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外资银行发展情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监管及法律法规限制我国在加入WTO后,为了更好地管理银行业,成立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CBRC),先后颁布和修订了许多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形成了目前相对完善的外资银行的监管法规体系,包括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2006年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法规。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很多相关政策法规的设立是基于对中资银行的管理,由于不同于母国的监管环境,部分外资银行对此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
(二)人才资源流失我国外资银行同样面临人才资源流失的问题,根据银监会年度报告显示,我国外资金融机构在2010年底的从业人员已经达到了36,017人,从业人数较2009年增加了10.8%,而在普华永道的一份调查报告中预计我国外资银行的从业人数在2014年将达到52,312人,人才需求巨大,尤其是高端银行人才,虽然外资银行在薪酬上完全显示了对高端金融人才的重视,但依然时常要面对来自其他外资银行的人才争夺,尤其是新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银行,拥有熟悉中国市场业务的高端人才意味着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此外,中资银行由于某些方面专业人才的欠缺,也会在外资银行中寻找人才。在普华永道的同一份报告中显示,2010年我国外资银行员工流动率超过10%的银行接近70%,其中又有近一半银行流动率超过了20%,外资银行优秀人才的抢夺日趋激烈。
(三)中资银行的竞争外资银行在进入中国市场伊始,通常都会尽力避开中资银行的主营业务范围,发挥特色服务,例如私人银行,国际保理等当时国内较冷的银行业务。随着外资银行规模的逐渐扩大和在这些业务中的影响力扩大,面对潜在的竞争对手,中资银行也采取了积极的行动来改善自身运营效率,并开始逐步参与到外资银行优势领域的竞争中,如更大范围的中间业务和私人银行业务,虽然经验不及外资银行,但凭借庞大的本地客户群,相关业务规模也急速扩张。直接对外资银行的相关业务开展产生了冲击。
三、外资银行在我国发展建议
(一)加快网点建设和银行电子化发展我国在2006年完全放开了对于外资银行网点建设的地域限制。但是,面对中国庞大的地域,由于新设分行的审批速度相对缓慢以及资金限制等因素,外资银行营业网点少的现状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都无法有所较大的改变。有一些银行采取了其他的方法来减少营业网点少的影响,如东亚银行针对网点不足的劣势,提出了同城跨行取款免前几笔手续费的做法,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银行网点较少对外资银行个人客户的影响。而对于大部分外资银行来说,除了要在资金实力允许的情况下继续发展实体网点,发展银行业务电子化也应当是一个优先的选择。除了传统的网上银行,如今3G网络和数字电视等业务已经逐渐普及,移动银行等新模式的电子化银行业务从技术上讲已经成为现实,虽然还有一定的不安全因素,但它的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可以弥补外资银行自身营业网点不足的劣势,还可以服务到营业网点没有覆盖到城市的客户。
(二)提高产品差异化程度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基础在于银行经营特色和各自的比较优势,许多刚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并不具备广泛开展业务的能力,因此只有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才能体现出银行的竞争优势。外资银行应当针对中国市场的特点,积极引入和推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业务,如汇丰,花旗、东亚等银行纷纷成立村镇银行。此外,随着近年来中国富裕人群的快速增加,外资银行也应当推出更为丰富的理财产品供不同客户选择。除了客观产品差异化外,外资银行还需要改变本土人群心目中,外资银行只服务高端人士的形象,例如通过广告拉近特定客户群或塑造自身的特色服务和形象。尤其对于全能型的零售银行来说,客户认知度对于银行的发展很重要。此外,外资银行还应当避开和中资银行的直接竞争,如依靠强大的创新能力和丰富的人才储备,大力发展银行中间业务等。
(三)加强和中资银行合作针对中资银行强大的资本实力,外资银行应当寻求积极的合作而达到共赢。借助中资银行的资源和网络优势,弥补自身在人民币资金清算、网点及客户信息等方面的弱势,才能迅速实现扩大业务和产品范围的目的,并有效提高市场占有率。而中资银行也可以收获外资银行出色的技术或管理经验。如花旗银行为了提高客户的资金到帐速度,安装了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的资金清算系统,两家中资银行得到了相应的手续费,也加深了彼此的合作,实现了双赢。又如汇丰银行通过入股交通银行加深了合作关系,并发行联名卡,通过合作充分利用了双方的优势网络,增强了双方的整体竞争实力。
篇2
第一阶段:从改革开放之初至加入世贸组织之前
这一阶段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银行业领域尚处于尝试时期,而我国也仅仅采取试点的措施引进银行业外国直接投资,并没有具体的开放时间表。对外资银行的经营范围和业务也是由我国根据经济发展需要,结合对外资银行的监管经验,逐步调整和规范。这一阶段可划分为三个过程。
一是1979年至1993年,为外资银行进入和起步发展期。1979年,批准设立第一家外资银行代表处――日本输出入银行北京代表处,拉开了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序幕;1981年7月,批准外资银行在深圳、厦门、珠海、汕头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设立营业性机构,从事外汇金融业务;1990年9月,上海成为继经济特区以后率先引进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的沿海开放城市;1992年起,允许引进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的地域进一步扩大到大连、天津、青岛、南京、宁波、福州、广州七个沿海城市。截至1993年底,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共有76家,平均每年设立五家,资产总额为89亿美元。
二是1994年至1997年,外资银行进入快速发展期。首先我国颁布了一系列的法规使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政策更加透明稳定,如1994年,我国颁布了规范外资银行管理的第一部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其次,在一些区域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银行办理人民币业务,如1996年12月,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银行在上海浦东试点办理人民币业务。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增长最快的时期、同时也是进入我国市场的外资银行快速增加的时期。如图1.1所示,截至1997年底,外资银行在华资产总额达到270亿美元,四年内增长了2倍。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达到164家,四年内增加了90家,每年净增加20多家。
三是1998年至2001年,外资银行进入调整期。受亚洲金融危机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不确定性的影响,银行业开放进程有所减缓。1998年外资银行资产总量出现了负增长,到2000年外资银行资产才又开始增加。截至2001年底,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为177家,四年内仅增加了13家,每年净增加不到4家;如图1.1所示资产总额达到450亿美元,四年内增长了67%,年增长率明显下降。
第二阶段:从加入世贸组织至2006年11月新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实施
根据WTO有关协议,我国承诺,自加入时起,允许外国金融机构向所有客户从事外汇业务,无地域限制。人民币业务先放开上海、深圳、天津和大连;入世一年内,开放广州、珠海、青岛、南京和武汉;两年内,开放济南、福州、成都和重庆;三年内,开放昆明、北京和厦门;四年内,开放汕头、宁波、沈阳和西安;五年内取消地域限制。另外在入世两年内,允许外国金融机构向中国企业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入世五年内,允许向所有中国客户提供服务。审批标准不含经济需求测试或营业许可的数量限制。申请人民币业务的外国金融机构需在中国营业三年并连续两年盈利。承诺意味着加入WTO后五年内外资银行将享受国民待遇。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资在华资产数量迅速增长,到2006年已经达到了9279亿人民币。2008年底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是13448亿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1%,占全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2.16%,增长加速明显。同时外资银行在华营业性机构在入世后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第三阶段:从2006年底新外资管理条例的实施至今
2006年12月1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正式开始施行,标志着我国完全履行了加入WTO对银行业的有关承诺,外资银行具有完全的市场准入。截至2008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利用外资余额为1.3万亿元,同比增长7.37%。46个国家和地区的196家银行在华设立237家代表处。12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28家外商独资银行(下设分行157家)、2家合资银行(下设分行5家,附属机构1家)、外商独资财务公司2家。另有25个国家和地区的75家外国银行在华设立116家分行。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国银行分行为57家、外资法人银行为25家,获准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的外资银行机构数量为50家,包括渣打银行、东亚银行、汇丰银行、恒生银行等。在华外资银行业营业机构基本面健康,由美国次贷问题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资银行业营业机构的影响有限。
外资银行在华投资特点分析
从理论上说,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可选择路径大致有四种:在中国开办独立的分支机构、购买并持有中国国内银行机构的股份、与中方合资建立新的银行、成立外商独资银行。但实际上,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主要形式是前两者。随着中国金融领域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外资银行在华投资表现为明显的来源国特点、地域性特点和投资形式特点。
外资银行来源国情况分析
在我国发展的跨国银行,较多地来自与我国属同一区域的亚洲国家。按资产来衡量,来自亚洲的跨国银行占了在华外资银行的56%。这一现象的形成与我国改革特点有关。
改革初期我国银行业进入门槛较高但是却在其他行业积极引进FDI。外资商业银行不能在华扩展人民币业务,因此大多外资银行进入动机是跟随原有客户,以对原有客户开展金融、贸易等方面的服务。如日联银行天津分行基本上就是跟随日本丰田公司在天津建立公司而设立的。由于在我国的FDI大部分来源于亚洲地区,因此便出现了外资银行主要来源于亚洲地区的情况。随着银行业进入门槛的不断放低,笔者相信跟随策略将不再是外资银行进入的主要动机,会有更多的跨国银行进入中国市场。与中东欧国家不同的是,由于我国采取的是渐进式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并没有依赖国际势力与金融机构,因此未来在华经营的跨国银行母国来源将具有多样性,并不会像依赖于欧洲发达国家进行改革的中东欧国家那样――跨国银行来源国多集中于一个地区。欧美银行多属发达国家,其金融系统的发展较为成熟,大量新的欧美银行进入无疑会增加我国银行业市场的竞争。
外资银行在华投资地域特点分析
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外资银行主要选择设点在其金融或经济中心。如美国的外国银行80%以上都将网点设在纽约、旧金山、芝加哥等金融中心,加拿大的外国银行则集中在多伦多、温哥华等经济发达地区。外资银行在我国进行投资时也不例外,在我国的投资表现出如下特点。
重点布局在大中城市。外资银行依据经济发展水平、金融业务容量及客户分布情况,把其机构重点布局在中国沿海大中城市,并辐射到中、西部地区城市,而不像中资银行那样依照中国的行政区划来设置机构并对其作相应的定格。
以京、沪、深为中心向周围辐射。外资银行在华设点的策略为:分别以京、沪、深为中心向周围的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个中国最为富庶的地区形成辐射之势,并借此通过以点带面的辐射效应把服务纵深到广大中、西部地区城市。
沿海的大中城市是外资银行机构发展的中心。由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经济的外向度也较高,沿海的大中城市是外资银行机构发展的中心。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大连等发达地区占所有外资银行机构数目的一半以上。
发达地区多是对金融服务要求较多的地区,外资银行要开发国内市场必然会以此为据点,而内资银行设立分支机构多年受制于行政指导,因此转变观念,以需求为导向扩张机构应该是内资银行向外资银行学习的方面。否则经济增长带来的银行业利润的增长将由外资银行较多地获取。
