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特色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教育特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教育特色

篇1

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尤其是特色专业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课题,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当突出其特色凝练以及建设,显示其活力,这有利于办学实力的提高。

一、小学教育专业特色

1.理念

理念作为指导思想,不仅关系着特色专业建设进程,而且指导着方向,影响着绩效。小学教育专业特色的建设,涉及到各个方面创新与改革,首先应当从理念上进行变革,以此来适应专业建设需求。虽然国内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小学教育专业属于一种新兴的专业,但是师范类学校培养的小学教师已经不计其数,这种完善的教育积淀优势是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基础。秉承基础教改的优良传统,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建设特色鲜明的专业,培养高素质的小学教师,同时这也是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和基本理念。

2.定位

定位是教育专业特色建设的出发点,在定位小学教育专业时,我们应当以培养小学教师的素质为目标。较之于中学教师专业建设而言,虽然小学教育专业与之同属于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但因小学教育更具启蒙性、基础性,要求培养教师的终身学习与教学意识和素质。基于教育对象、任务本身的特殊性来看,其决定了教师具有自身的特质,比如小学教师应当需要具备综合的科技、人文等综合能力,尤其要富于童趣、爱心以及亲和力。

3.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和出发点,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的落脚点。综合培养以及学有专长,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专业教育取向;人才综合培养主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素质,就其中的文化知识而言,也考虑到了本专业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性,是该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独特之处,其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面,而且文化底蕴一定要宽厚,艺术修养、科学精神以及人文修养应当深厚。从无论是人才培养模式还是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都要去“学有专长”,这是基于“综合培养”的学生根据其专业以及兴趣等,确定专长学科价值取向。学有专长是小学教师同专科、中师层次教师的主要区别,只有做到学有专长,方可低起点、高站位。

二、加强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建设的有效措施

基于以上对当前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分析,笔者认为要想加强其特色建设,提高小学教师培养水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专业文化的人文价值取向建设

实践中,通过营造专业特色以及浓郁的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专业导向活动,构建学生的文化观,开阔他们的视野,并在此基础上克服传统职前培养过程中的知识与学科本位思想。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小学教师的专业精神,并促进专业情意的形成,自觉养成尊重小学生的人格品质,做到师心童话,形成学生观,从而使职前培养能够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在此过程中,还要主动适应教改需求,从而使小学“准教师”成为知识文化丰富、专业思想过硬的人才。在对小学教师进行专业培养时,应当在职前培养过程中立足于人,以人文价值观为导向,构建专业特色文化。

2.加大生源质量管理力度

实践中可以看到,生源质量直接关系着人才的培养好坏,具有基础性的地位。从社会认可度方面来讲,小学教育以及教师的地位相对较低,较之于其他专业,小学教育专业报考人数比较少,生源缺乏是影响小学生潜质的主要原因之一,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不到位,专业情意建立与培养、对教育的理解以及技能培训难度非常的大。基于此,P者认为应当力争教育行政部门对其进行大力支持,并在此基础上争取政策倾斜以及优惠本专业报考生。比如,适当减免学费、设立奖学金以及优秀毕业生任教后减免贷款,同时还要进行订单培养,以此来吸引生源,尤其是优秀生源,增加面试或者专业加试机会,以保证其具有潜质的学生从教,这是本专业特色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3.强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师资队伍是保证,而且需要配备具有学科特色的人才队伍,并在教科研专长上与专业特色相匹配。基于本专业特殊性,需要具备学术背景、实践背景的人才队伍。在建设专业师资队伍时,应当避免闭门造车,合理建设技法型与理论型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师队伍。在提高学科学术水平过程中,应当创作条件,并且提高专业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大学、小学有机结合的关系,同时还要构建专业共同体。在培养小学教师时,应当改变传统的固步自封的学术方式,既要引进来,又要大胆走出去,深入教学一线,掌握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的改进,进一步明确教师培养模式和方向。在带队见习以及实习过程中,可以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以研究者、指导者以及沟通者的身份深入一线,致力于基础和教师教育的全面发展。

4.建立健全课程体系

第一,设置和完善教育实践课程。在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建设过程中,应当注重基于实践课程,整合专业与学科知识。就教育实践课程而言,尤其要研究实践内容的层次性、系统性,并且研究如何使教育学知识转变成教育知识,然后再转变成个体化知识,研究怎样培养学生由外在对象,建构实际教育情境能够解释的、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行动知识,使学生在知识总量的不断变化中更多地表现为策略性知识的权重不断提升。同时,还要形成实践性以及发展性很强专业特点的教学模式以及目标管理方式,然后将其纳入到整个课程体系之中。

第二,课堂教学密切结合课外教育。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应当对显性课程结构进行优化,并且对通识、学科以及教育和技能等课程安排比例进行明确,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完善、高效的课程体系,从前确保知识的全面性、基础性和专业性。同时,还要注重课外活动的开发,积极开发创建使教师在专业知识、能力以及品质的协调发展以及课程的交融一致。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教育专业过程中应当以优质教师的培养作为主线,积极构建教学体系,以便于能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篇2

从1998年我国开办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试点以来,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日趋成熟。但从近几年专业整体发展的情况来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与相对成熟、特色明显的老专业相比,其专业特色较弱,所培养教师和其他师范专业的区别度较小,在岗位竞争中缺乏优势,学校及社会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认可度较低。因此,关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色建设,不仅是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自身建设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高等师范教育的责任所在。

一、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色分析

1.专业定位的特色。专业定位是专业特色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小学教育专业定位在本科,定向在小学,定性在教育。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以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小学教师为宗旨,专业定位上具有基础性与综合性,尤其是在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课程以综合为主,客观上要求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向复合型转型,构建多学科知识体系;在具备有关学科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及教育学知识,并能够创造性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将知识、能力、素质有机整合于一体。从这一角度讲,小学教育具有双专业性――专业综合性以及职业导向性,与中等教育中针对某一学科的培养指向具有显著差异。这正是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定位的特色所在。

2.培养目标的特色。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特色建设的灵魂。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旨在培养熟悉小学教育教学规律、具有深厚教育学理论基础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学校管理能力的高学历、高素质的小学教师。首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师资培养宗旨是为小学教育服务,这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所培养师资应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下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再次,小学教育对象是学龄期6~12岁的儿童,这一阶段的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小学教师的教学更加注重生活性和人文性。

3.培养模式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是专业特色建设的基本落脚点。培养模式是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身心的教育活动全要素的总和和全过程的总和。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分为3种类型:分科培养模式、“综合+方向”模式、综合培养模式。分科培养模式,套用了中学教师培养模式,注重学科知识传授。此模式下的小学师资,学科知识基础夯实,但知识结构单一,难以适应小学教师多学科教学的实际需求。“综合+方向”模式,以中文、数学等核心课程为主,另辅以其他相关分科教学,强调文理兼通、学有专长。相比分科培养模式,这一模式弱化了学科界限,但对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培养有所忽视。综合培养模式,重视通识教育,强调广博的知识视野,但课程繁多,知识缺乏系统化。

基于对现有培养模式的思考,笔者认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应立足于教育学专业,采取综合培养模式,即将大学通识教育与学科综合教育相结合,将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但同时应注意精简课程,避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使学生学有所知、学有所用。

4.课程设置的特色。课程体系设置是落实培养模式的基本路径。在综合培养模式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应采取通识课程教学、学科课程教学和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多轨并行的课程模式。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大体分为四类:一是公共必修课,主要包括大学英语、文学类课程等。二是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教育学原理、基础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等教育理论课程。三是专业选修课,主要是指不同学科方向的课程,如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学法等。四是教育实践课,主要开设教育技能课和实践课,包括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师口语、教育科研等。通过以上课程,使学生具有大学通识文化水平、学科的专业水平、教育理论水平以及实际教学水平。

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色建设面临的挑战

1.专业定位短期内难以落实。上文中指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定位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以培养高质量、高素质小学教师为目标的综合性专业,但实际发展状况却是实力相对雄厚的师范类大学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重心放在了本科以上的教育,真正从事小学教育的毕业生寥寥无几。新合并升格的综合类大学在发展小学教育专业时,则在培养目标上陷入了重学术性或重技能性的两难境地,部分高校旨在培养研究型小学教师,但所培养出的许多小学教师缺少实践经验,科研结果不具有可操作性。在一些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中,小学教育专业在很大程度上被边缘化,招生和就业面临双重困难,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也难以承载培养合格小学教师的任务。

