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体育新课标体会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 、探究性问题
在教学中,用1-2分钟的时间来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和探知欲,从未知入手,引发学生的思考、热情和探究。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让学生去思考探究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如,在上立定跳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立定跳远的技巧,我们依次提出问题。小兔、袋鼠和青蛙跳它们是怎样跳的呢?同学们可以试一试你们有什么感受呢?再比较分析哪一种动物跳得远一些,为什么会跳得远呢?手臂向前向上的摆动是不是可以帮助身体向前向上跳跃呢?等等。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
以问题带动兴趣,以兴趣解决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方法、一种手段。针对不同的教材要采取不同的方式,也就是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接受教育这一种手段,而不是强制性的,使学生必须去服从的形式。在教学中多采用游戏的形式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课堂上用2-3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布置场地摆放器材。事先把器材随意散点放在操场上,用抢占阵地、寻宝等游戏方式主动让学生去得到它并按规定路线摆放好。这样一来学生既感到好玩又觉得刺激,同时效果好。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再用5-6分钟的时间,以游戏、比赛等活动为手段进一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在体育课中常置于“高期望——高表现——高期望”的良性循环中,使学生身心得到锻炼的同时各种思维也得到充分的活动。
四、掌握运动技能
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中:① 用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挥优化组合的自择权,采用自发组合群体的分组自主学习。为满足学生个人的心理需求,让学生自己安排各种各样的练习形式和方法。要求学生在完成练习的次数,距离,时间及质量上各显神通。② 用很少的时间老师针对学生的问题和出现的不规范动作进行讲解示范,③ 用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已去解决存在的问题和纠正不规范的动作。④ 用较少的时间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⑤ 用约10-1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并尽可能地为各类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让学生运用基本的运动知识去掌握运动技能。
另外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从改变课堂结构入手,以形式多样的游戏,情节丰富的故事激发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绝大多数学生将学会多种基本运动技能,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形成一定的运动特长,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作为教师也积极参与到学生中去并给于指导。学生们身在情境的活动中,不仅心情愉快,而且身体各部分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五、体验运动乐趣
学生通过对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达到一定要求后,就转入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用3-4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群体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纠错,互相总结,感受参与运动带来的成功与失败、快乐与艰辛、竞争与合作、情绪的宣泄与情感的升华等丰富的内容。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更是成功之母。“成功感”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成功感”的增强会对其兴趣而产生和保持起到促进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不断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用欣赏的、肯定的目光对待学生。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六、自我评价
用1-2分钟的时间来评价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引导学生互相评价。这种评价一方面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还能加深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内容的更多把握,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自我期待,提高学生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曾加学生之间交往的机会。初步形成良好的体育与健康观,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篇2
在教学中,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即:备课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次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快的发展。
三、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运用于教育教学。
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学”出发,对课堂教学进行调控。同时也要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习中,给学生有利的指导和引导,精讲精练,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把课堂真的还给学生,使学生主动学习,自读自悟,成为获取知识的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的接受者。
通过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指要,使自己有很大的收获,思想观念上有了转变。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努力做到:
1、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4、在注意培养语文基本功的基础上,自觉恰当地进行创新教育,指导学生独立探索、求异思维、发现新知识、创造新方法。
5、在阅读教学方面,指导学生探究性地自主读书学习,而不是单纯地讲“书”,还给学生与文本直接和多次对话的权利,让学生学会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体验美感。
6、在写作与口语交际方面,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让他们自由想象、自由表达,讲真话、讲心里话,内容贴近生活实际。
总之,在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尊重信任学生,给学生恰当的指导和点拨,使学生进行高效率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提供学习的时间、空间和展示自我的机会,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参与,每个学生健康发展。
一、语文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改善知识结构。
