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商业活动案例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活动时间:
2016年6月27日上午
三、前期准备:
1.2016年毕业典礼方案征集。上交时间:2016-6-20前,上交方式通过QQ直接传给xx老师。
2.每班制作1块班级展牌,内容是本班三年内活动、学生、荣誉展示。将图片和文字用WORD编辑,完成后通过QQ直接传给xx老师,以班级名命名,6.23日前完成,学校统一制作。(各班班主任负责、德育研究中心统筹)
3.学校展板8-10块,内容:学校荣誉、本届学生三年校园生活回眸,师生学生活动剪影……6.25日前完成。(党政服务中心)
4.提前通知毕业生7:30到校,学生自行车统一停放在校门外,沿着校园围墙放。(九年级班主任)
5.邀请家长观摩,每班至少15名,要保证到会率(九年级班主任)
6.安排家长的车辆统一停放在校园外或篮球场,车辆进出一律从篮球场的西门进出(后勤保障中心、保安)
7.每班准备一本班级留念册(德育研究中心)
8.提醒学生可带相机、礼物留念等 (九年级班主任)
9.活动方案 (德育研究中心草拟,校长室审核)
10.九年级相关会议组织:徐子健、姚志胜、蒋玲
(1)班主任会议:时间:6月18日,数学考试进场后,地点:图书馆一楼东阶
(2)班长、团支书会议:时间:中考最后一场结束后,地点:图书馆一楼东阶
11.八年级各班邀请10-15名学生观摩,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八年级班主任)
四、具体分工:
1.策划:校长室、德育研究中心、团委
2.活动总负责:蔡君、王笃生、叶纪元
负责教师:A部:姚志胜、姚毅,B部:徐子健、蒋玲
负责学生:A部:李宗泽、姚炆邑、杨润等,B部:杨冬宁等
3.宣传组:党政服务中心
视频制作组:统筹:
学校视屏制作: 、各班班主任(上交材料)
班级电子相册制作:各班主任、各班学生
展板制作组:统筹:xx;材料收集:xx
4.舞台设计:xx
5.舞台搭建、联络,会场桌凳:王笃生、后勤保障中心(奚松和、潘小金)
6.走道布置:10点前,铺设校门口的红地毯(后勤保障中心),摆放好学校、班级展板、搭建毕业门(王笃生、黄厚昌、全体行政)
7.主持人培训:xx
主持人:xx
8.音响监督:xx
9.演出节目准备、催场:音乐组:xx
{page}
10.音乐汇总:xx(下载汇总全部音乐,包括国歌)
11.会场的座位安排、进退场的组织:张有成、刘贤华、全体体育教师
12.学生代表、家长代表联络:王笃生、徐子健
13.新校旗、班旗、签字笔准备:姚毅、何纪斌
14.毕业证打包:年级管理中心(以班级为单位,每班一捆,注意美观)
15.礼仪培训:xx
16.校园音乐播放:潘小金
17.摄像:周文、郭红杰
18.全程拍照:潘大红、兰云、梁爽
19.校园新闻拟写上传:党政服务中心
20.舞台统筹:徐子健
五、活动安排:(暂定)
模块一:学校整体活动安排(拟8:00-9:00)。地点:大操场
(一)成长见证——欢呼,我们毕业啦!
1.宣布毕业典礼开始,升国旗奏国歌(主持人)
2.七、八年级学生送别节目(待定)
3.宣读毕业生名单(叶纪元)
4校长室成员颁发毕业证书(李强、蔡君)
5.学生代表发言,讲述同学间的深情厚谊(待定)
6.学生文艺节目:小品(九12)、歌曲(九19)(音乐组)
(二)感恩师长
1.老师代表发言,学生代表师生间的感人故事
2.学生代表向教师代表(班主任)献花
3.学生文娱节目:诗朗诵(九5)、舞蹈(九20)
4.家长代表发言,学生讲述父母的爱
5.主持人带领全场学生演唱歌曲《感恩的心》
(三)殷切希望
1.学生文艺节目:歌曲(九13)、访谈(九14)
2.校长致辞(李强)
3.李强校长为优秀学生颁奖
4.教师代表为学生送上祝福并献歌一首
5.各班毕业生代表在校旗上签名留念
6.结束语,各班回班举行班级毕业典礼
7.回班途中参观学校展牌,浏览校园并留影
模块二:班级欢聚——相亲相爱一家人(拟9:30-10:10)。地点:各班教室
1.各班签写青春纪念册,在班旗上签名留念(6月27日早晨到校后到德育研究中心2领取纪念册、毕业照)
2.师生欢聚,临别赠言(学生代表邀请各科任教师进班)
3.发放毕业证书、毕业照
篇2
角度看待屋顶,满足保温、防水要求以及建筑设备的安装即可,很
少利用其特点扩展商业活动的范围。如何在设计阶段挖掘
出屋顶空间的商业价值,通过设计引导集聚人气,刺激消费,达到
商业利益最大化,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 开发屋顶空间商业价值的意义
谈到屋顶首先想到的是屋顶绿化,但是单纯的屋顶绿化只能
起到美化环境、降低建筑能耗的作用。商业项目的屋顶空间利用不
仅是屋顶的绿化,还应是商业行为的嵌入、聚集,这样才不会造成
空间利用的浪费。以北京中关村广场购物中心项目为例,
主于约4 万m2 的城市花园广场之下,规模可观。屋顶景观丰
富、交通便利且与周边的商业项目联系紧密,但由于广场环境强调
开放性和景观性,致使屋顶空间的使用率偏低,人员停留的时间较
短,商业活动处于自发、无组织状态,这无疑割裂了与
周边的商业联系。
2 开发屋顶商业空间的条件
造成商业屋顶空间开发利用困难的原因有三个:一是由于受
气候条件的限制,找不到合适的屋顶功能开发模式;二是屋面设有
大量建筑设备设施,导致可供商业活动的面积小且零散,难以找到
合适的屋顶建筑设计模式;三是开发过程中对投入成本过分担心,
导致很多商业项目把主要招商对象定位于某主力店或业态的进驻,
忽视了室外商业的综合效益。
实现屋顶商业价值的最大化应从屋顶的空间特点入手。屋顶
空间没有上部维护结构虽然限制了商业活动的范畴,但是在高度和
宽度上却可以不受建筑构件分割的影响,空间灵活性比较大。由于
屋顶作为水平结构构件,如设计之初就能预留一定的承载力,则可
为以后的商业开发提供改造利用的可能。屋顶空间属于室外空间,
而室外活动随季节的变化时间会不同,例如在北方冬季室外活动
很少,主要是室内活动,南方夏季炎热,室外活动也受到限制。即
便是一天中的不同时段,对于屋顶室外空间的商业活动要求也不一
样:夏季白天室内活动较多,夜间室外活动较多。但是随季节变化
的室外活动本身也会导致商业活动的多样性,屋顶空间内的商业
活动可以根据时间的变化进行调整,带活商业客流。日本横滨的
NambaPark 项目是非常成功的案例,设计充分发掘了屋
顶空间的价值,不像传统购物中心将顾客引入封闭式的购物区,而
是将商业区、餐饮区与自然的开放空间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人能
够享受在公园中漫步、参观、购物、娱乐的多重乐趣,让购物成为
一种“经历”:屋顶不是单纯的景观,更是一个开放性的商业经营
区域。因此开发屋顶空间的商业价值从技术设计的角度必须具备以
下几个条件:
(1)可用空间最大化。在满足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屋面留给
商业活动的空间一定要尽量大且完整,需要设备专业的配合,集中
设备需求设计。
(2)预留建筑构造措施。屋面做法建议采用架空地面做法,
一方面保护屋面防水层和保温层的性能,另一方面便于在架空层内
布置水电等临时管线,灵活满足商业活动的需求。同时为保证人员
安全,屋顶女儿墙的高度应考虑抬高夹层后的安全防护高度,且保
证一定的视野效果。
(3)保证安全疏散。由于人员的增加,防火问题需认真对待。
疏散楼梯和疏散宽度应按照屋顶营业类型的指标确定,满足最不利
层疏散要求。其次安全疏散距离也应按照室内消防疏散的要求执行,
同一标高的屋面应有两个独立的安全疏散出口。为应对商业活动中
意外的火灾危险,还应考虑合理设置自动灭火装置,例如屋面消火
栓灭火系统或智能水炮灭火系统等。
(4)预留结构荷载。商业活动的变化会造成屋面活荷载的变
化,为了既能保护屋面的防水和保温,又能满足结构的安全性,需
要设计预留结构荷载,并综合考虑建造成本因素,控制合理的数值。
通常上人屋面荷载不小于2kN/m2,如需预留餐饮条件则屋面荷载
应不小于2.5kN/m2,对于有表演或者文艺活动的预留屋面荷载则
需达到4.0kN/m2。
(5)预留暖通。屋顶空间易受气候影响,应该预留一定的空
调室外机位。设置可拆卸的多联机空调系统,水雾降温系统如图5。
北方冬季也可以采用室外燃气采暖路等灵活的采暖形式。
(6)预留电气。由于不同的屋顶商业活动用电量差异比较大,
不同季节空调等设备的用电量差异也比较大,为了安全起见,这部
分用电负荷预留需在项目开发阶段就考虑进总的用电负荷之中。
3 屋顶空间商业开发模式
商业项目的屋顶空间一旦具备了开发条件,就应当从功能、
经济、管理等方面采取相适应的开发模式,通过整体规划的方式,
与商业业态协调统一,达到商业效益的最佳平衡。
3.1 屋顶商业营销策略
屋顶商业营销策略有以下几种:1)以娱乐促商业:围绕公共
娱乐活动吸引商业人流;2)以特色促商业:以开展特色商业活动
来实现商业价值;3)以景观促商业:从景观环境的营造创造商业
篇3
现实案例教学的形式
其实,从增加学生感性认识的角度看,案例教学并非最佳选择,参与实践效果可能更好。但实践受诸多限制,首先要根据教学的目的制订实践内容,再联系愿意接受学员实践的合适企业,还得确定实践岗位、时间、地点等事项,这些与课堂教学很难协调,而且有些体验靠短时间内的实践也无法获得。况且,实践多半只能局限于特定企业的特定环节,难以有全过程或全景式的感受。
因此,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需要寻找实践之外的方法。于是,案例教学应运而生,特别是各式各样的案例经过总结提炼可以与不同的教学内容相配合。那么,在无法实践的情况下,培养学生对实际商业活动的真实感觉,案例教学是否最好甚至唯一的选择呢?笔者认为拜现实为师,不但同样可以培养商业感觉,而且还有不少优势。所谓拜现实为师,即学习者为提高自己在经营管理方面的认知水平,对现实社会各种商业现象以及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注意、观察、体验、思考。现代社会最普遍的现象,就是存在众多值得关注的商业现实案例。关注现实的方式多种多样,既可以置身事外、冷静观察,还可以切身体会,反省自己的购买消费过程,比较分析与自己类似或不同的消费人群的行为特点。有了相当的感性及理性认识的基础之后,还可以设想把自己放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位置上,综合考虑企业内部资源、现有市场地位、企业目标、所在产业前景、竞争情况、购买人群、社会环境因素等。
是否将现实看作一种特殊的案例,就不用继续探讨了呢?其实,如何归类并不重要,完全可以将案例的范围扩大,但这对现实与通常所说的案例教学之间的不同没有丝毫影响。
通过现实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感性
通过关注现实的经营活动来培养学员的感性,具有如下特点:
(一)经济性
感受现实的具体的途径,不外乎观察(体验)身边的商业活动、看电视、听广播、读报刊杂志、道听途说。这些方法多半没有花费,即使需要花钱也很有限。但是,不能因为经济上没有付出就轻视这种学习的方式。每一个商业现象或过程,都是有代价的,如果设身处地想象付出代价就是自身,感受就会截然不同。从付出代价的范围来看,可能是一个企业,还可能是一个行业甚至产业,可能是地区性的,也可能是全国甚至全球性的;付出代价的具体类型,可能是资金、物资、人力,也可能是难得的市场机会,还可能是时间、信誉、合作伙伴等;付出代价的时间,可能持续一个时期,也可能持续一个时代;付出代价的主体类型,可能是企业、消费者甚至整个社会;付出代价的程度,也可大可小;付出代价的结果,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可能获得了经验教训,也可能一无所得。所有这些代价,对于学习经营管理的有心人却是宝贵财富。
(二)可行性
关注现实的商业,常常只需要自己多体验、多思考,不需要别人特意配合,其过程不但可行,而且真实。我们每天都生活在现实的商业社会之中,吃、穿、住、用、行无不与商业有关。不仅如此,在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各种媒体的财经、商业类报道比比皆是,足不出户即可知天下事。(三)观赏性、趣味性
经营管理类的教学课堂上,即使有实践经验的学习者,其经验也往往局限于其从业所在的特定领域的特定环节,而且日复一日的工作常常磨灭了鲜活的感觉;对于没有商业实践经验的学习者,更是茫然毫无头绪。总而言之,需要想办法利用生动鲜活的东西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人们经常将商业活动称为商战,其实现实的商业活动就是正在进行中的商战。企业的表现形形,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中奥妙无穷,值得去观察、研究。
(四)参与性
现实案例教学的具体做法可以是实际参与或虚拟参与。所谓实际参与,主要指我们以各种真实身份观察体验商业现实,比如从消费者的角度体会自己面对不同产品、服务、广告、价格以及渠道时的感受和反应;而所谓虚拟参与,即把自己想象成现实商业中的特定角色,可以是世界知名生产企业的决策者正在揣摩目标顾客,也可以是消费者在评价一种新产品,还可以是零售企业的进货人员在根据销售情况确定进货单等。
(五)实证性
