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施工技术调查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高层建筑逐渐增多,土地利用率大幅度提高,绿化用地日趋减少,原有绿地也不断遭到侵蚀,因而屋顶绿化作为一种新型的绿化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屋顶绿化在增加城市绿量、涵蓄天然降水、美化城市景观、缓解热岛效应、节约能源、降低空气可吸入颗粒物和土地资源等方面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为城市创造了生态、休闲、运动、交流的新型绿色空间,同时促进了建筑与园林环境的融合和渗透,改善了城市生态景观[2]。
屋顶绿化是指高出地面以上,周边不与自然土层相连接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等的顶部以及天台、露台上,通过人工提供栽培介质、其植物可以在部分人工辅助的措施下(如灌溉)进行自然生长,从而达到绿化的效果[3]。由此可见,改善日益恶化的城市生态环境,已成为当今城市建设问题的当务之急。因此,在寸土寸金的都市中,应大力提倡进行屋顶绿化[4]。
1 调查内容与方法
1.1 调查内容
在青田县抽取屋顶绿化点,进行屋顶绿化施工技术等方面的实地调查,记录屋顶绿化施工技术中排(蓄)水层、过滤层、种植基质层、防水层等,总结青田县屋顶绿化施工技术的特点,并提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
1.2 调查方法
1.2.1 调查地点的选择。选择施工技术具有典型性的3个屋顶绿化点作为调查地点,主要有青田县石雕博物馆、青田县正达开元大酒店、青田清溪门社区。
1.2.2 调查方法。主要采用实地勘察、现场记录等方法。总结分析,并得出调查结论。
2 青田县屋顶绿化施工技术现状
根据3个屋顶花园调查情况可以看出,绿化形式与复杂程度不同,其绿化施工技术相差比较大。根据绿化形式的不同将这3个屋顶绿化技术归纳为3类(表1):①花园式。青田县石雕博物馆;②简易式。青田县清溪门社区;③草坪式。青田县正达开元大酒店。
2.1 花园式屋顶花园绿化技术(青田县石雕博物馆)
施工技术基本分析:在沥青防水层上加保护混凝土、防根布,完成自动喷灌系统的铺设后,其上面用珍珠岩设置排水层,铺设透水布、轻质土壤,最后为了防止土壤飞散铺设透水布、火山砂砾。同时绿化区域主要由木质铺装与花坛结合步道和植物种植区构成,最设立高1.2 m的护栏以起到安全防护作用。
由于青田县石雕博物馆的屋顶绿化是开放式的,所以要注意的是积水与渗漏问题,其选择用珍珠岩作排水层的材料,做法是在防根布和防水层等的上面铺设一层珍珠岩,然后在里面铺设透水管,将其与排水管连接。通常施工时也会选择砾石、焦碴、珍珠岩或陶粒等透水性好的材料。近年来,也有新的渗排水板材出现,其作用主要是支撑土层,它的多孔结构还能将土层中多余的水渗漏到板层下并通过排水管排走。为了防止排水层堵塞,可以在透水层的上面铺玻璃纤维等过滤层与上层土壤分开,不使土壤流入不排水层。
2.2 简易式屋顶花园绿化技术(青田县清溪门社区)
青田县清溪门社区位于青田县宝幢街附近:由于考虑到建筑之间的差异,并不是所有建筑都适合屋顶绿化施工,所以就采用在花盆或箱子中,加入轻质土壤、自然土壤、植物体等的方法来美化屋顶,同样也达到了屋顶绿化的效果。
施工技术基本分析:在花盆或箱子中,加入轻质土壤、自然土壤、植物(种子)等,平时可浇入使用过的污水来对绿化进行浇灌,个体的重量不超过25 kg。这样的绿化方式不用考虑常规屋顶绿化的施工隐患,但因为没有常规的绿化施工结构分层,所以种植基质的选择成了该屋顶绿化施工技术的重点。
种植基质的选择关系到植物的生长和房屋结构承重的问题,为了使花草树木旺盛地生长,并考虑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其主要的标准有晶粒大小、抗冻性、结构稳定型、抗风性、渗水性、最大保水性、养分含量、通风性以及pH值。目前,用于屋顶绿化的种植基质种类很多,有自然土壤、改良土壤和人造土壤等。
2.3 草坪式屋顶花园绿化技术(青田县正达开元大酒店)
施工技术基本分析:在防水布上均匀地铺上碎石作为排水层,然后在上面铺上山砂和草炭堆肥混合物作为土壤。铺上苗块后立即成景,因只种植草皮和少量的灌木,所以在施工结构上省略几个层面,如过滤层、隔根层等。
草坪式屋顶绿化在施工技术上具有以下特点:①方便:养护方便,基本无需浇水、施肥、防病、修剪和除草,也能到达常年景观效果。如果稍加养护,景色会更好、更美观;建设方便,在铺好介质的层面上铺上苗块,立即成景。②轻型。增加重量小于50 kg/m2,适用于任何屋顶绿化;③价格低廉。是最常规最简单屋顶绿化。
3 青田县屋顶绿化施工技术要点和解决方法
青田县位于浙江省东南部,瓯江中下游,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气温18.3 ℃,平均相对湿度69.6%,年降水量1 747 mm。在调查中发现,青田县屋顶绿化施工的主要问题是积水与渗漏。因此,青田县屋顶绿化的施工重点要放在排水层和防水层两方面。
3.1 防水层的基本施工方法
屋顶绿化施工基本构造剖面分层是屋顶完成面、排(蓄)水层、过滤层、种植基质层、植被层、防水层、隔热层。在前文调查的3个屋顶绿化中会出现积水和渗漏问题的调查点,主要是防水层与排水层两方面的施工不完善,解决方法是在设计时按屋面结构多设置几道防水设施,目前屋顶花园的防水处理方法主要有刚、柔之分,并各有特点。
刚性防水层因受屋顶热胀冷缩和结构楼板受力变形等影响,容易出现不规则的裂缝,而造成刚性屋顶防水的失败。为解决这个问题,除在厚30~50 mm的细石混凝土中配置钢丝或钢筋网外,一般还可用设置隔离层等方法来解决。即在楼板平层上,铺一层布或废纸等以形成隔离层,然后再做干性防水层[5]。
柔性防水层先做涂膜防水层,再做刚性防水层,所用混凝土中可加入适量微膨胀剂、减水剂、防水剂等,以提高其其抗裂、抗渗性能。这种防水层比较坚硬,能防止根系发达的乔灌木穿透,起到保护屋顶的作用,而且使整个屋顶有较好的整体性,不宜产生裂缝,使用寿命也较长,比柔性卷材防水层更适合建造屋顶花园。
同时与在旧建筑的屋顶花园建设上需要处理的技术问题:①检验旧建筑物是否有承载潜力。重点要根据原设计图纸、施工资料进行校核。③根据旧建筑的现状规划设计园林建设施工图,要因地制宜,尽量避免打洞、穿管等破坏原结构的设计。③要对原旧建筑屋面进行一次彻底的翻修防水处理,然后进行试水试验,无渗漏现象后可进行园林工程施工。
3.2 重视防水试验与防水层的使用材料
建造屋顶花园时必须进行二次防水处理。首先,要检查原有的防水性能:封闭出水口,再灌水,进行96 h的严格闭水试验。闭水试验中,要仔细观察房间的渗漏情况,有的房屋连续闭水3 d不漏,第4天才开始渗漏。若能保证不漏,说明屋面防水效果好。
实施二次防水处理后,最好先取掉屋顶的架空隔热层,取隔热层时,不得撬伤原防水层。取后要清扫、冲洗干净,以增强附着力。防水层应选择低温不碎裂、高温不流淌、防水效果好不宜老化的防水材料。目前,常用沥青防水卷材、合成高分子防水材料或涂料等防水材料作防水层,近年来一些新型防水材料也开始投入使用。
3.3 保证良好的排水系统以及合理运用土壤改良材料
防水层是保证屋顶不漏的关键技术问题,但屋顶防水和排水是2个方面,同时还要处理好屋顶的排水系统。防水层施工完成后,应进行蓄水检验,经检验无渗漏后,在其上再铺设排水层。再在排水层上放置隔离层,其目的是将种植层中因下雨或浇水后多余的水及时通过过滤后排出,以防植物烂根,同时也可将种植层介质保留,以免流失。最后在隔离层上铺种植层。
4 参考文献
[1] GOMEZ C G,GOMEZ T L.Plant species in green terrace roof[J].Agricul-tura Revista Agropecuaria,1996,65(773):1029-1031.
[2] KERNER F,CZIMBER G,PRISZTER S.Plant species suitable for esta-blishing living roofs in Hungary[J].Acta Botanica Hungarica.1999(42):187-192.
篇2
1 工程概况
新建太原南站含石太、大西两场,共计18个站台、22股道,自2008年12月开工以来,施工历时4年之多,经太原铁路局报请铁路总公司同意,确定2013年8月20日开通太原南站石太场,开通之日需封锁线路4.5小时,其中工务施工时间为3小时,其余为电务和供电施工和调试时间。封锁点内工务主要工作量包括5处拨道连接、1处拆除道岔、1处插入道岔,其中插入道岔为长风街线路所112#、110#道岔,既有石太线为60kg/m线路,插入60kg/m 1/18道岔2组,110#-112#间新铺胶结绝缘轨25m1对、长岔枕16根、短岔枕18根、III型枕8根,112#后新铺胶结绝缘轨31.67m1对、岔枕28根、III型枕15根,小机捣固,次日点内大机捣固。
2 施工方案
18号道岔采用正线外侧整体预铺并焊接、横向正对位插入就位,横移采用滑轨及小滑车,道岔起落采用道岔液压起道机,道岔后长短岔枕采用人工铺设,点内采用小型机械捣固,次日封锁点采用大型机械捣固。点前不给慢行,不得上线做任何施工准备工作,所有工作必须在3小时封锁施工点内完成。线路开通后第一列35km/h,后45km/h至次日大机捣固封锁点。
3 施工工序流程
点前准备封锁点开始打回流线锯轨拆除既有线路清碴、回填底碴安装、连接滑轨横移道岔撤滑轨落岔、就位连接接头拨道岔精确就位回填道碴起道整平小机捣固精细整修线路检查开通线路。
4 封锁点内工序时间分解控制计划
打回流线、锯轨10分钟拆除线路20分钟挖道砟、回填底砟30分钟安装滑轨10分钟横移道岔就位40分钟上道砟、连接、小机捣固40分钟整修、检查、开通30分钟,合计180分钟。
5 主要技术措施
5.1 采用道岔液压起道机代替传统的齿条式起道机,优点如下:确保道岔快速起落;增加道岔小量横移功能;道岔起落稳定安全可靠。
5.2 道碴提前全部装袋,加快上砟工序施工速度。
5.3 提前量测配轨并打眼,减少点内锯轨打眼时间。
5.4 现场技术卡控到位。挖碴深度、底砟高度、轨面标高、道岔就位等技术控制点都有醒目标记,并安排有技术员现场盯控,保证道岔不偏不斜、不高不低。
5.5 细化分工,精心组织。制定了道岔施工组织机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层层交底。针对每一工序都明确责任人,现场作业人员分工到每一根轨枕、每一个扣件。出料位置、机具位置明确标志。
6 主要施工方法及施工工艺
6.1 点前施工准备
6.1.1 技术准备:在石太下行线上标记钢轨锯口位置,利用临线设置方向控制点和标高控制点,点位间距10m。复合道岔前后配轨。
6.1.2 人员准备:对全体参战人员进行营业线施工培
训,根据批复的施工方案进行技术交底,使全体参战人员明白施工内容、施工工序及注意事项,明确分工及各自岗位职责。
6.1.3 现场准备:封锁施工前,道碴装袋堆码,每组道岔备道砟120m3;道岔前后配轨锯好打眼后抬到线路就近。插入道岔所需的工具、材料、防护用品运至现场;对施工机械逐一进行试运转;对通讯工具现场调试。
6.1.4 将道岔液压起道机安装到道岔上,每组道岔安装10台。
6.1.5 夜间施工,提前安装镝灯照明,并调试方向角度。
6.2 封锁点内施工控制要点
6.2.1 封锁给点后,对拆除线路两端进行“两横一纵”回流线连接。
6.2.2 拆除线路。给点后锯轨的同时,安排人员卸扣件,锯轨完成后,将钢轨分别抬到石太上行线、112#、110#道岔预铺位置两侧道心内,将轨枕就近抬到石太上行线112#、110#道岔预铺位置两侧及安全线西侧。
6.2.3 清底及换碴。本次施工道岔范围和换枕段清到设计要求的深度及宽度后更换回填新硬质道碴,并随回填随摊平,回填标高比轨枕底低5cm,现场用轨枕控制标高。
6.2.4 道岔横移。给点拆除道岔前后引轨后,将既有道岔用液压起道机整体打起,每组道岔使用2组液压起道机,并沿道岔纵向穿滑轨,每隔10根枕木设置一道滑轨,每组道岔设置13道滑轨,每道滑轨由3根5m长50kg/m钢轨组成,滑轨间用鱼尾板联结牢固,两端用枕木头支撑,前端伸出道岔新位置端头1.0m左右,在滑轨及道岔间设置两台滑车。滑轨方向必须顺直、支撑牢固,给道岔横移提供可靠的轨道,为防止轨道挠度过大,影响道岔横移。
6.2.5 落岔就位。道岔纵移对位后,使用液压起道机打起道岔,支垫短枕木头,将滑车及导轨拉出,然后分层拆除短枕木头,缓缓将道岔落下。
调整道岔位置、方向,采用人工将道岔拨正,线路连接。
6.2.6 起道、整道。首先对道岔转辙机部分采用压液压起道机起道、整平,为电务调试转辙机创造条件,然后依次将其它地段道岔起到标高,找平,人工上碴,小机进行捣固。
6.2.7 开通前检查。道岔详细整修后、开通前需要进行详细检查,对道岔的方向、水平、轨距、支距等主要尺寸进行量测检查,对道床的几何尺寸进行检查,对道岔及线路周围的材料机具进行限界检查,检查合格具备开通条件后,方可报开通。
6.3 其他施工技术措施
6.3.1 对封锁地段的停车标、作业标、慢行标,安排专人设置看守,及时插撤。
6.3.2 对不开通的道岔方向安排专人及时钉固。
6.3.3 技术人员提前进行测试轨温,根据封锁时间段轨温调整配轨伸缩值。
6.3.4 对封锁施工机具考虑备用数量。
6.3.5 提前预想可能发生的事故和问题,编制应急方案,准备应急机具和人员。
7 主要劳力、材料
劳力安排:
横移道岔施工每组各250人,计500人,新铺岔间线路每处各60人,计120人,共计620人。
8 结束语
太原南站石太场开通封锁施工中,严格执行施工方案,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施工组织、技术、安全、质量等各项控制措施到位,在封锁点前不上道准备的条件下,正线插入两组18号道岔计划时间180分钟,提前20分钟全部达到开通条件,做到了一点不晚、一人不伤、一事不出,为太原南站的顺利开通提供了工务保证,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同时为今后封锁点前不上道施工提供了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篇3
Keywords: power transmission projects; soil eros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中图分类号:TV7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承德市位于东经115°54′~119°15′,北纬40°11′~42°40′,处于华北和东北两个地区的连接过渡地带,地近京津,背靠蒙辽,省内与秦皇岛、唐山两个沿海城市以及张家口市相邻,是京、津地区的天然生态屏障,密云水库、潘家口水库的重要水源地。全市辖八县三区、205个乡镇,土地总面积39512.98km2,总人口369.38万。所在区域属于冀北山区,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带,温带大陆性季风型山地气候,四季分明。
冶金矿山行业是承德市的支柱产业,也是第一高耗能行业,用电量占总电量的50%以上。近年来,随着冶金矿山(黑色金属采选和冶压业)的不断发展,承德市用电负荷不断增加。为满足用电负荷需求,输变电工程不断建设。据统计,自2002年以来,承德市新建输变电工程46个,其中500kV输变电工程1个,220 kV输变电工程21个,110 kV输变电工程24个。笔者通过对这些输变电工程水土流失调查,分析其水土流失特点,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1 输变电工程水土流失调查
1.1变电站水土流失状况
