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绿色建筑预评估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当今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世界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建筑领域也掀起了绿色建筑研究的热潮,但是目前国内存在着对绿色建筑本质认识模糊的现象,因此建立一个客观公正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有利于澄清概念,对绿色建筑的实施起指导作用。首先我们回顾国内外对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建筑方面的研究现状,对现阶段研究绿色建筑评估系统有重大意义,我们可以了解国外成熟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例如英国的BREEAM,美国的LEED,GBC的GBTool,通过从版本发展、权重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市场运用等方面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它们的共同点同时也看到它们的局限性。在分析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估发展状况时,我们可以主要参考《中国生态住宅评估手册》和绿色奥运评估体系,通过对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实施情况分析,提出绿色建筑评估必须要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议,强调政府在发展绿色建筑中的作用。通过对各种体系的比较分析,构建了绿色建筑的基本评价指标,分为目标层W,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对每个二级指标在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阶段的评价要点进行说明。
国外的绿色建筑起步于建筑节能,在发展建筑节能的同时结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而产生了绿色健康的建筑。如今在国外很多发达国家都建立相关的而绿色建筑的预评估模型,自90年代以来,各个国家都建立了不同的绿色建筑的预评估模型或是系统,为绿色建筑的实践与推广带来了重要的发展前景。目前较为成熟的几种预评估模型是BREEAM、LEEDTM和GBC,本文主要介绍其中一种BIM。所谓BIM是指建筑信息模型,其技术是建筑领域中的重要计算机应用技术,它能够有效的整合建筑的设计全过程,其中涉及的关于建筑生命的周期管理是绿色建筑的主要考虑与影响的对象。利用该项技术能够将建筑的各项物理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对于设计选择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与评估模型,从而提高绿色建筑在设计阶段中的管理。然而,我国的绿色建筑目前吃鱼起步的阶段,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制约因素也很多。其中重要的一点是缺乏绿色建筑的意识与知识,缺少建筑与周边环境之间互相影响及相关能源之间的分析和评估。如今,也并没有一个完善的设计辅助系统对建筑进行一定的评估,对绿色建筑的设计和推广也存在相关的问题,例如缺少有效的工具与技术的手段利用。
二、建立绿色建筑预评估模型
目前,很多应用在建筑领域的评估系统都是以后评估为主,一般而言在建筑使用一年后才进行评估。但是由于绿色建筑各项关键的要素都出现在其设计、规划和施工的阶段,因此后评估的系统并不适合于绿色建筑,由此绿色建筑预评估模型的利用就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使设计师在设计绿色建筑能有直观的评估。
1、预评估模型建立的难点
预评估模型的建立主要针对于绿色建筑的设计阶段,根据设计过程中的各项数据来对绿色建筑进行一定的评估。因为不同阶段涉及的专业、外部条件、设计的理念等等因素也不尽相同,每个环节对于其都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而由于各类绿色建筑设计时涉及的相关规范都存在很大的差距,而又没有有效的手段和实施的方案对集成数据进行相关的规划调控,导致在绿色建筑的整个设计过程很难根据那些影响因素对其进行量化的分析与评估。
2、绿色建筑预评估模型
运用计算机技术建立的BIM数据集成体系建立的模型,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实现绿色建筑的量化分析以及预评估。利用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设计建立的三维信息BIM模型,其原理是以BIM建筑信息模型作为建筑相关数据的载体,从而对绿色建筑在规划设计、材料利用、能源消耗等等方面的相关数据进行存储、管理和分析。然后利用分析的结果,对建筑在设计规划和施工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预测解决与优化,从而合理高效的利用能源和资源,也能最小限度的影响周边环境。而模型的建立,对于建筑空间的信息和功能、设备等进行综合统一的而管理与分析,从而对绿色建筑的各项指标分析提供依据,对绿色建筑进行相关专业的评估。
三、绿色建筑预评估模型的应用
绿色建筑的预评估模型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体现在很多方面,以下主要介绍了其中主要的三方面:
1、在规划设计方案中的应用
绿色建筑预评估模型根据收集到的建筑规划方面的信息,例如建筑布局、场地分布、单体数据、道路设计、环境设计等等来对规划方案进行相关的分析,利用其中涉及的各项指标,结合各项影响因素,如日照、资源利用、环境影响等对建筑进行预评估,从而根据绿色建筑的相关设计规范对已有方案进行优化,达到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目的。
2、在技术设计与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根据我国目前的各种绿色建筑设计规范和标准,结合基于技术方案设计的绿色建筑预评估模型建立的建筑能耗分析的可视化三维模型,能在建筑能耗分析方面对相关数据的生成以及建筑能耗分析产生的结果,对数据的处理实现可视化的模拟,能够有效的控制与评估在建筑的设计过程中预定的节能标准。
3、在建筑室外绿化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根据建立的绿色建筑预评估模型对绿色建筑的周边环境进行一定的分析,植物绿化设计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例如温度调节、空气湿度、吸滞尘埃和衰减噪声等等,利用建立的三维建筑模型收集的相关数据对室外环境进行分析,评估各项影响因素对其的影响,从而达到设计方案的优化目的。
总而言之,基于技术方案设计的绿色建筑以评估模型能够实现“节能、节地、节材”这一目标,根据各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得出的评估结构,对于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案有重要的指导和优化的作用。同时根据其评估结果还能使得各项资源在建筑设计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对于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产生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消除作用。通过对生态环境的分析与评估,也能为建筑设计提出合理的技术方案,从而降低能耗并合理利用资源。绿色建筑预评估模型为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其发展前景是非常可观的。
参考文献
[1]马智亮;BIM技术及其在我国的应用问题和对策[J];中国建设信息;2010年
篇2
0 引言
绿色建筑是在经济与环境两个问题中有效地利用仅有的资源并提出解决的方法,进一步改善生活环境的建筑。绿色建筑最明显的影响,就是使环境和经济方面的关系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这也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1 LEED-NC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内涵
1.1 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场地
在建设活动中控制土壤侵蚀、水道沉积和扬尘产生,减少环境污染。具体评估得分内容如下:
1)场址选择。在选址过程中,优先选择不包含敏感的选址因素或受限制的土地类型,减少建筑对环境的影响;
2)开发密度和社区贯通性。优先选择城区场址,利用既有基础设施进行开发。保护绿地、保留栖息地和自然资源;
3)褐地再开发。优先考虑褐地开发,对被污染的地域进行开发,降低未开发土地的压力;
4)替代交通。对规划中的建筑进行交通需求测算,使建筑物临近公共交通设施,考虑公共交通的运用,考虑自行车存放设施,考虑为低排放和节油车辆优先提供停车位,考虑限制用户单独使用车辆的替代措施,为合用或共用车辆,优先提供停车位,降低因使用汽车而产生的污染和土地开发;
5)场址开发。考虑提高空地比例,保护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
6)雨洪利用。收集雨水,采用自然或人工系统对雨水进行处理,用于景观浇灌、厕所冲洗等;
7)热岛效应。采用景观绿化遮蔽构筑物表面或在建筑物设置种植屋面,减少对区域气候、人类和野生生物栖息地的影响;
8)减少光污染。减少天空眩光,改善夜空环境,减少对夜行环境的影响。
1.2 能源利用与环境
必须满足的评估内容:
1)建筑能源系统运行调试的基本要求为:供热、通风、空调与制冷系统及其相关的控制系统,照明和日光控制,可再生的能源系统(风能,太阳能等)和生活热水系统等应进行运行调试,核实并确保主要建筑部件和系统是根据业主对项目的要求、设计意图和建筑文档进行设计、安装、校准并运行的,达到减少能源消耗、降低运行费用、缩短回收周期、改善建筑状态、提高工作效率;
2)最低能效基准。设定基准建筑和建筑系统的最低能效基准,优化建筑围护结构、供热通风与空调系统、照明系统和其他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实现最大能源效能;
3)制冷剂选用要求:新建建筑中的HVAC设备应使用不含CFC的制冷剂,从而达到减少对大气臭氧层破坏的目的。
具体评估得分内容如下:
1)能源利用最优化。采用计算机模拟确定有效的节能措施,使建筑围护结构和系统的设计能效最大化;
2)可再生能源利用。促进、提高对无污染可再生能源,指太阳能、风能、地热、环保水电、生物质能和沼气等的自供水平的认识,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减轻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3)加强调试工作。要求在项目设计阶段就根据业主需求、设计基本原理及施工组织计划制定调试方案,在调试结束后完成系统手册,使操作系统的员工充分理解系统,使得经过调试的系统在最佳状况下运行;