无论是实际参与或虚拟参与,都要根据以往的市场轨迹以及现在的市场状况,推测市场的未来发展,并据此作出决策。过一段时间以后,再与市场实际的发展结果对照,评价自己的预测、决策与实际情况的吻合程度。预测与实际相符可以大大增强自信心,预测错了则分析失误的原因,修正自己的认识。
(六)时效性
现成案例的市场背景已成为过去,与现在的市场情况难免有差异。而现实的商业处在现在的市场背景下,未来市场的发展变化肯定更多地与现在有关,从现实中获得的感悟无疑更具有时效性。
(七)主动性
学习者在初期,必须时时注意、处处留心,培养对商业现象及过程的兴趣。而且,一旦感知到有意义的东西,就要进一步分析、思考并作出判断。久而久之,建立对商业信号本能般的反应,让注意思考的过程由初期刻意以求变得自然而然、无处不在,锻炼出清楚的商业逻辑。
篇4
纵观高职院校的网络编辑类课程不难发现,基本上都是以培养网络编辑的实际岗位能力为主线来设置,培养能在各种专业网站以及企业、报社、学校、机关等企事业单位网站从事网络编辑和网络传播工作的专门人才。具体而言,就是让学生具备较强的网络及相关软件的应用能力、网页设计与制作能力、信息采编、处理及整合能力、选题策划能力以及较强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等。与此相对应,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有: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网页设计与制作、新闻采访与写作、互联网音视频编辑、互联网编辑实务、互联网推广等。
毫无疑问,高职院校开设的网络编辑类课程与所需岗位技能一一对应,具有完整而系统的课程体系。这与大多数“网络编辑”招聘信息中岗位描述的匹配度非常高,说明高职课程体系的设置强调了高职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实用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等要求。
二、网络商业化内容采编的必要性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网络编辑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拘泥于传统信息领域,没有体现适应社会需要的目标,缺乏对岗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现实的情况是,高职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为商业类网站,因为传统媒体网站编辑或大型门户网站的新闻编辑肯定对新闻专业要求较高,这些网站基本上只吸收普通高校的新闻人才。从这个角度来讲,高职院校网络编辑类课程就要与时俱进,汲取传统新闻学采编方法与技巧之精华,灵活应用到商业化的内容采编中。
由定义可知,网络编辑是指“利用相关专业知识及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从事互联网网站的内容建设人员”。这里的“相关专业”就是指的具体的行业,确切地说,就是某一商业领域。下面,笔者通过对网络媒体发展史的简要梳理,来认识网络商业化内容采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中国自1994年进入互联网时代,国内许多新闻媒体也开始关注并介入网络。那一阶段,均是传统媒体“霸占”着网络舆论阵地,网站内容基本以对传统媒体已新闻的“二次传播”为主。随着四大门户网站的建立,由于受新闻采编权的限制,网站新闻“转载”风越发盛行,新闻来源仍然以传统媒体为主。与此同时,一些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也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并自己新闻动态。这部分新闻,也成为了网络媒体的新闻来源之一。可以说,网络新闻即时性、地域性、广泛性和丰富性等特点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除了一如既往地传播时事社会类新闻外,互联网蕴藏的巨大新闻商机也日益突显并迅速释放,即所谓的商业新闻。笔者认为,商业新闻专门为某一行业提供信息服务,为该行业的商家服务,比如健康、旅游、家居、房地产、汽车、美容、百货、饮食、游戏、理财等。这一点,从网站的导航设置就可以看出。总之,商业新闻的涉及范围非常广泛,提供此类商业新闻的主要网络媒体包括:传统媒体网站和四大门户网站的相关频道、专业性行业网站,比如搜房网,提供房地产家居行业的专业化信息服务,在一些城市和地区,搜房网的影响力与广告收入甚至远超过当地的传统媒体。
众所周知,除传统媒体网站有财政支持外,网络媒体要维持生存,大部分靠广告收入。可以说,这些与消费者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行业,是永远不会退出市场的,只会有越来越多的新商品、新行业涌现。所以,要获得广告收入,为消费者、商家、行业提供信息服务的商业新闻的存在与传播价值可见一斑。与此同时,除了从事网络媒体的编辑外,许多企业拥有自己的网站,当然也需要网络编辑来进行商业信息的采编、维护与更新。
三、基于商业化内容采编的网络编辑高职教学模式初探
认识到了网络商业化内容采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笔者将结合自己的高职教学实践经验,以网络商业消息采编为例,运用高职教育的相关理论,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成果四个方面入手,探讨网络商业编辑的高职教学模式。
1.教学设计“工作化”
在高职教学中,“基于工作过程”的概念早已提出并被业内广泛应用。以项目导向为指导思想,“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课程,是凸显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开发的突破口,其目的强调高新技术条件下与工作过程有关的隐形知识――经验的重要地位,同时强调学科体系知识不应通过灌输而应由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行动’中自我建构而获得。”
不得不承认,高职学生的一大特点是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对于偏理论性质的课程内容不太感兴趣,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就要模拟网络编辑采编信息的实际工作过程来进行教学设计。例如网络商业消息采编的设计中,可以分块确定具体的项目任务,让学生分阶段、分步骤完成,教学设计为:网络文字编辑概述、网络商业消息类新闻采编方法与技巧、实战网络商业消息类新闻采编、新闻视频制作之录音与音频处理、新闻视频制作之视频合成与后期制作等,根据网络编辑的实际工作流程来设计,同时将采编内容引导到商业领域,又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完成任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又避免了单纯讲解理论知识的枯燥与乏味。
2.教学方法“情景化”
岗位市场需求促使高职院校网络编辑类课程要偏向于商业化内容采编,但这恰恰成为教学难点。学生们一直生活在校园里,除了少部分人参与社会实践或实习活动,大部分学生对社会各行各业不了解,甚至连很多品牌名字都没听说过,更不清楚商业活动的类型、流程、特点等,所以让学生进行具体行业商业信息采编的教学活动存在较大的难度。
面对这一情况,在高职教学中,除了我们常用的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外,情景教学法在商业化内容采编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情景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要求,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例如网络商业消息采编的实施中,首先明确给学生说明,自己扮演的角色是某网站编辑,将对某客户的商业活动进行动态报道,包括文字和视频内容。然后给学生分发事先搜集的近期真实的商业活动信息材料,让学生对散乱信息进行选择加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完成商业动态新闻写作。老师和学生一起,站在普通网友的角度,对其新闻稿进行点评并指导完善。接下来,让学生扮演主持人进行播报新闻的视频录制与配音工作。最后,根据各自的商业活动主题,通过网络搜集其他相关资料,完成商业动态新闻视频的制作。这样,让学生完全体验了网络编辑的角色与整个工作内容和流程,让学生在做中“玩”、在“玩”中学。
3.教学内容“商业化”
这一点正是本文研究的核心。根据前文的分析,商业化内容采编应成为高职网络编辑教学的重点内容。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常见商业活动的类型、流程及对其进行新闻传播的方式等。在进行案例分析和素材选择时,要紧密围绕这些商业活动进行。
目前来讲,主要的商业活动有:新店开业、仪式庆典、新品会、团购促销活动、明星签售、明星代言、年会等。对于网络商业消息类新闻而言,其写作形式非常灵活自由。在指导学生进行新闻写作与视频制作时,在传统新闻写作方法的基础上,要强调商业立场,能够有效地传递商业信息。
具体而言,第一,在标题制作中,要体现商业信息和事件要素,例如“德泰墙纸再显品牌风采 携环保新品亮相墙纸布艺展”标题中,“德泰墙纸”即为商业信息,“墙纸布艺展”即为事件要素;第二,在导语写作中,除了体现时间、地点、主体、事件等基本事实要素外,还可表现商业活动的亮点、目的和意义等,用以吸引网友或提升活动高度;第三,在主体内容安排上,可采用人物讲话、活动流程及内容、企业简介、背景资料、相关新闻、消费者感受、业内人士评价等内容,在表述上,多使用“某某称、说、表示、指出、强调、认为,在某某看来……”“据了解、据报道、据统计、据悉、XXX是、XXX创立于……”“首先、其次、随后、接着、然后、进一步、最后……”“XXX回顾、最新进展、据最新消息……”等新闻用语。这样,就用从新闻的专业角度有效地传递了商业活动信息;第四,对于网络商业动态新闻而言,对结尾没有严格的规范与要求,实际操作中,往往可有可无,事件说完就完。
4.教学成果“网络化”
既然在网络编辑的教学中,内容采编偏向于商业化,案例和素材也来自于实际的商业活动,那么学生在课堂上按要求完成项目后,可以将这些劳动成果上传到各大网络平台或者给学生建立的班级博客、班级微博、班级社区等。这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在完成一个真实的项目,而不是一次课堂作业,无形中的压力会让学生端正态度,认真对待每一次任务。这些作品公布到网络平台,不仅记录了学生的成长与收获,同时,通过获取网友的评论、意见或建议等反馈信息,让学生深刻体会成熟感,并认识自己的成长空间,甚至带来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一个一个作品的不断积累,就成为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库。
四、结语
众所周知,高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高职院校大多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来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于网络编辑这类实践性很强但又偏理论性质的课程而言,更应认真思考岗位市场需求。本文着眼时代大局,敏锐洞察到商业化内容采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初探基于商业化内容采编的网络编辑高职教学模式,具有时代和教学改革的双重意义。由于笔者经验有限,文中纯属个人观点,望与学者们一起深入探索网络编辑类课程的高职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篇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 2015 13-0078-03