外资银行在华投资路径特点分析
外资银行在华投资路径以2003年12月公布的《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构管理办法》为节点,表现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构管理办法》规定:“单个境外金融机构向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不得超过20%”,“多个境外金融机构对非上市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合计达到或超过25%的,对该非上市金融机构按照外资金融机构实施监管。多个境外金融机构对上市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合计达到或超过25%对该上市金融机构仍按照中资金融机构实施监管”。“管理办法”实施前,外资银行在华投资多采取独立设置分支机构的形式,“管理办法”实施后外资银行在华投资更多地采取参股形式,主要表现为如下特点。
以参股形式进入和获取中国市场。在2006年12月11日以前,受中国开放人民币业务的时间表限制,外资银行采取入股方式提前进入中国国内银行市场,以其自身良好的形象和业绩,推广了外资银行的品牌、产品和服务。同时,为弱化进入一个国家初期风险较大的情况,外资银行采取参股国内银行的方式,以充分利用国内银行分支网络和广泛的客户基础,从而快速进入传统人民币业务领域,达到其迅速赢利的目的。
参股对象以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为主。“管理办法”公布后,很快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均有外资银行参股。同时,我国成立时间较短的部分股份制银行,如中信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和浦东发展银行等由于业务发展迅速,也成为外资银行参股的重点对象。第三,一些经济地理位置优越,发展潜力较大的城市商业银行也成为外资银行参股的对象。统计数据表明,至2002年底,汇丰控股有限公司持有上海银行8%股权,国际金融公司持有南京商业银行15%股权,加拿大丰业银行持有西安市商业银行12.4%股权。
参股地域以沿海和中心城市向内地和周边地区发展为特点。这也是国际银行跨国投资的共同性特点之一,外资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成本与效益的统一,主要依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金融业务容量和发展潜力以及客户分布情况等作为参考,审慎选择入股地域。因此,在经济发达的中国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往往是外资银行优先进入的地区。
少数控股成为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主要特点。跨国公司FDI的股权策略一般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独资经营方式,即拥有全部股权的95%及以上。二是多数控投,即拥有全部股权的51%~94%。三是对等控股,即双方各自拥有股权的50%。四是少数控股,即拥有全部股权的49%以下。而根据2003年《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目前单个外资银行在华投资入股比例均未超过20%,因此均属于少数控股。但近两年也有例外的情况值得主意,即外资银行在参股国内银行时,以大股东身份对国内银行实施较大的影响。如2006年11月,以花旗银行为代表的投资团队收购了广东发展银行超过85%的股份,其中花旗银行持有20%股份,其合作者IBM持有4.74%的股份,虽然与中国人寿、国家电网持股比例相当,但是花旗银行在实质上却已经获得了广东发展银行绝对的经营控制权。
对策建议
外资银行的业务在中国迅速扩展,压缩了中资银行的一部分利润空间,同时也提高了中国银行业的总体竞争力,有利于银行业稳定性的提升。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坚持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总思路,无疑也是一种正确的选择,但在坚持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同时也应注意。 注意外资银行在华投资的新特点,保证国家金融稳定。针对近两年出现的外资银行通过不同手段控股中资银行的情况,应充分评估控股对中国银行业,以及整体经济的影响,完善相应
法律法规,保障国家金融安全。
篇3
在我国经济持续向好形势下,外资银行经营也逐渐好转,总资产、净利润和各项业务自去年下半年开始企稳回升,今年上半年资产规模稳步增长,随着中外资银行竞争加剧,外资银行盈利水平和各项业务发展呈震荡上升趋势。
一、外资银行经营基本情况
(一)机构发展较为均衡,2家外资银行的总行设在天津
天津滨海新区作为国家重点经济发展区域的政策带动效用明显,近一年来吸引了多家外资银行总、分行进驻,促进了天津金融机构多元化发展。目前在津外资银行共有24家,其中外资银行总行2家,分行22家。2家总行分别为企业银行和外换银行,均为韩资银行,其将总行设在天津,主要源于在津韩资企业众多、天津经济发展较快以及与韩国往来便利的地缘优势。在津外资银行分行机构发展较为合理,22家分行中韩资银行4家,日、港、法、新资银行各3家,美、德资银行2家,英、台资银行各1家。
(二)总资产规模保持增长态势,不良资产率持续下降
外资银行虽在金融危机爆发后遭遇流动性紧张的困境,但随着国内经济发展态势转好,外资银行业务经营逐步走出危机阴影,资产规模呈现较快增长。截至今年6月末,在津外资银行分行总资产达475.8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0.01亿元,增幅41.7%;比今年年初增长51.72亿元。增幅12.2%。外资银行分行资产质量水平较高,不良资产率平均为0.06%。比去年同期下降0.4个百分点,比今年年初下降0.14个百分点。18家分行不良资产率为零,占比81.8%,比去年同期上升18.6个百分点,其余分行不良资产率均在1%以下。
(三)经营情况逐渐好转,单月盈利水平呈震荡上升趋势
今年1-6月份,外资银行分行累计净营业收入3.5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3亿元。增幅52.3%:实现净利润2.2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4亿元,增长了2.1倍。从单月来看,去年上半年外资银行经营情况欠佳,净利润一度出现负值,6月份起经营情况好转。今年以来净利润呈震荡上升趋势,但仍未恢复到去年1月份水平。银行净利润出现震荡上升,一方面由于各项业务的恢复性增长提高了银行营业收人,主导了盈利水平走向的大趋势:另一方面由于贷款增长使得损失准备计提增加以及其他经营成本上升,成为银行盈利水平波动的向下动力。
二、外资银行业务特点及原因分析
(一)资产来源中存款和应付暂收款增加、同业拆借减少,资产运用中贷款和存放央行存款增加、同业拆放减少
外资银行资产来源以存款、所有者权益和同业往来为主。占比分别为85.0%、13.6%和6.9%;资产运用以贷款、存放央行存款和同业往来为主,占比分别为84.1%、7.9%和6.8%。银行通过吸收存款和应付暂收款可获得相对稳定、低成本的资金,使得银行存款业务和应付暂收款较快增长、同业往来业务减少。截至6月末,资产来源中存款余额和应付暂收款余额同比增长49.2%和76.9%,同业拆借余额减少34.1%:资产运用中贷款余额和存放央行存款余额同比增长43.0%和57.3%,同业拆放余额减少11.2%,
(二)存款去年下半年增长较快,今年上半年波动较大
截至6月末。外资银行本外币存款余额238.9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8.81亿元,增幅49.2%:比今年年初增长4.84亿元,增幅2.1%。存款去年下半年和今年上半年趋势变化较大的原因是:金融危机爆发后,一系列稳定经济增长政策逐步发挥效力,增加了市场流动性,使外资银行苦于跨国公司抽离资金造成的资金紧张问题有所缓解,为保证流动性,外资银行去年下半年大量吸收存款,存款增幅较大。今年,中资银行加强了对贷款发放的控制,增强了吸收存款的营销力度,使得中外资银行在存款市场上争夺更为激烈,因此出现了外资银行存款波动较大的情况,市场份额由年初1.73%下降到1.54%。
(三)贷款保持平稳增长,市场份额持续增长
截至6月末,外资银行本外币贷款余额236.3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1.07亿元,增幅43.0%:比今年年初增长55.95亿元,增幅31.0%。外资银行贷款相对平稳增长,主要原因在于外资银行放贷主体以跨国公司为主,对“铁公基”投资项目和个人住房贷款涉及很少,因此在去年大量基建项目投资上马的时期,外资银行并未出现和中资银行同样的放贷量猛增情况,而是随着跨国公司生产经营恢复,贷款呈现平稳增长。由于今年外资银行贷款业务的持续增长,而中资银行加强了对新增贷款的控制,外资银行贷款业务市场份额由年初的1.66%增长到1.86%。
(四)外汇业务震荡增长,在市场中占比波动较大
篇4
所谓外资银行,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经批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下列机构:一家外国银行单独出资或者一家外国银行与其他外国金融机构共同出资设立的外商独资银行;外国金融机构与中国的公司、企业共同出资设立的中外合资银行;外国银行分行;外国银行代表处。[1]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牙买加体系的建立,各个国家对于金融管制越来越松,均实行金融自由化政策,所以一个国家的银行进入其他国家经营,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外资银行,其中包含外商独资、中外合资和中外合营三种结构。
二、外资银行在我国发展阶段
我国在2006年12月11日开始允许外资进入我国,降低了外资银行的进入壁垒,但事实上外资银行从改革开放开始就已经进入了我国。具体有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1993):外资银行的进入示意银行代表处的形式开展的,第一个设立代表处的为日本输出入银行,之后汇丰银行等外资银行陆续在我国北京、上海、经济特区等地开设代表处。第二阶段(1994-1997):我国设立了对于外资银行在国内经营的行政法规,于是外资银行在我国上海浦东地区进行了试点营业。第三阶段(1998-2001):这一阶段为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时期,由于东南亚整体经济不稳定,所以外资银行紧缩了在我国的业务扩张。第四阶段(2001-2006):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WTO作出时间表决定开放外资银行在华业务,不断的完善外资银行进入的法规和行业标准,但是这一阶段,外资银行在华业务出现了紧缩,究其原因是外资银行更倾向于与国内银行实行合资、合营方式的经营。第五阶段(2006至今):外资银行获得了国民待遇,于是大量外资银行进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美国花旗银行,其在2008年的次贷危机中美国营业部损失巨大,但在华的分支机构获得盈利,帮助了美国本部度过了难关。
三、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一)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的有利影响
外资银行的进入是我国加入WTO的要求,根据多年实践来看,外资银行的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也是有促进作用的。第一,能够降低我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我国的大部分银行都以国家为背书发展的,私营银行不多,所以垄断较强,不利于市场竞争的产生,所以外资银行的进入有利于降低我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第二,提高我国银行业效率。我国银行由于垄断较为集中,加之老百姓更加相信国有银行,所以导致这些银行效率低下,那么外资银行的进入会产生鲶鱼效应,提高我国银行业的效率。此外,外资银行的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服务理念,都能够通过其进入我国而带动我国银行想更好的方向发展。第三,能够增大我国银行业产品的差异化。一是,外资银行的进入使国有银行有了竞争意识,能够促进中间产品的创新;二是外资银行的进入将帮助我国进行了银行业的细分,从而调整了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第四,外资银行的进入,能够使我国流入更多有质量的外国资本,使我国创新型企业更容易得到融资机会。此外,外资银行的进入能够带来资本外溢、技术外溢、知识外溢等效应,提高了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绩效。第五,有利于促进中外的交流。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思想以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为基础,我国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本,两者之间有巨大的差异,外资银行进入有助于促进中外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能够是我国银行业取其长处,避其短处,促进我国银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二)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的不利影响
外资银行的进入虽然能够带给我国银行业很多好处,但是也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具体如下:第一,加大了中资银行的经营成本。我国银行业受到外资银行的冲击,则必然在产品创新、科研等方面进行投入,提高了长期的经营成本。此外,中资银行为了确保自己的市场份额,则会设立多个银行网点,就增加了短期成本。第二,外资银行的进入对我国的经济安全存在影响。外资银行的进入如果不进行监管,则可能对国家的经济、金融安全造成不利的影响,因为外资银行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所以不会考虑其政策的外部影响,譬如外资银行大规模进入拉美国家、韩国,都造成了这些国家的债务危机。但是对其进行监管,对于我国来说也是增加了很多的政策不确定性,对中资银行的发展也产生了政策性的冲击。第三,造成银行业的不稳定。外资银行一般是集团性业务,有银行、保险、证券等业务,而我国对于这些方面缺乏有利的监管法律和法规,就导致金融产品较易出现交叉情况,导致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变得复杂。第四,外资银行倾向于向我国外资企业提供服务,对于我国本土企业和公民提供的服务尚属有限,这不利于我国银行获得外资银行的外溢效应。第五,外资银行由于具有更高的工资,吸引了大量的金融人才进入,我国国内银行与外资银行的人才竞争一般处于下风,从而导致我国人才出现了外流和外溢,从而不利于国有银行的健康发展。