变电站主体工程在建设期对地貌的破坏主要是场地平整、建筑物基础开挖、修建进站道路等。在建设期未采取措施情况下,变电站由于基础开挖、土方临时堆放(堆高一般1~2m)以及场地平整开挖形成的边坡,在受到雨水溅击和坡面汇水冲刷的情况下,会产生面蚀和细沟侵蚀;进站道路作为运输通道,在施工过程中其表层会不断遭到机械破坏,又由于其下渗能力极低,暴雨时很容易产生面蚀、细沟侵蚀。运行期主体工程在施工完成以后,不再受到人为扰动,场地进行平整绿化,水土流失逐渐减轻。总的来说,变电站的水土流失相对集中,建设期水土流失相对较重,运行期水土流失逐渐减轻,水土流失防治相对容易。
1.2输电线路水土流失状况
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验收技术规程》(GB/T 22490-2008)中将输电线路划分为线型建设项目,实际上输电线路是由在固定线路上呈点状分布的铁塔组成,属于呈线型分布的多个水土流失点。单个铁塔水土流失量不大,但是数量众多,总体水土流失量大。输电线路的水土流失主要来自山地段的铁塔,平地段铁塔基础开挖土方临时存放,及时回填,剩余土方一般在塔基范围内平铺,建设期和运行期坪地段铁塔水土流失都比较轻。山地段铁塔所占比例一般在90%以上,由于承德地区地貌属于冀北山地,山高坡陡,山地段铁塔在建设中水土流失非常严重,而且由于铁塔数量多,建设地点分散,水土流失防治难度很大。山地段输电线路水土流失主要部位是基础开挖产生的弃渣区域。2005年之前的输变电工程铁塔基础施工,基本采用全断面开挖,一般一个220kV塔基开挖弃渣在400m3以上,近几年,电力设计部门设计思路逐渐转变,要求采用全方位高低腿的施工方式,和全断面开挖相比,采用全方位高低腿工艺铁塔占地面积和弃渣量较同类项目大大减少。通过调查,铁塔基础采用全方位长短腿设计与全断面开挖相比,土石方量是其31%,占地面积是其53.4%,全方位长短腿设计各方面数据要远远优于全断面开挖。
据调查,山地段塔基开挖弃渣堆高一般在2m以上,坡度大于30度,堆积边坡细沟侵蚀明显,在建设过程中,如果不采取防护措施,开挖弃渣顺坡下泄,占压坡面植被,遇暴雨易发生细沟侵蚀,甚至发生滑坡等重力侵蚀。另外由于清理施工场地、建设期的施工活动扰动了表土结构,加剧了项目区的水土流失。运行期如果不采取防护措施情况,输电线路开挖弃渣虽然逐渐稳定,但是细沟侵蚀仍然很严重,经过几年侵蚀,细沟逐渐扩大、相连,发展成为长度超过十米,深0.5m以上的侵蚀沟(见照片1),通过量测坡面侵蚀沟容积计算,确定土壤侵蚀模数在12000 t/km2.a以上,在坡度较陡的坡面,弃渣发生滑坡,下游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植被被弃渣占压(见照片2)。
照片1 输电线路弃渣侵蚀沟
照片2弃渣发生滑坡占压坡面植被
2 输变电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
按照水土流失防治分区,针对输变电工程不同区域、不同工程部位水土流失现状,因地制宜布置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措施和预防保护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一个完整的水土保持防治体系。
2.1变电站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变电站围墙外有汇水时修建截水沟,排除坡面汇水,开挖边坡修建浆砌石挡墙防护(具有水土保持功能,不纳入水土流失防治体系)。站内道路设有雨水篦子,雨水在地面汇集后,经雨水篦子进入排水系统,排水系统与站外截水沟相连,排除站内雨水;施工完毕后,厂内土地进行平整硬化,场地硬化材料建议使用透水材料,雨水能够入渗补充地下水。变电站建设前将表层熟土在空地内集中存放,做为后期绿化覆土,施工完毕后站内部分空地覆熟土后种草,美化绿化环境,要求绿化土地设计高程低于硬化路面10cm(下凹式绿地)。临时堆土、建筑材料及表土存放区周围采取草袋装土砌筑挡墙临时防护。
2.2输电线路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山地段铁塔在建设前,根据实地条件尽可能将基础占地范围表层熟土收集,在旁边临时存放,用于后期绿化覆土。在临近公路视野区和坡度大于40度坡面的塔基,采用浆砌石挡墙防护,防治弃渣顺坡泄流。坡度相对较小部位的塔基,在塔基下侧用开挖出来的弃渣装袋砌筑挡墙拦挡。施工结束后将临时堆放的表土均匀铺撒在弃渣区表面,植被恢复采用撒播草籽。塔基区域立地条件差,基本为土石混杂,土石缺乏N、P,碎石过多,持水性极差,栽植灌木成活率低。调查发现,采用撒播草籽恢复植被效果比较好,经过2~3年,植被盖度基本在60%以上。
送电线路浆砌石挡墙、植被恢复
篇4
全国的农民职称评定工作是从90年代初开始的。早在*年国家人事部就专门下发了《关于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问题的通知》,同年农业部下发了《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与晋升暂行规定》。按照人事部和农业部的相关规定,各地的农民职称评定工作陆续展开。我市的农民职称评定工作始于1997年,根据人事部和农业部的规定,制定下发了《吉林市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与晋升的实施意见》,部署并开展了首次农民职称评定工作,随后又于*年、*年分二次集中安排部署了申报评定工作。近年来,虽然没有再专门部署农民职称评定工作,但结合全市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职称评审工作,也对农民职称评定工作做出了相应安排。除人事部门组织的农民职称评定工作外,市科协还于*年部署开展了一次农民职称评定工作。经过全市各级人事部门的共同努力,十年来,我市农民职称评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有一批具有相应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农民技术人员获得了相应的职称,为优化我市农村产业结构、带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人才保障。
(二)全市农民职称人员队伍状况
据我们这次调查统计,截至*年底,全市具有农民技术职称的人员共有1,845人,其结构和分布情况如下:
从结构情况看:
1、职称结构:高级农民技师23人,占1.2%;农民技师169人,占9.2%;农民助理技师752人,占40.8%;农民技术员901人,占48.8%。
2、学历结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11人,占0.6%;中专学历的133人,占7.2%;高中学历的782人,占42.4%;初中以下的919人,占49.8%。
3、年龄结构:50岁以上的324人,占17.6%;41岁—49岁的236人,占12.8%;36-40岁的821人,占44.5%;35岁以下的464人,占25.1%。
从分布情况看:
1、区域分布:永吉县有农民职称人员210人,占全市的11.4%;舒兰市有584人,占全市的31.6%;磐石市有435人,占全市的23.6%;蛟河市有92人,占全市的5%;桦甸市有247人,占全市的13.4%;昌邑区有2人,占全市的0.1%;龙潭区有247人,占全市的13.4%;经济开发区有3人,占全市的0.2%;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5人,占全市的1.3%。
2、专业分布:从事种植专业的856人,占46.4%;养殖专业的169人,占9.2%;生产加工专业的54人,占2.9%;经营管理专业的203人,占11%;其他专业的563人,占30.5%。(见下表)
专业数额种植养殖生产加工经营管理其他专业
人数85616954203563
所占比例46.4%9.2%2.9%11%30.5%
二、现状分析
从我们调查掌握的情况中可以看出,我市的农民职称评定工作起步较早,但持之以恒地坚持不够,没有形成制度,评后的管理也没有及时跟进;虽然为一批农民技术人员评定了职称,但总量还不多,专业结构也显得单一。无论是从现有农民职称人员队伍的现状,还是从组织管理上,都是成绩与问题并存。
从我市现有农民职称人员队伍现状来看:
(一)虽然具有职称的农民技术人员队伍小有规模,但总量较少、层次较低,与农村人口、农村劳动力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总数比例不尽协调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级人事部门的协调和指导下,截至去年底,我市共为1,845名农民技术人员评定了相应专业技术职称。他们做为我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但是,与我市近207.4万的农村人口总数、71.5万农村劳动力总数及1.5万的农民实用人才队伍总数相比,很不协调,仅分别占0.09%、0.26%及12.3%。除总量较少外,其层次也较低。其中,具有农民高级技师职称的仅有23人,只占总数的1.2%;具有农民技师职称的仅有169人,占有农民职称人员的9.2%。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仅有144人,占具有农民职称人员的7.8%,而初中以下学历的达到919人,占总数的近50%。以上数字分析表明,我市具有职称的农民技术人员总量少,人才密度小,学历层次和职称级别也比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市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二)虽然具有农民职称人员在相关专业和区域都有所分布,但专业结构单一、区域分布不平衡
在调研统计中发现,各专业、各区域都有一定数量的农民技术职称人员从事相关的专业技术工作,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乃至农村建设中担任着重要角色。但是,从总体来看,专业单一,分布不均衡。一是现有农民职称人员专业类别单一。从事种植业的有856人,占有职称人员总数的46.4%;从事经营管理的203人,占11%;从事养殖业的169人,占9.2%;从事生产加工和其它专业的54人,仅占2.9%;而从事文化艺术、旅游开发等专业的一个人也没有。这表明,我市农民职称评定范围过窄、专业类别较为单一。大多以传统的种植和养殖业为主,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管理及其他一些新兴行业职称评定工作滞后,相关专业具有职称人员还是空白,不利于我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二是现有农民职称人员在各县(市)区分布不均衡。在9个县(市)区和2个经济开发区范围内调研统计发现,舒兰市有农民职称人员最多,有584人,占总数的31.6%,而大多数县(市)区在100-400人左右,少一些的不到10人,个别县(市)区甚至还没有。因此,全面加大农民职称评定工作,解决评定范围过窄,专业类别单一,促进均衡发展,是下一步工作的任务之一。
(三)虽然具有农民技术职称人员为农村建设做出了一定贡献,但职称评定应有的激励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具有职称的农民技术人员在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村科学技术普及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有一大批有农民技术职称人员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头人,为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如,蛟河市黄松甸镇的刘志国,为促进当地黑木耳产业的发展,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就全市而言,农民职称评定工作在开发农村人才资源中应有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了两种不同的现象。一种现象正如一位有助理技师职称的农民反映所说,“我评上助理职称有4、5年了,该种地还种地,该打工还打工,没觉得和以前有什么区别,所以,对于晋升上一个级别的职称我不太感兴趣。”还有一种现象是农民有的建场办厂、务工经商、带班传技,还有的出国当专家,却因为农民身份、没有职称、在社会上没有得到认可,常常不被人看重,从而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和自身能力水平、专业特长的发挥。所以,如何发挥好已有职称农民技术人员的作用;如何为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农民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做出客观的评价,满足他们的需求,使之得到社会的认可,是今后农民职称评定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农民职称评定工作的政策措施和组织管理方面来看:
(一)虽然有农民职称评定实施办法,但已不适合当前的形势及职称评定工作的需要
早在1997年,我市依据国家人事部和农业部的相关规定,按照省的统一部署,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当时的情况,制定下发了《吉林市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与晋升的实施意见》,明确了评定的范围对象,评定条件及相关问题,使全市的农民职称评定工作有了依据,并在之后的几年里,大规模地部署并开展了全市范围的职称评定工作,使一批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农民获得了相应的职称。但是,随着国家和省、市对农业和农村工作重视程度的提升以及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工作和农村面貌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许多农民已从土地中走出来从事多种生产和经营活动,特别是随着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开展,农村实用人才的总量不断增加,而原有的《实施意见》中的评定范围、专业设置、评定条件及有关规定已明显不适应当前的形势和发展要求,亟待出台新的符合农村实际和农民技术人员特点的职称评定政策办法。
(二)虽然农民职称评定工作已开展多年,但规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没有形成
