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城镇规划设计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城镇规划设计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城镇规划设计

篇1

一、小城镇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一)宏观指导的原则

(1)区域协同、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整体战略指导下,谋求产业发展、人口分布、居民点建设、基础设施布点、生态环境改善的城乡有机结合,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进而达到城市与乡村共生共荣、区域整体协调发展。

(2)因地制宜和人本主义的原则:小城镇地区差异大,发展条件不同,要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强化地域特色,采用适宜技术,走特色发展之路;要充分利用现代文明成果,强调人文关怀,因地制宜建立适合人类生存与发展和谐的人居环境,构筑具有一定乡土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小城镇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3)可持续发展和市场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原则:要坚持综合、长期、渐进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资源合理配置,充分提高提到利用效率,对城镇公共设施,要实行政府的有效调控,保证小城镇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协调发展。

(二)规划设计技术原则

规划设计技术要兼顾小城镇的价值合理和技术合理,体现科学合理的原则;还要全面考虑各项规划影响因素,完善各项规划内容,贯彻完整性的原则;同时也要注重适应性,加大规划弹性,留有发展余地;不断探索新方法,应用新技术,促进体制创新;挖掘特色要素,强化地域特色;节约资源,提高效益,促进集约化发展;尊重历史和现状,远近结合,滚动发展;着眼长远,立足现实,政策到位,措施得力,强化规划的可操作性。

二、现代小城镇规划设计

(一)居住建筑的规划设计

居住建筑规划应合理选址,注意现状用地的挖潜,先行安排利用建设用地内的空闲地、闲置宅基地,结合住宅翻建进行调整改造,提倡建设水平分户的单元式住宅,提高建筑层数,节约建设用地;在住宅建筑设计中,宜加大进深,减少每户面宽,适当增多每幢住宅建筑的单元数和户数,以利于提高建筑面积毛密度(容积率)和建筑密度,而改进住宅群体的院落组合,宜采用一条巷路服务两侧住宅的组合型式,以减少道路的用地面积;要搞好旧区的改建与利用,提高居住用地的利用率,改造城镇建设用地的“城中村”;提倡住宅与商业服务等公建、无污染不扰民的小型厂房相结合,设计为底商住宅、下宅上厂或下厂上宅等综合性的建筑,住宅底层或半地下室设计为停车、储藏或其他附属设施等;工厂的集体宿舍不宜各厂分散建设,以避免工厂用地的扩大且不利于工厂的管理和职工的休息,而应结合住宅区、公建区成片进行公寓建设,以适应环境优化及人口转化的需求;

(二)公共建筑的规划设计

公共建筑的用地面积指标应严格遵守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提倡公共建筑的多功能组合设计,性质相近的项目可以建成综合楼,提高建筑层数,统筹安排所属设施场地的综合利用,避免各单位自建小楼、圈小院、附属设施各搞一套的做法。节约用地,减少投资,增大建筑体量;集贸市场选址要合理,避免盲目求大和布点过密,造成“有场无市”的浪费现象,用地的面积也应按平集规模确定,非集时应考虑设施和用地的综合利用,并应妥善安排好大集时临时占地场地或部分次要道路等具体措施;对于部分商业服务设施,可以采用灵活设点、流动经营等方式,不必占地;

(三)道路与绿化的规划设计

道路与绿化的规划设计必须理顺道路系统,减少过境交通穿越镇区和村庄的内部,避免干扰,提高对外交通的效能;疏导河流,恢复和发挥水系的运输功能,既减轻道路运输压力,又降低运输成本;根据使用需要使之必要的广场、停车场,减少路面停车,以充分利用路面宽度,避免单一地加宽道路路面作为停车的做法;环境绿化的规划设计:充分利用不宜建筑的地段作为绿化用地,因地制宜建设节约型园林,规划设计要做到节地、节土、节水、节能、节材、省力,便于养护,规划设计中尽量保持原有地形地貌和种植土壤;大力提倡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立体绿化;减少铺装,雨水回收利用,采用微喷、滴灌、地膜覆盖;利用废料、废材做假山和铺地,回收枯枝、落叶、树皮做肥料;

(四)城镇整体人文形象的塑造

小城镇一般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历史遗产,在每一个特定地区,种族群体的文化传统及其演进对城镇空间的组织与发展产生影响,形成了城镇空间的文化特色,因此城镇设计要注重城镇历史文化形态的延续性。在小城镇规划设计时要充分尊重地方文化,强化地域文化特征,把历史文化因素融入到小城镇景观设计的总体构架之中,保护一切有价值的历史遗存如村落布局、居民生活方式和民俗民风等,使小城镇的人文特色得以延续,对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建筑,如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等进行重点保护;处理好特色保护和小城镇经济发展、城镇建设等的关系,使特色保护和各项用地布局、社会环境效益相结合;由于小城镇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空间环境,所以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护还要反映当代城镇生活,创造出既具有浓厚人情味,又具有时代感和个性特色的小城镇风格。

小城镇的环境意义性是一种有空间要素及实体要素所具有的内在文化涵义,其主要是由历史传统、社会习俗、文化形态、思想观念及聚居方式等的影响所形成,而小城镇的意义随着小城镇的发展和实践的推移而不断发生变化,小城镇的环境意义不仅能使环境具有强烈的可识别性、安全感和归属感等,而且和居民的生活融为一体,使得生活环境更加动人,因此,小城镇规划设计要加强环境的意义,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充分注重社会习俗和思想观念等的影响,对小城镇形体和空间的造型、尺度及色彩等进行规定,从而使小城镇的整体环境具有一定的意义;要突出文化内涵,塑造地方特色,小城镇规划设计需结合“本土文化”,塑造“地方特色”,城镇文化除了历史文化之外,还包括民族文化、经济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地域文化、精神文化等诸多方面,所以新一轮的城镇新区规划设计,不仅仅只当成规划去做,而要更深一层去“做文化”,力求做出特色、做出品牌。

综上所述,在我国当前城镇化的进程中,如何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交通方便、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目标,规划设计建设能体现土地、能源、用水、材料综合节约型的小城镇,是涉及我国将近13 亿人口生活与生产的大事,亟待我们各行各业同仁共同进行多方面的研究与探索。

篇2

1 引 言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电力企业随之得到发展和进步。由于现有电力网络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需求,因此需要不断完善配电网规划,进行相关的技术改造,改革电力体制,满足新形势下的电力要求。配电网在电力系统的输送电能的过程中,接收来自输电网或电力发电厂的电能,根据各用户的不同需求,按照电压高低等级,通过相应的配电设备逐级将电能分配输送到相应的用户。而城镇配电网是配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城镇配电网负荷分布特点和实时情况,针对实际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才能使城镇配电网的规划设计经济合理,保证供应电力的安全可靠性,保证供电电压合格,网络损耗小。

2 城镇配电网规划设计的原则和必要性

城镇配电网的负荷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前景下不断增加,因此对城镇配电网进行实时改造才能够及时有效保证电网安全和供电质量;另一方面,许多城市旧的配电网规划设计的不统一、不科学,导致电力网络零乱,电网结构、布局不合理,设备技术性能落后。对配电网建设的不重视,电力网络在长时间运行后,难以保证供电安全性和可靠性,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城镇配电网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

要保证配网的规划设计科学合理以及规划设计的可靠性和可行性,必须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1)要求规划设计的配电网是切实可行的,进行的配电网规划设计必须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2)对所进行的配电网规划设计,需要能够保证在今后的长时期使用中具备一定的前瞻性,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广泛的、长期的适用性;(3)城镇配电网的规划和设计需要灵活设计,不能局限于目前某种固定的规划设计方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实事求是,灵活改变,针对实际的具体问题,灵活进行调整,从而保证施工建设的质量。

3 城镇配电网规划设计方案

3.1 城镇配电网规划流程

在对城镇配电网进行规划时,应遵照如图1所示的流程进行。具体流程为:(1)为了排除和解决城镇配电网的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应当对该地区的用地与建筑密度的资料进行调查,收集数据、资料;(2)要明确其总目标,根据当地的电网发展状况,进行的配电网设计方案要与低压、高压配电网的发展相协调;(3)随后根据调查的资料对城镇小区进行划分,依据城镇小区的用地进行规划,将其划分出建筑面积、建筑高度和容积率等;(4)对城镇小区配电网进行负荷预测,它是整个城镇配电网规划中的关键环节,能够精确地预测城镇的负荷分布情况;(5)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后,就可以进行变电站选址定容,在充分考虑中压配电网变电站的位置与容量后,根据中压配电网变电站的位置与容量,利用相关规划软件进行优化与计算,确定高压配电变电站的供电范围;(6)依据高压变电站的供电范围计算结果,对中压配电网进行分区,形成相对比较合适的配电规划方案;(7)将保证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视为规划设计的目标,在设计过程中尽可能降低运行与投资的费用;(8)方案确定后,对规划方案进行综合比较,从中找出可靠性高、经济性能好、可行性好的方案。

图1城镇配电网规划流程图

3.2城镇配电网设计技术要求

(1)在规划城镇小区配电网时,对城镇小区负荷进行准确的预测至关重要。城镇小区总负荷是城镇配网规划中的最基础的数据,需要对被规划城镇小区的各种用电负荷进行详细认真的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确定不同性质用电的负荷密度,根据该地区现有电网的负荷、经济建设规划和经济发展等实际情况,对被规划城镇小区进行负荷预测,综合应用比例系数增长法、回归模型预测法、曲线拟合法等3种总量预测方法及空间负荷预测法对被规划城镇地区进行3a的负荷预测。验证规划负荷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在进行规划城镇小区配电网时,需要计算和预测变电站供电能力问题。对规划设计的变电站进行合适的增容与改造,使得变电站的供电能力能够达到被规划城镇小区用电的需求,同时要考虑是否应该对变电站近而使其免租小区负荷的发展,使规划设计与实际相结合,保证规划设计方案更加可行。

(3)作为配电站的核心装置,配电变压器的规划设计要求尤为严格。规划设计的变压器应该遵循 “小容量、密布点、短半径”的原则,以现有负荷为基础选择变压器的容量。城镇配电变压器宜选用室内型和杆架型两种形式。一般容量在315kVA以上时,应选择室内型。而杆架型主要应用在因受场地限制不能建设配电室的特殊地区。

(4)在规划城镇小区用电时,应当建立合适的开关站,缓解负荷分布相对密集的小区的供电密集问题,也为后期进行故障抢修或计划检修提供方便。开关站的设置要尽量要求设置在负荷中心位置,从而减少配电电缆长度以节约投资。

