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业现代化发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农业投入不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长期以来在水利、道路、生态等方面政府投入增长缓慢,金融支持乏力,社会资金投入积极性不高,农业生产条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农业生产仍以单家独户生产经营为主,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缓慢,规模小,服务单一,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带动力弱。农业新型现代营销体系不尽完善,农副产品市场体系辐射力不强。
3.科技创新和应用水平不高。重庆市农业科技创新和储备能力严重不足,高层次农业创新人才匮乏,科技基础条件薄弱。农业科技投资主体少,农业科研和推广经费不足,农业新技术研发推广缓慢。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主体素质不高,推广手段陈旧,技术到位率低,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4.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下。重庆市农村人口多,大量农村劳动力处于失业和隐性失业状态,农民文化程度较低,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增收致富的有效技能。
基于以上原因,重庆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较为低下。因此,探索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努力实现本市农业现代化迫在眉睫。
二、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及特征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综合性和历史性的概念,它是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文化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变为既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又能保持和提高环境质量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过程。
1.生产过程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的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从而降低劳动者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效率。
2.生产技术科学化。是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到农业中,从而达到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用安全的效果。
3.增长方式集约化。是指将传统的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摒弃传统的粗耕简作,推广现代的精耕细作。把增产的切入点转到挖掘内部潜力,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档次,提高综合效益,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4.经营循环市场化。是指现代农业应以市场作为农业经济运行的载体,面向市场来组织生产,投入—产出一消费的经营循环都要在市场上得以实现。
5.生产组织社会化。是指农业生产与流通活动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要与社会上的有关部门、市场主体有机地联系起来,以达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
6.劳动者智能化。是指从事农业生产或经营的人要具备现代化水平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农业现代化意味着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应具备一批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三、重庆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1.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建立现代化农业发展产业体系。由于重庆山地、丘陵面积比重大,这些地方的农民居住过于分散,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因此,针对山地、丘陵地区的农村,首先必须进行集居建设。要有针对性地转移农村居民,加强农村人口集中,实现村民集居、集体迁移。其次,通过各种途径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加快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解决全市农村人畜饮水安全、病险水利工程除险加固、重点堤防建设等水利方面的重大问题,新建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提高农田旱涝保收能力。加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路等级和通行能力,实现农村公路“村村通”目标。最后,根据各区县不同地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设立产业发展规划,促进地方产业体系的形成。在产业体系中重点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在整个重庆市范围内形成农业产业经济链,促使重庆农业经济得到高速发展。
2.加强农业组织机制创新,积极发展规模经营。加快探索有利于农村土地流转、有利于规模经营、有利于提高土地产出效益的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寻求以农民新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推动土地向规模化经营集中,促进小农经济走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道路。主要做法有:一是采取集中承包、业主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实行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加快土地在社区内重组和社区外的合理流转,实现农业产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根本改变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二是探索与农民利益相联的多种经营模式。推进农户股份合作,推进紧密型的“公司+农户”、“协会+农户”的合作经济组织,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打下坚实的规模化经营基础。三是借鉴日本的做法,建立组织严密的农协,成为政府、市场、农户之间强有力的中介组织,将农业经济从整体上与外部经济和市场联系起来,推动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和市场化,减轻小农经营的盲目性和风险性,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3.推广科学技术,提升农业竞争力。科技是现代农业的基本要素,高技术含量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在“科技兴农”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日本、荷兰、比利时等国的经验,这些国家人多地少、资源相对贫乏,主要依靠生物技术的突破,发展资本技术密集的精致农业,提高土地产出率。结合重庆市农业基础条件现状,重庆的农业现代化应当走自然资源节约、技术优先发展、生产集约化经营、保护生态环境的持续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因此,应把生物技术和机械技术相结合,把精耕细作的传统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一是要大力推广已有的先进适用技术,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是要组织科技攻关,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大力研发适应本市农业生产特点的节水抗旱、生态安全、省力节本、优质高产等新品种新技术,开发适应山地、丘陵地貌特点的小型适用农业机械。三是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深入实施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大力培育专业化农机服务组织和大户,提高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强化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完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4.提高农民素质,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培养科技人才。
篇2
3、农业机械化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农业机械是先进的生产工具,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发展农业机械化,实质上是一场生产手段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可以极大地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文明生产,体面生活”。农业机械化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将农民从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够充分地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成果。
4、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农业机械化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综观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均以农业机械化为前提,农业固定资产的大部分是农业机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作业都是靠机械设备来完成的。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形成农业竞争力的核心能力,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
二、现阶段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作用
1、有利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增产增效。农业机械是优良耕作栽培技术的载体,它拥有人畜力无法比拟的动力和持续力,它可以实现人工达不到的更高的耕作质量,可以实现精量播种、精量施肥以及其它先进技术,可以进行复合作业和联合作业,从而可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生产成本,增加农业效益。
2、有利于防灾减灾,把因灾害引起的损失减小到最低。
3、有利于进行规模化生产,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4、有利于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5、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解除外出打工农民的后顾之忧。无论从解放农业生产力的角度还是从它的实际作用的角度看,现阶段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三、现阶段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篇3
一、农业现代化是城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
从城市最初形态来看,只有在农业生产力发 能够为手工业者提供足够剩余产品的前提下,才开始有了独立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这些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通过集聚而成为城市发展最初的形态。随着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城市对以农产品为主体的农业剩余提出了更高要求,没有农业的发展,没有农业现代化作为物质基础,城镇化发展只是“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农业生产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意味着为非农业提供剩余产品的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商品越多,则工业化才有了基础,才能进行的越来越快。城镇化发展也才能越快,反之,则必然延缓城镇化的发展。
农业现代化是城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农业现代化使农村从单一的农业经济向综合性经济转化,农民也从单一的农业向以农为本、以人促农、以商富农转化,促进了农产品附加值的提高,加快了农民致富的步伐。现代农业通过专业化生产、适度规模化经营,运用先进的技术,使劳动投入下降,投入的土地、淡水和能源等资源得到集约化利用,从而提高效率,节约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商品率。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在耕地不增加的情况下,收益得到增加,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需求和市场。现代农业企业直接从事农产品的加工,与城乡、工农之间联系密切,能够有效地促进农产品和劳动力两个资源的转化,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原料和劳动力资源。现代农业企业还能够带动农村交通、通信、建筑、物流、金融、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吸纳大量农民从事第三产业,大大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二、农业现代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条件
城镇化中的发展需要补充大量的劳动力,而农业现代化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节约了农业资本,产生了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能够到城市,正好满足城镇化对劳动力的需求。同时也扩大了城镇商品的市场需求,刺激城镇商品的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发展。同时,农村人口的市民化,会促进城镇加快住房、交通、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镇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带动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事业发展。
城镇化的推进和发展应该与农业现代化的水平相适应。农业现代化是城镇化的 基础。它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这些支撑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支撑。现代化的农业能够为城镇化需要的大量农产品和工业原料提供支持。城镇化的发展不仅需要大量的工业产品,而且需要的农产品也会大量增加。除了食物型农产品以外,还有原料型农产品。食物型农产品像粮食、蔬菜、水果、肉类、奶类及鸡蛋等主要用于城镇居民的生活。原料型农产品像棉花、油料、糖料等经济作物主要用于城镇化企业的生产。不论哪种农产品,都是城镇化所必需品。现代城镇企业生产所需的原料虽然不完全依赖农业的供给,但农业原料型产品仍然具有重要地位。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高低不仅决定了农业所提供的食物商品数量和质量,决定了城镇人口的规模,同时也决定了城镇化的规模和建设,是城镇化发展最为重要的支撑。
篇4
以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美国为例,美国农业具有很高的劳动生产率。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发现以美国为典型的农业发展模式越发显示出其存在的问题及危机。
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和工业生产十分相似,即投入一定数量的物质和技术,产出一定数量的农产品。有的美国生态学家认为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和采矿作业十分相似,即从土地中榨取、剥夺而且带来破坏;以长期和未来的损害换取短期和眼前的利益。建立在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化学化这两大支柱上的农业现代化,基本上成为工业生产的一个变种,因而发生在工业生产中的污染、损害生态环境的现象,也都在现代化农业中出现;由于农业生产空间广袤,因而造成了更大的危害。其主要问题是:
(一)破坏土壤,加速地力衰竭土壤是有“生命”的物体,如果使用得当,土壤会愈来愈肥沃;反之,会愈来愈衰竭。美国现代化农业大面积的连年单作,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剂,加上长期的机械耕作,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流失现象。美国每年流失的土壤,高达31亿吨。美国衣阿华州的土壤原来十分肥沃,经过长期的现代化农业的运作,损失了一半的表土。平均来说,衣阿华州农民每生产一蒲式耳(每蒲式耳为35.238升)的玉米,要流失一蒲式耳的表土,种植大豆损失表土更多。美国中西部一带农田的表土,早年深达6英尺,是世界上罕有的肥沃土壤,目前表土只剩下6寸,其余的,都在冲刷过程中流失。据专家估计,美国由于土壤流失造成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400亿美元。虽然50多年来,美国一直努力防止土壤冲刷,每年用于这方面的费用高达10亿美元以上,但是,由于现代化农业造成土壤破坏的根源没有消除,因此,一切治标措施都收效不大。
(二)减少了遗传的多样性不论在作物和家畜方面都是如此。美国式的现代化农业往往只使用少数的几个品种,而过去的传统农业则使用众多的本地品种。减少遗传的多样性,对于农业生产是很危险的,因为一旦病虫害爆发,由于品种的单一可能全军覆没。1970年美国玉米叶枯病,使全美15%的玉米产区颗粒无收,就是因为所有种子都是来自一个易感叶枯病的品种。
(三)大量消耗能源,能源利用率低美国现代化农业是典型的“能源集约农业”,美国每人一年中消费的食物,是用1吨汽油生产的,如果全世界各国都采用这种能源集约农业生产方式,那么占全球目前消耗量50%的汽油要用来生产食物,全球的石油储备在15年内就要告罄。
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不但大量消耗不能再生的能源,而且能源的利用率极低。中国、印尼、缅甸等亚洲国家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用0.05—0.1卡的热量,可以生产1卡热量的食物;而美国现代化农业则需0.2—0.5卡的热量,才能生产1卡热量的玉米、大豆、花生等等。美国人吃1罐只有270卡热量的罐头玉米,是用2800卡热量生产的。
(四)大量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造成环境污染例如,美国衣阿华州大泉盆地(BigSpringBasin)从1958年至1983年这25年中,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浓度增加了3倍,这是大量施用化肥的结果。美国31个州存在着化肥污染地下水的问题。
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对于农业工人的健康也造成直接的危害。美国农业工人伤亡率仅次于建筑业、采矿业,被列为三大危险行业之一。
(五)美国现代的养畜业,特别是肉牛饲养业,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美国的肉牛饲养主要集中在13个州,有42000处肉牛育肥场;其中200处最大的肉牛育肥场,集中了美国肉牛总数的50%左右。鉴于高度集中饲养,厩肥处理十分困难,造成了很大的空中和地下水的污染。此外,高度集中饲养,用水量也十分集中,造成一些地区采水过量,水源日趋枯竭。美国肉牛育肥场集中的中西部和西部各州,主要依靠横跨8个州、世界上一个最大的地下蓄水层供水,现在其中3个州的地下水已开采了一半,如此长期不断采水,蓄水层早晚有枯竭之虞。美国现代化大规模集中饲养肉牛,不得不用多种化学药物防治疾病和刺激生长。例如,组织代谢类固醇可以使肉牛增生5%一20%,提高饲料利用率5%—12%,增加瘦肉率15%—25%,因此被广泛地采用。美国全国肉牛育肥场中,95%以上使用各种生长激素;1988年,全美的肉牛饲养场用了1500万磅的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而人类食用了化学药物生产的肉类,对健康是不利的。
美国农业部也曾承认:“美国农业生产效率很高,但是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是当初没有充分意识到的。美国农业现代化给社会、环境和健康带来的问题,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
对于美国现代化农业暴露出的种种问题,经过有关方面多年的探索,认为唯一解决问题的对策是,逐渐恢复过去以生态系统渗入农业生产中的方式,也就是逐步推行“低投入可持续农业”(LowinputSustainableagriculture,简称“Lisa”-“丽莎”)的生产方式。具体内容是:第一,充分将固氮技术和生物防治方法运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第二,减少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第三,有效地利用植物和动物内部生物学和遗传学的潜力;第四,将种植业和养畜业最优化地结合起来;第五,注意节约和保存土壤、水、能源和生物学资源,等等。
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一)综台运用高新技术发展智力农业“丽莎”的生产方式提出后,不但美国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十分重视,拨出专款作为研究和试验费用;并且在国家农业学术馆中,设立“丽莎情报中心”传播研究成果。不少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对“丽莎”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人们认识到时代愈进步、科学愈发达,农业生产就愈需要智力来运作。农业未来学家预测,目前太旱、太碱、太瘦、太湿的土地,将来都可以通过特殊先进技术,转变为良田沃野。以色列已经在过去一些无法耕作的土地上,利用滴灌技术栽培柑桔等各种作物,就是明证。
目前我国在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技术路线方面,必须注意到我国农业技术结构的现状和农村经济的条件,技术路线的执行应能促进技术结构的优化。在技术结构上,我们应建立多元复合型的农业技术结构;在技术路线上,应选择以生物技术、有机技术为导向,以工程技术为辅的综合型农业技术路线。在综合发展中突出重点,抓住农业技术创新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的突破点,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产业化。
(二)大力发展精细农业采用精细形态生产方式的原因,首先是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日益医乏,为了经济地利用各种有限资源,只能采取四大密集:技术密集、劳力密集、资金密集和生态密集的手段。其次,运用精细形态的生产方式,可以在过去不能或很难从事农业生产的土地或空间进行生产。例如,干旱缺水、山地陡坡、盐渍滩涂乃至沼泽荒漠地区,都可以用水栽法转变为生产基地。水栽法不用土地,而是用营养液,在控制环境的条件下进行生产。这样,不但延长了生产季节,也扩大了生产的空间。中东一些炎热、干旱、缺水的地区,过去不能生产新鲜的蔬菜,目前已经用水栽法解决了问题。第三,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如果采用精细形态的农业生产方式,创造出高科技、高收入的农业,就一定会吸引青年扎根农村,使农村成为真正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第四,精细形态的农业,在交通方便、风光秀丽的地区,只要稍加装备、经营,就可以成为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中心。这样,既可增加收入、促进农产品销售,又可以让城市居民领略田园风光;牧歌情调。
(三)信息农业方兴未艾当代世界正在由工业化时期进入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通信卫星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同样,现代信息技术也正在向农业领域渗透,形成信息农业。信息农业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农业基础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信息农业又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农业信息化,二是农业信息产业化。
所谓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它首先是一种社会经济形态,是农业经济发展到某一特定过程的概念描述。它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农业信息化又是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进而向信息农业演进的过程,表现为农业工具以手工操作或半机械化操作为基础到以知识技术和信息控制装备为基础的转变过程。
农业信息化有三个明显的特点:(1)农业信息技术在其他技术序列中优先发展;(2)信息资源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农民更注意用信息指导生产和销售;(3)信息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并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据某些预测标准,当一个国家信息产业在农业中的附加值达到或超过农业总产值的50%时,就认为农业实现了信息化。
所谓农业信息产业化,就是将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递、反馈、服务等形成一个一体化的、以信息咨询为主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它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中新兴的独立的第三产业,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信息产业化是发展一优两高农业的需要,是农民进入市场的需要,是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需要,是农业信息部门转变职能、自我发展的需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计算机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可以及时准确预报病虫害的发生期和发生量,做到及时防治,既节省农药,又减少粮食损失。计算机在饲料配制、优化施肥、作物产量预报、渔业捕捞以及农业经济结构优化等方面,都能发挥作用。利用遥感技术调查农业资源,预报自然灾害,也有速度快、效率高的特点。准确的气象预报也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气象卫星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将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到农业领域,将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的影响下,我国从80年代以来,开展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系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的研究,已取得许多重要成果,有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业部1994年开始筹建的“中国农业信息网”现已初具规模,已有1000多个县入网。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大多数县配备了微机用于信息管理。全国已建成了一些大型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优化模拟模型、宏观决策支持系统、农业专家系统、计算机生产管理系统。应用遥感技术进行灾害预测预报与农业估产已取得显著效果。如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研究的“小麦管理计算机专家决策系统”可使小麦增产6%—25%,降低成本4%—8%,增加效益15%—30%;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应用现代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建立的“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系统”,使我国草地的资源管理由过去常规方法上百人10年完成的工作量只需7天即可完成,经3年运行,节约经费1669万元;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所研究的“农业专家系统”能指导农民科学育种、栽培、施肥、防治病虫害、田间管理等,已在二十几个省市推广使用,增产粮食13.5亿公斤,棉花35万担,节肥34万吨。南京经济学院研制的“粮食预警预报系统”可显示我国1959—2020年期间粮食生产、消费的中长期趋势,并可提供对产销缺口进行平衡调整的几种可选方案。
节约农业资源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是核心内容。农业资源,例如土壤、气候、植物和水等是广泛分布在地球表面、而且不断地变化的自然资源。要想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就必须掌握它们的分布、性质及其利用的变化,并取得现时性资料,这用常规技术是无法实现的。科学实验已经证明,只有运用包括卫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空间分析技术、模拟模型技术、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综合的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农业资源信息系统,才有可能及时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现时性的环境资料,并为领导或经营者提供决策咨询方案,以提高领导农业生产的主动性。据预测,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变量播种机和变量施肥机等,重大农业灾害的程度会得到较大程度的预防和控制,农民在每亩田的农活用工量可望从目前的10个左右降至1—2个,种子和化肥的使用量将减少30%—50%,产量却提高10%—30%,其结果必然是农民在轻松劳作的同时,得到更为丰厚的回报。
(四)生态农业大发展所谓生态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以生态科学和原理为指导,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培植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农林牧副渔良性循环,保持大农业稳定发展。
世界上所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人口的增加、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都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BarbaraWard(1914—1981)很早以前就认为美国现代化农业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他对中国南方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将种植水稻和养畜、养鱼结合,充分利用土地和生物资源,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作法十分欣赏,而且提出一个十分有价值的观点:“唯一能够生产足够粮食,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要的方式,是将所有适合耕作的土地,实行双作和三作。”由此可见,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间作、套作、混作、轮作,施用粪肥、厩肥、绿肥,实行生物防治,充分利用土地,精耕细作等似乎落后,但是保证了农业长期持续发展的技术,实际上是先进的生产方式,应该作为今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战略方针。
为了创造一个生态平衡的农业,就必须抛弃原有的以大量消耗石油、化肥、化学农药为代表的农业现代化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遗传工程、生物技术为主的高技术方法。当今时代由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工程等学科的飞快发展,在分子水平上探明生物机能已经成为可能。因此,人们对于利用生物遗传工程技术的研究成果解决农业生产领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寄予很大希望。
遗传工程开始了人类首次涉足动植物机体内部的活动,通过改变基因结构,可以使植物生长得更好、产量更高,并具有内在的抗虫、抗病、抗逆、抗旱和自肥能力;也可以使作物更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在动物方面,运用遗传工程,可以增加产量,提高品质,缩短生长期、妊娠期及增进家畜的各种性能。例如,将美洲驼和骆驼的基因互相移植,使新种具有两者的优点。
遗传工程还可以根据需要,使农牧产品产生某种特殊的品质(风味、色泽、酸甜度、营养价值等等)。科学家已经预见到,将来可以用遗传工程技术育成超级瘦肉型的肉猪、带有鹿肉风味(鹿肉在西方被视为野味之王)的牛肉。