自1997年算起,全市的农民职称评定工作已进行了近10个年头,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组织管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规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没有形成。一是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各级人事部门依据其职能一直在组织实施农民职称的评定工作,而市科协等单位则按照条条的安排部署,也组织开展农民职称评定工作。出现了多个部门管的现象,给基层单位带来了混乱,不知所从。二是农民职称评定工作没有纳入全市的人才评价体系。由于重视程度不高,一直以来农民职称工作游离于人才评价体系之外,无论是研究制定工作计划还是部署人才工作时,没有将其纳入视野,处于可有可无或者是可搞可不搞的状态。三是农民职称评定工作没有做到制度化、经常化。尽管农民职称评定工作断断续续在开展,但前紧后松,开始的前几年抓的比较紧,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忽视,缺少连续性,没有象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那样制度化、经常化。各县(市)区农民职称评定工作的开展也不尽平衡,有的县(市)区开展三、四次,有的开展一次,有的因某种原因一直没有开展,由此造成各县(市)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差距较大。
(三)虽然开展了农民职称评定工作,但重视程度不够,基层单位和农民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不高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由于宣传不到位,重视程度不高,各县(市)区虽然按统一部署开展了农民职称评定工作,但始终处于对上级的安排不得不抓的状况,对开展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特别是乡镇没有专人抓,认为给农民评职称好比给盲人戴眼镜,看上去漂亮了许多,实则是“花架子”,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一些农民技术人员更是片面地认为,评职称与不评职称都一样,我该干啥还干啥,也没有什么实惠,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没有认识到为农民评定专业技术职称意味着其技术水平、业务能力和业绩贡献得到了社会的承认,赢得了社会的尊重;没有认识到有职称的农民技术人员是应用技术的重要载体,是“领头羊”,可以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可以促进农村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可以促进农业科技水平和农村生产力的提高。
(四)虽然评定了一定数量的农民技术职称,但评后管理和使用工作不到位
近十年来,各县(市)区都评定了一定数量的农民技术职称,人数不断增加,队伍不断扩大,在农村建设发展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是,对于农民职称评定之后的管理和使用还是一个被忽视的薄弱环节。一是缺少相应的优惠政策和待遇,仅有的一些待遇也难以兑现,使农民技术人员没有切实感受到拥有职称的优势所在,导致了对申报评定职称没有积极性。二是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办法,重评定轻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绝大多数农民职称人员的技术档案没建立,相关资料没有专人负责收集和管理;后续的业务知识培训也没有及时跟进,直接影响其技术水平的提高。三是没有把农民职称评定引入到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的各环节中,相互脱节,农民职称的激励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三、建议对策
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近一半,农业在全市的产业结构中占较大比重。特别是县(市)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农村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农村实用人才数量的多少和素质的高低,对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将更加突出。针对全市农民职称评定工作存在的问题,就如何规范和加强全市的农民职称评定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开展农民职称评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为农民技术人员评定职称,是适应新农村建设对农村人才的需求而采取的重要举措,既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实用人才的重视与关心,可以让他们看到学科学、用科学、扎根农村、发展农业的光明前途;也是对从事农村专业工作的广大农民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做出的公正评价和肯定。通过为农民评职称可以发现农村复合型人才,培养更多的后备干部,有助于知识缺乏、消息闭塞的农民群众寻找发家致富的“路标”和带头人,有助于带动、加速农业科技、农村文化以及农村文明的发展进步。为此,各级人事部门及相关部门本身要提高对农民职称评定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强舆论宣传力度,充分利用会议、广播、电视等形式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各县(市)区及乡镇从事职称工作的同志要深入到各乡镇、村屯,向广大农民技术人员宣传和讲解开展农民职称评定的意义和相关政策,使基层政府、村干部和农民自身都深切感受到农民职称评定工作给农村发展和农民技术人员本身带来的好处,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拥护,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同时,在宣传中还要告诉广大农民技术人员,农民职称与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是有所区别的,它只是一个技术称号,尽管给予一些待遇,也仅限定在专业技术工作方面,与自身的物质待遇是脱钩的,取得职称后要获得更好的物质利益,必须面向市场展示自己的才能,以自己的真才实学从市场中寻求和实现自身价值。
(二)制定相应办法,加强和规范农民职称评定工作
适应农村科学技术普及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变化,农村和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不断增加,农民技术人员的创业领域不断拓展,迫切要求对其专业技术水平做出科学评价的新形势,要在认真总结以往我市开展农民职称评定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外地的做法,紧密结合我市农民技术人员的实际,起草制定《吉林市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办法》,对农民技术职称的评定范围、标准条件、评定方式、申报评定程序以及权利义务等做出明确规定,从而解决过去农民职称评定范围过窄,专业类别单一,评定条件不灵活,权利义务不明确,缺乏连续性等问题,使农民职称评定工作有章可循,从而更好地发挥农民技术职称评定工作在加强农民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扩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总量,全面提高农村基层实用人才素质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突出农民特点,科学组织实施农民技术职称评定工作
一是加强领导,形成齐抓共管局面。针对过去农民职称评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人事部门要在工作中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搞好相关政策办法的制定及综合协调指导,根据工作需要组建专门的领导机构,农业、牧业、科协等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积极参与,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各县(市)区还要根据相关要求组建专门的农民职称评定组织,负责职称评定材料的审核和评定工作,挑选熟悉农业和农村工作,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公道正派的人员担任评委,确保农民职称评定工作的质量。
二是服务为主,简化农民职称评定程序。在农民职称评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农民技术人员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本着“服务为主,程序简化”的工作方针,简化不必要表格的填写和不必要的评定程序,免收相关费用,减少农民的负担,为农民技术人员申报评定职称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三是注重实绩,科学把握农民职称评定标准条件。针对农民技术人员普遍存在学历较低、实践技能强的特点,在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条件的设置上应“重实绩、轻学历和资历”,把农民技术人员在推广应用实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带领村民共同发家致富所做出的贡献及所取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作为主要评价内容,真正体现出农民技术人员的特点。
(四)创新管理机制,加强农民职称评后管理工作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80例在我科行子宫全切的妇女,丈夫健在且夫妻关系良好。年龄29~58岁,平均年龄42.5岁;其中子宫肌瘤49例,子宫脱垂1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15例。腹式全切24例,阴式全切31例, 腹腔镜下全切25例;卵巢均保留。
1.2 方 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调查法 ,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指导被调查对象在手术前进行自评,并在调查中向其承诺严格保密,以保证资料的真实性。
2 结果
全子宫切除患者术前心理调查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子宫切除术前患者普遍存在焦虑症状;对提前衰老和影响性生活的担心较普遍;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科学指导。
3 性知识指导
3.1性知识宣教子宫全切患者对性问题很敏感 ,她们带着种种焦虑来迎接手术,她们渴望懂得自己的身体及疾病,希望对性有所了解,愿意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祛除疾病,提高生活质量,这其中也包括性生活的质量。据统计[1],96%患者的配偶对子宫切除缺乏正确的认识,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护士应积极主动向病人及配偶介绍疾病相关知识,明确告之子宫切除会有暂时的不适,会引起绝经和丧失生育能力,但不会影响性生活和女性形态,与女性形态维持、性生活密切相关的阴道和卵巢功能还是正常的,卵巢分泌的雌激素有维持女性形态和产生的功能,同时指导配偶给予病人更多的关爱和体贴,使病人感受家庭的温暖。这些宣教对防止子宫全切术后的身心障碍有着积极的意义,曾有研究认为,子宫切除术前能清楚了解将要施行的术式及可能造成的影响,对妇女有益[2]。
3.2性生活指导护士有必要给予病人性方面问题的正确引导及科学解释,以消除她们术后性生活的困扰。要耐心而细致地向她们说明:正常的性生活不会受手术影响。手术后3个月阴道残端伤口完全愈合,瘢痕逐渐软化,可逐渐恢复性生活。第1次性生活可应用阴道剂,对术后第1次性生活的紧张心理可起到自然放松的效果[3]。指导病人将注意力转移到自身仍然保留的女性特征,包括面孔、及体形等,以清除病人的自卑感和不完整感。让病人及配偶建立正确的观,即使不能正常,拥抱接触、抚摸、相互亲吻也是表达情爱的重要方式。在身体条件允许情况下,尽早恢复性生活,选择适当的时间及方式,避免疲劳和动作粗暴。
3.3性心理教育耐心倾听患者陈述,针对患者不同心理状况给予心理干预。 明确告之患者对性生活不能长期处于恐慌状态,这样对身心康复不利,久之还要影响夫妻感情导致家庭不和。性生活质量的高低除生理因素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因素[4],只要夫妻恩爱,即使子宫切除,通过生理和心理的调节仍可有满意的性生活。首先要消除心理障碍,丈夫的关爱对解除患者的心理障碍有重要作用,鼓励夫妻之间加强沟通,以排除夫妻间存在的问题。
3.4功能锻炼为了提高性生活质量,1个月后可逐渐进行盆底肌肉功能锻炼,以增强盆底肌肉支托能力及阴道紧缩度。讲解盆底肌肉锻炼方法并教会患者应用,具体方法有腹部操练疗法、会阴操练疗法、腹部会阴操练疗法等, 鼓励患者选择条件好的医院使用盆底肌肉康复治疗仪及阴道康复治疗仪,通过增加阴道紧缩度来提高性生活质量。
4 讨论
4.1子宫是女性的生殖器官,它可以孕育生命,产生周期性的月经,因此有些人对它持有敬畏态度 ,认为切除子宫就要失去女性的特征,影响正常的性生活,故对子宫切除持抵触态度。其实女性的第二性征关键在于卵巢 ,卵巢提供的雌激素可维持女性的第二性征、保护心血管、减少骨质流失,并可提高时阴道的度,保持妇女的青春活力。
4.2性知识指导可解除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护理干预对患者性知识缺乏导致紧张的改善效果显著。通过给患者以精神上的安慰、支持、疏导等,帮助患者抑制混乱的思想感情,重建心理平衡,激发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动力,使患者重塑良好的心理状态,并对医院和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建立和谐护患关系。总之,以科学的态度灵活运用干预措施,使全子宫切除患者的身心教育全面和完善,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家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燕君.对患者和家属的心理沟通[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2001,20(10):453-454.
2 [美]琼•瑞妮丝,露丝•毕思理著.王瑞琪,等译.金赛性学报告[M]. 济南 :明天出版社,1993.
