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风险应对的方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风险应对的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风险应对的方法

篇1

然而,社会保障体系本身作为一种规避风险的制度,其运行具有其特殊性。本文从完全规避风险与不完全规避风险两个角度探讨社会保障风险的控制方法及应对风险的对策措施。

一.完全规避的视角

完全规避风险,即通过放弃或拒绝合作或停止业务活动来消极应对风险已达到回避风险源消除一切风险的目的。虽然潜在的或不确定的损失能就此避免,但获得得利益的机会也会因此丧失。

社会保障风险是不能够被完全规避的,其具体原因如下:

(一)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就是一种规避风险的手段,但作为制度本身就因其不确定性和社会环境的复杂性等,以及对未来支付的不确定性等原因而面临风险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风险转移的载体,其本质是通过分配和再分配,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但信息不对称和人们认知的有限性,没有一种技术能够完全规避社会保障制度本身的风险,所以社会保障风险是不可完全规避的,它是客观存在的。例如社会保障制度风险,道德风险等,这些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任何反风险的措施是不能将风险完全规避和消除的,只能将其负效应最小化。

(二)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文明的必然产物,尽管在社会保障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很大风险,但是国家是不可能通过终止社会保障机制的运行来规避其风险的,其带来的利是远远大于可能存在的损失。

1.劳动者收入存在差别性,通过社会保险的形式组织和重新分配一部分国民收入,以保障低收入者的生活,保障社会稳定。

2.解决劳动过程中生活来源问题,保障基本生活条件,维持社会秩序。

3.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和退休人员在职人员比例变化的客观要求,解决社会老年阶层出现带来的实际问题。所以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稳定社会秩序,改善了就业结构,扩充了劳动队伍,而且通过社会财富再分配,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繁荣了经济稳定了社会。

总之,社会保障制度的特殊性决定了该制度不可能采用完全规避的方式,而可以通过损失控制的不完全规避方式来实现。

二.不完全规避的视角

不完全规避风险是指明确风险可能带来损失的前提下,通过有效的方法使损失最小化。依目的不同可以分为损失预防和损失抑制两类。损失预防以降低损失概率为目的,指采取各种预防措施以杜绝损失发生的可能,包括有形措施(如将风险因素同人,财物在时间和空间上隔离等)和无形措施(法律和规则等)。损失抑制以缩小损失程度为目的,指在风险已经不可避免地发生的情况下,通过种种措施以抑制损失继续恶化或局限期扩展范围是其不再蔓延或者扩展。下文主要探讨社会保障领域中道德风险损失的预防以及制度风险损失抑制。

(一)社会保障道德风险损失预防

社会保障道德风险是人们在从事社会保障活动中为了增进自身的利益而有意识地而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

1.无论是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的福利国家还是经济发达国家,社会保障的道德风险都是存在的。究竟为何普遍存在?

第一,社会保障的支付与收益是龟裂的。由于社会保障利益主体是由社会保障出资方,受益方和管理者三部分组成,利益主体的不一致,使得社会保障的支付和受益在一定程度上是割裂的,支付者会更多看到社会保障利益上“异己”的一面,从而缺乏多投入少获取的动机,而引致道德风险,达到避免支出而多获取的目的。

第二,社会保障产权界定困难。社会保障作为一种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准公共物品,一方面其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另一方面却通过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来界定产权,所以寻租,搭便车等经济人理性会使产权界定困难。社会保障的产权不清,产权结构没有效率,只会导致更多的资源浪费和道德风险的泛滥。

第三,信息不对称。社会保障的各个领域,存在不同程度的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在社会保障领域无处不在,由于专业化程度不同,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委托关系不清等致使不同道德风险就产生了。

2.社会保障道德风险是不能完全规避的,应根据其其产生的原因来进行预防控制,降低损失发生的概率,下面针对社会保障中出现的道德风险的几点损失预防措施。

第一,强化社会保障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权衡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

社会保障的公共性使其单方面依靠社会保障参与方的“道德觉悟”或自律是不能够有效的规避社会道德风险的,而是要通过激励和约束机制的设计,将“经济人”动机置于有效的激励和约束之下。

(1)针对社会保障收益者----参保方,杜绝因参保人利用信息不对称而逃避缴费,逃避社会保障责任和获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

(2)针对社会保障支付者----企业。设计约束机制,监督企业的缴纳行为,避免出现将企业职工社会保险成本“外部化”与“职工化”,而直接将社会保险费转嫁给政府或者企业员工。

(3)针对社会保障的管理----政府。社会保障以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并逐步将社会保障基金投入市场,若不对政府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就会滋生寻租,腐败,而导致资源流失。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对政府部门监管,加强舆论的监督,完善听证机制,完善信息透明机制将政府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行为阳光化。

第二,降低社会保障领域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1)建立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和信息披露系统。遵循信息的统一性,信息全面性,真实性和实效性原则。

(2)针对信息不对称的重点领域,采取重点措施各个击破。信息不对称的重点主要是指那些由于专业性很强,需求弹性小和互动关系复杂的区域,在社会保障中主要以医疗保障领域为显著,一般都是社会保障的管理者和服务提供者利用信息优势和特殊的地位优势,产生如欺诈患者,谋取高额不当利益的行为。只有通过对这些领域采用有效的法律规制,将其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才能减少道德风险的发生。

第三,界定社会保障产权,减少行为短期化的机会主义倾向。

完善社会保障相关法律,有效界定社会保障产权。社会保障产权从根本上说是指人力资本产权和劳动产权,社会保障制度是通过对社会资源的整合和产权分配来减小风险,通过共担机制如社会统筹来实现社会资源的均衡配置。社会保障产权明晰化不仅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供服务合作平台,而且能成为一种约束激励机制来有效的防范道德风险的发生。如果产权界定清晰,劳动者和其他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障产权得以确立,他们就不发生因局部或当前利益来损害长远利益的行为,而且会有监督防范他人道德风险的发生。通过法律来加强社会保障产权的构建是一种趋势。

(二)社会保障制度风险损失抑制

社会保障制度风险是指由于制度环境的变化、制度设计缺陷或制度运行实施时缺少效率等原因所对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一些客观存在也不可完全规避的风险影响,其主要表现为预期效果与实际效果的负差距。

1.社会保障制度风险的特点有如下几点:

第一,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存在不可完全规避的。

第二,损失性;社会保障制度风险既定义为风险,则必然会给社会保障参与主体的利益带来不确定性的和不同程度的损失。

第三,关联传导性,社会保障制度风是相互关联可传导的。

第四,可控制性;社会保障制度风险可以通过损失抑制的方法加以控制,即将不可规避的风险造成的损失幅度最小。

2.造成这种特殊性的源头也就是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原因:

第一,制度环境的不确定性。

社会保障制度运行的态势是与国际经形势,国内经济情况的繁荣与萧条具有相同的规律的。社会保障制度风险同时与国家的政治环境,国家的社会政策紧密相关。这些制度环境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了社会保障制度风险的必然性与客观性。

第二,制度安排的不合理性。

制度设计的选择对误,制度安排的合理性与否,可能会与预期效果有所差异,有时可能会因为制度安排的不合理或选择性的错误,给整个社会保障系统带来危机。比如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保基金模式的选择,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高低,劳动者退休年龄的确定,以及养老保险金保值率确定等等。

第三,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非理性。

制度实施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包括道德风险的发生都会使制度实施结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制度实施风险主要表现在筹资,管理和给付等环节上。在筹资上,随着社会保障覆盖面的扩大,如果不调整遵缴率,覆盖率越高,基金缺口就越大,导致社会保障危机的发生。

3.只有针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和产生的原因,才能更有效的抑制风险损失。

第一,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预警机制

所谓社会保障制度预警机制是指通过构建科学的,灵敏的风险预警系统,通过量化的分析方法,发现并预测社会保障的潜在危机,使国家采取相应有效的预防措施来规避或防范社会保障风险的发生。通过构建社会保障预警机制,我们能够准确预测我国社会保障的发展趋势以及可能产生的危机,也能够评价当前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状态以及反馈政策调控产生的效果等,实现制度的预见性和前瞻性调控,并对制度中不良状态进行预警,促使当局采取有效措施防范。社会保障预警机制是一项关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对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稳健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第二,密切联系环境,严密制度设计,严格制度实施

严密制度设计是指积极联系制度环境,高度重视支持系统,严格坚持制度设计的科学性,严密性及前瞻性要求。制度设计的支持系统指管理系统,法制系统以及监督系统,其共同支持社会保障运行机制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严密的制度设计是以管理组织的严密化、法制建设的体系化、监督机构的权威化为基础的,都是保障社会保障制度正常运行和良好发展的重要条件。严密的制度设计必须付诸严格的制度实施,必须对制度实施中的风险实施严格的监控。制度实施风险在某种情况下却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正常运行会产生致命影响。所以,必须对制度实施风险的危害性要有谨慎的态度和充分的认识,要采取严密的防范措施根除制度实施过程中因道德风险而产生的危机。

参考文献:

[1]杨轶华,关向红.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的风险管理与控制[J].纵横经济.2009

[2]焦丽红.当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面临的风险及防范路径的选择[J].八方论坛.2010

篇2

(一)检验证书由受益人出具,申请人或代表会签,且签字必须与开证行的签字式样相符

在这种信用证“商检软条款”下,出口商提交的检验证书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受益人(出口商)出具;开证申请人(进口商)或指定人会签;签字必须得到开证行的证实。在服装、零配件等行业,这种“商检软条款”比较普遍,进口商主要出于考虑控制货物质量。一般而言,出口货物装运之前,进口商会亲自或指派代表到出口商仓库,或货物储存地与出口商共同进行现场验货,验货完毕,会签检验证书。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有效控制货物的质量,对于不符要求或存在瑕疵的货物可以及时要求更换或返工。同时,出口商可以及时得到与信用证一致的检验证书,还可防止进口商因产品质量问题而拒收货物。但是,“签字必须与开证行的签字式样相符”就像隐形炸弹,时刻威胁着出口商,必须谨慎对待。

案例1:湖北某服装公司向立陶宛客商出口一批服装,即期付款信用证支付。我方公司收到的SWIFT信用证46A域(DOCUMENTS REQUIRED)规定:INSPECTION CERTIFICATE BE ISSUED BY THE BENEFICIARY AND COUNTERSIGNED BY BUYER’S REPRESENTATIVE Mr. JOHN WHOSE SIGNATURE MUST BE IN ACCORDANCE WITH RECORD (S) HELD IN ISSUING BANK。按照该条款,服装生产完毕,Mr. John在约定的期限内来我方公司现场验货。验货完毕,我方公司业务员按照信用证的要求打印出检验证书,进口商的代表Mr. John会签检验证书。因此,我方公司顺利交货和顺利交单结汇。

(二)检验证书由检验机构出具,申请人或指定人签字,且签字必须得到银行的证实

在这种信用证“商检软条款”下,受益人提交的检验证书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由检验机构出具;开证申请人或指定人签字;签字必须与申请人留在开证行的签字式样相符。外贸实践中,这种信用证“商检软条款”也比较多见。进口商为了确保货物的质量,往往选择第三方检验机构检验货物并出具检验证书。检验机构作为第三方出具商品检验证书,以公证人的身份,不偏不倚,检验结果公平、公正,在进出口业务中应用广泛,符合国际贸易习惯做法和法律规则。

案例2:深圳某科技有限公司向孟加拉客商出口一批和足疗机,其中LDM -0001A型号的500个,LDM-0002A型号的100个,100%货款即期付款信用证方式支付。该公司收到的SWIFT信用证46A域(DOCUMENTS REQUIRED)要求:INSPECTION CERTIFICATE BE OPENED BY SOME INTERNATIONAL INSPECTION ORGANAZITION AND SIGNED BY APPLICAN WHOSE SIGNATURE MUST BE VERIFIED BY ISSUING BANK。按照该条款,货物生产完毕前3天,该公司业务员便联系该国际检验机构在中国上海的分支机构,从预约货物检验、确定检验时间、现场验货直到最终取得与信用证一致的检验证书,大概用了2周时间。按照信用证要求,我方公司将正本检验证书寄送给进口商签字。只有等收到进口商签字的正本检验证书,我方公司方能向银行交单议付。同时,“检验证书上的签字要得到银行的证实”,我方公司才能得到付款。