《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在和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取得教学相长的双重效果。教师应根据各自的特点和条件,发展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形成教学风格和特色。“
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列为第一条,可见它在整个《标准》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在这个”素养“中包含着我们早已习惯了的说法——语文能力,因为”语文能力“只是指读写听说的能力,而语文素养则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这种语文素养应该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我们现代社会的学习讲究的是终身学习,只有具备了这些素养,才能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才能主动求知,才能终身求知。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实现这个目的,就需要教师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等。由此可见,面对新课标,语文教师要有扎实的心理学功底,以便在教学中把更多的权力交给学生,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当今社会讲究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人与人的合作,人与自然的合作。群体与群体的合作。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语文课堂将是一个广阔的训练平台。
但要注意,开展合作学习,要给学生群体一个共同明确的任务,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任务中积极地承担起个人的责任,并寻求学生的相互支持和相互配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协商、学会沟通、学会交流、学会尊重、学会表现自我……通过合作,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
探究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这种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质上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做好引导者,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给学生一片自由思考的空间。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缺乏与人沟通交流的良好氛围,那么,语文的课堂会给学生们提供这样一个有效的环境,进行合作,进行探究。
篇3
——菲·蔡·约翰逊
数学教学实质上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教学过程,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实现课堂教学素质化,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下面说说我在教学中的做法,通过这个例子来具体地说明数学课上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课例:《勾股定理的证明》
教学目标:勾股定理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了一个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它可以解决直角三角形中关于边的计算问题,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根据之一,在实际生活中用途很大。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分析、拼图等活动,使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印象;通过联系和比较,理解勾股定理,以便正确地进行运用。
例如,勾股定理证明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这样实施: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勾股定理的兴趣,可以由下列故事引入:三千多年前有个叫商高的人对周公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端连接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如果勾是3,股是4,那么弦等于5。
这样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紧接着问:是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有这个性质呢?
教师要善于激疑,使学生进入乐学状态。这样做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课,课堂效率得到提高。
二、自学教材,主动探究
教师将教材知识整合,制作成幻灯片,以此指导学生自学教材。通过自学感悟、理解新知,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锻炼了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养成了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1.通过自主学习,教师设疑或学生提疑。如:怎样证明勾股定理?通过自学,中等以上的学生基本都能掌握,这时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2.通过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摆脱网格的限制,研究任意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3.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要求进行拼图,观察并分析;(学生每人准备四个大小一样的直角三角形)(1)这两个图形有什么特点?(2)你能写出这两个图形桔黄色部分的面积吗?(3)你得到什么结论?
这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人人参与的效果,接着全班交流。先由某一组代表发言,说明本组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作评价和补充。教师及时进行富有启发性的点拨,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最终解决疑难。
三、巩固练习,强化提高
1.出示练习,学生分组解答,并由学生总结解题规律。课堂教学中动静结合,以免引起学生思维疲劳。
例1.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员赶来救火,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消防员取来6.5米长的梯子,梯子的底部离墙基2.5米,请问消防员能否进入三楼灭火?
2.出示例1:学生试解,师生共同评价,以加深对例题的理解与运用。针对例题再次进行巩固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练习中出现的情况可采取互评、互议的形式,在互评互议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全班讨论的形式予以解决,以此突出教学重点。
四、归纳总结,练习反馈
引导学生对知识要点进行总结,梳理学习思路。分发自我反馈练习,学生独立完成。
五、课后作业
1.课本第81页1、2、3题。
2.通过报刊、资料或上网查阅中外名人对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以及勾股定理的发展史。
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注重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但是在准备这节课时还是不够充分,比如引例比较简单,可以适当增加。在本节课后,我又搜集了一些关于勾股定理的典故,充实本节课的内容。
勾股定理的典故:
1.5000年前的埃及人,也知道这一定理的特例,也就是勾3、股4、弦5,并用它来测定直角,之后才渐渐推广。