4)加强制冷剂管理。不使用制冷剂或选用尽量减少甚至消除对大气臭氧层破坏和全球变暖有影响的制冷剂,采用不含HCFC或哈龙的灭火系统;
5)投入运行后测试。制定测试计划来评估和验证建筑物及能源系统的实际性能,安装必要的测量仪表,检测建筑能源系统用能状况,比较实际性能和基础性能来评估能源使用效率。测试和验证时间为建筑完工投入使用后不少于1年;
6)使用绿色能源。鼓励和开发利用绿色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生物质能、环保水电等。
1.3 材料与资源
存放和收集可再生材料,具体评估得分内容如下:
1)建筑构件的再利用。延长既有建筑物的寿命,减少由于新建建筑材料的生产和运输,带来的废弃物和对环境的影响;
2)建筑废弃物的管理。施工、拆迁等的废弃物,通常采用填埋、焚烧处理。要转化这种模式,在建筑生产过程中或在合适的现场加以再利用;
3)材料再利用。重复使用建筑材料和产品,降低对新材料需求和废弃物的产生,减少新材料生产过程所产生的环境影响;
4)再生材料的含量。增加对含再生材料的产品的需要,以降低生产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
5)当地的原料、加工和制造。提高当地的资源利用,降低因运输产生的对环境的影响;
6)快速可再生材料。减少稀有原材料和再生周期长的材料的使用,取而代之使用快速可再生材料;
7)认证的木材。鼓励环境责任型的森林管理。
2 中国绿色建筑的设计
由于建筑生产过程的参与者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他们追求绿色建筑的动机是不同的。政府是绿色规则制定者的代表,设计者是绿色规则实践者的代表。履行京都议定书等的相关国际承诺,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于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制定与自身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绿色建筑政策体系是政府的职责。
设计者应认识到绿色建筑不等同于在建筑中采用几个节能灯、安装几个节水器具的简单做法。在设计实践中,设计者通常会采用一项或者几项节能技术,或者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技术,但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与绿色建筑还相距甚远。节能建筑未必是绿色建筑,绿色建筑的前提应是节能的建筑。社会赋予建筑生产过程的参与者的共同责任是力戒在绿色建筑上做秀、做假和虚热。
借鉴LEED评估体系的成功经验,绿色建筑体系需要政策体系、评估体系、设计体系的强有力的支持。绿色建筑的评估与设计过程应由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场地、有效利用水资源、能源利用与环境、材料与资源、室内环境质量和创新设计六个方面组成,是跨学科的、贯穿于建筑生产的全过程,体现建筑生产的系统性、整体性、连续性。
绿色建筑实践应从科研、规划、设计、采购、安装、调试、使用、计量等各个环节入手,系统的、全面的体现绿色建筑应有的风采。研究、开发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政策工具、评估工具和设计工具是中国建筑师、工程师面临的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
篇3
1.LEED商业运营在全球范围内的成功
目前,全球针对绿色建筑的评估体系主要有: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 简称USGBC)的“领先能源与环境设计建筑评级体系”(LEED),英国的建筑科研组织的“环境评价法”(BREEAM),日本的CASBEE体系等。其中以LEED标准体系最具有影响力,得到全世界114各国家认可。
2.LEED商业运营模式成功的原因
LEED成为世界首肯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在于它以市场为中心的开放性原则,它是一个真正意义上以需求为导向、以市场为驱动的绿色建筑评估系统。
2.1.成功的市场定位
从图1中可以LEED把认证的对象定位在相对较早的采用绿色建筑技术、位于市场的前25%水平的项目群体[1]。这样的市场定位可以激励更多的项目采用绿色建筑技术,当越来越多的项目向市场前25%的水平靠拢时,整个行业的水平便得到了提升,与此同时,LEED对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也会相应提升,以保证其认证对象的市场领先优势,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图1 美国建筑市场分布
2.2.成功的市场转化策略:
USBGC充分意识到,研究成果要经过媒体的宣传才能够最终成为大众的观点。因此,LEED评估体系除了宣传绿色建筑各种潜在的好处,更重要的是告诉消费者:购买绿色建筑将更加物有所值,更能更高的投资回报。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使得绿色建筑的实际价值得以提升,从而与其他它产品区分开来。这样就构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从而推动建筑产品的市场化转化。
3.中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运行情况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质量监督及检验检疫总局于2006年3月7日联合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以下简称“评价标准”或ESGB)。并于2006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但ESGB在我国还处在起步和摸索阶段,对我国整个绿色建筑行业影响还不够,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尚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4.LEED商业运营模式的成功给中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启示
LEED是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典范。它的成功运作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都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中国也不例外。但鉴于我国国情与美国有较大的差别,在借鉴的同时,我们必须结合我国的国情,不断完善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4.1.转变思维,应用市场激励机制
绿色建筑评价是从环境效率出发的,因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也不同于一般的强制性实行的建筑标准,它采用的是自愿申请的原则。因此,绿色建筑的发展并不能完全依靠政府的调控手段,还必须借助市场的激励机制,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需求为内在推动力的绿色建筑体系。如图3所示。
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建立绿色建筑市场的过程中,政府应起着主导的推动作用。政府利用其权威性和调控能力,加大对绿色建筑的宣传,以提高消费者的绿色意识,让消费者感觉到绿色建筑与其生活息息相关并且更加物有所值。当更多的消费者在作出消费决策时选择了绿色建筑,便形成了绿色建筑市场的源动力。同时,政府应该为开发商提供技术支持、政策优惠及规范管理,鼓励更多开发商开发绿色建筑,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当健康持续的绿色建筑市场形成之后,更多绿色建筑的出现为我们带来更好的绿色空间的同时,也为政府节约了大量的管理费用和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最终形成如图3所示的市场推动循环。
图3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市场运作图
4.2.扩大标准制定主体,充分反映不同市场主体的利益需求
在我国绿色建筑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消费者、开发商和政府是最主要的群体。其他参与者还包括金融机构、中介机构、营造商等等众多群体。他们拥有不同的目标、利益需求、规则,对绿色建筑生命周期内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充分考虑各主体的利益需求,平衡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才能保证绿色建筑市场持续健康的发展。在ESGB的编制过程中,参与的群体过分单一,主要以研究机构的专家为主。这样的编制团队更多反映的是政府和消费者的需求,而忽略了其他利益方的诉求。因此,要提高绿色评价标准的现实操作性和市场推动性,引入更多的群体参与ESGB的编制势在必行。
4.3.实行预认证和最终认证制度
现行的ESGB对新建建筑的评价周期为从规划设计阶段到投入使用一年后,在评价周期内对项目各项指标评估合格后才能给予绿色建筑认证。对于开发商而言,他们投资更多的成本建造绿色建筑就是为了提高产品的品质,从而提高销售量。因而,他们更希望的是在房子销售之前能以“绿色建筑”为主题宣传他们的产品。基于这样的矛盾及结合我国现行的商品房预售制度,实行针对商品房的预认证和最终认证制度能更好的促进绿色建筑市场的发展。预认证指的是项目在设计阶段对各个目标得分点给出承诺,并递交初步的设计文件供建设部审核,在获得初步预审通过之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向该项目颁发预认证的证书。该证书可以用于市场推广等宣传目的。但通过预认证并不意味着一定能通过最终认证。最终认证是在项目完工并投入使用一年后,经建设部的严格评估,通过之后方能获得ESGB的最终认证。
4.4.走平民化绿色道路
LEED在市场定位时,选择了市场前25%的建筑项目作为认证的的目标。这是根据美国的建筑市场来制定的。相对于与美国,我国的建筑市场分布更加离散,而且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经济型商品房的需求量将持续增加。结合我国实际情况,ESGB应该走平民化的绿色道路,更多的关注普通建筑。在选择认证对象时,除了鼓励采用高端绿色建筑技术的贵族化建筑产品,更多的应该考虑成本增加很少而又能达到一定绿色程度的平民化绿色建筑产品。现行的ESGB,认证等级只有三个,而且评价内容中控制项的数量占总量的41%至45%。因此,可以参评的项目不到60%[2]。建议增设ESGB认证等级和减少ESGB中控制项的数量。这样既能区分项目的绿色程度,保证被认证项目的市场领先优势,又能让更多的项目能够参评,鼓励普通建筑向绿色评价标准靠拢,让绿色建筑平民化。
5.结语