人类目前主要粮食只有6种,科学家预见,到2025年,由于遗传工程的应用,可以增加到37种。这对于丰富人类食物的来源,解决人口不断增加、耕地日益减少的严峻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五)都市型的工厂化农业日趋成熟自然农业最大的特点是靠天吃饭,其生产的状况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大。21世纪,由于实现工厂化,通过运用先进科技,农业生产将摆脱或部分摆脱自然条件的制约。所谓工厂化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车间”(塑料薄膜大棚,玻璃温室等)内,借用阳光或人工灯光进行不间断地农业生产。有的人认为,这是根本改变传统农业的重要方向。
用现代科技装备的工厂化农业,集成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现代先进农艺等,其间作物的播种、生长、施肥、灌溉、环控等全过程都实现自动化,称得上是一个高水准的“种植工厂”。“种植工厂”可以通过对生物和环境的控制,使农业生产中的多种潜力得到充分发挥。首先,在自然或开放的条件下,水、肥、土、热等很难控制,“种植工厂”则可以充分发挥农业环境的有关潜能。其次,良好的“工厂环境”为生物潜力的发挥创造了条件,使农作物的有机物合成、转化和储存等效率大大提高,形状、味道和颜色良好。此外,“种植工厂”还能够很大程度地发掘作物生产的时空潜力:一方面,作物可种植时间得以延长,复种指数得以提高,部分或完全摆脱季节的限制,一些农作物可做到常年均衡供应;另一方面,对温度、光照、供水和营养的有效控制,使作物平面、垂直的生产空间得以拓展,有的立柱栽培技术可增加数倍产量。
由于未来人们保健意识的加强,对食物品质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未来对食物的要求,首先必须符合“干净”和“营养”的标准。所谓“干净”,是指食物不用化肥、农药生产,不用人工防腐剂、染色剂,不经辐射处理。所谓“营养”,是指食物不但保存了最大营养价值,而且不经过长途运输,必须成熟后采收,保持一流鲜度。为了满足上述一系列的严格要求,农产品就必须当地生产、当地消费。
农产品长途运输不但降低品质,还要大量消耗能源,造成大气乃至海洋的污染。不少农产品长途运输的包装材料,是不能“生物降解”的,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据美国环境保护局资料,从1963年到1971年,美国消费的食物,按重量不过增加2.3%,但是,食物运输过程的大、小包装材料,按重量却增加了33%和39%,这就是增加了长途运输的结果。
目前美国已经出现所谓“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SupportedAgriculture)这种生产形态,就是企业将生产和消费在地区内结合起来,逐渐实现农产品的地区自给。
工厂化农业一般适于布局在都市的周围,所以也有“都市型农业”之称,因为“智能型农业工厂”不仅包括蔬菜、园艺花卉,还有畜禽、特种水产品生产以及微生物生产。由于都市有发达的信息、交通和完备的基础设备,加之都市庞大的消费需求,未来的智能型农业工厂必将云集在都市周边,成为都市经济的重要支柱。
篇5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 of 44 counties in Jiangsu Province in recent five years, this paper analys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unty'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empirically studi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unty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ifferent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dicators on the impac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scale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b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ancial efficiency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was not significan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olicy suggestions on how 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financial development;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panel data; county level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最关键、最艰巨、最迫切的一项历史任务[1]。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在众多因素中,金融促进其发展便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农业现代化需要资金支持,强化金融支持力度已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都需要金融服务的大力支持[2-3]。影响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金融路径有3条,分别由储蓄动员效率、储蓄投资转化效率和投资投向效率[4],加大投入到农村中的金融资源,加快农业的转型进程已经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条件。金融机构农业贷款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提高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要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必须要发挥政策扶持作用、深化农村金融改革[5-6]。加大在现代农业发展中金融的支持力度,以金融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已经是县域金融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应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以良好的金融环境来引导和鼓励涉农金融机构加大支农力度,使涉农金融机构扩张“三农”业务的胆子更大、步子更快、效果更好,从而更好地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7-8]。本文基于江苏省44县市近五年的数据来实证研究金融的发展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在一个相对而言比较小的区域来研究县域的金融发展是否影响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希望能从实证分析的结果中得出一些有利于研究我国金融发展与农业现代化之间关系的结论。
1 江苏省农业现代化的现状分析
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本文选取5个具有农业现代化代表性意义的指标,即:农业机械总动力、机耕面积、机播面积、农村用电量和农用柴油使用量。从表1中可以看出:农业机械总动力由2010年的3 937.34×104 kW增长到2014年的4 649.98×104 kW,增长了18.1%;机耕面积增长了10.2%,机播面积增长了36.1%。农村用电量也从2010年的1 472.89×108 kW・h增长到2014年的1 834.93×108 kW・h,增长了24.6%;农用柴油使用量增长了22.8%。
图1和图2从机播面积和机播面积与总播种面积之间的比值两个方面比较了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的农业现代化现状。苏北由于其自身地广人稀、土地肥沃的优越自然条件,总播种面积大,因此,机播面积自然高于苏南和苏中的机播面积,甚至超过了苏南和苏中的机播面积之和。但三大区域的机播面积与总面积之间的比值方面,苏南要好于苏北,这说明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2 县域金融发展对农业现代化影响的实证分析
2.1 数据来源及指标选取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年鉴》(2011―2015),查阅的数据主要有市县社会经济中的农业生产情况、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构成、财政金融及人民生活水平等。
(1)被解释变量。农业现代化指标(Y)。本文研究县域金融发展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因此,农业现代化是本文研究的被解释变量,以江苏省各县市机播面积和总面积之比来衡量农业现代化(Y)。
(2)解释变量。金融规模指标(X1)。金融规模指标由江苏省各县市金融机构的年末存贷款余额占GDP比重来表示。
金融效率指标(X2)。金融效率指标是由江苏省各县市金融机构的年末贷款余额与上年末存款余额的比值来表示。
(3)控制变量。为针对性地研究影响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因素,选取的控制变量指标有人均GDP、人均纯收入、财政支出/GDP、第二产业总值/GDP和第三产业总值/GDP。
2.2 模型设定
本文构建了如下计量模型来研究江苏省县域金融的发展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lnYit=α+β1lnX1it+β2lnX2it+β3lnX3it+β4lnX4it+β5lnX5it+β6lnX6it+β7lnX7it+uit
其中i=1,2,3,…分别代表不同的县市,t=1,2,3,…分别代表不同的年份。Yit、X1it、X2it、X3it、X4it、X5it、X6it、X7it分别表示在年份t、地区i的农业现代化、金融规模(存贷款总额占GDP比重)、金融效率(贷存比)、人均GDP、人均纯收入、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β1、β2、β3、β4、β5、β6、β7为待估系数,uit表示常数项,是随机误差项。
本文采用了IPS检验、Fisher-ADF检验、Fisher-PP检验3种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方法,结果发现在显著水平为0.05的条件下,所有变量的原序列基本都是不平稳序列。因此,对所有变量进行一阶差分后显示平稳序列,说明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变量。
本文使用Hausman检验来确定检验模型是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由表2可以看出,Hausman检验结果是21.996 681,这表明应拒绝原假设,采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
2.3 计量结果分析
本文采用横截面加权法对模型进行回归结果分析,具体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金融发展规模的系数为-0.008 1,这说明金融发展规模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并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与城镇相比,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低于城镇,而且各种金融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分配一直都不均衡。所以,虽然从总体而言,县域金融规模的发展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从短期来看,不均衡的金融规模的发展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不大。从江苏省金融发展效率看,即金融机构贷存比指标的系数为-0.069 0,且在10%水平下显著,存贷比每增加1%,农业现代化水平(机播面积/总面积)会缩小0.069 0%。这说明金融效率的发展并没有对农业现代化水平(机播面积/总面积)起到促进作用,反而是抑制了农业现代化水平(机播面积/总面积),这可能与农村占有的金融资源稀少有关。
从各个控制变量来看,人均GDP、人均纯收入和财政支出/GDP在1%水平下显著,第二产业总值/GDP和第三产业总值/GDP在10%水平下显著。在2010―2014年间,人均纯收入、财政支出/GDP、第二产业总值/GDP和第三产业总值/GDP的提高对农业现代化水平(机播面积/总面积)的扩大起到了推动作用。人均纯收入的回归系数为0.251 3,表明人均纯收入每增加1%,农业现代化水平(机播面积/总面积)就会扩大0.251 3%,说明人均纯收入对农业现代化水平(机播面积/总面积)的扩大作用依然显著。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的回归系数为0.831 2,表明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每增加1%,农业现代化水平(机播面积/总面积)会扩大0.831 2%,因此,政府的相关财政收支政策与农业现代化水平(机播面积/总面积)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政府财政对农业发展的扶持会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第二产业总值占GDP比重的回归系数为4.518 2,表明第二产业总值占GDP比重每增加1%,农业现代化水平(机播面积/总面积)就会扩大4.518 2%。第三产业总值占GDP比重的回归系数为4.637 4,表明第三产业总值占GDP比重每增加1%,农业现代化水平(机播面积/总面积)就会扩大4.637 4%,第二、三产业整体的发展会对农业现代化水平(机播面积/总面积)的扩大起到促进作用。这说明行业间发展的互相促进作用,也就是说,其他行业的发展会带动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发展。
3 对策建议
3.1 促进区域金融协调发展,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江苏省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支农作用的仍然主要是农村信用社模式,融资渠道比较单一,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金融发展缓慢的现状[9]。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完善农村金融组织,推动银行、保险业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共同发展,让农民的存款通过各种金融中介机构得到充分利用,把社会中的闲置资金贷给农民来支持农业的发展。坚持市场化原则,重点支持大型和专业农业企业,大力推广小额信贷组织和村镇银行向民营和外资企业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同时发展农村保险市场,尽快完成农村金融的全覆盖。此外,政府应该鼓励区域间的金融合作,利用苏南农村银行的闲置资金贷款给苏中和苏北的农业种植户,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增强苏中和苏北的农村金融服务。
3.2 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纯收入
经济发展是核心,要大力发展各县市,尤其是农村的基础经济建设和农业生产。从实证结果中可以看出人均纯收入仍然对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所以要提高人均纯收入尤其是农民的人均纯收入。
3.3 创新农村金融业务,加强金融支农的政策扶持
农村金融业务应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相匹配,农业现代化水平越高,对金融业务创新要求越高。积极探索金融行业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鼓励发展适合农业农村特点和需求的金融服务[10]。同时,农村中的居民应该转变传统的观念,普及一定的金融知识。加大惠农政策的补贴,增加银行对农业的贷款,并对农业现代化领头企业、种植大户的贷款进行补贴。
3.4 提高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
江苏省,尤其是苏南区域相对而言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很小,但实证结果表明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确实能够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因此,江苏省在保持现有的增加速度下,提高工业和服务业对农业的反哺作用,继续推动农业现代化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喜梅,彭云.农村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途径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2(2):86-91.
[2]代红丽. 广西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J].人民论坛,2012(12):76-77
[3]郑凌霄,刘宁宁.江苏省农业现代化的金融支持研究[J].农业经济,2015(11):105-107.
[4]顾宁,余孟阳.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路径识别[J].农业经济问题,2013(9):58-64.
[5]周成,王芳,唐梅.农业信贷对四川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贡献度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4,20(2):30-36.
[6]李钊.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路径识别[J].农业经济,2015(8):112-113.
[7]陈杰.金融支持现代化农业发展研究:以广西为例[J].区域金融研究,2013(10):8-13.
