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大学生科研训练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生科研训练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学生科研训练

篇1

[收稿时间]2013-05-0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205054)和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项目(2011FZ043)资助。

[作者简介]许志刚(1979-),男,湖北黄冈人,昆明理工大学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化学教育研究和色谱分析。

一、大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的重要性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除了培养大学生扎实的政治素养、道德修养、专业技能外,还要求大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不仅在科研训练过程中能得到系统的科研思维培训,更能提高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

大学生参与科研训练最早于1969年由麻省理工学院提出,设立了“Th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UROP)旨在激励大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随后,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都开展了类似的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的项目,并在本科生科研训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国内,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分别于1995年和1998年提出了“大学生研究训练”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2006年,教育部启动了“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在国家层面开展大学生创新科研训练项目,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明确指出: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探索兴趣、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对于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大学生参与课外科研训练的有效途径

(一)导师制下的本科生科研

本科生导师制和辅导员专业化一样,是顺应时展和满足高等教育需要提出的。本科生专业导师不仅给学生进行专业课程学习上的引导、未来职业的规划,同时还结合学生个体的差异,挖掘学生的特长和优势,进行个性化培养方面的指导。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优秀学生都十分重视参与课外科研训练,而相应的科研团队和课题组也十分愿意吸纳这些优秀的学生,从相对较早的阶段即进行系统、专业的科研训练。因此,专业导师为本科生提供课外科研的有效信息,并将具有科研潜质的优秀学生引入适当的科研团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科生导师制真正体现了教书育人的本质,有利于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提高学生的科研精神和创新能力。专业导师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应考虑到学生学习的特点,分阶段、系统而连续地进行,不能急功近利、一蹴而就。

(二)大学生创新项目

大学生创新项目是激励本科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的重要举措,项目研究的性质有国家级和省级项目、校级和院级研究项目,并有相应额度的经费支持,项目还经过申请、评选、立项、实施、答辩、结题等环节,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是理想的科研训练经历,对今后从事科研工作十分重要。相比于其他形式的课外科研活动,大学生创新项目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标和责任更加清晰明确,学生也具有更大的压力和驱动力,也有利于项目实现预期的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学生能系统地参与一个创新性的科研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

(三)以毕业设计为驱动的课外科研

毕业设计是大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门必修课,是大学学习过程中知识向技能转化的综合体现,很多学生将毕业设计与课外科研有机结合在一起,作者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发现,很多大三学生已经进入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为将来的毕业设计做铺垫,更有少数大二的学生也提早开始介入科研课题。在这些大学生科研活动中,他们不一定会选择读研究生,但他们想认真做好本科毕业论文,获得“优秀毕业论文”或者“优秀毕业生”的荣誉。目前,以毕业设计为目的而参加课外科研活动的学生已经不是少数了,他们也想通过系统的科研训练获得满意的学分,通过实践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三、大学生课外科研训练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不仅能得到系统的科研锻炼,还能取得一部分科研成果,这将为奖学金的评比、优秀毕业生的评选、在就业中脱颖而出、保送研究生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因此,本科生参与大学生课外科研训练的积极性高、人数多、目的性也比较强,难免出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对待,解决好大学生课外科研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培养出优秀的大学生。

(一)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很重视课外科研课题的参与,但也存在动机不够端正的情况,难免出现带着功利性介入课题的情况,这对科研课题的开展具有负面的影响。一旦项目执行困难或者成果分配未能达到期望值时,便会出现分歧或偏见,这对整个课题的长线开展和学生的个人发展,均带来不利的结果。此外,也有部分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加入项目课题的研究,但投入不够,不按照要求和计划执行,使得项目的后期开展和课题的管理出现问题。毕竟大学生课外科研项目不是必修的学分课程,中途停止或放弃并不会对本科生造成大的影响。时间的投入也是一个严重的制约问题,大一大二的学生基础薄弱,基础课程的学习任务重繁重,大三的学生时间稍多,但同时开始考虑考研或者就业之类的问题。因此,科研项目的开展要求学生能合理有效地安排时间。

(二)指导老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创新项目对指导老师也有一定的要求,比如:要求有在研项目、要求有足够的经费、要求提出合理的课题等,甚至还有要求细致的指导、管理和教育等。然而,有些指导老师一般同时指导博士生和硕士生开展科研工作,少有时间对本科生进行充分的指导,重视程度不够,本科生很难真正进入实验状态,也很难在创新课题中开展实质性的工作,这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带来不利影响。

(三)考核管理机制方面的问题

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出发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知识的转化。但进行大学生创新项目申请时,要求申请人对项目的目的、内容和过程进行详细描述,同时还要对预期的成果进行定量说明。有时,项目的开展会出现各种问题,包括成果的写作和发表都存在不确定的因素。这种统一的要求有时会将创新项目变成一个目的性很强的实验性工作,但缺少这种考核机制,又会让很多项目流于形式。因此,大学生创新项目的考核管理机制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更新。

四、结束语

大学生参与课外科研训练已经得到普遍认同,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力举措。这一科研训练过程,不仅能增强大学生的动手能力、丰富第二课堂、开阔思维,也让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并做到学以致用。但我们也要看到,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弊端,管理和考核机制也需不断完善。但我们相信,在这个科技日益进步的社会,创新型人才是永远的主题。因此,我们还要为培养创新型大学生不断努力。

[ 参 考 文 献 ]

[1] 陈爱萍,王玉祥.探讨大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的意义[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

[2] 王瑾红,罗玮来,陈满娥.论本科生导师制下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11).

篇2

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施创新教育,结合时代需要培养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的具有创新知识、创新原理和创新技术的创新人才,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和宗旨。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之一。早在1969年,美国MIT就创立了“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1995年清华大学在其数学建模等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基础上,提出了SRT(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作为我国首项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998年浙江大学借鉴清华大学的成功经验,试行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cientific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SRTP),该计划吸引了一百多名学生参加了七十多个研究项目。近年来,SRTP已经成为各大高校改革本科生教学模式的重要举措[1-3]。本文湖州师范学院理学院为例,简要介绍我院学生科研训练开展情况,分析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若干可行性建议。

1 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的目的与意义

高校开展SRTP主要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供大学生科研训练的机会,吸引一部分优秀而有天赋的学生尽早进入科研领域,接触和了解相关学科前沿,为深入研究做准备;二是,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配合因材施教,突出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效益;三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营造教学相长的学术研究氛围。

SRTP是科研和学习的结合体,开展SRTP的关键是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学习中研究”。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是在听讲中学习,在课堂中学习。而在SRTP的过程中,各种训练不但没有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而是成为组成教学的有机部分。学生可以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设计方案,结合各种条件和设备开展研究,以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并最终内化为一种研究态度和研究方法,从而形成一种研究能力和品质[4-5]。

2 大学生科研训练的实施过程

对大学生进行科研训练应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体现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为确保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有效、顺利地开展,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六个方面来保证实施过程的有序性。

(1)通知工作。学校学院下发相关文件至各个班级和相关教师,做好申请申报书的通知工作,鼓励学有余力或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积极参与。

(2)立项阶段。由学生自由组队并自主联系指导教师,结合自身的学习状况和兴趣取向,对选题进行初步分析,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项目进行初步规划,最后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科研项目申报,并确立项目的负责人。

(3)评审阶段。由学工办组织专家对上报的所有项目进行公开、公平地评审,并公示入围资助的项目,进入到科研训练的实施阶段。

(4)实施条件。除了提供一定的研究经费外,学院需向学生提供必备的研究条件,包括理论书籍、计算机以及相应的实验设备,以保证学生顺利开展科研工作。

(5)信息反馈。研究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明确的分工,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与潜能、对项目展开研究,期间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研究的进展情况,讨论、分析、解决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并做好总结工作与下一步研究计划。

(6)项目结题。学生根据研究开展的情况,及时调整工作的进度,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到相应的研究成果,包括实物、论文、研究报告等,由学工办组织老师对项目进行统一答辩,做出成绩的评定。学校学院在此基础上遴选部分优秀项目(成果)进一步资助扶持,为省级、国家各种技能、竞赛做准备。

经过上述流程,多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团队协作能够顺利的完成项目,并从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特别是在信息反馈和汇报过程中能充分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其中不乏优秀学生通过科研训练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从某种程度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基于上述科研训练,我院学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近三年来,获得省级科研资助项目18项,校级科研资助项目40项,校级实验室开放资助项目36项,学生先后公开35篇,申请授权专利12项。

3 科研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生通过自主选题、自主设计、独立研究科研项目,运用系统的理论知识,发挥了个人的创造力,锻炼了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了科学研究的氛围,但是在训练的过程也出现了不少问题,若这些问题处理不当,则会影响训练的顺利开展,阻碍计划的进一步推行。以下是科研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1)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不够。学生是SRTP受训的主体,指导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而实际情况是部分学生一出现问题就寻找教师解决,没有经过自己充足的思考,失去了挖掘自身潜能的机会,背离了科研训练的初衷。

(2)实践与理论脱节。一些参加科研项目的学生认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研究工作没有实际的联系,因而不能较好地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过程有效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

(3)科研条件受限。学校投入的科研经费比较有限,而且有些实验室的条件也相对简陋,使得很多具体的试验不能够在有限时间段内顺利开展,个别学生还会因实验仪器的精密度不够,得到误差较大的实验结果,严重影响了项目的结题。

(4)研究互动性不足。团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的互动还存在很多不足,没有进行及时沟通和信息的反馈,使得研究工作的进度不能按照原定计划顺利地发展,影响了项目的结题验收。

(5)管理、奖励机制不健全。由于不完善的管理机制,使得少数学生得到资助后发现自己没能力或没时间去开展工作,于是申请退出或直接放弃项目,加重了团队中其他组员的工作量,也打乱了科研的进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打上了折扣。

4 对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建议

针对科研训练过程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做好总结反思工作,以下是提出的几点建议来改善出现的问题。