篇6
东丰县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全县幅员面积2521.5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229个村,总人口40.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6万人。耕地面积178万亩,其中农作物播种面积155万亩,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最高产量达7.8亿公斤,商品粮贡献率达到83%。
随着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东丰县的蔬菜生产面积逐年扩大。在2008年3月份的调查,全县共有蔬菜面积8203公顷,其中保护地1076.2公顷,露地7126.8公顷,在2010年3月份的调查,全县共有蔬菜面积20208公顷,其中保护地2976.2公顷,露地17231.8公顷,特别是在县城的周边乡镇,日光温室、小土温室、大棚、小拱棚栽植蔬菜、香瓜、西瓜等都小有规模。但这些蔬菜瓜果的产量一直不稳定,总是忽高忽低,通过我们科技人员的调查,主要是在技术施肥上还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传统的施肥方法,沿用磷酸二铵做底肥
仅以东丰县东丰镇蔬菜生产为例:东丰镇现有3个蔬菜村,17个生产小组,全镇保护地蔬菜面积大约有1350公顷,保护地蔬菜生产面积占全县的蔬菜面积68%左右。那么他们在施肥方法上还有一些保守的现象存在,通过调查具体表现在:磷酸二铵+尿素做底肥的有1/3;采用二铵+钾肥或使用其它复合肥的占2/3。东丰县东丰镇土地承包是在1983年,那时的土地很瘠薄,土壤N、P、K基本养分全不足。而农民承包到手以后,随着美国磷酸二铵的引进使用,也使蔬菜的产量大幅度成倍的增长。那么现在相隔已有20多年了,还在利用仅用磷酸二铵做底肥使用,难怪有的菜农说土地没劲,就加量加倍的施入。而蔬菜科学的配比是,果菜类(黄瓜、柿子、茄子、青椒等)N、P、K的需要量是3:1:4比较合理;而磷酸二铵仅含N、P它的比为1:3,根本无K肥和微量元素等,所以这样的施肥方法就造成了磷肥的过剩,其他肥料的缺乏而减产的现象。
1.2盲目加大施肥量,造成了“肥害”现象
蔬菜生产当中果菜类一般施肥的原则是“少吃多餐”,一次性过量的施入或表现为秧苗徒长、纤细、落花落果,或表现为浓度过大而不伸长。在调查中发现有一农户,在早春日光温室里栽植的黄瓜,正直生长期而秧的生长点却缩回去了,叶片黑绿、增厚、个别叶片起泡、瓜条不长等现象。经我们科技人员实地调查分析,证明了盲目大量施入了过多的肥料,再加上早春温度低,造成了植株体内肥的浓度过大,吸收不了而导致了叶片增厚,植株不长等肥害现象。
1.3施肥方法不尽合理,肥料损失大
在蔬菜生产当中,菜农一般都是采用尿素做追肥,每次根瓜、腰瓜、盛瓜期都要追施一些,但往往菜农采用的方法不尽合理。表现在尿素用手直接扔在地面上,然后顺着大棚一头大量灌水,一方面随着棚温升高,部分肥料蒸发损失一些,另一方面灌水随水冲失掉一些,植株吸收的少。正确的方法是离植株3指远,挖小坑把尿素埋在里面,第二天浇水,这样可减少肥料的损失,使植株缓慢吸收。
1.4施肥选择上不合理,造成了土壤严重酸化
长期单一使用一种肥料,如上述的几种不科学的施肥方法,造成了有机成份缺乏,土壤板结植株不长,病害严重等现象。据我们总站化验室测土调查,现在东丰镇大部分的老菜田PH在6以下居多,甚至严重的达到PH在4.5-4.2,导致了种植的蔬菜生长受到抑制,特别是黄瓜根系木栓化,引起枯萎病大量发生,而蔬菜品质也不好。同时也使微量元素钙、硼等严重缺乏,导致了番茄脐腐病的大量发生。
综上所述存在的施肥问题,要想达到节本增效,减少残留污染,其有效途径就是走平衡施肥技术,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是势在必行之路。
2.实施无公害蔬菜配方施肥的途径
2.1以有机肥为主,化学肥料为辅
蔬菜作物的配方施肥必须是以有机肥为主,化学肥料为辅,蔬菜田如果单纯施用化肥要比单纯施用有机肥菜体中的硝酸盐残留量要高1-4倍。这是因为生物降解有机质,养分释放慢,减少土壤中硝态氮的浓度,更有利于蔬菜对养分的吸收。同时有机肥也疏松土壤,增加有机质,改善了产品质量。有机肥应采用充分发酵畜禽类以及沤制的绿肥,生物菌肥效果等很好。
2.2合理使用氮肥,减少硝酸盐含量积累
氮素肥料是蔬菜生产使用较大的而且整个生长期间都必须的肥料。但必须合理使用,超量使用氮肥,会引起菜体内硝酸盐含量剧增,容易引发病虫害。长期大叶型的叶菜类,如大白菜、结球甘蓝、芥菜等,每667平方米每茬施用纯氮量不得超过15公斤,短期小型绿叶菜类,如小白菜、香菜、菠菜、生菜等,每667平方米每茬用纯氮量不得超过10公斤。
高肥力土壤不施化学氮肥。土壤中氮主要存在于土壤有机质中,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含氮量高。因此,对于土壤乌黑,有机质丰富的菜田,应种植易积累硝酸盐的短期绿叶菜类,不用施化学氮肥。对于一般肥力土壤,有机氮肥与无机化学氮肥用量比较不能少于一半。
2.3氮、磷、钾配合,推行平衡施肥技术
在蔬菜栽培上,单纯施氮比氮、磷、钾配合施肥,菜体内的硝酸盐含量高2-5倍。氮、磷、钾配合,可使菠菜体内的硝酸盐含量降低12.9-37.7%,所以无公害蔬菜生产,对容易积累硝酸盐的蔬菜品种,要适量增加钾肥的施用量。同时,应根据土壤和蔬菜种类,缺什么,补什么,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达到平衡施肥。
3.实施无公害蔬菜配方施肥的主要措施
3.1提高思想认识,要有长远打算
要充分认识土壤肥力下降的严重性和恢复提高地力的近切性。要转变重视化肥轻视农肥的思想。随着蔬菜瓜果作物面积的扩大,保持地力难,恢复提高地力更难。因此,培肥地力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不是一朝一夕能奏效的。要树立年年增施有机配方施肥的思想。
3.2积极宣传引导,普及施肥知识
合理施肥,是培植无公害蔬菜的前提。它的价格是普通蔬菜的5%-20%以上,而且市场需求旺盛。所以要加大无公害蔬菜重要性的宣传,采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宣传工具和手段,包括广播讲座、短期培训、典型事例的介绍等多种形式,统一社会各方面的认识,切实加强对绿色无公害工作的领导,把这项工作纳入到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日程。
3.3从根源上抓起,建立无公害蔬菜基地
吉林省东丰县至2009年已被省绿色食品办公室批准了18个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要切实抓好这些基地的发展,把配方施肥技术,选用高效低毒农药,选择抗病品种等方面的知识,传授到广大农民手中。抓好示范县基地的建设,发挥科技指导员的作用,促动全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再上新台阶。
3.4大力开展试点,发挥以点带面作用
篇7
中图分类号:G25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04-0019-02
2012年12月28日,广州图书馆新馆正式对读者开放。新馆全面应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文献自动分拣系统和自助服务设备,实现高效精确的典藏管理与便捷服务。笔者自新馆开放以来,长期在一线部门从事读者服务工作,对读者使用自助服务的现状有一定了解。
1图书馆自助服务的定义
图书馆自助服务,是指读者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需求及研究方向等,自主、灵活地进行过去由馆员按照图书馆工作程序来完成的流通阅览、信息检索、文献复印及网络各种数据库资源的使用、下载等活动,从而实现自我服务的一种读者服务方式[1]。
2公共图书馆读者使用自助服务的现状
2.1线下自助服务
2.1.1自助办理读者证。广州图书馆新馆实行免押金办证,读者可以凭身份证或广州市社会保障卡在自助办证机完成读者证的办理。读者只需把身份证或广州市社会保障卡放在自助办证机相应的感应区域,然后输入电话号码,即可开通身份证或广州市社会保障卡的借阅功能。随着自助办证业务的推广,读者使用自助办证机的比例越来越高。从表1可以看出,广州图书馆新馆2014年自助办证占总办证量的39%,2015年自助办证数量增长到54%,可见自助设备方便、快捷等优点越来越受到读者的欢迎。
2.1.2自助查询书刊。广州图书馆新馆每个楼层的开放区域都设有多台自助检索机,读者可在自助检索机上输入书名、作者、关键词等搜索图书信息,便可获取到相应的索书号,读者持索书号可到相应的楼层借阅所需的图书。
2.1.3自助借还文献资料。广州图书馆新馆在一楼设有自助服务区,该区域设有12台自助借书设备和5台自助还书设备,读者可以在该区域自助借还各种文献资料。自助借还服务提高了文献流通的速度,同时读者的隐私权也得到了有效保护,其越来越受到读者的青睐,逐渐成为公共图书馆必不可少的自助服务项目。
2.1.4自助打印、复印、扫描。广州图书馆新馆在各个楼层均设有一台自助打印机、复印机和扫描一体机,读者凭读者证和羊城通即可在此使用,满足了读者对文献资料的复印等需求。
2.2线上自助服务
公共图书馆的线上自助服务主要通过互联网平台为读者提供数字图书馆服务,读者可以通过访问数字图书馆网站,实现访问数据库资源、网上续借、查询个人的借阅信息等线上自助服务。
2.2.1访问数据库资源。读者通过登录广州数字图书馆网站可以访问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平台等综合数据库以及馆内的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多媒体、主题资源、广州人文等数字资源。读者只要登录个人账号即可免费使用这些数字资源,如:查阅论文、下载电子图书和期刊等。目前,读者在该馆访问最多的数据库是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其次是万方数据知识平台;访问量最多的电子图书和期刊则是Apabi电子图书和龙源期刊。
2.2.2查询个人借阅信息。读者通过访问广州图书馆新馆网站,登录个人账号就可以查询到个人的借阅信息,包括其当前借阅、历史借阅等信息。除此之外,读者还可以通过该网站办理续借、预约图书等业务。
3公共图书馆推行自助服务的好处
3.1提高服务效率
自助服务是图书馆将过去由图书馆员按照其工作程序完成的工作,转变为读者根据个人的需求实现自我服务的过程,馆员在此过程中只需要起到引导和协助的作用,大大减轻了馆员的工作负担,节省了图书馆的人力和时间。以广州图书馆新馆为例,读者使用自助办证机办证只需30秒左右的时间就可以办理一个读者证,而人工办证则需要1分钟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广州图书馆新馆在2012年试运营当日就先后办理读者证近5,000个,约相当于此前每年办证量的1/10。2013年,该馆接待读者访问427.2万人次,单日峰值3.9万人次,较2012年同比增长了27%;新增注册读者39.8万人,单日峰值5,491人,较2012年同比增长了536%;外借文献568.8万册次,单日峰值4.2万册次,较2012年同比增长了139%,服务效益跃居全国公共图书馆首位[2]。自助服务的投入使用,不仅提高了馆员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将馆员从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从而使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
3.2突破时空限制,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
魍车耐际楣莘务受制于开放时间和地点,而自助服务给读者提供了更加人性化的服务,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随着24小时自助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普及,读者可以随时随地检索、下载和阅览图书馆的各种数字资源。另外,读者还可以在网上实现即时的参考咨询服务,极大地方便了读者。
3.3保护了读者的隐私,提升了公共图书馆的亲和力
在传统的图书馆服务过程中,馆员和读者之间经常因一些琐事发生冲突,如:读者证信息错误、超期罚款读者不认可等。图书馆开通自助服务后,读者可自助办理读者证、借还书刊等业务,减少了馆员与读者之间的矛盾,有助于提升公共图书馆的亲和力。
4公共图书馆推行自助服务存在的问题
4.1读者文化层次良莠不齐,培训难度大
钟志华:公共图书馆读者使用自助服务的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公共图书馆读者的成分较为复杂,其生活背景和知识背景相比高校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更为广泛,加之读者的文化水平和适应新事物的能力各有不同,造成其使用自助设备的难度也有所不同。对于年轻的读者来说,其文化水平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能够快速掌握自助设备的使用方法;对于儿童读者和老年读者来说,他们操作自助设备的能力不强,需要馆员协助其使用自助设备才能完成自助服务。
4.2设备管理难度较大,技术上还存在缺陷
随着自助服务设备数量的日益增加,设备摆放分散,会给设备的管理增加一定的难度。图书馆在自助服务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关技术的支持,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发生。如:读者使用自助借还图书系统后,没有按照设备的提示退出该系统,导致被其他读者误用其账号借阅图书。
4.3使用与维护成本高
读者使用自助借还系统的不良行为,导致设备无法正常使用,这给图书馆增加了维护成本,加之受到厂商售后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影响,导致设备出现的技术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以广州图书馆新馆为例,2016年该馆引进了一台自助预约图书取书机,但由于该设备为最新研发产品,时常会出现一些技术故障,需要馆内技术人员及时对其进行维护,排除故障,增加了馆内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的难度。
5对公共图书馆推行自助服务的建议
5.1加强对馆员和读者的培训
图书馆要不断加强对馆员的技术培训,使馆员真正掌握操作自助服务设备的技术和要领,要从观念上将以馆员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转变到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上来。同时,图书馆也要对读者开展有关操作自助服务设备的知识培训,提高自助设备的使用率。以广州图书馆新馆为例,该馆总服务台工作人员定期开展对读者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自助设备的使用、数据库资源的下载及书目检索技巧等。
5.2加强对自助设备的技术保障
自助服务需要依靠互联网技术做保障,如若网络不稳定,将会导致自助设备无法正常使用。为此,图书馆要定期对自助服务设备进行更新和维护,确保自助设备能够正常使用。
6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图书馆的自助服务已成为一种服务潮流,并已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认可和接受。图书馆在推行自助服务的同时,应该加强对自助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加强对馆员和读者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员和读者的信息素质,建立完善的自助服务规章制度,给读者带来全新的服务体验。
参考文献:
[1]颜永才.公共图书馆读者自助服务的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31):64-65.
