有资金,还包括各种来自亲友的资金、信用卡和银行贷款而来的资金等。輰訛輥因此,一旦这种没有任何法律安全保障的“关系借贷”没办法按期归还,一旦资金链在某处断裂,所产生的后果就变得非常严重。一方面,企业家们不仅要填补实业的资金短缺,还面临高额利息率的巨大债务,企业因为严重的资金短缺,没办法正常生产运作;另一方面,这复杂而广泛的借贷关系的平衡一旦被打破,就无法避免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表面上看,全球经济环境恶化加上中央收紧信贷,导致了温州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实际上,温州现象主导因素是货币的借贷泛滥超出了这个城市本身所能承受的范畴,高利息率的借贷打破了货币流通的平衡。中国房市不断攀升的房价让大部分温州人尝到了借钱生钱的甜头,纷纷将投资目标放到房市等金融领域,使发家的实业经济开始衰退并日益空虚。当国家加大对楼市的打击力度,限制楼盘的炒价,这给借钱炒楼的温州人以沉重一击,最终诱发了一场严重的债务偿还危机。在这个被高额利润诱使的、以信用为基础的私人借贷链条中,银行也扮演着推波助澜的角色,所以,当个人信用透支,资金链在某一处断裂,银行借贷中的货币没办法按时收回,一场因个人信用而引发的经济危机就在温州爆发,并向鄂尔多斯等多个城市蔓延。

三、现代经济社会信用风险的有效规避

通过现代经济社会信用风险典型案例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与马克思论及的商业信用风险、银行信用风险和货币信用风险相比,全球化时代的经济社会信用风险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一是从失信主体来看,信用风险由微观个体向政府主体蔓延。与早期的个人和企业违约有所不同,今天政府失信已经变得非常严重。从欧洲债务危机到美国债务违约风险都反映了政府失信风险在不断加剧。二是从金融工具来看,信用借贷由传统金融工具向衍生金融产品转化。作为在传统金融工具(包括货币、债券、股票等)基础上衍化和派生出来的新型金融产品,衍生金融产品(包括期货合约、期权合约、远期合同、互换合同等)由于能够转嫁风险而得到“青睐”,但这种新型金融产品高度的财务杠杆作用加剧了信用风险的危害程度。三是由引发领域来看,信用危机由生产制造业向房产地产业转移。1929~1933全球经济危机爆发直接原因在于制造业生产与销售之间供求矛盾的尖锐化,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导火线则是房地产的泡沫化。基于现代经济社会信用风险的新变化和新特征,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以有效规避现代经济社会的信用风险。

1.强化国家债务管理,规避政府违约风险2013年初,尽管美国两党达成了“财政悬崖”阶段性协议,但其政府未能摆脱“关门危机”。实际上,自1960年以来,美国债务上限已经上调了79次(平均计算每8个月就上调一次),如果以现有利息增速判断,十年后美国债务仅仅利息的支出就将增加到1.1万亿(占其GDP总量的4.7%),也就是说,美国未来十年必须保持GDP增速不低于4.7%,才能支付国家债务的利息。輱訛輥2009~2010年欧债危机爆发时,欧洲五国希腊、意大利、爱尔兰、葡萄牙和西班牙政府总债务占GDP的比例也分别高达130%、120%、94%、83%和63%。2013年9月5日国际清算银行(BIS)有关报告显示,2007年中旬全球债务规模为70万亿美元,到2013年已经增至100万亿美元,而各国中央及地方政府是债务的最大制造者。由此可见,规避国家信用风险,防止政府债务违约是防范现代经济社会信用风险的首要任务。规避国家信用风险,防止政府债务违约的最好办法是避免政府的过度负债。这就要求政府量体裁衣,量入为出,将国家债务尽可能控制在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与此同时,对现有国家债务应该强化管理,构建反映债务危机和债务风险的管理系统,建立政府债务预警、化解和救助机制。比如,调整国家债务期限结构安排,避免债务过度集中偿付;加强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BG)等国际性金融机构的合作,多渠道监管各国政府债务风险;联合设立跨国债务危机救助的专门机构等。

篇6

1 供应链金融风险分类

1.1 信用风险

通常来说银行的信用风险,具体是指向银行贷款的个人或者实行交易的人由于某些原因造成的违约进一步对银行造成的损失风险。在供应链融资中信用风险排在首位。从另外的角度分析,供应链融资本身就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用于加强管理信用风险的技术。在传统授信中银行实施的担保业务包括抵押授信、信用授信以及保证担保授信三种。而要求存在第三方的是保证担保授信,而信用担保要求企业具备一定的实力、规模和大量资金。一般来说,中小企业是无法轻易得到这两种形式的授信,但是供应链金融业务具体面向中小企业,所以银行必须分析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

很多中小企业都具备下列特点:第一,无法充分披露信息,这样就增加了评估企业贷款信用的难度。第二,没有根据比例对授信成本收益进行分配。第三,中小企业相较于大型企业来说拥有更高的非系统风险系数,很多中小企业缺少完善的结构,决策带有随意性,非常依赖个别客户,造成他们出现了很大的波动性。

1.2 操作风险

由于企业内部缺少完善的政策、人为失误或者内部失控等原因而导致银行出现损失问题,这些损失包括与风险相关的全部支出费用。在对授信调查的过程中,具体操作风险就是人员因素,在供应链融资中企业的交易信息是关键根据,控制风险中的目标便是交易过程中的物流和现金流。所以,调查授信的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这样才可以有效避免疏漏和误判。 在设计操作模式时,最关键的是对设计流程积极完善,避免操作风险的出现,同时供应链融资必须对授信支持资产严格控制。

在审批融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对操作风险有效提防,具体包括人员形成的风险、系统风险和流程风险。

在供应链融资中,对物流和资金流有效控制的中心是授信后管理和出账管理,尤其是预付业务和存货业务,频繁进行操作也是产生风险的主要原因。在不同的融资产品中,操作风险会通过各种形式积极表现,银行一定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整体分析。比如,在应收账款融资中,应收账款质押要求三方比例配合,这样就形成了复杂的业务流程,对应的也会增加操作风险。

1.3 市场风险

所谓市场风险,本质上是由于利率、股票、汇率等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出现的改变,进一步对银行造成的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银行的收款风险具体是由市场风险与生产风险导致的。而供应链金融将控制货物权作为基础,这样就极易造成市场风险。因为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时以控制货物权作为担保,所以货物的市场价值极容易对市场风险造成影响。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标准仓单抵押的东西通常是农产品,而季节、国内外需求和国际市场将会使这些农产品出现价格波动。所以,企业频繁变化的价格,进一步对授信额度与质押率造成了影响。

2 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

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的重点是建立评估指标体系与评判标准以及明确指标权重并且实行一致性检验。

2.1 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和评判标准

通过识别供应链金融风险,可以科学建立融资风险评估体系,例如存货质押融资的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具体包括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其中系统风险包括宏观和行业系统风险以及供应链系统风险,而非系统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变现担保物风险以及操作风险。

在评估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过程中,一线的评估人员应当联系现场调查、历史资料数据,并且尽可能利用一些定量的分析工作实施综合评估。在评估过程中,一些能够采用定量公式进行衡量的指标,则尽可能进行定量评估。通过数据计算这些定量指标之后,就能够设置合理的规则明确不同评分相应的范围。之后在具体评分上映射指标的定量数值。而无法定量的则利用打分方法。在这我们可以利用7级评分方法,就是每一个需要衡量评估的指标,最终按照其风险情况划分为7个等级:风险很大1分、大2分、较大3分、一般4分、较小5分、小6分、很小7分。之后,可以联系事前确定的每一指标的权重加强平均分值,获得具体业务最后的评分结果,这一结构可以在标准的评级上映射。

由于供应链金融体现出的过程性与典型动态性,评估融资分值也必须是动态的。这就需要监管方与评估人在贷款期间,联系业务的变化动态对评估分值积极调整,以便准确对风险进行警示。

2.2 明确评估指标权重并且实行一致性检验

确定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指标权重可以采取德尔裴法实行专家打分,也就是邀请专家分别估计出各个因素的权重,之后平均求出不同专家的估计并且得到各个指标的最终权重。具体步骤见下:

第一,建立判断矩阵。在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中,设计上一层指标A是准则,支配的下一层指标是B1,B2,…,Bn,各个元素对于准则A相对重要性即权重斡能够利用标准法赋值。针对准则A,比较n个元素之间相对重要性获得一个两两对比的判断矩阵:

C=(bij)mun

第二,计算相对权重。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中元素B1,B2,…,Bn,针对准则A的相对权重w1,w2,…,wn,可以得到向量形式W=(B1,B2,…,Bn)T。对于设计权重,通常利用几何平均法,先按列相乘A元素得到新向量,之后把其每个分量开n次方,再把得到的向量归一化之后就能够得到向量公式:

i=l,2,…,n。也可以利用和法,特征根法等。

第三,一致性检验。要想判断上述矩阵与权重是否科学,需要实施一致性检验。具体过程:相乘判断矩阵与权重系数获得矩阵CW;再求出矩阵最大特征根;之后带人公式 获得一致性检验指标 ;按照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查出R.I数值;最后采用公式C.R=C.I/R.L获得一致性比例C.R的数值。当C.R

3 案例分析

篇7

孟颖,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南 衡阳 421001)

马克思借用英国知名经济学家托马斯・图克(Thomas Tooke)的话指出:“信用,在它的最简单的表现上,是一种适当的或不适当的信任,它使一个人把一定的资本额,以货币形式或以估计为一定货币价值的商品形式,委托给另一个人,这个资本额到期后一定要偿还。”①实际上,在商品买卖中,延期付款和货币借贷,都以守信按期偿还为条件,这就形成了经济行为的信用关系,这种信用关系形成的准则或制度即为信用制度。对于信用制度,经典作家也有过说明:“随着商业和只是着眼于流通而进行生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信用制度的这个自然基础也在扩大、普遍化、发展。”②也就是说,在商品经济越来越发达的环境下,信用制度也在不断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在商品经济和信用制度发展的同时,受信人不能或不愿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使授信人发生损失的可能性也会与日俱增,即信用风险也会日积月累,因为“在人对人的信任的假象下面隐藏着极端的不信任和完全的异化”③。