我国加入WTO承诺了允许外资银行的进入,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和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上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等情况的发生,很多外资银行都愿意进入中国市场进行经营。本文从外资银行的定义、外资银行在华的发展历程两个方面入手,研究了外资银行进入对于我国银行业的有力影响和不利影响,以期对于相关机构能够提供些许建议。
作者:杨惠平 单位:天津商业大学
参考文献:
篇5
一、外资银行在华经营情况
1、外资银行在华机构设置
目前,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主要有以下方式:一是参股或控股中资金融机构,中资银行性质未变;二是在华建立代表处,待条件具备升格为分行,最后升级为独立法人银行;三是在中国建立合资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其他形式的金融机构,但性质上属外资银行。
外资银行在华机构从地区分布特征看,外资银行机构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大部分集中在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心城市,如上海、深圳、广州、北京、天津、大连、厦门等地,这些城市外资银行设立分行的数量占到在华外资银行分行总数的87%。截至2010年3月末,据统计数据,外资银行在我国共设有34家外商独资银行,下设202家分支机构,2家外商合资银行,1家外商独资财务公司,226家外资银行在华代表处、95家外资银行分行。
从来源国别(地区)分布特征看,目前,港资、韩资、日资、美资、欧资银行在华均设有分支机构,甚至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也开始在我国建立网点。在华外资银行来自德国、日本以及我国香港地区的最多,网点数量占到在华外资银行总数的60%左右,其次为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银行来华设立银行机构较多。
从国际超强银行在华分布特征看,进入美国《财富》杂志排行榜500强的国际跨国金融机构中,已有一半以上在华建立了机构,在投资银行、公司金融、个人银行业务各方便竞相发展业务,与中资银行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尤其在上海、广州、北京、深圳、天津等大城市尤为突出。
2、外资银行在华业务经营现状
2006年底,中国银行业开放过渡期结束,外资银行开始全面经营人民币业务。从整体上看,外资银行的业务发展重点主要是集中在贸易融资、中间业务和高端个人银行业务,外资银行在客户选择和产品设计方面,一般都避开中资银行的优势。在客户群上,外资银行主要选择高端零售客户、需要复杂金融产品和海外金融服务的公司客户。竞争的主要手段是产品创新和业务整合。不同类型的进入方式意味着不同的经营策略,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外资银行由于背景不同,其业务发展战略迥异。如,批发和零售兼营的全能型银行选择了全面发展的战略;批发型银行专注于拓展企业和银行业务市场;还有的则致力于专项业务;日本的银行主要面向日本企业客户;台湾则努力发展个人金融业务;欧洲的银行多采用入股的方式,发展方式较为谨慎;美国的银行多采用激进的产品设计。
截至2009年底,在华外资银行的资产总额达到1.35万亿人民币。在华外资银行资产和市场份额的情况如图1所示。
至2009年底,在华外资总贷款规模为人民币7236亿元,存款总额为7336亿,不良资产占比0.85%,利润总额64.5亿元,保持了资本充足率在21%左右水平,其中核心资本充足率亦达到20.76%。按照主要经营指标衡量,在华外资银行经营情况排名见表1。
2009年,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取得的利润大幅下滑,但中国仍然是外资银行“新兴市场战略”发展的中心。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逐步缓解和中国经济快速回升的背景下,在华外资银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网点拓展瞄准新兴热点地区。网点布局在追逐国家区域发展规划的同时更趋均衡化。2009年,外资银行在继续深化一线城市的营销网络建设的基础上,同时紧密跟踪近年来涌现的新兴区域发展热点,加速在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各主要区域中心城市的布局,如天津、青岛、宁波、大连、厦门等沿海港口城市,汇丰、花旗、东亚等前期布局较早的银行已经开始加速在这些城市的支行网络建设。包括重庆、成都、武汉、济南、太原、南宁、哈尔滨等在内的重要省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也成为外资银行竞相布局的新热点。除加速重点城市的网点布局外,外资银行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布局也继续稳步推进,如汇丰和花旗分别在我国一些农村地区设立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
(2)股权投资进退分化明显。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外资银行在华股权投资出现了进退明显分化的复杂局面。由瑞银集团2008年底尽抛所持中行H股开始,外资金融机构对中资银行股份的减持在2009年上半年达到了,包括中行、建行、工行3家大型银行和招行、民生等中型股份制银行在内的多家主要中资银行都先后受到外资战略投资者的大幅减持,主要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自救之举,而非对中资银行投资价值的否定。与此同时,另一些国际金融机构则加紧了对中国银行业的股权扩张,一类是以德意志银行和西班牙对外银行为代表的、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欧洲金融集团;另一类是以恒生银行等为代表的亚洲金融机构,由于以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为主,远离危机发源地,受金融危机的冲击相对有限,也开始了针对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扩张。这也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国际投资者对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前景的信心。
(3)业务创新。外资银行重新重视他们更擅长的理财中间业务、投资银行和财务顾问业务上。另外,加快了人民币业务的拓展,在银行卡、个人贷款、电子银行等业务上创新不断,其捕捉市场机会和产品创新设计等方面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展现。
二、我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
随着外资银行在华的不断发展,一方面为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带来了新的动力,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我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另一方面,随着监管对象的增加,监管范围的扩大,监管理念的更新,也对我国的金融监管当局提出了更高要求。
1、目前的监管体系
中国根据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和自主开放政策的需要,修订和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逐步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报告》等法规、文件和部门规章组成的外资银行监管法规体系。
银监会成立以后,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监管的金融
监管体系,这一方面反映了监管当局加强监管制度建设和提高监管效率的意图,另一方面也预示着金融业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的格局仍将继续维持。银监会的成立为提升外资银行监管的专业性提供了保障。在具体操作上,我国对外资银行从进入日常-监管-风险控制与处置-市场退出各方面,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监管程序。
2、对外资银行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这些年来中国银行业的监管水平总体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许多方面与《巴塞尔协议》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并且面临着一些监管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监管目标和监管理念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外资银行监管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政治行为特征,但是监管不是管制。加强监管不是提升干预力度,加大监管成本,而是为了本国更好的发展,吸取他人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由于监管原则和监管理念的不明确,导致了监管职责不明确、结构性的监管过度和监管不足并存。
(2)监管法规不够完善。监管的有效性依赖于监管的法制化,而我国的金融立法相对滞后。引进外资银行以来,直到200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和《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弥补了法律监管上的漏洞,但相关法规的健全工作随着外资银行的不断发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健全。
(3)监管资源严重不足。目前,我国外资银行监管还停留在传统“经验式”管理阶段。主要实行报送稽核。监管部门对各外资银行报送的报表、材料进行全面分析,以确认其经营的合规性。而对于外资银行运营的风险性监管上处于监管不足的状态。
(4)监管资源严重不足。目前,我国外资银行的监管在资源方面相对缺乏。包括监管人员、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不足。在监管人员方面,表现为量不足、质不高。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缺乏灵敏、准确、高效的监管信息系统。在监管信息流程上,表现为低效率性。金融监管当局与相关机构缺乏信息交流。
(5)缺乏与外资银行母国监管者的合作。当今世界金融体系间的跨国联系不断加大,仅在某一国范围内考察金融监管问题已不能满足金融监管的需要。政府和金融监管当局要加强与各外资银行母国监管者的合作,以协调监管措施,降低共同面临风险。而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在这一方面尚处于十分被动的境地。
3、有关对外资银行监管的建议
篇6
2007年4月2日,转制成为外资法人银行的“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正式在上海开业。而在同一天,经中国银监会正式批准,首批拿到本地注册的法人营业执照后,汇丰、渣打、花旗、东亚等4家外资银行在内地的100多家网点也同时开业,并向本地居民提供全面人民币服务。中外银行同台竞技的序幕正式拉开。
一、外资银行对中国银行的评析
根据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2007年对外资银行在中国大陆发展情况的调查(本报告的调查发现基于对40家外资银行的访谈。这40家银行代表了积极参与中国银行业市场、来自22个国家/地区的74家外资银行)结果显示:外资银行对中国内地银行的评价还是相当之高,其中29家受访外资银行给出了至少8分的高分(满分为10分)。然而,他们同时指出了中国内地银行所存在的问题:例如,国内贷款市场方面(风险控制、对不良资产的处理、贷款评级系统准确性、对抵押的依赖)、公司治理(管理信息系统、董事的独立性、前/中/后台职能重叠),市场运作方式(利率管制、对高风险、低利润贷款的集中、费用/佣金管制、受监管影响的交叉销售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二、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策略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的飞速发展,90%的国外投资者都认为投资环境得到了改善,或者是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也是外资银行对中国市场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中国的银行体系是渐次开放的,尤其是2006年末,中国批准外资银行可以向本地公司客户以及个人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能够面对的客户群进一步扩展,中国市场进一步打开,这对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目前,中国市场上的外资银行有很多,但市场份额实际上非常小。据统计,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为1.71%,贷款和存款产品都在1.7%左右。前不久进行的一项全国性金融调查显示,在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明确表示将选择外资银行的人数占10.8%,仍愿意选择国内银行的人占72.7%,另外还有16.4%的人在观望。同时,该项调查显示,外资银行的最大优势是“服务水平好,效率高”,占66.7%。确实,优质的服务、良好的信誉、高效率业已成为外资银行的形象定位。