(1)提高教育水平,加强教学改革。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法,改善考试方式,增设综合性的实验和课程设计,创造优良的学习和实践环境。在学模式下,探索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营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的宽松氛围,引导大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爱好发展。

(2)加强思想教育。因为学生总是认为课堂所学的并不能应用于实践中,导致很多人不愿意认真学习理论知识,错过了学习知识的重要时光,而让学生参加科研训练,可使得他们认识到前沿领域的科学研究离不开最基础的理论知识,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可鼓励学生重新认识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鼓励学生自主立项。学生选研究项目总是听取指导教师的意见,而老师提供的项目有时不是很适合学生。难度过大,容易打击本科生参加科研的积极性,难度过小,达不到科研训练的目的。因此,这就要求指导教师要对立项进行充分了解。鼓励学生自主立项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高自信心,获得成就感。

(4)加大经费资助,扩大学生受益面。较为充足的经费既可以保证科研的顺利开展,又可以吸收更多勤于思考、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参与到科研中去,扩充整个科研团队的队伍,提升科研团队的素质。

(5)将科研训练和毕业论文相结合。本科生在高年级的时候比较适合参加科研训练,而此阶段的学生又忙于做毕业论文和找工作,使得学生精力易分散,影响了科研训练的完成进度。如果适合的科研训练可以代替毕业论文,这样就可以使得学生在参与科研训练的同时,既提高了科研能力又可以有成果作为毕业论文材料,一举两得。

5 结束语

培养地方高校理工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学目的之一,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在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拥有了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经过后续努力可逐渐成为民族科技进步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耿新,陈心浩.搭建科研训练平台培养实践创新人才[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3):50-51.

[2]白文苑.大学生科研训练: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J].社科纵横,2011,26(2):161-162.

篇3

国内外大学在高等教育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对本科生科研给予了高度关注,相续推出相关项目来支持学生参与。自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倡的“本科研究机会计划”(Th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简称UROP),鼓励达到一定程度的本科生参加教师的研究工作[1]。2007年,中国教育部推出了本科生科研项目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在科学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开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有部分高校属于教学型院校,一般是指以教学为主的服务于地方的大学。自开始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lan,简称SRTP),对学生、老师及学校而言,都从中受益匪浅,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2]。本文从加强科研训练宣传、引进企业项目、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管理、建立科研成果交流平台、学科竞赛推动科研训练和加大激励七个方面提出改进方法,以便进一步在教学型大学根据学校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特点,完善和发展合适的SRTP。

一、SRTP的收获及体会

(一)增加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SRTP是以项目的形式团队合作完成,一般由3~4名同学组成,每个成员根据自己的能力特点来承担相应的研究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院的中期检查、老师的日常管理和团队成员的相互支持,都促使学生增加学习的主动性,克服困难和挫折,努力完成项目,无形间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锻炼了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当然对整个学校的学习氛围有正面影响。

(二)增进师生的沟通交流,共同受益教师在指导项目过程中,要经常询问项目的进展情况,帮助学生确定任务的解决方案。学生通过指导,得到项目中所需学习的知识或方向。教师通过详细掌握学生的现阶段水平,有利于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调整教学计划以及实验安排。学生在项目中提出的看法和观点,有时候也可能使教师得到一些解决问题的灵感。通过安排恰当的时间分配和项目安排,教师可以在教学工作和指导学生工作中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制约。

(三)促进课程体系改革

SRTP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知识点比较多,这要求避免学生在单一学科知识上的缺陷,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糅合多学科之间知识。理论课少讲精讲,加大选修课和实验课的比重,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教学成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和全面综合能力[3]。

二、不足之处

(一)经费不足,经费获取方式单一,项目立项少

项目申请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学生自立项目,占比重较大。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现有资料信息、专业特点等自立项目,向学院申请立项。由于是教学型院校,自立项目经费受限。另一种是教师项目,资金比较充足。有科研项目的教师每年挑选一定数量的学生参与相关科学研究工作,受限于学生自身知识结构和科研经验,一般挑选人数较少,且从事的不是很重要的科研工作。总的来看,一个班级受到资助的人数占全班比例一般在8%左右,比例较低。

(二)教师参与比例低,积极性不高,指导学生方式差异性较大

教学型院校教师以知识的传授为主,和研究型的院校相比,在培养学生的科研训练、实践能力训练综合层次较弱。教师忙于自己的教学任务和科研工作,在开展学生科研方面意识较差。学校对参与学生科研教师的奖励,一般只是按照老师培养学生的所带项目数及获奖层次来发放相关工作量,而没有其他方面的激励措施,对教师参与学生科研的积极性有所不利[3]。

老师在指导学生训练方面指导方式存在差异,无法做法规范化。在指导过程中,有的老师参与程度低,很长时间不过问学生的科研进展情况,任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未起到自己应有的责任。有些老师过于按照自己的模式来制定学生的工作,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受到压制,对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培养不利。

(三)学生参与人数少,项目成果较少

教学型院校的学生相比研究性大学的学生而言,基础相对比较弱,以及宣传方面的缘故,使得学生参与项目的人数较少。即使已经立项的项目,学校每年对SRTP进行验收,总是存在有部分项目没有完成。原因在于:有学生申请课题时,事先准备工作不充分,立项后发现无能力进行该项目;有学生在研究方法出现偏差,等重新更改时,发现时间不足,甚至有学生中途退出而换其他同学来完成。项目的验收一般是以实物、论文写作或申请专利等形式来完成。但从每年的统计来看,发表的论文较少或层次较低;申请专利或软件著作版权也较少;至于把项目研究的成果应用于实际的更少。这对于教学型院校将有限的经费来开展数量有限的项目而言,会影响SRTP进一步的实施效果。这说明对学生的挑选要综合考虑,指导教师要定时对项目进展情况跟踪,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

三、改进方法

(一)加强学生科研训练宣传

要吸引优秀学子从事科研训练,首先要做好宣传工作。在学生在大一期间,电信学院采用定期举办学术讲座的形式,分别邀请参加过SRTP的高年级学生和指导老师来对SRTP进行说明。学长从学生角度来讲述学习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科研过程与成果的分享以及科研过程中面对困难如何获取帮助等。指导老师可从“SRTP做什么”、“如何选择项目”等话题展开,用学院获奖项目作为实例,告诉同学们如何实施项目的创新设计,引导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开展项目的创新性研究。同时还强调做科研训练的正确方法,良好的科研素养和习惯,这对以后的科研开展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二)引进企业项目

除了上面提到的学生自立项目和教师项目之外,还可以和企业合作的方式来完成项目。企业课题在中国很少,一般是委托学校或者教师解决特定问题。该类课题经费充足,而且来源于社会需要,从培养本科生角度来说,通过了解现实需求、解决实际问题是有利的[4]。这需要教师对这类项目要进行合适的分配,以便适合学生当前能力水平,从而达到既能解决经费问题,又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目的。

(三)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管理

大学生科研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取决于指导教师指导水平的高低,因此,学校要制定完善的指导教师的岗位管理职责,对指导时间、次数、内容做详细的规定,不负责任、没有按要求完成指导工作的教师应受到相应的处理。明尼苏达大学的师生双向评价是个很好的评估方法。笔者曾指导了“基于ARM的智能家居”项目,该项目可看作是一个微型的产品研发,几乎包括了从市场调研、方案确定和产品研制等多个环节。笔者在指导过程中,主要是帮助学生把握项目研发方向、文献查阅方法等,而具体工作包含硬件设计、软件开发调试等都是学生独立完成。在项目设计过程中,教师需组织项目成员参加每周的例会,学生根据项目进展提出自己的观点,讨论项目的下一步任务,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充分的交流机会。在整个项目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将学生的创新和教师的适当引导有机结合。

(四)建立科研成果交流平台

项目完成后,以多种形式来展出团队的项目成果。具体形式如下:以书面简介或实物的形式展示项目结果,学校每年的科技节,学校及学院网站宣传,参加企业主导的比赛等。这可以增强已参与学生的自豪感和积极性,培养口头表达与提高心理素质,吸引低年级学生参与项目,也可以吸引感兴趣的企业与学校开展合作项目。同时建立本科生科研网站,出版大学生科研优秀论文集,整理过去项目的硬件及软件等,为大学生的后续科研与创新活动提供有利帮助。

(五)学科竞赛推动科研训练

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是推动科研训练的有效方式。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生可以参加学科竞赛,包含:国家范围内每2年举办的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广东省每2年举办的广东省电子设计大赛;还有企业及相关协会举办的区域比赛等。参加竞赛,不仅能激发大学生自动学习的热情,还能督促学生提高专业素质,培养学生信息获取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参加一场高水平的学科竞赛,既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六)加大教师及学生激励。

加大对完成项目的奖励,有助于吸引优秀的教师及学生参与项目。对学生而言,可以采用一定报酬或折算学分的形式;或在学生毕业找工作、研究生入学等为其提供有利材料[4]。对教师而言,在将指导学生获取成果折算成一定的教学工作量之外,在职称评定、项目申报及年度考核等时有一定正面影响。

参考文献:

[1]郑家茂,张胤.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若干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98-100.