在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关注的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发展,更应该从社会层面和经济层面出发,考虑如何健全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以保证绿色建筑技术开发与市场开发互动,技术指标要求与市场激励手段相结合。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断摸索前进的过程中,我国一定能够建立起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既有科学性又有灵活性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篇4
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绿色建筑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绿色建筑的室内布局非常合理,尽量减少使用合成材料,充分利用阳光,节省能源,为居住者创造一种接近自然的感觉。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
开展绿色建筑行动,对转变城乡建设模式,破解能源资源瓶颈约束,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把生态文明融入城乡建设的全过程,树立全寿命周期理念、切实转变城乡建设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合理改善建筑舒适度,全面推进绿色建筑行动,推动城乡建设走上绿色、循环、低碳的科学发展轨道,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建筑行业责任重大
中国的能耗结构中,建筑的建造和使用占据了大约30%,与建筑相关的工业和交通占据了16.7%,两者相加达到了46.7%。中国目前总数达到430亿平方米的既有建筑中,95%以上为高能耗建筑。每年新建的房屋面积占到世界总量的50%,每年新增的20多亿平方米的建筑中,仍有80%以上的建筑是非节能建筑。2011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两会”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投入,积极推进新建建筑节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温总理还指出,“十二五”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6%和17%。该报告让我们看到了绿色建筑在未来发展的广阔前景和商机。绿色建筑不仅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体现,也是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
二、绿色建筑的理念
绿色建筑正是遵循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确保人居环境质量这样一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由西方发达国家于20世纪70年代率先提出的这样一种建筑理念。“能源环境设计先锋奖”(Leadership in Energy & Environmental Design Building Rating System)。目前在世界各国的各类建筑环保评估、绿色建筑评估以及建筑可持续性评估标准中,被认为是最完善、最有影响力的评估标准。LEED_NC( 新建筑 )LEED_EB( 既有建筑 )LEED_CS( 毛坯房 )LEED_CI( 室内装修 )LEED_H( 独立住宅,目前只能在美国本土认证 )LEED_ND( 4万平方米以上的社区开发 )LEED for School、LEED for Healthcare、LEED for Retail则是针对具体的建筑市场开发的针对性产品。
三、推广绿色建筑存在的问题
很多人士没有弄清绿色建筑的本质含义,根据字面意思,认为绿色建筑只是将建筑物周围和内部进行绿化。也有人谈到绿色建筑,立刻联想到高成本、高技术、高绿化,靠高科技堆砌起来的才是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并不是一定要采用高新技术,它可以利用常见的健康材料向人们提供一个清洁而舒适的室内环境,达到居住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的协调统一。建筑界发表了许多关于绿色建筑的论文,但论文大多都停留在绿色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原则、国外工程介绍,理论知识丰富,但是缺乏国内绿色建筑的实例,设计师在实践时,没有可供参考的例子。设计师在工作中缺少通盘考虑,很多项目是在建筑完成后才考虑绿化、围护结构节能和新材料的应用。如果仅考维护结构节能、提高建筑周围的绿化率,并不能提升建筑的整体性能。
四、绿色建筑设计的对策
绿色建筑是一个宏观的概念,材料的循环再利用,新能源的开发等很多问题都不应停留在个体建筑上,建筑师应该着眼大局,将其放在城市整体规划中进行思考;绿色建筑中出现的许多技术问题,比如污水处理、太阳能的采集和利用,不仅仅是建筑专业范围内的问题,还需要建筑师和其他专业的工程师相互配合,共同解决。技术的选择决定绿色建筑的设计水平,一般绿色技术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在传统的技术基础上,按照资源和环境的要求,共同改造重组所做成的新技术,第二种是把其他领域的新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按照要求引领进来。
篇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2~0096~02
1、引言
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成立后建立并推行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LEADERSHIPlN ENERGY&ENVIRONMENTAL DESIGNBUILDING RATINGSYSTEM,国际上简称LEED,即国内所指的“LEED认证”,在世界各国的各类绿色建筑评估标准中,被认为是最完善、最有影响力的评估标准。该标准历经多年的实践也在不断的改进和修订,从1998年的LEED 1.0到2000年的LEED 2.0,2002年的LEED2.1,2005年的LEED 2.2,2008年的LEED2009。目前最新的版本是LEED V3,它实际上是LEED2009的在线申报和模型认证,认证内容及对应的必备条件和得分项、可得分见表1。
得分在40~49的项目可通过认证,50~59分之间的为银奖,60~79分之间的为金奖,得分80分以上的为铂金奖。
图1为LEED2009的注册、认证时间表。由图1可见,从2009年4月LEED2009版本之后至2016年为LEED2009认证的申请阶段,2012年将关闭LEED2009启用新的评价系统,到2018年所有申请LEED2009认证的项目必须提交认证。
针对含有多个相似建筑或空间的项目如某品牌在全国各地的连锁店,这些建筑或空间在平面布置、结构、材料、系统设计及运行、装修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LEED在2006年推出了卷项目(Volume)认证。通过对这一类型的建筑构建标准的模型,可简化这些相似建筑LEED认证的过程,和单个建筑逐一认证相比,认证过程将会更快同时费用也更低,便于取得规模效益。同时保证审查过程的规范、清晰和严格,该审查过程要与LEED认证的宗旨、要求及需要提交的资料相符合。因为业主对其建筑间的一致性和相似性最具有发言权,LEED卷项目允许业主自己未定义相似建筑物并分类,建立相应的评估模型,即鼓励业主参与到LEED认证中的文件制定、实践方法、认证程序和跟踪过程中去,从而使LEED认证更加灵活。这也是对申请方在多个相似工程设计施工或运行维护的一致性方面有极强能力的认可。对于特殊的项目,必要时允许对LEED认证的内容进行修改,以使认证过程更加合理。LEED卷项目在满足LEED评分要求的前提下,可建立新的审核方法,允许LEED提交材料方法等的改变,但同时保证LEED项目的完整性。由图1可见,LEED卷项目申请认证的时间可在LEED2009关闭后再延长12个月,即可到2013年截至。但最后申请的卷项目包在申购后有效期为3年,即截止到2016年有效。
2、卷项目的模型及模型得分项
卷项目的模型及模型的得分项是卷项目认证的核心。如前所述,卷项目是针对具有多个相似性建筑的项目的LEED认证,因此在进行认证时首先要对这些相似性建筑建立一个模型。该模型实际上是抽取了这类建筑在设计、结构、运行、维护、管理方面的共同的特征而构造的一个假象的建筑。模型建立后,就可以针对该模型确定与LEED目标一致的一系列得分项,从而得到一套可用于这些相似建筑的LEED评价体系。
模型的建立必须以LEED相应的评价体系为基准。对于设计、施工类的项目,卷项目的认证模型可参照下列标准进行:
《新建及重大改造项目的LEED认证》LEED for New Construction and MajorRenovations
《商业建筑内部装修的LEED认证》LEEDfor Commercial Interiors
《零售店的LEED认证:新建建筑》LEEDfor Retail:New Construction
《零售店的LEED认证:内部装修》LEEDfor Retail:Commercial Interiors
对于运行维护类的项目,卷项目的认证模型可参照下面标准进行:
《已有建筑LEED认证:运行和维护评价体系》Existing Buildings:Operations andMaintenance
对每一类模型,申请方定义一套统一的评价标准,即必备条件和得分项,相应的技术措施和结果,这些技术措施和结果适用于所有相似建筑。对一给定的模型,必须采取相同的LEED达标途径(即满足必要的硬性规定)、计分表格,并要求采用相同的技术、方法和策略来获得得分。
卷项目认证对建立模型的数量和某种模型的使用频率并没有限制,申请方可根据项目具体情况确定建模的数量。
3、卷项目的申请方
卷项目的申请方必须是一个拥有、管理或有不动产租约的机构。咨询单位、施工单位和承包商都没有资格申请卷认证。卷认证项目必须是符合模型标准的并有实际的街道地址、工程名称和(或)建筑许可证的特定的建筑或空间。
只有一种模型的卷项目内的各建筑可以是设计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设计,只要它们建筑性能的主要部分有共性,或者在建筑施工、运行维护方面有共性。卷项目允许申请方申请的项目中有不同于其所建模型的单独的建筑,这时申请方需要对这些建筑申请单独的认证。
同时一个卷项目的申请方可以建立1个以上的模型,每个模型代表一类相似建筑,有各自的评价体系(得分点)。
4、LEED卷项目认证的过程
LEED卷项目认证包括三个阶段:
4.1 项目申请阶段
申请方提交申请书进行审查,经审查通过后的项目即获得批准,支付申报费用后,认证机构会对该项目指定客户经理并建立一个文件包。所需费用详见《LEED卷项目:认证费用与审核率》。申请方需要指定1人参与该卷项目的在线讨论、评阅指南资料和一天的实地培训,该费用已包含在项目申报费内,如其他人参加需额外支付相关费用。
4.2 模型预认证阶段
项目申请成功后,申请方在线注册模型,提交模型,支付模型费,由美国绿色建筑认证机构(GBCI)进行审核以确保提交的模型符合LEED卷项目的标准。模型预认证是对LEED卷项目提交的模型所涉及的设计、施工、运行、维护以及控制方面的一个综合审查,也就是对申请方对其相似建筑抽取设计、施工等要素是否科学合理的一个审查。GBCI要确定申请方的模型是否体现了这些要素,这些要素是否落实在该卷项目的各工程中。这里模型并不是一个真实的结构、建筑或空间,而是代表该项目内相似建筑总的特点的一个假象的建筑模型。
4.3 认证阶段
