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信息素养内涵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信息素养内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信息素养内涵

篇1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不是一个新的名词,它最早是由信息产业协会(ILA)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他认为信息素质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吸引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具体包涵以下几个层面:(1)传统文化素养的延续和拓展;(2)使受教育者达到独立自学及终生学习的水平;(3)对信息源及信息工具的了解及运用;(4)必须拥有各种信息技能:如对需求的了解及确认;对所需文献或信息的确定、信息检索;对检索到的信息进行评估、信息组织及处理并作出决策。综上所述,完整的信息素养应包括三个层面:文化素养(知识层面)、信息意识(意识层面)以及信息技能(技术层面)。1979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将其解释为:“人们在知道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1992年,christina Doyle进一步利用Delph循环问卷的方法,结合全美136位受访者意见,将信息素质进一步定义为:有能力从各种不同的信息来源获取、评估、和使用信息。根据这些认识,一般可以将信息素质理解为,在信息社会中个体成员所具有的各种信息品质,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心理等等。同时,信息素养的培养还要注重知识的创新,而知识的创新还要通过对信息的加工来实现。

二、“信息素养”与“文化素养”、“信息意识”的内在关系

信息素养的教育注重知识的创新,而知识的更新是通过对信息的加工得以实现的。因此,把纷杂无序的信息转化成有序的知识,是教育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需求的当务之急,是培养信息素养首要解决的问题,即文化素养(知识层面)与信息意识(意识层面)的关系问题。

信息与知识结构的关系大体上有三种情况:(1)知识结构能解释、说明的信息;(2)与知识结构毫无关系的信息;(3)知识结构不能解释或相矛盾的信息。

对于情况(1),这种信息对感官的刺激通过神经传到大脑。由于它们与大脑中的知识结构有联系--解释、理解等含义,大脑便处于某种程度的兴奋状态,产生“共振”,信息因此在大脑中留下痕迹,即存储(记忆)下来。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很容易获得知识结构能解释、说明的信息。

对于情况(2),这种信息与知识结构毫无关系,人们不能理解其含义,因而不会在大脑皮层中留下痕迹,不能被吸收,大脑处于一种抑制状态。

综合以上两种情况可知,知识结构对获取信息有选择作用:一个人很容易吸收其知识结构解释、说明的信息;不能得到与知识结构无关的结果。

对于情况(3),相对复杂一些,因为不同的人面对这种信息有不同的态度:有科学头脑的人。面对这种与知识结构相矛盾或不能解释的信息,会发出疑问:“这是为什么?”从而激发起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去探索、实验、去求知、去寻找原因。为此,要付出艰巨的劳动,经受住失败和挫折的考验。同时也激发出超常的智慧和高涨的热情。最后,找到了答案,也获得了新的知识。知识结构随之发生了变化。所以,具有科学头脑的人对这类信息是热情的、欢迎的。他们将其作为求知的新起点和科学研究的突破口。缺乏科学头脑的人或顽固派,凭借他们原有的思维定式,对这类信息是不理睬、不欢迎的,甚至还会敌视或抵毁,以此来维护原有知识结构的稳定性。

由上述三种情况可知,教育人们等待信息的输入,即依靠输获得知识的传统教育方式已无法满足信息社会中人们对知识的渴望与不断地更新。而教育人们高高地树起接收信息的天线,在全新的认知方法论的指导下,不断拓宽自身的知识结构,以培训信息素养为宗旨的教育方式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另一个角度也进一步说明了,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三、“信息素养”培养的思考

篇2

一、信息素养内涵及构成

(一)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不仅包含信息的定义、本质、信息运动的规律以及人类与信息之间关系的基础知识,还包含信息技术的一些常识、计算机原理以及基本的技能知识,通过信息进行检索的能力、图书分类管理以及信息教学软件的应用等。信息知识是整个信息素养的基石,是指人们在使用信息化技术手段的过程中进行信息传播以及增强信息交流频率所产生的认识和经验的积累。

(二)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从概念上来说包含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提取信息的能力及教师需要明确地了解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能够通过何种途径获得这些信息,并且从大量复杂而烦琐的信息中筛选出自己所想要、所需要的内容进行加工改造;二是处理信息的能力,即面对网络上复杂多变并且真实性不可考究的信息,需要根据实际的问题和内容,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研究,将这些信息进行归纳和总结;三是生成表达信息的能力,主要是指教师根据自己所收集到的信息,在归纳整理后,综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对课本和知识的思考,运用多媒体的方式将知识展现出来,利用信息化技术、媒介或者工具,及时与学生进行讨论;与教师进行探讨,推进教25学、推进课堂教学的能力[2]。

(三)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指人们在信息采集、使用、传播、评价等一系列信息活动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高职教师的信息道德具体表现为:教师应该以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方式实现对信息的检索与获取、理解与评估、使用、创造与分享,以更有效地从事个性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活动;教师应该能够准确认识和评价信息,包括信息的对与错、真与伪,能分辨信息中的负面与正面道德要素,并对信息内容持有批判性的思维;教师必须从正规渠道获取信息,自觉维护网络的秩序和安全,不从事非法活动等。

二、教育信息化的概述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无人机、区块链、物联网、机器人以及虚拟信息技术等优秀的先进技术已经成为未来三到五年内最具行业影响力和价值的智能核心领域,在全球影响力和技术可行性以及发展潜力中都有提到。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传统的教学思维和传统的教学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高职教师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区块链等新兴的技术为依托,教育面临着不断改革与重构。高职教师要重点培养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能力,从整个教学思维以及教学方法方面提高自己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讨、验证、调整“利用信息化进行教学”的方式,设计灵活多变的信息化教学课堂,利用信息技术达到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形成规律性的教学方式,让师生共建信息化教学平台,利用客观准确的信息化综合评价模式呈现出有趣的教学课堂和精准的教学评价[3]。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既对传统的教育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促进了教学思想和观念以及方式、方法、内容的整体变革。从概念上来说,教育信息化主要包含:第一,教育现代化与信息化相辅相成,信息化要为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提供服务;第二,教育部门要从国家整体政策的高度,统一规划组织,实现教育信息化建设;第三,要在教育领域进行各方面深入探讨,不断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领域中;第四,实现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各方面不断努力;第五,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要进行谋划以达到高度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因此,我们说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目的包含四个:一是在教育系统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二是借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教育改革与深入发展;三是根据社会对教育领域的要求,培养专业的创新人才;四是依托信息技术不断推进教育现代化[4]。

三、提高高职教师信息素养的必要性

(一)提高信息素养是国家对高职教师的时代新要求

2017年,未来教育大会提倡大量运用科技的力量去推动教育进步,进而实现教育方式的变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重视信息技术的作用,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中的革命性影响。《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对教师的培训提出了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将其作为教师培训的必修科目之一,同时要将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另外,在其他的规划和纲要中也明确提出了教育信息化作为一个教育领域的大方向,要实现突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难点问题,促进整体的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除了颁布明确的纲要和政策以外,各级政府以及学校也作出了相应的行动。在改进教学设备以及环境的过程中,建设了信息化的教学基础设备,不断完善多媒体设施,实现学校全面的教育宽带网络覆盖设备的改进;提高了教师运用技术进行教学活动的能力。建设信息化的实践操作基地也是学校建设目标之一,如智能化的信息教室、数字化控制室、网络媒体培育中心以及远程教育培育中心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能力的运用和操作能力。在信息化的大时代中,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只是基础;高职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学习并充实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和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跟得上社会和时展的步伐。

