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古典文化的精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古典文化的精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古典文化的精髓

篇1

中国古典舞蹈荟萃了戏曲、杂技、武术,而且还吸收了其他舞蹈动作的抽象性而形成了“神形兼备、内外合一、刚柔并济、动静互补、一动俱动的动势。这就是众所周知的中国古典舞蹈“气韵”的特征。它是中国古典舞蹈的精髓,也是传统美学中最为重要的审美元素、古典舞中最为重要的审美范式、与其他门类艺术进行沟通比较的重要语境。

一、中国古典舞蹈的气韵之美,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包括绘画、诗歌、书法等,都是以气和韵结合的运动艺术。在传统文化里,气和韵这两字包含了中国哲学最基本的哲学元素。同时和传统艺术一样,在古典舞蹈中最重要的也正是气和韵这两字。

中国古典舞的气韵之美,要求做到“神形兼备、内外统一、身心并用”。这很好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形写神、传神写照”的古典文化特点。中国古典舞蹈要求气韵的内外统一这正如中国古代哲学讲究的形与神的统一和精气神的统一。例如:太极文化作为《周易》的分支,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我们从舞蹈文化涉及到的艺术学和太极文化相比较,实在难以分出差异。在中国武术太极拳中体现的气韵也正是古典舞蹈的核心内容,然而古典舞蹈的气韵之美还有区别于太极的地方,并且这些是太极无法表现的,可见气韵之美为中国古典舞蹈“情有独钟”,是中国古典舞蹈的生命之源。所以说中国古典舞蹈的气韵之美体现了丰富的中国文化。

二、中国古典舞蹈的气韵之美铸就了舞蹈精髓

中国古典舞蹈之所以成为独具特色的舞蹈,正是因为它具有“气韵”之美这一舞蹈律动的精髓。中国古典舞蹈气韵之美所展示的圆融,就是以深刻的文化背景为依托的。它之所以成为精髓,归根结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它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表里如一的观念。

闻一多先生曾说过舞是生命中最直接、最强烈、最单纯而又最实质的表现。生命的机能是动而舞蹈是有节奏的动,所以说它是生命机能的表演。中国古代每一个文化爱好者都力图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并进入深厚高远的境界,这也是中国古典舞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个境界,正是人们对生命实体存在方式的理解和追求。因此,中国古典舞和传统文化对生命的理解是相同的,都追求生命的精神和境界。所以说中国古典舞蹈的气韵之美,就是生命精神之美,生命律动和活力之美。

舞蹈的灵魂是神,是情,只有情深意远的舞蹈才是最美的舞蹈。要想找到舞蹈的精髓所在,不仅要在律动、节奏、秩序、理性方面突破,更重要的是要寻找舞蹈的生命精神之美,因为“气韵”铸就了舞蹈的精髓。

三、中国古典舞的气韵之美,体现了它浓烈的民族色彩和艺术表现力

中国古典舞是以传统文化理念为核心的,它的气韵之美体现在富有艺术和哲学内涵上。中国古典舞生动的展示出中国的古典精神和民族个性,并塑造出新时代的特征。它和其他的中国传统艺术一样,从内挖掘中华民族的历史优秀品质和文化根源,铸造出独特并充满色彩的艺术形象,让其代表的文化历史内涵再现。中国古典舞在“气韵”的发展变化中是文化的体验,也是生命的体验。

中国古典舞是以中国传统哲学内在为基础,以艺术文化为载体,以自由独立的多元表现方式去展现风土人情的文化语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就是具有中国的、古典的、艺术特征的表现形式。所以中国古典舞从本质上就具备了浓烈的民族色彩和厚重的艺术表现力。获得舞蹈大赛一等奖的古典舞《爱莲说》,是得到观众广泛认可和好评的优秀作品,舞蹈的开端,是以思想雕刻的运动艺术,也是独特的艺术语言,就因为如此生动的舞蹈“气韵”表现力,我们才从中感受到了舞蹈的真正内涵,它的内涵是含蓄的、收敛的、坚韧的。在连绵不断的表演当中,我们深深感受到的是中华民族永不灭的灵魂。

中国古典舞是中国文化直观自身的方式,而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的是舞者对生命的追求、审美情趣和自身的气韵之美。我们要做一个灵魂的舞者,让我们个体的灵魂和民族的灵魂交织在一起,舞动出世间最动人美丽的舞蹈,让我们在“气韵”之美的影响下,我们的灵魂得以升华。

参考文献:

[1]张国安,黄静.从形神说到气韵说的美学史逻辑[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06).

[2]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3]罗斌.中国古典舞蹈的“和”品格[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5.

篇2

戏曲舞蹈是中国戏剧的重要形式与中国古典舞之间有很深的渊源关系。中国古典舞初建阶段,吸收了戏剧舞蹈的精髓,承接戏剧舞蹈的文化精神和舞蹈动作,加快了古典舞的发展步伐,为其建立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1950 年中国古典舞正式命名,并且脱离了戏剧舞蹈的称谓,以自己独特的艺术特性向前发展,也为学院派古典舞发展打下基础。学院派古典舞是在前两个阶段基础上进行完善和发展,也赋予了其新的内容,产生了比较典型和有代表性的作品。回顾中国古典舞的历史经历,我们不难发现,古典舞的发展历程中观念不断变化。

2 中国古典舞蹈艺术的现状

中国古典舞传承着中国的历史文化,延续和保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多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有着明显的变化,却具有强烈时代感。中国古典舞通过不断创新和探索成为当代舞蹈艺术体系一员。但是中国古典舞不可能离开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底蕴。否则将造成古典舞的精髓大量流失,失去本来面目。中国古典舞首先要弘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继承传统民族审美特质。因此未来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之路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返璞。为了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古典舞也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中国古典舞学科继承与发扬传统舞蹈中的风格特征,更深刻的认识传统艺术的精髓。同时中国古典舞也可以吸收外来因素,完善中国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在当代的舞蹈创作中,很容易直接“引用”现代舞技法,造成了大量古典舞剧目内容相似。忽略了古典舞要表现的人物思想和特征,甚至个别编导直接吸收西方舞蹈,减少了传统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学中的审美特征,古典舞的艺术价值大大减弱,弄得中国古典舞千疮百孔的。

3 中国古典舞蹈艺术的未来

中国古典舞艺术要传承民族文化,坚持民族化的审美,在面对异域文化冲击时,守护好自己的文化疆域,必须坚定自身的优势,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求发展。

3.1 整合中国古典舞语言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象征,中国古典舞创作语言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完善与丰富中国古典舞的语言体系才能为古典舞的未来发展提供传播的基础。整合中国古典舞语言非常必要,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巩固以及再提炼,是传承的要求。中国古典舞蹈语言具有古典舞审美特征的经典语言,加强和完善语言系统,形成自身独特性,特别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和广漠的土地上,给中国古典舞提供了全新的素素材。在传承与整合中,要抱有谨慎的探索精神,挖掘出古典舞语言最精粹的素材。同时在如今的大量古典舞作品之中,许多现代舞、当代舞语言词汇已经渗透进来。中国古典舞不断传承和发展变化,才能承载时代赋予的使命,克服重重困难,为创建古典舞学科打下基础。

3.2 继承与开拓创新

中国古典舞蹈艺术未来发展,不仅需要开拓创新,更需要进行有效的传承,重视传统文化,寻找一条属于古典舞自己的独特的道路。中国古典舞要与时代紧密接轨,只有在不断地发展演变中,把立足点构置于现当代,建立中国古典舞学科,我们后来者要继承他们的衣钵,通过不懈的探索与实践,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让中国古典舞继续辉煌在舞台上。

3.3“和谐”发展中国古典舞原则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品格,是中国文化中的整体体现,是自然与人的审美境界合之为一,它深刻影响了古代审美体验与生命体验。在当今社会,中国古典舞遵循“和谐”发展的原则,建立在中国传统审美基础上,代表中国古典的形象。目前,中国古典舞学科正处于不断构建完善的状态,需要我们以“和”的态度,开放式的思想,接纳新的元素,反复试验,最终为我所用。