2.金字塔的底部,四正四方,正对准东西南北,可见方向测得很准,四角又是严格的直角。而要量得直角,当然可以采用作垂直线的方法,但是如果将勾股定理反过来用,也就是说:只要三角形的三边是3、4、5,或者符合的公式,那么弦边对面的角一定是直角。
3.到了公元前540年,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注意到了直角三角形三边是3、4、5,或者是5、12、13,他想:是不是所有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都符合这个规律?反过来,三边符合这个规律的,是不是都是直角三角形?他搜集了许多例子,结果都对这两个问题作了肯定的回答。他非常高兴,杀了一百头牛来祝贺。以后,西方人就将这个定理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
篇4
哈松浦学校 毛海波
学习新课标和区里进行新课标培训,使我的教育观念又一次得到了转变,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们必须改变我们原有的教育方式,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从分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潜能,让学生学得轻松,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我将这次新课程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一、语文教学坚持“以生为本”
新版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教师课堂上的所有教学都应坚持以生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孩子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时还应顺应孩子的天性,爱护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孩子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尊重孩子的创造,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同时要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师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坚持以生为本。
反观自己的课堂,我认识到自己的生本意识还有待加强,有时对于教学的预设过多,导致对学生的牵引教多。再看昨天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时都十分关注学生,课堂上所有的一切都源于学生,把时间充分的交给孩子们自己去读、去学习、去感悟,这样的教学,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才是真正有实效的。
二、语文教学加强“阅读积累”
新版课程标准提出要坚持文化传承,加强阅读积累。“附录”中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略有调整,整体数量增多了15篇,课外阅读着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增加了革命烈士诗抄,红岩等,宣扬革命传统的书目。
新课标还提倡让孩子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教师应增强阅读方法的指导,重在教给学生方法,教师还应关注学生个性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发展学生个性。“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的确,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多读多悟中掌握课文内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情感体验感受远比“填鸭”学得更有价值,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三、语文教学增强“实践创新”
新版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语文课程实践的机会无处不在,教师应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多中途径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并且在大量的实践和运用中体会感悟语言文字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鼓励学生多创新,让学生能进行探究、创造性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展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养成大胆质疑、独立思考的习惯。
篇5
1.树立新的教材观。英语教学应“基于教材,而不局限于教材”,这是一个基本原则,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认为的那样,课本不是“圣经”,而是核心教学资源,它不是教学的一切,也就是例子而已。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不要仅仅去“教教材”,而要“用教材去教”。 教师要有整合教材内容的能力,包括删减、补充、替代、拓展等;牢记“三个未必”,即“教材上有的,没有必要都教,教师要教的,没有必要都让学生记住,让学生记住的,没有必要都考”。
2.树立学生主体观。学生是语言学习的主体,是语言实践的主体。没有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一定是低效的。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活动时, 应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考虑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参与教学全过程的机会;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以及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在课堂上,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即帮助学生创设语言运用情景,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发现、参与、互动、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帮助学生解决语言困难、发现语言规律、获得语言学习策略,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等,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此外,教师还应思考教学内容,如何教学的问题,以及引导学生进行练习的内容等。
二、走进教材了解内容,走出教材把握思路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应在深入了解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备课。在备课时,教师不仅要走进教材,了解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具体要求,还应从教材中走出来,从宏观的视角把握教材编写的思路并形成课堂教学的设计思路。许多教师只会“教教材”而不会“用教材教”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找不到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连接点。因此,备课时,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努力从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从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涉及到诸多因素,但核心因素还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此外,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也是当务之急。因此,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当树立新的语言观、教学观、教材观、学生主体观和语言实践观等,全面把握并深刻理解教材,重视学生语言学习的过程,改进课堂教学设计,提升课堂教学能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篇6