(5)选择最优的接线模式规划设计城镇配电网。应该根据小区的实际情况,并且结合小区负荷的实际要求与分布,进行详细调查分析,为规划城镇小区配电选择最优的接线模式。在选择时,一定要对操作的安全性、运行费用与供电可靠性等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还要尤其注意网络可靠、运行灵活与投资经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3.3 城镇配电网规划设计实例

选用上述“网格法”进行某城镇10kV 配电网规划设计。首先根据上述方法将整理搜集到的数据资料、相关图纸规划并绘出约20km2供电区图纸。在变电所位置已经确定的前提下,对配电线路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实地勘察,从而确定并选取能作为主干线与主要分支走廊的路径作为线路。由模拟设计程序对配电网进行模拟运行。先对各主干线方案模拟,并分析比较各项指标,最终确定方案,后模拟大分支线各种T接方案。同时模拟可能的主干线分段点、较大的负荷转移、运行断开点等方案运行时的状态,选择最佳方案。

4 城镇配电网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4.1 存在问题

(1)大部分用电户直接在电源支线接引线来作为个人可用电源,私自拉线、胡乱进行接线,这种做法将严重危害线路运行安全。而且进线错综混杂,很难进行分辨,给维修与清理的时候带来困难。

(2)过去在规划和设计城镇配电网时,为方便施工,一般采用裸导线高空架线,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如工程施工、雷雨等,使线路故障发生率增高,对电力供应的安全性及可靠性产生严重影响。

(3)虽然部分城市采用地埋线,但缺乏规划,导致配电网分布杂乱,很难经济、可靠地运行。在市政工程或城市建设施工过程中,缺乏明确清晰的线路布置图,极易发生挖断线路,对电力供应的可靠性及城镇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

(4)城镇配电中接线工作处于落后阶段,可靠性与安全性不高,用户直接在干线或支线上接线, 用电户获取的电能未能按相区分。

4.2 解决措施

配电设备作为配电网稳定运行的前提和基础,其质量与技术性能直接关系配电网的运行。当前许多城市配电网设备老化且质量不合格,需增加资金投入,对配电设备及时进行更新,使设备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提高,进一步提高配电网运行效率和质量。对城市中低压线路进行优化,保障其运行稳定性和居民的生产正常生活用电。

5 结束语

作为新经济形势下的电力系统的核心,做好配电网的规划设计迫切需要,只有做好配电网的规划设计,才能够保证城镇的电力稳定、安全的运行。为城镇居民生活带来方便。

参考文献:

篇3

Keywords: town; Ecological village; Meaning; Content; Planning and design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化速度加快和人们对环境认识的不断深化,建设生态小区成为推动城市和谐发展的根本。小区建设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居民居住环境的优劣。营造良好的以人为本的小区生态文化,使小区成为集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物质精神文明于一体的理想住宅小区,成为今后居住小区建设和发展的方向,进而实现 21 世纪生态居住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小区的涵义

生态小区是通过调整人居环境生态系统内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 使小区成为具有自然生态和人类生态、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统一、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城市城市小区。生态小区空间结构合理、基础设施完善, 生态建筑、智能建筑和生命建筑广泛应用, 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它符合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 与区域和城市融洽, 是生态城市的一部分, 体现了所在城市的风貌和特质。

生态小区与传统小区相比有本质的不同, 主要有以下特点: 和谐性的 生态小区内是自然与人共生, 人类回归自然, 亲近自然, 自然融于小区, 小区融于自然; 同时, 能营造满足人类自身发展需求的环境, 富有人情味, 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息, 拥有强有力的互帮互助的群体, 呈现出繁荣、生机和活力。

可持续性的生态小区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的, 因而它能实现小区社会、 经济、 环境的发展,能够在取得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同时推动经济发展, 实现经济快速高质增长;能把小区自然环境作为小区公共资源得到持续利用。整体性的 生态小区不是单单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的繁荣, 而是兼顾了社会、 经济、 环境三者的整体协调发展, 小区生态化也不是某一方面的生态化, 而是小区整体上的生态化, 实现整体上的生态文明。因此, 生态小区的建设将会逐渐改变目前我国城市建设中环境污染、 缺乏有效环境保护的不合理现状, 实现节能、 节地、 节水、 低污染以及物业等的有效管理, 为城市和小区自身环境改善带来强大动力。

二、生态小区的规划内容

1、生态小区规划原则

以生态学 “整体、 协调、 循环、 再生” 原则为指导, 通过生态设计方法促进人居环境质量的提高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工设施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实现小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整体协调而达到一种稳定、 平衡、 有序状态的演进过程。

2、生态小区规划的方法

运用生态规律,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以工程措施和技术手段为支撑, 对传统意义上的小区进行规划设计, 使小区成为真正的生态小区, 以小区生态文明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 生态小区规划的内容

(1)自然生态规划

绿化指标: 该指标是衡量生态小区建设水平最重要的指标之一。绿地率( 包括景区和水面) 须达 50%以上, 人均公共绿地应在 28 平方米以上。

地面保水指标: 本指标强调建筑基地渗水保水能力, 尽量减少混凝土覆盖面积, 采用自然排水系统, 以利于雨水的渗透, 理想指标是小区 80%的地具有透水性能。

节水指标: 此指标以开辟另类水资源( 开源) 与省水器具的使用( 节流) , 作为节水的主要方法。前者系指在小区建筑设计中导入雨水利用或净水系统的设计, 后者系指把雨水、 生活废水汇集处理后, 达到规定的用水水质标准、 重复使用于非饮用水及非与身体接触的杂用水。

节能指标: 重视节能建筑的设计, 通过空调系统、 采暖系统、 照明与白昼光利用、 太阳能利用等途径节约能源。

二氧化碳与废物减量指标: 此指标鼓励应用轻量化的建筑结构, 如使用钢构造建筑来减少砂、 石、 砖等建材的使用; 提倡居家简朴的装潢设计、 建材的回收利用, 以达到节约能源、省资源、 减少废物与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的。

污水垃圾处理指标: 前者要求建设雨水、 生活污水分流管道系统, 一方面有利于雨水的回收利用, 另一方面可减少污水的处理量。后者指垃圾的分类收集和资源的回收利用。

绿色交通指标: 采用低污染、 适合都市环境、 对健康有益的运输工具来完成社会经济交往活动。生态小区绿色交通规划应鼓励居民使用绿色交通。

(2) 经济生态规划

总体目标是资源的低消耗、环境的轻污染来取得经济的高速增长, 并养成文明科学的消费方式。为此, 应用绿色消费科技和绿色生产科技, 逐步改变能源结构, 加速再生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 应用水能、 风能、 生物能、 太阳能等绿色能源;采用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 减少能源消耗; 在小区内实行绿色生产、 绿色消费。

三、城镇生态住宅的规划设计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在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由于生产技术的落后, 我国平均建筑能耗是发达国家的 2~3 倍, 造成的污染也相当严重, 我国的一些城市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 “严重污染”城市。 房地产开发和使用是一种消耗大量资源, 产生大量废物的产业。 为了人们卫生、 健康、 舒适地生活, 必须将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

四、生态小区建设的措施

1、以人为本,改善居住环境

人性化的设计对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直是建筑设计者们努力的方向。例如在道路流线的安排上,尽量利用融合设计,使道路成为景观的一部分,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均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提供宜人的使用空间。只有将人们物质层面的安全健康问题和精神层面上的需求问题结合起来解决,才能真正做到以人本,体现出个性化与人性化的有机统一。

2、做好规划设计,避免盲目开发

在城市生态小区的建设中,各项工程的实施均需要全面的规划,开发建设中充分利用该城市的自然资源和条件,使人工系统与自然系统协调和谐。要因地制宜、合理选址,尽量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充分开发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就势造景,合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并做出有利当地生态平衡的规划,绝不能照搬,否则生态小区建设的良好初衷反会带来破坏该地区原有生态环境的后果。

3、合理利用水资源

我国是个水资源缺乏的国家, 一些地方, 一方面缺水严重,另一方面浪费严重。 节水的关键措施还是 “开源节流” 。 居民对水的消费主要是饮和用,其中饮食用水量约占总消费量的5%, 其余 95%用于洗涤、 排污等。在住宅小区, 根据两种用途设置 A、 B两套供水系统。A系统专供饮用水 (包括冲茶、 洗米、 洗菜、 煮饭) 。这个系统的水必须是符合饮用水标准的洁净水。B系统专供使用水。 这个系统的水应该循环使用。 将住户洗菜、 洗衣、 洗澡水以及屋面雨水, 地面雨水引入蓄水池内, 进行过滤、 净化、 去污等物理、 化学处理, 再输入住户的 “使用水管” , 供洗地、 洗车、 绿化、 水景、 冲厕、 排污等使用。这个系统的水循环使用, 可节省大量的用水。

4、充分利用太阳能

太阳能是绿色能源中最重要的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广泛存在的天然能源, 其优点是极为丰富、 洁净、 安全、 廉价。目前,在住宅区中太阳能的利用主要有 3 个方面:太阳能热水器、 太阳能空调和太阳能电池。据资料介绍, 安装一套供 300 人全年用热水洗浴的太阳能中央热水系统需投资约 15 万元, 全年的节能费约为 8 万元, 2 年就可收回全部投资, 而太阳能热水系统的使用寿命为 15~20 年, 那么这套设备的节能费就高达 100~140 万元。近几十年来, 许多国家都在积极研究、 开发、 利用太阳能, 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我国的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 年日照时数为 2500h, 有的地区高达3000h。 这为我国开发利用太阳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太阳能利用的范围将会更广, 能量转换效率将会更高。

5、强力整治、 促进环保

房屋的建设和使用都存在着对环境污染的问题。环境被污染, 直接危害人类健康, 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关于环境污染问题, 过去只提 “三废” (废水、 废气、 废渣) 污染, 现在增加了防治声污染和光污染的内容。这是切合现实情况的。还有个问题, 就是电磁污染的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家用电器的普及率和使用率也在日益提高,电磁污染已经出现,并有不断增长之势。建议把这方面的内容纳入治污计划和措施之内。

6、引入新思想,构筑绿色生态环境

沿环路布置集中公共绿地,供居民休闲活动,注意以休闲活动的绿地为主,只设少量观赏绿地,追求立体空间绿化。小区入口处放置大片高差4m多的斜坡绿地,兼顾人车分流的上下两个空间;中水站、垃圾站、消防站坡顶的檐口高度接近小区自然地平,坡顶上以硬塑绿地格子板植草皮,构成几片小景点;选择能净化空气及吸音的树种植。