2.课程设置仍存在较多分歧。课程设置问题如前文所述,三种课程设置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弊端。一是将教育专业课程与某一学科课程简单相加,课程之间彼此独立,缺乏有机整合;二是重视学术性课程,忽视实践性课程;三是课程设置陈旧刻板,无法适应时展步伐,教育内容滞后于小学教育的实际发展。部分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属于新开设专业,学科之间逻辑顺序混乱,甚至出现断层。还有些院校课程设置过于繁冗,学生难以真正内化吸收,教学实践课程很多也流于形式,致使毕业生在学术性与技能型上都难以占据优势地位。

3.教学方法缺乏革新。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许多院校在创新方面的培养情况都差强人意。很多大学教师在理论上积极主张个性教学、活动教学、情景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仍是沿用“注入式”教学模式讲授教育理论。这种教学方式下的学生往往失去听课兴趣或者无法内化所学知识。另外一些教师的课堂则过于关注形式上的新颖性,而忽略了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因此,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课堂教学方法仍需进行切实有效的变革。

4.师资来源途径单一。由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开设时间较短,所以目前其师资力量大多来源于其他专业。专业基础课的任课教师主要来源于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和课程与教学论,而专业方向课的任课教师则来源于相应的中文专业、数学专业、英语专业等。这种背景之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对教师而言无疑是一大挑战。另外,许多教师没有相应的小学工作经历,缺乏实践经验,对小学教育的认识滞后,学生难以受到正规有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指引,专业特色建设也因此举步维艰。

三、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色建设的基本策略

1.提高小学教育专业招生规格。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小学教师,这在客观上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生源提出了要求。但由于长期以来小学教育专业的社会认可度与薪资待遇较低,因此在志愿填报率上历来低迷。生源的缺乏势必影响学生潜质以及学生对小学教育的专业情意,使得教育教学工作在开展时阻力较大。针对此现状,有关教育行政部门近年来已通过相关政策倾斜吸引优秀生源,为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建设提供基本保证。

2.构建科学的小学教育课程体系。首先,综合与专长相结合。坚持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学科课程教学和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多轨并行的课程模式,构建具有综合性特色的课程知识体系。其次,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相结合。一方面,要优化小学教师教育的显性课程结构,合理安排课程之间权重;另一方面,重视课外教育和隐性课程,努力使小学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等方面协调发展、交融一致。再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专家型教师,具备相关理论的同时,还具有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能力与技能。

3.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基于小学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及发展情况,在选择师资力量时既要注重学科学术背景,又要考虑基础教育实践背景。因此,在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要敢于突破,实行客座教授、兼职教授等制度,建立与小学的长期合作关系。此外,在教师的选聘方面,不局限于学历和职称,大胆选聘人才。一方面,可以聘请其他高校学者担任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提高专业教学的学术性;另一方面,还可聘请部分优秀的小学校长、引进具有“双思素质”的教师做兼职教师,加强专业教学的实践性。

4.建设小学教育专业特色文化。教育要以人为本。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由于教育对象与教育任务的特殊性,更应凸显人文性。通过营造具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意识到本体价值,克服传统教学中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的思想,形成专业情意。学生在未来不仅成长为有专业知识的小学教师,同时还是具有人文情怀的教育工作者。

总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仍有诸多不完善之处亟待改进。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色建设应立足于现状,着眼于未来,不断更新发展理念,以特色求发展,形成独有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振杰.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色建设探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0,(5).

[2]纪国和,申发红.浅谈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的新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6,(1).

[3]李新路.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研究[D].扬州大学,2008.

[4]乔勇.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篇3

一、坚定师范培养目标,突出人才培养规格的专业针对性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在全国高校走综合发展之路的大热潮中,我们始终坚持这个专业是定性在教育的,坚持 “铸师魂,立师德,学师识,练师能,养师风”的师范教育办学原则,确定了“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掌握小学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能胜任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专业培养目标。并把“具有科学的儿童观,有志献身小学教育事业,富有童心、爱心和责任心,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能胜任小学多学科教学工作,具备小学班级活动的组织、指导能力;具有较扎实的教师职业技能”作为专业基本素质和能力。

二、坚持服务对象的定向性,构建能保证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

并根据师范教育内部的层次规律、师范教育的服务对象及学校的具体情况, 确定小学教育专业是定格在本科层次的,因此应有高等教育各专业的一般特征,学生的学识水平应该是本科层次的,具有能游刃有余地满足小学教育综合教育教学需要的知识体系。但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又是为小学儿童服务的。即专业定向是在小学,小学时期的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期,其思维水平和性格特征使他们对教学活动的外在表现比内在内容更感兴趣,儿童潜在的多种发展可能性决定了对他们的启蒙教育必须是全方位的,因此教师的教学技能比其他教师有更特殊的要求。为此我们确定的课程体系包括了了以教育理论课程、学科类课程,教育技术类、艺术类课程等,保证师范生的全面发展,并突出儿童文化的学习及童心的塑造。

三、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注重教师职业素质的养成

教育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也是教师直接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教师的劳动与其他类型的劳动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就是教师不是使用工具去影响劳动的对象,而是用自己的思想、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劳动对象。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任何一名教师,不管他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不管他是自觉还是不自觉,他的言行都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并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在师范生培养中,教师应特别注重自己在教育教学中表现出来的日常行为规范、主张的教育理念、采用的教育方法、习惯的教学语言等方面对学生的直接影响,以发挥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避免消极不利影响。如在教学行为上应讲究教师职业道德,遵守教师基本行为规范,给学生树立榜样。在教育理念上应突出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等先进理——念,强调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把促进学生发展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关注学生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

如果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师范性特点不鲜明,师范生掌握的都是一些书本化、理论化、缺乏应用性的知识,不能有效应用于实践,去解决具体问题,会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教育观念的形成。因此在一些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必修课程如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校管理学等课程的教学中,应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紧密联系小学教育实践,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实践观察、考察或调查活动,引导学生把心理学知识应用于儿童的观察和分析,用教育学原理来分析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状态。发挥教学对学生教育能力培养所应具有的作用,通过教师的教,给学生从事教育教学实践以积极启示,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有效掌握实践技巧。此外教师在教学语言的应用上也应讲究表述的简洁、准确、幽默等。在板书方面则应讲究美观、明了等,给学生以示范。

四、构建专业能力培养的训练体系,明确教师职业能力构成

为了使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工作更具规范性和实效性,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应加强对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专门训练和考核,构建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的训练体系,把加强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训练作为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将教师专业能力要求项目化。我们确定了作为小学教师必需的实用基本技能包括“能说会听、能写会画、能弹会唱、能编会演、能想会做、能问会导”。这“六能六会” 基本技能是搞好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条件之一,它们相互配合,形成小学教师的基本功,我们把这些基本技能的训练融入相关课程的实训项目、学生课外社团活动、竞赛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环节中,保障学生能力的有效培养。

五、开展多层次实践活动,促进师范生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迁移

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中不能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师范专业学生感受真实的教育教学氛围,体验职业角色,获得个体直接经验的源泉,它是师范生职业能力形成和巩固的重要途径。我们的实习课程包括了一年二期1周的专业认知实习,三年级一期3周的模拟教育实习,四年二期8周的毕业教育实习。这样完善的全程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运用所学的教育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事教育教学实践工作,接受全方位的实践体验,真正理解“问题为中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改理念,积累来自小学教育的鲜活经验。并能近距离地接触小学生,了解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为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基础。还能有机会深入开展教育调查,从而增强对社会、教师与教育的了解;使之在教育教学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就业能力等方面都得到提高。自觉地将已有理论知识进一步理解、升华,并转化为教育行为。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系统了解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制约因素及其调控方法,掌握教师教学、科研、班主任工作等环节的一般操作程序及其具体要求,以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构建教师职业所要求的基本能力,帮助学生实现从师范生专业能力向教师职业能力的迁移,使之获得更具个性化、更具实践性的教师职业能力,真正实现职前教育与职后适应一体化。

参考文献:

篇4

北京市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从2007年10月启动,2012年底全面收官。五年来,紧紧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以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工作主线,统筹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十一五”和“十二五”教育规划等的贯彻落实,统筹中小学校安工程、城乡一体化建设等重大工程的同步实施,统筹迎奥运、国庆60年、纪念建党90年等重大活动的教育契机,部门协同,市区合力,实现了各项预定目标,全市小学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整体得到提高,初步形成了“规范、均衡、优质、特色”的发展格局。

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的成效和经验

1.注重建设,基本实现小学教育规范发展

五年来,我们通过加强硬件、队伍、制度三项建设,实现了学校办学条件、干部教师素质、教育管理水平三个方面的显著提高。下面一组数据充分体现了五年来小学教育发展的可喜变化。

从办学条件来看,累计投入192.5亿元,完成648所小学762个校址加固改造,新增专业教室3267个,实现计算机配置每10人一台,高标准完成“校校通”工程。在专用教室建设、教育教学设施、音体美器材、图书资料等办学条件主要项目达标率为94.07%。

从干部教师来看,实施教师培训计划、校长高级研修班、名校长工作室等系列举措,小学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由44.0%提高到81.7%,管理干部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由59.5%上升到87.3%,正职校长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达到95.5%。

从制度建设来看,建立和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测、课程教材管理、学校发展性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监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等方面的一系列制度,积极推动现代学校建设。

2.加大统筹,加快推进小学教育均衡发展

五年来,我们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和责任书,建立目标约束机制,强化市、区两级政府责任,充分发挥政府在布局调整、教育公平、管理方式等三方面统筹力度,不断缩小城乡、区县和校际差距。

一是优化教育布局,推动城乡基础教育协调发展。启动实施《中小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小学建设规划,实现城镇新建、改建居民小区小学教育配套建设与居民区建设同步进行。新建小学45所,撤并规模小、条件差的学校,全市小学从2007年的1235所调整到目前的1081所。

二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随迁子女教育保障水平。坚持“两为主”政策,2012年公办小学接收随迁子女28.6万,占比达74.7%,比2007年接收比例提高约10个百分点。各区县积极探索解决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如朝阳区采取政府委托办学形式,海淀区采取向民办学校购买服务的方式,丰台、石景山、房山则大力推动随迁子女融入教育。

三是创新管理方式,增强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力度。通过引入城区名校、城乡手拉手、“一个法人一体化管理”试点、数字化应用等方式,提升农村地区和城镇教育相对薄弱地区的教育水平。如朝阳、通州、大兴、平谷等区县集中引入和建设一批优质小学分校,延庆县26所小学与市区59所学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东城、西城、海淀等区深化“学区化”“校区制”“学校联盟”等办学模式。

3.强化质量,不断促进小学教育优质发展

五年来,我们坚持育人为本,着眼于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强化导向”“减轻负担”“拓展平台”上下力气,营造素质教育环境,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一是强化素质教育评价导向。构建符合首都教育发展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评价制度。制定《北京市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北京市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从思想道德、学业成就、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个性发展、个体收获等方面积极引导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是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率先实施小学减负行动,从专题调研到经验挖掘,从全面梳理到难点突破,分年度、有侧重地稳步推进小学减负工作,着力构建减负工作长效机制,“高效课堂”构建成效明显,东城、西城、大兴、顺义等涌现出一批“轻负担、高质量”的优秀典型。

三是拓展学生全面发展平台。面向所有小学生搭建普惠性发展平台,拥有1276家资源单位的社会大课堂和每年两亿元投入的综合素质提升工程,为实践育人拓展了空间;面向部分学有所长的小学生搭建个性化发展平台,如雏鹰计划、金帆艺术团、金鹏科技团等;面向特殊需要群体搭建成果共享、倾斜支持的平台,如牵手计划、融合计划等。

4.释放活力,努力推动小学教育特色发展

五年来,我们抓住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办学方式等关键环节,结合首都教育实际,积极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助推小学教育实现特色发展。

一是课程体系建设形成首都特色。落实国家课程,优化地方课程,丰富校本课程,分阶段、分层次推动三级课程整体建设。市级形成可持续发展教育等6大类专题教育课程,以及《北京精神》等特色地方课程;区县开发出具有地域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的地方课程,如东城蓝天博览课、昌平区的爱家乡系列乡土课程等;各小学开发出种类丰富、精彩纷呈的校本课程。

二是课堂教学改革体现区域特色。全市组织学科教师和班主任基本功展示培训、优秀教学案例征集评选、农村教学集体视导,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质量监测,积极探索建立学科教学标准。各区县多角度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如石景山区推进绿色课堂改进行动;房山区提出聚焦课堂、聚焦教学、聚焦学生;门头沟区采用小片联动、跟踪培训、校本教研、骨干送课等形式促进教学改革。

三是小学办学品质彰显学校特色。鼓励学校大胆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办学模式、管理方式和教学形式,实现“每一所学校都精彩”。海淀区的“绽放计划”、怀柔区的“阳光教育”、燕山的“燕翔行动”都是引领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举措,密云等8个远郊区县与首师大建立“区域教育合作项目”,引领学校特色发展。五年来,陆续推出一批文明礼仪教育示范校、体育艺术项目传统校、百年历史老校等特色学校。

经过五年的建设,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取得明显成效:从全市来看,城乡教育布局得到优化,城乡教育一体化大力推进,经费投入大大增加,生均经费比2007年翻一番,为实现首都教育现代化奠定了扎实基础;从区县来看,区域教育更加适应区域整体发展,区域教育发展活力得到激发,“精致教育”、“阳光教育”等区域特色显现,11个区县基本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学校来看,干部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升,学历层次实现飞跃,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学校办学特色逐步彰显;从学生来看,学生发展平台和空间得到拓展,综合素质显著提升。在近年来的全国教育质量监测和参加国庆游行等重大活动中,首都中小学生均表现出色。

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让我们也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一是坚持软硬并举、内涵发展的正确工作导向;二是坚持行政主导、部门联动的有效工作机制;三是坚持制度先行、政策引领的可靠制度保障;四是坚持顶层设计、目标管理的可行推进路径;五是坚持项目带动、展示交流的有效实施策略。

认清形势,准确把握未来发展趋势和要求

经过五年的努力,全市小学教育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如何把握新时期首都小学教育的工作要求,如何认清当前小学教育面临的形势,如何回应小学教育的发展需求,将直接关系到今后小学教育能否持续科学发展。

1.准确把握小学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做好小学教育工作、发展好小学教育,必须要从人的成长规律、教育的发展规律出发,从小学教育的基本地位、学段特点、教育性质出发,把握好小学教育的工作要求。

从基本地位来看,小学教育在基础教育乃至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无论是学习年限、学生规模、学校数量,还是教师总量都是基础教育的主体和重中之重,是为学生今后继续学习、全面发展、幸福生活奠基的重要阶段。

从学段特点来看,小学教育处于幼儿园和初中的中间阶段,起着重要的上下衔接作用,必须充分考虑与前后学段的连贯性。这个阶段学科门类少,课程综合性强,应试压力小,德智体美易于有机融合,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从教育性质来看,小学教育属于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属于准公共产品范畴,有法律规定、政策性强,必须强化政府保障,体现普惠公平,必须建立和完善小学教育公共服务标准体系。

2.客观认识小学教育当前面临的形势

科学研判形势、客观认清形势、准确把握形势,是我们做好决策、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当前,推动小学教育发展,必须要认清四个方面的形势。

一是生源持续增长,形势非常严峻,维护教育和谐稳定任务很重。从可预见的发展趋势来看,当前小学生源持续增长的势头将会延续到2020年,而且每年的绝对数量也在增长。就目前全市小学学位来看,还存在较大缺口,这将直接影响首都教育的和谐稳定。

二是热点难点问题仍然集中突出,短期还难以得到根本性解决。从近几年的工作实际来看,不管是随迁子女就学问题,还是择校问题、减负问题,大家更多关注的是小学阶段。由于这些问题成因复杂、牵涉头绪多,短期内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如何缓解这些棘手问题考验我们的智慧。

三是城市化快速推进,局部地区的发展不均衡仍然突出。与全国许多地区相比,北京的基础教育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原有的教育布局和均衡状态又将被打破,出现区域性结构失衡,尤其是在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这些地区的不均衡问题更加突出。