首先,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涵咏体味。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咏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其次,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儿童味
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儿童就是儿童,他们既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预备。儿童是一个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儿童又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
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在“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自起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为此,我们必须了解儿童、研究儿童、懂得儿童的文化。
要在语文课体现“儿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在教学中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语文的主人是儿童,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真意,要让儿童真情流露,语文课就要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上出儿童味来。
三、个人味
语文课的语文味,一般是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审美风貌表现为真(真实可信)、诚(诚挚深沉)、新(新颖独特)。这种审美风貌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地吸引着学生。无个人味的语文课,犹如作家笔下塑造的缺乏个性的人物形象,对读者来说总是缺乏影响力和吸引力。一般地说,这样的语文课不可能是“有滋有味”的。
古人云:文如其人。今人说:上课如作文。可见“课如其人”的说法也合乎逻辑,正如大自然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教师,因为即使他们的年龄、学历相同,但每个人的性格、气质、感情、特长等总是千差万别的,那如何使语文课富有个人味呢?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去努力。
篇7
21世纪,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工具之一就是掌握一门或几门外语,而掌握英语则是首选。现在教育部已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标准孕育着新教材,新教材之“新”不仅体现在它的内容上,更体现在它的功能上。因此,新的课程要求教师要树立一种新的教材观,这对教师如何处理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笔者结合多年的新教材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一点体会。
一 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教学观念是教师从事教学实践的灵魂,没有科学的教学观念就不可能探索出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方法,也不可能实现培养目标。当今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培养其交际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要达到这些任务,教师应尽快从旧教材、旧教法的框框中解放出来,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重语言知识讲授、重翻译和语法教学,轻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不仅调动不起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不能充分达到教学任务。在新形势下,转变教学思想是搞好新教材方法的前提,更新观念是用好新教材的保证。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自觉转变过去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特点,以突出教材的交际功能为主线来培养学习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尽快解决新旧教法的矛盾,变“不适应”为“适应”,掌握教学的主动权。
二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毅力
现在初中学生英语学习中两极分化现象严重,究其根源,在于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和动机,更缺乏学好英语的决心和毅力。但如果认真分析,我们发现中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和学习动机的。当学生初学英语时,兴趣都很浓厚,但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逐渐遇到一些困难时,如单词记不住、语音、语调掌握不准等,就会产生畏惧情绪,学习成绩也随之下降,直到最后放弃。在这关键时刻,如果教师能及时发现英语学习方面的问题,适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并巩固已有的学习决心和毅力,那我们就可以使学生避免陷入厌倦甚至放弃学习英语的困境,达到大面积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目的,从而提高中学英语教学的质量。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对学习者来说,“兴趣”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林格伦对兴趣的调查结果证明,兴趣占影响学习成功因素的25%,占影响学习失败因素的35%,可见,兴趣对学生学习成败的重要性。所以教师要想尽办法,上好每一节课,使单调乏味的反复练习变得活泼生动,引起学生兴趣。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尽量多扬少抑,哪怕学生仅仅取得一点点进步。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探求知识,使之成为乐之者。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了解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的,指导他们寻求达成目标的途径和方法,鼓励他们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克服困难、磨炼意志。如此不断努力,一个个目标实现了,积小胜成大胜,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更大了,更持久了。
三 发挥教师的多功能作用,增强教学艺术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学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课堂。作为教师要真正发挥其主导作用,一改过去的演讲者形象,在课堂上采用各种形式来组织教学,增强教学艺术,并在教学的不同环节起不同的主导作用。如讲教学内容时,可扮演演讲者;在进行语言操练时,又是一个组织者和指挥者;在复习巩固练习时,又是一个好帮手。总之,教学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所说:“教是为了不教。”实践证明,如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就敢开口,不仅答问,还主动发问,会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四 巧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教学观念的更新,英语教学方法也要有改变。课堂上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新教材要求教师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改变。