生态小区作为一种小区规划新理念,是我国住宅小区的发展方向,又是未来城市追求的远景目标。满足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人居环境的需求以及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家居理念必将成为 21 世纪人们对居住生活的一种追求。如何体现绿色、生态和健康发展要素,以达到城市整体功能转化,是一项宏伟而艰巨的综合工程,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努力。我们要把建设绿色健康的生态小区作为今后住宅建设的主要工作,为人们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居住条件和环境,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小区。

参考文献:

[1] 蒋晓辉. 生态小区及住宅的规划设计与建设[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07)

[2] 杨碧珊. 浅谈人居环境的生态设计[J]. 广东科技, 2007,(03)

篇4

1、小城镇规划滞后

小城镇规划是城镇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在我国小城镇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重建设轻规划的状况。在一些地区出现了先建设、后规划或边建设、边规划,建设牵着规划走的不科学现象,导致城镇布局不合理,功能定位不清,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恶化加速。

2、没有形成科学完整的小城镇规划理论体系

目前城镇规划技术理论难以适应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重要,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城镇规划理论与技术管理体系。我国小城镇种类繁多,所处地理环境各异,现行《镇规划标准》很难适应全国众多小城镇建设的需要,小城镇只得应用城市规划理论体系和规划管理模式,使得小城镇建设套用大中城市建设模式现象非常普遍。

3、小城镇规模偏小,城镇功能不完善,吸引和带动能力不强

首先,小城镇的规模小必然造成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使得城镇经济难以繁荣起来,城镇功能的发挥也受到极大影响,导致小城镇发展的后劲严重不足,并且不利于集中有限的财力加快城镇建设的步伐。小城镇规模小,对资源的集聚能力小,不仅难以把周边的资源吸引过来,对镇域经济也无法起到辐射作用。其次,城镇规模小,但行政人员并不少,必然加剧农民负担屡减不轻等现象。再次,规划比较僵化,缺乏弹性。部分小城镇由于受到行政区划的制约,区域基础设施不能共享,造成很大的浪费,并阻碍了人口和其他资源的进一步集聚。

4、小城镇生态环境的恶化

(1)建设不当对一些重要生态功能造成新的破坏;(2)城镇发展环境管理跟不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污染加剧;(3)城镇周边农村生产和生活污染依然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镇环境的改善;(4)一部分乡镇企业,科技含量不高,很少考虑“三废”治理和环境保护,甚至把在大城市无法立足的污染企业转移到小城镇,使小城镇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5、城镇规划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由于小城镇大多经济基础薄弱,能按照现行的规范和程序组织编制出城镇总体规划已经很不容易,很少编制详细规划。小城镇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20年,单凭总体规划只能宏观调控城镇建设,不能具体指导城镇建设,从而使精心组织编制的总体规划大多成为墙上挂着的宏伟蓝图。再加上现在领导换届比较频繁,一届领导一套规划的现象普遍存在,使得规划更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科学制定小城镇的总体规划

1、科学合理确定城镇发展规模

小城镇建设,不仅是一项部门性的业务工作,而且是一项关系全局的经济、社会工程。我国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小城镇建设一定要从本地出发,规模适度,注重实效,着眼长远。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状况、人口分布等条件,认真编制小城镇建设规划。通过规划,确定不同的城镇化模式和重点,围绕特色产业,以点带面,长期坚持。特别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科学布局的原则,对控制范围进行全面规划,准确把握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脉搏,给未来发展留有余地。

2、优化土地布局,节约用地

小城镇发展的总体布局必须集中,合理紧凑。切不可盲目搬用大城市的一套结构模式。要珍惜土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每个小城镇都要规划好六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工业区、商贸区、住宅区、行政区、绿化区),并妥善安排各个功能区的协调发展。各个规划区的安排要合理,发展要留有余地,不同时期的建设任务要有衔接性,做到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

三、要从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入手

1、要适应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

政府在发展市场经济中的中心职能就是强化宏观调控,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城镇体系规划要为区域城镇发展提供宏观调控的依据和手段。

2、建立整体规划的观念

城镇体系规划以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为基础,不仅要合理确定城镇发展定位,形成科学合理的空间形态布局,还要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镇化和城镇发展机制的研究。

3、要加强区域城镇发展条件分析和综合评价

进行区域城镇发展条件分析和综合评价的目的是,明确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发现问题,提出对策。不能局限于行政区域,必要时可打破行政区划,在更大的区域内分析城镇的发展条件,以便更加科学合理地确定城镇在区域内的职能定位。

4、注重强化协调的措施

要把区域城镇发展布局与区域土地利用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仅要对开发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作出合理的安排,而且要从维护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目的出发,综合考虑长远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在空间和时间上对不合理的开发活动进行限制。要把对区域土地开发利用活动的控制,作为间接调控区域开发和产业布局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城镇体系规划具有宏观调控作用。

四、小城镇规划设计中遵循的基本原则

1、突出文化内涵,塑造地方特色

历史文化传统是小城镇所特有的,它是城镇特色中最内在、最具有恒久力的东西。因此,小城镇新区规划设计应结合“本土文化”,塑造“地方特色”。小城镇文化的涵盖面很广,除了历史文化之外,还包括民族文化、经济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地域文化、精神文化等诸多方面。新一轮的小城镇规划应突出文化原则,塑造小城镇自己的特色。不要把小城镇规划仅仅当成建设规划去做,而要更深一层地去“做文化”,力求做出特色、做出品牌。规划设计人员在对小城镇进行规划设计之前,要全面地熟悉、掌握小城镇历史、地域、建筑、民族、产业等方面的特色,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将其文化底蕴渗透到规划中去。

2、强化生态理念,打造园林式景观

篇5

Keywords: new urbanization; features; planning and desig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及意义

目前,我国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城镇化质量不断提高,正处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推进新型城镇化既是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特色不明显、承载能力差及发展方向不清晰等城镇化自身问题的基本途径,也是解决“双二元结构”、“城市病”、“”城市化、被城镇化等经济社会问题的重要出路。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城镇化进程在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新型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在产业发展研究、城乡规划设计、城镇体系规划、工程规划、土地规划设计等方面丰富的实战操作经验,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发展规划、规划设计及专项规划于一体的新型城镇化综合解决方案,整合有关城镇化发展的社会、生态、经济、人文等重大问题,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方法和路径,注重城镇化质量的提升,走产业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社会和谐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二、新型城镇化的特征

1、城镇发展产业化

产业支撑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根本,新型城镇化发展,应立足区域产业发展基础,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进产业升级;加强城镇间及城乡之间的产业关联和融合,积极打造集聚效益佳、辐射能力强、城镇联动紧的新型城镇,使城镇化发展更具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城镇建设生态化

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高质量、可持续城镇化的强大动力和重要保障。新型城镇化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全过程,以生态文明引领、支撑新型城镇化,能有效解决城镇化进程中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提升城镇化质量。

3、城镇服务均等化

城镇基础设施条件差异大、城镇化建设与公共服务不协调,城乡之间、进城农民工与市民间的公共服务不平等是新型城镇化最大的挑战之一。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应使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方面的衔接配套,并加快建设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提升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和管理水平。

4、城镇运行智慧化

智慧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以知识经济为中心,集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于一体,以智能化服务使城镇的管理更具备系统化、安全化,为城镇居民提供更加舒适、便捷、安全的生活环境。使城镇投资环境更宽松、更公正,使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加和谐、更加低碳节能和环保。

三、新型城镇化四大规划要点

1、提高城镇化发展的人本质量

人是城镇化的主体,人口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区别于我国以往城镇化工作的重要特征,一个地区的人口城镇化程度决定了其城镇化的质量。从现状来看,随着大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他们建设城市却不能享受城市福利,被户籍制度等藩篱阻隔在城市之外,成为突出矛盾。因此,要推进城镇化质量提升,实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必须放开中小城镇的落户条件,对非户籍人口渐进式地增加社会福利,逐步推进公共服务的属地化和均等化。

2、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格局

审视过去的城市化路径,多数地方走的是“规模扩张式”道路,呈现出高速度、高消耗、高扩张的特征,城镇规划范围扩大了,房屋道路建得更多,资源配置效率却不高,盲目扩大城区,忽视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过分追求“大而全”,造成城市不堪重负。在新型城镇化中,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格局,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规模结构,使之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是重点解决问题之一。加快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和产业发展引导,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成为吸纳进城农民的重要载体,提升我国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3、建设生态文明的和谐城镇

用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推进城镇化是我国解决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十新要求与新目标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将着重研究如何将生态文明与城镇化相结合,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建设生态宜居城镇。 四是推进城镇建设产城融合。在城镇化过程中应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协调好“产业”与“城市” 之间的关系,科学合理地规划区域内产业,增加就业,集聚人才,将产业和人口合理地融合在一起,让城市里不仅有生产,还有生活,把城镇化作为拓展农民就业的重要空间;二是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完善基础配套设施,配备文化设施、娱乐设施、生活设施等,建设功能完备、设施现代、环境优美的新型城镇。

4、建立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

统筹制定实施城市群规划,明确城市群发展目标、空间结构和开发方向,明确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分工,统筹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布局,加快推进城市群一体化进程。加强城市群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规划等的衔接,依法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央政府负责跨省级行政区的城市群规划编制和组织实施,省级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内的城市群规划编制和组织实施。

建立完善跨区域城市发展协调机制。以城市群为主要平台,推动跨区域城市间产业分工、基础设施、环境治理等协调联动。重点探索建立城市群管理协调模式,创新城市群要素市场管理机制,破除行政壁垒和垄断,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四、新型城镇化下总体规划设计范例--咸宁

咸宁是湖北省首个编制全域新型城镇化总体规划的市州,在全国也为数不多,规划编制在不断探索创新下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就,也体现出了新型城镇化下的总体规划设计的地方特色。坚持以人为本和城乡并举,从生态资源环境容量和国土集聚、集约开发的角度着眼,进行市域新型城镇化总体空间布局,协调全域城乡关系,既结合了自身实际,又有创新想法。

1、发展目标具体化

规划以“省级战略咸宁实施”作为发展目标,并对四句话进行延伸和扩展,让目标更加具体、更有深度。

目标一:实现绿色崛起――打造生态城镇簇群、建设绿色经济示范区

目标二:建设鄂南强市――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新兴增长极、培育区域运营中心

目标三:打造香城泉都――建设国际知名的温泉之都、桂花之乡和国际旅游休闲胜地

目标四:构建中三角重要交通枢纽城市――打造三省通衢通江达海的战略枢纽门户

2、发展进程有序化

规划构建沿106、107国道和沿江、垂江4条“新型城镇化试验带”,实行规划先行、政策先试,通过示范引领、继而推广咸宁全域新型城镇化健康跨越发展特色之路。

3、县市发展有指引

规划根据全域城乡空间布局和区域协调要求,对各县市、各重点镇从战略空间、定位、规模、产业、交通等方面提出规划引导和管控要点,编制县市分区规划指引,指导下一层次县(市)、镇域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和社会经济发展。