篇3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篇》中的最后一节,记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与孔子聊天的情景。孔子主张“乐与政通”,用乐舞教化人、将“礼”、“仁”渗透人心,成为潜意识中的美德所在。这便奠基了古代舞蹈的传统思想,儒家文化与舞蹈动作的结合,形成了中国古典舞典型的审美。儒家思想倡导民族融合、国家统一,因此我国古代舞蹈更是丰富多样,“太平和合”的思想境界促使我国舞蹈包罗万象。隋唐两代继承融合了南朝的汉族传统乐舞和北朝各民族乐舞,如此强大的吸收文化正是因为拥有厚重的儒家思想引导致使,儒家文化的“和”,使唐代文化得以融合、相互交流,促进发展,使唐代舞蹈成为中国舞蹈史上最为兴盛的时期。比如当时健舞和软舞以矫健豪放和柔美温婉而区分,正是阴阳相合,对立统一之和。中国古典舞刚柔并济、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的境界正是“和而不同”“因中致和”的体现。儒家文化将仁、义、礼、智、信概括为五种基本道德规范,这是儒家思想的行为体现。而中国古典舞亦将这五种思想融入其中。中国古典舞注重神韵,“以神领形,以形传神”。其神,正是古典舞中正的神态,中庸、中和是贯穿于舞者内心,是植根于整个民族的思想。唯有心胸常驻“仁爱”,神态才会含蓄而美好,有“爱人”之心,才会舞出古典舞的精髓;中国古典舞受武术影响,其“义”与“信”的精神贯穿始终;孔子的“礼乐”思想实施于当时社会各个阶层,周代乐舞《六代舞》《六小舞》即是礼仪的呈现;古典舞的“闪转腾挪”“提沉冲靠”,都是力的巧妙运用,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体现。在儒家文化影响之下,古典舞浸润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古典舞是尽善尽美的之舞,是中庸平和的之舞,是朴实唯美的之舞。

篇4

古典舞“身韵”思想提出的背景

“古典舞”名称是1950年开始提出的。当时在前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其理论基础是:以中国传统的戏曲舞蹈为基础,把其基本动作从“唱、念、做、打”中提炼出来;以芭蕾舞的方法作为训练模式,根据芭蕾舞的标准及由浅入深的教学方式来指导中国古典舞的学习与训练。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古典舞的建立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然而,这种表演方式和训练模式的缺陷也日益呈现出来。首先,它对我国传统戏曲舞蹈的学习和继承仅仅局限在姿态和动作方面,而脱离了最具传统文化底蕴的服饰、行当、锣鼓和故事题材等,因此,当时的古典舞蹈失去了戏曲舞蹈独有的艺术魅力和生命力。其次,在训练模式上完全照搬芭蕾舞的课堂结构,甚至把芭蕾舞的动作内容直接拿到古典舞的课堂训练中去。这种做法的确对古典舞的创新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从理论的角度来说,古典舞对于“戏曲”和“芭蕾舞”的过分借鉴,使其审美和未来发展陷入了极端矛盾之中。

古典舞“身韵”思想的提出

北京舞蹈学院的唐满城和李正一教授创立了古典舞“身韵”的教材实体,里面包含古典舞系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系。它的出现使陷入困境的古典舞再次焕发生机。从内涵特征的角度来说,古典舞的“身韵”思想在当时一方面分析并概括了“形、神、劲、律”的舞蹈表演原则和训练模式,而且提出要通过科学的方式加以整理,提炼为“动律元素”。这种系统虽然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很多内容尚需完善,然而,它打破了戏曲舞蹈的叙事方法和行当属性,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审美的内涵规律,摆脱了芭蕾舞的训练模式,奠定了自身的舞蹈风格;而且,它还展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接受题材,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特征,奠定了其长久发展的重要基础。

古典舞“身韵”思想的内涵研究

1.“身韵”思想中对于“形”的要求

“形”即古典舞最为直观的动作表现,是指各个动作的姿态以及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身韵中的“形”首先要求动作既要具备“拧、倾、圆、区”的曲线美,又要具备“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等。其次要求表演者把握形体动作“圆”的走势,以“平圆、立圆和8字圆”为运动轨迹,从而形成特殊的动作表演效果。为此,在“身韵”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唐满城和李正一教授以腰部运动为核心,总结出了“提、沉、冲、靠、含、仰、移”的形体运动规律。

2.“身韵”思想中对于“神”的要求

钱宝森认为:舞蹈表演者的外形动作可以通过模仿做到,因此,在传意过程中只占三分,而“心意”也即是“神”却占到了八分,表演者必须通过潜心的揣摩才能掌握,是舞者心态和内涵的表达。身韵中的“神“要求舞者应该通过有意识的调控来支配表演的舞蹈动作。

3.“身韵”思想中对于“劲”的要求

身韵思想中的“劲”是指舞蹈表演中外部动作的内在节奏和有层次的力度处理。在节奏层次方面,中国古典舞蹈与音乐节奏有很大的不同,它往往强调的是紧而不乱、舒而不缓、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自由而又具有规律的节奏。在力度应用方面,“身韵”思想要求古典舞蹈表演者根据动作需要进行力度处理,尤其是在轻重、缓急、强弱、长短、顿挫、切分、符点、延伸等方面要有明确的对比和区别,从而形成一定的层次感。

4.“身韵”思想中对于“律”的要求

身韵思想中的“律”强调的是古典舞表演中的律动性和规律特点。一般来说,它具有“正律”和“反律”两种特征,正律强调的是动作的流畅性,犹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它带来的是平和表演的效果;而反律则是通过动作的奇峰迭起、千变万化、扑朔迷离,从而产生出其不意的视觉效果,这是延续我国传统舞蹈的表现特征。除此之外,还有“反向性”的古典舞表现规律,它坚持的是“逢冲必靠,逢开必合,欲左先右,欲前先后”的动作规律,从而带来不一样的舞蹈美感。总体而言,不管是什么样的舞蹈律动性和规律特点,都强调的是中国古典舞的圆润、流畅、变幻之美,这正是“身韵”思想赋予古典舞蹈的表演精髓。总体而言,古典舞“身韵”思想是应时代需要而产生的,它对于古典舞风格的树立和训练模式的创建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身韵”思想的指导下产生的诸多经典作品也打开了古典舞对外交流的大门,为其长久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唐满城,金浩.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

[2]李炜,任芳.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教材教学法[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篇5

也有人说:中国古典舞蹈就像在“打太极”。无论站在专业或业余的角度,他无意却真实地道出了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底蕴——“气”和“韵”与舞蹈的关系。“太极文化作为传统文化《周易》的分支,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从舞蹈文化的‘气韵’所涉及的艺术学、生理学和力学等方面窥视和探索太极文化相比较,实难分出类型。”⑤在中国武术的“太极拳”中体现“气韵”的“沾粘劲儿”,也正是中国古典舞蹈借鉴和利用这一传统文化并运用“圆”和“曲”身段律动的“劲儿”体现其舞蹈“气韵”核心内容。在舞蹈中它又区别于太极并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和气韵方式。如中国古典舞蹈中“身段”称为“身韵”,一些最基本的要求如“头正身侧,身正头侧”,转身中的“身过留头,头过身留”;又如“拉山膀”“云手”“晃手”等,此外,它也体现在一些程式化层面的舞姿造型上;再如“射雁”“顺风旗”“大鹏展翅”等。它们均生动地传达出一种“气韵”之美,通过动静、虚实的对比和流畅的舞姿传情达意。这些招式及造型的完成,最终的要求是赋予舞蹈其“气韵”结合之“劲儿”,而这些又是“太极拳”无法表现的。可见“气韵”之美,为中国舞蹈“情有独钟”,是中国古典舞蹈的生命之源,这种自身文化的特质显现出民族的智慧之光,并具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渊源和深睿的思想内涵。

二、中国古典舞蹈“气韵”之美展现了圆融的审美特征

气韵是指艺术创作中内容和形式高度完美的统一,引导我们得以就中国古典舞蹈的“气韵”之美进行判断和分析。倘若说,在中国古典舞蹈中的“气”还停留在一种内在精神的美的阶段,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成分,那么,“韵”则是一种将其以某些程式套子加以外化的过程而达到艺术美,古人说“尽善尽美”,此中受制于中国传统审美心理的“气”与由之派生的具有中国气派的“韵”就自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中国古典舞蹈所言之“气”,受“无平不陂,无往不复”⑥等传统观念的影响,有周而复始的运行轨迹。因而,中国古典舞蹈的节奏、韵律及舞姿造型,都趋于“圆融”。这种审美特征,从留存于戏剧中的程式套子里很容易发现。如程式化舞蹈动作“趟马”“水袖”“甩发”“扇子”“手绢”“长绸”等,这种“神形兼备”‘内外合一”无一例外地体现出中国古典舞蹈“气韵”之美的“圆融”的特征。尤其是戏剧中的跟头,更可谓是中国古典舞蹈之精华,从它的起势到收势,无处不见气韵周行的内在意念和流畅圆融的外部技巧的完美结合。如其中的挂翻跟头,在“收腿蛮子”至“踺子小翻”等连接技巧完成过程中,既强调自始至终的“提气”,也注重全套动作一气呵成,在跳翻腾挪之际,展现的是一种闪串飘顿,连续不断的气派韵致,以“刚柔并济”“以身为本”“一动俱动”反映出的气韵“圆融”之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再如:“射雁”“顺风旗”“大鹏展翅”等造型上,运用了“拧”“圆”“曲”结合“气”和“韵”的律动特点,在律动中那种张弛、起伏、和谐、含蓄的动作表象,展现了“动静互补”“以意为神”“内外合一”“兼含并蓄”典型的气韵“圆融”的审美特征。