第一,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观。教学活动以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为主,教师的作用是负责组织、引导、帮助和监控,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学习,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促进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环境。从追求学习结果转向追求学习过程,真正把学习当成获取知识发展自我的主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切实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观。
第二,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传统教学是由老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教师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接受现成的知识和结论。这种教育严重影响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好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要求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术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应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火种”。也就是说,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不断创新和培养实践能力的过程。让学生由“学会”变到“会学”。
五 重视朗读和背诵,提高听说能力
任何一种语言的形成都离不开语言材料大量、有效的输入和积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听到的、看到的、与人交流的都是汉语,即便学了英语,也是“哑巴英语”。因为平时几乎不说,更谈不上运用,因此,学生就很难从生活中输入英语语言的材料。学生在课堂中所学的听说训练,由于平时很少说,课后不能及时得到巩固,从而导致了好多学生不会读英语单词、句子和课文。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听说能力,也限制了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
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对每一位英语学习者来说,朗读和背诵是必不可少的。朗读和背诵是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和英语成绩的有效途径,也是必经之路,也是克服当前学生“哑巴英语”的有效途径。通过朗读和背诵,学生可以积累大量实用词汇、短语、句子和习惯用语;可以扩大视野;通过朗读和背诵,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风俗习惯、人文、历史、地理知识等,综合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读得多了,背得多了,自然就形成了英语语感。语感一旦形成,在以后的学习中,很多句子就会脱口而出。如有些填空题,你甚至不知道这句子的意思,你却能说出该填什么词,这就是得益于你的语感。在口头、笔头运用中形成一定的灵感,有时甚至可以猜对答案。
坚持不懈的朗读和背诵也是训练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朗读,尤其是模仿正确、地道的英语语音、语调,可以纠正和训练自己的语音语调,掌握说英语的各种技巧,从而迅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口语能力提高了,英语成绩自然也就提高了。因此,在初中阶段一定要重视朗读和背诵,教师应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促使学生大声朗读,这对以后的教与学将十分有益。
总之,新课程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付出更多的努力,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地认识自己,发展、完善、提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不断适应新的课程改革。
篇8
一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充电
在平时的听评课过程中,有个极深的感受,班内学生说英语的节奏和语音语调,几乎和任科老师如出一辙,学生跟着老师进门,也潜移默化了老师的很多语言特色,其中,包括延续了老师的长处,还延续了有些教师自身没发现的不足。因此,作为学生模范的引导者,教师自身水平则显得尤为重要。要给别人一滴水,自己要努力先有一桶水甚至是自来水,而教学中的自来水,就来自教师自身扎实的专业素养和理论基础,并在实践与反思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实践能力。既要更新学科专业知识,如英语语法、词汇、语音等知识,还应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而且还要能有效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能力。要成为学生乐学的源动力,让学生因爱学而好学,教师就要让自己散发更多魅力,成为知识渊博、专业过硬的老师,提炼适合个人特点,并能很好地影响学生。尤其是面对课堂的突况,要能“化险为夷”,巧妙与所学内容相联系,灵活掌握课堂节奏,为我所用。
二创设活动型课堂,让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
作为外文学科,最大的目标就是希望学生能很好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让英文成为生活中可以应用的一个事物,不是纯粹的记单词、背课文,而在于能够结合生活实例,恰到好处的使用已学的英语,而不是培养会做考卷的哑巴英语生。因此,注重语言实践,很大程度上,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开发,不断延伸到课堂之外。在过去的教学中,我挺重视这一块,尽可能的让教学情景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鼓励他们进行对话,对所学文本进行操练,让他们用英语表达自己的个人观点,也会开展英语竞赛等纯英语的课堂模式,但是,课堂之外的活动仍然很有限,对分设的任务,也一般只能用小组反馈的形式进行,而考虑低年级,经常最后还是不得不使用中文。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加强英语的活动范围,信任学生,也相信他们可以逐渐的能用英语进行传递和应用。同时,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创设说英语的氛围,不管是生生,师生,能够用英语交流,多种方式的表达,大胆呈现,侧重培养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用英语来做事情。
三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并转化学困生
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性差异,优化课堂教学。在城乡结合区中学,学困生的问题相当严峻。尤其是很多外来工子弟的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家长要上班,或者本身知识能力有限,无法监督或帮助孩子的学习,慢慢的一些学生有明显的畏难情绪,对英语学科初期还是很感兴趣的,但随着需要记忆的单词、词组、语法,渐渐的望而生畏了。而一些学生学习被动,出现作业抄袭现象,久而久之,无法独立思考,也破坏了英语学习整体的由易至难的规律,慢慢就跟不上了。所以,转化一个学困生与培养一名优等生同样重要。教学中,要注重赏识教育,对于进步要给与及时的鼓励,当他们回答问题时,要用眼神传递对他们的期待,若答对了,要用掌声或表扬来肯定他们,若回答错了,要讲些鼓励性的话,如“It doesn’t matter.”,千万不能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巧设提问,关注全班学生的参与度,尽可能把面铺向全班,让更多的同学不是“要学”英语,而是“乐学”英语,最大的给予学生信心和勇气,是教学最好的方向和目标。
四有效使用教材,适当进行取舍与调整
篇9
如何弥补传统学校体育运动会的弊端,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呢?