篇4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迅猛变化,对大学生知识创新和研究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实践证明大学生科研训练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1]从各高校本科生科研训练开展的情况来看,目前本科生科研训练管理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科研训练的效果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目标。本文介绍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系研发的本科生科研训练管理平台,利用该网络化管理平台可加强对科研训练过程的监控与管理,有效提高科研训练的成效。

二、本科科研训练的现状

本科生参加科研训练项目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展开,[1]国内较早出现系统性和规模化科研训练是1996年由清华大学实施的“大学生研究训练”( 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简称SRT )。浙江大学从1998年开始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简称SRTP),至今已经持续16期了,成效显著。[2-4]目前我国各高校普遍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不过本科生参加科研训练仍然存在着较多问题。首先,一个科研训练项目持续的时间较长,而本科生的科研训练一般安排在课余时间进行。学生需要在自己的课业、课外活动、科研训练之间进行权衡,合理安排时间和精力。由于多数本科生没有科研的经验,往往又缺乏持之以恒的能力,结果经常出现学生在立项之初雄心勃勃、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拖拖拉拉、在结题时偃旗息鼓或者蒙混过关的现象。其次,部分学生参加科研训练的动机不纯。目前很多高校为了鼓励学生参加科研训练,实施了科研训练换取学分的制度。部分功利性较强的学生为了学分而参加科研训练,一开始就采取混学分的心态,对于科研训练应付了事。另外,本科生与指导教师进行交流比较困难。由于本科生与指导教师只是通过科研训练项目产生联系,平时交流较少,特别是当本科生与教师不在同一个校区时,沟通就显得尤其困难。这样往往会导致指导不及时,打击学生做科研的积极性,影响科研训练的效果。

毋庸置疑,学生缺乏经验、主观能动性不够、功利性较强以及一些切实存在的客观原因造成了上述问题的存在。但对科研训练过程的监管缺失也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各高校对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管理存在重立项结题、轻过程管理的情况。[5]基本按照立项、中期检查、结题三步来实施,[6]对于学生在科研训练过程中如何操作往往不闻不问。而本科生参加科研训练计划应该是重在参与,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如何做科研,感受科研的过程。因此应该加强对科研训练的过程管理,在整个科研训练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督促他们及时与指导教师进行沟通,按照原定计划循序渐进完成科研训练的目标。这样才能提高本科生科研训练的成效,减少混学分现象的发生。为此,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系构建了本科生科研训练管理平台,实现了对科研训练从立项、过程监管、中期检查、结题到成果汇总的整个流程的全方位管理。

三、科研训练管理平台设计

1.平台的架构

本科生科研训练管理平台是一个网络化管理平台,用户在任意一台可连入校园网的电脑上登录平台,就可进行相关操作。平台采用B/S ( Brower / Sever )结构,如图1所示。通过客户机上的Web浏览器,采用http协议访问应用程序服务器。应用程序服务器采用Tomcat系统,可通过JDBC方式与数据库进行数据交换。

2.科研训练管理平台的功能

科研训练管理平台实现了从立项申请到结题验收全过程的操作管理,包括不同类型科研训练项目的申请及审批、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管理、项目中期检查、项目结题验收。除此之外,平台还具有项目成果申报汇总功能、项目数据分类查询功能、项目数据备份功能等。在科研训练项目的执行和管理过程中涉及三类不同身份人员,分别是管理员、教师和学生。不同身份人员在不同时间段可执行的操作是不同的,因此不同身份人员所具备的功能也各不相同,详见图2所示。

3.主要功能模块介绍

平台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其主要功能模块包括基本信息管理、项目申报、项目管理、中期检查、项目结题、成果管理等六个模块。

(1)基本信息管理模块

这个模块主要是对各种基本数据和项目相关数据进行设置,基本数据包括管理员、教师、学生用户的添加和删除,每个用户个人信息的维护,评审小组的添加和删除。项目相关数据包括,某类项目可参加的学生数量和指导教师数量,项目的申报时段、阶段计划填写时段、项目起止时间、项目中期检查时段、项目结题答辩时段等。

在这个模块中,三类用户(管理员、教师、学生)都有权限对用户个人信息进行维护。除此之外,其他功能都由管理员来设定完成。每个项目都按照管理员事先设定好的参数,如项目中期检查时段、项目结题答辩时段等,由系统自动推进。

(2)项目申报模块

根据管理员预先设定的时间参数(在基本信息管理模块中设置),在某类某期项目的申报时段内系统自动开启项目申报功能。如假设管理员设置2013年16期SRTP项目的申报时段为2013年4月7日-2013年5月13日,在该时间段内项目负责学生可以登录管理平台申报该期SRTP项目。提交申报后指导教师会看到一个待确认项目,确认负责指导该项目后,管理员就可为该项目分配评审小组进行评审。学生和教师均可看到评审结果和评审意见。

(3)项目管理模块

本平台的一大特色就是增强了对科研训练项目的过程管理,这部分功能主要在项目管理模块中实现。项目管理模块主要包括两大功能――阶段计划编制和阶段内容填写。

阶段计划编制功能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在项目开始之前学生能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对整个项目进行通盘考虑,合理安排项目进度。当项目通过评审后,在指定的阶段计划填写时间段内,项目负责学生可以在平台上编制项目的阶段计划,并由指导教师进行审核确认。阶段计划的时段划分是由系统自动根据项目起止时间对项目按照每两个月一个阶段进行划分的。如果指导教师认为学生填写的阶段计划有问题,可提出修改意见,并由项目负责学生重新填写计划并提交,直到指导教师认可为止。

阶段内容填写功能的主要目的是督促学生按照预定的计划进行项目研究,并为师生提供一个及时便捷的交流平台。同样地,系统自动根据项目起止时间对项目按照每两周一个阶段进行划分。每个项目参加学生每两周必须登录平台填写本阶段自己完成的工作以及下阶段的安排,指导教师收到邮件提醒后可登录系统对学生的工作进行评论,提出意见和建议。

管理员除了能看到每个项目的阶段计划和阶段内容外,还可以对所有项目进行分类汇总,打包成excel表格下载,这样可以方便管理员进行数据汇总。除此之外,为了加强对科研训练项目的过程管理,还专门开发了针对项目阶段内容填写情况的检查汇总功能。系统可以按类别、时段,对项目的阶段内容填写情况进行汇总,方便管理员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检查督促学生按计划开展项目研究。

(4)中期检查模块

在项目中期检查时间段内,项目负责学生在管理平台上提交中期检查表,并由指导教师填写中期检查意见。管理员为项目分配中期检查评审小组后,中期检查评审小组成员可看到项目的相关资料,并在平台上提交项目的评审结果和评审意见。对于未通过中期检查的项目,由项目负责学生二次填写中期检查资料,指导教师通过后进行二次评审。对于二次评审不通过的项目,予以中止项目的处理。

(5)项目结题模块

在项目结题阶段,项目负责学生填写结题相关资料,提交结题表和结题报告,并由指导教师填写结题意见。管理员分配评审小组进行结题答辩,答辩小组教师录入结题意见和成绩。

(6)成果管理模块

项目进入结题之后,项目负责学生录入与项目相关的成果,如论文、专利、获奖、实物、报告等,并可申请相应的奖励。由于很多成果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获得,如论文的发表和专利的授权。因此即使项目已经结题,项目负责学生仍然可以在管理平台上申报项目相关的成果,并申请相应的奖励。

成果管理功能解决了原来本科科研训练相关成果的统计困难的问题,使成果统计更完全、更准确。

四、结束语

经过2年多对本平台的开发、建设和使用,我们实现了对本科生科研训练从立项、执行到结题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以2013年上半年刚结题的科研训练项目为例,此次共结题71个科研训练项目,包括SRTP项目51个、省创项目11个和国创项目9个,其中有3个项目因为没有按规定填写阶段内容而在结题时不予通过。依托科研训练项目发表EI收录论文2篇,SCI收录论文3篇,申请发明专利3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项,申报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得校挑战杯竞赛一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一等奖1项,第四十一届瑞士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国际金奖1项。

从阶段内容填写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开始没有按时填写阶段内容习惯,但随着项目的推进,多数学生都能适应并逐渐习惯按时填写阶段内容。这也反映出使用本科研训练管理平台能够督促、帮助学生养成按照预定计划进行项目研究的科研习惯。

参考文献:

[1]郝智,伍玉娇,张金柱,万明攀.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为载体培养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11):71-74.

[2]魏志渊,毛一平.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4(2):75-77.

[3]叶民,魏志渊,楼程富,毛一平.SRTP:浙江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成功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4):55-58.

篇5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和管理理论的不断完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变得愈发理性,更加注重发掘那些懂知识、爱钻研、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面对如此需求,高校在培养人才时就不能只重视理论知识,而更应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科研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对大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如何构建一个完善的科研训练体系并能有效地执行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构建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的必要性

1.科研训练体系可以使人才培养过程系统化、科学化

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在方法和技能学习以及深化性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将人才培养过程进一步完善,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更系统更科学,帮助学生搭建合理的知识架构和提高独立的科研能力。

2.科研训练体系是教学改革工作的深入推广

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有赖于教学改革的深化。构建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是提高大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研究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学改革工作深入推广的体现。

3.科研训练体系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生的科研训练体系侧重在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科研能力方面的培养,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精神和独立思考与协作交流并举的科研意识。大学生处于科研工作的起步阶段,学生的专业学习目标相对分散,如果配以科学、完善的科研训练体系,学生个人思考兴趣得以充分发挥,其综合素质一定会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提高。

二、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的构建

1.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的构建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的构建要依据最先进的教育方法、配合完善的教育制度并融合优秀的教育理念,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向,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符合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培养要求,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2)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接受科研训练的主体,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依据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社会人才的评价准则,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研发,充分体现学生自主策划科研项目的方式和内容,同时努力将学生主体的个性和社会主体的需要结合起来,体现了人性化和社会化特点。

3)系统性原则

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这样可以处理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4)创新性原则

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的构建要继承长期以来开展大学校园科技所形成的基本经验和优良传统,更要根据新形势对人才素质和育人工作的新要求,适应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变化,不断创新活动内容、活动载体和活动形式,形成校园文化新的生长点。

2.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模块的构建

在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的构建过程中, 加强教学互动、改进教学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活动使学生科研训练与专业课程教学同时进行, 是使体系具有更大有效性和可行性的关键。

1)构建探究型互动教学平台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杜威曾指出,学习应基于有指导的发现,而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构建探究型互动教学平台,学生可以自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使创新能力得到发展。他们还能亲自参加学习、讨论,分析、思考,使学习不再停留在知识的表面,而产生真正的学习兴趣。在此平台上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有目的地探究问题。

2)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

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可以促进大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转换成社会实践的具体操作技能,强化学生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大学生社会实践应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的实践内容与专业相结合、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相结合,与学生自身兴趣和专业特长相结合。高校可以设立专项社会实践经费来建立稳定有效的社会实践平台, 可以通过课题拨款、企业课题费或赞助、实践活动创收等方式获取经费。