(三)货物合格证书由申请人或指定的人出具,并作为议付单据之一

在这种信用证“商检软条款”下,出口商提交的检验证书要满足的条件是进口商或其指定人出具。外贸实践中,这种信用证“商检软条款”比较少见,进口商控制了商品检验权,从而控制整笔贸易的主动权,对出口商极为不利,必须谨慎对待。

案例3:2005年,天津A公司与美国B公司签订了贸易合同,100%信用证支付货款。随后,A公司收到了即期议付信用证,其中要求A公司在装船前一周通知B公司前往天津港或A工厂进行验货,并签发正本的货物合格证书作为议付单据。A公司认为出于对货物质量的考虑,B公司的要求很合理,所以没有提出异议。A公司按照合同和信用证的要求生产零件。按照信用证的要求,只有B公司现场验货,验货完毕并且货物合格A公司才能发运货物。同时,只有B公司出具货物合格证,A公司才能向银行交单议付。因此,进口商通过控制货物检验权,最终直接控制出口商的交货、交单和回收货款。

(四)开证行根据货物在目的地的检验结果决定是否付款

在这种信用证“商检软条款”下,出口商交单议付时常常并不需要提交检验证书或类似单据,出口商获得货款的前提条件是:货物在目的地检测结果符合合同的要求。这是相符交单以外的非单据付款条件,与信用证的性质和UCP的规定是相违背的。在这种信用证“商检软条款”下,进口商通过控制货物的复验权,从而直接控制“付款”的主动权,对出口商非常不利,必须谨慎对待。

案例4:2010年中国青岛某公司向英国客商出口一批花生,100%即期信用证支付。该公司收到的SWIFT信用证47A域(ADDITIONAL CONDITION)规定: “DOCUMENTS PRESENTED HEREUNDER SHALL BE RELEASED TO THE APPLICANTS FREE OF PAYMENT IN ORDER TO FACILITATE AFLATOXIN INSPECTION AND THE ISSUING BANK CAN NOT AFFECT THE PAYMENT UNTIL THE AFLATOXIN RESULTS IS IN COMPLIANCE WITH THAT OF EU REGULATION.”按照信用证的要求, SWIFT信用证46A域(DOCUMENTS REQUIRED)没有要求提交检验证书或类似单据,而是规定进口商先无需付款,开证行先交单给进口商便于进行黄曲霉素复验,等到黄曲霉素目的地复验结果满足欧盟要求,开证行再付款。

二、信用证业务中“商检软条款”对出口商的潜在风险

(一)检验证书的签字与开证行留存的签字式样不一致

信用证中要求“检验证书的签字必须与开证行留存的签字式样一致”是信用证“商检软条款”的显著特征之一。签字式样是进口商留存在开证行的,检验证书必须由进口商或指定人签字,因此,出口商无法判断检验证书的签字是否与开证行留存式样一致。在这种“商检软条款”下,出口商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即签字与签字样本完全一致,开证行付款,反之,开证行就可以“正当”拒付。例如,1999年1月15日,中国农业银行湖南省分行开出了一份不可撤销信用证,申请人为华隆公司,受益人为潮连物资(香港)有限公司。该信用证单据条款第2条约定“由申请人发出的货物收据上申请人的签字必须与开证银行持有的签字式样相符”。华隆公司预留在该银行的签字样本为:在同一张样本上盖有两个华隆公司公章,其中一个章附有“武斌”的签名,另一个章附有“易峰”的签字。同年1月31日,华隆公司出具货物收据,加盖华隆公司公章,并由“易峰”签字。随后,潮连物资(香港)有限公司向该银行交单请求付款。结果,该银行以“货物收据上之签署有异于开证银行所持之签署式样”予以拒付。

(二)进口商或指定人拒绝出具检验证书

外贸实践中,进口商在货物装船之前到现场验货已经成为一些行业(比如服装、零配件等)的习惯做法。糟糕的是,合同中很少规定验货人员何时到达工厂验货、验货人员按照什么标准验货,也很少规定进口商不来或拖延现场验货时间或拒绝出具检验证书应该承担什么责任。这样的习惯做法对出口商极为不利,这种信用证“商检软条款”赋予进口商更大的主动权。比如案例3中,货物装船一周前,A公司通知B公司前往工厂验货, B公司不仅推托没来验货,而且要求A公司先发货,然后补发商检合格证。接着,B公司不仅没有出具货物合格证书,而且说服A公司提交议付单据,并承诺接受此不符点(缺少检验证书)。单据转交开证行后,B公司凭提单提走了货物,随即开证行提出单证不符,B公司拒绝付款。最终,这笔业务给A公司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三)国外检验机构检验程序复杂导致逾期交单

外贸实践中,进口商指定国外检验机构检验商品并出具检验证书,对出口商也是不利的。国外检验机构在国内的分支机构少,不方便办理检验事宜。同时,国外检验机构检验程序非常复杂,不便于确定取得检验证书的时间,很容易造成逾期交单,从而开证行“正当”拒付。如案例2中,该国际检验机构仅在中国上海有一家分支机构,对于出口商办理商品检验极为不利。据了解,该检验机构的业务程序非常复杂,从申请商品检验、预约商品检验时间、实施现场验货,再到取得检验证书,每个环节缺一不可,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规定。比如,该分支机构前往我方公司现场验货时因空箱晚到1个小时,检验人员就离开了现场,我方公司不得不重新申请检验,耽误了大量的时间。另外,该分支机构现场并不出具检验证书,需要周转多次才能拿到检验证书。

(四)单据名称与信用证规定的名称不一致

关于审核跟单信用证项下单据的国际标准银行实务(以下简称ISBP681)第41条规定:“单据可以使用信用证要求的名称或相似名称。单据内容必须看似符合所要求单据的功能。”因此,当出口商提交的单据名称与信用证规定的名称不一致时,是否构成不符点的主动权在开证行手中。在外贸实践中,单据名称与信用证规定的名称不一致遭银行拒付的案例并不少见。因此,进口商常常通过控制检验权,从而指使检验机构(或串谋)出具与信用证不一致的检验证书,人为造成单证不一致,开证行“正当”拒付。例如,2011年浙江某出口商向孟加拉客商出口面料,采用信用证方式进行结算。信用证要求出口商议付时提交检验证书(INSPECTION CERTIFICATE),同时进口商指定的第三方检验机构出具的是检验报告(INSPECTION REPORT),从而出口商提交的单据名称与信用证规定的单据名称不一致,银行拒绝付款。

(五)目的地复验结果不一致

复验权是进口商的一项重要权力。但是,复验结果作为开证行付款的依据是有悖国际惯例的,对出口商也是不利的。复验结果受检验机构、检验标准、检验方法、检验地的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复验机构、复验标准对复验结果的影响最大。比如案例4中,黄曲霉素复验标准是欧盟的检验标准。据了解,现行各国对黄曲霉素在食品中的参量限制的规定主要针对的是黄曲霉素B1、B2、G1、G2以及由B1、B2在体内进过羟化而衍生成的代谢产物M1、M2的含量。中国2005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Maximum levels of mycotoxins in foods》(食品中真菌毒素含量)GB2761-2005中规定,直接供人类食用的花生B1最高限量为20ug/kg,食用前经过物理处理的花生B1最高限量为20ug/kg;而欧盟在委员会条例(EC)No629/2008规定,直接供人类食用的花生B1最高限量为2ug/kg,食用前经过物理处理的花生B1最高限量为8ug/kg。由此可见,目的地黄曲霉素BI的含量超过欧盟的标准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追索其根本原因,进口商在信用证中设置“商检软条款”是为了转嫁“黄曲霉素超标,禁止进口清关”的国家风险。

(六)丧失货物所有权的潜在风险

在信用证“商检软条款”下,出口商容易丧失货物所有权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信用证规定:“检验证书的签字必须与开证行留存的签字式样一致”,进口商要求出口商先行发运货物,要求1/3正本提单装船后由出口商直接寄给进口商,或与船方串谋无单放货,进口商提走货物,然后开证行以“检验证书的签字必须与开证行留存的签字式样不一致”而拒绝付款,最终造成出口商“钱财两空”;另一种是信用证规定:“目的地复验结果满足要求,开证行付款”,并规定进口商无单(海运提单)开箱检验,或者开证行先交单,检验结果满足要求开证行再付款。在这种信用证“商检软条款”下,出口商不仅面临丧失货物所有权,或退运或转卖的风险,而且收回货款的主动权也掌握在开证行手中。

三、信用证业务中出口商应对“商检软条款”的策略

第一,规范《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保证商检条款与合同其他条款的一致性。《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是开立和审核信用证的依据,也是处理贸易纠纷的重要依据。合同条款的一致性是顺利履行合同的前提和基础。在信用证业务中,签订商品检验条款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商品检验(复验)时间、地点、检验(复验)权等几个方面的约定必须与贸易术语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明确检验(复验)机构、检验标准,若是进口商或指定人检验,必须明确规定现场验货的时间,同时约定拒绝现场验货或延迟现场验货应该承担的责任;必须明确拒绝签发检验证书或签发与信用证规定不一致的检验证书应该承担的责任;商检条款要与合同中的品质异议条款、索赔与理赔条款等保持高度一致性。同时,合同中最好规定“保留货物所有权”条款,以防丧失货物所有权。

第二,核对《跟单信用证开证申请书》,预防“商检软条款”信用证的开立。在外贸业务中,预防进口商在信用证条款中设置“商检软条款”是减少“商检软条款”信用证风险的有效途径。众所周知,《跟单信用证开证申请书》是进口商向开证行申请开立信用证时必须提交的书面申请文件,是开证行受理申请并开具信用证的依据,信用证中除了一些格式性条款以外,其余条款都是参照《跟单信用证开证申请书》的内容而规定的。简言之,正常情况下,信用证条款与《跟单信用证开证申请书》的内容是一致的。然而,《跟单信用证开证申请书》是进口商依据合同条款和自己的意愿而填写的。因此,信用证条款与合同条款是否一致,关键在于核对《跟单信用证开证申请书》中是否添加、删减或修改合同条款内容。在外贸实践中,出口商最好与进口商保持良好的关系,争取参与核对《跟单信用证开证申请书》的内容,对于不能接受或者无法办到的商品检验条款,尽快与进口商协商,添加、删减或修改相关内容,避免开立“商检软条款”信用证。这样做的好处是,不要向开证行提出申请,而且避免繁琐的修改信用证程序,也不必支付额外的信用证修改费用,甚至不符点费用,又有利于买卖双方贸易关系的持续。

第三,审核“商检软条款”信用证,力争“商检软条款”信用证的修改。如果说核对《跟单信用证开证申请书》是减少信用证风险的第一道防线,那么审核“商检软条款”信用证则是减少信用证风险的第二道防线。出口商收到“商检软条款”信用证,一旦审核出不能接受或者无法办到的商品检验条款,应尽快与进口商协商并向进口商发出“信用证修改函”,具体列明修改点以及详细的修改建议,并催促进口商向开证行申请,办理信用证修改程序。值得提醒的是,出口商一定要收到开证行的“信用证修改书”并审核无误之后,才能安排备货或者运输。

第四,力争取得合格“商品检验证书”,促成“商检软条款”信用证的付款。如果由于贸易的需要,出口商接受了“商检软条款”信用证,那么,取得合格的商品检验证书,应该是促成“商检软条款”信用证付款的最后一道关。经过“预防”和“修改”两道关,存留下来的“商检软条款”是进口商出于控制出口商交货时间、货物品质、数量、包装以及特殊条件而设置的。一旦出口商接受这样的信用证,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出口方要严格按照合同条款的要求准备货物,不给外商遗留任何提出品质异议的机会和借口,数量尽量有多余的,方便更换和补充;其次,提前熟悉指定检验机构的检验程序,估计取得商品检验证书所需要的最长时间,随时与检验机构保持联系,尽早安排检验时间,留足签发商品检验证书的时间;最后,出口商交单结汇时最好选择自己的往来银行,便于预审“商检软条款”信用证项下的单据。必要时,还可以委托交单行向开证行“电提”单据,得到开证行的确认后再行交单结汇。

参考文献:

[1]国际商会. ICC《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2007年修订本)(UCP600)[M].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06:11.