一、项目的设置
1.继承和改进传统田径项目。传统田径竞赛活动中也有不少项目是们学生所喜爱并能发展学生单项体育素质的,如短跑、跳跃、投掷类等,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作了一些改进,使他们更适合新型体育竞赛活动的要求。如我们将50米跑改成50米×16人接力往返跑,将跳高改成8人跳高团体赛,将200米改成200米×8接力赛跑等等。
2.拓展和充实新兴项目。(1)改进原有单项竞赛项目。学校原有的单项竞赛项目篮球、排球、乒乓球等项目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学生参与热情高,但受传统竞赛重竞技思想的影响,许多学生没有参与竞赛的机会,我们将这些项目进行了一些“加工”,使他们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如将篮球竞赛改成篮球运球接力、定点投篮比赛。排球改成1分钟垫球和小排球赛,象棋、乒乓球改成9人团体赛。一些改革,一点变通使传统的竞赛项目让更多的学生有了参与竞赛的机会。(2)创造新项目。每届竞赛活动都增加新项目是我校近几年来竞赛活动中坚持的做法,这些新项目的产生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①师生依据生活实践、结合地域文化创编的学校特色的竞赛活动项目。每年我校都动员全体学生在生活中积累、在生活中发现、在生活中创造活动项目,再在教师的指导下整理、改进和规范形成有本区域、本校特色的体育活动。这些年,我们师生共同创造了近二十多项活动项目,其中有多项进入竞赛活动。②有选择地借鉴媒体、资料以及其他学校竞赛活动中适合本校学生活动开展的项目。让家长走进学校竞赛活动,与子女共同参与比赛,促进了学校与家长的交流,学生与家长的沟通,使所有人都能感受到体育的魅力,促进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共同发展。
二、竞赛日程
在每学期初制订竞赛活动计划,发放通知规程。竞赛活动分为预赛和决赛两个阶段,整个过程持续三个月左右,预赛计划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各项目的人选选拔。决赛以学校组织,按年级进行分组,一般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每天竞赛活动主要安排在课外时间进行,不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根据季节的变换,分别在下午、中午等课余时间或活动课时间、大课间进行体育竞赛活动。每班两三天进行一项竞赛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竞赛促进了课外活动的开展。
三、组织人员
传统学校体育竞赛活动的组织工作是以教师为主,无形中忽略了学校体育的主体―――学生,竞赛活动也失去了一定功能。我们对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进行竞赛活动组织与裁判知识的培训,让他们走进竞赛活动,成为运动的组织策划、裁判、工作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终身体育的意识。我们在对学生的组织与培训中,坚持以老带新,梯队建设,形成良性循环;坚持理论学习联系实践操作的培训;坚持业务素质提高与业务道德提高相结合。他们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公正无私,一如既往。给他们一个舞台,他们就会有令人惊讶的表现。实践证明,学生的执著、创新、智慧在某些方面超出我们教师。
四、组织形式
学校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决定了竞赛的目标,传统组织形式以个体参加单项比赛为主,取得名次积分记入班级团体总分,强调的是个体竞技、技能的发挥。我校的体育竞赛活动在继承传统运动会竞赛组织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创新。在预赛阶段以学生个体参加竞赛,以取得代表班级参加校内决赛资格,大会组委会派学生裁判到各班进行组织;在决赛阶段,各班均以团队形式参赛,这种形式既让更多的学生走进竞赛活动,又可以对各班的综合运动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加强了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篇10
教学要成功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把他们爱玩的游戏引入课堂,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把数学知识引入到社会生活场景中,把生活中的计算编到例题和习题里,体现了生活中有数学也需要数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现代化的生活更是离不开数学,数学就在身边,我们时刻都在和数学打交道,数学已是我们最亲密的朋友.除了教材中许多有趣且富有挑战性,能激发了学生好胜心和兴趣的问题.