3)构建本科生导师制度和教师综合评价体系

高校可以通过构建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大学生在进行科研工作时,由于相关专业知识、科研方法缺乏,会遇到很多困难,这些都需要依靠导师正确的指引。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科研活动时,应注重对学生规范的科研方法的训练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发掘出有兴趣致力于科学研究的学生。

现在很多学校都以科研成果的多少来衡量老师的教学水平,而忽略了最基本的教学工作,这不利于教师教学积极性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改进。因此,应构建教师综合评价体系,将教师的科研产出和教学成果进行综合评定,避免重研究而轻教育的现象产生。

4)建立学生科研激励制度和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

为扩大科研训练的范围,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科研训练实践,吸引更多的学生尽早参加科研活动,高校可建立有效的学生科研激励制度,如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由组成科研小组列出研究方案并向学校提出立项申请。申请通过的项目由学校给予经费和政策支持,并由学校对研究过程进行跟踪考评,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编辑发表优秀科研论文集等。高校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类学术活动,如组织学科论坛、学者作专题讲座、定期邀请专家、建立学生科研指导小组、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级别的竞赛等,使学生了解各学科的发展动态,掌握学科最前沿的信息,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为其提供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三、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的执行

1.组织机构及相关政策

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的执行要从各个院系做起,各院系依据已经构建的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进行相应人手的调配和工作的安排。可以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设立专职人员,审核科研训练体系的可行性和执行情况,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在具体措施上,各院系应为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提供便利,协调实验室和设备的使用,还可以成立科研训练交流网,教师可在网站公布课题及招募学生,鼓励不同学科的学生组成团队,学科交叉培养。

2.对本科阶段的课程学分或训练学时进行调整,给学生充分选择

篇6

大学生的科研活动又称为“科研训练”,是高校主动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需求,完成自己的使命而实施的一项措施,旨在给大学生提供科研训练机会,形成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因此“科研训练”有别于专职研究人员所从事的科研活动:它产出的不是“科研成果”,而是“创新能力”。

良好的创新素质只有在良好的科学研究氛围和环境中才能得到熏陶和培养。大学生具有无限的研究与创新潜力,开发这种潜力是研究性教学的最终目标。辽宁科技大学和许多大学一样实施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本课题组也作为指导教师参加了学校的历届大学生科研训练活动,从中感悟到“科研训练”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一、科研训练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载体

在当今的教育模式下,大学生日常的学习和实践基本上都是验证性的活动。而科研训练给大学生选择研究课题的机会,引导学生了解选题立项、查阅收集文献资料、全面构思并拟定项目方案、撰写学术论文、发表交流等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及基本方法和原则。通过一个具体课题的完成,让大学生在整个科研活动中发现问题并采用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培养了大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技术的运用能力、创新成果的表现能力等创新技能,进而提高创新能力。此外,通过选择性地参与教师的在研课题,担任教师的科研助手,大学生可以通过“耳濡目染”为“升堂入室”奠定基础。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做些辅的工作或参加某些力所能及的子课题研究,这样将提高大学生获取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加深对相关基本理论的理解,认识学科的前沿与发展趋向,拓宽科研思想,发现适应自己的科研问题,促使自己在专业上向纵深发展。

二、科研训练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自信心

在不少大学生的心目中,谈到创新,首先想到的是瓦特发明蒸汽机、陈景润攻克数学难题、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从而把创新想得很神秘,高不可攀,一般人难以达到。其实,这种理解是片面的、狭隘的。创新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创造力是多元化的,生活化的,它不

是少数天才人物的专长,不是只有著名数学家和发明家才能具备的特殊才能。现实中,创新的体现形式是多方面。从大的方面讲,有思想的创新,体制机制的创新;具体到某个领域,有内容的创新,结构的创新,形式的创新,角度的创新,方法和手段的创新,程序的创新,颜色的创新,包装的创新,等等。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在其中任何一个方面,或者几个方面产生创新。我们每个人身上都隐藏着丰富的创新潜力,只要我们尊重它,培养自己的独立人格,积极思考,不断实践,勤于反思和总结,就能使自己身上的创新潜能像流水一样涌现出来。创新源自生活,创新源自实践,创新源自学习。

三、科研训练提醒大学生创新应具备的基础

1.必须站在学术最前沿。创新,是要在前人研究或实践的基础上的创新,如果没有站在学术的前沿,对前人的研究进行继承,不仅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很难跟上学科理论和应用的发展。站在学术前沿来看待所学的内容,深刻地领悟所学学科的实践意义,激发自己学习兴趣,并对相关领域生疑,进一步主动研究、攀登科学高峰。

2.必须有扎实的基础理论,注重各个学科间的相互联系。科学研究告诉学生:人的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是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之上的。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开始。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扎实学好基础课程知识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越丰富、越扎实,就越能观察和发现问题、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产生灵感,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要创新就必须打好学习基础。创新,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做基础,更要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任何一项科研都不是一门学科的知识所能包容的,而是多学科的综合体现。所以,能够充分开发自己的创新潜力,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还要注重各个学科间的相互联系。

四、科研训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良好平台

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只是精英的培养,而是精英教育与广普教育的结合;不是单纯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全方位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最佳方法就是大学生亲自参加科研训练,通过教学相长激发科研灵感和研究欲望,产生新的学习和研究动力。在我校历经六届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中,本导师组指导六届共20余人次的一至四年级的大学生,包括化工、冶金、生物、应用化学及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课题组,充分体现了学科交叉、文理渗透的优点。六届的大学生科研训练,为学生提供了做教师的科研助手、直接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的机会。通过科研助手的锻炼,使学生和导师有了更多的接触,学生获得了在其它地方得不到的隐性知识。通过一个贴近专业实际的研究课题,学生们亲自经历了科研项目研究的全过程(调研、开题、实验准备、实验操作、实验数据整理、归纳总结、撰写论文及研究报告)。既尝到了科学研究的艰辛,也分享了成功的喜悦,大学生有机会体验自身学习进步、科研能力成长的过程;同时,大学生在具体的科研过程中也感觉到自己知识的匮乏,体会到多学科交叉的真实意义。如一个科研训练课题――混合物分离,首先要懂化学方面的相关知识;要实现分离就必须使用仪器设备,这就要求了解电、机械和材料;数据处理要用工作站,这就涉及计算机;最终的结果要。什么材质的仪器设备适合该系统的物质分离?什么软件工作站适合处理所得到的数据?怎样以科学的语言报道自己的研究成果?怎样把多学科的理论统一到一个载体上?这些是在理论课堂上很难想象的,而在科研训练中真实的体会到了。科研训练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处于重要地位,是大学本科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基础理论和探索高科技前沿的重要基础。通过科研不断丰富更新本科教学内容,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经验能够完整而充分地体现出来,并在此基础上获得高峰体验,得到一个知识和能力上的提升和总结,培养初步的探索型研究能力,实现了本科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充分应用研究项目资源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在本科生阶段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通识型人才,使本科生能从大学研究特有的机会和资源中受益,在本科阶段受到最优良的培养。

在校大学生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来源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生成与获得。中国的大学生普遍缺乏有利于科学研究、知识创新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生成与获得。根据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生成、获得及其导师制的成功经验,提出几点建议。(1)重视科学研究。隐性知识的生成、获得离不开实际的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大学教师应重视科学研究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大学老师只有自己是研究者,才能了解未知领域的学术前沿,才懂得学术的标准规则。通常,在这样的状态下才便于他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转化。当教师与学生近距离接触时,会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吸取到老师关于研究等方面的隐性知识、为使学生理解把握从而获得隐性知识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教师会更好地诱导学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以便于其隐性能力的养成。(2)加强师生的密切交流与合作,便于学生从导师或别的同学身上汲取营养,便于师生之间不同观点的交流。(3)倡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4)建立导师制:导师能够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志趣和特长及其专业知识水平,因人而异地制定其学习计划,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去,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结合所学知识,不断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本科生导师制是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有效探索。

参考文献:

[1]张凤莉.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研究,2010,(4):179-180.

[2]杨尧忠.大学生科研训练与成功素质教育.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8(6):122-123.

[3]高丽娟.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6,29(S).

篇7

一 引言

“十一五”期间,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高等教育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本科教学工程)并启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后扩展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下都简称为大创计划)项目。

二 医学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培养背景及现状

医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主要由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组成。在临床医学实践中,医学工作者常常遇到用现有的科学发现或知识无法解释和解决的问题,这些知识空白点就为基础医学指明了研究方向,对临床问题的研究会促进基础医学的发展。所以,无论是从事基础医学还是临床医学,都需要从业者不断地探索和分析,认真严谨地进行科学研究。而且,新世纪疾病谱的不断变化,医学模式的转变,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都对21世纪医学生的科研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调查研究显示,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多、进实验室机会少、平时课程学习任务的繁重、老师学生的单向交流、基本科研能力教育的缺乏等,绝大多数本科生的科研兴趣无法得到充分满足,科研和创新能力普遍较低,主要表现在缺乏科学的思维,不了解常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相关的科学研究背景知识以及检索电子文献的能力存在不足等方面。医学本科生的科研培养任重而道远,继续深化大创计划项目实施,建设好国家、省和高校三级实施体系是其有效途径。

三 国家、省和高校三级大创计划实施体系的构建

2007年起教育部分两批启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其主要任务是开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研究。该计划主要面向国家“211”重点建设大学,全国项目参与高校共计120所,江苏省有10所高校受批,但我校不在名单之列。同年,江苏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实施精神,启动了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该计划面向全省所有普通高校,我校作为省属重点建设高校,得到了有力的经费支持。这为我校推进教学改革,培养和提高本科生科研素质提供了良好的探索和实践契机。