模型预认证完成后,申请方可进行注册和认购卷工程包。LEED标准卷工程包以25个工程为一组,与一个模型捆绑,即认购一个卷工程包,可进行25个相似工程的总的LEED认证。申请方如果认购了卷工程包,即可对卷工程项目进行注册。在这一阶段,申请方需提交认购的卷工程包费。
卷项目内的每个工程都要提供评审机构一些基本信息,包括注册时信息如项目名称、地点、建筑面积、完成时间、LEED卷项目认证的计分卡、在线完成的LEED项目信息表格等。GBCI会有选择的抽取卷项目包内的若干工程,来确保其满足预认证阶段审核过的模型的LEED标准,审计率与购买的卷项目包总数有关,见表2。
由表可见,卷项目认证包的一个模型下的前三个工程都会被审计,但该模型下的审计率随购买的卷项目包内工程数量的增加而减少。
在这一阶段,申请方需要提交第一包卷工程费(如还未认购),申请方可根据需要选择提交其他的卷工程包费用。
篇6
项目位于张江集成电路产业园区首期开发地块内的第1-5地块,北临龙东大道;南靠丹桂路;东临张东路,与集电港一期相对,西侧为本次设计的张江集电港四期西块项目。项目的总建筑面积为107714平方米,其中地上总建筑面积为82687平方米,地下总建筑面积为25027平方米。使用功能包括办公、商业、展览、体育等。本项目四栋建筑沿张东路,由南到北依次为3#、2#、综合展览中心和1#楼。其中我主要负责1#楼(11层,评Leed白金级)、连接综合展览中心的连廊和出地面楼梯风井。1#楼建筑面积为26198平方米,为框架结构。建筑性质及功能为办公、商业。连廊建筑面积为246平方米,同样为框架结构。本项目若通过LEED白金认证,将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环保型建筑典范。
二、LEED系统评估标准
美国绿色建筑协会USGBC(全称U.S.Green Building Council)成立于1993年,是国际上推动绿色建筑运动的先驱者,是非营利性、非官方的组织,LEED系统目前在世界各国的各类建筑环保评估、绿色建筑评估以及建筑可持续发展评估标准中被认为是最完善、最有影响力的评估标准。核心目标就是要转变建筑行业的习惯和企业的设计、建造、操作等的方法,使其对环境和社会更负有责任感,使建筑更健康、更繁荣,最终更加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Certified(40-49分)认证级,Silver(50-59分)银级,Golden(60-79分)金级,Platinum(80+分)白金级(免费)。LEED评估体系标准:LEED-NC新建建筑、LEED-EB既有建筑、LEED-CI商业内装版、LEED-CS核心与外观版、LEED-ND社区规划与发展版和LEEDHOME住宅评估版本等。
其中,1号楼、3号楼及综合展览中心达到铂金级别,2号楼为银质级别(现已拿到预认证)。
三、本项目基本得分项由以下六方面构成
3.1 可持续发展建筑场地
⑴可选择交通工具:张江集电港四期项目附近公共交通便捷,用地1/2英里内有有轨电车车站;为用户提供1000辆自行车停车位以及淋浴与更衣空间,鼓励自行车的使用等措施,大大降低了项目建设及建成运营过程中能耗的使用。
⑵场地开发:空地最大化;修复或保护栖息地,尽量利用本土植物
⑶热岛效应(室外):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地面减少停车位,90%机动车停于地下车库,地面停车位种植乔木进行遮蔽。为鼓励低排放、节油汽车的使用,专门为这类车辆设置了27个优先停车位;结合绿化屋面的设计,选用节能高反射隔热涂料。
⑷减少光污染:减少室外的泛光照明,提供眩光控制和均衡照明。照明设备发射角与地面垂直向夹角等于或超过90度的照明初始流明不得超过总照明初始流明的5%;选择灯具位置,以控制眩光并将光线保持在设计区内,确保这些灯具发出的大量光线不会越过项目的边界。
3.2 节水
⑴节水景观:张江地块设置雨水回用系统,绿化灌溉用水全部使用经回收处理的雨水。
⑵ 节水:所有卫生洁具采用节水型器具及低流速设备,公共卫生间采用感应式,节水率达到40%。冲嘴和感应式小便器冲洗阀;空调冷冻机冷却用水循环使用;消防水泵试验排水重复回用。
⑶废水处理技术创新:雨水和空调凝结水回收再生利用,节约自来水资源。
3.3 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
⑴空调节能:
1)空调制冷采用冰蓄冷系统,且末端采用大温差供水,空调制热及生活热水采用电蓄热系统,利用晚上的低谷电进行蓄热供白天使用,大大降低空调系统的经常运行费用和能耗。为提高蓄热水箱的全年利用率,项目还另设一套水蓄冷系统作为夏季冰蓄冷系统运行调节的补充或在过渡季节部分负荷时使用。
2)1#、3#楼办公部分采用全空气低温送风方式,变静压式变风量系统,有效避免冷热抵消的现象且节能性更高。
3)另设带变频控制的独立新风系统,新风不受变风量空调系统影响,舒适性高、节能效果好。
⑵ 照明节能:
景观照明用电拟采用风光互补小功率发电机电,建筑物泛光照明拟采用LED光源,采用人体感应自熄开关,人走灯灭,达到节能效果。
⑶智能控制:
张江项目设置了能耗监测系统。大楼内空调、动力等达到分项计量要求;水、燃气、供暖等设置分项能耗计量装置,对能源消耗情况进行分量式监测。系统可有效控制楼宇内能源的浪费,达到优化能源供应、提高能源管理水平、节约能源成本的目的。
⑷全过程调控:
证实并确保建筑根据意图设计、建造并校准运转。
3.4 材料与资源
⑴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在材料的采购阶段,要求供应商提出明确标识其产品的可回收成分,要求达ISO14021环境评估认可。张江项目可再生材料使用率达到50%以上,如:通过回收利用、循环利用、出售、转赠等措施,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总废弃物重量的50%被再利用。
⑵地方性材料:使用本地生产的建筑材料和本地制造的产品,可以减少运输距离,也就是减少材料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在材料的选择方面,尽量多使用距现场800公里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用量。
3.5 室内环境质量
⑴低挥发材料:黏合剂和密封剂、油漆和涂料、地毯系统以及复合木材和农业纤维材料都要选用低挥发材料,控制室内化学污染源。
⑵天然采光和视野:确保75%空间的自然采光和90%空间视野开放。
⑶施工期间室内空气质量管理方案:防止由建造/改造工程造成的室内空气质量问题,长期保证施工人员和住户的健康和居住舒适。
3.6 创新与设计过程
⑴设计创意:室外汽车位上设遮阳顶
⑵有LEED认可的专业人员参与
归纳以上六点,根据LEED评分要求,上海张江集电港建设研发及产业配套用房项目在以下方面需要落实:1)必须使用10%以上可循环利用材料;2) 在地方性材料方面,必须有10%以上当地提取,加工和制造,不超过800公里;3) 黏合剂、密封剂、油漆和涂料必须要使用低挥发材料;4) 地毯系统、复合木材和农业纤维材料必须要使用低辐射材料等。
篇7
基于国家住房和城乡建筑部日前的通知,中国将大力推进绿色建筑,节能建筑[1],利民建筑作为唯一指标的建筑产业链,而在建筑中,建筑用外墙的保温系统,是建筑业的一大重要环节,建筑企业在保温系统上也是进行了很大改革,以往的内墙内保温,由于存在严重的热桥问题,同时不利于二次装修已经逐渐被建筑业所摒弃,迎之而来的是新一代保温系统――外墙外保温,外墙外保温之所以会在短时间内得到发展并迅速普及原因很多,但主要为3点:1外墙外保温使用材料为有机聚苯乙烯泡沫,成本极低;2外墙外保温很好的解决了热桥问题;3外墙外保温可以进行二次装修,便民利民。故本文对于外墙外保温进行了长期使用与监测,证实了以上观点的正确性。
1 修缮部分
1.1 修缮原料
聚苯乙烯泡沫若干,胶黏剂,界面砂浆,抹面胶浆,抗裂砂浆,耐碱玻纤网格布,镀锌钢丝网,锚栓,界面剂,防火隔带。
1.2 修缮过程
外墙外保温系统修缮的时候,应对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外墙外保温系统进行全面、系统的预评估,确定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外墙外保温系统缺陷部位、缺陷类型,同时进行成因分析,大家提出修缮建议,写出预评估报告,作为编制修缮技术方案的依据。同时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外墙外保温系统修缮根据外保温系统的缺陷类型、缺陷面积和程度,分为局部修缮和整体修缮。局部修缮需要部分修缮的断面数据,而整体修缮需要整体的墙面数据处理,具体修缮如下图1:
1.3 修缮评估
修缮评估是对整体修缮的检验与监察,是对外墙外保温过程中发生的一切有可能的后果做出相应的排查,具体评估有四个步骤:
1)初步调查:初步调查应进行现场查勘和资料收集
2)现场检查与检测:编制现场检查与检测技术方案
3)局部修缮与整体修缮评估: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外墙外保温系统的修缮应在工程现场系统检测的基础上进行。
4)评估报告:根据现场检查和现场检测的结果形成评估报告,
在我们的实行过程中,初步调查是很重要的要的,往往奠定了墙体的严密性与整体性,是外墙外保温的基础与基石,现场检查与检测是在实行外墙外保温的地点进行严密的检测,以及数据分析,作出整体的大局观,是我们对于外墙外保温能否具有可行保温性的故障排查,在局部修缮与整体修缮的评估中,关于局部修缮,我们得出结论有以下几点需要进行局部修缮:(1)面层出现局部裂纹时需在裂纹处进行局部修缮,因为外力的破坏、网格中的布料搭接时不对称、分格缝处理不当等原因形成表面性浅裂缝且裂缝长度不大于3m,宽度不大于10mm,可仅对网格中布、抹面砂浆进行局部修缮;(2)保温层与饰面层之间有空隙,可以根据空隙的大小,形成方式进行局部修缮,因为涂料的饰面层与抗裂砂浆层之间产生空隙且空隙范围不大于1m2,应凿除涂料的饰面层和柔性耐水腻子后按原样修复,再进行局部修缮;[2]
1.4 修缮验收
外墙外保温的验收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明文规定,根据《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411对于检查数量的规定,验收数据及方法如下表1:
同时验收完成后,我们测得了数据表明,新型的聚苯乙烯泡沫外墙外保温对于热量的损耗要优于内墙内保温二倍之多,主要源自外墙外保温对于热桥的消除的结果。
2 总结
聚苯乙烯泡沫表现出来的优异性能表明,外墙外保温确实有可行性,相比于内墙内保温,是当下建筑业的首选,不管是在材料的节省上还是在性能的对比上,外墙外保温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同时也是对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一个典范,当然会有更多材料优于聚苯乙烯,这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发现。
篇8
中图分类号:TU2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3月6日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世界各国对绿色建筑的专注程度正日益增加。发展绿色建筑是在建筑领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而建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又是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基础。近些年来,一些发达国家相继建立了各自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其中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实施的比较成功,且有丰富的经验值得借鉴。我国学者在充分研究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特有的国情不断发展和完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也相继推出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等评价体系。虽然现有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指标体系确立、评价方法选择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评价对象的划分不够细致