二、要好上数学“课改”课,需要把问题故事情境化
杜威说:“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唤起学生理智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探究的热情.”初中生的认识兴趣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和学习内容的趣味因素.
例如,在讲“同底数幂的乘法”时,我充分地把问题情境化,巧妙引入用古代俄罗斯民间流传的算术题故事:路上走着7个老头,每个老头拿着7根手仗,每根手仗上有7树杈,每个树杈上挂着7个竹篮,每个竹蓝里有7个竹笼,每个竹笼里有7只麻雀,总共有多少只麻雀?利用趣味故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同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这样的教学过程,能使学生在听得津津有味的同时,让数学知识不知不觉地渗入他们的脑海,在数学王国里积极思考、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省事高效的目的.
三、要上好数学“课改”课,需要问题生活化
“学以致用”是我们教学的基本要求,新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很多内容都是以艺术化的形式,再现了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
如我们在给学生讲什么是同类项时,可先设想下面的问题情境:将一群鸡和一群鸭混合关在一个笼子内,请问会发生什么现象?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可能会七嘴八舌地说出不同的答案.“你是你,我是我,鸭子不跟鸡打伙”.这就意味着鸡、鸭会各在一边,分出不同的种类,即特征相同的事物是同一类.试想,以此来引导学生来找出3xy和-5xy的共同特征,从而轻松说明什么是同类项的相关知识.
四、要根据教学需要,结合教材安排,增加活动课的内容
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通过“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锻炼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当然,在实践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困难.
首先,在做这些活动时,性格开朗、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会主动发言;而性格文静、不善讲话的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就少.为了克服这个障碍,我们在教学中,尝试着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所有的活动在小组中进行,并要求组内同学互相帮助,这么做确实使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和帮助.
其次,新教材在活动课中学生讨论时会产生很多“意外”问题,教师在组织活动时既要考虑让学生尽量充分讨论,又要考虑教学进度和课时任务,教学中不免有些“束手束脚”.
针对这些矛盾,我在教学中提前对整章、整册书的内容加以分析,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评讲例题要有重点,要让学生上明白课,使每个学生下课后都有所收获.
五、结合实际生活,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11
我们语文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就感受到有些基础知识强调了很多次了,可学生依然是出错很高,这是因为学生在最初学习时没有很好地夯实基础,没有记扎实。我们老师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只是口头强调或单纯地让学生改错是不行的,可通过追本溯源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这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明确这字在这里的含义,真正做到理解性记忆。
比如:好多同学写初时左边写成视部旁,而不是衣部旁,在纠正学生这一问题时,老师可以借助《说文解字》上对初的注释,借助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它的本意,了解此字由“衣”、“刀”组成,表示开始拿剪刀做衣服的时候,本义是“开始”,如《易经》中说“初吉终乱”,就是用的这个意义。后来引申为“本原”、“从前”等。这样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借助图片,学生就不容易记错啦。再比如学生在背诵诗词时容易把字写成别字,让学生注意一下意思后就不容易写错啦,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好多同学习惯把“婵”写成“蝉”,和学生强调这里的“婵娟”本指美好的女子,这里指月亮,与动物的蝉自然也就没有关系了。
二、要想提高成绩,一定求真务实
学生的成绩决非一日之功,而是一节课一节课一节课积累下来的结果,这尤其体现在语文学习中,语文没有大量的积累,是不会有质的提高的。如何求真务实地上好每一节课呢?这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老师需要深思的事情。我个人觉得我们还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 一定要基于课程标准来备课、上课。只有知道要教什么,要重点让学生把握什么,才会在课堂上有的放矢,才能很好地把握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教学内容等。
2. 教学过程中多关注文学素养,而不仅仅是多关注考点。特别是七、八年级的老师,在上课过程中要带领学生真正去了解文本、深挖文本、感受文本,而不仅仅是从解题的角度去上课,那样学生只会觉得课堂越来越无趣,我们老师要在授课过程中多多关注提升学生文学素养。
篇12