篇8
有研究指出,“城市化”侧重于国家、区域、社会结构、物质层面的变化,而“市民化”主要是指社会成员角色的转型,非农化、城市化和市民化之间应该是三位一体的关系,在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中,市民化才是最终的落脚点(文军,2004)。但是这种市民角色的转型,对于农民工来说似乎还很遥远。从农民工的客观经济条件和居住情况来看,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活是不稳定的;从主观认同看,大多数农民工并没有在身份归属上将自己界定为城市居民;与此对应的是,城市性在农民工的实际生活中表现也不明显。因此,尽管常住城市的农民工纳入到国家城镇人口的统计中,但是他们面临着市民化迟滞的社会现实。
在曾经受到热议的“民工荒”现象之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又引起了新一轮“农民工返乡”的潮流,这些都是与农民进城务工逆向的大规模流动。此外,正常性的回流也始终贯穿于农民工的流动过程之中,当很多年老者回乡之后不再外出,第二代农民工逐渐成为主要力量后,他们的未来是否也会遵循其前辈的轨迹呢?本文将围绕农民工的定居意愿,从农民工的主体性角度分析他们的未来走向。
一、主要概念和研究假设
(一)主要概念
农民工是指那些户籍在农村,但在城市中就业的农村进城务工或经商人员。农民工是中国现实社会中农民的身份与其实际的职业活动相背离的一种矛盾现象,是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特殊现象。事实上,“农民工”的称谓并不恰当,在社会语境中它更多地带有矛盾甚至是贬义的色彩,它体现了特定时期职业流动与身份制并存下农村社会分化的特点,类似的称谓还有“民工”、“打工妹”、“打工仔”等。需要强调的是,“农民工”这一概念不完全等同于“流动人口”、“外来人口”等,因为后两种提法同时包含了城市之间迁移的人口。
与这一概念相关的是“第二代农民工”。本文中的“二代”概念是指改革开放前后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后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工。有的学者将“第二代农民32"指称农民工的子女,或将新近外出的青年一代农民工称为“新生代”。笔者认为这样的指称是不准确的,“代”的概念有批次、年代的意思,并不是专指当前农民工的后代,寻求这种字面含义的区分是没有意义的,此外,作为农民工的子女,将他们称为第二代农民工是很不妥当的,他们出生在农民工的家庭,但他们未必一定会成为未来的农民工。
本文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城市定居意愿”。本文的“城市定居”意思是指在城市永久性居住愿望和准备,不论其是否具有城市户籍。强调这一界定,一方面是为了使本文的定居问题区别于目前农民工在城市中的长期居住状态。有些研究将农民工在城市中的长期居住(如10年以上)视作永久性的居住,实际上并不十分恰当。因为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研究者并没有办法确定他们最终是否会回到农村。另一方面,上述界定也是为了区别于以城市户籍身份作为衡量标准的做法。本文后续部分将会讨论到,户籍身份对于农民工的定居意愿只有很小的影响,判断定居意愿主要依据农民工是否能够在城市购置住房等市场因素。
此外,笔者认为,必须明确区分“定居意愿”与“实际的长久居住状况”。到目前为止,农民工最长流动时间几乎达到三十年,但是真正实现在城市永久定居(已购置住房等)的农民工仍然是少数,尤其是在大中型城市中。因此,相对于长久居住行为的研究而言,讨论城市化尤其是市民化的问题,把握定居意愿才是比较现实和有效的途径。
(二)研究假设
在既有的关于农民工流动迁移的研究中,对定居意愿的研究仍然不多,并且很多研究往往分析的是单一因素,过于注重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因素和国家政策条件,对于农民工的代际变化、家庭因素和社会支持网络的影响重视不足。本研究试图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以结构性因素为中心,从多个理论视角出发,提出关于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基本假设。
假设1:社会支持因素假设,即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社会支持越强,他们在城市定居的意愿就越强。
这是本研究最核心的假设。由于定居意愿具有社会嵌入的特征,受制于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并且从结构性的视角来看,社会支持体系是联系个体与国家社会之间的关键纽带,这种联结作用巩固了吉登斯所提出的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本体性安全”,是吉登斯所谈论的个体行动者对社会抱有信任感的基础,“这种信任感的基础,在于这些行动与他们的日常生活过程里进行活动的社会情境之间,存在着某些可以明确指出的关联。”(吉登斯,1998:133)因此本文假设,社会支持因素(包括微观层次的社会交往网络和制度性层次的国家福利保障体系)为农民工提供了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支撑,它有利于强化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并促进他们作出倾向于城市的定居决策。
假设2:人力资本假设,即农民工在人力资本上拥有的优势,与农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根据以往的研究,年龄越小、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民对进城务工的收入预期要高过其他农民,因此他们更愿意放弃土地进城定居(侯红娅等,2004),稳定的收入和好的保障水平是影响流动人口做出永久迁移的原因(朱宇,2004a)。人力资本的优势直接表现在农民工能够获得相对稳定的职业以及劳动收入,与此相关的是他们能够获得相对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这种教育水平、职业声望和经济收入上的优势,会直接提高他们对于城市生活的满意度以及幸福感,并使他们拥有能够在城市定居的物质条件。
假设3:家庭因素假设,即夫妻共同外出,将家庭安置在城市中的农民工,在城市定居的意愿更强。
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观念中,家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农民工进入城市后,他们与家庭之间通常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家庭往往是他们遇到失业和疾病等问题时的坚实后盾。例如,在2003年“非典”突发时期,众多的农民工迅速地回到农村中的家,家就是一条退路。家庭一旦迁入到城市中,将有可能削弱农民工与乡土社会的联系,促使他们将生活的重心放在城市。赵艳枝(2006)的研究即发现,在迁入地工作时间
长、工作稳定、家庭式流动、在迁入地已购买和自建住房、原来属于农业户籍的人口更愿意在迁入地定居。
假设4:代际因素假设,即第二代农民工更希望定居城市。
这一假设在很大程度上与人力资本的假设相关。第二代农民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农村的精英群体。他们年轻,有文化,具有相对的人力资本优势。同时他们更具时尚感且比上一代具有更多的梦想,有不断尝试和冒险的精神,因而对城市生活怀有更为强烈的渴望。
二、调研和数据
(一)样本
本研究的调查工作在2007年6月至12月间进行。当时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受香港恒基集团委托,对“温暖工程李兆基基金百万农民培训”进行效果评估,培训对象包括当地参加培训的农民和城市中的农民工,培训地点分布在18个省或自治区。课题组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首先在涉及培训的省份中按照立意抽样方法选择10个省(本文农民工样本为7个省),然后在7个省开设的培训班中以班为单位进行随机整群抽样。本研究所调查的7个省份是:(1)中部地区劳动力输出大省或直辖市:湖南、河南、重庆;(2)沿海地区劳动力输入大省:广东(东莞市);(3)南部不发达省区:云南、福建、广西。
本次职业培训调查最终获得有效农民工问卷2 017份,由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的研究生、本科生直接发放和回收问卷。
样本地区分布如表1所示。其中,中部劳动力流出大省(或直辖市)的样本最大;农民工流入比较集中的广东省(东莞市)以及劳动力流动不太活跃的不发达省区的样本相对较少。
本次问卷调查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访问对象基本是从参加各地政府组织实施的职业培训的农民工中选取的,调查样本总体存在一些误差。第二,由于受各地培训工作开展情况和进度的影响,导致在抽样过程中未能遵循严格的抽样程序,使整个调查出现一定程度的抽样误差。
(二)变量
本研究将定居意愿作为因变量,在“是否愿意定居城市”的问题下,设有三个选项,即愿意、不愿意、说不准。在统计中,它们分别被赋值为1、2、3。本研究将人力资本因素、婚姻和家庭因素、代际因素、社会交往因素、社会保障因素等五大类(共19小项)的内容作为自变量。相关变量的界定及具体描述参见表2。
其中,社会交往因素中的工具性、互和情感性三个交往因子,是根据农民工与当地城市居民的交往行为进行因子分析,经过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后的结果(参见表3)。用这三个因子来代表10种交往行为的主要特征,其方差贡献率达到75.12%,KMO值为0.952。工具性因子包括的交往行为有:遇到麻烦时帮忙解决问题、工作生意上的帮助、生病时给予问候关照、过节时候的问候或送礼、需要作出决定的时候帮忙拿主意、排忧解愁。除了排忧解愁、生病问候之外,这些行为多是一种与工作有联系的工具性取向的因子,因此将其定义为“工具性因子”,解释了总方差的38.56%。互助交往因子包括两个交往类型:平常一起聊天和日常生活中帮点小忙。这两个行为属于一般的日常交往和互动,因此将其定义为一般性的“互助因子”,解释了总方差的21.55%。情感因子由一个交往行为单独构成,即帮忙解决婚姻家庭等问题,这一行为的特征是情感投入比较深,因此定义为“情感因子”,解释了总方差的14.92%。本文将使用这些因子得分作为解释城市定居意愿的自变量。
三、回乡还是进城
既有的一些研究表明,不少农民工对城市产生一定程度的地域归属感,同时也有部分民工希望回到家乡生活。国家统计局2006年8月的调查数据显示,有55.14%的农民工设想未来在城市发展和定居,有28.55%的农民工想赚钱或学到技术后回家乡生活(国家统计局课题组,2007)。一项有关成都市农民工的调查也显示,当问及“可以自由地留在城市并作为城市居民,也可自由地回到农村,您更愿意作哪种选择”时,56.3%的回答者表示愿意留在城市,34.4%的人表示愿意回到农村,9.3%的人拿不定主意(杰等,2001)。有关第二代农民工的相关研究指出,青年农民工群体由于其素质和生命活力,虽然暂时没有回到农村的打算,但是他们对难以融入城市的现状具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因而对定居于城市、成为市民不抱奢望,对于未来归宿仍然没有清楚、一致的想法和选择(李强等,2009:295)。
这些研究结论与笔者的个人经验和田野调查的发现存在一定差距,期望在城市定居的农民工并没有达到这么高的比率。农民工步入城市,首要的目的是追求经济收入,其次是希望见识农村之外的世界。有数据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后,除第一位的经济动因之外,农民工外出的心理因素变得重要起来,将“外出见世面”作为进城原因的比率在两次调查中都超过了50%(李强,2003)。因此,不少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目的非常简单明了,并没有清晰的定居城市的意愿和准备。
此次调查中,明确表示想定居于城市的农民工比率为41.7%(见表4),要比以往的最高统计值大致低15个百分点左右。结合实地调查,笔者得出的基本判断是,相当数量的农民工期望定居于城市,但大部分农民工仍然没有明确其意愿,初步统计显示,尽管明确表示不想在城市定居的被访者仅有20%多一点,但还是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被访者回答“说不准”。这种模糊性可能源自他们矛盾的和不确定的心理感受。一方面农民工会倾向于城市的生活,另一方面却又掣肘于各种约束条件。考虑到目前并不十分满意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以及无法把握未来城市发展和政策走向等,农民工的这种模糊的、矛盾的选择,也许恰好折射出他们目前拥有的那种模糊的、矛盾的市民梦想。
从表4和表5可以看出定居意愿在性别和代际上的区别:
(1)定居意愿在性别上的区分度不大。尽管女性农民工中希望定居于城市的比率要略高于男性,但总体上差异不大,并且两者之间的独立性通过了卡方检验(卡方值为3.44显著性水平为0.179),在下文的回归分析中,性别的影响也不显著。
(2)表5显示,第一代农民工的定居意愿比较明确,并且希望定居于城市的比率要高于第二代农民工;而第二代农民工中有更多的人对于将来的定居倾向难以把握,想定居和不想定居的比率都低于第一代农民工。二者的相关性与卡方检验的结果一致(卡方值为22.76,显著性水平为0.000),从而否定了本文提出的假设4,得到一个完全相反的结论。其中原因,可能是因为第二代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期望与其生活现实之间形成了更大的落差,而第一代农民工由于外出时间长,他们可能已经较为适应当前的生存境遇,并且拥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在第二代农民工身上所出现的这种巨大心理落差,根源或许在于目前我国社会形成的特定阶层结构,也就是农民工阶层整体上处于底层的社会地位。这在回归分析的讨论中亦有涉及。回归分析中,代际影响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
如前所述,在农民工的定居意愿中,一个重要的特征是他们主观意愿的模糊性。有些农民工虽然表达了“想定居城市”的意愿,但也体现
出某种矛盾性,表现在他们表达定居意愿时,还会附加许多限定条件。在他们看来,这种期望对应了一个可能无法实现的事实。因此主观意愿方面的模糊性或许正是这种对现实选择的犹豫和彷徨的反映。
通过访谈和实地调查,笔者发现,定居意愿的三种倾向非常清晰地体现在农民工的意识中。某些案例是年轻农民工中期望定居城市的典型,即年轻一代农民工对于农村的劳动已经不再熟悉,不满意农村社会相对封闭的生活方式。有的案例则体现出农民工期望在城市定居的意愿,但是这种想法在当事人看来是不可能的,或者这种意愿还需要根据以后的经济状况再作考虑。也有案例是那些将来要回乡的农民工类型,他们将农村视为其“本身生活”。
四、回归分析
在西方有关人口迁移的研究中,迁移和定居通常被认为是同一种行为。而对于中国的农民工来说,迁移与定居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至少目前,迁移还只是一个初始性的流动问题,讨论农民工最终将在何处定居显然还为时过早。虽然没有具体统计,但是在过去的30年中,农民工最终能够成为城市中的真正市民,数量不会太多。因此本文的讨论也只能局限于定居意愿的层面。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农民工未来的定居决策与这种意愿在态度上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