三、中国古典舞蹈“气韵”之美造就了典型的舞蹈精髓

笔者认为,中国古典舞蹈“气韵”之美所展示的“圆融”,是以深刻的文化背景为依托。它是中国古典舞蹈区别于其他舞种的唯一特点,它之所以成为独具特点的古典舞蹈,正是它具有“气韵”之美这一舞蹈律动的精髓。其成因归根结底源自中华民族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它表现了一种表里如一的观念。正如美学家蒋孔阳先生所言“中国古典艺术的价值是由它在何种程度上表现了人的境界和表现了什么样的精神境界来决定的。”中国古典舞蹈以这一精髓并生动默契地连接起节奏、表情、构图三大要素,充分表现了中国人借“尽意”之舞,言乐观向上之情的精神境界。这种美学观较西方美学,更为深刻地触到了艺术的本质。美国舞蹈家多里丝.韩芙莉说“舞姿是基于人们长期运用而形成的动作程式。”⑦中国古典舞蹈之所以保留并沿用了千百年的众多舞姿,其原因就是这里面有着中华古朴的人文精髓的传承,同时也有着中华民族的气派和精神,更加展现了“气韵”之美的特性,它为中国舞蹈创新与发展提供了美学的智慧。正如清初画家石涛所说“天地以生气成之,画以笔墨取之,必得以笔墨之生气与天地之生气合并而出。”⑧

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以载歌载舞、歌舞相间为主要动作特征;而芭蕾舞则是以“外开”“伸展”和足尖技巧为动作特点;中国古典舞蹈是动静结合、刚柔相济,动作讲究“精、气、神”。这种“精、气、神”,就是“气”和“韵”的结合体,“气”是“韵”的生命信息,“韵”是“气”的外在表现,是“气”之“韵”。“气”偏于艺术的内容,“韵”则重于艺术的形式,二者是不可分割而客观存留在舞蹈画面上的。因此,中国古典舞蹈之“气韵”是舞蹈的精髓,它是可以被感知的一种区别于其他舞种的典型标志。

四、中国古典舞蹈“气韵”之美影响了世界舞蹈的发展

中国古典舞蹈发展至今,是历史的产物,又是现代的产物,内有现代化发展的内涵,外有借鉴创新的趋势,运用自身形成的优势和特色再去影响世界舞蹈文化发展潮流,这是舞蹈发展的必然。如韩国舞蹈在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下,也十分讲究“圆、曲”的动作形态。如:“围手”“绕腕手”等动作构成,“气韵”运用已成为韩国舞蹈动作的核心。再者,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西方现代舞各流派,他们为了解放演员的手脚,打破芭蕾舞那种束缚演员的个性、程式化的动作和机械技艺的表演方式,寻找能表达外部世界给内心带来感受的舞蹈语言,他们把目光也投向了中国,为中国古典舞蹈的“气韵”之美营造出迷人的艺术氛围而欣喜,并且仿效。他们认为在现代舞蹈中贯穿于“气韵”身段,易于把握和演绎作品,能够充分地发挥演员的情感表达。无论中国舞蹈还是韩国舞蹈或者西方现代舞蹈,要生存,要发展,必须走创新之路,形成具有本民族、本地方艺术特色而立足于本国、面向世界的精品。中国古典舞蹈“气韵”的形成,它印证了“取天地之生气合并而出⑨”的永恒哲学理念。

笔者认为,中国古典舞蹈的“气韵”之美,是探究本门艺术价值的重要标尺,它是统帅形式的关键因素,又是作品内在的生命本原。笔者相信,在立足本国文化的基础上,中国古典舞蹈将会以新的理念而不断创新发展,完全可以在不远的将来代表世界舞蹈文化发展的主流,将对世界舞蹈的创新做出一定的贡献。

注释:

①于平.中外舞蹈思想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②③杜甫.唐诗选注[M].北京出版社.1980,237

④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⑤摘自向开明、严德善.太极气韵与朝鲜(韩)舞蹈韵律[J].北京.舞蹈2002,(8)

篇6

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造园艺术的奇观。中国古典园林是人类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的境界独到、风范高雅的工艺造物,以其沉静典雅、平淡含蓄、心物化的美学风范,成为世界造园艺术宝库中一朵魅力永恒的奇葩。中国的造园艺术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蕴,是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造就的艺术珍品,代表着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品格。

中国现代景观园林要取得进步和发展,既不能片面照搬中西方古典园林的内容和手法,又不能忽视中国本土自然景观资源和地域文化的特征,必须通过对传统园林深入研究,提炼中国园林文化的本土特征和西方园林文化的精髓,抛弃传统园林的历史局限,把握传统观念的现实意义,使其融入现代生活的环境需求和设计理念。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

1.园林的空间布局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主旨是表现自然美,追求意的优雅环境的深邃。她将大自然中的各种美景再现在小小的庭院中,在二维的园址上突出三维的空间效果,通过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种种手法来组织空间,造成园林中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艺术景观效果,表现出具有中国传统特点的空间组织手法和空间的曲折变化,让山水风光、自然气息渗透入园林建筑,使人们在建筑环境中能尽情领略大自然的天趣。园中园式的空间布局原则上将园林整体分隔成许多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不同个性的空间,将形成空间的各要素糅合在一起,分别表现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等,使人们看到了空间局部的交错,以有限的面积,创造无限空间,形成丰富得似乎没有尽头的景观,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假自然之景,创造真山水之趣。

2.园林的景观配置

中国古典园林是自然山水式园林,园中多以自然山水为主体。这些自然山水虽通过叠山理水、植物配置等人工模拟而成,却浓缩了自然界美好的山水风光,在园林中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体现着自然天成之美、自然天成之理和自然天成之趣。

中国古典园林多以山水取胜,配以适当的植物,其山石采自太湖流域的太湖石。山体自然,神似真山,一些山石还具有“透、漏、瘦、皱”等特点。园林中花木的品种繁多,具有季节性、地方性、艺术性和民族性的特色,如拙政园的紫藤,留园的银杏,网师园的桧柏等有着数百年树龄的古木,尤为珍贵。园林通过亭、台、楼、榭、轩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和花草树木的映衬,体现出近景远景的层次。

3.园林的建筑群体

中国古代园林除了有自然的趣味,还有密集的建筑。为了使园林成为可望、可行、可游、可居之地,园林中必须建造各种相应的建筑,如厅、堂、轩、馆、楼、阁、榭、舫、亭、廊等。园林中的建筑不但不能压倒或破坏主体,而且应该突出山水的自然,力求达到自然与建筑的有机融合。在使山、石、水、植物和建筑之间协调融合时,应顺其自然、追求大趣,使人与自然十分和谐地溶入建筑环境之中,让人们虽然身处有限的人造环境中,却能够感受到一种天然环境的无限情趣。

4.淳厚丰富的园林文化

人们常常用山水诗、山水画寄情山水,表达追求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和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大量的楹联、匾额、雕刻、碑石、文学、书画、音乐等不仅表达着中国古代哲学理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还承载着淳厚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信息,是综合性地历史文化艺术宝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底蕴。

二、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时代的变化推动着中国现代园林建筑的发展,这是园林发展的客观趋势,更是时代的要求。在中国建造园林不能简单的模仿、抄袭,或是将各景点的精美元素拼凑、组装在一起。这种一成不变、生搬硬套的造园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当代人的需要,新条件下的创作应该既适应时代的需要,又具有典型的传统风貌。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其造园的思想精髓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理论基础。中国园林设计师应对中国传统园林积极地进行探索研究,吸取她的造园精髓,保留其“人与自然的和谐”、“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思想,同时挖掘古典园林的现实意义,将其造园手法、造园要素、空间布局形式以及文化特征等应用到更广阔的领域,继承和发扬极富现代意义的理念和手法。设计出的现代园林作品应富有地域性景观文化特征,使中国园林文化得到延续和发展。

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既不能生搬硬套中国古典的园林形式,也不能完全依赖于西方园林的造园模式,而是应该深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园林杰作中所蕴含的典型特征,遵从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方法、合理借鉴西方的表现形式,取西方园林之长,补中国园林之短,从而将中国文化思想与西方现代观念完美融合,并把握好中西方古典园林设计的精髓。