[作者简介]杨兴华 1982― ,男,广西桂平人,硕士,南宁学院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一、“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实用性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综合了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研究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中心的企业市场营销活动及其规律性的应用学科。它既是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又是工商管理、旅游管理等专业的基础课。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服务能不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实现产品和服务价值的转变,市场营销管理工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企业需要的是理论基础扎实,营销创新能力较强,能够发现并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应用型营销人才。在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市场营销学”这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具有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作用。在传统的教学中,“市场营销学”等实用性的课程都存在过于理论化而脱离了企业实际需求的问题。课程结束后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实践应用能力没有得到提升,最终导致学生在求职与工作中屡屡受挫,造成了学生就业及从业的困难。因此,“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有必要进行改革,找到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模式。杜威 “做中学”教学理论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改革指引。
二、杜威“做中学”教学理论
杜威认为,“学校即社会”,既然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那么学校教育就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校内学习应该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并相互影响。据此,杜威针对儿童提出了著名的“做中学”教育理论。他认为,教学过程应该就是“做”的过程,“一盎司的经验胜过一吨的理论”。如果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做”的机会,那必然难以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而阻碍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为解决现实问题,必定会积极思考并搜集材料,确定问题所在,进而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假设方案,通过对方案的实施尝试,最终检验假设方案的可行性。这个过程丰富了学生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经验,达到了“做中学”的目标。这就是“做中学”教育理论所呈现出的“五步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明确待解问题、提出解决假设、尝试解决问题、验证假设真伪。“做中学”教育理论对于推动我国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也具有积极的意义。“五步教学模式”对于大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为各个高校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指引。
三、商业活动的课程教学价值
商业活动的类型和形式多样,主要有产品会、庆典活动以及商业比赛等。对于大学校园内进行的各类商业活动,许多学者从利弊两个方面开展了较多的研究。本文认为,大学校园内以大学生为主体开展的商业活动利大于弊。相关研究认为,校园商业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尽早体验社会生活,积攒社会经验,锻炼自身的社交能力。在参与商业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既能够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提升了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又能够获取一定的经济收入,甚至部分学生在商业活动的历练中开创自己的事业。
杜威“做中学”教育理论认为,在“学”的过程中要有“做”的情境和机会。刘杨敏一项针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研究中显示,绝大多数参与调查的大学生认为,参加商业活动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升自己的能力。其中 84.21%的被调查者表示,在校期间参加商业活动有利于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以后工作;有89.4%的被调查者表示在校期间参加商业活动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帮助自己更快地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这正是大学校园商业活动体现出的课程教学价值。
在本文的研究中,商业活动主要界定为由商家赞助而又给予学生一定自的商业比赛。本文以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冠名赞助的“娃哈哈格瓦斯杯营销大赛”为创设情境开展“市场营销学”课程实践教学。
四、杜威“做中学”理论与商业活动在“市场营销学”课程实践教学的运用
在学校与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由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独家冠名赞助学校共同举办“娃哈哈格瓦斯杯营销大赛”的商业活动。结合杜威“做中学”教育理论的“五步教学模式”,在营销大赛的真实商业活动情境中,“市场营销学”课程实践教学开展过程如下:
一 创设问题情境
1.教学目标
通过营销大赛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商业情境,使学生初步掌握营销策划方案撰写、营销推广技能,将市场营销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在比赛中积累实践经验以提高综合素质,为今后的就业和创业打下实践基础。
2.大赛背景
在饮料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推出了名为“格瓦斯”的饮料新品。“格瓦斯”将作为营销大赛各团队的必选产品,同时各团队还可以根据自身对市场需求的了解选择十种以内该公司的其他饮料产品配合销售,如营养快线、茉莉绿茶、爽歪歪等。营销大赛以综合评分作为大赛排名和课程考核依据,比赛包括撰写营销策划案、店铺产品陈列展示、产品销售等环节。
3.大赛组织
大赛整体组织管理由学生会负责,大赛评分由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和该公司工作人员负责。参赛对象为必修“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所有本校学生及对营销工作有浓厚兴趣的本校学生。学生可自由组队参加 队员控制在6个人以内 ,每队设置队长一名,每个团队配备一名市场营销专业教师提供大赛相关的指导服务。
4.效果分析
此次营销大赛是真实的商业情境,冠名企业是品牌知名度较高的公司,学生获得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行动的机会,可以在比赛过程 “做中学”。在完成“市场营销学”课程考核需要的同时,能够积累一定的营销工作经验,还能获得相应的物质奖励 奖金及证书 。因此,课程实践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参与积极性非常高。
二 明确待解问题
1.准备工作
营销大赛涉及“市场营销学”及相关课程的多方面专业知识。为了让学生顺利开展比赛的准备工作,在学生团队组建完成后,由市场专业教师提供一次综合营销知识培训,内容包括市场需求分析、产品推销技巧、营销策划案撰写等。此外还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资料及资料查找的途径。
2.分析问题
学生团队在队长的组织下开始分工合作,分析本次比赛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学生面临的问题是纷繁复杂的,到底哪些才是他们在本次比赛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格瓦斯”作为一种饮料新品,如何才能更好地介绍给学生顾客?怎样才能吸引他们来了解和购买?其他配合销售的产品这么多,到底要选择哪几种才好?其他团队会有什么绝招吗?如何才能销售更多的产品?诸如此类。
3.明确问题
经过全面的分析,学生明确了本次比赛的问题所在:要在营销大赛中获得较好的排名,除了要卖出更多的产品,还要综合考虑策划案写作水平、团队合作的表现等方面。要获得学生顾客的支持和评委教师的肯定,就必须在每个环节中进行营销创新,突显本团队的市场差异性。因此,如何在营销大赛进行营销创新就是问题的关键。
4.效果分析
通过对复杂的市场环境的观察和对营销任务的分析,学生从困惑逐渐变得明朗,最终明确了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真实的商业环境下,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三 提出解决假设
1.提出假设
要在营销大赛中进行营销创新,团队的力量是巨大的。通过头脑风暴,智慧的火花不断发生碰撞,每个成员针对要解决的某个问题都有可能提出不同的方案设想。最终选择哪一个假设方案,从比赛的角度看,这也许仅仅是一次试错的过程;但从商业竞争的角度来看,这就是一次市场策略的选择和冒险。
2.效果分析
借助团队的力量,学生们开阔了自身的思路,分析思考问题的角度更加系统和全面,在提出假设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思考产生智慧结晶的乐趣和成就感,营销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
四 尝试解决问题
1.求得方案
在团队的努力下获得尽量多的解决方案是令人欣喜的,但在在商业实战中解决特定的营销问题时,并不是所有的方案都能付诸实施。所以,在所有的方案中选择出最优的方案,对于团队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决策难题。在队长的主持下,团队成员根据对市场和营销任务的理解,将待选方案进行综合的推理评估,经过艰难的抉择最终选定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2.效果分析
在尝试解决具体问题、选择最优方案的过程中,学生除了要充分的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特别是市场判断决策能力外,还要在团队中不断地进行妥协,最后凝聚在一起,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提升。
五 验证假设真伪
1.实施方案
这个阶段是充满压力和惊喜的,团队的市场决策和市场表现是否有效将得到验证。学生根据明确的假设方案亲自动手去“做”,在实施的过程中验证结果是否符合预期的目标。在“做”的过程中判断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找到方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调整办法。面对市场变化引发的不可预估问题要积极地进行应对,以保证在营销活动顺利开展。
2.效果分析
学生团队通过真实的商业活动将方案付诸实施来验证假设的真伪,营销活动组织、实施和控制能力得到了全面的锻炼。通过对假设方案验证的结果,进一步进行总结分析,为今后开展营销工作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陆施予,何红光.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的运用与完善[J].教育与职业,2015 2 :154-155.
