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传统文化的理由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文化管理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旅游业在逐步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贴近文化底蕴这一深层次的东西。而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文化旅游业发展较为迅速,并从多个方面得到了支持与发展。但是,发展就会带来相关的问题。文化的渲染逐步被商业化所取代,一些传统文化在旅游业的发展与带动下变得偏离了主旋律。这些现象表明,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文化旅游需要进行适当妥善管理,从而保证文化与旅游的双重保障。
二. 结合传统文化的文化旅游发展
文化旅游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文化传播方式,结合传统文化的旅游模式能够在某种意义上带动传统文化的发展,从文化传播的角度上分析,其更好地传播了传统文化,以吸引游客的目的,让游客在游玩中了解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底蕴与内涵。而从能动关系的角度分析,也正是因为作为游客身份的国民对于传统文化也有着非常大的兴趣,才促使了这一新兴文化旅游形式的发展。从基本形式分析,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在文化旅游具体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很容易找到众多较为成功的文化旅游的案例。北京故宫作为封建王朝的历史遗产,对于我国国民而言,充满着莫大的吸引力。故宫是清代君王生活、从政的地方,人们都有一颗帝王之心,都憧憬着这一代表着权利与地位的圣地。因此,这一简单的理由,就足以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鱼参观。如此,文化旅游的游客源就有了保证,对于其发展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
要真正发展传统文化的文化旅游,拥有了游客源这一基础后,还要进行文化的结合以及文化的旅游式传播演示。仍然以故宫为例,游客来到了故宫必然是有目的性的去探寻这里的奥秘。但是故宫的奥秘众多,如果没有一定的秩序性供游客参考,必然会如走马观花般毫无收获。因此,作为相关的文化旅游管理人员,应该从传统文化结合的角度进行分析,将故宫的整体脉络进行必要的划分。例如,将故宫的整体景致进行分块处理,在进行游览的时候就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游览。这样目的性较强,也能保证游客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了解最多的文化内容以及文化魅力。让游客真正有不虚此行的感觉,并在游览过程中体味其中的文化底蕴。
总体上可以这样总结,即文化旅游的发展首先要保证有值得游客游览的文化景观;在拥有了这一基础的情况下,再进行相关内容的搭建与设计,从而大力发展传统文化的文化旅游业。
三.结合传统文化的文化旅游管理
传统文化的文化旅游得以大力发展,在收获利益与效益的同时,却也伴随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复杂而多样化,无法从单一的角度去分析其出现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办法。但是,却可以从管理的角度去分层解析,避免一些弊端的发生,减少问题的出现,从而保证文化旅游的健康发展。
(一)文化旅游带来了文化的破坏。文化旅游的文化破坏主要体现在一些实体传统文化,例如洛阳的龙门石窟等这样的文化圣地,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不正确的举动,造成文化古迹的损坏。很多传统文化的旅游景点经常会遭受一些有意或者是无意的破坏。因此,相关部门就要重点加强对文化古迹的保护。在一些重要的景区添加游客提示牌,提示以及警示游客注意对这些重点景点的保护。
(二)文化景区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旅游出行游客必然会携带一些用品,而这些用品就成为了景区的主要污染源。游客往往在游览的过程中,会因为比较劳累或者一些其他的原因而随手扔掉这些垃圾,造成了文化景区的污染。对于此类问题的管理,相关部门应该重视景区内垃圾箱的分布密度,在各处路口以及不同的景区节点处安置垃圾投放设备。并采用一些劝导式话语,提醒游客要保护景区自然环境,注意环保。
总之,妥善合适的管理对于传统文化的文化旅游发展非常有利。
四.结语
结合传统文化的文化旅游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大方向,从文化传播以及文化发展的角度而言,文化旅游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信息爆炸和物欲横流的时代,能通过旅游的方式来传递我国的传统文化,并以这样轻松的方式去让游客们感悟文化,其长远意义非常明显而重要。因此,大力发展结合传统文化的文化旅游是顺应时展,切具有较为深刻的意义的事情。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也要注重发展规划,在必要的时候进行必要而有效的管理,保证其文化旅游正确的发展方向,使其始终向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1.以人为本。早在三千年前,我国就已经显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潮,西周时期三龙拥护一人的图形就展现了人的重要性,后来儒家思想也对这一理念非常推崇,成为统治阶级的重要执政思想之一。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行业同样适用,即以学生为本,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了解并尊重每个学生,实现教育的初衷。2.因材施教。孔子的弟子众多,但孔子坚持挖掘每个学生的特质,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和兴趣差异给予不同方向的引导,使学生们都能够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这一点是非常值得现代教育学习和借鉴的。3.修身正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传统文化对每个七尺男儿提出的要求,做好自身的管理是闯荡事业治理国家的基础,是现代教育对教育者提出的要求。儒家文化特别强调正己的思想,所谓正人先正己,教师的模范作用能够给学生健康三观地形成带来显著影响,因此修身正己的观念应该铭刻在每个教育者的心中。4.赏罚分明。早在先秦时期,法家就特别重视奖赏和处罚制度,这一观点随着我国朝代的兴替一直传承下来,成为有效的统治工具。赏罚分明在教育行业有非常恰当的应用,尤其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教育者应该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赏罚机制规范学生言行,引导学生走向正轨。
二、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与教育行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在人口基数较大的中国,教育观念对整个社会的舆论走向和价值取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五千年历史的精华,将其融入高职学生管理之中有助于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有利于指引我国教育行业形成端正的价值观念。2.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应用于高职学生管理之中,不仅能够指导教学观念的树立,也能够发挥从上至下的作用,教育出道德品质健康发展的优秀人才。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渗透能够帮助高职学生在复杂的互联网时代守住初心,更快地适应大量的信息冲击,形成良好的品质。
三、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途径
1.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的优秀文化精华要求高职学生管理中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方面高职院校应提升教学品质,完善学生的基础生活设施,提高学生对高职院校的满意度;另一方面还要发掘学生精神层面的需求,帮助学生寻找自身的兴趣和优势,发现自我价值,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2.发掘学生的个体特色。因材施教的优秀文化精华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进行学生管理时注重挖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选择,引导学生走多元化健康发展的道路。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设置不同类型的课程供学生们选择,让学生在自身爱好的指引下发展;另一方面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选择上的指导,避免学生在多样的选择中误入歧途。3.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修身正己的优秀文化精华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注重自己的言行,确保发挥正向的示范作用。一方面要不断学习汲取营养,增强知识积累,提升个人魅力;另一方面对待学生要做到言行一致,要严于律己,为人行事让学生信服。4.建立合理的奖惩体制。赏罚分明的优秀文化精华要求高职院校设立健全的学生管理规范,要对学生的优秀表现进行奖励形成正向刺激,对错误行为进行惩罚避免再次出现。此外,奖惩机制要把握好力度,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区分实施强制性的奖惩或缓和性的奖惩,以此优化实施效果。
四、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厚积薄发的作用开展逐渐展现,在教育行业更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出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修身正己、赏罚分明的学生管理思想,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有利于高职院校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因此,新时期高职院校应着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掘学生的个体特色,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建立合理的奖惩体制,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管理事业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王珉.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6
[2]迟会礼,吕长芳,陈福刚,张忠立,李洁,张翠,房玉春,徐艳梅.弘扬传统文化创新德育途径——在高职院校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理论前沿,2014
篇3
高校是文化发展的中心站,承接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高校应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到高校文化上来,借以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文章引言部分引出了话题,中间分别从高校文化有必要引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高校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路和路径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文章最后写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高校文化,提高校园文化软实力的必然性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还要各方面力量的不断努力。
一、高校文化有必要引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历史就如同一条母亲河诉说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不断茁壮成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利于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本着尊重的态度,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受时空限制,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耀眼生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合高校文化建设要求
高校文化必定是带动高校不断向前发展的文化,是先进生产力表现下的文化。高校又是高校文化的发起者。高校文化是一种先进的文化。高校文化面向的是当下、过去和未来的发展,是大众文化,是一种国家文化,也是一种社会文化。高校文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知识武装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人生方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校文化中的先进成分还能鼓舞学生的斗志。现代高校需要改变原有的落后文化,大力发展先进的文化,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对学生的不良思想进行有效引导。高校先进文化是在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过吸收当今先进的文化,形成自身文化的软化力。高校先进文化体现的是具有先进生产力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漫长的五千年文化底蕴,是当今中国先进文化的生命力,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现代人
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的表现,这种精神是所有精神的融合体,是一种先进的精神代表。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下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国人爱好和平,自强不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国人的意识表现,全体中国人内在的向心力和汇聚力,在中国人的精神层面占据重要分量。高校学生不单单是学习者这样单一的角色,还应该是世界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出发,关心普天下人,视作自己家人,热爱中华民族这个国家,用全球的眼光审视世界,开阔自己胸怀,具备海南百川的度量和未谋远虑的机智。高校学生不仅要有热爱祖国的满腔热情,还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先进的科技知识,理性的人文情怀,强健的体魄,适者生存的现代意识,艰苦奋斗的生存动力。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高校学生素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同源头活水,经久不息,是高校文化软实力的可取资源,也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内涵。高校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先进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了高校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文化是高校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所熟知的一些爱国主义故事如:精忠报国,三过家门而不入等都是所要倡导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为国家献身的无畏精神。中国人一向注重“家天下”的惠民思想价值取向。范仲淹曾有诗云:“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爱国诗句。在维护国家的革命中,这些爱国主义精神从来就没有中断过。典型的爱国主义素材对高校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在学校德育工作就要充分体现这些思想和观念,把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至关重要。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校园,增强高校文化软实力是可取的。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高校学生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更加坚定了爱国的人文主义信念和奋发图强的学习使命感。
二、高校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涉及面广,影响深远。我们可以从不同层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和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精神层面的文化,像我们所熟知的爱国主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些爱国主义得到了代代流传。爱国主义精神渗透着中华民族的家国仇恨,保护的思想。还有中庸思想的双赢,修身完善的道德思想等;从学科和客观物质方面来看,主要包括像哲学、政治经济学、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民商法、文学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范围之广,令人赞叹不已。那么高校学生应该学习哪些方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的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抽象概括,是理论化的精髓,能够提升高校学生的精神世界,是一种充满活力的溪水。当下,高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吸收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民族精神发扬光大做好必要准备。
三、高校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路和途径
对于高校而言,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根本在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当代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建设过程中引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些方面,比如价值取向,方式方法的运用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高校,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思想路线: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高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的课本教材同流动的信息相结合的方式,不同学科之间交叉渗透,通过建立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行熏陶,特别形式的主题活动将高校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拉上了一个较高的层次,面向社会取向,开展实践活动,让高校学生充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思想情感得到质的升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学习水平。在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整体,是教学的根本。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顺应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学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主人,高校在这方面要本着民主思想,以探讨交流为出发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想在新时期下不断发展,高校学生需要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高校老师要尽到教学的责任,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调控措施不断完善。如果高校学生能够认认真真的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老师能够诲人不倦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授给学生,同时不断吸收先进的其它优秀文化,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会让所有中华儿女扬眉吐气,为人类文明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莲香,王正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31(1):122-126.
[2]刘晓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提升文化软实力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2:120-121.
[3]王丽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加强高职院校师德教育的作用[J].江苏教育研究,2015:185-186.
篇4
2.我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影响分析
2.1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理念对旅游管理的意义
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观念是“以人为本”,它与旅游管理中的人本主义思想其实有很多相通之处。“以人为本”思想是我国古代人智慧发展的结果,也是我国传统文化长期积累的结果。“以人为本”的理念巳经深人人心,在旅游过程当中,人是旅游的主体,而旅游管理的对象也是人,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旅游管理的模式也逐渐发生了改变,由之前的具体管理逐渐转变为参与式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是指每一位旅游行 业的工作人员,都要以“管理者”的身份参与到旅游管理工作中,要求旅游工作人员除了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外,还要多关注旅游行业的其他工作,尽量多交流、多合作,最大程度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另一个维度上证明了“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思想与人本主义的旅游管理思想在根源上是一致的。
2.2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的理念对我国旅游管理的启示
儒家非常注重“以和为贵”,“和”文化在旅游管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细节分工上,一次完整的旅游包括交通、住宿、娱乐、餐饮、购物、游览等方面,旅游过程就像链条,环环相扣,一旦其中的某一个环节出现了错误,就会影响下一步的正常运行,进而影响旅游产品的整体质量。为了使游客的整个旅游过程更加舒适开心,一定要事先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在旅游开始后,严格把握好各个部分的细节工作,制定规范的旅游计划,为游客提供优质的、高品质的服务。“以和为贵”的思想还体现在如何用心对待每一位游客,应开展微笑服务,耐心为游客进行解释和指导。
2.3传统文化中“以德服人”对旅游管理的意义
“以德服人”的思想是儒家最先提出的,而“以德服人”思想在旅游管理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人性化的管理上,想更好地实现人性化管理,就需要旅游管理人员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管理者除了要关心员工的生活、工作,还应通过绩效管理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让员工感觉企业就是自己的家,只有这样,工作人员才会投人更多的精力为企业服务,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3.传统文化促进我国旅游管理的几点措施
3.1科学规划地区特色文化旅游产业
地区旅游的发展需要有特色的旅游景区(点)吸引游客,地古管理人员应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将地区的传统文化与地区文化差异相结合,利用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地区旅游业的吸引力。有历史文化古迹的地区,还要重点传承历史文化。除此之外,还要与当地的政府部门进行协商,制定科学有效的旅游文化体系,这样才能够进一步促进地区旅游行业的发展。
3.2做好文化旅游的基础性工作
做好传统文化旅游的基础性工作,除了要对所有的旅游管理人员进行文化教育外,还要加强对员工的传统文化培养,让传统文化带动地方旅游业的发展。传统文化旅游属于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知识含量较高,因此,在我国的旅游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很大。各个旅游地区要结合我国传统文化内容,对旅游开发区中的传统文化特色进行深度挖掘,从而形成属于这一地区的特殊旅游线路’这样地区的旅游发展才会延续下去。
3.3丰富旅游形式
在旅游行业中引人传统文化,可以不断丰富旅游形式,从而促进旅游行业的多元化发展。人们进行旅游的目的是为了陶冶自己的情操,将自己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放空自己,想在放松身心的同时,真正感受文化产品的独特魅力;同时,开发带有浓厚传统文化底蕴的旅游产品,丰富旅游产品形式,不仅可以增强旅游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还可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吸引更多的入境旅游者。
4.结语
篇5
埃德娜·多斯桑托斯·杜伊森博格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创意产业计划主任
全球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改变,使得人们对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有了更高的需求。联合国贸发大会的报告显示,文化创意经济正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国际贸易、增长收入、增加就业机会,增进出口,促进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中国生产的创意文化产品应该有自身的文化特色,而不是完全的西方化。可以从西方国家学习一些先进的经验,但是要有自己的风格,而且我认为在创意产业中保持文化的独特性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没有文化开放的软实力是封闭的
张国祚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
文化是软实力最根本的源泉。没有文化高度的软实力是短视的,没有文化深度的软实力是肤浅的,没有文化广度的软实力是狭隘的,没有文化开放的软实力是封闭的。文化在软实力中居于灵魂地位,发挥经纬作用。我们提出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等,其实都是在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
要尊重文化和市场规律
刘长乐 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
中华文化走出去,我觉得最佳效果就是“融”的问题。我们要尊重几个规律,比如说文化规律,这个规律基本上全球文化是通用的。再一个是市场规律,我们说文化是河流也罢,是产品也罢,文化市场本身是有规律可循的。另外,一定要尊重各国的文化习惯,让我们跟东西方的观众一块“融进去”,这样我觉得就好办了。
篇6
一、我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主要产生的影响
(一)传统文化促成了旅游的人本管理理念
中华文明的精华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人们智慧的产物,我国先进哲学理念都十分注重“人”的主体地位。只有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使事物往好的方向发展。就现代旅游而言,“人”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得到体现,并且逐渐引申出人本管理的理念。我国传统文化促进了旅游人本管理理念的形成,两者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二)传统文化促成了旅游的阳光服务理念
我国古代推出的“和”,代表了古代的最高价值。“以和为贵”起源于儒家思想,孔子也曾多次阐述“和”的理念。就旅游管理而言,以和为贵思想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旅游文化建设方面得到充分体现。旅游企业文化对“人和”给予充分的重视,提倡阳光服务理念,且正是“以和为贵”的思想促进了该理念的形成。旅游服务管理逐渐体现游客的自由,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影响。
(三)传统文化促成了旅游的以德服人管理理念
“德治”一直为我国传统文化所强调,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国家治理,品德高尚的人总是能受到人们的拥护与尊敬。传统文化精髓被旅游管理所借鉴,使以德服人理念的魅力得到充分展现,凭借言传身教,身先士卒等管理方式,对员工给予充分的尊重,维护员工的利益,使旅游服务水平及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二、实现传统文化与旅游管理相融合的发展措施
(一)发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深层次挖掘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内涵是目前将传统文化融入旅游管理实现发展的重要措施。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在旅游管理中融入更为丰富的民族元素,进行更具民族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使人们对旅游价值的追求以及旅游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旅游景点如果缺乏传统文化内涵,则不具有生机与活力,对旅游业的长远发展会产生阻碍。唯有进行深层次的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有效结合旅游管理与传统文化,才能实现独特旅游景点的构建,为旅游业的发展增添动力。
(二)完善文化旅游的基础性工作
要想有效落实文化旅游理念,必须做好文化旅游的基础性工作,这也是将我国传统文化融入旅游管理中的重要举措。要想体现旅游文化发展中传统文化的作用,必须给予传统文化宣传教育足够的重视,使人们的传统文化意识显著提高,进而全面展示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与作用。既实现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又使旅游管理的水平得到全方位提高。
(三)丰富传统文化旅游的形式
传统文化旅游形式的丰富对现代旅游的发展十分必要,进行民族性与现代化相结合旅游方式的开展,使人们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在旅游管理方面,需要凭借亲身体验、情感感知等方式,促进旅游管理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健康发展。并且,应加强开发各种各样的旅游产品,包括心灵及精神文化产品的开发,使游客不仅可以在旅游中得到身心的愉悦,而且也能陶冶情操,实现心灵的升华。
三、结语
总而言之,旅游行业在近些年里发展迅猛,在旅游管理中,传统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传统文化在旅游管理中的作用必须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因此,就目前而言,旅游企业不仅要深层次挖掘旅游资源的传统文化内涵,落实文化旅游基础工作以及丰富传统文化旅游的形式,而且应该对我国传统文化融合旅游管理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策略进行积极地探索,全面提高我国旅游管理水平,才能促进我国旅游行业的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想.我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影响[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02):34-35+37.
篇7
我国的旅游资源丰富,无论是从自然资源方面来讲,还是从人文资源方面来讲,都具有较大的优势,且我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景观一般都与著名事件或者著名人物联系在一起,赋予自然景观一定的文化底蕴,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景观吸引力,使得我国旅游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独特旅游风格,在世界旅游文化上具有一定的地位,促进了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这是传统文化赋予自然景观文化底蕴,促进自然景观旅游的发展,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对旅游管理有着一定的影响,中国文化具有较强的传承性,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对于社会事务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这就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管理之间具有一定的共性,传统文化对于旅游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旅游管理的发展也会促进历史文化的进步,这就是管理和文化之间的一种共生性原则。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旅游管理的影响
1、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讲求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解放人的思想,,在对于问题的处理时,不仅要坚持历史的观点,同时也要注重人的尺度,在旅游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这是传统文化中比较重要的部分,荀子有云:“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讲求的就是对于人的重视,这就是教育人民在管理过程中要重视人的价值,注重员工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对于员工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基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近年的旅游管理发展过程中,兴起了参与式管理,重视企业员工的价值,让每一位员工都参与到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去,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与建设中去,这样可以更好的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员工更好的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这种参与式的管理方法,可以让员工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所在,更好的为企业服务。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也要求加强对于员工的自身素质建设,古语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所有事物发展的基础,只有每一位员工的素质得到提升,那么整个企业才会得到好的发展。
2、以和为贵
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以和为贵,这是儒家的传统思想,基于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和为贵的思想对于旅游管理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旅游管理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综合性很强,涉及面很广,往往一条旅游路线包括多个环节,如交通、住宿、饮食、购物等等,同时还有工作人员与旅游人员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复杂的管理过程,需要协调好各方关系,这就需要坚持以和为贵的管理思想,做好管理工作,以礼待人,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建立一个和谐的组织管理状态,坚持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一种和谐管理思想,无为而治可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企业凝聚力,这样员工才可以以一种平和有礼的心态去对待自己的工作,使得各方关系达到一个相对和谐的状态。当某些方面出现了不和谐的现象,也需要用礼仪对其进行教化,坚持“礼之用,和为贵”,注重柔性的沟通与交流,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的思想,做好现今旅游管理工作。
3、以德服人
篇8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40-01
文化的植入好坏相对决定了人格的优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自然也就造就了优秀的中国人格,但是由于时代的进步,文化的相互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之间就有了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如何在现代教育过程中延续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值得大家关注的问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格理论及特征
1.传统文化的人格体现
儒家的理想人格。在儒家的理想人格中,认为最高人格的体现为圣贤。而圣贤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是要与天同德,与大道同行,克己复礼,兴国安邦的高尚品格。儒家圣贤的人格主要体现在仁与礼的统一。
道家的理想人格。在道家的理想人格中,提倡隐士。即真人,至人,神人。主张淡薄本性,无为不争,已达到人性和自然最原始的状态。在道家的思想中,提倡返璞归真,无为而治。
法家的理想人格即为英雄。认为要追求自身的实际理想,凭自身的力量争取社会地位。提倡法不阿贵,唯法所在。在法家看来,法令制度高于一切,无论君臣,在法令面前一律平等,体现了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
佛家的理想人格提倡超尘绝俗,认为万物皆空,明心净性。在佛家的思想中,佛就是泯灭七情六欲的超人,在生活中做到宠辱不惊,万般皆空像的心态。
2.中国传统人格教育理论的特征
第一,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格。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就是表面天地之间人之性命最为珍贵,体现了人的价值。孟子说“所欲有甚于生者”就是指人的追求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表明了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是中华民族的行为模式,注重挖掘人的价值,获取他人的尊重,一方面做到自爱,自尊;另一方面做到理解人,尊重他人。
第二,崇尚仁爱理念。孔子特别注重“人”的突出地位,仁爱是人性之基本,通过自身的美德,达到人与万物的统一。在理想的人格教育中提倡,一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的德行,另一方面也要将德行推向社会,造福社会。
第三,重视修养实践,崇尚理想人格。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将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作为自身的追求根本,通过道德理论的熏陶和道德实践的累积达到人身外在和精神内在的统一。
二、传统文化与现阶段人格教育的融入
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提炼、整理,塑造高职学生优秀的人格,以经典“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理想为重点;以仁人志士为榜样加强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励志教育,培养高职学生的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和团队精神。
1.思政教育体系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在现行高职思政教学体系中,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伦理导向性融入思想道德修养课,用心弥补现行课程的人文精神的不足,增加课程的育人功能。高职学生的道德修养不能被文化课的知识性要求所取代,教学与评估只能以育人为中心,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道德修养课程,可以充分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来引导学生的道德思想,培养人格健全和道德品质优秀的大学生。
2.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网络、影视建设
网络、影视等公共媒体对高职大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可以在专门优秀传统文化网站中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职大学生提供一个干净绿色、健康有益的网络和影视环境,转移人格教育的重要阵地。
3.在校园人文环境中融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高职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主要战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对高职大学的道德人格培养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校园文化中的历史传统和思想追求能改变学生的价值观、理想和道德信念。如清华大学的厚德载物、北大的兼容并蓄,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影响着一代代的青年才俊。
三、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高职学生人格教育的理论价值
1.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在择业观方面,高职的毕业生刚刚踏入社会就想着找到非常理想的工作是不现实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敬事而信“,“建功立业”的精神是值得当代高职学生借鉴的。很多成功者和建功立业的人都是从很艰辛的基层工作做起。通过传统文化中典型的人物案例引导学生调整就业期望值,保持达观的择业心态,“天生我才必有用”,有才华有德行的人最终会被发现。保持不断进取的信心是帮助高职学生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2.有利于高职学生正确处理人际交往。高职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许多人不知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因而往往造成与同学交往胆怯、与教师“顶牛”、与父母关系不合;还有一些学生交往重实惠不重原则,请客送礼、拉帮结派,这种友谊自然不会长久,又反过来影响学生的交往能力。因此,利用传统的道德中强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让他们更加能够明白尊重他人,勇于承担,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多角度考虑问题,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中学会做人的道理,促进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3.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诚信品质。诚信是做人之根本,所谓“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因此,对于高职学生来讲,诚信品质的培养在整个人格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诚信建设是社会主义良好经济建设的需要,是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整个社会道德文化进步的需要。因此,通过传统文化培养高职学生诚信的品质至关重要。
4.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道德自律。在如今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理论知识的教育而忽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这就导致道德教育的效果不明显。马克思说过“道德的基础是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这也就表明,道德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培养有自律意识的人。在道德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调动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
综上可见,中国的传统文化始终贯穿着人格的养成,中国的传统文化孕育着至大至刚的人格,乐天坦荡的性格,天性仁厚的性情,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中华人民高尚人格的形成。在社会发展的今天,世界文化与传统文化发生碰撞,我们不仅要吸取丰富的世界文化,更要注重传统文化中人格和人格教育的传承。
参考文献:
[1]李国娟. 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践逻辑[J]. 思想理论教育,2015,04:64-69.
[2]张应平.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理论教育的思考[J]. 黑河学刊,2014,08:98-99.
[3]朱明贤,郑克卿,赵国龙.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格教育[J]. 唯实,2008,03:32-35.
作者简介:
篇9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从优秀传统文化整体来看,优秀魍澄幕的基础是儒家文化、释家文化、道家文化。三家的思想既独立存在又相互补充。虽然儒家文化、释家文化、道家文化在表现形式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然而,三家文化的宗旨存在一致性,均为教人求善,教人求仁[1]。具体特点为:其一,强调“善”,要求人与他人为善,尽量多做好事;其二,重视“忠诚”和“孝悌”,强调对国家、对集体的忠诚,重视对父母、对长辈的敬爱,正如儒家创始人孔子所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是“仁”的根本;其三,重视“诚”与“信”,诚信是完人的核心价值,“民无信不立”,管理工作缺少“诚信”也难以正常开展;其四,主张“仁义”,“仁义”是正常人际关系构建的前提;其五,强调先做人后做事,做好人是做好事的前提和基础;其六,强调后天环境对人思想观念的影响。
二、优秀传统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机结合与应用
(一)将以人为本理念融入到人力资源管理中
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建立方面,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合理划分各岗位的范围,避免人员过剩或不足。同时,应当建立人才培训体系,尊重人才的价值和知识的价值[2]。另外,在开发人力资源的过程中,需要为人才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遵循人本理念,构建公平、公开的竞争机制,为优秀人才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和条件。例如,在绩效管理工作中,应当充分凸显以人为本理念,提升集体凝聚力,明确人才个体在绩效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使其将被动管理转变为主动参与,提高绩效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制定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根据企业内部员工的岗位职责、岗位性质、工作特点、岗位权限以及需要承担的风险等设置相应的岗位绩效考核标准,根据员工的贡献对其做出客观、系统、全面的评价,对员工的实际贡献和日常表现加以记录,并及时将绩效结果反馈给基层员工。
(二)将以德为本、以诚为本理念融入到人才引进工作中
在人才引进工作中,应当贯彻落实“以德为本、以诚为本”的理念。一个人可以不才华横溢,却一定要有“德”,只有有“德”,加上后天的努力,才可能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若是没有“德”,即使他才华横溢,那么对集体的发展也会造成一定危害。因此,在人才选择、引进工作中,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人才的德行。经过实践证明,具有良好德行的人才均对集体具有较高的忠诚度,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方面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思想认识。所以,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有德人才的引进,综合考察人才的素质、品格以及忠诚度,从而选出德才兼备的人才,将其安放到重要的管理岗位上。除此之外,还应当以诚待人,在人才招聘过程中,将自身的实际情况告知应聘者,使应聘者对企业发展情况形成充分的认识,从而与应聘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三)将以仁为本理念融入到人才发展保障工作中
1.薪酬福利保障管理工作
企业应当融入仁爱的理念,将人才当作家人一样来对待,落实“五险一金”政策,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同时,还应当根据对市场情况的调查制定自身薪酬标准,保证对外保持竞争性、对内保持公平性原则得到充分落实,促使自身薪酬水平对外具有一定竞争性,并及时、足额发放薪资。另外,还应当为员工提供健康保险待遇等。
2.人才长期发展规划工作
以仁爱的思想为指导,开展人才长期发展规划工作,建立人才发展长效机制,阶段性的为内部员工提供进修和培训的机会,为员工组织开展丰富、多元的教育培训活动,促使其自身得到进步和发展。具体来说,企业可以组织员工分批参加传统文化论坛或相关培训活动,促使参与培训的员工激发出内在的“善”,从而在工作中落实所学的“做人做事的善言善行”,通过实现员工的自我管理,改善企业的面貌,进一步激发企业的效益。如北京汇通汇利公司董事长胡小林让企业内部员工学习《弟子规》,要求其在日常生活中贯彻落实《弟子规》,通过学习,员工明确了应该怎样做人做事,推动了企业的健康良性发展。另外,企业还应当为内部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鼓励其继续学习、不断创新,推动其工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其晋升创造重要前提。
3.人才激励工作
优秀传统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强调不仅需要重视对人才的物质鼓励,还应当加强对人才的精神激励。对于收入达到一定水平的人才来说,物质激励已经难以发挥出太大作用,这时,应当为这些人才提供精神激励,对贡献较大、表现较为优秀的员工实施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通过赋予人才各种荣誉使其感到被尊重、被认可,进而对工作产生满足感,促使其进一步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经过数千年的沉淀,为后人留下了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应当继承、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促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实现融会贯通,使其发展成为富含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篇10
Abstract:
Wright organic architecture theory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in some aspects of Chinese modern architecture has a similar enlightenment. Such as Wright advocate natural building view and Chinese farming culture; Wright-phillips live organic theory and China's kanyu theory; Wright-phillips proposed building form following function and China region climate around the influence of the culture of the residence.
Keywords: Wright; Organic architecture;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在四位现在建筑大师中,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都在建筑从古典走向现代的道路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尤其是格罗皮乌斯,可以说是时代造就的建筑英雄。而赖特的建筑和思想,长久以来都自顾自的美在那。他的草原式住宅、有机建筑理论,与当时轰轰烈烈的机械化大生产没有紧密的联系。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建筑发展到今天,现代建筑已经从萌发走到成熟,再到人们开始反思批判。中国文化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支没有中断的古老文化,但是中国的的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之间却有着一道鸿沟。自之后,中国人将西方先进的东西拿来照抄学习,不仅在建筑形式功能上采用国际风格,我们甚至用西方人的观点去评价中国的传统建筑、传统文化。
建筑功能与形式之间的关系,这个永恒的话题在CCTV大楼、国家大剧院在北京拔地而起之后,又一次引起我们新深深的思考。建筑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在精神层面我们到底该有怎样的追求?什么才是符合这个时代的中国的建筑?赖特崇尚自然的建筑观、他活的有机建筑理论和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又一次给我们以启示。
1.赖特的建筑理论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联系
在人类发展史上,不同的地域出现相似的文化史屡见不鲜的,赖特的有机理论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一些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1.1崇尚自然的建筑观(有机理论)与农耕文化(堪舆学说)
赖特出生于1867年。从小他的叔叔们教育他如何在农场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赖特学会了预测天气,学会了跟自然打交道。赖特后来总是对他的学生说:“你们应当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他永远都不会亏待你的。”这种理念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作品。在赖特的书本、文章、讲话中有多种多样的表述:有机就是自然(Nature),他还说:“一切事物的外部形式和发展都是由‘内部自然’所决定,自然这个词是指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的原理,它赋予生命以形式和特征,并使之活着”。赖特的有机理论强调的是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是建筑与其使用者人的和谐统一。
中国是个以农耕为主的民族,这种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即以人与自然为核心的天人合一,早在先秦,中国传统文化即强调天、人是自然界的法则。如中国的农学思想“三才”理论,即是“天人合一”的总结,大千世界皆由天、地、人三大要素组成,天人相参,天人相辅,是其中的灵魂和精髓。 具体到建筑,就要说到中国古代的堪舆理论,以今天的视角来看,一部分风水学就是分析建筑、环境、人三者如何和谐相处的学说。把这些哲学思想运用到建筑中去,可使建筑理论上升到更高的层次,构造的居住环境在本质上与自然相顺应。
1.2建筑功能追随形式
赖特的有机理论中讲到形式追随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以及建筑的统一性(entity)、整体性(integral)。这是现代建筑与古典建筑根本的不同。赖特曾表示过建筑应该是由内而外建造的整体,从功能需求发展出建筑形式。赖特一直强调有机建筑观念是“活”的观念,这种“活”观念能使建筑师摆脱固有的形式的束缚,注意按使用者、地形特征、气候条件、文化背景、技术条件材料特性的不同情况而采取相应的对策,最终取得跟自然的结合,而并非是任意武断的强加固定僵死的形式。
在中国这片幅员辽阔的土地上,在各种地形气候、风土人情之下,人们“有机”的结合了当地的地理风貌、民族文化,创造出各式各样的建筑形式。例如客家的土楼,客家民居形式是在客家人迁徙流离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并经社会与自然环境的长期选择而最终形成的。云南一颗印是四合院在在南方天气以及山地空间不充裕的情况下的变体。陕西窑洞、北京四合院等等都在不同文化气候等条件下根据生活的需要诞生的形式。
2当代建筑的反思
在现代主义这种统一的建筑语言席卷了世界之后,我们都期待建筑能有所突破,尤其是具有中华民族的特色。放眼中国近几年的建筑,很多都背离了建筑的初衷,建筑不再是环境与时代的产物。有为了现代而现代的,也有为了仿古而仿古的。那么怎样才是中国的,当代的,适宜的呢?赖特的活动有机,在今天中国的建筑中有多少体现?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如何在新时代中延续,如何在世界面前展现出民族的风采?
库哈斯设计的CCTV大楼,附楼在被烧毁的情况下,为了维持主楼的结构,仍然不能拆除,这看起来多少有些荒唐。,站在北京人戏称为“水煮蛋”,的国家大剧院面前,我不得不承认这个建筑是美的,可是从它与周围的环境、历史文脉的关系来看,它甚至会让人感觉到,它与故宫相对而建是不真实的,它跟这里毫不相干。为什么当年贝聿铭先生面对这样一块基地的时候决定另选一处,并最后设计了香山饭店,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贝老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他深知这块基地的意义是非同一般的。
这些年,为了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在文化遗址上建起的名目繁多的“一条街”。无论是仿照明清、唐宋还是秦汉,都用斗拱、彩画、棂格窗、描红贴金。传统是针对历史而言,在这个过程中建筑师只对地域历史文化进行了一成不变的永恒延续,却忽略了昨天是今天的传统,今天的创新将是明天的传统,是不断发展的一个过程。如果传统固定不变,停滞不前,则欧洲的哥特式、文艺复兴、巴洛克式就不可能发展成今天西方现代国际式和后现代主义建筑。
当然,与此相对也有一些成功的例子值得借鉴。
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于2007年为家乡良身定做的苏州博物馆。在设计中阐述了他的设计理念:“中而新,苏而新”。这个作品展现给大家的既是苏州的,也是世界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建筑奇葩。这是贝聿铭在设计中对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定位。在设计中贝聿铭尊重了苏州建筑园林的历史文脉,更重要的是在设计中它勇于在传统中创新,虽然他强调博物馆只属于苏州,强调的是它和苏州的关系,和藏品的关系。但是站在世界的角度,它是时代的,在材料和形式的运用上都留下了不可掩饰的时代浓墨。
齐康先生的武夷山庄,是一个注重本国传统和地域特点的并令人振奋的作品。齐康先生一方面借鉴了中国传统古典建筑遗留下来的形式语言,通过重新的创造反映了武夷山悠久的文化。张毓峰先生主持设计的杭州历史博物馆主楼也是一个很好的将历史、现代、地域、自然有机结合的的作品。
结语
建筑从古典走到现代,又从现代走向后现代。人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反思以求进步。在当今科技发达的时代,人们受到物质上的约束越来越少,文化上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不同地域的建筑只有找到自己的有机根源才可能成为有生命力的建筑,那么赖特的有机理论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对于当代建筑无疑是有着指导意义的,并且,对于现代建筑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本身就是建筑最需要有机结合的元素之一。
注释:
1. 项秉仁《赖特》1992年03月第一版 第31、32页
篇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近几年来,传统文化如星星之火燎原,全国掀起了一股学习热潮,很多人在学习和实践中受益,满满喜悦幸福的收获。很多学校也纷纷号召老师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本校在校长的带领下也学习传统文化,师生一起学习《弟子规》,落实《弟子规》,受益匪浅。我记得于2013年3月在中央党校80年校庆时讲话中提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这对于中职生管理同样适用,以传统文化为引,教导学生学习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树立远大志向,打下实现美满幸福人生的基础。
二、传统文化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1、传统文化--《弟子规》的介绍
班级管理中,传统文化的运用,首先提《弟子规》这部经典。百度是这么解释《弟子规》的:《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记录了孔子的108项言行,共有360句、1080个字。"弟子"的意思比较多,北京市老百姓国学会邓卫东老师指出,"弟子"的意思也应该与时俱进:在家,指孩子;在学校,指学生;在公司,指员工;在单位,指下一级;在社会中,指公民;在中华文化传承中,指后学。"规"就是规范,就是规矩,就是规则,就是规律。很明显,中职生也是非常适宜学习《弟子规》的,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如何运用。
2、《弟子规》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首先要想在班级管理中弘扬《弟子规》,作为本班班主任,必须学习落实《弟子规》,老师是行为示范,以身作则,以德服人,假如作为班主任都没有落实好,没有受益,学生如何服班主任,怎么可能愿意学习落实呢?三年前开始,我慢慢在生活、工作中学习并落实《弟子规》,有很多的经历、体验和感受,收获颇多,是一名实在的受益者,所以在带领学生学习的时候感到很有自信和说服力。
其次,以《弟子规》为班规,学习并一条条落实。回想这些年来的学生管理经验,本人认为有问题的学生家里都有比较严重的家庭问题,成绩好懂感恩、尊敬师长有礼貌的学生大都家庭教育比较好,和家人相处得也比较好。那么通过《弟子规》学习,让学生懂得如何行孝,在落实孝道中慢慢培养自己的感恩心、爱心和包容心等。一个学生连自己父母家人都没有感恩心没有爱心包容心,试问他还有对同学对老师对学校对社会的感恩心吗?没有,或者说这样一颗心已经被污染蒙蔽了。《弟子规》正是能唤醒这一颗心,唤起学生的孝心爱心感恩之心。《弟子规》上说道:"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对待父母能恭敬有礼,习惯养成后自然对谁都是礼貌有加了,对师长更不用说。因此,班主任在家行孝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家人长辈,这个恭敬心谦虚的心慢慢就生发起来。然后把握教育时机帮助学生处好跟其家人的关系。本人班级有一名男生,很调皮,平时也难管理,从小到大没有做过一次饭菜给他的父母亲,我从中帮助这名学生搞好与父母亲的关系,有一次到他家家访,我提前分别跟他们父母亲沟通好,让这名学生做一次饭菜给他父母亲吃。这名孩子在我的劝说协助下,第一次认真在她母亲指导下完成了三个菜。一家人很开心,他的父母亲乐开了花。后来这位学生慢慢重新回归到学习的轨道上。我打从心里感到欣慰。这就是行孝的力量,"百善孝为先",行孝是做人的根基,也是其他美德的基石。还有,《弟子规》里边说道:"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这句话教导学生在家对待兄弟姐妹的态度,需要恭敬和睦相处。这样对父母亲就是孝顺。在学校也是一样,同学们之间要像兄弟姐妹和睦相处,这样对老师们就是孝顺。在家在校一样的道理。我们班学生经过一年多相处,就像兄弟姐妹一样暖和和的。
3、落实《弟子规》的总结与反思
除了本班落实《弟子规》来管理外,其他任课德育课也结合《弟子规》教学,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比如从没有跟老师打招呼的同学也变得主动打招呼,以前懒得打扫的同学也变得积极主动打扫课室还有擦黑板。学和落实使得学生们受益匪浅,本人也成长了不少。《弟子规》的落实需要长时间熏修,在落实过程中如果再增加多些讨论分享更好了。
三、传统文化与班级管理理念的结合
除了《弟子规》作为班级班规,本班在管理当中也运用了一些传统文化的观念。比如扫地这件事。学生从小有个概念,就是扫地是惩罚做错事的学生的。本人运用了传统文化中"福报"这个词引导学生。我说,扫地是有福报的人做的,有福报的人就是有能力的人,能为大家服务的人。这也是增添福报的一种方式。我们知道,一个人可以增添福报,也可以损福报,福报只享受而不增添,用完就会没有,古人都有说"厚德载物",没有大福报,如何承载那么多可供享受的物质财富呢?当我用这个观念教育引导学生的时候,学生们慢慢地对扫地产生了另外的看法,以前值日有不积极扫地的,现在也会主动扫起地来。还有一个事是饭堂吃饭的事。最近几个月,学校开展了"文明用餐"活动,号召同学们在就餐时做好文明礼仪,吃饱后主动收拾碗筷,还有收拾桌子。在这个活动中,教育学生,惜福也是增添福报,浪费粮食损福报。古人说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厨中有剩饭,路上有饥人。""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学生们在就餐中学会文明排队,珍惜粮食,效果显著。另外,教育学生尊敬师长,如果顶撞师长,对师长无礼也是损自己的福报的。这样学生慢慢明理,同时深入脑海并落实,渐渐形成习惯。将来出去社会工作就会尊敬自己的上司,没有顶撞,态度良好,仕途也会顺利。还有穿衣这个事。一些学生因为追求"时尚",会把裤子简短,或是把上衣简短,像有些女孩子平时也有喜欢穿露肩露大腿的衣物裤子。这时可以教育学生,穿着暴露也损自己的福报。因为女人像大地,大地生发,比如种子植物等都是需要藏起来的,所以女人得把自己"藏"起来,衣服不能穿着过于暴露,这样把福报都漏了。而且穿着过于暴露,也会给男人带去邪思邪念,哪好呢。学生们认识到这点就不会老想着让自己穿得"性感"了。传统文化教育起学生来可说是头头是道,有理有据,又能落于实践,太有帮助了。
四、总结与展望
传统文化在班级管理中可谓是如鱼得水,能起到很明朗的效果。特别是《弟子规》的运用,学生在接人待物、生活规矩方面更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期待将来更好地运用传统文化,使得班级管理更上一层楼。
篇12
一 “以和为贵”注重人员协调
儒家常常奉行中庸思想,孔子在《论语*学而》中曾说道:“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儒家文化反对走极端和搞片面性。孔子在人际关系处理上还说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国家人伦关系的五个“达道”是强调和谐的前提,分别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五个共生共存的也是最根本的人伦关系。如果将“和为贵”的传统文化应用到企业管理中,企业中管理者与职工、职工与职工、企业与环境的关系都可系统地协调。首先协调管理者与职工的关系;“和”则象征着和谐统一,也是中庸观所提倡的,因此在企业人员素质和人才观方面,儒家深信每个人都具有价值之源,都具有践履能力和价值自觉。在同职工关系上,管理者要将孟子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思想贯彻到底,关心职工的工作生活,搞好奖惩措施,则是“爱人”,经常与职工互动,解职工之忧,帮职工之难,则是“敬人”。从而职工也会投以辛勤工作付出,服从领导,关心企业发展,管理者和职工关系融洽。其次协调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质与量的辩证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从“中庸”思想中体现了出来,企业的质与量都集中在外部,外部客观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技术、人文等各个方面,如果企业管理中在管理过程中不能超越外部,则要学着去适应它、改造它,以此来取得企业与外部环境的统一和谐。像企业生产元素供应商和竞争者,可称作外部微观环境,企业要将它们看成利益共同体,也是实现经营目标的直接对象,双方应和谐相处,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而不是无意义竞争。“中庸”思想中的“和,乃生存之道”正是如此。
二 “以义为先”重视社会效益
儒家文化的实质还具有道义文化和伦理文化,通过“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来调节人们的行为和厉害冲突。从而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和“以义为先”的价值观不谋而合。以义为先的经营之道其深层含义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企业追求利润是本能,只有利润充足,企业才能继续朝着预期目标前进,但企业也不能脱离社会单独存货,属于社会组成中的一部分,因此,奉行“以义为先”的价值观念是企业追求利润的前提。孟子也曾说过,如果给予我的物质不含道义,就算是把整个天下给馈赠于我,我都不会碰其一毫,如果里面蕴含道义,即便一小文钱我都会把它收入囊中。儒家思想认为,追求道义和追求富贵两者并不矛盾,重要的则是该如何趋势矛盾。中国封建经济社会的企业主代表都会用“儒商”来形容,当今许多企业主让他人这样称呼自己。所谓儒商用最直白的语言来形容是不取不义之财,将商业道德摆在首位。但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常常出现“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现象,这时企业管理者在注重社会效益的不同,积极贯彻“以义为先”,为获取企业长远效益做好铺垫。在关注公众利益上基础上及争取自身利益,推己及人,互惠互利的原则和儒家的义利观不谋而合,儒与商的结合才是将企业往更高的战略高度上推进。
三 “诚实守信”树立良好信誉
宋儒周敦颐在《通书》中写道:“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诚信也可以为商业获得信誉,赢得口碑,招揽更多顾客,实现更大利益。“诚信之道”在企业管理中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作用:首先,贷款信誉和减少融资成本都和企业自身良好的诚信信誉息息相关,融资者或贷款者可以利用自身良好可靠的诚信信誉来筹集资金,以此来扩大资源配置空间,加大投资力度,推动企业前进。其次良好的诚信信誉可以检验企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减少企业负担,加快企业经济良性循环。如果企业和竞争合作者中奉行“诚信之道”,就会避免各种经济纠纷,合作方法经济效益都能理想化。所以,可以说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内在要求则是良好的企业信用,也是其生存发展之道。
四、“自主创新”实现超越自我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坚持创新才能够促进企业发展,实现长兴不衰。创新不仅体现在方法,而且还体现在理论、产品、管理及制度等方面创新,只有对各个方面进行创新,才能够超越自我,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对于企业而言,常用的思维方式主要有逆向思维、质疑意思、标新思维及发散思维等,联合缝隙思维与延伸思维等多种方式,不断累计经验,进而创造出符合自己企业的方法。就拿烟叶复烤生产来说,应对复烤工艺、复烤方法进行创新,只有不断探索,创新与别人不同的复烤工艺是当前较为重要的任务。
五、结束语
总之,在现实生活中优秀传统文化无处不在,可以说渗透到各个方面,现代企业在经营国管理会和传统文化有关的问题接触,人们在处事行为,价值取向中多多少少都会倾向于传统文化。因此,现代企业在管理中应多吸取优秀传统文化,并与西方管理理论结合,来探索出和中国国情相谋和的管理措施,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
参考文献:
篇13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我国古代诸子百家的理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里面包罗万象,不同流派有不同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典型的流派有儒家、法家、道家、墨家。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道德伦理思想从古至今被广泛推崇。儒家文化以追求人与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关系为目的,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个人、家、国、天下四者统一起来,在社会整体中建立个人的价值。强调培养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使命感,以天下为已任:“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人生价值追求。强调整体,并不忽视个性,主张“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治理国家以富民为本,“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崇尚“仁爱、礼仪、忠恕待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同时主张以信取仁,要真诚待人,诚实敬业,恪守信用,讲求信誉,“言必信,行必果”。
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仁爱”思想是孔子思想宝库中的明珠,运用在企业管理中,就是要以“人”为管理中心,即把被管理者看作是有理智、有情感、有自尊心的对象,管理者所有的管理行为的出发点和终点都是“人”。现阶段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仁爱”思想古为今用的灵活运用。
(一)“以人为本”应以员工为本。人作为最关键的要素,在企业管理中将“人”作为中心,是一个企业的基本要求。“以人为本”应注重以下四点:一是依靠人,充分重视“人”的价值,把员工作为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二是尊重人,尊重员工人格和尊严,并提供必要的物质、精神待遇;三是开发人,为员工才华和能力的发挥积极创设平台,提供条件;四是凝聚人,营造齐心协力、协同作战的氛围,形成整体合力。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员工的潜力,创造最大的效益,这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和关键。
(二)“以人为本”应以客户为本。面对市场经济下的残酷竞争,商家想要占领市场并取得好的经济效益,“服务”是必不可少的,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精力花费在如何提高服务水平上,了解客户、尊重客户、服务客户来赢得市场,这就是“仁爱”思想在经营管理中的一种体现。国内外的很多企业的服务观点与儒家的“以民为本”是一致的。如:冠生园的创始人洗冠生说:“顾客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松下幸之助说;“经营的目的是为社会服务,利润是服务的报酬”,著名的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有一句闻名全球的口号,“IBM就是服务”。
(三)“以人为本”应以管理人心为本。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管理的因素是人,管理人的思想(人心)是关键。管理好人心能够把握员工的思想,引导员工的思想向企业靠拢,创造出积极进取的企业精神。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企业管理相结合,产生积极向上、和谐发展的影响,对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三、“以和为贵”的管理思想
“和为贵”是儒家的重要管理思想。“和为贵”在三纲八目的“齐家”中就是“家和万事兴”。儒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孔子把“和为贵”当作为人处世和管理的原则。其“和”包括待人以诚信、友善、宽厚,,“和而不同”。儒家管理思想的一大特点是讲究和谐,比如“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一儒家的重要思想,也是水教授凝练的“三和篇”要点之所在。
(一)以“和”来创造企业团结的氛围。在管理中,团队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很重要的,“和”是一个团队建设的要素,是一种协作精神,是一种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精神。现在的企业中,企业工作职责分明,很多的工作需要员工之间合作来完成,T工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要比管理者的自身专业知识更加的重要。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只有将企业中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关系和谐了,互相之间形成合力,才能将困难容易化、简单化,工作效率才会提高。“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掰不断。”只有员工之间团结一心,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有发展可言。
(二)以“和”来营造企业和谐的环境。“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说,自己所希望的,所欲求的,所要达到的某个目标,也要让别人去追求和实现。即要目标一致,共同努力。规矩之道:一个有道德的人,应推已及人,管理者应做到严于律已,宽以待人,以已度人,学会换位思考。在日常工作中,尽量消除人与人之间隔阂,化解矛盾,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就像企业管理的“剂”,人与人和谐了,企业气氛才会和谐。管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员工身处在温馨友爱的集体环境里,彼此相互尊重,理解和宽容,使人产生愉快,兴奋和上进的心情,工作热情和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反之,工作热情大打折扣。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