4、发展支撑体系化

规划按照“城乡一体、区域协调、城乡均衡、基本服务均等化”的原则,从全域产业布局、综合交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信息与社会管理方面构建“六个一体化”新型城镇化发展支撑体系。

5、全域发展有突破

规划提出近期沿4条“新型城镇化试验带”示范建设20个“四化同步”重点镇和200个新型农村社区,作为咸宁全域新型城镇化的突破点和切入点。

6、发展策略全域化

规划坚持“拓展提质咸宁都市区、发展完善五个县城区、集聚发展产业园区、重点培育小城镇区、创新发展新型社区”的“五区共进”发展策略,实现纵向到村,推动咸宁全域新发展。

7、实施措施有计划

规划对如何实施咸宁市全域新型城镇化总体规划,提出了十大行动计划:区域枢纽与运营中心振兴计划;全域特色城镇组群推进计划;武咸一体化对接计划;新型社区建设推进计划;重点产业培育提升计划;旅游国际化品牌营造计划;低碳生态城市创建计划;全域公共服务设施改善计划;全域重大基础设施协调计划;全域空间信息平台建设计划。

参考文献:

[1] 彭爱珍.关于新型城镇化规划问题的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3.

[2] 臧家良.新型城镇化规划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

[3] 仇保兴.科学规划,认真践行新型城镇化战略[J].规划师,2010.

篇6

一、引言

城镇规划设计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在整个城镇规划设计中,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能源是人们的不断追求。随着人们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的增强,在城镇规划设计中低碳理念产生并逐渐得到广泛的运用。该理念的出现对城镇规划设计的影响是深远的。然而,如何更好的落实该理念,如何在城镇规划设计中更好的落实低碳理念,这些都是摆在人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文章主要探讨分析了低碳城镇规划设计的意义,并提出了推行低碳城镇规划设计的策略,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关注,能够对新型城镇规划设计中更好的推行低碳理念发挥借鉴和指导作用。

二、低碳理念及低碳城镇规划设计的概念

1、低碳理念。低碳理念是伴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而产生的新的理念,它要求人们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在保证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实现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它倡导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废旧循环利用,节约能源资源,最终实现城市的低碳可持续发展。

2、低碳城镇规划设计的概念。低碳城镇规划设计是指在城镇规划和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并利用自然环境因素,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的规范,使城镇建设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安全、健康、舒适的环境。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低碳城镇规划设计就是在规划设计的时候,通过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各类废物的产生,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低碳城镇规划设计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策略之一。

三、推行低碳城镇规划设计的意义

作为一种新的城镇规划设计理念,在城镇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推行低碳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总的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低碳城镇规划设计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缓解当地资源压力,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比如,在规划设计的时候,结合当地的气候特征,设计低耗能的建筑物,倡导低碳排放生活方式;通过就近获取建筑材料来节约运输成本;通过运用各种节能墙体材料来实现建筑物的保温节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等以上规划设计策略的运用,都能够显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2、拓宽建筑材料使用范围。运用低碳城镇规划设计理念,能够推动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有利于拓宽材料的使用范围,为新材料的进一步运用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为了满足低碳城镇规划设计的要求,在工程建设中采用各种新型墙体保温材料,各式各样的新型的建筑材料也被不断的研发出来,并在工程建设中得到应用,拓宽了建筑材料的使用范围。

3、有利于城镇的可持续发展。低碳城镇规划设计有利于资源能源的节约,降低碳排放量,而通过运用新技术、新工艺,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节约资源,启动整个社会的低碳行动建设,有利于促进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四、低碳理念下的新型城镇规划设计的策略

正因为低碳理念对城镇规划设计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因而在城镇规划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以低碳理念为指导,并积极采取相应的策略,更好的推动低碳城镇规划设计的运用。结合城镇规划设计的实际工作,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做好城镇的整体规划设计。在进行城镇规划设计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文化特征、经济发展水平等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从整体着眼,优化规划设计,做好对道路、建筑、产业、能源等的整体规划设计工作。优化各种设施的布置,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倡导低碳排放理念,为城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因地制宜。低碳城镇规划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达到相应的效果。在规划设计的时候,应该综合考虑当地的气候特征和地域条件,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采光、通风,集热和制冷,从而降低这些方面带来的能耗和污染,减少人们为达到这个目的而消耗大量的资源能源,减少碳排放量。例如,在日照充足的西北地区,提高太阳能的利用效率非常必要。而对于阴雨过多的地区则没有必要利用太阳能。对于寒冷地区,应该在保温材料方面增加投入。而在炎热地区则要考虑遮阳板的方位和角度,这样能够防止太阳辐射,避免产生眩光,充分利用各种有利于条件来为生产生活服务,降低城镇人们生活资源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量。

3、尊重当地环境。低碳城镇规划设计首先应该保证规划设计的安全性、舒适性、便利性、经济性,在此基础上,并结合当地的环境特征,尊重当地环境。规划、设计需要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地理特征、人文环境等因素,了解当地气候、水文、资源、交通等各方面的资料,使得城镇规划设计与当地自然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合理规划各项城镇设施,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量。

4、合理使用建筑材料。城镇规划设计的时候,建筑材料的选择是一项重要工作。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应该选用对人体健康影响最小的材料,尤其是优先选用无放射、低挥发、低活性的材料。在选择油漆、胶水、粘合剂、地板、木板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它们的优良性能,还要考虑它们有无毒物质的释放。此外,还要注重外墙保温节能材料的使用,这样能够减少人们家居时资源能源的消耗,减少碳排放量,以采暖空调为例,如果使用绝热维护材料,能够有效节能约50%。

5、重视利用可再生能源。城镇规划设计的时候,尤其是要重视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例如,利用空调冷凝热作为生活热水的辅助热源,利用太阳能热水作为日常生活用水,利用太阳能光电系统支持日常生活用电。不管使用何种能源和技术,都要重视节约,在规划设计的时候,应该考虑到有利于能源的收集,充分收集和利用能源。

6、采用节能新技术。在能源使用的时候应该注重节约,根据日照强度调节室内照明系统,换气系统、节水系统;重视对能源的回收和二次利用;使用耐久性强的建筑材料;重视节能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7、做好道路系统、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的规划设计。加密公交站点的布置,提高交通的便利性,减少私家车的出行,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按照合理的服务设施半径布置公共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等,倡导就近就医、就学,合理设置大型商业服务中心,减少人们外出购物的距离。在市场设施布置的时候,重视运用采暖节能系统,合理布置污水处理设施,对污水进行处理和综合运用,重视收集和利用地表水,加强对废弃物的再生利用,从多个方面入手,落实低碳理念,更好的促进城镇的建设和发展。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低碳城镇规划设计是城镇规划设计新理念,它对整个城镇规划设计的影响是巨大的。今后在城镇规划设计的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以低碳规划设计理念为指导,合理规划,科学设计,以降低碳排放,节约资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注重保护自然环境,使城镇建设取得更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促进城镇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寻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周巍.基于低碳理念的园林设计研究[D].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秦宇楠.基于低碳理念下的小城镇规划策略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篇7

小区它不只是物质环境,还是一个社会环境,因为一个小区在建成且使用后,就形成了一个小社会。因此,设计者在对小区规划设计时,要对小区的环境以及社会效益进行考虑。良好的小区规划和设计能够让人们感到愉快、舒适,能够让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的充实。

1、小区园林景观的发展状况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时开始有了绿化概念,80年代末开始学习国外居民社区规划设计的经验,让我国小区的景观规划进入到了一个新时期。近几年来,我国住房供需矛盾有了缓解,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生活理念也发生了变化,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对小区中景观的安全性、方便性以及艺术性等都十分的看重,从而对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居住小区不仅仅只是为人们提供一个居住的地方,还要满足住户的精神需求,给住户提供一个优美的场所。居住环境在近几年来已经受到了绿化景观设计者的关注,并且已经进入了稳定的发展阶段。

2、小区园林景观在规划和设计时存在的问题

2.1 忽略实际情况

有些小区的园林景观为了气势和美观从而引进了大量的外来植物,但是许多植物都因为无法适应此地的生长环境而濒临死亡,还有些植物被病虫侵害,生长状况十分差,从而增加了维护费,也破坏了生态资源。有些小区道路两边种植的是价格昂贵的植物,然而这些植物的遮阴功能并不强,降低了小区的环境质量。

2.2 缺乏文化特色

目前很多小区的环境规划设计都十分相似, 缺乏自己的特色,还有的将国外的景观规划设计理念直接搬进了国内,根本就没有分析和研究此理念是否适合我国的情况。因此,现在的景观设计师忽略了对历史文化的研究和挖掘,也没有创新理念,所建造出来的园林景观不能体现出本土的文化。

2.3 对自然景观不重视

许多设计师在对小区园林景观设计时,并没有对此小区的特色进行分析, 因此常常破坏了原有的且非常难得的自然环境,比如将山体推平、改造。设计师只注重对华丽的景观效果的创造,却没有对景观造价进行考虑,更没有对低碳景观进行设计,因此让周围的环境和所设计的园林景观无法协调。

2.4 缺少低碳设计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 园林景观设计也开始采用有利于环境的材料,但是,生态低碳的园林景观设计在目前的情况是盲目的使用高科技以及新潮的材料, 而没有或很少使用乡土材料,因此景观根本达不到生态低碳的效果。

2.5 其他方面的问题

在城镇小区景观规划设计中,设计者只重视单一的草坪,对群落配置并不重视。在设计时,硬质铺装的比率太大,透水地面的比率很少,无法进行地下水的收集。对废水以及雨水的收集和利用也不到位。

3、对城镇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时的原则和要求

3.1 城镇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时的原则

在城镇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要尊重自然,依托自然。对地理条件要合理的利用,少动土方,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进行规划设计,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节约成本,还能够让景观真实自然。自然起伏的地形更加富有诗情画意。在对园林植物的配置中,要将植物作为主体,植物具有丰富的自然色彩,是生活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景观。在配置时,要注意到植物的生长规律,随意但不能杂乱。