[2] 冯一纲,陆红.关于普通本科营销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实训的几点思考[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1 :155-159.
[3] 李燕.从杜威的“从做中学”角度看我国的职业教育[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 3 :4-5.
[4] 马靖.对比中西方大学实践杜威“做中学”理论探究[J].求知导刊,2014 7 :24.
[5] 刘杨敏,程秀仙,李奎.高校校园氛围商业化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的调查研究报告[J].教育教学论坛,2013 24 :154-155.
篇6
文献标识码:C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要是大学生真正掌握市场营销的相关知识,除了书本上的学习之外,还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利用校园商业活动来进行市场营销实训。
1 校园商业活动实训的现状
国家一直提倡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工学并举”,意思就是要将学会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实训是各大高职院校必不可少的课程,而市场营销专业本身就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各大高职院校需要设计好实训的相关课程,科学完善的实训培训体系,才能提高办学水平,吸引更多的学生。
首先分析一下高职学校的性质,高职主要是为了适应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具有较高的市场灵敏、实践应用能力,创造性策划能力、以及灵活的社交能力,在制定实训课程时,应当着重培养以下几个方面的:
第一,灵敏的市场触觉。学会分析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以及动机,灵活应变只有这样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
第二,灵活的社交能力。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市场、政府等支持,因此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市场营销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
第三,熟练的谈判能力。营销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卖出产品,熟练的谈判技巧能够协调各方面的利益,达成交易的目的。
2 实训课程设置过程中的问题
高职的市场营销课程主要是围绕上述能力进行设置,课堂成绩优异,但是实训课程却差强人意,无论学生、老师、以及学校都有需要改善的地方,主要有以下问题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第一,实训单位少。学校找不到实训单位,或者实训的时间特别短,根本达不到实训的效果,学校只能通过案例或电脑的方式进行模拟,无法达到实践的效果,枯燥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不用提学习知识培养实践能力了。
第二,实训的实践机会少。我们在向市场推销一种新产品时,每一环节都与市场密切相关,例如:市场的调研、广告的设计、谈判与推销等等,但是这些环节我们在学校根本无法实现。
第三,师资资源匮乏。我国市场营销专业发展的比较晚,很多老师只是“纸上谈兵”,没有实践经验,因此不知道如何科学设计实训课程,在实训中遇到的问题,老师有时也无法回答。
第四,实训体系的不规范。没有科学的实训体系,没有统一的检测标准,一切都在摸索中前行。
3 利用校园商业活动进行市场营销实训的可行性
3.1校园商业活动的特点以及形式
这样活动一般都会有学生参加并且与学生有着直接或间接地联系,例如:学生、学生自助创业、对学生活动的“赞助”企业校园行、兼职等。随着校园商业活动的兴起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其中,这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另一方面却可能破坏校园气氛。对于市场营销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将书本的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结合在一起,但是我们也应当考虑到其负面影响,争取做到趋利避害,实现共赢。
3.2如何利用校园商业活动进行实训
3.2.1可以在校园中进行的商业活动
上述我们总结了校园商业活动的种类,下面我们来讨论下哪几种校园商业活动适合在学校开展。我们进行实训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从一个最简单的活动开始,就是介绍我们的学校,每年都会有大批的新生入学,他们不熟悉学校,在知道什么东西在什么位置,在哪里买便宜,印象、因此我们推销的《校园行》有很大的商机,而且客户需求量大,锻炼了学生的市场观察能力、谈判能力、社交能力等。
3.2.2成立完善的组织机构
建立专业的实训小组,每组中必须配备一名专业老师来指导大家学习,在学会了书本上的知识后开始进行实训,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与企业合作,当然我们的实训必须和市场营销专业有关,在实训结束后,每位学生要交给老师一份完整流程的商品营销计划,这其中包括:市场调研、广告设计、谈判与推销、以及总结和反思。老师批阅完学生的作业以后,总结每位学生的能力缺陷,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训中,要有针对性的着重培养,提升学生专业技巧,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3.2.3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
篇7
1.2注重培养多元文化意识
在现代商业活动中,多文化沟通贯彻了全球化经济的各个方面。工商管理专业英语的课程设计中也应当穿插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更有效地与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环境的企业和个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在单纯课文翻译及词汇讲解的情况下学生仅仅掌握了正确的语法用词以应对考试,但无法真正做到在适当的场合使用适当的英语。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各大跨国企业均将多元文化发展提上战略地位,企业文化中也倡导跨国文化交流及开放式氛围的构建。为此,在工商管理专业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入多元文化教学。在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应适当进行文化知识背景介绍,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文化意识,了解到不同文化的差异及共性,以及在现实使用过程当中的注意事项。通过英语课程的教学配合多元文化的解析,让学生能更深入的理解管理专业英语的内涵。
2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工商管理专业英语教学实践中,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开放式的课堂氛围,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法鼓励学生参与课堂。
2.1案例讨论教学方式
在管理学科的教学中,越来越多采用案例教学方式,特别是结合本章节的主题进行案例分析。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在国外工商管理众多实例中挑选经典案例,以案例引导学生,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英语对案例的代表性问题进行讨论发言,老师在旁边对语言使用予以纠正指导,同时对管理相关知识进行启发式教育,促使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相关章节的关键知识点。通过这种案例教学方式,促使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学生对英文文献的阅读能力,要点提取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2.2情景模拟教学方式
在某些管理教学章节,特别是特殊情景的管理知识点解析时可以采取模拟情景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及克服英语怯场等问题。比如在讲述人力资源管理章节中的招聘面试环节,可以由学生分组,分别扮演面试官及应聘人员,将课堂模拟为公司面试现场。教师作为第三方人员,一般不参与模拟现场的角色,在模拟结束后对各角色进行点评及对人力资源相关英语知识点进行总结。在面试模拟过程中,作为面试官的学生必须按照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及岗位要求,自己准备面试问题及面试步骤,最后,面试小组选出应聘成功人选,并进行评选理由陈述;作为应聘人员的学生必须按面试官要求结合自身经历进行回答,并且做到用词准确,表达清晰。在整个面试环节要求学生均用英语来进行答与问,如果遇到无法正确表达的情况,可先用中文表达,由教师从旁进行英文辅助。再比如学习管理沟通章节,可以由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可能是客户、同事、合作伙伴、上司等等,由学生共同参与特定商业活动,教师要安排相关活动内容,设计多方沟通环节,由学生代表的角色间进行信息传递,最后完成整个商业活动。教师通过此类模拟练习来帮助学生培养专业英语的语感,提高英语实际表达能力,以及增强英语表达的自信心。
2.3主题辩论教学方式
商业实践中有许多现实问题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实际问题的解决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切合真实商贸环境,教师可以组织安排主题辩论,引导学生由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解决问题。在工商管理专业英语教学的后期阶段,结合前期所学的管理知识,可在实践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有兴趣的并且能有较多认识的主题进行辩论。教师首先安排管理类相关主题,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资料准备论点论据。在课堂辩论时间中,教师应当尽量使用英语引导双方的辩论的方向,并对学生的英语表述给予指导,使学生在整个辩论过程中自觉使用专业英语陈述观点反驳对方,从而锻炼学生的英语辩论能力。更进一步,主题辩论可以延变为商务谈判。商务谈判是商务实践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模拟商务谈判,使学生了解熟悉商务谈判的流程、技巧和表达方式,在商务实践中提高专业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在课程设计后期教学中,可以在对学期知识总结的基础上,模拟商务谈判的环境。在商务谈判环节中学生分组,分别代表对立两方公司,进行相关主题的商务谈判。由教师设定基本信息、角色和主题,学生负责资料收集、谈判论据准备等工作。最后由老师点评双方学生在谈判中的专业英语的表达,谈判技巧使用及管理知识的运用。