中国有近13亿人口市场的巨大潜力,是外资银行极力想开拓的市场,外资银行总部承诺,与对其他市场业务发展的支持力度相比,将大力支持其中国机构的业务。那么,外资银行如何发挥自身所长,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和中国内地银行这样的巨人进行竞争呢?笔者总结了外资银行的三条发展策略:
(一)积极抢占零售业务市场
外资银行在国内的迅速扩张让国内的银行业充分感到了压力,我们发现,外资银行在国内扩张的重要武器正是他们最为擅长的个人零售业务。个人零售业务是以存款为基础的个人汇兑、结算、人业务、投资业务、咨询评估、家庭理财、信用担保和承诺等各种金融服务,它是商业银行实现盈利的重要渠道。花旗、汇丰、荷兰、东亚等几大外资银行早已蛰伏国内多年,他们都以零售业务作为抢占市场的突破口。而在2006年年底,由花旗集团牵头,中国人寿、国电集团、中信信托等组成的花旗财团击败国内外竞争对手,成功收购了广东发展银行85%的股份。此次收购后花旗银行拥有广东发展银行20%的股份,有业内认识分析,通过参股广发行,外资背景的花旗银行可以建立一个面向所有消费者的银行,同时还可以打开一扇零售银行业务的窗口。
对国内银行而言,批发业务一直是主题业务,通常占到整个业务收入的80%以上,而零售业务一直被大家忽视,不但占的比重很小,产品和服务的种类也相当单一。随着整个金融业已经意识到个人零售业务的重要性,这样的状况在最近几年发生了一些的改变,但是重视程度仍然不够。
经过多年的发展,金融产业链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零售业务的贷款需求日益增加,从房地产贷款、信用卡透支到汽车贷款。目前美国个人贷款已占到全部贷款的40%以上。而在中国,尽管企业贷款仍占到总贷款额的90%,但近年来个人贷款业务也在快速上升,自2001年底到2005年底的4年时间里,中国人民币个人贷款业务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已经达到了33.1%,其中房地产个人贷款从2000年底的5600亿元上升到2005年底的8万亿元,信用卡也从零发展到4000万张,未来随着发卡行数量的增加和个人信用体系的逐步完善,个人贷款业务的数量和比重都将大幅上升。与此同时,企业贷款需求在下降。在美国,公司金融业务部门中传统贷款业务所占的比重已经越来越小,投资银行、证券交易等服务于直接融资市场的业务正取代贷款业务成为公司金融业务的主流,而这些业务具有较强的中间业务性质,使整个公司金融部门的资金支出下降。
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了巨大的居民财富和储蓄,为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外资银行敏锐地发现了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并积极采取行动拼抢该领域。据国家统计局预计,到2010年,中国将有25%的城市家庭步入中产阶层,这些将是零售银行业务的主要客户,特别是高端客户理财市场,将是外资银行目光瞄准的重点。
(二)积极运用营销手段,倡导人性化服务
外资银行一直以来十分注重各种营销手段的运用,积极倡导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以外资银行在“结构性存款”这一业务的开发为例来进行分析。
结构性存款是结构性产品的一种。它是在普通存款的基础上嵌入某种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是各类期权),通过与利率、汇率、指数等的波动挂钩或与某实体的信用情况挂钩从而使存款人在承受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较高收益的业务产品。结构性存款作为一种金融创新的产品,在20世纪90年代增长迅速,2003年在我国推出,由于它的收益率明显高于同期的银行存款利率,因此在推出后即受到投资者的热捧,并在理财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结构性存款种类繁多,各家银行竞争激烈,而外资银行在这一领域处于领跑位置,我们来分析一下外资银行得以领先的原因:
1.市场细分,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一种产品的市场营销能否成功,关键要看它是否满足投资者的需求。外资银行针对不同客户进行不同的产品设计,以满足不同需求。结构性存款吸引人之处在于可以通过这一工具达到投资其它产品的目的,尤其是在我国目前的资本项目未自由兑换的情况下,结构性存款可以帮助投资者实现投资过去个人无法投资的领域。从这一角度出发,外资银行选择多种挂钩方式,与世界各地丰富的投资品种相联系,能够满足投资者的不同需求,吸引投资者的投资兴趣。外资银行在结构性存款方面不求量多求质精。所谓“精”就是每一款产品都针对一类客户的投资需求,满足投资者某一方面的投资需要。比如花旗银行“优利账户”就是针对有短期外汇投资需求的投资者。又如东亚银行利率指数挂钩保本投资产品中对VIP客户和普通客户的收益率不同,这样就能吸引更多的高端客户。
2.探求客户心理,细待优质客户。外资银行很注重研究客户心理,以此为基础开发出有巨大需求的产品。比如针对高端客户风险承受能力强、风险厌恶程度低的特点,外资银行主要推出的是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而对于一些优质客户,外资银行会提供收益更高的产品,使这些客户获得尊贵的感觉,以建立长期的关系。而且,外资银行注意挖掘需求。比如荷兰银行“梵高贵宾理财之全球配置债券基金篮子挂钩结构性存款”,引入全球债券基金作为挂钩标的,尽管国内很少有人对这一领域有深入的了解,但其丰厚的预期回报率还是吸引了众多投资者购买。
3.扬长避短的产品定位。尽管外资银行都努力开展结构性存款业务,但它们的侧重点不尽相同。比如荷兰银行主要定位为挂钩各类指数的3-5年中长期产品,渣打银行以3个月-3年的中短期产品为主,同属汇丰集团成员的恒生银行和汇丰银行的产品流动性较强,东亚银行则在新推出的产品上采纳了类似基金的灵活增持和提前赎回机制。每家银行都力争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推出相应的产品,发挥出自身比较优势,从而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4.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有效降低成本。金融创新的最初目的在于突破现有法律规定,获得税收等方面的好处,降低成本。目前我国法律对结构性存款的规定较少,对其性质还未确认,在此情况下,结构性存款可以突破某些法律的限制,为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外资银行在这方面目光敏锐。比如2005年开始,外资银行开发的结构性存款开始挂钩海外指数,如道·琼斯指数、恒生指数、国际商品期货指数等,突破了境内只有QDII才可投资境外市场的规定,为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在增加产品需求的同时,自然也降低了自身的成本。
5.把握金融创新精髓,创造更优的组合搭配。金融创新的精髓在于运用尖端技术对现有收益风险进行剥离、分解并通过重新组合或复合创造出新的收益风险关系。结构性存款的设计上最主要的一点是选择合适的内嵌衍生品。外资银行擅长搭配不同的期权类型,比如在提前终止权的运用上。因此外资银行可以更好地控制成本,创造收益。
(三)力求通过合作进行竞争达到共赢
就竞争来说,外资银行希望通过合作进行竞争,而不是通过纯粹的竞争来进行竞争,即外资银行希望通过和本地银行进行互补式竞争,而不是直接和本地银行进行直接的和面对面的竞争。渣打银行是这一方面的典型代表。渣打进入中国市场最重要的原因是追随着客户的足迹来到中国,渣打银行网点所覆盖的区域80%是外商投资者的活跃地区,不仅牢牢抓住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且已经将触角伸入重庆和成都等一些西部地区。很多外资银行都抱有长期发展态度,它们进入中国市场是希望有长期的战略合作,特别是在某些领域,可以实现和当地银行的长期发展,汇丰、花旗在浦东就有类似领域的合作。应该看到,外资银行来到中国并不一定仅仅是为了竞争,而是为了能够补充在中国已经存在的东西。例如,渣打推出了一些产品,也希望能够促进当地银行推出类似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合作者都在市场中获胜了。现在单一外资银行参股上限是20%,外资银行总参股比例是25%。外资银行进行战略性投资希望得到更大份额的参股,例如,渤海银行就是渣打建立的一个全新的银行,其即为外资银积极扩大参股份额的一个成功例子。
总之,外资银行希望实施有机增长的战略。有机的增长就是有更多的人才和有自己的管理团队,而且要不断发展壮大,希望这样的投资战略能够达到共赢,让投资的银行获益,让中国的客户和消费者也获益。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外资银行在中国的整个策略框架是可以概括为“四化”,即广化、深化、强化、优化。广化:外资银行希望分支机构能够扩大,能够更关注核心客户,支持当地经济的发展,希望有更多网络的发展以及有更多客户的发展。深化:全球的网络是外资银行的一个优势,但不仅仅是在中国网络的优势,仅仅靠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分行就要与中国内地银行竞争是很难取胜的,但是可以在这个市场带来国际化的发展,而且能够带来不同的产品和方案给客户。强化:从一个现有客户身上得到更多的收益与获得一个新客户相比是更容易的,外资银行希望通过强化客户关系以获得更多的份额。优化:外资银行希望能够提供良好的服务给客户,只有通过这样的优化才可以使外资银行和其他银行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刘峰.浅谈外资银行在华投资与个人理财的关系[J].法制与经济,2007,(6).
篇7
[作者简介] 崔海潮,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延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 (陕西 西安 710127)
2006 年12 月11 日,中国银行业开放过渡期结束,外资银行可以向本地公司客户以及个人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随着《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出台,对于经营人民币业务执照的限制将进一步取消。目前,外资银行在中国有198 家分行,大概有70 家是代表处,所有这些机构都是在24 个城市进行运作的。并且,已有12家外资银行获准将中国境内分行改制筹建为外资法人银行,除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东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花旗银行(中国)中国有限公司已经获准开业,其余8家正在进行改制筹建的外资银行是:恒生银行、日本瑞穗实业银行、日本三菱东京日联银行、新加坡星展银行、荷兰银行、永亨银行、新加坡华侨银行、美国摩根大通银行。
2007年4月2日,转制成为外资法人银行的“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正式在上海开业。而在同一天,经中国银监会正式批准,首批拿到本地注册的法人营业执照后,汇丰、渣打、花旗、东亚等4家外资银行在内地的100多家网点也同时开业,并向本地居民提供全面人民币服务。中外银行同台竞技的序幕正式拉开。
一、外资银行对中国银行的评析
根据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2007年对外资银行在中国大陆发展情况的调查(本报告的调查发现基于对40家外资银行的访谈。这40家银行代表了积极参与中国银行业市场、来自22个国家/地区的74家外资银行)结果显示:外资银行对中国内地银行的评价还是相当之高,其中29家受访外资银行给出了至少8分的高分(满分为10分)。然而,他们同时指出了中国内地银行所存在的问题:例如,国内贷款市场方面(风险控制、对不良资产的处理、贷款评级系统准确性、对抵押的依赖)、公司治理(管理信息系统、董事的独立性、前/中/后台职能重叠),市场运作方式(利率管制、对高风险、低利润贷款的集中、费用/佣金管制、受监管影响的交叉销售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二、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策略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的飞速发展,90%的国外投资者都认为投资环境得到了改善,或者是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也是外资银行对中国市场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中国的银行体系是渐次开放的,尤其是2006年末,中国批准外资银行可以向本地公司客户以及个人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能够面对的客户群进一步扩展,中国市场进一步打开,这对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目前,中国市场上的外资银行有很多,但市场份额实际上非常小。据统计,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为1.71%,贷款和存款产品都在1.7%左右。前不久进行的一项全国性金融调查显示,在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明确表示将选择外资银行的人数占10.8%,仍愿意选择国内银行的人占72.7%,另外还有16.4%的人在观望。同时,该项调查显示,外资银行的最大优势是“服务水平好,效率高”,占66.7%。确实,优质的服务、良好的信誉、高效率业已成为外资银行的形象定位。
中国有近13亿人口市场的巨大潜力,是外资银行极力想开拓的市场,外资银行总部承诺,与对其他市场业务发展的支持力度相比,将大力支持其中国机构的业务。那么,外资银行如何发挥自身所长,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和中国内地银行这样的巨人进行竞争呢?笔者总结了外资银行的三条发展策略:
(一)积极抢占零售业务市场
外资银行在国内的迅速扩张让国内的银行业充分感到了压力,我们发现,外资银行在国内扩张的重要武器正是他们最为擅长的个人零售业务。个人零售业务是以存款为基础的个人汇兑、结算、人业务、投资业务、咨询评估、家庭理财、信用担保和承诺等各种金融服务,它是商业银行实现盈利的重要渠道。花旗、汇丰、荷兰、东亚等几大外资银行早已蛰伏国内多年,他们都以零售业务作为抢占市场的突破口。而在2006年年底,由花旗集团牵头,中国人寿、国电集团、中信信托等组成的花旗财团击败国内外竞争对手,成功收购了广东发展银行85%的股份。此次收购后花旗银行拥有广东发展银行20%的股份,有业内认识分析,通过参股广发行,外资背景的花旗银行可以建立一个面向所有消费者的银行,同时还可以打开一扇零售银行业务的窗口。