美国的LEED认证体系分为针对新建建筑、既有建筑、商用建筑内部、社区开发、核心与外观等五种不同建筑产品又相互联系的认证标准。这五种建筑产品都考虑到了建筑项目之间的差异和实践状况。
英国的BREEAM体系也是对不同用途的建筑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如办公建筑、学校、医疗卫生建筑、工业建筑、零售商店,等等。
而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只适用于住宅建筑与公共建筑两类,其等级内容相同,评分略有差别。(表1、表2)
二、我国《绿色建筑体系评价标准》评分标准模糊
相对于国内的绿色建筑体系评价标准来说,国外的评价标准较为明确:美国LEED体系对建筑物进行评价时主要是从可持续场地规划、保护和节约水资源、高效的能源利用和可更新的能源利用、材料和资源问题、室内环境质量、创新与设计等六个方面对建筑进行综合考察、评判其对环境的影响,并根据每个方面的指标进行打分,总得分为110分。将通过评估的建筑分为:铂金、金、银和认证级别,以反映建筑的绿色水平。认证级为26~32分;银级为33~38分,金级为39~51分,铂金级为52分以上。
英国BREEAM评价的内容可以归为十大指标来衡量建筑物的可持续性:管理、健康宜居、能耗、交通、水、建筑材料、废弃物、土地使用和对生态影响、污染、 创新。评价方法是根据建筑物在各个方面的运行性能进行打分,将所得分按权重系数相加得到一个总分,依据总分多少划分为:不通过、通过、好、较好、很好、卓越等六个级别。
我国的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包括控制项、一般项、优选项等3项内容。其中,控制项所要求的必须全部满足,并按满足一般项数和优选项数的程度,划分为三个等级,如表1、表2所示。相比较而言,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划分的等级就不够细。而且指标中有很多地方描述的不够清晰,比如评价住宅建筑关于节地与室外环境中的一般项中:是否充分利用尚可使用的旧建筑。何为充分利用?《标准》中并没有一个量化的指标,而且只有符合与不符合两种选择,这样评价起来就只能凭评估人员的经验来判断,有较强的主观性。对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评价体系对评价对象打分的方法,这样既可以拉开建筑之间的差距,并保证一定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三、应该对整个建设过程进行评价
建筑工程是个系统工程,对建筑的管理应该从立项开始,到建成投产,到生产运行,再到报废淘汰(即项目完全失去效益),贯穿它的整个生命周期,对于绿色建筑的评标准也应该是贯彻始终的。
现行《标准》要求申请评价方应按标准的有关要求,对规划、设计与施工阶段进行过程控制,并提交相关文档。而仅仅要求申请方自身对建造过程进行自控是不够的,申请方可能为了达到标准而在报送文件中造假,所以还要有相关部门的监管才行。建议在项目开发期间首先对设计和施工阶段进行预评分,待项目交付使用后再进行综合评定,作为房地产项目绿色与否的最后评估结果。
四、没有考虑地域性差别
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尤其是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差距很多,很多民族还有不同的生活习惯,需要不同技术措施和评价目标与之相匹配,所以评价工具还要有地域适用性。
五、忽视实际使用效果
按照现行的评价标准一栋建筑可能绿色得分很高,但是这只能说它符合了绿色建筑的物品属性,绿色建筑不仅仅是对建筑自身系统的考察。比如,这栋建筑如果长期空置,那么它所谓的绿色并未对社会造成贡献,反而占据了资源。由此可见,应该注重将技术措施和运行效果相结合,才能使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更加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篇9
建筑产业化;绿色建筑;实践研究
绿色建筑是一个范围很广的概念,人类建筑从掠夺自然资源转变为绿色建筑,是建筑行业的巨大飞跃。但实际上我国还未进入到绿色建筑领域,目前仍然以传统建筑为主,还在消耗自然资源、污染生存环境。绿色建筑不仅是对太阳能资源进行利用,还要突破建筑材料、施工方法、建筑设计的限制,真正实现节约资源、资源回收利用、减少污染、环境绿化、建筑安全、人与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等目的,做到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而不是破环自然资源。
1建筑产业化
传统建筑、产业化建筑、绿色建筑代表了不同层次的建筑形式,是建筑发展、进步的阶梯,代表了建筑的文明程度。而建筑从传统进入绿色,必须进行产业化过渡。建筑产业化使得建筑分工更细致、更明确,建筑设计更完美。建筑产业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带动了建筑产业链的发展,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1节约资源的迫切需要
目前建筑仍是使用砂石、烧制砌砖、水泥、钢筋为主要建筑材料,这些材料都是消耗自然资源得到,而其生产过程是伴随着生活环境的污染。这些材料的另一大弊端就是不可回收利用,因此造成了自然资源的巨大浪费。随着建筑工程的快速发展,这些材料在急剧的减少。需求与供给形成了严重的矛盾。为了解决建筑资源稀缺,不仅是建筑产业化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绿色建筑面临的问题。
1.2建筑产业化融入了更多角色
这也是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分工更细致更明确,意味着产业化更高,融入的角色更多,如建筑开发商、政府、设计师、材料开发商、材料供应商、监督检查部门等。更多角色的融入有利于建筑工程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也是建筑产业进步的表现,但是怎样协调更多角色融入到建筑行业中来,使其保障建筑更加安全,推动产业化更高,是建筑产业化解决的问题。事实上产业化的发展,将这些角色独立出来从建筑行业中,有利于实现绿色建筑的实践研究,如材料开发商独立出来,就会专心研究建筑材料,使得建筑材料从自然资源材料向绿色建筑材料发展成为可能;建筑设计师将房屋建筑及设计的人性化又能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智能化,是设计师研究的问题。因此,绿色建筑的实现,需要产业化的推动。
1.3建筑品质的保障
不管是传统建筑还是绿色建筑,其使用的安全、稳定、使用寿命长、方便、节能,是两者共同的目标。只有产业化才能专业化,只有专业化才能现代化,进而绿色化才能实现。因此从产业化的分工中可看出,分工越细做工更好,其质量更高,产业化是建筑质量的保证。
2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是一个范围很广的概念,对于它的研究是无止尽的。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使用节能环保的材料、节能施工方法、节能房屋建筑设计都可以称为绿色建筑,只不过绿色节能的程度不同而已。在绿色建筑里面我们从以下方面进行。
2.1废旧材料的回收利用
这个是完全可实现的,例如通常的建筑砌砖都是开采泥土烧制而成的,在烧制中,消耗了大量的煤炭,因此不利于节能减排,净化空气;且泥土开采会影响到地质塌陷、破坏地下水源的现象。为此通过加工废旧煤渣进行砌砖烧制,这样就会变废为宝,既利用了废旧材料,又节约了土地资源。又如对废旧钢筋的回收利用,现在每年要拆迁很多的危楼住宅,而危楼住宅的墙体中有大量的钢筋,因此对它们的回收利用是相当可观的。通过回收进行冶炼加工,重新制成钢材料,用于其他建筑或其他行业。
2.2科技研发创新
这既是建筑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又是进行绿色建筑研究的需要。建筑中很多方面是需绿色研究的,如对建筑钢材的研究,试验研究表明,碳纤维的柔韧程度和强度均超过钢筋的,因此用碳纤维代替钢筋是完全可实现的,而碳纤维存在于很多物质中,如植物碳纤维、动物碳纤维等。碳纤维的物理特性给绿色建筑打开了一扇可行的大门。可从绿色植物中提取大量的碳纤维来加工建筑材料,进而代替钢筋,这样就节约了铁矿资源。碳纤维取代钢筋只是绿色建筑的开始。此外通过改变建筑设计,来提高建筑对太阳能、风能的转化利用。钢化玻璃取代传统的建筑墙体,既可使建筑变得更加优美,还可通过钢化玻璃吸收大量的太阳能,再转化为电能,让整个建筑成了一座发电站。可节约电能资源,进而减少火力发电、水利发电。因此科技研发创新才是实现绿色建筑的硬通道。
2.3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技术
混凝土是目前最面广量大的建筑结构材料,进行混凝土绿色生产是绿色施工、推广绿色建筑的关键技术之一。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是指在产品的选材、设计、生产、供应活动及产品评估管理中,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职业健康为核心,以管理和技术为手段,通过混凝土生产全过程要素的控制以及优化,实现混凝土生产的资源利用最大化、环境污染最小化,并有效地改善厂区职业健康环境。混凝土绿色生产方式与传统生产方式相比有如下特点:在利益上注意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在生产流程上注意原材料节约和环境保护;在生产管理上更加注意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
2.4真空管式太阳能热水系统
目前,世界上能源短缺,世界各地都在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开发新能源,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被开发和广泛应用。真空管型太阳能热水系统,采用真空夹层,成功地消除了气体对流和传导热损失,选择性吸收涂层的使用,减少真空集热管辐射热损失。其核心组件的玻璃真空太阳能集热管,更好的利用太阳能提供热水来服务用户。例如,真空管式太阳能热水系统,每天使用10h,消耗电量30kW/h,使用20年可以节省电费20×365×10×30×0.8=175.2万元。因此真空管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可以带来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
3结束语