篇8
一、工商管理学科亲验式教学的基本要求
1.提高教学的艺术性
如果不具备教学的艺术性,那么课程结构将是僵化的,教学方法将是陈旧的,教学氛围也必然是枯燥的。只有提高工商管理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才能促进学生参与到工商管理亲验教学活动中来,不断激发学生踊跃进行亲验的兴趣。首先,改变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课的局面,强调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环节中来,为学生设置多种互动的教学模块。其次,主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在符合学生心理和兴趣的前提下,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热情,并且注重让学生在亲验教学活动中得到成就感,从而满足工商管理教学的需要。
2.保持动态的亲验教学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传递的社会,各种商业案例层出不穷,新的商业经营和管理模式不断的创造着商业神话,新技术的更新意味着经营管理理念的变化,只有让学生在动态的亲验式活动中,才能感受到来自时代前沿的冲击,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识,提高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并且带动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使工商管理教学由传统的课堂教学逐步的拓展到各个领域。首先,应当引导学生在亲验活动中重视经营环境正在发生的显著变化,让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有更加敏锐的神经和头脑。其次,亲验教学的方式与手段上,不断的进行推陈出新,着力培养学生根据环境变化而改变策略的能力,这样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主动性。
二、工商管理学科亲验式教学的基本原则
1.科学设定目标原则
为了提高工商管理学科亲验教学的效果,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际商务能力,应当科学的设定亲验教学的目标。首先,保证亲验教学目标与工商管理教学内容相契合,围绕工商管理教学的重难点内容,使亲验式教学在合理目标指导下开展教学活动。其次,应当保证亲验教学目标的合理化,要充分的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保证亲验活动难度适中,学生能在各种实际工商管理活动中,不断的获得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全面提高。
2.强化实践训练原则
亲验式教学的最重要手段就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真实的感受理论的作用,以及在实践活动中积累丰富的经验。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获得直观感受,应当组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首先,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纠正工商管理理论与实践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更扎实的掌握知识。其次,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训练机会,吸引学生主动的参与到亲验活动中去,能在足够的练习中提高能力,不断满足学生提升能力的需要。3.必要评价指导原则在发挥出学生是亲验活动主体作用的同时,还要发挥出教师必要的指导作用,促进学生的亲验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高效进行,这样不仅节约教学资源,而可以促进学生更好的进行亲验活动。首先,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主动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全面提高学生在亲验活动中的效率。其次,对学生的亲验活动进行必要的评价,促进学生积极开展亲验活动的同时,还要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能根据学生的操作,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教学延伸,促进学生更深入的探究理论问题。第三,积极的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有效避免负强化给学生带来的错误引导。
三、工商管理学科亲验式教学的主要策略
1.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是开展亲验式教学活动的前提,也是成功进行亲验式教学的关键,教师应当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不断解决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和参与活动的意识。首先,为学生树立基本的工商管理理念和教会必要的工商管理原理方法,让学生在主观实践活动中不断升化自己的理性认识。其次,教师应当转变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力求在教学模式上充分尊重学生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需求,为学生传递出恰当的信息。第三,不断增强工商管理课程的探索性与合作性,促进学生在课堂上模拟各种经典的商业活动案例,并且创新性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主动开展活动的策略
为了吸引学生全情投入到商业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能力水平,教师可以创新丰富的教学形式,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开展多种活动。首先,给学生必要的自由,允许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在课堂进行模拟商业活动,促进学生共同策划,紧密协作,全面提高商业活动的效果。其次,组织多种社会实践的社团,不断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机会,大力丰富学生的业务生活,全面延伸工商管理的课堂教学活动。第三,组织学生开展验证性的商业案例分析和亲验式的商业实践锻炼活动,注重角色扮演,以及模拟商战的实际场景,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水平。
四、结语
本文在分析当代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探讨了亲验式教学模式的作用和价值,以及开展亲验式教学的基本策略和模式。本文认为应当根据学生未来的从来需求,为学生设置符合实际需要的情境对学生进行亲验式教学,从而使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活动不断与实际情况接轨。
参考文献:
篇9
地理实验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记录、整理记录资料、分析研究得出结论等多个环节。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地理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及结果,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实验想象和假设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实际操作中还能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可见,地理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地理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
二、高中地理实验教学典型案例
1、案例一
实验名称:地转偏向力的存在
实验目的:学习地球自转知识,说明地球表面的物体在做水平运动时,运动方向发生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
实验器材:地球仪,红墨水、蓝墨水各一瓶。
实验步骤与方法:(1)将地球仪的北极点向上,当地球仪静止时,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滴一滴红墨水,观察红墨水的轨迹;
(2)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在同样地滴一滴蓝墨水,观察蓝墨水的轨迹;可以看出红墨水和蓝墨水的轨迹不同,并且,北半球上的蓝墨水轨迹在红墨水轨迹的右侧(沿墨水流向看);
(3)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4)再将地球仪的南极点向上,重复步骤1、2,但旋转方向与步骤2相反;
(5)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2、案例二
实验名称:模拟空气的热对流现象
实验目的:
(1)学习由于冷热不均而导致空气水平运动的地理知识;
(2)模拟热力环流现象、培养观察能力。
实验器材:燃气炉灶、锅、水、有小孔的80厘米的方板两块、香两只、火柴。
实验步骤与方法:
(1)将装满水的锅放在炉灶上,用两块方板挡在炉灶的两侧(方板上的孔与锅口保持一样的高度);
(2)点燃两支香,让香分别在方板的外侧靠近两个小孔,观察香的烟雾的运动方向;
(3)点燃炉灶,烧开锅中的水后,把两只点燃的香分别放在两方板外侧靠近小孔处,再观察两支香的烟雾的运动方向有何变化。
锅中的水烧开后,方板内的热空气做上升运动,板外的冷空气进来进来补充,将香的烟雾一起带进来,这就是空气的热力环流运动。可见冷热不均是产生大气流动的根本原因。
3、案例三
实验名称:家乡商业网点布局和商业活动的调查
实验目的:
(1)学习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因素和商业活动等地理知识;
(2)培养搜集资料、整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和学会分析影响商业网点布局的因素;
(3)激发学习人文地理的兴趣,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实验器材:家乡地图、记录纸、笔、计算机等。
实验步骤与方法:
(1)学习影响商业网点布局的地理知识;
(2)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明确各组的任务;
(3)分组开展调查活动,做好记录:
(4)调查主要商场、超市、商业街或农贸市场的名称及其分布地点,填注在家乡平面图上,需要分析它们的布局与交通路线、居民区分布的关系;
(5)调查主要商场的经营项目、特色商品、商品产地、销售对象等内容,填写下表:
路段 商品名称 特色商品 商品产地 销售对象
对商家商业网点布局和商业活动进行简要评价,提出你的改进建议。
三、实验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1. 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化地理学习的动机。