(二)提高信息素养是高职教师应对信息化挑战的必然选择

随着信息化与教育信息化的大面积布局,大多数人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越来越多,整体呈现多样化的基本特征。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主要传播者,也不再是传授知识的垄断者;大学生成为互联网的“主要居民”,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不仅来自教师的课堂传授,还会通过互联网上的一些知识进行自由选择[5]。这样的方式既增加了学生进行学习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也有利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传播,还影响了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的主体地位。随着一系列信息化所带来的知识传承的方式的改变和更新,以及教学场景环境的不断变化,师生关系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既对学生起到引导和帮助的作用,也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在教育化时代中,教师的作用和影响力被弱化,面对一系列信息化所带来的方式以及整体环境的改变,教师需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不断利用自身的信息素养与学生达到同步。

(三)提高信息素养是高职教师落实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需要

总的来看,虽然我国在人口红利以及人力资源方面占优势,但从世界角度来看,缺乏创新型人才,整体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度也不及发达国家。国家的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人才的发展与成长,只有经过教师的教育才能达到目的。在如今国际的大环境下,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尤其是在中美之间的贸易争端中,小小的芯片更是刺痛了国人之心,使我们进一步面对残酷的现实。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一直是我国教育中的短板,而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使得全国人民开始思考中国教育所存在的缺陷。在人才培养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高质量信息素养的教师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改变传统枯燥的刻板式教学方式,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以及互助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当今时代中,创新型人才已经关乎国家人才的发展以及产业未来的希望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因此,提高高职教师的信息素养,在当今时代的教育领域中是非常重要的。

四、高职教师信息化能力现状分析

在某高职院校采用问卷调查过程中发现,在农林牧渔以及电子信息、土木建筑、经济管理等基础教学活动中,年龄层次在20—50岁之间,64%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56%的教师认为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57%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与自己知识相结合之后的课堂效果有明显的提升。因此可以看出,大部分的教师已经对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并将其充分应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使得课堂效率提升。在掌握了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方法后,教师能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操作系统进行网络资源教学的搜索和整理,熟练使用office软件进行及时沟通,制作相关课件。在此活动中,图形处理及动画制作、音频处理、视频制作等软件资源的运用在课堂上仅占20%,而有93%以上的教师有意愿对相关的信息技术进行培训,希望在培训中优化自己的信息技术设计能力,将信息技术运用在课堂设计中[6]。有许多教师愿意自主学习课件制作以及网页制作技能,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所带来的课堂教学变革的意义。从这些调研结果来看,教师在信息素养以及信息化思维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变,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整体信息化技能的水平还不足、信息与基础知识的融合也不足、信息化素养能力参差不齐。有调查结果显示,理工科的教学教师具有良好的信息化接受度和转化度,而其他教师则需要进一步做思想工作。

五、培养与提高高职教师信息素养的方法与途径

(一)更新高职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新型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观念

在发展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更新高职教师的教育观念,实现更有效培养与提高高职教师的信息素养是非常重要的,必须在更新教育观念上下功夫。如果教师的意识相对滞后,那么就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发挥。想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就要对教师的认知以及固有的思想进行改变,让教师从根本思想上重视信息素养的重要性;用全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作为指导,培养、加强教师的信息化技术,促进信息技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应用。高职教师不仅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于教育变革和教学的影响,还要认识到教育改革和发展是现代化信息教育的必由之路。在当今社会,谁把握了信息技术,谁就把握了未来。在信息社会,我们要发展教育信息化,首先就要掌握信息技术的运用;只有这样,才能整体对教学进行改革,提高课堂效率。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要激发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动机。例如,可以45举办一系列的多媒体教学大赛、教学软件培训以及相关的学术讲座、交流会等,让教师亲自去感受信息技术带给教育发展的变化,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高职教师要有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问题和学生问题的意识,具有这样的教学和信息意识,教师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运用信息技术的方式来解决科研和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将信息技术作为自己教学工作中的辅助工具,从而自然而然地将信息技术运用在日常教学和学生问题解决方面。

(二)加强高职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

1.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目标。在高职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中,其培训内容各有不同,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理论层次,在此层次中,教师只需要了解基础的相关知识,其中包括信息技术的理论学习方式以及网络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等;二是在技术知识层次,教师除了掌握基本的基础知识,还应熟练地运用常规的教学媒体进行教学,熟悉多媒体教学教室的基本功能,进行正确的操作和使用,并及时了解教学设备中出现的故障,对计算机运用进行简单的文字处理制作演示,通过相关的网络工具和媒介进行资源的检索与处理,收发相关邮件信息,浏览相关的网上图书馆,获取教学资源;三是在实践知识层次,教师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与实际课堂和课程设计的整合能力中,在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更有效地完成课程设计和相关教学目标教学系统设计的能力,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各要素进行统筹和安排。2.采取多种途径实现信息技术培训目标。高职教师关于信息技术的培训主要分为职前培训和职后培训两种途径。职前培训主要是指在正式从事教育工作前进行教师专业的职业技能集中培训,其中就包括信息技术内容的专业。职后培训是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的一个主要形式。目前,职后培训通过以下方式进行:首先,短期培训,它主要是在各个高校、教育行政部门师资培训中心等进行集中、短期的信息技术培训活动。例如,由相关行业协会组织或教育行政部门领头的一些高职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其次,校本培训,是指各学校利用节假日的空闲时间,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活动。该培训方式的主要特点是时间上自由灵活,可以是专题讲座和教学规模形式,内容也比较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可以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结合起来,使整个培训效果更具有生动性和活力。最后,自主研修,即教师为了教学改革和教学科研的需要,同时为了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自主学习相关知识;改进自己的教学能力,掌握相关的技能,进行研究的一种互动[7]。例如,闲暇时进行有关信息技术方面专业书刊的阅读,参加行业内的培训以及业务研讨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学以及参与信息技术教研活动。3.建立信息技术培训的评价体系。传统的信息技术培训通过笔试或论文等形式,采用优秀、良好、及格的等级评价教师的综合培训结果。这种方式只重视培训结果,而忽视了实际的运用能力,在教师问题的解决思路与方法、培训过程灵感的迸发等方面不利于教师的发展。同时,也无法让教师体验到成功的感觉。因此,信息技术培训的评价既要重视结果,也要重视过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还要形成综合性的培训机制、培训结果机制。让教师对自己整体培训过程进行评价,从记录过程中看到自己的成长,进一步自主建构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体系,从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篇3

一、抓课堂,知识能力并重

信息技术课,首要的就是向学生传授有关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进行相关技能的训练,这是由学科的教学目标、性质所决定的。

1.优化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既有趣味又苦涩难学的学科,若是脱离实际讲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学生会觉得乏味,而且不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教学的成功与否,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是关键,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将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教法选择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有机结合。

(2)教法选择应注意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兴趣越浓,注意力越高度集中,求知欲最高,知识迁移最快,信息交流量最大,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3)教法选择应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了自学的习惯,必然会在平时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探讨,课堂上再经过教师的讲解、指点及自己的练习,所掌握的操作技术就会更快、更多,这样也使整个课堂教学更快、更高质量地达到预期的目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精心设计教学步骤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科,教学步骤设计不好,安排不紧凑,将会影响上课效率。教学步骤要具有整体性。所谓整体性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使教学诸环节衔接自然,协调有序,有机结合,浑然一体,从而产生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因此,要求每个步骤都有明确的目的,严密的逻辑,预期的效果,步骤中无重叠、无脱节。

3.精选充足练习

信息技术课就是要求教师悉心辅导,学生反复练习,体会通过某个操作所得的结果,寻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能综合运用的目的。练习的设计不拘泥于传统的模式,是信息技术课堂练习的主要特点。总是一个模式,不管学生的个人情况如何相同,必须完成同样的作业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信息技术课的练习应该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发表自己见解的舞台。因此,学生的课堂练习时间要安排充足,并强调学生珍惜有限的课堂练习。勇于尝试,同时教师应对学生的操作及时做出评价,让学生在得到教师的肯定及指导后,兴趣更浓,学习的劲头更足,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更高。