[2]李蕾.贸易结算中信用证软条款问题及对策[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10.

篇3

Keywords: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Risk; Deal with

中图分类号: F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房地产开发风险,是指在房地产开发活动过程中存在影响开发利润的多种因素,而这些因素的作用是难以避免或无法预料、控制,使得企业实际开发利润可能与预计利润发生较大背离,因而使企业有蒙受经济损失的风险。

一、房地产开发存在风险

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存在诸多因素影响着开发最终结果,改善经营管理、增强竞争能力、强调风险管理有的放矢,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

1.1 政策风险

毋庸置疑,国家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是全面的,行业政策的变化可以给房地产项目开发带来有利影响,也可以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尤其在市场经济环境尚未完善的情况下政策风险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更加显著,其影响最为直接的是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

由于房地产市场状况关乎民生,其发展的波动不可避免吸引舆论的关注推动政策按照中央和谐发展的要求不断进行宏观调控。其手段必然遵过金融财政和土地政策的变动来落实。

1.2 经营风险

众所周知房地产项目基本依靠银行贷款进行开发,国家金融政策的调整使依靠银行贷款进行投资的企业面临着经营风险。银根紧缩使开发企业融资困难经营压力增大,房价波动导致市场观望程度增加。银行利率的波动也影响着房地产市场变化。当利率上升时房地产开发的资金成本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欲望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市场需求降低开发利润风险增加。

1.3 技术风险

项目建设施工阶段设计理念落后导致的商品房实用性差、承包商技术和施工管理落后、偷工减料以及项目监管责任心不强、监督不够、失职渎职、滥用权力等导致建筑物存在质量和安全隐患也是伴随房地产开发过程的风险。管理不完善造成工期拖延,不仅房地产市场状况与项目策划时相比可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错过最佳租售时机,如已预售会承担逾期交付的违约损失信誉损失,还会加大资金成本增加管理费。在建设期间随着建筑科学的进步,消防标准提高和节能环保要求的深化,国家和项目当地政府调整产业政策,会要求未竣工项目采用新的或更高的技术标准、施工方法,如禁止施工现场揽拌砂浆、强制推行商品预拌砂浆、提高节能环保要求、强制实行外墙外保温系统和采用太阳能供热水,提升消防设计和材料防火等级等都会使项目开发成本增加。除此之外建设过程中人工费上涨建材价格上涨和施工中意外事故等都是速一阶段将要面临的风险。

当然,影响房地产开发风险的因素还有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等,在这里由于篇幅有限作者就不一一具体介绍。

二、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产生的原因

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应对策略应该首先分析其产生风险的原因,从而制定恰当的策略。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产生的客观原因主要有:竞争对手抢先进入市场,推出产品,市场竞争加剧;银行贷款利率升高,投资风险增大等。

主观的原因有:企业信息不灵,开发出来的产品不够好,或只是本地区先进,这样就失去了设计上的优势。有的企业在开发上由于设计障碍产品迟迟研制不出,造成开发时机过迟,市场已被竞争者占领;过分重设计轻市场。既过分重视设计的先进性而忽视对市场需求的分析,结果开发出来的项目产品尽管设计水平和性能均比较高,但因不符合当地居民的需求或超过消费者承受能力而缺乏市场需求。集中表现在售价太高。产品投放市场后,企业没能熟练运用促销手段进行宣传,价格过高或过低。缺少配件,售后服务跟不上,没能掌握好产品推出的时机等。

另外,房地产销售阶段也容易产生法律风险。第一,与销售中介公司相关的风险,因销售合同签订及履行产生的法律风险或因销售公司及其员工虚假承诺及不当行为引起的法律风险;第二,与广告策划相关的法律风险,因广告策划合同签订及履行产生的法律风险;因广告策划文字或图片侵犯第三人知识产权的法律风险;因虚假广告带来的法律风险;因广告内容不当的法律风险。第三,与销售行为相关的法律风险,违规销售产生的法律风险;取得商品房预售证书的相关法律风险;预售房款的收取和使用的相关法律风险;促销方案的相关法律风险;销售现场布置和样版房相关的法律风险;销售人员违规操作、擅自修改认购书、购房合同产生的法律风险;认购书、购房合同书相关的法律风险。第四,与购房者相关的法律风险,因房屋质量问题产生的法律风险;因延期交房、延期办理房地产证产生的法律风险;因设计方案变更产生的法律风险;因公共设施使用等相关问题的法律风险;因按揭贷款合同产生的风险。在房地产市场低迷、经济衰退的时候,这类风险特别突出。

三、加强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房地产开发风险管理是房地产开发企业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预测、识别、分析、评价,选择最佳风险管理措施,保证以较低的耗费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损失,获得安全保障的过程。加强房地产开发风险管理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而言,意义重大:风险管理为全面、合理地处置风险提供了可能性,风险管理既能够为风险损失的出现与衡量提供科学、准确的计算基础,又能够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对各种风险对策的成本及效益加以比较,从而得到各种对策的最佳组合;风险管理能够促进房地产投资主体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减少决策的风险性;风险管理有利于房地产开发商增强风险意识,从被动成为主动管理型,为项目开发提供安全的生产经营环境。

四、加强房地产开发风险管理的对策

房地产开发企业要加强风险的防范,强化风险管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风险管理:

4.1正确对待开发风险

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房地产开发商开展业务,就必然伴随着风险。对待风险,不能过于保守,要合理承担,不能为了回避风险,而降低工作效率,从而失去竞争力;但也不能盲目乐观,有的风险虽然较少发生,但它一旦发生,带来的后果较为严重,损失巨大,甚至有可能“拖垮”一个企业,所以要正确衡量风险的发生概率及其后果,使“风险与收益对等”。

4.2主动进行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首要内容和基础工作,任何风险,尤其是重大风险,如被忽略都可能导致风险管理的失误和失败。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周密分析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剖析企业在房地产开发活动中客观存在的种种不利因素和弱点,以及对企业利益可能造成的威胁。

4.3科学进行风险评估

对房地产开发风险进行量化和测定,确定开发活动中各种风险发生的概率及确定风险可能给开发活动带来的损失程度。

4.4强化风险防范与控制

在市场经济下,房地产市场是瞬息万变的,风险无处不在,制订一系统的防范风险措施有利于开发商管理业务、优化资源。重视前期可行性研究工作。可行性研究是开发建设项目投资决策的基础,是防范开发风险的保证,因此必须重视加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加大可行性研究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投入;科学、全面而不失重点地开展可行性研究工作,在进行可行性研究时,尤其要注重对市场需求预测和竞争情况分析;同时要保证可行性研究工作的独立性。研究小组按科学的路子,独立、客观地去调查、分析和研究,从而保证项目决策的科学化。

合理安排项目资金。根据可能的建设进度和将会发生的实际付款时间和金额,同时考虑各种投资款项的付款特点,编制资金使用计划;实施建设项目全过程投资控制,这是实现项目投资管理目标和企业投资效益的有力保证,要重视多方案

的设计和选择,寻求一次性投入少而全寿命经济好的设计方案,严格控制施工阶段的费用;协调好投资控制与进度控制和质量控制的关系,做到三者的有机配合和相互平衡。加强投资动态管理,及时发现可能导致未完工程投资增加的现实问题和潜在因素,尽早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和控制。

加强合同管理。严格执行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法律法规;普及相关法律知识,培训合同管理人才;设立合同管理机构,配备合同管理人员;建立合同管理目标制度;推行合同示范文本制度;重视合同分析;建立合同实施保证体系、完善合同变更管理和合同资料的文档管理。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在内部关系的协调中,要按照职能分工和需求设置部门和人员,明确每个部门的目标,职责和权限,事先约定各个部门在工作中的相互关系,建立信息沟通制度,使局部了解全局,服从并适应全局需要。在外部关系协调中,开发商需要整合自身资源,建立一个由主管工程领导牵头并整合工程管理、开发、销售、物业管理等内部人员组成的工程项目临时机构,与工程项目现场人员分工。

4.5灵活进行风险分散与转移

房地产开发企业可通过调整开发结构,实行开发类型多元化、开发区域多元化、开发时间差异化来分散风险。如通过投资建造不同档次的住宅;或者是把资金分散投资在不同类型的房地产,如住宅房地产、商业房地产等。用个别房地产开发的高收益去弥补个别低收益的房地产损失,以减少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整体开发风险,最终获取平均的投资收益。

房地产开发企业可以采用以下形式进行风险转移:①通过契约或合同将损失的财务负担和法律责任转移给非保险业的其他人,达到降低风险发生频率和缩小其损失程度的目的;②用外部资金来支付可能发生的损失,将损失的财务负担转移给其他人;⑦通过购买保险,业主作为投保人将应由自己承担的工程风险(包括第三方责任)转移给保险公司,从而使自己免受风险损失。

参考文献

篇4

一是土地储备引发银行信贷风险。理论上讲,土地储备与银行没有什么关系,土地储备的风险也不会形成银行风险,但事实上,我国的大量土地储备并不是以企业和土地拥有者的自有资金完成的,而是以银行信贷资金来支撑的。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所作的《中国房地产土地囤积及资金沉淀评估报告》显示,2002年至2006年,虽然房地产企业购置土地面积(除2004年)增长率在15%~30%之间,但房地产企业开发土地面积的增长率却在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其中,2005年和2006年房地产企业开发土地面积增长率甚至出现负值。到2007年底全国土地囤积面积实际可能达到10亿平方米。据粗略测算,截至2006年囤地所沉淀的资金大约在2.4万亿元,其中高达1.32万亿元的资金是银行的信贷资金。如果这些土地的价格有大幅度的下降,或者土地难以有效开发、有效利用,那么,商业银行支持圈地的资金将难以收回,有可能形成信贷风险。

二是房地产价格下降引发断供风险。过去商业银行一向视个人房贷为最优质资产,甚至成为所有商业银行个人业务、零售银行业务的重要战略支点。但如今这些贷款的违约风险已明显加大,其中最值得警惕的是那些新楼盘和期房。新楼盘由于开发商拿地成本已近天价,降价销售意愿较小,成交量极低,这使得银行前期大量放款无法收回,形成逾期贷款;另一方面开发商贷款无法顺利转化为个人房贷,影响利息收入。而如果房地产商降价销售楼盘,将导致商业银行已经按揭的住房成为负资产,购房者的断供将导致商业银行成为住房的拥有者,甚至成为不良贷款。随着万科和恒大地产在上海和南京的在售楼盘大幅降价,一些先前购房的业主以“断供”为手段要挟房产商退房,由此引发了投资者对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担忧。

三是房地产开发项目资金链断裂引发风险。目前房地产开发缺钱的原因有四点:一是国际经济形势不好造成房地产商不能实现境外融资计划。二是国内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对房地产行业控制得更紧。三是房地产发展商过去两年不理智地争地王,大搞土地储备,占用了大量的资金。四是从2008年初以来全国房屋成交量急剧下滑,到8月底已经同比下滑近50%,导致资金难以回笼。值得注意的是,不仅是一般的地产商缺钱,上市地产商也同样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证券日报》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8月21日,两市共有75家房地产类上市公司披露了半年报。这些上市房企上半年共负债达到3514.7亿元,比去年同期的2128.7亿元增加了65%。这反映出即使上市地产商的资金短缺也具有普遍性。一般而言,上市公司有着更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更强的规模与实力,对行业的变化也更具敏感性。上市地产企业的资金短缺窘境,固然是信贷紧缩的一个结果,反映了其运营管理方面存在的欠缺。同样,一旦资金链条中断,银行贷款将面临较大的风险。

四是房地产项目重组引发风险。在房地产商面临资金严重短缺的大环境下,房地产项目的重组是不可避免的。但房地产项目的重组过程也会导致银行信贷面临较大的资金风险,如果银行对房地产项目的贷款大都是以房地产项目公司为贷款主体,有的是以土地为抵押,一旦土地不能理想地转让或重组收益过低,银行的信贷风险将加大。