篇6
何为现代农业?本质上说就是利用先进的科技,现代化的技术,现代化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对农业的生产、管理、到销售过程进行优化,让农业能够不再局限于传统农业,使农业发展符合现代化的发展需求。现代农业之所以称之为现代农业,与当今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密不可分的。众所周知,农业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将现代化的科技引入农业。高科技的应用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当今互联网、人工智能、信息化等飞速发展的时代,高科技的应用备受注目。如今,农业信息化、智能化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话题。如何能够让高科技引领农业的发展为各国所关注。在这种条件下,智慧农业的发展无疑给农业带来了新的推动力量,其所涉及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都与当今的科技发展热潮息息相关。智慧农业的到来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农业将来更进一步的科技化推进做好了准备。
2智慧农业的概念
所谓智慧农业,指的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科技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通过设置的各种传感器和网络对农作的生长周期进行测控,通过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为农业生产、管理提供可靠依据,并对农业作业进行指导,以最高效的资源利用、最低的成本消耗、最低的环境污染、最低的风险使农业得到最好的发展。智慧农业给现代农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推动现代农业更进一步发展,其高科技的利用,科学化的管理,科学化的分析指导无疑都将农业现代化的因素融入到了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之中。智能农业的发展将现代化的成分带入农业之中,推进了农业的更新变革,推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3智慧农业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3.1智慧农业推动高科技发展,推进新技术运用于农业
科技的兴起带动智慧农业的发展。智慧农业中所运用的高科技种类非常多,如电子传感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都是当今时代迅速发展起来高新技术,智慧农业是将这些高新技术应用于传统的农业之中,使传统农业的作业方式得到更新。它改变了以往劳动作业中繁杂的人力劳动以及经验判断,采用更加科学的实时监测与实时状况分析,对农作物的生长有了更好的判断,能够随时随地补充农作物所需的养分,给以农作物生长过程最好的照料。通过传感技术的应用,更丰富了农业作业的检测力度。大数据的收集,改善了农田作业制度,将高科技的数据化管理应用于农业,推动农业管理模式的科技化。物联网的建立使得农业的产业模式更加丰富,加深了农业的产业链,提高了农业产出效率。这些新科技的推广应用无不推动农业进一步向高层次发展。而这些应用的推进同时也扩展了高科技的应用范围,使这些高科技又在不断的实践中更新,进一退推动其在农业中的作用。智慧农业带来的不仅仅是农业作业方式的改变,更是农业的技术革新,智慧农业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3.2智慧农业推动农业作业的手段变化,使农业作业管理
更加现代化、科学化智慧农业给农业带来的不仅仅是高科技的应用,技术的革新,更使的农业的管理方式更加科学。智慧农业对农业的管理模式更加先进。智慧农业是通过传感器反馈,然后经过大数据处理得到的农业实时数据,这一点在老的传统的农业管理模式上实现了非常强的突破。老的传统农业对农业的管理实际上是一种人为管理,主要通过勘查、观测,做出经验性的判断然后对农业进行管理,缺乏实际评测的准确性,往往在管理中人为因素比较强。而智慧农业一改以前的管理模式,通过高科技的手段对农作物生长时的土壤酸碱度、空气温度、湿度及作物的缺水情况进行实时监测,确保了作物在生长过程中的每时每刻的问题的发现,对于各指标不足的情况可以及时调控,同时对于作物的管理也免去了很多人力。在管理模式上,更多的是以数据分析为主,通过传感器得到的数据,对作物生长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对作物阶段性的成长数据反馈到数据库,经过一系列审核,评测之后,有专家综合各种数据资料对作物整体作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解析,进一步指导农民农业的作业方向,从而使农业作业更具科学性与预见性。这种管理模式摆脱了以往对农业生产的经验判断,管理更加科学、准确,减少了不必要的劳动,节约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使农业管理更加现代化。
3.3智慧农业要求农民的作业更加科学化,职业技能更加专业化
智慧农业发展带动了高科技发展,使得农业的管理模式更加现代化,更要求农民的职业素养能够达到更高的要求。首先,智慧农业中运用的高科技比较多,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含量较高,这就要求我们的农业从业者有更高的知识含量。对于高科技产品的操作必须能够熟悉善用,能够对农业作业的各项数据的进行读取分析。其次,农业从业者要善用网络,获取各种信息,对农业操作、农业作业进行把控。再次,农业从业者必须具备相应的农业知识与技能,以及符合农业智能化的管理手段。只有具备了关于现代农业发展的专业素质才能更好地进行农业生产。所以,智慧农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农业的技术发展,更要求农业从业者的素质得到提高,符合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条件。总体来说,智慧农业的应用是对农业现代化的一种推进。智慧农业将高科技应用于农业当中,将传统农业进行转变,使农业的生产、作业、管理更加现代化,使得农业更符合时代的发展特征。以科技的进步来拉动农业的发展,让新的技术融入到农业的生产过程之中,同时也让从业者能够进一步提升自己,更加专业化、高素质化。不管从生产、管理、还是人的素质都得到进一步改善,也使得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能够更加顺利,农业的生产效率更高。智慧农业的出现实实在在的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也因智慧农业的到来更加迅捷。
4智慧农业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启示
4.1推动农业智能化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
智慧农业的发展无疑是一场农业的高科技革命,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背景下,智慧农业的发展更将现代化的技术融入农业,我们应当推动农业的智慧化发展,以此来推动农业的现代化,通过智能农业的高科技应用,来带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使我国农业的发展更符合时代特征,让农业更快地实现现代化。
4.2加强政府支持力度,推动智能农业发展
智能农业发展能带动农业的现代化。各级政府应结合国家农业发展规划,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智慧农业发展规划,通过加强引导,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有实力的农业企业、金融机构等参与到智能农业的发展中来。同时,应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通过规划、激励与引导是智慧农业融入农业的发展之中,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篇7
一、农业现代化思潮--二十世纪的主旋律
从原始农业转变为传统农业,再从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或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十九世纪工业与科学技术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准备了条件。1892年第一台拖拉机问世,1840年李比希营养归还学说出台,再加上达尔文杂种优势理论与摩尔根遗传学理论等,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思潮与行动的产生与发展。其主要内容是以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实行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水利化;以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杂交玉米等高产新品种与新耕法替代老品种老经验;以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农业,用开放式的商品经济替代封闭式的自给性传统经济。
农业现代化思潮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世界农业一反过去几千年老牛破车的步伐,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本世纪四十年代美国率先实现了以机械化为主要特征的农业现代化,到六十年代占世界耕地面积40%人口24%的工业化国家先后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从本纪初到八十年代中期,世界人口增加了2倍,但谷物增长2.3倍,农业产值增加24倍,用事实否定了马尔萨斯关于人口增长快于粮食增长的悲观预测。劳动生产率空前提高,美国一个农民人均产粮已达110吨,产肉101吨,可养活80个人。目前,由于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加上粮肉生产过剩而将注意力转向环境,因而作为一种思潮的农业现代化已经不再受青睐,但实际行动仍在继续,而且进一步向现代化迈进。发展中国家正在进行的绿色革命实际上也是农业现代化思潮的影响而衍生的一种行动。
现代农业在产生奇迹般增加产品与效益的同时,由于曾对资源环境的忽视而带来某些负面效应。例如能源消耗急剧增加,从1950年的0.36亿吨增加到1985年的2.6亿吨石油当量,因而有人贬称之为“石油农业”;农药、除草剂等化学品对环境与食品安全构成威胁;有人还担心大量施用化肥会不会破坏地力和污染地下水;有人还将主要是工业化引起的水、空气污染也归咎于现代农业。这些问题正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近来已将资源环境良化纳入并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自然农业思潮——一次超凡脱俗的尝试
作为一种对农业现代化的逆反,七十年代西方出现了企图替代现代农业的第一次尝试,即自然农业思潮。其派别与口号多种多样,如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生物农业、替代农业、再生农业、自然农法、超工业农业等等。形成了在学术界颇有影响的农业思潮。较有名气的英国真菌学家霍华德提倡的“有机农业”,1971年美国土壤学家艾希瑞克发起的“生态农业”,日本的福冈正信写了一本《绿的哲学》,提倡无施肥无耕作无农药无除草的“自然农法”等。这股思潮在哲理上提倡归朴还真,与自然和谐一致,尽量减少人类对自然的干预,主张低投入;在技术内容上强调传统农业技术,提倡堆肥、轮作、豆科作物、生物防治等,排斥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中的人工合成化学品(化肥、农药、除草剂、饲料添加剂)与生物工程技术;在管理上主张小型,自给自足,强调农户(场)内闭合式物质循环而排斥农户外的投入。这股思潮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大,但受生态至上的环境保护主义的推动,在学术界曾一度时髦。然而就是在西方也争论甚大,提倡者认为这是一种农业的“理想国”,反对者认为是“复古”,是“神话”。
自然农业思潮有其积极与消极的方面。它强调崇尚自然,对唤起环境保护意识起了积极的作用,纠正了现代农业只强调产品与效益而忽视资源环境的不足;它所强调的某些传统农业技术仍有其积极的作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作为一种农业的特殊模式,在某些情况下少量应用(如旅游景点、安全食品)也是不足为怪的。另一方面,这股思潮又极端地强调自然而走向否定人的能动作用,反对投入,反对人工合成品,企图返回古代式传统技术而否定现代科学。在理论上,违反最基本的能量转换与散逸定津,企图实行自我封闭式的物质循环模式,而滑向科学上的倒退。因此,作为一种农业的整体战略是不足取的,在实际生产上,由于它只强调保护自然资源环境而忽视生产与经济,因而不能广泛地被农民与政府接受。在欧美试行的各种自然农业模式,比重极少(占耕地千分之几)。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下去而被可持续农业思潮所代替。
三、可持续农业思潮——当前的热点
本世纪中后期,为抵制工业化所产生的消极影响,环境保护主义风起云涌席卷全球,罗马俱乐部悲观主义的代表作《增长的极限》译成了几十种文字,“生态危机”、“粮食危机”、“资源环境危机”、“经济滞胀”,以至于“世界末日”等说法震撼人心。在农业上,鉴于自然农业尝试的失败,八十年代中期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可持续农业的思潮,企图以此作为替代现代农业的第二次尝试。
在吸取现代农业、自然农业优缺点及成败教训的基础上,可持续农业思潮既强调粮食安全与发展
农村经济,又强调保护资源环境,实现生产、经济、生态三个持续性的统一。既强调发展当前的农业而又不破坏资源环境,兼顾当前与长远,促使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与自然农业受到冷落的处境不同,可持续农业思潮一出现,国际社会即刮目相待。许多国际机构,联合国粮农组织、开发计划署、环境署、世界银行以及许多国际性农业研究机构都纷纷以此作为发展农业的指导思想,有的国家政府或议会还通过相应决议与法律措施。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发展与环境”世界首脑会议上通过“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的宣言,成为一个里程碑。1993年在北京召开了“国际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学术讨沦会”,1994年4月中国国务院通过“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人口、环境、发展”白皮书,其中将农业与农村的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作为一种农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可持续性获得了国内外各界的广泛赞同。强调农业的当前与长远的结合,重视持续能力的建设,这是具有重要理沦与现实意义的。当然,由于时间尚短,对于可持续农业究竟是什么,仍然仁者见仁、意见各异。可持续性究竟只是一种思路或农业的属性,还是一种策略与模式等问题尚在争论中。至于可持续农业的定义、内涵、技术体系等更是众说纷坛。一些西方国家专家简单地将环境保护技术或自然农业提倡的某些传统农业技术移花接木就作为可持续农业的技术内容,有的甚至以传统技术排斥现代科学技术,或只强调环境而排斥发展。这些观点招致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异议与批评。越来越多的人倾向干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农业的思路与战略,而不是一种具体操作的模式,更不能将某些西方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模式嫁接在可持续农业的头上。也有人认为可持续农业内容空洞难以操作,以至在1996年底在罗马召开的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上,粮农组织尽管仍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但已转而将农业与粮食安全的突出地位让给了“新的绿色革命”。
至于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我们的认识是,这两者不是对立或相互替代而是互为补充的关系。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化是从不同角度上反映了农业发展的方向与战略,可持续性强调了农业发展的态势与后续能力,弥补了原有农业现代化的不足,但它不能替代农业现代化中有关物质装备现代化、技术现代化、商品化、市场化等各项内容。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讲,今后的任务,是将传统农业转变为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与持续化。
四、绿色革命思潮——发展中国家振兴农业之依托
本世纪六十年代,在发达国家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在发展中国家开展了有声有色的绿色革命。这一思潮与行动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推广高产新品种(如矮秆小麦、矮秆水稻、杂交稻)带动农业的全面发展,但只改变品种而不改变生产条件收效甚微。因此,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形成了种子十化肥+灌溉三驾马车一起上的局面,故有人又称之为“肥水农业”。其实质是农业现代化的一种衍生与前奏曲。由于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弱、劳力多、规模小,因而与发达国家不同,其强调的重点不是机械化而是投资少见效快的新品种与化肥、农药等,水利对多数地处热带、亚热带的发展中国家十分重要。绿色革命在亚洲、拉丁美洲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六十年代以来,整个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快于发达国家。以1961~1965年作为100%,1992年发达国家农业生产指数149,而发展中国家为238(中国280)。八十年代后期与1950年相比,农业总产值发达国家增加0.86倍,而发展中国家达1.64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农业总产值之比也由2:1变力1:1。
可惜,作为一种思潮,绿色革命在七十年代后遭到厄运。一些来自发达国家的专家批评绿色革命造成了农村两极分化,贫苦农民困无力购置新品种种子、化肥、农药等而难以从绿色革命中得到好处。随后自然农业、可持续农业思潮又接踵而起,这样,绿色革命思潮就沉寂了下来。但是,这一思潮指导下的行动却在发展中国家继续开花结果。其中,中国与印度被认为是绿色革命的典范。
最近,在沉寂了1/4世纪以后,绿色革命在罗马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上重新被提了出来。出乎许多人的预料,联合国粮农组织并未将当前世界的热点——可持续农业——作为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主要手段,而将“新的绿色革命”放在突出地位。重新肯定了新品种、化肥、灌溉、农药在农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特别强调化肥与灌溉是“新的绿色革命”的重要部分,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所谓“新”主要有两点。一是绿色革命的四大技术手段必须与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采取相应的政策与科技进步并增加投入。二是将绿色革命的各项技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重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也曾有人主张将新的绿色革命建立在生物工程基础之上,但鉴于来自生态保护主义的强烈反对与抵制,联合国粮农组织采取了十分审慎的态度。总的认为生物工程是有前途的,但它“是国际争论的焦点,发展中国家要在10~20年后才能理解到它的好处”。
五、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集约持续农业
以上四种思潮各有所长与所短,各有它的背景与适应性,农业具有极大的地域性与差异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农业的思路、目标、内容、技术体系都不尽相同。发达国家人均占有谷物750公斤,肉类60公斤,而发展中国家却分别只有250公斤与12公斤。因此,前者已将关注的热点放在环境上,而后者仍将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在最近的罗马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上与会的60位首脑中,来自发达国家的仅有一位,说明了立场与爱憎的分明。因此,我们在努力吸收世界各种农业思潮与理论精华的同时,一定要冷静地加以辨别,关键在于“中国化”。
1949年以来,中国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与农村生态环境获得了持续的发展与改善。但是目前农业生产与环境形势也日趋严峻,怎样养活养好十多亿中国人已成为世界注目的焦点。在罗马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期间一位美国记者提出:“你认为中国真的能够达到粮食自给吗?”我的回答是“在今后一二十年内,如果我们真正去努力搞好农业,而且按适合中国国情的方向道路去进行的话,做到粮食