对国内银行而言,批发业务一直是主题业务,通常占到整个业务收入的80%以上,而零售业务一直被大家忽视,不但占的比重很小,产品和服务的种类也相当单一。随着整个金融业已经意识到个人零售业务的重要性,这样的状况在最近几年发生了一些的改变,但是重视程度仍然不够。
经过多年的发展,金融产业链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零售业务的贷款需求日益增加,从房地产贷款、信用卡透支到汽车贷款。目前美国个人贷款已占到全部贷款的40%以上。而在中国,尽管企业贷款仍占到总贷款额的90%,但近年来个人贷款业务也在快速上升,自2001年底到2005年底的4年时间里,中国人民币个人贷款业务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已经达到了33.1%,其中房地产个人贷款从2000年底的5600亿元上升到2005年底的8万亿元,信用卡也从零发展到4000万张,未来随着发卡行数量的增加和个人信用体系的逐步完善,个人贷款业务的数量和比重都将大幅上升。与此同时,企业贷款需求在下降。在美国,公司金融业务部门中传统贷款业务所占的比重已经越来越小,投资银行、证券交易等服务于直接融资市场的业务正取代贷款业务成为公司金融业务的主流,而这些业务具有较强的中间业务性质,使整个公司金融部门的资金支出下降。
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了巨大的居民财富和储蓄,为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外资银行敏锐地发现了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并积极采取行动拼抢该领域。据国家统计局预计,到2010年,中国将有25%的城市家庭步入中产阶层,这些将是零售银行业务的主要客户,特别是高端客户理财市场,将是外资银行目光瞄准的重点。
(二)积极运用营销手段,倡导人性化服务
外资银行一直以来十分注重各种营销手段的运用,积极倡导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以外资银行在“结构性存款”这一业务的开发为例来进行分析。
结构性存款是结构性产品的一种。它是在普通存款的基础上嵌入某种金融衍生工具( 主要是各类期权),通过与利率、汇率、指数等的波动挂钩或与某实体的信用情况挂钩从而使存款人在承受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较高收益的业务产品。结构性存款作为一种金融创新的产品,在20世纪90年代增长迅速,2003年在我国推出,由于它的收益率明显高于同期的银行存款利率,因此在推出后即受到投资者的热捧,并在理财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结构性存款种类繁多,各家银行竞争激烈,而外资银行在这一领域处于领跑位置,我们来分析一下外资银行得以领先的原因:
1.市场细分,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一种产品的市场营销能否成功,关键要看它是否满足投资者的需求。外资银行针对不同客户进行不同的产品设计,以满足不同需求。结构性存款吸引人之处在于可以通过这一工具达到投资其它产品的目的,尤其是在我国目前的资本项目未自由兑换的情况下,结构性存款可以帮助投资者实现投资过去个人无法投资的领域。从这一角度出发,外资银行选择多种挂钩方式,与世界各地丰富的投资品种相联系,能够满足投资者的不同需求,吸引投资者的投资兴趣。外资银行在结构性存款方面不求量多求质精。所谓“精”就是每一款产品都针对一类客户的投资需求,满足投资者某一方面的投资需要。比如花旗银行“优利账户”就是针对有短期外汇投资需求的投资者。又如东亚银行利率指数挂钩保本投资产品中对VI P 客户和普通客户的收益率不同,这样就能吸引更多的高端客户。
2.探求客户心理,细待优质客户。外资银行很注重研究客户心理,以此为基础开发出有巨大需求的产品。比如针对高端客户风险承受能力强、风险厌恶程度低的特点,外资银行主要推出的是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而对于一些优质客户,外资银行会提供收益更高的产品,使这些客户获得尊贵的感觉, 以建立长期的关系。而且,外资银行注意挖掘需求。比如荷兰银行 “梵高贵宾理财之全球配置债券基金篮子挂钩结构性存款”,引入全球债券基金作为挂钩标的,尽管国内很少有人对这一领域有深入的了解,但其丰厚的预期回报率还是吸引了众多投资者购买。
3.扬长避短的产品定位。尽管外资银行都努力开展结构性存款业务,但它们的侧重点不尽相同。比如荷兰银行主要定位为挂钩各类指数的3-5年中长期产品,渣打银行以3个月-3年的中短期产品为主,同属汇丰集团成员的恒生银行和汇丰银行的产品流动性较强, 东亚银行则在新推出的产品上采纳了类似基金的灵活增持和提前赎回机制。每家银行都力争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推出相应的产品,发挥出自身比较优势,从而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4.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有效降低成本。金融创新的最初目的在于突破现有法律规定,获得税收等方面的好处,降低成本。目前我国法律对结构性存款的规定较少,对其性质还未确认,在此情况下,结构性存款可以突破某些法律的限制,为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外资银行在这方面目光敏锐。比如2005年开始,外资银行开发的结构性存款开始挂钩海外指数,如道・琼斯指数、恒生指数、国际商品期货指数等,突破了境内只有QDII才可投资境外市场的规定,为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 在增加产品需求的同时,自然也降低了自身的成本。
5.把握金融创新精髓,创造更优的组合搭配。金融创新的精髓在于运用尖端技术对现有收益风险进行剥离、分解并通过重新组合或复合创造出新的收益风险关系。结构性存款的设计上最主要的一点是选择合适的内嵌衍生品。外资银行擅长搭配不同的期权类型,比如在提前终止权的运用上。因此外资银行可以更好地控制成本,创造收益。
(三)力求通过合作进行竞争达到共赢
就竞争来说,外资银行希望通过合作进行竞争,而不是通过纯粹的竞争来进行竞争,即外资银行希望通过和本地银行进行互补式竞争,而不是直接和本地银行进行直接的和面对面的竞争。渣打银行是这一方面的典型代表。渣打进入中国市场最重要的原因是追随着客户的足迹来到中国,渣打银行网点所覆盖的区域80%是外商投资者的活跃地区,不仅牢牢抓住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且已经将触角伸入重庆和成都等一些西部地区。很多外资银行都抱有长期发展态度,它们进入中国市场是希望有长期的战略合作,特别是在某些领域,可以实现和当地银行的长期发展,汇丰、花旗在浦东就有类似领域的合作。应该看到,外资银行来到中国并不一定仅仅是为了竞争,而是为了能够补充在中国已经存在的东西。例如,渣打推出了一些产品,也希望能够促进当地银行推出类似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合作者都在市场中获胜了。现在单一外资银行参股上限是20%,外资银行总参股比例是25%。外资银行进行战略性投资希望得到更大份额的参股,例如,渤海银行就是渣打建立的一个全新的银行,其即为外资银积极扩大参股份额的一个成功例子。
总之,外资银行希望实施有机增长的战略。有机的增长就是有更多的人才和有自己的管理团队,而且要不断发展壮大,希望这样的投资战略能够达到共赢,让投资的银行获益,让中国的客户和消费者也获益。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外资银行在中国的整个策略框架是可以概括为“四化”, 即广化、深化、强化、优化。广化:外资银行希望分支机构能够扩大,能够更关注核心客户,支持当地经济的发展,希望有更多网络的发展以及有更多客户的发展。深化:全球的网络是外资银行的一个优势,但不仅仅是在中国网络的优势,仅仅靠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分行就要与中国内地银行竞争是很难取胜的,但是可以在这个市场带来国际化的发展,而且能够带来不同的产品和方案给客户。强化:从一个现有客户身上得到更多的收益与获得一个新客户相比是更容易的,外资银行希望通过强化客户关系以获得更多的份额。优化:外资银行希望能够提供良好的服务给客户,只有通过这样的优化才可以使外资银行和其他银行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刘峰.浅谈外资银行在华投资与个人理财的关系[J].法制与经济,2007,(6).
篇8
1、外资银行储蓄业务在华发展的优势
(1)外资银行相对于国内银行而言,具有对于国际金融市场更加的了解,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的密切,更有利于了解世界的金融资讯,增加投资者的收益等优势。
(2)业务的服务质量好、效率高。外资银行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顾客的需求,并且保质保量,金融衍生工具的运用能力强,有较强的利率风险承受能力。
(3)外资银行的利率较高,并以活期存款为主。外资银行储蓄业务的安全有保障,受到了大额客户的喜爱,客户对象多为经营机制较为健全的大型的企业。
(4)具有较为完善、先进的经营体制,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先进的风险评估控制机制,能够应对各种业务问题;且吸引了大批优秀的人才,相应的工作人员的素质较高,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丰富的经验。
而外资银行的这些优势之处,恰恰是国内银行的薄弱之处。国内银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非常明显:国内银行的储蓄业务的速度较快,但是不能够保质保量,只是追求业务数量的增长;储蓄业务项目较少,没有及时的开拓新的项目内容,创新能力差,不能实现业务多样化;国内银行的工作人员总体的素质和教育水平较低,不能满足银行业高学历高素质的要求;最主要的是,国内银行的活期存款的利率低,与外资银行的利率水平相差较远。
(2)外资银行储蓄业务在华发展的劣势
外资银行储蓄业务相对于国内银行储蓄业务的劣势主要有:进入门槛较高,对业务的金额有一定的限制;外资银行的储蓄业务中,外币存款利率差别大,有可能导致收益受损;虽然外资银行收益高,但是相应的投资风险也大。
二、外资银行储蓄业务发展对国内银行业的影响
引进外资银行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了极大的紧迫感和竞争意识,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国内银行加快转变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为国内银行提升综合的经营实力提供了极大动力,同时也给国内银行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压力和影响。
(一)对中国银行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1)促进银行业体制变革。我国的国内银行为了改进自身的不足之处,必须学习外资银行的经营管理的经验和治理模式。
(2)促进银行业提高竞争实力。引进外资银行给我国的国内银行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有助于刺激国内银行产生生存意识和竞争意识,促使引进技术,提高员工素质,加强银行内部管理,建立完善竞争机制。
(3)促进银行业形成特色机制。外资银行的在华发展,使得国内银行能够借鉴外资银行的成功经验,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机制,以符合中国国内的国情和人民大众的习惯。
(4)促进银行业实现业务创新。国内银行注重创新的重要性,使国内银行能准确抓住人民的需要,发展新的业务,并且能扩大业务的规模,提高业务质量。
(二)对中国银行业发展的消极影响
(1)外资银行的来华发展,给中国国内银行带来了一个强劲的对手。外资银行本身的实力雄厚,国内银行不具有与之竞争的能力。而且外资银行的发展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会使得国内银行丧失与之竞争的信心,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不利于银行的发展。
(2)国内银行相比于外资银行来说,在各方面都有一定的欠缺,不如外资银行来的发达。外资银行的特色和优势,会对我国的民族金融业产生不小的冲击,打击了国内银行发展的自信心。
(3)外资银行主要是以获取利润为自身发展的目的,可能会出现为了自身的利益和发展损害他人的利益,甚至于违背我国的政策措施的现象,不利于国内经济的稳定发展。
三、加快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建议
(一)对外资银行在华储蓄业务发展的建议
在现阶段,外资银行发展的重心移向了中国的银行业市场,并且在短时间内就占据了一定的地位。但是,外资银行的在华储蓄业务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就要采取更加贴近中国国内国情的措施。
现在国内人民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所以外资银行要针对这一现状开发更多的金融产品,多样化金融服务领域,从而加速银行的发展。
外资银行的发展要立足于中国本土的风俗人情,贴近实际,要从人民的具体的需求中发展金融业务,使外资银行的业务实现本土化,这样更有利于自身发展。
另外外资银行需要多加注意我国国内的政策措施和对于外资银行的优惠条款,也要注意与其他国内银行之间的相互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不可盲目为了眼前的自身的利益,使用不正当的手段竞争而损害他人的权益。
(二)国内银行在外资银行在华储蓄业务发展的情况下的发展建议
针对外资银行在华储蓄业务的快速的发展,我国国内银行必须采取以下的措施来加速发展:
(1)我国国内的银行业必须借鉴国外银行业发展的优势之处,吸取外资银行的经验,从而建立完善的银行监管机制,银行业的监管立法应具有前瞻性,应充分考虑到本国银行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弥补原先立法中的漏洞。
(2)我国的国内银行必须学习外资银行的经营管理的经验和治理模式,改进自身的不足之处。
(3)国内银行需要学习外资银行这个良好的榜样,产生生存意识和竞争意识,引进先进的技术,加强银行内部事务的管理,改变老旧的经营方式,从而建立完善的竞争机制。
篇9
银行监管,是经济金融监管的一个分支,是由中央银行、银行监督委员会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有关机构,代表社会公众对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实施监督管理的行为。