三、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

在国内,古典园林同样也是一切造景设计的基础。近些年来,在它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多个学科交叉的新型学科,如:园林设计、环境设计、规划设计、风景园林设计等等,这些学科虽然名称不一样,但其所共同追求的“普遍和谐”的传统观念都是一样的。古典园林中“天道与人性和谐”的一贯思想指引着他们将自然山水比德、仁智、“道发自然”为探求规律,遵循“反璞归真”、“朴素自然”为审美标准,以自然而然的大自然才是真、善、美的。

3.1中国古典园林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

中国古典园林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精髓更是我们现代造园设计的理论基础,因为一个好的园林作品并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而是从“乡土”中“生长”出来的,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一方水土出一方园林景观。

3.1.1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是了解本土地域文化的捷径

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需要本土风景园林师的艰苦努力。中国的风景园林师必须关注风景园林的本土地研究,积极探索富有地域性景观的文化特征,这样才能设计出“土生土长”的风景园林作品。

3.2中国古典园林面对西方思潮的冲击需把握两点

3.2.1开拓思路,拓展中国园林的设计领域

面对西方思潮的冲击,现代设计师更要开拓思路,挖掘古典园林的现实意义,把中国的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空间布局形式、造园要素以及文化等等,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

3.2.2融会贯通,探索科学严谨的设计方法

古今结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必然的趋势。遵从古代的造景方法、合理借鉴西方的表现形式,取西方之长,补中国园林之短,融中国文化思想之内涵与西方现代之观念,创造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

老子有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遂有“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宇宙观,认为对立物的统一,则有创新,能够有新生事物的出现。我们在现代园林建设中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有所创新;既要考虑民族文化的文脉,又要考虑时代的发展,在现有的条件下,结合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努力创造出具有现代特色而又不失中国古典园林的“魂”的景观。

参考文献:

篇7

我从图书馆查到,气韵一词最早产生于南齐的谢赫用以论画,明代胡应麟则以诗论,直至清代王士祯籍以提出神韵说。太极独持的气韵现中,气论占据了古代社会全部意识领域,影响着中国舞蹈乃至东亚舞蹈艺术表现风格的形式及体系的建立;韵的审美价值的确立对舞蹈美学思想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构成了舞蹈艺术之理念气韵观。比如,以太极为载体的《武当和韵》,通过男女阴阳的八卦阵,实现了古今的对话。作品以太极为载体,通过男女阴阳的群舞形式,古今对话的时空切割,表达着道家天人合一的中和品格。作品以太极为载体,通过男女阴阳的群舞形式,古今对话的时空切割,表达着道家天人合一的中和品格。问道武当,妙悟人生。作品《武当和韵》通过气韵观的角度窥视和探索太极文化,它具有独特的思想观和气韵方式,而这种思想观及气韵方式与东亚舞蹈艺术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极其深刻的内在联系。

古典舞身韵充分运用了太极气韵的特点。我通过调研发现,中国古典舞身韵是中国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芭蕾、民间舞、戏曲共同构起了舞蹈专业课程的框架。中国古典舞蹈就像在打太极,倘若说,在中国古典舞蹈中的气还停留在一种内在精神的美的阶段,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成分,那么韵则是一种将其以某些程式套子加以外化的过程而达到艺术美,古人说尽善尽美,此中受制于中国传统审美心理的气与由之派生的具有中国气派的韵就自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如《武当和韵》是一部表现道教文化思想的作品。源于宗教文化背景的《武当和韵》,武当山是道教圣地,武当武术与武当道教密切相关,而自古以来武与舞也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古典舞身韵与太极气韵紧密结合

几年的大学生活,我从平时的实践中发现,一个成熟的舞蹈演员在舞台上展现的动作之所以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是因为体现了形、神、劲、律的高度融合,这正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重要表现手段。在传统古典舞创作上曾有过把不同性质,不同民族的舞蹈动作硬加在一起拼凑而成的作品的现象。而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是不能很好地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的。正当中国古典舞创作寻求突破的时候,身韵教学法从中国戏曲舞蹈、武术中脱胎而出。展示出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遂的艺术魅力,古典舞身韵教学法的形成继而被引入舞蹈创作机制中,无疑使中国古典舞创作发生了转机。作为中国古典舞的一种新语言系统,身韵从它时代风格的古今适用,动作舞态的丰富多彩,以及很强的舞蹈性与民族审美性相结合的特点,而深得众多的中国舞编导们的青眯,并充分运用到创作当中,使中国古典舞在创作上有了很大进步,使古典舞摆脱了戏曲舞段中的行当归属,走上了依人物出动作的新路。太极气韵引导中国古典舞蹈的气韵之美进行判断和分析。身韵的出现作为一项重要的中国古典舞教学成果,使中国古典舞的训练走向自身形式的规范化、舞种化。它不仅是完整的训练体系,而且是训练与创作、表演相互统一的中国古典舞审美特征的体系。

三、古典舞身韵与太极的气韵结合是审美的统一

我认为,和谐就是美,而古典舞的身韵和太极气韵的融合与发展正是美的统一。中国古典舞蹈荟萃了我国戏曲、武术、杂技、民族舞蹈并吸收了芭蕾动作的抽象性而形成了神形兼备、刚柔并济、动静互补、以身为本、以意为神、内外合一、一动俱动、兼含并蓄的动势。中国古典舞蹈运用太极气韵之美所展示的折中,是以深刻的文化背景为依托,它是中国古典舞蹈区别于其他舞种的唯一特点,它之所以成为独具特点的古典舞蹈,正是它具有气韵之美这一舞蹈律动的精髓。其成因归根结底源自中华民族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它表现了一种表里如一的观念。正如美学家蒋孔阳先生所言中国古典艺术的价值是由它在何种程度上表现了人的境界和表现了什么样的精神境界来决定的。我们分析的《武当和韵》是中国古典舞蹈以这一精髓并生动默契地连接起节奏、表情、构图三大要素,充分表现了中国人借尽意之舞,言乐观向上之情的精神境界。中国古典舞蹈发展至今,是历史的产物,又是现代的产物,内有现代化发展的内涵,外有借鉴创新的趋势,运用自身形成的优势和特色再去影响世界舞蹈文化发展潮流,这是舞蹈发展的必然。中国古典舞蹈气韵的形成,它印证了取天地之生气合并而出的永恒哲学理念。总结和分析《武当和韵》,其成因归根结底源自中华民族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它表现了一种表里如一的观念。

四、总结

从全文的角度分析,我认为,中国古典舞以其神形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为基本精神。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程的创立,成为了课堂与舞台的重要媒介,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民族审美的中国古典舞演员。无论在理论还是观念上,打破了古典舞仅是传统戏曲的程式化套路动作,走出了一条崭新的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精髓的道路。

篇8

1.1儒家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中的“人本精神”强调人的主体作用及人对自然的改造,体现了一种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文化意蕴。如“台”在园林中的变迁。

儒家思想中的“君权至上”体现了维护社会各个阶层秩序的等级制度被用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如,古代统治者在建造园林时讲究雄壮巨丽,“非壮丽无以重威”、“不睹皇居壮,不知天子尊”都体现了君权至上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古典园林中的渗透。

儒家思想中的“比德思想”强调园林景物的象征意义,以植物等自然景观为载体,赋予其人性,借喻对美好品德和高尚精神的追求。

1.2道家文化的影响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追求万物和谐的主张。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和审美体现了道家思想,通过人工建造效仿自然,效法自然的内涵即庄子所谓的“物化”,主与客、人与自然二合一,把人格和精神追求融入到自然之美中,使园林艺术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精神境界,这也是中国造园艺术所追求的的最高境界和园林艺术创作的指导思想。

1.3佛家文化的影响

佛教初次传入中国是在东汉末年,至隋唐时期发展到鼎盛。“禅宗思想”源自佛法和儒道的结合,“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是禅宗的精髓,小中见大,见微知著从而感知宇宙之浩渺。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是一种浑然天成、无生硬之感和刻意雕琢的自然美,禅宗思想更加深化了这种追求意向,如“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情景交融”“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将草木之画境升华为自然之意境,体现了“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辩千里之峻”以小见大的禅意。

1.4隐逸文化的影响

隐逸文化体现在文人园林的发展和兴盛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士大夫摒弃了对功名利禄的追求,渴望平凡的田园生活,从而为自己营造一个富有自然气息、远离尘嚣的居住环境,追求一种精神的自由和解放,这就是隐逸文化的兴起,到了唐宋时期这种隐逸文化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园林艺术也正是在这种氛围影响下步入了成熟期,文人直接参与园林建构,将“诗情画意”融入园林艾术中。