兴趣是影响学生选择接受教学信息的重要因素, 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集中注意力的首要条件。地理实验具有真实、生动、形象的特点尤其对中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实验现象使他们兴趣盎然,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通过学生的亲自动手做地理实验, 满足学生的操作欲望, 并获得成就感体验, 形成积极的情感, 进一步强化地理学习的动机, 形成地理学习的良性循环。
2. 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实验器具的制作和操作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 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实验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生动的实验中获得了直接经验, 体验到合作、探究学习的乐趣。
3. 转变学习方式, 提高学习能力。
篇10
1994年之后美国在自由贸易协定中的投资条款中也纳入了利益拒绝条款,而且其规定比1994年BIT范本更加详细和明确,这种规定后来也被2004年BIT范本所采纳。在2004年BIT范本中,在三种情况下缔约一方可以拒绝给予利益:(1)缔约另一方的投资者被第三国投资者所拥有或控制,而第三国与缔约一方没有外交关系;或者(2)缔约一方正对该第三国进行经济制裁,而给予条约下的利益将会违反这些制裁措施;或者(3)缔约另一方的投资者被第三国或缔约一方投资者所控制,而在缔约另一方境内没有实质性商业活动。当然,“利益拒绝”条款不仅仅只存在于美国签订的双边贸易协定或投资条约中,现在许多国家的双边投资条约或自由贸易条约中的投资章节都存在着类似条款。比如,加拿大2004年BIT范本的相关规定几乎与美国2004年BIT范本的规定完全一致,而墨西哥、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签订的BIT或自由贸易协定也都有类似“利益拒绝”条款。我国的BIT中以前从未出现过该条款,但是2008年与墨西哥签订的BIT却出现了该条款。该BIT第三十一条“拒绝授予利益”规定:“缔约双方可以共同磋商决定拒绝将本协定之利益授予缔约另一方之企业及其投资,如果该企业系由非缔约方之自然人或企业拥有或控制。”②另外,中国与东盟之间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政府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投资协议》第十五条“利益的拒绝”也规定:
经事先通知及磋商,一方可拒绝将本协议的利益给予:(一)另一方投资者,如果该投资是由非缔约方的人拥有或控制的法人进行的,且该法人在另一方境内未从事实质性商业经营;(二)另一方投资者,如果该投资是由拒绝给予利益一方的人拥有或控制的法人进行的。除了双边条约之外,“利益拒绝”条款也被引入了一些区域性条约或多边条约。比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第11章第1113条就规定了该条款,而其具体内容与美国2004年BIT的规定基本一致。另外,NAFTA第1113条还特别规定,拒绝给予利益必须事先通知该投资者的母国。
从前述的例子来看,“利益拒绝”条款的内容有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除了针对那些在缔约国没有实质性经济活动“邮箱公司”之外,还用于针对与缔约国不具有正常经济关系或外交关系的投资者控制的公司,如ECT、美国以及加拿大的BIT、FTA等;第二种是只针对在缔约国没有实质性经济活动“邮箱公司”,如中墨BIT以及中国-东盟投资协议。鉴于目前在投资仲裁中争议较大的是关于该条款对没有实质性经济活动“邮箱公司”的适用问题。本文接下来的主要内容也只针对这一问题。
二、“利益拒绝”条款的适用条件
针对在缔约国没有实质性经济活动“邮箱公司”的“利益拒绝”条款,主要由两个条件构成:一是没有“真实的经济活动”或“实质性商业活动”;二是“由第三国国民控制”。然而,对于这两个要素,迄今为止笔者没有发现任何一个国际投资协定对其下了定义,因此,国际仲裁庭在适用这一条款的时候无疑会遇到困难。
(一)实质性商业活动。
所谓“实质性”或者“真实的”商业活动,笔者认为,应当是指那些依据法律要求最低的、仅仅维持该公司存在的商业行为之外的商业行为。比如,纳税、股东召开股东会等,均不能视为“实质性”商业行为,因为这些行为一般都是一个公司存在的法律最低要求。当然这里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标准来判断“实质性”和“非实质性”。在BPetal。诉阿根廷案中,仲裁庭肯定了BP在美国有实质性商业活动,但是未作任何分析。当然,由于BP在美国有37000名雇员,在50个州都有办公室,因此仲裁庭给出这样的结论是很简单的。而在涉及到ECT第17条的Plama诉保加利亚案中,原告自己承认,在其注册成立地塞浦路斯,没有重要的商业活动,而仲裁庭也相应地裁决原告在塞浦路斯“明显”没有“实质性”经济活动。同样涉及ECT第17条的Petrobart诉吉尔吉斯案中,仲裁庭同样简单地认定原告有“实质性”经济活动,而没有深入分析。从前面的案例可以看出,至少目前来看,所谓“实质性”或者“真实的”商业活动,并没有统一的判断标准。很多案件中仲裁员都只是简单而笼统地认定,对于其后案件的借鉴作用不大。因此,这一问题恐怕现在还只能依据个案来进行判断。
(二)“由第三国国民控制”
“利益拒绝”条款的另一条件是,这一在其成立地没有“实质性”商业活动的公司(实体)是由与该公司(实体)不同国籍的人控制或拥有的。但是,这一要素在不同的国际投资协定中用词有所不同,有的使用“公民”(citizens)、“国民”(na-tionals),也有的使用“投资者”(investors)。而且,许多投资协定都没有明确指出协定中投资者的控制者或拥有者必须是自然人。这样就很可能会导致这一问题:一家公司很可能是多层控制的,而多层的控制者来自不同的国家,那么,是否对每一层控制者都可以使用“利益拒绝”条款,还是说只能针对最终的控制者适用?另外,在有些条约中使用的是“第三国”(athirdcountry)国民,而有些条约使用的是“非缔约方”(Non-Party)国民。这种区别,现在还没有明确资料表明其是否有什么不同之处或者完全相同。当然,有一些条约的表述更加明确,比如美国2004年BIT范本使用的用词是“缔约另一方的投资者被第三国獉獉獉或缔约一方獉獉獉獉獉投资者所控制”,这一表述显然涵盖的范围更大。当然,从总体来讲,“利益拒绝”条款的这一要素的解释,也要根据每个条约的具体用词,结合上下文,并根据条约的宗旨和目的,进行个案解释。[论/文/网 LunWenData/Com]
(三)“利益拒绝”条款适用条件的精确化问题。
从前述分析来看,“利益拒绝”条款的适用条件显然是比较简单、模糊的;从BPetal。诉阿根廷案等涉及到该条款的案例来看,仲裁庭从该条款本身不能获得更加详细的适用引导,因而只能进行比较简单的分析。因此,有学者提出,“利益拒绝”条款必须规定更加具体的适用标准。与双边投资条约相比,在避免双重征税条约中,对于如何防止滥用税收条约进行避税则有着更加具体的规定,有利于更加严格的控制“挑选条约”(treaty shopping)的问题。总的来说,避免双重征税条约中对人的适用范围的更加严格的规定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除了少数国家之间的双边投资条约以外,③大多数投资条约中受保护的法人“投资者”一般只以其注册成立地作为判断标准。与之相比,国际税法则采用“居民”这一概念来确定条约的适用对象,而国籍并不是条约适用的一个重要连结点。而作为法人的“居民”往往要求以实际控制和管理中心或者总机构所在地作为判断标准,[3](P461)这种判断标准本身就比注册成立地更加强调该法人与缔约国之间的实质性经济联系。
第二,在国际税法中还常常使用“导管公司”(conduitcompany)和“受益所有人”(beneficialowner)术语。如果一家公司被认为仅具有利益输送功能而构成“导管公司”,税务机关可以直接排除税收条约对其适用。而“受益所有人”术语的使用,也限制了税收条约的适用主体范围:针对股息、利息、特许权使用费方面的滥用行为,“受益所有人”术语可以使税务机关比较专断地拒绝将税收条约的利益给予不属于该条约适用范围内的或者企图利用“挑选条约”避税的当事人。同时,在许多税收条约中(以OECD双重税收条约范本为例),在注释中还规定了许多具体、明确的方法来阻止税收协定的滥用,如透视法、排除法、征税法、渠道法等等。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有学者提出,双边投资条约也许应向双重征税条约学习,采用“居民”、“导管公司”以及“受益所有人”等术语或理论,以更精确地界定受保护的“投资者”的范围。[4]但是笔者认为,双重征税条约与双边投资条约的经济原理可能未必相同,因此,将双重征税条约中某些具体的适用条件照抄过来并不具有可行性。而且,即便从这两类条约的宗旨和目的来看,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双重征税条约的宗旨,以OECD范本为例,在2003年以前虽然从未正面直接肯定其宗旨之一在于反避税,但也指出税收协定不应帮助逃税或避税;而从2003年开始,OECD范本在注释中明确提出“防止逃避税也是协定的宗旨”。[5]而与此相反,双边投资条约则以促进与保护外国投资,发展缔约国经济为宗旨和目的,而避免条约滥用和“免费搭车”则从来都不是双边投资条约的宗旨之一。当然,借鉴双重征税条约中某些利益限制的措施,无疑对投资条约中“利益拒绝”条款适用条件的精确化是有帮助的。
三、“利益拒绝”条款适用中的具体问题
(一)管辖权问题还是实体问题。
WasteManagementIIv。Mexico案是NAF-TA第1113条相关的案例。仲裁庭在分析原告的“投资者”地位时,提到了第1113条的“利益拒绝”条款。仲裁庭认为该条款的目的在于,如果外国人控制了一个NAFTA的“投资者”而在该国又没有实质经济活动,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经过事先通知和协商,NAFTA提供的保护可以被撤回。按照仲裁庭的观点,该条款是投资者提起仲裁的一项前提条件。在BPetal。诉阿根廷案中,仲裁庭也是将“利益拒绝”条款作为仲裁庭对该案是否有管辖权的先决问题来看待的,在驳回了被告的初步反对意见后裁定仲裁庭有管辖权。在GenerationUkraine诉乌克兰案中,也涉及到了这一条款的适用。该案所涉的美国-乌克兰BIT与美国第一条第二款与美国1994BIT范本的“利益拒绝”条款基本相同。仲裁庭也是将这一问题作为先决问题来加以处理的。在TokiosTokeles诉乌克兰案中,乌克兰提出原告不是真正的投资者,在其成立地立陶宛没有实质性商业活动,控制者是乌克兰国民,因此与立陶宛没有“真实联系”,进而主张仲裁庭无管辖权。然而,仲裁庭却认为,立乌BIT没有“利益拒绝”条款,这是缔约双方“故意的选择”;而且,仲裁庭进一步指出:“仲裁庭不能对BITs的范围施加条文中没有的限制……被限定了管辖权范围的仲裁庭,不能超越界限行使管辖权。但是仲裁庭同样应当行使,而且有义务行使其被赋予的管辖权”。④显然,“利益拒绝”条款的目的是排除那些与缔约国没有真实经济联系的投资者从投资条约获得缔约另一国的保护。从前述几个案件仲裁庭的观点来看,这一条款的适用是案件的先决问题,与案件的管辖权相关。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与条约本身的用语有关。前述几个涉及到BIT的案例,由于BIT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因此通常的规定———比如美国1994年BIT范本———都是:“缔约各方保留拒绝给予另一缔约方的公司本条约下的獉獉獉獉獉利益的权利,……”自然,这些利益,包括争端解决程序的利益。而NAFTA第1113条则规定缔约方可以拒绝给予“本章”(即第11章)的利益,而这显然也包括了第11章B节———投资者与国家争端解决程序———的利益。与此相反,在其他的某些条约中,“利益拒绝”条款似乎与管辖权问题无关,其典型就是ECT第17条规定。该条规定:“缔约方有权拒绝将本部分獉獉獉(指ECT第三部分”促进与保护投资“)利益授予:……”