一、信用风险的类型划分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未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即受信人不能或不愿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移的可能性。根据信用风险发生的经济领域,基于马克思信用理论的相关论述,经济社会信用风险可以划分为商业信用风险、银行信用风险和货币信用风险三大类型。

1. 商业信用风险

商业信用是在商品的买者和卖者之间赊购赊销商品的产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借贷关系,它“是信用制度的基础”④。商业信用具有三个特点:其一,它是在商品的买者和卖者之间提供的信用;其二,它是以票据为工具推动商品的买和卖的;其三,它是商业信用的规模随商品的产生和流通的发展而扩大的。商业信用的发展是产业资本最充分的扩大再生产,它的作用在于促进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正如马克思所言,“信用的最大限度等于产业资本的最充分的动用,也就是等于产业资本的再生产能力不顾消费界限的极度紧张。这些消费界限也会因再生产过程本身的紧张而扩大:一方面这种紧张会增加工人和资本家对收入的消费,另一方面这种紧张和生产消费的紧张是一回事。”⑤

在现代经济社会,商业信用逐渐被认可和接受,而建立在商业信用基础上的商业活动与日俱增。然而,因为商业信用是以信用关系为纽带而发生的借贷关系,容易发生商品买卖双方一方无力或不愿偿还另一方的事情,所以商业信用本身存在着潜在的风险――商业信用风险。那么,究竟何谓商业信用风险?所谓商业信用风险,是指在以信用关系为纽带的交易过程中,交易一方不能履行给付承诺而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即买方无力履行合约或者是拒绝履行合约而给卖方带来损失的风险。商业信用风险是双向性的风险,它会使交易双方都受到影响,其最主要的表现是企业客户到期不付货款或者到期没有能力付款,引发企业之间相互拖欠和合同违约率的攀高,从而会产生更多的坏账、呆账,造成企业资金供求矛盾,引起资金链的断裂,并最终导致企业破产和社会经济秩序混乱。

2. 银行信用风险

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通过银行而产生的借贷关系。与商业信用相比,银行信用的活动范围比较广,经营规模比较大,借贷期限也相对比较长(银行是可以长期信贷的)。银行的主要职能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转账结算等业务,当然,银行只有拥有雄厚的资本,才能经营发放贷款的业务。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银行是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在各种借与贷之间获取差价从而盈利,即获得银行利润,它相当于平均利润。对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过直接说明:“银行的利润一般的说在于:它们借入时的利息率低于贷出时的利息率。”⑥随着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发展,银行信用在经济交流和沟通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而银行信用本身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使得银行信用成为全球现代信用的主要形式。银行信用使得银行业务规模得以扩大,业务种类得以拓展,银行利润得以增加,但与此同时,银行信用风险也如影随形。

所谓银行信用风险,是指各银行在取得盈利的同时,承担着在日常资金借贷的运动过程中有可能遭受损失的风险,即借款人因各种原因未能完全履行合同,未能及时、足额偿还银行债务的可能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银行经营风险。这种风险不仅发生在贷款中,也可能发生在担保、承兑和证券投资等相关业务中,而其中主要的风险形式是贷款业务的风险又称贷款的收回风险,即银行贷出去的资金由于各种原因贷款人不能按期归还贷款的风险。相对于市场风险、购买力风险等,信用风险是银行最具威胁的风险。银行信用风险包括道德性信用风险(借款人有钱故意不还)和非道德性信用风险(借款人想还,但无力偿还)。但无论道德性信用风险,还是非道德性信用风险,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银行出现大量的死账呆账,增大银行不良资产数目,从而导致银行资产受损、信贷能力下降,对银行的出资人、所有者和广大金融消费者造成伤害,最为严重时可能导致银行破产倒闭。

3. 货币信用风险

货币信用是伴随着以金银为固定等价物进行交换而产生的一种信用关系。后来,由于金银具有不易携带、磨损成本高等缺陷,纸币代替了金银来执行货币职能。当然,纸币只是一种由国家发行的,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但是这种货币符号却在商品交换和发展中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今天,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电子货币得以产生,电子货币进一步提高了人们支付的便利性。不过,在便利性提高之余,风险也同样在不断增大,这一不断增大的风险亦即货币信用风险。实际上,马克思早在19世纪60年代就已经提到:“一旦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商品的货币存在,从表现为一个处于现实生产之外的东西,独立的货币危机或作为现实危机尖锐化的货币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⑦也就是说,自从货币产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埋下了货币信用风险的种子。

所谓货币信用风险,主要是指在经济社会大环境中货币流通和信用领域中长期的通货膨胀和信用膨胀的危机。马克思认为,货币信用风险“只有在一个又一个的支付锁链和抵消支付的人为制度获得充分发展的地方”,只有在人们对信用货币失去信心时,“才会发生”⑧。今天货币市场非常广阔和活跃,潜在的货币信用风险也是不言而喻的。本质上,作为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不管是纸币,还是电子货币,它们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无疑是大众的信用和日常经济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信用体系。因此,如果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货币信用平衡被打破,那么,所有债务或者款项都被要求以实物提前支付,那些以信用为载体的观念上的、虚拟的、电子的货币将不复存在。这种货币危机如果蔓延到商业领域和其他领域,那么,一场因货币信用危机而导致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就开始了。

二、现代经济社会信用风险的典型案例

“传统文化中并没有风险概念,因为他们并不需要这个概念。”⑨然而,“现在,发达文明中存在一种风险命运。”⑩犹如马克思所描述的那样,“一种崭新的力量信用事业,随同资本主义的生产而形成起来。起初,它作为积累的小小助手不声不响地挤了进来,通过一根无形的线把那些分散在社会表面上的大大小小的货币资金吸引到单个的或联合的资本家手中;但是很快它就成了竞争斗争中的一个新的可怕的武器;最后,它变成一个实现资本集中的庞大的社会机构。”11而随着这一“新的可怕的武器”亦或称为“实现资本集中的庞大的社会机构”的“崭新的力量”不断发展变化,信用风险及其社会危害也在与日俱增。

1. 美国次贷危机

在美国,很少有人买房时全额付款,购房抵押贷款(简称房贷)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但是,对于那些收入不稳定甚至根本没有收入的人来说,买房时因为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就无法获得传统意义上的标准抵押贷款。这些因信用记录不好或偿还能力较差而被银行拒绝贷款的人,往往会申请次级抵押贷款购买住房。所谓次级抵押贷款(简称次贷),是指一些贷款机构为追求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得多的贷款利率,而向偿还能力较差、信用程度较低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由此可见,次级抵押贷款就是信用被放大之后而产生的借贷关系,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新经济泡沫和“911”恐怖事件,美国开始推行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也连续多次降低联邦基金利率,从而为房地产市场活跃与发展创造了一个利好的政策与经济环境,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有调查研究表明,2006年美国有差不多500万个家庭牵涉次贷,而且规模金额巨大。然而,2007年初,随着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还款利率开始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与此同时,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房屋出售变得更为困难,进而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就难上加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者不能按期还贷。由于贷款人到期欠款无法偿还,银行和贷款机构也就无法收回贷款,因而只能收回作为抵押的贷款人的房子。然而,经济萧条,购卖力下降,房产不断贬值,收回房产的银行和贷款机构没办法完成手头房产的买卖,从而就导致资金周转紧张,最终引发了次贷危机。

显然,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信用被无限放大,却缺少保障信用的监督机制和评估机制。危机发生之初表现在次贷购房人无法还贷而导致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和投资基金被迫关闭,随后危机波及金融体系,进而影响了实体经济。危机不仅席卷全美,并且蔓延全球。这场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引发的危机持续恶化,最终酿成了一场对世界主要金融机构和全球金融市场产生了巨大冲击波的全球金融风暴,它使美国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并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为了刺激经济复苏,自2008年11月至2013年12月,美国已推行了4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欧盟、日本、俄罗斯等也相继推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国家在全球金融市场上掀起的这股“货币海啸”,无疑又会进一步引发全球货币信用风险。正因如此,与其说次贷危机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危机,倒不如把它归结为一场信用缺失危机。

2. 欧洲债务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美国马歇尔计划的帮助,恢复了因世界大战而濒临崩溃的经济体系。迅速崛起的欧洲各国为了进一步增强竞争力,而结成联盟。实践表明,欧洲联盟符合欧洲各国和整个欧洲利益,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随着欧盟一体化进程的推进,1999年1月1日,具有独立性和法定货币地位的超国家性质货币的欧元在欧盟各成员国范围内正式发行,并于2002年1月1日起在欧元区国家内正式流通。毫无疑问,欧元的发行与流通不仅为欧洲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而且还推进了欧洲社会文化的融合。

然而,由于欧元区一些国家,比如希腊、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各国政府为了提升本国竞争力,缩小同其他欧盟国之间的差距,盲目追逐短期利益,隐瞒政府的财政赤字,过分的透支政府信用,使政府面临着巨额的债务(这些债务来自政府为应付财政支出而大量发行的、无法按期兑现的债券)。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上述各国在发债时根据预测是能按时还本付息的。之后,由于受到全球危机的冲击,各国经济疲软,失业率激增,政府收入减少,支出增加,从而导致政府无力偿还债务,于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实际上,在加入欧盟前希腊等各国就已经开始隐瞒其财务状况,比如希腊就借助高盛公司掩盖了其真实债务状况。加入欧盟之后,变本加厉透支政府信用,大量举借外债购买金融衍生产品,这与希腊本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偿还能力是不相符的,从而就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一边是日益扩大的政府财政赤字,一边是不断透支政府信用来刺激消费,最终酿成了一场席卷整个欧洲大陆的债务危机。