隐逸文化对中国占典园林的影响可以从园林建筑命名上体现,例如,苏州明园网师园之“网师”,暗示了园主人史正志的隐逸之意,沧浪亭体现了园主的江湖情怀,祸园、拙政园则表达了园主的归田之意,“招隐堂”、 “桃园小隐”等园皆体现了园主的隐逸情趣。

2.中国古典园林中造园要素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典园林的核心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筑山、理水、建筑营造、植物配置。通过对山水、建筑和植物等造园要素的合理搭配,在造园中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另外再加入造园者的思想,使园林艺术充满了文化内涵和韵味。

2.1中国古典园林中山、水的文化内涵

孔子《论语》中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论述,自然界中的山或雄壮浑厚或俊秀挺拔,象征了志士仁人无畏无惧、刚正不阿或泰然自若、无欲无求的品格,造园者通过用玲珑通透湖石和厚重粗犷的黄石来堆砌形态各异的假山,象征自己不同的人生追求。

水景成为我国古典园林重要的造园要素不仅因为它是生命之源,也是因为水的形态美和意境美,更是因为园林中的理水手法象征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内涵。水无形无色却能反映出形形的景物,我国古代哲学观认为:“虚”是哲学的最高境界,水的无形无色正是“虚”的象征,然而它可以倒映四周的山石、草木、建筑和广阔的天空,虚而不空,无却胜有,延伸了人们的视线,无形中扩大了空间,同时丰富了园林意蕴和内涵。此外,“水惠及万物却能谦和处下”,“水形柔弱却能以柔克刚”,“水景简单却能变化莫测”都体现了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和水景不可替代的作用,“园不在大,有水则灵”体现了水是古典园林的灵魂。

2.2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文化内涵

我国古典园林建筑风格有三大类型:北方型,江南型和岭南型。北方型多为皇家园林,其建筑气势恢宏、色泽华丽、体态端庄,重在体现帝王风范。江南型多为私家园林,其建筑规模小,讲求精致风雅,其建筑玲珑活泼,曲径通幽,明媚秀丽,广泛吸取了我国山水画的意蕴。岭南型既有北方型的华丽和稳重,又有江南型的潇洒和素雅,并采用了国外的手法自成一派。

我国园林建筑归结起来有四大特点:多曲、多变、空透和雅朴。园林建筑在布局上注重迂回曲折、参差错落,和风景环境达到和谐,通过对亭、台、楼、阁、轩、榭等建筑的灵活布置,使园林充满无拘无束的情趣,如此通过引导、曲折、暗示、掩藏等多种造园手法可以丰富园林的空间感,达到“以小见大”、“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效果。

2.3园林植物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中,花木作为人们情感的载体,是人们托物言志时的媒介如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象征了在严酷环境考验后忠贞不变的友谊,松苍劲古雅,不畏严寒,挺立于雪山之巅;竹高风亮节,纵凌云处亦虚心;梅高洁清雅,刚直潇洒……又如,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兰柔条独秀,无矫揉造作之感,亦无媚俗之态,幽香清远,四君子中为最雅;陶渊明独爱菊之不畏风霜的君子品格,其诗曰:“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的精神文化内涵体现了人们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这样的生境、画境和意境构成了园林景观的精髓,也是值得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传承的珍贵资源。

3.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应用

中国古典的园林一直发展到现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是中国历史文化不断的沉淀出璀璨的精华。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新的流行性的元素,而中国的园林也必然的与这些新元素相互结合,并且随着我国的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也不断的接受着国外的新兴文化洗礼,所以的这些都共同的影响着中国园林的发展,已经引发了“新中式”的成型,从而形成了其特有的风格。

4.结语

古典园林既是我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园林文化可分为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两个层面。园林中建筑、山石、水体和植物等构成了园林物态文化的主体,而透过园林物态构成要素所反映的心理意识、思维模式、价值取向以及审美特征等原则是园林心态文化的具体内容。 当代中国的景观设计作品很多在设计思想上显得苍白无力,没有询问的文化内涵与意境,这一点在中国园林中又被诠释的淋漓尽致。深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与意境营造,必能为我国园林景观设计以指引。虽然中国古典园林的某些形式、某些观念可能己经不符合今天的要求,但作为一门艺术,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表现手法,高超的艺术涵养,是值得现代园林借鉴和传承的。

参考文献:

[1]艾丽皎.浅议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及文化内涵.园林设计,2013 (6).

[2]王洪军,项波.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分析.作家杂志,2013 (10).

篇9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崇尚“师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而现代园林受西方园林设计思想的严重影响,过于讲究整体布局的对称性,在景观中强加线条,并以构建几何比例关系达到造园布局的统一,失去了园林本该具有的自然韵味。现代园林应当传承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师法自然”,树立人与生态、自然和谐统一造园观念,将尊重自然视为园林设计的重要原则,同时还要考虑园林设计方案实施后,是否能够真正体现设计的意图。

2 传承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因地制宜”

中国古典园林讲究“因地制宜”,不仅要使创造的景观符合基址特点,更要使景点布置从园林整体需要出发,处理好主配之间的关系。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结合场地特点造景是设计师们惯用的设计手法,但是却往往忽视了根据园林项目性质的不同而因地制宜地造景。园林设计的目标应是对场地中所赋予的自然特征和文化内涵进行整体设计,创造出赏心悦目、风格独特的园林作品。现代园林要传承中国古典园林“相地合宜、构园得体”的造园精髓,不仅能够体现节约型园林的设计理念,节省改造地形地貌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还能够避免出现盲目照抄照搬西方园林的现象,减少“产业化”园林景观的呆板式设计。

3 传承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小中见大”

中国古典园林强调象征手法的运用,除皇家园林外,均着重于体现“小中见大”的思想意境,如“一拳代山,一勺代水”、“以有限面积,营无限空间”。在现代园林设计中要传承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理念,在以自然为师的原则下,拓展有限空间中所展示的广袤地域景观,从而给人以空灵的园林空间享受。首先,对微地形进行错落有致的空间设计。地形表面显露的特征主要体现在高低、尺度、大小、比例、形态、外观等方面,这是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依托载体。在面积较大的场景中,可以通过配置大型草坪、平坦的绿地或疏林草地来衬托宏伟壮观的意境。在面积较小的场景中,可以通过利用微地形处理的设计手法,突破水平、垂直两维空间的感官限制,创造出多层次和多空间的效果;其次,设计蜿蜒曲折的步道。古典园林中对游览线路的安排体现了“宜曲宜长则胜”的理念,现代园林可以借鉴这种设计手法,营造出曲径通幽的园林景观意境。

4 传承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诗情画意”

中国古典园林受中国山水诗画的影响颇深,力求使园林能够体现出“诗情画意”的深邃意境。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常见茂林幽泉、奇山怪石,这些造景基本素材的运用使狭小的空间可以表现出恢宏的自然山水之势,进而表达造园者的人生经历、审美情趣。园林中的每一个角度、每一个景点都强调意境的展现,追求画面的立体感,使园林无论是总体布局,还是局部设计,都呈现出浓浓的诗画情趣。在现代园林中也要传承和发扬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根据场地所蕴含的内在精神特征,利用一系列造景手法来突显园林主题,通过安置小品雕塑、展示平面构图、创作匾额和楹联等方式,准确表达场地文脉。

5 传承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季相之美”

季相之美是指一年四季中气候炎凉变化以及山水花木形象先后交替所呈现的美感。中国古典园林将季相之美发挥得淋漓尽致,通过利用不同季节中的不同景色来创造不同的园林空间意境,使景观受时间和季节的支配而瞬息万变、体态万千。中国古典园林讲究“春英、夏阴、秋毛、冬骨”,即在春季以连翘、迎春、绣球等植物显示生机盎然,在夏季以广玉兰、枫杨等植物显示郁郁葱葱,在秋季以枫、乌柏、柿等植物突出凋残之美,在冬季以白蜡等植物突出枝条姿态之美。现代园林应当借鉴中国古典园林中“季相之美”的造景手段,通过掌握季节变化中植物形态的不同特征,使植物构造的景观与时间相互交融,让人在具体的景观空间中感悟到时间的流程,深深体会到现代园林因季相变化带给人们的美感享受。

6 结论

总而言之,现代园林设计应当在追求造园“维理”性、整体性、对称性的同时,更应当注重对园林人文精神、思想意境、自然环境的体现。现代园林要传承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精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大力弘扬和发展本民族的园林美学文化,设计出既具有时代气息、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

篇10

一、中国古典舞传统教学模式

在中国古典舞教学实际中,传统教学模式所经历的发展阶段主要有以下几个,每一阶段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具备不同的特点。

(一)“大绿本”教学模式

“大绿本”教学模式是中国古典舞教学的开端。它在上世纪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借鉴芭蕾舞教学模式和训练方法是其主要特点。《中国古典舞教学法》一书的出版是“大绿本”教学模式诞生的标志,也推动了中国古典舞教学的进步。“大绿本”教学模式对于古典舞的训练相对独立,突破了传统戏曲这一训练模式,为古典舞教学训练提供了基础。它也使古典舞教学进入到全新的发展阶段,为古典舞的传承打开了新的模式,不但推动了古典舞的发展,对于古典舞教学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但由于种种原因,例如客观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作用,“大绿本”教学模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对技能和功能的训练过于注重,且更多着眼于细节方面,缺乏对古典舞风格等方面的研究,这也对该模式的发展产生了阻碍。

(二)身韵与基训教学模式

身韵与基训是中国古典舞教学模式发展的象征,也对教学风格、特征进行了确定。在该阶段,中国古典舞呈现出十分良好的发展态势。身韵这一模式也为中国古典舞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扩展。在身韵与基训教学模式下,中国古典舞教学更为系统化,科学性也更强。它对古典舞知识结构进行了优化,也使得身韵这一古典舞灵魂首次得以建立。在古典舞知识和技能体系的架构中,身韵模式发挥着基础作用,在古典舞教学的发展中至关重要。

(三)课群建设教学模式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更高,课群建设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的标准和要求更高,包括古典舞动作、风格等多个方面,并能与创作语言进行融合。课群建设教学模式理论和实践系统更为完善,并在教学中将古典舞技巧的训练和风格韵律等进行了融合。它的可行性更高,并逐步发展成为较成熟的教学体系。课群建设教学模式下主体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基础训练课的教学,包括古典舞技能技巧方面的培训。第二是身韵课,主要是对古典舞风格韵律进行教学,包括袖舞,剑舞等。第三是基础理论课,包括古典舞发展历史等,另外还包括舞蹈理论,即概论课程,例如舞蹈史,传统文化教学,舞蹈教育学等。第四是赏析课,包括古典舞剧目、优秀舞蹈作品等。第五是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包括对古典舞的编排和创作、实习、舞台实践、毕业作品的设计等方面。在上述课程的基础之上,课群建设教学模式仍处于进一步的发展过程中,其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相关研究也进一步完善,包括学术方面的研究和探讨,例如挖掘课程内部潜在内容,对于传统课程进行补充和优化。课群建设教学模式也是古典舞教学成熟的重要标志。

二、古典舞魍辰萄模式中的不足之处

古典舞教学需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现阶段,我国古典舞教学模式中还存在不足之处,对古典舞教学的发展起到了限制作用。

(一)学生方面

(1)学生整体素质水平有待提高

多种因素都会对学生参与古典舞教学的积极性产生影响,例如性格、兴趣等。学生整体素质水平偏低,是制约古典舞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古典舞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高中阶段的教学以基础文化课为主,学生很难对古典舞进行深入理解和学习,部分学生对古典舞完全没有接触,在学习的过程中较为吃力,很难提起兴趣。学习自信心受挫,也就无法完全投入学习中并认真练习,这也会对学生积极性造成影响。

(2)学生对古典舞精髓的理解不够充分

大部分学生对古典舞精髓的理解不充分,也是阻碍古典舞教学发展的因素之一。在现代舞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学生观念受到影响,对古典舞的理解停留在形式上,对于中国古典舞思想,艺术等方面缺乏把握。在古典舞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仅停留在对肢体动作的单纯模仿和技巧的学习中,没有把握古典舞的灵魂。还有的学生只是为了完成表演才进行古典舞的学习,自身对于古典舞并不感兴趣,在学习中很难调动热情,也只以模仿古典舞动作和形式为目标。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学生对古典舞基础理论的认识不足。大部分学生心理上对于理论课较为抗拒,将实践和理论分离开来,对二者联系缺乏认知,进而对古典舞精髓缺乏深刻的把握。

(二)教学方面

(1)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

对于中国古典舞的教学来说,舞蹈不是单纯对动作的复制,而是需要舞者结合场景对舞蹈的编排等进行创新,才能使古典舞的艺术表现力得以提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人才的培养,因此,古典舞教学中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进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古典舞的艺术内涵。

(2)教学方法的创新不足

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是古典舞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具体来说,表现在教学方法和现代技术的结合不够紧密。大部分教师对于古典舞教学的方式较为传统,或者单纯拘泥于传统舞蹈形态之中,使艺术的表达方式更为局限。在当今时代,越来越重视特色,因此,古典舞教学也应注重学生个性思维的表达。正视传统教学模式下存在的不足之处,并积极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解决。对于古典舞教学方法的创新还可以将传统舞和古典舞进行融合,进行优势互补,使教学更加多元,有效,充分发挥教学的作用。

(3)教学手段相对落后

现阶段,我国古典舞教学手段相对落后,教师也没有结合社会发展和时代变化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大多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而在运用传统方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却忽视结合自身优势,使得在示范时较为僵硬,加大了学生对技巧的掌握难度,也影响了古典舞教学作用的发挥。古典舞教学属于专业教学,因此需要确保教师队伍的专业性,同时还需要注重教师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在教学方法上,还存在对于先进技术的运用不足,教学信息化水平较低,教学内容相对单一等问题。例如,在古典舞教学中没有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不利于对古典舞动作的直观表现。

教学对于创新的认识不足和热情的缺乏是造成中国古典舞教学手段相对落后的原因之一。要想保证教学体系的完善,不仅需要完善训练方法,还需要促进教学模式的多元化,这也对教师有了新的要求。另外,教师过于强调课堂效果,对考核成绩过于重视,也使得古典舞教学失去了本来的意义,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学校对古典舞教学的重视不足,教学设施的配备不足,也会使教学手段的进步受到影响。

三、中国古典舞教学模式的改革方法

(一)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古典舞技巧训练

在古典舞教学中,技巧训练是教学内容的重点之一。在古典舞技巧训练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结合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而不是仅仅追求技巧的难度。对于技巧的训练需要考虑学生身体素质、具体情况进行。如果脱离学生实际情况盲目进行高难度的技巧训练,可能会对学生身体造成损害,也会影响教学效果的发挥。

(二)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还需要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这样才能将理论和舞蹈表演融合到一起,⒐诺湮枭裨险瓜殖隼础>咛謇此担综合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是组织能力。古典舞需要学生对舞蹈进行编排,因此组织筹备能力是必须具备的能力,也需要在古典舞教学中引起足够重视。组织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舞蹈编排实践完成,让学生将各练习部分进行组合,在实践中获得进步,实现组织管理能力的提升。其次是创新能力和想象力。二者有着紧密的练习。通过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对古典舞表演、编排等进行创新,既能实现学生个人能力的挖掘,又能对古典舞进行发展。艺术需要依靠表演者想象力的发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对古典舞肢体动作进行模仿和学习,还需给学生提供自由想象的空间,使舞蹈更能体现学生思想。最后是分析能力。重视对教学方式的创新,尊重学生个性和特点。在优秀舞蹈展示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对表演的观摩,实现观察和分析能力的提升。学生在对舞蹈动作进行模仿的过程中,可以对舞蹈知识和技巧进行理解和掌握,能够激发学习和参与的热情,也能在观察的同时积极思考并进行分析。

(三)将情感教学融入到古典舞教学之中

古典舞和美术、音乐等同属于艺术范畴,但又有所区别。美术和音乐等能够通过相应载体得以保存,例如纸张、光盘、磁带等。但对于古典舞来说,必须依靠表演者进行传承。基训教学部分相对较为枯燥,学生积极性不高。古典舞教学服务于艺术,因此需要将情感教学融入到教学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这样可以使学生对于古典舞内涵进行深刻理解。只有充分理解了古典舞的艺术精髓,才能对其进行传承。

将情感教学融入到古典舞教学之中,需要教师结合舞台剧目的差异,对表演环境进行合理的设置,让学生不但能体会到古典舞的艺术美感,还能通过舞蹈表演,将情感体验向观众进行传达。要想将情感因素和古典舞表演进行融合,就需要教师将情感教学模式和古典舞传统教学有机融合到一起,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将情感教学引入到古典舞教学之中,需要具备心理学相关知识,这也是情感教学模式的基础。在进行情感教学时,完善的教学和评估体系是必不可少的,需要对教学结构进行优化,发挥情感教学的特点。古典舞教学和美术等其它艺术形式的教学有所不同,它是历代表演者在进行表演过程中情感的延续和艺术的表达,没有规律可以寻找,它是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古典舞教学相对来说较为枯燥,学生兴趣难以调动,这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热情进行培养,将情感和古典舞融合到一起,激发学生对舞蹈的热爱。让学生能够对古典舞的艺术魅力进行深刻感悟,这样不但能使学生真正爱上舞蹈,还能在学习和表演的过程中将自身情感融入进去,完成对古典舞的传承和发扬。教师还需要在教学中注入自身情感,在长久的教学之中,可以使学生情感逐渐得到升华。

(四)通过古典舞教学磨炼学生意志

古典舞教学还能对学生意志进行磨练,这也是意志力培养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市场经济使得社会竞争加剧,学生毕业面临的就业压力很大,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在这样环境之中,更需要注重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使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在古典舞教学中,舞蹈训练可以实现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采取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具备坚韧的品质,促进学生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竞争,在社会实践中有良好的表现。例如在古典舞教学中对学生柔韧度的培养,训练强度较大,且难度较高。训练目标往往较难达到,很多训练安排对骨胳韧度的要求十分高。学生很难通过短时间的练习达到训练要求,并且即便一次成功也不能保证永远有效,需要长期练习进行保持。古典舞对学生意志力要求较高,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学习到古典舞精髓。在古典舞技巧训练方面则更为严苛。学生首先需要具备良好的柔韧度,其次还需要根据舞蹈编排要求进行瞬间停顿,完成而告终高难度动作。因此,对于学生自身条件有较高的要求,更重要的是需要其具备较强的意志力,能够坚持完成艰苦的训练。

结语

对于古典舞的继承和发扬需要时间,且这个过程是动态发展的。因此,对于古典舞教学来说,也应积极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创新古典舞教学的方法,不但要将古典舞内涵和精髓进行发扬,还需要实现教学手段等的优化。本文提出了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古典舞技巧训练,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将情感教学融入到古典舞教学之中,通过古典舞教学磨炼学生意志这四种中国古典舞教学模式的改革方法,旨在优化教学模式,实现对中国古典舞的传承。我们仍然需要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对古典舞教学手段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张蕊.多学科视野中的中国古典舞教学[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2,(04),209-211.

[2]韩瑾.试论中国古典舞“结合课”的缘由、结构与功能[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2,(02):34-36.

[3]宋海芳.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模式探究[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02).

篇11

1 古典舞概述

1.1 古典舞的概念和中国古典舞特点

古典舞是一种在广泛流传的民间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舞蹈工作者整理、加工、提炼、创造,并且在长时间的艺术实践的检验后,所流传下来的古典特色浓厚的舞蹈形式。

中国古典舞创立于20世纪50年代,此时中国舞蹈家将中国戏曲舞蹈中的动作进行整理、复现、研究,编制了中国古典舞专业教材,创作出了大批中国古典特色浓厚的舞蹈作品。我国古典舞既保留了古典戏曲舞蹈中的内容,又在此之上进行了创新,形成了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舞蹈。

各个国家的古典舞都具有各自的民族特点,中国古典舞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具有刚柔并济、细腻圆润等特点,要求舞者的精、气、神以及手、眼、身、法、步进行完美调和与高度统一。

1.2 开展高校古典舞教学的意义

古典舞是高校艺术专业的重要课程,是一名合格的舞者所需要具备的基本技能。开展高校古典舞教学,具有如下重要意义: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古典舞舞姿优美,动作难度较大。学习古典舞十分注重基本功的训练,开展高校古典舞教学,可以使学生打下坚实的舞蹈基础,对学生学习其他舞蹈均有帮助。另外古典舞对于学生的神韵气质的要求较高,学生在学习古典舞时不仅仅需要掌握古典舞的动作,更加需要领会舞蹈中传达出的精神。开展高校古典舞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有助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国古典舞来源于中国戏曲,许多的舞蹈动作直接取自戏曲中的舞蹈动作。舞蹈家们所创作的古典舞蹈也大多表达着一个中国传统故事,学习古典舞蹈,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领悟到古典舞蹈的精髓后再将舞蹈加以创新,从而达到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目的。

2 高校古典舞教学现状

古典舞目前已经成为了高校艺术类专业的重要课程,许多高校对古典舞教学越来越重视。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在许多高校仍然存在教师素质不高、教育理念错误等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如下:

2.1 教学目的存在误解,教育理念有待改变

目前许多高校的古典舞教学通常针对考核进行,不少教师认为古典舞教学的目的便是考试,以考试的标准设计课程,以考试的通过率作为教学目的。这种教育理念忽视了对学生古典舞学习热情和舞蹈创造力的培养,由于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舞蹈,学生难免会对古典舞产生抵触心理,根本谈不上学习热情,由于缺乏对古典舞的热爱,也随之缺乏对古典舞的创新热情。长久下去,古典舞将会变成一潭死水,缺乏创造的生机。因此,高校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不应当把应付考试作为教学目的,应当更加注重向学生讲解古典舞的内在精髓,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以更好地传承古典舞艺术。

2.2 教师素质不高,教学方式僵化

许多高校的古典舞教师并没有专业的教师资格,只是凭借自己的经验进行教学。目前高校古典舞常用的教学方式还是以教师为主,“照本宣科”式地进行教学,这也与教师的素质普遍不高有关。以教师为主,僵硬地进行教材的讲解往往会扼杀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与学生进行很好的互动,便不能及时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学生的掌握程度也不能很好地把握,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效率比较低。许多高校的古典舞教师观念比较单一,认为只有练好基本功才能够很好地掌握古典舞,但在学生练习基本功的时候基本上没有互动沟通,长时间单调枯燥的基本功练习使学生感受不到古典舞的魅力,古典舞课堂也随之产生散漫等问题。

2.3 忽视学生个性,考评模式单一

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要从以教材为本向以学生为本进行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的心理状态。但在目前的高校古典舞教学中,教师普遍仍然以教材为主,严格按照教材的内容教导学生,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状态。考评模式仍然只是单纯的考试为主,长期以来教师和学生都形成了学习是为了考试这一固定思维。不同学生对古典舞的理解不同,接受程度千差万别,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传统的教育模式直接对学生们的差别视而不见,无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学生培养成了考试机器,十分不利于古典舞的传承和创新。

3 高校古典舞教学开展策略

篇12

西方园林艺术显现出“人工化”的痕迹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效法自然的艺术特征迥然不同。造园艺术以“完整、和谐、鲜明”为主要特征,力求体现出严谨、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以对称、均衡和秩序等简单的几何关系为造园手法。

因此,中国现代景观园林要取得进步和发展,既不能片面照搬中西方古典园林的内容和手法,又不能忽视中国本土自然景观资源和地域文化的特征,必须通过对传统园林深入研究,提炼中国园林文化的本土特征和西方园林文化的精髓,抛弃传统园林的历史局限,把握传统观念的现实意义,使其融入现代生活的环境需求和设计理念。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造园艺术源远流长。园林效法自然,凿池开山,栽种花木,用人工仿造自然山水风景,常以假山、漏窗为屏障分割视线,有移步换景之妙,成为“虽由人作,宛如天成”的自然式山水风光。

1. 园林的空间布局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主旨是表现自然美,追求意的优雅和境的深邃。她将大自然中的各种美景再现在小小的庭院中,在二维的园址上突出三维的空间效果,通过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种种手法来组织空间,造成园林中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艺术景观效果,表现出具有中国传统特点的空间组织手法和空间的曲折变化,让山水风光、自然气息渗透入园林建筑,使人们在建筑环境中能尽情领略大自然的天趣。园中园式的空间布局原则上将园林整体分隔成许多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不同个性的空间,将形成空间的各要素糅合在一起,分别表现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等,使人们看到了空间局部的交错,以有限的面积,创造无限空间,形成丰富得似乎没有尽头的景观,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假自然之景,创造真山水之趣。

2. 园林的景观配置

中国古典园林是自然山水式园林,园中多以自然山水为主体。这些自然山水虽通过叠山理水、植物配置等人工模拟而成,却浓缩了自然界美好的山水风光,在园林中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体现着自然天成之美、自然天成之理和自然天成之趣。

中国古典园林多以山水取胜,配以适当的植物,其山石采自太湖流域的太湖石。山体自然,神似真山,一些山石还具有“透、漏、瘦、皱”等特点。园林中花木的品种繁多,具有季节性、地方性、艺术性和民族性的特色,如拙政园的紫藤,留园的银杏,网师园的桧柏等有着数百年树龄的古木,尤为珍贵。园林通过亭、台、楼、榭、轩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和花草树木的映衬,体现出近景远景的层次。

3. 园林的建筑群体

中国古代园林除了有自然的趣味,还有密集的建筑。为了使园林成为可望、可行、可游、可居之地,园林中必须建造各种相应的建筑,如厅、堂、轩、馆、楼、阁、榭、舫、亭、廊等。园林中的建筑不但不能压倒或破坏主体,而且应该突出山水的自然,力求达到自然与建筑的有机融合。在使山、石、水、植物和建筑之间协调融合时,应顺其自然、追求大趣,使人与自然十分和谐地溶入建筑环境之中,让人们虽然身处有限的人造环境中,却能够感受到一种天然环境的无限情趣。

4. 淳厚丰富的园林文化

人们常常用山水诗、山水画寄情山水,表达追求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和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大量的楹联、匾额、雕刻、碑石、文学、书画、音乐等不仅表达着中国古代哲学理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还承载着淳厚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信息,是综合性地历史文化艺术宝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底蕴。

二、西方园林的艺术特色

西方园林艺术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效法自然迥然不同,它完全排斥自然,追求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西方造园艺术把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作为基本信条,提出“完整、和谐、鲜明”三要素。

1. 园林的布局构造

西方园林的建筑物体积巨大,矗立于园林的中轴线起点之上。整座园林以建筑物为基准,使其成为整座园林的主轴。将宽阔的林荫道、花坛、河渠、水池、喷泉、雕塑等分别布置于园林的主轴线旁的几条副轴上,并在园林中开辟笔直的道路,将水池、喷泉、雕塑及小建筑物等点状分布在道路的纵横交叉点上。布局严谨,构图强调秩序美,通过对称、均衡和秩序来表现简单的数和几何关系,体现严格的几何图案。

2. 园林的景观配置

西方园林讲求人工化,整座园林全都统一在单幅构图里,树木、水池、台阶、植物、道路等的形状、大小、位置和关系都推敲得很精致,连道路节点上的喷泉、水池和被它们切断的道路段落的长短宽窄都讲究很好的比例。植物绝不允许自然生长出其各自的形状,完全被一丝不苟地剪裁成锥体、球体、圆柱体等几何形状。,水池、草坪、花圃。水池、草坪和花圃追求对称性和整一性,也被严格地规划成矩形、圆形、方形、椭圆形、菱形等几何形状以达到自然的和谐。西方园林造园之美就在于其所有要素之间比例协调,总体构图明晰和匀称。

三、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时代的变化推动着中国现代园林建筑的发展,这是园林发展的客观趋势,更是时代的要求。在中国建造园林不能简单的模仿、抄袭,或是将各景点的精美元素拼凑、组装在一起。这种一成不变、生搬硬套的造园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当代人的需要,新条件下的创作应该既适应时代的需要,又具有典型的传统风貌。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其造园的思想精髓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理论基础。中国园林设计师应对中国传统园林积极地进行探索研究,吸取她的造园精髓,保留其“人与自然的和谐”、“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思想,同时挖掘古典园林的现实意义,将其造园手法、造园要素、空间布局形式以及文化特征等应用到更广阔的领域,继承和发扬极富现代意义的理念和手法。设计出的现代园林作品应富有地域性景观文化特征,使中国园林文化得到延续和发展。

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既不能生搬硬套中国古典的园林形式,也不能完全依赖于西方园林的造园模式,而是应该深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园林杰作中所蕴含的典型特征,遵从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方法、合理借鉴西方的表现形式,取西方园林之长,补中国园林之短,从而将中国文化思想与西方现代观念完美融合,并把握好中西方古典园林设计的精髓。

中国现代园林设计只有以严谨的态度进行改革、创新,才能建设出具有感染力和创造力的现代园林。我们在现代园林建设中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有所创新;既要考虑民族文化的文脉,又要考虑时代的发展,在现有的条件下,结合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努力创造出具有现代特色而又不失中国古典园林的“魂”的景观。

参考文献

[1] 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篇13

一、中国古典园林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是由环境和建筑两方面组成的。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发展可追溯到周朝。早在周文王时期,就有了营建宫苑的活动,这时的园林活动处于启蒙时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艺术初步确立了“自然的审美观”,此时的园林活动进入了自觉阶段;到宋代则发展到。并出现了《园冶》等与园林艺术相关的著作。总的来说,中国的古典园林与古典文学的发展息息相关,造园艺术随着古典文学起伏沉沦,并作为文学在物质形态方面的一种展现。此种缘由是由于中国古典园林,是以老庄思想为基础,以绘画、诗词和文学为依托,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的相结合,使得古典园林“虽由人做,宛如天开”;园林中强调的是“诗情画意”的意境,抒发了人们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以及对田园生活的憧憬。通过各种造园手法寓情于景,做到“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在这种追求下,山水则成为园子的主题,而建筑在某种程度上退而居其次,反而成为园林的附属品。

二、现代建筑特点

随着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新材料与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建筑也随之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现代建筑迅速崛起,各种建筑理论也是百花齐放。

同时、现代建筑的发展也和人口的迅速膨胀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满足住的需求,现代建筑开始寻求高度上的发展,超百米的建筑比比皆是。在此基础上,建筑主要强调的是比例与均衡,以及追求新材料与新技术的运用。建筑环境反而微不足道,纽约曼哈顿的第五大道林立的的建筑群就是现代建筑发展的典范。

另外,现代建筑理论起源于欧洲,现在国内各大学建筑教育模式也沿袭了西方建筑教育模式。而谈到西方现代建筑,自然要谈到西方哲学史。建筑的发展与哲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哲学作为建筑发展的基础,指导着其发展的方向。因此,现代建筑理论中虽然提出了“人本主义”的口号,但由于其美学始终强调的是线条与比例,追求一种秩序,平衡与对称,因此现在建筑始终脱离不了这种内在的因素,这和中国古典园林内在因素有着很大的差别,从此,很多人认为古典园林已趋于毁灭,它与现代建筑的理念有着本质的不同,也就不可能再有发展的前景,它只是人对于古代的一种追忆。

三、古典园林在现代建筑的运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又开始回归到对自然的追求中。在这种需求下,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里,其回归自然的理念,与现代人们的生活观点不谋而合。因此,古典园林艺术里各种概念开始逐步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

贝聿铭先生是现代建筑大师, 但同时他对古典园林艺术有着深刻的感情。在贝先生的笔下,很多成功的设计均蕴含着中国古典建筑理念。1982年建成的香山饭店,作为上个世纪古典建筑艺术根植于现代建筑理论的典范。这个以两棵800年的银杏树为中心展开的建筑群坐落在香山山脉的沟坳处, 建筑与景观穿插渗透,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坐落在拙政园、狮子林、忠王府之临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更加体现了其对园林艺术的深厚造诣,用贝先生的话来说:“既要有传统的东西,但又一定要有创新。传统的东西就是要运用传统的元素,让人感到很协调,很舒服;创新的东西就是要运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让人感到很好看,有吸引力,因为时代是在发展的。”他的做法与说法,为我们开启了一扇如何使现代建筑与古典园林艺术相结合的大门。

正如伍重设计悉尼歌剧院时吸收了中国古典建筑的精髓一样,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吸收古典园林设计精髓。这样,才能在中国建筑的老根上发芽、开花。

“亭与廊”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一种常见的建筑形式,它作为建筑的开放空间联系着园林的景观与建筑,同时作为交往空间,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而现代建筑中,强调空间秩序,在空间处理上强调作为辅助空间的交往空间,在对交往空间的处理上,或采取半开放、或采取开放的手法,而这些空间也往往作为建筑设计中的过渡空间加以处理,同时也作为建筑设计中的精髓部分。

留园是古典园林中的经典,其入口做法更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其空间组合异常曲折、狭长、封闭,处于其内视线会被极度压缩,甚至有沉闷、压抑的感觉。但走到景区主要空间时,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时就会想到陶渊明的诗句“临近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级窄,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而现代建筑中,往往采用高大空间与狭小空间相结合的手法,这是由于现代建筑在强调的空间组合和形式美规律中,同样强调了空间的对比。这与古典园林的观点相一致。古典园林中这种空间对比手法非常灵活,现在也深受建筑师的喜爱。很多在中庭设计中引用这种手法,再加上光影的变化,创造出令人兴奋的空间关系。

古典园林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建筑,它的设计手法在现代建筑中都会有所体现,但由于其设计手法极其丰富,并且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传统美学,如何能够吸取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学的精髓,使设计不仅是取于表象、于符号,是摆在建筑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四、古典园林在现代设计中的案例

在国外,在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渗透的情况下,人们对中国的园林艺术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就连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下竟也另辟一小片以中国古典园林的手法加以表现,走到那里,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感到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