而在ECT的结构下,投资者-东道国争议解决机制规定在ECT的第五部分“争议解决”。因此,在Pla-ma诉保加利亚案中,当被告提出依据ECT第17条(1),仲裁庭没有管辖权时,仲裁庭就指出,“ECT第17条(1)不能用来拒绝本条约中受保护的投资者的所有利益,而只是局限在拒绝ECT第三部分獉獉獉獉中的利益”,而第26条投资者-东道国争议解决机制规定在第五部分,根据条文本身的涵义以及条约目的和宗旨加以解释,东道国不能运用第17条(1)来对抗仲裁庭的管辖权。应该说,Plama案仲裁庭的解释是符合逻辑的。但是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这需要结合适用第26条投资者-国家争议解决机制的条件来分析。根据第26条,适用这一争议解决机制的条件之一是,缔约国一方被宣称违反了ECT第三部分的义务。那么是否意味着,如果缔约方根据第17条(1)拒绝给予ECT第三部分的利益,那么缔约方就根本不违反ECT第三部分的义务,进而该争议就不满足第26条的条件,因此仲裁庭也就无管辖权呢?论文格式由于仲裁庭的裁决并不具有判例法的作用,因此,未来的仲裁庭很可能也会对Plama案的裁决提出质疑。
总之,“利益拒绝”条款是否具有排除仲裁庭管辖权的作用,应当有具体的条约的用语。目前大多数投资条约的该条款具有排除仲裁庭管辖权。但是少数,如ECT,由于其条文的规定,很可能东道国能够拒绝的利益仅限于实体利益。但是,无论是上述哪种情况,仲裁庭都有权就自己是否具有管辖权自行作出裁定。
(二)“利益拒绝”条款的具体实施方式。
东道国如何具体实施该条款下拒绝给予利益的权利,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在Plama诉保加利亚案中,保加利亚认为该权利是自动实施的,不需要东道国另行作出任何积极的行为。但是,Plama案的仲裁庭则反对这一观点。仲裁庭认为,“拒绝利益”权利的存在和实施该权利是两码事。如果东道国要实现“利益拒绝”条款的效果,必须采取实施该权利的行动。仲裁庭指出:“在ECT第17条(1)的规定下,缔约方有权拒绝给予一定范围内投资者以第三部分中的利益;但它需要去实施这一权利;它也可以永远不实施。”
应该说,从以《能源条约》第17条(1)为代表的“利益拒绝”条款的用语来看,我们可以得出明确的结论,缔约国如果要拒绝给予利益,必须采取积极行动。实际上,从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在FCN条约中引入该条款的目的来看,Plama仲裁庭的这一结论也是正确的。当时,相关学者就已经作出了论述:“需要注意的是,这项保留并非为公司规定一项享受条约权利的自动的前提条件;相反,它是一个潜在的保护性条款,当缔约方希望启用它时可以使用。”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究竟哪些具体的行动才构成缔约国具体的实施该“利益拒绝”权利的行为?在Plama案中,仲裁庭认为:“这种实施必须具有公开性或者采取其他通知的形式,以便使其能够合理地被投资者及其顾问所获知。为此,在一个缔约国官方公报中的声明即可,或者缔约国的投资法或其他法律中的法定条文,甚至或者与特定某一个或某一类投资者之间的互换信函也可……ECT第17条(1)自己最多只能算是半个通知,如果东道国没有进一步实施其进一步合理的通知,其条款没有告诉投资者多少东西;为了具体实现其目的,必须采取更多措施。”根据Plama案仲裁庭的这一裁决,有学者提出,只要东道国在其国内立法中制定了一个概括性的利益拒绝条款就可被视为实施了条约中的利益拒绝权利。[6]但另有学者认为,利益的拒绝只能在个案分析的基础上对特定投资者实施;国内立法中的概括性利益拒绝条款,并不能构成对特定投资者的拒绝利益的具体实施行为。[7]。
笔者认为,东道国政府对于某一个或某一类特定的投资者通过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甚至交换信函等方式进行的具体的拒绝,肯定可以构成“利益拒绝”权利的实施。然而,对于国内法中的“利益拒绝”条文,则要具体分析。如果在国内法中的“利益拒绝”条文是概括性的,笔者认为不能构成东道国权利的实施。首先,从“利益拒绝”的条件来看,“实质性商业活动”和“第三国国民控制”(尤其是前者)的判断都是建立在个案分析的基础上;第二,在采用并入制的国家,国际条约中的条款在国内同样具有法律效力,在国内制定一个概括性的“利益拒绝”条款并无必要,即使制定了其效力与条约中的条款也没有太大区别。与此相反,如果在国内法中能够制定非常明确具体拒绝给予利益的标准,该条文不论是属于法律、法规还是规章,也可以成为拒绝利益权利的实施方式。当然,要对“实质性商业活动”确定一个明确具体的标准肯定是非常困难的。总之,笔者认为,判断东道国是否具体实施了“利益拒绝”的权利,其关键不在于其行为的外在表现方式,而在于其行为是否明确、无任何弹性地表示除了其拒绝利益的意愿。
另外,“利益拒绝”权利的实施,某些投资条约中也有更为具体的表述。比如中国-东盟投资协定就规定,拒绝给予该协定下的利益的前提条件是“经事先通知及磋商”。根据这一规定,笔者认为,该协定下的“利益拒绝”条款不能经由在国内立法中加入相关条文来实施,而必须针对特定投资者进行具体通知并磋商后才能实施。与此类似的还有NAF-TA1113条第2款。根据该款,东道国基于投资者在其成立的缔约国没有实质性商业活动而拒绝给予利益,必须事先通知投资者母国并与该国磋商(投资者母国也有义务提供相关信息)。尤其需要将该款与1113条第1款对比:第1款规定的是针对那些实际上由与东道国没有外交关系或处于经济制裁中的国家的投资者所控制公司,东道国拒绝给予利益的情况,而在这一款中,就没有事先通知和磋商的前提条件。对比这两款,结合条约上下文进行分析,可以明显看出,NAFTA第1113条第2款是缔约国有意为之,根据该款,基于投资者没有实质性商业活动的利益拒绝,必须针对特定投资者,建立在个案分析的基础上,予以实施,国内法中的条款不能构成“利益拒绝”权利的实施。
(三)“利益拒绝”条款适用的溯及力问题。
如果东道国行使了“利益拒绝”的权利,那么这种“利益拒绝”的效果是否只对明确表示拒绝之后的投资利益有效?还是具有溯及力,即可以针对该投资者符合被“利益拒绝”的条件以来的一切利益?这一问题,在所有的条约中都没有明确的说明,因此也成为颇有争议的问题。在ECT的Plama案中,仲裁庭首先承认了ECT对这一问题并无明确规定,进而基于条约的宗旨和目的解释“利益拒绝”行为不具有溯及力。仲裁庭认为,ECT的宗旨和目的提到了“促进能源领域的长期合作”;如果东道国的“利益拒绝”权利实施的效果具有溯及力,那么投资者就不能对其“长期”投资进行规划,这违反了投资者的“合理期待”,进而也违反了条约的宗旨和目的,不利于能源领域的长期合作。但是,仲裁庭的这一分析遭到了很多学者的质疑。有学者认为,Plama案的仲裁庭并没有全面的理解ECT的宗旨和目的,ECT第二条(条约的目的)强调了与《欧洲能源》的目的和宗旨的一致,因此ECT的宗旨和目的应该充分考虑《欧洲能源》以及相关一系列其他法律文件的目的和宗旨;而且,如果赋予东道国“利益拒绝”权利实施效果以溯及力,也会鼓励投资者在所有权、控制权、国籍或公民身份等问题上保持诚实,进而有利于“能源领域的长期合作”。还有学者认为,在东道国作为能源投资合同一方当事人,或者作为合同的担保人的情况下,我们当然可以假定东道国知道投资者的实际控制者到底是谁,这时要求东道国及时表态是否行使“利益拒绝条款”的权利具有合理性;但实际上,能源投资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政府不可能对所有的投资进行一一审查,甚至政府有可能根本不知道一些小规模的投资的存在。这样政府可能只有在争议发生之时才有机会知道投资者的实际控制人并行使第17条(1)的拒绝利益的权利,然而按照Plama案仲裁庭的观点,那时为时已晚。另外,即使东道国存在能源投资审查,并且会审查投资者的实际控制人,但是众所周知,公司的股东可能随时发生变化,股份有限公司尤其如此,那么东道国哪里有精力去随时审查投资者的股东变化情况呢?况且ECT也没有对投资者施加任何要求其披露实际控制人的义务。因此这种观点认为,Plama仲裁庭的结论实际上给缔约国强加了额外的义务,使得“利益拒绝条款”几乎没有适用的空间,打破了投资者与东道国权利与义务的平衡,并不符合缔约国的真实意图。[9]还有学者指出,“利益拒绝”条款本身存在,足以排除投资者有所谓“合理期待”,因此Plama案仲裁庭的解释并不能让人信服。[10]笔者认为,对于“利益拒绝”条款的实施的效果是否具有溯及力这一问题,由于各条约中均无明确说明,相关案例也比较匮乏,因此尚不能得出确定的普遍性结论。未来可能也只能在个案的基础上,通过对特定条约上下文的分析并结合条约的宗旨和目的加以解释。至于Plama案中,仲裁庭的论述也仅是其一家之言,并不具有先例的作用。相反,笔者认为,许多批评Plama案裁决的观点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值得未来仲裁员或立法者参考。尤其是,由于许多国家并不实行投资审查制,对于一项境内投资的实际控制人不可能了如指掌,如果按照Plama案的解释,东道国在发生纠纷时再行使其利益拒绝权可能已经为时已晚,这可能使东道国不得不强化其投资审查,这一结果与西方国家倡导的投资自由化也是相抵触的。因此,笔者认为,如果投资条约中对“利益拒绝”的溯及力未作明确规定,仲裁庭将这种“利益拒绝”解释为具有溯及力可能更加符合“善意”解释的原则,———虽然我们仍然要考虑每一条约的宗旨和目的。
篇11
商务谈判多是商业客户关于商业活动的往来,比如关于销售合同的制定,比如关于相互协作的安排,比如关于商业买卖等。因此,在西方人观念中,商业就是商业,工作就是工作,人情就是人情,生活就是生活。这些是没有交集的,他们断然不会再商务谈判中谈家庭,谈生活。而这正是中国式商务谈判的第一个特点:功夫在诗外,学习做诗,不能就诗学诗,而应把工夫下在掌握渊博的知识,参加社会实践上。商务谈判,不仅仅是商务谈判,还融合了人情与生活。
杭州一家外贸企业与一个客户谈一桩棉涤纶布的业务,双方在价格上不肯松口,相持不下,就这样持续了两个月左右,这家外贸企业想怎么谈都谈不下来,双方处于胶着状态。后来,这家外贸企业的业务员了解到该客户刚刚喜得贵子,于是,就备了份礼物送给客户,该客户十分高兴,当场表示愿意合作。从这个案例中可以得知,中国式商务谈判之中,不是简简单单商业往来,或许掺杂着人情世故、家庭生活等。
我们中国人谈生意,开场的时候,不会立刻进行谈判,而多是相互寒暄一下,询问一下对方是哪里人,在哪里居住,有什么经历等等。往往现在人情世故上找共同点,拉近双方之间的距离。特别是老乡、亲属、校友、战友这几个关系是最能影响到双方心理距离的因素。我们经常会听到某些人讲:对方的王总与我很熟的,我们都是广西桂林人等等,其实这正式西方谈判学理论中的谈判优势。
二、酒场即商场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也深深地影响了国内的商业活动,也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商业行为中打下了深深地烙印。比如我们在与对方谈判相持不下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说:这样吧,我们将这个问题放下,先去吃饭,现在已经十二点了。
曾经在电影《戒烟不戒酒》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刘德利操办了一场传说中的“航空母舰”,汇集了国内外五十种名酒。刘德利提出了这样一个条件:出500万元如何严保久的广告公司。严保久每喝一杯酒,刘德利让五万元。喝完50杯酒,刘德利让250万元股份给严保久。其实这个场景就恰恰符合了中国式谈判的第二个特点:酒场即商场,相信这些场景很多人都碰到过。
酒场是中国较为特有的商务接待之地,因此,酒场的学问也成了生意的学问,谁该做什么位置,谁应该先动筷子,应该向谁敬酒等等,都是一门学问。不仅仅是酒场,还有咖啡馆,茶楼,麻将场,KTV都是商务谈判的场所。
有一个工业品销售公司,与一家客户谈判。先是在公司附近的咖啡馆,中午去一家饭店吃饭,从中午12点喝到了晚上6点,接着去茶楼饮茶,最后还去KTV唱歌,快到深夜12点才算结束,生意最后谈成了。所以,中国人会说工作累,其实不仅仅工作的原因,还有应酬的原因,你不想去不行,必须得去。
三、我问问领导
篇12
品牌价值是企业和消费者相互联系作用形成的一个系统概念。它体现在企业通过对品牌的专有和垄断获得的物质文化等综合价值以及消费者通过对品牌的购买和使用获得的功能和情感价值。商业空间具有双重性,它既担负着丰富城市面貌的任务,又具有促进销售商品的作用。商家经营的成功与否不仅依赖商品本身的质量和价格,而且销售商品的空间布局以及商家的室内和室外环境设计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设计创造价值!