四是信息化发展带来良好机遇,云技术引领首都教育新发展。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十年规划的推进实施,小学教育的发展也需要抓住这个良好的机遇,如何继续在建好、用好数字学校的基础上,以信息化来带动均衡发展、实现优质发展面临考验。

3.积极回应小学教育未来的发展需求

人和社会的发展需求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推动教育快速发展、实现教育质量提升的强大动力。当前,必须把以下三方面需求积极转换成首都小学教育的发展动力。

一是义务教育发展的均衡性需求。按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和责任书的要求,到2015年,我市所有区县都要实现县域基本均衡。当前,要在积极组织首批11个区县通过国家级验收的基础上,进一步下大力气,克服困难,如期实现丰台、平谷等5个区县完成均衡发展任务,顺利通过市级评估、国家验收。

二是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有研究显示,当一个国家或城市的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公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将会快速增长。2012年北京市人均GDP达到13686美元,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上好学”的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教育需求变得更加迫切,现有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三是随迁子女教育的保障性需求。从目前情况来看,全市需要接受小学教育的随迁子女在激增,他们的基本入学需求应予以充分保障。

系统谋划,积极推动小学教育品质全面提升

去年,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为教育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当前,全党上下正在积极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无论是“中国梦”的学习宣传还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对首都基础教育来说,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中央对“两基”工作的要求和首都中长期教育规划的部署,把工作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促进均衡上来,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在全国率先实现首都教育现代化,这也是首都小学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和主要目标。

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首都小学教育既要注重规模和数量的“外延式扩展”,更要注重品质与服务的“内涵式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生命质量和幸福感应成为新时期小学教育关注的价值导向,尤其要落实《中小学体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重视学生的体质健康,使其成为一个身体健康的人、享受生活的人,这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小学教育结合中小学建设、德育、体育、融合教育四个行动计划的实施,从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儿童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特点出发,按照“育人为本、尊重规律、转变方式、提升品质”的工作要求,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更加突出“公平、优质、特色、和谐”,以“自主学生、卓越团队、魅力学校、品质教育”为工作目标,以实施小学教育品质提升计划为工作抓手,推动小学教育科学发展,努力让每一所学校都精彩,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

今后,推进小学教育品质提升,将重点从公共服务保障、育人质量提升、文化品质培育、和谐生态建设等四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强化公共服务保障,重点推动标准化建设、强化供给保障、创新供给方式。制定义务教育公共服务标准,推动办学条件、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的标准化,构建与完善小学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整体提高小学教育的保障水平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满足小学入学高峰带来的教育增量需求,提高对随迁子女平等接受小学阶段义务教育的保障能力。以数字学校为重点,积极推动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丰富供给方式,优化供给结构,多种方式促进优质教育在更大范围内共享。

二是注重育人质量提升,重点推进学生自主发展、多彩课程构建、智慧课堂实施和卓越教师建设。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和育人模式,建立减负长效工作机制,引导学生自主发展,更加关注体质健康,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实施“多彩课程”计划,提高小学课程的多元性、适应性、综合性与选择性。推进“智慧课堂”实践,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实践智慧。加强骨干教师梯队建设,加大名优教师和领军人物的培养力度,造就智慧型、专业化的卓越教师团队。

篇5

一、借鉴国外经验,提高重视程度

就我国目前的足球水平来看,与世界上很多国家相比,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先期重视程度不足,甚至很多专业的足球运动员的基础都不够扎实。我国小学教育是以文化教育为主,体育锻炼为辅。而国外很多足球强国的教育体制确是大不相同。例如上届世界杯的冠军得主德国,他们对于早期培养十分重视,国家和相关部门对于足球教育的支持力度很大。很多学校与足球俱乐部之间都有联系,同时还有专门的足球学校。很多世界级的球星,例如杰里梅斯、施耐德等都是从足球学校当中走出来的。欧洲很多足球强国都有专门的足球学校,这些学校都有专业的足球教练,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培养。同时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的技术特点,制定不同的战术进行训练。而且对于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也丝毫没有放松,保证了学生的平衡发展[1]。

要想发展小学足球特色教育,就要有国家和学校的重视和支持作为基础。对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提高对小学足球特色教育的重视程度。建立专业的足球场、配备专业的足球教练,根据学生技术水平的不同,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这样,小学生能够接受到系统、专业的足球教育,为学生的身体素质成长和我国足球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证。同时,足球特色教育能够提高小学生的意志忍耐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二、将游戏与教学融合,提高小学生的兴趣

无论在何种教育学习当中,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有很多教育无法取得有效成果的情况,都是因为更为注重的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忽略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这样不但无法保证学习效率,反而还可能起到消极的作用。而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快速发育的阶段,比较愿意接受新鲜事物。不过,在进行足球特色教育的过程中,仍然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抓住小学生爱玩的天性,将足球游戏融入到教学当中。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几名自愿参加的小学生,进行传球游戏。首先由教师对游戏规则进行示范和讲解,然后将学生分组,在适当的场地内与学生共同进行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细心观察,对学生出现的问题适时的当作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和讲解,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到足球知识和技巧。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点球游戏[2]。让学生轮流进行射门和担任门将,看那个同学射门最准,哪个同学将球门守的最好。同时可将女生组成啦啦队,为同学加油鼓劲。比赛结束后,教师可让啦啦队进行投票,从中选出表现优秀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并且和学生们讨论比赛的过程和感受,从中听取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及时予以解决。这样,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足球技巧和水平,也能够提高学生对于足球的兴趣和热爱。让学生在以后的足球学习中能够更加的积极主动。

三、成立足球小组

小学足球特色教育要想取得很好的成果,单靠有限的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练习,才能有效的提高小学生的足球水平,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对此,教师可以帮助自愿参与的学生成立足球小组。在小组中,由教师和学生共同选出一名队长,对足球小组的活动负责,同时协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教师可以在不影响小学生正常学习的情况下,帮助安排足球小组的训练计划,加强对足球技巧的训练[3]。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与其它的班级或者学校的足球小组进行友谊比赛,在比赛中促进能力的提升。

日常的训练当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练习性、配合性的足球游戏或比赛,以提高小学生相应的足球技能。或者可以将足球小组成员进行分队,举办小型的足球比赛,让学生能够在实践当中吸收和消化平时的训练内容。另外,学生在闲暇的时候,可以进行一些颠球、传球的基本训练,让身体的各个关节得到充分的活动,避免受伤的可能。同时,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一些专业性的足球技术动作,并进行练习。这样,在比赛中能够发挥关键性的作用,也能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关注每一位小组成员,尽量避免学生受伤,让小学生在足球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得到身体素质的锻炼和健康安全的成长。

总结:足球作为世界上最为流行的体育运动之一,具有很高的意义和价值。对于小学生来说,足球运动不但能够丰富其课余生活,还能够起到很好的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充分的重视小学足球特色教育,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改善教学方案和策略,使其真正落到实处,为小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助力。

参考文献:

篇6

学校教育特色的建设都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学校要建设什么样的特色,用什么方法建设,采取那些步骤,这都受制于一定教育思想的支配。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特色,教育特色实际上就是办学者教育思想转化为教育行为的结果。

由此可见,学校特色的建设,首先是一种教育思想的建设,这种思想建设是学校教育特色建设的基本前提。如果学校缺乏这种思想建设,而只注重于学校的校舍、设备等硬件的建设,那么,学校就不能真正形成教育特色。因此,对学校办学决策者来说,要不断根据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学校的办学方向和目标作深入思考。在创建学校特色过程中,不能把思考点只停留在建设什么样的特色,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建设等层次的问题上,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到为什么要建设这样的特色,为什么要用这些方法来建设等深层次的问题上。如果是移植别的学校的教育特色,不能只注重其特色的形式,而要注重于特色的内在思想,并把这种思想融化到自己学校的文化体系中去。其次,要把特色建设的思想通过多种途径传播给学校教职员工,让他们接受和认同,并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共同创建学校特色。

二、学校教育特色的价值在于培养有个性、有特长的学生

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教育特色,实际上表现为一种有特色的教育,这种特色教育不仅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在学生与教师的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而且,最终能在教育活动的结果中体现出来,即能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其标志就是培养出一大批有个性、有特长的学生。