不难看出,欧洲债务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欧盟对某些成员国一味的经济纵容和货币保护,使得政府对国家信用无限度透支,让原本就已存在的问题愈发严重,直到无法掩盖和隐藏,最终影响了整个欧洲大陆。这一场由政府信用透支而引发的债务危机,简单说来,就是一场货币借贷到期无法偿还的信用危机。从危机源头上来看,欧债危机是由希腊债务危机而引起的、波及整个欧盟的债务危机。希腊一国的大量无法偿还的外债使得欧盟其他成员国因为无法回收债务而陷入债务危机的链条。而欧盟早期没有陷入危机的一些成员国,如法国、德国等,为了维护整个欧洲的利益和地位,以保住欧元的稳定,就必须不断向危机爆发国注资。这一拯救欧债危机的举措使得法、德等救援国国内的流动性货币减少,自身经济发展也受到牵连,最终导致了整个欧洲经济的衰退。

3. 中国温州现象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我国沿海沿江地区经济得到了高速的发展,温州就因其繁荣的民营经济而闻名全球。温州所产的眼镜、打火机、皮鞋等小商品也远销海外,享誉盛名。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一个江浙沿海的小渔村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发展成为一个人口密集的现代化大都市。由此,温州一度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转型的模范城市。然而,在民营经济取得成功的同时,温州的民间借贷也逐渐兴盛。这种古老的借贷方式在宽松的经济环境和高额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开始慢慢地变质,这就为温州危机埋下了隐患。

温州在经济发展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自爆出一件件老板因债务跑路、甚至跳楼事件开始,温州就被推至风口浪尖处,温州爆发的这场严重的民间借贷危机引发了社会和政府高度关注,也引起了人心惶然。面对温州的现状,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让原本以民营经济而闻名全球的温州面临如此困境?很明显,温州经济发展中后期,很大一部分企业主偏离原本经营良好的实体经济,将资本转移到房地产等巨额利润的投机行业,以致实体经济日益空心化。同时,温州人热衷于高利息率的借贷(即我们常说的民间高利贷),它是一种靠信用关系维持的私人放贷,而且放贷的资金并不全是个人自有资金,还包括各种来自亲友的资金、信用卡和银行贷款而来的资金等。12因此,一旦这种没有任何法律安全保障的“关系借贷”没办法按期归还,一旦资金链在某处断裂,所产生的后果就变得非常严重。一方面,企业家们不仅要填补实业的资金短缺,还面临高额利息率的巨大债务,企业因为严重的资金短缺,没办法正常生产运作;另一方面,这复杂而广泛的借贷关系的平衡一旦被打破,就无法避免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

表面上看,全球经济环境恶化加上中央收紧信贷,导致了温州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实际上,温州现象主导因素是货币的借贷泛滥超出了这个城市本身所能承受的范畴,高利息率的借贷打破了货币流通的平衡。中国房市不断攀升的房价让大部分温州人尝到了借钱生钱的甜头,纷纷将投资目标放到房市等金融领域,使发家的实业经济开始衰退并日益空虚。当国家加大对楼市的打击力度,限制楼盘的炒价,这给借钱炒楼的温州人以沉重一击,最终诱发了一场严重的债务偿还危机。在这个被高额利润诱使的、以信用为基础的私人借贷链条中,银行也扮演着推波助澜的角色,所以,当个人信用透支,资金链在某一处断裂,银行借贷中的货币没办法按时收回,一场因个人信用而引发的经济危机就在温州爆发,并向鄂尔多斯等多个城市蔓延。

三、现代经济社会信用风险的有效规避

通过现代经济社会信用风险典型案例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与马克思论及的商业信用风险、银行信用风险和货币信用风险相比,全球化时代的经济社会信用风险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一是从失信主体来看,信用风险由微观个体向政府主体蔓延。与早期的个人和企业违约有所不同,今天政府失信已经变得非常严重。从欧洲债务危机到美国债务违约风险都反映了政府失信风险在不断加剧。二是从金融工具来看,信用借贷由传统金融工具向衍生金融产品转化。作为在传统金融工具(包括货币、债券、股票等)基础上衍化和派生出来的新型金融产品,衍生金融产品(包括期货合约、期权合约、远期合同、互换合同等)由于能够转嫁风险而得到“青睐”,但这种新型金融产品高度的财务杠杆作用加剧了信用风险的危害程度。三是由引发领域来看,信用危机由生产制造业向房产地产业转移。1929~1933全球经济危机爆发直接原因在于制造业生产与销售之间供求矛盾的尖锐化,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导火线则是房地产的泡沫化。基于现代经济社会信用风险的新变化和新特征,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以有效规避现代经济社会的信用风险。

1. 强化国家债务管理,规避政府违约风险

2013年初,尽管美国两党达成了“财政悬崖”阶段性协议,但其政府未能摆脱“关门危机”。实际上,自1960年以来,美国债务上限已经上调了79次(平均计算每8个月就上调一次),如果以现有利息增速判断,十年后美国债务仅仅利息的支出就将增加到1.1万亿(占其GDP总量的4.7%),也就是说,美国未来十年必须保持GDP增速不低于4.7%,才能支付国家债务的利息。132009~2010年欧债危机爆发时,欧洲五国希腊、意大利、爱尔兰、葡萄牙和西班牙政府总债务占GDP的比例也分别高达130%、120%、94%、83%和63%。2013年9月5日国际清算银行(BIS)有关报告显示,2007年中旬全球债务规模为70万亿美元,到2013年已经增至100万亿美元,而各国中央及地方政府是债务的最大制造者。由此可见,规避国家信用风险,防止政府债务违约是防范现代经济社会信用风险的首要任务。

规避国家信用风险,防止政府债务违约的最好办法是避免政府的过度负债。这就要求政府量体裁衣,量入为出,将国家债务尽可能控制在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与此同时,对现有国家债务应该强化管理,构建反映债务危机和债务风险的管理系统,建立政府债务预警、化解和救助机制。比如,调整国家债务期限结构安排,避免债务过度集中偿付;加强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BG)等国际性金融机构的合作,多渠道监管各国政府债务风险;联合设立跨国债务危机救助的专门机构等。

2. 完善衍生金融市场监管,降低市场系统性风险

20世纪70年代,以期货、期权等证券为核心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创新满足了人们日益复杂的投资融资、资金保值和避险需要。作为一种高级的资源配置工具,包括远期、期货、期权、互换、掉期等在内的衍生金融产品经过衍生再衍生,推进了金融市场高度的发展。据世界交易所联盟(WFE)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期货交易量达到37.8亿手合约,与2012年交易量相比提高了24%;全球期权交易量达到2.24亿手合约,与2012年交易量相比提高了17%。然而,衍生金融工具是一把双刃剑,它的杠杆效应,有利于筹资、保值和避险,但同时也放大了衍生金融市场的风险及危害。1997年7月东南亚金融风暴的爆发,正是被誉为“金融大鳄”的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牟利的结果。基于此,完善衍生金融市场监管,降低市场系统性风险成为规避现代经济社会信用风险的必然要求。

为保证衍生金融体系稳定运行,防止市场系统性风险发生必须加强衍生金融法制建设,提高衍生金融市场交易中信息透明度,健全衍生金融市场的内控机制,构建和完善衍生金融市场的预警系统和风险控制体系,注重开发各种管理衍生金融风险的新技术和新工具。14此外,为了适应衍生金融市场国际化,各国政府还应该加强衍生金融监管领域的国际合作。比如,建立相关信息共享机制,注重监管信息的充分交流,以防止跨国证券欺诈和市场操纵;统一监管标准和监管规则,促成各国监管行为的协调性,降低衍生金融市场风险的外部负效用;对衍生金融行业自律进行统一规范,提升衍生金融市场自我监管能力等。

3. 平抑房地产泡沫,防范土地财政风险

按照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查尔斯・P・金德伯格的理解,房地产泡沫是指房地产价格连续上涨后引发人们产生上涨预期,由于投机资本的不断加入又将进一步助推房地产价格的无节制上涨,从而导致房地产价格严重脱离市场基础,远远高于实体价格。随着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常常是预期的逆转,接着就是价格暴跌,最后以金融危机告终或者以繁荣的消退告终而不发生危机。”1520世纪90年代东南亚房地产泡沫(殃及日本、泰国、香港等)、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2009年迪拜危机、2011年中国温州现象等无一例外地说明了信贷风险和房地产泡沫的直接相关性。房地产的非理性发展和土地财政的严重依赖,必将引发房地产泡沫的潜在风险与巨大危害,仅靠房地产来带动经济增长最终无益于经济良性发展。因此,平抑房地产泡沫,防范土地财政风险是现代经济社会信用风险规避的重要内容。

平抑房地产泡沫,防范土地财政风险关键在于预防过度投机。这就要求加强房地产市场开发规模的监控和投资结构的管理,防止房地产市场炒作。具体而言,一是强化土地资源管理,完善土地供应制度,有效控制土地价格;二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转变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防止地方政府助推房地产价格;三是加强房地产市场的信贷管理,正确引导资金流向,规范房地产信贷市场;四是构建房地产市场信息平台,增加市场信息透明度,规避投机炒作和恶意操控;五是优化保障性住房开发机制,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满足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

总之,当代社会迫切需要人们审视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揭示信用风险产生的根源,探讨信用风险的规避,寻求“风险社会”的出路。只有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只有建立健全风险监管机制,只有构建风险预警系统,只有培育出良好的信用环境,才能有效规避现代社会的各类信用风险,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582页。

②④⑤⑥⑦⑧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50页,第542页,第546页,第585页,第547页,第49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1-22页。

⑨(英)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周红云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8页。

⑩(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序言),何博闻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20页。

1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722页。

12刘颖、王希俊:《信用违约互换在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管理研究》,《求索》2013年第2期。

篇8

随着银行间竞争的日趋激烈、银行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宽和规模的不断膨胀,银行面临的风险也日趋多样化与复杂化,某些高风险业务所带来的风险有可能在转瞬间葬送整个银行。然而作为经济的核心,金融大厦的坍塌会造成整个国民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动荡。

当前,如何把握风险与利润、风险与发展之间的平衡,使银行既不承受过大的风险,又能保持适当的发展,是每个处在新的竞争环境中的银行经营者必须深思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由于风险管理不善致使银行经营失败的情况频频发生,然而也不乏在风险管理方面表现出色的银行。就让我们走进这些中外银行,分享它们的成功经验。

一、巴克莱银行的风险管理

巴克莱银行是英国的四大银行之一,在英国设有2100多家分行,在全球60多个国家经营业务。近十几年以来,巴克莱银行十分注重不断拓展其业务的广度和深度,资产和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在巴克莱银行各项业务快速拓展的过程中,成功的风险管理为其提供了有力保证。