2012年,根据《教育部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建设项目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全国本科院校的学生均有机会申报国家级立项,我校同众多高校一起拥有了更广阔的国家级平台资源。大创计划经过八年实践,可谓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中投入最大、覆盖面最广、本科生受益最多的项目。除了资金投入,教育部同地方政府不断建立健全立项、资金管理、监督、评价考核等制度,积极搭建大创计划交流平台,加强了各学校间创新活动的开放与交流。南京医科大学从学校层面上规范化、制度化地实施大创计划项目,注重提高医学本科生的科研素质,与国家级、省级有机衔接成三级大创计划实施体系。但在实践与探索中仍发现许多不足之处,不利于其进一步深化实施。

四 大创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行对策

学校围绕大创计划开展了系列活动来确保项目能顺利实施,进一步完善了国家、省和校三级实施体系。学校主要通过建设网络精品资源共享课,注重选修课和专业课的结合,引入“问题导向性学习”(PBL)“案例教学法”(CBL)等先进教学方法,举办名师讲坛等来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培养科研兴趣;同时面向本科生成立科研兴趣小组,开展统计学基础、医学检索、项目申报及计划书撰写等专题培训讲座及各类学术竞赛。下面将针对学校在实施大创计划过程中仍存在的不足,探讨相应的对策,以供其他院校参考。

1.项目申请困难,学生兴趣无法得到充分满足

随着对现代医学创新的不断认识,医学生的科研创新兴趣也日益增长。与此同时,国家、省和高校三级大创计划实施体制也在不断完善,但仍然无法充分满足所有学生的科研兴趣,出现了项目课题建立难、指导难、申报难的现象。很多同学在医学知识学习过程中会提出某一研究兴趣点,但由于基础知识的不完备和科研素质的缺乏,其研究想法往往是不完善的、片面的、存在科学研究漏洞的。相关部门和高校在组织学生申报前,很少统一对感兴趣的学生进行系统的指导,也很少公开具有指导能力的老师信息,导致出现有想法不成形、有想法无指导等项目申请困难的现象。

针对大创计划项目申请过程中出现的此类问题,相关部门和高校应该对申报学生进行统一的、系统的科研培训,完善申报流程,让学生能够有充分的时间准备材料。同时,应该公开指导老师的信息,让学生可以自主与老师联系,使兴趣和想法获得指导和认可。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促进其创新想法的落实,这也是使大创计划得到更好的贯彻实施的奠基石。

2.配套课程不健全,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不足

由于医学专业知识难度较大,学生学习起来费时费力,但系统化专业课程知识的掌握是学生在项目规定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完成大创计划的保障,也是学生从事其他相关科研探究的基础。学校对本科生医学知识的传授主要形成了以专业课程为主体,选修课程为辅,网络课程为新兴补充的教育课程体系。

教育部要求各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以来,就课程体系而言,工作重心已经不再是如何继续拓展这个领域的范围,而是怎样深入改善课程的教学品质。对此,学校可以增设相关课程,部分研究生课程如“医学科研思维与创新”等也可作为选修课程来对本科生普及。在医学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入专业教学中。学校还应增加对PBL教师的培训与考核,继续推广PBL等先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以课题或问题为中心,由被动式变为主动式学习,即认真独立思考问题,课后主动查阅文献,与同学交流讨论,学生多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提高。在查阅文献中可能会发现新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

3.信息交流不通畅,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沟通少,缺乏创业指导

在大创计划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项目小组内部学生之间、各项目小组之间甚至项目小组与指导老师之间并没有形成固定完善的交流机制。学生和老师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是学校的单方面。这就会导致学生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反馈和解决,各小组之间缺乏沟通,难以交流经验和心得,经验信息的不畅通降低了项目的实施效率。目前江苏省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其中有供本校项目负责人之间交流的系统,建立两年已超百万次访问量,且国家、省级层面每年会定期组织项目展示年会。但不可否认的是,交流系统不实用的缺陷以及小范围的年会交流仍然无法满足大多数参与项目学生之间的沟通需求,尚缺乏一个实用的、固定的、多层面的信息交流平台。我校目前仍主要以创新训练项目为主体开展大创计划,缺乏对创业的教育、指导和硬件支持,截至2014年,仅成功申报了1项国家级创业训练项目。医学知识专业性强,医学生将来就业的行业针对性也强,又缺乏创业的指导,医学院校及社会往往理所当然地认为医学毕业生将来都会投入医疗卫生系统,忽视了医学生这一群体在创业方面的需求。

4.评价和鼓励机制不完善

大学生科研创新与创业的需求和出发点不同,基础科研与应用研究也不同,那么对其成果的考核评价方式也应有所不同。大创计划的评价考核方式主要是以专家评价为主,结合季度考核和中期考核,以项目完成情况为主要的考核目标。在评价考核过程中,缺少明确具体的评价标准和评价理由,造成评价信息的不公开不透明。这样也很难让学生认识到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而相对应的鼓励措施的缺乏也会严重打击项目实施学生的积极性,挫败学生的科研兴趣。学校可以对不同分类的项目进行分开考核,并制定和公布考核量化标准,积极听取参与项目的学生代表的建议,力求评价考核客观、合理、科学。同时应注重对项目实施过程的考核,以便更全面地进行综合性评价分析。考核还应该注重透明化、公开化,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解释和建议。还应完善相关鼓励机制,对通过验收的“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参与学生可根据学校有关规定折算成公共选修课学分或素质教育学分;对优秀成果和作品,优先推荐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对符合学校相关规定的本科生,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获得免试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的资格。

五 结束语

目前我国医学本科生的科研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不相匹配。医学院校应该配合国家和省教育部门,继续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工作,通过落实为学生提供便捷条件促进项目课题申报,健全配套课程并改善教学品质,畅通信息交流渠道,加强对创新和创业方面的教育、指导和硬件支持,完善评价和鼓励机制等可行对策,深化项目实施,有效提高医学本科生的科研素质。

参考文献

[1]黄一虹、王志荣、董晨等.五年制医学生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的调研及培养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07(6)

篇8

在国家、省、校院三级的科研训练体系中,院系是大学生科研训练工作的最直接管理者,因此院系在开展和实施科研训练的工作模式将直接影响到科研训练的成效和质量。我们将通过分析院系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共性的问题,进行总结探讨,并提出思考和建议,以此促进大学生科研训练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有效发挥科研训练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2、项目过程管理不完善、执行力度不够

现行的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管理方式类似与科研课题管理,院系管理部门一般在立项申请、中期检查、结题答辩三个环节对学生进行科研训练项目进展和结果的考核,其中学校和院系两个层面在检查科研训练项目的实施状况的方式主要有递交中期检查表和项目实施记录本两种方式,在实际工作中这样的方式并不能讲检查落到实处。另外,项目的考核也只注重项目的结果,缺乏对项目过程管理的有效监控。

另外,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前松后紧,甚至最后答辩前赶进度的状况。一般项目的研究时间为一年,如SRTP以及大多数“省创”、“国创”项目,这其中绝大多数的项目实际实施情况都比预期的计划滞后。这其中有学生自身的原因,因为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样的科研训练,很难对整个进程进行较好的把握。另外,院系作为项目的管理层面也存在管理不全面等问题。

二、完善本科生科研管理机制的探索与思考

针对以上本科生科研实践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应该从明确对象、制度设计、平台管理、过程监控、加强激励等方面入手解决。实践教学模式探索必须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学生在参加科研训练项目中才能主动学习,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1、应进一步明确大学生科研训练的目的,规范参与的对象

科学研究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单纯靠一个或者两个科研训练项目可能远远达不到提高学生研究能力的目的。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只是引导学生试着自主研究,为以后的科研研究提供一个入门级的训练。因此在项目的申请阶段,院系层面在宣传和鼓励学生参与时应明确参与的目的性,调整心态,定合理的期望值。另外,由于二年级本科生尚未开始专业课学习,知识储备不够,同期课程又比较多,难于系统开展工作,部分学生学业都存在困难,参加科研训练项目更心有余而力不足。

2、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实行激励制度

(1) 组织管理制度。我校的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是与第二课堂的学分挂钩,这就让学生参加科研训练活动有了必修课的感觉,有不少学生就是为获得第二课堂学生才申请项目,这是目前造成部分学生重项目申请轻研究过程的重要原因。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拔尖的学生参加的项目过多,疲于应付各类科研训练项目和竞赛,同时期参加的项目重复叠加;而一般同学是为了学分走过场,这就要引发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还是面向部分学生的问题,即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是否有必要纳入第二课堂管理的问题。

(2)规范指导教师管理,激发教师积极性。校院两级管理机构有效的保障了大学生科研训练的顺利实施,但是对指导教师的规范管理不完善,部分指导老师在同一期指导多个项目,为提高质量,建议对指导教师也纳入院系的科研训练项目管理范围;另外,对优秀指导教师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口头上重视,落实上乏力,难以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这些都需要学校和院系层面的共同在制度上进行完善。

(3)经费管理制度。大学生科研训练活动经费来源于学校的专项活动资金,保障了科研训练活动的顺利开展,但是由于资助金额有限,尤其是SRTP项目,经费资助有限的情况下,对学生深入研究带来限制,不利于后期科研成果的推广。

(4)成果奖励以及科研项目与课程互通的激励制度。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建议鼓励学生科研训练的灵活教学管理制度,如实行学生科研训练成果与相关课程考核接轨、学生科研训练成果与奖学金挂钩等激励措施。

3、加强过程管理,建立符合本科生科研活动特点的评价机制

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的结果可以通过课题总结报告、、申请专利、学科竞赛取得好成绩表现,但是科研训练活动的意义最重要的是通过参加科研活动全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科生科研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是学校和院系搭建学习平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与研究相结合的过程。因此,现阶段使用的以结果为导向的科研训练项目考核评价体系不能准确的反映学生学习实践的全过程,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的评价体系更应该侧重于过程评价。通过定性、定量的评价方法,建立一套系统的包括参与科研训练项目学生能力评价、科研实践能力评价、科研创新能力评价等方面的评价体系。