本部分以农民工的定居意愿为因变量进行Multinomial Logistic回归分析,首先将5类自变量(参见表2)以及地区变量(参见表1)纳入模型,考察它们对于农民工定居意愿的影响。
在建立模型时,笔者首先按照本文的假设,将所有自变量纳入模型,但结果并不理想,性别、年龄等多种自变量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基于这一结果,笔者改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先通过似然比检验(Likelihood Ratio),将一些非常不显著的变量剔除出模型。比如性别、年龄、居住时间、月平均收入、是否参加工会组织、职业资格证书、代际因素的影响作用,都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一结果已经对本文的部分假设提出了质疑,后文将做简要讨论。余下的主要自变量即包含在模型的分析当中(参见表6),其中文化程度因素、是否参加社会保险的显著性不明显,但因为显著水平不高,笔者选择了将其包括在模型中。
表6是农民工定居意愿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根据这一结果,同时结合被剔除的因素,笔者得出了以下基本结论。
(一)人力资本因素对农民工的定居意愿基本没有影响
从既有关于迁移的人力资本理论来看,迁移者的定居决策深受人力资本条件的影响。一些关于农民工留城意愿的研究也验证了这一理论。钱文荣、黄祖辉(2007:215―217)在对长江三角洲十六城市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研究中,得出了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都与农民工的留城意愿存在相关关系的结论。本研究的数据分析结果却明显地对假设1提出质疑,将人力资本的所有因素都排除出定居意愿的影响因素之外。这是因为农民工群体是一个在总体上处于社会经济地位底层的高同质性群体,对于他们来说,人力资本的多少几乎是差不多的。
近些年来,农民工群体也出现了一定的内部分层特征,一部分人实现了初步的社会流动,获得了“准白领”性质的职业,比如企业中的文员、专业技术人员等,他们的收入差距也逐渐有所显现。但是,笔者认为,农民工的这种分层或分化现象是一种限制范围内的分层,没有在较高的层次上获得本质性的突破。比如在劳动收入上,本次调查中,超过1 500元的农民工只有10%左右,平均工资水平只在1 000元左右。若将工资超过1 500元的农民工作为其内部的高收入阶层,一旦放置到整个城市社会中,仍然是属于低收入群体的范畴。在代际分化上,两代农民工也并未出现社会经济地位上的较大差别。第二代农民工在职业上相对稳定,并且从事“准白领”职业的比率高于第一代农民工,但是回到收入上,数据显示,第一代农民工的平均工资为1 112元,反而高于第二代农民工的1 020元。因此,从整体上看,农民工群体的同质性依然很高,在城市中的生活世界并没有本质性的差别。农民工对于自身定居意愿的考虑,与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密切相关。基于对目前农民工所处底层社会经济地位的阐述,年龄、收入等人力资本因素在分析模型中未通过检验就容易得到理解。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与“不想定居城市”相对照,文化程度对定居意愿上的模糊选择(即“说不准”)有比较明显的影响。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初中”的农民工,选择“说不准”定居意愿的发生比,分别是文化程度为“大学及以上”农民工的2.852倍和2.854倍(通过0.0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也就是说,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工,总体上对于将来的定居选择问题认识比较清楚。
(二)打工地区类型与定居城市意愿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与南部不发达的省区相比,在沿海工业发达地区工作的农民工反而不会选择城市作为定居场所,其城市定居意愿更弱。以“不想定居城市”为参照,沿海地区的农民工选择“想定居城市”的发生比只是南部省区农民工的0.449倍。笔者认为,可能的原因在于,沿海地区经济比较发达,生活消费水平很高,定居成本远远超出了农民工的承受能力,从而影响到农民工的定居意愿。中部劳动力流出地区的农民工定居意愿与南部省区的农民工并无不同。
(三)婚姻和家庭因素对于定居意愿有比较明显的影响
未婚对于“选择定居城市”、“说不准”的定居意愿都是负向的,也就是说,已婚对于这两种定居意愿都有正向的关系。已婚农民工更倾向于选择城市定居,也更倾向于“说不准”的模糊态度。本文的假设3在此得到了支持。以“不想定居城市”为参照,未婚农民工选择“想定居城市”和“说不准”的发生比相对于已婚农民工分别是0.585倍和0.643倍。
夫妻共同外出(家庭因素)对农民工定居城市的意愿具有积极的影响,选择“想定居城市”的发生比,是夫妻未共同外出农民工的1.482倍。笔者认为,婚姻和家庭为农民工的城市生活提供了必要的支持,这种作用主要是情感性的,同时也在经济上具有共担风险的效果。农民工以家庭为单位进入城市,不管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境遇如何,至少能够缓解对家乡其他亲人的思念,社会的依恋,甚至减少与家乡的联系。因此,当农民工把生活的关注点放在已经在城市生活的家庭,以及家庭所在的城市,并且期望城市能给自己家庭和子女更好的生活和教育时,他们更愿意在城市定居也是一个理性选择或决策。
(四)社会交往因素对农民工定居意愿的影响比较明显
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交往行为越频繁、越深入,其定居于城市的意愿就越明显、越强烈。三种交往因子都至少在0.05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其影响是一致的。
与拥有较多市民朋友的农民工相比,没有市民朋友的农民工定居城市的意愿相对较弱(同时在不清楚自己的定居意愿方面也表现较弱)。相反农民工结识的市民越多,相处得越融洽,他们就越会倾向于选择城市作为最终居住地。
社会交往因素的显著作用,部分地证明了本文所提出的社会支持
假设,反映了农民工与城市社会之间的直接性的互动。虽然,目前农民工与市民的互动尚处于较浅的层次,甚至可能一开始双方都不会倾注太多的兴趣、信任和情感因素,但互动双方在彼此接触甚至碰撞的过程中,会逐步加深对对方的熟悉和了解。如果交往过程能够不断延续下去,那么二者之间的“弱关系”就有向“强关系”发展的可能。而目前大多数农民工与市民的关系只能说停留在弱关系的层次,其对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尚不强烈(从发生比上看差别不是很大)。
(五)社会保障因素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影响并不显著
这一结论部分否定了农民工定居意愿上的社会支持假设,与社会交往因素的影响作用形成了对比,即本文对于社会支持体系所划分出来的两个层次,在农民工的定居意愿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制度性社会保障因素作用不明显的原因还有待深入分析。笔者认为,这可能与目前农民工所能享受到的社会保障水平有关,即目前农民工不仅在劳动合同、社会保险方面享受的权益远远低于城市居民,同时在福利待遇、社会救助等方面,其能享受到的权益基本上是空白的。也就是说,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并没有能为农民工织就一张安全网。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农民工参加情况最好的是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但参加比率也不到五分之一,分别为18.9%和17.2%,尤其是对农民工来说至关重要的失业保险,在本次调查的农民工中所占比率还不到4%。
五、制度还是市场
为什么会有超过1/5的农民工不想在城市定居?为什么有超过1/3的农民工在是否定居城市的问题上很难明确选择?曾有很多研究都采用推拉理论来解释农民工的居留意愿。有学者认为吸引农民工定居城市的是“收入高”、“发展机会多”、“就业机会多”、“向往城市生活”等,排斥农民工的推力因素有“生活费用高”、“工作难找”、“居住条件差”等(吴兴陆,2005);一些研究认为,制度因素特别是户籍制度是影响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刚性因素;也有相关研究表明,即使没有户籍制度的障碍,流动人口中的大部分还是没有把在流入地定居作为其最终目标,流动人口的定居意愿与其在流入地的生存能力、家庭策略、市场需求波动及企业用工策略等一系列非户籍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朱宇,2004a)。
然而,目前,无论是国家层面的制度设计还是农民工群体的内部构成及其生活状况,都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那么,在新的条件下,影响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因素是否也会有所不同呢?
根据笔者的分类(见表7),农民工对定居意愿选择,主要是受三大因素影响的,即市场因素、制度因素和文化心理因素。
第一,市场因素。主要与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经济能力相关,包括收入水平、职业稳定性和生活环境。之所以将生活环境归在此类,是因为笔者认为生活环境的改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民工的收入水平。譬如,目前大部分农民工之所以居住于环境很差的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地区,最主要的原因可以说是这种恶劣的居住条件对应的是较低的租金价格。当然,市场因素的考虑主要还是看的前两项。
第二,制度因素。本文在此项目的测量中只是笼统地列出“政策限制(比如户籍)”这一选项,其内涵自然会随着农民工个体的感觉而有所
第三,文化心理因素。主要是与农民工的主观感受和文化心理相关,包括城市生活的压力感、对农村生活方式的偏好和亲缘联系等。
从表7的统计结果来看,大部分表达“不想定居城市”或“说不清”的农民工选择了受市场因素影响的原因。农民工选择市场因素的比例超过了一半。与此相应,制度因素明显被绝大多数农民工所忽视,选择的被访者比率只占6.4%。位列市场因素之后的第二大因素是文化心理因素,占40.5%。
笔者认为,户籍制度制约作用在被访者中受重视的程度很低,并不能说户籍对于农民工的城市定居已经不成为障碍。以往与户籍制度联系较紧密的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问题虽然在最近几年都有所改善,但户籍却从身份上把农民工隔离在城市之外,虽然其中的长住人口已经“被统计”为城市人口了。同时,户籍制度因素影响趋于弱化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一些市场因素已经凸显为农民工继续在城市居留的首要障碍,在户籍制度之前它已经将农民工屏蔽于城市生活之外。
农民工是处于社会经济地位底层的社会阶层,很难获得长期稳定的工作,其工资收入水平通常只是徘徊在最低收入标准附近。即便如此,农民工仍然停留在城市,从事着高强度的劳动,生活于艰苦的环境之中,其目的,往往不是为了定居,而是为了赚钱。在他们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摆脱其低下的社会经济地位之前,户籍制度对他们自然便显得无关紧要了。
篇9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见的治疗手段,随着医学的发展,呈现操作越来越复杂、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专业性越来越强、技术风险性日益增加的趋势l1]。本调查旨在了解宣城地区部分医院静脉输液工具使用及维护现状,发现问题,进一步提高临床静脉输液护理质量。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调查法,对宣城地区9所医院38个临床科室进行调查。填表人纳入标准:①填表人担任医院护理部工作、临床科室护士长或对科室静脉治疗非常了解的护士②填表人的回答能代表本科室输液状况的实际情况③该科室静脉输液治疗量大。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采用安徽省护理学会统一编制的调查问卷,调查表包括4部分:①医院的基本情况。②静脉穿刺工具使用情况。③静脉输液相关穿刺、维护与并发症④护理人员对专业知识掌握。
1.2.2 调查方法于2013年7月16日8时至7月17日8时对宣城地区9所医院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41份,其中有效问卷40份,有效率为97.56%。
1.2.3 资料处理与分析 所有资料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输液人数及输液工具的选择
当日调查患者总数1333人,接受输液治疗患者1055例。使用静脉输液工具方面钢针459例,静脉留置针520例,PICC44例,CVC有9例,prot3例。
2.2 静脉留置针使用及维护 留置针使用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最高的是静脉炎(45.73)和导管堵塞(40.81%),根据王建荣[2]等指南意见,静脉留置针使用及维护方法与指南一致的百分率见表1。
2.3 PICC的使用及维护
改良塞丁格技术和超声引导进行置管,提高了PICC置管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增加患者的舒适度[3] 。PICC最长可留置一年,治疗间歇期7d维护一次[4]。本次调查中医院开展门诊维护占33.33%。使用PICC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导管阻塞和静脉炎。导管穿刺和维护人员接受过培训为91.14%,提供培训的机构依次为医院护理部、科室、厂家、护理学会。
3 讨论
有文献报道,我国住院患者静脉输注给药方式高达70%[5]。本次调查中静脉输液患者占住院患者79.1%,钢针占43.51%。其原因为护士对输液工具知识未掌握。护士未主动向病人提供输液途径方面的指导。同时,目前缺乏强制性的输液标准来指导静脉输液工具的选择,没有严格的质控体系来规范护士行为。PICC调查显示仅有10.53%科室开展穿刺,33.33%医院开展维护。临床取得PICC穿刺技术资质的人员有限,置管后长期有效维护受到限制。间接影响护士输液工具的合理选择。
因此,卫生行政部门从政策上加以引导,将部分输液工具如PICC纳入医保范围。医院完善静脉治疗的质量控制及相关制度,加强输液安全质量控制,正确维护,减轻病人痛苦,保证静脉治疗的安全落实。
参考文献:
[1]郭俊艳,张黎明,魏畅等.静脉输液护理技术分层次准人管理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6):485―488.