五是土地管理政策引发风险。为节约集约用地和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今年年初国务院已经相关通知,明确土地闲置满2年的,依法应当无偿收回的要坚决予以执行;而土地闲置满1年不满2年的,按出让或划拨土地价款的20%征收土地闲置费,尤其是对闲置土地特别是闲置房地产用地要征缴增值地价。这一政策对资金本来就紧张难以开发的房地产企业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而近期央行和银监会联合下发《关于金融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要求各金融机构严格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金融机构禁止向房地产开发企业发放专门用于缴交土地出让价款的贷款。这一政策的出台对国内房地产业不啻于又一记重锤。这代表了央行和银监会发出银行对开发商购地贷款的禁令,可看成是对国务院通知的落实。一旦房地产项目不能如期开发利用而导致土地收回,以土地为抵押的银行贷款将形成风险。

商业银行应对房地产市场

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是积极参与和支持土地资源的重组以盘活土地信贷资金。既然土地资源的重组是不可避免的,而土地资源又占压了大量的银行信贷资金,银行就应该正视这一现实,积极参与和支持土地资源的重组,银行应该充分利用银行的客户资源和信息资源,为已有的土地资源寻找合作伙伴或潜在买主,为有土地需求的企业寻找土地资源,通过有效的土地资源的重组盘活土地信贷资金,并为土地的有效利用进行咨询服务,以有助于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篇5

1 国内外大学生校外租房的现状

(一)国外大学生校外租房的现状。目前,美英法等国家很少有全部学生都住在高校内,校外住宿是大学生住宿的最主要方式。一般是大一学生住校的比例的高一些,但很少有超过百分之五十,大二、三的学生和毕业生在校住宿的比例则更低,其余学生主要通过租借私人住房、借宿家庭和民办的公寓等安排住宿。美国学者阿斯廷通过对在校内外住宿的学生进行比较研究,指出在校内住宿的学生比校外住宿的学生未来成功几率的要高,能力要求强的多。由于这些国家在观念上认为,校外住宿的大学生是社会人,应有社会管理机构进行管理,与学校无关,在实践上,大多数国家也采用的是这种办法,这也给避免校外住宿带给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律风险。

(二)我国大学生校外租房的现状。我国的主要是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校外租房的原因、危害和对策进行研究,因我国的传统观念、社会制度与西方国家不同,学生校外租房出现各种伤害,即便是学生家长向学校承诺,其子女在校外租房出现伤亡,与学校无关,并签字,但一旦出事,仍然会找到学校,严重干扰学校的教学秩序。所以,教育部高度重视,了三个文件,要求加强对大学生校外住宿的管理,降低高校教育管理的法律风险。

2 校外租房的原因

(一)学习的需要。由于就业竞争压力的加大,一些学生积极进行准备注册会计师考试、司法考试、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考研等,宿舍室友众多,空间狭小,大部分学校有严格熄灯关门时间,想找一个安静、自由的有益于考试的休息环境,就选择了校外租房。

(二)谈恋爱的需要。主要方便两人过上像夫妻一样的二人世界的需要,这样两人有更充足的时间在一起,一般还买菜做饭,大部分恋爱目标不明确,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为了同居的需要。

(三)室友关系处理不和谐的需要。一个寝室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性格、贫富、阅历等差距较大,在日常的相处中,难免会出现磕磕碰碰,一旦处理不好,日久天长,积怨较深,过不了集体生活,不得不赶紧撤离寝室,到校外租房,这种现象常常出现新生中。

3 大学生校外租房带来的不良影响和给学校带来的法律风险

(一)易出现人身安全风险。大学生校外租房地点一般在学校周边,人口流动量大、居民素质层次不齐、鱼龙混杂,充斥各种麻将馆、录像厅、网吧、舞厅等复杂场所。治安环境较差,学生在外住宿经常出现打架斗殴、被抢劫、被等严重侵犯人身权力的案件,导致学生伤亡。一般来说,学生是一个低消费群体,尽量选择价钱便宜的民房租住,但房屋安全没保障,有可能倒塌,造成学生伤亡。特别是冬天,许多学生使用小煤炉烧煤做饭、取暖,易出现煤气中毒死亡。有学校出现一个学生租房得了重病无人照顾,死了几天才知道的案例。

(二)易出现财产安全风险。一般来说,房东在上一个租客走了之后,也不换锁,学生正好租用此房,以前的租客趁学生不在,就用原先配的钥匙开门偷东西,造成学生财物损失。出租房电线一般有些老化,学生又把经常在寝室使用的低成本电老虎带到出租房,经常短路引起火灾,造成财物损失。还有经常放在外面晾晒的衣服被偷等等。

(三)易出现违法犯罪。有的大学生校外租房,家庭条件不好,花销又较大,最后铤而走上险偷窃、抢夺、抢劫等违法犯罪的道路。学校周边,很多就是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环境复杂,甚至出现帮派团伙,大学生在此租房,长期耳濡目染,可能交一些狐朋狗友,从事违法犯罪活动。一些校外租房的学生自制能力较差,抵不住诱惑,在出租屋集众赌博。

(四)易出现心理问题。大学生在校外租房,基本上都拉入网线,有的成天在出租屋打游戏,在虚拟的世界里打打杀杀,时间一长,这种性格会带入现实社会。笔者所在的学校就出现过学生夜晚在街上步行,被刚从网吧打游戏出来的学生,不问青红皂白捅了几刀,说是杀个人玩玩。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在寝室与室友关系处理不好,到校外租房,一个人住居,与人交流机会更少,最后轻微的抑郁症上升为严重的抑郁症,其校外住宿丧失了与他人对比找出自己差距,修正自己性格的机会。

4 高校对大学生校外租房的法律风险防范

(一)严格推动落实房屋租赁许可证和承租人登记制度。学校应积极和当地政府沟通,推动严格落实建设部42号令和《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一是根据建设部42号令第十五条规定房屋出租应到当地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许可证,确保出租的房屋安全,有效避免房屋倒塌出现人身伤亡的给学校带来的学生管理的法律风险。二是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七条规定,出租人将房屋出租给承租人的,应登记承租人的身份信息,不得将房屋出租给无身份证的公民,违者将给予处罚。因基层派出所任务繁重,无法承担这一职责。最好的办法是由各社区的治保主任来承担这一责任,由派出所进行牵头、监督和指导。具体办法是给治保主任配一台电脑和一个可以刷二代身份证的刷卡器,社区内的出租户在每次签订出租协议后三天内必须将所有承租人的身份证送给治保主任登记,否则派出所依法处罚,另派出所应将辖区内各社区的承租户网络登记系统联网,可利用该网追缉逃犯,使逃犯无法在学生租房集聚区立足,也降低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律风险。高校保卫部门定期将全校学生电子花名册与承租户网络登记系统比对,查出租房的学生,再进行教育管理,降低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法律风险。

(二)完善制度,严格执行。笔者在所在学校学工部学生教育管理科工作,负责草拟过学生校外住宿管理办法,分为总则、学生申请校外租房条件、学校审批的程序、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学校和家长的教育管理义务和附则共六章二十一条,制度相当完备。让符合校外住宿条件的学生可通过审批程序进行许可,未经审批的学生在校外租用民房的,学生工作管理系统人员从严检查,降低学生校外租房带来的法律风险。

(三)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增强学生安全防范能力。每学期要求各班召开安全主题班会,重点介绍校外租房的严重的危害。各二级院系应通过展板,黑板报等形式积极宣传校外租房的危害,以及教育部有关学生校外租房的三个文件和学校的相关规定,减少校外租房的学生,降低法律风险。

(四)改善学生住宿条件,创温馨和谐住宿育人环境。提供较好住宿软硬件条件,让学生住的温馨舒适,有家的感觉,创造宽松的学习育人环境,使学生不愿意到外边租房,这就校外租房的人数,降低学校学生管理的法律风险。

参考文献

[1]吴志宏著:《教育管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杨立安:《关于实行许可证制度解决大学生校外住宿问题的探讨》[J],载《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3]袁新国:《大学生外宿现象原因及对策初探》[J],载《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1期。

篇6

在天然气长输管道施工过程中,应对施工技术、施工工艺流程以及施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分析,结合工程施工的特点,制定风险评价的指标,为风险预警和风险应对提供科学的依据。

1. 天然气长输管道工程施工风险问题

为了了解天然气长输管道施工中的各种风险问题,应先进行风险辨识。所谓风险辨识,即对天然气长输管道工程施工中的中危险因素、危险源进行分析和确定。天然气长输管道风险因素有很多,本文主要对技术风险和管理风险进行分析。

1.1 技术风险

可能由以下原因造成:一是在采用新技术时,对新技术没有经过科学验证,导致与工程实际情况不相适应,增加了施工风险;二是关键施工部位的工艺比较落后,影响了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三是在施工中采用了不成熟的技术,施工技术自身存在着缺陷与不合理之处,导致施工质量不合格。四是施工质量控制的方法和内容不科学、不具体,导致工程质量存在问题。

1.2 管理风险

可能由以下原因造成:一是由于分包工程评审和定标存在失误,导致分包单位施工环节存在漏洞;二是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计划方案不合理,影响了工程施工的进度和质量。三是施工作业现场的进度报告不具体,导致施工混乱。四是施工前期准备不充分,影响了施工作业的顺利进行。五是施工安全管理环节存在漏洞,导致安全事故频发。六是施工作业现场的管理文件不完善,施工现场管理比较混乱。七是没有定期召开施工调度会和施工计划执行检查会,导致停工、窝工频繁发生,影响了工程的如期完工,也增加了工程造价。此外,在天然气长输管道工程施工中,还存在着社会风险、设备材料风险、自然环境风险、人员风险、经济风险等,在施工中应特别注意。

2 天然气长输管道工程施工风险管理

2. 1 技术风险的应对措施

对于技术风险问题,应重点做好规避风险和控制损失两项工作。首先,由于天然气长输管道的施工作业现场环境比较复杂,在工程施工中,应对工程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技术方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技术在工程施工中广泛应用,在施工中,如果需要采用新技术,应根据新施工环境来合理选择,才能有效规避风险。其次,应特别注意关键施工部位的施工作业,在施工工艺的选择上应力求创新和突破,抛弃不合时宜的施工工艺和作业方法。再次,不宜采用不成熟的技术,减少因技术缺陷而引起的施工质量问题。最后,在施工质量控制方面,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方案。同时还应该做好技术交底工作,方便施工作业。

2. 2 管理风险的应对措施

首先,在分包单位的选择上,应对分包单位的资质情况进行审查,对工程分包问题进行严格控制。其次,做好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如机械设备、技术、人员等。再次,在制定工程进度计划和施工计划时,应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如自然条件、资金状况、人员情况等。在施工作业中,应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定期召开施工调度会和施工计划执行检查会,在保证工程如期完工的情况下,保证工程质量合格。最后,应加强施工作业现场的文件管理,防止施工现场混乱的情况。

2.3 风险监控措施

在天然气长输管道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的问题,影响工程施工作业的顺利进行。因此,有必要建成一个风险管理监控系统,收集整理工程施工全过程的各种风险信息,根据收集的风险信息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使风险管理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3. 天然气长输管道工程施工风险管控的重点环节

3.1 清扫作业带是要点

作业带清扫范围是根据施工条件计算出施工场地宽度为准的。征地协调是由施工单位负责的,若拨地时未能按照施工场地需要的宽度划定红线,将直接影响作业机械的工作。若土石方堆放场地与管道安装设置在同一侧的话,不仅极易造成滑坡、崩塌、破坏管道开挖沟槽的情况,还会造成机械进场困难,压塌沟槽的问题。

3.2布管是二次放线与事故事前预防的最后关口

布管工序的质量是减少施工事故的重要保证,主要应保证管路铺设方向、坡度,防止造成路由改变,同时,注意管材防腐层和在装卸运输过程中的损坏。因此,生产物资管理是这个工序管材保护的关键,财务管理是掌握生产进度的关键。若发现布管时出现直管或弯头管材与设计不符,可以提示判断施工出现质量问题,如果立即查清原因,不仅可以避免事故,也能控制成本和质量。组焊是控制质量的重点,但不是关键点,关键点在于管材对接质量。焊接都采用自动焊接或者半自动焊接,所以焊接质量容易保证。只有通过管口对接质量,保证管路的方向和坡度,才能确保管线的路由和埋深。