篇9

关键词 创新创业训练;科研导师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是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各类科技学术竞赛、导师的科研项目或毕业论文(设计)等多种方式进行科学研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1]。其中,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是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重要载体[2]。2012年,教育部了《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5号),明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内容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现已形成国家、省和高校的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体系。通过该计划的实施,不仅促进了高校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而且显著增强了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

扬州大学是较早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高校之一。近年来,本文作者所在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已逐步探索出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实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方案,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本文主要论述了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方案、成效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1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方案

1.1项目申报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申报对象以全日制本科二至三年级学生为主,要求申请者品学兼优,课程无不及格记录,对科学研究、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有浓厚的兴趣。项目申报以课题组为单位,课题组成员需分工明确,总人数不超过5人。每个课题组应至少聘请1名专业教师担任项目指导教师,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个人兴趣结合所学专业知识进行项目选题,研究内容可包括: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导师科研项目的子课题;开放实验室、实训或实习基地中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与训练项目;科技发明和工艺设计;创业计划与职业规划创新项目等多种形式。

1.2项目评审

项目申报至学校前,需先经过学院的初评,由专业学科组从“食品学科探索的前沿性和学术性,以及解决当前食品工业重要问题的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评审并提出修改意见。在学院初评基础上,由教务处和校团委共同组织专家组进行评审与立项。在获准立项的校重点项目中,择优推荐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申报项目。

1.3项目资助和实施

根据评审结果,项目资助类型分为推荐申报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校重点资助项目、校一般资助项目和校立项不资助项目等。学生受资助后,学校将划拨首批项目经费到指导教师科研账户,用于资助学生完成研究计划。学生需主动与导师联系,了解导师对研究项目的要求,并听从导师的安排和指导,合理地安排好课程学习和项目研究间的关系。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受资助的学生要有较充裕的时间投入(至少600~800小时)。

1.4项目的中期检查

为了解研究项目的进展情况,督促学生更好地完成研究计划,由学院组织学科组专家对项目进行中期检查。学生应提交项目中期进展报告,简要介绍课题研究进展,是否按时完成研究计划,以及累计投入研究课题的时间等。同时,指导教师应审阅所指导学生的中期进展报告,并对学生的研究工作做出评价。学校将根据学生提交的中期报告和指导教师的评议意见,确定学生是否通过中期检查。中期检查合格者,学校将拨付剩余资助经费;中期检查不合格者,学校将终止对其资助。如果学生在项目执行期间受到学术警告或出现考试课程不及格,学校也将取消其项目资助,并追回已资助经费。

1.5项目的结题验收

项目结题验收时,学生应提交项目结题报告书和结题材料,结题材料可包括科技论文、专利或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经指导教师、学院分管领导签署意见后报教务处,由学校组织专家进行验收。学校对通过验收的项目负责人将认定创新学分4学分(其中2学分可认定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必修课2学分,另2学分可折算成公共选修课学分)。项目结题验收为优秀的项目负责人,符合免试推荐研究生条件的,学校将予以优先推荐。

2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成效

近年来,本专业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平台,顺利实施了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成功构建了本科生科研训练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1年以来,本专业在国家、省、学校三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数上一直保持较稳定的水平,并在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立项上取得了突破(图1)。依托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论文并申报了10余项专利。优秀的创新创业计划还被推荐参加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大赛或创业计划大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10年以来,本专业学生的考研成功率逐年提高,目前已达到40%左右,同时,学生的就业率一直维持在100%,高素质的毕业生获得用人单位的好评。

3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1需要提高学生和教师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积极性

如何吸引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到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教师指导项目的积极性,已成为顺利推行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学校要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要从项目申报、成果认定、奖助学金评定以及免试推荐研究生等各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不断营造出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搭建项目学生和教师交流平台。另一方面,教学管理部门应该将教师指导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折算成教学工作量,在职称晋升、评优评奖等方面优先考虑,并提供适当的配套经费,以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进来。

3.2需要保证学生和教师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时间与精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主要在本科二至三年级进行,而该时期也是学生完成必修和选修课程的主要阶段,造成部分学生难以处理好学习与研究工作的关系。而项目指导教师除了需要完成日常的教学科研工作外,还要投入额外的时间指导学生的科研实践活动,在精力上也难以保证。因此,项目学生应有浓厚的科研兴趣和敬业精神,要服从导师的指导,合理安排时间,正确处理好课程学习与研究工作的关系,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尤其是暑假,集中精力完成研究项目。另外,学校要高度重视导师队伍建设,鼓励校内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担任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导师,同时,积极聘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创业训练与实践。

3.3需要搭建多元化的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平台

学校应该为项目学生搭建多元化的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建立完善的实验室开放制度,将各类重点实验室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作为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共享平台;同时,各专业实验室、实习生产线和校内外实习基地也应定期向学生开放,向学生提供实验场地和仪器设备,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硬件支撑[3]。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学生使用仪器的规范性和实验室安全教育工作。此外,学校可设立开放实验室专项基金,用于补贴学生参加项目的材料和水电消耗等。

3.4需要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

按照教育部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学校应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领导小组,负责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部署、指导、组织管理与协调等。领导小组下设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项目的组织工作。各学院应成立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指导小组,负责项目工作指导和质量监控等工作。同时,在项目申报、评审、立项、实施、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的过程中,学校应加强全程的监督与管理,及时跟踪项目的进展,合理评价项目成果[4]。

4结束语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可为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施提供重要的平台。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学校应提高学生和教师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积极性,搭建多元化的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并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刘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探讨[J].科技视界,2015(15):15.

[2]高原.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过程管理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3(6):158-160.

篇10

鼓励和支持达到一定条件的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也是针对当前大学教育体系注重考试成绩、忽视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一种教学改革[1]。通过参与科研活动,本科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扩大知识面,挖掘创新思维,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团队协作精神[2]。另一方面,本科生普遍存在专业基础知识积累不够、科研创新能力欠缺等问题,因此容易出现创新动力不足,使得参与科研的收效甚微[3]。

从学校的层面上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做法最早起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过40多年的发展和改革,目前美国不少著名高校都已建立起各具特色的成熟的本科生科研支持政策与管理模式。成立于1838年的美国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是世界顶级的研究型大学,在美国社会和高等教育系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素以对学生的高质量培养而享誉世界。2012年杜克大学被《华尔街日报》评为全美大学第6名,被《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评为全美大学第10名、世界大学第14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杜克大学在我国江苏省昆山市开工建设具有法人资格和独立校区的杜克昆山大学,成为中美合作共建综合性大学的典范。本文试图通过深入分析杜克大学在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成功经验,为我国高校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我国高校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现状分析

1. 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取得的成绩

在我国高校中,清华大学率先开展了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加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本科生及早接受科研训练和接触企业界、科研部门,了解社会实际,锻炼实际才干,调动了学生课外学习钻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提供更多适合自己特点的选择和培养机会[4]。浙江大学从1998年开始在“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自主学习、培养能力为核心,加强制度建设和硬件建设,完善本科生科研管理机制,大力推进以大学生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为主要形式的本科生科研训练和创新活动,积极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的平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取得了一大批学生科研成果[5]。

笔者所在单位中南大学以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为突破口,充分利用学校科研优势和与行业密切结合的特色,优化创新教育运行机制,建立“教学与科研互促、教师与学生互动、课内和课外渗透、自主与引导结合”的创新教育模式,带动广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营造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强调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遵循“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的原则,参与项目的本科生或创新团队成员要对科学研究或创造发明有浓厚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国内外研究现状调研、研究方案的设计、具体研究和报告的撰写等工作。注重实效,鼓励创新,重点资助选题科学、思路新颖、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可行、具有创新和探索性且实施条件有保障的项目。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几乎所有“985”“211”高校都出台了鼓励和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文件及配套管理办法,不少非“211”高校也出台了相关政策。这些探索性工作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进一步规范化和制度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引起了众多高校的重视,但总体上我国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仍处于起步阶段。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存在一些突出问题[3]:① 缺少学校和教师支持,成果科技含量不高。相当多的高校尚未建立起本科生科研创新管理机制,相关规章制度不到位,本科生的科研活动基本上处于无序进行的混乱状态,得不到学校政策的保障和有经验的教师指导,很多本科生的科研创新活动还停留在验证性的水平上,成果缺乏科学价值。② 缺乏资金和实验条件,科研活动难以为继。目前对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进行资助的大学还不到全国高校总数的三分之一,很多有创意的科研设想因得不到实验条件和资金支持无法开展或半途而废。③ 缺少市场调研和分析,成果应用前景堪忧。本科生大多只是依靠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科研活动,只注重科研创新过程的刺激性和探险性,缺少市场调研和实际需求分析,忽视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成果一出来就束之高阁,造成资源浪费。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和制约了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

二、杜克大学支持本科生从事科研的主要举措

1. 协调校内多个部门和机构,创造科研条件

杜克大学由本科生院(Trinity College of Arts & Sciences)、二级学院、图书馆等部门和机构协调配合,分工负责本科生的科研创新活动。本科生院成立了本科生科研支持办公室(Undergraduate Research Support Office),负责制定和解答本科生科研相关的政策,审批各类学生科研项目和助研经费,校内外面向本科生的研究机会,组织校内本科生科研成果展览会。二级学院负责公布教师的基本科研情况,收集面向本科生的科研信息,协助学生联系指导教师,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条件。图书馆则安排有专人一对一的接洽本科生关于科研方面的咨询,负责介绍与其研究课题有关的文献数据库和其他资源,培训文献查找的初步技能及文献管理软件的使用。同时,图书馆还为从事科研的本科生提供与研究生同等的文献借阅权限,在必要时本科生还可向图书馆申请用于学习和小组讨论的单独研究室。