[2]王建荣,呼滨.静脉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
篇10
1.1 对象
选择2008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行无痛人工流产160例,年龄16岁~46岁(26.40岁±7.28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35例,中专及以下125例;人工流产次数:≥3次35例,2次39例,1次25例,0次61例;未采取避孕措施或措施不当而意外妊娠126例,未婚性生活而导致妊娠76例;均无术后并发症,无沟通障碍。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自行设计问卷,参考有关书籍,经过预实验、反复修改的基础上完成。内容包括:①不同手术时期健康知识及心理需求情况,按其需要程度分为非常需要、需要、无所谓;②不同学历和年龄无痛人工流产病人不同手术时期的心理需求情况,按其需要程度进行评分,非常需要3分,需要2分,无所谓1分。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60份,收回有效问卷160份,回收率100%。资料输入spss10.0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见表1、表2)表1 160例无痛人工流产病人不同手术时期健康知识及心理需求情况 例(略)表2 不同学历和年龄无痛人工流产病人不同手术时期的心理需求情况(略)
3 讨论
近年来无痛人流在临床应用逐渐广泛,尤其在基层医院,越来越为广大农村育龄妇女和外地流动人员所接受。调查显示,多数妇女要求术前讲解手术配合方法及术前注意事项,其次是人工流产的方法及手术过程。本调查显示,部分经历过1次无痛人工流产病人,但仍对术前相关知识不清楚,为了让受术者得到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应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殖健康知识宣教,如放录音、发小册子、宣传栏、面对面教育等,使对无痛人工流产有客观的初步认识,达到术中配合医务人员,术后自我护理的目的。从心理需求程度看,受术者要求最强烈的是手术顺利,无意外发生;需要解除心理恐惧,要求医护人员对其关心、同情,动作轻柔。这说明妇女对无痛人工流产有一定的恐惧和焦虑,更说明要求终止妊娠者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病人,对于她们的护理,护士应该考虑更多,除了无痛人工流产术本身涉及的问题外,还要考虑她们的社会环境、心理状态等[2]。焦虑程度过于严重可能会影响到麻醉、手术的效果以及术后康复[3],所以在术前作好心理护理,可减轻受术者心理负担,利于麻醉和术后恢复,对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身心健康有重要意义。
术后多数病人对多次人工流产造成身体的危害、术后如何避孕及如何减少术后并发症等知识有强烈的需求,需要医护人员能给予讲解。医护人员应针对个体不同情况,介绍最佳的避孕方法,减少再次意外妊娠,避免人工流产造成的身心伤害[4]。
不同知识层次对生殖健康知识需求程度不同,学历低者对健康需求的程度高,这可能与个体经历及获取相关医学知识的能力低,缺乏接受外来信息的途径有关。因此,对于低学历者,特别是广大农村妇女应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细致的讲解,仔细询问了解受术者的需求,提高生殖健康知识宣教效果。
不同年龄对生殖健康知识需求不同,年轻女性生殖健康知识需求明显增高,由于这部分受术者多数还未生育,有些人是第1次妊娠,表现出紧张、恐惧不知所措,既担心手术是否成功又担心是否会影响今后的生育,害怕暴露自己的隐私。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对未婚女性的生殖健康教育,针对这一特殊人群,采用个体化教育方式,尊重她们的隐私,解决她们的问题,使她们的身心尽快恢复。
总之,不同受术者对生殖健康知识需求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在基层医院,面对的是广大农村妇女和流动人口,应加强计划生育的宣教,根据她们的不同需求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可以采用健康教育宣传栏、个别指导、送知识下乡、健康手册、健康处方、多媒体播放等多种形式,提高广大妇女的自我保健意识,促进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王振英,郭梅,李淑英.择期手术病人应急反应心理干预效果评价[j].护理学杂志,2004,19(8):910.
篇11
1 铁路站场道岔区段架空施工技术的概况
1.1 技术特点
(1)使用常规设备材料,安装操作简单,持续时间短,极大地降低了对行车的干扰。
(2)通过简单有效的技术手段解决流沙层支撑体系施工难题,解决道岔转辙机处尖轨尖端难以加固的问题。
(3)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工作量,节约成本,缩短工期。
1.2 适用范围
该技术适用于矿区铁路站场下穿桥涵顶至轨地底高度不小于80cm的道岔区段转辙机处的架轨加固,主要用于解决下穿铁路桥涵改造时两条平行线路上相同位置道岔岔尖部位的架轨及加固。
1.3 工艺原理
在流沙层处以钢筋砼人工挖孔灌注桩作为支撑桩,通过主副支撑桩之间设置连系梁,支撑桩底部的流沙层中打入钢管,形成稳定的桩锚结构。架轨纵梁置于承台的凹状设计处与地基混凝土换填层形成稳定刚性节点。在支撑系统基础上,以普通3×I56工字钢作为纵向托梁(3×I40作为副梁)与I100工字钢作为吊轨纵梁配合220型H型钢通过U型螺栓连接形成稳定的架轨体系。通过采用2×N100mm×5mm等边角钢(型钢)的拼接组合,以上托岔尖枕木的方式解决道岔电转机长度范围内空间狭小,造成道岔岔尖枕木无法有效加固、受力薄弱的问题。
2 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2.1 工艺流程
该项目安装工艺有着严格的施工顺序,必须严格执行,施工流程图如下:
方案制定――施工准备――桩孔定位及施工――承台、连系梁施工――吊轨纵横梁就位――托轨纵横梁就位――道岔转辙机加固。
2.2 操作要点
(1)方案制定。铁路架轨架空施工主要是由两大部分组成:支撑体系施工和架轨体系施工。
1)支撑体系是所有工作的基础,本项目支撑桩施工面临条件复杂,施工困难。①地质条件较差,存在4.5m厚流沙层,含水量很大。流沙层塌孔十分严重,无法进行人工挖孔施工;②施工地点股道多,不能封锁运营线路,站场范围无法进行机械成孔;③施工区域降水不理想。
按照端承桩进行受力计算,在受力计算合格的基础上考虑主副支撑桩间增加连系梁,支撑桩底部的流沙层中打入钢管,加深锚固长度,形成稳定的桩锚结构;增强关键节点刚度,减少变形和失稳现象的发生。
2)通过对比分析,综合采用“上托”法与“吊轨”法时能够满足规范要求,且施工成本低,施工目的容易实现。
以普通3×I56工字钢作为纵向托梁与I100工字钢作为吊轨纵梁联合作业解决侵线问题,如下图1所示。
(2)施工准备。根据施工桥涵的孔径,主纵梁架空跨度、电转机尺寸及工作幅度、考虑地质条件的复杂性,设计支撑桩桩径和支撑桩的布置;同时需要考虑机车行驶界限要求。1)各种施工材料按照计划准备就位,核对种类、型号及数量;2)吊装前放线,核对承台位置及尺寸;3)向铁路运输主管部门申请施工要点计划;4)横抬梁提前按照“隔六穿一”的原则穿放完毕;使用汽车吊将纵梁就位,人工辅助精确调整位置。
(3)承台、连系梁施工。1)在主架空桩承台及副架空承台之间设置一道300mm×400mm连系梁,使得主架空桩由单一的悬臂结构 变成与副架空连接的统一结构,极大的增加主架空桩的稳定性,(见图2);2)道岔架空区域不可避免的存在机车制动和启动的现象,对架空体系稳定性危害较大。通过将两侧承台设计成台阶状,将工字钢纵梁放入凹槽中,在承台与梁头缝隙中垫入钢板和橡胶垫填实,极大的降低了钢梁爬行,增强稳定性,(见图3)。
(4)吊轨纵横梁安装。采用“吊轨”方式进行架轨的道岔电转机,先下穿4.96m加长型横抬梁,在进行I1OO工字钢纵梁吊装;I100工字钢采用“偏心吊轨”作业方式将转辙器全部涵括入架轨体系内,保证电转机的伸缩不受影响。
(5)托轨纵横梁安装。完成“吊轨”作业后,线路之间距离无法采取“偏心吊轨”作业方式将电转机全部涵括入架轨体系内,采取工钢梁“下穿”电转机作业方式来避开电转机的影响。施工先进行纵梁就位在进行横梁安装。
(6)道岔转辙机加固。道岔的转折部分是道岔组件中要求精度最高、最重要也是最薄弱的地方,直接影响到行车的安全。
道岔转折部位受电转机组件的控制,岔枕空间狭小,普通架轨器材无法穿放;岔尖部位悬空区段过长,受压变形较大,极容易损坏岔尖,破坏工作性能而导致机车掉道。
对于该种情况采取拼接组合处理,利用10cm×5mm等边角钢焊接成槽由下向上包住岔尖滑床板处岔枕,两端置于工钢纵梁上用U型环拧紧固定。设计构造如下图:
纵梁架空设备:主梁采用3×I56C×12.0m型工字钢梁,辅梁3×I40×6.0m工字钢组成纵梁;成品24m加长型工字钢梁。
横向架空:普通刚横梁4.46m,加长型钢横梁长4.96m。
纵横梁联结:采用螺栓U型环联结。轨道与横梁联结:轨道专用扣板扣件联结。
3 质量保证措施
(1)支撑桩承载力符合设计,以同条件混凝土留置试块强度报告为准;(2)纵梁支墩承台支座垫板必须稳固;(3)纵横梁连接螺栓必须垂直,密切吻合。所有螺栓必须复拧,用测力扳手抽检;(4)纵梁轴线定位偏差10mm,纵梁竖直度
4 安全保证措施
4.1 线路养护、施工监护人员职责及要求
架轨线路的养护由架轨施工单位负责。(1)线路养护人员,必须由有一定线路专业知识、现场施工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线路工担任;(2)在线路架空期间,线路应24小时处于监控状态;(3)对所有线路养护人员要进行岗前培训,掌握线路养护要点,施工监护人员熟悉线路架空结构,做到人人明白,心中有数,忙而不乱;(4)现场的施工人员、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处处有人管,环环有人盯;(5)过往一列车,对工字钢架轨检查一次,对有螺栓、木板松动部位及时加固处理。
4.2 线路观测
线路观测主要包括支撑桩沉降观测,线路几何尺寸观测。
(1)在每股架轨的主支撑桩或承台上固定一个观测点,用于观测桩身的沉降;(2)在每股架轨线路的跨中设置一个线路沉降观测点,对两股钢轨同时观测,用于观测线路的变形。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铁路站场道岔区段施工难点就在于如何保证施工中既有线路的运营安全、基坑及周围建筑物的安全,尤其是线路及地形条件复杂困难地段。本工程通过架空施工技术的应用,可以优化施工方案,克服了诸多不利条件的限制,制定了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确保了安全、质量、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了施工经验。
篇12
2007年9月,辽宁省组织实施“农民技术员培养工程”,在农村种养殖科技示范户中选拔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农民进入省内农业高等院校,接受以需求为导向,半年制、非学历的技术培训,使其成为现代农业技术的示范者和传播者。新型农民接受经营管理技能培训,不仅有利于自身发展,也有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4]。
1 基本情况
截至2012年初,沈阳农业大学共举办了10期培训,共有2 460名农民学员参加了培训,2 228名学员获得了结业证书,1 868人得到了职业技术资格证书,1 800人取得了农民科技经纪人证书。实践证明,接受过培训的农民技术员把新的经营管理理念、技巧和方法带到了乡村,有的建立了社办实验室,有的开办社属农产品加工乡镇企业,有的制定了生产过程标准,有的创立了农产品品牌,有的扩大了生产规模,有1 300人被当地县政府聘为科技特派员,领办了合作社1 000家以上,发展社员3万户,开展培训1 000余次。
2 经营管理技能培训模式
2.1 组织与招募
自2007年9月开始,辽宁省科技厅会同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省农委、省财政厅共同组织实施“辽宁省农民技术员培养工程”,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开展培训时间为2~4个月的非学历教育的培养计划。工程以沈阳农业大学等7所涉农高等院校为依托,围绕辽宁省农业特色主导产业设置了14个专业,出版了18本适合农民学员需要的培训教材作为工程的指定教材,由东北大学出版社统一出版,并配置了相应的视频教材。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上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与农事活动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教学内容与培养能力相结合为基本原则。培训经费由政府“埋单”,免学费、住宿费和书费,农民学员只负担伙食费。在学员招募方面,采用公开招募、自愿报名和选送相结合的方式,农民接受学校培训的基本条件是年龄在18~45周岁(2010年之前为18~50周岁),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从事专业农业生产2年以上,有一定的种植、养殖产业。本人到所在县(市)科技局报名,由县(市)科技局向辽宁省科技厅推荐,经辽宁省科技厅批准,送入大学参加培训。
2.2 培训与管理
2.2.1 设置好专业,做好教学计划,选聘好师资。按需施教、及时调整、不断完善,根据学员特点,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从“受训后的农民既要有能力解决目前生产上的实际问题,又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的基本原则出发,一是突出经营管理技能培训的实用性;二是针对学员具有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但文化水平不高的特点;三是兼顾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和加强学员综合素质的培养,让学员树立经营管理意识,增强经营管理技能。在授课教师的选聘上,遵循业务精、责任心强、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原则[5-6]。