从教育活动的角度看,学校教育特色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即知识教学方面的特色,技能训练方面的特色和人格培养方面的特色。这三方面的教育特色能促使学生相应地形成三种不同的特长,即知识方面的特长,技能方面的特长和人格方面的特长。应该说,这三种不同的教育特色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对学校的特色建设都有其积极的意义。然而,问题是在现实中人们往往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前两种教育特色上,而对于第三种教育特色就比较忽视。一些学校比较积极地开设某些特色班和特长班,对某些学科进行超前性的训练,强化教学难度,或加强力量对学生进行某些技能训练。与此相比,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意志、习惯、方法等方面就缺少特色教育的力度。这样,明显造成了学校特色教育的不平衡状态。

应该说,学生的个性特长不仅仅在认知因素中表现出来,而且在各种非认知因素中表现出来。学生在学科知识学习上的优势,或在某些技能上的超群表现,固然是一种特长,然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某些品行、情感、兴趣、学习方法、习惯、意志等方面的突出倾向,也是一种特长,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在兴趣、意志、方法、习惯等方面的特长,比知识、技能方面的特长更富有意义,更富有发展价值。因此,我们不能把特色教育的内容限制在知识教学或技能训练上,也不能仅仅从学生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优势上来评价学校的教育特色,而要关注学生人格培养等教育内容上,学校应该把知识、技能方面的特色教育与学生人格培养的特色教育结合起来,从而使学校的特色教育更具全面性,更具有深刻的内涵。需要指出的是,学生的特长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尤其是,学生特长的显露在时间上有长短之分,学生的某些特长在短期内就能显示出来,而某些特长要经过较长时间后才能显示出来。例如,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特长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显示出来,而在意志、习惯、品行等人格因素方面的特长就不能在短期内显示出来。另外,不同的学生由于其性格特点、生活背景的不同,其特长会在不同的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

因此,我们不能用短期的眼光来评判学生的特长,尤其是不能只注意到学生的显性特长,而忽视学生的潜在特长。同样,在学校特色建设中,我们不能完全用学生当前表现出的特长来评判学校特色教育的成效。学校特色建设不能只注重短期效应,而更应注重学生潜在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长远发展。

三、学校教育特色的基础在于学校教育的和谐发展

学校教育特色是学校某方面教育优势的集中体现,但是,这种教育特色是建立在学校教育全面发展基础上的。学校的教育特色与学校的教育整体是一种点与面的关系,如果把学校的教育整体看作是面,则学校教育特色就是其中的点,这种学校教育的点与面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点是显示面的窗口,而面是点存在的基础,点不能脱离面而独立存在。如果一所学校在某门学科教学上有明显的优势,也取得显著的成绩,而其他学科的教学明显落后,学生不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则我们很难说这是一所有特色的学校。

显然,学校教育特色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学校整体教育工作全面而和谐发展的基础上的。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加以认识。

第一,从特色教育的目标看,特色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有个性、有特长的学生,使一部分学生的能力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但这不能以牺牲另一部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代价的,学校不能把力量只集中在对部分学生的特色教育上,而减弱对其他学生的教育力度,从而造成教育力量在分布上的倾斜性。即使对于部分接受特色教育的学生来说,使他们在某些学科上获得超常发展的同时,也不能以损害其他学科的学习为代价,即不能人为地造成学生片面发展的倾向。应该说,培养有个性、有特长的学生,是建立在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与全面、和谐发展的统一,这是学校特色教育的本质目标,这种目标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篇7

瑶族舞蹈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财产,是对瑶族文化深化认识的有效途径。保留瑶族舞蹈文化,就要将舞蹈的教育功能发挥出来,充分发挥出舞蹈的价值。目前瑶族的聚居地中,一些中小学校已经着手于瑶族舞蹈文化的保护,并针对相关问题展开了积极探索。[2]他们不仅将瑶族舞蹈引进了校园,还将瑶族的传统节日作为校园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

2 广西瑶族地区中小学舞蹈教育特色发展策略

2.1 在广西瑶族地区中小学舞蹈教育中深入挖掘舞蹈文化,开发校本教材

瑶族民族舞蹈各个支系都有不同的风格。在广西瑶族地区中小学舞蹈教育中,注重挖掘舞蹈文化,就是让中小学生在学习舞蹈的同时,了解各支系的舞蹈风格,了解舞蹈的背景和文化内涵,从民族情感的角度出发学习舞蹈。在瑶族民族舞蹈中,长鼓舞是最具代表性的。在中小学舞蹈教育中,要将长鼓舞的舞蹈元素提炼出来,分解为舞蹈动作,针对长鼓舞的典型舞蹈动作对中小学生进行教学。瑶族长鼓舞的典型律动包括三种,即屈弹律动、矮弹律动、拧弹律动。针对舞蹈律动展开教学,首先要让中小学生了解相关的舞蹈文化内涵,之后实施舞蹈教学,使中小学生在文化的基础上学习舞蹈。当学生掌握每一个舞蹈动作之后,舞蹈教师就可以实施系统化的长鼓舞训练。[3]由于中小学生已经在舞蹈动作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在长鼓舞的系统学习中,能够以舞蹈文化的领悟力指导自身的舞蹈动作,并通过对舞蹈内容的理解,使规范的舞蹈动作连贯起来。对中小学生而言,由浅入深地展开舞蹈学习,能够灵活运用各种舞蹈动作。以布努瑶和白裤瑶的舞蹈为例,将这两个瑶族支系的舞蹈纳入中小学舞蹈教育中,就要让中小学了解这两个瑶族支系的生活状态,让学习舞蹈的中小学生明白这些舞蹈动作是从日常生活中的动作演化而来的,以激发中小学生的想象,使其从主观地角度出发,进行舞蹈动作的学习。布努瑶人生活在山中,他们的生活非常艰苦,“蹲颤”就类似于他们登山时候的动作。白裤瑶的舞蹈动作“勒则格拉”表现出来的是像猴子一样的佝偻体态,这是白裤瑶人日常生活中劳作的动作。这两个瑶族支系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动作都是低重心的跳跃和旋转。中小学生学习这些舞蹈动作的时候,如果对舞蹈动作的背景不了解,就会导致舞蹈动作难以准确到位。这就需要瑶族舞蹈教师在瑶族舞蹈的共性中把握住个性,在课堂教学中格外强调这些个性动作的准确性,以使中小学生更好地掌握瑶族舞蹈的要领,将舞蹈文化理论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形成可操作性、趣味性的校本教材。

2.2 在广西瑶族地区中小学舞蹈教育中注重舞蹈动作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篇8

学校特色发展对他的需求相吻合;而作为一所学校,特色发展必须依靠广大教师,依靠教师在理念上的认同和智慧、能力上的发挥。因此,我们提出实现教师专业成长与学校特色发展的多维对接,就是希望教师专业成长与学校特色发展能够有效衔接,能够相互促进和发展。

一、专业知识与特色发展内涵的提升凸显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对教师专业知识有了新的要求:第一,要求教师了解和掌握小学生发展的知识;第二,对学科知识的要求体现一定的特殊性;第三,要求教师掌握小学教育与教学理论;第四,关注通理性知识的重要价值。教师掌握和发展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也是学校特色发展内涵提升的要求。

1.学校特色发展的特殊性需求

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路径是学校特色发展,而学校特色发展的特殊性需求是什么呢?那就是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举三个例子来理解:

我们青剑湖学校“剑湖文化”教育内涵的挖掘,逐渐形成学校优质教育的特色,其标志就是形成了三大亮点:学校自主德育、生态课堂和书画特色教育。

学校自主德育在开放的教育环境中,以“发展教育”思想为主导,统筹各种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相互渗透、协调发展,自主德育要求教师能正确把握学校发展目标和学校德育要求,能掌握教育方法潜心育人,能创新开展主题班会活动,引领学生发展。实际上,实施自主德育需要教师专业知识的支撑。

自主学习型生态课堂强调主动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等学习行为,它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进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它提出了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理念、策略和方法以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路、构想和做法,这些同样需要教师把握课堂教改的专业知识。