3.3 管沟开挖需要监管

管沟开挖是管道工程的利润点,沟槽的深度、坡度、坡面以及土石方的开挖决定着后续施工安全、对管方向和埋深的保证及防腐层和管道的保护。因为土石方开挖一般是委托机械承包商进行的,开挖过程尤其需要重点监理,否则容易产生很多后续问题。对于特殊地质条件段,沟槽的开挖必须采取打桩,抽排和破碎工艺。若沟槽开挖质量不高,对下管以及管道保护都有影响。

3.4 测量放线是重点

测量放线工序容易发生擅自更改路由,变复杂施工为简易施工的问题,对后续的施工工序的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具体表现为线路放线结果与图纸设计偏移太多,特别是对没有进行地形勘察的情况下发生事故的概率将大为增加。测量放线工序的关键点是线路转点的测设。放线结果直接与管材的弯头及管线的设计相关。如果弯头采购失控,使弯头转角与设计转角产生差异,铺设管线的方向一定偏移,或者放线结果发生偏移,即使弯头转角准确,也会导致施工线路与原设计线路完全偏离的问题。因此,在测量放线工序中事先就要检查管材弯头转角是否合格,保证放线结果达到精度要求。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若实际施工中弯头的使用数量超过设计数量时,一定存在某些路段路由更改的问题。

3.5 沟下焊接控制

沟下焊接质量控制在于管沟开挖,要创造良好的作业面,质量控制在于前一道工序。沟下焊接的质量关键点还是管道埋设,其中,管口对接和连头连接是关键。

3.6 无损探伤

焊口检测是焊接工序的最后检验关卡。焊口检测主要利用 X 光和超声波检测。焊口易出现质量问题是由于焊接要完成打底、填充、盖面 3 道工序,容易产生质量问题的关键还在于管口对接。坡口打磨的不好会直接导致对管质量问题。所以,施工准备是焊口质量的关键。因此,在焊接开始前就先应检查对管、坡口的准备质量,然后才能允许焊接。

3.7 防腐是重点

防腐补伤是个大问题,因为防腐补伤在前一工序无法控制,且防腐效果又在现场无法检测,出问题也在 1 年以后,所以事前预防是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由于现在管道的防腐以 3 层 PE 为主,所以防腐补伤的重点在现有条件下很难解决,唯一的办法是及时获取防腐过程全程的影像资料,给每个防腐队配发监理,且严格控制整个过程的处理时间。补伤工序还应要求热熔胶和补伤棒的使用量大于补伤片的使用量。这样作虽不属于精细化管理,但是,可以保障补伤的有效性和全面性。这样的质量控制是花费小钱而保大安全,是整个施工管理流程中唯一需要粗放式管理的关键节点。

4. 结语

我国对天然气长输管道工程施工的风险管理产生较晚,目前还处于初步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本文结合天然气长输管道工程的施工特点,分析了天然气长输管道工程施工的风险管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技术风险和管理风险的应对策略。我国应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在风险控制方案的具体应用、风险评价技术的合理选择上下功夫,才能解决我国天然气长输管道工程施工的风险管理中的中问题。

参考文献

篇7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假设是:被审计单位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出现业绩下滑会影响其战略目标的实现,由于业绩下滑市场监管可能对其作出不利的业务限制,债权人、股东等可能因此而改变对经营者、管理层的态度;迫于各方压力,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就很可能会产生利用粉饰财务报表的方式掩盖其不佳经营业绩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基于战略系统观,从宏观层面、微观层面上对被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可能引起重大错报风险的领域,有针对性的进行审计,从而既能提高审计效率,又能降低审计风险。克服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缺乏全面性分析而导致审计风险的缺点,这不仅仅是审计技术方法、审计程序上的一大变革,也是审计理念的一次更新,是一种基于战略系统观的审计新理念。

二、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要求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把审计业务分为三部分:

1.风险评估程序

(1)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被审计单位的性质、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经营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以及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和内部控制等。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时可通过①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和内部其他相关人员;②分析程序;③观察和检查等风险评估程序实施。

(2)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作为风险评估的一部分,注册会计师应当运用职业判断,确定识别的风险哪些是需要特别考虑的重大风险(以下简称特别风险)。应当重点考虑下列事项:①风险是否是舞弊风险:②风险是否与近期经济环境、会计核算和其他方面的重大变化有关;③交易的复杂程度;④风险是否涉及重大的关联方交易;⑤财务信息计量的主观程度,特别是对不确定事项的计量存在宽广的区间;⑥风险是否涉及异常或超出正常业务范围的重大交易。特别风险通常与重大的非常规交易和判断事项有关。非常规交易是指由于金额或性质异常而不经常发生的交易。判断事项通常包括做出的会计估计。

2.控制测试

控制测试的目的是为了测试内部控制在防止、发现并纠正认定层次重大错报方面的运行有效性。在必要时或决定进行内部控制测试时执行该程序。

审计准则规定当存在下列情形之一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控制测试:⑴在评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时,预期控制的运行是有效的;(2)仅实施实质性程序不足以提供认定层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3.实质性程序

实质性程序包括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细节测试以及实质性分析程序,目的是为了发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实施实质性程序,以获取适当的审计证据。

注册会计师实施的实质性程序应当包括下列与财务报表编制完成阶段相关的审计程序:(1)将财务报表与其所依据的会计记录相核对;(2)检查财务报表编制过程中做出的重大会计分录和其他会计调整。如果认为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是特别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专门针对该风险实施实质性程序。

新的业务流程要求注册会计师全程关注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并将风险评估作为整个审计工作的基础。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失误,必将导致整个审计工作的失败。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常用方法主要有:审计风险评估、分析性程序、控制测试、交易业务实质性测试。

三、中小企业的现状

根据笔者近20年接触的约3000家中小型企业的审计或其他业务,所了解的中小企业现状,大致如下:

1.规模较小、业务单一。

很少有自己的知识品牌,靠简单加工者居多,维系低成本竞争方式的居多。比较各同类型企业,虽然都有自己的商标,但未见有明显价格优势或降低成本优势的产品,如此情形,说明其商标价值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2.家族式企业居多,股权构成多为家庭成员。

(1)这样的企业其决策有很大的主管随意性,虽然个别情况下决策也征询他人意见,但其家族成员的意见,往往重要于专家意见。

(2)战略目标隐秘,或模糊,战略及战略目标调整随意性较强,给人以无持续战略的印象。实质上,这样的企业对利润的追逐理念较强,对短期利益的追逐,胜于对长期利益的追逐。评价战略时,考虑乐观因素多余困难。遇有困难随时折返。

(3)对实体资产的控制较强,但对流程的控制不够重视,只关注看的到的。不关注深层次问题。

(4)为了企业利益,共同作弊的想法几乎是顺理成章的、并且机会到处都是。

3.缺乏企业文化。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5号——企业文化,指出缺乏企业文化建设可能引起以下风险:

(1)可能导致员工丧失对企业的信心和认同感,企业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

(2)缺乏开拓创新、团队协作和风险意识、可能导致企业发展目标难以实现、影响可持续发展。

(3)缺乏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可能导致舞弊事件的发生。

(4)忽视企业间文化差异和理念的冲突,可能导致并购重组失败。

4.法律意识淡薄。

5.账外账普遍存在。

6.银行给定的信贷指标不合理,导致企业不造假,不能适应要求。

四、中小企业现状与审计准则要求的差异造成的审计困境

1.成本与效益配比性差

会计 师事务所执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后,在对中小企业客户审计中,普遍增加了审计工作量和审计成本,但审计收费却没有得到同步增加。新的审计模式扩大了注册会计师关注的范围,注册会计师在风险评估阶段显著增加了工作量,按审计人员耗费的审计时间计算,风险评估约占全部时间时间的60%,审计成本不可避免地有所增加。

2.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程序流于形式,无法鉴别出风险点

由于本文前段所述中小企业固有的客观现状,对按风险导向准则进行审计来说,可以索取的直观的风险评估资料无法取得。多数企业缺乏文字的全面管理制度,虽然对实物的控制较强,但由于没有可以准确描述的方法,致使很难形成审计底稿,即风险评估很难规范进行。注册会计师在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全国及各地区、各行业市场、生产、经营方面的数据库,风险评估缺乏客观依据,全凭想象;同时审计人员经验不足,没有成熟的风险评估方法,加上评估所需的信息资料不完整,影响了注册会计师积极探索风险评估方法的热情,按行业惯例完成审计任务与在风险导向审计条件下相比时间紧迫,导致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程序流于形式,无法靠信息资料鉴别出风险点。

3.依靠经验分析鉴别风险点,识别的重大错报风险无法与实质性程序相联系

对中小企业来说,按其现状依照审计准则规定的风险评估程序很难鉴别出风险点,但注册会计师凭经验,结合客户报表、客户实际存在的问题可以分析出风险点。由于中小会计事务所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审计模型和规程,注册会计师在设计实质性程序时,很大部分没有确立审计目标与认定的对应关系表,没有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及重大错报风险,按照既定的审计模型和规程来设计控制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在设计细节性测试时亦没有考虑样本量及选样方法的有效性。这就影响了对风险评估结果的合理利用,客观上影响着注册会计师积极进行风险评估的热情。

4.控制测试形式化

由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不规范,甚至根本无法用准则语言去描述内控弱点,或者明显看到是缺陷,但却起着重大作用,例如老板娘任出纳、兼采购、兼保管,从资产安全角度考虑,内控无缺陷,但从对会计报表错报的舞弊风险考虑则风险较高。客观上造成注册会计师在实施控制测试过程中,大部分无法用现有标准底稿书面记录控制过程,对测试的方法选择上准则规定与中小企业的实际状况差距较大,用现成的准则去套很难总结出内控弱点。从而也只能形式上做出控制测试,难以形成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五、做好中小企业审计需要考虑的应对措施

1.按审计准则要求,结合各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好风险评估工作

(1)风险评估是解决诸多中小企业审计出现问题的良方。

风险导向审计的重点是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把单个的审计对象的各项经济数据置于整个市场经济的群体数据中,通过单个数据与整体中同类个体差异原因分析,来确定被审计个体的经济数据是否偏离正常数据,即是否有错报风险。从而判断可能的错报,进而考虑应采取的审计措施。无论被审计个体情况如何特殊,只要其经济数据偏离正常范围,又无可靠证据支持的即是审计风险,这样就将所有被审计单位的问题统一归结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数据问题,指标异常,无合理理由就是错报风险。用审计方法处理掉审计风险,就完成了审计任务。

(2)风险评估不是机械的执行程序。

在审计中在审计准则的框架下,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审计计划,执行合理有效的审计程序,而不是机械的按照准则要求制定审计计划,执行准则规定的程序,这是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辩证法之间的区别,可悲的是,我们的大多数审计人员,甚至是执业质量检查人员,只会机械的按照准则要求对照书本上的程序去检查,而不会重新进行风险评估,以确定审计应该执行的程序和方法。这样死板的管理方式,背离了风险导向审计理念的初衷,必须坚决摒弃,并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2.完善审计的内、外部法制环境,

加强法律和监管制度的建设。DeAngelo(1981)认为规模越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越高。因为如果要出现了审计失败,大规模会计师事务所的机会成本会更大。会计师事务所机会成本的产生来自于监管机构和法律的严格要求。在国外成熟的审计市场中,一旦被发现出现了审计失败现象,会计师事务所就要付出高额赔付或者倒闭的重大代价。而在我国相对“宽松”的环境下,会计师事务所付出的代价要远小于在发达国家执业失败付出的代价

3.加快行业信息库建设,为风险评估提供信息支撑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不仅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还高度重视对非财务数据进行信息的再加工,并在分析的过程中充分借鉴现代管理方法,从而使评估结果之间的相互印证更加可靠,从而提高财务舞弊的识别能力。注册会计师执行风险评估程序,充分了解被审单位整体经营环境,然后针对不同的客户,客户不同的风险领域,设计个性化的审计程序。为此,会计师事务所必须依赖功能强大的信息库,目前我们可以高兴地看到中注协的数据信息库正在紧张建设中。我们热切的希望其尽快投入运营。