我国土地面积辽阔,在规划园林景观时,要体现地方特色,每个地方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因此在设计时要把握好地方区域的特色,创造出有个性的景观空间。城镇小区园林景观设计要不断的创新,创新是要在尊重、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基础上,利用小区原生态的地形以及景物精心设计。

在设计时要考虑到居民的心理要求和活动的规律,因为居住的主体是人,居住环境对人的影响十分大,在设计时,要对残疾人、儿童以及老人的心理、行为活动进行考虑,合理的设置休息、锻炼、交际的设施和场地,让各个空间既有区别又能够相互融合,从而方便人们的使用。

3.2 对城镇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要求

3.2.1 对道路和园路的设计

在对城镇小区规划设计时,要注意不能让车干扰到住户居住的环境,也就是要以人为本,让人行优先,若是有条件的可以采用人车分流。道路的设计不仅要有足够的宽度,还要考虑到它的安全,从而满足安全性、方便性等要求。在园路规划上,要采用迂回曲折的形式,用来分割绿地空间,园路并不是以交通为主,而是引导居住者进入景点,因此园路在规划设计中要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3.2.2 规划设计植物

植物的种植应该根据当地的环境决定,要种植一些好维护、病虫少且对人体没有危害的植物,要做到虚实相衬,与自然相融合。在规划设计时要注意到植物的自身生长环境以及园林景观的布局要求。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在搭配时,要考虑到季节的变化。在引进植物时,率先考虑能够改变生态环境和能够适应特殊环境的植物。

3.2.3 设计建筑小品

景观小品和园林建筑的设计能够增添人文色彩,体现小区的文化底蕴,也可以缓解居民的压力。对园林建筑的设计,比如亭子、花架等,可以采用层次错落以及回环曲折的方式来让园林景观环境变幻多端,让园林环境的外观形象多姿多彩。对园林小品的设计比如灯具、雕塑等,要简单且要突出特色,给人以无限遐想,运用园林建筑小品可以让文化艺术氛围得到充实,能够很好地反映小区特色。

3.2.4 低碳设计方法

对进行规划设计的小区特色要进行分析,然后设计出符合此小区的景观,在设计中,若是想要节约成本并且有良好的景观效果,那么就要充分考虑到对景、借景的表现手法。尽最大可能的运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在选择材料时,不要盲目的选择高科技的材料,可以将乡土材料运用到城镇小区园林建设当中,以突出当地的特色。

4、规划和设计的手法

为了让城镇小区能够展现出优美的环境, 因此就需要利用各种规划设计的手法。

4.1 平面和立体的手法

绿化中的基本形式是平面绿化, 但是城镇小区内可以进行绿化的地十分少,因此,为了小区空间美感的增加,就需要提高绿化量,所以就要利用立体面和空间来延伸绿化,从而达到此要求。对绿门、绿墙以及绿柱等进行修剪,不仅能增加绿量,还能进行艺术处理。用植物来刻画和点缀,空间色彩也得到了丰富,主体面的动感景观也增加了不少。

4.2 三维以及多维的手法

三维和多维的手法主要是在空间的处理上能够处理好环境和建筑之间的关系。在选择植物时,要选择适应性强的,同时还要注意灌木、草木和地被之间的比例关系,从而健康发展多维空间的群落,同时还可以利用景观学的原理,合理规划空间,让各个空间都带有感彩。由于空间、时间以及路线的不同,基于景观效果,要对地形以及主要景色的变化做出合适的规划, 从而创造出四季不同的景象。利用空间和时间的变化,通过多层次波浪式的立体规划对小区主干道的景观进行设计,让人们在各个时间段,各个角度中都能感受到优美的景观。

4.3 绿化和硬化的手法

绿化和硬化是互补、促进的关系。常常有人抱怨硬质的铺装不舒适,但是却很少听到有人抱怨说植物太密,因此,在设计过程中,以适量为前提,若是无法做到适量,那么植物就要尽可能的多,而不是尽可能的少,因为植物多并不会引起人们的反感和厌恶。而铺装太多不仅浪费了钱财,还会让人厌恶。在硬化部分可以利用绿化来让此空间更加的生动,绿化部分可以利用硬化来丰富此空间的活力。在小区的规划中,要尽量避免人工因素,要尽可能的保证景物的自然形态。

4.4 结合绿化和文化

绿化和文化两者是不能分离的,只有在绿化中有了文化色彩,景物才会有生命,才会有丰富的内涵。绿化中采用不同的文化就能体现出不同的理念,可以用字画、雕塑等来表现文化。用故事来表现文化,才可以让景观活灵活现充分的展现出来,才能将小区的主体和思想完全的显示出来。

5、结束语

在对城镇居住小区进行规划和设计时,要充分的利用周围的环境,巧妙的运用各种手法,让小区的园林绿化能够更加接近自然,从而改善住户的居住环境,让住户住得更加舒适。小区园林景观的设计要用心、仔细,要将景观环境和住宅建筑物完美结合起来。设计者在设计中,要不断的摸索和总结经验,从而规划出更好的小区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夏丽萍.小区园林绿化景观的规划设计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3(23).

[2]舒于,钱鑫.浅议城镇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

究(电子版),2012(16).

篇8

1.2配电网络可靠性差

受施工技术和水平的制约,城镇配电网大多采用高空架线的形式,尽管这种架线方式降低了施工难度,节约了维护成本。但高空裸线受风雨雷电等恶劣天气的影响,容易发生线路故障,降低了配电网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有的城镇摒弃了这种高空架线的形式,转为地埋线。但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线路规划,造成配电网分布混乱,在城镇建设施工过程中经常被挖断,严重影响了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

1.3配电网络线损严重

线损是指电能在传输的过程中,在配电网导线、开关、电能表和变压器等设施上损耗的电能。据调查显示,我国每年在配电网上的线损十分巨大,超过了6500亿kW.h,这一数值占年电能输送总量的1/10左右,可见线损问题十分严重。尤其在广大的城镇地区,由于线路老化和设计不合理,线损率普遍超过了12%,甚至达到了20%,浪费了宝贵的电力资源。

1.4城镇配电网管理落后

人是城镇配电网设计和管理的主体,先进的设备需要人去操控,合理的规划设计需要人去执行。从某种意义上讲,配电网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决定着配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目前,城镇配电网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还有待提高,部分管理人员安全管理意识淡薄,不能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和规范,工作责任性不足,配电网设备被盗窃和损害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背景和工作能力,难以跟上设备和技术的更新速度,给配电网的统一规划和改造造成了巨大的阻碍。

2城镇配电网规划设计的解决措施

2.1加强配电网规划设计的科学性

城镇配电网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是一个系统的、全面的工程。因此在对配电网进行设计和改造时,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首先,电力企业要对城镇用电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了解城镇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对电力的真实需求。同时,还要结合城镇的发展速度和规划,对城镇未来用电情况进行科学的估计,为配电网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其次,配电网的施工要经济合理,施工方案要造价合理、经济适用,既保证了线路设计的合理,又方便日后的维修和管理。

2.2降低配电网线损

首先,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配电网距离越来越长,线损也越来越严重。实施无功补偿可以显著提高电能传输的功率,降低负载电流,起到节能降损的作用。具体可以采用分散就地补偿和变电站集中补偿等方式。其次,城镇配电网络的变压器大多老化、陈旧,不仅性能落后,而且耗能较大。为此可以选择一些新型的变压器设备,例如干式配电变压器具备运行稳定和节约能耗的作用,最高可以降低50%的损耗,因而得到广泛的使用。三是变压器的安装位置是否合适与配电网节能有很大的关系。在进行电网规划设计时,应将变压器安装于用电负荷中心,考虑两点或多点布置方式来降低配电网线损,尽量使三相负荷平衡,中性线的电流最小,这样既能提高配电网的供电电压和电能质量水平,又可以降低线路损耗。

2.3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

供电企业要结合配电网运行管理的实际要求,对相应的管理人员以及线路维护人员进行培训,针对配网运行中的常见问题,深化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以安全为第一标准,对故障发生的规律和频率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进行探讨。同时,要对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运行管理和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和分析判断能力,对故障的形成原因、分类等进行分析判断。培训结束后,要进行相应的考核和测试,切实加强供电所线路维护人员的专业技术和业务水平。

作者:林睿 单位:贵州理工学院电气学院

篇9

Key words: small town; geographical location

中图分类号: F1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城市化率已由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10年的47.5%。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和迅速发展促进了城乡经济的一体化,小城镇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而随着我国各层面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日趋成熟,对小城镇发展机制和发展模式的研究也变得更加深入和多样,这使得各小城镇在其所在区域内的性质和职能将更加丰富和灵活。这就对研究小城镇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从小城镇的地域性着手进行研究,可以获取更多关于其深层次的内容,给规划提出更多的先驱性内容。

1 小城镇的地域性认识

现代建筑设计强调围绕建筑的节能性、环境性、地域性进行设计,既做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同时也促进了可持续发展,一批杰出的建筑作品也证明了地域性对于建筑设计的指导性意义是合理且成功的。而城镇作为一定区域内的人类聚居点,在其规划设计中更应该重视区域内各种因素的影响,即其地域性特征。

小城镇作为区域内核心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过渡性城镇形态,具有重要的发展地位和研究价值。而放眼国内现状,我国13亿人口,9亿在农村。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即“三农”问题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和深远意义的战略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而从根本上看,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只有把农业富余劳动力从土地上逐步转移出去,才能大幅度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经济效益;才能缩小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我国城镇化水平才能迅速提高;整个经济社会才能有更大飞跃。从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90年代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取得了卓越的成果,对于整体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都起到了重大的带动作用,由此可见,在城镇规划体系中,小城镇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值得深入探索研究。

小城镇相对城市而言,具有土地、人口规模小,发展滞后,区位灵活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地域性对于小城镇的突出意义。对一个小城镇而言,地域性具有丰富的内涵,如其自身区位、自然条件、历史文化及历史遗产、居民生活习惯及风俗特点等。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或指导着一个小城镇的规划与设计。通过深入研究,充分抓住小城镇的地域性特征,可以在规划中抓住一个小城镇的精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 地域性对于小城镇规划设计的制约性

地域性对于一个小城镇的规划设计具有一定的制约性,把握好这种制约性可以在规划中排除干扰因素,避免出现不适宜该城镇发展的建议。地域性作为小城镇的自身固有属性,可以当做小城镇规划设计的一个框架来对待。从小城镇的自然区位和自然条件来看,有些城镇的自然条件较差,没有区位、交通、自然资源等方面的优势,这就注定了一些小城镇的发展模式对其是行不通的,在规划中就要对其进行其他方面的研究,寻找有利的因素。