4.充分预设问题

在信息技术课上,一方面,教师不可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另一方面,教师也没有必要做到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是由于:其一,信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想做到无所不能简直是天方夜谭。其二,教师作为课堂上的组织者、引导者,不可能完全理解学生的思维,也不可能全部覆盖他们的知识面。因此,教师除了课前必须检查有关设备问题之外,在授课过程也经常碰到或这或那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

二、激兴趣,培养信息意识

基础教育改革与信息意识培养是一种涵盖关系,我们应首先认识到这层关系。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突出对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要提高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将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信息技术教育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信息技术来解决学生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篇4

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作用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育越来越凸显出其教育价值。数学素养是当今社会小学生素质教育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师应该将其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在具体渗透中不仅要为学生解惑数学学习上的难点,更是要重视学生数学核心素质的培养,从而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深刻理解到数学核心价值的内涵。学生有了数学核心素养,就能够积极主动地思考相关问题,在头脑中也会形成一个数学知识框架,促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例如,在学习《加法与减法》时,教师要从学生的性格特征及实际接受水平出发,采取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小动物来取代抽象的数字,如5只猫、7只猴子、10条小狗等具体数量,教师在深入的引导下,学生便会调动起学习的兴致,认真计算起来,而对于小学生来说,5、7、10这样的数字在学生眼中视为枯燥且抽象的数字概念,教师将数字替换成动物数量,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将数量与数字串联起来,形成一定的联系,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数感”;又如,在学习《认识分数》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列举剪绳子、分蛋糕等形式来为学生形象地阐述这一知识点,学生通过结合生活化的例子,能够快速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与分数相关的数感。通过这样反复的学习后,学生可以自行运用分数概念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会用数来表示数量,达成数感间的有效贯通,从而促使学生的数学核心形成。

二、积极运用游戏的形式体现数学核心素养的内容与价值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性格特点都比较活泼好动,并且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有着较强的好奇心理,最愿意在课下做一些有趣的游戏。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喜爱的游戏创编进去,由此可以促使学生将在游戏中收获的游戏体验与数学知识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为学生营造出快乐教学的氛围,从而能够体现出数学核心素养教育的意义。

例如,在学习《6的乘法口诀》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将乘法口诀的背诵方法教会给学生,在进行口诀训练环节中,教师可以创建对口令的游戏形式,并在游戏中师生用共同打手堇磁卸隙源怼>咛宓男问绞牵航淌υ谒党鲆桓隹诹詈螅由全体同学说出得数,教师再指定学生说出一个口令,再让班级其他学生说出得数;教师也可以采取班级小组的方式,五人一组、两人一对的形式。在对口令的游戏活动中,教师也要起到监督的作用,及时更正学生判断的对错。通过做游戏的形式,可以在师生互动中将学生与教师融为一体,将教师的授课形式与学生的积极参与相结合,很好地展现出数学核心素养教学模式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增强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灵活掌握运算的能力,促使了课堂教学的质量有效提升。

三、在教学中将知识与技能同时串联,体现出数学核心素养的价值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是基于知识和技能形成过程中得以展现的,其概念核心主要包括定义、公式、性质、定律等重要知识内容。在这当中,计算、测量与画图是当前小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数学技能,并已经在试卷中得以体现。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建立一个清晰的数学知识体系框架,结合所学内容,引导学生领会知识形成过程,在知识与技能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深入地理解数学核心内涵,并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数学核心素养的价值。

篇5

1国内外信息素养内涵的研究

1.1国外信息素养内涵的研究

信息素养的起源应该是早期的图书馆检索,这时期的信息需求相对简单,检索是由人们手工完成的。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的发展和信息需求的日益膨胀,信息检索需要借助计算机辅助来完成,基于此,美国的PaulZurkowski于1974年第一次提出了信息素养的概念。而对信息素养的概念进行准确表述的是来自美国图书馆协会1989年的定义,即具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够判断何时需要信息,并懂得如何去获取、评价和有效地利用所需要的信息。进入90年代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素养的内涵又有了新的解读。布拉格会议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一种能力,它能够确定、查找、评估、组织和有效地生产、使用和交流信息,来解决一个问题。

信息素养内涵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早期阶段、中期阶段和后期阶段。早期阶段的信息素养形态可称为图书馆素养,其内涵主要是强调图书馆手工文献检索技能。随着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素养的内涵被外延了,开始强调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检索的技能(信息处理)、对检索的信息进行评价,并重视了人的属性(态度和意识),这时期的信息素养形态可称为计算机素养。随着网络的发展和信息环境的变化,信息素养的内涵开始强调了信息素养中人的社会属性(如交流信息、传播信息的能力),充分重视了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评价信息能力,并强调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必然要求。

1.2国内信息素养内涵的研究

国内开始信息素养内涵的研究比较晚,多是在国外信息素养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国内的王吉庆于1999年第一次系统地介绍了信息素养理论,他认为信息素养包含了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多个方面,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共同的评价。2001年,钟志贤教授提出信息素养表现为8个方面的能力: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创造信息;发挥信息的效益;信息协作;信息免疫。这个观点的提出,强调了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2005年,孙平、曾晓牧认为,信息素养这种信息能力,包括信息智慧、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信息觉悟、信息观念、信息潜能、信息心理等多个方面。这个观点更强调了信息素养是一种系统知识结构。2007年,吕庆阳和刘孝文在对国内外信息素质概念的诸多说法进行了梳理和剖析后,给予了信息素养新的内涵,即信息素质是信息社会基本信息水准的测量尺度,包含信息意识素质、信息知识素质、信息能力素质等要素。尽管,国内关于信息素养内涵的表述百花齐放,但是在内涵的本质上基本是统一的,即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

综合国内外信息素质内涵的研究,可以得出:信息素养的内涵是基于时代特征对人的基本要求而言的;随着社会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变化、创新行为的变化、自主学习能力的变化等因素,信息素养的内涵不断地被赋予新的要求。

2国内外信息素养标准的研究

2.1信息素养标准的理论基础

2.1.1国内外主要信息素养标准

国外的信息素养标准很多,其中以美国ACRL标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ANZIIL标准以及英国SCONUL标准最为著名。

·ACRL标准。美国的大学与图书馆协会(AC-RL)在2000年颁布的美国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共包括5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和86个项具体的三级指标构成。

·ANZIIL标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高校信息素质联合工作组(ANZIIL)在2004年颁布的澳大利亚与新西兰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它由6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和67个三级指标组成。

·SCONUL标准。英国的国家与大学图书馆标准协会(SCONUL)在1998年提出的信息素质能力模式,该模式在名称上不是指标体系,但实际上是一个高校信息素质能力的指标体系,由7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组成。

《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作为北京市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的重要指标,由7个维度,19项标准,61条具体指标组成,是我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信息素养能力体系。

2.1.2国内外主要信息素养标准比较本文将国内外经典信息素养标准进行比较,如表1所示:

对这三个标准的比较可以看出,几个标准共同的信息素养能力包括信息需求、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创新。SCONUL没有提出信息道德的指标,而AC-RL、ANZHL强调了信息道德是构成信息素养能力的重要维度,这与网络信息安全面临的信任危机有关。ANZIIL标准没有提出信息意识方面的考察。另外,可以发现ACRL标准中还有一项是考核利用信息完成特定任务能力,该项能力是信息创新能力的衍生,是信息应用能力具体衡量。北京的标准体系基于美国的AC-RL标准的指标,细化了在信息意识方面的指标。