4.加强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学习,提高审计人员素质。积极适应风险导向审计理念

积极推进风险导向审计理念的应用,需要全体注册会计师同仁的共同努力,深刻领会风险导向审计的精髓,熟练掌握其方法,不仅需要法治环境、政策支持,也更需要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加强学习,自觉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发展的需要。

六、结语

中小企业审计工作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工作开展过程中不能采用套用其他审计方式进行审计,而需要结合其特点采用对应的审计方法,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正好满足了这一需要。因此,在中小企业审计工作中,应该对该方法加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篇8

1引言

风险管理系统是一个对外应用系统,从最初的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和单元测试、综合测试和系统的部署、上线及培训,在这一套完整的系统设计开发中,贯穿了面向对象的方法和思想。本文以贵阳市风险管理系统为例,概述一下整个软件项目开发的全过程。

2 风险管理系统开发过程

风险管理系统是于09年10月份正式开始启动的,客户方派出了10名左右的业务人员与我们做需求分析的讨论。在一开始,双方主要是学习《风险管理实施方案(试点)(“二・五・一”系统工程)》指导文件的精神,评估项目的规模和拟定开发的大体框架。经过一个多月的讨论,初步规划出了风险管理系统的整体框架图,如图2.1所示。

图2.1 贵阳市风险管理系统顶层功能结构图

2.1 需求分析阶段

在一开始的时候,对整个风险管理系统,根据“二・五・一”文件整体划分为2大类,执法风险管理和尊从风险管理。将文件中的94条遵从风险和200条执法风险一一梳理,提取能够用计算机在现有的征管系统和税收管理员平台中抓取的风险点并根据业务需求划分为申报征收、登记发票类、税收减免类、计会统票类、稽查法制类、5大类。最后经双方讨论,在原有的业务需求上增加一些功能点,包括纳税户风险评估、遵从风险的事前风险、风险特征库的信息查询和执法案例库的查询形成了最终的一个风险管理的顶层用例图和最终的需求文档,图2.2为顶层用例图。

图2.2 风险管理系统顶层用例图

在需求文档中,以用例为驱动,描述了该风险管理系统的大体功能实现。此时已经是经过了2个多月的反复修改和讨论。系统的大体结构模型已经出来,接下来就是设计阶段。

2.2 概要设计阶段

在概要设计阶段,主要工作就是数据库层的设计,确定系统框架,划分功能模块。概要设计阶段的进度主要取决于需求阶段对系统设计的整体把握情况,同时在更深入的设计中也会暴露出在需求分析阶段的盲点和不足,需要返回到需求设计阶段再讨论再分析,可以说这是一个迭代的过程。这里以绩效考核这个小功能模块为例来看一下概要设计的内容。

在概要设计之初,根据系统总体功能结构图,划分功能模块,在接下来的每一个设计阶段都以功能模块为单位形成对应的设计文档,最后整合成整体的设计文档。绩效考核的概要设计文档包括六个方面:模块结构图、模块功能描述、模块用例图、模块类图、数据字典和收集到的原始表单。其中收集到的原始表单不一定每一个功能模块的概要设计文档中都必须有,只有在业务需求中提供了表单的才将原始表单的表样附加在概要设计文档中。原始表样对我们后台数据库的表结构的设计也有一定的帮助。在概要设计文档中最重要的就是用例图及用例说明和类图设计及数据字典:用例图是系统功能的一种图形化的模拟,通过用例图及辅助的用例说明,可以确定系统的主要实现功能和使用该功能的用户,也就是常说的角色权限的划分,这些都必须在用例图中体现出来;类图设计和数据字典主要是后台数据库的设计,在实际的数据库中需要哪些表或视图,基本上类图中的每一个实体类对应的就是数据库中的表或者视图,数据字典是对数据库中将要使用的表结构的分析,包括表的字段名(字段的中文名和英文名)、字段的长度、字段的属性等都有定义,方便在详细设计阶段设计表结构。同时在类图中也体现了表之间的关系,主、外键关系,关联关系,对我们下面的建表也有指导作用。

图 2.3 绩效考核用例图

图2.3描述的是绩效考核用例图的,绩效考核模块一共有两个用例,每个用例有前置条件,表示该用例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对用例的描述,主要是介绍该用例实现的业务功能,用例的行为者是指使用这个用例的用户和角色,行为者是为了系统部署以后对用户权限的划分,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系统的安全使用,后置条件描述的是该用例发生以后系统会产生的数据流向以及系统的下一个状态。

图2.4是绩效考核类图,用例图从业务角度描述的是系统的功能,而类图是从数据结构的角度描述系统的内部数据结构,用例图和类图都是面向对象分析方法中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

图 2.4 绩效考核类图

绩效考核类数据字典

序号 字段中文名 字段英文名 属性 字段长度 方式 备注 说明

1 考核ID KHID Varchar2 13 自动生成 序列 系统调度时生成

2 市局ID SWJBM Varchar2 6 自动写入

3 区县局ID QXJBM Varchar2 10 自动写入

4 税务所ID SWSBM Varchar2 11 自动写入

5 风险点数量 FXDSL Number 9 系统统计 系统调度时生成

6 税务登记户数 SWDJHS Number 10 系统统计 系统调度时生成

…… ……

30 严重级风险未处理数 YZWCLS Number 系统统计 系统调度时生成

2.3 详细设计

在经过需求分析和概要设计阶段以后,系统的雏形已经基本形成的,进入详细设计后的主要工作就是建表和界面设计。建表需要统一,一般有1―2个人协作完成,这样数据表及表间的关系比较清晰明了,建表完成以后,将表的表名和建表语句分发给各个功能模块的设计小组;其次就是界面设计,界面设计的方法有很多种,一般采用的是在WORD文档中用表格和颜色来设计界面图,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界面的控件和按钮,这里还是以绩效考核模块为例来说明详细设计的主要任务。详细设计文档包括功能模块设计的相关数据集,该模块与其他模块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相互调用,如果有相互的调用关系,模块小组之间还必须对界面上的功能以及表结构统一规划,相互沟通;详细设计文档中最主要的就是用户界面的详细设计,这一部分又包括:界面结果或菜单结果,这个主要是为了最终系统整合时的系统菜单栏的设计服务;其次是用户界面图,用户界面图不但有每一个页面的设计图还对应有该页面的界面处理流程和界面约束描述;最后就是用户界面和模块关系表,这个关系表体现的就是页面之间的跳转关系,图2.5是绩效考核菜单结构图。

图2.5 绩效考核菜单结果

图2.6 县(市、区)局绩效考核成绩查询页面设计

图2.6是一个页面效果图,描述的是县(市、区)局绩效考核成绩查询页面设计图。

在详细设计文档中以页面为单位,对每一个页面的设计风格、页面上使用控件的名称以及点击控件后的触发事件都有详细的描述设计,包括数据控件使用的哪一个数据集的哪一个方法,方法的SQL语句在这个文档里都体现出来了,这样在后面的编码阶段就只需要根据详细设计编码实现就可以了。

2.4 编码和单元测试

编码和单元测试是整个系统设计中相对简单的环节,当然这个前提是需求分析,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已经做得很完善的情况下,如果前面的三个环节有一个没有分析全面,那么编码阶段就可能出现表设计不合理,某些功能的实现与设计有出入,需要重新回到设计阶段,甚至回到需求分析阶段,这些都会导致项目进度的滞后,使软件系统不能如期的交付用户验收使用。在做编码的同时,程序开发人员也充当了测试人员的角色,此时的单元测试与编码是在一起完成实现的。

2.5 综合测试

一个高质量的软件必须有充分的测试,整个系统开发完成以后,将各个功能模块整合还一起形成一个最初的测试版本,这是就需要测试人员经行大量的测试,在风险管理项目中主要是进行白盒测试,测试一般包括:单元测试(这个测试我们需在编码阶段完成)、集成测试;在综合测试阶段主要就是集成测试,大概要经行3―5轮的反复测试,最初的测试主要是功能测试,然后是用户级的测试,包括测试界面的友好性和界面风格的统一等等。最后是压力测试,压力测试一般是用作系统的性能测试,测试系统的性能瓶颈和系统部署的硬件设备的最低配置要求,这些都可以用压力测试来实现。

2.6 系统的部署上线和培训

系统开发出来,经过综合测试合格以后,就需要将整个系统从开发环境移植到实际使用环境中进行用户使用测试,在这一过程中也会暴露出系统的各种问题,需要开发设计人员及时对系统进行修改调整,当然这个调整时小规模的调整,系统在真实环境中运行一段时间,需要观察系统的稳定程度,其中也可以穿插有客户的用户测试,压力测试以及系统的操作使用的培训,如果运行稳定无误,客户验收合格,整个项目开发才宣告结束。

3 结语

篇9

一、会计电算化和内部控制的概述

会计电算化是指将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会计业务处理工作中,应用会计软件指挥各种计算机设备替代手工完成手工很难完成,甚至无法完成的会计工作的过程。

内部控制是单位在会计工作中为维护会计数据的可靠性、业务经营的有效性和财产安全完整性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组织措施、管理方法、业务处理程序等控制措施的总称。

二、电算化会计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面临的新风险

1.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

这种数据安全的风险来自于两方面,一是企业内部人员。会计人员可能利用特殊的授权文件或口令,获得某种权利或运行特定程序进行业务处理,例如会计人员被人收买,非法取得他人口令,利用他人权限,虚构、修改、删除业务数据,通过在经济业务录入前或加入期间对数据做手脚来达到个人目的。二是网络黑客。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信息共享性给网络黑客以可乘之机,会计信息被置于强大而又普遍的网络中,通过开放的网络实现传递,使得以往那种针对计算机机房而设计的保险箱式安全措施不再适用,企业财务信息有可能被截取、篡改、泄露甚至删除。

2.数据错误的连续性风险

在电算化会计环境下,大部分处理由计算机完成,会计人员无法参与和控制,控制效率低,审查复核等控制措施被削弱,甚至消失。财务分工主要是通过设置口令或密码来赋权,确定各岗位财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口令或密码存放在计算机系统中而不像印章那样由专人保管,一旦被人窃取或破解,便会带来巨大的隐患。

3.授权方式的改变带来的控制风险

在电算化会计环境下,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取决于应用程序,如果程序发生差错或不起作用,由于人们的依赖性和程序运行的重复性,使得失效控制长期未被发现,从而使系统在特定方面发生差错或违规行为的风险加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就大受影响。这样会使企业对外提供错误的会计信息,导致信息的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决策。

三、应对内部控制新风险的对策

从目前国内开展电算化会计的应用现状来看,大多还停留在一般应用水平上。积极主动的去应对从手工会计到电算化会计而出现的新风险,就是要强化内部控制管理,具体措施有以下种:

1.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具体人员素质控制措施有:①制定员工工作规范,用以引导考核员工行为;②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帮助其提高业务素质,更好的完成规定的任务;③加强考核及严惩力度,定期对职工业绩进行考核,奖惩分明;④工作岗位轮换,通过轮换及时发现存在的舞弊,甚至可以抑制不法分子的不良动机。

2.加强岗位责任制,建立与之配套的内部控制机制

制定相应的操作权限控制制度,明确职责分工,保持不相容职能的分离。建立科学严密的电算化系统的组织机构,完善组织控制体制,根据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合理地进行岗位分工,明确岗位职责,有计划地进行岗位轮换,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3.完善系统操作环境管理和控制系统

操作环境包括系统操作过程以及系统的维护。完善的会计电算化操作控制制度应具有以下四方面:一是为保证信息处理质量,应制定上机守则与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二是明确上机人员操作会计软件的内容与权限;三是完善上机日志并派专人保管;四是操作人员离开前应执行相应命令退出会计软件,非授权人员不得随意操作会计软件。系统维护包括软件维护和硬件维护。进行软件维护应做好系统初始化维护、正常运行维护、故障性维护和管理性维护等几个方面。硬件维护主要包括:①定期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②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硬件故障要及时进行故障分析并做好记录。

4.加强计算机环境的安全控制

在实际操作中的具体措施有:①保证机房设备安全的措施,如机房防火、防震规定;②对进入机房的人员进行严格审查;③会计数据和会计软件安全保密的措施,如数据备份规定及不能在计算机上玩电脑游戏的规定;⑤修改会计核算软件的审批与监督制度。

5.强化内部审计控制

具体措施包括:①审计人员: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加大对审计人员的高层次培训②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审计。③监督数据保存的安全性、合法性,防止非法删除,修改历史数据等现象的发生。④对系统运行各环节进行检查,防止存在漏洞。

6.加强网络安全控制

可采用的安全技术有:访问控制技术(如防火墙技术)、数据签名技术、认证技术、虚拟专用网、数据加密技术(如数据签证、认证信息的加解密、数据的加解密)。

四、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电算化会计的普及将越来越广,内部控制的风险也会相应的变化,只有深刻认识到这些风险,主动地去适应这种变化,才能在传统控制观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会计电算化技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开展内部控制的创新工作,不断探索新形势新时期下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新思路、新机制,为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提供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薄兆阳.企业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研究.河北煤炭.2009(3):63.