由此可见,小城镇的地域性起到了对于发展建设模式生搬硬套的监督性作用。将不适于一个地域城镇的发展建设模式强加其中,即使该模式本身是合理的,那也达不到促进发展的效果,只有充分考虑了小城镇地域性的制约条件,使规划建设方案与小城镇自身条件形成一种契合,这才能探索出真正的小城镇地域性发展模式。

3 地域性对于小城镇规划设计的引导性

相对于地域性对于小城镇发展模式的制约性,其引导性其实更为突出。小城镇的地域性资源是多元的,如各种有形的地上遗存和无形的文化遗产可以引导小城镇走历史文化风情小镇的发展路线;保护良好的自然山水条件可以引导小城镇走旅游度假休闲区的发展路线;不同的区位条件则可以视具体情况为小城镇开拓多元的发展模式。当然在这其中,小城镇的经济发展是重中之重,不同的发展模式归结到一点就是要寻求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优势产业。充分理由区位优势与各种资源,因地制宜,积极培育区域经济特色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是实现小城镇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相互协调,双向带动的重要途径。当然,就某一小城镇而言,它不可能同时具有多方面的区域性优势,这就需要我们去深入探索,以寻找出其最大的积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小城镇发展模式的制定。

小城镇的地域性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元素就是当地风俗和居民的生活习惯。无论任何层面的城镇规划都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规划者的意图不在于创造空想的终极蓝图,而是要创造适宜人生活的城镇规划模式。抓住小城镇的优势产业的同时要调动当地居民的积极性,协同创造出具有活力的现代化小城镇。

4 小城镇规划设计中应用地域性因素实例-----北七家镇规划

北七家镇位于北京市西部、昌平区的东南部,西面与北京顺义区、朝阳区、北苑边缘集团、清河边缘集团、沙河卫星城、百善镇、小汤山镇为邻,距安定门、昌平区各18km,镇域面积60.45k㎡,人口16.5万人。北七家镇交通便捷,东距首都机场15km,西距八达岭高速公路12km,南距奥运村和城市轻轨霍营站2km,北邻快速六环路,并与中关村高新产业园和新的中央商务区具有较好的通达性,而且位于城市中轴线上,毗邻奥运村公园区和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建成,北七家未来环境优势将更显著。同时,处于北京市几个边缘集团、天竺空港城河重点建设城镇的中间地带,潜在市场和发展优势明显,除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外,还有丰富的地热资源,为开发特色产业和中高档住宅区提供良好的资源支撑。北七家镇主要功能可定位为产业多元化和高技术化特色工业园区,北京后花园多样化生态居住小区、第二居所和观光休闲区。

以上为北七家镇的地域性条件,其具有卓越的区位条件、优良的自然风貌,以及丰富的地热资源。北七家镇的试点示范小城镇规划就深刻地抓住了这点地域性优势,并与镇总体规划有机结合,优化产业结构,强化概念空间规划以及现代化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创建田园城镇。最终把试点示范小城镇规划和试点示范工程建设落实在镇总体规划中实施,保证实施的法律效力。

1992年前,北七家镇的综合实力在当时的昌平县排名靠后,全镇年税收七八十万元,企业上交利润五六十万元,底子薄,企业负债率高,靠贷款交“利”、乡镇企业难成气候。北七家镇没有独特物质资源,但有大都市后花园和亚运村地区开发房地产的明显区位优势,于是八七家镇抓住改革历史机遇,大胆尝试,由1992年至1994年期间陆续引资开发了7个房地产项目,取得显著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实力在整个郊区排名第三。北七家镇在一个时期把房地产业作为优势产业的成功还在于:①靠房地产业完成了小镇建设与发展的资本原始积累;②小城镇经济结构得到迅速调整,第三产业在房地产的带动下出现超常规发展,1995~2001年第三产业的年增长率按可性价比计算达到29.8%,高出整个GDP年增长率近10个百分点,更分别高出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近17和21个百分点;③有力推动全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在北京申奥成功后,来北七家镇洽谈项目的开发商不下200家,发展势头十分强劲;④带动与房地产相关的建筑业、建筑材料产业,并均有想当发展基础;⑤促进小城镇经济全面,持续高速增长,1995~2001年的GDP增长率为20.1%,远高于北京10%左右的年增长率;⑥有效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北七家镇1/3建设用地位于北京第二条绿化隔离带的温榆河生态保护带,北七家镇选择发展中、高档住宅和现代化休闲农业有效保护了区域生态环境。

北七家镇试点示范经验表明,小城镇发展离不开特定产业带动的全面、持续经济发展,小城镇要充分利用自身地域性带来的各种有利条件,避开不利因素,因地制宜,积极培育区域经济特色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促进村镇产业集聚、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实现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相互协调,双向带动。

以上北七家镇的成功案例直接地彰显了小城镇地域性研究的重要性。北七家镇的试点示范小城镇规划抓住了北七家镇最显著的地域性优势——区位条件。由区位条件的契机出发,避开自身弱点,成功的把北七家镇打造成为了由房地产业带动的小城镇发展模式典范,解决了“三农”问题。

5 结语

通过小城镇的地域性特征来约束、指导小城镇的规划,可以抓住一个小城镇的灵魂来进行发展,不仅形成了小城镇的优势产业,解决了“三农”问题,发展了社会经济,更是为小城镇居民创造了理想的生活工作环境,从而缓解中心城市的人口,就业等多方面压力。但在剖析小城镇地域性特征时需要注意抓住重点,覆盖要点,以避免生搬硬套,因地制宜地对小城镇发展建设提出相对应的规划策略。

参考文献:

[1]《小城镇规划案例——技术应用规范》汤铭谭机械工业出版社

[2]《小城镇总体规划》王雨村,杨新海东南大学出版社

篇10

Key words: landscape town; Planning and design; The spatial 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F29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小城镇的发展速度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城镇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与此同时,在发展的同时危机突显,很多小城镇的发展建设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加剧了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平衡的失调。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应以生态学理论作指导,在生态规划基础上建立生态城镇,开创小城镇发展新格局,实现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山水城镇空间概念

1、山水城镇

山水观念与意识影响了我国传统城市格局,大到城市,小到建筑,都十分讲究选址、布局与周边山水环境的联系,长久以来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城市文化景观模式。在这种模式中,除了由“地景”和“聚落”共同构成的图底关系外,还包括了人工环境和自然山水在空间结构中表现出的对景与借景的构图关系,这是我国传统城市文化景观不同于西方和现代城市的重要表征,也是我们过去的工作中所忽视的。

近年来,山水城市的概念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高度重视,进而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和实践,山水城市理论得到了不断地扩大与深化。许多城市纷纷提出了建设“园林城市”、“花园城市”、“生态城市”、“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虽然名字不同但内涵却是相似的,提倡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其最终目的在于建立以城市为代表的人工环境与以山水为代表的自然环境相融合的人居环境。

2、城镇空间构成及分类

城镇空间是城镇中人类生活和生产所需要的重要因素,它为居民提供各种活动的可能。具体而言指城镇内的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绿地、广场、公共服务设施等实体以及由这些实体所构成的立体空间,也是人处在其中所能直观感受到的空间,它是城镇中最易识别,最易记忆的部分,是城镇的魅力所在。

城镇空间的客观形象是通过人的感官,构成了人们的主观意向,也就是人们心目中的城镇形象。因此城镇空间的五个要素就是一种对城镇空间基本形态的分类:道路、边缘、区域、节点、标志。

2.1道路

大多数人是通过在城镇的大小街道、小巷或步行过程中使用和体验城镇的,这是很重要的一类城镇空间。

2.2边缘

边缘是指两个不同区域之间形成的一条边,它不一定是一条道路的立面。有时从城镇的某一点,透过郊区的田野观看城市,也能看到这种边缘。

2.3区域

区域是指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城镇区域,人们在其中活动能得到与其它城镇地段明显的不同感受。

2.4节点

节点是指城镇中的广场或道路的交叉口,或河道方向转变处等非线型空间。在城镇的入口处或者城镇人流聚集的核心往往会出现典型空间。

2.5标志

它是人们感受和识别城镇的重要参照物。它可能是城镇中的电视塔或有特征的山,或是城镇中极有特征的建筑或群体。标志可以使高大的或者矮小的,它能引起人们对一个地方的记忆和回想,或者是对一个区域或街道产生深刻的印象和留恋。

二、山水城镇建设的思想基础

1、山水城镇与古代城镇规划思想

我国山水城镇的规划主要受到以下礼制思想的影响。《周礼》的礼制思想。《周礼》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是一部全面、深刻地影响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理论著作。在哲学方面,追求阴阳刚柔对比、“五行”变化的空间序列;在政治制度方面,充分表现封建国家秩序的等级性、社会的程式化;在文化、美学观念方面,以形象、色彩等空间环境要素传输礼制思想,强烈影响人的心理;在伦理、民俗观念方面,以造就天地、自然、祖宗的显赫地位,作为沟通人与人感情的最高联系纽带,在城市中广泛体现出礼乐伦理思想。受此影响,也为山水城镇理念的提出提供了建设性的的规划理念依据。

2、风水格局与景观

以上的风水格局,形成了基址周围环境良好的景观:以主山、少祖山、祖山为基址的背景和衬托,形成多层次的立体轮廓线,增加了风景的深度和层次感;以河流、水面为基址的前景,形成开阔平远的视野;以案山、朝山为基址的对景、借景,形成基址前方远景的构图中心;以水口山为障景,使基址内外有所隔离,形成空间对比,使人进入基址后有豁然开朗、别有洞天的感觉;作为风水地形之补充的人工建筑物(如风水塔、楼阁、牌坊、桥梁等),经常是环境的标志物、控制点、视线焦点和构图中心。

3、风水格局与生态环境

从环境生态学的角度看,风水的基址选择这样一种较为封闭的空间是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和良好的局部小气候的:背山可以屏挡冬日北来的寒流;面水可以面迎夏日南来之风;朝阳可以争取良好的日照;近水可以取得方便的水运交通及生活、灌溉用水,且有利于养殖;缓坡可以避免淹涝之灾;植被可以保持水土,调整小气候,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

三、基于生态环境整合的空间结构布局

1、总体空间布局

1.1遵循生态原则,逐步改变沿巫水河建房的模式;清出沿河用地,建设沿河绿带;结合城镇的组团布局,严格保护周围自然山地,使城镇的发展始终融合在生态环境中;结合花卉苗木基地布置以林木为主的生态林带,形成与城镇空间布局相融合的生态网络。