(一)构造风险管理系统——结构清晰,权责明确

与大多数西方国家银行一样,巴克莱银行具有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不仅如此,在这一系统内,对风险的管理分工非常明确,而且职责清晰。具体来说,董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业务条线负责人负责识别和管理业务线条的风险;风险总监负责进行风险管理和控制;分类风险主管及其团队负责风险控制框架的建立与监控;业务风险团队负责协助业务条线负责人识别并管理其总体业务风险;内部审计独立地检查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环境。完善清晰的结构与权责明确的分工为防范风险布下了天罗地网,为巴克莱银行成功进行风险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运用风险偏好体系——保证业绩,控制风险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巴克莱银行一直在内部使用风险偏好体系。风险偏好体系的具体方法是,通过未来三年的业务规划,估计收益波动的可能性及实现这些业务规划的资本需求,将这些与目标资本比率、红利等因素相对比,并将这些结果转化为每个主要业务板块规划的风险容量。风险偏好的数值要通过估计集团对宏观经济事件的敏感性来进行验证(这种估计是利用压力测试和情景模拟来完成的)。巴克莱银行集团信用风险总监安德鲁·布鲁斯认为,巴克莱银行风险管理成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最近十几年来通过建立风险偏好体系,加强限额管理,强化了经济资本在集团内部的运用。而风险偏好体系的运用也是国际活跃的银行风险管理成功的普遍经验。

(三)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先进,数据充分

与其他银行一样,信用风险是巴克莱银行最大的风险。据统计,巴克莱银行大约有三分之二的经济资本被配置到各业务条线的信用风险上。对于信用风险的管理,巴克莱银行主要利用五步风险管理程序(即指导、评估、控制、报告、管理和分析)以及基于COSO的内部控制体系来进行。巴克莱银行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较为成熟,主要利用自己的历史数据和其他外部信息,通过银行内部风险评级系统来对借贷者、交易对手以及零售客户进行评级。与此同时,巴克莱也采用一些外部开发的模型和评级工具,当然这些外部开发的模型及评级工具必须经过巴克莱银行的相关验证。

二、民生银行的风险管理

民生银行是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成立于1996年。在我国四大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今天,民生银行却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风险管理道路。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民生银行如何应对日益多样化的信用风险。

(一)重视贷前调查——充分检验,防范风险

民生银行广州分行是广州地区唯一实行“预授信申报公示”制度的银行。当年广东南海华光集团骗贷屡屡得逞,“洗劫”了广州数家银行近74亿元人民币。然而该集团存在的风险却无法逃过民生银行的火眼金睛。下载论文

南海华光集团曾向民生银行广州分行申请了5000万元人民币的授信额度,当广州分行收到南海华光集团的有关资料后,立即进入其受理贷款申请的检测达标通道,这第一道关卡就是大名鼎鼎的“预授信申报公示”。预授信申报公示制度是广州分行2002年上半年刚刚推出的新制度,目的就是为化解一些常见的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风险。其实这套制度的原理非常简单,就是当银行接到授信申请时,在银行内部网站上将南海华光集团的有关材料进行为期7日的“公示”,广而告之,广泛征求意见,听取群众的呼声。预授信制度不但大大节省了支行具体经办人员实地贷前调查的工作量,而且使调查渠道更为广泛、通达,使授信通道更为透明、民主、公开,很难出现漏网之鱼,为自身保护提供了安全绿色屏障。南海华光集团的申请也正是在公示期间,由于该行员工们陆续提供的华光集团的相关信息显示出其众多漏洞,经有关部门认真分析核实后,而被多票否决,实现了防患风险于未然。

(二)加强贷后检查——重视结果,更重过程

尽管贷前调查与贷中审查至关重要,但并不意味着款项贷出后就“一劳永逸”,贷后管理也绝对不可小觑。民生银行杭州分行主管风险控制的副行长赵继臣说,在杭州分行,风险控制高于业务发展。银行不良资产反映的是结果,但产生却是在过程,因此对于分行来讲,过程控制重于结果控制,注重贷后管理是保证信贷资产质量的基础和关键。

杭州分行曾为杭州某企业贷款400万元人民币,然而该企业的两幢房产早在2003年9月就被法院查封,分行信贷资产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于是分行组织相关人员多次与借款人、保证人联系,制订清收措施。经过各项艰苦努力的工作和与当事人谈判,终于在贷款到期前一天全额收回了400万元贷款的本息。

另外,在对湖州某集团有限公司的续授信现场检查中发现,该公司在生产经营、销售渠道及财务等方面均存在问题,检查人员随即向分行贷审会提出了不能给予其续授信的理由,果断退出,避免了后来其他贷款行因来不及收贷而最终采取法律补救手段情况的发生。检查过程中,杭州分行还了解到安吉某经济技术开发总公司存在的资产流动性风险,分行配合支行几次到安吉,与企业和政府联系落实分期还款计划,并积极争取到了总行的支持,分三期收回了全部贷款本息。可见在贷款业务中,过程控制至关重要。杭州分行正是通过贷后管理,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将风险“扼杀于摇篮中”。

(三)培养风险意识——认识到位,团结一心

民生银行的一位领导曾说过,“银行经营同质化趋势很强,民生银行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成绩,靠的是员工们工作拼搏、热情、坚韧、执着。”是什么力量鼓舞激励着民生员工?我们应该看到,民生银行尤为注重员工队伍业务培训、案例教育和警示教育工作,通过多样化、实用化、层次化的培训方式,生动活泼地为员工的实际工作注入了新鲜活力,大大强化了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规范了他们的业务操作,对真正做到按章办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正所谓意识决定行动,有了正确的积极的思想做后盾,才有了广大员工在风险防范方面更强的行动力。在高度风险意识熏陶下,风险防范观念深入到了每一位民生银行员工的内心,使风险防范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成为民生企业文化的重要灵魂。

三、加强信用风险管理——中外银行成功案例带来的启迪

(一)保证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

保证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是有效实现风险管理的前提。外资银行大多具备独立的内部监督机制,其内部监督部门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并实行垂直管理。分支机构的内部监督部门往往与本级机构相互独立,或者在分支机构不设内部监督部门,内部监督的职责直接由总行的内部监督部门实施。

巴克莱银行的风险管理系统结构清晰,权责明确,是外资银行成熟风险管理系统的典型。再来看民生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2004年,民生银行华北、华东和华南授信评审中心——风险管理的核心机构,分别在北京、上海和深圳成立。评审人员“直系”隶属于总行,是总行的“嫡亲”,而与分行没有任何血缘——人事和经济利益联系,这使得总分行之间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审贷分离”,从制度上避免了由基层行领导者的长官意志可能带来的授信业务经营性风险。实践表明,民生银行的独立评审与区域授信评审中tk,等制度非常成功。

(二)完善风险管理规章制度

完善操作规章制度是银行有效进行风险管理的保证。银行业务人员由于受自身素质和外界条件的影响,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和规范约束,在进行风险评价和判定时,难免会带有个人倾向,造成判定结果有失公正。通过建立严格的操作规程和严密的规章制度,能够使银行员工避免主观主义和随意性,做到公正、合理地判定风险。

巴克莱银行作为一家拥有三百多年历史的老牌银行,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十分完善与周密。在民生银行,各项内控制度建设也紧随业务的发展步步推进。一笔信贷业务,从贷前调查到评审,从放款到贷后管理,直至最后的责任追究,分行都建立起了一套严密的制度,防患于未然。

(三)加强商业银行信用评级体系建设

建立与完善信用评级体系是商业银行防范风险的重要举措。信用评级体系往往独立于信贷和审批部门的信用管理部门,肩负着对客户的信用调查、征信、信用档案管理、信用记录监控等职能。信用管理部门在授信前做出的客户信用分析报告,是银行的信贷决策机构决定能否给予授信的依据之一,在授信后定期向信贷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做出的信用监控报告,更是银行衡量信用风险大小的重要指标。

巴克莱银行经过长期发展,其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已经较为成熟,并且拥有较为充分的历史数据,为其测量与防范信用风险提供了保障。在我国,尽管银行信用评级体系与发达国家尚存在差距,但也在不断发展与完善。例如民生银行对申请授信的客户进行内部信用评级,并以此作为信贷审批的重要依据。在数据集中管理方面,民生银行也走在全国同业中的前列。该行率先采用全国数据大集中的模式,将全行所有业务的数据处理集中在总行,为业务拓展与风险管理奠定了基础。

(四)树立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银行不能回避风险,只能管理风险。实践证明,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是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灵魂,只有将风险管理从高深的理论变为所有从业人员的自觉意识和行为,风险管理体系才能真正发挥作用。风险管理意识和理念必须贯彻到全行全员,贯彻到业务拓展的全过程。也就是说,银行的每位员工在做每一笔业务时都应考虑到风险因素,贯彻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基本思想,始终把控制风险与创造利润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

经过长时间发展,风险管理观念在大多数外资银行早已深人人心。而对民生银行来说,正是由于民生银行上下都把风险管理放到突出位置,各级行领导反复强调其重要性,使得员工达成共识,才使民生银行在风险管理进程中硕果累累。

篇9

近几年,我国中小企业的经济贡献度持续上升,工业总产值占比已增至82%左右,而银行信贷的比例基本维持在5%左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高昂的现状未得到实质性解决。对于小企业贷款,政府虽推动力度不小,但商业银行的响应有限。目前,商业银行在发放中小企业贷款时,仍然显得过于保守。中小企业贷款基本上以抵押为主,同时,抵押贷款存在周期长、费用高的问题。

2商业银行现行中小企业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正是基于中小企业信贷违约风险高的特点,导致了银行对其业务开展的谨慎,从而发展缓慢。也存在了巨大的问题。(1),信贷准人政策缺乏灵活性。银行偏重对大规模企业的信贷融资,大部分中小企业不论优劣,只因规模问题而直接被银行融资拒之门外。(2).信货授权高度集中。审查程序繁琐,这种授权方式显然不能适应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时间急”的特点。(3),激励机制和管理考核不合理。银行内部并未能形成有效的企业估价体系,仅凭领导决定制的“关系贷款”,这也挫伤了业务人员的开展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案例