总之,建筑产业化与绿色建筑是紧密相连,产业化有利于助推绿色建筑的实现。只有在产业化中人们才能集结技术、人才进行绿色环保材料的研发创新,以及绿色建筑的设计等。而绿色建筑又是建筑产业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提高了产业化生产链的加深。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我们必须树立绿色环保的理念,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key words: study and promotion; begin from me; the others
中图分类号: x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前言
在我国建筑、交通、工业三大温室气体排放领域,建筑能耗总量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我国存量建筑物达400多亿平方米,每年新建建筑物还在以17—18亿平方米的速度增长。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建筑业每年消耗的建筑钢材和水泥总量占全球产量的一半,消耗的木材占全球森林砍伐量的49%,每年生产1吨钢材需要消耗30t自然资源,在消耗很多新水和标准煤的同时,又排放出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而经过专家测算,我国建筑工地减少1%的木材消耗,就可以减少地球0.5%的森林采伐量。
认识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并积极响应号召
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是“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的重要体现。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就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十二五”规划又提出了新的节能减排的目标和要求,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落实“十二五”规划无疑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建筑业实施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抓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耗,低碳生产是一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要求企业在施工生产组织中从过去的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转变;资源消耗型向节约能源型转变;影响环境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二是积极探索建筑节能减排与绿色施工的新途经,建筑业由于其耗能,原料之大,产出的扬尘和建筑垃圾等污染之多,必然是节能减排的重要行业。作为建造师,作为建筑行业的直接参与者和管理者,我们每个人在认识到其重要性的同时,更应能明白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也更应能领悟到自己所肩负的艰巨的历史使命。
认真学习并积极推广关于绿色建筑的四新技术。
新技术是现时较先进的各项能更好的推动生产的工艺技术,其不但能带动建筑业更快、更好的向前发展,提高我们的生产水平,同时一些新技术更为我们低碳降耗、节能减排提供了新方法和绝好的途径,这些新技术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应用和推广。施工企业应建立健全绿色施工保证体系,对有关绿色施工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等应推广、限制、淘汰公布制度和管理办法。发展适合施工的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技术,对落后的施工技术、工艺、设备、材料等进行限制或淘汰,鼓励绿色施工技术的发展,推动绿色施工技术的创新。一些关于绿色建筑施工的新技术如下:
施工过程水回收利用技术:如基坑施工降水回收利用技术,其包含两种技术,一是利用自渗效果将上层滞水引渗到下层潜水层中,可使大部分水资源重新回灌至地下的回收利用技术;二是将基坑降水所抽取水集中存放,用于生活用水中洗漱、冲刷厕所及现场洒水控制扬尘,经过处理或水质达到要求的水体可用于结构养护用水、基坑支护用水,如土钉墙支护用水、现场砌筑抹灰施工用水等回收利用技术。再如雨水回收利用技术与现场生产废水利用技术,雨水回收利用技术是指施工过程中将雨水收集后,经过雨水渗蓄、沉淀等处理,集中存放,用于施工现场降尘、绿化和洗车,经过处理的水体可用于结构养护用水、基坑支护用水等,而现场废水利用技术是指将施工生产、生活废水经过过滤、沉淀等处理后循环利用的技术。
预拌砂
技术:在目前我所完成的项目中,就是采用了预拌砂浆技术,它是指由专业生产厂家生产的,用于建设工程中的各类砂浆拌合物,预拌砂浆分为干拌砂浆和湿拌砂浆两种。湿拌砂浆是指由水泥、细骨料、矿物掺合料、外加剂和水以及根据性能确定的其他组分,按一定比例,在搅拌站经计量、拌制后,运至使用地点,并在规定时间内使用完毕的拌合物。而干拌砂浆是指由水泥、干骨料或粉料、添加剂以及根据性能确定的其他成分,按一定比例,在专业生产厂家经计量、混合而成的混合物,在使用地点按规定比例加水或配套组分拌合使用,我项目采用的正是干拌砂浆。
粘贴式外墙外保温隔热系统施工技术:粘贴式外墙外保温隔热系统施工技术是指将燃烧性能符合要求的板材粘贴于外墙表面,在保温板表面涂抹抹面胶浆并铺设增强网,然后做饰面的施工技术。板材与墙体基层连接有粘贴和粘锚结合两种方式。目前在我省已经普遍使用,所使用的板材有模塑聚苯板、挤塑聚苯板和岩棉(矿棉)板等,因为我经过三个项目全部是这种做法,所以颇有些感触,我觉得有三个方面要特别注意:一是粘贴牢固,那就要注意基层干净、粘面率和选择好的粘接剂;二是防止表面开裂,那就要注意选择好的抗裂网格布,并控制好表面平整度和板间接缝;三是防火安全,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现在很多工程所选用的板材并不能完全达到规定的防火要求,加之施工中不注意,所以出现了很多失火的反面案例。
其他的新技术还有很多,如:基坑施工封闭降水技术、外墙自保温体系施工技术、现浇混凝土外墙保温施工技术、硬泡聚氨酯外墙喷涂保温施工技术、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植生混凝土和透水混凝土等等,这些技术很多已经广泛应用于我们现在工程中,但还有很多还没有普及,而这些技术对我们确实能实现绿色建筑有着非常大的促成作用,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并努力使之普及应用。
学习并掌握先进的绿色建筑施工管理措施
绿色施工管理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规划管理、施工管理、评价管理、人员安全与健康管理等五个方面,它是绿色施工管理的重要环节。在绿色工程施工中,有关各参建方均应确定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的指标和目标,选择合适、合理、科学的统计方法,做好绿色工程施工基本数据的评估工作。具体内容如下:
组织管理:建立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与目标,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负责绿色施工的组织实施及目标实现,并指定绿色施工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
规划管理:编制绿色施工方案,方案应包含如下内容:环境保护措施,制定环境管理计划及应急救援预案,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环境负荷,保护地下设施和文物等资源;节材措施,在保证工程安全与质量的前提下,制定节材措施;节水措施:根据工程所在地的水资源状况,制定节水措施;节能措施,进行施工节能策划,确定目标,制定节能措施;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措施,制定临时用地指标、施工总平面布置规划及临时用地节地措施等。
实施管理:绿色施工应对整个施工过程实施动态管理,加强对施工策划、施工准备、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的管理和监督;结合工程项目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绿色施工作相应的宣传、通过宣传营造绿色施工的氛围;定期对职工进行绿色施工知识培训,增强职工绿色施工意识。
评价管理:对照导则的指标体系,结合工程特点,对绿色施工的效果及采用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进行自评估;成立专家评估小组,对绿色施工方案、实施过程至项目竣工,进行综合评估。
人员安全及健康管理:包括制定施工防尘、防毒、防辐射等职业危害措施,保障施工人员的长期职业健康;合理布置施工现场,保护生活及办公区不受施工活动的有害影响,现场建立卫生急救、保健防疫制度,在安全事故和疾病疫情出现时及时救助;提供卫生、健康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加强对施工人员的食宿、膳食、饮用水等生活与环境卫生等管理,明显改善施工人员的生活条件等等。
严格现场管理,认真执行各项管理规定
为了更好的实现绿色施工,我们应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努力做到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的影响,实现“四节一环保”。在施工现场,做为项目经理的我们就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进入施工现场并在工程开工前,我们就要首先进行仔细的策划
,规划好现场道路、场地硬化、绿化、围挡、冲洗设施等等,在做好规划的同时,我们要严格遵守国家及地方各项关于防尘、防噪、节能降耗、减排的管理制度和规定,并制定适合现场的各种措施。如防粉尘污染可制定如下措施:
1、施工工地的食堂必须使用煤气、液化气、燃油等清洁燃料,不得燃烧煤炭、柴草等。除设有符合规定的装置外,不得在施工现场熔融沥青或焚烧油毡、油漆及其它会产生有毒有害烟尘的物质。
2、散碎料和建筑垃圾应随时清理,集中外运,保持场地的整洁卫生,防止污水、泥浆溢流,污染临街路面。建筑施工现场的场地应坚实平整、干净,出入口道路及作业场地必须用混凝土硬化,排水系统处于良好的使用状态。
3、防治建筑施工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加强建筑施工中的环境保护工作,在建筑施工现场采取必要的围挡作业。在主干道两侧的施工现场周围连续设置不低于2.5的围挡;在一般路段的施工现场周围连续设置不低于1.8米的围挡。围挡应做到坚固、美观。
4、在建工程外侧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使用密目式安全网全封闭。另外搞好施工现场绿化、净化、美化。一切将按照建筑业主管部门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进行。
5、施工现场应经常洒水降尘,及时清扫,保持清洁的卫生。现场土料进行覆盖。
6、建筑垃圾与生活垃圾应分开堆放,设固定地点,及时清理。
7、现场搅拌应封闭作业;水泥、石灰粉等建筑材料存放在库房内或者严密遮盖;沙、石、土方等散体材料须覆盖;场内装卸、搬倒物料应遮盖、封闭或洒水,不得凌空抛掷、抛撒;