篇10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eugenol-containing and resin-containing endodontic sealers on the bond strength of fiber posts using different strategies of root canal irrigation. Methods Forty-eight mandibular premolars were endodontically treated. The specimen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endodontic sealers. Group A used Endofil (eugenol-containing endodontic sealer), and group B used AH-plus (resin-containing endodontic sealer). After post space preparation, each group was randomly assigned into three subgroups according to the strategies of root canal irrigation (eight premolars in each subgroup). Group A1 and B1: 0.9%NaCl irrigation; Group A2 and B2: 17% ethylene dia-mine tetraacetic acid (EDTA)+5.25%NaClO+0.9%NaCl irrigation; Group A3 and B3: ultrasonic agitation associated with 17%EDTA+5.25%NaClO+0.9%NaCl. One week after the cementation of fiber posts using RelyXTM Unicem, a push-out test was performed to measure the bond strength of the posts. 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root canal surface was examined under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Results The bond strengths of the six groups were as follows: A1 (7.96±2.23) MPa, A2 (9.95±2.89) MPa, A3 (18.88±3.69) MPa, B1 (11.41±3.71) MPa, B2 (14.00±4.04) MPa, and B3 (19.14±3.27) MPa. Statistical analysis revealed a significant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dif-ferent endodontic sealers and the strategies of root canal irrigation (P

17%EDTA+5.25%NaClO+0.9%NaCl. No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between the two sealers when using 17%EDTA+5.25% NaClO+0.9%NaCl combined with ultrasonic irrigation.

[Key words] endodontic sealer; root canal irrigation; fiber post; bond strength

纤维桩脱落是桩核冠修复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影响纤维桩粘接强度的因素很多,其中根管封闭剂及桩道预备后清洗方法对纤维桩粘接效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目前,对于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丁香酚类根管封闭剂是否会降低纤维桩的粘接强度存在着较大的争议[1-4]。根管清洗液可去除玷污层,开放牙本质小管,为纤维桩提供一个适宜的粘接界面,但根管清洗能否消除丁香酚类根管封闭剂对纤维桩粘接的潜在不利影响,以及不同清洗方法之间有无差异还少有研究。本实验旨在研究丁香酚类与树脂类根管封闭剂在使用不同根管清洗方法时对纤维桩粘接强度的影响,同时探讨两因素的交互作用,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Endofil根管封闭剂(PD公司,瑞士),AH-Plus根管封闭剂(Dentsply公司,德国),0.9%NaCl溶液(山东新华制药有限公司),17%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 diamine tetraacetic acid,EDTA)(北京化工厂),5.25%NaClO溶液(天津市福晨化学试剂厂)。RelyXTM Unicem树脂粘接剂(3M公司,美国),Glassix玻璃纤维桩(Nordin公司,瑞士)。P5超声波治疗仪(Satelic公司,法国),电子万能试验机(Instron公司,美国),Nanosem430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FEI公司,日本),SMZ体视显微镜(Nikon公司,日本)。

1.2 方法

1.2.1 根管治疗 选取因正畸拔除的单根管且根尖发育完全的下颌前磨牙48颗,要求牙体无龋坏,牙长18~22 mm,横径大于4.5 mm。将样本牙置于4 ℃的0.9%NaCl溶液中保存。水冷却下自釉牙骨质界冠方2 mm处截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4颗:A组为Endofil封闭剂(丁香酚类)组,B组为AH-plus封闭剂(树脂类)组。采用逐步后退法将根管预备至40号,牙胶尖冷侧压法充填。拍摄X线片,要求根管充填完善,达标准者用玻璃离子暂封根管口,置于37 ℃的0.9%NaCl溶液中保存1周。

1.2.2 纤维桩粘接 使用纤维桩配套钻逐级进行桩道预备,保留3~5 mm根尖封闭。根据不同根管的清洗方法,A、B两组各分为3个亚组,每个亚组8颗。A1、B1组:20 mL 0.9%NaCl溶液清洗,A2、B2组:5 mL 17%EDTA+5 mL 5.25%NaClO+10 mL 0.9% NaCl溶液清洗,A3、B3组:5 mL 17%EDTA+5 mL 5.25%NaClO+10 mL 0.9%NaCl溶液+超声清洗。

根管清洗后,每组选取6个样本,采用RelyXTM Unicem树脂粘接剂将直径1.2 mm纤维桩黏固于根管内。粘接剂凝固后将样本置于37 ℃0.9%NaCl溶液中保存1周。

1.2.3 薄片推出实验 将实验样本用自凝树脂包埋,使用内圆切割机垂直牙根长轴切割成6个厚1 mm的薄片。按桩道部位以2片作为1组,分别记为根颈组、根中组、根尖组。将薄片置于万能试验机下进行薄片推出实验,加载头直径1 mm,加载时只与纤维桩接触,加载速度1 mm・min-1,使桩沿根尖至根颈方向脱位。将应力―时间曲线上波形陡降处的值记为最大破坏载荷F,计算试件内纤维桩的粘接面积S=

dπh(其中d为纤维桩直径,h为试件厚度)和粘接强度P=F/S。

1.2.4 粘接破裂模式观察 体视显微镜下放大40倍观察纤维桩脱位后粘接界面的破裂模式。

1.2.5 根管内壁SEM观察 将每组剩余的2颗样本沿根管长轴颊舌向劈开,乙醇逐级脱水,干燥,喷金,SEM观察根管内壁表面形态。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6.0软件包对粘接强度进行三因素方差分析及Turkey检验,检验水准为双侧α=0.05。

2 结果

2.1 纤维桩粘接强度和统计分析结果

6组纤维桩粘接强度见表1,对根管封闭剂、清洗方法及桩道部位对纤维桩粘接强度的交互作用分析见表2。经三因素方差分析,根管封闭剂、根管清洗方法和桩道部位均可影响纤维桩的粘接强度(P

0.05),根管封闭剂与根管清洗方法之间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P

篇11

一、工程建设项目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是建设工程建设项目投资风险应对的一个重要措施。在实际建设工程建设项目中,经判断,该建设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具有较大发生概率的风险时,建设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商就可以采取风险回避的方法使自己免遭风险损失。在回避风险时,应注意下列几方面问题:

1、当风险发生概率比较高、后果比较严重,并对风险的认识比较充分时,采用回避风险方法会获得良好效果。

2、不是所有的风险都能采取回避方法,例如自然灾害、自然死亡等是不可回避的。

3、回避了一种风险还有可能会产生新的风险。例如采用优质原材料代替劣质材料可避免质量风险,但同时有可能产生成本风险。

二、工程建设项目风险转移(分担风险)

建设工程建设项目投资风险转移在投资风险应对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投资风险转移,投资风险并没有减少,但是风险承担者发生了变化。实行转移风险的策略要遵循两个原则:必须让承担风险者得到相应的报答,如保险费;对于各个具体风险,谁最有能力管理就让谁分担。

采用这种应对策略所付出的代价大小取决于项目风险大小。当项目的资源有限不能实行减轻风险和预防风险策略,或风险发生频率不高,而潜在的损失或损害很大时,就可采用此应对措施。转移风险只是将管理风险的责任转移给另一方,它不能消除风险。在财务风险应对中,转移风险责任是最为有效的方法。

三、工程建设项目风险减轻

相对于风险回避而言,风险减轻措施是一种积极的风险处理手段,它是指投资主体对不愿放弃也不愿转移的风险,通过降低其损失发生的可能性,设法将某一负面风险事件的概率或其后果降低到一种可以承受的限度[1]。在减轻风险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策略:

1、对于已知风险,项目团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以控制,可以减少动用项目现有资源使风险减少。如通过压缩关键活动的时间来减轻项目的进度滞后的风险。

2、对于可预测风险,可以采取迂回策略,将每个风险都减少到项目利益相关者可以接受的水平上。例如政府投资的公共工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削减项目预算的风险。

3、对于不可预测风险,要尽量使之转化为可预侧风险或已知风险,.然后加以控制和处理。在对项目实施减轻策略时,最好将项目多种风险中的每一个风险都减轻到可接受水平。具体风险都减轻了,则投资项目整体失败的概率就会减少,而成功的概率就会增加。实施减轻策略时,应设法将已识别的那些可预测或不可预测的风险变成已知风险。这样,项目管理班子就可以对风险进行控制,动用项目的资源来减轻风险。

四、工程建设项目风险自留(自留风险)

建设工程建设项目投资风险自留也是建设工程建设项目投资风险应对的一种常用措施。接受风险是指项目班子可以把风险事件的不利后果自愿接受下来自己承担风险导致的所有后果。接受风险有主动和被动之分:

1、主动接受是指当风险实际发生时,马上启动执行在项目风险管理规划已经准备好的相应的风险应急计划;

2、被动接受风险是指在风险事件造成的损失数额不大,不影响项目大局时,项目班子将损失接受下来,列为项目的一种费用,当采取其他风险规避方法的费用超过风险事件造成的损失数额时,可采取自留接受风险方法[3]。

五、工程建设项目风险分散

在建设工程建设项目投资风险应对中,有时还会用到投资风险分散策略。风险分散介于风险自留和风险转移之间,属于风险转移的策略范围[2]。风险分散指风险承受主体的多元化,将本来由一个主体承担的风险分成几个主体同时承担,达到降低风险损失的目的。当然,风险利润也随之分散。例如,一个投资项目需要资金,可以由某个投资商投资。风险分散则要求由若干个投资商联合投资,组成合资企业。一方面。一旦合资企业遭到损失,由大家共同承担,所受损失也能承受得起;另一方面,由于实行董事会决策,集合了大家的智慧,企业决策失误降低,经营风险也随之下降,起到了分散风险的目的。

在建设工程建设项目实践中,风险应对的各种策略都是组合使用的,一部分风险较大的项目,可能一开始就被回避;另一些被业主、承包商所接受的项目中,分散、自留、保险、合同转移、风险减轻等策略,都应随时间、环境、条件的不同,分别采取不同的策略。

参考文献

篇12

通过采取座谈、调查问卷、查阅档案、实地观察、咨询外部专家、官方媒体等方式,收集分析业务风险节点、操作风险节点(如流程、系统、人员等)、执法风险节点、决策风险节点等相关信息,以及内外部审计和各类专项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整改情况、违规案件、媒体和网络负面报道等历史数据,全面分析对象存在的各类风险,对各类风险节点中影响对象目标实现的主要风险事件进行深入研究以求获得较为准确的结论。

(二)风险评估。

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对所收集的大量的详细数据资料加以分析,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

1.客观评估。根据历史上风险实际发生统计数据或是大量的试验来估测。

①将一个已发生风险事件分解为若干个环节,通过分析计算各环节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数量来估测此类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

②通过对重要项目或重要业务流程进行足够量的模拟试验,统计出此项目或重要业务发生风险事件的概率。

2.主观评估。根据个人经验、预感或直觉而估测某项目发生风险的概率,属于主观判断。主观估测包括以下流程:

①根据识别风险的性质组成专家组。专家组成员由熟悉机构或项目风险因素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专家、有经验的工作人员组成。