2. 开展入门培训和引导示范,激发科研兴趣

本科新生入学后,杜克大学即向其宣讲学校在科研方面的优势与突出贡献,积极鼓励学生投身科研。对于那些有志于从事科研的本科生,根据中学阶段学习的课程情况及其个人兴趣,部分学生经申请可进入暑假pSearch项目,切身感受科研过程,培养初步科研技能。pSearch项目的主要实施内容包括四个部分:① 以对杜克校园周围某一生物种群的染色体分析入手,向学生讲授基本的科学实验规程,手把手的传授研究过程中涉及到的现代实验操作技能,最终的研究结果将在项目结束时进行非正式的交流报告。② 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中接触大量的生命科学知识以及科研人员的言传身教。③ 组织到杜克校园周围采集生物标本,亲近大自然;组织到学校泳池畅游,锻炼强健体格;组织到艺术馆感受文化熏陶,提高人文修养。④ 组织到附近海滩游玩,观看磅礴的大海,呼吸自由的空气,回味科研的乐趣。

3. 实施独立研究课程和学分,鼓励科研创新

杜克大学面向本科生专门开设了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的课程――独立研究课程(Research Independent Study),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就某一具体问题开展独立研究,通过提交包含自己独特见解的具有实质性内容的研究报告来获得学分。独立研究课程的基本要求和管理流程为:① 研究课题审批。独立研究课程的具体研究课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提出,经指导教师认定可行后,报主管本科教学的系主任审批,研究课题一经批准通过,不得更改。② 选定指导教师。独立研究课程要求每位学生都应配备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必须为杜克大学的正式教师,若研究课题涉及多学科交叉问题,学生还可跨系申请若干名副导师,但课程成绩由正指导教师评定并提交。③ 课程内容要求。研究课题必须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的,研究成果应具有相当的学术水平,不得在原有课题的基础上仅做少量修改,或者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④ 例会制度。学生每周必须在研究课题上工作10小时以上,同时至少每两周与指导教师见面一次,汇报课题研究的最新进展,指导教师则对研究情况进行及时指导。⑤ 最终成果。独立研究课程的最终成果为学生针对某一具体问题撰写出包含自己独特见解的具有实质性内容的研究报告。⑥成绩评定。独立研究课程的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研究报告的质量,以及平时的研究投入和表现情况综合评定。

4. 提供充足研究机会和资助,倡导科研交流

杜克大学积极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为本科生科研提供尽可能充足的研究机会和项目经费资助。根据经费使用目的的不同,杜克大学目前对本科生的科研资助可分为四类:① 独立研究课程助研金。在征得指导教师同意后,选择了独立研究课程的学生可以项目的形式向本科生科研支持办公室申请最多400美元的助研金,用于购置与研究相关的材料和设备,也可用于外出调研或收集数据。② 创新基金。所有非毕业班的本科生只要具有创新想法,即可以研究项目的形式向本科生科研支持办公室申请400~500美元的创新基金,经评审批准后,该经费可用于学生自主科研经费,但使用时必须严格按照项目预算执行。③ 助研津贴。教师可向所在系申请每学期400美元的助研津贴,用于临时雇用本科生参与其课题组的研究,助研津贴全部作为本科生的科研劳务费,但学生不能再以所从事的研究课题申请学分。④ 旅费补助。参加国内学术会议交流的学生可向本科生科研支持办公室申请最多400美元的注册费和差旅费。此外,本科生在申请任何项目经费资助之前,必须首先学习科研诚信的规定,并需要通过相关测试。杜克大学规定凡是获得学校资助的项目,都要参加本科生科研支持办公室组织的每年一次的本科生科研成果展览会,加强学术交流与宣传。

三、杜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措施对我国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启示

通过对杜克大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过程的分析,不难看出,“课内与课外结合、学习与科研并重、学生与教师互动”是其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法宝,同时也给我国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以有益的启示。

1. 营造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

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在高校的科研条件和学术氛围。高校应积极规划和组织建设有利于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若干高水平的教学实验室和实践基地,逐步实行科研实验室与教学实验室面向本科生24小时开放,为本科生自由开展科研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撑。同时,高校还应大力倡导“崇尚科学、励志创新”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主导学生的课余生活,通过各种讲座和报告会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2. 加强教师的课堂教学引导

课堂教学是本科生接受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最主要途径,很多教师本身就是优秀的一线科研人员。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加强引导,将科研观念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到寓教于创新,让本科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锻炼科研创新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可通过适时设置科研情景问题,提出一些开放性的命题,引导本科生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其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出自己的新想法和新思路,并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某一个细节问题刨根问底,最大限度地激发其科研创新潜能。

3. 设立专门的科研创新学分

在本科教育中设立科研创新学分可以将学生自由无序的创新想法转变为目的明确的科研活动,是培养本科生创造性思维的有力措施。高校应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科研学分运作机制,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时数,加强学生科研创新实验室和基地建设,为本科生科研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同时,高校还应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本科生科研创新学分管理,对本科生科研活动进行全面的咨询与指导,鼓励学生积极投身于科研创新,促进本科生科研与学校及社会实际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 吴建林,薛强,高玮.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C].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2010(1):83-87.

[2] 李亚岗,余远波,林加论.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探析――以“编译原理”课堂教学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0):139-140.

篇11

一、拓展训练的概况

1.拓展训练的发展

拓展训练又称“外展训练”,起源于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许多年轻海员在德军袭击的炮火中丧生,汉思等人创办“阿伯德威海上学校”,通过具有挑战性和刺激性的强化训练,帮助年轻海员获得海上生存能力和技巧,培养坚强意志和健壮体魄。战争后,这种形式被应用于和平时期的各种培训。60年代末逐渐走向国际,目前已遍及欧、美、亚、非、澳这五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

1995年,刘力为第一任校长的北京素质拓展学校建成,成为亚洲第六所素质拓展学校。目前已在全国形成连锁发展趋势,在北戴河、浙江、山东等地建立分校。1999年,该校被清华大学授予“MBA”指定拓展训练基地,开创了与高校合作的先河。北京拓展训练学校结合中国的文化和传统,具有中国特色的“悟”和“禅”的理念,将拓展训练定位为“体验式培训专家”,认为拓展训练是一种符合现代人和现代组织需求的全新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式。

2.拓展训练的内容

拓展训练的课程以短期培训为主。课程通常有团队热身、个人项目、团队项目、回顾总结四个环节。团队热身是在培训开始前,加深学员间相互了解,消除紧张,建立团队。个人项目本着心理挑战最大、体能冒险最小的原则,充分发挥体能和心理上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完成活动指标,使学员深刻认识到“真正的敌人是自己”这一人生真谛。团队项目以改善受训者的合作意识和受训集体的团队精神为目标,以复杂性、艰巨性为特征,通过复杂而艰巨的项目,建立起良好的团队气氛,以促进学员间的相互理解、信任、协作、融洽和默契。回顾总结环节将帮助学员消化、整理、提升训练中的体验,使学员能够将培训的收获迁移到工作中,以实现集体培训目标。

3.拓展训练的应用及意义

2002年、教育部、全国学联决定在北大、清华等63所高校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试点工作。2003年开始,开始尝试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教育的探索。2006年,由湖北广信集团投资5000万元建设的以“知识、能力、人格”为核心主题的全国首家大学生素质拓展基地――国际木章训练营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在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建成。拓展训练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其形成积极主动、开拓创新、认真负责、独立协作、共享成功的价值观,对其情商、创造力、世界观及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都有促进作用。

素质拓展训练作为新型的体验式学习方式,与传统的基础教育的有很大的差别。传统的教育为认知式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没有实际接触的单一刺激,学习过去的知识,主要是自主学习,注重知识技能的标准化学习,强调学和记忆;而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式学习方式,以学员为中心,强调直接接触情景的即时感受,主要是团队学习,注重观念态度和高峰体验的个性化学习理论化现实,强调做中学和领悟的体验。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干预措施

1.贫困大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是极其复杂的,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贫困大学生的心理也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贫困大学生主要有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自强不息的反贫困心理。另一方面,主要心理问题有:

(1)自卑和自尊。贫困大学生担心被嘲笑而自卑,承担较重期望和压力表现出很强的自尊心。同时,他们想尽快出人头地报答父母,强烈过度的自尊心易致情感脆弱,自我调节能力较差。

(2)人际交往不良。经济拮据导致部分贫困大学生不愿过多参与集体活动,陷入自我封闭的消极状态,难以融入集体生活,潜能得不到发挥,人际交往不良直接造成身边缺乏知心朋友,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又可能催生其他问题。

(3)抑郁和焦虑。家庭环境的不安全感、经济困扰、兼职遇到挫折等都容易引起贫困生悲观沮丧,长期发展,易出现心理问题,如抑郁和焦虑,抑郁症患者甚至有自杀倾向。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多数贫困生家中都有一位长期患病的亲属,这也是导致他们家庭贫困一个重要原因,他们常挂念家人的安危和家庭拮据的生活,总想毕业后找工作挣钱,但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较严峻,也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很多收益,多种情况综合造成了他们抑郁和焦虑。

(4)敏感和孤僻。贫困生因自卑滋生过度自尊,产生敏感多疑的不良性格。他们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因害怕而拒绝同学、教师的关心和帮助,把贫困看作是一种耻辱而极力回避,这不仅对其生活学习不利,还会影响人际关系的和谐,给人难以接近、不合群的感觉。

2.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贫困大学生首先是社会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而自身的经济等原因又使得处理关系更加困难和复杂,总结其原因主要有:

(1)家庭。家庭经济的限制致使贫困生失去了很多需要金钱支持的成长机会,如出国交流学习、旅游等,有的甚至买不起基本的学习工具;另一方面,家长把改变家庭面貌的希望寄托于孩子身上,对他们的期望普遍偏高,形成另一种压力。

(2)个人。自我认知上的困惑,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心理压力,比如忧虑、焦躁等,这种效应往往一旦产生,易发生恶化。当然,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这样,如抗贫困心理足够强大的学生也可以表现得非常出色。

(3)社会。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刺激着大学生的消费欲望,苹果手机、ipad等让贫困生产生心理压力;交流平台网络化,要求贫困生具备一定的电子产品,否则容易产生脱离现实的寰;就业机会的不平等,包括没有宽广的人脉来提供就业机会和信息。