1.2遵循适度紧凑集中和有机疏松相结合的原则,组团内部集中发展,组团之间以绿地为纽带有机组合;居住与工业相对集中,形成新的布局结构。高效建设和使用有限的城市基础设施,节约土地资源和维护生态平衡,在保持城镇空间紧凑集中的同时保持组团之间的绿色空间,形成城市建设区与农田、绿地和水体等生态要素间隔相嵌的空间肌理。

2、遵循用地布局结构最优化的原则

以旧城改造为契机,重新整合用地布局与用地结构。老城区采用“退二进三”的原则进行用地置换,搬迁出不适合在老城区发展的企事业,增大老城区的道路交通用地、商业服务设施、教育文化设施等用地比例,保障城市各项功能的有效运转。对置换出的用地,应结合土地的级差地价进行用地性质、绿化指标和基础设施配置等控制性指标的规划,为用地的再次开发提供决策依据,减少投资风险,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3、遵循公共交通和步行交通优先发展的原则

改善道路系统,扩展多种交通模式。以现有道路网和交通设施为基础,理顺城市道路网骨架,明确道路分工,增加道路交通用地和对外交通设施用地。完善步行交通系统的建设,并将这些支路纳入总体规划设计范围,这样的步行系统将大大缓和机动车道上的人车矛盾。建立功能完善、主次分明、管理先进并具有安全、快捷、高效、经济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带动城市空间扩展。

4、遵循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原则

综合考虑城乡发展,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统一考虑城乡建设与生态空间(河湖水系、生态林地、农田)的协调发展;统一建设用地分类,加强对城乡用地的建设管理。

四、强化山水格局,营建山水城镇

下面以某山水城镇为例

1、城镇特色

该镇境内有两条重要的常年性河流,河面开阔,一般为200~500米。一条河流经香水、西坪,在该镇区南2.5公里外汇入另一条河流,经九岭而南下,形成相互环绕的特殊景致。镇域内动植物资源多样,山川秀美,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剑门蜀道”上的重要景点,也是九寨沟——黄龙旅游主环线上的一个重要分支景点。该镇区内人文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保留有许多古代名人的遗物,为该镇平添了不少古镇色彩。

2、城镇性质

规划确定的城市性质为:以某古代著名诗人故里风景名胜区丰富的人文与自然景观资源为载体的山水园林历史文化名镇 ,以该文化旅游与生态型城镇休闲度假为发展主题,是该市重要的旅游经济开发区。

规划突出与古代文化内涵吻合的自然山水与文化特色,强调城乡旅游环境资源的整合。

3、城镇形态

城镇形态是城镇物质实体的地域投影,是城镇自身动态发展与其所处地域与人文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城镇形态与城镇结构相辅相成。

针对该镇用地条件、城镇结构以及城镇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等各方面因素,规划采用的是团聚状城镇形态,符合青莲实际,有利于烘托该城镇效应, 节约市政投入,并能体现山水格局。

规划以建立面向全国的古代文化景区和生态型城镇休闲度假区为目的,顺应城镇发展客观规律,形成整体集聚,紧凑的城镇区与广阔的地景相融的空间结构模式,其优点是:有利于塑造山水城镇整体形象,创造城镇环境特色;功能明确,方便生产生活;景区内旅游线路体系化生态品质良好,公共空间网络完整,利于建立生态城镇总体格局。

规划确定利用该镇的两条江水,结合该城镇山水格局,形成三水城中穿越,城中有绿、绿中建城的结构形态。利用南北主干道规划城镇近远期建设用地,以南为近期建设用地,以北为远期建设用地。由于规划用地范围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规划引江水进入镇区,同时联系和结合该镇的小溪,形成具有小城特色的城中水系,以溪流为依托,两侧各留出15~20米宽绿带,形成城镇绿化主环,沿线布置行政、商业、文化、娱乐、旅游服务等公共设施用地和绿化广场用地,构筑集公共活动环境、旅游线路、古文化场景展示、城镇景观建设于一体的复合山水城镇回廊。

五、结束语

该地区的山地城镇具有独特的山水特征,规划设计中在巩固城镇山水特征的基础上,适时正确地引入生态理念指导城镇用地布局,无疑将会使之更具特色和内涵。而且山地城镇独特的地形地貌特征和自然生态特点决定了山地城镇空间发展模式以及空间形态结构,具有自身的规律性以及规划建设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该地区的山地城镇必将以更快的速度发展,生态理念必须融入城镇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当中。山地城镇的建设必须吸取大中城市发展的经验,实现城镇发展模式的合理跨越。

参考文献

篇11

一、项目简介

本城镇总体规划范围为:镇行政辖区32个村,镇域总面积82平方公里,总人口20万人。该城镇区建设总体规划面积15.59km2。初步规划方针是把该城镇通过规划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三级等级结构。第一级为中心城区;第二级为重点镇;第三级为其它乡镇,为需要与县域城镇体系协调的城镇单元。

二、城镇规划原则

(1)进行小城镇规划时要的贯彻实施“小城镇,大战略”的设计思想,充分发挥小城镇自然的优势,坚持将城镇传统风貌与城镇现代化建设相结合,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保护相结合,科学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体现出小城镇独特的历史文化。(2)突出重点,统筹兼顾。规划方案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相结合。以建制镇环境综合整治和环境建设为重点,既要满足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为后代预留可持续发展空间。处理好保护、改造和新建的关系,同时还需充分利用当地有效的资源能源;进行统筹兼顾规划设计,对产业进行合理布局。(3)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规划时必须保护城镇原有环境,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努力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实现农业、城市之间的良性循环,保护城镇水土、绿化、动物等生态环境。(4)因地制宜、合理使用和节约土地,通过挖潜改造,提高土地节约化程度和土地使用效率。合理利用原有的建筑和设施,节约建设资金,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充分考虑周边其他村镇的相互影响,通过规划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5)坚持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服从区域、流域的环境保护规划。注意环境规划与其他专业规划的相互衔接、补充和完善,充分发挥其在环境管理方面的综合协调作用。(6)坚持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有机统一。既要立足当前实际,使规划具有可操作性,又要充分考虑发展的需要,使规划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三、城镇功能分区

结合本小城镇总体规划,根据土地、水域、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与目前使用功能、可能具有的功能,同时考虑到该城镇未来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保护对不同区域的功能要求。本城镇划分不同类型的功能区(如工业区、商贸区、文教区、居民生活区、混合区等),并提出相应的保护要求。尤其是对于规划区内饮用水源地功能区和自然保护小区、自然保护点的保护。各功能区通过合理布局,对在各功能区内的开发、建设提出具体的环境保护要求。严格控制在城镇的上风向和饮用水源地等敏感区内建设有污染的项目(包括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分区原则以有利于满足居民生活与生产需求与生态环境保护。(1)分区方法。确保城镇的功能与规划相配;结合城镇的自然条件划分;依据环境的开发利用潜力划分;依据社会经济的现状、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分,依据行政辖区划分;依据环境保护重点划分。(2)城镇分区。根据上述的分区原则,整个城镇功能分区分为两大部分。一是镇(乡)建成区:划分出工业区、商贸区、文教区、居民生活区、混合区等;二是镇域辖区:农业种植区、特色产业区、养殖小区、水源保护区、沼泽草地区、自然保护小区、重点保护(风景名胜)区。在进行功能分区时,每个规划区应说明位置、面积、主要发展的产业,具体环境保护要求等;严格控制在城镇的上风向和饮用水源地等敏感区内建设有污染的项目(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垃圾处理场、供热锅炉);规划区控制在3~5个区为宜。

四、城镇城市道路规划

1.铁路交通及布置。铁路由铁路线路和铁路站场两部分组成。鉴于本小城镇所在的铁路站为中间车站,而且客货合一,采取横列式的布置方式。铁路站的布置往往与货场的位置有很大的关系,鉴于本小城镇用地范围小,工业仓库也较少,为了有效地避免铁路分隔城镇、互相干扰,铁路站场布置在小城镇一侧的边缘,而且把客站和货站用地布置在小城镇的同侧方向。同时把客站设置在接近小城镇生活居住用地,而把货站则设置在接近工业、仓库用地。对于铁路线路不可避免地穿越城镇时,配合城镇规划的功能分区,见图1所示。为此,本小城镇把铁路线路布置在各分区的边缘,在铁路两侧各分区内均应配置独立完善的生活福利和文化设施,以尽量减少跨越铁路的交通。另外,对于通过城镇的铁路两侧植树绿化,这样既可以减少铁路对城镇的噪声干扰、废气污染及保证行车的安全,还可以改善城镇小气候和城镇面貌。铁路两侧的树木不宜植成密林,不宜太近路轨,与路轨的距离最好在10m以上,以保证司机和旅客能有开阔的视线。

图1 小城镇铁路布置与城镇功能分区配合

2.公路交通及布置。公路线路与小城镇的联系和位置分两种情况,即公路穿越小城镇和绕过城镇。采用哪种布置方式要根据公路的等级、过境交通和入境交通的流量、城镇的性质与规模等因素来确定。进行城镇公路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到公路穿越城镇造成公路与城镇之间的相互干扰,但对过境公路穿越城镇也不能盲目外迁,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对交通量不大的过境公路,采取适当拓宽路面,在镇区内路段可以改造为城市型道路,做到一路两用;但要结合城镇用地布局的调整,严格控制公路两侧建设项目,尽量减少交通联系,并且不宜作为小城镇的生活性干道。

五、城镇管网规划

(1)给水系统规划。根据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采用300升/人日,经计算,城镇总用水量16000立方米/日,最大小时用水量1810立方米/小时。规划改造利用望江厂自来水厂,并在后山新建高位水池,水厂规模30000吨/日,兼向城镇的旅游区等地供水。鉴于地形限制,城镇的供水管网采用环状与枝状相结合,其中以树枝状管网为主。(2)排水系统规划。城镇的排水体制采取雨污分流制;城镇各片区污水经无害化处理后排入城市污水管网,然后汇入镇区下游污水处理厂进行二级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

参考文献

篇12

气候变迁是近年来全世界所共同关注的议题,而为了减缓气候变迁所造成的灾害及影响,全世界已有共识在进行温室气体的减量、节约能源等相关国际上的合作及策略的研拟。1992 年全球共 155 个国家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各国互相承诺全球应共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 2007 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所提出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文中发现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是逐年上升的,并且认为温室效应“非常可能是由人为温室气体造成,同份报告亦指出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当中,二氧化碳(CO2)所占总比例(包括化石燃料燃烧、毁林、生物腐植质等)最高为 76%,接续是甲烷(CH4)占 14.3%,氧化亚氮(N2O)占 7.9%,其余温室气体占不到 3%;另外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部门,如图 1(c)部分,又以能源供应、工业、交通三者为全球前三大宗的排放部门。因此,世界各国在面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议题中,又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视为是最主要的手段,而建构低碳城镇则成为世界各国朝向永续发展的主要策略之一。