②由每个工作组成员使用书面形式将自己的分析估测反映出来。

③整理汇总工作组成员意见,特别是汇总意见分析情况。

④工作组讨论并分析意见分歧的原因。重新分析某一变量可能出现的次数或范围和各环节点出现问题的概率,如此重复进行,直至工作组成员意见一致。从而估测出此项目发生风险的可能及损失程度。

(三)风险应对。

根据风险分析结果确定风险应对策略,明确具体的应对措施,制定风险应对方案。

1.风险应对策略。

①在业务运行和管理活动中通过适当的方式方法或措施避免风险的发生。

②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方法将风险概率降到最小、风险程度降到最低。

③采取保险等方式将风险转移给专门的机构或部门。

④对于可接受的风险,应密切关注其发展变化情况并及时向上级行报告。

2.剩余风险控制。对实施风险应对策略后所有的剩余风险进行持续监控,定期形成剩余风险监控报告,并及时纠正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风险应对实施后的剩余风险水平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充分考虑风险应对策略实施可能产生的新的风险,并有相关提示及处理措施,使之可控或可接受。

3.历史分析。定期对风险识别与应对过程形成的文件和记录如风险分析报告等进行分析,归纳风险管理历史规律。

二、基层人民银行风险识别与应对的不足与困难

(一)操作困难:强化风险评估与信息沟通阻滞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渠道不畅。人民银行内部及与外部之间未能实现有效的沟通联系协作制度,且报送风险信息资料单一,不能动态反映风险管理现状。二是信息处理手段落后。风险识别、估测、应对工作尚处探索阶段,系统化、专业化、标准化水平并不高,由于缺乏科学的评估标准,对风险环节的识别估测主要依赖定性分析与经验判断,存在定量分析不够、风险大小估测不准等问题。三是应对机制建设滞后。风险信息交流仅仅依靠前期准备阶段收集信息资料或进行临时流,手段匮乏,导致风险管理综合分析监测评价系统建设滞后。

(二)机制困境:风险应对机制灵活与监督机构僵化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人民银行管理风险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良好的监督约束机制。内审部门发挥着主要的内部监督作用,但实际由于内审机构没有很强的独立性,监督能力往往会受到管理体制以及外部干预等因素的影响,监督作用不能够得到全面的发挥。一些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内审部门只是流于形式,独立性缺失,行使具体的监督职能时显得力不从心,更无法把监督机制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三)管理困惑:风险意识增强与人员队伍老化的矛盾。内审队伍的整体素质存在“短板”,知识面不全,综合能力不高,缺乏风险管理方面的专门培训,专业知识更新慢,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套用老文件、老办法来处理新情况、新问题,对新风险的掌控能力差,造成内审人员素质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以致在审计检查中底气不足,难以发现深层次问题。

三、完善基层人民银行风险识别与应对的建议

风险应对是根据风险估测结果和风险管理目标,选择最佳的风险管理策略和方法并加以实施的过程。

(一)风险应对策略。

对风险状况所作的估测报告,应提出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一是在制定风险应对措施方面,要依据风险分析和估测情况,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实际,按照内部控制合理性原则,明确具体控制措施,在业务运行和管理活动中通过适当的方式方法或措施避免风险的发生,或者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方法将风险概率降到最小,将风险应对措施实施后的剩余风险水平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二是不同业务风险环节采取的风险应对策略也不相同,具体包括:从制度和流程设计上对各类风险进行静态控制,如建立双人复核制度、三级审批制度、重要岗位轮换制度等;从本单位的自我监督上对各类风险进行动态控制,如定期开展本部门或上级行的业务检查监督、审计部门开展的履职和专项审计等;还有从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上对各类风险进行结构控制等。三是充分考虑风险应对措施实施后可能产生的新的风险,做出相关提示及处理措施,使之可控或可接受,密切关注其发展变化情况并及时向上级行报告。

(二)风险动态应对模型。

在进行风险估测的时候,结合自身的情况,建立恰当的风险估测模型,对风险产生的原因及条件进行动态跟踪控制。将各类风险节点在控制系统中进行标明,阐明其特征、控制要素,对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予以明确,一旦发现有越界的行为,即对其进行及时的控制,尽可能的把损失降到最低。

1.制作样本。

①将已知风险编写为文档。通过编写风险陈述和详细说明相关的风险背景来记录已知风险,相应的风险背景包括风险问题的何事、何时、何地、如何及原因。

②根据历史上已确认的风险事件,进行详细陈述,并将发生风险的原因条理化说明,特别要深入分析风险事件与产生风险的条件之间的关系,条件变化与风险概率及损失度的关系,形成典型样本,作为今后此类项目审计的启示录。

③对于风险节点中未发生风险事件的项目,根据主观估测的结果,编写风险预测样本,详细说明风险条件变量的变化情况。

2.交流汇总。将所有已发生风险和未发生风险的估测样本材料通过某个平台进行交流和共享。

①面对面的交流。通过召开研讨会、座谈会将各单位编写的风险事件样本材料进行沟通讨论,达成一致意见,形成风险模型。

②书面交流。通过刊物和邮件系统征集对某类风险事件或某风险节点的估测论点进行汇编,交流共享。

③根据风险节点的内容,设计一套风险样本数据库。所有员工都可以将自己的观点根据不同的类别输入其中存储,作为一个专门为风险管理服务的共享平台。

(三)风险识别与应对的辅助措施。

1.强化人员素质的提高在风险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如何把技术和人有效运作于人民银行风险识别与应对,使工作的价值得到增加,使工作的效率得到提升,从而减少和控制风险,很明显人员素质的提高是第一要素。要提升员工的风险意识和职业技能,采取多种形式的培训,促进人民银行员工的风险意识以及职业技能不断提高,在各项业务管理与操作中,最大限度减少技能缺失、责任淡薄、行为随性所造成的风险。

篇13

建筑消防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受各种各样不确定的因素的干扰,使整个消防工程的进度、质量、安全以及费用等在可控范围之外。因此,对建筑消防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估,进而如何应对和监控这些风险是我们必须面对和重视的问题。

一、建筑消防工程风险

(一)风险与风险的分类

建筑消防工程风险是在工程目标规定的条件下,该目标不能实现的可能性。

建筑消防工程风险按来源分可分为自然风险和人为风险;按风险对象分可分为财产风险、人身风险和责任风险;按影响范围分,风险也可分为基本风险和特殊风险等。

(二)建筑消防工程风险的特性

建筑消防工程风险具有下列特性:

1.建筑消防工程风险的客观性。建筑消防工程的风险始终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冲突,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建筑消防工程风险的不确定性。风险事件是否发生、何时发生和发生后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均是不确定的。但人们可以根据历史数据和经验,对其做出一定程度上的分析和预测。

3.建筑消防工程风险的可变性。当风险因素发生变化时,就会引起风险的可能性、风险的后果等发生变化。

4.建筑消防工程风险的阶段性。它包括潜在阶段、发生阶段和后果阶段。

二、建筑消防工程风险识别

建筑消防工程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步。风险识别是要确定在工程项目实施中存在哪些风险,这些风险可能会对工程产生哪些影响,并将这些风险及其特性归档。

(一)风险识别的原则

在风险识别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⑴先怀疑,后排除;⑵排除与确定并重;⑶由粗及细,由细及粗;⑷严格界定风险内涵并考虑风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⑸必要时,作实验论证。

(二)风险识别的过程和方法

建筑消防工程的风险识别方法往往是经验数据资料分析、风险调查、专家咨询和实验论证等方式。在经验数据资料分析中,要注意对类似建筑数据的收集,包括过去建设过程中的档案记录、工程总结、工程质量、工程验收资料与安全事故处理文件等,找出相关的参考数据。在风险调查中,通过风险分解的方式,建立建筑消防工程初始风险清单。在初始风险清单建立后,仍需根据建筑工程自身的特点进一步识别风险,并在实践中做出必要的修正和补充。专家咨询一般可召集有关专家开会,对特殊建筑的消防方案提出各自的意见,也可采用问卷式调查,在独立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再由风险管理人对专家发表的意见加以归纳分类、整理分析。

三、建筑消防工程风险应对与风险管理

建筑消防工程常用的风险应对策略和措施有: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缓解、风险自留和风险利用,以及这些策略的组合。

(一)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就是以一定的方式消除风险或消除风险产生的条件,或者保护工程的目标不受风险的影响。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风险规避从源头上消除风险,是一种最彻底的消除风险影响的方法。

1.风险规避的方式

风险规避的方式有如下两种:(1)规避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2)规避风险事件发生后可能有的损失。

2.风险规避计划系统

在建筑消防工程中,风险规避计划系统可由预防计划、灾难计划和应急计划三部分组成。

3.风险规避的局限性

风险规避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在某些条件下,风险规避会丧失一些机会或阻碍创新。(2)风险规避受信息的制约较大,当风险识别和风险估计还没有充分把握时,风险规避的策略会受到很大的影响(3)采取风险规避的策略有时不太现实,付出的代价比较昂贵,回避风险的同时也失去了一些从风险中获得收益的可能性。

(二)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将某风险的结果连同风险应对的权利和责任转移给他方,是由各方承担风险。转移风险仅将风险管理的责任转移给他方,并不能消除风险。风险分担的原则是:任何一方风险都应由最适宜承担该风险或最有能力进行风险应对的一方承担。因此,符合这一原则的风险转移是合理的,各方可取得双赢或多赢的结果。

(三)风险自留

风险自留亦称风险接受,时一种由工程主体自行承担风险后果的一种风险应对策略。它不改变建筑消防工程风险的客观性质,即它既不改变工程风险发生的概率,也不改变工程风险潜在损失的严重性。风险自留是一种风险财务技术,明知有风险而不去控制。风险自留用于残余风险的处置,面对众多的风险,总会有一些难以把握的风险及造成的损失,工程的主体自己承担或保留。

(四)风险利用

风险利用是建筑消防工程风险应对更高的一个层次,它主要针对一些投机性质的风险,通过对风险的把握和驾驭,可以化不利的后果为发展机遇。

(五)建筑消防工程风险管理决策

建筑消防工程风险管理决策,就是风险管理者在占有一定的信息基础上,从若干可能实施的方案中,通过分析、评价和判断,选出满意的方案。

四、综合评价

建筑消防工程风险管理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过程,仅仅对其中的每个步骤进行研究是不能满足建筑消防风险工程管理的需要的,它需要管理者将从风险识别直至风险应对的每个步骤融合成一个整体,综合运用消防工程学、风险管理学、统筹学、经济学、保险学等多种知识进行管理和决策。

(一)风险评估方法选择

风险评估方法的选择将会最终决定风险应对方式的选择,根据不同类型的工程和风险,风险评估方法也有所不同。

(二)风险应对方式选择

风险应对方式的选择是与风险评估紧密相连的,风险评估的结果直接决定了风险应对方式的选择。不同类型的风险要选择最适合的风险应对方式,而正确的应对方式的选择,正是风险管理的目的所在。通常最基本的风险应对方式是风险规避,因为风险规避从源头上消除风险,最彻底的消除风险影响的方法。但对于不同的情况也要具体分析。

(三)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

建筑消防工程风险管理的每一个步骤都是十分重要的,前一个步骤是后一个的前提和基础,但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其轻重缓急也要具体的分析。一般来说,对于发展比较成熟的建筑消防工程,由于其风险评估系统比较完善,而且经过了国外多年的经验总结和论证,那么对风险应对方法的选择就比较重要;而对于发展不够成熟的建筑消防工程及其分支系统,其风险评估系统的发展尚不成熟,我国几乎没有一套成型的风险评估体系,也缺少相应的法规,而无法对风险的比较准确的评估,在此基础上所做出的风险应对,其可靠性和有效性是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因此,这种情况下,风险评估就尤其重要。

五、结束语

建筑消防工程风险管理是消防上一个重要的部分,它在整个建筑消防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建筑消防工程风险管理的研究,可以有效的避免或减少建筑消防工程的损失,对消防的性能化设计起着有力的促进作用,为综合消防分析理论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对建筑消防工程管理的过程只是做了初步简单的阐述。

[参考文献]

[1]雷胜强.国际工程风险管理与保险.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2]王卓甫,邱德华.工程项目管理.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

[3]王卓甫.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