(4)学校。贫困山区的教育较落后,师资力量不足。有些学校的心理辅导流于形式,并没有配备实际的师资,或宣传不够,收效甚微。

3.目前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措施

(1)物质支持。对贫困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政府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高校建立有效的资助体系;建立和完善专门负责贫困生的机构组织;积极完善扶持贫困生的有效机制;丰富助学金的形式。可采取多种措施:如提供奖学金、助学金、贷款,学费减免,临时困难补助,勤工助学等。

(2)心理支持。加强心理辅导教育,完善心理咨询机构,通过科学教育方法精神扶贫,帮助贫困生保持建立良好的心态,自立自强,以及进入社会以后感恩诚信回报社会的基本素质品质。除考虑专业心理咨询师外,也要重视辅导员积极发挥作用,日常生活中,辅导员要做到尊重贫困大学生人格,与之建立良好的知心朋友的关系,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逐步实现思想疏导。

(3)校园人文支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学生之间互帮互助。良好的人文关怀、人际关系能让贫困大学生拥有被尊重感,消除或防止差别感、自卑感甚至自闭,使贫困生走出孤独,学会交往从而正确认知自我,自尊自爱,自强不息,诚信感恩,正确认知个人与周围社会事物的正确关系,树立符合自己实际的理想。

(4)个人能力支持。构筑贫困生能力提升体系;创建志愿服务团队,实现自助助人目标;开展贫困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贫困生合理定位;大众媒体积极宣传自强自立的观念。

三、拓展训练提升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可行性分析

1.拓展训练心理干预应用的有效性理论

拓展训练的创建初衷是培训具有求生欲望的军队,提高人们的自信,挖掘潜能,不放弃希望。训练内容主要是场地训练,室内模拟训练,野外以及水上训练,训练方式有融入、挑战、总结提升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它主要是可以提升个人的心理素质,同时也可以提高人在团队中的作用和角色增强。结合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如自卑、交际不良、焦虑、敏感、等,拓展训练可以让贫困生完成训练任务而消除自卑。拓展训练的团队是一个积极向上、平等而有凝聚力的团队,在这里贫困生不需要考虑经济问题,没有人在乎你的家庭和过去,只要当前表现优良,完全可以收获很多的支持、关怀和鼓励。

2.拓展训练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干预的现状

虽然当前拓展训练在我国已经开展得如火如荼,不但被引入到企业、政府,而且被引入大部分高等院校,也有报道称,在初中高中里也有开展,甚至不少学校都把它设为体育课来展开,但是基本上很少有机构把它很好地应用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干预中。有的也只是在理论探索层面,有关对人文关怀效应和职业心理的探索。总的来说,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辅导方面研究得比较透彻,而拓展训练这一全新的方式并没有真正被发现、被利用。

3.拓展训练提升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前景

拓展训练完全可以脱离高校体育课的束缚,被独立地应用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辅导中,可以解脱他们为了获取体育学分而不能放正训练的心态的影响。另外,基于高校中拓展训练的设施更加完备,这种贫困生辅导可以很好地推广开来,不但扩大了拓展训练的应用范围,更加挖掘了其应用的深度,为中国的拓展训练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郭洪芹.素质拓展在高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09(11):138-140.

[2]孙克成.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良性影响的价值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9).

篇1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为适应工业界对具有实践性、创造性等综合能力强、素质高的工程技术人才的迫切需要,我国高等教育正在逐步实现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现代的综合创新型素质教育转化。工程训练作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培养体系,其内涵也从传统的“学习工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朝着“增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向发展。为此,必须完善机械工程训练教学体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将工程训练内容与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相结合,改革工程训练教学方法,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一、完善机械工程训练教学体系

1.教学体系。根据不同专业和年级,将机械工程训练分成工程认知实习、工程基础训练、工程强化训练、工程综合训练4个不同阶段来进行,让工程训练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阶段,形成多层次、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并采取“基础训练+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教学内容。在原有实训内容的基础上,增加激光加工、数控冲等新的教学内容,同时为了满足部分学生的兴趣爱好,增加《特种加工》、《数控技术加工》、《钣金加工》、《综合实训》等通识教育课程,拓宽学生的工程视野。在项目驱动中,由学生自命题进行创意设计训练,自行设计,自己编程、建模、加工,最后完成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从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大力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改变原有“零件生产”的教学模式,革新为“工程产品”教学模式,在工程综合训练教学中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为学生营造一种真实的工程氛围,同时通过训练过程中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群体合作能力及组织、管理能力。基于金工实习原有的“师傅带徒弟”式教学方法,拓展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综合训练、创新设计、自命题创意等多方位的教学方法。

4.教学效果。中心不断地通过对工程训练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完善,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增强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改变了之前以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为主的培养目标,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近几年,学生在各项比赛中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二、“基础训练+项目驱动”训练模式和“集中+开放”教学方式

传统的金工实习主要以各种独立的训练项目,如车工、铣工、钳工等为教学内容,缺乏各训练项目间的相互衔接,虽然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艺知识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缺乏对工程项目生产流程、工艺技术等内容的整体认识,大大限制了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心采取“基础训练+项目驱动”的新工程训练模式,以工程项目完整的操作流程为教学内容进行训练,通过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由于学生实习时间有限,为了保证该训练模式的顺利进行,中心采用“集中+开放”的教学方式。“集中”训练(14天),主要完成车、铣、刨、磨、钳、焊接、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特种加工等所有实训内容的集中学习和操作;“开放”训练(15天),每批次学生按照5~6人/组自由组队,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出一种基于工程目标的综合创新作品的设计方案,通过指导教师组的审核即可开始创新作品的加工、装配、调试、检测等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根据个人需求自由预约开放时间。为了防止开放过程中学生实习时间“偷工减料”的现象,要求对每位学生的开放时间不少于40学时。“基础训练+项目驱动”工程训练模式实现了四个转变:从传统金工重技能向现代工程训练重工程能力的转变、从按部就班向自主创新设计的转变、从单工种独立训练向多工种交叉综合创新训练的转变、从个体能力培养向团队协作能力培养模式的转变。

三、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密切相关,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因此中心开设了《特种加工》、《数控技术加工》、《钣金加工》、《机械综合创新设计》等通识课程,以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通过组织有针对性的训练,大大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学生由“仅仅有所知”变为“尚能有所为”,从而促进学生知识向能力的高效转化,进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固化。

通过组织学生以项目的形式参与导师制、各级机械创新设计制造大赛等方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开拓创新,并为他们提供科技创新所需的场地、器材、辅导师资等科技创新环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重视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中心成立了工程训练创新基地和桂翎车队两个科技创新组织,搭建了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广西竞赛和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设计与制作大赛两个平台,专门为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科技制作、毕业设计及个人业余学习提供全方位服务。科技创新组织形成“以竞赛为主线,以学科为依托,导师指导、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学生按“自愿报名―基础理论与实践培训―赛前强化培训―竞赛―科研训练”的流程进行创新实践活动,逐渐成为广西区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工程训练创新实践平台。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提高机械工程训练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各项目的训练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在骨干教师和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下,已经建立起一支业务精良、技术精湛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同时,鼓励教师多次参与技能培训。中心于2015年引进了两名研究生,加强对学生科技创新的理论指导,使得中心教师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善,更趋合理,从源头上保障师资队伍的高水平,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师资保障。

五、小结

工程训练教学改革研究,正处在探索和尝试阶段,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寻。通过工程训练教学改革的实践,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点体会:(1)改变原有“零件生产”的教学模式,革新为“工程产品”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行设计,自己编程、建模、加工、装配、调试,最后完成作品,培养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2)工程训练基地在提供正常教学服务的同时,还为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科技制作、毕业设计及个人业余学习提供全方位服务,即实施全方位、开放式的工程训练教学模式,最大程度地利用工程训练中心的资源。(3)为学生提供科技创新所需的场地、器材、辅导师资,组织学生以项目的形式参与制作机械创新产品,积极参加各级机械创新设计制作大赛,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创”。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支业务精良、技术精湛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师资保障。

参考文献:

[1]傅水根.高校工程实践教学与管理赴法考察报告[J].金工研究,2003,(1):2-6.

[2]桂慧等.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工程训练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广西教育,2012,(4):176-177.

[3]周雄新,欧笛声.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机械工程训练教学模式探索[J].机械管理开发,2012,(1):164-165.

[4]丁政等.多模块开放型工程训练体系探讨[J].高教论坛,2008,6(3):105-106.

Sdudy and Practice of the Teaching Reform of Engineering Training Based on Cultivateing th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LIAO Wei-qi,WEI De-qiang,HUANG Chang-e,LIU Jian-wei,WANG Xi-she,LV Ru-jin

篇13

一、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表扬

我们知道,一个班级中,孩子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教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来让学生回答,如:简单的问题找成绩相对弱的,如果孩子回答出来了,就要及时表扬鼓励。比较难的问题就找成绩相对优秀的学生来回答,回答对了,也要表扬赞美!这样,就能使每个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也能使每个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再如,我经常会叫一些内向的同学回答问题,只要他们站起来了,在他们坐下后我都会让全班鼓掌为他喝彩,我会说:“某某某,你真棒!”或者:“某某某,你真聪明啊!”等等激励的话。没多久,在语文课上大胆发言的学生越来越多了。

除此之外,我觉得要教师微笑着去上课,也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

二、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我们要分析一下学生不敢举手发言的原因:学生在课堂发言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的“碰壁”,教师便用刻薄的语言讽刺学生,甚至动手打学生,使学生在心理上感觉发言没有安全感,产生了一种自卑心理、羞涩心理,怕说错了又被同学嘲笑,被老师讽刺或挨打。这样下去学生不敢轻易发表自己的看法了。

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让学生的内在潜能得以充分发挥的重要因素,教师的亲和力是创设和谐课堂氛围的基础。教师高尚的人格、良好的行为习惯、热爱学生的态度、大方的形象、自然的教态和生动的语言,这一切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能感染和鼓舞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以教师人格和情感的力量去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深刻地影响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喜欢上你所任教的学科,增强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和掌握相关知识的信心,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