2.2.2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在教学方式上,采用理论授课、研讨交流、实地考察、撰写论文等方式,在教学方法上,更多地采用“行动学习法”、“案例教学法”、理论授课与现场实习相结合、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相结合、教师讲解与师生互动相结合。并组织师生到农业大户学员家中进行现场实景教学,注重实效。
2.2.3 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通过开展主题班会,评选“村业英杰”,颁发奖状,激发农民自主创业潜能,鼓励学员勾画发展蓝图。开展“情景模拟,拓展训练广场”,例如情景模拟商贸谈判,实景演练锻炼了学员的实践经验。通过聘请知名专家举办各种专题讲座,如创业知识讲座、往期学员事例介绍、合作经济、人际关系、民俗及传统文化讲座、公文写作等,以开拓学员的视野,全面提高学员的写作能力、思维能力、交际能力以及培养学员驾驭市场的能力。
2.2.4 加强学员思想观念教育。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给农民技术员以灵魂,使其综合素质有全方位的提高。“要做事,先做人”,塑造新型农民的灵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其成为有理想、有文化的新型农民。举办学员座谈会,了解学员需求,通过学员讲现状、谈体会,启发学员创业的智慧。教育学员实现“两个转变”:从纯体力型、纯经验型的劳动者向智力型、科技型转变;从盲从生产、靠天吃饭型向研究市场、找米下锅型转变,实现“两个富有”,即要“富口袋”,必先“富脑袋”。
2.2.5 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制定《农民技术员培训管理办法》,建立“班干部—班主任—培训科—分管院长”四级信息反馈机制,定期召开学员代表座谈会,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生活状况,发现问题后及时组织有关人员研究解决。每周定期召开班主任例会,解决1周遇到的问题,并制定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作计划。
3 经营管理技能培训的作用分析
3.1 提升农民素质,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实施“培养工程”,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将推动广大农民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开拓视野,提高经营管理技能。广大农民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寻求经营管理技能,增强了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案例1:旅顺口区水师营街道水师营村一村民,在2003年就创建了大连市旅顺口区鸿图生态樱桃园,当时还是一个果树种植的门外汉,通过参加“培养工程”,学习了果树种植技巧以及经营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劳动中勤于学习,善于积累,虚心向专家教授请教,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果园发展的路子。2008年其成立了大连旅顺红土地樱桃专业合作社,同年4月成立了旅顺口区寿林果园优良品种培育推广基地,栽种马哈利樱桃种子树3 000株以上,培育砧木苗10万株以上。在果树种植过程中,提倡绿色生态环保的经营理念,园内不使用含磷农药和化学除草剂,全部采用生态肥、有机肥和人工除草的方法,虽然增加了成本,但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在完成自己果园稳步发展建设的同时,她还十分注重企业文化的提升,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在2009年6月挂牌成为“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旅顺口区妇代会指定“双学双比示范基地”、“巾帼示范林”和“优质苗木培育基地”,并作为特邀嘉宾单位参加了辽宁电视台的新农村节目的录制。
3.2 拓宽农民视野,提高农民收入
通过培训学习,学员们致富视野发生转变,经营管理理念普遍增强,经营管理技能有效提高,不仅成为依靠经营管理致富的能人,同时成为经营管理共同致富的带头人。
案例2:沈阳市东陵区李相镇三家寨村一村民,入学前是一个养猪大户,猪存栏近1 000头,其养的猪是野猪和东北的杂交种,由于肉的品质好,因此市场销路一直很好,经营业绩不断攀升,但一直没有质的飞跃。经过参加经营管理技能培训,有一次在《市场营销》课上讲到品牌战略时,他发现了品牌的主要作用。于是,他第2天就到工商局咨询注册商标的事情,由此诞生了“肥中瘦”牌猪肉,拥有了自己的猪肉品牌,并开创性地发展了“溜达猪”和无公害养殖新技术,一举拓展消费者市场。现在他不仅自己经营,还扶持70多户贫困户,发展了100多户参加“公司+农户”的模式经营,免费培训养殖技术,免费提供饲料的配置方案,免费咨询,在猪成长到80 kg以上后,以高于市价的5%回收,年均使农户增收达到1 000元/只,至今使100余户贫困户脱贫,带动了当地区30户走上了致富路,在当地真正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3.3 加快了农业产业化步伐,优化了农村的产业结构
通过培训学习,使更多的农民掌握了经营知识、管理技能,加速扩大产业经营的步伐,一些好的产业项目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规模经营初见成效。随着当地产业项目的规模不断扩大,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也随之优化升级,一批专业村、特色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起来,真正地践行“一村一品”、“一乡一业”。
案例3:鞍山海城市王石镇朱葛村一村民,在参加培训前就创办了辽宁鸿远南果梨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营无公害南国梨。通过经营管理技能培训,对于如何更好的发展合作社又有了新的想法。他十分重视对合作社的管理,实行“六个统一”:统一种植品种,统一用肥用药,统一化验检测,统一产品标准,统一品牌包装,统一入市销售。由负责人定期进行培训,按照区域,以村、镇为单位,对合作社下属的连锁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并给予统一的技术服务,到农适季节给社员发信息告知农药使用情况等,生产的产品使用统一的产品标识,给予统一的销售价格。他还想到用品牌来带动产业,将鞍山南果梨注册为地理认证产品,申请了辽宁名牌、辽宁注册商标。同时积极建设企业文化,以配送安全可靠农资产品、提供优质高效农技服务、共同发展地方支柱产业和帮助农民增产增收致富为服务宗旨;以完善国家级“放心农资连锁店”、争创“中国名牌农产品”为战略目标。同时,合作社的网络营销也初具规模,并提出下阶段的发展目标是对公司网站进行自我运营,充分发挥网上营销的作用。
4 展望
4.1 加强市场调研,明确农民培训需求
新型农民经营管理技能培训的开展要符合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切合新农村建设发展要求。在培训之前要对参加培训的农民进行调研,了解农民对培训方式、培训时间、培训内容等一系列的需求,并针对农民的需要开展经营管理技能培训,使农民学到真正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4.2 科学制定培训制度
培训制度的科学制定有助于促进培训效果的提高。在培训内容上,结合不同农业产业的实际情况,制订出详细的培训计划,有针对性、有层次、有重点地开展经营管理技能培训;在培训设施上,确保教学设施、办公设备齐全,培训设施能够满足教学要求;在后勤服务上,改善宿舍条件,为学员办理学生食堂就餐卡、开水卡、图书借阅卡,购置文体活动用品,方便学员的学习与生活,解决学员的后顾之忧。
4.3 完善跟踪服务,巩固培训效果
从学校的角度出发,积极促使专家和学员建立起多种联系及合作方式,解决农民学员返乡后运用经营管理技能的后顾之忧;建立学员校友网络平台,随时了解学员动态信息,为学员答疑解惑,随时掌握培训成效;定期召开老学员座谈会、回乡创业典型经验交流会;农民学员结业后领办和创办合作社,在社内举办社员培训班的,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利用媒体大力宣传经营管理技能培训取得的成绩,吸引更多的农民学员加入。
5 参考文献
[1] 李润平,张莉莉.四川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现状调查[J].调研世界,2012(2):32-35.
[2] 莫鸣,雷晞琳.新型农民培养实效与缺陷分析[J].求索,2011(7):93-94.
[3] 王传博,王雅文.新农村建设中培养新型农民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3):36-38.
篇13
顶管施工技术又可以称为非开挖管道敷设技术,这种技术下不用开挖地面层就能够穿越地面的建筑物以及地下的管线,因此与开挖敷设技术相比,更加能够节约投资成本、施工时间也会大大减少。与此同时,这种技术产生的噪音也很少、能够有效地减少粉尘,对城区的交通条件与环境污染与破坏都将降低,是一种真正的污染小、效率高的施工技术,正是顶管施工技术具有上述的优点,才能在市政管线工程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
顶管施工技术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具体体现在市政工程施工环节的一些方面,下面我们将具体地分析下:首先是施工工序,我们以市政工程的给排水工程为例,这类工程中的排水管道直径较大、管道埋藏得也比较深地下土层挖过之后,就需要尽快进行支护处理。如果地下水位较高,那么就需要开展降排水处理工作,这就给给排水工程的工作增加了难度与工作量。顶管施工技术则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这些技术虽然不能够全部取消这些施工环节,但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省去一些施工程序。其次是工程进度,顶管施工技术与传统的开挖管方法相比,能够有效地减少施工的工序、减小开方工程量与回填作业量,缩短工期的长度,确保在规定时期内保证质量地完成施工任务,减少对地面交通与环境的消极影响。最后就是管道的地基施工,顶管施工技术使用的是管道与土同体交换的方式,能够很好地减少管道的地基沉降、并降低对土层的打扰。[2]
二、市政工程顶管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明确了顶管施工技术之后,我们就来分析下这种技术在具体的施工中需要注意的要点,下面我们将具体分析下它的技术要点。
(一)树立正确的认识,清楚顶管施工的概念
实施这项技术之前,首先应该明确这项技术,对此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去除片面的认识,例如很多人都认为这种非开挖的顶管施工技术是在地表进行工作的,因此不需要挖沟,这是错误的认识,大多数管道施工都是需要进行开挖工作沟的,这种顶管施工技术只不过是微开挖,而并不是不挖沟,因此在实际施工中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二)做好现场调查与勘查工作,做好准备工作
为了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工作,市政工程顶管设计单位的工作人员要进入施工现场进行实地勘察与调查,从而做好施工的准备工作,具体的调查与勘查工作内容如下:1、勘察施工现场或者是周围场地的地下管道网的情况,准确对水、煤气等管道进行现场的定位,分析出需要停止工作或者是需要搬走的管道,随后及时地用记号将其清楚地标注出来。2、调查施工现场的交通道路情况,主要是现场的路面人流、车流等情况,交通路口要设计交通指示牌,让专人指挥道路交通,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安排施工交通路线。3、将施工现场以及附近的排水管道的情况调查清楚,设计出最佳的排污水路线,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搭建临时排污管道,防止污水流入其他地方,造成污染。4、了解施工现场是否有建筑物或是桥梁等,减少管道施工对这些建筑物的消极影响,减少对其的破坏性。[2]
(三)顶管施工技术准备工作
接下来就是顶管施工技术的准备工作了,施工设计人员应在实地调查勘探之后,分析现场的数据资料与施工现场的技术条件,确定具体的施工技术、并展开合理的施工组织计划,技术准备工作如下:1、了解掌握施工现场的地质地貌情况,例如这个地方的含水量、岩石的性质、透水性等。对于土层中含有的砂石或者是岩层,设计人员都要对这些砂石或者是岩层进行分析、搞清楚这些岩石的基本情况,选择使用符合地质条件的地方实施顶管施工技术。2、分析施工地的地下水位情况,总结出规律,清楚地描述出水的来源、高度以及涨潮情况。3、掌握具体的施工技术的要点,例如水平螺旋钻进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顶管施工技术。
(四)施工路线设计工作
技术准备可以为施工路线的设计打下基础,按照设计好的平面图,利用精密的测量仪器标注出管道的路线与具置,计算管道的长度、工作井的位置、数量等。路线的设计过程中尽量地避开那些树木根茎等实物,避免与这些实物产生冲突。
(五)钻孔工作要点
钻孔关系着导向孔的轨迹,影响着管道施工的精密度,工作人员在平面位置要根据深度要求进行操作、开展定向的钻机工作,钻孔作业之前要严格检查导向仪,控制钻孔的深度与方向,确保钻孔的精确度。
(六)扩孔以及顶进施工要点
钻孔工作完成之后,需要开始扩孔工作,应该使用钻扩口对导向孔进行回扩工序,这个过程中要时刻保持适当的泥浆量,扩孔的速度也要控制好。导孔完成之后,进行最后的顶进施工工艺顶进过程中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检查过后没有问题,再正式运行管道线路。
三、结语
市政工程顶管施工技术在城市的建设中十分重要,能够有效改善城市交通与环境问题,减少环境污染与交通堵塞,给人们带来更多便利。因此相关部门一定要重视这项工作的开展,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进一步提高顶管设计工程的施工技术,为市政建设作出贡献。(作者单位:廊坊盛翔道桥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