角色定位:深入商业环境的多年基础,将重新归零心态,从不同的角色进行分析研究
研究途径及方法:
1、走访企业及流通商,深入了解其核心发展趋势
2、组织设计师团队定期参与营销策略分析,对成功案例分析
3、查阅相关研究书籍,分析设计管理在其产业链中的属性定位
4、整合商业营销,改善工作策略,突出设计控制
5、运用设计管理,重点操作典型项目
价值与意义
1、 有助于服务企业的快速发展(经济增长)
2、 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典雅的商业空间(刺激消费)
3、 强化家居建材行业的终端竞争力(未来趋势)
4、 目前国内相关的设计公司都不成熟(有助于规范与引领行业发展)
5、 行业同质化严重,差异化竞争的条件(品牌特色)
6、 通过增值服务,促进相互发展平台
基本结构
(一)时代背景
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处处呈现出数字化和信息化的特征,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从本质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人们的环境心理和行为也随着生存环境的数字化而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表现出新的特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在内容和方法上都将不同于以往任何时候,要求每一个设计师都应当根据信息社会人们的环境心理和行为特征探索新的设计策略。
(二)人文地域文化差异化
1、消费诉求发生转变(文化/心理/未来)
2、各个商业层面,随着城市化发展的加快,消费导向变化;从消费行为及心理分析,
3、品牌力是现代企业持续发展的最终解密器;
4、象征主义置于实用主义之上的蜕变,语义上的视觉感受和精神意义盖过了对实用性和功能性的需求;
5、设计者应依附企业,迎合市场,创造出适合企业品牌力发展方向;(应考虑企业的文化,新的社会需求及市场跨界,而设计者不只是单纯的提交图形或风格倾向。)
(三)心理差异分析
我国商业环境发展的历史沿革,计划经济下的商业环境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环境的变化,在信息社会中,随着国外商业环境设计流派风格下断涌入国内,对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心理产生的影响,以及新观念、新思潮、新文化给社会带来的新生机。商业环境中顾客的购物心理与行为的潜意识行为等方面,研究分析空间功能的形式、消费形式、情感因素以及美学的特征,根据商业环境的空间和时间的变化,从形、光、色、材、质等影响商业环境气氛的不同因素入手研究分析现代商业环境的创造。对商业环境中意匠的研究,是商业环境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共性及发展规律
展示设计是艺术设计领域中具有复合性质的设计形式之一。在客观上,它融合了二维、三维、四维等设计因素;在主观上,它是信息及其特定时空关系的规划和实施。
三、商业环境设计前提
(一)企业发展战略及目标
企业发展规划、战略目标、销售目标及企业文化、品牌文化等内容涵概了企业在创立至今所有的历史沉淀与文化诉求。如何结合与运用并实施到品牌商业环境展示设计范畴,对于设计者而言,是考验其功力与经验的命题;企业的合作渠道:如品牌推广单位、合作单位、行业内、渠道运营商的分布(南北差异,大中型城市差异与文化差异),需要切实研究与深入调研;
(二)思维的特点及差异化
1、与其他设计类型相比,商业环境设计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特征。它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空间性设计与平面性设计的综合。展示设计不仅涉及空间的造型,而且涉及平面的造形。一方面,设计师在展示设计中面临空间的围合和展具的架构等任务,制图、材料、结构、造型、空间、施工等是展示空间性设计的关键词和中心内容。
第二,信息传递与商业活动的综合规划和实现。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推导出商业环境设计是信息传递与商业活动的综合规划和实现的结论。另一方面,商业活动是展示设计师面临的最现实的内容和任务。因为,展示的基本面貌又离不开空间的围合和商业活动的具体日程。
2、思维方式的复合性
设计师在进行商业环境设计的过程中,既要运用逻辑分析思维,这是形成设计项目的基本认识的需要,也是设计工作的基础。而形象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形象思维是商业环境通过特殊个体显现其的一般意蕴的思维工具。
(三)需求者(终端客户)消费特点
充分了解客户的心理需求:区分功能性商品、装饰性商品、使用性商品等类型,从消费者的需求着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与设计,然后再根据分类设计进行创意与立意。
(四)客户走位
1、根据商业空间所处周边环境、竞争品牌情况,定出入口、出口等位置,找到顾客目光所停留最佳位置点,吸引人流入场,提升客户到店率。
2、使客户能够在卖场尽量多停留时间,增加销售机会。设置不同的“回型”提高空间的使用率与空间整体感。
3、在顾客感觉疲惫时必须设计休息处及饮水区域,在每个区域商品结点处必须设置成交处及醒目的工作人员服务区域。
结语
以上关于商业环境设计与品牌价值方面的一些论述以及由此提出的商业环境艺术设计的探求,是本人在该课程教学过程的一些感悟。商业环境设计在我国的发展正是方兴未艾,而其对于品牌价值的影响越来越凸显,这就更迫切地需要切合实际的正确的理念作引导。时代已经毫无选择地进入了商业信息社会,设计管理者应该义无返顾地承担起社会责任,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参考文献:
篇13
Management
2005,326pp.
Hardcover GBP40.00
ISBN 0-521-84411-8
许多机构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外包的重要性的不断增加。力争高效率及低成本迫使许多机构愈加在几个有限的领域中专业化。这就导致了机构把传统上在内部进行的工作外包出去。
外包涉及了重新划分它与它的供应基地之间的边界。虽然在过去几年中“外包”这一术语已经变得流行,机构对它的边界做出了界定,但外包的日益普遍使得这个概念吸引了来自学术界及专业人员大量的注意力。外包已从仅仅涉及机构的商业活动发展到包括有益于竞争优势的更为关键的商业活动。另一方面外包可能涉及了商业支持功能的转移。例如为了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较高水平的业绩,把清洁或保安工作转移给外部提供者,同时对机构造成相对小的变动。但它也能导致重大的机构改变,涉及拆散传统的结构,把员工分流到外部提供者公司,重新规定员工的工作期限与待遇,改变雇员留在进行外包机构内的预期。其结果是使“外包” 对于许多机构而言变成了一个重要而又复杂的问题。
本书提供了一个对外包过程最新理解的框架,以及与它相关的重要问题。它汇集了许多当前的课题,其中包括基准调查、购买者-供应者关系、机构行为、竞争者分析以及技术影响。作者利用了实证及案例研究进行分析,在进一步解释外包是怎样实现之前,一开始就提出了有关何时外包是合适的,以及它的实质是什么的问题。本书概括了外包成功的好处和外包失败的风险及其后果。
本书共有12章。1.绪论;2.外包趋势;3.理论对外包的影响;4.外包过程:评估及管理的框架;5.确定机构的现有边界;6.工作的重要性分析;7.能力分析;8.资源的选择分析;9.关系策略的开发;10.建立、管理及评估关系;11.实例研究―――Telco公司的外包经验;12.结论。
作者把重点放在了怎样管理和评估上面,提供了相关的学术文献,并且把竞争、能力和市场风险考虑在内。对于那些正在学习外包的研究生而言,使用本书是很理想的,那些正在考虑外包或者外包已经就位的工业界经理们也会从中受益。
胡光华,高级软件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