2.2信息素养标准的实践基础

将信息素养标准转化为实践的过程中,还需要具体的信息素养模式来支撑。国内外对于信息素养模式的研究也有很多,如Big6网络主题研究模式、Webquest信息素养培养模式和SCONUL的七柱模式等。其中Big6模式是由美国的MikeEisenber博士和BobBerkowits博士两位学者创立,旨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基于批判性思维的信息问题解决系统方案。WebQuest模式是由美国的伯尼·道格(BernieDodge)和汤姆·马奇(TomMarch)创立,旨在培养学生们通过各种网络资源获取信息来源和制定各种解决方案。SCONUL的七柱模式阐述了如何从简单的图书馆技能、IT技能扩展到信息素质的技能。这个模式强调了信息的创新性,信息获取过程的动态性和周期性,如图1所示:

3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标准研究的展望综合国内外信息素养研究进展,笔者认为我国信息素养标准的研究有必要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出发,并对以下主题给予重要的关注。

3.1信息素养内涵与逻辑关系

国内外已达成共识:信息素养的内涵应覆盖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层面的内容,本文将这四个层面称为四个要素。国内关于信息素养逻辑关系方面的研究寥寥无几。四要素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制约关系?哪个是基础?哪个是核心?四要素的培养顺序是否有先后,四要素的关系是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等系列问题,这些都需要经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来给出结论。明确信息素养内涵与逻辑关系,才不能人为地割裂信息素养四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为制定科学地、严谨的信息素养标准提供依据;才能使得高校能够有层次、有重点、分阶段地实施信息素养教育。

3.2信息素养标准的权威性

欧美各国都是先制定了国家的信息素养标准,这个标准就成为了信息素养教育的宏观指导性文件,各高校根据标准制定各自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和信息素养教育内容。正是有了权威的保障,欧美国家的信息素养教育成效显著。我国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信息素养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笔者认为,要制定我国的信息素养标准,首先成立一个信息素养权威机构,从根本上重视信息素养研究。其次,信息素养权威机构应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形式指导各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支持更多的专业教师、图书馆从业人员参与到信息素养教育中。最后,信息素养权威机构通过整合各种研究成果,比较各经典的国外信息素养能力指标体系及它们的制定过程,制定出适用于中国国情的信息素养标准。

3.3信息素养量表设计与开发

国内的一些学者通常采用量表法对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进行调研,然后分析结果,进而提出大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策略,但是大都没有说明量表的设计过程,无法确定量表的效度和信度。效度是指量表的各个变量的有效性有多大,信度是指量表的变量所采用的测量项的测量误差程度,同一变量各测量项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在设计量表的各个变量时,应考虑各个变量是否都有效?各个变量的有效性是否重复?各个变量的重要程度如何?各变量是否随外界因素影响及各个变量是否适用于不同的教育对象等问题。一个设计合理的量表,它的结果应是可靠的,多次反复测量,其结果应该保持一致。

3.4信息素养实践模式

篇6

数字化的生存环境使得信息素养成为每个公民必备的重要生存能力。作为未来的教师,高师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将影响到中小学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关系到中国未来人才的发展状况。因此,高师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非常重要。信息素养内涵的演变揭示出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多元化的、多层次的综合性概念。作为培养专业化教师队伍的高师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适应了当前教育信息化、高师课程改革、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和自身职业素养内涵的特殊要求,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一、信息素养的基本内涵

1.信息素养的基本概念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由来已久,最早是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Zurkowski在1974年提出,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信息工具的技术和技能。”他认为有信息素养的人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具有检索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概念被广泛引用,其内涵也在不断深化。KaIthau认为,图书馆技能和计算机技能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DOVle于1 992年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一文中给信息素养下的定义是“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能够认识到精确和完整的信息是作出合理决策的基础,确定对信息的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式,从包括计算机和其它的信息源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用于实际的应用,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以及利用信息进行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

由此可以看出,信息素养首先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它是传统个体基本素养的延续和拓展,它要求个体必须拥有各种信息技能,能够达到独立自学及终身学习的水平,能够对检索到的信息进行评估及处理并以此作出决策。

2.高师学生信息素养的内涵

从信息素养基本概念和高等师范学生教育的主要特点分析,高师学生信息素养内涵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如图所示)。

(1)信息素养是指把被动信息获取式教育观念转变为主动信息探究式教育观念的一种个人能力,信息素养的提升有利于整合教育方式,从而全方位的促进受教育者能力的发展。

(2)信息素养既是个体查找、检索、分析信息的信息认识能力,也是个体整合、利用、处理、创造信息的信息使用能力。

(3)信息认识能力体现为信息意识,信息使用能力体现为信息能力。所以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两个方面。由此可知,高师学生信息素养由信息意识与信息能力构成。高师学生信息素养内涵示意图中,信息意识是在信息使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习惯性技能,属于底层技能;信息能力是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形成的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高层技能。信息意识与信息能力构成了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又会对信息使用与信息处理过程具有反馈作用。信息使用和信息处理依赖于信息源所能够提供的信息量,在社会能够提供足够信息的情况下,个体对信息的使用与处理过程形成了信息素养。

高师学生信息素养与一般性的信息素养相比还有其独特性。高师学生除了应具备一般性信息素养的内涵外,还应具有在校学习及面对未来职业的特性。笔者认为高师学生信息素养就是指高师学生根据社会环境和教育发展的要求,在接受师范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中形成的对待信息使用的态度,对信息道德的理解与遵守,对信息进行检索,获取,分析,处理以及利用信息解决学习、教师职业技能及生活等方面实际问题能力。

二、师范生应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应该包括师范生对信息基本知识的了解,对信息工具的使用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未来的教学中所具备的信息知识的学习,还应包括对信息道德伦理的了解与遵守。

1.师范生应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适应社会,促进个人发展的要求

信息化社会要求人们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化社会是以信息的流通与积累为其特征的社会。由于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信息的流通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面对爆炸的信息,如何有效的获取、准确的鉴别、正确的评估、理性的分析、如何使用信息成为目前人们面临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求人们具有较好的信息素养。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成为竞争力的主要来源。信息素养是应对快速变化环境的重要竞争手段。师范生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应注重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

2.师范生应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实现教师和学生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通过一系列活动倡导和推动终身教育、终生学习的理念。现在的终身、终生学习的观念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接受和重视,并正在成为世界各国制定教育改革和发展政策的主导思想和指导原则。而信息素养正是终生教育学习的前提条件。美国图书馆协会信息素养主席委员会1 989年总结报告描述两者的关系为-从根本上说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是那些知道如何学习的人,他们知道如何学习是因为他们知道如何组织、查找、利用信息。他们能为终身学习做好准备,因为他们总能寻找到做出决策的信息。正因为人们看到了信息素养对于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各国教育界把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学习作为教育目标。在2005年埃及亚历山大城召开的“国际高级信息素质和终身学习研讨会”。更是将信息素养成为终身学习的核心:“它能使人们在整个一生中有效地寻求、评价、利用和创造信息,以达到某个人的、社会的、职业的核教育的目标。它是数字社会的一种基本人权,能促进所有国家的社会内涵。”

3.师范生作为教师的主要来源,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对于发展教育事业有着重要意义

(1)师范生应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未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要,可以说信息素养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成为资源后对劳动者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在《布拉格宣言:走向具有信息素质的社会》中这样论述道:信息社会在本质上,是信息素质高度发达的社会。反过来说,我们只有不断地提高信息素质,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挑战,才能消除素质鸿沟,才能具有自己的竞争优势,才能“有效参与信息社会的”。信息时代呼唤信息人才,在信息化社会,如果我们培养的人才缺乏捕捉信息的能力、有效利用信息迅速发展新机会的能力,就很难再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也就是说,要求这些高素质的人才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而这些人才培养的速度、数量和质量与教师的信息素养细切相关。

篇7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以虚拟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新信息环境下,信息资讯正在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身已经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1]当前社会,资本不再是社会的核心,取而代之的是知识和信息,信息已成为生产力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信息技术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工具和手段,信息行业成为增长最快的行业,信息产业也已成为社会的支柱产业。在知识经济作为时代背景的前提下,人们对知识、对信息的需求已远远超出任何一个时代,因为信息资讯已经成为推动人类生产力不断革新、不断前进的强有力的动力。