8、垃圾清运应预先办理相关手续或委托具有垃圾运输资格的运输单位进行,不得乱卸乱倒垃圾。
篇11
1.1 绿色施工现场控制要点识别
①污染类:污水排放、粉尘排放、有毒有害气体排放、噪声排放、油品遗洒、固体废物排放、危险化学品排放、运输遗撒、光污染、振动、火灾爆炸、作业干扰、文物保护、周边设施保护、地下管线保护;②资源能源消耗类:水资源消耗、电资源消耗、油品消耗、建材消耗、土地占用。
1.2 绿色施工控制目标
环境保护总目标:①土方施工阶段扬尘高度不超过1.5m,不扩散到场区外要求测得的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月平均浓度与城市背景值的差值不大于0.08mg/m3;噪声控制符合《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规定;光污染无投诉;污水排放符合国家《污水排放综合标准》GB8978要求;生活垃圾按当地规定分类收集、集中处理率100%等;②节材目标:钢材、木材、水泥、玻璃、防水卷材、砌体材料、墙地砖、五金、电料等主要材料损耗率比定额损耗率降低30%;③节地目标:严禁使用粘土砖,现场裸土覆盖率100%,场地绿化和硬化率100%等。
2、环境保护措施
2.1 扬尘控制
在运送土方、垃圾、设备及建筑材料等物质时,不污损场外道路。运输容易散落、飞扬、流漏的物料的车辆,必须采取措施封闭严密,保证车辆清洁。施工现场出口设置洗车槽,及时清洗车辆上的泥土,防止泥土外带。场地的封闭及绿化:现场内所有的场地均采用C20的混凝土浇注,车道范围200mm厚,其余150mm厚。难以利用的空地做成花池,种花美化。土方作业阶段:采取洒水、覆盖等措施,达到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小于1.5m,不扩散到场区外。结构施工、安装装饰装修阶段,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小于O.5m。封闭式垃圾站:在现场设置一个封闭式垃圾站。施工垃圾用城市垃圾车运至垃圾站,对垃圾按无毒无害可回收、无毒无害不可回收、有毒有害可回收、有毒有害不可回收分类分拣、存放,并选择有垃圾消纳资质的承包商外运至规定的垃圾处理场。现场周边围墙:现场周边按着用地红线砌围墙,高度2.2米,即挡噪声又挡粉尘。围墙外面按照建设单位的CIS手册设计。
2.2 噪声与振动控制
现场噪声排放不得超过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的规定。在施工场界对噪声进行实时监测与控制。监测的方法按照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测量方法》GB12524,采取使用低噪声、低振动的施工机具,采取隔声、隔振措施。
2.3 施工固体废弃物控制
施工现场、生活区设置封闭式垃圾(站)容器,施工场地生活垃圾实行袋装化,及时清运。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并收集到现场封闭式垃圾站,集中运出。在该工程中我们要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原则采取以下措施。固体废弃物减量化:通过合理下料技术措施,准确下料,尽量减少建筑垃圾充分利用以建筑垃圾废弃物的落地砂浆、混凝土等材料提高施工质量标准,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固体废弃物分类处理:垃圾分类处理,可回收材料中的木料、木板由胶合板厂、造纸厂回收再利用。非存档文件纸张采用双面打印或复印,废弃纸张最终与其他纸制品一同由造纸厂回收再利用。废旧不可利用钢铁的回收:施工中收集的废钢材,由项目部统一处理给钢铁厂回收再利用。
2.4 环境影响控制
土壤保护:因施工造成的裸土,及时覆盖砂石或种植速生草种,以减少土壤侵蚀;因施工造成容易发生地表径流土壤流失的情况,应采取设置地表排水系统、稳定斜坡、植被覆盖等措施,减少土壤流失。沉淀池、隔油池、化粪池等及时清掏各类池内沉淀物。周边环境、设施的保护:施工后应恢复施工活动破坏的植被。与当地园林、环保部门或当地植物研究机构进行合作,在先前开发地区种植当地或其他合适的植物,以恢复剩余空地地貌或科学绿化,补救施工活动中人为破坏植被和地貌造成的土壤侵蚀。施上过程中一旦发现文物,立即停止施工,保护现场并通报文物部门并协助做好工作。
3、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总体措施
图纸会审时,应审核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的相关内容;根据施工进度、库存情况合理安排材料的采购、进场时间和批次,减少库存;根据现场平面布置情况就近卸料,避免或减少二次搬运;现场材料堆放有序,储存环境适宜,措施得当,保管制度健全、责任落实;优化安装工程的预留、预埋,减少管线路径等方案。
3.1 结构材料
使用预拌混凝土和商品砂浆。准确计算采购数量、供应频率、施工速度等,在施工过程中动态控制。优化钢筋配料和钢构件下料方案。钢筋及钢结构制作前应对下料单及样品进行复核,无误后方可批量下料。大型钢结构宜采用工厂制作,现场拼装,宜采用分段吊装、整体提升、滑移、顶升等安装方法,减少方案的措施用材量。
3.2 节能措施
能源节约教育:施工前对于所有的工人进行节能教育,树立节约能源的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并在电源控制出,贴出“节约用电”、“人走灯灭”等标志。制定合理施工能耗指标,提高施工能源利用率。
4、绿色施工技术
积极发展适合绿色施工的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技术,对落后的施工方案进行限制或淘汰,鼓励绿色施工技术的发展,推动绿色施工技术的创新,如:基坑施工封闭降水技术;施工过程水回收利用技术;工业废渣及(空心)砌块应用技术;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建筑外遮阳技术;植生混凝土等。
4.1 创新技术应用
发展现场监测技术、低噪音的施工技术、现场环境参数检测技术、自密实混凝土施工技术、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建筑固体废弃物再生产品在墙体材料中的应用技术、新型模板及脚手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突出绿色施工”四新技术”的应用,技术措施包括采用有利于绿色施工开展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采用工厂化生产的预制混凝土、配送钢筋等构配件;项目为达到方案中的节能要求而采取的措施等。
4.2 加强信息技术应用
BIM技术、绿色施工组织设计数据库建立与应用系统、设备与物流管理系统等。通过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精密规划、设计、精心建造和优化集成,实现与提高绿色施工的各项指标。
4.3 绿色施工评价指标及等级
篇12
组织管理角度的绿色施工技术研究绿色施工管理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规划管理、实施管理、评价管理和人员安全与健康管理五个方面。
1、组织管理建立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与目标。项目经理为绿色施工第一责任人,负责绿色施工的组织实施及目标实现,并指定绿色施工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
2、规划管理编制绿色施工方案。该方案应在施工组织设计中独立成章,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审批。绿色施工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1)环境保护措施,制定环境管理计划及应急救援预案,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环境负荷,保护地下设施和文物等资源。(2)节材措施,在保证工程安全与质量的前提下,制定节材措施。如进行施工方案的节材优化,建筑垃圾减量化,尽量利用可循环材料等。(3)节水措施,根据工程所在地的水资源状况,制定节水措施。(4)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措施,制定临时用地指标、施工总平面布置规划及临时用地节地措施等。
3、评价管理(1)对照导则的指标体系,结合工程特点,对绿色施工的效果及采用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与新工艺,进行自评估。(2)成立专家评估小组,对绿色施工方案、实施过程至项目竣工,进行综合评估。
4、人员安全与健康管理(1)制订施工防尘、防毒、防辐射等职业危害的措施,保障施工人员长期职业健康。(2)提供卫生、健康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加强对施工人员的住宿、膳食、饮用水等生活与环境卫生管理,改善施工人员的生活条件。
绿色施工从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
施工扬尘的控制(1):运送土方、垃圾、设备及建筑材料等,不污损场外道路。运输容易散落、飞扬、流漏的物料的车辆,必须采取措施封闭严密,保证车辆清洁。施工现场出口应设置洗车槽。(2)对易产生扬尘的堆放材料应采取覆盖措施;对粉末状材料应封闭存放;场区内可能引起扬尘的材料及建筑垃圾搬运应有降尘措施,如覆盖、洒水等;高层或多层建筑清理垃圾应搭设封闭性临时专用道或采用容器吊运。(3)施工现场非作业区达到目测无扬尘的要求。对现场易飞扬物质采取有效措施,如洒水、地面硬化、围档、密网覆盖、封闭等,防止扬尘产生。(4)构筑物爆破拆除前,做好扬尘控制计划。可采用清理积尘、淋湿地面、预湿墙体、屋面敷水袋、楼面蓄水、建筑外设高压喷雾状水系统、搭设防尘排栅和直升机投水弹等综合降尘。
噪声与振动的控制(1)现场噪音排放不得超过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l2523.90)的规定。(2)在施工场界对噪音进行实时监测与控制。监测方法执行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测量方法》(GB l2524.90)。(3)使用低噪音、低振动的机具,采取隔音与隔振措施,避免或减少施工噪音和振动。
光污染控制(1)尽量避免或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光污染。夜间室外照明灯加设灯罩,透光方向集中在施工范围。(2)电焊作业采取遮挡措施,避免电焊弧光外泄。
水污染控制(1)施工现场污水排放应达到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要求(2)在施工现场应针对不同的污水,设置相应的处理设施,如沉淀池、隔油池、化粪池等(3)污水排放应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废水水质检测,提供相应的污水检测报告。(4)对于化学品等有毒材料、油料的储存地,应有严格的隔水层设计,做好渗漏液收集和处理
篇13
1装配式住宅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优势