美国花旗银行主席及总裁沃尔特威斯顿有一句名言:“银行家从事的是管理风险的行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银行间竞争的日趋激烈、银行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宽和规模的不断膨胀,银行面临的风险也日趋多样化与复杂化,某些高风险业务所带来的风险有可能在转瞬间葬送整个银行。然而作为经济的核心,金融大厦的坍塌会造成整个国民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动荡。

当前,如何把握风险与利润、风险与发展之间的平衡,使银行既不承受过大的风险,又能保持适当的发展,是每个处在新的竞争环境中的银行经营者必须深思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由于风险管理不善致使银行经营失败的情况频频发生,然而也不乏在风险管理方面表现出色的银行。就让我们走进这些中外银行,分享它们的成功经验。

一、巴克莱银行的风险管理

巴克莱银行是英国的四大银行之一,在英国设有2100多家分行,在全球60多个国家经营业务。近十几年以来,巴克莱银行十分注重不断拓展其业务的广度和深度,资产和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在巴克莱银行各项业务快速拓展的过程中,成功的风险管理为其提供了有力保证。

(一)构造风险管理系统——结构清晰,权责明确

与大多数西方国家银行一样,巴克莱银行具有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不仅如此,在这一系统内,对风险的管理分工非常明确,而且职责清晰。具体来说,董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业务条线负责人负责识别和管理业务线条的风险;风险总监负责进行风险管理和控制;分类风险主管及其团队负责风险控制框架的建立与监控;业务风险团队负责协助业务条线负责人识别并管理其总体业务风险;内部审计独立地检查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环境。完善清晰的结构与权责明确的分工为防范风险布下了天罗地网,为巴克莱银行成功进行风险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运用风险偏好体系——保证业绩,控制风险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巴克莱银行一直在内部使用风险偏好体系。风险偏好体系的具体方法是,通过未来三年的业务规划,估计收益波动的可能性及实现这些业务规划的资本需求,将这些与目标资本比率、红利等因素相对比,并将这些结果转化为每个主要业务板块规划的风险容量。风险偏好的数值要通过估计集团对宏观经济事件的敏感性来进行验证(这种估计是利用压力测试和情景模拟来完成的)。巴克莱银行集团信用风险总监安德鲁·布鲁斯认为,巴克莱银行风险管理成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最近十几年来通过建立风险偏好体系,加强限额管理,强化了经济资本在集团内部的运用。而风险偏好体系的运用也是国际活跃的银行风险管理成功的普遍经验。

(三)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先进,数据充分

与其他银行一样,信用风险是巴克莱银行最大的风险。据统计,巴克莱银行大约有三分之二的经济资本被配置到各业务条线的信用风险上。对于信用风险的管理,巴克莱银行主要利用五步风险管理程序(即指导、评估、控制、报告、管理和分析)以及基于COSO的内部控制体系来进行。巴克莱银行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较为成熟,主要利用自己的历史数据和其他外部信息,通过银行内部风险评级系统来对借贷者、交易对手以及零售客户进行评级。与此同时,巴克莱也采用一些外部开发的模型和评级工具,当然这些外部开发的模型及评级工具必须经过巴克莱银行的相关验证。

二、民生银行的风险管理

民生银行是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成立于1996年。在我国四大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今天,民生银行却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风险管理道路。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民生银行如何应对日益多样化的信用风险。

(一)重视贷前调查——充分检验,防范风险

民生银行广州分行是广州地区唯一实行“预授信申报公示”制度的银行。当年广东南海华光集团骗贷屡屡得逞,“洗劫”了广州数家银行近74亿元人民币。然而该集团存在的风险却无法逃过民生银行的火眼金睛。

南海华光集团曾向民生银行广州分行申请了5000万元人民币的授信额度,当广州分行收到南海华光集团的有关资料后,立即进入其受理贷款申请的检测达标通道,这第一道关卡就是大名鼎鼎的“预授信申报公示”。预授信申报公示制度是广州分行2002年上半年刚刚推出的新制度,目的就是为化解一些常见的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风险。其实这套制度的原理非常简单,就是当银行接到授信申请时,在银行内部网站上将南海华光集团的有关材料进行为期7日的“公示”,广而告之,广泛征求意见,听取群众的呼声。预授信制度不但大大节省了支行具体经办人员实地贷前调查的工作量,而且使调查渠道更为广泛、通达,使授信通道更为透明、民主、公开,很难出现漏网之鱼,为自身保护提供了安全绿色屏障。南海华光集团的申请也正是在公示期间,由于该行员工们陆续提供的华光集团的相关信息显示出其众多漏洞,经有关部门认真分析核实后,而被多票否决,实现了防患风险于未然。

(二)加强贷后检查——重视结果,更重过程

尽管贷前调查与贷中审查至关重要,但并不意味着款项贷出后就“一劳永逸”,贷后管理也绝对不可小觑。民生银行杭州分行主管风险控制的副行长赵继臣说,在杭州分行,风险控制高于业务发展。银行不良资产反映的是结果,但产生却是在过程,因此对于分行来讲,过程控制重于结果控制,注重贷后管理是保证信贷资产质量的基础和关键。

杭州分行曾为杭州某企业贷款400万元人民币,然而该企业的两幢房产早在2003年9月就被法院查封,分行信贷资产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于是分行组织相关人员多次与借款人、保证人联系,制订清收措施。经过各项艰苦努力的工作和与当事人谈判,终于在贷款到期前一天全额收回了400万元贷款的本息。

另外,在对湖州某集团有限公司的续授信现场检查中发现,该公司在生产经营、销售渠道及财务等方面均存在问题,检查人员随即向分行贷审会提出了不能给予其续授信的理由,果断退出,避免了后来其他贷款行因来不及收贷而最终采取法律补救手段情况的发生。检查过程中,杭州分行还了解到安吉某经济技术开发总公司存在的资产流动性风险,分行配合支行几次到安吉,与企业和政府联系落实分期还款计划,并积极争取到了总行的支持,分三期收回了全部贷款本息。可见在贷款业务中,过程控制至关重要。杭州分行正是通过贷后管理,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将风险“扼杀于摇篮中”。

(三)培养风险意识——认识到位,团结一心

民生银行的一位领导曾说过,“银行经营同质化趋势很强,民生银行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成绩,靠的是员工们工作拼搏、热情、坚韧、执着。”是什么力量鼓舞激励着民生员工?我们应该看到,民生银行尤为注重员工队伍业务培训、案例教育和警示教育工作,通过多样化、实用化、层次化的培训方式,生动

活泼地为员工的实际工作注入了新鲜活力,大大强化了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规范了他们的业务操作,对真正做到按章办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正所谓意识决定行动,有了正确的积极的思想做后盾,才有了广大员工在风险防范方面更强的行动力。在高度风险意识熏陶下,风险防范观念深入到了每一位民生银行员工的内心,使风险防范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成为民生企业文化的重要灵魂。

三、加强信用风险管理——中外银行成功案例带来的启迪

(一)保证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

保证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是有效实现风险管理的前提。外资银行大多具备独立的内部监督机制,其内部监督部门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并实行垂直管理。分支机构的内部监督部门往往与本级机构相互独立,或者在分支机构不设内部监督部门,内部监督的职责直接由总行的内部监督部门实施。

巴克莱银行的风险管理系统结构清晰,权责明确,是外资银行成熟风险管理系统的典型。再来看民生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2004年,民生银行华北、华东和华南授信评审中心——风险管理的核心机构,分别在北京、上海和深圳成立。评审人员“直系”隶属于总行,是总行的“嫡亲”,而与分行没有任何血缘——人事和经济利益联系,这使得总分行之间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审贷分离”,从制度上避免了由基层行领导者的长官意志可能带来的授信业务经营性风险。实践表明,民生银行的独立评审与区域授信评审中tk,等制度非常成功。

(二)完善风险管理规章制度

完善操作规章制度是银行有效进行风险管理的保证。银行业务人员由于受自身素质和外界条件的影响,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和规范约束,在进行风险评价和判定时,难免会带有个人倾向,造成判定结果有失公正。通过建立严格的操作规程和严密的规章制度,能够使银行员工避免主观主义和随意性,做到公正、合理地判定风险。

巴克莱银行作为一家拥有三百多年历史的老牌银行,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十分完善与周密。在民生银行,各项内控制度建设也紧随业务的发展步步推进。一笔信贷业务,从贷前调查到评审,从放款到贷后管理,直至最后的责任追究,分行都建立起了一套严密的制度,防患于未然。

(三)加强商业银行信用评级体系建设

建立与完善信用评级体系是商业银行防范风险的重要举措。信用评级体系往往独立于信贷和审批部门的信用管理部门,肩负着对客户的信用调查、征信、信用档案管理、信用记录监控等职能。信用管理部门在授信前做出的客户信用分析报告,是银行的信贷决策机构决定能否给予授信的依据之一,在授信后定期向信贷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做出的信用监控报告,更是银行衡量信用风险大小的重要指标。

巴克莱银行经过长期发展,其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已经较为成熟,并且拥有较为充分的历史数据,为其测量与防范信用风险提供了保障。在我国,尽管银行信用评级体系与发达国家尚存在差距,但也在不断发展与完善。例如民生银行对申请授信的客户进行内部信用评级,并以此作为信贷审批的重要依据。在数据集中管理方面,民生银行也走在全国同业中的前列。该行率先采用全国数据大集中的模式,将全行所有业务的数据处理集中在总行,为业务拓展与风险管理奠定了基础。

(四)树立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银行不能回避风险,只能管理风险。实践证明,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是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灵魂,只有将风险管理从高深的理论变为所有从业人员的自觉意识和行为,风险管理体系才能真正发挥作用。风险管理意识和理念必须贯彻到全行全员,贯彻到业务拓展的全过程。也就是说,银行的每位员工在做每一笔业务时都应考虑到风险因素,贯彻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基本思想,始终把控制风险与创造利润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

经过长时间发展,风险管理观念在大多数外资银行早已深人人心。而对民生银行来说,正是由于民生银行上下都把风险管理放到突出位置,各级行领导反复强调其重要性,使得员工达成共识,才使民生银行在风险管理进程中硕果累累。

篇10

国有外贸企业;财务风险;风险管理;

一、外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一)国有外贸企业财务风险

随着金融危机的发生,全球贸易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我国作为对外贸易的大国,所受的冲击尤为严重。在当前金融危机环境下,我国外贸企业面对的财务风险主要包括汇率风险、坏账风险、流动性风险等。

1.外汇风险

外汇风险,或称汇率风险,是指经营主体在对外贸易、融资等活动中由于外币的汇率变化而导致的增值或贬值的可能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经济风险和交易风险以及换算风险。外汇风险产生的核心原因与市场因素、交易方式以及换算方式等无关,外汇风险的根源在于汇率的变化。由于宏观的经济市场和微观的交易内容等都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动之中,因此,汇率必然会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这又表明,外汇风险不可能杜绝。

2.坏账风险

坏账风险是指企业的坏账损失而引起的风险。顾名思义,坏账损失是指由于坏账而产生的损失。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出口规模萎缩,企业海外坏账大量增加,面临的坏账风险也更加严重。据商务部测算,2009年我国的出口贸易的不可回收的应收账款达1000亿美元,并且这一差额保持高速逐年递增。

3.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企业在资金流动过程中由于资金流动的不稳定性而导致的企业偿债能力不足或无法满足企业业务发展的资金需求而使企业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二)国有外贸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一般原因

在了解了国有外贸企业财务风险的基本类型之后,我们从理论上可以分析出导致国有外贸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有内外环境两方面共同决定的。

1.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性

国有外贸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是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主要的外部因素包括经济环境、法令环境、市场环境、社会环境、资源环境等。这些因素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它的存在给企业带来某种机会,同时也可能给企业带来某种威胁。我国众多企业机构设置不尽合理、管理人员素质偏低、不健全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及基础工作欠缺管理等原因,导致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缺乏,由此产生财务风险。因而,宏观经济对企业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其不利变化必然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2.财务活动的复杂性

国有外贸企业财务活动是企业活动的整个过程,如企业多元化投资、企业分配利润的比例、企业筹资过程中的自有资金与借款的比例以及相关负责经营等问题,日常资产及存货管理以及应收账款管理等一系列的问题。近年来,企业伴跟着资产规模的日益扩展,发展步伐加快,许多企业的财务活动变得越来越复杂。

3.负债资金在企业全部资金中所占的比重过大

负债资金占比越大造成外贸企业的财务风险也越大,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

第一,负债规模越大,企业的可支配资金越少。这就会导致企业所使用的短期借款的相对比重失衡,而且由于利率太高,偿债资金也很高,一旦在短期内企业的可支配资金无法偿债势必造成企业的资金运行障碍,严重的会造成企业内部运行业务链断裂。第二,负债规模所占比越大,则利息费用越大。一旦复制啊利率超过企业的收益率,必将形成企业资金的缺口,长期下去,企业资金会不断萎缩,增加企业资金危机,最终可能导致企业破产。

4.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和预见性

由于宏观的经济市场和微观的交易内容等都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动之中,因此,企业必然会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对于参与全球化的交易环境中的国有外贸企业更是如此。显然对于这种难以量化的市场规律是不能仅凭经验和主观意识来接以决策的,而我国的国有外贸企业普遍存在这种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现象。这种方式的最大弊端在于过于相信领导的主观推断能力而忽视了市场调研和科学论证,无法为财务决策提供客观的依据。

二、国有外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信用风险管理意识缺乏

由首先从公共政策的角度看,政府对于国有外贸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重视不够,政策引导和支持度不高。其次,从国有外贸企业本身的角度来看,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对于信用风险管理的意识不够,全然给予与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相匹配的重视。二是,虽然意识到了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但是由于风险性复杂,难以着手,而且防治风险的成本较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国有外贸企业管理层往往选择放任不管的“无为”措施。

(二)外贸企业产权不明晰

国有外贸企业的产权不明确造成的信用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企业管理者盲目赊销频发,赊销方式的盛行,使得我国外贸企业在提高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的同时也承担了较大的资金压力;第二,盲目价格战多发。前者是因为国有外贸企业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和考核,后者是因为国有外贸企业在市场竞争压力之下对销售额的过分追求。

这两种行为会引起一连串的经济效应,首先销售费用上升、企业负债增加、呆账坏账增加;其次,引发企业危机,导致企业绩效。

(三)企业内部职责不明确

在现有的国有外贸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主要是由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来承担。在实践中却发现这两个部门容易出现职责不清、多头管理和相互推诿的现象,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协调一致。例如,国有外贸企业的业务众多而且错综复杂,涵盖了客户开发、信用评价、签订合同、安排资金、品质监管、制造单据、信用结算等诸多内容,在这些环节的实施过程中由于一开始就没有对这两大部门的职责进行标准化的规定,因此业务实施过程中的多头管理、相互推诿现象时有发生。

(四)信用管理方法落后

第一,由于国内信用体系尚不健全,缺乏一种相对可靠的信用保障或者是法律依据,因此在信用管理的问题上常常无从抓起、无所依据。第二,我国的信用证业务起步晚,目前还不能完全发挥其功能,这客观上增加了信用风险;同时也证实由于这部分风险是由于这种新型的交易工具产生的,所以尚且缺乏一种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法。第三,由于信用管理意识的薄弱引发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的更新惰性,而目前所掌握的信用管理技术又不足以应对当前的信用管理风险。

(五)尚未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

国有外贸企业的结算风险管理本来就起步晚,再加上长期以来过多地将工作重心放在对资产风险的重组、转化、清收、处置等事后管理上,导致了内部风险管理体系的松散,或者说是还没有一套科学的恶风险管理体系。国有外贸企业内部应对信用证风险缺乏统一的指挥和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各个部门各自为政,分散管理情况突出。这不仅易于造成内部风险管理的混乱,而且大大降低了防治风险能力。

(六)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风险管理执行力度较弱

国有外贸企业缺乏一整套的应对内部控制的管理机制,在许多防治风险的制度设计上仍然十分模糊、粗略。内部控制机制的缺乏是导致内部业务运转失常、权责不明、不良资产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这些情况都是阻碍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风险高的信用证业务更好似如此。另外,在国有外贸企业内控管理的业务操作环节,银行会计、储蓄、出纳、信用证、承兑贴现等都不按内部统一制度执行,极易导致这些岗位上的案件的发生。

三、国有外贸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对策

(一)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增强全面风险管理的意识

我们都知道思想是认识一切问题最有力的武器,结合本篇论文所研究的内容,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才有可能有计划地、有组织的、有原则的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因此,对于企业的管理层而言,应当多学习各种关于财务风险的经验和案例,增强自身的洞察力和远见性。其次,应当从整体上提升企业的风险意识。很多的具有良好的风险控制机制却因为财务风险控制不当而破产的案例告诉我们,风险控制机制的建设奇缺是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保证,但是,财物风险的防范的根本作用力还是在于企业员工。因为人才是制度的有效性实施的关键。因此,对于企业来说不仅要加强管理层的思想意识的培养,也要注重整个企业的风险意识的提升,因此,企业应当打造属于本企业的文化氛围,增加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感。

(二)完善内部核查机制和奖惩制度、防止风险的蔓延

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并且切实的执行。对那些在执行制度、办理业务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员工及执行内控表现优异的业务人员应有所激励。同时,要加大对那些违法违规经营的责任人的惩罚,对那些从事不良资产积累的责任人的应当严格追究其责任;另外,违法违规的人员一般都是同伙作案,一般涉及到与主要责任人相关的一批相关责任人,因此,应当对这些相关责任人也加大惩罚力度。

(三)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风险管理

对风险具有正确的认识后还应当有一个可供参考的标准或者规范才能使这种思想层面的意识变成一种效力。因此,国有外贸企业应当抓住国有企业改制上市的机会,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逐步打造具有专业风险研究人员并且能够独立开展风险研究的内部风险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许焕槟.浅析欧债危机对我国外贸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中国商界,2013,8

[2]袁金宇.基于NRA账户与NDF交易结合的跨境人民币结算风险规避分析.外贸业务探讨,2013,3

篇11

政策变动;信用风险;风险防范

1 进出口风险的类别

1.1 进出口海上运输风险

1.1.1恶劣的自然环境风险

在海上进行运输的时候,会出现各种不同的自然灾害风险,最常见有海上暴风雨、大雾、台风、雷电、海啸、地震、火山爆发等;意外事故则主要包括船舶搁浅、碰撞、沉没、失踪等。这些自然灾害和突发事故都是进出口贸易在海上运输途中可能会遇到的。

1.1.2海盗风险

随着国际格局的动荡以及局部地区冲突的加剧,很多贫穷国家的一些不法分子就趁机进行海上劫掠活动,近几年比较猖獗如索马里海盗,海盗通过对商船的劫持进行相应的要挟,损害进出口贸易商的利益、威胁进出口贸易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对国际贸易造成极大的阻碍。

1.2 国内外政局动荡、政策变动风险

1.2.1政局动荡风险

很多大规模的海外投资,可能会牵扯到政局动荡的风险。近年来许多国家都出现政局动荡的现象,如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亚、叙利亚、也门、中东中亚等一些国家。许多海外企业因此而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所以在进出口贸易中一定要注意当前的国际政局及其发展形势。

1.2.2政策变动

一些国家为了能够在进出口贸易中取得主动有利的地位,就对国内的进出口贸易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最常见的政策变动就是一些国家采取的贸易壁垒,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及其他非关税壁垒;一些国家为了奖出限入,出台比如加大外资企业的税收、提高国内设立国外企业的标准等政策。

1.3 金融风险

进出口贸易还要考虑金融风险,一国爆发金融危机既涉及到国内因素,也有国际环境的影响。其中包括市场机制和市民社会本身存有的金融隐患,国家和政府的干预也会诱发金融隐患。如果爆发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政府过多过滥地干预无法有效地将其预防或是化解,反而会对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爆发起到加剧和推动的作用,腐败行政、黑箱行政、低效行政本身就是金融隐患。

1.4 客户风险

进出口贸易业务整个流程繁琐、复杂,其中包括业务的商讨、合同的签订、货物的交接、费用结算等,风险的发生率也会相应提高,它既可能发生于业务流程链之外,也可能存在于业务流程链之中。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风险可能发生。

1.4.1合同风险

在进出口贸易中,贸易合同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它影响全局的发展,贯穿于整个进出口业务的过程中,涉及的范围也很广泛。

1.4.2市场风险

使外贸企业受损失的另一种风险是市场风险,市场风险会受到各国地理环境、人文因素、时事政治和经济多种因素的影响。

1.4.3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既包括合同项下的信用风险,也包括结算时因银行信用及商业信用造成的风险。

2 应对进出口风险的主要措施

2.1 提高进出口贸易风险防范意识

要想在进出口贸易中更好的避免上述的各种风险,首先是要从进出口从业人员身上入手,提高从业人员的进出口贸易风险防范意、识风险管理能力等。进出口贸易工作人员需要对国际贸易专业知识、进出口贸易的各个环节熟练掌握,提高风险分析、风险提取等业务素质。

2.2 审慎研究合同的签订与执行,规避合同风险

在进出口贸易中合同风险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所以在签订合同的时候,作为双方的合同签订人员,一定要认真的审核合同的先关规定,不要在任何一个不明确的条件下签订合同,要认真的理清合同的任何一个规定所代表的意思,尽量避免因合同的模糊和漏洞而给对方以欺诈的可能。

2.3 建立自己的信息情报系统,降低市场风险

现代社会网络发达,各类信息可借助于网络快速、便捷获取,但是网络信息渠道多变、种类繁多,有关信息的权威性、时效性并非完全可信,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都有可能导致外贸企业做出错误的决策。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信息情报系统,时刻关注与此相关的时事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动向,以及消费者增加的新需求和产品的供需状况,对这些情况加以调查、研究,预测可能导致的风险事件,让企业能尽早展开套期保值等业务来中和市场风险。

2.4 完善信用管理体系,弱化信用风险

通过逐步的建立规范的企业内部的管理以及企业外部相关客户的规范来减少因为规范不合格而遭受的欺诈导致损失的行为。在世界的进出口贸易中我们会遇到形形的贸易企业,但是要想在贸易中起的胜利,首先就要有个规范的操作来取得好的客户,有个规范的内部操作能够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整个操作过程没有漏洞。外贸企业可根据具体贸易业务情况来降低信用部门造成的收汇风险,其中包括出口信用、出口保理业务、银行保兑业务等方式。

2.5 及时投保,防范运输风险

可以通过对于风险的预测和在运输船上做必要的风险防范,对于运输船只和运输的货物进行相应的保险投保是最重要的。在进出口贸易中,运输货物多数有以下几个特征:运输程序复杂、环节众多、运输路途远、运输时间长,在货物运输的过程中风险事件发生频率较高。因此,在这一过程中运输货物的投保问题一定要得到重视,及时做出决策。如果保险由进口方负责,那么出口方应将货物装运时间告知进口方。如果出口方被委托投保,那么进出口双方应尽早沟通,将投保的险种、范围、费用等问题确定下来,避免发生风险事件后两方推卸责任。

3 结论

由于世事瞬息万变,我们不可能预测到所有未知的事情,所以我国企业在进出口贸易方面要高度警惕,做好应急方案,防止非关税壁垒引发贸易风险。企业要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有关商品的标准注意观察和研究,并对自己的产品质量加以提高,看准时机避开灰色壁垒风险,使出口贸易顺利进行。此外,进出口贸易离不开时事政治与经济的影响,企业需密切关注各方面动向,及时做好防范工作。

在新的国际形势下,进出口贸易企业对于各种风险的了解、预测以及防范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李静.外贸企业如何防范出口业务中的风险[J].经济视角(B版),2005,(07).

[2]毛小明.浅论我国中小企业对国际贸易风险的防范与规避[J].企业经济,2007,(08).

[3]陈金姝.浅谈出口业务的风险防范和控制[J].对外经贸财会,2007,(12).

篇12

1 研究背景介绍

1.1 P2P网贷平台介绍

P2P网贷平台即“Peer to Peer lending”,是指以互联网为技术手段,实现借款人与出借人点对点对接的借贷平台,P2P网贷平台起源于英国,随后发展到美国、德国和其他国家,其典型的模式为:P2P公司提供平台,由借贷双方自由竞价,撮合成交。

2007年国外网贷平台模式引入中国以来,国内P2P网贷平台蓬勃发展、百花齐放,迅速形成了一定规模,截至2015年年底,国内注册在案的P2P网贷平台超过3600家,网贷行业的交易额已突破万亿。

1.2 小微企业融资现状

根据统计,我国共有小微企业法人单位785万个,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95.6%;小微企业从业人员14730.4万人,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50.4%。小微企业提供了全国非农产业半数以上的就业岗位,是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途径。

由于小微企业普遍存在资金少、规模小的特点,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容易出现资金缺口。但是,在以传统银行体系为主的金融市场上,小微企业始终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甚至融不到资金的问题,由于无法及时融到资金,小微企业常常由于资金断链过早倒闭。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只有3.7年,其中小微企业还不到3年,不及欧洲、日本同行的四分之一。

1.3 P2P网贷平台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介绍

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尤其是在中央“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应该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允许民间资本发挥潜力,建立多层次的信贷市场,这其中,以P2P网贷平台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刚好能够有效填补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缺口。

2 我国P2P网贷平台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控制的难点分析

2.1 我国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特点分析

以P2P网贷平台为中介向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在实际业务中存在较大的信用风险,这主要由小微企业以下特点决定:

一、小微企业的管理基础相对薄弱,产权过度集中,财会制度落后,缺乏审计部门认可的财务报表,加大了P2P网贷平台的审查力度和难度。

二、小微企业经营风险大,实物资产少,技术水平不高,抗风性能力较弱,影响到小微企业自身的资金积累和信贷融资。

三、小微企业信用观念差、道德风险突出导致金融机构和潜在投资人无法准确判断小微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四、小微企业自身缺乏必要的担保物,加大了对小微企业信用水平的评估难度。

因此,对于P2P网贷平台来说,迫切需要一套针对小微企业的风险评价体系,帮助平台来识别和把控小微企业信用风险。

2.2 国外P2P机构信用风险控制技术介绍

P2P在国外已有多年的发展,其信用风险控制技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国外的P2P机构通常会以一些征信机构的信用评分为基础,结合自身业务特点、风险偏好及大量历史经营数据,通过以二元逻辑回归模型为代表的数据分析及建模技术,构建风险评估模型。

以Lending Club为例,Lending Club参照商业银行的小微信贷风控技术,通过大数据分析,结合个人信用、经济因素和其他因素构成信用评分模型,同时从Experian、TransUnion和Equifax三大征信局获取用户的信用分数,其中FICO评分将成为重要的评分参考依据,基于此模型对借款人评分,并被分为A到G七个等级,每个等级有5个子等级,最后,根据借款人的信用评分、贷款金额、期限等信息确定最终利率。

2.3 当前我国P2P网贷平台信用风险控制的难点分析

然而,基于目前国内社会信用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这一套风控手段不能得到很好的施行。

首先,目前国内尚没有类似于美国三大征信局的高水平个人征信机构,无法获得类似于FICO评分的精准第三方个人信用评分。目前,我国官方的征信机构为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能够提供企业和个人在金融机构中的留存的信用记录,但是,它所提供的征信记录并不包含非金融机构的信用记录,存在信息数据缺失,同时也不提供信用评分服务。

其次,当前国内P2P网贷平台尚处于发展初期,其业务量和业务水平还不高,没有足够的历史经营数据作为数据样本进行数据挖掘和数据建模分析。我国80%以上的P2P网贷平台成立于2013年以后,大多数平台积累的客户数量及历史经营数据有限,远远达不到二元逻辑回归模型分析的数据样本规模要求。

3 对P2P网贷平台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控制的改进方法

3.1 改进方法的理论基础

我们通过借鉴国外P2P机构的风险控制信用评分思想,充分挖掘业务专家的实践经验,提出了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信用风险控制专家模型的改进方法。

该方法的优点是:一、它是一种系统性的分析方法,可用于对无结构特性的系统评价以及多目标、多准则、多时期等的系统评价。二、它是一种简洁实用的决策方法,既不单纯追求高深数学,又不片面地注重行为、逻辑、推理,而是把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复杂的系统分解,能将人们的思维过程数学化、系统化,便于人们接受。三、它所需定量数据信息较少,主要是从评价者对评价问题的本质、要素的理解出发,比一般的定量方法更讲求定性的分析和判断。

该方法的具体应用步骤为:一、建立层次结构模型,通常分为三层,最上面为目标层,最下面为方案层,中间是准则层或指标层。二、逐层构造成对比较矩阵。三、计算每个指标的权重及一致性检查。

3.2 模型构建过程实例

下面以某P2P网贷平台实际案例为背景,阐述利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信用评价模型的过程。

通过专家访谈和需求调研,分析该P2P网贷平台实际业务中衡量一家小微企业经营和信用情况所需的信息要素,构建层次结构模型。这里目标层为商户借款人信用评分,中间层为外部环境、商户特征、营运情况和销售情况四部分,方案层则是各类中间层指标的信息要素,其中,外部环境指标包含信息要素:经营性质、城市等级、商场综合排名;商户特征指标包含信息要素:品牌等级、合同面积、展位等级、商户展位数;营运情况指标包含信息要素:过去12个月商户客诉总次数、过去12个月租金拖欠次数、过去6个月租金贡献度;销售情况指标包含信息要素:过去90天的销售额在所在商场的排名、过去180天的售租比、过去3个月的交易环比增长率。

按此方法,产生了以下五个比较矩阵:中间层矩阵、方案层外部环境矩阵、方案层商户特征举证、方案层营运情况举证和方案层销售情况矩阵,分别计算矩阵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之后通过各方案层信息要素特征向量与对应中间层特征向量的乘积,就可以得到每一个方案层信息要素的权重,从而更精准地进行贷前的风险管理。