银行作为一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其能否稳健运行关系该国的经济、政治的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因此,银行监管受到了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的普遍重视。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纷纷根据本国银行业运行的实际情况对本国范围内的银行实行严格的监管。这里当然也包括该国境内的外资银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金融市场的界限越见模糊,外资银行大量存在于各国金融领域,它的高速发展给该国经济稳定和金融安全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各国不得不加强对它的监管置于重要位置。但截至目前,理论界尚未形成完备的外资银行监管理论体系。各国的外资银行监管实践仍依靠原有监管理论体系的指导。对此,作者认为,外资银行本是银行,对其监管的区别主要来自各国实际情况的不同,而监管理论对它是完全适用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中国尚属发展中国家,对发展迅速、影响日益扩大的外资银行实行审慎的监管,能维护国家经济稳定,保证国家金融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一)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截至2007年10月,我国已有外资独资银行20家;中外合资银行3家;另有72家外国银行设立了130家分行,191家外国银行设立了241家代表处。截至2007年底,我国共批准汇丰、渣打、花旗等21家外资银行将在华分行改制为法人银行。(注:法人银行在业务范围、税收等方面享有优惠。外资银行随时可转为法人银行。)外资银行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现已具有相当规模。
(二)外资银行的发展特点
1.外资银行经营范围、业务范围不断扩大。2006年12月11日,我国对外资银行实行全面的国民待遇,外资银行不再受到行业和地域限制。外资银行发展进入加速阶段。依托成熟的市场营销策略,外资银行经营范围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力逐步加强。
2.外资银行资产质量、盈利能力逐年提高。随着外资银行逐步熟悉我国市场规则,其经营状况日趋稳定,市场份额逐步恢复,盈利能力稳步提高,资产总额持续增加,仅2002年至2004年就从3330.5亿元增至5159.95亿元,占我国银行业资产的1.8%。
3.参股中资银行速度加快。在《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的指引下,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速度不断加快。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一是出于对长期经营战略的思考;二是希望借中资银行不受政策限制和网点设置完善之利,绕开各类限制,快速进入零售市场。如花旗银行和浦发行联手推出的花旗参与管理和技术合作的双币种信用卡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论文出处(作者):
三、我国外资银行监管中的问题
(一)监管法规不健全
监管的有效性依赖于监管的法制化,而我国的金融立法严重滞后。引进外资银行已近20年,却无一部约束外资银行的专门法律。这使外资银行有机会利用法律漏洞规避监管,严重影响了对外资银行的监管效力。200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和《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弥补了这些漏洞,但相关法规的健全工作远未完成。
(二)监管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外资银行监管还停留在传统“经验式”管理阶段。主要实行报送稽核。监管部门对各外资银行报送的报表、材料进行全面分析,以确认其经营的合规性。而对于外资银行运营的风险性监管上处于空白状态。
(三)监管资源严重不足
&n
bsp; 由于外资银行的开放性比较强,对其的监管需要高质量的资源。目前,我国外资银行的监管在资源方面相对缺乏。包括监管人员、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不足。在监管人员方面,表现为量不足、质不高。尚未建立完善的认证制度和后续教育系统。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缺乏灵敏、准确、高效的监管信息系统。在监管信息流程上,表现为低效率性。金融监管当局与相关机构缺乏信息交流。
(四)缺乏与外资银行母国监管者的合作
当今世界金融体系间的跨国联系不断加大,仅在某一国范围内考察金融监管问题已不能满足金融监管的需要。政府和金融监管当局要加强与各外资银行母国监管者的合作,以协调监管措施,降低共同面临风险。而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再这一方面尚处于十分被动的境地。
四、对改进我国外资银行监管的建议
(一)健全监管法制
要加强外资银行监管,我国就必须结合本国实际,参照国际公认的准则(如巴塞尔协议),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监管法律,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外资银行法。从法制角度,规范外资银行的行为,授予监管机构足够的权利,为监管工作提供基础条件。
(二)多元化监管方法和手段
当前我国对外资银行监管的手段单一,落后,主要是现场与非现场监管,而且两者缺乏衔接。因此,必须使监管手段多元化,由行政监管手段向经济性、法律性监管手段转变,充分实施现场与非现场监管、外部审计、审慎监管会议、三方会议等多样化监管手段。
(三)健全风险监管体系
目前我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多停留在合规性监管层面,而忽视了风险性监管。我国应根据巴塞尔协议的有关标准,制定严格、周密的风险监管体系,将外资银行的经营风险纳入监管,保证全面、客观、合理的实施监管。
(四)建立监管人才培养和认证机制
加强我国外资银行监管要依赖大量专门人才,监管当局应主导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认证体系。可邀请高校等研究机构参与其中,确保培养认证机制的专业性。
(五)加强信息交流,与各国监管机构坚强合作
为了应对各国金融体系相互联系不断加强的现状,我国监管当局应主动同各国监管机构建立长期、高效的信息交流和合作机制。以协调各国监管手段,降低共同面临的风险。
参考文献:
[1]程芳,李仲明.银行业全面开放下外资银行的监管问题[j].甘肃金融,2007,(6).
[2]耿明英.对在华外资银行不同商业存在形式下的监管探讨[j].武汉金融,2008,(4).
[3]邓静.如何加强对外资银行的监管[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6,(10).
篇10
银行监管,是经济金融监管的一个分支,是由中央银行、银行监督委员会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有关机构,代表社会公众对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实施监督管理的行为。
银行作为一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其能否稳健运行关系该国的经济、政治的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因此,银行监管受到了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的普遍重视。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纷纷根据本国银行业运行的实际情况对本国范围内的银行实行严格的监管。这里当然也包括该国境内的外资银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金融市场的界限越见模糊,外资银行大量存在于各国金融领域,它的高速发展给该国经济稳定和金融安全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各国不得不加强对它的监管置于重要位置。但截至目前,理论界尚未形成完备的外资银行监管理论体系。各国的外资银行监管实践仍依靠原有监管理论体系的指导。对此,作者认为,外资银行本是银行,对其监管的区别主要来自各国实际情况的不同,而监管理论对它是完全适用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中国尚属发展中国家,对发展迅速、影响日益扩大的外资银行实行审慎的监管,能维护国家经济稳定,保证国家金融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一)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截至2007年10月,我国已有外资独资银行20家;中外合资银行3家;另有72家外国银行设立了130家分行,191家外国银行设立了241家代表处。截至2007年底,我国共批准汇丰、渣打、花旗等21家外资银行将在华分行改制为法人银行。(注:法人银行在业务范围、税收等方面享有优惠。外资银行随时可转为法人银行。)外资银行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现已具有相当规模。
(二)外资银行的发展特点
1.外资银行经营范围、业务范围不断扩大。2006年12月11日,我国对外资银行实行全面的国民待遇,外资银行不再受到行业和地域限制。外资银行发展进入加速阶段。依托成熟的市场营销策略,外资银行经营范围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力逐步加强。
2.外资银行资产质量、盈利能力逐年提高。随着外资银行逐步熟悉我国市场规则,其经营状况日趋稳定,市场份额逐步恢复,盈利能力稳步提高,资产总额持续增加,仅2002年至2004年就从3330.5亿元增至5159.95亿元,占我国银行业资产的1.8%。
3.参股中资银行速度加快。在《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的指引下,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速度不断加快。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一是出于对长期经营战略的思考;二是希望借中资银行不受政策限制和网点设置完善之利,绕开各类限制,快速进入零售市场。如花旗银行和浦发行联手推出的花旗参与管理和技术合作的双币种信用卡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论文出处(作者):
三、我国外资银行监管中的问题
(一)监管法规不健全
监管的有效性依赖于监管的法制化,而我国的金融立法严重滞后。引进外资银行已近20年,却无一部约束外资银行的专门法律。这使外资银行有机会利用法律漏洞规避监管,严重影响了对外资银行的监管效力。200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和《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弥补了这些漏洞,但相关法规的健全工作远未完成。
(二)监管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外资银行监管还停留在传统“经验式”管理阶段。主要实行报送稽核。监管部门对各外资银行报送的报表、材料进行全面分析,以确认其经营的合规性。而对于外资银行运营的风险性监管上处于空白状态。
(三)监管资源严重不足
&n
bsp; 由于外资银行的开放性比较强,对其的监管需要高质量的资源。目前,我国外资银行的监管在资源方面相对缺乏。包括监管人员、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不足。在监管人员方面,表现为量不足、质不高。尚未建立完善的认证制度和后续教育系统。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缺乏灵敏、准确、高效的监管信息系统。在监管信息流程上,表现为低效率性。金融监管当局与相关机构缺乏信息交流。
(四)缺乏与外资银行母国监管者的合作
当今世界金融体系间的跨国联系不断加大,仅在某一国范围内考察金融监管问题已不能满足金融监管的需要。政府和金融监管当局要加强与各外资银行母国监管者的合作,以协调监管措施,降低共同面临风险。而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再这一方面尚处于十分被动的境地。
四、对改进我国外资银行监管的建议
(一)健全监管法制
要加强外资银行监管,我国就必须结合本国实际,参照国际公认的准则(如巴塞尔协议),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监管法律,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外资银行法。从法制角度,规范外资银行的行为,授予监管机构足够的权利,为监管工作提供基础条件。
(二)多元化监管方法和手段
当前我国对外资银行监管的手段单一,落后,主要是现场与非现场监管,而且两者缺乏衔接。因此,必须使监管手段多元化,由行政监管手段向经济性、法律性监管手段转变,充分实施现场与非现场监管、外部审计、审慎监管会议、三方会议等多样化监管手段。
(三)健全风险监管体系
目前我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多停留在合规性监管层面,而忽视了风险性监管。我国应根据巴塞尔协议的有关标准,制定严格、周密的风险监管体系,将外资银行的经营风险纳入监管,保证全面、客观、合理的实施监管。
(四)建立监管人才培养和认证机制
加强我国外资银行监管要依赖大量专门人才,监管当局应主导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认证体系。可邀请高校等研究机构参与其中,确保培养认证机制的专业性。
(五)加强信息交流,与各国监管机构坚强合作
为了应对各国金融体系相互联系不断加强的现状,我国监管当局应主动同各国监管机构建立长期、高效的信息交流和合作机制。以协调各国监管手段,降低共同面临的风险。
参考文献:
[1]程芳,李仲明.银行业全面开放下外资银行的监管问题[j].甘肃金融,2007,(6).
[2]耿明英.对在华外资银行不同商业存在形式下的监管探讨[j].武汉金融,2008,(4).
[3]邓静.如何加强对外资银行的监管[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6,(10).