我校创建书画教育特色的总体目标是“以画养品、以文化人”,通过书画教育,传播优秀文化,弘扬人文精神,形成文化特色。学校通过教代会将中国书画教育作为我校特色品牌来用心打造的发展共识,着力建设具有浓郁的校本气息和鲜明个性的中国书画教育特色。可见,有效实施中国书画特色教育更需要教师专业知识的支撑

2.专业知识适应特色发展的自主式培训

概括我们工业园区不少学校适应特色发展的教师专业知识培训方式,一般采用三种自主式培训来概括。

(1)个人自主学习

教师根据学校特色发展要求,结合个人的专业知识情况,自

主选择学习内容,学校要求教师每人填写《个人专业知识拓展学习卡》,敦促教师学习。

(2)小组互动学习

教师利用网络或学校统一安排的学习时间,分教研组或年级组进行互动学习,每次学习由自己小组列出一些学习提纲,便于教师共同围绕一个专题或针对一个问题进行学习活动,每组填写好《小组互动学习记录卡》。

(3)团队学习

学校每月以专题学习讨论的形式向全校教师布置一些学习讨论题,教师可选择一、二个题目自学并写出“学习手记”“学习随笔”或“学习反思”,同时进行小组或全校交流。

事实上,以适应学校特色发展为目的的教师专业知识培训,自主式培训比较适宜,它适应了不同层次教师的个性专业需求。实践证明,教师专业知识是学校特色发展内涵提升与凸显的前提和保证。

二、专业能力与特色发展推进的互动生成

在对“教师专业成长”“学校特色发展”两个教育现象如何互动生成的思考和辨析中,我们的理解是:这好比物理学上“能量”转换的客观现象,一种能量形式可以转换为另一种能量形式。因此,我们认为,“教师专业成长”与“学校特色发展”应该是可以互相作用、互相生成的。

1.教师专业能力的助推性作用

教师专业能力对学校特色发展的助推作用可以用三种途径来表现:

(1)教师专业能力体现出“儿童为本”的理念

如:根据本校教育特色内容“制定学生个体与集体的教育教学计划”“引导学生围绕教育特色要求,进行自我评价”等。

(2)教师专业能力体现出“教育创新”的特性

教师应根据本校教育特色要求,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如:“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渗透运用到特色课堂中”“设计丰富多彩的班会特色教育活动”等。

(3)教师专业能力体现出“沟通合作”的能力

承担学校特色教育的任务,不能单靠教师的个人力量,教师需要发挥同学生交流、家长沟通和社区合作的能力,共同承担任务。

2.学校特色发展的支撑性效果

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适合的展示平台;同时,学校的特色是什么,需要教师哪方面的专业发挥,这也给教师提供了专业发展的目标;另外,平台越广、目标越明确,教师发展的机遇就越大。

总之,教师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是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条件和基础的。因此,我们要实现教师专业成长与学校特色发展的对接,旨在把握三个要素:①思想上认同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②方法上争取两者有机统一的多方位联系;③效果上达到两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篇9

1、特色教育的精神内涵: 至善至美

2、特色教育的办学目标: 培养艺术特长,实施愉快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

3、特色教育的办学思想: 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以美怡情。

4、特色教育的办学理念:全员美育、全程美育;以课程文化建构为载体,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5、特色教育的办学思路: 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深化内涵,拓展途径,以教育科研引领特色教育的发展,提高办学水平,提升学校的品位。

6、特色教育的培养目标: “合格+特长”:面向全体、培养特长、全面发展。

7、特色教育的发展模式:(1)拓展以儿童绘画、剪纸、陶艺为主体的“三位一体”美育校本课程;(2)构建“美育大课堂”(以学科教学与美育资源的整合和建设特色校园文化为主体)。

自19__年起至今,我校美育特色教育的发展经过了二十余年的历程,迈出了三大步:

1、创建阶段(19__—19__年):自19__年起我校开展了以“培养美术特长”为突破口的“优化整体办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特色学校创建工作。19__年市教育局组织专家领导对我校的特色学校创建工作进行了检查评估,授予我校市两星级“美育特色学校”称号。从而确立了“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以美怡情”的特色办学思想和“培养艺术特长,实施愉快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的特色办学目标。

2、发展阶段(19__—20__年):尤其是在20__年后,在区教育局“一校一品”理念的指导下,学校调整办学思路,延伸拓展了美育特色教育的空间和内涵。我校把中国传统艺术——剪纸和陶艺引入美术课堂教学中:组织专家和教师编写了剪纸、陶艺校本教材,并纳入课堂教学;同时,安排教师外出培训并积极参加相关的陶艺竞赛和交流活动。初步形成了我校以儿童绘画、剪纸、陶艺为主体的“三位一体”美育发展模式,在20__年市教育局组织的特色学校验收评估中得到充分的肯定,并顺利通过验收。

3、提升阶段(20__年至现在): 20__年和20__年,我校在编制 “学校三年发展规划”时, 定位了我校美育特色教育发展的发展目标为: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深化内涵,拓展途径,提升办学水平,提高办学品位,争创省级美育特色学校。明确了美育特色教育的发展策略为:以课题研究引领美育教育内涵的延伸与拓展。在省陶研课题研究已取得的阶段成果的基础上,继续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我校在研的两个省级课题:《小学语文教学资源与美育资源的整合》、《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研究》和一个市级课题:《小学数学高年级作业分层设计的研究》为突破口,做到美育教师人人有课题,事事能研究,在全校形成浓郁的教科研氛围,从而在教育理念、课程开发、实施途径以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方面给与美育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

回顾我们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创建阶段,我们的口号是:“以特色求发展 以美育塑新人”,是在一片朦胧中探寻学校发展的突破口;发展阶段,我们的口号是:“特色引领,深化内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理性地看到特色学校的建设不是一个短期的“流行项目”,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要有长期发展的目标和潜力;提升阶段,我们的口号是:“以课程文化建构为载体,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我们认识到,只有把课程文化这个载体做强做实,特色教育才有“本”可依。

总结三个阶段以来的工作,我们主要的工作或经验体现在以下几点:

由于各校的内外部环境、各种教学设施(含师资、设备)、学生构成(本地、外来儿童)等方面因素各不相同,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就需要有适合本校优势和学生实际需求的教材资源。

为此,我们结合学校的三年发展规划,制订和完善了《健康路小学美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和《美育校本课程评价方案》,对学校的课程开发作了初步的设想,确立了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美育为先,人文见长,传统与现代文化融合”。

经过反复论证,学校决定抓住陶艺、书画、剪纸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特色教育的主渠道。在普及方面,学校以课题组成员为主编写的校本教材——《陶艺》作为课程资源,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实施。至目前为止,我校已完成1-6年级陶艺、剪纸课的普及工作,低年级每周各有一课时的陶艺、剪纸课,中、高年级均能保证每周两课时。真正形成了我校以儿童绘画、剪纸、陶艺为主体的“三位一体”美育特色校本课程体系。

校还在各班培养了剪纸、陶艺、书画骨干,带动各班开展活动,定期举行全校剪纸、陶艺、书画比赛;在提高方面,学校组织了兴趣小组,请专职教师辅导。首先,以美育渗透为手段,构建和谐课堂,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美育,在学科教学中挖掘、整合美育资源。

这方面我们主要以正在做的几个课题的研究为切入点:

我校是马鞍山市首批清华英语“一条龙”实验学校之一,自2003年以来,分别以三个省级课题:《清华大学“大、中、小一条龙”英语教学管理模式研究》、《马鞍山市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研究》、《小学英语低年级说唱课实验研究》为平台,一直坚持对低年级英语的教学实践和研究。通过几年的低外教学实践我们发现低年级的学生更需要形式多样的英语学习活动,因此我们选取他们最喜欢的歌曲歌谣作为校本研究重点进行了低年级英语说唱课的探索、实践和研究,我们分别从低年级说唱课的教学目标的确定、说唱课教学内容的选择、说唱课教学方法的探究、说唱课与清华一条龙英语教材进行教学整合四个方面为主要内容进行研究。

在三年的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低年级英语说唱课”,制作并使用了三本一套的校本教材—《说唱集》,在说唱课教学中探索并形成了富有成效的说唱课教学模式。

为推广、拓展省陶研课题和美育校本教材的研究成果,我校申报了另一项省级课题--《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与美育资源整合的实践研究》,于20__年1月开题研究。课题组根据课题的研究内容和各年级段的不同学情,对三个学年段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做了不同的要求:

低年级以贴画写话为主要形式。教师对写话的内容并不做过高的要求,只要是写清楚图画的内容即可。随后,发展为孩子自己为写话配图,这更加体现我校的美育特色教育。低年级学生对美有了初步的概念,能够做出普通的陶艺作品,画出自己想画的画,并且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与此同时,他们还能用一些简单的语句表达自己作品制作的过程,以及一些感受。

中年级以剪报写话为主要形式。采用周记的方式,结合语文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来培养学生习作能力。每个月教师规定主题或自定主题制作一张手抄小报。这是对学生综合审美能力培养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高年级的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度日益加强,这一学年段的综合性学习以了解国家大事与国际形势为主。采用小小新闻发言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分析理解的能力。每月一张小报的形式继续保留,主题为要是自定,充分给予学生一定空间。

该项课题的研究目标为:探索语文课堂教学与美育资源整合的教学模式。

其次,以美育资源为依托,营造校园“美术园”,提升环境育人的功能。

在学校教育中,特色教育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一样,能共同铸造出学生的全面素质。我们的目标是营造一个情境化的“美术园”,把特色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我们充分利用现有的美育资源,结合美育特色,重点加强了“美育大课堂”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一是实施“画廊”工程: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校园进行整化、美化、人文化处理,精心设计校园的各个角落,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赋予学校的每个细节都有育人功能。在校园走廊和班级设立了“美文、美字、美画欣赏栏",学生的绘画、剪纸获奖作品被制成精致的画框悬挂在教学楼的每层走廊和楼梯间;校园的每个角落、每个活动地点都有学生亲手绘制的校园文明警句,既有警示效果,又充满美感。

二是举办每学期一次的“班级文化”评选活动:我们以“小画廊”、艺术园地、班级艺术角为美育文化宣传阵地,发动师生,对班级文化进行系统的设计和建设,定期开展交流、评比活动,在“人人有作品、班班有创意”同时,让孩子们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自信。

同时,利用学生课间时间,在校园广播网中播放学校自己制作的《艺术星空》内容。近年来,学校还举办了多项大型参与性的艺术活动和师生美术、书法作品展,陶艺、剪纸作品展等。欣赏音乐、参观画展逐渐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内容,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

1、特色教育的发展还没能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原因之一是缺少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深入的科研指导,使特色教育活动总是局限于经验水平上。鉴于此,我们将加强教科研的整体规划和行动实施的力度,加深对特色教育的深刻理解,坚定发展特色教育的决心,同时,在实际操作中分解特色教育的要素,探寻各方面的规律,发现新的生长点,加深、拓宽特色教育的发展。

篇10

艺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有着特殊意义。学校艺术教育是通过音乐欣赏、书法美术等课程的设置对学生进行具有审美、益智、辅德、启创、整合等艺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渗透。近几年,我学区以“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实施特色办学,坚持文化立校、质量强校、科研兴校、特色亮校”为办学理念,以“享受成长快乐、养成良好习惯、培养健康人格,发展个性特长,塑造高尚灵魂,奠基幸福人生”为办学思路,逐步确定了以“艺术教育发展学生特长、提高学生素养、促进学生发展”的学生个性发展之路,各基层学校依据自身优势,确立了各自的艺术教育重点,形成了各自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爱好,激发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兴趣,充分张扬学生个性。学区成立之初,艺术教育与文化教育并重,即被列入学校发展规划之中,各校不断探索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艺术教育模式,大力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个性和谐发展。几年来,我学区各校已初步形成鲜明的艺术教育特色,并逐步确立了形式多样的学习交流平台,如:每年的“科技艺术节”、“国学展示活动”“彩色周末”“庆六一”“庆七一”“庆十一”等,成为艺术教育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和窗口,推动了艺术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一、让学校管理“活起来”

1、倾斜化配置是保障

建设艺术教育特色学校,需要学校具备一定的基础不仅要有硬件设施等,也需要相应的师资配套。怎样保障学校开展艺术教育?最基本的就是应配备齐相应的教学设备,促使学校具备发展艺术教育特色的基本条件,有效提升学校开展艺术教育的实力。

近年来,我学区建立了音乐教室8个、美术专用教室9个舞蹈专用教室10个,其他艺术教室10个。单独建起了音乐室、舞蹈室、电子琴室、美术工作室、美术展室、国学教室、书法教室等艺术专用教室。配置了供百人乐队同时演奏的大型管弦乐器、供60人同时演凑民乐器乐、配置了合唱台8组、钢琴8架、电子琴260个、各种小型打击乐器500多套,同时还配备了200余个画架及各种绘画工具等,有效的改善了学校艺术教育设施设备配备情况。

基础条件的改善,为推进学校特色艺术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专业教师的合理配备,更是建设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的必备。根据国家课程标准,我学区近几年内基本上配齐了艺术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到目前为止,配备艺术教师 41人,其中专职艺术教师37人,兼职舞蹈教师4人,音乐教师20人,美术教师17人,基本上达到了国家课程标准教师配备要求。

2、精细化管理是跟进

要想建立持久发展的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没有精细化的管理跟进,只能是空谈而已。把“小事做精,细事做好”是我们追求的奋斗目标。

(1)、制度管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学校艺术特色发展,我们也制定了相应的规范化、精细化的管理制度。我们先后出台了《特色工作实施方案》、《特色工作管理办法》《特色工作考核细则》《二课活动开展领导巡查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建立了“六定”制度:活动定内容、定时间、定地点、定辅导教师、定期检查、定期汇报等具体措施。

(2)、过程管理 为了使学区的既定思想和制定的规章制度落实到位,达到预期效果。我们十分重视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

3、特色化环境是影响

校园文化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良好的育人环境可以愉悦孩子的身心,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其感人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人文内涵,打动学生的心灵,贴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学生的情感和文化的追求。

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体现了学校的育人标准。我学区还注重音乐育人,让音乐和学校的各种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各校建立并开设红领巾广播台,每节课前的“课前一支歌”始终让孩子们沐浴在健康向上音乐的氛围当中,让音乐对他们进行熏陶渐染,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身艺术品德修养。

二、让教师培训“实起来”

我学区特别重视艺术教师的培养,为了全力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为学校艺术教育培养了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老师们追求教育审美化,学校管理审美化,教育教学审美化。学校教育内容蕴含的美,教学设计与美体运用呈现的美,教学形成表现的美,教育过程所展示的美,要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呈现自己的能力,挖掘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审美的因素。我学区特地试行了“重培训、强常规、抓竞赛、常交流”等多种形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1、加强教师培养,注重外出学习

我们十分重视对教师的思想,文化,业务素质,每月对全体教师进行艺术于教育教学的专项培养,为了达到“他为我用,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学习目的我们还非常注重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培训,每年都要划拨专项经费培养艺术教师,并组织教师进行外出观摩,培养了一大批音乐、美术校级、县级、市级教学骨干。

2、加强艺术大教研组建设

篇11

(1)师资——专业教师必须具有发展本学校美术教育特色所必备的合格的专业素质和创作能力、创新思路。

(2)思路和具体实施方案——组织者需有明确而实际的发展特色教育思路,制订短期和长期的活动规划。

(3)艺术氛围的营造——学校需要营造浓郁的校园艺术氛围为特色制造适合发展的大环境。

(4)宣传——特色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媒体和主管部门的支持宣传。

(5)管理和后勤保障——特色项目的开展离不开主管领导的管理和检查和督促以及后勤部门的支持。

具体设想如下: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形成特色的前提条件。学校应根据现有师资优势,选择一种较单纯的艺术项目作为突破口,再结合各个教师的专长分组培训学生,形成一专多能、百花齐放的局面。这样既能有效利用教学师资,尽快突出特色。比如根据我校现有的师资来看在绘画方面有突出优势,可以成立绘画特色组,具体设想见表1。

学校美术氛围的营造,艺术氛围是打造特色不可或缺的土壤和条件:

(1)要在校园醒目的位置设置展示美术作品的橱窗,展示学生新作品公告获奖和发表作品信息,每1月更换一次。

(2)在较宽的教学楼走廊和楼梯转弯处装饰师生优秀获奖作品并标注详细资料。

(3)在学校、教学楼、科技楼、体艺馆宿舍大厅装饰制作体现教学功能的大型美术作品。

(4)全校教师要支持、引导学生热爱美术。学校要多组织师生积极参加美术竞赛活动,并要力争上级领导的支持和媒体的宣传,共同营造学校美术氛围。学校要开辟专门的美术教室、陈列室供师生学习观摹和交流。学校还要注重对美术名牌生的培养,把培养名校美术生当作与文化类名牌大学同等重要的工作来抓,我县铜中09级学生考入清华美院的经验证明,美术生冲刺清华、央美等名校,是培养优生和提高学校知名度的一条捷径,具体的设想是每届在高一、高二学生中挑选成绩在500分左右的热爱美术的学生2-3人成立培优小组,学校领导和教师组成培优管理小组共同负责美术培优生的管理、培训、后勤工作,从学生的专业培训,文化课的安排考试信息和培训教师经费等全面负责,逐步培养名校学生,提升学校特色档次。

在宣传上,学校要安排专人对学校的美术活动和创作成果及时向主管部门汇报,多与主管部门和外界交流,了解美术教育现状,通过媒体宣传报道,让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了解学校的特色宗旨,支持学校艺术特色发展,让校园艺术特色之花永放异彩。表1铜梁一中营造校园艺术氛围打造学校艺术教育特色设想特色项目目标学生来源和时间安排辅导师资后勤主题性绘画组创作内容包括:

1、科幻绘画;

2、校园生活;

3、改革成就;

4、美丽的家乡

短期目标(一年):参加市县经常举办主题性竞赛,如科技绘画展、改革成就展等

长期目标(三年):培养具有一定创作能力的老师和学生并推出作品并逐步学会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如油画、国画、版画等。

最终目的:使学校在这个领域内有较高的知名度和优异的竞赛成绩,打造县市独一无二的绘画特色。高一、高二选15名有美术基础的学生,每周1-2个晚自习辅导,每月出一件作品。原则:教师推荐和学生自愿的原则。装饰性绘画组创作内容包括

1、风景画;

2、花卉画;

3、静物画;

篇12

体校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或牧区或是城市普通中学的差生,因此普遍基础薄弱,因此教师必须在特色教学上多下功夫,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灵活掌握教材,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状态,分层次合理制订学习目标,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体校学生的突出特点是活泼好动,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差,各科基础普遍薄弱,但竞争意识较强,如果教学中忽视这些特点,用普通中学的标准要求他们,会使学生丧失信心和学习兴趣,产生厌学情绪。如何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并保持它,使之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是摆在体校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本人愿就此谈点拙见,以期引起各位同仁的兴趣,共同探讨这个问题,以推动体校的英语教学。

二、体校特色英语教学的策略

1.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和学是一对矛盾,作为矛盾双方的代表——教师和学生如何和谐融洽师生关系,对完成教学目标至关重要。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亲师性”较强,因此,教师必须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使自己在学生眼中不仅仅是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近的亲密朋友。这样,也只有这样师生关系才能和谐、融洽,从而使他们在愉快的心境下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适时运用鼓励和批评技巧,激发学生进取心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教师工作是一门教育人的艺术,教师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能否给予充分的肯定与热情地鼓励在学生的教育中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中适时适当地运用鼓励技巧,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增强自尊心树立自信心,能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催化剂。尤其在体校,相当一部分学生是缺少家庭温暖的差生,极少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与鼓励。老师一句不经意的赞扬和鼓励学生有可能铭记在心,甚至能改变他的一生。对待犯错的学生,教师要尽可能做到进行个别批评教育并且注意措辞要委碗,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不污侮他们的人格,就事论事绝不夸大他们的缺点,让他们从内心感受到老师的批评是诚挚的关心,是由衷的爱护和帮助,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不断进取,不断向更高的学习目标前进。

3.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气氛

课堂环境如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很大,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因此作为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教师要“寓教于乐”、“动静结合”、“学用结合”、“师生配合”。课前,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用学生听懂或大致听懂的英语讲述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时事热点,一个幽默笑话或是一则谚语等进行导入,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形成对本单元的学习期待。总之,一堂课,始终要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兴趣盎然。

4.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充满情趣

既使是最好的方法,经常用也会失去它的魅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已知经验和教学内容设计学习过程,比如在教学The Olympic Games时,课前我先让各队学生选出代表,用英语说出自己项目的名称,不知道英文名称的可以用汉语说,也可请求班上其它同学或老师协助。在报完所有队别的名称后,老师板书所有项目并从中选出奥运项目以图表形式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呈现,顺便拓展一些与奥运相关的词汇,这样的归类总结体育词汇学生很感兴趣,而且记忆深刻。这时借学生的热情马上导入奥运话题,顺利进入阅读文章的学习。虽然最终能配合阅读的学生仍然是少数,但至少那些平时基础很差的学生至少也积累了一部分奥运词汇,这足够让老师欣慰并以愉悦的心情完成本单元教学。

5.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状态,分层次制订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

体校高中部采用的是新课程标准教材。但由于体校大多数学生普遍基础很差,主要表现在词汇量严重不足,语法概念不清,导致阅读教学非常困难。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根据有效的教学时间,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教师在讲授知识点时,一定要视学生的理解能力适当降低难度,精讲多练,因为他们的好动习性使他们很难长时间对同一事物保持注意力,并尽可能在其学习兴趣的保持期内完成教学任务。另外要注意在实践中满足学生的“成功欲”,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问题和语言材料交给不同的学生来实践。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6.倡导小组学习法,互帮互助,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篇13

建立一支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实施教育的关键.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没有高素质\高水平的老师,就谈不上提高学生的素质。

先生说过:有特色的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学校的特色,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往往是靠特色教师的努力而形成的。要使学校的艺术教育形成自己的特色,就必须有一支与之相适应的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否则,学校形成特色无疑为一纸空谈,其形成特色的过程也将失去动力,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艺术教育的总体进程。因此,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与理论素养是艺术教育形成特色的根本所在。

。首先,充分发挥艺术专业教师在艺术特色教育中的引领作用。艺术专业教师是学校艺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力军,学校艺术特色教育的定位与发展和全体艺术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息息相关。换句话说,艺术教师的综合素养如何可以直接影响到学校艺术教育的品位与档次。因此,学校应该特别重视提高艺术教师的整体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艺术教师队伍,从而提升学校艺术教育的品位,形成学校的艺术特色教育。具体措施可以通过加强教研活动、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开展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拜师会,以促进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和教研方面的快速成长;同时,艺术教师开设并打造的“精品课程”、艺术教研室“名师梯队”的建设等措施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的艺术教育起到引领与示范的作用,通过全面规划、强势推进,提升学校艺术教育的品位,最终形成学校艺术教育的特色。

其次,充分激发全体教师在艺术特色教育中的主人公意识。特色的形成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只有充分激发全体教师在艺术特色教育中的主人公意识,调动全体教师的教学热情与积极性,才有可能实现“点面结合、凸显特色”的格局。具体措施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步骤: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教师才艺大赛等活动形式了解全校教师特长状况;其次通过组建教师艺术团对相关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的艺术技能与素养;最后通过建立艺术特长教师人才库,为学校艺术特色教育的开展储备强大的后备力量。

2、坚持“以人为本”的艺术教育原则 。

任何一所有特色的学校,学生的个性特长必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尊重学生的个性与爱好,才有可能培养特长突出、素质优良的学生,否则学校的特色也就失去了它的真正意义。因此,学校在规划与设计艺术特色项目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如教师的专业结构、学生主体的兴趣爱好、操作与实践的可行性等。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体会到艺术学习的乐趣,掌握艺术的思维方式,为进一步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并自觉养成终身学习艺术的良好习惯。

3、艺术特色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 “德育”与“艺术”最完美的结合。合理利用学校资源,通过精心组织与设计,开展学校所特有的艺术教育实践活动,使活动成为锻炼学生、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舞台,在活动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能够潜移默化地领会什么是真、善、美,是学校艺术特色教育育人的关键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你好,需要期刊咨询服务吗?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在线客服
工作时间 8:00-24:00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客服服务
期刊咨询
订阅咨询
投诉留言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咨询 期刊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