一、转变教师角色、创设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的转变是推行新课程标准的前提。要彻底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首先要转换教师的角色。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而应是拥有现代教育观念、善于合作的的探究者,良好探究氛围的创造者,学生探究活动的观察者和服务者,学生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打个比方,过去,学生手中都拿着待点燃的火把,等着老师给自己火种;当今的时代,是老师与学生都执有燃烧的火把,老师的任务是引导众多的火把一起放出光和热。学生对教材也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教师对此应积极鼓励,多方引导,使课堂成为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唯有如此,才能创建和谐平等的氛围。为此,我们研究教学方法,从中发现问题,共同提高,创设出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走进学生心灵。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思考的价值,老师也感受到师生和谐交流的乐趣,这种和谐的氛围在我们的课堂上随时可见,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学生们感到了学习的乐趣。
二、改变独立竞争,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模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现代教育理论所倡导的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活动,协调的合作,积极主动的探究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不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也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有利于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发展。“自主”即主动学习,主动地在语文实践中丰富人文素质,主动接受外界刺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构建新知识的意义。探究性的学习,就是要求学生把人生、自然与社会作为研究的对象,质疑问难,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自主地进行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途径。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式学习,课堂教学中,老师讲授的时间和内容大大减少,老师只是起一个引导、点拨的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发现者。课堂上我们力求做到:问题由学生提出,思路由学生探索,方法由学生寻找,意义由学生概括,难点由学生突破,习作由学生点评。课堂上可以畅所欲言,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如赏析课文时,我们常常设计这么一个环节:本课中你喜欢哪一个段落,谈一谈为什么?无论学生从语言、修辞、写作方法哪个方面谈出自己的理解,我们都给予肯定。如在讲《白杨礼赞》一文时,出乎我的预料,学生大多喜欢第二、三、五自然段,有的喜欢语言的优美,有的欣赏白杨树的无私,有的喜欢段落中富于哲理的句子。学生回答完了,我的教学目标也实现了。在学习每一课前,我们让学生自主确立学习目标,自主搜集资料,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搜集的成果。
三、拆掉语文学习的围墙,建设大语文学习环境
“语文是工具性、人文性的学科”,它涉及人生、自然与社会等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开放学习语文的空间。从前的语文课学习只在课堂中进行,离开了课堂,学生仿佛就不再进行语文的学习了,而新的课程标准把“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人教版的教材依据这一理念设置了一系列综合性的语文活动,就为我们拓展了学语文的空间,放飞学生回到大自然、到社会、到网络中去寻觅丰富的精神食粮,与自然对话,和自然交朋友,走进大社会,让学生感受社会和生活的变化,引发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文,在生活中学语文。如举行的综合性学习“漫游语文世界”的活动。课前让学生分组以“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为主题,让学生们走上街头、深入屏幕、踏进网络,收集大量的方言、广告、错别字、精彩店名等,然后让学生在活动课上展示。同学们竞相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展现了生活中的语文,如专题《广告多棱角》,让学生明白了广告中的学问;小品《新将相和》让学生明白了得体、委婉的语言可以化干戈为玉帛;笑话《审爹》,让学生明白了错别字真是害人不浅。最后给花店、书店的命名,更显示了同学们的丰富想象力。我们还成功的组织了“探索月球的奥秘”的语文活动课。长于朗读的,课下准备了有关月亮的诗句;有一副好歌喉的,可以放歌一曲有关月亮的歌曲;善于绘画的,可以绘出你心中最美的月亮;有丰富天文知识的,可以参加“月球知识擂台赛”。这些活动,使同学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快乐中又掌握了很多知识,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建设语文学习的环境,在班级里由同学轮流在黑板抄一首古诗,并要求背诵。
四、重视合作,开拓语文资源
篇13
进入课堂,教师的得体打扮让我们听课的老师感觉到端庄、得体、亲切,更容易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
2、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从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能感受到教师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不仅“备”教材,还“备”学生,充分体现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3、教学过程精致
从每一位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看,都是经过了精心准备的,每一句话都很精炼、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恰到好处、板书也充分体现知识的结构体系。每位教师能根据自己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在知识深难度的把握上处理得很好,都能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
课堂中的突发事件老师们都能冷静的处理。调控课堂的能力强,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