篇11
(一)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效率的影响
一些学者以多国的数据进行研究,认为外资银行进入给东道国银行业带来积极的影响:Terrell(1986)分析了14个发达国家银行市场的总体核算资料后发现,外资银行的竞争虽然会降低当地银行的份额和利润,却可以完善银行业市场的功能,提高社会的总体福利水平。Bhattacharaya(1993)研究了巴基斯坦、土耳其和韩国的国内银行市场,结果表明允许外资银行进入能够增加国外资本对国内项目的资金资助。Demirgu?-Kunt,Huizinga(1999)研究了外资银行在不同国家的绩效表现后发现,通常在发达国家经营的外资银行的利息收入和利润率比东道国银行要低,而在发展中国家境内经营的外资银行则能获得比东道国银行更好的绩效表现。Claessens,Demirgu?-Kunt,Huizinga(2001)通过对80个国家1988-1995年7900家银行数据的分析发现:
1、在发展中国家,外国银行比本国银行具有更高的利息边际和利润,而在发达国家,上述结论则相反。
2、外国银行参与程度的上升显著降低了东道国银行的利息边际、利润和总成本。
3、效率改进效应与外国银行进入的数量而不是其所占据的市场份额显著相关。
也有一些学者以单个国家的数据进行研究,认为外资银行进入会给东道国银行业带来积极的影响:Levine(1996)的研究认为,外资银行进入的主要收益包括3个方面:更好地提供本国金融服务;更好地构建本国金融基础;更好地获得国际资本渠道。Denizer(2000)研究土耳其的情况后发现,外资银行进入导致国内银行的利差收入、资产收益率以及管理费用都下降了。Fachada(2008)研究了巴西的情况,发现外资银行进入会减少国内银行的成本,但不会减少国内银行的利润,表明外资银行进入迫使国内银行更有效率。
另有一些学者认为外资银行进入给东道国银行带来的成本大于收益:Unite等(2003)选取了1990-1998年菲律宾16家国内银行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外国银行的进入增加了国内银行的风险,使贷款损失准备金上升。Uiboupin(2004)研究了中东欧国家的情况,表明外资银行进入降低国内银行的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和利润,提高国内银行短期内的管理成本,而且外资银行进入可能增加东道国的竞争。
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效率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McFadden(1994)研究了澳大利亚银行业,但没有明显证据表明外资银行进入可以提高国内银行业务。Hermes,Lensink(2002)分析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行为的短期影响,通过运用48个国家1990-1996年的相关数据研究发现,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里外资银行进入可能联系着更高的本国银行成本和利息边际,而对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的影响结果要么不够显著,要么降低了本国银行的成本、盈利和利息边际。
(二)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市场竞争度的影响
Panzar,Rosse(1987)提出了使用H-统计量来估计竞争的程度。Cho(1990)分析了印度尼西亚的情况,认为外资银行进入后,银行市场的竞争明显加强。Clarke等(1999)研究了阿根廷银行,结果支持更多的外资进入可以缓慢地提高国内银行在部分地区间的竞争。Barajas等(2000)用面板数据进行估计,表明金融自由化通过增加竞争、降低中介成本和提高贷款质量,对哥伦比亚的银行效率产生有益影响,但是,竞争增加导致银行尤其是国内银行的风险增加和贷款质量恶化。Maritinez,Mody(2004)对拉美五国的经验研究发现:外国银行进入伴随着本国银行市场集中程度的上升,而市场集中程度联系着更大的市场权力和更高的银行利差和管理成本,结果外国银行的持续进入并未产生预期中的显著效率效应。Levy Yeyati,Micco(2007)分析了8个拉美国家的数据,采用Panzar,Rosse提出的H-统计量,发现外资银行的进入将削弱国内银行业的竞争,从而降低银行部门的效率,其原因是外资银行凭借其特定的产品优势而获得了垄断地位和垄断利润。
(三)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Demirgu?-Kunt,Detragiache(1997)运用多元Logist模型研究了53个国家1980-1995年的数据,研究发现金融自由化增加了银行危机发生的可能性。Dages等(2000)研究发现,1994-1999年阿根廷和墨西哥两国外资银行的贷款增长速度比当地银行稳定,说明外资银行进入不一定损害金融部门的稳定性。Barth等(2002)发现,在外资银行进入限制较少的国家,不仅银行的利差收入和日常开支较低,而且货币危机发生的可能性较低。Goldberg(2002)利用20世纪80年代美国各家银行对不同国家的债权数据,通过研究发现,美国银行收缩贷款与国外发生危机在时间上不具有对应关系。Crystal等(2002)分析了智利、哥伦比亚、阿根廷等7个拉美新兴市场国家的外资银行在当地的并购行为后,认为外资介入当地银行的产权一般会对这些国家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发展带来正面影响。
二、国内关于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影响的研究综述
(一)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效率的影响
黄宪、熊福平(2006)通过实证检验,计量结果表明由于我国经济金融体制上的固有特点,我国银行业绩效在面临外资竞争时,也表现出了较大的不同。李晓峰等(2006)研究我国14家银行1994-2004年的数据,发现外资银行的进入使得国内银行的流动性、非利息收入、经营费用和资产收益率降低,并使其资产质量下降,风险增加,但是技术外溢效应以及对国内银行盈利性的影响并不显著,而且,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对国有银行造成的冲击小于股份制银行。谭鹏万(2007)利用中东欧10国105家内资银行1997-2004年的面板数据,研究表明,随着中东欧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银行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外资银行进入对中东欧国家内资银行税前资产利润率和非利息收入占总资产比重的负面影响将减弱。陈奉先、涂万春(2008)用我国24家银行1999-2006年间的数据构建模型进行检验,最后得出结论:短期内外资银行进入会导致东道国银行业利润水平下降、风险管理水平上升;外资银行机构数量的增加和持股比重的上升都能刺激中国银行业效率的改进,但是外资银行持股比重的影响更具普遍性;不同类型银行对外资银行进入的反应存在差异,国有商业银行反应比较迟钝,而股份制和城市商业银行反应比较迅速。焦建东(2008)研究我国14家商业银行1997-2006年的数据,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内资银行盈利效率、运营成本与外资银行进入程度存在“互补”关系,收入效率和经营稳健性与外资银行进入程度之间不存在长期稳定关系。
(二)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市场竞争度的影响
韩文霞、刘开林(2007)引进含有交互项的模型,实证结果表明,随着我国金融发展水平和银行业竞争程度的不断提高,外资银行进入的“竞争效应”、“溢出效应”和“金融稳定效应”将得到更好的发挥。李伟、韩立岩(2008)对外资银行进入程度与市场竞争度的关系进行了经验分析,发现外资银行进入程度与银行业市场竞争度呈现U型关系,当前外资银行带来的实际竞争压力有限,只有超过一定水平时才会发挥促进作用。
(三)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叶欣、冯宗宪(2003)运用多元Logist模型,通过对50个国家1988-1997 年的外资银行的实际进入程度、宏观经济变量和金融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外资银行进入数量的增加将有助于增强本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结论。林亮亮、刘开林(2007)利用12种高频性的宏观经济指标,测度了我国银行体系1997-2005年间各个月度的脆弱性状况,实证结果表明,外资银行所占的资产份额和贷款份额对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均不显著。王韵亭、林可全(2008)研究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外资银行对东道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随着开放阶段的深入呈现倒“U”型的变化;使用宏观经济变量分析无法准确地计量分析外资银行的微观战略选择及国家经济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Claessens,S. Demirguc-Kunt, A.Huizinga,H.How does foreign entry affect domestic banking markets?[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01(25).
2、Unite,A. Sullivan, M. The effect of foreign entry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on the Philippine domestic banking market[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03(27).
3、Barajas, A. Steiner, R. Salazar, N. The impact of liberalization and foreign investment in Colombia’s financial sector[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3(27).
4、Levy Yeyati, E. Micco, A. Concentration and foreign penetration in Latin American banking sectors:Impact on competition and risk[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07(31).
5、黄宪,熊福平.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影响的实证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6(5).
6、陈奉先,涂万春.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效率的影响[J].世界经济研究,2008(1).
篇12
2000年以来,外资银行在我国落户的机构数量变化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除2001年和2002年略有下降外,其余年份中外资银行的机构数量是稳步增长的。
数据来源:《中国金融年鉴》2001年~2005年整理而得。2005年的数据截止到2005年6月底
在外资银行不同类型的机构中,代表处的数量一直多于营业性机构的数量,但是可以预计,未来营业性机构的数量将超过代表处数量。
在营业性机构中,分行形式占据绝大部分比例,而在华注册法人机构所占比例很低(2005年不到10%),并且呈现下降的趋势。但由于在新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中规定,外资银行只有注册为国内法人银行,才能获准全面经营人民币零售业务,近期,已有汇丰、渣打、花旗等多家外资银行明确表示,将尽快由分行注册为法人性质的子行,因此,可以预见未来外资银行的机构类型中,法人注册机构所占比例将逐步增加。
尽管外资银行的机构数量总数呈现上升趋势,但每家外资银行拥有的分支机构数量大大低于中资银行,以业务份额占绝对优势的美国花旗银行和香港汇丰银行为例,但花旗银行仅有5家分行、2家支行和3家代表处,香港汇丰银行只有10家分行、3家支行和3家代表处。因此,相对于中资银行,外资银行是不具有网点优势的,未来即使能够从事人民币的零售业务,服务对象的重点也应为高端客户。
2.在华外资银行业务扩展迅速,人民币业务尤其突出,但总体市场份额仍然不高
从表2外资银行在华资产情况的发展变化中可以看出,除2002年有所下降外,外资银行的资产总额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增长率各年平均为21%),这一速度超过中国银行业的资产增长速度,也大大超过了营业性机构数量的增长速度,说明单个外资银行机构的业务扩张速度也是较高的。
另外,尽管当前外资银行以经营外汇业务为主(2005年6月末,外资银行外汇资产占总资产的78%),但人民币业务的增长更为迅速,人民币资产总额的增长速度平均为38%,高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的增长速度,多数年份也高于经营人民币业务机构数量的增长速度,表明我国外资银行的人民币业务发展势头很快,值得关注。
但是,尽管外资银行的业务增长速度高于中资金融机构,但外资银行占全国银行业的份额仍然很低。2001年和2005年,外资银行资产占全行业资产的比例分别为1.8%和1.89%,没有显著的提高。
数据来源:同上,2005年的数据截止到2005年6月底
二、在华外资银行的地域分布特征
尽管自加入WTO起,我国就取消了经营外汇业务的地域限制,以后又逐步增加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城市区域,但从表3中可以看出,当前,外资银行在华的地域分布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 ,在中部内陆地区和西部边远地区落户的外资银行机构屈指可数。其中落户于中部内陆地区的外资银行最少,除了湖北省武汉市有外资银行机构外,其余省份均是空白,而在西部边远地区,除了重庆、成都、西安和昆明外,其余省份也是外资银行机构的真空地带。这与其他国家外资银行设立地点较为集中的特征一致。但是,银监会多次表示,鼓励外资银行到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发展,将以优惠的条件和政策导向吸引外资银行到上述地区开办业务,新《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中也体现了这一政策导向,可以预见,未来外资银行在中西部地区设立机构的数量将上升。
三、外资银行来源国家的特征
截至2005年10月末,共有20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银行在我国设立了营业性机构。另有40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我国开设了代表处。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机构的情况(2004年)如表4所示。按进入我国的外资银行数量排列,前三位分别是日本、香港和美国。若以在我国设立分行的银行数量排列,前三名分别为香港、美国和韩国,香港共有14家银行开设分行,分行数量达到45家。