结语:信用风险评价模型只是P2P网贷平台进行风控的一种工具和手段,提高P2P全行业的信用风险控制能力,还需依赖于我国征信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社会诚信水平的不断提升,才能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P2P行业的健康发展,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做出贡献。

篇13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模式和盈利方式,近几年在国内兴起后便呈现出一股不可遏制之势。阿里金融占领面积不断扩张、百度推出旗下支付业务品牌“百度钱包”、搜狐宣布旗下互联网金融信贷平台“搜易贷”正式上线。随着互联网企业都争先恐后地加入到互联网金融行业中,传统金融大亨们也不甘示弱,纷纷采取行动:工行电商平台“融e购”正式开业,中行推出首家网络金融产品O2O体验店,光大携手百度签署互联网金融战略协议。然而,高收益往往意味着高风险,在该行业给人们生活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往往蕴藏着比传统金融业务更大的风险。互联网金融风险既有金融风险,又有互联网风险,特别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决定了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复杂性、多变性。除了传统金融风险的特点外,它还有传播性强、瞬时性快、虚拟性高的特点。因此,为规范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于我国正在兴起的该行业所面临的风险与挑战进行研究,对普惠金融、民主金融的稳健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

我国学者目前主要将互联网金融行业分成六种发展模式,分别为:P2P借贷、第三方支付、众筹融资、数据金融、互联网金融门户和信息化金融机构。本文主要针对前三种主要模式进行研究。

1.P2P网络借贷

P2P网贷又被称为人人贷,是指借款人直接通过独立的第三方网络平台与投资者发生借贷关系,并实现资金的直接融通。它并不介入双方的资金流通过程,而主要起到信息展示、供需对接等服务作用,其运行模式大致如下:

图1 P2P借贷模式图

该模式最大的特点在于借款者直接与投资者进行交易,去除了借贷过程中的金融中介机构。从表面上看,P2P只是借助互联网将传统民间借贷网络化和公开化,但正是因为互联网的存在,导致它具有许多优于传统民间借贷的特点。

(1)覆盖范围广。民间借贷由于受到社会关系网的限制,大都局限于熟人之间的资金往来,P2P通过互联网可以极大地扩大借贷范围

(2)信息公开透明。P2P借贷平台会公开列出有关借款需求和贷款利率的相关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错误借贷行为。

(3)风险分散。大部分P2P平台都会限制投资人投资在一笔贷款上的金额,尽量使一笔贷款覆盖不同的投资者,这种分散投资策略较好地解决了个别借款人违约所引发的整体风险。

2.第三方支付

央行出具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将第三方支付描述成作为支付中介所提供的网络支付服务。目前第三方支付体系中包括网关支付、信用中介、移动支付和电话支付等。本文主要对信用中介模式和网关支付模式这两类典型的代表模式进行分析。

以支付宝、财付通为代表的信用中介模式是将第三方支付公司作为信用中介,依托电子商务网站,代替买卖双方暂时保管货款。具体而言,就是当双方交易达成时,买方先将账款转入第三方平台,卖方相应地将商品寄出,当买方确认收到商品后,第三方支付平台即将消费款项转给商家。其运行模式大致如下:

图2 信用中介模式流程图

以易宝支付、快钱为代表的支付网关模式主要是通过与多家银行签订协议,为商家提供一个可兼容多家银行的接口,使得消费者可以直接用银行卡在第三方平台上进行支付。相较于信用中介模式,它并没有依托电子商务网站,也不为消费提供任何担保。其运行模式大致如下:

图3 支付网关模式流程图

3.众筹融资

“众筹”一词最初源自于英文Crowdfunding,意思是接受来自多方的零散力量,达成自己的目标。通常情况下,众筹都会有一个项目作为筹资用途,吸引投资者对该项目进行投资从而获得资金。众筹商业模式的流程图大致如下:

图4 众筹流程图

将众筹按照投资方从融资方取得回报的类型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债权众筹、股权众筹、奖励众筹以及慈善众筹。债权众筹也常被成为P2P借贷,因此本文主要对狭义上的众筹融资模式进行分析。

(1)股权众筹。

对于股权众筹而言,投资者所获取的回报主要是项目的股权,通常小微企业会利用这种方式来解决融资难的问题。由于法律的限制,国内股权融资方面的尝试较少。国内唯一的一家天使式众筹平台“大家投”采用的就是股权融资模式。具体而言,它将天使投资与创业项目股权融资进行对接。领投人发现项目后,先行按一定比例投入部分资金,再通过网络平台相关信息吸引其他投资者,最终成立有限合伙基金入股项目公司。

(2)奖励众筹。

也被称作商品众筹或产品众筹,它主要被用于支持一些创意项目,更像是一种商品预售活动。融资方通过在网上创意项目的介绍和方案,吸引投资者的关注,投资方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方案进行资助。根据创意产品的不同,得到的回报也不同,可能是实物产品、网络下载权或者是免费观赏、使用权等。奖励众筹的典型案例有国外的Kickstarter和IndieGoGo。作为奖励众筹的两个主要代表平台,它们在许多地方都存在相似之处,不同点主要如下:

①Kickstarter更看重质量,对项目的类型有着严格的限制条件;IndieGoGo更看重数量,对大部分类型的项目都来者不拒。

②Kickstarter的规则较为强硬,倘若发起人筹资的实际资金达不到预设的额度,他将得不到任何资金;IndieGoGo则同时提供了弹性计划和硬性计划,弹性计划中若筹得的实际资金小于预设的额度,发起人依然可以利用已筹集的钱款实施项目计划,前提是许诺给投资者的回报应当百分百兑现;硬性计划的规则是“非黑即白”,同Kickstarter一样。

③Kickstarter只在美国、加拿大和英国开放,相比之下,IndieGoGo的开放程度更高,服务于200多个国家,支持的项目种类也更多。

(3)慈善众筹。

GlobalGiving是慈善众筹的典型代表,投资者在该网站上可以找到各式的公益项目,并对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捐赠,网站从中收取15%的佣金。我国《合同法》规定,若赠与行为具有公益性质,则不能撤销,因此慈善众筹的赠与合同一旦成立后,就无法撤销。

三、我国互联网金融面临的风险

国内对于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研究起步晚,谢平和邹传伟(2012)首先提出了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概念,并从三个角度对互联网金融模式进行了详细分析。张玉喜(2002)认为网络金融风险可分为两类: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导致的技术风险(研究主要集中在安全风险和技术选择风险)和基于网络金融业务特征导致的业务风险(研究主要集中在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及法律风险)。

本文沿用张玉喜(2002)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将互联网金融面临的风险分为技术风险、法律监管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权力异化风险。

1.技术风险

(1)安全风险。

网络对于互联网金融产品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倘若某平台的业务系统遭到黑客攻击,或者是数据、算法等遭到篡改,将会带来不可预估的损失。目前,安全风险主要集中在未经授权访问和伪造客户身份两个方面上。

(2)技术选择风险。

数据处理的自动化技术以及平台运行的稳定性将会直接影响互联网金融的低成本差异化战役是否成功,因此对互联网金融的软硬件和数据加密技术的选择和应用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平台应当不断升级、完善相应的软硬件,成立和备份相应的数据库,进而使得整个系统持续稳定地运行。

2.法律监管风险

目前我国诸如e租宝等P2P平台涉及非法集资的案例层出不穷,投资者在进行交易的同时,对于网络金融的信任度依旧不高,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目前相关法律法规主要集中在传统金融层面,对于新兴起的互联网金融缺乏配套的第三方监管方案,将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网络金融的健康发展。

3.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由于各种问题未能及时、足额地偿还债务而违约的可能性。与传统金融行业一样,互联网金融企业依旧会面临着交易者在合约到期时未能完全履行义务的风险,并且由于平台难以完全验证交易者的身份,也无法仅根据债务人提供的信息判断其偿债能力,因此引发的信用风险将远高于传统金融行业。

4.流动性风险

银监会对于流动性风险的定义为:有清偿能力但无法获得或者无法以合理成本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对于网络金融而言,作为主要流通手段的电子货币并不是一种独立的货币形式,它是以发行者所实际持有的纸币等信用货币为前提发行的。当发行者实际的货币储备不足或者计算机网络系统出现故障时,就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

5.权力异化风险

目前互联网金融处于一个弱势地位,只能借助于长尾市场构建普惠金融,但是当它逐步取代传统金融行业成为市场的主导机构时,有可能会借助技术优势和完善的大数据背景,形成金融垄断,成立新的非市场壁垒,这是一种潜在的风险因素,可以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进行探讨。

四、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与监管

针对以上的五点风险,本文相对应地提出以下防范与监管策略:

1.完善互联网信息技术

应当进一步建立并完善互联网金融统一的技术标准,可以结合国际上有关计算机网络安全的规范,通过数据库将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和监控。此外,应当加大对于自主信息技术的研发创新,在提高平台软硬件技术含量的同时设计完善的内部控制流程,进而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防护系统。

2.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随着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发放,我国已经逐步在将互联网金融纳入监管体系。完善法律法规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在电子交易的合法性、安全性,防止计算机犯罪方面应当加紧立法,成立第三方监管,尤其应当防止中间资金池出现导致的非法集资行为。

3.建立平台信用管理体系

完善的信用体系是减少金融风险的制度保障,阿里金融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前期进行了大量的建模工作,建立了完整的客户信用体系并拥有良好的客户体验。我国目前的征信体系还不够完善,从而容易导致网络金融平台出现信用风险。随着互联网拥有越来越多的用户,监管机构可以依托阿里、京东等积攒的海量数据成立联合征信系统。此外,应当建立平台信息披露制度,将资金的具体流向、产品风险、借款人的信用情况公开透明化,从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以及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

4.加强平台流动性管理

流动性风险主要是由于实际储备的货币不足以支付电子货币而引发的。因此为有效控制流动性风险,应当加强监管电子货币的发行数量和发行种类。可以对电子货币发行机构的资本金、资金流通速度、信用情况等进行考核评级。监管机构可以根据不同的评级水平控制发行的电子货币情况,并要求发行机构在中央银行存放相应数量的准备金以应对流动性风险的出现。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

[2]张玉喜.网络金融的特征及风险管理[J].投资研究,2002,(7):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