那么,如何从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中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数据,这已然成为信息时代对人们提出的新的素质要求。信息素养是一种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也是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它要求人们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决定了创新的能力,也决定着能否可持续发展。因此,只有对信息素养教育予以充分的重视,努力提高广大高职院校师生的信息素养,才能不断推动科学技术人才储备库资源的丰富与发展,以确保我国2020年能迈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于信息素养的研究,最初发端于国外。20年代60年代起,国外大规模开展的图书馆用户教育可视为信息素质教育的前身,信息素质真正开始于70年代信息素质概念的提出。经过30多年的发展,信息素养的概念内涵从最简单的信息技能掌握演进到人的整体素质重要层面,信息素质被各国广泛传播和使用。在美国,信息素养教育逐渐成为从中小学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数量众多的信息素养教育计划和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有力地推动着学校教育的变革。

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的信息素养理论研究和教育活动较为落后。1984年,原国家教育部《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的意见》,奠定了《文献检索与利用课》作为中国高校大学生用户教育主要形式的地位。从90年代中期开始,受国外影响,我国图书情报界对用户教育活动的理论思考逐渐演变上升为信息素质层面的研究。1993年国家开始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人广泛关注,成为教育界热点研究课题,但研究内容主要是以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技术教育。

从研究成果来看,国内学术界对信息素养教育已经取得一定成绩。期刊论文方面,信息素养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图书馆建设与高校学生教育两个层面,比如闵红武的《十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综述》、于维娟的《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孙建军和李君君的《基于图书馆员-教师合作的信息素养教学模型》、王晓力的《国内外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袁曦临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建设与学习模式的探讨》等。著作方面,信息素养教育包罗的研究内容更为广泛,如张厚生、袁曦临主编的《信息素养》,该书汲取了国内外图书馆学和教育学的有关研究成果,以信息获取和信息组织为基础,以社会道德、法律意识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强调信息和信息技术在各个层次学习中的应用,特别强调信息素养在终身学习与自主学习中的作用,强调信息素养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李志河主编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一书,以信息技术教育为基础,以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注重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获得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以形成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观念、网络安全观念、自我保护意识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但是,从国内理论的内容上分析,相关研究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引进和介绍国外对信息素养概念的分析、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及方法等的文献,结合具体高校进行原创性的理论研究和实际的调查实证研究却寥若晨星。

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主要采用文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来完成对高职院校师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论述及推理。

3.1 文献调查法

文献调查法是一种效率高,花费少的调查方法,是传统的间接搜集资料的调查方法,就是通过调查文献以获得资料的调查方法。可用于访问调查、问卷调查等调查过程之前。但是文献调查存在一些局限性,它通常需要与其他调查方法配合使用。本文收集、参考了大量国内外有关信息素养概念、内涵、评价标准、信息素养培养研究以及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等方面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问题展开研究。

3.2 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社会科学中最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典型的社会问卷调查方法是“特而菲法”。调查者基于领域专家知识,经过对专家领域知识的归纳而形成问卷,通过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由于受到时间、资金、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本调查问卷间接地采用了以往信息素养领域学者在开展研究中所使用的问卷题目,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本研究课题问卷。

3.3 逻辑分析法

逻辑分析法是利用事物的各种己知条件,根据事物之间内在的相互关系,对未知事物的结果进行推理判断的一种科学分析方法。文中根据调查结果采用逻辑分析法对某高职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指出目前大学生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并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

本研究将通过对相关信息素养理论的梳理,结合新媒体语境的背景,对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进行深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其主要创新点有以下几点:

第一,从新媒体语境的特殊背景出发,对高职院校的信息素养教育进行宏观层面的需求分析。传统的理论研究,多集中于运用现成理论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进行指导分析。但是,在新媒体语境下,高职院校的信息素养教育面对的是更加具体而实际的需求,这要求我们的信息素养教育理论研究更加贴合外界环境的变化,这也是研究的创新点之一。

第二,结合具体案例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本次研究将选取湖南大众传媒学院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基本的信息素养能力及所接受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等进行问卷调查,再根据调查数据进行推理,总结出该校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所存在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第三,系统提出“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体系,将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以及新媒体环境三者结合在一起来整体考虑建设数字化校园的概念模型,将对提升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的选择之道以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行深入剖析。

4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基于对信息素养问题的研究,以湖南大众传媒学院作为案例调研对象,将对其在校学生的信息素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依据相关数据分析结果,提出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见解和对策。

本研究的最终研究目的是根据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的分析结果来探讨信息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内涵要素和评价标准。信息素养内涵有助于更深刻理解信息素养的概念,信息素养内涵的具体化就体现为评价标准。

(2)对特定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进行分析。根据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具体内容,通过文献调研法、问卷调查法大致了解当代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并以此为基础设计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真实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能力。

(3)探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方法与途径。本文所开展的问卷调查及对湖南大众传媒学院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分析最终目的在于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提高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水平,以及如何培养其信息素养的途径。

研究的主要内容集中在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分析以及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教师、在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具体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关于信息素养概念、内涵、评价标准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关于信息素养的概念表述仍没有统一,综合借鉴国内外学界关于信息素养的研究成果,对信息素养的概念进行理论梳理,对其内涵和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逐层分析,并结合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经验对信息素养教育的评价标准进行阐述。

第二,新媒体语境下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信息素养调查能准确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再根据调查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是此次研究的主要内容。笔者将依据文中构建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份“关于湖南大众传媒学院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调查问卷,对新媒体环境下该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状况展开调查。对于调查结果,笔者将从不同角度来分析产生这些状况的原因。

第三,如何提升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信息素养的教育能力。从新媒体语境下教师的角色转换入手,笔者将依次论述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原则与目标,并提出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途径。

第四,新媒体语境下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对策。根据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结果的分析,笔者将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指导理念出发,尝试提出创新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以及教育内容的策略。

篇8

信息素养即信息素质的培养,信息素养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

信息素养是指一个人获取和理解多种信息资源的能力,具体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利用分析技能将问题表达陈述出来,通过一些研究方法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并能批判性地评价实验性结论;其次,在明确问题、分析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能够使用尽可能多的手段;最后,一旦明确目标,锁定答案,就一定可以完成。信息素养概念的本质在于对计算机、书本、政府机构、电影、谈话、海报等众多信息源进行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相对而言,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开展较晚,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信息素养的概念由国外引入国内,如:皮介郑反对过于广泛的信息素养观,即为了强调其重要性而包含太多内容,这样反而遮盖了自己独有的内涵,使概念趋于模糊和虚化,尤其是将一些在所有人类行为活动中都需要或涉及的共同因素包含进来。他认为这些共同的因素应交给相应的学科,如心理学等去解决,学者应集中关注信息素养所特有的内涵。他认为信息素养的内涵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观念、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

综上所述,信息素养概念自产生以来,人们就分别从多个层次、多个角度进行探讨和研究。

二、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教育的现状

结合有关信息素质状况的统计数据,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的信息意识差。从学生调查表中发现,学生中从未翻阅过百科全书、科学年鉴和本专业核心期刊的占65%以上,他们的科研意识和信息意识淡薄,信息检索技能掌握不足。

2.信息资源的开发手段落后,没有完全实现现代化管理。信息资源开发人员素质偏低,计算机知识水平的低下影响了学生信息能力的提高。

3.师资队伍质量难以保证。有些学校至今没有专职从事文献检索课的教师,对文献检索课教师既不重视,又不进行培训。

由此可见,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成为当务之急,也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

三、信息素养的评价标准

1.信息技能方面

标准一:具备高效并且准确获取和存储信息的能力;

标准二:具备批判性的、审慎的评价信息的能力;

标准三:具备准确的、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的能力。

2.独立学习方面

标准四:能够通过对于信息的探求丰富个人兴趣;

标准五:能够尊重信息文化,理解并欣赏其创造性的表述方式;

标准六:追求在信息获取与知识创新过程中的高质、高效。

3.社会责任方面

标准七:能够充分认识信息对于民主社会的重要性;

标准八:能够了解并遵守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伦理道德及法律规范;

标准九:积极组织和参与团队活动进行有效的信息开发和创新。

四、信息素质教育是当代大学生终身教育的前提

在当今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知识和信息的时效性、前瞻性越来越强,一个人学到的知识很快落后、过时,面对知识和信息的易逝性,人们提出了“终身教育”的应对措施。过去的那种“满堂灌”式的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个性和创造性,一旦他们离开学校走向社会,由于没有继续获取知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缺乏应有的信息素质,便适应不了变化的社会和时代。相反,如果受过良好的信息素质教育,学生就能主动地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并进行知识的突破,使学习不再受时空和地域的限制,从而实现终身学习的目的。

五、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措施

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和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大信息素质的宣传力度,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创设广泛的信息素养培育的社会环境。大学生身处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信息流始终贯穿整个网络。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社会的影响,社会信息文化的普及化、平民化、大众化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程度,我们应该加强宣传,提高信息素养的地位,在强化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把信息素养教育和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2.进一步完善公众网络硬件设施。互联网是大学生获取网络信息的平台,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促进学生对于自主学习的主观认知、信息情感的塑造激励方面都起着不可小觑的积极作用。网络文化、信息技术、网络普及程度和发达程度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也会起到重要作用。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持,很难想象大学生会获得良好的信息素养。为了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需要建立完善的公众网络硬件设施,让大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得心应手。功能强大的配套硬件设施,为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提供信息技术基础,提高大学生运用信息的效率,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信息获取的积极性。

3.无论是培养信息意识,还是信息能力,最终标准都是培养大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有效并高效地存取信息,能够全面地、评价性地评估信息,能够准确地、创造性地利用信息,能够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能够理解文献,以及对信息进行其他形式的创建性的表达,能够在信息查寻与知识创新中力争最优。

综上所述,在知识经济的现代化进程中对大学生实施信息素质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个教育者的使命,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做实施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促进者。

参考文献:

[1]彭运石,燕良轼.心理学原理教育[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0.

[2]孙俊三.教育原理[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

[3]常思亮.学校管理概论[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4]闫淑萍,魏爱国,马跃林.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2).

篇9

1.1 信息环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移动互联网络的发展,我们所处的信息环境愈发丰富和精彩。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以手机、平板、电脑和电视为终端,海量的信息被迅速传递给受众,信息的交流和知识的共享更加便捷,信息服务方式更加多样。新的信息环境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信息量的急剧增长。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和IBM公司的监测统计,截止到2003年人类所创造的信息总量为5EB(1EB=260Byte,约等于10亿GB),而到2011年,人类创造5EB的信息量仅需2天。根据IDC公司的估算,到2020年全球数据总量将达到35.2ZB。而IBM公司的预计更加惊人,IBM公司认为到2020年全球需要管理的数据总量将达到40ZB,是2005年的300倍[1]。②信息形式的丰富化。互联网大规模兴起之前,信息主要以印刷品的形式呈现,新环境下信息量的增长以形式多样的网络信息为主。截止到2011年,人类所有印刷材料的数据总量为200PB(1PB=250Byte,约等于100万GB),而此时全球数据总量已经达到1.8ZB(1ZB=270Byte,约等于1万亿GB),己远远超过人类有史以来产生的印刷品信息总量。新环境下信息可以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富媒体形式呈现,可以通过网页、QQ、微博、微信等媒介进行传播,形式丰富多样。③信息网络的?r空开放性。覆盖面广泛的移动互联网络和迅速发展的手机、平板等信息终端,使信息能够不受时空限制,形成全球化的信息网络,方便受众随时随地接受信息服务。④信息网络的交互性强。新环境下信息的增长以个人信息增长为主,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自媒体平台的出现,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和接收信息,能够实现实时的交流与沟通。

1.2 高等教育环境

1.2.1 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变。随着建构主义、情境学习和分布式认知等全新学习理论的产生,当前高等教育环境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认为知识是学生在社会文化情境中通过协作互动而主动建构的;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社会活动来实现的,强调知识的意义应在真实的活动中建构;分布式认知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在自然的学习生活情境中,共享和构建个体认知网络和社会认知网络的过程。新的学习理论推动高等教育授课形式由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向学生自主情境学习转变。

1.2.2 高等教育模式的转变。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络的普及,推动了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发展。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下,翻转课堂、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移动学习、创客空间等教育形式得以实现,并开始逐渐应用于高等教育。高校学生越来越多地利用互联网获取知识、交流信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有1.1亿网民通过互联网实现在线教育[2]。在以上环境变化的背景下,当前的高等教育模式也在发生转变,基于网络课程的在线学习、利用移动终端APP的移动学习、注重小组协同工作与合作的协作学习、多种形式综合运用的混合式学习越来越受到青睐。

2 新环境下信息素养教育目标的转变

2.1 信息素养概念内涵的拓展

自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首次提出信息素养概念以来,这一概念的内涵就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拓展。从最初对检索技能的要求,到对信息评价和利用能力的强调,再到对解决问题能力和判断思维的重视,信息素养概念不断调整,适应着新的环境变化。当前,信息环境和高等教育环境的新变化,又给信息素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信息网络的开放性和交互性给信息的查找、获取、生产和共享提供了便利,但信息量的激增和类型的多样化也给信息的选择和利用带来了诸多不便。同时,高等教育环境的变化要求信息素养教育要面向信息活动的整个过程和各个阶段,关注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终身学习能力。基于新环境,借鉴和整合数字素养、媒体素养、信息通晓等相关概念对信息素养概念的内涵予以补充,笔者对新环境下信息素养概念的内涵界定如下:信息素养是一种贯穿于信息活动全过程的综合能力,涵盖利用检索工具和数据库进行信息发现和获取的能力,对信息的使用与评价能力,信息的整合、生产与协作、共享的能力。

2.2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目标的深化

新环境下信息素养概念内涵的拓展,促使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目标也在不断深化。基于新环境下信息技术的进步和高等教育理念、模式的转变,关注学生的主体作用,将信息素养教育贯穿于信息活动的全过程,从终身学习能力、信息活动实践和思维习惯等方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综合能力[3]。新环境要求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不再以单纯的培养学生信息检索技能为目标,应更加关注对学生的信息使用与评价能力、整合与生产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营造参与式的信息环境,引导学生信息协作与共享意识的形成。

3 新环境下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转变

3.1 从以教师为主导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

传统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模式主要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即使课程设置有实践部分,学生往往也只能按照教师规定的题目进行实践操作,其主体作用无法得到很好的发挥。这种传统的信息素养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环境,难以完成当前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为适应新变化,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应从以教师为主导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重新规划教学内容,梳理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思考,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并对学生的需求及时给予合理的回应。为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应向情境式、协作式学习转变。教师不再单纯地依靠课堂讲授灌输理论知识,而应把学生引入真实的信息活动中去,根据信息活动过程中的真实情境设置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信息活动的全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积极思考问题。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间进行沟通与合作,促使学生组成学习共同体,对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相互分享学习材料和心得,在思想的碰撞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

3.2 从独立课程教学向分层次教学转变

篇10

一、信息素养能力

信息素养,最早是于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提出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经过信息资源运用方面的训练,能够掌握信息工具,并熟悉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将信息运用到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对信息素养进行研究。王吉庆教授认为,信息素养是人们在信息社会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它包含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多个方面,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共同的评价。2007年,吕庆阳和刘孝文在对国内外信息素质概念的诸多说法进行了梳理和剖析后,给予了信息素养新的内涵,即信息素质是信息社会基本信息水准的测量尺度,包含信息意识素质、信息知识素质、信息能力素质等要素。尽管,关于信息素养内涵的表述多种多样,但是在内涵的本质上基本是统一的,即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素养已经成为现代高职高专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的专业技能,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创新以及计算机网络技能的掌握,最终将影响学生参与科研和其创业活动。

信息素养已经成为现代高职高专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的专业技能,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网络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创新以及网络商务传播技能的掌握,最终将终生影响学生科研和创业活动。

二、研究设计与实现

1.研究初始情况及条件。本研究将以我校信息技术学院、运输管理学院、动力技术学院、汽车技术学院四个二级学院2013级一年级学生共400位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Certiport全球计算机综合能力测验平台进行计算机基础领域的信息素养能力考试,检测参与测试学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所显示的信息能力程度的差异性,并对其考试结果的成绩数据库进行数据挖掘,挖掘出需求数据,最后分析哪些变量因素能够影响我校学生对信息素养中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能力。

2.研究工具。计算机综合能力考核・全球标准认证Internet and Computing Core Certification,简称IC3,是世界上第一个借助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学习与评定系统对学员数字化能力进行培训和认证的验证体系。

IC3认证考试侧重于计算机基础概论的实际应用,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完美结合,能更全面、真实地考核考生的能力,被公认为是全球首个计算机基础综合技能认证项目。它包含三大领域的测试:Computing Fundamental(IC3计算机基础)、Key Application(IC3计算机应用)、Living on Line(IC3网络在线应用)。考试开发方每年还组织资深计算机专家对IC3认证标准进行鉴定,以保证该标准的新鲜度和有效性。因此,本研究采用IC3计算机综合能力认证为检测工具。

3.信息素养下的计算机基础能力表现。表1列出各学院学生在IC3信息素养下的计算机基础能力表现。信息技术学院在各领域都优于其他学院学生;运输管理学院、动力技术学院、汽车技术学院学生相对较差,虽然信息技术学院整体上优于其他学院,但是不合格人数比例高于合格人数比例,这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现象。因此,我校还应大大加强信息素养下的计算机基础能力的培养。

三、研究结果及建议

使用Internet and Computing Core Certification(IC3)来测试我校相关学生得知:21%的学生通过IC3认证检验,信息技术学院相较于其他学院来说通过率较高,但是信息技术学院通过率也仅仅只有30%,其影响的指标我们还有待深入研究。

学生信息素养下的计算机基础能力普遍较差,基于以上结果,对于本次研究的信息素养下的计算机基础能力状况,我们可以看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计算机基础能力是和学生对于计算机课程学习领域的情况和时间有显著的影响。那么,对于提升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计算机基础能力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整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现有的知识体系和教学资源,引入IC3辅助教学,选择面向具体实践应用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现有计算机一级考证的要求下还可以学到大量的实用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技能。

第二,将IC3认证的课程内容和计算机一级考证任务以及其他多元化技能培养目标相结合,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信息素养的需求,提升后续自我发展。

第三,在满足计算机一级考证任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参加IC3考证并获得IC3认证证书,增加学生的就业能力。

四、结束语

结合信息素养的内涵,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学习与计算机学科相关的技术、理论、应用等,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料、借助书籍和参考资料获得更多计算机学科资源,同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应用能力,并且能利用计算机解决更多学习问题,从而胜任瞬息万变的计算机信息时代的各种工作岗位。

信息素养能力是当今社会和时代对人才提出的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信息素养下的计算机基础能力更为重要。在当前尚未普及信息素养下计算机基础课程情况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要在传授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和环境,进一步培养学生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利用计算机培养学生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的计算机信息素养能力,并实现终身教育。

参考文献:

[1]Bereiter,C.(2002).Education and mind in the knowledge age.Mahwah,New Jersey:Erbaum Associates.

[2]Certiport(2003).IC3 Validation Brief. Utah:Certiport Inc. Chaffanjon,M.(1994).Industry-University Collaboration for

Professional Education.Publishing research quarterly,10(2):36.

篇11

前言

作为我国当前教育领域最热门的话题,素质教育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其中信息素质是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院校的培养任务之一就是为社会输送大批懂技术、用技术的警察生力军,他们尤其需要具备足够扎实的信息素质。面对国内外日益复杂的政治形势、经济形势和文化形势,研究和探讨如何对公安院校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显得十分重要。实践证明,公安院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能够为每一位用户提供接受信息素养教育的环境和条件,使他们懂得如何借助图书馆资源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本文先阐释信息素养的内涵,进而分析公安院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最后提出若干促使公安院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途径,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从图书馆素质和文献检索技能逐渐发展而来的,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Paul Zurkowski提出这一词。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图书馆协会对“信息素养”做出明确解释,认为一个具备信息素养的人懂得何时需要信息,并有搜集、分析、整理、利用所需信息的基本能力。1987年,图书馆学信息学专家布里维克认为“信息素质”就是一种掌握和利用信息的过程,指出现代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要了解提供信息的系统,并能从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帮助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综合以上解读,我们可以认为信息素养教育应该包括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的教育,比如信息意识、信息观念、信息道德、信息行为、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为了培养信息素养,首先要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其次要培养起获取各种信息的能力,再次要学会对各种信息进行归类处理,加强信息鉴别能力。最后要让信息为自己所用,发挥信息应有的价值。

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对公安院校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监狱人民警察基本素质教育》第三篇职业常识中,将公安院校学生应该具备的“信息素养”做了明确规定:信息素养就是要懂得利用信息要素,而信息要素就是警察主体的信息形态,包括社会情况、治安情况、犯罪大案、警察科技情报、境内外警察组织的交流信息等。如果不懂得掌握信息要素,警察工作就无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公安院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使学生具备应有的信息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公安院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

信息素养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内涵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而不断深化。公安院校图书馆是主要信息机构,在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具有不容推卸的责任。具体而言,公安院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

公安院校图书馆传递着世界上较为前沿的科技信息。优质的馆藏图书,大量的中外文期刊,传达最新信息的报纸,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灰色文献等纸质资源,是公安院校最基本的文献保障。从目前来看,公安院校图书馆所收藏的文献信息资源内容丰富、类型多样,完整性与连续性都很强,这是其他社会信息机构所无法企及的。此外,公安院校图书馆还有电子阅览室,文献检索室,公安网专业阅览室,以数据库为主导的海量数字资源及丰富多样的网络信息资源,都为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中心,公安院校学生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利用搜索引擎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为增长学生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创造了契机。

(二)提供良好的信息获取环境

与综合性高等院校相比,公安院校图书馆的规模较小,历史较短。但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也朝着构建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是公安院校大学生接收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阵地。目前,公安院校图书馆已经实施全新的服务格局,不仅有着可供借阅的传统书库和阅览室,还有着可供检索和查阅网络信息的电子阅览室,可检索和查阅公安专业信息的公安网专业阅览室。浓郁的文化氛围、安静的借阅环境,可以使得大学生充分放松身心,进行信息搜索和整理。此外,公安院校图书馆的信息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比较高,他们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可以帮助大学生搜索信息,为他们提供不同层次的信息素养教育。

(三)提供现代化的信息获取设备

公安院校图书馆为大学生实现信息获取提供了各种设备,不仅有优良的环境、丰富的文献资源,还有各种现代化的信息设备,为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我国,大部分公安院校的图书馆正逐步实现自动化管理。与其他综合类高等院校一样,公安院校图书馆也有数字图书馆、多功能检索室和电子阅览室等,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充分利用这些现代化设备,搜寻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从而解决问题。

如今,公安院校图书馆不仅是收藏、整理图书资料,以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场所了,它也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第一场所,是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整个公安教育系统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安院校图书馆要采取各种有效途径,为大学生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帮助学生养成应有的能力,为日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公安院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途径

(一)与计算机基础课程有机结合

计算机课程是公安院校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社会生活的网络化和信息化使得计算机已经成为警务工作不可缺少的必要工具,利用计算机进行犯罪的案件也与日俱增。所以,公安院校要加强计算机教学,促使学生掌握扎实的计算机知识,为公安工作服务。公安院校图书馆要想发挥自身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就要将自身工作与计算机教学有机结合,与计算机授课教师加强联系,将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利用融进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直接感受到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信息资源利用中的作用。同时,图书馆要和计算机教师紧密配合,模拟相关公安业务情境,让学生通过综合信息研判获取犯罪信息和情报,为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做好铺垫。

(二)与公安专业课程有机结合

首先,公安院校图书馆要与教学部门加强联系,根据专业课教学的需要,采集教师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尤其是本学科的最新信息,以及需要学生牢固掌握的信息,使信息素养教育工作有的放矢。其次,图书馆要及时跟进专业课教师为学生设计的专业课题,为学生查找信息提供相关指导。以侦查专业的作业设计为例,教师要求学生模拟现场勘查,学生就需要大量的信息资料帮助自己完成模拟作业,这个时候图书馆工作人员就要发挥所长,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让他们尽快获得信息资料。再次,图书馆要有意识地收集有关公安改革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构建一个完善的公安信息资料体系,让学生不出校门也能了解社会上所发生的大事。总之,图书馆要与专业课教学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培养起信息素养,获得全面发展。

(三)借用校园网开展读书活动

公安院校图书馆要借助校园网的力量,在学生群体中开展有针对性的读书活动,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尤其是信息素养。首先,开展专题性的读书活动,促使学生及时掌握我国的对外政策,了解我国在相关国际学科领域中的地位。其次,开辟网络论坛,组织学生在网络上开展针对现实问题的讨论,比如针对我国当前的社区警务建设问题,讨论我国社区警务与外国警务的异同点,得出实施社区警务建设的相关建议。再次,开展有公安特色的网上专题读书活动。以刑事专家的传记为切入点,对其中的案例展开深层次讨论,促使学生开启智慧,主动搜集相关信息,提高见解,发展能力。其次,公安院校图书馆还可以开展相关征文活动,让学生针对社会最新发生的公安事件,利用信息资源写成征文,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四)提高图书馆馆员的信息素养

公安院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离不开馆员作用的发挥。在人们传统观念中,图书馆馆员只是文献信息的看守员,但是在新形势下,馆员应该成为信息素养教育的领航员。试想一下,从事信息素养教育的工作人员本身不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那么他如何为他人树立良好的榜样,认识到信息素质的重要性。为此,公安院校图书馆的馆员不仅要能够从事鉴别、整理、分析、评价信息等工作,还要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为他们提供必要指导和帮助。公安院校要对图书馆馆员展开相关专业培训,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促使馆员不仅要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还要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检索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只有馆员充分发挥作用,信息素养教育工作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四、结语

公安院校就是要培养政治立场坚定、业务能力过硬的人民警察。以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道德、信息安全为内涵的信息素养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已成为影响公安队伍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公安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有利于推进公安院校更好地服务于公安工作实际及队伍建设,是实现“向科技要警力”的有效措施和手段,公安院校图书馆要创新发挥应有的作用,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大力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为实现公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许小丽.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关系[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5(2):46-48.

[2]陈雅沙.再析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J].晋图学刊,2009(3):40-43.

篇12

清华大学图书馆原馆长邓景康在2015年“全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研讨会”上做了题为《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新框架、新视野》的报告,对信息素养的概念进行了深化,概括为“信息素养指包括信息的反思发现,理解信息如何生产与评价,以及利用信息创造新知识、合理参与学习社区的一组综合能力”。这一定义对经典概念进行了拓展和创新,更强调利用信息创造新知识而不仅仅是信息表达与利用,同时把信息交流的能力也纳入概念范畴。由此可见,信息素养实际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演化。笔者认为,信息素养可以定义为:在明确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规范下,运用信息知识进行有效检索和分析甄别,并利用所获信息与他人交流协作来解决问题和创新知识的综合能力。在此定义的基础上,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馆员信息素养还可能需要具备一流的信息素养教学和信息服务能力。

(二)高校图书馆馆员信息素养能力内涵

由上述信息素养的定义可以得出。

二、信息素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信息素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筛选

美国大学与图书馆员学会在2000年颁布了《美国高等教育中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该标准已在美国高校图书馆中达成共识并被广泛使用。北京市文献检索研究会在2005年研制了《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该标准借鉴了美国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的内容,成为中国针对高等教育较为全面的标准。但该标准主要是面向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有些指标不适用于“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馆员信息素养能力评价。文章在参考北京地区的指标体系标准的基础上,依据国务院等部门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及《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定性加定量的方法确定了四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54个三级指标,并结合相关学者学术观点确定指标权重和分值,对所有指标进行了量化。

(二)指标权重分值

篇13

信息素养是社会公民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和素质,个体的信息素养水平影响着国民的整体信息素养。邱璇(2009)认为信息素养是指个体有效地寻找、评价、利用信息,更好地进行知识创新的能力。由此可见,个体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国家或区域的创新能力与水平,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息息相关。学生,尤其是高校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社会发展的未来力量,其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更是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乃至革新,与国家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育使命和高等教育工作有着紧密的联系。自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ski首次提出信息素养以来,信息素养逐渐成为全球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国内高校学生却普遍存在着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获取能力薄弱,信息筛选及利用能力不强等多方面的不足与缺陷。因此,如何科学测度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敦促信息素养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开展,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提升国家人才的创新能力及整体素质便显得至关重要。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有关信息素养的研究起步较早,Hartsuijker(1986)通过对荷兰初中教育的分析指出,必须将计算机和信息素养教育整合到相关学科的教学大纲中,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整体信息素养水平。Trauth(1986)指出教育工作者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应该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开展计算机扫盲工作,全面提升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信息获取、处理、使用和交流的能力。Mayer et. al(2013)提出了培训计划的概念,指出可以通过混合式的学习方法有效促进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及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我国信息素养方面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特别是与信息素养测度的相关研究,从2000年之后才开始被国内的研究者广泛关注。目前,针对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较多集中在内涵剖析、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等领域。

对于信息素养测度的指标体系研究:2000年,美国ACRL提出评价标准需反映高度信息素养的内涵要求,该标准由5大标准22条共计86 项具体的评价指标组成,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应用的最为广泛的信息素养标准。龚道敏等研究指出可以通过自身或专家经验的方式来确定测度指标的对应权重,彭瑞霞等认为应该使用回归分析偏差来获取评价指标的最优权重分布。回顾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更多是照搬国外相关测度体系,单纯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式来确定指标权重,从而获得最终的测度结论。结合我国实际,特别是高校学生具体情况构建测度指标的相关分析却鲜少涉及。

2 信息素养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大量阅读与搜集整理,论文拟根据国内高校实际,构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测度指标体系。主要通过五个一级指标、十三个二级指标来具体测度其信息素养水平,指标体系如下表1所示:

表1 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测度指标体系

3 信息素养水平提升策略建议

1)强化信息素养水平的测度与评价,激励学生主动提升信息素养。科学合理的测度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于进一步促进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正向激励作用。科学指标体系构建、客观指标权重确立、公平测度结果的基础上,可通过进一步的策略举措,有效督促学生自觉、努力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水平。

2)深化教学模式改革,积极引导学生树立信息素养意识与观念。信息素养水平的提高,不仅与学生相关,老师、学校的引导教育对其信息素养的提升也至关重要。其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环节,而有效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则与其成效息息相关。可通过进一步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建立,敦促学生更好地提升自身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Anne-Kathrin Mayer et al. Developing a blended learning approach to foster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German psychology education[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3(93): 1259-1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