综合我国几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于低碳城镇提出的概念,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元素:(1)城镇的层级被认为是低碳经济主要执行角色。(2)强调减少碳排放量是最主要而且是终极目标(3)低碳城镇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以及需转换思维的发展。参考国外低碳城镇发展案例,以及国外绿色城镇指标、气候变迁绩效指标等等,提出针对我国发展的低碳评估面向,其中包含“再生能源”、“节约能源”“绿色运输”“低碳建筑”“环境绿化”“资源循环”“低碳生活”及“低碳校园”,做为评估低碳城镇表现的评估指标体系,做为未来评估低碳城镇发展表现的参考依据。

二、世界各地区朝向低碳城镇发展的减碳策略

美国旧金山市于 2005 年公布“旧金山气候行动计划”,内容包含许多推动温室气体减量的管制措施,欲将温室气体减量到最低,尔后,旧金山市亦召集全球五十几个世界各大城镇市长,发起国际性城镇温室气体减量协定“城镇环境协定”,参与城镇有英国伦敦、法国里昂、美国奥克兰等大城镇,截至 2011 年 10 月 31 日为止全球共有 203 个城镇参与,各国大城镇藉此宣示以城镇行动保护环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决心。而城镇环境协议的内容包含七大面向分别为能源、回收、都市设计、都市自然环境、交通、环境健康及水,各个面向各有不同的行动策略,每个面向有三个行动计划做为代表,总计有 21 个行动计划,其中在能源方面,希望发展并使用可再生能源,并且减少用电;而在回收方面,希望在 2040 年可以达到零废弃的状态,同时也应减少不能回收以及人均垃圾量;而在环境健康及水方面,注重安全的饮水及食品,并且减少空气污染及废水直接排放;在都市设计、都市自然环境及交通运输三方面可以结合讨论,其发展概念强调打造市民居住 500 米以内有大众运输可供搭乘亦有绿地可供休闲,并且透过提供友善的行人与自行车的都市空间,鼓励大众减少开车以步行及自行车方式抵达大众运输场站,是倾向朝 TOD 发展的都市规划设计。

三、发展低碳城镇现状

世界各地目前已经逐渐出现发展低碳城镇的足迹,在东南亚国协中,发展低碳城镇也是该区域的重要合作项目。2008 年 10 月在越南河内举办的东亚环境部长高峰会,将环境永续城镇的发展列为东亚环境合作的优先项目,由于东协组织内国家较多开发中国家,面临都市化快速造成的民生问题,因此发展永续的概念,被视为是刻不容缓的议题。而以泰国曼谷为例,其减少温室气体的计划目标为2012 年降低曼谷地区 15%的温室气体排放,而其行动所包含的五大面向为: 1)改善运输系统,(2)发展再生能源,(3)节约能源与建物美化,(4)废弃物与废水管理,(5)扩大绿地面积。而作者认为由此五大面向发展低碳城镇需要制度面及财务面的配合,推动低碳城镇需要一笔庞大的经费,政府必须预先编列预算,并且辅以公私合作的关系,以达到执行时的协调发展目前有许多在探讨低碳城镇的文献是由大陆学者所发表的,其背景是由于大陆目前经济成长快速,各个部门的排碳量皆面临发展经济又要顾及减碳的两难。

因此许多文献以上海为例,进行对于以上海发展低碳城镇所需拟订的目标、对策等等进行探讨。上海发展低碳城镇时,除了关注经济成长,更应该注重城镇发展的质量,文中主要以上海温室气体排放量统计中的前三名部门进行讨论,分别为为工业、交通、建筑,其中在工业方面作者认为应调整产业结构、淘汰高污染的行业,并且努力将技术提升;在交通此一面向的策略作者将其分成区域、都市、小区三种不同的层级,在区域层级方面,希望透过合理的城镇、乡村分布,引导城镇的发展要素向城镇集中,避免无效率的蔓延,而城镇、不同等级的城镇及乡村有着横向网络可联结;在城镇的层级方面,注重城镇里基础设施的完善,并且集中发展,空出绿地及自然保育空间;小区的层级则强调打破传统的使用分区限制,鼓励混合使用、高密度发展以减少小汽车的使用比例,进而减少能源使用及二氧化碳减量的目的;在建筑方面,作者提及应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内家强绿化及美化空间,以达到城镇范围内的生态平衡。而在Chen and Zhu(2012)提及主要以上海为进行低碳城镇发展的重点在于,上海做为一个国际型的金融中心以及重要航运中心,因此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及商业活动,而依据统计上海的私家车二氧化碳排放量于 2000 年为 1.777 亿吨,2009 年的私家车排碳量较 2000 年增加 3729 万吨,平均每年增长幅度为 35.6%,明显高于城镇中的其他民用交通运输工具的 16.2%。作者认为上海私家车拥有的比例是代表生活水平、购买力提高的象征,而归纳出民众喜爱开车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大众交通运输特别是轨道运输发展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城镇发展的速度,因此郊区化所产生的都市蔓延日益严重,因此作者提出紧密发展的概念,并且需要加速大众运输系统的兴建及服务的速度,将城镇空间进行重塑,以解决都市蔓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总结

世界上低碳城镇所发展的面向众多,针对各个部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的策略亦显多样化,本研究归纳世界各地区及大城镇在建筑、都市设计及交通运输方面最主要强调的策略即透过紧密发展、混合土地使用,鼓励大众搭乘大众交通运输工具、建造友善的步行及自行车环境等等,目标是达减少汽机车使用的比例,进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此亦与大众运输导向发展(TOD)的理念及规划原则相符。

篇1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小城镇在经济结构体系中所显示的重要地位,小城镇的发展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和社会的关注,用于指导小城镇建设的城镇规划设计工作呈现出十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市场经济逐步成熟的今天,影响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因素不断涌现,并且是变化着的。随着城镇建设投资主体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不可预测因素增多,于是对传统的城镇规划方法和理念提出了挑战。

一、没有形成完整的城镇规划理论体系

目前,我国广大城镇建设尚未摆脱自然演进的模式。在恢复城镇规划和建设管理近20年的建设实践中,城镇规划技术理论发展远远落后于城镇建设发展的速度,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城镇规划理论与技术管理体系。目前,应用的主要是城镇建设规划,可是城镇在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不同内容的规划指导是远远超出上述规划所涉及的内容的。因此,在城镇规划实践中,城市规划和城镇规划所含的各种内容、技术标准都在城镇建设所必须的规划设计中运用,技术管理比较混乱。

二、城镇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规划工作滞后

我国大多数城镇的职能还停留在为周边地区提供物资集散、产品交换场所的阶段,城乡二元结构非常明显。农村经济在大多数城镇仍占主导地位,经济水平、产业层次比较低,市场结构比较单一,在对外部机遇的把握上缺乏足够的主动性,加上地域文化和陈旧观念的制约,导致不能适应当前高速发展的社会。当今世界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原有的城市结构不断被打破,促使城镇体系变得更加开放,然而过去的规划大都忽视城镇发展的特点和真正应解决的问题,片面地追求城镇体系的完整,不能站在一个过高的层面对城镇进行规划。

三、城镇发展中的趋势问题

在对小城镇进行整体规划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是未来城镇的发展方向。一个地区的城镇的发展方向基本上决定了周边小城镇的未来发展。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地区的小城镇存在着不同的发展方向。我国近年来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城镇迅速扩张阶段、九十年代中期到2003年的城市工业向小城镇的转移和近几年的大中城市与城镇的互动。将来大中城市将更多地承担服务业、金融业等,而小城镇则肩负着发展城市新型工业的重任,并且城镇人口不断聚集。

四、城镇规划中的公共服务供给问题

城镇的公共服务水平与大中城市相比偏低。首先,城镇居民的生活环境较差,基础设施落后,河道污染严重,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仍得不到很好地处理;其次,城镇居民的生活保障水平比较低,尤其是住房医疗的保障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第三,城镇学校师资力量与大中城市相比仍比较薄弱,文化建设投资缺口较大;第四,城镇卫生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与大中城市相比差距较大,城镇服务人员的待遇较低,医疗队伍中的人员也不太稳定。通过建立市、县、镇三级统筹公共财政,建立健全市域、县域公共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建立城镇公共财政稳定增长机制,突破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瓶颈。将村庄公用事业的支出纳入城镇的公共财政体系。尤其是国家应制订土地转让资本收益、转让的建设用地政策,将城镇和农村宅基地进行整理转移出让,将之用于改善民生。同时,根据城镇财政力量不足的事实,政府应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其中应坚持政府主导,引入市场竞争,鼓励基本公共服务外包,对特殊群体的服务作出明确导向。

五、城镇发展的建设用地问题

由于城镇的产业层次普遍不高,集约利用率不高,另外城镇周边的农村闲置地严重,同时由于我国严格的土地保护政策,导致小城镇的发展建设普遍存在着建设用地高度紧张、拆迁难度大等问题,导致许多工业和服务业项目无地可用的情况发生。为了突破城镇发展建设用地的瓶颈问题,应允许非农建设用地进入市场流转,主要可以通过非农建设用地换城镇保障,以农村宅基地换城镇住房等形式使得城镇闲置土地进入市场,提高城镇的土地利用率。

六、城镇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

小城镇建设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也不仅仅是市政魂设问题,而是涉及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全面发展过程。保护生态环境是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小城镇经济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工业化和城镇化使小城镇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工商业建筑和住房占了大面积的耕地和绿地,改变了小城镇的空间环境和生物环境,使小城镇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降低;另一方面,人类活动的破坏力却还在增大,而人类对小城镇生态环境的人工维护能力并没有提高,密集的工商业和居民生活所产生的大t废气、废水和固体垃圾,由于没有进行有效处理就排放到环境中,污染了空气、水体、土壤和空间环境,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产生了各种生态问题;同时,多数小城镇由于长期不重视环境卫生和环境保护,环境“脏、乱、差”十分严重,对生态环境造成了长期性的破坏。在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切实保护好小城镇的生态环境,以利于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七、结束语

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大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协调和努力。要建立健全小城镇社会发展系统,加强小城镇建设行政管理机构建设,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城镇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