在西方有关外资银行的研究文献中,在一国设立的外资银行的数量,与母国经济发展情况、母国与东道国双边经贸关系的密切程度以及地理与文化关系的远近有关(如Magri等2004年),我国也基本符合这一规律,投资来源国集中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发展中国家中,与我国地理位置较近的亚洲国家较多,至于与两国间经贸关系的相关程度需要今后进一步的研究证明。
另外,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外资银行机构的设立地点上也有地域上的偏好,例如,韩国的外资银行更倾向于在我国北方(如北京、天津)设立机构,而香港的外资银行倾向于在南方(如广州、深圳)设立机构。 由此可见,地理位置远近的因素确实是影响外资银行设立地点的重要因素。
数据来源:《中国金融年鉴》2005整理而得。注: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列出外资银行数量排名前10位的国家
四、外资银行业务经营表现的特征
1.外资银行经营情况良好,不良资产率持续下降,利润总额稳步上升
入世以来,在华外资银行逐步适应内地的经济和金融环境,不良资产率由2001年的8.54%下降至2005年的1.05%。在盈利方面,外资银行在2000年整体扭亏为盈的基础上,2001年有大幅度的增长,除2002年略有下降外,一直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但是,尽管如此,外资银行在华整体的盈利能力并不高,5年平均的ROA只有0.45%,低于2004年世界1000家银行平均0.9%的水平,也低于国内银行平均0.55%的水平,说明外资银行短期内对业务扩张和机构布局的关注多于对利润的关注。但是可以预期,随着银行业的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凭借自身优势,将来会取得更丰厚的回报。
2.外资银行的服务对象以外资企业为主
截止2005年6月末,外资银行向外资企业的贷款余额为2475亿元,占总贷款余额的74%,向中资机构和个人的贷款余额为878亿元,仅占总贷款余额的26%,在存款方面,外资银行75%的存款来自外资机构,只有8%的存款来自境内中资机构和个人(王新华等2005年)。但是随着银行业的全面开放,对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的取消,以及一些外资银行完成法人机构的注册转型,可以预期中资机构和个人的业务所占比例,尤其是存款业务比例将会提高。
综上所述,当前在华外资银行的经营状况良好,业务增长速度较快,但整体所占市场份额很小。营业性机构以分行形式为主,分布的区域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来源国家集中于与中国有密切经贸关系以及地理位置较近的国家和地区。随着中国银行业的全面开放,对外资银行非审慎性监管措施的取消,外资银行将在更加平等的基础上与中资银行竞争,希望更加能够发挥促进竞争,提高银行业整体效率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13
国外一些文献实证研究了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的影响。Claessens、Demirguc—Kunt和Huizinga(2001)用1988-1995年80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银行数据,分析了引入外资银行对本国银行净利差、盈利水平、非利息收入、经营费用和贷款损失准备的影响,发现外国银行的增加同国内银行盈利性、非利息收入和总经营支出的减少相关。Lensink和Hermes(2004)在回归模型中引入经济发展水平因素,检验经济发展程度是否影响外资银行进入的效应,结果表明银行业绩的改善与金融发展水平相关。Uiboupin(2005)用中东欧10国219家银行的数据分析外资银行进入效应,发现外资银行的进入对本国银行短期总成本、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和利润有负面影响。
有的学者研究了单个国家银行业开放的影响效应。Barajas等人(2000)对哥伦比亚的研究表明,外资银行进入会导致金融中介间接融资成本降低,以及国内银行资产质量下降。Denizer(2000)分析了外资银行进入对土耳其银行业的影响,研究表明外资银行进人降低了国内银行业的利润和管理费用。Okuda等(2004)通过研究外资银行进入对泰国银行业的影响,发现外资银行增加使得本国银行营业费用和利差增加,盈利降低。Kim(2005)通过实证研究外资银行进入对韩国国内银行业的影响,发现外资银行进入显著提高了国内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
国内相关研究存在一些竞争性的结果,郭妍等(2005)通过研究发现,随着外资银行在我国进入程度的加深,国内银行利差有所上升,而利润率、非贷款收益率、费用率均有所下降,同时呆账准备率提高。叶欣(2006)对外资银行进入程度、市场竞争结构、中资银行效率水平的变化关系进行经验分析,发现外资银行进入程度与中资银行利差和利润水平显著正相关。黄宪等(2006)分析了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绩效的短期影响,通过同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对比后发现,由于我国经济金融体制上的固有特点,我国银行业绩效在面临外资竞争时表现出较大的不同。李晓峰等(2006)研究发现,外资银行进入对国内银行流动性、非利息收入、经营费用、资产收益率、资产质量和风险方面都有负面影响。
从现有文献看,相关研究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检验跨国影响,第二类是集中研究外资银行进入对单个特定国家的影响,二者通常使用的都是对单方程的简单回归。因变量一般是成本效率、盈利效率、贷款活动以及贷款质量这样一些指标,以从不同角度考察银行绩效。而自变量由外资银行进入指标以及可能影响银行的其他控制变量组成,包括银行特定指标向量和宏观经济变量向量等,实证回归模型可以表示为:
成本、盈利等银行指标=f(外资银行进入指标,宏观经济变量向量,银行特定指标向量)。
本文借鉴这种分析思路,并通过对模型适当修改后进行实证回归,分析我国银行业的现实状况。
二、待检验假说
根据上述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影响的有关文献以及我国银行业实际情况,这里提出几个有关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市场的预期短期影响的假说,这些假说将在下面的实证分析部分进行检验。
假设1:短期中,市场上外资银行进入数量的增加使国内银行的经营成本增加。
在外资银行进入之后的短期内,为了应对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的竞争激烈,国内银行必须以尽快地速度进行调整,加大对经营管理现代化、技术设备升级、产品创新等方面的投入,从而增加其短期经营成本。
假设2:短期中,市场上外资银行进入数量的寸曾加使国内银行的利润率降低。
国内银行不得不面对外资银行进入带来的更为激烈的竞争,使得至少在短期内失去了在外资银行进入之前的获得超额利润的机会,从而正如Barajas等(2000)和Claessens等(2001)所推测的,利润率会相应降低。
假设3:短期中,市场上外资银行进入的增加使国内银行的利差减少。
根据Barajas等(2000)、Claessens等(2001)、Unite等(2003)的研究,国内银行为应对竞争,在外资银行进入后利差会很快降低。
假设4:分析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国内银行影响的同时,可以检验结构—行为—绩效(SCP)范式、效率假说或者可竞争市场假说对我国银行业市场的解释力。
根据SCP范式,市场集中度的变化直接影响市场上银行之间的竞争行为。外资银行进入导致的竞争加剧会改变国内银行的行为,并改变了银行业市场集中度,市场集中度的变化又影响国内银行绩效。市场竞争越激烈,国内银行越迫切要求去降低经营成本。当市场集中度同经营成本正相关时,该结构—行为—绩效(SCP)范式受到支持。
效率假说认为市场结构和单个银行绩效之间的关系可以由银行效率来解释,即效率高的银行可以赢得市场份额,从而提高市场集中度。根据效率假说,市场结构和绩效间的关系由厂商的效率决定。效率高的厂商能增加其市场份额,从而增加集中度,使整体绩效得到改善。在竞争更激烈的市场上,随着金融开放,效率高的银行能增加其市场份额,而效率低的银行缺乏竞争能力,其市场份额减少。外资银行的进入加大了市场竞争,那些能够提高经营效率的国内银行则能够扩张其市场份额,从而市场集中度增加,并且这些银行有更好的绩效(更低的经营成本)。当单个银行的绩效同其市场份额正相关,亦即经营成本同其市场份额负相关时,该效率假说得到支持。
根据可竞争市场假说,市场竞争的程度不是由市场集中度来衡量,而是由外部人进入该市场的难易程度来衡量。外部人越容易进入该市场,则该市场的竞争越激烈,在位者越难以获得超额利润。可以认为,当市场集中度同银行经营成本之间没有显著关系时,该假说受到支持。
三、实证检验
(一)变量描述
1.因变量。借鉴Claessens等(2001)的研究成果,本文的回归模型选取我国银行业营业费用率(OVER-HEAD)来反映经营管理的效率,选取税前利润率(PROF—汀)、利差(NIM)等指标来度量国内银行业的盈利状况和经营水平(见表1)。
2.外资银行进入变量。这里分别选取外资银行资产占我国银行业全部资产的比例(FBSHR)和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的营业性机构数(FBNUM)来代表外资银行进入的程度。
3.控制变量。根据Claessens等(2001)的研究方法,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以及数据可获得性,本文主要选用两组控制变量:第一组为宏观经济方面的因素变量,包括我国通货膨胀率(INFL)和GDP增长率(GDP),以反映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第二组为影响银行自身盈利能力等的因素变量,包括我国各家银行的贷款比例(LOAN)、营业费用率(OVERHEAD)、资产市场份额(ASSET)等。
(二)数据说明
本文研究样本为我国资产规模最大且具代表性的14家商业银行,包括4家国有商业银行以及交通、中信、光大、华夏、民生、广发、深发、招商、兴业、浦发等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样本区间为1996-2005年,各银行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中的有关财务数据以全球银行和金融机构数据库(BankScope)以及世界银行组织提供的金融结构数据库(FinancialStructureDatabase)为主要数据来源,相关年度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金融年鉴》作为补充数据来源。
(三)计量方法及模型设定
本文选取样本银行1996-2005年的时序与截面面板数据,其中14家样本银行的个别数据不可得,从而形成非平衡数据,这里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并采用GIB估计方法,以减少可能的由截面单元数据造成的异方差影响。
具体的回归模型如下: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回归结果见表2。对回归结果解释如下:
1.在表2中,以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数(FBNUM)为解释变量的回归模型大多未能通过统计检验,说明其对我国银行业影响均不显著。这同Claessens(2001)和Uiboupin(2005)的研究结果相左,他们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外资银行数目比外资银行占有的市场份额对国内银行业的影响更大。本文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国内银行对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数增加的反应不敏感,外资银行谋求在华发展的布局并没有引起国内银行的较大反应,可以认为这是由于我国国内银行的分支机构覆盖面较宽、有庞大的本地客户,同时经营机制也不够灵活,对市场变化反应较为缓慢。
2.通货膨胀率、GDP增长率基本上对各因变量无明显影响,说明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国银行经营状况的影响有限,反映出我国银行业市场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3.同假设1,我国银行业经营成本同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FBSHR)的增加正相关。这同Lensink和Hermes(2004)的结论相一致。外资银行进入带来了新的技术和服务,国内银行为了弥补同对手之间的差距,应对日益增强的外来竞争,势必会加大投入,较多地引进高技术和新设备,改革原有的业务模式和组织,加大对高素质人力资源的投入,从而导致短期内银行营业成本增加。
4.与假设2不同,我国银行盈利同外资银行市场份额增加正相关。这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相反,而同黄宪等(2006)的实证结果一致。可以认为,面对外资银行进入的激烈竞争,国内银行调整业务经营,至少在短期内增强了自身的获利能力。
5.与假设3不同,我国银行的利差同外资银行市场份额增加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一般认为随着外资银行进入的增加,国内银行为了保持其市场竞争地位,会减少利差,导致垄断利润下降,Claessens(2001)的研究也证实了这点。但这里出现了不同的结果,原因可能主要在于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较低,利差变化主要是监管当局的调控手段而非银行的自主行为。
6.银行市场集中度(BCON)同经营成本正相关,这支持了结构—行为—绩效(SCP)范式,即外资银行进入改变了银行业市场集中度,市场集中度的变化又影响了国内银行绩效。
银行总资产同利润率的显著负相关表明没有出现规模经济。根据假设4,效率假说认为单个银行的市场份额同其绩效正相关,故这里银行总资产同利润率显著负相关的实证结果不支持效率假说。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可以考虑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分析外资银行进入的长期影响,还可以加入国内金融市场发展变量,深入分析外资银行进入产生的影响。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基于我国14家银行1996—2005年的面板数据,本文就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的短期影响进行了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国内银行对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数的增加以及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反应不敏感,经营成本和盈利同外资银行市场份额的增加正相关,利差同外资银行市场份额增加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同时,银行市场集中度同经营成本正相关的结果说明我国银行业市场符合结构—行为—绩效(SCP)范式。
根据以上实证分析结果,结合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的现实情况,这里就我国银行业面对外资银行冲击的应对方略提出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