基本自给(95%)不是不可能的”。那么什么是中国式的农业发展的方向道路呢?
篇8
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
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
新型农业现代化是以粮食和农业优质高产为前提,以绿色生态安全、信息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特色化产业化程度高为主要标志,以基础设施、机械装备、服务体系、科学技术和农民素质为有力支撑的农业现代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商品率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是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相协调的农业现代化。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特征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优质高产高效。新型农业现代化盈仓富农、强基固本,不仅注重综合生产能力提升、注重粮食和农业稳产高产,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而且注重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的提高,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走的是数量、质量、效益三者并重之路,全面提高农业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2.绿色生态安全。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越来越看重农产品的营养、生态、安全。新型农业现代化践行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确保农产品安全和食品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新型农业现代化注重发展节约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碳汇林业,确保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农产品和食品的质量安全。
3.信息化覆盖广。新型农业现代化能够把握信息技术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创新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技术、模式和机制,以全面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为主攻方向,以农业农村信息化重大示范工程建设为抓手,健全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完善农业农村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不断提高信息化服务“三农”的水平。
4.“六化”程度高。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标准化特色化产业化并进,是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特征。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是手段,标准化、特色化是方苗洁,女,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郑州 450002)。
向,产业化是有效途径。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必须促进农业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提升农业的标准化、组织化,突出农业生产特色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
5.多功能性。新型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经济功能,同时具有生态调节功能、文化传承功能和休闲观光等功能。新型农业现代化要求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立体农业,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的保障食品供给、提供工业原料、促进就业增收、发展休闲观光、传承优秀文化、涵养生态环境等功能,拉长农业产业价值链条,使农业在经济社会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6.拥有较有力的支撑体系。新型农业现代化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以打破传统农业地域和时令的限制,集约高效利用资源,使单位面积产出成倍增长。新型农业现代化拥有现代的农业机械装备,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劳动成本。新型农业现代化拥有健全的服务体系,可以实现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的有效对接,大幅度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新型农业现代化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有力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也是加快农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民,则是解决“将来谁来种好田”这一难题的根本,是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的主体。
7.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新型农业现代化是“三化”协调发展的基础,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原料和劳动力,为新型城镇化拓展发展空间。同时,新型城镇化有效减少农村人口、加快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效益;新型工业化则为新型农业现代化提供资金、技术、装备和信息等方面的支持,不断增强现代农业的发展能力。新型“三化”的协调发展,将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是相对于传统农业现代化而言的。新型农业现代化与传统农业现代化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从基本内容上看,传统的农业现代化注重从自给型农业向市场化农业转变,新型农业现代化注重从市场化农业向知识型农业转变。从发展目标看,传统农业现代化注重提高农业效率、保证农产品供需平衡等,新型农业现代化注重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保证食品安全等。从思想观念看,传统农业现代化注重效率、产量、技术、收入等,新型农业现代化注重效益、质量、创新、环境等。从转化动力看,传统农业现代化注重由技术、制度、资本、人口、工业化等因素推动,新型农业现代化注重由知识、信息、创新、生态意识、市场竞争等因素推动。从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关系看,传统农业现代化服务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奉献多、回报少,新型农业现代化则是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相融合,三者成为有机整体,不可分割、互促共进、协调发展。
采取有力措施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
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方针,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向农业发展的深度广度进军,不断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持续增加农民务农收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定提高粮食和农业产量,必须改变农业基础设施长期薄弱的局面。要加大农业主产区投入力度,重视水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以建设高标准粮田、改造中低产田和基本农田保护为主导,把完善农田水利设施作为重中之重,整体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灌溉工程建设,进一步发挥灌区在农业生产中的主体作用。激励和扶持农民投工投劳进行农田治理改造,加快沃土工程建设步伐。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建立节水型农作制度和与之相匹配的技术体系、工程体系,推广“喷灌”、“滴灌”。加强完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建设,加快粮食核心区排涝设备更新改造,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增加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拨付资金,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保障工程发挥长期效益。
2.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在人增田减的背景下,把主攻单产、提质提效作为农业发展的重点,其关键是靠科技创新。要不断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促进产学研密切结合,形成开放、竞争、协作的农业科技发展机制,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高度重视种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加强高产优质农产品品种的研发、选育、引进、推广,基本实现良种化。加强集约化种养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农业绿色生产和农产品安全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现代物流技术、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技术、生物灾害预警和防控技术等的研发和推广。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加强农民的农业技能培训,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引导农民改善耕地质量和耕作制度,提高科学种田水平。
3.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以数字化、智能化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加快科技含量高、节能环保、操作安全的农业机械发展。从过去侧重于小麦生产机械化转向玉米、水稻、花生、蔬菜、花卉等更广阔领域的机械化;从侧重于产中转向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机械化。重点实施秋粮生产机械化工程,积极推进秋作物生产机械化。搞好高效低碳农业机械装备技术集成与示范、现代农业机械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提升、农机化技术推广示范基地等项目,加快经济作物、设施农业和保护性耕作等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加强县级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建设农机专业合作社,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建设农机跨区作业信息网络设施和智能调度管理服务平台,提高农机信息化服务水平,提高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率。
4.积极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能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高效利用农业资源要素,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要从拓展农业多功能出发,科学划分农业功能区,确定地区农业发展方向,促进农业在衣食保障之外的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的开发,通过完善相关区域政策,形成区域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农业产业体系。要围绕主导产品,因地制宜发展循环农业、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业及农村二三产业等,增强农业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农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并以此为重点,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农村流动和聚集,促进土地增值收益更多地用于新型现代农业发展。要注重依托区位优势和环境优势,把特色文化与旅游业融合起来,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
5.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集约规模经营,是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提高收入的重要途径,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力抓手。要积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把农户引领到农业商品化、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发展的轨道。推进农业经营机制创新,建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户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用益物权。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依托优势资源和主导产业,积极培育发展农业种田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专业协会和产业化经营组织等规模经营主体,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经营方式,推动土地、资金、技术、装备和劳动力的联合和合作。
6.促进农业农村信息化。信息化是大幅提高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实现产业链条一体化的基本手段。要全面促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强化各级部门信息服务功能,形成与国内外接轨的高效畅通的农业信息网络,多渠道把科技信息、供求信息及时准确提供给每个农户。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精准农业、数字农业,提高农业智能化水平;围绕农产品安全控制,加强信息监控体系建设;围绕农村市场流通,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围绕农业技术体系建设,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及时准确地提供气象信息服务。
7.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力度。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防护林、太行山绿化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及山区生态体系建设、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城市林业生态建设、村镇绿化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推动平原林业建设再上新台阶,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综合农田防护林体系。开展库区水保综合治理、重点水保工程建设、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坡耕地水土综合整治等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减少风沙、酸雨、干热风、水土流失。减少面源污染,形成城乡一体化的节能减排格局,杜绝工业化向农村“污染转移”。改善重点流域区域环境质量,健全饮用水源保护区制度。完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机制,营造稳定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和城乡宜居的森林生态环境体系。
8.强化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构建农业内部循环体系、企业内部循环体系及农户家庭循环体系。强化农村再生资源的回收加工利用,扶持秸秆还田农业技术的研发、改进和普及,大力推广秸秆还田、秸秆养畜、秸秆气化。积极发展节约型农业,推广以节地、节水、节能、节种、节肥、节药为重点的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减少资源消耗和物质投入,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加大测土配方施肥,积极推广使用有机肥、缓释肥,扩大绿肥种植面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改良土壤。推广应用立体种养等新型高效农作模式。推进生物质能源开发,普及以农村户用沼气为重点的清洁能源。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化,努力打造功能多样、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
9.优化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在平原地区,围绕粮、棉、油、肉类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发展标准化、规模化种养基地,重点提升大宗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水平,促进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强化保障性基本农产品生产功能,建成农业现代化与工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示范区。在山地丘陵区,发展生态绿色农业,发挥农业的生态保护功能,突出优势农产品的区域特色和高效致富功能,重点发展食草畜牧和林果、中药材、茶叶、食用菌、烟叶、桑蚕等优势特色农业,努力扩大加工规模,促进农业现代化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围绕中心城市,建设都市农业区,积极开发多元服务城市的农业,拓展农业衍生服务功能,发展具有观光、休闲、旅游、生态、科技示范功能的城市服务型农业,实现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
10.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科学制定优势特色农产品和原产地农产品的地方标准,建立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科学适用,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农业标准体系。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围绕培育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坚持农业标准的实施与科技推广、产业化经营相结合,着力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从原料生产到产品销售的标准化建设。完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功能齐全、管理规范、布局合理、服务有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加快推进农产品市场准入,健全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切实落实好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形成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支持河南农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1,(57).
[2]韩长赋.毫不动摇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J].求是,2010,(10).
[3]吴海峰.河南新农村建设“三化”合力推进的思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3).
篇9
随着农村社会的快速发展,深层次的矛盾不断凸显,尤其是城市化进程和土地资源市场配置问题更加突出。当前我们正处于新旧体制过渡时期,旧的体制和制度因素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农业生产力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必须进行制度创新,从根本上优化农村改革发展的制度环境,为新型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1)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打破二元结构,必须要创造条件,让农民愿意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并安家落户。从目前来看,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就是必须消除城乡之间在居住、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税收、财政和金融等等方面不公平和二元化的政策和制度,实现政策的统一和制度的公平,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才能为推动“三化”协调发展提供强劲动力。(2)创新土地产权制度,进一步明确农民产权。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及农村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土地问题深层次的矛盾和缺陷重新凸显。土地产权不明晰,土地资本功能弱化,都降低了土地的配置效率和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创新。一是为农地确权颁证赋能,进行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二是实现土地资本化,推行土地股份合作制。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的基础上,推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建立起“土地变股权、农户当股东、收益靠分红”的土地经营新机制。三是建立土地流转调控制度。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建立多层次的、覆盖城乡的、统一的农村保障制度,为农民解除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后顾之忧,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市场发育,实现土地转让的公平性和竞争性,使农村土地与国有土地享有平等权益。
二、加快技术创新,强化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科技支撑
篇10
一、农业现代化思潮--二十世纪的主旋律
从原始农业转变为传统农业,再从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或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十九世纪工业与科学技术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准备了条件。1892年第一台拖拉机问世,1840年李比希营养归还学说出台,再加上达尔文杂种优势理论与摩尔根遗传学理论等,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思潮与行动的产生与发展。其主要内容是以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实行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水利化;以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杂交玉米等高产新品种与新耕法替代老品种老经验;以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农业,用开放式的商品经济替代封闭式的自给性传统经济。
农业现代化思潮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世界农业一反过去几千年老牛破车的步伐,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本世纪四十年代美国率先实现了以机械化为主要特征的农业现代化,到六十年代占世界耕地面积40%人口24%的工业化国家先后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从本纪初到八十年代中期,世界人口增加了2倍,但谷物增长2.3倍,农业产值增加24倍,用事实否定了马尔萨斯关于人口增长快于粮食增长的悲观预测。劳动生产率空前提高,美国一个农民人均产粮已达110吨,产肉101吨,可养活80个人。目前,由于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加上粮肉生产过剩而将注意力转向环境,因而作为一种思潮的农业现代化已经不再受青睐,但实际行动仍在继续,而且进一步向现代化迈进。发展中国家正在进行的绿色革命实际上也是农业现代化思潮的影响而衍生的一种行动。
现代农业在产生奇迹般增加产品与效益的同时,由于曾对资源环境的忽视而带来某些负面效应。例如能源消耗急剧增加,从1950年的0.36亿吨增加到1985年的2.6亿吨石油当量,因而有人贬称之为“石油农业”;农药、除草剂等化学品对环境与食品安全构成威胁;有人还担心大量施用化肥会不会破坏地力和污染地下水;有人还将主要是工业化引起的水、空气污染也归咎于现代农业。这些问题正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近来已将资源环境良化纳入并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自然农业思潮——一次超凡脱俗的尝试
作为一种对农业现代化的逆反,七十年代西方出现了企图替代现代农业的第一次尝试,即自然农业思潮。其派别与口号多种多样,如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生物农业、替代农业、再生农业、自然农法、超工业农业等等。形成了在学术界颇有影响的农业思潮。较有名气的英国真菌学家霍华德提倡的“有机农业”,1971年美国土壤学家艾希瑞克发起的“生态农业”,日本的福冈正信写了一本《绿的哲学》,提倡无施肥无耕作无农药无除草的“自然农法”等。这股思潮在哲理上提倡归朴还真,与自然和谐一致,尽量减少人类对自然的干预,主张低投入;在技术内容上强调传统农业技术,提倡堆肥、轮作、豆科作物、生物防治等,排斥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中的人工合成化学品(化肥、农药、除草剂、饲料添加剂)与生物工程技术;在管理上主张小型,自给自足,强调农户(场)内闭合式物质循环而排斥农户外的投入。这股思潮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大,但受生态至上的环境保护主义的推动,在学术界曾一度时髦。然而就是在西方也争论甚大,提倡者认为这是一种农业的“理想国”,反对者认为是“复古”,是“神话”。
自然农业思潮有其积极与消极的方面。它强调崇尚自然,对唤起环境保护意识起了积极的作用,纠正了现代农业只强调产品与效益而忽视资源环境的不足;它所强调的某些传统农业技术仍有其积极的作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作为一种农业的特殊模式,在某些情况下少量应用(如旅游景点、安全食品)也是不足为怪的。另一方面,这股思潮又极端地强调自然而走向否定人的能动作用,反对投入,反对人工合成品,企图返回古代式传统技术而否定现代科学。在理论上,违反最基本的能量转换与散逸定津,企图实行自我封闭式的物质循环模式,而滑向科学上的倒退。因此,作为一种农业的整体战略是不足取的,在实际生产上,由于它只强调保护自然资源环境而忽视生产与经济,因而不能广泛地被农民与政府接受。在欧美试行的各种自然农业模式,比重极少(占耕地千分之几)。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下去而被可持续农业思潮所代替。
三、可持续农业思潮——当前的热点
本世纪中后期,为抵制工业化所产生的消极影响,环境保护主义风起云涌席卷全球,罗马俱乐部悲观主义的代表作《增长的极限》译成了几十种文字,“生态危机”、“粮食危机”、“资源环境危机”、“经济滞胀”,以至于“世界末日”等说法震撼人心。在农业上,鉴于自然农业尝试的失败,八十年代中期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可持续农业的思潮,企图以此作为替代现代农业的第二次尝试。
在吸取现代农业、自然农业优缺点及成败教训的基础上,可持续农业思潮既强调粮食安全与发展农村经济,又强调保护资源环境,实现生产、经济、生态三个持续性的统一。既强调发展当前的农业而又不破坏资源环境,兼顾当前与长远,促使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与自然农业受到冷落的处境不同,可持续农业思潮一出现,国际社会即刮目相待。许多国际机构,联合国粮农组织、开发计划署、环境署、世界银行以及许多国际性农业研究机构都纷纷以此作为发展农业的指导思想,有的国家政府或议会还通过相应决议与法律措施。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发展与环境”世界首脑会议上通过“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的宣言,成为一个里程碑。1993年在北京召开了“国际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学术讨沦会”,1994年4月中国国务院通过“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人口、环境、发展”白皮书,其中将农业与农村的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作为一种农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可持续性获得了国内外各界的广泛赞同。强调农业的当前与长远的结合,重视持续能力的建设,这是具有重要理沦与现实意义的。当然,由于时间尚短,对于可持续农业究竟是什么,仍然仁者见仁、意见各异。可持续性究竟只是一种思路或农业的属性,还是一种策略与模式等问题尚在争论中。至于可持续农业的定义、内涵、技术体系等更是众说纷坛。一些西方国家专家简单地将环境保护技术或自然农业提倡的某些传统农业技术移花接木就作为可持续农业的技术内容,有的甚至以传统技术排斥现代科学技术,或只强调环境而排斥发展。这些观点招致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异议与批评。越来越多的人倾向干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农业的思路与战略,而不是一种具体操作的模式,更不能将某些西方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模式嫁接在可持续农业的头上。也有人认为可持续农业内容空洞难以操作,以至在1996年底在罗马召开的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上,粮农组织尽管仍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但已转而将农业与粮食安全的突出地位让给了“新的绿色革命”。
至于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我们的认识是,这两者不是对立或相互替代而是互为补充的关系。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化是从不同角度上反映了农业发展的方向与战略,可持续性强调了农业发展的态势与后续能力,弥补了原有农业现代化的不足,但它不能替代农业现代化中有关物质装备现代化、技术现代化、商品化、市场化等各项内容。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讲,今后的任务,是将传统农业转变为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与持续化。
四、绿色革命思潮——发展中国家振兴农业之依托
本世纪六十年代,在发达国家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在发展中国家开展了有声有色的绿色革命。这一思潮与行动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推广高产新品种(如矮秆小麦、矮秆水稻、杂交稻)带动农业的全面发展,但只改变品种而不改变生产条件收效甚微。因此,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形成了种子十化肥+灌溉三驾马车一起上的局面,故有人又称之为“肥水农业”。其实质是农业现代化的一种衍生与前奏曲。由于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弱、劳力多、规模小,因而与发达国家不同,其强调的重点不是机械化而是投资少见效快的新品种与化肥、农药等,水利对多数地处热带、亚热带的发展中国家十分重要。绿色革命在亚洲、拉丁美洲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六十年代以来,整个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快于发达国家。以1961~1965年作为100%,1992年发达国家农业生产指数149,而发展中国家为238(中国280)。八十年代后期与1950年相比,农业总产值发达国家增加0.86倍,而发展中国家达1.64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农业总产值之比也由2:1变力1:1。
可惜,作为一种思潮,绿色革命在七十年代后遭到厄运。一些来自发达国家的专家批评绿色革命造成了农村两极分化,贫苦农民困无力购置新品种种子、化肥、农药等而难以从绿色革命中得到好处。随后自然农业、可持续农业思潮又接踵而起,这样,绿色革命思潮就沉寂了下来。但是,这一思潮指导下的行动却在发展中国家继续开花结果。其中,中国与印度被认为是绿色革命的典范。
最近,在沉寂了1/4世纪以后,绿色革命在罗马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上重新被提了出来。出乎许多人的预料,联合国粮农组织并未将当前世界的热点——可持续农业——作为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主要手段,而将“新的绿色革命”放在突出地位。重新肯定了新品种、化肥、灌溉、农药在农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特别强调化肥与灌溉是“新的绿色革命”的重要部分,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所谓“新”主要有两点。一是绿色革命的四大技术手段必须与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采取相应的政策与科技进步并增加投入。二是将绿色革命的各项技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重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也曾有人主张将新的绿色革命建立在生物工程基础之上,但鉴于来自生态保护主义的强烈反对与抵制,联合国粮农组织采取了十分审慎的态度。总的认为生物工程是有前途的,但它“是国际争论的焦点,发展中国家要在10~20年后才能理解到它的好处”。
五、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集约持续农业
以上四种思潮各有所长与所短,各有它的背景与适应性,农业具有极大的地域性与差异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农业的思路、目标、内容、技术体系都不尽相同。发达国家人均占有谷物750公斤,肉类60公斤,而发展中国家却分别只有250公斤与12公斤。因此,前者已将关注的热点放在环境上,而后者仍将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在最近的罗马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上与会的60位首脑中,来自发达国家的仅有一位,说明了立场与爱憎的分明。因此,我们在努力吸收世界各种农业思潮与理论精华的同时,一定要冷静地加以辨别,关键在于“中国化”。
1949年以来,中国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与农村生态环境获得了持续的发展与改善。但是目前农业生产与环境形势也日趋严峻,怎样养活养好十多亿中国人已成为世界注目的焦点。在罗马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期间一位美国记者提出:“你认为中国真的能够达到粮食自给吗?”我的回答是“在今后一二十年内,如果我们真正去努力搞好农业,而且按适合中国国情的方向道路去进行的话,做到粮食基本自给(95%)不是不可能的”。那么什么是中国式的农业发展的方向道路呢?
篇11
(二)加快发展畜牧业,提高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加快优化畜牧业结构,发展规模化精品畜牧业,提高产品质量,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优势品牌,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健全动物防疫体系和畜产品安全监控体系,不断提高动物疫病预防和控制能力及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充分合理利用牧业资源,促进牧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
(三)建设发达的生态林体系,保障生态安全
加大建设生态林体系,着力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拓展以森林经营为基础的第一产业,提升以林产品为主的第二产业,开发以森林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强势。同时,大力造林育林,扩大森林资源,坚决保护、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种效益。
(四)进一步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培育地方龙头企业
进一步发展粮食产品、畜产品、林特产品精深加工,不断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其附加值。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形成支柱产业。同时,大力发展龙头企业,积极培育中小企业,建成一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和原料示范基地。
(五)大力发展高效特色产业,形成特色产业
不同区域应立足各自资源禀赋和区位特点,以区域开发、产业配套、集群发展为重点,加快开发高效特色产业,在辽东、辽西北、辽中和辽南分别建设适于本区域的优质高效特色产品产业经济带。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布局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
二、辽宁省不同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思路
可将辽宁省划分为5个现代农业类型区,不同的类型区有着不同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
(一)辽东山地农业区
该区是辽宁中部平原的天然屏障,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无计划地发展蚕场、参场、牧场、柴场、采矿场和开发坡耕地,致使山地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源涵养能力下降,水土流失加重,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日益频繁,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因此,该区立体农业建设应以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为主,以治山、保水、保土为中心,结合发展多种经济,建立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的针阔混交最佳结合的水源涵养林体系和种养加相结合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
(二)辽河平原农业区
该区土地资源丰富,地势平坦,耕地集中连片,机械化程度高,是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存在的主要问题: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耕层变浅,犁底层上升,土壤有机质含量低,耕地污染严重,牧业发展缓慢,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该区立体农业建设应以建设稳产、高产、无污染基本农田为重点,加强基本农田设施建设,提高排灌和机械化作业水平,在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合理轮作、间作、多元互补的基础上,开发纵向空间,增加牛、猪、禽、鱼和瓜菜等物种多层次、多梯级转化利用的互补型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
(三)辽西北半干旱丘陵农业区
该区光热资源丰富,具有优越的农业生产潜力。存在的主要问题:水资源匮乏,风沙干旱,水土流失严重,草场滥垦过牧,功能日益退化,土地瘠薄板结,土地质量下降,产品产量低而不稳,农田环境恶化等。因此,该区现代化农业建设应当坚持搞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以水土保持为中心,以植树种草为重点,实施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粮则粮、宜果则果,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现代农业建设战略,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使当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增值,实现农林牧的良性循环。变粮食作物单一种植为林粮经(饲)多层次、多流向、多梯级增值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
(四)城郊型庭院农业区
篇12
一、美国农业发展的教训
以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美国为例,美国农业具有很高的劳动生产率。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发现以美国为典型的农业发展模式越发显示出其存在的问题及危机。
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和工业生产十分相似,即投入一定数量的物质和技术,产出一定数量的农产品。有的美国生态学家认为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和采矿作业十分相似,即从土地中榨取、剥夺而且带来破坏;以长期和未来的损害换取短期和眼前的利益。建立在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化学化这两大支柱上的农业现代化,基本上成为工业生产的一个变种,因而发生在工业生产中的污染、损害生态环境的现象,也都在现代化农业中出现;由于农业生产空间广袤,因而造成了更大的危害。其主要问题是:
(一)破坏土壤,加速地力衰竭 土壤是有“生命”的物体,如果使用得当,土壤会愈来愈肥沃;反之,会愈来愈衰竭。美国现代化农业大面积的连年单作,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剂,加上长期的机械耕作,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流失现象。美国每年流失的土壤,高达31亿吨。美国衣阿华州的土壤原来十分肥沃,经过长期的现代化农业的运作,损失了一半的表土。平均来说,衣阿华州农民每生产一蒲式耳(每蒲式耳为35.238升)的玉米,要流失一蒲式耳的表土,种植大豆损失表土更多。美国中西部一带农田的表土,早年深达6英尺,是世界上罕有的肥沃土壤,目前表土只剩下6寸,其余的,都在冲刷过程中流失。据专家估计,美国由于土壤流失造成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400亿美元。虽然50多年来,美国一直努力防止土壤冲刷,每年用于这方面的费用高达10亿美元以上,但是,由于现代化农业造成土壤破坏的根源没有消除,因此,一切治标措施都收效不大。
(二)减少了遗传的多样性不论在作物和家畜方面都是如此。美国式的现代化农业往往只使用少数的几个品种,而过去的传统农业则使用众多的本地品种。减少遗传的多样性,对于农业生产是很危险的,因为一旦病虫害爆发,由于品种的单一可能全军覆没。1970年美国玉米叶枯病,使全美15%的玉米产区颗粒无收,就是因为所有种子都是来自一个易感叶枯病的品种。
篇13
以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美国为例,美国农业具有很高的劳动生产率。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发现以美国为典型的农业发展模式越发显示出其存在的问题及危机。
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和工业生产十分相似,即投入一定数量的物质和技术,产出一定数量的农产品。有的美国生态学家认为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和采矿作业十分相似,即从土地中榨取、剥夺而且带来破坏;以长期和未来的损害换取短期和眼前的利益。建立在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化学化这两大支柱上的农业现代化,基本上成为工业生产的一个变种,因而发生在工业生产中的污染、损害生态环境的现象,也都在现代化农业中出现;由于农业生产空间广袤,因而造成了更大的危害。其主要问题是:
(一)破坏土壤,加速地力衰竭土壤是有“生命”的物体,如果使用得当,土壤会愈来愈肥沃;反之,会愈来愈衰竭。美国现代化农业大面积的连年单作,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剂,加上长期的机械耕作,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流失现象。美国每年流失的土壤,高达31亿吨。美国衣阿华州的土壤原来十分肥沃,经过长期的现代化农业的运作,损失了一半的表土。平均来说,衣阿华州农民每生产一蒲式耳(每蒲式耳为35.238升)的玉米,要流失一蒲式耳的表土,种植大豆损失表土更多。美国中西部一带农田的表土,早年深达6英尺,是世界上罕有的肥沃土壤,目前表土只剩下6寸,其余的,都在冲刷过程中流失。据专家估计,美国由于土壤流失造成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400亿美元。虽然50多年来,美国一直努力防止土壤冲刷,每年用于这方面的费用高达10亿美元以上,但是,由于现代化农业造成土壤破坏的根源没有消除,因此,一切治标措施都收效不大。
(二)减少了遗传的多样性不论在作物和家畜方面都是如此。美国式的现代化农业往往只使用少数的几个品种,而过去的传统农业则使用众多的本地品种。减少遗传的多样性,对于农业生产是很危险的,因为一旦病虫害爆发,由于品种的单一可能全军覆没。1970年美国玉米叶枯病,使全美15%的玉米产区颗粒无收,就是因为所有种子都是来自一个易感叶枯病的品种。
(三)大量消耗能源,能源利用率低美国现代化农业是典型的“能源集约农业”,美国每人一年中消费的食物,是用1吨汽油生产的,如果全世界各国都采用这种能源集约农业生产方式,那么占全球目前消耗量50%的汽油要用来生产食物,全球的石油储备在15年内就要告罄。
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不但大量消耗不能再生的能源,而且能源的利用率极低。中国、印尼、缅甸等亚洲国家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用0.05—0.1卡的热量,可以生产1卡热量的食物;而美国现代化农业则需0.2—0.5卡的热量,才能生产1卡热量的玉米、大豆、花生等等。美国人吃1罐只有270卡热量的罐头玉米,是用2800卡热量生产的。
(四)大量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造成环境污染例如,美国衣阿华州大泉盆地(BigSpringBasin)从1958年至1983年这25年中,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浓度增加了3倍,这是大量施用化肥的结果。美国31个州存在着化肥污染地下水的问题。
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对于农业工人的健康也造成直接的危害。美国农业工人伤亡率仅次于建筑业、采矿业,被列为三大危险行业之一。
(五)美国现代的养畜业,特别是肉牛饲养业,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美国的肉牛饲养主要集中在13个州,有42000处肉牛育肥场;其中200处最大的肉牛育肥场,集中了美国肉牛总数的50%左右。鉴于高度集中饲养,厩肥处理十分困难,造成了很大的空中和地下水的污染。此外,高度集中饲养,用水量也十分集中,造成一些地区采水过量,水源日趋枯竭。美国肉牛育肥场集中的中西部和西部各州,主要依靠横跨8个州、世界上一个最大的地下蓄水层供水,现在其中3个州的地下水已开采了一半,如此长期不断采水,蓄水层早晚有枯竭之虞。美国现代化大规模集中饲养肉牛,不得不用多种化学药物防治疾病和刺激生长。例如,组织代谢类固醇可以使肉牛增生5%一20%,提高饲料利用率5%—12%,增加瘦肉率15%—25%,因此被广泛地采用。美国全国肉牛育肥场中,95%以上使用各种生长激素;1988年,全美的肉牛饲养场用了1500万磅的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而人类食用了化学药物生产的肉类,对健康是不利的。
美国农业部也曾承认:“美国农业生
产效率很高,但是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是当初没有充分意识到的。美国农业现代化给社会、环境和健康带来的问题,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
对于美国现代化农业暴露出的种种问题,经过有关方面多年的探索,认为唯一解决问题的对策是,逐渐恢复过去以生态系统渗入农业生产中的方式,也就是逐步推行“低投入可持续农业”(LowinputSustainableagriculture,简称“Lisa”-“丽莎”)的生产方式。具体内容是:第一,充分将固氮技术和生物防治方法运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第二,减少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第三,有效地利用植物和动物内部生物学和遗传学的潜力;第四,将种植业和养畜业最优化地结合起来;第五,注意节约和保存土壤、水、能源和生物学资源,等等。
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一)综台运用高新技术发展智力农业“丽莎”的生产方式提出后,不但美国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十分重视,拨出专款作为研究和试验费用;并且在国家农业学术馆中,设立“丽莎情报中心”传播研究成果。不少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对“丽莎”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人们认识到时代愈进步、科学愈发达,农业生产就愈需要智力来运作。农业未来学家预测,目前太旱、太碱、太瘦、太湿的土地,将来都可以通过特殊先进技术,转变为良田沃野。以色列已经在过去一些无法耕作的土地上,利用滴灌技术栽培柑桔等各种作物,就是明证。
目前我国在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技术路线方面,必须注意到我国农业技术结构的现状和农村经济的条件,技术路线的执行应能促进技术结构的优化。在技术结构上,我们应建立多元复合型的农业技术结构;在技术路线上,应选择以生物技术、有机技术为导向,以工程技术为辅的综合型农业技术路线。在综合发展中突出重点,抓住农业技术创新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的突破点,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产业化。
(二)大力发展精细农业采用精细形态生产方式的原因,首先是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日益医乏,为了经济地利用各种有限资源,只能采取四大密集:技术密集、劳力密集、资金密集和生态密集的手段。其次,运用精细形态的生产方式,可以在过去不能或很难从事农业生产的土地或空间进行生产。例如,干旱缺水、山地陡坡、盐渍滩涂乃至沼泽荒漠地区,都可以用水栽法转变为生产基地。水栽法不用土地,而是用营养液,在控制环境的条件下进行生产。这样,不但延长了生产季节,也扩大了生产的空间。中东一些炎热、干旱、缺水的地区,过去不能生产新鲜的蔬菜,目前已经用水栽法解决了问题。第三,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如果采用精细形态的农业生产方式,创造出高科技、高收入的农业,就一定会吸引青年扎根农村,使农村成为真正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第四,精细形态的农业,在交通方便、风光秀丽的地区,只要稍加装备、经营,就可以成为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中心。这样,既可增加收入、促进农产品销售,又可以让城市居民领略田园风光;牧歌情调。
(三)信息农业方兴未艾当代世界正在由工业化时期进入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通信卫星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同样,现代信息技术也正在向农业领域渗透,形成信息农业。信息农业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农业基础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信息农业又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农业信息化,二是农业信息产业化。
所谓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它首先是一种社会经济形态,是农业经济发展到某一特定过程的概念描述。它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农业信息化又是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进而向信息农业演进的过程,表现为农业工具以手工操作或半机械化操作为基础到以知识技术和信息控制装备为基础的转变过程。
农业信息化有三个明显的特点:(1)农业信息技术在其他技术序列中优先发展;(2)信息资源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农民更注意用信息指导生产和销售;(3)信息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并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据某些预测标准,当一个国家信息产业在农业中的附加值达到或超过农业总产值的50%时,就认为农业实现了信息化。
所谓农业信息产业化,就是将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递、反馈、服务等形成一个一体化的、以信息咨询为主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它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中新兴的独立的第三产业,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信息产业化是发展一优两高农业的需要,是农民进入市场的需要,是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需要,是农业信息部门转变职能、自我发展的需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计算机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可以及时准确预报病虫害的发生期和发生量,做到及时防治,既节省农药,又减少粮食损失。计算机在饲料配制、优化施肥、作物产量预报、渔业捕捞以及农业经济结构优化等方面,都能发挥作用。利用遥感技术调查农业资源,预报自然灾害,也有速度快、效率高的特点。准确的气象预报也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气象卫星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将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到农业领域,将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的影响下,我国从80年代以来,开展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系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的研究,已取得许多重要成果,有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业部1994年开始筹建的“中国农业信息网”现已初具规模,已有1000多个县入网。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大多数县配备了微机用于信息管理。全国已建成了一些大型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优化模拟模型、宏观决策支持系统、农业专家系统、计算机生产管理系统。应用遥感技术进行灾害预测预报与农业估产已取得显著效果。如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研究的“小麦管理计算机专家决策系统”可使小麦增产6%—25%,降低成本4%—8%,增加效益15%—30%;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应用现代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建立的“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系统”,使我国草地的资源管理由过去常规方法上百人10年完成的工作量只需7天即可完成,经3年运行,节约经费1669万元;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所研究的“农业专家系统”能指导农民科学育种、栽培、施肥、防治病虫害、田间管理等,已在二十几个省市推广使用,增产粮食13.5亿公斤,棉花35万担,节肥34万吨。南京经济学院研制的“粮食预警预报系统”可显示我国1959—2020年期间粮食生产、消费的中长期趋势,并可提供对产销缺口进行平衡调整的几种可选方案。
节约农业资源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是核心内容。农业资源,例如土壤、气候、植物和水等是广泛分布在地球表面、而且不断地变化的自然资源。要想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就必须掌握它们的分布、性质及其利用的变化,并取得现时性资料,这用常规技术是无法实现的。科学实验已经证明,只有运用包括卫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空间分析技术、模拟模型技术、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综合的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农业资源信息系统,才有可能及时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现时性的环境资料,并为领导或经营者提供决策咨询方案,以提高领导农业生产的主动性。据预测,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变量播种机和变量施肥机等,重大农业灾害的程度会得到较大程度的预防和控制,农民在每亩田的农活用工量可望从目前的10个左右降至1—2个,种子和化肥的使用量将减少30%—50%,产量却提高10%—30%,其结果必然是农民在轻松劳作的同时,得到更为丰厚的回报。
(四)生态农业大发展所谓生态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以生态科学和原理为指导,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培植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农林牧副渔良性循环,保持大农业稳定发展。
世界上所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人口的增加、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都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BarbaraWard(1914—1981)很早以前就认为美国现代化农业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他对中国南方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将种植水稻和养畜、养鱼结合,充分利用土地和生物资源,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作法十分欣赏,而且提出一个十分有价值的观点:“唯一能够生产足够粮食,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要的方式,是将所有适合耕作的土地,实行双作和三作。”由此可见,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间作、套作、混作、轮作,施用粪肥、厩肥、绿肥,实行生物防治,充分利用土地,精耕细作等似乎落后,但是保证了农业长期持续发展的技术,实际上是先进的生产方式,应该作为今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战略方针。
为了创造一个生态平衡的农业,就必须抛弃原有的以大量消耗石油、化肥、化学农药为代表的农业现代化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遗传工程、生物技术为主的高技术方法。当今时代由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工程等学科的飞快发展,在分子水平上探明生物机能已经成为可能。因此,人们对于利用生物遗传工程技术的研究成果解决农业生产领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寄予很大希望。
遗传工程开始了人类首次涉足动植物机体内部的活动,通过改变基因结构,可以使植物生长得更好、产量更高,并具有内在的抗虫、抗病、抗逆、抗旱和自肥能力;也可以使作物更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在动物方面,运用遗传工程,可以增加产量,提高品质,缩短生长期、妊娠期及增进家畜的各种性能。例如,将美洲驼和骆驼的基因互相移植,使新种具有两者的优点。
遗传工程还可以根据需要,使农牧产品产生某种特殊的品质(风味、色泽、酸甜度、营养价值等等)。科学家已经预见到,将来可以用遗传工程技术育成超级瘦肉型的肉猪、带有鹿肉风味(鹿肉在西方被视为野味之王)的牛肉。
人类目前主要粮食只有6种,科学家预见,到2025年,由于遗传工程的应用,可以增加到37种。这对于
丰富人类食物的来源,解决人口不断增加、耕地日益减少的严峻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五)都市型的工厂化农业日趋成熟自然农业最大的特点是靠天吃饭,其生产的状况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大。21世纪,由于实现工厂化,通过运用先进科技,农业生产将摆脱或部分摆脱自然条件的制约。所谓工厂化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车间”(塑料薄膜大棚,玻璃温室等)内,借用阳光或人工灯光进行不间断地农业生产。有的人认为,这是根本改变传统农业的重要方向。
用现代科技装备的工厂化农业,集成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现代先进农艺等,其间作物的播种、生长、施肥、灌溉、环控等全过程都实现自动化,称得上是一个高水准的“种植工厂”。“种植工厂”可以通过对生物和环境的控制,使农业生产中的多种潜力得到充分发挥。首先,在自然或开放的条件下,水、肥、土、热等很难控制,“种植工厂”则可以充分发挥农业环境的有关潜能。其次,良好的“工厂环境”为生物潜力的发挥创造了条件,使农作物的有机物合成、转化和储存等效率大大提高,形状、味道和颜色良好。此外,“种植工厂”还能够很大程度地发掘作物生产的时空潜力:一方面,作物可种植时间得以延长,复种指数得以提高,部分或完全摆脱季节的限制,一些农作物可做到常年均衡供应;另一方面,对温度、光照、供水和营养的有效控制,使作物平面、垂直的生产空间得以拓展,有的立柱栽培技术可增加数倍产量。
由于未来人们保健意识的加强,对食物品质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未来对食物的要求,首先必须符合“干净”和“营养”的标准。所谓“干净”,是指食物不用化肥、农药生产,不用人工防腐剂、染色剂,不经辐射处理。所谓“营养”,是指食物不但保存了最大营养价值,而且不经过长途运输,必须成熟后采收,保持一流鲜度。为了满足上述一系列的严格要求,农产品就必须当地生产、当地消费。
农产品长途运输不但降低品质,还要大量消耗能源,造成大气乃至海洋的污染。不少农产品长途运输的包装材料,是不能“生物降解”的,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据美国环境保护局资料,从1963年到1971年,美国消费的食物,按重量不过增加2.3%,但是,食物运输过程的大、小包装材料,按重量却增加了33%和39%,这就是增加了长途运输的结果。
目前美国已经出现所谓“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SupportedAgriculture)这种生产形态,就是企业将生产和消费在地区内结合起来,逐渐实现农产品的地区自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