在绿色建筑工程建设中,装配式住宅的优势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①节能。装配式住宅在施工过程中,可减少人力、物力,在使用过程中,构件性能优于传统建筑结构,可减少建筑运行能耗,节能效果显著;②节材。装配式住宅建筑使用的施工材料可循环使用,材料浪费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材料使用率显著提升;③节水。装配式住宅统一生产构件,运输至施工现场进行装配,施工现场配置的施工人员、施工材料都较少,生活用水与生产用水大大减少,节约水资源;④节地。装配式住宅在工厂生产建筑结构构件,无须单独设置场地进行混凝土生产,可节约土地资源;⑤环保。在装配式住宅建筑中,施工现场以装配施工为主,无须运输水泥、砂石等材料,施工现场粉尘污染大大减少,且无需进行夜间施工,不会产生光污染、噪声污染,不会影响施工现场周边居民正常生活。
2装配式住宅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策略
基于装配式住宅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优势,建筑企业应根据住宅建筑特点,选择合适施工技术,开展装配式住宅建设工作,做到“四节一保”,实现绿色建筑建设目标。以某建筑企业的小区工程项目为例,总结装配式住宅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策略。该小区工程项目用地面积约8万m2,住宅可建设用地面积69858.88m2,均为装配式住宅,要求预制率超过30%,其中装配式住宅中“三板”占比超过60%。设计人员根据该小区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地理条件与工程建设要求,进行装配式住宅建筑、结构等专业方案设计,通过设计施工一体化工作,为装配式住宅施工提供详细指导,切实发挥装配式住宅优势。
2.1预制结构设计
在装配式住宅施工中,预制结构部件是基础环节,建筑企业应结合建筑工程的结构特点,将建筑划分为预制柱、预制桩、预制剪力墙、内外墙板、楼板、屋面板、楼梯、阳台等结构构件,在工厂完成各个结构构件的制作,将其与施工现场浇筑的部分柱与梁进行拼接,或到现场拼接各种预制构件,实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建设目标。为此,为保障装配式住宅建设质量,设计人员应按照规范流程与要求实施预制结构设计工作。
2.1.1方案设计
在装配式住宅的方案设计阶段,设计人员应对装配式住宅的平面布局、立面、结构、建筑空间等模块进行设计。结合装配式住宅的平面布局与立面结构,选择合适的预制构件类型,在满足建筑工程对建筑空间要求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预制构件连接技术,再结合预制构件类型与连接技术,完成预制结构方案设计。在该小区工程项目中,设计人员引进BIM技术,基于BIM软件的模拟功能,将装配式住宅进行结构拆分,计算装配式住宅的预制率,明确预制的建筑构件及相关参数要求。结合参数要求,在BIM软件中构建各个预制构件族库,遵循“少规格、多组合”的原则,将重复利用率偏低的结构从预制构件族库内删除,改为现场浇筑施工,以此明确工程项目中预制结构的范围。在确保建筑工程预制率符合要求的基础上,协调预制构件与现场浇筑施工,避免二者占比不合理,加大工程建设能耗,实现绿色建筑设计目标。
2.1.2初步设计
首先,结合方案设计成果,设计人员依托于BIM协同设计平台,整合各项工程项目数据信息,计算方案设计后的预制装配率等指标,准确拆分装配式住宅的预制构件,实施标准化设计,确保预制构件符合工程项目建设要求,为后续预制构件生产提供详细指导;其次,结合预制构件的设计成果,计算装配式住宅建设成本,优化改进装配式住宅的预制构件规格,提高装配式住宅建设效益;最后,明确设备管线的预留预埋要求,完成装配式住宅结构方案设计。在该小区工程项目中,设计人员的设计方案为:25个单体预制叠合板、13个预制剪力墙与3个预制空调板;通过初步设计的成本分析,调整预制构件的规格,转变为19个单体预制叠合板、9个预制剪力墙与1个预制空调板,减少了种类数量,节约预制构件施工所用的模板、人工等,提高了制作运输安装效率,每平方米节约成本近30元,并显著提高了装配式住宅建设的环保效益与经济效益。
2.1.3施工图设计
在完成初步设计后,设计人员开展施工图设计,绘制装配式住宅的结构施工图,明确装配式住宅的装配构件拼接要点,为装配式住宅的施工提供依据。为保障施工图的准确性与指导性,设计人员利用BIM技术的碰撞检查功能,对预制构件拼接的空间实施管线碰撞检测,分析机电管线是否存在交叉、重叠等问题,重新调整管线布局,通过翻弯、改道等措施,优化改进装配式住宅的空间布局,确保预制构件的装配更为科学合理,避免施工设计不合理导致返工,避免进一步影响绿色建筑建设目标的达成。
2.1.4深化设计
在装配式住宅深化设计中,设计工作分为土建与机电两个部分:第一,在土建深化设计中,主要对预制构件和装配式建筑的现浇部分进行结合设计,保障装配式建筑的整体性。设计工作涵盖结构设计、参数检测、参数统计三部分。在结构设计中,设计人员要结合预制构件拆分结果,计算预制构件与现浇结合点,完成构造节点设计,并明确预留、预埋要求;在参数检测中,从装配式住宅建筑整体(即预制构件与现浇结构)入手,分析预制构件之间是否存在碰撞问题、预制构件与现浇结构是否存在碰撞问题;在参数统计中,设计人员须要计算预制构件生产所需的混凝土体积与重量,明确预制构件的生产工程量,并统计预埋钢筋的规格要求与所需长度,为工厂原材料采购提供参考,避免出现材料浪费现象。结合上述深化设计成果,设计人员利用BIM软件自动输出预制构件拆分图、预制构件装配图及深化设计图等图纸。第二,在机电深化设计中,设计人员根据装配式住宅的土建设计成果、图纸等,选择合适的机电设备类型,综合部署机电设备管线,实施净空控制、支架吊架设计及荷载验算等工作,明确土建工程中应预留的机电管线孔洞,并通过BIM软件自动输出机电深化设计图。
2.2施工方案设计
在完成装配式住宅的预制结构设计后,根据预制构件生产要求、建筑工程设计要求,实施预制构件施工方案与建筑施工方案设计,指导装配式住宅施工,实现设计施工一体化建设,提高装配式住宅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率。
2.2.1预制构件施工设计
在该小区工程项目中,建筑企业根椐设计好的装配式施工图纸设计预制构件生产方案,确保工厂生产的预制构件在质量、规格等方面符合建设要求。预制构件均采用装配整体式预制钢筋混凝土结构,通过工厂定制的钢模板,完成各个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钢筋混凝土结构浇筑完成后,通过浇水与蒸汽进行养护,确保预制结构构件的质量与精度符合工程建设要求。同时,设计人员考虑装配式住宅的可持续性,将外墙结构与面砖的施工工艺设计为一次浇筑成型工艺,避免外墙面砖脱落,以提高外墙结构的密实性,预防出现开裂渗水等质量问题。在该小区工程项目中,设计人员应严格遵循工程精度要求,设计规范的施工流程,将预制结构构件的精度控制在5mm内。以外墙板为例,设计的预制施工流程为:①制作钢模,根据小区住宅的外墙板大小,选择钢材制作模板,可循环利用约200次,且钢模板报废后可回炉重制,节约材料;②绑扎钢筋,根据设计方案要求进行钢筋绑扎;③铺贴面砖,选择节能环保性能优异的面砖材料,按照反打工艺的规范要求及流程铺贴;④安装窗框与预埋件,选择隔热性能优异的窗框材料,按照设计方案规定的位置安装窗框与预埋件;⑤浇筑混凝土,一次性浇筑成型;⑥养护脱模,选择蒸汽养护方案,循环利用养护用水,节约水资源,待混凝土结构强度符合要求后,再进行脱模;⑦全面清洗钢模板,以便后续重复利用;⑧将制作完成的外墙板运输至施工现场。
2.2.2装配式住宅施工设计
就目前的建筑施工技术而言,装配式住宅常用的施工技术包括单元吊装组拼技术、BIM技术与产品保护技术等。在预制剪力墙施工流程设计中,设计人员考虑到剪力墙为装配式住宅的核心承重结构,在剪力墙内部设置钢筋大网片,以此提高结构强度;将预制剪力墙板运输到施工现场后,要求施工人员以剪力墙内部的定位件作为吊装设备的附着点,指导施工人员规范操作预制构件的拼装施工,保障装配式住宅施工质量。在上述施工流程设计中,装配式住宅施工配置的人员较少,且无需进行水泥砂石运输或搅拌等操作,可节约资源,降低施工现场噪声,减少环境污染。在该小区工程项目中,设计方案中的施工流程为:预制剪力墙吊装→预制柱吊装→预制梁、预制楼梯吊装→预制楼板吊装→预制外墙、预制阳台板吊装→楼板上部钢筋绑扎→楼板上部混凝土浇筑。
2.3内部装修设计
在装配式住宅的结构施工方案设计完成后,建筑企业可遵循绿色建筑的建设特点,将装配式住宅的建设理念应用于内部装修中,优化改进内部装修设计,进一步提升绿色建筑的“四节一保”效果,提高装配式住宅的环保效益。在装配式住宅建筑工程中,内部装修通常采用工业化装修技术,并遵循装配式住宅的建设理念。在工厂进行装配式住宅装修材料及所需物品的生产,再运输至施工现场,通过集成化装配完成内部装修。具体来说,工业化装修分为菜单式设计、工厂化生产和集成化供应三个环节,这符合装配式住宅的设计施工一体化建设理念。在装配式住宅的内部装修中,工业化装修落实的重点在于建筑内部分隔、厨卫系统、给排水系统等模块的技术材料创新。因此,在装配式住宅的内部装修设计中,设计人员应注重绿色建材的应用,以落实绿色建筑建设目标。例如在分隔墙系统中,设计人员可通过绿色建材的选择与合理应用,发挥装配式住宅的优势。在该小区工程项目中,设计人员设计的内部装修方案为:在吊顶体系设计中,选用薄型轻钢龙骨材料,减轻吊顶结构重量,延长使用寿命;在卧室装修设计中,选用双面双层轻钢龙骨石膏板隔墙,并在墙体内配置隔音材料,以提高卧室的隔音效果,为用户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在浴室装修设计中,选用蒸压轻质加气混凝土隔墙板(ALC)预制板作为墙体材料,可减轻墙体重量,且该材料具有较强的保温性能、防火性能与抗渗性能,具有减少建筑物能耗、提高建筑安全性的作用;在架空地板设计中,将地板设计为干式隔音双层架空地板系统,提高地板稳定性,减少噪声;在厨卫系统设计中,设计人员实施整体厨房与卫生间设计。在整体厨房设计中,设计人员整合建筑空间模数、厨房空间模数与厨房内各个构件的模数,如橱柜尺寸系数、配套设施(如电冰箱、烤箱等)尺寸系数,利用BIM软件构建建筑空间与厨房空间的模型,设计厨房开间与进深,再根据确定的厨房空间模型,部署橱柜与配套设施。在整体厨房施工时,按照设计方案逐一安装橱柜与配套设施,这能够最大限度利用建筑空间来建设绿色建筑。在整体卫生间设计中,设计人员将卫生间划分为防水盘、壁板、顶板及支撑龙骨等部分,在工厂进行构件生产,与卫生间配置的洁具共同拼装,完成卫生间模块的设计与施工,现场无须进行湿作业,且构件标准化生产,提高材料利用率,节能环保。
2.4工程建设成效
在该小区工程项目中,设计人员结合绿色建筑建设特点与要求,优化设计装配式住宅的预制结构、施工方案以及内部装修,发挥装配式住宅的优势,显著提升建筑工程的性能,提高绿色建筑施工的效率。具体来说,该小区工程项目的装配式住宅应用效果如下:①在材料方面,从环保性、经济性与耐久性三个角度评估该小区工程项目应用的材料。其评估结果显示,施工材料的环保性评级与经济性评级均为b级,说明该装配式住宅所用材料属于绿色建材,碳排量相对较少,部分材料可降解,且材料生产成本相对较低;耐久性评级为c级,该装配式住宅所用材料可用年限为20年。②在生产方面,该小区工程项目使用装配式住宅施工,人工成本投入较少,施工人员培训工作简单,施工工艺简洁高效,生产性能优异,被评为b级。③在施工管理运维方面,装配式住宅可通过预制、吊装、组拼、连接等方式施工,施工效率与质量有保障,施工性能评级为a级;施工工艺流程简单,集成施工与精益施工管理有序,管理性能评级为a级;在装配式住宅投入使用后,结构构件质量有保障,内部装修材料技术先进,运维工作成本相对较少,运维性能评级为b级。④在综合性能方面,装配式住宅的适用性、安全性及耐久性相对较高,被评为b级。综合上述评级结果,根据《工业化住宅建筑性能综合等级评定表》,该小区工程项目的评级为Ⅱ级,整体水平较高,值得其他建筑企业借鉴学习。
3结语
综上所述,装配式住宅可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有助于绿色建筑行业发展。通过以上分析,设计人员应做好装配式住宅的预制结构设计、施工方案设计与内部装修设计,实现设计施工一体化建设,提高绿色建筑建造效率与质量,提升建筑环保效益。
参考文献: